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礼仪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外交礼仪时大臣拿在手中的器物是()

外交礼仪时大臣拿在手中的器物是() A.玉 B.板 C.圭 D.鼎 正确答案:C

李治廷公布外籍女友,竟然还是迪拜富二代,中东女性有哪些外交礼仪?

我感觉其实礼仪也是比较多的,主要是你怎么去看待和对待。

外交礼仪时大臣拿在手中的器物是什么

节杖

清朝外交礼仪经历了怎么的变化

《清代外交礼仪的交涉与论争》内容为:《研究丛刊》是为完成清史编纂工程而出版的四种丛刊中的一种(其他三种是《文献丛刊》、《档案丛刊》和《编译丛刊》),其任务是及时编辑出版清史专题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修纂清史是新世纪一项规模宏大的文化工程。中央对新编的清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那就是:“编纂的清史质量要高,必须是精品,要注重科学性和可读性。确保编纂出一部能够反映当代中国学术水平的高质量、高标准的清史巨著,使之成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传世之作。”(2003年1月28日李岚清在清史编纂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这是一个极高的标准,要达到这个标准,需要有很多的条件,作艰苦的努力。清朝外交礼仪从独立自主的形式上自居天朝上国(但实质上“厚往薄来”对等互惠)的封建宗藩朝贡礼仪,转变为带有半殖民地化色彩的形式上平等的现代主权国家外交礼仪,最终转变为形式与实质都不平等的半殖民地的屈辱外交礼仪。

中西外交礼仪之争的背后反映了什么

具体如下。马戛尔尼访华礼仪之争反映了东西方刚刚接触的两个大国文化背景的差异,反映了东方题目:马戛尔尼访华礼仪之争反映了东西方刚刚接触的两个大国文化背景的差异,反映了东方式的与西方式的国际关系体系的矛盾与冲突。礼仪之争的背后其实是利益之争。礼仪之争虽然反映了中西文化体系的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争论的主体除了中国的康熙皇帝外,更多的是外来传教士。而本次中西文化交流对西方的影响也远远大于多中国的影响。伏尔泰最后将矛头指向了当时西方的不宽容,容不得其他教派。他后来专门写了一部著作《论宽容》,将欧洲的独断和中国的宗教自由进行了对比,并呼吁欧洲各国宽容。

在中国历史上 唐朝的外交礼仪?

  汉唐之际,中国的外交体制获得良好发展,唐朝“以我为主”的外交已经相当成熟。所有与唐朝有外交关系的国家,都被唐朝纳入自己的外交体制中。他们的情况不尽相同,与唐朝的关系也不尽相同。在唐朝的观念中,中国居于天下之中,“四夷”环绕着中国,而“四夷”这个观念来之久远,唐朝不过是沿用而已。不过,正是因为这个观念的存在,相应的制度设计也会相配套。  一、设“四方馆”专门接待外国使者。“四方馆”,是一个专门接待外国使者的场所,并有一整套制度,如每有使者前来,就会有专门的人员接待、访问、记录,尤其是访问记录来访国的风情、制度等文字,都会保存在唐朝的史馆之中。  二、设置专门的外交部门,对来宾对等接待。在唐朝的外交体制中,交往各国都有等级,这个等级是由唐朝设定的,相应的接待工作,也按等级进行,即“凡四方夷狄君长朝见者,辨其等位,以宾待之”。唐朝设置有专门的外交部门,唐朝叫做鸿胪寺,鸿胪寺管辖的典客署,职责为招待外宾,“凡朝贡、宴享、送迎预焉,皆辨其等位而供其职事。凡酋渠首领朝见者,则馆而以礼供之。”  三、据“献方物”价值决定是否召见和宴请来宾。与唐朝交往各国,多为附属国,向唐朝称臣朝贡。对于朝贡一方,唐朝称之为“献方物”,名马、战象、狮子等等,都是具体的“方物”。唐朝有专门的规定,如何接收处置,都有明确的程序和办法。如果方物是药物、食物,一进入唐朝边境,边境的州县就要验收、打包、封印,然后交给使者,同时上报鸿胪寺。鸿胪寺检验无误,通知少府监和市场管理部门,派专门官员检验贡品并且确定价值,然后奏报并送往朝廷,是否引见、宴会等皆听从朝廷指示。  四、赐各有差。凡使者归国,唐朝一定要赏赐,但“赐各有差”。赏赐地点是朝堂之上,典客署的官员负责引导使者领取,并教会使者拜谢礼节等。赐各有差,即根据朝贡方物的价值,决定赏赐的多寡。

韩国外交礼仪,习俗

.

中国古代唐朝外交礼仪

服饰:唐朝时期男子普通穿着的是圆领袍衫,女子褥裙服称呼:称呼皇帝多用“圣人”,至于和其亲近之人或其近侍则称其为“大家,女子称呼其婆婆亦呼为“大家。像唐明皇这样的风流天子,则亲近者俱呼其为“三郎”,而呼太真妃为“娘子”;皇太后自称为“朕”。而对于太真妃和太子的“娘子”、“郎君”。唐代,没有“老爷”之称,奴仆称呼男主人为“阿郎”;而称呼少主人为“郎君”;称呼主母和小姐俱为“娘子”。但是,“娘子”、“郎君”并非只用于奴仆称呼主人,旁人见了女子亦呼其为“娘子”,见了少年女子也有呼为“小娘子”者;年长者也会 叫少年人为“郎”或“郎君”。在唐代,只有宰相才被称为“相公”,而不像后来那样用的普遍;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官员相互之间称为“阁老”;刺使被尊称为“使君”;县令的尊称为“明府”;至于县丞等则被称为“少府”。而他们都常被尊称为“明公”。 PS:答案为引用

中国处理外交礼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对等 平衡 惯例

中国处理外交礼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啊?急啊。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 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 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 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 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 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现试分述如下: 一、尊老敬贤 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 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 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注:《孟子·告子下》)。“庆”就是赏赐。古代这种传统 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不管过去和现代,都起着重要作用。 说到尊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也并不仅 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都在身体力行,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的 礼制。 《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注:《礼记·祭义》)。就是说,五十岁以 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一些古籍,对于同长者说话时的声量,也作了明 确的要求。如《养蒙便读》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注:《养蒙便读·言语》) 。《弟子规》又说:“低不闻,却非宜”。 总之,上至君王贵族,下达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老者、长者的孝敬之意, 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重要标志。 任何形态的社会,都需要尊敬老人。不仅因为老人阅历深,见闻广,经验多,劳动时间长,对社会贡献大 ,理应受到尊敬;同时,他们在体力和精神上较差,需要青年人的体贴、照顾和帮助。作为一个有礼貌的现代 青年,对长者和老人,应该做到:路遇主动谦让,乘车主动让座,在商店、戏院等公共场所,应尽量考虑到为 老人创造方便条件。 关于敬贤,三国时候有个典故,叫“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能,要请他帮助自己打天下 ,便不厌其烦地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房请他出山。一而再,再而三,诸葛亮才答应。从此,诸葛亮的雄才大 略得以充分发挥,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历来有作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视尊贤用贤,视之为国家安危的决定因素。平时不敬 贤,到了紧急关头,贤才就不会为国分忧。不是贤才不为国家着想,而是国家缓贤忘士,如此“而能经其国存 者,未曾有也”(注:《墨子·亲士》)。 今天我们提倡发扬古代“敬贤之礼”,须赋予现代新人才观的内容,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当今社会,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种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至国家民族,小到公司企业,要 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都必须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只有从思想观念到具体行动上尊重、爱护人才, 使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足够强大的人才队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仪尚适宜 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 俗成的仪矩。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 ,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 在古代,婚、丧和节庆等活动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来对待的,其礼仪规定得格外详尽而周密,从服饰 、器皿到规格、程序和举止的方位,都有具体的规定。 今天,我们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礼仪文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贵在适宜。即如二程所主张:“ 奢自文生,文过则为奢,不足则为俭”(注:《二程集》程氏外书卷六)。可见,仪式的规模在于得当,适当 的文饰是必要的,但文饰过当就会造成奢侈浪费,偏离礼规的要求;而过于吝啬,妨碍到仪式的实行也是不得 体的。古人这种见解非常精辟,对我们今天举行各种仪式具有指导作用。 在当今的社会活动中,举行各种仪式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公司开张、儿女婚嫁,各种节庆活动,都有不同 的仪式。我们要把握好各种仪式的规模,就必须掌握好适度的原则,要使必要的仪矩同现代文明相结合,相关 的活动既隆重其事,又不至于华而不实。我们尤其要反对那种借婚丧庆典之机,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现象; 反对那种认为仪式越隆重越好,越豪华越合乎礼规的做法。如:当今不少新婚夫妻为使婚礼够排场,摆阔气, 互相攀比,搞到债台高筑,造成巨大浪费。甚至有些领导干部不顾影响,为子女以权谋私,收受大宗贺礼,助 长奢靡之风。这既不符合我们优良传统,又不符合我们的国情、民情。 三、礼貌待人 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人们总是十分注重文明礼貌。因为礼貌是人类社会据以促进人际 交往友好和谐的道德规范之一,是构建起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桥梁。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序,反映一个民 族的精神面貌。中华民族历来就非常重视遵循礼规,礼貌待人。其中许多耐人寻味的经验之淡,无论过去和现 在,都给人以启迪。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与人为善 与人相处,为善当先。而这个“善”,应是出自内心的诚意,是诚于中而形于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 形式的繁文缛节。《礼记》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注:《礼记·曲礼上》)。如果表面上恭敬热情, 而内心虚伪,或是仅仅内心尊敬,而毫无表情,都是不够的。应该表里一致,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 隔阂、摩擦,进而互敬互爱,友好相处。 尊重他人,就要平等待人,不分贵贱等级,一视同仁。如果只对上层人士献其礼敬,以财势取人,以利益 交人,其实是小人所为。《论语·子罕》载:孔子看见穿丧服、戴礼帽穿礼服的人和盲人。相见时,即使这些 人年轻,孔子必定站起来。行过别人面前时,一定快步走过,以示敬意。 古人敬人的方法,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首先要尊重他人的意愿,体谅别人的需要和禁忌,不能强人所难 。不苛求别人做不能做的事,不强求别人接受不喜欢的东西。古人说:“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 人所不好”(注:《文中子·魏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论语·颜渊》)”,就是这个意思。 在与人交往中,幽默与善意的玩笑往往给人带来轻松愉快,但决不可戏弄取乐。如果拿别人姓名为笑料,或给 人起不雅的绰号,都是十分不敬的。南北朝时颜之推就曾对此种不敬气愤而言:“今世愚人,遂以相戏。或相 指名为豚犊者,有识旁观,犹欲掩耳,况当之者乎”。 (二)礼尚往来 礼尚往来,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就是说,接受别人的好意,必须报以同样的礼敬。这样,人际交 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在一种良性循环中持续下去。因此,《礼记》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 往,亦非礼也”(注:《礼记·曲礼上》)。 对于受恩者来说,应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古人眼中,没有比忘恩负义更伤仁德。孔子说:“以德报 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注:《礼记·表记》)。可见,“以德报德”,有恩必报, 是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修养。当然,往来之礼,也该适度。送礼的本意,在于表达敬意答射之意,所谓礼轻意 重,并非越多越好。正如《庄子·山木》篇说所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 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四、容仪有整 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 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古代思想家曾经拿禽兽的皮毛与人的仪表仪态相比较,禽 兽没有了皮毛,就不能为禽兽;人失去仪礼,也就是不成为人了。 古人对仪表的要求,不免过于繁琐。其中最重要的,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衣着容貌:《弟子规》要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这些规范,对现代人来说, 仍是必要的。帽正纽结,鞋袜紧切,是仪表类观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人衣冠不整,鞋袜不正,往往会使人产 生反感甚至恶心,有谁会亲近这样的人呢。当然,衣着打扮,必须适合自己的职业、年龄、生理特征、相处的 环境和交往对象的生活习俗,进行得体大方的选择。浓妆艳抹,矫揉造作,只会适得其反。 (二)行为举止: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注:《论语·学而》)。这是因为,只有庄 重才有威严。否则,即使学习了,也不能巩固。具体说来,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 就是站要正,坐要稳,行动利索,侧身而睡。在公众场合举止不可轻浮,不可亵,应该庄重、谨慎而又从容, 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注:《论语·颜渊》),处处合乎礼仪规范。 (三)言语辞令:语言是人们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的一面镜子。古人所谓“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注:《易·乾文》)。将诚恳地修饰言辞看成是立业的根基,有一定的道理。并且要“言必信,行必果”( 注:《论语·子路》)。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能取信于人的。其次是慎言。古人说,上天生人,于舌头上下 两排牙齿紧密围裹,又在外面包一层厚厚的嘴唇,就是要人们说话一定要谨慎。当然古人并是要求人们少言语 ,而是说话要视具体情况,当说则说,当默则默。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 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注:《论语·卫灵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几方面,是我国传统礼仪的精华。虽说时代不同了,但古人对仪容仪表的重视及整洁仪容要求,是值 得今人借鉴的。外在形象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人对整个生活 的内心态度。具有一个优雅的仪表,无论他走到哪里,都给那里带来文明的春风,得到人们的尊敬。 毫无疑问,传统礼仪文明对我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一般说来,社会上讲文明礼貌的人越多,这 个社会便越和谐、安定。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教养有素,礼貌待人,处事有节,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多一些愉悦 ,而国家、社会更多一些有序与文明。从这一点讲,礼仪对社会起着政治、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大量礼仪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处于渗融并存的状态,又由于礼仪文化的糟粕所产生不可低估 的消极作用。我们忽视了传统礼仪文明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相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学校对礼仪养成教育 不够重视,许多不文明的行为亦有增无减。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 精华,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重建一套现代文明礼仪。

