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陋室铭》,《容斋随笔》中作者交友原则是什么?

2023-08-26 07:09:45
共1条回复
北境漫步

交友的标准关于人格质量和生命质量。

不与愚昧的人交往,只与品德高尚的人交往

相关推荐

陈策《容斋随笔》的原文及翻译分别是什么?

吕南公有一篇文章所写的都是建吕南城人。一个叫陈策,曾经买骡子,买到一头不能加鞍使用的,不忍心把它转移给别人,让人在野外的草房里养着,等着它自己掉。陈策的儿子与狡猾的经纪人商量,趁着经过这里的官人了马,就磨破了骡子脊背,来炫耀这骡子能驮东西而卖它,骡子已经卖出去了,陈策听说了,亲自去追上了那个官人,把骡子不能加鞍使用的事告诉他,那个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卖这个骡子,就把骡子关起来,不让陈策看见。陈策请求用鞍子试一试,骡子的脊骨高高的,一整天都不能加上鞍子,官人这才感谢而退回了骡子。有一个人到陈策这里来买银器和罗绮(疏薄有花纹的丝织品),陈策不拿给他罗绮,那个人说:“先前还看见你的库房里有罗绮,现在为什么吝啬不卖呢”陈策说:“是这样,有个人拿罗绮抵押借钱后了,这罗绮放置的时间很久了,丝力碎脆不耐用,听说您想用罗绮作女儿的陪嫁,怎么能够用这种东西使您忧虑呢!”陈策拿来应当给他的银器,放进很旺的炭火中,他说:“我恐怕抵押这个东西的人或许得到的不是真的银器,所以为您验一验它。”有一个叫危整的,他买鲍鱼,那个市场经纪人玩弄称锤,暗中多给危整称鲍鱼。卖鲍鱼的人离开,他自己留在危整身边,请求说:“您买的仅是五斤,我已经为您秘密地加倍称进了鲍鱼,愿您给我酒吃。”危整一听很吃惊,追赶卖鲍鱼的人出去)几里地让他回来,把多得的鲍鱼的钱付给了他。危整又请那个市场经纪人喝好酒,说:“你只是想要点酒罢了,为什么要欺骗贫困的人呢”有一个叫曾叔卿的,他买了一批陶器,想要转运北方交换物品,可是没有成行。有人到曾叔卿那里要求把陶器一并卖给他,曾叔卿把陶器交给他,已经收了钱,仍然问道:“现在把这些东西运到哪里去呢”那个人说:“我想要效仿您先前的打算。”曾叔卿说:“不行,因为北方刚发生灾荒,因此我不用这些陶器前去交换物品,现在难道不应该告知您,以致使您受害吗”于是不再卖陶器给那个人。其实,曾叔卿家里很贫苦,妻子女儿受饥寒,他也不顾虑了。
2023-08-25 18:55:402

容斋随笔原文及翻译

容斋随笔原文如下:姓氏所出,后世茫不可考,不过*以史传,然要为难晓,自姚、虞、唐、杜、姜、田、范、刘之外,余盖纷然杂出。且以《左传》言之,申氏出于四岳,周有申伯,然郑又有申侯,楚有申舟,又有申公巫臣,鲁有申?申怅,晋有申书,亦有申鲜虞。贾氏,姬姓之国,以国氏,然晋有贾华,又狐:姑亦日贾季,齐有贾举。黄氏,赢姓之国,然金天氏之后,又有沈、蚁、蘑、黄之黄、晋有黄渊。孔氏出于商,孔子其后也。然卫有孔达,宋有孔父,郑有孔叔,陈有孔宁,文有孔,而郑子孔之孙又为孔张。高氏有出于齐,然子尾之后又为高强,郑有高克,宋有高哀。国氏亦出于齐,然邢有国子,郑子国之孙又为国参。晋有庆郑,齐有庆克,陈有庆虎。卫有石?,齐有石之纷如,郑有石校周有石尚,宋有石?晋有阳处父,楚有阳巧,鲁有阳虎。孙氏出于卫,而楚有叔敖,齐有孙书吴有孙武。郭氏出于毓,而晋有郭偃,齐有郭最,又有所谓郭公者。千载之下,遥遥世祚,将安所质究乎?翻译如下:姓氏到底是怎么来的?后世真是茫茫然不可考究,就是以史书传记来加以考,也难以搞得十分清楚,在众多的姓氏中,除了姚、虞、唐、杜、姜、田、范、刘几姓之外,其余的根源出处,都很复杂混乱。就以《左传》中的记载来说吧:申姓原出于四岳,系黄帝后援的后代,以后周朝有申伯,可是郑国又有申侯,楚国有申舟,有申公巫臣,鲁国有申?申帐,晋国有申书,齐国有申鲜虞。姓贾的源出于姬姓国家、以国名为姓氏,可是晋国有贾华,一个叫狐姑的人也叫贾季,齐国有贾举姓黄的属于赢姓国家的人,可是金天氏的后代中有沈、蚁、、黄四姓,里面也有姓黄的,晋国又有黄渊。孔姓源出于商部落,孔子就是商的后代,可是卫国有孔达,宋国有孔父,郑国有孔叔,陈国有孔宁,齐国有孔爬,而且郑国子孔的孙子又叫孔张。姓高的源出于齐国,可是子尾的后代也叫高强,郑国有高克,宋国有高哀。姓国的也是源出于齐国,可是邢国有国子,郑国子国的孙子名叫国参。晋国有庆郑,然而齐国有庆克、陈国有庆虎。卫国有石?可是齐国也有石之纷如,郑国有石,周地有石尚,宋国有石??。晋国有阳处父,然而楚国又有阳巧,粤国有阳虎.姓孙的源出于卫于是楚国却有孙叔敖,齐国有孙书,吴国有孙武。姓郭的源出骁,可是晋国则有郭偃,齐国有郭最,还有个叫郭公的人。几千年来,各个姓氏世代相传,源远流长,又怎么能搞得清楚呢?
2023-08-25 18:55:581

《容斋随笔·谏说之难》译文与赏析

谏说之难 谏说之难 【原文】 韩非[1]作《说难》,而死于说难,盖谏说之难,自古以然。至于知其所欲说,迎而拒之,然卒至于言听而计从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甥[2]往会盟,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曰必报仇,君子曰必报德。”秦伯曰:“国谓君何?”曰:“小人谓之不免,君子以为必归。以德为怨,秦不其然。”秦遂归晋侯。秦伐赵,赵求救于齐,齐欲长安君为质[3]。太后不肯,曰:“复言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后盛气而揖之入,知其必用此事来也。左师徐坐,问后体所苦,继乞以少子补黑衣之缺。后曰:“丈夫亦爱怜少子乎?”曰:“甚于妇人。”然后及其女燕后,乃极论赵王三世之子孙无功而为侯者,祸及其身。后既寤[4],则言:“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于是后曰:“恣君之所使。”长安君遂出质。范雎[5]见疏于秦,蔡泽[6]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曰:“燕客蔡泽,天下辨士也。彼一见秦王,必夺君位。”雎曰:“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7]之,是恶能夺我位乎?”使人召泽,谓之曰:“子宣言欲代我相,有之乎?”对曰:“然。”即引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事。雎知泽欲困己以说,谬曰:“杀身成名,何为不可?”泽以身为俱全之说诱之,极之以闳夭、周公之忠圣。今秦王不倍功臣,不若秦孝公、楚越王,雎之功不若三子,劝其归相印以让贤。雎竦然失其宿怒,忘其故辩,敬受命,延入为上客。卒之代为秦相者泽也。秦始皇迁其母,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杀之。”死者二十七人矣。茅集请谏,王召镬将烹之。焦数以桀、纣狂悖之行,言未绝口,王母子如初。吕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劘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 【注释】 [1]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时期重要思想家之一,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着有《韩非子》五十五篇。《说难》选自《韩非子》,论述向人主进言之不易。说(shuì),游说,劝说。[2]阴饴甥:晋大夫,名饴。甥,指他为晋侯的外甥。因封于阴(今河南陕县至陕西商县一带),故又称阴饴甥。[3]齐欲长安君为质:齐国要用长安君作抵押。长安君,赵太后的小儿子的封号。质,抵押。当时诸侯之间结盟,常把自己的子孙抵押给对方作为保证。[4]寤:通“悟”,觉悟,明晓。[5]范雎(?—前255):一作范且,或误作范睢。战国时魏人。后入秦游说秦昭王,驱逐专权的秦相魏冉。秦昭王四十一年(前266)任秦相。见疏于秦,被秦王疏远。[6]蔡泽:战国时燕人。曾游说各国。秦昭王五十二年(前255)秦相范雎以攻赵不胜失意,他劝范雎辞退,被任为相国。[7]摧:挫败,挫损。这里有“批驳”、“驳倒”的意思。 【译文】 韩非作《说难》,却因为劝谏君王而死于非命。看来进谏劝说是件很难的事情,自古以来都是这样。有时国君心里明白臣子所想要进谏规劝的内容,召见了他却拒绝了他的建议,然而劝谏而使国君言听计从,这虽然极其困难但却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秦穆公俘虏了晋惠公,晋国的阴饴甥前往秦国参加会盟,他将替晋国游说是毫无疑问的。秦穆公问他:“晋国和睦吗?”阴饴甥回答说:“不和睦。小人说有仇必报,君子说有恩必报。”秦穆公又问:“晋国的百姓们认为你们的国君的命运怎样?”阴饴甥回答说:“小人认为晋惠公不会被赦免,君子认为晋惠公一定会回到晋国的;以德报怨,秦国是不会这样做的!”于是秦国把晋惠公放回了晋国。秦国讨伐赵国,赵国请求齐国援救。齐国想要把长安君作为人质,赵太后不愿意,说:“再有人劝说我,老妇一定要在他脸上吐唾沫!”左师触龙希望晋见太后,太后气呼呼地请他进来,她知道左师触龙必定是因让长安君作人质的事而来的。左师触龙慢慢地坐下,问了一下赵太后的身体有无病状,然后请求赵太后让自己的小儿子在宫廷中当个黑衣卫士。赵太后问:“男子汉也疼爱自己的小儿子吗?”左师触龙回答说:“比女人们更疼爱啊。”后来慢慢地谈到了赵太后的女儿燕后,于是又深入探讨赵王三代以下的子孙没有功绩也被封侯,结果遭遇了灾祸的事情。赵太后明白了左师触龙的话,左师触龙又问:“长安君凭什么来统治赵国呢?”赵太后说:“任凭您支派他吧!”于是长安君被派到齐国当了人质。 范雎渐渐地被秦王疏远,蔡泽来到秦国,派人散布了一些能够激怒范雎的话,说:“从燕国来的客人蔡泽是天下能言善辩的人。他一旦见到了秦王,一定会夺走范雎的相位。”范雎听了之后说道:“诸子百家的学说,我全都知道;很多人的辩论,我都赢给过他们,他们怎么能夺走我的相位呢?”然后派人召来蔡泽,问蔡泽说:“您扬言要取代我任相国,有这事吗?”蔡泽答道:“是的。”接着又引据商鞅、吴起、大夫种的事例。范雎知道蔡泽想要用游说之词难为自己,就说:“牺牲性命来成就名声,有什么不可以的?”蔡泽拿生命、名声都要保全的道理诱导他,以闳夭、周公的忠贞圣明为他树立榜样。忠告他当今秦王不像秦孝公、楚越王那样厚待功臣,而你范雎的功绩也比不上商鞅等三人。劝说他归还相印,把相位让给有贤才的人。范雎顿时对蔡泽肃然起敬,没有了原先的恼怒,失去了原有的辩才,恭恭敬敬听他的意见,把他请到家中如上宾一样对待他。最终蔡泽取代范雎作了秦国的宰相。秦始皇把母亲放逐出秦都,下令说:“谁敢因太后的事来劝谏我的,我一定会杀死他!”为这件事进谏而死的已经有二十七人了。茅集请求晋见秦王,秦王让人抬来大锅准备煮死他。茅焦借夏桀、殷纣狂乱背理的行为来责备秦王,话还未说完,秦王母子就和好如初了。吕甥的言论出自于正义,左师触龙的计谋发挥于爱,蔡泽的劝说激发于情理,至于茅焦,真是所谓老虎嘴里拔牙的人了。范雎曾使擅权三十余年的秦昭王的舅父穰侯遭受困厄,从而夺取了他的相位,为什么一下子就不如蔡泽了呢?这就叫此一时彼一时啊! 【评析】 自古以来,有不少良臣进谏,明君纳谏,以致开创治业,政通人和,成为千古佳话。阴饴甥的言论出自于正义,左师触龙劝谏赵太后让长安君为质是出于爱,蔡泽的劝说是激发于情理,他们都能根据进谏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突破口。至于茅焦,表面上看是强谏,其实他也是揣摩到了秦始皇不愿被人当作桀、纣之类的暴君的心理才进谏成功的。由此可见,谏之难,难在不能知己知彼。如果知己知彼,因势利导,则谏不难。
2023-08-25 18:56:441

《容斋随笔·萧何先见》译文与赏析

萧何先见 萧何先见 【原文】 韩信从项梁,居戏下[1],无所知名。又属[2]羽,数以策干羽,羽弗用,乃亡归汉。陈平事项羽,羽使击降河内,已而汉攻下之。羽怒,将诛定河内者。平惧诛,乃降汉。信与平固能择所从,然不若萧何之先见。何为泗水卒史事,第一。秦御史欲入言召何,何固请,得毋行。则当秦之未亡,已知其不能久矣,不待献策弗用,及惧罪且诛,然后去之也。 【注释】 [1]居戏下:位居将帅下的一位小官。戏,假借为“麾”。军队中的帅旗。[2]属:归属;隶属。 【译文】 韩信跟随项梁时,只是位居将帅下的一名小官,没有多少人知道他。后来又跟随了项羽,数次向项羽出谋划策,项羽都没有采纳,于是逃离了项羽归顺了刘邦。陈平为项羽做事,项羽派他领兵攻取河内(今河南沁阳),然而却被刘邦占领了。项羽大怒,打算诛杀攻取河内的将领。陈平害怕被杀,于是投降汉王刘邦。韩信和陈平都能够选择应该跟随的人,但都比不上萧何有先见之明。萧何在担任泗水郡卒史时,政绩排名第一。秦朝的御史打算上奏征调萧何,萧何坚决辞谢,这件事才作罢。在秦国还没有灭亡的时候,萧何早就知道秦国存在的时日不多了,而不是等到出谋划策不被采纳,或者害怕降罪被杀头时,才选择离开投奔其他君主。 【评析】 本篇文章列举了韩信追随项梁和陈平追随刘邦的两件事,与萧何投奔其他君主的事情作对比,衬托出萧何的先见之明。作者认为韩信、陈平先从项羽,后从刘邦,与萧何先事秦,后事汉都是弃暗投明,但也有些区别,韩信是得不到项羽的重用;陈平是惧怕项羽的杀戮,而萧何是因有才干秦官员要提拔他,他揣测秦气数已尽,婉拒。因此认为萧何睿智是韩信和陈平所不能相比的。
2023-08-25 18:57:471

《容斋随笔·平天冠》译文与赏析

平天冠 平天冠 【原文】 祭服[1]之冕,自天子至于下士执事者毕服之,特以梁数及旒[2]之多少为别。俗呼为平天冠,盖指言至尊乃得用。范纯礼知开封府,中旨鞫[3]淳泽村民谋逆事。审其故,乃尝入戏场观优[4],归涂[5]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主如何?”遂为匠擒。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6]。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7],以不应为[8]杖之,足矣。”按《后汉·舆服志》蔡邕注冕冠曰:“鄙人不识,谓之平天冠。”然则其名之传久矣。 【注释】 [1]祭服:祭祀的礼服。[2]旒:古代帝王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3]鞫:审讯犯人。[4]观优:观看优伶表演。[5]归涂:回家的途中。涂,通“途”。[6]何以处:如何处置。[7]恐辜好生之德:恐怕会损害了皇上乐于救助生命的美德。[8]不应为:处事不当,做了不该做的事。 【译文】 祭祀礼服中的冠冕,从天子到下面主持祭祀的人都戴,特别从冠梁和冠冕前后悬挂的玉串多少区别等级。通常称它为平天冠,大意是指最尊贵的人才能戴。范纯礼任开封府尹,奉旨审讯淳泽一个村民谋逆造反的事。查清事情的缘故,原来是这个村民到戏场去看倡优表演(表演的可能是有关刘备的故事),回家途中看见一个工匠造水桶,他便拿起水桶戴在头上,问道:“我与刘先主比怎么样?”于是就被工匠抓住了。第二天范纯礼上朝向皇上禀报审理情况,宋徽宗问怎么处理。范纯礼回答说:“愚民山野村夫什么都不懂,如果以叛逆定罪的话,恐怕有损于皇上乐于救助生命的美德,告诫他做了不该做的事,用木棒打他几下,足够了。”按《后汉书·舆服志》蔡邕注冕冠道:“鄙人不认识,称它做平天冠。”可见平天冠的名字流传很久了。 【评析】 这件事,范纯礼处理的极其恰当,不媚上,不溺民,不邀功。作者记录下这个故事,大约就是称赞范纯礼的意思。
2023-08-25 18:57:541

《容斋随笔·唐扬州之盛》译文与赏析

唐扬州之盛 唐扬州之盛 【原文】 唐世盐铁转运使[1]在扬州,尽斡[2]利权,判官[3]多至数十人,商贾[4]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杜牧之有“春风十里珠帘”之句,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王建诗云:“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徐凝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其盛可知矣。自毕师铎、孙儒之乱,荡[5]为丘墟。杨行密复葺之,稍成壮藩,又毁于显德。本朝承平百七十年,尚不能及唐之什一,今日真可酸鼻也。 【注释】 [1]盐铁转运使:官名,负责盐铁管理与运输。[2]斡(guǎn):通“管”,主管;掌管。[3]判官:唐宋地方长官的僚属,佐理政事。[4]商贾:商人。商,流动经营的商人;贾,坐地经营的商人。[5]荡:扫荡变成。 【译文】 唐朝时期,盐铁转运使居住在扬州,他们全面掌管着那里的财政大权,判官多达几十人,商人来来往往如穿梭。所以这才有了谚语“扬一益二”,说的就是天下最繁华昌盛的地方,扬州排名第一,而四川益州仅次于它。对于扬州的盛况,杜牧有:“春风十里珠帘”的诗句,张祜的诗说:“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王建的诗说:“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徐凝的诗说:“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从这些诗句中,就可以想见当时繁盛的景象了。自从毕师铎、孙儒发生战乱,扬州就被扫荡成废墟了。杨行密曾经重建扬州,扬州渐渐变成了强大的藩镇,但之后不久又在周显德年间被烧毁了。我朝继承太平已一百七十年,还赶不上唐朝的十分之一,如今真是让人感到心酸啊! 【评析】 扬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地处长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西汉时,扬州的经济就很发达。汉景帝时吴王刘濞造反,靠的就是扬州自主产盐铸币的权力。隋朝时,由于大运河的开发,扬州居南北要冲之地,成为重要的经济中心。唐代安史之乱之后,北方大规模遭到破坏,北人大批南下来到扬州,带动了扬州的经济发展,甚至超过了有“天府之国”美称的四川。然而唐末黄巢起义,战乱波及扬州。后周显德年间,扬州左近又成为战场,百年繁华毁于一旦。所谓“宁为太平犬,不做离乱人”,战争的危害,就在于对文明的毁灭,这才是让人痛惜的。宋代以后,随着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侵,经济中心实际上已经转移到太湖流域,所以扬州的经济难以恢复到以前的水平。不过“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杭州,应该不亚于隋唐时的扬州。到了清代,扬州在盐商的带动下,再次成为明星城市。所谓星移斗转,沧海桑田,都是不可转移的历史规律。
2023-08-25 18:58:011

《容斋随笔·曹操用人》译文与赏析

曹操用人 曹操用人 【原文】 曹操为汉鬼蜮[1],君子所不道。然知人善任使,实后世之所难及。荀彧、荀攸、郭嘉皆腹心谋臣,共济大事,无待赞说。其余智效一官,权分一郡,无小无大,卓然皆称其职。恐关中诸将为害,则属司隶校尉钟繇以西事[2],而马腾、韩遂遣子入侍。当天下乱离,诸军乏食,则以枣祗、任峻建立屯田,而军国饶裕,遂芟[3]群雄。欲复盐官之利,则使卫觊镇抚关中,而诸将服。河东未定,以杜畿为太守,而卫固、范先束手禽戮[4]。并州初平,以梁习为刺史,而边境肃清。扬州陷于孙权,独有九江一郡,付之刘馥而恩化大行。冯翊困于鄜盗,付之郑浑而民安寇灭。代郡三单于恃力骄恣,裴潜单车之郡,而单于詟服。方得汉中,命杜袭督留事,而百姓自乐,出徙于洛、邺者至八万口。方得马超之兵,闻当发徙,惊骇欲变,命赵俨为护军,而相率还降,致于东方者亦二万口。凡此十者,其为利岂不大哉!张辽走孙权于合肥,郭淮拒蜀军于阳平,徐晃却关羽于樊,皆以少制众,分方面忧。操无敌于建安之时,非幸也。 【注释】 [1]鬼蜮:阴险的叛逆。[2]以西事:主管西部边防事务。[3]芟:削平,消灭。[4]禽戮:被擒被杀。禽,通“擒”,擒住。 【译文】 在汉朝时期,曹操可谓是当时的阴险小人,是君子所不愿提的。然而他很了解人并善于任用,这是后生晚辈所难以相比的。荀彧、荀攸、郭嘉都是他的心腹谋士,共同成大事,不必称赞评说。剩下的人,聪慧的能被授予一个官位,随时可以应对各种变化就能掌管一个郡,无论官职大小,才能的高低都与他们所在的职位高低一一对应。曹操担心关中的将领们产生矛盾,于是就让司隶校尉钟繇去主管西边的事务,把马腾、韩遂的儿子调到到宫中侍候。当天下战乱,各军队缺乏粮草之际,曹操便派遣枣祗、任峻设立了屯田制度,结果军队和国家粮草丰裕,于是消灭了群雄。当曹操想要恢复盐务制度以谋取利益时,曹操派卫觊镇守安抚关中,结果将领们都心服。河东还没有平定时,曹操任用杜畿为太守,结果卫固、范先束手被擒,最后被杀死。并州刚刚平定,任梁习为刺史,使得并州边境和平安泰。扬州被孙权攻陷,只剩下了九江一个郡,曹操把权力交给刘馥管理,结果恩德教化能够很好地实行。冯翊被鄜州盗寇所困,曹操交给郑浑去处理这件事情,结果百姓安居乐业,盗寇也被消灭了。代郡的三单于军队倚仗武力骄横恣肆,裴潜只乘一辆车便潜入了代郡,使得单于心服。刚刚得到汉中,任命杜袭负责留守汉中,结果百姓安居乐业,近八万人口从洛阳、邺地迁来到此居住。刚刚得到马超的军队,马超军队听说要把他们发配到别的地方,都惊恐想要兵变,曹操命令赵俨为护军,结果马超军都互相带领回来归降,送到东方的人口也有两万。上述的十件事所产生的好处难道不大吗?张辽在合肥打跑孙权,郭淮在阳平抵御蜀国军队,徐晃在樊城阻挡关羽,都是以少胜多,解决了一方面的忧患。曹操在建安时期没有敌手,并非是侥幸的。 【评析】 三国时代风起云涌,想要谋身立足甚至有所作为,关键是要懂得使用人才。像刘备那样无勇无谋的人,只是因为能得到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这样的人才的帮助,就能自立为王,割据天下。三国之中,最会用人的还要数曹操,无论后人怎样评价他的人品,对他“知人善任”这一点都是佩服的。知人善任,包括知人与善任两个相互联系的层面。“为政之本,在于选贤”,选贤务必知人善任。知人就是要了解人,善任就是要用好人;知人是善任的前提,善任是知人的目的;通过知人以达到善任,又在善任中进一步知人识人。能否真正做到知人善任,既是对领导者品行修养与领导能力的检验,也直接关系到事业的兴衰成败。“知人”要做到不以好恶而取才,不以妒谤而毁才,不以卑微而轻才,不以恭顺而选才,不以小过而舍才;“善任”要做到坚持德才兼备,坚持重用人才,坚持用人所长,坚持注重实绩,坚持明责授权。
2023-08-25 18:58:081

