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格

阅读 / 问答 / 标签

修辞格特定的结构形式有什么作用?举例说明。

【答案】:修辞格特定的形式表达作用一是定势功能,二是美化功能。定势功能是告诉听话人这是一种特殊的结构需要特殊理解。例如“刀山敢上,火海敢闯”,是一种夸张的表达,表示不畏艰险,表示决心很大,未必就真的要去下火海。同时这里又形成一种对偶句式,体现出语言的形式美。

修辞和修辞格有什么区别

1、包含范围不同修辞,狭义上就指文字修辞;广义上包括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全过程,同时也包含语言文字修辞。修辞格一般指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2、用处不同修辞可以针对字词句,以增加准确性、可理解性和感染力;修辞格针对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扩展资料常见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避复,变用,层递,衬垫,衬托,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对比,对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婉曲,通感,跳脱,转文。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修辞手法百度百科-修辞

修辞格的特点是什么

修辞方式("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 寄托) 1、 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2、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3、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4、比喻象征: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报的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 5、 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轻言托朋友,面对九凝峰。”(李白《箜篌谣》)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 古诗词中还常用对比、借代、互文(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双关、比拟等用法,特点、作用类似于一般文章中运用的辞格,此不再赘述。另外,古诗中常见的一些“艺术辩证”的手法,也要注意。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请大家告诉我语文的十种修辞格,最好带个例句,谢谢了!

为了使说话增强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又称辞格、辞式。修辞格就是语言在长期运用过程形成的具有特定形式和表达功能的修辞格式。有的修辞格有鲜明的形式特征,有的则在表达功能上独具特色。 一、比喻 不直接说被描写的对象甲,而用与它有相似性的乙来描写它,以使被描写的甲在形象、功能等特点上更加富有可接受性。比喻一般形式上需要有三个要素:本体(甲)、喻体(乙)和连接两者的喻词。根据这三个方面出现情况,将比喻分为: (一)明喻 用“像、如、仿佛”等喻词通俗明白地打比方。如: (1)共产党像太阳。 当然,如果前后句子叫长,且意义明白,明喻也可以省略喻词。如: (2)铁不用就会生锈,水不流就会发臭,人的头脑不用,功能就会萎缩。 (二)暗喻 用“是、成为”等喻词直接将本体当做喻体的方法。如: (3)大王庄这个阵地成为一颗锐利的铁钉,牢牢地钉进了黄维兵团的脑门心。 (4)困难是弹簧,你软它就强。 (三)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指本体的方法。如: (5)一旦把敌人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这里“鲜红的太阳”喻指新生的社会制度。 二、比拟 直接将乙事物所具有的特征、属性加在甲事物对甲进行跨类式描写的修辞格。有本体、拟体两个部分组成,本体一般为名词性事物,拟体则多为谓词性成分。从语义特征上说,拟体本不能与本体构成陈述关系。根据本体与拟体的关系,一般将比拟分为: (一)拟人 将非人类的事物当做人来写。如: (1)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2) 硬币正悄然“退休”。 (二)拟物 将人直接当做物,或将此物当彼物来写。如: (3)打得日本鬼子夹着尾巴逃跑了。 (4)月亮一露脸,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三、借代 直接用与本体甲有相关关系的乙代替甲的修辞格。如: (1)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2)凡是愿意留下的,再不许拿人家一草一木。 (3)搞好菜园子,丰富菜篮子。 四、拈连 在用乙对甲进行陈述或描述后,再将甲转移与本不能陈述或描述的丙进行组合的修辞手法,可用格式表述为:甲+乙→甲+丙。例如: (1)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的心不聋。 (2)这一锤没敲在钟上,却敲在俺的心上。 五、夸张 对事物或行为作超越事实的描述的修辞格。例如: (1)毛色格外发亮,好象一根毛尖都冒出一桶油。 (2)莫夸财主豪富,财主心肠比蛇毒。塘边洗手鱼也死,路过青山树也枯。 六、双关 让词句具有表面上一个意义实则表达另外一个意义的修辞方式。比如: (1)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2)旗杆上插鸡毛,好的掸子(胆子)! 注意:双关与歧义不同。双关是一种表达技巧,是有意地在表面上表达一种意思的时候,暗地里还有另外一种意思,而后者才是表达者的真正用意。不过不能理解后一层意思的人,不影响理解这句话的字面意义。但歧义不同,它是表达者无意产生的一种消极现象,它所表达的两种意义存在于话语表面,而且这两个意义会让接受者无所适从。如果不是有特殊的目的(如欺骗等)的话,歧义是应该避免的。 七、映衬 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使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例如: (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八、移就 将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直接用来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格的最常见形式是体词性偏正短语,如(1)、(2) (1)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2)甜甜的声音让奶奶心里乐开了花。 另外一种形式是谓词性结构,如: (3)秋天的黄昏,晚霞烧红了西方的天空。 (4)建筑也是新式,简截不罗嗦,痛快之至。 九、对偶 用字数相同、意义相关、形式整齐的两个句子并列表达所形成的修辞格。根据两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将它分为三类: (一)正对 上下句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同一事理,意义上互相补充。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二)反对 上下句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叙述,意义上相反相成。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手首甘为孺子牛。 (二)串对,也叫流水对,上下句意义相承,表达因果、条件等关系。如: (3)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十、排比 用一组结构相似的语句,表达相关的内容的修辞手法。如: (1)祖国是一座花园。北方就是圆中的腊梅,小兴安岭是一朵花,森林就是花中的蕊。 (2)理想是石,敲出了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十一、仿词 更换现成词中的某个语素,临时造出新的词,以表达风趣、幽默等效果的修辞手法。如: (1)都江堰市拍卖超标“官宅”。 (2)搞四个现代化,不懂科学技术就要成为科盲。 十二、辞格辨析 (一)比喻与比拟 两者都是用另外一个事物描写本体。不同处主要是:无论哪种形式的比喻,喻体必须出现,比拟则不能出现拟体。如果一个句子中既出现喻体,也有比拟特征,一般将它看作比喻。如:猎犬像战士一样站在那儿,似乎要与老虎决一死战。 (二)对偶和映衬 两者都是将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容易混淆的是映衬与对偶中的正对。不同处是:对偶不仅要注意意义的关联,更重要的是要求形式上要绝对整齐。而映衬没有形式上的要求。 (三)借喻与借代 两者都是用一个与本体有关系的代体来描写本体。不同处是: 第一,构成基础不同:借喻的本体与喻体之间是相似关系,两者是本质不同的两个事物;借代的两个部分则是相关关系,不是两个事物,代体多为本体的一个部分,或是本体的某个属性、特征。 第二,作用不同:借喻的价值在引导接受者去联想,使表达形象性增强;借代则旨在突出事物的特征,没有联想价值。 第三,转换结果不同:借喻能转换成明喻,借代则无法转换。 十三、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表达中很多时候单独使用修辞格。但是,修辞格也可以综合起来用。所谓修辞格的综合运用就是指在一个句子中使用两个以上的修辞格的行为。根据修辞格的结合方式,分为: (一)辞格兼用 即一句话中同时表达两个辞格,两者无法分开。如: (1)此时,积压在心底的仇恨,就像沉埋在地下几千年的火山一样喷发出来,一泻千里。 该例使用了比喻和夸张辞格。 (二)辞格套用 即整个句子有两个以上的分句构成,整个句子用了一种辞格,其中某个分句也用了一个辞格,形成套式表达。如: (2)激情,你是灵感的火花,你是创作的动力,你又是爱情的试金石。 该例整个句子构成了排比辞格,但其中三个分句,又各构成一个比喻。 (三)辞格连用 指几个分句分别使用了一个以上的辞格。如: (3)家是幸福的摇篮,家也是鱼船远航归来的港湾。 该例连用了两个比喻。

修辞和修辞格一样吗?

修辞和修辞格是两个相关但不完全相同的概念。修辞(Rhetoric)是一种修辞学的学科,研究如何有效地使用语言来影响听众或读者。它涉及到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技巧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说力。修辞的目的是通过言辞的艺术来传达思想、感情和意义。修辞格(Rhetorical devices)是修辞学中的一种具体技巧或手法,用于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说服力。修辞格是修辞学中的一部分它包括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隐喻、排比、反问、夸张等。修辞格是修辞学中的具体应用,用于创造各种修辞效果。简而言之,修辞是一门学科,研究如何有效使用语言来影响听众或读者,而辞格是修辞学中的具体技巧或手法,用于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说服力。修辞格是修辞学的具体应用。

关于现代汉语修辞格

“我躺着, 聼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粗看这句像是没有甚么特别的修辞手法,如果勉强为其冠以修辞格,只有“潺潺”为叠字手法,但我觉得当中应别有深意。 诚然,发问者的那句子是鲁迅《故乡》中的一句,配置上该故事内容的前文后理,我想句子富上了语义相关的修辞法。 ------------------------------- 先看下列的一段引文分析: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一方面是实际意义,当时我正在坐船行路。 另一方面是隐含意义,是“我”对生活的路,希望的路,国家、民族的出路的探索,跋涉。 “我”自以为“我”的“辛苦展转”的路已不同于“闰土”的“辛苦麻木 ”的路和“杨二嫂”的“辛苦恣睢”的路,虽然它也不尽如人意,虽然它也应成为“宏儿”和“水生”以后要走的路,但它毕竟是前人所未曾走的路。“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 这一段充分显示出“我”这类“小知识分子”在前进道路上的彷徨,在严酷现实面前的软弱。“我”开始不满现状,开始畅想未来,可是缺乏信心,勇气,看不到希望存在的现实依据,自以为如“闰土”的“香炉”和“烛台”或不如,还要虚无“茫远”。这也正是鲁迅在世界观还没有转变到阶级论观点前,在“人性”探索道路上和“国民性”改造道路上的彷徨。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了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著一轮金黄的圆月。” 一方面,当“我觉得“希望”太虚无,缥缈时,而现实又如此令人失望,难免会对过去产生怀念。在“我”的记忆中,还有一片值得留恋的“海边的沙地”,那里曾经充满自由,欢乐、生机、活力,有“贝壳”、“西瓜地”、“猹”,以及“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的伙伴。……依稀朦胧中仿佛“我”又回到了从前。 另一方面,由于“希望”找不到现实存在依据,于是在脑海中幻化出“希望”的模型,这个模型又怎么也摆脱不掉记忆中“海边沙地”的束缚。朦胧中自以为的“希望”也就深深地打上了“海边沙地”的烙印。这也更可见“希望”的“茫远”性。 “我想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本句以“地上的路”做比,形象揭示了“希望”的哲理意蕴。它告诉人们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真切抒发了“我”开创新生活的炽热感情,而且表现出“我”要唤醒大众,共同奋斗的理想。 小说也以本句作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5igongwen/5iview-26587 故此得出,“我躺着, 聼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暗带语义相关的句子。 -------------------------- 补充相关的修辞手法: 双关语,又称一语双关,是一种修辞方法,是把词语的意思模糊化。双关语在一句话中会有很多种意思,使同一个句子可以理解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意思。 双关语有两种: 1. 词义双关。利用同一个词的多种意思造成一个歧义句。 例子:曹植的七步诗可以算是双关语。这类双关语有时候可以看做一种比喻。 2. 字音双关。利用相近字词的谐音构成多种含义。 zh. *** /wiki/

请问现代汉语中有哪几种修辞格?