中国在处理外交礼仪的五条基本原则

中国在处理外交礼仪的五条基本原则 一、维护形象   在国际交往之中,人们普遍对交往对象的形象备加关注,并且都十分重视遵照规范的、得体的方式塑造、维护良好形象。个人形象在国际交往中之所以深受人们的重视,主要是基于下列五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每一个人的个人形象,都真实地体现着他的个人教养和品位。 第二,每一个人的个人形象,都客观地反映了他个人的精神风貌与生活态度。  第三,每一个人的个人形象,都如实地展现了他对待交往对象所重视的程度。  第四,每一个人的个人形象,都是其所在单位的整体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当人们不知道某一个人的归属时,他个人形象方面所存在的缺陷,顶多会被视为个人方面存在着某些问题。但是,当人们确知他属于某一单位,甚至代表着某一单位时,则往往将其个人形象与所在单位的形象等量齐观。最后,每一个人的个人形象,在国际交往中还往往代表着其所属国家,所属民族的形象。  基于以上原因,在涉外交往中,每个人都必须时时刻刻注意维护自身形象,特别是要注意维护自己在正式场合留给初次见面的外国友人的第一印象。  个人形象在构成上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它们亦称个人形象六要素。  第一、是仪容。仪容,是指一个人个人形体的基本外观。  第二、是表情。表情,通常主要是一个人的面部表情。  第三、是举止。举止,指的是人们的肢体动作。  第四、是服饰。服饰,是对人们穿着的服装和佩戴的首饰的统称。  第五、是谈吐。谈吐,即一个人的言谈话语。  第六、是待人接物。所谓待人接物,具体是指与他人相处时的表现,亦即为人处世的态度。 二、不卑不亢  不卑不亢,是涉外礼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的主要要求是:每一个人在参与国际交往时,都必须意识到自己在外国人的眼里,是代表着自己的国家,代表着自己的民族,代表着自己的所在单位的。因此,其言行应当从容得体,堂堂正正。在外国人面前既不应该表现得畏惧自卑,低三下四,也不应该表现得自大狂傲,放肆嚣张。  涉外人员必须“能在变化多端的形势中判明方向,在错综复杂的斗争中站稳立场,再大的风流中也能顶住,在各种环境中都严守纪律,在任何情况下都忠于祖国,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体现中国人民的气概”。他们的这些具体要求,应当成为我国一切涉外人员的行为准则。 三、求同存异  第一、 应当如何对待中外礼仪与习俗的差异性?  第二、 在国际交往中,到底应当遵守何种礼仪为好?  首先,对于中外礼仪与习俗的差异性,是应当予以承认的。  再者,在涉外交往中,对于类似的差异性,尤其是我国与交往对象所在国之间的礼仪与习俗的差异性,重要的是要了解,而不是要评判是非,鉴定优劣。  在国际交往中,究竟遵守哪一种礼仪为好呢?一般而论,目前大体有三种主要的可行方法。  其一,是“以我为主”。所谓“以我为主”即在涉外交往中,依旧基本上采用本国礼仪。  其二,是“兼及他方”。所谓“兼及他方”,即中涉外交往中基本下采用本国礼仪的同时,适当地采用一些交往对象所在国现行的礼仪。  其三,则是""求同存异""。所谓“求同存异”是指在涉外交往中为了减少麻烦,避免误会,最为可行的做法,是既对交往对象所在国的礼仪与习俗有所了解并予以尊重,更要对于国际上所通行的礼仪惯例认真地加以遵守。 四、 入乡随俗   “入乡随俗”,是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它的含意主要是:在涉外交往中,要真正做到尊重交往对象,首先就必须尊重对方所独有的风俗习惯。 之所以必须认真遵守""入乡随俗""原则,主要是出于以下两面的原因。  原因之一,是国为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的具体进程中,形成各自的宗教、语言、文化、风俗和习惯,并且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十里不同风,百里不俗""的局面,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是世间任何人都难以强求统一的。  原因之二,是因为在涉外交往中注意尊重外国友人所特有的习俗,容易增进中外双方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有助于更好地、恰如其分地向 外国友人表达我方的亲善友好之意。 五、信守约定  作为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所谓“信守约定”的原则,是指在一切正式的国际交往之中,都必须认真而严格地遵守自己的所有承诺。说话务必要算数,许诺一定要兑现,约会必须要如约而至。在一切有关时间方面的正式约定之中,尤其需要恪守不怠。在涉外交往中,要真正做到“信守约定”,对一般人而言,尤须在下列三个方面身体力行,严格地要求自己。 第一,在人际交往中,许诺必须谨慎。第二, 对于自己已经作出的约定,务必要认真地加以遵守。第三,万一由于难以抗拒的因素,致使自己单方面失约,或是有约难行,需要尽早向有关各方进行通报,如实地解释,并且还要郑重其事向对方致以歉意,并且主动地负担按照规定和惯例因此而给对方所造成的某些物质方面的损失。 中国在处理外交礼仪中时另一个基本原则——三A 规则 第一个A 接受对方。所谓接受对方就是你跟别人打交道时,如果不是原则问题,不是什么国格、人格、党纪、国法大是大非的问题,一般性沟通,要有这样一个理念:客人永远是正确的,客人没有错,不要寻衅滋事,找别人毛病。 第二个A,重视对方。欣赏的重视,不是找人家毛病。要欣赏的重视不是找人家毛病。有人也重视他找人家毛病。那天一个同志跟我讲了,说金老师你挺精神,但你有个问题,你背比较驼。我说我没办法,我这出过车祸,我腰直不了。“那你牙比较黄。”把我气坏了,我说“我又不咬你,关你甚事?”你不能让人家不高兴。我们这里说的重视是欣赏,比如接过名片一定要看,为什么欣赏?为什么客人来了要“坐、请坐、请上坐”?欣赏,为什么要使用尊称?欣赏。 第三个A 是赞美对方。有一位著名的行为科学家,美国著名的学者乔治枚奥先生说过,“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发现别人的优点,实际上就等于肯定自我,那说明你宽容,说明你谦虚,说明你好学”,他强调这个。所以我们在国际交往中,你在适当的情况下,要善于发现别人的所长。

中国的外交礼仪

概括来说,目前世界流行的接待通则主要有以下12条: 第一节 维护形象。在交往活动中,每一名相关人员的一言一行,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形象,若是对自我形象毫不修饰,不但难言对交往对象的尊重,而且亦属失礼行为。所以我们不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接待人员在公务活动中,都应时时刻刻注重个人言谈举止、服饰仪容,不可蓬头垢面、不修边幅。 第二节 不卑不亢。这是事关国格、人格的大是大非问题,不卑不亢同等重要,不可偏废。既不畏惧自卑、低三下四,又不自大狂傲、放肆嚣张,而要堂堂正正、坦诚乐观、豁达开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一视同仁。 第三节 求同存异。求同就是遵守国际惯例,取得共识、便于沟通、避免周折;存异就是注意“个性”;了解具体交往对象的礼仪习俗禁忌,并予以尊重。 第四节 入乡随俗。当自己身为东道主时,通常讲究“主随客便”;当自己充当客人时,则又讲究“客随主便”。接待人员必须充分地了解交往对象的风俗习惯,无条件地加以尊重,不可少见多怪、妄加非议。 第五节 信守约定。在一切公务接待活动中,都必须认真而严格地遵守自己的所有承诺,说话务必算数,许诺一定要兑现,约会必须准时。万一由于难以抗拒的因素而失约,必须尽早向有关各方通报,如实解释,郑重致歉,主动承担损失。 第六节 热情有度。待人接物热情友好要注意分寸,过犹不及。比如与人交往的距离就分4种:一是私人距离,又叫“亲密距离”,小于0.5米,仅适用于家人、恋人和至交;二是社交距离,又称“常规距离”,介于0.5米至1.5米之间,适用于一般交际应酬;三是礼仪距离,又称“敬人距离”,介于1.5米至3米之间,适用于会议、演讲、庆典、仪式以及接见;四是公共距离,又叫“有距离的距离”,超过3米开外,适用于在公共场所同陌生人相处。 第七节 不必过谦。在交往活动中涉及自我评价时,虽然不应该自吹自擂、自我标榜、一味抬高自己,但也不要妄自菲薄、自我贬低、自轻自贱、过度谦虚客套。 第八节 不宜先为。在交往活动中,面对自己一时难以应付、举棋不定,或者不知道到底怎样做才好时,如有可能,最明智的做法,是尽量不要急于采取行动,尤其不要急于抢先,冒昧行事。 第九节 尊重隐私。凡涉及客人收入支出、年龄大小、恋爱婚姻、身体健康、家庭地址、个人经历、信仰政见、所忙何事等等,皆属个人隐私,要避免与对方交谈时涉及这些“隐私权”。 第十节 女士优先。在一切社交场合,每一名成年男子,都有义务主动自觉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尊重、照顾、体谅、关心、保护妇女,并且还要想方设法,尽心竭力地去为妇女排忧解难。这并不代表女性是弱者,而是象尊重母亲一样尊重女性。 第十一 爱护环境。不可毁损自然环境,不可虐待动物,不可损坏公物,不可乱堆乱挂私人物品。不可乱扔乱丢废弃物品,不可随地吐痰,不可到处随意吸烟,不可任意制造噪声。 第十二 以右为尊。在各种类型的对外交往中,大到政治磋商、商务往来、文化交流,小到私人接触、社交应酬,但凡有必要确定并排列主次尊卑时,“以右为尊”都是普遍适用的,以右为上、以左为下,以右为尊、以左为卑,就肯定不会失敬于人。 参考资料: http://tesi.cn/teach/culture/foreign/200508/3311.html

外交礼仪:握手寒暄

外交礼仪类的握手寒暄等礼节礼仪特别是在进行外交的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情况下外交人员去国外访问都要学会简单的被访问国家的问候语,以示对其尊重友好如:外国人访问中国与中国官方握手他们会说你好!XX很高兴见到你!中国为了欢迎外国人的到来就为用本国话说:欢迎您的到来之类的话语.也有少数人会直接说他们本国的语言! 外交礼仪类的握手寒暄等礼节礼仪特别是在进行外交的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情况下外交人员去国外访问都要学会简单的被访问国家的问候语,以示对其尊重友好如:外国人访问中国与中国官方握手他们会说你好!XX很高兴见到你!中国为了欢迎外国人的到来就为用本国话说:欢迎您的到来之类的话语.也有少数人会直接说他们本国的语言!

