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教育培训行业的兴起和增长是"教育产业化”的一个现象吗?

2023-08-28 14:42:34
共4条回复
北境漫步

教育产业的理念大致出现在1980年代中期,理论界关于教育产业化的争论长达十多年,反对者主要从教育的公益性出发,在价值层面质疑产业化、市场化的主张;支持者强调教育所具有的产业性质,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教育产业的发展是无可争辩的基本现实。最近,教育部负责人严词否定“教育产业化”的提法;由于现实教育中的种种乱相,饱受其苦的家长和社会舆论几乎一边倒,强烈声讨“教育产业化”。显然,教育产业化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都是混乱而面目不清的,有必要作一番疏理。

一、“教育产业化”的理论之争

教育产业化的理论并不“邪恶”。在计划体制下,长期以来我们只强调教育的公共性、公益性,进而认为教育只能由政府投资举办,形成国家垄断、包办教育的困窘局面。教育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的引入,使我们认识教育既具有公共性,也具有私人性,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提供的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其公共性部分由政府购买,私人性部分作为个人的自我投资,由受益者个人购买。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也具有提供教育服务的交易性质。对国家而言,教育不仅是一种公益事业,还是具有很高经济回报率的战略产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打破封闭,引入市场竞争的机制,建立经费多样化的渠道。

1980年代发达国家以及最近日本被称为“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改革,即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改变政府干预过多的治理模式,增强高校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提高教育的效率和效益。其主要内容包括:减少国家-政府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资比例,增加非国家的(包括市场、个人和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强化高等教育与私营经济部门和工商界的联系;加强私立-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扮演的角色等。

在许多国际组织的统计分类中,教育均被列为“服务产业”、“第三产业”。在1992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教育被明确列为第三产业,而且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决定》提出要以产业化为方向,建立充满活力的自我发展机制,对包括教育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它被主张教育产业化的意见引为最重要的论据。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的基本态度,是承认教育具有产业属性,尤其是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留学教育等。但从维护教育公益性的角度出发,反对提“教育产业化”,认为所谓“化”,就是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意。

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教育具有某种产业性质,教育需要引入部分市场机制以增强活力、提高效率,个人分担一部分教育成本等概念应当说已经被社会普遍接受。无论支持还是反对“教育产业化”,在这些方面是具有共识的,争论主要在教育产业“化”与不“化”的认识上。我认为这种词语之争其实并没有更大的理论意义,反而削弱了我们对这一进程的实际关注。

虽然我们的官方政策没有提“教育产业化”,但事实上“产业化”的问题之严重,是那些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国家所没有的。一种理论的现实命运,并不是由讨论或表态决定的,而取决现实的社会需求、价值导向和利益博弈。

二、“教育产业化”的现实表现在事实的层面上,究竟哪些行为、内容属“教育产业化”,同样众说纷纭。大家在使用这一词语时的所指其实是各不相同的。

狭义的理解,它主要指在学校举办企业、科技类和服务类的校办产业。中小学的校企在1980年代红过一阵后,大多衰落不振。在1990年代全民经商的气氛中,高校掀起大办校企的热潮,一时公司林立,教师下海,蔚为大观。至2000年底,全国近400所高校共有科技企业近2100家。至2001年底,全国高校已有控股或参股的上市公司33家,其中在上海、深圳两地上市的公司29家,总市值约占深、沪两市市值总额的3%左右。

这一成就背后的事实是北大方正、清华同方那样的企业屈指可数,大多数校办企业都是不赚钱的,高校深感风险巨大,无利可图。由于企业运作不规范,校企不分、产权不明晰,造成校企“小的亏了,大的跑了”的骑虎难下之势。尤其是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冲突,商业化价值对大学精神的侵蚀和对教育行为的扭曲十分明显,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2001年8月起,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进行校企改制试点,明晰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并最终使校、企完全分离。宣告了这一政策的终结。

发展教育产业也指发展民办教育、发育教育培训、留学教育等教育市场。的确,民办教育本来应当是教育产业化最重要、最主要的力量。尽管近十年来民办教育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非常弱小。2002年,民办小学在校生仅占全国小学在校生总数的1.83%;民办普通中学在校生占0.9%,职业中学在校生占1.25%。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高校在校生32万人,仅占高校本专科生在校生总数的2.2%;即便将各类民办高教机构的学生都算上(包括大量高考落榜补习者),也只占9.6%。无论与1950年时的规模、水平还是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相比,几乎都不具有可比性。民办教育缺乏与公办学校平等竞争的政策环境,产权不明晰和难以保障等等,成为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

广义的理解,教育产业化泛指利用市场手段扩大教育资源、利用市场机制“经营”教育的各种举措。其中最突出的,是多种渠道筹集教育经费和缴费上大学。中国农村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就是主要通过集资办学,所谓的“人民教育人民办”,农民自己为自己埋单而支撑的。

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学校实行“一费制”,许多地方义务教育陷入难以为继、前所未有的困境。1997年全国高校实现“公费生”和“自费生”并轨收费,高校学费标准从1998年的1000余元快速攀升,目前多为4000-5000元以上,加上其他各种费用和生活费,大学生实际支出的费用要高得多,大约相当于一个城市职工一年的收入或两个农村劳动力一年的收入。由此,导致大学出现约占学生总数20%左右的“贫困生”阶层,每年都有家长因缴不起学费而自杀的悲剧发生。虽然国家有“奖、贷、勤、减、补”等五种方式帮助贫困生,但作为主体的国家助学贷款因种种原因难以大面积推进。

不难认识,近年来教育产业的发展是有其正面价值的,如教育培养能力扩大、效率得以提高,教育经费的来源更为多样化,教育服务、教育消费概念已经形成,教育市场和教育的选择性开始出现,学校与政府、社会和学生之间的新关系开始建立等等。

但这一进程的弊病和代价同样巨大。教育资源短缺形成的巨大市场与陈旧落后的体制相接,出现了种种“寻租”活动,致使教育行为扭曲,教育腐败丛生。各种价值模糊、产权暧昧的“改制学校”,如“民办公助”、“国有民办”的学校,实行“一校两制”的“校中校”、“二级学院”等等,利用国有资源和名校品牌大赚其钱。社会腐败风气对学校、教育的侵蚀,连年发生的高考舞弊案、学术剽窃案、“注水文凭”、逐渐制度化的权学交易和钱学交易、人为制造的“择校热”和巨额的“择校费”,以及严重的教育乱收费等等,导致学校的功能、面貌变异,教育的社会形象和公信力受到严重影响。社会舆论对“教育产业化”的强烈批判和否定,正是基于这种最宽泛的认识,即把学校围绕经营、创收等产生的种种怪事乱相都归于“教育产业化”名下。由于教育产业、高等教育市场化在理论上毕竟具有特定内涵,因此我更倾向于将上述弊端归因于“单一财政视角”的改革所导致的后果,这是我们当前特别需要认识和辨析的。

三、对“单一财政视角”教育改革的反思

在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背景下,多年来教育界推行的是一种被称为“财政视角”的改革,或者说是一种“经济主义路线”的改革,其主要动机为弥补教育经费短缺,兴奋点围绕着创收、经营、转制、上市、产权、市场化等问题,以增长和效率为主要追求,而缺乏对教育公平、教育品质的关注,经济话语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教育话语。因此,现实生活中出现这样强烈的反差:一方面,教育的数量增长、规模扩大,人们受教育的机会显著增多;与此同时,教育越来越昂贵,越来越“豪华”,享受“优质教育”越来越成为金钱和权力的较量。一方面,各级教育的发展达到历史上的最好水平;与此同时,出现教育价值失衡、教育行为失范,以及教育品质的恶化,公众对教育的评价降至20年来的最低点。

“单一财政视角”的教育改革的局限性和后果已经彰显。为此,我们需要深入反思,重新认识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基本规律、基本价值,认识在市场环境中政府的教育职能和行为定位。

1.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想,维护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

由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警惕和防止市场价值对教育功能、教育价值的异化,保持教育的人文性、公正性、纯洁性已经成为对现行教育的一个基本挑战。不能不看到,一些学校被迫的创收压力正在变成主动牟利的动力,并形成某种利益集团(最近北航招生丑闻即是一例———编者注)。在以经济利益为主要追求的教育活动中,有的地方将重点学校作为地方财政的财源;许多地方通过政府干预,用借贷等方式创办完全脱离中国国情的昂贵的“重点学校”、“示范学校”(建一所高中动辄花费几千万元、一亿元、两亿元甚至更多),用高收费的方法将债务转嫁给学生家长。类似地,如果私立教育以营利为目的是不合理的,那么用政府经费举办、拥有优质资源的公立学校,大规模公开牟利的行为难道是可以允许的吗?

我们需要重温渐被淡忘的教育宗旨和教育方针,认识现代教育制度、教育政策的道德基础,认识义务教育和公立学校的本质功能,需要重申作为人类文明成果、世界各国共同遵循的教育价值,尤其是社会公正、教育公平的价值,从而避免教育改革蹈入目中无人、惟利是图的价值真空。

2.明确政府的教育功能定位。

政府最主要的教育责任,是依法履行实施义务教育的义务;最重要的教育功能,是建立和维护市场环境中的教育秩序,以及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其他措施保证教育公平。多年来教育经费不足的现实是迫使学校自谋生路、教育走“产业化”道路的根本原因。解决教育经费危机的根本之举是政府承担自己的教育义务。邓小平曾说过,“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这是至今仍未真正实现的小平同志的遗愿之一。切实保障教育经费投入,甚至不惜降低一些经济增长速度,把义务教育、农村教育搞好,是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现代国家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政府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和保障教育公平,这几乎是没有例外的。教育不能“劫贫济富”,没有一个政府是以扶持强者、制造和拉大差距作为教育政策的。用倾斜政策人为制造和扩大学校差距制造“重点学校”,以及移植泡沫式房地产开发思路,将制造豪华、昂贵的“优质教育”作为政绩工程和既得利益,是一种典型的反教育行为。需要真正贯彻基础教育均衡化的方针,而不是只当作一句时髦的口号。

3.提高教育效率的根本之举是改革宏观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

旨在提高教育效率、扩大教育资源的“教育产业化”,由于在高端和宏观上教育资源没有放开、政府垄断没有打破的情况下,将危机下放到终端,让学校、教师在微观上去“搞活”,因而必然是畸形的和不健康的。提高教育效率的根本途径是打破对教育资源的垄断,吸引社会资金向教育的流动,把教育办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建立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促使民办教育的良性发展。

此外,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垄断、包办高等教育。正如不少学者建议的,在教育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一个可行的选择是政府集中力量办好一批优秀高校,让一部分高校转制,将节余的政府教育经费用于支持义务教育。

4.提高教育效率、改善教育品质需要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政府包揽过多,教育管理、教育决策中行政化、长官意志主导的弊病严重,它与扭曲的教育市场的结合,极易成为教育腐败的温床。因而,有必要使教育改革走出单纯的财政视角,进入更为实质性的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在现行制度环境下,促进管理体制改革,减少冗员冗政,建立信息公开、社会参与的民主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教育成本和提高效益;也是在市场环境下改善教育品质、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阿啵呲嘚

  教育培训行业的兴起和增长应该说与“教育产业化”不是一回事,那只是教育领域的一个补充。

  “教育产业化”一般指的是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办学方式以产业化进行运作,把盈利当作正常的主要目的,如此即产生许多问题,其不合理性和社会效应的后果比较严重,因此遭到许多有识人士的批评与抵制。

