粮食生产

阅读 / 问答 / 标签

“种粮补贴”惠农政策的出台,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某粮食生产专业户去年计划生产小麦和玉米共18

①解:设去年小麦有x吨。x(1+0.12)+(18-x)(1+0.1)=201.12x+19.8-1.1x=201.12x-1.1x=20-19.80.02x=0.2x=10∴实际生产小麦:10×1.12=11.2玉米:8×1.1=8.8吨

“种粮补贴”惠农政策的出台,大大激发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某粮食生产专业户二零零九年计划生产小麦和...

我也想问你。。。。。。。。。

种粮补贴”惠农政策的出台,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某粮食生产专业户去年计划生产小麦和玉米共18吨

8

粮食安全包括哪些方面【浅议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摘 要]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要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而不断转移。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在资源配置中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加上世界能源的紧缺,生物能源的发展不以世人意志为转移。粮食紧缺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为世人所关注。粮食生产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任何时候都不可放松,保证粮食安全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关键词] 粮食;风险;安全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要确保十三亿人口的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要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1%的人口,任务十分艰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确立,经济快速发展,生产要素自觉不自觉地由比较效益低的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移,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移。很明显地出现了世界性的三个不可逆转:即人口的不断增加不可逆转;耕地的不断减少不可逆转;粮食的消费增加不可逆转。其直接后果将是产粮大国保守主义抬头,将进一步作为战略物资的“硬通货”。世界性的“粮荒”将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摆在各国政府和世人面前。作为发展中的中国,人口众多,中央政府非常关注。笔者认为:确保粮食安全生产,必须加大农业投入,提高种粮的比较效益;依靠科技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解决有人为农服务,提高家业技术的入户率。   一、加大投入,提高种粮比效效益   近年来,中央免除农业税,加大了农机、种粮、良种直补,减轻了农民负担。但由于种粮生产周期较长,又受自然风险的制约,分散的小农经济劳均占有耕地少,种粮农户所种粮食除自食外,商品量有限。近年粮价虽有上升,但化肥、农药价格的上升幅度远远大于粮价的上升,其结果是种粮的比从事其他行业的比较效益仍然低,导至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弃农务工,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特别是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缺乏。传统的精耕细作被束之高阁,更有甚者出现大量的“抛荒”,造成有限的耕地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加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限的耕地逐年减少。笔者认为,中央政府应出台钢性政策保护耕地,让中央提出的耕地警戒线18亿亩得到真正的落实,同时进一步加大农业,特别是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一是资金的投入。目前国际市场粮价远远高于国内粮价,试想能否将这部份差价拿出40%作为种粮农户的直接补助,即种植面积×产量系数(高产区系数大,广种薄收地区系数小);20%作为规范农资市场(化肥、农药、农机、种子)补贴,对国有大中型农药、化肥、农机生产企业进行原材料补贴,控制价格,种子补贴到种粮农户;40%作为商品粮补贴,40%的资金量除以国家计划每年收购多少粮食量,即为单位商品粮量的补贴金额,这样一来有利于耕地向种粮大户集中,让种粮劳动力比较效益接近从事二三产业(至少相当或接近外出务工效益),让一部份有头脑,会管理的农村新型农民从城市回流到种粮(油)第一线。二是政策投入。政策的入主要是在鼓励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机械化耕作,严格控制耕地,特别是基本粮地上下功夫;三是改善生产条件的投入,要将耕地出让金国家收取部份,全额用于基本农田改造,兴修大中型水利设施上,尽快将粮田改造为旱涝保收的良田。   二、依靠科技,大幅度提高单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蒸汽机的发明带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20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美国推广杂交玉米,使美国玉米亩产每十年增加100斤;“绿色革命”给人口众多的印度带来了希望,基本解决了印度的“饥荒”;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解决世界的粮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每年种植杂交水稻3.5亿多亩,增产的稻谷达350亿kg(每亩按增产稻谷100kg计),至少可供1亿人口的消费,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全世界主要稻米生产国推广。我国的粮食安全,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但最终要靠科学技术解决问题。我国人多耕地少,土地后备资源不足,要保证粮食的稳定增长,保证粮食安全,将取决于农业科技新的突破。“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一项新技术推广可以造福一方百姓”,目前超级稻已面世,在现有杂交稻的基础上每亩增产100kg已成为现实,正向第二阶段冲剌,即每亩超过1000kg物新品种选育。要集航天技术、组织培养,基因等高科技为一体,尽快培育出一大批更具增产潜力的新品种。同时在低耗能化肥,安全有效低残毒农药、除草剂、及省工培技术的研究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可以设想,在上述领域谁占有先机,有所突破,谁就可以在世界上最先有发言权,谁就会在世界粮食生产上成为强者,到那里我们才能说保证了我们的粮食安全。   三、强化服务,稳定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要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将取决家业科技的突破和实用技术在更大范围的普及推广。依靠科技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根本战略方针。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的“二传手”。笔者在基层从事农技推广工作近二十年,目前的状况实在是令人担忧;本世纪初的机构改革,将乡镇农业服务机构下放到乡镇管理,上级业务部门只是业务指导,实际上上下已没有多少联系,有言者为“脱钩”了,知识上难以更新,业务中无人管了。加上经费不足,“有钱养兵,无钱打仗”,使基层农技人员无所事事;再者教育制度的改革,院校毕业生不包分配,自己求职,农业,特别是分散经营比较效益低下的农业,农业院校毕业生求职难,学生不报农业院校,农业院校生源少,纷纷改行办非农专业;农业中专纷纷停办,这样一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难以接收到新鲜血液。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基本上无农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农业推广单位,照此下去,再过十来年谁来推广农业技术?只有让农民“自学成才”!笔者认为,国家应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学子学农;鼓励农业院校“务正业”,招收农学专业;尽快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与上级农业技术管理部门挂钩,让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有人管,有事做、有经费、,做出业绩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转为公务员得以社会的承认,享受到相应的待遇。让农业技术真正地转化为保证粮食安全的生产力。   发展粮食生产,保证粮食安全检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投入,政策支持,各级政论高度重视,全社会高度关注。把政策投入、资金投入落到实处,严惩各种违规行为和挤占挪用发展粮食生产资金。   参考文献   [1] 祝滨滨,刘笑然.新时期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措施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9(12)   [2] 邵鲁.我国粮食供求、价格波动与安全问题的实证分析[D].吉林大学,2009   [3] 刘铮.世界粮食危机挑战中国粮食安全[J].经济学家,2009(12)   [4] 彭克强,刘枭. 2020年以前中国粮食安全形势预测与分析[J].经济学家,2009(12)   [5] 侯力.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耕地资源保护研究[D].吉林大学,2008   [6] 梅燕.中国粮食供求区域均衡变化研究:模型构建与模拟分析[D].浙江大学,2008   [7] 公茂刚,王学真.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区域比较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11)   [8] 陈波.中国粮食安全成本及其结构优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   [9] 杨晓智.我国粮食供求与农业开放政策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9(11)   [10] 张士功.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四推进一稳定”中的一稳定是指稳定粮食生产。

【答案】:正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四推进一稳定”分别是指推进结构调整、推进绿色发展、推进创新驱动、推进农村改革以及稳定粮食生产。

粮食生产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

法律分析:根据相关规定,粮食生产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如下:1、年度指标由财政部商农牧渔业部、水利电力部下达到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中央财政安排40%,地方财政安排60%.地方财政安排不足60%的,年终决算时,按批例扣回中央拨款或抵作下年中央拨款。地方财政安排的资金,省、县级各负担的额度,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行规定,并组织落实。2、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经济效益,由省级人民政府负责落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的粮食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资金分配和经济效益计划,要报送财政部、农牧渔业部、水利电力部核备。省级财政部门要根据批准的规划,按项目按进度拨款。3、要将发展粮食生产专项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并按支农资金用途列入有关科目,除在地方财政总预算中反映外,还要单独编报预算。年终应按预算编报程序和计算口径,及时编报支出决算,并附送经济成果说明。年终结余(包括待分配指标),结转下年度使用。4、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实行资金有偿使用和无偿补助相结合的办法。凡在三、五年内有明显经济收入的项目,原则上应实行有偿使用。收回的资金继续用于发展粮食生产,按财政部门有关规定管理。5、各级财政、农牧渔业、水利电力部门要加强对建设项目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特别是对设备购置经费要严格控制,不得随意开口。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被挤占挪用的资金要限期收回;超过使用范围的支出必须剔除。项目完成后,要及时组织验收,发现质量不合格的,应采取措施加以补救。法律依据:《关于加强发展粮食生产专项资金管理的若干规定》 三、资金的管理 (一)年度指标由财政部商农牧渔业部、水利电力部下达到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中央财政安排40%,地方财政安排60%.地方财政安排不足60%的,年终决算时,按批例扣回中央拨款或抵作下年中央拨款。地方财政安排的资金,省、县级各负担的额度,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行规定,并组织落实。(二)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经济效益,由省级人民政府负责落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的粮食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资金分配和经济效益计划,要报送财政部、农牧渔业部、水利电力部核备。省级财政部门要根据批准的规划,按项目按进度拨款。(三)要将发展粮食生产专项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并按支农资金用途列入有关科目,除在地方财政总预算中反映外,还要单独编报预算。年终应按预算编报程序和计算口径,及时编报支出决算,并附送经济成果说明。年终结余(包括待分配指标),结转下年度使用。(四)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实行资金有偿使用和无偿补助相结合的办法。凡在三、五年内有明显经济收入的项目,原则上应实行有偿使用。收回的资金继续用于发展粮食生产,按财政部门有关规定管理。(五)各级财政、农牧渔业、水利电力部门要加强对建设项目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特别是对设备购置经费要严格控制,不得随意开口。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被挤占挪用的资金要限期收回;超过使用范围的支出必须剔除。项目完成后,要及时组织验收,发现质量不合格的,应采取措施加以补救。

十二五期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多少连增

  从2004年至2015年,我国的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二连增”,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史上的奇迹。2014年粮食产量达60710万吨,增产0.9%,预计2015年“十二连增”,粮食产量将达到62000万吨,增产1.76%。从绝对数量上来讲,我国的粮食实现了大幅度增长。

国家统计局表示,2020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今年粮食增产了多少?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390亿斤,比上年增加113亿斤,增长0.9%,现在粮食每年都在稳步上升,为全面建设小康奠定基础

标题在全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如何确保我国粮食生产增产

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计划。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供给、留有余地的原则,我国启动实施了12年周期的“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主要内容是以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作物为主,兼顾大豆,按照粮食生产核心区、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后备区和其他地区等四类地区,进行统筹规划,共选定了800个县(市)。粮食增产政策是指政府对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实行的一种直接补贴制度。

粮食生产的过程

播种——间苗、锄草、施肥、灌溉、灭虫——收获

我国粮食生产基本面发展如何?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保障13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依据农业生产情况的新变化,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新战略,确立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国家粮食安全新目标,持续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支持力度,不断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显著提高、物质基础更加雄厚。2013年以来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超过12000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2017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了470公斤,中国人吃不饱饭的问题彻底成为历史,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我国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特征

我国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特征有4点。1、粮食生产条件较好,高产稳产农田比重较大,余粮较多。2、人均占有粮食数贺链量多,商品率高,增产潜力大,且投资少而见效快的地区。3、粮食生产集中连片,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便于统一规划、建设和布局生产。4、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粮食生产用地与经济作物和察野其他作物生产用地交通运输方便。

为什么说粮食生产要靠农民?

