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小学数学导学案如何设计

2023-09-03 00:26:20
共1条回复
大鱼炖火锅
* 回复内容中包含的链接未经审核,可能存在风险,暂不予完整展示!
小学数学导学案的设计方法
一、基本理念。
“以学定教,同案协作”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明确学生有效学习有赖于教师有效设计。“导学案”的设计,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其核心是:根据学生的有效学习的需要,以及班级授课的特点,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基本教学策略是:“问题式导学,过程式学习”。在操作过程中强调“学的重心前移”、“教的重心前移”、“管理的重心前移”。教学中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潜移化”,使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二、“导学案”设计的特点。
根据学习目标创设情景,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独立看书、自学、思考、探究,使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对教材首先有一个初步了解,发现问题,完成第一次学习,然后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完成第二次学习。这种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条件和明确的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有了保证,思考深度得到了加强。具有目标明、方法优、易操作、效果好、适用广的特点。
三、“导学案”设计的常规要求。
“导学案”不是简单的照搬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习要求和教材内容,而是以学生有效学习为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设计的常规要求是:
①明确学习目标。
②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③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
④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
⑤注意“教学合一”和学生有效学习。
达到上述常规要求,“导学案”的设计要过好两关。一是学生关: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从而确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教学对策。二是教材观:吃透和挖掘教材的育人因素,立足学生全面发展,解决全面育人问题;吃透教材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解决“差异教育”问题;吃透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与应用全过程的脉络与布局,把握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生长点和思维的激发点,解决学生思考、参与、探索的问题。
四、“导学案”的基本环节及设计意图。
“导学案”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设计,体现在关注课堂学习的内外联系,关注不同学科的课堂学习,关注所有学习过程等方面。“导学案”的教学设计,始终围绕学生学习的自然规律进行全程设计,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常见的环节有:学前准备---探究活动---学习体会---自我检测----应用拓展的基本设计内容。
学前准备的教学设计主要意图:以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为出发点,课前回忆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复习与本节课学习的新知识相关的技能,观察与本节课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生活现象,要解决掉本节课或者本单元本章学习当中最基础的知识,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创设有利于建构本节课内容的情境,为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操作建议:1、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明确重点、难点,带着问题对教材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文本,思考重点问题,努力完成学前准备内容和部分探究活动内容。2、教师进行适当辅导,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告诉学生“导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哪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3、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记录下来,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自学的有效性。4、课上对学前准备中复习铺垫内容通过课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处理或不做处理。
探究活动的教学设计主要意图:以分析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为立足点。课堂上教师不是简单地按知识点顺序进行讲解,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学生课前准备情况,着重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借助问题的变化和深入供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交流,引导学生合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总结学习中的经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平等合作的良好学风。
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有了充分准备,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可能存在的问题,精心设计课堂问题,使课堂教学整合成既有学生自学,又有研讨交流的平台,保证课堂教学时间真正用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操作建议:1、在探究活动这一环节中,关键要让学生明确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使探究具有指向性和目的性。2、要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即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3、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生活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活动,构建对数学的理解,获得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4、指导学生在小组内围绕提出的问题,发挥小组每一个同学的智慧,要面向全体,避免形成一言堂的格局。切实注重实效,避免流于形式。5、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应该做一名参与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从而及时了解学生探究的信息,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为接下来的展示交流作好准备。在参与的过程中,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6、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当学生取得成果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对于课堂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指导、引领、点拨、讲解。7、教师要对探究活动和结果进行充分估计,尽可能周密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应对方案,以保证交流活动的顺利开展。8、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参与到交流中去,积极“捕捉”学生真实的思维状况,以便对自己的教学预设作出适当的调整。9、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让学生知道倾听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在倾听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会质疑。10、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策略。引导学生尊重同学解决问题方法的个体差异,为学生的展示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安全环境。11、要引导全体学生投入到探索交流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2、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和评价的甄别、激励作用,要注意对学生的交流结果进行梳理与提升,给学生以清晰明确的答案。
学习体会的教学设计主要意图:以总结、归纳的形式明确新知。设计了一、两个针对性的交流问题,(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收获。主要是学到什么新知识,也包括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感悟。再提出自己的疑惑。师生互动交流,教师应该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走进知识的生成过程,加深理解。(2)让学生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检验学习效果,梳理知识的体系,内化新知识。
操作建议:1、引导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和活动情况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回顾、归纳、总结、整理和反思,从而达到系统知识的目的。结合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回(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原文地址http://www.l***.com/thread-155226-1-1.html)顾知识的同时,还要对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进行回顾总结。2、重点应该放在整理上,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3、这个环节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也可以后移。
自我检测的教学设计主要意图:立足于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学习要求进行针对性训练。自我检测不是简单的做题,而是根据学生有效学习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供学生课堂上检测学习效果,突出“学案”的检测反馈功能。
“自我检测”设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组成:
①基础知识练习,关注本节课的知识点。
②变式训练,形成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③联系生活实际,综合运用解决问题,培养能力。
操作建议:1、要有目的性,要有利于学生巩固重点,突破难点。题目要围绕学习内容设计,着眼于指导思路,有利于方法和技巧的形成。2、要有现实性,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解决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的价值。3、形式要有多样性,要以新颖多变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4、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给学生独立完成的时间,让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技能,发展思维。5、评价要有发展性,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应用效果要及时进行诊断评价,引导矫正,让学生在评价中发展提高。检测力求当堂完成、当堂反馈、当堂矫正,坚持做到学习目标的“堂堂清” ,努力提高学习效果的达成度。
应用拓展的教学设计主要意图:立足课内、课外相结合,体现有效学习的过程。课堂学习除关注知识结构、学习方法外,还要适度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应用拓展”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①提供一些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思考题,供学生课后拓展研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②在导学案的空白处指导学生进行方法、规律等的记录。
③在学案的最后写出学后记,简要记录发现、探究、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点滴收获。
操作建议:1、应用拓展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3、应用拓展内容不宜多,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完成,切忌占用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4、应用拓展内容不能过难,不能超出《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防止使学生丧失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五、“导学案”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对学生使用“学案”的要求:
①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前预习。所有同学必须自行解决“学案”中的“学前准备”部分,初步尝试“探究活动”,学有余力的同学独立进行“自我检测”和“应用拓展”,碰到生疏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要求学生使用“导学案”时坚持三个原则:自觉性原则、主动性原则、独立性原则。
②课堂上注意做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学案后的空白处写后记。
③每隔一段时间,将“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册。
对教师使用“学案”的要求:
①上课前一天,下发本节课的“导学案”,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在上课前必须抽批部分导学案(小班额最好全批),以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备课。
②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努力做到: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让学生阅读;重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规律放手让学生概括;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
③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拓展学生思维,主要包括:第一,引导学生通过展开充分的思维来获取知识,显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困难、障碍、疑问和错误;第二,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与鼓励和引导;第三,课堂教学中除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外,教师自己的思维也要得到充分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提升自己,做到教学相长。
④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要做到“四精四必”即: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精选材料,精选认知策略,精收反馈信息。优选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手段,在抓住“重点”、凸显“难点”、破解“疑点”上下功夫。教师要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创造表现的舞台,让课堂充满魅力。
⑤突出一个“导”字。在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注重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学习兴趣靠培养和激发,有趣且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课堂导引,围绕教学内容开展的有趣有意义的课堂活动,有利于学生变“苦学”为“乐学”;要指导学法,在课堂中的读、听、思、说、议、做等环节中,让学生去理解掌握学习方法,掌握最佳路径,促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指导学生的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和知识创新能力;要引导思维,“学起于思”。教师要善于提供思维的杠杆,引导思维的方向,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要鼓励创新,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不唯上、不唯书的质疑品质,提高质疑能力,从而锻炼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⑥强化一个“研”字。在实施以学定教,同案协作的模式下,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和教材的研究。强化集体备课,注重课堂预设,同时充分注重课堂生成,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不重视预设,课堂会杂乱无序,不重视生成,课堂就不会精彩;教师要加强对其他教学方式的研究。要研究如何结合学校和数学学科及自身实际,对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整合、嫁接、创新,不断挖掘“以学定教,同案协作”的巨大潜力,构建具有数学学科特色的“以学定教,同案协作”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加强课堂细节的研究。要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反思、讨论交流,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教研组集中攻关,遵循课前集体备课——课中观察诊断——课后共同反思的课例研究路子,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不断提高,促进“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是以实际行动践行有效教学的新理念。在教学中运用导学案,把学生的“不等老师教,自己能自学”的自主性学习变成了可操作的程序。学生根据“导学案”的设计自己归纳、概括、推理、发现规律,提高了自我学习能力。学生在导学案引导下的学,是一种自我探究、自我发现的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会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猜测---分析探究---获得结论的科学认识过程,这使得学生能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和研究探索能力,同时学习过程与方法也得到优化。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进行的对问题的思考、探究以及训练、检测大多是独立进行的,其思维活动是连续的,较为深刻的,这种学习活动有利于形成“问题意识”,有利于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有利于增强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预习、自学、自测,虽然不能解决所有疑难,但学生的自我探究具有了预制、蓄势的功能,一旦课堂讨论涉及相关问题便能迅速引起共鸣,使问题迎刃而解。“导学案”教学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就是我们向往追求的“有效学习,甚至是“高效学习!
来自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相关推荐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7篇 教学设计对于教师来说一定不陌生,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我给大家带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二、教学重难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四、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2.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3.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五)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多位数减法连续退位的算理,能熟练使用此算理正确计算被减数中间有0或末尾两位都是0的多位数减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发现被减数中间位置有0的多位数减法运算的算理的过程,感受由猜想到验证的数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收获通过合作与探究自主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就感,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被减数中间有0或末尾两位都是0的多位数减法的算理 难点:被减数中间有0或末尾两位都是0的多位数减法的算理、多位数减法的验证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同学们昨天晚上都看浙江卫视的《跑男》了么?大家最喜欢哪位明星呢? 老师昨天在网上看到了喜欢他们的观众人数。其中,喜欢邓超的有413人,喜欢Baby的有379人,喜欢李晨的有158人。你们能快速帮老师算出来喜欢Baby的人比喜欢李晨的人多多少个么?喜欢邓超的人又比喜欢李晨的人多多少呢? 师生互动:同学们可能较快算出379-158=221,413-158=225的结果,在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多位数减法中的不退位减及退位减。 提问1:哪位同学能站起来说一下221是如何得出的么? 提问2:哪位同学能说一下225又是怎么算的呢? 2、提出原理 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一下几种特别的多位数减法(板书多位数减法) 老师还看到,喜欢陈赫的人有403人,大家能用同样的办法告诉老师喜欢陈赫的人比喜欢李晨的人多多少呢?同学们前后四人结为一组一起来讨论一下,3分钟过后老师请小组代表上台发言。 提问1:老师看到有的小组在讨论时按照原来的方法,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向前退一当十时遇到了困难。3不够减向前退1时,发现十位是0,没法退了,那怎么办呢?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十位是0没法退1当10时,再继续向前一位退1当10,此时十位变成了10,拿去1给个位,个位变成了13,13减8余5,十位剩9,减5余4,百位退1后剩3,减1余2,所以403-158=245。 追问1:哪位同学能说一下403-158在计算时和我们前面学习到的多位数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呢?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得出,在被减数中间有0时,个位不够减应该连续向前退1进行两次。 追问2:同学们能否用学习过的方法来检验一下我们的结果是否正确呢? 预设一:158+245=403 预设二:403-245=158 3、讲解原理 提问:同学们思考一下,在什么情况下才需要连续退位呢?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得出在被减数中间有0时需要连续退位。 4、应用原理 提问:现在老师还知道喜欢祖蓝的人最多了,总共有500人,大家能快速算出喜欢祖蓝的人比喜欢李晨的人多多少么? 追问:哪位同学能说一下他发现了什么呢?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得出被减数末尾两位都为0时,也是需要连续退位的。 5、小结作业 提问:同学们通过本节课都学到了哪些有用的知识呢? 作业:同学们课下自己编一道中间有0的被减数的减法题目,回家考考我们的爸爸妈妈,看看他们是否和我们一样聪明呢?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3 [教材简解] 教材中,例题重点描述的是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让学生利用数数、几十多来比较相应数的大小,在“试一试”中再利用比较计数器所表示数的大小,揭示了其他两种情况: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接着在“想想做做”中,直接比较数的大小。这样由具体到抽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目标预设]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学会比较10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比较能力。 3、创新目标: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能力。 4、德育目标: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比、怎样想的,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认识。教学难点: 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设计理念] 本节课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教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实际情境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同时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设计思路] 在教学设计上以为学生提供现实而有趣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为理念,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抓住“位数”和“数位”的排列顺序进行比较数的大小。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谈话导入法和和引导发现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观察、思考、讨论、练习相结合,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辅助验证,帮助学生获取有关数比较的方法,真正做到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了解家人的年龄,谁来汇报一下?(指名说) 2、刚才__×小朋友说他爸爸是36岁,爷爷是63岁,那么你们知道谁的年龄1大吗? 3、要比较年龄的大小也就是比较数的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层次一: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1)将数按数位分类 多媒体展示:学生口答,教师课件展示 (2)比大小 多媒体显示: 一位数和两位数比大小,学生口答,教师多媒体展示 多媒体显示: (3)练习并小结: 课件出示题目,指明学生口答,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层次二:例题,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1)、出示多媒体主题图 教师讲述故事: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潮水退去以后,沙滩上露出了美丽的贝壳。一会儿,小松鼠、大白兔都捡了一篮贝壳。小松鼠数了数说:“我捡了38个贝壳。”大白兔数了数说:“我捡了46个。”小松鼠说:“我捡得多。”大白兔说:“我捡得多。”到底谁捡得多呢?你能给他们当一下裁判吗? 2、小松鼠、大白兔到底谁捡得多呢?为什么?请你把想法告诉你同桌的小朋友。 3、全班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表扬说得对的小朋友。 4、指出:比较两个小动物谁捡得多,也就是比较38与46的大小。(板书:46○38)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多种方法。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可以用学过的数学符号表示,谁来写一写? 5、指名板书后读一读。 6、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层次三: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 1、多媒体显示63○68: 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3大。 2、试一试(出示计数器) (1)看着计数器把数写出来。(53、56;100、98) (2)这两组数我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学生在书上完成) (3)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小结学生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 三、组织练习,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2、3题 2、“想想做做”第4题 (1)小组中每人写出1个个位是6的两位数,比一比哪个,哪个最小,去掉重复的,排一排。说说个位上是6的两位数一共有几个?是哪几个? (2)小组中每人写出1个十位上是6的两位数,比比哪个,哪个最小? 3、“想想做做”第5题 (1)看图,兔妈妈给小兔照了3张照片: 猜猜各是什么季节?各个季节的温度也不同,看了计温的温度计,老师写出了3个表示气温的数:2度、20度、35度。 (2)你能用符号表示3个数的大小关系吗? 4、“想想做做”第6题: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5、写数游戏:学生随意写一个数。 (1)以小组为单位从小到大排一排。 (2)比30大比60小的数站起来排队。 (3)个位是7的数站起来排队。 (4)大于60的数站起来排队。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4 《搭配中的学问》: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数学上册第26-2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有顺序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探索规律。 2、方法过程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中事物搭配规律和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体验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有序思考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并归纳出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会解决实际问题。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今天有许多位老师来到了我们教室和大家一起上课,我想用握手的方式对他们表示欢迎,谁愿意帮老师想想办法,怎样握手才能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呢? 2、揭示课题。 师:下面我们就用这中有序的、不重复、不遗漏的思考办法来学习新课——“搭配中的学问”。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笑笑的生日 1、穿衣搭配:一件T恤,一条牛仔裤,一条休闲裤,如何搭配出一套衣服?有几种搭配方法? 2、早餐搭配: 饮料:牛奶豆浆 早点:面包油条 饮料和早点各选一份,有几种搭配办法?先自己想想,然后四人一小组交流。 汇报。板书搭配方法,强调有序搭配。启发说出不同的方法。 3、去动物园的路线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汇报,再次强调有序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4、照相的搭配。 5、找搭配的规律。 6、师小结。 三、巩固练习 1、石头、剪子、布的。游戏。 2、猜电话号码。 四、总结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学生借助观察年历卡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有关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各多少天,平年、闰年的天数,掌握判断闰年的方法。 2、能与生活联系起来,熟练地运用年、月、日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二)能力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三)情感目标: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时间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培养学生乐于探求知识的情感,结合有关时间给学生以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其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记住各月的天数及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具准备: 年历卡及表格,课件 导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从一年级入学到现在,你们在这所学校上学大约多长时间了?那你们记得大约有多少个月吗?你们知道大约有多少天了吗? 2、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时间单位年、月、日。现在,老师和同学们一同努力来探究年、月、日的知识。 3、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教师板书相关内容。 二、小组合作探究问题集中反馈解决问题 (一)总结年、月、日的有关结论 1、从20__年到20__年,在这近三年的小学生活中,我们每天、每月、每年都在快乐地成长,都在收获知识。让我们一起看看我们走过的那些快乐的日子。愿不愿意把这些快乐的日子数一数记录下来呢?请同学们拿出20_—20__年的年历卡,把这三年1—12月份的天数填在表中,并计算出你喜欢的一个年份的全年的天数。怎样做既节省时间又高效呢?谁有好主意? 2、两人合作,全班汇报填写情况。 3、仔细观察表一,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给同桌同学。 3、汇报发现,教师相机板书。介绍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 4、这么多月份,很容易把天数记混,怎么记住每个月的天数,谁有什么好办法?全班交流。 5、练习:儿童节、国庆节所在的月份是大月还是小月? (二)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1、计算20__---20__年三年的天数,发现天数不同的原因在2月份。查阅1997—20__年2月份的天数填表二。仔细观察表二,从表中记录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说给你的小组同学听。 2、汇报。 3、根据所学知识判断20__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4、出示资料,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三、解释与应用 1、判断下面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19__年19__年2400年1800年 2、思维训练 小明过了4个生日,他今年可能几岁?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说点什么? 五、作业布置 解答我们在这所学校学习了多少个月,多少天的问题,并写在数学日记中,也可以写一写其他与数学有关的事情。 六、板书设计:年月日 大月(31天):1、3、5、7、8、10、12 小月(30天):4、6、9、11 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七.附件如下: 表一:20__年至20__年各月份的天数记录表。 更多的收获。 表二:1997---20__年2月份的天数记录表 识,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吧! 仔细观察表二,你一定可以有新的发现、收获新的知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力求体现以下教学理念: 一、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观察比较 二、注重学生学习的实效性——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设计开放性的练习题 《年月日》教学教学反思 两次教学《年月日》,相同的教学内容,但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亦不相同。根据两次课堂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认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教学中这些方面需要改进: 一、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及时调控课堂,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控课堂教学,严格把握好教学时间,在教学重点、难点处,要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在重点、难点处给予点拨、引导,但教师不能引导过多,适可而止。 二、重合作过程也要重合作后的结果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思考后,合作交流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予以点拨,交流后有所收获,注重交流后得到的结论。 三、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思考 在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时间思考,不能提出问题后就急于找同学回答,这时回答问题的同学都是反应较快的同学,要注重学生的不同差异,面向全体同学。 四、习题训练量不足 要想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要加强练习题的训练,设计不同梯度的练习题,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以深化。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6 教学目标: 1、经历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并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2、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3、在活动中体验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新铅笔、米尺、数学课本、文具盒、1米多长的绳子。 一、创设情境 1、师生利用课前共同准备的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测量小组中各物品的长度。 2、指导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绳子的长度。 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会随机比较、选择用哪些测量工具比较合适。(主要是直尺或米尺) 3、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度。 二、体验探究 1、认识米,、知道1米有多长。 2、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3、学生在观察、交流过程中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归纳:100厘米=1米 1米=100厘米 1m=100cm 4、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事物,找出几种长度是1米的物品。 三、实践应用 1、1米大约等于几枝铅笔的长度? 2、学生自主量一量教室中比较大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完成测量活动。 3、出示书中5页练习题。 4、课外小作业:让学生回家测量家中物体的长度。 让学生自己操作既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为后面的测量做好铺垫,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通过动手操作亲自感知,从实践中总结出“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做单位”。 对1米多长的绳子的测量以及1米20厘米的书写既是对用米做单位的再次体验,又为后面的练习做好了铺垫。 让学生以一把米尺为准,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这种徒手做动作既使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的活动,又是让学生再次体验,从而建立1米有多长的空间观念。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7 教学目的: 1、通过买书这一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胡计算方法。 2、使学生初步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胡估算能力与求异思维。 教学准备: CAI课件,学生自备学具。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小朋友们你们去过书店吗?今天啊,淘气在动物王国的快乐书店开开张了,老板淘气进了不少的新书,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出示挂图课本主题画:书架上层依此放好28本《汪汪乐园》,4本《海底世界》。) 2、提问:快乐书店都进了什么新书呢?你能向老板淘气提出问题吗? 3、学生讨论,互相提问。指名学生就刚才的主题画提出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棒,老师能提出一个问题吗?《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一共有多少本? 2、学生列出算式,老师在黑板上板书:28+4= 3、师:这个算式可真难,是我们以前都没有看见过的,你们有信心把算式的答案给算出来吗?现在就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小棒,纸,还有笔开动我们的脑筋来打败这个难题。 4、分小组讨论,研究算法。 5、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老师有选择性地板书。比如: (1)摆小棒 (2)28+2=3030+2=32 (3)8+4=1220+12= (4)用竖式计算: 28 +4 32 (当学生想出办法用竖式计算时,教师及时进行指导。) 师:这个小组可真棒,想出了用我们刚学过的新知识:列竖式来进行计算,谁来说一说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数位要对齐)。刚才我们发现写算式的时候个位上加起来等于12,那那个十位上的1我们把它写到哪里去呢?我们把它先写到横线的上面,算十位的时候再把它给加进去。 6、尝试练习。 师:小朋友们聪明了,为了难住大家,淘气又买来了好多书(继续图片出示7本《淘气历险记》,16本《咪咪学校》。) 提问:你能算出下层共有多少本书吗?你是怎么计算的呢?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三、巩固应用 1、找书游戏。 (1)把剪好的书模型贴在黑板上,书上写有得数。 (2)发计算卡片给部分学生,自己上台找书。 (3)其余小朋友观察他们的书找对了吗? (4)讲评。 2、师:淘气看小朋友们这么聪明,很喜欢同学们,于是他请来了他的小牛售书员。(CAI出示课件,图片出示四种书的价钱。)你们想买书吗?看看小牛怎么说。 动画小牛提问:你最想买哪两种书?需要多少钱? 学生独立在本子上列出算式算出答案。指名告诉老师你用了多少钱。 3、师:同学们买书买得可真好,啊?那边有个小男孩碰到难题了,我们去帮帮他好吗? 动画小男孩提问:我有30元钱,可以买哪些书? 让学生先估算,再列算式计算,然后进行讨论和交流。 4、套圈游戏: 淘气套中了42分,你能说说他都套中了哪些小动物吗?
2023-08-29 13:03:33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包括哪几个过程

1、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总结、作业布置、反馈; 2、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3、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4、教案的后期利用是指将旧教案复制过来; 5、首先是改换日期时间等基本信息,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情况、所授班级的情况、教学环境的变化,个人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个人教育教学
2023-08-29 13:03:43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技巧

