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023-08-08 07:55:24
共3条回复
左迁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

在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在反对其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坚持的思想路线。

认识论原理

扩展资料

要从决策环境的客观实际出发。决策环境从范围上分,有国际环境、国内环境和所在组织单位的环境;从性质上分。

有自然环境(如地理环境、资源、气候等)、社会环境(如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意识环境(如群众的心理、观念等)。决策者一方面要认识到环境对决策行为的影响,要适应环境,另一方面,要认识决策影响和改造环境的责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实事求是原则

ardim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区别与联系

在哲学常识的学习过程中,要正确认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必须弄清楚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①含义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实事求是,就是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②哲学依据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于人脑中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就要反对主观主义。

“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创造、消灭或改变规律,但人们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这就要求我们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就要解放思想,把二者统—起来。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唯物辩证法中矛盾特殊性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形式主义的“一风吹”、“一刀切”。

③表述的角度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从唯物主义的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的角度出发,强调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强调想问题、办事情应从客观实际出发,主观应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

“实事求是”是从唯物论客观规律的角度出发,强调入们不但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且应更进一步从客观实际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作为行动的向导。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从辩证法中矛盾观点的角度出发,侧重于认识和解决问题,强调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④层次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别从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角度,对“一切从实际出发”进行了扩展和深化,它们处在更具体、更深刻的层次上。

(2)联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者是相统一的,都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都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都必须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出发点和一般前提,没有从实际出发,就没有实事求是。我们所说的从实际出发就包含着从客观实际的客观规律出发,入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必须承认周围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性,从客观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扩展和深化。所谓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客观实际)中“求”(研究)出“是”(规律性)来。因此,人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要以客观规律作为行动的向导,使自己的认识同客观实际统一起来,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客观规律,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则是从实际出发的表现。要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要的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离开对实际情况的正确认识这个前提,事物的本质特征就难以抓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建立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础上的,它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只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真正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小教板

政治书书上有 有3大点

每段一个要点

相关推荐

认识论有哪些原理啊?

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原理 〔原理内容〕:(1)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①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②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③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2)客观规律、客观条件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到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同时还要端正主观动机,做到正确地、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2.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方法论: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只有认识了本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现象,也才能指导实践.这要求我们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区别:①含义不同: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程度和水平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③作用不同:理性认识能比感性认识更好地指导实践. (2)联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大胆实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又要善于思考,对占有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也影响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5认识总是发展原理 [原理内容]: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而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方法论: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6.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 〔原理内容〕: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因为:①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②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③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必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023-08-06 04:39:401

认识论原理 认识论原理有什么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它首先是可知论。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可知的。人们不仅能够认识物质世界的现象,而且可以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从而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的基本前提是反映论。认为物质世界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2、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从思想、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划清了界限。它是实践论。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它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的辩证法,表现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认识来自实践,又转过来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表现在认识过程中,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多次反复、无限深化的过程。
2023-08-06 04:39:461

认识论三大原理

认识论三大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活动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活动的发展。3、坚持实践第一,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认识论(epistemology)即个体的知识观,也即个体对知识和知识获得所持有的信念,主要包括有关知识结构和知识本质的信念和有关知识来源和知识判断的信念,以及这些信念在个体知识建构和知识获得过程的调节和影响作用,长久以来一直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2023-08-06 04:39:551

认识论原理包括哪一些

认识论(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内容原理:人的主观能动性包括“想”、“做”及在想与做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 方法论: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2.实践及其作用 内容原理: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是社会性历史性活动,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即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 实践活动,科学实践活动. 生产实际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科学试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其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的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3认识和实践的辨证关系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最终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非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对实践产生消极作用. 方法论: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观点,因此,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实践.做到 理论和实践具体历史的统一.要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以科学理论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的 改造世界. 4.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内容原理:科学理论是从客观实际中抽象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正确的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理论.是系统化的真理性认识,它能够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能提出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 方法论: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着眼与科学理论的应用,着眼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 5.认识的根本任务 内容原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方法论:占有丰富的感性材料,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6.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内容原理: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界一个层次的认识、一个方面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的认识.因此,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但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方法论:要坚持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观点.一切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 7.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内容原理: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要起主体作用.总之,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方法论:要同群众实践相结合,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8.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 内容原理: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无论改造客观世界还是改造主观世界,都离不开社会实践.
2023-08-06 04:40:031

认识论的六大原理

1、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的归宿,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4、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5、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正确对待错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6、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023-08-06 04:40:22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那些原理?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2)真理具有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2023-08-06 04:40:302

认识论的哲学原理与方法论的归纳

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二、真理客观性原理(真理绝对性原理)。三、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四、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既能能动地认识世界,又能能动地改原理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求是重视意识的反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扩展资料 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谬误则可能阻碍实践的发展。2、[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重视正确的认识。二、真理客观性原理(真理绝对性原理)1、[原理]:①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②由于人们的立场、知识结构等主观因素不同对同一确定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方法论]:真理的客观性表明真理和谬误的界限是不容混淆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得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三、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1、[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行的。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四、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1、[原理]:①认识具有反复性,原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要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即认识的主体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所以,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2、[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023-08-06 04:40:431

认识论原理及方法论

认识论原理及方法论如下:一、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它首先是可知论。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可知的。人们不仅能够认识物质世界的现象,而且可以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从而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的基本前提是反映论。认为物质世界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二、方法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的归宿,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正确对待错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023-08-06 04:41:031

认识论原理及方法论 认识论原理和方法论内容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2、方法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的归宿,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正确对待错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023-08-06 04:41:251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和认识论的原理及方法论是什么?