因为粮食就是农民生产的。我们国家的农民伯伯在农田劳作,生产种植水稻和小麦等粮食作物,而农民之外的人是不会去做这样的工作。

国家为什么要积极扶持粮食生产?谢谢!

公共部门的职能角度我不会说,不过我晓得中国为什么那么积极扶持粮食生产我国在98年的时候消耗了不少的粮食,而且暴露出不少问题,虽然我国粮食储备表面上能满足至少5年,但实际上,以前储备的粮食,到98年的时候,好多都过期了,没有及时更新,这也就是为什么在98年前我过粮价狂底的原因,那时候粮价多少,能买到0.45元一斤就不错了,现在呢,情况大不一样了,各个省都在积极储备粮食,现在粮食价格好的时候能买到0.8元一斤贪污,虚报,倒卖储备粮,这些统统都在98年有所暴露的

统计局:2020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粮食产量对国家意味着什么?

粮食产量对中国来说非常重要,稳定的粮食产量能保证社会运行良好,让国家发展稳定。

我国粮食生产能力有多大?一年能产多少粮食?

我国之前就是农业大国,粮食生产能力世界顶端;我国一年能生产的粮食达到了几亿吨。

概括中国古代粮食生产基本情况,并说明晚清粮食生产有何变化?

基本情况:粮田占比高,粮食生产始终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人均所占粮田持续下降,人地矛盾尖锐;粮食亩产量呈上升趋势,生产技术进步;人均占粮呈下降趋势,粮食短缺。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粮食大量出口;经济作物种植扩大以及城市化进程,影响了粮食生产和消费,导致粮食短缺。

我国的粮食生产情况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粮食生产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产量增加,面积减少  ,比重下降。全国粮食产量连续迈上40000万吨(1984年40731万吨)、45000万吨  (1993年45649万吨)和50000万吨(1996年50454万吨)三大台阶。粮食播种面积,  1980年为117234千公顷(17.59亿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0.1,1990年为  113466千公顷(17.02亿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6.5,10年间面积减少3768千  公顷(5600多万亩),比重下降3.6个百分点;2000年为108463千公顷(16.27亿亩)  ,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9.3,10年间面积又减少5000千公顷(7500万亩),比重  下降7.2个百分点。  小麦生产发展呈现两个特征:一是产量增长更加迅速。全国小麦产量连续迈  上8000万吨(1983年8139万吨)、9000万吨(1986年9004万吨)、10000万吨(1992年  10159万吨)、11000万吨(1996年11057万吨)和12000万吨(1997年12329万吨)五个  台阶。以1980年产量为100,1990年全国粮食产量指数为139,2000年为144,产量  最高的1998为160;而1990年小麦产量指数为178,2000年为180,产量最高的1997  年达223。由于小麦产量增长速度快于全部粮食产量增长速度,小麦在粮食产量中  的比重也出现上升,1980年为17.2,1990年为21.7,2000年为21.5。二是小麦播  种面积的发展呈现先升后降格局。全国小麦面积最高记录出现在1991年,为30948  千公顷(4.64亿亩)。以1991年为分水岭,此前小麦面积有增有减,在波动中呈现  上升趋势;此后小麦面积也是有增有减,在波动中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最近几  年来北方春小麦和长江流域红小麦面积下降较多。  粮食在面积减少的情况下产量快速增长,主要原因:一是土地和价格等政策  因素有利。80年代初期土地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连续大幅度提高粮食的政府收购  价格,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90年代以来逐步放松政府对生产的控制,引入市  场机制,提高政府收购价格,实行保护价收购政策,延长土地承包期,也激励农  民发展粮食生产。二是品种改良和栽培技术进步。杂交技术的推广,优良品种的  不断涌现,使粮食品种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粮食品种每更新换代一次,单产提高  10左右。农民已由世世代代自留种子,转向使用商品种子。水稻旱育抛秧、小麦  精量播种、玉米地膜覆盖等栽培技术的推广,也有助于粮食单产提高。1980年全  国粮食单产为2745公斤/公顷,小麦为1890公斤/公顷;1990年全国粮食单产为  3930公斤/公顷,小麦为3195公斤/公顷;2000年全国粮食单产为4261公斤/公顷,  小麦为为3738公斤/公顷。三是投入增加。除国家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外,农民  自身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也在增加。以化肥为例,全国化肥使用量,1980年为  1269.4万吨(折纯,下同),1990年为2590.3万吨,10年增长了1320.9万吨;2000  年为4146.3万吨,10年间又增长了1574万吨。约70的化肥用于粮食生产,粮食生  产对化肥等的使用已形成严重依赖。  二、粮食生产正在发生的一些变化  (一)品种和品质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优质专用产品快速发展。各地适应市场  需求,淘汰劣质品种,压缩大路品种,发展优质专用产品。2000年全国优质专用  小麦面积比例达到17.5,比1998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从2001年夏收情况看,优  质专用小麦面积又比上年增加1300千公顷(2000万亩),达到6000千公顷(9000万亩  ),占小麦面积的比重提高到22.5。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的发展和商品率的提高,一  定程度上替代了进口。通过近年来的调整,适口性差、出米率低、市场滞销的劣  质早籼稻种植面积大幅度压缩,优质品种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水稻品质的整体  水平有较大提高。2001年全国优质稻种植面积达16000千公顷(2.5亿亩),比1998  年增加8000千公顷(1.2亿亩),优质稻占水稻总面积的比重已超过50。为解决玉米  越区种植、含水率高、品质较差问题,近几年东北地区大力推广生育期短、脱水  快的玉米品种,玉米种植区整体退出了一个积温带,含水量下降了10到15个百分  点,明显提高了玉米的商品品质。同时,一些地区还因地制宜地发展饲料玉米、  加工专用玉米,初步改变了我国玉米品种结构单一的状况,形成了饲用、食用和  加工专用玉米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主要粮食品种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按比较优势组织粮食生产的格局正  逐步形成。以小麦为例,华北地区适宜小麦发展的优势得到进一步挥,北京、天  津、河北、山东、河南、山西6省市小麦种植面积占全国小麦总面积的比重从1990  年的42上升到1999年的45,提高3个百分点;同期,6省市小麦产量占全国比重从  47上升到54,提高了7个百分点(见下表)。水稻、玉米等粮食品种也逐步向优势产  区集中。同时,一些各具特色、各显优势的作物带、产业带逐步形成,我国东、  中、西三大区域农业发展开始出现合理分工。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的外  向型农业长足发展,目前我国出口的农产品中75来源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发挥  粮食生产优势,逐步成为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西部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生  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步伐加快,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华北6省市在全国小麦生产中的地位  面积(千公顷) 占全国比重(%) 产量(万吨) 占全国比重(%)  1990年 12783 42 4712 47  1999年 12852 45 6123 54  (三)以公司带农户的粮食生产组织形式正在形成。近几年来,一些粮食加工  企业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民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生产,不  仅使专用的优质原料有了稳定的供应渠道,而且还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在优化农业  结构中种什么,为谁种的难题,从而走出了一条以加工带动生产,以生产促进加  工的粮食生产和经营新体制,实现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例如,郑州第二面粉  厂按照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培育自己的优质原料生产基地,带动农民发展优质  专用小麦生产。从1995年开始,该厂在河南省选择条件比较适宜的近10个县(区)  、29个乡镇,作为优质专用小麦种植基地,每年与当地农民签订购销合同,确定  小麦品种和收购价格,提供种子和技术服务,引导和支持农民增加优质专用小麦  生产,取得明显效果。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该厂分别收购优质专用  小麦600吨、2700吨、1.3万吨和1.6万吨,2000年超过6万吨,呈逐年增长势头,  不仅较好地满足了企业加工生产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结构  调整,优化了粮食生产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该厂已拥有13.3千公顷(20  多万亩)的优质专用小麦种植基地,带动3.6万农户发展优质小麦生产。又如,长  春大成实业集团通过定向育种、定向种植、定向收购,不仅为企业自身提供了优  质原料玉米,满足加工需要,同时也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新的途径。该集团成立了  原料玉米基地公司,专门负责建立生产基地,通过基地乡镇政府与农民签订产销  合同。从1998年开始,大成集团先后在全省35个乡镇建立原料玉米生产基地,面  积达86千公顷(129万亩),种植农户达5.9万户。其中,特用玉米基地8个,面积30  千公顷(45万亩),种植农户2.3万户;普通玉米基地27个,面积56千公顷(84万亩)  ,种植农户3.6万户。湖南省在发展优质稻过程中,也采用了类似形式。

2020中国粮食生产有哪些新特点?

