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贵君轻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先秦诸子中,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是( )

   先秦诸子中,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是( )。   A. 孔子   B. 孟子   C. 老子   D. 庄子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参见教材P3   本题知识点:《寡人之于国也》孟轲。   。

民贵君轻和德治的区别

意思不同,派别不同。1、意思不同。民贵君轻的意思是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德治的意思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的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2、派别不同,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孟子为法家学派的代表之一。德治是孔子提出的孔子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最早发布“民贵君轻”的思想是孟子吗?

是的。他的这个政治思想是非常不错的,对于家国立场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的句子是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在《孟子》中,哪一篇写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孟子的“民贵君轻”论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本思想命题。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在诸侯混战、民不聊生的乱世,孟子站在民众的立场上,努力宣传他的民本思想,反对战争,反对暴政,希图建立人民可以安居乐业的统一国家(天下)。 从民贵君轻的论断出发,孟子呼吁各国统治者实行他的仁政主张,认为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既具有道义上的正当性又极富效率性。仁政的承担者主要是君。孟子对君主的资格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君主的权力也作了种种限制,形成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君主理论。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天下大乱的时代。周王室衰微,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世衰道微,邪_暴行有作,臣_其君者有之,子_其父者有之。”(《孟子·滕文公下》)诸侯混战,“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孟子·离娄上》)各诸侯国内政治昏暗,民不聊生,“民有饥色,野有饿莩”,“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孟子·梁惠王上》)摆在当时各个阶层和各家学派面前的迫切任务是重新建立起良好的社会秩序。 怀着对唐、虞、三代王道政治的美好回忆,孟子提出的平治天下的思路是:个别诸侯国实行仁政,通过仁政巨大的道德威力和示范作用,收取天下民心,以文王吊民伐罪式的征讨,用最小的牺牲统一天下。 仁政的理论基础是民本思想。 来源:国学

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哪个朝代最能体现

在哪个朝代都不能体现,这些都是思想,仅仅是处于纸面上的东西,真正的施政纲领是绝对不可能这样做的。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吗?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只要把老百姓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一定能得民心。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扩展资料: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kē),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民贵君轻是孔子的思想吗

不是。民贵君轻,人民比君主更重要,这是民本思想,是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不是孔子的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父名叔梁纥,母为颜徵在,春秋末期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民贵君轻是谁提出的

1、“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2、孟子提出了“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主张。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

民贵君轻的出处

(孟子对梁惠王问)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孟子·离娄上》)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孟子·尽心下》) (孟子答梁惠王问)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到了梁国时期,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孟子·梁惠王上》)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者饿死的人。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人尚且厌恶它;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那又怎么能够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孟子·梁惠王上》)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真的有这些事件吗?”孟子答:“史料中有这种记载。”宣王问:“臣子犯上杀死君主,行吗?”孟子答:“破坏仁的人叫做‘贼",破坏义的人叫做‘残",毁仁害义的残贼,叫做“独夫”。只听说把独夫纣处死了,却没有听说是君主被臣下杀害了。”(《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说:“桀和纣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之所以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办法:获得老百姓的支,便可以获得天下。获得老百姓的支持有办法:获得民心,便可以获得老百姓的支持。获得民心也有办法:他们所希望的,就满足他们,他们所厌恶的,就不强加在他们身上。如此罢了。老百姓归服仁德,就像水往低处流,兽向旷野跑一样。所以,替深池把鱼赶来的是吃鱼的水獭;替森林把乌雀赶来的是吃鸟雀的鹞鹰;替商汤王、周武王把老百姓赶来的是残害老百姓的夏英和殷纣王。”(《孟子·离娄上》)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土谷之神次之,君主为轻。所以得着百姓的欢心便做天子,得着天子的欢心便做诸侯,得着诸侯的欢心便做大夫。诸侯危害国家,那就改立。牺牲既已肥壮,祭品又已洁净,也依一定时候致祭,但是还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以民为本”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之一。人类一旦进入文明社会,建立了国家,统治者如何处理与民众的关系,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为了巩固统治,安定社会秩序,当时各学派的思想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不仅儒家,包括道家、墨家以及《左传》、《国语》、《管子》等著作中,都不同程度地蕴含着“民为邦本”的思想。如《老子》中就有“爱民治国”的主张(见第10章),又明确宣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见第49章)从先秦著作中可以看出,民本思想已成为当时的一种时代思潮;相比较而言,儒家所代表的民本思想最强烈、最集中。这里所选录的《孟子》中的六段文辞,都是直接阐发民本思想的。孔孟的思想核心是“仁”,仁者爱人,这是民本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孔子曾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修己以安百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均见《孟子》)的主张,要求统治者克制私欲,广施恩泽以让人民安居乐业。孔子以民为本的思想,经孟子继承而发扬光大。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批判统治者横征暴敛,荒淫无度,无视人民利益,以至于“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二是强调人民的生存权,必须保证百姓“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否则,无异于“率兽而食人”的独夫民贼。三是强调统治者首先必须获得民心,并进而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石破天惊观念。四是强调主政者应设身处地为民着想,忧民之忧,乐民之乐,把民本思想升华到一个相当自觉的政治道德境界。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在古代历史发展中一直保持着其思想的先进性,是中华民族很早就留下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虽然它与现代以人为本的理念还有区别、有差距,但在精神实质上却有内在联系,应当予以充分肯定和发扬。《孟子》的文章语言流畅,文采斐然,且善于用比喻,说理深刻,给人以剧谈雄辩之感。

如何看待孟子的-民贵君轻

孟子的“民贵君轻”论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本思想命题。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在诸侯混战、民不聊生的乱世,孟子站在民众的立场上,努力宣传他的民本思想,反对战争,反对暴政,希图建立人民可以安居乐业的统一国家(天下)。 从民贵君轻的论断出发,孟子呼吁各国统治者实行他的仁政主张,认为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既具有道义上的正当性又极富效率性。仁政的承担者主要是君。孟子对君主的资格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君主的权力也作了种种限制,形成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君主理论。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天下大乱的时代。周王室衰微,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世衰道微,邪_暴行有作,臣_其君者有之,子_其父者有之。”(《孟子·滕文公下》)诸侯混战,“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孟子·离娄上》)各诸侯国内政治昏暗,民不聊生,“民有饥色,野有饿莩”,“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孟子·梁惠王上》)摆在当时各个阶层和各家学派面前的迫切任务是重新建立起良好的社会秩序。 来源:国学

民贵君轻仁政于民是谁说的?

