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以什么为导向的文化经济政策

2023-08-31 16:49:56
共2条回复
瑞瑞爱吃桃
一、健全现代文化生产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文化经济政策。
二、怎么实现呢:
(一)厘清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基本思路要可以概括为“12222”。高举一面旗帜。高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旗帜,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以文化的形式、市场的力量,塑造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形成中国风格、彰显中国气派,传承中华美学、传播中国文化,更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坚持“双腿走路”。支持国有,扶持民营,双管齐下,一视同仁。做到“两手并用”。综合用好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追求“两个效益”。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进军“两个市场”。主动打破“一亩三分地”的局限,推动国际市场国内化和国内市场国际化。
(二)把握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基本属性。加快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市场体系基本属性的内涵实质。目标与方向体现正确性。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一方面要重视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综合用好市场配置文化资源、政府履行文化市场监管和引导职能两种手段;另一方面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三)抓好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推进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措施多样。重点是“五抓”:抓灵魂塑造。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的时代价值,塑造中国精神的灵魂之作。
左迁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以什么为导向的文化经济政策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以什么为导向的文化经济政策

相关推荐

支持文化产业的政策

法律分析:对省重点文化产业基地项目给予一次性补助外,还将每年支持10个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每个园区补助资金标准为100万元。同时,对文化产业重点园区和基地内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给予补助,对举办文化产业领域的全国性、全省性重大活动项目或文化产业论坛等给予资助,对数字影院建设、大型剧目演出、演艺市场院线建设给予支持。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七十三条 地方性法规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一)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需要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作具体规定的事项;(二)属于地方性事务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除本法第八条规定的事项外,其他事项国家尚未制定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根据本地方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可以先制定地方性法规。在国家制定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生效后,地方性法规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相抵触的规定无效,制定机关应当及时予以修改或者废止。设区的市、自治州根据本条第一款、第二款制定地方性法规,限于本法第七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对上位法已经明确规定的内容,一般不作重复性规定。
2023-08-28 01:33:051

近十年来文化产业政策走向的作用

近十年来,文化产业政策走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化产业是指与文化创意、艺术、娱乐、传媒等相关的产业领域,包括电影、音乐、出版、游戏、设计等。以下是文化产业政策走向对文化产业的作用的一些例子:1、促进经济增长:文化产业政策走向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通过支持和发展文化产业,政府可以为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文化产业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增加税收收入,吸引外资投资,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旅游业和零售业。2、提高国家形象:文化产业政策走向可以帮助塑造国家的形象和声誉。通过支持文化艺术的创作和推广,政府可以展示国家的独特文化魅力和创造力,增强国际社会对国家的认知和认可。3、保护文化遗产:文化产业政策走向也可以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保护古建筑、文物、传统工艺等重要的文化遗产,同时鼓励民间参与,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4、促进创意创新:文化产业政策走向可以激发和促进创意创新。政府可以鼓励艺术家、设计师、创意人才等在文化产业中进行创作和创新,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奖励措施。这有助于培养创意人才,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5.提升文化消费水平:文化产业政策走向还可以提升文化消费水平。政府可以通过减税、补贴等措施降低文化产品的价格,增加人们对文化产品的购买和消费,激活文化市场,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综上所述,近十年来文化产业政策走向对文化产业起到了促进经济增长、塑造国家形象、保护文化遗产、促进创意创新和提升文化消费水平的积极作用。这些政策措施为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
2023-08-28 01:33:121

如何理解文化产业政策和文化政策的关系

理解文化产业政策和文化政策的关系如下:1、文化产业政策是指导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制度规范的总和。2、文化产业政策的含义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文化行为就存在。3、文化产业政策集中反映了国家文化意志和文化利益的经济取向,具有双重导向性、管制与规范的兼容性,用以引导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规范文化企业市场行为。按发布单位和效力范围,可分为国家文化产业政策和地方文化产业政策。
2023-08-28 01:33:211

海南省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哪些好政策啊?

海南省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积极推动,并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1. 给予文化企业免费用地、减免租金等优惠政策。2. 对文化旅游企业提供贴息贷款、政策性担保等多种优惠融资支持。3. 扶持各类文化和艺术团体,对推荐“中国艺术节”、“中国戏剧节”等文化重大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可以颁授荣誉证书和物质奖励。4. 建立文化市场信用体系,促进文化产业市场规范化、集约化发展。5. 实施“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实施办法”,加强海南文化产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助力产业转型升级。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利于进一步为海南文化产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提升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文化经济的发展。
2023-08-28 01:33:281

简述文化产业内容的管理政策

文化产业内容的管理政策:我国政府出台了大量促进和规范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u2002几乎每年都有新的政策出台。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的出台,u2002对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u2002同时也存在着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我国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现状(一)中央机关的有关文化立法,这些法律法规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制定。(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三)地方政府出台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二、我国文化产业政策法规当前存在的问题u2002(一)政策缺失、无法可依现象依旧存在。(二)对文化产业扶持力度偏弱。(三)政策法规有所限制。(四)政策多变,u2002缺乏必要的稳定性。(五)产业政策针对性弱,可操作性不强。三、完善我国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的对策(一)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政策。(二)制定文化产业的保护与开放政策。(三)培植大型文化服务企业政策。(四)创造宽松的金融环境政策。
2023-08-28 01:33:351

有 *** 政策支援的文化产业包括哪些,相关的政策具体包括哪些?

有 *** 政策支援的文化产业包括哪些,相关的政策具体包括哪些? 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 1.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 2.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必需的辅助生产活动; 3.作为文化产品实物载体或制作(使用、传播、展示)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 4.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需专用装置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 政策 其中,针对小微企业用水、用电、用气、用热等成本较高的问题,意见明确将商业用价变为工业用价,相关花费将由此降低30%左右。意见还提出,支援专业化的创意和设计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打造中小企业丛集。鼓励挖掘、保护、发展中华老字号等民间特色传统技艺和服务理念,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意和设计企业,支援设计、广告、文化软体工作室等各种形式小微企业发展。推动创意和设计优势企业根据产业联络,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业务合作,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 2014年明确定调:将扎实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其中小微企业专项扶持政策及文化金融工作会议可能对板块形成事件性推动: 1.体制改革方面,启动新一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建立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将进一步简政放权,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2.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方面,强调“覆盖全社会”、“均等化”。“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和增长的幅度不能低于同时期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逐步提高对文化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是刚性要求。 3.产业政策方面,加快文化立法,预计上半年将有针对小微文化企业的专项扶持政策出台。同时今年上半年有望召开文化金融工作会议,加强文化与金融的融合。 4.资本方面,调动市场活力是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之一,对民营资本保证“准入门槛、监管要求、提供的服务、管理的要求都是一视同仁的”。 *** 机关的政策监控包括哪些内容 在我国,中国 *** 成为执政党以后,所领导的政权是人民政权, *** 是人民 ***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 *** 工作根本宗旨。按管辖权力范围, *** 可分为中央 *** 和地方 *** 。根据宪法和国务院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国务院即中央人民 *** ,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我国 *** 的主要职能有: 1.经济调节。就是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进行总量调控,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市场监管。就是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3.社会管理。就是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4.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 教育 、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 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履行 县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需要 *** 给予哪些政策支援 一是明确重点产业专案,在土地、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援。二是金融支援,如贷款、保险、抵押等。三是人才支援,如收进人才优惠政策、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定、人才培养培训等政策。四是领导机构支援,统一县级相关管理部门,避免多头管理。五是技术支援。六是文化支援。如评定非遗专案、文保单位等。七是推介支援,自办展销会或支援外出参展推介。 网约车新政策具体包括哪些? 网约车新政策具体包括哪些: 20167月28日下午,《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网路预约出租汽车经营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揭开面纱,网约车新政将于11月1日起实施。下面一起来看看此次网约车新政新规全文吧! 网路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多样化出行需求,促进出租汽车行业和网际网路融合发展,规范网路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行为,保障运营安全和乘客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从事网路预约出租汽车(以下简称网约车)经营服务,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网约车经营服务,是指以网际网路技术为依托构建服务平台,整合供需资讯,使用符合条件的车辆和驾驶员,提供非巡游的预约出租汽车服务的经营活动。 本办法所称网路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以下称网约车平台公司),是指构建网路服务平台,从事网约车经营服务的企业法人。 第三条 坚持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适度发展出租汽车,按照高品质服务、差异化经营的原则,有序发展网约车。 网约车运价实行市场调节价,城市人民 *** 认为有必要实行 *** 指导价的除外。 第四条 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全国网约车管理工作。 各省、自治区人民 ***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在本级人民 *** 领导下,负责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网约车管理工作。 直辖市、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人民 *** 指定的其他出租汽车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称出租汽车行政主管部门)在本级人民 *** 领导下,负责具体实施网约车管理。 其他有关部门依据法定职责,对网约车实施相关监督管理。 第二章网约车平台公司 第五条 申请从事网约车经营的,应当具备线上线下服务能力,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企业法人资格; (二)具备开展网约车经营的网际网路平台和与拟开展业务相适应的资讯资料互动及处理能力,具备供交通、通讯、公安、税务、网信等相关监管部门依法调取查询相关网路资料资讯的条件,网路服务平台数据库接入出租汽车行政主管部门监管平台,伺服器设定在中国内地,有符合规定的网路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保护技术措施; (三)使用电子支付的,应当与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签订提供支付结算服务的协议; (四)有健全的经营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服务质量保障制度; (五)在服务所在地有相应服务机构及服务能力;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外商投资网约车经营的,除符合上述条件外,还应当符合外商投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六条 申请从事网约车经营的,应当根据经营区域向相应的出租汽车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网路预约出租汽车经营申请表(见附件); (二)投资人、负责人身份、资信证明及其影印件,经办人的身份证明及其影印件和委托书; (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属于分支机构的还应当提交营业执照,外商投资企业还应当提供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 (四)服务所在地办公场所、负责人员和管理人员等资讯; (五)具备网际网路平台和资讯资料互动及处理能力的证明材料,具备供交通、通讯、公安、税务、网信等相关监管部门依法调取查询相关网路资料资讯条件的证明材料,资料库接入情况说明,伺服器设定在中国内地的情况说明,依法建立并落实网路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保护技术措施的证明材料; (六)使用电子支付的,应当提供与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签订的支付结算服务协议; (七)经营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服务质量保障制度文字; (八)法律法规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首次从事网约车经营的,应当向企业注册地相应出租汽车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前款第(五)、第(六)项有关线上服务能力材料由网约车平台公司注册地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商同级通讯、公安、税务、网信、人民银行等部门稽核认定,并提供相应认定结果,认定结果全国有效。网约车平台公司在注册地以外申请从事网约车经营的,应当提交前款第(五)、第(六)项有关线上服务能力认定结果。 其他线下服务能力材料,由受理申请的出租汽车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稽核。 第七条 出租汽车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20日内作出许可或者不予许可的决定。20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实施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 第八条 出租汽车行政主管部门对于网约车经营申请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应当明确经营范围、经营区域、经营期限等,并发放《网路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 第九条 出租汽车行政主管部门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申请作出不予行政许可决定的,应当向申请人出具《不予行政许可决定书》。 第十条 网约车平台公司应当在取得相应《网路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并向企业注册地省级通讯主管部门申请网际网路资讯服务备案后,方可开展相关业务。备案内容包括经营者真实身份资讯、接入资讯、出租汽车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网路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等。涉及经营电信业务的,还应当符合电信管理的相关规定。 网约车平台公司应当自网路正式联通之日起30日内,到网约车平台公司管理运营机构所在地的省级人民 *** 公安机关指定的受理机关办理备案手续。 第十一条 网约车平台公司暂停或者终止运营的,应当提前30日向服务所在地出租汽车行政主管部门书面报告,说明有关情况,通告提供服务的车辆所有人和驾驶员,并向社会公告。终止经营的,应当将相应《网路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交回原许可机关。 第三章网约车车辆和驾驶员 第十二条 拟从事网约车经营的车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7座及以下乘用车; (二)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车辆卫星定位装置、应急报警装置; (三)车辆技术性能符合运营安全相关标准要求。 车辆的具体标准和营运要求,由相应的出租汽车行政主管部门,按照高品质服务、差异化经营的发展原则,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确定。 第十三条 服务所在地出租汽车行政主管部门依车辆所有人或者网约车平台公司申请,按第十二条规定的条件稽核后,对符合条件并登记为预约出租客运的车辆,发放《网路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 城市人民 *** 对网约车发放《网路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四条 从事网约车服务的驾驶员,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取得相应准驾车型机动车驾驶证并具有3年以上驾驶经历; (二)无交通肇事犯罪、危险驾驶犯罪记录,无吸毒记录,无饮酒后驾驶记录,最近连续3个记分周期内没有记满12分记录; (三)无暴力犯罪记录; (四)城市人民 *** 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五条 服务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出租汽车行政主管部门依驾驶员或者网约车平台公司申请,按第十四条规定的条件核查并按规定考核后,为符合条件且考核合格的驾驶员,发放《网路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 第四章网约车经营行为 第十六条 网约车平台公司承担承运人责任,应当保证运营安全,保障乘客合法权益。 第十七条 网约车平台公司应当保证提供服务车辆具备合法营运资质,技术状况良好,安全效能可靠,具有营运车辆相关保险,保证线上提供服务的车辆与线下实际提供服务的车辆一致,并将车辆相关资讯向服务所在地出租汽车行政主管部门报备。 第十八条 网约车平台公司应当保证提供服务的驾驶员具有合法从业资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根据工作时长、服务频次等特点,与驾驶员签订多种形式的劳动合同或者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网约车平台公司应当维护和保障驾驶员合法权益,开展有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服务规范、安全运营等方面的岗前培训和日常教育,保证线上提供服务的驾驶员与线下实际提供服务的驾驶员一致,并将驾驶员相关资讯向服务所在地出租汽车行政主管部门报备。 网约车平台公司应当记录驾驶员、约车人在其服务平台释出的资讯内容、使用者注册资讯、身份认证资讯、订单日志、上网日志、网上交易日志、行驶轨迹日志等资料并备份。 第十九条 网约车平台公司应当公布确定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计程计价方式,明确服务专案和质量承诺,建立服务评价体系和乘客投诉处理制度,如实采集与记录驾驶员服务资讯。在提供网约车服务时,提供驾驶员姓名、照片、手机号码和服务评价结果,以及车辆牌照等资讯。 第二十条 网约车平台公司应当合理确定网约车运价,实行明码标价,并向乘客提供相应的出租汽车发票。 第二十一条 网约车平台公司不得妨碍市场公平竞争,不得侵害乘客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网约车平台公司不得有为排挤竞争对手或者独占市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运营扰乱正常市场秩序,损害国家利益或者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等不正当价格行为,不得有价格违法行为。 第二十二条 网约车应当在许可的经营区域内从事经营活动,超出许可的经营区域的,起讫点一端应当在许可的经营区域内。 第二十三条 网约车平台公司应当依法纳税,为乘客购买承运人责任险等相关保险,充分保障乘客权益。 第二十四条 网约车平台公司应当加强安全管理,落实运营、网路等安全防范措施,严格资料安全保护和管理,提高安全防范和抗风险能力,支援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相关工作。 第二十五条 网约车平台公司和驾驶员提供经营服务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运营服务标准,不得途中甩客或者故意绕道行驶,不得违规收费,不得对举报、投诉其服务质量或者对其服务作出不满意评价的乘客实施报复行为。 第二十六条 网约车平台公司应当通过其服务平台以显著方式将驾驶员、约车人和乘客等个人资讯的采集和使用的目的、方式和范围进行告知。未经资讯主体明示同意,网约车平台公司不得使用前述个人资讯用于开展其他业务。 网约车平台公司采集驾驶员、约车人和乘客的个人资讯,不得超越提供网约车业务所必需的范围。 除配合国家机关依法行使监督检查权或者刑事侦查权外,网约车平台公司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提供驾驶员、约车人和乘客的姓名、联络方式、家庭住址、银行账户或者支付账户、地理位置、出行线路等个人资讯,不得泄露地理座标、地理标志物等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资讯。发生资讯泄露后,网约车平台公司应当及时向相关主管部门报告,并采取及时有效的补救措施。 第二十七条 网约车平台公司应当遵守国家网路和资讯保安有关规定,所采集的个人资讯和生成的业务资料,应当在中国内地储存和使用,储存期限不少于2年,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上述资讯和资料不得外流。 网约车平台公司不得利用其服务平台释出法律法规禁止传播的资讯,不得为企业、个人及其他团体、组织释出有害资讯提供便利,并采取有效措施过滤阻断有害资讯传播。发现他人利用其网路服务平台传播有害资讯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储存有关记录,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报告。 网约车平台公司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为公安机关依法开展国家安全工作,防范、调查违法犯罪活动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援与协助。 第二十八条 任何企业和个人不得向未取得合法资质的车辆、驾驶员提供资讯对接开展网约车经营服务。不得以私人小客车合乘名义提供网约车经营服务。 网约车车辆和驾驶员不得通过未取得经营许可的网路服务平台提供运营服务。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 出租汽车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设和完善 *** 监管平台,实现与网约车平台资讯共享。共享资讯应当包括车辆和驾驶员基本资讯、服务质量以及乘客评价资讯等。 出租汽车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网约车市场监管,加强对网约车平台公司、车辆和驾驶员的资质审查与证件核发管理。 出租汽车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开展网约车服务质量测评,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本地区网约车平台公司基本资讯、服务质量测评结果、乘客投诉处理情况等资讯。 文化产业有哪些扶持政策,智慧政策云能查到吗? 当然可以,智慧政策云依托于大资料、云端计算、SAAS、人工智u200f能等,实时更新已覆盖全国各省、市、区、县的超万项政策,不仅可实现精准匹配、政策权威解读。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自然也可以通过它查询到。需要提示您的是,文化产业虽然是文化领域的其中一块,但也是个很大的概念,要想获得更精准的对应政策,建议您登陆智慧政策云,输入基本资讯实现精准适用政策匹配。 货币政策包括哪些? 货币政策包括: 在经济萧条的时期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息率, *** 私人投资,进而 *** 消费.既扩张性货币政策 反之,就紧缩货币供给量.使生产和就业减少一些或缓慢增长,即紧缩性货币政策. 我国的农业支援保护政策体系包括哪些 1、国家巨集观支农政策 (1)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1989年、1992年国务院分 别发出《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决定》、‘关 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要求各地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建立各 种形式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鼓励农业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进入农业和农村 商品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同时在资金方面增加对科技的投入.2004年中央一号文 件< *** 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也提出:“中央和 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 长幅度。 (2)建立并完善粮食储备制度,管好用好粮食风险基金。建国后不久我国 就开始了粮食储备,但当时储备的主要目的是备战和备荒,直至1990年,我国粮 食大获丰收,为解决粮农卖粮难的问题,1991年国家决定建立专项粮食储备制度。 在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确立的同时。适合我国特点的分级粮食储备体系建设也 在积极进行,粮食储备体系在抵御自然灾害和平抑物价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在 进行市场化改革的今天,也有专家认为,粮食储备制度的内容也需要创新,即由“藏 粮于库”向“藏粮于地”与“藏粮于库”有机结合转变。 (3)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从新中国成立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虽然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发展,但农 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却未得到根本改善,1978年全国农业总产值中,农作物 所占比重高达76.7%。而林、牧、副、渔业仅占23.3%。在农作物产值中,粮食比 重也高达76.7%,经济作物及其他作物仅占23.39俨。对此,1981年、1988年、1992 年 *** 几次发文要求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在 *** 的扶持下。农业生产结构得到很 大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问题,已经历了1979~ 1984年、1985~1991年和1992~1997年3个结构调整阶段。3次结构调整都处于 农产品结构性短缺阶段,市场需求指向性强,结构调整方向非常明确,即单纯地 增产那些最短缺、最能增加农民收入的农产品。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 农业和农村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0年,中央农村 工作会议提出,新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2、收入支援政策 (1)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 *** 中央‘关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中指出: 大城市在继续办好农贸市场的同时,要有计划的建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有条件 的地方要建立沟通市场资讯、组织期货交易的贸易中心。因此全国各地都建立了 农副产品批发市场,1990年6月成立了以期货交易为目的的郑州粮食批发市场。 到目前为止我国有上海、郑州、大连三间期货交易所,共有8个农产品期货品种。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立为促进农产晶的顺利流通,规避交易风险起到了一定作用。 (2)生产资料优惠政策。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国家采取的农业生 产资料政策主要有三挂钩政策、生产资料最高限价政策和农资专营政策。①三挂 钩政策就是根据粮食合同定购任务来分配平价化肥、柴油和预购定金。⑦生产资 料的最高限价政策,从1993年开始实施,即:计划内农业生产资料要严格执行国 家定价,各地为支援农业生产,在价格、税收、贷款上采取的优惠政策继续执行, 有条件的地区可适当增加;为防止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化肥、农药、农膜、 柴油等实行计划外最高限价;生产企业执行限价发生的亏损,按企业隶属关系由 财政部门通过减免税利或财政补贴来解决。③农业生产资料专营政策,从1994年 开始实旌,其主要内容是:化肥销售渠道实行以各级农资公司和基层供销社为主, 县以下三站、化肥企业自销为辅的政策,其他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得经营化肥。将 农资价格全部纳入国家管理渠道。 除此之外,这一期间农业收入支援与保护政策还有农业灾害补姑,农产品销 售和检验服务、农村救济费、以工代赈、以粮代赈、减免农业税、农产品增值税 优惠、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补贴、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优惠信贷等。这 类政策是 *** 通过财政的直接支出来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的基本生活,给予农业 生产者和经营者直接的利益补偿。该项支出也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进入90年代后, 该项数额明显增大,平均每年20亿元左右。 3、市场价格保护政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粮食价格的国内保护政策大致有两种;提高粮食 收购价格以及对粮食制定保护价格。 (1)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从1979~1996年,国家为保证农民收入,提高农 民种粮的积极性,多次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最高一次增幅达到40%以上.但多 次提价使我国粮食价格由低于国际市场价格逐渐上涨为超过了国际市场价格。失 去了价格优势。 (2)保护价格,1993年 *** 中央和国务院决定,从1994年起对定购的粮食 实行“保量放价”,即保留定购数量,收购价格随行就市,同时国家还决定对粮食 实行保护价收购制度,建立粮食风险基金和储备体系。粮食保护价由国家根据农 业生产成本和粮食供求状况每年确定一次,在粮食秋播前公布。从1998年粮食“三 项政策一项改革”以来,到2003年6月,全国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呈现加速 发展态势,超过半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放开了粮食价格和购销市场。在粮食 主产区、购销平衡区的大部分省区内,也基本放开了粮食购销市场;部分主产区 虽保留保护价收购,但实行总量控制,即数量封顶,不再“散开收购”。 (3)在农产品对外贸易方面,我国农产品出口保护措施主要有:汇率、出口 退税、出口商品发展基金和风险基金、出口信贷等;进口限制措施主要是非关税 贸易壁垒如进口配额,反倾销和反补贴等。 积极的就业政策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这里要弄清楚两个问题:积极的就业政策和消极的就业政策; 积极政策指促进大家就业的政策,如,一些职业培训,技能培训班、职业素质训练等这些鼓励大家去就业; 消极政策指,不利于促进就业的方法,如失业保险金等,也就是说你不就业也能有一定的生活保障收入。 所以你提问的具体措施有哪些,你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延伸思考判断 我国的文化政策包括哪些方面? 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 ***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体制改革的原则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坚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 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是: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形成科学有效的巨集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执行机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2023-08-28 01:34:101

