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翻越第一座山——老山界就遇到了怎样的困难

tanghaibo110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kingwater9527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3.3%
山的高峻奇伟与巡津生活的艰苦
1年前

相关推荐

红军长征的原因、开始和结束时间、结束标志、胜利的意义分别是
锡_gg1年前1
jingtiancn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93.8%
原因: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根本原因是左倾思想的错误
开始结束的时间:1934年——1936年
结束标志:1936年会宁三军会师
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妄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保存了党的基干力量,为以后的抗日的胜奠定了基础.
红军长征强渡大渡河,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的具体时间
红军长征强渡大渡河,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的具体时间
具体哪年哪月,和重要历史意义
和乌江,遵义等地的具体意义
思远xx1年前1
风云无极 共回答了12个问题 | 采纳率83.3%
  乌江战役
  1935年1月1日,左路先遣队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逼近江河界口,发现渡口大道是敌人防御的重点,遂决定佯攻渡口大道,主攻渡口上游的小道.在强渡未成的情况下,于当日晚间改为偷渡.3只竹筏只有1只到达对岸;2日上午,第四团再次强渡成功,经过激战,击溃第三旅2个团的防守,下午占领黔军"前敌总指挥部"所在地珠场(今珠藏).至3日,军委纵队和红五军团由此相继渡过乌江.1月1日,右路先遣队红一军团红一师第一团由龙溪到达回龙场渡口,当日下午偷渡未成.夜间,强渡成功,击溃黔军团1个团,占领滩头阵地,并掩护后续部队渡江.至4日,红一军团主力及红九军团由此渡江完毕,残敌向湄潭方向退却.随后,红三军团第十团也在茶山关渡过乌江.至6日,中央红军全部渡过乌江.此役,击溃国民党军黔军3个团.
  事件意义
  此次作战的胜利,是因为红军指挥员及时改变了战术而取得的.他们在非常不利的形势下,沉着冷静,灵活处置,果断指挥,在强渡不成的情况下,采取偷渡而一举成功,从而渡过了乌江,打破了敌人的企图.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圹大会议.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注意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注意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它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汇总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936771.html?md=3
  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亲自指挥的一个决定性战役.1935年1月29日~3月22日,毛泽东以自己特有的伟大战略眼光,灵活指挥3万余人的红军,与10倍于己的优势敌人周旋,东西驰骋千里,南北往返数次,忽南忽北,声东击西,屡用奇兵,调动敌人,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在四渡赤水作战中,红军进行了大小40余次战斗,共歼敌1.8万余人.中央红军从此一反长征以来的被动挨打局面,取得了战略转移的主动权.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
  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江,就有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恍然大悟,认定红军的目的既不在贵阳,也不在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
  1935年4月28日,他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就在红军进抵金沙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
  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他们二话未说,翻山越岭日夜兼程180里,当天夜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一条船.原来这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探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后来,他们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从水里捞出了一条破船,用布把漏洞塞上.
  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没有在意.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
  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了洪门渡,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
  从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西绕圈子,时东时西,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5月9日在树节渡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是红军已经毁船封江,远走高飞,无影无踪
  强渡大渡河
  1935年5月21日,中央红军从冕宁泸沽地区分左右两路北进.5月24日,中央红军先遣队红一师第一团夜袭安顺场(在四川石棉县境内),消灭守敌两个连,夺得渡船1只.5月25日 ,红一团一营二连17名勇士,由连长熊尚林率领,乘木船战胜激流骇浪,冲过敌人的重重火网,强行渡过了大渡河.红军从当年太平天国石达开全军覆没之地杀出一条生路.尽管红军大部队没有全部从这里渡河,但这一英雄壮举震撼了敌人,也为红军沿大渡河两岸北上夹击泸定桥守敌创造了有利条件,对红军夺取整个大渡河战役的胜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飞夺泸定桥
  泸定桥的东桥头与泸定城相连,由川军第三十八团主力防守.在红军到达之前,守军已将铁索桥上的木板拆除,只剩下13根铁索链悬在大渡河上,形势十分险恶.1935年5月29日, 红军左纵队先头部队红四团一营二连22名英雄,在连长廖大珠率领下,冒着敌人火力,攀踏着悬空的铁索向东桥头攻击,胜利占领大桥.红军后续部队跟进,迅速击溃守敌一个团,占领泸定桥.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渡过了大渡河.这样,蒋介石企图使中央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梦想彻底破灭.
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历史进程有何影响?
akichow1年前1
630700776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94.1%
影响: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诗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近开颜
七律长征这首诗列举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两个典型战役一个是翘着
无事常相见L1年前1
LINLIN0000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90.9%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七律长征这首诗列举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两个典型战役一个是
红军巧渡金沙江
还有一个是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七律 长征 万水千山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诗中有
行者猎者1年前1
linjuying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78.6%
巧度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穿越大雪山.
七律长征阅读题红军长征,以爬雪山,过草地最为艰苦,而诗的最后两句却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请说说你对这两
七律长征阅读题
红军长征,以爬雪山,过草地最为艰苦,而诗的最后两句却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请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再慢半拍1年前2
jasminewooo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这正体现了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含义,更能体现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同时也预示着红军即将取得长征胜利时的喜悦.
毛泽东的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描写了红军长征时曾渡过的长江水系的两条河流,它们都位于长江的( )游,诗
毛泽东的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描写了红军长征时曾渡过的长江水系的两条河流,它们都位于长江的( )游,诗词中的第二条河流流经( )盆地后汇入长江水系
芙蓉峰1年前1
748zou 共回答了11个问题 | 采纳率90.9%
上游
四川盆地
红军长征三大事件是哪三大包括地名
青风弄影1年前1
子易cc 共回答了25个问题 | 采纳率96%
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党中央的领导. 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的领导下,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了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巨大困难,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运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走完了两万五千里的漫漫征程,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第二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红军长征宣告结束
红军长征路时间顺序有 强渡金沙江 四渡赤水河 翻越夹金山 强渡嘉陵江 飞夺泸定桥 攻占腊子口 包座战役 直罗镇战役 血湘
红军长征路时间顺序
有 强渡金沙江 四渡赤水河 翻越夹金山 强渡嘉陵江 飞夺泸定桥 攻占腊子口 包座战役 直罗镇战役 血湘江 遵义会议(没了)
c52320691年前1
yiyu9098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100%
1喋血湘江;2遵义会议;3四渡赤水;4(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5抢渡金沙江;6飞夺泸定桥;7翻越夹金山;8包座战役;9攻占腊子口;10直罗镇战役
为了让楼主放心,为楼主找了点资料,以下为顺序排列,希望对楼主有帮助,谢谢!

喋血湘江
1934年11月25日~12月1日 ,中央红军在全州(今广西全州县)以南湘江东岸与敌浴血奋战.湘江战役,是蒋介石精心策划的一次大战役,也是红军长征经历的第一场恶战.蒋介石投入嫡系部队和湘、粤、桂三省地方军阀部队近30万人的兵力,妄图全歼我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地区.敌我力量如此悬殊,“左”倾领导人的错误决策又给红军造成了全盘被动,在这种险恶的情况下,红军还是突破了湘江.然而,这是给红军带来巨大损失的一场血战.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减少到3万余人.

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
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亲自指挥的一个决定性战役.1935年1月29日~3月22日,毛泽东以自己特有的伟大战略眼光,灵活指挥3万余人的红军,与10倍于己的优势敌人周旋,东西驰骋千里,南北往返数次,忽南忽北,声东击西,屡用奇兵,调动敌人,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在四渡赤水作战中,红军进行了大小40余次战斗,共歼敌1.8万余人.中央红军从此一反长征以来的被动挨打局面,取得了战略转移的主动权.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
强渡大渡河
1935年5月21日,中央红军从冕宁泸沽地区分左右两路北进.5月24日,中央红军先遣队红一师第一团夜袭安顺场(在四川石棉县境内),消灭守敌两个连,夺得渡船1只.5月25日 ,红一团一营二连17名勇士,由连长熊尚林率领,乘木船战胜激流骇浪,冲过敌人的重重火网,强行渡过了大渡河.红军从当年太平天国石达开全军覆没之地杀出一条生路.尽管红军大部队没有全部从这里渡河,但这一英雄壮举震撼了敌人,也为红军沿大渡河两岸北上夹击泸定桥守敌创造了有利条件,对红军夺取整个大渡河战役的胜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飞夺泸定桥
泸定桥的东桥头与泸定城相连,由川军第三十八团主力防守.在红军到达之前,守军已将铁索桥上的木板拆除,只剩下13根铁索链悬在大渡河上,形势十分险恶.1935年5月29日, 红军左纵队先头部队红四团一营二连22名英雄,在连长廖大珠率领下,冒着敌人火力,攀踏着悬空的铁索向东桥头攻击,胜利占领大桥.红军后续部队跟进,迅速击溃守敌一个团,占领泸定桥.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渡过了大渡河.这样,蒋介石企图使中央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梦想彻底破灭.