这是《孟子》中语:民为上,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贵君轻是谁提出的

  1、“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   2、孟子提出了“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主张。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

民贵君轻是谁的思想

1、“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2、出处:“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3、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

为什么先秦孟子提出民贵君轻是为了维护君主的统治

因为只有取得民心,才更有利于统治 孟子的“民贵君轻”论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本思想命题。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在诸侯混战、民不聊生的乱世,孟子站在民众的立场上,努力宣传他的民本思想,反对战争,反对暴政,希图建立人民可以安居乐业的统一国家(天下)。 从民贵君轻的论断出发,孟子呼吁各国统治者实行他的仁政主张,认为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既具有道义上的正当性又极富效率性。仁政的承担者主要是君。孟子对君主的资格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君主的权力也作了种种限制,形成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君主理论。 一、民本与仁政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天下大乱的时代。周王室衰微,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世衰道微,邪_暴行有作,臣_其君者有之,子_其父者有之。”(《孟子·滕文公下》)诸侯混战,“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孟子·离娄上》)各诸侯国内政治昏暗,民不聊生,“民有饥色,野有饿莩”,“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孟子·梁惠王上》)摆在当时各个阶层和各家学派面前的迫切任务是重新建立起良好的社会秩序。 怀着对唐、虞、三代王道政治的美好回忆,孟子提出的平治天下的思路是:个别诸侯国实行仁政,通过仁政巨大的道德威力和示范作用,收取天下民心,以文王吊民伐罪式的征讨,用最小的牺牲统一天下。 仁政的理论基础是民本思想。 1、民意是君主权力正当性的来源 民本思想认为,民意是君主权力正当性的来源。在周以前,人们认为天命是统治者权力的来源。周初政治家周公总结商代灭亡的历史教训时提出天命不常的观念,并把人事作为天命的补充。他强调统治者要明德慎罚、敬天保民,只有这样才能获取天的保佑。他认为,“天畏_忱,民情大可见。”(《尚书·康诰》)治理国家就要像医治疾病一样谨慎从事,上天是否保佑,只有通过民情才可体现。因此,“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统治者应该时刻关注民情,从民意中体察天命。周公开启了后世民本思想的先河。 孟子继承了周公的思路,把天命和人事结合在一起,而在实际上把重点转移到了人事方面。在和万章的对话中,他说: “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孟子·万章上》) “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孟子·万章上》) 孟子认为,天命和民意是君主权力正当性的来源。如何验证君主权力的正当性呢?孟子指出,让他主持祭祀,百神享之,说明天接受他;让他管事,事情能管好,百姓能安宁,这是人民接受他。但这两者中只有民意是具有操作性和实在性的。孟子引用《尚书·泰誓》的话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因此统治者必须关注人民,从民意而得知天命,由体察民众而获得上天的保佑。孟子实际上肯定了民意是君主权力正当性的主要来源。 因此孟子主张君主应重民爱民,与民同乐;制民之产,以礼乐教化民众;关注民生,做好社会保障工作。这一整套获取民心的措施就是仁政。仁政和民本是一体之两面。仁政是民本思想的必然结论,重民、爱民则是仁政的核心内容。从民本的立场出发,必然要求君主实行仁政,而只有行仁政的君主才是合格的君主。 2、民意是君主力量之所在 民意不仅是君主权力正当性的来源,它还是君主力量之所在。孟子指出,获得民意支持的君主是不可战胜、不可抵挡的。他的这个结论是从商汤统一天下的史实得出来的。他对这段历史是这样描述的: “‘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归市者弗止,芸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

民贵君轻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破坏仁爱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这样的人,我们就叫作他“独夫”。我只听说周武王诛杀了独夫殷纣,没有听说过他是以臣弑君的。出处:《梁惠王》——春秋战国·孟子及他的学生原文: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译文: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真的有这些事件吗?”孟子答:“史料中有这种记载。”宣王问:“臣子犯上杀死君主,行吗?”孟子答:“破坏仁的人叫做‘贼",破坏义的人叫做‘残",毁仁害义的残贼,叫做“独夫”。只听说把独夫纣处死了,却没有听说是君主被臣下杀害了。”扩展资料“以民为本”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之一。人类一旦进入文明社会,建立了国家,统治者如何处理与民众的关系,就会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安定社会秩序,当时各学派的思想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不仅儒家,包括道家、墨家以及《左传》、《国语》、《管子》等著作中,都不同程度地蕴含着“民为邦本”的思想。如《老子》中就有“爱民治国”的主张,又明确宣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从先秦著作中可以看出,民本思想已成为当时的一种时代思潮;相比较而言,儒家所代表的民本思想最强烈、最集中。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民贵君轻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为什么会得民心?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只要把老百姓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一定能得民心。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扩展资料: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kē),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民贵君轻的解释

民贵君轻的解释人民比君主更 重要 。这是民本 思想 。 词语分解 民的解释 民 í 以 劳动 群众 为主体的 社会 基本成员:人民。 民主 。民国。民法。公民(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 权利 并履行公民 义务 的人)。国民(具有国籍的人)。 指人或人群:居民。 民族 。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 轻的解释 轻 (轻) ī 分量小,与“重(恘 )” 相对 :轻重。轻型。轻便(刵 )。轻于鸿毛。轻尘栖弱草(喻人生渺小短暂)。 程度 浅,数量少:年轻。工作轻。 用力小:轻放。轻声。轻闲。轻描淡写。 负载少,装备简省

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家是谁

孟子“民贵君轻”现在是个成语,出自《孟子` 尽心下》.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翻译: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土谷之神次之,君主为轻.所以得着百姓的欢心便做天子,得着天子的欢心便做诸侯,得着诸侯的欢心便做大夫.诸侯危害国家,那就改立.牺牲既已肥壮,祭品又已洁净,也依一定时候致祭,但是还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如何看待孟子的-民贵君轻

孟子的“民贵君轻”论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本思想命题。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在诸侯混战、民不聊生的乱世,孟子站在民众的立场上,努力宣传他的民本思想,反对战争,反对暴政,希图建立人民可以安居乐业的统一国家(天下)。 从民贵君轻的论断出发,孟子呼吁各国统治者实行他的仁政主张,认为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既具有道义上的正当性又极富效率性。仁政的承担者主要是君。孟子对君主的资格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君主的权力也作了种种限制,形成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君主理论。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天下大乱的时代。周王室衰微,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世衰道微,邪_暴行有作,臣_其君者有之,子_其父者有之。”(《孟子·滕文公下》)诸侯混战,“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孟子·离娄上》)各诸侯国内政治昏暗,民不聊生,“民有饥色,野有饿莩”,“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孟子·梁惠王上》)摆在当时各个阶层和各家学派面前的迫切任务是重新建立起良好的社会秩序。 来源:国学

提出“民贵君轻”观点的思想家是谁

是孟子踢提出来的。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

阅读并翻译《孟子》"民贵君轻"文段为白话文.

