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区域地理日本知识点?

  日本***Japan***,全称日本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一起来看看吧。   ***1***:地理环境   位置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北部,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其他7200多个小岛屿组成,因此也被称为“千岛之国”。日本陆地面积约37.79万平方公里。日本东部和南部为一望无际的太平洋,西临日本海、东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别和朝鲜、韩国、中国、俄罗斯、菲律宾等国相望。日本北海道有世界最著名的渔场之一——北海道渔场,其成因是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交汇。   气候   日本地处以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具有海洋性典型特征。全国横跨纬度达25°,南北气温差异十分显著。   北海道与本州东北地区、高原地带属温带,本土大部地区及冲绳等南方诸岛则为亚热带。此外,日本所处位置令她受到季候风及洋流交汇的影响,因此四季分明、降水充沛。   是世界上降水量较多的地区。主要原因包括了日本海侧地区冬季的降雪;6、7月***冲绳、奄美为5、6月***间连绵不断的梅雨;以及夏季到秋季登陆或接近日本的台风。日本有记载的最高温度纪录是40.9度,于2007年8月16日在崎玉县熊谷市和岐阜县多治见市测得;有记载的最低温度纪录是-41度,于1902年1月25日在北海道旭川市测得。   地形   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岛国,山地成脊状分布于日本的中央,将日本的国土分割为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1%,大多数山为火山。国土森林覆盖率高达67%。富士山是日本的最高峰,海拔3776米,是日本最高峰,被日本人尊称为:圣岳。   日本群岛地处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火山、地震活动频繁,危害较大的地震平均3年就要发生1次。   日本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近海一带,多为冲积平原,规模较小,较大的平原有石狩平原、越后平原、浓尾平原、十胜平原等,其中面积最大的平原为关东平原。日本平原面积狭小,耕地十分有限,人口生理密度高达2924人/平方公里,为世界第26位。   地质   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为西太平洋岛弧-海岸山脉-海沟组合的一部分。全国68%的地域是山地。日本最高的山是著名的富士山,海拔3,776米。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全球有十分之一的火山位在日本,在全国都时常会发生火山活动。据统计,世界全部里氏规模6级以上的地震中,超过二成都发生在日本。   河流   日本境内河流流程短水能资源丰富,最长的信浓川长约367公里;最大的湖泊是琵琶湖,面积672.8平方公里。   海洋   日本海岸线全长33889公里。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因此其海岸线十分复杂。西部日本海一侧多悬崖峭壁,港口稀少,东部太平洋一侧多入海口,形成许多天然良港。   在东部太平洋一侧自南向北均被日本暖流***黑潮***环绕、东北部形成千岛寒流***亲潮***,西部日本海一侧是对马暖流和里曼寒流。在寒流和暖流交汇处,鱼类资源丰富,成为天然渔场。由于地处海洋的包围之中,终年温和溼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夏秋两季多台风,6月份多梅雨。1月平均气温北部-6℃,南部16℃;7月北部17℃,南部28℃。年降水量700—3500毫米,最高达4000毫米以上。   ***2***:自然资源   日本自然资源贫乏,除煤炭、天然气、硫磺等极少量矿产资源外,其他工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料、燃料等都要从海外进口。但是,日本森林和渔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占日本陆地面积的69%,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北海道和日本海是世界著名的大渔场,盛产700多种鱼类。   ***3***:民族   日本的民族构成比较单一,但不能简单地将其称作“单一民族国家”。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日本列岛上除了人们熟知的“大和人”以外,还生存和繁衍著别具民族特征的阿依努人和琉球人。   ***1***大和人   大和人亦称“和人”,是日本民族的主体,约占总人口的98%以上。大和人属蒙古人种东亚型别,其系统特征是头较短,黄面板,黑头发,体毛和胡须较少。耳垢为干性。眼睑中有被称作“蒙古襞”的皱襞。血型以A型居多,其他依次为O型、B型、AB型。大和人原来身材较矮。我国历史书上将其称作“倭人”,据说就与此有关。近年来,大和人的平均身高已有明显增加。据统计其男人的平均身高已达170厘米左右,在世界上属于中上水平。   ***2***阿依努人   阿依努人旧称“虾夷人”,属于千岛人种型别。在体形上,阿依努人具有蒙古人种的基本特征,略微兼有赤道人种的某些特征:肤色黑黄。体毛浓密,腿长腰阔,头大颧高。他们不仅拥有自己的语言——阿依努语,而且还具有独特的文学和独特的音乐和舞蹈。阿依努人信奉一种带有浓厚的萨满教色彩的宗教,经常举行“熊祭”、“鲸祭”等宗教仪式——这与他们自古以来一直过著以渔猎、采集为主要生存手段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有密切联络。到了现代,阿依努人的上述民族特征已经所剩无几,处于被和人逐渐同化的过程之中。   但是,同化现象的出现并不等于阿依努民族的消失。据统计,还约有2.5万阿依努人集中生活在北海道的胆振、日高等地。   ***3***琉球人   琉球人目前约有120万人,绝大部分生活在日本冲绳县所在地——琉球群岛。琉球人虽然与大和人同属蒙古人种,但与大和人相比,他们的身材略矮,眉毛较浓,颧骨稍高。古代琉球人以部落为单位群居,14世纪时建立了三个小国,1429年由尚巴志统一为琉球王国,与中国结成朝贡册封关系。17世纪初遭日本萨摩藩侵略并开始受其控制,1879年,琉球被正式纳入日本版图。

什么是区域地理学?

区域地理学是研究某一特定地区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发展变化,以及区域分异和区际联系的学科,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强调对人地关系的研究。   区域地理学不仅揭示地理环境本身的自然特征,而且考虑社会、经济、历史因素,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其研究成果对于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解决区域生态环境、人口等问题有重要意义。   区域地理学发展简史  区域地理学的历史与地理学的历史一样久远。早期的区域地理学以区域描述为主,许多地理著作都可被认为是区域地理著作。中国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把全国分为九州,分别记述了山川、湖泊、土壤等自然地理内容,同时也记述了田赋、贡品、水路运输线、民族等人文现象。东汉时期的《汉书·地理志》是中国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著作,也是第一部疆域地理志,记载了西汉末年疆域和行政区划的演变,并以行政区为纲,记载山川、水泽等自然现象和水利、户口、聚落、物产、关塞、名胜等人文现象。  中国历代编修的方志以及全国性总志多带有区域地理特点,如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记述了当时全国政区沿革、范围、山川、户口、贡赋和古迹等情况,并附有地图,其形式已接近近代的区域地理著作。中国古代有关域外的区域地理著作有晋代的《法显传》、唐代的《大唐西域记》、元代的《西游录》和明代的《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  西方古代也有许多关于区域地理的著作,如古罗马时期斯特拉波的《地理学》,对当时的已知世界按政治单元进行区域描述,内容包括自然特征、物产、城市、居民及其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中世纪意大利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的见闻,是关于东方的区域地理著作。  近代地理学的创建人德国的洪堡德和李特尔对区域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极为重要贡献。洪堡德在1799~1804年对拉丁美洲进行考察旅行后,写了巨著《新大陆热带地区旅行记》,这是关于拉了美洲的第一部区域地理著作,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内容。洪堡德创用了比较方法,综合研究区域地理特征。  李特尔在其名著《地学通论》中提出了他的区域概念和不同等级单位,强调人地关系的一致性或统一性,认为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是多样性中有一致性,由此导出这门学科的两个基本部分:部门地理学(也称系统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洪堡德和李特尔都重视对区域的研究,但前者将重点放在部门自然地理学,而后者则偏重区域地理学中的人文地理。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期,随着科学的发展,地理学发生学科分化,但区域地理学一直受到许多地理学家的重视。以维达尔·白兰士为代表的法国地理学家从事区域地理学研究,出版了《世界地理》等著作。德国赫特纳进行区域分异研究,认为区域是自然与人文现象的相互结合,其观点得到美国哈特向的赞同。哈特向在他的著作《地理学的性质》和《地理学性质的透视》中,认为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区域分异特征,部门地理学是起点,区域地理学是终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分化,以及数量分析等新方法广泛地应用,部门地理学迅速发展,区域地理学研究面太广,日益与实际应用相脱节,强调区域特性和分异,妨碍对规律的探索,加之传统的归纳法往往使不少区域地理著作成为形态特征的描述,只追求区域的独特性而不深究区域综合和地表现象的空间联系,因此,区域地理学发展缓慢。  中国地理学者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对中国许多地区进行区域地理考察,研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从50年代开始,由于大规模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需要,区域地理学研究在中国取得一定的成就,包括组织了各种类型的综合考察,进行了各种区划和区域规划,发表了大量的区域地理研究论文和著作。  20世纪70年代,由于全球性的生态、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日益突出、生产力的国际化、国际经济联系和劳动分工的加强,使区域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加深,地理学的区域综合研究重新受到重视,也为区域地理学提出新的任务。  区域地理学在改进传统研究方法的同时,引入了数量分析、计算机技术、遥感和系统论等新方法,为其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手段。现代区域地理学在进行必要的地理描述的同时,加强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更加重视研究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结构和演变规律,并把区域综合性的专题研究和应用研究放到重要位置。  区域地理学的基本内容  地理志是利用文字、表格、地图等记述或总结区域地理环境情况的书册,它反映区域各个地理要素和地理环境的特征,是传统区域地理学研究成果的最重要的表达形式。地理志为研究历史时期和现代区域的地理环境提供比较全面的资料,对区域经济开发和建设有重要参考价值。地理志按记述的区域范围不同,可分为全国地理志和地方性地理志。  人地关系研究是把特定区域的人与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和人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利用、改造。  景观研究是研究区域地理景观的特征及其历史发展。  区域地理调查、区划和规划是对区域地理环境进行全面了解和考察,评述自然条件和资源基础,利用地理调查资料,进行区域特征和区域分异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划和制定区域发展规划。  专题性区域研究是研究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  区域综合研究是对某一区域的各地理要素的联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进行综合研究,并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等,提出区域开发、利用和改造的措施和途径,如热带地理、干旱区地理、极地地理、山地地理以及自然保护区等方面的研究。  区域地理学按内容,可分为区域自然地理学和区域人文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着重研究区域各个自然地理成分的相互关系、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形成和演化过程。区域人文地理学着重研究区域人地关系,探讨区域中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扩散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形式和结构。区域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生产布局和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以及区域间的经济联系等。  现代区域地理学强调自然与人文的统一,注重对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区域综合和空间联系的研究。  其它地理学分支学科  地理学概述、自然地理学、地貌学、动力地貌学、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应用地貌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冰川学、冻土学、古地理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化学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人口地理学、人种地理学、聚落地理学、乡村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医学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军事地理学、地图学、地名学、理论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应用地理学

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重点知识点

主要是 东部沿海 还有气温之类的 地形 最好问问你老师

区域地理怎样背图

我觉得最重要一条就是多看,重复看。循环记忆法。自己把地图用白纸复印下来,你在地图上添加你背下来的东西,这样记忆更加牢固,时间长了,你会知道的越来越多,也很牢固。还有就是做一些开拓思维的地理题目,你做出来会特别有成就感,平时考试的时候,你做出那些别的同学不会的题目,你会越来越喜欢这种方法,越来越喜欢地理。还有,地图背熟悉了,还有很大一个好处:你知道的很多,平时跟朋友交谈,你会很有谈资。关键是:女生喜欢博学的男生,地理因为难背,如果你能背下来,很多女生都特别崇拜你。PS:我就是这么过来的。。呵呵。。希望对楼主有用

中国第一篇区域地理著作是什么

应该是山海经吧,山海经记录的就是全国各地的地理知识!

区域地理太多要背诵的知识点,有什么好方法去学

政史地,只有多看,没有更好的办法

初中地理哪些课本是 属于区域地理知识?