嘉陵江战役
1935年3月28日~4月21日,红四方面军在川北发起并成功地进行了强渡嘉陵江战役.红四方面军共歼敌1万余人.相继攻克9座县城.这次渡江作战,红军强渡的江河之宽,渡过的人数之多,取得的战果之大,在红四方面军的战史上是空前的,在整个红军战史上也是不多见的.这次战役打乱了蒋介石的战略部署,策应了中央红军的作战行动.
包座战役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确定了两军共同北上,在川陕甘创建根据地的战略方针.班佑以东的上下包座位于四川省松潘县北部,地势险要,卡在红军进入甘南的必经之路上.1935年8月29日,红三十军向上包座守敌发起攻击,8月31日,攻占上包座.与此同时,第四军一部也向求吉寺守敌攻击.此役歼灭包座地区守敌及敌援军第四十九师大部,共毙、伤、俘敌5000余人,缴获机枪50余挺,长短枪1500余支.包座战役的胜利,扫清了红军北上的障碍,打开了向甘南进军的大门.
攻占腊子口
腊子口位于甘肃迭部县境内,是四川通往甘肃的重要隘口,素有天险之称.腊子口两边是悬崖峭壁,中间是一条水深流急的腊子河,河上架有一座木桥,这是进入腊子口的惟一通道.敌人在这里布置了两个营的兵力防守,严密封锁红军北上的道路.1935年9月17日,红军先头部队第一军第二师第四团攻占腊子口天险,突破敌人封锁线,粉碎了敌人企图把红军困死在草地的计划.
直罗镇战役
1935年11月初,中央红军与红十五军团会师后,毛泽东、彭德怀决定在直罗镇(在今陕西富县境内)发起歼灭战.11月21日~24日,红军围歼东北军第一○九师,共计俘虏敌人5300多人,打死敌师长牛元峰以下1000多人.这次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敌人对陕甘苏区的第三次“围剿”,加速了国民党营垒的分化,对以后的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党中央奠基西北打开了新局面.
七律长征的意思1.诗人在诗中以点带面,写出了红军长征历经的"万水千山",万水是以_____和_____为代表,而千山则是
七律长征的意思
1.诗人在诗中以点带面,写出了红军长征历经的"万水千山",万水是以_____和_____为代表,而千山则是以_____和_______为代表.
2.在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中,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两件大事(请用短语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暖字表达了红军____的心情;寒字表现了红军的_______.整句诗表现了红军的________________.
3.在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中,诗人采用了__和___的修辞手法,用逶迤和磅礴形容_________.这是实际的山;用细浪和泥丸形容____________,这是红军眼里的山.整首诗表现了红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inggao1年前1
fail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100%
1.诗人在诗中以点带面,写出了红军长征历经的"万水千山",万水是以 “金沙”_和 “大渡”为代表,而千山则是以“五岭”和“乌蒙”为代表.
2.在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两件大事(请用短语概括):_____不费一枪一弹巧渡金沙江______和____惊险悲壮的夺得泸定桥_______.暖字表达了红军欢快的心情;寒字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的整句诗表现了红军的临危不惧的精神________________.
3.在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诗人采用了比喻__和_夸张__的修辞手法,用逶迤和磅礴形容_五岭的长,乌蒙的高陡________.这是实际的山;用细浪和泥丸形容____红军不怕困难的精神________,这是红军眼里的山.整首诗表现了红军的______不怕困难,临危不惧的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词描写了红军长征时曾渡过的长江水系的两条河流,它们都位于长江的___游,诗词中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词描写了红军长征时曾渡过的长江水系的两条河流,它们都位于长江的___游,诗词中的第一条河流上有著名峡谷____,第二条河流流经____盆地后汇入长江水系.
一座吸引人的、适合人居住的现代都市,除了_________、商业繁荣、交通便利之外,_______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
我国地势是怎样变化的?你能说出它对我国降水、河流的影响吗?
rk86037791年前1
wmeiyan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90.5%
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词描写了红军长征时曾渡过的长江水系的两条河流.它们都位于长江的上游;诗词中的第一条河流经我国虎跳峡;诗词中的第二条河流经四川盆地(大渡河是岷江最大支流)汇人长江水系
2、经济发达 政治
3、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1.有利于迎接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使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得到丰富的降水.
2.使我国像长江、黄河、珠江、淮河、黑龙江等等大江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
3.河流在阶梯交接出落差大,因为蕴藏这巨大的水能资源
最后说一句,小同学,作业要自己做
关于红军长征的英语演讲稿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
恒星11年前1
ss0701951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85.7%
这上面都是
1、The Revolutionary Situation of 1920-1931 1927-1931的革命形势
Review the revolutionary situation of 1927-1930 and emphasiz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just this development made Jiang Kai-shek afraid and waged the five “Encirclement and Suppression”Campaign.(method:map)
2、The Five Times Resistance to “Encirclement and Suppression” Campaign 五次反“围剿”
Facing the attack of KMT ,the Worker-peasant’s Red Army resisted to the four times “Encirclement and Suppression” Campaign successfully led by the correct policies; but the fifth ,the Red Army failed .Teacher question on the reasons of succeed and failed and organize the students to discuss freely,then discover the truth that the revolutionary policies must be on the basis of the revolutionary fact.
Part Two:The Long March 长征
1、The Early Stage of the Long March 初期的长征
Because of the failure of the fifth resistance to “Encirclement and Suppression” Campaign,the Red Army were forced to begin the Long March.Introduce the first stage of the Long March led by Wang Ming with a short video,and emphasize the loss in this course.
2、The Zunyi Conference 遵义会议
At this vital important time,Comrade Mao Tse-tung suggested to walk to the west and was took by the party center.Later introduce the Zunyi Conference by a short video; let the students pay attention to the time,place,contents and its influence.To the evaluation of the Zunyi Conference,question how to understand this conference is a turning-point of the vital importance.
3、The Course and Result of the Long March 长征的过程和结果
Use the map to learn about the path of the Long March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tell some stories about the Red Army in the course of it.Later,conclude the Long March with the poem of Comrade Mao and evaluate it with the words of Comrade Mao.
一.改病句1.过草地是一段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历程.2.动人的风景一直铭刻在我的记忆深处.二.按要求改写句子1.为了战
一.改病句
1.过草地是一段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历程.
2.动人的风景一直铭刻在我的记忆深处.
二.按要求改写句子
1.为了战士们能走过草地,彭总不得不杀掉他心爱的大黑骡子.(该反问句)
2.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眼间变成一条薄怒的巨龙.(仿写句子)
changdu01081年前2
风柔日薄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8.2%
一.改为:
1.过草地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把“一段”放在历程的前面,一段是直接修饰历程的.)
2美丽的风景一直铭刻在我的记忆深处.(把动人改为 美丽,动人和风景 不搭配.)
二.按要求改写句子
1.为了战士们能走过草地,彭总不得不杀掉他心爱的大黑骡子.(该反问句)
改为:为了战士们能走过草地,彭总能不杀掉他心爱的大黑骡子吗?
2.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眼间变成一条薄怒的巨龙.(仿写句子)
仿句为:汹涌澎湃的海面,一瞬间变成了巨大无比的野兽.(形容海翻狼滚,像野兽一样要吞噬一切的可怕景象)
求一些红军长征时的感人故事,不要是金色的鱼钩,丰碑,一袋干粮之类知名度过广的
求一些红军长征时的感人故事,不要是金色的鱼钩,丰碑,一袋干粮之类知名度过广的
我记得一个有关炊事班长的,是一个队伍中有一个小男孩,一开始大家对他极好,后来又来了个小女孩,是最小的,所以大家最疼她了.可这两个孩子都很馋嘴,后来一次炊事班长为了护着给两个孩子留得好吃的,一直撑到了从被敌人击中到见到两个孩子,把好吃的交到孩子手里.这是啥故事,有线索的回下,若是答得详细可在加分的
sqsqq1年前1
口乱口 共回答了26个问题 | 采纳率92.3%
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第一个: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第二个: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第三个:
红军长征途中,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而且还要经常与空中侦察、轰炸的敌机进行斗争.尽管当时红军的防空武器极其简陋,但仍发扬以劣胜优、敢打敢拼的精神,积极地进行防空行动,并在长征途中击落6架敌机.
