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英语怎么说

pig20030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camywang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0%
Much aggrieved,then the repair since the Wende
1年前

相关推荐

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今护宜以恩诏降乎,不宜以兵戈取也、翻译、急求呀、、、、
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今护宜以恩诏降乎,不宜以兵戈取也、翻译、急求呀、、、、
1、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今护宜以恩诏降乎,不宜以兵戈取也
2、以六州之地、岂无智识人一人哉、真亦秦人而燕用之、
xwxhl1年前1
lantianyu2008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94.1%
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如今吕护适宜以降恩的诏书来招降,不宜去攻打他.
郭辩返回去以后,告诉苻坚说:“燕朝政事乱无纲纪,确实可以图谋.明白了解时机变故的,只有皇甫真罢了.”苻坚说:“以六州之广的民众,怎能不让他有一个明白人呢!皇甫真是秦国人,而燕国重用了他,可以知道关西人”
求古文翻译!臣闻为国之基,必资於德礼,君之所保,惟在於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德礼形则远人斯格.然则德礼诚信,国之大纲,
求古文翻译!
臣闻为国之基,必资於德礼,君之所保,惟在於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
德礼形则远人斯格.然则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在於君臣父子,不可斯须而废也.
故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又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然则言而不信,言无
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
虽在颠沛之中,君子之所不为也.
贞观政要
iven11261年前1
yuji872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95.7%
我听说国家的基础,一定要靠品德和礼仪,君王保住基业的根本,只有讲究诚信.诚信树立了,天下才没有与君王二心的人,品德和礼仪形成了远方的人才会归顺.可是品德、礼仪、诚信,这是国家的大事,就像君臣、父子的关系一样,不可在短时间内就废除.
所以孔子说:“君王使用臣子凭着礼仪,臣子侍奉君王凭着忠诚.”又说:“自古以来都有死,老百姓没有诚信是树立不起来的.”
文子说:“说一样的话就是诚信,诚信在说话之前;按一样的命令行事,诚信在命令之外.”可是说话不算数,说话就是不讲诚信;下了命令不去服从,说明命令是没有诚信的.不讲诚信的话,没有诚信的命令,对于上级来说是败坏品德,对于下级来说可能危及自身,即使在颠沛流离的时候,讲究道德的人也是不做的.
中庸中“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中庸中“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含义,以及从这句话中看中西文化的区别.
wwjj001年前1
要抓你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75%
这一句话选自《中庸》.
《中庸》是儒家又一重要经典,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它的价值远远超过《大学》.程颐说:“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子思(公元前483~前402年),孔子之孙,他是战国初人,相传《中庸》为子思所作.但就其内容考察,此书不可能成于《易传》之前,至少是同时代的作品.而且“孔门心法”的说法也不确切,因为孔子当时还没有这样深刻系统的思想.为了弥缝其中的矛盾,朱熹作《中庸章句序》时将其加以虚化,不提孔子,并将这种“心法”的由来上推至尧舜.朱熹说:“《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人,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翻译:
孔子说:「中庸之道是离人不远的,假使有人遵行中庸之道而远离人群,那就不可以称之为道了.」
人的自觉行为与道的关系必须要加以检讨,这里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忠恕”与“道”的关系.对《中庸》所谓“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程颐从字面意义上解释为子思为了教化的方便,有意将忠恕与道拉开了距离.一些学者亦持类似的看法.然弟子侯仲良后来修正说:“以学者施诸己而不愿,然后不施诸人,故谓之‘违道不远’,非以忠恕为违道不远也.”(见《胡宏集·论语指南》)意思是说,“忠恕,违道不远”,并非是指“忠恕”本身“违道不远”,而是说人如果做到了“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的忠恕之“事”,便是以自己的行为实际证明了“人”的“违道不远”,而不能将忠恕之事与忠恕之道分割开来.胡宏和朱熹都继续了侯仲良的这一思路.从而,“忠恕,违道不远”等语便应读做:忠恕,是说明人离道不远的,譬如“施诸己而不愿,然后不施诸人”的行为就是道的表现.这说明随着理学的发展,道不离物的原则进一步得到了强化.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以的解释
888547111年前1
zouxing945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94.7%
