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感悟

阅读 / 问答 / 标签

一到三则论语感悟(论语原句要写下来) 每则感悟150左右!!!

“学而第一”为《论语》的首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把这句话放在全书的第一篇的开头,在我看来有以下几点原因:一。在人的一生中学习很重要,无论是黄发少年还是耄耋老人都要学习,学做人,学做事;二。“朋友一生一起走”,朋友是我们一辈子相伴的人我们的一生不能缺少朋友的相伴,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人,他们都会陪我们走过或长或短的一段生命旅程,就像夜空中的繁星,有的只是一瞬而过,就像流星;有的却是无论当你何时仰望星空的时候都能找到,就像恒星;他们就是我们的朋友;三。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自己却不抱怨,这不就是个君子吗?儒家思想崇尚“仁”、“德”。人生的两件大事:一是了解世界,再就是让世界了解自己。学习时间快乐的事,应为可以了解世界;朋友前来讨论问题是件快乐的事,应为可以让世界了解自己。学而时习之即学而无厌,有朋自远方来即诲人不倦;人不知而不愠则没有做到,也做不到。孔子多次说过类似这样的话:“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凡人都需要被了解,“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名不称即不被了解,一个有抱负的人到死也不被了解,确实是非常可怕的事。为什么呢?因为被了解正是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前提。人生需求,不外乎名和利,名为精神需求,利为物质需求。精神以物质为基础,但这个基础勿须太多,能吃饱肚皮就行。相对而言,西方人重利(物质),中国人重名(精神);重利为己,重名为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就这样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作为一种人格修养是十分重要的。孔子从自我吹嘘,相反总愿意把自己估计得低一些,这方面孔子很值得我们学习。儒家仁道之根本是孝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方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孔子企望建立的社会秩序,有两点值得注意:一、它是建立在感情而非暴力的基础之上;二、它不是人人平等,而是有上下、尊卑之分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省,有二解:一为多次反省;一为反省一下三件事:给人出主意是否忠实?和朋友交往是否有信用?老师传授的学问是否温习?三件事,两件事关于与人交往,一件有关自己。与人交往贯穿孔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之教;关于自己则反省是否做到了“学而时习之”。孔子一向十分重视学习,目的则是有益于天下,为己亦是为人。无论为人为己,都严于律己,这也是他的一贯作风。有人说人的价值是在别人眼里实现的:也就是说,只有做出奉献,得到社会承认,生命才有价值。其实我不太赞同这种观点,央视著名美女主持人曾子墨曾这样说过:我的努力不是为了点亮别人眼中的灯光。我就是我,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我,我的存在不是为了别人的羡慕,别人的赞许。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无论在何时都应该这么做。对自己要严格,对别人要宽容。别人是别人,自己是自己。对自己严格就是为了自己好,对别人宽容也是为了自己好。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按孔子的意思,一个好学者需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为物质与精神,主张轻物质重精神,即安贫乐道;二是行与言,主张笃行慎思;三是学与问,主张既学且问。安贫乐道是势所必然,乐道必然安贫,非刻意追求。“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乃至“废寝忘食”,做学问要不达到这种欲罢不能的境界,就不叫乐道。一旦达到这种境界,对食住以至其他物质享受自然而然就会淡漠。作为学生和普通人的我们,不要求到这种境界,但也不能太过于要求食物的完美。笃行慎思,对许多人来说言也是行,行就是言;学习生活,既是言,也是行,都应笃而慎。慎,指严谨,而不是束手束脚,该大胆是就大胆,在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事。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为学生的我们学和思都很重要,有学无思,相当于没学;有思无学,自己的见识不会扩大。学和思是一辈子的事,二者分不开。相对而言,学为继往,思为开来;思也是学,并且更苦。《庄子u2022养生主》开篇便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其实在很多时候,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在这痛苦之中又夹杂着快乐,可以说是快乐和痛苦并存。就像我们在高中辛辛苦苦的学习、学习,每天熬夜读书,还不是为了能考上大学,为了将来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在高中时是很辛苦的学习,但这辛苦是值得的。现在我们回想起高中的生活,会有许多的不舍和怀念。希望能回到高中的生活,能和高中的同学们相聚,高中是我们这一辈子最难忘的日子。