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容斋随笔·魏收作史》译文与赏析

魏收作史 魏收作史 【原文】 魏收[1]作元魏一朝史,修史诸人,多被书录,饰以美言,夙[2]有怨者,多没其善。每言:“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3],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当使入地。”故众口喧然,称为“秽史”。诸家子孙,前后投诉,云遗其家世职位,或云不见记录,或云妄有非毁,至于坐谤史而获罪编配,因以致死者。其书今存,视南北八史中,最为冗谬[4]。其自序云:“汉初,魏无知封高良侯,子均,均子恢,恢子彦,彦子歆,歆子悦,悦子子建,子建子收。”无知于收,为七代祖,而世之相去七百余年。其妄如是,则其述他人世系与夫事业,可知矣! 【注释】 [1]魏收:北齐文学家、史学家。字伯起,小字佛助,钜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人,北魏骠骑大将军魏子建之子。仕魏除太学博士,历官散骑侍郎等,编修国史。入北齐,除中书令,兼着作郎,官至尚书右仆射,位特进。与温子升、邢邵并称“北地三才子”。[2]夙:往日的。[3]作色:脸上变色。指神情变严肃或发怒。[4]冗:庸劣,平庸。谬:错误的,不合情理的。 【译文】 魏收修撰北魏一朝的历史,参与修撰历史的官员,很多被记载到了这本书中,并且用美言对这些人进行修饰,与魏收有矛盾怨恨的人,魏收就会多在书中掩盖他们的善行。他还时常说:“什么东西,敢和我魏收作对,抬举你就可以让你上天,贬低你就会让你入地。”众人听到这些话,对魏收议论纷纷,并说《魏书》是“秽史”。各大臣的子孙,前后不断上奏朝廷,有人说《魏书》中遗漏了他们的家世职位,有人说没有记录他家的事迹,还有人说书中的记载妄加诽谤诋毁,以至于有人因诽谤国史而获罪遭到发配,甚至有人因此而丧命的。如今这部书还留存在世,审阅南北八史当中,这部书最为荒谬。《魏书》的自序中写道:“汉朝初年,魏无知被封为高良侯,子均,均子恢,恢子彦,彦子歆,歆子悦,悦子子建,子建子收。”魏无知是魏收的七世祖,但这两人在世的年代相隔时间却相差了七百多年。对自己的家世记载都能够写成如此荒谬的程度,那么记述其他人的世系和事业时,就可想而知了。 【评析】 本文对魏收所编着的《魏书》进行了辨伪、重评,批判了魏收心胸狭隘、以权谋私,修撰史书不以实情,假公济私之事。从这段的历史背景可以看出,魏收假公济私,借修撰史书之名,公报私仇,史书中“夙有怨者,多没其善”,并且扬言“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当使入地”因此《魏书》刚刚修成,因记载不以实情而引得当时朝野大哗,攻之者蜂起,很多人把它说成是“秽史”。洪迈考证了《魏书》中记载魏无知与魏收之间的关系,有力的否定了其书中的记载,最后写道“其妄如是,则其述他人世系与夫事业,可知矣”。作文要以实情为基础,一切不能凭空想象出来,而是应该根据事物的实际情况。

《容斋随笔·朱温三事》译文与赏析

朱温三事 朱温三事 【原文】 义理所在,虽盗贼凶悖之人[1],亦有不能违者。刘仁恭为卢龙节度使,其子守文守沧州,朱全忠[2]引兵攻之,城中食尽,使人说以早降。守文应之曰:“仆[3]于幽州,父子也,梁王方以大义服天下,若子叛父而来,将安用之?”全忠愧其辞直,为之缓攻。其后还师,悉焚诸营资粮,在舟中者凿而沉之。守文遗[4]全忠书曰:“城中数万口,不食[5]数月矣,与其焚之为烟,沉之为泥,愿乞其所余以救之。”全忠为之留数囷,沧人赖以济[6]。及篡唐[7]之后,苏循及其子楷,自谓有功于梁,当不次擢用[8]。全忠薄其为人,以其为唐鸱枭[9],卖国求利,勒循致仕,斥楷归田里。宋州节度使进瑞麦[10],省之不怿,曰:“宋州今年水灾,百姓不足,何用此为?”遣中使诘责之,县令除名。此三事,在他人为之不足道,于全忠则为可书矣,所谓憎而知其善也。 【注释】 [1]盗贼凶悖之人:背叛朝廷的凶狠暴虐的盗贼。[2]朱全忠:后梁太祖朱温,起初参加黄巢起义,降唐时被唐僖宗赐名全忠,晚年尤其嗜好杀戮及 *** 。[3]仆:我,谦辞。[4]遗:赠送,这里表示给朱温写信。[5]不食:没有东西吃。[6]济:活命。[7]篡唐。[8]当不次擢用:应当被破格提拔。擢用,任用。[9]鸱枭:同“鸱鸮”,这里代指罪人。[10]瑞麦:一株多穗或异株同穗的麦子。古时将此当做吉祥的兆头。 【原文】 义理无所不在,即使是背叛朝廷的凶恶盗贼,有时也不违背。唐朝末年,刘仁恭任卢龙节度使,他的儿子刘守文驻守沧州(今属河北),朱温(赐名全忠)率兵围攻沧州,沧州城中能吃的东西都吃完了,但仍苦苦坚守,朱温派人劝说刘守文早日投降。刘守文回答说:“我和刘仁恭是父子关系,梁王你正在用正义征服天下,如果当儿子的背叛了父亲而投靠你,你将如何任用他呢?”朱温听了刘守文的正直言辞,感到很惭愧,就减缓了攻势。后来,朱温撤军,准备把各军营中的粮草全部烧掉,河中的粮船也都凿沉在水中。刘守文写信给朱温,说:“沧州城中几万军民,已好几个月没东西吃了,你与其把粮草烧成烟灰,沉没在水中烂成泥,不如发点慈悲,把剩余的粮草用来救活沧州城中的军民。”朱温于是留了几座粮仓没有烧,沧州城中的军民靠此得以活命。到了朱温篡夺唐朝江山,做了后梁皇帝后,苏循和他的儿子苏楷,自以为对后梁有功,应该被破格提拔重用。而朱温却看不起他父子俩的人品,认为他们是唐朝的罪人,卖国求荣,牟取私利,便勒令苏循辞官回家,苏楷削职为民。宋州(今河南商丘)节度使进奉象征吉祥的多穗麦子,朱温看了很不高兴,说:“宋州今年发水灾,老百姓缺食少衣,为什么还要进奉祥瑞呢?”并派宫中的宦官到宋州责备节度使,还罢免了进献瑞麦的县令。这三件事,对于其他人来说不值得提及,但对朱温来说,却值得大书特书,这就是憎恨一个人也要知道他有好的一面。 【评析】 我们认为,人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一,为良善之人;其二,为奸邪之人;其三,为逡巡之人。朱温大约就是属于逡巡之人。所谓逡巡之人,就是一直徘徊在善恶边缘的一类人。他们偶尔会有脱离奸邪而向善的举动,但这并非是他们的良心发现使然,而是偶尔屈从于人世间的道德律罢了。大约任何一个奸邪之徒,在享受既得利益的同时,也渴望自身道德高尚,而一当利字当前,邪恶的本性就战胜了道德律。其实,人这一辈子,就是自我斗争的一辈子,斗得过自己的,我们就称之为好汉,斗不过自己的,我们就称之为孬种。所以,劝君切莫歌颂鳄鱼们的眼泪。这也当然是作者洪迈所不能理解的。

《容斋随笔·醉翁亭记酒经》译文与赏析

醉翁亭记酒经 醉翁亭记酒经 【原文】 欧阳公《醉翁亭记》、东坡公《酒经》,皆以也字为绝句。欧阳二十一“也”字,坡用十六也字,欧记人人能读,至于《酒经》,知之者盖无几。坡公尝云:“欧阳作此记,其词玩易[1],盖戏云耳,不自以为奇特也。而妄庸者作欧语云:‘平生为此文最得意。"又云:‘吾不能力退之画记,退之不能为吾《醉翁亭记》。"此又大妄也。”坡《酒经》每一也字上必押韵,暗寓于赋,而读之者不觉,其激昂渊妙,殊非世间笔墨所能形容,今尽载于此,以示后生辈。其词云:“南方之氓[2],以糯与粳,杂以卉药而为饼,嗅之香,嚼之辣,揣[3]之枵然而轻,此饼之良者也。吾始取面而起肥[4]之,和之以姜液,杰之使十裂,绳穿而风戾[5]之,愈久而益悍,此曲之精者也。米五斗为率,而五分之,为三斗者一,为五升者四,三斗者以酿,五升者以投,三投而止,尚有五升之赢也。始酿,以四两之饼,而每投以二两之曲,皆泽以少水,足以散解而匀停也。酿者必瓮按而井泓之,三日而井溢,此吾酒之萌也。酒之始萌也,甚烈而微苦,盖三投而后平也。凡饼烈而曲和,投者必屡尝而增损之,以舌为权衡也。既溢之三日乃投,九日三投,通十有五日而后定也。既定乃注以斗水,凡水必熟而冷者也。凡酿与投,必寒之而后下,此炎州之令也。既水五日乃答[6],得二斗有半,此吾酒之正也。先答半日,取所谓赢者为粥,米一而水三之,揉以饼曲,凡四两,二物并也。投之糟中,熟撋[7]而再酿之,五日压得斗有半,此吾酒之少劲者也。劲、正合为四,又五日而饮,则和而力、严而不猛也。答绝不旋踵而粥投之,少留则糟枯中风而酒病也。酿久者酒醇而丰,速者反是,故吾酒三十日而成也。”此文如太牢八珍,咀嚼不嫌于致力,则真味愈隽永,然未易为俊快者言也。 【注释】 [1]其词玩易:遣词用语平易。[2]氓:百姓。[3]揣:估计;忖度。[4]起肥:膨胀。[5]风戾:风吹干。[6]答(chōu):过滤。[7]熟撋(ruán):反复的搅拌。撋:揉搓,搅拌。 【译文】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苏东坡的《酒经》,都以“也”字做句尾。欧阳修在文章 *** 用了二十一个“也”字,苏轼则用了十六个“也”字。读过欧阳修的这篇《醉翁亭记》的人有很多,被人们所熟知,而谈到苏东坡的这篇《酒经》,知道的人就很少了。苏东坡曾说:“欧阳修所写的的这篇《醉翁亭记》,遣词用语平易,大概是游戏之作罢了,连他自己也没有认为这篇文章有什么奇特的地方的吧。但一些荒诞庸俗的人却假托欧阳修的话说:‘我这一生所作的文章中,这一篇算是最得意的了。"还说:‘我虽然写不出韩愈《画记》那样的文章,但韩愈也写不出我的《醉翁亭记》。"这又是信口开河了。”苏东坡的《酒经》中,每出现一个“也”字一定都会伴随押韵,暗寓于赋,但是读者往往是没有察觉到这个罢了。这篇文章激昂畅快,渊深奥妙,实在是很难用人世间的笔墨所能描绘出来的。现在详尽地把它记载在这里,以供后人学习。这篇文章说:“南方的老百姓,以糯米和粳米,掺上些花卉制成的药粉制作成饼,这种饼闻起来香,嚼起来辣,放在手中掂一掂却很轻,这样的饼是最好的饼。后来我开始我取些面来,加入此饼把面发起来,用调有姜汁的水把面和好,再用火蒸,使它迸裂开来,用绳子把它们全部穿起来,放在当风处吹干,风干的时间越长则越坚固,这就是酒曲之中的精品。在这之后,取来五斗米,分为五份,把其中三斗合为一份,剩下两斗分成四份,每份五升。三斗的那一份用来酿酒,五升的那四份用来掺入,掺入三份之后就停下来,这样还会剩余五升米。开始酿制时,每取用四两的酒饼,就要取二两的酒曲,都先要浸上少量的水,足够把它们泡开并均匀就可以了。酿制时一定要用大瓮压好并用井水将瓮边灌满。三天之后,瓮边缘的井水开始冒泡,这时我的酒开始出现了。刚刚酿出的酒,其味道十分的浓烈且有些微苦,大约掺入三次米之后便趋向平和了。凡是酒饼劲足而酒曲比较平和的,在掺米时一定要经常记着品尝,随时注意多掺米还是少掺米,根据自己的口味进行权衡。一般在井水发泡三天后开始掺米,九天内掺上三次,通常在十五天后就可以把酒酿好了。初成的酒要再灌入一斗左右的水,水一定先要烧开后再晒凉。凡是酿酒和掺米,一定要晒凉之后再开始操作,这个过程在炎热的南方是必须做的。加水五天后开始过滤,得到酒两斗半,这是我所说的纯正的酒。过滤后半天,把那些溢出来像粥一样黏稠的东西取出来,三分水再加一份米,和上酒饼和酒曲,一共四两,两种东西一起放在酒糟里,反复搅拌之后再酿,五天后又能压出一斗半酒,这是我所说的更为浓烈的酒,将得到的纯正的酒和浓烈的酒混合在一起,一共有酒四斗,过了五天之后再去饮用,就会感觉平和但有酒劲、浓香但不猛烈了。过滤后立即将像粥一样的黏稠的东西再掺进去,稍微放迟了酒糟便发干,中间就会变空,再酿出的酒就不好了。酿酒的时间越长,得到的酒就会更加的浓郁香醇。相反,时间越短就越淡薄了,所以我一般都要花费三十天去酿酒才算是完成。”这篇文章就像是祭神用的八珍太牢,阅读欣赏时不要怕吃力,其中的真味越读越觉得绵绵不断,但也没那么容易让那些快速阅览的人感受到这一点。 【评析】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为苏轼《酒经》的遭遇深感不平,他认为《酒经》胜于《醉翁亭记》。他先引苏轼的话:“欧阳作此记,其词玩易,盖戏云耳,不自以为奇特也”,来以此说明欧阳修是带着开玩笑的心理写作《醉翁亭记》的,他并不觉得自己这篇文章有多么了不起。坊间盛传的“平生为此文最得意”,“吾不能为退之(韩愈)《画记》,退之不能为为吾《醉翁亭记》”,皆出于好事者的杜撰。接着提出苏轼《酒经》的两个优点:“坡《酒经》每一‘也"字上必押韵,暗寓于赋,而读之者不觉;其激昂渊妙,殊非世间笔墨所能形容。”最后,他毫不掩饰地表示了自己对《酒经》一文的激赏,“此文如太牢八珍,咀嚼不嫌于致力,则真味愈隽永”。

《容斋随笔·洛中盱江八贤》译文与赏析

洛中盱江八贤 洛中盱江八贤 【原文】 司马温公《序赙礼》,书闾阎[1]之善者五人;吕南公[2]作《不欺述》,书三人,皆以卑微不见于史氏。予顷[3]修国史,将以缀于孝行传而不果成,聊纪[4]之于此。温公所书皆陕州夏县人。曰医刘太,居亲丧[5],不饮酒食肉终三年,以为今世士大夫所难能。其弟永一,尤孝友廉谨。夏县有水灾,民溺死者以百数,永一执竿立门首,他人物流入门者,辄擿[6]出之。有僧寓[7]钱数万于其室而死,永一诣县自陈,请以钱归其子弟。乡人负债不偿者,毁其券。曰周文粲,其兄嗜酒,仰[8]弟为生,兄或时酗殴粲,邻人不平而唁之,粲怒曰:“兄未尝殴我,汝何离间吾兄弟也!”曰苏庆文者,事继母以孝闻,常语其妇曰:“汝事吾母小不谨,必逐汝!”继母少寡而无子,由是安其室终身。曰台亭者,善画,朝廷修景灵宫,调天下画工诣京师,事毕,诏选试其优者,留翰林授官禄,亨名第一。以父老固辞,归养于田里。 南公所书皆建昌南城人。曰陈策,尝买骡,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养于野庐,俟其自毙。其子与猾驵[9]计,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官人疑策爱也,秘之。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其人曰:“向见君帑有之,今何靳[10]?”策曰:“然。有质钱而没者,岁月已久,丝力糜脆不任用,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曰:“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曰危整者,买鲍鱼,其驵舞秤权阴厚整。鱼人去,身留整傍,请曰:“公买止五斤,已为公密倍入之,愿畀11我酒。”整大惊,追鱼人数里返之,酬以直12。又饮驵醇酒,曰:“汝所欲酒而已,何欺寒人为?”曰曾叔卿者,买陶器欲转易于北方,而不果行。有人从之并售者,叔卿与之,已纳价13,犹14问曰:“今以是何之?”其人对:“欲效公前谋耳。”叔卿曰:“不可,吾缘北方新有灾荒,是故不以行,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遂不复售。而叔卿家苦贫,妻子饥寒不恤也。呜呼,此八人者贤乎哉! 【注释】 [1]闾阎:指平民老百姓。闾,古代以二十五家为闾;阎,里巷的门。[2]吕南公:字次儒,号灌园,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宋代文学家,着有《灌园集》。[3]顷:有近来之意。[4]聊纪:暂且记录。聊,暂且;纪,通“记”。[5]居亲丧:为父母守丧。居,守。[6]辄擿(tī):挑出、捞出。[7]寓:寄放。[8]仰:仰仗、依靠。[9]猾驵(zǎng):马市上奸猾的经纪人。[10]靳:吝惜,不肯给予。11畀:给予的意思。12直:通“值”,等值的财物。13纳价:已经付钱。14犹:顺便。 【译文】 司马光的《序赙礼》中说民间有善行的五人;吕南公(今属江西人)所撰的《不欺述》中,写了三人,这八个人都是由于出身卑微而不被史家记载。近期我在编修国史时,打算将这八个人的孝行记载在国史中,但是没能成功。于是暂且记录在了这里。司马光所说的这五人,都是陕州夏县人。一是一个叫刘太的医生,为了给父母守丧,守孝了三年从未饮酒吃肉,我认为这是当今士大夫们所难以做到的。二是刘太的弟弟刘永一,特别的孝顺友好和廉洁谨慎。夏县发生水灾时,百姓溺水身亡的数以百计,永一便拿着一根竹竿站在门口,当有人、物流经家门口时,就将其全部打捞上来。曾有一个和尚把数万钱寄放在永一家里,但之后死了,永一便到县里说明了这件事情,并请求把这钱归还给僧人的弟子。乡亲们向他借钱却因贫困不能够如期偿还的,他就将借条焚烧毁掉。三是周文粲,他的哥哥喜欢饮酒,依靠弟弟文粲供养。他的哥哥喝醉时经常对文粲进行殴打,邻居感到愤愤不平而安慰文粲。文粲恼火地说:“我哥哥从来没打过我,你们为什么要挑拨我们兄弟之间的感情呢?”四是苏庆文,因为孝敬继母而闻名,他常常对他的妻子说:“如果你不耐心谨慎地事奉我的母亲,我就会把你赶出去。”继母年轻时就守了寡并且膝下无子,之后与苏庆文相依为命,最后终老。五是台亭,善于绘画,当时朝廷决定修建景灵宫,便征调各地着名画工到京师。这件事结束之后,朝廷选拔优秀的人留在了翰林院,并授予官职发放官禄,台亨排名第一。然由于父亲年迈,他放弃官职,辞官返乡,侍奉双亲。 吕南公所记载的三个人,都是建昌南城人。一是陈策,曾经买了一匹骡子,买完之后才发现这匹骡不能备鞍,所以也就不能骑和驮物,但陈策不忍心转手卖给他人,就命人把它养在村外草屋里,等它老死。他的儿子与奸诈的马匹商人合谋,经过这里的官人有马死去的,他们就把骡子的脊背磨破,并大肆夸耀这匹骡子,然后卖给官人。卖完这头驴之后没多久,陈策就听说此事,就连忙前去追赶,并告诉买主实情。官人怀疑陈策也很喜欢这匹骡,并且想把骡买走,于是将骡藏了起来。陈策让官人试着把鞍放在骡背上,折腾了一天也未能成功,这才把骡子退给陈策并十分感谢他。曾经有人向陈策去买质地轻软、并带有椒眼文饰的银器,陈策没有答应。那个人就说:“我看见你家里有这种银器,现在为什么不肯卖给我呢?”陈策回答说:“没错,我这里是有银器,可是那是别人借钱抵押给我的,时间已经过了很久,银器变得很旧又脆弱,所以不能再用了。我听说你想要用这个给女儿作陪嫁用,我怎么能拿报废的银器来坑害你呢?”说完,就将家中的银器全部扔进了炽热的炭火中,并对买主说:“我担心被抵押人欺骗可能使买银器的人上当,所以为您验证一下它的真假。”二是危整,在买鱼的时候,经纪人舞弄着秤锤,故意多给称了几斤。卖鱼人走后,经纪人就对危整说:“你只买五斤,我暗中给你称了十斤,你得请我喝酒。”危整听后十分吃惊,连忙去追赶卖鱼的人,跑了几里才追上,把经纪人多给他的鱼,按等价付给了卖鱼的人。又请那位经纪人去饮酒,并说:“你只是想喝酒罢了,何必去欺负那些卖鱼的贫苦人呢?”三是曾叔卿,他买了一些陶器是为了转卖到北方,但是却没能成功。一次,同他一样做陶器生意的人向他买货,叔卿答应卖给他,并且付了钱,他顺便问道:“如今你买这些陶器做什么?”这个人回答说:“我就是按照你原来的想法去做的。”叔卿立即对他说:“你可不能这样做。我是因为北方遭遇灾荒,所以才不把这批陶器运到北方去卖的,现在我怎能不告诉你这一点,让你蒙受如此大的损失呢?”于是叔卿没有把存货卖给他。而当时叔卿家中贫穷,就连妻子的饥寒温饱都难以顾全。哎呀,上面这八个人,真可以称得上是善人贤人啊! 【评析】 本篇记载了八位堪称贤者的普通人,又因不能将他们的事迹列入正史而流传,使作者深感遗憾。孔子曾说,人有五种类型: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和圣人。所谓庸人,嘴里不能说出好话,心里也不知道忧愁,被身体的欲念所主宰,思想也就跟着变坏;所谓士人,即使不能尽善尽美,但必定有所操守,说话做事都非常审慎;所谓君子,就是说话忠诚守信而并不自诩有美德,仁义之道充满在身而脸上并不露出炫耀的神色,思考问题明白通达却不与人争辩;所谓贤人,行为符合规矩法度而不伤害本身,言论能够被天下人取法而不伤害自己,富裕得拥有天下而没有私藏的财富,把财物施舍给天下人而不用担忧自己会贫穷;而智慧能通晓大道、面对各种事变而不会穷于应付、能明辨万物性质的人就是圣人。 这五种层次,实际上就是一个人通过克制物欲,逐渐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过程。如刘太、苏庆文等人,躬行孝道,兄弟友爱,不取非分之财,便达到了士人的境界,一生持守,就可称得上君子。而危整的行为,使鱼贩不致受骗而蒙损失,指出经纪人的过错却又不让他过于失去颜面,称得上忠信仁义俱全,就是无可挑剔的君子之行了。至于圣、贤两个层次太过缥缈,恐怕不是普通人可以达到的,但做到君子的程度,就可以算得上普通人中的圣贤了。关键是,不能因为身份的卑微,就不去克制物欲,不去培养道德。道德是一种行动,对于普通人而言,要过一种道德的生活,决非体现在轰轰烈烈的壮举之中,而只是体现在日常平凡的举止之中。

容斋随笔的作品简介

《容斋随笔》是南宋洪迈(1123~1202)著的史料笔记,被历史学家公认为研究宋代历史必读之书。该书与沈括的《梦溪笔谈》、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是宋代三大最有学术价值的笔记。《容斋随笔》分《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共五集七十四卷。其中前四集各十六卷,因书未成而作者过世,故《五笔》仅为十卷。这部书内容范围颇广,资料甚富,包括经史百家、文学艺术、宋代掌故及人物评价诸方面内容。它对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它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洪迈在《容斋随笔》卷首说明:“余老去习懒,读书不多,意之所之,随即纪录,因其先后,无复全次,故目之曰随笔。”

《容斋随笔·万事不可过》译文与赏析

万事不可过 万事不可过 【原文】 天下万事不可过[1],岂特此也?虽造化阴阳亦然。雨泽所以膏润[2]四海,然过则为霖淫[3];阳舒[4]所以发育万物,然过则为燠亢[5]。赏以劝[6]善,过则为僭[7];刑以惩恶,过则为滥。仁之过,则为兼爱无父,义之过,则为为我无君。执礼之过,反邻于谄;尚信之过,至于证父。是皆偏而不举之弊,所谓过犹不及者。扬子《法言》云:“周公以来,未有汉公之懿[8]也,勤劳则过于阿衡。”盖谄王莽也。后之议者,谓阿衡之事不可过也,过则反,乃诮[9]莽耳。其旨意固然。 【注释】 [1]过:超过,逾越。[2]膏润:润泽。[3]霖淫:暴雨。[4]舒:舒展开来,上升。[5]燠亢:燠热,酷热。[6]劝:劝勉,鼓励。[7]僭:僭越。[8]汉公:安汉公王莽。懿:德行美好。[9]诮:讥诮。 【译文】 天下的任何事情都不能太过分,难道只有人世间为人处世才是这样的吗?即使是阴阳造化也是这样。下雨是为了滋润四海,但是过分降雨就会形成暴雨;太阳出来是为了培育万物,但是过分强烈就会形成酷暑。奖赏是为了鼓励善德,过分就是僭越;惩罚是为了惩罚恶行,过分就是枉滥;过分仁爱,就会像墨家兼爱那样,把父亲和外人一样看待;过分仗义,就会像道家那样因为义气放弃君主。过于拘礼,反而会像阿谀谄媚;过于信用,最终会证明自己父亲的过失。这些都是因为过于偏执造成的弊端,这就是所说的,过分和达不到效果是一样的。扬雄的《法言》说:“从周公以来,还没有人的德行能够比得上王莽的,他的勤劳已经超过了阿衡伊尹。”这是向王莽献媚的。后人议论这件事说,阿衡的功德是不可能超过的,超过就走向了反面,这是讥讽王莽的。人们的思想本来就是这样。 【评析】 天下的万事都不可过分,凡事都要适当有个度。比如:诚信过了头,就成了迂腐;敏捷过了头,就成了圆滑;勇敢过了头,就成了鲁莽;庄重过了头,就成了呆板,礼貌过了头,就成了别有用心。同样,就连造化和阴阳都是如此,雨水可以湿润天地。可是过分就变成涝灾;阳光可以促进万物生长,可是过分了就变成干旱。我们在为人处世时也要讲究“适度”,既要有所为,又要有所不为,尽可能地做到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尤其是在面对各种名利的诱惑时,更要适可而止。我们常说“过犹不及”,就是说过的害处会大过不及。做事欠火候时,我们可以通过努力赶上来;对于喜欢的东西,不能过分,要知收敛。这正如法国浪漫主义大诗人雨果所说的那样:“知道在适当的时候推上欲念的门闩的人,就是聪明人。”

《容斋随笔·欧公送慧勤》译文与赏析

欧公送慧勤 欧公送慧勤 【原文】 国朝承平之时,四方之人,以趋京邑为喜。盖士大夫则用功名进取系心,商要则贪舟车南北之利[1],后生嬉戏则以纷华盛丽而悦。夷考其实,非南方比也[2]。读欧阳公《送僧慧勤归余杭》之诗可知矣。曰:“越俗僭宫室,倾赀[3]事雕墙。佛屋尤其侈,耽耽拟侯王。文彩[4]莹丹漆,四壁金焜煌。上悬百宝盖,宴坐以方床。胡为弃不居,栖身客京坊?辛勤营一室,有类燕巢梁。南方精饮食,菌笋比羔羊。饭以玉粒粳,调之甘露浆。一馔费千金,百品罗成行。晨兴未饭僧,日昃[5]不敢尝。乃兹随北客,枯粟充饥肠。东南地秀绝,山水澄清光。余杭几万家,日夕焚清香。烟霏四面起,云雾杂芬芳。岂如车马尘,鬓发染成霜?三者孰苦乐?子奚勤四方!”观此诗中所谓吴越宫室、饮食、山水三者之胜,昔日固如是矣。公又有《山中之乐》三章送之归。勤后识东坡,为作《诗集序》者。 【注释】 [1]舟车南北之利:做买卖的利润。古时做买卖都要车马劳顿,转运货物,故有此说。[2]非南方比也:并不是南宋才这样。南方:南宋的讳称。[3]赀:钱财。[4]文彩:文采。[5]昃:太阳偏西。 【译文】 本朝太平的时节,四面八方的人们都把游京城当做喜欢的事,士大夫们想的大都是到这里求取功名利禄,商人们大都是贪图买卖上的利益,后生少年们游玩,也喜欢京城的繁华热闹。考察事实,还并不是南宋才如此,读到欧阳修的《送僧慧勤归余杭》这首诗就可以清楚了。这首诗说:“越俗僭宫室,倾赀事雕墙。佛屋尤其侈,耽耽拟侯王。文彩莹丹漆,四壁金焜煌。上悬百宝盖,宴坐以方床。胡为弃不居,栖身客京坊?辛勤营一室,有类燕巢梁。南方精饮食,菌笋比羔羊。饭以玉粒粳,调之甘露浆。一馔费千金,百品罗成行。晨兴未饭僧,日昃不敢尝。乃兹随北客,枯粟充饥肠。东南地秀绝,山水澄清光。余杭几万家,日夕焚清香。烟霏四面起,云雾杂芬芳。岂如车马尘,鬓发染成霜?三者孰苦乐?子奚勤四方!”可以看出,此诗当中所说的吴越之地宫室、饮食和山水三方面的出色,北宋时就已经是这样了。欧阳修还有《山中之乐》三章诗,也是送慧勤返回余杭的。慧勤后来也结识了苏轼,就是为苏轼的诗集写序言的那个和尚。 【评析】 考察历史,我们可以得知,北宋皇室衣冠南渡以后,对于将都城设在何处,至少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建康(即今江苏南京)为六朝古都(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揽山河之胜、江南风流,自然为奠基之首选。另一派则认为,临安(即今浙江杭州)自古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誉,而且有大运河贯穿,尽享鱼盐漕运之利。读了这则笔记之后才明白,原来此时的临安已经是一个“一馔费千金,百品罗成行”的繁阜之地,比之建康已经毫不逊色,岂不正好可续汴京的残梦?也就明白南宋皇室为何最终要奠基临安了。

《容斋随笔·狐假虎威》译文与赏析

狐假虎威 狐假虎威 【原文】 谚有“狐假虎威”之语,稚子来扣其义,因示以《战国策》、《新序》所载。《战国策》云:楚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1]?”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矣,天帝使我长百兽[2],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3],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新序》并同。而其后云:“故人臣而见畏者,是见君之威也,君不用,则威亡矣。”俗谚盖本诸此[4]。 【注释】 [1]果诚何如:果真这样吗?[2]长百兽:管理百兽,做百兽之王。[3]子以我为不信:子若不信我,你如果不相信我。[4]本诸此:源于此处。 【译文】 有个成语叫“狐假虎威”,我的幼子向我请教其意义,我就把《战国策》、《新序》两书中的有关记载让他看。《战国策》中记载:楚宣王曾问群臣:“我听说北方诸国很害怕昭奚恤将军,果真如此吗?”群臣中一时无人应对。江乙回答说:“老虎天天捉各种动物以充饥,一天,它捉住一只狐狸,狐狸就对老虎说:‘你不敢吃我!上帝让我做百兽之王,今天你要吃我,这是违逆上帝命令的。你如果不相信,我可以在前面走,你紧随我后,看看百兽之中有谁见了我敢不逃跑?"老虎信以为真,所以就跟随它一起走。百兽见到它们都慌忙逃窜,老虎不知道百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还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现在大王您的属地方圆五千里,有一百多万强大的军队,而把军队委托给昭奚恤指挥,所以北方诸国畏惧奚恤,其实他们害怕的是大王的威风啊,就像是百兽害怕老虎一样。”《新序》中所记载的与此相同。而且在前文之后接着写道:“所以说人们害怕那些大臣,主要是害怕君主的权力,君主若不将权力赋予大臣,大臣的权威也就不复存在了。”这句成语大概就源出于此。 【评析】 从这则随笔中可以看出,“狐假虎威”的原意并不含贬义,或至多是略含贬义。只是到了后来,人们将它的故事演绎了一下,主要突出狐狸的狡猾,意思就完全变成了贬义。这个词才作为成语保留下来。

《容斋随笔·北人重甘蔗》译文与赏析

北人重甘蔗 北人重甘蔗 【原文】 甘蔗只生于南方,北人嗜之,而不可得。魏太武至彭城,遣人于武陵王处求酒及甘蔗。郭汾阳[1]在汾上,代宗赐甘蔗二十条。《子虚赋》所云:“诸柘巴且。”诸柘者,甘柘也。盖相如指言楚云梦之物。汉《郊祀歌》“泰尊柘浆”,亦谓取甘蔗汁以为饮。 【注释】 [1]郭汾阳:即郭子仪。中唐名将,汉族,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 【译文】 甘蔗只能生长在南方,北方人喜欢吃它,但却不能得到。北魏太武帝来到达彭城时(今江苏徐州),派人去武陵王那里索求酒和甘蔗。郭汾阳(郭子仪)在汾地时,唐代宗赐给他二十条甘蔗。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有“诸柘巴且”之句。诸柘就是指甘蔗。大概司马相如所指的甘蔗说的就是来自楚国云梦地区的吧。汉代《郊祀歌》中有“泰尊柘浆”之句,也是说取自甘蔗汁作饮料的意思。 【评析】 甘蔗是一种一年生或多年生宿根热带和亚热带草本植物,原产地可能是新几内亚或印度,后来传播到南洋群岛。大约在周宣王时传入中国。先秦时代的“柘”就是指甘蔗,到了汉代才出现“蔗”字。“柘”和“蔗”的读音可能来自梵文。我国最常见的食用甘蔗为竹蔗,适合栽种于土壤肥沃、阳光充足、冬夏温差大的地方。到宋代,江南各省才普遍种植甘蔗,作者所称“北人嗜之,而不可得”的现象才逐渐缓解。甘蔗的营养价值很高,含铁量在各种水果中雄踞冠军宝座。中医认为,甘蔗入肺、胃二经,具有清热、生津、下气、润燥、补肺益胃的特殊效果,可治疗因热病引起的伤津、心烦口渴、反胃呕吐,肺燥引发的咳嗽气喘,还可以通便解结。饮其汁可缓解酒精中毒。甘蔗有这么多的好处,人们自然喜欢它,清高儒雅的文人墨客对甘蔗也情有独钟。李时珍对甘蔗则别有一番见解,他说“凡蔗榕浆饮固佳,又不若咀嚼之味永也”,将食用甘蔗的微妙表述得淋漓尽致。

《容斋随笔·徐章二先生教人》译文与赏析

徐章二先生教人 徐章二先生教人 【原文】 徐仲车[1]先生为楚州教授,每升堂[2]训诸生曰:“诸君欲为君子,而劳己之力,费己之财,如此而不为,犹之可也;不劳己之力,不费己之财,何不为君子?乡人贱[3]之,父母恶[4]之,如此而不为可也;乡人荣之,父母欲之,何不为君子?”又曰:“言其所善,行其所善,思其所善,如此而不为君子者,未之有也。言其不善,行其不善,思其不善,如此而不为小人者,未之有也。”成都冲退处士章詧[5]隐者,其学长于《易》、《太玄》,为范子功解述大旨,再复《摛》词曰:“‘人之所好而不足者,善也;所丑而有余者,恶也。君子能强其所不足而拂[6]其所有余,则《太玄》之道几[7]矣。"此子云仁义之心,予之于《太玄》,述斯而已。或者苦其思[8],艰其言,迂溺其所以为数,而忘其仁义之大,是恶足以语道哉!”二先生之教人,简易明白,学者或未知之,故表出于此。 【注释】 [1]徐仲车:名积,字仲车,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幼丧父,因父名石,终身不用石器,遇石从不踏。着有《节孝语录》、《节孝集》。[2]升堂:开堂讲学,给学生上课。[3]贱:轻贱;鄙视。[4]恶:厌恶;讨厌。[5]章詧(chá):字隐之,双流(今属四川)人,博通经学。仁宗末,赐号冲退处士。着有《发隐三篇》。[6]拂:去除,摒弃。[7]几:可以达到。[8]苦其思:为其精深的思想而困惑。 【译文】 徐仲车先生曾是楚州(今江苏淮安)州学教授,每次开堂讲学的时候就会教导学生们说:“你们都想成为君子,如果为此而耗费了你的体力和钱财,你不想做君子还说得过去;如果没有耗费你的精力,也没有破费你的钱财,为什么不去做君子呢?如果乡里的人都轻贱君子,父母也厌恶君子,因此你不愿成为君子,这样也说得过去;如果乡里的人称赞君子,父母也希望你能够成为君子,为什么不去当君子呢?”他还说:“说的是善意的话,做的是好事,思考的是善良的事,这样都不能成为君子,那么就没有君子了;说的是恶意的话,做的是恶事,思考的是坏事,这样都不能成为小人,那就没有小人了。”成都冲退居士章詧隐者,非常善于研究《易》、《太玄》,他为范子功讲解其中的要旨,并用《摛》中的词解释说:“‘对于人来说,好而从不满足即是善;丑而有余即是恶。如果君子能增强其所不足的东西,而摒弃其多余的东西,那么对于《太玄》中所讲的道理就可以完全领悟了。"这就是孔子所提倡的仁义之心,我对于《太玄》,也不过是讲述这些罢了。有的人有时会困惑其精深的思想,有时会被其晦涩的语言所难倒,有时会沉溺于它所讲的术数,而忘记了仁义的重要性,这样的人,怎么能够给他讲哪些大道理呢?”以上这两位先生教导人的方法简易明白,而学习的人有的还不知道这些,所以我把他们的事迹记述于此。 【评析】 本文记载了楚州州学教授徐仲车和成都人章詧教学的故事,称赞他们是好老师。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教学不是填鸭,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循循善诱,才能事半功倍。比如徐仲车教导学生要做君子,就是用对比的方法,指出成为君子既不费力又能得到称赞,为什么不做君子呢?这就比只会讲大道理的老师教学的效果好。

