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023-08-05 09:21:24
共1条回复
马老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很多啊,在生活中都有所体现啊,你说的是哪个哲学原理呢.比如说,看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应用到生活中可以就是说看一个人的时候要看到他以后,而不仅仅是看现在.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在校时枯燥的政治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也就是“呆子”)啃的津津有味,而马列主义NOWAY,NOONE!

当然,在校园的中惬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acoin!”(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可以泛指为“问题”、“困难”。诗有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见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可正是这些坎坷让我们一天天长大、成熟。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正确面对他们,承认“矛盾”的积极作用,既然“问题”在所难免,为什么我们不把这看作一次提高能力的机会哪?反正我对电脑硬件的知识的了解,都是从解决家里电脑的问题学来的。

在与同事、朋友交往中同样难免出现一些矛盾,我们也不要千方百计掩饰或一次次的仅仅通过自己的让步来避免矛盾的激化。我们应该明白,这些矛盾可能会反而促使我们彼此加深了解,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关系,“不打不相识”吗!实际上矛盾的发展只有三种结果:一方压倒另一方;双方同归于尽;一种新的对立统一关系产生。所以我们既不能一再的谦让,也不要拼个你死我活,而是不卑不亢的寻求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关系。

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处理各种问题要分清主次、考虑轻重缓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大堆问题扑面而来,到底哪个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影响最大的,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集中起来,别的问题到要让路,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是不是其他的就迎刃而解了哪!或者一些小问题办不好就算了,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没什么大的原则性的错误就行了,完美主义者是最累的。

而一个问题、一个矛盾又有一方起着决定性的,或是一方比较重要,只要把握好解决问题的关键也会事倍功半。比如我们通常会遇到的“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而且大家都觉得“越到考试工作越忙!”,分析起来,我们不可能从工作中拿出太多的时间,所以关键就是怎样在业余时间上做文章,少睡一会儿、少玩会儿、提高点效率、平时紧张点不就行了吗?关键之关键有成了平时要控制自己多学一点儿。另外,办事要有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就能提高效率。

四、矛盾的双方总是处在不断的转化中;

这点大家很容易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理解,想想VCD刚出现时,“求”大于“供”,利润很大,大量厂家一窝蜂的生产之后,矛盾就转化了。而对于我们中有些总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金子们”,很多情况下,是在抱怨中虚度了时光,等机会真正来临,又没有能力把握了,变成了“用武之地无英雄”了。所以正在郁闷的我们更要打牢基础,要知道“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

五、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我对这点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这也是来自钢琴的学习,因为我这个人兴趣比较广泛,音乐、美术、英语、乒乓球、摄影样样喜欢,但因为小时候没有机会接触,总想找个什么机会弥补,后来终于知道了青年宫有这样的钢琴成人班,便欢天喜地的报了名,开始还挺新鲜,可每天最少得练一个小时,真是没办法坚持,而且老师说至少的弹两年才能像点样子——还得聪颖好学,后来没俩月我就退学了。之后我就琢磨:学点什么才能又省力见效又快哪?钢琴得弹两年;素描、色彩什么的没两年也差的多吧;英语就更别说了,这都学了十多年了不还那样吗?想来想去终于明白了:什么都得慢慢积累,别太急于求成,人的时间是很有限的,踏下心来认认真真的做好一件事情已经很不容易了。你如果想在“台上”风光十分钟,还就的能耐得住那十年的辛苦。

这其实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种的“度”的道理。节俭是一种美德——过分了就是吝啬;忍让是大度——太甚了就是软弱。在生活中,就要特别注意这个“度”:对人别太苛刻,那样会让人无法与你相处——也不能太软弱、没主见,这样大家总是充当保护的角色,在困难的时候又没法得到你应有的支持,当然也不愿和你呆在一起;对自己别太苛刻,那样活着会很累,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是逼着自己比别人强,最后赢了别人输了自己——也不能太放纵,人都有惰性,谁都知道呆着轻松,可还得逼着自己尽量克服这种惰性,在年轻的时候多学一点东西。

六、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我们总是抱怨机会太偶然,再轮到自己头上可能性就更小了,却没有想到偶然中又蕴藏着必然。汪国真说过:“实力就是机会!”的确,只要你有实力,在你的言谈举止中,在你处理的任何小事中,群众雪亮的眼睛当然能够辨别出你的与众不同,领导自然也会将难度一件大于一件的事情交给你处理,机会自然多了,得到的锻炼也多了,成功的必然性也就大多了!

七、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认识则可以指导实践,这可以引申到我们面临的“学习”与“应用”的关系,通常我们在业余时间学习,都比较辛苦。也许是因为书本上学到的东西真的与实际相差太大,或认为有些科目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高数”、“管理学”一类的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总之是没什么兴趣,我们基本上都是被逼学习,单单为了“考”而学。其实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辨证法的逻辑观点,研究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正因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具有指导一切的普遍性,我们才不可能期望它在某个具体问题上给出明确的答案。而其他那些看起来没什么实际应用的科目,恰恰也是普遍应用在工作生活之中的。

“高数”最主要的是锻炼了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解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处理各种问题的过程,先对题目进行分析、弄清题意,然后考虑属于哪些知识点,找出关键问题,再搜索一下大脑中有几种方案可以解题,判断一下那种方案最简便,之后便是具体解题过程,最后再检查一下就ok了。在生活中我们也应注意说话办事的逻辑性、条理性。

而像“管理学”,虽然我们不是高层管理者,却仍处在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中,知道如何“管理”也就知道了如何“被管理”,比如管理学中有个“例外原则“:即领导一般只抓最好的和最差的,所以你要想拥有更多机会,就要努力做的最好。

另外,也许一些科目没有明显的作用,或是目前没有作用,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却告诉我们:既然学了就应该努力掌握。所以我们应该树立“学而有用”的思想,相信“艺多不压身”,而且要想办法多应用,在应用中你就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在应用中学东西也比较快。

八、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现象必然与本质有一定的联系,哪怕是假象也只是本质的一种特殊表现;所以观察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必然能够了解它的部分内心活动。而我们在认知事物或是了解一个人时,应该全面分析各种现象,因此与一个人交往要注意别过分相信“第一印象”,那只是某时某地某种环境下给你留下的某个印象。

我们在工作时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辛苦工作了大半天,刚闭会儿眼睛,领导偏偏这时候来找你了,俗话说“不打馋的、不打懒的、只打不长眼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多做些表面文章哪?领导同事在眼前时多干活,桌子上什么时候都摆一大堆文件。我认为工作的确需要别人认可,但没必要太刻意,你只要平和心态、干净利索的把手头的活干好,别人也会通过你表现出来的多种现象了解你的本质的。

九、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体,既是一系列对立统一关系的集合,事物之间便可能存在相同的矛盾,也可能有自己独特的矛盾,这便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因此也就形成了事物的不同特点、人的不同个性。这里我想强调一下“个性”,因为我们受“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影响较深,不太鼓励个性的张扬。实际上,我认为有“个性”到也不一定非穿奇装异服,或是处处不屑与人相同,他更反映在你与他人相同之处的特殊上,比如对同一件事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看一同件事情有自己的独特眼光,做同一件事情由自己独特的创意,特别是“创造力”最能体现出你的与众不同。

十、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明白了这个本质,也就清楚了我们要想发展,就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有用武之地的“英雄”们,在放电的同时别忘充电;没机会放电的同志们更应该抓紧机会充电。有人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可要紧的只有那么几步,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这句话说得真是太好了,我们发展的黄金时间,或者说为我们以后发展打牢基础的黄金时间就是现在——为数不多的几年。

年轻朋友们,让我们向着远方的理想,拚搏奋斗吧,世界是属于我们的!