修辞格 为了使说话增强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又称辞格、辞式。修辞格就是语言在长期运用过程形成的具有特定形式和表达功能的修辞格式。有的修辞格有鲜明的形式特征,有的则在表达功能上独具特色。 一、比喻 不直接说被描写的对象甲,而用与它有相似性的乙来描写它,以使被描写的甲在形象、功能等特点上更加富有可接受性。比喻一般形式上需要有三个要素:本体(甲)、喻体(乙)和连接两者的喻词。根据这三个方面出现情况,将比喻分为: (一)明喻 用“像、如、仿佛”等喻词通俗明白地打比方。如: (1)共产党像太阳。 当然,如果前后句子叫长,且意义明白,明喻也可以省略喻词。如: (2)铁不用就会生锈,水不流就会发臭,人的头脑不用,功能就会萎缩。 (二)暗喻 用“是、成为”等喻词直接将本体当做喻体的方法。如: (3)大王庄这个阵地成为一颗锐利的铁钉,牢牢地钉进了黄维兵团的脑门心。 (4)困难是弹簧,你软它就强。 (三)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指本体的方法。如: (5)一旦把敌人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这里“鲜红的太阳”喻指新生的社会制度。 二、比拟 直接将乙事物所具有的特征、属性加在甲事物对甲进行跨类式描写的修辞格。有本体、拟体两个部分组成,本体一般为名词性事物,拟体则多为谓词性成分。从语义特征上说,拟体本不能与本体构成陈述关系。根据本体与拟体的关系,一般将比拟分为: (一)拟人 将非人类的事物当做人来写。如: (1)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2) 硬币正悄然“退休”。 (二)拟物 将人直接当做物,或将此物当彼物来写。如: (3)打得日本鬼子夹着尾巴逃跑了。 (4)月亮一露脸,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三、借代 直接用与本体甲有相关关系的乙代替甲的修辞格。如: (1)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2)凡是愿意留下的,再不许拿人家一草一木。 (3)搞好菜园子,丰富菜篮子。 四、拈连 在用乙对甲进行陈述或描述后,再将甲转移与本不能陈述或描述的丙进行组合的修辞手法,可用格式表述为:甲+乙→甲+丙。例如: (1)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的心不聋。 (2)这一锤没敲在钟上,却敲在俺的心上。 五、夸张 对事物或行为作超越事实的描述的修辞格。例如: (1)毛色格外发亮,好象一根毛尖都冒出一桶油。 (2)莫夸财主豪富,财主心肠比蛇毒。塘边洗手鱼也死,路过青山树也枯。 六、双关 让词句具有表面上一个意义实则表达另外一个意义的修辞方式。比如: (1)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2)旗杆上插鸡毛,好的掸子(胆子)! 注意:双关与歧义不同。双关是一种表达技巧,是有意地在表面上表达一种意思的时候,暗地里还有另外一种意思,而后者才是表达者的真正用意。不过不能理解后一层意思的人,不影响理解这句话的字面意义。但歧义不同,它是表达者无意产生的一种消极现象,它所表达的两种意义存在于话语表面,而且这两个意义会让接受者无所适从。如果不是有特殊的目的(如欺骗等)的话,歧义是应该避免的。 七、映衬 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使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例如: (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八、移就 将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直接用来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格的最常见形式是体词性偏正短语,如(1)、(2) (1)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2)甜甜的声音让奶奶心里乐开了花。 另外一种形式是谓词性结构,如: (3)秋天的黄昏,晚霞烧红了西方的天空。 (4)建筑也是新式,简截不罗嗦,痛快之至。 九、对偶 用字数相同、意义相关、形式整齐的两个句子并列表达所形成的修辞格。根据两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将它分为三类: (一)正对 上下句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同一事理,意义上互相补充。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二)反对 上下句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叙述,意义上相反相成。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手首甘为孺子牛。 (二)串对,也叫流水对,上下句意义相承,表达因果、条件等关系。如: (3)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十、排比 用一组结构相似的语句,表达相关的内容的修辞手法。如: (1)祖国是一座花园。北方就是圆中的腊梅,小兴安岭是一朵花,森林就是花中的蕊。 (2)理想是石,敲出了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十一、仿词 更换现成词中的某个语素,临时造出新的词,以表达风趣、幽默等效果的修辞手法。如: (1)都江堰市拍卖超标“官宅”。 (2)搞四个现代化,不懂科学技术就要成为科盲。 十二、辞格辨析 (一)比喻与比拟 两者都是用另外一个事物描写本体。不同处主要是:无论哪种形式的比喻,喻体必须出现,比拟则不能出现拟体。如果一个句子中既出现喻体,也有比拟特征,一般将它看作比喻。如:猎犬像战士一样站在那儿,似乎要与老虎决一死战。 (二)对偶和映衬 两者都是将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容易混淆的是映衬与对偶中的正对。不同处是:对偶不仅要注意意义的关联,更重要的是要求形式上要绝对整齐。而映衬没有形式上的要求。 (三)借喻与借代 两者都是用一个与本体有关系的代体来描写本体。不同处是: 第一,构成基础不同:借喻的本体与喻体之间是相似关系,两者是本质不同的两个事物;借代的两个部分则是相关关系,不是两个事物,代体多为本体的一个部分,或是本体的某个属性、特征。 第二,作用不同:借喻的价值在引导接受者去联想,使表达形象性增强;借代则旨在突出事物的特征,没有联想价值。 第三,转换结果不同:借喻能转换成明喻,借代则无法转换。 十三、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表达中很多时候单独使用修辞格。但是,修辞格也可以综合起来用。所谓修辞格的综合运用就是指在一个句子中使用两个以上的修辞格的行为。根据修辞格的结合方式,分为: (一)辞格兼用 即一句话中同时表达两个辞格,两者无法分开。如: (1)此时,积压在心底的仇恨,就像沉埋在地下几千年的火山一样喷发出来,一泻千里。 该例使用了比喻和夸张辞格。 (二)辞格套用 即整个句子有两个以上的分句构成,整个句子用了一种辞格,其中某个分句也用了一个辞格,形成套式表达。如: (2)激情,你是灵感的火花,你是创作的动力,你又是爱情的试金石。 该例整个句子构成了排比辞格,但其中三个分句,又各构成一个比喻。 (三)辞格连用 指几个分句分别使用了一个以上的辞格。如: (3)家是幸福的摇篮,家也是鱼船远航归来的港湾。 该例连用了两个比喻。

运用修辞格要注意哪方面的问题?

 一、运用修辞格要具有目的性。  人们在说话的时候总有一定的目的,每个人在使用语言时,为了取得更好的交际效果,会根据交际的目的选用不同的修辞格。比方说,如果要达到形象生动的目的,可采用比喻修辞格;若要特出特征、渲染气氛,可采用夸张手法;若要收到幽默风趣的表达效果,可用双关;若要增强表达的气势,可用排比或层递的修辞手段。 二、运用修辞格要具有适应性。  这里所说的适应性指的也就是修辞格的使用要适应语境的要求,与语境保持协调一致。从语内环境而言,修辞要适应社会环境、角色环境,从语内环境看,修辞要与上下文、语体环境等协调一致。 社会环境即言语角色活动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民族、地理、物产、风俗、习惯等大背景。 角色环境指言语活动的交际者,包括发话人和受话人双方,使用修辞格,不但要符合发话人的角色特点,也要适合受话人的角色特点。上下文就是言语中的词语、句子的前后联系。运用修辞格,要充分考虑到上下文的关系,这样才能收到好的修辞效果。 语体指的是由于交际内容、目的、范围的差异而形成的言语交际功能体式。不同语体环境对于修辞格的使用也有不同的要求,修辞格的使用必须切合语体环境,这样言语才得体,与各种语体的言语特点保持和谐统一。  三、运用修辞格要具有创新性。  俗话说,别人嚼过的馍不香,修辞格的运用也是如此,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要敢于创造新的独特的表达方式。修辞格的创新性就是要求使用修辞格要突破常规,与众不同,敢于想前人之所未想,大力开发潜在的语言表达方式,这种充分出新的表达方式,出人意料,具有相当强的刺激作用,使受话人产生心灵上的震撼,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说,创新性是修辞格的生命和灵魂。

修辞格是什么,它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你好!!!格是人们在组织、调整、修饰语言,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特定方法、特定功能、为社会所公认,符合一定类聚系统要求的言语模式,也称语格、辞格、辞式等。 一共有十大类,四十五种,如下:一、借喻类:比喻、讽喻和借代;二、拟夸类:比拟、摹拟(摹状)、示现和夸张;三、比照类:对比(映衬)、对偶、排比和层递;四、复嵌类:反复、复叠、错综和镶嵌;五、连珠类:回文和顶真;六、直言类:警句、设问、感叹和呼告;七、曲言类:双关、婉转、避讳、折挠、抑扬、反语和跳脱;八、援引类:引用、用典、仿拟、省略、节缩和藏词;九、拈就类:拈连、移就、顾名、序换和倒装;十、别传类:析字、飞白(非别)、转类(转品)、降用、易色和换算。表达中很多时候单独使用修辞格。但是,修辞格也可以综合起来用。所谓修辞格的综合运用就是指在一个句子中使用两个以上的修辞格的行为。根据修辞格的结合方式,分为:(一)辞格兼用 即一句话中同时表达两个辞格,两者无法分开。如:(1)此时,积压在心底的仇恨,就像沉埋在地下几千年的火山一样喷发出来,一泻千里。该例使用了比喻和夸张辞格。(二)辞格套用 即整个句子有两个以上的分句构成,整个句子用了一种辞格,其中某个分句也用了一个辞格,形成套式表达。如:(2)激情,你是灵感的火花,你是创作的动力,你又是爱情的试金石。该例整个句子构成了排比辞格,但其中三个分句,又各构成一个比喻。(三)辞格连用 指几个分句分别使用了一个以上的辞格。如:(3)家是幸福的摇篮,家也是鱼船远航归来的港湾。该例连用了两个比喻。 希望能够帮助你!!

修辞就是 修辞格吗?

不是

高中常用的十六种修辞格,急求!最好有介绍和例句。

借喻类:比喻、讽喻和借代;   二、拟夸类:比拟、摹拟(摹状)、示现和夸张;   三、比照类:对比(映衬)、对偶、排比和层递;   四、复嵌类:反复、复叠、错综和镶嵌;   五、连珠类:回文和顶真;   六、直言类:警句、设问、感叹和呼告;七、曲言类:双关、婉转、避讳、折挠、抑扬、反语和跳脱;八、援引类:引用、用典、仿拟、省略、节缩和藏词;九、拈就类:拈连、移就、顾名、序换和倒装;   十、别传类:析字、飞白(非别)、转类(转品)、降用、易色和换算.下面是一些常用的修辞格: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映衬、移就、对偶、排比.下面是一些常用的修辞格简介:1、比喻不直接说被描写的对象甲,而用与它有相似性的乙来描写它,以使被描写的甲在形象、功能等特点上更加富有可接受性.比喻一般形式上需要有三个要素:本体(甲)、喻体(乙)和连接两者的喻词.根据这三个方面出现情况,将比喻分为:

修辞格共有多少种,它们分别是哪些,作用分别是什么?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5)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  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  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  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  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语文阅读文的修辞手法和修辞格有什么区别?

修辞从概念讲,有三重含义:一指运用语言的方式、方法或技巧规律(即“修辞手段”);二指说话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活动(即“修辞活动”);三指修辞学或修辞著作。修辞手法是狭义上的修辞,也叫辞格,现在可知的修辞手法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比喻[分为:明喻、喑喻、借喻、博喻(复喻)、倒喻(逆喻)、反喻、互喻(回喻)、较喻(强喻)、譬喻、饰喻、引喻]; 白描,比拟(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衬跌) ,衬托(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顶针、联珠),对比,对仗(对偶、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移觉、移就),跳脱,转文。 追问: 谢谢,语文教辅上写的!修辞手法大致分八种,你那六十多种是包含了修辞格的!后面那些对比、通感、移就是修辞格不是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比喻、比拟、夸张、排比… 你把问题看清楚了再回答,行?

怎样理解修辞格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格式?

