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高中政治中规律包括那些内容

2023-08-23 04:46:01
共1条回复
左迁

规律的含义

规律的普遍性

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面前人有主观能动性

相关推荐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把握,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要求我们在尊重规律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理论规律(定律) 定律是客观规律的统称,是解锁宇宙奥秘的钥匙。定律是了解宇宙的基石。是从亘古到现代不曾改变的宇宙规律。 定律是为实践和事实所证明,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的论断。定律的特点,是可证,而且已经被不断证明。定律是一种理论模型,它用以描述特定情况、特定尺度下的现实世界,在其它尺度下可能会失效或者不准确。
2023-08-15 08:22:451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规律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挥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消灭、创造、违背它,否则将会受到惩罚。普遍性是指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运动规律。 1.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说,“规律是现象中同一的东西。”对于同一本质的事物和现象具有普遍的支配作用,如新陈代谢、四季更替,它适用于所有的阶段、社会、领域、层次等。 2.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规律总是以其铁的必然性起着作用。唯心主义或者否认规律的存在,或者以这样那样的方式把规律说成是“绝对精神”、个人的主观意志等意识现象的产物,甚至认为规律是人强加给自然界的。 否认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客观规律性,这是唯心史观的根本特征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产生前的一切思想体系共有的根本缺陷。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并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才第一次使人们真正认识到,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按照自己固有的客观规律运动和发展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规律都是对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的反映。 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二是指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起作用。 列宁说:“规律是现象中持久的东西。”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不仅都按照本身固有的规律向前发展,而且规律贯穿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开始如此,过程如此,将来也必然如此。 根据唯物主义哲学所阐述的规律的一般原理,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教育规律。
2023-08-15 08:22:551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内容

规律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挥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消灭、创造、违背它,否则将会受到惩罚。普遍性是指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运动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体现在( ) A.是不可认识的 B.是不可利用的 C.是没有主观意志参与的 D.是可以认识、利用,又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答案:D 规律的客观性 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由于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内在联系,它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不是人们的意识所赋予的。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二是指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起作用。如: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只要具备这个条件,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发生作用,它不会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023-08-15 08:23:031

规侓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属于什么原理

原理:1,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2,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普遍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方法论:1,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2,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3,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规律,造福于人类。
2023-08-15 08:23:102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是什么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关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规律。 规律与意识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C、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2023-08-15 08:23:181

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原理是辩证法吗

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属于辩证唯物论(即常说的唯物论)的内容。不属于辩证法。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固有的本质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即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而且不可抗拒。客观规律性是说客观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即万事万物的运动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因此,这两种说法还是有些差别的。
2023-08-15 08:23:281

关于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原理的事实材料

规律是事物包含本质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同样如此在现时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碰到经济问题中的例子,新上市的西瓜一斤要卖到几块钱,远高于它的价值,而等到西瓜大量上市后同样一斤却只卖几毛钱,又低于它的价值,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商品的价格与价值不相符,主要是由供求不平衡造成的。我们常讲:“物以稀为贵”,西瓜在刚上市的时候供应量比较少,相对来讲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为了买到西瓜,买西瓜的人就会互相竞争,这样卖西瓜的人就会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价值;相反,当西瓜大量上市以后,相对来讲就处于一种供大于求的状态,卖西瓜的人为了把西瓜卖出去,就会互相竞争,降低价格,从而使价格低于价值。可见,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影响价格,引起价格上下波动,使商品的价格常于价值不一致。而如名人字画,珍贵邮票等价格远高于它的价值,为什么它们的价格没有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因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要有一个条件,就是价格波动会影响供求,价格上涨会促使生产扩大,从而影响供求,使价格下降。而文物、名人字画、珍贵邮票等它们的数量往往是一定的,不会因为价格的上涨而增加,即使价格上涨到惊人的地步。也就是说,价格上涨不会促使这些商品扩大生产,增加供应量,这样就不能反过来抑制它们价格的上涨,在这里能够抑制它们价格上涨的因素就是人们的购买力。
2023-08-15 08:24:101

什么是规律?规律的根本特点是什么

不知道呢啊啊啊我去洗澡咯咯咯哒
2023-08-15 08:24:218

规律客观性、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

一.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规律办事,二.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也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课本上都有啊)
2023-08-15 08:24:504

急需高中政治学唯物论,辩证法简洁知识点梗概!

百度文库上看看吧
2023-08-15 08:25:325

历史发展规律性原理有哪些

历史发展规律性原理有:重复性、预见性、层次性、不确定性与开放性。具体如下:第一、重复性。这是其最基本的属性,也是同于自然规律的一种属性,由此也表明了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人们正是对历史现象的多次重复进行探索,抓住其内在联系,证明它是历史规律;一旦如此,它就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了。第二、预见性。如果没有一定程度上的预见性,就不称其为历史规律(如唐太宗等总结出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规律,不仅适用于他以后的封建社会,也适用于现当代社会),这样,发现规律才有价值。扩展资料:历史规律也是客观实在,是指历史发展过程中多次出现的、具有表象相似性或本质共同性的历史现象及其内部和外部的本质联系。揭示历史规律,是人们透过历史表象探讨其深层因果联系,揭示历史发展中普遍性、统一性、必然性的努力的表现。是人们不满于对历史的肤浅描述、并希望历史可以资鉴现实、预示未来的想法的表现。由于对历史规律的揭示是对无法感知的历史深层结构所做之抽象性认识,所以有可能投上更多的主体性影响,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历史规律是上述人对于上述历史现象及联系的主观抽象和归纳。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规律
2023-08-15 08:25:521

规律有哪些主要关系及特点

  规律是指自然界和社会诸现象之间必然、本质、稳定和反复出现的关系,其实规律也是有一定的特点的。以下是由我整理的规律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规律的定义   规律亦称法则。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具有普遍性的形式。规律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概念,都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决定或支配现象的方面。然而本质是指事物的内部联系,由事物的内部矛盾所构成,而规律则是就事物的发展过程而言,指同一类现象的本质关系或本质之间的稳定联系,它是千变万化的现象世界的相对静止的内容。规律是反复起作用的,只要具备必要的条件,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然重复出现。   世界上的事物、现象千差万别,它们都有各自的互不相同的规律,其根本内容来说可分为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思维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物质世界的规律,它们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自然规律是在自然界各种不自觉的、盲目的动力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社会规律则必须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表现出来。思维规律是人的主观的思维形式对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的反映。   规律的关系   1、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的共同特性: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中的本质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的联系。   2、 唯心主义关于规律的观点:一种是认为规律是客观精神外加给事物的,规律不过是天命和神意的代名词;一种是认为规律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3、 规律和规则的区别联系:规则是人们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忠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二者性质不同,规则是人们制定的,可以修改、补充或废除,它是主观的;规律则不能被修改、补充或废除,它是客观的。因而,切不可把二者混为一谈。当然,规律与规则也不是毫无联系,一个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指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3、 规律客观性的表现:规律是客观的,指的是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是客观的,还指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客观的,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就无能为力。人们能认识规律并能利用规律。   4、 按规律办事,即是实事求是。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实事求是,出发于实事,着眼于是,而用力于求。   5、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它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它是思想和实际相符合,它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其实,规律,说得通俗一点,即是适用范围在两处或两处以上的结论或曰判断或曰命题。   规律的特点   1、必然性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有的联系是必然要发生的确定的联系,有的联系是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联系,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偶然的不确定的联系。规律就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只有事物变化发展中的确定不移的、必然如此的联系,才能成为规律。 规律是本质的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规律和它的现象是密切相关的,规律是现象中稳定的、深刻的东西,它深藏在事物的内部;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规律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和规律统一在同类事物中。现象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向导,人们只有认识了现象,借助 抽象思维 才能揭示规律。一指规律的存在、作用及规律作用的后果的不可避免性,如任何悬空的物体一旦失去支撑的力量则必然要以相同的加速度(9、5米/秒)向地面下落,这是由于有质量的物体之间存在着引力这个本质决定的。二指规律的重复出现,即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规律发生作用的客观条件没有发生变化,只要决定规律的本质原因没有消失,规律就必然会重复出现并发生作用,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三是指事物之间必然的纵横联系,如一事物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相应事物的变化。   2、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说,“规律是现象中同一的东西。” 对于同一本质的事物和现象具有普遍的支配作用,如新陈代谢、四季更替,它适用于所有的阶段、社会、领域、层次等。   3、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规律总是以其铁的必然性起着作用。唯心主义或者否认规律的存在,或者以这样那样的方式把规律说成是“绝对精神”、个人的主观意志等意识现象的产物,甚至认为规律是人强加给自然界的。否认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客观规律性,这是唯心史观的根本特征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产生前的一切思想体系共有的根本缺陷。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并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才第一次使人们真正认识到,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按照自己固有的客观规律运动和发展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规律都是对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的反映。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二是指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起作用。   列宁说:“规律是现象中持久的东西。” 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不仅都按照本身固有的规律向前发展,而且规律贯穿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开始如此,过程如此,将来也必然如此。   根据唯物主义哲学所阐述的规律的一般原理,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 教育 规律。   4、永恒性   根据规律是现象中同一的东西,那么教育规律也就是众多种类教育现象中同一的东西。教育现象,千千万万,教育的类型和形式,多种多样。但不管是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不管是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还是课内教育、课外教育、团队教育等等,虽其具体形态不同,但蕴含其中同一、普遍的东西只有一个,即它是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的工具。这种同一的东西,就是教育中规律性的东西。   根据规律是现象中巩固的东西,教育规律也就是教育现象中巩固的东西、稳定的东西。古往今来,教育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化与发展之中,各个历史阶段的教育有着许多的不同,任何社会之所以需要教育,这是因为教育是各个社会进行社会物质财富再生产和人类自身再生产的重要手段,这是教育在一切历史时代都保存的有共同特征的同一的基础。   根据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教育中这种关系有许多,如生产力发展与教育发展,社会发展需求与教育结构等等。当然,并不是任何关系都是规律,只有各种现象间本质的关系才是规律。一个事物有多种属性,只有本质属性间的联系才是规律。   规律的主要影响   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人们在实践中,通过大量的外部现象,可以认识或发现客观规律,并用这种认识指导实践,即应用客观规律来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社会谋福利。人们要想在活动中获得预期的目的,即取得成功,就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一般来说,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不直接受阶级、集团和社会力量的根本利益的影响,而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则直接受阶级、集团和社会力量根本利益的影响。因此,认识和利用社会规律,往往要克服来自反动的阶级、集团和社会力量的抵制和反抗,克服人们的保守思想。 看过“规律的特点”的人还看了: 1. 2017年腊八节是几月几号 2. 巧记生字的方法 3. 科学家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4. 2017什么时候入秋 5. 2017女神节是什么时间
2023-08-15 08:26:111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各是什么?