我国粮食生产四大主要特点我国粮食生产四大主要特点包括播种面积波动中略有上升、单产水平稳步提升、品种结构变动较大、生产布局发生明显改变。1997至今,我国粮食产量跨越6亿吨, 粮食产量呈现徘徊上升趋势,单产增长变慢。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生产能力和水平的持续提升,为我国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20年,粮食生产和三农问题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一是播种面积波动中略有上升。总体上看,播种面积的变化情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9年之前,播种面积相对稳定,基本保持在8000万公顷以上,1999年达到最高点8604万公顷。1999-2003年,粮食播种面积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滑,2003年一度跌落到7257万公顷的历史最低水平,主要是由于粮食价格低迷引起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经济作物对粮食播种面积的挤占。2003年至今,受粮食生产支持政策、粮食价格升高和需求拉动的刺激,粮食播种面积开始缓慢平稳上升, 2013年达到11196万公顷。二是单产水平稳步提升。我国粮食总产量在播种面积基本稳定的情况能保持增长,粮食单产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2013年我国粮食单产达到5376.30公斤/公顷,为1978年的2.1倍,这主要得益于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完善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但是, 粮食单产增速有限,2003-2007年,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的年均单产增幅分别为2.3%、1.5%、4.0%和1.8%, 而2008-2012年期间,年均增速分别降为1.7%、0.8%、1.2%和1.4%,均呈现下滑趋向。三是品种结构变动较大。整体来看,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和播种面积都有增加,但是不同阶段拉动我国粮食增产的作物品种不同。上世纪90年代,稻谷是我国粮食增产的主要拉动力。进入新世纪后,玉米逐渐成为第一大粮食作物, 播种面积于2002年超过小麦,2007年超过稻谷,总产量在2012年超过稻谷,也成为了粮食十一连增和粮食产量成功跨越6亿吨的主要动力。四是生产布局发生明显改变。首先,粮食生产中心逐渐北移。改革开放之初,南方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0%以上, 西部粮食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25%左右。随着南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其粮食产量在全国粮食产量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目前已不足30%,而北方各省份在全国粮食产量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 2013年已占全国粮食产量的47.18 %以上。其次,粮食生产集聚效应更加明显,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越来越强。1978-2013年间,我国十三个粮食主产区生产了全国70%-75%的粮食, 主销区粮食生产所占的比重仅为5.4%,与1978年相比下跌了近10个百分点。百度文库VIP已帮您省69元现在恢复最低仅需0.3元/天u200bu200b立即续费u200b我国粮食生产四大主要特点我国粮食生产四大主要特点我国粮食生产四大主要特点包括播种面积波动中略有上升、单产水平稳步提升、品种结构变动较大、生产布局发生明显改变。1997至今,我国粮食产量跨越6亿吨, 粮食产量呈现徘徊上升趋势,单产增长变慢。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生产能力和水平的持续提升,为我国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20年,粮食生产和三农问题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一是播种面积波动中略有上升。总体上看,播种面积的变化情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9年之前,播种面积相对稳定,基本保持在8000万公顷以上,1999年达到最高点8604万公顷。1999-2003年,粮食播种面积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滑,2003年一度跌落到7257万公顷的历史最低水平,主要是由于粮食价格低迷引起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经济作物对粮食播种面积的挤占。2003年至今,受粮食生产支持政策、粮食价格升高和需求拉动的刺激,粮食播种面积开始缓慢平稳上升, 2013年达到11196万公顷。第 1 页二是单产水平稳步提升。我国粮食总产量在播种面积基本稳定的情况能保持增长,粮食单产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2013年我国粮食单产达到5376.30公斤/公顷,为1978年的2.1倍,这主要得益于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完善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但是, 粮食单产增速有限,2003-2007年,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的年均单产增幅分别为2.3%、1.5%、4.0%和1.8%, 而2008-2012年期间,年均增速分别降为1.7%、0.8%、1.2%和1.4%,均呈现下滑趋向。三是品种结构变动较大。整体来看,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和播种面积都有增加,但是不同阶段拉动我国粮食增产的作物品种不同。上世纪90年代,稻谷是我国粮食增产的主要拉动力。进入新世纪后,玉米逐渐成为第一大粮食作物, 播种面积于2002年超过小麦,2007年超过稻谷,总产量在2012年超过稻谷,也成为了粮食十一连增和粮食产量成功跨越6亿吨的主要动力。

2021世界十大粮食生产国

2021世界十大粮食生产国如下:10、加拿大加拿大位于北温带,加拿大是世界上农业发达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耕地面积约0.68亿公顷。曼尼托巴省是加拿大主要粮食产区之一,生产了加拿大15%的农产品。萨斯喀彻温省,被誉为加拿大的“产粮之篮”,以牧场和麦田而闻名。加拿大粮食总产量约为0.56亿吨。9、乌克兰乌克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拥有着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乌克兰大平原),粮食主要分布在第聂伯河沿岸,耕地面积约0.42亿公顷。粮食的品质非常好,尤其是小麦的质量特别好。有着“欧洲粮仓”的美誉,也是世界粮仓之一。总产量约为0.60亿吨。同时乌克兰也是世界第四大粮食出口国。8、法国法国属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是欧洲西部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小麦和玉米是法国的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占了粮食作物的一半左右,耕地面积约0.18亿公顷。粮食主要集中在巴黎盆地和西南地区。法国小麦口感最好的、品质最高的。法国也是世界第四大小麦出口国和最大的面粉出口国。总产量约为0.64亿吨。7、阿根廷阿根廷全国基本上处于温带气候,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地区,这里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红化黑土分布区。这样的肥沃土地和气候非常适合种植农产品,耕地面积约0.27亿公顷。阿根廷种植的大豆全部属于转基因大豆,86%的玉米种植属于转基因玉米。同时阿根廷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总产量约0.79亿吨。阿根廷也是世界第三大大豆出口国。6、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属于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土地多为河流冲击形成的平原,耕地面积0.35亿公顷。全国半数土地集中分布在爪哇岛上。总产量约1.15亿吨,水稻是印尼的主要粮食作物。5、俄罗斯俄罗斯大部分国土位于寒带,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欧洲部分属于温带湿润性气候,夏季水热充足,适合农作物的生长,耕地面积约为约1.26亿公顷。俄罗斯粮食主要分布在莫斯科为中心的黑土区、顿河流域和伏尔加河流域。总产量约为约1.31亿吨,是世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俄罗斯农业潜力将有所增加。4、巴西巴西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气候,南部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巴西平原土地肥沃,水量充足。耕地面积约0.86亿公顷。粮食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以及东南部沿海地区,地形主要以高原和平原为主。总产量约为约2.21亿吨。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国,同时也是世界上农业潜力最大的国家。3、印度印度处于热带和亚热带,水热条件好,粮食一年可两到三熟。是世界上耕地面积第二大的国家,耕地面积约1.56亿公顷,国土超过一半是耕地,可是粮食产量却很低,是十大产粮国里唯一还没有解决饥饿的国家。主要分布在印度东北部、西部沿海地区和西北部干旱少雨地区。总产量约3.62亿吨。另外印度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出口国。2、美国美国气候多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温度和降水条件适宜,耕地面积1.58亿公顷,是世界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美国是世界上农业生产水平最高的国家,生产大量使用机械,美国农业人口只有350万,总产量约5.98亿吨。主要分布在五大湖附近的8个州和中部和北部地区。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出产国,第二大的大豆出口国(次于巴西)。1、中国我国自北向南有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温度带,以及特殊的青藏高寒区。我国利用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约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约22%的人口,耕地面积约1.28亿公顷。粮食产地主要分布于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总产量约为6.695亿吨。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粮食进口国,主要进口大豆,大米,小麦进口较少。

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问题

我国粮食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是结构性短缺矛盾。如何保证和解决好饲料原料供应,将影响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决定着大多数农产品市场的供需关系与价格涨跌。由于饲料用粮需求强劲,粮食品种供求失衡格局或将进一步加剧。而饲料原料供应形势越来越紧,农产品进口数量越来越大,同时也在加大除玉米大豆以外的饲料粮替代。高昂的玉米价格使白小麦成为可行的替代品,强劲需求也推动美国白小麦价格大涨。相关建议:适度进口,则是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必然选择。为弥补中长期我国粮食需求扩张引起的短缺,择机增加大豆、玉米、豆粕、DDGs及猪肉等产品的进口规模和国家储备,以国内供给的安全稳定应对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坚持国别多元化战略,防止进口渠道单一化和主要贸易伙伴政策变动带来的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增强农产品贸易关系的稳定性。

粮食生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发展和供需形势呈现出较好局面,为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粮食生产逐步恢复,但继续稳定增产的难度加大;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出现逆差,大豆和棉花进口量逐年扩大;主要农副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3中部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好是历史上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推进工业 城镇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导致中部地区粮食产量 和地位逐年下降。因此加强中部地区粮食生产 保障国家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粮食生产的基本情况?

古代粮食(1)“粟”(黄粱、谷子、小米):西周以来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耐旱,原产中国黄河流域,也有认为“稷”就是“粟”的,西汉时“五谷”的顺序是:粟、豆、麻、麦、稻。(2)“黍”(黄米),西周以来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耐旱,原产中国黄河流域。(3)“稻”(水稻、大米):西周以来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唐宋以后稻米产量逐渐超过小麦,到明代,稻米产量约占到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七,原产中国长江中下游流域。(4)“麦”(小麦、大麦):春秋、战国开始重视发展,以冬小麦为主,并随着石磨的发明由粒食转为面食,与粟相提并论,汉代以后逐渐形成规模,原产西南亚。(5)“菽”、“豆”(大豆等):西周以来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原产中国黄河流域。(6)“麻”(大麻):西周、秦、汉时代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宋以后逐渐退出粮食作物范畴,主要用来织布,原产中国黄河流域。(7)“粱”(高粱),先秦、两汉以来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原产中国黄河流域。(8)玉米、花生、马铃薯、甘薯、向日葵:明代末年传入中国,原产美洲,从菲律宾等地传入。(9)辣椒:明代末年传入中国,原产美洲。(10)甘蔗:大约周宣王时传入中国南方,先秦以前即有大片野生甘蔗林,原产大洋洲新几内亚。(11)白菜:大白菜(菘)、小白菜,原产地中国北方。(12)棉花:南北朝时期多在边疆种植,宋末元初棉花大量传入内地,明代朱元璋强制在全国推广,原产地印度、阿拉伯,长绒棉原产南美洲。(13)葡萄、大蒜、香菜、黄瓜、蚕豆、芹菜:汉代张骞自西域引入。(14)油菜(“芸薹”):西周以来的主要作物之一,原产地中国、欧洲、中亚。(15)中国原产蔬菜:葵(冬葵、冬寒菜)、藿(大豆的嫩叶)、蔓菁(芜菁)、苋、芥菜、香椿、瓠瓜、藕、慈姑、菱角、荸荠、莼、萝卜、冬瓜、丝瓜、笋、葱、姜、韭等。(16)黄花菜:后汉时已广泛种植,原产印度。(17)空心菜(“蕹”):三国时曹操就吃过。

粮食生产成本

题主是否想询问“粮食生产成本构成吗”?物质服务成本与人工成本。粮食生产成本是总成本的主体部分,它主要由物质服务费用与人工成本组成。

为什么国家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头等大事,关系国家安全。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尽管解决吃饭问题是世界各国都普遍面临的重大问题,但对人口大国而言,解决吃饭问题更为重要,解决好吃饭问题难度也更大。因为我国不可能完全依赖有限的国际市场和国际援助解决吃饭问题。我国国解决吃饭问题,必须立足于国内生产。我国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人口还将继续增加。这一特殊基本国情,从根本上决定了粮食问题在我国始终是第一位的大问题,解决好粮食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综上所述,所以我们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粮食生产。

我国应当如何应对粮食生产危机?