(孟子答梁惠王问)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到了梁国时期,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孟子·梁惠王上》)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者饿死的人。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人尚且厌恶它;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那又怎么能够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孟子·梁惠王上》)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真的有这些事件吗?”孟子答:“史料中有这种记载。”宣王问:“臣子犯上杀死君主,行吗?”孟子答:“破坏仁的人叫做‘贼",破坏义的人叫做‘残",毁仁害义的残贼,叫做“独夫”。只听说把独夫纣处死了,却没有听说是君主被臣下杀害了。”(《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说:“桀和纣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之所以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办法:获得老百姓的支,便可以获得天下。获得老百姓的支持有办法:获得民心,便可以获得老百姓的支持。获得民心也有办法:他们所希望的,就满足他们,他们所厌恶的,就不强加在他们身上。如此罢了。老百姓归服仁德,就像水往低处流,兽向旷野跑一样。所以,替深池把鱼赶来的是吃鱼的水獭;替森林把乌雀赶来的是吃鸟雀的鹞鹰;替商汤王、周武王把老百姓赶来的是残害老百姓的夏英和殷纣王。”(《孟子·离娄上》)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土谷之神次之,君主为轻。所以得着百姓的欢心便做天子,得着天子的欢心便做诸侯,得着诸侯的欢心便做大夫。诸侯危害国家,那就改立。牺牲既已肥壮,祭品又已洁净,也依一定时候致祭,但是还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民贵君轻的意思?

意思是:破坏仁爱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这样的人,我们就叫作他“独夫”。我只听说周武王诛杀了独夫殷纣,没有听说过他是以臣弑君的。出处:《梁惠王》——春秋战国·孟子及他的学生原文: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译文: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真的有这些事件吗?”孟子答:“史料中有这种记载。”宣王问:“臣子犯上杀死君主,行吗?”孟子答:“破坏仁的人叫做‘贼",破坏义的人叫做‘残",毁仁害义的残贼,叫做“独夫”。只听说把独夫纣处死了,却没有听说是君主被臣下杀害了。”扩展资料“以民为本”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之一。人类一旦进入文明社会,建立了国家,统治者如何处理与民众的关系,就会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安定社会秩序,当时各学派的思想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不仅儒家,包括道家、墨家以及《左传》、《国语》、《管子》等著作中,都不同程度地蕴含着“民为邦本”的思想。如《老子》中就有“爱民治国”的主张,又明确宣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从先秦著作中可以看出,民本思想已成为当时的一种时代思潮;相比较而言,儒家所代表的民本思想最强烈、最集中。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民贵君轻

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读后感)

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出自《孟子·尽心下》,全文原文是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批判统治者荒淫挥霍,无视人民的生存权,以至于“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二是强调人民的生存权,必须首先“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否则无异于“率兽而食人”的民贼。三是强调统治者首先必须获得民心,并进而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的观念,把民本思想升华到一个相当自觉的道德境。孟子说:“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即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这里所说,实际涉及到了君王、政权、民众的关系。照孟子的说法,在社会的结构中,有民、天子、诸侯、大夫几个方面。社稷是祭祀古神土神之处,如果以洁净的供品按时祭祀,却仍不能免去水旱灾害,就应该变置它。社稷是一个政权的象征。这实际是说,一个政权不能起到它应起的作用,就可以改变它。一个人得到诸侯的喜欢,就可以做大夫。一个人得到天子的喜欢,就可以做诸侯。在这层层结构中,天子具有最高的地位。但是他只有得到民众,才能做天子。如果天子失去了民众,才能做天子。如果天子失去了民众,也就做不成天子了。

孟子的民贵君轻翻译

翻译:孟子说:“桀和纣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人民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替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替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替汤王、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哪怕他不想称王天下,也不可能了。原文: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此文出自春秋·孟子《孟子》扩展资料写作背景:《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五经》。《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我们的教科书一样。作者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城市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伋,是孔子的孙子)的门人(门人指学习于某人的弟子)。

民贵君轻什么意思,民贵君轻是

1.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 2.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 3.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 4.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5.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6.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孟子民贵君轻的原文是什么?

原文: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译文:孟子说:“桀和纣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人民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替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替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替汤王、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哪怕他不想称王天下,也不可能了。现在想称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来治。如果平时不积存,好就终身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在仁上,必将终身忧愁受辱。以至于死亡。《诗经》上说:‘那怎能把事办好,只有一块儿淹死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词语民贵君轻的意思

1、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2、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如何理解《孟子》的“民贵君轻”论

《孟子论得天下》 原文: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於仁,终身忧辱,以陷於死亡.《诗》云:‘其何能淑那,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译文: 孟子说:“桀和纣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 人民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替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替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替汤王、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哪怕他不想称王天下,也不可能了. 现在想称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来治.如果平时不积存,好就终身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在仁上,必将终身忧愁受辱.以至于死亡.《诗经》上说:‘那怎能把事办好,只有一块儿淹死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民贵君轻什么意思

民贵君轻:人民比君主更重要。这是民本思想。 出处:《孟子》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

民贵君轻什么意思?

从明面上看是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但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当时的士大夫阶层的普遍做法,所以这套理论最终是服务统治阶层的,怀柔政策。放在当今,不也是同样适用吗?

