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习题及答案(二)

2023-08-23 10:10:20
共1条回复
里论外几

一、选择题Ⅰ

1.【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本质上的根本观点是能动的反映论,反映论是所有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中的共同的观点,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反映论。本题中“建构论”、“内省论”、“选择论”作为认识的本质均是唯心主义的。在这里,承认认识有建构、内省和选择的能动作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但把认识的本质归结为建构、内省、选择,就变成了唯心主义的观点了。

2.【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具体理解。陆游的诗句反映了正确的认识要来自于实践即“躬行”。选项A本身表述是错误的。C、D是正确的,但与本题题干内容无关。

3.【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准确理解。实践标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它的确定性是因为实践标准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的不确定性是因为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不断发展的。依据对实践标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认识,所以本题选A。

4.【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真理的含义与特征。所谓客观真理指的是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人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客观性指的是人的正确认识中的客观内容,所以本题选A。

5.【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真理的含义与特征。真理具有三个特性,即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所以我们又说绝对真理、相对真理和客观真理,这样的表述不能理解为有三个真理,真理只有一个。就真理的绝对性我们说有绝对真理,就真理的相对性我们说有相对真理,就真理的客观性我们说有客观真理。所以本题选择命题C,即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6.【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认识的主体特征的把握。认识的主体是指一定社会中从事认识和实践的人,它具有社会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其中认识的主体性原则指的就是主体的能动性原则。

7.【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是对认识和实践统一的特点的认定。认识和实践的统一的过程中,当然有必然和偶然、本质和现象的问题,但不能仅仅归结为这些问题,符合题意的应该是命题D。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8.【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性认识的概念和特点。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全面的认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依据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特征,本题选择命题D。

9.【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准确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但标准是社会的历史的,所以对于检验真理这一点而言,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所谓确定的是指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人类的整个实践可以检验所有的真理,但是每一时代的实践只能检验一些真理,所以又是不确定的。

10.【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准确理解。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因为实践是沟通主观与客观的桥梁,同时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选项BCD本身都是关于实践的正确表述,但是不合乎题干要求,不选。

21.【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的理解。本题四个命题的表述都是正确的,但题干的材料主要讲的是人的认识的发展方面。命题C比较确切地表达了这句话的含义,所以选择应该是C。

22.【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思维方法与观点。“历史是逻辑的基础”,指逻辑是对历史的反映,而“逻辑是历史的修正”,指逻辑反映的是历史的必然性。本题是辩证思维方法中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运用。

23.【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把握。本题要注意理解材料的涵义。题干主要是说明感性的局限性,正因为感性认识有局限性,所以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本题要说明的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答案是C。

24.【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的无限反复和发展。回答此题,首先确定这句话是讲认识问题。这样就将D项排除掉。然后分析A、B、C项。题干是讲真理性认识,没有涉及到感性认识,A项又被排除掉了。这样只能在B和C两项中选一。题干中的关键词“追求真理”,是指真理性认识的扩展和深化问题,而不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的问题(B项),所以C项是最符合题意的。回答此题要求考生必须将这句话理解清楚,并抓住关键词“追求真理”,可以运用排除法进行选择。

25.【答案】B

【解题思路】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理性认识特点的理解和把握。题干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段话。主要是说“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B项)。题干中所说的“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一切科学的抽象”就是指“理性认识”,“一切科学的抽象”即理性认识“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C项(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明显是错误的选项,因为,抽象的东西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这样将C项排除。A、B、D三项都是正确的观点,但根据已经理解的题意,只有B项才是最合题意的。

26.【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实践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是以科学实践观为核心,所以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之所以是认识论之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在于实践是认识的动力、来源、目的,实践又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标准。

27.【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是关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知识点。在认识论上,辩证唯物主义与其他唯物主义一样,都是反映论,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性。当然,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是有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反映论,而旧唯物主义则是消极的反映论。所以答案是A。

28.【答案】D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对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共同原则的确认。在认识论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两种认识论的对立,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在哲学所有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们都坚持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个共同原则,因此称之为唯物论的反映论。

29.【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的指导作用。考生要注意理解题干句子的关键词之一:“先导”一词只是表面认识对实践能动的指导性而非决定性作用。“在实践基础上”,这表明理论创新是有基础的,并没有忽视实践基础的决定性作用,也没有夸大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30.【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发展的过程,具体是认识发展两次飞跃的知识点。认识过程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我们把从实践到认识看作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而把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看作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所以本题选B。

31.【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真理概念和特征的理解。真理的最根本的特点或曰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有用的,真理之所以有用,是因为真理是客观的,换言之,真理的有用性是其客观性的必然产物。所以本题选B。选项C、D也是干扰项。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真理没有阶级性,而社会科学的真理具有阶级性,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社会科学的真理,具有其阶级性。

32.【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知识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而两者统一的正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

33.【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是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区别的确定。感性认识是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是概念判断推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二、选择题Ⅱ

1.【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主体客体关系的内涵。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人在实践过程中与客观事物形成的认识、价值、审美关系,因此四项均符合题意。

2.【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这是所有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共性,所以不是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区别。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并把辩证法引入人的认识过程,是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区别,所以本题选BC。

3.【答案】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不等于是直觉的,命题A错误。命题B的后半句是不正确的,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全面的反映,具有间接性、抽象性,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概念判断推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所以应选C、D。

4.【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作为认识的发展动力的全面理解。根据相关知识,本题中四个选项均从某一方面揭示出实践作为认识发展动力的特点,所以全选。

5.【答案】AB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客观规律和真理的正确理解。题干以历的“日心说”这一事例,来揭示客观规律和真理的特点,即ABD三项。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条件论,一切都是有条件的,客观规律的作用也是有条件的,所以C不对。

6.【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关于真理问题的正确理解。题干是列宁同志的一段话,它揭示出真理具有条件性、相对性、具体性,在一定条件下真理会向谬误转化。

7.【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准确理解。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实践本身的历史性和不断发展性所决定的,所以本题选命题BC。命题D否认了实践的客观性,把实践标准变成了主观标准。命题A否认了实践标准的性,把有些真理划归为逻辑证明,这也是不对的,逻辑证明是立足于实践证明基础之上的,是对实践证明的补充,它不能取代实践证明的性。

8.【答案】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掌握,还有对孙中山知行观的基本理解。D项的“先”是逻辑上的先。B项的知行合一是明代王守仁的认识论命题,中心意思是认为知就是行,而知本质上是决定行的,知是行的来源、开始,行只是知的作用、结束。显然,这不是孙中山先生知行观的含义所在。考生即使对孙中山先生的知行观没有了解,那么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的实践与认识的正确关系,也可以作出准确的选择。

9.【答案】A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准确理解,具体考查考生对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的理解和掌握。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指的是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实践标准是的,即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只能是实践;二是实践对一切认识最终做出检验,考生若牢牢把握了这两点,就不难判断出正确答案。

10.【答案】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命题A、B都不属于客观实际,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之为真理是因为它与客观相符合,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11.【答案】A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感性和理性的关系。感觉是人对世界低层次的反映,是感性认识的组成部分,“跟着感觉走”是唯心主义经验论的命题。感觉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跟着感觉走”否认了理性,所以这又是一种否定理性作用的观点。命题B、C与题干不符合。唯物主义认为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跟着感觉走”不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没有人本主义方面的意思。

12.【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的辩证过程。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知识点,答案是B、C。命题A、D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明显的干扰项。

13.【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综合考察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感性与理性的关系。“按图索骥”的成语是教条主义的命题。它没有看到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主张照学书本,生搬硬套。A、B、C、D均符合题意。2003年的第33题,以“按图索骥”为材料,考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材料分析题。

14.【答案】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认识的辩证过程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该题是一道综合性试题,强调考生要注意加强知识的综合性的记忆理解。

15.【答案】AB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认识的主体性、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把握和理解。试题中的“眼看”属于感性认识,职业背景属于理性知识和已有的认识。不同职业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感性认识,并体现了认识的能动性。C项的错误之处在于把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颠倒了,因此正确答案为ABD。

16.【答案】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非理性因素的内容。本题比较简单,即使考生不知道非理性因素具体包括哪些方面,也可以用排除法将D项排除掉,因为D项讲的是辩证思维方法,因此可得出正确选项是ABC项。

17.【答案】A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过程中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各自的作用。理性因素的作用有:解释作用、指导作用、预见作用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有:动力作用、、诱导作用和激发作用。试题问的是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所以答案是AD。

18.【答案】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认识的无限发展和不断反复的理解和把握。由于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其矛盾的暴露需要一个过程,又由于认识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以及人的认识能力在一定条件下的局限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因此,ABC项都是正确答案,D项的错误在于只承认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而否认了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

19.【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全面把握。本题中四个命题均从特定角度反映了实践的决定作用。

20.【答案】BC

【解题思路】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马克思这段名言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题中有两个主句,即“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和“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两句话讲了两层意思,前者是说“理论不能代替实践”(C项),后者是说“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B项)。选择此题还可以用排除法。AD明显是错误的选项,应当排除,只有B项和C项反映了马克思这段话的原意。此题不难,即便考生没有读懂马克思的话,也能找出正确选项。

21.【答案】A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把握。就二者的关系而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而理性认识则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所以本题选AD,至于其他选项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无关,所以不选。

22.【答案】A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真理的客观性的知识点。真理的客观性具有两重含义,一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在本题中,命题D是不对的,真理之为真理不是由大多数人认同的公共性所决定的。真理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讲的是真理的功能,所以不选C。

23.【答案】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特点,具体是主体对客体的信息选择问题。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对客体信息的选择,表现为主体以感觉器官为门户的生理系统所决定的选择。在此基础上,思维活动还要对信息进行自觉的、能动的选择。人的选择不是主观任意的,它既要受被反映客体的制约,也要受逻辑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制约,还要受到人的感觉器官的制约。

24.【答案】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认识问题的理解。“熟知”即对事物的熟悉、了解,但并不意味着对其本质的正确把握。“真知”即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相当于理性认识阶段。A、B、C项都是可能的。D项不恰当。真知不一定首先是熟知。

25.【答案】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发展的过程,具体是考查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意义。认识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是比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更伟大的一次飞跃。而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之所以更重要,就在于通过这次飞跃,使理性认识接受实践的检验,发挥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认识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并使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此命题ABC均选。至于命题D不是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所能解决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事物主客观综合作用的结果,有着更深刻的原因。

26.【答案】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命题A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先验论是唯心主义的,因此不属于唯物主义。BCD命题都准确反映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

27.【答案】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的发展过程原理。选项ACD都是关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意义的正确表达。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规律本身就包含着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一环节,所以不能改变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规律,只是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规律,故而不选B。

28.【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实践与理论的关系问题。题干重在说明革命的理论与革命的运动的关系。由于革命的运动是人的高度自觉的运动,没有革命的理论的指导是产生不了的。但革命理论与革命运动的关系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因为理论包括革命的理论,从其产生的总根源来说,都是从实践中来的,是实践的理论总结。“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并没有否认理论与实践的根本观点,只是强调了革命理论与革命运动的辩证关系,所以不能认为这句话“颠倒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把理论当成实践的来源和动力”,“规定了理论对实践的决定意义”。所以本题选BC。

29.【答案】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真理与谬误概念的正确理解。A命题的后半句话即“两者没有绝对的界限”是对的,但不能由此得出真理就是谬误,谬误就是真理的结论,所以命题A不选。命题C指出了真理转化为谬误的具体条件,与题意一致。命题D指出谬误转化为真理的条件,与题意相符。B命题是错误的,因为在同一范围内,对于同一问题的同一回答,不能既是真理又是谬误。真理的绝对性,在同一范围内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不能转化,否则真理就没有绝对性了,所以命题B不选。依据上述分析,本题选CD。

30.【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四个命题都指出了真理与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命题A指出真理和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命题B指出真理和价值侧重点不同从而指向性的不同,命题C指出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性,以及真理与价值的相互作用,命题D则是指出实践是真理和价值的检验标准,所以四个命题全选。

31.【答案】BCD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考生对真理的条件性或曰具体性的理解。题干是列宁的一句名言,主要是讲真理的条件性。A项明显是错误的观点。真理的具体性是一个哲学概念,把具体性理解生动的形象,这是艺术上的概念,二者不能等同,所以命题A混淆了两种意义上对具体的理解,故而不选。B项是说真理是发展变化的,C项是说真理有其具体的适用范围,D项更进一步说明了真理的具体性。BCD项符合了列宁的原意,是正确的选项。命题BCD都准确反映了真理条件性或曰具体性的含义,即真理的具体性是与真理适用的范围、条件、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相关的,正因为这样,真理不具有抽象不变的公式。

32.【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的正确理解。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就在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客观实在性)、普遍性的特点,并且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在本题中命题BD是一个意思,因为“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也就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只是不同的表述。

33.【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正确思维方法的重要性。实践和实践证明是人类的自觉活动,逻辑在这一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且由于实践检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在实践证明的过程中,要不断发挥逻辑证明的作用。命题ABCD,准确反映了逻辑证明与实践检验的关系,是正确的。

34.【答案】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价值的概念和特征。以上各项都是价值的特性即主体与客体性的含义及其关系的正确表述。

35.【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价值评价问题的知识点。一个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必须符合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二是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只有那些既有利于社会发展,又对个人或群体有意义的需要,才是真正符合主体利益的具有客观必然性的需要。

36.【答案】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所谓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所谓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

37.【答案】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教条主义是指理论脱离了实际,结果是“左”的和右的错误,其根源都在主观脱离客观。认识和实践的脱离,不必然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38.【答案】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的理解把握。命题B否认真理的绝对性,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真理性的表述。归纳方法的不完满性,同样是强调感性认识的局限,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A、C、D命题符合题意。

39.【答案】A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价值理论的掌握,具体是考查价值的客观性问题。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第一,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第二,人的需要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命题B、C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表述。

40.【答案】A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价值理论的认识。价值是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价值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主体的需要和要求;另一个是客体的某种性质、性能。价值既有客观性,也有主体性。价值的客观性与主体性是内在统一的。命题B、C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表述。

41.【答案】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价值理论的认识。对客体实际状况的正确认识,是形成科学的价值评价的基础和前提;主体为了形成合理的科学的价值评价,在认识对象的同时也需要把自己称为客体,正确理解和认识自身的实际需要。命题A、B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表述。