第四个:
红军长征路上,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我读过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长征故事
1.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2.战地女杰:贺子珍的身体里嵌入17块弹片
在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特殊身影,她们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饥饿、疾病、血战、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这一群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说,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那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因为每一个采访对象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感动着他们.
尽管,当年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红军女战士大多已经告别人世,而女红军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丽故事依然那样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子弹迎头扫射,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
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渐渐消散开去.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
一场紧张的抢救开始了.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七律•长征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sannasue1年前1
游来游去的美人鱼 共回答了3个问题 | 采纳率33.3%
腾越五岭极化於麽,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糖啊灵山雪这是正解。
红军长征时期的生活是非常艰巨的.( 修改病句.)
bmcstz1年前1
zsr6434 共回答了11个问题 | 采纳率90.9%
艰巨不对 应该是艰苦
红军长征途中有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选其中最令你感动的一件事下来并写出你从中
nic27th1年前1
温柔鹤顶红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9.5%
《倔强的小红军》
这篇课文记叙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过草地时,一位小红军忍受饥饿和疲惫,又不肯接受别人照顾而牺牲的事.一个本应该坐在教室里读书的孩子,却勇敢地走在长征途,一个本应该生活在大人"羽翼"下的孩子,却坚强地选择了保护大人.赞扬了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和宁可牺牲自己,决不拖累别人的高尚品质.你小小的身躯虽然留在了草地上,可精神却被一代代传承下来,我们将是你精神上的传承者.
七律长征阅读题答案!1· 两句属于全诗的总起句,概括出了 的英雄气概.2· 等几句属于分述,展现了红军长征中的重重困难.
七律长征阅读题答案!
1· 两句属于全诗的总起句,概括出了 的英雄气概.
2· 等几句属于分述,展现了红军长征中的重重困难.
3·C、D两句中使用了 、 、 三种修辞手法.
4·E、F两句中的“暖”和“寒”充分说明了 .
5·G、H两句的意思是:.
水氤1年前1
iorichi123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95.7%
1、第A、B两句属于全诗的总起句,概括出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困难的英雄气概.
2· 第C、D、E、F几句属于分述,展现了红军长征中的重重困难.
3·C、D两句中使用了比喻、夸张、对偶三种修辞手法.
4·E、F两句中的“暖”和“寒”充分说明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和飞渡泸定桥战争的惊险悲壮.
5·G、H两句的意思是: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在哪里,你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吗?课文最后又说,翻越老山界的困难‘还是小得很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在哪里,你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吗?课文最后又说,翻越老山界的困难‘还是小得很’,这样说有什么作用?
lengjinglengjing1年前1
wind6028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8.9%
老山界很高,很陡,半夜里的时候很冷,又缺少粮食,所以难走
结尾这样说是为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红军长征主要路线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哪里.() A.瑞金,会宁 B.瑞金,吴起镇 C.遵义,吴起镇 D.遵义,会宁
freebird_08171年前1
冷月颦儿泪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8.2%
B. 瑞金,吴起镇
红军长征的感人故事,越少人知道越好.
红军长征的感人故事,越少人知道越好.
一千多字的
月魅妖1年前1
happystw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8.2%
一袋干粮
有个小红军叫小兰.小兰才13岁.她的爸爸、妈妈都被地主逼死了,她也被地主拉去干活,受尽了地主剥削和打骂.(我们现在真是幸福,有爸爸,有妈妈,还在那幺好的条件下读书.)后来,红军来了,小兰跑到部队,说什幺也不离开红军啦.
红军长征的时候,小兰跟着部队走进了草地.(跟着红军可是要能吃苦耐劳的,你真的考虑清楚了吗,小兰?)
一说草地,大家准会想到公园里那长着绿茵茵小草的草坪,又平坦又好看.红军叔叔过的草地可不是那样的,那里荒凉极啦.地上除了野草就是烂泥坑,走几十天也走不完.(哇,那这怎幺能叫草地呢,应该叫水泥地.)一路上看不见一间房子,找不到一个老百姓.(当然了,老百姓都迁走了,这样的地方谁也生活不下去.)
这天,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个小村子.红军叔叔和小兰一看,又高兴又乐得蹦蹦跳跳.有了村子就能找到粮食了.
部队进了村,小兰把伤病员安置好,就拿着米袋找粮食去了.可村里一个老百姓也没有.
小兰在村里走着走着,看见一个打麦场.场上堆着一堆,上面还有没有打干净的麦粒.她把麦秸捶下来,东一粒,西一粒地捡起来.总共不到一小碗.这点东西能吃几顿呢?(草地上的粮食很难找,一粒米也没有,野菜倒是有一大堆,小兰捡的还不够吃一顿呢.)不行,还得找!小兰正好碰见一个大个子红军,扛着一袋沉甸甸的东西走过来.(是粮食吗?贡献一点给小兰这个可怜的小红军吧.)
小兰一看,忙问:
“哎,你在哪儿搞来这幺多的粮食呀?”
大个子红军放下口袋说:“嘿,是小兰呀,我这粮食是在地主院子里挖出来的.你找到多少粮食了?”(小兰不知道在地主院子里挖吗?)
小兰把口袋一伸说:“都在这儿呢!”
大个子红军接过米袋掂了掂,笑着说:“小兰,听说还要走20多天的草地,这点麦子还不够塞牙缝的呢!”
“明天再找嘛!”
“来,把我的给你一点吧!”
说着,他捧着麦子就要往小兰的米袋里放.小兰摇摇手说:
“不要,你们人多,自己还不够吃呢.”(小兰,你收下吧,你不吃会饿死的.如果你饿死了,红军就少一个人力,没有人照顾他们了.)
大个子红军胳膊长,夺过米袋,一边往里倒,一边亲切地说:
“我们每人少吃一口,就省出来了.”
小兰又在别处找到了一些麦子,炒熟了,碾成了麦粉,放在了米袋里.心想:这些麦粉我一顿吃一把,再拣点野草,能吃它20来天,走出草地没问题.(好可怜,这些找到的干粮还要和野菜混在一起吃,吃坏人的!注意身子,小兰.)还要省出一点给伤病员吃.
第二天早上,部队出发了.
小兰扶着伤员,紧跟着部队.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条小河,他们用树干搭起一座桥,河水“哗哗”地流着.
小兰把肩膀上的米袋背好,紧紧扶着伤员说:“同志,该过桥了,慢慢走!”
谁知道,走到桥中间,那个伤员忽然咳嗽起来了,身子一歪,小兰连忙扶住了他.可小兰那袋麦粉却掉到了河里,冲走了.(怎幺搞的,伤员早不咳晚不咳,现在来咳,害苦了小兰,她吃什幺呀?)
小兰愣住啦,她小声地叫了一声:
“哎呀,这可怎幺办呀?”
伤员看她望着河水直发愣,就问:
“小兰,什幺东西掉到河里了?”(算伤员还挺关心人,可人家米袋掉了,你要善于观察呀.)
小兰连忙摇摇头:“没有,什幺东西都没掉.咱们走吧!”
这时候,看护长从后面走过来了.小兰告诉她伤员咳嗽得很厉害.看护长双手扶住伤员说:
“好,到前面找医生看一看.”
她见小兰好象有点什幺事儿的样子,又问:
“小兰,怎幺啦?是身体不舒服吗?”
“没有……”
小兰把刚到嘴边的话又收了回去.她想:不能把丢米袋的事儿说出来.要是同志们知道了,准会把自己的粮食捧出来给我吃.大家的粮食都很少,我怎幺能吃他们的呢?(小兰是个顾全大局的人,为了大家吃的多,自己却坚持下去,没准儿明天就饿的反胃!)
看护长走了.小兰赶紧拔了许多野草,把挎包塞得鼓鼓囊囊的,好象真的粮食一样.
晚上,部队休息了.小兰怕大家看见她尽吃野草,就跑去给伤员换药,洗绷带.等大家吃完了东西休息了,她才煮野草吃.(小兰真傻,身子要紧,这样的菜一点儿也没有营养,甚至还有细菌,吃坏你的.)