你初中学的都是区域地理知识;到了高中阶段才会深入的。

新教师如何上好区域地理

  如何进行区域地理的教学  要上好地理课,确实不容易的。我上地理课,多是按传统的方法上。后来我上了一节地理公开课《黄河的治理》,用“综合法”和“比较法”进行区域地理的教学,比较成功。同时有一些感想和收获,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那是在去年的县下校听课,我接到学校的通知要我上一节地理公开课,通知还特别强调要制作课件,要用多媒体教学。那段时间,我除了自己大量的查找资料、上网、下载、制作课件外,还要求学生也查找一些资料和图片,忙了半个月才做好准备工作。  那天上八年级的课,有二十几位老师来听课。听课老师的阵容比较大,学生起初比较紧张,以至于我在进行导入新课的环节比较困难。具体情形是:我在音乐声中提出第一个问题“人们在自己受了冤屈的时候喜欢说自己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这句话在我们的地理里面是有一定道理的,有哪位同学明白这个道理?”问题提出来了,学生却没有反应,我只好鼓励他们:同学们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说出来,让这么多的老师感受一下我们八(5)班的风采。地理科代表才站起来说:“那是因为黄河水本身就不清,所以无论怎样洗都洗不清。”我及时的表扬了这位同学并鼓励同学们积极发言,同学们的情绪才慢慢被调动起来。  趁热打铁,我点名要一位同学上来画出黄河的简图,并指出课件上的闪烁动画出现黄河的发源地、主要地形区、流入的海洋、以及显示黄河流经的省区。此举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绘画能力,表达能力,自我表现能力,更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情绪高涨起来了,接着我让学生分组讨论:“有的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有的人说黄河是一条害河,你的观点呢?黄河是其中之一还是两者兼有?”学生自由讨论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快归纳出以下几点:一、黄河的奉献包括:塑造平原、富蕴水能、提供水源;二、黄河的忧患包括:饱含泥沙、地上悬河、决口危险。再通过播放黄河上、中、下游的一些图片和录象让学生比较,从而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再讨论出黄河的治理方法。最后,我播放了一些历史上黄河泛滥时房屋倒塌,人民流离失所的凄惨情景录象,让学生感受洪水的危害,产生强烈需要解决水患问题的情感。  这节课获得了听课师生的一致好评,他们认为:课堂上学生的大脑始终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并且随着教学内容的层层深入,学生的情感也随着跌宕起伏,时而惊喜、时而忧思,真正达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而本人课后反思这堂课的成功,除了得益于学生课前大量收集相关资料图片,教师整理并制作出精美课件外,课堂上采用形式多样的教法和学法,特别是综合法和比较法用得比较成功。通过反思,我发现: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综合法和比较法是用的最普遍的两种方法。  区域地理是探究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形成不是由某一地理要素决定的,而是由多个因素共同影响而形成的。因此,我们在进行区域地理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运用综合法,从整体认识分析该地区突出特征,而区域特征是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所以我们不能将区域地理特征割裂开来一个一个地讲,那样会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而是要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将教学变成学生“感知问题-分析问题-综合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上述课例里黄河的奉献和忧患以及治理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其次,是要善用比较法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比较法的种类可以有很多,但不外乎都是“比同”和“比异”“比同”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致性,“比异”能使学生理解区域地理的差异性。这两种方法都能够体现比较的层次性和鲜明性。在教学效果上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黄河的讲述中通过黄河上、中、下游的植被、地形、水质的比较,学生就加深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对“地上河“的形成的理解。教师在比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点构成知识网络,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由此及彼,由局部到整体的思维方式,所以说有比较就要有综合,这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常常要综合运用,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高一地理教案: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二节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课时 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历史阶段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采集和狩猎阶段 (1)影响因素: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依赖于①地理环境,生存和发展受自然界②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的制约。 (2)人类活动分布区:少数③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 2.农业社会阶段 (1)基础条件:④栽培的作物和驯化的禽畜是人们主要的生活来源。⑤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日照,是农业社会的自然基础。 (2)人类活动分布区:⑥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⑦三角洲、盆地。 3.工业社会阶段 (1)基础条件:能源资源、金属资源、⑧交通状况,是工业和商品贸易的基础。 (2)传统工业区的分布:丰富的⑨自然资源与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组合紧密的地区,往往能形成重要的工业区。 a.资源型工业基地 矿产资源的数量、⑩质量和组合状况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条件 →一些工业基地往往分布在u246a矿产地附近 b.临海型工业基地 无大型铁矿、煤矿等资源优势,借助优越的u246b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对u246c矿产资源的地域依赖→工业基地往往分布在港口附近 4.后工业化阶段 (1)影响因素:由于u246d新技术的兴起,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体下降,u246e环境质量对社会的影响上升。 (2)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分布 新技术产业大都要求四季温差小,温度、u246f湿度适中,空气清新,无污染或污染很小            新技术产业区主要分布在环境质量优越的地区            优越的环境可以吸引技人员定居,提高科研效率,从而形成u2470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 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有关采集和狩猎阶段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依赖于地理环境 b.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很少受地理环境影响 c.人类的繁衍生息比较活跃 d.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程度较强 答案 a 解析 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程度差,衣食住行极大地依赖于地理环境,生存发展受自然界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的制约。只有在少数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人类的繁衍生息才比较活跃。 2.农业社会阶段,不属于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的是(  ) a.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b.印度河流域 c.尼罗河下游 d.刚果河流域 答案 d 解析 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是尼罗河下游、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长江流域。 3.资源型城市兴起于(  ) a.采集和狩猎阶段 b.农业社会阶段c.工业社会阶段 d.后工业化阶段 答案 c 解析 资源型城市兴起于工业社会阶段。重要矿产资源的开发,往往伴随着城市的兴起。 4.下列关于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在各历史阶段是一致的 b.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社会发展逐渐增强 c.优越的自然环境是农业文明产生的重要自然物质基础 d.工业社会阶段,工业生产的分布对矿产资源的依赖使工业生产只分布于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 答案 c 解析 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随着时代而发展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同时,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减弱,人类活动对陆地地理环境的依赖减弱。 方法技巧练                    方法 案例法理解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 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匹兹堡最初只是印第安人的小村镇,18世纪中叶,人们在该地发现了大型富铁矿和煤矿,钢铁工业随之兴起。 材料二 到“二战”前后,匹兹堡成为美国经济最繁荣的城市之一,是美国的“钢都”。“二战”结束后,军火需求量剧降,匹兹堡钢产量削减一半,不少钢厂倒闭,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匹兹堡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经济基础——钢铁工业在国外竞争和需求下降的双重打击下已经名存实亡,其经济也不断衰落。 材料三 匹兹堡迅速对经济结构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经济结构从单一的钢铁工业向多样化的服务行业转变,由此而化险为夷。在整个80年代,匹兹堡地区丧失了12万个制造业就业岗位,同时创造了11.5万个新就业岗位,这些就业机会大都在教育、保健和研究部门,其中先进科技领域发展最为迅速。 材料四 从90年代开始,人们在匹兹堡看到的另一个变化是一批总部设在该市的百年大公司,如海湾石油等纷纷做出重组或改变经营方向的重大举措;另一类公司已在匹兹堡市内外安营扎寨,这批公司主要是高科技的保健产品制造商、因特网软件制造公司和ibm的计算机软件子公司。在上述3 600家公司中,这类公司占了一大部分。 (1)从匹兹堡市的起源看,其主导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8世纪中叶,匹兹堡市得以迅速发展的技术条件及区位条件是什么? (3)分析 “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初,匹兹堡经济衰落的原因。 (4)根据材料分析匹兹堡经济得以重新崛起的原因。 答案 (1)资源 (2)第一次技术革命极大地刺激了其工业发展,而这里又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且靠近五大湖,工业用水充足,水陆交通便利,有广阔的消费市场。 (3)①生产结构单一,工业生产集中于煤炭、钢铁等部门,钢铁工业是其经济基础;②世界性钢铁过剩;③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4)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调整工业布局及结构;③发展科技,繁荣经济;④改善交通网,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解析 匹兹堡最初是以传统农业为主体,“二战”前后,处于工业化阶段,成为美国经济最繁荣的城市之一、美国“钢都”。“二战”之后,经济衰落。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方法技巧 案例法是学习人文地理常用的方法。主要利用一个典例的案例来阐释某一类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案例法的关键要学会举一反三,注意知识的迁移。                   一、选择题 下图为人类各发展阶段的“人均每日能源消耗(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 b.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 c.人类在各发展阶段都消耗一种类型的能源 d.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 2.人类各发展阶段能源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始社会人类利用的能源虽然较少,但对环境影响较大 b.农业社会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c.工业社会大量使用能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生态问题得到缓解 d.现代社会崇尚美国的能源消费方式,能源利用率高,环境问题得到解决 答案 1.d 2.b 解析 读图可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农业社会以植物性能源为主,获取薪柴可能导致地表植被的破坏,产生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现象。 3.有关自然资源与城市区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凡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都有城市出现 ②工业革命后,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出现了一批新兴城市 ③英国的伯明翰、美国的匹兹堡都是以煤矿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城市 ④随着自然资源数量的减少,自然资源对城市区位已无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有些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或因地形复杂,或因气候恶劣等原因,并未形成城市,甚至人烟稀少。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随着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有些资源的数量确实在减少。但是,靠近原料地、燃料地仍是工业生产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自然资源对城市区位仍有着巨大的影响。 4.有关农业社会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的主要生活来源是采集和狩猎的果实和动物 b.人类的主要生活来源是栽培的作物和驯化的禽畜 c.人类逐水草而居 d.世界最早的农业文明出现在欧洲 答案 b 解析 a项是采集和狩猎阶段的方式,c项指畜牧业中的游牧业,d项世界最早的农业文明出现在亚洲和非洲。 读下图,回答5~6题。 5.两图所示地区的特征,正确的是(  ) ①两地农业发展多取决于灌溉水源 ②两地多为粉砂性土壤 ③两地水土流失都很严重 ④两地皆全年少雨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6.下列关于图中两地生产、生活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右图所示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谷子 ②两地都是我国重要的牧区 ③右图所示地区是精耕细作的水稻产区 ④出现右图居住景观的最主要原因是土质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 5.a 6.b 解析 第5题,左图是我国新疆特有的坎儿井,是一种利用地下水通过地下渠道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右图是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窑洞。两地多为粉砂性土壤,但黄土高原因夏季的暴雨加上黄土疏松的土质,水土流失严重。第6题,黄土高原不是主要牧区,也不是水稻产区,故选b项。 二、综合题 7.阅读材料和图,完成下列问题。 人们把“天府”与“物华天宝、安居乐业”联系起来。叫做“天府”的地方应该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中国历曾有关中地区、成都平原、华北北部(燕京一带)、江淮以南地区、太原附近、闽中(福州及其西南一带)及盛京(沈阳一带)等7个地区被称为“天府”或“天府之国”。xx年,中国评选出新的十大“新天府”。 (1)简述历的“老天府”分布地区的共同优势条件。 (2)除成都平原外,其余的“老天府”在“新天府”的评选中黯然落选,你认为其原因是什么? (3)古人对天府的描述是:“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民丰物阜”。评选专家给出的“新天府”标准是:应该是人人向往的居住地,幸福感较高,是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的区域。这说明与“老天府”相比,“新天府”的评选标准更重要的是考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江平原从解放初的“北大荒”到“北大仓”,再到1999年,北大荒全面停止开荒,实施退耕还林、还湿、还“荒”,现又被评为“新天府”。试分析产生这一系列变化的原因。 答案 (1)都分布在地势平坦、气候条件优越、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好的地区。 (2)人口急剧增加,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3)人地协调发展 (4)解放初,随我国人口和粮食需求的不断增长,国家开垦了“北大荒”;经过几十年的开垦,“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由于过度开垦使原有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所以国家出台了全面停止开荒,实施退耕还林、还湿、还“荒”的政策,湿地面积缩小趋势得到了遏制。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这里农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且区域内环境优美,污染很小,因此被评为“新天府”。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由题干“天府”所在地自然条件优越,结合图示,依据自然区位的诸方面因素进行分析。由“老天府”所在地可知,大部分“老天府”现在人口稠密,工业发达,环境破坏严重,从而落选“新天府”。结合古人对天府的描述和专家对“新天府”的评选标准,可以看出人地协调发展,注重可持续发展是“新天府”的共性。三江平原农业地位的变迁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北大荒――→人口增多,粮食需求增强北大仓――→生态环境变化退耕还湿地――→生态好转新天府。 第2课时 海洋和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历史阶段海洋和岛屿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海洋和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不同历史阶段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阶段 项目   航海早期 近年以来 空间利用 ①大洋是难以逾越 的障碍,是文化传播 的界限 大洋成为交往频 繁的通道 资源利用 有限 越来越多,资源开 发的领域大大 ②拓宽和加深 人类活动 大陆③内部 向沿海地带集中 海洋地位 不被人们重视 领海成为各国政府 关心的焦点之一 2.不同历史阶段岛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工业化以前:海洋中岛屿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普遍比大陆 ④低,文化、技术大多由大陆传入。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海洋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有关海洋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是(  )                   a.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没有阶段性 b.在航海技术落后的阶段,人们重视海洋环境的利用 c.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海洋成为人们交流的通道,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内陆 d.随着技术的进步,海洋资源开发的领域大为扩展,但深海锰矿还没有开始采掘 答案 c 解析 海洋作为覆盖地球的主要部分,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阶段性。在航海技术落后的阶段,大洋阻碍了人们的交流,海洋不被人们所重视。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大洋成为人们交流的通道,人口和城市开始向沿海集中,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超过内陆的原有经济中心地区。随着技术的进步,美、日、英、德等国已经开始采掘海底锰矿。 2.在下列海洋矿产资源中,目前发现只分布于深海海底的是(  ) a.锰结核 b.天然气 c.煤炭 d.石油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海底矿产资源——锰结核的分布规律。解此题关键在于抓住“只分布于深海海底”这一分布特点,即可判断正确选项为a。 考查点2 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关于岛屿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工业化前,海岛的社会经济水平比大陆高 b.日本成为东亚经济的领头羊,是与充分利用岛屿的港口优势有关的 c.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和旅游业的发展,海岛的经济发展潜力更为突出 d.许多国家之间发生的岛礁归属之争,实际上是为了控制岛礁周围的广大海域 答案 a 解析 在工业化开始以前,海洋中岛屿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普遍比大陆低,故a选项错。 4.读“海南岛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海南岛最有名的盐场是________盐场,这里有利于晒盐的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椰林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____________一带,其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海南岛拟建一纯碱厂,此厂应建在____________附近,根据是:纯碱厂需要________________。 (4)海南岛上的高品位优质铁矿,从经济角度最适宜运到(  ) a.包头 b.鞍山 c.上海 d.武汉(5)我国承办的非政府级别的亚洲经济论坛在海南岛的________举行,这里是海南省东海岸河海交汇处的旅游胜地。 答案 (1)莺歌海 处在夏季风的背风地带,晴天多,蒸发旺盛 (2)东部沿海 位于山地的迎风坡,降水丰沛 平原分布广 (3)莺歌海盐场 接近原料(海盐)产地 (4)c (5)博鳌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来分析一个地区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能力。解答本题,思路如下所示:方法技巧练 方法 框图法理解领海和专属经济区                  随着社会的发展,海洋资源和海洋权益越来越受到重视。读下图,完成1~2题。 1.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图中表示多数沿海国家由其海岸向外延伸拥有的(  ) ①领海范围为a+b——200海里 ②专属经济区范围为a+b——200海里 ③领海范围为a——12海里 ④专属经济区范围为b——200海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近些年探明,海底“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储量极为丰富,其开发技术已日趋成熟。开发利用“可燃冰”将产生的环境效益有(  ) a.可以取代一些核电站,减少核废料的污染 b.没有二氧化碳排放,减轻温室效应 c.可部分取代水电站,改善大气质量 d.部分替代煤和石油,减轻对大气的污染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关键在于正确理解专属经济区与领海的概念。公约规定:从海岸线计算沿海国家除拥有12海里领海外,其管辖海域面积可以外延到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其中200海里包括12海里的领海。第2题,海底“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碳;水电站无污染,不存在取代问题。 方法技巧                     一、选择题 近年来,我国海洋渔获量大幅度下降,且捕上来的多是小鱼。据此完成1~2题。 1.产生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厄尔尼诺现象的产生导致气候异常 b.石油污染的结果 c.修筑人工岛和海港等设施 d.过量捕捞,使渔业资源严重衰退 2.对此,我国政府采取的主要对策是(  ) a.对部分海域实行季节性“休渔” b.改革渔具,加密渔网 c.推进海洋农牧业生产 d.控制各种污染物的排放 答案 1.d 2.a 解析 我国渔获量下降,主要原因过度捕捞,对此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是季节性“休渔”。 下图是“热带太平洋上的一座岛屿图”,据此回答3~5题。 3.图中降水量最多的地点是(  ) a.a b.b c.c d.d 4.在图中放大海湾的四个位置中,最适宜建海港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5.有关该岛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利用当地的阳光、海滩、波浪发展旅游业 b.大力发展钢铁工业 c.该岛最有发展潜力的新能源是矿物能 d.该岛没有利用价值 答案 3.b 4.c 5.a 解析 第3题,由于该岛位于太平洋热带海区,盛行风以东北风为主,b地位于岛上山地的迎风坡,所以降水丰富。d地虽位于迎风坡,但地势较低,水汽凝结较少。第4题,适宜建海港的条件是优良港湾,港阔水深,只有③地最符合条件。第5题,由图上可以看出,该岛是风景秀丽的热带岛屿,可利用当地的阳光、海滩、波浪发展旅游业。 xx年4月26日,海南迎来建省23周年纪念日。结合下图,完成6~8题。 6.海南岛之所以能成为我国的经济特区,其发展借助的条件有(  ) ①地处南部边陲,区位优势明显 ②光热充足,夏长冬暖,有热带资源优势 ③我国海洋面积的省,海洋资源丰富 ④国家政策优势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近年来,海南岛成为我国冬季的蔬菜生产基地,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优越的气候条件 b.劳动力和土地价格较低 c.政府的优惠政策 d.运输条件的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 8.下列关于海南岛开发建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有利于我国加强对南海海域的管理和开发 b.可在岛屿中部地区建设工业区 c.充分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大力发展外贸型经济 d.充分利用海岛风光和海洋资源,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答案 6.d 7.d 8.b 解析 第6题,海南地处南部边陲,区位优势明显;海南岛是我国的全部位于热带的省,光热充足,夏长冬暖,有热带资源优势;海南岛是全国海洋面积的省,有海洋资源优势;旅游资源也很丰富;国家的政策优势也极大地推动了海南岛的经济发展。第7题,解题关键“近年来”,运输条件的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大扩展。第8题,结合海南岛的自然环境进行分析判断。 二、综合题 9.我国“xx”规划把推进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放到重要位置。读图及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天津市市区与海滨之间,规划面积2 270平方千米。在“xx”期间国家将重点开发这一地区,从而带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进而改变我国经济发展“南快北慢”的局面。 材料二 “xx”规划中投资的项目——曹妃甸港口项目集群已正式启动。随着港口建设和首钢的搬迁,曹妃甸地区将建成一个国际铁矿、煤炭、原油、天然气等资源的集散枢纽港、中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国家商业性能源储备和调配中心,以及国家重化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 (1)天津滨海新区的工业发展重点为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简述其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条件。 (2)简要分析曹妃甸地区建成我国未来钢铁、重化工业基地的优势条件。 (3)下图为曹妃甸工业区循环经济示意图。简述该工业区发展循环经济目的。 答案 (1)制造业基础好,技术力量强;科技和教育发达,人才众多;便捷的交通。(2)资源、能源优势:石油(天然气)、海盐、煤、铁等资源丰富。社会经济条件:国家政策支持;依靠京津唐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市场需求量大;有强大便捷的海、陆运输能力。 (3)目的:实施资源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工业废弃物重复利用(或清洁生产);保护环境(或实现可持续发展)。 解析 (1)天津作为京津唐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较好的制造业基础;同时高校较多,科技和教育发达,有充足的人才保证;交通方面,有优良的港口与海外联系,有便利的陆上铁路、公路与华北连为一体。(2)曹妃甸附近有开滦等煤矿资源、海上石油资源、迁安铁矿资源以及中国的长芦盐厂等,是中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从社会经济方面看: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生产协作上与京津唐工业基地相邻,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广阔的市场需求,交通便利。(3)实行循环经济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区域地理环境是如何影响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

显而易见的,北方的气候干燥,适合种植玉米、小麦等庄稼,那他们喜欢吃面食,北方寒冷,喝酒御寒,那北方人就喜欢喝酒(白酒)。江南多雨水,适合种植水稻,那江南人喜欢吃米饭。比如上海等沿海地区也外界的接触方便,那沿海地区的贸易就比较发达。比如山西煤炭资源丰富,那他们就发展煤炭事业,人们的生活也相当的富裕。简单的说说,人们根据当地的气候决定了食物的喜好,根据地理的环境及资源,决定了当地人的产业发展。

高中区域地理东亚的知识点?

  东亚是亚洲东部的简称,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日本、韩国、朝鲜和蒙古共五个国家,是高中地理的重要知识点。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一起来看看吧。   1、概述:   ⑴ 位置范围   东亚地区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总面积约120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球大陆面积的9%。地形西高东低,成三级阶梯:第一级为青藏高原,第二级为系列盆地和高原,第三级为低平原、丘陵和一些海岛。   ⑵ 地形、河流   地势西高东低***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   海岸线曲折,多半岛***朝鲜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岛屿***日本四岛、台湾岛等***   ⑶ 气候:   ①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   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比较:   最冷月均温>0℃、年降水量800mm分布上;分布界线:秦岭—准河一线   为什么东亚季风气候显著? 主要是海陆位置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陆,面临最大海洋 → 冬夏海陆温差大 → 冬季西伯利亚为高压、海洋为低压;夏季亚洲为低压、海洋为高压 → 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②西北内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距海远,地形闭塞,地势高,不受或很少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影响,降水少,气候干燥,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大陆性强烈,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蒙古等地。   ⑷ 人口和经济   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 人种:黄色人种   民族:汉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鲜族等   ⑸ 沿海与内陆的差异:   自然环境方面、人口方面、经济方面   东部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气候温暖溼润,利于农业发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历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现已出现很多工农业发达的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蚕丝、茶叶的产地。日本是世界的工业大国、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家,此外韩国、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台湾省、香港地区等经济发达区和新兴工业区不断形成。   西部内陆地区由于自然条件较差,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这里天然草原广阔,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中占一定地位,矿产资源也正在开发利用之中,经济发展前景很可观。蒙古地广人稀,色楞格河沿岸人口集中。   朝鲜半岛的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北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森林、矿产资源丰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绩。半岛南部为韩国,经济以汽车、电子、服装等制造业为主,进出口贸易发达。蒙古的畜牧业占重要地位。日本为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家。中国是工农业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   :日本   ⑴ 自然地理特征   ①东亚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及一些小岛组成,形似一张弓,东京是搭箭的交点,似乎要射向太平洋   ②面积狭小,人口稠密,人口超亿的国家   ③海岸曲折,港湾优良——神户、横滨最大海港,东京是第三大港   ④境内多山,平原狭小——关东平原最大   ⑤火山之国,地震之邦——富士山最高,是活火山   ⑥季风显著,海洋性强: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区比较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多梅雨、台风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⑦矿产贫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石油***西亚、东南亚***、煤***中国、澳大利亚***铁矿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亚***、棉花***中国、美国***   但硫磺矿较多,这是火山活动的结果   ⑧森林水力丰富:国土面积小,山地为主***日本注重封山育林,森林覆盖率达68%,远大于其国土面积在世界上的比重***,降水较多→河流短急,水能资源丰富。   ⑵ 发达的经济   ①世界经济大国---“世界经济最发达的三极之一”   ②经济发展的条件   不利条件:国土***狭小***市场、矿产贫乏   有利条件: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技水平及岛国多港湾的有利条件。   ③扬长避短,发展经济。对外贸易发达,但经济对外依赖性很大。   日本主要的对外贸易物件是美国,其次是亚洲和西欧。   ④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京滨、阪神、名古屋、北九州、濑户内五大工业区。***因为:沿海地形是平原,地势平坦,多港湾,适合建立大港口。在海边,原料运进和产品外运极为方便,减少了陆上运输,省时、省钱、成本低。日本矿产资源多是从太平洋航线运到日本,因此,工业多建在太平洋沿岸地区。----接近消费市场和对外贸易的海港。***   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   ⑤工业布局趋向分散----向国土南北两端扩充套件   ⑥农业和渔业   人多地少,采用小型农业机械,侧重于生物技术和水利的发展,单产高。   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达到基本自给、自足,多种在平原地区,但每年要进口小麦、玉米等农作物。   山丘地区多种桑树、果树和蔬菜。但蔬菜和水果仍需大量进口。苹果中红富士苹果是日本培育的优良品种。日本是一个岛国,周围海域盛产各种海产。   渔业发达,捕鱼量常居世界第一,有世界著名的北海道渔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   日本除在近海渔场捕鱼,还发展沿海人工养殖。发达的造船业,使日本有强大的远洋船队到远洋捕鱼,日本年捕鱼量在世界排第一位。鱼在日本人食品中占重要地位。   ⑶ 主要城市   首都东京,是超千万的特大城市   科学城——筑波 宇航中心——种子岛 矽岛——九州岛***这次地政的主要影响区域***   :朝鲜半岛   位置:朝鲜半岛三面环海,东濒日本海,西临黄海,东南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海岸线长而复杂,多半岛,多海湾,多良港,多岛屿。陆上与我国辽宁、吉林两省接壤,鸭绿江和图们江为中朝两国界河。海上邻国有日本、俄罗斯等。   地形:地势东高西低、山地多集中在北部和东部。多低山丘陵,东部太白山脉是主要山脉。平原多集中在西部和南部的河流中下游和海岸地带。   气候:由南向北由海洋性向大陆性气候过渡,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北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河流:主要河流有洛东江、汉江、锦江等。多自东向西注入黄海和朝鲜海峡。   资源:森林、水力较丰富。   经济:韩国是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其二战后积极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出口加工业,重视发展教育和科技,使经济得以快速发展。近些年针对国际市场变化,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 猜你感兴趣的:

几个关于区域地理的问题…

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各产业之间相互协调,有较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和良好的适应性,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并带来最佳效益的产业结构,具体表现为产业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经济技术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趋向协调平衡的过程;产业结构高级化,又称为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产业结构系统从较低级形式向较高级形式的转化过程628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一般遵循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由低级到高级演进产业升级:所谓产业升级,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产业升级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改 善表现为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结构的提升;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表现为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密集型:某一工业所需的东西很多(劳动力密集型)导向型:一工业的主导(技术导向型)

高二区域地理第三篇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自己的知识要自己总结,别人的不一定是你的

高中区域地理各大洲主要山脉教案

高中区域地理各大洲主要山脉教案3篇 地理老师要在教学中采取打牢知识基础、适当拓展知识面、增加知识的深广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地理教学,你知道如何写高中地理教案?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高中区域地理各大洲主要山脉教案”,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高中区域地理各大洲主要山脉教案篇1 一、介绍“我”为什么要选这节课。(主要是介绍这节课的重要性、这节课在教材中的前后联系和本课的教学目标。) 介绍大气的运动在大气环境单元中的地位、和其他大气要素的联系;对其他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例:大气运动是大气环境这一单元中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大气中的热量、水汽的输送、天气的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 首先,表现在他和本单元前、后知识的联系上。。。 其次,从本课时所涉及的知识来看,“风”是表征天气和气候特点的要素之一。。。 第三,从学生的认知角度看。。。 第四,从教学大纲对本课的要求看。。。 所以我觉得本课学习的重点应该是。。。。(注意应包括认知、技能、情感) 二、介绍“我”关于对这节课的教学策略。(实际上是介绍这节课拟采用的教学模式、方法、流程、教学目标达成的途径,尤其注意对教材、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 例:(以教学方法为例,注意应说明几方面,针对某一方面“我”打算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如果有必要还要加上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根据前面的分析,打算首先从呈现具体现象入手。。。 其理由是。。。 再例:在有等压线配置情况下的实际风向判读,是本节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关键,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我打算。。。。 其理由是。。。 三、介绍本课的应准备和使用的教具、其他的学习材料。(方法同上) 例:本课打算主要以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因为多媒体具有。。。的特点,而本课有许多地方都需要有过程的呈现。比如,在不同等压线分布的情况下,水平气压梯度力、地球自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 四、关于教材中插图、图册的使用。 例:图是地理的重要语言,使学生获得读、用、析图的方法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本节课中,打算着重指导学生。。。 五、关于本课板书的设计和结构。 例,这节课的板书,打算设计成“纲要信号”的形式,其好处是。。。 特别提示: 1.在第二部分中,有些觉得有必要单独立出来讲的,可以再分几点。 2.说课的关键是解决好“我”将做什么和“我”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基本原则是“合情合理”和“有依有据”。 3.如果把说课简单地认为是说“教案”那就大错特错了。 4.从教学相长的原则看,说课时还应说明"我"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高中区域地理各大洲主要山脉教案篇2 一、本节教材的地位和内容分析 本节课处于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最后一节,上承岩石圈和大气圈相关知识,主要内容涉及水圈,水既是自然地理环境主要组成要素之一,又对人类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体现了地理学人地关系主线。 二、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地理意义。 三、课标解读 从本条标准的内容要求来看,重在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过程是指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转变。水循环的环节是指实现水循环运动的途径,包括: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 四、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较高,但水平层次不齐,地理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仍存在重识记而轻理解的倾向。 五、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使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使学生理解水循环地理意义. (2)能力目标 学生学会读图,掌握读图方法,能绘制简单示意图,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学生能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3)情感目标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六、重点难点分析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意义。 八、教学方法分析 微课教学法、分层推进设问法、 九、学法指导分析 自主合作探究 十、教具准备及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2、导学案 十一、教学过程(节选) 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师生活动 主要评价方式 参与式导入 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背景音乐)“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让学生动手写出《假如我是》与水有关的诗歌,“即兴三两句”,并予以展示。 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引起学生兴趣。 观看微课自主学习 回顾旧知,并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做好铺垫。 地球因为有水而显得与众不同,那么地球上的水按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以分为哪几种呢?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微课视屏,得出结论:地球上的水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高中区域地理各大洲主要山脉教案篇3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用约20分钟时间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掌握课本基本知识,并能够建构基本知识体系。 2、完成本节的教材助读中的问题,并用红笔标记出自己不会的问题。 3、预习中要重视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归纳,并注意联系实际。 学习目标: 1、知道自然资源的含义及类别。 2、知道水资源问题的基本情况及产生的原因。 3、知道土地资源的主要特征,以及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 4、知道我国矿产资源问题的主要特征。 教材助读: 1、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和的总称。 2、按照自然资源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将自然资源分为和两大类。 3、的迅速增加和的加速增长是导致水资源危机的基本因素。水资源在和上的分布不均,是水资源危机的客观因素。 4、、和等,是对水资源及其再生功能造成破坏的主要因素。 5、土地资源问题突出表现在和两方面。、、和等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以及等,使土地资源严重退化,农业生产空间趋于萎缩。 预习自测: 1.下列有关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海洋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B.生物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C.非能源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D.地下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2.下列选项中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A.天然气B.稻谷C.土地D.液化气 我的疑惑: 探究案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 1、结合课本P20页文字,完成课本P21页活动第1题。 2、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并思考课本P22页活动1—2题。 3、我国土地资源主要存在哪些问题?怎样保护土地资源? 4、预计到2010年,,我国20种主要矿产有半数以上不能满足建设需求,特别是一些基础性矿产和大宗支柱型矿产,如石油、、铁、铜等,缺口大,供需矛盾突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产生明显的制约作用。 想一想:我们生活中在哪些方面利用了石油、铁、铜等矿产资源,一旦这些资源枯竭,将影响到你生活的哪些方面? 当堂检测: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缺水的原因是() A.北方江河径流量年际变化不大 B.北方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少 C.北方地区年降水量较少,属于半湿润地区 D.北方地区耕地多,水资源少,加剧了缺水现象

怎么学高中区域地理(非必修三)?

