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

2023-08-31 22:28:30
共1条回复
小菜G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法运用:

  讲解法分析法引导法练习法

  学法指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复习

  1、能填几?(指名口答)

  ()×6<25 8×()<38 7×()<40指名回答通过复习巩固了旧知

  二、初学新课探索新知

  (初步探究)

  出示P10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寻找信息:有22人、每条船限乘4人

  2、提出问题:至少要租几条船?

  3、解决问题。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交流时围绕: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4、让生仔细观察图弄懂题意。

  5、让生独立思考。

  6、进行小组交流。交流时围绕: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三、引导释疑

  (合作学习)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2÷4=5(条)……2(人)

  至少要租6条船。

  你认为怎样分配合理?请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案。(让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可能出现如下方案

  (1)其中5条船,每条船4人,还有一条2人。4×5+2=22。

  (2)其中4条船,每条船4人;另外两条船,一条3人,一条3人。4×4+6=22。

  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法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案。(让学生各抒己见)

  2、可让学生在草稿本上用纸画月亮代表小船,用小棒代表人。

  3、根据摆的图列出算式。

  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四、拓展学习

  (深入探究)

  1、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应用了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简单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要结合实际来思考,如上面租船的问题……至于这6条船怎样分配更合理,我们要动脑想一想,但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

  强调:我们在各项活动中都要注意安全,不能做违反安全规定的事。

  2、全班交流总结。

  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进行交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当堂检测、练习巩固

  (学习诊断)完成练一练1,2,题

  第1题配合问题串鼓励学生再次经历有余数的除法实际问题进1的过程:先弄懂题意在列式解决

  1、先弄懂题意

  2、在列式解决

  3、指名汇报。

  4、集体订正。

  5、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六、课堂小结

  (梳理归纳)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你学的好吗?

  1、小组交流。

  2、指名汇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板书设计:

  租船

  22÷4=5(条)x2(人)

  答至少要租6条船。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2

   设计说明

  1.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建立除法概念。

  除法的两种现实情境模型一般被称为等分和包含分,为了让学生借助两种不同的现实情境模型建立除法概念,本节课先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获得平均分的直观经验;再通过说一说、填一填的活动,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最后学习用除法算式表示,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平均分的活动(实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而体会除法的实际含义。

  2.通过多种表征的转换,渗透模型化思想。

  本节课在学生认识了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结合例题探讨除法算式所表示的含义,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平均分的过程及结果,再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结果是如何用除法算式来表示的。通过从实践操作到平均分的表述,再到算式所表示的含义,让学生把平均分和除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从动作表征到语言表征,再到符号表征的转换,在渗透模型化思想的同时,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复习旧知。

  (1)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

  (2)举例说明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2.课件出示教材13页例4情境图,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然后汇报结果。

  第一种分法:一个一个地分,每盘分了3个。

  第二种分法:先两个两个地分,再一个一个地分,每盘分了3个。

  第三种分法:三个三个地分,每盘也分了3个。

  (2)小结: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即每盘放3个竹笋。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认识除法算式。

  (1)引导学生探究: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熊猫解决了一个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呢?

  学生小组讨论,探究表示方法。

  (2)揭示课题:这样的算式大家都没有学习过,现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这种新的运算——除法。(板书课题:除法)像这样平均分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表示。(板书算式:12÷4=3)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介绍除号的写法: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个新的运算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除号时,先画一条横线,再在横线上下各点一个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同学们试着写一下。(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2)师指着除法算式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学生练习读除法算式)

  (3)小结:只要是平均分的情况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问“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学习除号的写法和除法算式的读法,同时让学生明确平均分的情况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为学习例5做好准备。

  3.探究如何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

  (1)课件出示教材14页例5情境图,引导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你们能帮熊猫分竹笋吗?

  学生动手分一分,然后汇报。

  (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

  (2)引导学生用除法算式表示刚刚分竹笋的过程。(生列出算式并读一读:20÷4=5)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3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

  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探究例1

  1、各小组动手操作

  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二)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三)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A把15个橘子先每个盘子放1个,又在每个盘子放1个,再在每个盘子放1个,也就是一个一个地分,每份分得3个橘子。

  B先每个盘子放2个,又在每个盘子放放1个,每份分得3个橘子。这样分快些。

  C在每个盘子放3个,刚好分得每份3个橘子,这样分更快些。

  D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把15个橘子分成5份,每份都是3个橘子。这就是把15个橘子平均分5份,每份有3个。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2、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3、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5、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4

   一、情景设计

  1、口诀接龙的游戏导入新课,任意指名学生对口诀。

  2、()里能填几?

  3×()<19 6×()<38()×8<55练习口诀思考并填空,说出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游戏中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为试商打下基础。

   二、探究新知

  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解决了分橘子的问题,学习了用竖式计算除法,请你完成这道题21÷8,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全班汇报交流。

  2、如果把21换成55,你会做吗?(出示分草莓情景图)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

  (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每个盘子大约放几个草莓?先估计一下。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哪个答案是正确的?如何检验?完成竖式。

  (3)为什么商是6而不是5或7?如何答?

  3、你能小结一下在“分草莓”这道题中,我们是怎么试商的?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实际情况做小结。

  4、完成“试一试”:()里能填几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指名一人在黑板上做出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中1至5题。

  第1题:创设摘苹果的情景,每组选出一名代表,任意选择一个苹果,在小组内交流试商的方法,全班汇报。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要求正确书写竖式。

  第3题:创设错误门诊的情景,让学生独立改错。

  第4、5题,要求学生说出题意,独立列式,并清楚回答问题。

  2、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完成练习。采取多种形式的练习,有助于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巩固试商的方法。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5

   教学目标:

  1、用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用乘法宽口径求商。

  2、经历探索乘、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尝试不同的算法,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优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法:

  实践探索法和演绎概括法。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重从具体到抽象的提升,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说出口诀。

  4×2= 6×5= 2×9= 6×3=

  5×5= 3×4= 2×4= 5×4=

  20÷4= 35÷5= 12÷3= 10÷2=

  学生口算,说出得数,并说说计算时用的是哪句口诀。

  2、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会了用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中的新知识。

  二、互动新授

  1、谈话:同学们,王师傅包子铺今天开张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例2图)

  (1)谈谈你从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观察并收集信息。)

  师:每屉蒸笼装4个包子,有6屉,你知道一共有多少个包子吗?(学生回答。)

  教师追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怎样列式?(求一共有多少个包子,表示6个4相加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是:4×6=24)

  师:我们在计算这道算式时用的是哪句口诀?(四六二十四)

  (2)教师提问: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把这个算式转变成除法算式?

  学生看图,改变题目,教师出示:一共有24个包子,每4个一屉,可以装多少屉?

  怎样列式?(24÷4=6)

  你是怎样想的?用的是哪句口诀?(四六二十四)

  (3)师:还可以怎样问?(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出示题目:一共有24个包子,可以装6屉,每屉装多少个?

  怎样列式?(24÷6=4)

  你是怎样想的?用的是哪句口诀?(四六二十四)

  2、探究乘、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师:观察黑板上的3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根据学生探讨的情况,给予积极评价。并且突出强调:乘、除法间的联系,要从算式的变化和算理上理解。)

  教师小结:通过观察,同学们或多或少都发现了一些规律,都有4、6、24这三个数,这三个数表示的意思一样。虽然4、6、24在三道算式中的意思完全一样,但条件和问题不一样,算式也就不同,请大家想一想,4、6、24在乘法算式中分别叫什么?在除法算式中又分别叫什么?很多同学也都发现了刚才我们计算的这三道算式其中有一道乘法,两道除法,都用了哪个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同样我们也可以说,一道乘法口诀可以写出三道算式,如“四六二十四”:4×6=24 24÷4=6 24÷6=4

  3、出示一道口诀,让学生写出三道算式。

  三六十八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重述:一个乘法算式可以转换成两个除法算式,相应的问题可以变成求其中的一个乘数。这三个数,其中两个数相乘等于一个数,反过来,两个数相除又等于另一个数。

  三、巩固拓展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的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计算。计算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怎样想出商。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观察每组中的3道题,想一想:怎样很快求出各题的商,每到题的口诀各是什么。

  3、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5题。

  让学生根据小朋友参加“二人三足”游戏的情境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练习时,注意让学生口述图意,提出问题,再写出算式。

  交流方法。请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并说出,用哪句口诀想商。根据乘法口诀想商,加深对乘、除法关系的了解。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复习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同时,还发现了乘法和除法之间的联系,每一组算式里的三个数,其中两个数相乘等于一个数,反过来,两个数相除又等于另一个数,这就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算式里和除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找到这样的关系,我们在计算除法时就可以想乘法算除法了。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三篇】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包括了体会余数的含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横式和竖式写法;懂得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我整理了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1、第61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 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的基础之上,同时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老师不但给你们带来了这些水果,老师还要给大家展示一项绝活,那就是你们只要说出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就能说出这个号码上的水果,你们信不信?不信咱就来试一试吧。其实,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就知道其中的秘密了。 二,新课探究: (一)学习例1、 1、(出示例1)同学们请看,可以摆几盘?(3盘)到底是不是3盘呢?请两位同学来摆一摆。(一人摆盘子,一人摆草莓)教师指图问:6个草莓,每两个一盘,摆了几盘?(生答3盘,师板书“摆了3盘”)摆完了没有?(师板书“正好摆完”)刚才这个摆的过程怎样列式?生:6÷2=3(盘)师板书列式。你为什么用除法来计算?(因为这道题就是求6里面有几个2,所以用除法)谁能结合这个算式,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生:6表示有6个草莓,2表示每2个放一盘,3表示放了3盘。)那在这个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你们知道吗? 2、那现在如果有7个草莓,还是2个摆一盘,又该怎样摆呢?(指两名学生到黑板上摆,其他同学看他们摆的对对?) (师:7个草莓,每2个一盘,摆了几盘?生:3盘。摆完没有?生:没有。师:那怎么样?生:还剩一个。师板书“摆了3盘,还剩1个。”) 3、同学们看看,这一次摆的和刚才那一次摆的有什么不一样?(第一次正好摆完,第二次还剩1个。)那为什么这剩下的一个没有继续摆呢?(剩下的1个不够再摆一盘了。)象这样在平均分的时候有剩余的情况,我们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那象这样摆又可以怎样写算式呢?指名列式。7÷2=3(盘)……1(个)。问:这里的3表示什么意思?(摆了3盘)这里的1呢?(剩下的1个)谁能结合这个图,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含义。(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3盘,还剩1个。)师:咱们把这剩下的1个叫做余数。(板书“余数”)像这样的除法,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个除法算式可以像这样读(教师范读,学生跟读)那在这个除法算式当中7叫?2叫?3叫?1叫? 4、你也想像刚才那俩位同学一样感受一下和有余数除法打一下招乎吗?完成做一做第2题小练习,集体订证。 (二)学习例2 1、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和有余数的除法打过招乎了,那你们想不想更加深入的了解新朋友“余数”呀,其实我们的这位新朋友还藏着许多的数学小秘密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它。(出示例2) 2、同学们,你们用小棒摆过正方形吗?想一想,摆一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那如果有8根小棒能摆几个正方形呢?一起说,怎样列式?8÷4=2(个)那9根、10根、11根小棒、12根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接下来咱们就分别摆一摆,并用算式表示出来。最后再把情况记录下来。 5、汇报摆的情况:先说摆的情况,再说列式。现在,咱们不摆小棒,你能推算出,13根、14根、15根小棒的结果吗?逐一汇报,之后,请学生说说发现。(余数总是1、2、3,除数都是4,)想一想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数呢?小组讨论,指名回答。(如果够4根的话就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师课件展示,如果余数是4,那就可以再摆一个正方形。)那16根小棒就可以摆4个正方形了。不能是4,那余数可不可以比4大?剩下5根可不可以?为什么?看来余数总是1、2、3,在不断的重复出现。那根据你们的意见,余数不能等于4,也不能比4大,那余数只能比余数小。 5、小练习: 1、做一做:现在还是用小棒来摆这样的五边形,想一想,如果有剩余,可能剩几根? 2、现在,不摆小棒给你一个算式(÷6=▲……(?),如果有余数,可能是哪些?那再看(÷8=▲……(?)除数是8,余数可能是哪些?看来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总是要比除数小。出示另一个算式(÷(?)=▲……5)体会除数要比余数大。(÷(?)=▲……7) ÷7=▲……(?)除数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刚才我们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还知道了它们的关系,现在你能用它们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做一做的第2题。和装面包的问题。 3揭示猜一猜的小秘密。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二 年 级:三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例1、例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余数的产生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除法的竖式计算及竖式每一步的意义,初步掌握试商。 2.能力目标: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自主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能用除法竖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掌握试商的方法,理解除法竖式中“商和除数的乘积”。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演示,学生每人发一张印有蘑菇图的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皮卡丘请小朋友到数学王国探索数学的奥秘,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二、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一)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认识余数 1、 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1)没有余数。 出示蘑菇图,15个蘑菇,每3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可以怎样列式?为什么要用除法列式呢? 15÷3=5(份) 这个除法算式中15、3、5分别叫什么? (2)出现了余数 ① 15个蘑菇,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这样分,最多可以分几份?15个蘑菇分完了没有?还多几个?多的1个能算一份吗?为什么? ②当我们平均分物体的时候,并不是每次都能正好分完,剩下不能再继续分的数,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③你能用算式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吗?讲解:我们在商的后面点上6个小圆点,然后写上余数。 2、进一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余数的产生 ①还有其他分法吗? 请小朋友把你的分法在纸上圈一圈,想一想你最多摆了几份?有没有分完?这种分法可以怎样列式? ②课件展示其他各种情况并请学生列出算式。 15÷5=3(份) 15÷6=2(份)……3(个) 15÷8=1(份)……7(个) 3、给除法算式分类: 15÷6=2(份)……3(个) 15÷5=3(份) 15÷8=1(份)……7(个) 15÷2=7(份)……1(个) 15÷3=5(份) (二)学习除法的竖式 1、学习有余数除法竖式 (1)除法也有竖式,你们知道怎么写吗? (2)试一试:把15÷2竖式写出来。 (3)讲解:先写被除数15,接着写除号。然后在被除数的左边写除数。商和余数又该写在哪儿呢? (4)7写在哪里? (5)14怎么来的,在图中表示什么? (6)在竖式中,余数是怎么算出来的? (7)即时练习:笔算27÷6。学生独立完成在纸上 问:你是怎么想到商4的? 小结:在试商时,我们想乘法口诀,试的商和除数相乘最接近被除数且比被 除数小。 (8)小结:竖式计算的三步法 2、学习整除除法竖式。 15÷3=5(份) (1)你能写出这个除法竖式吗?怎么写? (2)探究整除除法竖式的意义。 (3)怎么想出商5? (4)即时练习:35÷5 (5)小结: 三、学以致用、巩固新知 第一层次:基本练习。 1、( )里填几 ( )×4 <29 ( )×7 <44 ( )×8<27 ( )×5<38 2、用竖式计算 20÷3 63÷7 32÷9 3、我是小医生 第二层次:发展练习 1、“( )÷5=3……( ),猜猜余数可能是几?” 2、猜一猜、算一算。(机动题) 同学们按颜色黄、绿、红、蓝的顺序穿珠子。你能算出第25颗珠子是什么颜色吗?第31个呢? 四、课堂小结、质疑问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三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P59~60例1、做一做及练习十四第1、2题。 【教材分析】这个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学情分析】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 数学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情感态度: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P59情境图。观察动画,引出活动:这些同学在做什么? 2、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 3、揭示课题: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初步感受 1、教学例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1)(课件出示草莓)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学具摆得试一试。(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 (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3)(课件演示分草莓)这是平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4)学生汇报,形成板书:6÷2=3(盘)请你再说说这个算是表示什么意思?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操作) 讨论交流:再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课件演示分草莓)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小组内思考、讨论) 出示学生的表示方法,比较各种表示方法。 小结:在数学上可以这样表示:7÷2=3(盘)……1(个)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这个算式表示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还剩下1个草莓。省略号表示剩余,1是剩下的个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余数表示什么?(表示平均分完后剩下的那一部分) (3)比较归纳,完善认知结构。 (课件出示两次分草莓的过程和算式)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P60“做一做”: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 反馈交流:17÷2=8(组)……1(个) 23÷3=7(组)……2(个)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题。 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 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四、课堂小结、作业: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对自己和他们有什么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作业:练习十四第1、2题。 【板书设计】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6÷2=3(盘) 7÷2=3(盘)……1(个)
2023-08-28 04:26:191

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教案是每个老师都要提前做好的工作,这是为了能够教好学生。下面是的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有余数的平均分,并能根据图正确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知道有余数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1、每人分2枝铅笔   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做一个分铅笔的游戏。   老师给每个小组发了10枝铅笔,请每组的1号同学分一分,每人2枝,可以分给几个人?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分的结果?   分完了没有?   其他组和他们分得一样吗?   我们把这一次分铅笔的结果填在这样的一张表里。   出示表格(用黑板出示):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填2),分给了几人?(填5)。   还剩几枝?没有剩余,我们就画上一短横。(划横线)   2、每人分3枝、4枝、5枝、6枝铅笔   10枝铅笔,每人分2枝,5个人正好分完。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填3),会怎么样呢?每人分4枝(填4)、5枝(填5)、6枝(填6)呢?我们一起试着来分一分。   从2号同学起,每人试着分一种,并把分的结果告诉组长,组长把它记录在这样的一张表里。(出示学生的表)当一个人分的时候,别人要注意他分得对不对,组长填的时候,大家要注意组长填对了没有。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活动的结果告诉大家?我们请这组的同学说,每人分3枝,谁来说?……   指名小组汇报,教师把学生汇报的结果填在表格里,其中剩下的枝数用红色填写。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提问:   这里剩下的1枝还够不够分给1个人?为什么?   这里剩下的2枝还够不够分给1个人?为什么?   其他组有没有不同?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次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把你的发现告诉你同组的小朋友。   学生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谁来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如学生说:我发现前两个数想乘,再加上后面的数都等于10。师提问:为什么都等于10呢?)   (如学生说:我发现每人分的枝数越多,分的人数就越少。师:反过来每人分的枝数越少,分的人数就——越多。)   如学生没有发现,教师引导:   请同学们看(指最后一拦),10 枝铅笔,在分的时候,有的怎么……,有的怎么……   对!10枝铅笔,在分的时候,有时正好分完,有时分不完有剩余。   你看出哪几次分的时候有剩余吗?   如学生说第1次……,教师引导:第2次也就是每人分3枝,还有每人分……,还有每人分……都有剩余。   分完的这几次,你能根据分的结果写出除法算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在表格左面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10÷2=5   10÷5=2   指第1道算式,谁能说出这道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指第2道算式,在这道算式中,除数是几,商是几?   这三次没有分完的,我们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先来看每人分3枝的这一种分法。   出示在表格右面: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 3 )人,还剩( 1 )枝。   师读这句话,在写这道除法算式时,被除数是多少,(填10÷)除数是几?(填3=)商是几?(填3)这个3表示什么?(填“人”)还剩几枝?   还剩1枝怎样表示呢?我们可以在3人后面点6个小圆点(边说边点),再写上1枝(边说边写),这个1就表示还剩1枝,根据它的意思,你想应该给它起个什么名字?   学生自由说。   对,这个剩下的1就叫作余数。板书:余数   这个算式(在算式下划红线,单位名称不划出)就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跟我一起读一读,再齐读。   把单位名称带进去,谁会读?(指2人读)   这个1 叫作什么?   生:这个1叫作余数。   根据刚才分的结果,10÷3=3(人)……1(枝)表示什么意思?   生:10除以3等于3余1在这里就表示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3人,还剩1枝。   每人分4枝,每人分6枝,也都有剩余,你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先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讨论好的把书上第2页试一试中的除法算式填写完整(出示写在小黑板上的题目)。请一个同学填在小黑板上。   都填好了吧,我们来看××同学填写的,填得对不对?   谁来把第1题读一下?表示什么意思?   第2题谁来读?表示什么意思?   指第一个除法算式,谁来说出这道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第二个算式的除数是几?商呢?余数是几?   3、揭示课题   请同学们看,这3道除法算式(指三个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和这2道除法算式(指两个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对!这三个除法算式都有余数,像这样的除法我们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今天这一堂课,我们就共同研究了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4、练习   (1)、下面我们进行练习,先看想想做做第1题。   小黑板出示第1小题。   师读:8个圆,每3个一份,分成了( )份,还剩( )个。   请同学们拿出8个圆片摆一摆,再把摆的结果填在括号里,并且把下面的算式填写完整。(请1个学生上黑板摆并填写)   我们来看××同学摆的,他摆得对不对?算式呢?谁来把这个算式读一遍?   第二题,谁来读题?   小黑板出示第2小题。   生读:11个三角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 )个,还剩( )个。   我们用圆片代替三角,先摆一摆,再填空。   学生摆好后,再填。(请1个学生上黑板摆并填写)   都填好了吧,看××同学摆的,对不对?算式呢?   谁来读这个算式?   这2题都对的同学请举手。(帮有错的同学纠正,哪一题不对,错在哪里)   (2)、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这道题。   小黑板出示第2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这幅图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2道题,我请一个同学上来写,其余同学填在书上。   学生填写,指名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填写。   我们看××同学填的,他填得对吗?表示什么意思?   第二题对不对?表示什么意思?   仔细看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最后看第3题。   小黑板出示第3题。   请同学们看黑板,这里有4道题,请小朋友选自己喜欢的2道题在读一读,并说说商和余数各是多少?   学生说完后全班交流。   5、全课总结   今天这一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平均分一些东西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有剩余。这两种分东西的方法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有余数的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6、课后延伸   请同学们看这幅田园风光图,说说上面都有些什么?(西瓜,小兔,猪,小朋友)请每个同学先想一想,根据这幅图你能说出哪些除法算式?想好了就下位找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学生自由说,全班交流。   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二】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P59~60例1、做一做及练习十四第1、2题。    【教材分析】 这个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学情分析】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   数学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情感态度: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P59情境图。观察动画,引出活动:这些同学在做什么?   2、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   3、揭示课题: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初步感受   1、教学例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1)(课件出示草莓)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学具摆得试一试。(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   (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3)(课件演示分草莓)这是平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4)学生汇报,形成板书:6÷2=3(盘)请你再说说这个算是表示什么意思?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操作)   讨论交流:再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课件演示分草莓)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小组内思考、讨论)   出示学生的表示方法,比较各种表示方法。   小结:在数学上可以这样表示:7÷2=3(盘)……1(个)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这个算式表示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还剩下1个草莓。省略号表示剩余,1是剩下的个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余数表示什么?(表示平均分完后剩下的那一部分)   (3)比较归纳,完善认知结构。   (课件出示两次分草莓的过程和算式)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P60“做一做”: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   反馈交流:17÷2=8(组)……1(个)   23÷3=7(组)……2(个)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题。   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   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四、课堂小结、作业: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对自己和他们有什么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作业:练习十四第1、2题。   【板书设计】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6÷2=3(盘)   7÷2=3(盘)……1(个)   【教学评价与反思】   为了突破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三个措施:   1、借助直观操作促进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教学中,对余数概念的理解、对有余数的除法含义的理解,都是借助直观操作来进行的,由直观操作到符号表征,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所学的知识,并建立操作过程、语言表达和符号表征之间的关系,实现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真正理解。   2、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首先是平均分物过程的对比,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中有恰好分完没有剩余和平均分后还有剩余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其次是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通过这样的对比,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网络提供支撑点,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3、结合相关的例题和习题,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发现并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以此为学生积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经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性,体现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的基本理念,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足。如:在后面的练习时学生不能很快地口算,课前应该多做这方面的练习;在学生动手操作后,没有留给学生充分交流、表达的机会。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和思维表达能力。   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页例1、第61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的基础之上,同时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老师不但给你们带来了这些水果,老师还要给大家展示一项绝活,那就是你们只要说出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就能说出这个号码上的水果,你们信不信?不信咱就来试一试吧。其实,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就知道其中的秘密了。   二,新课探究:   (一)学习例1、   1、(出示例1)同学们请看,可以摆几盘?(3盘)到底是不是3盘呢?请两位同学来摆一摆。(一人摆盘子,一人摆草莓)教师指图问:6个草莓,每两个一盘,摆了几盘?(生答3盘,师板书“摆了3盘”)摆完了没有?(师板书“正好摆完”)刚才这个摆的过程怎样列式?生:6÷2=3(盘)师板书列式。你为什么用除法来计算?(因为这道题就是求6里面有几个2,所以用除法)谁能结合这个算式,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生:6表示有6个草莓,2表示每2个放一盘,3表示放了3盘。)那在这个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你们知道吗?   2、那现在如果有7个草莓,还是2个摆一盘,又该怎样摆呢?(指两名学生到黑板上摆,其他同学看他们摆的对对?)   (师:7个草莓,每2个一盘,摆了几盘?生:3盘。摆完没有?生:没有。师:那怎么样?生:还剩一个。师板书“摆了3盘,还剩1个。”)   3、同学们看看,这一次摆的和刚才那一次摆的有什么不一样?(第一次正好摆完,第二次还剩1个。)那为什么这剩下的一个没有继续摆呢?(剩下的1个不够再摆一盘了。)象这样在平均分的时候有剩余的情况,我们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那象这样摆又可以怎样写算式呢?指名列式。7÷2=3(盘)……1(个)。问:这里的3表示什么意思?(摆了3盘)这里的1呢?(剩下的1个)谁能结合这个图,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含义。(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3盘,还剩1个。)师:咱们把这剩下的1个叫做余数。(板书“余数”)像这样的除法,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个除法算式可以像这样读(教师范读,学生跟读)那在这个除法算式当中7叫?2叫?3叫?1叫?   4、你也想像刚才那俩位同学一样感受一下和有余数除法打一下招乎吗?完成做一做第2题小练习,集体订证。   (二)学习例2   1、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和有余数的除法打过招乎了,那你们想不想更加深入的了解新朋友“余数”呀,其实我们的这位新朋友还藏着许多的数学小秘密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它。(出示例2)   2、同学们,你们用小棒摆过正方形吗?想一想,摆一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那如果有8根小棒能摆几个正方形呢?一起说,怎样列式?8÷4=2(个)那9根、10根、11根小棒、12根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接下来咱们就分别摆一摆,并用算式表示出来。最后再把情况记录下来。   5、汇报摆的情况:先说摆的情况,再说列式。现在,咱们不摆小棒,你能推算出,13根、14根、15根小棒的结果吗?逐一汇报,之后,请学生说说发现。(余数总是1、2、3,除数都是4,)想一想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数呢?小组讨论,指名回答。(如果够4根的话就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师课件展示,如果余数是4,那就可以再摆一个正方形。)那16根小棒就可以摆4个正方形了。不能是4,那余数可不可以比4大?剩下5根可不可以?为什么?看来余数总是1、2、3,在不断的重复出现。那根据你们的意见,余数不能等于4,也不能比4大,那余数只能比余数小。   5、小练习:   1、做一做:现在还是用小棒来摆这样的五边形,想一想,如果有剩余,可能剩几根?   2、现在,不摆小棒给你一个算式(★÷6=▲……(?),如果有余数,可能是哪些?那再看(★÷8=▲……(?)除数是8,余数可能是哪些?看来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总是要比除数小。出示另一个算式(★÷(?)=▲……5)体会除数要比余数大。(★÷(?)=▲……7)   ★÷7=▲……(?)除数最大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刚才我们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还知道了它们的关系,现在你能用它们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做一做的第2题。和装面包的问题。   3揭示猜一猜的小秘密。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023-08-28 04:26:291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1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乘除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学生学习多位数除法竖式及进一步应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基础。《表内除法》主要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有余数的除法》主要研究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互相练习。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 教学目标: (一)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二)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让学生发现并理解余数比除数小,培养学生探究推理能力。 (三)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探究的乐趣。 二、说学情分析 平均分正好分完的情况学生容易理解,但是有余数的除法无论试商还是求余数学生都较难理解,十分抽象,学生不但要明白平均分要尽最大限度分完,还要知道分后剩余部分必须小于除数,否则还可以再分,这些都是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动手操作这个环节让学生理解“从总数分走了一些,还剩的不能分,只能剩余。”从而理解余数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说教法学法 针对二年级年龄小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借助摆正方形,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操作,探究,讨论,发现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习旧知”、“动手操作,建构知识”、“巩固新知”、“课堂总结”,四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 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必须在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算式的写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新课之前一定要对这两个知识点进行复习,为下面探索新知做好知识,技能,经验和心理上的准备。 我先让学生解决“用8根小棒,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能摆几个正方形”的问题,得出8÷4=2(个)这一答案,并追问学生为什么想到用除法计算,从中复习除法的意义以及除法横式的写法。同时为有余数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动手操作、建构知识 教学不是简单给予,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机会,所以我在课堂中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探索和体验过程,所以这节课主要是通过摆小棒来感知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主要让学生通过两次摆小棒突破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1、第一次摆:在感知了正好分完后,再通过学生独立操作,体验有剩余,剩下的1根还够不够摆一个正方形? 这个环节又分3个层次进行教学。 (1)学生操作:请每个学生摆出9根小棒能摆几个正方形。 (2)学生展示:9根小棒能摆2个正方形,还余下1根。 (3)全班交流:请学生分别说一说摆小棒的过程,明确剩余的不能再摆一个正方形,也就明确了余数的产生的意义。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横式,这时候我会让学生列横式,得出9/4=2个......1根,然后结合小棒明确各部分的意义,我会告诉同学们,这个式子读作:九除以四商二余一。这个一我们把它叫做余数。在此基础上引出今天要探究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通过对小学生学情分析的了解,我感觉在教学余数与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这一环节上不够扎实,还应让学生多摆几次小棒,来感知余数。 2、第二次摆:放手让学生摆,目的是进一步体验加深有余数的理解。 这一环节我又分了2个层次。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合作,继续添加小棒的根数摆正方形,观察还可能余下几根小棒并记录下来。大量的学习资源,充足的活动空间,充分的小组合作,让有余数的除法认知在学生的思维中由浅入深。 虽然这个环节上时间用的比较长,但是我认为计算教学就应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感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我将前面让同学继续添加小棒的根数来摆正方形所出现的所有算式排列起来。 9÷4=2(个)……1(根) 10÷4=2(个)……2(根) 11÷4=2(个)……3(根) 13÷4=3(个)……1(根) 14÷4=3(个)……2(根) 15÷4=3(个)……3(根) 18÷4=4(个)……2(根)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学生会出现这些想法:“除数都是4”;“余数有1,2,3,等,这时,我接着问:余数能不能是4?能不能是比4大的数?我这样问的目的是让学生先感知“余数比除数小”;再接着设问:假如给你更多的小棒,来摆正方形,余数又会是多少呢?让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推测不同数量的小棒摆正方形,在有剩余的情况中,余数仍然师1、2、3,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再去比较余数与除数的大小,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明白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巩固新知 本课的练习我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 1、这道题是基础练习,用于检查学生对所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1)摆一摆,填一填 27÷5=□……□ 30÷4=□……□ 27÷8=□……□ 44÷8=□……□ 50÷9=□……□53÷7=□……□ 2、余数可能是几?是对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再一次进行巩固。 有15个☆,每4个一份, 能分成几份,还剩几个? □÷□=□(份)……□(个) 3、拓展应用 新的学期开始了,同学们见面了,有20名同学想去野营,每4人一组,能分成几组?找同学来分一分。其他同学可以动手摆小棒或者列算式解答并交流想法: 20÷4=5(组) 一切准备就绪他们出发了,可是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地面上摆放着各种食品,小朋友正在轻松地分配着各种食品,师问这里有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你看怎么分呢?(小组讨论,自己动手摆小棒) 这是一道开放题,联系生活,用有余数的除法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不仅巩固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也体现数学的生活价值。 (四)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来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历程,畅谈自己的收获。从而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与自我评价能力。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思考、教学设计这两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我的教学思考 :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我对教材的理解 生活中,我们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时常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这两种情况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二年级上册学习的《表内除法》主要是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表内除法的相关知识,然后利用摆花片(每份几个)得出结果进行教学,并且会读有余数除法算式,这是进一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基础。例2是对有余数的除法利用摆花片(平均分成几份)得出结果进行教学。教材通过一个现实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让学生着重理解余数的含义。 2、我对教材的处理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我认为,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本课突出体现了这一特点。首先,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了“分苹果”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体验新知。其次,就是对教材深挖重组。我认为“有余数的除法”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利用平均分概念,让学生在分实物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并根据这一过程写出有余数的横式,重点掌握余数的含义。这里的商和余数都是通过分得到的,而不是计算出来的。两个例题重点指导如何分花片,并且通过花片直观得出结论。 基于以上思考,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经历由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通过具体情境,体会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很多把一些物品平均分以后还有余数的情况,会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 为了能最大化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操作体验,建立模型”两个教学环节。 首先,是“情景导入,激发兴趣”环节。上课伊始,我请同学把12个苹果放在盘子里,你怎么放?用花片摆摆。完成表格,观察方法,你发现了什么?还能不能举些不能平均分的例子? 接着,进入到第二环节“操作体验,建立模型”。学生实际摆花片进行折纸鹤、分画片的学习,从实物中得出结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根据这一理念,并遵照低中年级学生的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思维规律。在这一环节教学中,充分运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 1、引发问题,感知新知 首先,我创设了“分苹果”这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巩固“平均分”这一概念,再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提出问题“12个苹果每2个一份”,引出除法算式“12÷2”,利用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知识进行计算,明确商是6,再结合刚才学生“分一分”的活动,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每盘分2个,正好分完,没有多余。 2、操作演示,建立表象 在感知了我们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正好分完”这一情况后,我问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平均分物品时是不是每次都正好分完呢?通过反问,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随即,我抛出问题“12个苹果每5个一份”,引出除法算式“12÷5”,这一问题。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后,体会不能正好分完的情况,经历实践到认识这一过程。先让学生用12个花片代替苹果,摆一摆、分一分。交流各自不同的分法,让学生讨论、交流,明白是因为不够分,所以这些苹果不能正好分完,这个剩下的“2”就叫余数。如此建立余数概念,不仅准确,而且学生印象深刻。接着指导例1、例2分花片的方法,运用图可以直观得到结果,并且会读算式。适时进行练习。 众所周知,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让学生动脑想、亲自摆和说,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建立比较清晰的“余数”的表象,在操作实践中理解“余数”的含义,整个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 4、观察比较,强化表象 观察例1、例2,这两题最大的不同点在哪?通过观察、比较,揭示本节课的重点、关键,沟通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两者之间的联系。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建构。
2023-08-28 04:26:521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有余数的除法,是从表内除法过渡到表外除法的桥梁,也是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重要基础。下面我给你分享,欢迎阅读。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是学生理解整除的意义,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由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通过操作、观察、讨论,掌握有余数的除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络,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难点:经历生活经验和数学问题的联络过程,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除法。   三、教学方法   探究法、引导法、讲解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一平均分   1. 将 12 平均分成 4份,每份是几?   1学生独立列式,明确平均分用除法计算。   列式为:12÷4=?   2学生自主解答,说一说你用的哪句口诀?   三四十二 12÷4=3   2. 3 个为一份,可以把 24平均分成几份?   1学生独立列式,明确平均分用除法计算。   列式为:24÷3=?2学生自主解答,说一说你用的哪句口诀? 三八二十四 24÷3=8   二揭示课题   师:平均分的情况我们都已经掌握,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种特殊情况: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一   二、讲授新课   一分苹果   1. 提问:把 12 个苹果,每4 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1学生用纸片代替苹果分一分,发现:正好分了 3 盘。   2用除法算式表示:12÷4=3盘。   3 师总结: 像这种刚好分完的情况叫做平均分   2. 提问:如果每 5 个苹果放一盘,结果会是怎么样呢?学生用纸片分一分,发现:放了2 盘还剩了 2 个   3. 师:生活中,有很多这种不能平均分的情况   比如说:2 个人分 5 块糖,3个人分 10 个苹果……   二分纸鹤   1. 出示题目:将 30只纸鹤,用线串起来,你会串吗?   2. 学生用纸片代替纸鹤,串一串。   3. 学生汇报,说一说,你是怎么串的?   4. 教师出示教材 36 页的第一种方法。   1学生说一说,他是怎么穿的?   每 6 只穿一串,穿了 5 串。   2你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吗?   学生汇报,教师记录:30÷6=5串3这种情况是平均分吗?   5. 出示教材 36 页第二种方法。   1说一说,这是怎么穿的?   每7 只穿一串,穿了 4 串还剩 2 只。   2这是平均分吗?不是   3这种情况又怎么由算式表示呢?   教师介绍:30 ÷ 7 = 4串……2只   | | | |   被除数 除数 商 余数   读作:30 除以 7等于 4 余 2   三分画片   1. 出示教材37 页的情境图。   2. 学生看图,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 让学生用纸片分一分,得出每人分了 4 张,还剩 1张。   4. 你会用式子表示吗?试一试!教师引导:21÷5=4张……1张   5. 读一读这个算式。   三、课堂活动   一分一分   1. 出示题目:将 24分成5份,每份是几?还剩多少?   2. 学生用纸片分一分,得到:每份是 4,还剩 4   3. 学生自主列式,教师指导:24÷5=4……4   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巩固练习:   一、填空题   1. 7÷3 = 2……1,2是 ,1是 。   2. 54除以8,商 ,余 。   3.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一定比 小。   4.有13颗星,每2颗一组,可以分成 组,还剩 颗。 ÷ = 组…… 个   二、判断   1、余数肯定比商小。   2、20÷3=6……2,余数是6。   3、 ÷ =7……5,除数一定是4。   4、每只盘子可以放2个苹果,9个苹果需要5只盘子。   三、分一分   把9个棒棒糖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发散学生思维,巩固学生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1、分苹果   12÷5=2盘……2个   2、穿纸鹤   30÷7=4串…….2只   3、分画片   21÷5=4张……1张
2023-08-28 04:26:591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1   一、教材内容   本课为小学二年级下册(西师大版)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的意义,但只限于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的情况,   三、教学目标   1、理解整除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比较后,弄清整除的意义。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从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4、能够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   五、教学流程   一、基本练习。   (电脑显示)52÷8= 24÷3= 25÷3= 8÷2=   10÷4= 38÷2=   1.集体订正。   2.师:请学生根据各题商的结果,将这些除法计算题进行分类,每类商有什么特点?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并在小组内选出一名记录员,将研究的结果记录下来。(四人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回答后出现分类情况。   (电脑显示)商没有余数为24÷3=8,8÷2=4,38÷2=19;商有余数为52÷8=6…4,25÷3=8…1,10÷4=2…2。   二、谈话导入。   在我们学过的整数除法中,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余数的,一种是有余数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再对它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吧!   三、新授。   师:(电脑显示)让我们先来观察这类除法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呢?请在小组内研究研究。(四人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回答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生1: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而且商没有余数。   生2:我们组不同意他们的看法,我们认为被除数、除数、商应是自然数。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同学们同意哪一种呢?   生1:我不同意第一种意见,因为整数包括自然数和零,而除数是一个非零的数,所以除数不能是整数。   生2:我不同意第二种意见,因为如果被除数、除数、商都是自然数,那被除数和商就不能是零吗?   师:像这样,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是零的整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第一个整数能被第二个整数整除。(板书)   看书第78页,齐读“什么叫整数”,并完成“做一做”(1)。   师:“做一做”除法中的第一个数不能被第二个数整除的情况,它们有什么特点?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回答。   师:这就是“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电脑显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师:有余数除法中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前面我们学过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你们记得吗?有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电脑显示:48÷5=9…3)   师:如果被除数不知道,该怎么求呢?(电脑显示:?)   师:你们发现有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了吗?   学生回答后,板书有余数除法的关系式。   师:这个关系式有什么用呢,   (学生回答后可能出现两种情况:(1)验算有余数除法是否做对了?(2)求未知数x。)   师:现在我们就运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来完成第78页的“做一做”(2)。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出现以下几点:(1)什么叫整数?(2)什么叫有余数的除法?(3)有余数除法的关系式。(4)如何利用关系式进行验算?)   师总结:对,将你们所说的结合在一起,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   五、巩固练习。   1、填空。   (电脑显示)   (1)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为零的整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 )能被( )整除。   (2)因为28÷4=7,我们就说28能被( )整除。   (3)在有余数除法中被除数=( )。   (4)( )÷3=8…2。   2、完成“练习十六”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判断。   (电脑显示)   (1)有余数的除法里,商都比除数小。( )   (2)19除以4,商是4,余数是3。( )   (3)8能被32整除。( )   (4)24只能被6整除。( )   (5)128能被128整除。( )   师:你们回答得都很好。(电脑出现回响掌声)   4、课堂活动练习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思考、教学设计这两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我的教学思考: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我对教材的理解   生活中,我们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时常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这两种情况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二年级上册学习的《表内除法》主要是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表内除法的相关知识,然后利用摆花片(每份几个)得出结果进行教学,并且会读有余数除法算式,这是进一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基础。例2是对有余数的除法利用摆花片(平均分成几份)得出结果进行教学。教材通过一个现实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让学生着重理解余数的含义。   2、我对教材的处理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我认为,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本课突出体现了这一特点。首先,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了“分苹果”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体验新知。其次,就是对教材深挖重组。我认为“有余数的除法”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利用平均分概念,让学生在分实物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并根据这一过程写出有余数的横式,重点掌握余数的含义。这里的商和余数都是通过分得到的,而不是计算出来的。两个例题重点指导如何分花片,并且通过花片直观得出结论。   基于以上思考,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经历由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通过具体情境,体会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很多把一些物品平均分以后还有余数的情况,会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   为了能最大化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操作体验,建立模型”两个教学环节。   首先,是“情景导入,激发兴趣”环节。上课伊始,我请同学把12个苹果放在盘子里,你怎么放?用花片摆摆。完成表格,观察方法,你发现了什么?还能不能举些不能平均分的例子?   接着,进入到第二环节“操作体验,建立模型”。学生实际摆花片进行折纸鹤、分画片的学习,从实物中得出结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根据这一理念,并遵照低中年级学生的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思维规律。在这一环节教学中,充分运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   1、引发问题,感知新知   首先,我创设了“分苹果”这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巩固“平均分”这一概念,再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提出问题“12个苹果每2个一份”,引出除法算式“12÷2”,利用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知识进行计算,明确商是6,再结合刚才学生“分一分”的活动,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每盘分2个,正好分完,没有多余。   2、操作演示,建立表象   在感知了我们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正好分完”这一情况后,我问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平均分物品时是不是每次都正好分完呢?通过反问,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随即,我抛出问题“12个苹果每5个一份”,引出除法算式“12÷5”,这一问题。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后,体会不能正好分完的情况,经历实践到认识这一过程。先让学生用12个花片代替苹果,摆一摆、分一分。交流各自不同的分法,让学生讨论、交流,明白是因为不够分,所以这些苹果不能正好分完,这个剩下的“2”就叫余数。如此建立余数概念,不仅准确,而且学生印象深刻。接着指导例1、例2分花片的方法,运用图可以直观得到结果,并且会读算式。适时进行练习。   众所周知,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让学生动脑想、亲自摆和说,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建立比较清晰的“余数”的表象,在操作实践中理解“余数”的含义,整个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   4、观察比较,强化表象   观察例1、例2,这两题最大的不同点在哪?通过观察、比较,揭示本节课的重点、关键,沟通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两者之间的联系。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建构。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有余数除法的内容。这节课是在研究了“正好分完”的情况后,再研究“分后还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进行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在把若干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本课的重、难点是: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二、说教法学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自主操作、体验感悟,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新知,我设计了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体会余数的产生,以及余数的意义。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巩固新知,体验快乐”三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铺垫   1、摆一摆。用9根小棒摆三角形,可以摆几个三角形?(2个小或者1个大)   2、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9根小棒,每3根一摆,可以摆3个小三角形。   9根小棒,每9根一摆,可以摆1个小三角形。   3、列式计算   摆两个小三角形:9÷3=3(个)9表示什么?3呢?   摆一个大三角形:9÷9=1(个)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师:儿童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在班级联欢会上摆一些果盘,他们买了一些草莓,准备每2颗草莓放一盘,现在有6颗草莓,请同学们拿出水果学具,用6个学具表示6颗草莓来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   (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师:这是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怎么列式呢?6÷2=3(盘)   (2)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看看能摆几盘,有没有剩余。(学生动手操作后,反馈结果:可以摆3盘,还剩1个)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   师:平均分后还有剩余怎么办?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如果可以,怎么表示呢?(小组内思考、讨论)   (说明:7里面最多有3个2,这余下的1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在数学上叫做余数。   列式:7÷2=3(盘)……1(个)   (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的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3)观察比较6÷2=3和7÷2=3……1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师: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2、做一做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   反馈交流:17÷2=8(组)……1(个)   23÷3=7(组)……2(个)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题。   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   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这是一道开放题,三种装法,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根据自己的选择,圈一圈,然后填空,教师指名回答。   2、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2题。   出示题目:17个红果,平均分给3只刺猬,每只刺猬分几个?还剩几个?   学生独立思考,用小棒代替红果分一分,看看每份能分多少,是否有剩余。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对自己和他们有什么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教学困惑:学生在学习有余数除法以前,已经认识了除法,知道要把一个数等分,可以用除法计算。至于这个数能不能正好分完,对每一个人来说,在没有计算或进行分的实践之前,是不会知道能分完或不能分完的。那本节课要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有时‘平均分"后还有多余的”的意义呢?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我说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四册的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是从表内除法向表外除法过渡的桥梁,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上看,内容笼统,概念性强。从同学方面看,同学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从乘法口诀中求商,要用竖式计算,但对于竖式每一步的意思以和具体写法同学较难理解。总之,对于低年级同学来说,学习掌握这样一个知识跨度较大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针对这一状况,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摆一摆,分一分,以和生活中的大量实例,来理解“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2、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书写格式,能进行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等一系列基本技能。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性的应用问题,培养同学观察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知道什么是“余数”。   本课的难点是: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二、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我主要通过游戏“猜猜看”。(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同学在纸上依次画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圆圈,比一比谁画得多,画好后,将自身画的个数数出来写在张上,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你所画的最后一个的颜色。)这个游戏的设计在于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并且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小朋友们学完了这节课,也能和老师一样能猜出圆圈的颜色了。   2、感受新知,探究新知。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大量生活中的实例,让同学来感受“余数”。   (1)让同学来分一分桔子。6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7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   在分好后说一说,两次分有什么不同?同学会说出第一次分分完了,第二次怎么分都有一个剩下。这就让同学初步感知余数的概念,触和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   (2)将11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设问:假如每人分2个,剩下5个,可以这样分吗?这时就有同学会回答,5个还能再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1个,还剩下2个,这时老师追问:2个还能再分吗?同学会回答,不能分了。通过这个坏节,让同学有了“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3)老师手中有10颗五角星,要奖励给今天表示最好的4位同学,应该怎么分啊?谁来协助老师来分呢?让多个同学上来分一分,老师对他们分的结果给予评价,让同学更深刻地明确“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   3、用数学方法表示。对前面分的结果用数学方法表示出来,再翻开书本50页,参照例题,来自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竖式的写法。教师在同学写完后给予简单点评并说明各局部的意义。我认为这局部同学在前面学习了除法竖式的基础上,完全可以自学。   接下去通过评价性的活动,看看小动物们做对了吗?出示三个竖式,来比较,观察除数和余数的关系,会发现其中一个小动物粗心大意做错了,余数比除数大了,还能再分。这一环节让同学进一步明确了不能再分的才是余数,也就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4、练习巩固新知。通过直观的练习,40÷7,26÷6,让两位同学上来板演,别的同学下面做。做完后集体讲评。这一环节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同学掌握新知的情况,并可以根据同学的错误来巩固试商的方法,其实明确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试商也是不成问题的了。   5、回到游戏“猜猜看”。这时候同学有种跃跃欲试的心理,通过学习这节课的知识,来想一想,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说出圆圈的颜色的,我们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来试试呢?这时师生一起来研讨这一方法,从而掀起课堂上的一个小高潮。在抓住同学的闪光点,找到方法后,让同学来猜一猜。然后设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让同学先来说一说。教师可举一个例子:我们班去春游,要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7人,我们班39个小朋友要用多少条船?这一例子将数学问题引用到生活中去,让同学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说课堂小结   让同学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总的来说,这节课让同学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余数”的概念,并提高了自身的思维判断能力。
2023-08-28 04:27:271