学习数学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技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技巧 开放 教学 方法 ,引导自主学习 学习方式体现自主性,教学空间体现开放性。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开放教学方法,以生活化的教学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掌握、运用数学知识。 学生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存在的,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引导他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 经验 和社会生活经验,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和探究,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教师应进一步拓宽思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把活动的空间延伸到校外、课外……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应用数学知识。 重视课外拓展,实施全面评价 《 课程标准 》指出:“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应贯穿整个数学课程之中。”所以,一方面,在开展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们还应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际中感受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通过这一过程来巩固其课堂学习效果——使他们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应用、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也得到相应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改变以往数学学习评价中只重书本知识学习、只重课堂学习的做法,把学生参与课外拓展学习的情况纳入学习评价,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我们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其目的也就是深入贯彻《课程标准》的上述要求,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尽量丰富其现实经验,让他们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只有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走向生活,才能实现“知”与“行”的和谐统一,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2数学教学技巧 加强数学实践活动,实现生活化教学 1.设计数学游戏。数学游戏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如数学 谜语 、数学诊所、数学擂台、数学接力、数学迷宫等。数学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学生在游戏中动手、动脑、动口,开心地合作,积极地思索,既激发了学习热情,又学习了知识,理解了概念,训练了技能,开发了智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全面综合地发展了学生的能力素质。 2.注重数学实践。“实践是知识的源泉”,数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试一试、做一做,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的感性材料,而且锻炼了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如让学生了解附近工厂近几年的发展情况,制成统计图表,并分析调查结果;制作圆柱与圆锥硬纸模型,加深对圆柱与圆锥的认识;测算各家客厅面积与铺地砖块数,进一步认识长、正方形面积与比例知识等等。 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数学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 例如,在讲授“利息”的知识点后,笔者安排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自己做一次小小会计员”,让学生去银行了解现在的利率,然后让他们把积攒的零用钱存起来,怎样存最合算?这样的作业学生极有兴趣。在这一系列的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的实践中,学生对利率、利息这一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而且此次活动.还可以是对学生不乱花钱的思想 教育 ,实现教知识和育人的统一。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 创新教育要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挥。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设计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5、50、5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为之感到新奇,议论纷纷。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到5元=50角=500分,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到5米=50分米=500厘米,此时教师提出能不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就得出5元=5.0元=5.00元,5米=5.0米=5.00米,对于这几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的性质”,这样的情境创设,形成悬念,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3数学教学技巧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 学习态度 、学习情感人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只能来源于自身的学习活动。打破上述僵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发展,是培养学生具备各方面能力的需要。现实中,对学习有厌倦的学生.往往对体育活动、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兴趣浓厚.我们应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把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的动机与学习数学联系起来,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学将会事半功倍。 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融合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是它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 文化 的产物,学习就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去贴近学生生活,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知识。 创设生活画面情境。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生动的内容被列入教材后就成了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创造性地再把教材还原于现实生活,将数学教学与生活融合,勾勒出“生活画面”,就可帮助学生学好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大家有信心学好它吗?”又如,认识几分之一时,我们创设一个分苹果的情境,这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个学生都在积极思考,让学生对几分之一有了清晰的认识。 4数学教学技巧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生活化 1.教学方法生活化。从教学方法看,教师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并编拟成科学的探究程序,使学生能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为发掘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质疑,自觉地进行求异 思维训练 。例如教学“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时,我设计这样一道题:哪一张统计图是销售 游泳 衣的?哪一张统计图是销售羊毛衫的?学生可以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游泳衣的销售高峰在第二季度:夏天;羊毛衫的销售高峰在第四季度:入冬。迅速得出哪一张是销售羊毛衫的,哪一张是销售游泳衣的。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托,思考方法,促进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 2.教学手段生活化。从教学手段看,教师要重视观察和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中,经历观察、实验、猜想、推理、证明等活动,发现数学知识的特征及其与其他知识的关系。另外,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合理、恰当地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现代气息,使他们感受到现代科技成果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立足生活需要,确定教学目标 《 课程标准 》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总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围绕这一总目标,根据学科和学生生活实际,制定出具体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目标。 例如,“24时计时法”跟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掌握这一内容,能帮助学生珍惜时间,科学地安排时间,进而使他们从中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使学生了解24时计时法,掌握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换算方法;使学生在探索、认识24时计时法的过程中,体会这一方法在自身日常生活里的应用,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引导他们爱惜时间;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技巧相关 文章 : ★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 小学数学教案《认识角》教学设计 ★ 小学数学如何有效地进行应用题教学设计 ★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方法大全 ★ 2020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有哪些?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转型方法 ★ 小学数学图形剪纸教案 ★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心得3篇 ★ 数学教学设计读书心得
2023-08-29 13:03:591

怎样做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1、 让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学会数学的思维方法;3、 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4、 给学生阅读的方法;5、 让学生掌握操作方法;6、 使学生形成质疑问题、敢于提问的好习惯;7、 教会学生整理知识脉络,总结学习过程;8、 教会学生进行数学交流;
2023-08-29 13:04:114

小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详细介绍: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页的内容。   教具、学具准备:电脑、投影仪、图片、铅笔、纸货架。    教学设计   从生活中引入分类,初步理解分类的意义   师:同学们都去过超市吧!   你们在超市里都看见什么了?   那么这些物品是怎样摆放的?   说明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要想把物品摆放整齐,就要像同学们说的那样一类一类(分类)摆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类。(板书课题)   那么,这样分类摆放有什么好处?   初步学习分类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马大哈超市,你们想去看看吗?这样摆好不好?怎么不好?   那么咱们来帮他整理整理,这个超市的左边是一个冰柜,这是冰柜上的广告画,右边是一个货架。   谁来整理一下?(学生对货架上的物品进行整理)   为什么把乒乓球拍和羽毛球拍摆在一起?(强调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   通过同学们的帮助,货架上的物品摆放得既整齐又美观。   动手操作,巩固分类方法   如果让你当一名超市里的售货员,你打算怎样摆放货架上的物品?    1.小组创作将物品分类。   下面咱们亲自动手摆一摆。   你们要摆放的物品都在纸盒里,先把所有的物品倒出来,分一分,看哪些物品放在一起比较合适,再摆一摆,看摆在哪一层比较合适,确定后再贴一贴。每个物品的背面有一个双面胶,把上面的小白纸撕下来,就可以贴在这个纸货架上了。   下面4个人一组,看哪组合作得最愉快。    2.学生汇报。   师:有哪个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组货架摆放的情况。   还有哪个组?(学生介绍小组分类的情况)   还有这么多的组愿意展示,下面咱们请各组长拿着自己组的货架到前面来展示。    3.小结: 我们参观了超市,又自己亲自动手摆了摆,知道了商店中物品的摆放可以分为蔬菜类、水果类、服装类、文具类、鲜花类等。这样摆放既方便了顾客的购买,又减少了混乱,提高了效率。分类这种做法在以后的数学课上也经常出现,所以说它是重要的数学思想。    4.联系生活,巩固分类的意义。   师:那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你的家里有没有分类摆放的情况呢?   可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那么我们一定要认真地学好数学,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练习六的第1、3题。   扩展思路初步尝试不同标准分类   1.尝试。   刚才我们都是把不同的物品进行分类,现在看你们每个桌子上都有一把铅笔,都是铅笔,看看你们能不能把这把铅笔再分一分。(同桌讨论)   2.汇报。   3.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刚才把许多不同的物品进行了分类,现在又把一种物品进行了分类,而且有这么多种分法,说明分类的标准是不同的,有的按形状分,有的按花色分,有的按有橡皮头和没橡皮头的分,有的按削过和没削过的分。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49——5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并学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让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和普通记时法的比较;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理解24时记时法,会正确运用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明确两种记时法的联系和区别。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仇老师特别希望我们三(3)的同学成为好朋友,介绍作息时间。   2,出示作息时间表:挑一节你最喜欢上的节课,说说它的开始时间。   师:我们把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的方法叫做记时法(板书)。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一)引出24时记时法   1,出示十运会开幕式场景   师:有谁知道这是什么开幕式有许多精彩比赛等着我们呢!仇老师向同学们推荐明天的比赛。   2,出示10月15日十运会的比赛时间表。   十运会10月15日赛程   比赛时间比赛内容   09:00男子羽毛球单打,双打,附加赛决赛(3—8名)   09:30女子跆拳道67千克级预赛   10:00网球男子单打第二轮   13:00女子曲棍球小组赛   14:00乒乓球女子单打第一,二轮比赛   15:00马术盛装舞步决赛   16:30棒球分组循环   18:00男子手球B组小组赛   19:00乒乓球男子单打第一,二轮比赛   19:30体操第三种比赛女子跳马,高低杠决赛   (1)挑一个你特别喜欢的比赛,说说几时开始比赛,小组内交流,教师板书。   (2)你能把黑板上的记时法分类吗你能为这两种记时法取个名字吗   教师板书:普通记时法,24时记时法(板书课题)   (3)举例:在生活中那些地方见过24时记时法的   (4)出示记时法的图片:   仇老师也收集了一些例子,它们分别用了什么记时法你是怎样判断的    (二)学习24时记时法:   1,创设情境,分析问题   出示春晚倒记时场景   师:记时法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出示春晚倒计时录象)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新年的钟声在什么时间敲响的   板书:晚上12:00(凌晨0:00)   师:晚上12时也称凌晨0时,它们是同一时刻。晚上12时表示旧的一天的结束,凌晨0时是新的一天的开始,   (2)那么从凌晨0时到中午12时,再从中午12时到晚上12时(凌晨0时),时针在钟面上走了几圈经过了多少小时(电脑演示:凌晨0时,中午12时,晚上12时,出示彩条)   2,演示24时记时法   (1)师:一天有24小时,24时记时法是从0时到24时,尤其在在交通,邮电,广播有着广泛的应用。   (2)晚上12时,也就是凌晨0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是0时。此时我们在干什么(3)演示:下面老师的时针在不停的走,当它停下来的时候你能迅速的从图上找到一幅图片贴在相应的时刻。   时针分别指着早上6时,早上8时,中午12时,下午1时,下午5时,晚上7时等。   提问:此时一般在干什么,此时是什么时间并用彩条出示。   (4)0和24时: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又是深夜12时,夜深人静,一天就这样悄悄地过去了。24时也就是几时。(课件演示)   凌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深夜   0123456789101112123456789101112   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3,讨论联系:   讨论: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发现吗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普通记时法24时记时法    (三)运用记时法解决问题   1,找呀找朋友(音乐:朋友)   六幅图片,24时(0时,晚上12时,凌晨0时),22时(晚上10时)等卡片。   2,小小提醒员:   (1)刚才有同学说喜欢看110米栏,那你们一定知道刘翔吧。下面是刘翔某一天的日程安排,用普通记时法表示,提醒他!   上午7:00起床9:00锻炼11:30吃中饭   下午1:00观看比赛15:30训练晚上9:00睡觉   3,小小播音员:   播报:某校红领巾广播站节目预报   上午7时30分学校新气象   中午12时儿童歌曲欣赏   下午1时健康教育   下午4时科学家的故事   先用普通记时法播报,再用24时记时法播报。你喜欢那一种记时法   4,小小讲解员:10月15日上午8:00仇老师准备坐朋友的卡车到南京看十运会,19:00到百货商店逛逛,晚上11时在新街口坐公交到水西门。仇老师那些事能办成,请你结合图片说说。   5,小我辑员:   学校的XX电视台招聘小我辑员,请你利用学校的作息时间表合理安排下面的四个栏目:   故事大王(20分钟)校园新闻(10分钟)体育活动(30分钟)英语会话(15分钟)   出示作息时间表   小组先讨论安排什么栏目。   完成表格。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9~30页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十、百、整千的数及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口算算理;初步学会口算除法的过程和方法,能正确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使学生学会除法算式的两种读法.   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口算思路,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口算.(尤其是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   教具、学具准备:   69根小棒(其中6个整捆,每捆10根,9根单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1.口算:(教师出示卡片,学生快速说得数,最后一组说说是怎样想的.)   84 355 402   93 246 5006   2.填空:   80里有( )个十,400里有( )个百.   46里有( )个十和( )个一.   39里有( )个十和( )个一.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动画口算除法(导入)(农村学校可口述情境):有60个苹果,需要分给几个人吃,要求每人分得的苹果一样多.   2.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60个苹果平均分给3人,每人多少个?   (2)60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每人多少个?   (3)60个苹果平均分给4人,每人多少个?   (4)60个苹果平均分给6人,每人多少个?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请学生口述列式并板书:   603、 602、606 、604(说明:604以后再学)   设问:以上各题结果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口算除法.(出示课题)   三、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学习例1.   (1)学具操作,研究算法.   用60根小棒代替60名同学(每组 6捆小棒),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题,边摆小棒,边研究其计算方法.   (2)小组汇报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①计算603=20可能有以下算法:   想法一: 3= =20   想法二: 203=60 所以 603=20   想法三: 20+20+20=60 所以 603=20   (以上题目汇报时,先后顺序不定.突出算法多样化.)   ②算法比较:你认为以上算法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   ③小结:计算603时,通常这样想: 3= , 就是20.(教师用红笔标出,指名学生说几遍.)   (3)学生试算 602、 606,订正得数.   (4)引导学生初步小结算法.   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我们可以把整十数看成几个十,再除.把60看成是 6个十,6个十除以3得2个十,就是20.同样口算60除以2因为6个十除以2得3个十,所以602=30;口算60除以6因为6个十除以6得1个十,所以606=10.   (5)初步练习:804= 903= 802= (让学生说出口算过程.)   (6)教学读法:603可以读作60除以3,也可以读作:3除60.   (7)想一想:6003可以怎样算?60003呢?谁能用两种方法读出算式.   (学生说出口算过程.)   教师小结:在计算一位数除整百、整千的除法时,可以把几百看作几个百,把几千看作几个千,再进行口算.   (8)提高练习:第30页的做一做.   402,让学生先用两种读法读出算式,再说一说口算方法.   5005、80002,让学生快速写出得数,并说一说哪种方法最简便.鼓励学生用简便的方法进行口算.   2.教学例2.   学具操作,研究算法.   让学生摆出准备好的69根小棒.提问:把69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根?让学生实际分一分,教师巡视,集体订正时,请一个同学到前面演示,指名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教师要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先分的什么?(整捆的)每份分得几捆?(2捆)再分什么?(单根的)把单根的分成了几份?(3份)每份分得几根?(3根)分完后每份共有多少根(23根)   结合分小棒的过程说明计算方法:69根小棒有6捆(每捆10根)和9根,也就是69可以分成6个十和9个一;先分整捆的,就是把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 3= );再分单根的,就是把9个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3个一;最后再把每份中整捆的和单根合起来( + =23)就是所求的结果.结合讲解,可以把分小棒的过程做简单注释,然后列式计算.   在讲完之后,可再让两名同学把分小棒的过程叙述一遍.注意在教师引导下叙述,不必对学生的表达要求过高,只要意思正确即可.   (2)小组汇报   问:如果用计算的方法,应该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计算时应怎样想?   指名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板书,进行小结.   693=23 想: 3=   3=   + =23   3.做例2后面的做一做.   (1)口算下面各题,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82= 363= 555=   可直接让学生写在书上.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对每道题都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写出除法算式,再口算出得数。   72除以9_________ 4除48__________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最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303 402 804   393 482 844   独立完成,观察每组上下两题寻找联系和区别.集体订正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此作简单的讨论.   问:你有更快的方法口算吗?   明确:如303和393.算303只要算十位上33,然后在个位上添一个0就可以了;而393,要先算十位上的33=1,1写在商的十位上,再算个位上的93,3写在商的个位上,结果得13.   四、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回忆本节课内容,计算中注意的问题.   五、看书质疑,总结全课.   六、作业:   1. 602 5005 60003   822 963 777   2.(1)82除以2得多少? (2)3除900得多少?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师出示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册16页的例1:服装小组用21.45米布做了15件衬衫,平均每件用布多少米?   师:怎么列式?   生1:21.45÷15。   师:我们会计算2145÷15,那么21.45÷15怎么算出它的结果呢?先独立思考,试做一下,然后在小组内讨论吧!   教师巡视,参与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派个代表来向全班同学汇报:   组1:我们组是把21.45米化成2145厘米,算式就改写成2145÷15,变成了整数除法,结果是143厘米,再把143厘米化成1.43米。   师:有道理!还有不同的做法吗?   组2:我们小组认为,因为2145÷15=143,现在被除数是21.45,也就是缩小了100倍,而除数不变,那么商也缩小了100倍,所以商也应缩小100倍,正确的结果是1.43。   组3:我们小组是列竖式计算出来的。接着把做的竖式放在展示台上展示。   师:各小组都想出了办法,把21.45÷15的结果算出来了。现在老师要提一个问题:哪个小组想的办法更好?今后都能使用。小组继续讨论。   组4:组3想的办法更好,没有局限性,碰到类似的算式都可以用这样的竖式计算。   师:大家同意吗?   (学生齐答:同意。)   师:好,那么大家一起来观察这个竖式。哪位同学要提出什么问题?   生2:商的小数点是怎么来的?   生3:商的小数点是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生2: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4:因为商的最高位在个位上,而小数点应该在个位的后面,所以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生5:如果商的小数点不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商就不是1.43,商不是1.43,那么验算的话,商和除数相乘就得不到被除数。   生6:除到被除数的个位时还余下6,这时要跟被除数十分位上的4合起来一起除以15,合起来的.数是64个十分之一,所以得到的商是4个十分之一,那么4应该写在十分位上,商的小数点自然就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师:说的太精彩了!(学生自发地给以掌声鼓励)   师:现在请同学用自己的话向同桌说说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   ……    反思:   1、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教师出示例题后,就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找到解决的方法,这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经历探究的过程,有利于方法的掌握和法则的总结。在小组内每个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能听取到别人的意见得到一些启发,也能给别人以提示,最后能在小组内达成一致意见。   2、小组汇报,增加见识。因为在一个小组里形成了一种意见的定势,而通过小组汇报,班级里就会出现不同的见解、思路和方法。这样,让同学大开了眼界,知道解决一个相同的问题,有不同的方案。最后还让学生讨论哪种方案更具代表性和科学性。这样,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开阔性不仅得到了培养,而且,学生对“最优化”的意识进一步得到了提高和巩固。   3、问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贵与疑。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不急于回答,马上把问题抛给学生,这样,大胆、充分地相信学生的智慧和能力,给学生以极大的信心。结果,学生果不负教师的期望,一一做了回答。并说得十分精彩。   4、教师是红娘,不是第三者。令人欣喜的是,在这个片段里能听到学生的追问。并且,其他学生,不等教师开口就情不自禁地回答起来。这样的情景是老师最喜欢看到的。出现这样的情景与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分不开的。   5、变替蝶破茧,为咬茧自出。有意义的学习并非简单的被动接受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自主探索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总是在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亲身的体验,可以说,学生参与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越主动充分,所获得的体验就越深刻、丰富,这样,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就提供了“动力源”,真正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   总之,整个片段教学下来,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情绪很饱满,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也感觉到有遗憾的地方,致使有的学生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比如:教师没有进一步引导、讲解和举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组1:我们组是把21.45米化成2145厘米,结果算式就写成了2145÷15,结果是143厘米,再把143厘米化成1.43米。”这个方案的不足;当组2说出:我们小组认为,因为2145÷15=143,现在被除数是21.45,也就是缩小了100倍,而除数不变,那么商也缩小了100倍,所以商应缩小100倍,得到1.43。”这个方案时,没有让组2的同学充分说出这样做的道理或理由。其实,这个方案就是把被除数看作整数,根据整数除以整数的方法算出商,然后再根据被除数缩小多少倍,除数不变,商也缩小多少倍的规律得到商是1.43。实际上也就是要在商143里点上小数点,追问学生商的小数点该点在哪?这样做了话的话就能和组3同学的方案整合到一起了。可惜,当时老师没有按上面的做法去做。
2023-08-29 13:04:461