怎么说呢,在百度知道里有时候说不清楚的,需要你多问问老师,多想想,再找一本练习题(《世纪金榜》我们当时做的就是这个)想多就清楚了。看了忘,就再看。知道记住为止。必修一很多人都会,没关系。那些东西,想多了问多了就通了。加油啊

区域地理环境要素最多

首先注意到问题是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那么社会经济因素就不要答了.描述区域自然环境要素1.答气候(最根本)2.再根据当地气候分析降水、气温,常见的有: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夏季温暖湿润、冬季寒冷干燥,降水充沛,热量充足).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平均,温暖湿润).地中海气候(冬季低温多雨,夏季高温少雨).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干旱少雨,年温差大).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干旱).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雨季降水充沛,降水集中)3.答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不同的地形适宜发展的农业不同,例如平原适宜商品谷物农业,山地适宜林业4.答自然资源,如河流湖泊、矿藏资源(石油煤炭有色金属)、森林资源5.地理位置,如深居内陆还是濒临海洋,主要从交通是否便利回答.如果濒临海洋的话还要注意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然后就是小角度了,不是特别常见,如土壤类型(如红壤贫瘠,黑土肥沃)、地貌(如喀斯特地貌)、生物(植被覆盖率、生物多样性程度),一般不用答区域地理,就是掌握基本的地理要素,再综合各地区相类似的情况,分析当地地理环境,说白了就是要回举一反三

区域地理教学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下面就区域教学中应该明确的几个问题做简单描述,以供同行,尤其非师范专业、非地理专业的地理教师交流。一、地理位置的描述和重要性1.半球位置是经纬度位置一般来说,地理位置包括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人教版教材中,大洲位置的描述,是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等方面进行的。这样的叙述,看起来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好像是并列的关系。实际不然,我们知道,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以20°W和160°E为界,也就是东、西半球分别是一定的经度范围,即东、西半球位置是经度位置。2.强调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许多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理位置,如亚洲东南部显著的季风气候,是因为地处世界最大的大洲和大洋之间。(1)东南亚――“十字路口”的位置:东南亚一节的第一框题――“十字路口”的位置,就突显和强调位置的重要性。课文中,又对马六甲海峡大篇幅叙述。这样,许多人对“十字路口”的位置和马六甲海峡在课文中的作用就会产生理解上的混淆。笔者认为,“十字路口”的位置和马六甲海峡位置的重要性是东南亚位置重要性的两个主要表现。如果说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是锦,那么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欧洲非洲与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必经之地的马六甲海峡则是其上的一朵鲜花。(2)中东――“三洲五海之地”:和东南亚一样,中东位置细化,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三洲五海之地”、苏伊士运河和土耳其海峡上。中东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周边有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苏伊士运河、土耳其海峡被称为“天下咽喉”,是地中海通往黑海的唯一海峡。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间接地沟通了大西洋和印度洋,是世界上使用最频繁的航线之一。二、强调地质要素的案例:主要在《日本》和《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中1.多火山、地震是日本主要的环境特征教材以“多火山、地震的岛国”为标题介绍了日本的自然条件,把日本的位置、领土、地形多山、海岸线曲折多港湾、火山地震活动频繁等特点联系了起来,并用图文资料多火山、地震对日本的影响进行了举例描述。从中可见,“多火山、地震”在日本一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2.黄土是一种岩石,也是这一区域最显著的自然环境特征《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一节课题是由原来的《黄土高原》改进来的,意在突出“黄土”这一地质要素。首先,要明确黄土在地理科学中是一种岩石,在教材中可以理解为黄土这种岩石及其上的黄绵土。其次,黄土已成为黄土高原这一区域最显著的自然环境特征。因为黄土是影响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黄土高原水土严重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更是影响黄土高原许多人文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更有甚者,人们提到“黄土”“黄土地”已经不单指一个自然名词,而往往带有特定的人文含义,如“黄土文明”“黄土文化”“黄土风情”等。三、初中地理中出现的自然环境要素有哪些对自然环境要素,有许多不同的观点、概括和分类。有的认为自然环境要素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组成;有的认为包括土壤、位置、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生物、资源,灾害等;有的认为包括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土壤圈和水圈;还有六大要素、五大要素等说法。人教版课本中,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分为《位置和范围》和《自然环境》两节;八年级第一章为《从世界看中国》、第二章为《中国的自然环境》。从中可见,位置没有被列为自然环境要素。须注意,在学习每个区域自然环境之前,必须学习位置。四、日常生活用语与地理专业名词的区分在日常生活中,也就是在学生的脑海中,有许多地理概念是错误的、或者是与教材内涵相差很远的。如每到冬季,天气突然变冷,随时都可以听到人说“西伯利亚的寒流来了”。这句话中的“寒流”就是一个典型概念错误的例子。我们知道洋流是海水大规模的运动,寒流是其中的一种。而冬季影响北方地区降温的是来自西伯利亚地区的冷空气,如冷空气南侵达到一定标准就称为寒潮。

区域地理,求大神解答

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大陆性;季风性;减少;越来越大;森林到草原到绿地;种植业到绿洲农业;4.区位优势:1.热带季风气候,光热较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生长。2.有利于与邻边地区合作,交流,对外贸易等。3.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海洋运输业。不利条件:常受到台风等天气自然灾害。生产特点: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较高。

如何充分的进行初中区域地理教育

新考纲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基础,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学生普遍反映区域地理知识广、杂、多,无从下手,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区域地理复习,更加高效地掌握区域地理知识,提高区域地理的解答能力?一、抓轮廓的特征,强化读图训练与空间定位“无图不成题”成为近年来高考地理的一大特色。地图是地理学科独有的知识载体,是地理的第二语言,而区域地图又是高考地理的重点考查内容之一。只有掌握地图,才能把握地理脉络。所以备考复习中不妨把《考试大纲》中所有与地图有关的内容均落实在地图上,成为“大脑中的图”,在大脑中始终有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随时可以从中进行知识提取。 要让学生养成经常读图、用图分析问题的好习惯,图文结合,图文转化,能够在地图上再现和活化知识,构建全方位的立体思维。二、抓知识体系的重组、构建,强调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 不仅系统地理中要构建知识体系,区域地理的复习中同样需要构建知识体系。区域地理的内容不仅涉及初中的中国地理、世界地理,而且还涉及到高中的自然地理部分(必修一)、区域可持续发展(新课标必修三),所以备考复习中一定要整合初中、高中地理内容,用高中地理知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和方法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形成区域综合分析和空间思维能力,形成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应对突出主题(中心问题)的文科综合考试。三、抓“有用的地理”,与生产、生活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在近年来高考试题中特别是课改区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地理高考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课本基础知识外,还要考查世界、中国的热点、焦点问题,考查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地理事象。因此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应关注世界、关注中国的重大新闻事件及“有用的地理”,学习地理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应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捕捉重大新闻热点,并能及时地指导学生加以分析,了解事件的发生地并把它落实到地图上,分析其区域特征。要立足于地理学科,分析热点问题,学会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将热点落实在发生的区域上,明确信息资料与教材内容的关系以及解答问题的思路,加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四、抓科学训练,讲求实效地理高考命题已从“以知识立意”转向“以能力立意”,因此区域地理备考复习中要重视学科思维能力的提高,学会多角度迁移和转化知识。注意精选能体现知识重点的有思维价值的典型习题,例如近年来特别是课改区的高考试题,有针对性的训练,少一些机械重复,多一些解题方法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做题时要多联系,多琢磨,寻思路,找规律;在思考、领会、反思、总结上下功夫,增强答题的层次性和逻辑性,提高答题的准确率,促进智力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区域地理复习备考中一定要脚踏实地,重基础,练好基本功;重原理,抓方法,讲实效;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灵活分析,主动探究,形成地理基本素养,提高解答问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乡土地理作为区域地理,如何体现其区域性与综合性?

新课程标准下区域地理是初中地理综合性学习的载体,更体现了地理课程的区域性.地理教学强调“以人为本”,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掌握“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所以地理教学中利用区域地理中的材料和知识作为地理综合学习的载体,把地理知识与当地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进而提升地理素养和人地和谐观念.

如何分析区域地理中的自然地理环境

个地区的区域地理(包括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总是同这个地区的位置以及自然、经济、历史等条件密切联系着的。 就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来说,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分析时,首先要搞清楚这些环境要素的特征,然后,再一分析。一般地说,分析某地的地理位置,可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方面进行思考,以中部非洲为例,经纬度位置在东经3“一32“之间,北纬23。一南纬180左右,海陆位置东靠大陆,西临人酉洋;分析某地的地形时则可以从地势起伏、地形种类、地形分布等方而进行思考。例如.中1卜是个高原、盆地相间的地区,其中包括刚果盆地、乍得盆地东部以及喀麦隆高原全部和东非高原、南非高原一部分;分析某地的气候时则可以从影响因素、气温和降水的分布情况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方面进行思考。例如,中非气候暖热,气候、植被自然带以赤道为中心呈南北带状对称分布,即中部为热带雨林气候,向南北依次为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等;分析某河流则可以从源流情况、流量、水位变化、汛期长短、含沙量、冰期等水文特征方面思考。

区域地理:教什么 怎么教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理区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可以说一切地理事像都是在一定的区域空间内、一定的时期里存在着和发展着的。因此,关于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内容是地理学的基础性知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区域占据着重要地位,高中地理人地关系、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可持续发展都需要落实在区域上,这是我们地理教师都有的基本认识。然而,我们对高中区域地理的教学一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惑,特别是针对高考地理复习,老师们问得最多是如何把握区域地理知识内容的深度、广度、难度问题。因此,区域地理教什么、怎么教成为地理高考复习中的疑难问题之一。本人认为老师们之所以在区域地理教学上有此困惑,可能由于以下两个因素:(1)《高考说明》中对区域地理的具体内容没有明示,只笼统一句“不同尺度区域(大洲、地区、国家)的主要地理特征”,中国“北方、南方、西北和青藏四大地理单元的主要特征;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确实让人难以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2)新课程高考试题中,没有发现直接考查区域地理知识的试题内容,区域仅仅作为试题素材或问题背景出现在试题中。“教什么”和“怎么教”涉及了教学的两个核心问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教育原理上分析,“教什么”关涉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属于课程范畴;“怎么教”关涉教学方法和教学效率,属于教学问题。教什么和怎么教两者哪个更重要?取决于不同的考量。从课程设置的角度看,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些,因为,属于课程内容和目标的“教什么”具有“价值引导”作用。从教学效率角度看,怎么教显得更重要些,因为,涉及教学方法和效率的“怎么教”具有“效率优先”的意义。对教师而言,通常会更多的注重和考虑怎么教的问题。这是因为,我们的课程是由国家统一设置和学校规定的,特别是在统一高考这样的制度下,中国教师对课程的自主权是极其有限的,所以我们头脑中的课程意识比较淡薄,甚至是缺失的。我相信这是中国大多数教师的现状,因为不需要、也没必要、更没可能自主地创编课程——选择教学内容,留给我们唯一值得和需要研究的就是怎么教的问题。所以,在我们的头脑中,所谓教学研究一般就是指教法研究或研究教法,如此一来,我们的教育科研视野就“降格为一种技术”,我们的教学行为就沦为一种“狭隘和肤浅”技术性操作,这就是我们现今的一种教学生态。回到区域地理教学。你会发现,所谓的困惑其实就是我们需要同时面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问题,而且“教什么”的问题成为更迫切的现实摆在了我们面前。面对大量庞杂的区域地理知识内容患得患失、莫衷如一:如何选择、怎样取舍?面临时间紧、要求高、考试难的现实手足无措、无所适从:如何教、怎样学?这就是我们面对区域地理教学的心理困境和教学迷罔。怎么办?问题就是研究的向导。区域地理的高考复习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领域,需要我们作出认真的思考和艰辛的探究。对此,我曾经提出过本人的两个基本观点,这就是“以高中地理的知识视野看区域,从高考试题的能力导向教区域”。前一句重在“看”,是给区域地理一个确当的定位,明确应当给学生哪些区域地理知识,即明白区域应该“教什么”的问题。后一句重在“教”,是给区域地理一个教学方法论的导向,知道高中学生“复习”初中区域地理的路径和方向,即解决一个“怎么教”的问题。这两句话是原则性的提示,不具有操作性,做起来还是不好把握,借今天的话题稍作展开,以期引起讨论。“以高中地理的知识视野看区域”。让我们先看看高中地理知识体系中关于“区域”的内容,教材《必修III》是围绕区域环境与人类活动这个主题来组织的,其核心思想是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下面我们对《必修III》中有关区域的内容进行梳理如下:地理区域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域联系区域发展区域发展阶段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结构空间结构 产业结构 从上面的结构体系中,可以看出,在高中地理的知识视野内,关于“区域”的地理主要不是关于区域的基本地理事实和知识,而是区域的特征、结构、差异、联系和发展,尤其关注区域的发展问题(区域发展是与区域问题紧密相关,是针对区域问题解决而发生的,这里的“发展”意味着对环境的改造和治理,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产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前景),这给我们区域地理教学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向度和一个合理的内容参照。那么区域地理的基本的事实性知识还要不要?当然要,而且很必要。但这里有两点要强调:(1)区域的事实性知识不是我们的主要目标,所以不是区域地理复习的重点,区域地理教学内容要超越教材、教学立意要高于教材,因此区域复习不能停留在对事实性知识的低层次重复,要与高中地理知识发生联系,初高中地理知识整合成紧密相连的整体;(2)对区域地理的事实性知识有所选择,即恰当取、舍、增、减。因为没有可能也没必要要求学生都去掌握,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上面的分析能让我们大致明白“教什么”的问题。“从高考试题的能力导向教区域”。掌握知识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但不是唯一的任务,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是更重要的目标。就应对高考而言,学会知识信息的解读和处理、学会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学会问题的论述和表述,是一种学力表现,也是应试要求。这就涉及“怎么教”——如何有效复习的问题。怎么教,不只是一个技术性的操作形式或教学形式问题,在我看来首先是一个教学的指导思想问题。它与教学内容和目标密切相关,不能撇开教学目标和内容,单纯地谈论教学方法。根据区域地理的教材编排体系,一般采用“总——分——总”结构形式。基于高中学生复习区域是直接为高考服务这样的基本实情,应当与一般意义上的区域地理教学形式有所不同。根据我的课堂观察和实践经验,区域复习中以下几种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可供参考。第一种,区域模块结构模式。这种结构模式可以简写“地理事实+区域”,这是目前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得最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特别是在第一轮复习,多采用这种模式。因为,它与教材的结构基本相似,教与学都显得相对容易,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也较为顺手,教学进度和内容呈现,基本与教材的知识体系相一致,易于把握,各类辅导资料也容易找到,省力省心。这种结构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从突出某一区域的主要地理事实知识入手,展开课堂叙述,教学体现区域整体性原理,以掌握区域基本事实知识和地理特征为主要目标。第二种,知识要素结构模式。这种结构模式可以简写为“地理要素+区域”。这种模式是区域地理教材的总论部分采用的形式,因为没有在分区中采用,分区仍以区域模块结构方式。教学中,老师们按照教材的编排体例,区域总论与分区采用不同模式,在有些内容上难免重复。如果我们大胆一点,能否设想对整个初中区域地理进行整体设计,分要素按区域进行“一次性”集成,用要素贯穿整个区域教学。如:用“位置”要素认识各区域的空间分布,按“气候”要素认识各区域气候分布、特点和气候成因分析,按“地形”要素对不同区域进行地形地势分析比较,就“经济活动”、“产业结构”、“环境问题”。。。。等按知识要素对各区域进行系统扫描、知识梳理和特征概括,不再按各分区进行模块学习。第三种,教学主题结构模式。这种结构模式可以简写为“教学主题+区域”。这种模式不再系统地讲区域知识,而是以主题带区域背景知识的形式展开。区域的地理事实性知识作为主题背景被提示和发现,这里区域知识不是目的,问题分析和解决才是目的,主题才是关键。每一个区域设计一个(最多两个)教学主题,以此为纽带将区域地理基础知识(自然和人文历史)整合起来,综合性强,要求高。这种教学结构虽更符合高考的要求,但执行起来的难度较大,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如果有第二论复习安排的话,对大多数普通中学而言,适宜于第二论复习。关于主题的确定,可以结合高中地理《必修III》,采用类似区域案例的方式,以区域为案例作主题解剖。以上提供的三种教学模式,是在实践中老师们摸索和创造出来的。“模式没有好坏,教学没有模式”,模式只提供一种结构框架,一种教学意向,把模式固化就会走向僵死,灵活运用,因时因人而宜才是唯一正道。教什么、怎么教是教学永恒的研究主题,对它的探究没有终结。

区域地理```救急````

日本工业分布的最突出特点是临海性。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尤其是所谓“三湾一海”地区,即东京湾、伊势湾和大阪湾以及濑户内海沿岸地区。东起东京湾东侧的鹿岛,向西经千叶、东京、横滨—骏河湾沿岸—名古屋—大阪、神户—濑户内海沿岸,最后直达北九州,长达1,000公里,包括京滨、中京、阪神、濑户内、北九州等五大工业地带及其毗连地带,呈东西向的条带状地区,通常称之为“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目前,印度可分为五个比较重要的工业区域:1. 以加尔各答为中心的工业区:这里是全国最早形成的工业区。近几十年略有衰退。麻纺织和机械是本区的两大工业部门。产值占全国的40%和30%。2. 以孟买——浦那为中心的工业区:劳动力比重与加尔各答区相当,产值较大。棉纺织工业长期居优势地位,占全国的30%。此外机械、化工、炼油等部门近来有较快的发展。3. 以阿默达巴德为中心的工业区:规模相当于加尔各答的一半,以传统工业为主。4. 以马德拉斯——班加罗尔为中心的工业区:这是发展最快的工业区,规模已接近于加尔各答区。区内集中了电力、飞机制造、造船、炼油等工业部门,轻、重工业并举。5. 以那格浦尔为中心的工业区:这是50年代发展起来的重工业区,有印度的“鲁尔区”之称。俄罗斯的主要矿产区,你可以看下下面的网址http://www.eku.cc/xzy/sctx/118505.htm欧洲工业国很多,所以欧洲的工业分布很多,具体到那一个国家还好...

中国第一篇区域地理著作是什么?

这本地理著作是《尚书u2022禹贡》。公元前5世纪u301c公元前3世纪,中国第一篇区域地理著作《尚书u2022禹贡》成书。该书朴实地记录了全国范围内的各种地理现象,成为中国古代区域地理研究的典范,其中的许多地理概念和词汇一直沿用至今。《尚书·禹贡》是战国时魏国的人士托名大禹的著作,因而就以《禹贡》名篇。这是撰著这篇《禹贡》的人士设想在当时诸侯称雄的局面统一之后所提出的治理国家的方案。这是一个宏伟周密的方案,不与寻常相等,故托名大禹,企望能够得到实际的施行。这篇《禹贡》以地理为径,分当时天下为九州,这是撰著者理想中的政治区划。此外兼载山脉、河流、土壤、田地、物产、道路,以及各地的部落,无不详加论列。扩展资料:《禹贡》是在生产力水平不高、巫风盛行的历史条件下撰写的。它突破了早期著作中传播的许多神秘观念,比较朴实地记录了全国范围内各种地理现象,是中国早期区域地理研究的典范,成为《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以及唐、宋以来许多地理著作痒引的对象。《禹贡》也是今天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参考文献。历代注释、考证《禹贡》的著作甚多,以清代胡渭的《禹贡锥指》和近人顾颉刚的《〈禹贡〉注释》最为重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尚书u2022禹贡

急求高中区域地理中世界地理分区的相关知识点!!

