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四大家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品?

关汉卿 《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 《调风月》等白朴 《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裴少俊墙头马上》马致远 《汉宫秋》《荐福碑》《青衫泪》。、《岳阳楼》、《陈抟高卧》、《任风子》以及《黄粱梦》郑光祖 《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慑政》、《虎牢关三战吕布》

元曲四大家是哪四个?代表作分别是?

关汉卿 《窦娥冤》马致远 《汉宫秋》郑光祖 《迷青琐倩女离魂》白朴 《鸳鸯间墙头马上》

元曲四大家是谁

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元代杂剧兴盛,是我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有姓名记载的杂剧作家就有八十余人,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家名称的由来近代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中说:“元代曲家,自明以来,称关、马、郑、白,然以其年代及造诣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关汉卿一空倚傍,字筹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他们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已为历史公认。明代王世贞、王骥德等人为王实甫未被列入“四大家”而提出非难,王骥德还提出“王、马、关、郑”说。清代李调元《雨村曲话》则有“马、王、关、乔(吉)、郑、白”之说,但未见流行。

为什么王实甫不是元曲四大家之一?

因为杂剧是元代戏曲的代表样式,杂剧在它流行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一些规定,这些规定一经出现,不仅被曲家们共认而且都能自觉地遵循。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元代杂剧的定格。诸如一本四折,一人主唱(或正旦或正末,分别称之为旦本戏与末本戏);唱、白、科三者结合等等。这些规定一旦形成,就如同法律一样约束着曲家的创作,同时它也成了人们衡量戏曲优劣。而王实甫的代表作《西厢记》,恰恰突破了杂剧的“定格”。元曲有唱(唱曲),有科(即动作),有云(即白,也就是对白),从始至终只有正旦角色窦娥一个人在唱,并且唱的是一个宫调—“正宫”调,至于以下的“端正好”、“滚锈球”、“倘秀才”、“叼叼令”、“快活三”、“鲍老儿”、“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都是“正宫”调下的曲牌名称。无疑,关汉卿的《窦娥冤》正是元杂剧的典范。换句话说,如果不符合以上规定,剧本再好,也不能称其为元杂剧。正是有了以上根据,元代著名戏曲理论家周德清在他的《中原音韵》中才把元代最著名的四个杂剧作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正式称为“元曲四大家”,或称“关郑白马”。明代著名戏曲理论家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亦附会此说,并且得到其他文艺理论家的公认,到了清朝和近代更是成为学界的一致看法。因此,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他们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已为历史公认。而王实甫的代表作《西厢记》,突破了杂剧的“定格”。虽然明代王世贞、王骥德等人为王实甫未被列入“四大家”而提出非难,王骥德还提出“王、马、关、郑”说。清代李调元《雨村曲话》则有“马、王、关、乔(吉)、郑、白”之说,但未见流行。扩展资料:后世人也有人认为,王实甫之所以不入“元曲四大家”是因为其戏曲过于“艳”,文辞优美,诗意浓厚,曲文感情色彩强烈,不被当时的主流社会所接受。但很多人并不认同,若真不为主流社会所认同,应当是因为王实甫在作品中明确表示了对封建礼教、封建包办婚姻和等级制度的反对。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王实甫同样是元朝著名的戏曲家,除了西厢记之外,王实甫还有可考戏曲,包括:《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四大王歌舞丽春堂》、《韩采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东海郡于公高门》、《孝父母明达卖子》、《曹子建七步成章》、《才子佳人多月亭》等。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其代表作为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马致远的《凌波仙》。关汉卿的杂剧题材广阔,内容丰富,多揭露社会黑暗势力的丑恶和腐败,颂扬民众、特别是青年妇女的抗争精神,在现实的深刻描绘中渗透着民主和人道主义的思想光辉。其代表作《窦娥冤》、《望江亭》、《单刀会》等数百年长演不衰。白朴的《梧桐雨》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描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其语言雍雅华贵,绚丽多彩,开杂剧文采派的先河。马致远的《汉宫秋》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写昭君出塞的故事,它大胆地改变史实,塑造了王昭君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者的形象,抨击了皇帝左右文臣武将的昏庸和无能。而郑光祖的作品以描写男女爱情生活的剧作为主,以文采见长,语言典雅,受王实甫影响颇深。元曲四大家的成就元曲四大家中,关汉卿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现存18部,最著名的是《窦娥冤》。散曲今存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其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的形象广为人称。而郑光祖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八种,其中以《倩女离魂》最为著名。

元曲四大家都有谁

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元代杂剧兴盛,是我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有姓名记载的杂剧作家就有八十余人,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名称由来: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说:“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在此以前,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序中说:“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其备则有关、郑、白、马。一新制作。”但是,周德清虽以四人并称,却并未命以“四大家”之名,另外,明初贾仲明为马致远作的吊词中又有“共庾、白、关老齐眉”的说法,庾指庾吉甫。关于这几位元曲作家的排列和评价,因人因时而各有不同。明代前期以后,又有盛赞郑光祖而贬低其余三家的,如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说:“马之辞老健而乏滋媚,关之辞激励而少蕴籍,白颇简淡,所欠者俊语,当以郑为第一。”清人王激烈《曲谈》中则认为“关、白、马、郑诸家”。近代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中说:“元代曲家,自明以来,称关、马、郑、白,然以其年代及造诣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关汉卿一空倚傍,字筹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他们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已为历史公认。明代王世贞、王骥德等人为王实甫未被列入“四大家”而提出非难,王骥德还提出“王、马、关、郑”说。清代李调元《雨村曲话》则有“马、王、关、乔(吉)、郑、白”之说,但未见流行。

“元曲四大家“指的是那四个人?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哪一个不是元曲四大家

王实甫不是元杂剧四大家,但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是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与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齐名。王实甫著录剧作十四种。现存杂剧有《西厢记》《丽春堂》等。《西厢记》取材唐代传奇《莺莺传》,以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为蓝本,演为五本二十一折的长剧。在当时杂剧中,号为“天下夺魁”,对后世影响很大。扩展资料王实甫创作的散曲流传:有小令1首,套曲3种(其中有一残套),散见于《中原音韵》、《雍熙乐府》、《北宫词纪》和《九宫大成》等作品中。其中,小令《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较有特色,词采旖旎,情思委婉,与《西厢记》的曲词风格相近。学术界对王实甫的不同看法:或认为《娇红记》非出王手,或认为《诗酒丽春园》亦非王作,还有人认为今存《破窑记》是关汉卿的作品,但都非定论。明清时代还有王实甫作《月明和尚度柳翠》和《襄阳府调狗掉刀》的著录和传闻,均不可靠。此外,自明代开始,出现《西厢记》是王实甫作关汉卿续或关作王续等说法,也都不可信。

元曲四大家及其最杰出的代表作品分别是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号己斋叟。其代表作为《窦娥冤》白朴,字太素,号兰谷。其代表作为《墙头马上》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其代表作为《汉宫秋》郑光祖,字德辉。其代表作为《倩女离魂》但历史上还有部分人认为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和白朴。

南宋四大家?元曲四大家?都分别是谁?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南宋是八大家哦~南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