相关推荐

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哪些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辩证的唯物论: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   (二)唯物的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2、对立统一规律,3量变质变规律,4、否定之否定规律。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1、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2、认识的辩证运动,3、辩证思维方法,4、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四)历史唯物论: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2。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3、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4、人与社会发展。
2023-08-04 21:55:502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是伟大的人类哲学,也是我党秉承和应用的学术,它的内涵和哲学原理有四大类,主要是:一、唯物论,唯物论解决的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说明世界是物质的。二、辩证法,辩证法是解决这个物质的世界是如何存在的--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三、认识论,认识论解决的是人是如何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四、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则是阐明了人类社会的规律和人的本质、价值、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社会经济学的分析手段,擅长于用矛盾冲突的观点分析社会中利益存在冲突的社会群体,是一套“经典”的社会学理论。马克思采取了唯物的看待历史的观点,假设社会变化的原动力在于阶级之间的冲突。参考资料求是.新华网[引用时间2018-5-2]
2023-08-04 21:55:57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哪些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本内容是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这些基本原理和范畴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它主要是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主要性质马克思、恩格斯在1841年以前曾经接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从1841年下半年起转向 L.A.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他们吸取G.W.F.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而摈弃其唯心主义,吸取费尔巴哈哲学中唯物主义而摈弃其形而上学和社会历史问题上的唯心观点,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其前身是德国古典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
2023-08-04 21:56:051

求详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

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1)、世界物质性原理P13 原理: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同时反作用于客观事物。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重视精神力量,树立正确意识。P33(非原句)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原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P26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P26 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重视精神力量的作用,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意识——客观实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1)、规律的客观性原理P73 规律——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P79 2)运动”哲学含义: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静止”含义:事物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或事物某方面性质在一 定时期内基本不变。P60 注意:二者关系——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P63 “发展”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P65 “新旧事物”的标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P65 注意:运动—物质一般变化,存在方式; 变化—事物性质或状态的改变; 发展—一种运动变化,进步 3)、物质和运动关系原理 原理: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错误的。P62 方法论:我们要用运动、变化、的眼光看问题,承认物质是运动的。反对割裂物质和运动二者联系的两种错误观点。 4)、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原理P63 原理: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P63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观点看问题,承认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①原理内容:①认识和利用规律,按规律办事,必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 因为规律是隐藏在现象之中的本质的东西,不同的运动形式有不同的规律,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把握规律。人们要按规律办事,需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或创造条件,改变条件,这都需要人发挥主观能动性。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因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以客观规律、客观物质条件为前提的,它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客观实际,超越客观规律,可以说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掌握程度,当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也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还要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主观因素的制约,人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②方法论: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 1)、普遍联系原理P47 原理: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事物与周围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着;世界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多样性、系统性) 2)、方法论:我们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地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看问题。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1)、“发展”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P65 “新旧事物”的标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P65 注意:运动—物质一般变化,存在方式; 变化—事物性质或状态的改变; 发展—一种运动变化,进步 2)、事物发展的原理P64-65 原理:世界始终是变化发展着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方法论:我们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坚持与时俱进,促进新事物的成长。P67-70 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原理:事物自身包含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客观的)。 方法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揭露矛盾,善于全面地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P91。 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世界上诸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原理: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正确解决方法。反对“一刀切”P98-99。 注:这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是区分事物不同的本质。二者同时存在,不可分割,不同场合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我们必须把两方面辨证统一起来:认识事物,要从一般到特殊,再从特殊到一般;工作学习,要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注意:反对只看到矛盾普遍性,忽视矛盾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又要克服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万事万物的联系。 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影响而非决定作用 原理:在复杂事物的很多矛盾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的处理次要矛盾。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单打一”。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矛盾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处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只影响作用的矛盾方面 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他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是由取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不要不分主次 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原理: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视情况而定》 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原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 方法论:我们要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12.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我们应正确对待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坚定信心,不畏艰难,勇往直前。13.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①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也影响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②方法论:坚持实践的观点,自觉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实现主、客观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4.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①原理内容: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②方法论: 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只有认识了本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现象,也才能指导实践。1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①原理内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它们在认识过程中各有其作用----------感性解决现象问题,理性解决本质问题。 ②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16.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原理内容:改造主观世界就是使自己的主观世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符合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更好地实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遇到新事物、新问题,不断地认识和解决新问题,这就需要不断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这种互相作用之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的自身的不断完善这样双重的目的。1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着重大阻碍作用。 方法论: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实际情况出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18.人的价值原理.。原理内容:人生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个人的社会价值,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个人的自我价值,亦即贡献与索取,贡献与索取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 方法论:树立正确价值观,在贡献(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补充:1、原因和结果相互关系原理 因果联系: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联系P51 原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预见性。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事物P52 2、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原理P55 整体:事物各内在部分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和其发展的全过程 部分:构成事物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全过程的各个阶段 原理:任何事物都是整体和各个部分的统一,整体和部分是相互依存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整体由部分构成,但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总和。整体处于统帅的主导地位。部分构成整体,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甚至会对整体起决定性的影响。 方法论:我们应用整体的观点看事物,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P57-58 矛盾的观点 矛盾——即对立统一。对立(“斗争性”):事物间互相分离排斥的属性;统一(“同一性”):事物间相互联结,吸引的属性。 矛盾双方: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共处于统一体中,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1、对立统一原理 原理: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同时存在,不可分割的 方法论: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P87-88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事物自身包含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客观的)。 方法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揭露矛盾,善于全面地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P91。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P95-96 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世界上诸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原理: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正确解决方法。反对“一刀切”P98-99。 注:这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4、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关系原理P101-102 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是区分事物不同的本质。二者同时存在,不可分割,不同场合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我们必须把两方面辨证统一起来:认识事物,要从一般到特殊,再从特殊到一般;工作学习,要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注意:反对只看到矛盾普遍性,忽视矛盾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又要克服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万事万物的联系。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影响而非决定作用 原理:在复杂事物的很多矛盾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的处理次要矛盾。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单打一”。 6、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原理 矛盾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处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只影响作用的矛盾方面 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他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是由取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不要不分主次 7、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原理 原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矛盾有主次之分,同一矛盾又有主次方面,是两点和重点的统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做到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一点论和不分主次。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区别和异同是什么?唯物辩证法强调辩证看问题,关键词是辩证法(讲方法);辩证唯物论则强调用唯物论原理分析问题,关键词是唯物论(讲立场)。
2023-08-04 21:56:221

马克思主义有哲学原理吗?

分类: 社会民生 问题描述: 是什么? 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辩证的唯物论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二)唯物的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量变质变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量、度。掌握适度原则的重要意义。 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 4.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1.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以及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认识的辩证运动 认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辩证运动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重要哲学基础。 3.辩证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的实质和意义。 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4.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的关系。 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一致性。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思想路线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 *** 思想和 *** 理论的精髓。 (四)历史唯物论 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 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 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 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 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 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两重性。 社会意识结构是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3.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4.人与社会发展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社会历史观上的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人民群众是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表现。 人的价值及其实现。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
2023-08-04 21:56:29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其内容包括:(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该原理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正如列宁所说:“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世界的物质性,说明了物质、运动、时空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些就构成了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即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重要基本内容。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形形色色、千差成别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态,都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性,即统一于不依赖于意识、精神而独立的客观实在。辨证唯物主义所说的世界物质统一性不是机械的、死板的同一,而是多样的统一,是包括一切具体物质形态而又不归结为它们的、在客观实在性基础上的统一。在它看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丰富性和无限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丰富性和无限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坚持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故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就成为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既然宇宙间的一切归根到底都统一于物质,物质世界是人们思考着、改造着的唯一的现实世界,那么,我们无论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和任何条件下,也无论是从事任何工作,都要毫无例外地、坚定不移地从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就是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这一原理,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实际工作的立足点。
2023-08-04 21:56:512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常识