哲学定律【正反律】有正面必然有反面;有正极必然有负极;有上必然有下;有左必然有右;有前必然有后;有新必然有旧。(中国王氏2020)【对立统一律】对立双方构成统一整体,相互依存,如果失去一方,另一方便不能存在。(中国王氏2020)例如:在磁铁中,N极和S极对立统一。在新陈代谢中,同化和异化对立统一。在商品交换中,买和卖对立统一。在经济活动中,生产和消费对立统一。【均衡律】不均衡的事物通过自发运动最终达到均衡。(中国王氏2020)例如:水往低处流,达到水平后停止流动。例如:热量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达到热平衡后停止热传递。例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起伏不定的价格在均衡律的作用下会自发地趋向均衡。【兴衰律】事物总是经历由兴到衰的周期性变化。(中国王氏2020)【宇宙质能守恒律】宇宙的总质量守恒,总能量守恒。(中国王氏2020)
2023-08-15 08:26:243

高中政治辩证唯物主义重要知识点

  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的考察一直都是高考考试的重点与难点,需要高中学生学习的重要知识点。下面我给大家带来高中政治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   1、 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 方法 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管符合客观。   【运用】:①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制定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②青少年要学习历史,了解我国的现实,把立足点放在中国国情上。   2、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破坏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运用】:①我国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我国正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③反对封建迷信和各种形式的邪教。   3、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另一方面要重视精神的力量。   4、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高中政治唯物论知识点   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方法论】:⑴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⑵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物质和运动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1)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错误观点。   4、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l)区别:二者含义不同;二者性质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 (l)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 辩论   5、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1)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2)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1)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高中政治认识论知识点   1.实践的含义及特征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内容: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实践的决定作用。   原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和科学理论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   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   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一般化答题方法:   1.实践含义+特征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方法论   3.真理
2023-08-15 08:27:121

2014年考研政治马原把握规律知识点的“规律”

2014年考研政治马原把握规律知识点的“规律”,具体的考研政治规律的知识点如下:  首先,同学们需要把握的是规律的概念,同学们要把这个概念放到整个辩证法的体系中加以理解,“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换句话说,规律首先是一种联系,但不是一般的联系,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第一,本质,规律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属性,要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任何规律都是实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规律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范畴,规律是本质的或本质之间的联系。第二,就是必然的,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也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第三,规律是稳定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的稳定联系。   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会重复出现。接下来的,同学们一定要清楚,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义,所以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所以在考研政治的真题中经常是利用人与规律的关系给同学们制造做题的障碍。首先,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承认不承认,规律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藐视、创造、消灭改变,”这几个词只要和规律搭配,同学们一定要清楚,就一定不能选择。可以和规律搭配的是“认识、发现、利用、遵守”,但是人们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同时,理论思维是十分重要的,正确的理论思维能使人们增强驾驭规律的能力,错误的思维会走向真理的反面。   规律的种类有哪些呢,规律可以分为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2014年的考研政治真题的一道真题就是根据这个知识点来命制的,我们一起来看下,   2014.2 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   A.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D.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同学们要清楚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和联系,两者的联系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是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认识社会规律比认识自然规律困难得多。人们队社会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往往要经过反复实践、反复探索,才能达到正确的认识。所以这道题目的答案是A选项。   在2005年也考过一道非常经典的关于规律的题目,那就是   17.党的十六大指出,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三大规律”   A 是有层次的 B 都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C 是人们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创造的规律 D 存在着个别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这道真题是一道非常精彩的讲马原和毛中特结合的题目,非常有亮点。首先同学们可以判断的是无论是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还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都属于社会规律。社会规律存在并实践与人的活动之中,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客观性。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肯定是有层次的,同时他们也是个别特殊和一般的关系,而C选项就如我上文所写,规律是不可以被改变的,故排除,此题正确选择项为ABD   同学们还要注意的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给大家总结出来一个简单好用的版本:1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2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如何正确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呢: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物质的力量,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最后在理清了概念问题之后,来给同学们梳理一下马原的概念模块。建议同学们加强掌握大概框架,熟悉科目的重难点。   模块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   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人类社会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人和自然是和谐统一的关系。   2.实践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   实践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分化开来的历史前提,又是使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人类的实践活动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链接   人与自然、环境破坏、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垃圾处理、可持续发展、雾霾天气、生态文明等等。   模块二 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   (一)原因和结果   1.原理:   原因和结果揭示的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范畴。   原因和结果之间是引起被引起的关系。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   2.方法论意义: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二)现象和本质   1.原理:   现象和本质揭示的是事物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的范畴。   现象是人可以通过感官感知的外部表现,本质只能通过理性认识把握。   任何本质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只是从一定方面表现本质,即便假象也表现本质。   2.方法论意义: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模块三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的核心考点如下:   核心考点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裂   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核心考点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始终   方法论: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特殊性------不同事物矛盾不同,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矛盾不同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模块四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核心考点一:人与规律的关系   人可以认识、利用、规律   人不可以创造、消灭、改造、改变规律   核心考点二: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①充分尊重客观规律   ②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合理发挥主观能动性   模块五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二)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能动地创造性的过程。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同一个客体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三)认识的两次飞跃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两个条件:一是要勇于实践,获取感性材料;二是进行理性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要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   第三,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   第四,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3.认识的反复性——由于认识过程中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必须经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模块六 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唯物辩证法之矛盾不平衡性原理重点如下:   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   (1)构成事物的多个矛盾中,决定事物发展方向和性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   (2)在一个矛盾的多个方面中,决定事物发展方向和性质的那个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   次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   (1)构成事物的多个矛盾中,影响事物发展方向和性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   (2)在一个矛盾的多个方面中,影响事物发展方向和性质的那些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   方法论: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   这样的模块切分法,是不是让同学们的复习变得省力多了呢?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复习中注意提炼学科要点,进而直击要点,赢得高分。今后马老师还会继续为同学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复习方法。
2023-08-15 08:27:191

高中政治原理内容方法论整合

一、辩证唯物论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①【原理内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原理(即主观能动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②【原理内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决定意识;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物质运动是有客观规律的.【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反对唯意志主义和因循守旧.2、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方法论】要求我们遵循客观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方法论】要求我们遵循客观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2023-08-15 08:27:322

简要说明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客观性:只要事物存在或运动,一定按照特定的规律存在或运动,是可以被人认识的。普遍性:一是,所有的物质运动都有其规律,即:普遍存在;二是,同一规律只是适用同类现象,不同的规律适用不同的现象,如牛顿力学原理一化学运动规律就不同,这是规律的特殊性。
2023-08-15 08:28:022

规律的客观性原理以及方法论要求

4.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方法论] 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023-08-15 08:28:191

规律具有哪些特点?