《容斋随笔·八月端午》译文与赏析

八月端午 八月端午 【原文】 唐玄宗以八月五日生,以其日为千秋节[1]。张说[2]《上大衍历序》云:“谨以开元十六年八月端午赤光照室[3]之夜献之。”《唐类表》有宋璟[4]《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云:“月惟仲秋[5],日在端午。”然则凡月之五日皆可为端午也。 【注释】 [1]千秋节:又称天长节。以唐玄宗生日而得名。[2]张说:唐玄宗时名相,着名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家洛阳。[3]赤光照室:古认为帝王将相是上天授予,降世之时必有异兆,常见的说法有赤光照室、祥龙托胎等。[4]宋璟:唐玄宗时名相,与姚崇并称为“姚宋”,两人为开元盛世立下了汗马功劳。[5]仲秋:即中秋。每年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译文】 唐玄宗出生于八月初五,于是就把这天定为千秋节。名相张说在《上大衍历序》中写道:“谨于开元十六年八月初五即皇帝诞生之日的夜晚,献上《大衍历》。”另外,《唐类表》载有名相宋璟的《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其中写道:“月惟仲秋,日在端午”也就是说每个月的初五都可以被叫做端午。 【评析】 在古代所说的“端午”,并不是像现在,专指阴历五月五日而言。在唐代以前,把每个月的初五,都叫做端午。直到唐玄宗“端午临仲夏”一诗出现,历经宋、元以后,端午才成为五月初五的专称,直到现在。但是,这也有例外。在四川东部地区,就和其他地方不同,因为他们每年过三个端午节。阴历五月初五,叫做“小端阳”,五月十五,叫做“大端阳”,五月廿五,叫做“末端阳”。在这三天,以大端阳最为热闹,末端阳较为冷清。而如今,当人们提出端午节,自然而然令人想起划龙船、包粽子与纪念屈原。根据早期的文献看来,端午节最初完全是一个唤起全民驱除疫病,促进民族健康的节日,其作用并不仅在纪念屈原。甚至在屈原以前,端午节就已存在。后来,因为屈原投江而死的那天,正好是五月五日的端午,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便在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以免鱼与蛟龙去吃屈原的躯体。
2023-08-25 18:58:281

《容斋随笔·何恙不已》译文与赏析

何恙不已 何恙不已 【原文】 公孙弘为丞相,以病归印,上报曰:“君不幸罹[1]霜露之疾,何恙不已?”颜师古注:“恙,忧也。何忧于疾不止也。”《礼部韵略》训恙字,亦曰忧也。初无训病之义。盖既云罹疾矣,不应复云病,师古之说甚为明白。而世俗相承,至问人病为贵恙,谓轻者为微恙,心疾为心恙,风疾为风恙,根着已深,无由可改。 【注释】 [1]罹:受,遭逢,遭遇。 【译文】 公孙弘在担任汉朝的丞相时,因为病重请求辞官。皇帝批答说:“爱卿只是不小心得了点风寒小病,还用担心这病好不了吗?”颜师古注释说:“恙,担忧的意思。这句话说:哪里值得担忧这病就好不了呢。”《礼部韵略》解释“恙”字的意思也认为是“担忧”的意思,看来“恙”字最初并没有生病的意思,既然上面已经说过得病,下面就应当不再重复说“病”,颜师古的解释十分明确。但世间人们却将这错误解释的传了下去,一问道别人的病情都称“贵恙”,称轻微的病情为“微恙”,心病为“心恙”,风病为“风恙”。这种用法根深蒂固,已经到了无法更正的地步了。 【评析】 作者在文中通过对“恙”这个字字义的辨析,揭示了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词义演变。语言学研究认为,词汇相较于语法和音韵,是一个开放的、不可穷尽的系统。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而词汇对社会变化的反映是最敏感的,旧词旧义在不断地消亡,新词新义在不断地生成。尤其是在社会产生剧烈变化的时期,词汇变化的迅速常使人有应接不暇之感。词义的变化有三种情况。首先是词义范围的变化,又包括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比如“洗”,原来的意思特指洗脚,现在的词义就扩大了。“妃”,原意是“配偶”,后来特指帝王的妻妾,这就是词义缩小。“恙”字原意是“担忧”,后来变成“疾病”的意思,这就是词义的转移。还有“汤”字,古代是指热水,现在变为一类菜肴的名称,而日语里面的“汤”还保留着汉字的古意,所以日本的浴室都挂一个“汤”字,表示有热水可以洗澡。词义的变化除了范围,还有轻重和褒贬的变化。比如“衣冠禽兽”一词,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明代官员的服饰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将官服绘兽,所以衣冠禽兽原指人当上了官,是褒义词。但是某些官员贪赃枉法、欺压百姓,这个词慢慢就变成贬义词了,而且短语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语言是活的东西,它不断地发展、变化,不断地有新生、有衰亡。对于已经约定俗成的用法没必要用古书上的解释来纠正。从这一点看来,洪迈的感慨几乎是没有必要的。
2023-08-25 18:58:351

《容斋随笔·渊有九名》译文与赏析

渊有九名 渊有九名 【原文】 《庄子》载壶子见季咸事云:“鲵旋之潘为渊[1],止水之潘为渊,流水之潘为渊,渊有九名,此处三焉。”其详见于《列子·黄帝篇》,尽载其目曰:“鲵旋之潘为渊,止水之潘为渊,流水之潘为渊,滥水之潘为渊,沃水之潘为渊,氿水[2]之潘为渊,雍水之常务为渊,汧水之潘为渊,肥水之潘为渊,是为九渊。”按《尔雅》云:“滥水正出,即槛泉也。”沃泉下出,氿泉穴出,雍者反入,氿者出不流。”又“水决之泽为耯,肥者出同而归异。”皆禹所名也。《尔雅》之书,非周公所作,盖是训释三百《诗》篇所用字,不知列子之时,已有此书否?细碎虫鱼之文,列子决不肯留意,得非偶相同邪?《淮南子》有九璇之渊,许叔重云:“至深也。”贾谊《吊屈赋》:“袭九渊之神龙。”颜师古曰:“九渊,九旋之川,言至深也。”与此不同。 【注释】 [1]鲵旋之潘为渊:雌鲸盘旋的回流为渊。鲵:雌鲸。[2]氿(guǐ)水,泉水从侧而流出。 【译文】 《庄子》载壶子见季咸的事说:“雌鲸盘旋的回流为渊,断水之处的回流为渊,流水的回流为渊,渊有九名,此处有三。”《列子·黄帝篇》详尽的记载了九渊的名目,写道:“雌鲸盘旋的回流为渊,断水之处的回流为渊,流水的回流为渊,涌出的泉回流为渊,往下流的泉水的回流为渊,从旁边流出的泉水的回流为渊,壅塞之水的回流为渊,流水停积集聚之回流为渊,同源异流之水的回流为渊,这就是九渊。”根据《尔雅》所说:“滥水正出。即槛泉。沃泉下出,氿泉穴出,雍者反入,汧者出不流。”又说:“水决之泽为禥,肥者出同而归异。”这些都是大禹所命名的。《尔雅》一书,并不是周公所作,大概是训释三百篇《诗经》所用的字而编写的。不知列子在世的时候,是否已有了此书?细碎烦琐的虫鱼鸟兽的文章,列子是决不会留意的,难道是偶然相同吗?《淮南子》中有九璇之渊,许慎说:“水很深为渊。”贾谊在《吊屈赋》里写道“袭九渊之神龙。”颜师古说:“九渊,九旋之川,言至深也。”与此不同。 【评析】 此篇是辨析“渊有九名”的出处和含义。“壶子见季咸”,出自《庄子·应帝王》,它表达了庄子的为政思想。其中叙述神巫给得道的壶子看相的故事,说明只有“虚”而“藏”才能不为人所测,含蓄地指出为政也得虚己而顺应。《庄子》这篇文章是非常奇怪的,很多问题都摆在那里,却没有做结论,需要读者自己去参悟。尤其是三渊之喻,清人王念孙指出:“正此处各注都不得解。……是以明清以来,论古音者,纷如聚讼,莫衷一是也。简而言之,所谓“鲵旋之潘”、“止水之潘”和“流水之潘”,指的是原地旋转的水、静止的水和活动的水,和壶子对季咸展示出来的“杜德机”、“善者机”和“衡气机”这三种气机之象相对应。老子云:“上善若水。”讲到关于人性、心理、生命的问题时,很多宗教、哲学都是用流水来做比喻。其中的玄妙,要靠读者自己去体悟了。
2023-08-25 18:58:421

《容斋随笔·诸葛公》译文与赏析

诸葛公 诸葛公 【原文】 诸葛孔明千载人[1],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2],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益可以取,言如蓍龟[3],终身不易。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4]服之,敌人畏之。上有以取信于主,故玄德临终,至云:“嗣子不才,君可自取。”后主虽庸懦无立,而举国听之而不疑。下有以见信于人,故废廖立而立垂泣,废李严而严致死。后主左右奸辟侧佞[5],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魏尽据中州,乘操、丕积威之后,猛士如林,不敢西向发一矢以临蜀,而公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叹为天下奇才。钟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不得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魏延每随公出,辄欲请兵万人,与公异道会于潼关[6],公制而不许;又欲请兵五千,循秦岭[7]而东,直取长安,以为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史臣谓公以为危计不用,是不然。公真所谓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方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建旗鸣鼓,直指魏都,固将飞书告之,择日合战,岂复翳行窃步[8],事一旦之谲[9]以规咸阳哉!司马懿年长于公四岁,懿存而公死,才五十四耳。天不祚汉,非人力也。“霸气西南歇,雄图历数屯。”杜诗尽之矣。 【注释】 [1]千载人:千年的伟人。[2]操心制行:思想和行为。[3]蓍(shī)龟:蓍草、龟壳,两者都是用来占卜的,此处代指占卜算卦。[4]夷夏:指少数民族和中原人。[5]佞:善辩,巧言谄媚。[6]潼关:在今陕西潼关东南。[7]秦岭:自甘肃天水至河南三门峡一段山脉。[8]翳行窃步:暗中出兵偷袭。[9]谲(jué):欺诈的意思。 【译文】 诸葛亮是千百年以来的伟人,他行军用兵之道,都是以仁义之道为原则,自三代以来,从未有过像诸葛亮这样的人。他的思想和行为,出于对国家的忠诚,他出生在乱世时期,以种田为生,倘若没有徐庶的举荐,刘备的三顾茅庐,则诸葛亮必是苟且保全性命,不求扬名显达了。诸葛亮第一次遇见刘备时,就讨论不能够和曹操较量高低,可以支援孙权,但却不能对其图谋,只有荆州、益州可以夺取。这些话就像占卜算卦一样的准确,果然在他的一生中这样的形势都没有发生改变。在二十多年中,刘备信任他,士大夫仰慕他,少数民族和中原人都佩服他,敌人畏惧他。对上,他完全取得了君主的信任,所以刘备在临终时,对诸葛亮说:“如果我的儿子没有治国才能,你可以取代他自己做皇帝”。后主刘禅虽平庸懦弱,没有立国的才能,但他也敢将国家交给诸葛亮而从不对他产生怀疑。对下,他的诚信与才德威望被所有人信服,所以廖立与李严虽然都被诸葛亮弹劾免职,但听到诸葛亮病逝,廖立痛苦大哭,李严因过度伤心而亡。后主刘禅左右的奸佞之臣巧言善辩,遍及朝野,但却没有人怀有暗害诸葛亮之心。当魏国完全占领中州地区之后,还挟有曹操、曹丕父子生前的积威,军中勇猛的将士如林,却不敢向西发一支箭到蜀国,而诸葛亮却六次率领大军讨伐魏国,致使魏国上下畏惧蜀国如同畏惧老虎一般。司马懿仔细地巡查诸葛亮的营寨后,感叹他为天下奇才。钟会征讨蜀国时,曾派人到汉川祭祀诸葛亮庙,并禁止士兵在诸葛亮墓的周围砍柴,这仅仅凭借诸葛亮的高超才能与足智多谋所获得的吗?蜀国大将魏延每次随诸葛亮出征,总是请求领兵一万,从暗道走与诸葛亮在潼关会师,诸葛亮一直没有答应;魏延又请求诸葛亮给他五千精兵,他想要沿秦岭向东走,直取长安。并认为这样可以平定咸阳以西的地方。史臣认为诸葛亮觉得魏延的计策太过于危险,所以不予采纳,其实并不是这样。诸葛公是认为正义之师是不可以用诈谋奇计的,于是他便率领几十万大军,占据要道来讨伐敌军,他举起大旗,高鸣战鼓,直指魏国的都城,他本来打算派人给魏军送战书,择日交战,怎么能够暗中出兵偷袭,以欺诈之计占据咸阳呢?司马懿比诸葛亮大四岁,但司马懿活着而诸葛亮却死了,年仅五十四岁。上天不保佑庇护汉室,这不是人力所能挽回的。“霸气西南歇,雄图历数屯。”杜甫这两句诗已经把这件事说得淋漓尽致了 【评析】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他为了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后代宰相的楷模。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诸葛亮最大的特点是有谋略,所以鲁迅曾经评价《三国演义》把诸葛亮写得“多智而近妖”。但事实上,诸葛亮能够取得成功,更多是依靠他强大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他是人应有的心量、雅量和气量的集中体现,是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结果。有第一等的胸襟、第一等学识,便有第一等的魅力。
2023-08-25 18:58:501

《容斋随笔·秦汉重县令客》译文与赏析

秦汉重县令客 秦汉重县令客 【原文】 秦、汉之时,郡守县令之权极重,虽一令之微,能生死人,故为之宾客者,邑人[1]不敢不敬。单父人吕公善沛令,辟仇[2]从之客,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谓以礼物相庆也。司马相如[3]游梁归蜀,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来过之,舍于都亭。临邛富人卓王孙、程郑相谓曰:“令有贵客,为具召之,并召令。”相如窃王孙女归成都,以贫困复如临邛,王孙杜门不出。昆弟诸公更谓王孙曰:“长卿人材足依,且又令客,奈何相辱如此!”注云:“言县令之客,不可以辱也。”是时为令客者如此。今士大夫为守令故人,往见者虽未必皆贤,岂复蒙此礼敬。稍或戾于法制[4],微有干托,其累主人必矣! 【注释】 [1]邑人:同乡之人。[2]辟仇:躲避仇家。[3]司马相如:字长卿,汉族,蜀郡(今四川省南充人。)西汉大辞赋家。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作品辞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他与卓文君的私奔故事也广为流传。[4]戾于法制:违背法制。戾:违背。 【译文】 在秦朝和汉朝的时候,郡守县令的权势很重要,虽然一个县令官职地位十分低微,但却掌有生杀大权,所以县令的宾客,老百姓都不敢对其不敬。单父人吕公和沛县县令关系友好,因躲避仇家到沛县县令家中作客,沛县的豪杰听说县令有贵客来临,都前往祝贺,还带着礼物庆祝。司马相如从梁国回到蜀地,素来与临邛县令王吉关系要好,经过临邛时,留宿在客馆。临邛富人卓王孙、程郑商量说:“县令家来了位贵客,置办酒席宴请他,趁机会将县令也一同宴请来。”司马相如偷带卓文君去了成都,因为贫困又回到临邛,卓王孙待在家中不出去。兄弟等人对卓王孙说:“长卿的品格才能足可以信任,况且他又是县令的客人,为何要这样为难他呢?”注释说:“说是县令的客人,不可以侮辱。”当时县令的客人待遇就如此好了。而现在的太守县令的老朋友,来往相见人的虽然未必都是贤人,还有谁可以受到如此待遇呢?有人稍稍违背法制,微有请托,一定会连累主人了。 【评析】 本文中洪迈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举例论证这个观点。文章中第一句就提出中心论点:秦朝和汉朝时期,虽然县令的官职很低微,但是由于掌管着生杀大权,所以县令的宾客十分受到百姓的重视,没有敢对其不敬的。然后通过列举两个例子议论了这个观点。一是单父人吕公因“辟仇从之客”而受到“沛中豪杰”“皆往贺”;二是司马相如“窃王孙女归成都,以贫困复如临邛”,但是由于“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并且“卿人材足依”而受到尊重。从上述可以看出,古代人们受到尊重除了凭借家世显赫、学问渊博外,还有依靠其朋友的信誉或地位高低。
2023-08-25 18:58:571

《容斋随笔·汉唐二武》译文与赏析

汉唐二武 汉唐二武 【原文】 东坡云:“古之君子,必忧治世而危明主,明主有绝人之资,而治世无可畏之防。”美哉斯言!汉之武帝,唐之武后[1],不可谓不明,而巫蛊[2]之祸,罗织之狱[3],天下涂炭[4],后妃公卿,交臂就戮[5],后世闻二武之名,则憎恶之。蔡确作诗,用郝甑山上元间事,宣仁谓以吾比武后;苏辙用武帝奢侈穷兵虚耗海内为谏疏[6],哲宗谓至引汉武上方先朝。皆以之得罪。人君之立政,可不监[7]兹! 【注释】 [1]武后:武则天。[2]巫蛊:用巫术毒害人。蛊,传说中的一种人工培养的毒虫,专用来害人。[3]罗织之狱:网罗编造罪名让人下狱。罗织,虚构种种罪名,对无辜者加以诬陷。[4]涂炭:烂泥和炭火,比喻极困苦的境遇。[5]交臂就戮:因为一点小事就遭到杀戮。[6]谏疏:谏,规劝君主使其改正错误。疏,分条说明的文字,一般指臣子向皇帝上奏。[7]监:通“鉴”,借鉴,参考。 【译文】 苏东坡说:“古代道德高尚的人,一定会为治理国家而劳心,同时为明君分忧,贤明的国君必有过人的资质,然而治理国家却没有可以令人担心的。”此话说得太对了!汉朝的汉武帝,唐朝的武则天,不能说不贤明,但是他们的治理仍然会有巫蛊之祸和罗织之狱,天下生灵涂炭,后宫嫔妃和朝廷大臣可能会因一点小事就惨遭杀害,后代的人听到这两位君主的名字,就非常憎恶。蔡确写了一首诗,用到了郝甑山上元间的事情,宣仁皇后把她比作武则天;苏辙用汉武帝奢侈、穷兵黩武、浪费公家钱财为例对君主进行规劝,哲宗皇帝就认为他是引用汉武帝的故事把他和前朝相比。这两个人都因此而被判了罪。君主治理国家,怎么能不以此为鉴呢? 【评析】 本文开篇引用苏东坡之言提出全文观点“古之君子,必忧治世而危明主,明主有绝人之资,而治世无可畏之防”,论述了君主虽有过人之处,但仍避免不了治国过失现象的存在。之后针对汉武帝和武则天的治国之道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洪迈认为其二人不能说不贤明,但仍会出现“天下涂炭,后妃公卿,交臂就戮”之惨相,后人理应以此为戒。然后又列举蔡确和苏辙这样的忠臣为治国担心进谏,但却没有得到君主认同,因此遭到罪过,由此发表了感慨“人君之立政,可不监兹!”本文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冷静明智的听从他人的建议,要以古人的教训为警戒。
2023-08-25 18:59:041

《容斋随笔·白居易出位》译文与赏析

白居易出位 白居易出位 【原文】 白居易为左赞善大夫,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1]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2],不悦,因是贬江州司马。此《唐书》本传语也。案,是时宰相张弘靖、韦贯之,弘靖不足道,贯之于是为失矣。白集载与杨虞卿书云:“左降诏下,明日而东,思欲一陈于左右。去年六月,盗杀右丞相于通衢[3]中,迸血体,磔发肉,所不忍道。合朝震栗,不知所云。仆以书籍以来,未有此事。苟有所见,虽畎亩皂隶[4]之臣,不当默默,况在班列[5],而能胜其痛愤邪?故武丞相之气平明绝,仆之书奏日午入。两日之内,满城知之,其不与者,或语以伪言,或陷以非语,皆曰:‘丞、郎、给、舍、谏官、御史尚未论请,而赞善大夫何反忧国之甚也?"仆闻此语,退而思之,赞善大夫诚贱冗耳,朝廷有非常事,即日独进封章,谓之忠,谓之愤,亦无愧矣!谓之妄,谓之狂,又敢逃乎?以此获辜,顾何如耳,况又不以此为罪名乎!”白之自述如此。然则一时指为出位者,不但宰相而已也。史又曰:“居易母坠井死,而赋《新井篇》,以是左降。”前书所谓“不以此为罪名”者,是已。 【注释】 [1]亟:急切;迫切。[2]出位:越位;超越本分。[3]通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宽敞平坦的道路。[4]畎亩皂隶:老农和衙门里的差役。[5]班列:指朝廷或朝官。 【译文】 白居易在朝中担任左赞善大夫时,有盗贼杀死了宰相武元衡,顿时京城上下都震惊不安。白居易率先向朝廷上奏,请求朝廷下旨立刻追捕杀人盗贼,洗刷朝廷的耻辱,并强调必须以逮捕到盗贼为目的。宰相认为他做的超越了他的本职,很不高兴,因此白居易被贬谪到了江州当司马。这是《唐书·白居易传》里的记载。经过考察,当时在朝中担任宰相的是张弘靖和韦贯之,张弘靖就不值一提了,韦贯之在这件事上做的就是失职了。《白居易集》中记载了他寄给杨虞卿的一封信,上面这样说道:“贬官的诏书已经下达,明天就要向东去赴任江州司马了,现在我想把心中的事情跟你说一些,去年六月,强盗公然在大道上残忍地杀死了右丞相武元衡,血浆迸出,头发和肉体都被砸烂了,我实在不忍心再说下去。当时朝廷上下都为之震惊不安,不知上奏时该说些什么话才好,我认为这是有史以来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如果人们都看见了当时的状况,即使是老农或卑微的奴仆也不会保持沉默,更何况我是朝廷大臣,怎能忍受这样的愤怒呢?所以在武元衡丞相被杀害死亡后,我在当天中午就上了奏章。两天之内,整个京城的人都知道了这件事,朝中不赞同我做法的人,有的人造谣中伤,有的用假话诬陷我,都说:‘尚书、郎、给事中、中书舍人、谏官、御史对武丞相被杀一事还没有上书谈自己的看法,而一个赞善大夫为何反倒这样担忧国事!"我听到这些话,回到家中反复思考,赞善大夫的官职虽然低微,但朝廷中发生这样特殊的事件,应该当天就呈上奏章,说这是忠诚,这是义愤,也问心无愧。说这是虚妄,这是张狂,我怎么能为自己辩解呢!”这是白居易的自述。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指责白居易超越本职的人,还不仅仅是宰相而已。史书上又说:“白居易的母亲掉进井里淹死,而白居易却写了一首《新井篇》,因此受到贬斥。”上面那封信里所说的“不是以这件事定罪”,说的就是这件事。 【评析】 本文通过讲述白居易为官时的遭遇,揭开了他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真正理由。洪迈在这篇文章中的开头写道:白居易为官之时,“盗杀右丞相于通衢中,迸血体,磔发肉”,心中愤恨不已,于是把这件事上奏了朝廷,请求“亟捕贼,刷朝廷耻”,不料,他的这种行为却被丞相认为是超越他的本职,招惹了不满,所以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
2023-08-25 18:59:111

《容斋随笔·作文字要点检》译文与赏析

作文字要点检 作文字要点检 【原文】 作文字不问工拙小大[1],要之不可不着意点检,若一失事体[2],虽遣词超卓,亦云未然。前辈宗工,亦有所不免。欧阳公作《仁宗御书飞白记》云:“予将赴亳,假道于汝阴,因得阅书于子履之室。而云章烂然,辉映日月,为之正冠肃容再拜而后敢仰视,盖仁宗皇帝之御飞白[3]也。曰‘此宝文阁之所藏也,胡为乎子之室乎?"曰‘囊者天子燕从臣于群玉,而赐以飞白,予幸得预赐焉。"”乌有记君上宸翰[4]而彼此称“予”,且呼陆经之字?又《登贞观御书阁记》,言太宗飞白,亦自称“予”。《外制集序》,历道庆历更用大臣,称吕夷简、夏竦、韩琦、范仲淹、富弼,皆斥姓名,而曰“顾予何人,亦与其选”,又曰“予时掌诰命”,又曰“予方与修祖宗故事”,凡称“予”者七。东坡则不然,为王海亦作此记,其语云“故太子少傅、安简王公讳举正,臣不及见其人矣”云云。是之谓知体。 【注释】 [1]工拙小大:技术好坏,格局大小。[2]体制:体统。[3]飞白:是书法中的一种特殊笔法,相传是书法家蔡邕受了修鸿都门的工匠用帚子蘸白粉刷字的启发而创造的。[4]宸翰(chénhàn):帝王的墨迹。 【译文】 写文章时不论文章的技巧好坏,关键是一定要注意文字使用是否得当,如果用字不当,即使使用的词句十分的巧妙,也不能算好。前辈宗师的文章,也都不能避免。欧阳修所写的《仁宗御书飞白记》中说:“我将奔赴亳州,途中路过汝阴,因此才可在子履的房间里阅览书籍。而看见一文章的文字灿然,月光照在上面,我为之整理衣冠,严肃表情拜之,之后才敢抬起头观看,这大概是仁宗皇帝的亲笔飞白书法。我问:‘这是宝文阁所藏,怎么会在你的屋里呢?"”他回答说:“过去天子摆宴招待各大臣,就赐给我飞白,我有幸被赐。"”哪有记皇帝的宸翰而自己称“予”,而且称呼陆经之字呢?又在《登贞观御书阁记》中,说到太宗飞白,也自称“予”。《外制集序》中,逐个的说庆历时更用的大臣,称吕夷简、夏竦、韩琦、范仲淹、富弼,都是直呼其名,而又说“回顾我是何人,也参与了这次的挑选”,又说“我当时掌管颁布诰命的职务”,又说“我正在参与修撰祖宗的事迹”,凡称“予”者有七处。苏东坡就不是这样,曾经为王海也写过这样的文章,其中写道“故太子少傅、安简王公讳举正,臣没能亲眼见到这个人”等等,才可以说是得体的。 【评析】 文章的第一句话就提出了文章不论好坏,关键是使用文字是否得当的观点。整篇文章都在围绕这个观点进行举例论述。在文章中洪迈通过“予”的使用方法详细说明了这个观点。欧阳修的《仁宗御书飞白记》中记载了皇帝的宸翰时错误地把自己称为“予”;《外制集序》中介绍大臣时,也错误地用了“予”。但是苏东坡没有犯这种错误,才称得上用字得体。 近几年来,写文章是越发的火热,不论是叙述史实,还是记人记言等都是一样的。在一些记人叙事的文章中,很多都是有关名人的逸闻趣事,好的作品自然不少,但记述的事实不准确的捕风捉影的作品也经常的看见,出现这种现象大多都是因为写文章“不检点”,以不真实的内容混淆视听,既浪费读者的时间与精力,又会于无意中伤害到他人,招惹麻烦。生活中,我们看到因写文章时“不检点”而打官司的也不少,比如郭小川同志的“轶事”等等。所以说做文章不能够太随意,应该严谨一些比较好。
2023-08-25 18:59:191