我高中是这样学的1、对地理知识的热爱2、要分区域性来记如:七大洲四大洋等。3、尽量多画图(地形图)画出大概轮廓然后标注地区名称、添加主要城市名字和气候等。4、要多和同学交流互动这样才提升快。5、有钱的话买个地球仪和地图放在随从可见的地方便于记。6、课堂多和老师互动多问老师。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采纳哦!亲!加油哦!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

自己对地理因素了解就行了啊?无非是:气候,土壤,地形,和经济的关系,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区域地理学的分科

区域地理学按内容,可分为区域自然地理学和区域人文地理学。 区域自然地理学着重研究区域各个自然地理成分的相互关系、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形成和演化过程。区域人文地理学着重研究区域人地关系,探讨区域中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扩散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形式和结构。区域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生产布局和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以及区域间的经济联系等。现代区域地理学强调自然与人文的统一,注重对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区域综合和空间联系的研究。

区域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区别

区域地理,就是讲各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和概况自然地理是讲关于自然的基本地理知识,如地球、大气、陆地、海洋人文地理是关于人类及人类活动的地理知识,如工业、农业、城市、旅游

中国第一篇地域区域地理著作是什么

中国第一篇地域区域地理著作是尚书·禹贡。中国第一篇区域地理著作是《尚书·禹贡》,该书朴实地记录了全国范围内的各种地理现象,成为中国古代区域地理研究的典范,其中的许多地理概念和词汇一直沿用至今。《尚书·禹贡》 是战国时魏国的人士托名大禹写成的著作,因而就以《禹贡》命名。它是介绍湖北地理的最早的地理书。被认为是中国第一篇区域地理著作。《禹贡》全书1193字,以自然地理实体(山脉、河流等)为标志,将全国划分为9个区(即“九州”),并对每区(州)的疆域、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物产、贡赋、少数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作了简要的描述。《禹贡》是中国古代名著,属于《尚书》(一作《书经》,简称《书》)中的一篇,其地理记载囊括了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物产等情况。对其作者说法不一,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禹贡》为周初人所作。史念海在《论〈禹贡〉的著作时代》一文中,则据《禹贡》中有“南河”、“西河”之称,认定作者为魏国人;顾颉刚认为出自战国时秦国人之手;此外还有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的战国末至汉初说。

中国四大区域地理经纬度位置

青藏地区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经纬度位置:27°N~40°N,73°E~104°E 。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经度大约在东经103度到东经123度,纬度大约在北纬22度到北纬34度(不包括南海诸岛)。西北地区的经纬度范围:经度是东经73度至东经123度,纬度是北纬37度至北纬50度。北方地区:33°N~53°N,103°E~135°E

区域地理中东知识点

  中东或中东地区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中东”地理上也是亚洲西部与非洲东北部的地区。下面我给你分享区域地理中东知识点,欢迎阅读。   区域地理中东知识点   1、中东名字的由来:   中东是一个政治地理概念,它是以欧洲为中心划分的地理区域,16-17世纪欧洲国家向东方扩张是按距离的远近,将部分东方国家分为近东、中东和远东。   2、地理位置:   中东位于亚洲西南部和非洲东北部的“两洋三洲五海”之地。是东西方交通要道。北回归线穿过本区的中南部。   两洋:大西洋和印度洋;   三洲:亚洲、欧洲、非洲;   五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其中里海是世界最大的湖泊。   土耳其海峡:连接地中海与黑海,是黑海出地中海的唯一通道。是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   苏伊士运河:连接地中海与红海,沟通大西洋与印度洋。它缩短了从亚洲各港口到欧洲的航程。是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   3、中东与西亚在范围上的差别:   中东=西亚-阿富汗+土耳其的欧洲部分+埃及。   土耳其是地跨亚欧两洲的国家,埃及是地跨亚非两洲的国家。   4、地形:   地形以高原为主。主要地形区有:阿拉伯高原、伊朗高原。   5、气候:   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还有地中海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的特点是:全年高温少雨。   6、河流:   河流稀少。主要河流有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7、资源:   中东地区是世界上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8、中东地区石油资源丰富:   ⑴、中东石油在世界上的地位:中东地区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   ⑵、中东石油分布: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⑶、中东石油输往国家和地区:用油轮运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⑷、石油输出路线:   向西:   ①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西欧、美国   ②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欧、美国   向东:   ③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太平洋—日本   9、中东地区水资源严重匮乏。   10、中东的宗教冲突严重。   ⑴、中东的人种主要是白色人种。主要民族有:阿拉伯人、犹太人和波斯人。   ⑵、中东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____和犹太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圣城。主要是以以色列为代表的犹太教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伊斯兰教之间的矛盾冲突。   11、中东的农业:以灌溉农业为主,以色列的滴灌农业发达;中东畜牧业也很发达。   12、中东成为长期 热点 地区的主要原因: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和 文化 差异(宗教冲突)。   中东与中国的关系   经过多年艰苦创业,中东地区业务快速发展,形成了集团公司在中东地区业务发展完整的产业链,是中国石油甲乙方单位在全球最多的地区,也是近年来海外业务发展最快的地区。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2]   2015年9月24日,中石油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汪东进关于下一阶段中东业务发展重点,提出具体部署。一是不断扩大油气投资业务,围绕把中东建成海外最大合作区做好战略布局,抓好项目的组织和运作,积极稳妥推进新项目和新市场开发。二是大力开拓中东服务支持业务市场,在降本增效上下功夫,增强开拓外部市场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探索推进合作新模式。三是做大做强中东原油贸易,做好原油贸易整体规划工作,并加强计划性研究分析,尽快建立稳定的销售 渠道 ,为中东地区油气业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四是进一步发挥中东协调组组织协调作用,理顺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综合一体化优势,树立中国石油良好形象。 猜你感兴趣的: 1. 高中地理中东知识点总结 2. 高中区域地理世界地理知识点 3. 七年级地理下册中东知识点 4. 高中世界地理知识点 5. 东南亚地理知识点

初中世界区域地理知识点

  地理是一门让人与自然,不同人种更加亲近的科目。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世界区域地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世界区域地理知识点(一)   1.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和特点   阿拉伯地区(即西亚和北非)的人信奉伊斯兰教,如沙特阿拉伯这些国家,宗教活动场所是清真寺;   欧洲和美洲的人多信奉,如英国和美国等,宗教活动场所是教堂;   东亚、东南亚一些人(如泰国人)信奉佛教,佛教多佛寺。   2.白色人种主要分布于欧洲、美洲、大洋洲、   黄色人种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   黑色人种主要分布于非洲   非洲是黑人的故乡,但为什么美国(属于美洲)这些不是非洲的国家会有黑人分布?是因为欧洲殖民者发现美洲新大陆,要开发美洲,从非洲掳掠了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隶,所以现在美国的很多黑人的祖先都是当时的黑奴。   3.人口和人种   (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课本P65页活动题2(计算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并完成题目)   (2)、世界人口稠密区从纬度位置分析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从海陆位置分析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人口稀疏);从地形因素分析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3)、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堵塞、人均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   人口增长过慢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   初中世界区域地理知识点(二)   1、拉丁美洲土著居民为印第安人,为我们提供了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创造了玛雅文明。   2、亚马孙河为世界上水量最大和流域面积最广的河,周围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亚马孙平原,覆盖着最大的原始热带雨林。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   3、拉丁美洲混血人种多,在巴西,白种人占一半,黑白混血人占40%。巴西有桑巴舞、狂欢节和一流的 足球 队。   4、伊泰普水电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由巴西和巴拉圭合资修建。巴西热带经济作物中咖啡、甘蔗、柑橘产量居世界首位。   5、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念被世人接受。   6、巴西城市和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圣保罗是巴西最大城市和工业中心,巴西首都已经从里约热内卢迁移到了巴西利亚。   初中世界区域地理知识点(三)   美国   1、西半球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两洲分界线为巴拿马运河。一般把加拿大和美国称为北美,美国以南地区称拉丁美洲。   2、印第安人是美国土著居民,各国移民在美国形成了美利坚民族,美国全称美利坚合众国,国旗为星条旗。   3、美国主要人种为白种人,黑种人次之。在旧金山、洛杉矶和纽约有“唐人街”美国社会存在在种族歧视。   4、美国地形南北纵列分布,平原面积占全国一半以上,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科迪勒拉山系是世界上最大山系。   5、世界河流按长度排列:尼罗河、亚马孙河、长江、密西西比河。五大湖是世界上最大淡水湖群,通过圣劳伦斯河注入大西洋。苏必利尔湖为面积最大的淡水湖。密歇根湖全在美国境内。   6、美国农业生产实现了专业化和机械化,形成农业带,主要农业带有玉米带、小麦带和乳畜带。需进口热带农产品。   7、硅谷是美国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位于旧金山东南面,生产硅片著名。美国首都华盛顿,最大城市纽约,火箭城休斯敦,汽车城底特律。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国。   城市:A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 B洛杉矶、C休斯敦、D首都华盛顿 E纽约、 F底特律。

中国有几大区域地理区?

中国七大区有:华东,华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东北。中国地理区划可以认为是国家地理区域划分的简称。地理区域划分首先是把全国国土作为一个整体。就是把一个国家的全部国土区域按照其特点划分成几个大块,以便进行地理、气候、经济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具体如下:华东(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山东省、福建省、台湾省)。华北(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华中(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华南(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西南(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西北(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阿拉善盟)。东北(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东部)。

高二世界区域地理复习重点知识 (详细)

简单的来说高二的地理叫区域地理,可分为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分析一个地方你要抓住: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你要抓住:地,气,水,土,来解决。社会经济因素:交通,政策等、要熟悉自然带的划分,城市的地理位置,还有各重要城市的重要地理事物,各湖泊还有河流的轮廓。 嘿嘿,希望对你有帮助哈。

高中区域地理在哪一册书

那要看你用的哪个版本了

区域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按照研究内容,区域地理可以分为区域自然地理和区域人文地理;按照研究的区域,可以分为中国区域地理和外国区域地理等。  中国区域地理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境(含陆地、岛屿、海洋、领空)为对象,研究其位置在全球环境中的区位,阐明全球地理分异规律下的中国地理分异规律、全部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环境特征,各类自然资源构成及综合资源的区域分布,人口、民族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寻求人—地关系相互协调、和谐发展的自然—社会—经济基本规律。  本国范围以外的地理称为外国地理。对中国而言,外国地理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领海、领空以外范围的地理。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安全,都脱离不了对全球和对其他国家地理的研究。外国地理的研究着重从战略高度研究各国的地理环境及其相关的政治地理、资源地理和经济地理。外国地理研究的重点,一是从自然环境方面研究全球的、各大洲的、各国的、各区域的地理要素特征及综合环境的现状、过去和历史时期的变化与未来发展的预测;二是从人文地理方面研究各种人文的、社会的、经济的现状、特征、变化与扩展态势,为国家制定发展战略和确保国家安全提供地理科学的依据。中国倡导世界必须和平共处、和谐发展,中国重视外国地理研究,尊重各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开展国际合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服务。

区域地理怎么这么难啊,怎么学啊?

俄也觉得难…图都不怎么看的懂…

世界区域地理知识点

如果找地图的话,直接用谷歌地图?查找不同地理人俗风情,可以直接用百度搜索。

如何理解区域地理中差异性,可变性,层次性

每个区域都是由要素组成,比如自然要素就有: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差异性是指,虽然都是五个五要素,但是却有差异.如:北京气候是温带季风,上海是亚热带季风.可变性:还说气候,近些年全球变暖,北京今年降水就很少.整体性: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北京降水少,河里的水量就相应的减少,土壤中水分也减少,植被就会不好.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复习 区域地理 我国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自然原因人为原因这一样细分解决防措施的话可以这样答按照上面两个分类作答

如何学习区域地理

地理:作为一门学科,学法上有着与其他学科许多共同点。如:科学的学习态度;勤动脑、勤动手、勤动口;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等;同时还有它独特的学法。其实我们一直强调的就是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思维方法。  一、地理学习的灵魂——地图的利用  1、学会分类地图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等值线图等。  2、学会读图①先读图的主题②看清图例③注意细节④联系实际    3、学会变图①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②图文转换    4、学会用图①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②用图记忆    中国地理:可看这几方面的地图,即: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气温、降水量)、中国水系图、中国资源图(森林、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等)、中国农作物分布图、中国工业分布图、中国人口、民族、城市、商业中心图、中国交通图、中国自然保护区图等。逐一看图、记图,甚至画图,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就掌握了。    学习世界地理:    1、要在十条线上下功夫(五条经线、五条纬线)。  2、找出十条线穿过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3、在经纬度跨度不超过十度范围内描一幅轮廓图,说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并问一个为什么?这样你会发现你开始“脑”中有“图”,“心”中有“理”了,地理不再是单调的文字。    二、地理学习的支柱——教材的理解    1、依纲据本,掌握地理原理、规律    ①先将书读厚:在书上作读书笔记,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点    ②再将书读薄: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    2、利用课本,学会举一反三  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3、利用课本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如:  区域地理(大洲或国家):位置、范围、人口、地形、气候、河湖、资源、工农业、交通、城市。  相信经过努力,同学们一定会喜爱地理并学好高中地理的。总之,是个积累的过程,你了解的越多,学习就越好,所以多记忆,选择自己的方法。祝学习成功!

人教版高中地理书区域地理是必修几

3+6=9本 3本必修: 必修1自然地理; 必修2人文地理; 必修3区域地理 6本选修: 选修1宇宙与地球 选修2海洋地理 选修3旅游地理 选修4城乡规划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选修6环境保护 不过肯定不用全学完的.

怎样学好中国地理、区域地理?

熟记地图,最好能自己动手去描绘。掌握中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对气压、气流等要熟悉会分析。了解中国的几大山脉。

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有哪些?

区域地理的一般学习和研究方法是结合地图和有关资料,采用综合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具体要掌握以下三种研究方法。 1. 图表研究法。地理学的表述有别于其他学科,文字只能恰当地表达地理概念和观念的一部分,而不能形象地表达空间的概念。有形的图表既是地理学的工具,又是地理知识与信息的载体,同时也是地理思想的表达方式。文字与图表构成了地理学的形象特征。 其中,地图是地理学展示空间信息的传统工具,是地理学习的工具。地图能使时空变化现象可视化,是人们认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变化的有效方法。任何正常有效的地理研究均要充分运用地图。区域地理空间往往是宏大的,空间上宏大复杂的系统无法让人们尽收眼底;时间发展的周期性、长期性给人们观察认识地理事物带来困难。地图用经纬坐标准确再现空间分布,用各种符号来表现多种多样的地理事物,小范围容纳大量的知识(时空),使人们突破时空观察认识地理事物成为可能。 区域地理教学中,图表研究法的培养要求包括:①在图表上获取简单的信息,会进行地理数据计算和比较;②会利用图表进行简单的判断;③会运用图表表达学习结果,包括绘制简单的地图草图,会将数据图表化等。 2. 区域分析和综合研究法。所谓“分析综合”,是指把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通过分析各部分的特点、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认清主导因素,从而认识其本质特征。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全球、国家、地区间的地理特征或区域综合体的形成,均是各种自然、人文要素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要全面深入了解不同级别地理综合体(区域内综合体)内部的状况及特征,必须对地理综合体各方面进行剖 析,认清各部门的特征,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才能对该地区地理特征或区域综合体获得正确、完整的认识。因此,区域分析和综合法是地理研究中运用相当广泛的一种方法。 区域地理教学中,区域分析和综合研究法的培养要求包括:①学会将区域分解成若干部分或个别属性方面来认识;②学会将分解的对象结合成一个整体加以认识;③能够认识各个部分的联系并找出主导因素。 总之,区域分析和综合研究法就是使学生学会分析地理问题,培养其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 区域比较研究法。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石。地理学的特点之一是“区域性”,即指区域内部相对一致性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比较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它要求通过区域间的自然、人文要素的横向比较,认识区域间的“一致”和“差异”。 区域地理教学中,区域比较研究方法的培养要求包括:①学会运用“比同”和“比异”的方法,比较区域间的共同点与差异点;②学会运用比较方法认识同一地理区域不同阶段的变化特点;③学会确定区域间的比较标准。

高一写区域地理有用吗?

区域地理学是研究地球上不同大小的区域。侧重点是研究以地球表层某一特定区域为实体,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在该区域相互作用以及与人文地理各要素的关系,综合揭示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区位分析、发展变化以及区域发展规律。区域地理学在协调人-地关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按照范围可以分为中国区域地理和世界区域地理,是中学阶段学习的主要内容。即按照中国范围、或世界范围、世界某一范围(大州、大区、国家、地区等)研究该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在该区域相互作用以及与人文地理各要素的关系,综合揭示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区位分析、发展变化以及区域发展规律。按照研究内容 可以分为区域自然地理和区域人文地理;按照研究的区域

区域地理环境要素最多对不对

对。区域地理要素包括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是地理环境要素最多的。1、自然,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2、人文,资源能源、农业、工业、交通、商业贸易、旅游、人口、城市、市场、政策、科技等。

区域地理学的特点

有一定范围,占有一定的面积,有边界。区域内部有形似的特征!区域之间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

高考区域地理考什么

  1、高考区域地理主要考的内容是:以区域为平台考查相关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容,考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区域的开发和整治的内容,不同区域的分析思路不同,区域都有自身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有利条件如何开发,不利条件如何整治;   2、考纲要求:世界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世界气温与降水的分布,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不同尺度区域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一个大洲,五个地区,六个国家。

学好区域地理的方法和技巧初中

一、了解知识系统掌握内容结构  区域地理的知识系统一般都是从总论到分论。总论从宏观上了解自然条件,如位置、地形、气候、河湖、生物、资源等;还有人类活动如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交通、人口、城市等。分论按分区论述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发展状况、人文景观、人地协调发展等,以及地域之间的差异。掌握知识的层次、脉络及相互关系,绘出知识系统图或列出系统联系表,是复习的重要环节。  结构是局部知识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概括。复习时一般先要了解其组成要素,然后再考虑其相互关系,绘出结构式或关系式。如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地形包括地势、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形特征及成因、特殊地貌等;气候包括气候因素、气候要素、气候特征、气候类型、气候分布、气候资源、气象灾害等;河流包括源流概况、水文特征、各段划分、利用与改造等;湖泊包括类型、特征、演变、利用等;工业包括部门、布局、产品与市场、原料与能源、资金与技术等;农业包括类型、分布、作物或产品、耕作制度等;交通包括类型、路线、作用或意义、枢纽站或港口等;城市包括职能、规模、位置特点、发展方向等。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因果关系、主次关系、并列关系、包含关系等。绘制图表时可把组成要素列在方框内,然后根据它们的关系分别用箭头、大括号、破折号等联系起来。  二、重视空间分布建立联系线索  地理事物的存在,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变化,都需要依存于一定的空间位置,在此基础上才有空间联系、空间结构,以及空间思维、空间想像的出现。这一切要密切结合有关图像,以具体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为凭借,展开想像,拓宽思路,建立联系线索,使知识多方联系,形成网络,便于提取应用。例如:七大洲和曲大洋,要从名称、位置、轮廓进行读图记忆,再了解界线及相互关系,最后还要从图上掌握通过该大洲或大洋的重要经纬线,或通过其中部的经纬线,以作为参照。  在掌握某项地理事物空间位置的基础上,即可进一步联系记忆其他地理事物,形成联系线索。如:七大洲四大洋——板块分布——全球火山地震带一年轻的褶皱山及其附近的高原——古老的高原——世界重要的平原——世界大河的分布。又如:七大洲四大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洋流的分布——气候类型分布——世界自然带分布。并由此可联系植被类型的分布——农作物的分布——农业类型分布——土地利用类型等。  再如:把城市、交通线、区域三者联系起来,按点、线、面结合,点连线,线穿点,点线带面,来思考点的分布规律、线的延伸方向、面的区域特征。这都需要以图像上的地理事物分布为基础,才能分析联系、总结规律、综合特征、类比差异、了解发展变化,使地理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便于记忆、理解和应用。  三、掌握图像要领熟悉判读技能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建立空间概念和发展形象思维都需要以图像作为主要媒介。运用地理图像是地理学习的特色和优势,也是复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学具。地理图像类型很多,如各种地理事物分布图可分综合图与专题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景观图单项或综合、自然或人文、各种等值线图、各种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模式图成因、过程、分布、系统联系框图等。它们或展示了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或说明了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变化过程,或展现了地理事物的具体情况,或以数据图表的形式反映它们的数量特征,或从多个侧面显示它们的内部状况、成因剖析、阶段特征、分布规律、结构关系等,以直观形象的手段帮助我们理解、记忆、分析、比较,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掌握主要图像的组成要素、绘图要领,并进而熟悉判读技能。  在众多图像的判读技能中,尤其要注意等值线图的判读。以等高线图的判读为例,先要阅读等高线图中的等高距数据,然后看高度递增或递减的方向,最关键的是观察线间点和线上点高度的差异,如线间点高于线上点,则线间点的连线为分水线,地形为山脊;反之,如线间点低于线上点,则线间点的连线为集水线,地形为山谷。  由以上判读要领可迁移到其他等值线的判读上。如等高线图中的分水线地形为山脊,可相当于等压线图中的脊线,因而可判断为高压脊;在等温线图上即表示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在等水温线图上则表示有暖流经过。同理,等高线图中的集水线地形为山谷可相当于等压线图中的槽线,因而可判断为低压槽;在等温线图上即表示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在等水温线图上则表示有寒流经过。  此外,两条等值线之间如有一闭合曲线,其数值的判定要领是:如闭合曲线上数值与低值相同,则表示其内部比周围数值低;反之,如闭合曲线上数值与高值相同,则表示其内部比周围数值高。据此可以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或说明该项等值线所显示的特征。  对于各种统计图表的判读,要掌握绘图的要领,知道纵横坐标的含义,了解不同形式的图表所表现的内容和意义如柱状、折线、曲线、饼状、扇状、三角形、金字塔形等,经过判读,可说明特征、比较差异、分析原因、预测趋势、根据定量分析作出定性结论。  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也是常用来分析气候特征或判断气候类型的图表。要注意先根据气温曲线的走势来判断所在半球,波峰式为北半球7月气温高,波谷式为南半球1月气温高;再看月平均气温数值高低来判断所在温度带,同时计算年较差来分析气温变化;根据降水的月份分配看雨季的长短和迟早,还可大致计算一下年降水总量;最后把气温和降水二者结合起来分析,得出气候特征如终年高温多雨、雨热同季、夏干冬雨、温凉湿润、降水均匀、炎热干早等,从而判断气候类型。  四、综合区域特征类比区域差异  区域地理是多项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有机组合。复习区域地理,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区域特征,了解区域差异,并懂得因地制宜的道理。对中国区域地理不要局限于教材中的四大分区,还要外延至: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秦岭一淮河以北与秦岭一淮河以南、外流区与内流区、中国地势的三级阶梯、经济发展的三个地带,以及工业区、农业区、旅游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经济特区等。世界地理也不要局限于教材中出现的13个分区和8个国家,也应外延至:大洲、大洋、重要海域、世界气候区、全球地形分布、自然带、工业区、农业区等。  区域特征就是自然和人文要素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体现。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于所处的位置、所具备的条件、影响的因素有别于其他地区,因此形成该地区所独有的特征。区域差异是不同地区因自然条件、历史沿革、经济发展、文化景观、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不同而形成的差异。了解认识并综合区域特征。分析比较区域差异,以便“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方向,制定国土开发整治或改造措施,并进而认识和理解我国地理国情、基本国策及有关政策法规。这是复习中国地理应该注意的。世界地理则应注意各大洲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与整体性,并了解资源分布与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对当前世界中的地缘政治敏感区、民族矛盾尖锐区、自然灾害多发区、经济持续增长区、高科技产业集中区、战略资源丰富区、海陆交通枢纽区、生态环境脆弱区等,应掌握一二案例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学会方法,切忌堆砌大量所谓热点焦点,进行猜题押宝,那是与“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背道而驰的。