修辞格,是人们在组织、调整、修饰语言,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特定方法、特定功能、为社会所公认,符合一定类聚系统要求的言语模式,也称语格、辞格、辞式等。修辞格,在语法表达中很多时候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使用。常见的修辞格有20多种。修辞格在修辞学中有一定的地位,但是以为修辞学就是辞格学,那只是一种误解。修辞格在"五四"运动以后的修辞学著作中确乎曾经处于突出的地位,是产生这种误解的主要原因。其实唐钺在《修辞格》一书中说过,修辞格"不过是修辞的一小部",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也并非专论修辞格,而汉语修辞格研究的历史则更明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现在修辞格以外的修辞现象、修辞方法、修辞理论的研究,所以更引人重视,正是修辞学的历史所提出的任务。修辞格的地位应从修辞格本身的作用以及和其他修辞方法的联系中去考察。它是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这种方法是长期以来在运用语言中产生的,今后,还将继续为增强汉语的表达效果而发挥作用。从和其他修辞手段的联系看,它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修辞方法。正因为如此,修辞格的研究没有停顿,它还在扩大和深化。扩大指的是新的修辞格还在产生,值得进一步去发掘、整理;修辞格和其他修辞现象的联系,也逐渐引起更多的注意,如修辞格和不同语体的联系不一样,公文语体极少用修辞格,而文艺语体中修辞格的使用频率最高。深化指的是对已有修辞格的进一步分析,比如关于修辞格的标准,各个修辞格的特点,修辞格之间的关系等等。能否正确看待修辞格的地位,和修辞学的发展密切相关。不能以修辞格排斥或取代其他修辞现象、修辞方法的研究,也不能反过来无视修辞格在修辞学中的地位。修辞格既是修辞的一种特殊方法,这种方法又有着结构上的特点,因此,修辞格往往被人理解为一种程式,以为只要掌握这些不同的程式,就可以增强表达效果。程式总是比较固定的,而程式的运用却是千变万化的。比喻的程式很容易掌握,但寻找一个好的比喻却象找一颗红宝石那么难。修辞格在修辞学中的地位所以重要,并非只在于它对增强表达效果提供了一些程式,更重要的是在于以这些程式为基础可以不断地进行语言艺术的创新。

修辞格包括哪些内容

在辞格的分类上,根据表达方式与修辞内容的异同,分成以下十类:  一、借喻类:比喻、讽喻和借代;  二、拟夸类:比拟、摹拟(摹状)、示现和夸张;  三、比照类:对比(映衬)、对偶、排比和层递;  四、复嵌类:反复、复叠、错综和镶嵌;  五、连珠类:回文和顶真;  六、直言类:警句、设问、感叹和呼告;  七、曲言类:双关、婉转、避讳、折挠、抑扬、反语和跳脱;  八、援引类:引用、用典、仿拟、省略、节缩和藏词;  九、拈就类:拈连、移就、顾名、序换和倒装;  十、别传类:析字、飞白(非别)、转类(转品)、降用、易色和换算。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修辞格简介:  1、比喻    不直接说被描写的对象甲,而用与它有相似性的乙来描写它,以使被描写的甲在形象、功能等特点上更加富有可接受性。比喻一般形式上需要有三个要素:本体(甲)、喻体(乙)和连接两者的喻词。根据这三个方面出现情况,将比喻分为:  (一)明喻 用“像、如、仿佛”等喻词通俗明白地打比方。如:  (1)共产党像太阳。  当然,如果前后句子叫长,且意义明白,明喻也可以省略喻词。如:  (2)铁不用就会生锈,水不流就会发臭,人的头脑不用,功能就会萎缩。  (二)暗喻 用“是、成为”等喻词直接将本体当做喻体的方法。如:  (3)大王庄这个阵地成为一颗锐利的铁钉,牢牢地钉进了黄维兵团的脑门心。  (4)困难是弹簧,你软它就强。  (三)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指本体的方法。如:  (5)一旦把敌人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这里“鲜红的太阳”喻指新生的社会制度。  2、比拟    直接将乙事物所具有的特征、属性加在甲事物对甲进行跨类式描写的修辞格。有本体、拟体两个部分组成,本体一般为名词性事物,拟体则多为谓词性成分。从语义特征上说,拟体本不能与本体构成陈述关系。根据本体与拟体的关系,一般将比拟分为:  (一)拟人 将非人类的事物当做人来写。如:  (1)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2) 硬币正悄然“退休”。  (二)拟物 将人直接当做物,或将此物当彼物来写。如:  (3)打得日本鬼子夹着尾巴逃跑了。  (4)月亮一露脸,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3、借代  直接用与本体甲有相关关系的乙代替甲的修辞格。如:  (1)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2)凡是愿意留下的,再不许拿人家一草一木。  (3)搞好菜园子,丰富菜篮子。  4、拈连  在用乙对甲进行陈述或描述后,再将甲转移与本不能陈述或描述的丙进行组合的修辞手法,可用格式表述为:甲+乙→甲+丙。例如:  (1)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的心不聋。  (2)这一锤没敲在钟上,却敲在俺的心上。  5、夸张  对事物或行为作超越事实的描述的修辞格。例如:  (1)毛色格外发亮,好象一根毛尖都冒出一桶油。  (2)莫夸财主豪富,财主心肠比蛇毒。塘边洗手鱼也死,路过青山树也枯。  6、双关  让词句具有表面上一个意义实则表达另外一个意义的修辞方式。比如:  (1)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2)旗杆上插鸡毛,好大的掸子(胆子)!  注意:双关与歧义不同。双关是一种表达技巧,是有意地在表面上表达一种意思的时候,暗地里还有另外一种意思,而后者才是表达者的真正用意。不过不能理解后一层意思的人,不影响理解这句话的字面意义。但歧义不同,它是表达者无意产生的一种消极现象,它所表达的两种意义存在于话语表面,而且这两个意义会让接受者无所适从。如果不是有特殊的目的(如欺骗等)的话,歧义是应该避免的。  7、映衬  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使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例如:  (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8、移就  将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直接用来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格的最常见形式是体词性偏正短语,如(1)、(2)  (1)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2)甜甜的声音让奶奶心里乐开了花。  另外一种形式是谓词性结构,如:  (3)秋天的黄昏,晚霞烧红了西方的天空。  (4)建筑也是新式,简截不罗嗦,痛快之至。  9、对偶  用字数相同、意义相关、形式整齐的两个句子并列表达所形成的修辞格。根据两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将它分为三类:  (一)正对 上下句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同一事理,意义上互相补充。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二)反对 上下句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叙述,意义上相反相成。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手首甘为孺子牛。  (二)串对,也叫流水对,上下句意义相承,表达因果、条件等关系。如:  (3)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10、排比  用一组结构相似的语句,表达相关的内容的修辞手法。如:  (1)祖国是一座花园。北方就是圆中的腊梅,小兴安岭是一朵花,森林就是花中的蕊。  (2)理想是石,敲出了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11、仿词  更换现成词中的某个语素,临时造出新的词,以表达风趣、幽默等效果的修辞手法。如:  (1)都江堰市拍卖超标“官宅”。  (2)搞四个现代化,不懂科学技术就要成为科盲。12、婉曲  不直截了当的表达本意,只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含蓄闪烁的言辞,流露或暗示想要表达的本意,称为“婉曲”。婉曲又可分为曲折、微辞、吞吐、含蓄四类。  (1)曲折,如:  部队转进某地。(作战失败,讳言撤退)  (2)微辞,将不愿直陈的话,避开正面,用侧面来表达,从隐微婉曲的文辞中,透露讽刺不满的意味。如:  流苏讥刺柳原用情不专,却不直言,说“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颇富机锋妙趣。  (3)吞吐,不以直率的语言词句来表达辞意,只在将说未说之时,强自压抑,用吞多吐少的语句,欲放还收的修辞技法。如: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4)含蓄,以避开正面,不露机锋的词句,从侧面道出,但又不道尽,使情余言外,让读者自行玩味领悟。如:  云母屏深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13、反复  反复是有意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以达到突出某种感情、强调某个意思、如加深读者印象的目的。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1)连续反复,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间隔叫连续反复。如  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纪念刘合珍君》)  (2)间隔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现,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在中间叫间隔反复。如  我们还在这样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有两个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纪念刘和珍君》)14、反语  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含有嘲弄、讽刺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反语。反语也叫倒反,就是说反话,使用同本语相反的词语以表达本意。反语的作用是产生幽默感与讽刺性,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运用反语手法,能更好地包含深刻的思想和激昂的感情。  (1)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反文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国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煞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15、辞格辨析  (一)比喻与比拟  两者都是用另外一个事物描写本体。不同处主要是:无论哪种形式的比喻,喻体必须出现,比拟则不能出现拟体。如果一个句子中既出现喻体,也有比拟特征,一般将它看作比喻。如:猎犬像战士一样站在那儿,似乎要与老虎决一死战。  (二)对偶和映衬  两者都是将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容易混淆的是映衬与对偶中的正对。不同处是:对偶不仅要注意意义的关联,更重要的是要求形式上要绝对整齐。而映衬没有形式上的要求。  (三)借喻与借代  两者都是用一个与本体有关系的代体来描写本体。不同处是:  第一,构成基础不同:借喻的本体与喻体之间是相似关系,两者是本质不同的两个事物;借代的两个部分则是相关关系,不是两个事物,代体多为本体的一个部分,或是本体的某个属性、特征。  第二,作用不同:借喻的价值在引导接受者去联想,使表达形象性增强;借代则旨在突出事物的特征,没有联想价值。  第三,转换结果不同:借喻能转换成明喻,借代则无法转换

修辞和修辞格有什么区别

1修辞——修饰文辞;作文;亦指文辞或修饰文辞。"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http://baike.baidu.com/view/5432.htm2修辞格,是人们在组织、调整、修饰语言,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特定方法、特定功能、为社会所公认,符合一定类聚系统要求的言语模式,也称语格、辞格、辞式等。修辞格,在语法表达中很多时候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使用。常见的修辞格有20多种。比喻、借代、双关、引用……http://baike.baidu.com/view/314241.htm通俗一点说:修辞范围很广,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篇文章的修饰都可以称为修辞,而修辞格就是固定言语格式了。

修辞和修辞格有什么区别?

1、含义不同修辞,即文辞或修饰文辞。 "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 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可以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修辞格一般指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2、范围不同修辞,狭义上就指文字修辞;广义上包括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全过程,同时也包含语言文字修辞。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范围很广,包括修辞格。修辞格只包括语句或文章的修辞手法,范围更窄。3、特点修辞:修辞中大量用“比”,用得既多且广;汉语修辞以整齐、对称为主,以参差错落为辅;汉语修辞有虚写和实写之分,在语言表达中有意识地运用虚实观点,取得某种效果,这是汉语修辞的又一个特点。修辞格:修辞的运营方式,涵盖所有的方法,修辞手法一共有63大类,78小类。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扩展资料:修辞格其中大类修辞手法包括63种:比喻,比拟(又名比体,分为拟人、拟物),避复,变用,层递,衬垫(衬跌) ,衬托(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对比;对偶(对仗、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婉曲,通感(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修辞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修辞格

修辞格什么意思

修辞格的定义:“修辞方式”“修辞方法”都称作“修辞格”,亦称“辞格”。修辞:是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即对语言进行综合的艺术加工。

修辞格有哪几种啊?

一、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二、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三、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四、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五、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修辞格有哪些形式?急用!最好详细点.