相关推荐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巩固试题及答案

  1、社会形态是()   A、社会存在各个方面的统一   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统一   C、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D、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总和   参考答案:D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被称为社会基本矛盾,()   A、是因为它们贯穿整个人类社会的始终B、它们互相配合   C、它们相互渗透D、它们互相决定   参考答案:A   3、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的主体是()   A、社会主要矛盾   B、人民群众   C、科学家   D、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确定   参考答案:B   4、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的作用机制的基础是()   A、社会根本性质B、社会物质基础   C、社会基本矛盾D、社会存在   参考答案:C   5、社会基本矛盾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经济基础B、生产关系C、生产力D、上层建筑   参考答案:C   6、有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作用机制"是()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C、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是一个辩证过程   D、生产关系是形式,生产力是内容   E、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基本适合   参考答案:ABCDE   7、有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作用机制的是()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   C、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是一个辩证过程   D、经济基础是形式,上层建筑是内容   E、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基本适合   参考答案:ABCE   8、构成社会基本矛盾的因素有()   A、生产力B、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C、意识形态D、上层建筑E、政治   参考答案:ABD   9、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因为()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   C、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和制度创新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基础强大   E、人民群众运动活跃   参考答案:ABC   10、下面属于"群众观点"的是()   A、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D、把人群众当作英雄E、向人民群众学习   参考答案:ABCE   11、辩证法所说的`否定是指在事物发展中()   A、简单地宣布某一事物不存在   B、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C、要对旧事物采取全盘否定、抛弃的态度   D、要对一切现存事物都特怀疑的态度   参考答案:B   1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变化的形式或状态   B、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事物发展的各种趋势或趋向   参考答案:B   13、下列现象符合辩证否定的是()   A、砍伐树木B、碾碎谷种   C、花朵开放时花蕾消失D、洪水冲毁庄稼   参考答案:C   14、我国汉朝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A、唯物论观点B、唯心论观点   C、辩证法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   参考答案:D   15、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参考答案:B   16、同质的事物也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的依据是事物的()   A、度B、属性C、量D、特殊矛盾   参考答案:C   17、正确把握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必须学会:()   A、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B、在现实中把握问题,在问题中把握现实   C、在现存中把握未来,在未来中把握现存   D、在理论中把握实践,在实践中把握理论   参考答案:A   18、科学研究证明,地球上的核反应、元素蜕变等现象与宇宙天体物理活动存在共同规律,这说明这两种现象之间具有()   A、间接的联系B、内在的联系C、偶然的联系   D、本质的联系E、外部的联系   参考答案:BD   19、辩证的否定是()   A、外力作用的结果   B、事物内部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   C、事物内部肯定方面战胜否定方面   D、事物的自我否定   E、绝对的否定   参考答案:BD   20、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   A、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根本标志   B、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   C、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D、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E、生产方式决定自然界的变迁   参考答案:ABCD
2023-08-15 13:07:491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法国启蒙哲学 D.德国古典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根本原因是( )   A.世界革命的影响   B.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介绍   C.它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D.它能适应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   4.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一种( )   A.形而上学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庸俗进化论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5.人工智能出现和发展的哲学意义在于( )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B.证明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C.否定了电脑与人脑的本质区别   D.证明了电脑在整体上超过人脑   6.哲学上的二元论的错误在于否认( )   A.世界的统一性   B.世界的运动变化   C.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   D.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性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属于( )   A.高级和低级的关系 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简单和复杂的关系   8.“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即只承认事物之间的联系,否认事物之间的区别。这是一种   ( )   A.形而上学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唯物主义观点   9.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它( )   A.是不是在新时代产生的 B.是不是具有新的特点   C.是不是得到多数人的承认 D.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10.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思想的是( )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11.否认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一种是直线论,另一种是( )   A.激变论 B.循环论   C.庸俗进化论 D.庸俗唯物论   12.国体与政体之间的关系属于( )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种观点是说( )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1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相同观点,其中一个是都主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另一个是都主张(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C.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   D.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15.有人认为,一定历史条件下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理论,是永恒不变的终极真理。这是一种( )   A.形而上学观点 B.唯物辩证法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16.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7.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 )   A.地理环境 B.生产劳动   C.社会生活 D.信息交流   18.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 )   A.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19.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互助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20.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是( )   A.管理社会各项公共事务   B.为全体社会成员谋福利   C.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D.保护国家领土主权不受外来势力侵犯  21.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   A.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它具有系统性、理论性   C.它继承了人类的先进文化 D.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22.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所依据的标准是( )   A.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 B.国家政权的不同性质   C.意识形态的不同性质 D.人的发展的不同状况   23.“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社会形态的发展( )   A.与自然界事物的发展完全相同   B.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不受人的自觉活动的影响   D.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2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A.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矛盾   B.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C.先进社会意识与落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5.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   A.根本动力 B.直接动力   C.最终动力 D.动力   26.社会革命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 )   A.先进的政治思想代替落后的政治思想   B.高效率的政治体制代替低效率的政治体制   C.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手里   D.合理的经济体制代替不合理的经济体制   27.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   A.杰出的个人在历的重大作用   B.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C.人们的思想动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D.剥削阶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8.下列关于人性的看法,属于正确观点的是( )   A.人之初,性本善 B.人之初,性本恶   C.人性无善无恶 D.人性是在社会中形成的   29.在价值关系中,人与物的区别在于,人( )   A.只能是价值主体   B.既可能是价值主体,又可能是价值客体   C.只能是价值主客体关系的中介   D.只能是价值客体   30.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个人是什么样的,主要取决于( )   A.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B.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   C.他们的个人意志 D.他们的天赋条件
2023-08-15 13:07:561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 (二)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现代西方哲学分为两大思潮,它们分别是( )   A.人本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相对主义诡辩论   E.科学主义   32.以下选项中正确表达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内容的有,时间和空间( )   A.是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 B.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C.随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D.是不可分割的   E.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3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因为( )   A.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B.它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   C.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D.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E.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34.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   A.2005年11月松花江水污染造成哈尔滨市供水危机   B.植被的破坏造成沙尘暴频发   C.彗星的出现造成地球上爆发战争   D.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造成大气污染   E.对森林的大量砍伐使生物物种减少   35.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D.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因素   E.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的成分   36.下列各项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的有( )   A.文学艺术等知识因素 B.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C.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D.渗透性因素   E.准备性因素   37.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有( )   A.渔猎社会 B.农业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工业社会   E.信息社会   38.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下列各项属于新的社会阶层的有   ( )   A.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   B.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C.个体户、私营企业主   D.自由职业人员   E.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   39.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人对地理环境依赖关系的有( )   A.地理环境的优劣可以决定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   B.地理环境的变化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的自然资源   D.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场所   E.地理环境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40.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 )   A.人的本质是自然的,不是社会的   B.人的本质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C.人的本质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   D.人的本质是变化的,不是不变的   E.人的本质在阶级社会是有阶级性的,不是超阶级的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7分)   42.简要说明由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是历史的进步。(7分)   43.简述度的含义以及把握度的意义。(6分)   44.简述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6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请任选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题评分。每小题12分,共24分)   45.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12分)   46.试述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12分)   47.试述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12分)
2023-08-15 13:08:12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A)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 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C)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B)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B) 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柏拉图的“理念论”是(C)的理论 A.唯物主义B.二元论 C.唯心主义D.怀疑论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D) 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 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 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C)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D)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证明了意识可以在高度发展的物质中产生 17.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D) A.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B.在实践中自己探索 C.循序渐进 D.理论联系实际 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 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 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D)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2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D)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1.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B)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 22.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B) A.唯物主义决定论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D.相对主义诡辩论 23.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B)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内容和形式都是处在不停的显著运动状况 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24.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一定的条件,在目前不 能实现的,属于(D) A.不可能性B.微小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D.抽象的可能性 25.度是(B) A.事物的质量和数量的界限 B.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C.事物保持其量的稳定性的范围 D.事物发生变化的关节点 26.《坛经》“时有风吹幡动,----僧曰风动,---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关于运动的观点是(D) A.运动是物质之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27.从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看,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B   ) A.运动性B.客观实在性 C.不可分性D.时空性 28.实践是指(D) A.个人的生活活动B.一切有利于自己的活动 C.人有目的的、达到真理性的认识活动 D.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9、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B)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30.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D) A.掌握这一正确的哲学理论 B.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C.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 D.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单项选择题答案] 1.C2.A3.C4.C5.D6.B7.B8.C9.C10.D 11.D12.D13.A14.A15.C16.D17.D18.A19.D 20.D21.B22.B23.B24.D25.B26.D27.B 28.D29.B30.D二、多项选择题 1.“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AB)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 E.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 2.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ABC)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E.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3.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CDE)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D.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E.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ABCD)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E.联系的本质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之中 5.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BCD) 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E.某种时尚开始流行 6.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BD)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E.使统一体分解 7.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CDE) A.水往低处流B.日出于东落于西 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E.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8.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ACDE) A.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C.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D.由变异的积累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E.同样的元素由于结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事物 9.辩证的否定是(ABCDE) A.事物的自我否定B.事物发展的环节 C.事物联系的环节D.扬弃 E.既克服又保留 10.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ABD)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E.社会规律没有客观性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2.ABC3.CDE4.ABCD5.BCD6.ABD 7.CDE8.ACDE9.ABCDE10.ABD三、辨析题 1.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答案要点] 这是错误的观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2.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3.重点论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所谓重点论是指在分析解决矛盾时,要着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两点论则是指在着重抓重点的同时,对非主要矛盾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给予适当的关注。 重点论的对立面是均衡论,两点论的对立面是一点论。由于讲重点论是以承认非重点的存在为前提的,因而它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4.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5.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既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又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四、简答题 1.哲学的基 [答案要点] 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从多方面展开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是思维产生存在还是存在产生思维;二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根据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被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根据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认识论可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种基本观点。 2、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源有哪些? [答案要点] 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有三个根源。一是社会历史根源,主要表现为产生初期生产力低下和科学不发达;二是阶级根源,保守、反动的阶级或集团的需要和支持是唯心主义能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三是认识根源,割裂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片面夸大认识过程的某一方面或环节,也将通向唯心主义。在这三个根源中,认识根源的作用最为持久,因而反对唯心主义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3.为什么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答案要点]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上全面地论证了实践在整个哲学中的基础地位和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把实践的观点看作是自己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同时它强调它的全部理论都要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化作群众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新世界观”,“新”就新在它既不是像旧唯物主义那样仅从所谓纯客观的角度去直观事物,也不是像唯心主义那样仅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事物,而是以实践为基点去理解事物,从而开辟了一个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视角、新天地。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4.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 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如下意义:首先,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把握运动。其次,相对静止是事物分化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条件。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把事物区分开来进行科学分析。 5.怎样理解意识活动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答案要点] 意识活动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表现在以下三方面: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它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差别是主观的,但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客观的;意识对对象的反映是近似的、有时甚至是歪曲的,这是意识最鲜明的主观特征,但任何反映归根到底都有自己的客观原型。 6.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答案要点] 第一,新生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旧事物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因而新生事物能战胜旧事物。 第二,新生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新生事物是在旧事物中产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东西,又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且增加了更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具有适应新环境的新功能和更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社会领域中,新生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能战胜旧事物。新生事物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我们必须要满腔热情地支持和扶持新生事物,为新生事物的成长开辟道路。 7.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案要点] 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第三,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最后,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8.简述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答案要点] 一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内因,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外因。 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事物发展第二位的原因;外因一般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9.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 [答案要点] 量变是事物的数量及其空间结构形式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超越度的范围的变化。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量变和质变相互联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二,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不断转化、循环往复、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 10.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要点] 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本身的创造性;意识活动对人体的控制作用;意识通过人的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五、论述题 1.试述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答案要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可以表述为:世界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其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该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它包括了物质观、运动发展观、规律观和意识论。对于指导我们的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既然世界是不依赖我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 其次,既然客观世界是在时空中运动、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变化着的实际情况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实事求是制定方针和政策。 第三,既然客观世界有自己固有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 2.试述普遍联系观点的方法论意义 [答案要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总是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之中。 这个观点的方法论意义主要有二:一是有助于我们树立条件论的思想。联系是普遍的,而具体事物的联系都是有条件的。随着条件的改变,联系的方式也要发生变化。“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者是条件论者。但又不唯条件,因为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又在创造条件和改变条件。二是有助于我们树立整体性的思想。和系统论一样,唯物辩证法认为,从功能上看,整体常常大于部分之和。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有全局观念。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
2023-08-15 13:08:213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多选题

一CD 客观唯心是把外在的精神或者力量当作世界的本原,比如说C D.AB是主观唯心,C是朱熹说的,D是柏拉图说的,都是客观唯心,E是唯物.二C 我简单点来说吧,辨证和循环论都是认为会从肯定再回到肯定的一个过程,肯定就是否定之否定,所以A错误.只不过,辨证法认为这种回到原点的过程是进步的,是前进的.三AB 量变是渐变还没有质变,表面上没有变化,其实矛盾双方在此消彼长四BC 它重视精神和少数杰出人物,否定客观,否定人民群众五E 能动性是被动的,意识最多是客观的反映.六BC 形式与内容可归为表象与矛盾的关系 七ABC 主观唯心承认人的内在意识精神观念是本原,D和E都是承认一种外在的意识和精神,并不是人本身的.D是柏拉图说的,E应该是黑格尔的.八ABCD 好象以前给人做过道一样的题目 不想再多解释了,反正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意思九BDE 我物理学的不好,这道题没什么把握.十BC 唯物主义有主张可知的也有主张不可的,世界是统一的,都统一于物质,也就是物质的第一性.D是辨证唯物主义才主张,不是每个唯物主义学派都主张E机械唯物主义就认为世界是不变的综上,除了第九题,其他我都很确定.当然,全看你.
2023-08-15 13:08:381

2000年4月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 )   A.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2.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待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   主义采取了全面科学的态度。这种态度是( )   A.批判其错误观点 B.吸收其合理思想   C.把二者结合起来 D.批判地继承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   A.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 B.从现象到本质的方法   C.逻辑推理的方法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   A.否认物质的客观性   B.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C.否认物质的可知性   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5.空间是指( )   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C.物质运动的顺序性 D.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6.规律是指( )   A.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事物外部表面的偶然联系   C.人们按需要制定的规则 D.人们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   7.二无论的根本错误是( )   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变动性和稳定性   10.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1.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先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 )   A.因果观上的唯物主义观点 B.因果观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C.因果观上的形而上学观点 D.因果观上的相对主义观点   12.*与假象的区别在于( )   A.*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B.*是内在的,假象是外在的   C.*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   D.*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13.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   A.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 B.医生给病人作手术   C.农民收割庄稼 D.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   14.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D实践的成功可以证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   1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感觉-知觉-表象   D.概念-判断-推理   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17.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 )   A.实事求是 B.阶级斗争理论   C.社会发展理论 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   18.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   A.是否具有思想意识 B.是否具有自然属性   C.是否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D.是否具有宗教信仰   19.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 )   A.地理环境 B.风俗习惯 C.伦理道德 D.物质生产   20.“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   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与主体的选择无关   21.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   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 B.生产工具的水平   C.劳动对象的质量 D.运输设备的状况   22.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   A宗教 B.艺术 C.哲学 D.逻辑学   2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   A.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B.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C.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24.上层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 )   A.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 B.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   C.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25.划分阶级的标准是( )   A.政治标准 B.经济标准 C.道德标准 D.社会标准   26.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7.科学的发展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   A.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高低 B.哲学指导思想的正确或错误   C.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 D.意识形态的先进或落后   28判断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 )   A.社会秩序的稳定 B.民主程度的提高   C.自然环境的改善 D.生产力的发展   29.人的价值包括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   A.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是否重要 B.个人对社会奉献的多少   C.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 D.个人知识和才能的多少   30.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人们( )   A.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   B.不受必然性制约的创造性活动   C.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按照共同拟定的计划改造自然和社会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问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C.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问题   D.物质世界能否为人们认识的问题   E.运动是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问题   3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有利于( )   A.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B.坚持物质的可知性   C.坚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克服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E.批判孤立静止的错误观点   33.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千里之堤。演于蚁穴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E.因祸得福,转败为胜   34.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有( )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联系发展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E.因果作用规律   3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表现在(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E.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36.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原因在于( )   A.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C.地理环境不能影响生产的发展   D.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方式制约   E.地理环境不能影响人的心理特点和生理变化   37.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称为技术社会形态,下列选项中属于技术杜会形态的有( )   A.原始社会 B.渔猎社会   C.农业社会 D.工业社会   E.信息社会   38.下列各对矛盾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 )   A.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B.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E.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39.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是( )   A.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B.人生观是世界观的基础   C.人生观和世界观没有必然联系 D.人生观对世界观有重大影响   E.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40.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下列各项属于社会进步的标准的   有( )   A.先进的社会意识代替腐朽的社会意识   B.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C.先进的生产关系代替落后的生产关系   D.进步的政治制度代替反动的政治制度   E.良好的道德风尚代替腐朽的道德风尚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3小题每题7分,42、44小题每题6分,共26分)   4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7分)   42.简述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6分)   43.什么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它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7分)   44.简述国体和政体的含义及二者的相互联系。(6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45、46、47三题中任选两道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45.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46.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说明对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   47.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2023-08-15 13:08:461

全国2003年4月高等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 )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2.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 ) A.客观性 B.实践性 C.历史性 D.社会性 3.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 )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是指( ) A.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B.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C.物质运动的永恒性 D.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 A.涨潮和退潮 B.日蚀和月蚀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D.体育竞赛的程序和规则 6.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 A.运动的 B.发展的 C.实践的 D.矛盾的 7.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 A.人们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政治思想工作的加强 8.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普通联系规律 C.永恒发展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9.科学活动不同于物质生产活动,它的生命力在于( ) A.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B.认真学习前人创造的知识 C.善于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 D.科学家之间合理的分工协作 10.下列说法中,说明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是( ) A.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B.掌握火候,适可而止 C.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11."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D.激变论的观点 12.私人购车的增多,带动了中国汽车制造业、钢铁工业、石油工业、修车业、洗车业等的发展,增加了就业岗位。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 ) A.一果多因 B.一因多果 C.同因异果 D.同果异因 13.有人认为,地球上产生生命是纯粹偶然的,没有任何必然性,就像一个人偶然得到一笔巨款成为百万富翁一样。从哲学上看,这是一种( ) A.宿命论观点 B.非决定论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庸俗进化论观点 14.在人类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是( ) A.日常消费生活实践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科学实验 D.生产实践 1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反映论的观点 B.可知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16.通过实践和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认识发展过程看,这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B.从感觉到知觉的飞跃 C.从意识到物质的飞跃 D.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7.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 ) A.具有客观性 B.具有能动性 C.具有历史局限性 D.具有社会性 18.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 A.是否具有思想意识 B.是否具有情感意志 C.是否具有血缘关系 D.是否能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 19.劳动过程是劳动的一般性质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劳动的社会形式是指( ) A.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B.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C.人们在劳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合方式 D.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 20.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 A.仓储设备 B.生产工具 C.劳动对象的容器 D.能源和信息系统 21.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是( ) A.管理社会各项公共事务的机关 B.调节社会各种民事纠纷的机关 C.统治阶段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D.保卫国家的独立和领土主权的组织 2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意在说明( ) A.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相同的 B.社会发展是一种受盲目力量支配的自发过程 C.社会发展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D.人的思想动机对社会发展的进程不起作用 23.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 A.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B.政治思想、管理学、语言学 C.哲学、艺术、环境科学 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2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有两对,一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另一对是( ) A.开拓进取与保守落后之间的矛盾 B.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矛盾 C.经济与政治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5.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 ) A.直接动力 B.根本动力 C.最终动力
2023-08-15 13:09:081