  而教育培训行业则一般是上述传统教育领域之外的专业应用技能方面的补充教育,且多为针对成人的技能教育,这在其他国家都有,也基本都是产业化的,与先前提议搞而遭遇大家诟病的在义务教育和传统高等教育上的“教育产业化”是不同的事情。

  就是说,传统教育领域不应搞以盈利为目标的产业化,而技能教育领域则无妨。这是本人见解。

豆豆staR

这个问题就像你说的,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现象,很多事物已经成为产品大包出售,渐渐的,失去本意,但相信不论是产业化还是市场化,终究还是有本意出售,如果说是看法,只能说在社会里有些人,立场不坚定就抛弃了原本的初衷,把一些美好的事情,变得丑陋! 个人看法,

max笔记

行行出状元,不应该去粗暴的制止,应该去引导。

我是干网吧的,见过的这样的孩子挺多,其中有一家的孩子父母做的挺好,我和你简单的说一下。

她家父母的做法是,既然你很喜欢交往朋友,并管理一个家族,如果你能证明你有管理能力,做父母的就不在组织你管理一个虚拟的社区家族,并且提供相对的帮助。

她父母给她的目标是(她管理的是游戏家族),用她的家族里都爱玩游戏的特点,拉拢一部分人去玩某个游戏,她们家族在这个游戏充值的钱 返给管理者10%-30%的佣金,不到两个月她挣了3万多。

现在这个孩子管理着10多个家族,给某游戏公司做网络营销顾问,固定工资8000多,还不算自己的提成,唉,才21岁,比我挣得都多,羡慕眼红。

相关推荐

教育产业集群包括哪些

教育产业集群包括以下几类:1. 教育培训机构:如学校、培训机构、在线教育平台等。2. 教育科技企业:如教育软件开发商、在线教育技术服务商等。3. 教育咨询与评估机构:如教育咨询公司、教育评估机构等。4. 教育出版社和文化传媒企业:如教材出版社、电子出版社、教育文化传媒公司等。5. 制造业、建筑业等相关产业:如学校、培训机构用品和设备制造商、校园建设公司等。这些不同的类别共同构成了教育产业集群,为教育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支持。
2023-08-26 21:18:092

教育行业有哪些

教育行业除了学校和教育部门,还有教育机关党委,民办非企业单位、关工委(关心下一代)机构。教育属于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我国的第三产业分为15个门类,即自F类到T类计48个大类,教育行业属于“P教育”主类。中国第三产业具体可分为四个层次:1、流通部门: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2、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管理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3、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4、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但在国内不计入第三产业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由此可见,这种第三产业基本是一种服务性产业。
2023-08-26 21:18:211

教育产业项目有哪些

一、职业培训。随着就业竞争压力变大,待业人员对职业培训的需求也非常高。二、艺术培训。可以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兴趣。三、外语培训。孩子未来升学、就业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四、运动项目培训。体育运动对孩子的身体发育、身体素质非常重要。五、亲子教育乐园。亲子教育乐园为父母和孩子提供了欢乐的乐园。 扩展资料 一、职业培训。现在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职业考试也越来越多,除了公务员、教师、银行相关的用人单位、医护人员、工程师、会计师等职业考试外,越来越多的冷门职业考试进入人们的视野,比如中式面点师职业考试、营养配餐员职业考试、心理咨询师职业考试等,待业青年及有再就业需求的人对职业培训的需求空前旺盛。二、艺术培训。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孩子的才艺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家长希望孩子能有艺术方面的表现优势,无论是琴棋书画,还是歌舞。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兴趣,不仅能为未来考学、就业多一种选择,还能增加孩子的精神追求。三、外语培训。在当今世界交流日益紧密的趋势下,外语培训的需求非常旺盛,全国多数城市出现了幼儿园开设英语和其他外语课程的现象。家长注重孩子的语言能力培养,很多的家长都愿意让孩子学习外语,学习外语在孩子未来升学、就业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四、运动项目培训。家长越来越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像击剑、跆拳道之类的体育运动,被越来越多的家长青睐,体育运动对孩子的身体发育、身体素质非常重要,现阶段运动项目的教学与训练需求旺盛。五、亲子教育乐园。现如今,父母都有着繁忙的工作,对孩子的教育缺失问题急需解决。亲子教育乐园为父母和孩子提供了欢乐的乐园,有趣的教学课堂,亲子乐园设立了有趣的游戏,人物,手工等等,让父母和孩子共同完成,这样既增加了娱乐,也增进了父母和孩子的感情,给了孩子快乐的时光。
2023-08-26 21:18:371

教育产业属于第几产业

  教育属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行业。   意义   当前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主要是:   1、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经济素质和综合国力;   3、有利于扩大就业,缓解中国就业压力;   4、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小康。   产业层次   第三产业统计报告上对中国三次产业划分的意见,中国第三产业包括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具体分为四个层次:   一是流通部门: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二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管理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   三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   四是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但在国内不计入第三产业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由此可见,这种第三产业基本是一种服务性产业。    发展措施   1、创造就业机会就要改善对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乡镇企业等的金融服务,大力推广小额信贷,鼓励创业和自谋职业。   2、明确个体、私营经济是创造就业的一个最重要的渠道,解决其市场准入问题,并减轻税费负担。   3、研究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与扩大就业结合。现转移支付的数额不小,但对落后地区的支持还是太少。   4、高度重视职业培训工作,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的培训。   5、一定要取消城乡壁垒。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的城乡关系,不合理的就业限制一定要取消,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
2023-08-26 21:18:471

教育产业化是什么意思

  教育产业化是指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发展具有长远推动作用;通过教育投入,可拉动教育经济增长,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功能和特性。   在经济学上,产业特征的基本要素包括市场需求、产业资本、产业产品、产品质量、成本核算、社会经济效益、价值规律等。   为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要求,首先就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旗帜鲜明地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履行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
2023-08-26 21:18:571

教育业属于第几产业?为什么?

2023-08-26 21:19:205

教育产业生态链有哪些

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根据查询国家教育局官网信息得知,教育产业生态链有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化产教融合,做好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工作是关键。教育(Education)狭义上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2023-08-26 21:19:581

谈谈你对教育产业和教育市场的看法。

【答案】:(1)对教育产业的看法①关于教育产业的说法,目前在国内外尚存在不一致的理论,出现了特殊产业说、生产要素说、独立产业说和非产业说等。但如果不加分析直接认为教育就是产业,而认为它同物业产业没有任何区别的提法,或者不加分析地仍然将教育当作纯粹的福利事业的提法,都是不可取的。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时代,在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特别是教育资本理论的影响下,对教育的某些属性应该在理论上重新思考。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从生产到流通、服务以至文化、教育等各行各业的总称。如果从行业划分的角度称教育产业是说得通的,教育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因为教育基本上是在有形物质财富生产活动之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如果把教育或学校视为物质生产部门、经济实体、企业或企业集团,从这一角度提教育产业,则是不确切的。③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教育既具有产业性,又具有公益事业性,或称半产业性、半公益事业性,或称准公益性、准产业性。(2)对教育市场的看法①关于教育市场问题,同样也是教育经济学界争论比较激烈的话题,出现了伴随说、范围说、供需说、衍生或拓宽说、软市场说等观点,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在争鸣中对提教育市场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教育就像军队、法院、医院等,属于少数需要特殊价值判断准则的领域。这些领域不能完全依靠市场经济调节。有的学者还提出“教育不能完全市场化”的观点。他们认为“教育市场化”是个有意义但不科学的概念。还有的学者查阅了许多有关文献,认为文献中均无对“教育市场”的概念做出明确界定,只是假定有个教育市场,因此对“教育市场”能否成立表示怀疑。②上述观点各有其合理和局限之处,总体而言“教育市场”的提法或命题从内涵与外延上还有些模糊,概念不明晰。因为“市场”是商品交换或称买卖的领域与场所。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很难把握教育市场的实际内容。如果承认教育市场存在,实际上就要承认所有的教育资源、教育产品和教育服务都是商品,都要实行市场上的买卖关系,这是不切合实际的。③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我同意从从属于劳动力市场、劳务市场和服务市场角度提教育市场的看法。因为教育市场实际上是从从属地位展开的,若脱离劳动力市场、劳务市场、服务市场,单纯提教育市场是很难把握的。
2023-08-26 21:20:301