元曲四大家都有谁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名称来历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说:“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在此以前,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序中说:“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其备则有关、郑、白、马。一新制作。”但是,周德清虽以四人并称,却并未命以“四大家”之名,另外,明初贾仲明为马致远作的吊词中又有“共庾、白、关老齐眉”的说法,庾指庾吉甫。关于这几位元曲作家的排列和评价,因人因时而各有不同。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他们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已为历史公认。明代王世贞、王骥德等人为王实甫未被列入“四大家”而提出非难,王骥德还提出“王、马、关、郑”说。清代李调元《雨村曲话》则有“马、王、关、乔(吉)、郑、白”之说,但未见流行。人物简介关汉卿,号已斋,亦作一斋,汉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的形象也广为人称。水星上有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关汉卿从小生活在一个医生的家庭,由于金代的山西南部地区戏曲活动一直很盛,即使在金代末年也未减弱,故关汉卿从小即受到戏剧的熏染,渐而参加戏曲班社的活动,因此在金王朝灭亡之前,他已经成为一个较成熟的戏剧作家了。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_州(今山西河曲)人,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祖籍_州(今山西河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白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白华为金宣宗三年(1215年)进士,官至枢密院判;仲父白贲为金章宗泰和间进土,曾做过县令,叔父早卒,却有诗名。白家与元好问父子为世交,过从甚密。两家子弟,常以诗文相往来。马致远,生于公元1250年,约卒于公元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马致远字千里,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作品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园题材为多,风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点。有描述王昭君传说的《汉宫秋》以及《任风子》等。《汉宫秋》被后人称做元曲的最佳杰作。作品收入《东篱乐府》。与关汉卿,白仁甫,郑光祖等人并称元曲四大家。他少年时追求功名,未能得志。曾参加元贞书会,与李时中、红字李二、花李郎等合写《黄粱梦》杂剧。明初贾仲明为他写的《凌波仙》吊词,说他是“万花丛里马神仙”。元人称道士做神仙,他实际是当时在北方流行的全真教的信徒。《录鬼簿》说他曾“任江浙行省务官”。晚年退隐田园,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的生活。他的逃避现实的厌世的态度大大影响了他的创作成就。作品除散曲外,今存杂剧《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七种。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号称元代四大杂剧家之一。有关郑光祖的生平事迹没有留下多少记载,从钟嗣成《录鬼簿》中,我们知道他早年习儒为业,后来补授杭州路为吏,因而南居。他“为人方直”,不善与官场人物相交往,因此,官场诸公很瞧不起他。可以想见,他的官场生活是很艰难的。杭州的美丽风景,和那里的伶人歌女,不断地触发著他的感情,他本就颇具文学才情,于是开始了杂剧创作。

唐宋八大家,初唐四杰,元曲四大家分别是哪些?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6、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汉赋四大家,唐诗四大家,宋词四大家,元曲四大家分别指哪些人? 请交代姓名,字号及代表作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枚乘,贾谊,淮南小山 唐诗四大家:韩愈、柳宗元、李白、杜甫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元曲四大家是???

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俺刚学过 o(∩_∩)o...呵呵

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元曲四大家与元曲四大悲剧和四大爱情剧的作者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还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元曲四大家是谁?

元曲四大家,即四位著名的散曲作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又称“关、马、郑、白”。

谁知到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 马致远 郑光祖 白朴

元曲四大家是谁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名称来历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说:“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在此以前,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序中说:“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其备则有关、郑、白、马。一新制作。”但是,周德清虽以四人并称,却并未命以“四大家”之名,另外,明初贾仲明为马致远作的吊词中又有“共庾、白、关老齐眉”的说法,庾指庾吉甫。关于这几位元曲作家的排列和评价,因人因时而各有不同。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他们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已为历史公认。明代王世贞、王骥德等人为王实甫未被列入“四大家”而提出非难,王骥德还提出“王、马、关、郑”说。清代李调元《雨村曲话》则有“马、王、关、乔(吉)、郑、白”之说,但未见流行。人物简介关汉卿,号已斋,亦作一斋,汉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的形象也广为人称。水星上有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关汉卿从小生活在一个医生的家庭,由于金代的山西南部地区戏曲活动一直很盛,即使在金代末年也未减弱,故关汉卿从小即受到戏剧的熏染,渐而参加戏曲班社的活动,因此在金王朝灭亡之前,他已经成为一个较成熟的戏剧作家了。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_州(今山西河曲)人,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祖籍_州(今山西河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白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白华为金宣宗三年(1215年)进士,官至枢密院判;仲父白贲为金章宗泰和间进土,曾做过县令,叔父早卒,却有诗名。白家与元好问父子为世交,过从甚密。两家子弟,常以诗文相往来。马致远,生于公元1250年,约卒于公元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马致远字千里,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作品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园题材为多,风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点。有描述王昭君传说的《汉宫秋》以及《任风子》等。《汉宫秋》被后人称做元曲的最佳杰作。作品收入《东篱乐府》。与关汉卿,白仁甫,郑光祖等人并称元曲四大家。他少年时追求功名,未能得志。曾参加元贞书会,与李时中、红字李二、花李郎等合写《黄粱梦》杂剧。明初贾仲明为他写的《凌波仙》吊词,说他是“万花丛里马神仙”。元人称道士做神仙,他实际是当时在北方流行的全真教的信徒。《录鬼簿》说他曾“任江浙行省务官”。晚年退隐田园,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的生活。他的逃避现实的厌世的态度大大影响了他的创作成就。作品除散曲外,今存杂剧《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七种。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号称元代四大杂剧家之一。有关郑光祖的生平事迹没有留下多少记载,从钟嗣成《录鬼簿》中,我们知道他早年习儒为业,后来补授杭州路为吏,因而南居。他“为人方直”,不善与官场人物相交往,因此,官场诸公很瞧不起他。可以想见,他的官场生活是很艰难的。杭州的美丽风景,和那里的伶人歌女,不断地触发著他的感情,他本就颇具文学才情,于是开始了杂剧创作。人物评价元曲四大家,一般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还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四大南戏是: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不是关汉卿写的)和《杀狗记》。关汉卿的杂剧题材广阔,内容丰富,多揭露社会黑暗势力的丑恶和腐败,颂扬民众、特别是青年妇女的抗争精神,在现实的深刻描绘中渗透着民主和人道主义的思想光辉。其代表作《窦娥冤》、《望江亭》、《单刀会》等数百年长演不衰。白朴的《梧桐雨》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描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其语言雍雅华贵,绚丽多彩,开杂剧文采派的先河。马致远的《汉宫秋》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写昭君出塞的故事,它大胆地改变史实,塑造了王昭君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者的形象,抨击了皇帝左右文臣武将的昏庸和无能。郑光祖的作品以描写男女爱情生活的剧作为主,以文采见长,语言典雅,受王实甫影响颇深。

原曲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号已斋,亦作一斋,汉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大约生于金代末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隩州(今山西河曲)人,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祖籍隩州,后徙居真定,晚岁寓居金陵(。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马致远生于公元1250年,约卒于公元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人。马致远字千里,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之间。作品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园题材为多,风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点。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号称元代四大杂剧家之一。据学者考证,郑光祖一生写过18种杂剧剧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等。元曲四大家详细介绍如下:关于这几位元曲作家的排列和评价,因人因时而各有不同。元代钟嗣成的《录鬼簿》把关汉卿列为杂剧作家之首,贾仲明称关汉卿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但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却首推马致远,以为宜列群英之士,而以关汉卿为可上可下之才。白朴的《梧桐雨》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描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其语言雍雅华贵,绚丽多彩,开杂剧文采派的先河。马致远的《汉宫秋》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写昭君出塞的故事,它大胆地改变史实,塑造了王昭君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者的形象,抨击了皇帝左右文臣武将的昏庸和无能。郑光祖的作品以描写男女爱情生活的剧作为主,以文采见长,语言典雅,受王实甫影响颇深。

“元曲四大家”之首是?

