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嗔痴

阅读 / 问答 / 标签

什么贪嗔痴恨爱恶欲

贪,就是要告戒你做人要知足,嗔就是告戒你千万别随便动怒,痴告戒你做事时要知道什么时候该放弃,恨就是要你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恶就是要让你知道凡事不能用有色眼镜去看人,欲则是让你在关键时候压制自己的欲望。

贪嗔痴三毒指的是什么?

【 贪 】 梵语lobha,ra^ga 巴利语同;或梵语abhidhya^,巴利语abhijjha^。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着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又作贪欲、贪爱、贪着。略称欲、爱。俱舍论卷二十广引诸经,谓缘五欲之境而起贪欲,缠缚其心,故称欲轭。书中又举出欲贪、欲欲、欲亲、欲爱、欲乐、欲闷、欲耽、欲嗜、欲喜、欲藏、欲随、欲着等十二项冠有‘欲"字之异称。据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载,贪系由取蕴、诸见、未得境界、已得境界、已受用之过去境界、恶行、男女、亲友、资具、后有及无有等十事而生,经由以上十事所生起之贪,依序称为事贪、见贪、贪贪、悭贪、盖贪、恶行贪、子息贪、亲友贪、资具贪、有无有贪。俱舍论卷二十二将贪分为四种;显色贪、形色贪、妙触贪、供奉贪,可修各种不净观以对治之。 贪通于三界,其中,欲界之贪,称为欲贪,其性不善,为十恶、五盖、三不善根之一;色界、无色界之贪,称为有贪,其性有覆无记(能障覆圣道之染污性,然因其过甚轻,作用极弱,故不会招感果报),与欲贪共为六根本烦恼、十随眠、九结之一,又其性非猛利,故为五钝使之一。说一切有部以贪为‘不定地法"之一,又非缘无漏法而生者,仅与喜、乐二种感受相应,故与随烦恼及八缠中之无惭、悭、掉举,六垢中之诳、憍二者为等流。然唯识家则以贪为‘烦恼法"之一,于喜、乐二种感受外,若于逆境中亦会与忧、苦两种感受相应,并与‘见"皆同缘无漏法而生。又依俱舍论卷二十二之说,经部以中阿含经卷七分别圣谛品为根据,谓四谛中仅有集谛以‘爱"为体,爱乃贪之同体异名。 【 贪 】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 (术语)梵语啰哦B&amacron;ga,染着五欲之境而不离也。例如贪爱贪欲等。唯识论六曰:‘云何为贪?于有有具染着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俱舍论十六曰:‘于他财物恶欲为贪。"瑜伽伦记七上曰:‘贪之与爱,名别体同。"大乘义章二曰:‘爱染名贪。"同五本曰:‘于外五欲染爱名贪。" 【 贪 】 《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 多求无厌的意思。 【 嗔 】 梵语pratigha 或 dves!a,巴利语pat!igha 或 dosa 。又作嗔恚、嗔怒、恚、怒。音译作醍鞞沙。心所(心的作用)之名。为三毒之一。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于俱舍宗属不定地法之一,于唯识宗属烦恼法之一。据俱舍论卷十六、成唯识论卷六所载,对违背己情之有情生起憎恚,使身心热恼,不得平安宋諯咩@用,名为嗔。又忿、恨、恼、嫉、害等随烦恼,皆以嗔之部分为体,是为六根本烦恼(或十随眠)之一。以其不属推察寻求之性质(见),作用迟钝,故为五钝使之一。与贪、痴两者,共称为三毒(三不善根)。亦属五盖、十恶之一。 嗔唯属欲界所系之烦恼,于色界、无色界则无。贪乃从喜爱之对境所起,反之,嗔则从违逆(不顺心)之对境所起。嗔,为修学佛道上最大之障害,经论中常诫之,如大智度论卷十四(大二五·一六七中):‘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无嗔"即对境不起害心,为对治嗔之精神作用,属俱舍宗十大善地法之一、唯识宗善心所之一,与无贪、无痴共称三善根,又为四无量心中之慈无量心之体。 【 嗔 】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 (术语)又云嗔恚。三毒之一。梵曰讫罗驮Krodha,于苦与苦具憎恚,谓之嗔。使身心热恼,起诸恶业者。唯识论六曰:‘云何为嗔?于苦苦具憎恚为性,(中略)嗔必令身心热恼起诸恶业。"大乘义章五本曰:‘忿怒为嗔。"遗教经曰:‘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决定毗尼经曰:‘宁起百千贪心,不起一嗔恚,以违害大慈莫过此故。"往生要集中曰:‘或处经云:能损大利无过嗔,一念因缘悉焚灭俱胝广劫所修善。"(同指髦钞曰未知何说)。 【 嗔 】 《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 恼怒打骂伤害别人,为三毒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