容斋随笔诸葛公原文及翻译

原文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盖可以取,言如蓍龟,终身不易。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上有以取信于主,故玄德临终,至云:“嗣子不才,君可自取”;后主虽庸懦无立,亦举国听之而不疑。下有以见信于人,故废廖立而立垂泣,废李严而严致死。后主左右奸辟侧佞,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魏尽据中州,乘操、丕积威之后,猛士如林,不敢西向发一矢以临蜀,而公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叹为天下奇才。锺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不得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魏延每随公出,辄欲请兵万人,与公异道会于潼关,公制而不许,又欲请兵五千,循秦岭而东,直取长安,以为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史臣谓公以为危计不用,是不然。公真所谓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方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建旗鸣鼓,直指魏都,固将飞书告之,择日合战,岂复翳行窃步,事一旦之谲以规咸阳哉!司马懿年长于公四岁,懿存而公死,才五十四耳,天不祚汉,非人力也。“霸气西南歇,雄图历数屯。”杜诗尽之矣。译文诸葛孔明是千载伟人,他用兵行军,指挥作战,都以仁义之道为本,这是自夏商周三代以来未曾有过的。他的思虑行为,全都出于对刘玄德(刘备)和恢复汉室事业的忠诚,他生在乱世,亲自耕田谋生,假如没有徐庶一句话的推荐,刘玄德三顾茅庐的热忱,那么他苟且保全性命,不求扬名显达就是一定的。诸葛亮在隆中第一次会见刘玄德,纵论天下大势时,就提出不可和曹操较量高低,对孙权也只能互相支援,不可图谋,只有荆州、益州可以夺取。这些论断像占卜一样准确,终其一生的政治经历看,真是不容变更之论。在他掌权的二十多年里,国君信任他,士大夫仰慕他,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百姓信服他,敌人畏惧他。对上,他以忠诚取得君主的高度信任,所以玄德临死时对他说:“我的儿子没有才能,你可以自取为帝。”后主刘禅虽然平庸怯懦无所建树,也把整个国家交给他而毫无怀疑。对下,他的才德威望被部属信赖,所以长水校尉廖立和骠骑将军李严虽都被除名为民,但听到诸葛亮病逝的消息后,廖立恸哭落泪,李严病发死去。后主身边多奸佞之臣,却没有一个人有嫉恨暗害诸葛亮之心的。当魏国完全占领中州之地以后,还挟有曹操、曹丕父子生前的.积威,军中勇猛将士如林,却不敢发一兵一卒一箭到蜀国,而诸葛亮却率领大军六出岐山,讨伐魏国,致使魏国上下畏惧蜀国如同畏惧老虎,魏国将帅司马懿仔细考察诸葛亮的营垒后,叹服他是天下奇才。敌将锤会征伐蜀国时,特地派人到汉川祭礼诸葛亮庙,并下令军士,禁止在诸葛亮墓附近砍柴,这难道是智力高超或谋略过人所能获得的吗?魏延每次随诸葛亮出兵伐魏,总请求拨给自己将士万人,他想仿照韩信故事,从暗道和诸葛亮在潼关会师,诸葛亮坚决制止,决不允许;魏延又想请求诸葛亮拨给他将士五千人,他要沿秦岭向东走,直取长安。他认为这一军事行动能使咸阳以西之地平定,史臣记载说,诸葛亮认为这是危险之计而不予采纳。其实不然,诸葛公真是人们所说的正义之师,不用阴谋诡计,他正要率领十万大军,占据要道去正面讨伐敌人。他竖起大旗,高鸣战鼓,直指魏国京都,本来要飞骑传书,通知敌方,择定日期交战,难道又能隐秘行动,暗中行事,以诡诈之计图谋咸阳吗?司马懿比诸葛亮年长四岁,司马懿活着,而诸葛亮不幸死去,享年才五十四岁,上天不保佑汉室,这不是人力所能挽回的。“霸气西南歇,雄图历数屯。”杜甫诗已经全部说明白了。
2023-08-25 18:59:271

文言文容斋随笔翻译

1. 《容斋随笔谏说之难》的文言文翻译 韩非写了《说难》,自己却死在谏说的艰难上,大概谏说的艰难,自古都是这样的。 至于那种知道谏说者想要谏说的内容,接见他却不准备接纳他的意见,但最终还是言听计从的,这又是艰难而又值得欣喜的事了。 秦穆公俘虏了晋侯,晋国阴饴甥前往会盟,他替晋侯去游说是毫无疑义的。 秦穆公问:“晋国和谐吗?”(阴饴甥)回答说:“不和谐。小人说一定要报仇,君子说一定要报恩。” 秦穆公问:“晋人认为国君命运会怎样?”(阴饴甥)答:“小人认为他不会被赦免,君子认为他一定会回来。把感恩变成怨恨,秦国不会这样吧!”秦国就放回了晋侯。 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要长安君作为人质。赵太后不肯,说:“(如果有人)再说(这事)的,老妇我一定要向他脸上吐唾沫!”左师触龙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怒气冲冲地等他进来,知道他一定因这件事而来。 左师慢慢坐下后,询问太后身体有无病痛,接着请求让(自己的)小儿子补充宫廷中黑衣卫士的空缺。太后问:“大丈夫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答:“比妇人更厉害。” 后来谈到太后的女儿燕后,接着大谈赵王三代以来没有功劳而被封侯的那些子孙,被灾祸累及自身(的事例)。太后幡然醒悟,(触龙)又说:“长安君凭什么把自己托付给赵国?”于是太后说:“任凭您安排他吧!”长安君就被送出国作人质。 范雎在秦国渐受疏远,蔡泽来到秦国,让人散布言论激怒范雎,说:“燕国客卿蔡泽是天下善辩的人。他只要一见到秦王,一定会夺取范雎的相位。” 范雎说:“诸子百家的学说,我已经通晓了,众人的论辩,我都挫败过他们,这又怎能夺取我的相位呢?”(范雎)派人召来蔡泽,对他说:“您扬言要取代我的相位,有这事吗?”(蔡泽)答道:“有。”(接着)就引用商鞅、吴起、(越国)大夫文种(被杀)的事例(劝说他)。 范雎知道蔡泽想要用这些说法为难自己,就假意说:“牺牲性命,成就名声,为什么不可以?”蔡泽用生命和名声都要保全的道理诱导他,用闳夭、周公的忠贞圣明为他树立榜样。(忠告他)当今秦王在不背弃功臣方面,比不上秦孝公、楚王、越王,范雎的功劳比不上商鞅等三人。 规劝他交出相印,(把相位)让给贤者。范雎肃然起敬,消除了原先的恼怒,恭敬地听取(他的)意见,请(他)入府做上宾。 后来取代范雎成为秦国相国的就是蔡泽。秦始皇放逐他的母亲,下令:“胆敢用太后的事来劝谏的,就杀他。” 被杀的有二十七人了。茅焦请求入谏,秦王让人抬来大锅准备煮死他。 茅焦用夏桀、殷纣狂乱悖理的事例来责备(秦王),话还没有说完,秦王母子就和好如初了。 阴饴甥的言论出自正义,左师的计谋源自爱心,蔡泽的劝说发于情理,像茅焦这样的,真可以说是虎口拔牙的人了。 范雎亲自让穰侯遭受困厄,从而夺取了他的相位,怎么就说比不上蔡泽呢?这就是此一时彼一时啊。 2. 《容斋随笔》译文 隐居的士人修养身心潜心做学问,只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不渴求为世人所了解,世人也不了解他们,每到一个地方都可能有这类人,我每每惋惜这些隐士没有传记流传。以前得到的上、虞、李、孟四人的传记讲了四个人的故事,因此恭谨地记录下来。 第一个人是,慈溪的蒋季庄,在宣和年间(1119-1125),蒋季庄蔑视王氏的学说,不参与科举考试,独自关门读书,不随便和人交往。高闶住在明州城里,每一年都四五次拜访蒋季庄的茅庐。蒋季庄听说他来了,一定会忙忙(倒屐)出来迎接,和他在小屋里对坐,兴高采烈的和他,从白天持续到晚上,几乎忘记吃饭睡觉。高闶向他告辞他就会远送几里路,两人相处的很融洽。有人问高抑崇:“蒋先生不喜欢和人交往,却只亲厚您,而你也对他时分眷慕,我能知道其中的原因吗?”抑崇(估计是专用名词,比如他的号)说:“我整年地读书,每有疑问不能明晰,或者理解不完整有没达到的地方,问题经常堆积到数十个,蒋季庄一一解读,全都迎刃而解。”然而蒋季庄的专长,其他人不一定知道。世人所说“知己”就是这样的吧? 第二个人是王茂刚,住在明州林村一处深壑的山沟里,有一个弟弟不喜欢读书做学问,王茂刚就让他学习谋生的手段以生存,而他自己只专心读书,从不随便出门,尤其精通周易。沈焕是担任通盘州事,曾经去拜访他。他的智趣远远超出了书本典籍的记录。王茂刚做学问气势庄严,考究他做学问所得,似乎是刚刚有收获,求学的过程还没结束呢。 第三个人是顾主簿,不知道是什么人,南渡(南渡长江,南宋)后寄居在慈溪。以清廉坚贞为准则,安于贫穷卑贱,不为世人了解却不悲观。但对于日常生活,即使做小事也一丝不苟。平时早晨起床,等买菜的人从门前经过,问一捆菜值多少钱,按照菜贩所说给钱。其他的买饮食、衣裳也如此。久了人们都相信他佩服他,不忍心欺骗。如果一天的用度足够了,就静心翻阅古籍,不与人交往游玩。乡邻中有不安分守职、武断地强加自己意愿于别人的人,大家都讥笑他说:“难道你是顾主簿吗?”(顾主簿这么受人尊敬的人都安分守己,你算哪根葱) 第四个人叫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守行为固执而廉洁,受到了邻里的尊敬。周日章开学堂教授徒弟,只收取足够自己使用的费用,不符合规矩的钱一分不收。周家很贫穷,经常整天没有吃的,有时邻居送他们一些东西。赠送的东西经常接不上他家的用度,周日章宁愿和妻子忍饿,终究不去请求他人。深冬时穿着纸糊的衣服,有客人来拜访,也高兴的请进来。望着他的面容表情,听他的议论,大家都很惊诧。县尉谢先生送他一件衣服,对他说:“您不曾要求帮助,我自己希望向您表达敬意,接受无妨。”周日章笑着回答到:“一件衣服和一万钟粮食是一个概念,如果我无故接受礼物,这是不明辨礼仪的。”最终推辞了。汪圣锡也知道他的贤德,认为周日章像古代所谓的“独行者”。 这四个人,实在应该写进史书啊。 3. 容斋随笔 译文 容斋随笔 (秦以关中之地) 秦以关中之地,日夜东猎六国,百有余年,悉禽灭之。虽云得地利、善为兵,故百战百胜,以予考之,实六国自有以致之也。韩、燕弱小,置不足论。彼四国者,魏以惠王而衰,齐以闵王而衰,楚以怀王而衰,赵以孝成王而衰,皆本于好兵贪地之故。魏承文侯、武侯之后,表里山河,大于三晋①,诸侯莫能与之争。而惠王数伐韩、赵,志吞邯郸,挫败于齐,军覆子死,卒之为秦国所困,国日以蹙,失河西七百里,去安邑而都大梁,数世不振,讫于殇国。闵王承威、宣之后,山东之建国莫强焉,而狃②于伐宋之利,南侵楚,西侵三晋,欲并二周而为天子,遂为燕所屠。虽赖田单之力,得复亡城,子孙沮气,孑孑自保,终堕秦计,束手为虏。怀王贪商於六百里,受诈张仪,失其名都③,丧其甲士,不能偿,身道囚辱以死。赵以上党之地,代韩受兵④,利令智昏,轻用⑤民死,同日坑于长平者过四十万,几于社稷为墟,幸不即亡,终以不免。此四国之君,苟为保境睦邻,畏天自守,秦虽强大,岂能加我哉! (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三晋:春秋末,晋国为韩赵魏三家卿大夫所分,各自立国,史称三晋。②狃:贪。③名都:指汉中郡。④代韩受兵:公元前260年(秦昭王四十七年),秦将白起攻韩,又与赵争夺韩的上党郡。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大破赵军,杀赵军统帅赵括,全坑赵的士卒四十余万人。⑤轻用:指赵王中秦反间计,令赵括代廉颇为主将。 《容斋随笔》语段参考译文: 秦国凭借关中(肥沃)的土地,日日夜夜向东践踏六国,一百多年,就全部消灭了它们。虽然说(秦国)得地利、善作战,因而能百战百胜,(但)根据我的考证,其实是六国自己有招致这样的结果的原因。韩、燕两国弱小,放置一边不足以谈论。另外四国,魏国因为惠王而衰败,齐国因为闵王而衰败,楚国因为怀王而衰败,赵国因为孝成王而衰败,(他们)都是源于喜好战争贪图土地的缘故。魏国继文侯、武侯之后,全国的土地,比三晋还大,诸侯国中没有谁能够跟它抗争。可是魏惠王屡次攻打韩国、赵国,志在吞并邯郸,(却)被齐国挫败,军队覆没上将(庞涓)战死,最终被秦国围困,国土一天天地缩小,丢失黄河以西七百里土地,离开安邑而以大梁为都,几代不振,最终国家灭亡。齐闵王继承了威王、宣王的功业,崤山以东各诸侯国没有谁比它强盛,而他却由于贪心于从攻打宋国中获得利益,向南侵犯楚国,向西侵犯三晋,想吞并二周而自立天子,于是被燕国屠杀,虽然依赖田单的力量,得以恢复丢失的城池,(可是)子孙丧气,孤孤单单的以求自保,最终落入秦国的计策,束手成为俘虏。楚怀王贪心商於六百里的土地,被张仪欺诈,失去他的名都汉中郡,死伤了他的众多士兵,也不能够抵偿,(最后)自身遭受拘留侮辱而死去。赵国因为上党的一片土地,代替韩国接受秦国的攻击,利令智昏,轻易任用百姓死亡,同一天埋葬在长平的士兵超过四十万,几乎使国家成为一片废墟,侥幸没有立即亡国,最终也没有逃脱一样的命运。这四个国家的君主,如果为了保住国土与邻国和睦相处,敬畏上天把守好自己,秦国即使强大,又怎么能施加于我呢! 4. 容斋随笔卷一八月端午裴晋公进士试题翻译 八月端午唐玄宗因为自己是八月五日出生,所以将这一天命名为千秋节(怎么跟朝鲜的金core似的).(玄宗朝的大臣)张说在《上大衍历序》(大衍历是玄宗朝时颁布的历法)中说:谨以开元十六年八月端午这天红光满室(祥瑞啊祥瑞)的夜晚敬献.《唐类表》中有玄宗朝另一位大臣宋璟《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中说:月亮只有秋天第二个月(仲秋)时最好;太阳端午最明亮(是不是有点隐隐逸唐玄宗为太阳拍马屁的意思呢?).然而凡是每月的五日都可以成为端午的.裴度修禊的故事(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顺便春游下)唐开成二年三月三日,河南尹李待价要在洛水河畔举行祭祀,前一天告知了河南留守裴度.裴度第二天召集了太子少傅白居易,太子宾客萧籍、李仍叔、刘禹锡,中书舍人郑居中等十五人一起在舟中摆起酒席,从早到晚,先是玩水嬉戏,后来又招歌伎唱歌跳舞,一边是纸墨笔砚准备吟诗作赋,另一边是美酒,就像是在仙境一样,一旁围观的群众很多.裴公先写了一段,周围的人纷纷相继应和,白居易写了十二句诗呈上,此诗收录在了白居易的文集中.现在人描写三月三日上巳节(和修禊活动差不多),很少引用这个故典.我查考《裴公传》,裴晋这一年起用为河东节度使,开成三年因病乞求回洛阳养老.唐文宗上巳节时在曲江招待群臣,裴度没有参加.皇帝特地赐给他一首诗,诗者刚到裴度家门口他正好去世.离前一年他们饮酒作乐正好一年.然而白居易还有一篇诗作叫《奉命应和裴劳大人三月上巳节在太原龙泉游玩兼回忆去年在洛水游玩之作》,这首诗写于开成三年,那么裴度应该(不是这一年死的)是开成四年死的.新史(《新唐书》?)上写他开成三年死应该是写错了.宰相表中记载他开成三年十二月升任中书令,开成四年三月去世.而帝王本纪已经佚失,唯独旧史(《旧唐书》)的纪,传中记载的是对的.。
2023-08-25 19:00:341