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

法律分析: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推动优秀作品演出演播发挥重大艺术活动的引导作用,办好中国艺术节、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等。鼓励文艺院团建立优秀保留剧目轮换上演机制,支持优秀文艺作品多演出。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和“文化迎春、艺术为民”等活动。开展服务基层公益性演出,不断完善低票价、剧场开放日等举措。推动线上演播与线下演出相结合,多渠道展示推广优秀文艺作品,促进舞台艺术业态创新、升级换代。加强文艺评论阵地建设和理论研究,健全文艺评论工作体系,搭建有影响力的文艺评论平台。结合重大展演、重点作品开展评论,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营造风清气正的评论氛围。发挥全国性文艺评奖的导向作用,改进文艺评奖机制,深化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加强新时代文艺理论研究,推进艺术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法律依据:《“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第二条 坚持正确方向。坚持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固本培元,守正创新,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提高人民群众文化参与程度,激发人民群众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创新驱动。突出创新的核心地位,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推进模式创新、业态创新、产品创新,大力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赋能作用,全面塑造文化和旅游发展新优势。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紧扣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紧盯解决突出问题,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深层次改革,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发挥改革整体效应,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坚持融合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文化和旅游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与其他领域融合互促,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
2023-08-28 01:34:211

制定文化产业重大项目政策原因

为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驱动力。制定文化产业重大项目政策主要在于全面实施和完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的政策措施,为我国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驱动力。
2023-08-28 01:34:361

国家对待文化产业有哪些优惠政策?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推动力量。 税收是调节经济运行的杠杆和手段。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支持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方便广大文化企业更好地知晓、理解和运用税收优惠政策,我们将文化产业涉及的税种相关优惠政策整理刊登,方便纳税人查阅使用。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一、从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自转制注册之日起免征企业所得税。 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是指从事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的事业单位;转制包括文化事业单位整体转为企业和文化事业单位中经营部分剥离转为企业。 从2009年1月1日起,需认定享受财税〔2009〕34号文件规定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转制文化企业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一)根据相关部门的批复进行转制。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转制方案,由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复;中央部委所属的高校出版社和非时政类报刊社的转制方案,由新闻出版总署批复;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所属文化事业单位的转制方案,由上述三个部门批复;地方所属文化事业单位的转制方案,按照登记管理权限由各级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复; (二)转制文化企业已进行企业工商注册登记; (三)整体转制前已进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的,转制后已核销事业编制、注销事业单位法人; (四)已同在职职工全部签订劳动合同,按企业办法参加社会保险; (五)文化企业具体范围符合《财政部 海关总署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31号)附件规定; (六)转制文化企业引入非公有资本和境外资本的,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变更资本结构的,需经行业主管部门和国有文化资产监管部门批准。 文件依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34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转制文化企业名单及认定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05号) 二、在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内,依据《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科发火〔2008〕172号)和《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通知》(国科发火〔2008〕362号)的规定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文化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允许按国家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的具体范围由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中宣部另行发文明确。 文件依据:《财政部 海关总署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31号) 三、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文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科技部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科发火〔2008〕172号)、《科技部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通知》(国科发火〔2008〕362号) 四、研究开发费用的加计扣除,是指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文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8〕116号) 五、出版、发行企业库存呆滞出版物,纸质图书超过五年(包括出版当年,下同),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投影片(含缩微制品)超过两年,纸质期刊和挂历年画等超过一年的,可以作为财产损失在税前据实扣除。已作为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的呆滞出版物,以后年度处置的,其处置收入应纳入处置当年的应税收入。 文件依据:《财政部 海关总署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31号) 六、软件生产企业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所退还的税款,由企业用于研究开发软件产品和扩大再生产,不作为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不予征收企业所得税。 文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号) 七、我国境内新办软件生产企业、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经认定后,自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文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号) 八、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生产企业,如当年未享受免税优惠的,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文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号) 九、企事业单位购进软件,凡符合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可以按照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进行核算,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其折旧或摊销年限可以适当缩短,最短可为2年。 文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号) 十、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视同软件企业,享受上述软件企业的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 生产线宽小于0.8微米(含)集成电路产品的生产企业,经认定后,自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文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号) 十一、投资额超过80亿元人民币或集成电路线宽小于0.25um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可以减按1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其中,经营期在15年以上的,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五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六年至第十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文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号) 十二、经认定的动漫企业自主开发、生产动漫产品,可申请享受国家现行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所得税优惠政策。 文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65号)、《文化部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动漫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文市发〔2008〕51号)、《文化部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动漫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产发〔2009〕18号) 十三、对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文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商务部 科技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0〕65号) 十四、对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其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按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8%的比例据实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文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商务部 科技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0〕65号) 十五、一个纳税年度内,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文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技术转让所得减免企业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212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0〕111号) 十六、企业拥有并用于生产经营的主要或关键的固定资产,由于以下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 (一)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 (二)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的。 文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所得税处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9〕81号) 十七、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抵扣。 文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创业投资企业所得税优惠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9〕87号) 十八、小型微利企业 符合小型微利条件的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是指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行业,并符合下列条件的企业: 1.工业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元; 2.其他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 自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6万元(含6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文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1〕117号)增值税优惠政策 一、党报、党刊将其发行、印刷业务及相应的经营性资产剥离组建的文化企业,自注册之日起所取得的党报、党刊发行收入和印刷收入免征增值税。 文件依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34号) 二、出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电影和电视完成片按规定享受增值税出口退税政策。 文件依据:《财政部 海关总署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31号) 三、自2011年1月1日起至2012年12月31日,执行下列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 (一)对下列出版物在出版环节执行增值税100%先征后退的政策: 1.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的机关报纸和机关期刊,各级人大、政协、政府、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的机关报纸和机关期刊,新华社的机关报纸和机关期刊,军事部门的机关报纸和机关期刊。 上述各级组织的机关报纸和机关期刊,增值税先征后退范围掌握在一个单位一份报纸和一份期刊以内。 2.专为少年儿童出版发行的报纸和期刊,中小学的学生课本。 3.专为老年人出版发行的报纸和期刊。 4.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 5.盲文图书和盲文期刊。 6.经批准在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五个自治区内注册的出版单位出版的出版物。 7.列入本通知附件1的图书、报纸和期刊。 (二)对下列出版物在出版环节执行增值税先征后退50%的政策: 1.除本通知第一条第(一)项规定执行增值税100%先征后退的图书和期刊以外的其他图书和期刊、音像制品。 2.列入本通知附件2的报纸。 (三)对下列印刷、制作业务执行增值税100%先征后退的政策: 1.对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的印刷或制作业务。 2.列入本通知附件3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印刷企业的印刷业务。 文件依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继续执行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92号) 四、自2011年1月1日起至2012年12月31日,对下列新华书店执行增值税免税或先征后退政策: (一)对全国县(含县级市、区、旗,下同)及县以下新华书店和农村供销社在本地销售的出版物免征增值税。对新华书店组建的发行集团或原新华书店改制而成的连锁经营企业,其县及县以下网点在本地销售的出版物,免征增值税。 县(含县级市、区、旗)及县以下新华书店包括地、县(含县级市、区、旗)两级合二为一的新华书店,不包括位于市(含直辖市、地级市)所辖的区中的新华书店。 (二)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华书店、乌鲁木齐市新华书店和克拉玛依市新华书店销售的出版物执行增值税100%先征后退的政策。 文件依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继续执行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92号) 五、对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动漫企业销售其自主开发生产的动漫软件,按17%的税率征收增值税后,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动漫软件出口免征增值税。上述动漫软件,按照《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软件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100号)中软件产品相关规定执行。 文件依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增值税 营业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119号)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一、为生产重点文化产品而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自用设备及配套件、备件等,按现行税收政策有关规定,免征进口关税。 文件依据:《财政部 海关总署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31号) 二、经国务院有关部门认定的动漫企业自主开发、生产动漫直接产品,确需进口的商品可享受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的优惠政策。具体免税商品范围及管理办法由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文件依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65号)营业税优惠政策 (一)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31号)规定,除另有明确期限规定外,文化企业自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可享受如下税收优惠政策: 1.广播电影电视行政主管部门(包括中央、省、地市及县级)按照各自职能权限批准从事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的电影集团公司(含成员企业)、电影制片厂及其他电影企业取得的销售电影拷贝收入、转让电影版权收入、电影发行收入以及在农村取得的电影放映收入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 2.2010年底前,广播电视运营服务企业按规定收取的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并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免征营业税,期限不超过3年。 3.文化企业在境外演出从境外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二)动漫产业税收优惠政策 1.《关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65号)规定,对动漫企业为开发动漫产品提供的动漫脚本编撰、形象设计、背景设计、动画设计、分镜、动画制作、摄制、描线、上色、画面合成、配音、配乐、音效合成、剪辑、字幕制作、压缩转码(面向网络动漫、手机动漫格式适配)劳务,自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暂减按3%税率征收营业税。 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增值税营业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119号)规定:对动漫企业为开发动漫产品提供的动漫脚本编撰、形象设计、背景设计、动画设计、分镜、动画制作、摄制、描线、上色、画面合成、配音、配乐、音效合成、剪辑、字幕制作、压缩转码(面向网络动漫、手机动漫格式适配)劳务,以及动漫企业在境内转让动漫版权交易收入(包括动漫品牌、形象或内容的授权及再授权),减按3%税率征收营业税。政策执行时间自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 (三)文化企业其他营业税税收优惠政策 1.《关于部分省市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免征营业税的通知》(财税〔2010〕122号)规定,对本通知所列企业根据省级物价部门有关文件规定标准收取的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自2010年1月1日起,3年内免征营业税。 2.《关于继续执行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92号)规定,自2011年1月1日起至2012年12月31日,对科普单位的门票收入,以及县(含县级市、区、旗)及县以上党政部门和科协开展的科普活动的门票收入免征营业税。对境外单位向境内科普单位转让科普影视作品播映权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3.《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金融商品买卖等营业税若干免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111号)规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单位或者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提供建筑业、文化体育业(除播映)劳务暂免征收营业税。房产税优惠政策 《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34号)规定,自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可享受以下税收优惠政策:由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自转制注册之日起对其自用房产免征房产税。
2023-08-28 01:35:092

国家什么时候开始扶持文化产业

2011年。国家于2011年发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产业促进法》,是从2011年开始扶持文化产业的,中国文化产业政策逐渐放宽,文化产业也逐步成为了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行业。
2023-08-28 01:35:341

文化产业政策有哪些基本工具与措施?

最近正好看了一本相关的书希望可以帮到你这是制度: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将文化分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调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明确了整个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并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把深化改革同调整结构和促进发展结合起来,不断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加强文化法制建设,加强宏观管理,深化文化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又将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进一步深化和明确,明确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在改革的实践中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分离改革,即将广告、印刷、发行、电视剧等一般节目制作部分分离出来,转制为企业,面向市场搞好经营,接受集团领导监督,确保经营方向正确,同时也为壮大主业服务。二是整体改制为企业。三是一步到位,直接进行股份制改造。我国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系列改革政策紧紧围绕了市场取向这一主线,逐步确立了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和完善政府文化管理体制以及文化经营单位的运行机制,对文化经营单位实现由事业型向企业型转制,使文化经营实现产业化运作。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又将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进一步深化和明确。分别提出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改革方向和目标: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大国家投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经营性文化单位要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改革,主要是在人事、分配制度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人事制度改革上,推行全员聘任制。在一些文化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的情况下,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分配制度改革上,除实行绩效工资制、拉开分配差距外,允许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取得报酬。对职称评聘制度进行改革,革除论资排辈的弊端,实行按能力评聘职称,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转杯内部运作和管理方式,各类文化单位按照社会效益第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原则,制定经营、管理目标,建立科学的投入、产出机制,把“两个效益”统一于市场竞争中,统一于通过市场来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上。通过深化内部改革,建立起既能够保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又富有发展活力的运行机制。长期以来,我国文化投融资过分依赖政府,投资主体单一,民间资本与外资投资渠道不畅,影响了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党的十六大之后,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措施之一是逐步放宽市场准入政策,在文化产业上降低门槛,鼓励和允许民营资本、外资进入文化领域,参与艺术品的经营,音像制品的分销,大众娱乐项目的经营以及文化设施的建设、改造和经营,特别是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这是法律:中国的文化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核心,以文化法为主要内容,横跨行政法、民法、商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和诉讼法等多部门多层次的规范体系。此外,各地方的权力机关和政府根据各自地方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大量的执行国家、行政法规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在调整人们的社会文化关系和文化事业管理的一些重要方面,初步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023-08-28 01:35:441

文化企业有哪些税收优惠政策

1、文化项目建设用地有减免在服务中,针对企业既有寺庙用地又有荒山和林地的实际情况,依据“《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有关宗教寺庙、公园、名胜古迹自用的土地免缴土地使用税”的规定,以及《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范围内荒山、林地、湖泊等占地城镇土地使用税有关政策的通知》(财税[2014]1号)“对已按规定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的企业范围内荒山、林地、湖泊等占地,自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按应纳税额减半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的规定,地税人员先后3次深入企业进行现场办公。2、文化事业单位“改制优惠”可继续享受南京邦联有线广播电视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原是南京市广播电视局出资成立的一家下属事业单位。该单位于2009年改制为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广播、电视、有线、无线等文化产业项目,多次获得多项技术研究成果和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扩展资料:《通知》以现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为基础,进行了调整和完善,主要包括:一是着重支持自主创业。在已出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新的就业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针对个体经营者,积极扶持个人自主创业。二是扩大享受自主创业税收优惠政策的人员范围。与以往按照特殊群体确定享受自主创业税收优惠政策的人员范围相比,新的自主创业税收优惠政策适用对象的界定,以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半年以上作为基本条件。即由下岗失业人员和城镇少数特困群体扩大到纳入就业失业登记管理体系的全部人员。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以及零就业家庭、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劳动年龄内的登记失业人员等就业重点群体,都涵盖在新的就业税收优惠政策适用对象之内。同时,为支持和鼓励应届高校毕业生创业,将毕业年度内的高校毕业生也纳入自主创业税收优惠政策适用范围。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税收优惠政策
2023-08-28 01:35:531

国家对待文化产业有哪些优惠政策

1、降低准入门槛对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有了一些明确的政策规定。鼓励民营资本、外资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特别是要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最终目的是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2、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比较大,也非常明确现在中央财政和部分地区的地方财政都已经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中央财政要明显增加专项资金的规模,主要工作是以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资本金注入等方式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这方面也需要进一步细化。3、设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使其作为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对重点领域的文化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推动文化企业并购重组,推动文化资源的整合和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现在这个基金管理公司已经成立,主要是由财政部采取注资的方式,吸收国有企业、国有金融机构的资金,采取市场化的方式来运作。4、鼓励上市融资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主板、创业板进行上市融资,同时明确要求现在已经上市的文化企业要通过多种形式作为战略投资者推动文化企业的并购重组。5、明确提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问题随着文化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文化产业的影响面越来越大,但是现在发展文化产业当中所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人才的极其匮乏,特别是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极少。下一步要通过引进、培训甚至在高等院校设立专门的学院来加快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也可以采取适当的方式在国外吸引一些专门人才投身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6,明确提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问题文化产业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内容生产,内容生产必然会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大现有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快立法的步伐。7、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从“三个一批”来理解——做优做强一批,整合重组一批,停办退出一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文化资源向优势企业适度集中。
2023-08-28 01:36:061