问题一:什么是规律?规律的根本特点是什么 1、规律的含义。 规律,又叫法则,它是事物、现象和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只能认识它,利用它来改造自然界,改造人类社会,并且限制某些规律对人类的破坏作用,是人们进行科学预测,制定实践计划的客观依据。 2、规律的根本特征。 ①必然性。即规律的存在、作用及规律作用的后果的不可避免性,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规律发生作用的客观条件没有发生变化,只要决定规律的本质原因没有消失,规律就必然会重复出现并发生作用,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普遍性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说,“规律是现象中同一的东西。” 对于同一本质的事物和现象具有普遍的支配作用,如新陈代谢、四季更替,它适用于所有的阶段、社会、领域、层次等。 ③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规律总是以其铁的必然性起着作用。 问题二:规律具有什么特点 规律的特点: 具有规律 问题三:简要说明规律的特征有哪些? 1.必然性 指规律的存在、作用及规律作用的后果的不可避免性,如任何悬空的物体一旦失去支撑的力量则必然要以相同的加速度(9.5米/秒)向地面下落,这是由于有质量的物体之间存在着引力这个本质决定的。二指规律的重复出现,即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规律发生作用的客观条件没有发生变化,只要决定规律的本质原因没有消失,规律就必然会重复出现并发生作用,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三是指事物之间必然的纵横联系,如一事物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相应事物的变化。 2.普遍性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说,“规律是现象中同一的东西。” 对于同一本质的事物和现象具有普遍的支配作用,如新陈代谢、四季更替,它适用于所有的阶段、社会、领域、层次等。 3.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规律总是以其铁的必然性起着作用。唯心主义或者否认规律的存在,或者以这样那样的方式把规律说成是“绝对精神”、个人的主观意志等意识现象的产物。他们甚至认为规律是人强加给自然界的。否认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客观规律性,是唯心史观的根本特征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产生前的一切思想体系共有的根本缺陷。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并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才第一次使人们真正认识到,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按照自己固有的客观规律运动和发展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规律都是对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的反映。 列宁说:“规律是现象中持久的东西。” 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不仅都按照本身固有的规律向前发展,而且规律贯穿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开始如此,过程如此,将来也必然如此。 根据唯物主义哲学所阐述的规律的一般原理,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教育规律。 4.永恒性 根据规律是现象中同一的东西,那么教育规律也就是众多种类教育现象中同一的东西。教育现象,千千万万,教育的类型和形式,多种多样。但不管是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不管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还是课内教育、课外教育、团队教育等等,虽然其具体形态不同,但蕴含其中同一、普遍的东西只有一个,即它是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的工具。这种同一的东西,就是教育中规律性的东西。 根据规律是现象中巩固的东西,教育规律也就是教育现象中巩固的东西、稳定的东西。古往今来,教育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化与发展之中,各个历史阶段的教育有着许多的不同,但任何社会之所以需要教育,是因为教育是各个社会进行社会物质财富再生产和人类自身再生产的重要手段,这是教育在一切历史时代都保存的有共同特征的同一的基础。 根据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教育中这种关系有许多,如生产力发展与教育发展,社会发展需求与教育结构等等。当然,并不是任何关系都是规律,只有各种现象间本质的关系才是规律。一个事物有多种属性,只有本质属性间的联系才是规律 问题四:人的发展有哪些特点和规律 简述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问题五:规律具有什么特点 规律的特点: 具有规律 问题六:什么是规律?规律的根本特点是什么 1、规律的含义。 规律,又叫法则,它是事物、现象和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只能认识它,利用它来改造自然界,改造人类社会,并且限制某些规律对人类的破坏作用,是人们进行科学预测,制定实践计划的客观依据。 2、规律的根本特征。 ①必然性。即规律的存在、作用及规律作用的后果的不可避免性,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规律发生作用的客观条件没有发生变化,只要决定规律的本质原因没有消失,规律就必然会重复出现并发生作用,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普遍性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说,“规律是现象中同一的东西。” 对于同一本质的事物和现象具有普遍的支配作用,如新陈代谢、四季更替,它适用于所有的阶段、社会、领域、层次等。 ③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规律总是以其铁的必然性起着作用。 问题七:人的发展有哪些特点和规律 简述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问题八:简要说明规律的特征有哪些? 1.必然性 指规律的存在、作用及规律作用的后果的不可避免性,如任何悬空的物体一旦失去支撑的力量则必然要以相同的加速度(9.5米/秒)向地面下落,这是由于有质量的物体之间存在着引力这个本质决定的。二指规律的重复出现,即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规律发生作用的客观条件没有发生变化,只要决定规律的本质原因没有消失,规律就必然会重复出现并发生作用,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三是指事物之间必然的纵横联系,如一事物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相应事物的变化。 2.普遍性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说,“规律是现象中同一的东西。” 对于同一本质的事物和现象具有普遍的支配作用,如新陈代谢、四季更替,它适用于所有的阶段、社会、领域、层次等。 3.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规律总是以其铁的必然性起着作用。唯心主义或者否认规律的存在,或者以这样那样的方式把规律说成是“绝对精神”、个人的主观意志等意识现象的产物。他们甚至认为规律是人强加给自然界的。否认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客观规律性,是唯心史观的根本特征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产生前的一切思想体系共有的根本缺陷。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并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才第一次使人们真正认识到,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按照自己固有的客观规律运动和发展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规律都是对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的反映。 列宁说:“规律是现象中持久的东西。” 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不仅都按照本身固有的规律向前发展,而且规律贯穿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开始如此,过程如此,将来也必然如此。 根据唯物主义哲学所阐述的规律的一般原理,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教育规律。 4.永恒性 根据规律是现象中同一的东西,那么教育规律也就是众多种类教育现象中同一的东西。教育现象,千千万万,教育的类型和形式,多种多样。但不管是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不管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还是课内教育、课外教育、团队教育等等,虽然其具体形态不同,但蕴含其中同一、普遍的东西只有一个,即它是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的工具。这种同一的东西,就是教育中规律性的东西。 根据规律是现象中巩固的东西,教育规律也就是教育现象中巩固的东西、稳定的东西。古往今来,教育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化与发展之中,各个历史阶段的教育有着许多的不同,但任何社会之所以需要教育,是因为教育是各个社会进行社会物质财富再生产和人类自身再生产的重要手段,这是教育在一切历史时代都保存的有共同特征的同一的基础。 根据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教育中这种关系有许多,如生产力发展与教育发展,社会发展需求与教育结构等等。当然,并不是任何关系都是规律,只有各种现象间本质的关系才是规律。一个事物有多种属性,只有本质属性间的联系才是规律
2023-08-15 08:28:301

