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

未敢忘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cindy_dayan 共回答了12个问题 | 采纳率91.7%
1、远离家乡的征人,年年转战于西北苦寒之地,天天与兵器打交道.暮春三月本来是征人家乡春暖花开的时候,但边塞之地仍然白雪纷飞;黄河九曲,环绕着沉沉黑山.一切都那样零落荒凉.此诗描写边塞场景,又借边塞之境暗指怨情,是典型的边塞诗.
2、这首诗意在写征夫长期守边,东西辗转不能还乡的怨情.诗的首句写守边时间延续,地点转换;二句写天天战争不息,生活单调凄苦;三句写边塞气候恶劣,暗隐生还无望(归青冢);四句写边塞形胜,点明生涯之不定.以怨为题,却无一“怨”字,用叠字和名词,浑成对偶反复,回肠荡气,虽无“怨”字,怨情自生.
1年前

相关推荐

听筝 ---------- 柳中庸 回答问题
听筝 ---------- 柳中庸 回答问题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精.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从诗歌的描写来看,筝声中包含了哪些情感?
2诗人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描写筝声的?其作简要分析.
芳99851年前1
以词赋知名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93.8%
1.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无限秦人悲怨声”.诗人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无限悲怨之情.(筝的特点发音凄苦)
筝声中包含了哀怨、悲苦、爱慕、孤寂而无奈情感
2.作者运用(1)通感的艺术手法来描写听到的音乐的美,将抽象的筝乐具体化,(2)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追逐乐声的过程比做“逐春风知柳态,随啼鸟识花精”的过程,形象生动使读者切身感受到音乐的悲切和变化莫测的情思伤感.
(*^__^*) 嘻嘻……你多读几次感觉就会出来的.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6分)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①。三春②白雪归青冢③, 万里黄河绕黑山。注:①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6分)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①。
三春②白雪归青冢③, 万里黄河绕黑山。
注:① 刀环:刀柄上的铜环,②“三春”指暮春 ③“青冢”是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
小题1:这是一首边塞征战诗,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运用了什么表现技巧?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2:本诗题为“征人怨”,通篇却无“怨”字,你能从“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这两句诗中品味出征人的哪些怨情?(3分)
windy_mm1年前1
g1221gdhrth 共回答了25个问题 | 采纳率84%
小题1:借代手法。“金河、玉关”边塞地名指代边关,“马策、刀环”是马鞭、刀柄上的铜环指代征战生涯(战争或战事),加上“岁岁”“朝朝”表现了征人长期换防戍边、频繁征战(练兵备战)的厌恶(怨恨)(对仗工整,“岁岁”、“朝朝”相对,强调戍边时间之长,“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强调战事频繁,“复”字、“与”字虚词相对,强调戍边生活的单调困苦,表现了征人无可奈何的厌倦之情)
小题1:“三春白雪”指边塞暮春季节还白雪纷飞,表达了征人对边塞天气极寒怨恨。征人每日看到的是万里黄河环绕黑山,表达了征人对边塞景色单调、环境艰苦的怨恨。


小题1: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无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小题1:三句写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惟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肃杀如此,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这两句写景,似乎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读者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苦寒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辛苦。诗虽然不直接发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阅读下列古诗,征人怨 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
阅读下列古诗,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只潜不灌1年前1
qazwsx78963 共回答了28个问题 | 采纳率96.4%
1,金河,玉关.都是边塞意象
2,诗中,“岁岁”、“朝朝”写出了征人对边塞生活一岁一朝尽相同的愤怨.
而后两句中,“归青冢” 更是写出了征人们对今后归宿的不敢,而这边塞也只能看见“万里黄河绕黑山”
诗歌赏析 柳中庸《听筝》听 筝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
诗歌赏析 柳中庸《听筝》
听 筝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本诗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没有用一个象声词,却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结合诗句赏析诗人是如何是诗歌达到这一艺术效果的?
诗人说“听筝”听出了“无限秦人悲怨声”,试分析诗中都有哪些“悲怨声”