中国怎么样将文化产业进行经济的转型升级

  一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发展文化产业,也要与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样,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二要积极主动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围绕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依法运营的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区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特点,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要鼓励非公有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发展。通过改革,不断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营造有利于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三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要确定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门类,推动国家数字电影制造基地建设、国产动漫振兴工程、“中华字库”工程等一批具有战略性、引导性和带动性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加快发展和集约化经营。主要包括:发展影视内容产业,提升生产能力,增加数量,提高质量,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发展的需求;推动出版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共存的现代出版业转变,从主要依赖区域性市场向综合开拓国际国内市场转变;发行业重点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和网络书店等现代出版物流通系统;印刷复制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印刷、特色印刷和光盘复制业;广告业要扩大规模,提高媒体广告的公信力;演艺业要发展演艺经纪商,加强演出协作网络建设;娱乐业要重点发展电子娱乐业,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健康向上和技术先进的新型娱乐方式,创新娱乐业态;文化会展业要发展各类综合及专业文化会展,重点支持覆盖全国并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要发展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内容产业,加快发展民族动漫产业。  四要增强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总体规模还比较小,文化产品的进出口存在很大逆差,文化及相关产业创造的增加值还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约3%,而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比重普遍高于10%。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创新文化“走出去”的形式和手段,实施“走出去”重大工程,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提升我国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积极推动中华文化面向世界、走向世界。  望采纳!
2023-08-28 01:36:421

政府,如何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①政府应切实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的职能,为文化产业发展搞好管理和服务.如:搞好规划,提供资金支持,培育市场主体,完善产业政策,搞好人才培养,加强市场监管等.②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以人为本,求真务实,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③坚持依法行政.完善相关法规,严格执法,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范管理,为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它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23-08-28 01:36:522

十三五文化产业政策??谢谢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重申,到2020年要将“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表明中央在“十三五”时期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目标的决心和信心。“十三五”是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历史机遇期,且呈现出诸多新的发展趋势。抓住机遇、把握趋势、依照中央顶层规划、结合自身发展实际适时调整发展策略,对于推动文化产业提质提效、变革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资料: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文化行业“十三五”市场前瞻与发展规划分析报告》  一、“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十三五”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全方位拓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在此背景下,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面临许多新机遇。  1.“互联网+”为文化产业的全方位创新、集约化经营提供了新机遇。“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以移动和泛在的网络、庞大的数据库和超强的大数据处理能力,推动了诸多传统产业与互联网跨界融合,引发了社会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的变革。文化产业是以知识和创意为主要资源的新兴产业,“互联网+”为文化产业的创新提供了便捷、低成本、多渠道的技术平台;同时,便于对传统信息传播方式进行深度改造,从根本上推动文化产业实现高层次的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和专业化发展。  2.一系列具有重大突破性的政策文件已经和即将出台,为文化产业进一步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焕发活力提供了新机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对文化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出了诸多具体要求,并连续下发诸多与之配套的政策文件。按照中央深改办的部署,今后还会有一系列具有重大突破性的政策文件陆续出台,如《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传媒企业开展特殊管理股试点的指导意见》《国有控股上市文化企业股权激励试点办法》等。可以预见,这将为文化产业的发展释放新的活力。  3.文化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为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提供了新机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也是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但是第三产业的消费占比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文化消费的占比还亟待提高。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必将使潜在的文化消费大市场拓展更大空间,推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4.“一带一路”建设为文化产业跨地区融合并走向世界提供了新机遇。“一带一路”既包含经济交流,也包含文化交流。“一带一路”的发展空间是一个立体化全方位发展的产业格局,文化产业可以在此战略格局下突破传统区域环状分布而代之以线性带状分布,突破行政区划的阻隔和产业门类的分割,以国际化的视野,整合国际化资源,开拓国际化市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及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二、“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十三五”乃至今后更长的一段时期,中国文化产业进入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呈现出互联互通的诸多新趋势。  1.文化生产跨界化。文化资源的跨时空整合、文化人才的跨领域聚合、文化元素的多样化重组更为便捷和可能,文化生产可以突破在地文化生产(装备制造、印刷包装等)、在场文化生产(表演、放映、会展等)、在线文化生产(数字内容、互动娱乐等)等不同的门类,形成开放、包容、立体、多元的链条和系统。这种企业,突破了过去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与各类科研中心、网站、院线、开发公司等形成智能型联接,高密度地交换信息、创意、技术和其他要素,并进行合作联盟,重新打造文化资源的供应链、文化生产的价值链、文化服务的品牌链,推动了文化生产力的高速成长。同时,在互联互通的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并不局限于文化产业内部的跨界融合,而正在和工业、数字内容产业、城市建设业、现代农业等相关行业跨界融合。从全球范围看,制造业和服务业向科技型、创意型升级是一个历史性的潮流,也是我国制造业、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服务平台信息化。信息技术的全方位渗透和大数据处理能力的全方位应用,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支撑平台,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服务形式,并几乎覆盖了文化产业中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协同创新平台、多元化投融资平台、信息集成平台、信息发布平台、在线交易和消费评价平台等的诸多服务平台,能够发挥更多的功能,如资源集聚和交易配对功能、企业孵化和产业培育功能、跨业融合和集成创新功能、国际交流和贸易功能等,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加速了资源的集聚、整合和流动。  3.科技研发迭代化。迭代是通过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采用可量化的精确市场定位技术,重复反馈过程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更快地逼近预定的目标。每一次对过程的重复称为一次“迭代”,而每一次迭代得到的结果会作为下一次迭代的初始值,在螺旋形的上升中达到一个更高的技术和商业层次,如实现用户的广泛分布、信息的海量选择、随机消费和可度量、可调控的服务对接。随着现代技术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迭代反馈的频率越来越高。目前,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企业正在不断地迭代更新,大量整合新的科技创新资源,形成一个可持续化的迭代生态系统。  4.文化消费体验化。在网络时代,新技术的应用极大推动了全新个性化体验形式的出现,如电子游戏、移动式景观、虚拟世界和扩增实境等。消费者角色发生了转换,即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成为主动感受者、体验者,甚至是参与文化生产的创造者,获得了参与创新的体验乐趣。在文化产业领域已经出现了“消费即生产”的态势,必将引发“大批量定制”和“个体创造”时代的到来,引起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一轮变革。  5.文化产品虚拟化。文化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除了能够提供有形的文化产品外,还提供大量具有象征意义的无形产品,如文本、声音、图像和符号等。在大众媒介和新媒体营造的仿真社会下,这些无形产品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快速传播,在契合大众消费心理的同时引发新的消费热点,它能让人们在缺席于某种场景时,获得临场的感官享受和神经的快感,扩大了人们的视听和娱乐空间,从而加剧了社会的虚拟特性。文化产品的虚拟化总体看是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而由虚拟现实等技术带来的任何“不适应”的现象,则应置于时代大环境和多种文化角度下加以审视,这也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6.文化贸易国际化。我国借助文化贸易推动“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正不断加快。总体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明显提升,文化产业的国际贸易有望进入新的历史节点和快速增长期。这意味着本土文化得到保护和发扬光大的机会增加了,本土的文化、习俗、艺术、风格、文学、观念和思想等将更多参与全球化。这为中国文化产业在全球的市场布局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结论与应对策略文化产业在“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内,都将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诠释了一系列最新的前沿问题和产业现象,也清晰地显示出,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发挥二者协同创新,仍将是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和科技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面对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大而不强、多而不精、原创不足、活力不够等诸多问题,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中,既要抓住机遇、把握趋势,还应充分考虑当下的困境及原因,谋划合适的发展策略。一是要树立全局观念,不断提升前瞻性战略研判能力;二是要推进与文化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信息、数字、网络等核心关键技术突破;三是要推进制度创新和政策配套;四是要培育消费市场,不断拉动新兴领域文化消费;五是要加强包括素质型、创新科技型、跨界复合型、贸易经营型等多类型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升内容原创及其转化能力,提升产业能级,促进产业融合。
2023-08-28 01:37:011

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我国应该如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国家强则文化强,文化兴则民族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震撼力,当代中华儿女一定要肩负起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重任”,这道出了国人豪迈的情感,也预示了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任务的艰巨。 据业界估计,“十二五”期间全国文化产业的产业规模将增至3万亿,在GDP中的比例有望从2010年的2.75%增至5%以上,到“十二五”后期,文化产业将晋升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按照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部署,《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到2015年文化产业“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要求。无论是对内服务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还是对外应对国际文明的角逐,参与综合国力的竞争,都迫使我们在文化建设上加大投入、下大功夫。  我国文化产业实力不足、影响力较低的现实不可忽视,比如,传统产业公司如中石化、中移动等成为了世界500强,文化企业却鲜有名扬世界的品牌代表。又如,目前全国500多家出版社的收入总和,还不及德国贝塔斯曼集团一家的年收入。目前,全世界每100本图书,85本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全世界每100小时音像制品,74个小时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美国生产的电影占全球影片数量的10%,却占用了全世界一半的观影时间。  文化实力是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支撑,如果两者脱节或不匹配,则我们很难赢得国际话语权、主动权,已经拥有的经济实力也会受到削弱,进一步的发展会受到制约。长期看,中国经济参与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就会变成“蹩脚的旅行”,人民的尊严和自豪感也将打一个折扣。这正是我们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原因。可以说,发展文化产业是我们参与全球竞争的又一个战场。   按照中央部署,有关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正在加快出台:财政方面,中央和地方财政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文化产业税收减免政策相继颁布。金融方面,证监会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上市,鼓励文化类上市公司进行并购重组,稳步扩大文化企业债券市场融资水平,推动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配套制度;银监会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推进适应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信贷管理制度创新,推动适应文化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创新;保监会公布了首批11个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的试点险种。  为支持文化产业“走出去”,各部门还采取部际协调的方式,完善财税、金融、外汇和通关等配套政策,拓展对外文化贸易网络,积极扩大文化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可以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已经迈出积极有力的脚步。  这里要强调的是,文化体制改革是“两手抓”、“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一方面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两者,又都统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总目标之下。  现实看,无论从文化传播的内容、渠道、技术哪一个方面衡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会有交叉。从文化的公益性来看,走向市场的文化产业也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就是说,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要相得益彰,相互促进。也要避免文化产业搞一窝蜂和GDP崇拜,务求扎扎实实,稳妥推进。   当然,要构建文化发展促进体系包含多个方面。除了形成政府行政合力之外,还要认真细致梳理相关文化政策,及时进行政策修正才能实现文化繁荣的效果,同时要发挥行业协会对文化产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另外,还要积极发挥文化活跃骨干人才的带动作用,丰富文化样式的多样性。
2023-08-28 01:37:111

太原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条例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满足公众文化需求,推动特色文化名城建设,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文化产业经营和管理活动,均应遵守本条例。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主要包括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以及其他文化服务和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等行业。第四条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应当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扶持;坚持开放性和文化多样性;坚持弘扬优秀文化,突出地方特色;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注重交流合作,维护文化安全;鼓励自主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第五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建立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协调制度,协调解决本行政区域内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第六条 市、县(市、区)文化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工作。第七条 市设立文化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对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和重点项目等进行咨询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第八条 保障公民享受、参与、创造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权益。第九条 鼓励依法开发和利用本市各类文化遗产,形成产业化。第十条 鼓励和支持国有、民间、社会力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第十一条 培育繁荣、活跃、有序的文化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和多元投资机制,按照谁开发、谁受益的方针,鼓励集体、个人和外商参与文化产业市场的建设和开发。第二章 引导扶持第十二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将文化产业的发展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引导、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第十三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对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第十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编制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目录,整合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推动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第十五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技术平台,按照资源共享的原则,为文化企业发展提供服务。第十六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文化产业统计制度,形成统计指标体系,公开统计信息。第十七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设立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列入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扶持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特色文化企业和培养文化产业人才。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第十八条 市、县(市、区)文化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年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报告本级人民政府。  财政、审计部门应当加强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第十九条 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依法成立各类文化行业协会。第二十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在新城建设、旧城改造和古城发掘中,优先考虑文化产业发展用地,并完善配套服务设施。第二十一条 鼓励开展文化创意产业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活动。第二十二条 鼓励借助多种方式和技术进行文化艺术创造、生产、传播、销售。第二十三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结合本地实际,发挥文化资源优势,促进历史文化旅游的发展。第二十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并将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纳入人才管理工作规划。第二十五条 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职业培训机构和文化企业建立文化产业教学、科研和培训基地。  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国内外相关机构联合培养文化产业人才。  鼓励有条件的专业研究机构开展文化产业研究,推进研究成果产业化。第二十六条 文化行政部门、文化行业协会和文化企业应当加强对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2023-08-28 01:37:211

十二五规划中关于文化产业的政策有哪些

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鼓励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注重满足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促进基层文化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加强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拓展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依法推进语言文字工作。建立国家文化艺术荣誉制度。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培育骨干企业,扶持中小企业,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和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研发制定文化产业技术标准,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加快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影院建设。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以多种形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构建以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对外开放格局,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
2023-08-28 01:37:411

有政府政策支持的文化产业包括哪些,相关的政策具体包括哪些?

  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  http://www.yfzs.gov.cn/ 2005-08-10 12:57:29  财政部 海关总署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2005年3月29日 财税[2005]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广东分署,天津、上海特派办,各直属海关: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推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现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问题通知如下:  一、对政府鼓励的新办文化企业,自工商注册登记之日起,免征3年企业所得税。  新办文化企业,是指2004年1月1日以后登记注册,从无到有设立的文化企业。原有文化企业分立、改组、转产、合并、更名等形成的文化企业,都不能视为新办文化企业。  政府鼓励的文化企业范围见附件。  二、试点文化集团的核心企业对其成员企业100%投资控股的,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后可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  三、文化产品出口按照国家现行税法规定享受出口退(免)税政策。  四、对在境外提供文化劳务取得的境外收入不征营业税,免征企业所得税。  五、对生产重点文化产品进口所需要的自用设备及配套件、备件等,按现行税收政策的有关规定,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六、对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或承担国家指定任务而造成亏损的文化单位,经批准,免征经营用土地和房产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  七、对从事数字广播影视、数据库、电子出版物等研发、生产、传播的文化企业,凡符合国家现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规定的,可统一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八、对国务院批准成立的电影制片厂或经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电影集团及其成员企业销售的电影拷贝收入免征增值税。  九、对电影发行企业向电影放映单位收取的电影发行收入免征营业税。  十、本通知所称文化产业是指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和文化艺术业,文化单位是指从事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的企事业单位。  本通知适用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的所有文化单位和不在试点地区的试点单位。  试点地区包括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广东省、浙江省、深圳市、沈阳市、西安市、丽江市。  不在试点地区的试点单位名单由中央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分批发布。  本通知执行期限为2004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  附件:政府鼓励的文化企业范围  抄送:中宣部,国务院办公厅,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财政部驻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附件:  政府鼓励的文化企业范围  1.文艺表演团体;  2.文化、艺术、演出经纪企业;  3.从事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展览的企业;  4.从事演出活动的剧场(院)、音乐厅等专业演出场所;  5.经国家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许可设立的文物商店;  6.从事动画、漫画创作、出版和生产以及动画片制作、发行的企业;  7.从事广播电视(含付费和数字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发行的企业,从事广播影视节目及电影出口贸易的企业;  8.从事电影(含数字电影)制作、洗印、发行、放映的企业;  9.从事付费广播电视频道经营、节目集成播出推广以及接入服务推广的企业;  10.从事广播电影电视有线、无线、卫星传输的企业;  11.从事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网络电视、视频点播等视听节目业务的企业;  12.从事与文化艺术、广播影视、出版物相关的知识产权自主开发和转让的企业;从事著作权代理、贸易的企业;  13.经国家行政主管部门许可从事网络图书、网络报纸、网络期刊、网络音像制品、网络电子出版物、网络游戏软件、网络美术作品、网络视听产品开发和运营的企业;以互联网为手段的出版物销售企业;  14.从事出版物、影视、剧目作品、音乐、美术作品及其他文化资源数字化加工的企业;  15.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出版企业;  16.出版物物流配送企业,经国家行政主管部门许可设立的全国或区域出版物发行连锁经营企业、出版物进出口贸易企业、建立在县及县以下以零售为主的出版物发行企业;  17.经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许可设立的只读类光盘复制企业、可录类光盘生产企业;  18.采用数字化印刷技术、电脑直接制版技术(CTP)、高速全自动多色印刷机、高速书刊装订联动线等高新技术和装备的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印刷企业。
2023-08-28 01:37:523

什么是文化产业方面的市场准入政策??

