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

阅读 / 问答 / 标签

陋室铭的论点,论证,论据分别是神什么

论点: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论证: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论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结合《陋室铭》谈一谈,刘禹锡和《项脊轩志》的作者归有光在节操和生活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两个人名字不同

陋室铭和归来去兮辞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表达了作者不愿违心混迹官场,热爱田园隐逸生活的思想感情。《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回家不久的时候写的,叙述了他弃官归田时一路上的心情,回家后的生活情趣和感受,表达了作者不愿违心混迹官场,热爱田园隐逸生活的情操。作者通过描述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闲适宁静,乐天自在的意境,反映出陶渊明顺乎自然、乐天知命的人生哲学,从中表达和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其词句之精炼,形象之生动,感情之真挚,意境之深远,音节之和谐,有着很强的感染力。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宋庠说:“陶公《归来》是南北文章之绝唱。”李格非说:“《归去来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朱熹说:“其词意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尤怨切蹙之病。

陋室铭配乐朗诵选古筝的哪首曲子好啊

香山射鼓

康桥朗诵的陋室铭的背景音乐叫什么名字

楼主,您好康桥先生朗诵的《陋室铭》的背景音乐是古筝曲《高山流水》这是下载地址:http://mp3.baidu.com/m?f=ms&tn=baidump3&ct=134217728&lf=&rn=&word=%B8%DF%C9%BD%C1%F7%CB%AE&lm=-1

朗诵《陋室铭》配乐用什么

春江花月夜

陋室铭教案设计

  《陋室铭》,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著, 文章 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陋室铭优秀的教案设计以供大家学习。  陋室铭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1、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3、联系现实对《学生铭》谈看法并仿写。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简介刘禹锡、陋室铭的来历和“铭”这种文体。(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疏通句意   1、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2、根据页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先个人译,有疑难小组解决,   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来理解),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可以给课文内容配上怎样的画面。   3、提供一些画面让学生们匹配相应的课文语句。   三、精读细品,把握主旨   先小组合作解决两个问题,   1、你知道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什么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全班交流:   提问: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情趣,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的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   学生发表见解并评价。   四、联系现实,发表见解   出示仿写篇《学生铭》,提要求:   有学生学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后仿写了一篇《学生铭》,你觉得它反映的是何种 学习态度 ?你对这样的学生是如何看待的?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唯我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   琢磨打 篮球 ,寻思游戏厅。   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   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混张文凭。   学生交流谈看法。   五、学生仿作   看了刚才的学生铭,了解了刘禹锡借陋室以言志,表达自己不贪恋富贵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你能否借鉴他们的写法写一篇仿作?   提出要求:   1、为自己要仿写的内容选定标题,如“电脑铭”,“考试铭”,“旅游铭”等等;   2、仿写练笔的句式要基本相同,最好能大致押韵;   3、主题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陋室铭教案设计二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学习一些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教学重点   1、托物言志的写法。   2、“之”的用法。   教学难点   铭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 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国古代的名士文人常常喜欢借物来抒情言志,例如,他们借梅花来表现自己纯洁坚定的品格和高雅的志趣,借竹来写出自己坚守节操,借莲来表现自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一篇古代 散文 中的名篇,它同样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初步感知课文   1、从课题可看出作者写的对象是什么?   ──陋室。   2、“铭”是什么?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通常都是用韵的。   铭的基本特点可以用陆机说的“博约而温润”这句话来概括。博,指内容广博;约,指文辞简约,概括性极强;温,气度温和,从容不迫;润,语调柔顺。铭之所以有此特点是因为它讲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其影响不止于题铭者本人及其同代人,还将传于后世。   3、我国古代的诗文有很多都是用韵的,这些文章往往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具音乐美,让我们齐声朗读,共同感受。   4、全班朗读课文。   三、整体把握课文   1、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主要写的是什么?   ──陋室。   2、什么是陋室呢?   ──室名,简陋的房子。   3、是谁给它起的名字?   ──刘禹锡。   4、他是何许人也?   ──唐朝的诗人、   哲学家。   5、古代文人总喜欢给自己的房子起一些优雅的名字,如“潇湘馆”   “含芳阁”等,那作者为什么要给他自己的房子起名叫“陋室”呢?难道他的房子真的很简陋吗?请大家阅读课文,将与陋室有关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让学生朗读描写陋室的 句子 。   7、   刚才我们朗读了刘禹锡先生描写他的陋室的语句,我想,每个同学的头脑里都会浮现出了不同的画面,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给大家描绘一下你想象的陋室呢?描绘时可用上这样的句式:   “陋室的u2026u2026很u2026u2026,你看u2026u2026。”   四、深入品味课文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陋室?   ──环境   人物   室中事。   2、从作者的描绘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他的房子是“陋”还是“不陋”?   ──不陋。   3、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来回答。   ──惟吾德馨。   4、像这样的房子在达官贵人的眼里是“陋”还是“不陋”?   ──当然“陋”。   5、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嫌其陋,居于陋室却不失其雅致的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之人。   6、课文开头的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它们与陋室有什么关系?   ──用有仙之山和有龙之水与陋室类比,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又是什么意思?它们与陋室有什么关系?作者这么写有什么作用?   ──用诸葛庐和子云亭与陋室类比,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的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   8、简要介绍作者作此文的背景。   ──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李德裕)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   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借此表达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9、 总结 :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可以通过对自己的居室情景的描绘,形容其特征,表达出你的心志和情趣。   五、作业   1、背诵、默写全文。   2、课外欣赏仿作。   陋室铭教案设计三   【设计思想】   本设计根据《九年义务 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铭文用韵和称扬道德的特点,通过诵读和韵译,使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感受铭文的音韵之美。教学中,注意扣住“德馨”,从描叙和议论两个角度,引导学生体味作者的情操之美,领略文章文法之妙。在此基础上,促成学生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目标】   1.背诵名篇名句。   2.体悟作者安贫乐道,保持高尚节操的情怀。   3.培养学生运用托物言志等手法表达自我的能力。   【 教学方法 】 诵读,讨论。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受音韵之美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铭”者(板书:铭),记载也,在器物或碑石上刻字,表示永记不忘,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体。为了便于广泛传诵,牢记不忘,文字简约的铭文都非常讲究修辞,讲究押韵。本文虽然篇制短小,但运用对偶等修辞,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同时通篇协韵(“青”韵通押到底),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音韵之美,乃韵文也(板书:韵)。   欣赏配乐朗诵《陋室铭》。   师:感受这篇铭文的音韵之美,一要把节奏韵律读好。   复习节奏的概念(句中根据音节或意义进行有规律的停顿叫做节奏)。指名根据刚才欣赏的配乐朗诵,朗读文中停顿需要注意的几个重点句子(投影: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②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要求正确停顿。   师生正读: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②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生齐声诵读全文,体味明快的节奏韵律之美。   师:感受这篇铭文的音韵之美,二要把韵脚读好。   复习韵脚的概念(放在句尾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生标出韵脚。生齐声诵读全文,体味押韵的回环往复之美。   师:感受这篇铭文的音韵之美,三要韵译(针对这篇铭文作为韵文的特点,根据韵文韵译的原则),而不是一般的翻译。一般的翻译只注意求索原文的意蕴美,而韵译还注意不失原文的音韵美。这样翻译后,与原文保持一致的美。翻译时,尽量让上下句的字数相等,结构基本一致,同时注意押韵。   学生利用书下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老师点拨,韵译。   参考韵译: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在于深,有龙(潜藏)则可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庸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韵译后,师出示教参普通的翻译(略),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感受韵译的韵致?韵味。   生伴着音乐诵读《〈陋室铭〉韵译》,体味韵味如歌的音乐之美。   【点评】扣住铭文用韵的特点,运用诵读这一语文教学的第一教法,既感受了铭文的音韵之美,也通过韵译为接下来的理解情操之美作了铺垫。   二?理解情操之美   师:刚才我们从课题中的“铭”字入手,感受了这篇铭文的音韵之美。下面,再从这个“铭”字入手,理解作者的情操之美。   指导学生默读课题注释①,明确铭文是什么样的文字(“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进而依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机板书:德),明确这篇铭文属于后者。   师:陋室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这美好的德行表现在陋室的哪些方面呢?   师生共同活动,明确:室外之景——境佳。“苔痕”能“上”阶,“草色”能“入”帘,用比拟法把自然物写活了。仿佛这些清新、美丽,生机盎然的植物也成了往来于“陋室”的“客人”,它们以自身特有的清丽姿色,装点着这间散发出沁人香气的茅舍。这从一个侧面表现了陋室主人的“德馨”,仿佛它们皆因主人的德馨远播而来。室中之客——儒鸿。古人很重视“无友不如己者”“非贤友则无取之”这些儒家的交友之道。既然往来的、谈笑的都是些知识渊博的贤友,“陋室”主人的德才那就可想而知了。室内之事——趣雅。你看,陋室主人悠闲地弹着“素琴”,没有繁弦急管那种嘈杂的声音,没有官府事务缠身,潜心静默地读经。这里简直像“世外桃源”一样清静幽雅,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弹琴、读经不正是古时的君子之风吗!这是在含蓄地暗示陋室主人是君子(其实这种含蓄的暗示也是在为下文省略的“君子居之”植根)。君子可是我们中国人评价一个人道德水准的最高标准。“鸿儒”“金经”和“素琴”,从交往?学习和 爱好 等方面写出陋室主人追求之不陋,陋室主人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一斑。   相机板书:境佳儒鸿趣雅   师:作者的议论句集中地表达了陋室主人有着怎样美好的德行呢?   师生共同活动,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等议论性的句子集中地表达了陋室主人甘居陋室,不以为陋,追求安贫乐道,保持高尚节操的美好德行。(相机板书:安贫乐道,保持高尚节操)   具体分析?概括后,生齐声诵读,读出作者的情感,体味作者的节操之美。   【点评】扣住铭文称述品德的特点,从对陋室的描叙和作者的议论等角度,由分散而集中,领悟陋室主人德行的美好。设计由具体而抽象,颇合逻辑。   三?鉴赏表现之美   1.作者借吟咏陋室来称扬陋室主人美好的德行,这叫什么表现手法?运用这种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师生共同活动,明确:托物言志(相机板书)。本文构思新颖,托物言志,借助赞美简陋的居室来歌颂自己高尚的品德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表达了对世俗尘嚣的鄙弃,反映了作者遭遇政治挫折后的心境。在这里,托物言志的好处是把作者抽象的道德品质表现得具体化?形象化,含义深刻而不枯燥,语言生动而不呆板,颇能激起阅读的兴趣并发人深思。   2.题目叫陋室铭,文章开篇却从山?水,仙?龙写起,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好处?   师生共同活动,明确:比兴。(相机板书) 这儿的山?水,仙?龙,既是兴也是比。宋李仲蒙《困学纪闻》曰: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索物以托情,谓之比。触物为信手拈来,索物为着意经营。山?水,仙?龙,是信手拈来吗?作者要着意经营什么呢?一是借比兴站高处立意,暗示自己是仁者是智者,且不闻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吗?二是借仙龙点睛山水之名行歌颂自己道德品质之实。平凡的山水何以名?灵?靠仙龙。简陋的屋子怎么不陋?靠主人散发出花木般芳香的美好的德行。三是结构上突兀而来,避免了平铺直叙,一览无余,这不正是智者所为吗?四是内容上起暗示作用,含蓄有味,能激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u2018何陋之有?u2019”又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何好处?   师生共同活动,明确:用典?类比。(相机板书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个类比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把“陋室”比成“诸葛庐”和“子云亭”,一是作者以诸葛亮和扬雄自况——他胸怀雄才大略,尽管当权的保守势力把他贬谪到边郡(简要插说写作背景略),但他的政治抱负和文学志趣不变,或者像隐居南阳的诸葛亮那样遇贤主而出仕,或像杨雄在成都草堂里著述《太玄》那样安贫乐道,赋诗著书,不管怎样,都要做出有益于天下的大事。仁者,爱人也,这才正是仁者所为。文末引用孔子 典故 可谓切合题意的妙手天成。引孔圣人语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作者的真实用意是什么?就是用圣人肯定的操守为自己的道德品质作最好的定论。   【点评】对表现手法的揣摩和品味,使学生在更深刻地体会到文本的人文美的同时,也感悟到作者文法的高妙。鉴赏表现之美,可激发起学生强烈的一试身手的欲望。   四?创造自我之美   本文采用比兴的表现手法,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表达你真挚健康的思想感情。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保持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的意愿。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表达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感或新颖深刻的哲理。   指导:本文托物言志的构思思路是“三层式结构”,即“引出事物一描叙事物一托物寄意”。   师:谁来 说说 本文的三个层次?   明确:“山不在高u2026u2026惟吾德馨。”引出事物。   “苔痕上阶绿u2026u2026无案牍之劳形。”描叙事物。   “西蜀子云亭u2026u2026何陋之有?”托物寄意。   学生微型创作。   【点评】在教教材和学课文的基础上,用教材教和用课文学,实现选文教学功能的多重融合,实现文本教学价值的最大化。   五?比赛背诵全文   师提示:掌握助你快速背诵的秘诀——多看一眼板书,尤其是托物言志的思路“三层式结构”。   生随着音乐齐背。背出韵味,耳醉其音;背出情感,心醉其情。   【点评】学生多次诵读,透彻理解文本,老师精心点拨思路,学生背得又快又好。起于书声,结于书声,首尾圆合。 猜你喜欢: 1. 2017八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 初中语文教师学习计划范文 3. 七年级语文教学大纲 4. 少儿国学经典100句 5. 2017中小学语文备课组计划