有人说“不上大学自己将来会后悔”,我认为是对的,但我要加一句“不读高中自己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会后悔”,高中夹杂着我们太多的欢笑和泪水。现在我们刚刚上大学,对于大学生活还没有那么多的感慨,或许到我们毕业分开时,就会很怀念大学生活的日日夜夜。在大学中学习很重要,大学学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自己的学习能力。大学中老师多事上完课就走,我们的学习不再是像高中那样,有老师来督促,更多的是靠自己的自觉。大学生活是很自由的,我们的身后不再有老师的跟随和唠叨。所以要想学好就要靠自己的自觉学习。我记得班导师曾说过“在大学要想真正的学到知识,学好知识,要比高中付出的努力更多,比高中更辛苦。”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句话对现在努力学习的学生很有用,这也是激励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在读书生涯之中,老师会用许多名人的话语和事迹来激励我们,其中不乏有这句话。其实我对这句话没有太大的感觉,只是觉得这句话很经典,但它用在我身上却是没多大用处的。我这个人呢,在很多事上不是非常的用功努力的,当然除了高考,高考不用功不行啊。我曾经看到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学习努力的程度,那叫一个深啊。在高中的时候,我们班就有这样的人,他们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不惜花费自己的午休时间在教室学习,我觉得这中学习方法及不可取,而我也从为这样学习过。学习就是学习,睡觉就是睡觉,有这样一句话“不会休息的人也不会学习”,我很赞同这句话。这句话对于我这样的懒人来讲是一个偷懒的好借口。在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事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个人分不清在何时该做什么事,这是很大的一个缺点。特别是现在,作为一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分清,把握好我们的时间。孔子主张孝悌、仁德。这是《论语》中好的方面,而我个人也认为不孝者天下之大恶也!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食;曾是以为孝乎?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不孝敬自己的父母,有些甚至还将父母赶出家门。记得曾看过这样的一个新闻报道:有一位老人就死在自己儿子的家门前,还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这位老人为了不让儿子将家中的老树砍掉,就被儿子赶出家门,然后在儿子家门口睡了好几晚上,而她家中没有一个人出来将老人扶进家中,那些个老人睡在儿子家门口的晚上,是如此的寒冷,老人最后被活活的冻死和饿死。老人已近八旬,在她睡在儿子家门前的日子可能是她这辈子最痛苦的日子,即使在以前受饿受累的日子恐怕都没那么难过。自己的儿子将自己赶出家门,这是多么的难过。我很讨厌和鄙视那个儿子,生他养他的老妈都能赶出家门,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天良可言。这种人一点都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父母是这个世界上对我们最好的人,如果我们连父母的不能好好对待,那还期望对谁好。很早之前就去学习了《弟子规》,《弟子规》之中告诫了我们很多做人的方法。“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而亲仁,泛爱众,有余力,则学文……”首先就要孝敬父母,其次是讲诚信,再次是亲人有仁德,热爱众人,当自己有余力的时候就学习。我们在大多数时候或许不能做到这么多,但是尽力去做就会做到。世界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世界上也没有绝对完美的人。但是如果你朝着这个方向去做,就一定能达到你想达到的目标。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不是他就是非常的完美,而是他一直朝着成就完美的人生的目标努力。《论语》中涉及君子的论述达81节,君子是儒家思想中一切美德智慧的化身,是孔子借以劝谕帝王将相的榜样,也是孔子用来培养门生的楷模,并且是教化全社会的圭臬。子曰:“君子不器。”孔子认为,作为一个领导者,不应当像器皿一样,只有某一种用途,应当见闻广博,胸有伟略,能够领导全局;也不应该像器皿一样,只能装有限的东西,而应当心怀宽广,能容纳人事。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是一种内涵丰富的人格理想。君子志向远大,胸怀坦荡。钱穆说:“喻,晓义。君子于事必辩其实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君子有道德,能够做到心地纯洁无私,所以,不管任何事情,他都会透明的如同白纸一样,光明磊落。约翰u2022亨利u2022纽曼曾对君子下过这样的定义:“一个人行事而不给他人招致痛苦,则于君子之义,也无可谓相去无几。”而胡适之讲学一辈子的要旨,就是叫他的学生们‘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不要让人牵着鼻子走。"简而言之就是要做一个君子。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巧言令色者,活脱一副伪君子的画像。曾子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硅。”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嘴脸,这真比顶着夏日的毒日头在菜地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啊!