中国古代唐朝外交礼仪

满意回答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也是中国传统服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唐朝时期男子普通穿着的是圆领袍衫,圆领袍衫一般为圆领、右衽,领、袖及衣襟处都有拼接边缘。文官的袍衫衣长至足裸,武官袍衫衣长略短至膝下,袖有宽窄之分。袍衫穿着很广泛,上至帝王百官下至平民百姓,居家外出礼仪宴会均可穿着。女子褥裙服 唐朝以前中国社会的女子一直深受礼教的束缚,唐朝女子服装的改革,主要得益于当时的社会风尚改革。唐朝女子当时最时髦的打扮是:身穿襦裙服,加半臂,足登凤头丝履,头代花髻。褥裙服是衣长到腰节的超短上衣与长裙连接的一种服装,所以又称短褥裙。短褥裙上衣领口的变化是唐朝女子服装最大的改革和创新,除了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鸡心领外,还有袒领。最初多为宫廷宾妃、歌舞伎者穿着,出现之后,仕宦贵妇民间女子也纷纷效仿垂青。比短褥裙上衣部分稍长并单独作为一件上衣的称为衫,一般多用质地轻软的丝帛。上穿衫衣下配长裙,也是唐朝女子十分喜欢的服饰,衣闪内可不穿内衣,仅以轻纱蔽体,上身肌肤隐隐显露,在晚唐时十分流行。大体来说汉唐时代的和亲,不管皇室还是民间,相对是比较宽松的。唐朝中后期,控制的相对严格一些,比如规定,非常驻户口的番人原则上是不能在当地娶妻的,即便是有唐朝绿卡的胡人娶了汉女,也不能带回番地。边境就更严,自从无忧城之变后(吐蕃嫁了个女子到唐朝的维州,生了两个儿子,长大之后开关献城与吐蕃,然后吐蕃改维州为无忧城。古龙的《陆小凤》里凤舞九天一节大概就是影射这段故事),就开始严管了。唐王朝对元日、冬至大朝会的礼仪极为重视,如会昌二年四月,中书省还就元日大朝会时宰相及两省官员不合礼仪之事上奏武宗,得到了武宗的首肯。原文如下:中书奏:“元日御含元殿,百官就列,唯宰相及两省官皆未开扇前立于栏槛之内,及扇开,便侍立于御前。三朝大庆,万邦称贺,唯宰相侍臣同介胄武夫,竟不拜至尊而退,酌于礼意,事未得中。臣等请御殿日昧爽,宰相、两省官鬬班于香案前,俟扇开,通事赞,两省官再拜,拜讫,升殿侍立。”从之。唐朝后宫制度,是皇后之下有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四夫人之下有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九嫔之下又有九位婕妤、九位美人、九位才人,称为二十七世妇,二十七世妇之下又有二十七位宝林、二十七位御女、、二十七位采女,合称「八十一御妻」。 中国的称呼从唐代到明、清两代,曾有过巨大的变化,而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古代称呼多是明、清两代之称呼。至于唐时所用之称呼,无论电视中亦或小说中,都少有提及。现将唐代称呼略述如下: 唐代时称呼皇帝多用“圣人”,至于和其亲近之人或其近侍则称其为“大家”,有趣的是在唐代,女子称呼其婆婆亦呼为“大家”。至于像唐明皇这样的风流天子,则亲近者俱呼其为“三郎”,而呼太真妃为“娘子”;皇太后自称为“朕”,这个可见《旧唐书·武则天传》中则天登基之前的谈话记录;至于皇太子,则常被左右之人称为“郎君”;而太子、诸王有时自称为“寡人”,这个一可见于顺宗为太子时同王叔文的对话,一可见于《旧唐书·永王璘传》中永王说:“寡人上皇天属,皇帝友于”;国公会自称为“孤”,此可见《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时为唐国公的李渊的讲话。 而对于太真妃和太子的“娘子”、“郎君”之呼非凭空无据,在唐代,没有“老爷”之称,奴仆称呼男主人为“阿郎”;而称呼少主人为“郎君”;称呼主母和小姐俱为“娘子”。但是,“娘子”、“郎君”并非只用于奴仆称呼主人,旁人见了女子亦呼其为“娘子”,见了少年女子也有呼为“小娘子”者;年长者也会 叫少年人为“郎”或“郎君”,像李白的一句诗中就描写有:一个老人问李白“郎今欲渡缘何事”?然后告诫他“如此风波不可行”。 在唐代,称呼相熟悉的男子多以其姓加上行第或最后再加以“郎”呼之,例如,白居易呼元缜为“元九”,唐德宗曾呼陆贽为“陆九”;而称呼女子则多以其姓加行第再加“娘”呼之,例如:“公孙大娘”、“李十二娘”等等叫法。而“萧郎”和“萧娘”作为普遍的代称,早是大家所熟知的了。 另外,既讲到了“郎”,另两个称呼也不可不提:当时,女子称呼丈夫的弟弟为“小郎”;而女婿又被称为“郎子”,就如《无双传》中,无双家人从小就戏呼王仙客为“王郎子”。 说了这么多,才发现还没有讲到当时的自称。当时的男子多自称为“某”,也有谦称“仆”的,称呼就比较多了。而女子除了像后来的女子那样谦称为“奴”外,更多的是自称为“儿”,同时,也有女子自称为“某”的。 在唐代,只有宰相才被称为“相公”,而不像后来那样用的普遍;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官员相互之间称为“阁老”;刺使被尊称为“使君”;县令的尊称为“明府”;至于县丞等则被称为“少府”。而他们都常被尊称为“明公”。 另外,看看唐代官场中的相互称呼和

试论述外交礼仪在外交工作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外交工作高度事务性的特点?

外交礼仪,通常是指在具体的外交场合里,用以对交往对象表达尊敬友好之意,同时用以维护自身形象的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简言之,外交礼仪就是在外交场合里约定俗成的待人接物的标准化方式。外交礼仪的基本特征一般体现在庄严性、职能性、礼宾性、渐进性、限定性等五个方面。在外交实践中,若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外交礼仪,通常至少可以发挥如下三重功效:有助于展示自己的良好教养与优雅的风度;有助于维护自己所代表的国家或国际组织的完美形象;有助于对自己的交往对象及其所代表的国家或国际组织表达尊敬友好之意。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外交工作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和事务性”。外交是国家对外行使主权的行为,每一项外交活动,每一件外交工作又都具有极强的技术性、业务性和专业性,也就是事务性。任何一桩外交盛事都由一系列看起来是事务性的“小事”所组成,并由相应的工作人员“各司其职”,互相配合才能完成。“既有高度政治性又有高度事务性”,这是一切外交、外事和涉外工作的共同特性。

中国近代外交礼仪的演变

中国的近代外交,从其种程度上来说,始于1840年。从这个时候起,不管是主动还是被迫,中国政府不得不开始了与西方各国的频繁交往,也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外交。 (一) 1840年以前的中国,延习着传统的对外交往习惯。这种所谓的“外交”,浸透着浓厚的“夷夏”观念。作为中国元首皇帝根本不屑于同属国或朝贡国进行平等的来往,也不建立相应的外交机构,对中国以外的国家一律视之为“蛮夷”。当时清朝政府的主要外事机构有理藩院和礼部。理藩院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又管理外交事务。礼部也不是专管外交的机构,它下面有两个涉外机构,即主客司和会同四译馆,负责外事礼仪接待及翻译工作。另外,鸿胪寺是主管外国事务和少数民族事务的官职,专掌替襄礼仪之官。还有军机处,由于它是实质上的内阁,掌握着国家皇帝旨意的草拟和颁行,因而也参与外交决策咨询。 可以看出,这个时候的中国尚没有建立相应的近代外交体制,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也没有一批专职的官员,而只有一些分散于各机构的部门,职责也比较混杂。这里面反映出,当时的中国最高统治者,并没有认识到国家之间平等交往互通有无的意义,更不用说对世界发展趋势的思考。在他们眼里,外交事务同国内少数民族事务是一回事,外国不过是早晚要归顺的“蛮夷”。既然不能认真对待平等往来,就可以理解近代西方国家对待中国的恼火态度。商贸往来需要平等协商,需要国家之间建立信用,而“自视高人一等”的轻慢最终会遭致报复。所以说,近代中国的遭遇除了主要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掠夺的本质原因外,中国自身的顽固傲慢也是应该反省的。从以上分析可见,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演变实属必然。 (二) 外交体制是国家政治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中外关系的艰难和矛盾,实质上是中国清朝政府不能审时度势谋求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一个结果。国家政治上的腐败和保守,是外交被动和失败的根本原因。 中国近代外体制的演变始于《南京条约》的签订后“五口通商大臣”的设立。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可以说是近代中国第一次重大外交活动,虽然战败被逼,但毕竟也是谈判。当时英国人签字的条约用中文写成,文中提到双方时都同样地抬头书写,以示英、中两国处于平等地位。“五口通商大臣”因开放五处口岸的约定而设立,设置于1844年,为钦差大臣,由两广总督兼任。“五口通商大臣”实际上负责着五处口岸的对外事务,是一个兼有外交权力的职务。这里反映出外交体制改变的端倪,但是又说明清政府的不甘于失败,内心里“蛮夷”观念没有改变:与外国打交道只不过限定在通商之内,而不是政治外交关系。而且“五口通商大臣”始终为兼职,不是专官也无专署。1858年,该大臣职务由两江总督兼任。 总理衙门的设立,使清政府的内政大权与外交大权进行了新的明确分工。随着外交事务的增多,总理衙门逐渐变成了重要的中央权力机关,最后成为与军机处平行的大政决策和执行机构。 可以看出,总理衙门是一个职权极大的机构,不但“专办外交”,而且通商、关税、传教、招摹华工、边防疆界、海防水师、船务、购置军械、创办机器制造企业、邮电、铁路矿务、练兵、新式学堂等事务,无不由其兼管。外交机构又非外交机构,这是值得关注的,而且有意思的是,它管了很多非外交的事务,而属于外交的事务又并不由它全部负责。这就是有南、北洋大臣的问题。 南洋大臣,即南洋通商大臣,由“五口通商大臣”演变而来。1868年,因通商口岸已扩展至长江各地,“五口通商大臣”遂改为“南洋通商大臣”,掌中外交涉之总务,专辖上海长江以上各口,有时也兼理闽、 浙三省的涉外通商事务。北洋大臣,即北洋通商大臣,初为三口通商大臣(1861年设置,专职管理牛庄、天津、登洲三口通商事务),1870年,因通商事务扩大,遂改为北洋通商大臣,统管直隶、山东、奉天三省通商交涉事务,另外兼管北洋洋务、海防及全国性招商、各路电线等事务,由直隶总督兼任。南洋、北洋大臣实际上管理了大量属于总理衙门职权内的事务,尤其是涉外事务。但是,总理衙门对于南、北洋大臣,只是备顾问和代传达而已,不能直接指挥,在制度上没有隶属关系,最多是一个咨询顾问机构。也可以说南北洋通商大臣属于地方性涉外机构。 总理衙门和南、北大臣的设立,是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重大进步,虽迫于外力而非主动,但积极意义还是值得肯定的。不仅繁杂的外交事务有所专管,在与外国交往过程中逐渐对内政产生积极影响,逐渐改变了以“蛮夷”视人的毫不可取的外交态度,而且这些专管部门的官员和下属也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大量近代科技知识,传播了许多新思想新技术,培养了大批外交和技术人才,学会如何在近代社会进行恰当和对外交往,慢慢掌握了利用外交手段谋取本国利益的策略。 (三) 总理衙门和南、北大臣的分设而又互不隶属的状况,非常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的中国政府在外交观念上的保守性,以及进一步折射出的内政方面的混乱。这一点从上面三个机构的职权规定和官员任职上可以看得很清楚。总理衙门本为专门的外交机构,却又兼管大量甚至多数的洋务。南北洋大臣本为通商大臣,却又兼管大量外交事务,而且职官都是兼任,这些都使得中国在外交方面的政策不能协调统一,以至于每每给外国侵略造成借口,也使中国本可以利用外交手段获得的利益不能获得。机构不相隶属,官员争权夺利,有时使外国人也无所适从。义和团运动的大面积爆发就与对待外国教民和使领的不协调或不恰当的态度有关。外国侵略必须根本否定,但如果在对待教民和使领问题上,政府能够由统一的机构发布统一的政令,义和团运动或许不至过于激化,民众也可以采取更加有效的抵制外来文化的措施。义和团运动的结果之一,就是迫使中国政府在外交体制上的最终基本完善。 清政府外务部的设立,标志着近代中国外交体制上的基本完善。1900年,八国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条约中规定,中国必须改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居于六部之首的外务部。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经历了四十年,最终清政府还是在外力下完全接受了西方的外交制度。 (四) 近代中国外交体制的演变还可以包括中国近代驻外机构的设置。传统中国,向以“蛮夷”视别国,因而没有派驻驻外机构人员的观念和先例。但是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逼迫,使清政府慢慢走出了这一步。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逼迫清政府接受西方外交制度,允许各国在北京设常驻公使馆。同时,各国公使来华后又极力督促中国政府派驻到各国的使节。本来国际惯例,对于中国也有好处,但顽固的传统观念使多数官员不敢涉足外务,并以派驻他国为有伤国尊。最终,还是在奕祈的坚持下,中国政府才决定按对等原则在外国建立使馆,并派驻使节对外交涉。 第二方面就是领事馆的建立。领事馆是保护在外侨民、商民的重要外事机构,但封建专制的中国历来不屑向他国派驻使领,因而中国设立驻外领事馆,远远晚于各国在中国设立领事馆。随着对外交往的增多,近代华人出国高潮的出现以及海外华侨饱受欺负的状况的不断严重化,清政府才最终决定派驻领事,于1877-1879年,陆续正式派出了驻伦敦、华盛顿、东京、圣彼得堡等外国首都的公使,办理华侨等事务。1877年清政府在新加坡设立的领事馆,是中国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领事馆。以后逐渐增多。 领事馆的设立,在当时清政府内外交困的大环境下,对在海外的中国人的保护是有限的。但是,它毕竟推动了近代中国外交体制的革新,而且事实上也起到了保护海外中国人的微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中国人的外交能力,积累了一大批外交人才,为中国的近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动力,为以后中国政府的外交准备了可贵的经验和借鉴。

外交礼仪出国常识有哪些呢?

