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研究

阅读 / 问答 / 标签

田野研究的基本特点

( 一) 当地观点与学术研究尽管我们工作的初衷是要尽量贴近被研究者的语言和思想, 可是我们必须不断地提醒自己, 我们的研究结果可能不同于我们研究对象的看法。但我们所做的一切, 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是在肯定或偏袒当地人的解释和观点, 虽然他们中的许多人可能最终也不会成为我们著述的读者。当然, 人类学者更多的是对当地观点持有一种尊重的态度。这种态度事实上是自马林诺夫斯基以来一直被人类学者遵循的基本原则, 而我们之所以要遵循这种原则, 则是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真实性, 也是为了保证顺利地进入当地开展工作。不过, 客观地讲, 不管我们认为自己所做的工作有多么重要, 也不论我们自认为所做的研究有多严谨, 我们的研究结果对于当地人来讲, 可能并没有什么权威性。它只是我们自己对某些文化现象的诠释, 当地人可能并不能看懂我们写的研究报告, 尽管我们是在他们所提供的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的, 尽管我们描写的是当地人的文化现象。( 二) 户访: 有前提与无前提户访的有前提和无前提是相对的, 重要的是看什么样的方法更适合我们在当时、当地的需要, 更有助于我们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时, 有前提的工作有时会惊扰被访者(被调查者), 此时, 僵硬的表格式问答常常会导致挂一漏万的结果。有时, 由于我们缺乏对当地人的了解,我们设计的调查表未使用当地人的语言, 因此问卷调查不能使我们获得最佳的调查效果, 这就使我们不得不用无前提的方式开展工作。当然, 完全的无前提会使我们的工作变得无序和盲目。两者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最为理想。 ( 三) 进入调查地: 有身份与无身份我们进入“田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 你是谁? 干什么来了? 当然, 接下去还会有人问我们: 调查这些有什么用? 接下去的问题你可以先不考虑, 因为, 如果你提供给对方一个合适的身份, 这些问题有时就可以回避不答。但第一个问题是每一个进行田野工作的人都无法回避的, 因为我们进入了这样一种环境, 它时时提醒人们: 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存在着差异。而且, 我们的工作又不断提示被调查者意识到自己的文化特性, 意识到与我们或与其他人的文化差别。这就使我们在一开始就面临有身份进入与无身份进入的选择。有身份进入是指带着介绍信(或其他形式的身份介绍)进入“田野”。无身份进入是指在无任何官方介绍或证明的状况下, 以个人身份进入“田野”。这两种方式各不相同, 其效果也大不一样, 但却各有其优劣之处。有身份进入的优点是明显的: 它能获得比较充分的官方资料; 户访的人家由于是特意挑选出来的, 比较有特点, 可以节约较多的调查时间, 因此效率较高, 收获也比较大。但有身份进入也有其缺点: 信息大多是与地方经济建设相关的, 地方文化(特别是民间文化)的资料盲点多, 需要补充的空间相对较大; 在田野调查的各个时段中,自己都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无法进行一般的交流。无身份进入的优点是: 所调查的文化内容比较贴近生活, 贴近民间;问答轻松, 随机性强, 易于捕捉信息; 被调查者精神放松, 易于进行交流, 并且能够与我们保持长期的联系。无身份进入的缺点是: 案例的典型意义可能不大, 或者说, 想获得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的难度较大; 调查时间的长短也难以把握。因此,田野研究是一个个性化的研究工作,也是一个必须付出时间、付诸实践的工作。

调查研究和田野研究的区别是什么

调查研究和田野研究的区别是方法、引用。1、方法:调查研究是找过去人们记录下来的东西;而田野研究是一个在逻辑层次上与文献调研并列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比较学术的说是称为“实地研究”。2、引用:调查研究引用多的论文,提出笼统批评。田野研究引用于田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