1.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必考的几个知识点 1. 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技术落后的中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我们面对的请况,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创立者所设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建立社会主义,也不与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完全相同。 照抄书本不行,照搬国际也不行,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从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2. 论述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理论基础1)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哲学依据是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1分) (2)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5分) (3)我国的社会发展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4分) (4)世界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各国经济技术的联系相当密切,任何国家要想发展,闭关锁国是行不通的。(5)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 我们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以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2分)3.论述事物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相统一基础。 否定之否定辩证关系原理是事物的发展的前进行和曲折性相统一的理论基础。(1)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积极的因素,同时又增加了前两个阶段不曾有的因素。 从而得到发展和晚上。(2)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1.表现为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即事物发展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总趋势。2.事物发展曲折性还由于是,新事物代替就事物的经过反复斗争的过程;某些偶然原因的出现,使事物的发展出现暂时的停止甚至倒退。 (3) 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事物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统一原理,对我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A坚持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要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充满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旗帜,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要被某些表面现象迷惑。 B.明确道路的曲折性,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克服各种困难,在曲折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4.论述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理论基础 坚持辩证否定观的原理,是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理论基础。辩证否定观的内容:(!)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自身的否定 (2)辩证的否定是否定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3)作为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的统一否定,就是扬弃,即克服又发展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是对一切事物的发展采取分析的态度,反对不加一切的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采取批判的继承的态度: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我们要继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淡然我们的继承不需要批判的继承,批判和踢出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既要反对全盘肯定的复古主义,也要反对全盘否定的历史虚无主义。对外国文化要求有选择、有分析、有批判的借鉴和吸收。 要大胆的吸收一切外国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时也要批判和 *** 外来资本主义的腐朽的没落的东西。对外国文化即不应全盘照搬也不应一味的全盘 *** 。 应立足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吸取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建立既能体现中国现代世界文明水准又能体现中国民族特点的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体系。5.正确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基础 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矛盾的存在,这些矛盾的发展不平衡的,其中一种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关系:1。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方面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另一方面,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制约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原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我国的主要矛盾。 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坚定不渝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为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定地基础;才能为其他社会矛盾的解决创造有利条件。 我们在。 2.跪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所有内容 第一章 绪论 一、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二、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6分) 世界观是人们对这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观点和看法。 方法论是人们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关系:一般说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对世界的看法如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也会如何,既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伦;反过来说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使用的方法不同,也体现了不同的世界观。 因此,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教材8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 1、相互区别:研究的对象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的世界的共同本质和普遍规律。 具体科学是以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范围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是这些领域的特殊规律。 2、相互联系:具体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世界共同本质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具体科学的发展,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既不能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也不能取消具体科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作用。 (科学的科学对吗?为什么?“科学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对哲学的概括和总结。他们认为,“科学的科学”包罗万象的,从而混淆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事实上哲学和具体科学是既相互区别,由相互联系的。)(选) 四、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 教材6(掌握) 1、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方面: (1)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精神和为第一性的问题(成为本原问题),对这个体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己任的认识能否反映客观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唯物主义认识物质是可知论,彻底的唯心主义也是可知论)。 3、意义: (1)指导我们在实践中要从客观出发而不要从主观出发,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2)指导我们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去认识和探索客观事物的规律。 五、唯物主义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 教材8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特征: 用物质的具体形态去说明整个物质世界; 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缺点是带有只管猜测的性质,缺乏科学的论证。 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特征:克服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朴素性,在用宗教神学的斗争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1)机械性:用力学的尺度解释一切“任何动物都说成是机器”。 (2)形而上学性:用鼓励、精致、片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逗人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不成地形: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 达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完备彻底的唯物主义。 六、*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一起考1、2、3或分考3) 1、社会根源: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出现,私有制的产生,积极的分化,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 2、紧急根源: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由于剥削者脱离生产,垄断了精神生产活动,因而总是片面夸大精神的作用,当他们把这种观点加以理论化,西永华以后就形成了唯心主义。 3、认识论根源; 第一,人们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主观与客观,人士与事件是对立的统一,如果把主观与客观相分离,片面夸大主观的作用,或者把认识的某一片断加以绝对化,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第二,夸大感性认识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第三,夸大理性认识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七、辩证法的几个历史发展阶段(选) 1、古代朴素辩证法: 特征:认为整个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但他们对世界的发展之提供了轮廓的说明,对构成世界的具体细节缺乏论证,具有猜测性。 2、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 特征:把变化发展的主体看作是绝对精神获绝对观念;与唯心主义相结合;具有不彻底性。 3、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特征: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结合。 八、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选) 1、历史条件: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资本主义盛会,其固有的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越来越计划,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激烈。 2、自然科学条件:三大发现(1)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2)细胞学说(3)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批判的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批判的吸取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九、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教材10 十、建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 教材10(12分) 十一、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教材15(没有考过) 十二、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错误是什么?教材11 第二章 唯物论(第1部分物质论) 一、物质概念的几个历史发展阶段 教材30 。 3.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归类 一、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正确反映物质,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2.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地基本前提。 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3.影响意识正确与否的主观因素:立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知识构成、思维方法、精神状态。 4.从实际出发:(1)原理依据:物质决定意识(2)全面、辩证地把握实际。(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辩证法 1.联系的观点: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①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②方法论: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①原理内容: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②方法论: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3)因果关系原理:①原理内容:原因和结果相互区别又可以相互转化。②方法论:承认因果关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能够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4)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①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的区别:含义不同;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整体和部分的联系: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部分是组成整体的部分。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整体和部分在性能状态上会相互影响。②方法论:办事情应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2.发展观: 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原理内容: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①要把事物的发展如实看作一个过程;②要分清事物发展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地位;③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成长。 ⑵发展的原因:原理内容:①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③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看到内因,又要重视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 ⑶发展的状态:①原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② 方法论:A要坚持适度原则。 B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C要重视量的积累。 ⑷发展的趋势:①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②方法论: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把自己的命运与改革大业紧密联系,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矛盾观(全面的观点): (1)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①原理内容: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对立——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统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相反方向转化;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②方法论: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待事物,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2)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①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②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要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3)矛盾的特殊性。 ①原理内容: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事物发展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 ②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①原理内容: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转化。 ②方法论: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研究特殊性,也就是遵循从特殊——普遍,再由普遍——特殊的认知秩序。 (5)主次矛盾关系原理。 ①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方法论: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6)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①原理: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主次方面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方法论: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把握主流,不能忽视支流。 三、认识论 1.认识的根本任务: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两个条件:⑴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⑵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3.人们应当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4.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活动。 。 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结构图 我可以把它含的哲学原理告诉你,剩下的你的自己编了。 1,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你就开始论述发展的概念,实质。 2,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论述,它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它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观。强调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是辨证的发展观。对立统一,全面的观点(全面发展),普遍联系的观点、系统论(协调发展),过程论(可持续发展) 你写的时候分成三大部分,每部分再具体分小点。 每一小点都要先说原理,再跟科学发展观联系,还不够就举例子 每一大部分都要有总述的段。 再加个开头与结尾,应该能够。 结论可以用“总之,科学发展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创造性应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5.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础原理及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技创新的关系”为:1、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出现和存在都有一定的规律存在;2、这些规律或存在的原理,都是可以被认识和掌握的;3、认识和掌握了这些规律和存在,就可以复制这种东西并应用于新的可使用(施用)领域,以提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水平;4、将几种不同的规律或存在进行新的组合或配合,又可以创造出许多全新的功能和性能来,使社会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更快的提高;俯掸碘赶鄢非碉石冬将5、这种认识和使用规律的创新活动,永无止境……将与人类社会一齐存在下去。 “我为什么找不到信仰?” 你不信仰,其实就是一种信仰。只是你没有看懂掉这“不信仰”里面的内容是什么而已!想当初,少年马克思不是也和你一样的“不信仰”吗!?而也就是在这种状态之下,他发现了资本运动的规律,而最终发明了马克思主义!!相信不久您也会找到自己的真正追求而身强百倍的。
2023-08-04 21:56:58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基本原理是什么?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2.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世界上不会有终结的社会形态,但共产主义是人类的最终奋斗目标——逻辑上似乎存在的悖论一直困扰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准确理解.
2023-08-04 21:57:05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规律是什么

1.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2.量变质变规律,提示了事物变化的状态。3.否定之否定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2023-08-04 21:57:16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与矛盾有关的原理有哪些

.矛盾观(全面的观点):(1)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①原理内容: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对立——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统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相反方向转化;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②方法论: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待事物,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2)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①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②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要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3)矛盾的特殊性.①原理内容: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事物发展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②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①原理内容: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转化.②方法论: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研究特殊性,也就是遵循从特殊——普遍,再由普遍——特殊的认知秩序.(5)主次矛盾关系原理.①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方法论: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6)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①原理: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主次方面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②方法论: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把握主流,不能忽视支流.
2023-08-04 21:57:291