容斋随笔文言文阅读

1. 《容斋随笔谏说之难》的文言文翻译 韩非写了《说难》,自己却死在谏说的艰难上,大概谏说的艰难,自古都是这样的。 至于那种知道谏说者想要谏说的内容,接见他却不准备接纳他的意见,但最终还是言听计从的,这又是艰难而又值得欣喜的事了。 秦穆公俘虏了晋侯,晋国阴饴甥前往会盟,他替晋侯去游说是毫无疑义的。 秦穆公问:“晋国和谐吗?”(阴饴甥)回答说:“不和谐。小人说一定要报仇,君子说一定要报恩。” 秦穆公问:“晋人认为国君命运会怎样?”(阴饴甥)答:“小人认为他不会被赦免,君子认为他一定会回来。把感恩变成怨恨,秦国不会这样吧!”秦国就放回了晋侯。 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要长安君作为人质。赵太后不肯,说:“(如果有人)再说(这事)的,老妇我一定要向他脸上吐唾沫!”左师触龙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怒气冲冲地等他进来,知道他一定因这件事而来。 左师慢慢坐下后,询问太后身体有无病痛,接着请求让(自己的)小儿子补充宫廷中黑衣卫士的空缺。太后问:“大丈夫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答:“比妇人更厉害。” 后来谈到太后的女儿燕后,接着大谈赵王三代以来没有功劳而被封侯的那些子孙,被灾祸累及自身(的事例)。太后幡然醒悟,(触龙)又说:“长安君凭什么把自己托付给赵国?”于是太后说:“任凭您安排他吧!”长安君就被送出国作人质。 范雎在秦国渐受疏远,蔡泽来到秦国,让人散布言论激怒范雎,说:“燕国客卿蔡泽是天下善辩的人。他只要一见到秦王,一定会夺取范雎的相位。” 范雎说:“诸子百家的学说,我已经通晓了,众人的论辩,我都挫败过他们,这又怎能夺取我的相位呢?”(范雎)派人召来蔡泽,对他说:“您扬言要取代我的相位,有这事吗?”(蔡泽)答道:“有。”(接着)就引用商鞅、吴起、(越国)大夫文种(被杀)的事例(劝说他)。 范雎知道蔡泽想要用这些说法为难自己,就假意说:“牺牲性命,成就名声,为什么不可以?”蔡泽用生命和名声都要保全的道理诱导他,用闳夭、周公的忠贞圣明为他树立榜样。(忠告他)当今秦王在不背弃功臣方面,比不上秦孝公、楚王、越王,范雎的功劳比不上商鞅等三人。 规劝他交出相印,(把相位)让给贤者。范雎肃然起敬,消除了原先的恼怒,恭敬地听取(他的)意见,请(他)入府做上宾。 后来取代范雎成为秦国相国的就是蔡泽。秦始皇放逐他的母亲,下令:“胆敢用太后的事来劝谏的,就杀他。” 被杀的有二十七人了。茅焦请求入谏,秦王让人抬来大锅准备煮死他。 茅焦用夏桀、殷纣狂乱悖理的事例来责备(秦王),话还没有说完,秦王母子就和好如初了。 阴饴甥的言论出自正义,左师的计谋源自爱心,蔡泽的劝说发于情理,像茅焦这样的,真可以说是虎口拔牙的人了。 范雎亲自让穰侯遭受困厄,从而夺取了他的相位,怎么就说比不上蔡泽呢?这就是此一时彼一时啊。 2. 《容斋随笔》译文 隐居的士人修养身心潜心做学问,只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不渴求为世人所了解,世人也不了解他们,每到一个地方都可能有这类人,我每每惋惜这些隐士没有传记流传。以前得到的上、虞、李、孟四人的传记讲了四个人的故事,因此恭谨地记录下来。 第一个人是,慈溪的蒋季庄,在宣和年间(1119-1125),蒋季庄蔑视王氏的学说,不参与科举考试,独自关门读书,不随便和人交往。高闶住在明州城里,每一年都四五次拜访蒋季庄的茅庐。蒋季庄听说他来了,一定会忙忙(倒屐)出来迎接,和他在小屋里对坐,兴高采烈的和他,从白天持续到晚上,几乎忘记吃饭睡觉。高闶向他告辞他就会远送几里路,两人相处的很融洽。有人问高抑崇:“蒋先生不喜欢和人交往,却只亲厚您,而你也对他时分眷慕,我能知道其中的原因吗?”抑崇(估计是专用名词,比如他的号)说:“我整年地读书,每有疑问不能明晰,或者理解不完整有没达到的地方,问题经常堆积到数十个,蒋季庄一一解读,全都迎刃而解。”然而蒋季庄的专长,其他人不一定知道。世人所说“知己”就是这样的吧? 第二个人是王茂刚,住在明州林村一处深壑的山沟里,有一个弟弟不喜欢读书做学问,王茂刚就让他学习谋生的手段以生存,而他自己只专心读书,从不随便出门,尤其精通周易。沈焕是担任通盘州事,曾经去拜访他。他的智趣远远超出了书本典籍的记录。王茂刚做学问气势庄严,考究他做学问所得,似乎是刚刚有收获,求学的过程还没结束呢。 第三个人是顾主簿,不知道是什么人,南渡(南渡长江,南宋)后寄居在慈溪。以清廉坚贞为准则,安于贫穷卑贱,不为世人了解却不悲观。但对于日常生活,即使做小事也一丝不苟。平时早晨起床,等买菜的人从门前经过,问一捆菜值多少钱,按照菜贩所说给钱。其他的买饮食、衣裳也如此。久了人们都相信他佩服他,不忍心欺骗。如果一天的用度足够了,就静心翻阅古籍,不与人交往游玩。乡邻中有不安分守职、武断地强加自己意愿于别人的人,大家都讥笑他说:“难道你是顾主簿吗?”(顾主簿这么受人尊敬的人都安分守己,你算哪根葱) 第四个人叫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守行为固执而廉洁,受到了邻里的尊敬。周日章开学堂教授徒弟,只收取足够自己使用的费用,不符合规矩的钱一分不收。周家很贫穷,经常整天没有吃的,有时邻居送他们一些东西。赠送的东西经常接不上他家的用度,周日章宁愿和妻子忍饿,终究不去请求他人。深冬时穿着纸糊的衣服,有客人来拜访,也高兴的请进来。望着他的面容表情,听他的议论,大家都很惊诧。县尉谢先生送他一件衣服,对他说:“您不曾要求帮助,我自己希望向您表达敬意,接受无妨。”周日章笑着回答到:“一件衣服和一万钟粮食是一个概念,如果我无故接受礼物,这是不明辨礼仪的。”最终推辞了。汪圣锡也知道他的贤德,认为周日章像古代所谓的“独行者”。 这四个人,实在应该写进史书啊。 3. 《容斋随笔》中的好段+译文 《容斋随笔》好段:临川石刻杂法帖一卷,载欧阳率更一帖云:“年二十馀,至鄱阳,地沃土平,饮食丰贱,众士往往凑聚。 每日赏华,恣口所须。其二张才华议论,一时俊杰;殷、薛二侯,故不可言;载君国士,出言便是月旦;萧中郎颇纵放诞,亦有雅致;彭君摛藻,特有自然,至如《阁山神诗》,先辈亦不能加。 此数子遂无一在,殊使痛心。”兹盖吾乡故实也。 译文: 临川县的石刻当中夹着一卷法帖,这卷字帖记载了欧阳询的一段话:“我二十岁,到了鄱阳,那地方土地肥沃平坦,饮食丰盛又便宜,许多读书人常常聚会。每天赏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其中二位姓张的才华横溢,擅长议论,是当时的不可多得的人才。姓殷、姓薛的二位士人,更不必说了;戴君是个才华出众的人,发言就成定论;萧中郎狂放不羁,有文雅的风度;彭君满腹经纶,文章写得特别自然,至于像他的《阁山神》,前辈的文章大家也不能超过。 这几个人竟然一个也不在了,特别令我痛心。”这些都是我家乡过去的旧事了。 《容斋随笔》是古代文言笔记小说。共《五笔》,74卷,1220则。 其中,《容斋随笔》16卷,329则;《容斋续笔》16卷,249则;《容斋三笔》16卷,248则;《容斋四笔》16卷,259则;《容斋五笔》10卷,135则。据作者宋朝洪迈自述,《容斋随笔》写作时间逾经近四十年。 是其多年博览群书、经世致用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4. 容斋随笔陈策原文及翻译 南公某文所书皆建昌南城人。曰陈策,尝买骡,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养于野庐,俟其自毙。其子与猾驵计,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官人疑策爱也,秘之。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其人曰:“向见君帑有之,今何靳?”策曰:“然,有质钱而没者,岁月已久,丝力麋脆不任用,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曰:“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曰曾叔卿者,买陶器欲转易于北方,而不果行。有人从之并售者,叔卿与之,已纳价,犹问曰:“今以是何之?”其人对:“欲效公前谋耳。”叔卿曰:“不可。吾缘北方新有灾荒,是故不以行,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遂不复售。而叔卿家苦贫,妻子饥寒不恤也。 吕南公有一篇文章所写的都是建昌南城人。一个叫陈策,曾经买骡子,买到一头不能加鞍使用的,不忍心把它转卖给别人,让人在野外的草房里养着,等着它自己死掉。陈策的儿子雨脚猾的市场经纪人商量,趁着经过这里的官人死了马,就磨破了骡子背上的毛,来炫耀这骡子能驮东西而卖它。骡子已经卖出去了,陈策听说了,亲自去追上那个官人。把骡子不能加鞍使用的事告诉他。那个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卖这骡子,就把骡子关起来不让陈策看见。陈策请求用鞍子试一试,骡子的脊骨高得一整天都不能加上鞍子,官人这才感谢而退回了骡子。有一个人到陈策这里来买银器和罗绮(疏薄有花纹的丝织品),陈策不卖给他罗绮。那个人说:“先前还看见您的库房里有罗绮,现在为什么吝惜不卖呢?”陈策说:“是这样,有个人拿罗绮抵押借钱后而死,这罗绮放置的时间很久了,丝力碎脆不耐用,听说您想要用罗绮陪嫁女儿,怎么能够用这种东西使您忧虑呢!”陈策拿来应当卖给他的银器放进很旺的炭火中,他说:“我恐怕抵押这个东西的人或许得到的不是真的银器,所以为您验一验它。”……有一个叫曾叔卿的,他买了一批陶器想要转运北方交换物品,可是没有成行。有人到曾叔卿那里要求把陶器一并卖给他,曾叔卿把陶器交给他,已收了钱,仍然问道:“现在把这些东西运到哪里去呢?”那个人说:“我想要效仿您先前的打算。”曾叔卿说:“不行,我因为北方刚发生灾荒,因此不把这些陶器运去交换物品,现在难道应该不告知以至使您受害吗?”于是不再卖陶器给那个人。其实曾叔卿家很贫苦,妻子儿女受饥寒他也不顾虑了。 5. 古文翻译~《容斋随笔》和《古今谭概》第十 汉高祖任用韩信作为大将,却三次用诈术对付他:韩信平定赵国之后,高祖从成皋渡过黄河,一大早自称汉王使节飞马驰入韩信军营,韩信尚未起床,就进入他的卧室收取他的印信符文,召来将领们,撤销了韩信的职位;项羽死后,高祖再次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夺去了韩信的军权;最后又假托巡游云梦而捉拿了韩信。凭着一个豁达大度的开国君主的身份,所作所为竟然如此。韩信终于图谋叛乱,看来是事出有因的。 宋明帝派人赐王景文死。王景文人在江州,正与朋友下棋,看完皇帝的敕书,放在棋局旁边,神态举止安适自在。打劫(围棋术语)结束。把棋子收敛放入匣子完毕,缓缓说:“奉命被赐于死罪。” 才把敕令给朋友看,于时举起毒酒对朋友说:“这种酒不能互相劝饮。”于是一口喝了而死。 下次把原文都录上来哦,这样会省了翻译者不少工夫的。 6. 《容斋随笔》关于范文正公的阅读答案 范文正公①守桐庐②,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③,其歌词④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既成,以示李泰伯。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 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公瞿然⑤,握手⑥扣之。 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⑦,而‘德"字承之,似局促,拟换作‘风"字如何?”公凝⑧坐颔首,殆欲下拜。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 ①范文正公:即范仲淹。 他谥“文正”,故世称范文正公。 ②桐庐:古地名,今浙江桐庐市。 ③记:传记。 ④歌词:指记文后的赞词。 ⑤瞿然:惊讶的样子。⑥握手:拱手。 ⑦溥(pǔ):大。⑧凝:注意力集中。 【翻译】: 范仲淹在桐庐做太守的时候,最早在钓鱼台建了一个严先生祠堂(纪念严光),自己做了一篇记文,文章内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写完之后拿给南丰的李泰伯看,李泰伯看了好多遍之后,回味赞叹不止,站起来说: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必将会在世上成名,我大胆地想(帮你)换一字,使它更完美;范公很惊讶,拱手请教他。(李泰伯)说:云山江水那一句,意义和文字很大很深,用它来修饰“德”字,好像有点局促了,我想把“德”字换“风”字,你看怎么样啊?范公坐在那里点头,几乎要下拜!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守_______ ②泱泱_______ ③已_______ ④易_______ ⑤盛_______ ⑥扣_______ ⑦颔首_______ 2.翻译: ①既成,以示李泰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必将名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殆欲下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文“秦伯读之三”中的“三”,是指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做郡太守 ②水浩大的样子 ③停 ④改换 ⑤大 ⑥问 ⑦点头 2.①写成后,把它给李伯看; ②必定将会在世上留下名声; ③几乎要跪下拜谢。 3.多次。 4.①1“风”是平声字,不感局促; ②“风”就是流行、传播及“风范”之意。 7. 容斋随笔 译文 容斋随笔 (秦以关中之地) 秦以关中之地,日夜东猎六国,百有余年,悉禽灭之。 虽云得地利、善为兵,故百战百胜,以予考之,实六国自有以致之也。韩、燕弱小,置不足论。 彼四国者,魏以惠王而衰,齐以闵王而衰,楚以怀王而衰,赵以孝成王而衰,皆本于好兵贪地之故。魏承文侯、武侯之后,表里山河,大于三晋①,诸侯莫能与之争。 而惠王数伐韩、赵,志吞邯郸,挫败于齐,军覆子死,卒之为秦国所困,国日以蹙,失河西七百里,去安邑而都大梁,数世不振,讫于殇国。闵王承威、宣之后,山东之建国莫强焉,而狃②于伐宋之利,南侵楚,西侵三晋,欲并二周而为天子,遂为燕所屠。 虽赖田单之力,得复亡城,子孙沮气,孑孑自保,终堕秦计,束手为虏。怀王贪商於六百里,受诈张仪,失其名都③,丧其甲士,不能偿,身道囚辱以死。 赵以上党之地,代韩受兵④,利令智昏,轻用⑤民死,同日坑于长平者过四十万,几于社稷为墟,幸不即亡,终以不免。此四国之君,苟为保境睦邻,畏天自守,秦虽强大,岂能加我哉! (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三晋:春秋末,晋国为韩赵魏三家卿大夫所分,各自立国,史称三晋。 ②狃:贪。③名都:指汉中郡。 ④代韩受兵:公元前260年(秦昭王四十七年),秦将白起攻韩,又与赵争夺韩的上党郡。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大破赵军,杀赵军统帅赵括,全坑赵的士卒四十余万人。 ⑤轻用:指赵王中秦反间计,令赵括代廉颇为主将。 《容斋随笔》语段参考译文: 秦国凭借关中(肥沃)的土地,日日夜夜向东践踏六国,一百多年,就全部消灭了它们。 虽然说(秦国)得地利、善作战,因而能百战百胜,(但)根据我的考证,其实是六国自己有招致这样的结果的原因。韩、燕两国弱小,放置一边不足以谈论。 另外四国,魏国因为惠王而衰败,齐国因为闵王而衰败,楚国因为怀王而衰败,赵国因为孝成王而衰败,(他们)都是源于喜好战争贪图土地的缘故。魏国继文侯、武侯之后,全国的土地,比三晋还大,诸侯国中没有谁能够跟它抗争。 可是魏惠王屡次攻打韩国、赵国,志在吞并邯郸,(却)被齐国挫败,军队覆没上将(庞涓)战死,最终被秦国围困,国土一天天地缩小,丢失黄河以西七百里土地,离开安邑而以大梁为都,几代不振,最终国家灭亡。齐闵王继承了威王、宣王的功业,崤山以东各诸侯国没有谁比它强盛,而他却由于贪心于从攻打宋国中获得利益,向南侵犯楚国,向西侵犯三晋,想吞并二周而自立天子,于是被燕国屠杀,虽然依赖田单的力量,得以恢复丢失的城池,(可是)子孙丧气,孤孤单单的以求自保,最终落入秦国的计策,束手成为俘虏。 楚怀王贪心商於六百里的土地,被张仪欺诈,失去他的名都汉中郡,死伤了他的众多士兵,也不能够抵偿,(最后)自身遭受拘留侮辱而死去。赵国因为上党的一片土地,代替韩国接受秦国的攻击,利令智昏,轻易任用百姓死亡,同一天埋葬在长平的士兵超过四十万,几乎使国家成为一片废墟,侥幸没有立即亡国,最终也没有逃脱一样的命运。 这四个国家的君主,如果为了保住国土与邻国和睦相处,敬畏上天把守好自己,秦国即使强大,又怎么能施加于我呢。 8. 《容斋随笔》中的好段+译文 原文 临敌易将,固兵家之所忌,然事当审其是非,当易而不易,亦非也。秦以白起易王翦而胜赵,以王翦易李信而灭楚,魏公子无忌易晋鄙而胜秦,将岂不可易乎!燕以骑劫易乐毅而败,赵以赵括易廉颇而败,以赵葱易李牧而灭,魏使人代信陵君将,亦灭,将岂乎? 译文 临阵换将,本来是兵家的忌讳。然而遇到事情也应当考虑它的对与错,应该换而不换,也是不对的。秦国用白起替换了王翦而战胜了赵国,用王翦替换了李信而灭掉了楚国,魏无忌替换了晋鄙而战胜了秦国,大将难道不能换吗?燕国用骑劫替换乐毅而失败,赵国用赵括替换廉颇而失败,用赵葱替换李牧而灭亡,,魏王派人代信陵君为将也亡了国,大将难道可以随便替换码?
2023-08-25 19:00:441

容斋随笔简介

1、《容斋随笔》是古代文言笔记小说,宋朝洪迈撰,共《五笔》,74卷,1220则。其中,《容斋随笔》16卷,329则;2、《容斋续笔》16卷,249则;《容斋三笔》16卷,248则;《容斋四笔》16卷,259则;3、《容斋五笔》10卷,135则。据作者自述,《容斋随笔》写作时间逾经近四十年。是其多年博览群书、经世致用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2023-08-25 19:00:511

韩非写了《说难》,自己却死在谏说的艰难上,大概谏说的艰难,自古都是这样的。至于那种知道谏说者想要谏说的内容,接见他却不准备接纳他的意见,但最终还是言听计从的,这又是艰难而又值得欣喜的事了。秦穆公俘虏了晋侯,晋国阴饴甥前往会盟,他替晋侯去游说是毫无疑义的。秦穆公问:“晋国和谐吗?”(阴饴甥)回答说:“不和谐。小人说一定要报仇,君子说一定要报恩。”秦穆公问:“晋人认为国君命运会怎样?”(阴饴甥)答:“小人认为他不会被赦免,君子认为他一定会回来。把感恩变成怨恨,秦国不会这样吧!”秦国就放回了晋侯。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要长安君作为人质。赵太后不肯,说:“(如果有人)再说(这事)的,老妇我一定要向他脸上吐唾沫!”左师触龙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怒气冲冲地等他进来,知道他一定因这件事而来。左师慢慢坐下后,询问太后身体有无病痛,接着请求让(自己的)小儿子补充宫廷中黑衣卫士的空缺。太后问:“大丈夫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答:“比妇人更厉害。”后来谈到太后的女儿燕后,接着大谈赵王三代以来没有功劳而被封侯的那些子孙,被灾祸累及自身(的事例)。太后幡然醒悟,(触龙)又说:“长安君凭什么把自己托付给赵国?”于是太后说:“任凭您安排他吧!”长安君就被送出国作人质。范雎在秦国渐受疏远,蔡泽来到秦国,让人散布言论激怒范雎,说:“燕国客卿蔡泽是天下善辩的人。他只要一见到秦王,一定会夺取范雎的相位。”范雎说:“诸子百家的学说,我已经通晓了,众人的论辩,我都挫败过他们,这又怎能夺取我的相位呢?”(范雎)派人召来蔡泽,对他说:“您扬言要取代我的相位,有这事吗?”(蔡泽)答道:“有。”(接着)就引用商鞅、吴起、(越国)大夫文种(被杀)的事例(劝说他)。范雎知道蔡泽想要用这些说法为难自己,就假意说:“牺牲性命,成就名声,为什么不可以?”蔡泽用生命和名声都要保全的道理诱导他,用闳夭、周公的忠贞圣明为他树立榜样。(忠告他)当今秦王在不背弃功臣方面,比不上秦孝公、楚王、越王,范雎的功劳比不上商鞅等三人。规劝他交出相印,(把相位)让给贤者。范雎肃然起敬,消除了原先的恼怒,恭敬地听取(他的)意见,请(他)入府做上宾。后来取代范雎成为秦国相国的就是蔡泽。秦始皇放逐他的母亲,下令:“胆敢用太后的事来劝谏的,就杀他。”被杀的有二十七人了。茅焦请求入谏,秦王让人抬来大锅准备煮死他。茅焦用夏桀、殷纣狂乱悖理的事例来责备(秦王),话还没有说完,秦王母子就和好如初了。阴饴甥的言论出自正义,左师的计谋源自爱心,蔡泽的劝说发于情理,像茅焦这样的,真可以说是虎口拔牙的人了。范雎亲自让穰侯遭受困厄,从而夺取了他的相位,怎么就说比不上蔡泽呢?这就是此一时彼一时啊!
2023-08-25 19:00:591

《容斋随笔》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容斋随笔》百度网盘txt最新全集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Aoc5V7G6USWq8N6e132P1Q?pwd=wmy3 提取码:wmy3简介:《容斋随笔》内容繁富,议论精当,是一部涉及领域极为广泛的著作,自经史诸子百家、诗词文翰以及历代典章制度、医卜、星历等,无不有所论说,而且其考证辨析之确切,议论评价之精当,皆倍受称道。《容斋随笔》最重要的价值和贡献是考证了前朝的一些史实,如政治制度、事件、年代、人物等,对历代经史典籍进行了重评、辨伪与订误,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更正了许多流传已久的谬误,不仅在中国历史文献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而且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亦意义重大。
2023-08-25 19:01:061

容斋随笔原文及翻译 容斋随笔讲解

1、原文:南公某文所书皆建昌南城人。曰陈策,尝买骡,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养于野庐,俟其自毙。其子与猾驵计,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 官人疑策爱也,秘之。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其人曰:“向见君帑有之,今何靳?”策曰:“然,有质钱而没者,岁月已久,丝力麋脆不任用,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曰:“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曰曾叔卿者,买陶器欲转易于北方,而不果行。有人从之并售者,叔卿与之,已纳价,犹问曰:“今以是何之?”其人对:“欲效公前谋耳。”叔卿曰:“不可。吾缘北方新有灾荒,是故不以行,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遂不复售。而叔卿家苦贫,妻子饥寒不恤也。 2、翻译:吕南公有一篇文章所写的都是建吕南城人。一个叫陈策,曾经买骡子,买到一头不能加鞍使用的,不忍心把它转移给别人,让人在野外的草房里养着,等着它自己掉。陈策的儿子与狡猾的经纪人商量,趁着经过这里的官人了马,就磨破了骡子脊背,来炫耀这骡子能驮东西而卖它,骡子已经卖出去了,陈策听说了,亲自去追上了那个官人,把骡子不能加鞍使用的事告诉他,那个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卖这个骡子,就把骡子关起来,不让陈策看见。陈策请求用鞍子试一试,骡子的脊骨高高的,一整天都不能加上鞍子,官人这才感谢而退回了骡子。有一个人到陈策这里来买银器和罗绮(疏薄有花纹的丝织品),陈策不拿给他罗绮,那个人说:“先前还看见你的库房里有罗绮,现在为什么吝啬不卖呢”陈策说:“是这样,有个人拿罗绮抵押借钱后了,这罗绮放置的时间很久了,丝力碎脆不耐用,听说您想用罗绮作女儿的陪嫁,怎么能够用这种东西使您忧虑呢!”陈策拿来应当给他的银器,放进很旺的炭火中,他说:“我恐怕抵押这个东西的人或许得到的不是真的银器,所以为您验一验它。” 有一个叫危整的,他买鲍鱼,那个市场经纪人玩弄称锤,暗中多给危整称鲍鱼。卖鲍鱼的人离开,他自己留在危整身边,请求说:“您买的仅是五斤,我已经为您秘密地加倍称进了鲍鱼,愿您给我酒吃。”危整一听很吃惊,追赶卖鲍鱼的人出去)几里地让他回来,把多得的鲍鱼的钱付给了他。危整又请那个市场经纪人喝好酒,说:“你只是想要点酒罢了,为什么要欺骗贫困的人呢”有一个叫曾叔卿的,他买了一批陶器,想要转运北方交换物品,可是没有成行。有人到曾叔卿那里要求把陶器一并卖给他,曾叔卿把陶器交给他,已经收了钱,仍然问道:“现在把这些东西运到哪里去呢”那个人说:“我想要效仿您先前的打算。”曾叔卿说:“不行,因为北方刚发生灾荒,因此我不用这些陶器前去交换物品,现在难道不应该告知您,以致使您受害吗”于是不再卖陶器给那个人。其实,曾叔卿家里很贫苦,妻子女儿受饥寒,他也不顾虑了。
2023-08-25 19:01:231