一、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深入落实藏粮于地。一是稳定粮食耕地面积,进一步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坚守全国18亿亩耕地“红线”不可逾越。政府在工业化用地,城市化用地的问题上要起到调控的作用,严格保护农业耕地,防止出现各类建设用地侵占行为。二是加大高标准粮田建设力度,夯实粮田高产稳产基础。三是持续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通过深耕深松、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保护提升耕地地力,实现藏粮于地。 二、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推动藏粮于技。一是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改善灌溉,提倡农业种植机械化,促进农业规划、集中化经营,提高农业种植水平,以此带动粮农生产积极性。二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种植科技含量。在粮食生产上要改变以往的粗放式经营方式,利用科技水平,科学种植,以科技带动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增加粮食生产中的科技投入。三、健全粮食安全的政策保障体系。一是健全粮食生产的保护措施。如:继续加大惠农政策,完善农业生产扶植体系,依靠政策激励与价格引导调动粮农生产积极性。二是完善粮食安全金融保障体系。对涉及粮食生产、流通、运输等环节的配套金融服务要不断深化,提高对粮食生产环节的金融支持。三是加强农业政策保险体系建设,在信贷支持和保险两个方面为粮食生产提供有力支持。四是建立健全粮食储备体系,根据本地粮食消费及供求状况合理确定粮食储备数量及储备品种。  四、利用国际市场,最大程度地降低粮食安全的风险。我国粮食供给内生性极强、外向型不足,国际粮食市场满足我国粮食供给的空间有限,必须坚持实行粮食立足国内、自给自足、适当利用进出口调剂余缺的方针,降低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依赖。

为什么要扩大粮食生产?

粮食生产是缓解我国自然资源环境约束的根本途径是突破粮食产量增长瓶颈的关键一招。粮食流通和储备是建立在粮食生产基础之上的,只有粮食丰收了,才能有粮可运、有粮可储。突破粮食生产周期瓶颈,是我国粮食生产连年实现丰收的重要因素。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灾害严重影响了我国粮食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种业自主创新水平,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模式,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我国应对气候灾害和重大病虫害的能力显著提高,打破了“两丰两歉一平”的周期性波动规律,粮食产量连续七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把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筑牢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盘。面对大豆和油料对外依存度过高的结构性短缺问题,今年我国在稳定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主粮的基础上,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千方百计挖掘大豆、油料增产潜力,能多种一亩是一亩,能多收一斤是一斤,尽可能提高大豆、油料自给率。从目前来看,大豆油料扩种成效明显。

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有哪些

法律分析:一、鼓励双季稻种植。对种植双季稻的种植户,当年度给予一次性补助400元/亩;种植面积达100亩的,当年度再给予一次性奖励2万元,种植面积每增加100亩追加奖励1万元,单个种植户当年度奖励总额最高不超过20万元。二、鼓励发展再生稻。对再生稻种植面积达30亩以上的种植户,当年度给予一次性补助300元/亩。三、鼓励新流转耕地改种水稻。对当年度新流转的耕地调整种植用途改种水稻,且种植面积达30亩以上的种植户,给予一次性补助200元/亩。四、鼓励抛荒撂荒耕地种植粮食作物。对抛荒撂荒耕地复耕后用于种植粮食作物,且相对集中连片种植面积5亩以上的种植户,当年度给予一次性补助400元/亩。五、支持水稻生产功能区内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水稻生产功能区内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修复和完善项目,优先列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中央、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补助的基础上,市、县两级配套180元/亩,按照2:8比例承担。六、支持小农户购买水稻生产代耕代收服务。对水稻生产购买使用机械代耕、代收服务的小农户,当年度给予一次性补助50元/亩。七、加强粮食生产金融支持。对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购置插秧机、收割机、谷物烘干机所产生的利息,给予50%的贴息补助;引导本地金融机构专门开发用于促进粮食生产的信贷产品。八、支持粮食保护价收购。执行籼稻谷最低收购保护价政策,敞开收购本市域内农户当年度新粮。国有收储企业收购产生的价差由本级财政资金补足。法律依据:《关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八条措施》 一、鼓励双季稻种植。对种植双季稻的种植户,当年度给予一次性补助400元/亩;种植面积达100亩的,当年度再给予一次性奖励2万元,种植面积每增加100亩追加奖励1万元,单个种植户当年度奖励总额最高不超过20万元。二、鼓励发展再生稻。对再生稻种植面积达30亩以上的种植户,当年度给予一次性补助300元/亩。三、鼓励新流转耕地改种水稻。对当年度新流转的耕地调整种植用途改种水稻,且种植面积达30亩以上的种植户,给予一次性补助200元/亩。四、鼓励抛荒撂荒耕地种植粮食作物。对抛荒撂荒耕地复耕后用于种植粮食作物,且相对集中连片种植面积5亩以上的种植户,当年度给予一次性补助400元/亩。五、支持水稻生产功能区内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水稻生产功能区内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修复和完善项目,优先列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中央、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补助的基础上,市、县两级配套180元/亩,按照2:8比例承担。六、支持小农户购买水稻生产代耕代收服务。对水稻生产购买使用机械代耕、代收服务的小农户,当年度给予一次性补助50元/亩。七、加强粮食生产金融支持。对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购置插秧机、收割机、谷物烘干机所产生的利息,给予50%的贴息补助;引导本地金融机构专门开发用于促进粮食生产的信贷产品。八、支持粮食保护价收购。执行籼稻谷最低收购保护价政策,敞开收购本市域内农户当年度新粮。国有收储企业收购产生的价差由本级财政资金补足。

粮食生产实行什么制

粮食生产实行省长负责制。各地要切实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加快充实销区地方粮食储备。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要加大工作力度,抓好各项鼓励粮食生产措施的贯彻落实,尽快把政策具体落实到粮食主产区,更直接更有力地把中央鼓励粮食生产的信号传达给农民。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一、产量情况: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比上年增加267亿斤,增长2.0%。其中,秋粮产量10178亿斤,比上年增加191亿斤,增长1.9%。二、全国粮食播种情况: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64亿亩,比上年增加1295万亩,增长0.7%。三、粮食单产情况:2021年,全国粮食作物单产387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4.8公斤,增长1.2%。1.谷物类:2021年,全国谷物单产421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1.4公斤,增长0.3%。2.豆类:2021年,全国豆类单产129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减少2.1公斤,下降1.6%。

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增长的两个最主要的关键要素是

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增长的两个最主要的关键要素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单产水平。我国粮食连年丰产,能够实现口粮自给,但依然存在总量长期偏紧、供需结构失衡的矛盾,实现粮食安全面临粮食生产资源承载能力有限、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不合理、农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不足等问题。维护和提高我国粮食生产能力,需要从粮食生产、农业技术、产业体系、法律法规、资金投入等方面进行全方位保驾护航。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独立自主。为此,必须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与安全,防范粮食安全风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本文以客观分析我国粮食生产状况及其能力为切入点,着重分析粮食供需状况及实现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保障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近十几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总量虽然存在增减交替的现象,但整体呈增长趋势,并由不稳定增长逐步转为稳定增长,粮食增长以玉米的大幅增长和稻谷、小麦的小幅增长以及大豆、薯类的波动性增减交替为主要特征。

为什么要扩大粮食生产?

扩大粮食生产是维护国家食品安全和人民生存发展的重要举措。以下是具体原因:1.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的粮食生产可以保障国家的粮食需求,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如果粮食供应不足,将会导致市场价格上涨,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2. 维护社会稳定:粮食问题是一个极其关键的社会问题。如果出现饥荒或因为供应不足导致高昂物价等问题,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冲突和混乱。3. 推动经济增长:农业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柱产业,扩大粮食生产能够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4. 发挥对环境保护作用:扩大粮食种植可以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土壤质量,进而有助于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总之,扩大粮食生产对于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以及保护环境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粮食生产的两大要素分别是()和()。

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增长的两个最主要的关键要素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单产水平。我国粮食连年丰产,能够实现口粮自给,但依然存在总量长期偏紧、供需结构失衡的矛盾,实现粮食安全面临粮食生产资源承载能力有限、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不合理、农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不足等问题。维护和提高我国粮食生产能力,需要从粮食生产、农业技术、产业体系、法律法规、资金投入等方面进行全方位保驾护航。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独立自主。为此,必须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与安全,防范粮食安全风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本文以客观分析我国粮食生产状况及其能力为切入点,着重分析粮食供需状况及实现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保障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近十几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总量虽然存在增减交替的现象,但整体呈增长趋势,并由不稳定增长逐步转为稳定增长,粮食增长以玉米的大幅增长和稻谷、小麦的小幅增长以及大豆、薯类的波动性增减交替为主要特征。主要特点:粮食生产中心逐渐北移。改革开放之初,南方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0%以上,西部粮食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25%左右。随着南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其粮食产量在全国粮食产量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目前已不足30%,而北方各省份在全国粮食产量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2013年已占全国粮食产量的47.18%以上。其次,粮食生产集聚效应更加明显,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越来越强。