外交礼仪出国常识办照: 凡出国人员必须持有护照,以便接受检查,证明其国籍和身份。中国公民出入国境所持护照分为:外交护照、公务护照、因公普通护照、因私普通护照等。此外还有往来港澳通行证等。外交护照、公务护照、因公普通护照、前往港澳通行证由外交部或者外交部授权的地方外事部门颁发。因私普通护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通行证等由公安部或者公安部授权的地方公安机关颁发。 签证: 护照办好后,还应申请所去国家和中途经停国家的签证,签证是一个主权国家官方机构对本国和外国公民出入国境或在本国停留、居住的许可证明。签证一般可做在护照上,也有的做在其它身份证件上。如前往未建交国家,往往做另纸签证,与护照同时使用。签证的等级分为外交、公务和普通签证。入出国境的签证分为入境、入出境、出入境、过境签证。申请前往国签证,一般是向该国驻我国的使领馆申请办理。各国对我国公民进入该国,根据理由不同有不同的规定提交各种证件,所以,出国人员拿到护照后,还要认真、实事求是地准备必要的申请材料,提交前往国使领馆、办理签证。 体检: 走出国门,到一个水土气候跟自己生长生活完全不同的国度,身体健康极为重要,所以出国前要对自己的身体做一次全面检查,有针对性地加强体力锻炼,养精蓄锐,做好启程准备。体检的目的还在于领取黄皮书。目前,大部分国家不需要预防针证明书,即黄皮书。但若到一些世界卫生组织指定为疫区的国家例如非洲,便要求接受预防针注射,入境人员必须携带注射某种疫苗的证书,否则不准入境。因此,出国人员出发前应向外事部门询问清楚,并到指定医院注射疫苗,领取黄皮书。 制装: 出国之前,应根据季节,前往国家的气候和自己出国的任务性质购置衣服。一般来说,凡出国人员都担负着公务活动任务,所以要订做适合对外活动穿着的西装,同时,要适当做一些适合旅游的便装。在制装、着装中,还要尊重东道主的要求和习惯,根据不同国度和场合准备不同的衣服。 机票: 购买机票是出国成行的另一件大事。如果确定了出国日期,在护照、签证尚未办好前,为了按时出国,可预先到航空公司定票。定票前,首先要选择好出国路线和航班,为了省钱、省时和安全,避免中转换飞机,要尽可能的选择最近的路线和直航班机。或尽可能减少中转次数,必须中转换乘飞机时,要选好中转地点安排好衔接航班。中转地点要尽可能选择过往飞机较多的城市,这会给您提供较多的改乘其它航班的机会。一般说来,合适的衔接时间,以2至4小时为宜,以便有足够的时间去办理中转手续或误机后办理改航班的手续。 换汇: 我国人民币是一种不能自由兑换成其他国家货币的货币。我国出国人员一般均携带自由外汇。如美元、日元、英镑,很多国家对外汇的管理很严格,有时限制外汇现钞的携带数量,入境时要登记,出境时要检查核对。在各国市场上,除某些国家有少数的外汇商店可直接使用自由外汇外,一般均使用本国货币。国际机场,大旅馆均设有外汇兑换处,将自由外汇兑换为当地通用货币,兑换时应根据实际需要,用多少就换多少,回国时已兑换的当地货币未用完,则应尽可能换回自由外汇。 外教: 防止失密、泄密是出国人员应该遵守的纪律,任何人不得擅自携带国家机密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出国。在公共场合或住室内不随便谈论国家秘密事项;写信打电话发电报不能涉及国家机密的内容,重要情况、保密程度高的事项需要向国内传递时,可通过我国的大使馆、领事馆保密途径向国内报告。在境外,常会遇到一些陌生人主动与我方人员接触,有的进行套取秘密情报或危害人身安全方面的活动。因此遇有身份不明的陌生人主动与我接触时,不要有问必答,不要透露工作单位,出国任务,政治面貌,下榻地址及同外交往单位人员名称等情况。国(境)外的娱乐场所情况十分复杂,有些娱乐场所是间谍情报机关主办或直接操纵的。如对方邀请去可疑的娱乐场所,可有“兴趣不同”,“工作紧张”或“劳累”等适当理由婉拒。出国人员必须保管好自己的护照,为防万一被盗丢失,事前应把护照的号码,签发日期记下来,以备补发时申报,材料齐全可以缩短等待被发的时间。此外,出国时还应携带备用的照片若干张。遗失机票,就不能及时登机,延误行程,因此,像保管好护照一样保管好机票,万一遗失或被窃时,应立即到机票航班所属的航空公司办事处报告登记,说明机票遗失情况及机票的号码,班机,行程,日期等,请予补发。住在饭店里,切记不要睡在床上抽烟,不要在室内煮食,更不能使用电熨斗,为了避免发生火险,首先了解住所内安全门在哪里,并亲自看一看,确切了解从房间到安全门的路线,距离,途中的障碍物等。 出国旅行要时刻防止携带行李物品被盗。要做到物不离身,更不能交给陌生人代看,在候机室、候车室等防止行李箱、皮包等被人顺手牵羊拿走;托运的行李箱内不能存放现金,贵重物品。外出时不要带太多的现金。如发现被扒或东西被抢,要马上大声呼吁,找警察联系,在国外一旦发生被扒被抢等问题,被盗,被抢财物一般不易找回。初到国外的人,由于不熟悉环境,又受语言、文字的限制,容易在街上迷路。为此预先要买一份当地的地图,外出时带在身边,同时要将所在饭店的地址、电话带在身上。 边检: 边防检查许多国家是由移民局或外侨警察局负责,我国由公安部主管。出入境人员接受边防检查前自行填写出入境登记卡。登记卡的项目:班机号,来自何处,姓名,出生日期和地点,职业,国籍,护照号码等,过境时将此卡连同本人的护照证件、签证等一并交边检站检验后,方可通行,边防检查对旅客及所携带的行李物品一般不做检查,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进行人身检查和行李物品的重点检查。中国公民只有所持护照而无前往国家或途经国家签证,边防检查站将不予放行。出入境时还要如实填写《旅客行李申请单》。如申报不实或隐匿不报、海关将依法处理。 我国禁止进口的物品有:各种武器、弹药及爆炸物品:仿造货币及仿造的有价证券;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有害的印刷品、音像制品;烈性毒药、各种毒品;带有危险性病菌、害虫的动植物及其制品;有碍人畜健康、来自疫区的能传播疾病的食品、药品等。 我国禁止出口的物品有:列入禁止出境范围的所有物品;内容涉及国家秘密的手稿,印刷品,音像制品;珍贵文物,珍贵动植物及其标本,种子等。另外,海关还对一些物品规定限制数量进出口。 近些年来,国际上劫机、爆炸事件增多,严重危害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保证飞机正常运行和旅客的安全,世界各国都加强了机场安全检查。通过安全检查,严禁将枪支、弹药、管制刀具、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物品和其他危害飞行安全的危险品带上飞机或夹在行李物品中托运,一经发现,安全检查部门有权处理,对有劫机或其他犯罪嫌疑的人,安全检查部门将移交公安机关、警察机构处理。 住宿: 在国外居住,最好事先预定好房间,国外各航空公司都可以办理订旅馆房间手续。国外旅馆一般不供应开水,有的旅馆房间设有冰箱,摆有酒水等各种饮料,如饮用则需付款,而且价格很高,有的旅馆饮料一拿出冰箱后无法放回,即自动记帐。最好根据出访目的国的电压,自带电热杯。旅馆一般不允许在房间里洗大量衣物,送洗衣房洗衣物,要填好洗衣单,将要洗的衣物装入专门的洗衣袋,由服务员送洗衣房;如自己洗小件衣物,可在卫生间晾干。 用餐: 国外饭馆、饮食店的种类很多,可供选择。在东南亚及欧美等各国中国餐馆很多。中国菜馆物美价廉,菜肴花样多,比较适合我出国人员口味。小吃店供应各种饮料以及三明治,热狗之类的小吃,有的还供应各种简单的冷、热菜,这种店经济方便,适合于简便午餐。熟食店出售烤鸡,烤牛羊肉,炸鱼虾等食物。顾客也可以在店内用餐。快餐店起源于美国,它以出售汉堡包而闻名。当前,快餐店在世界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极为流行。 乘车: 出租汽车一般都有特殊标志,如有“TAXI”或“T”的牌子,有的是车身用特殊的颜色等。在机场、车站、旅馆及街道上均可乘出租汽车,出租汽车都有自动计费里程表,可按表上的价钱付款,并付一定的小费。公共汽车,也叫“巴士”,是票价较便宜的一种交通工具,在国外如无急事乘坐公共汽车最为省钱。 如厕: 出门在外,时常感到厕所的重要,为上厕所往往慌不择路。西方国家的厕所一般注有W.C.字样,男厕所常画男人形像,女厕所画女人形像,但也有的国家某些地方公共厕所不分男女,如华沙肖邦公园公共厕所的标志是△,表示男女都可使用,机场剧院旅馆车站等地方均有公厕,其他地方则很少,街道上也不易见到,因为在街道上厕所往往设在较为偏僻的地方或地下。 小费: 在国外,无论在机场、旅馆,还是乘出租汽车,在饭店吃饭,都要付小费。付小费要注意场合,讲究方法,做到顺乎自然,各领其意。付小费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把小费放在盘子下面,也可以在和招待员握手告别时放在他们手里,或把找回的零钱留下作下费,对机场车站旅馆的搬运工,则公开付小费。小费到底该付多少,各国各地不一,应根据当地习惯和各种具体情况来决定。 电话: 目前,国外电话大都是自动的,机场、车站、候机(车)室等都有公用电话间,既能打本埠又能打长途电话。各国的电话装置结构不一,使用方法略有差别,打电话前一定要先看说明,看不清外文说明,需向别人请教。 时差: 世界各地时间不一,以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为世界标准时计算时间,格林威治以东每15°加一小时,以西则减一小时。但是由于地球为球体,如向东航行绕地球一周后,会感觉多了一天,向西航行,绕地球一周后,则会感觉少了一天,为此,在安排旅行和安排活动时,则要考虑时差问题,乘飞机查飞机航班时刻表时,一般注有两种时间,当地时间和标准时间,即格林威治时间(GMT),而飞机起飞和降落,机场使用的都是当地时间。出国旅行还要特别注意因纬度和海拔高度不同而形成的温差,根据不同温差准备行装。南北两半球正好相反,热带地区,旱雨两季温差大,海拔高度不同,温度差别悬殊,一般人都以为处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地区,会终年高温,其实也不尽然。 卫生: 出国工作、旅行要想不染上疾病,健康而归,应该对威胁健康的因素,有清醒的认识,对世界各地的疫情有所了解,针对性采取对策。因此,要在完全适应当地气候、生活习惯之前,避免过热,过凉、过于疲劳。注意饮食,防止病从口入。旅途中,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常换衣,多洗手,食用安全卫生的食品和饮料。不吃未经烹调的食物和蔬菜及薄皮水果,喝不惯加冰块的凉水,最好要点热茶或开水。蚊子苍蝇等昆虫传染疟疾、黄热病等等,其中的疟疾危害最大,常常致人于死地。因此,到疟疾流行地区旅行要按照规定吃防治疟疾药;晚上睡觉要挂蚊帐,点蚊香。最可怕的是艾滋病,艾滋病目前仍是不治之症,但可以预防,预防的办法主要是杜绝不洁性接触,不吸毒,慎用血液制品。 礼宾外交礼仪知识面广量大,头绪纷繁,要遵守惯例,又要与时俱进;既有普通法则,又有个性要求;事无巨细,原则性强,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礼宾艺术。上述九章是我们近20年来,在从事外事接待工作中所取得的肤浅认识,教训多于经验,不足之处恳请读者多多批评指正。