修辞格 为了使说话增强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又称辞格、辞式.修辞格就是语言在长期运用过程形成的具有特定形式和表达功能的修辞格式.有的修辞格有鲜明的形式特征,有的则在表达功能上独具特色. 一、比喻 不直接说被描写的对象甲,而用与它有相似性的乙来描写它,以使被描写的甲在形象、功能等特点上更加富有可接受性.比喻一般形式上需要有三个要素:本体(甲)、喻体(乙)和连接两者的喻词.根据这三个方面出现情况,将比喻分为: (一)明喻 用“像、如、仿佛”等喻词通俗明白地打比方.如: (1) *** 像太阳. 当然,如果前后句子叫长,且意义明白,明喻也可以省略喻词.如: (2)铁不用就会生锈,水不流就会发臭,人的头脑不用,功能就会萎缩. (二)暗喻 用“是、成为”等喻词直接将本体当做喻体的方法.如: (3)大王庄这个阵地成为一颗锐利的铁钉,牢牢地钉进了黄维兵团的脑门心. (4)困难是弹簧,你软它就强. (三)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指本体的方法.如: (5)一旦把敌人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这里“鲜红的太阳”喻指新生的社会制度. 二、比拟 直接将乙事物所具有的特征、属性加在甲事物对甲进行跨类式描写的修辞格.有本体、拟体两个部分组成,本体一般为名词性事物,拟体则多为谓词性成分.从语义特征上说,拟体本不能与本体构成陈述关系.根据本体与拟体的关系,一般将比拟分为: (一)拟人 将非人类的事物当做人来写.如: (1)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2) 硬币正悄然“退休”. (二)拟物 将人直接当做物,或将此物当彼物来写.如: (3)打得日本鬼子夹着尾巴逃跑了. (4)月亮一露脸,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三、借代 直接用与本体甲有相关关系的乙代替甲的修辞格.如: (1)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2)凡是愿意留下的,再不许拿人家一草一木. (3)搞好菜园子,丰富菜篮子. 四、拈连 在用乙对甲进行陈述或描述后,再将甲转移与本不能陈述或描述的丙进行组合的修辞手法,可用格式表述为:甲+乙→甲+丙.例如: (1)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的心不聋. (2)这一锤没敲在钟上,却敲在俺的心上. 五、夸张 对事物或行为作超越事实的描述的修辞格.例如: (1)毛色格外发亮,好象一根毛尖都冒出一桶油. (2)莫夸财主豪富,财主心肠比蛇毒.塘边洗手鱼也死,路过青山树也枯. 六、双关 让词句具有表面上一个意义实则表达另外一个意义的修辞方式.比如: (1)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2)旗杆上插鸡毛,好的掸子(胆子)! 注意:双关与歧义不同.双关是一种表达技巧,是有意地在表面上表达一种意思的时候,暗地里还有另外一种意思,而后者才是表达者的真正用意.不过不能理解后一层意思的人,不影响理解这句话的字面意义.但歧义不同,它是表达者无意产生的一种消极现象,它所表达的两种意义存在于话语表面,而且这两个意义会让接受者无所适从.如果不是有特殊的目的(如欺骗等)的话,歧义是应该避免的. 七、映衬 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使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例如: (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八、移就 将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直接用来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格的最常见形式是体词性偏正短语,如(1)、(2) (1)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2)甜甜的声音让奶奶心里乐开了花. 另外一种形式是谓词性结构,如: (3)秋天的黄昏,晚霞烧红了西方的天空. (4)建筑也是新式,简截不罗嗦,痛快之至. 九、对偶 用字数相同、意义相关、形式整齐的两个句子并列表达所形成的修辞格.根据两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将它分为三类: (一)正对 上下句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同一事理,意义上互相补充.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二)反对 上下句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叙述,意义上相反相成.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手首甘为孺子牛. (二)串对,也叫流水对,上下句意义相承,表达因果、条件等关系.如: (3)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十、排比 用一组结构相似的语句,表达相关的内容的修辞手法.如: (1)祖国是一座花园.北方就是圆中的腊梅,小兴安岭是一朵花,森林就是花中的蕊. (2)理想是石,敲出了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十一、仿词 更换现成词中的某个语素,临时造出新的词,以表达风趣、幽默等效果的修辞手法.如: (1)都江堰市拍卖超标“官宅”. (2)搞四个现代化,不懂科学技术就要成为科盲. 十二、辞格辨析 (一)比喻与比拟 两者都是用另外一个事物描写本体.不同处主要是:无论哪种形式的比喻,喻体必须出现,比拟则不能出现拟体.如果一个句子中既出现喻体,也有比拟特征,一般将它看作比喻.如:猎犬像战士一样站在那儿,似乎要与老虎决一死战. (二)对偶和映衬 两者都是将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容易混淆的是映衬与对偶中的正对.不同处是:对偶不仅要注意意义的关联,更重要的是要求形式上要绝对整齐.而映衬没有形式上的要求. (三)借喻与借代 两者都是用一个与本体有关系的代体来描写本体.不同处是: 第一,构成基础不同:借喻的本体与喻体之间是相似关系,两者是本质不同的两个事物;借代的两个部分则是相关关系,不是两个事物,代体多为本体的一个部分,或是本体的某个属性、特征. 第二,作用不同:借喻的价值在引导接受者去联想,使表达形象性增强;借代则旨在突出事物的特征,没有联想价值. 第三,转换结果不同:借喻能转换成明喻,借代则无法转换. 十三、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表达中很多时候单独使用修辞格.但是,修辞格也可以综合起来用.所谓修辞格的综合运用就是指在一个句子中使用两个以上的修辞格的行为.根据修辞格的结合方式,分为: (一)辞格兼用 即一句话中同时表达两个辞格,两者无法分开.如: (1)此时,积压在心底的仇恨,就像沉埋在地下几千年的火山一样喷发出来,一泻千里. 该例使用了比喻和夸张辞格. (二)辞格套用 即整个句子有两个以上的分句构成,整个句子用了一种辞格,其中某个分句也用了一个辞格,形成套式表达.如: (2) *** ,你是灵感的火花,你是创作的动力,你又是爱情的试金石. 该例整个句子构成了排比辞格,但其中三个分句,又各构成一个比喻. (三)辞格连用 指几个分句分别使用了一个以上的辞格.如: (3)家是幸福的摇篮,家也是鱼船远航归来的港湾. 该例连用了两个比喻.

修辞与修辞格有什么区别?

1、含义不同修辞,即文辞或修饰文辞。 "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 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可以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修辞格一般指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2、范围不同修辞,狭义上就指文字修辞;广义上包括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全过程,同时也包含语言文字修辞。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范围很广,包括修辞格。修辞格只包括语句或文章的修辞手法,范围更窄。3、特点修辞:修辞中大量用“比”,用得既多且广;汉语修辞以整齐、对称为主,以参差错落为辅;汉语修辞有虚写和实写之分,在语言表达中有意识地运用虚实观点,取得某种效果,这是汉语修辞的又一个特点。修辞格:修辞的运营方式,涵盖所有的方法,修辞手法一共有63大类,78小类。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扩展资料:修辞格其中大类修辞手法包括63种:比喻,比拟(又名比体,分为拟人、拟物),避复,变用,层递,衬垫(衬跌) ,衬托(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对比;对偶(对仗、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婉曲,通感(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修辞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修辞格

修辞和修辞格有什么区别

修辞手法=修辞格无异议。修饰手法、修词手法是没有的,也是错误的。

修辞格和修辞的概念有何区别

好du2006hwu2006h

修辞格有哪些?

问题一:修辞手法有哪些 一、修辞 修辞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1.掌握并学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对引用、对比、借代、反语也应有所了解。 2.能简要分析修辞方法在具体语言环境里的表达效果的作用。 二、应掌握的几种修辞方法 1.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穿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2、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 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对偶的种类有三种;正对、反对、串对、 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正对)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反对)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慧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7.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8.反问 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0.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问题二:常用修辞格有哪些有哪些 ? 一 比喻 1 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问题时用同他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做“喻体”联系两者的词叫喻词。例如:我们是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2比喻分三类:明喻 、暗喻、借喻。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学习明喻。 明喻的结构特点是用喻词把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一般格式是:甲像乙。 3 比喻的好处:可以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另外,比喻可以用浅显常见的现象对深奥的道理假意说明。帮助人深入理解。 4注意: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根本不同的两类事物,但两者必须有相似点。 比喻要具体、浅显、贴近、让人一看就明白。 二 拟人 1 拟人就是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也就是用描写人的词语来描写物 。例如:小燕子在屋檐下唱着歌,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2 好处:运用了拟人的写法,把本来不是人的东西人格化,使被描写的事物活跃起来,这就加强了语言的形象力。 3注意:运用拟人的写法必须是真情的流露,感情必须符合描写的环境气氛。只有对所描写的客观事物具有真情实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运用拟人时还应注意比拟人和物在性格、形态、动作等方面应该有相似之处,才能把物写的像真正的人一般。 三 排比 1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例如:汽车在奔驰,钻机在轰鸣,人群在欢笑。 2 排比的句子包含三项或三项以上的相关的内容,他们的关系是并列或递进的。一般情况下,各部分又常用共同或相近的提示语。 3 好处:排比是一种富于表现力的修辞方法,多用于说理或抒情。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的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的淋漓尽致。 4注意:构成排比的一组句子的意思总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如果不按事理的内在逻辑顺序一层一层的说下去,不仅说明自己思维混乱,也让别人抓不着头绪。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的拼凑排比的形式。 四 设问 1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就是明知故问。例如: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 是我们劳动群众。 2好处:以设问作标题可以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的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的作用。 有的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还有的说理文章为了使论证深入,波澜起伏,在关键的内容上,设问说理,更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五 反问 1 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它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反问有两种句式:一是否定句,表达肯定的意思。二是肯定句,表达的是否定意思。 2 好处:用反问的方法表达语气强烈,加重了语言的力量,能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 注意:使用反问一定要注意同正面的叙述、描绘紧密联系,当问题十分清楚,结论十分明确的时候,再提出反问,效果就好。 六 夸张 1 夸张是有意对事物的形象、特征、程度等作了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2 好处:可以使人感到真实可信。目的在于深刻的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还可以通过对事物的形象地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3 分类:扩大夸张,有时故意把一般的事物往大处说。 缩小夸张,有时故意把事物往小了说。 4 注意:以客观实际为基础否则不能给人真实感。还要注意力求新颖,不落俗套,不要简单机械的模仿前人。...>> 问题三:修辞和修辞格有什么区别 1修辞――修饰文辞;作文;亦指文辞或修饰文辞。 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 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baike.baidu/view/5432 2修辞格,是人们在组织、调整、修饰语言,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特定方法、特定功能、为社会所公认,符合一定类聚系统要求的言语模式,也称语格、辞格、辞式等。修辞格,在语法表达中很多时候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使用。常见的修辞格有20多种。 比喻、借代、双关、引用……baike.baidu/view/314241 通俗一点说:修辞范围很广,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篇文章的修饰都可以称为修辞,而修辞格就是固定言语格式了。 问题四:全部修辞手法有哪些? 语文修辞手法列举如下: 具体有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反问,引用,等 特殊性描写方法: 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 ,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联珠、顶针),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 有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又名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踏。 比喻 1、定义 又叫打比方。即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 似的,恰似”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如: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 *** 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例如: 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王老八你不要灌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 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 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 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4、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1)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 (3)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 6、常用比喻词 像、好像、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 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 拟人修辞手法物人格化,语言生动......>> 问题五:共有多少种修辞手法(求例句)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借代、对偶、反复、设问、反问。除此之外还有:对比、借代、引用、双关、反语、顶针、 呼告、通感、互文等。 问题六:十大修辞手法有哪些 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 2.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 3.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 4.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 5.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 问题七:修辞手法有哪些?急 八种常见修辞格 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 2.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 3.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 4.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 5.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对偶就是“对对子”......>>

什么叫修辞格

修辞格 为了使说话增强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又称辞格、辞式。中国修辞学著作所列修辞格往往多寡不一;修辞格的名目,有名同实异或名异实同的;修辞格如何划分大类,更多分歧。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所列举的修辞格及其分类,较有代表性,一般修辞学的论著大多在这个基础上增减变异。《修辞学发凡》列举了38种,即材料上的辞格(甲类):比喻、借代、映衬、摹状、双关、引用、仿拟、拈连、移就,共9种;意境上的辞格(乙类):比拟、讽喻、示现、呼告、铺张、倒反、婉曲、讳饰、设问、感叹,共10种;词语上的辞格(丙类):析字、藏词、飞白、镶嵌、复叠、节缩、省略、警策、折绕、转品、回文,共11种;章句上的辞格(丁类):反复、对偶、排比、层递、错综、顶真、倒装、跳脱,共8种。 每一种修辞格有它自己的特点,但修辞格之间又有共同之处,而且修辞格之间还有交互作用。比如夸张(铺张)也可以用比喻、借代或比拟来表现。修辞格是各种语言都有的修辞手段,但是不同语言的修辞格有不同的民族特点。汉语修辞格的特点和汉民族的语言文字密切相关。对偶、回文、顶真、复叠、析字这些修辞格都能说明这一点。由于汉语的词单音节和双音节的占绝大多数,汉语又是有声调的语言,才便于构成对偶这种修辞格;由于词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才便于构成回文、顶真这些修辞格;由于汉语的词有较发达的重叠形式,才能用来构成复叠的修辞格;由于汉字的特点,才能用来构成析字或拆字的修辞格。和汉语汉字密切相关的并不限于以上几种修辞格;有的修辞格,还和民族文化、社会习俗有关,但和汉民族语言文字的关系,是尤其明显的。汉语修辞格的民族特点,正是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的更集中、更突出、更富有色彩的表现。

修辞格的意思 修辞格的意思是什么

修辞格的词语解释是:修辞上的各种方式。如譬喻、顶真、夸饰等皆是。 修辞格的词语解释是:修辞上的各种方式。如譬喻、顶真、夸饰等皆是。 拼音是:xiū cí gé。 注音是:ㄒ一ㄡㄘ_ㄍㄜ_。 结构是:修(左右结构)辞(左右结构)格(左右结构)。修辞格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⒈指各种修辞方式,如比喻、对偶、排比等。二、国语词典修辞上的各种方式。如譬喻、顶真、夸饰等皆是。关于修辞格的成语格格不吐修辞立诚格物穷理格古通今自成一格格格不纳形格势禁格格不入格杀弗论格杀不论关于修辞格的词语自成一格不名一格格古通今格杀不论格不相入修辞立诚形格势禁格物穷理摆老资格格杀弗论关于修辞格的造句1、提喻法是英语中的一种修辞格,它有许多用法,其中之一是通过联想和类比以部分代替全体。2、第一节用隐喻和转喻理论对譬喻和借代修辞格分别作具体分析,理解它们的生成机制。3、借代是英、汉语中的第二大修辞格。4、本文就英语和汉语修辞格中的排偶结构进行了分析对比。5、逆喻是英语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格,本文对其修辞作用及其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寻求直译、拆译、增词译等相应的汉译对策。点此查看更多关于修辞格的详细信息

修辞和修辞格的区别是什么?