《陋室铭》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陋室铭》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精品。全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极力抒写“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   2、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   《陋室铭》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新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课文按照其反映的生活内容编排。第六单元学习五篇文言文和五首诗词,反映的内容为古代生活。《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新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在“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部分“阅读”中明确规定: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新大纲规定古诗文的比例由原来的20%上升为30%,强调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其语文能力。本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和古代诗词,目的是让学生在第一册学习古代诗文的基础上掌握鉴赏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背诵名篇佳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教学目标   根据新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①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刘禹锡,记住其所处时代及文学地位;认识生字、新词;熟读背诵全文。   ②基本能力目标: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内容;掌握赏析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反复吟诵──疏通文意──品析语言。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4、教学重点与难点   该文为脍炙人口的骈体文,句式整齐而变化有致,音韵和谐,节奏明快,读来琅琅上口,是体现朗读音乐美的绝佳材料。再者,该文抒写作者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高尚志趣,这含而不露的思想感情不读难以领悟。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反复诵读全文,体会其感情内涵;指导方法,当堂背诵全文。   古诗文是我国文化艺术史上的瑰宝,极讲究铸字、炼句,力求“以一当十”,“一字传神”。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反复推敲、细加揣摩文中的妙言佳句,不仅能提高他们遣词造句的能力,而且能不断提高其审美情趣。品析语言是赏析古代诗文的关键一环,而学生却难以把握。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难点确定为: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找出自己最喜欢或认为用得最精妙、传神的词、句细加品析并作简要批注。   二、说教法   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明确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据此,依照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突出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法。   “教学千法读为本”,学习文言文必须重视诵读。突出诵读并不是一味地读来读去,而是要注重指导诵读的方法,突出层次,由易到难诵读全文,力求达到诵读的三种境界:一是读得准确。二是读出节奏。三是读出感情。   2、创设情境,自主探究的教学法。   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利用所给定的材料,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一种探究和发现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搜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3、模仿创新,以读促写的教学法。   对初一学生来说,写作还处在模仿阶段,所以该课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指导学生在模仿中创新,提高其阅读和写作能力,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   三、说学法   教育部出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据此,教学该课,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及能力培养:   1、圈点批注学习法。   指导学生运用圈点符号和批注方法来研读课文,边读边思,及时记下转瞬即逝的心理感受和思想火花,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自主探究学习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在该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寻疑式”探究和“品味式”探究的方法疏通文意,品析语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   采用独立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同伴之间的积极相互影响提高自主探究式学习的有效性,并共享资源与成果。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用具:⑴计算机多媒体⑵运用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的浓厚的兴趣。我设计的导语是:   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作者作铭自励,抒写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高尚志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格调高雅,意境隽永。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共同赏析这篇久为传诵的名文。   (二)解释题目   (出示课件1:题解──陋室,室名,即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读来琅琅上口,易记易诵。)明确了题目的含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全文。   (三)品味赏析   1、反复吟诵   此程序的设计是要学生养成反复诵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诵读文言文不同于其它文章,我注意指导学生诵读的方法,突出层次,力求达到诵读的三种境界:一是读得准确。达到这一朗读最基础的层次,关键在于随时正音。二是读出节奏。要达到这一层次,关键在于方法的指导。三是读出感情。这个较高的朗读层次则需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达成。具体设计如下:   ①学生各自朗读全文,划出读不准的字。   ②教师范读,学生标注生字读音。   ③学生齐读,力求做到读准字音。   ④教师指导,把握轻重缓急,读出节奏。   对于本文的朗读,仅做到读准字音远远不够。本文使用了大量骈句。(出示课件2: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等,意思相对。)正确朗读骈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节奏、韵律的音乐美。怎样朗读骈句呢?(出示课件3:朗读骈句:一要注意节奏。三字句一般为12式;五字句一般为212式或23式。分别举例。二是韵脚要适当拖音。列出韵脚。三是相邻的两组骈句间要较长停顿。举例。)   ⑤教师范读,学生听读,体会节奏、韵律的音乐美。   (出示课件4:显示全文内容,句中节奏用斜竖线标出,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下加点,表示要适当拖音,两组骈句间有长停符号。教师伴随舒缓优美的古筝朗诵全文,学生听读。)   ⑥学生自由读,竞赛读,反复练习。   2、疏通文意   此程序的设计在于让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词句,养成随时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我引导学生采用“寻疑式”探究和集体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设计如下:   ①独立疏通,提出疑问。   要求学生首先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着说出每句话的大概意思,说不通的地方,用问号标记,准备质疑。   ②集体交流,合作达标。   要求学生当堂提问,集体交流,解决疑难,解疑后批注。   ③学生自测,记忆巩固。   (出示课件5:显示文中重要句,关键字、词已加上着重符号。学生说出加点字、词的含义,根据自测情况着重记忆。)   ④朗读全文,体会文意。   ⑤教师设疑,学生回答。   △本文题为陋室,可结尾为何说陋室不陋,文中哪句话回答了这一问题?说出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正是全文的主旨句,可它并未出现在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主旨的呢?读前三句,说出大意并作简要分析。   △课文是如何来表现“陋室不陋”这一主旨的呢?读中间四句,说出大意并作简要分析。   最后三句作者以古贤居室自比,引孔子语巧结全文。这是文章的难点。学生思考、讨论后,我适时点拨:作者以古贤自比,一个是隐居南阳而胸怀天下,后出山辅佐刘备,在政治上功效卓著;另一个是在简陋的屋子里写下著名的《太玄经》,在文学史上成就斐然。作者以他们为楷模也表明他是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最后引孔子语结束全文,含蓄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⑥表情诵读,体会情感。   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饱含感情地诵读全文,体会作者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高尚志趣。   3、品析语言   此程序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反复推敲,细加揣摩文中的妙言佳句,提高其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我引导学生采用“品味式”探究的方法。具体设计如下:   ①反复诵读,挑选自己最喜欢或认为用得最精妙传神的词、句细加品味并作旁批。   ②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独立品析所得。   ③挑选小组代表发言,各抒已见,共享成果。   (四)小结全文   为使学生对全文内容有一整体认识,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全文寥寥81字,共九句,前四句设喻引题,颂扬陋室。中间四句通过描写陋室清幽环境及其人物交往、生活状况,极力表现“陋室不陋”。最后三句以古贤居室自比,引孔子语结束全文,再次含蓄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五)背诵全文   引导学生抓住提挈全文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按四层意思,理清文路,快速背诵。   (六)能力迁移   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居室(无论是有自己独居的小天地,还是和家人或亲戚、同学合住一室)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此程序的设计在于联系学生生活,联系语言运用,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而使文言文教学生动活泼起来,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附:板书设计   (出示课件5)   陋室铭   刘禹锡   斯是陋室诸葛庐   →→何陋之有   惟吾德馨子云亭   主旨托物言志类比

初中语文陋室铭教案【三篇】

《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 我整理了初中语文陋室铭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陋室铭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铭”这种文体的特点,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二、课型 新授课 三、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托物言志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达自己的节操和情趣的。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讨论法 3.诵读法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 曾经有一位文人因政治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房三厢的屋子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三室三厅;可是当地的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文人是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知县强迫这位文人在半年的时间内搬了三次家,这住房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只能容纳一床一桌一椅的陋室。如果同学们是这位文人,你们会怎么办呢? 我们的文人用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他选择写了一篇文章,立于房门前。那今天呢,我们就要来学习这篇立于房门前的文章《陋室铭》,一起了解这位文人是怎么想的,请大家翻到书本第173页。 (板书:陋室铭 ) (二)教师活动:作者及文体介绍 同学们知道这位文人是谁了吗? 是的,就是刘禹锡。 (板书:刘禹锡) 那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他所了解的刘禹锡呢? 明确:刘禹锡,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 陋室,是作者给自己的居室取的名字,意思是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这在书上注释一中有解释,同学们注意勾画。 (三)教师活动:范读 现在呢,老师先读一遍课文,请大家注意:①听清字音。不熟悉的字音要标注。②听清断句,停顿的地方也要进行标注。 好了,现在该同学们来展示了。(起读) 同学们读的很好,请注意以下几个字。 苔(tái)痕 案牍(dú) 鸿儒(rú) 吾(wú) 德馨(xīn) 西蜀(shǔ)(或:连这几个比较难的字也读得很准确,我们再来着重看看 苔(tái)痕 案牍(dú) 鸿儒(rú) 吾(wú) 德馨(xīn) 西蜀(shǔ)) (四)教师活动:翻译课文 根据同学们课前的预习,老师在这想先考考大家。谁能为老师解释一下“惟吾德馨的‘馨", 谈笑有鸿儒的‘鸿儒", 往来无白丁的‘白丁", 无案牍之劳形的‘案牍"”。 明确: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鸿儒:博学的人。白丁:平民。案牍:官府的公文。 同学们都解释的非常准确,看来有很认真的预习。这些字词,在我们第174页课文下方,都是有解释的。学习文言文,就要学会将文言文翻译成我们今天所用的现代汉语,我们来回忆一下原来老师所说过翻译文言文的方法,首先,要干什么呀?(生:字字译)然后呢?(生:补差漏)最后呢?(生:变双变序),大家都记得非常清楚,那现在老师就想先请同学们按照这个方法将课文翻译一遍。 明确: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能天下有名。水不在于深,有龙就能成为灵异的水。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这位同学把长翻译为长到,入翻译为映入,非常好)和我谈笑的有博学的人,和我往来的没有平民。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这里呢,老师要稍微说一下,“乱耳”和“劳形”这里我们翻译为使两耳扰乱,和使身体劳累,那这里我们就可以翻译为)没有奏乐的声音使我的两耳扰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这好比)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这地方老师发现这位同学把“有”字翻译在最前面,翻译为:有何陋之。稍微给同学们说一下这里是宾语前置的句型,“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以后我们只要看到“何……有”我们就要知道这是宾语前置。 同学们都翻译的很好,在我们对文章有了一定理解之后呢,老师现在想请同学们再一次的朗读课文,这次要带上你们的理解。(起读) (五)教师活动:分析课文 这一次读课文后你们是不是觉得文章朗朗上口呢,这个就是老师刚刚所说铭文的特征了,是用韵的,现在你们快速的找找文中哪些字是用韵的。 明确: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同学们都找的非常准确。 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陋室铭。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明确:山和水 那哪一句描写的是山呢? 明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那哪一句是描写的水呢? 明确: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作者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先写山和水,以有仙之山和有龙之水来比喻陋室,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比兴。 (板书:比兴 山和水) 我们了解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我们的陋室,陋与不陋在于什么呢,哪位同学用文中的话回答一下老师。 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那也就是说明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这里“馨”字就是画龙点睛之笔,它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说陋室陋,可到底是怎样的陋呢,我们就一起继续看一看文章。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青苔,可见房子是怎么样的。 明确:常年失修,极为简陋。 房子已经常年失修,窗前门旁都长满青草,这居住的环境也是荒凉冷落。这一句呢,我们可以看出是在描写陋室的环境。 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明确:对偶。 (板书:对偶 描环境) 对偶是指用数字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苔痕”相对? “草色”。“阶绿”相对?“ 帘青”。“上”相对?“入”。 陋室的环境是古朴,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 哪位同学能用文中的话告诉老师一下呢? 明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我们可以知道来他这做客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学问平平的人。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明白了。这两句用了衬托,衬托我们屋主是怎样的人? 明确:德才兼备 是呀,衬托出屋主是一个德才兼备,具有高雅脱俗情怀的文人。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 (板书:衬托 夸朋友) 知道了主人的朋友,我们再一起看看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他们在陋室里很随性,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我们可以看出这句在话生活。这里呢,老师发现作者又用了一种写作手法,同学们告诉老师是什么手法啊? 明确:对比 作者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趣呢? 明确: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板书:对比 话生活) 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作者所写的这一切呼应开头表明了我们的文章主旨,我们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啊? 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我们可以看出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主旨已经很突出了,感觉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呢? 明确: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作者也想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作者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作者也要像诸葛亮和扬子云一样被后人所敬仰。似乎到这我们感觉文章要结束了,可作者又引用了孔子的话。“孔子云:‘何陋之有?"”大家肯定有疑问了,为什么又要引用孔子的这句话呢?其实呢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刘禹锡只引用的最后一句呢? 明确: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 哦,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作者前面所写的那么多,就是把自己比作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和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这呢,就是用了类比的手法来立志向了。 (板书:类比 立志向) 到这我们可以再一次的感受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刘禹锡的陋室一点也不陋。 (板书:陋室不陋)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刚才所看到的景色,体会到的那些志趣,感受到的那些情感,用心地再一次读一遍课文,也尝试这将这篇文章背诵下来。 同学们真是让老师感受到诗人饱满的情感啊。现在我们回想老师在课前说的那个故事,我们的这位文人刘禹锡,经历三次的搬家,房子一次比一次小,他没有和我们一样气愤找知县理论,而是写了《陋室铭》立于自己房门前,这表达了刘禹锡的什么情操呢? 明确:高洁傲岸,不求闻达,安贫乐道。 他用他的陋室这一“物”来表达他高洁傲岸,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志向”。 (板书:物→志) 这个就是“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板书:托物言志) (六)教师活动:总结 同学们,身居陋室,心忧天下,自古以来就是多少仁人志士推崇的高风亮节。刘禹锡凭借《陋室铭》这篇传世之作,发表了他响亮的人生宣言。在这篇只有81个字的短文里,我们可以清晰地解读出这样达观而充满哲理的人生态度:生活的清贫绝不妨碍精神的富有,只要拥有高尚的情操和宽广的胸襟,就拥有了丰富多彩的精神广场。清贫的物质世界顿时会向我们展开异样的色彩:一片青苔,一抹草色,一缕清风,一阵蛙鸣,都有了几分圣洁的意味。达到了这层境界,我们就可以坦然反问: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何陋之有? 最后,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的深深敬仰齐读课文,再次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预习《爱莲说》 (八)板书 陋室铭 刘禹锡 比兴 山和水 对偶 描环境 陋 物 托 衬托 夸朋友 室 物 对比 话生活 不 言 类比 立志向 陋 志 志 陋室铭教案二 【教学目标】 1.感悟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2.学习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 3.领略韵文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妙处。 【教学重难点】 1.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的现实意义。 2.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以及了解韵文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文学圣地一日游 阅读下面两副对联,说出其中的两位历史名人分别是谁?这里有两处文学圣地,你知道吗?分别在哪里? 草堂起宏愿,杜工部病体寒衣不失天下之怀。 (杜甫) 陋室有德馨,刘梦德安贫乐道不改高洁之志。刘禹锡 2、课外拾趣 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千百年后那位势利眼的狗官已化为尘土,而这篇铭文则成为“天下第一铭”名垂千古。 二、知识抽查 1、你知道吗: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速读全文并圈出本文韵脚是什么?所押的韵是什么? 本文韵脚:名ing,灵ing,馨in, 青ing,丁ing,经ing,形ing,亭ing 押的是ing 和in韵 3、“座右铭”,本指古人写出来放在座位的右边的格言,后泛指人们激励、警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格言。历,中外许多名人都有自己的“座右铭”。 中国现代无产阶级文学家、军事家叶挺的座右铭——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中国现代杰出画家徐悲鸿的座右铭——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中国当代美学家朱光潜的座右铭——恒、恬、诚、勇。 世界传染病学家巴斯德的座右铭——意志、工作、等待,是成功的金字塔的基石。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座右铭——思考一切。 近代电磁学的奠基者法拉第的座右铭——拼命去争取成功,但不要期望一定会成功。 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4、古代诗人被称为诗豪的是谁? 刘禹锡 5、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诗人。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 三、初读课文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课文。并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1、圈出文中你所不熟悉的字词。 2、划出朗读的节奏。 1.辨音识字:德馨(xīn) 苔(tái)痕 案牍(dú) 鸿儒(hónɡ rú) 西蜀(shǔ) 何陋(lòu)调素琴(tiáo) 2、节奏: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欣赏名家朗诵 ,并试揣摩朗诵的技巧,注意朗读的节奏、重音,感情的投入等。 4、各组推选一位实力的一位,代表本组进行朗诵比赛,朗诵内容《陋室铭》。 四、质疑探究 再读课文圈出文中你不熟悉的字词和句子。提交全班讨论。看谁提的问题数量多而质量高! 1、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2、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 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效果检测 1.一词多义: 名:有仙则名 遂以名楼 卷卷有爷名 是:斯是陋室 是吾剑之所从坠 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孔子云: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的标志) 2、对偶句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4)、调素琴, 阅金经。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3、译句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五、研读课文 1、作者怎么样引出陋室的? 2、第一、二句与第三句有什么关系呢?中心句是哪句? 3、在作者看来,陋室真的简陋吗? 4、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 5、诸葛、子云分别指谁,他们是怎样的人? 6、作者在本文提到他们有何作用? 自比古代贤人,表明自己的心愿,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 7、“孔子云:(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为什么只引用下句? 前面直接用诸葛亮与扬雄自比为君子,所以下句直接引用下句,反诘点题。 8、作者借山水有仙人、神龙比喻陋室主人有好的品德是为了表明什么心迹呢? 安贫乐道,高洁伟岸 9、这种借他物来表明心迹的手法叫什么? 托物言志 10小结课文 六、迁移拓展 学完陋室铭之后,你的同桌传了一个纸条给你内容如下,针对他的这种思想,你将怎样来劝告他。 新陋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混张文凭。 “× ×你好,我觉得你这个铭文写得很有文采,看出你语文基础功非常好,这一点我真是自愧不如,不过这种对待学习的思想我却不敢苟同,我们学习既不是为文凭、也不是为别人学,而是为自己的将来有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 陋室铭教案三