这是中国特色的现象,所谓文化产业准入政策,即就文化产业的某些领域因其特殊性而设置了进入准入门槛的一系列政策的综合,这种门槛可以是市场主体的性质的门槛,可以是资金规模的门槛,也可以是地域分布的门槛。一般来说,在一个自由的市场体系内,产业是不能设置门槛的,即不能有限制进入的条件的,但是我们国家在很多产业领域都设置了门槛,比如电信领域、水电领域、航空领域,这些是不允许外资进入也不允许民间资本、社会进入即是一种对市场主体的进入门槛限制。具体到文化产业领域,比如广播电影电视领域,就有很多准入门槛的,比如不允许外资进入,就是主体门槛,比如需要多少注册资金就是资金门槛,比如一个地方的有线电视不能进入其他区域,就是区域的门槛,比如电影采取拍摄许可制,必须在拍摄之前获得拍摄许可证,拍摄完了要审核才可获得发行,要公开上映还得许可证,这些设置限制都是准入门槛,都是准入政策的具体体现。由于我在外地,没有书籍参考,以上回答是凭记忆来的,不知是否有助于你理解,若有问题可再深入探讨。以上
2023-08-28 01:38:031

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的作品目录

第一章文化产业及相关概念第一节文化、文化产业、文化工业、文化事业、文化经济一、文化二、文化产业三、文化工业四、文化事业五、文化经济第二节文化产业类别一、国际社会对文化产业类别的界定二、中国对文化产业类别的界定第三节传媒:现代文化产业中枢一、传媒业是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子类二、传媒业是文化产业资源整合的最佳平台三、传媒业是文化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第二章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历程第一节世界文化产业的萌芽一、文化产业产生的历史土壤二、电子媒介的出现及文化消费需求的扩张三、世界电影业的发展四、其他门类文化产业的雏形五、“二战”延缓了文化产业的形成第二节世界文化产业的初步形成一、工业型社会向服务型社会的转化与文化产业的形成二、人们的精神消费增长与文化产业的形成三、传媒业的快速发展与文化产业的形成四、政府(主要是发达国家政府)的关注与文化产业的形成第三节世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一、文化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二、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的紧密结合三、各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四、文化产业的开放力度加大,多元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融合第四节世界文化产业的整合发展一、投融资主体多元化二、全球市场的产业发展理念三、文化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四、各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加剧第三章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第一节中国文化商品与文化市场的起源一、文化生产与文化商品的出现二、晚清民国时期的文化行业三、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以前的文化事业(1949—1978年)第二节中国文化产业兴起阶段(1978—1991年)一、文化娱乐业、广告业蓬勃兴起二、文化事业单位的企业化转型第三节中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阶段(1992—2000年)一、文化体制改革二、社会所办文化产业迅猛发展三、文化市场及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四、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文化产业异军突起五、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新的亮点六、国家对文化产业政策的进一步调整第四节战略性调整中的中国文化产业(2001年以后)一、中国文化产业融入世界市场……第四章文化产业的功能、特征与基本运作规律第五章文化产业的成长与扩张第六章历史文化与文化产业第七章科学技术与文化产业第八章文化产业的体制、政策与法规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2023-08-28 01:38:111

如何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总体趋势上呈现出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引擎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但是,当前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前在产业政策的支持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因此,我们要加快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第一,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加大金融业支持文化产业的力度,推动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对接,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就要以风险分担为原则,制定差异扶持金融政策,对不同类企业、不同类业务实行差异扶持。要鼓励建立文化产业投资风险基金,制定无形资产评估质押贷款等办法,为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提供便利。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制定文化产业类企业不良贷款呆账自主核销的办法与措施。探索建立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多层次贷款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增加文化产业类企业信贷规模。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根据文化企业特点和风险防范的要求,积极与保险公司、担保公司和文化企业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信贷业务创新。鼓励和引导保险机构根据文化企业的特点,推动保险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积极开发适合文化企业需要的保险产品。 第二,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税收政策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策略。我国目前虽然已经有相当多的税收优惠,但是这些税收优惠大多散见于各个税种,优惠范围、手段缺乏协调配合,导向不突出、方式单一。因此,要继续完善税收政策。不断完善文化产业科技税收政策,要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加以调整和完善国家在促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已经相继实施的一系列税收政策。继续强化国家对动漫产业、数字电视等新兴文化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扩大税收优惠的范围,支持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非营利性文化组织的税收政策,减轻其税收负担,促进公益性文化产业发展。对参与公益性文化产业的社会力量实施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产业。对于战略性文化产业制定专门的税收优惠政策,用税收支持战略性文化产业发展,从而带动外围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三,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政策。财政政策与文化改革发展具有内在统一性,支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是财政的重要职能之一。必须坚持财政政策与文化产业发展相协调的政策目的,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立足我国文化的历史与现实,支持和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我国财政已经通过专项基金等方式对文化产业发展给予支持,但还不能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还需要继续强化和创新财政支持政策。探索财政与现代金融工具相结合的新型财政担保政策与模式,实现财政资金的市场化运作,缓解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强化财政专项资金和基金政策的灵活性,拓宽文化产业资金投入来源,设立覆盖多领域、多层次的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和基金,建立公众申请、专家评审、公开透明的管理模式,形成多样化和灵活化的财政专项资金和基金政策机制。此外,可以从政策上明确地方各级财政加大财政文化投入的长期性和阶段性的量化目标,逐步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第四,深化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持政策。文化产业作为从事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产业,对人才有着特殊的需要,其所涉及的每一个环节都与人才密不可分。能否拥有充足的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人才,决定一个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和速度。而我国当前文化产业最大的发展瓶颈就是人才,缺乏懂文化产业的高端人才。鼓励和支持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制定文化产业人才长期发展规划,整合人才培养的“源流”,构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从宏观上调控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使之达到产业发展的需求。完善文化人才引进政策,建立文化人才引进基金机制,解决引进人才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为加大文化产业领域人才的引进力度,尤其是高层人才的引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根据文化产业人才的特点,建立和健全专门的文化产业人才信用和评价政策与体系,为文化产业人才的发展和流动提供可参考的标准。 第五,构建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制支持政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加快文化立法,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水平。我国有关文化产业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现有的法律法规难以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环境,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法制支持,成为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要在现有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基础上,构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制支持体系。应当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以法律形式确定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框架、原则、体制等基本制度,作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法统领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梳理完善现行文化产业法律法规制度,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涉及的框架性、原则性内容进行细化立法,系统构建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法律制度。各个地方也要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区域立法,通过地方性法规、地方规章等区域立法形式,把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法律和政策根据本地的实际进行细则化、具体化,便于基于本地的实际灵活实施,为本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2023-08-28 01:38:311

财政文化的财政文化发展政策

《通知》主要包括五项内容:一是加大财政文化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财政文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明确各级财政要切实增加文化投入,保证全年预算执行结果实现公共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同时,进一步拓宽文化投入来源渠道,努力增加政府非税收入用于文化的投入,逐步增加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的支出。二是优化财政文化支出结构,加强重点文化领域经费保障。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三是创新财政投入和管理方式,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通过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捐赠配比等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兴办文化事业。创新财政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方式,通过项目补贴、贷款贴息、保费补贴以及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引导和带动金融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创新财政投入管理方式,建立健全财政投入激励约束和绩效管理机制,把向社会提供更好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财政增加投入的重要依据。四是落实完善各项扶持政策,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在资产和土地使用处置、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人员分流安置、财政税收等方面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给予有力保障,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按照中央要求将相关扶持政策执行期再延长五年。五是建立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不断壮大文化企业整体实力。制定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加强资产管理基础工作,研究制定国有文化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薪酬管理办法等。加强文化单位转企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管理,推动国有文化资产优化配置和结构调整。
2023-08-28 01:38:401

2013年对文化产业有哪些扶持政策

首先,中央文化行政部委、地方政府还会出台一些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配套措施。比如,在电影领域,由于今年增加了进口影片的数量,国产片票房遭遇重创。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国家广电总局可能在明年有相关支持国产片发展的政策出台。在出版领域,近年来,在网络售书的冲击下,实体书店相继陷入经营困境甚至倒闭。新闻出版总署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新闻出版总署正在和相关部委协商实体书店减税方案,明年拟推出相应的政策。其次,国有文化企业兼并重组加快。目前,全国所有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基本实现了转企改制。未来,打破按条块分割的地区壁垒,促进国有文化企业进行业务整合,做大做强,将成为重点改革领域。“中央一直在推,企业本身也有追求更多利润的动力,主要障碍是地方政府是否放手。但从市场规律来看,既然要推动产业大发展,那肯定要市场主导,而不是行政命令。”一位出版业资深人士分析道。  此外,新兴文化业态将得到快速发展。文化与科技融合而衍生出来的新业态,比如数字内容产业、网络文化产业,已经深入到每个人的生活,未来的市场空间巨大。  在现代科技影响下,当代文化产业结构面临着深刻的调整,主要趋向于新兴文化产业将引领文化产业潮流,部分传统的文化行业将逐步走向衰微,适应市场需求的文化行业将继续保持活力。
2023-08-28 01:39:011

如何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

第一,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加大金融业支持文化产业的力度,推动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对接,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就要以风险分担为原则,制定差异扶持金融政策,对不同类企业、不同类业务实行差异扶持。要鼓励建立文化产业投资风险基金,制定无形资产评估质押贷款等办法,为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提供便利。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制定文化产业类企业不良贷款呆账自主核销的办法与措施。第二,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税收政策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策略,因此,要继续完善税收政策。不断完善文化产业科技税收政策,要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加以调整和完善国家在促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已经相继实施的一系列税收政策。进一步完善非营利性文化组织的税收政策,减轻其税收负担,促进公益性文化产业发展。第三,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政策。财政政策与文化改革发展具有内在统一性,支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是财政的重要职能之一。必须坚持财政政策与文化产业发展相协调的政策目的,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立足我国文化的历史与现实,支持和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强化财政专项资金和基金政策的灵活性,拓宽文化产业资金投入来源,设立覆盖多领域、多层次的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和基金,建立公众申请、专家评审、公开透明的管理模式,形成多样化和灵活化的财政专项资金和基金政策机制。第四,深化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持政策。鼓励和支持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制定文化产业人才长期发展规划,整合人才培养的“源流”,构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从宏观上调控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使之达到产业发展的需求。完善文化人才引进政策,建立文化人才引进基金机制,解决引进人才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为加大文化产业领域人才的引进力度,尤其是高层人才的引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第五,构建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制支持政策。要在现有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基础上,构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制支持体系。应当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以法律形式确定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框架、原则、体制等基本制度,作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法统领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梳理完善现行文化产业法律法规制度,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涉及的框架性、原则性内容进行细化立法,系统构建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法律制度。
2023-08-28 01:39:431

深圳市文化产业促进条例(2019修正)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深入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健全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和保障机制,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增强文化软实力,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深圳市(以下简称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本条例所称文化企业,是指从事前款规定生产经营活动的生产经营单位。第三条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二)鼓励自主创新;  (三)扶持特色和优势文化产业;  (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五)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第四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  市、区人民政府在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时,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第五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文化产业政策;对纳入政府投资导向目录的鼓励性文化产业项目,应当予以引导、扶持。第六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在土地、资金和人才等方面,优先支持发展新兴和原创文化产业,重点扶持特色和优势文化产业,积极促进民族和传统文化产业化。  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发展。第七条 市文化主管部门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执行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组织拟定、实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  (三)参与制订政府投资导向目录,参与政府投资的文化产业项目的论证和审核;  (四)对文化产业发展进行综合协调、指导和服务;  (五)协调、指导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以及文化产业项目的预申报工作,推进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六)组织和指导文化产业展示交易、信息平台、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  (七)按照有关规定监管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八)法律、法规规定和市人民政府赋予的其他职责。  市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第二章 创业发展扶持第八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发展的信息、技术、交易服务平台,构建本市文化产业发展支持体系,营造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和创立知名文化品牌的环境。第九条 市、区人民政府和司法机关应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完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机制。积极提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支持和指导文化企业增强自我维权的意识和能力。第十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扶持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的建设,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引导相关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进入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打造国家级创意产业园区,积极吸引知名文化企业、中介组织和研究培训机构把总部或者研发、制造、采购、财务中心设在园区。  支持将旧城区、旧村、旧工业区改造成为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第十一条 引导依法成立各类文化产业领域的行业协会。第十二条 鼓励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文化中介机构,增强服务功能。  鼓励中介机构在市场开拓、投资融资、产权交易、文化经纪、资质认定等方面为文化企业提供服务。第十三条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在使用政府财政性资金采购文化产品和服务时,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采购本国自主创新型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第十四条 文化企业可以按照有关规定享受国家、省以及本市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也可以选择享受国家、省以及本市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第十五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对获得年度最佳创意成果转化、年度最大出口量文化企业以及为本市文化产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给予适当的奖励。第三章 出口扶持第十六条 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依法从事下列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业务:  (一)赴境外开展音乐、戏剧、杂技、民间文艺等商业演出;  (二)赴境外开展图书、报刊、电子出版物、艺术品、工艺美术品等商业展览、展销活动。
2023-08-28 01:39:521

杭州文化产业现状?有哪些发展优惠政策?

  杭州文化产业现状,我来回答:  杭州文化产业整体发展势头强劲,2008年上半年杭州的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57.1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6.5%。杭州市以文化艺术、影视传媒、信息服务、设计服务和咨询策划为主要内容的“核心层”,比上年同期增长26.5%。从发展速度上来看,信息服务类、文化艺术类、咨询策划类的增长速度占据“核心层”增速的前三位。  杭州市将文化创意产业视为第四产业,视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形式、新载体、新动力,视为21世纪的新兴朝阳产业而大力推进。金融危机下,宏观经济增长放缓,但2008年杭州市文创产业实现增加值579.86亿元,增长17.6%,高于全市GDP增速6.6个百分点,高于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3.8个百分点;文创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12.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对GDP增长贡献率为13.2%。  在全国重视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杭州市委定下了打造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目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杭州市的“蓝海”战略。杭州市政府目前大力扶持包括动漫游戏,艺术品类,文化会展等在内的八大重点门类,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杭州市委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每年会投入5000万资金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而今,作为杭州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硕果,中国国际动漫节已经长期落户杭州。杭州市政府将进一步建设十大创意产业园区,扩大发展成果。  2008年底,杭州市出台两项措施力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首发专为杭州文创企业融资而设计的债权信托产品——“宝石流霞”,正式进入全面推广期。这款由浙江中新力合担保有限公司推出的债权信托产品,于2009年1月中旬发行,首期发行规模为6000万元,将为杭州30-50家中小型文创企业提供信托贷款融资,融资贷款利率为8.39%。这款产品的推出,将充分发挥财政性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放大引导效应,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创产业,对有效缓解文创企业融资难问题进行积极的、有益的探索尝试。  杭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近期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具有杭州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产业政策趋于完善,产业结构基本合理,产品的艺术、科技含量和竞争力明显提高,产业发展速度高于全市GDP增幅,使大文化产业成为杭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之一,把杭州建成浙江省大文化产业的中心城市,“长三角”地区大文化产业的次中心城市。  中国投资网 2009-2012年杭州文化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2023-08-28 01:40:011

中央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原则要求有哪些?

1.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弘扬,作为衡量文化产业尤其是内容生产的最核心标准,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2.坚持走产业发展道路。要正确看待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和产业经济双重属性,坚持走产业发展道路,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培育自主经营、充满活力的文化市场主体,构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实力和竞争力。 3.坚持分类指导。文化产业内容多、覆盖面广,行业和区域之间差别大。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文化产业科学发展。要牢牢掌握导向性强、社会影响力大的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要因地制宜,形成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 4.坚持改革创新。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要进一步深化改革,鼓励创新,立足当代中国实践,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加快推进文化产业的内容生产、艺术形式、体制机制、技术手段和发展业态的创新,敏锐反映社会实践的新领域、表现主体的新变化和受众的新要求。
2023-08-28 01:40:122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着哪些机遇

 1、政策机遇  文化产业有极好的政策发展环境,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出台一些政策,强烈地传递出文化产业作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推手的信号,目前有三项文化经济政策文件很重要,分别是:《关于推进文化创新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若干意见》,由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制定的《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以及《关于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意见》这三个文件所制定的系列经济政策,包括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信息服务、体育、文化娱乐业等领域,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和金融服务,用好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税收减免,还涉及困扰企业多年的土地使用及煤、水、气、电价格等方面如何减负的问题,这些政策针对性强,含金量高,是首个涉及文化产业发展的文件,其力度是空前的,给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资本机遇  2014年5月国务院新国九条颁布后,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加快了速度,2015年政府报告工作中提到的资本市场的几个问题,无疑是资本市场的“深水炸弹”,股票发行注册制、深港通、区域性股权交易、推进信贷资金证券化、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积极发行债券市场,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等等,为企业发展创造了有利于发展的资本市场环境。  3、技术机遇  目前正处在人类第三次技术革命浪潮,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科学为代表的新技术深刻地改变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运行,文化产业发展处于千载难逢的技术革命的流朝中,互联网近年来发展如火如荼,文化产业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产业,一旦和新技术融合,将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2023-08-28 01:40:211

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国国家怎么做

建设文化产业强国的目标设计文化产业和文化经济是当今世界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潮流。它大致包括两个过程。一是文化经济化过程,文化要素逐步成为一种生产要素,文化活 动日益拥有经济性质,文化产业逐步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主要产业和发展方向。二是经济文化化过程,生产要素更多与文化要素结合,经济活动日益具有文化性质, 经济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附加值比例逐步增加。实施文化产业强国战略,需要从文化和经济发展两个角度进行审视。我们在《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中提出了我国文化产业强国战略的目标和任务设想。它设想的目标是:在2020年左右,文化产业成为国家战略产 业,文化产业竞争力达到世界中等发达水平,力争成为文化产业的世界中等强国。在2050年前,文化产业成为国家支柱产业,文化产业竞争力达到世界先进水 平,成为文化产业的世界强国。为此,相应阶段的任务是:我国人均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增长约10%,人均国际旅游收入年增长约7%,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比例年增长约5%,文化产业就业比例年增长约7%;文化产业竞争力和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文化产业管理和文化政策的现 代化等。建设文化产业强国的战略重点实施文化产业强国战略,需要同时尊重国家利益和市场竞争两个原则,并以市场原则为主。文化产业的发展,一要遵循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二要选择中 国的重点文化产业,三要有合理的文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四要有健全的文化市场,五要有良好的文化政策环境,六要有合理的发展战略。综合考虑,文化产业强国战 略至少可以包括三个方面内容:文化产业的现代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文化产业强国战略可简称为文化产业“三化战略”.首先,加速文化产业现代化,提升文化产业战略地位。文化产业现代化包括文化产业的创造力、生产力、竞争力、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产品质量、服务 质量、企业管理、产品营销和产业政策等的现代化。它要求,把文化产业提高到国家战略产业和未来支柱产业的高度来对待;明确文化产业的优先发展领域,遴选重 点支持领域,推动文化产业结构升级;建立现代文化企业制度,优化文化产业的政策环境,促进文化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等。其次,加速文化产业市场化,提高文化产业生产力。文化产业需要遵循市场经济原则,文化产业发展要走市场化道路。文化产业市场化包括文化资源、文 化生产要素、文化生产、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营销、文化供求和文化企业等的市场化。它要求,逐步有序开放文化市场准入,按市场原则配置文化资源,按市 场需求生产文化产品,按市场规律调节文化供给,按国家法规和市场经济原理监管文化企业等。再次,加速文化产业国际化,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充分开发两个资源和两个市场(国内和国际资源、国内和国际市场)。文化产业国 际化包括文化资源、文化生产要素、文化生产、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供求、文化市场和文化企业等的国际化。它要求,改善国际文化市场环境,开发国际资源 市场和产品市场,扶持文化出口型企业,鼓励文化产品出口和国际文化贸易,鼓励建立跨国文化企业,鼓励向海外文化投资等。文化产业强国战略多层次和多角度展开文化产业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和提供者,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建设者,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创造者。实施文化产业强国战略,可以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提高文化创造力和促进文化现代化。文化产业强国战略的政策,可以多层次和多角度展开。首先,关于文化产业现代化。研究制定《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纲要》,提升文化产业战略地位;继续促进重点文化产业的发展;研究实施文化创意园区 工程,培育文化产业集群,提高文化创造力;研究实施文化创意城市工程,培育区域文化中心,提高文化竞争力;大力发展科学文化、创新文化和创业文化;加强文 化产业的理论和战略研究,促进文化产业政策的现代化等。其次,关于文化产业市场化。例如,促进文化要素和文化产品的市场化,完善文化产业的市场化投资和融资体制、市场化交易和流通机制;促进文化电子 商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鼓励建立文化产业的电子交易平台;研究实施网络文化精品工程,打造网络文化品牌,建设网络文化强国;研究实施休闲文化精品工程, 打造休闲文化旗舰,建设休闲文化强国;研究实施国际旅游精品工程,打造旅游文化旗舰,建设旅游文化强国等。再次,关于文化产业国际化。例如,鼓励中国文化企业建立跨国公司,进行海外直接文化投资;鼓励中国文化企业和文化团体等直接进军国际文化市场;建立亚洲、亚欧、亚美和亚非文化合作中心等,推动与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文化企业的合作等。建设文化产业强国,不可能一蹴而就。它要求政府管理必须适度,文化企业高度自律。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过度的政府管理,不仅不利于本土文化产业的 发展,反而为外国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机遇,造成外国文化产业“挤出”国内文化产业的局面。文化企业要有民族责任心,爱国爱民,生财有道,高度自律,遵纪守 法,不做有损民族精神和民族复兴的任何事情。文化企业要把政府的“适度管理”作为发展的机遇,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向全世界大力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提 升中华民族的国际形象和国际竞争力。
2023-08-28 01:40:301