小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初步感知   1.播放片头,揭示两种写法   师:这是老师喜欢的电视节目,它在什么时刻播出?   电视画面上是这样写的吗?   这两种写法都能说明节目什么时刻播出吗?   2.汇报调查结果,进一步丰富感知。   师:你最喜欢的节目是在什么时刻播出的,它们的对应时刻是上午、下午或晚上几时几分?谁愿意把你们前两天调查的结果告诉大家。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略)   3.比较不同,揭示课题   师:现在黑板上出现了两种计时法,它们相像在什么地方,不同在什么地方?   师:这种用0-12时来计时,而且要指明上午、下午、晚上的计时法叫普通计时法。(板书:普通计时法)。第二种不用加文字说明,只用数字0-24时表示的叫24时计时法。(板书读题:我们今天要研究24时计时法)   二、观察比较,探究特征。   1.明确学习目标   你想研究有关24时计时法的什么内容?   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24时计时法?(当场解决: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如银行,车票,邮政,电视,电脑等)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它与普通计时法有什么样的关系,怎样互相转化?怎样计算经过的时间?   2.小组探究解决问题   问题一: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   猜一猜:为什么叫24时计时法?   看书自学:   课件强化:(课件:时钟走2圈):24时计时法,第一圈跟普通计时法一样,第二圈时针所指的钟表上的数要分别加上12。(为什么加上12?)不叫下午1时而叫13时,下午2时叫14时u2026晚上12时叫24时。   问题二:   师:24时计时法是这么一回事,大家明白了。那它与普通计时法有什么样的关系,怎样互相转化?谁来试试。   1.尝试练习   师:我用普通计时法问,你用24时计时法答:我们上午7时30分到校,(生:7时30分)下午4时30分放学。(16时30分)。中午12时,晚上12时,   用24时计时法问,你用普通计时法答:16时4时12分24时   2.小结规律:13时(中午1时)之前的时刻上的数字是一样的,13时(中午1时)之后,两种时刻上的数字相差12。   3.练习:   1.下列钟表都可以表示什么时刻?(课件)   1时13时4时16时6时18时   改用普通计时法说说。   强化0点。   师:如果这条直线表示时间的话,我在上面写上昨天、今天、明天。昨天和今天之间有一个分界点,今天和明天之间也有一个分界点。   昨天明天   师引探:你想对这个点说些什么吗?   生:我想对昨天和今天之间的分界点说,你虽是个小点,却有很多名字,叫昨天的24时、昨天晚上的12时今天的0时。   生:我想对今天和明天之间的分界点说,你虽是个小点,却有很多名字,叫今天的24时、今天晚上的12时,明天的0时。   生:你就像夜里的星星、月亮的眼睛。   生:你一消失,新的一天就开始了。我很喜欢你。   生:你一消失,表明一天又过去了。时光易逝,我们要好好珍惜时间。   师:是呀,我们的日子就是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去不复返,我们可得好好珍惜时间。让我们注视屏幕,再次体验一下吧。   (师播放课件:时针走2圈。第一圈,依次出现数字1到12,第二圈在外圈依次出现数字13到24,随着钟面变化,背景中月亮逐渐变淡,太阳慢慢升起,再循环重复。)   话外音:昨天的时钟走到夜里12时,也就是今天的0时,新的一天开始了。接下去是1时、2时,月明星稀--―曙光初照-烈日当空,直到12时,13时──晚霞满天,夜幕降临,最后到24时。24时正好是第二天的0时,所以习惯上只说0时,不说24时。 问题三、怎样计算经过的时间?教学例2(课件)   1.教学例1:   一列客车从18时20分从北京开车,22时40分到达石家庄。路上用了多少时间?(口答)   观察钟段图后,初步理解时间与时刻的意义。   师:谁能说说18时20分是时间还是时刻?22时40分呢?   时刻一般用表示,口语中也说,但在书写时应当按规定写成几。   从图上看,18时20分到22时40分中间所经过的这一段表示的是什么?(这列客车在路上行驶的时间)时间一般用表示。图示意:时刻指那一刻,是一霎那。时间是指两个时刻所经过的一段时间。   小组讨论:如何求出路上用了多少时间?   指名回答,引导分段思考(课件):4小时+20分教学例2   2.教学例2:一个商店门口挂着这样的牌子(如右图)这表示全天营业多少时间?   师:有一天老师路过一个商店门口,   见到这样的牌子。   (1)出示牌子,小组讨论:这样的牌子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一个小组代表发言,余组补充   (右图牌子上用的是普通计时法。普通计时法将一天分为哪两段。)   (上午8时开始营业、下午7时止营业。它们一天营业11小时。)(上午8时以前,下午7时以后,去买不到东西)   (上午8时,下午7时表示时刻,全天的营业时间是指时间)   (2)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全天的营业时间?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   (3)小组代表发言   方法1:分为上午营业时间和下午营业时间   方法2:转化为24时计时法计算   四、回顾与质疑。   回顾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需要讨论的问题?(什么是24时计时法,它有什么优点,时间与时刻的区别,如何求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   五、拓展延伸:   1.开动时间列车   (课件)下列时刻正确排序后,时间列车就开动:   上午10时0时下午1时30分18时13时   (正确的顺序是0时上午10时3时下午1时30分18时)   傍晚凌晨中午上午深夜下午   (正确的顺序是:凌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深夜)   2.提供学校的作息时间表。   小组合作:你能根据它提供的信息提出与本节课有关的问题吗?   轮流提问,组长记录有价值的问题。   永春实小20xx春季作息时间表   (2)组际交流所提的问题,师板书典型的几个问题。   把这张表改写成24时计时法   每一节课上了几分钟?   全天在校时间多少?   (3)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问题进行解答,快的组可以多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解答。   (4)集体校正。   六、课外实践   调查爸爸或妈妈一天的作息情况,制作一张时间表。然后算出爸爸妈妈一天的工作时间,并跟爸爸或妈妈交流一下你对他们作息时间安排的看法。   教学目的:   1.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培养学生获取生活中数学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数学就在身边。   2.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的意义,会用它表示时刻,初步学会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能够识别时间与时刻。   教学重点: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区别时间与时刻;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能在同一个圆里,找出任意的半径和直径并且会自主完成已知半径求直径或已知直径求半径的题目。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能用圆规画出已知半径大小的圆或已知直径大小的圆。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动手操作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能力。   (2)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能与人合作、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圆的认识,感受到美源于生活,体验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目标:   1.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动,观察、体会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   2.了解、掌握多种画圆的方法,并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3.在活动中,感受圆与其它图形的区别,沟通它们的联系,获得对数学美的丰富体验,提升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同。    教学重点:   探索圆的各部分名称、特征和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体会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圆   1.出示幻灯:生活中的圆   摄影作品,在这些美丽的图片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图形?生活中你在哪见过圆?   2.揭示课题:圆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它。   板书:圆的认识   3.同学们喜欢玩套圈的游戏吗?现在就来试试?   我这有一个玩具,要求你只能站在距离它三米远的地方扔圈,你可以站在哪里?   我们用三厘米代表三米,你能在本上标出你所在的位置吗?   2.实投学生成果(由画几个点到多点,直到圆)   问:站在这几点都可以吗,为什么?只能站在这几点上吗?   出现圆后问,还有地方站吗?   3.课件演示   师:那么到底可以站在哪?(圆上任意一点)   圆上这样的点有多少个?    二、操作中认识圆   1.屏幕上有一个圆,同学们能利用现有的工具制造一个圆吗?   2.学生画圆,师巡视   3.汇报不同画圆的方法(先找用圆形工具画的汇报)   拿线绳画的黑板演示   谈话:这位同学拿这么长的绳子在黑板上画了这么大的一个圆,如果我想在操场上画个大圆怎么办呢?   圆规画的实投展示   4.总结圆规画圆方法   5.学生练习圆规画几个圆   既然我们可以借助圆形工具来画圆,人们为什么还会发明圆规呢?   6.观察自己所画的圆,除了一条封闭的.曲线还有什么?(点儿)   给它取个名字——圆心(如果学生能说就让学生说)用字母O表示   7.拿出手中的圆纸片,你们有办法确定这个圆的圆心吗?   学生动手折   问:除了圆心你们还发现了什么?(折痕)   你发现的折痕是什么样子的。   师:谁愿意到前面介绍自己的发现?揭示直径半径定义   你能在圆上画出直径和半径吗?   在自己所画的圆上标出圆心、画出半径和直径    三、交流探究圆   圆心和半径到底有什么作用呢?画一画就知道了   1、用圆规在本上画出几个不同的圆,看谁画得漂亮。   2、投影展示   问:你们画得圆有的在上、有的在下、有的偏左有的偏右,什么决定的?   学生汇报,圆怎么这么听话呢   师小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怪不得人家叫圆心呢   这些圆大小各异,怎么画就能让他有大有小?   小结: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规两脚间距离)   3、师:半径的本事不小,想不想知道半径还有什么特征?是我直接告诉你们还是自己研究?   那就结合老师的提示利用手中的工具小组共同研究吧   4.研究提示   同一个圆内,半径与直径有什么关系?   同一个圆内,半径有多少条?   同一个圆内,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汇报   同圆直径是半径的2倍 板书d=2r   问:你怎么知道的?   同圆的半径有无数条,为什么?(圆上有无数的点、折痕中发现)   同圆的半径有无数条,那么直径有多少呢?   板书:同圆内半径有无数条。   同圆的半径都相等,为什么?(通过测量,通过推理)   同圆的半径都相等,那么直径都相等吗?   板书:同圆内半径都相等。   所以古人说:圆,一中同长也   这个一中指什么?同长指什么?   边看幻灯边读这句话。   一中同长的圆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   4、车轮的外形为什么做成圆的,你能解释吗?   为什么不把车轮做成这些形状的?(出示正多边形图片)    四、比较中深化圆的认识   1.由正三角形到正十二边形,有什么变化?   2.想象,正100边形会是什么样子?(接近圆,但不是圆)   正3072边形呢?(更接近圆,但还不是圆)   到底多少边的时候就是圆了呢?   3、《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说“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谓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形并不是用现在的这种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地切割而来的现在,如果告诉你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你能获得关于圆的哪些信息?   4、阴阳太极图。   师:想知道这幅图是怎么构成的吗它是用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的小圆组合而成的现在,如果告诉你小圆的半径是3厘米,你又能知道什么呢?   5、下面我们还将面临3个实际问题的挑战,同学们敢接受挑战吗?   问题1、你能测量出1圆硬币的直径吗?(参考用工具:直尺,一副三角板)   问题2、你能在地面上画一个半径1米的圆吗?(参考用工具:绳子、粉笔)   问题3、车轮都做成圆的,车轴装在哪里?为什么?(参考用工具:自行车)   课下每个同学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来研究。    五、总结   学完这节课,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吗?圆里面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等待着同学们去研究和发现!愿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像圆那样完美!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结合实际问题,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借助面积模型,经历探索简单小数乘整数算法的过程。   2。能正确进行简单小数乘整数的口算,并能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1。在学习了小数意义和整数乘法的基础上,探索简单的一位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与算理。   2。过多样化算法,进一步巩固小数乘整数的算法,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流程:    一、学情调查    1。读出下面小数,结合情境说说它们的含义。   0。2元 0。3元 0。6元 0。4元 0。05元    2。填空。   5角=( )元   8角=( )元   10角=( )元   1。58元=( )元( )角( )分   4。06元=( )元( )分   2。4元=( )元( )角   6角5分=( )元    二、质疑探究    1。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课本33页情境图,谁能提出一步计算的乘法问题?    (1)课件展示教材上的信息,教师引领提问题。   生1提出问题:买4块橡皮需要多少元?   师:同组交流你的想法。   生2:加法算式为:( )   生3:乘法算式为:( )   师:在这里,0。24表示的是( ),乘法是加法的( )。    (2)师:你能用自己的办法算出0。24是多少元吗?动脑试一试。   [尝试计算,四人小组交流算法,算法汇报。]   生4: 一个橡皮擦0。2元,四个橡皮擦就是0。2+0。2+0。2+0。2=( )元。   生5: 0。2元就是2角,4个2角就是8 角,8角等于0。8元。所以0。24=( )元。   生6: 我们用涂色的方法也可以算出0。24=0。8元。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元,把它平均分成10份,2份就是0。2元,也就是一个橡皮擦的价钱,买4个就涂色4个0。2元,合起来是0。8元。   生7: 4个0。2就是( )个0。1;8个0。1就是0。8。   师:仔细看笑笑与你的做法一样吗?   生8:一样。我认为( )   师:多媒体演示面积模型;4个0。3=( )   生9:淘气总结得也很容易懂。    2。 师:买3把尺子需要多少元?   (鼓励学生将前面学习的方法加以运用,独立、主动探索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并经历交流各自计算方法的过程。)再尝试提出不同问题,并列式计算。   生10:化成角简单。0。4元=( )角 3个0。4元=( )角   师:多媒体演示面积模型;3个0。4=( )   生:同组交流。   0。4是( )个0。1,3个0。4是( )个0。1    三、达标检测。(多媒体依次出现,便于汇报反馈)    1。教材第34页练一练13题。    2。教材第34页练一练第4题。   探讨:0。011000=( )    3。   0。6+0。6+0。6+0。6+0。6=( ) ( )   0。3 4可以看成是( )个0。3连续相加。   0。08 3= ( )+ ( ) + ( )   一本作文本0。9元,买4本多少元?(只列式)   加法算式:_________ 乘法算式:_________    四、拓展延伸。(多媒体出示)   ☆ 我们周村小学大门口的街道旁栽了一行柳树,每1。2米栽一棵,那么从第一棵到第六棵共有多少米?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修订本)“8的认识”(第40~41页,练习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l.通过数8个物体的实践活动,认识8,会写8。   2.知道8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8以内数的大小,能准确区分8个和第8个,培养初步的比较能力。   3.通过数、分的实践活动,掌握8的组成,培养操作技能。   4.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2.总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先互相说说,再告诉老师和大家。)   (2)带“8”字说一句话。    3.布置课外活动题。   张开想象的翅膀,用8根小棒创造美丽的世界。   [总评:本课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在教学的引入阶段为学生创设主动发现8的学习情境;展开阶段通过操作学具的小组合作活动,交流汇报主动发现的8的组成,培养独立学习能力、合作意识、操作技能以及初步的函数思考能力;总结阶段放手让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培养成功学习的自信心。第二,根据入学不久学生的特点,创设以激趣克服认识抽象数8的学习难点的愉悦情境,以智力源泉的操作实践活动为基本认知手段,组织学生参与操作交流、归纳、练习等数学活动,指导学生人人参与汇报学习成果的学习,全面达到学习目标。这是一节比较好的创造性教学设计。]
2023-08-29 13:04:56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步骤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学设计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2.小组学习,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是学习的目标,学生要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学习。 3.协作交流,释疑解难交流的过程促进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群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4.汇报成果,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内探索、交流、达成共识后,由各组组长汇报学习的成果。学生的回答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合理不合理之分,教师可提出适当的建议,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课外延伸,实践运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任务。所以课后要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地运用。
2023-08-29 13:05:061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三篇

【 #二年级# 导语】帕顿(Patten,J.V.)在《什么是教学设计》一文中指出:“教学设计是设计科学大家庭的一员,设计科学各成员的共同特征是用科学原理及应用来满足人的需要。因此,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以下是 整理的相关资料,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1.探索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不同的钝角,知道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一定是钝角。   2.进一步巩固对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经历完整的活动过程,培养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美。   目标解析:   用三角尺拼角是一项内涵丰富的数学活动,又是安排在第三单元最后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它既能巩固学生对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认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积累学生活动和解决问题的经验,还能使学生更加熟悉三角尺上角的特点,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教学重点: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不同的钝角,知道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一定是钝角。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角的知识拼角。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活动前──充分准备   (一)理解“一副三角尺”的含义   1.观察一副三角尺中两个三角尺中的角分别是什么角?   2.给一副三角尺上的每个角编号。   如: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尺编为A尺,其中的直角为A尺直角,另两个锐角分别为A尺①号锐角和A尺②号锐角;另一块三角尺编为B尺,它的直角为B尺直角,另两个锐角分别为B尺①号锐角和B尺②号锐角。   (二)复习旧知,激趣引入   1.锐角、直角、钝角有什么关系?(锐角直角钝角)   2.三角尺上直角、锐角都有,就是没有钝角,你能用它们拼出一个钝角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一副三角尺拼角活动前学生首先要了解的就是“一副三角尺”中“一副”的含义,知道一副三角尺中的两块三角尺各有哪些角,有什么特点。同时调动锐角、直角、钝角之间大小关系的知识,为“拼角”作好准备。】   二、活动中──合作交流   出示例6: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   (一)小组讨论,自由拼角   1.思考如何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   2.学生动手拼角并画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二)汇报展示,师生交流   1.组长汇报。   2.挑选不同的拼法展示在黑板上。   3.在拼钝角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三)作品分类,讨论质疑   1.黑板上的拼法各有不同,你能将它们按一定的规律分类吗?   2.讨论交流:一类是锐角与锐角拼成的,另一类是直角与锐角拼成的。   3.质疑:锐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吗?(不一定)直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吗?(一定)   (四)验证钝角,优化拼法   1.交流验证方法   目测──看上去比直角大   测量──用三角尺的直角比   推理──直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   2.总结拼法   用一副三角尺上的一个直角与一个锐角一定能拼成一个钝角。   【设计意图:通过“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的活动,在自由拼角中感知,在合作交流中思考,在分类讨论中质疑,在验证优化中升华。理解根据直角和钝角的关系,以直角为基础和锐角去拼的优势。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有序思考,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三、活动后──运用拓展   (一)教材第42页“做一做”   1.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拼出一个钝角。   2.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拼出一个直角。   3.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拼出一个锐角。   同桌合作拼角,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展示。   (二)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三个,拼一个钝角。   同桌合作拼角,并画下来,再全班交流讨论。   (三)教材第45页练习八的第13题。   综合运用锐角、直角和钝角的知识,用七巧板上的图形灵活拼角。   【设计意图:运用拓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在用一副三角尺拼的基础上,用两副三角尺中的两块拼角,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层次用两副三角尺中的三块拼角,发散学生的思维;第三层次用七巧板中的各种图形拼,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感受七巧板中的数学美,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活动总结   (一)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二)拓展延伸   1.钝角去掉一个直角是什么角?钝角去掉一个锐角是什么角?为什么?   2.你还想到了……   【设计意图:通过谈收获归纳总结全课,让学生感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同时提出几个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对数学内在的兴趣。】 【篇二】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和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抽象能力,增强学生用数学思想认识事物的意识。   3.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感受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刚刚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的基础之上。通过在学生熟知的情境中展开探索,在动手操作中认识、判断锐角和钝角,进一步拓展完善对角的认识,为以后学习三角形的分类等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认识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理解锐角、钝角和直角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尺、活动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导入   (一)在生活中找角。   1.课件出示例5:在图中,你能找到哪里有角?   2.根据学生汇报,在上图显示描出六个代表性的角。(2个直角,2个锐角,2个钝角)   (二)在交流中复习。   角是由什么组成的?怎样判断直角?   (三)在问题中引入。   1.课件演示:从例5实物图中抽取刚才描出的六个角。   2.引发思考:这些角长得一样吗?你能根据它们的特点分类吗?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物中找角,再从中抽象出角,既是对旧知的复习,又能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引起学生注意,并引发思考,为下一步探究指明方向。】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交流汇报,感知特征。   1.小组讨论:这些不同的角,你按什么标准分类?说说分的理由。   2.全班反馈,交流分法。   方法一:按是不是直角分为两类。   方法二:按角的大小分为直角、比直角大的角和比直角小的角三类。   (二)分类验证,体验特征。   1.验证直角。指导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进行正确的判断。   2.验证比直角小的角和比直角大的角。   明确方法:像这两类角有时用眼睛就能分辨它是属于哪一类角的,就不需要三角尺去验证。   【设计意图:从直观感知层面入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给角分类,交流分类的理由并概括每一类角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接着以三角尺上直角为标准,验证判定角的类别,直观、形象,使学生真切体验到三类角的特征及相互关系。】   (三)归纳整理,认识特征。   1.自主命名,发挥想象。   像你们这样按照大小把角分成三类,其中这一类有它特定的名称叫直角,其余的两类角你们想不想为它取个合适的名字呢?   2.明确概念,点明课题。   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其实人们已将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比直角大的叫做钝角。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锐角和钝角。   3.比较大小,深化认识。   (1)用活动角拉一拉,能拉出哪些角?   得出方法:把直角的开口拉大就成钝角,反之把直角的开口缩小就成锐角。   (2)揭示规律:锐角直角钝角   【设计意图: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命名、自由做角,在活动中对三类角的特征及相互关系有了更深刻认识和理解,同时为学生提供充分思维和更多探索的空间。】   三、巩固新知,理解运用   (一)连一连   1.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2题。   2.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二)找一找   1.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第9题。   2.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3.小组合作:找一找身边的角,并说一说分别是哪类角。   (三)画一画   1.学生独立画一个锐角、钝角和直角。   2.同桌交流:说说画法,相互判断画得是否正确。   (四)演一演   1.自由表演:用身体的四肢动作表示角。   2.汇报表演。(这是趣味性的练习,学生只要做出动作基本符合三类角的特点就可以,不需要用直尺去比。)   (五)想一想   1.找出下面三角形中直角、锐角和钝角。(教材第44页第10题)   2.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从三种三角形角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上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形式多样、由浅入深的练习,学生不仅对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更为透彻,也为以后学习三角形的分类作好铺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课堂中学知识,感受数学的内在美。】   四、梳理反思,拓展延伸   (一)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二)到生活中找角,并向你的家人和同学说一说各是什么角。   【设计意图:此环节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又能将数学学习从课内延伸至课外,使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猜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简单推理的经验。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猜的方法。让学生对数学推理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图片:师:同学们知道这是谁吗?   师:谁来介绍一下柯南?   生:柯南是一名侦探。   师:“对呀,柯南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小侦探,是一个破案高手,他在破案当中经常用到推理。今天陈老师把柯南邀请来到了2(2)班,和同学们一起来玩一玩推理的游戏——猜一猜。(板题)   师:柯南还带来了礼物给我们班的小朋友呢,礼物就在我手上,你们猜一猜礼物在我的左手还是右手?猜到的同学,礼物就送给他!   生1:礼物在教师的左手。   生2:礼物在教师的右手。   意见不同,原来缺少一条信息。   师提示:“我的礼物不在左手上,你能猜出礼物在我的哪一只手上吗?谁愿意说说你是怎么推断出来的?”   生:因为老师说礼物不在左手,那么礼物就在右手。(师相机板书:不是——就是——)   师引导小结:只有两种可能,礼物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不是左手,就是在右手。   二、串设情景,感受推理的过程   1、第一次猜书的游戏   师:同学们真聪明,就像是一个小小侦探一样。下面小柯南想考一考大家了,请看题:欢欢和乐乐两人手里分别拿着语文书和数学书,柯南想让你们来猜一猜,他们是拿着什么时候书?你能猜出来吗?   生1:我猜欢欢拿着语文书,乐乐拿着数学书。   生2:我猜欢欢拿着数学书,乐乐拿着语文书。   师:是的,有两种情况我们不能确定,我们要怎样才能猜出来呢?(多加一个条件),咱们看看乐乐说些什么?   出示乐乐的话: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我拿的不是数学书。   师:现在你们能猜出他们分别拿着什么书吗?   生:欢欢、乐乐都有可能拿着语文书和数学书,但乐乐不是拿着数学书,那么他就是拿着语文书,拿欢欢只能是拿着数学书。   师小结:同学们刚才说的很好,当我们猜两种物体时,如果不是其中一种,就是另一种。(板书:不是其中一种,就是另一种)   2、第二次猜书的游戏   师:柯南说:“两个人两种书你们懂得做了,那么3个人3种书你们会猜吗?,小丽、小红和小刚三个人分别拿着语文书、数学书、社会书,请你们来猜一猜小丽她拿着什么书?   生1:小丽可能拿着语文书。   生2:小丽可能拿着数学书。   生3:3种书都可能。   师:有这么多种情况,能猜得准吗?   生:不能。   师:那怎么办呢?   生:要给一些条件。给提示!   出示:小红说:我拿的是语文书,小刚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同学们读一读他们说的话。   师:现在再猜猜他们分别拿着是什么书?先在4人小组里交流想法。再让两、三名学生回答。   师:我们应该怎样猜?先猜谁的?   生1:因为小红说拿的是语文书,所以我们先确定小红拿的是语文书,那么剩下小丽和小刚他们都可能拿着数学书或社会书。又因为小刚说他不是拿着数学书,那小刚就是拿着社会书,那么最后小丽是拿着数学书。   师:说的真清楚,掌声表扬!谁还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猜的?   生2:先确定小红拿的是语文书,那么小丽和小刚他们可能拿着数学书或社会书,再来肯定小刚,小刚说不是拿着数学书,就是拿着社会书,最后小丽拿着数学书。   师:XXX的思路真是清晰啊,说得真好!掌声表扬!   师:对比分析:刚才第一次猜书与第二次猜书有什么区别?   师:猜两种书时,怎么猜?   生:不是……就是……   师:猜三种书时,怎么猜?   生:知道小红拿什么书,可以放在一边,再猜另外两个。   师:对了,猜两种物品时,有两种可能,不是其中一种,就是另外一种。猜三个物体时,先确定已经知道的,把先知道的条件放在一边,再按照猜两种物品的方法来猜。(师适时板书:猜两种物品:不是其中一种,就是另外一种。猜三种物品:先确定已经知道的,再接猜两种物品的方法。
2023-08-29 13:05:291