二年级数学《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意义,进一步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理解。   基本技能:使学生懂得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基本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应用“余数<除数”。   难点:结合情境理解“余数为什么一定比除数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师:同学们,还记得乘法口诀吗?请同学们同桌合作检查一遍。(出示课件)   我们在第二单元就学习了除法,首先我们学的就是平均分,谁来说说什么是平均分。   生: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平均分。   那如果平均分完有剩余呢?请同学说说余数的含义。   生:平均分完剩下的那部分叫余数。   2 师:明白了余数的含义,那老师就考考大家会不会运用呢(出示课件:七个草莓,每两个草莓放在一个盘子里,可以放几盘?)请同学们列式计算。(强调单位)   生:7÷2=3(盘)…… 1(个)   7是被除数,2是除数,3是商,1是余数   师:同学们,你知道这些数表示什么吗?   生:7表示一共有7个草莓,2表示每两个放一个盘子里,3表示可以摆三盘,1表示剩余一个。   【设计意图:是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并进一步明确余数与除法的关系,为新课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就同桌合作接受老师的新挑战吧!   1) 请同学们同桌拿出8根小棒(彩笔),摆正方形,请你试试看,能摆出几个?(用“一共有?个小棒,每?根小棒摆成一个正方形,可以摆成?个”句式表达)。能列出算式吗?(出示课件:老师直接出示两个正方形图)   生:试说并列算式。老师板书 8÷4 =2(个)   请同学们说说算式分别表示什么。   生:8表示一共有8根小棒,4表示每4根小棒摆成一个正方形,,2表示可以摆成2个正方形。   2) 现在请同学们同桌拿出9根小棒(彩笔),摆正方形,请你试试看,能摆出几个?动手试试看(用“一共有?个小棒,每?根小棒摆成一个正方形,可以摆成?个,剩余?个”句式表达)一起画一画。(学生说,老师在黑板上画)能列出算式吗?   生:试说并列算式。老师板书9÷ 4 =2(个)……1(根)(强调单位)   请同学们说说算式分别表示什么。   生:9表示一共有9根小棒,4表示每4根小棒摆成一个正方形,,2表示可以摆成2个正方形,1表示剩余1根小棒。   3) 10、11、12根小棒呢?能摆出几个?动手试试看,请同学们在老师课前发的纸上画一画,并列出算式(三行分着,南行用10根小棒,中行用11根,北行用12根)   用多媒体课件分别展示同学们画出的,并请他们列式说题意,老师 同时贴出课前准备画好的正方形。并板书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参与到探讨问题的过程中。】   (三)探究规律   师:请你仔细观察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讨论。   生:余数小于除数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四)知识运用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练习让学生更加明确余数小于除数。】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了一个简单的知识,同学们一起说说是什么?   生:余数小于除数。   (六)布置课下作业   板书设计   8÷4 =2(个)   9÷4 =2(个)……1(根)   10÷4 =2(个)……2(根)   11÷4 =2(个)……3(根)   12÷ 4 =3(个)   余数 < 除数   二年级数学《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上P。5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余数”的意义,并知道“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归纳等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初步感知除数和余数的关系。   课前演示一些小棒搭出的图案,让学生玩一玩用小棒搭图形的游戏。   活动一:用9根小棒搭正方形,   现在老师不是让你随意搭了,而是请你搭这样的正方形。   板书:   活动一、小棒图。   2、老师请问,如果请你用9根小棒搭这样的正方形,你能搭几个?   3、好,我们来搭一搭,试一试,好不好。请你拿出9根小棒,来搭一搭。   4、你们用9根小棒搭了这样的正方形几个?还怎么样?   5、你能用算式表示你摆的结果吗?   板书:9÷4=2……1   6、分别说说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   活动二:用11根小棒搭正方形。   1、现在老师要你用11跟小棒来搭这样的正方形,会是怎么一种情况?在脑子里想一想,你能把想到的情况用算式表示吗?   2、反馈搭的结果,并用算式表示。板书11÷4=2……3   3、同桌互相说说每个数表示的意思。   4、刚才只搭了两个,为什么不能搭3个呢?怎样才能搭3个?   问题1:用10根小棒搭正方形,能搭几个?个别回答。你是怎么想的`?   问题2:请你用13根小棒搭,你能搭几个?你是怎么想的?口答板书算式。   活动三:请你用17根或18根小棒,搭正方形,你能搭几个。选一种在0号本上用算式表示,看看将会是怎样的呢?   1、学生独立写在本子上,反馈。   2、写得对吗?谁能证明他们写得对的?   3、推测19根小棒搭正方形结果会是怎样的呢?直接板书   4、20根呢,直接板书后发现余数是不能随便大起来的。   5、你发现了什么?(得出余数要比除数小。)   6、我们再来一组看看,老师引,学生一起说算式。21根、22根、23根、24根呢?   7、看看这里的.余数最大是几?你发现什么?   8、再一次得出:余数要比除数小,反过来除数要比余数大。同桌说一说。   9、你还有什么疑问?老师有个疑问,余数为什么比除数小?他两个一样大行不行?余数比除数大行不行?同桌讨论交流说说理由。   10、如果有99根小棒来搭正方形,余数的结果又将会是怎样的呢?   二、进一步理解除数和余数的。关系。   1、如果我们用小棒搭3角形,余数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2、如果我们用小棒搭的是6边形呢?   表扬:你们真棒,为你们的进步鼓掌!   3、昨天吴老师路过面包店,看到师傅在装面包,我发现这里正好有我们学的数学知识呢。今天带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书53页第2题,不同的装法,可能出现的余数的情况。   第一种装法:每袋4个如果每袋装4个,剩余的面包会有哪些可能?   第二种装法:每袋5个每袋装5个呢?   第三种装法:每袋6个   每袋装6个呢?我们可以把这种装法用除法算式表示吗?   ()÷6=()……(?)   安静地思考:如果余下的面包是4,那一袋可能装几个?   ()÷(?)=()……4   4、到现在为止,你对有余数的除法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三、拓展应用   1、改错(竖式):21÷4=4……516÷4=3……4   猜测游戏。   媒体呈现一些用小棒搭成的图形,先组织学生看清这些图形是由几根小棒摆成的。   (1)三角形   (2)正方形   (3)五边形   (4)六边形   提出问题:现在有三位小朋友(媒体呈现),拿了一些小棒选其中的一种图形来摆。你能猜出他摆得是什么图形吗?   呈现第一个信息:□÷□=□……5,请学生回答,说明理由。   呈现第二个信息:我的余数是3。先请学生交流,再指名口答。   (机动)呈现第三个信息:如果再给我4根,我正好又可以搭一个了。   四、课堂总结   根据余数和除数的规律,我们可以解决这么复杂的问题。小朋友们真能干!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有余数的除法中什么新的知识?
2023-08-28 04:27:351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新的一个学期到了,在这个学期里老师会带领同学们一起来学校更多的新知识,那么一个出色的教师肯定也会需要一份出色的教案设计,以下是我为您整理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P59~60例1、做一做及练习十四第1、2题。   【教材分析】这个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学情分析】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   数学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情感态度: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P59情境图。观察动画,引出活动:这些同学在做什么?   2、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   3、揭示课题: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初步感受   1、教学例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1)(课件出示草莓)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学具摆得试一试。(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   (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3)(课件演示分草莓)这是平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4)学生汇报,形成板书:6÷2=3(盘)请你再说说这个算是表示什么意思?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操作)   讨论交流:再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课件演示分草莓)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小组内思考、讨论)   出示学生的表示方法,比较各种表示方法。   小结:在数学上可以这样表示:7÷2=3(盘)……1(个)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这个算式表示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还剩下1个草莓。省略号表示剩余,1是剩下的个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余数表示什么?(表示平均分完后剩下的那一部分)   (3)比较归纳,完善认知结构。   (课件出示两次分草莓的过程和算式)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P60“做一做”: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   反馈交流:17÷2=8(组)……1(个)   23÷3=7(组)……2(个)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题。   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   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四、课堂小结、作业: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对自己和他们有什么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作业:练习十四第1、2题。   【板书设计】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6÷2=3(盘)   7÷2=3(盘)……1(个)   【教学评价与反思】
2023-08-28 04:27:571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除数和余数的关系要求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验证、归纳的过程中发现除数与余数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为你整理了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二年级数学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 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和上学期平均分情况有所差异,是“分完还有剩余”的平均分,比较抽象,对学生的思维形成一定程度的挑战,不易接受。本节课教学流程为:复习了平均分——揭示平均分的另一种情况——带领学生逐一操作各种分法——解读除法算式——练习。流程不存在太大的问题,时间把握也比上学期要顺手得多,但在新授部分的讲解上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对教材的解读还不到位,不够细致。主要有几下几点不足:   1.课堂不够活泼,课堂驾驭能力还缺火候。结合低年级孩子本身的年龄特征,加上寒假刚结束,孩子的心还完全没有沉静下来,上午第一节数学课对我来说是个挑战,语言和课件的展示不能抓住孩子的眼球。   2.对“余数”现象的讲解不到位,没有让孩子亲自动手理解余数现象。尽管前一天也通过短信通知家长提醒孩子带好十根小棒,但现状是只有一半孩子带来了学具,对新课部分的学习也造成了少许影响。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我做的还不够机智,没有及时调整,通过黑板上的磁性小棒带领孩子学习分完还有剩余的现象。   3.练习题讲解不够透彻,没有面向全体学生,更多的是偏向中等以上的学生,有失偏颇。比如“11个三角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个,还剩()个”,对中等以下的学生来说这题偏难,需要老师带领他们通过分的过程解答题目。但在这题的处理上,我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只是简单地一句带过,没有体现分的过程,以致一半的学生听不懂。这也是以后教学过程中应全力避免的过错,不论是容易的题目还是偏难得题目,都得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周全。 猜你感兴趣: 1. 二年级上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教案 2.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3. 三年级上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4. 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 5. 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案
2023-08-28 04:28:161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的目标是什么

1、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各部分含义。 (2)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4)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2、教学重点: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3、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4、教具、学具:小方块。
2023-08-28 04:28:241

除法的验算 教学设计(3)

·浙教版数学三上:《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教案 浙教版数学三上:《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1-102页的例4、做一做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使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验算。 教学重点: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有余数...·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同步练习(3) 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同步练习(3) ...·《有余数除法的验算》 教学设计 《有余数除法的验算》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101-102页的例4、做一做及练一练。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使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验算。 三、教学重点: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 掌握有...·有余数的除法 说课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说课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 是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四单元的知识。本单元知识可分为两块:一是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竖式计算及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一是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除法试商的基础,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教案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教案 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教材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的教学,包括主题图,共三个例题;另一部分是解决问题,即例4.教材首先通过主题图中课外活动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用除法计算的...·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案(4)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案(4) 一、教学内容:解决问题(例4)教科书P55、56。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3-08-28 04:28:551

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评课

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评课如下:《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是综合应用找规律和有余数除法学概念的过程。听了这节课,何老师大方自如的课堂驾驭能力、富有儿童化的语言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节课设计巧妙,层次清晰,重难点突出,是一节成功的课。纵观整节课,我认为呈现以下几大亮点值得我们学习:一、注重学生语言完整性的培养。学生语言完整性的培养是我校梁校长工作坊的课题项目,这节课我侧重观察了何老师在这方面的落实情况。教学本身是一门艺术,而儿童化的语言和体态"语言"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能适时、适度使用儿童语言和体态语言,将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愉快的突投入到学习之中。二、课前游戏设计巧妙,你猜我找,为新课教学埋下了伏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教材挖掘深入,理解透彻。可见何老师对课标的研究很深入,并且理念也能够落到实处。四、教学设计层次清晰,环环相扣,首尾呼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五、教学目标落到实处,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尤其在对余数问题的处理上,做到层层递进,层层深入。六、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堂纪律井然有序,学生书写整齐,完整。七、评价性语言丰富多样,妙趣横生。八、练习设计紧扣主题,层次分明。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人文情怀。评课稿中的点评怎么写:对于评课, 反对“好好先生”,反对不痛不痒的“无病呻吟”,反对不着边际的“纸上谈兵”。在评课时,力求说出自己的一点感受、一点反思、一点认同或者一点求异,同时,提倡评课者和上课者的现场互动。1、先说优点或是值得学习的地方,再提出研讨的问题。这种形式比较多见,大都是有这种传统的心理,良好的开端是点评成功的一半。2、先谈需研讨商榷的问题,再把优点加以点评。这种点评开门见山、有针对性,一定要注意指出问题的数量不要太多,抓住主要矛盾即可。3、在每一条“优点”中,再重新加以设计,提出改进方向,以求更好。这种评课方式给听者造成思路并不很清,需要有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4、评者只谈体会,不直接谈优点和不足,而是通过富有哲理的体会,给授课者留下思考、留下启迪。或激励赞扬、或蕴含希望。这种点评层次较高,需要具有一定的教学理论功底,需因人而异。
2023-08-28 04:29:371

高分求 二年级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 下册

一、除法:分苹果、租船、练习一.二、混合运算:小熊购物、练习二、过河、练习三。三、方向与路线:辨认方向、认识路线、练习四。四、生活中的大数:数一数、数一数、拨一拨、比一比、比一比、练习五。五、测量:铅笔有多长、1千米有多长、练习六。整理与复习(一)、整理与复习(一)。走进乡村。六、加与减(一):买电器、回收废电池、回收废电池、小小图书馆、练习七。七、认识图形:认识角、练习八、长方形与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欣赏与设计。八、加与减(二):捐书活动、运白菜、运白菜、买洗衣机、练习九。整理与复习(二)。美丽的植物园。九、统计:读统计图表。总复习。一、 除 法1. 分苹果教学内容:P 2-3教学目的:1、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教学重难点:学生能够正确书写有余数除
2023-08-28 04:30:242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http://www.zhaojiaoan.com/soft/list.asp?classid=139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六年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百分数的应用第一课时: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的第1~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2008-06-18 10:21:37 六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六年数学教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全册教案1、比例2、圆柱和圆锥3、统计4、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及应用题5、比例应用题6、四则运算7、计量单位复习8、平面图形及周长面积计算9、立体图形的认识及表面积和体积计算10、统计复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一)总序第个编写时间:月日执教时间:月日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教学...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2008-06-18 09:45:11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第12册教案(全)[六年数学教案]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六下教案全集1负数2圆柱与圆锥3比例自行车里的数学4统计5数学广角节约用水6整理与复习(1)数与代数(2)空间与图形(3)统计与概率(4)综合应用邮票中的数学问题认识负数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4页例1、例2。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2008-04-09 09:49:43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六年数学教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12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数学与环境二单元数学与社区第三单元数学与体育第四单元数学与科技第五单元总复习课题一:数与代数课题二: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整理和复习课题三:数的整除整理和复习课题四:比和比例的复习课题五:代数式初步知识整理和复习课题六:四则混合运算整理和复习课题七:综合计算整理复习课题八:你能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课题九:一般应用题复习课题...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2008-03-17 16:24:39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六年数学教案]新课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位置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一、导入1、我们全班有53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2008-03-13 15:15:38 浙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六年数学教案]浙教版第十二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里学习立体图形的最后阶段,知识的综合性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都比较高,因此,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圆的基础知识....第1课时圆柱的认识和侧面积计算教学内容:课本第1页例1;练一练;《作业本》第1页。教学目标:认识圆柱,知道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知道圆柱底面是...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2008-03-13 14:51:14 浙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六年数学教案]浙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第一课时: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教学内容:课本第1页~3页的内容,完成“练一练”的第1~7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2、认识成数、折扣的含义,能把成数、折扣改写成百分数。教学过程:一、复习。1.填空:(1)7米是10米的。(2)51千克是100千克的。2.说出下面各个分数的意义,并指出哪个分数表......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2008-03-13 14:47:09 小学第十一册数学教案[六年数学教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全集教学内容:一)分数乘法 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是本节重点,算理是难点。它是本册内容的基础,要求开始讲解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及方法,使学生基本掌握利用线段图进行分析的方法。本章包括六节内容:1、分数乘以整数。2、一个数乘以分数。3、带分数乘法。4、连乘。5、倒数的认识。6、复习。二)分数除法 分数除法的意义及法则是重点,它与分数乘法有...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2008-03-13 14:37:37 现代数学六年级上教案[六年数学教案]现代数学第十一册教案全集第一单元 比和百分比的教学一、整体感知: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比和比值、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应用、百分比和百分率应用题。1、比的认识。包括:比的意义、比的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以及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2、比的应用。从实际问题抽取出按比例分配的一些问题,通过分析使学生掌握比例分配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步骤。3、...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2008-03-12 12:15:11 新课标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六年数学教案]一.圆圆的认识(一)圆的认识(二)欣赏与设计圆的周长数学阅读:圆周率的历史圆的面积练习一机动二,百分数应用百分数应用(一)百分数应用(二)百分数应用(三)百分数应用(四)练习二、机动三.图形的变换图案设计数学欣赏机动数学与体育比赛场次、起跑线、营养配餐四.比的认识生活中的比(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比的应用(按比例分配)练习三和机动五.统计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2008-03-12 12:08:42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六年数学教案]第一单元数学与饮食单元设计意图:本单元涉及的问题题材比较广泛,所选的问题“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引起学生兴趣,问题解决体现不同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技能的运用,并具有思维发展价值。问题的编排不以所学知识为线索,也不以问题类型加以分类,各个问题之间相对独立。因此,学生在解决不同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他们已有有知识和经验、经历阅读、理解模式识别,求...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2008-03-02 13:59:58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教案[六年数学教案]全册备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2)会填写统计表,绘制作比较简单的或局部的统计表,会依据统计表进行初步的分析,提出一些问题;会制作比较简单的或局部的统计图,会依据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回答或提出一些问题。(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化简比;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2008-02-23 14:05:17 苏教版十二册数学全册教案[六年数学教案][苏教版十二册数学全册教案]一、期初复习(一)复习计算和比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1页期初复习第1-6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四则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提高教育处能力。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比的有关知识,能熟练地求比值和化简比,并提高学生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这学期,我们钭要学习第十二册的数学知识。为了学...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2008-07-10 09:48:01 新课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六年数学教案]新课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单元教学内容:面的旋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2、从多种角度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3、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发展空间观念。4、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的思想。5、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用活所...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2008-06-18 10:08:45 人教版《认识负数》单元教案[六年数学教案]第一单元:认识负数教学内容:1、认识负数:教材第1—6页例1—例4以及练习一2、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第10—11页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通过教学,一方面可以适当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2008-06-11 15:16:20 小学数学“工程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六年数学教案]工程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课改教材11册64页工程问题教材分析:工程问题应用是分数应用题中的一个特例。它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与整数工程应用题基本相同。本节教学,主要是用整数工程应用题引入,让学生根据具体数量解答,然后把工作总量抽象成一个整体,用单位“1”表示。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工程问题的实际意义,掌握它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对比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2008-06-02 16:31:47 折线统计图教案[六年数学教案]折线统计图分析:折线统计图是学生已掌握了初步的统计知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统计结果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来引导学生认识另一种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然后运用知识间的联系,针对不同的两种统计图进行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学生会描述、分析数据,解决问题,并能预测...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2008-06-02 16:30:40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六年数学教案]《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格式与结构,能正确地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2、了解折线统计图在认识现实生活、作出决策中的作用;3、能结合具体情境,对统计图的有关数字信息从环保、能源等角度进行合理的解释,会用语言或图表描述现实生活中的变化情况;4、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关注同伴及周围的人和事,鼓励学生与同伴合作,激发学生...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2008-06-02 16:29:09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六年数学教案]《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一、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十二册《复式折线统计图》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能看图准确分析图中包含的信息。2、掌握当统计数据的时间不连续的时候,水平射线表示的距离要根据实际时间多少来确定的方法,并知道这样做的道理。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德育目标:理想教育三、教具准备:教师准备两张数据...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2008-06-02 16:27:29 《统计》教案[六年数学教案]统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步骤,初步学会绘制折线统计图。2、理解折线统计图中所表示的数据的意义和数量关系的变化情况,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量的变化过程作简单的描述,提高获取信息、分析数据和合情推理的能力。3、在学习、合作过程中,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4、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有关事物的调查与统计,体会统计在实际生...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http://www.isud.com.cn/down.asp?cat_id=10&class_id=33 『小学数学教案』新世纪版小学数学第一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数一、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愉悦。 2、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读......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67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 1、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教学内容课本第1——2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3题。教学目的使学......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3735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与反思 ·第二册教材分析和教学总体思路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分为“生活中的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实践活动”四大内容。 (二)教学要求: 1、结合生......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8599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北师大版小学第七册数学教案(全) ·北师大版小学第七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认识更大的数单元教学目标: 1. 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 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 2.......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1531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数一数教学内容:p2 ~ p5 教学目标: 1,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学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7419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上册 ·学生情况分析及改进提高措施: 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小学第一学段的学习方法,师生之间也有陌生到熟悉.大部分学生学习常规好,喜欢学习数学,对所学知识掌握较好,并初步学会......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6681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第一节 数一数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大数的必要性,体验......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15453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测 量第 一 课 时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8888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教案 ·第一单元 测 量第 一 课 时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11239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全册) ·教学内容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课本第1—3页) 教学目标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认识"成数","折扣"的含义,能把它们改写成百分数;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20711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新课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新课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圆柱与圆锥单元教学内容:面的旋转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体积 圆锥的体积单元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132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参赛教案《分数乘法应用题》 ·参赛教案《分数乘法应用题》 教学内容:P17~19 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掌握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712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人民币兑换”教案 ·课题 人民币兑换 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人民币和外币兑换,体会求积、商近似值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够按照要求求出积、商的近似值。教学重......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860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观摩课教案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我们身上的小秘密.. ·山东省教材培训会观摩课教案《我们身上的小秘密》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教学书第21页的实践活动。教学目标: ......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844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一年级数学观摩课教案 8加几的进位加法(有几棵树)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学会“8加几”的进位加法。 2.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教学重点:8加几的进位加法。难点:能较清楚地说出“8加几”的思考过......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791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u2022数学》六.. ·第一单元 数学与环境 绿 化 环 境 ——植树方案 [教学提示]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u2022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页内容。 ......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1471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新课标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六册) ·人教版新课标 三年级下册教案(第六册)教学计划一、教学内容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4076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北师大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 1、买文具教学内容: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教学目标:1、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景,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4438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新人教版小学五下数学教案 ·第10册教案一、教学进度表周次 时 间 教 学 内 容 教 时 执行情况 1 2.26——03.......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2046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教案全册 ·全册备课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1) 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2) 会填写统计表,绘制作比较简单的或局部的统计表,会依据统......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2756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数学 学科( 五 年级)单元教学计划 年 月 日单元 第一单元......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4473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北师大版新课程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新课程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一、生活中的数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验数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数感。 3......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2912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苏教国标五年级数学上学期教案 ·课题:认识负数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负数都小于0......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876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北师大版小学第七册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第七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认识更大的数单元教学目标: 1. 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 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 2.......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878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北师大版二年级下数学教案全册 ·北师大版第四册数学教案总的教学目标一、 数与代数 1. 结合分物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时会有余数,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并能解决生活的一些简单......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1327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教案 ·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1、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教学内容课本第1——2页,例题,试一试......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1045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第六册教学计划 ·内容位置与方向认识东、南、西、北(含地图上的)简单路线图(四个方向)练习一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练习二机动单元练习 ......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1220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教案全册 ·教学内容圆柱和圆锥圆柱和圆锥圆锥体积 单元检测统计的初步知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单元复习第二单元检测、比的意义和性质比例尺、按比例分配比例......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4917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数学教案 ·四年级下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第 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第2-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6955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新课标 二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解决问题单元要点分析教材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学习两步应用题的开始,先通过图文应用题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主要以加减复合的应......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3196 推荐程度: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2023-08-28 04:30:331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篇