文化产业发展 政府应该怎么做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努力,那么如何看待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呢?首先要分清文化包含的内容。文化可分为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公共文化属于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范畴,其特点是具有非竞争性,容易出现市场失灵,因此,主要由政府来提供与承担。此外,文化产业作为经济领域的一部分,虽然主要应由市场调节,但是由于文化产业属于新兴产业,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对文化产业大包大揽,不尊重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而是应以科学的方式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实践证明,根据现代政府的职能与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中要定位于加强规划,培育环境,制定政策,注重引导,为产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与保障。主要包括:一是提供基础设施。创建和维护使人民文化生活繁荣的环境,是政府的一项基本功能。这项职能是由公共部门提供有形和无形的基础设施而形成的,这些文化基础设施既要能保护和促进公共利益,又能促进市场有效运作。对于发展中国家,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基础设施,尤其需要的是信息与通信技术。二是提供财政与投资支持。传统上,政府文化部门的投资和规划主要针对某些项目、机构和大型企业,它们都严重依赖公共激励和资助,现在,政府在为公共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提供资金方面,已经超越了仅仅对核心艺术和重大文化活动的关注,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三是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一些体制缺陷限制了文化发展。比如,北京市目前的文化市场是按部门、行业和区域分割的,使本应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发生断裂,导致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四是健全政策法规。健全的适应国情和国力的政策法规对文化发展具有根本性促进作用。比如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财政金融政策等。五是支持文化走出去。
2023-08-28 01:40:511

文化产业在国内涉及的领域

文化产业的范围为:1、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实物形态文化产品的娱乐产品的活动,如书籍、报纸的出版、制作、发行等。2、为社会公众提供可参与和选择的文化服务和娱乐服务,如广播电视服务、电影服务、文艺表演服务等。3、提供文化管理和研究等服务,如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服务、文化社会团体活动等。4、提供文化、娱乐产品所必须的设备、材料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印刷设备、文具等生产经营活动。5、提供文化、娱乐服务所必须的设备、用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广播电视设备、电影设备等生产经营活动。6、与文化、娱乐相关的其他活动,如工艺美术、设计等活动。文化产业的界定 由于文化产业是一个较新的概念,所以什么是文化产业,众说纷纭。全国政协与文化部组成的文化产业联合调查组在2001年对国内部分省市作实地考察,并在总结各省实践的基础上,认为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文化产业和公益事业两者共同构成了文化建设的内容。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艺术、文化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等领域。我认为这一界定较符合现实,也与国际经济学界的探索基本吻合。 把文化划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国际、国内学界、政界的共识。但是对于二者的区分,目前学术界还缺乏深入探讨,一些学术论文、新闻报道、政府文件和领导讲话,对二者的区分也不是十分严格,有很多交叉的地方,有些文化既归入文化事业范畴,又归入文化产业范畴。 文化产业作为概念有一个发展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人们所熟知的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文化工业,当时欧洲知识界称美国文化为“文化工业”,取严厉的批评性态度。第二个阶段,以1990年时代华纳合并为标志,美国开始实施对各类传媒的“非管制化”政策,使得象时代华纳这样的特大型文化产业组织出现了大规模的合并趋势,并开始进军国际市场。这使得欧洲的一些国家,比如像法国,在文化上感觉到威胁,他们因此提出了文化产业作为一种国家应对战略。第三个阶段,最近讨论比较多,在经济全球化,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新经济发展趋势之下,世界各国都已经把文化发展战略变成了一种国家发展战略。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开始被世界各国所认可,起码是那些已经决心加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去得那些国家,我们可以以文化意义的创作与生产为文化产业的基本定义,按照这种生产的不同环节,将其区分出“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负载文化意义的产品的复制与传播”,以及“赋予一切生产活动和产品以文化标记”三重不同的定义。当最后一个定义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时候,一个重大的发展趋势就显示出来了:为知识经济所推动的全球化发展,已经进入“后工业时代”,非物质性的、符号的交换与消费已经成为超越民族国家的典型的增长领域,文化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领域。上述概念有其对应性的历史发展阶段,而且在现代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有其对应性的国家。第一个概念最为传统,象我国这样的国家,至今仍然在使用“文化艺术事业单位”来指称文化产业,就可归属其中。第二个概念是进入工业社会的产物,特别形成于本世纪,在普遍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中,由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差异,作为一种市场保护措施而提出来的。欧洲国家的文化产业政策就是如此产生。第三个概念实际上已接近于文化产业概念的消解,主张这种文化产业概念的国家实际上意味着,他们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主体,并且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优势地位。美国无须讨论文化产业的问题,因为美国的文化传媒巨无霸已经无人匹敌。文化产业的概念实质上服务于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提出“文化产业”概念,实质上意味着需要借助于国家政策的力量,支持一国的文化事业以超常的方式发展与转型。“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不可不意识到这个含义。产业发展的基本走势文化产业的三重定义,在某种意义上实际上已经展示了,世界经济发展经过了一个文化与产业不断接近,以至重合或者融合的过程。这表明,发展文化产业,有意识地采取相应政策,使得文化发展与国家经济建设同步,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和大势,不可不为,也不得不为。具体说,国际性的产业发展表现出了以下几个基本趋势:1、传统产业服务化:通常对产业发展的描述是所谓的“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经济现代化的程度用“第三次产业”发展的程度,即服务业发展的程度来表示。目前世界上最发达国家,GDP中80%已经来源于服务业,服务业对传统制造业起支配作用。关于近十年来美国与日本的经济发展差别的分析(见参考消息,2000年4月10日)认为,美国经济与日本经济近年来的差别,原因就在于服务经济的发展程度; 2、服务产业知识化:最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程度不仅在于服务经济的总量比例,而且在于服务经济本身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日益居于主导地位。在服务经济同样发达的国家中,美国与其他国家(如欧洲国家)的区别就在于,美国的服务经济日益具有“新经济”的特征,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服务业已经成为推动美国经济的动力。其中,尤其是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网络经济”扮演了主要角色。美国商务部估计,电子商务已经影响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0%。(见参考消息,2000年4月7日);3、知识产业人文化,再进一步分析,在以美国为代表的最发达国家中,在推动这些国家经济增长起着主要作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服务业”中,人文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了。于是,现代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的主体。例如。在美国,文化娱乐产业(如影视和音像)已经成为最大的出口行业,在国内也越来越成为提升与覆盖各国民经济产业部门的超级产业部门。4、文化产业网络化,就文化产业自身而言,随着技术基础越来越转向多媒体数字化技术,经济基础越来越转向网络经济(现代风险资本市场),就越来越超出传统文化产业的面貌,成为对传统的产业产生支配性影响,对经济的整体面貌起至关重要的变革作用的力量。因此,传统经济服务化、服务经济知识化、知识经济人文化,文化产业网络化,这构成了国际性的产业发展基本走向。未来的“新经济”是“人文化的知识经济”。当代文化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重大影响国际性产业发展有其固有的逻辑顺序,但是这种阶段性发展过程还有两个日益突出的特征,即“空间上的逻辑叠加”,与“时间上的加速度”。前一个特征指,由于经济日益全球化,具体到一个国家,往往是前一个阶段发展没有充分完成,后一个发展阶段便“叠加”于其上,而且降低前一个阶段发展的必要性,于是出现根据后一个历史发展阶段的需要重组经济发展的逻辑关系的情况(比如,网络出现以后,报刊杂志以及广播电影电视的重要性就下降了);后一个特征是指,新技术的发明与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越是后发国家,越是能够直接使用最新的技术成果,令其产业升级速度越来越快,经济发展的速度越快(表现在无须按照原有规模对传统产业进行投资)。 于是,出现一个可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上的后发国家,可能通过产业政策的调整,越来越与先进国家处于同样的起点之上。这可以成为“后发优势”论的一个理由。我们应该在这个观点下,重新理解在我们这样的“后发现代化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意义,安排我们有限的社会经济资源。以上述观点来看,我国的经济管理部门,应该在指导思想上扭转一些传统的认识了: 1、应该改变“中国是一个资源贫乏国家”的传统观念。因为仅从自然资源的角度看,中国是一个人均占有资源极度贫乏的国家,但是从人文资源的角度看,我们具有5000年不间断发展的文明史,及其丰富的文化遗存物与极具特色的文化风俗,这些文化资源将会越来越具有经济开发的价值。我国是世界上个独一无二的资源大国。仅仅以旅游产业为例,中国的历史文化古迹越来越成为国际性的旅游吸引物,其潜在价值无法估量。在“新经济“时代,中国将再一次有资格成为“资源大国”。2、应该改变单纯从“物质生产”角度评价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传统观念。因为仅仅从物质产品的总量的角度已经无法估价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准。就一些传统产业而言(特别是已经出现生产能力过剩的产业),应该以“下游化”的观点重新设计未来的发展,而对于那些代表发展方向的高科技产业,应该逐渐转变为以文化内容作为其价值主体来加以估价。例如,在传统的通讯业中,开放性的“接入”与“服务”将日益取代服务手段,成为产业发展的最大增长点。3、最后,应该改变对文化创作、传播、接受活动的“非生产性”的看法。由于许多产业将越来越依靠文化符号为其生产附加价值,文化活动从创作、制作、传播、到接受都已经具有越来越大的经济价值,其依赖于国家支持的“事业”性质将越来越淡化,国家再也无须通过财政拨款,以“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对其加以限制。在这个时候,如果说还需要国家的积极作用的话,那么应该是一种“产业政策”性质的支持,即促使从事文化工作的个人与单位尽快地与市场链接。要言之,是形成“造血机制”,而不是继续“输血”。实现了思想的转变,我们将看到,文化产业将对我国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首先,文化产业将为一大批产业生产附加价值。尽管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仍然不高,产业的发展还处在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发展的阶段,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发展的趋势只是刚刚出现,但是,很多人已经看到了,我国的文化产业正在与一大批传统产业迅速融合,这种融合对传统产业产生了巨大的提升作用,使其价值迅速增加。例如:我国的服装设计业正在崛起,将提高传统服装业的产品档次和知名度,为传统服装业产生巨大的附加价值。还有广告业,旅游业等等,文化更是其生命力所在。最近,传统产业与“新经济”网络业的迅速结合,为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领域。近年来,我国耐用家用电子消费品的价格竞争愈演愈列,“做减法”似乎成了获得生存优势的唯一法宝。实际上,如何我们真正仔细地考虑一下消费者的需求,考虑一下现代人对于生活的追求与感受,我们是完全可以以人文设计与技术创新来获得竞争优势的,在这方面实际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代表东方文化的文化符号对于我国这样的“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的作用,正在日益地显现。其次,文化产业将转换一些产业的价值主体。根据我们的研究,知识经济的发展使“高科技”产业越来越无法独立发展,而是成为“高科技”和“高文化”联姻的产业。文化产业在越来越成为高科技产业的“内容”,而高科技产业则成为这些文化产业的“载体”。显然,在这个发展趋势中,文化产业日益成为价值主体。比如,美国的行业划分标准已将信息产业的定义从“信息载体”(硬件生产)改为“信息内容”,如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信息娱乐产品,这一改就将信息业变为文化产业了。近年来,我国通讯产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争论,关于“初装费”,“话费”等等话题引起了大量讨论。电讯业收费过高显然已经成为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瓶颈。实际上,这里涉及到对通讯业价值主体的认识问题。从国际发展趋势看,通讯产业的利润区域随着带宽的迅速增加将日益转向“增殖服务”,也就是信息文化内容服务。欧洲人已经提出了“信息社会第二发展阶段”的观点,认为在这个发展阶段上,将出现“内容革命”,信息文化内容的提供将决定经营传媒手段的公司的生死。我国的通讯业如果不注意这个发展趋势,将在加入WTO,面临国际竞争局面时,失去最佳发展机遇。没有人会认为建造一个百货商场应该通过收门票来回收资金,那么为什么有人却理所当然地认为应该通过收取“话费”和“网费”来回收通讯产业投资呢?最后,创造新型的文化产业的“业态”,在对传统产业重组后将形成一些新型文化产业门类和就业机会。我国的文化产业还很弱小,产业的整体“转型”还进行之中,但是,实际上,各种新兴的文化产业门类已经产生,为我们这个处在转型中的社会提供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具体表现为在实现了高技术和高文化联姻之后,自身向“文化服务业”转化,并以文化服务业的形式向所有其它行业渗透。如信息娱乐业,提供个性化娱乐服务;如网络服务业,提供个人资讯服务、如教育服务业,提供教育及培训服务;如咨询服务业,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商务的个性化的解决方案,等等; 根据上述分析,当代文化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影响将是逐步深入,直至起到全面支配的作用。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完全应该重新认识。现代国际文化产业组织的特征文化产业的巨大影响集中表现在国际文化产业组织的发展上。根据我们的研究,国际文化产业组织的发展已经表现出了一些全新的特征,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1.现代国际文化产业组织已经建立在“数字化”技术的基础之上,可以实现无成本复制和传播、个性化与互动式服务、多媒体界面、虚拟现实、生活性的渗入,等等;2.现代国际文化产业组织具有“规模经济”特征。大型国际化跨国文化传媒巨头,在文化产品的制作上实行大投入,并且通过国际化销售网络,实现高产出和高利润;3.现代国际文化产业组织具有“范围经济”特征。大型国际化文化传媒巨头实行跨行业多方面经营,跨行业和超竞争的组合,以便实现范围经济利润,等等;4.现代国际文化产业组织具有“网络经济”特征。大型国际化文化传媒巨头借助于网络经济和现代资本市场的金融杠杆,实现低成本的扩张与快速度的整合,对传统文化产业的全面改造。(比如,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的合并)现代国际文化产业组织的网络经济特征特别值得我们注意。有人将网络经济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注意力经济阶段,内容经济阶段,电子商务阶段。这大致可以看作:吸引投资、整合资源、形成市场三个阶段。经过这三个阶段,整个经济转型的过程就完成了,网络经济(新经济)借助风险资本市场这个现代金融杠杆,跨越了以往需要数十年时间才能完成的经济转型。在这个过程里,文化产业迅速浮出水面,走在了最前列。在从前市场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资本原始积累曾经利用国家行政权力的杠杆作用,来完成对整个经济的转型。这表现在国家信用膨胀,对外发动战争,利用战争物资的大宗定货,滋养大型资本主义企业,彻底消灭手工业行会。“新经济”的转型利用的是资本市场以及形成的金融工具,在短暂的时间里迅速地完成转变,其基本特征是一样的。
2023-08-28 01:41:041

如何理解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

需要明确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宏观经济命题,文化产业是这一命题的一个环节,所以,理解文化产业的供给侧问题需要从文化产业的宏观角色和文化产业自身内容两个视角,这里我们是从是后一种视角进行解读。 首先,需要明确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同时关注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只不过因时因地关注重点不同罢了。从中长期发展角度,关注供给侧是必然逻辑。供给侧问题最终要体现在产品(服务)的生产和消费,从文化产业看,“供给创造需求”似乎最明显,因为大部分类型化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都是在生产之后被创造出来。二十多年来,出于刺激文化产业发展的考虑,政府对意识形态痕迹明显的产品的进行严格监管,但对其他文化产品的供给事实上是放任的,对文化产品供给的放任事实上就是对文化消费的放任。而这正应了“供给创造需求”的定律,已经形成了并不良好的消费形态,反过来已经构成了对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产品供给的约束。从这个逻辑进行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会落到产品本身和产品监管层面上,如果因此通过简单粗暴的内容监管强化回归到一元主导模式,又必然形成死循环。 减税是另一个常被涉及的话题。无论是自由主义的美国供给学派还是后来的供给管理理论,核心都是财政政策,尤其是税收政策,新供给经济学汲取了传统供给理论的有价值的部分。例如拉弗曲线对文化产业依然有意义,因为文化产业的确存在负担过重导致供给乏力的现实困境。在这个角度,新供给经济学提出了结构性减税和减少行政干预的“双减”政策主张,这一主张应同样适用于文化产业。但是,税负毕竟主要体现为企业的财务压力,还无法证明目前的税负水平对整体产业的资本形成、劳动供给和生产率形成了根本影响,简单减税或全面减税是无法达到有效供给目的的。况且,从政府角度而言,区别对待的减税政策毕竟需要谨慎采用,因为我们需要扶持的产业太多了。 其次,需要明确产品供给的背后是要素供给,要素供给的背后是制度供给,这是供给侧三层递进结构,也是问题的根本。从要素性投入看,文化产业的总体状况是:资本供给明显薄弱,与文化产业增加值3.7%的GDP占比不匹配,资本市场体系也不完备;土地资源供给与产品产出关联性不强,很多土地供给并未用于生产文化产品、文化资源挖掘与利用不足、人才资源匮乏、技术创新乏力,知识积累不足等等。新供给经济学主张制度供给应内洽于要素供给体系,这对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尤其重要。2003年以来,国家通过一系列文化产业政策推动的制度供给,密度和质量可圈可点,但这是在空白基础上的补课,还处于机械排列阶段,制度和机制还未内化于文化产业,还需要精细化整合创新。坚持“双效统一”与坚持文化产业的市场导向是不相悖的,直接监管不如间接监管,事前监管不如事中监管,硬监管不如软监管。文化产业的制度供给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包括建立以市场为主要资源配置机制的市场规则、多元主体参与机制、要素市场体系、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投融资服务体系等。 最后,需要明确文化产业供给侧的核心是改革和创新。文化产业的要素供给不仅基于传统的土地(和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更基于技术、知识这些具有创新特质的要素上。从经济发展要素出发,技术、知识、制度、文化、管理和人才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创新要素。传统要素的创新体现在利用方式上,而这六个要素的创新体现在其本身,即其本身产生质变并带动产业创新,这种“要素性创新”是最直接的供给侧创新,这一模型对文化产业也是适用的。所以,坚持供给侧改革和创新这一核心,就要通过改革进行顶层设计,通过创新在文化产业深层次、全要素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文化产业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需要全要素创新。
2023-08-28 01:41:121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2022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再次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是指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狭义上包括文学艺术创作、音乐创作、摄影、舞蹈、工业设计与建筑设计。行业同比营收实现正增长从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数量情况来看,2017-2020年中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数量波动变化,到2020年底,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有6.0万家。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8514亿元,比2019年增长2.2%,与2020年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下降13.9%、6.2%、0.6%相比,全年实现正增长。东部地区企业营收占比超七成从区域营收情况来看,2020年东、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收均实现正增长,并且占全国总规模比重分别为75.1%、14.9%和9.2%;东北地区仍处于下降区间,占比仅有0.9%。整体来看,东部地区文化企业经营实力占据全国主导地位。内容创作生产营收占比最高分行业类别看,在文化及相关产业9个行业中,内容创作生产23275亿元,占比23.6%;文化消费终端生产18808亿元,占比19.1%;创意设计服务15645亿元,占比15.9%;新闻信息服务营业收入9382亿元,占比9.5%;文化投资运营451亿元,占比0.5%;文化装备生产5893亿元,占比6.0%;文化娱乐休闲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3个行业营收占比分别为1.1%、10.6%和13.7%。“互联网+文化”新业态保持快速增长从行业新业态来看,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包括广播电视集成播控,互联网搜索服务,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数字出版,其他文化艺术业,动漫、游戏数字内容服务,互联网游戏服务,多媒体、游戏动漫和数字出版软件开发,增值电信文化服务,其他文化数字内容服务,互联网广告服务,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版权和文化软件服务,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和其他智能文化消费设备制造)实现营业收入31425亿元,比2019年增长22.1%,增速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加快6.6、3.9和0.2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行业企业总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1.9%,比2019年提高9.0个百分点。其中,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其他文化数字内容服务、互联网广告服务、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等5个行业小类的营业收入增速均超过20%。反映出国内“互联网+文化”新业态行业发展增长态势强劲。2021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文化消费需求将进一步释放,文化产业规模将继续扩大,文化市场复苏态势将不断巩固。以上数据及分析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产业链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2023-08-28 01:41:222