可以不是标答,只要做出来就行,
娑啦昔朵1年前1
13068287rr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82.6%
1.作者运用(1)通感的艺术手法来描写听到的音乐的美,将抽象的筝乐具体化,(2)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追逐乐声的过程比做“逐春风知柳态,随啼鸟识花精”的过程,形象生动使读者切身感受到音乐的悲切和变化莫测的情思伤感.2 “独”“空”形象的映衬了当时的环境,两个字相互呼应,使诗句所要表达的孤独寂寞,无奈之感显得十分立体,入木三分.
这样可以不?
唐朝柳中庸的《听筝》简要分析颔联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几多年华1年前1
扬不过 共回答了25个问题 | 采纳率96%
1 作者运用(1)通感的艺术手法来描写听到的音乐的美,将抽象的筝乐具体化,(2)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追逐乐声的过程比做“逐春风知柳态,随啼鸟识花精”的过程,形象生动使读者切身感受到音乐的悲切和变化莫测的情思伤感.
2 “独”“空”形象的映衬了当时的环境,两个字相互呼应,使诗句所要表达的孤独寂寞,无奈之感显得十分立体,入木三分.
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无限秦人悲怨声”.诗人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无限悲怨之情.(筝的特点发音凄苦)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听筝 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听筝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小题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6分)
小题2:全诗是怎样表现筝声中蕴含的“悲怨”之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
xiecanvvv1年前1
lan_hua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94.1%
小题1:
①交代了所写的主要事件――听筝;(2分)②引出下文,底下内容,均从“听”字而来;(2分)③概括了听筝的总体感受,奠定了全诗悲怨的情感基调。(2分。)
小题2:
①颔联借用比喻,以春风、杨柳、花鸟形象地渲染了筝声中的所流露出的伤春惜别之情;②颈联展开想象,连连发问,通过灯下独愁、楼上空思等意象,也表现出了筝声中的孤单寂寞的思念之情;③尾联再作想象,通过友人一南一北的对比,又表现出了筝声中的友人离别思念之情。(每点2分)