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区域地理的一般学习和研究方法是结合地图和有关资料,采用综合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具体要掌握以下三种研究方法。 1. 图表研究法。地理学的表述有别于其他学科,文字只能恰当地表达地理概念和观念的一部分,而不能形象地表达空间的概念。有形的图表既是地理学的工具,又是地理知识与信息的载体,同时也是地理思想的表达方式。文字与图表构成了地理学的形象特征。 其中,地图是地理学展示空间信息的传统工具,是地理学习的工具。区域地理教学中,图表研究法的培养要求包括:①在图表上获取简单的信息,会进行地理数据计算和比较;②会利用图表进行简单的判断;③会运用图表表达学习结果,包括绘制简单的地图草图,会将数据图表化等。 2. 区域分析和综合研究法。所谓“分析综合”,是指把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通过分析各部分的特点、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认清主导因素,从而认识其本质特征。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全球、国家、地区间的地理特征或区域综合体的形成,均是各种自然、人文要素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要全面深入了解不同级别地理综合体(区域内综合体)内部的状况及特征,必须对地理综合体各方面进行剖 析,认清各部门的特征,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才能对该地区地理特征或区域综合体获得正确、完整的认识。

区域地理的内容有哪些

1.区域的认定  区域地理试题一般多运用有注记的【经纬网地图】、【部分政区图】、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及注记(如湖泊、河流等)地图、地理图表、资料、文字说明等为“背景”,在此基础上进行设问,提出选择和问答的相应要求。  这类区域地理试题的解答,首先要通过阅读“背景”材料(地图的、图表的、图像的、文字的等),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对试题涉及的区域进行准确的认定。所以“区域的认定”是正确解题的前提。  2.区域的比较与分析  试题以地图、示意图、图表、资料、文字等方式提供信息,这些信息有【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气象、资源、能源】等自然方面的内容,也有【政区、人口、城市、农业、农产品、工业、工业品、环境与环境问题、区域开发与发展】等人文方面的内容。题目要求考生对提供或展示的背景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回答相关问题。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我们可以看出:区域比较、分析,是运用题目提供的信息或“条件”,针对题目的设问,进行信息组合、明确正确选项进行认定的过程;是针对设问,进行知识整合、组织答案的复杂思维活动。比较、分析的内容多为区域要素的比较、分析;区域特征的比较、分析;特征成因的比较、分析;区域差异的认定、比较与分析。在区域比较、分析过程中,往往要运用高中地理学到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相关的理论。

区域地理的介绍

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差异,人文、经济方面也各有特点,全国可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三个自然区。其中东部季风区由于南北纬度差别较大,以秦岭——淮河为界,又分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因此全国可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部分。

什么是区域地理学?

区域地理学是研究某一特定地区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发展变化,以及区域分异和区际联系的学科,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强调对人地关系的研究。   区域地理学不仅揭示地理环境本身的自然特征,而且考虑社会、经济、历史因素,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其研究成果对于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解决区域生态环境、人口等问题有重要意义。   区域地理学发展简史  区域地理学的历史与地理学的历史一样久远。早期的区域地理学以区域描述为主,许多地理著作都可被认为是区域地理著作。中国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把全国分为九州,分别记述了山川、湖泊、土壤等自然地理内容,同时也记述了田赋、贡品、水路运输线、民族等人文现象。东汉时期的《汉书·地理志》是中国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著作,也是第一部疆域地理志,记载了西汉末年疆域和行政区划的演变,并以行政区为纲,记载山川、水泽等自然现象和水利、户口、聚落、物产、关塞、名胜等人文现象。  中国历代编修的方志以及全国性总志多带有区域地理特点,如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记述了当时全国政区沿革、范围、山川、户口、贡赋和古迹等情况,并附有地图,其形式已接近近代的区域地理著作。中国古代有关域外的区域地理著作有晋代的《法显传》、唐代的《大唐西域记》、元代的《西游录》和明代的《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  西方古代也有许多关于区域地理的著作,如古罗马时期斯特拉波的《地理学》,对当时的已知世界按政治单元进行区域描述,内容包括自然特征、物产、城市、居民及其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中世纪意大利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的见闻,是关于东方的区域地理著作。  近代地理学的创建人德国的洪堡德和李特尔对区域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极为重要贡献。洪堡德在1799~1804年对拉丁美洲进行考察旅行后,写了巨著《新大陆热带地区旅行记》,这是关于拉了美洲的第一部区域地理著作,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内容。洪堡德创用了比较方法,综合研究区域地理特征。  李特尔在其名著《地学通论》中提出了他的区域概念和不同等级单位,强调人地关系的一致性或统一性,认为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是多样性中有一致性,由此导出这门学科的两个基本部分:部门地理学(也称系统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洪堡德和李特尔都重视对区域的研究,但前者将重点放在部门自然地理学,而后者则偏重区域地理学中的人文地理。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期,随着科学的发展,地理学发生学科分化,但区域地理学一直受到许多地理学家的重视。以维达尔·白兰士为代表的法国地理学家从事区域地理学研究,出版了《世界地理》等著作。德国赫特纳进行区域分异研究,认为区域是自然与人文现象的相互结合,其观点得到美国哈特向的赞同。哈特向在他的著作《地理学的性质》和《地理学性质的透视》中,认为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区域分异特征,部门地理学是起点,区域地理学是终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分化,以及数量分析等新方法广泛地应用,部门地理学迅速发展,区域地理学研究面太广,日益与实际应用相脱节,强调区域特性和分异,妨碍对规律的探索,加之传统的归纳法往往使不少区域地理著作成为形态特征的描述,只追求区域的独特性而不深究区域综合和地表现象的空间联系,因此,区域地理学发展缓慢。  中国地理学者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对中国许多地区进行区域地理考察,研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从50年代开始,由于大规模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需要,区域地理学研究在中国取得一定的成就,包括组织了各种类型的综合考察,进行了各种区划和区域规划,发表了大量的区域地理研究论文和著作。  20世纪70年代,由于全球性的生态、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日益突出、生产力的国际化、国际经济联系和劳动分工的加强,使区域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加深,地理学的区域综合研究重新受到重视,也为区域地理学提出新的任务。  区域地理学在改进传统研究方法的同时,引入了数量分析、计算机技术、遥感和系统论等新方法,为其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手段。现代区域地理学在进行必要的地理描述的同时,加强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更加重视研究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结构和演变规律,并把区域综合性的专题研究和应用研究放到重要位置。  区域地理学的基本内容  地理志是利用文字、表格、地图等记述或总结区域地理环境情况的书册,它反映区域各个地理要素和地理环境的特征,是传统区域地理学研究成果的最重要的表达形式。地理志为研究历史时期和现代区域的地理环境提供比较全面的资料,对区域经济开发和建设有重要参考价值。地理志按记述的区域范围不同,可分为全国地理志和地方性地理志。  人地关系研究是把特定区域的人与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和人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利用、改造。  景观研究是研究区域地理景观的特征及其历史发展。  区域地理调查、区划和规划是对区域地理环境进行全面了解和考察,评述自然条件和资源基础,利用地理调查资料,进行区域特征和区域分异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划和制定区域发展规划。  专题性区域研究是研究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  区域综合研究是对某一区域的各地理要素的联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进行综合研究,并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等,提出区域开发、利用和改造的措施和途径,如热带地理、干旱区地理、极地地理、山地地理以及自然保护区等方面的研究。  区域地理学按内容,可分为区域自然地理学和区域人文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着重研究区域各个自然地理成分的相互关系、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形成和演化过程。区域人文地理学着重研究区域人地关系,探讨区域中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扩散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形式和结构。区域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生产布局和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以及区域间的经济联系等。  现代区域地理学强调自然与人文的统一,注重对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区域综合和空间联系的研究。  其它地理学分支学科  地理学概述、自然地理学、地貌学、动力地貌学、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应用地貌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冰川学、冻土学、古地理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化学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人口地理学、人种地理学、聚落地理学、乡村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医学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军事地理学、地图学、地名学、理论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应用地理学

高考区域地理考什么

你是哪里的学生啊??

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区域地理知识点归纳1、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2、方向①上北法②指北法③经纬法3、图例和注记①符号②文字与数字4、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①山脊与山谷②陡坡与缓坡③断崖5、地形剖面图的作图法①建立横座标②建立纵座标③画出交点④连接成线6、疆域的四至点漠河(53°N),曾母暗沙(4°N),帕米尔(73°E),乌苏里江(135°E)7、陆疆和陆上邻国20000多千米。邻国15个(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锡不越老缅)8、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鸭绿江口至北仑河口。9、隔海相望的国家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10、领海和内海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琼州海峡。11、主要岛屿和半岛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12、三级行政区的划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和乡(镇)三级。13、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省会及位置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港澳是特别行政区。14、中国人口数量12.95亿(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人口普查)、13亿(2005年1月6日)15、中国人口的突出特点①人口基数大②人口增长快16、中国民族特点大杂居、小聚居17、地形的主要特征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18、主要山脉及其分布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南北走向。19、四大高原青藏(高寒)、内蒙古(平坦)、黄土(黄土)、云贵(崎岖)20、四大盆地塔里木(最大)、准噶尔(最北)、柴达木(最高)、四川盆地21、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22、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江南丘陵、东南沿海丘陵23、地形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①气候②交通③水力24、我国的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青藏高原高寒区。25、冬、夏季气温分布的总特点①南热北冷,南北温差大。②南北温差小,全国普遍高温。26、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小。200mm、400mm、800mm、1600mm。27、雨带的推移与降水的季节变化5月(南岭)、6月(长江流域)、78月(华北、东北)、9月回撤。28、我国的干湿地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29、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30、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幅员辽阔,地形复杂。31、我国的灾害性天气旱灾、洪涝、寒潮、台风。32、我国的外流区域和内流区域的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200mm年等降水量线33、主要内流河塔里木河34、主要淡水湖鄱阳湖(赣)、洞庭湖(湘)、太湖、洪泽湖(苏)、巢湖(皖)35、主要咸水湖青海湖(青)、纳木错(藏)36、河流的水文特征水位、流量、含沙量、结冰期37、长江的源流概况源头(唐古拉山)、上中下游划分(宜昌、湖口)38、长江主要支流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湘江、赣江、黄浦江39、长江的开发利用葛洲坝、三峡、黄金水道40、黄河的源流概况源头(巴颜喀拉山)、上中下游划分(河口、旧孟津)41、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渭河42、黄河的开发利用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三门峡、小浪底43、珠江水系西江、北江、东江44、京杭运河六省市(京、津、冀、鲁、苏、浙)、五大水系(海黄淮长钱)45、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运量、运速、运价)46、主要铁路干线5纵3横(京沪,京九,京广,焦柳,宝成-成昆、京包,陇海,浙赣-湘黔47、主要铁路枢纽北京、郑州、株洲、徐州、上海、商丘、南昌、洛阳、宝鸡、昆明等48、长江对外贸易港宜宾、重庆、宜昌、武汉、九江、芜湖、南京、张家港、南通、上海49、沿海十四个开放港口城市大秦天、烟青连,南上宁温,福广湛北。50、主要的商业中心上海、北京、天津、沈阳、武汉、广州、重庆、西安。51、主要的旅游资源自然风光、文化宝藏、革命圣地、民族风情。52、世界海陆分布陆地1.49亿平方千米,海洋3.61亿平方千米。53、海底地形大陆架、大陆坡、大洋底、海沟、海岭54、世界主要人种的分布白色人种、黄色人种、黑色人种55、世界的国家和地区面积前六位的国家、人口超一亿的国家。56、世界地理分区的位置和范围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57、世界主要国家、主要城市、主要区域特征 日本、印度、埃及、德国、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区域地理西亚知识点

  区域地理西亚知识点 篇1   伊朗高原区、闭塞的山间高原   包括高原内陆及其周围山地,主要由南北两侧的边缘山地及中间高原盆地所构成。其边缘山地属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山带。分为两支,北支主要有厄尔布尔士山脉、科彼得山脉和兴都库什山脉;南支是扎格罗斯山脉、莫克兰山脉、基尔塔尔山脉,并东延成苏来曼山脉。伊朗高原南北介于中亚平原和阿拉伯海及其海湾之间,西邻亚美尼亚高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东接印度半岛区的塔尔沙漠,东西长达2500公里,南北最宽为1500公里,面积约270万平方公里,大部分属伊朗,小部分属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   伊朗高原周围山地高大险峻,尤其是兴都库什山和扎格罗斯山脉等,海拔高度都在3000米以上,有冰雪覆盖的山峰高大连绵,十分壮观雄伟。   干燥的伊朗式气候   伊朗高原气候主要属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具有大陆性显著、温差大、冬春降水多等特点,因此称伊朗式气候。南部边缘为热带干旱气候。   伊朗高原基本上处在副热带高压带及东北信风带,地势较高,气流多来自干燥内陆,高原内部又呈盆地状,导致本区气候具有突出特点:大陆性显著,冬凉夏热,年较差大。年平均降水量为400毫米,大部分地区在200毫米以下,高原中部尚不到100毫米,仅在边缘山地特别是迎风侧降水量较多,厄尔布尔士山北坡和里海沿岸年降水量常超过1000毫米,是降水最丰富的地区;西北部和西部山地年降水在500~750毫米之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自北而南、从西向东、由山地到内陆盆地逐渐减少的趋势。   内陆流域广大   封闭的地形、稀少的降水使伊朗高原上形成了广大的内流区(包括无流区),内流、无流区约占其总面积的2/3。高原上没有真正的大河,河流长度不大,流域面积有限。河流的"水量少,水位季节与年际变化都很大,多季节性河流等成为本区突出的水文特征。高原内部基本上为内流区和无流区,内陆河多发源于高原边缘山地的内侧,流向内陆低地。赫尔曼德河发源于喀布尔西帕格曼山,向西南流入萨巴里湖,全长1110公里,是伊朗高原最长的河流,为内陆河,主要靠高山融雪水和冬雨补给,最大径流量在春季或春末,此时在干旱的低地可出现春洪水灾。其余较大的内流河有赫里河、哈利勒河、库尔河等。外流河多分布在高原边缘山地的外侧,都很短小,流域面积也很小。最长的外流河是卡伦河,发源于扎格罗斯山,流向西南,在阿巴丹附近汇入阿拉伯河,全长550公里,有一定的通航价值。此外,还有一些更短小的外流河流入阿拉伯海及阿曼湾、波斯湾。著名的湖泊有萨巴里湖、纳马克湖等,都是内陆咸水湖。   植被   自然植被—土壤主要属亚热带荒漠草原、荒漠和灰钙土、棕钙土及漠土系列,自然景观多为半荒漠、荒漠景观。整个内陆高原基本上是半荒漠和荒漠,植被稀疏,植物种类很少,多生长疏生短草和肉质、多刺、根系发达的灌木。森林面积很少,仅占10%左右,在南里海低地厄尔布尔士山脉北坡森林茂密,多阔叶林,在扎格罗斯山地西部有较稀疏的森林,在山地森林带以上分布着大片的山地草原。   自然资源   以矿产资源最为丰富。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石油主要分布在扎格罗斯山的西南麓,即构造上属新褶皱山地的前缘凹陷地带,储油构造良好,已探明储量100多亿吨,是西南亚也是亚洲和世界上的主要石油产地。铁矿亦十分丰富,主要集中在北部山地区,如克尔曼、巴米安等地,储量大、品位高。铜、铬、铅、锌等矿储量也相当可观。土地主要是适于放牧的各种草地,可耕地较少,不足总面积的1/5,水源不足,使草场载畜量很低。   区域地理西亚知识点 篇2   阿拉伯半岛区、世界最大半岛   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洲西南角,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北以亚喀巴湾北端——阿拉伯河口一线为界,东北临波斯湾和阿曼湾,东南濒阿拉伯海,南邻亚丁湾,西隔红海与非洲大陆相望。大致介于北纬12°~30°、东经35°~60°之间,南北长约2240公里、东西宽约1200~1900公里,总面积约322万平方公里。具有显著的自然地理特征:古老地块上形成台地式高原地形;酷热的热带干旱气候;广大的无流区;热带荒漠景观。这些特征突出地反映了阿拉伯半岛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之成为一个特色鲜明的自然区,并与西南亚其他区表现出整个大区内部明显的区际差异性。   古老台地高原   地质构造上,阿拉伯半岛原是冈瓦纳古陆的一部分,中新世以来,向西北延伸部分形成红海——亚喀巴湾——约旦裂谷带,向东北延展部分形成亚丁湾,使阿拉伯板块与非洲板块分离(仅苏伊士运河地带基底相连),并以反时针方向俯冲于亚欧板块之下;同时,在阿曼湾西南岸因板块俯冲作用形成哈贾尔山脉(沙姆山海拔3352米)。半岛地体古老,基底主要是元古代结晶岩,在古老结晶岩和火山岩基础之上覆盖有古生代、中生代的沉积岩层,除少数地区外,广大地区在构造运动方面稳定,沉积地层基本上保持着平整或近于水平的单斜构造,未经历较大的褶皱变动。   热带干旱气候   阿拉伯半岛地处热带,太阳辐射强烈,常年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高原半岛周围又多是高大山地高原和炎热地区,很少受到海洋湿润气团的影响,所以这里的热带干旱气候具有极强烈的大陆性,酷热干燥少雨。世界上最热的地区之一。整个半岛年平均气温都在20℃以上,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超过30℃,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也高于10℃,多在15~24℃之间。南部地区更加酷热,如半岛南端的亚丁,年平均气温为28.9℃,7月为32.5℃,1月为25.4℃,有四、五个月的月平均气温超过30℃。半岛绝对最高气温常有50~55℃的高温。半岛气温年较差很大,一般在15℃以上,在一些地方可达20℃左右。阿拉伯半岛干燥少雨。半岛降水量极少,大部地区年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半岛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地表水极其贫乏,水系很不发育,绝大部分地区为无流区。基本上没有常年性河流和湖泊,河流多属干河,干涸的河床仅在罕见的大雨或暴雨后的短暂时间内有一定的水量,形成间歇河。虽然目前仍可在半岛上见到一些与现代气候—水文状况极不相称的宽深河谷,但其并非今日气候的产物,而属古地理年代较湿润气候的杰作。   阿拉伯半岛上的干河大致可分为内流干河和外流干河两种类型,其中长者可达上千公里。在古海迹的局部地方尚残留有少量的咸水湖和沼泽湿地。   景观   半岛的自然景观主要为荒漠和半荒漠(荒漠草原)景观,此外尚有绿洲景观。   1.干荒漠—热带沙漠景观 主要分布在鲁卜哈利沙漠、内夫得沙漠和达赫纳沙漠。   达哈那型荒漠:盛行东北信风,物理风化强烈,细砂多被吹到邻区,地表多为富含氧化铁的坚硬砾石,并被宽窄不等的沙丘地带分割,为无流区。地表植被极其稀少。   内夫得型荒漠:风积作用地表形成连绵不断的沙丘和沙丘链组成,成为沙质高原。大内夫得沙漠的沙为白色和红色,小内夫得沙漠多为白色沙。这里植被也很稀少,雨季来临后,这里一些植物开始生长,绿草如茵,长有白头翁、柽柳等植物。   阿喀夫型荒漠:为由细砂组成的活动沙丘地带,多数尚未固定,随风移动,主要分布在鲁卜哈利沙漠的西部和南部,基本没有植被,只生长一些沙漠先锋植物。   哈拉型荒漠:为熔岩地表组成的荒漠,这里因熔岩地区遭受风蚀而形成,地面皱裂崎岖、尖峰突峭,为特殊的岩漠景观。   1.荒漠中植物稀少,除局部绿洲外,广大地区只生长稀疏的植被或为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砂土和石质土等漠土是代表性土壤,景观极其单调。   2.荒漠草原景观 主要分布在半岛的边缘地带以及荒漠边缘地带,自然植被以耐旱的干草原为主,多灌木。   3.绿洲景观 在阿拉伯半岛上绿洲分布较普遍,但总面积不大,在沙漠及沿海地带零散分布,这里水资源条件较好,多为地下水溢出带或经过开挖的井渠灌溉地带。在这些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草木葱茏,生长着枣椰树、阿拉伯胶树、阿拉伯相思树、柽柳等。此外,绿洲和其他肥沃地区能种植各种谷物、水果和蔬菜,有些地区还种植水稻。水热资源丰富的也门沿海地区热带植物繁茂,可种植咖啡、甘蔗等热带经济作物。   矿产资源 丰富,尤以滨临“石油之海”的波斯湾为世界上石油、天然气蕴藏最为丰富的地区。其他资源多较贫乏,特别是水资源极其贫乏,耕地很少,森林及其他植物资源更少,对发展农业生产十分不利。   区域地理西亚知识点 篇3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区   两河冲积平原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语原意为“河间地区”,即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中下游地区。范围大致东起伊朗高原,西至叙利亚和阿拉伯高原,北起亚美尼亚山区(东托罗斯山脉),南迄波斯湾。大体介于北纬30°~37°之间,地处亚热带。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地势低平,高度多在200米以下,绝大部分地区海拔不到100米,如距海岸约500公里的巴格达,海拔仅34米。平原地势自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以巴格达为界,西北部称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东南部(巴士拉以上)称下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巴士拉以下至入海口为阿拉伯河三角洲。平原地表多由阶地和河漫滩组成,平原之上仍有局部高地。由于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淤积严重,河床不断加高,所以,在平原上可以见到高高隆起的河岸地带,但平原上的湖泊低地也很引人注目。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除北部地区具有明显的亚热带夏干气候色彩外,其余地区均为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本区气温较高,夏季炎热,冬季温暖,干旱少雨。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多在30℃以上。气温具有温差较大特点。如冬季冷空气偶尔南袭,短期的气温也可降至0°以下。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年平均降水量多在200毫米以下,西北部降水多(500毫米),东南部少(100毫米以下)。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以冬雨为主,春秋次之,夏季月份少雨或无雨。主要是因为冬季受地中海极锋影响,为温带气旋东进路径,所以具有“冬雨”特征,冬雨(12~2月)可占全年降水量的50%左右,如巴格达为53%,巴士拉为49%。   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是流经平原的主要河流。它们均发源境外的北部山地,为过境河流,其水源主要靠北部山地降雨和积雪融水补给,流经本区时水量逐渐减少,具有干旱荒漠区河流的特征。中下游区多湖泊和沼泽。   自然植被以荒漠草原和荒漠植物为主,土壤主要为大河冲积土以及棕钙土、灰钙土和各种漠土。植物比较贫乏,大多为短生和多年生假短生沙漠植物,如柽柳、观音柳、沙枣等。荒漠草原多数植物为草本植物,其余为荆棘类和球茎类植物。在常年有水的河岸和沼泽地带,植被繁茂,生长着茂密葱郁的河岸植物,乔木、灌木、草木植物无所不有。河岸林树种有筱悬树、柳树、榆树、桑树、野苹果树等。古代,这里运河渠道纵横,灌溉便利,农业相当发达。 美索不达米亚石油资源丰富,伊拉克是石油输出国。此外,平原水资源较其他西南亚国家丰富。由于平原有较好的气候、水文和地形条件,这里种植了大量的枣椰树,约占全世界的37%,椰枣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椰枣总产量的48%)。

中国区域地理

(-_-)找本参考书吧

区域地理

我不太清楚你的问题,可以再详细一点吗?