一、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的原理及方法论: (一)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  1.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2.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二)世界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三)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 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四)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世界物质性原理); 2.同时,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又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能动性原理)简言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 1.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五)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 方法论: 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及方法论:(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 首先要重视参加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发展真理性认识。重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地历史地统一。(二)认识的发展过程: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个过程 原理内容: 1.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发展变化的物质世界,认识的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再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他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方法论: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023-08-06 04:41:331

什么是认识论?

认识论的内容包括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原理,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总是发展原理等等。唯物主义认识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前提出发,贯彻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坚持反映论原则。可知论:是主张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认为世界是能够被认识的,一切唯物主义反映论都是可知论,彻底的唯心主义,也是可知论。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否认人能认识世界或能彻底认识世界,其代表人物是休漠和康德。只有马哲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才能彻底驳倒不可知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定义: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反映论和可知论,都与唯心主义认识论根本对立。认识论的简介20世纪70年代,WilliamPerry首先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大学生的认识论信念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在此之后的几十年中,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个体有关知识和知识获得的信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们将其统称为个人认识论的研究。尽管不同研究者对个人认识论的理解有所不同,采用的术语也有所差异,但他们所研究和强调的核心却是一致的,即个体的知识观,也即个体对知识和知识获得所持有的信念。主要包括有关知识结构和知识本质的信念和有关知识来源和知识判断的信念,以及这些信念在个体知识建构和知识获得过程的调节和影响作用。认识论反思模型Baxter-Magolda对与性别相关的个人认识论问题感兴趣。他选择了同等数量的男女被试,以开放式访谈的方式,进行长达5年的纵向研究并提出了认识论的反思模型。这一模型包括四种完全不同的认识论设,分别是绝对的认知者将知识看作是确定的,相信权威知道所有的答案。过渡期的认知者(transitional-knower)发现权威并不能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开始接受知识的不确定性。
2023-08-06 04:41:411

运用认识论的相关原理,谈谈在求知的道路上应如何坚持和发展真理

1、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依据。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包括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和真理发展的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包括真理内容的近似性和具体真理的有限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对立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同任何真理一样,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①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世界的普遍本质和规律,这是它的绝对性。例如,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②马克思主义又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这是它的相对性。例如,关于无产阶级革命进程的理论,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共同胜利”发展到列宁的可以“首先胜利”。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所以,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应该是坚持和发展的辩证统一。 2、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正确处理坚持和发展的关系。 ①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法国哲学家萨特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远远没有枯竭,……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 ②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要以实践为基础,丰富其内容、发展其形式,抛弃过时的个别结论。 马克思当时只能乘座四轮马车,列宁乘座的汽车早已进了博物馆。时代在飞速前进,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发展才能永葆青春。 总之,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2023-08-06 04:41:581

求高中政治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所有的原理方法论!!谢谢~

这个太多了,不想输呀!你们老师没有给你们整理吗?
2023-08-06 04:42:074

辩证唯物主义和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唯物论原理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的2.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世界观: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是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②意识具有能动性。1、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事物。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一经产生就反作用于物质,加速或延缓客观事物的发展进程。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推动人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从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从而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客观事实决定我们的工作方针、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用正确的思想和科学理论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地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3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世界观:①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是隐藏在事物之中的本质的东西,人们不能直接感觉到它,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调查研究,并认真思索,才能了解和掌握规律,并利用规律去改造世界。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是否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③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物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错误倾向:我们既要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只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的形而上学的观点。4.运动和物质的关系原理:运动和物质之间是不可分割的(l)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方法论:坚持二者的联系,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的错误做法。
2023-08-06 04:42:151