《陋室铭》刘禹锡的串词 多少都行

《岳阳楼记》(范仲淹) 【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守巴陵郡。越(及,到)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同“俱”全,皆)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同“嘱”)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好风景),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水波浩荡的样子),横(广远)无际(边)涯;朝晖(日光)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尽)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连绵不断的雨)霏霏,连月不开(放晴),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冲向天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迫近)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日光)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美丽的鱼)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持)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曾经)求(探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没有)斯人,吾谁与归(归依)?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 宋仁宗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当了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已废弛不办的事情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在楼上刻了唐代名人和当代人的诗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观赏那岳州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湖之中。它含着远处的山,吞长江的水,水势浩大,无边无际,早晨阳光照耀、傍晚阴气凝结,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到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江,降职的官史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如果连绵的阴雨下个不断连续许多日子不放晴,阴惨的风狂吼,浑浊的浪头冲白天空;太阳和星星失去了光辉,高山隐藏了形迹;商人和旅客不能成行,桅杆倒了、船桨断了;傍晚时分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奸人的诽谤、害怕坏人的讥笑,满眼萧条冷落,极度感概而悲愤不端的种种情绪了。 到了春日晴和、阳光明媚,波浪不起,蓝天和水色相映,一片碧绿广阔无边;成群的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落,美丽的鱼儿,时而浮游,时而潜游;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葱。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浮动的月光象闪耀着的金光,静静的月影象现下的白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全忘,举酒临风,高兴极了的种种感概和神态了。 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这就是进入朝延做官也担忧,辞官隐居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先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注释】 原文中带括号的字词蒹葭》【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译文】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注释】1、蒹(音尖jiān):草本植物,芦苇一类的草,又名荻。葭(音加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鲜明貌。《传疏》:“蒹葭,即萑(环huán)苇之未秀者。” 《毛传》:“苍苍,盛也。”为:此处指凝结成。2、所谓:所念。伊:是、这人、那个彼。方:边。在水一方:就是说在水的另一边。3、溯(音素sù):逆水而行。洄(音回hui):水流回旋,此处指弯曲的河道。从:就。阻:难。4、游:水游。宛:可见貌,犹言“仿佛是”。5、萋萋:犹“苍苍”。晞(西xī):干。6、湄(梅méi):水草相接之处,即岸边。7、跻(音积jī):上升,指道路陡起。8、坻(音迟chí):露出水面的小沙洲。9、采采:茂盛的样子。一说鲜明的样子。10、涘(似sì):水边。11、右:古读为“已”,迂回弯曲。12、沚(音址zhǐ):水中小块沙洲。特点:诗善使事运典,托物寓意,抒写情怀,多有名篇传世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出自《全唐文》卷六〇八 《陋室铭》已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22课 杨柳枝 巫峡巫山杨柳多, 朝云暮雨远相和。 因想阳台无限事, 为君回唱竹枝歌。[1]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堤上行 酒旗相望大堤头, 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 桨声幽轧满中流。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江南春 新妆宜面下朱楼, 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 蜻蜓飞上玉搔头。 竹枝 白帝城头春草生, 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 北人陌上动乡情。 竹枝 瞿塘嘈嘈十二滩, 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 等闲平地起波澜。 竹枝 山上层层桃李花, 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 长刀短笠去烧畲。 竹枝 山桃红花满上头, 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 水流无限似侬愁。 竹枝 巫峡苍苍烟雨时, 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 由来不是此声悲。 竹枝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 楚水巴山江雨多, 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 回入纥那披绿罗。 竹枝 江上春来新雨晴, 瀼西春水縠纹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 人来人去唱歌行。 竹枝 两岸山花似雪开, 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 永安宫外踏青来。 竹枝 城西门外滟滪堆, 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 少时东去复西来。 竹枝 日出三竿春雾消, 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 住在成都万里桥。 步虚词 阿母种桃云海际, 花落子城二千岁。 海风吹折最繁枝, 跪捧琼盘献天帝。 步虚词 华表千年一鹤归, 凝丹为顶雪为衣。 星星仙语人听尽, 却向五云翻翅飞。 抛球乐 五色绣团圆, 登君玳瑁筵。 最宜红烛下, 偏称落花前。 上客如先起, 应须赠一船。 抛球乐 春早见花枝, 朝朝恨发迟。 及看花落后, 却忆未开时。 幸有抛球乐, 一杯君莫辞。 纥那曲 杨柳郁青青, 竹枝无限情。 同郎一回顾, 听唱纥那声。 纥那曲 踏曲兴无穷, 调同辞不同。 愿郎千万寿, 长作主人翁。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浪淘沙 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 浪淘沙 流水淘沙不暂停, 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 回唱迎神三两声。 浪淘沙 洛水桥边春日斜, 碧流轻浅见琼沙。 无端陌上狂风急, 惊起鸳鸯出浪花。 浪淘沙 莫道谗言如浪深, 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寒沙始到金。 浪淘沙 汴水东流虎眼纹, 清淮晓色鸭头春。 君看渡口淘沙处, 渡却人间多少人。 浪淘沙 濯锦江边两岸花, 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 将向中流定晚霞。 浪淘沙 日照澄洲江雾开, 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 尽是沙中浪底来。 浪淘沙 鹦鹉洲头浪飐沙, 青楼春望日将斜。 衔泥燕子争归舍, 独自狂夫不忆家。 杨柳枝 塞北梅花羌笛吹, 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 听唱新翻杨柳枝。 杨柳枝 御陌青门拂地垂, 千条金缕万条丝。 如今绾作同心结, 将赠行人知不知。 杨柳枝 轻盈袅娜占年华, 舞榭妆楼处处遮。 春尽絮飞留不得, 随风好去落人家。 杨柳枝 南陌东城春草时, 相逢何处不依依。 桃红李白皆夸好, 须得垂杨相发挥。 杨柳枝 城外春风吹酒旗, 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 唯有垂杨管别离。 杨柳枝 扬子江头烟景迷, 隋家宫树拂金堤。 嵯峨犹有当时色, 半蘸波中水鸟栖。 杨柳枝 迎得春光先到来, 轻黄浅绿映楼台。 只缘袅娜多情思, 更被春风长挫摧。 杨柳枝 凤阙轻遮翡翠帏, 龙墀遥望麴尘丝。 御沟春水相辉映, 狂杀长安年少儿。 杨柳枝 花萼楼前初种时, 美人楼上斗腰肢。 如今抛掷长街里, 露叶如啼欲恨谁。 杨柳枝 炀帝行宫汴水滨, 数株残柳不胜春。 晚来风起花如雪, 飞入宫墙不见人。 杨柳枝 金谷园中莺乱飞, 铜驼陌上好风吹。 城东桃李须臾尽, 争似垂杨无限时。 踏歌词 春江月出大堤平, 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 红窗映树鹧鸪鸣。 踏歌词 桃蹊柳陌好经过, 镫下妆成月下歌。 为是襄王故宫地, 至今犹自细腰多。 踏歌词 新词宛转递相传, 振袖倾鬟风露前。 月落乌啼云雨散, 游童陌上拾花钿。 踏歌词 日暮江南闻竹枝, 南人行乐北人悲。 自从雪里唱新曲, 直到三春花尽时。 忆江南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 丛兰帙浥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颦。 忆江南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 无辞竹叶醉尊前, 惟待见青天。 潇湘神 湘水流,湘水流, 九疑云物至今秋。 若问二妃何处所, 零陵芳草露中愁。 潇湘神 斑竹枝,斑竹枝, 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 潇湘深夜月明时。 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一、构思  1、顾大局串词 以主题为线索,自成一线,不管照游离于主题之外的节目   一般来说,节目单是在串词以前编排出来了的,这个时候,串词是以节目为基础进行编撰的。当节目是围绕一个主题选择编排的,这样串词就容易围绕主题进行;如果节目是拼凑的,(即不是围绕主题编排的)那么串词根本就无法以节目为蓝本来进行,这个时候,串词作者就只能把握住主题进行串词创作,而不能去照顾个别与主题无关的节目。在照顾整体的情况下,与主题无关的则另行考虑,在乡镇、街道文化站组织的节目,往往不能按主题编排节目,这样的节目就可以采用“随波逐流”的方法来进行串词创作。即在整体上不考虑文艺节目的宣传主题,只在个别与主题有关的节目串词才考虑主题宣传,串词更多的是只考虑上下节目之间的联系,或者承上,或者启下。串词是单点聚焦,就是只顾一点,不及其余。单点聚集是最次的一种方法,即串词只针对每个节目进行考虑。虽然,这会使一台节目难以形成一个整体,这应该是没有办法的办法。2、串词的使用形式  单人的,单人使用的串词只考虑一个人,双人的,往往是一男一女配对,这种形式是目前共认的比较理想的主持人搭配。一男一女,可考虑声音的特征,一柔美,一阳刚,在语言的设置可将柔美的词让女主持使用,阳刚的词拿给男主持使用。比如:   天为什么这样蓝?   只因战争远离了我们。   地为什么这样绿?   那是和平人们的辛苦。   有时候,也有使用两个女性主持 的,这样,阴阳搭配的特征便不复存在。三人的,不常用,只有在一些大型的演出上才使用。这种搭配,其优点在于齐诵,两人,可以是一问一答,而三人则可以一人问两人答。在群众性的节目主持中,使用三个节目主持人是很少见的,但是随着群众文艺演出的发展,逐渐增多应该是可能的。三人主持,可以是一人为主,两人配合;也可以是两人为主一人配合,或者是一人综合既这一个人的语言总是在总是在总评的位置上。三人主持,最好不要平均分配串词,不然能以突出中心主持 人。仅让每个 人上台后,无话说,或者少话说。三人主持最大的优势可能还在于朗诵,两人诵,一人总结。主要分问答式、呼应式和聊天式。聊天式,又可称为对讲式聊天式的串词,其实用不着刻意写,只是拟一个提纲即可,因为,这样的串词,是口语,说得不太流畅、甚至有点结巴也是许可的,因为它的不刻意,观众也反倒有一种轻松感,例如:   男:小王,最近你到哪里去了?   女:我呀,到井冈山去了一趟。   男:人多吗?   女:哎呀 ,还真不少。我去的时候正是十六大召开前夕,那里真是人山人海^二、串词的构成要素  1、思想的深刻性   2、知识的广泛性   3、宣传主题的专业性   对于串词作者来说,第一次都是一次挑战,不同的宣传主题,都要求作者去熟习,这些和的确有些为难,如建军节宣传,串词作者就应该熟习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以来的大事有所了解;税务宣传,就必须要求作者对现在的税务知识有所了解,所以串词作者应该是知识面广,接受能力强。   4、语言的抒情性   5、娱乐节目的趣味性及其它三、串词的语言特征  (串词的语言,可以说是用尽了所有的修辞手法,我们不可能去全讲,因此只能讲一些比较常用的手法)   1、抒情重于叙述   2、多排比、重复句   3、多拟人、   4、注重音节   串词要求语言优美,它必须追求朗朗上口、铿锵有力,讲究抑扬顿挫,因而,串词语言注意章节美。5、语义的浅白性  串词不论怎么写,有一个原则,就是语言必须通俗易懂。因为串词是一次过,观众没有回味的余地,如果深奥了,观众没法接受到你的信息,编撰者的目的就无法达到。   四、串词要根据整台演出的风格来决定,如庄重、如轻松。如庄重的文艺演出,其辞典雅,语言上要求规范,往往诙谐幽默的语言就只能放弃,娱乐性演出,语言则大可诙谐幽默,让观众愉快就是目的,串词大可不必太严肃。纯商业性的演出,可以以诙谐幽默为主,似乎是可以不必准备串词的,因为,让观众愉快就是目的。观众喜欢什么就说什么;宣传商品、产品,商家、厂家,则必须围绕这些出资赞助单位来编写串词,他们高兴,串词作者的任务就完成了。刘禹锡词的特点:诗善使事运典,托物寓意,抒写情怀

陋室铭文言文朗诵

1. 求类似于《陋室铭》这样的表达一个人高尚情操的古诗 li古人吟诗作赋,描写对象各有不同,但无论是写景、摹人、状物、叙事、怀古,寄情于景,托物言志,归根到底不还是表达自己的志趣和情操么。 要说专门写别人的情操高尚,那也很多: 古风·齐有倜傥生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饮中八仙歌 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读老杜诗集 王令 气吞风雅妙无伦,碌碌当年不见珍。 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 镌镵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 寂寞有名身后事,惟余孤冢来江滨。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太多了,但凡伟大的诗人和杰出的英雄,都有很多表达敬仰的优秀诗作。 2.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朗读节奏 陋室铭朗读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 /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爱莲说朗读节奏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 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近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 急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通过环境描写从侧面写出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的高雅情趣 3反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 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礼之用,和为贵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朝闻道,夕死可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德不孤,必有邻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听其言而观其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思而后行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敬鬼神而远之 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4. 文言文阅读 1、(1)名:有名(或“出名”“著名”“成了名山”) (2)鸿:大 (3)调:调弄,这里指弹奏 (4)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泛指奏乐的声音 2、(1)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或“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 (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或“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 3、D 4、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示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陋室铭》朗诵前需要一段陈述的话,谁能帮我?

在论语中说道有多么远的这种理想,其实它一切都在一个朴素的起点上。我们要相信思想的力量是这个世界上最巨大的力量之一,也就是说,孔子经常所说的那种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一个人总在想着自己的衣食,这是不足以担当一个君子一个士的资格,中国的知识分子所要的并不是一种生活的奢侈,但他们一定要心灵悠游上的奢侈。所以有一次孔子要出远门,子欲居九夷,因为我们知道他要把他的美政理想布化天下,所以要去未发达地区。临走的时候,学生就劝他,曰,陋如之何,学生说,那么一个简陋的地方,破地方,你上那儿干吗去。那么孔子怎么回答,孔子淡淡的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那么这个何陋之有就流传下来,一直到唐代刘禹锡写了《陋室铭》,这是大家都熟悉的,那么《陋室铭》悠怎么样形容呢,“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在这样短短一篇《陋室铭》里面,把古往今来的名士对于简易的朴素居住环境的这种叛读全都呈现出来了,大家在一起谈论的是不是共同的志向,共同的寄托,如果大家能够在这样一种丝竹之间,在大家的交流里面可以有了那种心心相同,可以在你共同寄托的大事上有共同的理想,那么这种简陋,它就显得一点都不重要了。

朗诵陋室铭什么背景音乐比较好

楼主,您好康桥先生朗诵的《陋室铭》的背景音乐是古筝曲《高山流水》这是下载地址:http://mp3.baidu.com/m?f=ms&tn=baidump3&ct=134217728&lf=&rn=&word=%B8%DF%C9%BD%C1%F7%CB%AE&lm=-1

朗诵《陋室铭》配乐用什么

谈笑有鸿儒,摇头晃脑,手作画圈之势往向挥使!何陋之有?满脸疑问之色,双手从内往外反斜面摊开!

陋室铭节奏划分是什么?

《陋室铭》的节奏划分如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其中,“之”是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无实义,少读。

小学生朗诵陋室铭需要准备什么道具

小学生朗诵陋室铭需要准备的道具如下:1、灯光:通过调整灯光的明暗、颜色等来营造出适合氛围,增强朗诵的感染力。2、配乐:可以选择适合的背景音乐或音效,与朗诵的情感相呼应,提高朗诵的艺术感染力。3、演讲台或讲台:可以使用演讲台或讲台等道具来塑造出正式的演讲场景,增强朗诵的庄重感。

陋室铭划分朗读节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孔子/云:“何陋/之有?”