“元曲四大家”之首是? 1.王羲之 2.关汉卿 正确答案:关汉卿 关汉卿,原名不详,字汉卿,号已斋(又作一斋、已斋叟),汉族。元杂剧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及其最杰出的代表作品分别是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号己斋叟。其代表作为《窦娥冤》白朴,字太素,号兰谷。其代表作为《墙头马上》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其代表作为《汉宫秋》郑光祖,字德辉。其代表作为《倩女离魂》但历史上还有部分人认为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和白朴。

元曲四大家是哪四个?代表作分别是?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元曲四大家与元曲四大悲剧和四大爱情剧的作者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还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四大南戏是: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庭》(不是关汉卿写的)和《杀狗记》。关汉卿是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一作一斋)。大都(今北京市)人。亦说祁州(在今河北)、解州(在今山西)人。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珠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关汉卿生平事迹不详,根据零碎的资料来看,他是金末元初人,活跃于约1210年至约1300年(元成宗大德)间。主要在大都(今北京)附近活动,也曾到过汴梁、临安(今杭州)等地。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一生写了60多种,今存18种,最著名的有《窦娥冤》;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 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一颗捶不扁、炒不爆、砸不碎、煮不透响当当一颗铜豌豆”的形象也广为人称。水星上有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马致远(1250年?-1323年?),字东篱,中国元代初期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人。作品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园题材为多,风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点。有描述王昭君传说的《汉宫秋》以及《任风子》等。《汉宫秋》被后人称做元曲的最佳杰作。作品收入《东篱乐府》。 与关汉卿,白仁甫,郑光祖等人并称元曲四大家。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生平甚无记载,只知他“为人方直”,不善与人交往,一生写过18种杂剧,其中《倩女离魂》(全名《迷青琐倩女离魂》)著名。伶人称他为郑老先生,死后由伶人火葬于杭州灵隐寺。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曲词,有小令六首,套数二曲流传。据文学戏剧界的学者考证,郑光祖一生写过18种杂剧剧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摄政》、《虎牢关三战吕布》等。从这些保留的剧目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剧目主要两个主题,一个是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另一个是历史题材故事。这说明,在选择主题方面,他不像关汉卿敢于面对现实,揭露现实,他的剧目主题离现实较远。他写剧本,大多是艺术的需要,而不是政治的需要。以描写青年男女爱情故事为主题的剧本中,《迷青琐倩女离魂》是他的代表作。剧本以唐朝陈玄佑的《离魂记》小说为素材,其大致情节是:秀才王文举与倩女指腹为婚,王文举不幸父母早亡,倩女之母遂有悔约的打算,借口只有王文举得了进士之后才能成婚,想赖掉这门婚事。不料倩女却十分忠实于爱情,就在王文举赴京应试,与倩女柳亭相别之后,由于思念王文举,倩女的魂魄便离了原身,追随王文举一起奔赴京城。而王文举却不知是倩女的魂魄与他在一起,还以为倩女本人同他一起赴京。因此,当他状元及第三年后,准备从京城启程赴官,顺便打道去探望岳母,便先修书一封告知倩女的父母,王文举偕同倩女魂魄来到了倩女身边,魂魄与身体又合一,一对恩爱夫妻得到团圆。

中国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有什么?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关汉卿,号“己斋叟”,“元曲四大家”之一。生平事迹不详,根据零碎的资料来看,他是金末元初人,活跃于约1210年至约1300年(元成宗大德)间。主要在大都(今北京)附近活动,也曾到过汴梁、临安(今杭州)等地。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一生写了60多种,今存18种,最著名的有《窦娥冤》;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 白仁甫(1226年-约1306年),名朴,号兰谷,字仁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真定人(现河北省)出身于金朝的官僚家庭,在金末混乱动荡的年代,被元好问收养。后移居南京。作为在野的一代名士,专注于诗酒和杂剧创作。 马致远(1250年?-1323年?),字东篱,中国元代初期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人。作品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园题材为多,风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点。有描述王昭君传说的《汉宫秋》以及《任风子》等。《汉宫秋》被后人称做元曲的最佳杰作。作品收入《东篱乐府》。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生平甚无记载,只知他“为人方直”,不善与人交往,一生写过18种杂剧,其中《倩女离魂》(全名《迷青琐倩女离魂》)著名。伶人称他为郑老先生,死后由伶火火葬于杭州灵隐寺。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曲词,有小令六首,套数二曲流传。

元曲四大家是谁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他们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已为历史公认。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我国戏曲艺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到宋金时期渐趋成熟,元代杂剧兴盛,成为我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有姓名记载的杂剧作家就有八十余人,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他们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杂剧创作成就,因此后人称他们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号已斋,亦作一斋,汉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元代杂剧作家。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在元代杂剧的创作中,白朴更具有重要的地位。历来评论元代杂剧,都称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著录,白朴写过15种剧本。在我国戏曲史上,宋、金两代已有了纯粹演故事的戏曲,但没有剧本流传下来。   马致远生于公元1250年,约卒于公元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马致远著有杂剧十六种,存世的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粱梦》、《西华山陈抟高卧》七种。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也负盛名,现存辑本《东篱乐府》一卷。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号称元代四大杂剧家之一。除了杂剧外,郑光祖还写过一些曲词,留至今日的,有小令六首,套数二曲。

元曲四大家是哪八位

提前预约上门拜访的时间要去别人家家里做客的话,记得要提前跟对方预约一下时间,最好能够提前一天,如果可以提前三四天则更好了。这样主要是为了能够让对方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时间,才能够更好的接待你。不然别人没准备的话,你贸然上门就很容易变成打扰了。选择较合适宜的拜访时间拜访别人,一定要尽量选择在别人空闲的时候,免得打扰了别人的工作或者休息,比如你千万不要选择在午饭(包括饭前和饭后)时间,因为饭前要准备食材做饭,饭后又要午休啥的,不适合。也不建议选择在夜晚,这样容易打扰对方休息。可以尽量选择在周末拜访,这样不耽误对方工作,也不会太耽搁对方休息。上门拜访前着装要得体如果你比较注重这次拜访的话,千万不要穿得太邋遢了,否则对方会觉得你太不尊重他们了。当然,也不需要穿得太过隆重,只要穿着大方、干净、得体即可。这个没有强制性要求的,就看你个人的品味如何了。上门拜访前记得买点小礼物如果对方家里有小朋友的话,可给小朋友带点吃的、玩的,或者书籍什么的;如果对方家里都是大人的话,可以带点水果、特产什么的;如果对方家里有老人的话,可以带点老人家能够用得上的东西。总的来说,礼物可以不贵重,但是要把心意表达到位。拜访时尽量不要迟到如果不确定去拜访的路上大致会花多少时间的话,可以早点出门。如果提早到了对方家里的话,也可以先不用上去,大概到时间了再给对方打个电话后,再提着礼物上门就行了。去早了或者去晚了,其实都是不太礼貌的。进门礼节做到位进门前记得要先按门铃,待到主人家开门了,记得先问声好,然后先把礼物递上。随后进门时,记得换拖鞋,看到家里有老人的话,记得打个招呼,算是对老人家的尊敬。在客厅聊天时,记得坐姿要好,聊天过程中不随便翻看主人家的东西。离开时要记得道谢当谈话进行得差不多了,准备离开主人家的时候,记得要向主人表达你的谢意。如果主人的家里还有老人的话,也要走去跟老人家招呼一声,跟他说“我们走了”这样的道别话。这也是个人礼貌是否做到位的问题,大伙可千万不要忽略了哟

元曲的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号已斋(一作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朱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他曾毫无惭色地自称:“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结尾一段,更狂傲倔强地表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马致远,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据考证,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东光县志和东光马氏族谱都有记载。马致远以字“千里”,晚年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代表作《汉宫秋》、《青衫泪》 。 郑光祖,生卒年不详,字德辉,汉族,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祖作品。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代表作《倩女离魂》。 白朴(1226--130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代表作《墙头马上》。

元曲四大家是哪些人?