小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学情分析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了圆锥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圆锥高的概念仍是本节课学习的一个重要知识储备,因而有必要在复习阶段利用直观教具通过切、摸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透彻。学生分组操作时,肯定能借助倒水(或沙子)的实验,亲身感受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3倍关系。但是他们不易发现隐藏在实验中的等底等高的这一条件,这是实验过程中的一个盲点。为凸现这一条件,可借助体积关系不是3倍的实验器材,引导学生经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层层逼近的过程,进行深度信息加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孕伏   1.(电脑出示一个透明的圆锥)仔细观察,圆锥有哪些主要特征呢?   2.复习高的概念。   (1)什么叫圆锥的高?   (2)请一位同学上来指出用橡皮泥制作的圆锥体模型的高。(提供刀片、橡皮泥模型等,帮助学生进行操作)   评析:   圆锥特征的复习简明扼要。圆锥高的复习颇具新意,通过动手操作,从而使抽象的高具体化、形象化。   二、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1. 电脑呈现出动画情境(伴图配音)。   夏天,森林里闷热极了,小动物们都热得喘不过气来。一只小白兔去动物超市购物,在冷饮专柜熊伯伯那儿买了一个圆柱形的雪糕。这一切都被躲在一旁的狐狸看见了,它也去熊伯伯的专柜里买了一个圆锥形的雪糕。小白兔刚张开嘴,满头大汗的狐狸拿着一个圆锥形的雪糕一溜烟跑了过来。(图中圆柱形和圆锥形的雪糕是等底等高的。)   2. 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问题一:狐狸贪婪地问:小白兔,用我手中的雪糕跟你换一个,怎么样?(如果这时小白兔和狐狸换了雪糕,你觉得小白兔有没有上当?)   问题二:(动画演示)狐狸手上又多了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锥形雪糕。(小白兔这时和狐狸换雪糕,你觉得公平吗?)   问题三:如果你是森林中的小白兔,狐狸手中的圆锥形雪糕有几个时,你才肯与它交换?(把你的想法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再向全班同学汇报)   过渡:小白兔究竟跟狐狸怎样交换才公平合理呢?学习了圆锥的体积后,就会弄明白这个问题。   评析: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教师在引入新知时,创设了一个有趣的童话情境,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学生在判断公平与不公平中蕴涵了对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体积关系的猜想,他们在这一情境中敢猜想、要猜想、乐猜想,在猜想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自然地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从而引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欲望。   三、自主探索,操作实验   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分组操作,自己发现屏幕上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解决电脑博士给我们提出的问题。   出示思考题:   (1)通过实验,你们发现圆柱的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2)你们的小组是怎样进行实验的?   1. 小组实验。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认识万以内的数,会用计数器表示万以内的数,能熟练的读写万以内的数,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熟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熟练的读写万以内的数,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熟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会用计数器表示万以内的数,明白各数位表示的意义。    教学构想: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出并认识万以内的数;再利用学具摆一摆、拨一拨,使学生理解并熟练掌握:10个一百是一千,一千里面有10个一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知道了10个一百是一千,一千里面有10个一百。今天,我们来做几个练习,巩固一下上节课的知识。   二、自主练习   学生自己看题4:这道题应该怎么做?   试着连一连   指生答   游戏:同位合作,你说我写。   三百零二、五千八百七十三、六百三十四、七百二十   板书设计:二、手拉手   万以内数的认识   10个一百是一千,一千里面有10个一百   作业设置:自主练习4、6    课后: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设计说明   本节课继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重点解决“不够商1时商0”的问题。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这部分知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色:   1.关注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在教学中,当学生计算到被除数的十位发现不够商1时,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并加以恰当地引导,从分物的角度和除法本身的`计算规则分别进行理解,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合适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节 约(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   师:我们国家现在提倡勤俭节约,谁能说说哪些做法是节约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见闻进行列举。   2.导入:有3个班的同学用实际行动来倡导节约,他们积攒了许多旧报纸和矿泉水瓶,送到废品收购站回收利用,我们来看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是否能帮助他们解决。   设计意图:在学习新课之前与学生进行谈话,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探究新知   1.了解情境图。   课件出示情境图,鼓励学生找到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并完整表达。   (3个班积攒的报纸和矿泉水瓶一共卖了912元)   2.尝试计算。   (1)请学生根据上面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问题:平均每个班卖了多少元?算式:912÷3)   (2)请学生口算出结果并写出口算过程。   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学生能写出算式:900÷3=300,12÷3=4,300+4=304。   (3)请学生尝试进行竖式计算。   3.解决“不够商1时商0”的问题。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师:你们在计算时遇到了什么问题?除到十位不够商1时怎么办?(同时出示不完整的竖式如下)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口算过程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不够商1时商0”的道理,并板书完整的竖式计算过程。   ①从分物的角度理解:先分走900元,912─900=12,余下的不够30元,每个班分不到10元,所以在十位商0占位。   ②从除法本身计算的规则去理解:用被除数十位上的1除以3时,不够商1,需要将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用12再除以3,结果等于4,在个位上商4。   (2)结合口算,说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师:现在我们完整地写出了912÷3的竖式计算过程,请大家结合口算的过程,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板书,如下: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环节,学生能够透彻地了解为什么要在十位上商0,并牢固地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竖式计算过程,对学生进行正确熟练地计算有很大的帮助。   4.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   (1)出示教材10页的第三个例题,提问:我们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读题,根据题意列出算式:522÷4。   (2)引导学生独立进行竖式计算。   (3)组织交流。   师:这个算式是在哪一位上不够商1?应该怎样处理,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明确:在竖式计算中,当除到个位不够商1时,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余数是2。   5.总结算法。   师:在计算一位数除三位数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引导学生总结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的一般步骤:从被除数的高位算起,除到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写商,遇到不够商1的情况要商0占位。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11页1题。   理解题意,在图中圈出答案后进行竖式计算。   2.完成教材12页4题。   先说一说竖式计算的步骤,再观察题目中的计算过程,找出错误的原因并改正。   ⊙课堂总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计算中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   ⊙布置作业   教材11页2、3题   板书设计   节 约(一)   912÷3=304(元) 522÷4=130(支)……2(支)
2023-08-29 13:05:391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 #三年级# 导语】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什么是平移以及图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数学活动,增强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图形的平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成功的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难点】   能对图形平移过程中的距离进行准确判断。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老师做关窗、拉黑板的动作。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现象吗?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平移现象。   追问:你还能说出生活中有哪些关于平移的现象?学生答:升旗,缆车,火车在笔直的铁轨上开等。   2、生成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例题1图。   先让学生说出虚线部分和实线部分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提出问题:下面的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动画演示小船图和金鱼图运动的过程,让学生观察,感受平移,并强调平移的方向。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进行了平移,它们是朝哪个方向平移的呢?学生观察得出: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   (3)认识平移的距离。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吗?引导学生发现:小船图平移的距离比金鱼图远一些,并数一数。(引导:数一数,小船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进行纠错。之后组织全班交流。师质疑:有位同学数出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是4格,他认为平移的距离就是4格,你觉得对吗?引导学生得出:4格只是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小船平移的距离。追问: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了怎样数平移了几格的方法,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数的?   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数法,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判断,必要时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己数的方法。   数法预设:   方法一:看船帆上的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方法二:看船头的一个点,这个点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4)数一数:金鱼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再与同学交流。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教师巡视。   (5)小结确定平移的距离的方法。   先让学生说说,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我们在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时,可以先找出参照点,看它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这个图形就向那个方向平移了几格。   3、应用新知   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   (1)学生独立画图。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辅导。   (2)组织汇报。   学生一边用投影展示画出的图形,一边汇报是怎么画的。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画法:一种方法是先确定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找出每个顶点平移后的对应点,再将这四个对应点依次连接起来;另一种方法是找每条边平移后的对应边。   4、小结作业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篇二】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以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笔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过程(方法)   教学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过程的理解。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下面各题   40×2,42÷2,84÷4,90÷3。   60÷3,36÷3,99÷9,66÷2。   (42÷2要说说是怎样想的)。   二、导入   我们知道,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应先从被除数的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板书课题)   三、教学例题   1、出示挂图。   (1)学生看图   (2)问:   ①从图中你可以知道些什么?要求什么?   ②要求“每班能分到多少个”该怎样列式?(板书52÷2)   ③52÷2=?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尝试,让一生板演)   计算的过程有没有什么发现?十位上的5除以2不能除尽,那么这题到底怎样来计算,结果是多少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小棒代替羽毛球来分一分。(一捆小棒代替一筒羽毛球)   (3)学生动手操作。   汇报操作结果:你是怎样分的?最后每个班分得几个羽毛球?   (4)教师根据生的汇报再次演示分法:   ①先把5捆平均成2份,每份2捆,剩下1捆,再把1捆拆开,变成十根再与剩下的2根合起来就是12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最后得到26根。   ②先把剩下1捆拆开先分,再分2根。   ③全部拆开分。   (4)问: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第①②种分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这两种分法都是先把整捆的分,多下来的捆拆开来分。   (6)谁能再来完整地说说刚才我们是怎样分小棒的?   (7)同桌互相说一说,分一分。   2、教学笔算   (1)根据刚才摆小棒的过程,52÷2的笔算该怎样写呢?(板书)谁来说说52÷2的笔算该怎样算呢?先算哪一位上的?   (2)十位上余下来的1表示什么意思?接下去该怎样除?   (3)请你接下去除。完成书上第7页上的例题。   (4)谁来告诉大家,刚才是怎样除的?(把关键的地方用红笔标出来)   追问:十位上剩下1以后怎样除的?   (5)检验:这道题计算是不是正确呢?可以怎样检验?   (6)比一比:52÷2和口算题中的42÷2,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补充板书:首位不能整除)   3、练一练   (1)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前2题。   ①评讲:当十位上有余数时,接下去要怎样算?   ②同桌互相校对。   (2)其他题独立完成。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前2组题,让学生任选一组进行计算。   (2)出示后两组题,分组练习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2、做“想想做做”第6题。   (1)先让学生然算。   (2)问:你是怎样想的?   通过计算来验证估算得对不对。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1)让学生独立观察,理解图意。   (2)提问:不计算,你能说说哪种分法的组数多些?   (3)还可以每组几人来分?   4、完成“想想做做”。   (1)你能根据图提出一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   (2)同相互说一说,指名说,全班一起列式计算。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上,在摆摆、说说、算算中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练习 【篇三】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设想   1、在实际情境中,给定一个方向,学生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2、通过亲身经历、体验,获得真正的感受,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定向观念。   活动准备   收集判断东西南北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收集资料   1、课前收集有关判断方向的资料。   2、展示、交流收集材料。   二、活动一:在操场上   1、组织全班学生到操场上辨认方向。   2、谁能辨认东、西、南、北?你是怎么辨认的?   3、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方向板,标上东、西、南、北。   4、看一看、说一说:东、西、南、北各有什么?在记录纸上把它们记下来,并标明4个方向。   活动二:在教室里   1、展示记录纸。   2、互相看看有什么不同?   3、在教室里辨认东、西、南、北,说一说各有什么?   活动三:你说我做   (给定一个方向,朝其余三个方向走)   1、同桌2人合作,互换角色。   2、指名上台表演。   活动四:指挥交通   1、模拟表演:请一名同学当黑猫警长,12名同学扮演带卡片的小动物。   2、宣布活动规则:得数大于10的朝北走,其余的朝南走。   3、评一评:谁是遵守交通规则的小动物。   4、渗透有关交通安全的教育。   谈一谈:这节课的感受或收获。
2023-08-29 13:05:461

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科学的,有道理,严谨的出一个prefect计划
2023-08-29 13:05:542

做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设计基本流程:1、教学目标拟定教学目标,一般是在第二小题。要从三维教学目标进行拟定。2、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重点、难点,一般也是在第二小题。语文教学重难点基本上就是识字和阅读理解课文。例如可以这样设计:重点:掌握生字词,掌握课文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语言特色。难点:能够运用的修辞或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就是写教案了,一般是在第三题,分值为20分。这个就要根据你设定的教学目标及活动重难点来设计相应的活动过程了。下面是活动过程的各个部分:(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的方式类型很多,有故事导入、直接导入、游戏导入、情境导入、图片导入、视频导入等。具体要怎样导入,就需要考生简单地叙述一下。根据自身擅长的方式进行导入,选择有趣能吸引学生的方式最佳。导入,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够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再引出新课题,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讲授新课教师在讲授新课时,为了能突出本节课的三维目标,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对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初步感知。自主学习完成后,学生能对重要的生字词进行认读,大致讲解其意思。新课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学生可自主进行探究学习,也可以小组合作探究,增进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的情感。(三)巩固练习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写一段学习感悟或者生字词听写巩固等。(四)小结课堂小节是必不可少的,可以教师自己总结,也可以请学生扮演小老师进行总结,回顾学习的内容。(五)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根据课堂内容,做练习册相应页数的题,学习这篇课文之后写一篇读后感,记背生字词下次课听写等。(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是对所学内容的一个呈现,主要是课题,课文中重点生字词,教学内容,课文结构等。形式多样。分为文字板书、图画板书和综合板书,考试时为了吸引阅卷老师眼球,可采取图画板书。板书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的有效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学习工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呈现本节课的学习主旨。扩展资料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教的问题。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2023-08-29 13:06:011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对新教材学习,已经初步的适应了新课程的教材特点,并能有一定个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两个班总的来说,基础是差不多的,(3)班的尖子生和(4)班差不多,不过,后进生方面,二(4)班多了好几个。两个班的学习习惯都较好,本这个学期的教学重点还是要放在良好听课习惯的养成上和数学思维能力训练。另外,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教育与引导学生,让学生逐步爱上数学。    二、教材分析   本期课程内容涉及数学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而且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具体表现:   “数与代数”领域有3个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除法、结合实例和调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通过对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图形与几何”领域有3个单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注重学生动手实践和积极思考。“方向与位置”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认识并能辨认八个方向,能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测量”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认识图形”通过生活实景,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统计与概率方面,学生将初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除此之外,还有综合与实践活动“数学好玩”。   本期课程内容知识点散、多,难度相比以前增大不少,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只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对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养成踏实、细致的学习态度,应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学习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结合分物活动,探索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通过具体情境,探索万以内加减法及连   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结合实例和调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并能结合实际,对万以内的数进行估计,了解   其数位顺序,会用万以内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会用词语或符号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3.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景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的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二)图形与几何   1.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认识八个方向。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途径的地方。   2.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3.通过生活实景,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三)统计与概率   学生将初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    四、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数学,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游戏、讲故事、直观表演、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多照顾学困生以及思维偏慢等的学生,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用多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激发学习兴趣。   4、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拓展。在教学中,结合课   后练习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5、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与家长进行适时沟通,让家长用正确、适当的方法指导孩子学习。   6、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挖掘各种网上教学资源,用好各种教学媒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首先从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上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敢于提问、善于倾听、乐于表达的内在品质。   7、继续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和优生的提拔工作。 ;
2023-08-29 13:06:091

小学数学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教师的教学设计既包括对一节课的设计,也包括综合性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师的教学设计在关注教学目标的同时,要关注有利于引发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因此我认为在设计教学设计时应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教学设计的目标: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提高学生素质的最基本的途径,有效地设计教学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条件。“直觉不是有效课堂表现的关键,实际上,收放自如的优秀表现是经过周密计划的”。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堂教学已经取得了很多明显的成绩,教师普遍认为学生思维更活跃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关注教学目标、关注学生参与、关注课堂效益和质量上,做了许多创造性的劳动。但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二、教学设计的内容:教学设计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以各种学习和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理念、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小学数学都研究什么,小学生六年中要学数学的哪些内容?从数学内容层面而言,小学数学研究对象是数与形。研究数与形的表示、意义、关系和度量四个方面。三、教学设计要环环相扣1 .追寻本质,将数学学得通透些——要有高度2 .放慢脚步,把教学过程拉长——拉大半径,拉大密度教学内容分析要关注数学本质,整体把握数学内容——将数学学通透些,数学才会更简单。教学活动的设计——给学生多一些空间,学生才会施展数学能力。
2023-08-29 13:06:181

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得来说第一 内容充实 二 设计科学 三 形式多样 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五 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可以下载科学的教学设计。举例来说。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发现、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简单图形的排列规律。2、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3、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发现、欣赏、创造数学美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发现规律,创造规律。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每生一张入场券和白纸、一盒彩笔;每组一个围裙、不同颜色的小花和平面图形。教学过程:课前播放音乐《生日快乐》。师:今天是谁过生日?想知道吗?呆会上课我们就知道了。【设计意图:播放生日快乐歌,营造氛围,使数学课堂充满浓浓的生活味。】一、创设情境,引入规律(课件出示生日画面)师:大头儿子过生日,小头爸爸和围裙妈妈为他开生日party,正在摆放水果。(课件演示两组西瓜和菠萝。)师:猜一猜,接着摆是什么?(西瓜和菠萝)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西瓜和菠萝是一组。)师小结:像西瓜、菠萝,西瓜、菠萝这样重复排列的事物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找规律。(揭示课题)【设计意图:创设可爱的大头儿子过生日的情境,让学生在摆水果的过程中,感知规律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二、观察交流,发现规律(课件出示生日party会场图)师:瞧,生日party的会场布置好了,漂亮吗?仔细观察,在这幅图中,哪些事物的排列有规律?有怎样的规律?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点击课件。)(灯笼的排列有规律。)师:有怎样的规律?完整地说说。(紫色红色、紫色红色)师:接着排是什么颜色?师:谁还有新的发现?(小花的排列有规律,一朵绿色一朵紫色------)师:你观察的很仔细,接着排是什么颜色?(绿)师:谁有与众不同的发现?(彩旗的排列有规律,一面红色一面黄色-----)师:接着排是什么颜色?(红色) 师:谁还有更多的发现?(小朋友的队伍也有规律)师:说说你的看法。(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师:你是从男孩开头的,还有不同意见吗?(一个女孩,一个男孩)师:对,这是一个圆形的队伍,我们既可以从男孩开头,也可以从女孩开头。 如果这样站(课件出示)接着是男孩还是女孩?(女孩)师小结:我们在会场找到了彩旗、小花、灯笼、小朋友队伍的排列规律。(课件演示)像彩旗的一红一黄、小花的一绿一紫、灯笼的一紫一红和小朋友队伍的一男一女都叫做一组,如果这一组重复排列,我们只要根据其中的一组,就能发现它的规律。【设计意图:利用有趣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概括,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三、激趣练习,应用规律1、涂一涂师:生日party要开始了,让我们抓紧准备好入场券。 (课件出示入场券)师:这是一张颜色变化有规律的入场券,我们只要涂对颜色就可以入场了。请小朋友拿出入场券和彩笔,仔细观察,找准规律,再动手涂一涂。(学生涂入场券)师:第一行图形颜色排列有什么规律?(生交流,汇报)第二行呢?第三行有怎样的规律?(根据生回答,课件揭示答案)师:你们涂对了吗?请每个孩子都来当小小检票员,同桌交换入场券,涂对了宣布他通过,涂错了请他立即改正。(生相互检票)师:老师祝贺你们都取得了入场券,现在我们可以进入会场了,高兴吗? 2、做一做师:小寿星来了,让我们祝他生日快乐,你们唱歌,老师做动作,如果看明白动作的规律,就跟着老师一起做。(课件播放《生日快乐》,老师随着旋律做动作,学生跟着做。)师:真聪明,这么快就学会了老师的动作!你们也能学着老师的样子,编出一些有规律的动作吗?小组内商量商量,试着编一编。(小组合作,创编动作。)师:哪个小组愿意来展示一下?(全班展示)师:有规律的动作真美!3、猜一猜师:大头儿子看大家这么聪明,他也想出题考考大家,敢不敢接受挑战?(课件出示第87页做一做,指名回答。)【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涂一涂、做一做、猜一猜的活动中,进一步感受规律,应用规律,为创造规律提供思维方法。】四、动手操作,创造规律1、摆一摆师:大头儿子还想比比谁的小手巧。请拿出白纸,组长拿出学具,在白纸上摆一摆,设计出你喜欢的规律。(学生动手摆。)师:让我们欣赏几个孩子的作品。(实物展台汇报)师:你摆的是什么规律?接着摆是什么?(展示3个作品)师:下面的孩子摆的都很美,请把你的作品举起来,让听课的老师看看,再转回来让老师也欣赏
2023-08-29 13:06:401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关于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动画。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 2.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不是) 教师明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3.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提问: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教师板书:面、棱、顶点 2.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演示动画“长方体的特征”】 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教师板书:长方体: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3.比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 老师提问: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平面图形区别呢? 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 你能看见几条棱?哪几条棱? 教师介绍长方体的画法: 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 4.出示长方体框架观察。 教师提问:框架上的12条棱可以分几组?怎样分?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教师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1.【演示动画“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提问: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2.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后, 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3.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篇2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本节课抓住关键词,把握自然数(0除外)按因数个数分类的数学方法,让学生充分讨论质数和合数的特征,经历质数和合数这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构建质数和合数概念,更好地掌握数学思想,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3~24页“质数与合数”。 【学情与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因数、倍数、奇数、偶数、2、3、5的倍数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本单元涉及的概念多,“质数与合数”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概念抽象易混淆,在生活中运用较少,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本单元内容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发现、概念归纳的数学化过程,构建质数和合数概念。 2.把握整数按因数个数的分类法,理解和掌握质数与合数的特征,能应用概念寻找或判断质数。 3.通过研究质数与合数特征的学习活动,体会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纸每生一张。 【教学过程】 活动一:构建质数和合数概念 1.引导学生按要求列出乘法算式:“因数用整数、不用1”。 教师板书“1=”……“20=”,教师不言语,用手势引导学生按要求说出乘法算式。 学情预设:学生中可能出现用1或小数的问题,师用手势提醒“不用1”“用整数”。 2.师:按“用整数、不用1”的要求无法列出乘法算式的数,我们叫它质数;可以列出乘法算式的数,我们叫它合数。 教师依次在这些质数的前面填上“质数”、“合数”,学生自然而然的在教师板书时说出“质数”和“合数”。 【设计意图】 “活动一”全过程教师基本不言语,只用手势或神情来组织教学,给学生一个神秘感,在创设静谧的氛围中静心体会质数与合数的区别。 活动二:讨论质数和合数的特征 1.师:“从这些乘法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有可能说出质数都是奇数;对策:教师指出2是质数、15是合数; 合数可以写出乘法算式;如果不用1,质数无法写出乘法算式。 2.教师擦除“不用1”,学生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再进一步用因数的个数来探讨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师:观察因数的个数,你又发现了什么? 从乘法算式中,学生很快并能清晰地发现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而合数则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别的因数(至少三个因数)。 3.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讨论:“1”是质数还是合数? 学情预设:有的学生可能认为:1有两个因数,一个是1,一个是它本身,1应该是质数;有的学生可能认为:1的本身还是1,所以1应该只有一个因数;有的学生可能认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师把板书写完整。 5.小结: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样的数叫质数?什么样的数叫合数?怎样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设计意图】 预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发现、概念归纳的数学化过程,构建质数和合数概念。并尝试根据因数的个数归纳出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学会运用质数和合数的特征进行判断,充分感受到知识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活动三:应用概念寻找或判断质数 1.继续寻找30以内的其它质数。 2.做一做:出示数字卡片:17、22、29、35、37、87、93、96、1,将数字卡片填入质数与合数相应的集合圈里。 3.下面的说法正确吗?说说你的理由。 ⑴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⑵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⑶在1、2、3、4、5……中,除了质数以外都是合数。() ⑷两个质数的和是偶数。() 【设计意图】 通过不断的寻找、发现与判断质数的练习中,使学生意识可以用合理的方法来判断,巩固质数与合数特征的认识。 活动四:拓展延伸深化概念 1.你知道他们各是多少吗?(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后汇报) ⑴两个质数的和是10,积是21,他们各是多少? ⑵两个质数的和是20,积是91,他们各是多少? ⑶最小的质数是?最小的合数是? 2.在括号里填上质数: 8=()+()12=()+()28=()+() 3.数学小阅读:哥德巴赫猜想。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刚才你们正在尝试解决一道世界难题,做了一件很有价值的事,这个世界难题就是:是不是所有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的和呢?这个问题是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最先提出的,所以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世界各国的数学家都想攻克这一难题,但至今还未解决。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这一领域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请同学们进行数学小阅读:哥德巴赫猜想。课后,感兴趣的同学们也可以查找相关书籍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 在适度拓展中,尝试解决“任何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的和”的哥德巴赫猜想。在数学小阅读中,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同时留有空间,让学生课后探究。 活动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篇3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下册教科书第65—66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探究和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正确地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两种方法叙述分数的意义。 2.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等探究的能力。 3.体会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操作,让学生理解一个分数可以表示的两种意义。 教材分析: 《分数与除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对分数意义有初步认知基础上的深入理解。在这节数学课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直观的位置关系,还要从分数意义中理解分数与除法的联系。所以在本课的的设计中,以分数意义的辨析贯穿始终。因为分数的意义,本身就是除法的界定,这才是分数与除法最根本的联系。 本节教学内容重视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究整数除法得不到整数商的情况时,可以用分数表示;在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做分子。教材从“分蛋糕”的实际情境引入,引导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并结合分数的意义得出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几个算式,探索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两数相除的商或把分数写成两数相除的形式。 教具学具: 课件,模型。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孩子们,上课之前先考验下大家,(出示课件)这个谜底是什么? 生:月饼。 师:你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们喜欢吃月饼吗? 生:喜欢。 师:老师也喜欢。在月饼中也含有许多数学知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课件),把6块月饼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怎样列式计算? 生:2块,6÷3=2(块)。(板书) 师:说得真棒,要是声音再大些就更好了,我们再来看下一个问题,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怎样列式计算? 生:0.5块,1÷2=0.5(块)。(板书) 师:表达得特别清楚,让大家一听就懂。老师就继续考验大家,如果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怎样列式计算? 师:你为你们组又增添了一份光彩。看来大家已经能够解决分月饼的问题了,不用学具直接说出5除于7等于多少? 生:七分之五。 师:非常正确。我们再来看这些算式,整数除法得不到整数商的时侯,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商? 生:可以用分数表示。 师:在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谁作分母?用谁做分子? 生:用被除数作分子,除数作分母。 师:那么分数与除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谁能用语言概括下? 生:被除数除以除数等于除数分之被除数。 师:你表达得这么清晰流畅,了不起! 师总结:可以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用除数作为分母,被除数作为分子,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所以,分数与除数的关系我们可以用式子来表示为: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板书)。用字母表示是? 生:a÷b= a/b(b≠0)(板书) 师:这个关系式里每个数的范围要注意什么? 生:因为在除法里除数不能是零,所以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即b≠0。 师:想一想分数与除法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教师强调:分数是一种数,但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师:今后我们再看分数时,会有两种意义。(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3份的数,也可以是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1份的数。) 二、巩固练习 师:你们知道阿凡提吗?你有他聪明吗?敢不敢挑战他?我们来闯关,大家有信心吗? 1.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1)3÷2 =() (2)2÷9 =() (3)7÷8 =() (4)5÷12 =() (5)31÷5 =() (6)m÷n =()n≠0 2.把5千克糖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 )千克;把1千克糖平均分成7份,5份是( )千克;也就是说5千克糖的( )和1千克糖 的( )是相等的 三、课堂小结 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重点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结束语: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并学会了这么多知识,老师真为你们骄傲!其实生活中有更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探索,快做个有新人吧,你会成长得更快! 四、作业布置 练习十二第1,3题。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a÷b= a/b(b≠0) 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引入课题之前,先利用谜语激发学生兴趣,引进分数,复习旧知。在探索新知时,从想象中每人2个饼,到一张饼,把一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能得到几块?有了刚才的复习知识进行铺垫、迁移,很容易能用算式1÷4来计算,学生很快会说出1/4,这时我会再提问:为什么是1/4?你是怎么分得?学生用准备的圆片分一分;接着出示:学生一步步经历了分得过程,对分数的意义就理解得更好了,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是3/4。当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作分子。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可以理解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也可以理解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也就是说,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建立过程,实质上是与分数的意义的拓展同步的。教学之后,再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就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存储于学生脑海里的状态而言,除了抽象性的之外,应当是抽象与具体可以转换的数学知识。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结合生活实际,能初步感知旋转现象,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重、难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3、能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魔方,再做这个游戏时,最常用到的操作时什么?(旋转) 请同学们用手示范一下怎样进行旋转?(学生用手势演示) 问:你们在做旋转手势时为什么有的向左旋转,有的向右旋转?(因为有的是顺时针旋转,有的是逆时针旋转。) 集体联系顺时针旋转90度和逆时针旋转90度。 请一人到投影前操作魔方。其他同学提示其具体的旋转方向。 师:刚才同学们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反复提到一个词“旋转”,这节课,咱们就来共同研究“旋转”。 板书课题:旋转 二、明确概念 1、联系生活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呢? 生:风扇、陀螺、钟表、车轮、风车…… 课件出示几种旋转现象。 师:同学们说的这几种都是旋转现象,那么旋转有怎样的特征和性质呢?我们借助最常见的钟表来进行研究吧。 2、学习例3. (1)认识线段的旋转,理解旋转的含义。 出示钟表实物。 师:请同学们观察钟表的指针,描述指针从“12”到“1”师怎样旋转的。(指针从“12”绕点O顺时针旋转30°到“1”) 师演示指针由“1”到“3”。 问:这次指针又是如何旋转的?(指针从“1”绕点O顺时针旋转60°到“3”) 师演示指针由“3”到“6”。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针从几开始?是绕哪个点旋转的?怎样旋转?旋转了多少度? (2)明确旋转要素 旋转物体起止位置绕哪一点旋转方向旋转度数 板书:点方向度数 师:要想清楚说明旋转现象,明确以上几个要素最为重要。 三、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1、观察风车的旋转过程。(出示课件) 请学生说一说,在风的吹动下,风车是如何旋转的。 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90°。 思考:你是怎样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呢? 小组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一是由图1到图2,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二是根据三角形变换的位置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 三是根据对应的线段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四是根据对应的点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 2、小结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不仅每个三角形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而且,每条线段,每个顶点,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 3、概括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师:刚才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每个三角形的位置都变了,那么什么没有变呢?(三角形的形状、大小没有变;点O的位置没有变;对应线段的长度没有变;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 四、绘制图形 1、自主画图。 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个图形旋转的全过程,想不想自己试着画一画呢? (1)出示例4方格纸。 (2)请学生看清图形。 (3)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引导学生明确:对应点与点O所连线段的夹角都是90°;对应点到点O的距离都相等。 学生独立完成。 (4)作品展示,交流画法。 2、总结画法。 我们在画一个旋转图形时,首先要确定它周围的点,然后找到这个图形各个点的对应点,最后连线。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篇5 《分数混合运算(一)》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分数混合运算》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下面结合实际教学反思如下: 优点: 1、充分利用情境图创设问题情境 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问题情境改为学生所熟悉的校园特色团队作为学习素材,以此激励学生的学习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 在新课程背景下,计算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把它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新课前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景图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从而使学生正确地选择了计算方法,按照一定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列出分步、综合算式也就是建立数学模型。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受运算顺序的自然生成。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成功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2、关注学生的学情 学生在解答所提出的问题时,自觉地利用了分数(一步计算)的解答方法,通过画示意图、写等量关系、找到了解题步骤与关键,通过由先分步,再列出综合算式这一过程,学生很自然地将“整数的运算顺序”迁移到“分数的运算顺序”,这足以说明学生有自己丰富的数学现实,并能用之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注重对学生的课堂生成的及时捕捉和对比反馈,让学生在观察、交流、比较中,进一步体会分数连乘、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注意格式的规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3、重视数学的体验发展提升数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去应用,从而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如在“通过画示意图,列分步、综合算式,着重说明综合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运算顺序”这个环节上和通过让学生分组解答不同的提问,回答这道题要先求什么等思维活动,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在学完本节课后,让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使学生又体验到丰富的数学内容,而且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也达到了和谐统一。 不足: 1、教师放手不够,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和充分表达的时间,更好地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师在教学中对电脑操作不熟练,所以造成一些时间的浪费,影响了学生的情绪,也影响了老师的情绪。
2023-08-29 13:07:001