朗读者理查德·西尔斯刘禹锡《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附:   美国汉学家理查德·西尔(m.taiks.com)斯,一个美国人,自掏腰包研究中国汉字来源演变,为此常常陷入穷困潦倒的境地,心气却一如少年,他被网友亲切地叫做汉字叔叔。“如果生命只剩下24 小时,我会打电话给朋友说再见;如果生命只剩下1 年,365 天,毫无疑问我会电脑化《说文解字》。”1994 年,汉字叔叔44 岁时,一场严重的心脏病让他走到了生命的边缘,让他对毕生一定要做的事情有了清晰的判断。理查德·西尔斯 朗诵的是刘禹锡的《陋室铭》。

陋室铭朗读感情和方法

一个人住在陋室里面,那种怀才不遇的感情。和那种傲气读出来。我口说我心,有感情就是最赞的。

陋室铭 朗诵串词

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一直都是古代文人志士所追求的品格 身处陋室,仍初心不改,具有远大抱负,又何陋之有? 请欣赏XXXX带来诗词诵唱《陋室铭》

儿童古诗朗诵:陋室铭

本文是 为大家整理的《儿童古诗朗诵:陋室铭》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1],惟吾德馨[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3],往来无白丁[4]。可以调素琴[5],阅金经[6]。无丝竹之乱耳[7],无案牍之劳形[8]。南阳诸葛庐[9],西蜀子云亭[10],孔子云:“何陋之有[11]?” ——选自《全唐文》卷六0八  【作者小传】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号宾客,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同年登博学宏词科。贞元十一年以文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后历任监察御史、屯田员外郎。顺宗永贞元年(805),王叔文集团的革新运动失败,刘受牵连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赴任途中再贬为郎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宪宗元和十年(815)应召回长安,旋又贬出,历任连州,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文宗大和元年(827)返回洛阳,宦途始告平稳。晚年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四十卷。 刘禹锡自幼好学,攻读经典之外,于九流百氏,乃至书法、天文、医学,亦广泛涉猎。其文学创作,以诗歌最著,白居易说他“文之神妙,莫先于诗”(《刘白唱和集解》)。在古文运动中,他占有重要地位,当时李翱、韩愈主盟文坛,引之以为伦辈。刘说自己“长在论”,他的论文条分理析,论证周密,文彩沛然。散文则思路清晰,简洁晓畅。   【题解】《陋室铭》一文,刘禹锡诸集均未见收录,近年有人疑为伪作。但此文前代屡见献文记载,内容又与作者行事相合,似仍以视为刘作为宜。本文作于和州任上(824—826)。《历阳典录》:“陋室,在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  铭是古代刻于金石上的一种押韵文体,多用于歌颂功德与昭申鉴戒。《陋室铭》以寥寥八十一字,谱出一曲陋室颂歌,流芳千载。开头以山水起兴,仙龙一经点出,陋室主人情趣即显,读者则已入佳境。随之而来,苔绿草青,是淡雅之色,又是生机勃勃之景;弄琴读经,从容之态可掬,闲逸之致堪羡;诸葛庐、子云亭,含着引古代高士为同调的自豪;以孔子云作结,则表示对道德规范着意追求的坚定信念。文中有譬喻,有对比,有白描,有隐寓,有用典,句句如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气呵成,曲虽终而余音不绝,意更绵远。使人感到不只是写了陋室,连陋室主人遇变不惊,处危不屈,坚持节操的形象也隐隐现出。【翻译】   山不在于它的高低,有仙人居留便会出名;水不在于深浅,有蛟龙潜藏就会显得神灵。这虽然是一间陋室,但我的道德高尚却到处传闻。苔痕布满阶石,一片碧绿;草色映入帘帷,满室葱青。往来谈笑的都是博学之士,浅薄无识之徒不会到此。可以随心抚弄素琴,可以潜心阅读佛教。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听觉,没有繁忙的公务催劳伤神。这间陋室如同南阳诸葛庐,又如西蜀子云亭。正如孔子所说:“有什么理由认为它是粗陋的呢?”(李祚唐) 【注释】   [1]斯、是:均为指示代词。陋室:陈设简单而狭小的房屋。[2]惟:同介词“以”,2起强调原因的作用。德馨(xīn新):意指品行高洁。馨:能散布到远方的香气。[3]鸿儒:这里泛指博学之士。[4]白丁:未得功名的平民。这里借指不学无术之人。[5]素琴:不加雕绘装饰的琴。[6]金经:即《金刚经》(《金刚般若经》或《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略称),唐代《金刚经》流传甚广。[7]丝竹:弦乐、管乐。此处泛指乐器。乱耳:使听力紊乱。[8]案牍:官府人员日常处理的文件。[9]南阳: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县西。诸葛亮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庐中隐居躬耕。[10]子云:汉代扬雄(前53—18)的字。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称“扬子宅”,据传他在扬子宅中写成《太玄经》,故又称“草玄堂”。文中子云亭即指其住所。川中尚有纪念他的子云山、子云城。[11]何陋之2有:之,表宾语提前。全句意为“有何陋”。《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陋室铭朗读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朗读节奏

陋室铭朗读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 /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爱莲说朗读节奏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 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近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陋室铭 》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情操。《爱莲说》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观,以及对当时追逐名利,贫慕富贵的世风的感慨和鄙视。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

  【 篇一 】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二、教学过程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假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还有一间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如果是你要哪个呢?   (学生回答:选择后者,因为……)   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说到刘禹锡,那我们当然就要来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的资料。   1、学生自主介绍作者及作品。   点拨: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被贬的背景。   2、解题:请一个同学读书下 注释,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二)顶针提问,研读课文   第一组提问:   1、学生齐读课文,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第二组提问:   4、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   5、(讲析“苔痕”两句的环境,两个用得好的动词、写景的顺序之后)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   6、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鸿儒)   7、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呢?(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士,以显现自己“德馨”)   8、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调素琴、阅金经)   9、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教学中顺势板书:景、友、趣)   第三组提问:   10、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   11、作者自叱“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12、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的抱负)   13、由此看来,这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14、全文结局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惟吾德馨)   小结: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三)拓展延伸   赏析刘禹锡的另一首诗《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提示: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请你联系刘禹锡的背景来谈谈读过此诗后的感受。   点拨: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着曾经繁华盖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疏,荒草没径了。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燕子阅尽世事沧桑。它奇思独具地以一只燕子的飞翔,把王谢巨族聚居之处,及唐朝已变成平常百姓杂居之处,进行了双时空的叠印,从而对如此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发出了充满命运感和废墟感的深长叹息。   (四)作业布置   表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文,在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请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中注意收集,把它们抄写在本子上,比较一下看看哪一些诗文写得最精彩。   【 篇二 】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握作品的主题,理解本文运用“托物言志”和“正反衬托”的艺术特色。   2、通过品味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学习重点:“托物言志”和“正反衬托”的艺术特色。   三、学习难点:如何理解作品写菊与牡丹的用意和作者为何对莲花的情有独钟。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导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出示课题,创设氛围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我们要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欣赏。   二、反复朗诵,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注意生字词的准确读音。   2、学生朗读,检测自读效果   3、老师范读,听配乐朗诵,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三、分组自学,交流讨论。   1、分组自学要求:①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   ②不懂之处,互相讨论。   2、汇报自学情况,不懂之处,举手提出,可指名回答。   3、检测练习   1)、选出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谥蕃濯蔓亵涟   A、yifanzhuomanxielian   Bshifanzhuomanxielian   Cyifandiwanzhelian   Dshifandiwanzhelian   2)、选出解释正确的一项   A、蕃(多)濯(洗涤)亵(亲近而不庄重)   B、染(沾染)妖(美丽而不端重)亭亭净植(植物)   C、焉(助词)鲜(新鲜)宜(应该)   D、噫(叹词)亭亭(耸立的样子)不蔓不枝(树枝)   3)、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与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A、花之隐逸者也   B、水陆草木之花   C、然虎之食人不常见   D、马之千里者   4)、翻译下列句子(略)   四、品味赏析,把握主题   1、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出了莲花怎样的特点,反映了莲花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自由讨论)   角度特点品质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洁身自好   形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品行端正   味道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以上问题与表格打在屏幕上,并配以出水荷花的图片)   2、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写人,赞莲目的是赞人,这种手法是什么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综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作者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来比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   3、作者除了写莲花外,还写了菊花和牡丹,共有几处写到?   ——共有三处提到,请学生朗读。   A、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   B、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C、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陶渊明——菊——隐逸者——鲜有闻   予——莲——君子——同予者何人   世人——牡丹——富贵者——宜乎众   ①、为什么说菊是花之隐逸者?陶渊明为何对菊情有独钟?   ——因为菊花不与百花争艳,而在百草凋零的季节里傲然凌霜,独吐幽香,它是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隐士的象征。   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打在屏幕上,配以陶渊明的画像)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他远离污浊的官 场、喧嚣的尘世,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   ②、为什么说牡丹是富贵者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反映了人们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因为牡丹绚丽浓艳,国色天香,因此它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这在古书里不乏记载: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刘禹锡《赏牡丹》   “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徐凝   (打在屏幕上,配以牡丹的图片)   这些诗文都描写了自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的空前盛况,充分反映了世人追求富贵、骄奢*逸的庸俗世风。作者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③、作者为什么不爱菊花、牡丹,而偏爱莲呢?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可让学生联系周敦颐的生平事迹来分析)   4、作品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通过这不同角度的衬托,从而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   五、归纳小结艺术特色   a)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b)巧用衬托,突出主题   六、再次齐读,加深理解。   七、拓展阅读,迁移训练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陋室铭 》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情操。《爱莲说》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观,以及对当时追逐名利,贫慕富贵的世风的感慨和鄙视。

短文两篇 《陋室铭》与《爱莲说》

爱 莲 说(译文) 水中、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惟独喜爱菊花。自从唐代以来,世上的人们都很喜爱牡丹。我惟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成长出来,却不受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并不显得妖艳。莲花的叶柄中间是空的,外面是直的,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传播得越远就越显的幽香;笔直的挺立在那里,只可以在远处看,而不可以在近处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人;莲花,是花中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听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很多了.陋 室 铭(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声音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就如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短文两篇陋室铭翻译 陋室铭和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1、《陋室铭》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一定,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爱莲说》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面上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的有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很喜爱牡丹;我唯独 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 香气远播,更显得清香,洁净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呢。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当然是很多了。

陋室铭和爱莲说的原文和翻译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 水面上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 香气远播,更显得清香,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呢。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当然是很多了。

陋室铭与爱莲说全文

《陋室铭》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爱莲说》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文】: 水面上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很喜爱牡丹;我唯独 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 香气远播,更显得清香,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呢。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当然是很多了。扩展资料:1.《陋室铭》赏析《陋室铭》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铭本是古代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陋室铭》只有短短的81字。永贞九年,刘禹锡再度被征召上京,后又因玄都观诗讽刺了保守派而外迁。外迁至今属广东省的连州任剌史,后又迁任今属四川的夔州,今属安徽的和州任剌史。陋室是刘禹锡和州剌史任上所造,时间在长庆四年即公元824年至宝历二年即公元826年之间。《陋室铭》大约就写于这段时间或之后不久。陋室,就是刘禹锡任和州剌史时所建的简陋的房子。所谓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它一般体制短小,文辞精粹;句式上多用对偶句,且合乎一定的韵律,读起来铿锵有力。作者所记为陋室,陋室有何所记。可见他记这陋室是有目的的,也就是不为一般所记而记,其中一定隐含着作者的思想与怀抱。所以,此文虽是铭文,却主要是为了表述自己的抱负和情操,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文章前三句从“山”与“水”写起,再写到刘禹锡自己所居的陋室,这里运用了“比兴”手法。不高的山有了仙人居住就会有名声;不深的水有了龙的存在也会有名气。那么,陋室如果有德行的人居住也会声名远播。很显然,作者从“山”“水”写起,是铺垫,也是类比,表明既是陋室,只要有“德”的人住着,陋室是名声也是很好的。名山胜水如此,陋室亦然。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使文章很有气势。这篇铭文的特点可以用陆机说的“博约而温润”(《文赋》)来概括。博,指内容广博;约,指文辞简约,概括性极强;温,指气度温和,从容不迫;润,指语调温顺。刘禹锡的《陋室铭》在这几个方面都具有这些特点。这篇铭文短短的八十一字,内容广博,既述怀抱,又明心志;气度温和,既所托有所指,而又含而不露,实在是千古铭文的第一篇2.《爱莲说》赏析周敦颐一生喜爱莲花,所以写下了这篇借花喻人的优美小品文。它巧妙地将莲花的生活环境、特殊性状和君子的高尚品格联系起来,表达了作者“主静、无欲”的道德观,体现了一种高洁的情操和人格美的力量。莲花所体现的君子风度,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它启示人们:做人应做像莲花那样高洁正直的君子,要讲求精神文明。新的时代要求人们有理想、有道德,我们也可以从《爱莲说》中汲取营养,结合实际,加强自身的修养。本文作者赋予牡丹以“富贵”的品评,并对这种品格持保留态度,这是为了表达对趋炎附势的世俗风气的不满。孔子说:“不仁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只反对为富不仁,鄙视用不仁的手段攫取富贵,并不将富贵视为邪恶。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以追求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日益充足为动力的。富贵的品格,恰恰是牡丹赢得人民大众喜爱的本质内涵。 本文在写作技巧方面有两个显著特点:一、词句简洁流畅,旨意含蓄丰富。全文分三层意思,有爱菊、爱牡丹的概说,有对莲的描绘;有对三种花的品评,有自己的感慨,层层衔接,构思精巧。在三层意思中重点在第一层中对莲的描绘上,约占全篇三分之一,突出了“爱莲”的主旨。这一部分写好了,既可得到以莲花喻君子的含蓄而深广的意境,又可使其他二层意思节省笔墨。全文虽只有119个字,却立意高远,表现了丰富的思想。二、文章运用了拟人、对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根据菊花傲霜雪的特点,将它比拟为隐士;根据牡丹浓艳、馥郁的特点来象征荣华富贵,将它比拟为富贵之人;根据莲花的生活环境,生理习性来象征人的高洁,将它比拟为君子,无不巧妙贴切。为了突出“莲”,文章始终以菊、牡丹作对比,对牡丹作者持保留态度,对“菊”作者持有褒有贬的态度,因为隐士不问世事,虽自我清高,然无补于世,根据作者一生的经历看,他是在积极入世中保持自己情操的,即“出淤泥而不染”,这种精神是莲独具的。因此,菊、牡丹将莲衬托得更加高洁、可爱。

提供《爱莲说》《陋室铭》《岳阳楼记》《前赤壁赋》的内容

我无语了,建议找一下初中课本,里面不仅内容全面,而且还有注解,貌似——最重要的:不会有错别字!!!谁保证打上去的自能没有错别字呢

陋室铭的名句

《陋室铭》的名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意为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了仙人居住就有了名气;水不在于有多深,有龙居住就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因为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除此之外,“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也是名句。意为藓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也广为流传,意为没有音乐的声音来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的文书来烦劳我的形体。作者简介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贞元九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陋室铭

陋室铭不加标点一共多少个字

73.。。。

陋室铭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陋室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托物言志,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了诗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与《爱莲说》的异同