2001年4月份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涂黑,每小题1分,共30分)   1.哲学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2.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事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   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上的根本变革,这表明   A、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成为“科学之科学”   B、马克思主义哲学穷尽了一切真理   C、马克思哲学是哲学思想继续向前推进的新起点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思想发展的顶峰   4.在哲学上,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_____   A、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C、否认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D、否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5.科学证明,人脑是_____   A、思维的源泉 B、思维的产物 C、思维的器官 D、思维的对象   6.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______   A、否认物质的运动的 B、否认运动是绝对的 C、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7.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_____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8.“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____   A、不可知论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9.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____   A、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B、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C、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成 D、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   10.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是_____   A、昼夜交替 B、寒来暑往 C、磨擦生热 D、电闪雷鸣   11.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 _____   A、世界永恒发展的原理 B、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质量互变规律   12.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___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 B、事物量的变化是不超出度的范围   C、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了新的量变 D、事物的变化是不顺利和显著   13.马克思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____   A、主本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14.有些同志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____   A、类似唯心主义验论的错误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15.“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一个____   A、客观唯心主义命题 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   C、庸俗唯物主义命题 D、机械唯物主义命题   16.“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 quot;。这表明____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7.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_____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18.劳动过程是劳动的一般性质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劳动的一般性质是指它是______   A、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B、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C、劳动者之间的分工协作过程 D、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过程   19.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______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20.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____   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   21.划分经济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准是____   A、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 B、生产关系的性质   C、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D、上层建筑的性质   22.承认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_____   A、必然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 B、必然导致机械论和宿命论   C、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理论 D、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   2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_____   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   24.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的根源是___   A、不同阶级在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 B、不同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   C、不同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D、不同阶级在职业分工上的根本对立   25.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______   A、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 B、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   C、革命阶级向反动统治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 D、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势力反对保守势力的斗争   26.科学活动的生命力在于____   A、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 B、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   C、经常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D、生产出社会需要的精神产品   27.在人的依赖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_____   A、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进行的 B、是在完全自由平等的社会关系中独立进行的   C、是在等级森严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D、是在人与人的普遍联系中进行的   28.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____   A、标准 B、标准 C、必要标准 D、价值标准   29.人生观是指个人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信念。它包括____   A、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人生体验   B、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意义、生活情趣   C、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意义、职业选择   D、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人生意义   30.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_____   A、两种不同的道路 B、两种不同的状态   C、两种不同的方式 D、两种不同的结果   二、多面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涂黑,多涂、少涂、错涂均无分。第小题2分,共20分)   31.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唯心正确态度的有   A、全盘否定,划清界限 B、基本肯定,积极继续   C、认清其本质,揭露其错误 D、剖析其根源,指出其危害   E、具体分析,批判继承   32.下列各项属于意识能动性具体表现的有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影响作用   D、意识活动具有通过实践改变世界的作用   E、意识活动能够改变社会运动的规律   33.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认为   A、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C、时间、空间是整理感觉材料的工具 D、时间、空间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E、时间、空间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34.下列命题中属于提示事物本质的有   A、水往低处流 B、日出于东落于西 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E、国家是阶段压迫的工具   35.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E、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36.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有   A、生产方式直接决定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生活方式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37.下列各项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   C、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   D、暴力革命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基本途径的原理   E、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38.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A、人与各种自然资源的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E、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38.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A、人与各种自然资源的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E、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39.下列各项属于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作用表现的有   A、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   B、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   C、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   D、科学技术的作用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   E、科学技术把生产力各要素组合成现实生产力的功能明显加强   40.下列表述中,违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观点的有   A、人之初,性本善 B、人的本性是自私的 C、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   D、人的本质属性是理性思维 E、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0分)   三、简答题(将答案写在答卷纸的相应位置。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它的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它的基本形式。(7分)   42.简述内容和形式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7分)   43.简述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6分)   44.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6分)   四、论述题(将答案写在答卷纸的相应位置。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45、46、47三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45.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立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哲学依据及重要意义。(12分)   46.应用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原理,说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12分)   47.运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关系的原理,说明参加社会实践与学习书本知识的关系。(12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0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B 2.A 3.C 4.A 5.C   6.D 7.C 8.D 9.B 10.C   11.C 12.B 13.A 14.D 15.B   16.D 17.D 18.A 19.C 20.C   21.B 22.D 23.D 24.C 25.C   26.B 27.A 28.A 29.D 30.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31.CDE 32.ABCD 33.ABDE 34.CDE 35.ABCDE 36.CDE 37.ABE 38.BCD 39.ABCD 40.ABCD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4分)   (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3分)   42. (1)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2分)   (2)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分)   (3)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之间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1分)   43. (1)人类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获取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动物只能获取自然界提供的现成的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2分)   (2)人类的活动具有社会性,动物的活动没有社会性。(2分)   (3)人类能够能动地改造自然,动物则只能消极地适应自然。(1分)   (4)人类社会发展的继承方式与动物界发展的继承方式不同。(1分)   44. (1)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包括以下四个内容:第一,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第三,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第四,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4分)   (2)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其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   45.(1)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哲学依据是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1分)   (2)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5分)   (3)我国的社会发展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4分)   (4)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我们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以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2分)   46.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6分)   (2)这一原理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思想政治工作就是用先进的社会意识,特别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人民,抵制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   (3)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为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4分)   47. (1)直接经验是指个人亲自实践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指前人、他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2分)   (2)直接经验和间接知识的“源”和“流”的关系。从源泉上说,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都是人们亲自实践获得的。间接经验虽然不自己亲自实践获得的,但它归根到底也是源于别人的实践。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对自己来说是直接经验,对他人来说则是间接经验。(4分)   (3)一个人的知识由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构成。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每个人都不可能事事亲自实践,大量的知识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等间接经验获得的。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理解和运用书本知识;学习书本知识,有利于在实践中获取新的知识。我们既要认真学习书本知识,又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把参加社会实践和学习书本知识结合起来。(6分)
2023-08-15 13:09:161

2015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冲刺试题(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是(  )   A.工农联盟   B.无产阶级   C.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联盟   D.工农商学兵联盟   2、资本各形态中能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是(  )   A.生产资本   B.货币资本   C.商品资本   D.借贷资本   3、根据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  )   A.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B.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C.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   D.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4、社会革命的最深刻根源在于(  )   A.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   B.先进思想的传播   C.英雄人物的组织   D.人口数量的增多   5、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的根本保证是(  )   A.社会制度的和谐完善   B.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高水平的劳动生产率   C.人的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   D.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   6、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  )   A.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B.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C.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   D.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7、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  )   A.生产方式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   D.生活资料   8、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是看它是否承认(  )   A.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B.人们的思想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   9、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  )   A.唯物论   B.辩证法   C.历史观   D.自然观   10、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依据是(  )   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D.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   11、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   A.社会改革   B.阶级斗争   C.社会基本矛盾   D.科学技术革命   12、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   A.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革命性和批判性的统一   C.先进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D.创新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3、 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这是一种(  )   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D.宿命论观点   14、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  )   A.唯物论   B.辩证法   C.历史观   D.自然观   15、 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物质是运动的形式,运动是物质的内容   C.物质是运动的原因,运动是物质的结果   D.物质是运动的本质,运动是物质的现象   16、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  )   A.资本积聚   B.资本集中   C.剩余价值   D.平均利润   17、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  )   A.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   D.把握事物的度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最显著的特点是(  )   A.理论性   B.实践性   C.指导性   D.科学性   19、 生产资料的购买时间属于(  )   A.运输时间   B.劳动时间   C.非劳动时间   D.流通时间   20、 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   A.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B.政治思想、语言学、艺术   C.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D.法律思想、哲学、艺术   21、 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渗透性因素主要是(  )   A.劳动对象   B.生产工具   C.自然科学   D.科学技术   22、 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这两大基本派别是(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一元论和二元论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3、 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  )   A.“一切为了群众”   B.“一切依靠群众”   C.“从群众中来”   D.“到群众中去”   24、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5、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   A.惟一动力   B.最终动力   C.根本动力   D.直接动力   26、 真相和假象的区别在于(  )   A.真相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B.真相是确定的,假象是不确定的   C.真相是稳定的,假象是变动不居的   D.真相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27、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是(  )   A.消灭等级制度,实现人人平等   B.****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C.消灭贫富悬殊,实行平均主义   D.取消按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28、 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通过(  )   A.“参与制”来实现   B.“个人联合”来实现   C.资本输出来实现   D.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的融合来实现   29、 阶级产生的根本前提是(  )   A.用暴力掠夺他人财产   B.用特权侵吞公共财产   C.由于生产力发展而出现剩余产品   D.由于产品分配不公而出现两极分化   30、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  )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流通资本   D.流动资本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 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有一组是全部属于意识形态性的,一组是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性的,它们分别是(  )   A.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   B.政治思想、逻辑学、哲学   C.法律思想、语言学、艺术   D.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宗教   32、 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经历的决定性环节有(  )   A.从反应特性到刺激感应性   B.从刺激感应性到动物心理   C.从动物心理到人类意识   D.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33、 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有(  )   A.工人在工厂织布   B.农民在田里插秧   C.科学家在实验室做试验   D.运动员在赛场比赛   34、 商业资本的作用是(  )   A.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   B.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   C.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   D.可以缩短流通时间   35、 19世纪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是指(  )   A.英国的欧文   B.英国的斯密   C.法国的傅立叶   D.法国的圣西门   36、 劳动的旧式分工,在人类历突出表现为(  )   A.工农分工   B.城乡分工   C.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   D.工商分工   37、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取决于(  )   A.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   B.生产资本的构成   C.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D.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38、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这是因为(  )   A.社会平均利润的总额与剩余价值总额相等   B.生产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相等   C.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D.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39、 认识主体的属性有(  )   A.自然性   B.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对象性   40、 尽管历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异端邪说”加以打击,毁掉哥白尼的书,烧死布鲁诺,监禁伽利略,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这一事例说明(  )   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C.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D.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42、 简述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   43、 简述资本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的含义以及二者同资本周转速度的关系。   44、 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   45、 简述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 试述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   47、试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对我国 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2023-08-15 13:09:231

2003年1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00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我们要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应当( )   A.改革与调整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进行生产关系革命,使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C.彻底变革生产关系,永远消除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   D.摆脱生产关系的影响,靠生产力自身的发展   2.社会生产方式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C.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D.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3.商品诸因素中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是( )   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   A.商品的价值量B.商品的交换价值量   C.商品的使用价值量D.商品的价格水平   5.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的是生产该商品的( )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   C.劳动生产率D.劳动强度   6.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成正比关系的因素是( )   A.货币流通速度B.货币周转次数   C.商品价格总额D.相互抵消的货币额   7.通过对资本流通公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剩余价值只可能产生在( )   A.G-W阶段的货币上   B.W-G′阶段所销售的商品上   C.W-G′阶段销售商品所得到的货币上   D.G-W阶段购买的商品上   8.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   A.是由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大小决定的   B.是由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大小决定的   C.是由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的   D.是由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具体劳动时间决定的   9.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抽象劳动的作用是( )   A.转移生产资料价值,生产出使用价值   B.转移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   C.创造出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   D.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和剩余价值   10.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主要是通过( )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的   B.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C.延长工作日实现的   D.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   11.在产业资本循环中,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是( )   A.购买阶段B.生产阶段C.销售阶段D.流通阶段   12.公式Ⅱ(c+v+m)=Ⅰ(v+△v+ )+Ⅱ(v+△v+ )是( )   A.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B.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C.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D.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3.按实物的最终用途,社会总产品分为( )   A.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B.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   C.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   14.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是( )   A.市场经济的必然规律B.商品经济的必然规律   C.社会化大生产的具体表现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   15.资本主义利润率反映( )   A.不变资本的增殖程度B.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C.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D.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16.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在量上相比,通常是剩余价值率( )   A.大于利润率B.小于利润率   C.等于利润率D.变化与利润率变化无关   17.生产价格和价值的关系表现在( )   A.生产价格与价值无关   B.生产价格与价值完全一致   C.价值是生产价格的基础,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D.生产价格是价值的基础,价值是生产价格的转化形式   18.商业资本的职能是( )   A.通过商品销售,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B.通过商品销售,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C.通过商品生产,生产剩余价值并实现价值   D.通过商品生产,生产价值并实现剩余价值   19.资本主义商业中的纯粹流通费用是指( )   A.商品的保管费和运输费   B.商品的运输费和包装费   C.由商品的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   D.由商品的使用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   20.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所获得的企业利润在数量上是( )   A.平均利润和银行利润的差额B.平均利润和产业利润的差额   C.平均利润和商业利润的差额D.平均利润和利息的差额   21.股份公司的出现表明( )   A.单个资本的经营方式转变为联合资本的经营方式   B.单个私人资本代替了社会资本   C.私有资本代替了公有资本   D.资本分散化代替了资本集中   22.资本主义地租是( )   A.农业工人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   B.农业工人创造的全部剩余生产物   C.农业工人创造的全部利润   D.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利润   23.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金融资本是指( )   A.银行资本   B.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资本的总和   C.垄断的工业资本和垄断的银行资本融合形成的资本形式   D.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融合形成的资本形式   24.垄断高价一般是( )   A.垄断组织出卖商品时规定的价格B.垄断组织购买原材料时规定的价格   C.非垄断组织必须接受的购买价格D.垄断组织必须接受的购买价格   25.垄断价格出现后( )   A.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未发生任何变化   B.否定了价值规律   C.并未否定价值规律   D.价值规律对垄断部门不起作用   26.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式是( )   A.资本输出B.商品输出C.货币输出D.劳务输出   27.发展中国家经济现代化的障碍是( )   A.没有现代经济成份B.经济结构单一   C.经济结构二元性D.生产关系单一   28.制定缔约国间商业关系行为准则和有关贸易规则,促进贸易自由化的国际经济组织是( )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C.世界贸易组织D.国际垄断同盟   29.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统治造成经济( )   A.既有迅速发展趋势,又有停滞趋势   B.既无迅速发展趋势,也无停滞趋势   C.只有迅速发展趋势,没有停滞趋势   D.没有迅速发展趋势,只有停滞趋势   30.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是( )   A.生产力自身运动的规律决定的   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决定的   C.价值规律决定的   D.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存在商品经济的社会有( )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E.社会主义社会   32.商品的使用价值( )   A.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B.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C.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D.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E.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33.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有( )   A.劳动过程的要素都属于资本家   B.劳动者是自由、自主的劳动   C.劳动者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   D.劳动成果归劳动者部分所有   E.劳动成果完全为资本家所有   34.固定资本正常的有形磨损包括( )   A.生产过程中的使用造成的磨损B.自然力作用造成的磨损   C.科技进步使原有设备提前报废D.劳动生产率提高造成原有设备贬值   E.意外事故造成设备的损失   35.在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影响年剩余价值量的主要因素有( )   A.不变资本数量B.可变资本数量   C.不变资本周转速度D.可变资本周转速度   E.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36.平均利润是( )   A.各部门资本有机构成趋于平均化的结果   B.各部门资本周转速度趋于平均化的结果   C.各部门之间竞争和利润率平均化的结果   D.投入不同生产部门的等量资本取得的等量利润   E.各部门依照资本大小按平均利润率取得的利润   37.下列属于职能资本家的有( )   A.工业资本家B.农业资本家   C.商业资本家D.运输业资本家   E.借贷资本家   38.土地价格( )   A.与地租成正比B.与地租成反比   C.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正比D.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   E.是资本化的地租   3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之所以能起到促进生产发展的作用是因为( )   A.国家投资能解决私人投资的不足   B.国家可代表全体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活动   C.它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D.它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各种矛盾   E.它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40.大量资本输出给资本输出国带来一些严重后果,如它会( )   A.使输出国变成食利国B.使大量资本外流   C.造成国内生产发展停滞D.促进国内经济快速发展   E.激化各国争夺有利投资场所的矛盾斗争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与时俱进的经济科学   42.价值规律为什么能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43.平均利润和超额利润有什么区别   44.垄断阶段银行业的作用发生了什么变化   45.简述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及发展生产力的主要途径。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本大题满分共20分)在46、47、48三小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48题无效。   46.试述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联系与区别。   47.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对资本家有何意义   48.资本主义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023-08-15 13:09:45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

2 A3 A4 C5 C6 D7 C8 D9 B10 C11 A12 B13 A3 4两题的提法是新教材里的说法吗?我不确定。其他都是会考程度的题目
2023-08-15 13:09:532

2000下半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答案)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第小题1分,共30分)在第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 )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 )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 )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5、相对静止是指 ( )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6、时间和空间是 ( )   A、物质的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 )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   1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 )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 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   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 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   11、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血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属于( )   A、较差的可能性 B、微小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 D、抽象的可能性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   A、主观精神的产物 B、客观精神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1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15、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 )   A、伟人之言 B、吾人之心 C、众人意见 D、社会实践   16、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7、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 ( )   A、阶级斗争发展史中去寻找 B、生产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   C、地理环境变迁史中去寻找 D、政治制度演变史中去寻找   1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 )   A、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来实现 B、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来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   19、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集资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 )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阶级消灭了的社会   C、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D、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20、国家就其起源来说,它是 ( )   A、暴力掠夺的产物 B、社会契约的产物   C、产品分配不公的产物 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1、否认主体选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属于 ( )   A、非决定论 B、辩证决定论   C、机械决定论 D、唯心主义决定论   22、马克思主义认为,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 ( )   A、形式 B、基本形式 C、辅助形式 D、特殊形式   23、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 ( )   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历被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   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   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24、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它指的是 ( )   A、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式   B、人与人之间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C、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活动   D、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形式   2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   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D、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2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27、从根本上说,科学活动的生命力在于 ( )   A、继承前人创造的知识 B、继承他人创造的知识   C、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D、科学家之间的合理分工   28、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 ( )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   C、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 D、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   29、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 )   A、人的社会属性 B、人的生理结构   C、人的心理状况 D、人的自然属性   30、人生观的核心是 ( )   A、关于人生目的的观点 B、关于人生理想的观点   C、关于人生态度的观点 D、关于人生意义的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材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的革命变革表现在它实现了 ( )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世界观和方法论和统一   C、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E、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32、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表现在 ( )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E、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条件制约   3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 ( )   A、是否承认世界统一于物质   B、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是否承认世界是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是否承认世界是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E、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34、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 )   A、磨擦生热,热胀冷缩 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勤学出智慧,实践出真知   E、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5、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 ( )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E、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生活需要   36、国家与旧的氏族组织相比较具有的显著特征有 ( )   A、按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B、按地区划分居民   C、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D、拥有居民的自动的武装组织   E、拥有特殊的武装队伍   37、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 )   A、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它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它制约着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D、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它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38、下列选项中属于科学的社会功能的有 ( )   A、科学可以使人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B、科学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C、科学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管理社会   D、科学可以推动物质生产力的发展   E、科学可以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   39、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进步内容的有 ( )   A、物质文明的进步 B、精神文明的进步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生产力的发展   E、道德水平的提高   40、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人的本质( )   A、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 B、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C、是变化的,不是不变的 D、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   E、是自然的,不是社会的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每题7分,43、44小题每题6分,共26分)   4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7分)   4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7分)   43、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6分)   44、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6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45、46、47三题中任选两道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45、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46、以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为指导,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   47、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二000年下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B 2、A 3、B 4、D 5、C   6、C 7、D 8、B 9、C 10、A   11、D 12、D 13、C 14、C 15、D   16、C 17、B 18、D 19、C 20、D   21、C 22、B 23、D 24、B 25、C   26、A 27、C 28、A 29、A 30、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评分标准]多选、少选、错选均不给分。   31、AC 32、ABCDE 33、CDE 34、ADE 35、ABCD   36、BE 37、ACDE 38、ABCDE 39、ABCDE 40、ABC   三、简答题(共26分)   41、[参考答案]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分)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2分)   (3)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2分)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1分)   42、[参考答案]   (1)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2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2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2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1分)   43、[参考答案]   (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1分)   (2)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三项内容。(3分)   (3)这三项内容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决定作用,它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2分)   44、[参考答案]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2分)   (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及其性质;其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原改变。(2分)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务时,起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2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   [评分标准]   (1)论述题的第45、46、47题三题中,考生任选其中二题作答。如果三题全部作答,第47题的答卷无效。   (2)要求答卷政治观点正确,政治观点错误的,该题为0分。   (3)要求答案观点全面,表述清楚。观点不全面,表述不清楚,酌情扣分。   (4)如果答卷表述与参考答案不完全一致,但意思相近,也要给分。   (5)如果答卷在某些方面阐述深入,有创见,可以多给分,但全部得分不得超过该题总分。   45、[参考答案]   (1)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2分)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1分)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3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2分)   (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反对盲目蛮干。(2分)   (4)同时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反对墨守成规。(2分)   46、[参考答案]   (1)人中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它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2分)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2分)第二,人口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续作用;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最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3分)   (2)我国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人口数量多,一段时间内增长过快,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比例严惩失调,从而导致了人口生产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尖锐矛盾,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2分)   (3)必须采取适当措施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一是要自觉地、有计划地对人口生产实行调节和控制,降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增长率;二是要提高人口质量,提倡优生优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3分)   47、[参考答案]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2分)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3分)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1分)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依据。(2分)   (4)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又必须注意中国的特点,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只有这们,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4分)
2023-08-15 13:10:011