教育行业前景分析

大家好,我是羽翼课堂创始人Benny。在教育上,未来肯定会出现的七大趋势,你知道几个?无论中国的教育改革怎样发展,哪怕在现实中会遇到一些阻碍,但是,大的潮流是不会变的。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要去了解这些肯定会出现的趋势。在中国,尤其是现在这个阶段,我们孩子的教育,并不能靠着学校体系,并不是说孩子上了中国最好的学校,就是给了孩子最好的教育。我们作为老师和家长,一定要靠自己的见识和努力,来保证孩子能够拥有真正的能力。未来肯定会出现的教育趋势:趋势之一:取消重点在中小学阶段,评选什么重点学校,本身就是很荒谬的事情。重点的学校,就会有资源的倾斜了,有更多的财政支持了,有更多的好老师了,上重点学校的孩子,也就是重要的孩子了?这个逻辑是不是很荒诞呢?义务教育阶段,是每个孩子教育最基本的权利,如果一开始就把学校分为三六九等。这不能怨家长非要让孩子上重点校,重点班,因为谁也不想上落后校,落后班。所以,从根本上来做,就是一定要取消重点校、重点班。请家长放心,天下不会大乱的,优秀的孩子不会被耽误的——教育也是科学,也有其规律——初级教育平等这件事,根本就不会影响孩子的未来的发展。在北京,这几年来,我看到很多“皇城根小学”“史家胡同小学”,我觉得特别好。大家都迷信名校的这个牌子,就把这些牌子给更多的学校去用。大家很迷信名校的老师,就把这些老师调配到各个学校,教案和教学方法也可以共享。教育资源平衡,是初级教育的必然之路。趋势之二:就近入学就近入学,其实是每个家庭最想实现的教育目标之一。谁都知道,如果在家周围几公里的范围内上学,会减少多少麻烦,会带来多少便利。不仅让家长解放出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还让孩子有了充足的休息和玩乐时间。说到底,谁也不想让孩子去远的地方上学。那么,让家长舍近求远的原因,无非是“好学校”值得这样做。如果学校之间的差别没有那么大,谁也犯不着去那么远的地方上学了。所以,随着教育资源越来越趋***均,中小学阶段就可以实现就近上学了。趋势之三:取消小升初我很不理解,就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在孩子的最初级的学习阶段,为什么也要围绕“升学”来进行教学?也就是说,小学阶段的学习,竟然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考入”一所“好的中学”,这简直是太荒谬了。小学阶段到底应该学什么?不是更多的知识,而是为了以后学习更多的知识的那些基础。比如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能力、情感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等,然后,才是一些基础性知识的积淀。但是,我们现在却在小学三四年级,就开始为了“升学”而学习一些超前的、超难的知识。只是为了在进入“好中学”的时候有更多的机会。这哪里是“学习以孩子为中心”,而是赤裸裸的“学习以升学为中心”。我可以这样说,以升学为目的的学习,基本就是浪费孩子宝贵的时间,破坏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摧毁一个人学习的能力。要知道,这才是一个人漫漫一生的开启,一个十岁的孩子,以后要不断学习四五十年,才可能面对日益变化的时代。可是,我们的孩子,为了眼前的“升学”,破坏的是学习的兴趣和一生的幸福。在中国的学校里,普遍存在着厌学的情绪。现在,这种厌学的情绪已经越来越低龄化了。很难想象,十岁的孩子、七八岁的孩子,甚至幼儿园的孩子,都讨厌学习,他们该怎样面对需要终身学习的未来?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大人们把“学习”变成了“升学”的恐吓: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就不能考上好的中学;考不上好的中学,就上不了好的大学;上不了好的大学,你一辈子就完了!当一个刚刚开始学习知识的孩子,一接触到学习就受到了如此的恐吓,请问,他未来怎样才能好好地学下去?!这种违背教育规律的学习阶段划分,尤其是几近变态的录取标准——大家可以去看看那些所谓的小升初网站和论坛,简直是五花八门、乌七八糟的集合体。不彻底取消小升初,可以说,中国的初级教育就越来越接近失败的边缘。趋势四:不以成绩考核学生、老师、学校在这里,我想澄清一个误解,就是很多人认为,“中国人多,就应该淘汰一些人,让少数人享有稀缺的教育资源”,“目前最好的制度,就是统一考试,保证基本的公平”。我想说,第一,中国人多,但人才不多。很多人连最基础的能力都没有。在基础教育阶段,最应该保证的,反而是让每个孩子拥有起码的“能力”,而不是从这个阶段就开始淘汰。这样的话,就算最后每年全国有了一千多个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但这条路上有多少人学了没用的知识,又被淘汰成为了炮灰的人呢?第二,我们应该加大教育的投入,培养更多优秀的老师,让老师更有职业尊严和相应的收入。而不是相反,在现有的教育资源里去拼得头破血流,你死我活。我一直都很不明白,一边我们说好老师少,一边我们的老师却很少得到重视。我所说的重视,不是那种“尊师重教”“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些虚的重视,是给予老师实实在在的待遇的那种重视。第三,每一个孩子都有价值,我们要帮助他们找到。中小学阶段,不是用来淘汰掉很多人,来选出适合上大学的孩子的。我们的社会,需要一些人上大学从事学术之路,但是,还有很多工作,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技术,以及服务能力。这些技术和能力,同样能让一个人过得很好。现在已经不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了。我们要承认,社会的每一个工作,都是同等重要的。所以,我们的学校,并不应该只培养了几个精英而骄傲,而是以毕业的每一个学生都找到了自我价值而骄傲。第四,我们的学校,也不应该按照升学率去排名和考核。我觉得很奇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很多,每个人的特长天赋也有很多,但是,我们的学校却只有一种,而我们学校的考核,也只有升学率这一种。未来的学校,在基础教育方面,应该有一致的目标和水平,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最基本的知识体系和学习能力。到了初等教育之后,就可以分为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而且,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以后也有机会进入大学继续深造。很多人说,这不可能,这很遥远。但是,我想告诉你的,就算短时间内中国还不能够实现,那么未来的趋势也是这样。世界上很多的国家已经实现了,证明这才是真正的培养人才的道路。如果我们也看到了这个现实,以及教育肯定会发生的趋势,那么,我们的孩子,就拥有了更多的选择,不用非在一棵树上吊死,不是吗?趋势之五:没有主课副课之分我们小学的时候,所谓的上学,就是拼成绩;所谓的成绩,就是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考好了这三科,就可以上重点中学。到了中学,遇到了科目调整。我记得要上重点高中,需要语文数学英语化学物理,那一年,还加上了地理历史(不过,两科加起来一共60分)。也就是说,考什么,学什么;考过什么,扔掉什么;不考什么,不学什么。说实话,我们的初级教育,学得很苦。每天的学习时间很长,作业很多。而且,很多的时间,就是为了升学考试。比如初三的一年,基本上都是在复习中度过(初二的暑假和初三刚开始的几个月,已经把全年的知识都讲完了)。我们的核心,就是考试。好了。我们再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国家为什么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难道是让我们学会考试的能力吗?这样的学习,对于提高我们的整体国民素质,到底有什么帮助?于是,你就会发现,一个孩子,如果是初中毕业,基本上是没有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的。所以,我们就拼命让孩子上高中,发现一个高中生,也是没有什么文化的。再然后,我们就让孩子上大学,发现一个大学毕业生,其实也没有真正的工作能力的。再再然后,我们就让孩子上名牌大学,发现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生,也不能保证实现自己的价值。再再再然后,我们送孩子去国外上名牌大学,而且不仅要本科,还要研究生、博士,这样才算是安心。但是,请问,这还是教育吗?!这不就是军备竞赛吗?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不能老老实实地教给孩子最实用的知识,最有价值的能力呢?明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千千万万的,我们的教育,任何一门学科,也同样应该是平等而重要的。早一点儿明白这个道理,孩子是不会失业的,真的。趋势之六:减少学习时间和作业提高学习效率,增强综合素质可能吗?可能。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未来人才的需求是这样。我们的学校,用了那么多的时间,让孩子在学什么?知识。为了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为了让孩子把知识掌握得更牢,就用大量的时间去复习、去考试。然后,我们得到了一个优秀的学生——就是掌握了大量知识的孩子。可惜的是,这样的孩子,在未来根本没有真正的竞争能力,甚至,没有真正的生存能力。你知道吗,每次去国外去参观教育,去和教育工作者交流。回到国内,我再看很多的学校的时候,都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就是我们虽然很重视教育,但力量用错了,方向不对,理念很陈旧。我们有豪华的大楼,塑胶的跑道,但是,我们的课堂里,上的却是已经被淘汰的"内容,用的却是陈旧的方法。就像是我们从城市里回到农村,看到很多人在盖新房子,非要把外墙贴上瓷砖,以为那是城里最时髦的做法。而实际上,城市里用瓷砖贴外墙的最多的建筑,可能就是公共厕所。就教育而言,单纯的掌握知识,早就在知识爆炸时代不成为价值了。一个人就算是天才,头脑里也装不下多少已经存在的知识——而我们的学校,几乎所有的力量,都在做这件事情。未来人才的核心能力,是创造力,是创新能力,是情感联结能力,是表达能力……也就是说,都是机器不可能代替的那些能力,那些只属于人类所有的能力。没有这些能力,我们学的越多,越容易被淘汰。***多年来一直都在“减负”,可谓用心良苦。可惜的是,我们的家长,有些反对减负;有些干脆是学校给孩子减负,他放学后给孩子加负。说实话,我要是***的人,也会被气得哭笑不得的。明明是为了你的孩子未来着想、考虑,让这些孩子拥有综合的素质和能力,来应对未来智能时代的挑战。但是,我们的家长,却反其道而行之,走向了另一个歧途。趋势之七:取消高考,自主招生天哪,那天不是天都要塌下来啦?你知道吗?每当我说起要取消高考的时候,很多人的反应,就会让我想起晚清的时候,***党去剪辫子的情形。没有了辫子,还是中国人吗?没有了辫子,还有体统吗?当这些人宁可掉脑袋也要保着辫子的时候,他们或许已经忘了,当初留上辫子,也就一两百年的事儿。当我们要改革高考制度的时候,很多人也或许忘了,就在几十年前,还凭工农兵的出身来上大学呢。他们也忘了,就在一百年前,北大招生的时候,理科考零分也是可以进北大的。一个大学,不能自己招喜欢的学生,那么,它也就不会对毕业生的质量负责。这是天经地义的。所以,大学的自主,是培养人才的基础。一个大学,有它自己的理念,有它自己的特长,有它自己的方法。然后,它就会找到认同它理念的老师,再然后,它就会吸引认同它的学生。最后,它就成为了贡献这类人才的基地。这难道不是最朴素的一个教育道理吗?未来的大学,不是计划经济的大学,而是市场经济的大学。不是国家统一考试,然后,统一招生,把好学生分给好学校,把一般学生分给一般学校,把差学生淘汰出学校。未来的大学,都是好学校,只是他们好的地方不一样。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不能文科只有一所好的大学,理科只有一个好的大学,那远远不够。我们在科学、艺术、地理、法律……所有的学习领域,都有很多很多的好的大学,还有很多很多好的专业。我们的孩子,可以去根据每一个好的专业,好的导师,去选择一所适合的学校,而不是先考进一所好的学校,找不到适合的专业和老师!这样的事情,一定会发生的。如果我们的孩子赶不上,那你一定要创造条件,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喜欢的专业,热爱的导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校。最后,我想再说一句,孩子的前途,是他自己的。我们要帮助孩子去实现他自己的价值。如果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去帮助孩子,那么,也不要起了反作用,反而耽误和毁了孩子。在中国,尤其是现在这个阶段,我们孩子的教育,并不能靠着学校体系,并不是说孩子上了中国最好的学校,就是给了孩子最好的教育。我们作为老师和家长,一定要靠自己的见识和努力,来保证孩子能够拥有真正的能力。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感谢您点赞并关注!如有其它问题,请关注公众号“scyyhd”,有专人,第一时间回答您的问题~~
2023-08-26 21:21:183

教育产业化

2023-08-26 21:22:102

教育产业化的意思是什么呢

分类: 商业/理财 问题描述: 有没有哪位好心人帮我解释一下教育产业化的意思,我不是很懂~ 解析: 1. 教育产业是由教育的属性决定的。 产业是经济领域的概念,“指生产同一性质的物质和劳务产品的组织的 *** ”。国外经济学家对国民经济部门作产业划分,是从“所有能得到报酬的活动都是生产性的”这个观点出发,而划分出三次产业的。可见,“产业的特性,首先就是生产,而非其他”。教育之所以是一种产业,首先因为它具有生产性,而且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教育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其次是因为教育组织——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又都为社会生产着同一性质的产品,所以社会教育组织的 *** ,当然是一种产业。这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什么是教育产业化?它是指国家根据教育的生产属性而推行的一种政策及其结果。这种政策就是“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这种政策正在逐步推行,其结果将逐步显示出来。可见,教育产业和教育产业化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教育产业是由教育本身的属性所决定,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教育产业化则是在教育生产性的根基上实行的一种政策及其结果,政策完全是由人制定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产物。事实表明、发挥好这个能动性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长期对教育是一种产业缺乏正确认识、而对它实行非产业化政策,使教育长期非产业运行,而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
2023-08-26 21:22:201

什么是教育产业化教育产业化的后果?