文言文容斋随笔

1. 《容斋随笔谏说之难》的文言文翻译 韩非写了《说难》,自己却死在谏说的艰难上,大概谏说的艰难,自古都是这样的。 至于那种知道谏说者想要谏说的内容,接见他却不准备接纳他的意见,但最终还是言听计从的,这又是艰难而又值得欣喜的事了。 秦穆公俘虏了晋侯,晋国阴饴甥前往会盟,他替晋侯去游说是毫无疑义的。 秦穆公问:“晋国和谐吗?”(阴饴甥)回答说:“不和谐。小人说一定要报仇,君子说一定要报恩。” 秦穆公问:“晋人认为国君命运会怎样?”(阴饴甥)答:“小人认为他不会被赦免,君子认为他一定会回来。把感恩变成怨恨,秦国不会这样吧!”秦国就放回了晋侯。 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要长安君作为人质。赵太后不肯,说:“(如果有人)再说(这事)的,老妇我一定要向他脸上吐唾沫!”左师触龙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怒气冲冲地等他进来,知道他一定因这件事而来。 左师慢慢坐下后,询问太后身体有无病痛,接着请求让(自己的)小儿子补充宫廷中黑衣卫士的空缺。太后问:“大丈夫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答:“比妇人更厉害。” 后来谈到太后的女儿燕后,接着大谈赵王三代以来没有功劳而被封侯的那些子孙,被灾祸累及自身(的事例)。太后幡然醒悟,(触龙)又说:“长安君凭什么把自己托付给赵国?”于是太后说:“任凭您安排他吧!”长安君就被送出国作人质。 范雎在秦国渐受疏远,蔡泽来到秦国,让人散布言论激怒范雎,说:“燕国客卿蔡泽是天下善辩的人。他只要一见到秦王,一定会夺取范雎的相位。” 范雎说:“诸子百家的学说,我已经通晓了,众人的论辩,我都挫败过他们,这又怎能夺取我的相位呢?”(范雎)派人召来蔡泽,对他说:“您扬言要取代我的相位,有这事吗?”(蔡泽)答道:“有。”(接着)就引用商鞅、吴起、(越国)大夫文种(被杀)的事例(劝说他)。 范雎知道蔡泽想要用这些说法为难自己,就假意说:“牺牲性命,成就名声,为什么不可以?”蔡泽用生命和名声都要保全的道理诱导他,用闳夭、周公的忠贞圣明为他树立榜样。(忠告他)当今秦王在不背弃功臣方面,比不上秦孝公、楚王、越王,范雎的功劳比不上商鞅等三人。 规劝他交出相印,(把相位)让给贤者。范雎肃然起敬,消除了原先的恼怒,恭敬地听取(他的)意见,请(他)入府做上宾。 后来取代范雎成为秦国相国的就是蔡泽。秦始皇放逐他的母亲,下令:“胆敢用太后的事来劝谏的,就杀他。” 被杀的有二十七人了。茅焦请求入谏,秦王让人抬来大锅准备煮死他。 茅焦用夏桀、殷纣狂乱悖理的事例来责备(秦王),话还没有说完,秦王母子就和好如初了。 阴饴甥的言论出自正义,左师的计谋源自爱心,蔡泽的劝说发于情理,像茅焦这样的,真可以说是虎口拔牙的人了。 范雎亲自让穰侯遭受困厄,从而夺取了他的相位,怎么就说比不上蔡泽呢?这就是此一时彼一时啊。 2. 古文翻译~《容斋随笔》和《古今谭概》第十 汉高祖任用韩信作为大将,却三次用诈术对付他:韩信平定赵国之后,高祖从成皋渡过黄河,一大早自称汉王使节飞马驰入韩信军营,韩信尚未起床,就进入他的卧室收取他的印信符文,召来将领们,撤销了韩信的职位;项羽死后,高祖再次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夺去了韩信的军权;最后又假托巡游云梦而捉拿了韩信。凭着一个豁达大度的开国君主的身份,所作所为竟然如此。韩信终于图谋叛乱,看来是事出有因的。 宋明帝派人赐王景文死。王景文人在江州,正与朋友下棋,看完皇帝的敕书,放在棋局旁边,神态举止安适自在。打劫(围棋术语)结束。把棋子收敛放入匣子完毕,缓缓说:“奉命被赐于死罪。” 才把敕令给朋友看,于时举起毒酒对朋友说:“这种酒不能互相劝饮。”于是一口喝了而死。 下次把原文都录上来哦,这样会省了翻译者不少工夫的。 3. 《容斋随笔》译文 隐居的士人修养身心潜心做学问,只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不渴求为世人所了解,世人也不了解他们,每到一个地方都可能有这类人,我每每惋惜这些隐士没有传记流传。以前得到的上、虞、李、孟四人的传记讲了四个人的故事,因此恭谨地记录下来。 第一个人是,慈溪的蒋季庄,在宣和年间(1119-1125),蒋季庄蔑视王氏的学说,不参与科举考试,独自关门读书,不随便和人交往。高闶住在明州城里,每一年都四五次拜访蒋季庄的茅庐。蒋季庄听说他来了,一定会忙忙(倒屐)出来迎接,和他在小屋里对坐,兴高采烈的和他,从白天持续到晚上,几乎忘记吃饭睡觉。高闶向他告辞他就会远送几里路,两人相处的很融洽。有人问高抑崇:“蒋先生不喜欢和人交往,却只亲厚您,而你也对他时分眷慕,我能知道其中的原因吗?”抑崇(估计是专用名词,比如他的号)说:“我整年地读书,每有疑问不能明晰,或者理解不完整有没达到的地方,问题经常堆积到数十个,蒋季庄一一解读,全都迎刃而解。”然而蒋季庄的专长,其他人不一定知道。世人所说“知己”就是这样的吧? 第二个人是王茂刚,住在明州林村一处深壑的山沟里,有一个弟弟不喜欢读书做学问,王茂刚就让他学习谋生的手段以生存,而他自己只专心读书,从不随便出门,尤其精通周易。沈焕是担任通盘州事,曾经去拜访他。他的智趣远远超出了书本典籍的记录。王茂刚做学问气势庄严,考究他做学问所得,似乎是刚刚有收获,求学的过程还没结束呢。 第三个人是顾主簿,不知道是什么人,南渡(南渡长江,南宋)后寄居在慈溪。以清廉坚贞为准则,安于贫穷卑贱,不为世人了解却不悲观。但对于日常生活,即使做小事也一丝不苟。平时早晨起床,等买菜的人从门前经过,问一捆菜值多少钱,按照菜贩所说给钱。其他的买饮食、衣裳也如此。久了人们都相信他佩服他,不忍心欺骗。如果一天的用度足够了,就静心翻阅古籍,不与人交往游玩。乡邻中有不安分守职、武断地强加自己意愿于别人的人,大家都讥笑他说:“难道你是顾主簿吗?”(顾主簿这么受人尊敬的人都安分守己,你算哪根葱) 第四个人叫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守行为固执而廉洁,受到了邻里的尊敬。周日章开学堂教授徒弟,只收取足够自己使用的费用,不符合规矩的钱一分不收。周家很贫穷,经常整天没有吃的,有时邻居送他们一些东西。赠送的东西经常接不上他家的用度,周日章宁愿和妻子忍饿,终究不去请求他人。深冬时穿着纸糊的衣服,有客人来拜访,也高兴的请进来。望着他的面容表情,听他的议论,大家都很惊诧。县尉谢先生送他一件衣服,对他说:“您不曾要求帮助,我自己希望向您表达敬意,接受无妨。”周日章笑着回答到:“一件衣服和一万钟粮食是一个概念,如果我无故接受礼物,这是不明辨礼仪的。”最终推辞了。汪圣锡也知道他的贤德,认为周日章像古代所谓的“独行者”。 这四个人,实在应该写进史书啊。 4. 容斋随笔 译文 容斋随笔 (秦以关中之地) 秦以关中之地,日夜东猎六国,百有余年,悉禽灭之。虽云得地利、善为兵,故百战百胜,以予考之,实六国自有以致之也。韩、燕弱小,置不足论。彼四国者,魏以惠王而衰,齐以闵王而衰,楚以怀王而衰,赵以孝成王而衰,皆本于好兵贪地之故。魏承文侯、武侯之后,表里山河,大于三晋①,诸侯莫能与之争。而惠王数伐韩、赵,志吞邯郸,挫败于齐,军覆子死,卒之为秦国所困,国日以蹙,失河西七百里,去安邑而都大梁,数世不振,讫于殇国。闵王承威、宣之后,山东之建国莫强焉,而狃②于伐宋之利,南侵楚,西侵三晋,欲并二周而为天子,遂为燕所屠。虽赖田单之力,得复亡城,子孙沮气,孑孑自保,终堕秦计,束手为虏。怀王贪商於六百里,受诈张仪,失其名都③,丧其甲士,不能偿,身道囚辱以死。赵以上党之地,代韩受兵④,利令智昏,轻用⑤民死,同日坑于长平者过四十万,几于社稷为墟,幸不即亡,终以不免。此四国之君,苟为保境睦邻,畏天自守,秦虽强大,岂能加我哉! (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三晋:春秋末,晋国为韩赵魏三家卿大夫所分,各自立国,史称三晋。②狃:贪。③名都:指汉中郡。④代韩受兵:公元前260年(秦昭王四十七年),秦将白起攻韩,又与赵争夺韩的上党郡。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大破赵军,杀赵军统帅赵括,全坑赵的士卒四十余万人。⑤轻用:指赵王中秦反间计,令赵括代廉颇为主将。 《容斋随笔》语段参考译文: 秦国凭借关中(肥沃)的土地,日日夜夜向东践踏六国,一百多年,就全部消灭了它们。虽然说(秦国)得地利、善作战,因而能百战百胜,(但)根据我的考证,其实是六国自己有招致这样的结果的原因。韩、燕两国弱小,放置一边不足以谈论。另外四国,魏国因为惠王而衰败,齐国因为闵王而衰败,楚国因为怀王而衰败,赵国因为孝成王而衰败,(他们)都是源于喜好战争贪图土地的缘故。魏国继文侯、武侯之后,全国的土地,比三晋还大,诸侯国中没有谁能够跟它抗争。可是魏惠王屡次攻打韩国、赵国,志在吞并邯郸,(却)被齐国挫败,军队覆没上将(庞涓)战死,最终被秦国围困,国土一天天地缩小,丢失黄河以西七百里土地,离开安邑而以大梁为都,几代不振,最终国家灭亡。齐闵王继承了威王、宣王的功业,崤山以东各诸侯国没有谁比它强盛,而他却由于贪心于从攻打宋国中获得利益,向南侵犯楚国,向西侵犯三晋,想吞并二周而自立天子,于是被燕国屠杀,虽然依赖田单的力量,得以恢复丢失的城池,(可是)子孙丧气,孤孤单单的以求自保,最终落入秦国的计策,束手成为俘虏。楚怀王贪心商於六百里的土地,被张仪欺诈,失去他的名都汉中郡,死伤了他的众多士兵,也不能够抵偿,(最后)自身遭受拘留侮辱而死去。赵国因为上党的一片土地,代替韩国接受秦国的攻击,利令智昏,轻易任用百姓死亡,同一天埋葬在长平的士兵超过四十万,几乎使国家成为一片废墟,侥幸没有立即亡国,最终也没有逃脱一样的命运。这四个国家的君主,如果为了保住国土与邻国和睦相处,敬畏上天把守好自己,秦国即使强大,又怎么能施加于我呢! 5. 《容斋随笔》中的好段+译文 《容斋随笔》好段:临川石刻杂法帖一卷,载欧阳率更一帖云:“年二十馀,至鄱阳,地沃土平,饮食丰贱,众士往往凑聚。 每日赏华,恣口所须。其二张才华议论,一时俊杰;殷、薛二侯,故不可言;载君国士,出言便是月旦;萧中郎颇纵放诞,亦有雅致;彭君摛藻,特有自然,至如《阁山神诗》,先辈亦不能加。 此数子遂无一在,殊使痛心。”兹盖吾乡故实也。 译文: 临川县的石刻当中夹着一卷法帖,这卷字帖记载了欧阳询的一段话:“我二十岁,到了鄱阳,那地方土地肥沃平坦,饮食丰盛又便宜,许多读书人常常聚会。每天赏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其中二位姓张的才华横溢,擅长议论,是当时的不可多得的人才。姓殷、姓薛的二位士人,更不必说了;戴君是个才华出众的人,发言就成定论;萧中郎狂放不羁,有文雅的风度;彭君满腹经纶,文章写得特别自然,至于像他的《阁山神》,前辈的文章大家也不能超过。 这几个人竟然一个也不在了,特别令我痛心。”这些都是我家乡过去的旧事了。 《容斋随笔》是古代文言笔记小说。共《五笔》,74卷,1220则。 其中,《容斋随笔》16卷,329则;《容斋续笔》16卷,249则;《容斋三笔》16卷,248则;《容斋四笔》16卷,259则;《容斋五笔》10卷,135则。据作者宋朝洪迈自述,《容斋随笔》写作时间逾经近四十年。 是其多年博览群书、经世致用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6. 容斋随笔陈策原文及翻译 南公某文所书皆建昌南城人。曰陈策,尝买骡,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养于野庐,俟其自毙。其子与猾驵计,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官人疑策爱也,秘之。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其人曰:“向见君帑有之,今何靳?”策曰:“然,有质钱而没者,岁月已久,丝力麋脆不任用,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曰:“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曰曾叔卿者,买陶器欲转易于北方,而不果行。有人从之并售者,叔卿与之,已纳价,犹问曰:“今以是何之?”其人对:“欲效公前谋耳。”叔卿曰:“不可。吾缘北方新有灾荒,是故不以行,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遂不复售。而叔卿家苦贫,妻子饥寒不恤也。 吕南公有一篇文章所写的都是建昌南城人。一个叫陈策,曾经买骡子,买到一头不能加鞍使用的,不忍心把它转卖给别人,让人在野外的草房里养着,等着它自己死掉。陈策的儿子雨脚猾的市场经纪人商量,趁着经过这里的官人死了马,就磨破了骡子背上的毛,来炫耀这骡子能驮东西而卖它。骡子已经卖出去了,陈策听说了,亲自去追上那个官人。把骡子不能加鞍使用的事告诉他。那个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卖这骡子,就把骡子关起来不让陈策看见。陈策请求用鞍子试一试,骡子的脊骨高得一整天都不能加上鞍子,官人这才感谢而退回了骡子。有一个人到陈策这里来买银器和罗绮(疏薄有花纹的丝织品),陈策不卖给他罗绮。那个人说:“先前还看见您的库房里有罗绮,现在为什么吝惜不卖呢?”陈策说:“是这样,有个人拿罗绮抵押借钱后而死,这罗绮放置的时间很久了,丝力碎脆不耐用,听说您想要用罗绮陪嫁女儿,怎么能够用这种东西使您忧虑呢!”陈策拿来应当卖给他的银器放进很旺的炭火中,他说:“我恐怕抵押这个东西的人或许得到的不是真的银器,所以为您验一验它。”……有一个叫曾叔卿的,他买了一批陶器想要转运北方交换物品,可是没有成行。有人到曾叔卿那里要求把陶器一并卖给他,曾叔卿把陶器交给他,已收了钱,仍然问道:“现在把这些东西运到哪里去呢?”那个人说:“我想要效仿您先前的打算。”曾叔卿说:“不行,我因为北方刚发生灾荒,因此不把这些陶器运去交换物品,现在难道应该不告知以至使您受害吗?”于是不再卖陶器给那个人。其实曾叔卿家很贫苦,妻子儿女受饥寒他也不顾虑了。
2023-08-25 19:01:311

容斋随笔的作者是什么朝代

1、容斋随笔的作者南宋的2、洪迈(1123——1202),南宋饶州乐平(今江西省乐平市)人,字景卢,号容斋,又号野处。洪皓第三子。官至翰林院学士、资政大夫、端明殿学士,宰执(副相)、封魏郡开国公、光禄大夫。卒年八十,谥“文敏”。配张氏,兵部侍郎张渊道女、继配陈氏,均封和国夫人。南宋著名文学家。
2023-08-25 19:01:381

翻译容嶙随笔文言文

1. 《容斋随笔谏说之难》的文言文翻译 韩非写了《说难》,自己却死在谏说的艰难上,大概谏说的艰难,自古都是这样的。 至于那种知道谏说者想要谏说的内容,接见他却不准备接纳他的意见,但最终还是言听计从的,这又是艰难而又值得欣喜的事了。 秦穆公俘虏了晋侯,晋国阴饴甥前往会盟,他替晋侯去游说是毫无疑义的。 秦穆公问:“晋国和谐吗?”(阴饴甥)回答说:“不和谐。小人说一定要报仇,君子说一定要报恩。” 秦穆公问:“晋人认为国君命运会怎样?”(阴饴甥)答:“小人认为他不会被赦免,君子认为他一定会回来。把感恩变成怨恨,秦国不会这样吧!”秦国就放回了晋侯。 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要长安君作为人质。赵太后不肯,说:“(如果有人)再说(这事)的,老妇我一定要向他脸上吐唾沫!”左师触龙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怒气冲冲地等他进来,知道他一定因这件事而来。 左师慢慢坐下后,询问太后身体有无病痛,接着请求让(自己的)小儿子补充宫廷中黑衣卫士的空缺。太后问:“大丈夫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答:“比妇人更厉害。” 后来谈到太后的女儿燕后,接着大谈赵王三代以来没有功劳而被封侯的那些子孙,被灾祸累及自身(的事例)。太后幡然醒悟,(触龙)又说:“长安君凭什么把自己托付给赵国?”于是太后说:“任凭您安排他吧!”长安君就被送出国作人质。 范雎在秦国渐受疏远,蔡泽来到秦国,让人散布言论激怒范雎,说:“燕国客卿蔡泽是天下善辩的人。他只要一见到秦王,一定会夺取范雎的相位。” 范雎说:“诸子百家的学说,我已经通晓了,众人的论辩,我都挫败过他们,这又怎能夺取我的相位呢?”(范雎)派人召来蔡泽,对他说:“您扬言要取代我的相位,有这事吗?”(蔡泽)答道:“有。”(接着)就引用商鞅、吴起、(越国)大夫文种(被杀)的事例(劝说他)。 范雎知道蔡泽想要用这些说法为难自己,就假意说:“牺牲性命,成就名声,为什么不可以?”蔡泽用生命和名声都要保全的道理诱导他,用闳夭、周公的忠贞圣明为他树立榜样。(忠告他)当今秦王在不背弃功臣方面,比不上秦孝公、楚王、越王,范雎的功劳比不上商鞅等三人。 规劝他交出相印,(把相位)让给贤者。范雎肃然起敬,消除了原先的恼怒,恭敬地听取(他的)意见,请(他)入府做上宾。 后来取代范雎成为秦国相国的就是蔡泽。秦始皇放逐他的母亲,下令:“胆敢用太后的事来劝谏的,就杀他。” 被杀的有二十七人了。茅焦请求入谏,秦王让人抬来大锅准备煮死他。 茅焦用夏桀、殷纣狂乱悖理的事例来责备(秦王),话还没有说完,秦王母子就和好如初了。 阴饴甥的言论出自正义,左师的计谋源自爱心,蔡泽的劝说发于情理,像茅焦这样的,真可以说是虎口拔牙的人了。 范雎亲自让穰侯遭受困厄,从而夺取了他的相位,怎么就说比不上蔡泽呢?这就是此一时彼一时啊。 2. 古文翻译~《容斋随笔》和《古今谭概》第十 汉高祖任用韩信作为大将,却三次用诈术对付他:韩信平定赵国之后,高祖从成皋渡过黄河,一大早自称汉王使节飞马驰入韩信军营,韩信尚未起床,就进入他的卧室收取他的印信符文,召来将领们,撤销了韩信的职位;项羽死后,高祖再次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夺去了韩信的军权;最后又假托巡游云梦而捉拿了韩信。凭着一个豁达大度的开国君主的身份,所作所为竟然如此。韩信终于图谋叛乱,看来是事出有因的。 宋明帝派人赐王景文死。王景文人在江州,正与朋友下棋,看完皇帝的敕书,放在棋局旁边,神态举止安适自在。打劫(围棋术语)结束。把棋子收敛放入匣子完毕,缓缓说:“奉命被赐于死罪。” 才把敕令给朋友看,于时举起毒酒对朋友说:“这种酒不能互相劝饮。”于是一口喝了而死。 下次把原文都录上来哦,这样会省了翻译者不少工夫的。 3. 《容斋随笔》译文 隐居的士人修养身心潜心做学问,只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不渴求为世人所了解,世人也不了解他们,每到一个地方都可能有这类人,我每每惋惜这些隐士没有传记流传。以前得到的上、虞、李、孟四人的传记讲了四个人的故事,因此恭谨地记录下来。 第一个人是,慈溪的蒋季庄,在宣和年间(1119-1125),蒋季庄蔑视王氏的学说,不参与科举考试,独自关门读书,不随便和人交往。高闶住在明州城里,每一年都四五次拜访蒋季庄的茅庐。蒋季庄听说他来了,一定会忙忙(倒屐)出来迎接,和他在小屋里对坐,兴高采烈的和他,从白天持续到晚上,几乎忘记吃饭睡觉。高闶向他告辞他就会远送几里路,两人相处的很融洽。有人问高抑崇:“蒋先生不喜欢和人交往,却只亲厚您,而你也对他时分眷慕,我能知道其中的原因吗?”抑崇(估计是专用名词,比如他的号)说:“我整年地读书,每有疑问不能明晰,或者理解不完整有没达到的地方,问题经常堆积到数十个,蒋季庄一一解读,全都迎刃而解。”然而蒋季庄的专长,其他人不一定知道。世人所说“知己”就是这样的吧? 第二个人是王茂刚,住在明州林村一处深壑的山沟里,有一个弟弟不喜欢读书做学问,王茂刚就让他学习谋生的手段以生存,而他自己只专心读书,从不随便出门,尤其精通周易。沈焕是担任通盘州事,曾经去拜访他。他的智趣远远超出了书本典籍的记录。王茂刚做学问气势庄严,考究他做学问所得,似乎是刚刚有收获,求学的过程还没结束呢。 第三个人是顾主簿,不知道是什么人,南渡(南渡长江,南宋)后寄居在慈溪。以清廉坚贞为准则,安于贫穷卑贱,不为世人了解却不悲观。但对于日常生活,即使做小事也一丝不苟。平时早晨起床,等买菜的人从门前经过,问一捆菜值多少钱,按照菜贩所说给钱。其他的买饮食、衣裳也如此。久了人们都相信他佩服他,不忍心欺骗。如果一天的用度足够了,就静心翻阅古籍,不与人交往游玩。乡邻中有不安分守职、武断地强加自己意愿于别人的人,大家都讥笑他说:“难道你是顾主簿吗?”(顾主簿这么受人尊敬的人都安分守己,你算哪根葱) 第四个人叫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守行为固执而廉洁,受到了邻里的尊敬。周日章开学堂教授徒弟,只收取足够自己使用的费用,不符合规矩的钱一分不收。周家很贫穷,经常整天没有吃的,有时邻居送他们一些东西。赠送的东西经常接不上他家的用度,周日章宁愿和妻子忍饿,终究不去请求他人。深冬时穿着纸糊的衣服,有客人来拜访,也高兴的请进来。望着他的面容表情,听他的议论,大家都很惊诧。县尉谢先生送他一件衣服,对他说:“您不曾要求帮助,我自己希望向您表达敬意,接受无妨。”周日章笑着回答到:“一件衣服和一万钟粮食是一个概念,如果我无故接受礼物,这是不明辨礼仪的。”最终推辞了。汪圣锡也知道他的贤德,认为周日章像古代所谓的“独行者”。 这四个人,实在应该写进史书啊。 4. 容斋随笔 译文 容斋随笔 (秦以关中之地) 秦以关中之地,日夜东猎六国,百有余年,悉禽灭之。虽云得地利、善为兵,故百战百胜,以予考之,实六国自有以致之也。韩、燕弱小,置不足论。彼四国者,魏以惠王而衰,齐以闵王而衰,楚以怀王而衰,赵以孝成王而衰,皆本于好兵贪地之故。魏承文侯、武侯之后,表里山河,大于三晋①,诸侯莫能与之争。而惠王数伐韩、赵,志吞邯郸,挫败于齐,军覆子死,卒之为秦国所困,国日以蹙,失河西七百里,去安邑而都大梁,数世不振,讫于殇国。闵王承威、宣之后,山东之建国莫强焉,而狃②于伐宋之利,南侵楚,西侵三晋,欲并二周而为天子,遂为燕所屠。虽赖田单之力,得复亡城,子孙沮气,孑孑自保,终堕秦计,束手为虏。怀王贪商於六百里,受诈张仪,失其名都③,丧其甲士,不能偿,身道囚辱以死。赵以上党之地,代韩受兵④,利令智昏,轻用⑤民死,同日坑于长平者过四十万,几于社稷为墟,幸不即亡,终以不免。此四国之君,苟为保境睦邻,畏天自守,秦虽强大,岂能加我哉! (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三晋:春秋末,晋国为韩赵魏三家卿大夫所分,各自立国,史称三晋。②狃:贪。③名都:指汉中郡。④代韩受兵:公元前260年(秦昭王四十七年),秦将白起攻韩,又与赵争夺韩的上党郡。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大破赵军,杀赵军统帅赵括,全坑赵的士卒四十余万人。⑤轻用:指赵王中秦反间计,令赵括代廉颇为主将。 《容斋随笔》语段参考译文: 秦国凭借关中(肥沃)的土地,日日夜夜向东践踏六国,一百多年,就全部消灭了它们。虽然说(秦国)得地利、善作战,因而能百战百胜,(但)根据我的考证,其实是六国自己有招致这样的结果的原因。韩、燕两国弱小,放置一边不足以谈论。另外四国,魏国因为惠王而衰败,齐国因为闵王而衰败,楚国因为怀王而衰败,赵国因为孝成王而衰败,(他们)都是源于喜好战争贪图土地的缘故。魏国继文侯、武侯之后,全国的土地,比三晋还大,诸侯国中没有谁能够跟它抗争。可是魏惠王屡次攻打韩国、赵国,志在吞并邯郸,(却)被齐国挫败,军队覆没上将(庞涓)战死,最终被秦国围困,国土一天天地缩小,丢失黄河以西七百里土地,离开安邑而以大梁为都,几代不振,最终国家灭亡。齐闵王继承了威王、宣王的功业,崤山以东各诸侯国没有谁比它强盛,而他却由于贪心于从攻打宋国中获得利益,向南侵犯楚国,向西侵犯三晋,想吞并二周而自立天子,于是被燕国屠杀,虽然依赖田单的力量,得以恢复丢失的城池,(可是)子孙丧气,孤孤单单的以求自保,最终落入秦国的计策,束手成为俘虏。楚怀王贪心商於六百里的土地,被张仪欺诈,失去他的名都汉中郡,死伤了他的众多士兵,也不能够抵偿,(最后)自身遭受拘留侮辱而死去。赵国因为上党的一片土地,代替韩国接受秦国的攻击,利令智昏,轻易任用百姓死亡,同一天埋葬在长平的士兵超过四十万,几乎使国家成为一片废墟,侥幸没有立即亡国,最终也没有逃脱一样的命运。这四个国家的君主,如果为了保住国土与邻国和睦相处,敬畏上天把守好自己,秦国即使强大,又怎么能施加于我呢! 5. 翻译《容斋随笔》“汉自中平黄巾之乱”到“安得困于乱世哉” 汉朝自从中平年间的黄巾起义以来,天下十分不太平,士大夫都谨慎地选择所依附的对象,作为保全性命远离祸害的办法,但是这种事不是见识长远的豪杰是做不好的。 荀彧年轻时,认为祖祖辈辈居住的家乡颍川是一个四面都会遭受战争的地方,于是劝父老乡亲赶快迁离这里。乡亲们大多眷念故土不愿离去,只有荀彧单独率领自己的家族前往冀州避难。袁绍用高等礼仪接待荀彧,但荀彧考虑到袁绍终究不能成就大业,于是离开袁绍追从曹操。而荀彧那些留在故乡不肯离开的父老乡亲,却大多在战乱中被杀了。 袁绍曾经派遣使者招揽汝南地区的士大夫,但就只有和洽独自前往荆州,刘表用高等礼仪接待了和洽。但和洽说:“我之所以不追随袁绍,是因为躲避争夺领地的战争。但刘表作为一个昏世之主,也是不能贸然亲近的,长久地呆在他身边,恐怕就会有人向刘表说我的坏话谗言了。”于是远离刘表向南去了武陵,而那些留在刘表身边的人大多被刘表听信谗言给杀害了。 曹操在担任兖州的州牧时,兖州陈留郡的太守张邈与曹操是朋友,十分亲密。 但住在陈留郡里的高柔却认为张邈肯定会乘机叛变,想率领乡亲们躲避这场战乱是非。但大家全都认为曹操和张邈相互亲密信赖,对高柔的建议不当回事。于是高柔只好带领自己整个的家族到河北地方去,而之后张邈果然背叛了曹操。 郭嘉一拜见袁绍之后,对袁绍的谋臣辛评等人说:“有智慧的人要小心谨慎的考察自己的服务对象。袁绍做事头绪纷乱而不能掌握要领,喜欢想很多想法却又没有决断能力。这种人很难和他一起奋斗,我将要舍弃他去寻找新的主公了,你们不跟我一起走吗?”但辛评等人却说:“袁绍是现在实力最强的人了,离开他还能再去哪里呢?”听了这话,郭嘉于是不再说什么了,离开袁绍依附曹操。曹操会见了郭嘉,与他商讨天下大计。郭嘉告辞出来时,说:“曹操真是我的好主公啊!” 杜袭、赵俨、繁钦三个人在荆州躲避战乱,繁钦好几次被刘表注意并欣赏。面对这种情况,杜袭对繁钦说:“我们之所以一起来到荆州,就是想要保全性命,等待时机。你如果一被赏识就不能自制,轻率入仕,就不是我的同路人!”等到汉献帝把许作为国都,赵俨说: “镇东将军曹操一定能安定国家,我知道我的归宿了。”于是拜访并投靠曹操。 河间人邢颙正在无终地区避难,听说曹操平定了冀州,对田畴说:“听说曹公法令严整,而人民现在已经很厌恶战乱了,战乱发展到极致就会容易顺从平定,我恳请最先做一个顺从平定的人吧。”于是收拾行装回到故乡。田畴说:“邢颙可真是一个先知先觉的人。” 孙策平定丹阳郡后,大将吕范肯请暂领都督一职,孙策说:“你已经是一位统领众多士兵的将领了,怎么好为了我委屈你再去当那小小的职务呢?”吕范说:“如今我之所以远离故乡,把性命托付给将军你,是想成就一番事业。这就好象与您一起乘船渡海,一旦有一件事情做不好,我们两人就都会失败。所以我这样考虑并非全是为您。”孙策于是答应了吕范。 周瑜刚一跟孙策打交道,便结下生死情谊。等到孙策死,孙权掌权,周瑜又认为可以与孙权共成大业,于是全身心的为孙权效力。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用他。但是一见到刘备,就一心一意地为刘备服务。象这些人这样的有见识,怎么可能会在乱世里受困呢?! 6. 容斋随笔陈策原文及翻译 南公某文所书皆建昌南城人。曰陈策,尝买骡,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养于野庐,俟其自毙。其子与猾驵计,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官人疑策爱也,秘之。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其人曰:“向见君帑有之,今何靳?”策曰:“然,有质钱而没者,岁月已久,丝力麋脆不任用,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曰:“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曰曾叔卿者,买陶器欲转易于北方,而不果行。有人从之并售者,叔卿与之,已纳价,犹问曰:“今以是何之?”其人对:“欲效公前谋耳。”叔卿曰:“不可。吾缘北方新有灾荒,是故不以行,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遂不复售。而叔卿家苦贫,妻子饥寒不恤也。 吕南公有一篇文章所写的都是建昌南城人。一个叫陈策,曾经买骡子,买到一头不能加鞍使用的,不忍心把它转卖给别人,让人在野外的草房里养着,等着它自己死掉。陈策的儿子雨脚猾的市场经纪人商量,趁着经过这里的官人死了马,就磨破了骡子背上的毛,来炫耀这骡子能驮东西而卖它。骡子已经卖出去了,陈策听说了,亲自去追上那个官人。把骡子不能加鞍使用的事告诉他。那个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卖这骡子,就把骡子关起来不让陈策看见。陈策请求用鞍子试一试,骡子的脊骨高得一整天都不能加上鞍子,官人这才感谢而退回了骡子。有一个人到陈策这里来买银器和罗绮(疏薄有花纹的丝织品),陈策不卖给他罗绮。那个人说:“先前还看见您的库房里有罗绮,现在为什么吝惜不卖呢?”陈策说:“是这样,有个人拿罗绮抵押借钱后而死,这罗绮放置的时间很久了,丝力碎脆不耐用,听说您想要用罗绮陪嫁女儿,怎么能够用这种东西使您忧虑呢!”陈策拿来应当卖给他的银器放进很旺的炭火中,他说:“我恐怕抵押这个东西的人或许得到的不是真的银器,所以为您验一验它。”……有一个叫曾叔卿的,他买了一批陶器想要转运北方交换物品,可是没有成行。有人到曾叔卿那里要求把陶器一并卖给他,曾叔卿把陶器交给他,已收了钱,仍然问道:“现在把这些东西运到哪里去呢?”那个人说:“我想要效仿您先前的打算。”曾叔卿说:“不行,我因为北方刚发生灾荒,因此不把这些陶器运去交换物品,现在难道应该不告知以至使您受害吗?”于是不再卖陶器给那个人。其实曾叔卿家很贫苦,妻子儿女受饥寒他也不顾虑了。 7. 《容斋随笔》中的好段+译文 原文 临敌易将,固兵家之所忌,然事当审其是非,当易而不易,亦非也。秦以白起易王翦而胜赵,以王翦易李信而灭楚,魏公子无忌易晋鄙而胜秦,将岂不可易乎!燕以骑劫易乐毅而败,赵以赵括易廉颇而败,以赵葱易李牧而灭,魏使人代信陵君将,亦灭,将岂乎? 译文 临阵换将,本来是兵家的忌讳。然而遇到事情也应当考虑它的对与错,应该换而不换,也是不对的。秦国用白起替换了王翦而战胜了赵国,用王翦替换了李信而灭掉了楚国,魏无忌替换了晋鄙而战胜了秦国,大将难道不能换吗?燕国用骑劫替换乐毅而失败,赵国用赵括替换廉颇而失败,用赵葱替换李牧而灭亡,,魏王派人代信陵君为将也亡了国,大将难道可以随便替换码?
2023-08-25 19:02:311