这样的意思
全句是: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译文: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的意思,
giselafee1年前2
天_笑涯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0%
全句是: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译文: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相的意思是什么?
woyaofacai301年前1
五月里jing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92.3%
辅佐
出自《论语》的 季氏将伐颛臾
是孔子斥责冉有和季路未能尽到为人臣子的本分 反而未能‘陈力就列’ 王要伐颛臾就类似于‘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一样是看守者之错
唉 都多少年前看的了,就记这么多了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datalao1年前1
dongqinger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90.5%
在《中庸》中,孔子有一段对道的议论,其中引用了诗中的比喻,就很能说明问题.孔子说,道本来并没有远离于人,而是因为人的理解远离了道,因此而产生的各种学说才远离了人,所以这一些学说,是不可以称为“道”的.(“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望月怀远这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诗中一个“ ̄”字表明了相思之苦,又用一个“ ̄”字表达了自我抚慰之情.
心仪兰心1年前1
碎金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6.7%
望,怀
季氏将伐颛臾部分翻译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不要百度百科上的 最好自己翻译
无心神龙1年前1
飘泊的心123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91.3%
有这个能力的,就去做(这个职务),没有的就停止
如果像这样,那么如果边远的人不服从,就修养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德行,使他们到来
英语翻译1.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
英语翻译
1.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不懂的别乱填 我补考用的
huangdangui1年前2
香芋甜心宝贝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1.即使聪明的君子也不是生来与别人不一样,而是他善于利用外物.
2.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3.我(孔子)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出自《论语.季氏》:“丈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既来之,则安之.出自《论语.季氏》:“丈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出自《论语.季氏》:“丈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其意是:既然来了,又何必急忙忙的要走呢?现在引伸为:既然我来了,我就不怕.或者是:既然来了,我就安下心来去坦然面对所要发生的事情.
月轮飞逸1年前1
皮皮诺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95.2%
两个都不对,应该是:既然他(来的那个人)来了,(我)就要安置他,使他安定下来.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中的"故"是什么意思?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中的"故"是什么意思?
请再举个例子.
mklpmklp1年前1
uo7d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95.2%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故 ---那么,连接词.做到这些,那么化外之地的人不归服,就用文教伦德来招附他们.
认为楼上说的“如果”不是太贴切,这里主要还是连接的意味多点,如果是“如果”的话,应该是:
夫如是, 若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如果翻译成  夫如是,远人 故 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即时 不归服
一是意思不好,二是读起来不通顺.
如果翻译成  夫如是,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所以不归服,就.
前面的 夫如是 就太弱了,很不平衡
所以觉得还是  故 ---那么,连接词.为好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②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
B.①商人重利轻离别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①襟三江而带五湖②如波涛夜惊,风语骤至
D.①王好战,请以战喻②台隍枕夷夏之交
充殿器1年前1
和平战争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86.4%
C