2014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概论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物质的特性是( B )   A、运动变化性 B、客观实在性 C、具体性 D、可感知性   2.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D )   A、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 B、物质运动规律具有重复性   C、物质运动规律具有稳定性 D、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3.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 A )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4.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这是对运动的( C )   A、唯心主义理解 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   C、辩证唯物主义理解 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5.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D )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C、否认静止的存在 D、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6.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是( A )   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B、否认运动的存在   C、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D、否认静止的存在   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C )   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8.时间和空间( C )   A、同物质运动无关 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   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D、是运动着的物质本身   9.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D )   A、手脚分工 B、语言的产生 C、社会的出现 D、劳动   10.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现( D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C、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11.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种观点是( A )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物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客观唯物主义观点   1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种观念是( D )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唯意志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3.列宁关于“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说法( B )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正确地指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C、具有唯意志主义的倾向 D、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14.唯心主义的一元论主张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A )   A、精神 B、某种实物 C、原初的物质 D、原子   15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C )   A、存在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可知性   16.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 A )   A、社会实践 B、主观努力 C、客观规律 D、先进的物质手段   17.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D )   A、个人积极性的发挥 B、集体智慧的调动   C、解放思想 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18.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是( B  )   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B、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C、哲学物质范畴可以取代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 D、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19.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在于 ( B )   A、没有自然科学的依据 B、不懂得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   C、否认了物质的客观性 D、是对物质的自发猜测   20.承认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特性的哲学是( C )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21.首先提出世界的物质是世界本原的哲学派别( B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22.运动是物质的( A )   A、根本属性 B、特性 C、外部现象 D、内部本质   23.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会导致( C )   A、形而上学 B、机械唯物论 C、唯心主义 D、二元论   24.在世界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上存在着( A )   A、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 B、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D、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对立   25.时间具有一维性,这是指它的( C )   A、可变性 B、无限性 C、不可逆性 D、连续性   26.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突出地表现为意识能( B )   A、创造物质 B、改造客观世界   C、自由地创造和运用规律 D、决定物质的状态   27.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与感觉相近的反映特性,这是一种( A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   28.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没有语言就不会有思维和意识,这种观点属于( C )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马克思主义哲学 D、历史唯心主义   29.意识的本质( B )   A、在外界刺激下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B、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人脑纯粹的主观想象 D、在内外刺激作用下人脑发生的生理变化过程   30.“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 B )   A、意识是生物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发展的产物 D、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1.“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 D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32.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证明( B )   A、意识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 B、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   C、对人脑机能的认识已经完成 D、及其四位最终会超过人类思维   33.物质运动最终高级的形式是( D )   A、化学运动 B、物理运动 C、生物运动 D、社会运动   34.“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B )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35.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 C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辩证法的观点   36.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指出,万物瞬息万变,不可捉摸,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一种( C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37.能够证明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自然科学理论是( D )   A、电磁场理论 B、原子结构学说 C、牛顿力学理论 D、相对论   38.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 D )   A、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 B、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   C、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 D、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   39.古诗说“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 D )   A、是客观的 B、是有限的 C、是可知的 D、是相对的   40.“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 B )   A、时间的连续性 B、时间的一维性 C、时间的顺序性 D、时间的重复性   41.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 C )   A、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 B、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   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D、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   42.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是( C )   A、历史范畴 B、经济范畴 C、物质范畴 D、阶级范畴   43.“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啥也能办到。”这是( B )   A、主张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44.事物的规律是( D )   A、事物之间的特殊联系 B、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C、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 D、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45.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D )   A、人可以改变规律 B、人可以创造规律   C、人可以消灭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46.时间和空间“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只是在我们头脑中存在地空洞的观念、抽象。”这段话是说:( D )   A、时间和空间是人脑中自生的概念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 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47、因为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所以( C )   A、没有运动就没有物质 B、没有物质就没有运动   C、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D、运动是无限的,静止是有限的   48、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D )   A、人类有意识,动物无意识 B、人类有群体组织,动物无群体组织   C、人类有宗教信仰,动物没有宗教信仰 D、人类能生产自己必须得生活资料,动物不能   4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是( D )   A、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B、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C、物质运动的永恒性 D、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50、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C )   A、人们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政治思想工作的加强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静止是指( ADE )   A、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B、绝对不动 C、排斥运动   D、事物处于量变状态 E、事物在特定参考系中未发生位置变动   2.把感觉经验当成第一性的东西,实质上是( BDE )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先验论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E、贝克莱主义观点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 ABC )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D、运动不一定是物质的运动 E、物质不一定都在运动   4.社会的物质性体现在( ACD )   A、劳动是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B、在社会中不存在精神的现象和活动   C、物质资料的产生是社会历史的前提 D、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E、社会生活中不存在物质关系以外的其他关系   5.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 ACD )   A、反映客观世界 B、创造物质世界 C、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D、创造理论体系 E、为自然界创造秩序   6.意识的本质是( BC )   A、人脑的分泌物 B、人脑的机能 C、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D、观念的系统 E、人与生俱来的特性   7.下列活动属于人所独具的意识活动的有( ACE )   A、三思而后行 B、饥不择食 C、眉头一皱计上心头   D、趋利避害的本能 E、预见未来   8.物体的相对静止是( ABDE )   A、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 B、生命的根本条件 C、物体存在与否得根本条件   D、正确理解事物多样性的条件 E、正确理解绝对运动的条件   9.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需要具备的条件是指( BCE )   A、意识正确反映物质 B、意识掌握群众 C、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   D、是否遵循物质决定意识的原则 E、社会实践   10.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 AC E )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B、客观规律不能违背,所以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D、越是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就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E、越是尊重客观规律,就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11.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 ABCDE )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B、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C、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 D、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E、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2.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下列选项中属于物质的有( ABC )   A、山脉河流 B、社会生产关系 C、引力场 D、城市建设规划 E、党的方针政策   1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家把原子理解为( ABCDE )   A、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 B、是不变的   C、没有广延性 D、是不可分割的   E、是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   14.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运动含义的有( BDE )   A、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   C、运动是物质位置的移动 D、运动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E、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5.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运动和静止关系的有( BC )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C、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D、运动是有条件的,静止是无条件的   E、无动则有静,无静则有动   16.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静止是指( BCDE )   A、事物没有任何变化 B、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C、事物的空间位置未变 D、一事物还未能转化为他事物   E、事物还没有发生根本质变   17.动摇牛顿绝对时空观的有( CD )   A、信息论 B、电子学理论 C、狭义的相对论 D、广义相对论 E、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   18.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 ABC )   A、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 B、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C、时间空间具有相对性 D、时间空间具有无限性   E、时间空间具有有限性   19.下列说法中,表示时间一维性的有( ABCDE )   A、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 B、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   C、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复回 D、莫说年纪小,人生容易老   E、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0.从起源上说,意识是( CD )   A、感性认识的产物 B、理性认识的产物 C、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E、语言发展的产物  21.下列成语和常用语中,正确说明意识能动性的有( ACE )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 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E、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22.下列见解中,能引导人们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有( BCD )   A、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 B、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C、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有利条件 D、从现实条件出发,尊重客观规律   E、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23.规律的特点有( ABCE )   A、客观性 B、稳定性 C、重复性 D、无条件性 E、普遍性   24.尽管历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异端邪说加以打击,毁掉哥白尼的数,监禁伽利略,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收“日心说”。这一事实说明( ADE )   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C、客观规律起作用是无条件的 D.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E、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   25.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区别是( AC )   A、客观与主观的区别 B、客体与主体的区别 C、人与自然的区别   D、客观于客体的区别 E、相对于人的可能性存在与现实性存在地区别   2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命题揭示了:( ABDE )   A、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是对立的统一 B、在意识中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D、观念的东西是对物质的东西的能动反映   E、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27.客体与物质形态的区别是( BCDE )   A、一切客体都是物质的,一切物质形态都是客体   B、部分物质形态是客体,客体不完全是物质   C、物质形态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客体与人的实践密切联系   D、物质形态是无限多样的,客体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是有限的   E、物质形态是客观存在的,客体还包括精神现象   28.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人的活动与客观规律的关系有( AD )   A、人能认识客观规律 B、人能消灭客观规律 C、人能创造客观规律   D、人能利用客观规律 E、人能改变客观规律   29.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 ABCE )   A、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B、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前提和基础   C、劳动发展史是打开全部社会史的钥匙 D、劳动是社会活动的全部内容   E、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变得过程   30.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 ABCDE )   A、反映形式的主观性 B、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异性   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 D、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   E、对事物反映的虚幻性
2023-08-15 13:10:091

2014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考 网为大家整理的2014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供大家学习参考!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涂黑,每小题1分,共30分)   1.哲学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2.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事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   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上的根本变革,这表明   A、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成为"科学之科学"   B、马克思主义哲学穷尽了一切真理   C、马克思哲学是哲学思想继续向前推进的新起点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思想发展的顶峰   4.在哲学上,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   A、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C、否认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D、否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5.科学证明,人脑是   A、思维的源泉   B、思维的产物   C、思维的器官   D、思维的对象   6.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A、否认物质的运动的   B、否认运动是绝对的   C、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7.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8."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   A、不可知论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9.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   A、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B、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C、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成   D、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   10.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A、昼夜交替   B、寒来暑往   C、磨擦生热   D、电闪雷鸣   11.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   A、世界永恒发展的原理   B、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质量互变规律   12.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   B、事物量的变化是不超出度的范围   C、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了新的量变   D、事物的变化是不顺利和显著   13.马克思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本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14.有些同志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A、类似唯心主义验论的错误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15."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一个   A、客观唯心主义命题   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   C、庸俗唯物主义命题   D、机械唯物主义命题   16."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7.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18.劳动过程是劳动的一般性质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劳动的一般性质是指它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B、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C、劳动者之间的分工协作过程   D、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过程   19.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20.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   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  21.划分经济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准是   A、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   B、生产关系的性质   C、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D、上层建筑的性质   22.承认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A、必然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   B、必然导致机械论和宿命论   C、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理论   D、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   2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   24.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的根源是   A、不同阶级在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   B、不同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   C、不同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D、不同阶级在职业分工上的根本对立   25.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   A、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   B、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   C、革命阶级向反动统治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   D、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势力反对保守势力的斗争   26.科学活动的生命力在于   A、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   B、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   C、经常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D、生产出社会需要的精神产品   27.在人的依赖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A、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进行的   B、是在完全自由平等的社会关系中独立进行的   C、是在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级森严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D、是在人与人的普遍联系中进行的   28.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   A、标准   B、标准   C、必要标准   D、价值标准   29.人生观是指个人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信念。它包括   A、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人生体验   B、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意义、生活情趣   C、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意义、职业选择   D、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人生意义   30.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   A、两种不同的道路   B、两种不同的状态   C、两种不同的方式   D、两种不同的结果  二、多面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涂黑,多涂、少涂、错涂均无分。第小题2分,共20分)   31.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唯心正确态度的有   A、全盘否定,划清界限   B、基本肯定,积极继续   C、认清其本质,揭露其错误   D、剖析其根源,指出其危害   E、具体分析,批判继承   32.下列各项属于意识能动性具体表现的有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影响作用   D、意识活动具有通过实践改变世界的作用   E、意识活动能够改变社会运动的规律   33.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认为   A、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C、时间、空间是整理感觉材料的工具   D、时间、空间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E、时间、空间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34.下列命题中属于提示事物本质的有   A、水往低处流   B、日出于东落于西   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E、国家是阶段压迫的工具   35.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E、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36.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有   A、生产方式直接决定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生活方式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37.下列各项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   C、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   D、暴力革命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基本途径的原理   E、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38.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A、人与各种自然资源的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E、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38.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A、人与各种自然资源的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E、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39.下列各项属于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作用表现的有   A、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   B、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   C、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   D、科学技术的作用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   E、科学技术把生产力各要素组合成现实生产力的功能明显加强   40.下列表述中,违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观点的有   A、人之初,性本善   B、人的本性是自私的   C、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   D、人的本质属性是理性思维   E、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0分)   三、简答题(将答案写在答卷纸的相应位置。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它的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它的基本形式。(7分)   42.简述内容和形式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7分)   43.简述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6分)   44.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6分)   四、论述题(将答案写在答卷纸的相应位置。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45、46、47三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45.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立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哲学依据及重要意义。(12分)   46.应用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原理,说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12分)   47.运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关系的原理,说明参加社会实践与学习书本知识的关系。(12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B   2.A   3.C   4.A   5.C   6.D   7.C   8.D   9.B   10.C   11.C   12.B   13.A   14.D   15.B   16.D   17.D   18.A   19.C   20.C   21.B   22.D   23.D
2023-08-15 13:10:171

全国200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

全国200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00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一元论和二元论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是( )   A.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B.机械性、形而上学性、朴素性   C.机械性、庸俗性、形而上学性   D.形而上学性、主观性、不彻底性   3.现代西方哲学的两股主要思潮是( )   A.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4.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这是一种(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5.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的前提是( )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群众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C.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   A.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7.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   A.手脚分工   B.劳动   C.语言的产生   D.社会分工   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有两个,一个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 )   A.永恒发展的观点   B.辩证否定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量变质变相互转化的观点   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   A.客观性和普遍性   B.绝对性和相对性   C.同一性和斗争性   D.变动性和稳定性   10.“杀盗非杀人”,“白马非马”,这两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割裂了事物的( )   A.部分与整体的联系   B.个性与共性的联系   C.现象与本质的联系   D.形式与内容的联系   11.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   A.否定之否定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本质决定现象规律   12.有人提出“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主张进行科学研究必须完全排除偶然性。从哲学上看,这是( )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机械决定论观点   13.有人提出:“一念之发动处,便是行了”。就是说一种念头一产生就是行动了。这是一种( )   A.客观唯心主义实践观   B.主观唯心主义实践观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实践观   D.庸俗唯物主义实践观   14.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含义的是( )   A.认识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认识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C.认识客体是外部自然界的一切事物   D.认识客体是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   15.概念、判断、推理是( )   A.社会意识的三种形式   B.思想体系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6.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态度的理论依据是(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C.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   17.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 )   A.食肉动物   B.食草动物   C.微生物   D.绿色植物   18.在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   A.血缘关系   B.生产关系   C.政治关系   D.思想关系   19.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   A.能源系统   B.生产工具   C.仓储设备   D.信息传递系统   20.下列各项对社会意识的理解中,属于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   A.社会意识是人的精神生活过程   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错误的社会意识是纯粹的主观臆造   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   21.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是( )   A.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构   B.维持社会稳定的机构   C.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矛盾的机构   D.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构   2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是一种(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C.历史宿命论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23.社会基本矛盾有两对,一对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另一对是( )   A.生产力和产业结构之间的矛盾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C.先进生产力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D.先进生产关系和落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2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是( )   A.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B.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C.按人们占有生产资料多少进行分配   D.按个人为社会提供的劳动量的多少进行分配   25.改革在人类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它是( )   A.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妥协的一种形式   B.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   C.对社会经济制度进行根本改造和变革   D.对社会政治制度进行根本改造和变革   26.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   A.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个人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D.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7.就其本质来说,科学既是知识的理论体系,又是( )   A.技术专家的技术发明活动   B.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育活动   C.获得知识的社会认识活动   D.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的活动   28.衡量历史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 )   A.社会秩序的稳定   B.民主程度的提高   C.自然环境的改善   D.生产力的发展   29.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途径是( )   A.学习他人先进经验   B.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C.寻求合适的发展机遇   D.利用良好的社会环境   30.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 )   A.人们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   B.人们不受必然性制约的创造性活动   C.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人们不受任何限制的自主活动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实现的革命变革表现在,它把( )   A.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起来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起来   C.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统一起来   D.感性认识和理性知识统一起来   E.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统一起来   32.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社会的物质性的有( )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C.物质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D.社会生活中不存在物质关系以外的关系   E.社会的物质活动决定社会的精神活动   33.在社会生活中,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这是因为( )   A.新事物在时间上是新出现的   B.新事物具有新的形式和特点   C.新事物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D.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E.新事物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34.下列选项中,比喻量变的积累会引起质变这一哲学道理的有( )   A.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B.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C.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E.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5.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有( )   A.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B.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生动具体   C.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D.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E.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36.下列各项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 )   A.地理环境   B.科学技术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   E.国家机构   37.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的有( )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具有非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8.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有( )   A.古代社会   B.农业社会   C.工业社会   D.信息社会   E.现代社会   39.下列各项属于交往的社会作用的有( )   A.交往是社会制度改变的根本原因   B.交往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交往可以推动社会关系的变更和改善   D.交往是科学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E.交往有利于人自身的发展   40.共产主义作为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制度具有多方面的基本特征,其中有( )   A.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   B.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C.消灭了旧式分工,个人得到全面发展   D.人们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极大提高,自觉遵守社会秩序   E.国家完全消亡,代之以社会管理机关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简述实践的含义以及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7分)   42.简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7分)   4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6分)   44.简述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6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请任选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题评分。每小题12分,共24分)   45.试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并说明内因外因关系的原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   46.说明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47.论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及这种反作用与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关系。
2023-08-15 13:10:251