容斋随笔原文及翻译

1、原文:南公某文所书皆建昌南城人。曰陈策,尝买骡,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养于野庐,俟其自毙。其子与猾驵计,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官人疑策爱也,秘之。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其人曰:“向见君帑有之,今何靳?”策曰:“然,有质钱而没者,岁月已久,丝力麋脆不任用,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曰:“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曰曾叔卿者,买陶器欲转易于北方,而不果行。有人从之并售者,叔卿与之,已纳价,犹问曰:“今以是何之?”其人对:“欲效公前谋耳。”叔卿曰:“不可。吾缘北方新有灾荒,是故不以行,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遂不复售。而叔卿家苦贫,妻子饥寒不恤也。2、翻译:吕南公有一篇文章所写的都是建吕南城人。一个叫陈策,曾经买骡子,买到一头不能加鞍使用的,不忍心把它转移给别人,让人在野外的草房里养着,等着它自己掉。陈策的儿子与狡猾的经纪人商量,趁着经过这里的官人了马,就磨破了骡子脊背,来炫耀这骡子能驮东西而卖它,骡子已经卖出去了,陈策听说了,亲自去追上了那个官人,把骡子不能加鞍使用的事告诉他,那个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卖这个骡子,就把骡子关起来,不让陈策看见。陈策请求用鞍子试一试,骡子的脊骨高高的,一整天都不能加上鞍子,官人这才感谢而退回了骡子。有一个人到陈策这里来买银器和罗绮(疏薄有花纹的丝织品),陈策不拿给他罗绮,那个人说:“先前还看见你的库房里有罗绮,现在为什么吝啬不卖呢”陈策说:“是这样,有个人拿罗绮抵押借钱后了,这罗绮放置的时间很久了,丝力碎脆不耐用,听说您想用罗绮作女儿的陪嫁,怎么能够用这种东西使您忧虑呢!”陈策拿来应当给他的银器,放进很旺的炭火中,他说:“我恐怕抵押这个东西的人或许得到的不是真的银器,所以为您验一验它。”有一个叫危整的,他买鲍鱼,那个市场经纪人玩弄称锤,暗中多给危整称鲍鱼。卖鲍鱼的人离开,他自己留在危整身边,请求说:“您买的仅是五斤,我已经为您秘密地加倍称进了鲍鱼,愿您给我酒吃。”危整一听很吃惊,追赶卖鲍鱼的人出去)几里地让他回来,把多得的鲍鱼的钱付给了他。危整又请那个市场经纪人喝好酒,说:“你只是想要点酒罢了,为什么要欺骗贫困的人呢”有一个叫曾叔卿的,他买了一批陶器,想要转运北方交换物品,可是没有成行。有人到曾叔卿那里要求把陶器一并卖给他,曾叔卿把陶器交给他,已经收了钱,仍然问道:“现在把这些东西运到哪里去呢”那个人说:“我想要效仿您先前的打算。”曾叔卿说:“不行,因为北方刚发生灾荒,因此我不用这些陶器前去交换物品,现在难道不应该告知您,以致使您受害吗”于是不再卖陶器给那个人。其实,曾叔卿家里很贫苦,妻子女儿受饥寒,他也不顾虑了。
2023-08-25 19:02:471

《容斋随笔·容斋续笔》译文与赏析

容斋续笔 戒石铭 【原文】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太宗皇帝书此以赐郡国,立于厅事之南,谓之《戒石铭》。按成都人景焕[1],有《野人闲话》一书,乾德三年所作。其首篇《颁令箴》,载蜀王孟昶为文颁诸邑云:“朕念赤子[2],旰食宵衣[3]。言之令长,抚养惠绥。政存三异[4],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5]为规。宽猛得所,风俗可移。可令侵削,无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切,军国是资。朕之赏罚,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尔为戒,体朕深思。”凡二十四句。昶区区爱民之心,在五季[6]诸僭伪之君为可称也,但语言皆不工[7],唯经表出者,词简理尽,遂成王言,盖诗家所谓夺胎换骨法也。 【注释】 [1]景焕:着名北宋官吏。着有《野人寒语》、《牧竖闲谈》等。宋乾德年间,朝中立郡国戒石碑,上面就刻有《野人寒语》中的句子:“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2]念:关心,想念。赤子,忠于朝廷的百姓。[3]旰食宵衣:天色很晚才吃饭,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形容勤于政事。例如,南朝陈文人徐陵《陈文帝哀策文》:“勤民听政,旰食宵衣。”[4]政存三异:处理政务要达到三种现象出现,即蝗虫不入境,鸟兽懂礼仪,儿童有仁心。[5]留犊:三国时时苗出任寿春县令,驾黄牛赴任,离任时将牛犊留下。比喻为官清廉。[6]五季:五代。[7]不工:不够精炼。 【译文】 “你们的俸禄,都来自民膏民脂;百姓虽然容易欺负,上天却很难欺骗。”宋太宗把他写的这四句赐给各郡的官员,立碑在公堂南面,称作《戒石铭》。成都人景焕,在宋太祖乾德三年时,写了一本名为《野人闲话》的书。第一篇名《颁令箴》,记载了蜀国国君孟昶曾写文章颁给各地方官员,他说:“寡人体恤关心百姓疾苦,夜里很晚才吃饭,天不亮就起床。之所以给你们讲这番话,是希望你们要关心爱护百姓。治理地方要达到‘三异"即没有蝗虫入境,鸟兽懂礼仪,儿童有仁心,治理的方法不同,但道理差不多都是一样的。做官要有一定的原则,不能扰乱百姓的生活。处理事情要宽松得当,才可以端正民风。可以对百姓征税,不能过于剥削百姓。虐待百姓很容易,但你们却很难欺骗上天。田赋和税收是国家的根本,军队和 *** 是国家的依托。我对你们的赏罚,是决不会拖延的。你们所得的俸禄,都是民脂民膏。作为百姓的父母官,最重要的莫过于懂得对百姓仁慈。希望你们都要以此为戒,要很好体会这个意思。”共写了二十四句。孟昶这一点关爱百姓之心,在五代十国那些割据地方的君主里面,可以算是比较好的了。但其语言不精简,唯有从中归纳出来的四句,言辞简要,道理尽说,于是成为宋太宗的名言。这大概就是诗人们所用的脱胎换骨的写作方法吧。 【评析】 从本文中可以得知,戒石铭虽起于唐明皇,但具体内容却没有传下来。“尔俸尔禄”戒石铭的原作者应该是五代时的蜀主孟昶,宋灭蜀后,宋太宗把这个戒石铭写下来,颁行天下。后来又重新归纳书写,最终成为了宋太宗的名言。孟昶在《颁令箴》中只用了二十四句就将治国之道详尽的论述出来。“政存三异,道在七丝”引用典故,指治理政务有前例和规律可循;“驱鸡为理,留犊为规”是具体的治理方法,前面的是说牧民要顺势而为,后面则指出不要贪腐,要清廉为官。宽猛也是为政的手段,只要宽猛相济,就能移风易俗。无令侵消,无使疮痍,都是要善待百姓。作为一种警示,作为一种教育,戒石铭之类的东西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它最起码是对官员的一个提醒。
2023-08-25 19:02:551

《容斋随笔·单子知陈必亡》译文与赏析

单子知陈必亡 《国语·周语中》 【题解】 陈灵侯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穷奢极欲,荒淫无道,不理国事。陈灵侯在位期间,宠幸投机取巧的奸臣孔宁和仪行父,君主三人共同 *** ,与夏氏有染,不久为夏氏之子所杀。本文记载的就是单子路过陈国时,遭到冷遇,面对国事荒废的陈国而发出的感慨。 【原文】 定王使单襄公聘于宋。遂假道于陈,以聘于楚。火朝觌矣[23],道茀不可行也。侯不在疆[24],司空不视涂,泽不陂,川不梁,野有庾积,场功未毕,道无列树,垦田若蓺,膳宰不致饩[25],司里不授馆,国无寄寓,县无旅舍。民将筑台于夏氏。及陈,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南冠以如夏氏,留宾弗见。 【注释】 [23]觌(dí):见,看见。 [24]侯:掌管迎送宾客的小官。 [25]饩:粮食或饲料。 【译文】 周定王派单襄公访问宋国,此后又向陈国借道去访问楚国。那时,清晨已经能见到火星,是夏历十月了,道路上杂草丛生,根本无法行走,负责迎送宾客的人也不在边境迎候,司空不巡视道路,湖泊不修堤坝,河流不架桥梁,田野中还堆放着粮食,谷场的农事还没有完毕,道路两旁没有种植树木,田里的庄稼长得稀稀拉拉,膳夫不给宾客供应食物,里宰不给宾客安排住处,都邑内没有客房,郊县里没有旅舍,老百姓还要去为夏氏修筑楼台。到了陈国都城,陈灵公与大臣孔宁、仪行父都穿戴着楚国式的服饰到夏氏家玩乐,丢下宾客不接见。 【原文】 单子归,告王曰:“陈侯不有大咎,国必亡。”王曰:“何故?”对曰:“夫辰角见而雨毕[26],天根见而水涸[27],本见而草木节解,驷见而陨霜,火见而清风戒寒。故先王之教曰:‘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草木节解而备藏,陨霜而冬裘具,清风至而修城郭宫室。"故《夏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其时儆曰:“收而场功,偫而畚挶[28],营室之中,土功其始,火之初见,期于司里。此先王所以不用财贿,而广施德于天下者也。今陈国火朝觌矣,而道路若塞,野场若弃,泽不陂障,川无舟梁,是废先王之教也。 【注释】 [26]辰角:辰,同“晨”。角:星名。 [27]田根:星名。 [28]偫(zhì):准备。畚挶:都是用来盛物品的器具。 【译文】 单襄公回朝后,向周定王报告说:“陈侯如果不遭受灾难,陈国也一定要灭亡。”周定王问:“这是什么原因啊?”单襄公答道:“当角星在早晨出现时,表示雨水会结束;天根在早晨出现时,表示河水即将干枯;氐星在早晨出现时,表示草木将会凋落;房星在早晨出现时,表示要降霜了;火星在早晨出现时,表示天气已冷,该准备过冬了。所以先王的教导说:‘雨水结束便修整道路;河水干枯便修造桥梁;草木凋谢便储藏粮食;霜降来临就准备好冬衣;寒风吹起就修整城郭宫室。"所以《夏令》说:‘九月整修道路,十月架桥设梁。"“还提醒人们说:‘结束场院的农活,准备好搬运土石的器具,当营室之星见于中天时,就开始营造房屋,当火星初次出现时,到司里那里集合。"这就是先王不费钱财而向老百姓广施恩惠的原因啊。如今在陈国,早晨已能见到火星了,但道路却堵塞不通,农村的谷场也已被废弃,湖泊不修堤坝,河流不架桥梁,这是荒废先王的教导啊。” 【原文】 “周制有之曰:‘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29],国有郊牧,疆有寓望,薮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御灾也,其余无非谷土,民无悬耜,野无奥草。不夺民时,不蔑民功。有优无匮,有逸无罢。国有班事[30],县有序民。"今陈国道路不可知,田在草间,功成而不收,民罢于逸乐,是弃先王之法制也。 【注释】 [29]鄙食:郊外每隔一段距离就有简陋的庐舍提供饮食。 [30]班事:指木工做事情有条有理。 【译文】 “周代的制度规定:‘种植树木,用以标明道路的远近,郊外提供食宿,用以款待来往的旅客,都城的近郊有专设的牧场,边境有接待宾客的设施,洼地里有茂盛的水草,园苑中有林木和池塘,这都是用来抵御灾害的啊,其余的地方没有不种植五谷的,百姓没有闲置的农具,田野没有丛生的杂草。不耽误农时,不浪费人民的劳力。这样才能使百姓生活富裕而不穷困,安逸而不疲惫。都城中的土木工程都在有次序地进行,郊外的民众也轮番劳作。"而现在的陈国,道路无法辨认,农田杂草丛生,庄稼熟了无人收割,百姓由于陈侯的享乐而疲于劳作,这是抛弃了先王的法规制度啊。 【原文】 “周之《秩官》有之曰:‘敌国宾至,关尹以告,行理以节逆之,候人为导,卿出郊劳,门尹除门,宗祝执祀,司里授馆,司徒具徒[31],司空视途[32],司寇诘奸[33],虞人入材,甸人积薪,火师监燎,水师监濯,膳宰致饔,廪人献饩,司马陈刍,工人展车,百官以物至,宾入如归。是故小大莫不怀爱。其贵国之宾至,则以班加一等,益虔。至于王使,则皆官正莅事,上卿监之。若王巡守,则君亲监之。"今虽朝也不才,有分族于周,承王命以为过宾于陈,而司事莫至,是蔑先王之官也。 【注释】 [31]司徒:西周开始设置,是掌管国家土地、人口和财务的官员。 [32]司空:官职名,掌管土地、水利工程。 [33]司寇:官职名,掌管刑狱、纠察等事。 【译文】 “周的《秩官》篇说:‘地位相等国家的宾客来访,守关的官员便要向上报告,国君还派行理手持符节前去迎接,候人引路,卿士到郊外慰劳,守门的人清扫门庭,管祭祀的人陪同宾客行祭礼,司里安排住处,司徒调派仆役的人,司空视察道路,司寇盘查奸盗,虞人供应木材,甸人运送燃料,火师监察火烛,水师料理盥洗的事情,膳宰进送熟食,廪人献奉粮米,马夫准备好牲口的饲料,工人检修车辆,百官各自送来供应的物品,客人来访如同回到了家里。这样,宾客不分贵贱等级,没有不感到满意的。如果是大国的使臣来到,接待的规格就提高一个等级,更为恭敬。如果是天子的使臣来到,则由各部门的长官监督办理,让上卿监察他们。如果是天子下来巡视,则要国君亲临督察。"如今我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也算是周王的亲族,是奉天子之命,作为宾客而途经陈国,然而主管的官员却没有一个前来接待,这是蔑视先王的官员啊。 【原文】 “先王之令有之曰:‘天道赏善而罚淫,故凡我造国,无从非彝[34],无即慆淫,各守尔典,以承天休。"今陈侯不念胤续之常,弃其伉俪妃嫔,而帅其卿佐以淫于夏氏,不亦渎姓矣乎[35]?陈,我大姬之后也。弃衮冕而南冠以出,不亦简彝乎?是又犯先王之令也。 【注释】 [34]非彝:违反常规。匪,同“非”。彝,法度,常规。 [35]渎姓:亵渎同姓。夏氏是妫姓,陈也是妫姓,因此称“渎姓”。 【译文】 “先王的法令中说:‘上天是奖励善良的,惩罚 *** 的,所以凡由我们周室治理的国家,就不允许违背法令,不迁就怠惰放纵,每个人都遵守自己的职分,来承受上天的赐福。"如今陈侯不顾念历代相承的法度,抛弃他的妃嫔们,而带领下属到夏氏那里去恣意淫乐,这难道不是亵渎姬姓吗?陈侯是我们大姬的后裔,却丢弃自己的礼服而穿戴楚地的服饰外出,这难道不是怠慢常法吗?这又是违背先王的政令啊。 【原文】 “昔先王之教,茂帅其德也,犹恐殒越。若废其教而弃其制,蔑其官而犯其令,将何以守国?居大国之,而无此四者,其能久乎?”六年,单子如楚。八年,陈侯杀于夏氏。九年,楚子入陈。 【译文】 “过去,人们对于先王的教导,总是努力遵行,还恐怕有所差池。像这样荒废先王的教导、抛弃先王的法度、蔑视先王的官员、违背先王的政令,又拿什么来巩固国家政权呢?处在大国之间,却又不仰仗先王的教导、法度、官员、政令,难道还能长久吗?”周定王六年,单襄公访问楚国。定王八年,陈灵公被夏征舒杀害。定王九年,楚庄王便进攻陈国。 【评析】 单襄公路过陈国,曾亲眼目睹了陈国的腐败现象和混乱局面,由所见所闻得出陈国“必亡”的结论。本文叙述的就是这件事情。 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单襄公通晓天文历法、典章制度以及礼宾法规等方面的知识。他一口气列举了陈国“必亡”的十五个理由,从陈侯的所作所为与“先王之教”完全相反,违背了农时季节,不注重生产建设,不执行与他国之间的交往原则与礼节,荒淫逸乐四个方面,前后形成了鲜明对比,使结论十分有说服力。文章最后,作者简要交代了陈国在两年之后的一系列变故,证明了单子预言的正确。 文章引经据典,条分缕析,错综变化,细致淋漓地证实了当时的社会对农业、水利、交通、建筑、外交等方面都有相当完备的制度,在现代也很有借鉴意义。
2023-08-25 19:03:021

容斋随笔的作者及简介

洪迈(1123年—1202年),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字景庐,号容斋,又号野处。洪皓第三子。官至翰林院学士、资政大夫、端明殿学士,宰执、封魏郡开国公、光禄大夫。卒年八十,谥“文敏”。配张氏,兵部侍郎张渊道女、继配陈氏,均封和国夫人。是南宋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容斋随笔》《夷坚志》
2023-08-25 19:03:163

容斋随笔最有名的20句话

容斋随笔最有名的20句话如下:1、没有平日的失败,就没有最终的成功。重要的是分析失败原因并吸取教训。2、奋斗者在汗水聚集的江河里,将事业之舟驶到了理想的彼岸。3、成功的信念在人脑中的作用就如闹钟,会在你需要时将你唤醒。4、遇到困难时不要埋怨,既然改变不了过去,那么就努力改变未来。5、健康的身体是实目标的基石。6、目标再远大,终离不开信念去支撑。7、向你的美好的希望和追求撒开网吧,九百九十九次落空了,还有一千次呢。8、如果缺少破土面出并与风雪拚搏的勇气,种子的前途并不比落叶精妙一分。9、不要埋怨自己所处的环境,如果改变不了环境,那么就改变自己的心态。10、高峰只对攀登它而不是仰望它的人来说才有真正意义。11、知识给人重量,成就给人光荣,大多数人只是看到了光荣,而不去称量重量。12、我们这个世界,从不会给一个伤心的落伍者颁发奖牌。13、人类最大的灾难就是自己瞧不起自己。14、如果可恨的挫折使你尝到苦果,朋友,奋起必将让你尝到人生的欢乐。15、稗子享受着禾苗一样的待遇,结出的却不是谷穗。16、自豪是断了引线的风筝稍纵即逝。17、自卑是剪了双翼的飞鸟,难上青天,这两者都是成才的大忌。18、如果把才华比作剑,那么勤奋就是磨刀石。19、在茫茫沙漠,唯有前时进的脚步才是期望的象征。20、瀑布——为了奔向江河湖海,即使面临百丈深潭,仍旧咆哮前行,决不退。
2023-08-25 19:03:321

和梦溪笔谈齐名的是什么书?

《容斋随笔》是南宋洪迈著的笔记,和北宋沈括《梦溪笔谈》齐名,《梦溪笔谈》以科学技术见长,《容斋随笔》则长于史料和考据,被公认为研究宋代历史必读之书。淳熙十四年八月,此书受到宋孝宗亲自赞赏。
2023-08-25 19:04:121

容斋随笔的介绍

《容斋随笔》是古代文言笔记小说。共《五笔》,74卷,1220则。其中,《容斋随笔》16卷,329则;《容斋续笔》16卷,249则;《容斋三笔》16卷,248则;《容斋四笔》16卷,259则;《容斋五笔》10卷,135则。据作者宋朝洪迈自述,《容斋随笔》写作时间逾经近四十年。是其多年博览群书、经世致用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2023-08-25 19:04:201

《容斋随笔·列子书事》译文与赏析

列子书事 列子书事 【原文】 《列子》书事[1],简劲宏妙[2],多出《庄子》之右,其言惠盎[3]见宋康王,王曰:“寡人之所说者,勇有力也,客将何以教寡人?”盎曰:“臣有道于此,使人虽勇,刺之不入,虽有力,击之弗中。”王曰:“善,此寡人之所欲闻也。”盎曰:“夫刺之不入,击之不中,此犹辱也。臣有道于此,使人虽有勇弗敢刺,虽有力弗敢击。夫弗敢,非无其志也。臣有道于此,使人本无其志。夫无其志也,未有爱利之心。臣有道于此,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欢然皆欲爱利之,此其贤于勇有力也,四累之上也。”观此一段语,宛转四反,非数百言曲而畅之不能了,而洁净粹白[4]如此,后人笔力,渠复可到耶!三不欺之义,正与此合:不入不中者,不能欺也;弗敢刺击者,不敢欺也;无其志者,不忍欺也。魏文帝论三者优劣,斯言足以蔽之[5]。 【注释】 [1]书事:记载的事情。[2]简劲宏妙:简洁明快,精准巧妙。劲:笔法遒劲。[3]惠盎(àng):宋国(今河南商丘)人,惠施的近支族人。宋康王治国谋臣,战国时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4]洁净粹白:干净利落。[5]足以蔽之:足以概括。蔽:概括。 【译文】 《列子》记载的事情,简洁明快,精准巧妙,胜过《庄子》。它记载了惠盎见宋康王时所说的一段话,康王说:“我所喜欢的人是既勇敢又有力气的那种,你打算展示什么本事给我看呢?”惠盎说:“臣有办法,可以让勇敢的人刺之不入,有力气的人击之而不中。”康王说:“好,这个本事我倒想要听听你怎么说。”惠盎说:“刺之不入,击之不中,也这是一件令人耻辱的事情。臣有办法,可以让那些有勇气的人,不敢刺,有力气的人,不敢击。不敢,并不是没有刺人、击人的想法。臣所有的办法,是要使有勇气有力气的人没有刺人、击人的想法。没有这种想法,也就是没有追逐利益的想法。臣有办法,可以使天下男女没有不高兴的并都想要为他效力,这些都比你所说的勇而有力的人强得多,并在上面所说的四个层次之上。”看了这一段话,宛转四个层次,并非一般人用几百句就能将其意思表达清楚了。但《列子》中的论述干脆利落,后人所写的文章中还有谁能达到这种程度的呢?这段话与三不欺之义正好相合。刺不入,击不中,不能欺;不敢刺,不敢击,不敢欺;无其志者,不忍欺。魏文帝曾评论这三者的优劣,其实这段话就足以概括了。 【评析】 洪迈认为《列子》记载的事情,简劲宏妙,胜过《庄子》,并从《列子》中摘录惠盎见宋康王之事证明其观点。文中写道惠盎了解到宋康王喜欢有勇有力之人,便顺其喜好提出“使人虽勇,刺之不入,虽有力,击之弗中”的方法,由此引起宋康王的好奇心。之后说出“非无其志”的方法,因此说服了宋康王。惠盎善于运用谈话技巧,善于因势利导,使得深奥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所以能够成功说服宋康王。洪迈认为惠盎说服宋康王的这一段话,“宛转四反,而洁净粹白如此”并非是“百言曲而畅”才可以达到的,后人也是很难做到的。
2023-08-25 19:04:401