什么是区域地理

新人教版教材必修只有3本哈。最好要买一本详细的地图册+1本一轮复习的资料。

区域地理。

  我国的区域地理  北方地区  北方地区是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的地区,东临渤海和黄海。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甘肃东南部,内蒙古、江苏、安徽北部。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其中汉族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有居住在东北的满族、朝鲜族等  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是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南部,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地区,西面为青藏高原,东与南面临东海和南海,大陆海岸线长度约占全国的2/3以上。本区的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南部沿海和西南四省、市大部分地区。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汉族占大多数。区内的少数民族有30多个,其人数5000多万,主要分布在桂、云、贵、川、湘、琼等地,人数较多的为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族。  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长城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的西北部。这一地区国境线漫长,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国相邻。本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面积的30%,人口约占全国的4%,是地广人稀的地区。西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3,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  青藏地区  青藏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包括青海、西藏和四川西部。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不足全国的1%。这里是中国藏族聚居的地区。西藏自治区同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相邻。

求高中地理区域地理高考题

高中地理合集百度网盘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pwd=1234提取码:1234简介:高中地理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浅析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如何开展能力培养

一、“提高学生的地图能力”是地理教学目标的中心,地图能力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地理能力。二、理顺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三、地理教学大纲所指出的:“在教学中,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在地理教学中,积极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既是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四、《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对地理意识和地理观念有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与行为及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地协调观。”

中国第一篇区域地理学著作是什么

中国第一篇区域地理学著作是《尚书·禹贡》。《尚书·禹贡》是战国时魏国的人士托名大禹写成的著作,因而就以《禹贡》命名。它是介绍湖北地理的最早的地理书。被认为是中国第一篇区域地理著作。《禹贡》全书1193字,以自然地理实体(山脉、河流等)为标志,将全国划分为9个区(即“九州”),并对每区(州)的疆域、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物产、贡赋、少数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作了简要的描述。全书分5部分介绍:1、九州。叙述上古时期洪水横流,不辨区域,大禹治水以后则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并扼要地描述了各州的地理概况。2、导山。分九州山脉为四列,叙述主要山脉的名称,分布特点及治理情形,并说明导山的目的是为了治水。3、导水。叙述9条主要河流和水系的名称、源流、分布特征,以及疏导的情形。4、水功。总括九州水土经过治理以后,河川皆与四海相通,再无壅塞溃决之患。5、五服。叙述在国力所及范围,以京都为中心,由近及远,分为甸、侯、绥、要、荒五服。从此,九州安定。

中国第一篇地域区域地理著作是什么

中国第一篇地域区域地理著作是《尚书·禹贡》。《尚书·禹贡》 是战国时魏国的人士托名大禹写成的著作,因而就以《禹贡》命名。它是介绍湖北地理的最早的地理书。被认为是中国第一篇区域地理著作。《禹贡》是中国古代名著,属于《尚书》中的一篇,其地理记载囊括了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物产等情况。《禹贡》虽然托名为大禹所作,其实却是战国后的作品。以前的学者都以为《禹贡》为夏朝史官甚至是大禹本人的著述,现在早已为学界所否定。《尚书·禹贡》的介绍《禹贡》是在生产力水平不高、巫风盛行的历史条件下撰写的。它突破了早期著作中传播的许多神秘观念,比较朴实地记录了全国范围内各种地理现象,是中国早期区域地理研究的典范。成为《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以及唐、宋以来许多地理著作引用的对象。也是今天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参考文献。历代注释、考证《禹贡》的著作甚多,以清代胡渭的《禹贡锥指》和近人顾颉刚的《注释》最为重要。

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分析方法

1.从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分析: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地及矿产资源. 2.从人文地理环境分析:包括人口,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业,交通运输情况等.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是什么?

1.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侧。2.国家: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3.地形特征: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和岛屿;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沿海多平原和丘陵,半岛、岛屿上多山地和丘陵;主要大河向东注入太平洋4.气候特征:(1)季风气候显著 成因:海陆热力差异 类型: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 (2)温带大陆性气候 分布中国西北部、蒙古 特点: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全年干燥少雨 (3)东西部气候差异:东部气候海洋性明显,向西大陆性增强。5.人口和居民:人口主要分布于沿海平原 居民:大多数为黄色人种 民族6.经济:东西部差异显著,东部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发达,西部气候干旱,牧业为主。日本1.自然地理特征(:1)位置及领土组成:东亚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及周围小岛组成 (2)地形:多山,山地丘陵占3/4,平原狭小。(3)气候:以海洋性季风气候为主 (4)资源:森林水力资源丰富,矿产贫乏2.发达的经济 (1)条件:有利?丰富劳力资源,较高科技水平,多良港,不利?矿产资源缺乏,需从国外进口 (2)经济特征:外向型经济 (3)地位:是世界上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部门齐全 (4)对外贸易:主要贸易对象:美国,其次为亚洲和西欧 最大贸易港口:神户、横滨3.太平洋沿岸的工业 四大工业区:东京—横滨、大阪—神户、名古层、北九州4.渔业发达,农业单产高二、东南亚(一)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1.位置和范围: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2.主要国家:内陆国—老挝,面积最大国—印度尼西亚3.重要地理位置: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通道,东方“十字路口”———马六甲海峡4.地形: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马来群岛:地形崎岖多火山地震5.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二)居民和经济1.居民:绝大部分属黄色人种 分布:多分布大河沿岸平原、河口三角洲及沿海平原。 (2)宗教:佛教、伊斯兰教 (3)华人、华侨最集中地区2.经济:(1)主要农产和矿产 农产品:水稻、天然橡胶、油棕、椰子等。矿产资源:锡、石油最为著名 (2)迅速发展的工业和旅游业 加工工业发展迅速、旅游业发展快 (三)新加坡1.城市岛国 马来半岛南面,领土由新加坡和附近一些小岛组成处马六甲海峡东口,太平洋与印度洋航运要道上 华人占342.新兴工业国:(1)利用优越地理位置、优良港口,发展转口贸易,对外贸易和航运业 (2)出口加工工业发展迅速 (3)利用本国优势发展旅游业3.花园城市 注意:环保和美化城市三、南亚(一)概述1.历史和宗教 人类文明中心之一,佛教、印度教发源地2.位置和范围 (1)位于喜马拉雅山以南的亚洲部分,包括南亚次大陆和印度洋上的许多岛屿 (2)主要国家:内陆山国:尼泊尔、锡金、不丹;临海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岛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3.三大地形区:北部喜马拉雅山南坡山地;中部: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4.主要河流:印度河?源于我国西藏,向西部注入阿拉伯海恒河:源于喜马拉雅山区,注入孟加拉湾,河口有恒河三角洲1/27页5.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雨季6—9月盛行西南季风为雨季,10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为旱季 西南季风与农业生产:西南季风早晚强弱造成旱涝灾害影响农业生产(二)印度1.世界文明古国 南亚面积最大国家,世界第二人口大国2.农业:亚洲耕地面积最大国家,主要农产品:水稻、小麦、棉花、茶、黄麻等3.工业:矿产:煤、铁、锰等,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东北部工业:电力、钢铁、机械较发达,核能、电子航空、航天发展较快4.主要城市:首都新德里,人口最多城市加尔各答,最大港口:孟买四、中亚(一)位置:范围1.位置:地处内陆,距海较远,“亚欧大陆桥”的重要通道2.范围:包括五个国家,与我国相邻的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二)自然环境1.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主要平原为图兰平原和里海沿岸平原2.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温带大陆性气候3.河流湖泊河流多内流河,内流河有阿姆河、锡尔河、外流河?额尔齐斯河湖泊多为内流湖,有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作用:这些河流为中亚的工、农牧业生产发展提供水源(三)经济1.农业:分布:西部、北部灌溉农业为主,中部、南部畜牧业为主主要农产品:棉花仅次于中国、美国、畜牧业?细毛羊、羔皮羊为主2.工业:采矿业、加工工业、冶金、军事工业较发达五、西亚和北非(一)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1.重要的交通位置:两洋(大西洋、印度洋)三洲(亚、欧、非) 五海(地中海、红海、黑海、阿拉伯海、里海)之地2.地形:高原为主,平原面积狭小。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3.气候: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旱。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4.撒哈拉沙漠:世界最大沙漠,地下石油资源丰富(二)居民和经济1.居民:白色人种为主 民族、语言:阿拉伯人为主,通用阿拉伯语宗教: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西亚是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发祥地2.世界石油库和磷矿库:西亚石油以波斯湾为中心,主要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伊朗、科成特、伊拉克。北非盛产石油及磷矿石,摩洛哥磷矿石产量占世界3/43.畜牧业和灌溉农业(1)畜牧业较发达,以游牧为主(2)灌溉农业多分布在河谷平原和绿洲,绿洲农业代表植物:枣椰(3)地中海沿岸水果产区(三)埃及1.位置:非洲东北部,及亚洲境内西奈半岛2.尼罗河的赠礼:尼罗河沿岸平原和三角洲;肥沃的土壤;便利灌溉水源3.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连接大西洋和印度洋4.经济:重要的传统出口商品———长绒棉 主要经济支柱:石油、运河、侨汇、旅游业。

区域地理学习方法

记清楚松嫩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得体点啊,这两个平原是不同区域的代表,记清楚他们,你就分清楚不同地理之间的差异了!!概念!!理解!!和图结合起来!!

如何学习区域地理

区域性是地理环境三大本质特征之一。区域地理特征是我们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了解不同地理区域相互联系及区别的主要依据。在各区域,不论地理事物多么繁多、内部联系多么复杂,但都离不开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的结构体系。初中地理教学要利用地理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引导、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以下是我对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几种看法。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任何高效课堂的构建,都是建立在学生有着充沛学习热情的基础上的。因此,在学习区域地理时,选取一些该区域内的实效性强、意义重大、社会关注的地理材料,营造贴近学生生活实践又满足学生“欲望”的情境氛围,以激发地理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二、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内在规律 区域地理的教学,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其内在规律。地理位置是一个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基础。以北京为例,要认识北京,就要先知道他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这些位置基本决定了一个地方的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而这些特征从历史到现代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在通过北京的学习后,让学生试着自己去归纳出台湾的地理位置,进而知道台湾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只有教会了学生学习方法,再给予必要的学法指导,学生才能够举一反三,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三、区域比较学习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和差异性,任意两个区域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存在。对比学习,能够发现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以及他们产生的原因;也能比较两者的差异,引起学生探索不同产生原因。例如,在讲我国四大地理区域是时,先找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差异性,每一个区域的气候特征不一样吗,如西北地区的干旱、青藏地区的高寒。不同的气候可以发展不同的农业,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不同的生活习性,形成不同的地方文化。通过比较学习,既能引起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兴趣,也能完成课标要求,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四、紧扣“人—地”关系这条主线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区域特征,例如西北的干旱,青藏高原的高寒。这些差异性就是这些区域的典型特征,而这些差异性往往是由该区域所处的位置和范围造成的。“人—地”关系也就是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的关系。自然要素主要是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人文要素主要是经济与文化,经济包括农业、工业、第三产业;文化包括民居、习俗、艺术、服饰、建筑、宗教等。“人—地”发展关系的结构使区域地理的教学上升到要求学生辩证地分析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而不是停留在掌握区域特征的水平上。所以我们在地理教学中不仅要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组织教学,更要突出“人文”与“自然”相互影响的关系。良好的学习方法既能够增强学生持久的学习能力,因此老师首先应帮助学生领悟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使学生能主动分析、综合并进行信息加工与处理,然后进行适当的表达。