怎样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文化产业发展目标任务和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切实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将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基本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坚持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积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坚持内外并举,积极开拓国内国际文化市场,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三)规划目标。  1、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基本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活力进一步增强。  2、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以资本为纽带推进文化企业兼并重组取得重要进展,力争形成一批跨地区跨行业经营、有较强市场竞争力、产值超百亿的骨干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3、文化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取得实质性进展,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4、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文化消费领域不断拓展,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明显增加。  5、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进一步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大幅增长,文化贸易逆差明显缩小,成为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重要增长点。  三、重点任务  (一)发展重点文化产业。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以文化企业为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  (三)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尽快壮大企业规模,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文化领域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  (四)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  (五)扩大文化消费。不断适应当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的新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文化消费意识,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强原创性作品的创作,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开发与文化结合的教育培训、健身、旅游、休闲等服务性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六)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立健全门类齐全的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七)发展新兴文化业态。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升级。  (八)扩大对外文化贸易。落实国家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优惠政策,在市场开拓、技术创新、海关通关等方面给予支持。  四、政策措施  (一)降低准入门槛。落实国家关于非公有资本、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的有关规定,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二)加大政府投入。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等方式,支持  (三)落实税收政策。贯彻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研究确定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的具体范围,加大税收扶持力度,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四)加大金融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上市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企业债券。  五、保障条件  (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相关的考核、评价和责任制度,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大力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  (三)培养文化产业人才。  (四)加强立法工作。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依法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范管理。完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
2023-08-28 01:41:391

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内容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知识产权保护利用和创新型人力资源开发为核心,牢固树立绿色节能环保理念,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强化创新驱动,增强创新动力,优化发展环境,切实提高我国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整体质量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更好地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为扩大国内需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服务。  (二)基本原则。  统筹协调,重点突破。统筹各类资源,加强协调配合,着力推进文化软件服务、建筑设计服务、专业设计服务、广告服务等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农业和体育产业等重点领域融合发展。根据不同地区实际、不同产业特点,鼓励先行先试,发挥特色优势,促进多样化、差异化发展。  市场主导,创新驱动。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扶持引导,实施支持企业创新政策,打破行业和地区壁垒,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促进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内容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促进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催生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满足新需求。  文化传承,科技支撑。依托丰厚文化资源,丰富创意和设计内涵,拓展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促进文化遗产资源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加强科技与文化的结合,促进创意和设计产品服务的生产、交易和成果转化,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新产品,实现文化价值与实用价值的有机统一。  (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先导产业作用更加强化,与相关产业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建立,相关产业文化含量显著提升,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融合发展城市、集聚区和新型城镇。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增加值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明显提高,相关产业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明显提高,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二、重点任务  (一)塑造制造业新优势。支持基于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需求的设计应用研究,促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推动工业设计服务领域延伸和服务模式升级。汽车、飞机、船舶、轨道交通等装备制造业要加强产品的外观、结构、功能等设计能力建设。以打造品牌、提高质量为重点,推动生活日用品、礼仪休闲用品、家用电器、服装服饰、家居用品、数字产品、食品、文化体育用品等消费品工业向创新创造转变,增加多样化供给,引导消费升级。支持消费类产品提升新产品设计和研发能力,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的融合,创新管理经营模式,以创意和设计引领商贸流通业创新,加强广告营销策划,增加消费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健全品牌价值体系,形成一批综合实力强的自主品牌,提高整体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二)加快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强化文化对信息产业的内容支撑、创意和设计提升,加快培育双向深度融合的新型业态。深入实施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支持利用数字技术、互联网、软件等高新技术支撑文化内容、装备、材料、工艺、系统的开发和利用,加快文化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大力推动传统文化单位发展互联网新媒体,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提升先进文化互联网传播吸引力。深入挖掘优秀文化资源,推动动漫游戏等产业优化升级,打造民族品牌。推动动漫游戏与虚拟仿真技术在设计、制造等产业领域中的集成应用。全面推进三网融合,推动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交互式网络电视等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智慧社区、智慧家庭建设。加强通讯设备制造、网络运营、集成播控、内容服务单位间的互动合作。提高数字版权集约水平,健全智能终端产业服务体系,推动产品设计制造与内容服务、应用商店模式整合发展。推进数字电视终端制造业和数字家庭产业与内容服务业融合发展,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推进数字绿色印刷发展,引导印刷复制加工向综合创意和设计服务转变,推动新闻出版数字化转型和经营模式创新。  (三)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坚持以人为本、安全集约、生态环保、传承创新的理念,进一步提高城乡规划、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和装饰设计水平,完善优化功能,提升文化品位。注重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加强城市建设设计和景观风貌规划,突出地域特色,有效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提高园林绿化、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质量,建设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形象鲜明的特色文化城市。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培育村镇建筑设计市场,建设环境优美、设施完备、幸福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贯彻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建筑设计理念,推进技术传承创新,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因地制宜融入文化元素,加快相关建筑标准规范的更新或修订。完善建筑、园林、城市设计、城乡规划等设计方案竞选制度,重视对文化内涵的审查。鼓励装饰设计创新,引领装饰产品和材料升级。  (四)提升旅游发展文化内涵。坚持健康、文明、安全、环保的旅游休闲理念,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质量,以旅游扩大文化的传播消费。支持开发康体、养生、运动、娱乐、体验等多样化、综合性旅游休闲产品,建设一批休闲街区、特色村镇、旅游度假区,打造便捷、舒适、健康的休闲空间,提升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服务设计的人性化、科学化水平,满足广大群众个性化旅游需求。加强自然、文化遗产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特色文化旅游,推进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建设文化旅游精品。加快智慧旅游发展,促进旅游与互联网融合创新,支持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旅游演艺精品和旅游商品,鼓励发展积极健康的特色旅游餐饮和主题酒店。  (五)挖掘特色农业发展潜力。提高农业领域的创意和设计水平,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的融合。强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场所的创意和设计,建设集农耕体验、田园观光、教育展示、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园。注重农村文化资源挖掘,不断丰富农业产品、农事景观、环保包装、乡土文化等创意和设计,着力培育一批休闲农业知名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创意和设计产品产业化。发展楼宇农业、阳台农艺,进一步拓展休闲农业发展空间。支持专业农产品市场建设特色农产品展览展示馆(园),推进特色农产品文化宣传交流。建立健全地理标志的技术标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与检测体系,扶持地理标志产品,加强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的注册和保护。支持农业企业申报和推介绿色环保产品和原产地标记,鼓励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农产品营销模式。  (六)拓展体育产业发展空间。积极培育体育健身市场,引导大众体育消费。丰富传统节庆活动内容,支持地方根据当地自然人文资源特色举办体育活动,策划打造影响力大、参与度高的精品赛事,推动体育竞赛表演业全面发展。鼓励发展体育服务组织,以赛事组织、场馆运营、技术培训、信息咨询、中介服务、体育保险等为重点,逐步扩大体育服务规模。推动与体育赛事相关版权的开发与保护,进一步放宽国内赛事转播权的市场竞争范围,探索建立与体育赛事相关的版权交易平台。加强体育产品品牌建设,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促进体育衍生品创意和设计开发,推进相关产业发展。  (七)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坚持正确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方向,着力提升文化产业各门类创意和设计水平及文化内涵,加快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鼓励各地结合当地文化特色不断推出原创文化产品和服务,积极发展新的艺术样式,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强化与规范新兴网络文化业态,创新新兴网络文化服务模式,繁荣文学、艺术、影视、音乐创作与传播。加强舞美设计、舞台布景创意和舞台技术装备创新。坚持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相结合,促进艺术衍生产品、艺术授权产品的开发生产,加快工艺美术产品、传统手工艺品与现代科技和时代元素融合。完善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功能,提高展陈水平。  三、政策措施  (一)增强创新动力。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创新、创意和设计激励机制。加强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完善有利于创意和设计发展的产权制度。完善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等法律法规,加强数据保护等问题研究。加强知识产权监督执法,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惩处力度,完善维权援助机制。优化知识产权申请与审查制度,建立并完善专利优先审查通道和软件著作权快速登记通道,健全便捷高效的商标注册审查体系。完善知识产权入股、分红等形式的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活跃知识产权交易,促进知识产权的合理有效流通。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鼓励企业、院校、科研机构成立战略联盟,引导创意和设计、科技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加大联盟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建设,推行知识产权集群式管理。  (二)强化人才培养。推动实施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人才扶持计划,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健康成长、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优化专业设置,鼓励普通本科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专业(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鼓励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纳入职业教育体系,发挥职业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重点建设一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专业点。推动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模式改革,培养一批具有文化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积极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培养人才,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扶持和鼓励相关行业和产业园区、龙头企业与普通本科高校、职业院校及科研机构共同建立人才培养基地,支持符合条件的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探索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创意和设计与经营管理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快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加大核心人才、重点领域专门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扶持力度,造就一批领军人物。完善政府奖励、用人单位奖励和社会奖励互为补充的多层次创意和设计人才奖励体系,对各类创意和设计人才的创作活动、学习深造、国际交流等进行奖励和资助。加强创业孵化,加大对创意和设计人才创业创新的扶持力度。规范和鼓励举办国际化、专业化的创意和设计竞赛活动,促进创意和设计人才的创新成果展示交易。积极利用各类引才引智计划,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健全符合创意和设计人才特点的使用、流动、评价和激励体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一步落实国有企业、院所转制企业、职业院校、普通本科高校和科研院所创办企业的股权激励政策,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和职称评定工作,加强人才科学管理。  (三)壮大市场主体。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支持专业化的创意和设计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打造中小企业集群。鼓励挖掘、保护、发展中华老字号等民间特色传统技艺和服务理念,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意和设计企业,支持设计、广告、文化软件工作室等各种形式小微企业发展。推动创意和设计优势企业根据产业联系,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业务合作,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设立工业设计中心,建设一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积极推进相关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鼓励国有文化企业引进战略资本,实行股份制改造,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领域。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扩大产品和服务出口,通过海外并购、联合经营、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推进文化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建筑设计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围绕提升产业竞争力,建立健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标准体系,加快制定修订一批相关领域的重要国家标准。鼓励行业组织、中介组织和企业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支持自主标准国际化。  (四)培育市场需求。加强全民文化艺术教育,提高人文素养,推动转变消费观念,激发创意和设计产品服务消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补贴居民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消费规模。鼓励企业应用各类设计技术和设计成果,开展设计服务外包,扩大设计服务市场。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方式,加大政府对创意和设计产品服务的采购力度。消除部门限制和地区分割,促进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国内市场。充分利用上海、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等市场及文化产业、广告、设计等展会,规范交易秩序,提升交易平台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水平,促进产品和服务交易。鼓励电子商务平台针对创意和设计提供专项服务,帮助小微企业、创意和设计创业人才拓展市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国家许可范围内,根据自身特点建设区域性和行业性交易市场。在商贸流通业改造升级中,运用创意和设计促进专业市场和特色商业街等发展。鼓励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生活服务企业在店面装饰、产品陈列、商品包装和市场营销上突出创意和设计,更加注重节能环保,顺应消费者需求。  (五)引导集约发展。依托现有各类文化、创意和设计园区基地,加强规范引导、政策扶持,加强公共技术、资源信息、投资融资、交易展示、人才培养、交流合作等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促进各类园区基地提高效益、发挥产业集聚优势。鼓励各地根据资源条件和产业优势,明确发展重点,科学规划建设融合发展集聚区,打造区域性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建立区域协调机制与合作平台,加强产业集群内部的有机联系,形成合理分工与协作,构建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区域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组织实施基础性、引导性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增强发展后劲。  (六)加大财税支持。增加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加大对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支持力度。在体现绿色节能环保导向、增强可操作性的基础上,完善相关税收扶持政策。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领域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点,将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内容纳入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对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创意和设计费用,执行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对国家重点鼓励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出口实行营业税免税。落实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有关政策,对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的国家重点鼓励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出口实行增值税零税率或免税,对国家重点鼓励的创意和设计产品出口实行增值税零税率。  (七)加强金融服务。建立完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鼓励企业发行公司债、企业债、集合信托和集合债、中小企业私募债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支持金融机构选择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项目贷款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小微企业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适合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的融资品种,拓展贷款抵(质)押物的范围,完善无形资产和收益权抵(质)押权登记公示制度,探索开展无形资产质押和收益权抵(质)押贷款等业务。建立社会资本投资的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各类担保机构提供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服务。鼓励保险公司加大创新型文化保险产品开发力度,提升保险服务水平,探索设立专业文化产业保险组织机构,促进文化产业保险发展。政府引导,推动设立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投资基金。积极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及各类投资机构投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领域。  (八)优化发展环境。评估清理现有行政审批事项,确需保留的,要精简审批流程,严控审批时限,公开审批标准,提高审批效率。支持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单位利用存量房产、原有土地兴办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在符合城乡规划前提下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可暂不变更,连续经营一年以上,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按划拨土地办理用地手续;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办理用地手续。广告领域文化事业建设费征收范围严格限定在广告媒介单位和户外广告经营单位,清理其他不合理收费,推动落实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用水、用电、用气、用热与工业同价。完善城乡规划、建筑设计收费制度,鼓励和推行优质优价。创新政府支持方式,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资助创业孵化,开展研讨交流等。
2023-08-28 01:41:471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你好!这种资料网络上搜吧,很多的。
2023-08-28 01:42:033