修辞和修辞格是两个相关但不完全相同的概念。修辞(Rhetoric)是一种修辞学的学科,研究如何有效地使用语言来影响听众或读者。它涉及到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技巧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说力。修辞的目的是通过言辞的艺术来传达思想、感情和意义。修辞格(Rhetorical devices)是修辞学中的一种具体技巧或手法,用于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说服力。修辞格是修辞学中的一部分它包括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隐喻、排比、反问、夸张等。修辞格是修辞学中的具体应用,用于创造各种修辞效果。简而言之,修辞是一门学科,研究如何有效使用语言来影响听众或读者,而辞格是修辞学中的具体技巧或手法,用于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说服力。修辞格是修辞学的具体应用。

什么是修辞格

修辞格是人们在组织、调整、修饰语言,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特定方法、特定功能、为社会所公认,符合一定类聚系统要求的言语模式,也称语格、辞格、辞式等。[

常见修辞格有哪些?

????

什么叫修辞格

修辞格即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包括比喻, 白描,比拟(又名比体,分为拟人、拟物),衬托(反衬、陪衬),叠字复叠,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对比,对偶(对仗、队仗、排偶),反问,反语等。修辞手法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扩展资料具体修辞手法:1、排比。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增强语势,突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2、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3、反问。又称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修辞格

运用十种修辞格的作文800字

 看!那蒙蒙的细雨像烟雾、像薄纱一样笼罩大地,使大地呈现出如诗如画的景象。细雨滋润着柳树,柳树醒来了,柳枝变软了,吐出米粒大的嫩芽;微风吹佛,轻轻摆动,像一群身穿纱裙的仙女在翩翩起舞。好像有谁在指挥似的,鸟儿们也扇着翅膀,在柳枝上放开歌喉,欢快地唱起了春天的赞歌。迎春花禁不住张开笑脸,欣喜地沐浴在雨抚摸的嫩绿的小草也不甘示弱,抖抖身子钻出地面,给大地披上一身毛茸茸的绿装。啊!多美呀!这树、这花、这草构成了只有春雨才能描绘的绚丽图画!

指出下列课文中所用的修辞格.

1.借代2.拟人3.拟人,对偶4.比喻(这个不肯定)5.借代6.对偶7.夸张,借代

举例说明汉语修辞格连用和套用

套用:记忆,如同沧海里的明珠;记忆,如同夜空中的明星;记忆,如同蓝天上的云朵。(排比和比喻的套用)连用:记忆,是美丽的;记忆,是隽永的;记忆,是甜蜜的——记忆,是茫茫繁星中最灿烂的那颗。(排比和比喻的连用)

修辞格“仿拟”的例子

仿拟是以家喻户晓的词、成语、谚语、诗词、公文等为本体,以不同的语义为仿体,将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造成喜剧效果。 短信的仿拟既有词句仿拟,也有文体仿拟。1、 词句仿拟,即根据已有的词或仿照前人的句式,造出新词新句,以表达新的内容。如:(1) 默默无蚊的奉献。(蚊香广告)(2) 天苍苍,野茫茫,今年的希望太渺茫。水弯弯,路长长,没钱的日子太漫长。楼高高,人忙忙,恨不得抢银行。(3) 衣带渐宽终不悔,常因宁红减肥茶。(4) 今年过节不送礼,送礼只送五千万:千万要平安,千万要健康,千万要幸福,千万要知足,千万不要忘记我!(5) 满纸废号码,一把辛酸泪。都云彩民痴,谁解其中味?(6) 风萧萧兮股市寒,钞票一去兮不复还!(7) 昨夜思友无数,想来想去,还是你最酷。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你却躺在猪栏深处煽动,惊起蚊虫无数!(1)是仿照成语“默默无闻”,换用声音相同的语素而造出的新词语“默默无蚊”,突出蚊香的功效。(2)是仿照词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而造,在幽默的调侃中宣泄出内心的苦闷,这对于紧张忙碌的生活、学习、工作而言,是一种调节。(3)是仿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而造,突出减肥茶的功效。(4)是仿照广告语“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而造,读到五千万时,让人猛地吓一跳,还以为是五千万元钱呢。再向下读,一股温馨溢满全身心,原来是含有五个“千万”的祝福。在诸多的祝福语中,它显得极新颖奇特,让人过目难忘。(5)是仿拟“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而作。将“废号码”换成“荒唐言”,“作者”换成“彩民”,换得极其恰当、贴切,很形象。(6)是仿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作。(5)、(6)这两条短信揭示了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因买彩票、炒股而失去很多钱,甚至倾家荡产,但仍痴迷不改的社会现实,在幽默的调侃中强调了当事人的辛酸痛楚。(7)是仿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词调,并改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词句而作,开头给人造成错觉,让你飘飘然,洋洋得意,接着读,便又出乎你的意料之外,知道自己被戏弄,但也知道给你发短信的人并无恶意,不禁莞尔失笑。2、 文体仿拟。摹拟古诗词、天气预报、公文文体等来制造幽默的短信,传递滑稽的内容。如:(8)平日无计可消愁,发发短信解忧愁。偶尔美眉来挑逗,乐透,乐透;信息来往永无休,聊到最后,原是远方老嫂,作呕,作呕。(9)今天白天有点想你,下午转大至暴想。心情将由此降低五度,受此低情绪影响,预计此类天气将持续见到你为止。(10)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你的手机将出现鹅毛般的祝福,你的心情将以晴为主,受气氛影响,笑声将席卷你周围,预计将来52周将不断刮顺风!(11)公安部新法五条禁令:禁止假装工作忙不理我!禁止发财忘了我!禁止有难不帮我!禁止吃饭不叫我!禁止闲暇时候不想我!要求务必贯彻落实。(12)尊敬的用户:您好!您已欠费,请您在近日内卖鞋卖帽卖大米,砸锅卖铁卖点血,卖房卖地卖自己,把手机费交上,谢谢合作!例(1)是仿照李清照的《如梦令》而作。“美眉来挑逗,乐透,乐透”,“聊到最后”,却出人意料,“原是远方老嫂,作呕,作呕”,令人不禁失笑。例(2)、例(3)是仿拟天气预报的格式,例(2)将“大至暴雨”换为“大至暴想”,“气温”换为“心情”,“寒流”换为“低情绪”,换得极其贴切、恰当,强调想念的程度极深,迫切希望见到所想念的人。例(4)是仿拟公安局的通告,形式庄重、严肃,而内容却因是朋友间的真情告白,而显得很活泼生动。例(5)是仿拟网络服务的通告文体而造,语言生动俏皮。这种文体仿拟形成了题旨情趣与言语体裁的强烈反差,让人忍俊不禁。 可看出,不论是那种类型的仿拟,实际上都是仿照已有形式稍作更改,以表达新的内容,化熟悉为陌生,化平淡为新奇,符合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在短信上,恰当地运用仿拟,可产生的效果有以下几个方面:一、 增加语言的幽默风趣感。再请看下面两则广告语:(13)趁早下“斑”,请勿“痘”留。(某化妆品)(14)一“臭”万年,香飘千里。(豆腐乳)例(13)仿照习惯用语,婉转鼓动人们尽快地使用某产品。早日祛除斑和痘,言语之间不乏幽默;例(14)仿拟成语“遗臭万年”而作,但却化贬为褒,一则强调产品历史悠久,二则突出产品质优纯正,尤其是一“臭”一“香”相对应,突出豆腐乳“臭名远扬”,香飘千里,极富幽默色彩。不仅用于贴切,而且很有表现力度。二、 对于反面事物和不良现象具有讽刺和嘲弄作用。如例(5)、例(6)中幽默地对人们沉溺于买彩票、炒股的状况进行了调侃、嘲弄,加深了人们对这种现象的担忧。又如仿照“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万年”而作的 “贪官代有新人出,各占版面没几天”,让贪官辈出和人才辈出形成鲜明对比,辛辣地嘲讽了某些干部前“腐”后“继”的不良现象,同时“各领风骚数万年”和“各占版面没几天”的对比,又含蓄地揭示出这些腐败分子很快就会被历史抛弃的下场,含义十分深刻。短信中的仿拟,在形式上既保持着与原有格式近似的特点,在内容上又赋予新意。仿拟使语言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产生强烈的讽刺性和幽默感。

修辞手法与修辞格有什么区别?

1、包含范围不同修辞,狭义上就指文字修辞;广义上包括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全过程,同时也包含语言文字修辞。修辞格一般指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2、用处不同修辞可以针对字词句,以增加准确性、可理解性和感染力;修辞格针对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扩展资料常见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避复,变用,层递,衬垫 ,衬托,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对比,对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婉曲,通感,跳脱,转文。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修辞手法百度百科-修辞

语文阅读文的修辞手法和修辞格有什么区别?

先请问阅读文有八种修辞手法和十二种修辞格是谁教你的? 修辞,狭义上就指语文字修辞;广义上包括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全过程,同时也包含语文字修辞。 修辞从概念讲,有三重含义:一指运用语言的方式、方法或技巧规律(即“修辞手段”);二指说话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活动(即“修辞活动”);三指修辞学或修辞著作。 修辞手法是狭义上的修辞,也叫辞格,现在可知的修辞手法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比喻[分为:明喻、喑喻、借喻、博喻(复喻)、倒喻(逆喻)、反喻、互喻(回喻)、较喻(强喻)、譬喻、饰喻、引喻]; 白描,比拟(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衬跌) ,衬托(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顶针、联珠),对比,对仗(对偶、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移觉、移就),跳脱,转文。记得采纳啊

修辞和修辞格一样吗?

1、含义不同修辞,即文辞或修饰文辞。 "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 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可以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修辞格一般指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2、范围不同修辞,狭义上就指文字修辞;广义上包括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全过程,同时也包含语言文字修辞。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范围很广,包括修辞格。修辞格只包括语句或文章的修辞手法,范围更窄。3、特点修辞:修辞中大量用“比”,用得既多且广;汉语修辞以整齐、对称为主,以参差错落为辅;汉语修辞有虚写和实写之分,在语言表达中有意识地运用虚实观点,取得某种效果,这是汉语修辞的又一个特点。修辞格:修辞的运营方式,涵盖所有的方法,修辞手法一共有63大类,78小类。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扩展资料:修辞格其中大类修辞手法包括63种:比喻,比拟(又名比体,分为拟人、拟物),避复,变用,层递,衬垫(衬跌) ,衬托(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对比;对偶(对仗、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婉曲,通感(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修辞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修辞格

修辞格是什么,它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你好!!!格是人们在组织、调整、修饰语言,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特定方法、特定功能、为社会所公认,符合一定类聚系统要求的言语模式,也称语格、辞格、辞式等。 一共有十大类,四十五种,如下:一、借喻类:比喻、讽喻和借代;二、拟夸类:比拟、摹拟(摹状)、示现和夸张;三、比照类:对比(映衬)、对偶、排比和层递;四、复嵌类:反复、复叠、错综和镶嵌;五、连珠类:回文和顶真;六、直言类:警句、设问、感叹和呼告;七、曲言类:双关、婉转、避讳、折挠、抑扬、反语和跳脱;八、援引类:引用、用典、仿拟、省略、节缩和藏词;九、拈就类:拈连、移就、顾名、序换和倒装;十、别传类:析字、飞白(非别)、转类(转品)、降用、易色和换算。表达中很多时候单独使用修辞格。但是,修辞格也可以综合起来用。所谓修辞格的综合运用就是指在一个句子中使用两个以上的修辞格的行为。根据修辞格的结合方式,分为:(一)辞格兼用 即一句话中同时表达两个辞格,两者无法分开。如:(1)此时,积压在心底的仇恨,就像沉埋在地下几千年的火山一样喷发出来,一泻千里。该例使用了比喻和夸张辞格。(二)辞格套用 即整个句子有两个以上的分句构成,整个句子用了一种辞格,其中某个分句也用了一个辞格,形成套式表达。如:(2)激情,你是灵感的火花,你是创作的动力,你又是爱情的试金石。该例整个句子构成了排比辞格,但其中三个分句,又各构成一个比喻。(三)辞格连用 指几个分句分别使用了一个以上的辞格。如:(3)家是幸福的摇篮,家也是鱼船远航归来的港湾。该例连用了两个比喻。 希望能够帮助你!!