戏剧的发展有赖于城市的发展与繁荣。中国自汉唐时期就已出现戏剧的雏形,但戏剧真正得到发展并走向成熟则是宋元时期。宋、金之时,商品经济发展,城市文化形成,出现了杂剧、南戏、院本等故事性较强、带有滑稽和调笑色彩的歌舞剧演出。发展至元代,形成了成熟的戏曲——元杂剧,或称元曲。在存在时间不足一百年的元代,有姓名可考的杂剧作家大约有200人左右,有记载可查的杂剧剧本有近800种。后人更将元曲视为元代的代表性文学样式,与唐诗、宋词并称。元杂剧的演出在元代十分繁盛,城市中大都有固定的戏班,还有一些戏班在各地流动演出,称为“路歧”。农村也经常在节日中有演出,演员中也出现了男女名角,女艺人如珠帘秀、天然秀、赛帘秀、翠荷秀等,男艺人则有侯耍俏、黄子醋、刘耍和等。元杂剧是一种大型的舞台戏剧演出。有着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综合了宋杂剧、金院本的滑稽、歌舞、说唱等形式。音乐上采用了宋金时期的“诸宫调”。宫调是中国古代曲调的总称,包括若干调式,每个宫调都有一套曲子供演员使用。元杂剧一本有四折,每一折在音乐上使用一个宫调,由一套曲子组成,这套曲子为数不等,曲调也不同,但都使用同一个宫调。四折可以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元杂剧的宫调约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等9个(常用的有7个)。除四折外,全剧一般还要加上一个或两个楔子。楔子是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或过场戏。元杂剧有旦、末、外、净、杂五大类角色。演出以演唱为主,一本戏始终由一个男主角或女主角主唱,其他角色一般不唱,台词和对白叫做“宾白”,动作称作“科”,如“雁叫科”、“做悲科”、“醉科”、“笑科”、“睡科”等,许多动作表演都是虚拟化的。伴奏乐器以笛、板、鼓、锣为主。元杂剧的代表是“元曲四大家”,王国维按成就高低将他们排列为关、白、马、郑。分别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其中以关汉卿成就为最高。关汉卿,元大都人(今北京),号祀斋,是元代剧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的如椽大笔,是推动元杂剧脱离宋金杂剧的“母体”走向成熟的杠杆,是标志戏剧创作走上艺术高峰的旗帜。其剧作如“琼筵醉客”,汪洋恣肆,慷慨淋漓,震撼人心,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著有《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望江亭》、《单刀会》、《蝴蝶梦》等名剧。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他多才多艺,通晓音律,长期生活于艺人圈中,有时还粉墨登场。关汉卿嫉恶如仇、不畏强暴,自比为“捶不扁、炒不爆、砸不碎、煮不透、响当当一颗铜豌豆”。他的剧作深刻地再现了动荡不安、政治腐败、阶级民族矛盾尖锐的元代社会现实,同时充满着反抗强权的战斗精神。慨慷悲歌和乐观奋争构成关汉卿剧作的基调。关汉卿在创作剧本时,注意尽快“入戏”。他以洗练的笔触交代戏剧情境与人物关系,把观众的目光“聚焦”到主要戏剧矛盾上,从而迅速引起观众看戏的兴趣。悲剧《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全剧四折一楔子。写儒生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被迫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做童养媳(楔子)。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窦娥不从(第一折)。张驴儿便想毒死蔡婆来要挟窦娥,没想到误毒死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反咬一口,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供,判窦娥死罪(第三折)。临刑之时,窦娥指天发誓,死后将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以明其冤(第四折)。窦娥死后,其誓果然一一应验。三年后,窦天章为官上任,窦娥托梦给父亲,窦天章遂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窦娥冤》全剧激荡着一种强烈的反抗精神,窦娥绝望之际向天地发出的呼喊,千百年来更是感动着无数的读者与观众:“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宝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舟。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关汉卿不光擅长悲剧的写作,喜剧、历史剧等也是他的长项。《救风尘》以喜剧的笔触塑造了机智善良的风尘女子赵盼儿的形象。历史剧《单刀会》写关羽智勇双全、单刀赴会的英雄气概;《西蜀梦》通过关羽、张飞的阴魂托梦刘备,要求他起兵报仇,以此突出了关羽、张飞虽死犹生的英雄气概,谴责了见死不救、卖身求荣的奸佞小人;《单鞭夺槊》赞美了草莽英雄尉迟敬德,谴责了泄私愤报私仇的李元吉;《哭存孝》鞭挞了李克用在取得军事胜利后诬杀功臣良将的行为,突出了“太平不用旧将军”的主题。此外,《拜月亭》写蒋世隆、王瑞兰夫妻的悲欢离合,《望江亭》写青年女子谭记儿的勇敢机智。这些都已成为后世不断搬演的剧目。白朴,出身金代仕宦家庭,诗文俱佳,因不满元人统治,坚辞不受荐举,而放浪形骸于山水之间。其剧作题材多出于历史传说,剧情多为才人韵事。名作为《梧桐雨》和《墙头马上》。前者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后者则写一名普通女性李千金冲破世俗偏见、自主择偶的故事。两者都以爱情为主题,但前者为悲剧,写得凄恻婉转;后者为喜剧,写得活泼热情。两部作品均为爱情剧之佳作。特别是《梧桐雨》,较之同一题材的诗歌名作——白居易的《长恨歌》,该剧有着更为深刻的人生感悟与情感内涵。《梧桐雨》本意并不在歌颂李、杨的爱情,而是要通过李、杨之事,来抒写人世沧桑。因此,它毫不避讳李隆基夺取儿媳杨玉环的过程,也不讳言杨贵妃与安禄山之间的私情。