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蹈

阅读 / 问答 / 标签

锅庄民族舞蹈的典型特点

关于锅庄民族舞蹈的典型特点   锅庄是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一种喜闻乐见的歌舞形式,普米族、羌族、藏族等民族都有各自不同风格的锅庄表现形态。下面由我搜索整理的几种锅庄民族舞蹈的典型特点,欢迎参考阅读,希望你喜欢。   一、锅庄简介   锅庄,简单来说,是一种炊具,三块石头围着一堆火,石上支锅烹调煮食,这便是火塘,三块石头便是锅庄或锅庄石。在我国西南地区,它不仅是藏族、羌族,还是彝族、苗族、普米族等各民族群众普遍使用的炊具,锅庄歌舞之名大概就是围绕这种炊具绕圈而边歌边舞而来。因为各个民族的锅庄舞有不同的特点,即使在藏族内部不同地区锅庄也不尽相同。   二、几种锅庄民族舞蹈的典型特点   1.普米锅庄“搓蹉”   普米锅庄“搓蹉”是流行于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通甸、河西、金顶、石登、啦井等乡镇普米族聚居村寨的一种民间自娱性舞蹈,舞步节奏欢快,动作幅度洒脱。“搓蹉”舞表演过程中,当男领舞者用四弦伴奏时,另一女领舞者用羊皮折叠敲打,起到击鼓作用,所以“搓蹉”舞又称为羊皮舞或四弦舞。“搓蹉”舞的队形变化、舞步花样较多,队形有半圆圈、单圆圈、双圆圈,起舞者手拉手逆时针方向跳;若围成双圆圈,同向跳或反向跳都可以。队形变化有对跳、开门、钻孔、翻身、二龙吐水、满天星等。舞步有蹭跺、跨步、退步、上前等,速度一般为中速,速度慢时,舞步柔和轻盈;速度快时,舞步粗犷豪放。“搓蹉”舞脚步的动作较多,膝部自然弯曲而又有弹性,而手部的动作较少,一般只有搭肩、扣手等,上身动作有前俯、后仰、收腹、挺胸、侧身等。“搓蹉”舞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的限制,每逢走亲访友、男婚女嫁、传统节日等集会时,在山野河谷、牧场、庭院,少则十几人,多则成百上千人,不分男女老少,不论民族,围着篝火,边歌边舞,通宵达旦,彻夜欢腾。   2. 羌族锅庄   羌语的“圆圈舞”本应称作“洒朗”,但因随藏俗现在被人们几乎都称作了“锅庄”。羌族“锅庄”的种类很多,有供老人跳的“老年锅庄”、有礼仪性的“迎客锅庄”、还有顾名思义属于未婚男女的“青年锅庄”等等。“锅庄”舞的队形基本呈圆圈状,但有封口与不封口之分;男女分段站位和间隔站位的区别。舞队所采用的形式和名称,多根据为舞蹈伴唱的歌曲内容而定。羌族舞蹈基本由舞者自己边唱边跳,少有乐器伴奏。速度和节奏取决于歌词内容和舞者的情绪。在四川黑水县羌族还有专门的女子锅庄,其舞蹈形式和语汇雷同于藏族“锅庄”,但又远比藏族“锅庄”动作幅度大,速度快,转身多,其优美程度简直可以称作表演性舞蹈。而极为罕见的是,姑娘们经常面向圈外作舞,以展现每人婀娜的身姿和青春的娇媚。   3.莎木春藏族古典锅庄   “莎木春”是自唐宋延承到现在的藏族古典锅庄舞。已逾八九百到上千年历史了。过去的岁月里除个别特殊情况外,莎木春活动从未间断过。“莎木春”藏语,意为广场盛会。其主要道具是“巴东”,即用皮制作的鼓,鼓的两边系有鼓锤。在跳莎木春舞时,一定要持巴东鼓,一边跳,一边唱,一边摇动巴东鼓,不时有轰鸣悦耳的声响,场面热烈,还要燃起冲天篝火,众人围着篝火跳舞。莎木春主要流传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以东的藏巴哇地区和以西、以北的民族地区,但历史上流传面还要宽些。   4.中甸藏族锅庄舞   中甸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在迪庆地区,有的地方称锅庄为“卓”(即舞蹈),有的地方称“擦拉伙”(意即玩艺)。它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之前。它是随着藏族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在这里,锅庄舞有“擦尼”(古旧锅庄)和“擦司”(新锅庄)之分。擦尼相传在吐蕃祖孙二法工时就已流传于迪庆,反映了奴隶制社会和原始宗教形态,带有祭祀性质。宗教界和老年人大都喜爱擦尼,歌词内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较古老,跳这种舞时,只能唱专用歌词,不能改动,舞蹈一般都具有缓慢、稳健、古朴、庄重的特点。擦司的"歌词内容、舞姿等都比较灵活,反映生产劳动,擦司是青年人喜爱的歌舞,青年人通过擦司歌词中的比喻配对来表达相互爱慕的情意。   锅庄舞(特别是擦尼)的歌词,有一套比较严谨奇妙的排比和比喻规律。唱词规律是唱人必唱日、月、星,唱人必唱帝、佛、智者,唱地方必唱北京、拉萨和家乡。这种固定式格式在擦尼歌词中最为突出,擦司歌词亦采用这种固定格式,但可以灵活运用,即兴编唱,任意发挥。   德钦一带的锅庄舞自始至终有严密的顺序,一般程序为:仪瓦(锅庄序歌)、央卓(招福锅庄)、思卓(迎宾锅庄)、堆卓(赞颂锅庄)、宗卓(相会锅庄)、主卓或彰卓(辞别锅庄)、卦卓(挽留锅庄)、扎西巨(锅庄结尾歌)。其中除序歌和尾歌外,每个程序的锅庄都有数调或数十调曲子,但跳唱必须按程序来进行,跳完这道程序后再跳下一道程序。   5.马尔锅庄   “马尔锅庄”流行于四川省小金县崇德乡马尔村一带,它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二世纪之前,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这门艺术处处呈现出嘉绒藏族文化特质的审美功能。在嘉绒藏语中,锅庄叫做“达尔嘎”,意为“跳舞”之意。锅庄又有大锅庄和小锅庄之分。“马尔”大锅庄是将嘉绒地区的民间舞蹈,根据固定的内容按一定程序进行编排表演。舞蹈步伐有固定的形式和鲜明的特点,其舞步缓慢,舞姿端庄稳健,情绪含蓄虔诚,具有浓郁的藏族礼仪舞蹈的风格。大锅庄主要用于重大的活动仪式,有庆贺婚礼、欢庆节日等。大锅庄的表演都有入场式、开坛仪式、锅庄表演三个部分;小锅庄的形式则带有随意性,它是嘉绒先民们用以抒发思想感情,消除疲劳和空寂的歌舞形式。小锅庄不拘时间、地点的限制,属于民间自发性的娱乐活动,最能充分体现“马尔”人民的真实感情。歌词多以劳动、生活、爱情及自然风光、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题材为主。只要有二人以上,便可相向而舞。 ;

作文题目民族舞蹈——锅庄

我与锅庄舞 对于从小生活在草原地区的我来说,锅庄舞已经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事物了。也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我和锅庄舞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我第一次接触锅庄舞,还是幼儿园的时候。那时候我看到藏族同胞们在草原围成一个一个的圈,跳着优美的舞蹈。那优雅的舞姿,那动听的音乐,还有洋溢在他们的幸福笑容深深地打动了我。从那时起,我就深深地喜欢上了它,迫不及待的想要学习它,然后融入其中,和他们一起跳着欢快的舞蹈。 终于,苍天不负有心人。那一年的六一,老师教我们跳了锅庄舞,伴着欢快的音乐,和小朋友们围着圈跳着欢快的舞蹈,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也是从那时起,锅庄舞也就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考上大学之后,我想我可能不会再那么轻易地接触它了,心里不免有些失落。可是当我听说兰大有民族体育舞蹈课时,我不由得兴奋起来,毫不犹豫的选了这门课。可是当我上了这门课时,才知道自己对锅庄舞的了解还很浅薄。对锅庄舞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锅庄舞的起源可上溯至公元七世纪之前,有着悠久的历史。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  “天  上有多少颗星,果桌就有多少调;山上有颗树,果桌就有多少词;牦  牛身上有多少毛,果桌就有多少舞姿” ,这是人们对“果桌舞”的  赞誉。它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起源于西藏,分布于西藏昌都、  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该舞蹈动作有力,舞姿矫健奔放,有模拟禽兽的动作,如模拟山鹰的各种  形态。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  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  “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在迪庆香格里拉,有的地方称锅庄为“擦拉”(意为玩艺),在部分地方称锅庄为“卓”(意为舞蹈)  。它是随着藏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因此,  锅庄舞有  了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酿酒等劳动歌舞,有颂扬英雄的歌舞,有表现藏族风俗习惯、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歌舞。

锅庄民族舞蹈的典型特点

  一、锅庄简介   锅庄,简单来说,是一种炊具,三块石头围着一堆火,石上支锅烹调煮食,这便是火塘,三块石头便是锅庄或锅庄石。在我国西南地区,它不仅是藏族、羌族,还是彝族、苗族、普米族等各民族群众普遍使用的炊具,锅庄歌舞之名大概就是围绕这种炊具绕圈而边歌边舞而来。因为各个民族的锅庄舞有不同的特点,即使在藏族内部不同地区锅庄也不尽相同。   二、几种锅庄民族舞蹈的典型特点   1、普米锅庄“搓蹉”   普米锅庄“搓蹉”是流行于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通甸、河西、金顶、石登、啦井等乡镇普米族聚居村寨的一种民间自娱性舞蹈,舞步节奏欢快,动作幅度洒脱。“搓蹉”舞表演过程中,当男领舞者用四弦伴奏时,另一女领舞者用羊皮折叠敲打,起到击鼓作用,所以“搓蹉”舞又称为羊皮舞或四弦舞。“搓蹉”舞的队形变化、舞步花样较多,队形有半圆圈、单圆圈、双圆圈,起舞者手拉手逆时针方向跳;若围成双圆圈,同向跳或反向跳都可以。队形变化有对跳、开门、钻孔、翻身、二龙吐水、满天星等。舞步有蹭跺、跨步、退步、上前等,速度一般为中速,速度慢时,舞步柔和轻盈;速度快时,舞步粗犷豪放。“搓蹉”舞脚步的动作较多,膝部自然弯曲而又有弹性,而手部的动作较少,一般只有搭肩、扣手等,上身动作有前俯、后仰、收腹、挺胸、侧身等。“搓蹉”舞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的限制,每逢走亲访友、男婚女嫁、传统节日等集会时,在山野河谷、牧场、庭院,少则十几人,多则成百上千人,不分男女老少,不论民族,围着篝火,边歌边舞,通宵达旦,彻夜欢腾。   2、羌族锅庄   羌语的“圆圈舞”本应称作“洒朗”,但因随藏俗现在被人们几乎都称作了“锅庄”。羌族“锅庄”的种类很多,有供老人跳的“老年锅庄”、有礼仪性的“迎客锅庄”、还有顾名思义属于未婚男女的“青年锅庄”等等。“锅庄”舞的队形基本呈圆圈状,但有封口与不封口之分;男女分段站位和间隔站位的区别。舞队所采用的形式和名称,多根据为舞蹈伴唱的歌曲内容而定。羌族舞蹈基本由舞者自己边唱边跳,少有乐器伴奏。速度和节奏取决于歌词内容和舞者的情绪。在四川黑水县羌族还有专门的女子锅庄,其舞蹈形式和语汇雷同于藏族“锅庄”,但又远比藏族“锅庄”动作幅度大,速度快,转身多,其优美程度简直可以称作表演性舞蹈。而极为罕见的是,姑娘们经常面向圈外作舞,以展现每人婀娜的身姿和青春的娇媚。   3、莎木春藏族古典锅庄   “莎木春”是自唐宋延承到现在的藏族古典锅庄舞。已逾八九百到上千年历史了。过去的岁月里除个别特殊情况外,莎木春活动从未间断过。“莎木春”藏语,意为广场盛会。其主要道具是“巴东”,即用皮制作的鼓,鼓的两边系有鼓锤。在跳莎木春舞时,一定要持巴东鼓,一边跳,一边唱,一边摇动巴东鼓,不时有轰鸣悦耳的声响,场面热烈,还要燃起冲天篝火,众人围着篝火跳舞。莎木春主要流传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以东的藏巴哇地区和以西、以北的民族地区,但历史上流传面还要宽些。   4、中甸藏族锅庄舞   中甸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在迪庆地区,有的"地方称锅庄为“卓”(即舞蹈),有的地方称“擦拉伙”(意即玩艺)。它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之前。它是随着藏族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在这里,锅庄舞有“擦尼”(古旧锅庄)和“擦司”(新锅庄)之分。擦尼相传在吐蕃祖孙二法工时就已流传于迪庆,反映了奴隶制社会和原始宗教形态,带有祭祀性质。宗教界和老年人大都喜爱擦尼,歌词内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较古老,跳这种舞时,只能唱专用歌词,不能改动,舞蹈一般都具有缓慢、稳健、古朴、庄重的特点。擦司的歌词内容、舞姿等都比较灵活,反映生产劳动,擦司是青年人喜爱的歌舞,青年人通过擦司歌词中的比喻配对来表达相互爱慕的情意。   锅庄舞(特别是擦尼)的歌词,有一套比较严谨奇妙的排比和比喻规律。唱词规律是唱人必唱日、月、星,唱人必唱帝、佛、智者,唱地方必唱北京、拉萨和家乡。这种固定式格式在擦尼歌词中最为突出,擦司歌词亦采用这种固定格式,但可以灵活运用,即兴编唱,任意发挥。   德钦一带的锅庄舞自始至终有严密的顺序,一般程序为:仪瓦(锅庄序歌)、央卓(招福锅庄)、思卓(迎宾锅庄)、堆卓(赞颂锅庄)、宗卓(相会锅庄)、主卓或彰卓(辞别锅庄)、卦卓(挽留锅庄)、扎西巨(锅庄结尾歌)。其中除序歌和尾歌外,每个程序的锅庄都有数调或数十调曲子,但跳唱必须按程序来进行,跳完这道程序后再跳下一道程序。   5、马尔锅庄   “马尔锅庄”流行于四川省小金县崇德乡马尔村一带,它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二世纪之前,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这门艺术处处呈现出嘉绒藏族文化特质的审美功能。在嘉绒藏语中,锅庄叫做“达尔嘎”,意为“跳舞”之意。锅庄又有大锅庄和小锅庄之分。“马尔”大锅庄是将嘉绒地区的民间舞蹈,根据固定的内容按一定程序进行编排表演。舞蹈步伐有固定的形式和鲜明的特点,其舞步缓慢,舞姿端庄稳健,情绪含蓄虔诚,具有浓郁的藏族礼仪舞蹈的风格。大锅庄主要用于重大的活动仪式,有庆贺婚礼、欢庆节日等。大锅庄的表演都有入场式、开坛仪式、锅庄表演三个部分;小锅庄的形式则带有随意性,它是嘉绒先民们用以抒发思想感情,消除疲劳和空寂的歌舞形式。小锅庄不拘时间、地点的限制,属于民间自发性的娱乐活动,最能充分体现“马尔”人民的真实感情。歌词多以劳动、生活、爱情及自然风光、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题材为主。只要有二人以上,便可相向而舞。

傣族的民族舞蹈是什么

傣族民族舞蹈应该是孔雀舞。

跟傣族泼水节有关的民族舞蹈是什么

孔雀舞是典型的傣舞

关于民族舞蹈与形体舞蹈的区别?