求高二思想政治必修四人教版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

批判到是会
2023-08-15 08:28:522

哲学总结

提出一个论点让一堆人去研究。
2023-08-15 08:29:043

规律具有哪些特点

问题一:什么是规律?规律的根本特点是什么 1、规律的含义。 规律,又叫法则,它是事物、现象和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只能认识它,利用它来改造自然界,改造人类社会,并且限制某些规律对人类的破坏作用,是人们进行科学预测,制定实践计划的客观依据。 2、规律的根本特征。 ①必然性。即规律的存在、作用及规律作用的后果的不可避免性,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规律发生作用的客观条件没有发生变化,只要决定规律的本质原因没有消失,规律就必然会重复出现并发生作用,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普遍性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说,“规律是现象中同一的东西。” 对于同一本质的事物和现象具有普遍的支配作用,如新陈代谢、四季更替,它适用于所有的阶段、社会、领域、层次等。 ③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规律总是以其铁的必然性起着作用。 问题二:规律具有什么特点 规律的特点: 具有规律 问题三:简要说明规律的特征有哪些? 1.必然性 指规律的存在、作用及规律作用的后果的不可避免性,如任何悬空的物体一旦失去支撑的力量则必然要以相同的加速度(9.5米/秒)向地面下落,这是由于有质量的物体之间存在着引力这个本质决定的。二指规律的重复出现,即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规律发生作用的客观条件没有发生变化,只要决定规律的本质原因没有消失,规律就必然会重复出现并发生作用,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三是指事物之间必然的纵横联系,如一事物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相应事物的变化。 2.普遍性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说,“规律是现象中同一的东西。” 对于同一本质的事物和现象具有普遍的支配作用,如新陈代谢、四季更替,它适用于所有的阶段、社会、领域、层次等。 3.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规律总是以其铁的必然性起着作用。唯心主义或者否认规律的存在,或者以这样那样的方式把规律说成是“绝对精神”、个人的主观意志等意识现象的产物。他们甚至认为规律是人强加给自然界的。否认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客观规律性,是唯心史观的根本特征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产生前的一切思想体系共有的根本缺陷。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并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才第一次使人们真正认识到,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按照自己固有的客观规律运动和发展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规律都是对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的反映。 列宁说:“规律是现象中持久的东西。” 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不仅都按照本身固有的规律向前发展,而且规律贯穿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开始如此,过程如此,将来也必然如此。 根据唯物主义哲学所阐述的规律的一般原理,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教育规律。 4.永恒性 根据规律是现象中同一的东西,那么教育规律也就是众多种类教育现象中同一的东西。教育现象,千千万万,教育的类型和形式,多种多样。但不管是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不管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还是课内教育、课外教育、团队教育等等,虽然其具体形态不同,但蕴含其中同一、普遍的东西只有一个,即它是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的工具。这种同一的东西,就是教育中规律性的东西。 根据规律是现象中巩固的东西,教育规律也就是教育现象中巩固的东西、稳定的东西。古往今来,教育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化与发展之中,各个历史阶段的教育有着许多的不同,但任何社会之所以需要教育,是因为教育是各个社会进行社会物质财富再生产和人类自身再生产的重要手段,这是教育在一切历史时代都保存的有共同特征的同一的基础。 根据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教育中这种关系有许多,如生产力发展与教育发展,社会发展需求与教育结构等等。当然,并不是任何关系都是规律,只有各种现象间本质的关系才是规律。一个事物有多种属性,只有本质属性间的联系才是规律 问题四:人的发展有哪些特点和规律 简述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问题五:规律具有什么特点 规律的特点: 具有规律 问题六:什么是规律?规律的根本特点是什么 1、规律的含义。 规律,又叫法则,它是事物、现象和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只能认识它,利用它来改造自然界,改造人类社会,并且限制某些规律对人类的破坏作用,是人们进行科学预测,制定实践计划的客观依据。 2、规律的根本特征。 ①必然性。即规律的存在、作用及规律作用的后果的不可避免性,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规律发生作用的客观条件没有发生变化,只要决定规律的本质原因没有消失,规律就必然会重复出现并发生作用,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普遍性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说,“规律是现象中同一的东西。” 对于同一本质的事物和现象具有普遍的支配作用,如新陈代谢、四季更替,它适用于所有的阶段、社会、领域、层次等。 ③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规律总是以其铁的必然性起着作用。 问题七:人的发展有哪些特点和规律 简述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问题八:简要说明规律的特征有哪些? 1.必然性 指规律的存在、作用及规律作用的后果的不可避免性,如任何悬空的物体一旦失去支撑的力量则必然要以相同的加速度(9.5米/秒)向地面下落,这是由于有质量的物体之间存在着引力这个本质决定的。二指规律的重复出现,即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规律发生作用的客观条件没有发生变化,只要决定规律的本质原因没有消失,规律就必然会重复出现并发生作用,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三是指事物之间必然的纵横联系,如一事物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相应事物的变化。 2.普遍性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说,“规律是现象中同一的东西。” 对于同一本质的事物和现象具有普遍的支配作用,如新陈代谢、四季更替,它适用于所有的阶段、社会、领域、层次等。 3.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规律总是以其铁的必然性起着作用。唯心主义或者否认规律的存在,或者以这样那样的方式把规律说成是“绝对精神”、个人的主观意志等意识现象的产物。他们甚至认为规律是人强加给自然界的。否认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客观规律性,是唯心史观的根本特征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产生前的一切思想体系共有的根本缺陷。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并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才第一次使人们真正认识到,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按照自己固有的客观规律运动和发展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规律都是对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的反映。 列宁说:“规律是现象中持久的东西。” 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不仅都按照本身固有的规律向前发展,而且规律贯穿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开始如此,过程如此,将来也必然如此。 根据唯物主义哲学所阐述的规律的一般原理,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教育规律。 4.永恒性 根据规律是现象中同一的东西,那么教育规律也就是众多种类教育现象中同一的东西。教育现象,千千万万,教育的类型和形式,多种多样。但不管是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不管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还是课内教育、课外教育、团队教育等等,虽然其具体形态不同,但蕴含其中同一、普遍的东西只有一个,即它是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的工具。这种同一的东西,就是教育中规律性的东西。 根据规律是现象中巩固的东西,教育规律也就是教育现象中巩固的东西、稳定的东西。古往今来,教育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化与发展之中,各个历史阶段的教育有着许多的不同,但任何社会之所以需要教育,是因为教育是各个社会进行社会物质财富再生产和人类自身再生产的重要手段,这是教育在一切历史时代都保存的有共同特征的同一的基础。 根据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教育中这种关系有许多,如生产力发展与教育发展,社会发展需求与教育结构等等。当然,并不是任何关系都是规律,只有各种现象间本质的关系才是规律。一个事物有多种属性,只有本质属性间的联系才是规律
2023-08-15 08:29:121

用相关哲学原理说明为什么要把“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为我们的根本工作方法?

哲学依据主要有两个: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二、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辨证唯物论)【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三、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辨证唯物论)【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2023-08-15 08:29:251

规律的特点是什么

规律的特点1.必然性指规律的存在、作用及规律作用的后果的不可避免性,如任何悬空的物体一旦失去支撑的力量则必然要以相同的加速度(9.5米/秒)向地面下落,这是由于有质量的物体之间存在着引力这个本质决定的。二指规律的重复出现,即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规律发生作用的客观条件没有发生变化,只要决定规律的本质原因没有消失,规律就必然会重复出现并发生作用,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三是指事物之间必然的纵横联系,如一事物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相应事物的变化。2.普遍性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说,“规律是现象中同一的东西。”对于同一本质的事物和现象具有普遍的支配作用,如新陈代谢、四季更替,它适用于所有的阶段、社会、领域、层次等。3.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规律总是以其铁的必然性起着作用。唯心主义或者否认规律的存在,或者以这样那样的方式把规律说成是“绝对精神”、个人的主观意志等意识现象的产物。他们甚至认为规律是人强加给自然界的。否认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客观规律性,是唯心史观的根本特征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产生前的一切思想体系共有的根本缺陷。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并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才第一次使人们真正认识到,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按照自己固有的客观规律运动和发展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规律都是对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的反映。列宁说:“规律是现象中持久的东西。”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不仅都按照本身固有的规律向前发展,而且规律贯穿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开始如此,过程如此,将来也必然如此。根据唯物主义哲学所阐述的规律的一般原理,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教育规律。4.永恒性根据规律是现象中同一的东西,那么教育规律也就是众多种类教育现象中同一的东西。教育现象,千千万万,教育的类型和形式,多种多样。但不管是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不管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还是课内教育、课外教育、团队教育等等,虽然其具体形态不同,但蕴含其中同一、普遍的东西只有一个,即它是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的工具。这种同一的东西,就是教育中规律性的东西。根据规律是现象中巩固的东西,教育规律也就是教育现象中巩固的东西、稳定的东西。古往今来,教育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化与发展之中,各个历史阶段的教育有着许多的不同,但任何社会之所以需要教育,是因为教育是各个社会进行社会物质财富再生产和人类自身再生产的重要手段,这是教育在一切历史时代都保存的有共同特征的同一的基础。根据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教育中这种关系有许多,如生产力发展与教育发展,社会发展需求与教育结构等等。当然,并不是任何关系都是规律,只有各种现象间本质的关系才是规律。一个事物有多种属性,只有本质属性间的联系才是规律。
2023-08-15 08:29:451