“民贵君轻”思想出自( )。

【答案】:C“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意为从天下国君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它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故本题答案选C。

“民贵君轻”思想出自(  )。

【答案】:B“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意思是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它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故选B。

“民贵君轻”思想出自( )。

【答案】:B“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意思是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它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故选B。

孟子的民贵君轻出自哪里

【原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谓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攻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译文】“尊重自己的长辈,由此而推及尊重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幼辈,由此而推及爱护别人的幼辈,这样治理天下就能运转于手掌之上了。 《诗》说: “在家做好妻子的榜样,也做好兄弟的榜样,用这样的风尚去治理国家。 这是说要以这样的仁心来推及别人罢了。 因此而知,广施恩泽就能保有天下,不能广施恩泽就连自己的妻儿也难以保护。 古代的圣明君王之所以能胜过一般的君王,没有什么诀窍,只是他们善于广施恩泽而已。现在大王的恩泽惠及禽兽,为什么偏偏不能惠及百姓呢? 称了才知道轻重,量了才知道短长,各种事物都是如此,心地仁厚浇薄更是如此。 请大王细加权衡吧。 老吾老: 前一 “老”字为意动用法,即以之为老,意为尊重老人。 幼吾幼: 前一 “幼”也是意动用法,即以之为幼,意为爱护,怜爱。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出于《诗 ·大雅 ·思齐》。 刑于寡妻: 作为妻子的榜样。 刑,同 "型 ,典型,榜样。 寡妻,国君的正妻。 权: 本义为秤锤,此处用作动词,意为称量。【见解】孟子所说,是要求齐宣王先从自我做起,即欲施行仁政的君王,和普通老百姓也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他必须先有仁心,然后才会有人行,才会有仁绩。语曰:“一屋不少,何以扫天下? ”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仁爱因子,在自己的家中找不到仁爱元素,那么天下就不会有任何仁爱气味。

与孟子 民贵君轻 相似的句子是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格言,也是古代帝王们历来所遵循的治国良策。然而在“自由民主”成为普世价值的今天,这句古谚不免应该被赋予时代涵义。许多人认为从这句话中能看出我国古代“民主”意识的萌芽,表明人民群众才是权利的真正持有者,从而为多数人的统治提供了思想依据。但是这句话真正出自于《荀子》,在《荀子.王制》和《哀公问》两篇中凡可见。此后在刘向《说苑》《新序》、王肃《孔子家语.五仪解》、魏征《论治道疏》、吴兢《贞观政要》等典籍中被不断征引和重述,可见其分量之重。在《荀子·王制》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者载舟,水者覆舟。”在《哀公问》,这句话作为孔子答哀公问的解答,荀子作为推崇孔子思想的后辈,原封不动地将孔子的这句话用于他的治国理念中,因此后世就将这句话用于劝诫当权者要爱民施仁政,成为了服务政治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治国良言。了解真正的儒家需要我们从孔子的言论入手,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能够穿越千年,给历代统治者提供正面影响的同时,在当代人民做主的新中国里,这句话更加给我_每一个人新的启示。 来源:大观

以孟子的《民贵君轻》为材料写一篇作文

孟子民本思想探究: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民本思想打破了孔子以来坚持的君民关系的传统,开始以民为本,重视民意,“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对于当今社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这种思想的局限性,以更好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一、孟子民本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民本思想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存在。孟子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之下提出的“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思想。 “仲尼既没之后,田氏代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_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夫篡盗之人,列为候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是以转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竟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当此之时,虽有道德,不得施谋;有设之强,负阻而恃固;连与交质,重约结誓,以守其国。”[1] 从上文可以看出,孟子生活的年代是一个道德沦丧,社会秩序混乱的历史时期。战争频繁,各国之间民众的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君主都在感叹百姓数量的不足。所以孟子针对当时的情况,提出以民为贵的思想。王夫之认为孟子经过了充分的审时度势从而提出了民本思想,“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因时之论也。当其时,文、武之泽已斩,天下忘周而不以为君,则君子虽欲自我君之而不能。若夫六王者,非篡逆之臣,则介在戎狄,无异于酋帅,杀人盈野,以求君天下而建社稷,君非君而社稷亦非社稷矣,故轻也。君与社稷轻,而天所生之人,不可以无与立命,则苟有知贵重其民者,君子不得复以君臣之义责之,而许之以为民主可也。”[2]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周朝在百姓心中已失去了君主的地位与威望,诸侯纷争,遂起战乱,造成“君非君而社稷亦非社稷矣”的局面,此时“有知贵民”者则可为王得天下。 面对上述环境,孟子提出了民本思想。范氏曰:“战国之时,民穷财尽,人君独以南面之乐自奉其身。孟子切于救民,故因齐王之好乐,开导其善心,深劝其与民同乐,而谓今乐犹古乐。其实今乐古乐何可同也?但与民同乐之意,则无古今之异耳。若必以礼乐治天下,当如孔子之言,必用韶舞,必放郑声。盖孔子之言,为邦之正道;孟子之言,救时之急务,所以不同也。”[3]可见孟子急于改变现状的愿望,退而求其次,根据君主的喜好,引导他们的爱民之心。所以孟子主要是强调与民同乐的重要性,重视百姓的感受,这样可守住疆土,维持国家的安定,实为情势所迫。 来源:锦绣·下旬刊