民族舞蹈是一种起源于人民生活中的肢体动作语言,以日常活动抽象化为表现形式。亦可称为土风舞、民俗舞蹈或国际民俗舞蹈。不同于着重表演的芭蕾舞或是制式化的运动舞蹈,土风舞源自于各国不同环境、生活及风俗,与各国的特色音乐服装也有相互的搭配,表现形式十分丰富。形体是指人体的外在表现,它是一门艺术,人体只有在四肢、躯干、头部及头部五官的合理配合下才能显示出姿态美、体态美、线条美和外部形态与内部情感的和谐统一美。舞蹈则是不但要做动作还要表达一定的内涵,就是所谓的舞蹈感觉和肢体语言,二者结合在一起就是形体舞蹈,显而易见就是动作一定不要很复杂,但又有一定的内涵,重在培养气质,就是当别人看见你,会给人一种高雅,舒服,很有活力的感觉。

关于民族舞蹈与形体舞蹈的区别?

你好、民族舞专业性更强一些,形体舞蹈只是简单开范儿、每个民族都会涉及、但不会深入的研究练习。望采纳

关于民族舞蹈与形体舞蹈的区别?

民族舞蹈是一种起源于人民生活中的肢体动作语言,以日常活动抽象化为表现形式。亦可称为土风舞、民俗舞蹈或国际民俗舞蹈。不同于着重表演的芭蕾舞或是制式化的运动舞蹈,土风舞源自于各国不同环境、生活及风俗,与各国的特色音乐服装也有相互的搭配,表现形式十分丰富。形体是指人体的外在表现,它是一门艺术,人体只有在四肢、躯干、头部及头部五官的合理配合下才能显示出姿态美、体态美、线条美和外部形态与内部情感的和谐统一美。舞蹈则是不但要做动作还要表达一定的内涵,就是所谓的舞蹈感觉和肢体语言,二者结合在一起就是形体舞蹈,显而易见就是动作一定不要很复杂,但又有一定的内涵,重在培养气质,就是当别人看见你,会给人一种高雅,舒服,很有活力的感觉。

关于写民风民俗的作文,但得是这民族舞蹈的

民族舞蹈是代表各个民族的风格特征,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汉族民间舞、藏族舞、蒙古族舞、 *** 尔族舞、傣族舞、彝族舞、朝鲜族舞,这七种民族舞。 一、汉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 汉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在民间中广为流传的有龙舞、狮舞、灯舞、绸舞、秧歌等等。 现经专家整理加工已进入课堂的有东北秧歌、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 二、 藏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在素称“世界屋脊”的我国西部青藏高原上,生活着能歌善舞、具有悠久歌舞传统的 *** 族。 几百万藏族同胞勤劳、纯朴,善于以歌抒怀,借舞抒情。 银白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莽原,正好引吭高歌,河谷飞平坦的坝子上可以尽情欢舞。 大 自然 造就了藏族人民优美的歌喉、矫健的体魄,悠久的 历史 文化和豪迈的现实生活则是他们即兴歌舞创作的源泉。 人民在歌舞中欢庆佳节,也在歌舞中祭祀祈祷,用歌舞来伴随劳动,也以歌舞赞美爱情与生活,歌舞活动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因而 *** 舞蹈与歌唱 艺术 密切结合,以歌中有舞、舞中有歌的独特艺术风格著称。 三、 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息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大草原上,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由于长期的游牧狩猎生活和受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蒙古族与其他东方民族差异很大,形成了强悍、矫健的体魄和桀骜不驯、勇往直前的性格,同时也创造了富有草原文化气息的、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草原游牧舞蹈――蒙古族舞。 他们的民间舞蹈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节奏欢快,具有粗犷、剽悍、质朴、庄重的鲜明特点,洋溢着来自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呈现出一派豪放与自信的“天之骄子”的气概。 四、 *** 尔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中国 *** 尔族自古居住在中国的西北部新疆,它是我国最大的省区之一,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艺术遗产,其中歌舞艺术更是绚丽多姿,因此自古以来即以“歌舞之乡”著称。 *** 尔族舞蹈与其他民间舞蹈一样来自于生活。 *** 尔族人民早先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大草原上,后移居至西域(今新疆),由草原牧骑生活 发展 到地区的农业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信奉过萨满、摩尼、佛、 *** 等宗教。 这种 经济 生活和宗教文化在 *** 尔族舞蹈中留下了多重的文化印迹,使之既有历史中《胡腾》、《胡旋》的风韵,又有萨满跳神的姿态;既有古波斯、 *** 舞蹈的神态,又有邻近民族舞风的余味。 *** 尔族舞蹈在继承古代鄂尔浑河流域和天山回鹘族乐舞的传统基础上,又吸收古西域乐舞的精华,经过历代新疆各族人民的艺术创造和长期发展与演变,不断追求完善,形成具有多种形式和特殊风格的深受人民喜爱的民间舞蹈艺术。 五、傣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傣族主要聚居在我国西南地区云南省西双版纳和德宏自治区以及耿马、孟连自治县等地,那里江河纵横、绿树繁荫,蕴藏着许许多多天然的美丽。 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的哺育熏陶下,以及随着社会发展和中原文化和南亚文化的影响,傣族民间舞蹈逐渐形成极具东方韵味的艺术风格。 六、彝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彝族人民居住在我国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他们能歌善舞,有着丰富多彩的舞蹈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就有“烟盒情”、“打歌”、“罗作舞”、“阿细跳月”、“四弦舞”、“花鼓舞”、“铜鼓舞”等等。 解放以后,在广大舞蹈工作者的努力下,彝族舞蹈也获得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成为祖国文化百花园的一朵绚丽的鲜花。 七、朝鲜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等地的朝鲜族人民,勤劳朴实,能歌善舞。 他们自古从事农耕劳动,酷爱大自然。 他们特别喜爱白鹤,把白鹤作为长寿、幸福的象征。 这种民族性格与审美观直接体现在他们的歌舞中,便形成了潇洒、典雅、含蓄、飘逸的独特风韵。 朝鲜族传统舞蹈种类繁多、风采各异,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就有“扇子舞”、“纱绢舞”、“农乐舞”、“假面舞”、“长鼓舞”、“钗舞”、“剑舞”、“拍打舞”等十多种。 新中国建立以后,在舞蹈艺术家们的努力下,许多民间传统舞蹈被整理创作成为优秀节目,在群众中广为传播。 我们可以在舞蹈《顶水舞》、《淘米舞》、《喜悦》、《长白瀑布》等节目中,看到身穿小巧短衣、下着拖地长裙、襟垂飘带的朝鲜族姑娘们翩然起舞的优美形象,在宛若鹤群展翅的舞姿中蕴藉着生生不息的朝鲜民族精神。 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 舞蹈不仅娱乐了大家的文化生活,也成为当前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精神需求,还起宣传教育的社会作用,下面来谈谈汉族民间舞的作品赏析。 汉族民间舞蹈就拿《红绸舞》来说,此创作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不久,作品以民间传统舞形式表达了亿万人民翻身作主的喜庆心情,体现了工农大众扬眉吐气、欢欣鼓舞的时代精神。 编导在民间秧歌的基础上,注入弹跳的律动,加强动作的热烈欢快的情绪;道具红绸大小8字、横波、立波、肩圈、大车轮的展开,形成了丰富生动、多彩多姿的流动造型;蹦子、射雁、翻身、倒踢紫金冠等传统戏曲语汇的纳入,更增强了整个舞蹈的 艺术 表现力。 构思的特点:(1)主次分明,领舞无论在长绸动作难度或空间上都占有突出的地位;(2)热闹而有序,台前、中、后方各成一体,看似杂沓纷乱,却又秩序井然;(3)画面设计别致。 《红绸舞》的服装道具,亦见匠心。 作为主要道具的红绸,时而扎成火炬状,时而打开,将编导的意图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服装方面,绿衣与红绸在色彩上形成互补,白衣、黑鞋又与红绸相互映衬,使得整个舞蹈在色调上鲜明开朗,富有层次感。 因此我们说,任何艺术作品都离不开接受与鉴赏。 舞蹈艺术也一样,舞蹈艺术鉴赏作为一种精神的审美活动,是舞蹈艺术家与观众、舞蹈活动与社会之间的桥梁,是检验作品社会功能的重要途径,更是舞蹈作品实现其价值的主要依托。 只有经过千百万人的鉴赏,才能最终使其成为现实的艺术,实现自己的价值:改造社会、教化人心、从而获得艺术生命。 可以这么说,艺术创造者之需要鉴赏者,正犹如千里马之于伯乐。

民族舞蹈考级各个等级的要求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考级第一级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考级第二级 小熊舞(儿童舞蹈)小红扇(安徽花鼓灯) 西瓜(儿童舞蹈)吐泡泡的小鱼(傣族) 球球操(儿童舞蹈)蝌蚪变青蛙(儿童舞蹈)打花巴掌(汉族风格)划船(客家) 小蜗牛(儿童舞蹈)捉迷藏(儿童舞蹈) 我的小小手(儿童舞蹈)老鹰捉小鸡(汉族风格) 飞吧小蜜蜂(蒙族风格)燕儿飞(蒙族风格) 数星星(儿童舞蹈)拔河(儿童舞蹈) 我是小画家(儿童舞蹈)蹦蹦兔(儿童舞蹈) 小鸡啄米(汉族风格)小小运动员(儿童舞蹈)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考级第三级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考级第四级 小丫丫(哈尼族)剪羊毛(蒙族) 小鼠上灯台(汉族)扭扭舞(苗族) 跳皮筋(儿童舞蹈)花皮球(东北秧歌) 抓包(云南花灯)小木偶(儿童舞蹈) 企鹅(东北)踢毽子(藏族) 花手绢过家家(东北)踩水乐乐(水族) 小鸭嘎嘎(苗族)鼓儿咚咚响(汉族) 小小服装设计师(儿童舞蹈)快乐的小鸟(达斡尔族) 小象洗澡(傣族)会唱歌的盘子(维族) 长辫子( *** 尔族)渔家欢歌(客家族)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考级第五级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考级第六级 小骑手(蒙族)池塘里的小青蛙(汉族) 彩绸飞舞(东北秧歌)欢腾腰鼓(河北秧歌) 腊梅花开(河北秧歌)跷跷板(朝鲜族) 亮装之舞(傈僳族)打柴舞(黎族) 弄钱鼓(闽南地区)新年来到(汉族) 打歌(彝族)挤奶员(蒙族) 天山云步(哈萨克族)抛绣球(苗族) 小卜少(傣族)花伞(云南花灯) 狩猎娃娃(鄂伦春族)渔趣(傣族) 尝葡萄(维族)吉祥如意(畲族)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考级第七级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考级第八级 雅鲁藏布江的浪花(藏族踢踏)花棍飞舞(汉族风格) 小雨滴(安徽花鼓灯)团团扇(满族) 小马蹄(蒙古族)丢手绢(东北秧歌) 小格格(满族)大雁(蒙族) 戏鼓仔(广东地区)小小嫚(山东胶州秧歌) 鸭子戏水(苗族)绕三灵(白族) 小放牛(河北拉花)踏踏踏(藏族踢踏) 铃鼓舞( *** 尔族)漓江小阿妹(壮族) 戏蝶(东北秧歌)采蘑菇的小姑娘(彝族) 阿美队舞(高山族)皮影娃(河北唐山皮影)

