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Babyface帅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xwwu1 共回答了25个问题 | 采纳率80%
历史唯物主义也称唯物史观,叫法不同,说的是同一个东西
1年前

相关推荐

马克思哲学考试题目:用认识谈论上海世博.用唯物史观谈科技创新.用矛盾分析法结合实际谈具体问题具体分
马克思哲学考试题目:用认识谈论上海世博.用唯物史观谈科技创新.用矛盾分析法结合实际谈具体问题具体分
不用一下子全回答,分开回答也是有分的!
辛小迪1年前1
苏东解说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77.8%
1世博会通过各个展馆的物质设备,向全世界展出了世界最先进的科技,表明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目的.
2上海世博会不会是最后一届世博会.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
1,科技创新的理论基石是唯物史观的生产力理论.
2科技创新的哲学基础是唯物史观的社会实践观.
3科技创新是一种重要的实践形式.其核心是唯物史观的实践观点——“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试用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来分析要坚持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政策的意义
试用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来分析要坚持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政策的意义
此题是考试题希望能有一个合适考试答题的答案
v笑三笑v1年前0
共回答了个问题 | 采纳率
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 那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又是什么玩意?
wwin0071年前1
GAO1986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94.7%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两大部分的内容:
一、辨证唯物主义:
1、辩证唯物论(简称唯物论):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②规律的客观性;
③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要是三个方面的表现).
2、唯物辩证法(简称辩证法):
①联系观;
②矛盾观;
③发展观.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简称认识论):
①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方法论意义;
②认识要不断的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③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④人生观;
⑤价值观.
二、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主人和创造者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提到,马克思毕生的两大贡献,就是剩余价值理论和唯物史观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提到,马克思毕生的两大贡献,就是剩余价值理论和唯物史观
求原文,和翻译,没原文有翻译也行
CCCww1年前1
刺道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90.5%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原文为德文,此处只有英文和译文)
  Frederick Engels :
  "On the 14th of March, at a quarter to three in the afternoon, the greatest living thinker ceased to think. He had been left alone for scarcely two minutes, and when we came back we found him in his armchair, peacefully gone to sleep-but forever.
  "An immeasurable loss has been sustained both by the militant proletariat of Europe and America, and by historical science, in the death of this man. The gap that has been left by the departure of this mighty spirit will soon enough make itself felt.
  "Just as Darwin discovered the law of development of organic nature, so Marx discovered the law of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 the simple fact, hitherto concealed by an overgrowth of ideology, that mankind must first of all eat, drink, have shelter and clothing, before it can pursue politics, science, art, religion, etc.; that therefore the production of the immediate material means of subsistence and consequently the degre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ttained by a given people or during a given epoch form the foundation upon which the state institutions, the legal conceptions, art, and even the ideas on religion, of the people concerned have been evolved, and in the light of which they must, therefore, be explained, instead of vice versa, as had hitherto been the case.
  "But that is not all. Marx also discovered the special law of motion governing the present-day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and the bourgeois society that this mode of production has created. The discovery of surplus value suddenly threw light on the problem, in trying to solve which all previous investigations, of both bourgeois economists and socialist critics, had been groping in the dark.
  "Two such discoveries would be enough for one lifetime. Happy the man to whom it is granted to make even one such discovery. But in every single field which Marx investigated -- and he investigated very many fields, none of them superficially -- in every field, even in that of mathematics, he made independent discoveries.
  "Such was the man of science. But this was not even half the man. Science was for Marx a historically dynamic, revolutionary force. However great the joy with which he welcomed a new discovery in some theoretical science whose practical application perhaps it was as yet quite impossible to envisage, he experienced quite another kind of joy when the discovery involved immediate revolutionary changes in industry and i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 general. For example, he followed closel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overies made in the field of electricity and recently those of Marcel Deprez.