  教育的产业性是教育的物质属性的客观特征。是指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发展具有长远推动作用,那么你对教育产业化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什么是教育产业化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教育产业化的直接后果   一是明显减缓了 *** 对教育投入的增加,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健康发展。1993年我国 *** 颁布实施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到上世纪末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这一工作目标,这个4%并不是一个高的标准,只不过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当时的平均水平。1986年我国的这一比重就已达到了3.43%。然而遗憾的是,一方面提出了令人振奋的“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另一方面对教育的财政投入的比重多年来却一直徘徊在世界最低水平线上。就在提出4%的目标之后,这一比重不升反降,1995年降到了最低点的2.41%,此后虽然缓慢回升,1999年达到2.79%,2002年达到3.32%,2003年微降为3.28%。对2004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调整后,该年的这一比重又回到了1999年的水平:2.79%。这样的比重大体只相当于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一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育产业化的恶劣影响。   事实上,教育产业化的理论大旗成了不少地方 *** 摆脱所谓教育财政包袱的最佳理论武器。在这样的大旗下,许多地方的教育增量主要靠收取学生的学费来支撑。1990年代末,高等教育扩招以来不少省区对每个大学生的财政拨款标准竟然降为每年两三千元、三四千元就是明证!在这些官员看来,在财政不投入少投入的情况下也能取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上升的“政绩”,何乐而不为呢?据初步匡算,如果按上述纲要规定时间实现4%的目标,那么,迄今 *** 对教育的投入大约少了数千亿元左右。假如教育部门这几年多得了数千亿元投入,那该是全国人民多大的实惠!   二是出现了种种教育乱象,部分抵消了教育发展的成果。***1***一些人高举“教育产业化”的旗帜堂而皇之地将教育变成商品来谋取高额利润。***2***一些地方官员在教育产业化的旗号下不仅将其权力范围内的高中、技校这种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国有教育资源出让给民营资本,甚至对承担义务教育的小学、初中也不放过,还提出什么“靓女先嫁”,把优质的高中、初中、小学以“改制”的名义卖掉。***3***在财政拨款不到位的情况下,教育产业化也成为一些学校乱收费、高收费的“理论根据”,甚至成为教育领域极少数人寻租活动的挡箭牌。什么“校中校”、“一校两制”、“国有民办”以及多半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择校热”和钜额“择校费”等,都不过是高收费、乱收费的花样翻新。***4***教育产业化论者还片面夸大教育拉动消费、 *** 经济增长的所谓经济功能。在这里,神圣的教育功能不见了,只剩下扩大招生对即期经济增长的所谓“贡献率”***有专家测算,在各行各业中教育拉动消费的作用其实要排在100位次之后***。以上列举的教育乱象不仅是对教育功能和性质的扭曲和异化,也坑害著广大老百姓和学校的教职员工,成为引发社会矛盾和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应当警惕的是,一旦容许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成为决定学生接受教育质量和程度的条件,优质教育就可能成为富裕阶层的特权,这不但违背了教育公平原则,而且最终会影响到国家、社会的良性发展和民族的长远利益。   三是导致教育的社会形象和公信力受到损害。在受到教育产业化思潮影响严重的一些地方、一些学校,教育价值失衡,教育行为失措,学校功能变异,学术精神沦丧。这是对教育的根本性伤害。在这类地方,人们的兴奋点往往围绕着创收、盈利、回报、改制等经济话语,而人才培养、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学术追求等却被置诸脑后。教育产业化引发的上述后果,虽然不是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流,但如果任其滋生蔓延下去,必然会严重影响“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会严重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也会严重影响教育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的实现。   那么,带来种种危害的“教育产业化”在我国为何能流布开来?一方面这是由于认识上的片面性造成的。首先是对市场经济体制的片面理解。在“接轨”等含糊其词的口号和“深化改革”等漂亮旗帜下,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无限扩大“市场”的覆盖领域,以为“越市场就是越改革”,不懂得市场领域之外还有一块公共领域。其次是对教育社会属性的错误理解,只看到其商品属性的一面,忽视或看不到其公益性的一面。再次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 *** 职能与财政功能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意识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 要从经济建设型 *** 转向公共服务型 *** ,财政要从投资型财政转向公共型财政。最后是对我国现阶段多元化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缺乏正确的认识,忘记了 *** 投入是多元中的主角***事实上,教育法第53条就确定了这一政策: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教育的经费的稳定来源***。   另一方面,教育产业化思潮也有着广泛的社会根源。这主要是当今社会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出现了价值扭曲、诚信沦丧、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等社会问题;唯利是图的人生观、急功近利的政绩观、重经济发展轻社会进步的片面发展观,以及缺乏政治鉴别力和理论水准不高等都为教育产业化的广为流布提供了极好的土壤和条件。   清算教育产业化的恶劣影响   但是,反对教育产业化,并不是主张教育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更不是主张因循守旧、回到过去。恰恰相反,在既往改革的成就基础上,仍然要继续深化改革,大力创新机制、完善体制来求得新的发展。而要这样做,消除教育领域“教育产业化”这一理论影响已是当务之急。   清算教育产业化的恶劣影响,就要进一步完善 *** 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正如前述,2004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仅占GDP的2.79%,距离4%这个规定目标尚有很大距离,与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些巨集伟目标极不相称。而要从根源上解决教育产业化问题,加大 *** 投入则是根本性措施之一。因此,持续较大幅度地增加对教育的财政性投入势在必行。我们希望,到2010年,能够实现 *** 中央国务院从全域性利益出发提出并重申过的上述4%的目标。这应当看成是是否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数量指标之一。教育是直接惠及亿万人民的最大的公益事业之一,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为此,当前首先是要保障城乡义务教育的真正实现,同时也要提高目前过低的非义务教育阶段的财政性投入,以保证学校的正常执行和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为了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在实现投资型财政向公共型财政的转化过程中,应当同步完成财政性教育投入的制度创新——最重要的是将这种投入的全过程***包括拨付数量、拨付程式、使用监督、效果评价等等***纳入法制的轨道。财政性教育投入的预算决算要纳入人民代表大会的审议议程,并应采取成立教育拨款评估委员会等配套措施。   与此同时,根据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所具有的双重属性,我国已经实施的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成本分担***主要是向受教育者收取一定额度学费***的政策是正确的,应当继续坚持并进一步完善。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目前学费收取的额度与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相比,即使在世界范围内看也已经处在高线上,不宜再提高。那种老是把眼睛盯住老百姓的“口袋”,甚至制造诸如老百姓银行储蓄存款有多少多少可以用来支付学生高额学费之类的理论根据,实在是不高明、不可取。老百姓因教育而返贫、因教育而压抑消费的报道屡见报端,我们不应当置若罔闻。   学校除了按规定收取学费充作办学经费外,还要善于通过市场运作依法开展积极的创收和筹资活动,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诸如学校的技术发明转化为生产力、开展专业咨询、进行专业培训、学校基金会的良性运作等。已如上述,这些与教育产业化是两回事情。   反对教育产业化不等于不鼓励民间办学   应当明确的是,反对教育产业化并不等于不鼓励民间办学,恰恰相反,应当继续积极鼓励、大力扶持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民办教育与教育产业化是两个不相干的范畴,公办、民办并举将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长期方针。   但应当明确的是:第一,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一样都是社会公益性教育机构,都具有相同的教育功能,都要贯彻我国教育法规定的“教育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事实上,我国已有许多办得很好的民办学校。   第二,民办学校就是私立学校,而私立学校并不是“私有制”学校,亦即不是任何私人的产业,而是一种非盈利法人机构,它的资产实际上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公共资产。在国外、***以及旧中国,通常意义上的私立学校尽皆如此。所以,我国不叫“私立”而叫“民办”,似乎更为贴切。   第三,世界上也有极个别国家,例如美国存在着极少数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投资性学校,但这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学店”,它也就不能享用教育用地而只能是商业用地,并且必须如同其他企业一样依法缴纳各种税金。   第四,公办、民办学校的主要区别在于举办经费的来源不同,内部权力架构和治理结构不同,而并不在于是否收取学费。收费并不是民办学校的特权, *** 经费拨款也不是公办学校的专利。因而,公办学校可以收取学费,民办学校也可以得到 *** 的经费支援。如此看来,国有就是国有,民办就是民办,没有必要搞出什么“国有民办”这种让人糊涂甚至有浑水摸鱼之嫌的“劳什子”。   学校的管理体制、执行机制如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而又能保持教育和学术的圣洁、高贵与尊严,仍然是一篇大文章。因而,在深化改革的探索中积极进行理性的制度创新将是继续摆在我们面前的极具挑战性的重大任务。要扩大和实现作为事业法人的学校的办学自 *** ,要在学校之间和学校内部适当引入和形成有限而有效的竞争机制,要通过市场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要讲究投入产出努力提高办学效益***既包括多出人才、多出成果,也包括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办学经费的良性运作***,同时又要防止滥用办学自 *** ,防止学校间的无序恶意竞争和人才的无序恶性流动,防止科学精神和学术品格的蜕变与异化,防止乱收费、高收费,如此等等,都是这里的题中应有之义。所有这些工作都应当建立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教育产业化的基础上,这样才能真正办出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产业化的后果
2023-08-26 21:22:271

教育行业前景如何?

随着二胎的放开,需接受教育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师资需大量补充,校舍需增加,建议未来十年从事教育行业,会有好的发展。
2023-08-26 21:22:4013

为什么说教育是产业

教育的产业性是教育的物质属性的客观特征。是指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发展具有长远推动作用;通过教育投入,可拉动教育经济增长,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功能和特性。在经济学上,产业特征的基本要素包括市场需求、产业资本、产业产品、产品质量、成本核算、社会经济效益、价值规律等。
2023-08-26 21:23:091

世界上唯一教育产业化的国家

是美国。所谓教育产业化,是指通过企业赞助、学校筹资和政府财政拨款的三者有机结合的方式来发展现代教育的方式。具有以下的特点:1、所谓产业化,肯定意味着所有权结构和盈利模式都与中国当前的不同。美国最著名的“常春藤”联盟的大学都是私立大学,私立大学有股东会,采取市场运作,符合美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要求。2、产业化,意味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的重视,专业人才建立与强大的基础研究人才之上,更针对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3、产业化并不意味着高学费。美国高等教育中,自费生占用很大比例,但与此同时,公费生也有一定的比例,而且美国大学种类繁多的奖学金和企业基金,为在校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保障。所以,美国的高等教育如此之发达,得利于教育产业化为之所铺就的道路。
2023-08-26 21:23:171

教育产业化是谁提出的?主导者是谁?

教育产业化是由多方面原因促使出现,并不是个人提出和倡导的。20世纪90年代初,教育界围绕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以及学校的办学模式、运行机制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有人开始谈及到教育产业化问题。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当时我国内需不振、财政和货币政策难以启动消费市场,供需平衡严重失调,致使教育经费紧张,教育供给严重不足。加之受当时世界范围内的强化市场导向为特征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影响,教育产业化问题再次成为人们讨论和关注的焦点。至此,我国国内开始了一场关于教育产业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教育产业化的差异:教育产业化在中西方具有小同的含义。在我国,指的是将传统的由政府包办的非义务教育机构、特别是高等教育领域,改造为提供教育服务获收利润的企业式经营主体。比较典型的定义为:将产业化的经营思想和市场导向与市场交换的运作方式运用在教育中.就是教育的市场化,即通过市场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教育产业化
2023-08-26 21:23:271

教育产业化谁拍板的

答:教育产业化是1999年6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提出并开始启动实施的。 在中国的教育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把教育作为一种产业来推动。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后,可以用来提高生产率,推动经济长远发展,可拉动教育经济增长,大力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使原本持续投入的教育,变成具有自我造血功能的可持续发展的领域。而后又提出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性,坚持教育的公益性,管理部门始终为教育提供公共服务。
2023-08-26 21:23:491