少儿民族舞蹈基本功训练

这篇《少儿民族舞蹈基本功训练》是 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民族舞蹈基本功训练一:   基本功是指一个舞者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内在、外在及素质和能力的体现)和掌握一些基本技术、技巧动作的能力水平,是考查一个舞者是否具备学习和从事 舞蹈 专业的基本条件的主要途径,在舞蹈专业面试中基本功的测试是基础要求,也是必不可少的测试内容。   基本功的特性决定了它不是先天由来的,而是经过基础训练所达到的一种结果。因为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条件特征,对基本功的掌握也分为不同的程度,   所以对于舞蹈专业的考生来说,基本功的测试就要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为了这一目的,必须要进行基本功的训练。   外在条件是指人的基本条件,包括身高、体重、比例、外形等先天素质条件和要从事舞蹈专业动作学习的基础条件———“软开度”这一先天或后天素质条件;内在条件是指单纯从外表、外形看不出来的舞者所具有的能力。具体包括:肢体形态的协调能力、动作理解与控制能力和基础的弹跳能力。前者是对专业门面的一种要求;而后者是对从事舞蹈专业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必备的条件。   一,先天条件   [测试目的]选拔具有良好身体外形条件的考生,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师资教育形象。   [测试内容]身高、体重、比例、外形。   (1)身高:一般在1.60米以上(允许向下浮动1~2厘米),如有特殊条件应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处理。   (2)体重:应低于或接近与身高相符的标准体重,以保证具有良好的身体条件。   (3)比例:要求头、颈、肩及上下肢的比例要协调,不低于标准身体比例要求。   (4)外形:要求五官端正,气质较好。这是从事教育专业所必备的基本条件之一。   二,软开度   (1)前腿   [测试目的]考查考生的前腿部韧带开合和柔韧程度。   [测试内容]前腿的搬、控、踢。   [训练方法]压腿、踢腿。   [训练步骤]   压腿,其一:地面训练:此方法便于基础较差的同学进行前腿的韧带训练。由于此训练方法的特性所致,使训练方法简便而且规范,是行之有效的基础训练方法。姿态:   A 坐卧在地面上、双腿伸直并拢、膝关节下压、脚背绷紧外旋,要求绷脚压前腿,主要是针对前腿韧带、大腿外侧肌肉的训练。首先按照规定的姿态做好准备动作。脚背绷紧,脚后跟并拢大脚趾外旋,向下绷紧。用手抓住两只脚的脚心位置,手背相对。靠上半身的上下运动拉伸前腿韧带。每十次为一组,用上半身去贴服前腿,拉控韧带一次。   B坐卧在地面上,双腿伸直并拢,膝关节下压,勾脚,脚跟离开地面,要求勾   脚压前腿,主要是针对前腿韧带中间区域的肌肉训练。   按照规定的姿态,做好准备。双脚先并拢,然后从脚后跟开始努力上抬,勾脚离开地面,同时脚掌、脚趾部位也要勾足。  用双手抓住两只脚的脚前掌位置,手背向上。   靠上半身的上下运动拉伸前腿韧带。   每十次为一组,用上半身贴服前腿,拉控韧带一次。   [重点难点]勾脚、绷脚进行的训练所拉伸的不是同一组肌肉及韧带,所以姿势的正确与否尤为重要,并且要求同学具有勾脚、绷脚及运用脚背的基本素   质。   [常见问题]膝关节容易弯曲,在训练时,要注意膝关节的下压与控制,尽量避免膝关节弯曲。背容易弓起,从而不能充分的拉伸前腿韧带,所以在压腿前,一定要保持好的坐姿,真正做到从尾椎骨发力,沿脊柱到胸腰,尽量保持竖直,保持好状态之后用胸腰向前努力贴靠。   民族舞蹈基本功训练二:   把杆训练。此训练通用于各种程度的学生;有利于正确地调整前腿训练的姿态,增加姿势的美感。此训练具有一定规范的要求,是常用的训练方法。姿态:以单手扶把压前腿为主,指身体直立的情况下,与把杆构成一定的角度,被压腿斜搭在把杆上的动作。亦分为绷脚和勾脚两种形式。   A绷脚:   面向把杆,身体与把杆大约成60度,身体保持正直。   靠近把杆的内侧,手轻轻搭在把杆上,脚下成一位站好。   外侧腿搭在把杆上,脚背、大腿内侧肌向外翻,绷脚外旋。   主力脚和胯都保持不动,使被压腿与胯部成90度。   外侧手成三位手型,靠上身的上下运动拉伸前腿韧带。   B勾脚:   前两项与绷脚训练步骤相同。   外侧腿搭在把杆上,变成勾脚位。   外侧手握住被压腿的前脚掌向里拉伸。   [重点难点]胯部与被压腿的角度的控制。是训练的关键,针对一些同学练功方法不规范所导致的前、旁不分的情况,应重点调整和规范。   [常见问题]主力脚的方位容易出现角度不够和上半身容易出现背部弯曲的情况。要避免出现上述情况,就要先摆好要求的角度及姿态,按照运动的路线   循序渐进进行练习,不应追求表面上的效果。比如:片面强调头与腿的距离,而没有达到实质训练效果。所以,刚开始练习时,必须要保持背部直立和发力的有序性。从而更有利于规范和调整前腿韧带和肌肉的练习。   脱把训练:此方法适用于基础较好或想增加训练强度的同学进行前腿训练。更有利于前腿韧带以及肌肉的延长性拉伸。   姿态:   A地面上的高垫压腿,一条腿贴地面,另外一条腿搭在垫高物上,腿张开成直线。   先把后侧腿蜷曲,前腿开胯伸直,搭在大约小腿高度的垫高物上(垫高物的高度因人而异)。   再把后腿伸直,前后成直线位置。   双手亦可撑地或抱膝,靠动力下压。   B身体面向墙壁或屏障,主力腿站直,另外一只腿搭墙壁,腿伸直成和墙壁平行的位置走向。   主力腿站直,脚下成一位脚型站立。  把要压的腿抬起,搭墙壁上,把腿拉直。   上下保持直线方向。   若要增大强度,可以把主力腿向墙壁的反方向掰。   手拉脚心或脚跟的位置,靠身体动力内压。   [重点难点]控制身体的位置与角度。尚未达到一定水平的同学,先不采取这种训练或是以把杆为屏障做把杆内的高压腿,或是把杆上的大压腿来增   加韧带拉伸强度的训练。   [常见问题]胯的位置不容易摆放,因为要压的是前腿,所以胯要尽量和前腿保持90度的关系,才能保证训练的质量,达到良好的效果。   民族舞蹈基本功训练三:   踢腿   利用腿部的踢伸来巩固其被拉伸过的韧带,增强腿部的韧性。   其一:地面踢前腿。   姿态:身体躺卧在地面上,双臂打开,脚背绷紧,腿部伸直。   一条腿贴地向远处伸绷脚。   另外一条腿用力向脸部方向踢,同时也要伸直腿。   其二:把上踢前腿。   姿态:单手扶把踢前腿。   单手扶把,身体与把杆垂直成&"度,一位脚,单臂七位手型准备。   动力腿后点地,经过一位擦地,踢起,回落时,先前点地,再经过擦地收一位。   其三:把下踢前腿。   姿态:双臂成自然七位打开,脚下一位站立   先由擦地带出一条动力腿;点地收回。   如此方法两条腿交替进行训练。   注意保持胯的不动。   [常见问题]把上、把下踢前腿时,主力腿容易出现膝关节弯曲的情况,所以要先调整好站姿提高脚下的稳定性。   旁腿   [测试目的]考查考生旁腿,腿部韧带的开合及柔韧程度。   [测试内容]旁腿的搬、控、踢。   [训练方法]压腿、踢腿。   [训练步骤]   压腿   其一:地面训练。   姿态:A一条腿向前伸直,另一条腿向后蜷曲,绷脚。   首先按规定姿态做好准备。   上身侧转向里和被压腿成180度直线。   外侧手臂拉开成三位手型,身体向下运动拉伸韧带;脚背绷紧且外旋。   B同样姿态配合勾脚。   与A要求一致。   外侧手臂成托掌位,向下运动拉伸韧带脚型为勾脚。   [重点难点]上半身的位置与姿态的控制。在进行地面旁腿的训练时,应使上半身尽量的上翻,而靠背部去贴向被压腿。   [常见问题]手的位置不规范。在训练时,手臂的位置,应放置于头部后侧,这样更有利于旁腿韧带的拉伸。   民族舞蹈基本功训练四:   把杆训练。   姿态:以单手扶把,压旁腿训练为主,身体面向把杆,被压腿斜搭在把杆上通过调整主力脚的位置使胯部与被压腿的位置在一条直线上。内侧手扶把,同样分   为绷脚和勾脚两种形式。   A绷脚:   按规定姿态准备好。   外侧手型为三位手,保持好上肢姿态,进行侧压绷脚外拉。   B勾脚:   同上准备姿势。   外侧手型为托掌位,进行侧压、勾脚。   [重点难点]上半身的控制和脚背的控制。在训练时,应注意脚背的外旋和大腿内侧肌的外翻,从而保证韧带练习的准确性。  [常见问题]在压旁腿时,容易出现坐胯的现象,从而导致收效不佳的后果;要避免这种情况就要注意,臀部的紧收与胯部的上提,这在压腿运动当中尤为重要。   脱把训练。   姿态:A地面上的垫高压腿。   和前腿脱把训练一样,先以同样的姿态打开双腿成直线。   身体侧转,向下压腿。   B竖直的高压腿。   身体直立,把被压腿放在墙壁上。   主力腿转开,使上下两条腿完全在一条直线上。   外侧手从后侧抓脚,用后背向里着力压腿。   民族舞蹈基本功训练五:   踢腿   其一:地面训练。   姿态:身体侧卧于地面,双手扶地。   主力腿保持不动,控制好体态。   动力腿在水平面范围内进行侧踢。   仍然可分为绷、勾脚两种。   其二:把上踢旁腿。   姿态:A单手扶把踢旁腿。   身体与把杆成90度角单手扶把,外侧手成二位手型。   脚下从后点地,经擦地过五位踢起,落回时先点地,再由擦地收回五位。   B双手扶把踢旁腿。   面向把杆双手扶把。   训练方法与A第二步相同。   其三:把下踢旁腿。   姿态:双臂自然打开成七位手型。   脚从后五位擦地旁踢,落回前五位。   再踢另外一条腿收前五位。   如此方法交替进行训练。   [常见问题]上身的体态保持和腿的走向与位置的控制。应尽量提高上身的控制力,保持身体正直,手臂不动。   后腿   [测试目的]考查考生后胯的开合程度。   [测试内容]后腿的搬、控、踢。   [训练方法]压腿、踢腿。   [训练步骤]   压腿:   其一:地面训练。   姿态:上肢直立成半卧式,前腿曲膝、后腿伸直。   首先按照规定姿态摆放好腿及身体的位置。   调整胯的位置,把肩膀放正,与后腿方向垂直。   后腿膝关节和脚背要面向外侧,同时腿要伸直。   在此姿态基础上,靠上身向后推挤的动力来训练后胯。   [重点难点]不容易摆放好肩的方向。在训练前后,首先检查肩与后腿所成的角度,再进行训练,才能保证良好的效果。   其二:把上训练。   姿态:A内侧腿置把杆上训练。姿态从把上压旁腿的基础转变而来。   主力脚和主力腿,同时向把杆外侧方向旋转。   上半身尽量保持直立同时外侧手三位。   靠主力腿的屈伸来完成后腿的训练。   若要增大强度,可加入腰部动作。   B外侧腿置把杆上训练。   内侧手搭在把杆上,外侧腿放于把上脚背向外。   主力脚和主力腿向把杆内侧方向旋转。   以下两项同A。   [重点难点]被压腿的放置姿态不容易掌握。要使胯部时刻保持打开,就要使腿的膝盖与脚背的面在一条线上并且向外侧翻。   [常见问题]被压腿的膝关节容易弯曲。所以在训练时要尤其重视腿部的控制,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   [重点难点]身体角度及位置的控制。在训练时,要尽量摆正胯的方向,调整主力脚的位置。   [常见问题]脚背的外旋,应时刻控制好脚背的位置。   民族舞蹈基本功训练六:   脱把训练。   姿态:   背对墙壁,双手扶地,把一条腿沿墙壁向上拉直,另外一条主力腿站直。   依靠胯部律动向内侧压挤。   增大强度可把上身立起,手扶把杆训练。   脱把训练后腿适用于基本功程度稍好点的同学,也可用于增大强度的训练方法。   踢腿   其一:地面踢后腿。   姿态:屈腿跪地,一条腿伸后,膝关节打开,脚背冲外。   按姿态做准备双手撑地。   靠腰背肌的力量带动后腿上摆与胸腰形成两头夹的姿态。   有频率的踢腿运动。   其二:把上踢后腿。   姿态:双手扶把杆,一位脚站好。   按预备姿势做好准备。   把动力腿向前擦地点前。   动力脚经过一位擦地向上带腿;落回时先点地再收回。   其三:把下踢后腿。   姿态:身体正直,脚下一位准备,手打开成七位。   同样,前点地动力腿准备。   动力腿经过擦地踢起的同时,手型由七位变为三位,同时胸腰向后展开。   [常见问题]膝关节容易弯曲。脚背容易内撇及汇脚。所以应当时刻注意和严格要求,从而提高训练的效果,保证其质量。   腰   [测试目的]考查学生腰部的柔韧性。是考查学生软度、韧度的重要内容。   [测试内容]胸腰、中腰、板腰。   [训练步骤]   其一:胸腰的训练。   双脚呈小八字位,身体直立。   手臂从前滑到上方,打开到旁。   中腰保持垂直,胸椎展开,颈椎保持。   胸腰亦可通过前曲、后伸、旁伸的方法来训练。   [常见问题]在下胸腰时,头部容易向回缩或向后仰。两种情况都是不正确的姿势,要使头部下到与平面成45度角刚好,所以要特别注意颈部的控制。   中腰的训练。   A下腰:   双脚自然站开,手臂拉直走平面滑到头顶。   胯向前顶,眼随手向下伸撑地。   大致角度保持180度。   加大强度训练时可采取多次,反复的下腰训练。   B耗腰:是指腰在一定时间保持稳定的状态。耗腰的训练,在某种姿态上配合完成,例如:大弓步,劈叉等姿态。   C甩腰:此训练可借助于把杆,亦可两人共同练习。   身体置把杆内侧,以把杆为轴向下伸。   依靠惯性用力向下摆动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   一人双手托另一人腰部。   和把杆上相同,依靠向下摆动完成甩腰。   D涮腰:是指腰经过前屈,旁伸,后伸来训练的过程。   双脚自然站开,手臂向前伸做前屈。   然后,到旁、后,再到旁,回还原位。   加大强度可在涮腰的时候配合弓步来做。   [常见问题]下中腰时,容易出现三点问题。其一,膝关节容易弯曲。其二,手臂容易弯曲。其三,头部容易向后低头,所以在进行中腰训练时,特别是下中腰时,要尽量把腿伸直,下去之后注意手臂伸直,头要向上抬,主要动臀部的方向,这样不但能够规范动作而且还能够增加动作的美感。  板腰的训练。   地面训练:   双腿打开跪地准备,双臂打开。   上肢保持直立,靠胯部的控制向下躺。   中间部分的训练:   双脚自然站开,膝关节弯曲重心前移。   上肢身体与胯在一条直线上控制下板腰。   [重点难点]做地面上的板腰时身体不能完全躺地,而是与地面有一点距离,做腰部控制,并保持上肢可以加入姿态动作。   民族舞蹈基本功训练七:   劈叉   [测试目的]快速全面地考查学生腿部肌肉的软开度情况。   [测试内容]竖叉,横叉。   [训练方法]因前部分里所涉及到的腿部训练均为其训练做准备,所以可参考,腿部训练提示。   [测试标准] 竖叉:上身保持直立的情况下,靠脚背的控制,拉开腿部韧带,下竖叉,(脚背朝外)180度为准。   横叉:手可以撑地,但下叉时保持脚面向上;有一定的控制力,160度为低标准。   习,例如:阿拉贝斯(迎风展翅)四个方向,或从古典舞的手位、脚位的配合上来训练。   [测试标准]要有完全的肢体协调能力和动作伸展性。   注:这是舞者必备的首要条件。   2动作的控制能力   [测试目的]考查学生肢体的稳定性,这也是能力的一种表现。   [测试标准]在单腿情况下完成腿部的控制。   3弹跳能力   [测试目的]考查学生,脚背及腿部的弹力及韧性。   [测试标准]起跳要达到一定的高度,落地要轻巧稳健。   注:因为能力的训练比较抽象,所以在此仅做大概的提示,能力可以在技术技巧动作里面完整、充分的体现出来。