  "For Marx was before all else a revolutionist. His real mission in life was to contribute, in one way or another, to the overthrow of capitalist society and of the state institutions which it had brought into being, to contribute to the liberation of the modern proletariat, which he was the first to make conscious of its own position and its needs, conscious of the conditions of its emancipation. Fighting was his element. And he fought with a passion, a tenacity and a success such as few could rival. His work on the first Rheinische Zeitung (1842), the Paris Vorw?rts! (1844), Br?sseler Deutsche Zeitung (1847), the Neue Rheinische Zeitung (1848-49), the New York Tribune (1852-61), and in addition to these a host of militant pamphlets, work in organisations in Paris, Brussels and London, and finally, crowning all, the formation of the great International Working Men's Association -- this was indeed an achievement of which its founder might well have been proud even if he had done nothing else.
  "And, consequently, Marx was the best-hated and most calumniated man of his time. Governments, both absolutist and republican, deported him from their territories. Bourgeois, whether conservative or ultra-democratic, vied with one another in heaping slanders upon him. All this he brushed aside as though it were cobweb, ignoring it, answering only when extreme necessity compelled him. And he died beloved, revered and mourned by millions of revolutionary fellow-workers -- from the mines of Siberia to California, in all parts of Europe and America -- and I make bold to say that though he may have had many opponents he had hardly one personal enemy.
  "His name will endure through the ages, and so also will his work!"
  主讲:恩格斯
  时间:1883年3月17日
  地点:伦敦海格特公墓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396.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214,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397,《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221,《新莱茵报》(1848—1849年)222,《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227,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193,——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在马克思主义以前哲学史上不曾存在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在马克思主义以前哲学史上不曾存在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先说这句话是对还是错.然后给出理由
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看问题
wyyd88751年前1
珀玲珑 共回答了27个问题 | 采纳率92.6%
正确,
在马克思主义以前哲学史上并不存在着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的实践,所以,也就不存在着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特点,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
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特点,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毛毛针1年前1
梦想不放弃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83.3%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史学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受到人们的关注,先后出版了多种“史学概论”一类的著作,不少高等学校历史系还开设了有关课程.但是,这些著作所述内容很不一样,有的基本上等同于唯物史观,有的偏重于史学史方面,有的则着重于历史文献学.它们虽各有特点、各有侧重,却给人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史学概论的体系是什么,应当包含哪些基本内容?对此,学术界曾有过讨论,意见并不一致.大概有一点共识,即史学概论不能等同于唯物史观.然而,在看到史学概论与唯物史观之间的区别时,又必须认识到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于任何一个史学工作者来说,在考察社会历史过程时,都离不开以一定的历史观为指导———不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就必然是以这样或那样的唯心史观为指导.从总体上说,不存在没有历史观的历史著述.
高等学校历史专业开设的史学概论课程,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历史专业课程具有指导意义.它担负着培养学生树立科学历史观、提高运用科学历史观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的任务.因此,撰著史学概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阐明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原则.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92年英文版导言中指出:历史唯物主义“这种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如果把唯物史观仅仅作为众多学派中的一个平列学派来对待,势必动摇唯物史观在历史研究中的指导地位,使历史研究脱离唯物史观的指导而走向歧途.正如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的,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指导思想,必须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保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史学理论对于有关理论问题无疑要作出准确阐述,但也不能抽象地谈论理论,而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包括解决历史研究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具有理论性的问题.如有人认为唯物史观过时了,要以别的史观如文化史观来代替唯物史观.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关于湘军和太平天国的评论.有研究者认为,曾国藩的湘军镇压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是儒学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斗争,是两种宗教的斗争.前者能够战胜后者,是因为曾国藩崇奉程朱理学,表明儒学文化的胜利.因为“有本者昌,无本者竭”,有了儒学文化这个“本”,就可以无往而不胜.而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就在于其信奉外国来的基督教文化,失去了儒学这个“本”.照此说来,一场深刻的农民反对地主及其政权的斗争就变成了“文化斗争”,而湘军的胜利和太平军的失败也是儒学文化和基督教文化斗争的结果,即孔夫子打败了耶稣基督.不过,这种观点经不起推敲.如果儒学文化真有那么大的威力,那么同样是以程朱理学为官方统治思想的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为什么先后败给了地地道道基督教文化的英军和英法联军?这表明,将文化作为历史解释中心的文化史观,并不能正确地指导历史研究,也不能取代唯物史观.