什么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粮食生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立足国内耕地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除保障性安居工程外,任何住房用地均不得占用基本农田。保障粮食安全是永恒的主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时刻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粮食安全与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发展工业、交通、商业、科学和文化等事业离不开粮食,发展经济作物、林业、牧业、副业和渔业也离不开粮食。建国三十多年的历史一再告诫我们,什么时候粮食增长的快一些,农业发展速度就比较迅速,国家和人民的日子就比较好过。反之,什么时候粮食生产停滞甚至下降减产,农业就不能迅速。

粮食生产和产业发展包括哪些内容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粮食生产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产量增加,面积减少  ,比重下降。全国粮食产量连续迈上40000万吨(1984年40731万吨)、45000万吨  (1993年45649万吨)和50000万吨(1996年50454万吨)三大台阶。粮食播种面积,  1980年为117234千公顷(17.59亿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0.1,1990年为  113466千公顷(17.02亿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6.5,10年间面积减少3768千  公顷(5600多万亩),比重下降3.6个百分点;2000年为108463千公顷(16.27亿亩)  ,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9.3,10年间面积又减少5000千公顷(7500万亩),比重  下降7.2个百分点。  小麦生产发展呈现两个特征:一是产量增长更加迅速。全国小麦产量连续迈  上8000万吨(1983年8139万吨)、9000万吨(1986年9004万吨)、10000万吨(1992年  10159万吨)、11000万吨(1996年11057万吨)和12000万吨(1997年12329万吨)五个  台阶。以1980年产量为100,1990年全国粮食产量指数为139,2000年为144,产量  最高的1998为160;而1990年小麦产量指数为178,2000年为180,产量最高的1997  年达223。由于小麦产量增长速度快于全部粮食产量增长速度,小麦在粮食产量中  的比重也出现上升,1980年为17.2,1990年为21.7,2000年为21.5。二是小麦播  种面积的发展呈现先升后降格局。全国小麦面积最高记录出现在1991年,为30948  千公顷(4.64亿亩)。以1991年为分水岭,此前小麦面积有增有减,在波动中呈现  上升趋势;此后小麦面积也是有增有减,在波动中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最近几  年来北方春小麦和长江流域红小麦面积下降较多。  粮食在面积减少的情况下产量快速增长,主要原因:一是土地和价格等政策  因素有利。80年代初期土地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连续大幅度提高粮食的政府收购  价格,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90年代以来逐步放松政府对生产的控制,引入市  场机制,提高政府收购价格,实行保护价收购政策,延长土地承包期,也激励农  民发展粮食生产。二是品种改良和栽培技术进步。杂交技术的推广,优良品种的  不断涌现,使粮食品种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粮食品种每更新换代一次,单产提高  10左右。农民已由世世代代自留种子,转向使用商品种子。水稻旱育抛秧、小麦  精量播种、玉米地膜覆盖等栽培技术的推广,也有助于粮食单产提高。1980年全  国粮食单产为2745公斤/公顷,小麦为1890公斤/公顷;1990年全国粮食单产为  3930公斤/公顷,小麦为3195公斤/公顷;2000年全国粮食单产为4261公斤/公顷,  小麦为为3738公斤/公顷。三是投入增加。除国家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外,农民  自身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也在增加。以化肥为例,全国化肥使用量,1980年为  1269.4万吨(折纯,下同),1990年为2590.3万吨,10年增长了1320.9万吨;2000  年为4146.3万吨,10年间又增长了1574万吨。约70的化肥用于粮食生产,粮食生  产对化肥等的使用已形成严重依赖。  二、粮食生产正在发生的一些变化  (一)品种和品质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优质专用产品快速发展。各地适应市场  需求,淘汰劣质品种,压缩大路品种,发展优质专用产品。2000年全国优质专用  小麦面积比例达到17.5,比1998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从2001年夏收情况看,优  质专用小麦面积又比上年增加1300千公顷(2000万亩),达到6000千公顷(9000万亩  ),占小麦面积的比重提高到22.5。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的发展和商品率的提高,一  定程度上替代了进口。通过近年来的调整,适口性差、出米率低、市场滞销的劣  质早籼稻种植面积大幅度压缩,优质品种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水稻品质的整体  水平有较大提高。2001年全国优质稻种植面积达16000千公顷(2.5亿亩),比1998  年增加8000千公顷(1.2亿亩),优质稻占水稻总面积的比重已超过50。为解决玉米  越区种植、含水率高、品质较差问题,近几年东北地区大力推广生育期短、脱水  快的玉米品种,玉米种植区整体退出了一个积温带,含水量下降了10到15个百分  点,明显提高了玉米的商品品质。同时,一些地区还因地制宜地发展饲料玉米、  加工专用玉米,初步改变了我国玉米品种结构单一的状况,形成了饲用、食用和  加工专用玉米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主要粮食品种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按比较优势组织粮食生产的格局正  逐步形成。以小麦为例,华北地区适宜小麦发展的优势得到进一步挥,北京、天  津、河北、山东、河南、山西6省市小麦种植面积占全国小麦总面积的比重从1990  年的42上升到1999年的45,提高3个百分点;同期,6省市小麦产量占全国比重从  47上升到54,提高了7个百分点(见下表)。水稻、玉米等粮食品种也逐步向优势产  区集中。同时,一些各具特色、各显优势的作物带、产业带逐步形成,我国东、  中、西三大区域农业发展开始出现合理分工。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的外  向型农业长足发展,目前我国出口的农产品中75来源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发挥  粮食生产优势,逐步成为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西部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生  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步伐加快,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华北6省市在全国小麦生产中的地位  面积(千公顷) 占全国比重(%) 产量(万吨) 占全国比重(%)  1990年 12783 42 4712 47  1999年 12852 45 6123 54  (三)以公司带农户的粮食生产组织形式正在形成。近几年来,一些粮食加工  企业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民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生产,不  仅使专用的优质原料有了稳定的供应渠道,而且还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在优化农业  结构中种什么,为谁种的难题,从而走出了一条以加工带动生产,以生产促进加  工的粮食生产和经营新体制,实现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例如,郑州第二面粉  厂按照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培育自己的优质原料生产基地,带动农民发展优质  专用小麦生产。从1995年开始,该厂在河南省选择条件比较适宜的近10个县(区)  、29个乡镇,作为优质专用小麦种植基地,每年与当地农民签订购销合同,确定  小麦品种和收购价格,提供种子和技术服务,引导和支持农民增加优质专用小麦  生产,取得明显效果。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该厂分别收购优质专用  小麦600吨、2700吨、1.3万吨和1.6万吨,2000年超过6万吨,呈逐年增长势头,  不仅较好地满足了企业加工生产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结构  调整,优化了粮食生产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该厂已拥有13.3千公顷(20  多万亩)的优质专用小麦种植基地,带动3.6万农户发展优质小麦生产。又如,长  春大成实业集团通过定向育种、定向种植、定向收购,不仅为企业自身提供了优  质原料玉米,满足加工需要,同时也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新的途径。该集团成立了  原料玉米基地公司,专门负责建立生产基地,通过基地乡镇政府与农民签订产销  合同。从1998年开始,大成集团先后在全省35个乡镇建立原料玉米生产基地,面  积达86千公顷(129万亩),种植农户达5.9万户。其中,特用玉米基地8个,面积30  千公顷(45万亩),种植农户2.3万户;普通玉米基地27个,面积56千公顷(84万亩)  ,种植农户3.6万户。湖南省在发展优质稻过程中,也采用了类似形式。

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有哪些

一、鼓励双季稻种植。对种植双季稻的种植户,当年度给予一次性补助400元/亩;种植面积达100亩的,当年度再给予一次性奖励2万元,种植面积每增加100亩追加奖励1万元,单个种植户当年度奖励总额最高不超过20万元。二、鼓励发展再生稻。对再生稻种植面积达30亩以上的种植户,当年度给予一次性补助300元/亩。三、鼓励新流转耕地改种水稻。对当年度新流转的耕地调整种植用途改种水稻,且种植面积达30亩以上的种植户,给予一次性补助200元/亩。四、鼓励抛荒撂荒耕地种植粮食作物。对抛荒撂荒耕地复耕后用于种植粮食作物,且相对集中连片种植面积5亩以上的种植户,当年度给予一次性补助400元/亩。五、支持水稻生产功能区内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水稻生产功能区内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修复和完善项目,优先列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中央、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补助的基础上,市、县两级配套180元/亩,按照2:8比例承担。六、支持小农户购买水稻生产代耕代收服务。对水稻生产购买使用机械代耕、代收服务的小农户,当年度给予一次性补助50元/亩。七、加强粮食生产金融支持。对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购置插秧机、收割机、谷物烘干机所产生的利息,给予50%的贴息补助;引导本地金融机构专门开发用于促进粮食生产的信贷产品。八、支持粮食保护价收购。执行籼稻谷最低收购保护价政策,敞开收购本市域内农户当年度新粮。国有收储企业收购产生的价差由本级财政资金补足。法律依据:《关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八条措施》一、鼓励双季稻种植。对种植双季稻的种植户,当年度给予一次性补助400元/亩;种植面积达100亩的,当年度再给予一次性奖励2万元,种植面积每增加100亩追加奖励1万元,单个种植户当年度奖励总额最高不超过20万元。二、鼓励发展再生稻。对再生稻种植面积达30亩以上的种植户,当年度给予一次性补助300元/亩。三、鼓励新流转耕地改种水稻。对当年度新流转的耕地调整种植用途改种水稻,且种植面积达30亩以上的种植户,给予一次性补助200元/亩。四、鼓励抛荒撂荒耕地种植粮食作物。对抛荒撂荒耕地复耕后用于种植粮食作物,且相对集中连片种植面积5亩以上的种植户,当年度给予一次性补助400元/亩。五、支持水稻生产功能区内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水稻生产功能区内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修复和完善项目,优先列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中央、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补助的基础上,市、县两级配套180元/亩,按照2:8比例承担。六、支持小农户购买水稻生产代耕代收服务。对水稻生产购买使用机械代耕、代收服务的小农户,当年度给予一次性补助50元/亩。七、加强粮食生产金融支持。对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购置插秧机、收割机、谷物烘干机所产生的利息,给予50%的贴息补助;引导本地金融机构专门开发用于促进粮食生产的信贷产品。八、支持粮食保护价收购。执行籼稻谷最低收购保护价政策,敞开收购本市域内农户当年度新粮。国有收储企业收购产生的价差由本级财政资金补足。