【篇一】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旧引新   1、出示苹果,让学生说一说一个苹果的重量是250(),一筐苹果的重量是15()?   2、千克、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1000克)。   3、一车苹果的重量是2()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研究问题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出示教材例题,集装箱,火车车厢,汽油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2)让学生根据对吨大致的了解及课外资料的补充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通常使用“吨”来作单位。   (3)课件展示: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楼房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提问:通常以“吨”作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①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   ②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   ③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常大件物体及较重的物品“吨”来作单位。   目的:用课件出示图片,丰富了感性材料的种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再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认识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感受它们的重量。   ①学生汇自己的体重。   ②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   ③说说自己的感受。   ④感受1吨   (2)课件出示1袋100千克的大米。   提问:需要几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个)   (课件演示)请同学们观察:有这样的几袋大米?(10袋)提问: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书:1000千克。   你是怎样想的?100千克的大米需8个同学抬起来,那1000千克的大米需多少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0个)。说明1000千克的大米的重量比较重。   通过小组同学反复掂物体的重量,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物体的实际重量。迁移出1吨的重量。   师引导: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就是1吨。   即:1吨=1000千克。师补充板书:1吨=1000千克   (3)巩固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师生做个猜体重的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50千克),如果平均每个老师的体重按50千克计算,那有多少个老师的体重合起来是1吨?你是怎样想的?   (4)填空练习: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千克,是()吨。   三、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书,标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后解答。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种东西的总重恰好是1吨。   3、想一想,填一填   一条鲸鱼的重量是6000千克,是()吨   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千克。   五、合作总结,解决问题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些什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所学习的知识不断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数学概念知识课,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我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巧妙的设置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各类情景,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情景中,掌握理解“吨”的概念。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难点。接着我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篇二】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2、学生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吗?今天,草原上要举行运动会,第一项田径项目是竞走,参赛运动员是喜羊羊与懒羊羊,懒羊羊走长方形的路线,喜羊羊走正方形的路线。都走一圈,看谁走的快?懒羊羊说:“不合理,我走的路多,喜羊羊走的路短。”   (大家看图,出示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你们来当评委,看看懒羊羊提的要求合理吗?   引导:喜羊羊和懒羊羊可不是光凭你们的猜想就能说服的,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让他们心服口服。你觉得喜羊羊和懒羊羊走的路线与我们所学的哪一个数学知识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揭题:你们真聪明!老师非常欣赏你们对数学的敏感。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问题。提问:他俩所走的路程到底怎么算呢?   板书课题: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   二、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长方形,动手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长边,再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短边。长方形较长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长,较短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宽。请同学们动手量出所需的数据,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   2、引导: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可以看出你们肯定有成果了,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说教师板书。要求说清这样做的道理。)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三种:   (板书)   (1)6+4+6+4=20(厘米)周长=长+宽+长+宽   (2)6×2+4×2=20(厘米)周长=长×2+宽×2   (3)(6+4)×2=20(厘)周长=(长+宽)×2   3、提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4、请同学们再拿出手中的正方形,先量一量,再在练习本上求出正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两种:(板书)   (1)5+5+5+5=20(厘米)   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   (2)5×4=20(厘米)边长×4=周长   提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提问:要求正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边长)。   5、提问:懒羊羊也用尺子量出了长方形草坪的长是12米,宽是6米,请你们帮它来算一算这个草坪的周长是多少?   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出计算过程。   6、解决了懒羊羊的问题,那我们就来帮助喜羊羊算出他所走的路程吧!他也量得正方形草坪的边长是9米。请你算出它的周长。   7、同学们比较一下谁走的路长?(一样长)   8、谈话:原来,他们俩走得一样多,经过科学地计算,懒羊羊心服口服了,他们不再吵了,都全身心的投入到比赛中。   三、巩固练习   1、请你量出需要的数据,并计算它的周长。   2、如果绕篮球场走一圈,要走多少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3、试一试:正方形的手帕的边长使25厘米,他的周长是多少?   它的周长是100厘米。   4、想想做做。   能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吗?它们的周长相等吗?   四、拓展延伸:   课下练习:   一根长24米的绳子   (1)围成一个正方形。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   (2)围成一个长方形,如果长方形的长是9米,宽是几米?   想一想:如果长不是9米,还能围成哪些长是整数米的长方形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围成的图形)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在生活中有许多关于周长的有趣的问题,只要我们去认真观察,去仔细发现,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 【篇三】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会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4÷4   22÷6   36÷7   47÷5   39÷9   2、先列算式,再口答下面各题   (1)、17个苹果,每5个装一盘,可以装()盘,还剩()个。   (2)、每盒饮料4元,19元能买()盒,还剩()元。   看来大家掌握的真的很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例5)   师:同学们,图上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生:划船   师:从图上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22人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   师:最多坐4人,什么意思,我有点不明白,谁能帮帮老师?   生:就是能坐1人,2人,3人,4人,就是不能坐5人   师:哦,谢谢你,解释的很清楚,你们听明白了吗?最多坐4人,就是能坐1人,2人,3人,最多只能坐4人   师:那这里的数学问题是什么?你找到了吗?   生:问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你找的很对,你能帮老师解释一下这里的至少吗?   生:就是最少的意思。   师:哦,就是最少要租几条船?现在谁能完整的说说这道题目?   生:22人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如果有6人去划船,每条船安排1人,需要几条船?安排2人呢?3人呢?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每条船坐的人越多,用的船越少。   师:那我们这里每条船上应该安排几人,才能用最少的船?   生:坐满,也就是坐4人   现在请你用画一画或者写一写的方式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1展示:我用了4个圆来代替4个人,共用了5条船还余两个人。   生2展示:我用一个大圆代替一条船,直接往里面写4,就代表坐了4人,还余下2人。   生3展示:我用竖式算的,22个人,每条船坐5人,坐了20人,还余下2人。   师:谢谢你们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解决方法!现在你们能根据她的方法来列算式吗?   生:22÷4=5(条)……2(人)师:为什么用除法?生:因为四个四个的分,就是求22里面有几个四,所以用除法?   现在我们已经用算式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至少要租几条船?生1:5条生2:6条   师: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那么余下的2人应该怎么办?   生1:余下的2人应该再租一条船。生2:我也认为余下的2人要再租一条船!   师小结:余下的2人如果是你,不让你去,你乐意吗?要想一起去,就得再租一条船!所以我们要用5+1=6(条)   2、运菠萝   师:划船划累了,你口渴了吗?王叔叔为我们准备了菠萝,谁能读一下?   生读题。   生自由列算式!   学生展示:27÷8=3(次)……3(箱)3+1=4(次)   师:为什么要加1?生:因为剩下的3箱还得单独再运一次。   师小结:像这种处理余数时,给商加1,我们称为进一法。   3、买面包   师:同学们,王叔叔还给我们准备了肉松面包。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面包3元一个。   师:出示问题。我拿10元钱最多能买几个?请你列出算式并说说理由   生:10÷3=3(个)……1(元)因为剩下的1元买不了一个面包   师:像这样余数对商没有影响,直接去掉了,我们称为去尾法。   4、对比总结   划船和买面包这两种情况对余数的处理相同吗?为什么?   生:因为划船的余下的2人也得去,而余下的1元却买不了一个面包   师小结:也就是这两个是不同的实际问题,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处理余数。   三、巩固练习   1、判断(说明理由)   李阿姨缝制上衣,每件上衣钉7个扣子,38个扣子可以钉几件上衣?   38÷7=5(件)……3(个)   5+1=6(件)   答:38个扣子可以钉6件上衣。()   2、下面各题是选“去尾法”还是“进一法”   (1)做一张床单需要2米布,7米布最多做几张床单?()   (2)50个奶油蛋糕,每8个装一盒,至少要用多少个盒子?()   3、旋转木马8元玩一次,50元能玩几次?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生1:我知道了对余数的处理有“进一法”和“去尾法”   生2:我知道了处理余数时要考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   有余数的除法   解决问题   22÷4=5(条)……2(人)   5+1=6(条)   答:至少要租6条船。
2023-08-28 04:30:551

数学二年级表内乘法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表内乘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欢迎检视!   一.认真研读,深挖教材。   各位老师大家好,下面我结合课程标准就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表内乘法二”在小学计算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单元主要内容和例题分析,单元教学建议和重难点处理几个方面做以下解说。   1、研读教材   表内乘法二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是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运算”中的重要内容。是数学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和工具性,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技能。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表以及用7~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体安排如下表。   7的乘法口诀 解决问题学习   8的乘法口诀 解决问题巩固   表内乘法二 9的乘法口诀 解决问题加深   乘法口诀表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整理和复习   2、横纵向联络   纵观人教版1—6年级学教材,我们不难看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本单元正是小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今后学习乘法的基础。与二年级下册一、解决问题,二、表内除法一,四、表内除法二。三年级上册四、有余数的除法,六、多位数乘一位数,七、分数的初步认识。三年级下册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五、两位数乘两位数,七、小数的初步认识,八、解决问题。四年级上册三、三位数乘两位数,五、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四年级下册一、四则运算,三、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四、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五年级上册一、小数乘法,二、小数除法,四、简易方程。五年级下册二、因数与倍数,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六年级上册二、分数乘法,三、分数除法,五、百分数。六年级下册二、圆柱与圆锥,三、比例,六、整理与复习以及各牵扯到乘法的计算均有联络   横向来看表内乘法二是在表内乘法一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   3、编排特点   本单元在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由具体情景引出乘法问题,结合连加结果编出乘法口诀。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逐步提高要求:7的乘法口诀由实物图引导学生操作,得出连加结果,并用列表的方式呈现;8的乘法口诀由学生熟悉的军乐伫列队图,通过引导观察得出连加结果,并用数轴的形式呈现;9的乘法口诀以赛龙舟的示意图,通过观察与推想得出连加结果,并用数轴的形式呈现。总体看,逐步提高抽象程度。   2.解决问题的编排也是逐步加深的。7的乘法口诀之后,设计了3个例题:先用摆图形的例项,说明“什么是一个数的几倍”;再用摆物与推想,说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该怎样计算;最后用现实情景,结合线段图,教学怎样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8的口诀之后,只在练习中以情境的方式,说明条件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解决包含有“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数量关系的现实问题。9的乘法口诀之后,在情境图中,由学生自己组织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再独立解决包含有“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在设计上,逐步增加思维的抽象性和独立性。   3.渗透了乘法的交换律。教学每部分口诀时都将所有相关的乘法算式排列在口诀表的两边,既便于学生理解一句口诀可以用于计算两个乘法算式,也自然地渗透了乘法的交换律。   4.教材呈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教材安排了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记忆口诀的活动和练习。如“对口令”“数青蛙的嘴眼腿”“数螃蟹的腿”等。让学生通过这些富有童趣且朗朗上口的歌谣唱诵,心情愉快而印象深刻地记住了乘法口诀。   5.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渗透于掌握乘法口诀的教学过程中。学习乘法计算的目的是能用它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过7的乘法口诀之后,安排了有关“倍”概念的教学,以及如何用乘法解决有关倍的实际问题。将乘法计算教学与用乘法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机地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乘法的含义的理解,有更多的机会练习乘法计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所学习的知识有什么用处、如何用,从而逐步形成数学的应用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研读课标,明确方向。   1、《数学课程标准》对数与代数领域的总体要求是: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络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   初步建立数感;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演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   2、本单元的具体要求是:   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9乘法口诀的来源。   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计算。   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编制口诀,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3、本单元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   难点:随着口诀句数增多和数目的增大,记忆口诀比较困难;在解决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困难。   三、方法灵活,尽显高效   根据教材的与领悟我特制定以下教学措施   1.结合实际情境进行教学   教学时融入实际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的提高课堂效率,。如教学7、8、9的乘法口诀时,可以用实物图引导学生理解,得出连加结果,从而推汇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如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可以引入“一只七星瓢虫身上有7个点”, 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可以引入“一只螃蟹有几条腿”, 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可以引入“每个小组有9人”,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例4时,我们也可以引用学生生活中经常做的事——打扫卫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扫教室卫生人数中,扫地的7人,擦桌椅的是扫地的2倍,让学生提出问题解答。然后再配以带有直观小人的线段图,引导学生理解,7的2倍,就是2个7,因此擦桌椅的是14人。   2.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2~6乘法口诀学习的基础上来学习的。要充分利用学习2~6乘法口诀的思考方法和学习经验来学习7~9的乘法口诀。应尽量增加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在互相交流各自想法的基础上,自觉吸收自己喜欢的思路,学习口诀、记忆口诀。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倡合作交流。在教学中要注意避免以少数学生的思维代替多数学生的思维,削弱每个人“再创造”的机会。要采取适当措施,有利于个性化学习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3. 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本单元教学的难点是随着口诀句数增多和数目的增大,记忆口诀比较困难也比较枯燥;为了更好地记忆口诀,在训练时,应注意变换方式,以游戏和比赛等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如“对口令”“开火车”“找朋友”“数青蛙的嘴眼腿”“数螃蟹的腿”等。让学生通过这些富有童趣且朗朗上口的歌谣唱诵,心情愉快而印象深刻地记住口诀。   4.重视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动手操作可以为有条理的思考提供感性材料的支援。如教学例2时可以让小朋友动手用小棒摆正方形,根据2个4根、3个4根与1个4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例3,可以引导学生用摆点子图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让学生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什么内容。   四、结束语   “繁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其实,贴近生活、趋向简洁、真实有效的课堂才是 “真”课堂,也是我们最需要的数学课堂!让我们去粗取精、返璞归真,在师生真诚、互动的前提下,用真实、朴实、扎实和丰实共同演绎本色课堂的精彩华章。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及除法知识点精选   2-5的乘法口诀   一、5的乘法口诀   1. 利用5个5个连加的方法,列出有关5的乘法算式,根据算式编制5的乘法口诀。   2. 5的乘法口诀共有9句,每相邻两句口诀的结果相差5,所得结果个位上的数字不是5,就是0。   3.口诀的编制方法:口诀的前半部分表示相乘的两个数,后半部分是相乘的积。例如:四五 二十四五:相乘的两个数;二十:相乘的积   4.要点提示:根据五五二十五只能写出一道乘法算式。   二、2的乘法口诀   1.利用2个2个连加的方法,列出有关2的乘法算式,根据算式编制2的乘法口诀。   2. 2的乘法口诀共有9句,每相邻两句口诀的结果相差2。   3.要点提示:应用2的乘法口诀计算出的结果都是双数。   三、3的乘法口诀   1.根据2的乘法口诀的编制方法,编制3的乘法口诀。   2. 3的乘法口诀共有9句,每相邻两句口诀的结果相差3。   3.要点提示:根据“二二得四”和“三三得九”都只能写出一道乘法算式。   四、4的乘法口诀   1.先用数数的方法得出结果,再列乘法算式,根据乘数和结果编制4的乘法口诀。   2. 4的乘法口诀共有9句,每相邻两句口诀的结果相差4。   3.要点提示:应用4的乘法口诀计算出的结果也都是双数。   五、2 ~5的乘法口诀的应用   1.运用2 ~5的乘法口诀,可以计算相关的乘法算式。   2.要点提示:要根据问题中所给数的特征,确定使用哪句口诀计算。   六、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1.学会收集、选择、整理数学资讯,利用收集到的数学资讯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要点提示:数学问题由已知条件和问题两部分组成。   乘法的认识和乘法口诀   1 认识乘法算式并理解乘法的意义:   认识:乘数╳乘数=乘数   意义: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和。   乘法与加法的联络:如3╳4=12写成加法算式是:3+3+3+3=12或4+4+4=12;   3+3+3+3=12写成乘法算式是:3╳4=12或4╳3=12。   2 根据具体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并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 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4 熟记表内乘法口诀: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会根据一个乘法口诀推出另外的乘法口诀,如根据“三七二十一”可以推出“五七三十五”5个7比3个7多2个7,也就是在21上再加14,即21+14=35。   错误典型:   a、“口诀”与“读作”混淆:   如:3╳7=21,读作:3乘7等于21。口诀:三七二十一其中的“十”字容易漏掉   除法的认识和用口诀求商   1 除法的意义   能够结合算是说出除法的意义,如算式21÷3=7可以表示:   a、 把21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7;   b、 把21拿来分,每份是3,可以分成7份;   c、 21是3的7倍。   体会除法与乘法的“互逆”。   2 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被除数÷除数=商 了解: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3 会用乘法口口诀求出除法的商:   同样一句乘法口诀一般可以写出四个算式,两个乘法算式,两个除法算式,如:三九二十七:3╳9=27 9╳3=27 27÷3=9 27÷9=3   4 理解“倍”和“倍数”的意义:   倍: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学生的话来理解——“大数里边有几个小数那么多”。   倍数:学生的话——“一个数的倍数就是这个数一个那么多、两个那么多、三个那么多……的数”,比如3的倍数是3、6、9、12、15……   5 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认真读题,仔细分析。 看过" "的还:
2023-08-28 04:31:031

北师大数学第九册教案总复习

你讲清楚点
2023-08-28 04:31:112

如何将"四基","四能"高效地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

一、解读新课标,理解“四基” 、 “四能”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 2011 修订版的最大改变之一就是知识与技能从过去的“双 基”变“四基”“双能”就“四能” 、 ,它的变化不仅是字面内容的增加,而且更重要的是它 将带来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行为方式等的改变! 四基,即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将“双基”拓展为“四基” 增加了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和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增加的 , 这两项体现了对于数学课程价值的全面认识,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仅仅获得必需的知识和 技能,还要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获得数学发展和处理问题的思想。特别是基本活动经 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四基目标有两大意义,一是 为了现实生活,二是为了进一步学习。可见,新课程标准由原来的“两基”转变为现在的“四 基”,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 四能,强调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 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双能”到“四能”,体现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性。发现问题更多地是指 发现了书本上不曾教过的新方法、新观点、新途径以及知道了以前不曾知道的新东西。这 种发现是一种自我超越,不仅可以逐渐积累创新和创造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 生学习的兴趣,树立进步的信心,激发创造的激情。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需要 逻辑推理和理论抽象,需要精确的概括。问题的提出必须进行深入思考和自我组织,因而 可以激发学生的智慧,调动学生的身心进入活动状态。这与跟着教师去验证、推断既有的 结论是不同的思维方式。 学生只有多次在这样的思维方式训练下, 才能逐渐形成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数学是为学生将来发展奠基的学科,它承载着为学生未来学习打好基础的任务,也为 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未来生活起着奠基作用,数学学科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 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策略,数学思考的思想,更要培养学生思 维能力,开启学生智力。 二、课前的准备和设计 (一)用新课标精神来驾驭教材 如何才算是读懂、读透教材?至少要明白教材的意图、明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还要 有自己的思考和价值判断。如果把课程标准比作圆心,那么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就是 半径,无论圆有多大,都离不开圆心这个核心元素,教师通过解读来理解课程标准,同时 用自己领会的课程标准精神来驾驭教材。 首先,要理清脉络,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教师在备课时要树立结构思想,了解 一节课在教材这个单元的作用,一个单元的知识在整个知识领域的地位,明晰模块目标、 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特别是要强化单元知识的结构意识,站高一点看教材,“眼高手低”, 自上而下地设计好每一节课,是读好教材的一个重要维度。 叶圣陶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 用。”因此,在备课时,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活用教材,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发展水平和已有 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加工,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或是把静止的画面变为动态 的情境, 又或者把教材冰冷的美丽变为学生火热的思考, 使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教材虽是最主要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教师在充分使用教材的同时,也可针对 教材中的某些局限性灵活地处理,大胆地改造,从而加大探索力度,提高思维难度,增加 教学密度,提升教学效率,使教学资源更加优化,便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二)深入了解学生实际,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分析、吃透学生情况是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了 解学生,就难以因材施教、顺学而导,就容易陷入对牛弹琴的尴尬境地,导致教学效益低 下,知己知彼方能对症下药,以至药到病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备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的 知识状况和学习能力,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愿望,把教学定位在“最近发展区”,同时要把教 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结合起来,使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 每位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该认真思考以下问题: 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的技能? 2、 通过预习, 学生是否已经了解了有关内容, 有多少人了解?了解了多少?达到什么程度? 3、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和引导? 4、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奋点? 上述问题可在教学前或开始时进行了解,教师根据了解的实际情况再组织进行教学活 动。这样的备课和上课才能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使学生在一堂课中不断地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 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并把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转化为教学的重 点或生长点;同时又把教学的重点、难点,转化为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让学生开展课 前的自主预习, 学生丰富多彩、 各具特色的预习笔记成了教师组织下一步学习活动的“教参” 和最有活力的课程资源。教师备课方式也就由主要依据教学参考书、备课用书转变为主要 依据来自学习的学习信息,找准了学生的学习起点,自然而然实现了从学服从于教到以学 定教的转变。 值得重视的是,备课时要考虑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也要考虑少部分学生存在的学 习困难,切实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同样是一个知识点,学困生应该掌 握哪些最基本的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老师要提供什么帮助。同样一个练习,学困生要 分几个步骤,要给予怎样的辅导。课堂提问,哪些问题是针对学困生而提的。课堂教学, 哪些时间为学困生安排的,等等,备课时都要思考、设计。学困生不断地得到个性化辅导, 不断进步,不断增强信心,久而久之,就迈进了优秀的行列 (三)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目 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 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又有显性与隐性之分。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 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至少要包括学段,单元,课时三个不同的层次级别。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系统,全面,完整,有效地按着课标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我觉得我们理解课程标 准首先要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帮助者、 组织者、 引导者。 因 此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中是教师引导学生从事什么活动, 在活动中学生获得什么知识、 技能; 通过什么活动的过程,学生从中获得什么学习的方法;通过什么活动学生体验、感悟什么 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要研究课程标准相应的要求,明确哪些是结果性目标(知识与 技能、过程与方法) ,哪些是体验性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因此,确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几点: 与课程目标的关系。课堂教学目标不等于课程目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达成课程目标 要求,但课程目标是大的框架,总的目标,不是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它是可以弹性灵活 的,应该根据教师教学的整体计划和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调整。 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关系。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立足于服务于学生的成 长发展,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水平,更应该了解学生当下存在的思想认识的特点及问题所在,抓住关键,找准切入点. 与学科知识体系的关系。一些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因为思维惯性,大多是从学科 知识的结构体系出发,而很少立足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成长发展需要出发,这是一个很大 的误区,应该予以调整。应该充分考虑如何以学科知识为依托,充分挖掘学科知识的意义, 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发展。 与教师个人因素的关系。部分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很少考虑个人因素,教师自己 的优长如果得不到充分发挥,扬长避短,课堂教学效果很难达到理想状态,这就需要教师 充分利用自我优势,调动自我潜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彰显自我优长和风格。 与课堂生成的关系。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基于预设基础上生成的过程。课堂教学的生 成很可能超出教师的预设,需要教师临机发挥教育智慧予以适时适当的调整。教师应该有 足够的思想准备预先分析出若干不确定的生成可能,并提出相应的调整预案来应对这些不 可预估的情况发生,这些考虑在教学目标中理应有所适当体现。 与课堂有限时间的关系。 确定教学目标的高低与多少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时间, 一堂课仅仅 40 分钟,时间很有限,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展开教学,是设计教学目标时 应该考虑到的。 三、课堂上的具体策略 新课标基本理念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 展” ,我们该怎样去理解这句话,怎样在面对个体差异的情况下在教学中落实四基四能,是 我们每位教师应该思考的。 (一)开放式的情境,发展“四能” 情境的创设,是落实四基、四能、实现高效课堂的第一步。 从根本来说,数学的最初起点是现实世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当大的一部分都能从 儿童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教师在做教学预设时可以利用这些原型创设教学情境,并指导 学生对这些原型进行观察、研究和探讨。从中归纳出的方法,思想又反作用于生活实际, 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 情境的创设,除了需要具有“真实性” 、 “数学味”“吸引力”‘发展性”等特点外, 、 、 为了更好的落实“四能”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把问题情境“开 放化” 问题情境“开放化” 。 ,就是把学生投身于一个思维策略与解题方法不惟一的问题情 境中,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 100 以内加减法时,我先出示各种衣服,并标上价钱,先让学生自由提问 题,并由学生帮助解题。接着,我提出:今天是小丽的妈妈过生日,小丽要用 100 元买一 套衣服送给妈妈,如果你是小丽,将怎样搭配? 学生畅所欲言,方法极多,我指定几个学生代表上台根据他所说的进行搭配,然后由 下面的学生对他们所配的花进行评价。结果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又提出不同的看法: “妈妈喜欢连衣裙,可是只选一条连衣裙太单调了。”“运动鞋配裙子不好看。”……在这种 开放式的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充分展开,并在互相交流中不断地得到创新。同 时,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 的解题能力。 (二)以旧知识为生长点,促进四基的发展 小学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每项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后续知 识的基础。知识的链条节节相连、环环相扣、旧里蕴新,又不断化新为旧,形成知识网络, 学生能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深刻理解,融汇贯通。 数学教学就是要借助于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构,引导学生由旧入新,组织积极的迁移, 促成由已知到未知的推理,认识简单与复杂问题的连结,用数学学科本身的逻辑关系,训 练学生的思维。数学教学并没有固定模式,实际教学中还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一些特点, 当新旧知识之间有紧密的逻辑关系或所学知识与旧知识之间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只是认知 结构中原有知识的特例时,教学时就以原有知识为生长点,直接由旧到新,即从学生已有 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因为学生获取知识,总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参与下进行的,脱离了 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进行教学,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就无法参与,而新旧知识连结纽带的断 裂,必然会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困难,使其难以掌握所学的知识。 如“有余数除法的验算”这部分知识,要以前面能整除的除法验算为基础。两类验算 都要用“商和除数相乘” ,后者演变的是“还要加上余数” 。教学时,不但复习能整除的验 算方法,还以 127÷6 为例要复习有余数的除法,其中重点追问: “这道题中 127÷6,商 21 是平均分的 127 吗?那么平均分了多少?验算时只用商和除数相乘行吗?应怎么办?这一 系列问题,大家讨论” 。这样就能顺利地掌握新规律和验算方法。 (三)加强数学活动,获得更多活动经验 学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既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 点;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学到了实际知识技能,获得更多的基本活动经验。 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充满好奇、猜想,为了让学生学习兴趣在好奇和猜想中发展下去,教师 就需用更有趣的方式来刺激学生产生好奇,产生动力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提高数学课 堂练习的实效性,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并把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 转化为教学的重点或生长点;同时又把教学的重点、难点,转化为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 让学生开展课前的自主预习,学生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预习笔记成了教师组织下一步学 习活动的“教参”和最有活力的课程资源。教师备课方式也就由主要依据教学参考书、备课 用书转变为主要依据来自学习的学习信息,找准了学生的学习起点,自然而然实现了从学 服从于教到以学定教的转变。 如何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并达到最好效果?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静心再读、再 品、再思考的空间,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 等活动过程,再者通过回顾、反思等途径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另外,在引导学生 探索时要注意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学生主动发现和发问。 关于课堂活动,很多老师都有个困惑:让学生放开,时间不够怎么办?是呀!每一节 课都有一定的学习任务,每学期的时间一定,完不成教学任务不行,这对教师来说是一项 极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必须有充分的准备,认真地备课,整体把握教材,这样课 堂上才能做到张弛有度。 (四)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 只有灵活而熟练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灵活, 教学任务完 成得较好。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 学方法,同时也需要师生配合,才能达到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教与学的活动,二者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同样包括教师怎样教, 学生怎样学,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教师的教法只有与学生的学法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教 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是在调动学生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 快速而牢固的掌握相关知识,解决不懂的问题。这样,教学方法的问题,就不仅是教师怎 样教,学生怎样学的问题,而是师生怎样配合的问题。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调动起学生 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使学生沿着教师的思路积极地思考,才能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相 关的活动。 要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最根本的是要学习和研究教学方法。根据所教学科的特点,应 该熟练地掌握多种教学方法,教育工作在不段的发展,教学方法也层出不穷的变化,新的 教学手段大量出现,给我们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和使用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学习和钻研 新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五)巩固练习的重要性 心理学中记忆的遗忘曲线是巩固练习的基本依据,所以合适的练习是必需的。巩固练 习的难度、量和时间要合适,达到掌握水平同时,练习时的反馈很重要,不能简单地举手 了事。要巡视,全面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让出错学生汇报想法,对错误原因进行分析, 有针对性地帮助。保证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新课程的练习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 重要内容。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开发习题的教育资源,使习题的知识功能、 评价功能和教育功能三者并重,每一道习题都要用足、用好、用到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在实际应用的环节要开放,鼓励创新。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基础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不同、习惯不同、兴趣不同的个体。 所以面对全体,就要考虑每个层面的学生,进行分层练习。针对学生差异,将作业设计成 难易有别的若干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组。基础差的学生可以 选择做一些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练习,有余力的可以做难度较大的练习。这样设计练习 能使每个学生通过不同度、不同量的作业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各有收获,都能享受到成功 的喜悦。兴趣浓了,练习多了,时间长了,能力自然就上去了,原来学习差的同学慢慢就 跃长到学习好的行列。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充满趣味的、形式多样的自助餐式作业。 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适度超前地学习或越前做题的自主式作业。 四、教学实例 根据以上对新课标的解读以及本人对四基四能的理解和认识,我认真地对教学一年级 上册《玩具》一课进行了思考,先结合这一课例,具体说说我是如何实践的。 本课的学习目标是能正确数出 5 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读、写 1—5 各数;学习用操作、 画图等方法,表示出 5 以内物体的个数,知道 1—5 这 5 个数字的顺序;学习用数来描述生 活中的物体数量,并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本课的目标并不难达到。 我们平时经常说: “钱要花在刀刃上”, 对于我们的教学来说“时 间要放在刀刃上”。学生已经具有了这部分知识(基础知识)和解决这类知识的方法(基本 技能) 我想我们没有必要在这方面花费过多的时间, , 我们的重点应放在引领学生掌握基本 的数学思想和获取基本的活动经验。 怎样去体现这两方面的要求?上位的基本思想有抽象思想、推理思想和模型思想,由 这三种基本思想衍生出的下位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符号化思想、分类思想等等。 教学本课时, 我引领孩子再次经历“数出实物的数量—用图表示数量的多少—用数字表 示数量的多少”的抽象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当数出玩具的数量时,孩子们有的小 棒表示数量,有的用圆片表示,有的伸出手指头表示……此时,我引导孩子们用图形表示, 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由实物到图形之间,孩子们的思维是绽放的;紧接着引领孩子 们用数字符号来表示物体的数量,从图形抽象出数字符号。多角度表达事物数量的情景, 孩子们学习了用不同方式表示数的逐步抽象过程,同时丰富了对数的理解。在逐步抽象中 理解实物、图形与数字符号之间的关系,渗透了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并在正确数数的过 程中,建立数感,体会到数与实物的对应思想。同时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与逐步抽象的 过程中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2023-08-28 04:31:221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运动会》课件【三篇】

【 #课件# 导语】数学课件对大家学好课本上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能够让我们掌握所学的重点内容,这样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就能做有目的性了,下面是 无 整理分享的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运动会》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 篇一 】   设计名称: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94页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运动会》。   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17人,我以策划比赛活动、购买体育用品为背景,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并让学生当小主人根据提示购买体育用品,学生的兴趣很高。通过解决比赛中的问题,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读题、审题的能力。比赛分组、设计表演队列的教学活动,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比赛分组问题,充分让学生探讨如何分并提出了多种方案,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场地的特点找到最合理的分组方案,立足于生活实际。设计表演队列活动也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呈现了许多有特点的队列,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为他们提供了创作的目标,这道开放题也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了发展。   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节课以开展运动会为背景,创设了一系列购买体育用品、如何根据场地开展比赛、设计表演队列的问题情境,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对乘法、除法、统计等方面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乘除法意义的理解,熟练利用乘法口诀计算。   2、进一步加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根据题意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重点:   1、进一步巩固乘除法计算,提高学生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今天光明小学的操场上很热闹,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主题图   2.仔细观察一下,说说你从画面中知道哪些信息?   3.这是一场趣味运动会,比赛项目花样很多。智慧老人打算在咱们学校也开一场趣味运动会。他把筹备这场运动会的机会给了咱们班。看!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体育用品   二、购买体育用品   1.课件出示体育用品单价   2.淘气和笑笑统计出了本班同学喜欢的体育用品,有毽子、皮球、沙包和跳绳,还了解到每个毽子是3元,每个皮球是9元,每个沙包是2元,每根跳绳是5元。学完统计后,他们统计出了本班同学喜欢参加这些体育项目的人数,你知道都是多少人吗?   出示课件:(4)仔细观察这张统计表,你能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提个问题吗?   指名列式解答   师:谁还能仿照他的样子再提一个这样的问题?(两三个学生)   生提加法问题,谁比谁便宜(贵)多少元,多(少)多少人。师再让一两个学生提类似的问题。   师板书问题、列式(三种类型)   (5)参加跳绳的人数是扔沙包人的2倍,参加跳绳的有几人?   (6)买一个毽子的价钱的几倍就是买一个皮球的价钱?   3.看来同学们掌握得真不错,回答问题也很精彩。智慧老人夸咱们真不愧是个会学习的好孩子。看!他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挑战。   (1)挑战一:体育用品的单价图   班准备用40元购买3种体育用品,可以买些什么呢?   (2)挑战二:体育用品的单价图   刚才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进入第二个挑战。   赵老师花了72元购买体育用品,她可能买哪些体育用品?   下面我们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一下。活动要求   1.1人说,其他同学认真听,发言时不重复别人的算法。   2.每组选一名同学列式做记录,把同学说的算式写在这张纸上。   3.交流的声音要小,自己本小组能听到就可以了。   4.交流完就坐直坐正。   5.汇报交流投影展示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在大家的精心筹备下,体育用品都买来了,淘气和笑笑遇到难题了,咱们一起看看他们在发愁什么呢?   24名同学报名参加50米赛跑,应该怎样分组呢?   2.想一想每组有几人?   3.同学们提出的方案可真多呀!小组讨论他们该选择哪种方案比较合适呢?为什么?   4.前面问题同学们掌握得都很好,老师也想考考你们这些问题掌握地怎么样?   (1)有12人参加跳绳比赛,   可以分成几组?   (2)有27人进行拍皮球比赛,3人一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人一组进行踢毽子比赛,分成了8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动手设计   1.下面咱们轻松一下。展示鼓号队的队列表演   2.这是咱们学校鼓号队比赛表演的照片,他们多神气呀,为咱们学校赢得了不少荣誉,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总获得第一吗?(他们不仅有精神,演奏得好,队形也很新颖)   3.智慧老人想让咱们班同学为学校参加体操表演的18名同学设计表演队列,看哪个组设计得好,智慧老人就会把设计奖杯送给你们。   要求:1.同桌两人合作,共同设计,用学具盒中的圆片在白色垫板上摆放。学具盒中的绿色圆片代表男生,*圆片代表女生,男女生各有9人。   4.操作完后,想一想怎样用算式表示出你们摆的总人数正好是18人。   看哪个小组互相谦让,会合作,完后坐直坐正。   5.学生汇报   五、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表现真不错,说说你的收获吧!    【 篇二 】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感受乘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熟练运用表内乘除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运动会吗?你知道运动会都有些什么比赛项目?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运动会场上看看,你们高兴吗?好,我们出发。(演示课件)   二、探究问题,交流应用。   1.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比赛项目?(指名回答)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指名分别说一说自己的数学问题。   (对于“跳远”和“拔河”两个以文字呈现的问题,尽量放手学生独立解答。而“赛跑”、“数气球”和“买水”三个以图文结合的问题则应视学生的实际反映适当扶放。)   3.师:同学们,你们可真聪明!我们完成了这次运动会的旅程,老师发现你们能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运动会”的各项比赛中,这真是很了不起的本领呢!   三、拓展练习,熟练应用。   1.师:(播放课件,出示“练一练”第1题中左面的小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并结合小松鼠的问题,想一想该怎样解答。   2.师:谁能扮演小松鼠为大家读读问题?(指名读题)想一想要知道“可以平均编几组?”还缺什么条件,这个条件在哪?(指名结合图画说一说)谁能把这道题完整地说一遍?(指名说一说)   学生思考后列出算式,集体交流订正。   3.(出示第1题右面的小题)师:同学们,看这些聪明能干的小猴,他们在做什么?如果3只小猴分成一组表演,那么27只小候可以平均编几组?(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列式计算。)   4.(课件出示24朵花)师:这些花漂亮吗?数一数它们有多少朵?有没有很快就数出来的,说说你的数法。(4个6朵是24朵或6个4朵是24朵等等。)如果把它们扎成花束,你想怎么扎,能扎几束?(生独立思考,动笔写下算式。)   师组织集体交流,将书中出示的问题融合其中做答,列出算式后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算法。(这一环节可能出现有的学生把这些花2朵扎成一束,导致不能用乘法口诀一下计算出来,教师应注意鼓励学生的想法,使学生知道有些算式是不能用乘法口诀一步算出,但也离不开乘法口诀,这样的难题我们以后就会解决了。也可能会出现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也应给予鼓励引导。)   5.师:你们爱玩游戏吗?接下来老师和大家玩一个数学游戏。我说一种动物,你来快速说出它有几条腿,或者我说哪种动物共有几条腿,你快速说出有几只这样的动物,明白吗?   师:1只小鸟----生答2条腿。   师:几只小鸟8条腿----生答4只。怎么知道的?列式计算。   师:几只小鸟有12条腿----生答6只。列式解答。   师:1只青蛙----生答2条腿。   师:几只青蛙6条腿----生答3只。……   四、开放   1.师:星期天,老师带领27名优秀队员去科技馆参观,他们要坐什么样的车去呢,如果这28人都坐小车,请同学们帮助他们计算出需要租几辆请同学们帮住他们设计一个租车方案吧!(演示课件,大车限乘客10人,小车限乘客4人。)   2.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完成。   3.组织集体交流。   4.随机小结。    【 篇三 】   教学设计: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动物及其运动方式的多样性。通过播放动物运动的片断,引导学生认识动物及其运动方式,为活动3做铺垫,运用游戏性较强的活动方式,可帮助学生把已有的零散的认识梳理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从多种途径观察到动物的运动方式。   2.能够通过感官和全身的活动,感知并模仿某种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   3.能用图和文字的形式记录并观察结果。   4.能够归纳出动物的多种运动方式,并能按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对观察,模仿动物的各种运动方式感兴趣。   2.能够感受到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周围常见动物的名称。   2.能找出运动方式相似的动物的共同特征。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开始意识到自然界的物质都在不同的运动和变化。   2.能发现动物的身体某些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并与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认识动物及其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2.引导学生总结运动方式相似的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课堂讨论交流的互动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去动物王国看一看,请大家张开想像的翅膀,闭上眼睛,飞呀飞,大家飞过浩瀚的大海,飞过巍巍的群山,飞过茫茫的田野,飞过绿绿的草地,来到了动物王国。请大家看大屏幕。   播放动物运动的课件。   教师:同学们,请大家根据所播放的视频想一想,那些动物天上飞那些动物地上爬那些动物路上跑那些动物水中游   教师指名让学生回答。   教师:大家回答得非常好,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动物的运动。   二、新课教学   活动1:观察,模仿动物的运动   1.观察动物运动教师:同学们,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动物,你知道动物怎样运动吗举例说说,谁能说说书上的动物是怎样运动的学生讨论,举手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通过哪些途径可以观察到动物的运动请在书上第四页写出你的做法学生记录并且回答。   2.模仿动物运动   教师:大家说得非常好,那么请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动物,模仿一下他们是怎样运动的。这里我提示一下:在模仿时,注意感觉自己身体哪个部位用力大学生开始模仿表演,教师适当评价。   3.【分组活动】比一比,谁模仿得更准确   教师:现在我们分成几个小组,小组内再模仿一下你所感兴趣的动物是怎样运动的,请小组成员把每个同学的模仿情况记录在书上第五页下表中,评出你们小组的超级模仿秀。   小组活动,评出超级模仿秀。   全班交流讨论,统计出全班同学模仿动物的数量,发现动物有多少种不同的运动方式,将结果记录到第六页上面的方格中。   活动2:报名参加运动会   1.填写学生运动会报名表   教师:让我们回忆一下校运会的情景,想一想,运动会上都有哪些运动项目呀学生举手回答。   教师:大家回答得很好,下面我们来填一下第六页学生运动会报名表。学生填写运动会报名表。   2.填写动物运动会报名表   教师:大家都有参加运动会的经验,现在一年一度的动物运动会就要开始了,让我们帮助它们报名吧。首先各小组讨论确定一下动物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小组讨论,确定动物运动会的比赛项目。   教师:请同学们按照动物的运动方式,分析动物适合参加的比赛项目,填写动物运动会报名表。提示:有的动物擅长2项,不要忘记填写!   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填写动物运动会报名表。   3.课后查询:每项参赛动物的运动速度,最长运动距离。   板书设计:   动物运动会   活动1:观察,模仿动物的运动   1.观察动物运动   2.模仿动物运动   3.【分组活动】比一比,谁模仿得更准确   活动2:报名参加运动会   1.填写学生运动会报名表   2.填写动物运动会报名表   3.课后查询
2023-08-28 04:31:301