少数民族舞蹈串词

少数民族舞蹈串词如下:1、蒙古族戏骨舞、马头琴舞、恰卜恰舞。2、傣族泼水节舞、手竿舞、勐库箩箩舞。3、哈尼族蹴鞠舞、鹰抓舞、卡嘎舞。4、壮族板凳舞、鼓舞、火把舞。5、维吾尔族踩花灯、羊羔舞、手纺舞。6、彝族麻将舞、芦笙舞、马衔舞。7、赫哲族鹿皮鼓舞、猎歌舞、火把舞。8、藏族唐卡舞、狮舞、扎西拉姆舞。9、瑶族梯田舞、剑舞、雅鼓舞。10、苗族踩堆节舞、黔东南锅庄舞、丑戏扭乐舞。11、布依族鼓舞、芦笙舞、十二朝舞。12、满族锦鲤舞、白衣舞、勇士舞。13、朝鲜族草鞋舞、钹子舞、步幅舞。14、德昂族瑰丽舞、耍龙舞、节吹舞。15、纳西族三脚踢、花鼓舞、印东世屏舞。16、畲族咽歌舞、农家舞、坐中架舞。17、鄂伦春族鹿鸣舞、鹰翅舞、羡州楼舞。18、高山族川剧舞、马张艺舞、龙船舞。19、土家族赶牛舞、磨盘舞、锅庄舞。20、阿昌族抬阔节、猪鼓舞、红粉舞。21、达斡尔族马头琴舞、蒙古族大环舞、斑鸠舞。22、侗族萨脚舞、阁兰舞、嬉戏舞。23、白族跳花板、漫川舞、踊龙舞。24、布朗族乱打舞、打箩舞、草坪舞。25、满旗舞、扇子舞、旱船漂流舞。26、黎族隔岸舞、白雕舞、建三对舞。27、鄂温克族扇子舞、火把舞、多彩舞。28、傈僳族“小田螺”、吊桥舞、十姊妹舞。29、水族朝天舞、打锣舞、黑山群舞。30、长袍歌舞、铁笛舞、吹箫舞。31、京剧舞、水袖舞、龙狮舞。32、布依山罗舞、花篮舞、黔北煌舞。33、基诺族三角舞、猜枚舞、抖花腰。34、柯尔克孜族向阳花、刀舞、响板舞。35、女儿墙、易学升舞、三毛炮舞。

民族舞蹈与民族音乐的关系

民族舞蹈与民族音乐的关系   【摘 要】 民族音乐与民族舞蹈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原始社会起,我们的祖先在劳动实践中,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就创造了劳动号子,这一民间音乐的最早形态。同时,也创造了原始巫术,这一舞蹈的最初形态。《吕氏春秋,古乐篇》中就有关于原始乐舞的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阅。”意思是说,在葛夭氏这个原始的时代,就有三人手持牛尾跳舞并唱歌的活动形式。从原始社会起,歌与舞这两种艺术形式就是紧密联系的,歌离不开舞,舞也离不开歌。有什么样的音乐,就要有什么样的舞蹈与之相配合。   本文旨在通过论述民族民间音乐与民族舞蹈的关系,论证艺术上专业分工的加强,并不能否定某种综合艺术的意义。歌舞结合的特点之所以能够保持,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需要,是表达群众情感的需要。   【关键词】 民族音乐;民族舞蹈;关系   民族民间音乐对民族舞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决定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决定了民族舞蹈的形式   一般来说,音乐可以离开舞蹈而独立表演和传承,但是,任何一种舞蹈形式都不能离开音乐,音乐是构成舞蹈的基本要素,舞蹈必须在形式上与音乐相统一,才能进一步去表现音乐,舞蹈的形式是按照音乐来设计的。在我国西南地区,有两种较为典型的舞蹈:长鼓舞和芦笙舞。长鼓舞是广西瑶族的民间舞蹈,长鼓舞以鼓声为主,舞者右手执鼓、左手敲击,边击边舞。舞蹈中,一人持鼓作连续低音,另一人在缓慢的节奏中敲击出富有变化的节奏,如:咚咚咚咚}咚u30fb咚I。出于音乐上的考虑,表演者的音乐和鼓声要音量平衡并且层次突出。因此,表演长鼓舞的人数经常为两人或四人,均为双数。所以说音乐是人们进行舞蹈布局的重要依据。还有西南苗族的芦笙舞,芦笙舞曲都由引子、主部、结尾三部分构成。引子较为短小,主部一般作多次的反复演奏,结尾多是以渐弱作为终止。因此,在芦笙舞的表演过程中,人们便利用引子部分做舞蹈表演前的准备,以舞蹈造型配合散板的`引子作为舞蹈的开始,主部用以丰富多样的舞蹈变化,因为音乐在此时通过芦笙吹奏技巧的运用,对音色和和声都给予更为丰富的变化。芦笙舞的尾声多是在舞蹈队列的渐行渐远中结束,因为芦笙舞是男子吹笙在前面走,女子跟在后面随乐声舞蹈。   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决定了民族舞蹈的情绪   在我国的北方地区――淮河以北和黄土高原。民歌的节拍多为一板三眼,有时也用一板一眼,演奏乐器多为高亢、明亮的乐器,如:板胡、唢呐,其他主要乐器有二胡等,同时北方地区的民间音乐还有热情、淳朴、喜悦的特点。在此音乐倩绪的基础上,形成了北方舞蹈的代表――秧歌舞。秧歌舞蹈在北方被称为“闹秧歌,一个“闹”字,足以表现舞蹈中蕴涵的喜悦、热烈的气氛。演员在表演时以多种表现手法将全身配合起来,尤其是手、脚动作的配合,千姿百态,各领风骚。秧歌舞具有较强的动作性适于结合音乐表演动作,更能够诠释北方民间音乐热情、喜悦的情绪。而南方地区的音乐多采用丝竹乐。丝竹乐的演奏形式是用弦乐和笙管乐合奏,同时也不用大锣大鼓之类的强烈的打击乐器。丝竹乐常用的乐器有箫、笛、笙、扬琴、琵琶、小三弦、二胡、鼓等。笛和二胡常居于主要地位,有时也用箫替代笛。丝竹乐的特点是擅长演奏柔婉、秀丽的抒情乐曲。在这种音乐影响下的南方花鼓舞蹈与北方秧歌舞蹈相比,少了情绪上的渲染和张扬,多以幽雅的舞韵、清秀的舞姿、轻巧的舞步来表现南方 “鱼米之乡”的美丽景色和美好生活。因此,音乐的基本情绪直接决定了舞蹈的清绪内涵乃至作品风格。舞蹈表演者只有在演出时,将舞蹈的情绪和音乐的情绪蹂合在一起,相互统一,才能够创造出成功的作品。   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还决定着民间舞蹈的风格   舞蹈的风格是区别舞蹈的最明显的特征,尤其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各民族风格的舞蹈都独具特色。其中风格最独特的当数新疆维吾尔族舞蹈了。维吾尔族的舞蹈以变化多样、热情灵活为主要风格。笔者认为,这是与维吾尔族音乐密切相关的。维吾尔族多居住在沙海茫茫的戈壁滩,在戈壁烈日炎炎、干旱缺水的严酷环境下,人们对周围环境的一切感知就不得不披上幻想、神秘的面纱。维吾尔族舞蹈多在连续的旋转中戛然而止,出现一个亮相,既而舞蹈者会运用眉、眼、手等部位以及跃、旋转、垫步等动作配合音乐中穿插的短句以及调式调性的变化。维吾尔族音乐中的手鼓之所以能够成为维吾尔族音乐风格的核心,是因为典型的、独具特色的切分节奏:咚哒哒、咚哒,在演奏过程中,多是依靠手鼓击出,并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在维吾尔族舞蹈的表演过程中,经常会在一个委婉展转的散板之后,加入手鼓敲击节奏,舞蹈者伴随手鼓的节奏开始旋转。最初的速度是非常慢的,既而伴随着手鼓越来越快、越来越强烈的节奏,舞蹈者的旋转速度也不断地加快,直至主题音乐的出现。手鼓使无节奏感的连续多次旋转,受到了节奏的控制,调整了舞蹈的速度,把握了音乐的节律,从而使维吾尔族舞蹈具备了形散神不散、一张一弛、松紧结合的风格特征。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与民间舞蹈是不可分割的两种艺术形式,“载歌载舞,歌舞结合”是我国传统歌舞艺术的显著特征,直至诗歌和音乐高度发展的今天,歌舞艺术仍在民族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民族舞蹈各有所长、互不排斥,并且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歌与舞的结合使歌舞音乐同时具有了民歌的歌唱性与旋律性和舞蹈的节奏性与动作性,这是值得我们吸取的中国民族艺术体系中最有价值的经验。 ;

中国的民族舞蹈有哪些?

普遍五大民族,藏、蒙、维、傣、汉!

求年三十晚上看的少数民族舞蹈.

z新疆舞

最火的民族舞蹈

最火的民族舞蹈是《鸿雁》民族舞也叫民间舞,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中国民间舞是中国舞的一个分支,创立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有效的考察、搜集、整理散见于民间的各民族舞蹈,通过加工--再创作。50年代初,在政府的大力提倡和认真实施下,大规模地开展了"抢救遗产"的工作。体现在舞蹈领域,一方面是有效的考察、搜集、整理散见于民间的各民族舞蹈,通过加工--再创作,以其精华展现于舞台;另一方面则是对戏曲舞蹈的继承、发展,使其脱胎为独立的舞蹈艺术。各民族自然传衍的舞蹈--尤其是技艺性较强的,在传衍过程中其基本风格往往集中体现在一些有代表性的艺人身上,他(她)们大都是农民,堪称民间舞蹈家,但长期以来地位低下,甚至过着忍饥挨饿、颠沛流离的生活。所以,"抢救遗产"也是对身怀高超技艺的民间艺人的拯救,他们自身和他们的艺术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破天荒地登入了大雅之堂。这一工作,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长期实行的基本政策,也可说是"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延续和发展。新一代的舞人自觉沿着《讲话》的指导思想,深入生活,向群众学习,认真地对于那些,看似"粗糙"却是"最生动"的民间舞蹈进行学习、搜集、整理,本着"去其糟粕"--剔除封建社会遗留下的不健康成份,"取其精华"--选取最具人民性的审美特质进行提炼、加工--再创造。

少数民族舞蹈有哪些

藏族的民间舞蹈以歌舞形式居多。由于日常生活中人们都穿着长袖的"楚巴"(藏式长袍),舞蹈中更增添了"一顺边"的美;而虔诚的宗教心理,则给舞蹈渲染上许多宗教的色彩。除前述寺庙舞蹈"羌姆"外,典型的舞蹈还有:"谐"、"果日谐"、"卓"以及"热巴"等。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传统的马刀舞、鄂尔多斯、筷子、安代、布利亚特婚祀、驯马手、小青马、盅碗舞等,节奏欢快、舞步轻捷,都表现出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精壮的健康气质。保留节目有"筷子舞"、"马刀舞"、"驯马舞"、"盅碗舞"、"挤奶员舞"、"鹰舞"、"牧民的喜悦"、"祝福""鼓舞"等傣族的舞蹈丰富多彩,按舞蹈的方式可以分为群舞、单人舞、对舞、器械舞等;按其所表现的内容可以分为孔雀舞、象脚鼓舞、刀舞、蜡条舞、长指甲舞、捞鱼舞以及马鹿舞、狮子舞等。其中,最象脚鼓舞和孔雀舞最著名。朝鲜族著名的民间舞蹈有:欢快喜庆丰收的《农乐舞》、身挎长鼓抒情柔美的《长鼓舞》、代表了朝鲜族民间舞蹈艺术精华的《僧舞》。此外,假面舞、剑舞、顶水舞、扇舞、鹤舞、绩麻舞等民间舞蹈也广为流传。黎族的舞蹈大致可以分为祖先舞、生活舞和生产舞三种。前者有捉鬼舞(即“驱鬼舞”)、招福舞(即“招魂舞”)、年舞(即“平安舞”)、打碗舞(即“跳娘舞”)等;生活舞有打柴舞(即“跳竹竿)、锣鼓舞、逗娘舞、钱铃双刀舞、钱串领舞等;生产舞有舂米舞等。汉族 《龙舞》,是在数名男子高举支撑龙体的木柄,在穿梭奔跑之中表演“龙打滚”、“龙摆尾”、“金龙缠玉柱”等极有气魄的造型舞蹈 。此外,把龙体分为若干“段”或“节”的《段龙》、《五节龙》;由一人独自戏耍,留存于苏杭和川北,小巧的“苍龙”、“纸龙”;还有为人鲜知,延续于浙江沿海渔村,几乎没有龙形而呈船状的“首饰龙”、“十八档龙”等等,真是异彩纷呈、数不胜数。 汉族《狮子舞》自汉代由西域传入的假形舞蹈。随着佛教文化的流传,新春之际在霹雳炸响的爆竹声中“舞狮”,逐渐成为人们避邪免灾、吉祥纳福不可或缺的形式。形态可掬、温文尔雅,以表演戏球、踩踏板,与人亲昵似猫的“文狮”和矫健迅猛、虎视眈眈,以高难杂技性表演为主的“武狮”,基本成为北、南两方风格廻异的两种“狮舞”形式 《秧歌》是春节群众欢庆活动中,起着承前启后、烘托气氛的大型歌舞形式。

民族舞蹈有哪些

民族舞蹈有新疆舞蹈,秧歌民族舞,藏族舞蹈,蒙古舞蹈,傣族舞蹈,土家族舞,朝鲜族舞等等。1、新疆舞蹈。新疆舞蹈活泼优美,步伐轻快灵巧,身体各部分的运用较为细致,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变化极为丰富。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有:赛乃姆、多朗舞、夏地亚纳、萨玛、那孜尔库姆以及盘子舞等使用道具的舞蹈。2、秧歌民族舞。汉族的一种大众化的民间舞蹈,现在主要是以东北二人转的风格流传到现在,它的民族性和风格等都是一最基本的民族化而形成的一种风格。3、藏族舞蹈。云南藏区历来被誉为歌舞的海洋,每逢佳节,喜庆,重大聚会,人们便盛装欢聚,高歌狂舞,通宵达旦。云南藏族舞蹈主要有卓,弦子,热巴尼西情舞羌姆及酒歌,刀舞,棍舞,龙舞等。经典民族舞的代表作。傣族孔雀舞。孔雀舞风格轻盈灵秀,情感表达细腻,舞姿婀娜优美,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不只在重要热闹的民族节庆中单独表演,也常常融合在集体舞中。千手观音。舞蹈千手观音是一个观赏价值很高的舞蹈,它通过多个舞蹈演员以及音乐的配合达到给观众一个视觉上的震撼。蒙古舞蹈。蒙古舞经过众多艺术家的努力,逐渐由民间艺术发展成舞台艺术,不断地在城乡落户,成为庆典宴席,接见奉送时不可缺少的内容。