小题1:
古诗题:柳中庸的 《征人怨》中“怨”有几层意思?分别是什么?
我爱丫丫5201年前1
甜甜vs蜜蜜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95.5%
征战之人厌倦戎马生涯的怨情
征夫长期守边,东西辗转不能还乡的怨情
天天战争不息,生活单调凄苦的怨情
边塞气候恶劣,暗隐生还无望的怨情
《听筝》柳中庸听筝(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精.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
《听筝》柳中庸
听筝(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精.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试结合全诗,分析是人从“听筝”中所听出的思想感情.
(2)试着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幽咽泉流水下难”以及李贺的《李凭箜篌》中的“昆山玉碎凤凰叫……老鱼跳波瘦蛟舞”等关于音乐描写的部分进行比较,从归纳出它们在描写音乐方面所共同采用的表现手法,并分析这样的写的好处.
dwysky1年前1
myjdlove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100%
(1),诗人从听筝中诗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表达了感时伤别、无限悲怨之情,因为秦筝它发音凄苦,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
(2)等通过音乐表现时利用音乐的节奏来表现感情,而此诗并不像那样让读者能感受到具体的音乐,它的着眼点不在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诗人展开联想,以新颖、贴切的比喻,集中描写筝弦上所发出的种种哀怨之声.这样写的好处是: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没有用一个象声词.而是着力刻画各种必然发出“悲怨声”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
征人怨 柳中庸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征人怨 柳中庸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说明 这个我也查到了
新鲜一点
咸水鱼1231年前1
Blossom_Plum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93.3%
《征人怨》是唐代诗人柳中庸的诗作.此诗写征人久戍不归的怨恨.远离家乡的征人,年年转战于西北苦寒之地,天天与兵器打交道.暮春三月本来是征人家乡春暖花开的时候,但边塞之地仍然白雪纷飞;黄河九曲,环绕着沉沉黑山.一切都那样零落荒凉.诗中没有一字是怨,但字字是怨,把征战之人厌倦戎马生涯的怨情寓于其中.全诗每句皆对,语言精工自然.
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紧紧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无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三句写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惟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肃杀如此,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这两句写景,似乎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读者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苦寒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辛苦.诗虽然不直接发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艺术效果,可谓妙绝.全诗对仗精工,巧于炼字,别具情韵.
钱起的《江行无题》,柳中庸的《江行》 (1)两首诗都写到了江行之“帆”,但情景各异,请作简要解说.
hbsysunsg1年前1
Yanzhijiang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95.5%
前诗中风微帆虚,白云飘依在船帆周围,显得悠闲、从容而宁静.(2分)柳诗中的帆是被萧萧秋风撕扯着的去国怀乡之客帆,给人以漂泊天涯珠忧伤和凄凉感.(2分)
英语翻译《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 《听筝》 柳中庸《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陆游《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绵谷回寄蔡氏
英语翻译
《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 《听筝》 柳中庸《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陆游《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宿城南亡友别墅》《咸阳值雨》温庭筠《野步》 周密
凯歌kaige1年前1
SHP661148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8.9%
  壬戌清明作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翻译  听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听筝唐 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听筝
唐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小题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即写诗人凝神细听,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3分)
小题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3分)
旖5211年前1
莲子荷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93.8%
小题1:这首诗主要通过联想想象,运用比喻手法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
小题1:“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了离人远行、无所相依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情的气氛,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小题1:本题考查练字,要找最有表现力的字。
征人怨 柳中庸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晋地小子1年前1
lhklf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这是一首边塞诗,它的语言特点是什么?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案】(步骤1)此诗语言特点是慷慨悲凉,(步骤2)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塞等边塞地名,写征人的戍边生活.“马策”即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马策,刀环虽小而微,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联想,(步骤3)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征人的怨情也跃然纸上.
如果满意我的答案,请选为最佳答案~~~
谢谢支持~~
《征人怨》柳中庸的 翻译
新蓝1年前1
lorlarcom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87%
《征人怨》是唐代诗人柳中庸的诗作.此诗写征人久戍不归的怨恨.远离家乡的征人,年年转战于西北苦寒之地,天天与兵器打交道.暮春三月本来是征人家乡春暖花开的时候,但边塞之地仍然白雪纷飞;黄河九曲,环绕着沉沉黑山.一切都那样零落荒凉.诗中没有一字是怨,但字字是怨,把征战之人厌倦戎马生涯的怨情寓于其中.全诗每句皆对,语言精工自然.
征 人 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①,朝朝马策与刀环②.
三春白雪归青冢③,万里黄河绕黑山④
【注释】 ①金河:指大青河,在今内蒙古境内,流入黄河.玉关:玉门关的简称.岁岁:指年年月月,下文的“朝朝”同义.②马策:马鞭.刀环:刀头的环.喻征战事.③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或暮春,此处为暮春.青冢:汉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之南.④黑山:一名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
【译文】 去年驻金河今年来守玉门关,天天只有马鞭和大刀与我作伴.白雪还在昭君墓地,我走过万里黄河又绕过了黑山.
《听筝》——柳中庸 在这首诗中,是人是怎么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听筝》——柳中庸 在这首诗中,是人是怎么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途洛阳城.
nathalie06241年前1
seaman_yuan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95.7%
听筝(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精.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作者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来描写听到的音乐的美,将抽象的筝乐具体化,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追逐乐声的过程比做“逐春风知柳态,随啼鸟识花精”的过程,形象生动使读者切身感受到音乐的悲切和变化莫测的情思伤感.柳中庸的诗着重描写诗人听筝的感受,并以此抒写自己的离情别恨;白居易的诗则主要表现诗中主人公“别有深情一万重”.
证人怨 作者: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为什么说这是边塞诗,结合诗句作答题目
证人怨
作者: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为什么说这是边塞诗,结合诗句作答
题目有怨而通篇无怨,但句句有怨情,请做简要赏析?
是征人怨 打错的
qece1年前1
绿蚁才注红玉杯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93.3%
此等答案 请寻百科
征人怨 柳中庸 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作用?急
同封1年前1
pandawong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6.7%
《征人怨》是唐代诗人柳中庸的诗作.此诗写征人久戍不归的怨恨.远离家乡的征人,年年转战于西北苦寒之地,天天与兵器打交道.暮春三月本来是征人家乡春暖花开的时候,但边塞之地仍然白雪纷飞;黄河九曲,环绕着沉沉黑山.一切都那样零落荒凉.诗中没有一字是怨,但字字是怨,把征战之人厌倦戎马生涯的怨情寓于其中.全诗每句皆对,语言精工自然.
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紧紧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无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三句写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惟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肃杀如此,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这两句写景,似乎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读者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苦寒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辛苦.诗虽然不直接发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艺术效果,可谓妙绝.全诗对仗精工,巧于炼字,别具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