儒家对伪君子的鄙视之情溢于言表。仅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在《论语》中就就有三次,另外两次分别是:“不知其仁,焉用佞?”;“乡原德之贼也。”然而,在历史上,在现实中,这种巧言令色邪见谄媚的人却不应为圣人的鄙视而减少。他们虽无仁德,难成正果,但却有的是用武之地,能使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国危天下乱。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要牢记圣人提醒我们的话,时时警惕那些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伪君子。孔子厌恶“巧言”,主张辞能“达”就可以了。怎样才能算“达”呢?“达”就是足以表达,把言辞用的恰到好处,不多不少,多一个太费,少一个不足,应当不浪费一个词,不多说一句话,切意中肯就行了,用不着不必要的涂脂抹粉,言辞要做到“达”的程度,是一种很高的修养。修道“达”的境界,绝非“一日之功”,而是要长时间的下苦功夫。一。是要多读书,多听人家讲话,学习人家的语言技巧,丰富自己的词汇;二。是要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正确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反复不断地培养锻炼,才能做到恰如其分的运用言辞。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孔子主张君子不争,礼仪谦让。或许在他那个时代这个主张会得到很多人的拥护,但我认为在当今这个时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已经到了非常激烈的程度。如果一个人还只是等着别人来找你,而不去竞争,那么他将会很快落后于时代,也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混不下去,被时代所淘汰。所以我认为一个人在该竞争的时候就不要磨磨蹭蹭的。礼仪固要讲,但是太过于守礼,就会使我们变得很迂腐。竞争也是我们进步的驱动器,没有竞争的时代该是多么无趣。我们生活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就要跟随时代的脚步,努力竞争,积极向上。当然也不是鼓励那些不正当的竞争,我们要用正确的方式来竞争,来取的胜利。现在有很多的人通过不正当的方式来获取自己的名和利,我们应该杜绝这种方法,鄙视这些人。《论语》是何其的博大精深,我们应该更深入的去学习它,学习它的精华,学习儒家思想的精华。以上是我对《论语》的浅薄的读书感悟。

百家讲坛 于丹论语感悟 观后感

<百家讲坛>观后感 看于丹的《庄子》心得,很受启发。特别是其中的一个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让我感触很大。她说,我们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样,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最后一只羊赶上了,其他的羊就会跑得快了。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头羊沾沾自喜,却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经落下了很多了。和这个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个木桶是由许多片木板组成了的,要看这一个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块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块木板。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学生,其实你看一看,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其实在日常的学习中,并不需要老师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是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我们只有抓好了学习落后的学生的成绩,那么我们一个班的成绩也就会好了。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就像是那只最后的羊一样,只有抓好他们的成绩才是最主要的。当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当性。我们对于学习一帆风顺的学生还要有更高一层的要求。要让他们有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自主学习,老师只是给予一定的指导就好了。这一次的《百家讲坛》让我有了很大的感悟。《百家讲坛》是个好栏目。有时间会常看的。这是我在网络上搜的 你在根据自己的情况稍微的修改一下 就OK了

于丹论语感悟

1、《于丹感悟》是《于丹心得》的续篇。《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还会指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2、从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爱之道等七个方面阐述了《论语》中所蕴藏的智慧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全书语言表述上具有哲理诗的特点,流畅亲切,感性自然,又多格言警句,深入透彻。

论语于丹感悟人生【于丹论语感悟心得】