【海口市英才小学优秀教师】海口市英才小学

  符碧玲海口市英才小学德育处主任,省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现任六(7)班班主任兼语文科任教师。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感受最多的还是对班主任工作的欲罢不能――很累、很烦,却又难以舍弃。不当班主任,就很难和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情。就是为了这一份师生情,我始终穿行于理想与矛盾之间,我始终朝着那个目标前行而不敢左顾右盼!在班主任工作中,更需要我们的智慧和真情。因此,我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也就是要不断地学习,从学习中积淀个人的文化底蕴,从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品位,使学生在教师的个人魅力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我愿意与学生一同成长,一同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陈慕贞小学语文高级教师,省级语文学科带头人。至今游走人间35载,从教16年。一路走来,有风雨兼有彩虹,对阅读与教学一往情深。   2008年6月,《讲究课堂细节,实现有效教学》获海口市“教科杯”教育教学论文二等奖;2008年9月,获“海口市英才小学优秀班主任”称号;2008年9月,《黄山奇松》获海口市“新课程网络 教学设计 ”二等奖;2009年3月,《一个桔子》获海口市美兰区教学设计一等奖;2009年4月,《望月》获海口市英才小学说课稿撰写比赛一等奖;2009年6月,《有效朗读,路在何方》获海口市英才小学年度论文评比一等奖;2009年7月,获“海口市英才小学优秀教师”称号。2009年9月,获“海口市优秀教师”称号。      陈英海口市英才小学教师,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在一线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16年。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打造活力课堂,与孩子共同享受数学的美丽,是她一生所追求的理想。1995年参加“小学生能力发展与培养实验”课题课堂教学大赛,执教的《6的乘法口诀》获全国优质课奖,教案获优质课教案奖。1996年参加海口市思品课堂教学大赛获一等奖。1998年被评为“全国小学生能力发展与培养”课题实验先进个人。1999年参加海口市数学说课获一等奖,上课获二等奖。2000年获省级骨干教师称号。2007年5月参加海南省课题实验学校课堂教学大赛,《植树问题》一课获二等奖。2007年9月参加中南地区课题实验学校课堂比赛,《有余数的除法》一课获一等奖。教学实录《摘果子》获海口市二等奖。教学课件《减法的初步认识》获市级二等奖、省级三等奖。本人多次被评为学校教研先进个人,海口市教研先进个人。(海口市英才小学校办公室供稿)
2023-08-28 04:31:371

新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总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1、在课堂中改进笔算教学,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12、在教学量与计量的教学时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13、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14、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15、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精心设计每节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在教学中,注意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己动手“做数学”、“玩数学”、“用数学”,的气氛中学习数学,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进步。对于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平时要多加关注,注意让好的学生去带动他们、帮助他们,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共同促进他们进步。对于优生,要尽可能地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学得好,学得精。
2023-08-28 04:31:452

如何进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

nan整的以后剩下的这个问题太抽象了三位数除两位数的,没有余数,要很多的题目没有有小数点的1.100÷102.110÷113.120÷12
2023-08-28 04:32:092

除法有余数怎么讲解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这个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学情分析】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2023-08-28 04:32:171

除法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设计6篇

除法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P59~60例1、做一做及练习十四第1、2题。 【教材分析】 这个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学情分析】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 数学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情感态度: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口算下面各题 12÷2 18÷6 9÷1 48÷8 20÷5 2÷2 21÷3 56÷7 54÷4 14÷7 6÷2 7÷2 2、揭示课题: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初步感受 1、教学例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1)(课件出示草莓)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学具摆得试一试。(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 (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3)(课件演示分草莓)这是平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4)学生汇报,形成板书:6÷2=3(盘)请你再说说这个算是表示什么意思?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再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课件演示分草莓)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小组内思考、讨论)出示学生的表示方法,比较各种表示方法。 小结:在数学上可以这样表示:7÷2=3(盘)……1(个)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这个算式表示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还剩下1个草莓。省略号表示剩余,1是剩下的个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余数表示什么?(表示平均分完后剩下的那一部分) (3)比较归纳,完善认知结构。(课件出示两次分草莓的过程和算式)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P60“做一做”1、2: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 反馈交流:17÷2=8(组)……1(个)23÷3=7(组)……2(个)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题。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课件出示P59情境图。观察动画,引出活动:这些同学在做什么? 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 四、课堂小结、作业: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对自己和他们有什么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作业:练习十四第1、2题。 【板书设计】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6÷2=3(盘)7÷2=3(盘)……1(个) 除法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课本P13页,例4,练习三第1、2、3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 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 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 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3页的“做一做” (1)自己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三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三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三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除法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3、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5、教育学生热情待人。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1、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大认知规律; 2、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 3、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 (二)、教学设计的几个层次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 在此安排了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二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 在教师讲完故事后,让学生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就用刚学的“平均分”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3、解决如何“平均分” 上一实践只是让学生尝试着平均分,并没有告诉学生如何才是平均分,在学生操作之后,观看老马分的过程,在模仿老马的分法进行分,最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帮助学生解决了平均分。 4、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 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5、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除法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P5053页。)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数的分成及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初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理解什么是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2、情感与态度:经历平均分的探究过程,体会除法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3、解决问题,数学思考:能用除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会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建构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教具学具: 课本、课件、实物投影仪,棋子 学习方式: 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信息 师: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的大森林可美了。大家想不想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一看啊? 生:想。 师: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呢?哦,原来他们在开丰收庆祝会呢。(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呢? (预设:学生可能会零零散散的说:有12个桃子) 师:能不能把所有的数学信息接着说完? 其他学生又补充: 师:说的真完整,那你知道这些东西是给谁准备的吗? (预设学生会说:桃子是给猴子准备的,萝卜是给兔子准备的,竹笋是给熊猫准备的,松果是给小松鼠准备的。)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 二、整理信息,体验平均分 1、分竹笋,体验不同的分法。 师:大家快看,熊猫哥哥和弟弟正盯着竹笋呢,大家来猜一猜它们在想什么呢? 除法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谈话,出示课件: 提出问题:熊妈妈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1 教案》。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熊妈妈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小熊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2、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 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应用,加深理解 四、课堂总结 除法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13页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2、经历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练习本 教学重点: 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谈话。 师:同学们,谁知道我国的动物国宝是什么? 生:大熊猫。 师:回答正确,我们班的同学真聪明,现在小精灵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晶晶是一个可爱的大熊猫,它十分好客,今天它请来四个小伙伴来它的家里做客,它给每个朋友都准备了竹笋作为午餐,可是,晶晶该怎样把竹笋分给他的朋友们呢?你们知道吗? 生:平均分。 2、提出问题。 师:那好,现在我们来看一下黑板(出示例3课件),晶晶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应该放几个呢?请大家帮晶晶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平均”是什么意思呢? 生:平均就是每个盘子里放的竹笋同样多。 师:回答正确,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棒,那接下来,我们用小棒代替竹笋,用4张纸表示4个盘子,请同学们亲自动手来把这些竹笋平均分一分。(请一名同学来上台演示一下) 师:谁和他的分法不一样?(提问两名学生)有的同学一个一个地分,有的是两个两个或者三个三个地分,但是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几个竹笋? 生:每个盘子里放3个竹笋。 师:请大家回忆我们的操作过程,结合图说一说这幅图(课件)表示的含义。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利用生动的生活情境和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的活动经验。再通过直观图,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竹笋的统一表象。最后结合图对平均分竹笋的活动进行语言表征。这些活动都为学生建立除法概念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学习新知(除法意义的学习) (一)认识除号,读除法算式 1、自主尝试,算式表征 师:你能将“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这件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尝试,教师收集典型案例并展示,请典型案例同学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含义。 师:同学们写的算式尽管形式不同,但都想表达同样的含义,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通过让每个学生进行算式表征的再创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在不断的交流比较中,突出算式所表达的含义) 2、引入除法 师:大家写的算式各式各样,但是不加说明,别人不一定明白你要表达的意思,怎么办呢?在数学上统一用除法来表示。 师板书:12÷4=3 除号 师(指板书):这个符号是除号,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师完成板书)。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师板书课题)。 (二)除号的由来(渗透数学文化,深化除法的含义) 师: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三)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体会算式中的数与平均分的对应关系) 师:谁来说一说12÷4表示什么?
2023-08-28 04:32:321

带余数的除法小知识

1.有余数的除法怎么教 让他按乘口诀表背,一定要让他背熟,你随便bai报一组他都能答du上来为止 然后除法,就让他一个个地往口诀表里套数字 比如80÷9 ,先zhi算出来商,再去算余数 如果套一dao个9进去,9乘9等于81,大于80,所以再套一个8,8*9= 72 所以余数就是80-72=8 所以80÷9=8。。.8,或者回也可以让他背, 1 9得9,2 9 18,3 9 27。。..背到8 9 72 就很接近80了就要注意,然后9 9 81,大于80了,所答以商就是前一个数8,再去算余数 2.有余数的除法怎样教学 并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3,积累观察,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发展应用意识、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试商的方法;培养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2、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操作、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建立自信心,结合具体实例,掌握计算方法、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益处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 2、讨论,学会与人合作、交流: 1、抽象,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态度、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愉快的体验,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以及一次实践活动,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有余数的实际意义。 让学生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帮助学生体会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教学重点。 教学理念: 1。 3.梳理二年级数学上册有有余数的除法怎么做 1 、例题: 25 ÷ 8= ( 1 )自由讨论: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 全班交流:摆小棒、画圆圈…… ( 2 )出示小兔欢欢:有余数的除法也能用乘法口诀来做吗? 小组商议:用几的乘法口诀?哪一句? 师问:为什么哪一句都对不上?怎么办? ( 3 )媒体演示 : 熊猫乐乐:除数是 8 用 8 的乘法口诀来试商。 小胖想到:三八二十四、四八三十二、五八四十 小巧:四八三十二,积是 32 已超过被除数 25 不行! 小丁丁:三八二十四,积 24 小于被除数 25 商是 3 余数是 1 , 余数小于除数,行! 师问:为什么不用二八十六呢?积十六也小于被除数 25 学生讨论、交流(若商是 2 余数就是 9 余数大于除数,不行! ) ( 4 )板书算式: 25 ÷ 8=3 …… 1 ( 5 )说说计算过程:指名或同桌互说 2 、试一试: 21 ÷ 5= ( 1 )独立尝试或同桌合作 ( 2 )交流计算过程 ( 3 )错误分析 ( 4 )小结做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步骤: 2 如果口诀中的积超过被除数,商应该调小; 如果口诀中的积比被除数小,还应该算出余数,并将余数跟除数比, 若余数小于除数就能定下商,否则应再试商,即将商调大。 三、巩固 1 、练一练 ( 1 )独立完成数学书 /57 习题 ( 2 )交流核对 2 、找朋友 ( 1 )出示算式与答案 ( 2 )小组合作——找朋友 ( 3 )展示结果——核对 3 、错在哪里? 31 ÷ 8=4 …… 1 29 ÷ 4=6 …… 5 ( 1 )独立观察思考 ( 2 )交流纠错 四、拓展 1 、填入适当的数。 ÷ 6=7 …… 2 ÷ 9=4 …… 6 ÷ 7=5 …… 4 ÷ 2=8 …… 1 ÷ 10=3 …… 4 ÷ 5=8 …… 4 ( 1 )问:怎么做?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 ( 2 )交流想法——怎样快又好? ( 3 )独立完成其余习题 ( 4 )交流核对 4.如何进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这个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学情分析】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2023-08-28 04:32:451

如何把微课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之中

微课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摘要】我校在“以学定教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增加“微课、前测、后测、练习题”等元素,初步建立翻转课堂的模式.在微课应用于翻转课堂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对什么内容适合制作微课、如何制作微课、如何设计与微课配合使用的自学报告单以及实现翻转课堂模式的必要条件有哪些等问题做了深入的思考.我校自2012年9月开始创建的“以学定教单元整体教学模式”,已成为广州市2013年面向全市推广的五大教学模式之一,并收入《课堂教学新模式》(广东教育出版社2013年2月第1版)一书.“以学定教单元整体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根据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教学,以单元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有机整合课程资源,整体构建单元目标,通过感受、精学、拓展、整理四种课型运作,经由学生个人先学、小组讨论、全班分享、总结提升等教学环节而构建的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面向未来的课堂,是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径,是新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的载体.其操作可以理解为:在家里学生个人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练习、巩固、考核与提升.这与我校“以学定教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以及操作过程大体相似(见表1).  所不同的是,模式中“个人先学”的部分由原来学生阅读教材、做纸上的练习变成学习教师制作的微课等;而在课堂中的学习模式部分,小组交流、小组汇报、总结提升也可以成为翻转课堂的一种模式.因此,在该模式的支撑下,加上“微课、前测、后测”等元素,我们探索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其操作基本程序:微课+“自学报告单”——“自学报告单”的批改(前测)——小组交流——小组汇报——难点突破——教师点拨、落实教学目标——分层练习,适度拓展——小结(后测).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重点思考了下列问题.  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做微课  在设计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做微课.数学是知识呈现螺旋式上升的学科,有许多内容可以通过学生的迁移与类比、猜想与验证、交流与辨析等数学思想来完成,完成的过程也正是学生思维得到发展的过程,所以没有必要做成微课.如三年级上学期《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当学生掌握了笔算有余数除法后,教材第55页例四“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讲已没有难度,就没有做成微课的必要了.我们将适合制作成微课的内容总结如下.  1. 讲述性比较强的知识点   主要指概念性、定理定律等知识点.例如,二年级上学期《认识时间》,教师在微课中为了让学生得到1小时=60分钟的结论,要求学生先观察钟面,引导学生观察出钟面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再算出分针走一圈是60分钟,最后要求学生动手拨指针,让分针转一圈,观察时针的变化.通过微课的层层引导,学生在观察、动手和思考中初步理解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这样比学生自己看书达到的效果更好.  二年级上学期《角的初步认识》中关于角的概念,教师可以在微课中结合一个角的图形,动态显示组成这个角的各部分的同时,讲述“从一个点出发,引出两条直直的线所形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作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边,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把这样的知识点做成微课,对学生来讲不仅能看到文字,还能听到声音,其学习效果比学生自己看书预习的效果要好.  2.针对作业格式、书写要求以及知识拓展   到了小学三年级,数学书面作业会比一二年级多,教师一般在开学初会对全班学生讲一次作业书写和答题的要求,但是这些要求较多,绝大多数学生不能把全部要求都记下来,这时教师不仅可以将作业要求在微课中讲给学生听,还能配上正确的作业图片示例给学生看.有了这样的微课,孩子还可以在家多看几遍,效果比教师一遍遍地重复讲要好.另外,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例如,将格式要求分为练习本、练习册、试卷的格式要求,分别制作三个微课),以便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  若针对某一类难题的讲解,如计算图1图形的周长,我们可以在微课中动态演示平移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转化方法,最后将问题转化为求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周长.  3.针对知识难点的讲解   例如,教二年级学生认识时间时,对于下面类型的时间,如8:55、11:50,很多学生容易将小时部分读错,那么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一难点设计一个微课,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怎样读取这样类型的时间.再如,与乘法有关的解决问题中涉及线段图的画法,许多学生也遇到了困难,那么就可以专门做一个微课,讲解从实物图如何逐步转换成线段图的画法.知识难点在每个单元都有,甚至每一堂课都有,教师要注意收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4.方法与过程的演示   这类微课适用于操作性较强的知识点,如过直线外一点作垂线、量角、测量长度等.以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为例,我们可以通过PPT的动画演示将测量的方法进行讲解并配以文字形式呈现给学生听和看.如果用摄像工具将教师亲手拿着量角器测量角的全过程录下来给学生看,则会让学生更加明白在实际操作中怎样使用量角器.它不仅更直观,而且工作量比制作PPT并自定义动画的工作量要少得多,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微课视频中应配上操作步骤的文字说明.  如何设计微课  1.制作微课时,教师需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包含了几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需要通过几个层次去推进,哪些层次可以在微课中体现,哪些层次要在课堂学习中推进.  在我校侯咏娴教师的《画垂线》这节翻转课堂中,教学内容包含三个知识点,分别是:过直线上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直线段最短.针对教学内容,侯教师首先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从而分别制作了三个短小的微课让学生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微课1——过直线上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微课2——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微课3——点到直线间的距离.为了凸显正确的作图方法,微课中呈现了一些作图的错例.对于“点到直线间的距离,垂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微课中由一个小故事引入,通过动画演示证明出几条线段中垂直线段就是最短的,并说明垂直线段的长度就是表示这点到直线的距离.对于这三个知识点的辨析、垂直线段性质的运用则需要在课堂中进行.主要辨析以下两点:过直线上一点和过直线外一点向已知直线作垂线的步骤中的细微区别;垂线和垂直线段的区别.只有辨析清楚,学生在运用垂直线段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时才不会出错.  2.微课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其设计应该与自学报告单、课堂教学互相补充、层层深入.图2为侯教师《画垂线》一节中的微课、自学报告单、课堂教学设计目标实施和达成结构图.  图2很好地反映了微课、自学报告单与课堂教学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翻转课堂的统一关系.  如何设计微课的自学报告单  在制作微课时,我们希望学生在观看微课的同时能针对非概念性的知识点动脑思考,而不是靠教师完全讲解出来,学生被动接受.结合我校数学“以学定教单元整体教学模式”,我们目前在设计微课的同时,也配套设计出与微课内容紧密结合的自学报告单.期望通过这份自学报告单,教师能了解到学生在学完微课后的学习效果或者遇到的问题,自学报告单有时候可以在课堂上以“前测”的形式呈现.因此,我们在设计自学报告单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微课与自学报告单相一致   自学报告单主要用于反馈学生是否看了微课,对微课中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何.只有教师在看到“自学报告单”或“前测”的反馈时,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做到“以学定教”.反馈结果可以通过师生共用网络平台或者“电子书包”技术方便快捷地得到.所以,“自学报告单”的精心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必须与微课内容保持一致.  在侯老师的《画垂线》这节翻转课堂中,针对微课1,自学报告单中设计了4个作图题,4幅图中已知直线摆放的方向不同.针对微课2,自学报告单中也设计了4个作图题,除了已知直线摆放的方向不同外,还有需要延长已知直线才能作图的情况.针对微课3,自学报告中设计了一个运用垂直线段性质解决问题的题目.自学报告单中题目的设计既有能直接运用微课中所讲授的知识的练习,又有让学生动脑思考,变式的巩固练习,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运用.  赖老师《认识钟表》这节课的自学报告单就是为学生在学习微课后的检测和自学尝试而准备的.所以,如果教师想好了自学报告单的内容,那么微课的大致内容也就清晰了,如果微课的内容已经确定好,自学报告单就自然衍生了.  2.课堂教学与自学报告单相一致   教师在进入课堂之前要了解学生完成自学报告单的情况,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二次备课——以学定教.自学报告单像课堂教学的地图,是展现全部的路线还是展现一部分因内容而定.侯老师的《画垂线》这一课的课堂实施过程:交流前置学习的收获——小组内互查自学报告单完成情况,修正错误——小组交流两个辨析问题——小组汇报——巩固练习——挑战题——小结.其自学报告单包含了课堂教学中的大部分内容.  赖老师的《认识钟表》这一课上了两次,第一次把知识的复习和钟表中既定的知识借助动态的演示讲解给学生,并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交给孩子在家里尝试完成,回学校进行重点的汇报和难点的辨析.但在自学报告单中发现,学生大都关注难点的题,却忽略了对重点题的分析和交流,导致一部分学生并没有领悟透彻认读时间的方法.在第二次的教学中,调整微课中自学报告单上的教学内容,在教学重点上加了引导操作:让学生从整点(9时)开始,顺时针拨动分针,一边拨,一边说是几时几分,而把教学难点(8时55分)留在了课堂上,在学生充分掌握认读的方法之后,出示难点,现场生成学生的思维过程,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答案的选择确定正方和反方展开辩论.学生通过说理由、说方法,深入地掌握了认读时间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在这节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堂课的学习从微课开始,落实在自学报告单上,学习重点的展现以及难点的突破则留在课堂.  实现微课应用于翻转课堂模式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1.技术保障   教师和学生都能熟练平台或“电子书包”的操作,且能得到家长支持.  2.“先学”机制的建立  进行翻转课堂的实践,其目的除了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先学”就应该是一以贯之的行为,翻转课堂模式也应该是一种常态,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中即使没有完整的“微课+自学报告单”,也应该有微课或“自学报告单”(即“先学”的形式可以多样).  3.创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体   翻转课堂需要同伴之间的互帮互助、共同进退来提高学习的效果.教师若要有效创建学习共同体,则需制定合理小组活动规则和合理有效的评价制度.  4.练习的设计   翻转课堂有一个重要环节是“练习”,其练习时间比一般新授课中练习时间设置得长.因为,在翻转课堂中,教师期望的是在学生练习时能够注意到每位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指导,这样能够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做到有针对性的指导,而且能力较好的学生还能够做小老师去帮助其他学生,这样的活动自然就延长了练习的时间.练习包括前测、基础练习、提高练习、拓展练习、后测,其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5.教师的作用   教师设计微课的过程就是对教材充分研读的过程,但微课需要的是教师的讲解能力.在微课与课堂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重点的再呈现、再突破时,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对小组学习状态的调节能力以及教师把握契机的能力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有效组织学生之间的讨论、争辩、质疑、动手操作等,使教学目标得以落实甚至拓展,都将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验.  总之,翻转课堂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利用移动学习设备和网络更方便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会出现的问题.但正如汪晓东博士所言:如果你现有的课堂教学形式能够将教学目标实施得很好,还有必要制作微课去翻转课堂吗?我们不是为了翻转而翻转,而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所以,制作微课时要把这一点摆在首位.
2023-08-28 04:32:562

谁有青岛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的教案

一、主要内容 (一)数与代数 数与计算: 1.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原来与“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共同编排在第四册。 2.有余数的除法 原来在第四册,现在因为除法整体后移,所以放在第五册。 3.多位数乘一位数 基本内容与义务教育教材基本相同。 4.分数的初步认识 原来编排在第七册,现在因为数与计算的整体要求降低,所以提前到第五册。 量与计量:1.测量(毫米、分米、千米、吨) 2.时、分、秒 原来四册的时、分、秒内容现在分别分布在一、二、五册,本册主要认识单位“秒”,更强调学生对一段时间的体验。 (二)空间与图形 四边形,主要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和长、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三)统计与概率 可能性 根据课标的要求增加的新内容,让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以及不同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四)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广角(排列、组合) 在二年级上册已有渗透,这儿更强调用图示的方式让学生找出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二、各单元具体介绍 第一单元 测量 一、教学内容 1.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 2.质量单位:吨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和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学会单位名称间的换算。 3.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三、编排特点 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 1)从测量教科书的长、宽、厚的活动引出“毫米”。 ( 2)通过观察直尺刻度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借助1分硬币的厚度帮助学生巩固1毫米的表象,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 3)通过量课桌长度的活动引出“分米”,并通过观察直尺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 4)用手势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 5)用公路上的路标引出“千米”。 ( 6)用桥梁限重的童话情境引出“吨”,借助学生的体重、动物的体重帮助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以吨作单位。 ( 7)单独编排“生活中的数学”。 2.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P2的测量活动和P5第3题都是先估测再实测,让学生通过估测结果与精确结果的比较不断调整自己的估测策略。 四、具体编排 (一)毫米、分米的认识 1. 例1(毫米的认识) ( 1)学生先估测教科书的长、宽、厚,估测时学生都是以学过的“厘米”为单位。 ( 2)实际测量时,教科书的长仍是整厘米,宽不能用整厘米表示,学生用两种方式描述:比14厘米多8小格,比15厘米少2小格。此时学生还不知道“毫米”的概念,只要说出多几小格或少几小格就可以。量数学书的厚度时,不到1厘米,也使学生产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 3)此时,小精灵提出问题“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自然地引出产生“毫米”的必要性。 ( 4)通过让学生数刻度尺上1厘米长度里有几小格,直接给出“毫米”的概念(通过观察刻度尺,帮助学生建立毫米的表象)和“1厘米=10毫米”的关系。 ( 5)“毫米”表象的巩固:1分硬币的厚度。(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如储蓄卡的厚度、IP、IC卡的厚度。) ( 6)“毫米”的应用:自动铅笔的铅芯有0.7mm、0.5mm,降水量。鼓励学生说出更多的例子。 2.例2(分米的认识) ( 1)通过两个学生用不同的方式量课桌的长度,引出用10厘米为单位来量比较方便,突出出现“分米”的必要性。 ( 2)直接用刻度尺直观表示的方法说明1分米有多长(建立长度表象)以及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 3)米和分米的关系教材上没有给出,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 ( 4)让学生用手势比划1分米的长度,巩固1分米的长度观念。 3.练习一 ( 1)测量(估测、实测):第1~3题。 ( 2)利用生活实际巩固长度观念:第5题。 ( 3)单位换算、计算:第4、6题。 ( 4)实际调查:第7题。 (二)千米的认识 1.例3(千米的认识) ( 1)从公路路标的实际情境引入,说明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使学生感受认识“千米”的必要性,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使学生明白路标的具体含义。 ( 2)借助学校操场这一学生熟悉的题材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并给出千米和米的关系。(教学时,可以利用当地实际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表象,如A地到B地大约是1千米。) 2.例4及“做一做”(进一步用身体的感受体验1千米的长度) 可以通过对距离的感受、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对走路步数的感受、对身体疲劳程度的感受等多种方式来体验 1千米的长度。 3.例5(单位的换算) 4.练习二 ( 1)巩固长度观念:第1、2题。 ( 2)单位换算、计算:第3、5题(第5题体现算法多样化)。 ( 3)根据不同的距离选择不同的出行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第4题。 (三)吨的认识 1.例6(吨的认识,吨和千克的关系) ( 1)通过童话情境引出主题。在解决“能同时过桥吗”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吨”的概念、吨和千克的关系。 ( 2)在学生掌握了吨和千克的关系后再让学生回头解决一下主题图中提出的问题。 ( 3)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除了教材上的例子以外,还可以说说其他的例子,如汽车的载重量是3吨,万吨巨轮,等等。也可以让学生想想1吨大米有多少(每袋25千克),让学生借助熟悉的物体的体积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例7(单位换算) 3.“做一做” 第 1题,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 2题,利用计算和单位换算解决实际问题。 4.练习三 第 1题,巩固质量观念。 第 2题,单位换算,计算。 第 3题,解决策略多样化。 第 4题,实际调查,并进行环境教育。 (四)生活中的数学 让学生了解“千米”“千克”“吨”等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你知道吗”利用学生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五、教学建议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质量观念。 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单位的换算,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长度观念、质量观念。一些比较大的单位(千米、吨),由于学生很难用量一量、掂一掂的方式去感受,主要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认识。 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一、教学内容 主要是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加减法的验算。 以前这部分内容与万以内的加减法(一)共同编排在第四册。 和九义教材相比,有以下变化: 1.原来把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问题编排在这一单元。现在这部分内容在三册已经出现。 2.原来按不连续进位――连续进位、不连续退位――连续退位的顺序编排,现在基本不教学不连续进位和不连续退位,改革的步子更大。 3.原来把加法验算、减法验算分别编排在加法和减法部分,并且验算的方法单一(加法只能用交换加数的方法验算,减法只能用差加减数的方法验算)。现在把加减法验算结合编排,更突出加减法的互逆关系,并且验算的策略更加多样化。 4.根据课标要求,万以内的加减法限于三位数以内的加减。更多位数的可以用计算器计算。 5.对于算理,不再借助直观图,也不再用动态的竖式计算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三、编排特点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计算。 ( 1)加法:计算中国部分野生动物的种数。 ( 2)减法:云南旅游。 ( 3)加减法验算:购物。 2.加强估算。 加法和减法都是先估算再精确计算。 3.体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 1)计算500-185时体现算法多样化。 ( 2)加减法验算策略的多样性。 ( 3)加减法的法则归纳不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讨论得出。 4.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能力进行计算。 *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不进位加、不退位减不单独出现例题。 * 三位数加三位数,和是四位数的情况也不单独出例题,只在练习中出现。 * 三位数减三位数,被减数中间有0的计算过程,让学生利用前面的计算方法自己完成。 四、具体编排 (一)加法 1.主题图 ( 1)通过四类动物全球已知种数、中国特有种数、濒危和受威胁种数的统计,一方面为后面的计算问题提供信息,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 2)等学生学会后面的计算方法后,可以回过头来让学生选择这个统计表中的信息,再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计算,充分利用主题图。 2.例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和超过100) ( 1)从主题图中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方法。 ( 2)对于笔算加法的注意事项与进位的思想和技巧,学生已经掌握,这儿主要是让学生利用迁移类推来学习连续进位加,并为后面的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奠定基础。 ( 3)不再借助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3.例2(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 ( 1)题材仍是从主题图中抽取出来的。 ( 2)先估算后精确计算,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培养判断结果合理性的习惯和能力。 ( 3)把例2的连续进位加的原理类推到三位数加三位数,加以一般化(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这也是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的体现。 4.P18“做一做” 最后一题是三次连续进位加,和超过 1000,要求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进行计算。 5.练习五 有各种形式的计算,从加数的位数来说,有三位数加两位数的,也有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从进位的次数来说,有不进位的,有一次进位的,两次、三次连续进位的。从形式来讲,有单纯计算的,也有结合实际问题计算的,还有改错题。 第 9题,体现了很大的开放性。如果不考虑路程只考虑路线,可以采用多种走法,然后再根据路程选择最近的路线。要使整个路线最短,就要每段局部路线最短,其中,从家到邮局,从邮局到书店都只有一条路线,而从书店到超市的两种走法中,回到邮局再去超市的走法更近,从超市回家的路线中,不经过学校的走法是最短的。在比较两条路线的路程长短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采取估算的策略,如要比较75+329和440的大小,可以用80+330估算,要比较410+125与510的大小,只要想410+100=510即可。 (二)减法 1.例1(一般的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 ( 1)借助于云南之游的情境,一方面,为自然地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学习地理知识的机会。如,昆明的标志性旅游景点是石林、大理是三塔、丽江是玉龙雪山。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向学生介绍这方面的知识。 ( 2)三个插图体现了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图中给出三个城市的相对位置及昆明到大理、昆明到丽江的路程,第二个图给出故事的具体情境,这是不涉及到时间、速度的最简单的行程问题,给出了出发点、终点、此刻位置、相对距离等要素,很自然地提出问题。第三个图是一个线段图,是把实际问题数学化的一种方式。从这个图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各种条件(如行走的方向、昆明到大理和丽江的路程、求的是什么,等等。) ( 3)也是先估算再精确计算。教材上只是给出一种估算的策略,实际教学中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如520-150。 ( 4)笔算的详细过程教材没有给出,而是让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退位减法知识,通过小组讨论来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 5)和加法一样,教材上也没有借助直观的操作和动态的退位过程图来帮助理解算理。 2.P23“做一做” 可以提出各种问题,加法和减法都可以。 3.例2(被减数十位是0的连续退位减) ( 1)在例1的基础上改变数据。 ( 2)教材上只列出竖式,具体计算让学生自己完成,编排意图同前,都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行解决计算问题。 4.例3(被减数是整百数的连续退位减) 在这儿,教学的重点不是连续退位减的计算方法,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被减数中间有 0的连续退位减的技巧,在这儿不作重点讲解。重点是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教材上提供了三种不同的算法,并鼓励学生想出更多的算法。 5.练习六 编入了连减、加减混合的题目,如第 2、3题。 第 6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考虑三个点相对位置的不同可能情况,根据小明家、小红家在学校的同侧或异侧,可以分别列出减法和加法算式。 (三)加减法的验算 1.主题图 提供了小朋友和妈妈一起购物,通过计算两个物品的总价,计算找零两个问题引出例 1、例2的内容。 把加减法验算同时放在加法、减法后面编排,有利于对加强加减法互逆关系的认识,并且验算的方法也可以更加多样。 2.例1(加法的验算) 重点突出验算方法的多样性(三种:交换加数位置,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隐含的数学知识:加法交换律、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 3.例2(减法的验算) 同例 1,突出验算方法多样性(两种:被减数减去差等于减数,差加减数等于被减数)。 4.练习七 第 8题,鼓励学生提问题,如学生可以提出某两种商品总价是多少,某种商品比另一种商品贵多少钱。在解决问题时,注意体现开放性,如解决小精灵提出的问题时,第一个问题可以用估算的方法加以解决,然后再用精确计算解决第二个问题。 (四)整理和复习 1.万以内笔算加减法的法则的复习 让学生自己通过讨论加以解决。 2.运用计算解决问题的复习。 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加以解决,体现开放性。 五、教学建议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计算。 教学时,要从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产生解决计算问题的欲望。教学时可以利用教材上的题材,也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自行设计情境。 2.放手让学生探索,自己完成计算任务。 要让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运用迁移类推能力,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交流、讨论,自己解决计算问题。 但有一点也要注意,如果学生掌握起来有困难的话,还可以借助直观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虽然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的算理不难理解,但学生在学习时还是很容易出错,教学时还是要保证一定的训练时间和数量。 第三单元 四边形 一、教学内容 1.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2.周长的概念,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3.长度的估计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了解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3.通过对长度和周长的估计,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三、编排特点 1.从日常生活中引入几何概念,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几何知识。 利用校园的情境认识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树叶、教科书、小国旗、钟面)来认识和计算周长。 2.利用活动巩固对几何概念的认识。 教材中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活动:涂色、分类、拉一拉平行四边形、在钉子板上围平行四边形、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用长方形纸剪平行四边形、用七巧板拼图、实际测量一个物体的周长,等等。这也是由几何知识的直观操作性决定的。 3.周长的概念更强调从一般性的角度引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从任意图形(包括不规则图形)入手,使学生体会到周长是一个一般概念,避免学生产生只有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此外,通过对一般图形周长求法的探索,使学生经历长、正方形周长求法的知识形成过程。 四、具体编排 (一)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1.主题图 提供了一个校园的场景,图中有很多几何图形,其中包括很多四边形,如学校大门的推拉门上有平行四边形,人行道上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篮球场是一个长方形、篮板是一个长方形,篮板上有一个长方形的框、羽毛球场地上有很多长方形、足球门上有长方形、梯形,远处教学楼的楼梯上有平行四边形、窗户是长方形的。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进行观察。有些名词,如平行四边形、梯形、菱形虽然没学过,但如果学生有这方面的知识,教师要给予肯定。通过观察主题图,可以看到生活中有各种四边形。 2.例1(认识四边形) 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涂上颜色,从而让学生通过讨论,找出四边形的特征:有四条直的边和四个角。由于学生已经有了认识长、正方形的基础,可以利用长、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归纳四边形的特征。这也是合情推理(归纳)的一种体现。 可能有的学生一开始认为第三行第二个图形也是四边形,认识了四边形的这两个特征以后,就能正确地判断了。 通过本例,学生对小学阶段出现的各种特殊四边形乃至一般四边形都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在以后的学习中将逐一认识。 3.例2(对四边形分类) ( 1)例1的目的是把四边形从其他图形中区别出来,例2是在四边形内部进行分类。 ( 2)教材上给出了三种分类结果: A.长方形、正方形是一类,其他是一类。(突出了长方形、正方形四个角的特征。) B.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是一类,梯形是一类。(突出所有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的特征。)
2023-08-28 04:33:061