区域地理是哪一本

《区域地理》是山东省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地理的区域地理

非常乐意帮助你

高考区域地理考什么

1、高考区域地理主要考的内容是:以区域为平台考查相关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容,考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区域的开发和整治的内容,不同区域的分析思路不同,区域都有自身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有利条件如何开发,不利条件如何整治; 2、考纲要求:世界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世界气温与降水的分布,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不同尺度区域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一个大洲,五个地区,六个国家。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还不清楚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的小伙伴,赶紧来瞧瞧吧!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本文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资讯!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国主要地形单元的特点   (1)四大高原   ①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远看是山,近看是川;世界最高、我国最大;   ②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际;   ③黄土高原:世界上最广的黄土分布区,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④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   (2)四大盆地   ①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盆地,周山环绕,内部平坦;   ②准葛尔盆地:是我国第二大盆地,沙漠、戈壁广布,边缘有绿洲;   ③柴达木盆地:海拔最高的盆地,沙漠、戈壁广布,东部多沼泽、盐湖,是典型的内陆高原荒漠盆地,素有聚宝盆之称;   ④四川盆地:是最发达的盆地,号称天府之国,多低山丘陵,仅成都平原较平,多紫色土,又称紫色盆地。   (3)三大平原   ①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地势坦荡,沃野千里,低地多沼泽;   ②华北平原:第二大平原,有黄淮海冲击而成,地势平坦;   ③长江中下游平原:第三大平原,东西狭长,地势低平,河网密布,鱼米之乡。   南方与北方知识梳理   第一节北方地区   一、自然地理概况   (一)位置和范围   1.位置:大部分位于35°N-50°N和105°E-135°E之间;其相对位置为渤海、黄海以东;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   2.范围: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甘肃、宁夏的东南部,江苏、安徽两省北部。   (二)地形和土壤   1.地形: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主要位于第二、三级阶梯;   2.主要地形区:主要地形区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辽东丘陵和山东丘陵等。   地质灾害:多火山,如长白山地区、太行山地区等。   2.土壤:黄土(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和黑土(东北地区,土壤肥沃)。   (三)气候和植被   1.气候: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地区,但黑龙江沿岸和长白山地地区为湿润地区。常伴有寒潮、低温、洪涝、春旱等自然灾害。   2.植被:华北以落叶阔叶林为主,东北地区以寒温带针叶林为主。   (四)河流和湖泊   1.河流: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图们江、鸭绿江、辽河、永定河等。   水文特征:水文特征南北差异大;水量北丰南少、水位季节变化南大北小、汛期北长南短、含沙量南多北少、结冰期北长南短。   (提示:水量大小和水位季节变化大小主要取决于流域内气候因素特别是降水量的多少、降水强度、降水季节变化和气温高低;汛期取决于降水量多少、雨季出现时间和长短(外流河)或气温的高低(内流河);含沙量多少取决于河流流经地区的植被覆盖状况、土质状况和地势状况;结冰期取决于河流流经地区纬度的高低。)   2.湖泊:兴凯湖、长白山天池、镜泊湖、松花湖、洪泽湖等。   (五)资源   1.矿产资源:大庆油田、中原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大同煤矿、朔州煤矿、抚顺煤矿等;本溪铁矿、鞍山铁矿;招远金矿。   2.化学资源:长芦盐场。   3.其他资源:东北地区土地和森林资源丰富。   二、人文地理概况   (一)农业   1.主要农产品及分布   (1)粮食作物:冬小麦(华北)春小麦(东北)水稻(长白山地灌溉地区和黑龙江沿岸)。   (2)油料作物:花生(华北);   (3)糖料作物:甜菜(东北)。   (4)经济作物:棉花(华北)谷子(黄土高原)大豆(东北、华北)高粱(东北、黄土高原)等   (5)纤维作物:亚麻(东北)。   (6)水果:苹果、葡萄和梨(华北和辽宁)桃、杏和柿(东北)等;   (7)畜牧业:山地放牧业和家禽圈养   (8)水产业: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   2.耕作方式和熟制:旱地农业为主;华北(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东北(一年一熟)。   3.在全国农业的地位: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和林业基地,农业机械化程度高;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棉麦产区;黄泛区是全国最大水果带。   4.农业生产条件。   A.有利条件:①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气温高,降水多,雨热同期,水热配合条件好。②平原广阔,土层深厚。东北地区,黑土肥沃,人均耕地多,宜农荒地多。③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B.不利条件:①东北地区,热量不足,生长期短,受寒潮影响大;西部受风沙影响大。②黄河中下游地区春旱、夏涝突出;水土流失和盐碱化严重。   (二)工业   1.工业带(区):环渤海工业带,其包括:辽中南和京津唐工业区;陇海-兰新线工业带。   2.工业特点:工业基础好,重工业突出。   3.工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1)存在问题:①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足;②生产技术落后;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工业产品类型单一;⑤淡水资源不足。   (2)解决措施:①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②加强技术改造;③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④增加产品类型;⑤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4.工业发展条件:①农业基础好;②铁路网最稠密,交通便利;③矿产资源、水能资源、森林资源丰富。   (三)风俗习惯、民居和民族   1.人民主食:面食(东北,华北:盛产小麦,以面食为主;黄土高原:则以小米为主);   2.传统民居特点:东北地区注意防寒保温;黄土高原特色民居窑洞;   3.民族:汉族占绝大多数;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有:东北的满族、朝鲜族;宁夏、甘肃的回族等。   (四)交通:铁路、公路网稠密(注意:查地图册,熟记华北和东北地区的主要铁路线)。   (五)主要城市:北京、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石家庄、太原、西安等   (六)生态环境   1.东北地区:黑土流失和沼泽地(湿地)破坏。   2.华北平原:易受旱涝、盐碱、风沙威胁。(注意:分析其出现季节、成因及解决措施。)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注意:分析其成因及其解决措施;特别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   第二节南方地区   一、自然地理特征   (一)位置和范围   1.位置:主体部分位于20°N-32°N和100°E-120°E之间;其相对位置位于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以东,东至东海;南海以北,北至秦岭、淮河一线。   2.范围: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包括省级   行政区琼、港、澳、台、粤、桂、云(滇)湘、鄂、赣、浙、沪、闽的全部和川、皖、苏、豫、陕、甘的部分。   (二)地形和土壤   1.地形特征: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分布;地势东西差异大,主要位于第二、三级阶梯;东部平原、丘陵面积广大,西部以高原、盆地为主。   2.主要地形区: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地势最低的平原)江南丘陵(我国最大的丘陵)四川盆地(西北部有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国”之称)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不平,喀斯特地貌广布)和横断山脉。   3.土壤:以红壤为主(酸性较强、贫瘠),平原地区还有水稻土和紫色土。   (三)气候和植被   1.气候:以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湿润)。常出现台风、风暴潮、伏旱和洪涝等自然灾害。   2.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南部沿海地区有小部分季雨林。   (四)河流和湖泊   1.河流:长江、赣江、湘江、岷江、淮河、京杭运河、珠江、钱塘江等   2.湖泊:鄱阳湖(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洞庭湖、巢湖、太湖、日月潭等   (五)资源   1.矿产资源:有色金属矿产丰富,如:攀枝花铁矿(煤矿)个旧锡矿、平果铝土矿、大余钨矿、铜仁汞矿、大冶铁矿、德兴铜矿等(建议:查地图册,落实到地图上)   2.水资源和水能资源:淡水资源丰富;水能资源丰富,水电站较多,如:长江中上游地区的二滩、龚嘴、三峡、葛洲坝、安康等;珠江水系上游也有较多水电站。(建议:查地图册,落实到地图上)   3.化学资源:莺歌海盐场(海南)布袋盐场(台湾、东南盐仓)。   二、人文地理   (一)农业   1.主要农产品及分布   (1)粮食作物:水稻;   (2)油料作物:油菜(长江流域地区);   (3)糖料作物:甘蔗(台、闽、粤、桂、云、川);   (4)经济林:竹、茶叶、油茶、油桐、橡胶、剑麻、蚕桑等;   (5)水果:热带水果作物,如:柑橘、香蕉、荔枝、桂圆、菠萝等;   (6)畜牧业:山地放牧业和家禽业;   (7)水产业:淡水养殖、近海养殖和海洋捕捞。   2.耕作方式和熟制:水田农业为主;一年两熟或三熟;   3.在全国农业的地位:重要的商品粮(成都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桑蚕(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成都平原)糖料作物(台、闽、粤、桂、云、川)油料作物(长江沿岸地区)棉花(江汉平原和长江三角洲)黄麻、亚热带作物(海南岛和西双版纳)出口农产品(太湖平原、闽南三角、珠江三角洲)和淡水渔业产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查地图册,落实其位置)。   4.农业生产条件。   A.有利条件:①气候:以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少雨),雨热同期,水热配合条件好。②地形、土壤和水源: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既灌溉便利,也有利于淡水养殖;四川盆地紫色土肥沃;横断山区,森林资源丰富,树种多,人类影响小,利于发展林业生产。③农业基础:长江流域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生产水平高。   B.不利条件:①气候:旱涝灾害频繁,江淮地区伏旱期,气温高,降水减少,蒸发旺盛,易对水稻生产产生影响;南部沿海地区夏秋季台风影响很大。②土壤:长江以南地区为红壤分布区,土壤酸性强,土质黏重,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③地形地貌: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土层薄,地表水缺乏,不利于农业发展。   (二)工业   1.工业带(区):长江沿岸工业地带(如:沪宁杭工业区)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地带(珠江三角洲工业区、闽南三角工业区)西南地区综合性工业区和环北部湾经济圈。   2.工业特点:工业基础好,轻重工业都比较发达。   3.工业发展条件:①农业基础好;②铁路、公路、内河航运和沿海运输密切配合,水陆联运条件好,交通便利;③矿产资源、水能资源、东南沿海地区缺乏煤等。   补充:(1)西南地区综合性工业   A.优势:水能、矿产、农林牧资源丰富;   B.表现:该地区已形成综合性工业基地,钢铁、电力、有色金属冶炼、机械、煤炭、纺织工业发展迅速。   C.主要工业中心:重庆、成都、攀枝花、贵阳等。   补充:(2)环北部湾经济圈发展的区位优势:①地理位置优越;②海洋运输便利;③资源丰富;④劳力廉价且丰富;⑤巨大的互补空间。   补充:(3)南宁发展的区位优势:   A.地理位置优越,南宁地处我国大西南出海通道;其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是直接进出东南亚各国的“水陆门户”、“桥头堡”。   B.交通条件优越,海洋运输和铁路交通便利;   C.资源条件优越,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   D.劳动力条件优越,劳动力丰富且廉价;   E.与周围国家和地区互补空间大,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为南宁提供了良   好的政策条件。   (三)风俗习惯、民居和民族   1.人民主食:大米   2.传统民居特点:注意通风散热,以南北朝向为主,瓦房屋面较陡   (四)交通   传统-船舶;现代-船舶、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便利。   (五)主要城市:上海、南京、广州、深圳、杭州、福州、武汉、长沙、重庆、成都等   (六)生态环境及治理   1.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旱涝灾害频繁。   2.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3.红壤:   (1)特点:含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壤黏重。   (2)改良措施:增施有机肥料、补充熟石灰以改变土壤的酸性,种植茶树、油茶树、杉木、马尾松等耐酸性经济林木以抑制土壤流失等。   拓展阅读:高中区域地理复习方法   一、了解知识系统掌握内容结构   区域地理的知识系统一般都是从总论到分论。总论从宏观上了解自然条件,如位置、地形、气候、河湖、生物、资源等;还有人类活动如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交通、人口、城市等。分论按分区论述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发展状况、人文景观、人地协调发展等,以及地域之间的差异。掌握知识的层次、脉络及相互关系,绘出知识系统图或列出系统联系表,是复习的重要环节。   结构是局部知识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概括。复习时一般先要了解其组成要素,然后再考虑其相互关系,绘出结构式或关系式。如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地形包括地势、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形特征及成因、特殊地貌等;气候包括气候因素、气候要素、气候特征、气候类型、气候分布、气候资源、气象灾害等;河流包括源流概况、水文特征、各段划分、利用与改造等;湖泊包括类型、特征、演变、利用等;工业包括部门、布局、产品与市场、原料与能源、资金与技术等;农业包括类型、分布、作物或产品、耕作制度等;交通包括类型、路线、作用或意义、枢纽站或港口等;城市包括职能、规模、位置特点、发展方向等。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因果关系、主次关系、并列关系、包含关系等。绘制图表时可把组成要素列在方框内,然后根据它们的关系分别用箭头、大括号、破折号等联系起来。   二、重视空间分布建立联系线索   地理事物的存在,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变化,都需要依存于一定的空间位置,在此基础上才有空间联系、空间结构,以及空间思维、空间想像的出现。这一切要密切结合有关图像,以具体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为凭借,展开想像,拓宽思路,建立联系线索,使知识多方联系,形成网络,便于提取应用。例如:七大洲和曲大洋,要从名称、位置、轮廓进行读图记忆,再了解界线及相互关系,最后还要从图上掌握通过该大洲或大洋的重要经纬线,或通过其中部的经纬线,以作为参照。   在掌握某项地理事物空间位置的基础上,即可进一步联系记忆其他地理事物,形成联系线索。如:七大洲四大洋——板块分布——全球火山地震带一年轻的褶皱山及其附近的高原——古老的高原——世界重要的平原——世界大河的分布。又如:七大洲四大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洋流的分布——气候类型分布——世界自然带分布。并由此可联系植被类型的分布——农作物的分布——农业类型分布——土地利用类型等。   再如:把城市、交通线、区域三者联系起来,按点、线、面结合,点连线,线穿点,点线带面,来思考点的分布规律、线的延伸方向、面的区域特征。这都需要以图像上的地理事物分布为基础,才能分析联系、总结规律、综合特征、类比差异、了解发展变化,使地理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便于记忆、理解和应用。   三、掌握图像要领熟悉判读技能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建立空间概念和发展形象思维都需要以图像作为主要媒介。运用地理图像是地理学习的特色和优势,也是复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学具。地理图像类型很多,如各种地理事物分布图(可分综合图与专题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景观图(单项或综合、自然或人文)、各种等值线图、各种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模式图(成因、过程、分布)、系统联系框图等。它们或展示了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或说明了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变化过程,或展现了地理事物的具体情况,或以数据图表的形式反映它们的数量特征,或从多个侧面显示它们的内部状况、成因剖析、阶段特征、分布规律、结构关系等,以直观形象的手段帮助我们理解、记忆、分析、比较,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掌握主要图像的组成要素、绘图要领,并进而熟悉判读技能。   在众多图像的判读技能中,尤其要注意等值线图的判读。以等高线图的判读为例,先要阅读等高线图中的等高距数据,然后看高度递增或递减的方向,最关键的是观察线间点和线上点高度的差异,如线间点高于线上点,则线间点的连线为分水线,地形为山脊;反之,如线间点低于线上点,则线间点的连线为集水线,地形为山谷。   由以上判读要领可迁移到其他等值线的判读上。如等高线图中的分水线(地形为山脊),可相当于等压线图中的脊线,因而可判断为高压脊;在等温线图上即表示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在等水温线图上则表示有暖流经过。同理,等高线图中的集水线(地形为山谷)可相当于等压线图中的槽线,因而可判断为低压槽;在等温线图上即表示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在等水温线图上则表示有寒流经过。   此外,两条等值线之间如有一闭合曲线,其数值的判定要领是:如闭合曲线上数值与低值相同,则表示其内部比周围数值低;反之,如闭合曲线上数值与高值相同,则表示其内部比周围数值高。据此可以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或说明该项等值线所显示的特征。   对于各种统计图表的判读,要掌握绘图的要领,知道纵横坐标的含义,了解不同形式的图表所表现的内容和意义(如柱状、折线、曲线、饼状、扇状、三角形、金字塔形等),经过判读,可说明特征、比较差异、分析原因、预测趋势、根据定量分析作出定性结论。   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也是常用来分析气候特征或判断气候类型的图表。要注意先根据气温曲线的走势来判断所在半球,波峰式为北半球(7月气温高),波谷式为南半球(1月气温高);再看月平均气温数值高低来判断所在温度带,同时计算年较差来分析气温变化;根据降水的月份分配看雨季的长短和迟早,还可大致计算一下年降水总量;最后把气温和降水二者结合起来分析,得出气候特征(如终年高温多雨、雨热同季、夏干冬雨、温凉湿润、降水均匀、炎热干早等),从而判断气候类型。   四、综合区域特征类比区域差异   区域地理是多项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有机组合。复习区域地理,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区域特征,了解区域差异,并懂得因地制宜的道理。对中国区域地理不要局限于教材中的四大分区,还要外延至: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秦岭一淮河以北与秦岭一淮河以南、外流区与内流区、中国地势的三级阶梯、经济发展的三个地带,以及工业区、农业区、旅游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经济特区等。世界地理也不要局限于教材中出现的13个分区和8个国家,也应外延至:大洲、大洋、重要海域、世界气候区、全球地形分布、自然带、工业区、农业区等。   区域特征就是自然和人文要素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体现。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于所处的位置、所具备的条件、影响的因素有别于其他地区,因此形成该地区所独有的特征。区域差异是不同地区因自然条件、历史沿革、经济发展、文化景观、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不同而形成的差异。了解认识并综合区域特征。分析比较区域差异,以便“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方向,制定国土开发整治或改造措施,并进而认识和理解我国地理国情、基本国策及有关政策法规。这是复习中国地理应该注意的。世界地理则应注意各大洲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与整体性,并了解资源分布与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对当前世界中的地缘政治敏感区、民族矛盾尖锐区、自然灾害多发区、经济持续增长区、高科技产业集中区、战略资源丰富区、海陆交通枢纽区、生态环境脆弱区等,应掌握一二案例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学会方法,切忌堆砌大量所谓热点焦点,进行猜题押宝,那是与“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背道而驰的。 高考地理复习方法有哪些   一、回忆式自我检测法   在复习中,常常发现这么一个现象,老师安排学生自己看书,往往学生就是把教材从头到尾浏览一遍,结果,考试中考查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比如"宇宙空间的特点为辽阔、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大部分学生却总是选择错误的选项。这说明学生看书后并不知道自己是否掌握了。那么,这就需要学生在看完每一章节后,合上书本,仔细回顾一下,所看过的主要内容,自我检测,如果不大清楚,则需要再次查阅。并且,地理知识点多的这一特点也需要学生有一个好的知识点检测方式。   二、比较法   比如,在复习天气系统时,我们可以把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图形、符号、过境前时后的天气等做比较;复习气候类型时,可以把各类型气候的分布、成因、特点做比较;复习区域地理时候,可以把岛国英国和日本的一系列地理特征做比较。还有,把东南亚、非洲、中美洲的热带作物做比较。总之,只要善于挖掘,总会发现有许多相似的地理事物。通过各项特征的比较,我们能够更好的把握比较对象的相同特征与不同特征,从而达到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的目的。   三、图像图形记忆法   在地理这门学科中,地图是大量地理信息的载体。并且,地图是非常形象化和直观化的地理知识。我们通过地理图像图形,可以很好的掌握许多的地理知识点。比如,亚洲季风包括很多的知识点,但我们只需要记住亚洲季风的冬夏季风两幅图,就很容易的掌握冬夏季风的各自成因、源地、风向、性质、影响地区等。地质构造对于许多同学来说也是个难点,特别是背斜和向斜,实际上一幅褶皱示意图就能解决两者概念问题。还有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也可以通过一幅"马鞍型"图来掌握。图形记忆能够很好的简化地理知识点,减少我们的记忆强度。   四、总结归纳法   在复习过程中,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地理知识更具价值。   在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总结归纳常常采取的方式是绘制知识结构图。比如,高一上册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主要知识点可以归纳成如下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五、口诀法   在地理学习中,我们会发现,如果把许多地理规律总结简化成一些简单的口诀,会使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简化。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描述极点俯视图中南北半球自转方向,可以总结为"北逆南顺";概括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的流向可以用"夏顺冬逆";可以用"凸高为低,凸低为高",来总结等值线图中弯曲部位与两侧数值的高低差别。   六、疑难知识摘录法   在考试中,会发现许多学生都会错在一些难记忆的知识点上,并且这种错误反复出现。那么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觉得难记的重要知识点及相应图表专门摘录在笔记本上,时常查阅,反复熟悉。常见的,比如,冬春小麦的种植和收割季节,世界大洋表层洋流分布简图,有关两分两至日的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规律,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对比,此外,在区域地理中需要摘录的知识点更多,这需要学生自己在平时及时的整理归纳。   七、配套专题练习法   许多学生在复习中总是一味埋头看书,记忆知识点,不愿意做题,结果每次考试都很不理想。复习中通过各种方法掌握知识点,最终都是为了学以致用,能够解答问题。实际上,做题是巩固和检测所复习知识点的一种最好方式。在每复习一个考点之后进行相应的专题训练,运用刚复习到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复习巩固了知识点,又培养了解题能力,提高了整体综合素质。并且这种解题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复习过程中。

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有哪些?

1、多画图,熟悉区域位置和小地形区,分析区域的位置特点、描述区域特征。一定要自己动手画,才能全面掌握细节。另外可以注意一下几条著名经纬线周围地理事物,便于相对定位(如北回归线) 2、掌握分析方法,比如地理分析气候形成原因,所有的答案一定会从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四个方面分析。 又比如描述区域特征,一定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气候、地形、地质、资源、地势、地貌、水文、工农等 掌握方法,多做题总结,你会发现分析类大题分可以拿得很高,甚至接近满分。 3、对于楼上总结的知识点,《地理基础知识手册》上全都有,没事翻着看看,掌握基本常识就行了。4、关注热点。高考从来不回避热点,比如最近你可以研究研究黑瞎子岛,探究黑龙江里为什么多岛屿以及黑瞎子岛的区位重要性。

如何学好区域地理

问题一:如何快速学好区域地理 首先学好分区地理,把每个位置中国的世界的分土地生气水,市政交劳科几个要素弄清楚,记明白,之后背地图每个地方的经纬度要张嘴就来,之后多练题,先模拟题,再高考题,应该就没问题啦。 问题二:区域地理该怎么学好 1、 要对区域地理产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最重要。如多没有学习的兴趣,那么一切免谈! 【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 ――爱因斯坦】 2、有了兴趣还要付出行动,学好区域地理一定要经常拿起笔和纸,对着地图经常去画图(要努力画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去记忆,才能将其学好。 3、 画图时不要将图画死,要学会找窍门,如:意大利就像一个马靴,它的西西里岛就像个足球,如果你要是爱看足球的话就很容能记住意大利了;中国像雄鸡;日本像虫子等。 4、中国地图也是一样的,很多省都很好记,山东像乌龟,山西是平行四边形,云南像孔雀,陕西像秦兵马俑,甘肃像哑铃,青海像兔子,黑龙江像菜刀,湖北像警察的帽子等。 5、 画图时要学会用脑,你的大脑像个照相机,那么眼睛就是镜头,这样将你画的图进行拍照存进大脑。这样当老师说的时候你就会很快的反映出这是哪。 6、还要经常的做题,(尤其是高考题)并多向老师问题。这样会把你本已很坚固的城墙变得更加坚固。 问题三:高中怎么学好区域地理? 一、抓轮廓的特征,强化读图训练与空间定位 “无图不成题”成为近年来高考地理的一大特色。地图是地理学科独有的知识载体,是地理的第二语言,而区域地图又是高考地理的重点考查内容之一。只有掌握地图,才能把握地理脉络。所以备考复习中不妨把《考试大纲》中所有与地图有关的内容均落实在地图上,成为“大脑中的图”,在大脑中始终有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随时可以从中进行知识提取。 二、抓知识体系的重组、构建,强调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 区域地理的内容不仅涉及初中的中国地理、世界地理,而且还涉及到高中的自然地理部分(必修一)、区域可持续发展(新课标必修三),所以备考复习中一定要整合初中、高中地理内容,用高中地理知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和方法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形成区域综合分析和空间思维能力,形成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应对突出主题(中心问题)的文科综合考试。 三、抓“有用的地理”,与生产、生活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要立足于地理学科,分析热点问题,学会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将热点落实在发生的区域上,明确信息资料与教材内容的关系以及解答问题的思路,加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四、抓科学训练,讲求实效 地理高考命题已从“以知识立意”转向“以能力立意”,因此区域地理备考复习中要重视学科思维能力的提高,学会多角度迁移和转化知识。注意精选能体现知识重点的有思维价值的典型习题,例如近年阀特别是课改区的高考试题,有针对性的训练,少一些机械重复,多一些解题方法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做题时要多联系,多琢磨,寻思路,找规律;在思考、领会、反思、总结上下功夫,增强答题的层次性和逻辑性,提高答题的准确率,促进智力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问题四:高中区域地理怎么学好? 呵 介绍一下我的经验给你吧 蛮简单的 你可以剪下两张地图贴在课桌的桌面上 推荐是世界行政图和世界地形图这两张 这样你会慢慢的熟悉这两张图 能记住很多的轮廓 对很多的看图题来说 你很容易一眼就看出来是在哪里 还有一个好玩的游戏 我很喜欢和我同学玩的 就是一个人在地图上说一个名称什么的 然后看谁在最快的时间里可以找到 这是一种趣味性很足的学习方法 而且效果很好 中学的时候 我的地图册都被我翻烂掉 每一页我都可以在30秒之内找到任意一个名词 当然有一些地图是属于数据型的 这样的图要多多联系书上的内容 再有就是书上的一些理论知识 其实你只要分好项目 把每个方面都联系起来 就有很多答案了 再根据具体的情况 选择性的挑出一些针对性的答案作答就可以了 比如说到某一个地区 无非考究的就是地形 气候 人种 语言 习俗 特产 交通这些东西 像书上一些总结归纳性的表格 要背下来 你只要记住一两页 就基本掌握整本书的这一类知识了 然后再把表格中的每一项的一些细节内容在心里考究一下自己 不会的就看一下 上课的时候多配合老师的讲课 老师说上半句你就接下半句 这样既可以增加对知识的记忆又可以紧跟老师的思路 上课不容易开小差 我自己就是这样子学的 课堂外我几乎从来都不看地理书 作业也不写 因为有点丢三落四 所以从没考过一百 但是从初一到高三都90+ 相信你能比我做的更好 希望对你有帮助 问题五:怎样学好高中区域地理 我说些通俗的吧 1、多画图,熟悉区域位置和小地形区,分析区域的位置特点、描述区域特征。一定要自己动手画,才能全面掌握细节。另外可以注意一下几条著名经纬线周围地理事物,便于相对定位(如北回归线) 2、掌握分析方法,比如地理分析气候形成原因,所有的答案一定会从太阳辐射大气穿流下垫面人类活动四个方面分析。 又比如描述区域特征,一定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气候、地形、地质、资源、地势、地貌、水文、工农等 掌握方法,多做题总结,你会发现分析类大题分可以拿得很高,甚至接近满分。 3、对于楼上总结的知识点,《地理基础知识手册》上全都有,没事翻着看看,掌握基本常识就行了。 4、关注热点。高考从来不回避热点,比如最近你可以研究研究黑瞎子岛,探究黑龙江里为什么多岛屿以及黑瞎子岛的区位重要性。 最后祝你成功 问题六:如何学好高中区域地理? 10分 刚开始都这样的,你得要去理解他为何这样,然后套用,多看答案的解释 问题七:怎么学好高中区域地理?好难啊! 1.报出经纬度,要马上说出国家:其实不是很难做到的。只要大致位置熟悉就好了啊,老师不可能考你那些偏僻的国家,连她都不见得知道呢2.如何记忆经纬度:先把几个典型国家记住大致的范围即可呀。比如中国的一定要知道吧??考试要求的哪几个重要国家记住,然后大致周围有什么国家。老师一说,先想到典型国家,再考虑周围看看。3.典型国家:中国、日本(30-35N 130-135E)、新加坡在赤道附近、0°经线穿过英国、德法、美国、澳大利亚,足够了!4.地理杂志没什么用啦!5.看图不要光盯着呀,自己做填图题玩。把几个典型国家的大致位置把在纸上,开始默写经纬度。6.还有不要太着急,关于国家位置判断的题高考不会出很多。2道题最多了。不是非常重要的。都是我的独家秘诀心得。要珍惜呀 问题八:如何指导学生学好区域地理求解答 一、首先应教会学生分析区域地理的方法: 二、在具体区域教学中,把区域定位放在首位 地理小区域辨识、定位几乎已成为近几年来高考的必考题,因此对空间定位技能的训练切莫大意。区域地理试题一般多运用有注记的经纬网地图、部分政区图、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及注记(如湖泊、河流等)地图、地理图表、资料、文字说明等为“背景”,在此基础上进行设问,提出选择和问答的相应要求。这类区域地理试题的解答,首先要通过阅读“背景”材料(地图的、图表的、图像的、文字的等),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对试题涉及的区域进行准确的认定,所以区域的认定是正确解题的前提。 在某一区域教学中,我最善于板图法。首先都在黑板上画出这个区域的轮廓图,特别用色笔描粗最有区域识别价值的经纬线,然后用另一种色笔描绘出该经纬线所穿过的重要地理事物,如某一岛屿或某一山脉等。目的是便于教学,也让学生在整堂课中形成深刻的视觉记忆。当老师的最清楚自己经常画,水平会提高,记忆深刻,原因就是“动手”了。所以,在我画的同时,学生也在下面画,但要告诉学生画的技巧。比如,复杂轮廓可以直接用白纸蒙在地图册上描下来,这样可以节省时间,然后自己画出经纬线,同样的用色笔描出最重要的地理事物。此外,在教学或作业讲评中,时时提醒学生找到地图中一些重要地理事物的形状进行定位,如河流、湖泊、山脉和特别的一些轮廓等等,要求学生对一些重要地理事物的形状要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如长江和黄河就是很重要的定位要素:长江的“W”形干流是缠绕在北纬30度线上的,黄河“几”字形的中游河段贴近东经110度的东侧,接着拐向东贴近北纬35度线。再如,意大利轮廓图形似一只漂亮的长筒靴,构成这只“靴子”的骨架山脉:北为阿尔卑斯山脉,南为东北―西南走向的亚平宁山脉。这只“靴子”是欧洲的一个大半岛――亚平宁半岛伸进了地中海。 四、善于运用比较法学习区域地理特征. 比较法是我复习区域地理最经常采用的方法。比较法是将各种类型的知识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属性和个别特征。由于比较法应用简便,适用范围广,并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较强的逻辑性,不但教师乐于运用,而且学生也容易接受。掌握区域地理特征,主要是掌握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各大要素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经济特征,各个区域大致都从这些方面来表述。因此,比较法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例如,复习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可从自然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湖、资源)和人文地理(农业、工业、交通、城市)两大方面进行整体比较,明确各个分区的整体特征,通过比较找出差异,加强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深化,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当然,在区域地理复习过程中,由于区域地理涉及内容相当广泛,知识点多而零散,加上学生对初中区域地理掌握的基础较差,故在教学课堂中很难展开,影响到课堂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平时勤于积累,才能在分析区域时得心应手,取得更好的成绩。 问题九:怎么学好区域地理啊,感觉好难每次大题总感觉没学过那个地方它又老不问课内学的然后就写不来怎么回事啊 学生经验之谈: 1地理有理科的成分,所以你做题一定要有逻辑思维,尤其是时间计算 2区域地理题和时间计算题,一定要图题结合。 方法:先把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按经线纬线,大致轮廓,地形区(如山地,高原,盆地,河流)画一遍。――在往上填详细信息(重要城市,气候类型,植被,工业,农作物) 3以上是基本的。能力培养――首先书上的知识一定得懂,必要时要背,最好能理解.做题从基础起,在自己总结大体规律,如(问气温降水,就要考虑地形,气候,海陆位置,是迎风还是背风呢?!,洋流性质;所以一定要积累和联想。再做能力题,开放题。一道题想出不同的解释。 4读图,看地图,分析。很重要 5听课不懂,一定要先思考。想不明白再问。――这样你才能印象深刻! 落实学习常规 就地理科的学习而言,学习常规应包括预习、上课、作业、复习、考试、课外学习等六个方面: 预习一般是指在老师讲课以前,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做好上课的准备。预习要做到:通览教材,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预习时如发现与新课相联系的旧知识掌握得不好,则查阅和补习旧知识,给学习新知识打好牢固的基础;在阅读新教材过程中,要注意发现自己难以掌握和理解的地方,并做好记载,以便在听课时特别注意。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上课也应是同学们学好功课、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决定性一环。上课要做到:课前准备好上课所需的课本、笔记本和其他文具,并抓紧时间简要回忆和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要带着强烈的求知欲上课,希望在课上能向老师学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上课时要集中精力听讲,要紧紧抓住老师的思路,注意老师叙述问题的逻辑性,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如果遇到某一个问题或某个问题的一个环节没有听懂,不要在课堂上“钻牛角尖”,而要先记下来,接着往下听。不懂的问题课后再去钻研或向老师请教;要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对于地理笔记,我认为有些最好是记在地图册上,以便在看地图时复习。 作业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作业不仅可以及时巩固当天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把学过的知识加以运用,以形成技能技巧,从而发展自己的智力,培养自己的能力。作业必须做到:先看书后作业,看书和作业相结合;注意审题,要搞清题目中所给予的条件,明确题目的要求,应用所学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作业经老师批改后,要仔细看一遍,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认真改正。要知道,出错的地方,正是暴露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弱点的地方。经过更正,就可以及时弥补自己知识上的缺陷;作业要规范,书写要工整,切忌写了又改,改了又擦。 复习的主要任务是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在理解和掌握的过程中提高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使知识融汇贯通。同时还要通过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真正成为自己知识链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复习包括:当天的功课当天复习;单元复习;期中复习;期末复习等。 考试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通过考试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以便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学习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明确努力方向。所以要正确对待考试,重视考后分析,将每一次考试作为检查自己学习效果、调整学习状态、改进学习方法的机会。 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扩展,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尤其是地理学科与社会方方面面的话题联系密切,所以适当进行课外学习,既可以开阔自己的知识领域,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同时对课内学习也会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2、重视地理图像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图像,地理图像包括了地......>> 问题十:如何学好区域地理,我对区域地理一窍不通 我以前也苦恼过啊 有次终于受不了去看医生,他叫我涂下红霉素眼膏就好了,就在发红的地方抹 不过我不知道这对你有没有用 我想你去问下医生吧