不妨再举一个例子.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出现了以“近代化(现代化)范式”取代“革命范式”的倾向,认为中国近代史的主线是近代化,100多年来的中国近代史其实是一部近代化史.这种以“近代化范式”取代“革命范式”的观点,不仅是议论,而且已经在教材中体现出来.如有的教材就是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都纳入“近代化起步”这个总题目之下,把不同性质的事件都用近代化“化”在一起.显然,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如辛亥革命,它是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这与清政府的洋务运动怎能相提并论?从近代化的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历史,扩展了视野,不失为一个思路.但不能用“近代化”来取代“革命”,把二者对立起来,非此即彼.“近代化”与“革命”是分不开的.独立、民主、富强是近代中国的主题,反帝反封建斗争就是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国家繁荣富强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条件.这是中国走上工业化、近代化的必由之路.不解决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问题,近代化是“化”不起来的.近代化离不开革命,追求民主既是反帝反封建的内容,也是近代化的内容.
上述事例表明,离开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不仅不能解决中国近代史上出现的诸多复杂问题,而且会使中国近代史研究走到错误的方向.这是撰写史学概论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请结合唯物史观解释到底什么是发展?
淡淡脂味1年前1
shizhoujing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87.5%
我更喜欢给你讲唯心的,不过你要唯物的,给你也行,
唯物:不停的生存下去便是发展
威心:变化与进化便是发展,
唯物史观认为,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怎么理解
倾倾小月1年前1
a13807301716 共回答了25个问题 | 采纳率84%
一切事物本身都是客观存在的,包括一切科学!不因没有被发现和被解释而不存在!
用唯物史观相关理论分析一种社会现象
用唯物史观相关理论分析一种社会现象
需要有原始材料,数据分析,和报告正文三部分,字数在4000字左右
xyjjh1年前1
wwwpchome1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5%
比如你要学习那就要拿钱买书;这个现象有人会说国家有补助,但那只是给你不得是基础.不能让你成为一个真正的好学者.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博学者,你还要拿自己的血汗去买更多的书去读.上述只是我的个人理解啊哈哈哈哈;
运用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说明贯彻和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ustary1年前1
冷月秋蝉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87.5%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唯物史观重要的社会历史范畴.它有量的规定性,即指居民中的大多数;同时又有质的规定性,它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着推动作用的人们,在阶级社会中,包括一切对历史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不管历史的情况如何变化,人民群众的主体和稳定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人民群众对于历史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它全面地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
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创造活动本身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社会历史条件,是指一切现存社会要素的总和,大体上分为经济的、政治的和精神的三种类别.经济条件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其中生产力对人们创造历史的作用具有决定的意义.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大不相同的.在精神条件中,科学文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整个社会的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特别是广大群众掌握科学文化的程度,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的作用有着直接的影响.大力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人翁的作用,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战略任务.
历史唯物主义反对英雄史观,坚持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并不否认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历史人物往往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策划者和指挥者,因而他们总要在历史事件上打上自己的烙印.历史人物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他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他解决历史任务的愿望比别人强烈,给历史进程的发展指明方向.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他能够影响甚至决定历史事件,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但是,唯物史观也不夸大历史人物的作用,而且认为历史人物的作用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因为,历史人物的出现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即时势造英雄.一定的时势造就的英雄必然带有时代的特征.也就是说,任何历史人物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在阶级社会中,历史人物都具有阶级的制约性.因此,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两条基本原则:即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唯物史观不仅揭示了群众、个人的历史作用及其与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而且揭示了个人和集体、领袖和群众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上,互相依赖、互相作用.一方面,个人依赖于集体,无集体即无个人.另一方面,个人影响集体,集体也依赖于个人.集体、社会对个人的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因此,马克思主义者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矛盾时,把集体的利益置于个人的利益之上.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基本一致的,只有集体事业发展了,国家繁荣富强了,个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才能得到满足,并且社会主义集体为个人的聪明才智和个性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所以,在社会主义社会要发扬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克服个人主义和消极无为的思想.