请用哲学原理说明:为什么必须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

哲学依据主要有两个: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四、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辨证唯物论) 【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二、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辨证唯物论)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2023-08-15 08:29:531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如何遵循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从这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 政府方面:制定相关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采取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措施,做好监督工作,加强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政府要制定环境保护法,从法律上确立保护生态文明;要大力和环境整治工作以及建设工作。政府环境保护法制不够健全,环境立法未能完全适应形势需要,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较为突出。环境保护机制不完善,环境管理体制未完全理顺,环境管理效率有待提高,一些领导干部环境保护意识和公众参与水平有待增强。因此,政府要做好监督工作,避免有企业和个人不遵守法律,破坏生态文明。同时,通过举办宣讲会、读书教育等活动和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积极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加大生态文明宣传,繁荣生态文化,在全社会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1) 企业方面:做好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节能减排的产业,资源循环利用。(2) 公民方面:处参与生态文明的建设,生态的消费方式、生态的文化、理好生活垃圾,植树造林,爱护环境,适度消费,杜绝铺张浪费。保护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建设,做好宣传工作,认真履行职责,承担生态治理的责任,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实现生态文明。
2023-08-15 08:30:042

规律的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的普遍性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故空格处分别填:客观、普遍.
2023-08-15 08:30:141

世界观的客观规律

1.世界观(以下略):自然界是客观的,独立的,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方法论(以下略):这要求我们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要以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2.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能动反映.。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于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则阻碍事物的发展. 这要求我们更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要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4.规律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规律有不可抗性,违反规律会受到惩罚),这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5.实践和认识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以及唯一的检验标准. 这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性的观点,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使理论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6,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促进作用,错误的则阻碍人们的实践。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认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7.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8.联系的普遍性:所谓联系,即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联 系,联系是普遍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看问题。9.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A.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B.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毫无能力,人们能够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10.联系的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11.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又密不可分,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终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来推动整体的发展。12.系统优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有序性,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13.发展的:发展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无时不处在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 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发展的眼光,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和处理问题,反对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14.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行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15.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两种不同的状态。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的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⑴.我们做事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⑵.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16.矛盾: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矛盾具有客观性,矛盾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矛盾具有普遍性,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存在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坚持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反对片面的观点。17.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有其特殊性。
2023-08-15 08:30:371

高中政治:请问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个考点的原理和方法论是什么?(完整的)

要深刻认识到,文化和旅游都有各自可以融合的、相对独立的一面。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必须坚持“适当时融合,可融合时融合”的原则,坚决避免片面强调特殊性和完全忽视特殊性两种倾向。
2023-08-15 08:30:553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原理要求的方法论是什么?

你说的是能量供应理论吧?7秒左右ATP供能7到33秒CP在CK酶催化下继续产生ATP,但乳酸能系统开始供能,到33秒时乳酸能达到最大。33秒到180秒有氧系统开始供能,比例逐渐增大。2到3分钟后有氧供能为主。我说的是全力运动情况下。ATP是人体自己产生的,乳酸能主要来源是糖,有氧系统的话糖、脂肪、蛋白质都可以产生。
2023-08-15 08:31:052

规律在哲学范畴内究竟属于唯物论还是辩证法?

规律是事物内在的 固有的 本质的 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能修改或废止,只能遵守它,利用它。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关于规律的原理都属于唯物论。哲学中规律和规则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唯物论)。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认识论)
2023-08-15 08:31:121

政治必修四哲学的几大部分及具体内容

哲学考点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什么?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5)哲学指导生活.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基本问题 (1)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依据——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特点: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特点: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 (3)辩证唯物主义(特点:A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B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C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历史唯物主义(特点:A它是时代的思想智慧,B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求,C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是唯一的实在, 是第一性的东西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2)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源.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②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 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哲学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A.产生: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B.构成: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 C.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是客观的 (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哲学的运动概念: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过程.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2)绝运动与相对静止 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③规律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 ②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③人们可以通过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4、物质决定意识 (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的内容——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5、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①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的表现: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的表现: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方法论: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既要尊重规律,即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和有害的.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是什么: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规律,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为什么: A、哲学依据: 第一,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物、意关系原理).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方法论) 第二,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原理),这要求我们实事求是(方法论). B、现实意义 第一、是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 第二、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第三、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③怎么样做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二是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7、实践 (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运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真理性的认识能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反之则阻碍. 9、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离开这一特定的过程,真理就 会成为谬误. (3)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 (4)真理与谬误:比较——见上(1)— (3) 10、认识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唯物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①联系的观点 ② 发展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与实质:矛盾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注意:并非任意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 原理: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注意:(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 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区别 含义不同(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 地位不同(整体位于主导和统率地位; 部分位于服从和服务地位) 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 联系 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的部分可以决定整体的功能. 方法论: ○1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2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系统优化的方法. ①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③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4、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事物发展的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方法论: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3)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③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 方法论: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5、矛盾的观点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①矛盾的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即对立统一. ②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③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④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①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②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它主要有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运用)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要性: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 A:二者相互联结.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B: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应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6、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 ①区别: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这就是次要矛盾. ②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主要针对“办事情”,即如何解决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常表述为“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①区别: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②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意: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针对“看问题”,即如何评价事物的性质,常表述为“抓主流”、“抓本质”等 7、辩证的否定观原理 (1)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 (即要求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更要立足实践,解放思
2023-08-15 08:31:371

3.怎样理解事物的联系及其内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1)联系及其特点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联系具有以下特征: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第一,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性,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和主观认识而转移。第二,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复杂的系统。系统就是由事物内部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第三,联系具有多样性。由于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因而事物的普遍联系必然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物质与运动形式之间,不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存在不同的联系。事物之间的联系也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联系的多样性表现形式主要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第四,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这一范畴指同特定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世界上任何联系都是有条件的。离开条件,一切都无法存在,都无法理解。一切以条件为转移,而条件又是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有必要条件和非必要条件、决定的条件和非决定的条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等。不同的条件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具体地、全面地分析各种条件,是我们弄清问题、解决矛盾的必要前提,对做好一切工作具有决定意义。(2)掌握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对于指导我们实际工作具有重大意义第一,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普遍联系及系统性能帮助我们正确地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由于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在工作中我们要把整体性原则作为基本的出发点,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作为整体,系统是由部分组成的,但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系统整体的功能也不是部分功能的机械相加。要从整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中综合地、系统地把握事物,避免孤立地、片面地看事物,使工作取得最佳效果。第二,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普遍联系能使我们正确地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体现事物本身的根本性质,决定事物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基本秩序和必然趋势。科学的任务最重要的是揭示事物的规律;而要揭示和把握规律,就必须具体地分析事物的各种运动变化,从中发现事物的本质联系。(3)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物质世界的任何事物现象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这一观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就每一个事物和现象而言,它们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其他事物有某种联系和关系。就整个世界而言,多种多样的具体联系把整个世界联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就一事物与整个世界的关系而言,任何事物都是统一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成分或环节,它们又形成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相互联系。注意联系的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问题,联系的普遍性并不等于随便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够联系起来。
2023-08-15 08:31:471

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回答政治大题目要按照材料里面提到的关键词来分析需要用到的原理,原理3步走:世界观,方法论,结合材料。辩证唯物论分为3点:1物质——物质决定意识原理;2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即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原理);3规律——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原理。唯物辩证法分为4大点:1联系:(1)联系普遍性原理(2)联系客观性原理(3)联系多样性原理(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5)系统优化方法2发展:(1)发展普遍性及其实质原理(2)发展趋势原理(3)发展状态原理(即量变与质变的关系)3矛盾:(1)矛盾普遍性原理(2)矛盾特殊性原理(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4)事物主次矛盾(5)矛盾主次方面4创新:——辩证否定观
2023-08-15 08:32:002