跪求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这个还是自己弄的教学起来顺手一些
2023-08-28 04:33:193

三年级 第二单元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中 解决问题 教案

我没书麻烦把题目贴上来。
2023-08-28 04:33:481

二年级数学上册运动会教案优秀范文

数学老师要让学生对乘法、除法、统计等方面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以下是我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运动会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二年级数学上册运动会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感受乘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熟练运用表内乘除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运动会吗?你知道运动会都有些什么比赛项目?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运动会场上看看,你们高兴吗?好,我们出发。(演示课件) 二、探究问题,交流应用。 1.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比赛项目?(指名回答)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指名分别说一说自己的数学问题。 (对于“跳远”和“拔河”两个以文字呈现的问题,尽量放手学生独立解答。而“赛跑”、“数气球”和“买水”三个以图文结合的问题则应视学生的实际反映适当扶放。) 3.师:同学们,你们可真聪明!我们完成了这次运动会的旅程,老师发现你们能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运动会”的各项比赛中,这真是很了不起的本领呢! 三、拓展练习,熟练应用。 1.师:(播放课件,出示“练一练”第1题中左面的小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并结合小松鼠的问题,想一想该怎样解答。 2.师:谁能扮演小松鼠为大家读读问题?(指名读题)想一想要知道“可以平均编几组?”还缺什么条件,这个条件在哪?(指名结合图画说一说)谁能把这道题完整地说一遍?(指名说一说) 学生思考后列出算式,集体交流订正。 3.(出示第1题右面的小题)师:同学们,看这些聪明能干的小猴,他们在做什么?如果3只小猴分成一组表演,那么27只小候可以平均编几组?(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列式计算。) 4.(课件出示24朵花)师:这些花漂亮吗?数一数它们有多少朵?有没有很快就数出来的,说说你的数法。(4个6朵是24朵或6个4朵是24朵等等。)如果把它们扎成花束,你想怎么扎,能扎几束?(生独立思考,动笔写下算式。) 师组织集体交流,将书中出示的问题融合其中做答,列出算式后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算法。(这一环节可能出现有的学生把这些花2朵扎成一束,导致不能用乘法口诀一下计算出来,教师应注意鼓励学生的想法,使学生知道有些算式是不能用乘法口诀一步算出,但也离不开乘法口诀,这样的难题我们以后就会解决了。也可能会出现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也应给予鼓励引导。) 5.师:你们爱玩游戏吗?接下来老师和大家玩一个数学游戏。我说一种动物,你来快速说出它有几条腿,或者我说哪种动物共有几条腿,你快速说出有几只这样的动物,明白吗? 师:1只小鸟----生答2条腿。 师:几只小鸟8条腿----生答4只。怎么知道的?列式计算。 师:几只小鸟有12条腿----生答6只。列式解答。 师:1只青蛙----生答2条腿。 师:几只青蛙6条腿----生答3只。…… 四、开放 1.师:星期天,老师带领27名优秀队员去科技馆参观,他们要坐什么样的车去呢,如果这28人都坐小车,请同学们帮助他们计算出需要租几辆请同学们帮住他们设计一个租车方案吧!(演示课件,大车限乘客10人,小车限乘客4人。) 2.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完成。 3.组织集体交流。 4.随机小结。 二年级数学上册运动会教案范文二 教学设计: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动物及其运动方式的多样性。通过播放动物运动的片断,引导学生认识动物及其运动方式,为活动3做铺垫,运用游戏性较强的活动方式,可帮助学生把已有的零散的认识梳理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从多种途径观察到动物的运动方式。 2.能够通过感官和全身的活动,感知并模仿某种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 3.能用图和文字的形式记录并观察结果。 4.能够归纳出动物的多种运动方式,并能按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对观察,模仿动物的各种运动方式感兴趣。 2.能够感受到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周围常见动物的名称。 2.能找出运动方式相似的动物的共同特征。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开始意识到自然界的物质都在不同的运动和变化。 2.能发现动物的身体某些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并与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认识动物及其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2.引导学生总结运动方式相似的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课堂讨论交流的互动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去动物王国看一看,请大家张开想像的翅膀,闭上眼睛,飞呀飞,大家飞过浩瀚的大海,飞过巍巍的群山,飞过茫茫的田野,飞过绿绿的草地,来到了动物王国。请大家看大屏幕。 播放动物运动的课件。 教师:同学们,请大家根据所播放的视频想一想,那些动物天上飞 那些动物地上爬 那些动物路上跑 那些动物水中游 教师指名让学生回答。 教师:大家回答得非常好,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动物的运动。 二、新课教学 活动1:观察,模仿动物的运动 1.观察动物运动教师:同学们,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动物,你知道动物怎样运动吗举例说说,谁能说说书上的动物是怎样运动的学生讨论,举手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通过哪些途径可以观察到动物的运动请在书上第四页写出你的做法学生记录并且回答。 2.模仿动物运动 教师:大家说得非常好,那么请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动物,模仿一下他们是怎样运动的。这里我提示一下:在模仿时,注意感觉自己身体哪个部位用力大学生开始模仿表演,教师适当评价。 3.【分组活动】比一比,谁模仿得更准确 教师:现在我们分成几个小组,小组内再模仿一下你所感兴趣的动物是怎样运动的,请小组成员把每个同学的模仿情况记录在书上第五页下表中,评出你们小组的超级模仿秀。 小组活动,评出超级模仿秀。 全班交流讨论,统计出全班同学模仿动物的数量,发现动物有多少种不同的运动方式,将结果记录到第六页上面的方格中。 活动2:报名参加运动会 1.填写学生运动会报名表 教师:让我们回忆一下校运会的情景,想一想,运动会上都有哪些运动项目呀学生举手回答。 教师:大家回答得很好,下面我们来填一下第六页学生运动会报名表。学生填写运动会报名表。 2.填写动物运动会报名表 教师:大家都有参加运动会的经验,现在一年一度的动物运动会就要开始了,让我们帮助它们报名吧。首先各小组讨论确定一下动物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小组讨论,确定动物运动会的比赛项目。 教师:请同学们按照动物的运动方式,分析动物适合参加的比赛项目,填写动物运动会报名表。提示:有的动物擅长2项,不要忘记填写! 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填写动物运动会报名表。 3.课后查询:每项参赛动物的运动速度,最长运动距离。 板书设计: 动物运动会 活动1:观察,模仿动物的运动 1.观察动物运动 2.模仿动物运动 3.【分组活动】比一比,谁模仿得更准确 活动2:报名参加运动会 1.填写学生运动会报名表 2.填写动物运动会报名表 3.课后查询 二年级数学上册运动会教案范文三 设计名称: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94页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运动会》。 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17人,我以策划比赛活动、购买体育用品为背景,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并让学生当小主人根据提示购买体育用品,学生的兴趣很高。通过解决比赛中的问题,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读题、审题的能力。比赛分组、设计表演队列的教学活动,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比赛分组问题,充分让学生探讨如何分并提出了多种方案,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场地的特点找到最合理的分组方案,立足于生活实际。设计表演队列活动也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呈现了许多有特点的队列,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为他们提供了创作的目标,这道开放题也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了发展。 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节课以开展运动会为背景,创设了一系列购买体育用品、如何根据场地开展比赛、设计表演队列的问题情境,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对乘法、除法、统计等方面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乘除法意义的理解,熟练利用乘法口诀计算。 2、进一步加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根据题意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重点: 1、进一步巩固乘除法计算,提高学生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今天光明小学的操场上很热闹,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主题图 2.仔细观察一下,说说你从画面中知道哪些信息? 3.这是一场趣味运动会,比赛项目花样很多。智慧老人打算在咱们学校也开一场趣味运动会。他把筹备这场运动会的机会给了咱们班。看!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体育用品 二、购买体育用品 1.课件出示体育用品单价 2.淘气和笑笑统计出了本班同学喜欢的体育用品,有毽子、皮球、沙包和跳绳,还了解到每个毽子是3元,每个皮球是9元,每个沙包是2元,每根跳绳是5元。学完统计后,他们统计出了本班同学喜欢参加这些体育项目的人数,你知道都是多少人吗? 出示课件:(4)仔细观察这张统计表,你能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提个问题吗? 指名列式解答 师:谁还能仿照他的样子再提一个这样的问题?(两三个学生) 生提加法问题,谁比谁便宜(贵)多少元,多(少)多少人。师再让一两个学生提类似的问题。 师板书问题、列式(三种类型) (5)参加跳绳的人数是扔沙包人的2倍,参加跳绳的有几人? (6)买一个毽子的价钱的几倍就是买一个皮球的价钱? 3.看来同学们掌握得真不错,回答问题也很精彩。智慧老人夸咱们真不愧是个会学习的好孩子。看!他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挑战。 (1)挑战一:体育用品的单价图 班准备用40元购买3种体育用品,可以买些什么呢? (2)挑战二:体育用品的单价图 刚才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进入第二个挑战。 赵老师花了72元购买体育用品,她可能买哪些体育用品? 下面我们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一下。活动要求 1.1人说,其他同学认真听,发言时不重复别人的算法。 2.每组选一名同学列式做记录,把同学说的算式写在这张纸上。 3.交流的声音要小,自己本小组能听到就可以了。 4.交流完就坐直坐正。 5.汇报交流投影展示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在大家的精心筹备下,体育用品都买来了,淘气和笑笑遇到难题了,咱们一起看看他们在发愁什么呢? 24名同学报名参加50米赛跑,应该怎样分组呢? 2.想一想每组有几人? 3.同学们提出的方案可真多呀!小组讨论他们该选择哪种方案比较合适呢?为什么? 4.前面问题同学们掌握得都很好,老师也想考考你们这些问题掌握地怎么样? (1)有12人参加跳绳比赛, 可以分成几组? (2)有27人进行拍皮球比赛,3人一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人一组进行踢毽子比赛,分成了8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动手设计 1.下面咱们轻松一下。展示鼓号队的队列表演 2.这是咱们学校鼓号队比赛表演的照片,他们多神气呀,为咱们学校赢得了不少荣誉,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总获得第一吗?(他们不仅有精神,演奏得好,队形也很新颖) 3.智慧老人想让咱们班同学为学校参加体操表演的18名同学设计表演队列,看哪个组设计得好,智慧老人就会把设计奖杯送给你们。 要求:1.同桌两人合作,共同设计,用学具盒中的圆片在白色垫板上摆放。学具盒中的绿色圆片代表男生,_圆片代表女生,男女生各有9人。 4.操作完后,想一想怎样用算式表示出你们摆的总人数正好是18人。 看哪个小组互相谦让,会合作,完后坐直坐正。 5.学生汇报 五、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表现真不错,说说你的收获吧!
2023-08-28 04:33:551

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5篇

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4的例1、例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解答。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2、正确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准备:磁性板,学生每人一套学具。 课的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通过实物演示,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教师讲故事:(提出要求:要求同学们认真听,听完故事后要回答老师的问题)从前有一个妈妈,她生了两个孩子,这两个都非常贪吃,有一天妈妈买来6个苹果,分给两个孩子吃。她第一次是这样分的;哥哥分1个弟弟分5个,哥哥说:“不行不行,弟弟更多,再分过。”然后妈妈又从弟弟那儿再拿一个给哥哥;哥哥还说:“不行不行,弟弟更多,再分过。”这样妈妈又从弟弟那儿再拿一个给哥哥。这时哥哥看到弟弟和他一样多,高兴地笑了。 提问:故事里妈妈把6个苹果分了几次?是怎么分?板书:6分成1和5;6分成2和4;6分成3和3。为什么哥哥最后高兴的笑了呢?(因为他们分的一样多)一样多还叫什么?(同样多) 小结:像这样分的同样多(一样多),我们叫它为“平均分”。教师板书:平均分。 怎样进行平均分呢? 教师拿出6支铅笔,请3个同学到讲台前面,教师把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要分得同样多,(请同学们注意分的过程) 第一次分,每人分给1支铅笔。教师问:“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接着分。 第二次分,每人分给1支铅笔,教师问:“分完了吗?”(分完了) 教师让全体同学观察,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学生回答:“每人分得2支。”教师问:“每人分得同样多吗?”“同样多”。这就叫做“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2支”。学生跟读一遍。 二、教学例1。 现在请每个同学从学具里拿出是8的物体,放在自己的桌上,然后把8个物体分成4分,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每个学生都动手摆一摆,分分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摆的情况。 学生摆完后,教师指定一名学生在讲台桌上演示分的过程,并说一说怎样分的?(学生:先拿出4个正方体,每份放1个:再拿出剩下的4个正方体,每份放1个),教师让全体同学观察:“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 教师指出:这就是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 三、学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教学例2,出示“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边口述题目,边拿出3个桃和3个盘子) “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盘放得同样多) “把6个桃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得同样多,应该怎样放?”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向学生演示平均分的过程,因为要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因此,先要拿3个,每盘里放1个。然后提问:“分完了吗?” 教师再把剩下的3个桃,每盘放1个,提问:“分完了吗?”“每盘放几个?”“是不是每盘同样多?”“这样分东西的方法叫怎样分?”(平均分) 像上面这样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都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一种方法─除法来计算。(板书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 “÷”叫除号,指导书写:先画一横线,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要对齐。 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这道题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边谈话边写),要分的桃是几个?把“6”写在除号前面(板书:6÷);把6平均分成几份?把“3”写在除号后面,每份是几?把这个“2”写在等号后面,教师指着“6÷3=2”说明:这个算式叫除法算式,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指导读出算式,6除以3等于2,再指名一两名学生说出算式的意思,并读出算式。 打开教科书,引导学生看p40上小朋友分桃的图先要学生说说图意,再指导学生用连线的方法,把右图中剩下的3个桃分完。 四、课内练习 1、做教科书P41“做一做”中的题目。 2、做练习十二的第1、2题。 五、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 小结:今天我们从动手分东西,学会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还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六、提出假设,做出总结: 学了这课,如果你是那俩个孩子的妈妈,你知道应该怎样分才能分得同样多吗? 授课教师:池剑华 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46~125页乘法与除法、分数的初步认识,并完成练习二十三第1~4题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对本学期所学知识回顾、梳理的过程,初步学会和复习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程度和正确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养成估算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巩固分数的意义,熟练地读写分数,会用分数表示实际操作结果,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重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难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回忆梳理本学期学习的内容 (1)出示教科书第126页主题图,学生看图,说说他们在做什么。 (2)你能像他们一样,回顾一下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情况吗? (3)小组讨论:四人小组议一议本册书包含哪些知识?在讨论的基础上,将小组的共同意见写在卡片上。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交流情况,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梳理知识。 (4)小组汇报 出示小组汇报要求: ①请全体同学认真倾听每一位小组代表的发言。 ②请各小组记录员边听边用笔将其他小组与你们小组相同的地方勾画出来。 ③勾画完之后,请各小组发言的代表对前面同学的发言只作补充,不作重复汇报。 二、复习乘法与除法 1、复习口算 先以口算比赛的形式完成教科书第126页第1题,补充以下口算题。 80÷8=×5=4×25=65÷8= 指名汇报,并分别说说是怎样算的。 2、复习笔算 (1)问:用竖式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2)学生独立计算教科书第126页第2题,教师巡视,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进行指导。 (3)全班交流,指名板演,并结合题目说一说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如:304×5= 3、复习估算 (1)学生先谈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应用过估算,是怎样用的? (2)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乘法与除法的第3题,同桌再相互说说自己是怎样估算的。 全班交流,指名说出估算方法,如果学生有不同的估算方法,只要是合理的,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如52×9≈,可以用50×9,也可以用52×10进行估算。 三、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1、认识分数 (1)学生先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分数的初步认识第1题。 (2)指名口答填写结果,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通过交流进一步强调平均分。 2、简单的同分母加减法 (1)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分数的初步认识第2题。 (2)全班交流,汇报结果时,结合分数的意义让学生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全课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是怎样进行和复习的?你有什么收获? 五、练习:完成练习二十三第1,2,3,4题 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3 目标 1、知识与技能: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称,为后面学习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基础。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 重点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 难点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练习题卡。 主要教学流程 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讲评。 1、6除以3等于2。(复习除法的读法) 2、被除数是15,除数是3,商是5。(复习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3、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复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4、9个苹果,每3个一份,分成了3份。(复习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二、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8题。 乘法算式:5×3=15 除法算式:15÷3=5 15÷5=3 要提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三、找朋友: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9题。 一部分的同学拿口诀,一部分的同学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式的同学读算式,然后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诀的同学就说“你的朋友在这里”。也可以交换着玩。 四、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10题。 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重点要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五、课堂小结。 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教科书485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情感,并进一步学习与同学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圆片、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教学书上第48页的例题。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指导看书上的插图) 讲述:同学们,周末你们会外出活动吗?今天就有一群小朋友组织外出爬山,他们决定坐缆车去山上游玩。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6个人 每辆车坐2个人 要坐( )人。)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提问:你知道要坐几辆缆车吗?你是怎样想到的? 小组合作交流,示范扮演。 (3)教学除法算式 j讲述: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问我们要坐几辆车。这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怎样写算式呢?共有6个小朋友,先写6,再写(介绍除号,指导写法)每辆车坐2人,就在除号后面写2,刚才你们已经想出来了要坐3辆车,接下去怎样写?(边讲述边板书:62=3) k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 l提问:结合这道例题说一说在这个除法算式中,6、2、和3各表示什么? 教学第48页的试一试 让学生看图、读题、独立完成。订正后提问:结合这道题,说一说在这个除法算式里,12、3、4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把几个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 二、继续教学除法的含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教学第49页的例题。 (1)让学生观察和阅读例题 提问:你从这道题中知道些什么? (2)小组合作学习,探讨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最后把结果板书到括号里。 讲述:6个小朋友植树,平均分成3组,求每组有几人,也可以用除法计算。谁能写出除法算式?(学生回答后板书:63=2)结合这道题,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教学第49页的试一试练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说说这道除法式表示的实际意义。 3、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分,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三、组织练习,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做第50页的想想做做第1、2、4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与同桌交流括号内填什么数,这个数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 在小组内交流,说说填写出来的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四、全课总结 提问: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用什么方法学会了除法?你认为怎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 五、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3题。 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教材第62页例3,第63页例4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除法试商的基础,多位数除多位数的试商中,大量用到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所以本单元知识非常重要。本节课的数学内容是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进行除法的计算。 【学情分析】 如今的课改相当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引导学生进行新知探索时适当采用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合作与交流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协作能力。 【教学目标】 1、掌握用竖式书写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方法和要求。 2、结合具体操作,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能对除法竖式作出合理的解释。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除法竖式的正确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竖式中各个部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用小棒摆正方形,今天我们继续摆一摆,请同学们拿出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看看结果怎样?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1)能分几组,有剩余吗?(能分3组,剩1根) (2)怎样列式表示?13÷4=3(组)?(根) (3)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加法、减法和乘法的时候,除了列横式之外,还可以怎么列式?(竖式) 没错,除法和它们一样,也可以写成竖式的,那么,怎么写除法的竖式呢?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出示除法竖式。 1、这道除法算式可以写成这样的竖式。(结合教材图片)像汉字“厂”的符号表示除号,除号里面的是被除数,一撇的左边写除数,商放在最上面,被除数下面写除数和商的积,横线表示相减,最后是余数。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竖式,你知道竖式中的每个数的含义吗? 预设: (1)13表示一共有13根小棒,4表示每份分成几根,3表示13根小棒每份分4根最终分成的份数。 (2)12表示分掉的12根小棒,就是4和3的乘积,1表示余下的一根小棒。 师生总结:除法竖式的一般写法分为三步:一除二乘三减。 2、指导学生练习书写竖式,师巡视订正。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学的除法竖式,大家会写了吗,我们是怎样写除法竖式的? 我们回顾一下。(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说一说写竖式的步骤以及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3、师:如果有16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竖式怎么写? 学生动手分小棒,然后集体讨论,反馈信息。 预设: (1)16根小棒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2)可以写算式16÷4=4(组) (3)它的竖式可以仿照前面的方法来写,被除数换成16,除数不变,商是4,除数和商的积是16,这里没有余数,相当于余数是0,表示没有余数。0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2题。 指导学生分别拿出11、12根小棒,每3根一组分一分,根据分得的结果,确定商和余数,然后书写除法横式和相应的除法竖式,先写在书本上,然后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十四”第3题。 用小棒代替棒棒糖,分一分,写一写竖式,师根据学生反馈板书,然后指名说说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除法竖式 第4课时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63页例4 [教学目标] 1、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会用乘法口诀试商。 2、能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经历试商过程,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2、会运用计算有余数除法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进一步加深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基本练习(课件出示) 1、摆41根小棒,每7根一堆。填:()根小棒,每()根一堆,分成了()堆,还剩()根。列式: 2、摆41根小棒,平均分成6堆。填:()根小棒,平均分成()堆,每堆是()根,还剩()根。列式:
2023-08-28 04:34:021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竖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平均分小棒的活动,沟通平均分小棒的操作过程与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知道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名称,并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2.通过沟通平均分小棒的操作、列除法横式、书写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体会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感受有余数的除法的多种表征方式。   3.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以及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除法竖式中每一部分的含义以及除法竖式的写法与众不同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题目,明确题意   教师(出示题目):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么样?   教师:请你们读一读,并在小组内说说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独立审读题目后交流审题结果。   教师:13根小棒指的是什么?每4根分一组是什么意思?   教师:结果会怎么样呢?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方法?   2.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3.汇报交流   预设1:列式计算。   13÷4=3(组)……1(根)   教师:13、4、3、1分别表示什么?13÷4=3……1表示什么?   预设2:摆(圈)小棒。   教师:仔细观察,这位同学先做了什么?(先拿出13根小棒。)   教师:接下来他又做了什么?(有4根就圈一个圈,有4根就圈一个圈。)   教师:圈了多少个圈?是多少根小棒?还剩多少根?(圈了3个圈,一共圈了12根小棒,还剩1根小棒。)   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同学分小棒的过程?   让学生体会: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可以分3组,还剩1根。   教师:摆(圈)的过程和算式的书写过程哪里相同?哪里不同?它们都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沟通符号表征、图形表征、语言表征三者之间的关系,体会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表征形式,但含义是相同的。)   二、根据平均分的操作理解除法竖式的写法,明确竖式中各数的含义   1.整体感知写法   教师:刚才有的同学用摆或者画的方式,有的同学列出了除法算式,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平均分13根小棒。这个除法算式,我们叫它横式。除法算式还可以写成竖式的形式。   教师(出示下图):这就是除法竖式。看看这个除法竖式,竖式中的每个数都有名字,你知道他们都叫什么吗?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3叫商,4叫除数,13叫被除数,1叫余数”。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提问,理解12是4和3的乘积,即除数和商的积。   2.沟通平均分操作与书写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理解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1)建立联系。   教师:知道了每个数的名称,那你们明白竖式中每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   教师:看来这对大家有些难度。下面我们就对照平均分小棒的操作过程,一边分小棒,一边写一写除法竖式。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边分、边写、边说。   (2)沟系。   教师(板书):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边写边说):再写被除数13(要分的13根小棒)和除数4(每4根一组),表示什么意思?(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   教师:请你按要求把13根小棒,按照每4根分一组,再重新分一分。   教师:结果是可以分成3组,这个“3"写在哪里?   教师: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板书:)   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表示什么意思?(13根小棒,每4根一组,可以分3组。)   教师:谁能边分边说说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教师:要分13根小棒,现在已经分掉了多少根?你从哪里知道已经分掉了12根?   使学生体会: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组有4根,有这样的3组,3个4是12根小棒。从算式中我们可以用商乘除数,3×4的积是12。   教师:这个“12”写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它是怎样算出来的?(板书:12。)   教师:我们画一条横线表示按要求分了一次。(板书:。)   教师:这条横线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要分13根小棒,已经分掉了12根小棒,还剩多少根?你是怎样知道的?   使学生体会: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还剩1根小棒。从算式中我们可以用要分的13根减去已经分掉的12根,还剩1根。   教师:这个“1”写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它是怎样算出来的?(补充板书:1)   3.回顾对比,理清写法   教师:我们一边分小棒一边写出了这个除法竖式。请同学们认真地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分小棒的?又是怎样写竖式的?竖式中的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想完后和同桌说一说。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的口算,今天又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你觉得这两种表示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点帮助学生建立分小棒的过程与写除法竖式的过程之间的联系。通过边分小棒边写竖式这种对应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理解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为其今后进一步自主学习除法竖式的写法奠定基础。在回顾对比的过程中,对横式写法和竖式写法进行比较,加深对有余数的除法的不同表征形式的理解。)   4.尝试练习,进行巩固   教师(出示第62页“做一做”第1题):请你边分边写除法竖式。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收集典型案例并组织交流汇报。   5.通过迁移学习表内除法竖式   教师:如果我们有6根小棒,每4根一组,结果会怎么样呢?请你自己分一分,写一写。   学生活动,教师巡察,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基本方法,选取典型案例。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这个除法竖式的意思你读懂了吗?   (2)竖式中两个16表示的意思相同吗?它们分别表示什么?   (3)你发现这道题和刚才的题目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4)分完后没有剩余的时候,我们怎样表示?   6.巩固表内除法竖式   教师(出示第63页“做一做”第2题):请同学们先自己读题,然后圈一圈,写一写。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察,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选取典型案例并组织交流。   教师:这个竖式表示什么意思?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三、对比反思,总结全课,积累经验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除法竖式和除法横式的写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除法竖式有什么好处?
2023-08-28 04:34:161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的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的教案4篇 每个二年级数学老师要做到教师引导与学生思考相结合,静与动相结合,知识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数学教学,作为二年级数学老师的你知道如何写二年级数学教案?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的教案”,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 3、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 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 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物体的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 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 随堂练习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 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加深对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2.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混合运算的计算能力。 3.经历整理过程,构建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间的知识体系,培养思维能力。 4.在解决问题中感受除法和混合运算的价值,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 目标解析: 在问题中经历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的整理过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巩固计算的方法;在对比中明辨混合运算的顺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巩固有余数除法试商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余数为什么要小于除数。 2.巩固同级、不同级及带小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深化对运算及其之间关系的理解,提高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整理除法相关知识,逐步学会整理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揭示课题 (一)游戏活动: 教师选12个小朋友上台。 1.分组。 让其他同学给他们分分组,要求每组人数同样多,且每组不止1人。 (可以每组2人,分成6个组;可以每组3人,分4个组;可以每组4人,分3个组,可以每组6人,分2个组。) 2.抢答。 分好组后,开始抢答游戏。 ( 课件依次演示:) 七八( ) ( )三十 ( )八十一 四八( ) 54÷9=( ) 35÷( )=7 ( )÷8=9 ( )÷2=5 (二)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复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形式,既引导学生复习已学的知识,即除法的意义和乘法口诀,从而揭示课题,又调动学生参与复习的积极性,提高复习的效率。 二、回顾梳理,构建联系 (一)复习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1.课件出示: (1)16枝铅笔,装在4个盒子里,平均每盒装多少只? (2)16枝铅笔,每8枝装一盒,需要几个盒子? (3)16枝铅笔,装在7个盒子里,平均每盒装几枝?还剩几枝? 2.学生分析后列式并计算。 3.学生汇报 (1)三道题如何列式,为什么用除法列式? (2)计算时用什么乘法口诀? (3)第三题余数是多少?余数与除数有什么关系? 4.学生自主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除法问题?并解答。 例如:每3枝装一盒,至少需要几个盒子? 5.说一说:表内除法与有余数除法的异同。 6.练一练: (1)出示习题:如果每枝铅笔8角,小英带了6元钱,她最多能买几枝?还剩多少钱?(列式并用竖式计算) (2)汇报交流,并说说用竖式计算的注意事项。 (3)比较: 60 ÷8=6(枝)……12(角) 60 ÷8=7(枝)…… 4(角) 让学生通过对比,明白第一种错误的原因,为什么不能剩余12角,(因为12角里面还有1个8角,还能买一枝铅笔。)从而进一步理解为什么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将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串在一起,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更好地理解除法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进一步提高计算的能力。 (二)复习混合运算。 1.课件出示: 128-64+36 6+18÷3 48÷8×6 8×(36-29) 64-40÷8 (1)说一说:先请学生说说这些混合运算的顺序。 (2)分一分:让学生将这些算式按运算顺序进行分类。 如:第一类: 128-64+36 48÷8×6 第二类: 64-40÷8 6+18÷3 第三类: 8×(36-29) (3)根据分类结果分别计算。并让学生自己尝试举出类似的例子。 2.练一练: (1)课件出示: 18-6÷3 (18-6)÷3 18÷6×3 18-6×3 (2)学生计算。 (3)汇报交流计算方法:先看运算顺序,然后计算。 设计意图:混合运算的重点是先看运算顺序,因此在复习前出示三类不同的混合运算让学生说运算顺序再分类,既突出运算顺序的重要性,又给学生复习混合运算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进一步提高混合运算的计算能力。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基础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题。 结合直观图巩固对除法及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沟通两者间的关系。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2题。 巩固除法竖式计算的方法,强化试商的技能。 3.完成练习二十二第3题。 以说出“先算什么,再计算”的方式,突出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巩固,同时培养认真审题的能力。 (二)实践应用。 1.40个图形如下排列:……第34个图形是( ),40个图形中有( )个。 2.小晨准备用一星期(7天)看完一本60页的图书,第一天看了12页,剩下的平均每天看几页? 设计意图:本环节复习题的选择突出了不同层次,由简单巩固到实际应用,不仅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还充分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畅谈收获,总结提升 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方法?还有哪些疑问?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法运用: 讲解法 分析法 引导法 练习法 学法指导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 复习 1.能填几?(指名口答) ( )×6<25 8×( )<38 7×( )<40 指名回答 通过复习巩固了旧知 二、初学新课探索新知 (初步探究) 出示P10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寻找信息:有22人、每条船限乘4人 2.提出问题:至少要租几条船? 3.解决问题。 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交流时围绕: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4.让生仔细观察图弄懂题意。 5.让生独立思考。 6.进行小组交流。交流时围绕: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三、引导释疑 (合作学习)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2÷4=5(条)……2(人) 至少要租6条船。 你认为怎样分配合理?请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案。(让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可能出现如下方案 (1)其中5条船,每条船4人,还有一条2人。4×5+2=22。 (2)其中4条船,每条船4人;另外两条船,一条3人,一条3人。4×4+6=22。 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法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案。(让学生各抒己见) 2可让学生在草稿本上用纸画月亮代表小船,用小棒代表人。 3根据摆的图列出算式。 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四、拓展学习 (深入探究) 1.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应用了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简单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要结合实际来思考,如上面租船的问题……至于这6条船怎样分配更合理,我们要动脑想一想,但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 强调:我们在各项活动中都要注意安全,不能做违反安全规定的事。 2.全班交流总结。 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进行交流。 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当堂检测、练习巩固 (学习诊断) 完成练一练1,2,题 第1题配合问题串鼓励学生再次经历有余数的除法实际问题进1的过程:先弄懂题意在列式解决 1.先弄懂题意 2.在列式解决 3.指名汇报。 4.集体订正。 5.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六、课堂小结 (梳理归纳)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你学的好吗? 1.小组交流。 2.指名汇报。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板书设计: 租船 22÷4=5(条)。.....2(人) 答至少要租6条船。
2023-08-28 04:34:501