马哲三大规律五大范畴是什么?详细的

哲学定律【正反律】有正面必然有反面;有正极必然有负极;有上必然有下;有左必然有右;有前必然有后;有新必然有旧。(中国王氏2020)【对立统一律】对立双方构成统一整体,相互依存,如果失去一方,另一方便不能存在。(中国王氏2020)例如:在磁铁中,N极和S极对立统一。在新陈代谢中,同化和异化对立统一。在商品交换中,买和卖对立统一。在经济活动中,生产和消费对立统一。【均衡律】不均衡的事物通过自发运动最终达到均衡。(中国王氏2020)例如:水往低处流,达到水平后停止流动。例如:热量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达到热平衡后停止热传递。例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起伏不定的价格在均衡律的作用下会自发地趋向均衡。【兴衰律】事物总是经历由兴到衰的周期性变化。(中国王氏2020)【宇宙质能守恒律】宇宙的总质量守恒,总能量守恒。(中国王氏2020)
2023-08-04 21:57:53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 辩证唯物论: 辩证唯物论就是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即研究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它以物质和意识或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主线,系统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实践观和意识观。相应有四个原理: 1、物质存在形式原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2、实践本质原理(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主体能动性等特点); 3、意识的本质和能动性原理;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世界本质的原理,是唯物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唯物辩证法: 该部分回答了“世界怎么样”的问题。它通过阐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和发展的两个观点,进而讲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观点、三大规律、四对范畴”。
2023-08-04 21:58:17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何区别与联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区别,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具体如下: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两个组成部分,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3、马克思主义包括三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基本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原则是马哲的建构原则。马哲从实践出发去反观、透视和理解现存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做实践去理解。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对象规定为作为现存世界基础的人类实践活动,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解答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从而为改变世界提供方法论。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转化为哲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崭新形态的现代唯物主义。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机制。实践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而且是同旧唯物主义的分界线,并由此终结了传统哲学。
2023-08-04 21:58:271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有哪些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有哪些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1、普遍性原理 事物的联络具有普遍性。 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络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络著;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络的统一整体。 2、客观性原理事物的联络具有客观性。联络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络,也不能把主观联络强加给事物。 3、因果联络原理 事物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络,因果之间既有先行后续,又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原因与结果相互区别相互联络。 4、哲学原理 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5、关系原理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6、辩证关系原理 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有什么区别? 一:区别 1 内涵不同 辩证唯物论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领域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在坚持唯物论观点的基础上,研究世界的执行状况、形态和发展规律,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究竟“怎么样”的问题。 2 二者所对应的哲学范畴不同 唯物论是与唯心论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者对立的根源在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凡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的观点都是唯物论的观点;反之,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的观点则属于唯心论。   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所做出的不同回答。其中,承认矛盾,坚持用联络、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属于辩证法;否认矛盾的存在,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则属于形而上学。 3 二者的基本观点不同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络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联络和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而承认矛盾、运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并由此揭示了万事万物发展所包含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4 方法论要求不同 辩证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就要防止主观主义。   唯物辩证法从承认矛盾、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出发,要求我们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络、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对立统一,就要反对形而上学。 二:联络 1 二者同属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范畴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辩证唯物主义是由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部分组成。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核心”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核心”的基础上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诞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真正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 二者相互渗透 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唯物论是基础,辩证法是核心,认识论是灵魂。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充满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如果只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否认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那么这就是形而上学的唯物论。   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辨证唯物论还揭示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而关于辩证法的思想又是建立在唯物论的基础上的,即在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物质世界联络和发展的原因、状态及发展趋势。如果否认世界的物质性来谈联络、运动、发展,那就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   另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掌握唯物论,要从最基本的概念——物质入手。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概念,要正确理解物质概念的内涵,就必须抓住它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性”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涵盖的万事万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是万事万物所具有的共同......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方法论:世界的物质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客观事实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东西。 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是客观物质物件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一经产生就反作用于物质,加速或延缓客观事物的发展程序。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推动人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从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从而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除了要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还要注重和发挥意识的反作用力,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用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①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③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情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络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联络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之间的辨证关系。 事物是普遍联络的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络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络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络的统一整体。联络具有客观性、多样性。 方法论:坚持联络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络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片面地看问题。 因果关系的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在每事每物的具体因果联络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果联络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 方法论: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的因素联络,对于我们科学认识事物和有效地进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承认因果联络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络。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反对倒因为果,倒果为因。 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区域性构成的有机联络的整体,区域性离不开整体,整体也离不开区域性,全域性高于区域性。 方法论: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区域性,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域性观念。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反对形而上学静止地看问题。 矛盾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原理: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实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哗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周围的事物,克服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分离,第一次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对我们日常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指明了道路.因此在我们生活中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正确选择人生目标和发展道路, 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具有极重要的导向作用. 当前, 我国经济社会和人们的实际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 这一方面有利于我们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 但同时也导致了我们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多变性和矛盾性,容易诱发自由主义,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因此,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找到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个人定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物质世界的统一性,联络与发展,唯物辩证法等都具有现实意义.我们以这些理论作前提,来进行日常的学习和工作可以避免走弯路、犯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培养我们思维创新的能力.启迪着人们在科学认识活动中探索未知的能力.在理论思考和创新的过程中不能从主观臆断的想当然出发,而要从物质第一性出发,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辩证法部分为人们的思维创新提供了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它告诫人们在思维创新过程中应该坚持矛盾分析方法,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及其特点,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结合,反对形而上学的均衡论和一点论.认识论部分,为思维创新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认识的主体.要提高人们的理论思维和思维创新能力,必须提高主体的自身条件,加深对认识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具有先进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络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既是中国 *** 的思想路线,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理论品质 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以前在浅水区可以摸石头过河,所以现在必须实事求是,迈好每一步,不能畏惧困难,实践中国梦 马克思唯物论辩证法心得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与辨证法在各自全部历史以展成果之上的有机结合,是人类哲学思想的光辉结晶。而它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这场变革既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和总结,也是当时和工业发展、科学进步和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所以说唯物辨证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哲学基础。 正文: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整个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既是人类以往科学和实践发展的光辉结晶,也是人类哲学思维发展的一种当代形态。它荟萃了资本主义向社会转化时代的时代精神和精华,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它产生的一个半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实践和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发展,丰富著自己的理论内容,改变着自己的理论形态,展示著自己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哲学的最初产生意味着人类理性思维从神话思维中和一次历史性超越,标志着人类认识视野的极大拓展和思维层次的革命性跃迁,是人类智慧负著哲理层面的一革命性提升。哲学可以说是名种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与其它科知识一道构成人类和知识体系。而哲学作为最巨集观的信念、理想和价值观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著激励和向导的作用。哲学流派中凡承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是世界和本质,思维、意识、精神是物质的派生物的都 是唯物主义;相反则是唯心主义。一般说来,唯物主义反映进步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唯心主义则代表保守和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就社会历史基础来看,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依赖于社会实践和科学的状况及其发展水平,唯物主义与往往处于历史的上升和进步的阶级或集团相联络。人类的发展总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曲折复杂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义与辨证法在各自自全部历史以展成果之上的有机结合,人们坚持认识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遵循认识的客观规律,而这样造行往往会得出唯物主义的结论。辨证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是对自然科学和概括,对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经验的总结,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它强调以唯物主义方式人道地,实践地改造世界。它主张用联络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想互联络运动变化和不断发展的;应当从事物的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中去把握事物。人类的发展也需要这种种观点的支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哲学的光辉结晶,是工业发展,科学进步和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唯物主义与辨证法在各自全部历史以展成果之上的有机结合。因此唯物辨证法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哲学基础。 参考文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哲论文2008-11-28 23:00哲学作为关于世界观的理论,是以人与世界的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不同的哲学以其不同的方式对这一问题做出了不同的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主要体现在实践转向上,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作一阐述。 以对世界的理解理解人,是本体论阶段对人与世界关系追问的主要特点,此时人并未真正地进入世界。从人的认识能力出发去理解世界,是认识论阶段对人与世界关系追问的主要特点,此时人开始走进世界,但因为没有正确地理解人、世界,二者的关系最终走向了分裂。德国古典哲学试图统一二者,但由于没有发现人与世界统一的现实基础——实践,所以他们实现的仅仅是抽象的统一,而真正的统一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完成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与世界的关系是“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世界”以“现实的感性活动”为中介而发生的关系。人是融身于世界的人,世界只是人活动于其中的世界,人与世界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了现实性,但同时也被二重化了,人具有了自然性和超越性,......
2023-08-04 21:58:411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哪些主要内容

太复杂了.总体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众多哲学理论中的一种.人们习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指导下的政治思想称为马克思主义. 在欧洲十九世纪由于哲学缺乏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曾一度被人们人为是最没有用的学科.哲学陷入了困境.由于马克思是在学习了其他自然学科后产生的马克思主义,所以对于欧洲十九世纪的哲学思想无疑是一股新的力量.他为欧洲的哲学发展带来了转折,带来了生机. 以上回答是出于自身的理解.
2023-08-04 21:58:509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如何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书上有
2023-08-04 21:59:3810

马克思三大理论是什么?