历史发展规律性原理有哪些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与特殊性 兼析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由于坚持彻底的唯物史观,使他们在分析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以及预见其发展的最终趋势时总是坚持规律性与特殊性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对“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论述以及列宁晚年对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西方发达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分析,就是坚持规律性与特殊性统一的典范。“两个必然”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分析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和斗争的过程后得出的重要结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第1卷,第284页)“两个决不会”是指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阐述的关于唯物史观的一条重要原理,“无论是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 年版第2卷,第33页)显而易见,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在对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的分析中得出上述两个结论的。在这里他们是侧重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性上进行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列宁称之为彻底的发展论)认为,不把握事物发展(也包括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也就无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的趋势和结果。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总是坚持用这种科学的方法论来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和趋势。马克思“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资本主义。自然,他也就是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发展”。列宁认为,“马克思丝毫不想制造乌托邦,不想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的问题,正像一个自然科学家已经知道某一新的生物变种是怎样产生以及朝着哪个方向演变才提出该生物变种的发展问题一样。”(《列宁选集》1995年版, 第3卷,第186—187页)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还认为,把握事物发展(包括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是极其重要的,但是仅仅到此还不够,还需要把握其发展的特殊性。否则,就无法理解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一生中更多地分析和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更多地关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是,在人类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他们并不认为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这条路。这个问题已被马克思晚年提出的著名的“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补充思路所佐证。1881年3 月马克思在给俄国女革命家维·伊·查苏利奇复信和复信的草稿中多次指出,在具备一定前提条件下,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51页)而不必经历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那个痛苦过程。 马克思所说的“前提条件”主要有二:一是俄国无产阶级要吸收资本主义制度的“肯定成果”即一切文明成果。二是需要西方国家爆发社会主义革命来推动和支持俄国革命。关于这个前提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多次明确地指出过。他们在《共产党宣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90年德文版序言中都肯定了这个观点。恩格斯还在1894年“论俄国的社会问题”的跋中重申:“只有当资本主义经济在自己故乡和在它达到繁荣昌盛的国家里被战胜的时候,只有当落后国家从这个实例中看到‘这是怎么回事",看到怎样把现代工业的生产力作为社会财产来为整个社会服务的时候——只有到那个时候,这些落后的国家才能走上这种缩短的发展过程的道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502 页)与我们当中很多人熟悉“两个必然”而不太熟悉“两个决不会”的情况类似,许多人熟知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共同爆发革命并取得胜利的主体思路,而鲜知马克思关于跨超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补充思路。这需要理论工作者多做工作。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没有具备或形成上述的前提条件,因而19世纪也就不可能出现“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实践。当日历翻到20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由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垄断阶段,由于各国垄断资产阶级阶级集团之间矛盾的激化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充分暴露出垄断资本主义的腐朽性。第一次世界大战也造成了世界资本主义链条上薄弱环节的出现。当时的俄国就是这样的薄弱环节。历史的发展给20世纪初的俄国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能否突破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先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列宁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站在时代的前头,从俄国的实际出发,终于在理论与实践上成功地解决了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可以先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个世纪性难题,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列宁在理论上的贡献主要有三:一是指出了革命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即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列宁选集》1995年版第4卷,第775页)列宁指出,只有掌握了这个革命辩证法,才能理解马克思曾经说过的“革命时刻要有极大的灵活性”的真谛。才能不拘泥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只看到过资本主义在西欧发展的这条固定道路。二是论证了社会历史发展是规律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列宁认为,事物发展(包括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体现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未来发展的趋势和结果。但是,“现象比规律丰富”。列宁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规律=部分,因为“规律把握静止的东西——因此,规律、任何规律都是狭隘的,不完全的,近似的”(《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第127页)。列宁提出,要正确看待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形式和顺序上的特殊性。列宁侧重论证的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性,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思想,又被后来人类历史科学的研究成果所证明。人类最早的发源地是中国和东非的肯尼亚,但是在世界历史上率先进入奴隶社会的不是中国和肯尼亚,而是地中海北岸的希腊和罗马。古希腊和古罗马奴隶制发育得很成熟,但率先进入封建社会的是奴隶制并不发达的中国。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近2000多年,是熟透了的封建社会形态,但是资本主义的摇篮并没有诞生在中国,而是诞生在封建文明远不及中国的西欧。三是论述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并没有违背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列宁指出,由于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俄国先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世界历史发展中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是由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俄国国内状况所决定的,决不是哪一个人或政党的主观臆造。当时的国际形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世界资本主义链条上薄弱环节的出现,俄国就是这个薄弱环节。当时俄国国内状况是,虽然俄国是介于西欧发达国家与东方落后国家之间的半文明国家即比较落后的国家,但是由于帝国主义战争把俄国拖进了灾难的深渊,俄国人民“在毫无出路处境逼迫下”,只能奋起斗争推翻反动的沙皇统治才有生路,这就形成了爆发十月革命的客观条件。此外,俄国还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观条件,即俄国无产阶级政党比较成熟,工农力量比较强大而且团结。这些主客观条件的结合使俄国先于西方发达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列宁据此得出结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形式或顺序上表现了特殊性,反而以此为前提的。”因此,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当然符合世界发展的总的路线”
2023-08-15 08:32:096

名词解释 规律

心苔;心 苔不 好 怎 们玩都是书 ,书了一点就 上 火 背投,说哈。思路;冷静 的 头 脑,才能 又 好的 思路去分、 析,去结合运用就是 tan,tan心 是大忌 ,往 往很 多人 都 是因为t an不懂收,就差一点,就是差那么一点,吧你积累 上来 的一下又全部 丢下去了。 得不 偿失,导致最后因小失大。jly-01888_家老师 维教你 更多 方
2023-08-15 08:33:106

如何理解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如何理解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1、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络和必然的趋势。意识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2、二者的辩证关系: 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C、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3、意义: A、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 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会犯冒险盲动的“左”的错误。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其表现为“宿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落后于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开历史的倒车,犯“右”的错误。 B、它对四化建设的指导意义: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 国四化建设。既要反对不尊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反对拜倒在规律面前,否认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的机械论,才能搞好四化建设。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客观规律性是人不能改变的,就算没有人的存在,它本身也是存在的,但人可以认识它,掌握与运用它,这样能得到预期的结果;如果违背,就会得到坏的结果.主观能动性是相对客观规律性来说的,就是在认识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改造或者创造. 给不给分不重要,学习交流长知识重要. 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正确理解和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 (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3)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必须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4)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就是要树立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学风,努力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服务社会、建设国家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必须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这是辩证唯物论的,第一眼坚持世界时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应。第二,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1)主观能动性亦称自觉能动性,是指主观对客观的能动作用,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和能力.主观能动性为人类所特有,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络,它与本质、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络,把握了事物的必然性,就把握了事物的规律.规律具有客观性、稳定性和重复性及普遍性的特点. (2)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客观规律性是属于物质世界自身;主观能动性是属于意识.但两者又都统一于世界的物质性.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首先,客观规律向主观意识的转化,这是说人们在实践中认识了事物的规律,用观念去把握这种规律,这时客观规律便转化为人的主观意识. 其次,人的意识再把自己认识的规律同目的、理想结合起来,形成计划、方案、政策、方针等,并把它付诸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使之又转化为客观的东西.上述的全部过程都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所以尊重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尽管规律是客观的、不可抗拒的,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毫无作为,恰恰相反,人们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可以认识规律,而且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意识的能动性,总是受客观物质的制约和决定.人的行动、目的、主张、计划等产生和实现的原因,只能从客观现实中去寻找;人们的目的、主张、计划等能否实现,归根到底取决于其思想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同时,还要看是否具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反对“精神万能”论,也要反对否认意识能动性的机械论.
2023-08-15 08:33:371