《容斋随笔·陈涉不可轻》译文与赏析

陈涉不可轻 陈涉不可轻 【原文】 扬子《法言》:“或问陈胜吴广,曰:‘乱。"曰:‘不若是则秦不亡。"曰:‘亡秦乎?恐秦未亡而先亡矣。"“李轨以为:“轻用其身[2],而要乎非命之运,不足为福先,适足以为祸始。”予谓不然。秦以无道毒[3]天下,六王皆万乘之国,相踵灭亡,岂无孝子慈孙、故家遗俗?皆奉头鼠伏[4]。自张良狙击之外,更无一人敢西向窥其锋者。陈胜出于戍卒,一旦奋发不顾,海内豪杰之士,乃始云合响应,并起而诛之。数月之间,一战失利,不幸陨命于御者之手,身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项氏之起江东,亦矫称陈王之令而度江。秦之社稷为墟,谁之力也?且其称王之初,万事草创[5],能从陈余之言,迎孔子之孙鲋为博士,至尊为太师,所与谋议,皆非庸人崛起者可及,此其志岂小小者哉!汉高帝为之置守家[6]于砀[7],血食二百年乃绝。子云指以为乱,何邪?若乃杀吴广,诛故人,寡恩忘旧,无帝王之度,此其所以败也。 【注释】 [1]扬子:即扬雄,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友爱镇)人,汉族。西汉学者、辞赋家、语言学家。字子云。扬雄少时好学,博览多识,酷好辞赋。口吃,不善言谈,而好深思。家贫,不慕富贵。[2]轻用其身:轻举妄动,铤而走险。[3]毒:毒害。[4]奉头鼠伏:像老鼠一样拜服在敌人的脚下。[5]万事草创:所有的事情都是粗略的创建。[6]守家:守灵的人。[7]砀:砀县,在安徽省砀山县东南。 【译文】 西汉着名文学家扬雄在《法言》中说:“有人问陈胜、吴广是什么样的人,我的回答是:‘乱臣。"又说:‘如果不是他们,那么秦朝就不会灭亡了。"我说:‘灭亡秦朝吗?恐怕秦朝还没有灭亡而他们自己却死了。"”隋朝的李轨认为:“轻举妄动,铤而走险,改变自己不能改变的命运,不仅没能造福百姓,反而造成了灾难。”对此我却不这么认为。秦国以残忍无道的行为毒害天下百姓,曾经六国都是万乘之国,却相继被灭,难道这些国家的人都没有孝子贤孙和家族传统吗?都恭恭敬敬地拜伏在秦国人的脚下,任其宰割。除了张良派刺客刺杀过秦始皇没有成功外,就再也没有一人敢站出来对抗秦始皇了。陈胜是出自于一个小地方的守卫,一旦奋不顾身地揭竿而起,四海之内的英雄豪杰便云集响应,一同讨伐残暴的秦国。数月之间,因为一次战役的失败,陈胜竟不幸被车夫庄贾杀害。陈胜虽然死了,但是他所任命派遣的王侯将相最终推翻了残暴的秦国。项氏一族在江东起兵,也是假借陈王的命令而渡过长江的。秦朝的残暴统治被推翻,是谁的功劳呢?况且陈胜在称王之初,一切事情都是草草地建立起来,但依然能听从陈余的建议,迎立孔子的孙子孙鲋为博士,并且尊奉他为太师,与孙鲋一起商议的事情,绝非崛起后平庸之人所能想到和做到的,这样的志向岂能不远大吗?汉高祖刘邦在砀县(今河南永城东北)为他设置了守灵的人,使他被祭祀了二百年才断绝。杨雄指责说他是造反作乱,这是什么缘故呢?陈胜杀吴广、诛老友、寡情薄义,缺乏帝王的度量,这才是陈胜失败的真正原因。 【评析】 洪迈在文章的开头便对扬子《法言》中说陈胜是“乱臣”和李轨的“轻用其身,而要乎非命之运,不足为福先,适足以为祸始。”观点提出异议,他认为陈胜是位功臣,并说他之所以战败,是因为“杀吴广,诛故人,寡恩忘旧,无帝王之度”的缘故。从本文中可以看出,洪迈认为“陈涉不可轻”可从两方面来说,一是陈胜生前,六国相继灭亡,秦政无道残暴,除了张良敢刺杀秦王外,“更无一人敢西向窥其锋者”,而陈胜虽出于戍卒,但“揭竿起义,群雄奋起”,且其称王之初,万事草创,善于听从他人建议,可见陈胜的志向远大。二是陈胜死后,身后留名,令后起之秀出师有名。由此两点,巧妙的反驳了扬子说其“乱臣”的观点。洪迈的对陈胜这段历史的评论一针见血,读来让人击节生叹,非常痛快。这篇“陈涉不可轻”一文给了陈胜很高的评价,与古人有很大不同。以洪迈所处的时代,能够有这样一些见解,着实让人佩服。

容斋随笔 萧颖士风节 译文

你说的,对!

《容斋随笔·后妃命数》译文与赏析

后妃命数 后妃命数 【原文】 《左传》所载郑文公之子十余人,其母皆贵胄[1],而子多不得其死,惟贱妾燕姞生穆公[2],独继父有国,子孙蕃衍盛大,与郑存亡。薄姬入汉王宫,岁余不得幸,其所善管夫人、赵子儿先幸汉王,为言其故,王即召幸之,岁中生文帝,自有子后希见。及吕后幽诸幸姬不得出宫,而薄氏以希[2]见故,得从子之代,为代太后。终之承汉大业者,文帝也。景帝召程姬,程姬有所避不愿进,而饬侍者唐儿使夜往,上醉不知而幸之,遂有身,生长沙王发。以母微无宠,故王卑湿贫国。汉之宗室十有余万人,而中兴炎祚[3],成四百年之基者,发之五世孙光武也。元帝为太子,所爱司马良娣[4]死,怒诸娣妄,莫得进见。宣帝令皇后择后宫家人子五人,虞侍[5]太子。后令旁长御问所欲,太子殊无意于五人者,不得已于皇后,强应曰:“此中一人可。”乃王政君也。一幸有身,生成帝,自有子后,希复进见。然历汉四世,为天下母六十余载。观此四后妃者,可谓承恩有限,而光华启佑,与同辈辽绝,政君遂为先汉之祸。天之所命,其亦各有数乎?徽宗皇帝有子三十人,唯高宗皇帝再复大业。显仁皇后在宫掖时,亦不肯与同列争进,甚类薄太后云。 【注释】 [1]贵胄:贵族的后代,王公贵族。[2]希:假借为“稀”。稀少;罕见。[3]炎祚:三国蜀刘备自称得汉之正统,故亦指蜀汉。[4]司马良娣:良娣是皇太子妾称号,太子妾中品级较高者,地位仅次于太子妃。司马良娣是刘奭还是太子时最宠爱的一位妃嫔。公元前54年,刘奭还没登上皇位的时候,司马良娣就病死了。[5]虞侍:谓伴侍而使愉悦。虞,通“娱”。 【译文】 据《左传》记载,郑文公有十多个儿子,他们的母亲都出身于名门望族,但这些儿子大多数遭遇横祸而亡,只有出身地位微贱的燕妾所生养的穆公,继承了皇位做了郑国国君,子孙繁盛,与郑国共存亡。薄姬进入汉王刘邦的王宫,一年多时间刘邦都没有宠幸过她。管夫人、赵子儿与她的关系甚好,并且先得到了汉王刘邦的宠爱,于是她们二人就在刘邦面前替薄姬美言,刘邦这才召幸了她,还不到一年她便给刘邦生了个儿子,就是后来的汉文帝刘桓,自从有了儿子刘恒,薄姬就很少与刘邦见面了。吕后幽禁刘邦的宠妃并禁止她们出宫,由于过去薄姬很少陪伴刘邦,因而得以跟随儿子来到代国,做了代国的太后。最后继承汉朝大业的是汉文帝刘恒。汉景帝想召幸程姬,程姬不太方便,所以不愿进宫,就派她的侍女唐儿夜里去陪汉景帝,汉景帝喝醉了酒,不知道真相,便宠幸了唐儿,于是唐儿怀了汉景帝的孩子,生下了长沙王刘发。因为母亲出身卑微也不被宠爱,所以长沙王刘发就被派到了潮湿贫穷的地方当了王。汉朝的宗室有十多万人,而中兴汉朝,并使汉朝大业延续到四百年的人,却是长沙王刘发的第五代子孙光武帝刘秀。汉元帝当太子时,最喜欢的司马良娣死了,就迁怒于其他妃子,谁也不召见。汉宣帝让皇后从后宫中选择了五个佳人,侍候太子。皇后派她身边的人去问太子的想法,太子本来对这五个佳人没有一个中意的,但不得不服从皇后,勉强回答说:“这五个人中有一个还可以。”这就是王政君。王政君得到太子一次宠幸便有了身孕,生下了汉成帝刘骜。自从她生了儿子后,就再也没有得到元帝的宠幸。王政君经历四代汉室,母仪天下六十多年。看到上述四个后妃的经历,可以说她们得到的宠幸都很有限,但享受的荣华富贵,却是其他后妃所不能比的,最后王政君成为西汉的祸害。上天安排的命运,都有其定数吧!徽宗皇帝有三十个孩子,只有高宗皇帝再次复兴了大宋朝。显仁皇后在后宫时,也不愿与其他妃子争宠,很像西汉的薄太后。 【评析】 本文通过讲述了四例后宫妃嫔承受帝王恩宠与命数之间的关系,得出后妃“承恩有限”,“天之所命,其亦各有数”的结论。洪迈认为,后妃承蒙厚恩与命数有关,就像文中所说,郑文公妃嫔大多出自于贵族,然而他们的儿子却没有继承她们曾有的恩德,大多都遭受厄运,而燕妾虽出身卑微,没有受过过多恩宠,但其子秦穆公却继承了皇位,子孙繁衍盛大;薄姬虽很少陪伴刘邦,但躲过了吕后的幽禁宠妃之难,与其儿子来到代国,最终她的儿子继承了汉朝大业。还讲到侍女唐儿的子孙刘秀却成为了光武帝;王政君母仪天下六十年。这四位嫔妃均没有得到帝王的恩宠,但其后代却得到了厚待。本文从正反两发面论述了后妃承恩与命数之间的关系,论述详尽有力,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容斋随笔·禁天高之称》译文与赏析

禁天高之称 禁天高之称 【原文】 周宣帝自称天元皇帝,不听人有天、高、上、大之称。官名有犯,皆改之。改姓高者为姜、九族称高祖者为长祖。政和中,禁中外不许以龙、天、君、玉、帝、上、圣、皇等为名字。于是毛友龙但名友;叶天将但名将;朱天作但名作;句龙如渊但名句如渊;卫上达赐名仲达;葛君仲改为师仲;方天任为大任;方天若为元若;余圣求为应求;周纲字君举,改曰元举;程振字伯玉,改曰伯起;程瑀亦字伯玉,改曰伯禹;张读字圣行,改曰彦行。盖蔡京当国,遏绝史学,故无有知周事者。宣和七年七月,手诏以昨臣僚建请,士庶名字有犯天、玉、君、圣及主字者悉禁,既非上帝名讳,又无经据,谄佞不根,贻讥后世,罢之。 【译文】 周宣帝自称天元皇帝,不允许任何人使用天、高、上、大几个字作为称谓,官名当中有侵犯这几个字的,都进行了更改。改姓高的为姓姜,九族里的高祖改称为长祖。在徽宗政和年间,曾禁止中外使用龙、天、君、玉、帝、上、圣、皇等字作名字。于是就有毛龙友改名毛友,叶天将改名叶将,乐天作改名乐作,句龙如渊改名句如渊;卫上达被赐名为卫仲达,葛君仲改名为葛师仲,方天任改名为方大任,方天若改名为方元若,余圣求改名为余应求;周纲字君举,改称元举;程振字伯玉,改称伯起;程瑀亦字伯玉,改成伯禹;张读字圣行,改成彦行。在蔡京掌握国家大权的时候,遏止人们学习历史,所以没有人知道北周已发生过这件事了。宣和七年七月,徽宗才发下手诏说:以前几天臣下曾经提出,官员和百姓名字中有犯天、玉、君、圣和主字的都要禁用,这些字既不是上帝名号,又没有历史可以依据,谄媚者坚持此事是没有根据的,只会被后人讥笑,所以废除。 【评析】 本文主要讲述古代制度中有禁止名字中带有“天、高”等之类的字的现象,批判了古代制度的不合理性。对于“士庶名字有犯天、玉、君、圣及主字者悉禁”的这种制度,洪迈认为这些字既不是帝王名讳,又没有历史的根据,断然禁止百姓使用这类字,只会被后人耻笑,对此这种无根无据的制度理应废除。

《容斋随笔·斯须之敬》译文与赏析

斯须之敬 斯须之敬 【原文】 今公私宴会,称与主人对席者曰席面[1]。古者谓之宾、谓之客是已。《仪礼·燕礼篇》:“射人[2]请宾,公曰:‘命某为宾。"宾少进,礼辞。又命之,宾许诺。”《左传》:季氏饮大夫酒,臧纥为客。宋公兼享晋、楚之大夫,赵孟为客。杜预云:“客,一坐所尊也。”乾道二年十一月,薛季益以权工部侍郎受命使金国,侍从共[3]饯之于吏部尚书厅,陈应求主席,自六部长贰之外,两省官皆预,凡会者十二人。薛在部位最下,应求揖之为客,辞不就,曰:“常时固自有次第[4],奈何今日不然?”诸公言:“此席正为侍郎设,何辞之为?”薛终不可。予时为右史,最居末坐。给事中王日严目予曰:“景卢能仓卒间应对,愿出一转语折衷[5]之。”予笑谓薛曰:“孟子不云乎:‘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侍郎姑处斯须之敬可也。明日以往,不妨复如常时。”薛无以对,诸公皆称善,遂就席。 【注释】 [1]席面:筵席上与主人相对的客位。[2]射人:官名,这里指宴请酒宴的主人。[3]从:“从”的繁体字。参与,参加。[4]次第:依次,按照顺序或依一定顺序,一个接一个地。[5]折衷:指调和不同意见或争执。 【译文】 如果有公家和私人举行的宴会,那么我们就管坐在对面的客人称为“席面”。在古代叫做“宾”,或者叫做“客”。《仪礼·燕礼篇》说:“当司仪宴请宾客时,主人就会说:‘让某人坐宾位"。这时客人就会向前走来,非常礼貌地辞让。主人又一次催请,客人才会答应下来,坐在客人的位置。”《左传》写到季氏宴请大夫们饮酒,臧纥为上宾。宋公同时宴请晋和楚两国的大夫,以赵孟为上宾。杜预说:“宾客,是满座最受尊敬的人。”孝宗乾道二年十一月,薛季益借着代理尚书工部侍郎的身份受到朝廷的派遣出使金国,于是,侍郎和从官决定一起在吏部尚书的办公厅里举办宴席为他饯行。陈应求主持宴会,除了尚书六部的一些主要长官外,中书、门下两省的官员们也都来参加宴会了,这次宴会的参加人共有十二人,职位最低的是薛季益,陈应求给他行礼,并邀请他坐在客人的位置,薛季益推辞不肯坐下,说道:“以前的宴会,都是有固定的次序,怎么今天却要例外呢?”所有的官员们都说:“今天的宴席是为你专程摆设的,你为什么要推脱呢?”但薛季益说什么也不肯就座。当时我担任的是史官,职位是最低的,坐在最后一个座位上是必需的。就在这时,给事中王日严注视着对我说:“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想到好办法,就请你说几句折中一下。”我笑了笑对薛季益说:“孟子曾经说过,平常的恭敬是对于兄长而言的,暂时的恭敬是对于乡里长者而言的。"薛侍郎暂时可以受到大家恭敬,但是从明天开始,就要像以往一样了。”薛季益无言可对,在座的各位长官都说我讲得妙,于是各自就座。 【评析】 这篇文章从子首先引用《仪礼·燕礼篇》中的一段话,来大概的讲述宴会时主人与客人应注意的礼仪。然后又从《左传》中“客,一坐所尊也。”体现了古人对宾客的尊敬。之后又通过讲述发生在作者身边的故事进一步引出孟子的一句话‘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从而与题目相对应。虽然文章简短,但却给我们讲述了礼仪的重要性。子曰:人无礼,无以立。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礼仪的国度,礼仪是一个人是否有道德的基本评价标准,一个人有礼仪就可以被重用,就能成大事,就能受人尊敬,就能成为别人的榜样。

《容斋随笔·欧阳公勋封赠典》译文与赏析

欧阳公勋封赠典 欧阳公勋封赠典 【原文】 吉州[1]新刊《欧阳公文集》,于年谱下尽载官爵、制词,无一遗落。考之今制,多有不合。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谩书于策,且记典章随时之异云。公自太子中允初加勋,便得骑都尉,越过骁、武、飞、云四级。自龙图阁直学士初封爵,便得信都县子,越过男一等。翰林学士加恩而得五百户,初加实封[2],便得二百户。及罢政,为观文学士,遇郊而加食邑五百户,实封二百户。薨之后,以子登朝,遇大礼,自太子太师合赠司空,而躐[3]赠太尉,盖超空、徒、保、傅四宫。再赠即为太师,仍封国公。今殊不然,除勋官即罢外,侍从初封,亦从县男[4]为始,每加不过三百户。待制侍郎只二百。初得实封财百户。执政去位,但与侍从同,均为虚邑三百而已。身后加赠,只单转一官,两子升朝,乃进二官,虽三四人亦不增,未有宫师直赠太尉者。今太傅也。又公任知制诰、知颖州转官而与直龙图阁、知亳州王洙同一词。《唐书》成,进秩,五人同制。公与宋景文公、范文忠公、王忠简公皆带从官职,而宋次道乃集贤校理耳。 【注释】 [1]吉州:今江西吉安。[2]郊:食邑制度之一。唐朝封户有虚实之别,其封国并无疆土,封户亦徒有虚名,唯加实封者,始食其所得封户之租税。[3]躐(liè):超越,越级。[4]县男:爵名。唐始置,从五品,金、元沿置,明废。又作“县伯”。 【译文】 吉州(今江西吉安)刚刚出刊了《欧阳公文集》,在文集中的年谱之下详尽地记载了欧阳修被授予官爵和制词的情况,无一遗落。考察如今的典章制度,就会发现有很多地方不一样。虽然对年谱本身并无什么影响,但记载在文集中的目的就是让后代的人们了解典章制度是随时代而变化的。起初欧阳修被任命为太子中允时就被授予勋官,官名为骑都尉,官位越过了骁骑尉、武骑尉、飞骑尉、云骑尉四级。任龙图阁直学士时是最初封爵,一开始就超越了县男一级,被封为信都县子。任翰林学士时,由皇上加恩封地五百户,开始还加食实封,就食二百户之多。到被罢免宰相之职,就被任命为观文殿学士,那时正好赶上皇帝祭天这一大事,结果就被赐给封地五百户,食实封二百户。去世以后,让他的儿子入朝当官,正好又遇朝廷喜事,从太子太师的职位升迁只能到达司空之职,但却越级封为了太尉,超越了司空、司徒、太保、太傅四级官称。如果在赐官就是太师一职了,还会封为国公。如今的制度就不是这样了。除勋官已被废除外,侍从官职第一次被封爵,也是从县男开始,每次封地最多也不能超过三百户,待制侍郎为二百。最初得食实封的仅有百户之多。宰相离职,也只能是和侍从官职待遇一样,均为封地三百户而已。去世后会加赠官职,也只能升迁一级,如果有两个儿子在朝中做官,才会升迁二级。即使有三、四个儿子在朝廷为官,也不可能再越级,没有东宫太师直接追赠太尉的。还有,欧阳修任知制诰、行颍州转官给予直龙图阁学士,知亳州王洙是同一词。《新唐书》编成后,参与编写的五人同时晋级。欧阳修与宋景文公、范文忠公、王忠简公都兼领侍从官职,而宋敏求仅赐集贤殿校理之职罢了。 【评析】 本文是根据当时刊印的《欧阳修文集》中对欧阳修官制爵位的记载,对照当时的实际情况,使读者了解官职职位制度出现了哪些变化。宋朝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体现在职官制度上的特点是中央集权,百官权力分散,用设官分职、分割各级长官事权的办法来削弱官员权力的。这样,有些官只是空名,所谓“官”,其概念只是拿俸禄而已。

《容斋随笔·沈庆之曹景宗诗》译文与赏析

沈庆之曹景宗诗 沈庆之曹景宗诗 【原文】 宋孝武尝令群臣赋诗,沈庆之[1]手不知书,每恨眼不识字,上逼令作诗,庆之曰:“臣不知书,请口授师伯。”上即令颜师伯[2]执笔,庆之口授之曰:“微生遇多幸,得逢时运昌。朽老筋力尽,徒步还南冈。辞荣此圣世,何愧张子房[3]?”上甚悦,众坐并称其辞意之美。梁曹景宗[4]破魏军还,振旅凯入,武帝宴饮联句,令沈约[5]赋韵,景宗不得韵,意色不平,启求赋诗。帝曰:“卿伎能甚多,人才英拔,何必止在一诗!”景宗已醉,求作不已。时韵已尽,唯余竞、病二字,景宗便操笔,其辞曰:“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帝叹不已,约及朝贤惊嗟竟日[6]。予谓沈、曹二公,未必能办此,疑好事者为之,然正可为一佳对,曰:“辞荣圣世,何愧子房?借问路人,何如去病?”若全用后两句,亦自的切[7]。 【注释】 [1]沈庆之:宋孝武帝时着名武将,少年时为人豪滑,剽悍少文。[2]颜师伯:字长渊,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时为孝武帝的宠臣。[3]张子房:即张良,字子房。[4]曹景宗:南朝梁时名将,出身将门,生性粗犷,一生放纵不羁。[5]沈约:南朝梁时着名的辞赋家。[6]惊嗟竟日:惊异赞叹了一整天。[7]的切:自然真切。 【译文】 一天,(南朝)宋孝武帝令群臣赋诗。沈庆之自己不会写字,也不认字。孝武帝也要他做诗,沈庆之只好说:“臣自幼不会写字,请允许我口述,让颜师伯记录下来。”孝武帝就命颜师伯执笔记录。沈庆之思索之后说道:“微生遇多幸,得逢时运昌。朽老筋力尽,徒步还南冈。辞荣此圣世,何愧张子房?”孝武帝听了,十分高兴。在座的文武大臣听罢,也都称赞这首诗的语言优美。 (南朝)梁曹景宗领兵与北魏军队作战,大获战捷,胜利凯旋。梁武帝特设盛宴祝贺,并命文武群臣赋诗对句助兴。先让沈约提出赋诗时所用的韵,赋诗的人必须按照自己的韵去作诗。曹景宗没有得到分给他的韵字,不能赋诗,心中很不高兴。于是,就请求武帝允许他赋诗。孝武帝见此情景,就劝他说:“爱卿武艺超人,人才英俊,何必为一首诗而计较呢?”这时候,曹景宗正在兴头上,饮酒已有醉意,连声请求武帝允许他赋诗。原先拟定的韵字只剩“竞”、“病”两个字了。曹景宗思索后,立即操笔疾书一首诗:“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武帝看后,惊叹不已,赞不绝口。沈约及参与赋诗的文武大臣亦为此赞叹一整天。 在我看来,沈庆之、曹景宗二人未必真能作出这样令人叹服的好诗,疑为后世那些多事的人所杜撰。然而,这两首诗正好可以合成为这样一篇佳对:“辞荣圣世,何愧子房?借问路人,何如去病?”若全用后两句,亦非常恰当真切。 【评析】 常言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沈庆之、曹景宗者流,虽为行伍之人,偶能吟出“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高祖刘邦之《大风歌》”,或者偶能吟出“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垓下歌》)”,那是不足为怪的。但如上面两首典雅的文辞,恐怕不是他们能够胜任的。所以我们倾向于认可作者洪迈的说法,这两首诗是后来的文人杜撰出来而附会上去的。

《容斋随笔·西太一宫六言》译文与赏析

西太一宫六言 西太一宫六言 【原文】 “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1]。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荆公[2]《题西太一宫》六言首篇也。今临川刻本以“杨柳”为“柳叶”,其意欲与荷花为切对,而语句遂不佳。此犹未足问,至改“三十六陂春水”为“三十六宫烟水”,则极可笑。公本意以在京华中,故想见江南景物,何预于宫禁哉?不学者[3]妄意涂窜[4],殊为害也。彼盖以太一宫为禁廷离宫尔。 【注释】 [1]酣:浓,盛。[2]荆公:王安石,因被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3]不学者:不学无术的人。[4]妄意涂窜:任意涂抹窜改。 【译文】 “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此诗是王安石的《题西太一宫》六言诗中的第一篇。现在王安石的临川刻本中,将“杨柳”改写成“柳叶”,这样做的用意是想与荷花对应的更贴切,但诗句却变得不那么优雅了。这样改还不必责问,至于把“三十六陂春水”改写成“三十六宫烟水”,那就是可笑至极了。王安石的本意是说长期在北方京城居住,所以时常会想念江南秀丽迷人的景色,这又与宫禁有什么关系呢?不学无术的人胡乱改写诗文,真是祸害啊。导致他们乱改的原因,大概是因为他们认为西太一宫是皇宫中离宫的缘故。 【评析】 本文通过叙述改写王安石的《题西太一宫》之事,批判了不学无术,擅自篡改他人文章之人。对于后人将诗中的“杨柳”改写成“柳叶”一事,洪迈认为其用意无非是想要文章更贴切,但却失去原文的优雅。而对于将“三十六陂春水”中的“春水”改写成“烟水”之人却给予讽刺,认为“妄意涂窜,殊为害也”。对此他还推测导致“不学者妄意涂窜”可能是因为错误地把西太一宫当成了皇宫中离宫。

《容斋随笔·窦叔向诗不存》译文与赏析

窦叔向诗不存 窦叔向诗不存 【原文】 《窦氏联珠》序云,五窦之父叔向[1],当代宗朝,善五言诗,名冠流辈[2]。时属贞懿皇后山陵,上注意哀挽,即时进三章,内考首出,传诸人口。有“命妇羞苹叶,都人插柰花”,“禁兵环素帟,宫女哭寒云”之句。可谓佳唱,而略无一首存于今。荆公《百家诗选》亦无之,是可惜也。予尝得故吴良嗣家所抄唐诗,仅有叔向六篇,皆奇作。念其不传于世,今悉录之。《夏夜宿表兄话旧》云:“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远书珍重何时达,旧事凄凉不可听。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秋砧送包大夫》云:“断续长门夜,清冷逆旅秋。征夫应待信,寒女不胜愁。带月飞城上,因风散陌头。离居偏入听,况复送归舟。”《春日早朝应制》云:“紫殿俯千官,春松应合欢。御炉香焰暖,驰道玉声寒。乳燕翻珠缀,祥乌集露盘。宫花一万树,不敢举头看。”《过檐石湖》云:“晓发鱼门埭,晴看檐石湖。日衔高浪出,天入四空无。咫尺分洲岛,纤毫指舳舻。渺然从此去,谁念客帆孤。”《贞懿挽歌》二首云:“二陵恭妇道,六寝盛皇情。礼逊生前贵,恩追殁后荣。幼王亲捧土,爱女复连茔。东望长如在,谁云向玉京。”“ *** 攀画柳,上陌咽清笳。命妇羞苹叶,都人插柰花。寿宫星月异,仙路往来赊。纵有迎神术,终悲隔绛纱。”第三篇亡。叔向字遗直,仕至左拾遗,出为溧水令。《唐书》亦称其以诗自名云。 【注释】 [1]叔向:即窦叔向,字遗直,京兆(今陕西省扶风)人。诗法谨严,有诗传世。五子窦群、窦常、窦牟、窦庠、窦巩,皆工词章,着有《联珠集》行于时。窦叔向工五言,名冠时辈。有集七卷,今存诗九首。[2]名冠流辈:名气在同辈中是最好的。 【译文】 《窦氏联珠》的序言中说:窦氏五兄弟的父亲叫窦叔向,是唐代宗时期人。窦叔向特别擅长写五言诗句,在同辈当中他的名气排在第一位。当时正赶上贞懿皇后死丧发葬,代宗皇帝下诏告诉群臣进呈挽辞,叔向立刻向朝廷上交了挽辞三章,他写的挽辞首先从内宫传出,之后流传到了民间。其中写“命妇羞苹叶,都人插柰花”,“禁兵环素帟,宫女哭寒云”的句子。可以说是一时佳唱,但是几乎没有窦叔向的一首诗流传至今,王安石所编的《百家诗选》里也没有记载这些诗句,这真是太可惜了。我曾经读到老朋友吴良嗣家中所抄写的唐诗,这些唐诗中也只有六首窦叔向的诗,都是新奇的作品。感叹窦叔向的诗没有流传至今,现将所见的六首抄录在下面。窦叔向的《夏夜宿表兄话旧》说:“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远书珍重何时达,旧事凄凉不可听。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他的《秋砧送包大夫》诗说:“断续长门夜,清冷逆旅秋。征夫应待信,寒女不胜愁。带月飞城上,因风散陌间。离居偏入听,况复送归舟”。在《春日早朝应制》诗中写道:“紫殿俯千官,春松应合欢。御炉香焰暖,驰道玉声寒。乳燕翻珠缀,祥鸟集露盘。宫花一万树,不敢举头看”。在《过檐石湖》诗中说:“晓发渔门埭,睛看檐石湖。日衔高浪出,天入四空无。咫尺分洲岛,纤毫指舳舻。渺然从此去,谁念客帆孤”。他所作的三首《贞懿挽歌》中,其中两首是:“二陵恭妇道,六寝盛皇情。礼逊生前贵,恩追殁后荣。幼王亲捧土,爱女复连茔。东望长如在,谁云向玉京”。和“ *** 攀画柳,上陌咽清笳。命妇羞苹叶,都人插柰花。寿宫星月异,仙路往来赊。纵有迎神术,终悲隔绛纱”。但是第三首已经流传散失了。窦叔向字遗直,官职做到左拾遗,后来被贬为溧水县令。《唐书》也曾评论说他因为写诗出众而闻名一时。 【评析】 窦叔向,字遗直,生卒年皆不详,《旧唐书》说他是平陵扶风人,《新唐书》说他是京兆金城人。新、旧《唐书》均无传,仅明代万历《溧水县志》记载:“窦叔向,以左拾遗知溧水县,优于治,善属文。”这位诗人在历史书中只留下这寥寥十七个字。作为一名诗人,他的诗作历代诗集都没有选取,险些失传。好在洪迈在吴良嗣家中所抄的唐诗中发现了六首,记录了下来。窦叔向的诗法度严谨,格调高古。他的五个儿子:窦常、窦牟、窦群、窦庠、窦巩,家学渊源,深得其父真传。当时社会名流,如韩愈、白居易、元稹辈与他们过从甚密。窦家兄弟,其中三人进士出身,五人都身居要职,官位显赫,名播朝野。五个人的诗作收录在《窦氏连珠集》之中。窦叔向五子中,窦群着《史记名臣疏》三十四卷,“以节操闻”;窦巩与窦牟“诗俱为时所重赏,性温顺”;窦常“以讲学着书为事”,不恋官位“求致仕”。尽管史书中仅片言只语,但可以看出窦家子弟的性格、操守与价值取向,也可以看出窦氏家风。可能正因为如此,他们也无意宣扬父亲的诗名,而险些使之失传。

《容斋随笔·东不可名园》译文与赏析

东不可名园 东不可名园 【原文】 今人亭馆园池,多即其方隅[1]以命名。如东园、东亭、西池、南馆、北榭之类,固为简雅,然有当避就处。欧阳公作《真州东园记》,最显。案[2],《汉书·百官表》:“将作少府,掌治宫室。属官[3]有东园主章[4]。”注云:“章谓大材也。主章掌大材,以供东园大匠。”绍兴三十年,予为省试参详官,主司委出词科题,同院或欲以“东园主章”为箴[5],予曰:“君但知《汉表》耳。《霍光传》:‘光之丧,赐东园温明。"服虔[6]曰:‘东园处此器,以镜置其中,以悬尸上。"师古曰:‘东园,署名也,属少府。其署主作此器。"《董贤传》:‘东园秘器以赐贤。"注引《汉阳仪》:东园秘器作棺。若是,岂佳处乎?”同院惊谢而退[7]。然则以东名园,是为不可。予有两园,适居东西,故匾西为“西园园”,而以东为“东圃”,盖避此也。 【注释】 [1]方隅:方位。[2]案:根据,考察。[3]属官:属下的官吏。[4]章:大木材。[5]箴:考题。[6]服虔:东汉经学家。字子慎,初名重,又名祇,后更名虔,河南荥阳东北人。少年清苦励志,尝入太学受业,举孝廉,官至尚书侍郎、高平令,中平末,迁九江太守,因故免官,遭世乱,病卒。[7]惊谢而退:大吃一惊,道歉而去。 【译文】 现在人们的亭台楼馆、园林水池,有很多都是按照它们的方位命名。像“东园”、“东亭”、“西池”、“南馆”、“北榭”等等这类的,这样的名称固然简洁雅致,但还有应当避讳的字。欧阳修写的《真州东园记》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据考察,《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写道:“将作少府掌管修建宫室的任务,他的属官主要是东园主章。”注释为:“章指的是硕大的木材。主章管理挑选好的木材,来提供东园的工匠使用。”宋高宗绍兴三十年时,我担任省级科举考试的参详官,主管提出词科的考试题目。同僚中有的人想要以“东园主章”为题,我说:“先生只知道《汉书·百官公卿表》,却不知《霍光传》里说:‘霍光死后,朝廷赐予东园所制的葬器。"服虔解释说:‘东园所制作的这种埋葬的器具,把一面镜子放在其中,这面镜子正好挂在尸体的上面。"颜师古注释说:‘东园,官署的名称,隶属于少府寺。这个官署主要负责制造这种埋葬的器具。"《董贤传》中也说:‘将东园所制造的秘器赐给董贤。"注释转引《汉旧仪》的说法说:东园秘器,就是棺材。如果是这样的话,东园还是什么好地方吗?”同僚听完他的这一番话大吃一惊,连忙谢罪离开了。那么从这就可以看出,用“东”来作为园的名称,是不可以的。我有两个园子,恰好位居东西两边,所以就把西边的园子叫做西园园,而东边的园子叫做东圃,这样,就可以避开这个忌讳了。 【评析】 在本文中,作者提出园林不能用“东园”来命名,因为“东园”是汉代负责制造葬器的官署,以之命名会不吉利。他还特意说自己有两个园子,西面的叫“西园”,东面的特意改叫“东圃”。因为风俗习惯或迷信,人们会禁忌某些认为不吉利的话和事,比如讳言大小便,常有说法有“更衣”、“出恭”、“解手”等。“死”也是忌讳的,所以《礼记·曲礼下》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只有无权无势的老百姓才叫“死”。而老百姓自己也是忌讳的,多用“老了”、“走了”、“过去了”来取代。然而忌讳的形式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演变。如汉代以后“东园”这个机构不复存在,以此忌讳的人就少了,只有洪迈这样比较博学的人才有这个知识。再往后,这种忌讳就不复存在了,甚至有人名也叫“东园”。 比如明代的郑纪,字东园。他曾在莆田东山书院读书,同学中李鼐字西园,余赐字南园,郑璞字北园,四人合称“东山四园”,以郑纪的官位最高。可见这种忌讳只是迷信罢了。另外一件有意思的事是唐三彩的流行。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因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着称。很多人家都有唐三彩的工艺品,其中有些是货真价实的古物。然而在唐代,三彩是陪葬用的冥器,不同品级的人可以随葬多少件,也都有明文的规定。可现代人并不认为家里摆件冥器不吉利。也可能是唐三彩的艺术美超越了人们对“不吉利”的厌恶吧。

洪迈的《容斋随笔》中‘’事不一而理有定在,犹百川万折,必归于海...