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现代意义?各位帮帮忙啊,急!推荐一篇文章也行啊,谢谢啊

孟子思想的现代启示(王其俊)(2005-7-8 10:47:15) 作者:王其俊 孟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儒家大师,在先秦儒学和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思想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影响、渗透于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心理、美学、民俗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陶冶情操、崇尚人格、尊老慈幼、安定家庭、协调社会、治国安邦、顺应自然、天人和谐等多种功能和影响,对中华民族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和优良传统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现代生活中,孟子思想仍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笔者曾指出: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追求个体人格完善、社会协调、天人和谐。(参见拙著《亚圣智慧一孟子新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孟子坚持的是和谐哲学。本文从上述三个方面略述已见,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在个体问题上,其中孟子突出强调追求高尚独立自主人格,树立不被他人予夺的人格尊严,推崇威武不屈的高尚气节和刚健有力、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孟子继承、发展孔子关于仁者爱人、广泛地爱护大众而亲近有仁德的人思想,把爱人与治国平天下结合起来,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强调得志之时要「兼善天下」,「与民由之」;不得志之时要坚持仁义之道而「独善其身」。在这里,孟子所说的爱人,就是尊重人和承认人的尊严及价值,表现了推已及人的人道主义和为大众献身的牺牲精神。孟子的爱人,强调了个体和社会群体的统一、个体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把个体价值的实现置于社会群体之中。这种个体与群体统一的人生观,既强调了个体的道德修养对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作用,又重视社会群体对个体的重要作用,从而把个体对社会群体的强烈责任感与社会群体对个体的关心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里,孟子主张的穷困之时坚守仁义和保持高尚人格的过程,就是不断完善个体自我价值的过程;显达得志之时施恩泽于百姓和造福于天下的过程,就是追求利于他人和社会的社会价值过程。又如在生死问题上,孟子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他继承、发展孔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认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上述孟子对生与死的深刻认识告诉我们,生与义即人的生命价值与追求高尚情操的精神价值,对人的生存和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在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时候,就应该为坚持仁义节操而献身。这表明,人的道德精神价值高于生命价值。孟子的这一光辉思想被后世无数思想家、志士仁人继承与弘扬。南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当是秉孟子思想而来。孟子的舍生而取义的思想,高扬了人的不可屈服的人格尊严,积淀为中华民族刚键有为、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在国家危难民族存亡、人生攸关的紧急关头,成为无数志士仁人坚持节操、抵御侵略、英勇献身的道德精神力量。在中华民族奋进崛起的过程中,吸取上述孟子思想的精华,无疑是必要的。二追求社会和谐是孟子思想的又一项重要内容。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关于天下有道、近悦远来、天下归仁的主张,极力追求一个政治清明、天下统一、君仁臣义、君民同乐、崇尚圣贤、道德高尚、风尚淳朴、百姓亲睦的美好理想社会。同时,他又提出了一套发政施仁、任贤使能、减轻刑罚、制民之产、薄取税敛、加强教化、争取民心、移风易俗的治国、平天下的仁政方案。其中,他突出强调了君臣协调、君民同乐、父慈子孝、夫唱妇和、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等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认为只有人们遵循各自不同的等级名分和履行自身的职责,竭尽自身对其他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才能保持人际关系的协调、融洽而有利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这种社会和谐的思想,不仅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至今对我们维持和谐的社会秩序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仍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具体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利于实现社会稳定。我们知道,社会的稳定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之一。社会只有稳定的环境中,才能求得前进和发展。孟子提倡的和谐相处,执中有权的原则及方法,揭示了对立面之间的统一性,对我们不断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使上下级之间、各行业、各部门之间处于和谐状态,具有积极的启示。同时,它又为社会的和谐提供一定的心理基础。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尽心下》)。这样,孟子把个人、家庭、国家、天下看作是一个紧密相联的整体,表现出一定的系统观念。这种和谐思想强调自身的和谐是家庭和谐的基础,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它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后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了一种心理积淀。第二,有利于培养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这是孟子的基本思想之一。他强调治国为政要爱民、保民、利民、安民、富民、与民同忧同乐、获得民心,进而安定社会和统一天下,主张国君要把人民当作三宝之一,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孟子·尽心上》)的卓越见解,深刻地阐述了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将先秦时代「民为邦本」的思想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后世封建社会的经验教训证明,正确处理君民关系,关心民苦,发展生产,轻徭薄赋,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就会稳定和发展;相反,统治者暴虐无道,残害百姓,搜刮民脂民膏,百姓怨声载道,就会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引起人民的反抗。在现代社会中,能否正确处理当政者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的关系,是能否保持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要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吸取孟子为民为本思想的精华,不断培养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不断推动社会的前进。第三,有利于发展经济。为了维持社会的和谐统一,孟子提出了一套对社会进行经济约制的主张。这主要包括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制度、制民恒产的土地制度、「取于民有制」和薄收赋税的财政赋税制度、优先照顾穷困的抚恤制度。近年来,孟子思想与企业管理已成为海内外文化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孟子的若干管理思想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运用于企业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这里,吸取孟子经济管理思想的精华,对于我们开阔视野,搞活思路,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管理,无疑是必要的。孟子思想的现代启示(王其俊)(2005-7-8 10:47:41) 作者:王其俊 三追求天人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孟子思想体系的又一项重要内容。我们知道,环境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的生存不能离开大自然中的无数朋友。据有关专家的研究和调查,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已经有四、五万种动物灭绝。近两千年来,又有百余种兽类灭绝。目前,许多禽兽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每天有一种动物在地球上消失。据有的科学家预见,随着生物的大量消失,人类将失去越来越多的自然伴侣和资源。据1997年12月25日的《光明日报》报道:大陆「西部的丰富资源人所共知,然而西部异常脆弱的生态环境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长期违背科学的掠夺性开垦,已使这里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11月27日早晨,都江堰市聚源镇乡村几百只乌鸦发生集体死亡的惨剧」。据长期从事野生动物保护的专家分析,「现在一条恶性循环的生物链已经基本形成,由于乌鸦、猫头鹰等益鸟急剧减少,蛇被大量捕捉,田间的老鼠和害虫失去了天敌,非常猖獗,最近正在播种的小麦种子。常常被老鼠吃个精光。因此,不少农民被迫用老鼠药拌麦种。这虽然解决一时的问题,但同时也毒化了环境,更加减少了有益生物的数量」。报道指出:「乌鸦的大批死亡,显然是由于农田污染……乌鸦之死,又证明了农田污染对生物多样性带来的灾难。在全球生物资源遭受严重威胁及日益丧失的困境中,乌鸦哀鸣其实是用生命在警示人类。」这一报道,仅是目前生态危机的一个例子。目前,生态危机成为全球性重大社会问题,引起了各个国家的重视。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揭示人类与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掌握环境变化的内在规律,调节人类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建立一个具有和谐结构和高效生产能力的生态系统,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在这里,孟子天人和谐思想对我们的启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和治理污染。在孟子那里,自然万物的生息变化是自然而然的,并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必然性,人们顺从天的自然性及规律性,依时而作,合理从事农副业生产,就能获取充裕的物质生活资料。他说:「不违农时,谷不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初步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和谐整体的观点,具有深刻的理论思辩性,对我们维护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在现代经济建设中,发达的工业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我们也应看到,工业发展的负面也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我们应借鉴孟子天人和谐的思想,既要看从自然界索取了什么,又要看人类给自然界增添了什么。如果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环境的恶化给人类造成危害,就会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第二,有利于我们关心、爱护自然。孟子指出:君子应「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在孟子那里,爱人是有差等的爱,就是说,人们首先爱自己的父母,然后推已及人、由近及远地爱别人的父母和天下百姓。在这里,孟子对自然物的热爱具有泛人道主义的倾向,与现代西方生态伦理学家提倡的「新生生命」和反对「人类中心论」、「人类沙文主义」的主张是相通的。他强调人类要有广阔的胸怀和宽厚的道德,把爱人推广、扩充到爱一切人及自然万物。孟子曾盛赞「牛山之木尝美」,表现了他对自然美热爱、赞赏、依赖的思想情感。在我国过去的一段长时间内,片面强调人类征服、改造、战胜自然,搞移山镇海、围湖造田等,有些人滥肆捕杀野生动物,从而破坏了原始资源和自然生态的平衡,结果受到了自然界的报复和惩罚。在现代经济建设中,吸取历史教训和重温孟子爱护自然物的思想,当是十分必要的。第三,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我们知道,生态环境的变化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类向自然界的索取不能违背生态环境变化的规律。否则,人类粗暴地干预、改造自然,就会使生态失去平衡,从而损害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这里,孟子关于合理开发、取物有节的思想,恰恰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孟子曾指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孟子的这一主张告诉我们,在生产活动中人们的捕捞、采伐要有利于鱼类、草木的生息繁殖,向自然界索取万物要有一下的节制。否则,竭泽而渔和违时采伐,就会危害万物的生息和生态平衡。在这里,两干多年前的古人对开发、保护自然资源有着如此深刻的认识,是难得可贵的,至今仍放射出灿烂的光彩。综上所述,在现代社会中,孟子追求人格完善、社会和谐、天人协调的思想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继承这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不可缺少的。