规律具有什么性

规律的特点1.必然性指规律的存在、作用及规律作用的后果的不可避免性,如任何悬空的物体一旦失去支撑的力量则必然要以相同的加速度(9.5米/秒)向地面下落,这是由于有质量的物体之间存在着引力这个本质决定的。二指规律的重复出现,即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规律发生作用的客观条件没有发生变化,只要决定规律的本质原因没有消失,规律就必然会重复出现并发生作用,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三是指事物之间必然的纵横联系,如一事物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相应事物的变化。2.普遍性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说,“规律是现象中同一的东西。”对于同一本质的事物和现象具有普遍的支配作用,如新陈代谢、四季更替,它适用于所有的阶段、社会、领域、层次等。3.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规律总是以其铁的必然性起着作用。唯心主义或者否认规律的存在,或者以这样那样的方式把规律说成是“绝对精神”、个人的主观意志等意识现象的产物。他们甚至认为规律是人强加给自然界的。否认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客观规律性,是唯心史观的根本特征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产生前的一切思想体系共有的根本缺陷。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并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才第一次使人们真正认识到,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按照自己固有的客观规律运动和发展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规律都是对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的反映。列宁说:“规律是现象中持久的东西。”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不仅都按照本身固有的规律向前发展,而且规律贯穿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开始如此,过程如此,将来也必然如此。根据唯物主义哲学所阐述的规律的一般原理,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教育规律。4.永恒性根据规律是现象中同一的东西,那么教育规律也就是众多种类教育现象中同一的东西。教育现象,千千万万,教育的类型和形式,多种多样。但不管是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不管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还是课内教育、课外教育、团队教育等等,虽然其具体形态不同,但蕴含其中同一、普遍的东西只有一个,即它是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的工具。这种同一的东西,就是教育中规律性的东西。根据规律是现象中巩固的东西,教育规律也就是教育现象中巩固的东西、稳定的东西。古往今来,教育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化与发展之中,各个历史阶段的教育有着许多的不同,但任何社会之所以需要教育,是因为教育是各个社会进行社会物质财富再生产和人类自身再生产的重要手段,这是教育在一切历史时代都保存的有共同特征的同一的基础。根据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教育中这种关系有许多,如生产力发展与教育发展,社会发展需求与教育结构等等。当然,并不是任何关系都是规律,只有各种现象间本质的关系才是规律。一个事物有多种属性,只有本质属性间的联系才是规律。
2023-08-15 08:33:441

英语兔子单词怎么说

英语中兔子的单词是rabbit拓展:兔子是一种非常可爱和温顺的动物,是人们熟知的常见的哺乳动物之一。在许多文化和传统中,兔子都被视为吉祥物和象征,有着重要的文化和宗教意义。兔子通常是小型的哺乳动物,常被人们饲养作为宠物或畜牧养殖以供食用。它们有长耳朵、短尾巴和灰色、棕色、白色等多种毛色。兔子的活动能力强,跑得快,奔跑时优雅轻盈,呈现出非常好的运动素质。兔子是草食动物,喜欢吃各种质地柔软、富含养分的植物,如草、叶、蔬菜等。为了保证兔子的营养需求,人们通常会在养殖场中专门种植一些适合兔子食用的草药,并定时的供应水和食物。不仅是人们的宠物或食品来源,兔子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传统和信仰中都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在许多民俗和传说中,兔子被认为是与月亮相连的生物,具有安宁、幸福和团圆的寓意。比如,在中国,兔子是十二生肖中的一个,代表孝敬和家庭美德。在西方国家,兔子通常与复活节有着紧密的联系,被视为复活和重生的象征。此外,兔子在一些科学领域中也被广泛应用和研究。获得当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部分实验是在兔子身上进行的。兔子的身体结构、行为习性和生理机能等都可以为生物学家、医学家等提供有价值的研究信息。
2023-08-15 08:33:581

热得快的电路和断电原理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AfmWEEbdUkRPxbW-OWcz9SYSuzAjuIHAZYLc367vtFE0b895fzCjcEut6YmZJUhXQos9cGn01O69nXT1sWJJ61uUmWb4
2023-08-15 08:34:026

“登陆邮箱”用英文怎么说???

log on one"s mailbox
2023-08-15 08:34:059

加特林的工作原理

加特林工作的自动原理,即左轮枪式转膛发射原理,它利用一套传动机构使数支枪管绕一个公共轴转动,从而完成连续射击。加特林机枪是机械式的,最初枪管转动需要由人力转动摇把,后来改进为由电动机来完成。其优点是射速高,威力大,而且枪管可加速冷却,主要缺点是体积、质量大,消耗能量多。 你所说的转管机枪(即速射机枪)与转膛机枪的区别是:弹膛不动而枪管连续不断地旋转,这种枪的工作特点是每个发射管都有自己的闭锁机构,分别依次完成进弹、闭锁、击发及抛壳等动作,一般采用电机驱动。转管机枪的射速更高,并可通过改变电机的功率来调节射速;枪管高速旋转可加速冷却,另外由于枪是由外能源带动,所以有较高的可靠性,不会因不发火而影响连续射击。 不知这些对你有用没?满意请采纳
2023-08-15 08:34:081

有没有骂人的英文句子(加上翻译)谢了

呃呃
2023-08-15 08:34:084

摄影构图基本原理是什么?

摄影是视觉艺术,与美术等视觉艺术有着共同的特点,然而,摄影在其艺术表现手段上又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摄影是利用照相机作为工具,运用摄影技术和摄影技巧创作作品。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除了有一个好的题材和创意外,还须讲究构图、用光、影调或色调、曝光等摄影造型要素,以及暗房冲印中的种种后期制作技巧,它们构成了摄影艺术的特征。构图是画面形的处理和安排,就其实质来说,是解决画面上各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空间关系,把它们有机地组织在一个画面上,使之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对摄影师来说,构图是将自然界的“形”变成艺术的“形”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置于构思和具体表现方法之中。摄影构图与绘画构图虽都采用“平面构图法”,均是以二维空间表现三维空间,但在构图方法和程序上则相差甚远。我们将其比较一下,就可以找出摄影构图的特殊规律来。绘画是先设计构图——以主观为主;摄影是先选择构图——以客观为主。绘画构图可以主观地任意取舍,按设计好的构图去进行创作;而摄影构图需直接用照相机取景器和镜头进行现场构图,以客观为主,适当取舍。因此说:“绘画是加法构图,摄影是减法构图”。这表明了摄影在构图取舍上同绘画的取舍,有着质的区别。摄影构图是由几道程序完成的:取景——剪裁——再剪裁。取景——剪裁是构图的主要程序,由摄影器材所决定。再剪裁是第二次构图, 要视前两道程序的结果而定。由于拍摄时种种原因的影响,第一次构图 很难达到理想的画面效果,那么就可以通过剪裁手段来进行第二次艺术加工,对原构图进行必要的修正,它是强有力的“补救”措施。摄影是现场“作画”,它首先要发掘被摄体的线条、形状、外观、质感等构图要素,才能充分运用摄影的技术手段去完成摄影构图任务。线条――我们的世界充满了线条,不同的线条唤起不同的情感反应。水平线隐喻着宁静;垂直线表示高傲、尊贵;对角线可诱发移动或速度的感觉。总之,线条有视觉分量,且粗线条比细线条更有力量。 形状――形状是构图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线条是组成形状基本条件,形状是一条封闭的曲线。正方形、长方形是由四条直线封闭而成,这种形状给人以平稳、安定的感觉。三角形由三条直线封闭而成。金字塔式三角形给人以持久的耐力、稳重的分量、强烈的优势等感觉;倒金字塔式的三角形,常被用来象征水、植物生长、音乐。当曲线的首尾连接在一起, 便产生旋涡或圆。由于圆形线上的任意一点都与圆心保持固定距离,所以,无论大自然、艺术界没有任何一种形状的喻意强于圆形。它代表太阳、月亮、地球等,它激发出完成、全部、圆满、温暖的情感。外观―― 测光的阴、暗区域所形成的对比称外观。外观与形状的不同在于外观表现主体是三度空间,形状表现主体是二度空间。外观能让人感觉出深度,能使人认定存在于三度空间的真实世界。光线、阴影、深度是构成主体的外观条件。 质感――突出质感表现的构图,容易引起欣赏者的共鸣。通过揭示被摄体的性质和纹理特征:如水的润泽、冰的寒冷、玻璃的玲珑剔透、老人皮肤的粗糙和小童肌肤的细嫩……唤起欣赏者的触感,使之产生联想。古今中外,有多少卓越的艺术家的传世作品就有多少不同的构图,然而构图千变万化,但它们都有规律可循。“有变化,但不混乱;有秩序,但不单调。”这就是平面构图的总原则。均衡是构图的一般法则。摄影构图画面上的均衡,是指画面在线条、影调、色彩上达到协调。均衡的画面,使人感到稳定、舒服和自然。节奏与韵律是摄影构图的重要构成手段之一,是构图的灵魂。它是画面线条、形状、影调、色彩的有序重复交替和变化。节奏是事物有规律的重复,韵律是有“情调”的节奏。节奏是具象的物,韵律是抽象的意。完美的节奏自然产生韵律,韵律则是更高层次的节奏。衬托作为对比手法的一种,衬托可以使主要形象特点更加突出明显,对视觉形成强烈的刺激,加深印象。对比,用相反的因素组合给感觉造成强烈反差,能产生良好的审美效应。即所谓“相反相成”。特异与夸张所谓特异就是统一中有变化。画面只有单纯的统一使人感觉平淡呆板,巧妙地运用特异能使画面产生生机,形成趣味中心。并使画面从宁静中感到活跃,单纯中有了变化。夸张是指偏离自然形成的和通常标准在空间、时间上对事物原有概念的突破。摄影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各种特殊镜头、滤光镜、附加镜片的出现和使用,暗房技术的完善及电脑等后期制作技术的提高,夸张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已成为摄影构图的一种常用手法。然而,摄影上的夸张并不是单纯由摄影器材及被摄体所形成,而是由掌握摄影技术的摄影者主观意识所决定的,在拍摄中运用变形、影调、色彩等因索,达到夸张的目的。艺术实践证明,没有变化就没有艺术。但只有变化,没有统一,画面就会杂乱无章,眼花统乱,无主体可言;只有统一,没有变化,画面就会单调乏味,毫无生气,缺乏艺术感染力。 一张照片的画面是有限的,大自然则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二维空间把无限的三维空间表现得更加动人,就要靠变化。 但变化着的物体,必须求得对立中的统一,这样才能使人感受到美而自然,而自然则是构图的最高境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东坡这首《题西林壁》道出了观察景物时选择视点的重要性。从摄影学说,视点即照相机的拍摄位置。摄影者所拍的对象,绝大多数是立体的,它们呈现出许多的“面”,有正面、侧面、背面、顶面和底面,这些面,各自展示出自己的特征。在拍摄构图之前,需选取不同的方位、角度对被摄体进行观察、研究、比较,从中找出一个最佳视点。同一被摄体,由于拍摄方位不同,画面会展现多种多样的构图效果。如从符合人们的欣赏角度的被摄体正面拍摄,可形成庄严、肃穆、平稳的构图效果。但平稳的线条,对称的结构也会因缺乏透视感而显得呆板;如果从被摄体的斜侧方位拍摄,画面上原来的平行线条形成了斜线,具有纵深感,能将观赏者的视线引向深处,立体感加强。而且斜线也增强了具有动感的冲击力,画面变得生动。随着斜侧方位视点的稍加变化,其透视效果也会出现有趣的 改变。当我们走向被摄体的背面时,选取常被大家忽视的方位,将其大胆地框入画面,会使画面的构图语言变得含蓄而富有想象力。美国摄影家L.小雅各希斯认为:“构图是从摄影者的心灵的眼睛做起的。构图的过程也被称为‘预见",就是在未拍摄某一物体之前或正在拍摄的时候,就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图像或印象。通过经常分析自己和别人的作品的构图,就会使自己的这种预见本领更加娴熟,变成一种本能。”摄影创作是一种最少固定最多例外,最少常规最多变化的精神劳动。当一个摄影者的头脑被一个真实的情感意象所吸引、占有,又有能力把它保留在那里并用视觉形象表现出来时,他就会创造一个好的构图
2023-08-15 08:34:101