2015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预测试卷(第二套)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无产阶级要最终实现自身解放,只有(  )   A.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B.建立社会公有制   C.提高劳动生产率   D.解放全人类   2、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因为(  )   A.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B.原因的作用会引起结果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认识的目的在于(  )   A.总结理论   B.概括理论   C.归纳理沦   D.运用   4、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  )   A.“一切为了群众”   B.“一切依靠群众”   C.“从群众中来”   D.“到群众中去”   5、生产价格形成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的基本规律是(  )   A.价值规律   B.生产价格规律   C.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D.平均利润规律   6、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  )   A.学习书本知识   B.进行社会调查   C.研究历史资料   D.参加社会实践   7、资本主义社会的利息来源于(  )   A.资本所有权的收入   B.借贷资本自身增殖的价值   C.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D.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的报酬   8、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人民群众与历史人物的关系问题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D.民主政治与法治理念的关系问题   9、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   A.工业资本   B.银行资本   C.金融资本   D.商业资本   10、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内容和形式都处在不停的显著变动状态   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11、 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物质是运动的形式,运动是物质的内容   C.物质是运动的原因,运动是物质的结果   D.物质是运动的本质,运动是物质的现象   12、划分阶级的惟一标准是(  )   A.经济标准   B.政治标准   C.思想标准   D.法律标准   13、 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4、从性质上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是(  )   A.帮助发展中国家克服经济困难的一种方式   B.新殖民主义的一种方式   C.扼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手段   D.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独立的工具   15、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  )   A.批判精神   B.革命精神   C.创造精神   D.实践精神   16、 哲学上的二元论就是否认(  )   A.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B.世界的本原是精神   C.世界是发展变化的   D.世界的统一性   17、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对象的广度   C.劳动者的素质   D.劳动产品的质量   18、 扩大再生产条件下,通过本部类内部交换就可实现的是(  )   A.Ⅰv   B.Ⅰm/x   C.Ⅱ△c   D.Ⅱ△v   19、 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资产阶级对_______实行强力统治。(  )   A.农民阶级   B.知识分子   C.资产阶级   D.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   20、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  )   A.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   D.把握事物的度   21、 资本家加速资本周转的目的是(  )   A.提高平均利润率   B.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C.提高剩余价值率   D.提高资本积累率   22、 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是(  )   A.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与时俱进   C.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D.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23、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商品价值表现为(  )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   B.不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   C.生产成本与利润之和   D.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   24、 否定之否定规律认为,事物的发展是(  )   A.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   B.一帆风顺的前进运动   C.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运动   D.时进时退的曲折运动   25、商业资本独立化的条件:一是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分工,二是(  )   A.存在独立的商业活动   B.有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分工   C.商业资本家有独立的投资   D.有商业店员可供剥削   26、 从资本周转的角度来考察资本的构成,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是(  )   A.生产资本   B.货币资本   C.商品资本   D.流通资本   27、 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机关是(  )   A.法院   B.检察机构   C.议院或国会   D.警察机构   28、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检验真理韵标准   C.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29、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   A.类似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错误   B.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C.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30、 哲学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的哲学家是(  )   A.费尔巴哈   B.谢林   C.培根   D.黑格尔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 垄断时期竞争的特点是(  )   A.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B.竞争的手段更加多样化   C.竞争更加激烈、更具持久性   D.竞争的范围更加广泛   32、下列各项属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有(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3、 辫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  )   A.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B.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   C.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   D.认为世界是杂乱无章的,没有秩序,变化不停的   34、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  )   A.物质生产实践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教育、医疗实践   D.科学实验   35、 生产成本的形式(  )   A.表明了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   B.使剩余价值表现为全部所费资本的增加额   C.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D.混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   36、资本主义农业中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主要有(  )   A.平均利润   B.级差地租   C.绝对地租   D.利息   37、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  )   A.许多部门的利润量与剩余价值量不再相等   B.进一步掩盖了利润的真正来源   C.更加掩盖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   D.商品不再按照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价格出售   38、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机构形式主要有(  )   A.议会君主制   B.二元君主制   C.君主立宪制   D.民主共和制   39、 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A.只有在社会集体中才能实现   B.要以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为支撑   C.能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D.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   40、 下列各项属于阶级产生的基本前提的有(  )   A.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   B.通过不平等分配占有他人劳动   C.社会分工及随之而来的产品交换   D.投机商人通过不平等交换赚取钱财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42、 简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43、 简述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   44、 简述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45、 为什么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类型的民主?   47、 为什么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
2023-08-15 13:10:321

2002年1月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哲学)试题

课程代码:00001 00006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   A.人类哲学思维达到了顶峰   B.科学的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C.崭新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理论体系的诞生   D.绝对真理的体现   2.一切唯物论坚持的观点是(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B.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C.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D.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3.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   A.万物皆备于我 B.心外无物   C.物是感觉的复合 D.死生由命,富贵在天   4.一元论哲学认为( )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是精神的 C.世界是运动的 D.世界是统一的   5.在意识本质问题上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   A.否认意识依赖于物质 B.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   C.否认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D.否认物质决定意识   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 )   A.存在 B.精神 C.实物 D.物质   7.思想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它( )   A.是否理论化、系统化 B.是否被群众所接受   C.是否得到一定的传播 D.是否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   8.“机器思维”的实质是( )   A.用机械的、物理的过程完全取代人脑思维   B.人所给予的对人类思维的模拟   C.人的思维的独立实现   D.人的精神活动的物化表现   9.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减 B.事物场所的变更   C.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D.周而复始的循环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   D.肯定和否定辩证统一的观点   11.假象是指( )   A.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B.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C.主观想象的现象 D.表露于外的现象   12.辩证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 )   A.客观性和主观性 B.普遍性和特殊性   C.平衡性和不平衡性 D.同一性和斗争性   13.质与属性的统一性在于( )   A.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 B.质和属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C.质和属性是直接同一的 D.质是由属性所决定的   14.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程度和规模   15.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   A.否认肯定和否定的区别 B.否认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C.否认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D.否认肯定和否定是辩证的统一   16.对待古代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   A.全盘接受 B.全盘否定   C.批判为主继承为辅 D.批判地继承   17.循环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 )   A.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而否认了前进性   B.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否认了直线性   C.事物发展的普遍性而否认了特殊性   D.事物发展的连续性而否认了间断性   18.感觉、知觉、表象是( )   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 B.意识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9.“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   A.实际经验高于书本知识 B.实际经验是可靠的   C.实践出真知 D.要事事取得直接经验   20.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   A.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B.从真理中不断排除谬误的过程   C.主观真理和客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D.具体真理和抽象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21.实践标准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   A.实践具有客观性 B.实践具有历史性   C.实践具有主观性 D.实践具有能动性   2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3.恩格斯所讲的“两种生产”是指( )   A.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   B.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精神资料的生产   C.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   D.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资料的生产   24.在生产力中物的要素是指( )   A.自然环境 B.生产资料 C.劳动资料 D.科学技术   25.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在( )   A.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B.决定经济基础的变更   C.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D.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推动社会前进   26.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阶级斗争( )   A.已不再存在   B.已不是主要矛盾但在一定范围还会长期存在   C.只存在于人民内部   D.总的发展趋势是不断激化   27.社会进步的根源在于( )   A.无产阶级革命 B.科学技术的发展   C.党的教育 D.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28.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是( )   A.仅仅是唯物史观的观点   B.唯心史观的观点   C.历史二元论的观点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都能接受的观点   29.人生观是人们对( )   A.自然界和社会的总的看法   B.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C.社会某一问题的具体看法   D.人的思维方式的看法   30.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 )   A.完全按照个人的意志创造历史   B.不受客观必然性制约   C.摆脱必然性的束缚获得自由   D.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历史形态(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辩证法   C.近代庸俗唯物主义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E.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下列哪些说法表示了时间的一维性( )   A.时乎时乎不再来   B.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C.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D.失落寸金容易找,失落光阴无处寻   E.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3.主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 )   A.理 B.绝对观念 C.感觉   D.心 E.上帝   4.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 )   A.共性大于个性 B.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C.个性中包含了共性 D.共性和个性可以相互转化   E.共性是个性的总和   5.正确地把握度才能( )   A.正确地认识事物的质 B.在实践活动中掌握适度的原则   C.提出指导实践的科学准则 D.在实践活动中避免“过”与“不及”   E.避免犯“左”和右的错误   6.“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理表明( )   A.人的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B.人的认识的相对性和不可靠性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D.认识论和辩证法的一致性   E.认识运动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运动   7.生产工具是( )   A.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B.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C.划分不同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   D.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   E.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要素   8.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A.是非对抗性的   B.大量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   C.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D.能够通过改革不断加以解决的   E.不断削弱直至最终消失的   9.社会心理是( )   A.低水平的社会意识   B.以理性形式为特征   C.主要表现为个人意识   D.对社会存在的不系统的、自发的反映   E.具体表现为感情、风俗、习惯、成见等   10.共产主义社会之所以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在于( )   A.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   B.消灭了私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C.消灭了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   D.消灭了“三大差别”,使人们摆脱了旧式分工的束缚   E.全体社会成员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极大提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1、2题每题7分,3、4题每题6分,共26分)   1.实践及其特点是什么   2.两点论和一点论、重点论和均衡论的区别是什么   3.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4.怎样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在第1、2、3三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3题无效。每小题12分,共24分。)   1.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2.用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原理说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必要性。   3.试述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浙江省200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哲学)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001 00006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C 2.B 3.D 4.D 5.B   6.C 7.B 8.B 9.C 10.A   11.B 12.D 13.A 14.B 15.C   16.D 17.A 18.C 19.C 20.A   21.B 22.D 23.C 24.B 25.A   26.B 27.D 28.D 29.B 30.D   二、多项选择题(多选、少选、错选均不给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A D E 2.A B C D E 3.C D 4.B C D 5.A B C D E   6.A C D E 7.A B C E 8.A B C D 9.A D E 10.A B C D E   三、简答题(第1、2小题每题7分,3、4小题每题6分,共26分)   1.(1)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是客观的活动,具有客观性。   (3)实践是能动的活动,具有能动性。   (4)实践是社会历史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2.(1)两点论就是要全面地看问题,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非主要矛盾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一点论就是片面地看问题,只看到一个方面而看不到另一个方面。   (2)重点论就是要突出重点,在看到两个方面的时候,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均衡论就是不分主次,把两个方面等量齐观。   (3)唯物辩证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的形而上学观点。   3.(1)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2)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方法论意义主要是:第一,它指出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第二,它指出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的整体。第三,它指出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3)只有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才有可能对社会进行精确的研究,才有真正的社会科学。   4.(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3)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而不是人的自然属性,因而不存在普遍共同的人的本质。   (4)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的,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人的本质。   (5)抽象地谈论人的本质是典型的历史唯心主义。   四、论述题(三题任选两题,每题12分,共24分)   1.(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它们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有着质的区别。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统一的,表现在: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3)这一原理的意义从理论上说,要反对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两种错误观点,即唯理论和经验论,从实践上说要防止和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2.(1)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基本适合经济基础的要求,相适应是基本的。   (3)但是,在某些环节、方面还有不适应的情况,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加以解决的,不相适应的方面是非基本的。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指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5)四项基本原则分别属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由于它们基本上适合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坚持。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才能加快发展生产力,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3.(1)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   (2)内容和形式既互相区别,又互相统一。其统一表现在:第一,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第二,相互作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第三,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根据内容的发展,适时地改变旧的形式,如依据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创造与之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同时,要保持那些适合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形式的相对稳定性。   (4)在实际工作中,要反对不注重内容,夸大形式作用的形式主义,也要反对抹煞形式作用的形式虚无主义。
2023-08-15 13:10:401

马克思原理复习题论述简答举例:

马原论述简答 绪论 1、 简述马克思的“两个最伟大的发现” 答: 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学说 1)唯物史观。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2)剩余价值学说有两种 一是从价值的创造者而言,“剩余价值”是与“自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 二是从价值的载体而言,是与“已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 2、 简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答: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产生和发展又开辟了新的时代。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现实的时间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以现实时间作为客观基础。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答:1)组成2)相互关系:三者之间既相对独立,作为独立的学科,自成体系,又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 三者都是从不同侧面概括和分析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 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伟大作用和历史使命, 这种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的逻辑联系, 是与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历史联系相一致的, 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中经济、政治与文化各领域的辩证关系。 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 答: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5、简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答: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① 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② 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紧密联系,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论述: 1、 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理解。 答: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立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的辩证的方法。 A) ; B) 心主义和主观主义; C) 历史的辩证的方法,就是在发展、变化、联系中看问题的方法,不搞形而上学。这样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样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是信仰马克思主义 2、谈谈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2)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 3)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第二章——简答题 1、 什么是实践,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含义:实践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2、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 答:含义: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1)真理是客观事物的反应 2)真理是一种客观事实 3)真理的形式是客观 4)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答: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4、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答: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道德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辩证关系: 1)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2)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论述: 1、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区别。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继承和发扬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彻底坚持了唯物主义的 认识路线,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坚持了科学的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同时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同机械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是: ⑴ 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指明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 反映,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否认实践作用 ⑵、它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了人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缺陷。 ⑶、是彻底的科学的反映论。它以实践观和辩证法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 观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的缺陷。 第三章——简答题参考答案 1、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答: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 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答: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答:1 ①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② 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规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2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答: (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2) 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5、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答:①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须的生活资料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在阶级社会中 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论述 1、 答: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变化。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的大转变的时期,许多不好的思想就会传入中国,比如拜金主和平演变。 2)社会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人们的思想的转变,有不好的因素,就会给中国当今的思想带来不好的影响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表现在: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阻碍作用。 (EG .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又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它对经济建设不但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保证它的发展方向。经济建设的不断进步,离不开政治建设提供的政治动力和政治保障,离不开文化提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 答:总: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社会发展的动力应从社会内部去寻找。 1)它们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并贯穿于每一社会形态的始终, 它们制约着其他的社会矛盾,它们的性质规定着社会的本质。 2)它们是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的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更为根本,决定着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而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也制约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后一矛盾的根本解决有赖于前一矛盾的解决。 总:正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2023-08-15 13:10:59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求答案

1、D2、C3、C4、A5、D6、D7、D8、C9、A10、A
2023-08-15 13:11:083

2003年10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00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由于经济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人们()   A.不能创造它,但能认识和改造它   B.不能认识它,但能利用和改造它   C.不能利用它,但能认识和改造它   D.不能改造它,但能认识和利用它   2.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必需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是()   A.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B.劳动、劳动工具、劳动资料   C.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资料 D.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原料   3.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   A.价格反映供求关系,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价格不反映供求关系,长期稳定不变   C.价格反映供求关系,始终低于价值   D.价格反映供求关系,始终高于价值   4.在价值形式发展中,没有发生本质变化的两种价值形式是()   A.简单价值形式和扩大价值形式 B.扩大价值形式和一般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D.货币形式和简单价值形式   5.下列反映资源配置两种方式的经济范畴是()   A.产品经济和商品经济 B.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C.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 D.计划经济和产品经济   6.下列经济行为中不属于执行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是()   A.用现金购买商品 B.交纳税款   C.付房租 D.发工资   7.在货币和资本的关系上,正确的论断是()   A.货币本身就是资本   B.任何数量的货币都能成为资本   C.货币和资本没有本质区别   D.货币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才转化为资本   8.分析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目的是要说明剩余价值是()   A.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与生产领域无关   B.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但要以生产领域为条件   C.在生产领域中产生的,与流通领域无关   D.在生产领域中产生的,但要以流通领域为条件   9.在价值形成过程中,抽象劳动()   A.转移了生产资料价值 B.转移了劳动力价值   C.创造了新的价值 D.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   10.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之一是()   A.前者能把分散资本合并为大资本,后者则不能   B.前者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量,后者则不会   C.前者会使个别资本迅速增大,后者则只能缓慢增大   D.前者需借助于竞争和信用,后者则不需要   11.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A.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生产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商品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12.产业资本循环中属于流通领域的阶段是()   A.购买阶段和生产阶段 B.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   C.销售阶段和消费阶段 D.购买阶段和销售阶段   13.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A.社会生产力再生产问题 B.社会生产关系再生产问题   C.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比例关系问题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14.公式I(v+△v+ )=Ⅱ(c+△c)是()   A.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B.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C.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D.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15.在资本主义市场上,商品出售价格的最低界限是()   A.商品的个别价值 B.商品的社会价值   C.商品的生产成本 D.商品的生产价格   16.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市场价格上下波动围绕的中心是()   A.价值 B.生产价格   C.市场价格 D.生产成本   17.超额利润反映的是()   A.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的关系   B.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资本家之间的关系   C.同一企业内部不同岗位工人之间的关系   D.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关系   18.商业店员的工资相当于他在()   A.必要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   B.剩余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   C.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剩余价值   D.全部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   19.假定某产业资本家,依靠借贷资本100万元经营产业,平均利润率为18%,年利息率为10%,该产业资本家获得企业利润为()   A.8万元 B.10万元   C.18万元 D.20万元   20.股份公司的权力机构是()   A.董事会 B.监事会   C.股东会 D.职工代表大会   21.资本主义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A.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   B.土地地理位置的差别   C.对土地资本主义经营权的垄断   D.对土地资本主义私有权的垄断   22.垄断组织在购买生产资料时规定的有利于它的价格是()   A.垄断高价 B.垄断低价   C.自由价格 D.保护价格   23.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主要经济调节机制是()   A.国家调节市场,市场自由竞争 B.国家调节市场,计划引导消费   C.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D.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24.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是()   A.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B.维持较高的就业率   C.促进国民经济的有计划发展 D.维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   25.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量资本输出()   A.只有必要性,没有可能性B.只有可能性,没有必要性   C.既无可能性,也无必要性D.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   26.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   A.科学技术现代化 B.产业结构合理化   C.资源配置国际化 D.国际贸易自由化   27.资本国际化的发展进程是()   A.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到商品资本的国际化   B.从产业资本、借贷资本到商业资本的国际化   C.从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到产业资本的国际化   D.从借贷资本、产业资本到商业资本的国际化   28.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是()   A.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 B.经济迅速发展和相对停滞   C.生产社会化和占有私人化 D.世界多极化和地区集团化   29.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个人收入分配方式中居主体地位的是()   A.按劳分配 B.按生产要素分配   C.按资分配 D.按生产能力分配   30.我国当前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   A.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B.使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C.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   A.为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富强献计献策   B.为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提出理论依据   C.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被新社会经济制度取代的运行规律   D.揭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本质关系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   E.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提供理论根据   32.货币具有支付手段职能后,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因素有()   A.待售商品总量 B.商品的价格水平   C.支付前期赊购商品的货款 D.相互抵消的支付总额   E.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33.相对剩余价值是()   A.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人工作日的结果   B.在工人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C.所有企业都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必然结果   D.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工人必要生活资料价值下降的结果   E.劳动力价值下降,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缩短的结果   34.在资本家的纺织厂中,棉花是()   A.劳动对象 B.生产资料   C.可变资本的物质形式 D.不变资本的物质形式   E.流动资本的物质形式   35.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受到生产资本构成的影响,这种影响来自()   A.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所占的比重 B.生产资本中流动资本所占的比重   C.固定资本各组成部分的周转速度 D.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E.预付资本的数量   36.利润向平均利润转化的过程同时就是()   A.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   B.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过程   C.超额利润完全消失的过程   D.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   E.各部门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分配剩余价值的过程   37.借贷资本主要来源于闲置的货币资本,包括()   A.正在周转中的商业资本   B.在生产过程中发挥职能的生产资本   C.暂时闲置的固定资本的折旧费   D.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   E.暂时闲置的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   38.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有()   A.产业利润 B.商业利润   C.银行利润 D.利息   E.地租   39.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控货币流通量的主要手段是()   A.公开市场业务 B.商品市场业务   C.货币市场业务 D.最低准备金率政策   E.再贴现率政策   40.第二次大战后发展起来的地区经济集团,主要有()   A.欧洲联盟 B.北美自由贸易区   C.亚太经合组织 D.非洲经济共同体   E.东南亚国家联盟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怎样决定的   42.简述马克思考察社会再生产的理论前提。   43.简述部门之间竞争的原因和结果。   44.简述垄断利润的来源。   45.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调整和自我扬弃有哪些形式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本大题满分共20分)   在46、47、48三小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48题无效。   46.试述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7.试述资本主义地租的主要特征及其基本形态。   48.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什么迫切需要国际经济调节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具体形式有哪些
2023-08-15 13:11:151