洪迈的《容斋随笔》中“事不一而理有定在,犹百川万折,必归于海”这句话的意思是事情虽然会有千变万化,但它们的背后却有着同样的“理”,就好像百川无论如何曲折蔓延,终究要回归大海一样。《容斋随笔》由宋朝洪迈撰,共《五笔》,74卷,1220则。它是古代文言笔记小说。其中,《容斋随笔》16卷,329则;《容斋续笔》16卷,249则;《容斋三笔》16卷,248则;《容斋四笔》16卷,259则;《容斋五笔》10卷,135则。据作者自述,《容斋随笔》写作时间逾经近四十年。是其多年博览群书、经世致用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容斋随笔》内容简介:《容斋随笔》内容繁富,议论精当,是一部涉及领域极为广泛的著作,自经史诸子百家、诗词文翰以及历代典章制度、医卜、星历等,无不有所论说,而且其考证辨析之确切,议论评价之精当,皆倍受称道。《容斋随笔》最重要的价值和贡献是考证了前朝的一些史实,如政治制度、事件、年代、人物等,对历代经史典籍进行了重评、辨伪与订误,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更正了许多流传已久的谬误,不仅在中国历史文献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而且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亦意义重大。

容斋随笔四笔卷八有什么诗?

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人生四大悲事:寡妇携子悲、将军被敌擒、失宠宫女泪、落第举子心1、四喜出自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四笔·卷八·得意失意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2、四悲出自宋·洪迈《容斋四笔·得意失意诗》中,又将“寡妇携子悲、将军被敌擒、失宠宫女泪、落第举子心”,总结为四悲,每当人们念及此,不仅黯然伤神,说不出的丧气。容斋随笔四笔卷八得意失意诗:旧传有诗四句夸世人得意者云:“久旱逢甘雨,他乡见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好事者续以失意四句曰:“寡妇携儿泣,将军被敌擒。失恩宫女面,下第举人心。”此二诗,可喜可悲之状极矣。扩展资料1、久旱逢甘露不论古代现代长期的干旱会影响农作物的收成,尤其在古代人们靠种植庄家吃饭但长久的干旱很可能造成的就是颗粒无收,这也就会导致一家人可能会饿死的悲剧。而当长久的干旱迎来了一场甘雨不仅代表着气候逐渐恢复正常,而且所种植的庄家得以存活并会有收成。如今久旱逢甘露则相当于长久受到一些外在的压力这是有人帮助了一把犹如久旱逢甘露雪中送炭一般。2、他乡遇故知人在外乡人生地不熟会使自己感到十分的孤独,这时如果有一位老乡相比会成为在孤独他乡释怀的一根救命稻草不仅能够使自己能够有所交流,在有困难的时候还可以相互帮助。3、洞房花烛夜人生大喜事肯定少不了结婚不论古代与现代结婚都是十分喜庆的相扶到老的夫妻,一生仅有一次结婚的婚礼,不仅是喜事而且是珍贵的回忆。4、金榜题名时在古代科举是一种能够实现自己十年寒窗苦读的唯一出路,所以当金榜榜上有名的时候给了自己这么多年努力的一个交代。如今现代当自己所努力的学习并且有好的考试结果或努力的增强自己的能力,得到了职位的提升时都是十分高兴的事。越困难的目标当实现的时候成就感、欢喜感也就会越强烈。5、寡妇携儿泣:人生的许多悲剧之中,最悲惨的莫过于少年丧父。俗话说男人是家里的顶梁柱,顶梁柱没了,这家里能好。更何况古代妇女没有工作,没有了男人,那还不是天塌了。一个寡妇领着年幼的孩子,能有好日子过。得有多少冷眼与冷语,得有多么坚强的心才能承受。6、将军被擒时:人这一生,谁敢保证事事顺心,件件如意,都会有麦城的时候。关云长那么大的英雄都有走麦城的时候。不管你当初是多么的威风八面。遇到失意时,你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面对失意,一个人如何面对,才能真正看出一个人的抗打击能力。7、失恩宫女面:是古代才会有的事情。现在就是你不红了,你有没有一颗平常心,有没有面对寂寞与孤独的能力。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好。曾经的风光,只能是回忆,人间倍有新人出,谁还在意旧人的落寞。一个如果没有面对失落的平常心,想要的太多,难免有求不得的苦。所谓:“贪、嗔、痴。”是因为你先有了贪心,而且永不满足,一遇到现实的落差,就会心理失衡。起了嗔恨心,甚至走火入魔。8、落第举人心:古代讲究的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的目的:做官。做了官就什么都有了。一旦名落孙山外,那还有什么活头,要是不读书也好,问题是读了书,却捞不到功名。那种失落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扩展资料:百度百科-四悲四喜

《容斋随笔·诸家经学兴废》译文与赏析

诸家经学兴废 诸家经学兴废 【原文】 稚子[1]问汉儒所传授诸经,各名其家,而今或存或不存,请书其本末为《四笔》一则。乃为采摭[2]班史及陆德明《经典释文》并他书,删取纲要,详载于此。《周易》[3]传自商瞿始,至汉初,田何以之颛门[4]。其后为施仇、孟喜、梁丘贺之学,又有京房、费直、高相三家。至后汉,高氏已微,晋永嘉之乱[5],梁丘之《易》亡。孟、京、费氏人无传者,唯郑康成、王弼所注行于世。江左中兴,欲置郑《易》博士,不果立,而弼犹为世所重。韩康伯等十人并注《系辞》,今唯韩传。《尚书》自汉文帝时伏生得二十九篇,其后为大小夏侯之学[6]。古文者,武帝时出于孔壁,凡五十九篇,诏孔安国作传,遭巫蛊事,不获以闻,遂不列于学官,其本殆绝,是以马、郑、杜预之徒皆谓之《逸书》。王肃尝为注解,至晋元帝时,《孔传》始出,而亡《舜典》一篇,乃取肃所注《尧典》,分以续之,学徒遂盛。及唐以来,马、郑、王注遂废,今以孔氏为正云。《诗》[7]自子夏之后,至汉兴,分而为四,鲁申公曰《鲁诗》,齐辕固生曰《齐诗》,燕韩婴曰《韩诗》,皆列博士。《毛诗》者出于河间人大毛公,为之故训,以授小毛公,为献王博士,以不在汉朝,不列于学,郑众、贾逵、马融皆作《诗》注,及郑康成作笺,三家遂废。《齐诗》久亡,《鲁诗》不过江东,《韩诗》虽在,人无传者,唯《毛诗》郑笺独立国学,今所遵用。汉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即今之《仪礼》也。《古礼经》五十六篇,后苍传十七篇,曰《后氏曲台记》,所余三十九篇名为《逸礼》。戴德删《古礼》二百四篇为八十五篇,谓之《大戴礼》,戴圣又删为四十九篇,谓之《小戴礼》。马融、卢植考诸家异同,附戴圣篇章,去其烦重及所缺略而行于世,即今之《礼记》也。王莽时,刘歆[8]始建立《周官经》,以为《周礼》[9],在《三礼》中最为晚出。左氏为《春秋传》,又有公羊、谷梁、邹氏、夹氏。邹氏无师,夹氏无书。《公羊》兴于景帝时,《谷梁》盛于宣帝时,而《左氏》终西汉不显。迨章帝乃令贾逵作训沽,自是《左氏》大兴,二传渐微矣。《古文孝经》二十二章,世不复行,只用郑注十八章本。《论语》三家:《鲁论语》者,鲁人所传,即今所行篇次是也;《齐论语》者,齐人所传,凡二十二篇;《古论语》者,出自孔壁,凡二十一篇。各有章句[10]。魏何晏集诸家之说为《集解》,今盛行于世。 【注释】 [1]稚子:幼子,小孩。[2]采摭(zhí):采集摘录。[3]《周易》:我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4]颛(zhuān)门:谓独立门户,自成一家。颛,通“专”。[5]永嘉之乱:永嘉五年,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的乱事。[6]大小夏侯之学:夏侯胜开创的“大夏侯学”和夏侯建开创的“小夏侯学”。[7]《诗》:即《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8]刘歆,字子骏,西汉后期的着名学者。他不仅在儒学上很有造诣,而且在目录校勘学、天文历法学、史学、诗等方面都堪称大家。[9]《周礼》是儒家经典,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家思想,与春秋孔子时思想发生极大变化。[10]章句:剖章析句。经学家解说经义的一种方式。亦泛指书籍注释。 【译文】 我的幼子问我,汉代儒家所传授的各种经典,各有不同的版本,而如今有的保存了下来,有的已经散失。请我将诸经的源流本末写成一文收于《四笔》之中。于是我采集摘录班固的《汉书》、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以及其他的史书的记载,删删减减提取纲要,详尽的记载在这里。《周易》从春秋商瞿时期开始流传,一直到西汉初期,田何将其发展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其后分为施仇、孟喜、梁丘贺之学,继而又有京房、费直、高相三家之说。到了东汉,高氏之说已经衰败。西晋永嘉之乱时,梁丘贺所撰写的《周易》已经失传。孟喜、京房、费直的学说也没能相传下去,只有郑玄、王弼所作的注释本流传于世。东晋中兴,将要设置郑玄注《易》学博士,结果没有成立,而王弼所注释的《易》学更为世人所重视。韩康伯等十人都曾经为《系辞》作过注释,但现在只有韩康伯的注释的《系辞》流传了下来。今文《尚书》一书最早由西汉文帝时的伏生传授,一共有二十九篇,之后又有夏氏开创的“大夏侯学”和“小夏侯学”之学。古文《尚书》是汉武帝时期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共有五十九篇,武帝曾诏令孔安国作注释,因为之后发生了巫蛊之祸,孔安国为《尚书》所作的注释也从来没有见到过,于是也就没能将古文《尚书》列于官学,这本古书几乎绝世了,因此马融、郑玄、杜预等人都称古文《尚书》为《逸书》。王肃也曾为该书作过注解。到东晋元帝时,古文尚书的《孔传》本开始出现,但失传了《舜典》一篇,于是摘录王肃所注的《尧典》加以补续,于是学习《孔传》的人逐渐变多了。等到唐朝的时候,马融、郑玄、王肃为古书《尚书》作的注传就不再使用了,现在以孔氏本为正本传习。《诗经》自子夏之后,一直到汉朝时期,出现了四家传习者。鲁国申公所传称为《鲁诗》,齐国辕固生所传的称《齐诗》,燕国韩婴所传的称《韩诗》,这些人都是西汉时设立的博士,他们专门对其进行研究、讲授。《毛诗》则出于河间人大毛公,因为他专门为此书作注释,所以这样称呼他。他又把所传的《毛诗》传授给了小毛公。大毛公曾任河间献王的博士,由于不在汉朝,所以没有被列入官学。郑众、贾逵、马融都为《诗经》作了注解,但是等到郑玄的笺注出现后,他们三家的注释就废而不用。《齐诗》不久就失传了,《鲁诗》没有在江东一带流传,《韩诗》虽然保存下来,却无传授之人。只有郑玄笺注的《毛诗》被国学单独采用,一直沿用到现在。汉代高堂生所传《士礼》十七篇,就是现在的《仪礼》。《古礼经》共有五十六篇,后苍传下十七篇,称为《后氏曲台记》,其余的三十九篇称为《逸礼》。戴德曾将《古礼》的二百零四篇删减为八十五篇,叫做《大戴礼》,戴圣又将其删减为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马融、卢植辨析诸家的异同,主要是以戴圣《小戴礼》中的篇章为主,删去此书繁琐、重复部分并且补足缺略的部分,之后此书就流传于世,这就是现在的《礼记》。西汉王莽执政时期,刘歆开始创立《周官经》学,也称为《周礼》,在《三礼》中此书是最晚出现的。左氏作《春秋传》,除此还有公羊、谷梁、邹氏、夹氏四家。邹氏没有后人传授,夹氏之书不传于世。《公羊》学起兴于汉景帝时期,《谷梁》学在汉宣帝时期流传兴盛,但《左氏》学一直到西汉末年也不为世所重。等到东汉章帝时期,才诏令贾逵为《左氏春秋》作注解,自此以后,《左氏春秋》流传兴盛起来,而《公羊》、《谷梁》学逐渐衰微。《古文孝经》共二十二章,已经不流传于世,现在用的是郑注释的十八章本。《论语》有三家:有《鲁论语》,这是由鲁国人传授,就是现在所流行的版本;有《齐论语》二十二篇,这是齐国人所传授的;还有从孔子住宅墙壁中发现的《古论语》,共二十一篇。这三家传本都有章句解释。曹魏时期何晏汇集诸家之说撰为《集解》,今天盛行于世。 【评析】 本文是作者为教育幼子而编写的儒学典籍发展流变的历史,对学习国学的入门者有一定的帮助。经学原本是泛指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但在汉代独尊儒术后为特指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经学是我国古代学术的主体,仅《四库全书》经部就收录了经学着作1773部,两万多卷。经学中蕴藏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西汉时将《诗》《书》《礼》《易》《春秋》定为五经,唐代将《礼》拆为《仪礼》《周礼》与《礼记》,《春秋》拆做《左传》《公羊传》与《谷梁传》,到北宋时陆续添加《尔雅》《论语》《孝经》和《孟子》,合做十三经。儒家经典最为着名的编订方式是朱熹所定,将五经加上《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就是“四书五经”。

《容斋随笔·缚鸡行》译文与赏析

缚鸡行 缚鸡行 【原文】 老杜《缚鸡行》一篇云:“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虫鸡于人何厚薄?吾叱奴儿解其缚。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此诗自是一段好议论,至结句之妙,非他人所能跂及[1]也。予友李德远尝赋《东西船行》,全拟其意。举以相示云:“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西船见笑苦迟钝,汗流撑折百张篙。明日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东西相笑无已时,我但行藏任天理。”是时,德远诵至三过,颇自喜,予曰:“语意绝工[2],几于得夺胎法,只恐行藏任理与注目寒江之句,似不可同日语。”德远以为知言,锐欲易之,终不能满意也。 【注释】 [1]跂及:犹企及,比得上。[2]语意绝工:语句绝妙工巧。 【译文】 杜甫在《缚鸡行》一诗中写道:“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虫鸡于人何厚薄?吾叱奴儿解其缚。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这首诗的确是一篇很好的议论,一直到最后结句的妙用,并非是一般人所能写出来的。我的朋友李德远曾作了一首《东西船行》,全部都是模仿《缚鸡行》中的诗意,并拿出来给我看,上边写道:“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西船见笑苦迟钝,汗流撑折百张篙。明日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东西相笑无已时。我但行藏任天理。”那时,李德远已朗诵了三遍,自己十分的高兴,我说:“语意的确绝妙工巧,几乎将杜甫诗夺胎而来,只是行藏任理与注目寒江之句,好像还不能相提并论。”李德远认为我说得很有道理,坚决要改写,最终也没有达到满意的结果。 【评析】 杜甫这首《缚鸡行》写得极好,以议论入诗,浅显易懂,其意颇远,“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将小鸡人性化,似乎鸡的“相喧争”是在向人们抗议,之后杜甫询问为何缚鸡,才知道家人怕鸡吃虫子,残害生灵,于是想把鸡卖了。他不知鸡被人买去,也会遭到宰割。通过对这一过程的议论,间接地表现出了作者此时此刻迷茫的心里。这首诗的语言平朴自然,采用散文化的句法,显得平易顺当,读起来平易近人。作者写的这篇文章十分的巧妙,与一些评家惯以晦涩之语评点、褒奖杜甫此诗不同,并借友人一首《东西船行》“全拟其意”的诗歌为参照,点出了杜诗的过人之处,形象,具体,有说服力。

《容斋随笔·霜旱》译文与赏析

霜旱 霜旱 【原文】 庆元四年,饶州盛夏中,时雨频降,六七月之间未尝请祷,农家水车龙具,倚之于壁,父老以为所未见,指期西成有秋,当倍常岁,而低下之田,遂以潦告。余干、安仁乃于八月罹地火之厄。地火者,盖苗根及心,虫[1]生之,茎干焦枯,如火烈烈,正古之所谓蟊贼[2]也。九月十四日,严霜连降,晚稻未实者,皆为所薄,不能复生,诸县多然。有常产者,诉于郡县,郡守孜孜爱民,有意蠲租[3],然僚吏多云:“在法无此两项。”又云:“九月正是霜降节,不足为异。”案白乐天讽谏杜陵叟一篇曰:“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此明证也。 予因记元佑五年苏公守杭日,与宰相吕汲公书,论浙西灾伤曰:“贤哲一闻此言,理无不行,但恐世俗谄薄[4]成风,揣所乐闻与所忌讳,争言无灾,或有灾而不甚损。八月之末,秀州数千人诉风灾,吏以为法有诉水旱而无诉风灾,闭拒不纳,老幼相腾践,死者十一人。由此言之,吏不喜言灾者,盖十人而九,不可不察也。”苏公及此,可谓仁人之言。岂非昔人立法之初,如所谓风灾、所谓早霜之类,非如水旱之田可以稽考,惧贪民乘时,或成冒滥[5],故不轻启其端。今日之计,固难添创条式。但凡有灾伤,出于水旱之外者,专委良守令推而行之,则实惠及民,可以救其流亡之祸,仁政之上也。 【注释】 [1]虫:通“孽”。古人认为,稻瘟病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虫子作孽,所以称“孽虫”。事实上,我们今人研究得知,稻瘟病是植株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感染的一种真菌。[2]蟊贼:吃禾苗的两种害虫。因其体量非常小,所以称“蟊贼”。蟊:残害而不留痕迹。贼:小偷。[3]蠲(juān)租:免除租税。[4]谄薄:阿谀上级,刻薄下级。[5]冒滥:胡乱冒充,形成风气。 【译文】 宁宗庆元四年(1198)的盛夏时节,饶州(今江西鄱阳县)地区的天气—反常态,连连降雨,六七月两月大雨连绵不止,百姓们再也无需耗费人力财力祈雨,农夫家的水车和龙具(求雨的物品)都斜靠在家中的墙壁上,弃置不用。老年人都说这种好天气有生以来也没有碰到过,真是老天开眼,于是各家各户都盼望着秋天能够获得大丰收。然而天不遂人愿,因为雨降不止,那些耕种低洼田地的农夫们便发现涝灾已至,庄稼几乎全被淹死。接着,余干、安仁两县在八月里又遭受了地火之灾。所谓地火之灾,就是庄稼从茁根到苗心都生了孽虫,致使庄稼的茎变枯变焦,远远望去,像是金黄的烈火一样,也就是古时所说的“蟊贼”之害。百姓见状,个个愁容满面,再也看不到天降大雨时的欣喜。但灾祸并未就此止息,九月十四日,老天又连降寒霜,晚稻还没有灌浆成粒,都被这场大霜冻死。饶州所属各县均遭此灾。 一些有田产的农民到郡县衙门去报告灾情,此时的饶州知州还算是一位体恤百姓的好官,听到上报之后,便有了减免租赋的打算,可是属官们却纷纷表示反对,说:“皇朝法典规定的减免租赋,可没有说到‘蟊贼"和‘早霜"两种情况啊!”还说:“九月里本来就有霜降节气,下霜也不足为奇,怎么能称得上天灾呢?”这种说法简直是强词夺理,白居易的《杜陵叟》说:“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长吏明知不中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就是九月下霜确是天灾的明证。 哲宗元祐五年(1090),苏轼担任杭州知府,其间曾给宰相吕大防写过一封信,专论浙西的灾情,信中说:“我想贤哲的宰相若听到这些灾伤之情,绝不会放任不管,只是怕世俗庸人欺君昧上已成恶习,报喜不报忧,争抢着说本处并没有灾荒,或者说虽有灾情,但足可自理,无需朝廷费心,但事实上灾情往往要比他们说的严重得多。八月下旬,秀州(今浙江嘉兴)几千民众到州衙报知本州发生了风灾,州官认定法典上只有报知水灾旱灾的,而没有报知风灾的,因此闭门不见,将百姓们拒之官衙之外。州外的百姓义愤填膺,愤怒之下不免骚乱,结果混乱中踩死了十一个老人和孩子。由此事可知,地方官吏中报喜不报忧者,十有八九。这种现象不能不明察。”苏轼把话说到这种程度,真可以说是仁者之言了。 为何风灾、早霜一类的灾情未被列入我朝法定的赈灾之列呢?这是不是古人在创立法律的时候,考虑到像风灾、早霜一类的灾情,不像旱灾、涝灾那样一看即知,而怕一些刁民借此为由,乘机要求赈济和减免租赋,所以不便轻易地将它们纳入法律条文呢?如今看来,把这类灾情重新纳入我朝法典怕已是不太可能,但若出现此类的灾害,朝廷也不能坐视不管,而应该专门委派贤良的地方长官实行适当合理的救助。这样便可以使百姓切实感受到天子的恩德,避免因天灾而造成大量灾民流离失所,这才是施仁政的上策。 【评析】 笔记野史堪为正史的补遗,一则是它具有正史无可比拟的边缘性和非正统性,二则是它具有正史无可比拟的白描性和故事性。通过这则笔记,我们可以非常详实地窥知,宁宗庆元饶州(今江西鄱阳县)地区,一般百姓面对水、旱、蝗、瘟的频繁侵袭时,哀告无门的生存状况。由此,我们可以推知,当时的南宋朝治下的中国大部,情形何尝不是如此?

《容斋随笔·曾皙待子不慈》译文与赏析

曾皙待子不慈 曾皙待子不慈 【原文】 传记所载曾皙待其子参不慈,至云因锄菜误伤瓜,以大杖击之仆地[1]。孔子谓参不能如虞舜小杖则受[2],大杖则避,以为陷父于不义,戒[3]门人曰:“参来勿内。”予窃疑无此事,殆战国时学者妄为之辞。且曾皙与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有“浴乎沂,风乎舞零”之言,涵泳圣教[4],有超然独见之妙,于四人之中,独蒙“吾与”之褒,则其为人之贤可知矣。有子如此,而几置之死地,庸人且犹不忍,而谓皙为之乎?孟子称曾子养曾皙酒肉养志[5],未尝有此等语也。 【注释】 [1]仆地:仆倒在地。[2]受:忍受,经受。[3]戒:告诫。[4]涵泳圣教:受圣人(孔子)的教育。[5]养志:谓奉养父母能顺从其意志。 【译文】 传记中记载曾皙对待自己的儿子曾参很不慈爱,甚至说道因为曾参锄菜时不小心伤了瓜,就用大棍子打得他趴在地上。孔子听后说,曾参不能像虞舜那样,小杖就忍受,大杖就逃避,认为这样做让他的父亲落了个无情无义的骂名,并告诫守门人说:“曾参来了别让他进来。”我私下怀疑不可能有这件事,恐怕是战国时期的学者胡乱捏造的。况且书中记载到有关曾皙和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的事情,有“沐浴于沂,在风中跳祈雨的舞姿”的话,一起讨论事情,曾皙有超过常人的独到见解,在曾皙、子路、冉有和公西华四人中,只有曾皙受到孔夫子的褒奖,那么他的为人的贤德就可知了。能有曾参这样好的儿子,然而还要把他置于死地,普通的人尚且还不忍心,更何况是曾皙呢?孟子讲曾皙是以酒肉养志,我认为不会有这样的话。 【评析】 此文章中洪迈对曾皙待子不慈的事情产生怀疑,认为传记中对此事的记载有误,并列举诸多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传记中说曾皙待子不慈,孔子曾“参不能如虞舜小杖则受,大杖则避”,并认为因此“陷父于不义”,所以闭门禁止曾参进入。洪迈认为责子几死违背人情,因此对此事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并指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唯独曾皙因见解独到受到孔子赞赏,由此看出曾皙为人贤德,常人都不会忍心伤害自己的孩子,曾皙就更不可能是这样了。作者在最后还引用了了孟子曾经说过的话,曾参(日后)用酒肉奉养(年老时的)曾皙,是修养自身的志行,因此,如果曾皙曾经待曾参不慈,曾参又怎会对曾皙如此孝敬呢?由此可以看出,曾皙待子不慈之事可能是错误的。

《容斋随笔·周礼非周公书》译文与赏析

周礼非周公书 周礼非周公书 【原文】 《周礼》一书,世谓周公所作,而非也,昔贤以为战国阴谋之书,考其实,盖出于刘歆[1]之手。《汉书·儒林传》,尽载诸经专门师授,此独无传。至王莽时,歆为国师,始建立《周官经》以为《周礼》,且置博士[2]。而河南杜子春受业于歆,还家以教门徒,好学之士郑兴,及其子众往师之,此书遂行。歆之处心积虑,用以济莽之恶,莽据以毒痡四海[3],如五均、六筦(guǎn)、市官、赊贷,诸所兴为,皆是也。故当其时,公孙禄既已斥歆颠倒《六经》,毁师法矣。历代以来,唯宇文周依六典以建官,至于治民发政,亦未尝循故辙。王安石欲变乱祖宗法度,乃尊崇其言,至与《诗》、《书》均匹,以作《三经新义》,其序略曰:“其人足以任官,其官足以行法,莫盛乎成周之时;其法可施于后世,其文有见于载籍,莫具乎《周官》之书。自周之衰,以至于今,太平之遗迹,扫荡几尽,学者所见无复全经。于是时也,乃欲训而发之,臣知其难也。以训而发之之难,则又以知夫立政造事追而复之之为难。”则安石所学所行实于此乎出。遂谓:“一部之书,理财居其半。”又谓:“泉府,凡国之财用取具焉,岁终,则会其出入而纳其余,则非特摧兼并,救贫厄,因以足国事之财用。夫然故虽有不庭不虞[4],民不加赋,而国无乏事。”其后吕嘉问法之而置市易,由中及外,害遍生灵。呜呼!二王托《周官》之名以为政,其归于祸民一也。 【注释】 [1]刘歆:字子骏,西汉后期的着名学者。他不仅在儒学上很有造诣,而且在目录校勘学、天文历法学、史学、诗等方面都堪称大家。[2]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3]毒痡(fū)四海:毒害天下百姓。毒痡:毒害,残害。[4]不虞:出乎意料的事情。 【译文】 对于《周礼》一书,世人都认为是周公所撰写,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过去贤人认为这是战国阴谋家所撰写的,后来经过考证,大概是西汉时期的刘歆所写。《汉书·儒林传》详尽地记载了各书籍的来龙去脉,唯独没有记载《周礼》出自何人之手的情况。王莽当政时,刘歆担任国师,开始把《周官经》撰写成《周礼》,而且设置了博士官职。河南杜子春受教于刘歆,回家后教授门徒,好学之士郑兴及其子郑众前去拜他为师,因此《周礼》一书才流传于世。刘歆处心积虑,用《周礼》中的知识帮助王莽的恶行,王莽凭借着这本书毒害天下百姓,如五均、六筦、市官、赊贷等一些政策都是依据《周礼》而颁布执行的。在当时,公孙禄就已斥责刘歆违背《六经》,不符合常理。历代以来,只有宇文氏是按照《周礼》中的六典建立的北周政权,对于治理天下,巩固政权,也不是完全遵循六典去管理的。王安石想要改变祖宗的法度,于是提倡推崇《周礼》,并把它同《诗经》、《尚书》相提并论。并编撰《三经新义》,其序言大概意思是说:“其人足可以任官,其官足可以行法,没有哪个朝代的治理比周朝更盛。其法度可以施行于后世,其文字可以记载到书籍中,没有哪本书比《周官》更具备这个条件了。自从周朝衰败之后,直至现在,太平盛世的遗迹,已经不复存在了,学者们再也见不到完整的经书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要训释发展它,臣感觉很困难。因为解释发展它很困难,还要明白按照它的内容来建立政权就难上加难了。”于是便可以知道王安石所学、所推行的都出自《周礼》。于是又说:“学好这样一部书,理财就等于学到了一半。”他又说:“泉府(《周礼》地官的属官),凡国家的财用全部由他来掌管,一年下来,结算收入支出,把多余的钱交纳国库。这样除了有抑制兼并、救助贫困的事发生之外,才可以保证国家的财务开支。就算是发生什么不可预料的事情,百姓不用增加赋税负担,国家也不会感到贫乏。”后来吕嘉效仿《周礼》制定了市场交易法则,由中央扩展到地方,祸害了天下了百姓。呜呼!王莽、王安石都托《周官》的名义来推行其改革措施,其结果都是祸民乱政。 【评析】 《周礼》是古代关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一部着作,是古代儒家主要经典之一。书中展示了一个完善的国家典制,国中的一切都井然有序,富于哲理,读后令人顿生“治天下如指之掌中”的感觉。《周礼》作者的立意,并非要实录某朝某代的典制,而是要为千秋万世立法则。作者希冀透过此书表达自己对社会、对天人关系的哲学思考,全书的谋篇布局,无不受此左右。《周礼》的作者到底是谁,历代学者为此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至少形成了西周说、春秋说、战国说、秦汉之际说、汉初说、王莽伪作说等六种说法。古代名家大儒,以及近代的梁启超、胡适、顾颉刚、钱穆、钱玄同、郭沫若等着名学者都介入了这场讨论,影响之大,可见一斑。近代学者在文献学研究的基础上辅之以古文字学、古器物学、考古学研究等手段,对《周礼》进行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周礼》成书年代偏晚,约作于战国后期。而洪迈则持王莽伪作说,认为是刘歆编纂,目的是帮助王莽篡位。他同时指责王安石也借书中的“歪理邪说”支持变法,祸民乱政。

《容斋随笔·次山谢表》译文与赏析

次山谢表 次山谢表 【原文】 元次山[1]为道州刺史,作《舂陵行》,其序云:“州旧四万余户,经贼以来,不满四千,大半不胜赋税。到官未五十日,承诸使征求符牒[2]二百余封,皆曰‘失期限者罪至贬削"。于戏!若悉应其命,则州县破乱,刺史欲焉逃罪?若不应命,又即获罪戾。吾将静以安人,待罪而已。”其辞甚苦,大略云:“州小经乱亡,遗人实困疲。朝餐是草根,暮食乃木皮。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追呼尚不忍,况乃鞭扑之。邮亭传急符,来往迹相追。更无宽大恩,但有迫催期。欲令鬻儿女,言发恐乱随。奈何重驱逐,不使存活为?安人天子命,符节我所持。逋缓违诏令,蒙责固所宜。”又《贼退示官吏》一篇,言贼攻永破邵,不犯此州,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其诗云:“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二诗忧民惨切如此。故杜老以为:“今盗贼未息,知民疾苦,得结辈十数公,落落参错天下为邦伯[3],天下少安,立可待矣。”遂有“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之句。今《次山集》中,载其《谢上表》两通,其一云:“今日刺史,若无武略,以制暴乱;若无文才,以救疲弊;若不清廉,以身率下;若不变通,以救时须,则乱将作矣。臣料今日州县堪征税者无几,已破败者实多,百姓恋坟墓者盖少,思流亡者乃众,则刺史宜精选谨择以委任之,固不可拘限官次,得之货贿,出之权门者也。”其二云:“今四方兵革未宁,赋敛未息,百姓流亡转甚,官吏侵刻日多,实不合使凶庸贪猥之徒、凡弱下愚之类,以货赂权势而为州县长官。”观次山表语,但因谢上而能极论民穷吏恶,劝天子以精择长吏,有谢表以来,未之见也。世人以杜老褒激之故,或稍诵其诗,以《中兴颂》故诵其文,不闻有称其表者,予是以备录之,以风后之君子。次山临道州,岁在癸卯,唐代宗初元广德也。 【注释】 [1]元次山:元结(719—772)唐代文学家。字次山,号漫叟、聱叟。河南鲁山人。[2]符牒:符移关牒等公文的统称。[3]邦伯:州牧。古代用以称一方诸侯之长。 【译文】 元次山担任道州刺史的时候,写了一篇《舂陵行》,序文说:“道州原来有四万多户人口,经历战乱之后,人口就不到四千户了,大多数的人承担不起赋税。元次山到任还不到五十天,就收到上级催促上交赋税的二百多封公文,都说‘误了期限的降职免官。"啊呀!倘若全部接受这些命令,州县就会破乱不堪,当刺史的怎能逃避罪责?倘若不接受命令,又会立刻受到罪责。我打算安安静静的呆着,不会对百姓进行征税,好让他们安定下来,我等待着惩罚罢了。”《舂陵行》的语言十分凄苦,大概是说:“州小经乱亡,遗人实困疲。朝餐是草根,暮食乃木皮。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追呼尚不忍,况乃鞭扑之。邮亭传急符,来往迹相追。更无宽大恩,但有迫促期。欲令鬻儿女,言发恐乱随。奈何重驱逐,不使存活为?安人天子命,符节我所持。逋缓违诏令,蒙责固所宜。”又有一篇《贼退示官吏》的文章,说的是有叛军攻打永州,并已经攻破邵州,却一直不攻占道州,大概是可怜道州太贫穷了吧,官吏又怎么忍心苛刻征收穷人的税呢?其中还说道:“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以上两首诗是如此为民忧虑、悲伤恳切啊。所以杜甫认为:“如今盗贼还没有平息,能够了解百姓疾苦,能有像元次山这样的十几个人,分别被分散到国家的各地区去做官员,全国逐渐安定的局面,可以很快到来。”于是有了“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这样的句子。如今的《次山集》中记载了他的《谢上表》两篇,其中一篇说道:“现在的刺史,如果没有军事谋略来制止暴乱,没有文才来解救贫穷弊端,不能清正廉洁以身作则,不知灵活变通来补救一时之需,那么祸乱就必会发生。我估计如今各州县能够负担得起税赋的没有几个,已经破产败落的家庭实在太多了,百姓依恋祖籍故土的很少,打算流浪他乡的却是很多,那么刺史之职应该精选细挑,再去委派任用,当然不能受本人原有官阶的限制,或是凭借得到多少贿赂,是否出自豪门望族。”另一篇说:“如今全国四方的战乱还没有平息,赋税征收不止,流离失所的百姓越来越多,官吏对百姓欺凌剥削愈加严重,实在不能让凶残、昏庸、贪婪、卑鄙之徒,平凡懦弱无能、愚蠢低下这类人,凭着贿赂,依仗权势,担任州县的长官。”看元次山所述的话中,只是通过向皇上致谢而能透彻论述百姓穷困、官吏凶恶的情况,规劝皇上能够精心选择地方长官,自有谢表以来,还没有见过这种写法。世人因为杜甫表彰的缘故,或许多少读过一些元次山的诗,因为《中兴颂》的缘故诵读他的文章,没有听到有称道他的上表的,于是我把这件事写在了这里,把它当做后代的君子榜样,次山赴道州上任是在癸卯年(763),唐代宗广德元年。 【评析】 谢表,是臣僚感谢皇帝恩惠的文章,是我国古代公文文体中的“上行文”之一。《宋代官制辞典》称:“凡官员升迁除授、谪降贬官,至于生日受赐酒醴、封爵追赠等等,均有谢表”。在封建时代,所谓“雷霆雨露俱是君恩”,臣子的一切都出自君主的赏赐。即使皇帝下令杀掉臣子,也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甚至还要违心称颂“皇上圣明臣罪当诛”。 臣子往往借助谢表向皇帝表达衷曲,但是像元结这样在谢表中讲述民间疾苦,向皇帝提出建议,把谢表写成奏折的文章,可以说极其罕见。所以作者特意将其记录下来。元结,字次山,唐天宝十二年中进士。安史之乱时曾避难江南,也参与抗击史思明叛军,立有战功。后任道州刺史等地方军政职务。他为官清廉开明,爱护百姓,诗文注重反映政治现实和人民疾苦,所作《舂陵行》《贼退示官吏》等,曾受杜甫推崇。他的文章或直抒胸臆,或托物刺讥,都出于愤世嫉俗,忧道悯人,无论书、序、表、状,均刻意求古,意气超拔,谢表不颂圣而谏君,正是其人其文的一贯风格。

《容斋随笔》主要讲述的是什么内容

《容斋随笔》内容繁富,议论精当,是一部涉及领域极为广泛的著作,自经史诸子百家、诗词文翰以及历代典章制度、医卜、星历等,无不有所论说,而且其考证辨析之确切,议论评价之精当,皆倍受称道。其最重要的价值和贡献是考证了前朝的一些史实,如政治制度、事件、年代、人物等,对历代经史典籍进行了重评、辨伪与订误,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更正了许多流传已久的谬误,不仅在中国历史文献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而且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亦意义重大。作品简介:《容斋随笔》是南宋洪迈(1123~1202)著的史料笔记,被历史学家公认为研究宋代历史必读之书。该书与沈括的《梦溪笔谈》、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是宋代三大最有学术价值的笔记。《容斋随笔》分《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共五集七十四卷。其中前四集各十六卷,因书未成而作者过世,故《五笔》仅为十卷。这部书内容范围颇广,资料甚富,包括经史百家、文学艺术、宋代掌故及人物评价诸方面内容。它对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它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洪迈在《容斋随笔》卷首说明:"余老去习懒,读书不多,意之所之,随即纪录,因其先后,无复全次,故目之曰随笔。"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满意请采纳,谢谢。

白话容斋随笔哪个版本好?