粮食生产效益

我国是农业大国,粮食生产的经济收益会直接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造成严重影响。首先,粮食具有社会、自然、经济三方面的特性,这也是现阶段生产效益水平较低的重要决定因素。在粮食生产的过程中,极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和限制,而且粮食供需价格弹性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如果粮食生产经济效益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会使得农民失去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而且,为了自身利益着想,实现更高的经济收益,农民可能就会改行,从事别的产业来提高经济收入。或者是进一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缩小粮食作物的种植规模,转而种植更多的经济作物,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也会使得我国的粮食产量不断下降,甚至出现粮食短缺的危机局面,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科技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

科技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如下:1、促进粮食产量增加。从推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因素看,大力推广良种、科学施肥、统防统治和推进农业机械化,不断提升单产水平,持续建设6000多个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推动农业技术到位率达95%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2、改善粮食品质。粮安天下,种铸基石。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我国一直高度重视育种工作,在培育高品质品种方面成绩斐然,正在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3、促进节本增效。我国加快推广以农机为载体的生产托管服务,培育壮大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切实将小农户引入了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抓紧抓实粮食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突出抓好粮食机收减损,三大主粮机收损失率平均降低1个百分点。集中开展短板机具研发攻关,深入推进农田农艺品种与农机相适应相匹配,进一步强化了农机支撑保障、拓展了农机应用场景;持续实施农机补贴政策,大力推广实用高效农机装备,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农业用工成本。4、增强防灾减灾能力。高精度监测技术设备有效提升了自然灾害预测预警准确度;科学应急响应机制和综合型应急响应平台极大降低了受灾地区的经济损失;科学精确的灾害损失评估为国家和地方迅速启动救灾应急响应提供了重要依据。科学技术释义:社会上习惯于把科学和技术连在一起,统称为科学技术,简称科技。实际二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科学解决理论问题,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发现自然界中确凿的事实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理论把事实与现象联系起来;技术的任务则是把科学的成果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科学主要是和未知的领域打交道,其进展,尤其是重大的突破,是难以预料的 。

什么是粮食生产的基本条件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1、耕地数量逐渐减少,影响粮食安全。2、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水涝灾害发生,加大了发展粮食生产的难度。3、种粮收益低,严重制约农民的生产积极性。4、政府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体系不完善耕地是发展粮食生产的基本条件之一。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耕地开垦后备资源有限,导致耕地数量不断减少。受2020年特大暴雨影响,我镇农作物受损严重;损毁耕地约10亩,道路垮塌近万方对农业生产的威胁较为严重。特别是近年来,各类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呈增加趋势,干旱缺水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当粮食等农产品供不应求时,就采取一定的政策来提高农民种粮收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而当粮食等农产品供给情况好转时,政策就会有所改变,导致农民收入减少,种粮积极性下降,粮食产量也随之下滑甚至大幅度下降。粮食包括哪些种类粮食包括麦类作物、豆类作物、稻类作物、粗粮类作物、薯类作物等。麦类作物:小麦、大麦、青稞、黑麦、燕麦等。豆类作物:蚕豆、大豆、豌豆、绿豆、小豆、红豆等。稻类作物:粳稻、籼稻、糯稻、陆稻、深水稻等。粗粮类作物:玉米、高粱、粟、黍等。薯类作物:木薯、番薯、马铃薯、山药等。

我国为什么要重视粮食生产?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发展和供需形势呈现出较好局面,为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粮食生产逐步恢复,但继续稳定增产的难度加大;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出现逆差,大豆和棉花进口量逐年扩大;主要农副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3中部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好是历史上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推进工业 城镇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导致中部地区粮食产量 和地位逐年下降。因此加强中部地区粮食生产 保障国家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粮食生产实行什么制

粮食生产实行省长负责制。各地要切实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加快充实销区地方粮食储备。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要加大工作力度,抓好各项鼓励粮食生产措施的贯彻落实,尽快把政策具体落实到粮食主产区,更直接更有力地把中央鼓励粮食生产的信号传达给农民。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一、产量情况: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比上年增加267亿斤,增长2.0%。其中,秋粮产量10178亿斤,比上年增加191亿斤,增长1.9%。二、全国粮食播种情况: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64亿亩,比上年增加1295万亩,增长0.7%。三、粮食单产情况:2021年,全国粮食作物单产387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4.8公斤,增长1.2%。1.谷物类:2021年,全国谷物单产421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1.4公斤,增长0.3%。2.豆类:2021年,全国豆类单产129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减少2.1公斤,下降1.6%。

稳定粮食生产措施

1、要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大力整治撂荒耕地,完善农田机耕道路,遏制基本农田“非粮化”,扩大粮食种植面积。要对已经在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种植林果、苗木、草皮和挖鱼塘养鱼的,承包主体与发包方签订承诺书,明确时间表,恢复种粮或置换补充。2、要推广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积极引进、推广适宜我市粮食生产的农机具,培育一批机收减损能手和优秀作业组织。要提高科技种粮水平,引进耐盐碱水稻新品种,解决沿海盐碱地水稻生产问题。每造创建两个市级示范区和县区级示范区。提升粮食生产防灾减灾降损能力,规划建设若干稻谷烘干仓储中心,支持“企业+村委会”建设一批移动式应急备灾救援服务队。稳产保供不仅事关保障我国自身粮食安全,更是对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贡献:粮食安全是全世界的共同目标,但全球粮食安全状况并不乐观,特别是新冠疫情的冲击,让全球粮食系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脆弱性。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需要对粮食安全始终保持危机意识,不能高枕无忧,要未雨绸缪、永不松懈、久久为功,抓好粮食生产,端牢中国饭碗。做好稳产保供不仅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更是对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贡献。从“谁来养活中国”到“中国人的饭碗装中国粮”,中国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放眼世界,全球粮食及农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土地及水资源生态系统正面临巨大压力,而且地区冲突和极端气候频发,国际市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在此背景下,做好稳产保供不仅是对国内负责,也是对国际社会负责。

粮食生产对我国有什么意义?

粮食生产是缓解我国自然资源环境约束的根本途径是突破粮食产量增长瓶颈的关键一招。粮食流通和储备是建立在粮食生产基础之上的,只有粮食丰收了,才能有粮可运、有粮可储。突破粮食生产周期瓶颈,是我国粮食生产连年实现丰收的重要因素。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灾害严重影响了我国粮食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种业自主创新水平,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模式,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我国应对气候灾害和重大病虫害的能力显著提高,打破了“两丰两歉一平”的周期性波动规律,粮食产量连续七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把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筑牢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盘。面对大豆和油料对外依存度过高的结构性短缺问题,今年我国在稳定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主粮的基础上,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千方百计挖掘大豆、油料增产潜力,能多种一亩是一亩,能多收一斤是一斤,尽可能提高大豆、油料自给率。从目前来看,大豆油料扩种成效明显。

中国粮食生产模式

中国粮食生产模式包括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组织、股份合作、龙头企业这四种模式。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中国粮食四种生产模式中以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组织为主要模式,有百分之六十五,主要发布在中西部的乡镇中。

粮食生产的两大要素分别是

粮食生产的两大要素分别是土地和劳动力。土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它提供了种植作物所需的生长环境和养分。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管理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确保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劳动力是粮食生产的关键要素,农民的辛勤劳动和专业技能对于种植、收割、管理农作物至关重要。劳动力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着粮食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粮食生产的两大要素

粮食生产的两大要素是农业资源和农业技术。农业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和气候条件等,其中土地是最基本的要素,其肥沃程度和面积决定着粮食产量的潜力。水资源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保障,对于灌溉和农田排水起着关键作用。气候条件则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季节和生产能力。农业技术则包括耕作技术、种植技术、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它们能够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作物产量,保障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因此,粮食生产的核心要素是充足的农业资源和先进的农业技术。

粮食生产所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

普及阶段、发展阶段、转型升级阶段等。粮食生产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普及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户普遍处于半自给自足状态,粮食生产存在严重的物质和技术缺乏,农业生产水平较低,产量有限。2、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国家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推广高产优质农业品种,逐步扩大耕地面积和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3、转型升级阶段,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力进一步升级,粮食生产向规模化、市场化、绿色化、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全面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和质量,以满足国内和外部市场需求。

粮食生产的两大要素分别是

粮食生产的两大要素分别是:耕地是根基、种子是核心。1、耕地是根基耕地是解决粮食问题最基础、最基本、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没有耕地谈不上种粮。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土资源管理各类矛盾更加显现。当前,耕地保护日益迫切。2、种子是核心种子是解决我们吃什么的核心问题,也是确保粮食质量与产量的基础和关键。种子问题不但解决吃什么,还决定着能否吃饱和好坏问题。种子是粮食之基,种优则粮丰。一粒种子,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安全。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解决粮食生产问题,就是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中部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好是历史上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推进工业城镇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导致中部地区粮食产量和地位逐年下降。因此加强中部地区粮食生产保障国家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旅融合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

农旅融合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可以提高粮食的生产效率。农旅融合是推进乡村振兴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实施途径,同时也是影响地区耕地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方式的主要因素.本文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为例,有效测度了我国农旅融合水平,利用2010—2017年12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农旅融合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农旅融合整体水平偏低,目前东部地区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西部地区发展迅速.农旅融合对我国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具有显著异质性.经济较发达地区粮食生产效率相对较高.粮食非主产区农旅融合通过提高农业固定资产投入和促进劳动力"回流"显著提升粮食生产效率,而粮食主产区乡村旅游发展对劳动力和耕地资源的"挤出效应"明显.山区农旅融合对劳动力流动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促进作用比平原地区更加显著.