什么是教育产业化

有投入有产出有回报
2023-08-26 21:24:005

对教育行业的现状和前景的分析

2019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3.01万所,比2018年增加1.13万所,增长2.17%;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82亿人,比2018年增加660.62万人,增长2.40%;专任教师1732.03万人,比2018年增加59.18万人,增长3.54%。我国教育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教育规模继续扩大,国民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持续增长2019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8.12万所,比2018年增加1.45万所,增长5.44%。学前教育入园幼儿1688.23万人;在园幼儿4713.88万人,比2018年增加57.46万人,增长1.23%。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持续增长,达到83.4%,比2018年提高1.7个百分点。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94%2019年,全国小学招生1869.04万人,比2018年增加1.74万人,增长0.09%;在校生10561.24万人,比2018年增加221.98万人,增长2.15%;毕业生1647.90万人,比2018年增加31.41万人,增长1.94%。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94%。2019年,小学教职工人数达585.26万人,比2018年增加12.01万人,增长2.10%;专任教师626.91万人,比2018年增加17.72万人,增长2.91%。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9.97%,与2018年持平。生师比为16.85:1。初中在校生人数突破4800万人2019年中国初中学校5.24万所(含职业初中11所),比2018年增加433所,增长0.83%。招生1638.85万人,比2018年增加36.26万人,增长2.26%;在校生4827.14万人,比2018年增加174.55万人,增长3.75%;毕业生1454.09万人,比2018年增加86.33万人,增长6.31%。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2.6%。2019年,初中教职工435.04万人,比2018年增加15.67万人,增长3.74%;专任教师374.74万人,比2018年增加10.84万人,增长2.98%。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88%,比2018年提高0.02个百分点。生师比12.88:1。高中招生人数快速增长,毛入学率不断提高2019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共有学校2.44万所,比2018年增加55所,增长0.23%;招生1439.86万人,比2018年增加90.11万人,增长6.68%;在校学生3994.90万人,比2018年增加60.23万人,增长1.5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9.5%,比2018年提高0.7个百分点。普通高中和技工学校在校生人数占比有所提高2019年,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2414.31万人,同比增长1.64%,占全国高中在校生比重为60.43%,比2018年提高0.06个百分点;全国技工学校在校生人数为360.31万人,占比达9.02%,较2018年增加0.34个百分点;职业高中在校生人数为405.73万人,占比为10.16%;成人中专在校生人数为106.85万人,占比为2.67%;普通中专在校生人数为703.59万人,占比为17.61%,成人高中在校生人数为4.12万人,占比为0.1%。2019年,中国普通高中教职工283.37万人,比2018年增加9.11万人,增长3.32%;专任教师185.92万人,比2018年增加4.67万人,增长2.57%。生师比12.99:1;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8.62%,比2018年提高0.21个百分点。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2019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002万人,较2018年增加16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1.6%。2019年在学研究生286.37万人,其中,在学博士生42.42万人,在学硕士生243.95万人。毕业研究生63.97万人,其中,毕业博士生6.26万人,毕业硕士生57.71万人。普通本专科招生914.90万人,比2018年增加123.91万人,增长15.67%;在校生3031.53万人,比2018年增加200.49万人,增长7.08%;毕业生758.53万人,比2018年增加5.22万人,增长0.69%。另有五年制高职转入专科招生46.00万人;专科起点本科招生31.75万人。成人本专科招生302.21万人,比2018年增加28.90万人,增长10.57%;在校生668.56万人,比2018年增加77.57万人,增长13.13%;毕业生213.14万人,比2018年减少4.60万人,下降2.11%。—— 更多数据及分析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智慧教育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2023-08-26 21:24:302

中国经济十大支柱行业是什么

2015年,中国房产支柱时代已去,目前没有很好的支柱产业。除非股票启动,印花税可以支撑一两年吧,后市期待国企的重组与发展,以及境外市场的开避。要发展,只有走出去!
2023-08-26 21:25:403

教育产业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①市场定位。面向哪一类受教育对象?中小学教辅书市场竞争激烈,高等教育教辅书市场交紧缺。②产品种类。哪种教育产品?出教辅书,还是办辅导班。办辅导班规模,面向高等教育人群是很赚钱的。③市场地点。周围必须有一个比较固定市场,没有人购买你的教育产品肯定不行。④风险意识。真正成功的教育产品,是经历风险投资的,把握好时机,该出手就要试一把。
2023-08-26 21:25:492

什么是教育产业化

所谓的“教育产业化”是指“教学科研成果与生产相结合,从而尽快的转化成为生产力”的一种成功尝试。
2023-08-26 21:26:002

中国有几大产业?怎么分类

三大农业工业服务业
2023-08-26 21:26:126

人工智能在教育产业有哪些应用?

人工智能视觉分析技术在校园安保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借助于边缘智能盒子、摄像机等智能化设备,学校可以实现对重点区域、公共区域、危险区域等的可视化管控,帮助学校监测和应对入侵、打架、跌倒、聚集、吸烟、烟火等应急情况。针对不同区域和事件类型,学校可以部署不同的应急检测算法,比如入侵检测、打架检测、跌倒检测、聚集检测、吸烟检测、烟火检测等。这些算法可以对异常事件进行快速识别和响应,帮助学校保障师生的安全。除了应急检测,视觉分析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学校安保中心部署人员离岗、值岗检测算法,监测安保人员的工作状态,确保值班人员始终保持警觉和专注,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此外,视觉分析技术还可以在教室、实验室、操场、走廊等区域实时识别、计算、分析学生的行为态势,比如运动、课间活动时出现跌倒、摔跤,甚至做出危险动作、打架斗殴等。通过对这些行为态势的分析,学校可以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提高学校安全管理水平。
2023-08-26 21:28:012

教育有哪些附带产业?

教育带动最大的是餐饮业,有饭馆、火锅店、咖啡馆、酒吧等,其次是各种服务业,如洗衣服、缝补和改衣服、发廊、杂货铺、音像店、书店、小饰品店,以及旅店等
2023-08-26 21:28:111

教育产业和餐饮产业哪个挣钱呢?

找教育项目到米88平台,各类网红项目都有,餐饮小吃应有尽有。
2023-08-26 21:28:223

教育是第几产业

教育属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指不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即服务业。
2023-08-26 21:28:291

k12教育的现状和前景

我入行做教育属于很早的那一批,我是师范专业出身,毕业以后就去了我们本地大火的机构做语文老师,干了几年也积累了不少家长,很多家长都会叫我“李老师”,渐渐的在当地也有了一定的名气,开始有家长慕名而来。而当时的我,正好有了一点点的小资本,就东拼西凑的和朋友一起开了一家小小的门头,在居民楼的一楼,只有三个屋子,我教语文,朋友教数学。没想到发展的还不错,渐渐的我们老师不够用,地方也不够用了。就在第二年搬了家,我们调研了许久还是狠下心去选择了学校附近的门头,租金比居民楼贵多了。选址以后,我们马不停蹄的去招聘了老师,有全职的也有兼职的,事业是蒸蒸日上。但其实钱并没有多赚多少,赚的多也花的多。后来我们几个合伙人商量了一下,扩宽了业务渠道,开始小班课、大班课、1v1、冲刺班都整上了,整体确实在有好转,也开始盈利了。我们几个合伙人还凑在一起吃饭研究要不要在扩张,结果双减就来了。之前其实有听到过风声,但是真的没当回事,我认识的那些校长多数也没当回事,大家都觉得“法不责众”,教培机构这么多管也管不过来,这种侥幸心理让我们觉得“高枕无忧”,后来风声越来越大,其实到落地的前一个月,我已经有点慌了,等真的颁布我只觉得尘埃落定了,真正的不用挣扎了。但还有那么多课时没消,家长还有那些预存金,各科老师都陪我们走了好几年,贸然倒闭对谁都不公平。在后续的时间里,我们积极消课,对不能消课的家长进行退费,缩减人员,给予员工赔偿,断断续续的折腾了几个月。当教室里再也没有朗朗读书声,我才觉得这些年宛如黄粱一梦,现在是梦醒时分。做教育做了这么多年,让我离开这行真的很难,我想了想,决定转型不转行,还是做教育相关,不过变成了素质教育+志愿填报。还好之前积累的人脉和口碑都还有用,家长们也还信任我们,转型的比较顺利。也非常谢谢为了做志愿填报才加盟的蜻蜓生涯,蜻蜓的运营经理一直在帮助我们招生获客,挺过了最艰难的时期。非常感谢!
2023-08-26 21:28:393

现在的教育存在的问题

作业太多?老师擅自补课?
2023-08-26 21:29:293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指的是什么,谢谢.

我国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指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世界各国将各种产业划分成三大类别,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并将其统称为三大产业。具体细分如下:1、第一产业是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2、第二产业是指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和供应业、建筑业。3、第三产业是指除一、二产业以外的的其他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2023-08-26 21:29:4112

用波特的“五种竞争力量”模型分析教育产业的行业吸引力及盈利性。

【答案】:五力模型――用于分析某个企业所在行业的竞争力情况的工具,由美国学者波特提出来的。他认为,一个行业内的竞争状况取决于五种基本竞争力量,这些力量聚集起来共同决定着该行业利润的最终潜力。以下将围绕这五种力量来研究教育培训行业的竞争力。一、从产品差别化及顾客忠诚度分析教育产业的行业吸引力产品差别化意味着现有的企业由于产品特点、顾客服务、过去的广告或由于第一个进入该行业而获得的商标及信誉上的优势,因而具有了顾客忠诚度。新东方由于率先进入教育培训行业,经过多年的品牌积累,在语言培训、考研辅导、出国留学、职场提升等领域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及美誉度,以其优良的企业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吸引了众多的学员,拥有较高的顾客忠诚度。二、从购买者的压力分析教育产业的盈利性购买者主要通过不同企业间的竞争来施加压力,大多体现在对更高质量、更低价格的产品与更完善的售后服务的需求上,总之,购买者的压力会使本行业的盈利水平降低。购买者的压力主要取决于其集中购买程度、产品标准化程度、转移成本、购买者所掌握的信息等因素。
2023-08-26 21:31:321

教育产业化后,未来农村教育又在何方?

一定要提升教学的质量,要保证学生们受到很好的指导,要给他们提供一些学习的途径。
2023-08-26 21:31:414

k12教育行业的发展趋势

—— 以下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K12教育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国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中国教育产业现处于扩张阶段,而K12教育更是其中翘楚。2019年,中国K12教育市场规模为7629亿元;而2025年将达到9468亿元左右,接近万亿市场,可见未来前景辽阔。中国K12教育行业发展现状我国教育体系包括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正规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为小学、初中和高中的的十二年义务教育。K12教育市场中包括线下教育中的公办K12和民办K12,K12线下培训市场。——2025年中国教育行业市场规模将实现4.5万亿元左右根据德勤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教育行业市场规模为1.6亿元,在2020年上升至2.9万亿元。前瞻根据近年来教育行业的发展预测出2025年,中国教育行业市场规模将以11.3%的年复合增速上升至4.5万亿元。——2019年中国K12教育市场规模为7629亿元无论从整体行业规模还是市场活跃度来看,中国教育产业都处于扩张阶段,而K12教育更是其中翘楚。在行业发展态势方面,基础教育由政府负担的学校内教育和学校外的课外辅导机构教育两部分组成,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该部分费用由家庭承担。K12教育行业发展具有总量大、竞争热、分离性、延续性四大特征。中国K12教育市场可分为线上和线下,其中线下又分为公办、民办和培训机构三种。根据iResearch的数据和前瞻的测算,中国K12教育市场规模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在2019年的市场规模为7629亿元。——招生人数增多但是公办学校数量却在减少导致民办学校数量逐年上升根据教育部的数据,中国民办学校数量和招生人数都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在2014年,中国民办学校数量为15.52万所、招生人数1563.84万人。到了2019年,中国民办学校数量为19.15万所,较2014年上升23.39%;招生人数为1774.33万人,较2014年上升13.46%。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14-2019年公办K12教育学校数量总体上趋于下降。在2014年,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量为25.4万所,到了2019年,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量为21.26万所,较2014年下跌19.47%。根据教育部的数据,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在2014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人数为3106.25万人,到了2019年,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人数为3507.89万人,较2014年上升12.93%。中国K12教育行业前景预测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成长,财富化、城市化历程的加速,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人们的需求逐渐从物质层面上升为精神层面,文化消费也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的主要开支,我国城镇居民对文化消费的需求有显著的增长,人们在教育培训方面的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逐渐提高。在2019年,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513元,增长12.9%,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1.7%。在2020年前三季度,由于新冠肺炎的影响,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1276元,下降27.7%,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8.6%。随着人口的逐年增多、教育制度的改革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前瞻根据近年来中国K12教育行业的发展预测2025年中国K12教育市场规模将达到9468亿元左右。
2023-08-26 21:32:152

教育行业定义怎么样?