2004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们的生产关系归根结底是一种()      A.物质利益关系B.政治利益关系      C.平等交换关系D.自由买卖关系      2.支配社会经济形态更替的规律是()      A.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      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C.社会劳动在各部门按比例分配的规律      D.节约劳动时间的规律      3.关于价值和交换价值相互关系的正确论断是()      A.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      B.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C.价值就是交换价值,二者完全一致      D.价值由交换价值决定,二者量上没有区别      4.劳动二重性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是()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都创造使用价值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都创造价值      C.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D.具体劳动创造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使用价值      5.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的货币,执行的是()      A.价值尺度职能B.支付手段职能      C.贮藏手段职能D.流通手段职能      6.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A.等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      B.大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      C.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D.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成反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7.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总公式是()      A.W-G-W B.G-W-G      C.G-G" D.G-W-G"      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前提是()      A.资本家集中大量货币B.劳动力成为商品      C.生产资料成为商品D.消费资料成为商品      9.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价值增殖过程中()      A.作用不同B.价值转移的方式不同      C.创造价值的方式不同D.创造剩余价值的方式不同      10.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抽象劳动()      A.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B.转移了劳动力的价值      C.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D.创造了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11.资本循环所经历的时间包括()      A.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B.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C.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D.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      12.既属于流动资本又属于可变资本的是用于购买()      A.厂房、机器设备的资本B.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的资本      C.劳动对象的资本D.劳动力的资本      13.固定资本无形磨损是由()      A.自然力对机器设备腐蚀造成的B.人为破坏机器设备造成的      C.机器设备贬值造成的D.机器设备使用过程中磨损造成的      14.公Ⅰ(v+m)>Ⅱc是()      A.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B.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C.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前提条件D.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15.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A.揭露了利润的真正来源B.表明了利润的本质      C.掩盖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D.完全消除了各企业、各部门在所获利润上的差别      16.资本主义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      A.商品的个别价值B.商品的社会价值      C.商品的生产价格D.商品的垄断价格      17.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      A.等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B.少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C.多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D.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成正比      18.商业资本的出现,在一定限度内能够()      A.增加社会总资本中的生产资本量,减少流通资本量      B.减少社会总资本中的生产资本量,增加流通资本量      C.使社会总资本中的生产资本量和流通资本量同样增加      D.使社会总资本中的生产资本量和流通资本量同样减少      19.商业资本家对商业店员的剥削体现在()      A.无偿占有商业店员剩余劳动时间实现的剩余价值      B.直接占有商业店员销售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      C.直接榨取商业店员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      D.无偿占有商业店员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剩余价值      20.利息率和平均利润率在量上的关系是()      A.利息率等于平均利润率B.利息率低于平均利润率      C.利息率和平均利润率无关D.利息率和平均利润率成反比      21.土地价格()      A.与地租量成正比,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      B.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正比,与地租量成反比      C.与地租量成正比,与平均利润率成反比      D.与平均利润率成正比,与地租量成反比      2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A.国家垄断了一切经济活动的资本主义      B.国家干预全部经济生活的资本主义      C.国家政权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D.国家进行微观经济管理的资本主义      23.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方式中最主要的是()      A.直接调节与控制B.间接调节与控制      C.行政手段调控D.法律手段调控      24.提高最低准备金率将直接导致()      A.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B.流通中的货币量减少      C.市场商品价格上涨D.市场商品价格下降      25.垄断形成后,资本主义对外经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      A.商品输出B.资源输出      C.资本输出D.劳务输出      26.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垄断组织形式是()      A.卡特尔B.混合联合公司      C.托拉斯D.康采恩      27.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      A.生产全球化B.贸易全球化      C.资本全球化D.资源配置全球化      28.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各种改良主义措施和社会福利政策()      A.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得到根本的改变      B.使工人的收入超过了劳动力价值      C.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和雇佣工人的地位      D.改变了工人的地位,使工人成为企业的主人      29.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调节经济活动要()      A.完全依靠"看得见的手"调节      B.完全依靠"看不见的手"调节      C.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对立起来      D.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结合起来      3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      A.按劳分配制度      B.按资本分配制度      C.按生产要素分配制度      D.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经济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的特点在于()      A.前者具有客观性,后者不具有客观性      B.前者离不开人们的经济活动,后者可以完全离开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      C.前者绝大多数只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发生作用,后者大多数是长久不变的      D.对前者的认识和利用往往受阶级或集团利益的局限,对后者则不受这种局限      E.对前者只能认识而不能利用,对后者既能认识又能利用      32.下列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是()      A.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B.支付的租金C.发放的工资      D.偿还的债款E.缴纳的税款      33.货币转化为资本既在流通领域中进行,又不在流通领域中进行,是因为()      A.在流通中能低价购买生产资料      B.在流通中能高价出售商品      C.在流通中能购买特殊商品劳动力      D.在生产领域中劳动力的使用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E.通过流通领域能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34.分析产业资本循环的意义在于说明()      A.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      B.资本不是静止物,而是无止境的价值增殖运动      C.产业资本循环过程要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      D.产业资本循环不仅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而且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E.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      35.固定资本是()      A.以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B.按照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程度其价值逐步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资本      C.经过多次生产过程才实现其价值全部周转的资本      D.在流通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资本      E.以原材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36.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是()      A.商品内在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B.商品销售价格的最低界限      C.商品价值中的c+v部分      D.商品生产中的实际生产费用      E.商品生产中实际耗费的资本      37.商业纯粹流通费用包括()      A.商店的建筑费B.簿记费C.广告费      D.商业店员工资E.商品运输费      38.股份公司()      A.是随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信用制度的发展而产生的      B.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资本经营组织形式      C.有利于加速聚集资本和优化投资结构      D.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E.有利于企业财产的完整和稳定      3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及历史局限性表现在()      A.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矛盾      B.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C.它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总体利益      D.它是垄断资产阶级实现其统治的工具      E.它必然向更高的历史发展阶段过渡      40.资本输出对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是()      A.为过剩资本找到出路,获取高额利润和利息的手段      B.控制输入国经济、政治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手段      C.扩大商品输出的手段      D.使金融资本在世界范围内实现统治的手段      E.缓和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矛盾的手段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政治经济学为什么要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研究生产关系?      42.简述等价形式的特点。      43简述"资本一般"或资本共性。      44.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后,各个资本家企业的利润率是否都一样?为什么?      45.简述资本主义跨国公司及其作用。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请任选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题评分。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试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      47.试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      48.试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和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关系及其主要途径。   
2023-08-15 13:11:22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题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2分)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3分)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1分)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依据。(2分) (4)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又必须注意中国的特点,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只有这们,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4分)
2023-08-15 13:11:311

求助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一道题

1、反映了关于事物发展的哲学问题,第一个材料肯定了事物发展在形式上的周期性,但否定了内在本质的不同;第二个材料说明了事物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对原有事物的否定;第三个材料说明了事物的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2、(先把课本上量变质变原理和否定之否定原理的定义写上)根据否定之否定原理,事物的发展在形式上呈现周期的相似性,在第一个材料中,虽然“晒太阳”的形式是相似的,但两种状态下的生活质量有着本质的区别,而渔夫却忽略了这一点。根据否定之否定原理,事物的发展是旧事物的消亡和新事物的诞生的过程,即对旧事物的否定,在第二个材料中,这句诗表达了人生意义升华的发展过程,由生命到爱情,再到自由,是一个不断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根据量变质变原理,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相对稳定的时期,而质变是事物飞跃的阶段。在第三个材料中,对梵高艺术成就的认识是一个缓慢量变的过程,以至于在梵高死后,这种认识才发生质变,使他的艺术成就被世界所认可。
2023-08-15 13:11:411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

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 )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中世纪唯名论哲学 C.德国古典哲学 D.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 ) A.作为“科学之科学”的哲学 B.一切唯心主义哲学 C.一切唯物主义哲学 D.一切思辩的哲学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 A.掌握基本理论 B.亲自参加实践 C.理论联系实际 D.虚心向人求教 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 A.实际存在 B.运动变化 C.可感知性 D.客观实在性 6.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D.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 7.时间和空间( ) A.同物质运动无关 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 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D.是运动着的物质自身 8.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B.实践第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10.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C.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D.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11.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管在发展中曾遇到和仍将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它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胜利。这说明( )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事物的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2.真相和假象的区别在于( ) A.真相是客观存在的,假象是主观想像的 B.真相是表现本质的,假象是不表现本质的 C.真相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表面 D.真相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14.宋代陆游的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在强调( )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5.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 ) A.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B.从感觉到知觉,从知觉到表象C.从概念到判断,从判断到推理 D.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 16.在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C.以多数人的意见定是非D.以实践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定是非 17.人类与动物界的最根本的区别是( ) A.人类有意识,动物无意识 B.人类有群体组织,动物无群体组织 C.人类有宗教信仰,动物无宗教信仰 D.人类会制造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动物则不会 18.对社会发展最有利的地理环境是( ) A.自然条件的单纯富饶 B.草木繁茂、雨量充足的热带C.土地肥沃、雨量适中的平原 D.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19.人口因素可以( )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20.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C.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D.劳动者与剥削者的关系 21.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D.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22.下列各组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有( )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C.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D.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 23.“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 ) A.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完全相同B.社会发展不受人的思想动机的影响C.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D.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 2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C.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5.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6.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 ) A.政治路线 B.组织路线 C.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 D.思想路线 27.在制约科学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中,最主要的是( ) A.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 B.社会制度的先进或落后 C.物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 D.哲学指导思想的正确或错误 28.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 ) A.社会秩序的稳定 B.民主程度的提高 C.生产力的发展 D.自然环境的改善 29.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 A.个人对社会所作奉献的多少 B.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C.个人知识才能的多少 D.个人从事的职业是否重要 30.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 ) A.两个不同的阶级 B.两条不同的道路 C.两种不同的结果 D.两种不同的状态 二、多项选择题 3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这是因为( ) A.它把科学的实践观作为自己的重要观点 B.它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结合起来 C.它把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 D.它把现代自然科学的成果汇集起来 E.它把现代社会科学的成果汇集起来 32.下列各项表述中正确说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关系的有( ) A.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 B.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搞好了,精神文明建设自然就搞好了 C.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互相促进、互为条件 D.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要协调发展E.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物质文明建设的智力支持和思想动力 33.下列各项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或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的有( )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E.物极必反,乐极生悲 34.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 ) A.否定是自我否定 B.否定与肯定的区别 C.否定中包含着肯定 D.否定是对旧事物的抛弃 E.否定是“扬弃” 35.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包括( ) 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相互依存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E.第二性与第一性的关系 36.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作用的有( ) A.人口密度的大小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人口状况的优劣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C.人口增长的快慢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D.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E.人口的结构和人口分布状况决定国家的强弱 37.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有( ) A.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的关系 B.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 C.劳动产品的分配方式 D.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E.政治上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 38.下列各项属于无产阶级政党选择革命的形式和道路的基本原则有( ) 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惟一形式的原则 B.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C.由各国共产党自己决定、反对国际组织发号施令的原则 D.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争取革命的和平发展的原则 E.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首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原则 39.下列各项属于英雄创造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有( ) A.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人们的眼界 B.剥削阶级的偏见曲解历史的发展 C.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不高 D.认识上的直线性和片面性 E.保守落后思想的消极作用 40.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系是( ) A.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B.人生观是世界观的基础 C.人生观对世界观有重大影响 D.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E.人生观和世界观没有必然联系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6分) 4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7分) 42.简述真理标准的辩证法。(7分) 43.简述劳动在从猿到人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6分) 44.简述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与社会分工的关系。(6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请任选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题评分。每小题12分,共24分) 45.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两手抓”的重要意义。(12分) 46.运用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论说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意义。(12分) 47.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12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A 4.C 5.D 6.D 7.C 8.B 9.C 10.B11.D 12.D 13.C 14.B 15.A 16.D 17.D 18.D 19.C 20.A 21.A 22.B 23.D 24.D 25.D 26.C 27.C 28.C 29.A 30.D 二、多项选择题 31.ABC 32.ACDE 33.ACE 34.ACE 35.ABCD 36.BD 37.BCD 38.BC 39.ABD 40.ACD 三、简答题 41.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真正把握住了时代的潮流。(2分) (2)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哲学的全部优秀成果,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从而成为完备而彻底的唯物主义,使哲学第一次成为科学形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伟大认识工具。(3分) (3)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为时代的发展服务,又不断地用新的实践经验充实自身,使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2分) 42.答:(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坚持真理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2分)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是指: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此外没有别的标准;第二,无限发展着的实践对人们的一切认识都能做出确定的检验。(2分) (3)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是指:第一,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它不可能对现有的一切认识都做出确定的检验;第二,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经过实践证实的真理也只具有相对的近似的正确性,还需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3分) 43.答:(1)劳动促使类人猿前、后肢分工,创造了人的手,从而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这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标志,是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2分) (2)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推动了语言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2分) (3)劳动形成了人类的社会关系。在生产劳动中,人与人之间结成了生产关系,在此基础上,人们还从事其他社会活动,形成其他社会关系,从而形成了人类社会。(2分) 44.答:(1)社会分工与职务高低同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大小有一定的联系。一般说来,一个人所任职务越高、从事的工作越重要,他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也越大,贡献也应当越多,与此相应,他的社会价值也应越大。(2分) (2)不能把一个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与社会分工和职务高低的关系绝对化。职务高低、工作不同,不是人的社会价值大小的决定性因素。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大小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他是否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以及贡献的大小。一个人为社会所做的贡献越多,他的社会价值也就越大。如果一个职位很高、担负重要工作的人,不能恪尽职守,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是以权谋私,不择手段地向社会索取,他不仅没有社会价值,而且是社会的蛀虫。相反,一个从事普通工作的人,只要尽心尽力地为社会做贡献,他的社会价值就高于前者。(4分) 四、论述题 45.答:(1)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有一种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实际工作中,应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忽略次要矛盾。(4分)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为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顺利解决创造条件。(4分) (3)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还要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一系列“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等。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进步。(4分) 46.答:(1)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第一,交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交往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改善;第三,交往是科学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第四,交往有利于人自身的发展。 (2)自从历史进入“世界历史”以后,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特别是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以来,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分) (3)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利用和吸收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利用世界各国的自然资矗 巴夤 南冉 芾砭 椋 岣呔 眯б妫 铀傥夜 缁嶂饕逑执 ㄉ璧姆⒄埂5诙 谡 紊鲜敌卸酝饪 牛 欣 诟谋洳缓侠淼氖澜缯 沃刃颍 ⒑侠淼氖澜缯 沃刃颍 丛炝己玫暮推轿榷ǖ墓 驶肪场5谌 诳蒲 幕 鲜敌卸酝饪 牛 欣 谖夜 萍既瞬诺呐嘌 涌煳夜 萍肌⑽幕 ⒔逃 乱档姆⒄埂?6分) 47.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从根本上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实践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显著特征,又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标志。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2分)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它把变革旧世界和改变现存事物作为自身的任务和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就是通过人的能动的活动,特别是通过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实现对旧世界的改造,并用共产主义的新世界去代替它。(4分)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一方面是指它自身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是指它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离不开其他社会实践,也离不开科学的实践。它在科学实践中产生,又反过来给科学实践以世界观的指导。(4分)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它的革命性是按照客观规律对旧世界的变革;它的科学性是坚持在对旧世界改造中遵循客观规律。(2分)
2023-08-15 13:11:502

帮我解决几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

1.生产力的发展总是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的出现本身就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人类社会无论是阶段内发展还是阶段性跳跃,无不是受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而做出的自然而又唯一的选择。2.毛主席说过,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少数英雄豪杰或者昏君奸臣对历史固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某些时间点甚至确实改变了当时的历史结果,但是从总体上、根本上,历史发展别无选择。那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3.通俗的讲,辩证法就是反对孤立、片面、静止地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与之相适应,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就是强调联系地、、全面地、发展地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阐释两点论、矛盾论和发展论等方法论。
2023-08-15 13:11:582