问题上的不同,都自恋了一番

初中语文陋室铭教案大全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陋室铭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语文陋室铭教案大全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刘禹锡的文学常识;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文言词语;背诵、默写全文。   2、了解作者,背诵默写全文,体会托物言志及反向立意的写作手法。   3、理解主旨;领会 文章 托物言志的写作 方法 。   4、学习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乐趣,培养自己高洁的情操。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这篇短文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学习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陋室,作者给自己的居室取的名字,意思是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陋室铭”即给陋室作的铭。   3、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洛阳人。有《刘梦得文集》传世。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西塞山怀古》、《秋词》、《浪淘沙》等。   4、关于刘禹锡陋室的处所,目前有两种说法。一说在河北定县,一说在安徽和县。持“定县”说的理由是,刘禹锡是中山人,今定县南三里庄有陋室存世;持“和县”说的根据是,刘禹锡曾任和州刺史,和县城中也有一陋室。   一般认为,和县的陋室与刘禹锡关系更为密切。   和县的陋室,是刘禹锡于长庆四年(824)至宝历二年(826)在和州刺史任上修筑的。《历阳典录》载:“陋室,在和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和县与采石隔江相望,地处冲要,唐末黄巢起义、宋金战争、元末农民起义都曾在此渡江或作战。晚唐以后,和州屡遭兵灭,陋室连同碑铭遂毁于兵火。刘禹锡之后,很少再见到有以此为题而讽咏成章的大概正是由于这个缘故。   5、学习生字词:   苔痕(tái) 案牍(dú) 鸿儒(rú) 唯吾德馨(xīn)   三、古代汉语常识:   1、古今异义:   (1)、无案牍之劳形。(形:身。今义为样子。)   (2)、唯吾德馨。(馨:美好,今义为芳香。)   (3)、无丝竹之乱耳。(丝竹: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义为丝绸和竹子。)   (4)、谈笑有鸿儒(鸿:大,渊博。今常指鸿雁,书信。)   2、词类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名”,形容词“灵”受副词“则”修饰,用作动词,出名,带有灵异。)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乱”,动词“劳”均为使动用法。“使……乱”,“使……劳累”。)   3、特殊句式:   倒装句:何陋之有?(宾语前置。“何陋之有”即“有何陋”。)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山”、“水”、“仙”、“龙”引出“陋室”,经过一番环境描写、交友的叙述、志趣的抒发,直至篇末以诸葛、杨雄自况,展示了作者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意趣。   文中的比兴手法,将室陋而不以为陋,反以为“馨”的高洁伟岸的节操凸现出来。文中一系列的对偶短句、否定句,表现了作者的情怀,特别是最后的用类比引出诸葛亮、扬子云,用所居之室同这些名人居住的“草庐”、“玄亭”媲美,不仅肯定此室不陋,还隐隐与名人自况,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情趣。   五、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文辞精练,读来铿锵有力。“陋室”,简陋的屋子。题目简洁,点明写作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指名朗读课文。   2、理清条理,课文可以分为几层?   第一层:开头到“唯吾德馨”。点明主旨“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作者以“山”“水”起笔,引出陋室。陋室之所以不陋,在于室主人的品德高尚。   第二层:“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紧扣“唯吾德馨”从环境清静、优雅,室中人博学多识,生活情趣高雅脱俗三个方面写陋室不陋。具体表现陋室主人的高洁伟岸的情操,儒雅的宾客,高雅情景的室中乐事。   第三层:运用类比法,暗示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抱负和节操,与开头“唯吾德馨”,遥相呼应,强调陋室不陋。   三、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四、细读课文,品析诗句。    初中语文陋室铭教案大全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文言词语积累   过程与方法:课前进行复习和预习,掌握学过的文言词语的用法。课后进行后测,巩固本课重点词句及文章主旨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背诵。   难点 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托物言志”及“类比”的运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在中国的诸多 文化 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解题   1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判官,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 对联 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愤然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三)整体感知——感受结构美   1准确朗读全文,要求:   (1)读准字音,如“馨xīn”、“牍dú”。   (2)结合课文注释理清思路。   2结合课文,组织学生依次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而结尾处的“陋”是鄙俗的意思,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这虽是陋室,但作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2)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   (3)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明确:这是作者向深处开拓主题。采用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杨子云的名室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他们居住的本也是陋室,只因主人的才德而名扬天下,只要我继续修身养性,我的陋室也将被后人称道,我本人也会和诸葛亮、杨子云那样被后人景仰。   (4)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古代 传说 中,山中有神仙,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龙,这水就是灵水。作者在这里运用类比的手法,意在说明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就不在于它是否豪华富贵,而在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了。文章先用山水起笔,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水流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写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即后文的“德馨”。   3学生小结本文思路,明确本文构思新颖、文意通达、句句相连、波澜起伏、耐人寻味的写作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一)    初中语文陋室铭教案大全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品质和志趣追求。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具体“物”的分析与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体会作者的志趣和品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高雅志趣的追求以及面对挫折乐观不屈的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的志趣和追求。   教学难点   体会托物言志的“志”。   教学过程   导入   PPT上展现“陋室”。师:同学们看,这是一间什么样的屋子呀?生:(破旧、小、偏僻……)。这样一间破旧的小屋子,里面只容得下一张床、一个桌子和一把椅子,如果让你们一直住这里,你高兴吗?生:不高兴。但是屋子的主人却不以为陋,自得为乐,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禹锡的《陋室铭》。(板书)   新授   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师:“铭”是什么意思呀?生:用来警示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章,一般押韵。师:我们生活中经常用来警示自己的叫什么铭?提示:有人以前刻在课桌上提醒自己的。生:座右铭。师:那用来称述功德的铭文我们一般叫什么呢?生:墓志铭。铭文还有个特点,一般会押韵。我们翻开课文看看,这篇课文哪些字押韵,压了什么韵呀?(名、灵、馨……in/ing)   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刘禹锡,上节课让大家回去预习,现在谁能跟我们介绍一下刘禹锡的生平?生: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他热心王叔文的政治改革,改革失败后多次被贬,这篇文章是他被贬和州刺史时写的。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师:同学们都已经预习了,现在哪位同学来读一下ppt上的字词,并解释它们的意思?生:德馨,品德高尚……师:他解释的对吗?同学们给他一点掌声。师:好,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作者写作的背景以及文章的大意,那我们现在一起来读一遍。生齐读。现在给同学们3分钟的时间,把课文翻译出来。如果有不会或者不确定的,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一会我请小组代表来发言。    初中语文陋室铭教案大全四   《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铭”的文体特点以及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1.了解“铭”的文体特点以及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图片 故事 导入)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二、题目解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完成)   强调:陋室:简陋的房子。   铭:一种文体。铭文体制短小,文辞简约。一般都是押韵的,讲究句式的整齐,常用对偶句、排比句。   三、作者简介(学生搜集回答后幻灯片出示)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四、课文诵读   1、学生试读,解决生字。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读准节奏。

初中语文《陋室铭》课件【三篇】

【 #课件# 导语】课件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的内容、本人的教学风格、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定,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化为准。好的课件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课件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就由 为大家带来初中语文《陋室铭》课件,欢迎各位参考借鉴!   初中语文《陋室铭》课件篇一   教学目标:   第一: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积累文言文古文五项,自主翻译课文。   第二:通过反复吟诵、思考、交流等方式,品味文章语言及情感。   第三:理解“陋室不陋”中所蕴含的君子之德、高洁志趣,了解刘禹锡其人其事,体会其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教师吟诵《游玄都观》和《再游玄都观》,让学生回答,这是谁的诗?还记得关于这两首诗的小故事吗?   游玄都观   |!——!|———!||—~———|————||~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永贞元年(805),即贞元二十一年,刘禹锡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到了元和十年(815),朝廷有人想起用他以及和他同时被贬的柳宗元等人。这首诗,就是他从朗州回到长安时所写的,由于刺痛了当权者,他和柳宗元等再度被派为远州刺史。官是升了,政治环境却无改善。   《游玄都观》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诗作。此诗通过人们在玄都观看花的事,含蓄地讽刺了当时掌管朝廷大权的新官僚。此篇诗语讥忿,触怒当权者,作者因此又遭贬逐。   再游玄都观   ||——||————~|—||——|—|———|~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诗作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此诗可以算是《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续篇。十四年前,刘禹锡因赋玄都观诗开罪于权相武元衡,被远窜岭南。十四年后,当他再次回到了长安。这时,武元衡已死了十四年了。刘禹锡重提旧事,对武元衡等显然是一种嘲笑和鞭挞。   二、初吟课文,整体感知。   1.按照依字行腔的吟诵规则,全班自主吟诵一遍课文,然后全班齐吟一遍。   2.题目解说——铭   铭是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   教师过渡语:我们了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也知道了铭这种文体的含义,除了依字行腔外,铭文一般是用韵的,所以本文也是押韵的,所以,我们吟诵的时候,还应该遵循另一个吟诵规则——入短韵长。   根据这个规则,全班再次吟诵课文,自己吟诵,小组尝试,推荐或自荐来吟诵。   本文押得是下平声九青ing的韵,这个韵都有如下字:青经泾形陉亭庭廷霆蜓停丁仃馨星腥醒惺俜灵龄玲铃伶零听冥溟铭瓶屏萍荧萤荣扃垧蜻硎苓聆瓴翎娉婷宁暝瞑螟猩钉疔叮厅町泠棂囹羚蛉咛型邢   这个韵,是一个清远的韵。   该韵的读音都会给人一种清远的感觉,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韵带给人的感觉,初步感受刘禹锡阔达,不为世俗所左右的胸襟。   三、依意行调,理解文意。   1.分解文本,明确每一部分的吟诵规则:四言诗吟诵+近体格律诗+文的吟诵。   1)四言诗吟诵方式:一三,三一,二二,二一一,一一二,一二一。   2)近体格律诗吟诵规则:平长仄短,平低仄高。   3)文的吟诵规则:虚字重长,根据意思循环往复,散体则慢,排比则快。   2.小组讨论,自主翻译,解决古文五项,自主定调,进一步吟诵文本。   3.小组回答每部分的含义,讲解出现的古文五项,并且依意行调的吟诵该部分。   四、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1.课文的标题是《陋室铭》,最后一句却说:何陋之有?那么,陋室到底陋不陋?   明确:不陋。这本就是一间陋室,在作者看来,却是如此清雅——陋室不陋。原因在于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君子之德的人住在里面,房子的简陋与否就无关乎重要了。    初中语文《陋室铭》课件篇二   《陋室铭》是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几篇文章分别表现了人物不同的优秀品质与风范。《陋室铭》这篇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陋室进行描绘,极力表现“陋室不陋”,从而表达了作者高洁的品性及安贫乐道的情怀。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们通常侧重于文言字词、翻译句子等知识的教授,如何将品德的教育较好地融入这篇文言文的教学中,这是我们这篇教案所要解决的问题。   【目标预设】   1、朗读课文,了解“铭”文的特点,感受其押韵美。   2、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体会“陋室不陋”。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高洁旷达的高尚情操以及安贫乐道的情怀。   【重难点】   1、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设计理念】   人一生之中不免会遭受各种不顺与挫折,语文的学习,不应该仅是知识的学习,我们应该从语文课上学到生活的态度,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有了这个想法,教学安排上就着重让学生多读,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本文的音韵美,感受作者的乐观与旷达,感受作者高洁的品性与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初读陋室,感音美   1、导入   我们曾经学过刘禹锡的《秋词》,知道了他对秋天的独特感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陋室铭》,看看他对居室又有怎样的认识?(教师板书课题作者,学生齐读课题作者)   2、了解“铭”   (课件展示)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齐读)   3、感音美   请同学们速读这篇文章,看看文中哪些字是押韵的?所押的韵是什么?本文韵脚:名ing,灵ing,馨in,青ing,丁ing,琴in,经ing,形ing,亭ing押的是ing和in韵   朗读指导:对于韵脚,我们朗读时应该读得响亮些,读得稍微长点,使韵脚能有别于一般的字词。   要想把这篇文章读得更有韵味,更美,我们还得了解这篇文章的节奏。下面老师来朗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字音及节奏,在书上做好标注。看看你们划分的对吗?请按照这个节奏,我们男生女生分别来读一遍,看哪队读得好。   二、再读陋室,解“德馨”   作者写的陋室,是他被贬和州做刺史时居住的狭窄简陋的屋子,但他丝毫没有感受到房子的简陋。文章的哪句话体现了这个意思。——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请结合注释说说它的意思。这句话的关键词是德馨。对于关键词,我们朗读的时候会重读,以示强调。请你为大家朗读下这句。文中是如何体现屋子主人德馨的?请画出相关语句。   展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请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体现了主人德馨,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仿佛看到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来回答。   预设: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这句话的意思是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我仿佛看到作者在绿色铺就的地毯上漫步。   这里有两个表示颜色的`词分别是绿、青,走在绿色的天地中,你有怎样的感觉?环境优美啊,秀丽啊,在这样美的环境中,人们往往抛却一切,沉浸在这美景之中,内心也变得宁静。这句该怎么读?一生试读这种喜爱之情。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陋室与作者说笑的都是博学多才的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强调:鸿儒与白丁两个词语的意思。   我仿佛看到作者正与博学多才的朋友畅谈大笑,好不愉快!这里作者写自己交往的朋友都是博学多才的,还有谁博学多才?作者自己。   那么这句应该怎么读,你试试。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在陋室里可以抚琴调弦,阅读佛经。   我仿佛看到作者在陋室里愉快得抚琴调弦,翻阅佛经,沉醉其中,不知还漏出会心的笑容。   这里作者弹的是一种没有加装饰的琴,住在一间简陋的屋子里,可见他生活条件如何?——不富裕,很清贫,很贫穷。但他是否因此悲伤呢?“谈笑有鸿儒”,作者依旧谈笑风生,与朋友说乐。除此,他还阅读佛经,可以看出他的高雅及悠闲。   这句又该怎么读,你试试。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世俗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   我仿佛看到作者,如居仙境一般,没有世俗纷扰,没有名利羁绊。   扰乱作者的是世俗的音乐,什么样的音乐我们称之为俗乐呢?(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厌的,俗的)作者向往的是雅的东西,高尚的,不粗俗的。使作者形体劳累的是官府的公文,代表着权利与名利,作者不喜欢这些东西,可见作者淡泊名利的情怀。   愉悦开心之情来读。   我们连起来,将体现屋子不陋,主人德高的语句齐读一下,感受作者那种愉悦淡然自适的心情。   (学生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想象中感受作者的德馨,并对学生朗读进行适时指导,引导学生读出作者虽居陋室,但内心依然淡然自得的情怀来。)   三、插读背景,陋室陋   (展示背景)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以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省和州当通判。按照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力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方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愤然写下了《陋室铭》,并请人书碑勒(lè)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四、三读陋室,悟其道   房子一次比一次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居住在这样狭窄简陋的屋子里,作者竟不以为陋。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怎样的品德?(二三学生交流)   我们来回忆上学期学过的《论语十二章》里孔子赞美颜回的句子。   (展示)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粗饭,喝的是一瓢冷水,住在简陋的小房子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孔安国称这种品德为:安于贫乐于道。作者居陋室,不以为陋,这是安贫。能够保持高雅情操,坚守自己,这是乐道。   文中作者还写到谁具有这种情怀?——诸葛亮、扬雄,读出相关语句。   谁能说说诸葛亮和杨雄,结合注释   诸葛亮,蜀国丞相,政治家,文学家,我们学过他的《诫子书》。   杨雄,西汉哲学家、文学家。   两人都是有才华有抱负的人。我们看看他们曾经的住房。   我们来了解庐和亭(PPT展示)都是比较简陋的。但是他们却能甘于淡泊,坚守自己的志趣。   作者写他们实际上是为了写谁?——写自己,自己也像他们一样具有高雅的志趣与伟大的抱负。这是一种类比的手法。   文中还有没有使用类比这种手法的?借他物来写自己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把自己有品德比作山中有神仙,水中有蛟龙,突出自己的不俗,引出惟吾德馨的主旨。   如神仙一般,似蛟龙一样,居住在陋室中,陋室就变得不陋啦?孔子怎么说的?   孔子云:何陋之有?   (课件展示)《论语﹒子罕》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论证“陋室”因“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达到“不陋”的完美境界,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及安贫乐道的情怀。   作者这里省略了“君子居之”。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期盼之情,我也会成为像孔子那样的君子,不跟你和州知县这种小人为伍。   五、总结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作者淡泊名利和安贫乐道的情怀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具体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那么这篇文章中所托的“物”和所言的“志”分别是什么?   明确:物: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志: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写出了陋室不陋的特点,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和高洁的品质及安贫乐道的情怀。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在写作时可以通过对物的描绘,来表达心志和情怀。   六、品读陋室,学淡泊   我们再来以舒缓的语调,以闲适的心情,体会作者淡泊的心境与安贫乐道的情怀。    初中语文《陋室铭》课件篇三   【学习目标】   1.品千古铭文。   2.悟万世雅人。   【设计理念】   新课标对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1.《陋室铭》篇幅短小,韵律十足,节奏分明,读起来琅琅上口。引导学生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地诵读课文并理解文章大意是目标设计之一。   2.《陋室铭》借陋室表述自己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一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借助文章论文知人,并借助拓展材料论世知人也是本文达成目标之一。   【故事导入】   在大唐历,有一位倔强的诗人,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此人毫无怨言,随手写下一幅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把他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他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见知县如此欺人太甚,此人愤然提笔写下千古铭文,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此人何许人也?——刘禹锡   刘禹锡何许人也?——唐代诗人、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千古铭文是什么?——《陋室铭》   【设计理念】   故事导入,引发学生兴趣,背景材料早知,引导学生更深感知课文内容。同时借背景了解作者、引出课题,水到渠成。韩愈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样的故事背景介绍也让学生对刘禹锡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解题深入】   陋室即是?——简陋的房子   什么是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学,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常见的有座右铭和墓志铭。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看看刘禹锡是如何在这篇千古铭文里自述心志的。   【设计理念】   铭这种文体在课文底下的注释里有,学生应该不难找到,通过学生的回答,既了解了铭这种文体,也在老师“通过课文底下的注释获取文言知识”的引导下,让学生习得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品千古铭文】   【美文美读】   1.读准字音。(温馨提示:借助课文底下的注释疏通文意。随手圈划生字词语,并提出自己的疑问。)   [辨音识字]   德馨xīn、鸿儒hóng、rú、苔痕tái、案牍dú、调素琴tiáo   [辩词释义]   斯是陋室:斯,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鸿儒:指知识渊博的学者。鸿,大。   白丁:无官职的平民。这里指缺乏文化的人。(在唐朝,穿衣服能体现人们地位的高低,以黄赤最为高贵,红紫为上等,蓝绿次之,黑褐为低下,白色是没地位的,所以,“白丁”指平民百姓。)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指用泥金(一种用金箔和胶水制成的金色颜料)书写的佛经。   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发出的声音。   案牍:指官府的公文。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设计理念】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初读课文,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辩音识字,辩词释义,夯实基础。   2.读出韵律。   用韵: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   用韵:ing   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朗读指导]   ①铭是韵文,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   ②韵脚稍微拖长音。   3.读出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朗读指导]   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重音的体现。   【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本环节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由易到难,突出层次。学生通过三个层次的读,丰富了文言知识积累,感知了文本内容,提高了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也为进一步品读文章,赏析课文亮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读出画面。   让我们化身陋室的主人,描绘一下室外景、室中人、室内事的画面,并赏读。   室外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台阶;草色青葱,映入帘中。)——从这句话可知“陋室”简陋,环境幽雅(板书)。这句话拟人的修辞方法,以动写静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渲染了环境的清幽,流露出主人的喜悦之情。   [赏析示例]   青苔绿绿的,密密的,像一方绿绿地毯,像一袭翠翠衣衫,像一片碧碧彩云,落在我陋室的阶前。阶前的石头和那细细的石缝里,都渗出来流出来那醉人的绿呢!阶前的丛丛青草,青青的茎,青青的叶,青青的露水,像一只只明亮的眼睛,正透过我那稀疏的窗帘,打量着我呢,于是我的陋室一片青翠。   室中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交际来往的人儒雅(板书)。   [赏析示例]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绿意方好,日光正暖,我和朋友们围坐在一起,时而高谈阔论,时而抚案叫绝,笑声串起优美的乐章飘过窗帘,飘向远方……   室内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在陋室里可以抚琴调弦、展卷读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生活高雅(板书)。   [赏析示例]   轻抚我的素琴,简单的音符在我的指尖跳动,手握泥金书写的佛经,一股悠然涌上心头。坐在我的小屋子里,没有灯红柳绿的杂音,没有世俗的公文,心情惬意舒畅。“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这才是真正的乐趣啊!   [朗读指导]   ①“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点美感。   ②以下两句写室中生活图景,虚写的文字(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应读得轻一点,才有韵味。   【设计理念】   “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本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赏析文本,并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语言文字描绘画面的方法,品味语言文字的奥妙,咀嚼精神世界的甘醇。既让学生深入领悟了文本内容,又培养了鉴赏能力。   【细解文意】   陋室陋吗?从文中哪儿看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德馨:1.由于人的品格高尚,忘却了陋室。   2.由于人的品格高尚,为陋室增光添彩。   小组合作:   1.作者是怎样引出中心句的?——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   2.作者既写陋室,为何又写诸葛庐和子云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3.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有何用意?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说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朗读指导]   ①前四句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文章主要内容。   ②“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顿,然后用肯定的语气读最后两句。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对话”中,感悟到更多的语言、篇章及作者人格的魅力,从而获得思想的滋养、情感的熏陶、人格的完善。学生无数的体验、奇思妙想纷至沓来,从而轻松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悟万世雅人】   【论文知人】   我眼中的刘禹锡   同学们还记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吗?面对淤泥,陶渊明选择了远离,他在心中幻化出一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通过学习,你觉得刘禹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教学预设]   1.和陶渊明一样的避世,否则怎会有“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的想法,而且他的陋室的环境和做的事情,都看出他的隐逸之心。   2.品德高尚。虽身居陋室,但安贫乐道,即使遭遇贬谪,但有高洁傲岸的志趣。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可以看出。   【论世知人】   一个永恒的刘禹锡   刘禹锡,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却痴心不改。每贬到一个地方,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郎州: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夔州: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连州:猜鹰虑奋迅,惊鹿时跼跳。瘴云四面起,腊雪半空消。   扬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长安: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他虽然有着“二十三年弃置身“的贬谪境遇,但依然有着“暂凭杯酒长精神”的安贫乐道;他高唱着“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沉吟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在“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的秋天里诗意盎然,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房子里坚守理想……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   齐背《陋室铭》。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重视积累,养成博闻强记的习惯。有时读懂一篇文,读破一片心,或许要用一生的光景。就让学生在刘禹锡的精神里牢记铭文,慢慢地去品。