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的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

孟子孟子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出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选自《孟子·孟子·尽心章句下》。《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朱元璋为什么要删《孟子》:敢说“民贵君轻”

因为朱元璋觉得在讽刺自己 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中,“民本”思想在孟子那里表现得最为突出。他有一句名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孟子认为,“土地、人民、政事”是国家的“三宝”,谁能保护人民,那他就一定能称王。因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如果残害百姓,就是孤家寡人的“一夫”,这种人是不配得天下的,即使得到天下,也应该被打倒。推翻这样的天子,不是犯上作乱的弑君行为,正如周武王“诛一夫纣”推翻殷纣王的统治一样,是为民除害。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孟子·离娄上》)得到天下的人,如果失去了人民,那就一定会失去天下。反之,没有天下的人,只要得到人民的拥护,那就一定能得到天下。“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就是说,丘民即人民比天子更重要 来源:炎黄春秋

依据民贵君轻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么做

一、致富于民 人民的生存需求是一切王道、仁政的基石。孟子用水火之喻劝诫君主要满足百姓衣食住行的需求。孟子认为圣王要了解民众的疾苦,为人民的福利尽一切努力。关于致富于民,孟子提出了几项措施。 首先,要实行井田制。孟子进一步描绘了这个理想的制度,各家都拥有五亩私田,在周围种上桑树,这样老人就能够穿上丝绸了,养一些鸡、狗和猪,老人就有肉吃了,家里的人都不再忍受饥饿,如果君主做到了这一点,一定能成为天下的王者。 其次,统治者要做到“勿夺其时”。君主应该少征用百姓服劳役,少发动战争,这样才能使百姓不违农时地进行生产。这样才能促进生产,让人们过上温饱生活。只有保证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百姓才会拥护君主,社会秩序才会稳定,国家才会强大。 最后,君主要减轻赋税,要做到“取民有制”。孟子主张“十一而税”,以此来限制统治者对民众的过度剥削。 二、育民于德 孟子主张只有在具备一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人民进行教化。如果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天下皆冻馁之民,这种情况下,如何能王天下,又如何让百姓去行仁义? 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了制民之产,使民众拥有稳定充足的物质生活,但这也只是孟子_施仁政的基础,推行王道的开始。接下来就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反对仅靠刑罚来治理国家,主张减轻刑罚,宽以待民,反对暴虐百姓,不教而诛,这对于百姓来说是不公平的。因而孟子提倡对百姓进行“教化”,这是君主的职责,也是有利于其统治的。这不仅能使君主征服人心,而且使人民远耻近义,甚至可以达到“杀之而不怨”(《孟子·尽心上》)。 三、民贵君轻 人民是国家的根基,是民族的依托。因而,孟子认为民心是一个国家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他十分重视民心向背。孟子用大量的历史与现实中的实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离娄上》)失去民心的君主还有周幽王、周厉王等,他们最终不仅都失掉了自己的王位,而且落得逃亡或丧命的下场。然而商汤、周文王、周武王这些圣王看重百姓,能体民之苦,感民之辛,注重民心,爱护百姓。“文王视民如伤”“武王不泄迩,不忘远”。(《孟子·离娄下》)因而他们能够得到天下,受到百姓的拥戴,建立起富裕、稳固、安定的国家。 基于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孟子的这一思想给历代帝王敲响了警钟。 四、与民同乐 孟子认为君主以百姓的好恶喜忧为行政的准绳,就必然能够收服四海民心,称王于天下。孟子在与齐宣王、梁惠王的交谈中提出“与民偕乐”的主张。如果与百姓同乐就会得到更多快乐,就像百姓愿意为文王建灵台,乐意让文王拥有更大的苑囿;那些“独乐”甚至把快乐建立在百姓的痛苦之上的君主,就会像夏桀、商纣一样遭到百姓的反抗,最终走向国破人亡的道路。“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孟子认为,只有忧民之忧,乐民之乐,才能巩固统治,以图长远。 后世对孟子的这一思想进行了弘扬与升华。贾谊在《新书·大政》中这样讲道:“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点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原臣》中写道:“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这句话体现了孟子民本思想的灵魂。 受时代的束缚,孟子的民本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不可否认,他的这一思想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极大的进步性。时至今日,孟子的民本思想仍深深影响着当今人们的价值取向。孟子治国安民的救世良方——民本思想,在当今社会中依旧具有无限魅力。 来源:求知导刊