辩证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认识论分别包括了哪些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1.主观能动性原理【基本观点】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条件出发,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积累正确主观因素【方法论】 人类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要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规律客观性或主观能动性的做法都是错误的。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基本观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区别①从内容上看,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从获得途径看,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来直接感知,理性认识是通过人的理性思维来把握;③从认识的程度和水平看,感性认识的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④从认识的作用看,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具有更大的作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辨证统一的关系。第一,二者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第二,二者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的因素,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同样渗透着感性认识的因素,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相统一的。【方法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区别的,所以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所以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可能的。3.真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原理【基本观点】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真理与科学理论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方法论】重视学习科学理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4、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原理内容】: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为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方法论】要求我们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5.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条件的原理【原理内容】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实现这一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第二,要经过思考作用,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大量的个别现象中抽象出一般的、本质的东西来。即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和综合的过程。【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大胆实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占有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又要善于思考,对占有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个别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既要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又要反对不善于思考、不经过思考就盲目下结论的经验主义。既不做实践上的懦夫,又不做思想上的懒汉。6、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原理【原理内容】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领域内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因此,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首先,认识要不断地深化。因为复杂的事物包含着若干层次,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在每一层次上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总是有限的。人们不应满足于这种认识,而应当把这种认识中的宝贵因素保留下来,深化到下一步的认识中去。其次,认识要不断地扩展。因为客观世界的范围是无限广大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具体认识在广度上也是有局限性的,人们应不断地扩展认识,以便在更广阔的领域内掌握不同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再次,认识要不断地向前推移。因为物质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人们的认识应当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向前稚移,不断研究新情况,提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案。【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认识的过程中,使认识深化到事物更深的层次,扩展到更广的空间或领域,并注意使认识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向前推移。一要反对只满足现有水平而不求深解;二要反对只认识局部而忽视整体;三要反对认识上的静止观点而不向前推移。7.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与第二次飞跃的辨证关系原理:【基本观点】 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根本目的。【方法论】 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秩序,抓住事物的本质与规律。8.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原理【基本观点】分析与综合密不可分。综合离不开分析,综合以分析为基础。分析也离不开综合,分析以综合为指导。所以,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析。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方法论】这一观点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和学习生活中,培养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我们在认识事物中要善于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反对把二者割裂开来。9.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科学思维方法原理【基本观点】 合理的科学的想象,是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充分发挥了人的思维潜能。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和方法,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极为有益的。【方法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要培养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善于运用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方法。10、实践具有一定特征的原理【原理内容】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和结果都是客观的。第二,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人的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具有能动性。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总是追求达到一定的目的,具有目的性。第三,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它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的活动,具有社会性。具有社会性的实践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具有历史性。【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既要反对否认实践客观性的唯心主义,又要反对否认实践社会性、能动性、历史性的机械化、庸俗化。1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一方面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谬误对实践活动有阻碍作用。【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同时坚持科学理论为指导。反对认为人的认识先于实践,是先天就有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反对脱离实践的夸夸其谈,反对以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意志、领袖人物的观点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或者用大多数人的意见,或者以“是否有用”等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2023-08-06 04:42:221

唯物辩证法的原理有哪些

①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包括物质论和意识论及其辩证关系论;②联系和发展的原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③关于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三大规律的原理;④关于现象和本质……可能和现实等成对范畴的原理;⑤关于认识论的基本原理;等等。
2023-08-06 04:42:55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含哪些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主观能动性原理【基本观点】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真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原理【基本观点】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原理内容】: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为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条件的原理【原理内容】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原理【原理内容】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领域内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因此,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2023-08-06 04:43:021

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1.主观能动性原理【基本观点】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条件出发,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积累正确主观因素【方法论】 人类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要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规律客观性或主观能动性的做法都是错误的。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基本观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区别①从内容上看,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从获得途径看,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来直接感知,理性认识是通过人的理性思维来把握;③从认识的程度和水平看,感性认识的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④从认识的作用看,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具有更大的作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辨证统一的关系。第一,二者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第二,二者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的因素,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同样渗透着感性认识的因素,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相统一的。【方法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区别的,所以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所以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可能的。3.真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原理【基本观点】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真理与科学理论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方法论】重视学习科学理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2023-08-06 04:43:10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哪些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主要包括: 一、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本质; 二、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三、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四、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2023-08-06 04:43:171

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关系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1)实践观: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2)真理观:真理具有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3)认识观: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2.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1)联系观(2)发展观(3)矛盾观(4)辩证否定观3.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2)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3)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2023-08-06 04:43:251

认识论原理及方法论认识论原理和方法论内容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2、方法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的归宿,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正确对待错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023-08-06 04:43:321

政治必修四唯物论和认识论有哪些原理

很多,物质意识关系,实践,认识,真理,,,,
2023-08-06 04:43:434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什么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是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
2023-08-06 04:43:512

12.请用认识论的相关原理分析西红柿的发现过程?