  根据你文化水平选择最适合你自己的读本比较好。  如果是初中、小学程度的,就选择普通话翻译本。  如果高中程度且古文言文不错的,可选择那些简析本。  如果是较专业的,可选择那些古典本。  如果是不想花钱,可以在网上下载那些免费的电子版本。  其实这本书的内容,远远没有广告说的那么好。  即便是普通的历史读物如史记汉书三国志之类的,也不错。  你是受了广告的影响。  伟人有关的就是牛叉的。其实 没有什么不同。崇拜哥的传说早该消失了。

《容斋随笔·田宅契券取直》译文与赏析

田宅契券取直 田宅契券取直 【原文】 《隋书·志》:“晋自过江,凡货卖奴婢马牛田宅,有文券[1],率[2]钱一万,输估四百入官,卖者三百,买者一百。无文券者,随物所堪,亦百分收四,名为散估。历宋、齐、梁、陈,如此以为常。以人竞商贩,不为田业,故使均输,欲为惩劝。虽以此为辞,其实利在侵削也。”今之牙契投税,正出于此。田宅所系者大,奉行唯谨,至于奴婢马牛,虽着于令甲,民不复问。然官的取过多,并郡邑导行之费[3],盖百分用其十五六,又皆买者独输,故为数多者率隐减价直,赊立岁月,坐是招激讦诉。顷尝因奏对,上章乞蠲其半[4],使民不作伪以息争,则自言者必多,亦以与为取之义。既下有司,而户部引条制沮其说。 【注释】 [1]文券:文契,契约。[2]率:大概,大略。[3]导行之费:过路费用。[4]乞蠲其半:请求免除一半的费用。蠲(juān),除去、驱出、祛除、免除、去掉。 【译文】 《隋书·食货志》上说:“自东晋迁都江南以后,凡是进行买卖奴婢、牛马和田宅的交易的,如果有契约文书,每次交易达到一万钱的都要拿出四百钱上交官吏,卖方交三百,买方交一百。交易没有契约文书的,也收交易金额的百分之四,称作散估。经过南朝的宋、齐、梁、陈几个朝代,都把这样征税的方式当成了习惯。因为很多百姓为了获利都争着去做商贩,放弃了种田,所以才对买方和卖方都进行征税,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惩罚他们并告诫要适可而止。虽然是用这样的话当做借口,其实是为了侵削商贾从中捞取利益罢了”。现在实行的牙税、契税,就来源于此。田地和房屋的交易,利害关系很大,按法令行事很谨慎;对于奴婢马牛的交易,虽然明确地写在法令里面,但百姓并不认真执行。然而由于官府从买卖双方征税过多,而地方郡邑还要收取过路费,大概用掉百分之十五六,这些费用又是买方独自支付,所以很多商人会隐瞒实际金额,降低货物的价值,甚至延期不交税金,导致纠纷的发生。近来我常常因为此事上奏,希望税金能够减免一半,使百姓们不再作伪来平息纠纷,那么,主动交税的人就会变得更多了,这就是“以与为取”的道理。朝廷把这奏章批下给有关衙门研究,而户部则取用史上条例和制度,否定了这种主张。 【评析】 作者看到了税负过重的弊端,认为减轻税负,偷税的人就会减少,收税的总额就会增加。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减少税收,会 *** 民间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可以征收税款的财产也会随之增加。所以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如果遇到经济停滞的情况,国家就会主动为中小企业和个人减税,以促进经济的增长。这一点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是常识。而作者所处的年代税收以农业税为主,契税这样的商业税并不太受到重视,更何况官府收税无非是搜刮民财。户部衙门否定作者建议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容斋随笔·赦恩为害》译文与赏析

赦恩为害 赦恩为害 【原文】 赦过宥罪[1],自古不废,然行之太频[2],则惠奸长恶,引小人于大谴之域[3],其为害固不胜言矣。唐庄宗同光二年大赦,前云:“罪无轻重,常赦所不原[4]者,咸赦除之。”而又曰:“十恶,五逆,屠牛,铸钱、故杀人[5],合造毒药,持杖行劫、官典犯赃[6],不在此限。”此制正得其中[7]。当乱离之朝,乃能如是[8],亦可取也,而今时或不然。 【注释】 [1]赦过宥罪:赦免过错、宽宥罪行。宥,宽宥,原谅。[2]惠奸长恶:姑息奸宄,助长邪恶。[3]引小人于大谴之域:将小人引导至犯罪的地步。[4]不原:不加原谅。[5]十恶:法律规定的不可赦免的十种重大罪名。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五逆:泛指各种逆伦之罪。屠牛:宰杀耕牛。铸钱:私自铸造钱币。故杀人:故意杀人。[6]官典犯赃:官吏贪赃枉法。[7]中:宗旨。[8]乃能如是:尚且能做到这样。 【译文】 赦免过错、宽宥罪行,自古没有废除过,但实行得太频繁,就会姑息奸人、助长邪恶,引导小人陷入犯罪之地,这种危害是言语不能尽说的。唐庄宗同光二年大赦,前面说:“罪过不论轻重,常赦不予追究的,都赦免它。”而又说:“谋反、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义等十恶五逆、屠杀耕牛、私自铸钱、故意杀人、合造毒药、持杖抢劫、官吏贪赃犯法,不在大赦之内。”这一诏书正适合大赦的宗旨。后唐庄宗处在离乱的朝代,尚且能如此这样,也有可取之处,而现在有时就不是这样了。 【评析】 古时候历代统治者为了标榜自己的仁政,实行所谓以“德”治国,每遇新天子登基、改元,或皇室成员寿诞、婚嫁之时,往往会实行大赦。这种大赦一旦过滥,或大赦的人群过于宽泛,往往使真正的奸邪之徒成了漏网之鱼,重新回到社会,危害他人。作者正是借后唐庄宗的大赦令,来暗讽南宋朝廷赦令的弊端。

《容斋随笔·韩苏文章譬喻》译文与赏析

韩苏文章譬喻 韩苏文章譬喻 【原文】 韩苏两公为文章,用譬喻处重复联贯,至有七八转者。韩公《送石洪序》云:“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决江河下流东注[1],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2]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3]也。”《盛山诗序》云:“儒者之于患难,其拒而不受于怀也,若筑河堤以障屋霤[4],其容而消之也,若水之于海,冰之于夏日;其玩而忘之以文辞也,若奏金石[5]以破蟋蟀之鸣,虫飞之声。”苏公《百步洪》诗云:“长虹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6]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7]。有如兔走鹰隼[8]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之类是也。 【注释】 [1]决江河下流东:黄河决下流而东淌。[2]王良造父:古代着名的驾驶马车的能手。[3]龟卜:谓灼龟甲卜吉凶长虹:比喻百步洪的流水。斗落:突然落下去。[4]屋霤:下雨时屋脊上流下的水。屋脊陡,水流急,比喻急流。[5]奏金石:敲击金箔的声音。[6]绝叫:指惊叫。[7]磋磨:挤轧摩擦。[8]隼(zhún):猛禽,像鹰。 【译文】 韩愈、苏东坡两诗人所写的文章,运用比喻的地方重复连贯,甚至有七、八次转换。韩愈在《送石洪序》说道:“评价一个人能力的高低,要通过完成事情后是成功还是失败进行考实,这就像黄河决下流而东淌,像驷马驾着轻车走熟路,而善驾车的王良、造父在马前车后,就和查看计算然后再占卜一样。”《盛山诗序》中说:“儒家对于患难,当拒绝而不接受,这就像是修筑河堤用来阻塞屋脊上流下的水一样;当容纳而化解它,如同水流向大海,冰放在夏天一样;用读书做文章来将忧患忘怀,就像敲击金石用来掩盖蟋蟀的叫声、虫飞的鸣叫声一样。”苏东坡《百步洪》诗说:“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之类,就是这样的比喻。 【评析】 苏轼和韩愈写文章的风格特色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切,苏轼和韩愈所写的文章用多种多样的比喻来加强形象性。就上文所举的例子看,同样是博喻,内中还有分别。用多种比喻来比一样事物的各个方面,使这样事物突显出来。如《送石处士序》,用五个比喻来比石处士的议论,“若河决下流东注”,用黄河的奔腾向东流比喻议论的雄辩不穷,“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用驾轻就熟来比喻他对所议论的事非常熟悉,非常有把握,显得了如指掌,万无一失那样。用“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三个比喻来比他的议论有先见之明。这五个比喻的文字长短错落,有变化,绝不呆板。本文中还用多种比喻来比一样事物的一个方面,像《百步洪》诗用六个比喻来比轻舟在急流中飞速地冲下去。“兔走鹰隼落”,像鹰隼从空中飞速地下来抓逃跑的兔子;“骏马下注千丈坡”,像好马从千丈高坡冲下来,“断弦离柱”,像迸裂的琴弦飞出去;“箭脱手”,像箭从手里飞出去,“飞电过隙”,像闪电从空隙中闪过,“珠翻荷”,像露珠很快从荷叶上滚下去。

《容斋随笔·田横吕布》译文与赏析

田横吕布 田横 吕布 【原文】 田横[1]既败,窜居海岛中。高帝遣使诏之,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横遂与二客诣雒阳。将至,谓客曰:“横始于汉王俱南面称孤,令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北面事之,其愧固已甚矣!”即自刭。横不顾王侯之爵,视死如归,故汉祖流涕称其贤,班固[2]以为雄才。韩退之道出其墓下,为文以吊曰:“自古死者非一,夫子至今有耿光。”其英烈凛然,至今犹有生气也。吕布为曹操所缚,将死之际,乃语操曰:“明公之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令布将骑,明公将步,天下不足定也。”操竟杀之。布之材未必在横下,而欲忍耻事仇。故东坡诗曰:“犹胜白门穷吕布,欲将鞍马事曹瞒。”盖笑之也。刘守光以燕败,为晋王所擒,既知不免,犹呼曰:“王将复唐室以成霸业,何不赦臣使自效?”此又庸奴下才,无足责者。 【注释】 [1]田横:田横,秦末群雄之一,原为齐国贵族,在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后,田横与兄田儋、田荣也反秦自立,兄弟三人先后占据齐地为王。[2]班固:班固(32-92)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潜心二十余年,修成《汉书》,当世重之,迁玄武司马,撰《白虎通德论》,征匈奴为中护军,兵败受牵连,死狱中,善辞赋,有《两都赋》等。 【译文】 田横兵败以后,便逃到海岛上去。汉高祖刘邦派使者前去招降他,说:“如果田横投降,大的可以封王,小的也可以给个侯爵。”于是田横随带二门客前往洛阳。快要到达的时候,田横对门客说:“我曾经和刘邦一样都是坐处南面称为皇帝,现在汉王刘邦当了天子,而我田横却成了逃亡的俘虏,如今我面北向他行礼称臣,这对我而言实在是件羞耻的事情啊!”于是拔剑自杀了。田横不屑于王侯爵位的荣耀,视死如归,所以汉高祖为其逝去流下眼泪,并且还在说他是位贤人。班固则认为田横是一个“雄才”。韩愈路过田横的墓时,写了一篇悼念他的文章,其中写道:“自古以来死去的人不知有多少了,先生的死至今还散发着光芒。”他的气节凛然成风,至今还有着振奋人心的豪气。吕布被曹操抓住,将要面临死亡的时候,吕布对曹操说:“您所惧怕的人,没有超过我的了吧,现在我已愿意降服了。让我带领骑兵,您统领步军,这样,天下就不难平定了。”最后曹操还是把他杀了。吕布的勇猛未必在田横之下,而他却想忍受耻辱去顺从敌军,所以苏东坡曾有诗说:“犹胜白门穷吕布,欲将鞍马事曹瞒。”这是在嘲讽吕布的不知廉耻的行为。五代时后梁的刘守光自称燕帝,兵败之后被晋王擒住,知道自己不能被赦免死罪,还大声的哀求晋王说:“大王打算恢复大唐来成霸业,为什么不可以赦免臣的罪过,让我为您效力呢?”这个刘守光是个庸俗的小人,又是一个一等一的蠢货,根本不值得去责备他。 【评析】 本文主要通过叙述三段历史故事,对比出田横与吕布、刘守元面对死亡的两种不同反应,讽刺了吕布、刘守元的贪生怕死,赞扬了田横的英烈凛然。田横战败,刘邦为巩固政权,对田横提出“大者王,小者乃侯耳”的条件,田横忍受不了屈辱,拔剑自杀,田横宁死不受辱的精神感动汉高祖,班固也称其“雄才”,韩愈更是在祭文里赞叹道“自古死者非一,夫子至今有耿光”。洪迈由此也赞道“其英烈凛然,至今犹有生气也”。然而吕布被曹操擒住,吕布请求曹操保命,最后还是被曹操杀了,比之田横“不顾王侯之爵,视死如归”当然是差远了。吕布同曹操曾用样是一方诸侯,失败却愿意侍奉曹操。虽然其才干可比田横,但临死之际,却没有田横那样的气魄,所以洪迈就借苏东坡的一首诗嘲笑他贪生怕死。刘守光其路数同吕布一样,但却没有吕布的能耐,李存勖当然不会理他。洪迈对此就评论道:“此又庸奴下才,无足责者”。鄙视之意,跃然纸上。田横,吕布,刘守光都是一方诸侯,失败之后态度截然不同,同是难逃一死,表现各异,孰高孰下,不言而喻。洪迈讲田横、吕布、刘守光的故事,有借古喻今的意味在里面。

《容斋随笔·瀛莫间二禽》译文与赏析

译文:瀛州和莫州这两个地方,池塘湖泊里住着两种鸟。其中一种很像天鹅,浑身正青色,嘴很长,静立在水边一动不动,有鱼从它身下经过时,就会用长嘴捉住吃掉,即使是一整天都没有鱼从他身下经过,他也不会轻易地换地方。另一种鸟则呈翠绿色,嘴长而弯曲,两脚短而红色,翅膀上有白色花纹,飞翔在水面上,很有优雅之态。这种鸟警觉灵敏,一旦见到人,就伸展翅膀,全身掉进水里。人们都以为这种鸟害怕人,于是靠近它射击。然而射箭的人还没到,它已经跃出水面飞走了。

容斋随笔最有名的20句话

容斋随笔最有名的20句话如下:1、没有平日的失败,就没有最终的成功。重要的是分析失败原因并吸取教训。2、奋斗者在汗水聚集的江河里,将事业之舟驶到了理想的彼岸。3、成功的信念在人脑中的作用就如闹钟,会在你需要时将你唤醒。4、遇到困难时不要埋怨,既然改变不了过去,那么就努力改变未来。5、健康的身体是实目标的基石。6、目标再远大,终离不开信念去支撑。7、向你的美好的希望和追求撒开网吧,九百九十九次落空了,还有一千次呢。8、如果缺少破土面出并与风雪拚搏的勇气,种子的前途并不比落叶精妙一分。9、不要埋怨自己所处的环境,如果改变不了环境,那么就改变自己的心态。10、高峰只对攀登它而不是仰望它的人来说才有真正意义。11、知识给人重量,成就给人光荣,大多数人只是看到了光荣,而不去称量重量。12、我们这个世界,从不会给一个伤心的落伍者颁发奖牌。13、人类最大的灾难就是自己瞧不起自己。14、如果可恨的挫折使你尝到苦果,朋友,奋起必将让你尝到人生的欢乐。15、稗子享受着禾苗一样的待遇,结出的却不是谷穗。16、自豪是断了引线的风筝稍纵即逝。17、自卑是剪了双翼的飞鸟,难上青天,这两者都是成才的大忌。18、如果把才华比作剑,那么勤奋就是磨刀石。19、在茫茫沙漠,唯有前时进的脚步才是期望的象征。20、瀑布——为了奔向江河湖海,即使面临百丈深潭,仍旧咆哮前行,决不退。

《容斋随笔·陈季常》译文与赏析

陈季常 陈季常 【原文】 陈慥(zào),字季常,公弼之子,居于黄州之岐亭,自称“龙丘先生”,又曰“方山子”。好宾客,喜畜声妓[1],然其妻柳氏绝[2]凶妒,故东坡有诗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河东狮子,指柳氏也。坡又尝醉中与季常书云:“一绝乞[3]秀英君。”想是其妾小字。黄鲁直元祐中有与季常简[4]曰:“审柳夫人时须医药,今已安平否?公暮年来想渐求清净之乐,姬媵[5]无新进矣,柳夫人比何所念以致疾邪?”又一帖云:“承谕[6]老境情味,法当如此,所苦[7]既不妨游观山川,自可损药石[8],调护起居饮食而已。河东夫人亦能哀怜老大[9],一任放不解事[10]邪?”则柳氏之妒名,固彰着于外,是以二公皆言之云。 【注释】 [1]喜畜声妓:喜欢蓄养歌舞乐妓。[2]绝:非常。[3]一绝:一首绝句。乞:请求。[4]简:书简,书信。[5]姬媵:姬妾。[6]承谕:承蒙您告诉我。[7]所苦:苦闷的时候。[8]损药石:减少药剂。药石,草药和石药,泛指中成药。[9]哀怜老大:体谅您年纪太大。[10]一任放不解事:任凭您放荡不羁,不解世事。 【译文】 陈慥,字季常,是陈公弼的儿子,隐居在黄州(今湖北黄冈)的岐亭山,自称是“龙丘先生”,又起名叫“方山子”。他喜欢结交宾客,爱好蓄养乐妓,然而他的妻子柳氏非常凶悍好妒,所以苏东坡有诗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河东狮子,指的就是柳氏。苏东坡又曾在醉中给陈慥写信说:“寄一首绝句求得到秀英君。”想来“秀英君”可能是陈季常妾的小字。黄庭坚在宋哲宗元祐年间有写给陈季常的书简,说:“详知柳夫人不断用药,现在已安康平复了吗?您晚年想逐渐寻求清静的生活乐趣,美妾没有新的增加,那么柳夫人还有什么烦恼以至于生病呢?”又有一帖写道:“承蒙您告诉老境的情趣,做法应当像您说的那样,苦闷时不妨游览一下山川风光,自然可以起到减少药石、调护起居饮食的作用。河东夫人也还能够哀怜您年龄老大,任随您放荡不通世故吗?”可见柳氏的妒名,早就彰着于外了,所以苏轼、黄庭坚二公都谈到了这事。 【评析】 如今,“河东狮吼”已经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熟语,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它原始的出处。洪迈的这则笔记,正好补上了这个阙漏。这也是历代笔记杂文为后世治史者所青睐的原因之一。

《容斋随笔·闽俗诡秘杀人》译文与赏析

闽俗诡秘杀人 闽俗诡秘杀人 【原文】 奸凶之民,恃富逞力,处心积虑,果[1]于杀人。然揆之以法,盖有敕律所不曾登载,善治恶者,当原情定罪,必致其诛可也。闽中习俗尤甚,每执缚其仇,穷肆残虐。或以酒调锯屑逼之使饮,欲其黏着肺腑,不能传化[2],驯致痰渴之疾。或炒沙镕蜡灌注耳中,令其聋聩。或以湿荐[3]束体,布裹卵石痛加殴棰,而外无痕伤。或按擦肩背,使皮肤宽皱,乃施针刺入肩井,不可复出。或以小钓钩藏于鳅鱼之腹,强使吞之,攻钻五脏,久而必死。凡此术者,类非一端,既痕肿不露于外,检验不得而见情犯,巨蠧[4]功意两恶[5]而法所不言。颜度鲁子[6]为转运使,尝揭榜禁约。予守建宁,亦穷治一两事,吴、楚间士大夫宦游于彼者,不可不察也。 【注释】[1]果:手法强悍。[2]传化:消化排泄。[3]荐:草席,草垫子。[4]巨蠧:大奸大恶之人。[4]功意两恶:手法和主观意图都非常邪恶。功:作案手法。[6]颜度鲁子:姓颜名度,字鲁子,南宋江苏昆山人,以文章政事闻名一时,遇事慈善宽容,人称“颜佛子”。 【译文】 世间总有些阴险凶残的狠毒之人,或者倚仗豪富,或者自恃勇力,常常处心积虑害死人命,而且将人害死还使人看不出来。若按照现有的法律治罪时,往往找不出具体的法律条文为依据。我认为若是善于惩治奸恶的人,应当依据案件的实际情况定罪,这样恶徒就无法逃脱严厉的惩罚。诡秘杀人的案件各处都有,但尤其以闽中地区最为严重。当地刁民每每捉到仇人,就极尽其迫害虐待之能事,手段常常骇人听闻。 比如,有的将锯末和入酒中,威逼仇人喝下去,致使其肺腑粘连,落下痰渴之疾,不久痛苦死去;有的把沙子炒热使石蜡熔化,然后灌进仇人的耳朵里,使其丧失听力,变为聋子;有的用草垫层层裹在仇人的身上,然后用布包住卵石,狠狠地捶打,致其内伤严重,但从表面却没有丝毫看不出伤痕;有的先为仇人按肩擦背,使皮肤肌肉放松,然后把铁针刺入其肩井穴,就再也无法拔除;还有的将小鱼钩暗藏于泥鳅腹中,逼仇人吞下,不久泥鳅消化,鱼钩在人腹内无法取出,时间久了,必会穿破五脏六腑,其人必死无疑。总之,如此惨无人道、阴险狠毒的手段多不胜数,凶犯按照以上的手段作案之后,伤者往往不露伤痕,而且不会当即毙命,所以官府在检验查证时很难弄清受伤人的伤情,及取得罪犯作案的真凭实据。 大奸大恶之人作奸犯科,作案手法和主观意图都非常险恶,而我朝却没有这方面的法理依据惩治邪恶。颜度(字鲁子)在担任转运使时,就曾经发布告示严禁此类凶杀案件的发生,一经查出,立处死刑,决不轻饶。我在建宁(今福建建瓯)做知州时,也曾经追查过数起这类案件,最终将凶徒严惩。今后在吴楚一带为官的士大夫们,若被派到闽中之地做官,一定要留心查处此类凶杀案件啊。 【评析】

《容斋随笔·汉重苏子卿》译文与赏析

汉重苏子卿 汉重苏子卿 【原文】 汉世待士大夫少恩,而独于苏子卿[1]加优宠,盖以其奉使持节,褒劝忠义也。上官安谋反,武子元与之有谋,坐死[2]。武素与上官桀、桑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3]其奏。宣帝立,录群臣定策功,赐爵关内侯者八人,刘德、苏武食邑[4]。张晏曰:“旧关内侯无邑,以武守节外国,德宗室俊彦,胡特令食邑。”帝闵武年老,子坐事死,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曰:“前发匈奴时,胡妇实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赎之。”上许焉。通国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以武着节老臣,令朝朔望[5],称祭酒,甚优宠之。皇后父、帝舅、丞相、御史、将军皆敬重武。后图画中兴辅佐有功德知名者于麒麟阁,凡十一人,而武得预。武终于典属国,盖以武老不任公卿之故。先公絷留[6]绝漠十五年,能致显仁皇太后音书,蒙高宗皇帝有“苏武不能过”之语。而厄于权臣,归国仅升一职,立朝不满三旬,讫于窜谪南荒恶地,长子停官。追诵汉史,可为痛哭者已!又案武本传云:“奉使初还,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7]。昭帝时,免武官。后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张安世荐之,即时召待诏,数进见,复为典属国。”然则豫定策时,但以故二千石耳。而《霍光传》连名奏昌邑王时,直称典属国,宣纪封侯亦然,恐误也。 【注释】 [1]苏子卿:苏武,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西汉大臣。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前100)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方获释回汉。苏武死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2]坐死:因连坐被处死。[3]寝:搁置,这里指压下的意思。[4]食邑: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又称采邑、采地、封地。[5]朔望:每月的初一,十五。朔,正是农历每月的初一。望,一般在农历每月十五或十六日。[6]絷留:拘禁;束缚。[7]二千石:汉官秩以万石为最高,中二千石次之,真二千石再次,后一级就是两千石,其下有比二千石。后面的“后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官名”中二千石指的是官名,汉官秩,又为郡守(太守)的通称。汉郡守俸禄为两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因有此称。 【译文】 汉朝对待士大夫刻薄寡恩,但唯独对苏武恩宠有加,这是因为他奉命出使时一直都保持着节操,以此来褒奖勉励他的忠肝义胆。上官安谋反,苏武的儿子苏元参与了这次密谋,结果被斩杀。苏武素来与上官桀、桑弘羊有老交情,数次被燕王指控,他的儿子又参与谋反,廷尉上奏请求皇上逮捕苏武,霍光把奏章压了下来。宣帝即位,奖励群臣中在做决策中有功的人,封赏关内侯爵位者八人,其中刘德和苏武还有食邑。张晏说:“过去关内侯爵是没有食邑的,因为苏武出使时一直保持节操,刘德又是宗室中非常出类拔萃的,因此破例赐给他们食邑。”宣帝怜悯苏武年老,儿子又牵连被杀,于是询问苏武身边的侍从:“苏武在匈奴待了那么长时间,有没有儿子?”苏武回答说:“以前住在匈奴时,我的匈奴籍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叫通国,也曾捎过信来,希望通过使者把他赎回来。”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苏通国到了汉朝后,皇帝任命他为郎,又任命苏武弟弟的儿子为右曹,因苏武是坚持气节的老臣,让他每月初一、十五上朝,称为祭酒,十分的恩宠有加。皇后的父亲、皇帝的舅舅、丞相、御史、将军都很尊重苏武。后来把中兴辅佐有功知名将帅的画像挂在了麒麟阁中,一共十一人,苏武也是其中一个。苏武的官职最后为典属国,是因为他年事已高不能担任公卿的缘故。先父在金朝被囚禁十五年,能从金国带回显仁皇太后的书信,高宗夸奖他“苏武的功劳也不能超过他”,但由于受制于有权势的大臣,回国后官位只升了一级官职,在朝中当官还不到三十天,就被贬谪到南方荒凉恶劣的地方,我的长兄被罢官。追读汉朝历史,真是叫人心痛不已!又案《汉书·苏武传》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刚刚回朝,就被任命为典属国,俸禄是两千石。汉昭帝时,苏武被罢免官职。后来他以原是两千石的身份和别人合谋拥立宣帝,宣帝即位后,他被赐为关内侯爵位。张安世举荐他,宣帝立即下诏让他等待任命,数次见到宣帝,恢复了典属国的职务。”可见,他在参与策立宣宗的密谋时,只是以两千石官员的身份进行的,《汉书·霍光传》说他和苏武联名上奏说昌邑王时,直接称苏武为典属国,《汉书·宣帝本纪》说苏武在这时也已封侯,恐怕都是记载出现了错误吧。 【评析】 苏武,字子卿,天汉元年(前100)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国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匈奴单于采用种种方法威逼利诱苏武,劝其投降,都遭到苏武义正辞严的拒绝。单于无可奈何,便把他流放到人迹罕至、荒原千里的北海(今贝加尔湖)边放羊,并宣称要等公羊生下羊羔,才放苏武回去。苏武在那里历尽艰辛,经常以挖掘野鼠穴中的草籽为食,但他出使时所持的汉节却从不离身,天长日久,节上的毛全都脱落了。即使这样,仍未动摇他对汉朝的忠心。汉朝曾多次向匈奴索要苏武回国,匈奴皆伪称苏武已死。后来汉使探知苏武的下落,便对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苑中射下一只雁,雁足上系有帛书,说苏武现在北海。”单于大惊,只好允许苏武随汉使回国。苏武在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出使时尚在壮年,回国时已经须发尽白了。为了表彰他不辱汉节的功绩,昭帝封他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宣帝时,被赐爵关内侯。苏武留胡节不辱的爱国精神,也受到后人们的敬仰。 汉代是中华民族民族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之一,国力的强盛催生出“大汉雄风”。尤其是经过文景之治,到武帝时期,对外坚持不妥协、不投降的政策。这也是苏武得到朝廷褒奖的根本原因。与之相对的是李陵。虽然他在抗击匈奴的战斗中屡立功勋,但是最后却因为有投降的举动而被夷三族。引起洪迈感慨的,还有自己的祖父洪皓的遭遇。洪皓出使金国,被扣留十五年,简直是“宋代苏武”。但是这样的人却因为官员相互倾轧,不仅得不到重用,反而被贬斥。这恐怕就是宋朝亡于外国的根本原因所在吧。值得注意的是,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洪迈也受命出使金国。他刚到那里时,颇能表现一点堂堂使臣的气派。可是金人蛮横地把他关在使馆之中,从早到晚不供给一点食物。洪迈便被压垮了,他马上表示屈服,同意向金人磕头跪拜,称臣乞怜。后来太学生写了一首《南乡子》讽刺他:“洪迈被拘留,稽首垂哀告敌仇。一日忍饥犹不耐,堪羞!苏武争禁十九秋。厥父既无谋,厥子安能解国忧?万里归来夸舌辩,村牛!好摆头时便摆头。”不知他当时是何感想。

《容斋随笔·南夷服诸葛》译文与赏析

南夷服诸葛 南夷服诸葛 【原文】 蜀刘禅时,南中诸郡叛,诸葛亮征之,孟获[1]为夷汉所服,七战七擒,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蜀志》所载,止于一时之事。国朝淳化中,李顺乱蜀,招安使雷有终遣嘉州[2]士人辛怡显使于南诏,至姚州,其节度使赵公美以书来迎,云:“当境有泸水,昔诸葛武侯戒曰:‘非贡献征讨,不得辄渡此水;若必欲过,须致祭,然后登舟。"今遣本部军将赍金龙二条、金钱两千文并设酒脯,请先祭享而渡。”乃知南夷[3]心服,虽千年如初。呜呼,可谓贤矣!事见怡显所作《云南录》。 【注释】 [1]孟获:是三国时期南中一带少数民族的首领,曾经起兵反叛蜀汉,后来被诸葛亮七擒七纵并降服。[2]嘉州:今四川乐山一带。[3]南夷:古代的少数民族。 【译文】 蜀国后主刘禅时期,南中的几个郡发生叛乱,诸葛亮出兵讨伐,孟获是当时被夷民汉人所佩服的人,跟诸葛亮打了七次仗,每次均被抓住,他说:“先生有上天的威严,我南夷之人不会再叛乱了。”《蜀志》中所记载的,只是一段时期的事情。在宋太宗淳化年间,李顺反叛蜀国,招安使雷有终派遣嘉州士人辛怡显出使南诏,到达姚州后,当地节度使赵公美用书信来迎接,说:“当地境内有条泸水,过去诸葛亮曾告诫说:‘如果不是贡献或是征讨,就不得渡过这条河;倘若一定要过,就必须祭祀,然后才可以登舟过河。"现在,我已经派本部将士带两条金龙、二千文金钱并摆下酒肉,请先祭祀之后再渡河。”由此可见,南夷人对诸葛亮是很佩服的,虽然过了千年却和当初一样。唉!真可称之为贤才啊!这件事被记载到了辛怡显所作的《云南录》中。 【评析】 诸葛亮之所能使南夷人对他心悦诚服,除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外,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以理服人。孟获,跟诸葛亮打了七次仗,被擒获了七次,也被诸葛亮放了七次,最后,孟获心悦诚服,真心诚意地佩服诸葛亮,而不再与朝廷作对,即使是在千年之后,南夷人依然谨记诸葛亮的告诫。

容斋随笔卷一 八月端午 裴晋公 进士试题翻译

八月端午唐玄宗因为自己是八月五日出生,所以将这一天命名为千秋节(怎么跟朝鲜的金core似的)。(玄宗朝的大臣)张说在《上大衍历序》(大衍历是玄宗朝时颁布的历法)中说:谨以开元十六年八月端午这天红光满室(祥瑞啊祥瑞)的夜晚敬献。《唐类表》中有玄宗朝另一位大臣宋璟《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中说:月亮只有秋天第二个月(仲秋)时最好;太阳端午最明亮(是不是有点隐隐逸唐玄宗为太阳拍马屁的意思呢?)。然而凡是每月的五日都可以成为端午的。裴度修禊的故事(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顺便春游下)唐开成二年三月三日,河南尹李待价要在洛水河畔举行祭祀,前一天告知了河南留守裴度。裴度第二天召集了太子少傅白居易,太子宾客萧籍、李仍叔、刘禹锡,中书舍人郑居中等十五人一起在舟中摆起酒席,从早到晚,先是玩水嬉戏,后来又招歌伎唱歌跳舞,一边是纸墨笔砚准备吟诗作赋,另一边是美酒,就像是在仙境一样,一旁围观的群众很多。裴公先写了一段,周围的人纷纷相继应和,白居易写了十二句诗呈上,此诗收录在了白居易的文集中。现在人描写三月三日上巳节(和修禊活动差不多),很少引用这个故典。我查考《裴公传》,裴晋这一年起用为河东节度使,开成三年因病乞求回洛阳养老。唐文宗上巳节时在曲江招待群臣,裴度没有参加。皇帝特地赐给他一首诗,诗者刚到裴度家门口他正好去世。离前一年他们饮酒作乐正好一年。然而白居易还有一篇诗作叫《奉命应和裴劳大人三月上巳节在太原龙泉游玩兼回忆去年在洛水游玩之作》,这首诗写于开成三年,那么裴度应该(不是这一年死的)是开成四年死的。新史(《新唐书》?)上写他开成三年死应该是写错了。宰相表中记载他开成三年十二月升任中书令,开成四年三月去世。而帝王本纪已经佚失,唯独旧史(《旧唐书》)的纪,传中记载的是对的。

容斋随笔适合什么人看?