《我的空中楼阁》和《陋室铭》在立意和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首先,应该是《我的空中楼阁》而不是《我的空中阁楼》。lz打错了。两篇文章都是一篇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两层含义:一是指“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的山上的小屋(实写);二是指“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虚写) 《陋室铭》从主题看,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在写法上: 《我的空中楼阁》: 1、 先实后虚,由实而虚,虚实结合,将现实的自然景物融入诗一般的朦胧境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 围绕一个中心,不断变换写作角度。  A、 时间角度的变换,写白天的景色,又写夜晚的景色;  B、 空间角度的变换,有近看,有远观,有仰视,有俯瞰,有写“领土”,有写“领空”;  C、 表达方式的变换,有写景,有抒情。 《陋室铭》的写作技法运用繁杂,在区区八十一字内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借代类比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祝您早日找到满意的答案!

《我的空中阁楼》和《陋室铭》在立意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首先,应该是《我的空中楼阁》而不是《我的空中阁楼》。lz打错了。两篇文章都是一篇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两层含义:一是指“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的山上的小屋(实写);二是指“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虚写) 《陋室铭》从主题看,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在写法上: 《我的空中楼阁》: 1、 先实后虚,由实而虚,虚实结合,将现实的自然景物融入诗一般的朦胧境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 围绕一个中心,不断变换写作角度。  A、 时间角度的变换,写白天的景色,又写夜晚的景色;  B、 空间角度的变换,有近看,有远观,有仰视,有俯瞰,有写“领土”,有写“领空”;  C、 表达方式的变换,有写景,有抒情。 《陋室铭》的写作技法运用繁杂,在区区八十一字内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借代类比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我的空中阁楼》和《陋室铭》在立意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首先,应该是《我的空中楼阁》而不是《我的空中阁楼》。lz打错了。两篇文章都是一篇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两层含义:一是指“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的山上的小屋(实写);二是指“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虚写)《陋室铭》从主题看,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在写法上:《我的空中楼阁》:1、先实后虚,由实而虚,虚实结合,将现实的自然景物融入诗一般的朦胧境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2、围绕一个中心,不断变换写作角度。A、时间角度的变换,写白天的景色,又写夜晚的景色;B、空间角度的变换,有近看,有远观,有仰视,有俯瞰,有写“领土”,有写“领空”;C、表达方式的变换,有写景,有抒情。《陋室铭》的写作技法运用繁杂,在区区八十一字内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借代类比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我的空中阁楼》和《陋室铭》在立意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首先,应该是《我的空中楼阁》而不是《我的空中阁楼》。lz打错了。 两篇文章都是一篇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散文。 《我的空中楼阁》两层含义:一是指“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的山上的小屋(实写);二是指“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虚写) 《陋室铭》从主题看,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在写法上: 《我的空中楼阁》: 1、 先实后虚,由实而虚,虚实结合,将现实的自然景物融入诗一般的朦胧境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 围绕一个中心,不断变换写作角度。 A、 时间角度的变换,写白天的景色,又写夜晚的景色; B、 空间角度的变换,有近看,有远观,有仰视,有俯瞰,有写“领土”,有写“领空”; C、 表达方式的变换,有写景,有抒情。 《陋室铭》的写作技法运用繁杂,在区区八十一字内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借代类比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记得采纳啊

桃花源记 陋室铭 爱莲说 大道之行也 中的考点

《桃花源记》(9.21-23) 学习目标 1、 背诵全文。 2、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3、 初步学会利用注解来读懂文言语句的意思。 4、 了解作者理想中的社会和“世外桃源”的真切含义。 5、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情绪以及他的局限性。 课前准备 1、成语“世外桃源”的意义: 2、朗读课文,在生字词下做记号,不理解的字词划横线。 3、了解陶渊明生平及生活时代。 第一课时 一、 交流预习成果。 二、流利朗读全文。 三、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扫清语言障碍,把文章读顺畅。注意几个词的读音:仿佛 俨然 阡陌 髫 要 诣 骥 2.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掌握重点字词。 第一段:写渔人忽逢桃花林。 缘,异,之,复,芳,鲜美,穷 第二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 山有小口:“小口”猜为“小山洞” 舍:舍弃 狭:狭窄 才:仅 悉:全、都 平旷:平坦、宽广(组词,同义扩充组词) 怡然:愉快的样子 豁然:开阔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 怡然:愉快的样子。豁然:开阔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 古今异义: 鲜美 :鲜艳、美丽 ;食物味道好 交通 :交错、相通; 交通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 :妻子、儿女 ;仅指妻子 第三段:写渔人作客桃花源。 (1)省略句:(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 (2)词 悉,具,咸:都表“全,都” 闻:听说 乱:战乱 邑人:“同乡人” 遂:就 乃:竟 道:说 何世:哪一代。因源中人是秦时逃出来的,一直以为外面的世界仍然是秦的天下。 语云:对……说 不足:不值得 第四段、第五段:渔人告密及别人再也找不到世外桃源 既:……之后  其:他的 志:设标记  之:凑足音节的助词,无义 遣:派       向:以前,从前 -4、翻译全文。 四、作业: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所学,巩固字词积累 (1)基本实词 (2)常用虚词 (3)古今异义 (4)一词多义 二、合作探究: 1.问题讨论一:是什么人发现了这个“世外桃源”?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的? 2.讨论问题二: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他刚进入桃花源时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3.讨论问题三:渔人在桃花源中都有哪些活动?他从中了解到哪些情况? 4.讨论问题四: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有人想再去吗?结果如何? 5、课文主题: 三、延伸 作者的这一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四、随堂练习:完成练习册。 五、作业:翻译全文,背诵全文。 《陋室铭》(9.28) 学习目标 1、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掌握文言词汇。 2、体会本文的写法特点。 3、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在生字词下作标记。 一、新课学习 1、了解“铭”文体: 铭是古代用来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的一种文体,文辞精练,句式特别整齐,多处压韵,读起来应铿锵有力。 2、了解刘禹锡: 3、积累字词:陋:简陋 名:有名 灵:灵异 阅:阅读 乱:扰乱 上:爬上、长上 入:映入 调:调弄 4、翻译全文: 二、合作探究 1、陋室,陋在何处? 2、陋室,真的陋吗?(提示:从主人,环境,客人, 生活等回答。) 3、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 (抓关键句品味,如“山不在高……唯吾德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等;再结合铭文的特点理解。) 三、延伸: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四、随堂练习:完成练习册。 五、作业:背诵全文。 《爱莲说》(9.30) 学习目标 1、掌握并积累文言词汇,背诵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读出味道,读出情感。 3、明确文章的主旨,获得有益的启示。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在生字词下作标记。 一、新课学习 1、了解作者。 2、自由诵读。 3、对照注释默读,对课文中不懂或者不大懂的字词进行质疑。 盛:一般有“盛大、繁多、繁盛”之意,但根据上下文解为“非常”“特别”更好。 通:贯通;    直:笔直,挺直。 远:传得很远;   清:清香。 鲜:与“鲜为人知”的“鲜”相同。意为“很少” 4、翻译全文: 二、品读课文,理解文章意蕴美 问题引领: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为什么作者独爱莲?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绘莲的?展现了“莲”怎样的形象? 3、作者在文章中唱响了对莲的深情赞歌,并在莲身上比赋了“君子之德”,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追求和人生态度? 三、延伸 课文名为“爱莲说”,却为何要花大量笔墨写“菊”和“牡丹”? 四、随堂练习:完成练习册。 五、作业:背诵全文。 《核舟记》(10.12-14) 学习目标 1、能正确地朗读文本,积累文言词语、句式。 2、理解文章的大意,感受核舟的精美。 3、理清文章的思路,揣摩作者的表达特点。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在生字词下作标记。 第一课时 一、新课学习 1、朗读全文,读清节奏: 节奏划分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积累文言知识: 语音发音 洢(yī) 皿(mǐn) 贻(yí) 罔(wǎng) 黍(shǔ) 髯(rán) 椎(zhuī)髻(jì) 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 词类活用 (1)、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 古今异义词 (1)、卧右膝: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 (3)、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梳着椎形发髻。 特殊句式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判断句 重点语句翻译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王叔远)(或“他”)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轼游赤壁。(关键词:贻 、泛)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打开窗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或“雕刻着花纹的栏杆相对着”)。(关键词:启、望) 嘻,技亦灵怪矣哉! 啊,技艺真是太奇妙了! 3、逐段翻译全文。 二、作业: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翻译。 第二课时 一、整体把握 本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写来,从而鲜明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二、合作探究 1、划分段落层次,概括各段达大意: 2、找出第2至第5段的对象: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3、说明方法: 4、概括课文内容: 三、同步练习 1.给加粗字注音。 (1)罔不 (2)贻 (3)箬篷 (4)八方有奇 (5)石青糁之 (6)髯 (7)天启壬戌 (8)篆章 2.解释加粗词。 (1)罔不: (2)尝贻余核舟一: (3)绝类弥勒: (4)诎右臂支船: (5)篆章: (6)视端容寂: (7)曾不盈寸: (8)桃核修狭者: 3.《核舟记》选自________朝人________编辑的________,《核舟记》的作者是________朝人________。 4.核舟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课文在介绍核舟时先用________一词(原文中词)总括,结尾再用________一句话相照应,高度评价了王叔远高超的技艺。 5.根据文中表数量的形式,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古汉语表数量的用法。 阅读课文1~3节,回答问题。 (1)下面句中加粗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峨冠而多髯(xú)者为东坡 B.苏黄共阅一手卷(juǎn) C.石青糁之(sǎn) D.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 (2)下面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高可(大约)二黍许 B.矫(举)首昂视 C.两膝相比(比较) D.清风徐(缓缓地)来 (3)在这段中找出一个通假字并解释:________同________解释________ (4)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为”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B.士卒多为用者 C.为人五,为窗八 D.中轩敞者为舱 (5)第三段文字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后介绍黄庭坚、佛印?从这三段文字中各找一点理由。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三段细致描写鲁直“如有所语话”,佛印“神情与苏、黄不属”,“珠可历历数也”是为了说明什么?试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业:背诵第二到第四段。 《大道之行也》(10.19) 学习目标: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3、联系现实,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在生字词下作标记。 一、新课学习 (一)了解《礼记》。 (二)朗读全文,读清节奏。 (三)、需掌握字的读音: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矜guān 男有分fèn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四)、通假字: 1、选贤与能              “与”通“举”,选举。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五)词类活用: 1.故人不独亲其亲 2.故外户而不闭 3.谋闭而不兴 4.盗窃乱贼而不作 5.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6.一词多义:亲 修 闭 独 乱 谓 兴 为 故 (六)古今异义: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七)翻译全文。 二、合作探究 1、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2、理清文章脉络,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 3、诵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句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每组后当作一顿,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谋闭而不兴”中“闭”属下读。“而不闭”一语后停顿可稍长。末句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4、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三、随堂练习:完成练习册。 四、作业:背诵课文。 《杜甫诗三首》(10.21)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 2、背诵课文,体味诗歌意境及作品风格的变化。 课前准备 熟读三首诗 一、了解作者与背景 杜甫是我国唐代的大诗人,他生活在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的年代,他的诗歌广泛而又深刻地反映了这一历史过程和当时的社会面貌,故被称为“诗史”。介绍三首诗的背景:①《望岳》是其青年时代的作品,此时的他青春年少,壮志凌云,有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誓言;②《春望》《石壕吏》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后。《春望》写于756年,是年他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春城败象尽收眼底,念亲之情充溢而出;《石壕吏》写于759年,朝廷军队在敌人两面夹击下,全线崩溃,郭子仪只好四处抽丁补充兵力,人民苦不堪言。杜甫正好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住所,根据途中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反映了人民的苦难。二、整体感知诗情 1、齐声朗读《杜甫诗三首》,整体把握三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思考: ①根据三首诗的不同写作背景,你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②这三首诗,你最喜欢那一首?说说理由。 三、赏析《望岳》 1、赏析画面美 2、赏析用词美 3、赏析情感美 4、赏析表达美 四、赏析《春望》 1、站在春天的长安城中,作者望到了什么? 2、面对所望之物,作者的情感如何? 3、由眼前之景,作者想到了什么? 4、由作者的细节,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内心波澜? 五、赏析《石壕吏》 (一)观官吏之举 1、在表现官吏时,你认为哪几个词最富表现力?为什么? 2、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联系文本,联系注释背景) (二)听老妇之诉 1、文中哪一个字最能表现老妇的心情? 2、请找出具体的词句,抓住关键字,说说老妇之苦。 3、从老妇的苦诉中,我们读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境况和老妇怎样的思想情怀? 4、有感情地诵读本部分。 (三)察作者之情 1、在这苦难的现场,杜甫都做了些什么?从文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2、杜甫为什么不站出来?是怯弱还是什么原因呢? (四)体作者之述 1、作者的叙事思路是怎样的? 2、作者所拟诗题是《石壕吏》,为什么却详写老妇人? 三、背诵三首诗。

《陋室铭》,《容斋随笔》中作者交友原则是什么?