你所理解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怎样的

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liudong456 的工作室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它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作为一门艺术,它需要融入设计者诸多的个人经验,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再创造,同时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那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才能使其不但具备设计的一般性质,同时还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让其更加充分地体现教学设计者的教育智慧呢?美国著名的教学设计研究专家马杰(R.Mager)指出:教学设计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订;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最后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即教学的评价。教学设计是由目标设计、达成目标的诸要素的分析与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所以,要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必须围绕以上三个基本问题展开。 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例如,同样的“确定位置”一课,由于两位教师确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因而形成了两种不同水平的教学设计。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基于这一目标,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写有第几列、第几行的卡片,让学生手拿卡片到前边站好,然后按照卡片上的要求找到相应的位置。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汇报是怎样找到位置的,最后达成了教学目标。从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与教学过程设计来看,认知性教学目标是主体,尽管教学设计质朴,也考虑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但却造成了学生的单一认知发展,而缺少良好的情感体验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另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在该目标的指导下,教师首先让学生尝试用最简捷的数学方法描述班级中一名同学的位置,然后把同学们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加以分类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不同的表示方法的共同特点──都是用“第3组、第2个”描述这位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的。此时教师指出,其实这名同学的位置还可以用(3,2)来表示,这种方法在数学中就叫“数对”。在师生共同研究了“数对”的读写方法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教师用手指一个学生,请这个学生用“数对”说出自己的位置,其他学生判断正误;教师说“数对”,请坐在相应位置的学生起立,其他学生用手势判断对错。最后教师还设计了一个有趣的砸蛋游戏,把代表每个学生位置的“数对”输入电脑,同学们随机叫停,这位幸运的同学就到前边,在正确用“数对”说出想砸的金蛋或银蛋在方格纸上的位置后就可以砸蛋了,砸中后,电脑上会出现一句祝福的话。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使学生感受到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简捷性、唯一性,同时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享受了成功,体验了快乐。通过对以上两个教学设计的对比,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布卢姆以学习者的外显行为作为目标分类的基点,以行为的复杂程度作为划分目标的依据,提出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的六级分类──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克拉斯沃尔等人于1964年提出了情感教学目标分类,并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将其分为五级:接受、注意,反应,价值化,价值观的组织,价值或价值系统的性格化。辛普森将动作技能依次分为知觉、定向、在指导下做出反应、机械化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三位教育家的目标分类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基本依据,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对这三个目标领域统筹加以考虑,并把较高水平的目标当做影响内容的主题和根本目的来看待,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二、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要素(一) 分析学生情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分析,应着重分析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和技能及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1.学习者起始能力的诊断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及其关于学习条件的思想,为学习者起始能力的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及诊断的基本思路。加涅将学习的结果分成了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及态度五类。根据智慧技能学习的不同复杂程度,他又在该范畴中分出若干个亚类,即辨别、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解决问题)。辨别是概念学习的基础,概念是规则学习的基础,运用若干个简单的规则是解决问题获得高级规则的基础。如“三角形的面积”一课,学生需要通过实验,自己总结与概括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内容属于规则学习的范畴,而规则学习的前提条件是获得运用有关概念的能力。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个公式中包括了“三角形”“面积”“等于”“底”“高”“乘”“除”七个概念,如果这七个概念中的任何一个概念没有掌握,规则学习都将无法进行。同时,学生必须掌握“剪”“拼”“转化”等策略,否则将不能自主地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因此,准确地诊断学习者的起始能力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2.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总要与背景知识发生联系,以有关知识──包括正规和非正规学习获得的知识来理解知识,重构新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背景知识的分析,不仅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包括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背景知识的分析。一位教师根据学生背景知识的不同,对“质数与合数”一课做了三种不同的教学设计。设计一:在“送教下乡”活动中,根据农村中心校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数、分类、奇数、偶数、约数等背景知识,首先让学生把班级同学的学号数──1~16根据奇数与偶数进行分类。接着让学生找出2~16各数的所有约数,并根据约数个数的特征把这些数分成两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概括这两类数的特征,进而在教师的不断追问下,师生共同概括出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设计二:在校际交流活动中,根据县实验小学学生已经掌握的背景知识,首先让学生把班级同学的学号数──1~59根据奇数与偶数进行分类。接着让学生找出1~59各数的所有约数,并根据约数个数的特征把这些数进行分类(应该分成三类)。在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独立尝试概括、讨论交流、汇报辩论,揭示出质数、合数的概念,明确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设计三:在“省优秀教师教学成果汇报会”上,根据班级学生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已经知道了质数、合数的概念(尽管学生知道概念,但并没有真正理解概念),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在师生的共同辨析争论下,使全体学生真正理解质数、合数的内涵与外延。通过对“质数与合数”一课三种不同教学设计的分析,我们认识到,正确地分析学习者的背景知识,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3.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埃德·拉宾诺威克兹在《思维·学习·教学》一书中说:“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也许,我们只是自以为了解了他们。”的确如此,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了解学生,其实不然。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多关注的是怎样进行教学,而很少考虑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学生是如何思维的。一位教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复习体积单位并出示相应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方体木块,然后让学生估计一个比较大的长方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接下来让学生用正方体的小木块摆大小不同的各种长方体,并记录得到的数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概括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在实际进行教学时,学生并没有按照设计者的思路估计这个较大的长方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而是说这个长方体的长大约是30厘米、25厘米、50厘米,宽大约是20厘米、30厘米、40厘米,高大约是40厘米、50厘米、55厘米等。在记录数据的过程中,同样没有按照设计者的思路记录长方体的长、宽、高及体积各是多少,而是直接记录了小木块的个数。造成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设计者缺乏对学生是如何进行思维的基本判断。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但要对学习者起始能力进行诊断,对学习者背景知识进行分析,还应关注学生是如何思维的。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对达成教学目标也十分重要,也是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忽视的内容。(二)组织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内容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所以,首先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其次要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应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合适的内容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一位教师是这样组织“比一比──求平均数”一课的教学内容的:上课伊始,把男女生各分成3组(男生每组5人,女生每组4人)进行夹玻璃球比赛,由每组的记录员记录比赛的成绩。根据每组夹球的总个数评出男女生的冠军组。再从男女生的冠军组中选出最后的赢家。由于男女生冠军组的人数不等,根据夹球的总个数确定最后的赢家是不公平的,由此引出问题──求平均数。教师出示两组夹球情况统计图,在师生共同根据统计图合作探究出求平均数的方法并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之后,让学生解决三个实际问题──求平均气温,求五名同学的平均身高,求同学们平均每周的饮水量。之所以如此组织教学内容,是因为教师首先认真地分析了教材。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图和统计表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利用统计图中的信息,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了让学生认识平均数的特征,教材结合“比一比”两个组投篮球的情况,根据统计图讨论哪个组学生的整体实力强,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教师没有让学生比较两个组投篮球的情况,而是现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夹玻璃球比赛,以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根据夹球的总个数确定男女生组各自的冠军时,问题是很容易解决的,但在是否可以根据夹球的总个数确定最后的赢家时,则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从而引出问题──求平均数。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男女生冠军组夹球个数的统计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了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最后又安排了三个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三)选择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但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人特点、学生年龄特征选择教学方法,还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仍以“比一比──求平均数”一课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1.通过丰富的实例,以统计为背景,使学生初步了解求平均数的必要性,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3.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渗透对应思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夹玻璃球比赛,由于是学生自己亲自参加比赛,他们非常积极主动,通过实际操作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让学生决定男女生最后的冠军组激起学生的思维矛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进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在每组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男女生组夹球的平均数决定最后的冠军是公平的,从而了解求平均数的必要性。接下来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根据现场比赛结果制作的统计图,思考当参赛人数不同时,怎样确定冠军组才是公平的。教师选择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平均数” 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了了解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设计了三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会了运用知识,还体会到了数学的实际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展开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尽情的发挥。三、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教学设计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一位教师在“统计”一课的设计中,做了如下的教学效果评价设计。问题一:你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感觉怎么样?请全体同学合作进行现场调查,看一看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有多少名同学很快乐、比较快乐,又有多少名同学不开心,把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根据统计表和统计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另外,请采访不开心的同学,了解他们为什么不开心,并帮助不开心的同学,争取让他们也能快乐地学习和生活。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但能让全体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全过程,尝试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制作统计图表,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并回答数学问题,学会看统计图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可以为改进教学提供基本的依据。问题二:给统计图命名。下面是一个画好的统计图,请观察统计图并回答问题。(1)你认为这幅统计图可能用来表示什么?(2)请按照自己的想法给这幅统计图起名。(3)请写出根据这幅统计图你所能想到的事情。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解答时需要一定的创造性。评价教学效果时设计这样的问题,不仅能考查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考查学生是否具有统计的意识,是否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对现实问题的了解情况。教学效果评价的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课堂上的应用练习,也应结合课堂观察、对学生的访谈、作业分析等综合加以设计。通过比较全面的教学效果评价,了解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提供比较科学的依据。教学设计是由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诸要素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系统的整体观认为,只有各组成部分和谐地统一、协调于系统的整体之中,才能达到整体的优化。所以,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不仅要掌握每个子系统的特点、功能以及各子系统设计的方法与策略,还要对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有深刻的认识,洞察每一子系统与整体教学目标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综观全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进行整体优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2023-08-29 13:07:171

小学数学教师怎样进行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师怎样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时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提高教学实效传统教学的备课也是一种教学设计,但这种设计大都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教学决策往往是凭教师个人经验和意向而做出的。许多教师从重知识传授的理念出发,以教材和教学用书为研究重点,只要有教科书和教学用书,就进入规范的教学实践程式:教师用教材教学生。当面对着淡化了学科知识体系的<<数学>>新教材,教师们的困惑和茫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它需要克服教师教教材的局限,引导学生在学习文本教材和多种课程内容的同时,通过学生自身的独立思考、生活体验、感悟和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发展为学生的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从过分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向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的转变,改变把教材仅仅视为传授学科知识工具的认识。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设计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教学内容应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构建。自主探究 合作,猜想,验证,根据教材的情景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新知识,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真正主人.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以学生生实际为主导,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获取数学信息;从而将数学知识又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提升学生思维的目的。教师的教学活动出发点和归结点就是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情感体验的最佳结合。教学设计要抓住重难点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它直接制约着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实施,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选择和使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指引、操作和调控等功能,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如果课堂教学没有明确目标,那就会导致很大的教学随意性。如果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选择上,过分注重知识目标,轻视能力目标,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会造成教学失去整体性。如果教学目标太笼统、抽象,不够具体、明确,就会缺乏可操作性,不能有效发挥指导教学的作用。如果教学目标在制定时只重视“教”的目标,忽视“学”的目标,很难促使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质的变化。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在于教师讲得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精彩。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对教学目标的确立,如果习惯于过去的老方法,习惯于照搬教学参考书,那就势必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目标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愿望,是对完成教学活动、学习者应达到的行为状态的详细具体的描述。它是通过教学活动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从而在学生身上引起的素质和行为的变化。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就应考虑:在教学之前,学生能够做什么;在教学之后,学生的行为应该有什么变化。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课程标准给出的课程目标和内容目标为依据,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在全面系统思考的基础上科学地制定。
2023-08-29 13:07:351

求一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的教学设计

我只有这个·http://video.baidu.com/v?word=%D2%BB%C4%EA%BC%B6%CF%C2%B2%E1%A1%B6%C8%CF%CA%B6%C8%CB%C3%F1%B1%D2%A1%B7&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800
2023-08-29 13:07:493

如何用新课标理念指导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现实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下面就怎样用新课标理念指导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谈谈我的一些想法。一、 课标中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建议第一学段:1.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2.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教师则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和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3. 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的多样化。不要急于评价各种算法,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4. 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第二学段:1.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教师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2.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数学学习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和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空调思路。3. 加强估算,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4. 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本学段学生的重视、能力、情感和态度与第一学段的学生相比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二、 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1. 学习需要的分析。这个环节是对所要教的女人进行为什么要学。2. 以及所教学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作用的分析。解决为什么教的问题。3. 教学内容的分析。是对教学内容构成要素(知识点)及要素间的关系分析。通过分析,明确教学任务。这是教学设计的基础。4. 教学对象的分析。这是对教学对象已有的知识基础、年龄特点和学习风格的分析,明确教学的起点和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开心内容分析和教学对象的分析主要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5. 教学目标编写。这是教案编写的重要方面。应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制定出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是实施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课标对教学目标的编写确定了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知识技能目标;二是过程性目标;三是情感目标。我们在编写教案时应仔细运用,把握准确,不随意拔高,也不随意降低。6. 教学策略设计。是指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通过教学策略设计,明确怎样教的问题,也包括怎样指导学生学的问题,促使教学过程最优化。虽然我们不可能做到每堂课都最优化,但是,我们可以建立起这个意识。每堂课尽力去做,这样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所收获。7. 教学媒体设计。是指在教学中选择什么样的媒体去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帮助教师数学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的设计和教学媒体的设计都是解决怎样教的问题。8. 教学评价的设计。对所制定的教学方案的可行性,以及实施后的效果做出客观的、实事求是的预期价值判断,使其更完善,更具有实施价值。这一环节的工作能对前6个环节的设计做出修订,使我们的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教学设计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 注意教学目标的多样性。教学内容不同、各章节要求不同,这就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样性,所以,教学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2. 注意教学资源的建构性(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先前的教学,教师是教材的奴隶,教师只能教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在课标指导下,教师是教材的主宰,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学生实际适当调整课程,自主开发教材。一切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内容和手段均可作为课程资源。教师可根据课标的精神自主编写教材——开发校本教材。3. 注意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性。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主观愿望,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将生成一些出乎意料的状况。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时要有预见性、前瞻性,多准备几个预案,要有较强的处理课堂上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4. 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课标指导下的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如用数学中,常常只呈现一个或几个情境,让学生根据所呈现的内容自己提问,自己用掌握的知识去选择性的解决。教师在教案编写中不可能全部写出来,但是,对学生将会有什么问题,应当认真考虑,有必要的应对措施。新课程倡导的是开放的、多样化的教学,因而,课堂教学设计的形式也是开放的多样的。我这里所说的只是最基本的一般要求。望朋友们扬其长,避其短,探索出更有效的,更优化的教学设计,为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3-08-29 13:07:591

如何学习小学数学设计教案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1、让学生明白教材的编排意图。在教学设计时,总要让学生明白这节课学习的内容与今后学习的关联作用及对今后踏入社会的用途。如:在学习《大数的读写》这一章中,让学生明白,在今后运用统计、书写、以后继续升造学习,步入社会乃至对就业的就有一定的影响。再如,《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设计时少不得把口算在日常生活的作用及在本章节的安排目标向学生介绍一番。让学生明白教材编排意图,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明白教材的编排意图,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2、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例如,同样的“确定位置”一课,由于两位教师确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就会形成了两种不同水平的教学设计。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布卢姆以学习者的外显行为作为目标分类的基点,以行为的复杂程度作为划分目标的依据,提出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的六级分类──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克拉斯沃尔等人于1964年提出了情感教学目标分类,并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将其分为五级:接受、注意,反应,价值化,价值观的组织,价值或价值系统的性格化。辛普森将动作技能依次分为知觉、定向、在指导下做出反应、机械化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三位教育家的目标分类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基本依据,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对这三个目标领域统筹加以考虑,并把较高水平的目标当做影响内容的主题和根本目的来看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3、正确运用迁移法。选择正确适宜的应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能起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大数的读写》从复习万以内数读写方法的开始迁移到主题;又如《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从复习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开始引入到所学内容;再如《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从回顾除数是一位除法的题目入手导入到新课题。这样让学生很容易学会新知识。4、注重解题方法设计的多样化。
2023-08-29 13:08:071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分数除法的计算及相应问题解答 分数除法的计算及相应问题解答 练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计算两、三步计算的分数四则运算式题,提高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 2、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运用分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练习过程:...·《运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案 《运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解决问题...·表内除法(二)解决问题(两步计算) 教学设计 表内除法(二)解决问题(两步计算)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本P59~61页,例4,练习十三第1~5题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相应的书写格式。 3、进一步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初步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2、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生活中处处.....·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初步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2、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会用自己...·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用乘法和除法计算实际问题的特点,会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3-08-29 13:08:371

请论述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五大原则

  (一)、教学背景教学背景分析包括教学对象分析、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分析、以及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说明。(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确立合理、适当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任务。(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学科或教材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是教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中心内容,是知识网络中的联结点,是设计教学结构的主要线索。  (四)、教学策略制定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  (五)、教学过程  在做好课前分析后,接下来要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众所周知,现代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四个要素组成,教学系统的运动变化表现为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
2023-08-29 13:08:471

什么是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确定教学目的或目标围绕总的教学目的,确定每堂课的教学目的或目标(依据大纲、课标、教学用书)1、知识技能目标要使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形成什么样的技能技巧、达到什么样的熟练程度等。对知识技能的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灵活应用四个层次2、过程与方法目标如何引导学生经历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的学习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学习与掌握哪些数学思想与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2)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3)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4)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023-08-29 13:08:56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以引导思维为主,开发智力为重,切忌培养傻子学生
2023-08-29 13:09:085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三篇)

【篇一】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88页例5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巩固已学过的各种规律及找规律的方法,能灵活运用发现的规律与所学的知识进行推理,确定后续或缺失的图形。   2、熟练掌握并运用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   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从不同的起点,方向观察,找到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创设情境:   1、复习旧知: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前面我们学习了找规律的哪些知识?(让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加以引导与整理。)   2、情境创设:看来大家对我们学习的找规律的知识已经基本掌握了,那么,你能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帮助小红解决她遇到的难题呢?(课件呈现例5的手链图。)   (二)引入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规律——穿珠子。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同时设置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一)阅读理解:完整呈现例5   1、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让学生与同伴先说一说。   2、你认为在这个题目中,哪个词语最关键?   3、师:对,关键词就是“按规律”,那她是按什么规律来穿的呢?学生可能会说出:   (1)这串手链是用2颗黄珠子、1颗蓝珠子为一组,依次重复穿出来的。   (2)这串手链是用1颗黄珠子、1颗蓝珠子、1颗黄珠子,为一组,依次重复穿出来的。   对于学生所发现的规律,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说出:第一种规律是从左往右观察得到的。第二种规律是从右往左观察得到的。   4、题目让我们帮小红解决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手链断了,掉了两颗珠子,问掉的是哪2颗珠子。   (二)分析解答   1、我们刚才找到的规律是什么?那我们能不能利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来解答呢?   2、引导:你从哪边开始看?(左边)所以找到的规律是黄黄蓝为一组重复排列。掉的珠子应该是1颗蓝色的,1颗黄色的。(课件演示,圈一组)   3、你还有不同的发现吗?从右边开始看,发现的规律是黄蓝黄为一组重复排列,掉的珠子应该是1颗蓝色的,1颗黄色的。(课件演示,圈一组)   4、师小结:我们发现,从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方向看,找到的规律是不一样的,   (三)回顾反思   1、我们的解答正确吗?如何证明是正确的呢?引导学生说出:要动手摆一摆,看看是否正确。   2、同桌合作:利用学具摆出她的手链,看符不符合她穿的规律。   3、汇报结果:学生汇报时,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得出:通过摆一摆,证明刚才同学们的回答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在这几个环节中,教师既要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又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的同时,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4、整理小结   (1)说一说:师:刚才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是先怎么做的?   (2)师生共同小结(师板书):   ①认真审题,发现规律;   ②找准起点,圈出一组;   ③按照规律,补上珠子;   ④动手操作,检验解答。   (四)练习反馈   课件呈现P88的“做一做”   1、小英也穿了一串手链,但掉了3颗珠子,你们也来帮帮她,好吗?   2、引导学生利用以上的解答步骤来独立解决问题。   3、交流反馈:请学生代表说出自己的"解答步骤,师生给予评价。教师对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与反馈练习,让学生再次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进一步巩固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体会所学数学知识的价值。】   三、实践应用,巩固拓展   (一)基本练习   P90练习二十第9题。   本题与上面的两题相比,规律其实都是一样的,都是一组相同的珠子简单的重复,但在颜色与形状上稍稍复杂一点,所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二)提高练习   P89练习二十第4题:   1、让学生按照以上的解题步骤去完成。   2、在说规律时,着重引导学生发现规律:黄珠数量不变,蓝珠数量是依次增加的。   (三)拓展练习   P91练习二十的“思考题”:   1、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完成。   2、交流汇报,展示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不断加深学生对规律的认识与理解,不断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与推理能力、概括和归纳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与提高。】   四、回顾小结,提出希望   (一)回顾小结:本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二)师生共同梳理: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三)知识延伸:处处留心皆学问,如果我们能在以后生活与学习中都能做一个有心人,那么你将会发现更多、更有趣、更神奇的规律。 【篇二】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一、班级情况分析   这一学期我担任一年级2班数学课的教学任务。学生在幼儿园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养成不够好。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要让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准备课:数一数,比多少;位置:上、下、前后、左右;1-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6-10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习。   2、教材编写特点:   (1)根据《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己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3)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是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5)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6)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8)安排实践活动,是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二)能力方面。   1、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符号感和初步的数学思想。   4、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完成作业、书写工整的良好习惯。   3、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等。   四、教学措施。   1、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尽量注意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时常注意强调学生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的习惯。   4、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实践相结合。   五、教学进度。   1、准备课4课时;   2、位置6课时;   3、1—5的认识和加减法,10课时   4、认识图形(一),3课时   5、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5课时   6、1—20各数的认识,10课时   7、认识钟表,3课时   8、20以内的进位加法,20课时 【篇三】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9加几的加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能熟练计算了10以内的加法和10加几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以后学生学习各种进位加法的基础。教材采用的是“凑十法”来进行加法计算。   重点:让学生理解凑十法的算理。   难点:让学生掌握凑十法。   关键:让学生掌握凑十法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练习。   学习目标:   1、让学生了解9加几加法的算理,经历9加几加法的计算研究过程;   2、使学生能正确的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并选择自已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等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4、在发现加法算式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序的思维能力,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一、课前谈话   师:小朋友的歌声真动听,老师想看到你们漂亮的坐姿。哪个漂亮的小朋友给老师介绍一下你们在下课时间玩的游戏,说说当时的心情。好,那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数学世界。   二、师生问好:小朋友,你们好!   三、创设情景,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师:猜猜今天老师来我们一(2)班是干什么?其实我是带来一个难题想让咱们班小朋友帮帮忙,愿意吗?   2、秋游活动,老师买了一些饮料,小朋友帮老师看看?提取数学问题。   要求:四人小组讨论,我们可以用小棒当饮料,把每个人的想法说给小组长听,在派一名代表汇报。(通过小组合作,能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并且折射出更多的计算方法。
2023-08-29 13:09:30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方法有哪些