《容斋随笔·汉唐辅相》译文与赏析

汉唐辅相 汉唐辅相 【原文】 前汉宰相四十五人,自萧、曹、魏、丙之外,如陈平、王陵、周勃、灌婴、张苍、申屠嘉[1]以高帝故臣,陶青、刘舍、许昌、薛泽、庄青翟、赵周以功臣侯子孙,窦婴、田蚡、公孙贺、刘屈氂以宗戚,卫绾、李蔡以士伍,唯王陵、申屠嘉及周亚夫、王商、王嘉有刚直之节,薛宣、翟方进有材,其余皆容身保位,无所建明[2]。至于御史大夫,名为亚相,尤录录不足数[3]。刘向所谓御史大夫有如倪宽[3]者,盖以余人可称者少也。若唐宰相三百余人,除房、杜、姚、宋[5]之外,如魏徵、王、褚遂良、狄仁杰、魏元忠、韩休、张九龄、杨绾、崔甫、陆贽、杜黄裳、裴痨、李绛、李潘、裴度、崔群、韦处厚、李德裕、郑畋,皆为一时名宰,考其行事,非汉诸人可比也。 【注释】 [1]申屠嘉:西汉时梁(治今安徽砀山)人。他膂力过人,能拉强弓硬弩,跟随汉高帝攻打项羽,因军功升任扈从。[2]容身保位,无所建明:明哲保身,没有建立政绩。[3]录录不足数:碌碌无为,不值一提。[4]倪宽:西汉官员,字仲文,千乘(今山东广饶)人。历仕廷尉、掾举侍御史、中大夫、左内史、御史大夫。[5]房、杜、姚、宋:分别为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 【译文】 西汉时期一共有四十五位宰相,除萧何、曹参、魏相、丙吉之外,像陈平、王陵、周勃、灌婴、张苍、申屠嘉都能为相是因是他们是高祖刘邦的老臣,陶青、刘舍、许昌、薛泽、庄青翟、赵周为相因为他们均是功臣王侯的子孙,窦婴、田蚡、公孙贺、刘屈氂为相因为他们是皇亲国戚的缘故,卫绾、李蔡因出身行伍而为相。只有王陵、申屠嘉以及周亚夫、王商、王嘉是因为拥有刚正不阿的气节,薛宣、翟方进凭的是才能,剩下的都是为了明哲保身,没有做出什么业绩来。还有御史大夫,名义上是亚相,实际上却是碌碌无为,不值一提。刘向曾说御史大夫没有像倪宽那样的,大概是剩下的这些人没有可以值得称道的吧。唐朝前后有三百多位宰相,除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之外,像魏徵、王皀、褚遂良、狄仁杰、魏元忠、韩休、张九龄、杨绾、崔皊甫、陆贽、杜黄裳、裴眆、李绛、李潘、裴度、崔群、韦处厚、李德裕、郑畋,都是当时很有名气的宰相,考查一下他们的为人处世,都不是汉朝诸相可以相比的。 【评析】 本文是考察汉朝和唐朝时期,诸位宰相之名与其为人处世。文章中,洪迈对汉唐诸相进行考察,将其身份,品质,业绩等进行比较和批评。比如文中写道“王陵、申屠嘉及周亚夫、王商、王嘉有刚直之节,薛宣、翟方进有材,其余皆容身保位,无所建明”通过对比,突出前者的高洁品质,同时批评了后者贪慕虚荣之心。而且文中还通过对比汉唐宰相的为人处世之道,称赞了唐朝宰相。文中有见解、有看法。
2023-08-25 19:04:581

北宋三大最有学术价值的笔记

一、《容斋随笔》《容斋随笔》内容繁富,议论精当,是一部涉及领域极为广泛的著作,自经史诸子百家、诗词文翰以及历代典章制度、医卜、星历等,无不有所论说,而且其考证辨析之确切,议论评价之精当,皆倍受称道。《容斋随笔》最重要的价值和贡献是考证了前朝的一些史实,如政治制度、事件、年代、人物等,对历代经史典籍进行了重评、辨伪与订误,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更正了许多流传已久的谬误,不仅在中国历史文献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而且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亦意义重大。二、《敕勒歌》《敕勒歌》在布局、结构、风格和表现手法上都有许多杰特之处。但这首诗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文学方面,它也是民族文化间互相影响、南北诗风互相融合的实例。也是中华境内各族从征战对抗走向和解交融的历史见证,是一元主体、多元格局中华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典型个案。其史学和文化学乃至民族学上价值绝不低于文学创作。三、《韦苏州集》《韦苏州集》为韦应物诗集。因其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韦氏工诗,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合称“王孟韦柳”或与陶渊明合称“陶韦”。其古体五言诗成就最大。评点者刘辰翁,号须溪,南宋末期著名词人。曾先后批点汉、唐迄宋诸大家诗文。扩展资料《容斋随笔》分《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共五集七十四卷。其中前四集各十六卷,因书未成而作者过世,故《五笔》仅为十卷。这部书内容范围颇广,资料甚富,包括经史百家、文学艺术、宋代掌故及人物评价诸方面内容。它对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它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
2023-08-25 19:05:061

容斋随笔陈策原文及翻译

南公某文所书皆建昌南城人。曰陈策,尝买骡,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养于野庐,俟其自毙。其子与猾驵计,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官人疑策爱也,秘之。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其人曰:“向见君帑有之,今何靳?”策曰:“然,有质钱而没者,岁月已久,丝力麋脆不任用,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曰:“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曰曾叔卿者,买陶器欲转易于北方,而不果行。有人从之并售者,叔卿与之,已纳价,犹问曰:“今以是何之?”其人对:“欲效公前谋耳。”叔卿曰:“不可。吾缘北方新有灾荒,是故不以行,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遂不复售。而叔卿家苦贫,妻子饥寒不恤也。吕南公有一篇文章所写的都是建昌南城人。一个叫陈策,曾经买骡子,买到一头不能加鞍使用的,不忍心把它转卖给别人,让人在野外的草房里养着,等着它自己死掉。陈策的儿子雨脚猾的市场经纪人商量,趁着经过这里的官人死了马,就磨破了骡子背上的毛,来炫耀这骡子能驮东西而卖它。骡子已经卖出去了,陈策听说了,亲自去追上那个官人。把骡子不能加鞍使用的事告诉他。那个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卖这骡子,就把骡子关起来不让陈策看见。陈策请求用鞍子试一试,骡子的脊骨高得一整天都不能加上鞍子,官人这才感谢而退回了骡子。有一个人到陈策这里来买银器和罗绮(疏薄有花纹的丝织品),陈策不卖给他罗绮。那个人说:“先前还看见您的库房里有罗绮,现在为什么吝惜不卖呢?”陈策说:“是这样,有个人拿罗绮抵押借钱后而死,这罗绮放置的时间很久了,丝力碎脆不耐用,听说您想要用罗绮陪嫁女儿,怎么能够用这种东西使您忧虑呢!”陈策拿来应当卖给他的银器放进很旺的炭火中,他说:“我恐怕抵押这个东西的人或许得到的不是真的银器,所以为您验一验它。”……有一个叫曾叔卿的,他买了一批陶器想要转运北方交换物品,可是没有成行。有人到曾叔卿那里要求把陶器一并卖给他,曾叔卿把陶器交给他,已收了钱,仍然问道:“现在把这些东西运到哪里去呢?”那个人说:“我想要效仿您先前的打算。”曾叔卿说:“不行,我因为北方刚发生灾荒,因此不把这些陶器运去交换物品,现在难道应该不告知以至使您受害吗?”于是不再卖陶器给那个人。其实曾叔卿家很贫苦,妻子儿女受饥寒他也不顾虑了。
2023-08-25 19:05:281

《容斋随笔·孙权称至尊》译文与赏析

孙权称至尊 孙权称至尊 【原文】 陈寿《三国志》,固多出于一时杂史,然独《吴书》称孙权为至尊,方在汉建安为将军时,已如此,至于诸葛亮、周瑜,见之于文字间亦皆然。周瑜病困,与权书曰:“曹公在北,刘备寄寓,此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破曹公还,权迎之,肃曰:“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吕蒙遣邓玄之说郝普曰:“关羽在南郡[3],至尊身自临之。”又曰:“至尊遣兵,相继于道[4]。”蒙谋取关羽,密陈计策[5],曰:“羽所以未便[6]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陆逊谓蒙曰:“下见至尊,宜好为计。”甘宁欲图荆州,曰:“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至尊当早规之。”权为张辽掩袭,贺齐曰:“至尊人主,常当持重[7]。”权欲以诸葛恪典掌[8]军粮,诸葛亮书与陆逊曰:“家兄年老,而恪性疏,粮谷军之要最,足下[9]特为启至尊转之。”逊以白权。凡此之类,皆非所宜称,若以为陈寿作史虚辞,则魏、蜀不然也。 【注释】 [1]寄寓:寄居,依附。[2]垂虑之日:日日思考的事情。鲁肃破曹公:鲁肃和周瑜联合诸葛亮在赤壁大败曹操。[3]南郡:古代我国的一个郡,始置于秦朝,治所在江陵县(今湖北荆州)。唐代南郡更名为江陵郡,后来又改为江陵府。[4]相继于道:已经出发,相继在路上了。[5]密陈计策:暗地里筹划布置计策。[6]便,便利,顺利。[7]持重:行事慎重;谨慎稳重,不轻浮。[8]诸葛恪:诸葛亮之兄诸葛瑾的长子,才思敏捷、善于应对。孙亮继位后,诸葛恪掌握了吴国大权,骄奢轻敌,被孙峻联合孙亮设计杀害,夷灭三族。典掌:掌管。[9]足下:常用于对平辈或是朋友之间的敬称。 【译文】 陈寿的《三国志》,大多数的内容都出自当时的各种杂史中,不过只有在《吴书》中称孙权为“至尊”,还在汉献帝建安时期当将军时,就是这样。关于诸葛亮、周瑜,出现在文字中记载的也都是这样。周瑜患重病时,给孙权写一封信,其中对孙权说:“曹操在北方,刘备寄居于江东,这是‘至尊"您日夜思虑的事啊!”鲁肃大胜曹操归来,孙权前去迎接他,鲁肃对他说:“祝愿‘至尊"威震四海。”吕蒙派遣邓玄前去劝说郝普,说:“关羽的军队在南郡(今湖北江陵),‘至尊"正好面对着他。”又说:“‘至尊"调遣的军队,已经陆陆续续赶在路上了。”吕蒙谋划着要攻打关羽,秘密报告计谋给他,说:“关羽之所以不能向东扩展他的领地,是因为‘至尊"圣明,我吕蒙还在这里坚守啊。”陆逊对吕蒙说:“阁下见到‘至尊",应当好好地出谋划策。”甘宁想要攻占荆州,说:“刘表没有深谋远虑,他的儿子又都顽劣,‘至尊"应当早作打算。”孙权被张辽偷袭,贺齐说:“‘至尊"是主公,应当稳固坚守。”孙权欲派诸葛恪管理军粮押运的职务,诸葛亮写信给陆逊说:“我哥哥年岁已大,而他的性格马虎粗糙,粮草是军中最重要的部分,请您转告‘至尊",不要让诸葛恪掌管军粮。”陆逊将诸葛亮的话告诉了孙权。像上述这些,都不应该这样称呼的。如果认为这是陈寿写史时用的不真实之辞,但魏、蜀人说话则不应当这样用辞。 【评析】 至尊,此词原意为至尊无上的地位,而古代又多指皇位,成了皇帝一词诸多代称的一种。本文中,洪迈举例叙述了孙权尚未称帝,却被称为“至尊”的一些现象,对此他认为这样的称呼不当。这篇文章首先写道陈寿《三国志》大多内容都出自于杂史,但只有《吴书》中称孙权为“至尊”,然后列举诸葛亮、周瑜、鲁肃、吕蒙等诸多贤人将才都称孙权为“至尊”的例子说明这种现象的存在。洪迈认为孙权为称帝,就被称为“至尊”是“非所宜称”,最后有说道“若以为陈寿作史虚辞,则魏、蜀不然也”,似乎是认为陈寿在《吴书》中对孙权的称呼不当。
2023-08-25 19:05:351

《容斋随笔·娑罗树》译文与赏析

娑罗树 娑罗树 【原文】 世俗多指言月中桂为娑罗树,不知所起。案《酉阳杂俎》云:“巴陵有寺,僧房床下,忽生一木,随伐而长,外国僧见曰,此娑罗也。元嘉中,出一花如莲。唐天宝初,安西进娑罗枝,状言:‘臣所管四镇拔汗郍国,有娑罗树,特为奇绝,不比凡草,不止恶禽,近采得树枝二百茎以进。"”予比得楚州淮阴县唐开元十一年海州刺史李邕所作《娑罗树碑》云:“非中夏物土所宜有者,婆娑十亩,蔚映千人[1]。恶禽翔而不集,好鸟止而不巢。深识者虽徘徊仰止而莫知冥植,博物者虽沉吟称引而莫辨嘉名。随所方面,颇证灵应,东瘁则青郊苦而岁不稔[2],西茂则白藏泰而秋有成。尝有三藏义净,还自西域,斋戒瞻叹。于是邑宰张松质请邕述文建碑。”观邕所言,恶禽不集,正与上说同。又有松质一书答邕云:“此土玉像,爱及石龟,一离淮阴,百有余载,前后抗表,尚不能称,赖公威德备闻,所以还归故里,谨遣僧三人,父老七人,赍状拜谢。”宣和中,向子諲过淮阴,见此树,今有二本,方广丈余,盖非故物。蒋颖叔云:“玉像石龟,不知今安在?”然则娑罗之异,世间无别种也。吴兴芮烨国器有《从沈文伯乞娑罗树碑》古风一首云:“楚州淮阴娑罗树,霜露荣悴今何如?能令草木死不朽,当时为有北海书。荒碑雨侵涩苔藓,尚想墨本传东吴。”正赋此也。欧阳公有《定力院七叶木》诗云:“伊洛多佳木,娑罗旧得名。常于佛家见,宜在月宫主。扣砌阴铺静,虚堂子落声。”亦此树耳,所谓七叶者未详。 【注释】 [1]蔚映千人:可供数千人乘凉。[2]岁不稔:一年没有收成。 【译文】 世间大多数的人会把把月中的桂树说成是娑罗树,却不知它的由来。根据《酉阳杂俎》中所说:“巴陵有座寺庙,寺庙中的僧人所住房屋中床底下,忽然长出一棵小树苗,砍掉之后又随即长了出来,外国僧人看后说:这是娑罗树。宋文帝元嘉年间,这棵树盛开一朵貌似莲花的花。唐玄宗天宝初年,安西进献了娑罗树枝。在呈给皇帝的奏章上说:‘臣所管辖的四镇拔汗郍国地区,有娑罗树生长,长得十分奇特罕见,不同于普通的花草树木,凶猛的飞禽也不敢在树上停留,近期采取了二百株树枝进献朝廷。"”不久前,我在楚州淮阴县时,看到唐开元十一年曾担任过海州刺史的李邕所写的《娑罗树碑》。其中说:“娑罗树不适宜在中原土壤气候下生长,一棵婆娑树能够占十亩地,可供千余人遮阴乘凉,凶猛的飞禽在上面盘旋而不敢落下,益鸟虽敢在树上停留但不筑巢,知识渊博的人虽然总是在树下徘徊仔细仰首观察,但也不知道为何它能够长得如此高大枝繁叶茂,见识博闻的人虽然吟咏赞叹却也无法辨认它的美名。它的任何一个部位发生变化,就会有事情发生,非常灵验。如果娑罗树的东侧枝叶出现枯萎,那么在它东部的地区就会发生大旱并且当年欠收,如果它的西侧枝繁叶茂,那么西部地区就会风调雨顺并且秋季大丰收。过去曾有三藏义净,从西域返回时,也在此斋戒瞻仰赞叹。于是当地的县令张松质就邀请李邕撰文刻字立碑。”看到李邕的记述中,也有恶鸟不在树上聚集的描述,正好和《酉阳杂俎》中的说法相同。此外,还有张松质写给李邕的一封回信,上面说:“这里的玉像以及石龟,被移出淮阴县已有一百多年了,前后很多次上奏朝廷,请求归还这些遗物,都没能如愿。如今听闻您在朝中德高望重,希望能够依靠您的德望,使这些遗物得以归还故里。为此,特派遣僧人三名,乡中父老七人,携带状文前往你那里拜谢。”宋朝徽宗宣和年间,向子湮路过淮阴,见到娑罗树,现在有二棵,长宽仅有一丈多,已不是过去的娑罗树了。蒋颖叔说:“这里的玉像、石龟,不知现在都在什么地方?”然而,娑罗树的奇异形状,世上也没有其他的品种了。吴兴人芮国器曾写有《从沈文伯乞娑罗树碑》古风诗一首:“楚州淮阴娑罗树,霜露荣悴今何如?能令草木死不朽,当时为有北海书。荒碑雨侵涩苔藓,尚想墨本传东吴。”诗文中所说的正是娑罗树。欧阳修的《定力院七叶木》诗中说:“伊洛多佳木,娑罗旧得名。常于佛家见,宜在月宫生。金口砌阴铺静,虚堂子落声。”说的也是这种树。但这里所说的七叶,没有详细说明。 【评析】 本文介绍娑罗树这种奇特的植物。娑罗树,又名波罗叉树,摩诃娑罗树、沙罗树。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以南的地带,从缅甸一直延伸到印度、孟加拉国和尼泊尔。为龙脑香科、娑罗树属,多年生乔木。树身高大,叶为长卵形而尖,表面光滑,花淡黄色,萼及花瓣外有灰色刚毛。“娑罗”在梵文中是“高远”的意思。相传摩耶夫人在兰毗尼园中,手扶娑罗树,产下释迦牟尼。玄奘在印度求学时,此树已经枯死。后释迦牟尼在拘尸那罗城外,跋提河边的娑罗树下圆寂,玄奘也曾造访过此处。龙树在《十住毗婆沙论》中说,毗首婆伏佛在娑罗树下成道。因此,此树在佛教中受到很大的尊敬,被认为是一种神圣的树木。 欧阳修的《定力院七叶木》诗中所指的七叶树,说它原名娑罗树,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娑罗树的主要分布地在南方,因此李邕所作《娑罗树碑》说其“非中夏物土所宜有者”。“伊洛”所指的中原地区没有娑罗树,现在只在云南省盈江县有娑罗树林。北方寺院中常见的树是七叶科、七叶属落叶乔木,名为中国七叶树,以七片掌状复叶而得名,与单叶的娑罗树差别很大。北京潭柘寺有一棵七叶树,身高25米,胸径5.2米,树龄已经有800多年。在各种文献中,常常把娑罗树、七叶树和菩提树相混淆,这是因为中国很少见到真正的娑罗树,于是就给不同的植物冠上了相同的名字。
2023-08-25 19:05:431

《容斋随笔》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容斋随笔》(洪迈)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4CKMjsgqUr4Cx-2gq6WtMQ 提取码:uvfi书名:容斋随笔作者:洪迈豆瓣评分:8.4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年份:1998-03
2023-08-25 19:05:501

《容斋随笔·门生门下见门生》译文与赏析

门生门下见门生 门生门下见门生 【原文】 唐裴尚书年老致政[1]。清泰初,其门生马裔孙[2]知举[3],放榜后引新进士谒谢[4]于裴,裴欢宴永日,书一绝云:“宦途最重是文衡,天与愚夫作盛名。三主礼闱今八十,门生门下见门生。”时人荣之。事见苏耆《开谭录》。予以《五代登科记》考之,裴在同光中三知举,四年放进士八人,裔孙预焉。后十年,裔孙为翰林学士,以清泰三年放进士十三人,兹所书是已。裔孙寻拜相,新史亦载此一句云。白乐天诗有《与诸同年贺座主高侍郎新拜太常同宴萧尚书亭子》一篇,注云:“座主于萧尚书下及第。”予考《登科记》,乐天以贞元十六年庚辰中书舍人高郢下第四人登科,郢以宝应二年癸卯礼部侍郎萧听下第九人登科,迨郢拜太常时,几四十年矣。听自癸卯放进士之后,二十四年丁卯,又以礼部尚书再知贡举,可谓寿俊。观白公所赋,益可见唐世举子之尊尚主司也。 【注释】 [1]致政:犹致仕。指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2]马裔孙,字庆先,棣州商河人。唐末帝即位,用为翰林学士、户部郎中、知制诰,赐金紫,未满岁,改中书舍人、礼部侍郎。[3]知举:负责主持科举考试。[4]谒谢:晋见道谢。 【译文】 后唐裴尚书年老辞官居家。后唐末帝清泰初年,他的门生马裔孙负责主持科举考试,放榜以后,带领新科进士到裴暤府上谢恩,裴暤很高兴并摆宴与他们畅饮了一整天,还写了一首绝句说:“宦途最重是文衡,天与愚夫作盛名。三主礼闱今八十,门生门下见门生。”当时的人都认为这是极大的荣耀。这件事是从苏耆写的《开谭录》一书中看到的。我根据《五代登科记》一书考证此事,裴暤在后唐庄帝同光年中曾三次负责主持科举考试,同光四年录取了八名进士,马裔孙就在其中。过了十年,马裔孙为翰林学士,清泰三年一共录取了十三名进士,这个地方《开谭录》一书中记载的没有错误。马裔孙不久就当上了丞相,《新五代史》也记载了这样一句话。白居易的诗集中有《与诸同年贺座主高侍郎新拜太常同宴萧尚书亭子》一首。诗的注释说:“今科座主高郢侍郎是萧昕尚书门下及第。”我又根据《登科记》对此事进行了考证,白居易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癸卯在中书舍人高郢门下以第四名进士及第,高郢于宝应二年癸卯在礼部侍郎萧昕门下以第九名及第,等到高郢升迁为太常卿时,几乎过了四十年了。萧昕自从宝应二年癸卯负责主持科举考试以后,二十四年后的贞元三年丁卯,又以礼部尚书之职再次负责科举考试,真可以说是长寿之俊了。看到白居易诗中所记述的这些事,就更可以看出唐代的举人们真的是很尊重主考的座主啊! 【评析】 本文讲述了唐代裴皞受门生尊重的故事。其《示门生马侍郎胤孙》诗中“门生门下见门生”也成为佳句。门生原指学生或依附世族供役使的人。后来科举制度发展,读书人参加县、省、全国三级考试。县试合格者为秀才;省为乡试,考中者为举人;全国为会试,考中者为贡士。若考中举人或贡士,则要拜本科的主考官为座主,而座主则称这些弟子为门生。贡士要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合格就成为进士,具备做官的资格。由于进士的座主是皇帝本人,所以进士常自称为“天子门生”。座主兼有老师和仕途领路人的双重身份,担任会试的主考官的一般都是皇上的股肱大臣,他们一旦掌握大权,便会提携重用自己的门生。所以门生对座主无不奉事惟谨。这里面除了师生之间的道义,也含蕴了一些功利的因素。
2023-08-25 19:06:031

《容斋随笔·王安石弃地》译文与赏析

王安石弃地 王安石弃地 【原文】 熙宁七年,辽主洪基遣泛使萧禧来言河东[1]地界,未决。八年再来,必欲以代州天池分水岭为界。诏询于故相文彦博、富弼、韩琦、曾公亮以可与及不可许之状,皆以为不可。王安石当国,言曰:“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于是诏不论有无照验[2],擗拨与之。往时界于黄嵬山麓,我可以下瞰其应、朔、武[3]三州,既以岭与之,虏遂反瞰忻、代[4],凡东西失地七百里。案,庆历中,辽求关南十县,朝廷方以西夏为虑,犹不过增岁币以塞其欲,至于土地,尺寸弗与。熙宁之兵力胜于曩[5]时,而用萧禧坚坐都亭之故,轻弃疆场设险要害之处。安石果于大言,其实无词以却之也。孙权谓:“鲁肃劝吾借刘玄德地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关羽不足忌。"此子敬内不能辨,外为大言耳!”安石之语亦然。 【注释】 [1]河东:今山西太原一带。[2]照验:查验;勘合。[3]应:应州,今山西应县。朔:朔州,今山西朔县。武:武州,今山西神池县。[4]忻:忻州,今山西忻县。代:代县,今山西代县。[5]曩(nǎng):以往,从前,过去的。 【译文】 神宗熙宁七年,辽朝皇帝洪基派遣使者萧禧来我宋朝谈判河东(今山西太原)一带的边界问题,没有达成协议。八年后又一次与我国进行了谈判,一定要以代州(今山西代县)天池分水岭为辽宋之界。神宗询问前宰相文彦博、富弼、韩琦、曾公亮是否可以接受辽朝的要求。这些前宰相均认为不可以接受。当时王安石正担任宰相一职,他对神宗说:“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于是神宗下诏说无论勘验与否,就按辽朝所提的意见以天池分水岭为界。过去边界在黄嵬山麓,我宋朝可以俯瞰辽人的应州(今山西应县)、朔州(今山西朔县)、武州(今山西神池县),现在既然已将分水岭划割辽朝,辽人反而可以俯瞰我忻州(今山西忻县)、代县(今山西代县),从东到西共损失土地七百里。据考察,仁宗庆历年间,辽朝向我宋朝要取关南十县的地方,当时朝廷正在为西夏一带担忧,只不过是通过增加岁帛来填塞辽人的欲望,至于土地,寸尺都没有给他们。熙宁时期的兵力胜过庆历时期,只因萧禧誓不罢休的缘故,致使我宋朝轻易放弃了边疆险要之地。王安石平时总是说治国安邦之类的话,在关键时刻竟也没有办法拒接辽朝的要求。孙权曾经说过:“鲁肃劝我将荆州地方借给刘玄德,说:‘帝王治国,要灵活运用形势,关羽不足以惧怕。"这是子敬不能辨别形势,空说大话罢了!”王安石所说的话也是这样。 【评析】 从历史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事情的真相。辽国趁宋夏交兵之际,趁机要挟宋国解决边境争端,宋神宗害怕两线作战,故而割地,这是再清楚不过的事。割地卖国的事不知怎的却污到王安石头上。“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怕是王安石讲过,但决非割地时讲的,而是在这之前。王安石的先灭西夏再灭辽的战略决策,必定使他采取稳住辽国的计策,说这话也是必然。没有雄心统一天下的人是不明白其中道理的。 三国鲁肃借荆州同样是这个道理,不借荆州谁来抗曹?以一个并不安定的荆州换取刘备对抗曹操,难道不是绝佳的上计。莫不成非要等到刘备用武力来取荆州才好,孙刘交恶,曹操得志,荆州最终还是曹操的。至于鲁肃说,关羽不足忌,难道不是一针见血。孙吴取荆州何等样的轻松,这关键难道不在关羽身上,是关羽的傲慢让孙权兵不血刃。鲁肃实在是东吴第一谋臣!
2023-08-25 19:06:111