  我在最近又温习了一遍《于丹论语心得》,突然觉得她就是在针对我的心境所写的,她写出了我心里想说又写不出来的话,她用女性特有的细腻的笔触,深邃的思想,独到的见解,来解读《论语》,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于丹论语感悟心得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于丹论语感悟心得篇一   我最欣赏的,也就是于丹老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   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温暖的、快乐的生活?秘诀就是去找到内心的安宁。   我把内心的安宁理解为:平和。以乐观向上、闲适超逸的性情融入环境,当然,要达到孔圣人的境界和于丹老师所说的那种和缓、从容谈何容易,必须经历千锤百炼方能修成正果,逐步提升自己,努力追求内心的淡定和坦然是必要的,至少他可以让我们少一点烦恼,多一些快乐,   正如我的境况,我在一个熟悉的环境里,在一个有近300名教职员工的学校里曾经是个引领者,来到这里,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曾经的辉煌不在,孤单而无奈,如果沉湎这些,就是抱头痛哭都不为过,但是想想,有得有失,关键是我得到的是我最想要的,失去又有什么可惋惜的呢?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舍得舍得,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得失就在转念之间。你的心田越淡定,越从容,你就会舍弃那些剧烈的、宏阔的、声张的、外在的情势,而尊敬恬静的、心田的声音。这会使你走到社会角色中的时刻,可以或许不失去自我,可以或许做到最佳, 读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读后让人豁然开朗,淡然微笑,还让人掩卷而思,浮想联翩,顿时,心静谧下来。   “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已步入不惑之年,对人对事已接近淡然,虽然有些人有些话触到敏感的心灵,难免有些黯然,但我总是愿意把它往好处想,不争不恼,一笑而过,   “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想开些,何必计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我也有很多的感悟,现在,对学生也是宽容很多,因为我自己有孩子,她也曾因为老师的原因哭倒在我怀里,我的心也曾痛过,我不想别人的孩子也因为我哭倒在别人的怀里,所以每句话我都掂量一下我自己的孩子能接受吗,结果失误减少了很多。   另外,我知道孔子教书有好些特点。从某些方面说,孔子是一个好教师。于丹老师笔下的孔子朴素平和、谦虚贤达,博学睿智,平易近人,时时为我们传递着一种博大、仁爱和快乐。   首先他注意道德品质的培养。颜回、曾参的粗衣淡饭。刻苦钻研的优良品质,孔子一再表扬。宰予懒惰,夸夸其谈,孔子严厉地责备过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发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的劳动热情,都是他的光辉面。原始的孔子,有许多地方值得我学习。   其次,孔子教书能了解学生们的优缺点以及他们的特长和个性。曾参的德,子路的勇,颜回的好学,子贡的聪明,孔子常常能信手拈来,并提出“因材施教”。他是温和的,如春风拂面,从来不训斥学生,我也悟道并不是老师声嘶力竭学生就会按照你的要求来的,有时需要的只是绕指柔,我读《心得》,学孔子,做一个快乐的老师。   《论语》通知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以文言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聪慧,以聪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排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仍能让人体悟到经典的聪慧与温暖。   于丹论语感悟心得篇二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反复用温柔强调它的伟大之处,真正的经典是温柔的,他就在你身边,看起来很近,没有长篇大论,却细水长流般融入读者心中。   其中几句话,对我影响颇大“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苍天还用说话吗?她无声无息的使四季变换有序进行,养育了世间万物,她需要说什么呢?这几句话,把天地的包容写的极致,天地人,三者融合为一体,这不正应该是我追求的吗?   还有孔子对于勇的理解“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忧、惑、惧对应的仁、智、勇,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对于每一个的实践,都极其困难。需要很长时间内部消化。   孔子强调自身的修养,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种何等的修为。他一生的坐标是“十五治学,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这里我对“二十不悔,三十而立”最有感触。我正处在二十岁,我对自己前二十年做出的每一个决定,不能说没有悔。但是,我现在对自己的选择和作为都接受,我就认为我,做到了“二十不悔”。至于“三十而立”我也有了新的理解。以前我想像的“三十而立”是在社会立足,有车有房有存款有地位。想想看真的太狭隘了。“三十而立”不是“三十而富”如果一个人把目标定位在三十岁有房有车,多数人可能觉得他把目标定高了,但是实际上,这个目标太低了。一个人一生中做的最伟大的事,不能仅仅停留在还完了房贷啊。“三十而立”立的是心态,是内在的坚定从容,在三十岁的年纪,内心可以在复杂混乱肮脏的社会中不惊不怨,不被世界左右。用温柔的方式,处理世界的一切变化。这才是“三十而立”吧。