修辞格是啥?

  修辞格  为了使说话增强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又称辞格、辞式。修辞格就是语言在长期运用过程形成的具有特定形式和表达功能的修辞格式。有的修辞格有鲜明的形式特征,有的则在表达功能上独具特色。  一、比喻  不直接说被描写的对象甲,而用与它有相似性的乙来描写它,以使被描写的甲在形象、功能等特点上更加富有可接受性。比喻一般形式上需要有三个要素:本体(甲)、喻体(乙)和连接两者的喻词。根据这三个方面出现情况,将比喻分为:  (一)明喻 用“像、如、仿佛”等喻词通俗明白地打比方。如:  (1)共产党像太阳。  当然,如果前后句子叫长,且意义明白,明喻也可以省略喻词。如:  (2)铁不用就会生锈,水不流就会发臭,人的头脑不用,功能就会萎缩。  (二)暗喻 用“是、成为”等喻词直接将本体当做喻体的方法。如:  (3)大王庄这个阵地成为一颗锐利的铁钉,牢牢地钉进了黄维兵团的脑门心。  (4)困难是弹簧,你软它就强。  (三)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指本体的方法。如:  (5)一旦把敌人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这里“鲜红的太阳”喻指新生的社会制度。  二、比拟  直接将乙事物所具有的特征、属性加在甲事物对甲进行跨类式描写的修辞格。有本体、拟体两个部分组成,本体一般为名词性事物,拟体则多为谓词性成分。从语义特征上说,拟体本不能与本体构成陈述关系。根据本体与拟体的关系,一般将比拟分为:  (一)拟人 将非人类的事物当做人来写。如:  (1)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2) 硬币正悄然“退休”。  (二)拟物 将人直接当做物,或将此物当彼物来写。如:  (3)打得日本鬼子夹着尾巴逃跑了。  (4)月亮一露脸,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三、借代 直接用与本体甲有相关关系的乙代替甲的修辞格。如:  (1)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2)凡是愿意留下的,再不许拿人家一草一木。  (3)搞好菜园子,丰富菜篮子。  四、拈连 在用乙对甲进行陈述或描述后,再将甲转移与本不能陈述或描述的丙进行组合的修辞手法,可用格式表述为:甲+乙→甲+丙。例如:  (1)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的心不聋。  (2)这一锤没敲在钟上,却敲在俺的心上。  五、夸张 对事物或行为作超越事实的描述的修辞格。例如:  (1)毛色格外发亮,好象一根毛尖都冒出一桶油。  (2)莫夸财主豪富,财主心肠比蛇毒。塘边洗手鱼也死,路过青山树也枯。  六、双关 让词句具有表面上一个意义实则表达另外一个意义的修辞方式。比如:  (1)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2)旗杆上插鸡毛,好的掸子(胆子)!  注意:双关与歧义不同。双关是一种表达技巧,是有意地在表面上表达一种意思的时候,暗地里还有另外一种意思,而后者才是表达者的真正用意。不过不能理解后一层意思的人,不影响理解这句话的字面意义。但歧义不同,它是表达者无意产生的一种消极现象,它所表达的两种意义存在于话语表面,而且这两个意义会让接受者无所适从。如果不是有特殊的目的(如欺骗等)的话,歧义是应该避免的。  七、映衬 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使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例如:  (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八、移就 将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直接用来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格的最常见形式是体词性偏正短语,如(1)、(2)  (1)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2)甜甜的声音让奶奶心里乐开了花。  另外一种形式是谓词性结构,如:  (3)秋天的黄昏,晚霞烧红了西方的天空。  (4)建筑也是新式,简截不罗嗦,痛快之至。  九、对偶 用字数相同、意义相关、形式整齐的两个句子并列表达所形成的修辞格。根据两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将它分为三类:  (一)正对 上下句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同一事理,意义上互相补充。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二)反对 上下句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叙述,意义上相反相成。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手首甘为孺子牛。  (二)串对,也叫流水对,上下句意义相承,表达因果、条件等关系。如:  (3)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十、排比 用一组结构相似的语句,表达相关的内容的修辞手法。如:  (1)祖国是一座花园。北方就是圆中的腊梅,小兴安岭是一朵花,森林就是花中的蕊。  (2)理想是石,敲出了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十一、仿词 更换现成词中的某个语素,临时造出新的词,以表达风趣、幽默等效果的修辞手法。如:  (1)都江堰市拍卖超标“官宅”。  (2)搞四个现代化,不懂科学技术就要成为科盲。  十二、辞格辨析  (一)比喻与比拟  两者都是用另外一个事物描写本体。不同处主要是:无论哪种形式的比喻,喻体必须出现,比拟则不能出现拟体。如果一个句子中既出现喻体,也有比拟特征,一般将它看作比喻。如:猎犬像战士一样站在那儿,似乎要与老虎决一死战。  (二)对偶和映衬  两者都是将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容易混淆的是映衬与对偶中的正对。不同处是:对偶不仅要注意意义的关联,更重要的是要求形式上要绝对整齐。而映衬没有形式上的要求。  (三)借喻与借代  两者都是用一个与本体有关系的代体来描写本体。不同处是:  第一,构成基础不同:借喻的本体与喻体之间是相似关系,两者是本质不同的两个事物;借代的两个部分则是相关关系,不是两个事物,代体多为本体的一个部分,或是本体的某个属性、特征。  第二,作用不同:借喻的价值在引导接受者去联想,使表达形象性增强;借代则旨在突出事物的特征,没有联想价值。  第三,转换结果不同:借喻能转换成明喻,借代则无法转换。  十三、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表达中很多时候单独使用修辞格。但是,修辞格也可以综合起来用。所谓修辞格的综合运用就是指在一个句子中使用两个以上的修辞格的行为。根据修辞格的结合方式,分为:  (一)辞格兼用 即一句话中同时表达两个辞格,两者无法分开。如:  (1)此时,积压在心底的仇恨,就像沉埋在地下几千年的火山一样喷发出来,一泻千里。  该例使用了比喻和夸张辞格。  (二)辞格套用 即整个句子有两个以上的分句构成,整个句子用了一种辞格,其中某个分句也用了一个辞格,形成套式表达。如:  (2)激情,你是灵感的火花,你是创作的动力,你又是爱情的试金石。  该例整个句子构成了排比辞格,但其中三个分句,又各构成一个比喻。  (三)辞格连用 指几个分句分别使用了一个以上的辞格。如:  (3)家是幸福的摇篮,家也是鱼船远航归来的港湾。  该例连用了两个比喻。

修辞和修辞格有什么区别

修辞和修辞格有什么区别,简言之,修辞格是修辞的一部分,修辞是个很大的概念。

名词解释:修辞格

修辞格,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和方法。文段中主要使用的修辞手法有以下:比喻、比拟(又名比体,分为拟人、拟物)、夸张、排比、对偶(又名对仗、排偶)、反复、借代、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真(又名联珠)。

修辞格什么意思

修辞格的解释 指各种修辞方式,如 比喻 、对偶、 排比 等。 词语分解 修的解释 修 ū 装饰 ,使完美:修饰。修辞。装修。 整治,恢复完美:修复。修治。 修缮 (修理)。修浚(修理疏通)。修好。修明(古代指 政治 清明)。 剪或削:修剪。 兴建,建造:修建。修筑。 编纂 , 撰写 :修书。修史。 辞格的解释 修辞方式 之一 。亦称;修辞格;详细解释.诗文的 格调 或风格。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好知己恶及第》:“﹝ 郑隐 ﹞少为律赋,辞格固 寻常 。” 宋 苏轼 《东坡志林》卷一:“近见 曾子固 编《李太白集