为什么先秦孟子提出民贵君轻是为了维护君主的统治

因为只有取得民心,才更有利于统治 孟子的“民贵君轻”论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本思想命题。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在诸侯混战、民不聊生的乱世,孟子站在民众的立场上,努力宣传他的民本思想,反对战争,反对暴政,希图建立人民可以安居乐业的统一国家(天下)。 从民贵君轻的论断出发,孟子呼吁各国统治者实行他的仁政主张,认为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既具有道义上的正当性又极富效率性。仁政的承担者主要是君。孟子对君主的资格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君主的权力也作了种种限制,形成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君主理论。 一、民本与仁政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天下大乱的时代。周王室衰微,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世衰道微,邪_暴行有作,臣_其君者有之,子_其父者有之。”(《孟子·滕文公下》)诸侯混战,“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孟子·离娄上》)各诸侯国内政治昏暗,民不聊生,“民有饥色,野有饿莩”,“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孟子·梁惠王上》)摆在当时各个阶层和各家学派面前的迫切任务是重新建立起良好的社会秩序。 怀着对唐、虞、三代王道政治的美好回忆,孟子提出的平治天下的思路是:个别诸侯国实行仁政,通过仁政巨大的道德威力和示范作用,收取天下民心,以文王吊民伐罪式的征讨,用最小的牺牲统一天下。 仁政的理论基础是民本思想。 1、民意是君主权力正当性的来源 民本思想认为,民意是君主权力正当性的来源。在周以前,人们认为天命是统治者权力的来源。周初政治家周公总结商代灭亡的历史教训时提出天命不常的观念,并把人事作为天命的补充。他强调统治者要明德慎罚、敬天保民,只有这样才能获取天的保佑。他认为,“天畏_忱,民情大可见。”(《尚书·康诰》)治理国家就要像医治疾病一样谨慎从事,上天是否保佑,只有通过民情才可体现。因此,“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统治者应该时刻关注民情,从民意中体察天命。周公开启了后世民本思想的先河。 孟子继承了周公的思路,把天命和人事结合在一起,而在实际上把重点转移到了人事方面。在和万章的对话中,他说: “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孟子·万章上》) “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孟子·万章上》) 孟子认为,天命和民意是君主权力正当性的来源。如何验证君主权力的正当性呢?孟子指出,让他主持祭祀,百神享之,说明天接受他;让他管事,事情能管好,百姓能安宁,这是人民接受他。但这两者中只有民意是具有操作性和实在性的。孟子引用《尚书·泰誓》的话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因此统治者必须关注人民,从民意而得知天命,由体察民众而获得上天的保佑。孟子实际上肯定了民意是君主权力正当性的主要来源。 因此孟子主张君主应重民爱民,与民同乐;制民之产,以礼乐教化民众;关注民生,做好社会保障工作。这一整套获取民心的措施就是仁政。仁政和民本是一体之两面。仁政是民本思想的必然结论,重民、爱民则是仁政的核心内容。从民本的立场出发,必然要求君主实行仁政,而只有行仁政的君主才是合格的君主。 2、民意是君主力量之所在 民意不仅是君主权力正当性的来源,它还是君主力量之所在。孟子指出,获得民意支持的君主是不可战胜、不可抵挡的。他的这个结论是从商汤统一天下的史实得出来的。他对这段历史是这样描述的: “‘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归市者弗止,芸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 其君子实玄黄于篚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食壶浆以迎其小人;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孟子·滕文公下》) 商汤获得民意的支持,因此无往而不胜。反之,“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离娄上》)桀纣失去天下的原因是他们失去了民心。由此孟子认为,君主要想获取天下就要争取民心,而获取民心最有效的途径是行仁政,因为向往仁政是民众的本性。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孟子·离娄上》) 孟子坚信,行仁政、获民心者无敌于天下,“仁者无敌”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对齐宣王说: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_,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_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孟子·梁惠王上》) 仁政的有效性还表现在与霸道的比较中。他说: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孟子·公孙丑上》) 以霸道取天下,必须有大国作基础,而以仁政取天下,即使很小的国家也可以实行。商汤、文王都是起自小国,通过行仁政取得天下的。 孟子对于管仲式的富国之路极为不屑。在孟子的开篇,他就提出了应重义轻利,反对国家以利为目标。他对见面就问他“亦将有以利吾国”的梁惠王进行了不客气的批驳,告诉他“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上》)有一次公孙丑将他与管仲相提并论时,他大为恼火,说:“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孟子·公孙丑上》) 同样,孟子也不屑于依仗军事来统一。他认为,只要实行王政,取得天下民心,取天下易如反掌。商汤“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的理想化了的描述是孟子经常拿来论证他的“仁者无敌”主张的。在仁政面前,军事力量,特别是没有道义支撑的军事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以战争手段统一天下,既没有道义的支持,也不会有实际的功效,所以他旗帜鲜明地反对战争,认为那些善于战争的人都是罪人: 来源:国学

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还是君贵民轻?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只要把老百姓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一定能得民心。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扩展资料: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kē),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求孟子的 民贵君轻的翻译?

(孟子答梁惠王问)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孟子?梁惠王上》)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者饿死的人。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人尚且厌恶它;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那又怎么能够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孟子?梁惠王上》)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真的有这些事件吗?”孟子答:“史料中有这种记载。” 宣王问:“臣子犯上杀死君主,行吗?”孟子答:“破坏仁的人叫做‘贼",破坏义的人叫做‘残",毁仁害义的残贼,叫做“独夫”。只听说把独夫纣处死了,却没有听说是君主被臣下杀害了。” (《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说:“桀和纣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之所以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办法:获得老百姓的支,便可以获得天下。获得老百姓的支持有办法:获得民心,便可以获得老百姓的支持。获得民心也有办法:他们所希望的,就满足他们,他们所厌恶的,就不强加在他们身上。如此罢了。老百姓归服仁德,就像水往低处流,兽向旷野跑一样。所以,替深池把鱼赶来的是吃鱼的水獭;替森林把乌雀赶来的是吃鸟雀的鹞鹰;替商汤王、周武王把老百姓赶来的是残害老百姓的夏英和殷纣王。” (《孟子?离娄上》)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土谷之神次之,君主为轻。所以得着百姓的欢心便做天子,得着天子的欢心便做诸侯,得着诸侯的欢心便做大夫。诸侯危害国家,那就改立。牺牲既已肥壮,祭品又已洁净,也依一定时候致祭,但是还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民贵君轻什么意思

1、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2、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孟子《民贵君轻》翻译

“民贵君轻”现在是个成语,出自《孟子` 尽心下》。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翻译: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土谷之神次之,君主为轻。所以得着百姓的欢心便做天子,得着天子的欢心便做诸侯,得着诸侯的欢心便做大夫。诸侯危害国家,那就改立。牺牲既已肥壮,祭品又已洁净,也依一定时候致祭,但是还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民贵君轻是谁的思想

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以民为本”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之一。人类一旦进入文明社会,建立了国家,统治者如何处理与民众的关系,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为了巩固统治,安定社会秩序,当时各学派的思想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民贵君轻是哪个学派的

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孟子为法家学派的代表之一。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白话文意思是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土谷之神次之,君主为轻。所以得着百姓的欢心便做天子,得着天子的欢心便做诸侯,得着诸侯的欢心便做大夫。诸侯危害国家,那就改立。牺牲既已肥壮,祭品又已洁净,也依一定时候致祭,但是还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谷之神。”“以民为本”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之一。人类一旦进入文明社会,建立了国家,统治者如何处理与民众的关系,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为了巩固统治,安定社会秩序,当时各学派的思想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不仅儒家,包括道家、墨家以及《左传》、《国语》、《管子》等著作中,都不同程度地蕴含着“民为邦本”的思想,如《老子》中就有“爱民治国”的主张(见第10章),“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

民贵君轻是谁的思想呢?