根据自己的文化水平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读本。如果是初中、小学程度的,就选择普通话翻译本。如果高中程度且古文言文不错的,可选择那些简析本。如果是较专业的,可选择那些古典本。如果是不想花钱,可以在网上下载那些免费的电子版本。内容简介《容斋随笔》内容繁富,议论精当,是一部涉及领域极为广泛的著作,自经史诸子百家、诗词文翰以及历代典章制度、医卜、星历等,无不有所论说,而且其考证辨析之确切,议论评价之精当,皆倍受称道。《容斋随笔》最重要的价值和贡献是考证了前朝的一些史实,如政治制度、事件、年代、人物等,对历代经史典籍进行了重评、辨伪与订误,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更正了许多流传已久的谬误,不仅在中国历史文献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而且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亦意义重大。

《容斋随笔·李太白》译文与赏析

李太白 李太白 【原文】 世俗多言李太白在当涂采石[1],因醉泛月于江,见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故其地有捉月台。予按李阳冰[2]作太白《草堂集序》云:“阳冰试弦歌[3]于当涂,公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为序。”又李华[4]作《太白墓志》,亦云:“赋《临终歌》而卒。”乃知俗传良[5]不足信,盖与谓杜子美[6]因食白酒牛炙而死者同也。 【注释】 [1]采石:即采石矶,在今安徽当涂县境内。[2]李阳冰:字仲温,是李白的堂叔,宝应元年(762)任当涂县令,为李白诗集作序。[3]试弦歌:担任县令。[4]李华:字遐叔,天宝间官监御史,为权幸所嫉,后去官归隐,为李白写墓志。[5]良:这里是实在的意思。[6]杜子美:名甫,字子美。唐代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历官检校工部员外郎,故有杜工部之称。后人还称其为“诗圣”。 【译文】 世俗都说李白在当涂的采石矶,夜间因喝醉了酒在江上划船,看见月亮的影子映在水中,便俯身捞取,却失足溺水身亡。所以采石矶就有了捉月台。我考察了李阳冰为李白所作的《草堂集序》,上面说:“李阳冰曾在当涂担任县令,当时李白病得很严重,有草稿一万卷还没有修订,于是在枕头上把文稿交给我,让我作序。”又有李华撰写的《太白墓志》中也说:“李白是写了《临终歌》而死。”据此可知,世俗的传言实在是不可信,大概是与传言杜甫因喝了白酒,吃了烤牛肉而死一样的荒诞可笑吧。 【评析】 不可轻易听取谣言。世俗传言说李白是因为喝醉了酒,失足溺水身亡。而经过作者考证得知,李白是因为在病重的情况下写诗而亡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世俗上的传言不一定就是真的,我们可以一听而过,但不能全部都信以为真,一定要通过科学的考察证明才可以。

洪迈的容斋随笔

《容斋随笔》共《五笔》,74卷,1220则。其中,《容斋随笔》16卷,329则;《容斋续笔》16卷,249则;《容斋三笔》16卷,248则;《容斋四笔》16卷,259则;《容斋五笔》10卷,135则。据作者宋朝洪迈自述,《容斋随笔》写作时间逾经近四十年。是其多年博览群书、经世致用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容斋随笔》是全书的总名,分为《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随笔》先后用了18年的精力,《续笔》用了13年,《三笔》5年,《四笔》不到一年;洪迈没有说《五笔》写了多少年,因为还没有按原计划写完16卷,只写到十卷便去世了。他为《四笔》写序时,是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九月,那么,自此以后至其嘉泰二年(1202年)去世中的五年左右时间,应当就是他写作《五笔》的时间。积40多年的时间写出一部巨著,应该说是不多见的。之所以历时长久,主要是尤其笔记体这一性质所决定的。显然,必须费时读千百部书,才能集腋成裘。

《容斋随笔·王安石弃地》译文与赏析

王安石弃地 王安石弃地 【原文】 熙宁七年,辽主洪基遣泛使萧禧来言河东[1]地界,未决。八年再来,必欲以代州天池分水岭为界。诏询于故相文彦博、富弼、韩琦、曾公亮以可与及不可许之状,皆以为不可。王安石当国,言曰:“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于是诏不论有无照验[2],擗拨与之。往时界于黄嵬山麓,我可以下瞰其应、朔、武[3]三州,既以岭与之,虏遂反瞰忻、代[4],凡东西失地七百里。案,庆历中,辽求关南十县,朝廷方以西夏为虑,犹不过增岁币以塞其欲,至于土地,尺寸弗与。熙宁之兵力胜于曩[5]时,而用萧禧坚坐都亭之故,轻弃疆场设险要害之处。安石果于大言,其实无词以却之也。孙权谓:“鲁肃劝吾借刘玄德地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关羽不足忌。"此子敬内不能辨,外为大言耳!”安石之语亦然。 【注释】 [1]河东:今山西太原一带。[2]照验:查验;勘合。[3]应:应州,今山西应县。朔:朔州,今山西朔县。武:武州,今山西神池县。[4]忻:忻州,今山西忻县。代:代县,今山西代县。[5]曩(nǎng):以往,从前,过去的。 【译文】 神宗熙宁七年,辽朝皇帝洪基派遣使者萧禧来我宋朝谈判河东(今山西太原)一带的边界问题,没有达成协议。八年后又一次与我国进行了谈判,一定要以代州(今山西代县)天池分水岭为辽宋之界。神宗询问前宰相文彦博、富弼、韩琦、曾公亮是否可以接受辽朝的要求。这些前宰相均认为不可以接受。当时王安石正担任宰相一职,他对神宗说:“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于是神宗下诏说无论勘验与否,就按辽朝所提的意见以天池分水岭为界。过去边界在黄嵬山麓,我宋朝可以俯瞰辽人的应州(今山西应县)、朔州(今山西朔县)、武州(今山西神池县),现在既然已将分水岭划割辽朝,辽人反而可以俯瞰我忻州(今山西忻县)、代县(今山西代县),从东到西共损失土地七百里。据考察,仁宗庆历年间,辽朝向我宋朝要取关南十县的地方,当时朝廷正在为西夏一带担忧,只不过是通过增加岁帛来填塞辽人的欲望,至于土地,寸尺都没有给他们。熙宁时期的兵力胜过庆历时期,只因萧禧誓不罢休的缘故,致使我宋朝轻易放弃了边疆险要之地。王安石平时总是说治国安邦之类的话,在关键时刻竟也没有办法拒接辽朝的要求。孙权曾经说过:“鲁肃劝我将荆州地方借给刘玄德,说:‘帝王治国,要灵活运用形势,关羽不足以惧怕。"这是子敬不能辨别形势,空说大话罢了!”王安石所说的话也是这样。 【评析】 从历史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事情的真相。辽国趁宋夏交兵之际,趁机要挟宋国解决边境争端,宋神宗害怕两线作战,故而割地,这是再清楚不过的事。割地卖国的事不知怎的却污到王安石头上。“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怕是王安石讲过,但决非割地时讲的,而是在这之前。王安石的先灭西夏再灭辽的战略决策,必定使他采取稳住辽国的计策,说这话也是必然。没有雄心统一天下的人是不明白其中道理的。 三国鲁肃借荆州同样是这个道理,不借荆州谁来抗曹?以一个并不安定的荆州换取刘备对抗曹操,难道不是绝佳的上计。莫不成非要等到刘备用武力来取荆州才好,孙刘交恶,曹操得志,荆州最终还是曹操的。至于鲁肃说,关羽不足忌,难道不是一针见血。孙吴取荆州何等样的轻松,这关键难道不在关羽身上,是关羽的傲慢让孙权兵不血刃。鲁肃实在是东吴第一谋臣!

《容斋随笔·门生门下见门生》译文与赏析

门生门下见门生 门生门下见门生 【原文】 唐裴尚书年老致政[1]。清泰初,其门生马裔孙[2]知举[3],放榜后引新进士谒谢[4]于裴,裴欢宴永日,书一绝云:“宦途最重是文衡,天与愚夫作盛名。三主礼闱今八十,门生门下见门生。”时人荣之。事见苏耆《开谭录》。予以《五代登科记》考之,裴在同光中三知举,四年放进士八人,裔孙预焉。后十年,裔孙为翰林学士,以清泰三年放进士十三人,兹所书是已。裔孙寻拜相,新史亦载此一句云。白乐天诗有《与诸同年贺座主高侍郎新拜太常同宴萧尚书亭子》一篇,注云:“座主于萧尚书下及第。”予考《登科记》,乐天以贞元十六年庚辰中书舍人高郢下第四人登科,郢以宝应二年癸卯礼部侍郎萧听下第九人登科,迨郢拜太常时,几四十年矣。听自癸卯放进士之后,二十四年丁卯,又以礼部尚书再知贡举,可谓寿俊。观白公所赋,益可见唐世举子之尊尚主司也。 【注释】 [1]致政:犹致仕。指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2]马裔孙,字庆先,棣州商河人。唐末帝即位,用为翰林学士、户部郎中、知制诰,赐金紫,未满岁,改中书舍人、礼部侍郎。[3]知举:负责主持科举考试。[4]谒谢:晋见道谢。 【译文】 后唐裴尚书年老辞官居家。后唐末帝清泰初年,他的门生马裔孙负责主持科举考试,放榜以后,带领新科进士到裴暤府上谢恩,裴暤很高兴并摆宴与他们畅饮了一整天,还写了一首绝句说:“宦途最重是文衡,天与愚夫作盛名。三主礼闱今八十,门生门下见门生。”当时的人都认为这是极大的荣耀。这件事是从苏耆写的《开谭录》一书中看到的。我根据《五代登科记》一书考证此事,裴暤在后唐庄帝同光年中曾三次负责主持科举考试,同光四年录取了八名进士,马裔孙就在其中。过了十年,马裔孙为翰林学士,清泰三年一共录取了十三名进士,这个地方《开谭录》一书中记载的没有错误。马裔孙不久就当上了丞相,《新五代史》也记载了这样一句话。白居易的诗集中有《与诸同年贺座主高侍郎新拜太常同宴萧尚书亭子》一首。诗的注释说:“今科座主高郢侍郎是萧昕尚书门下及第。”我又根据《登科记》对此事进行了考证,白居易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癸卯在中书舍人高郢门下以第四名进士及第,高郢于宝应二年癸卯在礼部侍郎萧昕门下以第九名及第,等到高郢升迁为太常卿时,几乎过了四十年了。萧昕自从宝应二年癸卯负责主持科举考试以后,二十四年后的贞元三年丁卯,又以礼部尚书之职再次负责科举考试,真可以说是长寿之俊了。看到白居易诗中所记述的这些事,就更可以看出唐代的举人们真的是很尊重主考的座主啊! 【评析】 本文讲述了唐代裴皞受门生尊重的故事。其《示门生马侍郎胤孙》诗中“门生门下见门生”也成为佳句。门生原指学生或依附世族供役使的人。后来科举制度发展,读书人参加县、省、全国三级考试。县试合格者为秀才;省为乡试,考中者为举人;全国为会试,考中者为贡士。若考中举人或贡士,则要拜本科的主考官为座主,而座主则称这些弟子为门生。贡士要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合格就成为进士,具备做官的资格。由于进士的座主是皇帝本人,所以进士常自称为“天子门生”。座主兼有老师和仕途领路人的双重身份,担任会试的主考官的一般都是皇上的股肱大臣,他们一旦掌握大权,便会提携重用自己的门生。所以门生对座主无不奉事惟谨。这里面除了师生之间的道义,也含蕴了一些功利的因素。

《容斋随笔》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容斋随笔》(洪迈)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4CKMjsgqUr4Cx-2gq6WtMQ 提取码:uvfi书名:容斋随笔作者:洪迈豆瓣评分:8.4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年份:1998-03

《容斋随笔·娑罗树》译文与赏析

娑罗树 娑罗树 【原文】 世俗多指言月中桂为娑罗树,不知所起。案《酉阳杂俎》云:“巴陵有寺,僧房床下,忽生一木,随伐而长,外国僧见曰,此娑罗也。元嘉中,出一花如莲。唐天宝初,安西进娑罗枝,状言:‘臣所管四镇拔汗郍国,有娑罗树,特为奇绝,不比凡草,不止恶禽,近采得树枝二百茎以进。"”予比得楚州淮阴县唐开元十一年海州刺史李邕所作《娑罗树碑》云:“非中夏物土所宜有者,婆娑十亩,蔚映千人[1]。恶禽翔而不集,好鸟止而不巢。深识者虽徘徊仰止而莫知冥植,博物者虽沉吟称引而莫辨嘉名。随所方面,颇证灵应,东瘁则青郊苦而岁不稔[2],西茂则白藏泰而秋有成。尝有三藏义净,还自西域,斋戒瞻叹。于是邑宰张松质请邕述文建碑。”观邕所言,恶禽不集,正与上说同。又有松质一书答邕云:“此土玉像,爱及石龟,一离淮阴,百有余载,前后抗表,尚不能称,赖公威德备闻,所以还归故里,谨遣僧三人,父老七人,赍状拜谢。”宣和中,向子諲过淮阴,见此树,今有二本,方广丈余,盖非故物。蒋颖叔云:“玉像石龟,不知今安在?”然则娑罗之异,世间无别种也。吴兴芮烨国器有《从沈文伯乞娑罗树碑》古风一首云:“楚州淮阴娑罗树,霜露荣悴今何如?能令草木死不朽,当时为有北海书。荒碑雨侵涩苔藓,尚想墨本传东吴。”正赋此也。欧阳公有《定力院七叶木》诗云:“伊洛多佳木,娑罗旧得名。常于佛家见,宜在月宫主。扣砌阴铺静,虚堂子落声。”亦此树耳,所谓七叶者未详。 【注释】 [1]蔚映千人:可供数千人乘凉。[2]岁不稔:一年没有收成。 【译文】 世间大多数的人会把把月中的桂树说成是娑罗树,却不知它的由来。根据《酉阳杂俎》中所说:“巴陵有座寺庙,寺庙中的僧人所住房屋中床底下,忽然长出一棵小树苗,砍掉之后又随即长了出来,外国僧人看后说:这是娑罗树。宋文帝元嘉年间,这棵树盛开一朵貌似莲花的花。唐玄宗天宝初年,安西进献了娑罗树枝。在呈给皇帝的奏章上说:‘臣所管辖的四镇拔汗郍国地区,有娑罗树生长,长得十分奇特罕见,不同于普通的花草树木,凶猛的飞禽也不敢在树上停留,近期采取了二百株树枝进献朝廷。"”不久前,我在楚州淮阴县时,看到唐开元十一年曾担任过海州刺史的李邕所写的《娑罗树碑》。其中说:“娑罗树不适宜在中原土壤气候下生长,一棵婆娑树能够占十亩地,可供千余人遮阴乘凉,凶猛的飞禽在上面盘旋而不敢落下,益鸟虽敢在树上停留但不筑巢,知识渊博的人虽然总是在树下徘徊仔细仰首观察,但也不知道为何它能够长得如此高大枝繁叶茂,见识博闻的人虽然吟咏赞叹却也无法辨认它的美名。它的任何一个部位发生变化,就会有事情发生,非常灵验。如果娑罗树的东侧枝叶出现枯萎,那么在它东部的地区就会发生大旱并且当年欠收,如果它的西侧枝繁叶茂,那么西部地区就会风调雨顺并且秋季大丰收。过去曾有三藏义净,从西域返回时,也在此斋戒瞻仰赞叹。于是当地的县令张松质就邀请李邕撰文刻字立碑。”看到李邕的记述中,也有恶鸟不在树上聚集的描述,正好和《酉阳杂俎》中的说法相同。此外,还有张松质写给李邕的一封回信,上面说:“这里的玉像以及石龟,被移出淮阴县已有一百多年了,前后很多次上奏朝廷,请求归还这些遗物,都没能如愿。如今听闻您在朝中德高望重,希望能够依靠您的德望,使这些遗物得以归还故里。为此,特派遣僧人三名,乡中父老七人,携带状文前往你那里拜谢。”宋朝徽宗宣和年间,向子湮路过淮阴,见到娑罗树,现在有二棵,长宽仅有一丈多,已不是过去的娑罗树了。蒋颖叔说:“这里的玉像、石龟,不知现在都在什么地方?”然而,娑罗树的奇异形状,世上也没有其他的品种了。吴兴人芮国器曾写有《从沈文伯乞娑罗树碑》古风诗一首:“楚州淮阴娑罗树,霜露荣悴今何如?能令草木死不朽,当时为有北海书。荒碑雨侵涩苔藓,尚想墨本传东吴。”诗文中所说的正是娑罗树。欧阳修的《定力院七叶木》诗中说:“伊洛多佳木,娑罗旧得名。常于佛家见,宜在月宫生。金口砌阴铺静,虚堂子落声。”说的也是这种树。但这里所说的七叶,没有详细说明。 【评析】 本文介绍娑罗树这种奇特的植物。娑罗树,又名波罗叉树,摩诃娑罗树、沙罗树。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以南的地带,从缅甸一直延伸到印度、孟加拉国和尼泊尔。为龙脑香科、娑罗树属,多年生乔木。树身高大,叶为长卵形而尖,表面光滑,花淡黄色,萼及花瓣外有灰色刚毛。“娑罗”在梵文中是“高远”的意思。相传摩耶夫人在兰毗尼园中,手扶娑罗树,产下释迦牟尼。玄奘在印度求学时,此树已经枯死。后释迦牟尼在拘尸那罗城外,跋提河边的娑罗树下圆寂,玄奘也曾造访过此处。龙树在《十住毗婆沙论》中说,毗首婆伏佛在娑罗树下成道。因此,此树在佛教中受到很大的尊敬,被认为是一种神圣的树木。 欧阳修的《定力院七叶木》诗中所指的七叶树,说它原名娑罗树,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娑罗树的主要分布地在南方,因此李邕所作《娑罗树碑》说其“非中夏物土所宜有者”。“伊洛”所指的中原地区没有娑罗树,现在只在云南省盈江县有娑罗树林。北方寺院中常见的树是七叶科、七叶属落叶乔木,名为中国七叶树,以七片掌状复叶而得名,与单叶的娑罗树差别很大。北京潭柘寺有一棵七叶树,身高25米,胸径5.2米,树龄已经有800多年。在各种文献中,常常把娑罗树、七叶树和菩提树相混淆,这是因为中国很少见到真正的娑罗树,于是就给不同的植物冠上了相同的名字。

《容斋随笔·孙权称至尊》译文与赏析

孙权称至尊 孙权称至尊 【原文】 陈寿《三国志》,固多出于一时杂史,然独《吴书》称孙权为至尊,方在汉建安为将军时,已如此,至于诸葛亮、周瑜,见之于文字间亦皆然。周瑜病困,与权书曰:“曹公在北,刘备寄寓,此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破曹公还,权迎之,肃曰:“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吕蒙遣邓玄之说郝普曰:“关羽在南郡[3],至尊身自临之。”又曰:“至尊遣兵,相继于道[4]。”蒙谋取关羽,密陈计策[5],曰:“羽所以未便[6]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陆逊谓蒙曰:“下见至尊,宜好为计。”甘宁欲图荆州,曰:“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至尊当早规之。”权为张辽掩袭,贺齐曰:“至尊人主,常当持重[7]。”权欲以诸葛恪典掌[8]军粮,诸葛亮书与陆逊曰:“家兄年老,而恪性疏,粮谷军之要最,足下[9]特为启至尊转之。”逊以白权。凡此之类,皆非所宜称,若以为陈寿作史虚辞,则魏、蜀不然也。 【注释】 [1]寄寓:寄居,依附。[2]垂虑之日:日日思考的事情。鲁肃破曹公:鲁肃和周瑜联合诸葛亮在赤壁大败曹操。[3]南郡:古代我国的一个郡,始置于秦朝,治所在江陵县(今湖北荆州)。唐代南郡更名为江陵郡,后来又改为江陵府。[4]相继于道:已经出发,相继在路上了。[5]密陈计策:暗地里筹划布置计策。[6]便,便利,顺利。[7]持重:行事慎重;谨慎稳重,不轻浮。[8]诸葛恪:诸葛亮之兄诸葛瑾的长子,才思敏捷、善于应对。孙亮继位后,诸葛恪掌握了吴国大权,骄奢轻敌,被孙峻联合孙亮设计杀害,夷灭三族。典掌:掌管。[9]足下:常用于对平辈或是朋友之间的敬称。 【译文】 陈寿的《三国志》,大多数的内容都出自当时的各种杂史中,不过只有在《吴书》中称孙权为“至尊”,还在汉献帝建安时期当将军时,就是这样。关于诸葛亮、周瑜,出现在文字中记载的也都是这样。周瑜患重病时,给孙权写一封信,其中对孙权说:“曹操在北方,刘备寄居于江东,这是‘至尊"您日夜思虑的事啊!”鲁肃大胜曹操归来,孙权前去迎接他,鲁肃对他说:“祝愿‘至尊"威震四海。”吕蒙派遣邓玄前去劝说郝普,说:“关羽的军队在南郡(今湖北江陵),‘至尊"正好面对着他。”又说:“‘至尊"调遣的军队,已经陆陆续续赶在路上了。”吕蒙谋划着要攻打关羽,秘密报告计谋给他,说:“关羽之所以不能向东扩展他的领地,是因为‘至尊"圣明,我吕蒙还在这里坚守啊。”陆逊对吕蒙说:“阁下见到‘至尊",应当好好地出谋划策。”甘宁想要攻占荆州,说:“刘表没有深谋远虑,他的儿子又都顽劣,‘至尊"应当早作打算。”孙权被张辽偷袭,贺齐说:“‘至尊"是主公,应当稳固坚守。”孙权欲派诸葛恪管理军粮押运的职务,诸葛亮写信给陆逊说:“我哥哥年岁已大,而他的性格马虎粗糙,粮草是军中最重要的部分,请您转告‘至尊",不要让诸葛恪掌管军粮。”陆逊将诸葛亮的话告诉了孙权。像上述这些,都不应该这样称呼的。如果认为这是陈寿写史时用的不真实之辞,但魏、蜀人说话则不应当这样用辞。 【评析】 至尊,此词原意为至尊无上的地位,而古代又多指皇位,成了皇帝一词诸多代称的一种。本文中,洪迈举例叙述了孙权尚未称帝,却被称为“至尊”的一些现象,对此他认为这样的称呼不当。这篇文章首先写道陈寿《三国志》大多内容都出自于杂史,但只有《吴书》中称孙权为“至尊”,然后列举诸葛亮、周瑜、鲁肃、吕蒙等诸多贤人将才都称孙权为“至尊”的例子说明这种现象的存在。洪迈认为孙权为称帝,就被称为“至尊”是“非所宜称”,最后有说道“若以为陈寿作史虚辞,则魏、蜀不然也”,似乎是认为陈寿在《吴书》中对孙权的称呼不当。

容斋随笔陈策原文及翻译

南公某文所书皆建昌南城人。曰陈策,尝买骡,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养于野庐,俟其自毙。其子与猾驵计,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官人疑策爱也,秘之。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其人曰:“向见君帑有之,今何靳?”策曰:“然,有质钱而没者,岁月已久,丝力麋脆不任用,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曰:“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曰曾叔卿者,买陶器欲转易于北方,而不果行。有人从之并售者,叔卿与之,已纳价,犹问曰:“今以是何之?”其人对:“欲效公前谋耳。”叔卿曰:“不可。吾缘北方新有灾荒,是故不以行,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遂不复售。而叔卿家苦贫,妻子饥寒不恤也。吕南公有一篇文章所写的都是建昌南城人。一个叫陈策,曾经买骡子,买到一头不能加鞍使用的,不忍心把它转卖给别人,让人在野外的草房里养着,等着它自己死掉。陈策的儿子雨脚猾的市场经纪人商量,趁着经过这里的官人死了马,就磨破了骡子背上的毛,来炫耀这骡子能驮东西而卖它。骡子已经卖出去了,陈策听说了,亲自去追上那个官人。把骡子不能加鞍使用的事告诉他。那个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卖这骡子,就把骡子关起来不让陈策看见。陈策请求用鞍子试一试,骡子的脊骨高得一整天都不能加上鞍子,官人这才感谢而退回了骡子。有一个人到陈策这里来买银器和罗绮(疏薄有花纹的丝织品),陈策不卖给他罗绮。那个人说:“先前还看见您的库房里有罗绮,现在为什么吝惜不卖呢?”陈策说:“是这样,有个人拿罗绮抵押借钱后而死,这罗绮放置的时间很久了,丝力碎脆不耐用,听说您想要用罗绮陪嫁女儿,怎么能够用这种东西使您忧虑呢!”陈策拿来应当卖给他的银器放进很旺的炭火中,他说:“我恐怕抵押这个东西的人或许得到的不是真的银器,所以为您验一验它。”……有一个叫曾叔卿的,他买了一批陶器想要转运北方交换物品,可是没有成行。有人到曾叔卿那里要求把陶器一并卖给他,曾叔卿把陶器交给他,已收了钱,仍然问道:“现在把这些东西运到哪里去呢?”那个人说:“我想要效仿您先前的打算。”曾叔卿说:“不行,我因为北方刚发生灾荒,因此不把这些陶器运去交换物品,现在难道应该不告知以至使您受害吗?”于是不再卖陶器给那个人。其实曾叔卿家很贫苦,妻子儿女受饥寒他也不顾虑了。

《容斋随笔·汉唐辅相》译文与赏析

汉唐辅相 汉唐辅相 【原文】 前汉宰相四十五人,自萧、曹、魏、丙之外,如陈平、王陵、周勃、灌婴、张苍、申屠嘉[1]以高帝故臣,陶青、刘舍、许昌、薛泽、庄青翟、赵周以功臣侯子孙,窦婴、田蚡、公孙贺、刘屈氂以宗戚,卫绾、李蔡以士伍,唯王陵、申屠嘉及周亚夫、王商、王嘉有刚直之节,薛宣、翟方进有材,其余皆容身保位,无所建明[2]。至于御史大夫,名为亚相,尤录录不足数[3]。刘向所谓御史大夫有如倪宽[3]者,盖以余人可称者少也。若唐宰相三百余人,除房、杜、姚、宋[5]之外,如魏徵、王、褚遂良、狄仁杰、魏元忠、韩休、张九龄、杨绾、崔甫、陆贽、杜黄裳、裴痨、李绛、李潘、裴度、崔群、韦处厚、李德裕、郑畋,皆为一时名宰,考其行事,非汉诸人可比也。 【注释】 [1]申屠嘉:西汉时梁(治今安徽砀山)人。他膂力过人,能拉强弓硬弩,跟随汉高帝攻打项羽,因军功升任扈从。[2]容身保位,无所建明:明哲保身,没有建立政绩。[3]录录不足数:碌碌无为,不值一提。[4]倪宽:西汉官员,字仲文,千乘(今山东广饶)人。历仕廷尉、掾举侍御史、中大夫、左内史、御史大夫。[5]房、杜、姚、宋:分别为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 【译文】 西汉时期一共有四十五位宰相,除萧何、曹参、魏相、丙吉之外,像陈平、王陵、周勃、灌婴、张苍、申屠嘉都能为相是因是他们是高祖刘邦的老臣,陶青、刘舍、许昌、薛泽、庄青翟、赵周为相因为他们均是功臣王侯的子孙,窦婴、田蚡、公孙贺、刘屈氂为相因为他们是皇亲国戚的缘故,卫绾、李蔡因出身行伍而为相。只有王陵、申屠嘉以及周亚夫、王商、王嘉是因为拥有刚正不阿的气节,薛宣、翟方进凭的是才能,剩下的都是为了明哲保身,没有做出什么业绩来。还有御史大夫,名义上是亚相,实际上却是碌碌无为,不值一提。刘向曾说御史大夫没有像倪宽那样的,大概是剩下的这些人没有可以值得称道的吧。唐朝前后有三百多位宰相,除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之外,像魏徵、王皀、褚遂良、狄仁杰、魏元忠、韩休、张九龄、杨绾、崔皊甫、陆贽、杜黄裳、裴眆、李绛、李潘、裴度、崔群、韦处厚、李德裕、郑畋,都是当时很有名气的宰相,考查一下他们的为人处世,都不是汉朝诸相可以相比的。 【评析】 本文是考察汉朝和唐朝时期,诸位宰相之名与其为人处世。文章中,洪迈对汉唐诸相进行考察,将其身份,品质,业绩等进行比较和批评。比如文中写道“王陵、申屠嘉及周亚夫、王商、王嘉有刚直之节,薛宣、翟方进有材,其余皆容身保位,无所建明”通过对比,突出前者的高洁品质,同时批评了后者贪慕虚荣之心。而且文中还通过对比汉唐宰相的为人处世之道,称赞了唐朝宰相。文中有见解、有看法。

《容斋随笔·列子书事》译文与赏析

列子书事 列子书事 【原文】 《列子》书事[1],简劲宏妙[2],多出《庄子》之右,其言惠盎[3]见宋康王,王曰:“寡人之所说者,勇有力也,客将何以教寡人?”盎曰:“臣有道于此,使人虽勇,刺之不入,虽有力,击之弗中。”王曰:“善,此寡人之所欲闻也。”盎曰:“夫刺之不入,击之不中,此犹辱也。臣有道于此,使人虽有勇弗敢刺,虽有力弗敢击。夫弗敢,非无其志也。臣有道于此,使人本无其志。夫无其志也,未有爱利之心。臣有道于此,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欢然皆欲爱利之,此其贤于勇有力也,四累之上也。”观此一段语,宛转四反,非数百言曲而畅之不能了,而洁净粹白[4]如此,后人笔力,渠复可到耶!三不欺之义,正与此合:不入不中者,不能欺也;弗敢刺击者,不敢欺也;无其志者,不忍欺也。魏文帝论三者优劣,斯言足以蔽之[5]。 【注释】 [1]书事:记载的事情。[2]简劲宏妙:简洁明快,精准巧妙。劲:笔法遒劲。[3]惠盎(àng):宋国(今河南商丘)人,惠施的近支族人。宋康王治国谋臣,战国时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4]洁净粹白:干净利落。[5]足以蔽之:足以概括。蔽:概括。 【译文】 《列子》记载的事情,简洁明快,精准巧妙,胜过《庄子》。它记载了惠盎见宋康王时所说的一段话,康王说:“我所喜欢的人是既勇敢又有力气的那种,你打算展示什么本事给我看呢?”惠盎说:“臣有办法,可以让勇敢的人刺之不入,有力气的人击之而不中。”康王说:“好,这个本事我倒想要听听你怎么说。”惠盎说:“刺之不入,击之不中,也这是一件令人耻辱的事情。臣有办法,可以让那些有勇气的人,不敢刺,有力气的人,不敢击。不敢,并不是没有刺人、击人的想法。臣所有的办法,是要使有勇气有力气的人没有刺人、击人的想法。没有这种想法,也就是没有追逐利益的想法。臣有办法,可以使天下男女没有不高兴的并都想要为他效力,这些都比你所说的勇而有力的人强得多,并在上面所说的四个层次之上。”看了这一段话,宛转四个层次,并非一般人用几百句就能将其意思表达清楚了。但《列子》中的论述干脆利落,后人所写的文章中还有谁能达到这种程度的呢?这段话与三不欺之义正好相合。刺不入,击不中,不能欺;不敢刺,不敢击,不敢欺;无其志者,不忍欺。魏文帝曾评论这三者的优劣,其实这段话就足以概括了。 【评析】 洪迈认为《列子》记载的事情,简劲宏妙,胜过《庄子》,并从《列子》中摘录惠盎见宋康王之事证明其观点。文中写道惠盎了解到宋康王喜欢有勇有力之人,便顺其喜好提出“使人虽勇,刺之不入,虽有力,击之弗中”的方法,由此引起宋康王的好奇心。之后说出“非无其志”的方法,因此说服了宋康王。惠盎善于运用谈话技巧,善于因势利导,使得深奥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所以能够成功说服宋康王。洪迈认为惠盎说服宋康王的这一段话,“宛转四反,而洁净粹白如此”并非是“百言曲而畅”才可以达到的,后人也是很难做到的。

容斋随笔的介绍

《容斋随笔》是古代文言笔记小说。共《五笔》,74卷,1220则。其中,《容斋随笔》16卷,329则;《容斋续笔》16卷,249则;《容斋三笔》16卷,248则;《容斋四笔》16卷,259则;《容斋五笔》10卷,135则。据作者宋朝洪迈自述,《容斋随笔》写作时间逾经近四十年。是其多年博览群书、经世致用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陋室铭》,《容斋随笔》中作者交友原则是什么?

交友的标准关于人格质量和生命质量。不与愚昧的人交往,只与品德高尚的人交往

容斋随笔最有名的20句话

容斋随笔最有名的20句话如下:1、没有平日的失败,就没有最终的成功。重要的是分析失败原因并吸取教训。2、奋斗者在汗水聚集的江河里,将事业之舟驶到了理想的彼岸。3、成功的信念在人脑中的作用就如闹钟,会在你需要时将你唤醒。4、遇到困难时不要埋怨,既然改变不了过去,那么就努力改变未来。5、健康的身体是实目标的基石。6、目标再远大,终离不开信念去支撑。7、向你的美好的希望和追求撒开网吧,九百九十九次落空了,还有一千次呢。8、如果缺少破土面出并与风雪拚搏的勇气,种子的前途并不比落叶精妙一分。9、不要埋怨自己所处的环境,如果改变不了环境,那么就改变自己的心态。10、高峰只对攀登它而不是仰望它的人来说才有真正意义。11、知识给人重量,成就给人光荣,大多数人只是看到了光荣,而不去称量重量。12、我们这个世界,从不会给一个伤心的落伍者颁发奖牌。13、人类最大的灾难就是自己瞧不起自己。14、如果可恨的挫折使你尝到苦果,朋友,奋起必将让你尝到人生的欢乐。15、稗子享受着禾苗一样的待遇,结出的却不是谷穗。16、自豪是断了引线的风筝稍纵即逝。17、自卑是剪了双翼的飞鸟,难上青天,这两者都是成才的大忌。18、如果把才华比作剑,那么勤奋就是磨刀石。19、在茫茫沙漠,唯有前时进的脚步才是期望的象征。20、瀑布——为了奔向江河湖海,即使面临百丈深潭,仍旧咆哮前行,决不退。

容斋随笔的作者及简介

洪迈(1123年—1202年),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字景庐,号容斋,又号野处。洪皓第三子。官至翰林院学士、资政大夫、端明殿学士,宰执、封魏郡开国公、光禄大夫。卒年八十,谥“文敏”。配张氏,兵部侍郎张渊道女、继配陈氏,均封和国夫人。是南宋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容斋随笔》《夷坚志》

《容斋随笔·单子知陈必亡》译文与赏析

单子知陈必亡 《国语·周语中》 【题解】 陈灵侯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穷奢极欲,荒淫无道,不理国事。陈灵侯在位期间,宠幸投机取巧的奸臣孔宁和仪行父,君主三人共同 *** ,与夏氏有染,不久为夏氏之子所杀。本文记载的就是单子路过陈国时,遭到冷遇,面对国事荒废的陈国而发出的感慨。 【原文】 定王使单襄公聘于宋。遂假道于陈,以聘于楚。火朝觌矣[23],道茀不可行也。侯不在疆[24],司空不视涂,泽不陂,川不梁,野有庾积,场功未毕,道无列树,垦田若蓺,膳宰不致饩[25],司里不授馆,国无寄寓,县无旅舍。民将筑台于夏氏。及陈,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南冠以如夏氏,留宾弗见。 【注释】 [23]觌(dí):见,看见。 [24]侯:掌管迎送宾客的小官。 [25]饩:粮食或饲料。 【译文】 周定王派单襄公访问宋国,此后又向陈国借道去访问楚国。那时,清晨已经能见到火星,是夏历十月了,道路上杂草丛生,根本无法行走,负责迎送宾客的人也不在边境迎候,司空不巡视道路,湖泊不修堤坝,河流不架桥梁,田野中还堆放着粮食,谷场的农事还没有完毕,道路两旁没有种植树木,田里的庄稼长得稀稀拉拉,膳夫不给宾客供应食物,里宰不给宾客安排住处,都邑内没有客房,郊县里没有旅舍,老百姓还要去为夏氏修筑楼台。到了陈国都城,陈灵公与大臣孔宁、仪行父都穿戴着楚国式的服饰到夏氏家玩乐,丢下宾客不接见。 【原文】 单子归,告王曰:“陈侯不有大咎,国必亡。”王曰:“何故?”对曰:“夫辰角见而雨毕[26],天根见而水涸[27],本见而草木节解,驷见而陨霜,火见而清风戒寒。故先王之教曰:‘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草木节解而备藏,陨霜而冬裘具,清风至而修城郭宫室。"故《夏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其时儆曰:“收而场功,偫而畚挶[28],营室之中,土功其始,火之初见,期于司里。此先王所以不用财贿,而广施德于天下者也。今陈国火朝觌矣,而道路若塞,野场若弃,泽不陂障,川无舟梁,是废先王之教也。 【注释】 [26]辰角:辰,同“晨”。角:星名。 [27]田根:星名。 [28]偫(zhì):准备。畚挶:都是用来盛物品的器具。 【译文】 单襄公回朝后,向周定王报告说:“陈侯如果不遭受灾难,陈国也一定要灭亡。”周定王问:“这是什么原因啊?”单襄公答道:“当角星在早晨出现时,表示雨水会结束;天根在早晨出现时,表示河水即将干枯;氐星在早晨出现时,表示草木将会凋落;房星在早晨出现时,表示要降霜了;火星在早晨出现时,表示天气已冷,该准备过冬了。所以先王的教导说:‘雨水结束便修整道路;河水干枯便修造桥梁;草木凋谢便储藏粮食;霜降来临就准备好冬衣;寒风吹起就修整城郭宫室。"所以《夏令》说:‘九月整修道路,十月架桥设梁。"“还提醒人们说:‘结束场院的农活,准备好搬运土石的器具,当营室之星见于中天时,就开始营造房屋,当火星初次出现时,到司里那里集合。"这就是先王不费钱财而向老百姓广施恩惠的原因啊。如今在陈国,早晨已能见到火星了,但道路却堵塞不通,农村的谷场也已被废弃,湖泊不修堤坝,河流不架桥梁,这是荒废先王的教导啊。” 【原文】 “周制有之曰:‘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29],国有郊牧,疆有寓望,薮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御灾也,其余无非谷土,民无悬耜,野无奥草。不夺民时,不蔑民功。有优无匮,有逸无罢。国有班事[30],县有序民。"今陈国道路不可知,田在草间,功成而不收,民罢于逸乐,是弃先王之法制也。 【注释】 [29]鄙食:郊外每隔一段距离就有简陋的庐舍提供饮食。 [30]班事:指木工做事情有条有理。 【译文】 “周代的制度规定:‘种植树木,用以标明道路的远近,郊外提供食宿,用以款待来往的旅客,都城的近郊有专设的牧场,边境有接待宾客的设施,洼地里有茂盛的水草,园苑中有林木和池塘,这都是用来抵御灾害的啊,其余的地方没有不种植五谷的,百姓没有闲置的农具,田野没有丛生的杂草。不耽误农时,不浪费人民的劳力。这样才能使百姓生活富裕而不穷困,安逸而不疲惫。都城中的土木工程都在有次序地进行,郊外的民众也轮番劳作。"而现在的陈国,道路无法辨认,农田杂草丛生,庄稼熟了无人收割,百姓由于陈侯的享乐而疲于劳作,这是抛弃了先王的法规制度啊。 【原文】 “周之《秩官》有之曰:‘敌国宾至,关尹以告,行理以节逆之,候人为导,卿出郊劳,门尹除门,宗祝执祀,司里授馆,司徒具徒[31],司空视途[32],司寇诘奸[33],虞人入材,甸人积薪,火师监燎,水师监濯,膳宰致饔,廪人献饩,司马陈刍,工人展车,百官以物至,宾入如归。是故小大莫不怀爱。其贵国之宾至,则以班加一等,益虔。至于王使,则皆官正莅事,上卿监之。若王巡守,则君亲监之。"今虽朝也不才,有分族于周,承王命以为过宾于陈,而司事莫至,是蔑先王之官也。 【注释】 [31]司徒:西周开始设置,是掌管国家土地、人口和财务的官员。 [32]司空:官职名,掌管土地、水利工程。 [33]司寇:官职名,掌管刑狱、纠察等事。 【译文】 “周的《秩官》篇说:‘地位相等国家的宾客来访,守关的官员便要向上报告,国君还派行理手持符节前去迎接,候人引路,卿士到郊外慰劳,守门的人清扫门庭,管祭祀的人陪同宾客行祭礼,司里安排住处,司徒调派仆役的人,司空视察道路,司寇盘查奸盗,虞人供应木材,甸人运送燃料,火师监察火烛,水师料理盥洗的事情,膳宰进送熟食,廪人献奉粮米,马夫准备好牲口的饲料,工人检修车辆,百官各自送来供应的物品,客人来访如同回到了家里。这样,宾客不分贵贱等级,没有不感到满意的。如果是大国的使臣来到,接待的规格就提高一个等级,更为恭敬。如果是天子的使臣来到,则由各部门的长官监督办理,让上卿监察他们。如果是天子下来巡视,则要国君亲临督察。"如今我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也算是周王的亲族,是奉天子之命,作为宾客而途经陈国,然而主管的官员却没有一个前来接待,这是蔑视先王的官员啊。 【原文】 “先王之令有之曰:‘天道赏善而罚淫,故凡我造国,无从非彝[34],无即慆淫,各守尔典,以承天休。"今陈侯不念胤续之常,弃其伉俪妃嫔,而帅其卿佐以淫于夏氏,不亦渎姓矣乎[35]?陈,我大姬之后也。弃衮冕而南冠以出,不亦简彝乎?是又犯先王之令也。 【注释】 [34]非彝:违反常规。匪,同“非”。彝,法度,常规。 [35]渎姓:亵渎同姓。夏氏是妫姓,陈也是妫姓,因此称“渎姓”。 【译文】 “先王的法令中说:‘上天是奖励善良的,惩罚 *** 的,所以凡由我们周室治理的国家,就不允许违背法令,不迁就怠惰放纵,每个人都遵守自己的职分,来承受上天的赐福。"如今陈侯不顾念历代相承的法度,抛弃他的妃嫔们,而带领下属到夏氏那里去恣意淫乐,这难道不是亵渎姬姓吗?陈侯是我们大姬的后裔,却丢弃自己的礼服而穿戴楚地的服饰外出,这难道不是怠慢常法吗?这又是违背先王的政令啊。 【原文】 “昔先王之教,茂帅其德也,犹恐殒越。若废其教而弃其制,蔑其官而犯其令,将何以守国?居大国之,而无此四者,其能久乎?”六年,单子如楚。八年,陈侯杀于夏氏。九年,楚子入陈。 【译文】 “过去,人们对于先王的教导,总是努力遵行,还恐怕有所差池。像这样荒废先王的教导、抛弃先王的法度、蔑视先王的官员、违背先王的政令,又拿什么来巩固国家政权呢?处在大国之间,却又不仰仗先王的教导、法度、官员、政令,难道还能长久吗?”周定王六年,单襄公访问楚国。定王八年,陈灵公被夏征舒杀害。定王九年,楚庄王便进攻陈国。 【评析】 单襄公路过陈国,曾亲眼目睹了陈国的腐败现象和混乱局面,由所见所闻得出陈国“必亡”的结论。本文叙述的就是这件事情。 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单襄公通晓天文历法、典章制度以及礼宾法规等方面的知识。他一口气列举了陈国“必亡”的十五个理由,从陈侯的所作所为与“先王之教”完全相反,违背了农时季节,不注重生产建设,不执行与他国之间的交往原则与礼节,荒淫逸乐四个方面,前后形成了鲜明对比,使结论十分有说服力。文章最后,作者简要交代了陈国在两年之后的一系列变故,证明了单子预言的正确。 文章引经据典,条分缕析,错综变化,细致淋漓地证实了当时的社会对农业、水利、交通、建筑、外交等方面都有相当完备的制度,在现代也很有借鉴意义。