2003年4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 )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2.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 )   A.客观性 B.实践性 C.历史性 D.社会性   3.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 )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是指( )   A.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B.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C.物质运动的永恒性 D.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   A.涨潮和退潮 B.日蚀和月蚀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D.体育竞赛的程序和规则   6.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   A.运动的 B.发展的 C.实践的 D.矛盾的   7.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   A.人们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政治思想工作的加强   8.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普通联系规律   C.永恒发展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9.科学活动不同于物质生产活动,它的生命力在于( )   A.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B.认真学习前人创造的知识   C.善于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 D.科学家之间合理的分工协作   10.下列说法中,说明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是( )   A.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B.掌握火候,适可而止   C.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11.“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D.激变论的观点   12.私人购车的增多,带动了中国汽车制造业、钢铁工业、石油工业、修车业、洗车业等的发展,增加了就业岗位。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 )   A.一果多因 B.一因多果   C.同因异果 D.同果异因   13.有人认为,地球上产生生命是纯粹偶然的,没有任何必然性,就像一个人偶然得到一笔巨款成为百万富翁一样。从哲学上看,这是一种( )   A.宿命论观点 B.非决定论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庸俗进化论观点   14.在人类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是( )   A.日常消费生活实践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科学实验 D.生产实践   1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反映论的观点 B.可知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16.通过实践和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认识发展过程看,这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B.从感觉到知觉的飞跃   C.从意识到物质的飞跃 D.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7.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 )   A.具有客观性 B.具有能动性   C.具有历史局限性 D.具有社会性   18.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   A.是否具有思想意识 B.是否具有情感意志   C.是否具有血缘关系 D.是否能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   19.劳动过程是劳动的一般性质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劳动的社会形式是指( )   A.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B.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C.人们在劳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合方式   D.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   20.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   A.仓储设备 B.生产工具   C.劳动对象的容器 D.能源和信息系统   21.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是( )   A.管理社会各项公共事务的机关 B.调节社会各种民事纠纷的机关   C.统治阶段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D.保卫国家的独立和领土主权的组织   2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意在说明( )   A.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相同的   B.社会发展是一种受盲目力量支配的自发过程   C.社会发展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D.人的思想动机对社会发展的进程不起作用   23.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   A.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B.政治思想、管理学、语言学   C.哲学、艺术、环境科学 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2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有两对,一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另一对是( )   A.开拓进取与保守落后之间的矛盾 B.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矛盾   C.经济与政治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5.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 )   A.直接动力 B.根本动力 C.最终动力 D.主要动力   26.改革在人类历具有普遍性,它是( )   A.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实行让步   B.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   C.实行社会制度更替的一种形式   D.缓和阶级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的一种手段   27.交往的两种最基本的形式是( )   A.政治交往和文化交往 B.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   C.战争交往和和平交往 D.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   28.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 )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B.社会分配的原则   C.社会风气的状况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9.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   A.一切经济关系的总和 B.一切政治关系的总和   C.一切思想关系的总和 D.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0.个人社会价值的大小决定于他( )   A.社会地位的高低 B.拥有财富的多少   C.工作能力的强弱 D.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有( )   A.朴素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E.自然唯物主义   32.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人的活动与客观规律的关系的有( )   A.人能认识客观规律 B.人能消灭客观规律   C.人能创造客观规律 D.人能利用客观规律   E.人能改变客观规律   33.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有( )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贫生于富,弱生于强   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D.量体裁衣,对症下药   E.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34.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D.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真实可靠   E.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35.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真理与谬误关系的有( )   A.在一定范围内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 B.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C.真理和谬误相斗争而发展 D.真理和谬误相互包含   E.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   36.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之所以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原因在于( )   A.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37.根据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叫作技术社会形态。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的有( )   A.封建社会 B.渔猎社会   C.农业社会 D.工业社会   E.信息社会   38.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其包括的内容是不完全相同的。下列各项属于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范畴的有( )   A.工人阶级 B.广大农民   C.民营企业的创业人员 D.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   E.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39.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科学的社会功能的有( )   A.科学具有解放思想、追求真理的功能   B.科学具有变革生活方式的功能   C.科学具有社会管理的功能   D.科学具有直接改变生产关系性质的功能   E.科学具有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功能   40.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制度,它的基本特征有( )   A.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   B.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C.消灭了旧式分工,个人得到全面发展   D.国家完全消亡,代之以社会管理机关   E.人们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极大提高,自觉遵守社会秩序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简述生产关系的含义、内容及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7分)   42.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7分)   43.简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是什么?(6分)   44.简述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6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45、46、47三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45.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并用以说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2分)   46.说明我国当前进行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12分)   47.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说明正确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原理的重要意义。(12分)
2023-08-15 13:12:401

2006年10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3

21.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 A.土地的私有权垄断 B.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C.土地的有限性 D.土地的等级差别22.金融资本是( ) A.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生长的资本 B.工业垄断资本和商业垄断资本融合生长的资本 C.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生长的资本 D.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生长的资本2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A.根本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彻底消除了生产无政府状态 C.完全排除了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 D.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发展2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向私人企业加工订货是( ) A.国家直接掌握垄断资本的一种方式 B.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结合的一种方式 C.国家垄断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结合的一种方式 D.国家直接管理企业的一种方式25.经济全球化在制度上和组织形式上的体现是( ) A.国际经济一体化 B.国际政治一体化 C.国内经济一体化 D.国内政治一体化26.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对外经济关系中的重要经济特征是( ) A.货币输出 B.资本输出 C.劳动力输出 D.自然资源输出27.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联合体的典型形式是( ) A.东南亚国家联盟 B.欧洲联盟 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七国集团28.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福利政策”和“资本民主化”( ) A.减轻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受剥削的程度 B.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C.不能改变工人阶级的雇佣劳动者地位 D.表明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利益并非对立29.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必须首先经历(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级 C.社会主义社会第一阶段 D.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30.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最重要的途径是( ) A.增加劳动力投入 B.增加物质资料投入 C.提高劳动强度 D.提高劳动生产
2023-08-15 13:12:571

全国200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2

16.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态度的理论依据是(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C.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 17.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 ) A.食肉动物 B.食草动物 C.微生物 D.绿色植物 18.在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 A.血缘关系 B.生产关系 C.政治关系 D.思想关系 19.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 A.能源系统 B.生产工具 C.仓储设备 D.信息传递系统 20.下列各项对社会意识的理解中,属于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 A.社会意识是人的精神生活过程 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错误的社会意识是纯粹的主观臆造 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 21.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是( ) A.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构 B.维持社会稳定的机构 C.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矛盾的机构 D.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构 2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是一种(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C.历史宿命论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23.社会基本矛盾有两对,一对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另一对是( ) A.生产力和产业结构之间的矛盾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C.先进生产力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D.先进生产关系和落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2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是( ) A.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B.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C.按人们占有生产资料多少进行分配 D.按个人为社会提供的劳动量的多少进行分配 25.改革在人类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它是( ) A.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妥协的一种形式 B.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 C.对社会经济制度进行根本改造和变革 D.对社会政治制度进行根本改造和变革 26.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 A.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个人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D.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7.就其本质来说,科学既是知识的理论体系,又是( ) A.技术专家的技术发明活动 B.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育活动 C.获得知识的社会认识活动 D.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的活动 28.衡量历史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 ) A.社会秩序的稳定 B.民主程度的提高 C.自然环境的改善 D.生产力的发展 29.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途径是( ) A.学习他人先进经验 B.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C.寻求合适的发展机遇 D.利用良好的社会环境 30.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 ) A.人们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 B.人们不受必然性制约的创造性活动 C.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人们不受任何限制的自主活动
2023-08-15 13:13:10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0005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1次作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60 分。)1. 认为一切物质都有意识的观点是( )。 A. 唯物论的观点B. 机械唯物论的观点C. 物活论的观点D. 唯意志论的观点 满分:3 分2.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是( )。 A.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 不可知论观点D. 二元论观点 满分:3 分3. 对于两种相反的可能性而言( )。 A. 它们可以同时变成现实B. 只有其中的一种可能性能够转变成现实C. 实现了的可能性是现实可能性,未实现的可能性是抽象可能性D. 一种可能性是真实的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虚假的可能 满分:3 分4. 哲学的党性是指( )。 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 无产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的对立D. 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词 满分:3 分5.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 )。 A. 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的量变阶段B. 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C. 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团结统一D. 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 满分:3 分6. 所有的决定论都主张( )。 A. 世界上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B. 世界上只存在着必然性,没有偶然性C. 世界上只存在着偶然性,没有必然性D. 偶然和必然是辩证统一的 满分:3 分7. 引起阶段性部分质变的根源是( )。 A. 事物内部根本矛盾的解决B. 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发展的不平衡C. 矛盾的主次双方相互易位D. 非对抗性矛盾转化成对抗性矛盾 满分:3 分8. 认识事物的最根本方法是( )。 A. 质量分析法B. 矛盾分析法C.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D. 辩证否定的方法 满分:3 分9.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的发展中条件的意义在于( )。 A. 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没有作用B. 任何具体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发展、灭亡C. 条件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D. 条件的改变只能引起事物的量变 满分:3 分10. 爆发式飞跃是指( )。 A. 解决因一切矛盾所引起的事物之质变的形式B. 既是解决事物之质变的形式,也是解决事物之量变的形式C. 解决因根本矛盾所引起的事物之质变的形式D. 解决因对抗性矛盾所引起的事物之质变的形式 满分:3 分11. 度是指( )。 A.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关节点B. 质和量的统一C. 事物的质的规定性D. 事物的量变状态 满分:3 分12. 事物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这种矛盾的说法属于( )。 A. 诡辩论的观点B. 绝对主义的观点C. 相对主义的观点D. 辩证的观点 满分:3 分13. 离开物质主体谈运动,必然导致( )。 A. 形而上学B. 诡辩论C. 唯心主义D. 二元论 满分:3 分14. 范畴( )。 A. 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B. 在内容上是主观的,在形式上是客观的C.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主观的D.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客观的 满分:3 分15.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 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B. 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C.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 事物由不完善向比较完善转化 满分:3 分16. 认为世界是( )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主张。 A. 客观自在的B. 人的意识创造的C. 客观精神的产物或表现D. 由两个本原构成的 满分:3 分17. 事物的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 )。 A. 先有联系,后有运动B. 先有运动,后有联系C. 运动构成联系D. 联系构成运动 满分:3 分18. 在由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过程中,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 A. 是促使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必要条件B. 可使抽象的可能性变成现实的可能性C. 可使不可能性变成可能性D. 可使任何可能性全都变成现实性 满分:3 分19. 事物的质是指( )。 A. 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B. 事物属性的直接表现C. 事物的存在并区别于他物的内在规定性D. 事物本身固有的程度,数量的规定性 满分:3 分2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 A. 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最顶峰B. 科学的哲学体系已经完成C. 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集大成和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D. 绝对真理体系的确立 满分:3 分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V 1. 下列哪些理论进一步证明了时空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性( )。 A. 宇宙热寂说B. 相对论C. 唯能论D. 非欧几里得几何学E. 牛顿力学 满分:4 分2. 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表现为( )。 A. 有什么样的形式,就有什么样的与之相适应的内容B. 当形式适合于内容时,可以促进内容的发展C. 当形式不适合于内容时,就阻碍内容的发展D. 形式对内容起决定作用E. 任何形式都始终有利于内容的发展 满分:4 分3. 扬弃”体现了事物发展的( )。 A. 克服和保留的统一B. 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C. 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D. 变革和继承的统一E.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满分:4 分4. 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A. 物是感觉的复合B.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C. 感觉是与外界隔离 的屏障D. 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影子E. 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满分:4 分5. 意识的能动性表现为( )。 A. .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B. 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C. 意识能够改变规律D. 意识对生理功能的自我抑制E. 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 满分:4 分6. 下列命题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命题的有( )。 A. 心外无物B. 世界统一于感觉C. 理在事先D. 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E. 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 满分:4 分7. 当事物处于量变状态时( )。 A. 矛盾双方的力量各有消长,但还没有易位B. 事物表现为相对静止C. 矛盾的主次双方已经易位D. 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没有任何变化E. 矛盾双方绝对同一 满分:4 分8. 历史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是( )。 A. 没有认识到意识的能动性B. 没有看到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C. 没有看到历史事变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D. 没有看到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E. 承认杰出人物的作用 满分:4 分9. 凡是唯物主义哲学派别都主张( )。 A. 世界是可知的B. 世界是统一的C.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E. 世界是运动变化的 满分:4 分10. 辩证法同循环论的区别在于( )。 A. 是否承认事物发展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B. 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曲折性C. 是否承认事物的发展变化D. 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前进性E. 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周期性 满分:4 分
2023-08-15 13:13:37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题《急需答案》

1)这一精巧的设计表明了人类实践活动中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互动的关系,即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人类主体既是导致环境污染的责任者,又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也是环境保护的主体。 (2)人类要想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自然条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人类必须保护自然环境,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人们可以运用已获得的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达到对自然界的改造。 (3)度是指事物保持其质和量的限度,是质和量的统一,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认识事物的质,才能在实践中掌握适度的原则。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内,事物才能保持它自身的存在,超过了特定的范围,就会向对立面转化。在度中,质和量相互规定、相互渗透,密不可分,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适度的原则,使事物的变化保持在适当的量的范围内,既防止 “过”,又要防止“不及”,采取正确的方法,促使在实践活动中取得成功。 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也必须坚持适度的原则,一方面地球的自然资源是能够满足人类的合理需要的,只要人们在客观规律的指导下,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地球的自然资源又是无法满足人类的贪婪的,如果人们违背了客观规律,过度开发自然资源,污染环境,就会破坏作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体而存在的生态系统,反过来会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甚至整个人类的生存。
2023-08-15 13:14:22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几道判断说明题,求帮忙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谋事在人,成败在天 唯物主义 客观与主观 之间数木,不见森林主观唯心主义 天不变,道亦不变客观唯心主义 万物的始基是无限的空气唯心主义
2023-08-15 13:15:08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几个判断题.

456 是对的别的都错
2023-08-15 13:15:413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题目是高手的话帮帮忙

ddd==
2023-08-15 13:15:501

马克思主义原理

给这么大一个问题,却一个悬赏分都不给,没几个人高兴回答的。我就解决你第一个问题:由于,因果关系具有普遍性,任何现象都是由其他现象惹起的,并能惹起其他现象的产生。 必然性中,因果关系明白,肯定的缘由总能得到肯定的结果。 必然性中,因果关系不明白,一个结果,可能是预料之外的缘由惹起的。 固然在必然性中,因果关系不明白,但总会是一定的缘由惹起的结果产生,因此,无论在必然性还是在必然性中,因果关系都是客观存在的。
2023-08-15 13:15:581

马克思的作业题!求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基本原理及其意义!

  辩证的唯物的联系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了解联系观对于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1、联系的普遍性:   (1)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   (2)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之间)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整个世界)   (4)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客观性的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3)联系客观性的方法论: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4)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   (1)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有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方法论要求:   A. 要求人们想问题、办事情时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B. 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023-08-15 13:16:06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急需答案 若对了 我会追加分的!!

第一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物质世界和实践 2、事物的普通联系与发展 第二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三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2、意识的能动作用
2023-08-15 13:16:13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世界的基本哲学原理吗?

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哲学的流派之一,哲学的派别有许多。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不是世界的基本哲学原理。
2023-08-15 13:16:211