这样过了几天,小兰的身体就不行了.常常拉肚子,一点劲都没有,一下晕倒了,看护长把她背起来.(看我是神机妙算诸葛亮,算到了你会拉肚子,可是你的抵抗力还不错,要是我,吃一口就晕了.)
看护长是40多岁的人了,这些天来和大家一样,吃野草和麦粉糊糊,身体很虚弱.她背着小兰,脸上淌着豆大的汗珠,嘴里喘着粗气,摇摇晃晃地往前走着.
小兰醒来说:“看护长,我自己能走,快让我下来!”
看护长才把她放下来.小兰咬紧牙,坚持着走到了傍晚.等大家休息以后,她又躲到一边煮野草吃去了.
这时候,看护长笑眯眯地走了过来:“小兰,你身体好一点了吗?哎,怎幺一个人躲在这儿煮东西吃?”
“我煮好东西吃,不让你看!”(这个好东西要打双引号,在这个艰难时刻,怎么会有好东西吃呢?)
“好!我不看.”
看护长趁小兰不注意,一下把瓷缸抢了过来,一看:“哎呀,小兰,你怎幺光吃野草,一点麦粉也不掺呀?”
“路还远呢,留着慢慢吃呀!”
“你的米袋呢?”
小兰拍拍挎包说:“这不是吗?”
看护长奇怪地问:“你为什幺放在挎包里呀?”
“米袋破了个洞,怕麦粉漏出去!”
“拿来!我给你缝缝.”
说着,看护长一把夺过小兰的挎包,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野草.(看护长,现在你才察觉到可怜的小兰吃的是野草呀,再晚一天,可能小兰就生病了呢.)
“小兰,你的麦粉呢?”
小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泪“唰唰”地流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她才把丢粮食的事儿告诉了看护长.
看护长听了说:“哎呀,小兰,你为什幺不早点告诉我呢?我们一起参加革命,你没了粮食,大家应该帮助你呀!”(对呀,参加革命的人都把对方当兄弟姐妹看待,小兰也想让大家吃好的,所以也把他们当兄弟姐妹看待,这种可贵的精神一定要学习!)
说着,看护长从自己的米袋里,抓出一把麦粉,放进小兰的缸子里.
“你先吃吧,我马上去报告首长.”
不一会儿,小兰丢粮食的事儿,像一阵风似地传开了.(那里还真是一个不能保守秘密的地方,告诉了别人秘密,他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那可是秘密大暴光呀.)同志们立刻提着米袋走了过来,你一把他一把地直往小兰的挎包里装.小兰忙摇手说:
“不,不,谢谢大家……“
这时候,那个伤员拄着拐杖走过来,拿着一点粮食,激动地说:
“小兰,你为了救我,把粮食丢了.我这一份你一定要收下.”
同志们都说:“小兰,你收下吧.不管碰到多大的困难,我们也得把带出草地.”
小兰呢,感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好收下了大家的粮食.(原来吃野草是笑嘻嘻地样子,想隐瞒过去,现在有干粮也不说声谢谢,好矛盾呀.)
这天夜里,小兰怎幺也睡不着.回忆参加红军以后,得到了首长和同志们多少帮助和教育,懂得了多少革命道理呀!(跟着红军走就是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生体验,大家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才能胜利!)
小兰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永远听党的话,永远跟着共产党走!(自己身为共产党的人民,应该处处服从党的命令,做好共产党的接班人.)
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是什么
dsgsgsag1年前1
小小罐子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100%
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在红军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挽救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危机而召开的.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会议在与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开始确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这是党生死攸关的历史转折点,中国革命从此打开了新局面.
红军长征巧渡金沙江的故事情节20-30字.
sweety甜甜圈1年前1
heroliu324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76.2%
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恍然大悟,认定红军的目的既不在贵阳,也不在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 1935 年 4 月 28 日,他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就在红军进抵金沙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
望采纳
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主要是指 [ ] A、国民党不再围剿红军
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主要是指
[ ]
A、国民党不再围剿红军
B、保存了革命的基本力量
C、革命成功了
D、国民党已无力围剿红军了
ljt50481年前1
tmu2b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100%
B
你了解红军的长征吗?你知道红军长征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吗?请选择一个你印象最深刻的写一写
Melitta1年前5
佧芾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35.3%
了解知道亲,对我的回答满意的话,就给个好评吧。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跟我继续交流哦。呃呃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
红军长征起点是﹖终点是﹖
决情vv1年前1
huxy_hi 共回答了27个问题 | 采纳率88.9%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开始长征.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离开原有根据地开始长征.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
起点:江西瑞金;
终点:甘肃会宁.
我要红军长征的感人故事,50字左右够了
心海-伽蓝1年前1
小豆瓣YU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4.2%
一、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5日,一方面军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后,要用仅有的几只小船将几万红军渡过河去,最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而国民党的追兵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峻.5月26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林彪、聂荣臻、罗荣桓、罗瑞卿汇报后,当即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决定.其部署是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一军团一师和陈赓、宋任穷领导的干部团为右路军,由中央纵队及1、3、5、9军团为左路军夹河而上攻取泸定桥.左路军由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二师四团为前锋攻击前进,5月28日,红四团接到红一军团命令:“王开湘、杨成武: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的行军速度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你们要在此战斗中突破过去夺道州和五团夺鸭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记录”.接令后红四团后昼夜兼行240华里山路,于29日晨出其不意的出现在泸定桥西岸并与敌军交火.
当时百余米的泸定桥已被敌人拆去了约八十余米的桥板,并以机枪、炮兵各一连于东桥头高地组成密集火力,严密地封锁着泸定桥桥面.中午,红四团在沙坝天主教堂内召开全团干部会议,进行战斗动员,组织了由连长廖大珠、指导员王海云率领的23名夺桥突击队.下午四点,23名勇士身挂中锋枪,背插马刀,腰缠十来颗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爬着光溜溜的铁索链向东桥头猛扑.三名战士在王友才的率领下,紧跟在后,背着枪,一手抱木板,一手抓着铁链,边前进边铺桥板.当勇士们爬到桥中间时,敌人在东桥头放起大火、妄图以烈火阻击红军夺桥.勇士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烈焰,高喊“同志们,这是胜利的最后关头,鼓足勇气,冲过去!莫怕火,冲呀!敌人垮了,冲呀!”廖大珠一跃而起踏上桥板,扑向东桥头,勇士们紧跟着也冲了上来,抽出马刀,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此时政委杨成武率领队伍冲过东桥头,打退了敌人的反扑,占领了泸定城,迅速扑灭了桥头大火.整个战斗仅用了两个小时,便奇绝惊险地飞夺了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南追北堵欲把借助大渡河天险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泸定桥因此而成为中国共产党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为实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合,最后北上陕北结束长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有“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美赞誉,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其中就有七位元帅长征时经过了沪定桥.当时在激战后的泸定桥上,刘伯承元帅曾用脚重重地在桥板上连跺三脚,感慨万千地说“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朱德总司令在长征回忆中题词“万里长江犹忆泸关险”的诗句,充分说明了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的艰险与壮烈.
“红小鬼”曾治
曾治,江西宁都县安福镇力元村人,1931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治是一个放牛娃,家里很穷,读不起书.从14岁参加革命那天起,他就把生死置之度外.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一个人连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那时他只有一个想法,就是紧紧跟着共产党、毛主席,革命到底不回头.雪山草地难走,根本没有路,红军硬是靠双脚踩出了一条北上抗日的路.过雪山时,他穿着一件单衣,在风、雪、冰、雹中冻得浑身哆嗦,牙齿打颤.但红军战士毫不畏缩,仍然顶风冒雪拼命往前走.苏区人民称红军的脚是铁脚板,是量天尺.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硬是让红军将士的铁脚板一步一步量过来了.曾志写过一首小诗,用以表达他毫不动摇的革命信念:十四从军红小鬼,举起大刀砍白匪.紧紧跟着毛委员,革命到底终不悔!