马克思的三大理论;马克思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023-08-04 22:00:212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创立的理论前提和自然科学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创立的理论前提社会科学原理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三个构成部门及其直接理论来历三个构成部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来历是:德国德古典哲学、英国德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德梦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马克思从黑格尔的哲学理论中发现了辩证法很有用,就拿着自己用了(辩证法来源于黑格尔);2、马克思又觉得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挺好,又拿来自己用了(唯物论来源于费尔巴哈)。 后来马克思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唯物辩证法。不过马克思并非生搬硬套地将二者结合,而是有理论性的创造。 马克思和恩格斯用唯物主义改造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用辩证法改造以前的唯物主义,并辩证唯物地概括了当代的自然科学成就和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经验,创立了最完备的彻底唯物主义的新型哲学——唯物辩证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否定之否定规律 在这些定律里我们明了了矛盾、实践、发展这些概念,结合中国实际,邓小平切实地提出改革开放,这就是实践检验真理 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来源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创立的自然科学原理来源—— 细胞学说、能的转化和达尔文的进化论。恩格斯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创立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联系了起来。他认为,18世纪以前的自然科学还处于“搜集材料”的阶段,是关于既成事物的科学,在这种自然科学发展状况下产生的思维方式只能是形而上学。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到“整理材料”的阶段,变成了关于这些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关于把这些自然过程结合成一个伟大整体的联系的科学。他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特别论述了“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的转化和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哲学意义:“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够指出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联系的清晰的图画。”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赖以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这时辩证法再不是古代人们直觉到的朴素辩证法,也非黑格尔头脚倒置的唯心辩证法,而是建立在自然界辩证运动基础上的科学辩证法了。 故,“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的转化和达尔文的进化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赖以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三、我们在提到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来源时,不能偏重一方,非此即彼,或非彼即此。 如,在提到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来源时,不能只认其社会科学来源——即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把其自然科学原理来源——即 细胞学说、能的转化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忽视了甚至于抹杀了。 现代自然科学在不同的领域,特别是在物理学、天文学和生物学中,发生了深刻的革命变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重视自然科学每一个划时代发现的哲学意义。 四、要运用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来丰富和发展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是一个相对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K.马克思和F.恩格斯创立的学说。包括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一词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总称在马克思在世时已经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中曾广泛使用,但内容受到歪曲,马克思对此提出尖锐批评。恩格斯在80年代初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并在1886年专门作了说明。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 。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此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     直接理论来源:以亚当 斯密和大卫 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特别是他们的劳动价值论;19世纪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基佐、米涅、梯叶里关于阶级斗争作用的论述;19世纪初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进化论)是对当时欧洲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对人类哲学思维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传统的批判继承与创造性的发展。为马哲的创立作了理论上的准备五、运用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来丰富和发展唯物辩证法要防走向极端。 今天。我们同样应当运用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来丰富和发展唯物辩证法。但是,现实的复杂的斗争告诉我们,有些人恰恰企图以现代自然科学的新成果为依据,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宣称唯物辩证法是与科学对立的形而上学,因而已经过时了。应当坚决抵制这种用自然科学发展来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错误倾向。
2023-08-04 22:00:29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高抽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质上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从实践出发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伟大哲学变革的实质和关键。是实践为人提供了认知对象。因此在实践中,人不仅认识了世界,而且改造了世界,在天然、自然的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类的属人世界。所以,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上存在着重大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主要表现: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 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物质世界,使唯物主义成为生机勃勃的科学理论体系。 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
2023-08-04 22:00:46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与矛盾有关的原理有哪些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与矛盾有关的原理有哪些 .矛盾观(全面的观点): (1)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①原理内容: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对立——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统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相反方向转化;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②方法论: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待事物,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2)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①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②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要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3)矛盾的特殊性.①原理内容: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事物发展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②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①原理内容: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转化.②方法论: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研究特殊性,也就是遵循从特殊——普遍,再由普遍——特殊的认知秩序. (5)主次矛盾关系原理.①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方法论: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6)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①原理: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主次方面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②方法论: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把握主流,不能忽视支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矛盾分析方法有哪些原理 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广义的矛盾分析法,涉及到关于矛盾的各种方法 祝学习进步!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矛盾分析方法有哪些 对社会现象作矛盾分析的具体步骤是:首先把社会现象看成是运动中多层次、多方面的矛盾统一体,考察影响这种现象存在的诸多矛盾.其次,从这诸多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社会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在哪? 逃无影20级2010-10-17对社会现象作矛盾分析的具体步骤是:首先把社会现象看成是运动中多层次、多方面的矛盾统一体,考察影响这种现象存在的诸多矛盾。其次,从这诸多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社会现象的本质,社会现象是以上诸多矛盾的外部表现。再次分析矛盾发生变化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同时注意矛盾发展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即主要矛盾发展转化的条件与时机。 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它不仅能说明现在,而且能预测未来。尤其对巨集观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有它独到的作用。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想法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3.价值就是金钱 4.努力赚钱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哪个原理影响大 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分为四大块→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 要说哪个原理影响最大,这要分对谁而言。 唯物论里有 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观,世界统一性原理 认识论里有 实践观,真理观,价值观 辩证法里有 联络与发展,矛盾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原因与结果,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可能与不可能 唯物史观里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等 这些东西很难说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这是一套完整的世界观方法论,假如一定要强调哪一个更重要,我认为是 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哪几种矛盾分析法 对社会现象作矛盾分析的具体步骤是:首先把社会现象看成是运动中多层次、多方面的矛盾统一体,考察影响这种现象存在的诸多矛盾.其次,从这诸多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社会现象的本质,社会现象是以上诸多矛盾的外部表现.再次分析矛盾发生变化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同时注意矛盾发展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即主要矛盾发展转化的条件与时机. 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它不仅能说明现在,而且能预测未来.尤其对巨集观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有它独到的作用.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包含哪些原理 主要有(如承认物质第一性、世界可知性等)、范畴(如现象和本质、可能和现实、偶然和必然等)和规律(如对立统一、量变和质变、否定之否定等规律)作了简明扼要的论述,并联系实际举例说明。特别是把实事求是作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概括,专门提出来加以论证,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大创新。实事求是的前提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或事实,从中去探讨其内部联络和规律性。这就要求人们随着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永葆革命的青春,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原因正在于此。我们党把实事求是看作党的正确思想路线的核心和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党的根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是靠了实事求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事业才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所以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哪些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可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块。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又可分为三大内容:即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主要内容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唯物辩证法的主要内容有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肯定否定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是实践决定认识,真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但杰出人物对历史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等。
2023-08-04 22:00:571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各指的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为世界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前进方向。”
2023-08-04 22:01:157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哪些原理

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主要有: 1.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4.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5.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 6.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
2023-08-04 22:01:36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什么