求小学数学的教案

人教
2023-08-28 04:35:135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4篇 二年级数学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多换位思考,了解学生的想法,并以学生为中心。二年级数学教案能够提升二年级数学老师的教学质量,对二年级数学老师的工作大有脾益。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 3、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 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 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物体的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 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 随堂练习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巩固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区分、应用克和千克,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并学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目标解析: 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比较抽象,在复习克和千克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估测的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在复习简单推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巩固克和千克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引入新知 (一)回顾复习过程 请学生回忆已经复习过本学期的哪些内容,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继续复习克和千克、推理这两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反思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复习克和千克 1.梳理。 (1)说一说,你在水果店买东西时都见过什么? (2)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质量单位有哪些? 2.直观感受。 (1)看到1克和1千克,你会想到什么? (2)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克或者1千克? (3)实物展示:1片口香糖约重1克,2袋500克的盐重1千克。 3.进率关系。 (1)已经明确了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那么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2)说一说多少块口香糖加在一起和2袋500克的盐同样重? 4.测量。 (1)测量物体的轻重要用到什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说一说自己所认识的秤。 5.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时重点说一说第3小题,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7题。 要求学生课前调查,填写调查结果,课上根据调查结果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关注,通过操作、提问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在练习时要让学生说说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和原因,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 (二)复习推理 1.复习推理(一)。 (1)创设情境:李冰、王明、张强、夏雨一起排队上车。张强在李冰和王明的中间,夏雨是最后一个,李冰不是第一个。请把他们的名字从前往后写下来。 (2)思考:你先确定谁的位置?为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推理的过程,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 (4)指名说一说推理的方法及过程,其他同学补充,引导学生注意表达的有序性。 2.复习推理(二)。 (1)出示题目:在上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出现一次。B应该是几?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注意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推理重在过程,复习中让学生经历想推理过程、说推理过程、演示推理过程、观察推理过程等环节,有意识地对推理的方法进行提炼和改善。让学生明确推理时一般要找到一个关键句,作为推理的突破口。完善表格填数的方法,将“确认”与“排除”交替进行,这样提升了效果,学生也能轻松接受。 三、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你能用我们今天的复习内容解决身边的哪些问题?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加深对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2.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混合运算的计算能力。 3.经历整理过程,构建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间的知识体系,培养思维能力。 4.在解决问题中感受除法和混合运算的价值,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 目标解析: 在问题中经历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的整理过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巩固计算的方法;在对比中明辨混合运算的顺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巩固有余数除法试商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余数为什么要小于除数。 2.巩固同级、不同级及带小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深化对运算及其之间关系的理解,提高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整理除法相关知识,逐步学会整理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揭示课题 (一)游戏活动: 教师选12个小朋友上台。 1.分组。 让其他同学给他们分分组,要求每组人数同样多,且每组不止1人。 (可以每组2人,分成6个组;可以每组3人,分4个组;可以每组4人,分3个组,可以每组6人,分2个组。) 2.抢答。 分好组后,开始抢答游戏。 ( 课件依次演示:) 七八( ) ( )三十 ( )八十一 四八( ) 54÷9=( ) 35÷( )=7 ( )÷8=9 ( )÷2=5 (二)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复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形式,既引导学生复习已学的知识,即除法的意义和乘法口诀,从而揭示课题,又调动学生参与复习的积极性,提高复习的效率。 二、回顾梳理,构建联系 (一)复习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1.课件出示: (1)16枝铅笔,装在4个盒子里,平均每盒装多少只? (2)16枝铅笔,每8枝装一盒,需要几个盒子? (3)16枝铅笔,装在7个盒子里,平均每盒装几枝?还剩几枝? 2.学生分析后列式并计算。 3.学生汇报 (1)三道题如何列式,为什么用除法列式? (2)计算时用什么乘法口诀? (3)第三题余数是多少?余数与除数有什么关系? 4.学生自主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除法问题?并解答。 例如:每3枝装一盒,至少需要几个盒子? 5.说一说:表内除法与有余数除法的异同。 6.练一练: (1)出示习题:如果每枝铅笔8角,小英带了6元钱,她最多能买几枝?还剩多少钱?(列式并用竖式计算) (2)汇报交流,并说说用竖式计算的注意事项。 (3)比较: 60 ÷8=6(枝)……12(角) 60 ÷8=7(枝)…… 4(角) 让学生通过对比,明白第一种错误的原因,为什么不能剩余12角,(因为12角里面还有1个8角,还能买一枝铅笔。)从而进一步理解为什么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将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串在一起,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更好地理解除法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进一步提高计算的能力。 (二)复习混合运算。 1.课件出示: 128-64+36 6+18÷3 48÷8×6 8×(36-29) 64-40÷8 (1)说一说:先请学生说说这些混合运算的顺序。 (2)分一分:让学生将这些算式按运算顺序进行分类。 如:第一类: 128-64+36 48÷8×6 第二类: 64-40÷8 6+18÷3 第三类: 8×(36-29) (3)根据分类结果分别计算。并让学生自己尝试举出类似的例子。 2.练一练: (1)课件出示: 18-6÷3 (18-6)÷3 18÷6×3 18-6×3 (2)学生计算。 (3)汇报交流计算方法:先看运算顺序,然后计算。 设计意图:混合运算的重点是先看运算顺序,因此在复习前出示三类不同的混合运算让学生说运算顺序再分类,既突出运算顺序的重要性,又给学生复习混合运算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进一步提高混合运算的计算能力。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基础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题。 结合直观图巩固对除法及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沟通两者间的关系。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2题。 巩固除法竖式计算的方法,强化试商的技能。 3.完成练习二十二第3题。 以说出“先算什么,再计算”的方式,突出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巩固,同时培养认真审题的能力。 (二)实践应用。 1.40个图形如下排列:……第34个图形是( ),40个图形中有( )个。 2.小晨准备用一星期(7天)看完一本60页的图书,第一天看了12页,剩下的平均每天看几页? 设计意图:本环节复习题的选择突出了不同层次,由简单巩固到实际应用,不仅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还充分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畅谈收获,总结提升 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方法?还有哪些疑问?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篇4 内容分析: 《买鲜花》是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是通过创设 “买鲜花”的问题情境,通过“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共花多少元?”这个问题,列出含有除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并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既有除法又有加法的算式中,应先算除法,再算加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解决“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让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在既有除法又有减法时,应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也能熟练地进行加减运算,上节课又刚刚学习了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利用知识的迁移来学习,不会有太大困难。但学生的知识底缊不同,理解能力也不一样,因此,应针对个别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来提高学生对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的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花店买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除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计算有关除加、除减的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做奖品用的各式花朵。 教学方法: 用引导法、交流法、观察法。利用课件、图片,创建设了4个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学会用准确的语言描述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用激励的语言、及时的评价,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愉快的心情参与到整个课堂的学习,课后练习分层进行,使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师:同学们,三八妇女节,快到了,你准备给妈妈送点什么礼物?(学生说一说)小红准备买一束花送给妈妈,那么,现在我们陪她一起去花店看看吧! 1、出示主题图 2、谁来说说,在花店里,你看到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图片信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3、看到那么漂亮的鲜花,小红真想能把它们全部买回家送给她亲爱的妈妈,可是,她口袋里的钱非常有限,只够买两种鲜花,而且每样只能买一枝。同学们,如果你是小红,你打算怎么买呢? 4、小组内交流。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买1枝康乃馨和1枝百合花,买1枝菊花和1枝玫瑰……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一)探究除加混合运算顺序 师:小红听到同学们那么热情地帮她,内心非常地高兴,她还让我替她谢谢你们呢。而且啊,她还说,她最喜欢就是同学所想的配法,也就是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那么,你们能否动动小脑筋帮帮小红算算,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需要多少元? 引导学生思考: (1)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的价钱) (2)1枝菊花多少钱?(不知道)1枝百合花多少钱?(4元) (3)先求什么?(1枝菊花的价钱) (4)再求什么?(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共多少元?) (5)好,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尝试列式解答。 (6)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并说说理由。8÷4=2(元) 2+4=6(元) (7)上节课,我们学过,像这样有联系的两个算式,我们可以写成一个综合算式,谁会?(8÷4+4)那么,这条算式里,既有除法,又有加法,我们计算时,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设计意图:难点就在于此,通过小组的合作,由学生自主探索得出答案,培养学生的合意识。] (引导学生说出:1枝菊花的价钱不知道,所以必须先算1枝菊花的价钱,也就是先算除法,再来算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的总价钱,所以最后算加法。) (8)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除法的算式,我们叫它除加混合算式。那么在除加混合算式中,我们应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9)介绍综合算式的计算格式和书写方法(边讲解示范,边板书) 8÷4+4 =2+4 =6(元) (二)探究除减混合运算顺序 师:谁来帮老师想一想: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1)题目里的“便宜”是什么意思? (2)同学们,刚才小红的问题,我们一下子就把它解决了,老师相信,这个问题也难不倒你们。好,现在让同学们先自己独立思考一下,并尝试在草稿纸上列式计算。 (3)嗯,大部分同学已想好了,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跟同伴说说吧。 (4)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24÷8=3(元) 5-3=2(元) (5)为什么要这样列式? (1枝康乃馨的价钱不知道,所以要先算,然后就可以和1枝玫瑰的价钱比较谁便宜了。) (6)还可以怎么列算式? 还可以列成综合算式:5-24÷8 (7)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8)你的发言太精彩了,那么,我们在计算时是先算减法呢?还是先算除法?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枝康乃馨的价钱不知道,需要先算出来,所以先算除法) (9)小结:像这样既有减法又有除法的算式,我们叫它除减混合算式。那么在除减混合算式中,我们应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10)5-24÷8 =5-3 =2(元) (11)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在大家的合作下,这个问题终于解决了,老师真替你们高兴!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谈话:花店老板知道,同学们都想送礼物给妈妈,他很受感动,所以特意抱出来一大束鲜花,说:“只要你能算出花朵的算式,鲜花就送给你了。”同学们,想不想用自己的智慧给妈妈献上一份的礼物呀? ⑴出示花朵计算卡(P19试一试)(同学们,可选择自己喜欢的花朵来计算,只要你计算对了,花店老板就会把那朵花送给你的,想不想要?加油!) 强调:计算时,先想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才动笔计算,而且要注意综合算式的书写格式。 [设计意图:延续新课中的情境,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巩固所学的新知,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仔细观察我们刚算过的这6个算式,都出现过什么运算?(有加减法还有乘除法) ⑶归纳小结:有加减又有乘除的算式里,我要先计算(乘除法),后计算(加减法)。 ⑷师:恭喜这些同学得到了这么多美丽的礼物,这是他们用智慧得到的,妈妈一定会很开心的。 2、老师想知道大家对刚才总结的规律掌握的好不好,要再考考你们,敢不敢?(P20第4小题) 3、森林医生。(P20第3小题) 大树爷爷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让我们帮助大树爷爷把病治好,使它们健康地笑起来,好吗?(先引导学生找现病因,再重新更正)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1、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快乐的40分钟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你有什么收获,快和同伴说说吧。(学生畅所欲言) 2、好,我们明天继续相约快乐40分,同学们再见!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节课形成一个总体印象。] 五、板书
2023-08-28 04:35:421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模板7篇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复习题: 1、下面各题中应该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 2、用方程解下列各题。 3、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六年级学生小明的体重为35千克,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让学生观察题目,看看题目中所给的三个条件是否都用得上,并说说为什么。 选择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确定出单位“1”,并引导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 小明的体重×4/5=体内水分的重量。 4、指名口头列式计算。课件出示。 二、新授 1、教学例1 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 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小明体内有28千克水分, 他的体重是爸爸体重的7/15,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例1的第一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读题、理解题意,并画出线段图来表示题意: (2)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式,并写出等量关系式。小明的体重×4/5=体内水分的重量 (3)这道题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是它们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不同点是水分28千克,水分占体重的4/5。体重?千克水分28千克已知条件和问题变了) (4)这道题什么是单位“1”?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怎样求?(引导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式,将未知的单位“1”设为χ,列方程来解决问题) (5)启发学生应用算术解来解答应用题。 先在小组内独立解答。 课件演示计算的算式。 (根据数量关系式:小明的体重×4/5=体内水分的重量, 反过来,体内水分的重量÷4/5=小明的体重)。 2、解决第二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7/15,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启发学生找到分率句,确定单位“1”。 (2)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解法进行计算,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 (3)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题意的,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课件出示线段图) 爸爸: 小明: 根据数量关系式:爸爸的体重×7/15=小明的体重 小明的体重÷7/15=爸爸的体重 ①解方程:解:设爸爸的体重是χ千克。 7/15χ=35 χ=35÷7/15 χ=75 ②算术解:35÷7/15=75(千克) 课件演示计算的算式。 3、用方程解应用题应注意哪些问题 首先要弄清题里有哪些数量,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然后找出题中数量间 的等量关系,再确定设哪个量为χ,并列出方程. 4、巩固练习:p38“做一做”课件出示: 学校有科普读物320本,占全部图书的2/5,科普读物相当于故事书的4/3,图书馆共有多少本书?图书馆有多少本故事书?(学生先独立审题完成,然后全班再一起分析题意、评讲) 三、巩固应用 1、小明看一本课外读物,周末看了35页,正好是这本书的5/7,这本课外读物一共有多少页? (先分析数量关系式,然后确定单位“1”,最后再进行解答。) 2、一杯约250ml的鲜牛奶大约含有3/10g的钙质,占一个成年人一天所需钙质的3/8。一个成年人一天大约需要多少钙质? (注意引导学生发现250ml的鲜牛奶是多余条件) 3、人造地球卫星的速度是8千米/秒,相当于宇宙飞船的40/57,宇宙飞船的速度是多少? (引导学生先分析数量关系式,然后确定单位“1”,再根据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 4、小军家爸爸每月工资是1500元,妈妈每月工资是1000元,家里每月开支大约要占爸爸妈妈两人工资的3/5,小军家每月开支大约是多少元? 独立完成后订正。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应用题中“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我们知道了,如果分率句中的单位“1”是未知的话,可以用方程或除法进行解答。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结果都等于0。 2、经历探索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问:从图上知道了什么?平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算式怎样列? 平均每只猴能摘到几个桃,可以怎样列式? 2、结合旧知,解决问题 三只小猴摘桃,可树上一个桃也没有,那你觉得每只小猴能摘到几个桃呢? 一个都摘不到那么03等于多少呢? 如果是4只小猴摘桃结果会怎样?5只呢?9只呢?算式怎么列?结果呢? 问: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二、巩固练习 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 小结:0除以或乘以任何不是0的数结果都等于0。 三、教学例2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题图,问:你从图上知道些什么? 问:要求前3天平均每天生产鸡蛋多少千克怎样列算式?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谈话:3063等于多少?先估算,再算一算。 了解学生的方法,有选择地请学生把他们的方法写在黑板上。 问:3063的商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算的? 重点学习笔算的方法及书写格式。 分析引导:商的十位上为什么写0(因为0除以3得0),这个0能不写吗?为什么?让学生明确0有占位的作用。 讲解书写格式。 问:对比笔算的结果和估算的结果你觉得怎么样?如果漏写了商中间的0呢? 四、完成试一试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商是几位数。 2、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4、如果学生写出的竖式不够简便可以进行引导分析:最后一步的竖式计算能否省略?如果省略,商的个位上的0要不要写?还要在哪里写0表示除完? 5、小结:如果被除数的个位上是0,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完,可以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 五、全课总结 比较例题和试一试的题目,你认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小结:如果被除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除到0前边的一位正好除完,就直接对齐被除数里的0,在商里写0。 六、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2 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每题的商是几位数。 再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选两题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2、想想做做3 独立找出3题的错因,并改正,再指名回答。 七、作业 想想做做4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篇3 (一)口算除法 1、整千、整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用表内除法计算:先用被除数0前面的数除以一位数,算出结果后,再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算出的结果后添几个0。 (2)用乘法来算除法:看一位数乘多少等于被除数,乘的数就是所求的商。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1)除数不变,把三位数看成几百几十或整百的数,再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计算。 (2)想口诀估算:想一位数乘几最接近或等于被除数的位或前两位,那么几百或几十就是所要估算的商。 (二)笔算除法 1、牢固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步骤与格式,尤其是商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算式的写法。 (除数是一位数的计算法则,除数是一位数,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除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不够除,再除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到被除数那一位的上面。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用“0”占位。每一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会判断商是几位数。 比较除数与被除数位的大小,如果被除数位上的数比除数小,那么商一定比被除数少一位;如果被除数位上的数比除数大或相等,那么商和被除数的位数相等。 3、除法的验算方法: (1)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 (2)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关于0的一些规定: (1)0不能作除数。 (2)相同的两个数相除商是1。(既然能相除这个数就不是0) (3)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0乘任何数都得0。 5、乘除法的估算:4舍5入法。 如乘法估算:81×68≈5600,就是把81估成80,68估成70,80乘70得5600。 除法估算:493÷8≈60,就是把493估成480(480是8的倍数,也最接进492),然后再口算480÷8得60。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篇4 教材分析: ?分数与除法》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第五课时的教学内容。 在学生第一学段初步认识分数、体验分数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读写一些简单分数的基础上,在本册教材的第三单元前四课时,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再次认识分数,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本节教学内容重视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教材从分蛋糕的实际情境引入,引导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并结合分数的意义得出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几个算式,探索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两数相除的商或把分数写成两数相除的形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基本性质的基础。 设计理念: 1、重视知识的获取过程,树立新的教学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把只关注知识结果转向要重视知识结果,更要关注获取知识的过程,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是难以引起学生思考的。这节课,我不想把知识、结果直接告诉给学生,而是为学生探索发现新知创造机会,给他们提供一些感兴趣的、有思考价值的数学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小组讨论等活动来获取知识。 2、重组教材,树立新的教材观。 新课程主张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由对教材的挖掘者、执行者走向课程开发的研究者、设计者。本节课,我对教材进行分析后,把原来教材2课时放在一个课时教学,体现了大容量的课堂。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初步理解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算理,会正确进行互化。 教学重点: 1、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正确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 教学教法: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法、引导探究发现、归纳等教学方法。在探索知识本质规律处适当给予启发、指导、点拔,帮助学生完成探索知识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新知。 课件播放分饼情境,学生观察说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和用分数表示每人分得的块数。这个环节承接了上一节课学生熟悉的分饼情境,引出除法与分数这两个教学内容的主角。 二、探究发现,归纳认知。 1、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时教师及时将学生分饼的思维顺向发展,快速练习 (1)、把a块饼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多少块? (2)、把a块饼平均分成b份,每份是多少块? 学生先写出除法算式,再用分数表示结果,教师板书 12=1/2块 94=9/4块 a8=a/8块 ab=a/b块 通过这个练习完成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渡,为充分发现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创造条件。 2、归纳认知,明确关系。 (1)、学生观察思考:分数和除法有怎样的关系? (2)、汇报发现。 板书:被除数 除数= (3)、引导思考: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那在分数中应该有怎样的规定呢? 学生讨论得出:分母不能为0。 板书:(除数不为0)。 3、尝试用字母表示。 4、及时练习。 23= 87= 165= 1012= 5/6= ()() 13/15=()( ) 12/7= ()() 100/6= ()( ) (二)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 怎样把7/3化成带分数呢?怎样把 2 化成假分数? 1、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师出示温馨提示,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2、检测合作学习效果。 3、师做针对性点评。 4、及时练习。 课本40页第2题。这个环节引导学生探索出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并采取边学边练的形式,使知识得到及时巩固。 四、全课小结,学生谈收获。 学生总结出本课的知识点,对本节课的学习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的缩影,我的板书就是抓住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进行设计的。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29—3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用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 2、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分析分数除法应用题中数量间的关系,用方程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运用分数除以整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预习提纲: 1、观察课本第29页的图,从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呢?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3、分析例题,写出等量关系,并试用方程解答。 4、想想还有别的算法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1、同学们喜欢课外活动吗?你们喜欢参加哪些课外活动? 2、课件出示:从画面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呢?这些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1)打篮球的人数是踢足球的4/9、 (2)踢毽子的人数是踢足球的1/3、 (3)跳绳的人数是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 …… 二、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1、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操场上一共有27人参加活动,跳绳的小朋友人数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跳绳的有多少人? 列出这题的等量关系,并解答。全班交流。 2、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出例题 跳绳的小朋友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操场上有多少人参加活动? 这道题与上题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呢?能找到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吗? 你能用方程的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吗?应该如何解设?小组讨论,再由教师指名在黑板上演示。 解:设操场上有x人参加活动。 χ×2/9=6 χ×2/9÷2/9=6÷2/9 χ×=27 3、想一想,还有别的算法吗?怎么算?为什么? 6÷2/9=27(人) 三、巩固练习,实践探究 刚才同学们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了很多的数学问题,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能解答吗? 1、操场上打篮球的有4人。 (1)打篮球的人数是踢足球人数的4/9,踢足球的人数是多少? (2)踢毽子的人数是踢足球人数的1/3,踢毽子的人数是多少? (3)操场上踢足球的有9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1/3,操场上参加活动有多少人? (4)操场上踢毽子的有3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1/9,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1/3。 2、某月双休日9天,是这个月总天数的3/10,这个月有多少天? (板演过程中,着重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误解之处。) 3、根据以下方程,编出相应的应用题。 χ×1/5=30 χ×2/3=40 四、回顾反思,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体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的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操作的欢乐。 教学重点: 能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 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整数除以整数以及小数除法,今天我们将来学习数除法。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几个小朋友有关分饼的问题,请你们列出算式并计算,看谁算的又快又好! (1)每人吃1/2块饼,4个人共吃多少块饼? (2)把2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吃了多少块饼? (3)有2块饼,分给每人1/2块,可分给几个人? 2、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三个算式,观察一下这三个算式的已知数和得数,说一说它们都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运算?这就是分数除法的意义。 师:讨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一样吗? 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二、探究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1) 引导参与,探究新知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分数除法的意义,那么如何来计算呢?请同学们看黑板。 出示问题1。 请大家拿出一张操作纸,涂色表示出这张纸的4/7。 师: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4/7÷2 请同学们通过涂一涂,算一算的方式来研究4/7÷2怎样计算。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方法一:把4/7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1/7,也就是2/7。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4/7÷2=4÷2/7=2/7 方法二: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求4/7的1/2是多少,可以用乘法来做。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4/7÷2=4/7×1/2=2/7 师:对这种做法大家有什么疑问吗? 生:这儿是除法怎么变成了乘法? 师:老师也有这个疑问,你能讲讲吗? 师:谁能结合图来讲一讲呢? 师:很好!把除法转化成乘法,问题迎刃而解,你真棒!…… (2)质疑问难,理解新知 ①师小结:有的是用分子除以整数,分母不变的方法算出结果2/7,有的是转化成分数乘法来做……那么在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 ②接下来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先列式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③通过计算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用第一种方法就不能做了。因为: 上一题的时候,分子4是2的倍数,4÷2能得到整数商。而 4÷3时,分子4不是3的整倍数,得不到整数商。所以不能用分子除以整数这种方法了。 生2:把除法转化成乘法来做……4/7÷3=4/7×1/3=4/21 能再讲讲这样做的道理吗? 师:“4/7÷3”表示把4/7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一份。 请同学们拿出第二张操作纸,你能把图中的4/7平均分成3份,并表示出其中的一份吗? 展示学生的分法 师(指着涂色部分):你所表示的这一部分是4/7的多少? 通过直观图理解4/7的1/3是4/21 (3)比较归纳,发现规律。 ①师:在计算这两道题时同学们想到了不同的算法,计算左边这道题你比较喜欢那种方法?右边呢? ②在两道题的计算中同学们都想到了把除法转化成乘法来做,请观察一下,左边这道算式,在转化的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怎么变的? ③师:同学们观察真仔细!那像这样的分数除以整数的题目一般可以怎么计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小组活动,说算法。 ④师:通过研讨我们知道了分数除以整数,可以用分子除以整数,但有时不能得到整数商,所以通常转化为乘这个整数的倒数的方法来计算。 出示: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还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吗? 生:有,除数不能为0。 师:谁能把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完善算法: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⑥那象这样的分数除以整数的题目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生:要约分!结果最简。除号要变成乘号!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是什么?(学生总结) 板书设计: 分数除以整数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篇7 教学内容:教科书p55、56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了解到什么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有32人跳绳,6人一组,可以分几组? 二、新课 师:这个活动有没有进行平均分? 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小组讨论) 汇报,师板书:32÷6 学生独立算出结果。 汇报:可以是横式,也可以是竖式。 师问:得到的5是什么意思?2又是什么意思?所以单位是什么? 师:在解决这样的题目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来选择用什么算式解决。注意结果的单位。 三、做一做 出示食品饮料柜,问: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1)师:现在小丽有20元,全部买矿泉水,最多可以买几瓶?剩几元? 思考:买同样的东西是不是把钱进行平均分?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注意对横式单位的检查。 (2)如果你有15元,你能提出一个减法、一个有余数除法、没有余数的除法问题吗?(小组讨论、汇报) 四、练习 练习的第3题 出示四月份的日历。从日历上你发 现了什么?师提出问题:四月份有几个星期? 要求有几个星期,必须知道什么信息? 四月份有几天?一星期有几天? 学生得出解决的办法。30÷7 既然有4个星期,那么一定会有几个星期六和几个星期天?如果要使四月份有5个星期六和5个星期天,那么剩下的两天就分别是六、日。所以4月1日可能上星期六。 五、作业:练习十三的第1、2题。
2023-08-28 04:35:491

谁有小学三年数学人教版上册的所有教案设计吗

http://www.kejian123.com/xxsx/ShowSoft.asp?SoftID=22255
2023-08-28 04:36:172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教案3篇 在数学课堂上,二年级数学老师要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经历了数学教学工作,你知道如何写一篇二年级数学教案?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教案”,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巩固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区分、应用克和千克,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并学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目标解析: 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比较抽象,在复习克和千克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估测的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在复习简单推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巩固克和千克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引入新知 (一)回顾复习过程 请学生回忆已经复习过本学期的哪些内容,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继续复习克和千克、推理这两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反思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复习克和千克 1.梳理。 (1)说一说,你在水果店买东西时都见过什么? (2)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质量单位有哪些? 2.直观感受。 (1)看到1克和1千克,你会想到什么? (2)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克或者1千克? (3)实物展示:1片口香糖约重1克,2袋500克的盐重1千克。 3.进率关系。 (1)已经明确了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那么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2)说一说多少块口香糖加在一起和2袋500克的盐同样重? 4.测量。 (1)测量物体的轻重要用到什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说一说自己所认识的秤。 5.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时重点说一说第3小题,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7题。 要求学生课前调查,填写调查结果,课上根据调查结果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关注,通过操作、提问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在练习时要让学生说说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和原因,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 (二)复习推理 1.复习推理(一)。 (1)创设情境:李冰、王明、张强、夏雨一起排队上车。张强在李冰和王明的中间,夏雨是最后一个,李冰不是第一个。请把他们的名字从前往后写下来。 (2)思考:你先确定谁的位置?为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推理的过程,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 (4)指名说一说推理的方法及过程,其他同学补充,引导学生注意表达的有序性。 2.复习推理(二)。 (1)出示题目:在上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出现一次。B应该是几?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注意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推理重在过程,复习中让学生经历想推理过程、说推理过程、演示推理过程、观察推理过程等环节,有意识地对推理的方法进行提炼和改善。让学生明确推理时一般要找到一个关键句,作为推理的突破口。完善表格填数的方法,将“确认”与“排除”交替进行,这样提升了效果,学生也能轻松接受。 三、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你能用我们今天的复习内容解决身边的哪些问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法运用: 讲解法 分析法 引导法 练习法 学法指导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 复习 1.能填几?(指名口答) ( )×6<25 8×( )<38 7×( )<40 指名回答 通过复习巩固了旧知 二、初学新课探索新知 (初步探究) 出示P10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寻找信息:有22人、每条船限乘4人 2.提出问题:至少要租几条船? 3.解决问题。 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交流时围绕: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4.让生仔细观察图弄懂题意。 5.让生独立思考。 6.进行小组交流。交流时围绕: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三、引导释疑 (合作学习)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2÷4=5(条)……2(人) 至少要租6条船。 你认为怎样分配合理?请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案。(让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可能出现如下方案 (1)其中5条船,每条船4人,还有一条2人。4×5+2=22。 (2)其中4条船,每条船4人;另外两条船,一条3人,一条3人。4×4+6=22。 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法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案。(让学生各抒己见) 2可让学生在草稿本上用纸画月亮代表小船,用小棒代表人。 3根据摆的图列出算式。 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四、拓展学习 (深入探究) 1.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应用了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简单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要结合实际来思考,如上面租船的问题……至于这6条船怎样分配更合理,我们要动脑想一想,但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 强调:我们在各项活动中都要注意安全,不能做违反安全规定的事。 2.全班交流总结。 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进行交流。 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当堂检测、练习巩固 (学习诊断) 完成练一练1,2,题 第1题配合问题串鼓励学生再次经历有余数的除法实际问题进1的过程:先弄懂题意在列式解决 1.先弄懂题意 2.在列式解决 3.指名汇报。 4.集体订正。 5.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六、课堂小结 (梳理归纳)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你学的好吗? 1.小组交流。 2.指名汇报。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板书设计: 租船 22÷4=5(条)。.....2(人) 答至少要租6条船。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 通过“买鲜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 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1.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 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一)复习铺垫:(出示题目) 1. 计算: 40+6×8 70-5×4 2. 一枝玫瑰花5元,一枝康乃馨3元。 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创设情境,聊天导入 现在已经是春天了,小草发芽了,花儿开了,又是一年新的开始,小刺猬也有了一个新的生意,瞧,它的鲜花店开张啦。(出示教材情景图)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 让学生观察图片,提问:你能找出哪些数学信息? 2.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刚才我们对花店里的花的情况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你能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 大家提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如果要解决这个数学问题: 一枝康乃馨比一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我们要知道什么条件? 4. 针对第一种方法,重点讲述: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减法,又有除法,要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为什么先算除法,再算减法?(意义上来多说。)重点强调。 5. 买一枝菊花和一枝百合花,一共要花多少钱?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知道哪些条件? 在大部分学生计算好以后,组织汇报。 6. 及时总结: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我们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组织智力大闯关: 第一关:(分男女生比赛) 4+24÷8 5-8÷4 72÷8-3 36+81÷9 45+8×4 80-6×8 指名学生说运算顺序,叫6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第二关:森林医生:书上练一练:3题。 第三关:解决问题:书上练一练:1、2题。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
2023-08-28 04:36:261

四年级数学《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四年级数学《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P5P6   教学目标:   1、在已学的乘、除法知识的基础上分别概括出乘、除法的意义。   2、在交流总结的基础上,掌握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乘、除法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明确0不能作除数及其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计算下列各题,并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363+88= 165-45=   2、我们学习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那么乘、除法各部分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引出课题。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乘、除法的意义。   (1)出示教材P5例2(1)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式解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教师板书:3+3+3+3=12(枝)或34=12(枝)   结合刚才的算式思考:哪个算式更为简便?想一想乘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吗?   教师总结: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2)出示教材P5例2(2)(3)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式解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教师板书:123=4(瓶) 124=3(枝)   对比这三个算式,你能说一说什么是除法?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吗?   总结:除法可以看做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求出的未知数叫做商。   2、教学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你能说一说乘法、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交流后汇报,教师板书。   如果在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后,板书总结。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通过刚才算式的比较,你能说一说除法和乘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总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教学有关0的运算。   (1)出示P6例3   说一说你知道的有关0的`哪些运算?运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说试题,教师记录。   预设:0+5= 24-0= 50= 06= 4-4=   指名口算后,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一个数加上0还得这个数的本身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的本身   0乘任何数都得0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被减数与减数相同时,差为0   (2)思考:在除法算式中,0能做除数吗?为什么?   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   教师总结:50不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和0相乘能得到5;00不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和0相乘都得0.因此0作除数无意义,因此0不能作除数。   三、巩固发散   1、P6 做一做 独立完成,指名订正。   2、根据2532=800写出两道除法算式。指名说一说列式的依据。   3、列竖式计算,并用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3465=   70416=   89127=   32612=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3+3+3+3=12(枝) 123=4(瓶)   34=12(枝) 124=3(枝)   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积=因数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0不能作除数   四年级数学《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练习二P7P8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意识。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乘、除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应用;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师:谁来说一说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师生交流后明确:学习了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今天,我们将通过练习二的习题来检验同学们的学习成果。   板书课题:练习二。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107题。   1、完成教材第7页第1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列式计算,然后交流反馈。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分别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2、完成教材第7页第2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解决,并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7页第3题。   创设情境:有一只调皮的小猫弄脏了作业本。你有办法求出被猫爪踩过的数吗?   学生在小组内完成,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4、完成教材第7页第4题。   出示题目后,由学生独立填写。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根据被除数与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来填的。   5、完成教材第7页第5题。   课件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分别进行计算。   反馈时,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办法能证明计算的结果是正确的,从而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利用乘、除法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6、完成教材第8页第6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读懂题意,明确要求,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师生交流时,分别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三、检测评价   出示练习二第7~9题。   1、完成教材第8页第7题。   题目出示后,学生直接口算,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想的。   2、完成教材第8页第8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确定解题的方案,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8页第9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明确图形表示的是什么数,再独立思考,作出正误判断。   组织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及依据。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积=因数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乘法 除法 除数=被除数商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商除数
2023-08-28 04:36:351