如今,西红柿早已成为人们餐桌上十分常见的食物,然而,在此前的数千年前,西红柿一直被人们视为有毒之物而不敢食用,甚至给它起名为“狼桃"。今天,试以认识论的方法对此现象进行分析。要分析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认识论的含义,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以及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我们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看西红柿的发展历程。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公认的西红柿的起源地为秘鲁森林,叫“狼桃”,因其艳丽诱人,人疑有毒,只观赏而不敢吃。十六世纪,被英国一个公爵带回欧洲,仍只作观赏用。过了差不多二百年,法国一位画家冒险一试,发现既可口又营养丰富,于是广为传播。如果没有这位画家的亲身实践,只怕人们直到现在依然以为西红柿是有毒的,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人们认识了西红柿之后,便有了对西红柿品种的培育和发展,进而有了丰富多样的西红柿品种供人们食用,换句话说,人们是为了满足食用这一实践活动才有了对西红柿的研究和深入认识,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在过去的几百上千年里,人们一直认为西红柿是有毒的而不敢食用,仅作为观赏植物,直到有了第一位敢于实践的人出现,才推翻了以往人们对于西红柿的错误认识,对西红柿有了真理性的认知,这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而认识往往具有反复性,在中国,人们一直认为西红柿与辣椒一样,是西方的舶来品,故取名为"西红柿”,然而在1983年7月中旬左右,在成都北郊凤凰山发掘的西汉古墓里,考古人员发现了疑似西红柿种子的存在,经蔬菜专家的培育种植证实其确为西红柿。而且专家们进一步得出结论,西汉小西红柿已经具有栽培的特征。这样,西红柿的食用和栽培的历史一下子被提前了1700年。西汉西红柿的发现,我国古植物学家和蔬菜专家们打开了一条新的思路,他们开始在云南、四川、广西的山区寻找西红柿。中国远祖的后代,以后陆续发现了几种比西汉西红柿原始的“小酸果”。西汉西红柿的发现,不仅为中国蔬菜栽培史增加了新的内容,而且告诉世人第一位吃西红柿的人是中国人,而不是那位法国画家。这既论证了认识的反复性和上升性,也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提供了论据。……供参考。
2023-08-06 04:43:591

高中政治的认识论包含哪些原理?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3.真理是客观的,人们对既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对于特定的过程、条件和范围才是真理,否则真理就会变成谬误。4.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上升性,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5.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
2023-08-06 04:44:091

认识论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实践决定认识(理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认识(理论)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方 法 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2023-08-06 04:44:281

高中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原理和方法论?

认识辩证发展过程的原理(1)基本观点: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深度上看,认识需要不断深化;从广度上看,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看,认识必须向前推移。认识是无止境的。(2)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不断把认识推向前进,反对把认识停留在一定水平上,浅尝辄止、满足现状不求甚解、静止的观点。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1)基本观点:实践决定认识(理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2)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地对待理论,脱离实际的思想僵化,以及片面夸大认识(理论)反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和否定认识(理论)对实践反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
2023-08-06 04:44:36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哪些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三部分。实践观一、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使人类认识的发展。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真理观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真理是具体的(具体真理)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如果超出了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5、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真理 谬误区别 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联系 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超出了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认识观1、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终极真理是不存在的)。3、认识具有前进性和上升性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方法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的归宿,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正确对待错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023-08-06 04:44:431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谈谈大学生应怎样做到知行合一

大学生:不顶找不到好工作!
2023-08-06 04:45:053

用认识论的相关原理解释中国的对外开放

回答者: 千野千寻 答的真好~~
2023-08-06 04:45:392

考研认识论考点概括之认识的辩证过程原理及其意义

认识的辩证过程原理及其意义   1.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   (1)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2)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以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是更重要的一次飞跃。从实践的角度,以认识指导实践。从认识的角度,以实践检验认识。   (3)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反映一般,实践针对个别。二者有区别,必须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只宜“量体裁衣”,不可“按图索骥”。   ②形成合理的实践观念。形成符合实际的“预案”是变理论为现实的决定性环节。   ③理论被群众掌握,化为自觉行动,付诸社会实践。   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是理论创新的哲学基础   (1)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   (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是理论创新的哲学基础。   ①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人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由于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因而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是永无止境的。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③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023-08-06 04:45:461

发生认识论原理

《发生认识论原理》 是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创作的心理学著作,1970年首次出版。该书阐述作者所提出的发生认识论,认为该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认识的成长即起源问题,认识有其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其生理基础由生物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相互作用而得到发展,其心理基础说明认识的心理发生过程即认识的形成,这是由心理的同化与顺应而逐渐形成认识的过程。该书以建构的理论说明逻辑的认识论、数学的认识论和物理学的认识论。该书提出的发生认识论对人类认识的研究,对人类艺术认识能力和审美心理的研究有过很大影响。但它没有说明主观认识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该书除引言外,共分三章。在引言部分指出,发生认识论的特有问题是认识的成长问题。该书第一章从心理学出发,分析了认识的发生和形成,并指出,传统的认识论只看到认识发展的最后阶段的结果,而看不到认识发生和形成阶段的建构过程。在第二章,分析了儿童能够获得认识的生物学前提,指出认识与生物机体自身存在着某种必然机制。第三章是对以前的一些认识论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认识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不断建构过程。这对于各门科学来说也是必然的。因此,各门科学应有自己的与其他科学有所区别的认识论,尤其是逻辑学、数学、物理学。
2023-08-06 04:45:541

认识论三个原理

唯物论唯物论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 ,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主张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同时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承认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 ,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二题辩证法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而承认矛盾、运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并由此揭示了万事万物发展所包含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即简单说就是联系 发展 矛盾的观点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更大.
2023-08-06 04:46:413

认识论有哪些原理啊??