高一地理重要区域地理知识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内容大体分成三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区域地理实际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理论在区域中的实际运用。我认为区域地理复习的一般思路如下:    一、把握区域特征:    主要是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思路。一个区域特征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部分。我复习时一般这样分析区域:   1、自然特征: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   ⑴位置特征: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海陆位置、山河位置等)   例如美国本土位于西经75———西经123之间,北纬30——北纬49度之间西接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南接墨西哥湾和墨西哥高原,北与加拿大接壤   ⑵地形特征:包括地势特征、地形类型、分布、起伏大小以及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等   例如美国地特征为:地势东西高,中间低;东部为古老低矮的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为年轻、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等),山脉间有宽广盆地,中部为广阔平坦的平原。   ⑶气候特征:包括气候类型、降水和气温等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   例如美国气候特征为:气候类型复制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广布,地形对(来自:www.hnnSCY.cOm博文学习网: 安迎高中地理 )气候影响显著、易受寒潮、飓风威胁等⑷河流特征: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①水系特征:主要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归属、河道特征(河谷宽窄、河床的深浅、河流弯曲系数)、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关系)、流域面积、水系排列形式等。   ②水文特征:主要是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断流、干涸)、含沙量、结冰情况(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等。   ③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河流中上游地面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在河流中下流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   2、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包括人口、居民、城市、交通、工业、农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   ⑴居民:主要从人种、人口及分布、民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分析。   ⑵农业:农业结构、地域类型、区位条件、农业生产特点等分析   ⑶工业: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特点、区位条件及评价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条件及布局要求)等方面分析。   ⑷城市: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⑸交通: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⑹环境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   ①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②生态破坏: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破坏与浪费和环境恶化(沙漠化,水土流失,生态平衡破坏)两大方面。目前主要的环境问题应从其现状、成因、危害及解决办法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我们教师教学过程中或者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区域分析不是什么都去具体化,更重要的是掌握地理学科的特性:如综合性、整体性、差异性等。对于一个区域更应该从整体上认识和分析某地区的区域特征。区域征是通过各种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故需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从整体上认识。在分析过程中要善于抓主导因素,主要特征,而不是面面俱到。    二、加强各区域要素联系的分析    一个区域是多种要素的综合体,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也就是是我们常说的综合性和整   体性。因此在分析各要素时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一般而言,自然地理要素是人文要素的基础,也就是说自然条件决定了人口数量和分布、工农业生产、城市分布、交通分布等,可以以自然来推出人文。而自然各要素中也有相对更重要的要素,也就说一个区域总体特征中有一个或者几个关键特征。   例如美国自然条件中,位置和地形是关键的。因为地处中纬度,所以气候以温带气候为主,海陆分布和洋流的共同作用使等温线大体沿海岸线平行:高山区等温线在地形(海拔高、气温低)的影响下向低纬突出:中东部在纬度因素(太阳辐射)影响下等温线与纬线基本平行;西部高山阻挡了太平洋水汽的进入,使西北沿海降水由西向东减少,高山区山间宽谷也因为在背风一侧而降水相当稀少,东部低缓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对大西洋水汽阻挡作用不明显,美国降水深受大西洋影响。中部大平原对冬季风和夏季风都没有明显的阻挡作用,夏季风可以一直北上到达北冰洋沿岸,来自北冰洋沿岸也可以南下到墨西哥湾沿岸,使中东部广大地区多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也使中东部农作物容易受寒潮影响。又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中,关键特征的干旱,干旱的关键原因是深居内陆,离海远,降水少,而且降水自东向西减少,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其他特征都与干旱相关。干旱————植被覆盖率低,植被由东向西由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过渡;干旱缺水——多内流河、内流湖;干旱————工农业生产水源不足,工业、种植业相对落后,以灌溉农业和畜牧业为主;人口分布、农业生产、村庄、城市多呈点状(绿洲)和带状(沿交通线和河谷)分布;温带大陆性气候,日温差大,光照充足,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所以瓜果产量高、甜,棉花质量好(长绒棉)等   一个区域的要素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老师和学生都要学会简化,最好建立知识结构图或者说叫思维发散图。    三、加强区域比较   不同地理区域之间存在着地理事物异同,通过逐项比较的方法,可以让同学们准确掌握各地理区域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因此,比较法是复习区域地理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比较项目因具体要求有差异,多数还是比较自然特征、人文特征的多,与区域分析思路基本一致。在区域地理教学和复习中,区域地理特征相似或差异性明显的区域较适合用比较法来学习:   1、地理位置特征相似的地区:如位于北纬30°附近的长江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和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河流注入的海洋、地形成因、气候类型、人口分布、主要城市、发展农业的条件与主要农产品、农业带、工业、交通等。   2、地理位置特征差异明显的地区:北纬40度亚欧大陆东西两岸可以从地形、气候、洋流、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比较   3、地形、气候特征相似地区:例如澳大利亚、北美、印度、南美等地的地形特征的异同以及对气候的影响   4、地形、气候特征差异明显地区:如秦岭南北两侧可以从热量带、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特征、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区位选择等方面进行比较   5、区域发展条件的比较:一般从优势区位和不足两个方面来比较可以是相似的区域,如长江三角洲商品粮基地与东北商品粮基地发展条件的比较;也可以是差异明显的区域,如我国珠江三角洲与中亚地区经济发展条件比较等。    四、区域开发   学习区域最终的目的就是为区域发展服务。我认为区域发展的关键是区位条件,任何区域的发展都可以从区位条件入手,分析其优势和不足,发展方向和发展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   例如某区域农业发展应该分析以下方面:   (资料取自安迎老师在昆明高考研讨会上的讲座)   从上图中不难看出区域发展关键在于区域有什么样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其中优势条件是哪些,不利条件是那些,区域生产结构、分布都由自身条件来决定,而区域发展方向的实质就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发挥优势、克服不足,另外存在问题实际即使自然和人文共同作用之下尤其是人文开发的后果。    五、典型区域知识要点设计(日本)   (一)自然地理   1、位置:太平洋西部的群岛国家   2、地形:山地面积广大、平原面积狭小   3、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4、海洋性季风气候显著   5、森林、水能资源丰富,矿产缺乏   6、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二)人文地理   1、人口稠密,多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尤其是关东平原   2、科教发达、人力资源丰富   3、海运发达   4、农业单产高,渔业发达   5、工业发达,工业多分布在太平洋沿岸   5、东西结合的文化   6、经济依赖于国际市场    六、练习设计    1、阅读材料一、二,回答(1)一(4)题。   材料一太平洋中两区域示意图(图11)。   材料二气候变化在2007年成为众多国际重要会议的主题词,温室气体减排因涉及各国发展利益,在12月3—14日的印度巴厘岛“世界气候变化大会”谈判中成为争论的焦点。   (1)甲、乙两图比较,比例尺较大的是图。判断依据是   (2)简述A国冬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差异。   (3)说出B国阴影区域的气候类型及成因。)   (4)全球变暖对上述两国会产生什么影响?为遏制全球变B国可大力开发的可再生能源是   (5)简述A国工业分布特点以及工业发展的条件   (6)简述A国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条件和该国水稻种植业的特点   1、阅读材料一、二,回答(1)一(4)题。   材料一太平洋中两区域示意图(图11)。   材料二气候变化在2007年成为众多国际重要会议的主题词,温室气体减排因涉及各国发展利益,在12月3—14日的印度巴厘岛“世界气候变化大会”谈判中成为争论的焦点。   (1)甲、乙两图比较,比例尺较大的是图。判断依据是   (2)简述A国冬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差异。   (3)说出B国阴影区域的气候类型及成因。)   (4)全球变暖对上述两国会产生什么影响?为遏制全球变B国可大力开发的可再生能源是   (5)简述A国工业分布特点以及工业发展的条件   (6)简述A国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条件和该国水稻种植业的特点    重要的区域地理知识    以日本为中心的东北亚地区   1、日本的气候——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2、日本太平洋工业区和外向型经济——日本的工业高度集中在三湾一海地区,包括京滨、中京、阪神、濑户内、北九州五大工业区在内的“太平洋沿岸带状工业带”,这种临海型工业布局,对于日本这样工业用地紧张,原料和燃料大多依靠进口的岛国来说,可以充分利用海岸曲折、多优良港湾的优势和海洋航运运费低廉的条件,发展外向型经济。与日本相似的还有台湾,也发展了外向型工业。   3、产业转移——近半个世纪以来,东亚是国际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区域之一,东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主要对象国(地区)的变化为:日本(50年代)——韩国、我国台湾、香港地区(60-70年代)——我国东部沿海地区(80年代)——我国中西部地区(90年代后期)    以马六甲海峡为中心的东南亚地区    1、东南亚气候类型——中南半岛为热带季风气候;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群岛为热带雨林气候。   2、板块边界与板块运动——东南亚位于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板块的交界处,位于两大地震带的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3、东盟与区域经济合作、泛亚铁路——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东盟10国包括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自贸区的成立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和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将促进中国扩大出口规模,提升出口竞争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将促进中国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提升中国整体经济实力;但关税降低冲击中国国内产业;可能造成东盟对中国投资的缩减。泛亚铁路——昆明至新加坡,主要经过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山河相间,地形复杂。   5、热带农业区位分析——东南亚的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发达,区位条件分析:①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好②地形平坦③土壤肥沃④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⑤种植历史悠久,有丰富的.传统经验,稻米是当地居民喜爱的食物。东南亚的热带种植园农业也很发达,例如印尼的天然橡胶种植园,马来西亚的油棕种植园,区位条件分析:气候适宜,土地租金低,劳动力廉价丰富,市场广阔。    以印度为中心的南亚次大陆   1、西南季风与气象灾害——印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分雨季和干季,由于西南季风来到的迟早和强弱不同,降水年际变化很大,常导致旱涝灾害,这是影响印度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2、板块边界与地质灾害——印度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3、资源与区域经济布局——德干高原东北部工业区:利用煤、铁、锰、铬等资源发展起来的重工业区(钢铁工业、电力工业、机械工业)加尔各答工业区:加尔各答是印度最大的城市,周围盛产黄麻,很早就是世界最大的麻纺织业中心。孟买工业区——孟买是阿拉伯海沿岸的天然良港,附近盛产棉花,很早就成为印度最大的棉花出口港和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心,附近浅海又发现石油,现已成为印度最大的海港和综合性工业基地。南部新工业区:班加罗尔是本区工业中心,是印度独立后建立的新兴工业和高科技工业区。    以波斯湾为中心的西亚地区   1、轮廓、位置、国家——“五海三洲”之地,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沙特阿拉伯是西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2、石油分布与石油运输——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是重要产油国。石油输出路线有三条(地图册第68页)。   3、以色列的节水农业——以色列大部分是荒漠,水资源奇缺,以色列人通过海水淡化解决水资源问题,发明了滴灌技术,极大地提高水和肥料的利用率,生产的粮食蔬菜水果不但能够自给,还能大量出口,创造了沙漠中的奇迹。人类利用科技改善自然环境条件的能力提高。    中亚地区   1、石油分布与石油运输:中亚是世界重要的石油产区,主要分布在里海沿岸平原和里海湖底,哈萨克斯坦北部。多采用管道运输。已建成的中哈石油管道西起哈萨克斯坦西部的港口城市阿特劳,途经中方在哈购买的阿克纠宾油区,横穿哈全境,经中哈边境的阿拉山口,最后到中国新疆的独山子。其意义有:一是减轻对中东石油的依赖;二是使中国的供油线路更加安全;三是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原油供应。   2、降水分布:中亚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中亚位于北温带,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湿热气流受高大山体阻挡,无法深入中亚地区,中亚地区的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而且湿润气流微弱,广大地区降水稀少,东部山地降水略多,降水集中在5月份。   3、干旱地区农业与河流、湖泊水文特征——中亚典型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最重要的经济作物是棉花(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第三大产棉基地),其主要分布在阿姆河、锡尔河流域,谷物、小麦主要分布在哈萨克丘陵北部,畜牧业、灌溉农业分布在南部地区,面积广大,山地畜牧业分布在东部、东南部山地。畜产品以细毛羊和羔羊皮为主。多内流河湖,主要河流是阿姆河、锡尔河,最大湖为里海。河流水文特征为:流量较小,含沙量大,汛期在春夏季节,冬季有结冰期。    俄罗斯   1、主要工业区的主要工业部门、工业中心、发展条件分析——以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机械、化学、多种轻工业,莫斯科、圣彼得堡,资源缺乏、所需原料、燃料大部分从外地运入。乌拉尔山工业区:钢铁、机械、有色金属,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叶卡捷琳堡,有多种有色金属矿产,附近煤、铁、石油资源丰富;新西伯利亚工业区:重工业、新兴军事工业,新西伯利亚,煤、有色金属等丰富。   2、石油运输(略)    以埃及为中心的北非地区    1、国家和石油分布:北非地中海沿岸石油丰富,主要的石油生产国有埃及、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突尼斯。   2、尼罗河及河谷农业,地中海农业:尼罗河谷地光照充足,灌溉条件较好,病虫害少,棉花品质优良,是世界重要的长绒棉产地,这里的河谷农业的主要因素是水源。地中海式农业是指分布于南欧,西亚,北非地中海沿岸及其他地中海气候区,属于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的混合农业,优势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等,葡萄、柑橘、橄榄等园艺作物也比较多。北非地区的摩洛哥出产油橄榄,被称为“橄榄之邦”,突尼斯也有“世界油橄榄国”的称号。   3、东非大裂谷——南起赞比西河口,北经红海,一直延伸到西亚的死海附近,形成陆地上最长的一条大裂谷。总长7000多千米。东非大裂谷两岸悬崖壁立,谷底湖泊连串,裂谷两侧有许多死火山和活火山。东非大裂谷是地壳运动断裂陷落形成的,现在还在继续扩大。    以尼日利亚为中心的西部非洲    1、国家和石油的分布:西部非洲的石油生产国有尼日利亚、几内亚、安哥拉、加蓬,这些国家有“新兴石油生产国”的说法。

世界区域地理发展趋势是什么

世界区域地理发展趋势如下:1、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有机结合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相互渗透,自然地理过程纳入了人类活动因素的驱动力研究,而人文地理研究也将资源环境作为作用因素。2、深入微观研究,探究地理事物的成因和变化机理自然地理侧重生物、化学和物理过程的研究,人文地理侧重经济、文化和社会过程的探讨。3、拓展区域地理的应用研究领域应用性较强的区域地理,在地理信息系统快速发展的近20年,不仅在决策支持方面,在涉及区域和空间问题的管理方法。

今年高一,说后面2个月学区域地理,区域地理是什么

区域地理学是研究地球上不同大小的区域。侧重点是研究以地球表层某一特定区域为实体,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在该区域相互作用以及与人文地理各要素的关系,综合揭示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区位分析、发展变化以及区域发展规律。区域地理学在协调人-地关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按照范围可以分为中国区域地理和世界区域地理,是中学阶段学习的主要内容。即按照中国范围、或世界范围、世界某一范围(大州、大区、国家、地区等)研究该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在该区域相互作用以及与人文地理各要素的关系,综合揭示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区位分析、发展变化以及区域发展规律。按照研究内容 可以分为区域自然地理和区域人文地理;按照研究的区域

高中区域地理学什么

高中区域地理属于高中地理必修三的内容,这些内容不再详细讲述世界各个区域的地理特征,而是选择一些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地区,大致介绍该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后,主要分析这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某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例如亚马孙雨林的开发,田纳西河的开发和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荒漠化的治理、区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山西能源基地的开发建设;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建设等。

区域地理是什么

一般是指包含大区块内容的地理相关资讯,这些信息有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气象、资源、能源等自然方面的内容,也有政区、人口、城市、农业、农产品、工业、工业品、环境与环境问题、区域开发与发展等人文方面的内容。在此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和民族(二)中国的地形和气候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