修辞格是什么意思

修辞,即文辞或修饰文辞。 "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 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词义:修饰文辞;作文;亦指文辞或修饰文辞。基本含义编辑所谓好的表达,包括它的准确性、可理解性和感染力,并且是符合自己的表达目的,适合对象和场合的得体的、适度的表达。修辞运用语言(包括它的书面形式即文字)的特点,同时也受语言特点的制约。汉语“修辞”这个词语,最早见于《周易 乾 文言》的“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一语中。在这句话里,“修辞”是“修理文教”的意思(唐 孔颖达注:“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与人的修业有关,不是今天“修辞”这个词的意思。在现代汉语里,“修辞”这个词从字面讲,可理解为“修饰言辞”,再广义一点又可理解为“调整言辞”。修辞,狭义上就指文字修辞;广义上包括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全过程,同时也包含语文字修辞。“修辞”从概念讲,有三重含义:一指运用语言的方式、方法或技巧规律(即“修辞手段”);二指说话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活动(即“修辞活动”);三指修辞学或修辞著作。三种含义既不完全相同,但又有密切的联系。即修辞规律存在于修辞活动中,修辞规律和修辞活动都同是修辞学研究的对象。修辞的这三个含义表现在话语中就是:①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应该用什么修辞才好呢?(修辞方法)②我最不会修辞,你别问我。(修辞活动)③李老师是专门研究修辞的。(修辞学)④小张买了一本《修辞》。(修辞著作)修辞特征编辑修辞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受汉文 化传统的影响 ,汉语修辞中大量用“比”,用得既多且广;汉语修辞以整齐、对称为主,以参差错落为辅;汉语修辞有虚写和实写之分,在语言表达中有意识地运用虚实观点,取得某种效果,这是汉语修辞的又一个特点。汉语修辞古今一贯的主导思想是要为表达内容服务。汉语的语素以单音节为主,词以单音节和双音节为主,而汉语又是非形态语言,没有词形变化的约束。这两个特点,决定汉语修辞具有以下特征:语言单位组合灵便。非常容易组合成音节数目相同而结构上平行的语句,通常称为对偶。并且很容易押韵。大量运用整齐押韵的语言结构是汉语修辞的特色之一。汉语里陆续出现并且积累了数量可观的四字成语,这些成语中绝大部分富于显著的修辞效果。运用汉字的特点还产生了若干特殊的修辞技法,如回文、顶针、谐音双关等。修辞手法编辑列表已知的修辞手法[2] (修辞格)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复喻)、倒喻(逆喻)、反喻、互喻(回喻)、较喻(强喻)、譬喻、饰喻、引喻】; 白描,比拟(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衬跌) ,衬托(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顶针、联珠),对比,对仗(对偶、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复沓,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移觉、移就),跳脱,转文。用典:引用古人的历史事迹或古代典籍中的言语词句,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叫用典。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种用法的好处是含蓄,增强表现力。缺点是时间过久,后人难于理解;有时随意割裂拼凑,以至形成一种生造的畸形词语。委婉:不把表述的内容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有意地把话说得婉转曲折,含蓄有致,这就是委婉。古书中常见的委婉手法有:(1 )使用谦敬语。如对己表谦的有“仆、愚﹑妾﹑奴﹑小人﹑下走﹑下臣﹑不谷﹑寡人”等谦称来代替第一人称。对人(特别是皇上)用“左右﹑足下﹑先生﹑执事﹑陛下”来代替第二人称。(2 )避讳语。就是对要说的事加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如“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3 )迂回语。本来想说甲事,却偏要说乙事,转弯抹角,话中有话。这就是迂回语。在外交辞令上多使用。分承:在遣词造句中,把本来应写成两个短语或句子的话,合为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句子,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在表意上却仍然必须按照两个短语或句子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分承,或者叫做并提。如“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整。”,句中“耳目聪明”形式上是一个主谓结构,其实是“耳聪”“目明”两个主谓结构分承而来。这种方式可以使行文紧凑,但在内容表达上却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共用:在行文中,两个相连接的词或词组共用某一个或必个词语,换言之,同一个或几个词语在组合搭配的关系上是兼管着两个相连的词或词组。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共用。如:“今君有区区之辞,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中“拊爱”和“子”这两个动词共用“民”这个宾语。复合偏义:把两个意义相对相反的词组合在一起,但在表义上只睛一个词起作用,另一个词并不表义,仅仅是一种陪衬,这种修辞表达方式就是复合偏义。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异同”只有“异”义,“同”不表义。互文见义: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成两个或三个形式相同(或大致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用权这两个(或三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的关系,这种修辞方法叫做互文见义,(简称互文、互言﹑互备﹑互体﹑参互)如“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意思是:烟雾和月色笼罩着寒凉的江水和沙滩。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拈连、夸张、双关、映衬、移就、对偶、排比、错综、仿词、设问、反问。作用借代:不直说事物的名称,而是用与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本事物。例如:红领巾参加植树活动。“红领巾”代指“少先队员”。设问:为了揭示下文,强调某种观点而有意提问,先问后答,自问自答。反问 :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肯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否定的,否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肯定的。反问在于突出地强调所要表达的意思,所说的话具有一种不可辩驳的气势。比喻:是找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有相似点才能构成比喻,另外比喻就要有本体喻体和喻词;比喻可以使被描写的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人们的印象,用它来说明道理时,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便于人们理解。对偶:主要针对句子的结构而言,构成对偶的上下句之间必须字数相同,意思相对或相反,两句才能构成对偶。反语:就是用褒词表达贬意。如"多么美丽的名称-进取性",这里的"多么美丽的名称"是褒词但表贬意。顶针:是指把前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为后一句起头的词语的修辞方法。例如: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竹根。摹状:是指对事物的形状、声音、色彩如实的摹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如:他们轻轻地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迭字:就是一个字重复使用,例如:绿油油的水草。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义和语音的条件,有意使语意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双关。双关有四种:1.谐音双关。2.语意双关。3.音、形双关。4.音、形、义双关。讳饰:遇到忌讳的事物不便直说,而用旁的话来代替它、装饰它的一种修辞方法。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夸张:运用丰富的想像,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扩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反复: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方法。拟人:借助丰富的想像,把事物摹拟成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能够把甲事物借助丰富的想像摹拟成乙事物。常见手法编辑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衬托、用典、化用、互文等。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3] 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满招损,谦受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借喻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指“群众的一切财产”)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比喻A、比喻就是平常说的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或描绘事物的修辞格。比喻一般包括三部分:本体、喻体、喻词。构成比喻必须符合下列两个条件:(1)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同类事物一般不能规程比喻。(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即喻体必须在某一点上与本体相似,才能用来说明描绘本体。如“我们的祖国像花园”祖国和花园的相似点是美丽。相似点是比喻的灵魂。B、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1)明喻:是明显的比喻,它的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喻词常用“好像、如、宛如、仿佛、好比”等,有时后面还用“一样、一般、似的”等词语呼应。2)暗喻:从表面看来是判断、叙述或说明暗中包含着比喻关系。暗喻的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与明喻的区别在于它的喻词由“是、成了、变为、当做、变成”等词充当。3)借喻:用喻体来代替本体,也就是说,本体不出现,喻体在上下文中有所交代,读者或听话人能理解两者的关系。如“其缺点是见树木不见森林,拣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C、比喻在表达上有如下作用:1)它可以使语言形象化,可以把人或事物描写得更为重要、具体、形象;2)它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3)它可以很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4)它可以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和立场。拟人比拟是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的描写方法。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1)拟人:把物当做人来写,使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这是最常见的比拟形式。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天空,去迎接那雷声。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状态或动作,或者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a把人写作物的,如“那宽大肥厚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b把甲物写成乙物的,如“两个人都没有说话,有滋有味地咀嚼着一秒一秒流来的时间”。比拟的主要作用在使语言生动,并引起读者的联想。 借代借代是用与人或事物有关的东西来代替人或事物的修辞格。又称“换名”。这样的换名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人的联想,增强语言的象征性,使语言生动活泼,富于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特征代本体。如“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2)部分代整体,如:二孔明…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3)具体代抽象,用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代替抽象概括的事物,如“你该记得从前那些烂袄袄、皮裤裤的年月吧”4)专称代泛称,如: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5)作者代作品,如:李坚弹肖邦,弹李斯特。6)牌号代本体,如:一气不出吸了多少根“黄狮子”。7)材料、工具代本体,如:我把这心思去跟一位擅长丹青的同志去商量。运用借代要注意1)抓住事物的特征2)使读者容易了解。拈连拈连是在叙述甲乙两个关联的事物时,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临时用于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格。如“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的心不聋”“思想这个东西,用绳子是捆不住的”。它使语言生动形象、寓意深刻、富于表现力。同时又巧妙地连接上下文,完成语义跳跃,具有简洁、明快、使语句连贯的功效。拈连的运用大都为了发人深思。夸张A 对事物加以超越事实的描述,叫做夸张。B 夸张1)按意义可以分为三类:a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如: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b缩小夸张,故意把事物往小、少、慢、短、弱…处说。如:三颗粮食,收不收有什么关系?c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或同时出现的。如:“你什么时候学会抽烟的?”“在娘肚子里我就会抽两口了。”2)按形式可以分为直接夸张和间接夸张两类:a直接夸张:是不借助其他修辞格直接进行的夸张。如:谢惠敏的两撇眉毛险些飞出脑门。b间接夸张:是通过其他修辞格直接进行的夸张。如:碟子里一块像礼拜堂定风针上铁公鸡施舍下来的肉,鲍小姐用刀割不动。夸张的主要作用在于使人获得深刻的印象。夸张的妙处在不似真实而写出了真实的感受。双关让词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方式叫做双关。双关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1)谐音双关:利用音同或音近造成的双关是谐音双关。如“人家笑我气管炎。”2)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在语境中形成的双重含义造成的双关是语义双关。如:多么难挨的漫漫长夜啊!双关的两层含义,字面是次要的,言外之意是主要的。映衬映衬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让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映衬分为正衬和反衬。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正衬如: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反衬如:他只能在雪白地上去找黑塔似的虎妞。移就将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这叫移就。如:战士们向敌人射出仇恨的子弹。如果描写感觉的转移,即把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到另一感官上,这种移觉叫通感。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对偶对偶也叫对联,包括起句和对句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对偶有严对和宽对的区别。严对除了字数相等,意义相关外,要求结构相同,平仄和谐。如: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根据对偶前后部分意义关系的不同,一般分为三种:1)正对:上下句从不同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它们互相补充,构成一个整体。2)反对:上下句从对立的两个方面加以叙述,用意是相反相成,从矛盾中阐明真理。3)串对:也叫“流水对”,上下句意义相承,表达因果、条件关系。如“惨象,已使我目不忍睹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对偶的主要作用在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正对用典型事例启发读者从中得出概括的印象;反对揭示矛盾,表达作者对是非善恶的判断;串对指出事情的前因后果,言简而意赅。排比用一组结构相似的语句,表达相关的内容,这叫排比。排列的语句不限于两项。大都有若干重复的词语。排比句中,反复出现的相同的词语,一般称之为“提挈语”。例如:赶超,关键是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郭沫若《科学的春天》)排比的作用是选取典型的实例来概括某种思想。因为句式整齐,能给人以深刻印象。排列的词句的内容如有轻重,所指范围有大小,须按一定顺序排列。层递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意递升或递降的词语或句子顺序排列在一起,表达层层递进的内容,这种辞格叫层递。层递可以分为递升和递降两类。1)递升: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由轻到重,由浅到深……层层加码地去排列相似语句。如: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2)递降:由大到小,由多到少,由高到低,由重到轻,由深到浅……,如:老师说,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错综为了避免语言呆板和单调,特意使字面更换,结构参差,这叫做错综。错综力避同一词语和句式的反复出现,把本来可以写得整齐匀称的句子故意写得参差错落,目的是使语言形式生动活泼,富于变化。错综可分为三种:1)更换字面:本来可以用同样的词语表达的,将字面更换,避免重复。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2)变更语序:语句重复出现时改变顺序安排,原来的意思并不改变。如:花朵满身戴,功劳戴满身。3)改变句式错综:让文句整散错综,语气变易,可以显示文章波澜起伏,感情充沛。如: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观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观众么?有一种特殊的错综,把完整的意思拆开来叙述,理解时要把分述的部分看成一个整体。这一类修辞方式,也可称为互文。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其实可以理解为:北国风光,千里万里冰封雪飘。仿词更换现成的词中的某个语素、临时造出新词,以适应修辞的需要,这就是仿词。如:一个阔人说要读经,嗡的一阵一群狭人也说要读经。仿词可以通过对比揭示矛盾,使语言犀利深刻。仿词能给人以新鲜感,使语句平添情趣、生动活泼。仿词是灵感的产物,可以引起听读者的联想与思考。通感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例:①宋祁《玉楼春》词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炒"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李渔同时人方中通《续陪》卷四《与张维四》那封信全是驳斥李渔的,虽然没有提名道姓,有一节引了“红杏‘闹春"实未之见”等话,接着说:“试举‘寺多红叶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之句,谓‘烧"字粗俗,红叶非火,不能烧人,可也。然而句中有眼,非一‘烧"字,不能形容其红之多,犹之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耳。诗词中有理外之理,岂同时文之理、讲书之理乎?”也并未把那个“理”讲出来。[4] ②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5] ——宗璞《紫藤萝瀑布》解释:本句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即从嗅觉(香气)写到了视觉(浅紫色的),把无形的香 气转化为了有形的颜色。③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6] ——江河《星星变奏曲》解释:运用通感将听觉(声音)赋予视觉色彩(闪闪烁烁),突出了声音的隐隐约约、时断时续。互文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7] 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沁园春·雪》解释:本句中“千里”与“万里”运用互文手法,即可译为: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 复沓指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是诗歌或散文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可以起到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和提醒读者等效果。综合运用在一个语言片断里,不只一次使用了修辞格,或不只使用了一个修辞格,就叫修辞格的综合运用。修辞格的综合运用情况复杂,形式多样,常见的有1)兼用:各种修辞格不是用同一标准划分出来的,所以会出现交叉现象,即同一组语句,从一个标准看,属甲辞格;从另一标准看,属乙辞格。如:高大的烟囱伸向天空,仿佛是从地下长出来的,一直要升到白云的深处。(比喻兼夸张)2)连用:指同一辞格或不同辞格在一段话语中接连运用。a同一辞格连用,如:他长着一对阴阳眼,左眼的上皮特别长,永远将眼珠囚禁着一半,右眼没有特色,一向是照常上班。(拟人连用)b不同辞格连用,如: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锭子,争着发出嗡嗡嘤嘤的声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连用对偶、比拟和两个比喻)3)套用:修辞格的套用指一种辞格里包含着其他辞格,形成大套小的包容关系。套用是分层次的结合。如:看吧,狂风紧紧抱着一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碎末。(拟人中套着比喻)分析综合运用的修辞格应注意如下几点:1)从整体把握,弄清各种辞格之间的相互关系。辞格有主次之分,有隐显之分,应按顺序、分层次地进行分析。2)分析时,应注意变换分析角度。比如可以从意义方面入手,也可以从形式方面入手;可以着眼于词语,也可以着眼于句式。切不可发现一种辞格而丢掉另外的辞格。3)识别辞格要反复推敲,可以同不用辞格的或用了其他辞格的表达作比较。对已发现的辞格要及时注明,防止遗忘并作为进一步分析的基础。4)分析可运用图解法。如: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比喻 比喻 | | 对偶 |