一 学校教育的定义及其目的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类型有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 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一代新人,为社会发展服务.我国现代化 建设的发展越来越清楚地向人们显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对不同 的行业,不同的专业领域,"高素质"的具体标准有所不同,但有一点 是最基本的,共同的,那就是,高素质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健康的人. 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健康的人就是有健康的体魄和 健全的人格,是一个会认知,会做事,会做人,会生存和发展的有效的 社会成员.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既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又是有效实现 学校教育的基础条件.关心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是学校工作的根本, 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但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错误导向使学校教育工作将主要精力用于 知识的传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心和重视远不及对生理健康和知识增 长的关心和重视. 二 教育行业的使命是什么 如果要说教育行业的使命,简单概括为四个字“教书育人”。 教书,就是向学生传输有用的知识,为今后走入社会工作岗位上打下知识的基础,从而为社会做出贡献,也为自己的各种生活创造财富。 而育人是指在思想品德上的一种教育,比如教育孩子爱国爱党,乐于助人,尊老爱幼,远离毒品等等,让孩子从小在心里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所以,教育行业的使命就是教书育人。 三 教育行业包括哪些 教育机关党委,民办非企业单位、关工委(关心下一代 四 什么是教育教育的定义有哪几种 教育狭义上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对教育的定义,各国学者认识不同。 美国的杜威说:“教育即生活。” 英国的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 中国的李壮认为“教育是强迫或引导被教育者接受特定的知识、规矩、信息、技能、技巧等。” 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他不仅在理论上进行探索,又以“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践行平民教育。 聂圣哲先生:优秀是教出来的,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其实,家庭教育是一个人将来能否立足社会的根本。从人生的教育总量来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占80%的比重。家庭教育没有那么复杂,就是劳动教育,两件事情,做家务,学吃苦,先从养活教育开始。 (4)教育行业定义扩展阅读 中国教育开始于中国古典著作,而不是宗教组织。早期中国任用受教育的官员管理帝国,用来选拔官员的科举考试制度建立于隋朝,唐朝的唐太宗完善科举制度。 19世纪末,何子渊、丘逢甲等先贤开风气之先,成功创办雨南洞小学、同仁学校、兴民中学、石马两等小学等新式学校,为后来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宝贵人才。随后中国现代教育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和加强。 1990年代,中国的教育体系又有了较大变化,私人资本重新进入教育领域。 在发展中国家,2000年文盲百分比只有1970年的一半。在已发展国家,文盲也从6%下降到1%,未受学校教育者从5%下降到2%。 2018年12月3日,第73届联合国大会第44次全体会议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会议通过决议,将每年1月24日定为国际教育日。 五 什么是教育产业化具体的定 教育产业化的定义及含义如下: 教育产业化是指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发展具有长远推动作用;通过教育投入,可拉动教育经济增长,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功能和特性。在经济学上,产业特征的基本要素包括市场需求、产业资本、产业产品、产品质量、成本核算、社会经济效益、价值规律等。
2023-08-26 21:33:061

为什么中国废止教育产业化政策?