交友的标准关于人格质量和生命质量。不与愚昧的人交往,只与品德高尚的人交往

《陋室铭》《湖心亭看雪》的翻译

陋室铭山不在于高低,有了神仙就可以名声远播。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显得有灵气。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的痕迹蔓上台阶,苍翠碧绿;绿草的颜色映入竹帘,一片青葱。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闲时)可以用来(可以:可以用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管弦乐演奏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劳累。(我的陋室真比得上)当年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过:“(既有君子住在里头)又有什么简陋呢?” 湖心亭看雪不会 - - , 将就着用吧 本小姐懒得打字了

陋室铭读后感

原文: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皆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大意:(一)自“山不在高”至“惟吾德馨”说明吾室(因吾德馨而)不陋。   (二)自“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说明吾室之景、客与事(皆不陋)。   (三)自“南阳诸葛庐”至“何陋之有”(藉孔子语)说明吾室不陋。主旨:说明吾室不陋。(篇首(一))文体:形式为应用文(铭);内容为论说文。读后感:陋室不“陋”,因为“惟吾德馨”。真有点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古来文人骚客们“出淤泥而不染”或者是归隐田园都是来得安乐。不管物质生活如何简陋,只要我心中纯净宁静,我都感觉到快乐,人生的快乐就在每个人的心中。这是当时一种相当高尚的人的想法和做法,现在,又有几人能够做到,不说与世无争,坚持自己的高尚人生,就是不要害人或者是守本分的人意境是少之又少了。作奸犯科是进一步提升的前提和基础,已经成为了世人默认的潜规则,再也没有人静下心来思考人生和注重品德了。现代人最厉害的就是要不说古人过时迂腐,要么就是歪曲古人之思想,冠之以“创新”名堂,可恶之极。急功近利的社会彻底抛弃了这篇古代散文,我们要从内心去体会、去实践这篇散文所体现的精神,寻找真正的自我。

刘禹锡 陋室铭

《陋室铭》 作者:刘禹锡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释: 1、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2、在(zi):在于,动词。 3、名(mng):出名,着名,名词用作动词。 4、灵(lng):神奇;灵异。 5、斯是陋室(lush):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6、惟吾德馨(xīn):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7、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上:长到;入:映入。 8、鸿儒(hngr):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鸿:同洪,大。儒,旧指读书人。 9、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10、调(ti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1、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金刚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美的经典(《四书五经》),但就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金刚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金:珍贵的。金者贵义,是珍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 12、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3、之:语气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4、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15、案牍(d):(官府的)公文,文书。 16、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17、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1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着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19、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选自《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在此去掉君子居之,体现他谦虚的品格。 20、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里以孔子之言,亦喻自己为君子,点明全文,这句话也是点睛之笔,全文的文眼。 22、谈笑有鸿儒:谈笑间都是学识渊博的人。鸿:大。 翻译: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赏析: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两句同样延续了比的手法,只不过由类比变成了反向的对比。 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7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作者以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隆中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收束全篇,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刘禹锡的古诗 刘禹锡的古诗 1、《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2、《堤上行》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3、《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5、《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6、《江南春》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7、《竹枝》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8、《竹枝》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9、《竹枝》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10、《竹枝》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11、《竹枝》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12、《竹枝》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13、《竹枝》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14、《竹枝》 江上春来新雨晴,瀼西春水縠纹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15、《竹枝》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16、《竹枝》 城西门外滟澦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17、《竹枝》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住在成都万里桥。 18、《步虚词》 阿母种桃云海际,花落子城二千岁。 海风吹折最繁枝,跪捧琼盘献天帝。 19、《步虚词》 华表千年一鹤归,凝丹为顶雪为衣。 星星仙语人听尽,却向五云翻翅飞。 20、《抛球乐》 五色绣团圆,登君玳瑁筵。 最宜红烛下,偏称落花前。 上客如先起,应须赠一船。 21、《抛球乐》 春早见花枝,朝朝恨发迟。 及看花落后,却忆未开时。 幸有抛球乐,一杯君莫辞。 22、《纥那曲》 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 同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 23、《纥那曲》 踏曲兴无穷,调同辞不同。 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 24、《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5、《浪淘沙》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26、《浪淘沙》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27、《浪淘沙》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沙。 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 28、《浪淘沙》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寒沙始到金。 29、《浪淘沙》 汴水东流虎眼纹,清淮晓色鸭头春。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30、《浪淘沙》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定晚霞。 31、《浪淘沙》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32、《浪淘沙》 鹦鹉洲头浪颭沙,青楼春望日将斜。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33、《杨柳枝》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34、《杨柳枝》 御陌青门拂地垂,千条金缕万条丝。 如今绾作同心结,将赠行人知不知。 35、《杨柳枝》 轻盈袅娜占年华,舞榭妆楼处处遮。 春尽絮飞留不得,随风好去落人家。 36、《杨柳枝》 南陌东城春草时,相逢何处不依依。 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 37、《杨柳枝》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38、《杨柳枝》 扬子江头烟景迷,隋家宫树拂金堤。 嵯峨犹有当时色,半蘸波中水鸟栖。 39、《杨柳枝》 迎得春光先到来,轻黄浅绿映楼台。 只缘袅娜多情思,更被春风长挫摧。 40、《杨柳枝》 巫峡巫山杨柳多,朝云暮雨远相和。 因想阳台无限事,为君回唱竹枝歌。 41、《杨柳枝》 凤阙轻遮翡翠帏,龙墀遥望麴尘丝。 御沟春水相辉映,狂杀长安年少儿。 42、《杨柳枝》 花萼楼前初种时,美人楼上斗腰肢。 如今抛掷长街里,露叶如啼欲恨谁。 43、《杨柳枝》 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株残柳不胜春。 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44、《杨柳枝》 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 城东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 45、《踏歌词》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窗映树鹧鸪鸣。 46、《踏歌词》 桃蹊柳陌好经过,镫下妆成月下歌。 为是襄王故宫地,至今犹自细腰多。 47、《踏歌词》 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 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48、《踏歌词》 日暮江南闻竹枝, 南人行乐北人悲。 自从雪里唱新曲, 直到三春花尽时。 49、《忆江南》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 丛兰帙浥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颦。 50、《忆江南》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 惟待见青天。 51、《潇湘神》 湘水流,湘水流, 九疑云物至今秋。 若问二妃何处所, 零陵芳草露中愁。 52、《潇湘神》 斑竹枝,斑竹枝, 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 潇湘深夜月明时。 53、《西塞山怀古》 西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心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5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闻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浪淘沙刘禹锡 《浪淘沙》 作者:刘禹锡 原文: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释: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2、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3、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 4、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上下簸动。 5、自天涯:来自天边。李白有一首诗中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古人认为黄河的源头和天上的银河相通 6、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 翻译: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 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 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赏析: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刘禹锡 台城 《台城》 作者:刘禹锡 原文: 台城六代竞豪华, 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 只缘一曲后庭花。 赏析: 六朝皇帝,以奢侈荒淫着称,最末的那位陈后主更甚。他在豪华的台城里,营造了结绮、临春、望仙三座高达数十丈的楼阁,整天倚翠偎红,不理朝政,还自谱新曲《玉树后庭花》,填上淫词,让数以千计的美女边歌边舞。可怎料笙歌未彻,隋兵已迫都门,楼上红灯,楼下战火,连成一片。金粉南朝就在这靡靡之音中结束了。这首怀古诗,以古都金陵的核心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首句总写台城,综言六代,是一幅鸟瞰图。六代竞豪华,乍看只是叙事,但前面冠以台城,便立刻使人联想到当年金陵王气,今日断瓦颓垣,这就有了形象。豪华之前,着一竞字,直贯六朝三百多年历史及先后登基的近四十位帝王。竞当然不是直观形象,但用它来点化豪华,使之化成了无数幅争奇斗巧、富丽堂皇的六代皇宫图,它比单幅图画提供的形象更为丰满。 次句在画面上突出了结绮、临春两座凌空高楼(还应包括另一座望仙阁在内)。事最奢是承上豪华而发的议论,最字接竞字,其奢为六朝之最,可说登峰造极,那么陈后主的下场如何,是不难想象了。这一句看起来写两座高楼,而议论融化在形象中了。这两座高楼,虽然只是静止的形象,但诗句却能引起读者对楼台中人和事的联翩浮想。似见帘幕重重之内,香雾缥缈之中,舞影翩翩,轻歌阵阵,陈后主与妖姬艳女们正在纵情作乐。诗的容量就因结绮临春引起的联想而更加扩展了。 第三句记楼台今昔。眼前野草丛生,满目疮痍,这与当年万户千门的繁华景象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一个成字,给人以转瞬即逝之感。数百年前的盛景,似乎一下子就变成了野草,其中极富深意。我们仿佛置身于惨碧凄迷的瓦砾堆中,当年粉黛青蛾,依稀可见;今日累累白骨,怵目惊心。 结句论述陈后主失国因由,诗人改用听觉形象来表达,在千门万户成野草的凄凉情景中,仿佛隐约可闻《玉树后庭花》的乐曲在空际回荡。这歌声使人联想到当年翠袖红毡,缓歌曼舞的场面,不禁使人对这一幕幕历史悲剧发出深沉的感叹。 怀古诗往往要抒发议论的,但这首诗不作抽象的议论,而是把议论和具体形象结合在一起,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让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接目摇心的具体形象,使诗句具有无限情韵,发人深思,引人遐想。这样,我们毫不感到是在听诗人枯燥地讥评古人古事,只感到在读诗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陋室铭苏东坡全文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翻译及注释

陋室铭翻译及注释如下: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旅枣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陋室铭》注释:1、陋室:简陋的屋子。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氏磨明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3、在:在于。4、名: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5、灵:神奇;灵异。6、斯是陋室:这是简滚唤枣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7、惟吾德馨(xīn):只因为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吾:我;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8、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上:长到;游桐入:映入。9、鸿儒: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鸿:同“洪”,大;儒:旧指读书人。10、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11、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12、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金刚经》),也有人认为是儒家经典。金:珍贵的。13、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14、之:语气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15、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16、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17、劳形:使身体劳累。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1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链肆云的亭子。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歼告龙岗中隐居躬耕。

《陋室铭》翻译及原文

《陋室铭》翻译及原文如下:翻译: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文章层次明晰,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方面着笔。文学赏析:《陋室铭》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铭文。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它单纯、简练、清新像一首精粹的诗,充满了哲理和情韵。开篇几句从《世说新语·排调》“山不高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翻出新意,运用诗歌中常见的比兴手法引出陋室。“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比兴陋室,“有仙则名”、“有龙则灵”则比兴陋室之德。这四句是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颇有哲理诗的精警和含蕴。

《陋室铭》轮胎篇 仿陋室铭以轮胎为主题

  《陋室铭》,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著,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铭本是古代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由于这种文体独特的历史渊源,使这种文体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 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题意,即对陋室进行歌颂,内接内容,即对陋室内的人的高尚品德进行歌颂。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托物言志,以此阐明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这一点与《爱莲说》颇为相似。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⒀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全文

  刘禹锡《陋室铭》全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全文翻译 :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陋室铭原文及翻译注释和赏析

  《陋室铭》是我们高中必学的一篇文言文,它讲述了居出的高贵不应该只看外表,而是来自于主人的“德”与“馨”,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陋室铭原文及翻译注释和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陋室铭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译文   山不在于高,   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   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   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   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   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   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   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   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   “这有什么简陋呢?”    陋室铭注释   (1)陋室: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2)在(zài):在于,动词。   (3)名(míng):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4)灵(líng):神奇;灵异。   (5)斯是陋室(lòu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6)惟吾德馨(xīn):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7)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上:长到;入:映入。   (8)鸿儒(hóng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鸿:同“洪”,大。儒,旧指读书人。   (9)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10)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1)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金刚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美的经典(《四书五经》),但就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金刚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金:珍贵的。金者贵义,是珍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   (12)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3)之:语气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4)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15)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   (16)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17)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1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19)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选自《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在此去掉君子居之,体现他谦虚的品格。   (20)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里以孔子之言,亦喻自己为“君子”,点明全文,这句话也是点睛之笔,全文的文眼。   (21)谈笑有鸿儒:谈笑间都是学识渊博的人。鸿:大   陋室铭赏析   1—3句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   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4—7句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 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两句同样延续了“比”的手法,只不过由类比变成了反向的对比。   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7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作者以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8—9句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隆中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杨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谁知道陋室铭古诗的全文

《陋室铭》家喻户晓名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原文和译文

《陋室铭》原文和译文如下: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品德高尚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陋室铭》简介《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文章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陋室铭》原文及翻译

  《陋室铭》原文及翻译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号宾客,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同年登博学宏词科。贞元十一年以文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后历任监察御史、屯田员外郎。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字词解释:   ⑴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⑵在(zài):在于,动词。   ⑶名(míng):出名,着名,这里指因。。。而着名,名词用作动词。   ⑷灵(líng):形容词用作动词,有灵气。   ⑸斯是陋室(lòu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示判断。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⑹惟吾德馨(xīn):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吾:我,这里是指住屋的人自己。德馨:德行高尚。《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上:长到;入:映入。   ⑻鸿儒(hóngrú):指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⑼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⑽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⑾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金刚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美的经典(《四书五经》),但就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金刚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金:珍贵的。   ⑿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⒀之: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⒁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⒂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   ⒃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⒄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⒅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着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⒆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选自《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在此去掉君子居之,体现他谦虚的品格。   ⒇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对照翻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韵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陋室铭的背景。

  《陋室铭》写作历史背景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陋室铭》家喻户晓名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陋室铭》流传千古,陋室亦因之而名闻天下。如今,刘禹锡当年的陋室位于安徽和县城中,3幢9间呈品字状的房屋,斗拱飞檐,白墙黑瓦,典雅古朴,静谧灵秀。石铺小院绿茵遍地,松竹迎人,含英蕴秀,令人似乎嗅到浓郁的翰墨馨香。院内东侧小巧精致的亭内,立有“《陋室铭》碑石”,上刻流传千年的《陋室铭》全文,字为书法家孟繁青所书,风骨端凝,清秀悦目。主室正中,有刘禹锡立像一尊,潇洒庄重,上悬“政擢贤良”匾额。陋室占地不广,踱步其间,似觉人与自然在此得到净化。

陋室铭的实词

陋室:陈设简单而狭小的房屋。鸿儒:这里泛指博学之士。鸿,大.儒,旧指读书人。白丁:未得功名的平民。这里借指没有什么学问之人。素琴:不加雕绘装饰的琴。金经:即《金刚经》(《金刚般若经》或《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略称),唐代《金刚经》流传甚广。丝竹:弦乐、管乐,这里指的是奏乐的声音。此处泛指乐器。乱耳,使听力紊乱。案牍:官府人员日常处理的文件。南阳: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县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庐中隐居躬耕。子云:汉代的扬雄(前53—18)的字。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称“扬子宅”,据传他在扬子宅中写成《太玄经》,故又称“草玄堂”。文中子云亭即指其住所。川中尚有纪念他的子云山、子云城。

刘禹锡为什么要写陋室铭

额``我想没人知道吧..

陋室铭原文是什么

1、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2、翻译:山不一定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出名。水不一定在于深,有龙就能成为灵异的水了。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因我有美好的品德而闻名。青苔碧绿,爬上了台阶,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在一起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学者,彼此往来的没不识字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也可以浏览珍贵的佛经。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也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我的身心。这犹如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又像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3、赏析:(1)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2)《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3)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

陋室铭是什么体载,其体载的特点是什么?