物质第一性,记住这个就万能了。
2023-08-06 04:46:493

认识的原理及方法论

认识论的原理和方法论知识点归纳总结2019-08-15 09:41:58文/崔涵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原理原理内容:(1)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①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②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③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2)客观规律、客观条件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到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同时还要端正主观动机,做到正确地、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2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原理内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方法论: 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只有认识了本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现象,也才能指导实践。这要求我们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区别:①含义不同: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程度和水平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③作用不同:理性认识能比感性认识更好地指导实践。(2)联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大胆实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又要善于思考,对占有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也影响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5认识总是发展原理原理内容: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而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方法论: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6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原理内容: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因为:①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②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③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必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023-08-06 04:46:591

认识论的六大原理及方法论

认识论的六大原理及方法论有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等。六大原理:1、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的归宿,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4、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5、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正确对待错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6、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方法论:方法论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理论体系或系统,通常涉及对问题阶段、任务、工具、方法技巧的论述。方法论会对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较为一般性的原则。近方法论:在古代中国哲学和古希腊罗马哲学中,还没有专门的自觉的方法论学科分支。方法论的发展与近代大工业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不可分的。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工商业的发展促使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探索正确认识自然的科学方法论的迫切需要。这时,哲学作为方法论的意义才被突出出来。近代方法论的奠基人是英国哲学家培根。培根在《新工具论》中,总结了科学实验的经验,提出了新的认识方法即经验归纳法。培根用他的方法体系武装了科学,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2023-08-06 04:47:072

认识论原理包括哪一些

认识论(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内容原理:人的主观能动性包括“想”、“做”及在想与做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 方法论: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2.实践及其作用 内容原理: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是社会性历史性活动,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即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 实践活动,科学实践活动. 生产实际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科学试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其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的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3认识和实践的辨证关系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最终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非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对实践产生消极作用. 方法论: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观点,因此,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实践.做到 理论和实践具体历史的统一.要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以科学理论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的 改造世界. 4.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内容原理:科学理论是从客观实际中抽象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正确的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理论.是系统化的真理性认识,它能够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能提出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 方法论: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着眼与科学理论的应用,着眼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 5.认识的根本任务 内容原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方法论:占有丰富的感性材料,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6.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内容原理: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界一个层次的认识、一个方面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的认识.因此,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但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方法论:要坚持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观点.一切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 7.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内容原理: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要起主体作用.总之,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方法论:要同群众实践相结合,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8.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 内容原理: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无论改造客观世界还是改造主观世界,都离不开社会实践.
2023-08-06 04:48:341

认识论的原理和方法论

认识论包括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真理。认识的三性
2023-08-06 04:48:425