一袋干粮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多年以前,红军叔叔长征的时候.在红军部队的医院里,有个小红军叫小兰.小兰才 13 岁.她的爸爸、妈妈都被地主逼死了,她也被地主拉去干活,受尽了地主剥削和打骂.后来,红军来了,小兰跑到部队,说什么也不离开红军啦.红军长征的时候,小兰跟着部队走进了草地.一说草地,小朋友们准会想到公园里那长着绿茵茵小草的草坪,又平坦又好看.红军叔叔过的草地可不是那样的,那里荒凉极啦.地上除了野草就是烂泥坑,走几十天也走不
完.一路上看不见一间房子,找不到一个老百姓.只有几只老鹰在天上飞旋.这天,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个小村子.红军叔叔一看,可高兴啦.小兰也乐得又蹦又跳.有了村子就能找到粮食了.部队进了村,小兰把伤病员安置好,就拿着米袋找粮食去了.可村里一个老百姓也没有.小兰在村里走着走着,看见一个打麦场.场上堆着一堆麦秸,上面还有没有打干净的麦粒.她把麦秸捶了又翻,翻了又捶,东一粒,西一粒地捡起来.总共不到一小碗.这点东西能吃几顿呢?不行,还得找!小兰刚走不远,正好碰见一个大个子红军,扛着一袋沉甸甸的东西走过来.小兰一看,哟,这不是在我们医院养过伤的那个大个子吗?小兰忙问:“哎,你在哪儿搞来这么多的粮食呀?”大个子红军放下口袋说:“嘿,是小兰呀,我这粮食是在地主院子里挖出来的.你找到多少粮食了?”小兰把口袋一伸说:“喏,都在这儿呢!”大个子红军接过米袋掂了掂,笑着说:“小兰,听说还要走 20 多天的草地,这点麦子还不够塞牙缝的呢!”“明天再找嘛!”“来,把我的给你一点吧!” 说着,他捧着麦子就要往小兰的米袋里放.小兰赶紧米袋藏在背后,摇摇手说:“不要,你们人多,自己还不够吃呢.”大个子红军胳膊长,一把夺过米袋,一边往里倒,一边亲切地说:“没关系,我们每人少吃一口,就省出来了.”小兰又在别处找到了一些麦子,炒熟了,碾成了麦粉,放在了米袋里.心想:这些麦粉我一顿吃一把,再拣点野草野菜,能吃它 20 来天,走出草地没问题.对!还要省出一点给伤病员吃.第二天早上,部队出发了.小兰扶着伤员,紧跟着部队,小心地往前走.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条小河,河上用树干临时搭起一座桥,桥下的河水“哗哗”地流着.小兰把肩膀上的米袋背好,紧紧扶着伤员说:“同志,该过桥了,慢慢走!” 谁知道,走到桥中间,那个伤员忽然咳嗽起来了,脸涨得通红,身子直发抖,脚底下一滑,身子一歪,小兰连忙使劲扶住了他.可小兰肩膀上那袋麦粉却掉到了河里.米袋在水里滚了几下,就冲走了.小兰愣住啦,她小声地叫了一声:“哎呀,这可怎么办呀?”伤员看她望着河水直发愣,就问:“小兰,什么东西掉到河里了?”小兰连忙摇摇头:“没有,什么东西都没掉.咱们走吧!”这时候,看护长从后面走过来了.小兰告诉她伤员咳嗽得很厉害.看护长双手扶住伤员说:“好,到前面找医生看一看.”她见小兰好象有点什么事儿的样子,又问:“小兰,怎么啦?是身体不舒服吗?”“没有.嗯……”小兰把刚到嘴边的话又收了回去.她想:不能把丢米袋的事儿说出来.要是同志们知道了,准会把自己的粮食捧出来给我吃.大家的粮食都很少,我怎么能吃他们的呢?不,我要坚持!看护长走了.小兰赶紧拔了许多野草,放在挎包里,把挎包塞得鼓鼓囊囊的好象真的粮食一样.晚上,部队休息了.小兰怕大家看见她尽吃野草,就跑去给伤员换药,洗绷带.等大家吃完了东西休息了,她才煮野草吃.这样过了几天,小兰的身体就不行了.常常拉肚子,头发晕,两腿软绵绵的,一点劲都没有.有一天,她走着走着,一下栽倒在地上,什么也不知道了.等她醒来的时候,发现看护长正背着她呢.看护长是 40 多岁的人了,这些天来和大家一样,吃野草和麦粉糊糊,身体很虚弱.她背着小兰,脸上淌着豆大的汗珠,嘴里喘着粗气,摇摇晃晃地往前走着.小兰醒来说:“看护长,我自己能走,快让我下来!”央求了半天,看护长才把她放下来.小兰咬紧牙,坚持着走到了傍晚.等大家休息以后,她又躲到一边煮野草吃去了.这时候,看护长笑眯眯地走了过来:“小兰,你身体好一点了吗?哎,怎么一个人躲在这儿煮东西吃?”小兰赶紧用手遮住瓷缸:“我煮好东西吃,不让你看!”“好!我不看.”看护长嘴上这么说,趁小兰不注意,一下把瓷缸抢了过来,一看:“哎呀,小兰,你怎么光吃野草,一点麦粉也不掺呀?”“路还远呢,留着慢慢吃呀!”“你的米袋呢?”小兰拍拍挎包说:“这不是吗?” 看护长奇怪地问:“你为什么放在挎包里呀?”“米袋破了个洞,怕麦粉漏出去!”“拿来!我给你缝缝.”说着,看护长一把夺过小兰的挎包,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野草.她愣住了.“小兰,你的麦粉呢?”小兰看到看护长这么关心她,想说话,可嗓子眼像什么堵住了似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泪“唰唰”地流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她才把丢粮食的事儿告诉了看护长.看护长听了说:“哎呀,小兰,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呢?我们一起参加革命,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你没了粮食,大家应该帮助你呀!”说着,看护长从自己的米袋里,抓出一把麦粉,放进小兰的缸子里.“你先吃吧,我马上去报告首长.”不一会儿,小兰丢粮食的事儿,像一阵风似地传开了.同志们立刻提着米袋走了过来,你一把他一把地直往小兰的挎包里装.小兰忙摇手说:“ 不,不,谢谢大家……”这时候,那个伤员拄着拐杖走过来,拿着一点粮食,激动地说:“小兰,你为了救我,把粮食丢了.我这一份你一定要收下.”同志们都说:“小兰,你收下吧.不管碰到多大的困难,我们也得把你这个小红军带出草地.”小兰呢,感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好收下了大家的粮食.这天夜里,小兰怎么也睡不着.想起小时候,在地主家里受剥削挨打受骂.要不是找到了共产党,自己早就死了.参加红军以后,得到了首长和同志们多少帮助和教育,懂得了多少革命道理呀!小兰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永远听党的话,永远跟着共产党走!
雪山小太阳
故事发生时间:1935年6月 地点:夹金山.夹金山山峦起伏,白雪皑皑.狂风夹杂着大片的雪花翻卷咆哮,凛冽的空气中,雪山似乎也在颤栗.前进的队伍有些迟缓了.寒冷、饥饿、稀薄的空气侵袭着这支坚强的队伍,已经有很多同志在这片让神灵都敬畏的土地上永远闭上了眼睛.突然,风雪中传来一阵充满活力的歌声:夹金山高又高,坚持一下胜利了!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歌声穿透风雪,驱散了寒冷与疲惫,给前进中的队伍带来阵阵暖意.大家抬头望去,山坡上一个小小的红色的身影跳着、唱着,挥舞着手里的快板,快乐的身影像一团跳动的火焰.“我们的小太阳又升起来了!”战士们笑了.这名唱歌的女战士是红军队伍里的小卫生员,谁也不知道她的名字.一路上,小姑娘把行进中的故事编成歌谣鼓舞着大家前进,成了大家的“开心果”.翻雪山时,小姑娘身体单薄,同行的大姐怕她冻坏,把身上穿的一件红毛衣送给了她.她高兴极了,穿着这件长及膝盖的大毛衣在队伍里跑前跑后,在山坡上唱着跳着,红艳艳的颜色在雪地里分外耀眼,大家就开玩笑地叫她“小太阳”.队伍接近山顶了,空气越来越稀薄,连呼吸都困难.很多同志因为疲惫和饥饿坐在了雪地上,这一坐,便成了冰雪的雕像.红毛衣也抵挡不住寒冷的侵袭,“小太阳”的脚步也越来越迟缓.突然,她停了下来,路边坐着一个受伤的战士,把头埋进臂弯里像在打瞌睡.在这里,停顿就意味着死亡.“小太阳”拼命地摇着他,战士只是含糊不清地说:“冷,冷……”队伍依然缓缓地前进着.有人突然发现,队伍里不见了那个快乐的红色身影.干部休养连的战士们到处寻找,在半山坡的雪地里,看到这个年少的卫生员静静地躺在山坡上,已经没有了生命的气息.她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衣,小小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在担架上,战士们找到了那件红艳艳的大毛衣,它穿在一个受伤的战士身上.伤兵流着泪回忆说,困乏时坐在雪地里,只觉得有人在拼命地拉着他,对了,还听见了歌声,他说,很熟的歌: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所有人都沉默了.伤兵脱下红毛衣,郑重地铺在雪地上.它像女战士快乐的微笑,舒展在茫茫雪地中.仰首望去,峰顶已经微现阳光,太阳红彤彤,照在皑皑白雪之上,映出一道道金色的光芒.穿过岁月的悠远,70年前,那许许多多美丽的壮烈的故事依然生动、依然鲜活.曾经有一个爱唱歌的小女孩,快乐地行走在这支波澜壮阔的队伍里,她唱过最响亮的歌谣,让疲惫的战士仰望天空,看到太阳;她跳过最动人的舞蹈,让受伤的老兵忘记伤痛,欣然而笑;她曾为一件普通的红毛衣欣喜不已、视若珍宝,在最危险的时候她又把自己最珍爱的东西,连同生的希望和力量,让给了自己的战友.她还只是个孩子.那一年,她15岁.