修辞格都有哪些

一、比喻 不直接说被描写的对象甲,而用与它有相似性的乙来描写它,以使被描写的甲在形象、功能等特点上更加富有可接受性。比喻一般形式上需要有三个要素:本体(甲)、喻体(乙)和连接两者的喻词。根据这三个方面出现情况,将比喻分为: (一)明喻 用“像、如、仿佛”等喻词通俗明白地打比方。如: (1)共产党像太阳。 当然,如果前后句子叫长,且意义明白,明喻也可以省略喻词。如: (2)铁不用就会生锈,水不流就会发臭,人的头脑不用,功能就会萎缩。 (二)暗喻 用“是、成为”等喻词直接将本体当做喻体的方法。如: (3)大王庄这个阵地成为一颗锐利的铁钉,牢牢地钉进了黄维兵团的脑门心。 (4)困难是弹簧,你软它就强。 (三)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指本体的方法。如: (5)一旦把敌人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这里“鲜红的太阳”喻指新生的社会制度。 二、比拟 直接将乙事物所具有的特征、属性加在甲事物对甲进行跨类式描写的修辞格。有本体、拟体两个部分组成,本体一般为名词性事物,拟体则多为谓词性成分。从语义特征上说,拟体本不能与本体构成陈述关系。根据本体与拟体的关系,一般将比拟分为: (一)拟人 将非人类的事物当做人来写。如: (1)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2) 硬币正悄然“退休”。 (二)拟物 将人直接当做物,或将此物当彼物来写。如: (3)打得日本鬼子夹着尾巴逃跑了。 (4)月亮一露脸,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三、借代 直接用与本体甲有相关关系的乙代替甲的修辞格。如: (1)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2)凡是愿意留下的,再不许拿人家一草一木。 (3)搞好菜园子,丰富菜篮子。 四、拈连 在用乙对甲进行陈述或描述后,再将甲转移与本不能陈述或描述的丙进行组合的修辞手法,可用格式表述为:甲+乙→甲+丙。例如: (1)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的心不聋。 (2)这一锤没敲在钟上,却敲在俺的心上。 五、夸张 对事物或行为作超越事实的描述的修辞格。例如: (1)毛色格外发亮,好象一根毛尖都冒出一桶油。 (2)莫夸财主豪富,财主心肠比蛇毒。塘边洗手鱼也死,路过青山树也枯。 六、双关 让词句具有表面上一个意义实则表达另外一个意义的修辞方式。比如: (1)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2)旗杆上插鸡毛,好的掸子(胆子)! 注意:双关与歧义不同。双关是一种表达技巧,是有意地在表面上表达一种意思的时候,暗地里还有另外一种意思,而后者才是表达者的真正用意。不过不能理解后一层意思的人,不影响理解这句话的字面意义。但歧义不同,它是表达者无意产生的一种消极现象,它所表达的两种意义存在于话语表面,而且这两个意义会让接受者无所适从。如果不是有特殊的目的(如欺骗等)的话,歧义是应该避免的。 七、映衬 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使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例如: (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八、移就 将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直接用来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格的最常见形式是体词性偏正短语,如(1)、(2) (1)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2)甜甜的声音让奶奶心里乐开了花。 另外一种形式是谓词性结构,如: (3)秋天的黄昏,晚霞烧红了西方的天空。 (4)建筑也是新式,简截不罗嗦,痛快之至。 九、对偶 用字数相同、意义相关、形式整齐的两个句子并列表达所形成的修辞格。根据两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将它分为三类: (一)正对 上下句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同一事理,意义上互相补充。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二)反对 上下句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叙述,意义上相反相成。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手首甘为孺子牛。 (二)串对,也叫流水对,上下句意义相承,表达因果、条件等关系。如: (3)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十、排比 用一组结构相似的语句,表达相关的内容的修辞手法。如: (1)祖国是一座花园。北方就是圆中的腊梅,小兴安岭是一朵花,森林就是花中的蕊。 (2)理想是石,敲出了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十一、仿词 更换现成词中的某个语素,临时造出新的词,以表达风趣、幽默等效果的修辞手法。如: (1)都江堰市拍卖超标“官宅”。 (2)搞四个现代化,不懂科学技术就要成为科盲。 十二、辞格辨析 (一)比喻与比拟 两者都是用另外一个事物描写本体。不同处主要是:无论哪种形式的比喻,喻体必须出现,比拟则不能出现拟体。如果一个句子中既出现喻体,也有比拟特征,一般将它看作比喻。如:猎犬像战士一样站在那儿,似乎要与老虎决一死战。 (二)对偶和映衬 两者都是将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容易混淆的是映衬与对偶中的正对。不同处是:对偶不仅要注意意义的关联,更重要的是要求形式上要绝对整齐。而映衬没有形式上的要求。 (三)借喻与借代 两者都是用一个与本体有关系的代体来描写本体。不同处是: 第一,构成基础不同:借喻的本体与喻体之间是相似关系,两者是本质不同的两个事物;借代的两个部分则是相关关系,不是两个事物,代体多为本体的一个部分,或是本体的某个属性、特征。 第二,作用不同:借喻的价值在引导接受者去联想,使表达形象性增强;借代则旨在突出事物的特征,没有联想价值。 第三,转换结果不同:借喻能转换成明喻,借代则无法转换。 十三、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表达中很多时候单独使用修辞格。但是,修辞格也可以综合起来用。所谓修辞格的综合运用就是指在一个句子中使用两个以上的修辞格的行为。根据修辞格的结合方式,分为: (一)辞格兼用 即一句话中同时表达两个辞格,两者无法分开。如: (1)此时,积压在心底的仇恨,就像沉埋在地下几千年的火山一样喷发出来,一泻千里。 该例使用了比喻和夸张辞格。 (二)辞格套用 即整个句子有两个以上的分句构成,整个句子用了一种辞格,其中某个分句也用了一个辞格,形成套式表达。如: (2)激情,你是灵感的火花,你是创作的动力,你又是爱情的试金石。 该例整个句子构成了排比辞格,但其中三个分句,又各构成一个比喻。 (三)辞格连用 指几个分句分别使用了一个以上的辞格。如: (3)家是幸福的摇篮,家也是鱼船远航归来的港湾。 该例连用了两个比喻。 修辞格 为了使说话增强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又称辞格、辞式。中国修辞学著作所列修辞格往往多寡不一;修辞格的名目,有名同实异或名异实同的;修辞格如何划分大类,更多分歧。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所列举的修辞格及其分类,较有代表性,一般修辞学的论著大多在这个基础上增减变异。《修辞学发凡》列举了38种,即材料上的辞格(甲类):比喻、借代、映衬、摹状、双关、引用、仿拟、拈连、移就,共9种;意境上的辞格(乙类):比拟、讽喻、示现、呼告、铺张、倒反、婉曲、讳饰、设问、感叹,共10种;词语上的辞格(丙类):析字、藏词、飞白、镶嵌、复叠、节缩、省略、警策、折绕、转品、回文,共11种;章句上的辞格(丁类):反复、对偶、排比、层递、错综、顶真、倒装、跳脱,共8种。 每一种修辞格有它自己的特点,但修辞格之间又有共同之处,而且修辞格之间还有交互作用。比如夸张(铺张)也可以用比喻、借代或比拟来表现。修辞格是各种语言都有的修辞手段,但是不同语言的修辞格有不同的民族特点。汉语修辞格的特点和汉民族的语言文字密切相关。对偶、回文、顶真、复叠、析字这些修辞格都能说明这一点。由于汉语的词单音节和双音节的占绝大多数,汉语又是有声调的语言,才便于构成对偶这种修辞格;由于词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才便于构成回文、顶真这些修辞格;由于汉语的词有较发达的重叠形式,才能用来构成复叠的修辞格;由于汉字的特点,才能用来构成析字或拆字的修辞格。和汉语汉字密切相关的并不限于以上几种修辞格;有的修辞格,还和民族文化、社会习俗有关,但和汉民族语言文字的关系,是尤其明显的。汉语修辞格的民族特点,正是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的更集中、更突出、更富有色彩的表现。

修辞格的解释 修辞格的解释是什么

修辞格的词语解释是:修辞上的各种方式。如譬喻、顶真、夸饰等皆是。 修辞格的词语解释是:修辞上的各种方式。如譬喻、顶真、夸饰等皆是。 结构是:修(左右结构)辞(左右结构)格(左右结构)。 拼音是:xiū cí gé。 注音是:ㄒ一ㄡㄘ_ㄍㄜ_。修辞格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⒈指各种修辞方式,如比喻、对偶、排比等。二、国语词典修辞上的各种方式。如譬喻、顶真、夸饰等皆是。关于修辞格的成语格杀不论格格不入格格不纳形格势禁格古通今格杀弗论修辞立诚格物穷理自成一格格格不吐关于修辞格的词语格物穷理形格势禁摆老资格格杀弗论格古通今格杀不论修辞立诚自成一格格不相入不名一格关于修辞格的造句1、逆喻是英语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格,本文对其修辞作用及其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寻求直译、拆译、增词译等相应的汉译对策。2、修辞格中的反语分类“正话反说”与“反话正说”,其理论上的定义跟人们言语中的理解存在着差异。3、英语移就修辞格是由转移修饰语和中心词构成的。4、第一节用隐喻和转喻理论对譬喻和借代修辞格分别作具体分析,理解它们的生成机制。5、作为一种修辞格,呼语常被用在诗歌中,并伴随着示现或拟人的形式出现。点此查看更多关于修辞格的详细信息

请回答一下常用的修辞格有哪些?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双关,反语,引用,对比,映衬,顶真,移用,通感,婉曲,回环,呼告。

什么叫修辞格

修辞格 为了使说话增强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又称辞格、辞式。中国修辞学著作所列修辞格往往多寡不一;修辞格的名目,有名同实异或名异实同的;修辞格如何划分大类,更多分歧。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所列举的修辞格及其分类,较有代表性,一般修辞学的论著大多在这个基础上增减变异。《修辞学发凡》列举了38种,即材料上的辞格(甲类):比喻、借代、映衬、摹状、双关、引用、仿拟、拈连、移就,共9种;意境上的辞格(乙类):比拟、讽喻、示现、呼告、铺张、倒反、婉曲、讳饰、设问、感叹,共10种;词语上的辞格(丙类):析字、藏词、飞白、镶嵌、复叠、节缩、省略、警策、折绕、转品、回文,共11种;章句上的辞格(丁类):反复、对偶、排比、层递、错综、顶真、倒装、跳脱,共8种。 每一种修辞格有它自己的特点,但修辞格之间又有共同之处,而且修辞格之间还有交互作用。比如夸张(铺张)也可以用比喻、借代或比拟来表现。修辞格是各种语言都有的修辞手段,但是不同语言的修辞格有不同的民族特点。汉语修辞格的特点和汉民族的语言文字密切相关。对偶、回文、顶真、复叠、析字这些修辞格都能说明这一点。由于汉语的词单音节和双音节的占绝大多数,汉语又是有声调的语言,才便于构成对偶这种修辞格;由于词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才便于构成回文、顶真这些修辞格;由于汉语的词有较发达的重叠形式,才能用来构成复叠的修辞格;由于汉字的特点,才能用来构成析字或拆字的修辞格。和汉语汉字密切相关的并不限于以上几种修辞格;有的修辞格,还和民族文化、社会习俗有关,但和汉民族语言文字的关系,是尤其明显的。汉语修辞格的民族特点,正是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的更集中、更突出、更富有色彩的表现。

求关于莎士比亚sonnet18十四行诗的鉴赏(要包括修辞格哦)十~分~感~谢~

This poem is Shakespeare"s most frequently quoted sonnet. Theme: The poet sings praise of his friend, and thinks that his poetry will bring eternity to the one he loves. The poem follows the traditional theme for poetry in the Elizabethan period, that is, poetry can bring eternity to the one he loves and eulogizes. From the poem we can see that the poet has confidence in his poetry and he thinks that his poems will be everlasting in human world. He also shows love for and celebration of his friend, the young man. It is written in Shakespearean sonnet rhyming abab, cdcd, efef, gg

英语修辞格

英语修辞格是指在英语写作中,通过语言的巧妙运用来达到表达深刻、生动、富有感染力等效果的一系列手段。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英语修辞格:比喻(Metaphor):用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以便更好地阐述其特点。例句:Life is a journey.(生命是一段旅程。)拟人(Personification):将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使其更加生动形象。例句:The wind whispered through the trees.(风在树叶间低语。)反问(Rhetorical Question):表达一种强烈的语气和情感,用问句的方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例句:Do you really think I would do such a thing?(难道你真的认为我会做这种事吗?)排比(Parallelism):在句子中重复使用同样的语法结构,以增加语言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例句: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 we shall fight on the landing grounds, we shall fight in the fields and in the streets.(我们将在海滩上战斗,在登陆场上战斗,在田野和街道上战斗。)修辞问答(Epiplexis):通过问题和回答的形式来表达一种强烈的情感,常用于修辞强调和反驳。例句:What were you thinking?(你当时在想什么?)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英语修辞格,通过灵活运用这些修辞格可以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