认识论原理方法论

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 ,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又称知识论。唯心主义认识论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坚持从意识到物质的认识路线。不可知论否认客观世界可以被认识。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实在,强调认识是人对客观实在的反映,申明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则进一步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 今天,深刻地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内涵,对于准确地厘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下语境中的出场路径是十分重要的。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思潮”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是否与他们没有在制度层面经历过社会主义的实践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必然以一种持不同政见者的文化姿态而出现?在马克思那里,其哲学曾以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的形态而出现,这样一种哲学路径在当代的语境中是否还能继续?对所有这些问题的回答,其实都与我们怎样认识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内涵直接相关。尽管在当下中国学界的解读语境中,对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解读模式较为普遍,但就我个人的研究心得来看,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内涵应该是科学的认识论。下面,我就从两个方面来对这一观点作些解释。 一、西方近代的以“科学”的姿态而出现的形而上学认识论与马克思的科学认识论根本不是一回事。西方近代认识论是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它的目的在于把呈现在古代的直观和经验世界中的“意见”提升到“知识”的水平。由于受到数学思维模式的影响,这种认识论不但把自然,而且还把社会都看成是由数学语言写成的一本书,因而把认识论奠基在了普全数理模式之上。再加上笛卡尔前两个沉思的革命性意义,这种认识论就被解读成了从一个绝对本原出发的逻辑演绎过程。客观地说,这种认识论的确是有较大的缺陷的。它把自然界,尤其是社会生活领域中的人与物解读为一种数学符号式的东西,这种把客观对象演变为认识对象的过程,由于没有解释社会生活中的对象被符号化的社会历史原因,从而没能把认识论建立在历史观的基础之上,因而必然呈现出与人的生活世界和直观世界相脱离的特征;同时,由于它不认为解释者自身也处在它所解释的对象之中,因而的确无法面对海德格尔所说的理论的“欺瞒”和“理论的总主宰”的问题。但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从古代的经验直观世界,到近代的认识世界的发展,都应该是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次重要的飞跃,我们不能因为它从结果方面来说具有主体中心主义和逻辑中心主义的缺陷,就从根本上否定认识论阶段的理论意义。 而一旦站在越出认识论的思维层次上来理解克服近代认识论缺陷的问题,那就很容易走向现代西方的那种存在论哲学,因为最简单地克服就是放弃,就是转移理论场地,但游历过黑格尔思想的人都知道,放弃毕竟不是扬弃。海德格尔式的存在论哲学用强迫遗忘的办法,放弃了近代认识论业已取得的理论成就,同时也放弃了对现实生活的理论反思。因为认识论在某个发展阶段不自觉地投入了资本和拜物教的怀抱,就根本放弃对知识的追求的思路,这多少有点因噎废食。在海德格尔希望通过撇开寻常意识,走向哲学意识,通过放弃理论反思,走向存在理解的地方,马克思的科学认识论走出的是全然不同的思路。在马克思看来,寻常意识不是想撇开就能撇开的,它作为一种思想观点,是根植于社会经济的现实之中的。有什么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就会有什么样的观念形态。近代认识论的主体中心主义和逻辑中心主义观念,是与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实践紧密相关的。因此,这种寻常意识并不会因为作为精神守护人的“哲学家”想撇开它就会自愿离开的,这里的关键点在于必须对当下的现实社会生活进行科学的认识并进而对之进行科学的批判,才可能使“现实的个人”走出足以产生上述那种寻常意识的社会现实,并进而真正实现人的存在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的科学认识论是其存在论的承载之物,认识论是其哲学的根本,存在论因为认识论而有意义。 二、从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看,科学认识论也应该是马克思哲学的根本。从表面上看,这一说法似乎是不成立的,因为马克思哲学似乎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已经完成了它的存在论形态之建构。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谈的是自我意识,在《莱茵报》期间谈的是国家理性,这些都是与人的生存的哲学主题不相一致的,而在《手稿》中马克思明确谈论的是人的劳动实践,即把人和自然界统一起来的劳动过程,他还用这种劳动过程来批判现实生活中的异化劳动,这颇有些海德格尔式的撇开寻常意识走向哲学意识的味道。至于马克思在这之后的思想演绎,则被界定为在廓清了哲学的存在论轮廓之后所进行的历史观及经济学的探索。我以为,这种观点可能无法面对以下问题:马克思曾明确地说过,他与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做的工作是“共同钻研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思想体系的见解之间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1](P10)。从《形态》的文本内容来看,马克思这里所说的“哲学思想体系的见解”显然包括费尔巴哈式的人本主义思想在内。另外,马克思在《形态》中是大讲唯物主义的经验现实性的,在这种情况下,他是不可能再去承认“撇开”现实异化劳动的那种理想化的生存性劳动实践的,也就是说,哲学的理想化的、抽象的存在论形态在《形态》的语境中是必然会被超越的,而超越它的恰恰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如果有学者说,马克思在《形态》中所讲的已经是历史观了,已经不再是哲学了,哲学所起的功能只是给历史科学厘清前提,那么,有一个问题必然会凸显出来:以一般性的、笼统的人为核心的生存论哲学如何可能给强调工人、资本家之间的对立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厘清理论前提?如果这一点在《形态》中看得还不是很清晰的话,那么,在《资本论》中,这一思路的不可能性就会很明显地体现出来。按照上述逻辑,马克思在《手稿》中所建构的生存论哲学应该是能够给《资本论》中的经济学批判理论厘清理论前提的,但事实恰恰相反,仅仅围绕人与自然界来展开的劳动的线索正是马克思所批判的线索。马克思明确地指出,这种劳动只是“一个幽灵”、“一个抽象”,“就它本身来说,是根本不存在的”[2](P921),所有的劳动过程都是物质形式与社会形式的统一,它既是人类生活的物质生存条件的生产过程,又是生产这些物质生存条件的生产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因此,这里决不只是一个笼统地关注人和自然界如何获得意义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通过对当下的社会关系进行科学的认识和批判并进而使现实的人们走出当下困境的问题。马克思当时的庸俗经济学家就是通过隐去社会关系的线索,通过把在生产中以财富的各种物质要素作为承担者的社会关系,变成这些物本身的属性的方法,来使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变成为一个“着了魔的颠倒的世界”的。面对这个“着了魔的颠倒的世界”,马克思所做的不是“撇开”它,并使哲学“循入一种漂浮的宗教语态和情态”(卡尔·洛维特在批评后期海德格尔哲学时所说的话),而是通过对这个“世界”的解魔和反颠倒,使它的内在矛盾的本质得以呈现出来。这明显是一条科学认识论的哲学道路。 如果承认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本性,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而不是在社会生活的边缘敲敲边鼓的激进式的纯粹的主体文化,那么,有理由承认,以一定的、具体的、历史的认识方法为核心的科学认识论正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内涵,它并不因为自己以认识论为哲学主线而感觉低人一等,或者感觉不像一种现代哲学,相反,它以此而自豪,因为,当现代西方的存在论哲学面对资本或工具理性的挤压而致力于在主体文化的一角保持一片纯净的天空的时候,它所做的却是完成对资本的逻辑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
2023-08-06 04:49:114