求外交礼仪方面的资料,要贴近生活一点的

  第一节 维护形象。在交往活动中,每一名相关人员的一言一行,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形象,若是对自我形象毫不修饰,不但难言对交往对象的尊重,而且亦属失礼行为。所以我们不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接待人员在公务活动中,都应时时刻刻注重个人言谈举止、服饰仪容,不可蓬头垢面、不修边幅。  第二节 不卑不亢。这是事关国格、人格的大是大非问题,不卑不亢同等重要,不可偏废。既不畏惧自卑、低三下四,又不自大狂傲、放肆嚣张,而要堂堂正正、坦诚乐观、豁达开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一视同仁。  第三节 求同存异。求同就是遵守国际惯例,取得共识、便于沟通、避免周折;存异就是注意“个性”;了解具体交往对象的礼仪习俗禁忌,并予以尊重。  第四节 入乡随俗。当自己身为东道主时,通常讲究“主随客便”;当自己充当客人时,则又讲究“客随主便”。接待人员必须充分地了解交往对象的风俗习惯,无条件地加以尊重,不可少见多怪、妄加非议。  第五节 信守约定。在一切公务接待活动中,都必须认真而严格地遵守自己的所有承诺,说话务必算数,许诺一定要兑现,约会必须准时。万一由于难以抗拒的因素而失约,必须尽早向有关各方通报,如实解释,郑重致歉,主动承担损失。  第六节 热情有度。待人接物热情友好要注意分寸,过犹不及。比如与人交往的距离就分4种:一是私人距离,又叫“亲密距离”,小于0.5米,仅适用于家人、恋人和至交;二是社交距离,又称“常规距离”,介于0.5米至1.5米之间,适用于一般交际应酬;三是礼仪距离,又称“敬人距离”,介于1.5米至3米之间,适用于会议、演讲、庆典、仪式以及接见;四是公共距离,又叫“有距离的距离”,超过3米开外,适用于在公共场所同陌生人相处。  第七节 不必过谦。在交往活动中涉及自我评价时,虽然不应该自吹自擂、自我标榜、一味抬高自己,但也不要妄自菲薄、自我贬低、自轻自贱、过度谦虚客套。  第八节 不宜先为。在交往活动中,面对自己一时难以应付、举棋不定,或者不知道到底怎样做才好时,如有可能,最明智的做法,是尽量不要急于采取行动,尤其不要急于抢先,冒昧行事。  第九节 尊重隐私。凡涉及客人收入支出、年龄大小、恋爱婚姻、身体健康、家庭地址、个人经历、信仰政见、所忙何事等等,皆属个人隐私,要避免与对方交谈时涉及这些“隐私权”。  第十节 女士优先。在一切社交场合,每一名成年男子,都有义务主动自觉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尊重、照顾、体谅、关心、保护妇女,并且还要想方设法,尽心竭力地去为妇女排忧解难。这并不代表女性是弱者,而是象尊重母亲一样尊重女性。  第十一 爱护环境。不可毁损自然环境,不可虐待动物,不可损坏公物,不可乱堆乱挂私人物品。不可乱扔乱丢废弃物品,不可随地吐痰,不可到处随意吸烟,不可任意制造噪声。  第十二 以右为尊。在各种类型的对外交往中,大到政治磋商、商务往来、文化交流,小到私人接触、社交应酬,但凡有必要确定并排列主次尊卑时,“以右为尊”都是普遍适用的,以右为上、以左为下,以右为尊、以左为卑,就肯定不会失敬于人。  第十三节 衣着。接待人员在公务场合、社交场合和休闲场合着装要得体而应景,不能雷同。公务场合要庄重保守、端庄大方、严守传统,不能强调个性、过于时髦、显得随便,最好穿深色毛料的套装、套裙或制服,不允许身穿夹克衫、牛仔装、运动装、健美裤、背心、短裤、旅游鞋和凉鞋,衣服不能过于肮脏、折皱、残破、暴露、透视、过大、过小或紧身。社交场合主要指宴会、舞会、晚会、聚会等应酬交际场合,服装应突出时尚个性,可穿时装、礼服或民族服装,最好不要穿制服或便装。休闲场合穿着应舒适自然,忌正正规规。在正式场合,接待人员穿着要正确得体,所有衣扣要扣严,不能换起袖管或裤角,衣袋或裤兜里不宜装过多的东西,衣服上商标要先行拆除,穿西装最好内着白色衬衣,穿深色袜子、黑色皮鞋、打领带,不穿或少穿羊毛衫,全身上下衣着应保持在三种色彩之内。  第十四节 化妆。化妆是一种通过对美容用品的使用,来修饰自己的仪容,美化自我形象的行为。要求职员化妆上岗,有助于体现单位的令行禁止和统一性、纪律性,有助于使其单位形象更为鲜明、更具特色。要求职员化妆上岗,意在向交往对象表示尊重。参加公务活动而不化妆,就会被交往对象不由分说地理解为蔑视对方,或是一种侮辱。在公务活动中,一般要求职员在美容化妆这一事关大局的问题上,必须遵守如下几项规则:规则之一,应当化以淡妆为主的工作妆。工作妆的主要特征是,简约、清丽、素雅,具有鲜明的立体感。它既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又不容许显得脂粉气十足。总的来说,就是要清淡而又传神。规则之二,应当避免过量地使用芳香型化妆品。通常认为,与他人相处时,自己身上的香味在一米以内能被对方闻到,不算是过量。如果在三米开外,自己身上的香味依旧能被对方闻到,则肯定是过量使用香水了。规则之三,应当避免当众化妆或补妆。尤其是要在工作岗位上当众这样做,则是很不庄重的,而且还会使人觉得他们对待工作用心不专,只把自己当成了一种“摆设”或是“花瓶”。特别需要提到一点,女士们千万不要当着一般关系的异性的面,为自己化妆或补妆。规则之四,应当力戒与他人探讨化妆问题。规则之五,应当力戒自己的妆面出现残缺。  第十五节 仪容。眼是心灵之窗,交往时,要行注目礼,目光与对方接触时间累计应达到全部交谈过程的50-70%,目光切忌呆滞、漠然、偷窥、左顾右盼和挤眉弄眼。微笑是接待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不宜开口大笑,满口牙齿一览无余。恰到好处的化妆使人容光焕发、神采奕奕,但尽量不要显露修饰痕迹,不宜浓妆艳抹,不宜在公共场合化妆,男士尤其不要油头粉面。发型不可怪异前卫。接待人员每天都要定时清洁面容、保持口腔卫生,勤修指甲、不蓄胡须。  第十六节 举止。举止是一种不说话的“语言”,它真实地反映了一个人的素质、受教育的水平及能够被人信任的程度。接待人员站要如松,挺拔笔直、舒展俊美、庄重大方、精力充沛、信心十足、积极向上,不要过于随便,探脖、塌腰、耸肩、弯腿、抖足或双手插腰及放在裤兜里均不足取。坐要如钟,不可前倾后仰、歪歪扭扭、高翘二郎腿。行走如风,步态要协调稳健、轻松敏捷,忌内八字和外八字,不能弯腰驼背、歪肩晃膀、扭腰摆臀、左顾右盼。手势不宜单调重复,打招呼、致意、告别、欢呼、鼓掌都要注意力度大小、速度快慢、时间长短,不可过度,尤其不要当众搔头皮、掏耳朵、抠鼻孔、剔牙、咬指甲、挖鼻屎、搓泥垢、打哈欠、修指甲、揉衣角。咳嗽、吐痰、打喷嚏都要避免大声,更不能正面对人。向人致意、鞠躬、介绍、递物、接物都要诚心诚意,表情和蔼可亲,神情专注。  第十七节 谈吐。要注意语言文明、语气诚恳、语调柔和、语速适中、吐字清晰;称呼要多用尊称、敬称,少用爱称、昵称、别称、尽量不要直呼其名;交谈内容要使对方感到自豪、愉快、擅长和感兴趣,要格调高雅、欢快轻松,不要涉及对方自身弱点与短处、个人隐私、庸俗下流和怪力乱神之类的东西及小道消息。发问要适时,要多谈大家,少谈自己,交谈中自吹自擂、说个没完、无事不晓、语言刻薄、逢人诉苦、不言不语都是不受欢迎的。谈话时要有礼有节、尽心倾听有问必答,不要轻易打断别人谈话或随便走开,更不能面带倦容、打哈欠、看手表,男子不要加入女士圈内的议论,与异性谈话要简短、谦让,争论有节制,不要随意开玩笑。  第十八节 美发。美发,一般是指对人们的头发所进行的护理与修饰。在正常情况之下,人们观察一个人往往是“从头开始”的。经常会给他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护发礼仪的基本要求是:必须经常地保持健康、秀美、干净、清爽、卫生、整齐的状态。要真正达到以上要求,就必须在头发的洗涤、梳理、养护等几个方面好自为之。洗涤头发,一是为了去除灰垢,二是为了清除头屑,三是为了防止异味,四是为了使头发条理分明。此外,它还有助于保养头发。经过修饰之后的头发,必须以庄重、简约、典雅、大方为其主导风格。不管为自己选定了何种发型,在工作岗位上都绝对不允许在头发上滥加装饰之物。在一般情况下,不宜使用彩色发胶、发膏。男士不宜使用任何发饰。女士在有必要使用发卡、发绳、发带或发箍时,应使之朴实无华。其色彩宜为蓝、灰、棕、黑,并且不带任何花饰。绝不要在工作岗位上佩带彩色、艳色或带有卡通、动物、花卉图案的发饰。若非与制服配套,在工作岗位上是不允许戴帽子的,各种意在装饰的帽子,如贝雷帽、公主帽、学士帽、棒球帽、发卡帽,或是用以装饰的裹头巾,戴在正在上班的人士头上,与之都是很不协调、很不相称的。  1. 涉外活动言行忌  举止忌: 严忌姿势歪斜,手舞足蹈,以手指人,拉拉扯扯,相距过近,左顾右盼,目视远处,频频看表,舒伸懒腰,玩弄东西,抓耳挠腮。  忌话忌: 严忌荒唐淫秽,他人履历,女子私事,工资收入,私人财产,衣饰价值,批评尊长,非议宗教,嘲弄异俗。  语气忌: 严忌大声辩论,高谈阔论,恶言恶语,寻根问底,争吵辱骂,出言不逊。  礼遇忌: 严忌冷落他人,独谈到底,轻易表态,打断异议,纠缠不止,随意插话,随意辞别。  2. 涉外活动拍照忌  在涉外活动中,人们在拍照时,必须不能违犯特定国家、地区、民族的禁忌。