我国粮食生产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国家统计局7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夏粮总产量为14106.6万吨(2821.3亿斤),较2014年增长3.3%。至此,我国夏粮实现了“十二连丰”。  在进入作物成熟的“芒种”时节后,夏粮全面开镰收割。  占全年粮食产量四分之一左右的夏粮以小麦和早稻为主,是重要的口粮品种。来自多方的信息显示,在连续十一年增产的辉煌背景下,今年的夏粮继续创造新的纪录。  从宏观而言,播种面积和单产是影响粮食产量的两大因素。 本年夏粮面积稳中略增,达到4.15亿亩,比上年增加100多万亩。这背后主要源于种植结构的调整,譬如黄淮海地区减棉扩麦,长江流域减油(油菜)扩麦。  从单产角度观察, 构成小麦单产的三大要素呈现“两增一减”的特点,即亩穗数增加,穗粒数略增,千粒重略减。总体评估,单产会继续提升。  展望全年粮食生产形势, 只要夏秋季节主要产粮区不发生大面积的严重干旱,今年全国粮食将继续保持增产的势头。  连续多年的增产也在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起点,未来中国粮食产量每上一个台阶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在“十二连增”之后,中国粮食生产继续稳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艰难”的因素约束,这包括资源环境瓶颈、支持政策效应递减、劳动力成本提升等。  天时地利人和促夏粮丰产  作为受自然条件影响最大的产业,粮食丰歉常常要看“老天”的脸色,回首夏粮播种的历程,北方小麦的主产区基本上风调雨顺,为近年来气象条件较好的一年。  夏粮的主要产区东北、华北自去年麦播以来,小麦生育期的重要节点基本都伴随降水过程。尽管3月份出现了“倒春寒”天气,但降温幅度不大,降温持续时间不长,小麦基本未遭受晚霜冻害。  4月份,北方冬麦区多次出现大范围降雨,增加了田间湿度,这有利于小麦的迅速灌浆,形成大穗多粒,直接促进了粮食单产的提高。  老天帮忙只是外部有利因素,更重要的增产动力来自于科技的支撑。 通过面积、单产、总产三组数据的对比发现,过去10年,在播种面积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总产增加的动力主要源于单产的提高。  单产的变化,是品种更新、种植技术和生产投入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品种的贡献率要占到一半以上。  从全国范围观察,品种结构优化的速度也在提升。2015年,具有籽粒硬质、蛋白质含量高、面筋强度强、延伸性好等优点的强筋小麦的播种面积继续增加,同比提高了1个百分点。  秋粮前景乐观  夏粮丰产在望,秋粮前景亦有多重利好条件,抛开政策支持、科技提高等常规因素外,今年秋粮增产前景乐观还有一些特殊背景。  其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利于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从而促进粮食增产。  从第一季度观察,大部分农业生产资料同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粮食大省吉林在全省多个县区的调查显示,国产尿素价格下降了8%,国产氯化钾价格下降了6%,农用柴油价格同比下降幅度超过了20%,在玉米、水稻市场价格微涨的条件下,农资价格的下降有利于提高种粮的效益。  其二,种植结构变动可以进一步提升粮食总产。  3月份,中国棉花协会、中棉所和中储粮三大机构分别对产棉区农户种植意向的调查结果分析,今年国内棉花种植面积将比去年减少20%左右,减少的大部分棉田将用于种粮。  今年大豆、油菜籽、甘蔗的种植面积都将减少,稻谷和玉米等高产作物会增加。  以大豆为例,今年种植面积可能减少200万亩左右,相应地将增加玉米等种植面积。大豆为低产作物,去年大豆亩产为238斤,玉米亩产则达到775斤,如果200万亩大豆改种玉米,全国粮食产量可以增加10亿斤以上。  其三,部分地区将实现恢复性增产。  2014年,中国很多地区发生旱灾,尤其是以东北为主的粮食主产区遭遇多年罕见的旱灾影响,粮食出现减产,辽宁一省粮食产量下降了近90亿斤。今年东北和内蒙古将同比增产150亿斤左右。  自然灾害仍是影响粮食生产的关键变量,中国气象局等多个部门对今年汛期的总体预测结论是,本年度汛期气候总体状况偏差,旱涝灾害较2014年偏重。长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可能出现较严重的汛情,华北大部和西北部分地区干旱的可能性较高,做好有效的防灾准备是秋粮生产的首要任务。  连年增产背后的现实危机  从2004年开始,中国在粮食增产的高速轨道上一路奔驰,2014年之前的11年,中国每年粮食增产的数量达到320亿斤。截止到2014年,全国粮食产量比2003年增加了3500亿斤以上,相当于3个河南省的粮食总产量。  但如此快速稳定的粮食增产速度依然赶不上粮食需求的增加速度,这集中表现于粮食净进口量的大幅增加和粮食自给率的快速下降。  2003年,中国粮食净进口量为10.6亿斤,到了2014年,这一数字已经变为1798亿斤。同时,粮食自给率也由99.9%下降到87.1%。  如今,中国每年消耗掉的粮食总量在1.4万亿斤左右,即约7亿吨。2014年6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粮食需求简报预测,2014~2015年度,全球粮食贸易量预期3.32亿吨,不到中国需求量的一半。  正是在此背景下,近年,高层一再强调中国人要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并提出“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  但是,在“十二连增”后,中国粮食生产继续稳定发展面临一系列棘手的难题。  一方面,中国粮食生产土地、水等资源环境的约束已接近瓶颈。由于耕地后备资源数量极少,继续增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保持现有农业用水量极为困难。  另一方面,在推动粮食增产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农业补贴政策已经逼近红线,而且,随着种粮成本上升、土地流转的推进等因素,这一政策的边际效应正在递减。  目前,国内对于小麦、玉米等品种补贴已接近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补贴额度8.5%的上限。继续增加补贴,特别是增加对粮农的各种直接补贴,将受到“黄箱政策”的限制。  即使如此,小麦、玉米和大米的国内均价不仅比国际主要粮食出口国的国内粮食价格高90%左右,甚至比运到中国口岸,加上运费、保险费和完税后的价格仍然高45%左右。国内粮价继续上升将受到国际粮价的“封顶”制约,依靠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促使农民增产的办法很难继续执行。  技术集成为农业科技方向  在播种面积短期内难有空间的背景下,未来粮食增产,唯有依靠单产的提高,而提高单产的核心武器还是科技支撑。  在中国,科技支撑粮食增产的作用集中体现于粮食万亩高产示范片上,全国4349个小麦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528.3公斤,比所在县市小麦的平均单产高20%以上。此类示范区通过高产、优质、抗旱优良品种的推广、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种植环节的技术升级,带动粮食的平衡增产。  下一步更好地发挥科技支撑粮食生产的功能,关键在于各种高产技术的集成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增产的力量,将育种育苗、深耕深松、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等粮食生产全链条技术结合好,实现种、水、土、肥的一体化。  这一方面需要补齐相关农业基础设施的欠账。譬如,目前18亿亩耕地中,70%左右仍是中低产田,难以应对严重干旱和洪涝灾害。农业部门要下决心加大投入,力争到2020年建设好8亿亩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  另一方面,则要在种业创新、耕地地力提升、化学肥料农药减施、高效节水、农田生态、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环境治理、气候变化、草原生态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修复等农业生产的一系列环节中协同攻关。  形势喜人问题也不少  “十二连丰”成绩喜人,在连年丰收的同时,我国粮食进口和库存也保持着同步多增态势,去年我国粮食进口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库存升至近年历史高点。我国粮食正遭遇产量多、进口多、库存多“三多并存”新课题。  在粮食总量节节攀升的同时,我国粮食进口量也在快速增长。来自海关总署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累计进口包括小麦、玉米、大麦在内的谷物及谷物粉1629万吨,同比增长超过60%。  值得注意的是,在粮食产量、进口量“双增”的同时,我国粮食库存总量近年来亦达到历史高位。  过去10年,国内粮食产量年均增长率不到3%,但库存增长率则超过8%。一些粮食主产区面临巨大的收储压力,部分品种出现了阶段性过剩的情况。  例如,作为国家重要粮仓的黑龙江省,其粮食收购量和政策性粮食收购量在2014年—2015年粮食收购年度再创历史新高,库存大幅增加,安全储粮形势严峻。  “粮食连年丰收是好事,但仓容压力也越来越大。”国家粮食局副局长徐鸣说,尽管去年加大“危仓老库”改造、加快1000亿斤新建仓容建设,但目前全国可储粮仓容的缺口仍不小。  “一方面粮食在不断增产,但另一方面进口却又不断在增加,最近库存又达到了历史高点。产量、进口和库存三方面同时增多,已成为中国粮食面临的新问题,亟须关注。”中农办主任陈锡文说。  价格倒挂:“三多并存”现象的“谜底”  分析人士认为,国内与国外、生产与加工之间的价格倒挂,是我国粮食“三多并存”现象的最终“谜底”,折射出我国农业生产率偏低的现实。  “进口多增,并不是我们的粮食不够吃,主要是国内外粮食的巨大价差所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主任叶兴庆介绍,2004年以来,我国实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希望借此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但随着收购价的逐渐上涨,国内粮食市场价格跟着水涨船高,然而近年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却掉头向下,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日趋明显。  目前国内外价格倒挂趋势已由大豆、玉米等品种向其他粮食品种扩延,相对国际粮食的低价格,国内一些粮食品种价格高出不少,“价格堰塞湖”现象明显。  库存多增的背后,除了储备体制因素外,价格倒挂也是一大重要推手。在利润的驱动下,许多贸易商、粮食加工企业更愿意采购国外低价粮,相应减少对国内粮食的采购,带来的后果是粮食从地里收上来,不能进入到加工企业中,只好存到粮库里,越积越多。  以三大谷物中产量最大的玉米为例,据业内人士介绍,近一两年来,国外低价大麦、高粱大量涌入,替代玉米成为国内的饲料用粮,“顶”住了国内库存玉米的销售,导致玉米的库存越来越多,已成为目前库存最多的粮食品种。安徽粮食批发交易市场数据也印证这一现象,今年6月第一轮临储玉米拍卖已经结束,玉米拍卖投放量23398吨,实际成交3000吨,成交率仅一成多。  如何走出“三多并存”困局  分析人士认为,解决“三多并存”考验,国家一方面要改革现有的粮食收储制度,遏制价格倒挂趋势;另一方面,则应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劳动生产率,向现代农业转变。  要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推动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和农业补贴政策逐步向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转变,减少价格支持政策对市场的扭曲,扭转价格倒挂现象。  应在中央确定的口粮基本自给的基础上,更多地采取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创新农业经营体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耕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等措施,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  尽管我国农业的播种收机械化率、农业科技贡献率逐年上升,但由于我国农户众多且经营规模小,农业劳动生产率距离发达农业国仍有较大距离,农业生产的“一条腿长”(谷物单产高)“一条腿短”(劳动生产率低)的“跛腿现象”依然存在。  我国平均一个劳动力只能种7亩左右耕地,然而在机械化耕作背景下,欧洲一个劳动力能种几百亩,美国一个劳动力能种几千亩甚至上万亩,这种差距就是劳动生产率的差距。  粮食丰收 带来哪些“利好”  粮食丰收对咱百姓来说意味着什么,给你我会带来哪些“利好”?  首先,粮食丰收可为社会平稳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今年是厄尔尼诺年,国际上一些粮食主产区因气候异常导致粮食大面积减产,毫无疑问,占全年粮食产量四分之一的夏粮的丰收,让大家有丰富主食可选。  其次,粮价被称为“百价之基”,粮食丰收了,有利于物价的稳定,成为物价波动的减震器。  对于农村的朋友来说,家里粮食增长,那咱们的腰包也会随着丰收鼓起来。2014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89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  咱百姓去市场购买肉蛋奶,也要感谢充足的粮食供应。因为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是猪、牛、羊、鸡、鸭、鹅等家畜家禽重要的饲料来源。  咱百姓每天食用的食用油也与粮食丰收密切相关。大豆除了能做豆浆、豆腐等各种豆制品,榨油也是它的重要用途之一。还有玉米,不仅能填饱大家的肚子,它的胚芽还能够制作食用油。粮食丰收,为丰富大家的米袋子、菜篮子又立一功。  中国农业实现4个“50%跨越”  中国农业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取得不少突破性进展,其中四个关键性指标均实现了“50%跨越”。  第一个跨越:养殖业规模化比重超过50%。近年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速涌现壮大,打破了过去“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格局,农业生产呈现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发展趋势。  第二个跨越:农业机械化率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50%。2014年我国耕、种、收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61%,传统的人力、畜力正日益被机械取代,农业增长从拼资源、拼投入转向拼科技、拼研发。  第三个跨越:农产品加工率超过50%。粮油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近年来步入了两位数增长的快车道。  第四个跨越:非农收入超过50%。我国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更多地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农村居民非农收入占比已经超过50%。  限制中国粮食生产因素分析  一是谷贱伤农。农民种地成本高,而价格低廉。以山东农村种植小麦玉米为例,化肥、农药、除草剂、机耕、浇水、收获、种子等种地成本每亩580元,山东中产田小麦玉米大约都是800-900斤/亩,价格1.1-1.2元/斤,按照最理想的价格计算,每亩全年净收入只有1580元(两季,不计人工)。如遇天旱、化肥、农药、地膜涨价,收入只有500-600元。种两季只收一季,远不如出去打工一个月挣得多。  二是地力下降。由于种地不挣钱,农民就不好好伺候土地。传统的精耕细作方式被无情抛弃,转而依赖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造成地力严重下降。  三是耕地撂荒,种植面积无法保证。由于粮食便宜,即使产量提高,也不能给农民带来实惠。聪明的江南农民已经让土地撂荒,够自己吃就行,没有心思为城里人生产粮食。