《容斋随笔·容斋续笔》译文与赏析

容斋续笔 戒石铭 【原文】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太宗皇帝书此以赐郡国,立于厅事之南,谓之《戒石铭》。按成都人景焕[1],有《野人闲话》一书,乾德三年所作。其首篇《颁令箴》,载蜀王孟昶为文颁诸邑云:“朕念赤子[2],旰食宵衣[3]。言之令长,抚养惠绥。政存三异[4],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5]为规。宽猛得所,风俗可移。可令侵削,无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切,军国是资。朕之赏罚,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尔为戒,体朕深思。”凡二十四句。昶区区爱民之心,在五季[6]诸僭伪之君为可称也,但语言皆不工[7],唯经表出者,词简理尽,遂成王言,盖诗家所谓夺胎换骨法也。 【注释】 [1]景焕:着名北宋官吏。着有《野人寒语》、《牧竖闲谈》等。宋乾德年间,朝中立郡国戒石碑,上面就刻有《野人寒语》中的句子:“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2]念:关心,想念。赤子,忠于朝廷的百姓。[3]旰食宵衣:天色很晚才吃饭,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形容勤于政事。例如,南朝陈文人徐陵《陈文帝哀策文》:“勤民听政,旰食宵衣。”[4]政存三异:处理政务要达到三种现象出现,即蝗虫不入境,鸟兽懂礼仪,儿童有仁心。[5]留犊:三国时时苗出任寿春县令,驾黄牛赴任,离任时将牛犊留下。比喻为官清廉。[6]五季:五代。[7]不工:不够精炼。 【译文】 “你们的俸禄,都来自民膏民脂;百姓虽然容易欺负,上天却很难欺骗。”宋太宗把他写的这四句赐给各郡的官员,立碑在公堂南面,称作《戒石铭》。成都人景焕,在宋太祖乾德三年时,写了一本名为《野人闲话》的书。第一篇名《颁令箴》,记载了蜀国国君孟昶曾写文章颁给各地方官员,他说:“寡人体恤关心百姓疾苦,夜里很晚才吃饭,天不亮就起床。之所以给你们讲这番话,是希望你们要关心爱护百姓。治理地方要达到‘三异"即没有蝗虫入境,鸟兽懂礼仪,儿童有仁心,治理的方法不同,但道理差不多都是一样的。做官要有一定的原则,不能扰乱百姓的生活。处理事情要宽松得当,才可以端正民风。可以对百姓征税,不能过于剥削百姓。虐待百姓很容易,但你们却很难欺骗上天。田赋和税收是国家的根本,军队和 *** 是国家的依托。我对你们的赏罚,是决不会拖延的。你们所得的俸禄,都是民脂民膏。作为百姓的父母官,最重要的莫过于懂得对百姓仁慈。希望你们都要以此为戒,要很好体会这个意思。”共写了二十四句。孟昶这一点关爱百姓之心,在五代十国那些割据地方的君主里面,可以算是比较好的了。但其语言不精简,唯有从中归纳出来的四句,言辞简要,道理尽说,于是成为宋太宗的名言。这大概就是诗人们所用的脱胎换骨的写作方法吧。 【评析】 从本文中可以得知,戒石铭虽起于唐明皇,但具体内容却没有传下来。“尔俸尔禄”戒石铭的原作者应该是五代时的蜀主孟昶,宋灭蜀后,宋太宗把这个戒石铭写下来,颁行天下。后来又重新归纳书写,最终成为了宋太宗的名言。孟昶在《颁令箴》中只用了二十四句就将治国之道详尽的论述出来。“政存三异,道在七丝”引用典故,指治理政务有前例和规律可循;“驱鸡为理,留犊为规”是具体的治理方法,前面的是说牧民要顺势而为,后面则指出不要贪腐,要清廉为官。宽猛也是为政的手段,只要宽猛相济,就能移风易俗。无令侵消,无使疮痍,都是要善待百姓。作为一种警示,作为一种教育,戒石铭之类的东西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它最起码是对官员的一个提醒。

容斋随笔原文及翻译

1、原文:南公某文所书皆建昌南城人。曰陈策,尝买骡,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养于野庐,俟其自毙。其子与猾驵计,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官人疑策爱也,秘之。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其人曰:“向见君帑有之,今何靳?”策曰:“然,有质钱而没者,岁月已久,丝力麋脆不任用,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曰:“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曰曾叔卿者,买陶器欲转易于北方,而不果行。有人从之并售者,叔卿与之,已纳价,犹问曰:“今以是何之?”其人对:“欲效公前谋耳。”叔卿曰:“不可。吾缘北方新有灾荒,是故不以行,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遂不复售。而叔卿家苦贫,妻子饥寒不恤也。2、翻译:吕南公有一篇文章所写的都是建吕南城人。一个叫陈策,曾经买骡子,买到一头不能加鞍使用的,不忍心把它转移给别人,让人在野外的草房里养着,等着它自己掉。陈策的儿子与狡猾的经纪人商量,趁着经过这里的官人了马,就磨破了骡子脊背,来炫耀这骡子能驮东西而卖它,骡子已经卖出去了,陈策听说了,亲自去追上了那个官人,把骡子不能加鞍使用的事告诉他,那个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卖这个骡子,就把骡子关起来,不让陈策看见。陈策请求用鞍子试一试,骡子的脊骨高高的,一整天都不能加上鞍子,官人这才感谢而退回了骡子。有一个人到陈策这里来买银器和罗绮(疏薄有花纹的丝织品),陈策不拿给他罗绮,那个人说:“先前还看见你的库房里有罗绮,现在为什么吝啬不卖呢”陈策说:“是这样,有个人拿罗绮抵押借钱后了,这罗绮放置的时间很久了,丝力碎脆不耐用,听说您想用罗绮作女儿的陪嫁,怎么能够用这种东西使您忧虑呢!”陈策拿来应当给他的银器,放进很旺的炭火中,他说:“我恐怕抵押这个东西的人或许得到的不是真的银器,所以为您验一验它。”有一个叫危整的,他买鲍鱼,那个市场经纪人玩弄称锤,暗中多给危整称鲍鱼。卖鲍鱼的人离开,他自己留在危整身边,请求说:“您买的仅是五斤,我已经为您秘密地加倍称进了鲍鱼,愿您给我酒吃。”危整一听很吃惊,追赶卖鲍鱼的人出去)几里地让他回来,把多得的鲍鱼的钱付给了他。危整又请那个市场经纪人喝好酒,说:“你只是想要点酒罢了,为什么要欺骗贫困的人呢”有一个叫曾叔卿的,他买了一批陶器,想要转运北方交换物品,可是没有成行。有人到曾叔卿那里要求把陶器一并卖给他,曾叔卿把陶器交给他,已经收了钱,仍然问道:“现在把这些东西运到哪里去呢”那个人说:“我想要效仿您先前的打算。”曾叔卿说:“不行,因为北方刚发生灾荒,因此我不用这些陶器前去交换物品,现在难道不应该告知您,以致使您受害吗”于是不再卖陶器给那个人。其实,曾叔卿家里很贫苦,妻子女儿受饥寒,他也不顾虑了。

容斋随笔的作者是什么朝代

1、容斋随笔的作者南宋的2、洪迈(1123——1202),南宋饶州乐平(今江西省乐平市)人,字景卢,号容斋,又号野处。洪皓第三子。官至翰林院学士、资政大夫、端明殿学士,宰执(副相)、封魏郡开国公、光禄大夫。卒年八十,谥“文敏”。配张氏,兵部侍郎张渊道女、继配陈氏,均封和国夫人。南宋著名文学家。

文言文容斋随笔

1. 《容斋随笔谏说之难》的文言文翻译 韩非写了《说难》,自己却死在谏说的艰难上,大概谏说的艰难,自古都是这样的。 至于那种知道谏说者想要谏说的内容,接见他却不准备接纳他的意见,但最终还是言听计从的,这又是艰难而又值得欣喜的事了。 秦穆公俘虏了晋侯,晋国阴饴甥前往会盟,他替晋侯去游说是毫无疑义的。 秦穆公问:“晋国和谐吗?”(阴饴甥)回答说:“不和谐。小人说一定要报仇,君子说一定要报恩。” 秦穆公问:“晋人认为国君命运会怎样?”(阴饴甥)答:“小人认为他不会被赦免,君子认为他一定会回来。把感恩变成怨恨,秦国不会这样吧!”秦国就放回了晋侯。 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要长安君作为人质。赵太后不肯,说:“(如果有人)再说(这事)的,老妇我一定要向他脸上吐唾沫!”左师触龙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怒气冲冲地等他进来,知道他一定因这件事而来。 左师慢慢坐下后,询问太后身体有无病痛,接着请求让(自己的)小儿子补充宫廷中黑衣卫士的空缺。太后问:“大丈夫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答:“比妇人更厉害。” 后来谈到太后的女儿燕后,接着大谈赵王三代以来没有功劳而被封侯的那些子孙,被灾祸累及自身(的事例)。太后幡然醒悟,(触龙)又说:“长安君凭什么把自己托付给赵国?”于是太后说:“任凭您安排他吧!”长安君就被送出国作人质。 范雎在秦国渐受疏远,蔡泽来到秦国,让人散布言论激怒范雎,说:“燕国客卿蔡泽是天下善辩的人。他只要一见到秦王,一定会夺取范雎的相位。” 范雎说:“诸子百家的学说,我已经通晓了,众人的论辩,我都挫败过他们,这又怎能夺取我的相位呢?”(范雎)派人召来蔡泽,对他说:“您扬言要取代我的相位,有这事吗?”(蔡泽)答道:“有。”(接着)就引用商鞅、吴起、(越国)大夫文种(被杀)的事例(劝说他)。 范雎知道蔡泽想要用这些说法为难自己,就假意说:“牺牲性命,成就名声,为什么不可以?”蔡泽用生命和名声都要保全的道理诱导他,用闳夭、周公的忠贞圣明为他树立榜样。(忠告他)当今秦王在不背弃功臣方面,比不上秦孝公、楚王、越王,范雎的功劳比不上商鞅等三人。 规劝他交出相印,(把相位)让给贤者。范雎肃然起敬,消除了原先的恼怒,恭敬地听取(他的)意见,请(他)入府做上宾。 后来取代范雎成为秦国相国的就是蔡泽。秦始皇放逐他的母亲,下令:“胆敢用太后的事来劝谏的,就杀他。” 被杀的有二十七人了。茅焦请求入谏,秦王让人抬来大锅准备煮死他。 茅焦用夏桀、殷纣狂乱悖理的事例来责备(秦王),话还没有说完,秦王母子就和好如初了。 阴饴甥的言论出自正义,左师的计谋源自爱心,蔡泽的劝说发于情理,像茅焦这样的,真可以说是虎口拔牙的人了。 范雎亲自让穰侯遭受困厄,从而夺取了他的相位,怎么就说比不上蔡泽呢?这就是此一时彼一时啊。 2. 古文翻译~《容斋随笔》和《古今谭概》第十 汉高祖任用韩信作为大将,却三次用诈术对付他:韩信平定赵国之后,高祖从成皋渡过黄河,一大早自称汉王使节飞马驰入韩信军营,韩信尚未起床,就进入他的卧室收取他的印信符文,召来将领们,撤销了韩信的职位;项羽死后,高祖再次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夺去了韩信的军权;最后又假托巡游云梦而捉拿了韩信。凭着一个豁达大度的开国君主的身份,所作所为竟然如此。韩信终于图谋叛乱,看来是事出有因的。 宋明帝派人赐王景文死。王景文人在江州,正与朋友下棋,看完皇帝的敕书,放在棋局旁边,神态举止安适自在。打劫(围棋术语)结束。把棋子收敛放入匣子完毕,缓缓说:“奉命被赐于死罪。” 才把敕令给朋友看,于时举起毒酒对朋友说:“这种酒不能互相劝饮。”于是一口喝了而死。 下次把原文都录上来哦,这样会省了翻译者不少工夫的。 3. 《容斋随笔》译文 隐居的士人修养身心潜心做学问,只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不渴求为世人所了解,世人也不了解他们,每到一个地方都可能有这类人,我每每惋惜这些隐士没有传记流传。以前得到的上、虞、李、孟四人的传记讲了四个人的故事,因此恭谨地记录下来。 第一个人是,慈溪的蒋季庄,在宣和年间(1119-1125),蒋季庄蔑视王氏的学说,不参与科举考试,独自关门读书,不随便和人交往。高闶住在明州城里,每一年都四五次拜访蒋季庄的茅庐。蒋季庄听说他来了,一定会忙忙(倒屐)出来迎接,和他在小屋里对坐,兴高采烈的和他,从白天持续到晚上,几乎忘记吃饭睡觉。高闶向他告辞他就会远送几里路,两人相处的很融洽。有人问高抑崇:“蒋先生不喜欢和人交往,却只亲厚您,而你也对他时分眷慕,我能知道其中的原因吗?”抑崇(估计是专用名词,比如他的号)说:“我整年地读书,每有疑问不能明晰,或者理解不完整有没达到的地方,问题经常堆积到数十个,蒋季庄一一解读,全都迎刃而解。”然而蒋季庄的专长,其他人不一定知道。世人所说“知己”就是这样的吧? 第二个人是王茂刚,住在明州林村一处深壑的山沟里,有一个弟弟不喜欢读书做学问,王茂刚就让他学习谋生的手段以生存,而他自己只专心读书,从不随便出门,尤其精通周易。沈焕是担任通盘州事,曾经去拜访他。他的智趣远远超出了书本典籍的记录。王茂刚做学问气势庄严,考究他做学问所得,似乎是刚刚有收获,求学的过程还没结束呢。 第三个人是顾主簿,不知道是什么人,南渡(南渡长江,南宋)后寄居在慈溪。以清廉坚贞为准则,安于贫穷卑贱,不为世人了解却不悲观。但对于日常生活,即使做小事也一丝不苟。平时早晨起床,等买菜的人从门前经过,问一捆菜值多少钱,按照菜贩所说给钱。其他的买饮食、衣裳也如此。久了人们都相信他佩服他,不忍心欺骗。如果一天的用度足够了,就静心翻阅古籍,不与人交往游玩。乡邻中有不安分守职、武断地强加自己意愿于别人的人,大家都讥笑他说:“难道你是顾主簿吗?”(顾主簿这么受人尊敬的人都安分守己,你算哪根葱) 第四个人叫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守行为固执而廉洁,受到了邻里的尊敬。周日章开学堂教授徒弟,只收取足够自己使用的费用,不符合规矩的钱一分不收。周家很贫穷,经常整天没有吃的,有时邻居送他们一些东西。赠送的东西经常接不上他家的用度,周日章宁愿和妻子忍饿,终究不去请求他人。深冬时穿着纸糊的衣服,有客人来拜访,也高兴的请进来。望着他的面容表情,听他的议论,大家都很惊诧。县尉谢先生送他一件衣服,对他说:“您不曾要求帮助,我自己希望向您表达敬意,接受无妨。”周日章笑着回答到:“一件衣服和一万钟粮食是一个概念,如果我无故接受礼物,这是不明辨礼仪的。”最终推辞了。汪圣锡也知道他的贤德,认为周日章像古代所谓的“独行者”。 这四个人,实在应该写进史书啊。 4. 容斋随笔 译文 容斋随笔 (秦以关中之地) 秦以关中之地,日夜东猎六国,百有余年,悉禽灭之。虽云得地利、善为兵,故百战百胜,以予考之,实六国自有以致之也。韩、燕弱小,置不足论。彼四国者,魏以惠王而衰,齐以闵王而衰,楚以怀王而衰,赵以孝成王而衰,皆本于好兵贪地之故。魏承文侯、武侯之后,表里山河,大于三晋①,诸侯莫能与之争。而惠王数伐韩、赵,志吞邯郸,挫败于齐,军覆子死,卒之为秦国所困,国日以蹙,失河西七百里,去安邑而都大梁,数世不振,讫于殇国。闵王承威、宣之后,山东之建国莫强焉,而狃②于伐宋之利,南侵楚,西侵三晋,欲并二周而为天子,遂为燕所屠。虽赖田单之力,得复亡城,子孙沮气,孑孑自保,终堕秦计,束手为虏。怀王贪商於六百里,受诈张仪,失其名都③,丧其甲士,不能偿,身道囚辱以死。赵以上党之地,代韩受兵④,利令智昏,轻用⑤民死,同日坑于长平者过四十万,几于社稷为墟,幸不即亡,终以不免。此四国之君,苟为保境睦邻,畏天自守,秦虽强大,岂能加我哉! (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三晋:春秋末,晋国为韩赵魏三家卿大夫所分,各自立国,史称三晋。②狃:贪。③名都:指汉中郡。④代韩受兵:公元前260年(秦昭王四十七年),秦将白起攻韩,又与赵争夺韩的上党郡。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大破赵军,杀赵军统帅赵括,全坑赵的士卒四十余万人。⑤轻用:指赵王中秦反间计,令赵括代廉颇为主将。 《容斋随笔》语段参考译文: 秦国凭借关中(肥沃)的土地,日日夜夜向东践踏六国,一百多年,就全部消灭了它们。虽然说(秦国)得地利、善作战,因而能百战百胜,(但)根据我的考证,其实是六国自己有招致这样的结果的原因。韩、燕两国弱小,放置一边不足以谈论。另外四国,魏国因为惠王而衰败,齐国因为闵王而衰败,楚国因为怀王而衰败,赵国因为孝成王而衰败,(他们)都是源于喜好战争贪图土地的缘故。魏国继文侯、武侯之后,全国的土地,比三晋还大,诸侯国中没有谁能够跟它抗争。可是魏惠王屡次攻打韩国、赵国,志在吞并邯郸,(却)被齐国挫败,军队覆没上将(庞涓)战死,最终被秦国围困,国土一天天地缩小,丢失黄河以西七百里土地,离开安邑而以大梁为都,几代不振,最终国家灭亡。齐闵王继承了威王、宣王的功业,崤山以东各诸侯国没有谁比它强盛,而他却由于贪心于从攻打宋国中获得利益,向南侵犯楚国,向西侵犯三晋,想吞并二周而自立天子,于是被燕国屠杀,虽然依赖田单的力量,得以恢复丢失的城池,(可是)子孙丧气,孤孤单单的以求自保,最终落入秦国的计策,束手成为俘虏。楚怀王贪心商於六百里的土地,被张仪欺诈,失去他的名都汉中郡,死伤了他的众多士兵,也不能够抵偿,(最后)自身遭受拘留侮辱而死去。赵国因为上党的一片土地,代替韩国接受秦国的攻击,利令智昏,轻易任用百姓死亡,同一天埋葬在长平的士兵超过四十万,几乎使国家成为一片废墟,侥幸没有立即亡国,最终也没有逃脱一样的命运。这四个国家的君主,如果为了保住国土与邻国和睦相处,敬畏上天把守好自己,秦国即使强大,又怎么能施加于我呢! 5. 《容斋随笔》中的好段+译文 《容斋随笔》好段:临川石刻杂法帖一卷,载欧阳率更一帖云:“年二十馀,至鄱阳,地沃土平,饮食丰贱,众士往往凑聚。 每日赏华,恣口所须。其二张才华议论,一时俊杰;殷、薛二侯,故不可言;载君国士,出言便是月旦;萧中郎颇纵放诞,亦有雅致;彭君摛藻,特有自然,至如《阁山神诗》,先辈亦不能加。 此数子遂无一在,殊使痛心。”兹盖吾乡故实也。 译文: 临川县的石刻当中夹着一卷法帖,这卷字帖记载了欧阳询的一段话:“我二十岁,到了鄱阳,那地方土地肥沃平坦,饮食丰盛又便宜,许多读书人常常聚会。每天赏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其中二位姓张的才华横溢,擅长议论,是当时的不可多得的人才。姓殷、姓薛的二位士人,更不必说了;戴君是个才华出众的人,发言就成定论;萧中郎狂放不羁,有文雅的风度;彭君满腹经纶,文章写得特别自然,至于像他的《阁山神》,前辈的文章大家也不能超过。 这几个人竟然一个也不在了,特别令我痛心。”这些都是我家乡过去的旧事了。 《容斋随笔》是古代文言笔记小说。共《五笔》,74卷,1220则。 其中,《容斋随笔》16卷,329则;《容斋续笔》16卷,249则;《容斋三笔》16卷,248则;《容斋四笔》16卷,259则;《容斋五笔》10卷,135则。据作者宋朝洪迈自述,《容斋随笔》写作时间逾经近四十年。 是其多年博览群书、经世致用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6. 容斋随笔陈策原文及翻译 南公某文所书皆建昌南城人。曰陈策,尝买骡,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养于野庐,俟其自毙。其子与猾驵计,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官人疑策爱也,秘之。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其人曰:“向见君帑有之,今何靳?”策曰:“然,有质钱而没者,岁月已久,丝力麋脆不任用,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曰:“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曰曾叔卿者,买陶器欲转易于北方,而不果行。有人从之并售者,叔卿与之,已纳价,犹问曰:“今以是何之?”其人对:“欲效公前谋耳。”叔卿曰:“不可。吾缘北方新有灾荒,是故不以行,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遂不复售。而叔卿家苦贫,妻子饥寒不恤也。 吕南公有一篇文章所写的都是建昌南城人。一个叫陈策,曾经买骡子,买到一头不能加鞍使用的,不忍心把它转卖给别人,让人在野外的草房里养着,等着它自己死掉。陈策的儿子雨脚猾的市场经纪人商量,趁着经过这里的官人死了马,就磨破了骡子背上的毛,来炫耀这骡子能驮东西而卖它。骡子已经卖出去了,陈策听说了,亲自去追上那个官人。把骡子不能加鞍使用的事告诉他。那个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卖这骡子,就把骡子关起来不让陈策看见。陈策请求用鞍子试一试,骡子的脊骨高得一整天都不能加上鞍子,官人这才感谢而退回了骡子。有一个人到陈策这里来买银器和罗绮(疏薄有花纹的丝织品),陈策不卖给他罗绮。那个人说:“先前还看见您的库房里有罗绮,现在为什么吝惜不卖呢?”陈策说:“是这样,有个人拿罗绮抵押借钱后而死,这罗绮放置的时间很久了,丝力碎脆不耐用,听说您想要用罗绮陪嫁女儿,怎么能够用这种东西使您忧虑呢!”陈策拿来应当卖给他的银器放进很旺的炭火中,他说:“我恐怕抵押这个东西的人或许得到的不是真的银器,所以为您验一验它。”……有一个叫曾叔卿的,他买了一批陶器想要转运北方交换物品,可是没有成行。有人到曾叔卿那里要求把陶器一并卖给他,曾叔卿把陶器交给他,已收了钱,仍然问道:“现在把这些东西运到哪里去呢?”那个人说:“我想要效仿您先前的打算。”曾叔卿说:“不行,我因为北方刚发生灾荒,因此不把这些陶器运去交换物品,现在难道应该不告知以至使您受害吗?”于是不再卖陶器给那个人。其实曾叔卿家很贫苦,妻子儿女受饥寒他也不顾虑了。

容斋随笔原文及翻译 容斋随笔讲解

1、原文:南公某文所书皆建昌南城人。曰陈策,尝买骡,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养于野庐,俟其自毙。其子与猾驵计,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 官人疑策爱也,秘之。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其人曰:“向见君帑有之,今何靳?”策曰:“然,有质钱而没者,岁月已久,丝力麋脆不任用,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曰:“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曰曾叔卿者,买陶器欲转易于北方,而不果行。有人从之并售者,叔卿与之,已纳价,犹问曰:“今以是何之?”其人对:“欲效公前谋耳。”叔卿曰:“不可。吾缘北方新有灾荒,是故不以行,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遂不复售。而叔卿家苦贫,妻子饥寒不恤也。 2、翻译:吕南公有一篇文章所写的都是建吕南城人。一个叫陈策,曾经买骡子,买到一头不能加鞍使用的,不忍心把它转移给别人,让人在野外的草房里养着,等着它自己掉。陈策的儿子与狡猾的经纪人商量,趁着经过这里的官人了马,就磨破了骡子脊背,来炫耀这骡子能驮东西而卖它,骡子已经卖出去了,陈策听说了,亲自去追上了那个官人,把骡子不能加鞍使用的事告诉他,那个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卖这个骡子,就把骡子关起来,不让陈策看见。陈策请求用鞍子试一试,骡子的脊骨高高的,一整天都不能加上鞍子,官人这才感谢而退回了骡子。有一个人到陈策这里来买银器和罗绮(疏薄有花纹的丝织品),陈策不拿给他罗绮,那个人说:“先前还看见你的库房里有罗绮,现在为什么吝啬不卖呢”陈策说:“是这样,有个人拿罗绮抵押借钱后了,这罗绮放置的时间很久了,丝力碎脆不耐用,听说您想用罗绮作女儿的陪嫁,怎么能够用这种东西使您忧虑呢!”陈策拿来应当给他的银器,放进很旺的炭火中,他说:“我恐怕抵押这个东西的人或许得到的不是真的银器,所以为您验一验它。” 有一个叫危整的,他买鲍鱼,那个市场经纪人玩弄称锤,暗中多给危整称鲍鱼。卖鲍鱼的人离开,他自己留在危整身边,请求说:“您买的仅是五斤,我已经为您秘密地加倍称进了鲍鱼,愿您给我酒吃。”危整一听很吃惊,追赶卖鲍鱼的人出去)几里地让他回来,把多得的鲍鱼的钱付给了他。危整又请那个市场经纪人喝好酒,说:“你只是想要点酒罢了,为什么要欺骗贫困的人呢”有一个叫曾叔卿的,他买了一批陶器,想要转运北方交换物品,可是没有成行。有人到曾叔卿那里要求把陶器一并卖给他,曾叔卿把陶器交给他,已经收了钱,仍然问道:“现在把这些东西运到哪里去呢”那个人说:“我想要效仿您先前的打算。”曾叔卿说:“不行,因为北方刚发生灾荒,因此我不用这些陶器前去交换物品,现在难道不应该告知您,以致使您受害吗”于是不再卖陶器给那个人。其实,曾叔卿家里很贫苦,妻子女儿受饥寒,他也不顾虑了。

《容斋随笔》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容斋随笔》百度网盘txt最新全集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Aoc5V7G6USWq8N6e132P1Q?pwd=wmy3 提取码:wmy3简介:《容斋随笔》内容繁富,议论精当,是一部涉及领域极为广泛的著作,自经史诸子百家、诗词文翰以及历代典章制度、医卜、星历等,无不有所论说,而且其考证辨析之确切,议论评价之精当,皆倍受称道。《容斋随笔》最重要的价值和贡献是考证了前朝的一些史实,如政治制度、事件、年代、人物等,对历代经史典籍进行了重评、辨伪与订误,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更正了许多流传已久的谬误,不仅在中国历史文献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而且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亦意义重大。

容斋随笔简介

1、《容斋随笔》是古代文言笔记小说,宋朝洪迈撰,共《五笔》,74卷,1220则。其中,《容斋随笔》16卷,329则;2、《容斋续笔》16卷,249则;《容斋三笔》16卷,248则;《容斋四笔》16卷,259则;3、《容斋五笔》10卷,135则。据作者自述,《容斋随笔》写作时间逾经近四十年。是其多年博览群书、经世致用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容斋随笔文言文阅读