民族舞蹈类型和种类

艺术舞蹈,又可以分为下面三种: 一、根据舞蹈的不同的风格特点来划分,可分为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和新风舞四类。 二、根据舞蹈表现形式的体裁和样式的特点来划分,可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歌舞剧、舞剧等八类。 三、根据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方法和塑造舞蹈形象的特点来划分,可分为抒情性舞蹈、叙事性舞蹈和戏剧性舞蹈三类。 第三节各种不同种类舞蹈的艺术特征 一、生活舞蹈 生活舞蹈一般是指与人们各种生活有着直接紧密的联系,功利目的性比较明确,人人都可参加的具有广泛群众性的舞蹈活动。 生活舞蹈又包括以下几类: 1.习俗舞蹈(节庆、仅式舞蹈) 我国许多民族在婚配、丧葬、种植、收获及其他一些喜庆节日,往往都要举行各种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在这些舞蹈活动中,表现了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特征。是各个民族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流传于湖南的《伴嫁舞》是新娘出嫁前,女伴们陪伴新娘的惜别活动。一般在嫁期前的两天晚上开始进行,直至夜半结束。最后一晚要歌舞通宵,直到次日黎明后,女伴们跳完伴嫁舞,新娘上轿后,把新 )娘送到新郎家为止。伴嫁舞由“把盏舞”、“走马”、“走火”、“换信香”、“娘喊女回”、“纺棉花”、“划船”、“挑水舞”、“卖酒酒”、“推磨”、“一根子流星”、“会歌舞”等12个舞蹈组成。舞者边歌边舞,反映了妇女们的劳动生活和她们丰富的思想感情。 土家族的《跳丧舞》是湖南、湖北土家族丧葬仪式中的对舞形式。舞者人数不限,可自由组合。多在死者灵堂前起舞:先由歌师击鼓叫歌,舞者随鼓的节奏应歌接舞以致哀。 流传于广东、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跳春牛》,多在每年“立春”期间活动。一般由两人披牛形道具,表演耕牛的各种动作,另一人扮演农夫,表现犁田、耕地、播种等劳动,边舞边唱,歌词中多为迎春、劝耕、祈望五谷丰登等内容。 在我国吉林、辽宁、黑龙江等省聚居的朝鲜族,每到秋天获得丰收后,人们便在街头广场跳起《农乐舞》。一般由“小鼓舞”、“舞童舞”、“象帽舞”等所组成,当舞至高潮时,各( )舞队和围观的群众同进舞场共舞,尽情地抒发丰收后的喜悦、欢乐心情。湖南、贵州聚居的苗族的《四面鼓舞》亦是在丰收时节跳的一种舞蹈。舞者四人分别站在四面鼓的四面,每人双手持鼓褪,同击共舞。主要动作有:“起鼓”、“梳头”、“圆手”、“背剑”、“擦身”、“翻身”、“犁田”、“耙田”、“插秧”、“扯草”、“挑谷子”、“收鼓”等。动作幅度大,风格奔放,表现出苗族青年获得丰收后的欢快和喜悦的心情。③ 2.宗教、祭祀舞蹈(包括巫舞) 宗教舞蹈,是表现宗教观念、宣喻宗教思想,进行宗教活动的一种舞蹈形式。宗教舞蹈是对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力量——神灵的一种形象化的再现,使无形之神成为可以被感知的有形之身,是神秘力量的人格化。是宗教祭仪的组成部分。主要用以祈求神灵庇佑、除灾去病、逢凶化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或是答谢神灵的恩赐。我国不少地区和民族的宗教祭仪中,都有这类舞蹈的活动。如民间的巫舞、师公舞、帷舞,佛教的“打鬼”、萨满教的“跳神”等均是。 祭祀舞蹈,是祭祀先祖、神抵的一种礼仪性的舞蹈形式。过去人们用以表示对先祖的怀念或是希望先祖和神佛对自己的保佑。我国周代的《六舞》就是著名的祭祀舞蹈。《六舞》是:(1)《云门》用以祭祀天神;(2)《咸池》用以祭祀地神;<3)《大韶》用以祭祀四方神(日、月、星、海);(4)《大夏》用以祭祀山春川;(5)《大镬》用以祭祀先批(女性祖先);(6)《大武》用以祭祀先祖。另外,至今流传于江西、安徽、湖北、湖南、贵州、广西等地的《摊舞》,就是古代摊祭中( )的仪式舞蹈发展而来的,大多还保留着“驱鬼除疫”的主要特征。 3.社交舞蹈 社交舞蹈是在人们文化生活中最广泛流传和最具有群众性的舞蹈活动。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增进友谊、联络感情的舞蹈。一般多指在舞会中跳的各种交际舞。另外,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如彝族的“火把节”、苗族的“芦笙节”、黎族的“三月三”、布依族的“六月六”、哈尼族的“苦扎扎”节、傣族的“泼水节”等节日中所进行的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多是青年男女进行互相交往、自由选择配偶的社交活动,因此,也可以说是各个民族的社交舞蹈。 4.自娱舞蹈 自娱舞蹈是人们在舞蹈活动中目的最单纯的一种舞蹈,它除了进行自娱自乐以外,别无其他目的。它既不是为了跳给戴黝人看,也不是为了给别人在情感和思想以感染或影响,只是用舞蹈抒发和宣泄自己内在的情感冲动,而在抒发和宣泄情感的过程中,获得审美愉悦的充分满足。当然,有时这种舞蹈也不免会引起旁观者或同舞者的激情反应,而这客观的反应,自然又会给舞者本人的情感以影响和刺激,这也就会进一步激发出舞者即兴舞蹈的灵感,使其舞蹈放射出独特的光彩,从而使舞者能感受到更大的舞蹈审美活动的愉悦和欢乐。如我国汉族民间舞蹈“秧歌”和一些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以及西方 )的“迪斯科”、“霹雳舞”等,都是人们所喜爱的自娱性舞蹈。 5.体育舞蹈 体育舞蹈,由于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所以它历来就有健身的体育作用。近人更进一步把舞蹈和体育相结合,创造了以艺术审美的方式锻炼身体,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体育舞蹈新品种。如各种健身舞、韵律操、中老年迪斯科、冰上舞蹈、水中舞蹈等等。另外,从广义上来说,我国民族的武术中,象征、模拟各种动物和特定人物形象的象形拳、五禽戏及舞剑、舞刀等均可属于体育舞蹈。(近年来,交际舞,是国际标准交际舞,在我国普及流行非常广泛,各种比赛不断,一些体育部门把它划归为体育舞蹈,并成立了体育舞蹈的组织。当然,交际舞不能说没有一定的健身的作用,但它的主要作用却不是锻炼身体,所以,这种称谓是不准确的。) 6.教育舞蹈 教育舞蹈指学校、幼儿园进行审美教育的舞蹈活动以及所开设的舞蹈课程。据了解,许多欧美国家的学校很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除设音乐、美术课外,还设舞蹈课,任学生选修;有些学校还设有舞蹈系,既培养专业舞蹈人才,也向舞蹈爱好者传授舞蹈文化。因此,他们形成了教育舞蹈的专门学科。我国一些大专院校普遍对审美教育重视不够,除少数院校开设有舞蹈课外,一般都不设此课程,爱好舞蹈的学生只能在业余艺术团体进行舞蹈活动。所以,在我国所谓的教育舞蹈,更多是指幼儿舞蹈和儿童舞蹈。其实,我们的祖先还是非常重视对其子弟进行舞蹈教育的。如约在三千年以前的周代,就规定了对贵族子弟进行乐舞教育的学习内容,以及课程的进程。《周礼·乐师》注:“谓以年幼少时教之舞,内则曰:十三舞勺,成童舞象,二十舞《大夏》。”“舞勺”一般认为指“小舞”,属文舞类,包括周代六个著名的祭祀舞蹈:《幢舞》、《羽舞》、《皇舞》、《旎舞》、《干舞》、《人舞》。“舞象”属武舞类,“象用兵时刺伐之舞”,“可能是模仿破击象阵的作战动作的。",④《大夏》即《六舞》之一,传说是表现和歌颂夏禹治水的丰功伟绩的,周代时用以祭祀山川的。这也就是说,十三岁学文舞,十五岁(成童)学武舞,二十岁才学歌颂各氏族首领为内容的乐舞。 我国教育舞蹈之所以不能广泛普及,就在于还有不少人对审美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足,也有人缺乏舞蹈文化的知识,不了解舞蹈艺术乃是一种民族文化,它在陶冶和美化人的情感思想、道德情操,( )培养人的团结友爱、加强礼仪,以及增进身心健康都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品。相信,随着我国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对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加深理解,舞蹈教育也必将会愈来愈受到重视,因此,展望未来,教育舞蹈将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途。 艺术舞蹈是指由专业和业余舞蹈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集中、概括和想象,进行艺术的创造,从而产生出主题思想鲜明、情感丰富、形式完整,具有典型化的艺术形象,由少数人在舞台或广场表演给广大群众观赏的舞蹈作品。根据其各个不同的艺术特点,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民族舞蹈有什么特点?

中国每个民族的民族舞蹈虽然各不相同,但各民族的民族舞蹈都是通过舞蹈来反映它们本民族不同程度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风俗习惯、居住环境、经济基础等文化现象。

中国五大民族舞蹈分别是

藏族舞,傣族舞,维吾尔族族舞,蒙古族舞,新疆舞 是吗?不太清楚

民族舞蹈的特点

藏族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并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造就了藏族古老、独特而又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由于藏族分布广阔,生活地域与生产方式的不同,以及与不同地区相邻的其他民族在文化、习俗上的交流、融合,逐渐形成了各地区的藏族民间舞蹈所具有的不同风格与流派。藏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歌曲旋律优美辽阔、婉转动听,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刚柔相济。颇具特色的男子《踢踏舞》、独具表演性的各种《鼓舞》和集体自娱性的《弦子》、《锅庄》等,都是倍受藏族人民喜爱和广为人知的舞种。藏族的民间自娱性歌舞,如果从音乐节奏和舞蹈的风格、点来进行划分,种类之多令人瞠目。但如果从歌舞的形式进行划分,基本上可分为“民间歌舞”与“宗教舞蹈”两大类。也可细分为“谐”、“卓”、“囊玛”和“羌姆”4大类。凡以歌舞为主的集体自娱性圆圈舞蹈,一般被泛称为“谐”;而在圆圈歌舞中,具有较强表演性的集体舞,则被人们一般泛称为“卓”。此外,在具有表演性的“卓”中,经常可以看到以各种“鼓”作为舞具进行的舞蹈。傣族舞蹈 傣族的舞蹈丰富多彩,按舞蹈的方式可以分为群舞、单人舞、对舞、器械舞等;按其所表现的内容可以分为孔雀舞、象脚鼓舞、刀舞、蜡条舞、长指甲舞、捞鱼舞以及马鹿舞、狮子舞等。其中,最象脚鼓舞和孔雀舞最著名。ue004 象脚鼓舞的特点是动作节奏性强,手的敲打,腿的踢踏,胸部的拱缩,肩的耸动,身躯的仰俯都按固定的节奏动作。小象脚鼓舞以灵活较巧见长,可进行斗鼓、赛鼓活动,以踢中对方或扯下对方的头巾者为胜。中象脚鼓舞扎实稳重,以鼓音和鼓尾摆动大小定优胜。大象脚鼓鼓声宏大,主要在群众性舞蹈场合作伴奏,舞步比较简单。打鼓以右手为主,左手按住鼓面起配合作用。象脚鼓舞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每当插秧结束后的日子里,傣家人常常在象脚鼓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许多地方有赛鼓之风。赛鼓时,许多象脚鼓同时敲响,鼓声震天,喧声雷动,场面壮丽动人。 傣族人喜爱孔雀,并以跳孔雀舞来表现自己的民族性格,表达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孔雀舞多在节庆的日子里表演。过去表演权限男子,表演时还要身戴形似孔雀的装饰,脸戴尖塔形白净菩萨面具,单人舞戴女面具,双人舞戴一男一女面具。舞姿摹拟孔雀的各种动作,已形成出窝、下坡、起舞、找水、照影、饮水、洗澡、展翅飞翔等一套比较固定的程式,有严格的步法、方位和动作组合,以雕塑性舞姿造型见长,着重表现孔雀的温驯、轻巧、美丽善良、婀娜多姿的特点。孔雀舞以象脚鼓、鋩锣等乐器伴奏,动作和鼓点配合严格。新中国建立后,孔雀舞经过加工改造,丰富了舞蹈情节,丢弃了沉重的道具装饰,换上了有孔雀图案的衣裙,充分发挥了舞蹈者体态的曲线变化和眼、手、腿的灵活运用,大大丰富了孔雀舞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使孔雀舞更加活泼优美。ue003

民族舞蹈分为那几类?

舞蹈艺术一般是根据舞蹈的作用和目的进行分类的,可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1、生活舞蹈,功利目的性比较明确,与人们各种生活有着直接紧密联系,是人人都可以参加的具有广泛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具有形式简朴、易于掌握的特点,包括了宗教舞蹈、习俗舞蹈、社交舞蹈、宗教祭祀舞蹈、体育舞蹈、自娱舞蹈、教育舞蹈等。2、艺术舞蹈大多是指舞蹈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结守选择题材,概括集中后的艺术创造,具有完整的形式、鲜明的主题、具体的内容,塑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艺术舞蹈着重刻画人们内心的活动与变化,传情达意,反映现实,高度提炼舞蹈的语言与技巧。

八大民族舞蹈是哪几个?