洪迈的容斋随笔

《容斋随笔》共《五笔》,74卷,1220则。其中,《容斋随笔》16卷,329则;《容斋续笔》16卷,249则;《容斋三笔》16卷,248则;《容斋四笔》16卷,259则;《容斋五笔》10卷,135则。据作者宋朝洪迈自述,《容斋随笔》写作时间逾经近四十年。是其多年博览群书、经世致用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容斋随笔》是全书的总名,分为《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随笔》先后用了18年的精力,《续笔》用了13年,《三笔》5年,《四笔》不到一年;洪迈没有说《五笔》写了多少年,因为还没有按原计划写完16卷,只写到十卷便去世了。他为《四笔》写序时,是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九月,那么,自此以后至其嘉泰二年(1202年)去世中的五年左右时间,应当就是他写作《五笔》的时间。积40多年的时间写出一部巨著,应该说是不多见的。之所以历时长久,主要是尤其笔记体这一性质所决定的。显然,必须费时读千百部书,才能集腋成裘。
2023-08-25 19:06:191

《容斋随笔·李太白》译文与赏析

李太白 李太白 【原文】 世俗多言李太白在当涂采石[1],因醉泛月于江,见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故其地有捉月台。予按李阳冰[2]作太白《草堂集序》云:“阳冰试弦歌[3]于当涂,公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为序。”又李华[4]作《太白墓志》,亦云:“赋《临终歌》而卒。”乃知俗传良[5]不足信,盖与谓杜子美[6]因食白酒牛炙而死者同也。 【注释】 [1]采石:即采石矶,在今安徽当涂县境内。[2]李阳冰:字仲温,是李白的堂叔,宝应元年(762)任当涂县令,为李白诗集作序。[3]试弦歌:担任县令。[4]李华:字遐叔,天宝间官监御史,为权幸所嫉,后去官归隐,为李白写墓志。[5]良:这里是实在的意思。[6]杜子美:名甫,字子美。唐代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历官检校工部员外郎,故有杜工部之称。后人还称其为“诗圣”。 【译文】 世俗都说李白在当涂的采石矶,夜间因喝醉了酒在江上划船,看见月亮的影子映在水中,便俯身捞取,却失足溺水身亡。所以采石矶就有了捉月台。我考察了李阳冰为李白所作的《草堂集序》,上面说:“李阳冰曾在当涂担任县令,当时李白病得很严重,有草稿一万卷还没有修订,于是在枕头上把文稿交给我,让我作序。”又有李华撰写的《太白墓志》中也说:“李白是写了《临终歌》而死。”据此可知,世俗的传言实在是不可信,大概是与传言杜甫因喝了白酒,吃了烤牛肉而死一样的荒诞可笑吧。 【评析】 不可轻易听取谣言。世俗传言说李白是因为喝醉了酒,失足溺水身亡。而经过作者考证得知,李白是因为在病重的情况下写诗而亡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世俗上的传言不一定就是真的,我们可以一听而过,但不能全部都信以为真,一定要通过科学的考察证明才可以。
2023-08-25 19:06:431

容斋随笔适合什么人看?

根据自己的文化水平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读本。如果是初中、小学程度的,就选择普通话翻译本。如果高中程度且古文言文不错的,可选择那些简析本。如果是较专业的,可选择那些古典本。如果是不想花钱,可以在网上下载那些免费的电子版本。内容简介《容斋随笔》内容繁富,议论精当,是一部涉及领域极为广泛的著作,自经史诸子百家、诗词文翰以及历代典章制度、医卜、星历等,无不有所论说,而且其考证辨析之确切,议论评价之精当,皆倍受称道。《容斋随笔》最重要的价值和贡献是考证了前朝的一些史实,如政治制度、事件、年代、人物等,对历代经史典籍进行了重评、辨伪与订误,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更正了许多流传已久的谬误,不仅在中国历史文献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而且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亦意义重大。
2023-08-25 19:06:501

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的意思

吕南公有一篇文章所写的都是建昌南城人。一个叫陈策的人,曾经买到一头不能加鞍使用的骡子,不忍心把它转卖给别人,让人在野外的草房里养着,等着它自己死掉。陈策的儿子与狡猾的市场经纪人商量,趁着经过这里的官人死了马,就磨破了骡子背上的毛,来炫耀这骡子能驮东西而卖它。骡子已经卖出去了,陈策听说了,亲自去追上那个官人,把骡子不能加鞍使用的事告诉他。那个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卖这骡子,就把骡子关起来不让陈策看见。陈策请求用鞍子试一试,骡子的脊骨高得一整天都不能加上鞍子,官人这才感谢而退回了骡子。有一个人到陈策这里来买银器和罗绮,陈策不卖给他。那个人说:“先前还看见您的库房里有罗绮,现在为什么吝惜不卖呢?”陈策说:“是这样,有个人拿罗绮抵押借钱后而死,这罗绮放置的时间很久了,丝力碎脆不耐用,听说您想要用罗绮陪嫁女儿,怎么能够用这种东西使您忧虑呢!”陈策拿来应当卖给他的银器放进很旺的炭火中,他说:“我恐怕抵押这个东西的人或许得到的不是真的银器,所以为您验一验它。”扩展资料《陈策为人诚实》这篇文章选自宋朝洪迈撰写的文言笔记小说《容斋随笔》。洪迈学识渊博,著书极多,文集《野处类稿》、志怪笔记小说《夷坚志》、编纂的《万首唐人绝句》、笔记《容斋随笔》等等,都是流传至今的名作。《容斋随笔》共《五笔》,74卷,1220则。其中,《容斋随笔》16卷,329则;《容斋续笔》16卷,249则;《容斋三笔》16卷,248则;《容斋四笔》16卷,259则;《容斋五笔》10卷,135则。据作者宋朝洪迈自述,《容斋随笔》写作时间逾经近四十年,是其多年博览群书、经世致用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书中内容博大,从经史子集到诗词文翰,从典章制度到医卜星历,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其考证辨析之确切,议论评价之精当,备受称道。此书的学术性和可读性决不亚于任何一部史书,其中的政治历史、人物佚事、文章典籍,甚至各朝各代的制度无所不包,堪称宋朝之前的百科全书。
2023-08-25 19:07:161

容斋随笔卷一 八月端午 裴晋公 进士试题翻译

八月端午唐玄宗因为自己是八月五日出生,所以将这一天命名为千秋节(怎么跟朝鲜的金core似的)。(玄宗朝的大臣)张说在《上大衍历序》(大衍历是玄宗朝时颁布的历法)中说:谨以开元十六年八月端午这天红光满室(祥瑞啊祥瑞)的夜晚敬献。《唐类表》中有玄宗朝另一位大臣宋璟《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中说:月亮只有秋天第二个月(仲秋)时最好;太阳端午最明亮(是不是有点隐隐逸唐玄宗为太阳拍马屁的意思呢?)。然而凡是每月的五日都可以成为端午的。裴度修禊的故事(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顺便春游下)唐开成二年三月三日,河南尹李待价要在洛水河畔举行祭祀,前一天告知了河南留守裴度。裴度第二天召集了太子少傅白居易,太子宾客萧籍、李仍叔、刘禹锡,中书舍人郑居中等十五人一起在舟中摆起酒席,从早到晚,先是玩水嬉戏,后来又招歌伎唱歌跳舞,一边是纸墨笔砚准备吟诗作赋,另一边是美酒,就像是在仙境一样,一旁围观的群众很多。裴公先写了一段,周围的人纷纷相继应和,白居易写了十二句诗呈上,此诗收录在了白居易的文集中。现在人描写三月三日上巳节(和修禊活动差不多),很少引用这个故典。我查考《裴公传》,裴晋这一年起用为河东节度使,开成三年因病乞求回洛阳养老。唐文宗上巳节时在曲江招待群臣,裴度没有参加。皇帝特地赐给他一首诗,诗者刚到裴度家门口他正好去世。离前一年他们饮酒作乐正好一年。然而白居易还有一篇诗作叫《奉命应和裴劳大人三月上巳节在太原龙泉游玩兼回忆去年在洛水游玩之作》,这首诗写于开成三年,那么裴度应该(不是这一年死的)是开成四年死的。新史(《新唐书》?)上写他开成三年死应该是写错了。宰相表中记载他开成三年十二月升任中书令,开成四年三月去世。而帝王本纪已经佚失,唯独旧史(《旧唐书》)的纪,传中记载的是对的。
2023-08-25 19:07:231

《容斋随笔·南夷服诸葛》译文与赏析

南夷服诸葛 南夷服诸葛 【原文】 蜀刘禅时,南中诸郡叛,诸葛亮征之,孟获[1]为夷汉所服,七战七擒,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蜀志》所载,止于一时之事。国朝淳化中,李顺乱蜀,招安使雷有终遣嘉州[2]士人辛怡显使于南诏,至姚州,其节度使赵公美以书来迎,云:“当境有泸水,昔诸葛武侯戒曰:‘非贡献征讨,不得辄渡此水;若必欲过,须致祭,然后登舟。"今遣本部军将赍金龙二条、金钱两千文并设酒脯,请先祭享而渡。”乃知南夷[3]心服,虽千年如初。呜呼,可谓贤矣!事见怡显所作《云南录》。 【注释】 [1]孟获:是三国时期南中一带少数民族的首领,曾经起兵反叛蜀汉,后来被诸葛亮七擒七纵并降服。[2]嘉州:今四川乐山一带。[3]南夷:古代的少数民族。 【译文】 蜀国后主刘禅时期,南中的几个郡发生叛乱,诸葛亮出兵讨伐,孟获是当时被夷民汉人所佩服的人,跟诸葛亮打了七次仗,每次均被抓住,他说:“先生有上天的威严,我南夷之人不会再叛乱了。”《蜀志》中所记载的,只是一段时期的事情。在宋太宗淳化年间,李顺反叛蜀国,招安使雷有终派遣嘉州士人辛怡显出使南诏,到达姚州后,当地节度使赵公美用书信来迎接,说:“当地境内有条泸水,过去诸葛亮曾告诫说:‘如果不是贡献或是征讨,就不得渡过这条河;倘若一定要过,就必须祭祀,然后才可以登舟过河。"现在,我已经派本部将士带两条金龙、二千文金钱并摆下酒肉,请先祭祀之后再渡河。”由此可见,南夷人对诸葛亮是很佩服的,虽然过了千年却和当初一样。唉!真可称之为贤才啊!这件事被记载到了辛怡显所作的《云南录》中。 【评析】 诸葛亮之所能使南夷人对他心悦诚服,除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外,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以理服人。孟获,跟诸葛亮打了七次仗,被擒获了七次,也被诸葛亮放了七次,最后,孟获心悦诚服,真心诚意地佩服诸葛亮,而不再与朝廷作对,即使是在千年之后,南夷人依然谨记诸葛亮的告诫。
2023-08-25 19:07:311

《容斋随笔·汉重苏子卿》译文与赏析

汉重苏子卿 汉重苏子卿 【原文】 汉世待士大夫少恩,而独于苏子卿[1]加优宠,盖以其奉使持节,褒劝忠义也。上官安谋反,武子元与之有谋,坐死[2]。武素与上官桀、桑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3]其奏。宣帝立,录群臣定策功,赐爵关内侯者八人,刘德、苏武食邑[4]。张晏曰:“旧关内侯无邑,以武守节外国,德宗室俊彦,胡特令食邑。”帝闵武年老,子坐事死,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曰:“前发匈奴时,胡妇实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赎之。”上许焉。通国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以武着节老臣,令朝朔望[5],称祭酒,甚优宠之。皇后父、帝舅、丞相、御史、将军皆敬重武。后图画中兴辅佐有功德知名者于麒麟阁,凡十一人,而武得预。武终于典属国,盖以武老不任公卿之故。先公絷留[6]绝漠十五年,能致显仁皇太后音书,蒙高宗皇帝有“苏武不能过”之语。而厄于权臣,归国仅升一职,立朝不满三旬,讫于窜谪南荒恶地,长子停官。追诵汉史,可为痛哭者已!又案武本传云:“奉使初还,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7]。昭帝时,免武官。后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张安世荐之,即时召待诏,数进见,复为典属国。”然则豫定策时,但以故二千石耳。而《霍光传》连名奏昌邑王时,直称典属国,宣纪封侯亦然,恐误也。 【注释】 [1]苏子卿:苏武,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西汉大臣。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前100)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方获释回汉。苏武死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2]坐死:因连坐被处死。[3]寝:搁置,这里指压下的意思。[4]食邑: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又称采邑、采地、封地。[5]朔望:每月的初一,十五。朔,正是农历每月的初一。望,一般在农历每月十五或十六日。[6]絷留:拘禁;束缚。[7]二千石:汉官秩以万石为最高,中二千石次之,真二千石再次,后一级就是两千石,其下有比二千石。后面的“后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官名”中二千石指的是官名,汉官秩,又为郡守(太守)的通称。汉郡守俸禄为两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因有此称。 【译文】 汉朝对待士大夫刻薄寡恩,但唯独对苏武恩宠有加,这是因为他奉命出使时一直都保持着节操,以此来褒奖勉励他的忠肝义胆。上官安谋反,苏武的儿子苏元参与了这次密谋,结果被斩杀。苏武素来与上官桀、桑弘羊有老交情,数次被燕王指控,他的儿子又参与谋反,廷尉上奏请求皇上逮捕苏武,霍光把奏章压了下来。宣帝即位,奖励群臣中在做决策中有功的人,封赏关内侯爵位者八人,其中刘德和苏武还有食邑。张晏说:“过去关内侯爵是没有食邑的,因为苏武出使时一直保持节操,刘德又是宗室中非常出类拔萃的,因此破例赐给他们食邑。”宣帝怜悯苏武年老,儿子又牵连被杀,于是询问苏武身边的侍从:“苏武在匈奴待了那么长时间,有没有儿子?”苏武回答说:“以前住在匈奴时,我的匈奴籍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叫通国,也曾捎过信来,希望通过使者把他赎回来。”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苏通国到了汉朝后,皇帝任命他为郎,又任命苏武弟弟的儿子为右曹,因苏武是坚持气节的老臣,让他每月初一、十五上朝,称为祭酒,十分的恩宠有加。皇后的父亲、皇帝的舅舅、丞相、御史、将军都很尊重苏武。后来把中兴辅佐有功知名将帅的画像挂在了麒麟阁中,一共十一人,苏武也是其中一个。苏武的官职最后为典属国,是因为他年事已高不能担任公卿的缘故。先父在金朝被囚禁十五年,能从金国带回显仁皇太后的书信,高宗夸奖他“苏武的功劳也不能超过他”,但由于受制于有权势的大臣,回国后官位只升了一级官职,在朝中当官还不到三十天,就被贬谪到南方荒凉恶劣的地方,我的长兄被罢官。追读汉朝历史,真是叫人心痛不已!又案《汉书·苏武传》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刚刚回朝,就被任命为典属国,俸禄是两千石。汉昭帝时,苏武被罢免官职。后来他以原是两千石的身份和别人合谋拥立宣帝,宣帝即位后,他被赐为关内侯爵位。张安世举荐他,宣帝立即下诏让他等待任命,数次见到宣帝,恢复了典属国的职务。”可见,他在参与策立宣宗的密谋时,只是以两千石官员的身份进行的,《汉书·霍光传》说他和苏武联名上奏说昌邑王时,直接称苏武为典属国,《汉书·宣帝本纪》说苏武在这时也已封侯,恐怕都是记载出现了错误吧。 【评析】 苏武,字子卿,天汉元年(前100)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国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匈奴单于采用种种方法威逼利诱苏武,劝其投降,都遭到苏武义正辞严的拒绝。单于无可奈何,便把他流放到人迹罕至、荒原千里的北海(今贝加尔湖)边放羊,并宣称要等公羊生下羊羔,才放苏武回去。苏武在那里历尽艰辛,经常以挖掘野鼠穴中的草籽为食,但他出使时所持的汉节却从不离身,天长日久,节上的毛全都脱落了。即使这样,仍未动摇他对汉朝的忠心。汉朝曾多次向匈奴索要苏武回国,匈奴皆伪称苏武已死。后来汉使探知苏武的下落,便对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苑中射下一只雁,雁足上系有帛书,说苏武现在北海。”单于大惊,只好允许苏武随汉使回国。苏武在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出使时尚在壮年,回国时已经须发尽白了。为了表彰他不辱汉节的功绩,昭帝封他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宣帝时,被赐爵关内侯。苏武留胡节不辱的爱国精神,也受到后人们的敬仰。 汉代是中华民族民族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之一,国力的强盛催生出“大汉雄风”。尤其是经过文景之治,到武帝时期,对外坚持不妥协、不投降的政策。这也是苏武得到朝廷褒奖的根本原因。与之相对的是李陵。虽然他在抗击匈奴的战斗中屡立功勋,但是最后却因为有投降的举动而被夷三族。引起洪迈感慨的,还有自己的祖父洪皓的遭遇。洪皓出使金国,被扣留十五年,简直是“宋代苏武”。但是这样的人却因为官员相互倾轧,不仅得不到重用,反而被贬斥。这恐怕就是宋朝亡于外国的根本原因所在吧。值得注意的是,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洪迈也受命出使金国。他刚到那里时,颇能表现一点堂堂使臣的气派。可是金人蛮横地把他关在使馆之中,从早到晚不供给一点食物。洪迈便被压垮了,他马上表示屈服,同意向金人磕头跪拜,称臣乞怜。后来太学生写了一首《南乡子》讽刺他:“洪迈被拘留,稽首垂哀告敌仇。一日忍饥犹不耐,堪羞!苏武争禁十九秋。厥父既无谋,厥子安能解国忧?万里归来夸舌辩,村牛!好摆头时便摆头。”不知他当时是何感想。
2023-08-25 19:07:381

《容斋随笔·闽俗诡秘杀人》译文与赏析

闽俗诡秘杀人 闽俗诡秘杀人 【原文】 奸凶之民,恃富逞力,处心积虑,果[1]于杀人。然揆之以法,盖有敕律所不曾登载,善治恶者,当原情定罪,必致其诛可也。闽中习俗尤甚,每执缚其仇,穷肆残虐。或以酒调锯屑逼之使饮,欲其黏着肺腑,不能传化[2],驯致痰渴之疾。或炒沙镕蜡灌注耳中,令其聋聩。或以湿荐[3]束体,布裹卵石痛加殴棰,而外无痕伤。或按擦肩背,使皮肤宽皱,乃施针刺入肩井,不可复出。或以小钓钩藏于鳅鱼之腹,强使吞之,攻钻五脏,久而必死。凡此术者,类非一端,既痕肿不露于外,检验不得而见情犯,巨蠧[4]功意两恶[5]而法所不言。颜度鲁子[6]为转运使,尝揭榜禁约。予守建宁,亦穷治一两事,吴、楚间士大夫宦游于彼者,不可不察也。 【注释】[1]果:手法强悍。[2]传化:消化排泄。[3]荐:草席,草垫子。[4]巨蠧:大奸大恶之人。[4]功意两恶:手法和主观意图都非常邪恶。功:作案手法。[6]颜度鲁子:姓颜名度,字鲁子,南宋江苏昆山人,以文章政事闻名一时,遇事慈善宽容,人称“颜佛子”。 【译文】 世间总有些阴险凶残的狠毒之人,或者倚仗豪富,或者自恃勇力,常常处心积虑害死人命,而且将人害死还使人看不出来。若按照现有的法律治罪时,往往找不出具体的法律条文为依据。我认为若是善于惩治奸恶的人,应当依据案件的实际情况定罪,这样恶徒就无法逃脱严厉的惩罚。诡秘杀人的案件各处都有,但尤其以闽中地区最为严重。当地刁民每每捉到仇人,就极尽其迫害虐待之能事,手段常常骇人听闻。 比如,有的将锯末和入酒中,威逼仇人喝下去,致使其肺腑粘连,落下痰渴之疾,不久痛苦死去;有的把沙子炒热使石蜡熔化,然后灌进仇人的耳朵里,使其丧失听力,变为聋子;有的用草垫层层裹在仇人的身上,然后用布包住卵石,狠狠地捶打,致其内伤严重,但从表面却没有丝毫看不出伤痕;有的先为仇人按肩擦背,使皮肤肌肉放松,然后把铁针刺入其肩井穴,就再也无法拔除;还有的将小鱼钩暗藏于泥鳅腹中,逼仇人吞下,不久泥鳅消化,鱼钩在人腹内无法取出,时间久了,必会穿破五脏六腑,其人必死无疑。总之,如此惨无人道、阴险狠毒的手段多不胜数,凶犯按照以上的手段作案之后,伤者往往不露伤痕,而且不会当即毙命,所以官府在检验查证时很难弄清受伤人的伤情,及取得罪犯作案的真凭实据。 大奸大恶之人作奸犯科,作案手法和主观意图都非常险恶,而我朝却没有这方面的法理依据惩治邪恶。颜度(字鲁子)在担任转运使时,就曾经发布告示严禁此类凶杀案件的发生,一经查出,立处死刑,决不轻饶。我在建宁(今福建建瓯)做知州时,也曾经追查过数起这类案件,最终将凶徒严惩。今后在吴楚一带为官的士大夫们,若被派到闽中之地做官,一定要留心查处此类凶杀案件啊。 【评析】
2023-08-25 19:07:451

《容斋随笔·陈季常》译文与赏析

陈季常 陈季常 【原文】 陈慥(zào),字季常,公弼之子,居于黄州之岐亭,自称“龙丘先生”,又曰“方山子”。好宾客,喜畜声妓[1],然其妻柳氏绝[2]凶妒,故东坡有诗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河东狮子,指柳氏也。坡又尝醉中与季常书云:“一绝乞[3]秀英君。”想是其妾小字。黄鲁直元祐中有与季常简[4]曰:“审柳夫人时须医药,今已安平否?公暮年来想渐求清净之乐,姬媵[5]无新进矣,柳夫人比何所念以致疾邪?”又一帖云:“承谕[6]老境情味,法当如此,所苦[7]既不妨游观山川,自可损药石[8],调护起居饮食而已。河东夫人亦能哀怜老大[9],一任放不解事[10]邪?”则柳氏之妒名,固彰着于外,是以二公皆言之云。 【注释】 [1]喜畜声妓:喜欢蓄养歌舞乐妓。[2]绝:非常。[3]一绝:一首绝句。乞:请求。[4]简:书简,书信。[5]姬媵:姬妾。[6]承谕:承蒙您告诉我。[7]所苦:苦闷的时候。[8]损药石:减少药剂。药石,草药和石药,泛指中成药。[9]哀怜老大:体谅您年纪太大。[10]一任放不解事:任凭您放荡不羁,不解世事。 【译文】 陈慥,字季常,是陈公弼的儿子,隐居在黄州(今湖北黄冈)的岐亭山,自称是“龙丘先生”,又起名叫“方山子”。他喜欢结交宾客,爱好蓄养乐妓,然而他的妻子柳氏非常凶悍好妒,所以苏东坡有诗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河东狮子,指的就是柳氏。苏东坡又曾在醉中给陈慥写信说:“寄一首绝句求得到秀英君。”想来“秀英君”可能是陈季常妾的小字。黄庭坚在宋哲宗元祐年间有写给陈季常的书简,说:“详知柳夫人不断用药,现在已安康平复了吗?您晚年想逐渐寻求清静的生活乐趣,美妾没有新的增加,那么柳夫人还有什么烦恼以至于生病呢?”又有一帖写道:“承蒙您告诉老境的情趣,做法应当像您说的那样,苦闷时不妨游览一下山川风光,自然可以起到减少药石、调护起居饮食的作用。河东夫人也还能够哀怜您年龄老大,任随您放荡不通世故吗?”可见柳氏的妒名,早就彰着于外了,所以苏轼、黄庭坚二公都谈到了这事。 【评析】 如今,“河东狮吼”已经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熟语,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它原始的出处。洪迈的这则笔记,正好补上了这个阙漏。这也是历代笔记杂文为后世治史者所青睐的原因之一。
2023-08-25 19:07: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