全剧曲词华美优雅,充满着浓浓的诗意和人生动乱沧桑之感,历来为人所称赏。第四折是全剧的情感高潮,也是最为后世称道的部分。李隆基退位后,满怀愁绪,徘徊于梧桐树下,追忆往昔,思念死去的杨玉环,过去的岁月欢情对照着眼前的孤独凄惶,让他倍感哀伤。在落叶满阶、秋虫絮聒的夜晚。李隆基梦见杨玉环,不料才说上几句话就被惊醒了。醒后,只听得“窗儿外梧桐上雨潇潇”,淅淅沥沥,“一点点滴人心碎”。在这一折中,白朴用了23支曲子。来表现李隆基的复杂心情。曲词将景与情融为一体,用了许多极富韵律感的拟声词,语言极富表现力。而秋夜梧桐细雨的意境,无疑与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相交融,使全剧结尾笼罩在一片孤独凄美的感伤气氛之中,意韵悠长,回味无穷。也正因为如此,后人评此剧为所有写李杨爱情剧作中的顶峰之作。此剧更是直接影响到了洪异的传奇戏曲《长生殿》的创作。马致远生于富豪之家,饱读诗书,但仕途不顺,晚号东篱,期望效法陶渊明归隐田园。50岁左右,他看穿世事,退隐山林,诗酒自娱,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的生活,拒绝与统治阶层同流合污。马致远是个享有盛名的戏曲家,世人称其为“曲状元”。元代周德清以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列;明朱权《太和正音谱》更推崇他“宜列群英之上”。马致远的杂剧名作为《汉宫秋》。大致剧情为:汉元帝因后宫寂寞,听从毛延寿建议,让他到民间选美。王昭君美貌异常,但因不肯贿赂毛延寿,被他在美人图上点上破绽,因此入宫后独处冷宫。汉元帝深夜偶然听到昭君弹琵琶,爱其美色,将她封为明妃,又要将毛延寿斩首。毛延寿逃至匈奴,将昭君画像献给呼韩邪单于,让他向汉王索要昭君为妻。元帝舍不得昭君和番,但满朝文武怯懦自私,无力抵挡匈奴大军入侵,昭君为免刀兵之灾自愿前往,元帝忍痛送行。单于得到昭君后大喜,率兵北去。昭君不舍故国,在汉番交界的黑龙江里投水而死。单于为避免汉朝寻衅滋事,将毛延寿送还汉朝处治。汉元帝夜间梦见昭君而惊醒,又听到孤雁哀鸣,伤痛不已,后将毛延寿斩首以祭奠昭君。该剧一直萦绕着一层挥之不去的凄凉与哀愁。汉元帝贵为帝王,却无力保护自己身边的一个女子,在金元之际,马致远选择了汉室受辱这一题材,寄寓了自己对历史和人生的的感悟。抒发了一种无法主宰自己命运、只能任人摆布的悲哀。剧作的第三折和第四折,工笔细描了元帝与昭君的生离死别,以长达两折的篇幅来表达他们的离愁别绪。如果作者稍欠功力即会流于平庸枯燥,但《汉宫秋》偏就写得惟妙惟肖、感人肺腑。有些段落更是余香满口,如汉元帝辞别昭君后的两支曲子“梅花酒”和“收江南”:[梅花酒]“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鸾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收江南]“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美人图今夜挂昭阳,我那里供养,便是我高烧银烛照红妆。”如此迂曲环绕,如许缠绵郁结,让人不禁拍案叫绝。马致远特别构思了王昭君在番汉交界处舍身殉难的情节。由于王昭君的慷慨殉难,既保全了民族气节和对元帝的忠贞,又达到了匈奴与汉朝和好,并使毛延寿被送回汉朝处死的目的。因此,王昭君以身殉难的悲壮之举,与那“只凭佳人平定天下”的屈辱求和之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全剧用明妃一弱女子的正气,来反衬那些倩女离魂以“女色救国论”来掩饰怯懦与无耻的文过饰非者。昭君既有对元帝的眷恋之情,又能为“国家大计”而毅然地“出塞和番”,并不惜以身殉国难,这就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她的深切同情和高度赞扬;而对于以元帝为首的封建王朝来说,则是一种深刻的揭露与辛辣的嘲讽!郑光祖《倩女离魂》是以唐传奇《离魂记》为素材改写的杂剧,写秀才王文举与倩女指腹为婚,王文举不幸父母早亡,倩女之母欲悔婚约,借口只有王文举得了进士之后才能成婚,想赖掉这门婚事。不料倩女却十分忠实于爱情,就在王文举赴京应试,与倩女柳亭相别之后,由于思念王文举,倩女的魂魄便离了原身,追随王文举一起奔赴京城。而王文举却不知是倩女的魂魄与他在一起,还以为倩女本人同他一起赴京。因此,当他状元及第三年后,准备从京城启程赴官,顺便打道去探望岳母,便先修书一封告知倩女的父母。王文举偕同倩女魂魄来到了倩女身边,魂魄与身体又合二为一,一对恩爱夫妻得到美满团圆。全剧充满了浓厚的抒情浪漫气息,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感情真挚热烈的少女形象,使这一剧堪与《西厢记》相媲美,并使他“名香天下,声振闺阁”。第二折写倩女的离魂在月夜追赶爱人。秋夜江边,一个娇怯少女的魂魄战战兢兢,小心前行,六支曲子把江边景色和少女心情,描绘得惟妙惟肖,历来为人所称道。曲词清丽优美,如“向沙堤款踏,莎草带霜滑;掠湿湘裙翡翠纱;抵多少苍苔露冷凌波袜”。以月夜秋江为背景。既衬托出魂魄迷离恍惚之特点,又充满了诗情画意。《倩女离魂》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受到《西厢记》的启发,又对《牡丹亭》有较大影响,《倩女离魂》在这两大名剧之间似乎起了一种过渡的作用。元代统治阶层轻视文化,文人地位急剧下降,当时社会流行“九儒十丐”之说,意为文人的地位仅高于乞丐,甚至比娼妓还低。很多文人出于谋生的需要,开始从事杂剧创作。他们才华横溢,一腔怨愤,表现在元杂剧创作中,便呈现出一种叛逆精神,并充满着鲜明的反抗正统观念和权威势力的创作倾向。由此诞生了“元曲四大家”等一批天才剧作家。强烈的冲突是元杂剧最具魅力的地方。民族冲突、文化观念的冲突、不同社会阶层的冲突、家族内部的冲突、官民之间的冲突等都成为元杂剧表现的主题。在元曲四大家的剧作中,这种冲突体现得尤为明显。剧作中的这些冲突实际是元代社会种种内在冲突的缩影。而戏剧艺术的最重要构成要素就是冲突,元杂剧的这种特质恰恰成全了这一艺术形式的内在要求。另外,在人物塑造方面,元杂剧的主人公大都是平民百姓,是小商人、小手工业者、打渔者、农民、寡妇、妓女等小人物,他们面对的则是强权威势。因此,他们的反抗就是一种弱者对强者、卑微者对高贵者的反抗,双方力量悬殊。但他们往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且义无反顾,不惜以性命相搏,使得这种反抗显得尤为惊心动魄,悲壮惨烈,却也由此获得了崇高的悲剧效果。《窦娥冤》至今读来依然可以令人血脉贲张、荡气回肠,靠的正是这种悲剧魅力。