认识论的原理和方法论

认识论的原理和方法论介绍如下:认识论原理及方法论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认识论原理及方法论解析认识论实践决定意识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真理(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方法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的归宿,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正确对待错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认识论的定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它首先是可知论。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可知的。人们不仅能够认识物质世界的现象,而且可以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从而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从思想、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划清了界限。它是实践论,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它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2023-08-06 04:49:42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是哪些?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主观能动性原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真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原理,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条件的原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具有一定特征的原理。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的辩证法,表现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认识来自实践,又转过来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表现在认识过程中,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多次反复、无限深化的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主观能动性原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条件出发。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辨证统一的关系。第一二者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第二者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的因素,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的感性认识。扩展资料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一方面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谬误对实践活动有阻碍作用。真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原理是,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真理与科学理论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认识论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为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2023-08-06 04:49:551

认识论包括哪些原理

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原理〔原理内容〕:(1)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①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②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③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2)客观规律、客观条件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到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同时还要端正主观动机,做到正确地、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2.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原理内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方法论: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只有认识了本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现象,也才能指导实践。这要求我们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区别:①含义不同: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程度和水平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③作用不同:理性认识能比感性认识更好地指导实践。(2)联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大胆实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又要善于思考,对占有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也影响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5认识总是发展原理[原理内容]: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而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方法论: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6.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原理内容〕: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因为:①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②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③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必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023-08-06 04:50:222

认识论的原理和方法论

认识论原理内容: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三个特征:第一,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第二,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第三,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方法论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的归宿,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正确对待错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023-08-06 04:50:31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哪些内容?

实践观一、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使人类认识的发展。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真理观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真理是具体的(具体真理)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如果超出了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认识观1、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终极真理是不存在的)。3、认识具有前进性和上升性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2023-08-06 04:50:405

认识论包括哪些原理

你手里肯定是有大纲的吧,这些都是大纲上的内容,希望你认真看大纲。 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级阶段和科学形式。是关于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其基本原理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实践论。它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认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反覆;社会实践的无穷无尽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永无止境。<div class="bpctrl"> </div><h2 class="headline-1 first bk-sidecatalog-title">分析和综合</h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很强的指导作用。研究方法是有层次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或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了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思想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一切科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div class="spctrl"> </div> 一、要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来认识它们,不要为种种唯心主义观点所蒙蔽;<div class="spctrl"> </div> 二、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不要孤立地看问题;<div class="spctrl"> </div> 三、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要静止地看问题;<div class="spctrl"> </div> 四、在事物的现象与本质之间存在着矛盾,必须要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即抓住事物的规律性的东西,才能真正认识到客观事物的真面目。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有详细的论述,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党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也是针对我国思想界实际情况对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所作的一种描述。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着,就是说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入。今天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把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有人把这三论说成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深化与具体化。掌握三论特别是系统论的精神,将会使我们的眼界更加开阔,将会帮助我们从整体的角度、从动态的角度、从一切事物与其上下左右的联系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不致使我们陷入一叶障目不识泰山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境地。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各项研究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指导思想,有无这一指导思想是大不一样的,有了这一指导思想就可使科学研究工作顺利进行,少走弯路;而没有这一指导思想,则会把研究工作导入歧途,甚至得出谬误的结论。 不过,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只是一种方法论,而不是方法本身,它虽对各种方法起着指导作用,或者说,各种具体方法只有在它的指导下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但是它却不能代替具体的研究方法。要想达到研究的目的,完成研究的任务,还必须熟练地掌握并正确具体的研究方法。各种研究方法除了层次上地位不同及过程上排列不同之外,又都有它们各自的特点,不能互相代替。例如,研究过去的教育情况只能用历史法;而想要估计未来的教育情况则只能用预测法。在现状的研究中,如果所研究的现象是研究者直接观察所及的,就可用观察法;若只能用间接方法了解的,就可用调查法或文献法。已有设想或假说而不知结果如何可用实验法;反之,已见结果而不知原因则可用追因法或经验总结法;欲知确切数量须用测量法;而整理大量数据则须用统计法。各种研究方法各有其长,也各有其短。研究者要根据研究的目的、对象、内容及研究过程的需要,并结合研究者本人的条件来选择最适当的研究方法。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只是为了解决某一研究问题才需要采取这种或那种方法。所以方法的使用一定要服从于研究的目的与任务的需要,不能片面地追求方法的形式,为方法而方法,那样就是本末倒置了。<div class="bpctrl"> </div><h2 class="headline-1 bk-sidecatalog-title">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实践</h2> 从广义物质论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物质的相互作用——物质与意识,外界物质与外界物质,外界物质与意识,意识与意识(如个体与群体,过去与现在)的相互作用,是可以相互作用,也可以不相互作用,这是由它们的相对独立存在所决定的。对人来讲,可以不可以,一切取决于实践。<div class="spctrl"> </div> 实践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相互作用,相互改造。实践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与碰撞,所以,实践就是主客观的对立统一。<div class="spctrl"> </div> 换句话说:实践就是人们改造物质世界(包括主观与客观)的社会活动。<div class="spctrl"> </div> 实践的三要素:实践主体、实践手段、实践对象。实践主体是具有决定作用的,对主体来讲:实践就是人们的体力活动——接触(观察、操作)与脑力活动——思考。<div class="spctrl"> </div> 实践能使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性得以真实地显现;实践又能把人的主观思想(目的、意图)付诸于实现,所以,实践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体现,它对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都是具有决定意义的。<div class="spctrl"> </div> 坚持“物质源泉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唯一正确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说到底,认识是经过实践,根源于外界物质的客观存在。实践是认识的必由之路。人们在实践中得到认识,在实践中应用认识,在实践中发展认识,在实践中验证认识,这就是实践对认识的特定意义。<div class="spctrl"> </div> 正确的认识(真理、或叫客观真理),应当代表客观事物本身,不能只看成是人脑的反映,更要看成是客观事物的标志与属性,这就是认识的回归性。<div class="spctrl"> </div> 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是在于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才是人类认识的最终目的。<div class="spctrl"> </div>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div class="spctrl"> </div> 着眼点、依存点——是在于实践。人类的认识,脱离不了实践,没有实践,就没有外界物质与意识的相互作用,没有相互作用,也就形成不了认识,也就改造不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实践的过程;认识世界的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即使是接受前人的认识(理论),那么,前人也有个实践的过程,都不是凭空捏造的过程。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div class="spctrl"> </div> 根本点、基本点——是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没有人类认识的回归性;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外界物质自己,绝不会毫无任何条件,自愿自动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为人所需的新物质(这里特指产品)。人们的生活需要,乃是人的能动性的源泉之所在。所以,认识的意义就在于遵循物质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之更好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服务。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的“能动观点”。<div class="spctrl"> </div> 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实践观点,是要强调实践对于认识的极端重要性,而不是要拿来代替它的“物质观点”,“能动观点”。承认了实践,就是承认了外界物质与意识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又不否认外界物质与意识,作为物质的客观相对独立存在性,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2023-08-06 04:51:031