那是由于市场化产业化的教育,加剧起点上的不平等,背离了改革的初衷.教育产业化市场化意味着教育服务的提供者与其购买者自由地进行教育服务的交易,这种交易就是个人以货币购买教育服务。教育市场化的隐含的前提条件是享受教育服务的人必须有足够的货币购买力,因为能够在市场上购买教育服务的人当然必须握有足够的货币购买力。 至今为止,中国政府并没有明确表示过要将教育市场化。但是在最近20多年中,市场化的浪潮也在猛烈地冲击着教育领域。中国教育领域的市场化主要还是教育服务的供给者与其需求者双方的自发行为,这种自发行为以官方的法律和规定衡量多半是违法违规的。即便如此,教育的这种所谓的“市场化”也往往加剧了市场经济中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资源配置扭曲。这种所谓的“市场化教育”的最大恶果,就是它在强化社会中的不平等机制,加剧人生起点上的不平等。 至今为止,中国教育服务的“市场化”还基本上处于教育领域的边缘,并且往往带着违规甚至违法的色彩。最初的市场化交易,是家长们为使自己的孩子能够违反相关规定进入“教育质量高”的学校学习而向学校提供高额“赞助”,它后来发展为这种“好”学校招收收费或变相收费极高的“择校生”。另一种具有违规色彩的所谓“交易”是学校以各种名义增加对学生的收费甚至违规收费。后来“市场化教育”取得的一个突破性进展,是“民办学校”即私立学校的出现。政府逐渐允许私人兴办和经营“民办”的中小学甚至高等学校,而这些学校的开支和收入则基本上来源于对学生的各种收费和变相的收费。这些私立学校实际上的收费通常大大高于公办学校。尽管如此,近年来也时常传出“民办学校”倒闭的消息。在这样的“市场化潮流”裹挟下“市场化教育”取得了另一个突破性进展——自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起中国的高等院校正式向大学生们收取学费,使上大学成了一个要缴相当高学费的“半市场化交易”。市场化教育中最肮脏的部分是各种“花钱买文凭”式的非常规教育。这种“花钱买文凭”式的教育多半集中在成人教育、业余培训之类的边缘地带,往往打着“研究生课程班”、“MBA培训班”的旗号,所收费用通常高于一般的高等教育收费,而某些著名大学主办的所谓“MBO学历教育”,所收学费更高达一年几十万元的惊人数字。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一类的非常规教育所提供的课程教育和要求通过的考试都明显低于正常水平,因而它们带着很明显的“花钱买文凭”色彩。在极端的情况下,某些这一类的非常规教育甚至几乎不提供什么象样的课程教育和考试,成了地地道道的“花钱买文凭”。最近几年“市场化教育”有愈演愈烈之势。教育界的从业人员增加个人货币收入的意识越来越强,回避政府法律法规的手法也越来越高明。违规甚至违法的“教育市场化交易”日益花样翻新,已经发展出了许多新的形式:研究生导师在招生时私下勒索学生钱财,“缴钱给我才招你作学生”;大学招生时对低于招生分数线的学生实行“收费录取”;中小学老师把上课应当讲的内容放到课后的收费“辅导班”中去讲,而家长们则不敢不交钱让孩子们上这种“辅导班”;有“教学质量高”名声的“重点”公立学校将其核心教学能力改变为高收费的“民办学校”,以便通过“合法收费招生的市场化交易”来赚钱。这一类“教育市场化交易”中的相当一部分是违反政府法规的,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也常常一再查禁,但是往往是屡禁不止。其原因就在于这种“教育服务”的提供者们通过市场交易获利的冲动太强,这些“教育服务”的需求者则往往不敢违抗其提供者的付费要求,甚至有时自己也积极主动地要付钱“购买”这样的“教育服务”。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特别是在那些“花钱买文凭”的情况下,学校和“受教育者”个人双方都极力要增加“教育的市场化交易”,形成了一种合谋。 教育的这种所谓的“市场化交易”常常会加剧市场经济中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资源配置扭曲。 教育本来的功能,是增加受教育者的知识和技能。用当代主流经济学的术语说,教育原本的功能是帮助个人积累其“人力资本”。但是在现代的市场经济中,个人之所以这样普遍地愿意接受很多的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增加自己可能有用的人力资本。人们接受比较多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向雇主们发送有关自己的能力与生产率的信号,以便摆脱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就业困境。在最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有关信息不对称的经济理论模型中,专门有模型论证了教育在信息不对称的劳动市场上的发送信号功能。这种模型以劳动市场上最常见的信息不对称为出发点:由于雇员比雇主更清楚自己的能力和生产率,雇主不知道应聘的人中哪一个能力强、生产率高,哪一个能力差、生产率低,而他本应当在薪酬上对雇员按生产率区别对待,给生产率高的雇员以高薪,给生产率低的雇员以低薪。根据发送信号模型,为了便于将生产率高的雇员与生产率低的雇员相区分,建立一个让雇员们自动作正确的自我选择的甄别机制,雇主们会按受教育程度给雇员不同的薪酬,给学历高的雇员以适当的高薪。由于生产率高的雇员能力强,通常学习的效率也高,因而获得同样学历的个人主观成本比较低,他们会认为获得高学历的高薪酬收益超过了为获得高学历所付出的高努力的主观成本,从而愿意去获得高学历;而生产率低的雇员由于学习效率低,获得同样学历的个人主观成本比较高,他们会认为获得高学历的高努力主观成本高于其高薪酬收益,因而选择不去获得高学历。这样,适当地按学历定薪酬的工资政策会激励雇员们作出获得学历上的自我选择,以此向雇主发送有关自己生产率的正确信号,解决信息不对称在雇主确定雇员工资问题上造成的困难。这样一个“靠获得学历发送信号”的模型很合乎市场经济中的客观情况,特别是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的许多经济现象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但是也正是这种模型表明,在劳动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获得高学历可能并不是为了增加雇员个人的人力资本,而仅仅是为了发送有关个人能力的信号。这个结论也在很大程度上合乎我们对经验事实的观察:现实当中的许多人努力学习只是为了得到一张能够发送信号的文凭,他们并不关心真正学到了多少东西。但是在这种学习仅仅是为了取得发送信号的高学历的情况下,雇员个人在学习上耗费的精力和教育这些人的费用支出,就成了一种纯粹的社会资源浪费,只不过这是为克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经济问题所不得不作出的资源浪费。对获得高学历只是为了发送有关个人能力的信号这种行为的分析表明,当代极为发达和庞大的教育事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劳动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是为了克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而形成的。受教育者们为获得学历而学习和竞争,其最终目的往往只是为了发送有关自己个人能力的信号。为这种教育投入的资源是没有生产性的浪费,是信息不对称逼迫市场经济付出的代价。而市场化的教育只允许能够付得起学费的人受教育、获得学历,很可能弱化学历发送有关个人能力信号的功能,由此弱化学历教育在减轻信息的不对称上所起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加剧信息不对称在市场经济中造成的资源配置扭曲。其原因在于:学历之所以能够发送有关个人能力的信号,是因为学历真实地反映了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而生产率高的人一般学习能力也比较强,学习的主观成本比较低,因而愿意为增加同样多的未来货币收入学习得更多。而市场化的教育使受教育程度不是仅仅取决于个人的学习能力,而是也取决于个人现有的支付能力和财富,这不能不强烈地干扰学历在发送有关个人能力的信号上的作用。市场化教育可能从两个层次上弱化学历发送有关个人能力信号的功能:在第一个层次上,那些“花钱买文凭”的“教育市场化交易”会彻底摧毁学历的发送有关个人能力信号的功能。真正的“花钱买文凭”是“我交给你钱,你就发给我学历文凭”,而不论文凭的获得者实际上学到了多少东西。这种文凭上标注的学历,既不能证明文凭持有者学习到了多少东西,甚至也不能证明文凭发放者对他进行了多少教育。连学了多少、受了多少真正的教育都不能证明,当然就更不能证明文凭持有者有多大的能力去进行学习。这样,真正“花钱买来的文凭”就不能传达有关文凭持有者真实能力的信号,或者严格地说是传递了错误的信号。文凭在多大程度上是买来的,它所传递的信号就在多大程度上是错误的。而世界上特别是在中国有那么多人热衷于“花钱买文凭”,其中一大部分人的目的也正是为了传递错误的信号,掩盖自己的低能,把自己伪装成能力强的人,以骗取雇主的高薪。这样一来,“花钱买文凭”这样的“教育市场化交易”就使学校的文凭不再能够发送有关个人能力的信号。究其实质,“花钱买文凭”就是在利用社会中的信息不完全来制造虚假信息,它必定进一步加剧劳动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即使获得了文凭的人都受到了相应的教育、都学到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只允许付得起学费的人受教育的市场化教育也使学历不再能够有效地证明个人的能力。这是市场化教育弱化学历发送有关个人能力信号功能的第二个层次。即使获得了文凭的人都学到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因为只有付得起学费的人才能受教育、才能得到文凭,就极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一部分受了教育并获得了文凭的人,就是在学习的能力上也比许多没受教育、没得到文凭的人差得多。之所以会是前一种人得到了文凭而后一种人没得到,其原因只在于,前一种人在最适于受教育的年龄有足够的钱缴学费,而后一种人那时却没有足够的钱缴学费。在这种情况下,学历甚至真正受到的教育都不再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教育水平和学历在减轻劳动市场信息不对称上的作用大受削弱——雇主们无法根据应聘者的学历有把握地判断其能力和生产率,因为有许多学历低的人生产率高于学历高的人。 这就涉及了一个最爆炸性的问题:大学教育收费。在最近十年中,中国的大学从不向学生收学费变为对绝大多数学生收学费。这样的收学费政策实际上就是只允许付得起学费的人接受高等教育,这倒不失为一个“使高等教育真正市场化”的政策。但是每个学生每年五六千元的学费,对年工资一万元左右的城市普通工人家庭已经是沉重的负担,而对人均年收入只有两千元的农村家庭来说就是不能承担的重负。在这种收费政策下,过去对农村居民是天大喜事的孩子考上大学,现在成了农村家庭的一大愁事,甚至演化为骇人的惨剧。许多农村家庭为给孩子缴学费而卖掉一切,负上重债;农村里出现了因为孩子上大学而致贫的家庭,“因上大学致贫”与“因病致贫”并列,成了农村出现新贫困户和农民“返贫”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到高考招生发榜之后,中国的媒体都会报道许多“学费催命”的自杀事件,贫困的学生家长因为付不起孩子上高校学习的学费而自杀。这样的惨剧不断发生,不能不使任何还有良心的人质疑目前的大学收费政策的正当性。我们前边的分析已经说明,即使获得了文凭的人都学到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只有付得起学费的人才能得到文凭的市场化教育,也会大大削弱获得学历在减轻劳动市场信息不对称上的作用。目前大学教育的这种“有钱的读书,没钱的不读书”的选择机制,必定会削弱教育在选拔各方面的领导者和高薪人员方面的有益作用,大大降低中国经济与社会运行的效率。满脑子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教条的人会辩解说,“有钱的读书,没钱的不读书”的教育选择机制,并不是收学费的市场化教育的过失,而是没有充分利用金融信贷市场之过。只要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作用,让真有学习能力而现在家贫的人都在上学期间得到适当的贷款,那些家境贫穷的人就能够缴得起学费,不会仅仅因为缴不起学费而不能上学。这种说法听起来满有道理;当代发达的西方国家如美国、德国等国都有系统地向大学生发放贷款的制度,似乎也印证了这种说法之正确。正是在这样一种思想支配下,中国在大学征收学费的同时,实行了银行系统向贫困大学生发放“助学贷款”的制度。可是在实际上,以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而赋予“大学生助学贷款”的那些奇妙的作用是不存在的。当代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新发展早就阐明了,由于资金的借入者对资金借出者具有信息优势,金融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对资源配置是失灵的。而正是在主流的微观经济分析中,“给大学生的贷款”成了金融市场失灵的典型案例。这些理论模型说明,由于申请贷款者自己比放贷的金融机构更清楚他是否有能力并愿意如约偿还借入的资金,向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的大学生放贷的金融机构面临着不能收回贷款本息的很大风险,这种风险反过来使金融机构不愿向贫困大学生发放贷款,从而妨碍了“大学生助学贷款”正常发挥作用。这样的理论分析已经得到了经验事实的有力支持。最近几年,中国大学生“助学贷款”的偿还情况不佳,已经使许多银行机构不愿继续向大学生们发放“助学贷款”。政府和经济学界想出的对策之一,是向发达的西方国家学习,结合系统地建立全民性的所谓“社会征信机制”,来全面地建立大学生们的信用档案,以“曾经借款不还者将来再不能获得贷款”相威胁,迫使借入贷款的大学生老老实实地还贷。但是,这样的社会征信机制本身并不足以吓阻那些确实没有学习能力的穷人,使他们自动地不去申请明知不可能偿还的资助上大学的贷款。这种没有学习能力的穷人很可能没有能力偿还任何贷款,因而完全从他们自己的个人私利考虑,只要能用借来的贷款改善自己的生活,他们应当利用任何能够借到钱的贷款机会并且借钱不还。对于这种人来说,以上大学为借口从金融机构拿到贷款并用于个人消费而不偿还是个最优选择,尽管“社会征信机制”将使他以后再不能得到个人贷款,但是这并不会吓阻住他借贷不还的行为。他反正没有还贷能力,因而在“社会征信机制”下至多只有一次借钱的机会。以上大学为理由贷款给了他一次借钱不还的机会,他没有理由不利用这一机会。由于这个原因,即使有全社会的征信机制正常运行,也不可能靠金融机构的贷款完全解决大学收费造成的穷人子弟无钱读书问题。根本的原因是信息的不对称与未来不确定的结合: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并不清楚,申请贷款的学生中谁有足够的学习能力因而能够偿还贷款,谁没有足够的学习能力或不会偿还贷款,而许多申请贷款的学生自己也可能不完全清楚,自己究竟能否在将来最终完成学业。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能够完成学习的人,如果完成学业所增加的收入超过了他为学习所付出的全部代价、包括他贷款缴的学费,在有效运行的“社会征信机制”下,按约定偿还贷款就是最优的选择;但是,如果可以将贷款不全部用于缴学费,而是至少将其中的一部分用于个人的一般消费,某些没有学习能力、将来也不可能偿还贷款的穷人子弟就有动力也去申请为资助上学而发放的贷款;即使只能将为上学而获得的贷款用于付学费,许多并不清楚自己不能完成学业的穷人子弟也会认为获得贷款上学是自己的最优选择,因而会去申请为资助上学而发放的贷款。在这种情况下,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会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与雇主们一样的尴尬境地:他的利益需要他区别对待能够完成学业的人与不能完成学业的人,而他却不清楚每一个来申请贷款的人是否真能完成学业。正因为如此,发达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也并不是完全依靠金融机构的贷款来解决穷人子弟上大学缴不起学费的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前西德)长期对上大学的学生免收学费,因而根本就不存在穷人子弟上大学缴不起学费的问题;美国的大学一般都对学生收学费,但是美国有许多向大学生提供奖学金的基金和机构,它们向为数众多的学生提供奖学金,这或多或少也有助于解决穷人子弟上大学缴不起学费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只允许付得起学费的人受教育的市场化教育只会加剧社会成员之间在起点上的不平等。 在财产私有的社会中,没有财产的穷人子弟与有很多财产的人家的子弟在人生的起点上就是不平等的。富人的子弟会比穷人的子弟消费更多,生活也好得多。不仅如此,富人子弟可以从继承的遗产中得到最初的经营资本,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一开始就处于较有利的优势地位。 而完全市场化的教育只允许付得起学费的人受教育,又进一步加剧了家庭财产不同的年轻人之间在人生起点上的这种不平等。人生起点上的这种不平等,不仅包括在人生起点上拥有的初始财产上的不平等,而且也包括了一生可以享有的效用即满意程度上的不平等。 这里所说的“人生起点上拥有的初始财产”,是理论经济学和金融学中所说的那种“财产”,它不仅包括物质财产、货币等有形财产,而且包括将未来一生收入贴现为现在值的那一部分财产。 在市场经济中,个人的收入不仅取决于他的个人天赋和继承的家庭遗产,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所受到的教育。受教育较多的人通常具有较多的人力资本,这些人力资本本身就使他们可以获得比较高的收入。前边说过,受教育多的人还向雇主们发出了他有比较高的工作能力的信号,这更有助于他们获得比较高的工资。这样,在市场经济中,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本身就会造成劳动者之间在收入上的不平等。而在完全市场化的教育制度下,如果没有前边所说的那种帮助穷人子弟付学费的贷款制度,贫困人家的子弟将因为付不起学费而不能受教育,因而失去了一个增加自己未来的收入、改善自己的地位的机会,他的初始财产将不会因为受教育而增加。而那些有足够财产付得起学费的人家所作的其子弟受教育程度的决策,将保证其子弟完成学业后所增加的收入超过他们为子弟受教育所付出的全部成本。这些受教育的成本中当然包括付出的学费,同时也会包括孩子为受教育所付出的精力的货币等价。这样,这种有关教育的决策,会增加受教育者在人生起点上拥有的初始财产,这些财产中包括了一生收入贴现为初始财富的现在值。在这种情况下,只允许付得起学费的人受教育的市场化教育使有不同财产的人不能得到同样的教育,只让有足够有形财产的人通过受教育增加初始财产,而不让穷人子弟通过受教育增加初始财产,由此而加剧了有形财产数量不同的社会成员之间在人生起点上的不平等。 与不向学生收学费的免费教育制度相比,即便有一个如前边所说的那样的包括社会征信机制在内完善的助学贷款制度,只允许付学费的人受教育的市场化教育也会加剧社会成员之间在起点上的不平等,只不过这里加剧的主要是主观效用上的不平等。由于有了完善的金融体系,没有钱的穷人子弟也可以受教育,但是他们必须拿以后工作时的收入偿还用来付学费的“助学贷款”。如果不考虑前边提到过的不确定因素,穷人所作的决策也应当会使子弟受教育后增加了人生起点上拥有的初始财产。我们甚至可以承认,在这种情况下,受教育后的穷人子弟与富人子弟在人生起点上增加了同样多的初始财产。但是与受教育不缴学费的情况相比,受教育缴学费的市场化教育使穷人子弟与富人子弟的初始财产中都减少了与所缴学费相对应的同样的数额。而因为富人子弟比穷人子弟有更多的财产,财富的边际效用递减或其对闲暇的边际替代率递减,由于缴学费而减少了同样多的初始财产的穷人在主观效用上的损失远远大于富人。这就是市场化教育所加剧的主观上的人生起点不平等。 上述的深入分析使我们看到,只让付学费的人上学的市场化教育彻底揭穿了私有制市场经济“平等”和“公平”的谎言。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中国刚刚开始市场化的经济改革时,热心于市场化改革的人们不断向我们宣传说,市场经济尽管不能保证社会成员之间的“结果平等”,但是却可以保证“起点上的平等”即“机会平等”。而二十多年私有制市场化的实践却使我们切身地体会到,在私有制的市场经济中,不同的家庭在物质财产和有形财产上有着巨大差别,这使踏上人生道路的年轻一代在竞争的起点上就是不平等的。而只让付学费的人上学的市场化教育又加剧了这种起点上的不平等。而有着不平等起点的人是不可能有平等的机会的,典型的例子是学历不同的人在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机会。于是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自由主义者们特别是市场化的坚定吹鼓手们现在几乎不再谈论“起点上的平等”,甚至也不再谈论“机会平等”。他们知道,已经不会再有人相信市场经济可以保证人们之间在起点上的平等。也许更有可能的是,他们觉得“起点平等”的说法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现在是一个没有人相信反而碍事的应当抛弃的过时说法。不仅如此,经济自由主义者们现在已经公开表露出他们对平等的厌恶,他们现在只能容忍对“公平”而不是“平等”的讨论。就是这个公平,也只是什么“宪政”下的“程序公正”。至于到底什么是“程序公正”,他们的含糊其词只能给人以“天知道”的感觉。我在他们关于“程序公正”的空话后面所看到的,只是使“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程序,是以所谓的“法律程序”保护富人私有财产的欲望,这种欲望只能被理解为,要进一步加剧起点上的不平等并将其神圣化。在写完这一节的补遗之后,我又看到了一个更为公然加剧人生起点上的不平等的活生生的例子,它说明中国富人的奴仆们已经把制造不平等当成了天经地义。2006年福建漳州竟有人规定,“民营企业家”子女的中考成绩中可以加20分。对此人们愤怒地指责说,这种规定无疑于宣布,“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一个好爸爸”。而作出这种规定的人却堂尔皇之地回答说:民营企业家忙于事业,没有时间辅导孩子,所以应当得到照顾。这种人大概忘了,那些在民营企业家的工厂里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的工人至少也和民营企业家们一样忙,一样没有时间辅导孩子。光想着照顾民营企业家的人之所以会忘了工人们也需要照顾,是因为在他们心目中根本就不能允许工人与资本家有任何平等。
2023-08-26 21:33:281