第一类方法:“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第二类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第三类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第四类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例如陶冶法等。第五类方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等。
2023-08-29 13:09:411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3篇】

【 #一年级# 导语】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3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进一步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学习兴趣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识四种图形的过程中,能用自己的话初步概括各种图形的本质特点;   教学重点:   1、能用自己的话初步概括各图形的本质特点;   2、能利用所学知识拼摆图案。   学具准备:   1、积木各小组一套;   2、供折叠用的正方形、长方形纸片每人一张;   3、供学生拼图用的色卡纸及各种图形每小组一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猜谜语(课前):让小朋友把自己带来的谜语给大家猜一猜,然后教师提出“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小家伙,木脑袋,要说他的本领可不小,造房、造桥样样行,小朋友们喜欢他。”(积木)   2、导入:你们喜欢玩积木吗?喜欢的小朋友请举手?但是今天这节课我们不是来玩积木,而是看积木;现在请每个小朋友挑选你最喜欢的一块积木。挑好的请举手?   (设计意图:从学生比较喜欢的积木引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孩子们能较快的进入学习状态。)   二、实践活动,激发兴趣   1、初步感知(摸一摸、描一描)   (1)活动:请你把手中积木的面摸一摸,你能把你摸的面用水彩笔描在这张白纸上吗?我们要听音乐来比一比,看哪个小朋友描得又快又好!   (2)展示:你能把你描的图形给大家看一看吗?抽学生的作品帖在黑板上,然后问:“有没有和这些图形不一样的?”帖出不同形状的   (3)认识揭题:请看这些图形都是我们小朋友们描下来的,你们看的清楚吗?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老师把他们放大到了屏幕上。你认识吗?一边认识,一边出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些图形。出示课题:认识图形   (4)联系实际: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形状的?学生自由说。   2、认识特点   (1)观察交流:刚才小朋友们举了许多生活中的例子,现在请你仔细观察屏幕上的、这些图形。想一想,他们有什么特点?请每个小朋友挑选你最喜欢的图形,找一找他的特点,先在小组里说给大家听一听,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汇报:   a:哪个小朋友能勇敢地站起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选择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b:哪个小朋友选择的图形和他不一样?自由说,适当表扬。(正方形方方正正的,长方形扁扁的,三角形尖尖的,圆形圆圆的。)   (3)比一比   a:你觉得在这些图形里面,有哪些图形长得比较相似?(长方形和正方形)   b:它俩有什么地方非常相似呢?(4条边和4个角)又有什么不同呢?(4条边相等与否)   (4)折纸验证   a:你真聪明,发现了正方形的4条边相等,长方形上面的边和下面的边相等,左边和右边的边相等。那哪个小朋友有好办法来验证xxx的想法?(折纸)   b:那我们就用这个小朋友的方法和老师一起把这张正方形的纸再折一折。(对折)这样折你发现了什么?(变成了长方形)你还发现了什么?(两条边叠在一起,这两条边相等。)这样折你又发现了什么?(变成三角形,这两条边相等。)   c:小结:所以正方形的4条边相等。   d:你能用这张长方形的纸来验证长方形上面和下面的边相等,左边和右边的边相等吗?请你折一折,学生活动。   e:抽生上台边折边讲,集体表扬。   (5)摆一摆   a:你能根据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点,用牙签来摆一摆吗?学生活动,教师适当指导。   b:抽生实物投影较对,有不同摆法的举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想象这些图形的形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小结回顾   小朋友们都能说能找能摆,真厉害!现在请你回忆一下,今天这节课一共认识了几种图形?是哪几种?   四、深化练习   1、课件出示   提问:   (1)图上画的是什么?   (2)有哪几种图形?请你数一数,正方形有几个?有哪3个,你能上来指给大家看一看吗?课件闪烁。长方形呢?三角形有几个?一起数一数。圆形呢?   2、拼图   (1)出示范品:你们看,这幅图像什么?找一找在这幅图里有哪些图形?你也能用信封中的这些图形拼一幅漂亮的图画吗?听音乐,比一比,看一看哪个小组拼的图画最漂亮。   (2)小组合作活动。 2.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一)数与代数   1、海底世界——数数   2、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   (1)1-10各数的认识   (2)0的认识   3、走进花果山——10以内数的加减法   (1)10以内数的加法   (2)10以内数的减法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4)探索规律   4、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   (1)11-20各数的认识   (2)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5、小小运动会——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1)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2)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   (二)空间与图形   1、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长方体、正方体、柱和球的认识   2、有趣的游戏——图形与位置   (1)左右、前后、上下方位的认识   (2)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的形状   (三)统计与概率   1、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   (1)按指定标准和自选标准分类   (2)比较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2、我又换牙了——统计   (1)简单的数据整理   (2)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的初步认识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   1、实践活动找找周围的数   2、教学广场找规律   3、数学广场简单组合问题   4、实践活动大蒜有几瓣   5、雪山乐园——总复习   二、教学目标:   1、数与代数   (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熟练地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认识“〈”、“=”、“〉”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能认识个位和十位,识别十位和个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的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   2、空间与图形   (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2)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统计与概率   (1)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   (2)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道简单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   4、实践与综合应用   (1)加深对20以内的数有关知识的理解   (2)加深对分类与比较及统计方面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0以内数的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难点:统计   四、具体教学措施:   1、在教学中,注意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构成“情境串”,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形成“问题串”,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2、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3.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这样就需要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把学生带回生活中,学习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介绍同学,通过不同方向的介绍,明确前后的确定与面对的方向有关,为分清左右突破难点,学习左右时采用介绍同学、作游戏解决生活问题等,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在感受生活的同时学习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游戏中,体验前与后、左与右的位置与顺序。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初步培养学生首先确立参照物,再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反应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体会前后,左右的相对性,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   准确的区分左和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想和大家做一个游戏,猜一猜同学的位置。   教师说位置,学生做一做,找一找   二、新授:   (一)学习左右。   1、你能不能不转身,把你周围的同学介绍一下?   (1)出现两种情况:   说出左右,(他这样介绍同学的,你还能介绍吗?)   说不出左右,(他这样介绍同学的,你还能怎么介绍?)   (2)比较,两种说法哪种更好?   (3)原来我们可以用左右来介绍两边的同学,这样说真清楚,你也能这样介绍你两边的同学吗?   (4)我们刚才用了哪两个词介绍我们两边的同学的?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板书:左右。   你的哪边是左边?右边呢?   指指你左边是谁?右边呢?   2、做游戏。   跟着老师的口令做动作。   举左手、指右眼、左手摸右耳、左手摸左腿、(起立)伸右腿、左脚向前一步……   3、练习   提出问题:他们为什么都在左边走呀?   组织学生讨论,像前后那样得到结果:面对方向不同,左右不同。   (二)、学习前后   向你的朋友介绍你的前后都是谁?   (三)、观察课件,请你向大家介绍你看到景物   学生认识上、下   三、巩固练习   46页试一试。   1、看参照物。   2、说出相对应的前后左右的车。   47页练一练   1、左右的练习。   2、相对性的靠右行走(公共道德)   3、思考题:上下左右的相对位置综合练习。   四、课堂小结:   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2023-08-29 13:09:491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练习设计就是要针对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练习设计方法。1、新授课的练习设计。新授课主要是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为内容的课型,这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常用而又最复杂的一种课型。一般的说,在新授课之前要安排一些“铺垫性”的练习,“铺垫题”的设计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完全由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组成的题目,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复习,为引进和学习新知识搭桥铺路,从而为促成新知识的迁移作好准备;另一类是把要学习的新知识转化为学生学过的旧知识,分层出现,要求学生逐步分析解答,有意识地分散教学难点,从而为学生顺利地学习新知识做好思维上的准备。讲解新知识之后要安排巩固练习,即通过提问、板演等形式,及时了解各类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巩固练习中加深理解,消除疑难,力争使新知识当堂消化。练习设计的艺术是教师紧紧围某一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一种同类型、同结构的练习,其常见的形式是:基本题(与例题相仿)——变式题(比例题稍有变化)——综合题(新旧知识的适当结合)——思考题(仅供学有余力的同学练习)。体现了学生对新知识 的“认识、巩固、加深和发展”的过程。2、练习课的练习设计。练习课主要是以练习为主,教师要针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以及不同的知识点,通过多种方式设计练习。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娴熟的技能技巧。应在练习的形式、层次和安排上狠下功夫。常见的练习形式有:巩固练习、变式练习和综合练习。(1)巩固练习。这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目的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巩固和加强新知。(2)变式练习,即变换概念、图形、应用题等非本质特征,突出其本质特征的一种练习。在练习课上经常应用这种练习,对学生概念的正确形成、图形特征的认识、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法的掌握,有着显著的效果。(3)综合练习,就是注意把新旧知识放在一起或把相关的不同的知识放在一起而进行的练习。一般有五 种形式:①统一计算法则的综合练习;②进行知识间比较区别和联系的综合练习;③进行知识归类的综合练习;④单一知识练习到复合知识的综合练习。例如教了归一应用题后,可进行与一般应用题进行复合应用 的综合练习;⑤以一个单元的内容进行综合练习等。3、复习课的练习设计。复习课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并使知识系统化,以便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与技巧。复习课并不是把所讲述的内容简单地重复、再现,它不同于新授课和练习课,因而在练习设计上,要服从复习课的“查漏(缺漏知识)、系统、加深、提高”的特点。常见的练习形式有巩固 练习、归纳练习、引伸练习、发散练习等。(1)巩固练习。复习课的巩固练习要抓住重点知识、主要的能力要求,可抽取某一部分内容或学生的疑难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题,目的是让学生排除错误,加深、提高。(2)归纳练习。主要是学生学完某章、某节或某一单元之后,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条理化的整理而设计的练习。它一般采用归纳要点、列表总结、列表对比等形式来进行。(3)引伸练习。即在复习课上以某一类知识为起点,把与其有联系的相关知识也容纳进来而设计的目的明确、层次清楚、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系统练习。其目的有二,一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某一类知识全面、深入的了解;二是促进学生用基础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高解题能力,更好地形成技能技巧 。(4)发散练习。即在复习课上引导学生从某一类知识出发,紧紧围绕这一类知识内容而进行的多种形式的练习,其目的是把封闭性习题变为开放性习题,以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来理解问题的实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以及多向思维能力。
2023-08-29 13:10:331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李晓梅    (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辽宁 沈阳 110033)      摘要:教学设计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应主要围绕三个基本问题展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要素;正确评价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它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作为一门艺术,它需要融入设计者诸多的个人经验,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再创造,同时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那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才能使其不但具备设计的一般性质,同时还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让其更加充分地体现教学设计者的教育智慧呢?    美国著名的教学设计研究专家马杰(R.Mager)指出:教学设计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订;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最后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即教学的评价。教学设计是由目标设计、达成目标的诸要素的分析与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所以,要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必须围绕以上三个基本问题展开。    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例如,同样的“确定位置”一课,由于两位教师确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因而形成了两种不同水平的教学设计。    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基于这一目标,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写有第几列、第几行的卡片,让学生手拿卡片到前边站好,然后按照卡片上的要求找到相应的位置。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汇报是怎样找到位置的,最后达成了教学目标。从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与教学过程设计来看,认知性教学目标是主体,尽管教学设计质朴,也考虑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但却造成了学生的单一认知发展,而缺少良好的情感体验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另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在该目标的指导下,教师首先让学生尝试用最简捷的数学方法描述班级中一名同学的位置,然后把同学们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加以分类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不同的表示方法的共同特点──都是用“第3组、第2个”描述这位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的。此时教师指出,其实这名同学的位置还可以用(3,2)来表示,这种方法在数学中就叫“数对”。在师生共同研究了“数对”的读写方法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教师用手指一个学生,请这个学生用“数对”说出自己的位置,其他学生判断正误;教师说“数对”,请坐在相应位置的学生起立,其他学生用手势判断对错。最后教师还设计了一个有趣的砸蛋游戏,把代表每个学生位置的“数对”输入电脑,同学们随机叫停,这位幸运的同学就到前边,在正确用“数对”说出想砸的金蛋或银蛋在方格纸上的位置后就可以砸蛋了,砸中后,电脑上会出现一句祝福的话。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使学生感受到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简捷性、唯一性,同时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享受了成功,体验了快乐。    通过对以上两个教学设计的对比,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布卢姆以学习者的外显行为作为目标分类的基点,以行为的复杂程度作为划分目标的依据,提出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的六级分类──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克拉斯沃尔等人于1964年提出了情感教学目标分类,并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将其分为五级:接受、注意,反应,价值化,价值观的组织,价值或价值系统的性格化。辛普森将动作技能依次分为知觉、定向、在指导下做出反应、机械化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三位教育家的目标分类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基本依据,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对这三个目标领域统筹加以考虑,并把较高水平的目标当做影响内容的主题和根本目的来看待,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    二、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要素    (一) 分析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分析,应着重分析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和技能及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    1.学习者起始能力的诊断    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及其关于学习条件的思想,为学习者起始能力的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及诊断的基本思路。加涅将学习的结果分成了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及态度五类。根据智慧技能学习的不同复杂程度,他又在该范畴中分出若干个亚类,即辨别、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解决问题)。辨别是概念学习的基础,概念是规则学习的基础,运用若干个简单的规则是解决问题获得高级规则的基础。如“三角形的面积”一课,学生需要通过实验,自己总结与概括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内容属于规则学习的范畴,而规则学习的前提条件是获得运用有关概念的能力。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个公式中包括了“三角形”“面积”“等于”“底”“高”“乘”“除”七个概念,如果这七个概念中的任何一个概念没有掌握,规则学习都将无法进行。同时,学生必须掌握“剪”“拼”“转化”等策略,否则将不能自主地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因此,准确地诊断学习者的起始能力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    2.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总要与背景知识发生联系,以有关知识──包括正规和非正规学习获得的知识来理解知识,重构新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背景知识的分析,不仅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包括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背景知识的分析。    一位教师根据学生背景知识的不同,对“质数与合数”一课做了三种不同的教学设计。    设计一:在“送教下乡”活动中,根据农村中心校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数、分类、奇数、偶数、约数等背景知识,首先让学生把班级同学的学号数──1~16根据奇数与偶数进行分类。接着让学生找出2~16各数的所有约数,并根据约数个数的特征把这些数分成两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概括这两类数的特征,进而在教师的不断追问下,师生共同概括出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    设计二:在校际交流活动中,根据县实验小学学生已经掌握的背景知识,首先让学生把班级同学的学号数──1~59根据奇数与偶数进行分类。接着让学生找出1~59各数的所有约数,并根据约数个数的特征把这些数进行分类(应该分成三类)。在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独立尝试概括、讨论交流、汇报辩论,揭示出质数、合数的概念,明确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设计三:在“省优秀教师教学成果汇报会”上,根据班级学生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已经知道了质数、合数的概念(尽管学生知道概念,但并没有真正理解概念),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在师生的共同辨析争论下,使全体学生真正理解质数、合数的内涵与外延。    通过对“质数与合数”一课三种不同教学设计的分析,我们认识到,正确地分析学习者的背景知识,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    3.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    埃德·拉宾诺威克兹在《思维·学习·教学》一书中说:“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也许,我们只是自以为了解了他们。”的确如此,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了解学生,其实不然。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多关注的是怎样进行教学,而很少考虑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学生是如何思维的。一位教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复习体积单位并出示相应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方体木块,然后让学生估计一个比较大的长方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接下来让学生用正方体的小木块摆大小不同的各种长方体,并记录得到的数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概括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在实际进行教学时,学生并没有按照设计者的思路估计这个较大的长方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而是说这个长方体的长大约是30厘米、25厘米、50厘米,宽大约是20厘米、30厘米、40厘米,高大约是40厘米、50厘米、55厘米等。在记录数据的过程中,同样没有按照设计者的思路记录长方体的长、宽、高及体积各是多少,而是直接记录了小木块的个数。造成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设计者缺乏对学生是如何进行思维的基本判断。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但要对学习者起始能力进行诊断,对学习者背景知识进行分析,还应关注学生是如何思维的。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对达成教学目标也十分重要,也是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忽视的内容。    (二)组织教学内容    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内容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所以,首先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其次要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应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合适的内容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一位教师是这样组织“比一比──求平均数”一课的教学内容的:    上课伊始,把男女生各分成3组(男生每组5人,女生每组4人)进行夹玻璃球比赛,由每组的记录员记录比赛的成绩。根据每组夹球的总个数评出男女生的冠军组。再从男女生的冠军组中选出最后的赢家。由于男女生冠军组的人数不等,根据夹球的总个数确定最后的赢家是不公平的,由此引出问题──求平均数。教师出示两组夹球情况统计图,在师生共同根据统计图合作探究出求平均数的方法并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之后,让学生解决三个实际问题──求平均气温,求五名同学的平均身高,求同学们平均每周的饮水量。    之所以如此组织教学内容,是因为教师首先认真地分析了教材。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图和统计表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利用统计图中的信息,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了让学生认识平均数的特征,教材结合“比一比”两个组投篮球的情况,根据统计图讨论哪个组学生的整体实力强,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教师没有让学生比较两个组投篮球的情况,而是现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夹玻璃球比赛,以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根据夹球的总个数确定男女生组各自的冠军时,问题是很容易解决的,但在是否可以根据夹球的总个数确定最后的赢家时,则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从而引出问题──求平均数。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男女生冠军组夹球个数的统计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了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最后又安排了三个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三)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但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人特点、学生年龄特征选择教学方法,还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仍以“比一比──求平均数”一课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1.通过丰富的实例,以统计为背景,使学生初步了解求平均数的必要性,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3.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渗透对应思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夹玻璃球比赛,由于是学生自己亲自参加比赛,他们非常积极主动,通过实际操作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让学生决定男女生最后的冠军组激起学生的思维矛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进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在每组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男女生组夹球的平均数决定最后的冠军是公平的,从而了解求平均数的必要性。接下来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根据现场比赛结果制作的统计图,思考当参赛人数不同时,怎样确定冠军组才是公平的。教师选择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平均数” 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了了解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设计了三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会了运用知识,还体会到了数学的实际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展开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尽情的发挥。  三、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  教学设计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一位教师在“统计”一课的设计中,做了如下的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问题一:你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感觉怎么样?    请全体同学合作进行现场调查,看一看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有多少名同学很快乐、比较快乐,又有多少名同学不开心,把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根据统计表和统计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另外,请采访不开心的同学,了解他们为什么不开心,并帮助不开心的同学,争取让他们也能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但能让全体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全过程,尝试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制作统计图表,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并回答数学问题,学会看统计图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可以为改进教学提供基本的依据。    问题二:给统计图命名。    下面是一个画好的统计图,请观察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1)你认为这幅统计图可能用来表示什么?    (2)请按照自己的想法给这幅统计图起名。    (3)请写出根据这幅统计图你所能想到的事情。    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解答时需要一定的创造性。评价教学效果时设计这样的问题,不仅能考查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考查学生是否具有统计的意识,是否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对现实问题的了解情况。    教学效果评价的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课堂上的应用练习,也应结合课堂观察、对学生的访谈、作业分析等综合加以设计。通过比较全面的教学效果评价,了解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提供比较科学的依据。    教学设计是由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诸要素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系统的整体观认为,只有各组成部分和谐地统一、协调于系统的整体之中,才能达到整体的优化。所以,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不仅要掌握每个子系统的特点、功能以及各子系统设计的方法与策略,还要对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有深刻的认识,洞察每一子系统与整体教学目标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综观全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进行整体优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2023-08-29 13:10:441

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例如,同样的“确定位置”一课,由于两位教师确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因而形成了两种不同水平的教学设计。    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基于这一目标,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写有第几列、第几行的卡片,让学生手拿卡片到前边站好,然后按照卡片上的要求找到相应的位置。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汇报是怎样找到位置的,最后达成了教学目标。从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与教学过程设计来看,认知性教学目标是主体,尽管教学设计质朴,也考虑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但却造成了学生的单一认知发展,而缺少良好的情感体验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另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在该目标的指导下,教师首先让学生尝试用最简捷的数学方法描述班级中一名同学的位置,然后把同学们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加以分类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不同的表示方法的共同特点──都是用“第3组、第2个”描述这位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的。此时教师指出,其实这名同学的位置还可以用(3,2)来表示,这种方法在数学中就叫“数对”。在师生共同研究了“数对”的读写方法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教师用手指一个学生,请这个学生用“数对”说出自己的位置,其他学生判断正误;教师说“数对”,请坐在相应位置的学生起立,其他学生用手势判断对错。最后教师还设计了一个有趣的砸蛋游戏,把代表每个学生位置的“数对”输入电脑,同学们随机叫停,这位幸运的同学就到前边,在正确用“数对”说出想砸的金蛋或银蛋在方格纸上的位置后就可以砸蛋了,砸中后,电脑上会出现一句祝福的话。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使学生感受到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简捷性、唯一性,同时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享受了成功,体验了快乐。    通过对以上两个教学设计的对比,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布卢姆以学习者的外显行为作为目标分类的基点,以行为的复杂程度作为划分目标的依据,提出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的六级分类──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克拉斯沃尔等人于1964年提出了情感教学目标分类,并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将其分为五级:接受、注意,反应,价值化,价值观的组织,价值或价值系统的性格化。辛普森将动作技能依次分为知觉、定向、在指导下做出反应、机械化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三位教育家的目标分类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基本依据,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对这三个目标领域统筹加以考虑,并把较高水平的目标当做影响内容的主题和根本目的来看待,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    二、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要素    (一) 分析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分析,应着重分析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和技能及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    1.学习者起始能力的诊断    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及其关于学习条件的思想,为学习者起始能力的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及诊断的基本思路。加涅将学习的结果分成了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及态度五类。根据智慧技能学习的不同复杂程度,他又在该范畴中分出若干个亚类,即辨别、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解决问题)。辨别是概念学习的基础,概念是规则学习的基础,运用若干个简单的规则是解决问题获得高级规则的基础。如“三角形的面积”一课,学生需要通过实验,自己总结与概括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内容属于规则学习的范畴,而规则学习的前提条件是获得运用有关概念的能力。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个公式中包括了“三角形”“面积”“等于”“底”“高”“乘”“除”七个概念,如果这七个概念中的任何一个概念没有掌握,规则学习都将无法进行。同时,学生必须掌握“剪”“拼”“转化”等策略,否则将不能自主地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因此,准确地诊断学习者的起始能力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    2.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总要与背景知识发生联系,以有关知识──包括正规和非正规学习获得的知识来理解知识,重构新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背景知识的分析,不仅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包括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背景知识的分析。    一位教师根据学生背景知识的不同,对“质数与合数”一课做了三种不同的教学设计。    设计一:在“送教下乡”活动中,根据农村中心校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数、分类、奇数、偶数、约数等背景知识,首先让学生把班级同学的学号数──1~16根据奇数与偶数进行分类。接着让学生找出2~16各数的所有约数,并根据约数个数的特征把这些数分成两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概括这两类数的特征,进而在教师的不断追问下,师生共同概括出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    设计二:在校际交流活动中,根据县实验小学学生已经掌握的背景知识,首先让学生把班级同学的学号数──1~59根据奇数与偶数进行分类。接着让学生找出1~59各数的所有约数,并根据约数个数的特征把这些数进行分类(应该分成三类)。在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独立尝试概括、讨论交流、汇报辩论,揭示出质数、合数的概念,明确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设计三:在“省优秀教师教学成果汇报会”上,根据班级学生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已经知道了质数、合数的概念(尽管学生知道概念,但并没有真正理解概念),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在师生的共同辨析争论下,使全体学生真正理解质数、合数的内涵与外延。    通过对“质数与合数”一课三种不同教学设计的分析,我们认识到,正确地分析学习者的背景知识,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    3.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    埃德·拉宾诺威克兹在《思维·学习·教学》一书中说:“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也许,我们只是自以为了解了他们。”的确如此,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了解学生,其实不然。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多关注的是怎样进行教学,而很少考虑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学生是如何思维的。一位教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复习体积单位并出示相应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方体木块,然后让学生估计一个比较大的长方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接下来让学生用正方体的小木块摆大小不同的各种长方体,并记录得到的数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概括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在实际进行教学时,学生并没有按照设计者的思路估计这个较大的长方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而是说这个长方体的长大约是30厘米、25厘米、50厘米,宽大约是20厘米、30厘米、40厘米,高大约是40厘米、50厘米、55厘米等。在记录数据的过程中,同样没有按照设计者的思路记录长方体的长、宽、高及体积各是多少,而是直接记录了小木块的个数。造成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设计者缺乏对学生是如何进行思维的基本判断。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但要对学习者起始能力进行诊断,对学习者背景知识进行分析,还应关注学生是如何思维的。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对达成教学目标也十分重要,也是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忽视的内容。    (二)组织教学内容    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内容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所以,首先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其次要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应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合适的内容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一位教师是这样组织“比一比──求平均数”一课的教学内容的:    上课伊始,把男女生各分成3组(男生每组5人,女生每组4人)进行夹玻璃球比赛,由每组的记录员记录比赛的成绩。根据每组夹球的总个数评出男女生的冠军组。再从男女生的冠军组中选出最后的赢家。由于男女生冠军组的人数不等,根据夹球的总个数确定最后的赢家是不公平的,由此引出问题──求平均数。教师出示两组夹球情况统计图,在师生共同根据统计图合作探究出求平均数的方法并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之后,让学生解决三个实际问题──求平均气温,求五名同学的平均身高,求同学们平均每周的饮水量。    之所以如此组织教学内容,是因为教师首先认真地分析了教材。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图和统计表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利用统计图中的信息,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了让学生认识平均数的特征,教材结合“比一比”两个组投篮球的情况,根据统计图讨论哪个组学生的整体实力强,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教师没有让学生比较两个组投篮球的情况,而是现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夹玻璃球比赛,以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根据夹球的总个数确定男女生组各自的冠军时,问题是很容易解决的,但在是否可以根据夹球的总个数确定最后的赢家时,则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从而引出问题──求平均数。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男女生冠军组夹球个数的统计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了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最后又安排了三个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三)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但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人特点、学生年龄特征选择教学方法,还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仍以“比一比──求平均数”一课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1.通过丰富的实例,以统计为背景,使学生初步了解求平均数的必要性,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3.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渗透对应思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夹玻璃球比赛,由于是学生自己亲自参加比赛,他们非常积极主动,通过实际操作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让学生决定男女生最后的冠军组激起学生的思维矛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进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在每组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男女生组夹球的平均数决定最后的冠军是公平的,从而了解求平均数的必要性。接下来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根据现场比赛结果制作的统计图,思考当参赛人数不同时,怎样确定冠军组才是公平的。教师选择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平均数” 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了了解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设计了三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会了运用知识,还体会到了数学的实际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展开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尽情的发挥。    三、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    教学设计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一位教师在“统计”一课的设计中,做了如下的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问题一:你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感觉怎么样?    请全体同学合作进行现场调查,看一看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有多少名同学很快乐、比较快乐,又有多少名同学不开心,把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根据统计表和统计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另外,请采访不开心的同学,了解他们为什么不开心,并帮助不开心的同学,争取让他们也能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但能让全体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全过程,尝试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制作统计图表,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并回答数学问题,学会看统计图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可以为改进教学提供基本的依据。    问题二:给统计图命名。    下面是一个画好的统计图,请观察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1)你认为这幅统计图可能用来表示什么?    (2)请按照自己的想法给这幅统计图起名。    (3)请写出根据这幅统计图你所能想到的事情。    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解答时需要一定的创造性。评价教学效果时设计这样的问题,不仅能考查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考查学生是否具有统计的意识,是否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对现实问题的了解情况。    教学效果评价的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课堂上的应用练习,也应结合课堂观察、对学生的访谈、作业分析等综合加以设计。通过比较全面的教学效果评价,了解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提供比较科学的依据。    教学设计是由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诸要素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系统的整体观认为,只有各组成部分和谐地统一、协调于系统的整体之中,才能达到整体的优化。所以,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不仅要掌握每个子系统的特点、功能以及各子系统设计的方法与策略,还要对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有深刻的认识,洞察每一子系统与整体教学目标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综观全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进行整体优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2023-08-29 13:11:061