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的重点行业

改造提升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数字文化服务等极具活力和潜力的新兴文化产业,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以重点行业的快速发展实现倍增目标,形成各行业百花齐放、共同繁荣的良好局面,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加快剧院、剧场、电子票务等演艺基础设施建设,为扩大演艺消费创造条件。建立演艺产品创作生产补贴机制,扩大原创性演出产品的生产。加快演艺与旅游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培育旅游演艺市场,丰富旅游演艺产品,避免同质化。设计开发演艺衍生产品,延伸演艺产业链。 专栏 演艺业发展目标和主要政策措施 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建设10家左右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全国性或跨区域的文艺演出院线,打造一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久演不衰的精品剧目,形成1-2个国际知名的演艺产业集聚区,大力拓展农村演艺市场,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对演艺的消费需求,为实现从演艺大国到演艺强国的跨越奠定基础。 主要举措 ● 加快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的步伐,引导支持民营资本进入演艺领域,着力培育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演艺企业。● 发展以大型演艺集团为龙头,以中心城市剧场为支点,以二三线城市剧场为网络的若干个跨区域演出院线。● 加快演艺基础设施改造更新,重点鼓励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音响、灯光和舞台技术装备。● 积极推进全国文化票务网络建设,打造文艺演出票务平台。● 依托各地文化艺术资源,发挥已形成的地方特色演艺品牌的辐射效应,培育民族民间演艺产业群。 政策支持 ● 研究制定和落实支持演艺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 发挥国家各类文化艺术基金的作用,调动国家、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推动演艺产品创新,鼓励创作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时代精神的优秀舞台作品。●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演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演出节目原创、舞台设备更新、剧场建设改造、演出院线建设、出国巡演等。● 制定完善演艺产业市场准入和退出、市场监管、知识产权保护、从业规范等政策法规。 促进歌舞娱乐场所和游艺娱乐场所健康发展,积极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健康向上和技术先进的新兴娱乐方式,创新娱乐业态。促进娱乐业与休闲产业结合,扩大娱乐业发展空间。调整优化娱乐场所结构,鼓励娱乐企业连锁经营。推动娱乐场所品牌建设,增强中国娱乐业在国内外市场的吸引力。 专栏 娱乐业发展目标和主要政策措施 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打造5至10家具有较大产业规模和较强竞争实力的娱乐业品牌,推动娱乐业自主创新,使国产娱乐设备、国产原创娱乐内容占据国内市场60%以上份额。 主要举措 ● 扶持国内娱乐设备生产企业积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娱乐设备,鼓励娱乐产品内容提供商积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内容健康的娱乐产品。● 在大中城市积极发展集演艺、休闲、旅游、餐饮、购物、健身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娱乐设施。● 科学规划、适度发展科技含量高、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娱乐园区,坚持合理布局,有序规范,防止盲目建设。● 加强娱乐场所引导和管理,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娱乐业经营秩序,净化娱乐市场环境。 政策支持 ● 鼓励各地调低娱乐业营业税税率,促进大众娱乐业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推动娱乐场所标准化建设,建立娱乐场所硬件设施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服务标准体系。 优化动漫产业结构,提升动漫产品质量,打造动漫精品,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动漫产业体系和相互支撑、相互作用的动漫产业链条。加强创作,培育精品,倡导、扶持动漫产业走民族风格和时代特点相结合的原创之路,坚持走技术创新与市场开发相结合的产业发展道路。 专栏 动漫业发展目标和主要政策措施 发展目标 力争到2015年,动漫业增加值超300亿元,动漫创意和产品质量有很大提升,着力打造5至10个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产动漫品牌和骨干动漫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的动漫企业家和动漫艺术家,实现动漫产业质的飞跃,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支点。 主要举措 ● 制定动漫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评选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动漫奖,示范、引导动漫产业健康发展。● 实施国家动漫精品工程,为优秀动漫创意和动漫产品搭建产业化平台,保护知识产权,推动形成上下游共同发展的动漫产业链条。● 实施原创动漫推广计划,包括动漫游戏海外推广、展会推广和边疆推广。● 加强动漫关键技术研发、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国家动漫公共素材库项目建设,为动漫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加强对现有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园区的管理,优化基地园区布局,提高基地园区的孵化、集聚、交易、展示、交流功能。● 联合教育部实施原创动漫人才培养计划,举办国家动漫产业高级研修班,培养产业需要的高端人才。● 加强动漫产业理论研究工作,发布动漫产业发展年度报告和产业数据。 政策支持 ● 与财政、税务等部门共同开展动漫企业认定,完善面向动漫企业的财税优惠政策。● 继续在营业税、增值税、所得税、进口关税及进口环节增值税等税种实施优惠政策,扶持动漫企业发展。● 推动出台动漫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认定管理及进口税收优惠政策。 增强游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民族特色、健康向上的原创游戏发展,提高游戏产品的文化内涵。鼓励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游戏技术、电子游戏软硬件设备,优化游戏产业结构,促进网络游戏、电子游戏等游戏门类协调发展。鼓励游戏企业打造中国游戏品牌,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专栏 游戏业发展目标和主要政策措施 发展目标 到2015年,游戏业市场收入规模达到2000亿元。鼓励网游企业到海外投资,形成10家综合实力达到世界水平的骨干游戏企业,培育一批内容健康向上、富有民族特色的游戏精品,力争每年向世界推出百款网游,其中3-5款精品网游跻身国际最受欢迎网游前十位排名。 主要举措 ● 推动民族原创网络游戏产业快速发展,打造具有深厚文化内涵、深受群众喜爱的网络游戏精品。● 加强科技攻关,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游戏技术和电子游戏软硬件设备,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丰富网络游戏类型,鼓励新产品填补细分市场。协调发展各游戏门类,提高游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严厉打击网络游戏“私服”、“外挂”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政策支持 ● 促进游戏产品出口,鼓励我国游戏产品参与国际竞争,搭建游戏产业国际交流平台。● 完善游戏产业相关法律法规,构建监管互动平台,积极引导行业和企业自律。●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学结合,形成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游戏类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培养一批专门人才。 促进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以旅游扩大文化的传播和消费。打造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品牌,扶持特色文化旅游项目。鼓励演艺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精品演出节目。加强旅游纪念品、工艺品的研发设计,拓展文化旅游产业链。 专栏 文化旅游业发展目标和主要政策措施 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扩大文化旅游产业规模,保护文化旅游资源,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秩序,形成文化内容与旅游载体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总体格局,使文化旅游成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支撑。 主要举措 ● 科学编制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积极策划文化旅游的精品线路,建设旅游文化名街、名镇,打造文化旅游特色产业集聚区。● 认定一批文化特征鲜明、市场影响大、发展活力强劲、开放程度高的全国文化旅游实验区,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资源,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广泛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旅游演艺品牌。● 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对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迹进行科学合理利用,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传统手工技艺类和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工艺品,提升品位,拓宽市场。● 打造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品牌,扶持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从2010年开始,文化部、国家旅游局每4年推出一个中国文化旅游主题年,每两年举办一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周。● 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定期发布《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 加强文化旅游市场管理,营造良好的文化旅游环境。 政策支持 ● 进一步扶持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拓宽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文化旅游项目的建设开发。● 加大政府投入,重点用于文化旅游宣传推介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繁荣美术创作,推动当代艺术品产业健康发展。创建艺术原创、学术评价、艺术品市场互为推进的艺术发展体系。引导、培育和建设艺术品一级市场。完善艺术区管理模式,鼓励艺术品产业集聚发展。建立中国艺术品行业登记认证数据库。积极扶持新媒体艺术。 专栏 艺术品业发展目标和主要政策措施 发展目标 到2015年,艺术品市场交易总额达2000亿,形成2-3家具有世界影响的艺术产业集聚区,将中国建设成为世界艺术品重要交易中心。 主要举措 ● 鼓励原创艺术创作,推动画廊业发展,鼓励各地结合自身资源建立艺术产业集聚区。● 鼓励建立新媒体艺术中心和视觉实验室,鼓励原创新媒体艺术发展。● 打造诚信度高、交易便捷、品种丰富的艺术品电子商务平台。● 扶持两个国际化、品牌化、高品位的艺术品产业博览会。 政策支持 ● 完善艺术品市场政策法规,加强艺术品市场监管力度,建立艺术品市场信用管理机制,维护艺术品交易市场的正常秩序。● 完善艺术品经纪人制度、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 培养艺术品产业领军人才、艺术家、鉴定人才和经纪人才。 发掘民族文化元素,突出地域特色,强化品牌意识。有效保护传统技艺,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促进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密切结合,发展现代工艺美术。加快传统工艺美术产品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和时代元素融合,增加文化含量和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鼓励企业集聚,重点扶持特色鲜明的工艺美术产业集聚区。 专栏 工艺美术业发展目标和主要政策措施 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国工艺美术业增加值超过6000亿元,出口额超过200亿美元。建设一批工艺美术特色产业集聚区和工艺美术研发、设计、创意基地。挖掘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打造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工艺美术品牌,带动工艺美术产业全面发展。 主要举措 ● 支持传统工艺美术面向市场,鼓励工艺美术技艺创新和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开发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扩大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 依托丰富的传统民族民间手工艺品资源,以工艺资源相对富集的中小城市和村镇为主体,加强创意和技术支持,培育集创意研发、生产销售、文化体验为一体的传统民族民间工艺品集散区。● 推动农村手工艺业发展,鼓励农民通过手工技艺增收致富,通过产业集聚培育一大批特色文化产业乡镇、农民专业合作社、文化个体户及乡村文化产业带头人,实现文化富民。 政策支持 ● 推动出台针对工艺美术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建立适应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 加强对制作传统工艺美术产品特需的珍稀矿产资源和天然原材料的保护,为传统工艺美术的研究、开发和生产提供支持。●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传统工艺美术技艺整理传承、人才保护和技艺保护工作。● 建立科学、完善的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体系,为工艺美术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科学布局、合理分工、提升内容、突出特色,发展综合性、专业化等不同类型的文化会展。转变文化会展业运作模式,切实提升文化会展的交易功能和作用,促进文化会展与旅游、城市建设、商贸合作的融合,提高办会效益。建立健全会展评估机制,完善会展评估和反馈体系。加强对文化节庆活动的规范引导,发掘传统节庆文化内涵,提升新兴节庆文化品质。 专栏 文化会展业发展目标和主要政策措施 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形成3-5个覆盖全国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会展,逐步建立结构合理、特色明显、功能互补的文化会展业体系。 主要举措 ● 重点培育扶持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重要会展,打造精品会展品牌。● 转变政府职能,完善会展运作模式,协调会展业及其相关产业链条的发展和提升。● 进一步发掘传统节庆文化内涵,提升新兴节庆文化品质,培育一批群众参与度高、社会影响力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节庆活动。● 加强品牌性文化节庆活动的社会推广和宣传,扩大品牌影响力和经济带动力。 政策支持 ● 建立健全会展评估机制,完善会展评估和反馈体系,促进文化会展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对地方文化会展和节庆活动的规范和引导。 专栏 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展会节庆 展会名称 发展目标 举办地 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打造享有较高国际知名度和较大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国际化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深圳 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 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打造集聚文化创意资源、反映产业动向和趋势、促进产业合作和产品交易的国际文化经贸交流盛会。 北京 中国演艺产业博览会 为国内外演艺界搭建集“展示、合作、交易、发展”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繁荣发展演艺产业。 天津 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 支持成为国内一流、亚洲知名的动漫游戏会展活动。 上海 中国国际网络文化博览会 引导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引领数字内容产业创新趋势。 北京 中国(北京)艺术品产业博览会 打造全国性、专业化、品牌化的艺术品产业交易交流平台。 北京 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 搭建展示中西部地区优秀文化资源、助推东中西部文化交流、推动西部文化产业走向国际的重要平台。 西安 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 成为国际化特色明显、市场化运作模式相对成熟的文化产业投资、贸易和技术合作的平台。 义乌 中国东北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参与广泛的国家级文化产业交流展示和交易合作平台。 沈阳 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 打造以花为媒,融文化交流、旅游观光、经贸合作为一体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家级知名文化品牌节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引擎。 洛阳 中国原创手机动漫游戏大赛 培育手机动漫游戏精品,发掘优秀创作人才,成为国内手机动漫领域的一流赛事活动。 长沙 完善相关政策措施,营造创意设计氛围,不断提高创意设计能力,统筹推动创意设计业快速发展,提高文化产品的创意设计水平,充分发挥创意设计对文化产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各产业领域的促进作用。扩大创意设计服务外包和出口。 专栏 创意设计业发展目标和主要政策措施 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举办1-2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意设计展会和赛事活动,全面提升我国创意设计水平,支持打造3-5个世界知名的“设计之都”。 主要举措 ● 搞活创意设计市场,开展国际性创意设计推广、创意设计交易和品牌展示活动。● 培育壮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成长性好的创意设计类龙头企业。● 建设创意设计产业孵化器,完善创业孵化功能,为大学生创业就业创造条件,推动中小创意设计企业集聚和成长。 政策支持 ● 加强创意设计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形成尊重创意设计、维护创意设计创新的良好氛围。● 支持创意设计企业与高等院校联合建设创意设计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加快培养创意设计人才。 积极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和移动网络传播的精品佳作,鼓励网民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提高原创水平,提升文化品位,发挥网络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专栏 网络文化业发展目标和主要政策措施 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提高网络音乐娱乐、网络艺术品、网络动漫、网络演出、网络文学等网络文化产品的原创能力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进一步增强网络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主要举措 ● 鼓励文化内容与网络技术结合,不断创新文化业态,丰富文化表现形式,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网络文化产业链相关环节的融合与沟通,创新营销推广模式,研究建立更规范、合理的分成模式。● 鼓励和支持数字技术企业、网络技术企业、计算机硬件企业和通讯企业参与网络文化内容产品的生产和经营。● 继续稳步推进网吧连锁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经营。 政策支持 ● 加强宏观规划,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支持网络文化企业发展。●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建设,积极采用新的科技手段加强对网络文化作品的保护。 推动数字等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文化内容以及产品的数字化转化和开发,加快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进程,加强文化内容与数字技术结合培育新兴文化业态。 专栏 数字文化服务业发展目标和主要政策措施 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利用数字技术全面提升文化产业各门类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快传统文化产业的改造提升速度,培育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兴内容产业,形成一批采用数字技术提供制作、传播、营销、推广等服务的文化服务企业,为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融合发展提供支撑。 主要举措 ● 鼓励文化内容与数字等高新技术结合,不断创新文化业态,丰富文化表现形式,为各种新兴显示终端提供文化内容。● 培育以信息化服务、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特点的高科技文化企业。● 加快文化资源和产品的数字化信息化进程,建设完成覆盖城乡的文化共享网络。鼓励扶持对舞台剧目、音乐、美术、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 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高演艺、动漫、游戏、网络文化等领域技术装备水平,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政策支持 ●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数字内容的监督管理,保证国家文化安全。● 积极建设数字文化产品的产权交易平台,完善投融资机制和相关经济政策。
2023-08-28 01:42:401

中国应如何发展文化产业

(一)培育壮大市场主体1.培育骨干文化企业2.扶持中小文化企业(二)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1.鼓励集聚发展2.促进产业融合3.打造文化品牌4.加强引导调控(三)优化文化产业布局1.加强文化产业区域布局2.统筹城乡文化产业发展3.培育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四)加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1.坚持正确创作生产方向2.鼓励文化创新3.完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五)扩大文化消费1.培育文化消费习惯2.改善文化消费条件3.促进文化消费升级(六)推进文化科技创新1.加强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技术改造2.加快推进新兴文化产业发展3.发挥科技项目的支撑引领作用4.推进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七)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八)健全投融资体系1.推进银行业全面支持文化产业2.发挥资本市场作用3.促进文化产业投资4.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配套服务(九)强化人才支撑1.加强培训教育2.完善人才政策(十)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去”1.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2.鼓励文化企业开拓境外市场3、加强国际文化产业交流合作
2023-08-28 01:42:561

浙江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途径有哪些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途径有: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大量开拓创新、思维敏捷、知识丰富的现代人才。要抓紧培育文化产业高端人才和领军人物,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纳入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范围,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体制改革的深化,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动力,应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步伐,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公司化改造,使其成为面向市场、自主经营的文化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2023-08-28 01:43:162

浙江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途径有哪些

浙江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途径有以下几点: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激发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二是培育优秀文化企业,鼓励创新创业,提供专业培训和咨询服务,促进文化企业健康发展。三是推进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加强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提升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四是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吸引优秀人才来浙江从事文化产业工作。五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吸引外资和引进国外先进文化产业资源,推动浙江文化产业与国际市场对接。
2023-08-28 01:43:241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对我国政府如何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①政府应切实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的职能,为文化产业发展搞好管理和服务.如:搞好规划,提供资金支持,培育市场主体,完善产业政策,搞好人才培养,加强市场监管等.  ②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以人为本,求真务实,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③坚持依法行政.完善相关法规,严格执法,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范管理,为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它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仍然高度重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坚决防止和惩治党内腐败。这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能力;有利于真正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维护党荣誉;有利于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民主党派之间和谐关系的建设,促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有利于切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巩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我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加强与东盟的合作,能够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我国在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与东盟国家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团结合作。  (2)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中国和东盟的关系之所以能进入快速发展期,是因为中国与东盟有着许多共同利益“睦邻”,就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亲仁善邻、以和为贵的哲学思想,在与周边国家和睦相处的原则下,共筑本地区稳定、和谐的国家关系结构;  “安邻”,就是积极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坚持通过对话合作增进互信,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分歧,为亚洲的发展营造和平安定的地区环境;  “富邻”,就是加强与邻国的互利合作,深化区域和次区域合作,积极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与亚洲各国实现共同发展。  (3)
2023-08-28 01:43:321

如何认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认识阶段(1979-1992年) 该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国有企业改革也取得了很大成绩。文化的发展则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与文化发展现有机制的严重矛盾造成国家财政统包的艺术团体、出版业、影视业面临着自身生存、发展的重大危机。人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管理体制严重制约了文化的发展,文化发展必须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协调。1979年,广东东方宾馆诞生了大陆第一家音乐茶座,这标志着我国文化娱乐市场发展的开始。这一时期,由于缺乏法律支持,政府对个体和私营文化经营活动的管理相当混乱。直到1987年,文化部、公关部、国家工商局联合发出了《关于改进营业性舞会管理的通知》,第一次明确了举办营业性舞会的合法性质,政府从法律上确认了文化市场的合法地位。 2.初步发展阶段(1993-2002年) 着一阶段最显著的特点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对文化的经济属性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且逐步深化。1993年,文化部颁布了 《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管理办法》,对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的申报和审批、场地和设施、经验与管理、奖励和处罚做出了规定,这是对娱乐业经济属性的充分肯定。1996年,经中共中央宣传部同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了广州日报社进行报业集团改革试点,广州日报业集团正式挂牌面世。这标志着文化产业的价值属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同。随后,广播影视业、图书出版业等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革逐步进行,部分建立起企业化运营机制。 3.全面推动阶段(2002年至今)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u201eu201e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3]68随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展开,特别是在经营机制、投融资机制、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的产业化改革全面展开。在投资机制上,资本开始进入传媒,广电系统的上市公司有湖南电广传媒、北京歌华有线、中央电视台中视传媒、陕西广电网络、上海东方明珠等5家。在管理体制上,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深化了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 1.对文化产业的理论认识逐步形成共识,文化产业政策有了基本框架 经过对文化的产业属性的理论探讨,人们对文化的产业化发展逐步取得共识。文化产业也真正落实到了具体实践中。 2.文化产业发展的势头好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音像、娱乐、报刊、影视、演出等行业的文化进程推进很快,有些行业或文化门类已经完全市场化产业化了。第二,国内多家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以各种方式投资文化产业。第三,是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并逐渐成为了大中城市的支柱型产业。 3.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推进 在1993年,原国家体改委对媒体管理体制进行了创新,成立了有公司投资创办的《中国改革报》,打破了以往仅靠政府办机关报的先例。1998年,湖南广电集团成立,打破了行业界限,涉及到多种媒体经营。 4.文化产业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快 入世之后,我国将在3至5年内逐步取消包括广告领域的限制,允许外资参与改造、改建中国影院等。
2023-08-28 01:43:441

如何认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认识阶段(1979-1992年) 该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国有企业改革也取得了很大成绩。文化的发展则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与文化发展现有机制的严重矛盾造成国家财政统包的艺术团体、出版业、影视业面临着自身生存、发展的重大危机。人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管理体制严重制约了文化的发展,文化发展必须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协调。1979年,广东东方宾馆诞生了大陆第一家音乐茶座,这标志着我国文化娱乐市场发展的开始。这一时期,由于缺乏法律支持,政府对个体和私营文化经营活动的管理相当混乱。直到1987年,文化部、公关部、国家工商局联合发出了《关于改进营业性舞会管理的通知》,第一次明确了举办营业性舞会的合法性质,政府从法律上确认了文化市场的合法地位。 2.初步发展阶段(1993-2002年) 着一阶段最显著的特点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对文化的经济属性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且逐步深化。1993年,文化部颁布了 《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管理办法》,对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的申报和审批、场地和设施、经验与管理、奖励和处罚做出了规定,这是对娱乐业经济属性的充分肯定。1996年,经中共中央宣传部同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了广州日报社进行报业集团改革试点,广州日报业集团正式挂牌面世。这标志着文化产业的价值属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同。随后,广播影视业、图书出版业等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革逐步进行,部分建立起企业化运营机制。 3.全面推动阶段(2002年至今)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u201eu201e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3]68随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展开,特别是在经营机制、投融资机制、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的产业化改革全面展开。在投资机制上,资本开始进入传媒,广电系统的上市公司有湖南电广传媒、北京歌华有线、中央电视台中视传媒、陕西广电网络、上海东方明珠等5家。在管理体制上,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深化了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 1.对文化产业的理论认识逐步形成共识,文化产业政策有了基本框架 经过对文化的产业属性的理论探讨,人们对文化的产业化发展逐步取得共识。文化产业也真正落实到了具体实践中。 2.文化产业发展的势头好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音像、娱乐、报刊、影视、演出等行业的文化进程推进很快,有些行业或文化门类已经完全市场化产业化了。第二,国内多家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以各种方式投资文化产业。第三,是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并逐渐成为了大中城市的支柱型产业。 3.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推进 在1993年,原国家体改委对媒体管理体制进行了创新,成立了有公司投资创办的《中国改革报》,打破了以往仅靠政府办机关报的先例。1998年,湖南广电集团成立,打破了行业界限,涉及到多种媒体经营。 4.文化产业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快 入世之后,我国将在3至5年内逐步取消包括广告领域的限制,允许外资参与改造、改建中国影院等。
2023-08-28 01:43:532

如何促进文化产业科学发展

①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与加强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发挥财政作用,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骨干文化产业。②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④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坚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相结合,推动我国文化创新。⑤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
2023-08-28 01:45:182

如何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力度,建立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关键要解决资金投入的问题。要抓紧制定支持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办法,坚持政府主导,逐步建立健全同公共财力相匹配、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政府投入保障机制。要把加大投入力度与改进投入方式结合起来,采取多种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要拓宽投入渠道,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努力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和社会化。x0dx0a要建设和完善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公共文化设施有效覆盖。设施网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全面覆盖。要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向城乡基层倾斜。要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拓展投资渠道。要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x0dx0a要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内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充分发挥骨干作用,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着力提高生产能力和服务水平,多提供符合人民群众需求、质优价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鼓励其他国有文化单位、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x0dx0a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要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加强区域内文化、教育活动场所的综合利用,推动形成融宣传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科学普及、体育活动等于一体的文化中心。开展城乡共建、区域共建,支援基层文化建设。要坚持加强项目建设和强化运行管理并重,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使各级文化阵地正常运转、持续发展、真正发挥作用。x0dx0a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实践证明,在许多情况下,“政府出钱办、群众围着看”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投入多见效少,群众往往不领情不满意。这就要求政府,尽快从大量不该管、管不好、管起来成本很高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把工作重点放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标准制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和项目实施情况监督检查等方面,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样化,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
2023-08-28 01:45:271