凡在边境口岸、机场、博物馆、住宅私室、新产品与新科技展览会、珍贵文物展览馆等处,应严忌随意拍照。  在被允许的情况下,对古画及其他古文物进行拍照时,严忌使用闪光灯。凡在"禁止拍照"标志的地方或地区,人们应自觉忌讳拍照。在通常情况下,应忌讳给不相识的人(特别是女子)拍照。  3. 涉外活动卫生忌  个人卫生: 忌蓬头垢面,忌衣装鞋帽或领口袖口不洁。在正式场合,忌讳挖眼屎、擤鼻涕、抠鼻孔、挖耳秽、剔牙齿、剪指甲等不卫生的动作。患有传染病的人严忌参加外事活动。  环境卫生: 切忌随地吐痰、乱弹烟灰、乱丢果皮纸屑或其他不洁之物,忌讳把雨具及鞋下的泥水、泥巴等带入室内,忌讳把痰盂等不洁器具放在室内醒目的地方。  4. 商界礼忌种种  东南亚礼忌: 与东南亚商人洽谈商务时,严忌翘起二郎腿,乃至鞋底悬着颠来颠去。否则,必引起对方反感,交易会当即告吹。  中东礼忌: 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商人,往往在咖啡馆里洽谈贸易。与他们会面时,宜喝咖啡、茶或清凉饮料,严忌饮酒、吸烟、谈女人、拍照,也不要谈论中东政局和国际石油政策。  俄罗斯礼忌: 俄罗斯及东欧诸国,对西方商人的礼待是极其热情的。在同俄罗斯人洽谈贸易时,切忌称呼"俄国人"。  英国礼忌: 到英国洽谈贸易时,要有三条忌讳:1.忌系有纹的领带(因为带纹的领带可能被认为是军队或学生校服领带的仿制品;2.忌以皇室的家事为谈话的笑料;3.不要把英国人称呼为"英国人"。  法国礼忌: 到法国洽谈贸易时,严忌过多地谈论个人私事。因为法国人不喜欢大谈家庭及个人生活的隐私。  南美礼忌: 赴南美洲做生意的人,为了入境随俗,在洽谈交易的过程中,宜穿深色服装,谈话宜亲热并且距离靠近一些,忌穿浅色服装,忌谈当地政治问题。  德国礼忌: 德国商人很注重工作效率。因此,同他们洽谈贸易时,严忌神聊或节外生枝地闲谈。德国北部地区的商人,均重视自己的头衔,当对同他们一次次热情握手,一次次称呼其头衔时,他必然格外高兴。  瑞士礼忌: 若给瑞士的公司寄信,收信人应写公司的全称,严忌写公司工作人员的名字。因为,如果收信人不在,此信永远也不会被打开的。瑞士人崇拜老字号的公司,如果你的公司建于是1895年之前,那么你应在工作证件上或名片上特别强调出来。  美国礼忌: 与美国人洽谈交易时,不必过多地握手与客套,贸易谈判可直截了当地进入正题,甚至从吃早点时即可开始。  芬兰礼忌: 与芬兰商人洽谈时,应重视行握手礼,应多呼其"经理"之类的职衔。谈判地点多在办事处,一般不在宴会上。谈判成功之后,芬兰商人往往邀请你赴家宴与洗蒸汽浴。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礼节。如你应邀赴宴时,忌讳迟到,且不要忘记向女主人送上5朵或7朵(忌双数的)鲜花。在主人正式敬酒之前,客人不宜先行自饮。在畅谈时,应忌讳谈当地的政治问题。  5. 一些国家的生活忌  适用对象 禁忌事项 禁忌俗由  日本人 用绿色作装饰色 不祥之色  印尼·中爪哇人 晚间出门吹口哨 招鬼、遇灾  不丹人 留山羊胡子 越轨行为  印度人 将小孩放在浴盆里洗澡 不流动的死水  印度人 在丧礼中节哀 有悖礼教  穆斯林 饭酒、猪图案的装璜 教规、教俗  巴基斯坦人 谈猪、吃猪肉、用猪制品 教俗  巴基斯坦妇女 海参、鱼肚等怪状食物 教俗  沙特人 下象棋 象征弑君叛逆  沙特人 客人随意进入主人房间 男女用房有别  沙特妇女 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 教俗  中东地区人 用左手给别人递物 左手不洁  伊拉克人 日常生活中使用蓝色 魔鬼的象征  土耳其人 用花颜色装饰房间 不吉利的象征  用绿三角作标志 免费样品标记  捷克人 用红三角作标志 巨毒的标记  国际间 三角形作标记 警告的标记  欧美妇女 新娘在婚礼前试穿婚礼服 姻缘破裂  欧美人 用左手握手,让贵宾坐于左侧 失敬、卑下  西方人 用棕色物送礼或装饰 邪恶凶丧之色  西方人 偶然弄洒了盐 坏运气之兆  西方人 在公共场合谈不吉利的话 招邪致灾  西方人 打破镜子 坏运的征兆  瑞典人 饮酒 俗定  匈牙利人 打破玻璃器皿 逆运的先兆  比利时人 蓝色服装,以蓝色物作装饰 不祥,恶兆  英国人 在公共场合直接提"厕所"一词 不礼貌  英国人 用人像作商品装璜 俗定  法国人 用核桃待客或作装饰物 不吉祥  英美人 在公共场合或丧礼中悲哀 知礼者节哀  意大利人 以手帕为礼品 亲友分离  意大利人 在房间、门厅、过道、车内吹过堂风 招致患病  希腊人 养猫、玩、爱猫 引人至阴间  埃塞俄比亚人 出门作客时穿黄色服装 哀悼死者  南美·印第安人 在陌生人面前说出自己的真名 带来不幸  巴西人 用黄与紫的调配色作代装饰色 引起恶兆  多国人 用左手握手或递物于客人 不敬,侮辱  6. 花木交往中的忌讳  根花忌: 探视病人时,日本人严忌以根花(包括盆花)为礼,因为日文的"根"字与"睡"字的发音相同。  山茶花忌:日本人在探望病人时,忌用山茶花、仙客来、淡黄花及白花。因为山茶花凋谢时整个花头落地,不吉利;仙客来花,日本念为"希苦拉面",而"希"同日文的"死"发音相同;淡黄花与白花,多为日本人不喜欢。  白百合花忌:印度人,忌以荷花作馈赠品,因为印度人多以荷花为祭祀之花。  白花忌:在欧洲,人们以花为礼时,除生日与命名日之外,一般忌用白色鲜花。  香花忌:一些欧洲国家的人,在探望病人时,往往忌用香气浓烈的或具有特殊象征义的鲜花。送予中年人的,忌用小花;送予年轻人的,忌用大花。  盆花忌: 在通常以花为礼的交往中,许多欧洲人爱用切花,忌用盆花,但在复活节之际,可用盆栽的风信子为礼。  菊花忌: 在欧洲许多国家,人们忌用菊花为礼。传统习俗认为:菊花是墓地之花。日本人忌用菊花作室内装饰,认为菊花是不吉祥的。  双花忌: 波兰人与罗马尼亚人以花为礼时,所用的花束必须是单数,即使一枝也可,忌讳双数,但罗马尼亚人的生日除外。  干花忌: 除人造花之外,波兰人忌送干花或枯萎的花。波兰人认为,送干花或枯花,意味着情谊的终结。  郁金香忌: 德国人往往忌以郁金香为馈赠品。他们认为它是无情之花。  黄玫瑰忌: 英国人忌以黄玫瑰为礼花。英国传统习俗认为,黄玫瑰象征亲友分离。  黄花忌: 法国人往往忌送黄花。法国传统的习俗认为:黄色花象征着不忠诚。  妖花忌: 许多拉丁美洲人,将菊花视为"妖花",他们忌用菊花装饰房间,忌以菊花为礼。  紫花忌: 巴西人忌用绛紫色的花为礼,因为巴西人惯以紫花为葬礼之花。  7. 海外法律禁忌种种  埃及开罗市的法律规定:男子不准在任何女子面前口出粗言秽语,违者将被监禁一周。  秘鲁政府法律规定:严禁丈夫虐待妻子。凡谩骂妻子者,可监禁5至10天;殴打妻子者,可处服劳役一个月;打伤妻子者,可判刑一至两年。  厄瓜多尔安第斯山区的地方法规规定:首次离婚的女子,须单身5年才允许再婚;第二次离婚的女子,须单身8年才允许再嫁;凡三次离婚的女子,终身不准再嫁。  8. 一些国家的忌邮品  烟灰缸与通心粉,严忌寄往阿富汗。  旧而脏的针织品,严忌寄往阿根廷。  避孕药物及工具,严忌寄往法国。  可可粉、家禽及"对国家安宁有害的"文字作品,属于德国的禁邮品。  凡不贴标志的蜂蜜,属于津巴布韦的忌邮物。  古玩、墨镜、复写纸、粉笔、贺年片,属于斯里兰卡的禁邮品。  从墨西哥至印度,严忌邮寄小包豆子。  9. 神圣月禁忌  阿拉伯国家的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按照传统习俗,回历太阴年的一、七、十一、十二月,是伊斯兰教的神圣月。在这四个月份之中,穆斯林要严忌一切激烈的活动。  10. 西方人日常忌  数字忌: 忌讳"十三",甚至星期五和每月的13日也被忌讳,认为这些数字包含着凶险。相反,西方人却对"三"和"七"很喜欢,认为这两个数字包含着吉利。  询问忌: 忌讳询问别人的年龄、工资、家室以及其他私事。在老人面前,忌说"老"字。  床位忌: 严忌把床对着门摆放。  碎镜忌: 严忌打碎镜子,认为碎镜能使人背运。若犯此忌,则可趁月圆之时,暗自将衣袋内的硬币翻过来,以示解救。  花色忌: 许多欧洲人忌讳黄色花,并认为菊花、杜鹃包含着不吉利。  颜色忌: 欧洲人多忌黑色,认为黑色是丧礼之色。  礼节忌: 一切礼节均应先女后男,切忌相反。  衣物忌: 西方人对自己的衣物及行装,有随意乱放的习惯,但忌讳别人乱动。  折柳忌: 切忌折断飘来的柳条,认为此忌可以防止失恋之苦。  婚服忌: 姑娘在结婚之前,忌讳试穿婚礼服。据说,此忌可防未来婚事的破裂。  婚期忌: 除英国人而外,多数西方人严忌星期六结婚,认为此日绝非黄道吉日。  扶老忌: 欧美的老人,多忌讳由别人来搀扶。他们认为这有损于体面,是受轻视的表现。  拉手忌: 在许多拉美国家的街道上,男女之间可以相挽拉手而行,但在同性者之间忌讳携肩挽手。他们认为,公然搭肩携手的同性者,必是令人鄙视的同性恋者。  11. 欧美礼忌  握手忌: 对长者、女子或生人,忌主动而随便地握手。  行走忌: 在行进中,忌醉步摇斜、随地吐痰或乱扔废物。  路谈忌: 路遇熟人时,忌在路中央交谈或在路旁久谈;与女子路谈,应边走边谈,忌在路边立谈。  作客忌: 到亲友家作客,进门后切忌不脱帽和带雨具;与女子对坐,切忌吸烟。  会客忌: 会见客人时,忌坐姿歪斜和小动作,忌家人吵骂或看表询问时间。  慰问忌: 探病时,忌久谈;吊唁时,忌先提及死者。