认识论的原理和方法论

1.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它首先是可知论。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可知的。人们不仅能够认识物质世界的现象,而且可以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从而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的基本前提是反映论。认为物质世界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从思想、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划清了界限。它是实践论。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它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的辩证法,表现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认识来自实践,又转过来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表现在认识过程中,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多次反复、无限深化的过程。2.方法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的归宿,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正确对待错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拓展资料:内容实践观一、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使人类认识的发展。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参考资料: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百度百科
2023-08-06 04:51:121

认识论的原理和方法论

1.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 它首先是可知论。 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可知的。 人们不仅能够认识物质世界的现象,而且可以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 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从而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它的基本前提是反映论。 认为物质世界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从思想、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划清了界限。 它是实践论。 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它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的辩证法,表现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认识来自实践,又转过来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 表现在认识过程中,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多次反复、无限深化的过程。 2.方法论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的归宿,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正确对待错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拓展资料: 内容 实践观 一、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使人类认识的发展。 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 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023-08-06 04:51:271

认识观和认识论有联系吗?

认识观和认识论有联系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原理〔原理内容〕:(1)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①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②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③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2)客观规律、客观条件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到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同时还要端正主观动机,做到正确地、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2.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原理内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方法论: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只有认识了本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现象,也才能指导实践.这要求我们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2023-08-06 04:51:351

认识论包括哪些内容

认识论的内容包括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原理,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总是发展原理等等。唯物主义认识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前提出发,贯彻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坚持反映论原则。可知论:是主张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认为世界是能够被认识的,一切唯物主义反映论都是可知论,彻底的唯心主义,也是可知论。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否认人能认识世界或能彻底认识世界,其代表人物是休漠和康德。只有马哲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才能彻底驳倒不可知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定义: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反映论和可知论,都与唯心主义认识论根本对立。认识论的简介20世纪70年代,WilliamPerry首先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大学生的认识论信念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在此之后的几十年中,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个体有关知识和知识获得的信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们将其统称为个人认识论的研究。尽管不同研究者对个人认识论的理解有所不同,采用的术语也有所差异,但他们所研究和强调的核心却是一致的,即个体的知识观,也即个体对知识和知识获得所持有的信念。主要包括有关知识结构和知识本质的信念和有关知识来源和知识判断的信念,以及这些信念在个体知识建构和知识获得过程的调节和影响作用。认识论反思模型Baxter-Magolda对与性别相关的个人认识论问题感兴趣。他选择了同等数量的男女被试,以开放式访谈的方式,进行长达5年的纵向研究并提出了认识论的反思模型。这一模型包括四种完全不同的认识论设,分别是绝对的认知者将知识看作是确定的,相信权威知道所有的答案。过渡期的认知者(transitional-knower)发现权威并不能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开始接受知识的不确定性。
2023-08-06 04:51:44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哪些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原理
2023-08-06 04:5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