唯物史观还科学地揭示了领袖和群众的关系问题.工人阶级的阶级本性和历史使命,培育了自己的领袖优于其他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赋予他们以其他一切历史人物不可比拟的伟大作用.工人阶级领袖对群众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预见作用,教育作用,团结作用,指挥作用.在理论方面,工人阶级领袖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师,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在实践方面,工人阶级领袖对推动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有不朽的功勋.没有领袖,工人阶级的斗争就会陷于自发、摸索和涣散的状态之中.
与此同时,工人阶级领袖离不开群众,必须依靠群众.这主要表现为:从根源上看,领袖是从群众和群众运动中产生的.从政治上看,领袖要集中群众的正确意见.从作风上看,领袖要时刻密切联系群众.群众需要领袖和领袖必须依靠群众这两个方面,后者更为根本.因此,工人阶级的领袖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是工人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其主要内容有: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一切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在具体工作中坚持群众观点,需要有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工人阶级政党一条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也是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其要旨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凝结在一起,这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科学地概括和提出工人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贡献.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特征之一.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坚持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不仅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工人阶级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是科学的历史观.它在理论上再现社会有机体,是为了在实践中促使工人阶级带领人民群众自觉地投身于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的伟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合乎规律的具体历史过程.社会进步,首先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同时也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内部发展中.当然,社会的前进运动并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曲折发展的.
社会进步表现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中.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生产力的状况、生产的规模、社会物质财富积累的程度、人们日常物质生活条件的状况等等.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精神生产的发展水平及其积极成果的体现.精神文明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智力、文化的方面;另一方面,是指思想、道德的方面.社会政治思想和人们的道德风尚,是精神文明最有代表性的因素.在社会文明的发展中,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物质文明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标志.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必要保证和发展条件,对物质文明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在我国,由于建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人民群众成为社会的主人,这为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我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障.
历史唯物主义的全部目的是为了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解决人的解放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总是社会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和人的本质是社会的,同时也是具体的、历史的.由于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说明了人的本质,因而指明了全人类达到最后解放的正确道路.人的解放和社会关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是紧密联系的,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一方面,人的解放程度受着社会关系、社会进步程度的制约;反过来,人的解放程度又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并影响着社会进步的性质和水平.历史的每一重大进步,人都从自然力、社会关系中争得了一定的自由,或多或少地逼近着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门槛.所谓必然王国是指人们受着盲目必然性的支配,特别是受着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的奴役这样一种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是指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从而也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这样一种社会状态.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劳动者是在受剥削、受压迫、受奴役的状态下创造历史的.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彻底消灭私有制以及同私有制相联系的一切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同时继承和极大发展以往社会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才是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共产主义的自由王国,既是社会进步之理想目标,也是人类解放之必然归宿.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最科学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而且是一种伟大的实际运动.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任重而道远,需要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艰苦努力和奋斗.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任务是,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既要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又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脚踏实地地工作
20、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
20、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
①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②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③***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④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性力量
wm43415981年前1
本次较大as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100%
果断选④
'唯物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观吗?
wuqirui1年前1
总想试试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85.7%
是的.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唯心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由英雄人物创造的,这种理论的出发点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唯心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由英雄人物创造的,这种理论的出发点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能动性 d偶然性决定必然性 答案选择b.我认为d是正确的.为什么选择b?d为什么不对?
正牌周伯通1年前1
tianyahxy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100%
d很明显不对 偶然怎么可能决定比如 有些偶然确实会让历史偏离轨道,但绝对不是决定,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正是唯心史观啊 意识可以理解为英雄的意识 人类历史就是社会存在了
怎样用唯物史观和阶级分析方法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芙蓉nn的妹妹1年前1
米亚哈姆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90.5%
就是既要指出他对历史的贡献,又要指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他的作为有什么局限,比如说评价孔子,正面的说思想家教育家.局限则是没有前进的眼光,企图以恢复旧式的礼法.