1、唯物论,唯物论解决的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说明世界是物质的。 2、辩证法,辩证法是解决这个物质的世界是如何存在的--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3、认识论,认识论解决的是人是如何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 4、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则是阐明了人类社会的规律和人的本质、价值、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社会经济学的分析手段,擅长于用矛盾冲突的观点分析社会中利益存在冲突的社会群体,是一套“经典”的社会学理论。马克思采取了唯物的看待历史的观点,假设社会变化的原动力在于阶级之间的冲突。
2023-08-04 22:01:56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这些基本原理和范畴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主要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分门别类的研究不同,它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这三个组成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揭示它们的内在逻辑联系,从总体上研究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给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概念,并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现实社会问题、认识问题和科学发展中的问题。要按照科学性、整体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原则建设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和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二级学科来建设,将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对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及对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2023-08-04 22:02:04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内容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章重点:划清两个界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界限。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的定义: 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⑵、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⑶、是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⑷、是含有阶级性的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观、方法论的定义: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3、哲学与其他科学(非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4、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即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也即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⑴、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⑵、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 6、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⑴、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 ⑵、现实社会的表象和概念中能不能正确的反应现实。 7、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派别。 8、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⑴、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思、思维是第二性的; ⑵、物质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⑶、物质决定意识。 9、唯物主义的主要三种形态: 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原始的自发,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始物质。 古代唯物朴素论和朴素辩证法是结合在一起的,例如"万物皆流"、"万物皆变"体现了它们的统一。 ⑵、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 ⑶、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10、唯心主义的根源: ⑴、社会根源; ⑵、阶级根源; ⑶、认识论根源。 11、唯心主义的主要二种形态: ⑴、主观唯心主义:人的感觉、意识、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主观精神高于一切,大于一切,支配一切,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 ⑵、客观唯心主义:离开了人,脱离了物质世界的某种"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⑴、在对象上:是普遍规律的科学,正确的指出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互相区别、互相联系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⑵、在内容上: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⑶、在作用上: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三个特点。 1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的两种对立思潮:科学主义、人本主义。 1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1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基础; 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论基础; 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的定义: 物质的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是: ⑴、不依赖人们的意识而存在; ⑵、并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 ⑶、而且是客观实在的。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的重要意义: ⑴、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和二元论的物质观; ⑵、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先验论和不可知论; ⑶、坚持了物质与物质形态、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克服以往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用个别、个性代替一般、共性的形而上学的缺陷。 3、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运动的定义: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⑴、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⑵、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和承担者; ⑶、精神的运动是人脑这种高度发展的物质的运动的表现; ⑷、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脱离了物质谈运动; ⑸、形而上学的错误在于:设想成没有运动的物质。 5、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静止的定义: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况。 ⑴、指一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没有发生某种特定的运动; ⑵、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而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⑴、对立统一关系; ⑵、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⑶、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⑷、相互渗透的关系。 7、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时空的定义: 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8、时空与物资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9、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10、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 揭示了自然界在微观领域、宏观领域、宇观领域的物资结构层次的多样性、无限性,证明自然界是一个具有无限层次结构的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的有机整体。 11、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的哲学意义: 证实了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将进一步深化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定义: ⑴、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⑵、是人的存在方式。 13、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实践不同理解: 唯心主义:把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 唯物主义:把实践理解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14、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定义的两层意思: ⑴、是自主性和创造性相统一的活动; ⑵、是物质的、客观的、有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15、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6、实践的基本特征: ⑴、客观现实性; ⑵、自觉能动性; ⑶、社会历史性。 17、实践的基本形式: ⑴、生产实践: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 ⑶、科学实践。 18、实践的主体: ⑴、指于一定社会条件下,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⑵、作为具有社会性、实践性的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因素,是物质的和精神的统一体、自然的和社会的统一体; ⑶、主体按社会构成可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社会主体。 19、实践的客体: ⑴、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⑵、具有客观性的特征,但客体和客观事物又有区别; ⑶、客体和主体一样也是历史的范畴; ⑷、有三种基本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20、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是第一性、第二性关系。 21、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⑴、主体客体化: 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 ⑵、客体主体化: ⒈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为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⒉人通过实践活动,产生新的意识,也是客体主体化的一种表现。 22、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意义: ⑴、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是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的关系,主体处于主导地位,客体成为"为我之物"; ⑵、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容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不断打破限定,超越现实客体。这种限定和超越的关系,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⑶、实践使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使世界二重化(一分为二)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构成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世界观意义。 23、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⑴、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包括人的意识的一切活动过程及其产物; ⑵、客观世界:指人的意识之外的一切存在。 24、自在世界的定义:(超纲) 指天然世界,是人尚未认识和改造过的世界。 25、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 ⑴、一元论主张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 ⑵、二元论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本? 26、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⑴、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物质; ⑵、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精神。 27、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⑴、自然界的物质性:是指自然界及其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⑵、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指社会存在等同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由生产方式为主、及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等构成。 28、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⑴、世界是多样的; ⑵、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9、折中主义:调和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30、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⑴、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是物质世界; ⑵、世界上存在包罗万象的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 ⑶、意识也不过是物质的产物和属性,并不能独立的存在; ⑷、物质是世界上一切变化、发展的基础。 31、意思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32、人类意识的产生经历的三个决定性环节: ⑴、所有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⑵、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一般的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⑶、一般的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 33、人的意识的产生,人的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34、意识的本质: 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 ⑵、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⒈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不论是正确还是错误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包括正确的反映和歪曲的反映。 ⒉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⒊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Ⅰ、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Ⅱ、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识解释为"如同肝胆分泌的胆汁的物质的东西"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35、意识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的含义: 指意识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功能。 36、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⑴、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⑵、具有高度创造性,能创造出物质世界没有的东西; ⑶、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与调节; ⑷、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即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反作用。 37、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⑴、物质决定意识; ⑵、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⑶、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论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2023-08-04 22:02:131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呢?

分类: 娱乐/明星 >> 欧美明星 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用辩证方法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从它的本质来讲是物质的,物质按照本身固有的对立统一规律运动、发展,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也叫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辩证的唯物论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世界观和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二)唯物的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量变质变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量、度。掌握适度原则的重要意义。 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 4.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1.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以及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认识的辩证运动 认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辩证运动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重要哲学基础。 3.辩证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的实质和意义。 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4.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的关系。 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一致性。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思想路线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 *** 思想和 *** 理论的精髓。 (四)历史唯物论 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 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 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 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 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 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两重性。 社会意识结构是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3.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4.人与社会发展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社会历史观上的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人民群众是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表现。 人的价值及其实现。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
2023-08-04 22:02:491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里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社会经济学的分析手段,擅长于用矛盾冲突的观点分析社会中利益存在冲突的社会群体,是一套"经典"的社会学理论。马克思采取了唯物的看待历史的观点,假设社会变化的原动力在于阶级之间的冲突。认为历史有其客观的支配规律,认为社会变化是辩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阶层冲突的分析来帮助理解系统性的经济社会变迁。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阶级冲突是由于资产所有者所拥有的高生产率生产资料与无产者从事的社会化劳动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导致的。由无产者劳动所得的价值剩余未能公平的分配给劳动者而集中在资产所有者手上。冲突的后果便是劳动所有者的"异化",这将导致社会动荡引发革命。革命的最终结果便是社会主义的建立--一种基于社会公有产权的生产模式,基于个人贡献所得的分配模式以及按需生产的经济模式。尽管马克思并未预言共产主义社会的模样,但他指出基于科技及生产率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将会过渡到共产主义。到那时阶级,国家,社会将被公有制取代。各尽其用,各取所需。马克思其实也是一种早期的社会经济学理论,其供需理念分析了物质条件即生产中的生产资料,经济活动以及社会需求的关系。认为这些关系组成了社会结构的基础以及其上层建筑。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生产要素在一个社会政治体制安排下没能被很好的利用是阶级冲突产生的一个原因。
2023-08-04 22:03:106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用辩证方法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从它的本质来讲是物质的,物质按照本身固有的对立统一规律运动、发展,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也叫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辩证的唯物论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世界观和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二)唯物的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量变质变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量、度.掌握适度原则的重要意义. 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 4.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1.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以及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认识的辩证运动 认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辩证运动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重要哲学基础. 3.辩证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的实质和意义. 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4.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的关系. 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一致性.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思想路线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 *** 思想和 *** 理论的精髓. (四)历史唯物论 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 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 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 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 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 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两重性. 社会意识结构是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3.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4.人与社会发展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社会历史观上的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人民群众是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表现. 人的价值及其实现.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
2023-08-04 22:03:37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是什么及其意义 我正好考研,来帮帮你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供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现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就是一个大体框架。再结合你自己的理解谈谈吧。兄弟,别什么都靠别人。自己也要付出一些。最后祝你成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辩证的唯物论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世界观和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二)唯物的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量变质变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量、度。掌握适度原则的重要意义。 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 4.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1.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以及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认识的辩证运动 认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辩证运动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重要哲学基础。 3.辩证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的实质和意义。 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4.......>>
2023-08-04 22:03:521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首要的观点是

马克思不是一个哲学家,他关注的是社会经济学和政治学。
2023-08-04 22:04:015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归类