  一、《陋室铭》是——铭,即骈体文。  1、“铭”本是古代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由于这种文体独特的历史渊源,使这种文体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 根据古文体的分类, “铭”是应用文。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题意,即对陋室进行歌颂,内接内容,即对陋室内的人的高尚品德进行歌颂。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托物言志,以此阐明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二、骈文:  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古代汉民族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特点】  1、以对偶句为主,这是骈文本质所在,舍此不成其为骈文;  2、对音律的要求在散韵之间;  3、讲究辞藻华丽的美学效果。  三、《陋室铭》写作技法:  《陋室铭》的写作技法运用繁杂,在区区八十一字内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借代类比等手法,而且押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句式】  从句式看,《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之美。但《陋室铭》中"何陋之有"又是散句。所以句式上《陋室铭》是骈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同时,文章又重在五言,间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参差,文章一韵到底。  【比兴】  最突出的艺术手法的比兴。文章开头运用“山”“水”类比,引出陋室具有名和灵的性质,点明主旨,暗示陋室不陋(以山水比陋室,以仙龙比德,以名灵比馨)。  【反向立意】  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富贵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  【线索】  从线索看,《陋室铭》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文的始终:开头引出"惟吾德馨",而后又以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述"惟吾德馨",最后又以"诸葛庐","子云亭"的"何陋之有"映衬"惟吾德馨"。这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托物言志】  作者引用何陋之有的用意在于“陋室不陋”,“惟吾德馨”统领全篇。  从表达方式看,《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与某一具体的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抒情】  文章借助陋室说理,以抒情的笔调表明作者高洁的品格,事中见理,景中显情,诚可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这样就把作者的闲情逸事,居室美景写得含蓄生动而意韵悠远。  文章巧于用典。如借“诸葛庐”、“子云亭”以自况,且引孔子之语——“何陋之有?” 说明陋室“不陋”,从而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总之,作者在文中不是以“君子”自我标榜,而是以君子的敬德修业律已,表现为一种对人生失意与仕途坎坷的超然豁达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惟其如此,我们与其视其为一篇阐述陋室“不陋”的散文,倒不如说这是一首赞颂陋室以显主人淡泊高雅之生活情趣的抒情诗。  【主题】  从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追求声色娱乐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有用韵的特点。  从题目看,作者是在赞美陋室,为陋室作铭,其实不然,作者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本文运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全文81字,可说是字字写陋,又字字透着不陋。开篇16字,为全文写不陋奠定了基调。“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从表面看来,“仙”与“龙”是为山、水增色彩,实则是喻陋室之主。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却那般富有充实:“鸿儒”、“金经”、“素琴”,不单从交往、学习、愉悦几方面描写出陋室之主追求之不陋,就是“鸿、金、素”三字内涵之丰富,也是与陋无缘的。正如他自己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芬芳四溢的香气形容其高尚的思想品德,这就突出了陋室之主追求的不是荣华富贵(无丝竹之乱耳),也不是功名利禄(无案牍之劳形),而是心之洁,趣之雅,德之馨。作者将其陋室比作“诸葛庐”、“子云亭”,树立榜样,意在自勉,更表现出了作者安贫乐道之心,所以说“何陋之有”。  这篇铭文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之高雅,精神之富有,使人感受的是陋室不陋,就是直接描写陋室的词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也让人体会不到一点“陋”意,给人更多的则是郁郁葱葱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满了勃勃生机。真是陋室不陋。  全文仅81字,有三层意思。第一层(第1~3句),运用类比点明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点明文章主旨“惟吾德馨”,陋室不陋。第二层(第4~7句),描写居室环境、来往客人、日常生活,揭示“德馨”的内涵:幽美清雅的环境,反映室主人宁静淡泊的心境;学问渊博的来客,表明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恬然自适的生活,则表现主人安贫乐道的情趣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弃,从而点明了“德馨”是“陋室不陋”的原因。第三层(第8~9句),把自己的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并以孔子的话结束全文,含蓄的表达了作者以君子自况的高雅情趣,与开头“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修辞】  ⑴托物言志的写法  ⑵反向立意的构思  ⑶对仗工整,押韵  ⑷采用类比与起兴的手法  ⑸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

《陋室铭》原文和译文

《陋室铭》原文和译文如下: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盛名;水不在于深,有蛟龙潜藏就显示神灵。这虽然是间简陋的小屋,但我品德高尚、德行美好。苔痕布满阶石,一片翠绿;草色映入帘栊,满室葱青。往来谈笑的都是饱学多识之士,没有一个浅薄无识之人。可以弹未加彩饰的琴,可以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使耳朵被扰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雄的玄亭。正如孔子说的:有什么简陋之处呢?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中唐文学家。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因参加王叔文集团的进步政治改革遭到失败,被贬为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等官职,在外地二十多年。后入朝做主客郎中,晚年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他长于诗文,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有《刘梦得文集》传世。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陋室铭

陋室铭的内容是什么?

《陋室铭》的主要内容:《陋室铭》以山水起兴,表示山水的声名在于居住在其中的神仙和仙龙;而后诗人开始谈起自己的陋室,指出这间陋室也因为主人的道德品质而显得不那么简陋了;诗人又以自己交往的友人、日常活动来说明自己的品德;最后诗人用诸葛亮、扬子云等古代贤人自况,再次点明了陋室不陋。《陋室铭》的译文山重要的不是高度,只要山上有神仙就会有名气。水重要的也不在于深度,只要水里有龙就会有灵气。这是间简陋的房子,但是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因此就不觉得简陋。碧绿的苔痕长到台阶上,青葱的草色映入帘里。我交往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我常常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珍贵的经文。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陋室铭》的全文《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的意思

陋室铭的意思如下: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陋室铭》《陋室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也反映了作者自命清高,孤芳自赏的思想。文章层次明晰,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方面着笔,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并引古代俊彦之居,古代圣人之言强化文意,以反问作结,余韵悠长。《陋室铭》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铭文。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它单纯、简练、清新像一首精粹的诗,充满了哲理和情韵。

陋室铭的内容是什么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的名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陋室铭简介刘禹锡是唐代中晚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字梦得,彭城人。曾任监察御史,因参与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和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官终检校礼部尚书。刘禹锡陋室铭,字如珠玑,句似锦绣,结构严谨,极富美的韵律,一直被作为高雅脱俗的正面典型为人称颂,人们都对作者洁身自好、不慕权贵的高尚品质赞不绝口,其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更成为脍炙人口、流传百代的名句。

陋室铭出自

陋室铭作者:刘禹锡 8.3(24697人评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注释及翻译

关于陋室铭注释及翻译如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案牍之劳形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代词,代指前文所指的事物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何陋之有往来:表示交往的人:谈《陋室铭》作于和州任上(824—826年)。《历阳典录》:“陋室,在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作者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体现作者交往之雅的句子(从日常交往方面写出“陋室不陋”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陋室铭的意思 陋室铭原文内容

1、陋室铭的意思: 《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和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消极循世、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2、陋室铭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最著名的诗 陋室铭原文及译文

1、《陋室铭》 唐代: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珍贵的经文。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陋室铭是什么意思?

陋室铭的翻译如下: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陋室铭》的鉴赏: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山可以不用高,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所虽然简陋,但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的技巧,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陋室铭的意思是什么?

  “铭”本是古代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  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由于这种文体独特的历史渊源,使这种文体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 根据古文体的分类, “铭”是应用文。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题意,即对陋室进行歌颂,内接内容,即对陋室内的人的高尚品德进行歌颂。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托物言志,以此阐明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这一点与《爱莲说》颇为相似。  原文及解释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释  山不在(1)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斯(4)是陋室,惟(5)吾德馨(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7)。谈笑有鸿儒(8),往来无白丁(9)。可以调素琴(10),阅金经(11)。无丝竹(12)之(13)乱耳(14),无案牍(15)之劳形(16)。南阳(17)诸葛庐(18),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9)?  断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解  (1) 在:在于,动词。 (2)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3) 灵:形容词作动词,灵异,神奇,也有灵气的意思。 (4) 斯是陋室:斯:指示代词,这。是: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 (5) 惟:只有,只要。 (6) 惟吾德馨:只是我(住在屋中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德馨:品德高尚。馨,香气,古代常用来形容人的品德高尚。吾:我,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 〔7〕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眼帘。说明来拜访刘禹锡的人少。草色入帘青,庭草不除,反映了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心态,渲染了恬静的气氛。 (8) 鸿儒:即大儒,此指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9)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10)调(tiáo)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1)金经:古代用泥金书写而成的佛经,泛指佛经。 (12)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3)之: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14)乱耳:使耳朵扰乱(使动用法)。乱:使……扰乱 (15)案牍(dú):官府的公文。牍,①古代写字用的木简。②文件;书信。 (16)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17)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1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19)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全句意为“有何陋”。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本文只用“何陋之有”,兼含着“君子之居”的意思。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编辑本段译文  山不在于它的高度,有仙人(居住)就出名了;水不在于它的深度,有了龙就有灵气了。这(虽)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屋子的主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与我谈笑的都是学识渊博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我住在这里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我的屋子就好比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只要住的人品德高尚)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陋室铭主要内容

  《陋室铭》的主要内容:《陋室铭》以山水起兴,表示山水的声名在于居住在其中的神仙和仙龙;而后诗人开始谈起自己的陋室,指出这间陋室也因为主人的道德品质而显得不那么简陋了;诗人又以自己交往的友人、日常活动来说明自己的品德;最后诗人用诸葛亮、扬子云等古代贤人自况,再次点明了陋室不陋。   《陋室铭》的译文   山重要的不是高度,只要山上有神仙就会有名气。水重要的也不在于深度,只要水里有龙就会有灵气。这是间简陋的房子,但是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因此就不觉得简陋。碧绿的苔痕长到台阶上,青葱的草色映入帘里。我交往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我常常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珍贵的经文。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陋室铭》的全文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的意思是什么?

《陋室铭》作者借赞美陋室表达了自己志行高洁bai,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感情,以及作者乐观豁达的态度。作者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见作者被贬,故意刁难之。和州知县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作者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作者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作者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作者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作者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扩展资料:《陋室铭》原文以及翻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翻译: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陋室铭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文学常识

1.陋室铭的文学常识 [编辑本段]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和作者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0八。 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世称“刘宾客”。刘禹锡生于嘉兴(当时属苏州),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县)。 唐代大诗人、文学家、哲学家。 刘禹锡文名遐迩。 唐贞元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授监察御史。后经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他和柳宗元交谊颇深,人称“刘柳”;后与白居易唱和甚多,亦并称“刘白”。据史载,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他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及安徽和州县通判。按王朝规定,他应住衙门内三间三厅之房。 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认为刘禹锡是被贬之人,便给他小鞋穿,安排他到城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对此,他毫无怨言。 刘禹锡是个文人,于是就根据住地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门上。 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之,甚为恼火,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把住房面积减去一半。 此房位于德胜河边,岸柳婆娑。刘禹锡见此景色,更是怡然自乐。 于是,他又撰写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闻讯后,下令撵刘禹锡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 半年光景,刘禹锡的“家”被折腾了三次。他在愤激之中,有话如鲠在喉,倾吐为快,一气呵成,写成了《陋室铭》,并请人(这人就是柳公权)碑刻竖于门外。 (节选自《应用写作》学术月刊1995年第11期《刘禹锡和他的“陋室铭”》)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772-842),唐代汉族人,冒称中山刘氏,洛阳人,字梦得 。刘禹锡出生在嘉兴,祖坟原在洛阳北邙,后因地峡不可依,所以后来改葬于荥阳(今郑州荥阳)。 刘家世居洛阳,中原战乱,他父亲徙家江南,刘禹锡生于江南,其父死后,他扶棺返里,同时他母亲也从江南返回洛阳,此后可能在荥阳住了一段时间。集异记中有刘禹锡“贞元中寓居荥泽”之说。 刘禹锡一生坎坷,四处漂泊,直到晚年,才居于洛阳,后逝于洛阳。刘禹锡说自己是“客居江南”,称自己是“雒客”,称“洛阳旧有衡茅在”,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可见,他在嘉兴、荥阳、洛阳都安过家。若联系到他祖籍洛阳,还是认为称他为洛阳人比较合理。 也有一说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因为刘邦是彭城人,彭城乃刘氏郡望所在而已,如韩愈之于昌黎。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具体是什么身世,我们目前还没有得到考证。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 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 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 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 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其诗现存800余首。 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 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 2.陋室铭的文学常识 [编辑本段]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和作者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0八。 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世称“刘宾客”。刘禹锡生于嘉兴(当时属苏州),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县)。 唐代大诗人、文学家、哲学家。 刘禹锡文名遐迩。 唐贞元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授监察御史。后经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他和柳宗元交谊颇深,人称“刘柳”;后与白居易唱和甚多,亦并称“刘白”。据史载,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他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及安徽和州县通判。按王朝规定,他应住衙门内三间三厅之房。 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认为刘禹锡是被贬之人,便给他小鞋穿,安排他到城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对此,他毫无怨言。 刘禹锡是个文人,于是就根据住地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门上。 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之,甚为恼火,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把住房面积减去一半。 此房位于德胜河边,岸柳婆娑。刘禹锡见此景色,更是怡然自乐。 于是,他又撰写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闻讯后,下令撵刘禹锡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 半年光景,刘禹锡的“家”被折腾了三次。他在愤激之中,有话如鲠在喉,倾吐为快,一气呵成,写成了《陋室铭》,并请人(这人就是柳公权)碑刻竖于门外。 (节选自《应用写作》学术月刊1995年第11期《刘禹锡和他的“陋室铭”》)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772-842),唐代汉族人,冒称中山刘氏,洛阳人,字梦得 。刘禹锡出生在嘉兴,祖坟原在洛阳北邙,后因地峡不可依,所以后来改葬于荥阳(今郑州荥阳)。 刘家世居洛阳,中原战乱,他父亲徙家江南,刘禹锡生于江南,其父死后,他扶棺返里,同时他母亲也从江南返回洛阳,此后可能在荥阳住了一段时间。集异记中有刘禹锡“贞元中寓居荥泽”之说。 刘禹锡一生坎坷,四处漂泊,直到晚年,才居于洛阳,后逝于洛阳。刘禹锡说自己是“客居江南”,称自己是“雒客”,称“洛阳旧有衡茅在”,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可见,他在嘉兴、荥阳、洛阳都安过家。若联系到他祖籍洛阳,还是认为称他为洛阳人比较合理。 也有一说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因为刘邦是彭城人,彭城乃刘氏郡望所在而已,如韩愈之于昌黎。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具体是什么身世,我们目前还没有得到考证。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 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 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 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 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其诗现存800余首。 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 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 3.爱莲说和陋室铭的文学常识 《爱莲说》北宋学者周敦颐作品,是一篇议论散文。北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周敦颐与沈希颜、钱拓共游雩都(今江西省于都县)罗岩,有诗刻石。后来沈希颜在雩都善山与建濂溪阁,请周敦颐题词,周敦颐作〈爱莲说〉相赠,表明了他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赞赏。“说”是古代文体之一。 《陋室铭》,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著,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

刘禹锡的陋室铭

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高低,有了神仙就可以名声远播。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显得有灵气。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的痕迹蔓上台阶,苍翠碧绿;绿草的颜色映入竹帘,一片青葱。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闲时)可以用来(可以:可以用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管弦乐演奏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劳累。(我的陋室真比得上)当年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过:“(既有君子住在里头)又有什么简陋呢?”

陋室铭中的千古名句

《陋室铭》的名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意为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了仙人居住就有了名气;水不在于有多深,有龙居住就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因为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除此之外,“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也是名句。意为藓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也广为流传,意为没有音乐的声音来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的文书来烦劳我的形体。作者简介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贞元九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陋室铭的主要内容

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台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思想,表现了作者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陋室铭的作者是谁

陋室铭朝代:唐朝 作者: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初中文言文,古文观止,咏物,赞美,品格相关翻译陋室铭译文及注释译文山不在于高低,有仙人(居住)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有灵气。这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的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青葱的小草映入竹帘里。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与我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它们都很简陋,但居住的人都很有名,所以就不感到简陋了)。孔子说:“(既然君子住在里面),又有什么简陋的呢?”注释题目:选自《全唐文》卷608。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多用韵。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1.在(zài):在于,动词。2. 名(míng):出名,著名,这里指因...而著名,名词用作动词。3.灵(líng):名词用作动词,有灵气。4.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斯:这。是:表示判断。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5.惟吾德馨:好在我(室主人)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惟:只。吾:我,这里是指住屋的人自己。德馨:德行馨香。《尚书 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藓的痕迹蔓到台阶,苍翠碧绿;青草的颜色映入竹帘,一片青葱。7. 鸿儒(hóng rú):这里指博学的人。鸿:大。8. 白丁:百姓,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9.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奏(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10.金经:这里指佛经。11.丝竹: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12.之: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13.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14.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15.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16.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1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18.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19.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选自《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在此去掉君子居之,体现他谦虚的品格。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