世界各国有什么外交礼仪?

  1. 涉外活动言行忌  举止忌: 严忌姿势歪斜,手舞足蹈,以手指人,拉拉扯扯,相距过近,左顾右盼,目视远处,频频看表,舒伸懒腰,玩弄东西,抓耳挠腮。  忌话忌: 严忌荒唐淫秽,他人履历,女子私事,工资收入,私人财产,衣饰价值,批评尊长,非议宗教,嘲弄异俗。  语气忌: 严忌大声辩论,高谈阔论,恶言恶语,寻根问底,争吵辱骂,出言不逊。  礼遇忌: 严忌冷落他人,独谈到底,轻易表态,打断异议,纠缠不止,随意插话,随意辞别。  2. 涉外活动拍照忌  在涉外活动中,人们在拍照时,必须不能违犯特定国家、地区、民族的禁忌。凡在边境口岸、机场、博物馆、住宅私室、新产品与新科技展览会、珍贵文物展览馆等处,应严忌随意拍照。  在被允许的情况下,对古画及其他古文物进行拍照时,严忌使用闪光灯。凡在quot;禁止拍照quot;标志的地方或地区,人们应自觉忌讳拍照。在通常情况下,应忌讳给不相识的人(特别是女子)拍照。  3. 涉外活动卫生忌  个人卫生: 忌蓬头垢面,忌衣装鞋帽或领口袖口不洁。在正式场合,忌讳挖眼屎、擤鼻涕、抠鼻孔、挖耳秽、剔牙齿、剪指甲等不卫生的动作。患有传染病的人严忌参加外事活动。  环境卫生: 切忌随地吐痰、乱弹烟灰、乱丢果皮纸屑或其他不洁之物,忌讳把雨具及鞋下的泥水、泥巴等带入室内,忌讳把痰盂等不洁器具放在室内醒目的地方。  4. 商界礼忌种种  东南亚礼忌: 与东南亚商人洽谈商务时,严忌翘起二郎腿,乃至鞋底悬着颠来颠去。否则,必引起对方反感,交易会当即告吹。  中东礼忌: 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商人,往往在咖啡馆里洽谈贸易。与他们会面时,宜喝咖啡、茶或清凉饮料,严忌饮酒、吸烟、谈女人、拍照,也不要谈论中东政局和国际石油政策。  俄罗斯礼忌: 俄罗斯及东欧诸国,对西方商人的礼待是极其热情的。在同俄罗斯人洽谈贸易时,切忌称呼quot;俄国人quot;。  英国礼忌: 到英国洽谈贸易时,要有三条忌讳:1.忌系有纹的领带(因为带纹的领带可能被认为是军队或学生校服领带的仿制品;2.忌以皇室的家事为谈话的笑料;  3.不要把英国人称呼为quot;英国人quot;。  法国礼忌: 到法国洽谈贸易时,严忌过多地谈论个人私事。因为法国人不喜欢大谈家庭及个人生活的隐私。  南美礼忌: 赴南美洲做生意的人,为了入境随俗,在洽谈交易的过程中,宜穿深色服装,谈话宜亲热并且距离靠近一些,忌穿浅色服装,忌谈当地政治问题。  德国礼忌: 德国商人很注重工作效率。因此,同他们洽谈贸易时,严忌神聊或节外生枝地闲谈。德国北部地区的商人,均重视自己的头衔,当对同他们一次次热情握手,一次次称呼其头衔时,他必然格外高兴。  瑞士礼忌: 若给瑞士的公司寄信,收信人应写公司的全称,严忌写公司工作人员的名字。因为,如果收信人不在,此信永远也不会被打开的。瑞士人崇拜老字号的公司,如果你的公司建于是1895年之前,那么你应在工作证件上或名片上特别强调出来。  美国礼忌: 与美国人洽谈交易时,不必过多地握手与客套,贸易谈判可直截了当地进入正题,甚至从吃早点时即可开始。  芬兰礼忌: 与芬兰商人洽谈时,应重视行握手礼,应多呼其quot;经理quot;之类的职衔。谈判地点多在办事处,一般不在宴会上。谈判成功之后,芬兰商人往往邀请你赴家宴与洗蒸汽浴。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礼节。如你应邀赴宴时,忌讳迟到,且不要忘记向女主人送上5朵或7朵(忌双数的)鲜花。在主人正式敬酒之前,客人不宜先行自饮。在畅谈时,应忌讳谈当地的政治问题。  5. 一些国家的生活忌  适用对象 禁忌事项 禁忌俗由  日本人用绿色作装饰色不祥之色  印尼?中爪哇人 晚间出门吹口哨 招鬼、遇灾  不丹人 留山羊胡子越轨行为  印度人将小孩放在浴盆里洗澡不流动的死水  印度人 在丧礼中节哀 有悖礼教  穆斯林饭酒、猪图案的装璜教规、教俗  巴基斯坦人 谈猪、吃猪肉、用猪制品教俗  巴基斯坦妇女 海参、鱼肚等怪状食物 教俗  沙特人 下象棋 象征弑君叛逆  沙特人客人随意进入主人房间男女用房有别  沙特妇女 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教俗  中东地区人 用左手给别人递物 左手不洁  伊拉克人 日常生活中使用蓝色魔鬼的象征  土耳其人 用花颜色装饰房间不吉利的象征  用绿三角作标志 免费样品标记  捷克人用红三角作标志巨毒的标记  国际间 三角形作标记 警告的标记  欧美妇女 新娘在婚礼前试穿婚礼服 姻缘破裂  欧美人用左手握手,让贵宾坐于左侧失敬、卑下  西方人用棕色物送礼或装饰 邪恶凶丧之色  西方人 偶然弄洒了盐 坏运气之兆  西方人在公共场合谈不吉利的话 招邪致灾  西方人 打破镜子 坏运的征兆  瑞典人 饮酒 俗定  匈牙利人 打破玻璃器皿 逆运的先兆  比利时人 蓝色服装,以蓝色物作装饰 不祥,恶兆  英国人在公共场合直接提quot;厕所quot;一词 不礼貌  英国人用人像作商品装璜 俗定  法国人用核桃待客或作装饰物 不吉祥  英美人在公共场合或丧礼中悲哀知礼者节哀  意大利人 以手帕为礼品亲友分离  意大利人 在房间、门厅、过道、车内吹过堂风招致患病  希腊人养猫、玩、爱猫引人至阴间  埃塞俄比亚人 出门作客时穿黄色服装哀悼死者  南美?印第安人 在陌生人面前说出自己的真名带来不幸  巴西人用黄与紫的调配色作代装饰色 引起恶兆  多国人用左手握手或递物于客人不敬,侮辱  6. 花木交往中的忌讳  根花忌: 探视病人时,日本人严忌以根花(包括盆花)为礼,因为日文的quot;根quot;字与quot;睡quot;字的发音相同。  山茶花忌:日本人在探望病人时,忌用山茶花、仙客来、淡黄花及白花。因为山茶花凋谢时整个花头落地,不吉利;仙客来花,日本念为quot;希苦拉面quot;,而quot;希quot;同日文的quot;死quot;发音相同;淡黄花与白花,多为日本人不喜欢。  白百合花忌:印度人,忌以荷花作馈赠品,因为印度人多以荷花为祭祀之花。  白花忌:在欧洲,人们以花为礼时,除生日与命名日之外,一般忌用白色鲜花。  香花忌:一些欧洲国家的人,在探望病人时,往往忌用香气浓烈的或具有特殊象征义的鲜花。送予中年人的,忌用小花;送予年轻人的,忌用大花。  盆花忌: 在通常以花为礼的交往中,许多欧洲人爱用切花,忌用盆花,但在复活节之际,可用盆栽的风信子为礼。  菊花忌: 在欧洲许多国家,人们忌用菊花为礼。传统习俗认为:菊花是墓地之花。日本人忌用菊花作室内装饰,认为菊花是不吉祥的。  双花忌: 波兰人与罗马尼亚人以花为礼时,所用的花束必须是单数,即使一枝也可,忌讳双数,但罗马尼亚人的生日除外。  干花忌: 除人造花之外,波兰人忌送干花或枯萎的花。波兰人认为,送干花或枯花,意味着情谊的终结。  郁金香忌: 德国人往往忌以郁金香为馈赠品。他们认为它是无情之花。  黄玫瑰忌: 英国人忌以黄玫瑰为礼花。英国传统习俗认为,黄玫瑰象征亲友分离。  黄花忌: 法国人往往忌送黄花。法国传统的习俗认为:黄色花象征着不忠诚。  妖花忌: 许多拉丁美洲人,将菊花视为quot;妖花quot;,他们忌用菊花装饰房间,忌以菊花为礼。  紫花忌: 巴西人忌用绛紫色的花为礼,因为巴西人惯以紫花为葬礼之花。  7. 海外法律禁忌种种  埃及开罗市的法律规定:男子不准在任何女子面前口出粗言秽语,违者将被监禁一周。  秘鲁政府法律规定:严禁丈夫虐待妻子。凡谩骂妻子者,可监禁5至10天;殴打妻子者,可处服劳役一个月;打伤妻子者,可判刑一至两年。  厄瓜多尔安第斯山区的地方法规规定:首次离婚的女子,须单身5年才允许再婚;第二次离婚的女子,须单身8年才允许再嫁;凡三次离婚的女子,终身不准再嫁。  8. 一些国家的忌邮品  烟灰缸与通心粉,严忌寄往阿富汗。  旧而脏的针织品,严忌寄往阿根廷。

外交礼仪

  外交礼仪——国际礼仪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是个有趣命题,在外交礼仪和国际礼仪中得到有力证明。   国与国交往,为了郑重起见,必须讲究礼仪。接待外国客人,不能完全使用本国、本民族的礼仪,必须使用外交礼仪,也就是本国与其他国家接轨的国际礼仪。没有通用的国际礼仪,世界各国无法交往。但是,只靠国际礼仪,而没有本国的外交礼仪,也是不行的。现在各国的外交礼仪,在内容、程序上大体一致,即对来访的外国客人都能行得通,也就是说与所谓国际礼仪接轨。而每个国家的外交礼仪,彼此之间又不完全一样,都会加入本国的民族礼仪传统因素,使其具有本国的特点。   西方欧美国家在近代史上扮演主角,当今国际礼仪受到欧美国家较大影响。当今国际礼仪的很多形式、程序,直接来自欧美国家,如欢迎国家元首鸣放礼炮21响,来自英国、美国;西服上的领带据说来自法国;亲吻礼大约来自意大利,等等。   国际礼仪中不仅吸纳了西方欧美国家礼仪,同时也有其他国家、民族的贡献。如贵宾到南亚诸国访问,主人会向客人献花环,并将其套到客人的脖子上,花香扑鼻、热烈隆重;访问俄罗斯和其他属于斯拉夫民族的国家,主人会让盛装美丽的少女向客人献上新烤制的面包,外加一小碟咸盐,请客人撕一小块面包蘸点盐吃下;访问阿拉伯国家,主人会向客人献上马奶、椰枣。   由各国优秀的民族礼仪形式汇合而成的国际礼仪,也会影响各国的民族礼仪,也会被各国学习、仿效。因此可以说,越是民族的,便越是国际的;反之亦然。优秀的礼仪文化,都会不胫而走,造福于人类。   接轨、选择、贡献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外交礼仪就与国际上通行的礼仪接了轨,因此不可避免地吸收了不少西方欧美国家的礼仪形式。但是这种吸收,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决不是照搬照套,决不是一股脑儿拿来为我所用。我们把国际礼仪中的一些成规、惯例,经过选择、消化,逐渐变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本国礼仪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还有一些国际礼仪,即使在国外很时髦、很流行,却并未被我们接受。   如在西方和很多国家流行了多年的亲吻礼、吻手礼、曲膝礼等,在我国的对外交往实践中,很少能看到。又如,欧美人士举行宴会,其座位排列,习惯于女主人陪同男客人,男主人陪同女客人,其他出席宴会的主方人员,也大体是女陪男、男陪女,而在我国却不是这样。为了谈话方便,宴请活动以及其他一些有夫妇一起参加的活动,我们基本上采取男陪男、女陪女方式。   中国外交礼宾,不仅善于学习别国的长处,而且又注意保持本国特色,发扬光大本民族优秀礼仪传统,并不断充实到自己的外交礼仪实践中。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系列奥运会之“最”在我国产生了。大型焰火“大脚印”造型、汉字书写以及方块字团体操等都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大大丰富了中国对外礼仪活动的内涵,也是中国对国际礼仪的一次重要贡献。   中国的礼仪文化早已在世界上引起广泛关注,遍布世界各个角落的中餐馆,不断地把中餐礼仪文化传给各国人民。中餐中独有的“杂碎”,历史悠久,味道很好,已被收入《牛津大辞典》。另外,像中餐词语“点心”、“炒锅”、“炒面”、“豆腐”等也已深入到西方人日常生活词语中。   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建立孔子学院,就是对中华礼仪文化的认可。瑞士日内瓦湖畔小镇格里昂,有一座收费昂贵的贵族礼仪学校,为世界各国贵族年轻女子传授礼仪知识,其中在其餐桌礼仪中,专门讲喝中国盖碗茶的礼仪。   中国的服饰礼仪也在影响着世界,外国女士穿中国旗袍已是司空见惯,外国裁缝参照旗袍剪裁女士服装,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随着中国国力不断增长,中华民族礼仪文化也必将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向前迈进。

关于韩国和日本的外交礼仪,有劳大家了,着急要!