一、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正确反映物质,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2.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地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3.影响意识正确与否的主观因素:立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知识构成、思维方法、精神状态。 4.从实际出发:(1)原理依据:物质决定意识(2)全面、辩证地把握实际。(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辩证法 1.联系的观点: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①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②方法论: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①原理内容: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②方法论: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3)因果关系原理:①原理内容:原因和结果相互区别又可以相互转化。②方法论:承认因果关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能够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4)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①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的区别:含义不同;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整体和部分的联系: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部分是组成整体的部分。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整体和部分在性能状态上会相互影响。②方法论:办事情应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2.发展观: 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原理内容: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①要把事物的发展如实看作一个过程;②要分清事物发展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地位;③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成长。 ⑵发展的原因:原理内容:①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③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看到内因,又要重视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 ⑶发展的状态:①原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② 方法论:A要坚持适度原则。B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C要重视量的积累。 ⑷发展的趋势:①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②方法论: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把自己的命运与改革大业紧密联系,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矛盾观(全面的观点): (1)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①原理内容: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对立——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统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相反方向转化;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②方法论: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待事物,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2)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①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②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要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3)矛盾的特殊性。①原理内容: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事物发展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②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①原理内容: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转化。②方法论: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研究特殊性,也就是遵循从特殊——普遍,再由普遍——特殊的认知秩序。 (5)主次矛盾关系原理。①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方法论: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6)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①原理: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主次方面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②方法论: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把握主流,不能忽视支流。 三、认识论 1.认识的根本任务: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两个条件:⑴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⑵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3.人们应当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4.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活动。 5.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来源、根本动力、最终目的、唯一标准) 6.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人们的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7.主观能动性:①是什么?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具有的精神状态。②怎样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8.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①内容:合理想象要求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创造性思维要求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②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需要注意的问题:一要善于发现问题;二要敢于超越;三要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四要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五要经得起实践检验。 四、人生观 价值观(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2.价值观 ⑴标准: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⑵导向作用:①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③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导向作用。 3.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①集体主义: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当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②为什么要坚持集体主义:集体主义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体主义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集体主义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③怎样坚持集体主义:心中有国家,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4.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关系:⑴个人与社会相互区别,不能等同。社会起着根本的决定的作用。⑵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5.人生价值: ⑴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 ⑵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①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物质贡献,又要看精神贡献。②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 ⑶实现条件:①客观条件: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一定的社会条件。 (同理想) ②主观条件:A全面提高个人素质;B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实干,发挥聪明才智;C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 ⑷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①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②崇高理想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③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5.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⑴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⑵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⑶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6.群众路线:⑴原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⑵怎样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7.改造主观世界: ⑴内容: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⑵目的:实现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这样双重的目的。 8.世界观境界与人生观境界: ⑴世界观境界:主观与客观的科学统一;⑵人生观境界。
2023-08-04 22:04:271

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和认识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问题描述: ...摆脱各位! 解析: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用辩证方法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从它的本质来讲是物质的,物质按照本身固有的对立统一规律运动、发展,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也叫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辩证的唯物论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世界观和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二)唯物的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量变质变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量、度。掌握适度原则的重要意义。 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 4.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1.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以及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认识的辩证运动 认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辩证运动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重要哲学基础。 3.辩证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的实质和意义。 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4.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的关系。 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一致性。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思想路线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 *** 思想和 *** 理论的精髓。 (四)历史唯物论 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 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 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 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 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 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两重性。 社会意识结构是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3.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4.人与社会发展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社会历史观上的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人民群众是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表现。 人的价值及其实现。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
2023-08-04 22:04:35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谁写的

你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提出的。
2023-08-04 22:04:432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五个理论分别是什么? 并且逐个的做一下解释(可以是自我的理解 但是要是正解)

1.导论 哲学基本问题,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内容2.唯物论——自然世界、人类社会(实践)、人类意识全部统一于物质。这一部分讲的是整个世界是物质的(即世界的本质)。3.辩证法——世界上物质的运动、联系和之间的规律。这一部分讲的是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的、是有联系的、是有内在规律的(即世界的状态)。(以上两点就是宏观上的世界观的内容)4.认识论——如何来认识世界上的事物。这一部分讲的是认识的过程是什么,本质是什么。(也就是关于宏观上讲的方法论的内容)。5.唯物史观——唯物论和辩证法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的具体体现。这一部分讲的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也是物质的,运动变化而存在联系并按照内在本质符合一定规律而演化发展的。其实后面四个才是其主要内容
2023-08-04 22:04:5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1、联系的观点;2、发展的观点。
2023-08-04 22:04:582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五大范畴是指哪五大范畴?

你说的物质不能算在五大范畴,所谓三大规律,五大范畴指的是辩证法里面的.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内容和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 现象和本质: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 原因和结果: 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可能性和现实: 对立表现在: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则是已经存在的东西。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偶然性和必然性: 是揭示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对立表现在:二者产生的根据不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统一表现在: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在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互相过渡。
2023-08-04 22:05:21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2023-08-04 22:05:315

一句话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哲分2块,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2023-08-04 22:05:4714

马克思主义有哪些原理(全部)

唯物主义
2023-08-04 22:06:585

马哲三大规律五大范畴是什么?详细的

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内容和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现象和本质: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原因和结果: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可能性和现实:对立表现在: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则是已经存在的东西。偶然性和必然性:是揭示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扩展资料: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社会经济学的分析手段,擅长于用矛盾冲突的观点分析社会中利益存在冲突的社会群体,是一套“经典”的社会学理论。马克思采取了唯物的看待历史的观点,假设社会变化的原动力在于阶级之间的冲突。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阶级冲突是由于资产所有者所拥有的高生产率生产资料与无产者从事的社会化劳动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导致的。由无产者劳动所得的价值剩余未能公平的分配给劳动者而集中在资产所有者手上。冲突的后果便是劳动所有者的“异化”,这将导致社会动荡引发革命。革命的最终结果便是社会主义的建立--一种基于社会公有产权的生产模式,基于个人贡献所得的分配模式以及按需生产的经济模式。辩证唯物论就是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即研究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它以物质和意识或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主线,系统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实践观和意识观。相应有四个原理:(1)物质存在形式原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2)实践本质原理(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主体能动性等特点)。(3)意识的本质和能动性原理。(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世界本质的原理,是唯物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最后本讲阐述了关于正确认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实践的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原则是马哲的建构原则。马哲从实践出发去反观、透视和理解现存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做实践去理解。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对象规定为作为现存世界基础的人类实践活动,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解答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从而为改变世界提供方法论。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转化为哲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崭新形态的现代唯物主义。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机制。实践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而且是同旧唯物主义的分界线,并由此终结了传统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高抽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质上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从实践出发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伟大哲学变革的实质和关键。是实践为人提供了认知对象。因此在实践中,人不仅认识了世界,而且改造了世界,在天然、自然的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类的属人世界。所以,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上存在着重大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主要表现: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物质世界,使唯物主义成为生机勃勃的科学理论体系。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马克思主义哲学
2023-08-04 22:07:161

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各是什么? 它们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2023-08-04 22:07:244