让我们在此约定,到了三十岁,再来翻看论语,到时候再体会不惑与知天命,也许更有不一样的理解罢。   于丹论语感悟心得篇三   暑假期间,细细品味了《于丹论语心得》,对整个人生有种大彻大悟,豁然开朗的感觉。一个人的一生中,总有许多不如意,每当我们深陷于烦恼漩涡时,总是不停地抱怨,不停地懊恼,不停地遗憾u2026u2026现在回想自己在遇到烦恼时所出现的一些思想和行为,感到有些羞愧和无知。在细读此书后,我深深体会到于丹对《论语》的那种简单,明亮,快乐的感悟,正如她所说:“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论语》的道理是温暖的,朴素的,自然的,孔子传递给人们的是一种平和朴素的生活态度,帮助迷途的世人指引了生活的方向,开启了心灵的明灯。   于丹教授从天地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方面,向人们揭示了《论语》的真谛,让我们知道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在现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由于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竞争激烈等问题,人们显得越来越浮躁,精神世界空虚。这些问题在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尤为突出,在拜读了此书后,回想自己这二十四年短暂的人生经历,虽然不算虚度,但也没有过得那么的有意义。我对此书的心灵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两个章节的感悟颇深。   心灵之道——人生百年,孰能无遗?既然死生,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决定,也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承认并且顺应”我特别喜欢这句话,因为它传递给我们最朴素的生活态度和最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承认”即人们在遇到人生遗憾时应持有的态度,正确面对遗憾,不逃避;“顺应”即使得人们学会怎么样处理所遇困境,不要纠缠其中,不强求,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正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人生的坎坷无奈,心灵的波荡起伏,灵魂深处隐藏着可怕的多面性,让自己体味着人生的“五味”。直面认识人生所遇见的遗憾和困难。世界上最难净化的是心灵,我们用眼睛看了太多的凡尘俗世,却完全忽略了眼睛内省的作用。人的眼睛有两种作用,一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区发现内心。在为生活奔波,为工作苦恼,为未来发愁时,不妨时常留出一小片寂静之地,让一股清泉沁润心灵,让一丝阳光温暖心灵。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困惑时感悟人生的真谛,郁闷时追寻心灵的精髓。   人生之道——在这天地幽幽,物序流转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渺小的,转瞬即逝的生命。人生有限,自然永恒,这种强烈的反差,足以带给人们强烈的心灵震撼,让你怅然泪下。那么,我们怎么样能够在短暂的生命里活得更精彩更有意义呢?在粗略的人生坐标上,每人个都有着几个重要的阶段。《论语》提出:“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每一个阶段都给人们人生发展的一个大致长度和方向,只是人们想要以怎么样的方式到达每个阶段的终点,这个是人们自己决定的。在学习的时候,我们要把有限的知识放大到极限的学习方式中,把生命中尽可能把握的东西尽可能掌握,先不要超越年龄去考虑那些遥不可及或者玄而又玄的东西。只有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三十”才能“立”。而这种“立”并不是以外在的社会标准来衡量是否成功,而是一种内在的心灵标准来衡量你的生命是否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超乎功利去完成一件内心真正认定的事情,这大概是“立”的一种见证。三十岁以后的“不惑”之年,我们就要学会用减法生活,书中提到:“人的内心就像一栋新房子,刚搬进去的时候,都想要把所有的家具和装饰摆在里面,到最后才发现,家里已经没有空间放自己了。”所以,我们要敢于舍弃并且知道如何舍弃。“五十而知天命“,到这个时候,人的内心已经淡定从容,不怨天,不尤人,以一种淡定的力量去应对外界。“六十而耳顺”,能够悲天悯人,理解和宽容他人。“耳顺”是一种融会贯通的境界,是中国文化所崇尚的最高的境界。一个人能够做到“耳顺”,就要使自己无比开阔,不管是看到无法理解的人或者事物,都能以一种“我是他(他们)或她(她们)或者它(它们)的一部分,我能够融合到所有存在在世间的一切。”“七十二而从心所欲”,我理解为这个阶段的人应该回到童真年代,即“返老还童”,从二十岁直至七十岁,人们已经能够把社会的压力变成一种生命反张力,只有重新拾回儿童时代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生活的心境和生活态度,才能够真正的做到从心所欲那样的一种淡定从容,这也许应该是所有人的一种人生规律,最后的终点即是最原始的起点,我们应该承认并顺应,这样的生命才是有效的完整的生命。   通看此书三遍,受益匪浅,回味无穷。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的圆润地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个人真正建立起来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应该就是《论语》给予我们的终于启示和意义!