元曲四大家是??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元曲四大家是谁

简单分析一下,详情如图所示

元曲四大家指谁?

关汉卿 白朴 郑光祖 马致远

元曲四大家是谁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元曲四大家是谁?

简单分析一下,详情如图所示

元曲四大家是谁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1、关汉卿号已斋,亦作一斋,汉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2、白朴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隩州(今山西河曲)人,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白朴的剧作,题材多出历史传说,剧情多为才人韵事。现存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写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鸳鸯间墙头马上》,描写的是一个“志量过人”的女性李千金冲破名教,自择配偶的故事。前者是悲剧,写的悲哀怛侧,雄浑悲壮;后者是喜剧,写得起伏跌宕,热情奔放。这两部作品,历来被认为是爱情剧中的成功之作,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对后代戏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3、马致远马致远生于公元1250年,约卒于公元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马致远字千里,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 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作品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园题材为多,风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点。马致远著有杂剧十六种,存世的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粱梦》、《西华山陈抟高卧》七种。4、郑光祖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号称元代四大杂剧家之一。据学者考证,郑光祖一生写过18种杂剧剧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慑政》、《虎牢关三战吕布》等。扩展资料:关于这几位元曲作家的排列和评价,因人因时而各有不同。元代钟嗣成的《录鬼簿》把关汉卿列为杂剧作家之首,贾仲明称关汉卿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但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却首推马致远,以为“宜列群英之上”,而以关汉卿为“可上可下之才”。白朴的《梧桐雨》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描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其语言雍雅华贵,绚丽多彩,开杂剧文采派的先河。马致远的《汉宫秋》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写昭君出塞的故事,它大胆地改变史实,塑造了王昭君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者的形象,抨击了皇帝左右文臣武将的昏庸和无能。郑光祖的作品以描写男女爱情生活的剧作为主,以文采见长,语言典雅,受王实甫影响颇深。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元曲四大家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元曲

元曲四大家是谁?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关汉卿代表作是《窦娥冤》《救风尘》白朴代表作是《墙头马上》《东墙记》马致远代表作是《汉宫秋》《天净沙·秋思》郑光祖代表作是《倩女离魂》《周公摄政》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

元曲四大家是谁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解析: 元曲四大家 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说:“元人乐府称 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在此以 前,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序中说:“乐府之盛之 备之难,莫如今时……其备则自关、郑、白、马,一新 制作。”但是,周德清虽以四人并称,却并未命以“四 大家”之名,另外,明初贾仲明为马致远作的吊词中又 有“共庾、白、关老齐眉”的说法,庾指庾吉甫。这些 说法表明,元曲四大家的概念是逐渐形成的。 关于这几位元曲作家的排列和评价,因人因时而各 有不同。元代钟嗣成的《录鬼簿》把关汉卿列为杂剧作 家之首,贾仲明称关汉卿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 首,捻杂剧班头。”但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却首 推马致运,以为“宜列群英之上”,而以关汉卿为“可上 可下之才”。明代前期以后,又有盛赞郑光祖而贬低其 余三家的,如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说:“马之辞老健 而乏滋媚,关之辞激厉而少蕴藉,白颇简淡,所欠者俊语, 当以郑为第一。”清人王季烈《曲谈》中则认为“关、 白、马、郑诸家”。近代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中说: “元代曲家,自明以来,称关、马、郑、白,然以其年 代及造诣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关汉卿一 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 为元人第一。”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 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他们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已为历史公认。明代王世贞、王骥德等人为王实甫未被 列入“四大家”而提出非难,王骥德还提出“王、马、 关、郑”说。清代李调元《雨村曲话》则有“马、王、 关、乔(吉)、郑、白”之说,但未见流行。

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说:“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在此以前,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序中说:“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其备则有关、郑、白、马。一新制作。”但是,周德清虽以四人并称,却并未命以“四大家”之名,另外,明初贾仲明为马致远作的吊词中又有“共庾、白、关老齐眉”的说法,庾指庾吉甫。关于这几位元曲作家的排列和评价,因人因时而各有不同。名称来历:元代钟嗣成的《录鬼簿》把关汉卿列为杂剧作家之首,贾仲明称关汉卿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但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却首推马致远,以为“宜列群英之上”,而以关汉卿为“可上可下之才”。明代前期以后,又有盛赞郑光祖而贬低其余三家的,如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说:“马之辞老健而乏滋媚,关之辞激励而少蕴籍,白颇简淡,所欠者俊语,当以郑为第一。”清人王季烈《曲谈》中则认为“关、白、马、郑诸家”。近代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中说:“元代曲家,自明以来,称关、马、郑、白,然以其年代及造诣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他们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已为历史公认。明代王世贞、王骥德等人为王实甫未被列入“四大家”而提出非难,王骥德还提出“王、马、关、郑”说。清代李调元《雨村曲话》则有“马、王、关、乔(吉)、郑、白”之说,但未见流行。

元曲四大家是 元曲四大家分别是谁

1、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2、关汉卿。原名不详,字汉卿,号已斋,汉族,解州人,另有籍贯大都,和祁州等说。元杂剧奠基人,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居四大家之首。 3、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汴梁人,晚岁寓居金陵,终身未仕,生于公元1226年,卒于公元1306年。白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和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简称《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简称《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简称《东墙记》)、《天净沙·秋》等。 4、郑光祖,字德辉,汉族,平阳襄陵人,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郑光祖从小就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青年时期置身于杂剧活动,享有盛誉。但他做过杭州的小吏,主要活动在南方,成为南方戏剧圈中的巨擘。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激赏郑光祖的文词,将他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并列,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5、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散文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是哪些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调风月》等。白朴作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唐明皇游月宫》、《高祖归庄》、《鸳鸯间墙头马上》、《秋江风月凤凰船》、《萧翼智赚兰亭记》、《阎师道赶江江》等。马致远作品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梁梦》、《西华山陈抟高卧》等。郑光祖作品有《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慑政》、《虎牢关三战吕布》等。

元曲四大家是谁?

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元代杂剧兴盛,是我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有姓名记载的杂剧作家就有八十余人,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明代前期以后,又有盛赞郑光祖而贬低其余三家的,如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说:“马之辞老健而乏滋媚,关之辞激励而少蕴籍,白颇简淡,所欠者俊语,当以郑为第一。”清人王激烈《曲谈》中则认为“关、白、马、郑诸家”。近代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中说:“元代曲家,自明以来,称关、马、郑、白,然以其年代及造诣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关汉卿一空倚傍,字筹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元曲的特点1、曲艺结合:元曲是曲艺和戏剧的结合体,融合了音乐、舞蹈、表演、诗词和故事情节等多种元素。曲调优美动人,旋律流畅,使得演出更具艺术感染力。2、精彩唱词:元曲注重唱词的艺术性和表现力,采用了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如对仗、押韵、排比等。唱词富有韵律感,能够准确地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3、丰富多样的剧情:元曲的剧情丰富多样,包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爱情悲剧、喜剧等。剧情紧凑,情节曲折,富有戏剧张力,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4、角色刻画:元曲注重角色的刻画,通过唱词、动作和表演等方式展现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角色形象鲜明,性格丰满,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迟返慎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号已斋,亦作一斋,汉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他一生创作多达67个剧本,还有不少散曲和套曲,至今仍有他的18个剧本和一百多首散曲流传下来。这十八个剧本是:《温太真玉镜台》、《赵盼儿风月救风尘》、《钱大尹智宠谢天香》、《包待制三勘蝴蝶梦》、《包待制智斩鲁斋郎》、《杜蕊娘智赏金线池》、《感天动地窦娥冤》、《望江亭中秋切脍旦》、《关张双赴西蜀梦》、《闺怨佳人拜月亭》、《关大王单刀会》、《诈妮子调风月》、《山神庙裴度还带》、《邓夫人苦痛器存孝》、《状元堂陈母教子》、《刘夫人庆赏五侯宴》、《钱大尹智勘徘衣梦》、《谢天香》。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隩州(今山西河曲)人,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世镇(1306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在元代杂剧的创作中,白朴更具有重要的地位。历来评论元代杂剧,都称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著录,白朴写过15种剧本,这15种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唐明皇游月宫》、《韩翠颦御水流红叶》、《薛琼夕月夜银筝怨》、《汉高祖斩白蛇》、《苏小小月夜钱塘梦》、《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楚庄王夜宴绝缨会》、《崔护谒浆》、《高祖归庄》、《鸳鸯间墙头马上》、《秋江风月凤凰船》、《萧翼智赚兰亭记》、《阎师道赶江江》。加上《盛世新声》著录的《李克用箭射双雕》残折,共16本。如今仅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裴少俊墙头马上》三种,以及《韩翠颦御水流红叶》、《李克用箭射双雕》的残折,均收入王文才《白朴戏曲集校注》一书中。