1. 《容斋随笔谏说之难》的文言文翻译 韩非写了《说难》,自己却死在谏说的艰难上,大概谏说的艰难,自古都是这样的。 至于那种知道谏说者想要谏说的内容,接见他却不准备接纳他的意见,但最终还是言听计从的,这又是艰难而又值得欣喜的事了。 秦穆公俘虏了晋侯,晋国阴饴甥前往会盟,他替晋侯去游说是毫无疑义的。 秦穆公问:“晋国和谐吗?”(阴饴甥)回答说:“不和谐。小人说一定要报仇,君子说一定要报恩。” 秦穆公问:“晋人认为国君命运会怎样?”(阴饴甥)答:“小人认为他不会被赦免,君子认为他一定会回来。把感恩变成怨恨,秦国不会这样吧!”秦国就放回了晋侯。 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要长安君作为人质。赵太后不肯,说:“(如果有人)再说(这事)的,老妇我一定要向他脸上吐唾沫!”左师触龙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怒气冲冲地等他进来,知道他一定因这件事而来。 左师慢慢坐下后,询问太后身体有无病痛,接着请求让(自己的)小儿子补充宫廷中黑衣卫士的空缺。太后问:“大丈夫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答:“比妇人更厉害。” 后来谈到太后的女儿燕后,接着大谈赵王三代以来没有功劳而被封侯的那些子孙,被灾祸累及自身(的事例)。太后幡然醒悟,(触龙)又说:“长安君凭什么把自己托付给赵国?”于是太后说:“任凭您安排他吧!”长安君就被送出国作人质。 范雎在秦国渐受疏远,蔡泽来到秦国,让人散布言论激怒范雎,说:“燕国客卿蔡泽是天下善辩的人。他只要一见到秦王,一定会夺取范雎的相位。” 范雎说:“诸子百家的学说,我已经通晓了,众人的论辩,我都挫败过他们,这又怎能夺取我的相位呢?”(范雎)派人召来蔡泽,对他说:“您扬言要取代我的相位,有这事吗?”(蔡泽)答道:“有。”(接着)就引用商鞅、吴起、(越国)大夫文种(被杀)的事例(劝说他)。 范雎知道蔡泽想要用这些说法为难自己,就假意说:“牺牲性命,成就名声,为什么不可以?”蔡泽用生命和名声都要保全的道理诱导他,用闳夭、周公的忠贞圣明为他树立榜样。(忠告他)当今秦王在不背弃功臣方面,比不上秦孝公、楚王、越王,范雎的功劳比不上商鞅等三人。 规劝他交出相印,(把相位)让给贤者。范雎肃然起敬,消除了原先的恼怒,恭敬地听取(他的)意见,请(他)入府做上宾。 后来取代范雎成为秦国相国的就是蔡泽。秦始皇放逐他的母亲,下令:“胆敢用太后的事来劝谏的,就杀他。” 被杀的有二十七人了。茅焦请求入谏,秦王让人抬来大锅准备煮死他。 茅焦用夏桀、殷纣狂乱悖理的事例来责备(秦王),话还没有说完,秦王母子就和好如初了。 阴饴甥的言论出自正义,左师的计谋源自爱心,蔡泽的劝说发于情理,像茅焦这样的,真可以说是虎口拔牙的人了。 范雎亲自让穰侯遭受困厄,从而夺取了他的相位,怎么就说比不上蔡泽呢?这就是此一时彼一时啊。 2. 《容斋随笔》译文 隐居的士人修养身心潜心做学问,只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不渴求为世人所了解,世人也不了解他们,每到一个地方都可能有这类人,我每每惋惜这些隐士没有传记流传。以前得到的上、虞、李、孟四人的传记讲了四个人的故事,因此恭谨地记录下来。 第一个人是,慈溪的蒋季庄,在宣和年间(1119-1125),蒋季庄蔑视王氏的学说,不参与科举考试,独自关门读书,不随便和人交往。高闶住在明州城里,每一年都四五次拜访蒋季庄的茅庐。蒋季庄听说他来了,一定会忙忙(倒屐)出来迎接,和他在小屋里对坐,兴高采烈的和他,从白天持续到晚上,几乎忘记吃饭睡觉。高闶向他告辞他就会远送几里路,两人相处的很融洽。有人问高抑崇:“蒋先生不喜欢和人交往,却只亲厚您,而你也对他时分眷慕,我能知道其中的原因吗?”抑崇(估计是专用名词,比如他的号)说:“我整年地读书,每有疑问不能明晰,或者理解不完整有没达到的地方,问题经常堆积到数十个,蒋季庄一一解读,全都迎刃而解。”然而蒋季庄的专长,其他人不一定知道。世人所说“知己”就是这样的吧? 第二个人是王茂刚,住在明州林村一处深壑的山沟里,有一个弟弟不喜欢读书做学问,王茂刚就让他学习谋生的手段以生存,而他自己只专心读书,从不随便出门,尤其精通周易。沈焕是担任通盘州事,曾经去拜访他。他的智趣远远超出了书本典籍的记录。王茂刚做学问气势庄严,考究他做学问所得,似乎是刚刚有收获,求学的过程还没结束呢。 第三个人是顾主簿,不知道是什么人,南渡(南渡长江,南宋)后寄居在慈溪。以清廉坚贞为准则,安于贫穷卑贱,不为世人了解却不悲观。但对于日常生活,即使做小事也一丝不苟。平时早晨起床,等买菜的人从门前经过,问一捆菜值多少钱,按照菜贩所说给钱。其他的买饮食、衣裳也如此。久了人们都相信他佩服他,不忍心欺骗。如果一天的用度足够了,就静心翻阅古籍,不与人交往游玩。乡邻中有不安分守职、武断地强加自己意愿于别人的人,大家都讥笑他说:“难道你是顾主簿吗?”(顾主簿这么受人尊敬的人都安分守己,你算哪根葱) 第四个人叫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守行为固执而廉洁,受到了邻里的尊敬。周日章开学堂教授徒弟,只收取足够自己使用的费用,不符合规矩的钱一分不收。周家很贫穷,经常整天没有吃的,有时邻居送他们一些东西。赠送的东西经常接不上他家的用度,周日章宁愿和妻子忍饿,终究不去请求他人。深冬时穿着纸糊的衣服,有客人来拜访,也高兴的请进来。望着他的面容表情,听他的议论,大家都很惊诧。县尉谢先生送他一件衣服,对他说:“您不曾要求帮助,我自己希望向您表达敬意,接受无妨。”周日章笑着回答到:“一件衣服和一万钟粮食是一个概念,如果我无故接受礼物,这是不明辨礼仪的。”最终推辞了。汪圣锡也知道他的贤德,认为周日章像古代所谓的“独行者”。 这四个人,实在应该写进史书啊。 3. 《容斋随笔》中的好段+译文 《容斋随笔》好段:临川石刻杂法帖一卷,载欧阳率更一帖云:“年二十馀,至鄱阳,地沃土平,饮食丰贱,众士往往凑聚。 每日赏华,恣口所须。其二张才华议论,一时俊杰;殷、薛二侯,故不可言;载君国士,出言便是月旦;萧中郎颇纵放诞,亦有雅致;彭君摛藻,特有自然,至如《阁山神诗》,先辈亦不能加。 此数子遂无一在,殊使痛心。”兹盖吾乡故实也。 译文: 临川县的石刻当中夹着一卷法帖,这卷字帖记载了欧阳询的一段话:“我二十岁,到了鄱阳,那地方土地肥沃平坦,饮食丰盛又便宜,许多读书人常常聚会。每天赏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其中二位姓张的才华横溢,擅长议论,是当时的不可多得的人才。姓殷、姓薛的二位士人,更不必说了;戴君是个才华出众的人,发言就成定论;萧中郎狂放不羁,有文雅的风度;彭君满腹经纶,文章写得特别自然,至于像他的《阁山神》,前辈的文章大家也不能超过。 这几个人竟然一个也不在了,特别令我痛心。”这些都是我家乡过去的旧事了。 《容斋随笔》是古代文言笔记小说。共《五笔》,74卷,1220则。 其中,《容斋随笔》16卷,329则;《容斋续笔》16卷,249则;《容斋三笔》16卷,248则;《容斋四笔》16卷,259则;《容斋五笔》10卷,135则。据作者宋朝洪迈自述,《容斋随笔》写作时间逾经近四十年。 是其多年博览群书、经世致用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4. 容斋随笔陈策原文及翻译 南公某文所书皆建昌南城人。曰陈策,尝买骡,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养于野庐,俟其自毙。其子与猾驵计,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官人疑策爱也,秘之。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其人曰:“向见君帑有之,今何靳?”策曰:“然,有质钱而没者,岁月已久,丝力麋脆不任用,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曰:“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曰曾叔卿者,买陶器欲转易于北方,而不果行。有人从之并售者,叔卿与之,已纳价,犹问曰:“今以是何之?”其人对:“欲效公前谋耳。”叔卿曰:“不可。吾缘北方新有灾荒,是故不以行,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遂不复售。而叔卿家苦贫,妻子饥寒不恤也。 吕南公有一篇文章所写的都是建昌南城人。一个叫陈策,曾经买骡子,买到一头不能加鞍使用的,不忍心把它转卖给别人,让人在野外的草房里养着,等着它自己死掉。陈策的儿子雨脚猾的市场经纪人商量,趁着经过这里的官人死了马,就磨破了骡子背上的毛,来炫耀这骡子能驮东西而卖它。骡子已经卖出去了,陈策听说了,亲自去追上那个官人。把骡子不能加鞍使用的事告诉他。那个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卖这骡子,就把骡子关起来不让陈策看见。陈策请求用鞍子试一试,骡子的脊骨高得一整天都不能加上鞍子,官人这才感谢而退回了骡子。有一个人到陈策这里来买银器和罗绮(疏薄有花纹的丝织品),陈策不卖给他罗绮。那个人说:“先前还看见您的库房里有罗绮,现在为什么吝惜不卖呢?”陈策说:“是这样,有个人拿罗绮抵押借钱后而死,这罗绮放置的时间很久了,丝力碎脆不耐用,听说您想要用罗绮陪嫁女儿,怎么能够用这种东西使您忧虑呢!”陈策拿来应当卖给他的银器放进很旺的炭火中,他说:“我恐怕抵押这个东西的人或许得到的不是真的银器,所以为您验一验它。”……有一个叫曾叔卿的,他买了一批陶器想要转运北方交换物品,可是没有成行。有人到曾叔卿那里要求把陶器一并卖给他,曾叔卿把陶器交给他,已收了钱,仍然问道:“现在把这些东西运到哪里去呢?”那个人说:“我想要效仿您先前的打算。”曾叔卿说:“不行,我因为北方刚发生灾荒,因此不把这些陶器运去交换物品,现在难道应该不告知以至使您受害吗?”于是不再卖陶器给那个人。其实曾叔卿家很贫苦,妻子儿女受饥寒他也不顾虑了。 5. 古文翻译~《容斋随笔》和《古今谭概》第十 汉高祖任用韩信作为大将,却三次用诈术对付他:韩信平定赵国之后,高祖从成皋渡过黄河,一大早自称汉王使节飞马驰入韩信军营,韩信尚未起床,就进入他的卧室收取他的印信符文,召来将领们,撤销了韩信的职位;项羽死后,高祖再次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夺去了韩信的军权;最后又假托巡游云梦而捉拿了韩信。凭着一个豁达大度的开国君主的身份,所作所为竟然如此。韩信终于图谋叛乱,看来是事出有因的。 宋明帝派人赐王景文死。王景文人在江州,正与朋友下棋,看完皇帝的敕书,放在棋局旁边,神态举止安适自在。打劫(围棋术语)结束。把棋子收敛放入匣子完毕,缓缓说:“奉命被赐于死罪。” 才把敕令给朋友看,于时举起毒酒对朋友说:“这种酒不能互相劝饮。”于是一口喝了而死。 下次把原文都录上来哦,这样会省了翻译者不少工夫的。 6. 《容斋随笔》关于范文正公的阅读答案 范文正公①守桐庐②,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③,其歌词④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既成,以示李泰伯。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 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公瞿然⑤,握手⑥扣之。 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⑦,而‘德"字承之,似局促,拟换作‘风"字如何?”公凝⑧坐颔首,殆欲下拜。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 ①范文正公:即范仲淹。 他谥“文正”,故世称范文正公。 ②桐庐:古地名,今浙江桐庐市。 ③记:传记。 ④歌词:指记文后的赞词。 ⑤瞿然:惊讶的样子。⑥握手:拱手。 ⑦溥(pǔ):大。⑧凝:注意力集中。 【翻译】: 范仲淹在桐庐做太守的时候,最早在钓鱼台建了一个严先生祠堂(纪念严光),自己做了一篇记文,文章内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写完之后拿给南丰的李泰伯看,李泰伯看了好多遍之后,回味赞叹不止,站起来说: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必将会在世上成名,我大胆地想(帮你)换一字,使它更完美;范公很惊讶,拱手请教他。(李泰伯)说:云山江水那一句,意义和文字很大很深,用它来修饰“德”字,好像有点局促了,我想把“德”字换“风”字,你看怎么样啊?范公坐在那里点头,几乎要下拜!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守_______ ②泱泱_______ ③已_______ ④易_______ ⑤盛_______ ⑥扣_______ ⑦颔首_______ 2.翻译: ①既成,以示李泰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必将名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殆欲下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文“秦伯读之三”中的“三”,是指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做郡太守 ②水浩大的样子 ③停 ④改换 ⑤大 ⑥问 ⑦点头 2.①写成后,把它给李伯看; ②必定将会在世上留下名声; ③几乎要跪下拜谢。 3.多次。 4.①1“风”是平声字,不感局促; ②“风”就是流行、传播及“风范”之意。 7. 容斋随笔 译文 容斋随笔 (秦以关中之地) 秦以关中之地,日夜东猎六国,百有余年,悉禽灭之。 虽云得地利、善为兵,故百战百胜,以予考之,实六国自有以致之也。韩、燕弱小,置不足论。 彼四国者,魏以惠王而衰,齐以闵王而衰,楚以怀王而衰,赵以孝成王而衰,皆本于好兵贪地之故。魏承文侯、武侯之后,表里山河,大于三晋①,诸侯莫能与之争。 而惠王数伐韩、赵,志吞邯郸,挫败于齐,军覆子死,卒之为秦国所困,国日以蹙,失河西七百里,去安邑而都大梁,数世不振,讫于殇国。闵王承威、宣之后,山东之建国莫强焉,而狃②于伐宋之利,南侵楚,西侵三晋,欲并二周而为天子,遂为燕所屠。 虽赖田单之力,得复亡城,子孙沮气,孑孑自保,终堕秦计,束手为虏。怀王贪商於六百里,受诈张仪,失其名都③,丧其甲士,不能偿,身道囚辱以死。 赵以上党之地,代韩受兵④,利令智昏,轻用⑤民死,同日坑于长平者过四十万,几于社稷为墟,幸不即亡,终以不免。此四国之君,苟为保境睦邻,畏天自守,秦虽强大,岂能加我哉! (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三晋:春秋末,晋国为韩赵魏三家卿大夫所分,各自立国,史称三晋。 ②狃:贪。③名都:指汉中郡。 ④代韩受兵:公元前260年(秦昭王四十七年),秦将白起攻韩,又与赵争夺韩的上党郡。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大破赵军,杀赵军统帅赵括,全坑赵的士卒四十余万人。 ⑤轻用:指赵王中秦反间计,令赵括代廉颇为主将。 《容斋随笔》语段参考译文: 秦国凭借关中(肥沃)的土地,日日夜夜向东践踏六国,一百多年,就全部消灭了它们。 虽然说(秦国)得地利、善作战,因而能百战百胜,(但)根据我的考证,其实是六国自己有招致这样的结果的原因。韩、燕两国弱小,放置一边不足以谈论。 另外四国,魏国因为惠王而衰败,齐国因为闵王而衰败,楚国因为怀王而衰败,赵国因为孝成王而衰败,(他们)都是源于喜好战争贪图土地的缘故。魏国继文侯、武侯之后,全国的土地,比三晋还大,诸侯国中没有谁能够跟它抗争。 可是魏惠王屡次攻打韩国、赵国,志在吞并邯郸,(却)被齐国挫败,军队覆没上将(庞涓)战死,最终被秦国围困,国土一天天地缩小,丢失黄河以西七百里土地,离开安邑而以大梁为都,几代不振,最终国家灭亡。齐闵王继承了威王、宣王的功业,崤山以东各诸侯国没有谁比它强盛,而他却由于贪心于从攻打宋国中获得利益,向南侵犯楚国,向西侵犯三晋,想吞并二周而自立天子,于是被燕国屠杀,虽然依赖田单的力量,得以恢复丢失的城池,(可是)子孙丧气,孤孤单单的以求自保,最终落入秦国的计策,束手成为俘虏。 楚怀王贪心商於六百里的土地,被张仪欺诈,失去他的名都汉中郡,死伤了他的众多士兵,也不能够抵偿,(最后)自身遭受拘留侮辱而死去。赵国因为上党的一片土地,代替韩国接受秦国的攻击,利令智昏,轻易任用百姓死亡,同一天埋葬在长平的士兵超过四十万,几乎使国家成为一片废墟,侥幸没有立即亡国,最终也没有逃脱一样的命运。 这四个国家的君主,如果为了保住国土与邻国和睦相处,敬畏上天把守好自己,秦国即使强大,又怎么能施加于我呢。 8. 《容斋随笔》中的好段+译文 原文 临敌易将,固兵家之所忌,然事当审其是非,当易而不易,亦非也。秦以白起易王翦而胜赵,以王翦易李信而灭楚,魏公子无忌易晋鄙而胜秦,将岂不可易乎!燕以骑劫易乐毅而败,赵以赵括易廉颇而败,以赵葱易李牧而灭,魏使人代信陵君将,亦灭,将岂乎? 译文 临阵换将,本来是兵家的忌讳。然而遇到事情也应当考虑它的对与错,应该换而不换,也是不对的。秦国用白起替换了王翦而战胜了赵国,用王翦替换了李信而灭掉了楚国,魏无忌替换了晋鄙而战胜了秦国,大将难道不能换吗?燕国用骑劫替换乐毅而失败,赵国用赵括替换廉颇而失败,用赵葱替换李牧而灭亡,,魏王派人代信陵君为将也亡了国,大将难道可以随便替换码?

文言文容斋随笔翻译

1. 《容斋随笔谏说之难》的文言文翻译 韩非写了《说难》,自己却死在谏说的艰难上,大概谏说的艰难,自古都是这样的。 至于那种知道谏说者想要谏说的内容,接见他却不准备接纳他的意见,但最终还是言听计从的,这又是艰难而又值得欣喜的事了。 秦穆公俘虏了晋侯,晋国阴饴甥前往会盟,他替晋侯去游说是毫无疑义的。 秦穆公问:“晋国和谐吗?”(阴饴甥)回答说:“不和谐。小人说一定要报仇,君子说一定要报恩。” 秦穆公问:“晋人认为国君命运会怎样?”(阴饴甥)答:“小人认为他不会被赦免,君子认为他一定会回来。把感恩变成怨恨,秦国不会这样吧!”秦国就放回了晋侯。 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要长安君作为人质。赵太后不肯,说:“(如果有人)再说(这事)的,老妇我一定要向他脸上吐唾沫!”左师触龙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怒气冲冲地等他进来,知道他一定因这件事而来。 左师慢慢坐下后,询问太后身体有无病痛,接着请求让(自己的)小儿子补充宫廷中黑衣卫士的空缺。太后问:“大丈夫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答:“比妇人更厉害。” 后来谈到太后的女儿燕后,接着大谈赵王三代以来没有功劳而被封侯的那些子孙,被灾祸累及自身(的事例)。太后幡然醒悟,(触龙)又说:“长安君凭什么把自己托付给赵国?”于是太后说:“任凭您安排他吧!”长安君就被送出国作人质。 范雎在秦国渐受疏远,蔡泽来到秦国,让人散布言论激怒范雎,说:“燕国客卿蔡泽是天下善辩的人。他只要一见到秦王,一定会夺取范雎的相位。” 范雎说:“诸子百家的学说,我已经通晓了,众人的论辩,我都挫败过他们,这又怎能夺取我的相位呢?”(范雎)派人召来蔡泽,对他说:“您扬言要取代我的相位,有这事吗?”(蔡泽)答道:“有。”(接着)就引用商鞅、吴起、(越国)大夫文种(被杀)的事例(劝说他)。 范雎知道蔡泽想要用这些说法为难自己,就假意说:“牺牲性命,成就名声,为什么不可以?”蔡泽用生命和名声都要保全的道理诱导他,用闳夭、周公的忠贞圣明为他树立榜样。(忠告他)当今秦王在不背弃功臣方面,比不上秦孝公、楚王、越王,范雎的功劳比不上商鞅等三人。 规劝他交出相印,(把相位)让给贤者。范雎肃然起敬,消除了原先的恼怒,恭敬地听取(他的)意见,请(他)入府做上宾。 后来取代范雎成为秦国相国的就是蔡泽。秦始皇放逐他的母亲,下令:“胆敢用太后的事来劝谏的,就杀他。” 被杀的有二十七人了。茅焦请求入谏,秦王让人抬来大锅准备煮死他。 茅焦用夏桀、殷纣狂乱悖理的事例来责备(秦王),话还没有说完,秦王母子就和好如初了。 阴饴甥的言论出自正义,左师的计谋源自爱心,蔡泽的劝说发于情理,像茅焦这样的,真可以说是虎口拔牙的人了。 范雎亲自让穰侯遭受困厄,从而夺取了他的相位,怎么就说比不上蔡泽呢?这就是此一时彼一时啊。 2. 《容斋随笔》译文 隐居的士人修养身心潜心做学问,只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不渴求为世人所了解,世人也不了解他们,每到一个地方都可能有这类人,我每每惋惜这些隐士没有传记流传。以前得到的上、虞、李、孟四人的传记讲了四个人的故事,因此恭谨地记录下来。 第一个人是,慈溪的蒋季庄,在宣和年间(1119-1125),蒋季庄蔑视王氏的学说,不参与科举考试,独自关门读书,不随便和人交往。高闶住在明州城里,每一年都四五次拜访蒋季庄的茅庐。蒋季庄听说他来了,一定会忙忙(倒屐)出来迎接,和他在小屋里对坐,兴高采烈的和他,从白天持续到晚上,几乎忘记吃饭睡觉。高闶向他告辞他就会远送几里路,两人相处的很融洽。有人问高抑崇:“蒋先生不喜欢和人交往,却只亲厚您,而你也对他时分眷慕,我能知道其中的原因吗?”抑崇(估计是专用名词,比如他的号)说:“我整年地读书,每有疑问不能明晰,或者理解不完整有没达到的地方,问题经常堆积到数十个,蒋季庄一一解读,全都迎刃而解。”然而蒋季庄的专长,其他人不一定知道。世人所说“知己”就是这样的吧? 第二个人是王茂刚,住在明州林村一处深壑的山沟里,有一个弟弟不喜欢读书做学问,王茂刚就让他学习谋生的手段以生存,而他自己只专心读书,从不随便出门,尤其精通周易。沈焕是担任通盘州事,曾经去拜访他。他的智趣远远超出了书本典籍的记录。王茂刚做学问气势庄严,考究他做学问所得,似乎是刚刚有收获,求学的过程还没结束呢。 第三个人是顾主簿,不知道是什么人,南渡(南渡长江,南宋)后寄居在慈溪。以清廉坚贞为准则,安于贫穷卑贱,不为世人了解却不悲观。但对于日常生活,即使做小事也一丝不苟。平时早晨起床,等买菜的人从门前经过,问一捆菜值多少钱,按照菜贩所说给钱。其他的买饮食、衣裳也如此。久了人们都相信他佩服他,不忍心欺骗。如果一天的用度足够了,就静心翻阅古籍,不与人交往游玩。乡邻中有不安分守职、武断地强加自己意愿于别人的人,大家都讥笑他说:“难道你是顾主簿吗?”(顾主簿这么受人尊敬的人都安分守己,你算哪根葱) 第四个人叫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守行为固执而廉洁,受到了邻里的尊敬。周日章开学堂教授徒弟,只收取足够自己使用的费用,不符合规矩的钱一分不收。周家很贫穷,经常整天没有吃的,有时邻居送他们一些东西。赠送的东西经常接不上他家的用度,周日章宁愿和妻子忍饿,终究不去请求他人。深冬时穿着纸糊的衣服,有客人来拜访,也高兴的请进来。望着他的面容表情,听他的议论,大家都很惊诧。县尉谢先生送他一件衣服,对他说:“您不曾要求帮助,我自己希望向您表达敬意,接受无妨。”周日章笑着回答到:“一件衣服和一万钟粮食是一个概念,如果我无故接受礼物,这是不明辨礼仪的。”最终推辞了。汪圣锡也知道他的贤德,认为周日章像古代所谓的“独行者”。 这四个人,实在应该写进史书啊。 3. 容斋随笔 译文 容斋随笔 (秦以关中之地) 秦以关中之地,日夜东猎六国,百有余年,悉禽灭之。虽云得地利、善为兵,故百战百胜,以予考之,实六国自有以致之也。韩、燕弱小,置不足论。彼四国者,魏以惠王而衰,齐以闵王而衰,楚以怀王而衰,赵以孝成王而衰,皆本于好兵贪地之故。魏承文侯、武侯之后,表里山河,大于三晋①,诸侯莫能与之争。而惠王数伐韩、赵,志吞邯郸,挫败于齐,军覆子死,卒之为秦国所困,国日以蹙,失河西七百里,去安邑而都大梁,数世不振,讫于殇国。闵王承威、宣之后,山东之建国莫强焉,而狃②于伐宋之利,南侵楚,西侵三晋,欲并二周而为天子,遂为燕所屠。虽赖田单之力,得复亡城,子孙沮气,孑孑自保,终堕秦计,束手为虏。怀王贪商於六百里,受诈张仪,失其名都③,丧其甲士,不能偿,身道囚辱以死。赵以上党之地,代韩受兵④,利令智昏,轻用⑤民死,同日坑于长平者过四十万,几于社稷为墟,幸不即亡,终以不免。此四国之君,苟为保境睦邻,畏天自守,秦虽强大,岂能加我哉! (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三晋:春秋末,晋国为韩赵魏三家卿大夫所分,各自立国,史称三晋。②狃:贪。③名都:指汉中郡。④代韩受兵:公元前260年(秦昭王四十七年),秦将白起攻韩,又与赵争夺韩的上党郡。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大破赵军,杀赵军统帅赵括,全坑赵的士卒四十余万人。⑤轻用:指赵王中秦反间计,令赵括代廉颇为主将。 《容斋随笔》语段参考译文: 秦国凭借关中(肥沃)的土地,日日夜夜向东践踏六国,一百多年,就全部消灭了它们。虽然说(秦国)得地利、善作战,因而能百战百胜,(但)根据我的考证,其实是六国自己有招致这样的结果的原因。韩、燕两国弱小,放置一边不足以谈论。另外四国,魏国因为惠王而衰败,齐国因为闵王而衰败,楚国因为怀王而衰败,赵国因为孝成王而衰败,(他们)都是源于喜好战争贪图土地的缘故。魏国继文侯、武侯之后,全国的土地,比三晋还大,诸侯国中没有谁能够跟它抗争。可是魏惠王屡次攻打韩国、赵国,志在吞并邯郸,(却)被齐国挫败,军队覆没上将(庞涓)战死,最终被秦国围困,国土一天天地缩小,丢失黄河以西七百里土地,离开安邑而以大梁为都,几代不振,最终国家灭亡。齐闵王继承了威王、宣王的功业,崤山以东各诸侯国没有谁比它强盛,而他却由于贪心于从攻打宋国中获得利益,向南侵犯楚国,向西侵犯三晋,想吞并二周而自立天子,于是被燕国屠杀,虽然依赖田单的力量,得以恢复丢失的城池,(可是)子孙丧气,孤孤单单的以求自保,最终落入秦国的计策,束手成为俘虏。楚怀王贪心商於六百里的土地,被张仪欺诈,失去他的名都汉中郡,死伤了他的众多士兵,也不能够抵偿,(最后)自身遭受拘留侮辱而死去。赵国因为上党的一片土地,代替韩国接受秦国的攻击,利令智昏,轻易任用百姓死亡,同一天埋葬在长平的士兵超过四十万,几乎使国家成为一片废墟,侥幸没有立即亡国,最终也没有逃脱一样的命运。这四个国家的君主,如果为了保住国土与邻国和睦相处,敬畏上天把守好自己,秦国即使强大,又怎么能施加于我呢! 4. 容斋随笔卷一八月端午裴晋公进士试题翻译 八月端午唐玄宗因为自己是八月五日出生,所以将这一天命名为千秋节(怎么跟朝鲜的金core似的).(玄宗朝的大臣)张说在《上大衍历序》(大衍历是玄宗朝时颁布的历法)中说:谨以开元十六年八月端午这天红光满室(祥瑞啊祥瑞)的夜晚敬献.《唐类表》中有玄宗朝另一位大臣宋璟《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中说:月亮只有秋天第二个月(仲秋)时最好;太阳端午最明亮(是不是有点隐隐逸唐玄宗为太阳拍马屁的意思呢?).然而凡是每月的五日都可以成为端午的.裴度修禊的故事(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顺便春游下)唐开成二年三月三日,河南尹李待价要在洛水河畔举行祭祀,前一天告知了河南留守裴度.裴度第二天召集了太子少傅白居易,太子宾客萧籍、李仍叔、刘禹锡,中书舍人郑居中等十五人一起在舟中摆起酒席,从早到晚,先是玩水嬉戏,后来又招歌伎唱歌跳舞,一边是纸墨笔砚准备吟诗作赋,另一边是美酒,就像是在仙境一样,一旁围观的群众很多.裴公先写了一段,周围的人纷纷相继应和,白居易写了十二句诗呈上,此诗收录在了白居易的文集中.现在人描写三月三日上巳节(和修禊活动差不多),很少引用这个故典.我查考《裴公传》,裴晋这一年起用为河东节度使,开成三年因病乞求回洛阳养老.唐文宗上巳节时在曲江招待群臣,裴度没有参加.皇帝特地赐给他一首诗,诗者刚到裴度家门口他正好去世.离前一年他们饮酒作乐正好一年.然而白居易还有一篇诗作叫《奉命应和裴劳大人三月上巳节在太原龙泉游玩兼回忆去年在洛水游玩之作》,这首诗写于开成三年,那么裴度应该(不是这一年死的)是开成四年死的.新史(《新唐书》?)上写他开成三年死应该是写错了.宰相表中记载他开成三年十二月升任中书令,开成四年三月去世.而帝王本纪已经佚失,唯独旧史(《旧唐书》)的纪,传中记载的是对的.。

容斋随笔诸葛公原文及翻译

原文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盖可以取,言如蓍龟,终身不易。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上有以取信于主,故玄德临终,至云:“嗣子不才,君可自取”;后主虽庸懦无立,亦举国听之而不疑。下有以见信于人,故废廖立而立垂泣,废李严而严致死。后主左右奸辟侧佞,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魏尽据中州,乘操、丕积威之后,猛士如林,不敢西向发一矢以临蜀,而公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叹为天下奇才。锺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不得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魏延每随公出,辄欲请兵万人,与公异道会于潼关,公制而不许,又欲请兵五千,循秦岭而东,直取长安,以为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史臣谓公以为危计不用,是不然。公真所谓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方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建旗鸣鼓,直指魏都,固将飞书告之,择日合战,岂复翳行窃步,事一旦之谲以规咸阳哉!司马懿年长于公四岁,懿存而公死,才五十四耳,天不祚汉,非人力也。“霸气西南歇,雄图历数屯。”杜诗尽之矣。译文诸葛孔明是千载伟人,他用兵行军,指挥作战,都以仁义之道为本,这是自夏商周三代以来未曾有过的。他的思虑行为,全都出于对刘玄德(刘备)和恢复汉室事业的忠诚,他生在乱世,亲自耕田谋生,假如没有徐庶一句话的推荐,刘玄德三顾茅庐的热忱,那么他苟且保全性命,不求扬名显达就是一定的。诸葛亮在隆中第一次会见刘玄德,纵论天下大势时,就提出不可和曹操较量高低,对孙权也只能互相支援,不可图谋,只有荆州、益州可以夺取。这些论断像占卜一样准确,终其一生的政治经历看,真是不容变更之论。在他掌权的二十多年里,国君信任他,士大夫仰慕他,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百姓信服他,敌人畏惧他。对上,他以忠诚取得君主的高度信任,所以玄德临死时对他说:“我的儿子没有才能,你可以自取为帝。”后主刘禅虽然平庸怯懦无所建树,也把整个国家交给他而毫无怀疑。对下,他的才德威望被部属信赖,所以长水校尉廖立和骠骑将军李严虽都被除名为民,但听到诸葛亮病逝的消息后,廖立恸哭落泪,李严病发死去。后主身边多奸佞之臣,却没有一个人有嫉恨暗害诸葛亮之心的。当魏国完全占领中州之地以后,还挟有曹操、曹丕父子生前的.积威,军中勇猛将士如林,却不敢发一兵一卒一箭到蜀国,而诸葛亮却率领大军六出岐山,讨伐魏国,致使魏国上下畏惧蜀国如同畏惧老虎,魏国将帅司马懿仔细考察诸葛亮的营垒后,叹服他是天下奇才。敌将锤会征伐蜀国时,特地派人到汉川祭礼诸葛亮庙,并下令军士,禁止在诸葛亮墓附近砍柴,这难道是智力高超或谋略过人所能获得的吗?魏延每次随诸葛亮出兵伐魏,总请求拨给自己将士万人,他想仿照韩信故事,从暗道和诸葛亮在潼关会师,诸葛亮坚决制止,决不允许;魏延又想请求诸葛亮拨给他将士五千人,他要沿秦岭向东走,直取长安。他认为这一军事行动能使咸阳以西之地平定,史臣记载说,诸葛亮认为这是危险之计而不予采纳。其实不然,诸葛公真是人们所说的正义之师,不用阴谋诡计,他正要率领十万大军,占据要道去正面讨伐敌人。他竖起大旗,高鸣战鼓,直指魏国京都,本来要飞骑传书,通知敌方,择定日期交战,难道又能隐秘行动,暗中行事,以诡诈之计图谋咸阳吗?司马懿比诸葛亮年长四岁,司马懿活着,而诸葛亮不幸死去,享年才五十四岁,上天不保佑汉室,这不是人力所能挽回的。“霸气西南歇,雄图历数屯。”杜甫诗已经全部说明白了。

《容斋随笔·作文字要点检》译文与赏析

作文字要点检 作文字要点检 【原文】 作文字不问工拙小大[1],要之不可不着意点检,若一失事体[2],虽遣词超卓,亦云未然。前辈宗工,亦有所不免。欧阳公作《仁宗御书飞白记》云:“予将赴亳,假道于汝阴,因得阅书于子履之室。而云章烂然,辉映日月,为之正冠肃容再拜而后敢仰视,盖仁宗皇帝之御飞白[3]也。曰‘此宝文阁之所藏也,胡为乎子之室乎?"曰‘囊者天子燕从臣于群玉,而赐以飞白,予幸得预赐焉。"”乌有记君上宸翰[4]而彼此称“予”,且呼陆经之字?又《登贞观御书阁记》,言太宗飞白,亦自称“予”。《外制集序》,历道庆历更用大臣,称吕夷简、夏竦、韩琦、范仲淹、富弼,皆斥姓名,而曰“顾予何人,亦与其选”,又曰“予时掌诰命”,又曰“予方与修祖宗故事”,凡称“予”者七。东坡则不然,为王海亦作此记,其语云“故太子少傅、安简王公讳举正,臣不及见其人矣”云云。是之谓知体。 【注释】 [1]工拙小大:技术好坏,格局大小。[2]体制:体统。[3]飞白:是书法中的一种特殊笔法,相传是书法家蔡邕受了修鸿都门的工匠用帚子蘸白粉刷字的启发而创造的。[4]宸翰(chénhàn):帝王的墨迹。 【译文】 写文章时不论文章的技巧好坏,关键是一定要注意文字使用是否得当,如果用字不当,即使使用的词句十分的巧妙,也不能算好。前辈宗师的文章,也都不能避免。欧阳修所写的《仁宗御书飞白记》中说:“我将奔赴亳州,途中路过汝阴,因此才可在子履的房间里阅览书籍。而看见一文章的文字灿然,月光照在上面,我为之整理衣冠,严肃表情拜之,之后才敢抬起头观看,这大概是仁宗皇帝的亲笔飞白书法。我问:‘这是宝文阁所藏,怎么会在你的屋里呢?"”他回答说:“过去天子摆宴招待各大臣,就赐给我飞白,我有幸被赐。"”哪有记皇帝的宸翰而自己称“予”,而且称呼陆经之字呢?又在《登贞观御书阁记》中,说到太宗飞白,也自称“予”。《外制集序》中,逐个的说庆历时更用的大臣,称吕夷简、夏竦、韩琦、范仲淹、富弼,都是直呼其名,而又说“回顾我是何人,也参与了这次的挑选”,又说“我当时掌管颁布诰命的职务”,又说“我正在参与修撰祖宗的事迹”,凡称“予”者有七处。苏东坡就不是这样,曾经为王海也写过这样的文章,其中写道“故太子少傅、安简王公讳举正,臣没能亲眼见到这个人”等等,才可以说是得体的。 【评析】 文章的第一句话就提出了文章不论好坏,关键是使用文字是否得当的观点。整篇文章都在围绕这个观点进行举例论述。在文章中洪迈通过“予”的使用方法详细说明了这个观点。欧阳修的《仁宗御书飞白记》中记载了皇帝的宸翰时错误地把自己称为“予”;《外制集序》中介绍大臣时,也错误地用了“予”。但是苏东坡没有犯这种错误,才称得上用字得体。 近几年来,写文章是越发的火热,不论是叙述史实,还是记人记言等都是一样的。在一些记人叙事的文章中,很多都是有关名人的逸闻趣事,好的作品自然不少,但记述的事实不准确的捕风捉影的作品也经常的看见,出现这种现象大多都是因为写文章“不检点”,以不真实的内容混淆视听,既浪费读者的时间与精力,又会于无意中伤害到他人,招惹麻烦。生活中,我们看到因写文章时“不检点”而打官司的也不少,比如郭小川同志的“轶事”等等。所以说做文章不能够太随意,应该严谨一些比较好。

《容斋随笔·白居易出位》译文与赏析

白居易出位 白居易出位 【原文】 白居易为左赞善大夫,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1]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2],不悦,因是贬江州司马。此《唐书》本传语也。案,是时宰相张弘靖、韦贯之,弘靖不足道,贯之于是为失矣。白集载与杨虞卿书云:“左降诏下,明日而东,思欲一陈于左右。去年六月,盗杀右丞相于通衢[3]中,迸血体,磔发肉,所不忍道。合朝震栗,不知所云。仆以书籍以来,未有此事。苟有所见,虽畎亩皂隶[4]之臣,不当默默,况在班列[5],而能胜其痛愤邪?故武丞相之气平明绝,仆之书奏日午入。两日之内,满城知之,其不与者,或语以伪言,或陷以非语,皆曰:‘丞、郎、给、舍、谏官、御史尚未论请,而赞善大夫何反忧国之甚也?"仆闻此语,退而思之,赞善大夫诚贱冗耳,朝廷有非常事,即日独进封章,谓之忠,谓之愤,亦无愧矣!谓之妄,谓之狂,又敢逃乎?以此获辜,顾何如耳,况又不以此为罪名乎!”白之自述如此。然则一时指为出位者,不但宰相而已也。史又曰:“居易母坠井死,而赋《新井篇》,以是左降。”前书所谓“不以此为罪名”者,是已。 【注释】 [1]亟:急切;迫切。[2]出位:越位;超越本分。[3]通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宽敞平坦的道路。[4]畎亩皂隶:老农和衙门里的差役。[5]班列:指朝廷或朝官。 【译文】 白居易在朝中担任左赞善大夫时,有盗贼杀死了宰相武元衡,顿时京城上下都震惊不安。白居易率先向朝廷上奏,请求朝廷下旨立刻追捕杀人盗贼,洗刷朝廷的耻辱,并强调必须以逮捕到盗贼为目的。宰相认为他做的超越了他的本职,很不高兴,因此白居易被贬谪到了江州当司马。这是《唐书·白居易传》里的记载。经过考察,当时在朝中担任宰相的是张弘靖和韦贯之,张弘靖就不值一提了,韦贯之在这件事上做的就是失职了。《白居易集》中记载了他寄给杨虞卿的一封信,上面这样说道:“贬官的诏书已经下达,明天就要向东去赴任江州司马了,现在我想把心中的事情跟你说一些,去年六月,强盗公然在大道上残忍地杀死了右丞相武元衡,血浆迸出,头发和肉体都被砸烂了,我实在不忍心再说下去。当时朝廷上下都为之震惊不安,不知上奏时该说些什么话才好,我认为这是有史以来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如果人们都看见了当时的状况,即使是老农或卑微的奴仆也不会保持沉默,更何况我是朝廷大臣,怎能忍受这样的愤怒呢?所以在武元衡丞相被杀害死亡后,我在当天中午就上了奏章。两天之内,整个京城的人都知道了这件事,朝中不赞同我做法的人,有的人造谣中伤,有的用假话诬陷我,都说:‘尚书、郎、给事中、中书舍人、谏官、御史对武丞相被杀一事还没有上书谈自己的看法,而一个赞善大夫为何反倒这样担忧国事!"我听到这些话,回到家中反复思考,赞善大夫的官职虽然低微,但朝廷中发生这样特殊的事件,应该当天就呈上奏章,说这是忠诚,这是义愤,也问心无愧。说这是虚妄,这是张狂,我怎么能为自己辩解呢!”这是白居易的自述。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指责白居易超越本职的人,还不仅仅是宰相而已。史书上又说:“白居易的母亲掉进井里淹死,而白居易却写了一首《新井篇》,因此受到贬斥。”上面那封信里所说的“不是以这件事定罪”,说的就是这件事。 【评析】 本文通过讲述白居易为官时的遭遇,揭开了他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真正理由。洪迈在这篇文章中的开头写道:白居易为官之时,“盗杀右丞相于通衢中,迸血体,磔发肉”,心中愤恨不已,于是把这件事上奏了朝廷,请求“亟捕贼,刷朝廷耻”,不料,他的这种行为却被丞相认为是超越他的本职,招惹了不满,所以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