于丹论语感悟心得体会:于丹论语批评

  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看了她对《论语》的解读,使我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于丹论语感悟心得体会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于丹论语感悟心得体会篇一   曾经粗略地读过《论语》,但总是懵懵懂懂,不胜其意。最近,受单位阅览室之惠,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看了她对《论语》的解读,使我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而且于丹教授那神闲气定,娓娓道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的讲解风采,诚可谓妙趣天成,观之可以忘忧,思之可以解惑。   读罢此书,掩卷长思,仿佛一位长者坐于眼前,用智者的从容与平和与你谈古论今,它传递着每个人心中有而口中无的简单真理,我觉得受益匪浅,联系现实生活略总结了几点感悟:   悟点一 平和的心态   每个人都想过得幸福快乐,但幸福快乐到底是什么,到底又在哪里呢?我们周围有许多人在别人看来是十分幸福的,但自己内心却时常感到痛苦不堪;同样有不少人在别人看来是艰难困苦的,然而他们自己心中却时常充满快乐。千帆过尽,蓦然回首,“其实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而与内心相连。”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好的心态,并能够时常用好的心态来对待一切,因为无论人生给予我们什么,决定我们生存状态的永远是心态。 我们应该经常扪心自问,到底以什么样的心态度过一生。生活本身并不完美,社会分工千差万别,人的素质、能力和机遇也各不相同,谁都会遇到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沮丧。但不论碰到什么,我们都要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付出和收获,不必喜形于色,不必急功近利,更不必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悲观失望。要知道,决定一个人成功的不是命运的垂青,而在于他是否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始终不忘陶冶自己高尚的情操,始终保持不懈的精神追求,始终保持轻松、自在、洒脱的良好心态。   用《菜根谭》里的一句颇有感触的话来说吧,“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照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有些必须面对,甚至必须处理,当然也必须穿越,事情来了,用心去作,最短时间内做完,事情过去了,心里,还应该是一片海阔天空。   悟点二 宽容的心灵   “仁”是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最儒家的、最简单、也是最精华的道理。 “仁者不忧”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想要无忧,那就要学会宽恕他人,要学会去爱别人,这就是“仁”。当然,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抱着宽容的心去做每一件事绝非易事,但最起码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事多想想他人,做一个善良的人,便也能内心安静、坦然。 中国一直以和谐为美,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就是在坚持不同声音、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对于他人的一种宽容,一种融入。其实这就是君子之道。   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雨果说过:“比海洋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   悟点三 提升生命的效率   孔夫子将他的一生概括为“吾十有五,而治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于丹认为,这种人生的坐标是有代表性的,但也不是绝对的。其实人生有生理年龄,有心理年龄,还有社会年龄,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让我们也许在二三十岁,就能够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   生命给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无论多么珍惜,多么不舍,或者是在不经意间任时光飞逝,谁都不可能重新来过,最终每个人都要离开这个世界。三十岁的自信坚定和内心的从容不迫,四十岁对自己真正需要什么的明了和懂得如何取舍,五十岁时心中拥有不再怨天忧人的内定力,六十岁时有一颗宽广的理解和包容之心,七十岁时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就是我们生命的历程。   人生苦短,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的生理年龄,却可以调整自己的心理年龄,在日益成熟的过程中,完全可以拥有一种年轻的心态。信息时代,只争朝夕,面对各种生存和竞争的压力,我们没有理由不成熟,但这不能影响我们保持永远朝气蓬勃,永远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   当我们在现代的规则下,重新领悟圣贤于千古之前以他简约的语言点出的人生大道时,最终希望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能够圆润地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渗入灵魂,让我们真正建立起有用的人生,用平和、宽容的心,实现幸福快乐而有效率的生命价值。   于丹论语感悟心得体会篇二   《论语》是一本记录着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语录。我们从小学开始就接触它,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在都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将这样一本古老的书籍,用现代的眼光进行系统的解读和阐释,拉近了我们普通人和圣贤之间的距离。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说起的。从盘古开天地这种变化最终达到的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说: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u2026u2026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来,全方位地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谈谈《于丹〈论语〉心得》诠释的“为人处事”:   为人之道。 