《天净沙 秋思》的作者,朝代,什么家,他与谁谁谁并称元曲四大家,他的代表作有

不知道

元曲四大家的四大悲剧和四大爱情剧分别是什么?帮忙下啦!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元曲四大家与元曲四大悲剧和四大爱情剧的作者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还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四大南戏是: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不是关汉卿写的)和《杀狗记》。

最早将元曲四大家并提的历史文献

最早将元曲四大家并提的历史文献是《中原音韵》。《中原音韵》是元代周德清创作的戏曲(北曲)曲韵著作,成书时间为1324年。《中原音韵》原为写北曲者检韵而作,但它以辽、金以来北方语音变化发展为依据,废入声,又把平声分为阴、阳两类,归并旧韵为东钟、江阳、支思、齐微等19部,已接近于今北京音。它以普通使用的活语音为记录、研究的对象,具有首创意义。因此在汉语语音史上有很大价值。作品影响《中原音韵》是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曲韵韵书,其中的有关理论和创作方法是从当时北曲的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材料归纳出来的,因此该书在戏曲史上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对于北曲的创作和演唱发挥了很强的规范作用,尤其是在审音定韵方面,后人甚至“兢兢无敢出入”。

元曲四大家及简介,还有他们的诗

关汉卿代表作是《窦娥冤》、《救风尘》、白朴代表作是《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是《汉宫秋》郑光祖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唐宋八大家元曲四大家分别是谁呢?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6、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唐宋八大家,初唐四杰,元曲四大家分别是哪些?

所谓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他们的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所以也称“唐宋散文八大家”,其文章不但震撼唐宋文坛, 而且是后世散文的楷模,炳彪于文学之林。唐代初期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文人。他们在内容、风格等方面对宫体诗有较大突破,并将五言律诗发展成熟,为唐诗带来新的风貌。这就是“初唐四杰”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元曲为杂剧和散曲的合称。杂剧始于两宋,盛于元代,是在宋杂剧、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融歌舞艺术和说唱伎乐,发展而成的一种新的戏曲形式。它将歌曲、旁白、舞蹈结合在一起,是一种综合艺术。著名剧作家及代表作品主要有关汉卿的《窦娥冤》 、王实甫的《西厢记》 、马致远的《汉宫秋》 、白朴的《墙头马上》 、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等。杂剧的题材十分广泛,有反对封建官府、追求爱情婚姻自由的内容,也有历史故事,还有的反映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散曲源于民间小曲和少数民族音乐, 分小令、 带过曲和套曲三种基本形式。散典作家主要有关汉卿、马致远、卢挚、张养浩、刘致、张可久、乔吉等。

唐宋八大家,初唐四杰,元曲四大家分别是哪些?

所谓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他们的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所以也称“唐宋散文八大家”,其文章不但震撼唐宋文坛,而且是后世散文的楷模,炳彪于文学之林。唐代初期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文人。他们在内容、风格等方面对宫体诗有较大突破,并将五言律诗发展成熟,为唐诗带来新的风貌。这就是“初唐四杰”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元曲为杂剧和散曲的合称。杂剧始于两宋,盛于元代,是在宋杂剧、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融歌舞艺术和说唱伎乐,发展而成的一种新的戏曲形式。它将歌曲、旁白、舞蹈结合在一起,是一种综合艺术。著名剧作家及代表作品主要有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等。杂剧的题材十分广泛,有反对封建官府、追求爱情婚姻自由的内容,也有历史故事,还有的反映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散曲源于民间小曲和少数民族音乐,分小令、带过曲和套曲三种基本形式。散典作家主要有关汉卿、马致远、卢挚、张养浩、刘致、张可久、乔吉等。

元曲四大家各有什么代表作

1、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还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四大南戏是: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不是关汉卿写的)和《杀狗记》。 2、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历来与唐诗、宋词并称。它是元代城市经济繁荣发达、社会矛盾尖锐复杂的产物,也是我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主要是歌舞艺术、说唱艺术、滑稽戏等长期发展、相互融合的结果。 3、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由诗词变化发展而来的转诗体;杂剧是一种包括歌唱、音乐、舞蹈和完整故事情节的歌剧。通常所说的元曲主要是指杂剧。元杂剧的发展分前后两期,前期的中心在北方的大都,也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后期的中心则南移到杭州,较前期有所衰落,但比较追求辞曲的典雅和工巧。 4、元曲的剧作家先后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康进之、高文秀、郑光祖、乔吉、宫天挺、秦简夫等,尤以关、马、郑、白较为突出,被誉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郑光祖的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的代表作《墙头马上》等广受世代民众欢迎。特别是关汉卿共创造了63部杂剧,现实完整保存下来的有12部。其中悲剧《窦娥冤》是他最出色的代表作,不仅在国内久演不衰,还于一百多年前被译成法文传播到欧洲各国。关汉卿的许多作品传播到日本。

元曲四大家及其作品

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是什么

元曲四大家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关汉卿 的散曲全收在《金元散曲》中。 《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 是他的优秀代表作。 白朴 的词作,在他生前就已编订成集,名曰 《天籁集》 。全集收词二百余首,除了一些应酬赠答、歌楼妓席之作外,多为伤时感怀的作品。 马致远 作品有描述王昭君传说的 《汉宫秋》以及《任风子》 等。 据学者考证, 郑光祖 一生写过18种杂剧剧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 《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慑政》、《虎牢关三战吕布》 等。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为: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关汉卿,号已斋,亦作一斋,汉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隩州(今山西河曲)人,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著录,白朴写过15种剧本,这15种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唐明皇游月宫》、《韩翠颦御水流红叶》、《薛琼夕月夜银筝怨》、《汉高祖斩白蛇》、《苏小小月夜钱塘梦》、《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楚庄王夜宴绝缨会》、《崔护谒浆》、《高祖归庄》、《鸳鸯间墙头马上》、《秋江风月凤凰船》、《萧翼智赚兰亭记》、《阎师道赶江江》。加上《盛世新声》著录的《李克用箭射双雕》残折,共16本。马致远生于公元1250年,约卒于公元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马致远字千里,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马致远著有杂剧十六种,存世的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粱梦》、《西华山陈抟高卧》七种。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据学者考证,郑光祖一生写过18种杂剧剧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慑政》、《虎牢关三战吕布》等。元曲的体制:元曲兴起并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则是由于元曲确立并完善了体制形式,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1、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曲与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五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曲的每一个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元曲中的戏曲套数和散曲套数,是由两支以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相联而成。2、曲牌: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如《点绛唇》《山坡羊》等总数很多,元代北曲共335个,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法、平仄等。据此可以填写新曲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和词牌名相同的,但是内容并不完全一致。此外,还有专供演奏的曲牌,但大多只有曲调而无曲词。3、曲韵:元曲在押韵方面严守《中原音韵》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上、去,用韵上有以下特点:平仄通押,不避重韵,一韵到底,借韵、暗韵、赘韵、失韵。4、平仄(zè):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诗词更严,而特别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5、对仗:曲的对仗要求比较自由,可平仄相对,也可平声相对,即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曲的对仗形式有“两字对”、“首尾对”、“衬字对”等十三种,在语言的运用和词序组合上有许多特点。主要表现在:有工对也有宽对,但宽对的现象更普遍;句中自为对;错综成对或倒字为对,如“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以俗语入对。6、衬字:曲与词最显著的区别是有无衬字,有衬字的是曲,没有衬字的是词。所谓“衬字”指的是在曲律规定必须的字数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韵、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衬字一般用于句首。元曲作家中留有姓名、曲作的共二百二十多人,流传至今的作品有四千五百多首(套、部),其中小令三千八百多首(含带过曲),套数四百七十余套,杂剧一百六十余部(本)。在众多作家中,对元曲的形成作出开创性贡献的是元好问,他生于金元战乱之际,是名冠金元两代诗坛的巨星。他的作品清润疏俊,迥出时作,对元曲创作起着启导统领、规范的作用。