二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5篇 每个二年级数学老师都应该让学生学到知识,爱上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并终身受益。数学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掌握的技能,作为二年级数学老师你会写二年级数学教案?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二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二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 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 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 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 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二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法运用: 讲解法 分析法 引导法 练习法 学法指导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 复习 1.能填几?(指名口答) ( )×6<25 8×( )<38 7×( )<40 指名回答 通过复习巩固了旧知 二、初学新课探索新知 (初步探究) 出示P10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寻找信息:有22人、每条船限乘4人 2.提出问题:至少要租几条船? 3.解决问题。 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交流时围绕: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4.让生仔细观察图弄懂题意。 5.让生独立思考。 6.进行小组交流。交流时围绕: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三、引导释疑 (合作学习)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2÷4=5(条)……2(人) 至少要租6条船。 你认为怎样分配合理?请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案。(让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可能出现如下方案 (1)其中5条船,每条船4人,还有一条2人。4×5+2=22。 (2)其中4条船,每条船4人;另外两条船,一条3人,一条3人。4×4+6=22。 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法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案。(让学生各抒己见) 2可让学生在草稿本上用纸画月亮代表小船,用小棒代表人。 3根据摆的图列出算式。 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四、拓展学习 (深入探究) 1.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应用了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简单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要结合实际来思考,如上面租船的问题……至于这6条船怎样分配更合理,我们要动脑想一想,但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 强调:我们在各项活动中都要注意安全,不能做违反安全规定的事。 2.全班交流总结。 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进行交流。 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当堂检测、练习巩固 (学习诊断) 完成练一练1,2,题 第1题配合问题串鼓励学生再次经历有余数的除法实际问题进1的过程:先弄懂题意在列式解决 1.先弄懂题意 2.在列式解决 3.指名汇报。 4.集体订正。 5.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六、课堂小结 (梳理归纳)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你学的好吗? 1.小组交流。 2.指名汇报。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板书设计: 租船 22÷4=5(条)。.....2(人) 答至少要租6条船。 二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篇3 内容分析: 《买鲜花》是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是通过创设 “买鲜花”的问题情境,通过“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共花多少元?”这个问题,列出含有除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并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既有除法又有加法的算式中,应先算除法,再算加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解决“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让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在既有除法又有减法时,应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也能熟练地进行加减运算,上节课又刚刚学习了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利用知识的迁移来学习,不会有太大困难。但学生的知识底缊不同,理解能力也不一样,因此,应针对个别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来提高学生对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的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花店买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除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计算有关除加、除减的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做奖品用的各式花朵。 教学方法: 用引导法、交流法、观察法。利用课件、图片,创建设了4个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学会用准确的语言描述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用激励的语言、及时的评价,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愉快的心情参与到整个课堂的学习,课后练习分层进行,使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师:同学们,三八妇女节,快到了,你准备给妈妈送点什么礼物?(学生说一说)小红准备买一束花送给妈妈,那么,现在我们陪她一起去花店看看吧! 1、出示主题图 2、谁来说说,在花店里,你看到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图片信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3、看到那么漂亮的鲜花,小红真想能把它们全部买回家送给她亲爱的妈妈,可是,她口袋里的钱非常有限,只够买两种鲜花,而且每样只能买一枝。同学们,如果你是小红,你打算怎么买呢? 4、小组内交流。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买1枝康乃馨和1枝百合花,买1枝菊花和1枝玫瑰……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一)探究除加混合运算顺序 师:小红听到同学们那么热情地帮她,内心非常地高兴,她还让我替她谢谢你们呢。而且啊,她还说,她最喜欢就是同学所想的配法,也就是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那么,你们能否动动小脑筋帮帮小红算算,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需要多少元? 引导学生思考: (1)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的价钱) (2)1枝菊花多少钱?(不知道)1枝百合花多少钱?(4元) (3)先求什么?(1枝菊花的价钱) (4)再求什么?(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共多少元?) (5)好,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尝试列式解答。 (6)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并说说理由。8÷4=2(元) 2+4=6(元) (7)上节课,我们学过,像这样有联系的两个算式,我们可以写成一个综合算式,谁会?(8÷4+4)那么,这条算式里,既有除法,又有加法,我们计算时,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设计意图:难点就在于此,通过小组的合作,由学生自主探索得出答案,培养学生的合意识。] (引导学生说出:1枝菊花的价钱不知道,所以必须先算1枝菊花的价钱,也就是先算除法,再来算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的总价钱,所以最后算加法。) (8)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除法的算式,我们叫它除加混合算式。那么在除加混合算式中,我们应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9)介绍综合算式的计算格式和书写方法(边讲解示范,边板书) 8÷4+4 =2+4 =6(元) (二)探究除减混合运算顺序 师:谁来帮老师想一想: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1)题目里的“便宜”是什么意思? (2)同学们,刚才小红的问题,我们一下子就把它解决了,老师相信,这个问题也难不倒你们。好,现在让同学们先自己独立思考一下,并尝试在草稿纸上列式计算。 (3)嗯,大部分同学已想好了,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跟同伴说说吧。 (4)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24÷8=3(元) 5-3=2(元) (5)为什么要这样列式? (1枝康乃馨的价钱不知道,所以要先算,然后就可以和1枝玫瑰的价钱比较谁便宜了。) (6)还可以怎么列算式? 还可以列成综合算式:5-24÷8 (7)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8)你的发言太精彩了,那么,我们在计算时是先算减法呢?还是先算除法?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枝康乃馨的价钱不知道,需要先算出来,所以先算除法) (9)小结:像这样既有减法又有除法的算式,我们叫它除减混合算式。那么在除减混合算式中,我们应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10)5-24÷8 =5-3 =2(元) (11)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在大家的合作下,这个问题终于解决了,老师真替你们高兴!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谈话:花店老板知道,同学们都想送礼物给妈妈,他很受感动,所以特意抱出来一大束鲜花,说:“只要你能算出花朵的算式,鲜花就送给你了。”同学们,想不想用自己的智慧给妈妈献上一份的礼物呀? ⑴出示花朵计算卡(P19试一试)(同学们,可选择自己喜欢的花朵来计算,只要你计算对了,花店老板就会把那朵花送给你的,想不想要?加油!) 强调:计算时,先想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才动笔计算,而且要注意综合算式的书写格式。 [设计意图:延续新课中的情境,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巩固所学的新知,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仔细观察我们刚算过的这6个算式,都出现过什么运算?(有加减法还有乘除法) ⑶归纳小结:有加减又有乘除的算式里,我要先计算(乘除法),后计算(加减法)。 ⑷师:恭喜这些同学得到了这么多美丽的礼物,这是他们用智慧得到的,妈妈一定会很开心的。 2、老师想知道大家对刚才总结的规律掌握的好不好,要再考考你们,敢不敢?(P20第4小题) 3、森林医生。(P20第3小题) 大树爷爷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让我们帮助大树爷爷把病治好,使它们健康地笑起来,好吗?(先引导学生找现病因,再重新更正)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1、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快乐的40分钟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你有什么收获,快和同伴说说吧。(学生畅所欲言) 2、好,我们明天继续相约快乐40分,同学们再见!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节课形成一个总体印象。] 五、板书 二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三种角的特点,会辨认直角、钝角、锐角,能够尺子画角。 2、渗透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能在生活中找出三种角。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交流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通过与直角比较辨认锐角和钝角。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老师穿西服(很多角)出现在课堂上,今天老师带了一个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来到教室里,这个老朋友就在老师的衣服上,请你仔细观察。 1、让学生说说角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都有些什么特点。 2、 二、观察主题图 1、请学生观察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角吗?说说在哪里。 2、除了我们认识过的过的直角,还有什么些什么样子的角? 三、体会比较钝角和锐角 1、请你用身体来表示出这些角来。 2、用三角板的直角比较一下主题图上这些角,你发现可以把图上的这些分分成几类? 3、这些比直角要小的角书上把它们叫作什么角?比直角要大的这些角叫什么角? 4、那你能用纸折出锐角吗?你怎么知你折的角就是锐角?让学生边比边说。 5、折出钝角说说 6、找出生活中的三种角。 7、完成39页第1题。 四、动手画角 1、动手试画,说说你是怎么样画角的。要注意什么。 2、根据老师的要求画角。 五、完成39页第2题。 六、用三角板拼出钝角,看谁拼的多。 二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两种解题方法的比较,学生对两种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更加清楚,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三)渗透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两种解题方法,选择解题方案。 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选择方案。 教具和学具 写有练习题的幻灯片和幻灯。 教学过程设计 (一)做一做,说一说 “一个缝纫组运来98米布,做儿童服用了48米,做婴儿装用了45米,还剩多少米?”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动笔做在课堂练习本上(用两种方法解答),教师课堂巡视,然后请两名学生板演(每人一种方法)。 学生甲  98-48=50(米)    学生乙  48+45=93(米) 50-45=5(米)         98-93=5(米) 学生解答后,教师可请学生先分析数量关系,再说说解题思路和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设疑激发兴趣 教师谈话:刚才这道题同学们用两种方法进行了解答,很好!但是在实际中我们一般只要求同学用一种方法解答,那么这里就有一个方法的选择问题,就是选择比较简便的解答方法,怎样选择呢?下面请同学们研究两道题,请你分别选择一种简便方法进行解答。 1.光明小学艺术小组做了96个风车,送给第一幼儿园16个,第二幼儿园38个,还剩多少个? 2.妈妈给小红买了一双鞋25元,又买了一双袜子5元,给售货员50元,请你算一算应该找回多少元钱? 经过认真思考审题后,大部分学生第一道题选择第一种方法解答,如下: 96-16=80(个)       80-38=42(个) 答:还剩42元。 第二道题选择第二种方法解答,如下: 25+5=30(元)            50-30=20(元) 答:应该找回20元。 学生解答后,教师又请同学分别说说选择算法的依据和解题思路及每步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以加深对两种算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识别能力,教师可再出一组题让学生独立选择方法做。 3.王老师买口琴用了48元,买笛子用了36元,给售货员100元,应该找回多少钱? 4.河里有40只鸭子,先上岸7只,又上岸13只,这时河里有多少只鸭子?  教师要求同学全体动笔,列式计算解答。教师课堂巡视,尤其要照顾一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否也掌握了。最后请中、下等水平学生说一说解答过程。 (三)巩固发展 1.食堂有38筐萝卜。午饭吃了9筐,晚饭吃的萝卜的筐数跟午饭同样多,还剩多少筐?(要求用多种方法解答,并比较哪种方法简便) 请同学们做在课堂练习本上,然后分别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如:学生可能做出如下几种解法。 学生完成后,教师请同学分别说说选择算法的依据和解题思路,对于用简便方法解答的学生要给予鼓励。 2.铅笔每支4角钱,小刚买了3支,给售货员5元钱,应找回多少元钱?请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在课堂练习本上。 (同学们可能做出以下几种方法) 学生完成后,进行订正,并请同学们叙述每种解法的解题思路。同时在比较中指出解法二为最简便解法。 (四)比较沟通联系 通过上述几道题的研究可让学生讨论一下两种解答方法的区别与联系(第一种解答方法是从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即两次求剩余;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减去第二个数。第二种解答方法是减去两个数的和,即先求和,再求剩余。两种方法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回事,即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就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其结果不变。这一知识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减法性质),以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解题能力。 (五)试着做一做 1.一支铅笔4角钱,一块橡皮2角钱,小华买了2支铅笔,一块橡皮,一共用了多少钱? 2.铅笔每支4角钱,小红有1元钱,要买3支,还差多少钱?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综合练习课,重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因此课堂设计从整体设计上注意: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在亲自思考解答中比较两种方法区别与联系进而加深和理解两种解答方法的算理和算法,提高解题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2023-08-28 04:36:451

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5篇 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因此二年级数学老师要积极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每一个二年级数学老师都应该在课前写一篇二年级数学教案,那么你知道如何写二年级数学教案?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加深对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2.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混合运算的计算能力。 3.经历整理过程,构建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间的知识体系,培养思维能力。 4.在解决问题中感受除法和混合运算的价值,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 目标解析: 在问题中经历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的整理过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巩固计算的方法;在对比中明辨混合运算的顺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巩固有余数除法试商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余数为什么要小于除数。 2.巩固同级、不同级及带小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深化对运算及其之间关系的理解,提高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整理除法相关知识,逐步学会整理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揭示课题 (一)游戏活动: 教师选12个小朋友上台。 1.分组。 让其他同学给他们分分组,要求每组人数同样多,且每组不止1人。 (可以每组2人,分成6个组;可以每组3人,分4个组;可以每组4人,分3个组,可以每组6人,分2个组。) 2.抢答。 分好组后,开始抢答游戏。 ( 课件依次演示:) 七八( ) ( )三十 ( )八十一 四八( ) 54÷9=( ) 35÷( )=7 ( )÷8=9 ( )÷2=5 (二)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复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形式,既引导学生复习已学的知识,即除法的意义和乘法口诀,从而揭示课题,又调动学生参与复习的积极性,提高复习的效率。 二、回顾梳理,构建联系 (一)复习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1.课件出示: (1)16枝铅笔,装在4个盒子里,平均每盒装多少只? (2)16枝铅笔,每8枝装一盒,需要几个盒子? (3)16枝铅笔,装在7个盒子里,平均每盒装几枝?还剩几枝? 2.学生分析后列式并计算。 3.学生汇报 (1)三道题如何列式,为什么用除法列式? (2)计算时用什么乘法口诀? (3)第三题余数是多少?余数与除数有什么关系? 4.学生自主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除法问题?并解答。 例如:每3枝装一盒,至少需要几个盒子? 5.说一说:表内除法与有余数除法的异同。 6.练一练: (1)出示习题:如果每枝铅笔8角,小英带了6元钱,她最多能买几枝?还剩多少钱?(列式并用竖式计算) (2)汇报交流,并说说用竖式计算的注意事项。 (3)比较: 60 ÷8=6(枝)……12(角) 60 ÷8=7(枝)…… 4(角) 让学生通过对比,明白第一种错误的原因,为什么不能剩余12角,(因为12角里面还有1个8角,还能买一枝铅笔。)从而进一步理解为什么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将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串在一起,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更好地理解除法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进一步提高计算的能力。 (二)复习混合运算。 1.课件出示: 128-64+36 6+18÷3 48÷8×6 8×(36-29) 64-40÷8 (1)说一说:先请学生说说这些混合运算的顺序。 (2)分一分:让学生将这些算式按运算顺序进行分类。 如:第一类: 128-64+36 48÷8×6 第二类: 64-40÷8 6+18÷3 第三类: 8×(36-29) (3)根据分类结果分别计算。并让学生自己尝试举出类似的例子。 2.练一练: (1)课件出示: 18-6÷3 (18-6)÷3 18÷6×3 18-6×3 (2)学生计算。 (3)汇报交流计算方法:先看运算顺序,然后计算。 设计意图:混合运算的重点是先看运算顺序,因此在复习前出示三类不同的混合运算让学生说运算顺序再分类,既突出运算顺序的重要性,又给学生复习混合运算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进一步提高混合运算的计算能力。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基础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题。 结合直观图巩固对除法及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沟通两者间的关系。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2题。 巩固除法竖式计算的方法,强化试商的技能。 3.完成练习二十二第3题。 以说出“先算什么,再计算”的方式,突出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巩固,同时培养认真审题的能力。 (二)实践应用。 1.40个图形如下排列:……第34个图形是( ),40个图形中有( )个。 2.小晨准备用一星期(7天)看完一本60页的图书,第一天看了12页,剩下的平均每天看几页? 设计意图:本环节复习题的选择突出了不同层次,由简单巩固到实际应用,不仅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还充分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畅谈收获,总结提升 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方法?还有哪些疑问? 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画锐角和钝角。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找角、画角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创造性思维。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课堂中创设的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复习铺垫 师:同学们,大家都认识潘老师,你们一定不知道潘老师还会变魔术吧。不信,你们看,老师可以用手中的这张纸变一个大家都认识的老朋友!你认识吗? 师:关于角,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生:我知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一个角。 生:像国旗角,桌子角,都是直角。 二、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周末了,同学们都喜欢去游乐园吧,今天潘老师就带大家去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根据上学期所学的有关角的知识,找一找,图中哪里有角? 师:同学们太棒了,找到了这么多的角。(课件演示:去掉背景图后所显示大小不同的角。)它们长得一样吗?你们能根据它的特点分分类吗? 1、给“角”分类。 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学具卡片,先独立思考,你按什么标准分类?想想可以怎么分,分好后和同桌说一说。 (1)分成两类:一类是直角,一类不是直角。 (2)也可以分三类:直角分一类,比直角小为一类,比直角大的可以为一类。 师:这样分更细致一些,我们发现不是直角的角里,有比直角大的角,也有比直角小的角,大家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师:那你们是怎么知道1号角和3号角就比直角大?而4号角和5号角就比直角小呢? 师:嗯,如果这些角比较接近直角,开口的大小和直角很相近,我们看不出怎么办呢?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较。(验证方法: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的顶点和所量的角的顶点对齐,一条直角边和角的一条边重合,这样就可以比较这个角的开口是不是比直角大或小。) 2、揭示“角”的名称。 师:在这三类角中,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家族中的直角,其实其他两类也是叫的兄弟,一个是直角的弟弟,一个是直角的哥哥,大家知道我为什么说4号角和5号角是直角的弟弟吗?(比直角小)像这样,比直角小的角就是锐角,直角的哥哥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钝角,像这样,比直角大的角就是钝角。今天我们就老学习锐角和钝角。(板书课题) 师:角家族我们认识了锐角、直角和钝角。 师:那么给这3个兄弟排排队吧,谁是老大,谁是老二,谁是老三?(板书:钝角>直角>锐角) 现在老师提两个问题,我敢谁第一问题,提出后,所有人的小手都能举起来,而第二个问题提出来后,举起小手的就会寥寥无几了。信不信? 第1个问题:什么样的角水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 第2个问题:用什么办法开判断一个角是不是锐角或钝角? 师:(得出结论)和直角比,开口比较明显的,我们可以直接看出来,但开口大小比较接近直角的,我们可以利用三角板的指教来验证。 师:既然大家已经找到好办法了,我们在来用一用,看看我们的高招灵不灵。(课件出示几个不用的角,请同学来判断) 教师出示两张实物卡片,角的大小比较接近直角的。请同学们到前面来验证。 师:看来这样的问题难不倒大家,课件出示,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倒题。 3、找找生活中的“角”。 师: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藏在游乐园里,其实就藏在我们身边,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在哪里见到了角,是什么角? 很好,其实数学知识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有知道的,也有一些我们不知道,等待大家去发现。 4画“角”。 师:既然我们认识了锐角和钝角,想不想画一画,那谁来说一说,你想怎么画一个锐角或钝角呢?(先画`````后画`````)(课件出示画法,请学生来画) 师:你能试着画一个尽可能小的锐角和一个尽可能大的钝角吗? 三、教画人物简笔画 师:角在美术中也有妙处!在美术中有一种画叫人物简笔画,它是非常简单的图形拼摆起来表示人物的一些简单动作,像这样用圆表示头部,用线段表示身体,用角表示四肢(胳膊和腿)。 师:请同学试着创造,用我们学会的角来表示四肢,看看你能创造出那些姿势。(学生作品展示) 四、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 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 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两种解题方法的比较,学生对两种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更加清楚,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三)渗透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两种解题方法,选择解题方案。 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选择方案。 教具和学具 写有练习题的幻灯片和幻灯。 教学过程设计 (一)做一做,说一说 “一个缝纫组运来98米布,做儿童服用了48米,做婴儿装用了45米,还剩多少米?”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动笔做在课堂练习本上(用两种方法解答),教师课堂巡视,然后请两名学生板演(每人一种方法)。 学生甲  98-48=50(米)    学生乙  48+45=93(米) 50-45=5(米)         98-93=5(米) 学生解答后,教师可请学生先分析数量关系,再说说解题思路和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设疑激发兴趣 教师谈话:刚才这道题同学们用两种方法进行了解答,很好!但是在实际中我们一般只要求同学用一种方法解答,那么这里就有一个方法的选择问题,就是选择比较简便的解答方法,怎样选择呢?下面请同学们研究两道题,请你分别选择一种简便方法进行解答。 1.光明小学艺术小组做了96个风车,送给第一幼儿园16个,第二幼儿园38个,还剩多少个? 2.妈妈给小红买了一双鞋25元,又买了一双袜子5元,给售货员50元,请你算一算应该找回多少元钱? 经过认真思考审题后,大部分学生第一道题选择第一种方法解答,如下: 96-16=80(个)       80-38=42(个) 答:还剩42元。 第二道题选择第二种方法解答,如下: 25+5=30(元)            50-30=20(元) 答:应该找回20元。 学生解答后,教师又请同学分别说说选择算法的依据和解题思路及每步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以加深对两种算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识别能力,教师可再出一组题让学生独立选择方法做。 3.王老师买口琴用了48元,买笛子用了36元,给售货员100元,应该找回多少钱? 4.河里有40只鸭子,先上岸7只,又上岸13只,这时河里有多少只鸭子?  教师要求同学全体动笔,列式计算解答。教师课堂巡视,尤其要照顾一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否也掌握了。最后请中、下等水平学生说一说解答过程。 (三)巩固发展 1.食堂有38筐萝卜。午饭吃了9筐,晚饭吃的萝卜的筐数跟午饭同样多,还剩多少筐?(要求用多种方法解答,并比较哪种方法简便) 请同学们做在课堂练习本上,然后分别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如:学生可能做出如下几种解法。 学生完成后,教师请同学分别说说选择算法的依据和解题思路,对于用简便方法解答的学生要给予鼓励。 2.铅笔每支4角钱,小刚买了3支,给售货员5元钱,应找回多少元钱?请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在课堂练习本上。 (同学们可能做出以下几种方法) 学生完成后,进行订正,并请同学们叙述每种解法的解题思路。同时在比较中指出解法二为最简便解法。 (四)比较沟通联系 通过上述几道题的研究可让学生讨论一下两种解答方法的区别与联系(第一种解答方法是从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即两次求剩余;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减去第二个数。第二种解答方法是减去两个数的和,即先求和,再求剩余。两种方法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回事,即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就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其结果不变。这一知识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减法性质),以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解题能力。 (五)试着做一做 1.一支铅笔4角钱,一块橡皮2角钱,小华买了2支铅笔,一块橡皮,一共用了多少钱? 2.铅笔每支4角钱,小红有1元钱,要买3支,还差多少钱?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综合练习课,重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因此课堂设计从整体设计上注意: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在亲自思考解答中比较两种方法区别与联系进而加深和理解两种解答方法的算理和算法,提高解题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法运用: 讲解法 分析法 引导法 练习法 学法指导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 复习 1.能填几?(指名口答) ( )×6<25 8×( )<38 7×( )<40 指名回答 通过复习巩固了旧知 二、初学新课探索新知 (初步探究) 出示P10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寻找信息:有22人、每条船限乘4人 2.提出问题:至少要租几条船? 3.解决问题。 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交流时围绕: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4.让生仔细观察图弄懂题意。 5.让生独立思考。 6.进行小组交流。交流时围绕: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三、引导释疑 (合作学习)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2÷4=5(条)……2(人) 至少要租6条船。 你认为怎样分配合理?请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案。(让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可能出现如下方案 (1)其中5条船,每条船4人,还有一条2人。4×5+2=22。 (2)其中4条船,每条船4人;另外两条船,一条3人,一条3人。4×4+6=22。 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法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案。(让学生各抒己见) 2可让学生在草稿本上用纸画月亮代表小船,用小棒代表人。 3根据摆的图列出算式。 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四、拓展学习 (深入探究) 1.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应用了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简单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要结合实际来思考,如上面租船的问题……至于这6条船怎样分配更合理,我们要动脑想一想,但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 强调:我们在各项活动中都要注意安全,不能做违反安全规定的事。 2.全班交流总结。 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进行交流。 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当堂检测、练习巩固 (学习诊断) 完成练一练1,2,题 第1题配合问题串鼓励学生再次经历有余数的除法实际问题进1的过程:先弄懂题意在列式解决 1.先弄懂题意 2.在列式解决 3.指名汇报。 4.集体订正。 5.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六、课堂小结 (梳理归纳)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你学的好吗? 1.小组交流。 2.指名汇报。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板书设计: 租船 22÷4=5(条)。.....2(人) 答至少要租6条船。
2023-08-28 04:37:301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是什么?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是:一、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明白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会在实际计算中运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抽象概括能力、迁移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二、教学重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三、教学难点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归纳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逆运算”。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教师出示花瓶的情景图,提问:(1)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列式:用加法算:3+3+3+3=12,用乘法算:3×4=12,提问:为什么可以用加法,也可以乘法呢?从而引出课题。2、新课讲授活动一: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及其部分名称。首先,教师组织学生同桌之间说一说,提问:乘法和加法有什么关系吗?通过加法,我们如何描述乘法的意义?总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其次,教师出示(2)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3)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枝?列式:12÷3=4,12÷4=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提问:这两道题用的是什么运算?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总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其中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求得的另一个因数叫商。活动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提问:大家能用式子总结一下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吗?能说说乘法和除法有什么关系吗?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2023-08-28 04:38:491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分橘子》教案

【 #教案# 导语】《分橘子》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4册的内容,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经历分橘子的实际操作过程,初步了解余数的含义,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得密切联系。 2、结合实际操作,经历用竖式表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分橘子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掌握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3.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难点掌握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   1.用竖式计算。   56÷7   42÷6   32÷8   35÷5   81÷9   21÷3   16÷2   63÷9   2.谈话导入课题,并板书课题。分橘子有余数的除法   二、互动解疑平均分后有时会出现余数。   1.课件显示14个橘子画面。   2.组织小组讨论:有14个橘子,如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请每个同学用代表橘子的圆片实际分一分,在小组内讨论怎样列出算式,用竖式怎样表示。   3.全班进行交流。指名回答:投影显示学生的圆片图,引导学生探究竖式各数表示的意思及单位名称的写法,并进一步认识余数。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4÷4=3盘……2个答:可以放3盘,还剩2个。4引导学生认识竖式中:“14”表示把14个橘子拿去分,“4”表示每盘放4个,“3” 表示放了3盘强调单位“盘”,“12”表示3盘共12个4×3=12。“2”表示放了3盘后还剩下2个。强调单位:“个”5说明“2”是这个竖式的余数,这2个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6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启思导疑   1.先由学生操作用圆片分一分。再列出除法竖式,独立解答 “试一试”。   2.讨论:根据刚才这道习题,你发现了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学生独立完成“算一算,想一想”,指名板书,全班齐练。练习完,比较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指名回答:余数要比除数小。   四、实践应用   “练一练”第1、2、3、4题。   五、总结评价   1.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你有哪些收获?   除法竖式的写法,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篇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分橘子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2、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让学生正确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4、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2、让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昨天,我们帮小熊分了苹果,大家还记得我们是怎么分的吗?今天小熊又要请客了,它家里只有14个橘子,它想每盘放4个,可不知道放几盘,你能帮助它解决这个难题吗?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有余数的除法及其竖式的计算方法   学生试着自己列竖式后,展示不同学生的竖式并让学生说明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同时其他学生可以质疑。因为有除法算式做引导,估计学生不会出现余数大于除数的现象,如果有的话,就直接拿来当作下一环节的样本,解决余数不大于除数。然后教师做小结。   2、完成“试一试”,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师小结: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3、用竖式计算。   9÷4   21÷5   14÷3   19÷6   4、钉一件上衣需要5个扣子,现有23个扣子,能钉几件上衣,还剩几个扣子?   四、总结   1、说说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你今天最成功的是什么?你打算以后如何做?     板书设计:   分橘子   每盘放4个橘子,14个橘子可以放几盘?   14÷4=3(盘)……2(个)   答:14个橘子可以放3盘,还剩2个。篇三   教学资源  教学内容: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分橘子”,课本第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分橘子的实际操作过程,初步了解余数的含义,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实际操作,经历用竖试表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和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竖试书写格式,理解每一步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问题引入   课件出示14个橘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如果每盘放4个橘子,14个可以放几盘?(教师板书)   二、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2、师生进行互动交流。   师:从题目中你们可以得到那些信息?   生:每盘放4个橘子,总共有14个橘子。   师:题目要求我们要怎么分?   生:每盘放4个(平均每盘放4个)   师:那题目要我们求什么?   生:14个可以放几盘   师:根据这些信息,谁知道该怎么列式呢?   生1:从14里减去3个4等于2,所以可以放3盘;(14-4-4-4=2)   生2:根据乘法口诀:三四十二,得出结论可以放3盘,还剩2个。   生3:可以用除法运算列算式:14÷4=3(盘)……2(个) ,说明可以放三盘,还剩2个。   3、教师与学生合作摆一摆,验证以上结论是否正确。   4、介绍用竖式解决以上问题   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14÷4=3(盘)……2(个)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每一步的含义:   先写“厂”,表示除号,把要分的14个橘子,也就是被除数写在“厂”的里面。把每盘的橘子数4,也就是除数写在“厂”的左边。写好后,按下面的步骤用竖式计算。   一试商:14除以4,商是几,写在哪?根据乘法口诀求商,商是3,相同数位对齐,即商与被除数14的个位对齐。   二相乘:商与除数相乘的积写在被除数14的下面,相同数位对齐。三相减:从总数14里减去分走的12,还剩2个,14-12=2,画上横线对着个位写2。   四检查:看看余下来的数是不是比除数小,并说说竖式上的每个数字代表什么意思。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3页的“试一试”和第4页的“算一算”,“想一想”先由学生独立解题,再由老师讲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4页的第3题。
2023-08-28 04:39:031

2022年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

  我们知道教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是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小伙伴们,你们是不是还在为教案头疼,范文是很好的方向。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2022年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一)    指导思想   在学校数学教研组的领导下,以学校数学教学的要点为主线,通过课堂教学为媒介,加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增强教研组在战斗和教学研究中的合作能力,认真上好教研课,通过教研组教师的共同努力,努力在教学中取得实效,真正做到40分钟内要求质量的效果。    工作目标   1.本学期教研组将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结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学习其他学习资料中的相关内容,加深对《标准》在寻找策略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理解和把握。   2.加强教研组教师之间的互动,充分发挥备考组的功能,以教研组为依托,脚踏实地开展互动教研活动,努力打造学习型组织,积极形成“积极参与、密切合作、乐于探索”的备考组文化和工作特色。应加强课堂教学策略、方法、手段和学习方法的研究,将学生听力习惯的培养纳入日常教学,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3.牢固树立“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理念,践行“生活化教育”的理念,坚持“备课是基础,上课是核心,反思是促进”的工作理念,努力打造真实高效的课堂,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努力实现教学进度的统一、数据的统一使用、单位调查的统一。    工作重点   1.认真学习《20xx数学课程标准》,进一步理解新课标精神,在基础教育改革新理念指导下,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2.重视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具体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具体做法:   (1)教研组活动期间,组织谈论学校的集体业务学习资料,并形成书面材料,上传到学校网站。   (2)教师自学“有效教学”理论,做笔记,集体讨论。   (3)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广泛收集和阅读教育教学改革信息,提高教育教学专业水平。   2.加强日常管理   加强常规管理的核心主要是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和作业的有效性。具体做法:   (1)学期初每位教师要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平时要做到:认真备课、上课、布置和批改作业、辅导学生配合教导处每月对教师业务常规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   (2)自觉应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备课、上课。认真落实“教学五认真”,规范教师的业务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充分发挥数学教研组的作用,组织集体备课,研究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常规,注重活动过程的实效性。   (3)组织好间周一次的教研组活动。   (4)大胆进行教改实践,积极撰写教改论文。鼓励教师在理论学习、教改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撰写有关“以学定教”的论文。本学期要求年轻教师每人撰写一篇高质量的论文,数学组将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论文案例评比活动争取在本学期中有多篇数学论文在杂志上发表或获奖。   3、开展多样化教研活动,以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采用集中学习、教师自学、网络学习的方法,及时了解最前沿的教改信息,扩展教师知识视野,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丰富教育教学理论,提升理论水平和教学教研水平。   (2)开展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使教学研讨进课堂。   (3)开展听课、评课的研讨活动,教师本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通过互相听课、评课,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科研能力。   (4)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充分利用教师博客、论坛,开展网上教研。   4、学生方面   (1)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努力提高随堂课质量,课堂教学,教师要以新理念为指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案,力求把数学课上得生动、有趣,使学生乐学、爱学。   (2)提倡教师利用合适的时间组织学生阅读数学报,发挥数学报的功能。   (3)要求学生每周或隔周搜集一个数学故事,(可以是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味故事等),或者提出生活中的一个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班内交流,或周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2022年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二)    【学生掌握知识情况】   本班有学生x人,两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能提出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但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 教材分析 】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测量、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乘、除法的基础。例如,两位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积加起来,实际是计算三、四位数的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数减法。同样,多位数乘一位数也是学习两、三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不论因数是几位数,在计算过程中都要分解成用几个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学习的继续,也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四边形一单元,这是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解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同时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安排的是认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以及时间单位分、秒。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质量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可能性。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实际活动,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措施】   1、以学生经验为基础,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远程教育资源进行直观教学。   3、加强导优辅差工作,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4、多设计一些探索性操作活动,培养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由于三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直观教学,因此应制作和收集一些教具和学具,如计数器、方木块、小棒、钉子板、卷尺和测绳、七巧板、钟面、转盘。   【 教改实验专题 】   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022年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三)   【 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乘除法”。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百以内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结合实际具体情境,感受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计算;经历从实际情境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第三单元“千克、克、吨”。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质量单位——千克、克、吨。结合具体生活情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千克、克、吨的实际大小;掌握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结合实际生活,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第四单元“乘法”。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连乘。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并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能尝试解释估算的过程。   4、第六单元“除法”。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和连除,学习乘除混合两步计算。能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并能进行演算,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能从实际情境红提出问题,运用除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5、第七单元“年、月、日”。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能判断平年和闰年;体会引入24时记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记时法;感受时间中的数学问题,培养时间观念,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物体”。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并从三个方向观察由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图形可能不一样;能辨认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立体图形 形状;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第五单元“周长”。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周长的概念,并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认识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八单元“可能性”。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进一步感受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发生是不确定的;在实际操作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学生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语言文字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普通话交流和使用规范字的良好习惯。   【 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 】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呈现学习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操作,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下面结合具体学习内容,阐述本册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色:(一)内容的呈现体现了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二)内容的呈现注重了层次性和思考性;(三)注重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努力形成综合实践活动的多样化和专题化;(五)内容的呈现方式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情感。   【 主要教学措施 】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对本册教材的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一)重视创设生动的数学学习情境;   (二)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三)积极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四)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 教学评价措施 】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一)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也要关注他们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应该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有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适时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三年级的学生往往需要联系已有的生活实际或具体事物来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对学生评价时,应重点考察学生结合具体材料时对所学内容实际意义的理解。   (三)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对学生发祥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可以考察以下几个方面:学生能否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否尝试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否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2023-08-28 04:39:121

教学片段是教学活动吗

对“片段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所谓片段教学,是相对于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而言的,是真实教学场景的一个片段,也就是说,片段教学只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部分,教师通过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来展现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能力和教学基本功。由于片段教学不受时间、场地和人数的限制,形式比较灵活,近几年来,片段教学作为一种考评形式在教师招聘、职称评审,以及课堂教学技能大赛等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 一、片段教学的基本特征 1.实践性 这是片段教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征,因为从本质上说,片段教学就是一次教学实践活动,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构想具体实施的过程,目的在于体现其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实效性。 2.完整性 片段教学在内容上只是局部的,片段教学不是宣读教案,也不是压缩课堂,而是如同平时授课那样进行施教,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所以,片段教学要有清晰完整的教学步骤。 3.虚拟性 这是片段教学所具有的特征,片段教学虽然在本质上属教学活动,但又与平时的教学活动有所不同,因为平时教学中的实施对象是学生,而片段教学面对的却是评委或同行,因此教学实施过程中就带有浓厚的虚拟色彩。 4.预设性 片段教学很多时候面对的不是学生,学生的发言、学生的活动、师生的交流等根本没有办法进行,而片段教学的虚拟性又决定了这些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只有精心预设,片段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5.双重性 这是片段教学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两种角色,既要呈现教师教的功能,又要体现学生的学习活动,展示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教师要注意角色的转换,时而是教师,时而是学生;要注意语言的转换,时而转述学生的话语,时而对学生进行表扬评价;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选用,做到有问有讲,有讨论有评价,有组织有互动。 6.条理性 片段教学和平时的教学一样,要做到教学过程逻辑性强,层次清楚,同样也要突出教师的主导功能。 二、片段教学的基本类型 1.从教学内容看,片段教学可分为节选与专题两种类型 @林添荣 节选类片段教学是从教材中选取某些片段进行教学,教师根据节选的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然后实施教学过程。专题类片段教学是从某节课中抽取一个专题,或者是一个知识点、一个教学环节,让教师施教,教师以此为目标进行教学。 2.从教学场景看,片段教学可分为实境与虚境两种类型 实境型片段教学为教师提供了真实的课堂,教师可以面对学生进行教学,而虚境型则只能面对评委或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进行模拟教学。由于虚境型片段教学不为时空所限,操作方便,所以尽管有脱离学生主体之弊,但常常被人们所采用。 3.从选题来源看,片段教学可分为自定和他定两种类型 自定型是由教师自己选择片段教学的内容,他定型则由他人(专家、评委、组织者)指定选题,教师按要求进行的片段教学。教研活动多采用自定型片段教学,事先可以做好充分的准备,有利于开展教研活动,展示教师的风采。教学技能大赛、招聘和职称评审等多采用他定型片段教学,临时抽签,当场限时准备,依次上课,以考查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能够比较客观地评判。 三、片段教学的教学形式 片段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带有浓厚的虚拟色彩,那么没有学生的教学活动是如何进行的?通过什么形式来反映师生双边的活动状况呢?为此可以采取以下三种形式进行施教。 1.单口相声式 单口相声式,就是教师身兼师生双重身份,自问自答,自言自语,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清楚地展示出来。教学时,教师既要说出自己的教学流程,又要预设学生的回答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像单口相声演员一样,要模仿学生的语气,甚至要模仿学生的表情动作。运用单口相声式,学生的活动、发言,可以通过“老师,……”的开头语,与教师的教学语言清楚地区分开来,清晰地再现了师生双方的活动情况。 2.重复评价式 重复评价,就是通过教师重复学生的发言、评价学生的发言来展示师生双边的活动情况,展示师生的互动过程。运用这种方式体现师生双边活动时,一定要配以肢体语言,有意识地将评委或其他老师想象成学生,时不时地用眼神、微笑和他们交流,切忌站立不动,表现呆板、拘谨。 @林添荣 3.转述说明式 有时也可以采用教师转换叙述的方式,将学生的回答内容清晰地转述出来。教学时为了节省时间,就可以采用转述说明的方式。若过多采用这种方式,容易使片段教学听起来好像成为说课中的“说教学流程”环节,会给听课者造成将说课与片段教学相混淆的感觉。因此,这种方式宜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使用,以便节省教学时间,展示完整的教学过程。 四、片段教学的教学设计 片段教学设计与平时的教学设计有明显的区别。笔者认为,片段教学设计应注意“五要”,现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与探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个片段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进行片段教学设计。 1.内容选择要适中 片段教学的时间一般是12~15分钟,所选教学内容不能太多,否则就无法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选择适量的内容。如围绕《有余数的除法》进行片段教学,设计三个活动:(1)让学生动手操作,摆一摆,分一分,看看能摆几组?还剩下几盆?(2)怎样用竖式来计算?放手让学生进行尝试,然后着重引导剩下的“3”在算式中是什么数?表示什么?(3)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例3”的表格,再进行小组交流,发现了规律——余数都比除数小。这样让学生通过操作感受、尝试体验、观察交流等探究过程,加深对有余数的除法的理解。而对于教材中的巩固练习“做一做”可以完成,而其他综合练习则不宜安排在这个片段进行。 2.目标确定要明确 由于片段教学的内容只是课时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因此要正确处理好片段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片段教学目标要根据所教学的具体内容而定,要求更细、更有针对性,而没有必要必须要体现三维目标。因此要对课时目标进行全面把握,把握好课时目标与片段目标的关系,对片段知识点对应的目标要有所侧重,准确定位片段教学的目标。如《有余数的除法》的课时目标为:认识余数,理解余数的意义,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感悟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因此,在整个片段教学中,都要围绕这个目标去实施。 @林添荣 3.教学重点要突出 课时教学的重点有时就是片段教学的全部内容。因此,片段教学必须要集中时间和精力解决好教学片段中的重点问题,使各环节教学都服务于这个教学重点。如《有余数的除法》这个片段教学,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有23盆花,每5盆分成一组,可分几组?还剩下3盆够一组吗?算式是怎么列呢?一般情况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交流互动、新旧知识对比就会认识余数,了解余数的意义,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交流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个知识点。 4.环节安排要紧凑 片段教学时间短,因此,对教学结构的安排更要紧凑,各个环节要一环扣一环。结构安排要求做到前后衔接,过渡自然,层次清楚。如《有余数的除法》这个教学片段,在安排“复习——探究(尝试、认识、发现、体验)——应用”这三个教学环节中,要注意做好三方面:提出的问题要层层深入,不断启发学生思考;分配时间要合理,复习大约用2分钟,认识余数以及新旧知识对比活动大约用6分钟,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用4分钟,归纳总结环节大约用2分钟;要注意教法与学法的归纳,本节课运用了哪些教法与学法,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提高学生的认知结构。只有教学环节安排科学、紧凑,才能促进片段教学的最优化。 5.方法选择要合理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在片段教学里,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但选择的教学方法必须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如《有余数的除法》这个片段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教法可选择启发点拨法、观察对比法等,学法可选择尝试计算法、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小组合作法、讨论交流法等。同时,要注意各种方法的灵活运用,只有合理、灵活地使用教法与学法,才能有效地提高片段教学的教学效果。
2023-08-28 04:39:191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教案