中国教育机构哪几家是上市公司?

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教育企业有11家,总市值约为70亿美元。在这11家上市企业当中,除学大教育、诺亚舟以外,弘成教育、双威教育、中国教育集团、正保远程教育、环球天下、新东方、学而思、安博教育、ATA这9家企业均有开展网络教育业务,并且覆盖了育儿教育、升学考试辅导、语言培训、网络高等教育、职业认证培训、企业E-learning和网络教育服务等领域。1、“学大教育”专注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科知识的辅导,视教学质量为生命,深受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口口相传,成就了全国最大规模的个性化教育连锁机构。学大教育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激发学习兴趣,已经赢得了成千上万的家长和学生的信赖。2、新东方集团由1993年11月16日俞敏洪[1]创立的北京新东方学校发展壮大而来,集团以语言培训为核心,拥有短期语言培训系统、职业教育系统、基础教育系统、文化传播系统、科技产业系统、咨询服务系统、发展研究系统等多个发展平台,是一家集教育培训、教育产品研发、教育服务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教育科技集团。3、诺亚舟是类似平板电脑的教育辅助电子产品,是“云学习”技术平台和应用终端,目的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减负。作为中国教育产业的著名品牌,诺亚舟于2011年6月完成了对传统电子教育产品业务的分拆,而专注于为2~18岁的幼儿及青少年提供优质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及辅助教育。诺亚舟以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整合国内外先进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服务,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2018年1月10日,2018年C-NPS家电产品和信息通讯产品行业TOP3品牌:诺亚舟以66分获得学习类辅助工具第1名。
2023-08-26 21:33:391

教育产业化弊端如何解决

这个问题很深奥!教育不应该产业化,现在甚至经商业化啦!解决我看需要很深的功力。需要教育部门加强监管吧~
2023-08-26 21:33:542

教育产业项目有哪些

实体的培训学校啊 还有网络平台的卖课程的教育
2023-08-26 21:34:172

教育产业化是什么意思

教育的产业性是教育的物质属性的客观特征。是指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发展具有长远推动作用;通过教育投入,可拉动教育经济增长,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功能和特性。在经济学上,产业特征的基本要素包括市场需求、产业资本、产业产品、产品质量、成本核算、社会经济效益、价值规律等。
2023-08-26 21:34:273

为什么说教育是产业

教育的产业性是教育的物质属性的客观特征。是指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发展具有长远推动作用;通过教育投入,可拉动教育经济增长,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功能和特性。在经济学上,产业特征的基本要素包括市场需求、产业资本、产业产品、产品质量、成本核算、社会经济效益、价值规律等。
2023-08-26 21:34:371

什么是教育产业化具体的定

教育产业化的定义及含义如下:教育产业化是指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发展具有长远推动作用;通过教育投入,可拉动教育经济增长,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功能和特性。在经济学上,产业特征的基本要素包括市场需求、产业资本、产业产品、产品质量、成本核算、社会经济效益、价值规律等。
2023-08-26 21:34:471

什么是教育产业化

  教育的产业性是教育的物质属性的客观特征。  是指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发展具有长远推动作用;通过教育投入,可拉动教育经济增长,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功能和特性。  在经济学上,产业特征的基本要素包括市场需求、产业资本、产业产品、产品质量、成本核算、社会经济效益、价值规律等。
2023-08-26 21:34:583

教育产业化是什么意思?

1. 教育产业是由教育的属性决定的。产业是经济领域的概念,“指生产同一性质的物质和劳务产品的组织的集合”。国外经济学家对国民经济部门作产业划分,是从“所有能得到报酬的活动都是生产性的”这个观点出发,而划分出三次产业的。可见,“产业的特性,首先就是生产,而非其他”。教育之所以是一种产业,首先因为它具有生产性,而且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教育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其次是因为教育组织--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又都为社会生产着同一性质的产品,所以社会教育组织的集合,当然是一种产业。这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什么是教育产业化?它是指国家根据教育的生产属性而推行的一种政策及其结果。这种政策就是“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这种政策正在逐步推行,其结果将逐步显示出来。可见,教育产业和教育产业化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教育产业是由教育本身的属性所决定,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教育产业化则是在教育生产性的根基上实行的一种政策及其结果,政策完全是由人制定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产物。事实表明、发挥好这个能动性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长期对教育是一种产业缺乏正确认识、而对它实行非产业化政策,使教育长期非产业运行,而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
2023-08-26 21:35:093

教育产业化的优点

教育产业化的优点: 1、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发展具有长远推动作用; 2、通过教育投入,可拉动教育经济增长,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功能和特性。在经济学上,产业特征的基本要素包括市场需求、产业资本、产业产品、产品质量、成本核算、社会经济效益、价值规律等。 教育产业化是指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发展具有长远推动作用;通过教育投入,可拉动教育经济增长,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功能和特性。在经济学上,产业特征的基本要素包括市场需求、产业资本、产业产品、产品质量、成本核算、社会经济效益、价值规律等。为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要求,首先就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旗帜鲜明地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履行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
2023-08-26 21:35:181

文化产业和教育产业的区别

文化事业:文化事业是指为满足人们娱乐、休闲、健身、求知、审美、交际等精神需要和求知需要而组织活动,并提供经费、场地、器材和各种服务的社会公益性而非赢利性的工作等。教育事业:教育事业与教育活动是有区别的,教育活动不论是广义还是狭义,其宗旨都是进行人的培养和训练。教育事业是指当人们摆脱进行该活动的无计划、无组织状态,把教育活动从其他的社会活动中分离出来,划分成一个独立的社会部门,并经由专人去进行时,这种活动便成了一种事业,即教育事业。当教育活动成为一种事业以后,便有了完善的组织机构、活动规章、各项制度规则、人员责任等等,从而使其具有组织的严密性,活动的系统性,人员的规范性,评价的制度性,时间的秩序性等等。
2023-08-26 21:35:251

教育产业化的为什么教育不能产业化

教育究竟能不能产业化?教育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与私人产品相同的属性,比如这种产品的消费也具有一定的竞争性、排他性,并且,受教育者可以通过教育得益,例如增加工资收入、提高社会地位、获得精神享受等,其教育花费也就等同于私人的一种投资。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具有商品属性,可以定价,可以买卖。但是,教育同时具有公共产品的基本属性——社会公益性。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可以获得个人的种种直接收益,但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无疑可以给全社会带来广泛的收益,包括生产力的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等。正是教育消费的这种溢出效应,也就是公益性,所以,经济学把教育定义为“准公共产品”,而不是私人产品。这早已成为世界性的共识,成为世界所有国家主要由政府举办教育事业的最重要的理论根基。  1999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首次世界教育大会,大会一致认为“市场规律和竞争法则不适用于教育。教育不是经济的一个分支。教育过程、教育目标、教育结果或‘教育产品"都不能与经济相提并论”。我们认同这样的认识。事实上,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对自己的国民实行完全的教育产业化政策;政府对教育的普及和提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如果教育产业成了盈利性产业,经济效益第一;学校成了学店,利润第一;教师成了店员,创收第一;学生成了顾客,有钱第一;知识成了商品,畅销第一,那么,我们的教育将走向何方?我们的社会又将走向何方?  当然,就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而言,有一部分是可以推向市场或更多地运用市场手段的。例如,高校后勤的相当一部分可以而且应当实施市场化或准市场化的改革;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应当通过市场来进行;学校依法向社会提供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各种咨询服务等可以是非盈利性的,也可以是盈利性的,但所有这些都不是教育本身的产业化。一个例外是,对外国留学生的教育可以实行准市场政策,因为他们不是本国的纳税人。  而教育产业化论者却主张把教育推向市场,用经济规律或产业运行规律支配教育的发展;他们鼓吹用办企业的方法办学校,怂恿学校追求利润以求生存和发展。虽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从未提出教育产业化,但是,近些年来教育产业化的空气在不少地方一直比较浓,并且事实上或多或少地成为了这些地方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取向。这种状况对教育造成的“器质性内伤”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显现。
2023-08-26 21:35:361

教育产业化是什么意思

教育产业化是指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发展具有长远推动作用;通过教育投入,可拉动教育经济增长,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功能和特性。 在经济学上,产业特征的基本要素包括市场需求、产业资本、产业产品、产品质量、成本核算、社会经济效益、价值规律等。 为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要求,首先就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旗帜鲜明地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履行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
2023-08-26 21:35:511

教育行业的发展前景如何?

我觉得现在教育行业的发展前景很好 因为人的一生是离不开教育的 教育也是要从小抓起的 而且一个国家的发展也离不开教育
2023-08-26 21:36:1415

教育究竟能不能产业化

教育为准公共产品,而不是私人产品,因此不能产业化。 教育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与私人产品相同的属性,比如这种产品的消费也具有一定的竞争性、排他性,并且,受教育者可以通过教育得益,例如增加工资收入、提高社会地位、获得精神享受等,其教育花费也就等同于私人的一种投资。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具有商品属性,可以定价,可以买卖。但是,教育同时具有公共产品的基本属性,社会公益性。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可以获得个人的种种直接收益,但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无疑可以给全社会带来广泛的收益,包括生产力的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等等。 正因教育消费有溢出效应,也就是公益性,所以,经济学把教育定义为准公共产品,而不是私人产品,这早已成为世界性的共识,成为世界所有国家主要由政府举办教育事业的最重要的理论根基。
2023-08-26 21:37:291

为什么要实现教育产业化?

这个是因为这样才能方便教育的管理,才能更大的发展教育事业。
2023-08-26 21:37: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