A均为使动 用法;B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C前者为名词的意动,而后 者为名词作状语;D均为动词活用为名词
故远人不服 则修文德以来之中的 有翻成所以的 ,也有翻成如果的 ,那么“故”的意思有哪几种
pallas6v1年前1
李宇春好可爱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95.5%
理解这句话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全句是: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翻译过来就是: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做到这样”和下句是条件关系,所以故应该翻译为“如果”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杭州汤汤1年前1
liuding333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83.3%
在《中庸》中,孔子有一段对道的议论,其中引用了诗中的比喻,就很能说明问题.孔子说,道本来并没有远离于人,而是因为人的理解远离了道,因此而产生的各种学说才远离了人,所以这一些学说,是不可以称为“道”的.(“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何意?
wangtriumph1年前1
青埂峰下一顽石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8.2%
全句是: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译文: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
艰苦奋斗G1年前1
ff121 共回答了25个问题 | 采纳率80%
出自于《中庸》第十三章
意思是:孔子说:“中庸之道原本众未离开人,假如有人为了从事中庸之道而远离了人生”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襟三江而带五湖 B.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 C.远人不服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襟三江而带五湖 B.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
C.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D.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gexinggusu1年前1
pigeon_1982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80%
A

A项为意动用法,其他三项为使动
下列各项划线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襟三江而 带 五湖 B.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 来 也 C.宁许以 负
下列各项划线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襟三江而 五湖 B.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
C.宁许以 秦曲 D.沛公旦日 百余骑
彭梦11111年前1
轻狂年代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90.9%
A

意动用法。其他为使动用法
季氏将伐颛臾翻译: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fdrentao1年前4
cheeryljq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8.2%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且在城邦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 ,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危而不持 ,颠而不扶 ,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 ,是谁之过与?"
1: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2:是以十九年刀刃若新发于硎。 语文翻译
yiyi71701年前1
东邪天啸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85.7%
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 所以十九年了我的刀刃还好像是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的“而”怎么解释
黑与白的幸福生活1年前1
羿射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而:却
整个句子的意思就好理解了:远方的民众不服(我们),却不能让他们前来(归顺).
英语翻译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之( )而(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夫( ) 故( )今由与求也 也( )远人不服,
英语翻译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之( )而( )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夫( ) 故( )
今由与求也 也( )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而( ) 也( )
吾恐季孙之忧 之( )
而在萧墙之内也 也( )
ukissy1年前1
430122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90.5%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之(两个之都解为“这样”)而(却,表转折 )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夫(句首语气助词,不译 ) 故(因此,所以 )
今由与求也 也(助词,表陈述语气 )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而(但,却,表转折) 也(句末语气助词,表肯定)
吾恐季孙之忧 之(结构助词,的)
而在萧墙之内也 也(句末语气助词,表肯定)
希望对你有些启发啦.节日愉快!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书巢记陆游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客有问曰:“ 鹊巢于木,巢之远人者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书巢记
陆游
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客有问曰:“ 鹊巢于木,巢之远人者 燕巢于梁,巢之袭人者 。凤之巢,人瑞之;枭之巢,人覆之。雀不能巢,或夺燕巢,巢之暴者也;鸠不能巢,伺鹊育雏而去,则居其巢,巢之拙者也。上古有有巢氏,是为未有宫室之巢。 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 。前世大山穷谷中,有学道之士,栖木若巢,是为隐居之巢;近时饮家者流,或登木杪 ,酣醉叫呼,则又为狂士之巢。今子幸有屋以居,牖户墙垣,犹之比屋也,而谓之巢,何邪?”
陆子曰:“子之辟辩矣,顾未入吾室。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 ,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 信乎其似巢也 。”客去,陆子叹曰:“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吾侪未造夫道之堂奥 ,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因书以自警。
【注释】①杪(miǎo):树梢的细枝。②觌(dí):相见。③堂奥:房屋正中偏前的厅堂之中,此指道的精微之处。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尧民之病水者。病:生病 B.吾侪未造夫道之堂奥。 侪:同辈、同类人
C.信乎其似巢也。信:确实 D.或枕藉于床。枕藉:一个个挨在一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尧民之病水者 ②巢之袭人者
B.①是为避害之巢 ②则又为狂士之巢
C.①犹之比屋也,而谓之巢,何耶? ②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
D.①名其室曰书巢 ②信乎其似巢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陆游喜爱读书和实践探索的一组是()
①乃引客就观之 ②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 ③前世大山穷谷中,有学道之士
④名其室曰书巢 ⑤牖户墙垣,犹之比屋也⑥天下之事,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A.①⑤⑥ B.②④⑥ C.③④⑥ D.①②⑤
4.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鹊巢于木,巢之远人者;燕巢于梁,巢之袭人者。
译文:
②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
译文:
③信乎其似巢也。
译文:
5.陆游说“因书以自警”,文章警戒自己和他人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归纳。这个道理和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所说的哪一句话的观点非常相似?
k3u0a81年前1
xh888 共回答了30个问题 | 采纳率90%
1.A
2.D
3.B
4.翻译句子:
①喜鹊筑巢在树木之上,它的巢远离人群;燕子筑巢在屋梁之上,它的巢常常接触人群。
②担心水患的尧的百姓,在水的上面 筑巢,那是避免灾害的巢。
③确实是像巢一样啊。
5.①处事应该切身深入实践到道的精微之处去考察,探究,而不应该置身事外而胡乱议论;②文中阐发的“未造夫道之堂奥,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与苏轼在《石钟山记》一文中写的“事不目见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非常相似。