【 #教案# 导语】《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第二单元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平均分在本单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习除法的基础。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小组学习的能力。   2、学会运用平均分。   3、 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4、 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5、初步认识 “平均分”   6、 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7、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各种食物若干。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二)、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三)、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写下板书:平均分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四)、学习平均分   1、 教学例2:把10个卡片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 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 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五)、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六、教学结束: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请同学们写出来。篇二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   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一)探究例1   1、各小组动手操作   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二)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三)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A把15个橘子先每个盘子放1个,又在每个盘子放1个,再在每个盘子放1个,也就是一个一个地分,每份分得3个橘子。   B先每个盘子放2个,又在每个盘子放放1个,每份分得 3个橘子。这样分快些。   C在每个盘子放3个,刚好分得每份3个橘子,这样分更快些。   D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把15个橘子分成5份,每份都是3个橘子。这就是把15个橘子平均分5份,每份有3个。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 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2、 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3、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5、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篇三   教具、学具准备:  教科书第12页准备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10张正方形卡片、15个○卡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新课   1.例1,引入“平均分”。   谈话: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   分好后,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   (3)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1)班小朋友准备的春游食品,发现:每份中的各种食品同样多。   说明: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13页“做一做”。   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   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用10张正方形卡片代替面包,分一分。   分好后,同桌检查一下: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然后,按分的结果填空。   3.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14页例2提出: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矿泉水,独立完成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的任务。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练习   1.练习三的第1题。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花,动手往3个花瓶里插花。   说明:想怎么插花就怎么插。最少设计两种插花的方案。   (2)交流。请学生展示自己最得意的插花方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评价。让学生相互评价,欣赏自己的作品。   然后,请学生选出每瓶插同样多枝花的插花方案。   强调:这几种插花方案,都是把花平均插进3个花瓶里。   2.练习三的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3.练习三的第3题。   (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   请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梨”,为什么。   (2)让学生独立完成把梨平均放进4个盘里的任务。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总结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
2023-08-28 04:39:441

冀教版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 比的基本性质说课材料 教案

冀教版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 比的基本性质说课材料 教案 :wenku.baidu./view/51d8754ac850ad02de80417c. 比的基本性质 说课材料 教案 文库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的基本性质 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六上:《比的化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上:《比的化简》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理解了比并能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又为学生后面学习比的应用打下基?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商不变的性质以及分数的基.....·北师大版数学六上:《比的化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上:《比的化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P52 比的化简 及P53的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认识》 教学设计 《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认识》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意义和特征。 2、能正确读写带分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 教 学过程 备 注 一、复习铺垫 1、说说下面各分数所表示的.....·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认识 教学设计 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认识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意义和特征。 2、能正确读写带分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 教 学过程 备 注 一、复习铺垫 1、说说下面各分数所表示的意义...·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认识 第一课时教案 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认识 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使学生从份数的分子,分母大小的比较中理解、掌握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和特征,掌握带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小学六年级人教版课课练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基本性质是: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求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反思 小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下册定义、公式 《数与代数》知识梳理 一、内容分配 数的认识 数的运算 数学思考 式与方程 常见的量 比和比例 一上 20以内数的认识 20以内加减法、进位加法 求和应用题 求差应用题 图示加减两步应用题 钟表的认识(时针、分针) 一下 100以内数的认识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00以内的加法与减法 图文应用题 表格应用题(练习中) 加减、比多少应用题 认识人民币 认识时间 二上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表内乘法 几个几的乘法应用题 求一个数的几倍的 长度单位 二下 万以内数的认识 表内除法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一) 解决问题 克和千克 三上 分数的初步认识 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二) 有余数的除法 多位数乘一位数 分数的简单计算 有余数除法的应用题 巩固两步应用题 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 吨的认识 时、分、秒 三下 小数的初步认识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巩固除法应用题 连乘应用题 解决问题 年、月、日 24时计时法 四上 大数的认识 三位数乘两位数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速度 四下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四则运算 运算定律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相应的两三步应用题 五上 回圈小数 小数乘法 小数除法 解决问题 每一种方程对应一种应用题 用字母表示数 方程等式 五下 因数和倍数 分数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六上 倒数的认识 百分数 分数乘法 分数除法 解决问题 按比例分配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比 六下 负数 用比例解决问题 比例,正、反比例、比例尺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注:红字表示第一次出现的概念 二、相关说明: (一)数的认识 按教材分配,每一册(除二上外)都有新数的认识。由整数——小数——分数——负数的顺序来安排。 1.整数 整数分四个阶段(20以内、100以内、万以内、大数)来认识。 在20以内,主要认识基数和序数,并借助数轴和计算器了解十进位制; 在100以内,主要学习学的组成、数位、读数和写数; 在万以内,结合计数器认识数位的读法和写法,主要是数的认识从1000扩大到10000,培养学生的数感; 大数的认识,进一步认识数位,四位分级等,同时了解数的产生和十进位制,并第一次讲到了四舍五入法。 2.小数 小数是分两个阶段学习的 三下。初步认识小数,教材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定义象“0.25”的数叫小数,并没有从本质上去定义小数。 四下,在学生已经初步学习过分数、小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试图把小数的意义建立在分数的基础上(定义为十进分数)。 这部分主要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求小数的近似数。 3.分数 分数分三个阶段来学习,三上是初步认识分数,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没有定义分数,同时有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第二家段是在五下学习的,这个阶段要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约分和通分。重点要认识单位“1”。 第三阶段学习百分数,严格的说,百分数也不算分数,只能称它为“比”。 4.负数 负数是第一次在小学出现,学生在学习以前,根据身边的哥哥姐姐已经接触到负数了。所以这里只做负数的铺垫,为进中学学习有理数打下基础。 (二)数的运算 分类 具体内容 举例 知识点 年级 20以内加减法、进位加法 1.认识加法 2.认识减法 3.“0"的加减法 4.加减算式各部分名称 7.9加几 1+2=3 3-2=1 3+0=3、4-4=0 5+2+1=8,8-2-2=4 4+3-2=5,4-2+3=5 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认识加号、减号及加减法算式的读法 一上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十几减9、8等 2. 20以内退位减法表 想加算减、用10减等演算法 一下 100以内的加法与减法 1.整十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 2.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 30+2,32-2,10+20,30-20 35+3,35+30,35-2,35-20 一下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不进位加、进位加 2.不退位减、退位减 3.加、减法估算 36+30,35+34、36+35, 56-22 50-24,56-18 数位对齐,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二上 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一)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三位数加减,有退位,列竖式 1000+2000=、900+600=1500 1500-900= 650+340、440-150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二下 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二) 加法、减法 加减法的验算 这些内容在前一阶段都已经教过,这里重复一下,看不明白教材想干什么。 三上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1.2-0.6等有竖式 三下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四下 分数的简单计算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 1减真分数 三上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有趣的三角(练习中) 加减混合运算 五下 表内乘法 1.乘法的初步认识 2.2-6乘法口诀 3.7的乘法口诀 4.8、9的乘法口诀 5.口诀表 乘号、读法、各部分名称 二上 多位数乘一位数 口算乘法 估算 笔算乘法 “0”的乘法 2*9=18、20*3=60 29*8≈240 竖式、18*3、24*9、638*8 0*7=0、508*3= 三上 两位数乘两位数 口算乘法 笔算乘法 300*10,300*30 18*22,18≈20,22≈20,20*20=400 竖式,算理 三下 三位数乘两位数 口算乘法 笔算乘法 130*5,160*3 145*12,160*30 “格子乘法”,“铺地锦” 四上 小数乘法 小数乘整数、 积的近似值 五上 分数乘法 六上 表内除法 平均分、除法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用7、8、9的除法口诀求商 1、把10个面包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 )个。2、每条限乘4人,24人要租几条船。等。没有列式,只是操作说明。 12/4=3 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认识除号,及各部分名称。 二下 有余数的除法 认识除法竖式,及算理 认识余数,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上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口算除法 笔算除法 60/3,600/3 竖式和算理,试商 三下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口算除法 笔算除法 四上 小数除法 小数除以整数、小数 商的近似值 五上 分数除法 六上 四则运算 两步混合运算 “0”的四则运算 72-44+85,987/3*6,24*2+24/2 四下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简便计算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四下 (三)数学思考(又称解决问题,俗称应用题) 这部分内容没有象老教材一样明确列出来,纵观整套教材也只有二下和三下解决问题独立成一个单元。其余的全部分散在计算教学的后面,令你找不到南北。例如,我找不到典型的相遇问题,却在二下找到归一应用题。另外,这套教材不是按数量关系给应用题分类的,而是按算式给应用题分类的。 (四)式与方程 这套教材只有在五上安排了式与方程这块内容,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块内容增加了等式的性质和改变了解方程的方法。在以往是根据算式各部分的关系来解方程,现在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 等式的性质: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方程的同解原理:在方程的两步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方程的两边仍然相等; 在方程的两步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方程的两边仍然相等; 例:x-5=17 解:x-5+5=17+5 (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5) X=22 (五)常见的量 除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外,我把常见的量都放在了这一块,是因为这些量都是在数的认识后马上认识的,或是交叉认识的。例如,小数的认识就是建立的“量”的认识上的。 简单说明: 1.时间。 一上:认识时针分针,认识半时; 一下:又一次认识时间,认识了“分”,知道1时=60分; 三上:才完整地认识时分秒,会计算时间,计算从一个时间到另一个时间是多久; 三下:主要是认识年月日,但在这里又认识了24时计时法,从24是计时法出发计算从一个时间到另一个时间是多久,和时刻,时间的计算; 年月日的认识知识传统的概念,有算周年,没有算间隔天数。 四下:在分配律后安排一个课时计算间隔天数,但计算天数又不是这节课的重点。 2.货币 只是在一下接触一次,学习货币的进率和换算。 3.其他单位名称的认识很一般,没有特殊情况。 (六)比和比例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书95页答案 1、求下面各圆的周长 C=2πr=2*3.14*3=18.84cm C=πd=3.14*6=18.84cm C=2πr=2*3.14*5=31.4cm 3、小东有一辆脚踏车·大约需要多少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 7道 (简单一点) 1、一种商品降6元后为14元,这种商品降价百分之几? 2、一间房子要用方砖铺地,用边长是9平方分米的方砖,需要96块。如果改用边长是2分米的方砖,需要多少块? 3、王老师拿的钱只买语文书可买24本,只买数学书可买12本,如果两种书都买,而且数量相等,问一共可买多少套? 4、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第一小时行了全程的 ,第二小时比第一小时多行了16千米,这是距离乙地还有94千米。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5、甲乙两地相距240千米,某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60千米,回来时每小时行30千米,求这辆汽车往返甲乙两地的平均速度? 6.生产一批零件,甲每小时可做18个,乙单独做要12小时完成。现在由甲乙二人合做,完成任务时,甲乙生产零件的数量之比是3:5,甲一共生产零件多少个? 7、一块长方形地,量得它的周长是48米,长和宽的比是5:3。这块长方形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冀教版一课一练六年级数学上册答案 题吧 f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什么是借子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分数乘法、位置与方向、分数除法、比、圆、百分数、扇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总复习等。 二、教材变化: 分数乘法:突出强调分数乘法意义的两种形式,增加例2,作为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铺垫。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不单独编排,而是结合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进行教学。增加分数与小数的乘法。增加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由两个例题缩减为一个。“倒数的认识”由“分数乘法”单元移到“分数除法”单元。 位置与方向:把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用数对确定位置”移到五年级上册,把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用方向与距离确定位置”移到本册。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参考答案 对不起答案我没有,我想作业上的题对你来说是很简单的,你只是不想做而已,自己要多总结多思考,这样作业对你才能起到提高的作用,作业是对你学过的知识的巩固和加深了解,请你千万不要把它当成负担。
2023-08-28 04:39:511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

《数与代数》知识梳理一、内容分配 数的认识 数的运算 数学思考 式与方程 常见的量 比和比例一上 20以内数的认识 20以内加减法、进位加法 求和应用题求差应用题图示加减两步应用题 钟表的认识(时针、分针) 一下 100以内数的认识 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的加法与减法 图文应用题表格应用题(练习中)加减、比多少应用题 认识人民币认识时间 二上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表内乘法 几个几的乘法应用题求一个数的几倍的 长度单位 二下 万以内数的认识 表内除法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一) 解决问题 克和千克 三上 分数的初步认识 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二)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简单计算 有余数除法的应用题巩固两步应用题 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吨的认识时、分、秒 三下 小数的初步认识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巩固除法应用题连乘应用题解决问题 年、月、日24时计时法 四上 大数的认识 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速度 四下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相应的两三步应用题 五上 循环小数 小数乘法小数除法 解决问题每一种方程对应一种应用题 用字母表示数方程等式 五下 因数和倍数分数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六上 倒数的认识百分数 分数乘法分数除法 解决问题按比例分配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比六下 负数 用比例解决问题 比例,正、反比例、比例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注:红字表示第一次出现的概念二、相关说明:(一)数的认识按教材分配,每一册(除二上外)都有新数的认识。由整数——小数——分数——负数的顺序来安排。 1.整数整数分四个阶段(20以内、100以内、万以内、大数)来认识。在20以内,主要认识基数和序数,并借助数轴和计算器了解十进制;在100以内,主要学习学的组成、数位、读数和写数;在万以内,结合计数器认识数位的读法和写法,主要是数的认识从1000扩大到10000,培养学生的数感;大数的认识,进一步认识数位,四位分级等,同时了解数的产生和十进制,并第一次讲到了四舍五入法。2.小数小数是分两个阶段学习的三下。初步认识小数,教材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定义象“0.25”的数叫小数,并没有从本质上去定义小数。四下,在学生已经初步学习过分数、小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试图把小数的意义建立在分数的基础上(定义为十进分数)。这部分主要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求小数的近似数。3.分数分数分三个阶段来学习,三上是初步认识分数,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没有定义分数,同时有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第二家段是在五下学习的,这个阶段要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约分和通分。重点要认识单位“1”。第三阶段学习百分数,严格的说,百分数也不算分数,只能称它为“比”。4.负数负数是第一次在小学出现,学生在学习以前,根据身边的哥哥姐姐已经接触到负数了。所以这里只做负数的铺垫,为进中学学习有理数打下基础。(二)数的运算分类 具体内容 举例 知识点 年级20以内加减法、进位加法 1.认识加法2.认识减法3.“0"的加减法4.加减算式各部分名称7.9加几 1+2=33-2=13+0=3、4-4=05+2+1=8,8-2-2=44+3-2=5,4-2+3=5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认识加号、减号及加减法算式的读法 一上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十几减9、8等2. 20以内退位减法表 想加算减、用10减等算法 一下100以内的加法与减法 1.整十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2.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 30+2,32-2,10+20,30-2035+3,35+30,35-2,35-20 一下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不进位加、进位加2.不退位减、退位减3.加、减法估算 36+30,35+34、36+35,56-2250-24,56-18 数位对齐,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二上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一)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三位数加减,有退位,列竖式 1000+2000=、900+600=15001500-900=650+340、440-150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二下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二) 加法、减法加减法的验算 这些内容在前一阶段都已经教过,这里重复一下,看不明白教材想干什么。 三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1.2-0.6等有竖式 三下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四下分数的简单计算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1减真分数 三上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有趣的三角(练习中)加减混合运算 五下表内乘法 1.乘法的初步认识2.2-6乘法口诀3.7的乘法口诀4.8、9的乘法口诀5.口诀表 乘号、读法、各部分名称 二上多位数乘一位数 口算乘法估算笔算乘法“0”的乘法 2*9=18、20*3=6029*8≈240竖式、18*3、24*9、638*80*7=0、508*3= 三上两位数乘两位数 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300*10,300*3018*22,18≈20,22≈20,20*20=400 竖式,算理 三下三位数乘两位数 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130*5,160*3145*12,160*30 “格子乘法”,“铺地锦” 四上小数乘法 小数乘整数、 积的近似值 五上分数乘法 六上表内除法 平均分、除法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7、8、9的除法口诀求商 1、把10个面包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 )个。2、每条限乘4人,24人要租几条船。等。没有列式,只是操作说明。12/4=3 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认识除号,及各部分名称。 二下有余数的除法 认识除法竖式,及算理 认识余数,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上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口算除法笔算除法 60/3,600/3 竖式和算理,试商 三下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口算除法笔算除法 四上小数除法 小数除以整数、小数商的近似值 五上分数除法 六上四则运算 两步混合运算“0”的四则运算 72-44+85,987/3*6,24*2+24/2 四下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简便计算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四下 (三)数学思考(又称解决问题,俗称应用题)这部分内容没有象老教材一样明确列出来,纵观整套教材也只有二下和三下解决问题独立成一个单元。其余的全部分散在计算教学的后面,令你找不到南北。例如,我找不到典型的相遇问题,却在二下找到归一应用题。另外,这套教材不是按数量关系给应用题分类的,而是按算式给应用题分类的。(四)式与方程这套教材只有在五上安排了式与方程这块内容,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块内容增加了等式的性质和改变了解方程的方法。在以往是根据算式各部分的关系来解方程,现在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等式的性质: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方程的同解原理:在方程的两步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方程的两边仍然相等; 在方程的两步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方程的两边仍然相等;例:x-5=17 解:x-5+5=17+5 (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5) X=22(五)常见的量除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外,我把常见的量都放在了这一块,是因为这些量都是在数的认识后马上认识的,或是交叉认识的。例如,小数的认识就是建立的“量”的认识上的。简单说明:1.时间。一上:认识时针分针,认识半时;一下:又一次认识时间,认识了“分”,知道1时=60分;三上:才完整地认识时分秒,会计算时间,计算从一个时间到另一个时间是多久;三下:主要是认识年月日,但在这里又认识了24时计时法,从24是计时法出发计算从一个时间到另一个时间是多久,和时刻,时间的计算;年月日的认识知识传统的概念,有算周年,没有算间隔天数。四下:在分配律后安排一个课时计算间隔天数,但计算天数又不是这节课的重点。2.货币只是在一下接触一次,学习货币的进率和换算。3.其他单位名称的认识很一般,没有特殊情况。(六)比和比例三、我的疑惑1.小数的定义2.比的定义3.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我个人认为一上三点教材的做法只是代表成人的想法,脱离了学生,脱离了实践。
2023-08-28 04:40:032

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   2、学习简单的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   3、会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重点:   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   教学难点:   会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授引入   师:同学们,在节日里,爸爸妈妈会给我们买许多礼物,老师这里有些礼物,你能说出哪个玩具比较重?哪个玩具比较轻吗?   学生交流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较物品的轻与重   二、新授与探究   探究一:直接观察   1、气球和苹果比   2、小胖和小亚比   师:你知道这个苹果与这个气球比哪个重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交流   师:小胖和小亚比呢?   师小结:我们可以直接凭经验来判断。苹果重,气球轻。   根据图片看出小胖重小亚轻。   探究二:动手操作   1、比较下列物体的轻重、书上第42页中的2 橡皮、吸铁石、小汽车等   为学生提供学具,动手操作   2、验证比较结果:可将这些物品悬挂起来   之后小结方法掂一掂等方法   师:数学书和文具盒比谁轻谁重?   学生交流,你是怎么比的?   师小结:我们可以用方法来比轻重。   探究三   1、小包装的酸奶,一包装3罐,大包装的酸奶,一包装6罐,4小包装的和2大包装的酸奶,哪个重?哪个轻?   2、4只羽毛球的重量和6个乒乓球的重量相等,都是24克,羽毛球和乒乓球哪个重?哪个轻?   小结:比较物体的重量,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判断   三、练习与巩固   练习一   1、判断轻重   棉花和小铁球   西瓜和葡萄   冰箱和电话   练习二   小木箱一箱可装4瓶汽油,大木箱一箱可装8瓶汽油。那么12箱小木箱装的汽油重量和6箱大木箱装的汽油重量,哪个重?哪个轻?   生:12×4=48(瓶)   6×8=48(瓶)   答:一样重。   师小结:比较物体的重量,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判断。   练习二   小组活动   请小朋友把带来的物品,用今天学习的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来比一比它们的轻与重。   小组交流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比较物体的轻重,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看一看、掂一掂、算一算……来比较。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教科书P42 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教案2    一、教学目标   (一) 数与代数   1、 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 第四单元“分一分与乘法”,第五单元“除法”。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4、 第六单元“时、分、秒”。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景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的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二) 空间与图形   1、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概念。   2、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 统计与概率: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四) 实践活动: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实践活动——“节日活动”“地球旅行”“人类的好朋友”,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小调查”活动和贴进生活多样化的应用性问题,旨在对某一知识进行实际应用。    二、教学重点   1、 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 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措施:   1、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2、 创造情境。   3、 鼓励算法多样化。   五、课时安排:   1、数一数与乘法 --------------------- 5课时   2、乘法口诀(一)--------------------- 10课时   3、观察物体--------------------------- 4课时   4、分一分与除法 ------------------------ 13课时   5、方向与位置 ----------------------- 4课时   6、乘法口诀(二) ------------------- 7课时   7、除法 ---------------------------- 8课时   教学进度表   20xx—20xx学年度上学期(二年级)   周   次 起 止   月 日 计 划 进 度 课时数 备   注   单元(课) 节 教学内容   1 9、1~ 5 第一单元 1-4 数一数与乘法 4   2 8 ~ 12 一、二单元 5、1-3 乘法口诀 4   3 15 ~ 19 第二单元 4-7 乘法口诀 4   4 22 ~ 26 二、三单元 8-10-1 口诀、观察物体 4   5 29~10、3 三、四单元 2-4-1 观察物体、除法 4   6 6 ~ 10 第四单元 2-5 分一分与除法 4   7 13 ~ 17 第四单元 6-9 分一分与除法 4   8 20 ~ 24 第四单元 10-13 分一分与除法 4   9 27 ~ 31 第五单元 1-4 方向与位置 4   10 11、3~7 第六单元 1-4 时、分、秒 4   11 10 ~ 14 六、七单元 5-1-3 乘法口诀(二) 4   12 17 ~ 21 第七单元 4-7 乘法口诀(二) 4   13 24 ~ 28 第八单元 1-4 除法 4   14 12、1~5 第八单元 5-8 除法 4   15 8 ~ 12 第九单元 1-4 统计与猜测 4   16 15 ~ 19 总复习 4   17 22 ~ 26 复习 4   18 29~1、2 复习 4   19 5 ~ 9 复习 4 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教案3    班级基本情况:   这四个班的孩子在经过一年半的苏教版数学学习后,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大部分学生数学计算速度较快,正确率高,上课能集中注意力,积极举手发言,作业书写很工整,学习风气浓厚。但是在遇到思考难度较深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们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在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到体验思维的乐趣、体验成功所获得的乐趣中去。但四个班都有小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差,常在课堂上管不住自己,几个同学不愿动笔做题。如(2)班的何伟、徐微微、刘薛玉等,(4)班的周李贤、马少南、李佳等,这期的教育重点在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几个学生:如(2)班的李琉扬、王喜龙、卞有龙(4)班的周国庆、张韵伟、唐帅帅等在学习上障碍非常大,常常跟不上教材安排的任务,计算的速度与正确率都不高,课堂作业也难以完成,需要老师多对他们加以辅导与关心,鼓励他们加强学习的信心,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因材施教,让这部分学生想学、愿学、乐学,在本期容入到班级的学习氛围中。苏教版教材的编排体系有一定的难度,但正因此使一部分乐学、好学的孩子通过两年的学习更加优秀。进入二年二期后,有一部分如杨一鸣、林伟龙、姜欣沂、张萧灿、顾慧鹏等学生可尝试进行奥数训练,让优者更优。由于存在着年龄的差异,存在学习环境的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就不一致,老师应尽最大的努力来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与进步。    教材分析(含重、难点)   一、教学内容   (一)数与代数部分。知识与技能方面:?有余数的除法1000以内数的认识笔算加法、加法的估算与验算,连加;笔算减法,减法的估算与验算;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估算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整十数加整十数(和不超过100)及相应的减法;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以及不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方面:?与有余数除法有关的实际问题倍的认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的实际问题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   (二)空间与图形部分。知识与技能方面:?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的认识,比较简单的路线图角的初步认识,直角、锐角与钝角分米和毫米,简单的度量,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简单的长度测量。解决问题方面:?应用方位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或根据有关方位的描述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在现实生活中利用或设计简单的路线图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单位和适宜的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三)统计与概率部分。知识与技能方面:?用不同的标准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根据统计结果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预测。解决问题方面:?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适宜的角度、采用适当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合理地解决问题。实践活动测定方向(用东、南、西、倍,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词语描叙现实生活中物体间的位置关系)你能跳多远(通过实验和简单的数据整理、分析,感受数据所蕴含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价值)。 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教案4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 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2. 能用正确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轻与重并进行比较。   能力目标   通过生活实践用自己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游戏、实践的过程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用自己的方法比较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教学难点:   和生活相结合,选择合理的方法比较轻重。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一)比一比   师:小朋友,看看今天老师在讲台上都放了哪些物品啊?(生答)   师:现在谁能说出老师手里的这两样物品哪个重,哪个轻?(多媒体出示:苹果和气球;书和骰子)请同学们观察物体,告诉同桌的好朋友,谁重谁轻?   师:你们为什么能一下子判断出来呢?   小结:这是因为在平时生活中我们都拿过它们,所以可以直接凭生活经验用眼睛观察来进行判断。   (二)猜一猜   老师这里有两个一样大小的盒子,里面放了不同的东西,你们能猜出哪个盒子重,哪个盒子轻吗?(学生猜测)   师:每个小朋友都有不同的猜测,你有什么好办法来比较出两个物体的轻重呢?(生:用手掂一掂、拎一拎、天平称、跷跷板等)   师: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那今天我们就一起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轻与重吧。(出示课题:轻与重)   二、探究新知   (一)掂一掂   师:刚才小朋友都想到了许多好方法,可是当我们身边没有天平和跷跷板这些工具时该怎么办?(用手掂一掂)现在谁愿意上来感受一下老师手里的这两个盒子哪个重、哪个轻?   告诉大家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请学生上来掂一掂,得出答案)   师:米老鼠给我们大家准备了很多礼物,等会儿我们也用“掂一掂”的方法来任选两样物体比一比轻重。   现在每组的桌子上都放了气球、生梨、苹果和矿泉水,每个小组可以任选其中的两个物品用掂一掂的方法比一比轻重。(要求:每个小组的小朋友任选两样物体来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   ()和()比()比()重()比()轻   (请3~4个小朋友来说一说)   师:在我们刚刚比较的过程中,哪个物品是最重的?哪个物品是最轻的?(气球最轻,水最重)   师:气球的外表形状,为什么比较下来是最轻的?(因为里面是空气)   师:物体的轻与重与物体的大小有没有关系?(没有)   师小结:比较物体轻重,不能只看大小,物体的重量与它的材质有关,大的不一定就重。所以用手掂一掂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比较轻与重的方法。   (二)拎一拎   1. 师:(出示课件)现在米老鼠这里有一堆梨和一堆苹果,它还用刚才掂一掂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轻重,你们看行不行?(不行,因为数量太多了,手上放不下会全掉在地上)   师:那我们小朋友是不是可以想出其它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轻重呢?(同桌交流,生答:可以用拎一拎的办法)   师:我们把苹果全放在红色的袋子里,把梨放在黄色的袋子里用手来拎一拎。(请2~3个小朋友上来拎一拎),并把拎的感受告诉大家。(梨的总重量要比苹果的总重量重)   2. 很多小朋友都想尝试下拎一拎的感觉,那就和你的同桌合作下,拎一拎谁的书包重,谁的书包轻,然后把与同桌合作的结果告诉大家。   3. 学生交流。(我同桌的书包轻,我的书包重)   (三)吊一吊   1. 师:老师这里的梨和苹果差不多重,用手好像估测不出轻重,你有什么好办法来比较出它们的轻重吗?(生:用天平秤来称一称)   师:这个办法不错,可是如果没有这些工具的时候还可以用什么好方法进行比较呢?(用橡皮筋吊一吊来比较轻重)   师演示:应该看哪一段的长度?(橡皮筋的长度)   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橡皮筋拉伸的长度。   2. 比较矿泉水和生梨。   师小结:在同样的橡皮筋上所吊的物体越重,橡皮筋拉得越长。   三、观察实验,比较轻与重   1. 师出示媒体: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   师:谁能想个好办法将这些东西从轻到重摆放整齐?(小组讨论交流)   (1. 用手估测,2个2个比较;2. 2个2个吊起来比较;3. 把这5种物品全都吊上去)   师:哪种方法会比较方便?(全吊上去)   师:其实,根据生活经验我们已经可以猜出谁是最轻的。(海绵)谁是最重的。(吸铁石)   2. 学生动手实验证明,并记录结果(从轻到重)   填写在书上的表格内。   3. 学生交流   把5件物品都挂在橡皮筋上,橡皮筋拉得最短的就是最轻的;橡皮筋被拉得最长说明这个物体最重。   4. 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要看橡皮筋的哪一段长度?   四、知识拓展   1. 出示课件:小朋友都玩过跷跷板,当跷跷板停止晃动,像现在这样时,你能说出谁比较重吗?为什么?(肯定是小胖重、小巧轻。小胖的一边已经跷下去了,而小巧跷到上面去了,所以是小胖比小巧重。)   师:如果他们两人一样重,那跷跷板两边的高度会怎样?(一样高)   2. 师出示图片。   师:你从这幅图里看懂了什么?(2个苹果=4个香蕉;1个苹果=2个香蕉)   师:要使跷跷板两边的重量不一样,你有什么好办法?(生答)   师:如果再加1个苹果,那右边要加几个香蕉才能使它们一样重呢?(2根香蕉)   3. 课后拓展练习   小木箱一箱可装4瓶饮料,大木箱一箱可装8瓶饮料,那么12箱小木箱装的饮料的重量和6箱大木箱的饮料的重量哪个重、哪个轻?   12×4=48(瓶)   6×8=48(瓶)   (一样重)   师:有时候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重量。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教案5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学生一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与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的编排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在学生们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们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万以内数的认识改变了原有的编排结构,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出现了数位顺序表和近似数。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编排具有过渡的特点:在上一册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作好准备。本单元还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们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安排了解决问题教学单元,以学生们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为素材,展示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二结合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适时安排解决问题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学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内容包括“锐角和钝角”“平移与旋转”。与原有教材相比,“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明显提前了,“平移与旋转”是新增加的内容。在量的计量方面,教学克和千克,突出让学生们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在统计知识方面,让学生们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意义,学习简单的数据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本册教材还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不仅使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们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们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比较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们初步会用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们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   3、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使学生们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初步渗透变换的教学思想方法。   4、让学生亲身经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使学生们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们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5、让学生经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过程和作用;能人、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用符号用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6、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知道用称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7、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8、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惊醒简单的分析;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9、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扎扎实实开展教研活动,充分发挥集体教研的作用。   3、认真研究、创造性的使用实验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4、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奥数辅导,使它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重点抓好学困生的辅导工作,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   5、定期进行测试,及时反馈总结。
2023-08-28 04:40:141

麻烦你把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告诉我一下。谢谢了!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册)全套教案,共160页,这里无法全部复制,你到我们网站去下载吧第一课时: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教学内容:第1、2页内容,“想想做做”第1~3题。教学目标:1.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3.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教学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1.谈话:小朋友,新年好!今天是新学期第一节数学课,是老师第一次帮小朋友们上课,我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能相互合作,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好不好?2.口算:16÷4= 48÷8= 30÷6= 56÷7= 24÷3= 45÷9= 25÷5= 64÷8= 问:你想到哪句口诀?二、导入新课谈话:我们已经知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计算,但是,有时候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时候,有时候可以正好分完,有时侯却不能正好分完。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板书:有余数的除法三、教学新课1.提出问题。(1)新年里,小朋友们来小红家作客,妈妈拿出10枝铅笔,她要考考小红,妈妈要小红把10枝铅笔平均分给分给客人们。请小朋友们帮小红参谋下,怎么分才合理。(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统一认识:每人分得同样多。(3)谈话: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每人分2枝、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每人分4枝,可以分给几人呢?…… 同桌同学拿出10根小棒代表十枝铅笔一起来分分,并把分得的结果填在书本第一页的表格中。2.探究新知。(1)分一分(出示纪录表)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枝 还剩几枝2 3 4 5 6 学生自主活动,教师巡视。集体交流:如果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分别分给几个人呢?教师一边演示一边交流答案。(2)说一说①谈话:观察分法,把它们分类,并说说怎么想的?②小结:10枝铅笔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出示表格:表(1) 表(2)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枝 还剩几枝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枝 还剩几枝2 5 3 3 15 2 4 2 2 6 1 4(3)写算式①观察表(1)提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板书:10÷2=5(人)10枝铅笔每人分5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板书:10÷5=2(人)提问:你能说出这两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像这种正好分完的还有其他分法吗?②观察表(2)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几人?有什么方法计算?(板书:10÷3)可以分给几个人?分完了吗?还剩几个?这1枝还能分吗?强调:这1枝铅笔是剩下的,它是10枝里面的一部分,我们可不能忘了它,在3人后面加上小圆点,把它记录下来!板书: 10÷3=3……1③认识与数。在除法算式里,每个数都有自己的名称,在10÷3=3……1中,10、3、3分别叫什么?1呢?如果不知道,赶快看书,看哪个小朋友先找到。反馈交流,全班齐读算式:10除以3等于3余1
2023-08-28 04:40:211

求全面正确的人教版小学数学公式定理 、小学各年级数学教案

无聊
2023-08-28 04:40: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