为什么说唯物史观喝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两大理论基石
luciferzeng1年前1
vindflower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0%
唯物史观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从而形成了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简单的说就是,它对于社会历史的分析批判是建立在对其物质根源的分析上的,而不是简单的精神层面,因而能对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作出科学的分析判断,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剩余价值学说则揭示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科学社会主义不仅提出来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也找到了其灭亡的经济根源及其埋葬力量,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要把争取无产阶级自身和整个人类的解放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12 2 分 保存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是唯物史观对() A哲学基本问
12 2 分 保存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是唯物史观对()
A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B哲学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C历史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D世界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wx2471年前3
Godtear12z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93.8%
a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请你结合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和现实社会状况,运用所学知识来论证这一原理的正确性
木篮德1年前1
lecots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0%
可以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更替来讲
结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知识,谈一谈你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理解
就是控正太1年前1
angingai 共回答了26个问题 | 采纳率84.6%
人民是社会历史的创造主体,在国家兴亡面前,人民群众可以发挥极大的主观能动性.
否认杰出人物在社会中的作用是历史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史观的严重分歧吗?这个分析对吗?
maogangguotu1年前1
电tt汝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87.5%
不能那么说.历史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史观都是唯物的,前者是新唯物而后者是旧唯物.以唯物的观点看历史观是马克思首次提出的.杰出人物的英雄观是主观唯心主义.上面的两个历史观你可以从“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物质世界”去区别.
相信谁,为了谁,依靠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glh81096201年前1
lianhang 共回答了8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唯心就唯心,唯物就唯物.区分就是一个是以物质为决定的,一个是以心里感受而确定的.
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同一个概念吗?
指间蓝风1年前1
因帅qq出家 共回答了10个问题 | 采纳率100%
是一个概念.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也叫唯物史观
唯物辩证法 辩证唯物论 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有什么区别呢?
mhb5431年前2
大道行天 共回答了26个问题 | 采纳率96.2%
唯物辩证法的落脚点是辩证法,是探讨世界是怎么样的问题.辩证唯物论的落脚点是唯物论,是认识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是一个意思,是用唯物论的观点来解释人类社会.辩证唯物主义是以上三种的总和
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的区别?请简要说之
38227591年前1
xodisl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范畴,唯物史观是世界观的范畴.
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有什么关系
蓝天白云123331年前1
dcl050981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100%
两个词的内涵相同,可以当做同义词理解
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概述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是唯物史观!)
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概述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是唯物史观!)
概述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
概述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急!谢谢啦
wuyunxing1年前2
做个手艺人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94.7%
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变革、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的关系.它体现了事物发展中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创立的?
孤单北半球1年前1
clare789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93.3%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也称唯物史观.
但是剩余价值学说是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前,就由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在事实上发现并揭示出它的来源了.
科学社会主义核心是什么 4.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B.无产阶级专政C.唯物史观D.国
科学社会主义核心是什么
4.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B.无产阶级专政
C.唯物史观D.国家政权
请讲出道理.
jdkz00011年前1
yangyue024 共回答了12个问题 | 采纳率83.3%
科学社会主义,为了同空想社会主义相区别,马克思和恩格斯才使这个名称.
10年前不会有A这个选项,只会有B.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的基本原理各是什么?专业性的解答,具有学术性范畴!
beijiniu1年前1
莴笋连锅子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92.9%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辩证的唯物论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世界观和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二)唯物的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量变质变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量、度.掌握适度原则的重要意义.
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
4.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1.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以及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认识的辩证运动
认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辩证运动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重要哲学基础.
3.辩证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的实质和意义.
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4.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的关系.
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一致性.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思想路线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四)历史唯物论
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
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
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
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
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
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两重性.
社会意识结构是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3.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4.人与社会发展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社会历史观上的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人民群众是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表现.
人的价值及其实现.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表明的是() A唯心史观 B历史宿命论 C,唯物史观 D阶级史观
zhufengpop1年前1
mm割女 共回答了25个问题 | 采纳率84%
B.历史宿命论
唯物辩证法包含唯物论吗?还有唯物史观包括唯物论吗?
sfwefewefw1年前3
香烟加啤酒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94.1%
唯物辩证法就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唯物史观就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他们必定是以唯物论为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