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

阅读 / 问答 / 标签

致良知什么意思

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歼则乱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人物介绍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余姚市)人,生于明宪宗成化8年(1472年10月31日),卒于明世宗嘉靖7年(1529年1月9日),因为曾经筑室于会稽氏档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盯指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致良知

致良知的解释致良知的解释是什么

致良知的词语解释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的词语解释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结构是:致(左右结构)良(上下结构)知(左右结构)注音是:ㄓ_ㄌ一ㄤ_ㄓ拼音是:zhìliángzhī。致良知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⒈本指一种天赋的道德意识。明王守仁提出“致良知”的道德修养方法。认为良知即天理,存在于人的本体中。人们只要推极良知于客观事物,则一切行为活动就自然合乎理,即自然合乎封建伦理道德的标准。王守仁也将这种“致良知”的功夫叫做“致知格物”。本指一种天赋的道德意识。明王守仁提出“致良知”的道德修养方法。认为良知即天理,存在于人的本体中。人们只要推极良知于客观事物,则一切行为活动就自然合乎理,即自然合乎封建伦理道德的标准。王守仁也将这种“致良知”的功夫叫做“致知格物”。引良知。语出《孟子·尽心上》:“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二、网络解释致良知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关于致良知的成语格物致知关于致良知的词语良家子良弓无改良师益友良莠不一良辰吉日天假良缘良工苦心三致志格物致知致知格物关于致良知的造句1、阳明学的真精神在阳明,而阳明根本精神在“致良知”。2、《大学》之三纲领八条目最终归于致良知。3、如果没有“良知”与“致良知”则外部世界就没有意义。4、其哲学思想贯通综合王阳明的“致良知之学”与王心斋“格物之学”,提出“诚意修身说”;5、第二部分:王阳明认识论思想的内容——“致良知”,包括认识的来源和标准、主客体关系、认识过程、认识与实践。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致良知的详细信息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什么意思?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阳明思想体系中的三个核心概念。心即理:这是王阳明思想中的本体论,意为人的心灵是宇宙真理的根源,人的认知和行动都源于内心的指导。知行合一:这是王阳明思想中的认识论,意为人的认知和行动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人对事物的理解将直接影响他的行为。致良知:这是王阳明思想中的方法论,意为通过恢复内心的良知来拯救社会。他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份天然的良知,只要充分发掘并遵循它,就能实现道德和行为的提升。总的来说,王阳明认为人的内心是指导人行为和认知的根源,而知行合一则是这种内心的具体表现。同时,他主张通过恢复内心的良知来拯救社会,这就是他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思想体系。

"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致良知:获得真确的知识;知行合一:知识和实践合二为一。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实事求是。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