魂驻小红桥
故事发生时间:1935年春 地点:甘南.出征的队伍绵亘十几里,风萧马嘶秋冷,红军将士们行色悲壮.每次突破敌人的封锁线,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战斗队减员严重,而担架队却越来越长,任务也随之越来越艰巨.一个清瘦干练的姑娘穿梭在队伍里,像踩着风火轮似的,跑前跑后,安排抬担架的、照顾负伤的.这是她的职责,她是担架队队长.据说她是自己从家里跑出来参加红军的,英子这个名字也是当兵后她自己取的.20岁的她,已参加红军4年、入党3年
麻利、果断、机智、勇敢的作风常让人忘了她是个姑娘.因此在长征前她受领了队长一职.临危受命,意味的不再是权力,而是用性命兑现所有的责任.困难、问题、危险,接踵而来.担架不够用,伤员有增无减!有的担架员受伤了,雇来的民工逃跑了.十几个担架被扔在路上,重伤员血污模糊地躺着,较轻一点的伤员发出阵阵痛苦的呻吟.触目的情景让她心如刀绞,血直往头上冲.年轻的队长杏眼瞪圆,咬着嘴唇,狠狠地说:“背也要背着走!”她对担架员的任务进行了分配,尽力找回逃走的民工,尽量安顿好每个伤员.可安排到最后,再也匀不出担架和人来抬一个伤势严重、生命垂危的小战士了.看着前方的路,看着奄奄一息的小战士,英子决定背着他走.队员们反对,劝她留下这个伤员.因为矮小、单薄的她看上去实在不堪重负,而且这个伤员伤势太重.可英子看着四周的荒山野岭,说:“丢下他,不就等于让他死吗.决不能!”于是,再没有多说什么,她背着他在崎岖泥泞的路上,迈开了沉重的步子……伤员的手无力地搭在她的肩上,微弱地声音说:“放——下——我,放——下——我吧……”英子充耳不闻,薄薄的嘴唇坚强地抿起.是奇迹吗?弱小的她,背着比她高、比她重的战士,翻山越岭,竟然走过了许多路程.而受伤的战士,也顽强地抗争着,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居然开始好转!一路辛苦,一路历险,一路化险为夷.担架队艰难而曲折地前进着.而英子却越来越瘦,她总是将少得可怜的食物分给担架员和伤员;她也越来越弱,她总是将金贵的盐和水送进战友的嘴里……队伍来到山里的一座小桥时,仿佛春天正好等在这里,娇嫩的小花与新绿扑面而来.劳顿不堪的战士们愣了一下,然后,都恍然大悟似地停下脚步,深呼吸……那个重伤的战士已经可以拄着棍子走了,也许是受了这美景的鼓励,他走到英子队长面前,说:“队长,我要编个花环给你!”英子笑了,那开心而生动的笑脸让人想起她也只是个孩子,她点点头回答:“嗯,好.”可接着又故意板起脸说:“但是,你现在还需要休息.”这是她一生中所说的最后一句话.为了给伤员舀水喝,她坠到了桥下的河水里.她坠落的声音那么小,她甚至没有挣扎,就顺水飘去……一去七十年!白云苍狗,世事变迁.很多事情改变了,但有些故事永远不会褪色.就像此刻——一个垂暮老人,站在小桥边,凝视远方.山青水碧、草青花艳,和平的阳光照耀大地.他的眼睛湿润了,半晌才说:“不一样了,但又一点都没有变.”过了许久、许久,老人又开口说:“如果英子队长多吃一点东西,可能就能坚持下去,可能就……”老人缓缓地在草地上采来缤纷的野花,用颤抖的手认真地编起一个花环,轻轻挂在桥头……
一门伴随红军长征的功勋炮
这是一门普通山炮.虽然从外表看与其他山炮没什么两样,但它却有着传奇般的经历.1935年6月14日,红军红2、6军团(后组建为红2方面军)以一部分兵力佯攻湖北咸丰县,打响了忠堡战斗.在对国民党“围剿”部队实行分割反包围时,红2、6军团遇到国民党军队的火力阻击,人员伤亡较大.情急中,红2、6军团用一门仅有的山炮和数门迫击炮实施火力压制.这门山炮凸显神威.红军炮手连射3发炮弹摧毁敌军火力据点.红军趁势发起攻击,在忠堡附近的构皮岭地区全歼国民党军第41师,活捉纵队司令兼第41师师长张振汉.
同年11月,在红2、6军团长征途中,这门山炮继续发挥威力.1936年1月,红2、6军团突破乌江天险时,又用这门山炮压制对岸敌军火力,摧毁几处火力点,并乘机夺取船只渡过乌江.因此,红军战士对这门屡立功勋的山炮钟爱有加.在长征途中,红2、6军团带着这门山炮,转战乌蒙山区,抢渡金沙江,经过藏族聚居区,进军甘孜,翻越大雪山,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在翻越雪山时,许多红军战士牺牲了,在过草地时,更多的红军战士倒下了,但红军战士们对这门山炮却非常珍爱,宁肯吃苦流汗,马驮人扛,必要时拆卸,过了困难地带,再安装起来,就这样,终于把这门山炮带到陕北,使之成为整个红军队伍在长征中带到陕北的唯一一门山炮.就是这门山炮,1959年军事博物馆筹建时,贺龙元帅点名将它陈列进军事博物馆.当然,假如您对这门山炮进行“政审”,也许它的出身并不值得称道.它原称“七生五过山炮”,1927年由上海兵工厂制造,口径75毫米,重386公斤,初速为280米/秒(榴弹),出厂编号587.它本是国民党军炮兵营装备.1935年4月,红2、6军团转战在湘鄂川黔边镜,于湖南陈家河、桃子溪战斗中,从国民党军第58师炮兵手中缴获了它.从此,它遇到了好主人,发挥了大作用.红军炮兵营曾用它参加多次战斗,消灭大量敌军.它是红军经过艰苦卓绝斗争、最终取得胜利的见证.
《七律 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的主要内容.急
《七律 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的主要内容.急
《七律 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的主要内容.
林嫂1年前1
乱世秀才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85%
《七律 ·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五幅】雄壮图画,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每幅画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腾越【五岭】
腾细浪——形容险峻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疾跨【乌蒙山】
走泥丸——形容绵延的【乌蒙山】在红军看来也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巧渡【金沙江】
云崖暖——指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
飞夺【泸定桥】
铁索寒——指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喜踏【岷山】雪
尽开颜——形容红军翻过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后的胜利喜悦.
红军长征的感人故事1000字急!
红军长征的感人故事1000字急!