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因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问题,人们显得越来越浮躁,精神世界十分空虚,很多人心态不平衡,怨声载道。其实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于丹〈论语〉心得》告诉我们,要想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有意义,做一个有意义的人,要做到: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积   极生活、和他人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   处世之道。 在社会交往中,无论是工作还是处世,人们都想找到一个法则,既对自己负责任,又要对他人负责任。《于丹〈论语〉心得》中提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要越俎代庖,你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越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不在其位,就不要谋其政。在工作上如此,在与人相处方面也要如此。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人与人是近了,但也可以说人与人更远了。因为通讯和交通工具的使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在钢筋混泥土的城市中,对门的邻居却往往成了陌路人。记得顾城写的一首诗《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看云时很近。”这首诗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述得非常形象、非常微妙。人与人之间,即便走得再近,也还是会有可能产生距离。如何与人和谐相处,于丹在《<论语>心得》中借用《论语》之语总结了与人相处的几点原则:第一、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第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第三、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从三点原则中我们可以悟出,相处之道的确是一门艺术,其前提是要保持一个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其关键是要把握好相处的尺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与人和谐相处。 交友之道。 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很多的朋友,但究竟有几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朋友呢?究竟有谁会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手来帮一把呢?《于丹〈论语〉心得》中说,对待朋友要有一定的尺度,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要保留一条界限,这样朋友也才能够交往得长久。可见,通过《于丹论语心得》,《论语》告诉我们的是一种交友方式:怎样交朋友,交怎样的朋友并要怎样维护友情。   理想之道。 一个人应该有理想。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是修身,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懂得变通,与时俱进,内在心灵完美、富足。因为只有内心修为提升了,自身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处事。通过《于丹〈论语〉心得》,我们知道了这是孔子对人生理想的总结,这也被后人奉为人生理想的指南。   人生之道。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轨迹,却也成了后人的人生坐标和价值体系。它就像一面镜子,人们可以通过它比照自己的人生轨迹。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于丹讲述的论语心得让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让我领略到了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正确的心态,一种融入到当今社会中理性的道德。   于丹论语感悟心得体会篇三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 ——歌德 看《于丹〈论语〉心得》,仿佛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所有的道理都被于丹娓娓道来,那样一种从容谦仰的态度正是儒家所提倡和追求的。   寒假期间在家闲得无聊,本来打算找本小说来看看,但寻觅好久还是没找到可以一读的感兴趣的书,于是便找同学去借。到他那里一眼就看到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这本书,记得以前在网上无意看到了网友对这本书的看法,当时就感觉这本书应该不错,再者于丹教授曾经上过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也算是个名人,所以便仔细阅读了这本书。读完之后感受颇深,真可谓受益匪浅,虽然谈不上是大彻大悟,但是心灵上也有所触动:它使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让我领略到了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正确的心态,一种融入到当今社会中理性的道德。   说起《论语》,相信每一个人都比较熟悉。它是我在念中学的时候阅读过的一本书,是一本记录了2500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语录。不过那时的我只是在语文课上机械得背诵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怎么会想得到在社会高速发展的21世纪,竟然有一位女学者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将这样一本古老的书籍,用现代的眼光进行阅读和给以理解,拉近了我们普通人和圣贤之间的距离。这的确是极具创新意识和吸引力的一点。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但是,更多的人却愿意称他为孔夫子,认为他代表了迂腐和固执。