福特锐界仪表盘英文如何调成中文

【太平洋汽车网】1、在福特的方向盘上,选择左键,按一下。2、进入中控选项栏中找到Settings,进入。3、进入Settings中,看到VehicleSettings,进入。4、在此时的界面中找到Language,打开。5、进入语言后选择简体中文,仪表盘就转换为中文了。锐界外观采用了六边形进气格栅,而内部采用四个横幅镀铬饰条,与运动系列采用的熏黑蜂窝状设计有所不同。配合造型的全LED大灯,使得前脸更加精致。锐界前脸下方、侧裙、后扰流板下方均采用黑色设计,突出一定的运动气息。锐界在安全配置上除了前排+前后头部气帘、膝部气囊外,还配备了车道偏离预警、车道保持辅助、辅助刹车这样的主动安全防护,辅助驾驶上有前后雷达、倒车影像、自适应巡航。动力方面,采用2.0T涡轮增压发动机,245马力,最大390扭矩,匹配8档手自一体变速箱,加速很快,变速箱逻辑调的到位,开起来也是比较平顺。
2023-08-15 08:33:541

请把中文地址翻译成英文 广东省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100号 广东工业大学 东区 十栋 D87号邮箱

Outer Ring Road,University Town,GuangzhouCity,Guangdong Province,No. 100,Guangdong University ofEasterntenD87No.mailbox
2023-08-15 08:33:534

电热棒烧水用什么办法可以更快速

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了,各种电加热电器火爆登场,热得快(电热棒)就是其中之一,现在很多人都有热得快(电热棒),主要是其省时、省水、省电、省力,兼顾了价廉、方便和高效。但是市面上的热得快(电热棒)质量参差不齐,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多起由于热得快(电热棒)引起的安全事故累见报端,所以在有关部门严肃查处不良产品之外,安全使用热得快(电热棒)也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下面来介绍热得快(电热棒)安全烧水的使用方法。热得快(电热棒)方法/步骤使用热得快(电热棒)的周边不要有易燃物品,有时电路问题是不可控的,发生短路时就容易引燃周边易燃物品,最好放厕所里面。使用热得快(电热棒)时,最好本人有充裕时间,中途不要离开,以便烧开后马上断电,第一次使用时可以先计算时间,以便空出时间来等待水烧开,另外还可以预防电热棒过热暴裂,千万要注意远离小孩。烧水时水一定要没过热得快(电热棒),不能干烧热得快(电热棒),否则热得快(电热棒)容易烧坏,最开始用时我就犯了这样的错误,以为电线放入水中会漏电,后来电线处都烧焦了,好在没发生什么事故,见过网上有人把桶都给烧了。我们来看看热得快(电热棒)制作原理,它的加热螺圈通常是用一种较细的金属管绕制成的,管内装有电热丝,然后灌入氧化镁粉之类的绝缘材料,把电热丝封装固定在管中间,使它不与管壁接触。由此可看,热得快(电热棒)放入水中,我们在未断电的情况下接触水时是不会有电的,我试过了哈,也用电笔试过了,所以在使用的时候会有电的话就千万别使用了,那叫漏电了,一定是劣质产品或已经损坏了,可以先用电笔试下,有电的话就直接扔掉吧。虽然说水不会有电但不建议在通电的情况下去试探水温,以防万一嘛,万一漏电了呢?是吧。首先断掉电源,然后再去试探水温,虽然有点烦锁,但是安全更重要。电源一定要稳定,条件允许的话接上跳闸开关,以防漏电自动跳闸购买时要注意一点,不要买便宜货,相差几块钱而已,另外需要有3C认证、厂家地址和电话等信息,这是最基本的。
2023-08-15 08:33:511

加特林原理是什么?

加特林自动原理,即左轮枪式转膛发射原理,它利用一套传动机构使数支枪管绕一个公共轴转动,从而完成连续射击。加特林机枪是机械式的,最初枪管转动需要由人力转动摇把,后来改进为由电动机来完成。它的后座力非常大,1862型加特林转管机枪有两种不同结构。加特林的发展由于种种原因,加特林转管机枪在美国并没有得到有效应用,但他还是把全部精力用于转管机枪的研制和改进工作中。1562型、1565型、1893型等十几个型号的转管机枪先后问世,口径有0.30英寸、0.45英寸、0.58英寸、1英寸、13毫米等,管数有6管、10管等,供弹具有料斗、弹夹、弹匣、弹鼓及弹带等。即使以眼光来看,后期的转管武器在技术上也已相当完善了。
2023-08-15 08:33:491

英伦汽车LEVC TX的外观有什么特点?

1月10日,伦敦电动汽车公司("LEVC")全新TX于日本东京正式上市,吉利商用车集团的全球化战略部署在2020年伊始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据了解,全新TX车型采用增程式动力技术、新型轻质铝制车身结构和复合面板设计,续航里程达600公里以上(其中纯电...
2023-08-15 08:33:472

英文的谢特是什么意思

狗屎
2023-08-15 08:33: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