要新点的 大家差不多都没听过得 (翔式鞠躬)
不要《一袋干粮》
藏之灵1年前1
heshan72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91.3%
《战地女杰:贺子珍的身体里嵌入17块弹片》 在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特殊身影,她们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饥饿、疾病、血战、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这一群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说,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那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因为每一个采访对象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感动着他们. 尽管,当年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红军女战士大多已经告别人世,而女红军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丽故事依然那样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子弹迎头扫射,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 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渐渐消散开去.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 一场紧张的抢救开始了.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丰 碑》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早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象在为战友指明前景的道路.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出,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永远的丰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雪山小太阳》 故事发生时间:1935年6月 地点:夹金山.夹金山山峦起伏,白雪皑皑.狂风夹杂着大片的雪花翻卷咆哮,凛冽的空气中,雪山似乎也在颤栗.前进的队伍有些迟缓了.寒冷、饥饿、稀薄的空气侵袭着这支坚强的队伍,已经有很多同志在这片让神灵都敬畏的土地上永远闭上了眼睛.突然,风雪中传来一阵充满活力的歌声:夹金山高又高,坚持一下胜利了!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歌声穿透风雪,驱散了寒冷与疲惫,给前进中的队伍带来阵阵暖意.大家抬头望去,山坡上一个小小的红色的身影跳着、唱着,挥舞着手里的快板,快乐的身影像一团跳动的火焰.“我们的小太阳又升起来了!”战士们笑了.这名唱歌的女战士是红军队伍里的小卫生员,谁也不知道她的名字.一路上,小姑娘把行进中的故事编成歌谣鼓舞着大家前进,成了大家的“开心果”.翻雪山时,小姑娘身体单薄,同行的大姐怕她冻坏,把身上穿的一件红毛衣送给了她.她高兴极了,穿着这件长及膝盖的大毛衣在队伍里跑前跑后,在山坡上唱着跳着,红艳艳的颜色在雪地里分外耀眼,大家就开玩笑地叫她“小太阳”.队伍接近山顶了,空气越来越稀薄,连呼吸都困难.很多同志因为疲惫和饥饿坐在了雪地上,这一坐,便成了冰雪的雕像.红毛衣也抵挡不住寒冷的侵袭,“小太阳”的脚步也越来越迟缓.突然,她停了下来,路边坐着一个受伤的战士,把头埋进臂弯里像在打瞌睡.在这里,停顿就意味着死亡.“小太阳”拼命地摇着他,战士只是含糊不清地说:“冷,冷……”队伍依然缓缓地前进着.有人突然发现,队伍里不见了那个快乐的红色身影.干部休养连的战士们到处寻找,在半山坡的雪地里,看到这个年少的卫生员静静地躺在山坡上,已经没有了生命的气息.她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衣,小小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在担架上,战士们找到了那件红艳艳的大毛衣,它穿在一个受伤的战士身上.伤兵流着泪回忆说,困乏时坐在雪地里,只觉得有人在拼命地拉着他,对了,还听见了歌声,他说,很熟的歌: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所有人都沉默了.伤兵脱下红毛衣,郑重地铺在雪地上.它像女战士快乐的微笑,舒展在茫茫雪地中.仰首望去,峰顶已经微现阳光,太阳红彤彤,照在皑皑白雪之上,映出一道道金色的光芒.穿过岁月的悠远,70年前,那许许多多美丽的壮烈的故事依然生动、依然鲜活.曾经有一个爱唱歌的小女孩,快乐地行走在这支波澜壮阔的队伍里,她唱过最响亮的歌谣,让疲惫的战士仰望天空,看到太阳;她跳过最动人的舞蹈,让受伤的老兵忘记伤痛,欣然而笑;她曾为一件普通的红毛衣欣喜不已、视若珍宝,在最危险的时候她又把自己最珍爱的东西,连同生的希望和力量,让给了自己的战友.她还只是个孩子.那一年,她15岁. 《魂驻小红桥》 故事发生时间:1935年春 地点:甘南.出征的队伍绵亘十几里,风萧马嘶秋冷,红军将士们行色悲壮.每次突破敌人的封锁线,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战斗队减员严重,而担架队却越来越长,任务也随之越来越艰巨.一个清瘦干练的姑娘穿梭在队伍里,像踩着风火轮似的,跑前跑后,安排抬担架的、照顾负伤的.这是她的职责,她是担架队队长.据说她是自己从家里跑出来参加红军的,英子这个名字也是当兵后她自己取的.20岁的她,已参加红军4年、入党3年 麻利、果断、机智、勇敢的作风常让人忘了她是个姑娘.因此在长征前她受领了队长一职.临危受命,意味的不再是权力,而是用性命兑现所有的责任.困难、问题、危险,接踵而来.担架不够用,伤员有增无减!有的担架员受伤了,雇来的民工逃跑了.十几个担架被扔在路上,重伤员血污模糊地躺着,较轻一点的伤员发出阵阵痛苦的呻吟.触目的情景让她心如刀绞,血直往头上冲.年轻的队长杏眼瞪圆,咬着嘴唇,狠狠地说:“背也要背着走!”她对担架员的任务进行了分配,尽力找回逃走的民工,尽量安顿好每个伤员.可安排到最后,再也匀不出担架和人来抬一个伤势严重、生命垂危的小战士了.看着前方的路,看着奄奄一息的小战士,英子决定背着他走.队员们反对,劝她留下这个伤员.因为矮小、单薄的她看上去实在不堪重负,而且这个伤员伤势太重.可英子看着四周的荒山野岭,说:“丢下他,不就等于让他死嘛.决不能!”于是,再没有多说什么,她背着他在崎岖泥泞的路上,迈开了沉重的步子……伤员的手无力地搭在她的肩上,微弱地声音说:“放——下——我,放——下——我吧……”英子充耳不闻,薄薄的嘴唇坚强地抿起.是奇迹吗?弱小的她,背着比她高、比她重的战士,翻山越岭,竟然走过了许多路程.而受伤的战士,也顽强地抗争着,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居然开始好转!一路辛苦,一路历险,一路化险为夷.担架队艰难而曲折地前进着.而英子却越来越瘦,她总是将少得可怜的食物分给担架员和伤员;她也越来越弱,她总是将金贵的盐和水送进战友的嘴里……队伍来到山里的一座小桥时,仿佛春天正好等在这里,娇嫩的小花与新绿扑面而来.劳顿不堪的战士们愣了一下,然后,都恍然大悟似地停下脚步,深呼吸……那个重伤的战士已经可以拄着棍子走了,也许是受了这美景的鼓励,他走到英子队长面前,说:“队长,我要编个花环给你!”英子笑了,那开心而生动的笑脸让人想起她也只是个孩子,她点点头回答:“嗯,好.”可接着又故意板起脸说:“但是,你现在还需要休息.”这是她一生中所说的最后一句话.为了给伤员舀水喝,她坠到了桥下的河水里.她坠落的声音那么小,她甚至没有挣扎,就顺水飘去……一去七十年!白云苍狗,世事变迁.很多事情改变了,但有些故事永远不会褪色.就像此刻——一个垂暮老人,站在小桥边,凝视远方.山青水碧、草青花艳,和平的阳光照耀大地.他的眼睛湿润了,半晌才说:“不一样了,但又一点都没有变.”过了许久、许久,老人又开口说:“如果英子队长多吃一点东西,可能就能坚持下去,可能就……”老人缓缓地在草地上采来缤纷的野花,用颤抖的手认真地编起一个花环,轻轻挂在桥头……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课文中的难体现在哪几方面
横刀浪子1年前1
ss点啥 共回答了28个问题 | 采纳率92.9%
体现在行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七律,长征>>诗中写到了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有(回答五个地方采纳)
孤岛0011年前2
wupifang 共回答了25个问题 | 采纳率12%
《七律·长征》中写到红军经过的地方有: 1、五岭,即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 2、乌蒙山。 3、金沙江。 4、大渡河。 5、泸定桥。 6、岷山。
七律长征中写红军长征路途中威武雄壮的句子是
水中仙361年前1
hsehehte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94.7%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长征与抗日的时间哪个在前
c52320081年前1
雨天_晴天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94.7%
长征在1934~1936年间 ,抗日1937~1945年.
长征在前
红军长征经过几座山红军经过几条河呢?
虽然似的1年前1
风花日将老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85%
红军一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5座是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占领过大小62座城市.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红军长征经过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
其中属于今天西部大开发地区的有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甘肃、陕西.
红军长征途中翻过的山有18座,主要有:五岭山地的越城岭,云贵高原的苗岭、大娄山、乌蒙山,横断山脉东部的大雪山、夹金山、邛崃山,以及岷山、六盘山等.
红军长征途中渡过的河有24条,主要有:江西的信丰河、湖南的潇水、贵州的乌江、赤水河、云南的金沙江、四川的大渡河、小金川、甘肃的渭水等.
老三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在哪里,你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吗?课文最后又说,翻越老山界的困难“还是小的很
老三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在哪里,你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吗?课文最后又说,翻越老山界的困难“还是小的很,”这样说有什么作用?