发展粮食生产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实现发展粮食生产专项资金(以下简称粮专资金)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依据《财政支农资金项目管理试行办法》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粮专资金项目管理,是指对粮专资金项目的立项、实施、反馈、验收及资产登记等资金运行过程所进行的计划、控制和监督。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范围包括中央财政安排、地方财政配套的粮专资金,及引导、启动的乡、村集体和农民自筹资金。第四条 粮专资金项目管理应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中心,从切实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出发,注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第五条 粮专资金项目管理,在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财政部门牵头,发挥农业、水利、农机部门的职能作用。第二章 资金的资集第六条 粮专资金,由中央财政负担40%,地方财政负担60%;地方各级财政的负担比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自定。第七条 中央财政负担的部分,由中央财政列专款安排;地方各级财政应负担的部分,必须在年初预算中足额安排,以保证资金及时到位。第八条 要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乡、村集体和农民自筹资金。  乡、村集体和农民自筹资金是指乡(镇)、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为参与粮专资金项目建设而筹集的资金、劳务、物资折款。    农民自筹资金,要尊重农民自主权,并符合国务院关于《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第九条 乡、村集体和农民自筹资金纳入项目建设资金规划,统筹安排使用。第三章 资金的分配和拨付第十条 粮专资金的投入,每2--3年为一投资期。第十一条 中央财政按最终审定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实施规划,及前一投资期的项目管理情况,下达指标,指标的下达要体现奖惩原则。  在每年的第一季度,将指标下达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部门应及时将指标足额下达项目县。第十二条 为加强资金管理,对县以下的项目,资金通过乡(镇)财政所拨付;项目在县级,由县财政直接拨付。第十三条 要加强粮专资金会计核算,年终必须认真编制决算报表,随同财政支农决算报表逐级上报。第四章 项目县、项目区及项目第十四条 项目县是对粮专资金实行项目管理的责任单位,负责落实配套资金,组织动员乡、村集体和农民自筹资金,组织项目实施,进行经常性监督检查。第十五条 确定项目县的原则是:  (一)政府重视发展粮食生产,农民有种粮积极性;  (二)粮食生产潜力大;  (三)财政有匹配资金能力。  根据资金使用相对集中的原则,项目县的确定可根据各地农业发展规划,分期分批实施。第十六条 项目区是粮专资金项目建设的具体实施范围,它包含在一个或相邻几个项目县内,涉及一个或几个相邻的乡(镇)。第十七条 项目区连续投入2--3年,在每一投资期里,一个项目县内只能确定2--3片项目区,保证建设一片,完成一片,形成规模效益。第十八条 粮专资金主要投入在项目区以内。为项目区建设服务的辅助性、配套性项目,确有必要在项目区以外建设的可少量使用。第十九条 确定项目区可实行投标、招标的形式,以调动乡、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具体投标、招标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确定。第二十条 粮专资金项目内容:  (一)改造中低产田;  (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三)水利、农业新技术、新机具推文,良种的引进、培育、繁殖和推广;  (四)乡(镇)为发展粮食生产服务所必需的仪器设备的购置;必要生产设施建设;必要工程管理设施建设;  (五)县以下技术人员培训。第二十一条 确定粮专资金建设项目,必须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提高项目区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第五章 项目管理体系第二十二条 粮专资金项目管理工作,由各级财政部门牵头,会同农业、水利、农机部门共同负责。  各部门的具体分工是:  (一)财政部门负责总体工作牵头和组织协调。主要职责是:会同农业、水利、农机部门共同商定分地区资金使用指标,按商定的指标安排年度预算指标,落实配套资金;审查、汇总部门项目规划,组织农业、水利、农机部门共同审定下一级项目规划和共同审核报送本级项目规划;督促规划实施;拨付资金,汇审财务决算,监督资金使用管理,及时反馈项目资金使用情况;会同主管部门进行竣工验收;建立资产登记档案。  (二)农业、水利、农机三个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编制、审查部门项目规划;组织、督促项目建设;监督、检查施工进度、施工质量;收集、整理编报各种技术设计资料、表册;配合财政部门监督项目建设中的资金使用;验收竣工项目;建立资产登记档案;进行年度工作总结。

“三夏”粮食生产进展如何?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

三夏是农村最忙的季节,三夏指的是小麦成熟后的收获、抢时间抓紧播种夏玉米,和农作物田间管理工作。现在三夏工作全面结朿,夏播玉米已经进入到了田间管理工作,回顾一下我的家乡三夏期间大概工作情况。我在平原地区,小麦成熟收获时间比较集中,现在小麦收获和夏播玉米全部是机械化作业,一般每年的6月初开始,到6月10日前后基本上都可以结束,今年在小麦收获期间天气晴好,有利于小麦收获工作的顺利进行,小麦收获基本完毕以后,又降了一场雨,极大的推进了夏播玉米工作的顺利完成。今年的三夏工作基本上有序开展,虽然小麦在春季遭遇到了倒春寒的侵扰,但仍获丰收,基本上平均亩产1000斤左右,由于个人家庭不具备粮食贮藏技术和条件,大多数小麦种植户第一时间,把收获的小麦直接从地头送往小麦收购点,卖给了收购商。节省了不少时间和麻烦,当时售价是按国家最低保护价收购的。三夏工作前和三夏期间,反复宣传警告预防火灾,禁止焚烧麦茬,但是每年在夏收期间都会发生人为的火灾,今年夏收期间,一位60多岁的农村妇女在烧自己家麦茬时,突然起了风,火借风势,失去了控制,一下了引然了隔着10多米距离,路外边成熟没有收获的小麦10多亩。本人受到了行政拘留的处罚,同时给人家也进行了赔付,赔付金额在两万元左右,损失惨重,教训深刻,三夏期间,是火灾高发期,一定要做好防火工作。夏粮收获顺利,夏种更遇风调雨顺。真是好雨知时节,刚进芒种手机天气预报有两天降雨过程,哈哈哈!农民立马把玉米干地种了下去(全部机械化播种)。播种完毕,贵雨飘洒,几天光景,鹅黄玉米苗小雨点似地探出头来。排排行行,整齐可爰。而后就是天气不干不湿,气温适宜,夏玉米已长一尺多高了。秋收的希望又在田野里到处绽开了笑脸

如何理解自然条件对我国粮食生产布局的影响?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资源是自然资源中影响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提供的光、热、水、空气等能量和物质,对农业生产类型、种植制度、布局结构、生产潜力、发展远景,以及农、林、牧产品的数量、质量和分布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热量是决定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与热量的关系更为密切,光合作用最适宜的温度是20~C一30~C,其下线温度为O~C 一5、,这对规划作物布局、安排农事活动等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个地区热量的累积值不仅决定该地区作物的熟制,还决走着农作物的分布和产量. 农业生产受降水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就是现代社会,人与自然斗争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以露天作业为主的农业仍然要“靠天吃饭”,这个“天”既是阳光,也是雨露.总之,水分是农业生产必须条件之一. 俗话说“风调雨顺”.我国所处的海陆位置,导致了我国大部分地区是典型的季风气候,降水主要靠夏季风输送,因而季风的强弱进退,必然会对全年的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