唐宋八大家,元曲四大家的简介

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说:“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在此以前,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序中说:“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其备则自关、郑、白、马,一新制作。”但是,周德清虽以四人并称,却并未命以“四大家”之名,另外,明初贾仲明为马致远作的吊词中又有“共庾、白、关老齐眉”的说法,庾指庾吉甫。这些说法表明,元曲四大家的概念是逐渐形成的。关于这几位元曲作家的排列和评价,因人因时而各有不同。元代钟嗣成的《录鬼簿》把关汉卿列为杂剧作家之首,贾仲明称关汉卿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但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却首推马致运,以为“宜列群英之上”,而以关汉卿为“可上可下之才”。明代前期以后,又有盛赞郑光祖而贬低其余三家的,如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说:“马之辞老健而乏滋媚,关之辞激厉而少蕴藉,白颇简淡,所欠者俊语,当以郑为第一。”清人王季烈《曲谈》中则认为“关、白、马、郑诸家”。近代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中说:“元代曲家,自明以来,称关、马、郑、白,然以其年代及造诣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他们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已为历史公认。明代王世贞、王骥德等人为王实甫未被列入“四大家”而提出非难,王骥德还提出“王、马、关、郑”说。清代李调元《雨村曲话》则有“马、王、关、乔(吉)、郑、白”之说,但未见流行。

元曲四大家之首是谁

l

“元曲四大家” 是谁?

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元曲四大家”之首。号已斋(一作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一生写了60多种,今存18种,最著名的有《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如:《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关汉卿塑造的“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家圣人”。 郑光祖,生卒年不详,字德辉,汉族,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祖作品。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马致远(1250年-1321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白朴(122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

元曲四大家是指哪四个

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个。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他们代表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创作成就,关汉卿是汉族、解州人士,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郑光祖出生于元世祖至元初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郑光祖是代著名的的杂剧家和散曲家。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 迷青琐倩女离魂是郑光祖的代表作。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 墙头马上是白朴的代表作。

元曲四大家是指哪四个

1、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2、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他们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已为历史公认。明代王世贞、王骥德等人为王实甫未被列入“四大家”而提出非难,王骥德还提出“王、马、关、郑”说。清代李调元《雨村曲话》则有“马、王、关、乔(吉)、郑、白”之说,但未见流行。

元曲四大家是谁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元曲四大家是哪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马致远、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可以参考: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但历史上还有部分人认为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和白朴。

“元曲四大家”是哪四家?

“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元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今有记载的元杂剧作家在百余人左右,其中成就较高的四位作家被尊称为“元曲四大家”。“四家”之说,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元音韵学家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周以存世剧本和已知作家为基础,主要从音韵学角度,提出了关、郑、白、马为元四家之说。关即关汉卿,郑即郑光祖,白即白朴,马即马致远。此说一直为后世曲论家如王国维等所推崇。综观关、郑、白、马的创作实践可知,此四人确实都很优秀。关汉卿剧作六十余部,被誉为“捻杂剧班头”;郑光祖“锦锈文章满肺腑”,“声振闺阁”;白朴的《墙头马上》、《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等,在今天看来,仍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到了明代,有位叫何良俊的人在其著作《曲论》中,从词章品评的角度立论又倡一说:“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辅为四大家。”并进一步论证说:“马之词老健而令姿媚,关之词激厉而少蕴藉,白颇简淡,所欠者俊语,当以郑为第一。”此说也有相当影响。令人费解的是,“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贾仲明语)的王实甫却被排斥在“四大家”之外。有人说,这很可能与封建卫道者认为《西厢记》“晦淫”有关。直到明嘉靖之后,才开始有人为王实甫鸣不平。当代的一般戏曲史论著,都是以关汉卿居元曲家之首,王实甫次之,然而最近又有人提出,建国以来的研究中有对王实甫估价不足的问题,故对“元曲四大家”有必要进一步弄清。

元曲四大家有哪些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说:“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在此以前,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序中说:“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其备则有关、郑、白、马。一新制作。”但是,周德清虽以四人并称,却并未命以“四大家”之名,另外,明初贾仲明为马致远作的吊词中又有“共庾、白、关老齐眉”的说法,庾指庾吉甫。关于这几位元曲作家的排列和评价,因人因时而各有不同。名称来历:元代钟嗣成的《录鬼簿》把关汉卿列为杂剧作家之首,贾仲明称关汉卿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但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却首推马致远,以为“宜列群英之上”,而以关汉卿为“可上可下之才”。明代前期以后,又有盛赞郑光祖而贬低其余三家的,如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说:“马之辞老健而乏滋媚,关之辞激励而少蕴籍,白颇简淡,所欠者俊语,当以郑为第一。”清人王季烈《曲谈》中则认为“关、白、马、郑诸家”。近代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中说:“元代曲家,自明以来,称关、马、郑、白,然以其年代及造诣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他们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已为历史公认。明代王世贞、王骥德等人为王实甫未被列入“四大家”而提出非难,王骥德还提出“王、马、关、郑”说。清代李调元《雨村曲话》则有“马、王、关、乔(吉)、郑、白”之说,但未见流行。

元曲四大家都有谁

“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曲作家。最早提出“四大家”之说的是明代何良俊的《四友斋丛说》:“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元曲产生于金末的“俗谣俚曲”,包括“里巷之曲”和“胡夷之曲”。曲是继词之后可唱的诗体的总称,包括散曲和杂剧。“元曲四大家”主要侧重四位作家在杂剧方面的成就而言。

元曲四大家是谁?

元曲四大家,即四位著名的散曲作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又称“关、马、郑、白”。“元曲之首”关汉卿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号已斋、己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关于他的籍贯,还有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县)伍仁村、大都(今北京)人,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0年前后),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东篱”马致远马致远,汉族,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东光县志和东光马氏族谱都有记载。马致远以字“千里”,晚年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才子”郑光祖郑光祖,字德辉,汉族,平阳襄陵人。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祖作品。除杂剧外,郑光祖也创作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大手笔”白朴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

元曲四大家是谁?

元曲四大家,即四位著名的散曲作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又称“关、马、郑、白”。“元曲之首”关汉卿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号已斋、己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关于他的籍贯,还有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县)伍仁村、大都(今北京)人,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0年前后),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东篱”马致远马致远,汉族,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东光县志和东光马氏族谱都有记载。马致远以字“千里”,晚年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才子”郑光祖郑光祖,字德辉,汉族,平阳襄陵人。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祖作品。除杂剧外,郑光祖也创作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大手笔”白朴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

元曲四大家是哪四位

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