可是现在,于丹老师却将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和现在这个缤纷的世界联系起来,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把这样一本难以理解的古代典籍,结合现代的实例,变得更加通俗易懂,使我们更易悟出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还有,于丹老师笔下的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正如易中天所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其实,简单说来,《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通过很多故事告诉了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哲理。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谈谈《于丹〈论语〉心得》诠释的“为人处事”:   (一)、为人之道。《论语》说的是人,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暂,孔老夫子从各个角度,各种层面不断地教诲我们,怎样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总体概括为: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积极生活、和他人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在物质生活得到不断满足的今天,人们却显得越来越浮躁,精神世界十分空虚。工作压力大、贫富分布不均等等一些问题都具有普遍性,这使很多人都心理不平衡,怨声载道。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我想,这正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心态的真实写照,和别人攀比,比到最后常常闷闷不乐,郁郁寡欢。这是没有什么必要的,人要学会知足常乐。   (二)、处世之道。在社会交往中,无论是交友还是工作,人们都想找到一个适中的生存法则,既对自己负责任,又对他人负责任。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中,谈到了一个职业化的工作态度,“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说每个人要做好自己的份内事,也就是常说的本质工作,这也是现代企业管理所需要推崇的。但是在很多单位,都提倡要多工作,最好是一个人做几个人的工作,这样其实是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   (三)、交友之道。我想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过很多的朋友,但是究竟有几个真正的朋友呢?究竟有谁会在你需要的时候伸出手来,帮你一把呢?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也提到了,对待朋友也要有一定的尺度,保留一条界限,朋友才能够交往得久远,有很多朋友间彼此伤害就是因为没有保持一定的友情距离。可见,通过《于丹〈论语〉心得》,《论语》告诉我们的是一种交友方式:怎样交朋友,交怎样的朋友并要怎样维护友情。   四)理想之道。一个人应该有理想。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是修身,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懂得变通,与时俱进,内在心灵完美、富足。因为只有内心修为提升了,自身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处事。通过《于丹〈论语〉心得》,我们知道了这是孔子对人生理想的总结,这也被后人奉为人生理想的指南。   (五)人生之道。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轨迹,却也成了后人的人生坐标和价值体系。它就像一面镜子,人们可以通过它比照自己的人生轨迹。当然,人的年龄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但如果我们能在二三十岁时就能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并在内心建立起明晰的人生价值体系,做到淡定从容,那这样的生命一定是有效率、有意义的生命。从《于丹〈论语〉心得》中,我读到了这份人生的价值体系。   于丹教授对《论语》的感悟是快乐的、丰富的、给人启发的。通过读《于丹〈论语〉心得》,我学会了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生活道理。只有以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并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到自然的状态中,才能寻找到自己内心的那份安宁,也才能如孔子教导我们的那样:快乐地生活!

论语感悟心得体会范文

1、读国学《论语》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2、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巨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3、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4、在教学中,我们更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又为这个志向做出了什么呢?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这个恐怕有人很少考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5、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对“远大”的理想大加赞扬,对现实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认为这是学生胸无大志的表现,没有出息的表现。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现实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边际的。比如:我们教育学生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学生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专家提出:学生能主动捡起一片纸,这就是爱国!所以我们教育学生励志,不妨把眼光收回来,放在眼下能付诸行动的,哪怕为了理想只迈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已经过去,励志要切合我们的实际,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6、《论语》不仅教会了我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阅读国学经典,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为河东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