如何做好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主要是把握住教学内容
2023-08-29 13:11:181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要注意哪些问题

通俗易懂
2023-08-29 13:11:594

小学数学三年级课程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课程教案5篇 教案要明确教学目的、任务,体现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这都是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应该做到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课程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小学数学三年级课程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观察主题图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小故事导入新课 放寒假时小红去了一个度假村。一天她去度假村旁的森林公园玩,可找不到回去的路了。她该向东、西、南、北哪个方向走呢? 二、愉快体验,探究新知 1.观察主题图 (1)出示第2页彩图。 (2)我们现在来到了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你们看见了哪些建筑物?愿意当小导游为大家介绍一下吗?同桌之间互相解说。 (3)指名上台讲。 2.学习例1:出示第3页彩图。 (1)图上画的是小明和他的学校,你能告诉老师他在干什么吗?大家想和他一样去我们的操场上认识这四个方向吗? 早上太阳在什么方向?面朝太阳,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方向?背对的方向是什么方向? 学生相互说说自己前面的和后面的方向。 现在同学们像老师一样伸开两臂,我们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 (2)让学生说说学校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建筑物。提问学校的教学楼等建筑物在操场的哪一面? (3)请4位同学面朝4个方向背对背站好,让他们说说自己面对的方向。引导其他同学观察和发现东西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南北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 强调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4)回教室填写例1.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练习一第1题)?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5人一组,1人指挥,4人做动作。(1人指挥站中间,4人听指挥站4个方向。)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回家按照4个方向观察房间的摆设,明天来告诉大家。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课程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简单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是几十几的数),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的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的全过程。渗透转化和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加深对口算除法的理解,发展数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是几十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是几十几除法的算理。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练习 60÷3= 360÷9= 80÷4= 300÷6= 2400÷6= 4000÷5= 2、想一想,填一填 (1)84里有( )个十,( )个一。 (2)46里有( )个十,( )个一。 (3)62里有( )个十,( )个一。 (二)探究新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来我们一起看看这道题。 1.动手操作,理解算法 (1)出示例题: 把66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 (2)读题,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呢? 生:要把66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3)理解题意并列式 板书:66÷3= 3.学生自己试着做一做并说明理由,可以借助小棒图。 4.全班交流,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 生1:66就是6捆和6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得到2捆和2根小棒,就是22根小棒。 生2:我是这样想的:把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6个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一,和起来就是22。 师用多媒体演示分一分 5.借助图片,理解算理 出示图片1: 60÷3=20 6÷3=2 20+2=22 小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是: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再用个位的数去除以一位数,最后把两部分合起来就是商。 6.口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96÷3= 46÷2= (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 64÷2= 84÷4= 77÷7= 28÷2= 69÷3= 63÷3= 210÷3= 350÷5= 8100÷9= 420÷6= 160÷2= 1200÷6= (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作业:第13页练习三,第5题; 第14页练习三,第7题、第9题、 第10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课程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书写格式,理解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掌握笔算除法的步骤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再那一位上面。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合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120÷4 280÷7 300÷5 540÷9 24÷2 84÷4 93÷3 69÷3 提问:口算24÷2时你是怎样想的? 2、计算: 4) 8 5 )25 7 )63 9 )45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1、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了用竖式计算比较简单的表内除法,现在我们学习稍复杂一点的笔算除法,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2、出示教科书第19页的主题图。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内容,并用自己的话口述画面的内容。 教师根据画面内容,编一道除法应用题。 3、出示例1 三年(1)班和三年(2)班参加植树活动,共种42棵树,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1)提问: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这道题该会怎样列式:(学生列式:42÷2.) (2)42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谁会口算42÷2?怎样想?得多少? (3)出示小棒,摆好42根小棒,怎样把四个十和两个一各平均分成两份?要分得又对又快。 (4)笔算:42÷2. 教师:刚才用分小棒的方法说明同学们口算对了,如果这道题用笔算怎样算?笔算除法的顺序和口算一样,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竖式计算除法。 师一边讲解一边板书:先写除法的竖式,被除数十位上的数表示4个十,4个十除以2商2个十,要在商的十位上写2,用除数2去乘2个十,积是4个十,表示从被除数中已经分去的数,把4写在42的十位下面,4减4得0,表示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了,个位上还有2,要落下来继续除,2除以2得1,要把商写在个位上,再用除数2去乘1,积是2,表示从被除数中分去的数,写在上面落下来的被除数2的下面,2减2得0,表示个位上的数也分完了。 提问:做笔算时,先从哪一位除起,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 笔算除法,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4、出示例题2. 四年(1)班和四年(2)班参加植树活动,共种了52棵树,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1)先让学生独立分析,然后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让学生自行动手操作,弄清算理。 教师:52平均分2份,让我们一起拿出52根小棒来试着分一分。 ①先分5捆,每份2捆,共分去4捆,还剩1捆,余下的1捆怎样分? ②把余下的1捆拆开,与2根小棒合并起来是12根,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③先分得的2捆,就是2个十,再分得6根,一共分了26根。 教师:用竖式该怎样计算呢?我们在动手操作时,是先分整捆,也就是用2去除被除数十位上的5,商是2,写在被除数十位上面,还剩1(余1捆),余下的1和除数比较,余数比除数小,余下的1表示1个十,个位上的2落下来,1个十连同个位上的2合起来是12,再把1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写在被除数个位的上面,正好分完,余数是0. (3)比较例题1和例题2的异同。 相同:都是从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要写在那一位上面。 不同:例2是被除数十位上还有余数,余下的数要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4)小结: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除法竖式的笔算方法,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如果求出一位商后还有余数,余下的数要与被除数个位落下来的数合并后,继续除。每次除后余下的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科书第20页做一做的第1题。 让学生用竞赛的形式开始练习,看一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2、完成教科书第20页做一做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1题。 课后习题 完成练习四相关练习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课程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2、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基本的除法估算的方法,正确地进行除法的估算。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激活基础 1、口算下面各题。 640÷8=    500÷5= 60÷3=   200÷4= 4200÷6=   1200÷2= 36÷3=    360÷9= 80÷4=   300÷6= 2400÷6=   42÷2= 2、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576÷3= 386÷4= 二、学习新知,探究规律 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节假日,小丽一家三口出去游玩,要在宾馆住三天,他们遇到了一些问题,仔细观察主题图,你能帮帮他们吗? 生:能! 1、初步学习估算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1:我知道了住宿3天一共花了267元,求每天的住宿费是多少。 师:你真会读题目!仔细观察这个问题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1:问我们“大约”多少钱。 师:观察的真仔细!那么“大约”是什么意思呢? 生:大概、差不多、估计……. 师:所以我们是不需要算出准确结果的!谁会列式? 生1:267÷3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呢? 生1:把267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 师:会估算吗? 生:会! 师:请你们在课堂练习本上尝试算一算,算完后同桌交流算法。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师:谁能把你的算法分享给大家?(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计算方法) 生1: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300,267÷3≈100(元) 生2: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270,267÷3≈90(元) 生3:……….(方法合理均可) 师小结: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以上几种方法均正确,事实上估算方法具有多样性(师板书)。 师:那你们觉得每天的住宿费比90元多还是比90元少呢? 生1:比90元少,因为每天90元3天就是270元,而实际只花了267元,所以比90元少。 师:说的真棒!你们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 师:比80元多还是少呢? 生1:比80元多。因为每天80元3天就是240元,而实际花267元,所以比80元多。 师:你真会想!说的很有道理! 2、在练习中总结估算方法。 课件出示小练习(估一估) 208÷5≈ 124÷3≈ 82÷9≈ 23÷6≈ 师: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自己试着做一做 指名学生回答做法,师帮忙总结: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而个别的是需要结合乘法口诀进行估算的(想一想什么数与除数相乘最接近被除数,商就是几)。 师:在我们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大家用估算的方法很简单的帮小丽解决了问题,也正确的回答出老师刚才的问题,今天我们共同探讨、学习的就是: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师板书)。 师:你们愿意帮助老师解决问题吗? 三、课堂练习 1、学校合唱队为4名男队员购置演出服共用去388元,每套演出服大约多少钱? 学生独立完成。 2、 (1)海龟的寿命大约是青蛙的多少倍?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作业:第31页练习六,第2题、第3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课程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2.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3.能正确地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某商店6月3日-10日销售四种矿泉水的统计表: 教师:我们怎样表示才能使四种矿泉水的销售情况一目了然?(画条形统计图) 生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分析:从统计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利用复习题)教师:条形统计还可以用这样画。 比较:这两张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教师:上一张数据标在纵轴上,矿泉水的品牌在横轴上,而下一张数据标在横轴上,矿泉水品牌标在纵轴上,我们把这样的统计图称为横向统计图,现在请同学们把横向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教师:我们在画纵轴和横轴时,都画上了一个箭号,表示纵轴和横轴都可向上和向右无限延长。 根据这张条形统计图,你想了解什么?把你想了解的内容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2、小结:大家在画条形统计图时,想采用纵向条形统计图还是横向条形统计图,可根据大家的需要自由选择。 三、巩固运用 教科书第40页练习十的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前两个小题,然后教师讲评。 (2)你还能提出那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制作统计图要注意什么?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2023-08-29 13:12:061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三篇

【 #一年级# 导语】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以下是 整理的相关资料,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   一、联系生活、复习引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谁能说说在我们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从桌面上拿出自己喜欢的物体,并说说它们的的形状。   3、摸一摸手中的物体,有什么感受?与同学交流想法。   4、引导学生说出有些物体的一面或几面是平平的,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认识图形。   1、认识长方形。   (1)让学生动手找出长方形的面(生可以用摸),认识长方形并出示图形。(电脑出示:从长方体中取下长方形。)   (2)其余生也找找手中物体中的长方形的面,看一看,摸一摸。   2、能不能从其他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呢?(学生独立找、小组内找、与教师一起找)。   3、汇报交流,认识正方形、三角形、圆。(电脑演示)   4、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和过去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立体图、平面图)   5、用自己的办法把他们图形画下来。   三、联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出示教材中的交通标志图让学生辨认,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2、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呢?请同组的同学相互说说。   四、课堂活动。   1、小明和同学们一样也认识了这些图形,这是小明利用今天认识的图形拼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电脑演示)你们能从这幅美丽的图画中找出今天学的这些图形吗?   2、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互相合作,利用老师给你们的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漂亮的图画,要尽量和小明的不一样。   五、课堂小结   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想今天认识的图形。   六、布置作业   2、在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这些图形,同学们回到家后仔细观察家里的物体,看看能在哪些物体上找到这些图形,把你的发现告诉爸爸和妈妈。 【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   2、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三、教学重点:   初步正确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特别注意过九的数。   四、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五、教具准备:   计数器、数字卡片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数位表: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第三位呢?(个、十、)对!   “那么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11?”(指名回答,说一说数位表示的意思)   (二)导入:   “刚才表示的数都是20以内的数,如果是20以上的数又应该怎样表示呢?谁知道24这样用计数器表示?”   说一说数的组成。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写作:24读作:二十四)   (三)新课:   1、想一想应该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42?(指名回答)   想:42由4个十和2个一组成,所以在十位上拨4,在个位上拨2。   写作:42读作:四十二   2、(1)教师拨珠子:十位4颗,个位3颗   “请问珠子表示的数是多少?”(指名回答)   板书:写作:43   全班齐读“十位是4,个位是3,所以读作四十三”   读作:四十三   3、练习巩固:   (1)接拨珠子,分别用指名答、开火车答、全班齐答等方式。过九的数:39,49,59,69,79,89,99.   (2)教师读数,学生听数并动手写数,再全班对答案。   (3)同桌2人合作,一人说数,另一个人在听写本上写数,要求写数和读数都要写出来。每人说3个数。   (4)巩固练习   u20221、个位是7,十位是4,这个数是()。   u20222、65的6在()位上,表示(),5在()位上,表示()。   u20223、一个两位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7,第二位是2,这个数是()。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读数和写数。(板书:读数、写数)其实方法和20以内数的读写都是一样的。不知道小朋友们是否都熟练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写呢?好我们现在来做练习。 【篇三】   一、巩固旧知进行铺垫   1、口算练习(出示口算题卡)   10+2= 4+10= 13-3= 12-10= 6+10= 10+5= 15-5= 17-10=   [请一两个学生说一下你是怎样算的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一个十和几个一中去掉几个一剩多少]   2、数的组成的练习。   6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8个一和5个十合起来是多少?   46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28里面有几个一,几个十?   [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巩固达到对新知识进行铺垫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   1.利用进行动画演示:小明要过生日,请了好多同学,妈妈带小明到商场去买酸奶。(显示妈妈领着小明到商场的情景。)售货员阿姨先拿给妈妈30瓶(显示30瓶酸奶在左边),又拿给小明2瓶(显示2瓶酸奶在右边),问: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请学生观察要买的酸奶,怎样放的,引导学生看到成排放置,每排10瓶,放了三排,还放了两瓶]   2.解决30+2。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一共买了多少瓶酸奶?师板演用小棒代替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板书:30+2=32说说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求30和2合起来用加法,依据百以内数的组成: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32]   3.还可以怎样列式解决2+30。   教师板书:2+30=   独立思考后写在练习本上,发表意见,进行全班交流。   巩固练习30+3= 6+20= 70+8= 9+40=   4.解决32-2。   教师问:现在我们知道妈妈给小明买了32瓶酸奶,仔细看图发生了什么事(小明拿走2瓶),还剩多少瓶?请列出算式,学生口答,教师板书:32-2=30。你能告诉大家是怎样计算的吗?   指出:为什么要进行减法计算,再依据减法的含义,从32里去掉2,计算32-2的结果,可以依据数的组成知识,32里面有3个十和2个一,去掉2个一还剩3个十,就是30;还可以这样想: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3个十和2个一加在一起就是32,从32中减去2个一,就剩下3个十即30。   巩固练习63-3= 57-7= 48-8= 29-9=   [请多个学生说说怎样算的,新知的强化。让学生明白整十数加一位数与相应的减法的算理]   三、运用实践操作,   1.摆一摆,算一算,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请一名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摆小棒,请其他同学一起按要求摆小棒学生仔细观察后,提出问题在练习本上写出相应的算式,并由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先摆5捆,再摆6根(一共有多少根?)   50+6=56 6+50=56   先摆44根,再拿走4根。(还剩下多少根?)   44-4=40   2.填一填连一连   课本做一做第一题填空,个别同学在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订正。   第二题数学游戏:在课本上连线,在展示台展示正确者奖励玉米图片   3.我当小法官   4+60=46 4+60=64   4个一和6个十合起来是644个一和6个十合起来是46   65-5=60 65-5=6   5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575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75   74-4=? 90+6=?   [出示小兔和小猫他们那分别对应同一道题,结果不同,学生用手势比划小兔对还是小猫对,面向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出的是学生容易出错的题,学生在明白算理及仔细观察对比下选出正确的。最后一组题要求学生自己解答进一步巩固]   四、解决问题(第43页的第6题。)   在这里将首先出示一张春天的景*进行情景创设,﹙春天到了,老师带同学们去春游,在出游时出现了一个小问题,需要你们来解决﹚运用多媒体出示课本上两人对话的场景(有老师3名,学生40名,45瓶矿泉水够吗?),看后先进行同桌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会用算式表达的同学,可以列出算式来。请个别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40+3=4343
2023-08-29 13:12:17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三道程序是什么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二、动手实践,深入探究。三、解决问题,提升认识。四、巩固提高(练习)。五、课堂小结。小学数学简介:小学数学是通过教材,教小朋友们关于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图形和长度的计算公式,单位转换一系列的知识,为初中和日常生活的计算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荷兰教育家弗赖登诺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的确,现代数学要求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用数学的语言来阐述世界。从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重新建构的过程,因此,做中学,玩中学,将抽象的数学关系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将使儿童学得更主动。从我们的教育目标来看,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应用等综合能力。
2023-08-29 13:12:561