1、龙舞《龙舞》,是在数名男子高举支撑龙体的木柄,在穿梭奔跑之中表演“龙打滚”、“龙摆尾”、“金龙缠玉柱”等极有气魄的造型舞蹈。此外,流传在浙江,由众多女子双手各持云朵和莲花,在优美抒情的荷花舞之后,由荷花花瓣为鳞片连接成的《百叶龙》,在耍龙人逗引下浮游于彩云之间,真是惟妙惟肖,令人瞠目。南方水稻之乡,以稻草扎成龙形、龙体遍插燃香,专门舞耍于年节深夜的“草龙”,宛如一条漂浮于夜空、星光闪烁的火龙,在硝烟缭绕中盘旋、飞舞,别有风采。此外,以龙爪行走于地,同时不断向四方仰头喷水的《地龙》,却是清代流传下来,预祝来年风调雨顺的象征;将制作精美的小龙缚于长凳之上,由三名男子各举一凳腿,奔跑跳跃、翻转作舞于喧天锣鼓之下的《板凳龙》,是黄河以南省份被人喜爱的龙舞形式。此外,把龙体分为若干“段”或“节”的《段龙》、《五节龙》;由一人独自戏耍,留存于苏杭和川北,小巧的“苍龙”、“纸龙”;还有为人鲜知,延续于浙江沿海渔村,几乎没有龙形而呈船状的“首饰龙”、“十八档龙”等等,真是异彩纷呈、数不胜数。春节期间,这些飞舞在汉族广大地区品种各异、形态离奇的龙形,充分显示着龙的传人悠久的历史与浩瀚的文化。2、秧歌舞扭秧歌,是我国北方汉族民间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是我国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秧歌在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明清之际达到了鼎盛期。清代吴锡麟《新年杂咏抄》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秧歌”的起源,汉族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农民在插秧、拔秧等农事劳动过程中,为了减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之苦,所以唱歌曲,渐渐就形成了秧歌;民间的另一种传说是“秧歌”起源于抗洪斗争。古代黄河岸边的百姓,为了生存,奋力抗洪,最后,取得胜利,大家高兴地拿起抗洪的工具当道具,唱起来,跳起来,抒发高兴的心情,随着参加人数的增多,有了舞蹈动作和舞蹈组合,逐渐就形成了秧歌。民间第三种说法根据《延安府志》记有“春闹社,俗名秧歌”,阁可见秧歌可能源于社日祭祀土地爷的活动。3、苗族芦笙舞“芦笙舞”是黔东南苗族中带有祭祀和自娱性质的最普及的舞蹈,男女老少都会,并由此而形成苗族人民独特的生活美学观念。那些能歌善舞的男女青年被看作是智慧聪明的,反之则认为没有出息。“芦笙舞”中较古老的形式,是舞者围成圆圈,有两名或两名以上的男舞者吹笙领舞,众舞者为女性,着盛装,舞蹈曲旋律随领舞者而舞。舞步为三步、五步或七步。舞场上,姑娘们头戴闪闪发光的银角,洁白的银花、身穿缀满银饰的盛装,随着舞曲的变换而整齐地内外翻动,给人一种庄重、整齐感。现代“芦笙舞”,则揉进了汉族的“秧歌舞”、“花灯舞”、“采茶舞”,苗族的“踩鼓舞”的技巧和动作,舞步灵活,舞姿清新欢快,表现了苗族人民生产和生活中的内容以及豪迈淳朴的性格、健康向上的感情。4、阿西跳月亦称“阿细跳月”或“跳月”,彝族阿细人、撤尼人的一种民间 舞蹈。流行于云南弥勒、路南、沪西等彝族地区。传说在很早以 前,阿细人居住的地方,发生了一场很大的山火,大火烧了九天 九夜。阿细人扑打了九天九夜,火仍未熄灭。地面被大火烧得滚 烫,扑火的人不断地换着脚,或单脚跳着继续扑打,终于把大火 扑灭了。为了欢庆胜利,大家弹起三弦,吹起笛子,模仿打火时的 样子,换着脚跳起舞来。这就是流传到今天的“阿细跳月”。“跳月”是汉族人给起的名字,阿细人口H“跳”。现已成为青年男女社 交、娱乐活动的主要形式。每逢春节、火把节、国庆节的夜晚,青 年男女聚集在松林里或草坪上,男的弹起大小不同的三弦、月 琴,吹起竹笛,同女的共舞。姑娘们手牵手,拉成圆圈,左右摆动, 拍掌以为节奏,旋转而舞。主要动作是跳三步停两拍,向前抬脚, 同时拍手和原地跳转。舞蹈步伐刚健,节奏鲜明,踏脚击手,旋律 优美,整个舞蹈充满热情欢乐的气氛。5、孔雀舞傣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已有悠久的历史。流行于云南省傣 族地区。傣族人民把孔雀当做吉祥的象征,以跳孔雀舞来表达自 己美好的愿望。民间孔雀舞的表演形式比较简单,一般只由一人 或二人来跳,用象脚鼓、锌锣等伴奏。表演者化装为孔雀,舞蹈动 作多为孔雀动作的摹拟和美化,动作矫健,形象优美,感情细腻, 舞姿姻雅。解放后经过加工提高,服装也有改进,又增加许多新 的动作,通过膝部柔美的起伏,身体和手臂丰富多彩的三道弯造 型,柔中带刚的动作韵律,小腿的敏捷运用,加上提气、收腹、挺 胸和头部、眼神的巧妙配合,使舞姿更为优美。6、赛乃姆自娱性舞蹈。广泛流传在新疆各地,节奏以、拍为主,个别地区(如哈密)有拍。赛乃姆原是古代新疆民间曲调的一种,节奏平稳,旋律优美,适于舞蹈,后来与节奏欢快的曲调赛勒凯相结合,形成由慢转快的两段体的舞蹈形式,被收进维吾尔族古典套曲《十二木卡姆》。7、踢踏舞藏族民间歌舞,最初为宫廷舞。跳舞时舞姿着意于脚,脚蹬 硬底皮鞋,手臂随脚步而动作,伴以弓腰、转身等,依音乐节奏踢 踏而舞,并以此表达内心的感情。踢踏舞多以横笛、扬琴、六弦琴、铜铃、月琴等伴奏,配以民歌,歌词生动,曲调流畅,舞姿活 泼,节奏由慢而快,达到高潮时,以结束步突然结束。8、扁鼓舞持扁形鼓表演的舞蹈。扁鼓原为朝鲜族古老的打击乐器,后发展成为男女舞者胸前系鼓而舞的舞蹈。扁鼓舞伴随着激动人心的鼓声,给人以欢快、热烈而跃动的情绪感受。丰收的喜悦、生活的快乐,以及现代人的欢快情绪等,都是扁鼓表现的内容。扁鼓舞不仅能表现朝鲜族妇女细腻的内在感情,还可以表现男性爽朗乐观的性格特征。

民族舞蹈有哪些

民族舞蹈有新疆舞蹈,秧歌民族舞,藏族舞蹈,蒙古舞蹈,傣族舞蹈,土家族舞,朝鲜族舞等等。1、新疆舞蹈。新疆舞蹈活泼优美,步伐轻快灵巧,身体各部分的运用较为细致,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变化极为丰富。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有:赛乃姆、多朗舞、夏地亚纳、萨玛、那孜尔库姆以及盘子舞等使用道具的舞蹈。2、秧歌民族舞。汉族的一种大众化的民间舞蹈,现在主要是以东北二人转的风格流传到现在,它的民族性和风格等都是一最基本的民族化而形成的一种风格。3、藏族舞蹈。云南藏区历来被誉为歌舞的海洋,每逢佳节,喜庆,重大聚会,人们便盛装欢聚,高歌狂舞,通宵达旦。云南藏族舞蹈主要有卓,弦子,热巴尼西情舞羌姆及酒歌,刀舞,棍舞,龙舞等。经典民族舞的代表作。傣族孔雀舞。孔雀舞风格轻盈灵秀,情感表达细腻,舞姿婀娜优美,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不只在重要热闹的民族节庆中单独表演,也常常融合在集体舞中。千手观音。舞蹈千手观音是一个观赏价值很高的舞蹈,它通过多个舞蹈演员以及音乐的配合达到给观众一个视觉上的震撼。蒙古舞蹈。蒙古舞经过众多艺术家的努力,逐渐由民间艺术发展成舞台艺术,不断地在城乡落户,成为庆典宴席,接见奉送时不可缺少的内容。

中国民族舞蹈的特色有哪些?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的舞蹈都有自己的鲜明特色。民间舞蹈随着地域差异出现了不同的风格,比如,北方的秧歌舞古朴刚健,南方的花灯舞纤美柔曼。秧歌起源于插秧和耕田,流行于全国各地。其中陕北秧歌、东北秧歌、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极有风格特点。蒙古族民间舞,要由一人领唱,其他人跟在后面边歌边舞。藏族民间舞蹈弦子舞流行于西藏昌都和四川、云南的藏族地区,以优美、流畅、抒情而闻名。

民族舞蹈有哪些种类

民族舞蹈种类繁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新疆舞蹈新疆舞蹈活泼优美,步伐轻快灵巧,身体各部分的运用较为细致,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变化极为丰富。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有:“赛乃姆”、“多朗舞”、“夏地亚纳”、“萨玛”、“那孜尔库姆”以及“盘子舞”等使用道具的舞蹈。2、秧歌民族舞汉族的一种大众化的民间舞蹈,现在主要是以东北二人转的风格流传到现在,它的民族性和风格等都是一最基本的民族化而形成的一种风格。3、藏族舞蹈云南藏区历来被誉为“歌舞的海洋”,每逢佳节、喜庆、重大聚会,人们便盛装欢聚,高歌狂舞,通宵达旦。云南藏族舞蹈主要有卓、弦子、热巴(勒巴)“尼西情舞”羌姆及“酒歌”“刀舞”“棍舞”“龙舞”等。4、蒙古舞蹈节奏欢快,动作刚劲有力,以抖肩、揉臂和马步最有特色,表现了蒙古族人民淳朴、热情、粗犷的气质。传统的舞蹈有“马刀舞”、“筷子舞”、“安代舞”等。5、傣族舞蹈孔雀舞的内容,多为表现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拖翅 、晒翅、展翘、抖翘、亮翅、点水、蹬枝、歇枝、开屏、飞翔等等。6、土家族舞摆手舞,土家话为跳“舍巴”。称跳舞的日子为“舍巴日”。其主要动作是踏脚、摆手、弯腰。特点为左、右手和左、右脚同出,即摆同边手。7、朝鲜族舞主要形式有农乐舞、假面舞、剑舞、长鼓舞、扁鼓舞、扇舞、拍打舞等。动作多为即兴性的。其特点是幅度大,表演者的内在情绪与动作和谐一致,长于表现潇洒、欢快的情绪。其伴奏音乐旋律优美,节奏多变。当然还有很多,欢迎大家补充哦~

中老年民族舞蹈要求怎样的基本功?

踢后退中老年民族舞蹈练习时双手扶把杆小八字部站好,膝盖都要绷直,头抬起来平着看前方。在踢后退的历程中,上半身保持不动,不要侧身回头,胯不能松,脚背和膝盖都要绷直。切忌身体前倾。如果在反复强调,学生还是做不到位的情况下,可以先单一的联系控后腿即双手扶把杆,把一条腿向后抬起来,纠正学生的仪态,然后再过度到踢后退。