07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串讲(一)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与发展的科学   本章命题材的规律和预测的分析   一、本章命题的规律   本章为每年必考的章节,在马哲这门课中属于命题的重点之重,其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是本章命题的重点之重,命题的形式多种多样,各种题型都考过,从2003年到2005年的上半年,每年都考过这条规律,而且都是以论述题的形式出现,所以大家要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和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发展的总特征。   二、本章的试题预测分析   (一)基本概念:   1.什么是唯物辩证法?(重点)   所谓唯物辩证法就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联系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2.什么是联系?P60第二段(重点)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3.什么是系统?P64(非重点)   所谓系统,是指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统一整体。   4.什么是条件?P63(非重点)   条件是指同一事物相关联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5.什么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什么?P67(重点)   发展是指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前进性、上升性运动,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什么是新事物?P67(重点)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7.什么是旧事物?P67(重点)   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8.什么叫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就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宇宙观,它认为世界是孤立的、静止不变的,并否认客观矛盾的存在。   9.什么叫矛盾?P72(重点)   矛盾的概念包括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含义及其区别。逻辑矛盾是指思维中前后不一致,自相冲突。它是主观的,是人的思维违反逻辑规则造成的,是应当从思维中加以排除的。而辩证矛盾是对立统一关系,它是客观的、普遍的,是不能否认和排除的。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是不同的,如果把二者混淆起来,就会导致否认辩证矛盾。   10.什么叫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P72-P73(重点)   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系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就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是指矛盾双方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11.什么是内因和外因?P75(重点)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12.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P76(重点)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13.什么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P78(重点)   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种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就是次要矛盾。   14.什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P79(重点)   不仅同一事物中的各个矛盾是不平衡的,而且同一矛盾双方的力量也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15.什么叫质、量、度?P81-P82(重点)   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对立统一。   16.什么叫量变和质变?P83(重点)   量变是指事物量的规定性变化,即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质变是指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由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17.什么叫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P87(重点)   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事物为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   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   18.什么叫扬弃?P88(重点)   扬弃是指对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东西,保留其中合理的、积极的因素,经过改造加以吸收,使之成为新事物的有机组成部分。   19.什么叫原因和结果?P92(重点)   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联系。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由原因引起的现象是结果。   20.什么叫必然性和偶然性?P94(重点)   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趋势。   偶然性则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向。   21.可能性和现实性?P98(重点)   现实性是指一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事物和现象的种种联系的结合。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22.什么叫或然率?P99第二段   或然率是对可能性大小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或然率是所要测定的偶然事物的数目与全部可能发生的偶然事件总数之间的比率。   23.什么叫内容和形式?P100(重点)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也就是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它们所规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和发展趋势的总和。   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24.什么叫本质和现象?P102-P103(重点)   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指组成事物的各个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   25.什么叫*和假象?P103(重点)   与本质一致的现象是*。   与本质很不一致的现象是假象。
2023-08-15 13:16:30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有文献指出,大提琴演奏的音乐能提升奶牛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从而提高奶牛的免疫力(《不同乐器演奏的轻音乐对泌乳牛免疫性能的影响》,江苏农业科学,2017年第15期第139页-142页)。 超氧化物歧化酶Orgotein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别名肝蛋白、简称:SOD。 SOD是一种源于生命体的活性物质,能消除生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对人体不断地补充SOD具有抗衰老的特殊效果。 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EC1.15.1.1, SOD)是1938年首次从牛红血球中分离得到超氧化物歧化酶开始算起,人们对SOD的研究己有七十多年的历史。1969年McCord等重新发现这种蛋白,并且发现了它们的生物活性,弄清了它催化过氧阴离子发生歧化反应的性质,所以正式将其命名为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是一种新型酶制剂。它在生物界的分布极广,几乎从动物到植物,甚至从人到单细胞生物,都有它的存在。 SOD被视为生命科技中最具神奇魔力的酶、人体内的垃圾清道夫。SOD是氧自由基的自然天敌,是机体内氧自由基的头号杀手,是生命健康之本。 SOD是生物体内重要的抗氧化酶,广泛分布于各种生物体内,如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SOD具有特殊的生理活性,是生物体内清除自由基的首要物质。SOD在生物体内的水平高低意味着衰老与死亡的直观指标;现已证实,由氧自由基引发的疾病多达60多种。SOD可对抗与阻断因氧自由基对细胞造成的损害,并及时修复受损细胞,复原因自由基造成的对细胞伤害。由于现代生活压力,环境污染,各种辐射和超量运动都会造成氧自由基大量形成;因此,生物抗氧化机制中SOD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SOD是一种含有金属元素的活性蛋白酶。SOD是中国卫生部批准的具有药物功能的物质之一,法定编号为ECl.15.1.1;CAS[905489]1。 超氧化物歧化酶按其所含金属辅基不同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含铜(Cu)锌(Zn)金属辅基的称(Cu.Zn—SOD),最为常见的一种酶,呈绿色,主要存在于机体细胞浆中;第二种是是含锰(Mn)金属辅基的称(Mn—SOD),呈紫色,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和原核细胞内;第三种是含铁(Fe)金属辅基的称(Fe—SOD),呈黄褐色,存在于原核细胞中。 SOD是目前生物学、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中世界级的高、尖、精课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开发,大都从动物血里提取,不但代价昂贵,而且动物性SOD的排他性、不易常温保存、艾滋病等血液病毒的交叉感染及其它潜在危险,所以国际卫生组织呼吁:立刻停止动物性SOD的使用。 SOD是生物体内氧自由基的天然清除剂,具有广泛的医用价值,可作为药品、食品及日化产品的添加剂。SOD 被批准用于临床使用,它对一些由于年龄、疾病或伤害造成的组织硬化以及纤维化显示出强大的再生修复能力。SOD已被成功地应用于放疗后的辅助治疗、控制心脏病人的进展、用于治疗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在丹麦,有人通过注射SOD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超氧化物歧化酶广泛应用于化妆品添加剂方面,如利用超氧化物歧化酶制造的SOD面膜、SOD 蜜、SOD蛇粉等化妆品,目前已有不下数百种产品。 SOD是中国卫生部批准的具有抗衰老、免疫调节、调节血脂、抗辐射、美容功能的物质之一,法定编号为ECl.15.1.1;CAS[905489]1。 世界各国对“超氧化物歧化酶”的作用认定: 美国注册专利号为(CN1152337A):用于预防和治疗大脑局部出血、溃疡、消除炎症、心率失常、浮肿、中毒、风湿、类风湿、风湿性关节炎、放射性损伤、药物中毒等症。 法国注册专利号为(CN1167441A):用于预防和治疗特异性脑损伤、非特异性脑损伤而引起的脑功能识别障碍。 欧洲注册专利号为(499621):用于预防和治疗癌症及术后放、化疗带来的脑损伤,抑制癌细胞再形成或扩散。 日本注册专利号为(4327541,4312533):用于治疗器官移植后的抗免疫反应具有奇效。用于治疗大脑局部出血导致神经坏死,防止半身不遂的治疗药物。 美国休斯顿得克萨斯大学的安德森,癌症中心的华人博士黄鹏和他的同事们发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可以选择性地杀灭白血病细胞,而不损害正常组织细胞。 国内也有对“超氧化物歧化酶”的作用认定: 台北医院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治疗烧伤、烫伤、比较实验获得成功,报道说: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涂抹患处愈合是常规疗法的3倍,而且疤痕明显减轻。 SOD作为一种生化酶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和科研上,可抗衰老,抗肿瘤、调节人体内分泌系统,提高免疫力。 SOD主要用在炎症病患者,尤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慢性多发性关节炎、心肌梗塞、心血管病、肿瘤患者以及放射性治疗炎症病患者。 SOD作为一种人体内最重要的酶之一,它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 临床上可用SOD 治疗和预防下列疾病:急性炎症和水肿、氧中毒预防(预防措施,进入高压氧舱的工作人员,可预先注射SOD)、氧中毒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早期治疗)、肺气肿、辐射病及辐射防护、老年性白内障、抗衰老。 SOD 被作为一种补充食物,人们想尽各种可行的办法使SOD在人体内维持较高的水平,即在消耗食物的同时,提供合适的营养供肝脏合成SOD,或者直接将外源SOD 包裹在食物蛋白质中,经消化系统而不被消化,进入身体其它位置。 SOD在医学应用领域的拓展,取决于对其作用机制和生成机制的更深入研究,期待发现SOD的促生成因子。由于SOD的来源不同,检测手段各异,造成SOD活性不具可比性。期待国际通行检测标准以科学、简便、实用原则规范化。由于动物血SOD在欧盟受阻,大力开发植物和微生物SOD成为很有前景的产业方向。 一种超氧化物歧化酶是国家“十五”、“十一五”863计划重大课题项目(课题编号:2004AA214080,2007AA100604),由中国科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采用先进技术,历时八年开发出来的新一代SOD酶产品。 特点: 1.生物发酵提取,无血液病毒及交叉感染危险; 2.耐热性强,90℃ 环境120分钟酶活几乎没有损失,100℃环境60分钟酶活保持90%以上; 3.稳定性高,在pH4.0—11.0范围内酶活稳定,在常温下保存两年酶活维持在95%以上; 这样的SOD酶制剂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4.分子量小,容易被吸收; 5.生物利用度高。 1、抑制心脑血管疾病: 机体的衰老与体内氧自由基的产生与积累密切相关, SOD 可清除人体内过多的有害的氧自由,是对健康的有益的功效成分。具有调节血脂的保健作用,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预防高血脂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降低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 2、抗衰老: 年龄的增长和某些体外因素会造成机体和皮肤组织自由基产生超过机体正常清除自由基的的能力,从而使皮肤组织造成伤害,导致衰老。由于SOD能够清除自由基,因而可以延缓衰老。人之所以会衰老,老化迹象一点一滴出观,如色素沉淀、体力衰退、是因为体内产生氧化作用,所谓“氧化作用”就类似于生锈,抗氧化剂的补充有助于降低氧化的速度,减慢衰老的脚步。 3、防治自身免疫性疾病: SOD对各类自身免疫性疾病都有一定的疗效。如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等。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在急性期病变未形成前使用,疗效较好。 4、肺气肿: 肺气肿患者亦可使用 SOD ,但应在病变初期肺弹性纤维尚未受到损害时使用,疗效较好。 5、辐射病及辐射防护: 该品可用来治疗因放疗引起的膀胱炎、皮肌炎、红斑狼疮及白细胞减少等疾病,对有可能受到电离辐射的人员,也可注射 SOD 作为预防措施。 6、老年性白内障: 对这类疾病应在进入老年期前即开始经常服用抗氧化剂,或者说经常注射SOD。一旦形成白内障,则应该摘除,因为此时使用SOD无效。 7、抗氧化: 医学报告指出, 抗氧化能力的衰退期已提前至40岁左右,光靠蔬果已经不足以消除人体内外共同形成的氧化压力。 8、预防慢性病: 自由基是科学家已发现导致各种慢性病与老化的罪魁祸首,故说它是“万病之源”,是人体健康的大敌,自由基对身体的伤害是日积月累的,尤其是糖尿病与心血管方面的疾病,林天送博士说:“照顾好您的心血管,就可以活到九十岁。”养成多多摄取抗氧化物的好习惯,保证可以让您远离慢性疾病的威胁。 9、抗疲劳: 过多的自由基在体内残存,就犹如毒素蓄积在体内一样,会让人:容易疲劳、厌倦、注意力不集中、常常昏昏沉沉、打哈欠。SOD对上班族熬夜加班、学生应付考试所产生的疲劳,在提振精神及集中注意力方面成效显著,有助于工作绩效的提升,及考试成绩的进步。 10、消除副作用: 接受化疗的癌症病患体内的抗氧化能力会大大地降低,万一低到某个程度,自由基就会损害细胞、黏膜、五脏六腑、脑、中枢神经等.所以癌症患者应及时补充抗氧化剂来维持好体力。日本厚生省与美国癌症中心(NCI)均建议使用抗氧化剂来预防癌症或治疗因氧自由基破坏细胞所引起的病变,降低抗癌药物所引起的如呕吐、食欲不振、掉发等副作用。 11、避免二次伤害: 手术会引起大量自由基,故建议手术前后口服抗氧化剂来迅速恢复体力,加速伤口复原。 12、化解女性的危机: 妇女的氧化危机有三: A.皮肤出现斑点皱纹:因为氧自由基无法有效被清除,破坏胶原蛋白、弹力纤维蛋白,使皮肤保湿及维持弹性的功能丧失,皱纹横生,加速黑色素的沉淀; B.血液循环不良、经期不顺、黑眼圈、肤色灰暗无光泽; C.更年期障碍:因为动情激素的缺乏、体内的抗氧化能力降低,常有以下症状出现:阵发性朝热、失眠、夜间流汗、头痛、情绪不稳、心神不宁。 13、有效降低血脂、胆固醇、血压; 14、抗辐射; 15、增强肝肾功能; 16、对糖尿病有明显的恢复作用。 SOD属于金属蛋白酶,按照结合金属离子种类不同,该酶有以下三种:含铜与锌超氧化物歧化酶( Cu-ZnSOD )、含锰超氧化物歧化酶( Mn-SOD )和含铁超氧化物歧化酶(Fe-SOD )。三种SOD都催化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将之歧化为过氧化氢与氧气。 目前,人们认为自由基(也称游离基)与绝大部分疾病以及人体的衰老有关。所谓的自由基就是当机体进行代谢时,能夺去氧的一个电子,这样这个氧原子就变成自由基。自由基很不稳定,它要在身体组织细胞的分子中再夺取电子来使自己配对,当细胞分子推陈出新动一个电子后,它也变成自由基,又要去抢夺细胞膜或或细胞核分子中的电子,这样又称会产生新的自由基。如,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氢自由基和甲基自由基,等等。在细胞由于自由基非常活泼,化学反应性极强,参与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能引起细胞生物膜上的脂质过氧化,破坏了膜的结构和功能。它能引起蛋白质变性和交联,使体内的许多酶及激素失去生物活性,机体的免疫能力、神经反射能力、运动能力等系统活力降低,同时还能破坏核酸结构和导致整个机体代谢失常等,最终使机体发生病变。因此,自由基作为人体垃圾,能够促使某些疾病的发生和机体的衰老。 虽然自由基会对机体产生诸多危害,但是在一般的条件下人体细胞内也存在着清除自由基、抑制自由基反应的体系,它们有的属于抗氧化酶类,有的属于抗氧化剂。像SOD就是一种主要的抗氧化酶,能清除超氧化物自由基,在防御氧的毒性、抑制老年疾病以及预防衰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SOD能专一地清除体内有害的自由基,以解除自由基氧化体内的某些组成成分而造成的机体损害。如氧中毒、急性炎症、水肿、自身免疫性疾病、辐射病等疾病都与活性氧的毒性有关。实验证明:SOD 能够清除自由基,因此可消除上述疾病的病因。此解毒反应过程是两步: 第一步是:作为有害物质的超氧阴离子在SOD的作用下和氢离子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过氧化氢;第二步是,过氧化氢又在过氧化氢酶的作用下和氢离反应,最终生成了一种对人体无害的物质——水。 第二步是:人体清除第一步反应所生成的过氧化氢酶或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体,因而作为治疗手段的药用SOD若与过氧化氢酶或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合并使用,其治疗效果将更好。 SOD作为超氧阴离子的整合剂,它既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药物。 【根据网络信息整理】
2023-08-15 13:08:041

用英语表达一部电影"它讲述了…",除了It tells the story of…,还可以用什么词

翻译如下:英语表达一部电影"它讲述了…",除了It tells..还可以直接用It"s about....例句:它讲述了友谊,展现了和所爱的事物分离是何种艰难。It"s about friendship, and how difficult today is to be separated from those you love.
2023-08-15 13:08:091

挪威seas西雅士h1597-08 fa22rcz纸浆盆8英寸220mm全频喇叭单元怎么样

  全频单元所用振膜主要有以下几种  1纸。由于纸有合适的内阻尼和基本足够的强度,因此一直以来大量用于扬声器振膜。但是由于强度/模量偏低,因此即使使用了最新的形状设计以及复合进去一些新材料,发生分割振动而导致音质劣化的起始频率还是要远低于其他新材料。但是考虑到低成本以及一直的工艺传承,纸还是可以继续用于一些要求不高的场合。  2塑料。高分子材料本身强度比纸高,而通过加入各种填料/结构增强等手段还可以继续提高振膜的有效强度,但是其密度大,因此实际使用中严格控制其重量而导致其厚度较小,因此整体比刚度要小于纸和其他材料。再加上其内阻尼普遍低于纸,因此基本上音质要被人接受比较困难。好处在于高分子材料成型容易,成本低廉,因此在低档产品中大量使用。  3金属。金属材料让人又爱又恨。其比刚度等比其他材料都要高,因此设计合适的金属振膜其分割振动起始频率远高于普通材料,用纯Be金属的CONE甚至高达40KHz以上。但是其内阻尼较小,容易形成较尖锐的峰。如果这个频率刚好落在听觉敏感区域的话,那声音就会相当刺耳。所以要用好金属振膜,就必须通过附加的阻尼手段,包括涂布阻尼胶,联合边反阻尼处理,以及对CONE做一些物理处理,同时通过一定的形状处理等,把这个峰推高到人耳不敏感的15KHz以后甚至更高,同时降低峰值,这样就可以获得覆盖非常宽的频率范围。上面所说的能覆盖50——25000Hz的频率的全频单元即使用了金属材料。  4其他。包括一些陶瓷材料等的复合材料。应用比较少,基本还不成熟,市面也非常罕见。
2023-08-15 13:08:111

物理磁生电,电生磁

这是问题吗
2023-08-15 13:08:118

阻火器的作用和工作原理是什么?

复活期的作用就是阻止氧气的进入。在五洋状态下是不能够燃烧的。
2023-08-15 13:08:124

电鳗为什么会放电?

简单的说就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即ATP转化为电能
2023-08-15 13:08:152

阻火器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以下是阀门行业中公认的一些知名品牌,它们被广泛认可并享有很高的声誉。虽然排名可能因时间和市场情况而有所变化,但以下品牌通常被认为是阀门行业的顶级品牌之一:水系统阀门和工业阀门以下比较有影响力的一线品牌可以作为参考,以下是2022-2023年国内一线十大阀门品牌企业厂家,但是仅供参考:苏州纽威阀门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冠龙阀门机械有限公司、上海奇众阀门制造有限公司、三花、苏盐、神通、苏阀、南方、江一、尧字。以上厂家只是预估和参考的作用,具体情况可能会因为市场行情的变化、竞争格局大小、产品质量稳定等一系列因素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或者随时浮动的情况发生。阀门作为工业生产和民用设施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装置,其品牌的质量和声誉直接影响着使用者的满意度和信任度。这些品牌在阀门行业中以其创新技术、高品质产品和可靠性而著名。值得注意的是,市场和行业发展变化快速,不同的排名可能会因时间和地区而有所不同。对于最新的排名信息,建议参考行业报告、专业机构或市场调研数据,以获取更详细和准确的信息。
2023-08-15 13:08:002

磁生电是谁发现的

  磁生电是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的。磁生电原理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在导体上就会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发电机便是依据此原理制成。   发现过程1831年电学大师法拉第发现了磁能够生电。他找来两根长约62米的铜导线和一根粗长木棍,分别把两根铜导线缠绕在木棍上,铜导线的两端分别与电流计电源相联。然后他把电源开关合上,这时,他似乎感到电流计指针跳动了一下,然后指又回到0点,难道在开关合的瞬时产生了感应电流?法拉第把开关拉掉,准备重复合后再看一次,当开关刚拉开时,他又看到指针跳荡了一下,然后回到0点。他反复把开关拉开、合上,都发现了相同的结果。   根据这个实验,法拉第总结出电磁感应的规律:当穿过感应回路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回路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方向总是阻碍回路中磁通量的变化,大小与单位时间内的磁通量变化成正比。负电荷,在金属内的电子流动方向与常规电流的方向相反。
2023-08-15 13:07:591

用英文讲述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

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师徒4人历经 九九八十一难去西天取经的故事,途中孙悟空施展七十二般变
2023-08-15 13:07:551

sod是什么东西

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是一种源于生命体的活性物质,能消除生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对人体不断地补充,SOD具有抗衰老的特殊效果。酶(enzyme)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质或RNA。酶的催化作用有赖于酶分子的一级结构及空间结构的完整。若酶分子变性或亚基解聚均可导致酶活性丧失。酶属生物大分子,分子质量至少在1万以上,大的可达百万。
2023-08-15 13:07:551

最先发明火药的是中国 按道理说应该中国的火器比国外先进啊 怎么到了清朝初期拿大刀和洋鬼子拼

这就是骄傲自满的结局,大清朝可是封建文明的巅峰啊,世界向它看齐,以至于盲目自满,止步不前,结果反而被西方超越,继而落魄
2023-08-15 13:07:502

电动机是根据磁生电原理,而发电机是根据电生磁原理,对吗?

电动机和发电机都利用了电磁感应的原理,对于一般的发电机和电动机,它们都有转子线圈和定子线圈。我们都知道,导体在切割磁力线的时候会产生电动势,发电机就利用了这个原理,发电机转子中通入励磁电流建立磁场,同时转子在转动(对气轮发电机组来说,转子的旋转是由高温高压蒸汽驱动;对水力发电机组来说转子旋转是由水力驱动),这样转子磁场就是一个旋转的磁场。定子中的导体就不停的切割这个旋转的磁场,从而产生电动势,当接上负载后,就有电流产生,达到了机械能与电能的转换。另一方面,通有电流的导体在运动的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电动机利用了这个原理。在电动机的定子线圈中通入三相交流电,会产生一个旋转的定子磁场,因此转子导体会切割这个旋转的定子磁场,并在转子导体中产生感应电流。定子旋转磁场与这个转子感应电流相互作用,对转子产生电磁力矩,驱动电动机转子旋转。这就实现了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
2023-08-15 13:07: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