《容斋随笔·汉唐二武》译文与赏析

汉唐二武 汉唐二武 【原文】 东坡云:“古之君子,必忧治世而危明主,明主有绝人之资,而治世无可畏之防。”美哉斯言!汉之武帝,唐之武后[1],不可谓不明,而巫蛊[2]之祸,罗织之狱[3],天下涂炭[4],后妃公卿,交臂就戮[5],后世闻二武之名,则憎恶之。蔡确作诗,用郝甑山上元间事,宣仁谓以吾比武后;苏辙用武帝奢侈穷兵虚耗海内为谏疏[6],哲宗谓至引汉武上方先朝。皆以之得罪。人君之立政,可不监[7]兹! 【注释】 [1]武后:武则天。[2]巫蛊:用巫术毒害人。蛊,传说中的一种人工培养的毒虫,专用来害人。[3]罗织之狱:网罗编造罪名让人下狱。罗织,虚构种种罪名,对无辜者加以诬陷。[4]涂炭:烂泥和炭火,比喻极困苦的境遇。[5]交臂就戮:因为一点小事就遭到杀戮。[6]谏疏:谏,规劝君主使其改正错误。疏,分条说明的文字,一般指臣子向皇帝上奏。[7]监:通“鉴”,借鉴,参考。 【译文】 苏东坡说:“古代道德高尚的人,一定会为治理国家而劳心,同时为明君分忧,贤明的国君必有过人的资质,然而治理国家却没有可以令人担心的。”此话说得太对了!汉朝的汉武帝,唐朝的武则天,不能说不贤明,但是他们的治理仍然会有巫蛊之祸和罗织之狱,天下生灵涂炭,后宫嫔妃和朝廷大臣可能会因一点小事就惨遭杀害,后代的人听到这两位君主的名字,就非常憎恶。蔡确写了一首诗,用到了郝甑山上元间的事情,宣仁皇后把她比作武则天;苏辙用汉武帝奢侈、穷兵黩武、浪费公家钱财为例对君主进行规劝,哲宗皇帝就认为他是引用汉武帝的故事把他和前朝相比。这两个人都因此而被判了罪。君主治理国家,怎么能不以此为鉴呢? 【评析】 本文开篇引用苏东坡之言提出全文观点“古之君子,必忧治世而危明主,明主有绝人之资,而治世无可畏之防”,论述了君主虽有过人之处,但仍避免不了治国过失现象的存在。之后针对汉武帝和武则天的治国之道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洪迈认为其二人不能说不贤明,但仍会出现“天下涂炭,后妃公卿,交臂就戮”之惨相,后人理应以此为戒。然后又列举蔡确和苏辙这样的忠臣为治国担心进谏,但却没有得到君主认同,因此遭到罪过,由此发表了感慨“人君之立政,可不监兹!”本文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冷静明智的听从他人的建议,要以古人的教训为警戒。

《容斋随笔·秦汉重县令客》译文与赏析

秦汉重县令客 秦汉重县令客 【原文】 秦、汉之时,郡守县令之权极重,虽一令之微,能生死人,故为之宾客者,邑人[1]不敢不敬。单父人吕公善沛令,辟仇[2]从之客,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谓以礼物相庆也。司马相如[3]游梁归蜀,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来过之,舍于都亭。临邛富人卓王孙、程郑相谓曰:“令有贵客,为具召之,并召令。”相如窃王孙女归成都,以贫困复如临邛,王孙杜门不出。昆弟诸公更谓王孙曰:“长卿人材足依,且又令客,奈何相辱如此!”注云:“言县令之客,不可以辱也。”是时为令客者如此。今士大夫为守令故人,往见者虽未必皆贤,岂复蒙此礼敬。稍或戾于法制[4],微有干托,其累主人必矣! 【注释】 [1]邑人:同乡之人。[2]辟仇:躲避仇家。[3]司马相如:字长卿,汉族,蜀郡(今四川省南充人。)西汉大辞赋家。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作品辞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他与卓文君的私奔故事也广为流传。[4]戾于法制:违背法制。戾:违背。 【译文】 在秦朝和汉朝的时候,郡守县令的权势很重要,虽然一个县令官职地位十分低微,但却掌有生杀大权,所以县令的宾客,老百姓都不敢对其不敬。单父人吕公和沛县县令关系友好,因躲避仇家到沛县县令家中作客,沛县的豪杰听说县令有贵客来临,都前往祝贺,还带着礼物庆祝。司马相如从梁国回到蜀地,素来与临邛县令王吉关系要好,经过临邛时,留宿在客馆。临邛富人卓王孙、程郑商量说:“县令家来了位贵客,置办酒席宴请他,趁机会将县令也一同宴请来。”司马相如偷带卓文君去了成都,因为贫困又回到临邛,卓王孙待在家中不出去。兄弟等人对卓王孙说:“长卿的品格才能足可以信任,况且他又是县令的客人,为何要这样为难他呢?”注释说:“说是县令的客人,不可以侮辱。”当时县令的客人待遇就如此好了。而现在的太守县令的老朋友,来往相见人的虽然未必都是贤人,还有谁可以受到如此待遇呢?有人稍稍违背法制,微有请托,一定会连累主人了。 【评析】 本文中洪迈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举例论证这个观点。文章中第一句就提出中心论点:秦朝和汉朝时期,虽然县令的官职很低微,但是由于掌管着生杀大权,所以县令的宾客十分受到百姓的重视,没有敢对其不敬的。然后通过列举两个例子议论了这个观点。一是单父人吕公因“辟仇从之客”而受到“沛中豪杰”“皆往贺”;二是司马相如“窃王孙女归成都,以贫困复如临邛”,但是由于“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并且“卿人材足依”而受到尊重。从上述可以看出,古代人们受到尊重除了凭借家世显赫、学问渊博外,还有依靠其朋友的信誉或地位高低。

《容斋随笔·诸葛公》译文与赏析

诸葛公 诸葛公 【原文】 诸葛孔明千载人[1],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2],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益可以取,言如蓍龟[3],终身不易。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4]服之,敌人畏之。上有以取信于主,故玄德临终,至云:“嗣子不才,君可自取。”后主虽庸懦无立,而举国听之而不疑。下有以见信于人,故废廖立而立垂泣,废李严而严致死。后主左右奸辟侧佞[5],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魏尽据中州,乘操、丕积威之后,猛士如林,不敢西向发一矢以临蜀,而公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叹为天下奇才。钟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不得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魏延每随公出,辄欲请兵万人,与公异道会于潼关[6],公制而不许;又欲请兵五千,循秦岭[7]而东,直取长安,以为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史臣谓公以为危计不用,是不然。公真所谓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方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建旗鸣鼓,直指魏都,固将飞书告之,择日合战,岂复翳行窃步[8],事一旦之谲[9]以规咸阳哉!司马懿年长于公四岁,懿存而公死,才五十四耳。天不祚汉,非人力也。“霸气西南歇,雄图历数屯。”杜诗尽之矣。 【注释】 [1]千载人:千年的伟人。[2]操心制行:思想和行为。[3]蓍(shī)龟:蓍草、龟壳,两者都是用来占卜的,此处代指占卜算卦。[4]夷夏:指少数民族和中原人。[5]佞:善辩,巧言谄媚。[6]潼关:在今陕西潼关东南。[7]秦岭:自甘肃天水至河南三门峡一段山脉。[8]翳行窃步:暗中出兵偷袭。[9]谲(jué):欺诈的意思。 【译文】 诸葛亮是千百年以来的伟人,他行军用兵之道,都是以仁义之道为原则,自三代以来,从未有过像诸葛亮这样的人。他的思想和行为,出于对国家的忠诚,他出生在乱世时期,以种田为生,倘若没有徐庶的举荐,刘备的三顾茅庐,则诸葛亮必是苟且保全性命,不求扬名显达了。诸葛亮第一次遇见刘备时,就讨论不能够和曹操较量高低,可以支援孙权,但却不能对其图谋,只有荆州、益州可以夺取。这些话就像占卜算卦一样的准确,果然在他的一生中这样的形势都没有发生改变。在二十多年中,刘备信任他,士大夫仰慕他,少数民族和中原人都佩服他,敌人畏惧他。对上,他完全取得了君主的信任,所以刘备在临终时,对诸葛亮说:“如果我的儿子没有治国才能,你可以取代他自己做皇帝”。后主刘禅虽平庸懦弱,没有立国的才能,但他也敢将国家交给诸葛亮而从不对他产生怀疑。对下,他的诚信与才德威望被所有人信服,所以廖立与李严虽然都被诸葛亮弹劾免职,但听到诸葛亮病逝,廖立痛苦大哭,李严因过度伤心而亡。后主刘禅左右的奸佞之臣巧言善辩,遍及朝野,但却没有人怀有暗害诸葛亮之心。当魏国完全占领中州地区之后,还挟有曹操、曹丕父子生前的积威,军中勇猛的将士如林,却不敢向西发一支箭到蜀国,而诸葛亮却六次率领大军讨伐魏国,致使魏国上下畏惧蜀国如同畏惧老虎一般。司马懿仔细地巡查诸葛亮的营寨后,感叹他为天下奇才。钟会征讨蜀国时,曾派人到汉川祭祀诸葛亮庙,并禁止士兵在诸葛亮墓的周围砍柴,这仅仅凭借诸葛亮的高超才能与足智多谋所获得的吗?蜀国大将魏延每次随诸葛亮出征,总是请求领兵一万,从暗道走与诸葛亮在潼关会师,诸葛亮一直没有答应;魏延又请求诸葛亮给他五千精兵,他想要沿秦岭向东走,直取长安。并认为这样可以平定咸阳以西的地方。史臣认为诸葛亮觉得魏延的计策太过于危险,所以不予采纳,其实并不是这样。诸葛公是认为正义之师是不可以用诈谋奇计的,于是他便率领几十万大军,占据要道来讨伐敌军,他举起大旗,高鸣战鼓,直指魏国的都城,他本来打算派人给魏军送战书,择日交战,怎么能够暗中出兵偷袭,以欺诈之计占据咸阳呢?司马懿比诸葛亮大四岁,但司马懿活着而诸葛亮却死了,年仅五十四岁。上天不保佑庇护汉室,这不是人力所能挽回的。“霸气西南歇,雄图历数屯。”杜甫这两句诗已经把这件事说得淋漓尽致了 【评析】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他为了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后代宰相的楷模。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诸葛亮最大的特点是有谋略,所以鲁迅曾经评价《三国演义》把诸葛亮写得“多智而近妖”。但事实上,诸葛亮能够取得成功,更多是依靠他强大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他是人应有的心量、雅量和气量的集中体现,是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结果。有第一等的胸襟、第一等学识,便有第一等的魅力。

《容斋随笔·渊有九名》译文与赏析

渊有九名 渊有九名 【原文】 《庄子》载壶子见季咸事云:“鲵旋之潘为渊[1],止水之潘为渊,流水之潘为渊,渊有九名,此处三焉。”其详见于《列子·黄帝篇》,尽载其目曰:“鲵旋之潘为渊,止水之潘为渊,流水之潘为渊,滥水之潘为渊,沃水之潘为渊,氿水[2]之潘为渊,雍水之常务为渊,汧水之潘为渊,肥水之潘为渊,是为九渊。”按《尔雅》云:“滥水正出,即槛泉也。”沃泉下出,氿泉穴出,雍者反入,氿者出不流。”又“水决之泽为耯,肥者出同而归异。”皆禹所名也。《尔雅》之书,非周公所作,盖是训释三百《诗》篇所用字,不知列子之时,已有此书否?细碎虫鱼之文,列子决不肯留意,得非偶相同邪?《淮南子》有九璇之渊,许叔重云:“至深也。”贾谊《吊屈赋》:“袭九渊之神龙。”颜师古曰:“九渊,九旋之川,言至深也。”与此不同。 【注释】 [1]鲵旋之潘为渊:雌鲸盘旋的回流为渊。鲵:雌鲸。[2]氿(guǐ)水,泉水从侧而流出。 【译文】 《庄子》载壶子见季咸的事说:“雌鲸盘旋的回流为渊,断水之处的回流为渊,流水的回流为渊,渊有九名,此处有三。”《列子·黄帝篇》详尽的记载了九渊的名目,写道:“雌鲸盘旋的回流为渊,断水之处的回流为渊,流水的回流为渊,涌出的泉回流为渊,往下流的泉水的回流为渊,从旁边流出的泉水的回流为渊,壅塞之水的回流为渊,流水停积集聚之回流为渊,同源异流之水的回流为渊,这就是九渊。”根据《尔雅》所说:“滥水正出。即槛泉。沃泉下出,氿泉穴出,雍者反入,汧者出不流。”又说:“水决之泽为禥,肥者出同而归异。”这些都是大禹所命名的。《尔雅》一书,并不是周公所作,大概是训释三百篇《诗经》所用的字而编写的。不知列子在世的时候,是否已有了此书?细碎烦琐的虫鱼鸟兽的文章,列子是决不会留意的,难道是偶然相同吗?《淮南子》中有九璇之渊,许慎说:“水很深为渊。”贾谊在《吊屈赋》里写道“袭九渊之神龙。”颜师古说:“九渊,九旋之川,言至深也。”与此不同。 【评析】 此篇是辨析“渊有九名”的出处和含义。“壶子见季咸”,出自《庄子·应帝王》,它表达了庄子的为政思想。其中叙述神巫给得道的壶子看相的故事,说明只有“虚”而“藏”才能不为人所测,含蓄地指出为政也得虚己而顺应。《庄子》这篇文章是非常奇怪的,很多问题都摆在那里,却没有做结论,需要读者自己去参悟。尤其是三渊之喻,清人王念孙指出:“正此处各注都不得解。……是以明清以来,论古音者,纷如聚讼,莫衷一是也。简而言之,所谓“鲵旋之潘”、“止水之潘”和“流水之潘”,指的是原地旋转的水、静止的水和活动的水,和壶子对季咸展示出来的“杜德机”、“善者机”和“衡气机”这三种气机之象相对应。老子云:“上善若水。”讲到关于人性、心理、生命的问题时,很多宗教、哲学都是用流水来做比喻。其中的玄妙,要靠读者自己去体悟了。

《容斋随笔·何恙不已》译文与赏析

何恙不已 何恙不已 【原文】 公孙弘为丞相,以病归印,上报曰:“君不幸罹[1]霜露之疾,何恙不已?”颜师古注:“恙,忧也。何忧于疾不止也。”《礼部韵略》训恙字,亦曰忧也。初无训病之义。盖既云罹疾矣,不应复云病,师古之说甚为明白。而世俗相承,至问人病为贵恙,谓轻者为微恙,心疾为心恙,风疾为风恙,根着已深,无由可改。 【注释】 [1]罹:受,遭逢,遭遇。 【译文】 公孙弘在担任汉朝的丞相时,因为病重请求辞官。皇帝批答说:“爱卿只是不小心得了点风寒小病,还用担心这病好不了吗?”颜师古注释说:“恙,担忧的意思。这句话说:哪里值得担忧这病就好不了呢。”《礼部韵略》解释“恙”字的意思也认为是“担忧”的意思,看来“恙”字最初并没有生病的意思,既然上面已经说过得病,下面就应当不再重复说“病”,颜师古的解释十分明确。但世间人们却将这错误解释的传了下去,一问道别人的病情都称“贵恙”,称轻微的病情为“微恙”,心病为“心恙”,风病为“风恙”。这种用法根深蒂固,已经到了无法更正的地步了。 【评析】 作者在文中通过对“恙”这个字字义的辨析,揭示了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词义演变。语言学研究认为,词汇相较于语法和音韵,是一个开放的、不可穷尽的系统。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而词汇对社会变化的反映是最敏感的,旧词旧义在不断地消亡,新词新义在不断地生成。尤其是在社会产生剧烈变化的时期,词汇变化的迅速常使人有应接不暇之感。词义的变化有三种情况。首先是词义范围的变化,又包括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比如“洗”,原来的意思特指洗脚,现在的词义就扩大了。“妃”,原意是“配偶”,后来特指帝王的妻妾,这就是词义缩小。“恙”字原意是“担忧”,后来变成“疾病”的意思,这就是词义的转移。还有“汤”字,古代是指热水,现在变为一类菜肴的名称,而日语里面的“汤”还保留着汉字的古意,所以日本的浴室都挂一个“汤”字,表示有热水可以洗澡。词义的变化除了范围,还有轻重和褒贬的变化。比如“衣冠禽兽”一词,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明代官员的服饰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将官服绘兽,所以衣冠禽兽原指人当上了官,是褒义词。但是某些官员贪赃枉法、欺压百姓,这个词慢慢就变成贬义词了,而且短语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语言是活的东西,它不断地发展、变化,不断地有新生、有衰亡。对于已经约定俗成的用法没必要用古书上的解释来纠正。从这一点看来,洪迈的感慨几乎是没有必要的。

《容斋随笔·八月端午》译文与赏析

八月端午 八月端午 【原文】 唐玄宗以八月五日生,以其日为千秋节[1]。张说[2]《上大衍历序》云:“谨以开元十六年八月端午赤光照室[3]之夜献之。”《唐类表》有宋璟[4]《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云:“月惟仲秋[5],日在端午。”然则凡月之五日皆可为端午也。 【注释】 [1]千秋节:又称天长节。以唐玄宗生日而得名。[2]张说:唐玄宗时名相,着名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家洛阳。[3]赤光照室:古认为帝王将相是上天授予,降世之时必有异兆,常见的说法有赤光照室、祥龙托胎等。[4]宋璟:唐玄宗时名相,与姚崇并称为“姚宋”,两人为开元盛世立下了汗马功劳。[5]仲秋:即中秋。每年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译文】 唐玄宗出生于八月初五,于是就把这天定为千秋节。名相张说在《上大衍历序》中写道:“谨于开元十六年八月初五即皇帝诞生之日的夜晚,献上《大衍历》。”另外,《唐类表》载有名相宋璟的《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其中写道:“月惟仲秋,日在端午”也就是说每个月的初五都可以被叫做端午。 【评析】 在古代所说的“端午”,并不是像现在,专指阴历五月五日而言。在唐代以前,把每个月的初五,都叫做端午。直到唐玄宗“端午临仲夏”一诗出现,历经宋、元以后,端午才成为五月初五的专称,直到现在。但是,这也有例外。在四川东部地区,就和其他地方不同,因为他们每年过三个端午节。阴历五月初五,叫做“小端阳”,五月十五,叫做“大端阳”,五月廿五,叫做“末端阳”。在这三天,以大端阳最为热闹,末端阳较为冷清。而如今,当人们提出端午节,自然而然令人想起划龙船、包粽子与纪念屈原。根据早期的文献看来,端午节最初完全是一个唤起全民驱除疫病,促进民族健康的节日,其作用并不仅在纪念屈原。甚至在屈原以前,端午节就已存在。后来,因为屈原投江而死的那天,正好是五月五日的端午,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便在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以免鱼与蛟龙去吃屈原的躯体。

《容斋随笔·曹操用人》译文与赏析

曹操用人 曹操用人 【原文】 曹操为汉鬼蜮[1],君子所不道。然知人善任使,实后世之所难及。荀彧、荀攸、郭嘉皆腹心谋臣,共济大事,无待赞说。其余智效一官,权分一郡,无小无大,卓然皆称其职。恐关中诸将为害,则属司隶校尉钟繇以西事[2],而马腾、韩遂遣子入侍。当天下乱离,诸军乏食,则以枣祗、任峻建立屯田,而军国饶裕,遂芟[3]群雄。欲复盐官之利,则使卫觊镇抚关中,而诸将服。河东未定,以杜畿为太守,而卫固、范先束手禽戮[4]。并州初平,以梁习为刺史,而边境肃清。扬州陷于孙权,独有九江一郡,付之刘馥而恩化大行。冯翊困于鄜盗,付之郑浑而民安寇灭。代郡三单于恃力骄恣,裴潜单车之郡,而单于詟服。方得汉中,命杜袭督留事,而百姓自乐,出徙于洛、邺者至八万口。方得马超之兵,闻当发徙,惊骇欲变,命赵俨为护军,而相率还降,致于东方者亦二万口。凡此十者,其为利岂不大哉!张辽走孙权于合肥,郭淮拒蜀军于阳平,徐晃却关羽于樊,皆以少制众,分方面忧。操无敌于建安之时,非幸也。 【注释】 [1]鬼蜮:阴险的叛逆。[2]以西事:主管西部边防事务。[3]芟:削平,消灭。[4]禽戮:被擒被杀。禽,通“擒”,擒住。 【译文】 在汉朝时期,曹操可谓是当时的阴险小人,是君子所不愿提的。然而他很了解人并善于任用,这是后生晚辈所难以相比的。荀彧、荀攸、郭嘉都是他的心腹谋士,共同成大事,不必称赞评说。剩下的人,聪慧的能被授予一个官位,随时可以应对各种变化就能掌管一个郡,无论官职大小,才能的高低都与他们所在的职位高低一一对应。曹操担心关中的将领们产生矛盾,于是就让司隶校尉钟繇去主管西边的事务,把马腾、韩遂的儿子调到到宫中侍候。当天下战乱,各军队缺乏粮草之际,曹操便派遣枣祗、任峻设立了屯田制度,结果军队和国家粮草丰裕,于是消灭了群雄。当曹操想要恢复盐务制度以谋取利益时,曹操派卫觊镇守安抚关中,结果将领们都心服。河东还没有平定时,曹操任用杜畿为太守,结果卫固、范先束手被擒,最后被杀死。并州刚刚平定,任梁习为刺史,使得并州边境和平安泰。扬州被孙权攻陷,只剩下了九江一个郡,曹操把权力交给刘馥管理,结果恩德教化能够很好地实行。冯翊被鄜州盗寇所困,曹操交给郑浑去处理这件事情,结果百姓安居乐业,盗寇也被消灭了。代郡的三单于军队倚仗武力骄横恣肆,裴潜只乘一辆车便潜入了代郡,使得单于心服。刚刚得到汉中,任命杜袭负责留守汉中,结果百姓安居乐业,近八万人口从洛阳、邺地迁来到此居住。刚刚得到马超的军队,马超军队听说要把他们发配到别的地方,都惊恐想要兵变,曹操命令赵俨为护军,结果马超军都互相带领回来归降,送到东方的人口也有两万。上述的十件事所产生的好处难道不大吗?张辽在合肥打跑孙权,郭淮在阳平抵御蜀国军队,徐晃在樊城阻挡关羽,都是以少胜多,解决了一方面的忧患。曹操在建安时期没有敌手,并非是侥幸的。 【评析】 三国时代风起云涌,想要谋身立足甚至有所作为,关键是要懂得使用人才。像刘备那样无勇无谋的人,只是因为能得到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这样的人才的帮助,就能自立为王,割据天下。三国之中,最会用人的还要数曹操,无论后人怎样评价他的人品,对他“知人善任”这一点都是佩服的。知人善任,包括知人与善任两个相互联系的层面。“为政之本,在于选贤”,选贤务必知人善任。知人就是要了解人,善任就是要用好人;知人是善任的前提,善任是知人的目的;通过知人以达到善任,又在善任中进一步知人识人。能否真正做到知人善任,既是对领导者品行修养与领导能力的检验,也直接关系到事业的兴衰成败。“知人”要做到不以好恶而取才,不以妒谤而毁才,不以卑微而轻才,不以恭顺而选才,不以小过而舍才;“善任”要做到坚持德才兼备,坚持重用人才,坚持用人所长,坚持注重实绩,坚持明责授权。

《容斋随笔·唐扬州之盛》译文与赏析

唐扬州之盛 唐扬州之盛 【原文】 唐世盐铁转运使[1]在扬州,尽斡[2]利权,判官[3]多至数十人,商贾[4]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杜牧之有“春风十里珠帘”之句,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王建诗云:“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徐凝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其盛可知矣。自毕师铎、孙儒之乱,荡[5]为丘墟。杨行密复葺之,稍成壮藩,又毁于显德。本朝承平百七十年,尚不能及唐之什一,今日真可酸鼻也。 【注释】 [1]盐铁转运使:官名,负责盐铁管理与运输。[2]斡(guǎn):通“管”,主管;掌管。[3]判官:唐宋地方长官的僚属,佐理政事。[4]商贾:商人。商,流动经营的商人;贾,坐地经营的商人。[5]荡:扫荡变成。 【译文】 唐朝时期,盐铁转运使居住在扬州,他们全面掌管着那里的财政大权,判官多达几十人,商人来来往往如穿梭。所以这才有了谚语“扬一益二”,说的就是天下最繁华昌盛的地方,扬州排名第一,而四川益州仅次于它。对于扬州的盛况,杜牧有:“春风十里珠帘”的诗句,张祜的诗说:“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王建的诗说:“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徐凝的诗说:“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从这些诗句中,就可以想见当时繁盛的景象了。自从毕师铎、孙儒发生战乱,扬州就被扫荡成废墟了。杨行密曾经重建扬州,扬州渐渐变成了强大的藩镇,但之后不久又在周显德年间被烧毁了。我朝继承太平已一百七十年,还赶不上唐朝的十分之一,如今真是让人感到心酸啊! 【评析】 扬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地处长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西汉时,扬州的经济就很发达。汉景帝时吴王刘濞造反,靠的就是扬州自主产盐铸币的权力。隋朝时,由于大运河的开发,扬州居南北要冲之地,成为重要的经济中心。唐代安史之乱之后,北方大规模遭到破坏,北人大批南下来到扬州,带动了扬州的经济发展,甚至超过了有“天府之国”美称的四川。然而唐末黄巢起义,战乱波及扬州。后周显德年间,扬州左近又成为战场,百年繁华毁于一旦。所谓“宁为太平犬,不做离乱人”,战争的危害,就在于对文明的毁灭,这才是让人痛惜的。宋代以后,随着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侵,经济中心实际上已经转移到太湖流域,所以扬州的经济难以恢复到以前的水平。不过“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杭州,应该不亚于隋唐时的扬州。到了清代,扬州在盐商的带动下,再次成为明星城市。所谓星移斗转,沧海桑田,都是不可转移的历史规律。

《容斋随笔·平天冠》译文与赏析

平天冠 平天冠 【原文】 祭服[1]之冕,自天子至于下士执事者毕服之,特以梁数及旒[2]之多少为别。俗呼为平天冠,盖指言至尊乃得用。范纯礼知开封府,中旨鞫[3]淳泽村民谋逆事。审其故,乃尝入戏场观优[4],归涂[5]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主如何?”遂为匠擒。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6]。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7],以不应为[8]杖之,足矣。”按《后汉·舆服志》蔡邕注冕冠曰:“鄙人不识,谓之平天冠。”然则其名之传久矣。 【注释】 [1]祭服:祭祀的礼服。[2]旒:古代帝王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3]鞫:审讯犯人。[4]观优:观看优伶表演。[5]归涂:回家的途中。涂,通“途”。[6]何以处:如何处置。[7]恐辜好生之德:恐怕会损害了皇上乐于救助生命的美德。[8]不应为:处事不当,做了不该做的事。 【译文】 祭祀礼服中的冠冕,从天子到下面主持祭祀的人都戴,特别从冠梁和冠冕前后悬挂的玉串多少区别等级。通常称它为平天冠,大意是指最尊贵的人才能戴。范纯礼任开封府尹,奉旨审讯淳泽一个村民谋逆造反的事。查清事情的缘故,原来是这个村民到戏场去看倡优表演(表演的可能是有关刘备的故事),回家途中看见一个工匠造水桶,他便拿起水桶戴在头上,问道:“我与刘先主比怎么样?”于是就被工匠抓住了。第二天范纯礼上朝向皇上禀报审理情况,宋徽宗问怎么处理。范纯礼回答说:“愚民山野村夫什么都不懂,如果以叛逆定罪的话,恐怕有损于皇上乐于救助生命的美德,告诫他做了不该做的事,用木棒打他几下,足够了。”按《后汉书·舆服志》蔡邕注冕冠道:“鄙人不认识,称它做平天冠。”可见平天冠的名字流传很久了。 【评析】 这件事,范纯礼处理的极其恰当,不媚上,不溺民,不邀功。作者记录下这个故事,大约就是称赞范纯礼的意思。

《容斋随笔·萧何先见》译文与赏析

萧何先见 萧何先见 【原文】 韩信从项梁,居戏下[1],无所知名。又属[2]羽,数以策干羽,羽弗用,乃亡归汉。陈平事项羽,羽使击降河内,已而汉攻下之。羽怒,将诛定河内者。平惧诛,乃降汉。信与平固能择所从,然不若萧何之先见。何为泗水卒史事,第一。秦御史欲入言召何,何固请,得毋行。则当秦之未亡,已知其不能久矣,不待献策弗用,及惧罪且诛,然后去之也。 【注释】 [1]居戏下:位居将帅下的一位小官。戏,假借为“麾”。军队中的帅旗。[2]属:归属;隶属。 【译文】 韩信跟随项梁时,只是位居将帅下的一名小官,没有多少人知道他。后来又跟随了项羽,数次向项羽出谋划策,项羽都没有采纳,于是逃离了项羽归顺了刘邦。陈平为项羽做事,项羽派他领兵攻取河内(今河南沁阳),然而却被刘邦占领了。项羽大怒,打算诛杀攻取河内的将领。陈平害怕被杀,于是投降汉王刘邦。韩信和陈平都能够选择应该跟随的人,但都比不上萧何有先见之明。萧何在担任泗水郡卒史时,政绩排名第一。秦朝的御史打算上奏征调萧何,萧何坚决辞谢,这件事才作罢。在秦国还没有灭亡的时候,萧何早就知道秦国存在的时日不多了,而不是等到出谋划策不被采纳,或者害怕降罪被杀头时,才选择离开投奔其他君主。 【评析】 本篇文章列举了韩信追随项梁和陈平追随刘邦的两件事,与萧何投奔其他君主的事情作对比,衬托出萧何的先见之明。作者认为韩信、陈平先从项羽,后从刘邦,与萧何先事秦,后事汉都是弃暗投明,但也有些区别,韩信是得不到项羽的重用;陈平是惧怕项羽的杀戮,而萧何是因有才干秦官员要提拔他,他揣测秦气数已尽,婉拒。因此认为萧何睿智是韩信和陈平所不能相比的。

《容斋随笔·谏说之难》译文与赏析

谏说之难 谏说之难 【原文】 韩非[1]作《说难》,而死于说难,盖谏说之难,自古以然。至于知其所欲说,迎而拒之,然卒至于言听而计从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甥[2]往会盟,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曰必报仇,君子曰必报德。”秦伯曰:“国谓君何?”曰:“小人谓之不免,君子以为必归。以德为怨,秦不其然。”秦遂归晋侯。秦伐赵,赵求救于齐,齐欲长安君为质[3]。太后不肯,曰:“复言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后盛气而揖之入,知其必用此事来也。左师徐坐,问后体所苦,继乞以少子补黑衣之缺。后曰:“丈夫亦爱怜少子乎?”曰:“甚于妇人。”然后及其女燕后,乃极论赵王三世之子孙无功而为侯者,祸及其身。后既寤[4],则言:“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于是后曰:“恣君之所使。”长安君遂出质。范雎[5]见疏于秦,蔡泽[6]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曰:“燕客蔡泽,天下辨士也。彼一见秦王,必夺君位。”雎曰:“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7]之,是恶能夺我位乎?”使人召泽,谓之曰:“子宣言欲代我相,有之乎?”对曰:“然。”即引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事。雎知泽欲困己以说,谬曰:“杀身成名,何为不可?”泽以身为俱全之说诱之,极之以闳夭、周公之忠圣。今秦王不倍功臣,不若秦孝公、楚越王,雎之功不若三子,劝其归相印以让贤。雎竦然失其宿怒,忘其故辩,敬受命,延入为上客。卒之代为秦相者泽也。秦始皇迁其母,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杀之。”死者二十七人矣。茅集请谏,王召镬将烹之。焦数以桀、纣狂悖之行,言未绝口,王母子如初。吕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劘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 【注释】 [1]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时期重要思想家之一,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着有《韩非子》五十五篇。《说难》选自《韩非子》,论述向人主进言之不易。说(shuì),游说,劝说。[2]阴饴甥:晋大夫,名饴。甥,指他为晋侯的外甥。因封于阴(今河南陕县至陕西商县一带),故又称阴饴甥。[3]齐欲长安君为质:齐国要用长安君作抵押。长安君,赵太后的小儿子的封号。质,抵押。当时诸侯之间结盟,常把自己的子孙抵押给对方作为保证。[4]寤:通“悟”,觉悟,明晓。[5]范雎(?—前255):一作范且,或误作范睢。战国时魏人。后入秦游说秦昭王,驱逐专权的秦相魏冉。秦昭王四十一年(前266)任秦相。见疏于秦,被秦王疏远。[6]蔡泽:战国时燕人。曾游说各国。秦昭王五十二年(前255)秦相范雎以攻赵不胜失意,他劝范雎辞退,被任为相国。[7]摧:挫败,挫损。这里有“批驳”、“驳倒”的意思。 【译文】 韩非作《说难》,却因为劝谏君王而死于非命。看来进谏劝说是件很难的事情,自古以来都是这样。有时国君心里明白臣子所想要进谏规劝的内容,召见了他却拒绝了他的建议,然而劝谏而使国君言听计从,这虽然极其困难但却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秦穆公俘虏了晋惠公,晋国的阴饴甥前往秦国参加会盟,他将替晋国游说是毫无疑问的。秦穆公问他:“晋国和睦吗?”阴饴甥回答说:“不和睦。小人说有仇必报,君子说有恩必报。”秦穆公又问:“晋国的百姓们认为你们的国君的命运怎样?”阴饴甥回答说:“小人认为晋惠公不会被赦免,君子认为晋惠公一定会回到晋国的;以德报怨,秦国是不会这样做的!”于是秦国把晋惠公放回了晋国。秦国讨伐赵国,赵国请求齐国援救。齐国想要把长安君作为人质,赵太后不愿意,说:“再有人劝说我,老妇一定要在他脸上吐唾沫!”左师触龙希望晋见太后,太后气呼呼地请他进来,她知道左师触龙必定是因让长安君作人质的事而来的。左师触龙慢慢地坐下,问了一下赵太后的身体有无病状,然后请求赵太后让自己的小儿子在宫廷中当个黑衣卫士。赵太后问:“男子汉也疼爱自己的小儿子吗?”左师触龙回答说:“比女人们更疼爱啊。”后来慢慢地谈到了赵太后的女儿燕后,于是又深入探讨赵王三代以下的子孙没有功绩也被封侯,结果遭遇了灾祸的事情。赵太后明白了左师触龙的话,左师触龙又问:“长安君凭什么来统治赵国呢?”赵太后说:“任凭您支派他吧!”于是长安君被派到齐国当了人质。 范雎渐渐地被秦王疏远,蔡泽来到秦国,派人散布了一些能够激怒范雎的话,说:“从燕国来的客人蔡泽是天下能言善辩的人。他一旦见到了秦王,一定会夺走范雎的相位。”范雎听了之后说道:“诸子百家的学说,我全都知道;很多人的辩论,我都赢给过他们,他们怎么能夺走我的相位呢?”然后派人召来蔡泽,问蔡泽说:“您扬言要取代我任相国,有这事吗?”蔡泽答道:“是的。”接着又引据商鞅、吴起、大夫种的事例。范雎知道蔡泽想要用游说之词难为自己,就说:“牺牲性命来成就名声,有什么不可以的?”蔡泽拿生命、名声都要保全的道理诱导他,以闳夭、周公的忠贞圣明为他树立榜样。忠告他当今秦王不像秦孝公、楚越王那样厚待功臣,而你范雎的功绩也比不上商鞅等三人。劝说他归还相印,把相位让给有贤才的人。范雎顿时对蔡泽肃然起敬,没有了原先的恼怒,失去了原有的辩才,恭恭敬敬听他的意见,把他请到家中如上宾一样对待他。最终蔡泽取代范雎作了秦国的宰相。秦始皇把母亲放逐出秦都,下令说:“谁敢因太后的事来劝谏我的,我一定会杀死他!”为这件事进谏而死的已经有二十七人了。茅集请求晋见秦王,秦王让人抬来大锅准备煮死他。茅焦借夏桀、殷纣狂乱背理的行为来责备秦王,话还未说完,秦王母子就和好如初了。吕甥的言论出自于正义,左师触龙的计谋发挥于爱,蔡泽的劝说激发于情理,至于茅焦,真是所谓老虎嘴里拔牙的人了。范雎曾使擅权三十余年的秦昭王的舅父穰侯遭受困厄,从而夺取了他的相位,为什么一下子就不如蔡泽了呢?这就叫此一时彼一时啊! 【评析】 自古以来,有不少良臣进谏,明君纳谏,以致开创治业,政通人和,成为千古佳话。阴饴甥的言论出自于正义,左师触龙劝谏赵太后让长安君为质是出于爱,蔡泽的劝说是激发于情理,他们都能根据进谏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突破口。至于茅焦,表面上看是强谏,其实他也是揣摩到了秦始皇不愿被人当作桀、纣之类的暴君的心理才进谏成功的。由此可见,谏之难,难在不能知己知彼。如果知己知彼,因势利导,则谏不难。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