民贵君轻是孟子的思想。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孟子·尽心下》云:“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这是因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国家;有了国家,才需要有个“君”。这就是著名的“民贵君轻”思想,许多思想史家予以高度的评价。“民贵君轻”思想来源:一是尧以下的史实和战国时期的种种政治现实。这些事实,已经足以提炼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二是孟子之前儒家的民本思想。儒家向来重民,仅《春秋》及其三传中,民本思想就极为丰富。民本思想不难升华为“民贵君轻”。如果把这二者结合起来考察,我们就可以知道,“民贵君轻”思想在当时出现,乃是历史的必然。当然,孟子认识到“民贵君轻”,并且第一个将它明确地表述出来,这功劳无论如何也是应该肯定的。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民贵君轻

民贵君轻的意思是什么?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翻译是上天生下百姓并为他们立了国君,让国君治理他们,不让他们丧失天性。出自《左传·师旷论卫人出其君》。原文节选:祁师旷侍于晋侯。晋侯曰:“卫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对曰:“或者其君实甚。良君将赏善而刑淫,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其可出乎?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匮神之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弗去何为?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朋友,庶人、工、商、皂、隶、牧、圉皆有亲眼昵,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自王以下各有父子兄弟以补察其政。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庶人谤,商旅于市,百工献艺。故《夏书》曰:‘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正月孟春,于是乎有之,谏失常也。大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淫而天地之性?必不休矣。”师旷的这番议论,是针对卫国百姓驱逐了暴虐无道的卫献公而发的。卫国百姓驱逐卫献公,可以说是“水可以覆舟”的一个事例,如果站在统治者的立场,就可以说是真正的“犯上作乱”了。是不是也可以说,这是乱世之中的一线光明呢?儒家思想从来都认为国君、君子比百姓高贵,人生而有高低贵贱之分、这实际上为少数人在多数人头上作成威作福提共了依据.师旷所提出的“民贵君轻”,似乎把传统的观念颠倒过来了,强调以民为本。要为民众著想。

民贵君轻是谁提出来的?

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来的。民贵君轻的意思是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民贵君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也就是得天下民心者为天子,这对当时诸侯国国君们而言,既是启发,又是警告。孟子简介。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民贵君轻是谁的思想

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意思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扩展资料: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民贵君轻是谁提出来的

“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出自《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译文:百姓最为重要,土谷之神次之,君主为轻。所以得着百姓的欢心便做天子,得着天子的欢心便做诸侯,得着诸侯的欢心便做大夫。诸侯危害国家,那就改立。牺牲既已肥壮,祭品又已洁净,也依一定时候致祭,但是还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谷之神。《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民贵君轻是谁的思想

孟子。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出处:(孟子对梁惠王问)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

民贵君轻是谁的思想

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批判统治者横征暴敛,荒淫无度,无视人民利益,以至于“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二是强调人民的生存权,必须保证百姓“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否则,无异于“率兽而食人”的独夫民贼。三是强调统治者首先必须获得民心,并进而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石破天惊观念。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孟孙氏衰微后,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国,就是孟子的祖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受业子思(孔_,孔子之孙)之门人”;孟子没有讲他的老师的姓名,却是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子私淑诸人也。”朱熹云:“私,犹窃也。淑,善也。李氏以为方言是也。人,谓子思之徒也。”而根据《史记·孔子世家》子思的父亲孔鲤(孔子的儿子)生卒年以及鲁缪公(鲁穆公)的在位时间进行推算,孟子受业于子思是难以成立的。由此看来,孟子师从子思之门人较为妥贴。赵岐《孟子题辞》认为孟子“宿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孟子幼年和孔子一样,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孟母教子的故事,史书上记载颇多,孟母的言传身教对孟子成为“亚圣”具有巨大的作用。

民贵君轻什么意思

1、民贵君轻:人民比君主更重要,这是民本思想。 2、出处:《孟子》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3、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

民贵君轻什么意思?

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扩展资料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批判统治者荒淫挥霍,无视人民的生存权,以至于“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二是强调人民的生存权,必须保证暴行首先“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否则无异于“率兽而食人”的独夫民贼。三是强调统治者首先必须获得民心,并进而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的观念,把民本思想升华到一个相当自觉的政治道德境。孟子说:“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即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这里所说,实际涉及到了君王、政权、民众的关系。照孟子的说法,在社会的政治结构中,有民、天子、诸侯、大夫几个方面。社稷是祭祀古神土神之处,如果以洁净的供品按时祭祀,却仍不能免去水旱灾害,就应该变置它。社稷是一个政权的象征。这实际是说,一个政权不能起到它应起的作用,就可以改变它。一个人得到诸侯的喜欢,就可以做大夫。一个人得到天子的喜欢,就可以做诸侯。在这层层结构中,天子具有最高的地位。但是他只有得到民众,才能做天子。如果天子失去了民众,才能做天子。如果天子失去了民众,也就做不成天子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_民贵君轻

“民贵君轻”的意思是什么?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意思是民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之,君主为轻。君的地位与权力是民赋予的,没有民就没有君,君怎么可以与民相提并论呢?社稷是一个国家存在的基础,很难设想一个国家可以既没有山川大地,又没有五谷物产,也没有宪法制度。一个国家死掉个把国君,仍然不失为一个国家;若是没有了社稷,国家也就不存在了。扩展资料:有必要提出的是,“民”是一个集合概念,“民”作为一个集合的整体是贵的,重于国君的,但“民”当中的每一个个体,普普通通的一介小民又怎么样呢? “民”这个整体,正是由一个个的个体组成,每一个个体都是应当受到尊重,正如当今社会,提倡民主,提倡平等,提倡包容,提倡多样性。正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当一个个体的“民” 与“君”相比,就应当是平等了,因为国君,也是一个个体的民。因此说个体之民,轻与君是不恰当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贵君轻什么意思?民贵君轻怎么读?

民贵君轻什么意思?民贵君轻怎么读? 参考答案: 拼音:mín guì jūn qīng,简 拼:mgjq 成语解释:人民比君主更重要。这是民本思想。 成语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成语例句:他劝国王行仁政,王天下,虽然也包含着‘ 繁体写法:民贵君轻 成语语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the people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ru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