民族舞蹈有哪些分类

民族舞蹈有哪些分类   民族舞分类   民间舞,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并在广大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民间舞蹈和人民的生活有着最密切的联系,它直接反映着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表现着他们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劳动方式、历史文化心态、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环境的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各自不同风格特色的民间舞蹈。在欧洲芭蕾舞剧中的民间舞蹈,一般称作代表性舞蹈或性格舞蹈,它是经过舞蹈的专业加工,使其与芭蕾的风格相和谐、统一在一起。   木鼓舞   木鼓舞是谷江方白(苗语汉音,或译反排)苗族的祭祀性舞蹈。以木鼓为唯一的伴奏乐器,鼓手敲击,形成复杂多变的舞调。节奏为四、六拍。舞蹈动作为五种,一曰略吉笳,进三步,退三步,向左旋转,再回身;二曰略独南,进退均二步;三曰略独大,踏三岁,向左转身舞三步;四曰略高逃大,左舞两步,后舞两步,再任前走;五曰略高逃勒,正面舞两步,右侧舞三步,再向左转舞两步,回身舞而前行。以胯为支点,头、肩、手、腰、腿 、脚扭摆、甩动、踢蹬,转体自然,常以急速逆转形成强烈对比。木鼓舞的最大特色是狂,处处强调动作的粗犷奔放,洒脱豪迈,如狂飚林柿,飞瀑坠崖。木鼓舞所表现的是苗族祖先迁徙途中披荆斩棘,勇住直前的艰难历程与精神。舞者多为青年男女;围鼓而舞,且舞且旋。人多则内外数圈,女在内,男在外。且疲者可下场休憩,新来者可随时加入。   古瓢舞   “古瓢舞”是流行于丹寨县雅灰地区苗族村寨中带有祭祀和自娱性质的最古老、最原始的舞蹈。古瓢舞用古瓢琴伴奏而得名.古瓢琴用松木雕成,状似家用水瓢.琴的面板有四个音孔,一根音柱,音柱由板面直插入共鸣箱内.古瓢琴既是男青年们舞蹈时手上的道具,也是舞蹈中的唯一伴奏乐器.古瓢舞,一直是围着圆圈跳,由两个男子拉古瓢和四个以上的姑娘一起跳;更多的是人们围成两圈:年长的、小伙子们在外,手持瓢琴边拉边跳;姑娘在里,踏着“踩歌堂”的舞步,时而顺时针方向旋转, 时而逆时针方向移动,两膝盖微带颤动。不论舞步怎样变化,姑娘的手始终是两肘弯曲架在胸腹前不停地上下左右移动。舞步的变化, 是根据音乐的变化而变化,有二拍子、三拍子、五拍子、七拍子的,节奏是2/4、3/4的不规律组合。 主要动作的名称有跳圆、格呆(踩步)、格吊(前后左右转)、格览(踩二胡路声调)、 拚 向(模仿鬼跳舞)等等。   踩鼓舞   “踩鼓舞”是苗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同时也是祭祀舞蹈。伴奏的乐器为铜鼓和木鼓。舞者一般围成圈,内圈女性,中心置一大鼓,由一至二人手持鼓棒击鼓,舞者面向圈内,随鼓点节奏,缓慢变换不同的舞步,双手自然摆动,闻鼓而舞。鼓点节奏多为4/4、3/4拍,显得欢快、轻松、活泼,表现了苗族人民节日祭祀祖先和丰收后的喜悦心情。   板凳舞   “板凳舞”是苗族纯自娱性酒后热情奔放的、寓体育运动于舞蹈的形式之一。由一人或数人持板凳相击为鼓点,众人围于外而舞。鼓点多采用4/4、3/4拍节奏,众人时而聚拢,时而散开,且舞蹈动作较大,显得粗犷、豪放、激扬,表现了苗族人民豪放、热情好客的气质。   苗族芦笙舞   “芦笙舞”是黔东南苗族中带有祭祀和自娱性质的最普及的舞蹈,男女老少都会,并由此而形成苗族人民独特的生活美学观念。那些能歌善舞的男女青年被看作是智慧聪明的,反之则认为没有出息。   “芦笙舞”中较古老的形式,是舞者围成圆圈,有两名或两名以上的男舞者吹笙领舞,众舞者为女性,着盛装,舞蹈曲旋律随领舞者而舞。舞步为三步、五步或七步。舞场上,姑娘们头戴闪闪发光的银角,洁白的银花、身穿缀满银饰的盛装,随着舞曲的变换而整齐地内外翻动,给人一种庄重、整齐感。现代“芦笙舞”,则揉进了汉族的“秧歌舞”、“花灯舞”、“采茶舞”,苗族的“踩鼓舞”的技巧和动作,舞步灵活,舞姿清新欢快,表现了苗族人民生产和生活中的内容以及豪迈淳朴的性格、健康向上的感情。   多耶舞   多耶是一种大多耶舞 型的歌场对唱舞蹈。侗语“多”有唱、舞等含意,“耶”是一领众和的歌曲。多耶是数十上百男女青年围在一个场中的对歌舞蹈。早在宋代,就曾有“辰、沅、靖州u2026u2026。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前导之”的记载。这显然是对古代侗族人“多耶”反映,可见“多耶”已有近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多耶舞蹈程序是先由身着古装的寨老领着盛装的青年们入场后,顺绕三圈,又逆场绕三圈,自然是姑娘们手牵手围成一个内圆圈,罗汉们围成外圆圈,寨老坐在场中。有些地方手牵手,有些地方手攀肩。姑娘们在“扬史号”的领唱声中开始向右移动,每一节拍移动一步。唱实词时,双手有节奏地前后甩动,唱衬词时,双手和谐地向上举起;姑娘们唱时,罗汉们自由地陪着一同绕圈移动。姑娘们唱完时,由一罗汉头高呼“哟—”,众罗汉紧接“唉!”在“哟—唉”的呼声中手牵起手,有节奏地或甩或举向右移动,跟随着领唱者对答姑娘们唱的歌词中所提出的问题。   赐鱼舞   赐鱼舞是在“拾官人”活动中所跳的一种原始渔猎舞蹈。装扮原始人者手持一夹着腌鱼的木棍冲着看热闹的某一人跳着武术性的原始舞蹈。这人就必须走进场来与原始人同舞,双方舞到脚步、头姿、手势相合时,“原始人”夹的腌鱼正好落到对方口中为止。这时“原始人”又去夹鱼赐与另外的.人。若双方步调不一致,一场赐鱼舞要很久才能结束,因此。很多侗寨绝大多数青年男子都会跳这种武术性的舞蹈。   狮子舞   是侗族人在春节期间举行的一种舞蹈活动,主要分庆贺舞、戏狮舞和绿狮舞三种形式。庆贺舞是舞狮队在节庆之日舞着狮子挨门贺喜。狮子到达一家门前,主家用竹竿举着鞭炮鸣放迎接。狮子随即在门前跳着喜庆舞。主人赐红包钱,狮子以嘴含之.然后致谢。伏地叩拜,后退三步告辞。另去别家庆贺。红狮舞是一种场面较大的狮猴相戏舞蹈,因狮子模型的头部为红色而得名,由两个人分别舞狮头与狮身,模拟狮子翻滚跳跃等各种姿式和喜怒哀乐等各种神态。与狮子同舞喧闹还有许多演猴子者,他们跳来跳去地围着狮子嘻闹,有时狮子忽而恼怒,一口咬住一只小猴,大猴子急忙来救,紧紧拉住小猴尾巴,其余的猴子一个接一个地拖着前者的尾巴连成一长串没命地往后拖u2026u2026。红狮舞场面热烈,富于生活气息。绿狮舞实质上是一种大规模的剧烈武术表演赛。因舞狮队所舞的狮子模型头部是绿色的而得名。绿头狮象征着雄性狮子。因雄狮好斗,所以表演时随时都有抢狮队来抢夺狮头。正因这样,一般武艺平常的舞狮队是不敢舞着绿色雄狮头出门表演的。绿狮在场中表演,其四方八面都有身强力壮扮演神兵天将者手持刀、枪、剑戟等十八般兵器,摆开八卦阵式各自纷纷舞蹈,并随时准备应付突然袭击,保护雄狮,这种雄狮舞比赛今已少见有人表演。   龙灯舞   是正月举行的一种庆贺活动。舞龙身者脚步一致,手势谐调,与舞龙头者动作吻合,使所舞的龙跟着龙宝进行飞舞翻腾各种动作,到各家门前庆贺。   侗族芦笙舞   芦笙舞跟笙曲一样多已消失,现流传的主要分表演性舞蹈和赛场狂欢舞两类。表演舞蹈舞主要表现在脚步变化多样,在笙曲由一个音段转到另一个音段时,上身与头部和持笙的手及臂部随着一个右摆的舞姿变化。这种笙舞主要是笙队自己在舞笙吹奏或在进行曲中缓步入场的芦笙舞蹈。芦笙的狂欢舞蹈是在赛笙坪上举行的大型性芦笙舞蹈。这种芦笙舞蹈节奏强烈,动作迅猛,感情奔放,犹如雷鸣电闪、狂风卷刮,气氛如火,十分热烈。   长鼓舞   朝鲜族和苗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在敦煌北魏(公元386 ~534年)壁画申,已有类似长鼓的击鼓舞乐图。朝鲜族长鼓舞, 多为女子表演。舞蹈时由舞者将长鼓挎身前,左手拍鼓面,有手 持一细竹鼓鞭敲击鼓面,边击边舞,十分优美。中国湖南、广东、广西的苗族、瑶族也很喜欢长鼓舞。舞者一 般左手横握小长鼓中间,上下翻转舞动,右手随之拍击鼓面,也 有男舞者将大长鼓系在身前,双手边击鼓,边舞动。一般打法分 “文长鼓”、“武长鼓”两种,前者动作柔和;后者动作粗狙,多表现 劳动生活。[1]   扇子舞   流行于朝鲜族民间的一种舞蹈。据说流传已近z千年,最初是单人或双人舞,后演变为群舞。以扇子为道具,主要动作有“活阳舞”和“西蜜舞”两种。舞者在节奏舒缓的乐曲的伴奏下,潮潮 起舞,用手中的扇子,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案,呈现出了浓郁的 民族特色。   扇子舞亦称“白鹏(xian)舞”,也是哈尼族的民间舞蹈,流 行于云南红河南岸哈尼族地区。相传与纪念当地人们认为象征 和平和自由的白鹏有关。系一神集体舞蹈,舞者身穿白衣,双手 持羽毛扇,舞时挥动扇子,模仿白鸭飞翔姿态,动作优美柔和,富 有地方和民族特色。   农乐舞   朝鲜族民间传统舞蹈。历史悠久,由狞猎胜利后的舞蹈演变 而来。农事开始或结束时多跳此舞。流行于延边地区。原来朝 鲜族农村申盛行农乐队,用小锣召集劳动,集合以后以农乐旗引 路,一路上吹吹打打,跳舞到地里,把旗插到地头,人们排成队型 从事劳动。劳动中有人领唱劳动号子,按节拍共同合作;休息时, 人们围成一圈,在锣和长鼓的伴奏下起舞。劳动后仍然跳舞回 村。舞时,舞者把长鼓悬在身前,左手持手鼓拍击鼓面,右手持棍 敲击,两手交错进行,边击边舞,变化多端。女子舞时,手持一把 小单鼓,舞姿欢腾优美,充满活力。男子舞时,头戴“象帽”,帽顶 安有长约3尺(最长的有丈余)的“象尾”纸条。转“象帽”是最精 彩的部分;一面击鼓,一面用力甩动头部,眼球滚动,优美动人, 使“象尾”绕身体旋转,舞姿健美,风格活泼,由慢转快,形成高 潮。伴奏乐器有长鼓、法鼓、小锣、大锣、琐呐、胡笛等,舞蹈动作 变换都由小锣指挥。   麦西莱甫   新疆各族人民能歌善舞,“麦西莱甫”是一种最有广泛群众 基础的维吾尔族歌舞。根据地城不同,“西莱甫”又分为许多种 类。以喀什地区麦盖提县一带的“多郎麦西莱甫”最负盛名。它 的音乐是“多郎木卡姆”,用多种传统民间乐器演奏,配有以情歌 和歌谣为内容的传统民歌。它的舞蹈有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形 式。舞蹈反复五六轮后,即进入娱乐阶段,其内容有敬茶、对诗、 夺腰带、唱民歌、判官司等。“多郎麦西莱甫”的内容一般有六种: 即节日麦西莱甫,喜庆麦西莱甫,集体麦西莱甫,邀请麦西莱甫、 赔情麦西莱甫、和解麦西莱甫。从形式上看,有同行间轮流举行 的麦西莱甫,有郊游麦西莱甫,有少女、少妇之间的麦西莱甫,也 有同龄人之间冬季举行的麦西莱甫。   踢踏舞   藏族民间歌舞,最初为宫廷舞。跳舞时舞姿着意于脚,脚蹬 硬底皮鞋,手臂随脚步而动作,伴以弓腰、转身等,依音乐节奏踢 踏而舞,并以此表达内心的感情。踢踏舞多以横笛、扬琴、六弦琴、铜铃、月琴等伴奏,配以民歌,歌词生动,曲调流畅,舞姿活 泼,节奏由慢而快,达到高潮时,以结束步突然结束。   阿西跳月   亦称“阿细跳月” 或“跳月”,彝族阿细人、撤尼人的一种民间 舞蹈。流行于云南弥勒、路南、沪西等彝族地区。传说在很早以 前,阿细人居住的地方,发生了一场很大的山火,大火烧了九天 九夜。阿细人扑打了九天九夜,火仍未熄灭。地面被大火烧得滚 烫,扑火的人不断地换着脚,或单脚跳着继续扑打,终于把大火 扑灭了。为了欢庆胜利,大家弹起三弦,吹起笛子,模仿打火时的 样子,换着脚跳起舞来。这就是流传到今天的“阿细跳月”。“跳月”是汉族人给起的名字,阿细人口H“跳”。现已成为青年男女社 交、娱乐活动的主要形式。每逢春节、火把节、国庆节的夜晚,青 年男女聚集在松林里或草坪上,男的弹起大小不同的三弦、月 琴,吹起竹笛,同女的共舞。姑娘们手牵手,拉成圆圈,左右摆动, 拍掌以为节奏,旋转而舞。主要动作是跳三步停两拍,向前抬脚, 同时拍手和原地跳转。舞蹈步伐刚健,节奏鲜明,踏脚击手,旋律 优美,整个舞蹈充满热情欢乐的气氛。   孔雀舞   傣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已有悠久的历史。流行于云南省傣 族地区。傣族人民把孔雀当做吉祥的象征,以跳孔雀舞来表达自 己美好的愿望。民间孔雀舞的表演形式比较简单,一般只由一人 或二人来跳,用象脚鼓、锌锣等伴奏。表演者化装为孔雀,舞蹈动 作多为孔雀动作的 摹 拟和美化,动作矫健,形象优美,感情细腻, 舞姿姻雅。解放后经过加工提高,服装也有改进,又增加许多新 的动作,通过膝部柔美的起伏,身体和手臂丰富多彩的三道弯造 型,柔中带刚的动作韵律,小腿的敏捷运用,加上提气、收腹、挺 胸和头部、眼神的巧妙配合,使舞姿更为优美。[2]   摆手舞   摆手舞据史书记载,最早源于商周时期巴人的军战舞。西汉时,巴人的这种军战舞成为汉宫廷舞乐,被称为巴谕舞。梁又复原称,后改为鞞舞。唐初,巴谕舞列为清高乐。从汉到唐宋,巴谕舞在民间经久不衰。摆手舞有大摆手、小摆手之分。小摆手舞每年岁正月举行一次,主要是表演农事、渔猎活动。大摆手每三年举行一次,内容在小摆手舞的基础上,再加上披西兰卡普表演的军战舞。跳摆手舞时,要吹大土号,唢呐、敲打锣、镲、鼓、燃放三眼炮和鞭炮。人们围成圆圈,男在外圈,女在内圈。除圆圈外,还有纵队、“人”字形队及各种图案队形。舞蹈人数不定,可自由出入。动作要求双手摆动不过肩,膝盖随之伸屈、颤动,手与脚呈顺边运动。舞姿朴实,音乐节奏明快。在跳摆手舞的同时,要唱摆手歌,其歌词有流传久远的固定歌词,也有少量即兴编唱的新歌词。人们且歌且舞,气氛热烈,具有浓厚的土家气息。   跳丧舞   土家人的祭祀性舞蹈。在老人去世后,鄂西土家人以跳丧、湘西土家人以打丧歌、跳牌来祭奠老人,其间所跳舞蹈,均为跳丧舞。跳丧舞以鄂西的跳丧舞最有特点。它通常为一人在灵前击鼓领唱,其余二人或四人成双成对边歌边舞,跳丧者多为男子。内容有表现历史、生产、爱情等,大都是即兴自编歌词演唱。动作多模拟飞禽走兽和人类的劳动、战争、常如燕儿衔泥,猛虎下山、美女梳头。头、手、肩、腰、胯、臂、脚齐动,还可以边跳边唱边饮。主要动作要求是八字步,绕手,哈腰、曲膝、摆胯。动作夸张、古朴粗犷,有阳刚之美,所塑造的形象生动逼真。跳丧舞唱腔时而高昂激越,时而低沉舒缓,但整个舞蹈音乐欢畅、无悲戚感。    花鼓子   喜庆场合和休闲时表演的一种庆祝和娱乐性舞蹈。无伴奏,不化妆,男女双双上场,手持手帕、小扇对舞而歌。内容主要是歌唱爱情,歌词可即兴演唱,也有传统的唱段如《十爱》《十想》、《探郎》、《正月里是新春》等。整个舞蹈舞姿轻盈,配合精彩的唱词,舞者用手作出各种滑稽的动作,气氛活跃而热烈。   八宝铜铃舞   流行于湘西的土家族祭祀舞蹈——八宝铜铃舞,是土老司祭祀、祭奠亡灵、解钱时所跳。舞者着八幅罗裙,戴凤冠,右手持牛角号(或舞师刀),左手持铜铃,边舞边吹,边舞边唱,还不时与围观者对唱。八宝铜铃舞有两种:坐堂与行堂。坐堂时土老司坐在凳上用手来完成动作,动作较少。行堂则要求舞者不停地行走舞蹈,动作繁多。唱词多为固定的唱词,有喂马、逗马、上马、跨鞍、奔马、下马、跳水坑、跑马摇铃、过门坎、打神堂、莲花跳等程序。舞蹈粗犷古扑。 亦称“打柴舞”,“打竹舞”。是黎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 于海南岛黎族地区。一般在“芋念芋”(黎族传统节日)、沃日(即 做佛)、劳动间歇或农闲的晚上举行。舞前,人们在庭院里,或在 晒谷场,或在平坦的坡地上,放置两根4米长的大竹竿作垫架, 间隔为2米半左右,其上横放4或5对3米半长的竹竿(或杆 子)作跳杠。舞时,垫架两边各蹲4或5人,各自双手握住竹竿 (或杆子)的末端,有节奏地在垫架上张合击打,敲打垫架和在头 顶上张开合击。使之发出响亮悦耳之声。舞者(单人或双人等) 趁各对竹竿(或杆子)敲打垫架或张开之瞬间,两脚不断替换,敏 捷地上跳下踏,前冲后跃,左转右躲,下蹲,在避过双竿(或双杆) 张合击打的各种险关,跳出各种优美动作。当一对舞者机警灵巧 地跳过各种险关时,拍击竹竿(或杆子)者齐呼“嘿!呵嘿!”如果 舞者跳不过各种险关,被竹竿(或杆子)挟住脚或颈部时,就会引 起众人哄堂大笑。张合击打和敲打垫架时,一般分为5轮,由慢 而,决,由低而高进行。 ;

苗族民族舞蹈有哪些

苗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舞蹈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苗族民族舞蹈如下:1、芦笙舞:芦笙舞是苗族传统的男女对舞。男女以场外为中心,男八,女四,男用慢音,女用快音编舞,表达了苗族同唱同跳、情感交流的特点。2、铜鼓舞:铜鼓舞是苗族传统的集体性宗教舞蹈,一般在审神节中演出。铜鼓舞的舞伴为铜鼓手,演出者以男、女、儿童等为主。舞蹈的形式比较简单自然,动作协调流畅,在原始与朴实中又有不失丰富性的舞姿表演,具有原始民族风情。3、芦笙汉子舞:芦笙汉子舞是苗族男舞中的代表,动作豪放,跳跃多变,既带有强烈的男性气概,同时又给人以节奏感和舞美感。4、芦笙大打秧:芦笙大打秧是苗族镇远地区传统舞蹈,以年轻男子为主,表达了劳动场景下对生活的乐观向上。5、瓮巴舞:瓮巴舞源于苗族龙舟赛、打瓮等传统民俗活动,展示了苗族藏羚羊式的独特风格。6、广场舞:近年来,由于文化的复兴和发展,苗族的广场舞也逐渐出现,成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7、苗绣舞:苗绣舞是苗族女子伴舞,表现苗绣工艺的特点和意义。8、凤阳花鼓:凤阳花鼓起源于贵州省凤冈县的花鼓戏,是苗族舞蹈种类之一。表演者用双手击击口型木鼓,配合舞蹈,增添了一种强烈的节奏感。9、阔哥大舞:阔哥大舞源于苗族镇宁县,是苗族阔别时表达心情的一种文艺活动,舞蹈动作实用、简单、逗趣,以寓意喜庆为主要特点。10、岩洞舞:岩洞舞原为苗族的一种祭祀舞蹈,现作为一种传统的文艺表演形式流传。演员以特定的方式穿着服装,在草地上表演,具有古风古韵、神秘而富有魅力的特色。苗族舞蹈的特点1、强烈的节奏感:苗族舞蹈节奏热烈欢快,通常以打锣、敲鼓、擂板、拉弦乐器等为伴奏。舞台上演员们偶尔会伸手和舞伴搭把手,传递着一种良好的团结合背伦理。2、自然的表达方式:苗族舞蹈舞姿自然、优美,常常仿照自然风光、动物和生活情趣而加以表现。可以说,苗族舞蹈是苗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崇拜表现出来的最直接、最自然、最震撼、最感人的方式。3、民族特色鲜明:苗族舞蹈常以苗族传统民间故事、传说、历史事件为基础,使得舞蹈表演的过程与苗族民族特色密切相连。4、舞蹈形式多样:苗族舞蹈形式非常丰富,有对歌舞、婚礼舞蹈、节日庆典舞蹈、竞技体育舞蹈等等。5、虔诚的信仰象征:苗族舞蹈在表达人与自然、人与神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更是带有深刻、虔诚的宗教性、仪式性象征意义。

少数民族舞蹈有哪些?比如傣族?谢谢!全更好!