1.病:担心、忧虑。
2.①代指自己,②代词,它;A均为主谓间的“之”无义,不译;B均翻译为“是”;C连词,均可解为“可是”。
3.①说的只是陆游的一个动作;③⑤只是客人谈话的内容,与陆游读书或实践探索无关。
4.无
5.无
参考译文
我已经衰老而且多病,但仍不放弃读书,我把我自己的居室取名叫书巢。有客人问我说:“喜鹊筑巢在树木之上,它的巢远离人群;燕子筑巢在屋梁之上,它的巢常常接触人群。凤凰的巢,人们认为它是很吉祥;枭的巢,人们都想毁坏它。麻雀不能筑巢,有的夺取燕子的巢窝,它的巢常常要暴露在外;斑鸠不能筑巢,它等待喜鹊养育小雏离去之后,就居住在鹊巢之中,它的巢也很笨拙。上古有有巢氏,那是因为当时还没有宫室那样的巢。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的上面筑巢,那就是避免灾害的巢。前世在大山深谷之中,有的学道的人,他们住在树洞之中如同巢穴,那是隐居者的巢;近来那些狂饮酗酒者,有的登上树梢大醉号叫,这又是颠狂之人的巢。现在您幸有屋室来居住,屋室有门窗墙壁,还可以连接其他的屋室,可是你却称它为巢,这是为什么呢?”
我说:“您的话很有道理,只是未进我的屋室,不了解实际情况。我的屋室之内(的书),有的藏在木箱里,有的堆在木箱上,有的陈列在眼前,有的一本本排列在床头,俯仰观看,环顾四周,无非都是书。我的饮食起居,因疾病而呻吟,或者悲伤忧虑,愤激感叹,从来没有不和书在一起的。宾客没有到来,妻子没有相见,或者风雨雷电冰雹的变化,都有不知道的时候。偶或有意想起身,可乱书围着我,如同堆积的枯树枝。有时甚至不能走路,于是就自己笑着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巢吗?’”于是带领客人走近观看。客人开始不能进来,已经进来又不能出去,于是也大笑说:“确实是像巢一样啊。”客人离去之后,我叹息说:“天下的事,听说的不如看到的了解得详细,见到的不如身居其中的了解更详尽。我们这些人如果没有到道的精微之处去考察、研究,却在藩篱之外而胡乱议论,那可以吗?”于是写下这篇文章来自警。
则修文德以来之中以的意思是?《季氏将伐颛臾》中,有句“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其中,
Linoze1年前1
anjni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87.5%
应该是整句的意思是"便修养自己的文采和德行,来使他们来归附
"以"是“以此使……怎么样”的意思吧
与“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的“而”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患寡而患不均 B.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C.而在萧墙
与“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的“而”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不患寡而患不均 B.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C.而在萧墙之内也。 D.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shouma19841年前1
不会ku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83.3%
D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的“而”字表转折,D表顺承。
英语翻译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及物动词是使动用法:问
英语翻译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及物动词是使动用法:
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左传宣公二年)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食",读为sì.)
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不止这些 我想要《古代汉语》通论里的 词类活用里面所有的例句的翻译
海洋之心07691年前1
最后的鬼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5%
  2、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
  3、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当初,赵盾在首阳山打猎,在翳桑住了一晚.看见灵辄饿倒在地,问他得了什么病,灵辄回答说:“已经多日没有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灵辄留下一半食物不吃.问其原因,答道:“我在外当奴仆已经多年了,不知道母亲还在不在.现在离家近了,请让我把这些东西送给她.”赵盾要他吃光,并给他预备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送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甲士,却把戟掉过头来抵御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免于难.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回答说:“我就是您在翳桑救的饿汉呀.”问名字和住处,他没有告诉就走了.-接着赵盾也逃亡了.
  4、那些手下的人因为孟尝君看不起冯谖,所以只给粗茶淡饭他吃.
  5、晋灵公赐给赵盾酒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