马克思主义到底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即为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包含两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即政权理论部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结构设计;第二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原理设计。扩展资料: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它集中地反思并批判了现代价值的所有要素,还在于将其铸造成一宏大而看上去一致的理论体系。首先,他将黑格尔辩证法颠倒过来。用矛盾斗争、否定之否定作为解释宇宙演化的法则,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然后将这种物质发展观运用到人类社会,得到历史唯物论和阶级斗争之理论。历史唯物论主张经济决定论,认为人类的经济在不断发展中。政治和文化只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们必定也随着经济基础变化而变化。然后,马克思用唯物史观来解剖资本主义社会,这就是剩余价值论,它是论证现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之根据。最后推出科学社会主义,即经过无产阶级革命,一个完美的共产主义社会就会来临。只要认真思考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就会发现辩证唯物论、经济决定论和剩余价值说之间并无逻辑联系。因为从辩证唯物论推出经济决定论,需要一个前提,这就是把经济等同于物质。如果我们不掌握这些理论家的先行成果,也就不会产生对本体论的新理解。而就本体论的新的第三种意义而言,西方马克思主义已经达成了以下两个基本判断:(1)马克思主义是本体论;(2)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史观。任何学科的发展都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任何活动中都应当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原理。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趋向和流派一致强调借用资产阶级思想的伟大成就,它们或者从现代西方哲学的某些流派那里系统借用概念、术语和范畴,或者进而用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的某些思想去“补充”和“革新”马克思主义,由此形成马克思主义同形形色色资产阶级哲学流派的混合物。也有人比如齐泽克,重视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地位,尽管他的观点也有错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趋向和流派,在分析研究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现象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痼疾和问题,探索了西方革命的途径,并且批评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和缺陷。但是,由于它们脱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没有能够为现代西方社会指出一条摆脱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马克思主义
2023-08-04 22:07:38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我有哪些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高抽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质上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2、从实践出发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伟大哲学变革的实质和关键。是实践为人提供了认知对象。因此在实践中,人不仅认识了世界,而且改造了世界,在天然、自然的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类的属人世界。3、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4、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上存在着重大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023-08-04 22:08:00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主义发展中具有广泛的、多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在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政治意识形态的作用。 它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从社会历史发展客观必然性上,帮助人们确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这样,就能增强社会成员在政治上的团结和统一,更加自觉地、积极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实践,这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局势出现重大动荡、社会主义发展遭受暂时挫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形势下,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分析国际风云变幻的种种表现,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认清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一总的历史趋势决不会为社会主义在某些国家、地区遭受挫折而改变。越是在困难的情况下,越是要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改革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最根本的认识路线和思想路线,是共产党制订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切从事社会主义事业的人必须掌握和运用的根本方法。凡违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一定是错误的实践;凡违背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制订的路线、方针、政策,必定是错误的路线、方针、政策。 (3)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社会主义意识的最高形式,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具有指导和教育的作用。 社会主义建设,不仅包括建设发达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建设高度的会主义精神文明。对于后者,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作用,从理论上、思想上划清无产阶级世界观和非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界限,批判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哲学思潮;另一方面,还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即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作用。帮助人们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克服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的落后的思想意识;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发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精神和道德风尚;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2023-08-04 22:08:196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名词解释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错误观点 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割裂开来,在哲学史上表现为唯理论和经验论。 唯理论和经验论又各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 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2023-08-04 22:08:411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哪些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社会经济学的分析手段,擅长于用矛盾冲突的观点分析社会中利益存在冲突的社会群体,是一套"经典"的社会学理论。马克思采取了唯物的看待历史的观点,假设社会变化的原动力在于阶级之间的冲突。认为历史有其客观的支配规律,认为社会变化是辩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阶层冲突的分析来帮助理解系统性的经济社会变迁。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阶级冲突是由于资产所有者所拥有的高生产率生产资料与无产者从事的社会化劳动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导致的。由无产者劳动所得的价值剩余未能公平的分配给劳动者而集中在资产所有者手上。冲突的后果便是劳动所有者的"异化",这将导致社会动荡引发革命。革命的最终结果便是社会主义的建立--一种基于社会公有产权的生产模式,基于个人贡献所得的分配模式以及按需生产的经济模式。尽管马克思并未预言共产主义社会的模样,但他指出基于科技及生产率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将会过渡到共产主义。到那时阶级,国家,社会将被公有制取代。各尽其用,各取所需。马克思其实也是一种早期的社会经济学理论,其供需理念分析了物质条件即生产中的生产资料,经济活动以及社会需求的关系。认为这些关系组成了社会结构的基础以及其上层建筑。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生产要素在一个社会政治体制安排下没能被很好的利用是阶级冲突产生的一个原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社会经济学的分析手段,擅长于用矛盾冲突的观点分析社会中利益存在冲突的社会群体,是一套"经典"的社会学理论。马克思采取了唯物的看待历史的观点,假设社会变化的原动力在于阶级之间的冲突。认为历史有其客观的支配规律,认为社会变化是辩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阶层冲突的分析来帮助理解系统性的经济社会变迁。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阶级冲突是由于资产所有者所拥有的高生产率生产资料与无产者从事的社会化劳动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导致的。由无产者劳动所得的价值剩余未能公平的分配给劳动者而集中在资产所有者手上。冲突的后果便是劳动所有者的"异化",这将导致社会动荡引发革命。革命的最终结果便是社会主义的建立--一种基于社会公有产权的生产模式,基于个人贡献所得的分配模式以及按需生产的经济模式。尽管马克思并未预言共产主义社会的模样,但他指出基于科技及生产率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将会过渡到共产主义。到那时阶级,国家,社会将被公有制取代。各尽其用,各取所需。马克思其实也是一种早期的社会经济学理论,其供需理念分析了物质条件即生产中的生产资料,经济活动以及社会需求的关系。认为这些关系组成了社会结构的基础以及其上层建筑。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生产要素在一个社会政治体制安排下没能被很好的利用是阶级冲突产生的一个原因。
2023-08-04 22:08:497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原理分析道德经第六章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原理分析道德经第六章, 道德经第六章的内容用马克思主义概论怎么解答 老子在这一章里继上一章继续说明"道"的特征。运用了比喻、借代的方法。用“谷”象征“道”,说明“道”既是空虚白又是实在的;他用“神”比喻“道”,说明“道”生万物,绵延不断;他用“玄牝之门”比喻“道”是产生万物的根源,等等。他想说明“道”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它孕育着宇宙万物而生生不息。 《道德经》原本注释 谷神:过去据高亨说:谷神者,道之别名也。据严复在<老子道德经评点>中说法,"谷神"不是偏正结构,是联合结构.谷,形容"道"虚空博大,像山谷;神,形容"道"变化无穷,很神奇. 玄牝:玄,原义是深黑色,有深远、神秘、微妙难测的意思。牝:是一切动物的母性生殖器官。本义是指雌性的兽类动物,这里借喻具有无限造物能力的“道”。玄牝指玄妙的母性。这里指孕育和生养出天地万物的母体。 全文的意思 空间的神妙作用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它好像一个玄妙的线体。而这一母体的生殖器官,就是产生万物的根源。连绵不绝!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第六章的教案怎么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电子教案)第六章 社会是有规律的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六章 【目的要求】 一、了解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 二、掌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 三、了解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教学内容】 一、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人自觉活动的结果。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及其规律。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和社会功能。 三、社会经济形态与社会技术形态。 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 历史是人创造的,是人类智慧与劳动的结晶! 而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性,人们会按照自己的思维和意愿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从而总结出许多经验和教训。 人们又用自己的实践去检验这些经验教训的正确性,从而创造出更加灿烂辉煌的文化,这才有了历史。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历史就是按照人们期望的方向来发展的! 物质存在于运动之中,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有着内在联系。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讲,体现什么哲学本质? ...总结以后,,其实就是CCTV常常放个那个广告,,舍得!有舍才有得! 你要问体现了什么哲学本质,,那其实可以用一个量子力学东西来解释:S=KlongW(从有序到无序 ) 道德经四十二章体现了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感觉说的很全面,但往往只局限在只唯物主义的范畴内,旗帜鲜明的反对唯心主义,反对形而上学。其实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正如老子《道德经》所说,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感觉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研究的是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性尚不能很好的诠释。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 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就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有效地改造世界。只有尊重实践,才能有力地反对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用空想代替现实、用抽象的原则裁剪实际生活。 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承认并十分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首先,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其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再次,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认识可以使主体了解、把握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认识可以使主体在实践活动之前,确定既符合自身需要、又符合客观实际的目标、方案、步骤和措施,对实践活动作出预测和规划;认识可以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节自己的行动,指导主体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认识可以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认识还可以使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最后,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首先,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指导实践活动的进程;其次,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再次,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总之,就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以正确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实践;就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强调二者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 *** 说,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史 这个问题有点内涵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呵呵。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来分析这次金融危机 1·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具有客观性,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一旦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和发展,金融危机在全世界的蔓延是人们没有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结果。 2·量变质变原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和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必然引起质变。金融危机有其量的积累过程,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发生和蔓延也是以美元为主导的世界金融危机体系固有的弊端积累的结果。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美国次贷危机处理不当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当今世界主要经济体,没有谁能躲过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 因答得较匆忙,如有没考虑到的地方,请谅解!
2023-08-04 22:09:231

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其前身是德国古典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只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最高形式。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运用客观规律。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以社会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优秀成果,着重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剥削的秘密。揭露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阶级对立和斗争的经济根源,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3、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论述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规律时,既批判了那种企图凭借法律来创立新的社会制度的所谓“法学家社会主义”,又充分估量了摧毁剥削阶级法制、建立无产阶级法制对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重大作用,从而把法律问题同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条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023-08-04 22:09:321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分为哪四块?

  (一)辩证的唯物论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世界观和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二)唯物的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量变质变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量、度。掌握适度原则的重要意义。  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  4.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1.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以及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认识的辩证运动  认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辩证运动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重要哲学基础。  3.辩证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的实质和意义。  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4.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的关系。  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一致性。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思想路线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四)历史唯物论  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  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  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  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  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  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两重性。  社会意识结构是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3.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4.人与社会发展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社会历史观上的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人民群众是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表现。  人的价值及其实现。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
2023-08-04 22:09:471

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来源及代表人物

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它主要是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在1841年以前曾经接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从1841年下半年起转向 L.A.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他们吸取G.W.F.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而摈弃其唯心主义,吸取费尔巴哈哲学中唯物主义而摈弃其形而上学和社会历史问题上的唯心观点,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时就已经使用。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至于为什么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这一理论,恩格斯在1886年曾经作了说明。他说:“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的领域除外。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的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原理论、基本观点论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及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023-08-04 22:09: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