自学考试管理类文化产业管理重点笔记【6-10章】

【 #自考# 导语】芬芳袭人花枝俏,喜气盈门捷报到。心花怒放看通知,梦想实现今日事。喜笑颜开忆往昔,勤学苦读最美丽。继续扬鞭再向前,前途无量正灿烂。努力备考,愿你前途无量,考入理想院校。以下是 无 为大家整理的《自学考试管理类文化产业管理重点笔记【6-10章】》 供您查阅。 【第六章文化产业运行机制】 文化市场主体,是文化市场运行过程中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经济体,即介入文化市场运行的有关当事人或实体。   包括:①决定市场供求的主体,有文化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   ②接入文化市场运行的主体,有政府管理机构和文化中介机构   从发展文化市场的过程来看,文化市场主体可以分为三大类构成:   ①文化消费者   能否满足文化消费需求,引导文化消费和培育新的文化消费需求趋向,是决定一个文化企业能否在文化市场竞争中获得理论化的关键,培育文化消费市场是培育文化市场主体的重要内容之一。   ②文化企业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文化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重要保障和标志之一   ③政府和文化中介机构   文化经济结构,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构成文化经济整体的各种经济成分和各种产业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包括文化产业结构、文化企业的所有制。   现阶段我国经济文化制度的特点:以国有制文化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文化经济制度,包括非公有制文化经济、外国在华投资的文化经济体和股份制经济联合体等。   文化市场规则,是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立法机构和文化行为组织按照文化市场运行的客观规律制定或沿袭下来的文化行为准则。主要包括制度性规则和运行性规则。   文化市场规则主要内容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   文化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中各市场主体、客体要素之间的以文化经济联系为主要存在形态和方式的基本经济联系和相互作用,及其对文化资源配置的调节功能。   文化市场体系,指这样一个各类文化市场有机联系的文化生态运动体系。   文化市场体系的基本结构:   1、文化商品市场 (文化消费品市场和文化生产资料市场)   文化消费市场,就是提供最终文化产品、直接满足人们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消费品市场   文化生产资料市场,就是文化生产资料的交易和流通系统。的特点就是关于文化生产资料的交换主要是在文化生产企业之间进行的,其目的是为了扩大文化商品的再生产。   2、文化生产要素市场   文化生产要素市场,指文化生产过程中的最基本的要素运动所构成的系统。主要包括文化资本市场和文化人才市场   文化资本市场是现代文化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推动力。   我国的文化资本市场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①制度缺陷   ②市场结构亟待优化   ③金融产品单一   人才是一切产业发展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文化人才市场,是指文化劳动力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进行的供求关系,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与人才培养结构的有序调节,实现文化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3、文化服务市场:包括版权交易、文化资讯服务、艺术设计和文化中介服务。服务基本分类是追(附)加服务和核心服务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   1、文化市场功能的缺陷   2、文化市场竞争机制缺陷   3、文化市场的分配不公   4、文化市场调节缺陷   市场机制的作用主要依靠灵敏的市场信号和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 事后调节有两个弱点:滞后性与盲目性   市场调节本身存在的缺陷和消极方面,是导致市场经济国家出现周期性经济危机和其他经济及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国家实行和不断完善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的重要原因。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作用:   政府作为宏观文化管理和社会文化生活的调节者,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1、保障职能   ①保障和维护安全的文化环境   ②进行文化管理和市场监督,维护文化市场秩序   ③保护文化环境和文化资源   2、调节职能   经济手段(金融、税收、价格、利率和收入分配等)和法律手段   3、辅助的资源配置职能 P174   在现阶段文化市场的建设中,我国政府的职能主要有:   1、是由市场固有的缺陷决定的政府一般性文化经济职能   2、由文化体制转型决定的政府阶段性文化经济职能   3、由文化国情决定的政府特殊的文化经济职能 【第七章文化资源与文化竞争力】 文化资源,是社会性资源中的一大类,是社会资源中具有明显的文化属性资源。包括物质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资源(精神文化资源、行为文化资源)与语言文化资源。文化资源,是一种符号性资源和意义性资源,它与人类群体的情感、态度有着更密切的关联。   文化资源的属性:   1、民族性 (文化资源还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   2、地域性   3、经济性   4、公共性   文化资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资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和精神源泉,文化资源具有积累性与耗散性特征。   文化资源的构成:语言文化资源、精神文化资源、器物文化资源与行为文化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包括:   ⑴口头传说和表述   ⑵表演艺术,包括音乐、舞蹈、喜剧、曲艺等   ⑶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⑷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⑸传统手工艺技能和流程   ⑹各种特殊的信息联络与表达方式   文化资源作为直接资本进入经济活动的三个条件:   一、必须具有或者能转化成为消费者可视、可听、可感、可体验的物质形式   实现转化的充分条件:   1、是这种资源具有独特性或不可替代性   2、是这种资源的转化成本是可控制的   3、是具有市场竞争力   二、本身具有某种消费者可接受的价值,或更明确说是市场价值   三、这种物质形式有明确的归属权,即产权   文化资本化就是文化的经济化,就是文化的商品化   文化竞争力,一是指文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一是指传播某一种文化或推行某一种文化的能力。   文化竞争力可以分为核心层、中坚层、展现层和扩张层。   1、核心层的文化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价值观方面   2、中坚层的文化竞争力主要变现在文化创造力方面   3、展现层的文化竞争力主要变现在具体的操作方面,总的看是文化产品生产力。   4、扩张层或放射层   文化竞争力是在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形成,文化竞争力的中坚层,即文化创新力层,必须以文化资源为基础。文化资源中活力因素的人力资源,更是形成文化竞争力的首要因素。   文化品牌,就是具有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并具有独特标记的产品。   文化产品是以文化为主要内容,文化产品的特殊性在于它没有固定的、明确的物质实用价值。   文化产品是以文化为内核的,文化品牌同样是以特定的文化为其灵魂,所以文化品牌的打造首先是文化的提炼与打造。是对文化资源的提炼与利用。   利用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   ⑴原生态的民族文化资源可以作为区域性的旅游品牌   ⑵一种生活方式或行为方式为文化可以打造一个服务品牌   ⑶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间艺术和工艺品可以打造产品品牌   ⑷民族歌舞、服饰可以打造展演品牌   ⑸文化人物可以打造个人品牌   ⑹流传久远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古典名著可以加工改变成各种文化艺术作品、影视作品 【第八章文化产业管理】 人类经济正日益精神化,即精神性需求或文化消费需求正成为生活消费的主流。根据美国学者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人类具有五层需求:   第一层,生理需求;   第二层,安全需求;   第三层,感情和归属上的需求;   第四层,尊严需求;第五层,自我实现需求   在基本物质层次满足的基础上,人们将更多地注重精神和心理的享受。   美国经济学家马赫鲁普,提出了“知识产业论”,他认为知识产业可分为:   1、教育   2、研究开发   3、媒介工具   4、信息工具   5、信息服务   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u2022贝尔提出了“后工业化社会”,指出经济部门的重点将由传统的物品生产转向服务业   美国学家托夫勒在其《第三次浪潮》中揭示了一个与工业文明截然不同的“受到高度科学技术支持的同时又具有反产业主义性格”   美国经济学家和未来学家约翰u2022奈斯比特出版《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向》,提出了“信息经济”   美国加州大学的保罗u2022罗默,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   我国学者李向民提出“精神经济”   文化产业管理,是对文化产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的特殊性:   1、是对精神内容和意义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的总和   2、是智慧产业,其核心是创意,属于知识、智力密集型的产业   3、其包含了很多相关的行业群体,精神内容可以在这些行业之间被复制和扩散   文化产品归根结底是精神生产的产物,属于精神产品。人类劳动的一般成果,必然由两个基本要素构成:一是精神内容,一是物质形式   从价值形态分析文化产品:文化产品作为一种准精神产品,其价值主要是由其内在的精神内容所决定   私人产品,是指消费者支付了一定的费用就取得其所有权,并排斥他人消费的物品与服务,这类产品由企业来提供。   文化产业管理的中观层次,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与协调问题;二是文化产业各行业的管理与协调发展的问题。   文化及其相关产业,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相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文化产业管理的基本原则:   1、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2、公益性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分离的原则   3、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原则   文化产业管理的目标:   1、宏观管理目标   ⑴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保护文化产业的有序发展   ⑵推动文化艺术的本体发展,丰富人民的文化精神生活   ⑶调整和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实现国民经济总体产业结构的提升   ⑷促进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一致   ⑸促进文化产业收入分配的合理化   ⑹制定国家文化战略,宣扬本国文化,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和对话   2、中观管理目标   ⑴形成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主导性行业   ⑵促进地区主导文化行业发展的产业集聚和关联   ⑶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形成文化产业的对外辐射和吸引   3、微观管理目标   ⑴建设组织发展的资源基础,实现组织的可持续性增长   ⑵形成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建立和完善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   ⑶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管理和业务骨干   ⑷形成具有持续创新动力的组织文化   文化产业管理的主要手段:   1、行政干预手段   2、社会监督与引导手段   3、法律调控手段   4、经济手段   ①财政支出   ②税收手段   ③金融政策   ④价格手段   ⑤土地政策   5、技术手段   文化产业管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   演绎方法与归纳方法相结合,是文化产业管理研究的基本原则   二、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   规范分析,是从一定的价值判断出发,说明某一具体经济事物是好还是坏,是否符合某种价值标准。   实证分析,是指排除了主管价值判断,只对文化产业经济现象、文化产业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作客观的分析。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四、文化研究与经济管理研究 【第九章文化产业的行政管理】 政府对文化产业管理的必要性:   一、文化产业行政管理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和资源合理配置的内在要求   二、国家意识形态完整独立的需要   三、促进文化体制改革的需要   文化产业行政管理组织,是依法建立的政府管理文化的机构和职能体系。它是政府文化部门和相关机构的总称,这些文化行政管理组织文化管理的主体也是行政权力的载体。   文化行政组织的特点:   ①政治性   ②社会性   ③服务性   文化产业行政管理组织体系的构成要素:   ⑴文化性格管理组织的目标   ⑵文化行政人事   ⑶文化行政管理组织机构   文化行政管理组织的类型:   ⑴领导机构   ⑵行政职能部门   ⑶其他行政部门:   ①政府咨询机构   ②政府独立机构   ③半官方机构   文化产业行政管理组织的关系:   1、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部门的垂直分权关系   2、条条与块块的关系   政府文化行政管理职能定位,是要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分类管理,政府在文化行政管理方面要从直接干预转变为间接调控,确立宏观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能,真正做到“掌舵”而不“划桨”。   政府文化行政管理的主要职能:   一、宏观调控职能   宏观调控职能是政府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管理的基本职能。宏观调控体系还需要政府制定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战略,从而确立文化产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宏观管理需要纳入国家法制化的轨道。   二、文化监管职能:   1、健全文化监管法律体系的必要性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②全球化和国际化的需要   ③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   2、文化市场监管职能的确立   ①实行文化许可标准明确化、公开化的措施   ②“事后审查”为一般原则,“事先审查”为特例。“事后审查”制度是充分尊重文化单位经营自主权和文化自由的制度,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所采用   ③建立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监督机制 他律主要体现为行政监管和司法监督,司法监督是国际通行的监督文化活动的主要方式。   三、公共服务职能   1、以人本和民本思想为指导,强化服务意识   2、遵循科学分权的原则   3、加强对文化行政部门的监督和评估 【第十章文化产业政策管理】 文化产业政策的基本步骤:   1、问题的确认   2、政策议程建立   3、方案规划   4、政策方案合法化   文化产业经济政策的制定:   1、产业政策的制定   ⑴先导产业的选择 。应考虑的因素:   1>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   2>是产业链的长短和关联效应的大小;   3>是产业贡献率和增长后劲   ⑵产业关联 “关联效应”是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提出   ⑶产业集群 世界上最的是美国好莱坞的电影业   ⑷技术因素对产业的影响   2、文化产业的财政政策   ⑴明确文化产业财政投入的方向和重点   ①文化产业财政政策应当重点支持文化产业公共基础设施和基础性平台的建设,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   ②应当重视对具有产业共通性的技术和标准进行开发投资   ③在区域投资结构上,政府财政扶持应当根据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条件,进行相应的扶持   ④对于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新兴文化产业,政府应当先扶持和培育   ⑵改变文化产业的投入方式   3、文化产业的税收政策   ⑴系统规划设计税收优惠政策   ⑵税收优惠环节向创新环节侧重   ⑶加大对文化创意人才的优惠   4、文化贸易政策   ⑴从保护转向发展,促进贸易政策的统一性、规范性和透明性   ⑵利用文化例外原则,保护民族文化   ⑶贸易政策协调   文化产业社会政策的制定   1、就业政策的制定   一、鼓励非公有制大型企业集团、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携带资金和人才进入文化产业进入投资和经营   二、不断放宽人才入境的条件,对于长期留在大陆工作的外籍和我国港台地区的紧缺型人才,可以在其亲属来大陆后的生活、就业等予以安排   三、要给文化产业的用人体制提供政策便利   2、教育政策的制定   文化安全,首先是政治文化安全,包括基本政治价值观和社会管理制度两个主要方面的安全,政治文化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基础,是国民身份认同的基础;其次是语言安全和信息安全。   制定国家文化安全政策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意识形态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贴条发展   2、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实现自主性和开放性的有效结合   3、正确处理好信息技术与其产品的开发、应用、管理的关系问题   文化产业政策执行,是指政策一旦被采纳后,将政策所规定的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   文化产业政策的执行的环节:   一、政策宣传   二、政策分解   三、政策实施准备   四、组织准备   五、政策实验   六、全面实施与协调   文化产业政策的评估:   一、政策评估的类型:内部评估 外部评估 ;事前评估、执行评估、事后评估   二、政策评估的标准:   1、政策效率   2、政策效率   3、执行力   政策监控,是政策过程中一个基本环节或功能活动,它贯穿于文化产业政策管理的全过程,制约或影响着其他环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文化监控的系统包括: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和各民主党派。   文化政策监控体系: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文化行政机关、利益集团和社会团体、社会舆 论和大众传媒对政策的监控   任何一个政策都有一定的周期,一个完整的政策周期应经过制定——执行——评估——监控——终结这几个阶段。政策终结,则意味着一个旧周期的结束。   政策终结的类型:   ⑴功能的终结   ⑵机构的终结   ⑶政策本身的终结   ⑷项目的终结   政策终结的方式:   ⑴政策废止   ⑵政策替代   ⑶政策合并   ⑷政策分解   ⑸政策的缩减
2023-08-28 01:46:161

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文化中国:2015中国文化产业指数发布会”

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了“文化中国:2015中国文化产业指数发布会暨拉动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试点项目阶段成果发布会”,本次会议主题为“互联网+文化消费”。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查显友、海淀区委宣传部部长陈名杰,以及来自地方政府、高等院校和文化企业的代表出席会议。中国人民大学由教育部直属,系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列入“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学校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基地,被誉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面旗帜”。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彭翊首先发布了“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5)”和“中国文化消费发展指数(2015)”。据彭翊院长介绍,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为第六次发布,中国文化消费指数为第三次发布,两大指数每年定在北京文博会期间发布,已经成为北京文博会的品牌活动之一。同时,两大指数通过对国家相关统计数据及市场调研数据的综合分析,客观反映了我国各省市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发展的总体情况、主要特点和未来趋势,对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文化产业政策具有参考意义。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5)结果指出,我国各省市文化产业总体保持持续稳步增长,各省市综合指数排序与2014年相比有小幅变动,上海、北京、江苏名列前三甲,福建、四川进入全国前十名。生产力指数方面,各省市排名与2014年相比整体上变化浮动较小。驱动力指数方面,和2014年相比,上海、福建、海南、吉林、四川等省份上升幅度较大。影响力指数方面,东部地区文化产业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比较明显,前十名的省市中,就有8个来自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中国文化消费指数(2015)通过对覆盖全国31个省市, 涉及城乡、性别、年龄、学历等各类人群的文化消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得出。指数结果显示,我国文化消费综合指数由2013年的73.7增至2015年的81.2,平均增长率为5%。文化消费环境、文化消费能力、文化消费水平指数等一级指标均呈上升趋势,且文化消费环境指数上升速度最快,平均增长率为11.33%,文化消费意愿指数在经历了2014年的上涨后,有小幅回落,文化消费满意度指数在2014年有所下降后,出现了大幅提升。今年发布会的另一项重要议程是发布拉动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试点项目阶段性成果。“拉动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试点项目”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该试点项目作为研究文化消费政策的课题,从东、中、西部选择典型地区,采取不同的促进文化消费的措施进行政策试点,旨在积极扩大文化消费,通过试点研究提出促进文化消费的政策措施。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此次会上,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吴江波对试点项目的实施背景和总体情况等进行了详细介绍。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贾旭东介绍了西部的试点方案和进展。西部试点选在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通过直接向居民文化消费实行补贴的政策,重点构建拉动居民文化消费的长效机制、培育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习惯,试点于9月23日启动,以公开征集的方式,确定西西弗书店、世纪星光影城、遵义演艺集团、汇川区蓝天音乐培训学校等13家机构为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试点合作机构,涵盖了出版、广播影视、文艺表演和文化艺术培训四大类。通过“汇川文化消费频道”线上或线下扫描两种方式,在合作机构购买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和电影票按20%施以补贴;参加美术、舞蹈、音乐、书法培训则补贴10%。安徽省合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罗平、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许启彤分别介绍了中部合肥试点、武汉试点的方案和进展。此次中部试点的居民文化消费激励政策,一方面旨在提升居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积极性,同时刺激居民自主文化消费,最终达到培育居民文化消费习惯、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目的。具体说,就是借助于移动终端,通过微信公众号“文化汇”对公共文化消费活动进行消费评价,其中真实有效的消费评价将获得积分奖励,用户进行文化消费的过程中可使用积分进行现金抵扣。考研政策不清晰?同等学力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官网,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博士开放网申报名中:https://www.87dh.com/yjs2/
2023-08-28 01:46:251

如何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一、在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时,要结合产业发展的整体要求来把握特色优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但要在现代市场需求和技术制作的背景下发展成为文化产业,就必须将这些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文化产业具有综合性极强的特点,人才、品牌、资本、信息、科技,以及市场需求和拓展水平对原创产品的规模孵化能力等,都将在其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综合性的作用。必须优化配置各种有可开发的民族文化资源,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准几个重点突破口。经过努力,在若干领域获得突破之后,再利用它们所具有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其他领域的良性发展,进而逐步实现整个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二、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在于必须在坚持各种基本准则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市场这一巨大的杠杆,以市场为导向来生产和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从而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引导消费,拓展文化市场,应遵循市场法则来组织和运作文化产业这一系统工程。很多有发展前景的产品和服务之所以迟迟未能取得相应的业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市场开拓能力,特别是本土以外的市场拓展能力。提高市场拓展能力,有效培育市场,关键是要科学地认识和把握目前文化产品的消费构成和市场的近、中期需求,并使之与本地区的优势文化资源相结合,选准近期发展的突破口。三、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规范化。立法机构和相关行政部门应尽快制定完善相应的法规和政策,规范文化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和各类文化企业的经营行为,积极引导合法经营,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合法经营者的权益,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各地各行业自发自流开发的状况。同时,要在行政审批、土地使用、市场准入、投融资、市场管理、税收等各个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措施,尽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包括外资在内的各种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参与发展文化产业,壮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政策法规体系的建立健全,有助于文物古迹的保护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终推动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2023-08-28 01:46: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