韩国素有“礼仪之国”的称号,韩国人十分重视礼仪道德的培养,尊敬长是韩国民族属恪守的传统礼仪。 韩国人热情好客,每逢宾客来访,总是根据客人身份举行适当规格的欢迎仪式。无论在什么场合遇见外国朋友,韩国人总是彬彬有礼,热情问候,谈话得体,主动让道,挥手再见。 邀到韩国朋友家中做客,主人家事先要进行充分准备,并将室内院外打扫得干干净净。韩国人时间观念很强,人总是按约定的时间等候客人的到来,有的人家还要全家到户外迎候。客人到来时,主人多弯腰鞠躬表示欢迎,并热情地将客人迎进家中,有饮料、水果等招待。韩国人素来待客慷慨大方,主人总要挽留客人吃饭,许多人家还要挽留远到而来的客人在家中留宿几天,用丰盛的饭菜款待。 敬烟向客人敬烟也是韩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的习惯。但是,一般情况下身份地位低的人不能在身份高的人面前抽烟。子女绝不能在父母面前抽烟,更不能向其借火或接火。 韩国社交礼仪食俗: 韩国人喜用狗肉招待客人(在韩国狗肉很少,也是很贵的)。有客人来,买狗肉煮成狗肉汤,配上凉拌菜,招待客人饮酒,撕狗肉吃,喝肉汤。 制作猪肉汤进,要用煮狗的原汤,加熟狗肉丝、精盐、辣椒面、香菜、葱丝、熟芝麻,调制好,再随意配酱油、芥末酱、韭菜花及辣椒面,鲜咸辣,其味极煮好的狗肉撒成丝,加葱丝、姜末、蒜末、香菜、清盐、熟芝麻,食之肉香不腥,香辣爽口。 韩国的食礼: 注意:穿袜子进韩国人家里要脱鞋,到韩国式食堂进餐也要脱鞋,因此一定要注意穿干净的袜子。袜子不干净或有破洞是失礼行为,被人看作没有教养。入座时,宾主都要盘腿席地而坐,不能将腿伸直,更不能叉开。 韩国饭馆内部的结构分为两种:使用椅子和脱鞋上炕。 在炕上吃饭时,男人盘腿而坐,女人右膝支立--这种坐法只限于穿韩服时使用。现在的韩国女性平时不穿韩服,所以只要把双腿收拢在一起坐下就可以了。坐好点好菜后,不一会儿,饭馆的大妈就会端着托盘中先取出餐具,然后是饭菜。 韩国人平时使用的一律是不锈钢制的平尖儿的筷子。中国人、日本人都有端起饭碗吃饭的习惯,但是韩国人视这种行为不规矩。而且也不能用嘴接触饭碗。圆底儿带盖儿的碗“坐”在桌子上,没有供你手握的把。再加上米饭传导给碗的热量,不碰它是合情合理的。至于碗盖,可以取下来随意放在桌上。 既然不端碗,左手就一定要听话,老实地藏在桌子下面,不可在桌子上“露一手儿”。右手一定要先拿起勺子,从水泡菜中盛一口汤喝完,再用勺子吃一口米饭,然后再喝一口汤、再吃一口饭后,便可以随意地吃任何东西了。这是韩国人吃饭的顺序。勺子在韩国人的饮食生活中比筷子更重要,它负责盛汤、捞汤里的菜、装饭,不用时要架在饭碗或其它食器上。而筷子呢?它只负责夹菜。不管你汤碗中的豆芽儿菜怎么用勺子也捞不上来,你也不能用筷子。这首先是食礼的问题,其次是汤水有可能顺着筷子流到桌子上。筷子在不夹菜时,传统的韩国式做法是放在右手方向的桌子上,两根筷子要拢齐,三分之二在桌上,三分之一在桌外,这是这了便于拿起来再用。 韩国人是一个好动感情民族,对于我们这种把感情通过聚餐表现时,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 韩国饮酒礼仪: 韩国人家里如有贵客临门,主人感到十分荣幸,一般会以好酒好菜招待。客人应尽量多喝酒,多吃饭菜。吃得越多,主人越发感到有面子。 传统观念是“右尊左卑”,因而用左手执杯或取酒被认为不礼貌的。 经长辈允许,下级(晚辈)才可向上级(长辈)敬酒。敬酒人右手提酒瓶,左手托瓶底(双手都要用上),上前鞠躬、致词,为上级(长辈)斟酒,一般是一连三杯,敬酒人只是敬酒,自己是不能与长辈同饮的。级别与辈份悬殊太大者不能同桌共饮。在特殊情况下,身份高低不同者一起饮酒碰杯进时,身份低者要将杯举得低,用杯沿碰对方的杯身,不能平碰,更不能将杯举得比对方高,否则是失礼,晚辈和下级也应背脸双手举杯而饮。 韩国人普遍忌"四"字。因韩国语中"四"与"死"同字同音,传统上认为是不吉利的,因此,在韩国没有四号楼、四层楼、四号房,军队里没有第四师,宴会厅里没有四桌,敬酒不能敬四杯,点烟不能连点四人。此外,孕妇忌打破碗,担心胎儿因此而裂嘴;婚姻忌生肖相克,婚期择双日,忌单日;节庆期间要说吉利话;男子不要问女子的年龄、婚姻状况;打喷嚏时要表示歉意;剔牙要用手或餐巾盖住嘴;交接东西要用右手,不能用左手,因传统观念上认为"右尊左卑",认为用左手交接东西是不礼貌的行为,给长辈或接长辈给的东西是要双手的等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本人见面多以鞠躬为礼。一般人们相互之间是行3O度和45度的鞠躬礼,鞠躬弯腰的深浅不同,表示的含义也不同,弯腰最低、也最有礼貌的鞠躬称为“最敬礼”。男性鞠躬时,两手自然下垂放在衣裤两侧;对对方表示恭敬时,多以左手搭在右手上,放在身前行鞠躬礼,女性尤其如此。 在国际交往中,日本人也习惯握手礼,尤其是年轻人或和欧美人接触较多的人,也开始有见面握手的习惯。 在日本,名片的使用相当广泛,特别是商人,初次见面时有互相交换名片的习惯。名片交换是以地位低或者年轻的一方先给对方,这种做法被认为是一种礼节。递交名片时,要将名片正对着对方。名片在日语中写为“名刺”,女性大多使用比男性名片要小的名片。 AA制日语叫做"割勘".一般情况下朋友们一起上餐馆,酒吧,如果事先没有说好谁请客,就都采用AA制的付钱方式,"割勘"意思是按人头数分摊计算,各自分担自己的费用,AA制源于欧美,它的好处是各付各的,自用自付,心安理得,免得欠下别人请客吃饭的人情债,不但上 餐馆是这样,就连乘公共汽车也是如此,各付各的车费,相互之间清清楚楚. 日本人比较喜欢送礼物!日本人在送礼时,多采取这样的作法:即送些对主人毫无用途的礼品,因为收礼的人可转送给别人,那个人还可以再转送给第三者。 日本人对装饰有狐狸、獾图案的东西甚为反感,因为狡猾狐狸是贪婪的象征。 到日本人家作客,携带的菊花只能有十五片花瓣,因为只有皇室帽徽上才有十六片瓣的菊花。 接送礼物要双手,不当面打开礼物,当接受礼物后,再一次见到送礼的人一定会提及礼物的事并表示感谢。 送的礼物忌送梳子,因为梳子的发音与死相近。 一般人不要送菊花,因为菊花一般是王室专用花卉。

我国古代秦朝,东汉,唐朝,三个朝代的外交礼仪

古代的外交礼节 我国古代华夏族很早就建立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夏朝、商朝、周朝在当时东亚所有民族中处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领先地位。历代统治者把所有与之交往的异民族小国称之为藩属,附庸,长时期没有形成过与外国平等交往的概念。一直到乾隆年间,由于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坚持拒绝在觐(jin,朝见君主)见清帝时下跪.而代之以屈膝礼,才打破了这种明显不平等的局而。在《周礼》中有“阵方氏”一职,相当于今天的礼宾司.专门负责接待周朝各邦国的诸侯、使臣与边远蛮夷小国的首领、使者等。“怀方氏‘的职责就是接待这耻“远方之民",帮助他们办理向周王朝纳贡的事务,并对来宾迎送、发给用于通行的旌节、供给来宾日用物品、安排住宿、饮食等。《周礼》中与怀方氏同职的还有方氏、训方氏等,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由此可见,中国统治者一开始就是把同外国元首或使者的交往勺同其属下的邦国诸侯或使臣的来往看成一回事情,并予以十分重视。据文献记载,外交礼仪主要程序有,一、郊劳。无论是邦国诸侯、藩国首领或其使臣到达王畿(ji,我国古代称靠近国都的地方)的边境时,周王都要派官员前去迎接,互赠礼品(玉帛),表示尊重和友好。二、赐舍。就是派人将来宾迎入城内的宾馆下榻,这时,由一些有关官员出面设宴款待来宾,了解 来客的希望和要求。三,朝觏。先由周王确定接见日期,是日,来宾先乘车至周王室祖庙门外等待,经通报于周王后,周王说:“我很高兴,我将接见来宾。”于是来宾进入门右,向周王献上圭(gui,古代帝王、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上圆下方)玉,同时行跪拜拱手低头礼。四、享献。行觐礼后,来宾以玉帛和马匹献给周王。五、请罪。这是在诸侯或藩主觐见时的一个礼节,即诸侯或藩主享献后,要露出右臂,表示“有罪”,而周王安抚道:“你没事,回去好好治国吧!”六、“赐车服等礼品。觐见后,周王派人向来宾赠送车马、服装和食品等。另外继续由官员出面宴请来宾,直至送山境外。后世的藩国朝觏及外藩遣使来聘之礼的程序大体上脱胎于先秦。如宋徽宗政和中定《五礼新仪》中规定:凡藩国主来朝,要遣使迎劳。藩国主以束帛授使者,同时反复行拜礼,然后由皇帝约定接见日期。朝见时,文武百官立于殿廷,藩国主率随从官员由有司(礼宾官)引入皇宫。皇帝升御榻后,由官员引藩国王立于殿下。这时传令官传令所有官员“再拜”后,藩国主才能入座,通报其姓名(称“某国藩臣”)。当皇帝与薄国主举行会见时,藩王不断地称“万岁”,其间并奏“四夷来王 之舞”。这一切礼仪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好像对待界族国家元首的态度不太平等。其实不然,从当时的历史来看,外国元首来华,在一般情况下,主要是借此表示对中同皇帝的臣服之意。 我国真正全面接受国际通行的外交概念和外交礼仪惯例,那还是在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古代外交总的趋势是由开放到闭关。 封建社会前期中国实行开明的外交政策,和外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主要途径是: 1、官方的和民间的贸易往来;2、通过战争;3、通过派遣使节和留学生;4、宗教交流 封建社会后期特别是明朝中后期开始实行闭关政策

外交礼仪都有什么?

概括来说,目前世界流行的接待通则主要有以下12条: 第一节 维护形象。在交往活动中,每一名相关人员的一言一行,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形象,若是对自我形象毫不修饰,不但难言对交往对象的尊重,而且亦属失礼行为。所以我们不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接待人员在公务活动中,都应时时刻刻注重个人言谈举止、服饰仪容,不可蓬头垢面、不修边幅。 第二节 不卑不亢。这是事关国格、人格的大是大非问题,不卑不亢同等重要,不可偏废。既不畏惧自卑、低三下四,又不自大狂傲、放肆嚣张,而要堂堂正正、坦诚乐观、豁达开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一视同仁。 第三节 求同存异。求同就是遵守国际惯例,取得共识、便于沟通、避免周折;存异就是注意“个性”;了解具体交往对象的礼仪习俗禁忌,并予以尊重。 第四节 入乡随俗。当自己身为东道主时,通常讲究“主随客便”;当自己充当客人时,则又讲究“客随主便”。接待人员必须充分地了解交往对象的风俗习惯,无条件地加以尊重,不可少见多怪、妄加非议。 第五节 信守约定。在一切公务接待活动中,都必须认真而严格地遵守自己的所有承诺,说话务必算数,许诺一定要兑现,约会必须准时。万一由于难以抗拒的因素而失约,必须尽早向有关各方通报,如实解释,郑重致歉,主动承担损失。 第六节 热情有度。待人接物热情友好要注意分寸,过犹不及。比如与人交往的距离就分4种:一是私人距离,又叫“亲密距离”,小于0.5米,仅适用于家人、恋人和至交;二是社交距离,又称“常规距离”,介于0.5米至1.5米之间,适用于一般交际应酬;三是礼仪距离,又称“敬人距离”,介于1.5米至3米之间,适用于会议、演讲、庆典、仪式以及接见;四是公共距离,又叫“有距离的距离”,超过3米开外,适用于在公共场所同陌生人相处。 第七节 不必过谦。在交往活动中涉及自我评价时,虽然不应该自吹自擂、自我标榜、一味抬高自己,但也不要妄自菲薄、自我贬低、自轻自贱、过度谦虚客套。 第八节 不宜先为。在交往活动中,面对自己一时难以应付、举棋不定,或者不知道到底怎样做才好时,如有可能,最明智的做法,是尽量不要急于采取行动,尤其不要急于抢先,冒昧行事。 第九节 尊重隐私。凡涉及客人收入支出、年龄大小、恋爱婚姻、身体健康、家庭地址、个人经历、信仰政见、所忙何事等等,皆属个人隐私,要避免与对方交谈时涉及这些“隐私权”。 第十节 女士优先。在一切社交场合,每一名成年男子,都有义务主动自觉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尊重、照顾、体谅、关心、保护妇女,并且还要想方设法,尽心竭力地去为妇女排忧解难。这并不代表女性是弱者,而是象尊重母亲一样尊重女性。 第十一 爱护环境。不可毁损自然环境,不可虐待动物,不可损坏公物,不可乱堆乱挂私人物品。不可乱扔乱丢废弃物品,不可随地吐痰,不可到处随意吸烟,不可任意制造噪声。 第十二 以右为尊。在各种类型的对外交往中,大到政治磋商、商务往来、文化交流,小到私人接触、社交应酬,但凡有必要确定并排列主次尊卑时,“以右为尊”都是普遍适用的,以右为上、以左为下,以右为尊、以左为卑,就肯定不会失敬于人。 参考资料: http://tesi.cn/teach/culture/foreign/200508/3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