蒙古族,仡佬族,佤族

民族舞蹈的介绍

饮酒欢歌舞蹈内容介绍

民族舞蹈《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属于什么作品

是玉米提那个吗?这首民歌就属于哈萨克族的,这个舞蹈应该也属于哈萨克族,什么叫属于什么作品,你是想问属于哪个民族吗?望采纳

求哈萨克族民族舞蹈黑走马的介绍

哈萨克族本来就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节日、婚礼时会跳黑走马

哈萨克民族舞蹈的特点及人口在新疆的分布?乐器的种类?

哈萨克舞蹈分很多种类有豪放的有单人有双人的也有群体的(如黑走马)人口主要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乐器有弦乐(如冬布拉)管乐还有好多无法翻译成汉语的还有我是哈萨克族愿意可以加我慢慢聊

求哈萨克族民族舞蹈黑走马的介绍

讲真,哈撒克斯坦的哈撒根本不会跳这个舞蹈,就新疆的哈撒会,全世界的蒙古都会跳,说明什么?

少儿民族舞蹈:维族舞的特点

【 #少儿兴趣# 导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舞蹈各不同,本专题为您提供具有民族特色的适合儿童的舞蹈,用舞蹈让孩子们感受民族的魅力,民族的即世界的。下面是 整理的维族舞的特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很多孩子再初学舞蹈的时候,都需要了解本舞蹈的特点和对基本功的要求。维族舞也不例外。总体上说,维吾尔族舞蹈继承古代鄂尔浑河流域和天山回鹘族的乐舞传统,又吸收古西域乐舞的精华,经长期发展和演变,形成具有多种形式和特殊风格的舞蹈艺术,广泛流传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   现在维吾尔族的舞蹈,又在原基础上得到了表演形式维吾尔族舞蹈,可分为自娱性舞蹈、风俗性舞蹈、表演性舞蹈3类。自娱性和风俗性舞蹈中也带有表演和宗教因素。现流传于新疆各地的民间舞蹈主要形式有:赛乃姆、多朗舞、萨玛舞、夏地亚纳、纳孜尔库姆、盘子舞、手鼓舞以及其他表演性舞蹈的发展和创新。   由于新疆南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不同,使维吾尔族各种舞蹈既有共同的风格,又有不同的地区特色。维吾尔族舞蹈的主要特点是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同眼神配合传情达意。从头、肩、腰、臂到脚趾都有动作。昂首、挺胸、直腰是体态的基本特征。通过动、静的结合和大、小动作的对比以及移颈、翻腕等装饰性动作的点缀,形成热情、豪放、稳重、细腻的风格韵味。   其特点还表现在:①膝部连续性的微颤或变换动作前瞬间的微颤,使动作柔美,衔接自然。②旋转快速、多姿和戛然而止。各种舞蹈形式的旋转,均各具特色,通常在舞蹈的高潮时作竞技性旋转。③音乐伴奏多用切分音、符点节奏,弱拍处常给以强奏的艺术处理,用以突出舞蹈的风韵和民族色彩。维吾尔族舞蹈的特点是与民间音乐结合得十分紧密。   舞蹈中,从头、肩、腰、臂、肘、膝、脚都有动作,传神的眼神更具代表性。还要加上“动脖”、“弹指头”、“翻腕子”等一系列的小装饰,更形成了维吾尔族舞蹈的特点。

少儿民族舞蹈:维吾尔舞蹈的主要特点

舞蹈中从头肩腰臂肘膝脚都有动作传神的眼神更具有代表性。还要加上动脖子弹指头翻腕子等一系列的小装饰,更形成了维吾尔族舞蹈的特点。   体态的基本特征:强调昴首挺胸`立腰`拔背而产生的立感给人一种高傲挺拔,外向的感觉。这一体态的形成是经由维吾尔族的第一舞人杰出的舞蹈家教育家康巴汗的规范而形成的。   维吾尔族舞蹈节秦的基本特征:多用切分音附点节秦和弱拍上给以强势的艺术处理。如舞蹈动作中的腕头的挑脚步的三步一抬中的后踢步都是弱拍做的以此突出舞蹈的风韵和民族特点。   基本特征:为膝部规律性的连续颤动和变换动作时的一瞬间的微颤,使其动作衔接自然潇洒柔美。“擅长运用头,眼和手腕”       舞蹈技巧的基本特征腰功和快速旋转。{腰功包括板腰侧闪腰快速的软腰和慢速的控腰其中侧闪腰在舞蹈中较常见也别具特色。旋转强调“乍动乍息”,既启动要快而强劲,停止要马聚然,稳健区别于其他发间舞的旋转。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继承了古代鄂尔浑河流域和天山回鹘的文化传统,并吸收了古代西域乐舞的精华,形式多样,风格独特是用身体各部位的动作与面部表情配合,进行感情交流。舞蹈者的头`肩`腰`背`臂`腿和脚趾都有复杂的动作,常以动静的结合和大小动作的对比以及移颈,翻腕等饰性动作的点缀,形成热情`稳重,细腻的风格特点。   你练习的时候可以把下巴稍微的抬向你眼睛所看的方向也许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想要学好维族舞我觉得比较重要的是它的节奏,要把握好节奏的快慢和分配就能体现出组合中抑扬顿挫的感觉。再来是对维族蹈体态和神态的把握。很多时候觉得一个人其实跳得不怎么样,介就是吸引人,这就是他抓住了神态上的很多细节,只要做到这些,任何舞蹈你学起来都不会觉得吃力了。      要懂歌曲的意思,如果是悲伤的不能太眼神。欢快的,庆祝性的或关于爱情的要看意思来表达。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双手在离头不远的眼珠跟着手动就可以。   新疆舞蹈活泼优美,步伐轻快灵巧,身体各部分的运用较为细致,你所谓的“摆”脖子,在他们看来是“扭”。就象我们认为扭腰很性感很好看。他们觉得扭脖子好看,人显得很生动,这个动作作为他们民族的技巧动作,也是特点动作。      位於新疆的维吾尔族,曾在唐代时将舞蹈大量传入中国。常见的摆脖子的动作,是由维吾尔族人骑马时身体自然摆动演变而来的,跳时要以身体的摆动来造成头部的前后左右摆动的错觉。

民族舞有很多,那民族舞蹈有哪些类型和种类?

藏族舞 傣族舞 彝族舞 蒙古舞 新疆舞 等

朝鲜民族舞蹈的基本知识

朝鲜民族舞蹈的基本知识   流传在中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与黑龙江、辽宁等省的朝鲜族聚住区。朝鲜族是从事水田种植的古老民族,其民间舞蹈具有农耕劳动的特征,它是在三韩及朝鲜半岛的传统农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后又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特定环境中,育成具有风韵典雅、含蓄等特色的舞蹈。朝鲜族舞蹈动作多为即兴性的。其特点是幅度大,表演者的内在情绪与动作和谐一致,长于表现潇洒、欢快的情绪。其伴奏音乐旋律优美,节奏多变。朝鲜族舞蹈的主要形式有农乐舞、假面舞、剑舞、长鼓舞、扁鼓舞、扇舞、拍打舞等。   朝鲜族历来以能歌善舞著称于世,被称为“歌舞的民族”。   朝鲜族民间舞蹈的特点是动律优美、细腻、柔和而悠长,动中有静、柔中带刚的舞步恰似轻灵高雅的白鹤。其中著名的民间舞蹈有:欢快喜庆丰收的《农乐舞》、身挎长鼓抒情柔美的《长鼓舞》、代表了朝鲜族民间舞蹈艺术精华的《僧舞》。此外,假面舞、剑舞、顶水舞、扇舞、鹤舞、绩麻舞等民间舞蹈也广为流传。   朝鲜族悠久的艺术传统在现、当代得到了进一步发扬。1959年先后成立了中国音乐、舞蹈协会的各延边分会。驰名中外的延边歌舞团已有50年左右的历史,他们出色地创作和表演了大量民族歌舞,受到中外人士的普遍喜爱。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延边残疾人艺术团同样以精湛的表演艺术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自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东北朝鲜族先后成立了东北新兴艺术协会、哈尔滨朝鲜艺术馆、牡丹江市朝鲜族艺术馆等全面负责当地的朝鲜族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积极促进了朝鲜族文化事业的发展。   舞蹈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1982年延边人民出版社先后用朝鲜文出版了舞蹈专著《长鼓舞》(李录顺编写)、《顶水舞》(李仁淑编写),推动了朝鲜族民间舞蹈的理论研究。   朝鲜族人民具有悠久而优美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尤其是能歌善舞,节日或劳动之余,都喜欢用歌舞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家庭中遇有喜事,便高歌欢舞,形成有趣的“家庭歌舞晚会”。伽椰琴弹唱、顶水舞、扇子舞、长鼓舞、农乐舞等都是受人喜爱的传统歌舞节目。   朝鲜族舞蹈优美典雅,其舞姿或柔婉袅娜,如仙鹤展翅,如柳枝拂水;或刚劲跌岩,活泼潇洒,反映了明朗激昂与细腻委婉、含蓄深沉的民族性格。   农乐舞:朝鲜族表现农耕生活内容历史最长的舞蹈,它源于古代的祭祀和狩猎活动,后发展成为农事劳动中的自娱性舞蹈形式。农乐舞分情节表演与技巧表演两种。其表演队伍,均由持小锣的舞者指挥,一般队伍由29人组成,先导者持“ 令旗”或“农旗”,后面是乐队及扮演的各种人物,其中有唢呐、太平釜、上剑、副剑、从剑、首长鼓、无杖鼓、首鼓、副鼓、首法鼓、副法鼓及官吏、猎人、执事、农妪、假女、舞童等。舞蹈中“象帽”(戴一种斗笠)的表演别具一格,舞者头戴系有长短两根飘带的特制斗笠,边击小鼓边转动飘带起舞,同时将舞蹈表演引向高潮。农乐舞的伴奏音乐,由12段曲调组成,音乐欢快热烈,舞蹈风趣活泼。   巫舞:对整个朝鲜民族舞蹈的产生和发展,曾起过重要促进作用。在巫舞中,有“神游舞”、“请神舞”、“送神舞”、“娱神舞”、“逐鬼舞”等种类。巫舞又分“降神舞”、“世袭舞”两大类,有多种表演形式,如,纸钱舞、神剑舞、花舞、扇舞、铃舞等。   长鼓舞:朝鲜族民间舞蹈。流传于朝鲜族,历史悠久,在敦煌的北魏(公元386~534年)壁画中,已有类似长鼓的击鼓舞乐图。长鼓舞源于农乐舞中的个人表演,最早以男性独舞为主,后来,舞台上的即兴对唱表演对长鼓舞发展起了一定的影响,使长鼓舞有了男、女长鼓舞、双人长鼓舞及长鼓群舞等多种形式。长鼓舞在朝鲜族广泛流传。朝鲜族长鼓为两面鼓,两端鼓面分别为高、低不同,舞者两手同时击打出各种不同节奏的鼓点。现代长鼓舞有两种击打法:一为女舞者用鼓鞭(一尺许细长的竹鞭)兼用鼓槌(一端圆粗,长约尺许的木槌);一为只用鼓鞭不用鼓槌。前者开头只用鼓鞭按慢鞭拍子边击边舞,鼓插在长鼓上,舞至高潮时,方抽出鼓槌进行技巧表演。后者春持鼓鞭随乐起舞。   扇舞:持花扇表演的女性舞蹈。源于古代巫女活动及民俗活动中的扇子表演,后发展成为单扇舞、双扇舞两种形式。扇舞有持一把或两把扇具的不同形式,它具有朝鲜族特有的节奏、含而不露的.内在情绪、曲线性的律动和自由自在的表演,随着队形的不断变化,舞者将手中的扇具可组合成丰富多样的图案和造型。   扁鼓舞:持扁形鼓表演的舞蹈。扁鼓原为朝鲜族古老的打击乐器,后发展成为男女舞者胸前系鼓而舞的舞蹈。扁鼓舞伴随着激动人心的鼓声,给人以欢快、热烈而跃动的情绪感受。丰收的喜悦、生活的快乐,以及现代人的欢快情绪等,都是扁鼓表现的内容。扁鼓舞不仅能表现朝鲜族妇女细腻的内在感情,还可以表现男性爽朗乐观的性格特征。   剑舞:又称剑器舞,是手持短剑表演的女性舞蹈。短剑的剑柄与剑体之间有活动装置,表演者可自由甩动、旋转短剑,使其发出有规律的音响,与优美的舞姿相辅相成,造成一种战斗气氛。舞蹈节奏为“打令”。剑舞原为男性舞蹈,经长期流传,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缓慢、典雅的女性舞蹈。其种类较多,一般为4人舞。还有一种由流浪艺人流传下来的少年剑舞,其风格似武术,具有战斗性。剑舞的音乐基本上以“打铃”节奏的曲调贯串始终,并与剑声相谐。[4]   傣族舞是傣族古老的民间舞,也是傣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流行于整个傣族地区,以瑞丽县和耿马县孟定的孔雀舞为代表,而且有不少以跳孔雀舞为生的职业艺人,他们模仿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拖翅、抖翅、展翅、登枝、歇枝、开屏、飞翔u2026u2026等等。跳出丰富多彩的舞蹈动作和富于雕塑性的舞姿造型。他们的舞蹈有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有固定的步法和地位,甚至每个动作都有固定的鼓语伴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