初二课文 老山界
QQpsycho1年前1
暮水寒烟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87%
自己看
红军长征的原因,时间,经过的地方,主要事件和历史意义 (简答)
欧阳清依1年前1
孤独的昕禹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69.2%
  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性质:战略转移.
  开始:1934年10月、瑞金.
  经过的地方:江西瑞金,湖南靖县,贵州遵义、黔西、盘县,云南西昌,甘肃会宁,陕西吴起镇、延安.
  主要事件: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激战腊子口,血战湘江等.
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安.
  
红一方面军长征的原因,按顺序写出红军长征途中著名的战役或会议;红一方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及地点.
红一方面军长征的原因,按顺序写出红军长征途中著名的战役或会议;红一方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及地点.
要简略
ailsa_yy1年前1
蓉琰未改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95.8%
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最惨痛战役:广西兴安县界首镇 湘江战役——锐减5万人马
时间:1935.10
地点:江西瑞金(各部不在同一地点一起出发的)
红军长征翻越老山界遇到了怎样的困难?从原文找出词语,并加以归纳共有几个方面困难
绝配小妖1年前0
共回答了个问题 | 采纳率
《七律 长征》中()一词体系了红军大无畏精神.作者用()一词表现红军长征途中所遇的艰难险阻,用()和
扬飞风逆1年前1
紫玉生烟雨江南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4.2%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五菱微伊藤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写一个比喻句,描写红军长征胜利后的场景
Mybt12271年前1
你的ID已存在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84.6%
三军过后尽开颜
活动中,班长播放了中央电视台正在播出的“我的长征”节目片段,一批志愿者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徒步行走,体验长征.学生们针
活动中,班长播放了中央电视台正在播出的“我的长征”节目片段,一批志愿者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徒步行走,体验长征.学生们针对“重走长征路有没有意义”这一辩题展开辩论.
有人说:“这个活动没有意义.时代不同了,何必再吃那些苦?况且,这一班人徒步西行北上,大张声势,纯属作秀!”请你站在另一个角度,对以上的话进行反驳.
天印山1年前1
婧奇迹 共回答了27个问题 | 采纳率96.3%
示例:①肯定这个活动的意义.②说明: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有了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出行很方便,生活也很舒适,但我们中不少人恰恰缺少了吃苦的精神,缺乏承受挫折与困难的勇气.通过“重走长征路”这一活动,可以唤起我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请概要写出红军长征的一个故事,把你从中受到的启发告诉大家
电话里沉默1年前1
polohai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5%
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第一个: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第二个: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第三个:
红军长征途中,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而且还要经常与空中侦察、轰炸的敌机进行斗争.尽管当时红军的防空武器极其简陋,但仍发扬以劣胜优、敢打敢拼的精神,积极地进行防空行动,并在长征途中击落6架敌机.
第四个:
红军长征路上,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我读过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长征故事
1.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2.战地女杰:贺子珍的身体里嵌入17块弹片
在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特殊身影,她们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饥饿、疾病、血战、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这一群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说,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那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因为每一个采访对象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感动着他们.
尽管,当年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红军女战士大多已经告别人世,而女红军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丽故事依然那样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子弹迎头扫射,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
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渐渐消散开去.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
一场紧张的抢救开始了.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可能长了一点^_^.
红军长征的小故事(100_200字)
cancan0071年前1
zahra_issa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100%
  1.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2.战地女杰:贺子珍的身体里嵌入17块弹片
  在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特殊身影,她们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饥饿、疾病、血战、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这一群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说,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那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因为每一个采访对象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感动着他们.
  尽管,当年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红军女战士大多已经告别人世,而女红军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丽故事依然那样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子弹迎头扫射,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
  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渐渐消散开去.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
  一场紧张的抢救开始了.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3.部队进入草地后,由于环境、气候非常恶劣,使得草地行军十分艰难.而更要命的是缺衣少食,不少红军就因此长眠在了草地上.
  眼看掉队、牺牲的同志越来越多,朱总司令令人将自己的坐骑也杀了,分给通信班、警卫班的同志做口粮,还向身边的同志发出了“尝百草”的号召,以使大家在茫茫草地上,寻找出一些无毒、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渡过饥饿的难关.然而,要尝出一种能吃的野草、野菜,是要冒中毒的危险的.张思德在“尝百草”活动中,总是抢在他人之前.
  据张显扬回忆:“有一回,部队在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一个小战士来到水塘旁,突然高兴地叫起来:‘野萝卜!野萝卜!’张思德过来一瞧,果然,离水塘不远的地方长着一丛丛野草,叶子绿,形状跟萝卜叶子差不多.那个小战士兴冲冲地跑过来,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忙赶上去.一把夺过来,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味道又甜又涩.不一会儿,张思德感到有些头晕脑胀,全身无力,紧接着,他肚子一阵绞痛,大口呕吐起来.他急忙对小战士说:‘这草有毒,快,快告诉……’没等把话说完,张思德就摔倒了,一时失去了知觉.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醒来,模模糊糊地看见小战士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张思德就是这样把生的希望让给同志们,把牺牲的危险留给自己.很快,这件事被朱总司令知道了,他表扬了张思德.
修改病句:红军长征时期的生活是非常艰巨的.
yqbyqb881年前1
caisu040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76.5%
红军长征时期的生活是非常艰难的.
描写红军长征艰难的词语,赞扬红军品质的词语,一样两个词语
海豚过河1年前4
绘歌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85.7%
描写红军长征艰难的词语:跋山涉水,不辞劳苦,艰苦奋斗
赞扬红军品质的词语:不畏艰辛、艰苦卓绝
楼主选我!
红军长征为什么会取得胜利?红军具有哪些精神?
红军长征为什么会取得胜利?红军具有哪些精神?

kentxg1年前1
jshjm1015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68.4%
因为团结!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而长征精神所包含的大无畏气概和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正是对井冈山精神的进一步发展和弘扬.
红军长征时代的生活是辛苦的.改病句
882100831年前4
koko_lion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93.3%
红军长征时候(时代指的是整个世界的共同时段,而不是单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是辛苦的.
概括红军长征锁经历的艰难过程和所作出的牺牲【简短+精确】
七彩水滴1年前1
1300609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76.9%
一方面军长征历时12个月,转战11省,行程25000里.
红二方面军长征历时11个月,转战8省,行程16000余里.
红四方面军长征历时19个月,转战6省,行程10000余里.
红25军长征历时10个月,转战4省,行程约10000里.
红一方面军长征出发时为86000余人,到达陕北后有7000余人.
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时为14000余人,到达陕北后剩11000余人.
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时为80000余人,到达陕北后剩37000余人,经西路军损失后余14000余人.
红25军长征出发时为2700余人,到达陕北后有3400余人,是唯一的不少反增的长征部队.
长征中牺牲的重要将领
洪超,红三军团4师师长,1934年10月21日在突破第一道封锁线时牺牲.
沈述清,红三军团4师10团团长,1934年11月30日在湘江之战中牺牲.
杜中美,红三军团4师参谋长,1934年11月30日在湘江之战中牺牲.
易荡平,红一军团2师5团政委,1934年11月29日在湘江之战中牺牲.
陈树湘,红五军团34师师长,1934年12月10日在湘江之战中被俘牺牲.
邓萍,红三军团参谋长,1935年2月26日在遵义战役中牺牲.
钱壮飞,军委副秘书长,1935年4月1日在贵州金沙县梯子岩被土匪杀害.
吴焕先,红25军政委,1935年8月在陕南牺牲.
黄苏,红一军团1师政委,1936年在陕北直罗镇战役中牺牲.
王开湘,红一军团2师4团团长,1935年到陕北后因病昏迷,不慎开枪走火牺牲.
余天云,红四方面军30军军长,1936年4月在过四川大金川时跳江自杀.
张辉,红二方面军6师师长,1936年10月在过渭水时牺牲.
罗南辉,红四方面军5军副军长,1936年10月21日在甘肃华家岭牺牲.
SOS!急救!高手快进!1.红军长征途中是怎样吃饭、休息和行军的?2.伤员、病号和老年体弱的红军战士是怎样克服困难完成长
SOS!急救!高手快进!
1.红军长征途中是怎样吃饭、休息和行军的?
2.伤员、病号和老年体弱的红军战士是怎样克服困难完成长征的?
baoao20021年前2
rossey_fang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75%
1有什么吃什么;走到哪就在那里休息;走路
2由别的战士搀扶,一点一点,逐步追上大部队(由于时间比较紧,大部队通常不等伤员,会妥善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