小学数学教案《认识角》教学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数学课的导入一般是通过设置问题开始,有了问题,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数学教案《认识角》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一: 《认识角》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认识角”是国标本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64-66页的内容。本课是第1课时,主要认识角的形状,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感悟角是有大小的,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 方法 做出角。   2、感悟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3、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教具准备: 活动角、多媒体课件、白纸等。   学具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张纸、一个图钉、两张硬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角   谈话:数学王国里住着一群漂亮的三角形娃娃,今天他们要来我们班和小朋友一起上课,大家欢迎吗?(u2026u2026)瞧!(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一群三角形娃娃边唱边跳走过来的情形。)他们来了。(课件动画:一个三角娃娃得意地跳着舞u2026u2026甩掉了一条边。)u2026u2026咦?这个三角形娃娃怎么少了一条边呢u2026u2026原来调皮的三角形把一条边给弄丢了,出示, 它少了叫它---角。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找“角”娃娃,并与“角”交朋友,好吗?   二、探索新知,认识角   1、抽象角,认识角。   (1) 从实物中感知角   三角形帮我们请来了很多“角”娃娃, “角”娃娃想跟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你们愿意吗?(出示多媒体画面:长方形纸、三角板、钟面、五角星、剪刀)你能找到这些小客人吗?看谁的眼睛最亮!   谁来 说说 ,你从哪里找到了角?并用手指一指、摸一摸。   小结:原来调皮的角就藏在这些物体中,小朋友真聪明。   师(惊喜状):这会儿,角娃娃藏到教室里来了,你能在教室里找到它吗?   生:u2026u2026   (2)折角,体会角的特征。   出示一张白纸。   师:角跑到老师这张纸上了,你能帮老师找出来吗?   这张纸还能变出很多角呢,谁会变出一个角来?请小朋友拿出一张纸折一折。   请学生将纸对折,折出大小不同的角。   师:小朋友,用你折出来的角对着自己的手心或脸,戳一戳,试一试有什么感觉。” (师边说边示范)   为什么会有痛的感觉呢?(u2026u2026)对,因为它尖尖的,再摸摸它的两边还戳人吗?有什么感觉?(平平的、滑滑的u2026u2026)   (3)抽象出角,感知角的样子。   小朋友,角的本领可大了,它不仅能藏在物体的身上,还能从物体身上走下来呢。(学生睁大了眼睛,感到不可信)不信?你瞧!(课件动态演示角从剪刀、三角尺、钟表上移下来的情景)学生发出惊叹声。   2、演示画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刚才小朋友找到了许多角,老师也找到了一个,并把它画在电脑上了。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画的?(课件动画演示“手握铅笔”画角的过程。)   谁来说说你看到老师刚才是怎么画角的,先画什么,再画什么。你能自己画一个角吗?指一名学生到黑板上画角。(有意识让学生画开口方向不一样的角。)   那你知道这个尖尖的地方和直直的线叫什么吗?它们就藏在数学书第64页里面,赶快去找一找吧。   学生交流后,小结: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3、练一练,巩固角。   a.数学王国的图形娃娃听说我们在学习角,都争着说自己是角。谁说得对呢?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b.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想想做做”第2题。   三、动手操作,比较角   1.图形王国里两个角在争吵,都说自己大。到底谁大呢?请看屏幕。   学生争议后,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两个角重叠。(顶点对齐,其中的一条边对齐。) 小结:看来我们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2.角娃娃看我们学得这么认真,给我们送来了一件礼物,看!(动画演示鸟衔“活动角”的一边不断活动的情景。)   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老师也有一个这样的角,因为它的两边可以活动,所以我们叫它——活动角。   拿出你们的活动角(老师和学生的活动角两边同样长),谁能上来拉一个和老师同样大的角。   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和老师比的,是哪和哪重合了?   哪个同学再过来拉出一个比老师拉的角大一点的角?你能拉出比老师小的角吗? 小结:角有大有小。   3.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师生比活动角的大小:边一样长的活动角相比,边不一样长的相比。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2)让学生拉一个和老师一样大的角,提问:如果老师把你的活动角的两边给剪掉一段,你还敢和老师的角比大小吗?   讨论:你认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小结: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4、活动角的应用   你在生活中见过像这种大小会变化的角吗?说给同学听听。   你知道剪刀、扇子设计成活动角有什么作用吗?   四、巩固拓展,应用角   1、拿出两支铅笔摆角   ⑴摆出1个角⑵摆出2个角⑶摆出4个角   学生摆,师指导。   2、数一数有多少个角?   3.最后“角娃娃”送给我们一把金剪子,让我们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掉一个角,看看还剩几个角?我们动手做一做吧。   五、 总结 评价,延深角。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学得快乐吗?你能用角说一句话吗?   篇二:二年级认识角的优质课教案    教学内容: P84-85例1及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发现角、知道角、初步认识角   2.动手画角、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并能比较角的大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准备: 课件、正方形纸片、三角尺、小闹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春天来了,天气暖了,大雁从南方飞回来了,它们一会儿排成“一”字形,一会儿又排成“人”字形。大家看,这时大雁飞行所形成的图案是什么图形?   生:角   导入:对,是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   二、新授   (一)感知角   1.出示插图:剪刀、钟表、红领巾   告诉学生:剪刀上有角。学生模仿说除钟表、红领巾上的角   2.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1)请各小组同学拿出用纸做的角,摸摸这里,有什么感觉?(刺人、很尖)对了,也就是说,尖尖的,这里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作顶点。   (2)再摸摸这里,又有什么感觉?(很光滑,很平)对,也就是直直的,我们也给它们取个名字,叫边。 相关 文章 : 1. 数学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2. 小学数学听课笔记 3.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4. 听课教师外出心得体会范文 5.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2023-08-29 13:13:091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学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重点应该是什么? 在这个学习阶段,教案该怎样设计,请看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参阅。更多资讯尽在教学设计栏目!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学期《四则运算》教学设计   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 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 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 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2)P5/做一做1、2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 (1)987÷3×6 (2)6÷3×987   =27+85 =329×6 =2×987   =113(人) =1974(人) =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6/例3 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等等。   出示例4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 (2)24×2+24÷2 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 =48+12 (1)270÷30-180÷30 (2)(270-180)÷30   =48+12 =60(元) =9-6 =90÷30   =60(元) =3(名) =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 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面的。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 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 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习   P12/做一做1、2   P14/4   教师巡视纠正。   四、作业   P14—15/2、3、5—7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三)   (1)42+6×(12-4) (2)42+6×12-4 运算顺序:   =42+6×8 =42+72-4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   =42+48 =114-4 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   =90 =110 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   号里面的。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P13/例6(0的运算)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出示:   (1)100+0=   (2)0+568=   (3)0×78=   (4)154-0=   (5)0÷23=   (6)128-128=   (7)0÷76=   (8)235+0=   (9)99-0=   (10)49-49=   (11)0+319=   (12)0×29=   二、新授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   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   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四、作业   P15—16/8—13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 235+0=235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0能否做除数?   0+319=319 0+568=568 0不能做除数。   99-0=99 154-0=154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 0×78=0 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0÷76=0 0÷23=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49-49=0 128-128=0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学期《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加减法第95页至97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新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先计算,后验算 246+48= 347-39=   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起相加减。   2、哪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哪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再减。   二、教授新课   1、激情导入,提出问题。   师:请看大屏幕: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队选手劳丽诗、李婷获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冠军的场景。课件展示决赛成绩表。   师:你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学生交流后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相应的问题算式:   (1)在第一轮比赛中,中国队领先多少分?   53.4-49.8=   (2)在第二轮比赛中,中国队领先多少分?   58.2-49.2=   (3)中国队两轮总成绩是多少分?   53.4+58.2=   (4)加拿大队两轮总成绩是多少分?   49.8+49.2=   (5)中国队两轮总成绩领先多少分?   2、揭示课题。   师:请仔细观察,这些加减法算式,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算式中都有小数)   怎样计算小数的加减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3、探究   (一)小数减法(探究问题1)   (1)、算一算   师:中国队第一轮究竟领先多少分(53.4-49.8),你能算吗?请先试试。   (2)、说一说   师:你是怎么算的?把你的算法与同桌交流一下,比一比,是相同的吗?   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3)、议一议。   师:你们组有几种算法,哪种更合适?   全班交流一下,怎样算既合理又简便?   (围绕学生采用的算法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具体解释思考过程。)   板书:   53.4   - 49.8   3.6   (4)、小结算法   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把两个小数的小数点对齐,然后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尝试练习:(解决问题2)   58.2-49.2=   (二)小数加法   (1)、试做   师:刚才一起探索了小数的减法,那么怎样计算小数的加法呢?请同学们独立解决问题(3)和(4)。   (2)、交流   师:把你的算法轻轻地告诉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遇到了什么困难?   (3)、追问   师: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呢?   (4)、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   53.4 49.80   + 58.2 + 49.20   111.6 99.00   (三)解决问题   师:中国队两轮总成绩领先多少分?怎么算呢?   (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   师:把你的算法介绍给全班,好吗?   方法一:53.40+58.20=111.6分   方法二:53.40-49.80=3.6分   49.80+49.20=99分   58.20-49.20=9分   111.6-99=12.6分   3.6+9=12.6分   师:比较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呢?   你喜欢哪种方法?   试着计算下面各题。12.4+24.36= 7.81-3.735=   数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后再进行计算。   (四)、小组尝试总结: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什么?   汇报:小数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满十进一……结果中点上小数点。补充:计算的结果要化简。 小数减法:数位对齐,从低位减起,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当十再减……结果中点上小数点。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数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后再进行计算。   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注意:上面数据中并没有去掉0是为了统计分数的时候能够方便比较。   生活中还有的时候也不需要把0去掉,谁能举例?(价签上)   (五)验算   计算 5.64-1.78 6.07+4.89   小数加减法计算很容易出错,你有什么办法检验计算的结果呢?   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一样。加法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或用和减去另一个加数来检验。减法可以用差加减数,或用被减数减差的方法。举例。   三、巩固练习   1、计算并验算 2.98+0.56   12.53+4.67 7.2-6.45 5-0.41   2、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我们一直在和小数打交道,我们生活还有哪些地方经常能够用到小数?(购物)   3、 小明是一个爱运动的孩子,星期天爸爸带小明到体育商场买东西。买了一双运动鞋38.5元,一根跳绳4.8元,他们一共花了多少元?爸爸付给售货员50元,应找回多少元?   你会解决吗?列竖式算一下。   四、作业设计:   教科书P98页 练习十六 ( 1 、2两题)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如果是你,你想提醒大家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呀?   归纳: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都要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减,都要从低位算起。计算小数加减法时,都要把小数点对齐,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学期《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9页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连减时不同算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寒假期间,你都去过哪些地方?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出示情境图。(多媒体演示)   师:现在正是踏青的好季节,李叔叔打算外出旅游。在出发前,他要查阅资料。请同学们看,你从图上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自助旅游》这本书共234页   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   问:还剩多少页没看。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会解决吗?那就试试吧。   2、小组交流汇报。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第一种解法: 234-66-34 (从总页数中减去昨天看的,再减去今天看的。)   第二种解法: 234-(66+34) (先算出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中减掉。)   第三种解法: 234-34-66 (先从总页数中减去今天看的,再减去昨天看的。)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就请你从这三个算式中任选一个计算一下吧。   3、交流。   你是用哪种方法计算的?   4、小精灵(动画人物)总结。   通过解决问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掉;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可以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连减的计算。(板书课题:简便运算)   5、现在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你认为怎样计算简便?   (学生思考回答)   三、巩固练习   1、比一比,谁的方法简便。   621-82-18 560-178-22 756-189-156   2、利民水果店原有711千克苹果,已卖了476千克,坏了24千克,还剩多少千克好苹果没卖?   3、提出可以用连减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四、小精灵总结全课   同学们在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连减计算的不同方法,并且都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巧妙的运用到生活中。希望你们平时多留心、多观察,发现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学期《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33页-35页内容,《乘法运算定律》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⑴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总结过程,感知“猜想----验证”这一总结规律的方法。   ⑵学生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不同方式表示运算定律,以及利用运算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⑶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对数学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重点   学生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不同方式表示运算定律,以及利用运算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四、教学难点   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总结过程,感知“猜想----验证”这一总结规律的方法。   五、教法和学法   由于本节课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问题性和可探究性,所以,我采用了以组织探究学习活动为主的教学策略。力求在通过“猜想----验证”的方式总结运算定律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呈现问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   说一说植树有什么好处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解决与植树有关的问题去发现、总结乘法中的运算定律。   (二)猜想验证,总结规律;   1、引导为主探索乘法交换律   ⑴提出猜想   (出示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一步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师板书)   “你们还有不一样的算式吗?”(板书两个算式。)   “同样的问题我们列出了两个不同的算式,但结果是一样的。那我们可以说25×4=4×25。”(板书算式)   观察这个算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这样一个式子,我们发现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那么,我们只是提出了一个猜想,这个规律能否试用于所有的乘法呢?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⑵验证猜想   说一说,你们打算怎样验证这个规律呢?   ⑶得出结论   汇报。   小结:通过刚才的猜想、验证,可以证实我们发现的规律不是偶然的,它可以应用于所有的乘法。   (板书:乘法交换律)   “你们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吗?”   ⑷小结:我们已经探索出了乘法交换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按怎样的过程总结出乘法交换律的呢?   引导学生回答:先解决实际问题——发现规律——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   2、自主探索乘法结合律   按《友情提示单》自主探究学习。   (1)提出活动要求。   (2)学生活动。   (3)汇报总结并板书。   (4)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并板书。   三、巩固应用,拓展总结   (一)基本练习   1、书后做一做第1题   2、你根据乘法运算定律,猜一猜小猫背后的数。37页2题(猜数、说说用了哪条运算定律。)   (二)综合练习   课件出示小精灵的问题,说说你们的发现。(交流、汇报)   小结:交换律是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两个数相乘交换位置的规律。结合律是三个数相加、或三个数相乘,改变运算顺序的规律。   (三)拓展练习   完成做一做第2题。   1.提出一个用两步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并独立解决?   2.汇报   小结:计算三个数相乘时,乘积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先相乘,这样计算简便。   四、课堂小结   回忆一下这节课内容,说说你有什么收获?(重点说你学会了什么?怎么得到的和怎么发现的。)
2023-08-29 13:13:201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设计    数学应用题教学一    一、通过审题找准数量关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审题是解答应用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审清题意,就无法找准数量关系,会导致解题过程中出现疑问、错误或答非所问等情况。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为此,至少要做到三点。一是要求学生拿到题目后,逐字逐句默读题干,同时最好用笔画出题干中的主要信息。二是要求学生通过思考已知解题条件,找准题中的数量关系。三是提醒学生看清题干中的问题,弄清题目要“求什么”,做到有的放矢。    二、在做题中培养逻辑思维关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渠道。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运算相对来说较为复杂,主要是加、减、乘、除的综合运算。在解题过程中,理清解题思路是成功解题的前提条件,而理清解题思路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至少要做到三点。一是指导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掌握解答应用题的基本规律。二是通过应用题的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在课堂上让学生做应用题的练习,只要求学生说出解答这些应用题的思路,暂不要求具体的求解运算,以集中精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快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    三、辅助解题手段的巧妙运用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有些应用题的题干较为复杂、较难理解。针对这类应用题,可通过辅助解题手段解答。   例3:小明和小刚分别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已知小明每小时走15千米,小刚每小时走13千米。经过一段时间后,两人在距离中点3千米处相遇。问两地的距离是多少?   解析:“两人在距离中点3千米处相遇”是正确理解本题题意的关键。从题中可知小明速度较快,小刚速度较慢,小明过了中点3千米,小刚距中点3千米,就是说小明比小刚多走的路程是(3×2)千米。因此,相遇时间=(3×2)÷(15-13)=3(小时),两地距离=(15+13)×3=84(千米)   这道应用题比较复杂,单从语言上理解较难找准数量关系,更谈不上解题思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通过辅助手段来解题。例如这道应用题很适合采用画图法解决。这样,题意一目了然,问题迎刃而解。画图法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帮助学生快速解题。因此,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教授一些辅助解题的方法。例如画图法、“数形结合”法和做辅助线法等。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解题,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有较大帮助。    数学应用题教学二    一、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小学低年级简单应用题多以半图半文类型为主,是由图到文过渡的承接点,培养学生此类型应用题的审题能力就是看说结合。   “看”就是引导学生对应用题的题目进行准确、全面的观察,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通过观察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在观察中要注意两点:首先,要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小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分散,常常被一些表面现象所吸引,所以教师让学生读图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学语言要简洁明了,对观察的方向要指向清晰,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有价值的信息上,让学生学会以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去搜集有价值的信息。其次,观察图片的时候要与文字结合起来,教学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往往过于看图而忽视了文字的内容,这也是半图半文应用题常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确保理解图中所给出的信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说”就是引导学生口述应用题,大声的读题,整体把握题意,在图文结合型的简单应用题中观察并口述是审题的关键,通过读可以让学生更快地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做好准备。这里需要注意,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要做出明确的规定,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读,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二、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1.转化视角,指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看待问题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然而很多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往往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解决。因此,我们要在简单应用题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要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能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教学不应仅限于书本,还要从学生的周围现实中收集素材,丰富教学内容,这样在指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时候也更能接近学生的思维现实,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简单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一个喜闻乐见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数学问题,这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应用题教学三    做好应用题的启蒙教学   简单应用题教学,其实从教10以内的加减法就已经开始。学生在入学之初,对汉字还不认识,因此不会出现文字叙述的应用题,对于“应用题”、“已知条件”及“问题”也难以理解,主要是与加减法的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对每一种运算的意义进行理解,即通过具体事物或直观教具让学生了解运算的意义与应用,并将直观的动作及语言有意识地联系起来,初步建立数量关系的概念。   此外,在解答简单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要把分析数量关系作为教学重点,不能交给学生一些死办法及解法公式,不然,会使学生养成死记硬套的习惯。为了给学生打好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让学生逐步能把应用题里的生活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可适当做一些文字题的练习。如:把5和3合并起来是多少?3个4是多少?把1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借用学生熟悉的实物或图片演示,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来叙述应用题,使学生认识到教师演示及叙述的事物都是常常在他们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且也让学生对加减法的意义与应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阶段,不能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只要求学生会动手操作,可根据教师的引导复述题里告诉了什么,问的.是什么,然后对算法加以选择,写出算式,口述答案即可。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时,逐步向半文半图的应用题过渡,可训练学生看着题根据教师的引导回答:题里说了什么?先告诉了什么?又告诉了什么?问的是什么?然后通过教师的帮助对应用题进行复述。在此基础上,再出现完全文字叙述的应用题,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已知条件”、“问题”及“应用题”等术语了。之后再教学生如何了解应用题的结构,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及解题步骤与方法。让学生对解答简单应用题的步骤进行了解非常重要。在教学之初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有步骤地分析及解答应用题的良好习惯。    把例题具体化,简单化。   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应用题时,直接把教材中的例题照搬在黑板上教学,或者干脆不动,直接讲解,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根本没有起到作用,因为教材中的例题,几乎都不是思考直接“答案”摆在你面前了,最多让你算出结果,写出答案而已。这样,往往就出现“不劳而获”、一教就会、一做就错等现象,学得不牢固,不扎实。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讲应用题例题时,应该从练习中找出类似的题来做为例题教学,或者是自编的题做为例题教学。   然后,把例题转化为具体化、简单化,如教学相应时,叫两位学生上来表演,两个人面对面,从规定地点(甲乙)同时向同一个地点向对走来,直到相遇,并强调“同时”、“相遇”等关键术语。由于两人在相同的时间里,速度不同,所以各自所走的路程不同。利用线段图帮助理解。接着提出问题:“甲乙间的距离(路程)有多少千米?”这样,学生很明显地知道,甲乙的路程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甲所走的路程,另一部分是乙所走的路,这样,就把比较抽象复杂的应用题转化为具体化、简单化了。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学起来很轻松,同时达到了教学目的,使教学最优化。   把握应用题中的关键术语词,如:“比、是、占、相当于,增长、减少、单位、几分之几”等,还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如教学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时,先出示一道分数应用题,让学生练习,然后,把“几分之几”变成“百分之几”让学生找出两者不同的地方。   (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相同点(几分之几和百分之几都是分数)反而推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分数应用题与百分数应用题解法相同。于是,在此基础上再把“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让学生解答。在分析过程中突出了与分数应用题分析过程一致的地方,即明确以谁作单位,确定谁和谁比,根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答方法,仍用除法计算,只是结果要化成百分数。这样,既学习了新知识,又复习了就知识,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很有好处。 ;
2023-08-29 13:13:27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有哪些

图文结合
2023-08-29 13:13:433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重点应该是什么? 在这个学习阶段,教案该怎样设计,请看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参阅。更多资讯尽在教学设计栏目!   一年级数学下册《图形拼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27《图形拼组》   二、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各种图形的纸片、圆纸片、胶水、剪刀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的实际操作,加深对图形的感性认识,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能力。   4、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观察和动手实践中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在摆一摆中体验各种图形之间的转换与联系。   (二)、教材分析:《图形拼组》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一些特征。   (三)、学情分析: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有意注意时间短,但经过一学期多的系统训练,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思维活跃,在课堂上更多地还是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在练习呈现方式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孩子感觉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   (四)、设计理念及意图:这节课通过先创设学生到聪聪、明明作客这样一个情境引入,再让学生参与活动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先是通过观察:“这些图形娃娃里藏着有什么秘密呢?”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折一折,进行比较,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长方形变成正方形,使学生认识到图形和图形之间是有联系的。再把圆形变成正方形、把正方形变成4个三角形等等。一环接一环,过渡自然、连贯。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想出了很多不同的拼组办法。教师及时贴在黑板上,起到了示范、指导和鼓励的作用。整堂课,教师尽可能让学生多尝试、多动手,让他们在有趣的活动中去探索、去体验、去创造,并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了图案美、数学美。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活跃气氛。   1、课件出示聪聪、明明两张图片,邀请学生到他们家玩。学生四人搭火车唱着歌前进。   学生:按四人一组侧身,左手搭在前排学生的肩上,右手做火车的轮子绕圈滚动。唱:火车头,呜呜叫,拉着车厢快快跑,轰隆隆,唱着歌儿,向前进,向前进,向前进。   2、认识聪聪、明明家门口的图形娃娃   学生观察回答,教师同时贴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   3、研究长方形的秘密。   师:小朋友们自己先想一想,再说给同桌的伙伴听。(学生自主学习、反馈1)   生1:我发现了长方形有四条边。   生2:我发现了长方形的边有些长,有些短。   ……   师:谁还有不同的发现?(反馈2)   生:我发现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是一样的。   ……   学生之间可以有疑问地进行自主评价,同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验证。   4、学生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发现并上台演示正方形的特征。   师:小朋友们,刚才你们一起用自己的小手玩了玩图形,发现了图形里藏着好多好多的秘密,其实我们还可以让图形来变魔术。就看我们的小朋友们怎么变,怎么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图形变变变”(课题出示)。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1、今天,聪聪、明明的妈妈准备了一顿丰盛的午餐,可是午餐的菜还没有准备好,想请你们亲自动手做一做,你们会做吗?   2、出示第一道菜,叫“月饼拼盘”。要求学生用圆形变成一个正方形的月饼?请小朋友们打开我们的书第28页自己看一看做一做,同桌讨论一下应该怎么做?一生上台讲解。学生自主学习。   3、出示第二道菜。要求学生用正方形拼摆成组合的三角形。指名回答并命名。学生动手操作。讲评学生的作品。再让同桌互评,自己是怎么做,图形像什么?   4、聪聪明明的妈妈看到小朋友们这么聪明,她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个好玩的游戏----有趣的七巧板(出示),七巧板的游戏已有千年的历史,它是中国人发明的,这是一幅七巧板,它是用一个正方形分成7份得来的,大家认真的观察七巧板是由几块什么图形组成的?现在就用七巧板来拼图,比比看谁拼的图最好看。学生动手。   5、刚才小朋友们拼得实在是太棒了,我把你们拼的图案都集中在电脑里面,大家请看。   这些都是你们自己动脑筋,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拼出的美丽图案,真不简单,可见,将来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就在你们里面。   (三)、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我们去了聪聪明明的家,自己亲手做了两道菜,知道了图形之间有那么多的秘密,也用图形拼出了很多好看的、有趣的图案,我们成了小小设计师、厨师。今天我们在聪聪明明家也玩了一天了,应该要回去了,小朋友们准备好,我们要坐火车回来了。(放音乐)   上课开始,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以孩子们喜欢的卡通人物导入,旨在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自主去评价,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必要的指导。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注意去倾听,而且自己也要注意去倾听。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评议点,从而适时引导学生介入评价。如长方形的上下、左右两条边是否一样长,需要动手折一折,这些都是要教师加以肯定的评议点。   这部分内容教学中,教师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探索、合作与交流,发现了正方形的特征,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能力,同时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创设让学生帮助别人做“菜”的情境,激发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感受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沟通几种图形之间的联系及做“家务”的乐趣。   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练习,使学生能轻松地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在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的练习,让学生自己设计拼摆“七巧板”的图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创造欲得到满足,进一步体会到“图形的拼组”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整个活动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全体学生能积极热情地投入到活动之中。通过对学生作品的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这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五、教学片段实录:   师:好,聪聪、明明的家到了。今天他们家打扮的真漂亮,有这么多的图形娃娃在门口欢迎你们,你们想进去看看吗?他们有问题要考考小朋友们:在这些认识的图形娃娃中你认识哪些图形?(出示贴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   师:这么多的图形娃娃,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里藏着什么秘密。请小朋友们拿出桌上长方形的纸折一折,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自己先想一想、再说给你的伙伴听一听。   生1:我发现了长方形有四条边。   生2:我发现了长方形的边有些长,有些短。   师: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生3:我还发现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是一样的。   生4:(学生站起来问)生3,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3:我刚才把长方形的上面与下面折了一下,发现了上面的那条边与下面的那条边是一样的。   生4:我也试一下,(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高兴的笑着说)是啊,是啊,我也发现了。   生5:陈老师,我也用“生3”的方法,发现了长方形的左右两条边也是一样长。   师:是嘛,那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试吧。   生6:陈老师,我刚才通过对折,发现了一个长方形可以变成两个正方形。   课堂上出现一阵混乱,有个小朋友说是,有的小朋友说不是,有些小朋友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生7:我的这个长方形对折之后,不是两个正方形,而我的同桌对折之后是两个正方形。(如下图:)   生8:我刚才把长方形剪一剪,可以分成两个三角形。而且可以摆出不同的图形。(如下图:)   在这个学生的启发之下,其他的学生纷纷拿起手中的剪刀,把一个个长方形剪一剪,拼成自己喜欢的图形。   六、教学反思:   小学生学习数学与具体实践操作活动分不开,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数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培养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能力,而动手操作可以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使脑、手、口在同时动的基础上从直观现象到抽象出算理算法,展现知识的构成过程,分散难点,以便把新的知识内化成符合自己认识水平的知识结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为此,重视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对“图形拼组(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从操作入手,引导学生在自主评价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可以更好地优化教学过程,发展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学生最初的发现比较表面,后在教师引导下,放手让学生自主评价,知道了长方形有哪些特点、长方形可以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变成其它图形,使知识逐步趋于完善。正是在此过程中,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发现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反思,展开了积极的讨论甚至争论,真正使学生介入了思维活动。学生也再次切身感受到在实践中动手操作的乐趣。这无疑对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大有裨益。   那么,为什么引导学生自主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呢?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几点启示:   1、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不仅能真正确立起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的主体地位,也能确立他们评价主体的地位,使他们能摆脱习惯于接受老师指导、评价的束缚,树立动手操作的信心,获得“我能行”的体验。   2、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要求学生关注自己或他人的学习过程,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对动手操作进行深入地反思。要对自己或别人的发现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必须去倾听,去思索,哪些是好的,哪些还需改进。这种思维活动的真正介入,可以使学生对图形的特点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是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的一个好方法。   3、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魅力。上述案例清楚地表明,一个人的发现也许是不够完善的,但大家都来动脑筋,都来参与,就可能得到一个比较完善的发现。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对学生自主评价的过程就是一个调动大家都来参与动手操作的合作过程。特别是在合作过程中的交流与对话,必将会点亮每个合作者的智慧的火花,在扬弃中凝炼思维,发展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学生的自主评价是评价的最重要的一种,教师在课堂里应充分利用,但是在课堂实践中,实施自主评价也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逐渐改进。   自主评价比较费时,因此进行一次自主评价,需要教师花较大的精力。教师要在有效的准备时间里做到高质量的自主评价教学,就需要平时多积累对学生个体的了解程度,做到教学自主评价时能有的放矢。这方面,给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一些新教师往往显得手足无措。因此在新课改教学中,提高自主评价质量,对教师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在学生方面来说,自主评价的一个问题是有的时候学生往往说不到“点”上,有时甚至会离题很远。虽然促进学生的扩散性思维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但是在一堂课上如果没有一个主题,则会对该课的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学生出现跑题时,教师应该及时的予以补救,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课堂主题上来。这时候教师就要把握一个“度” 。合理地运用这种评价方式,既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在某一点,也不能让由学生思维信马由疆。这方面也给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总之,自主评价教学应该由学生与教师共同来完成。在自主评价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拓展性思维既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课改的基本方向,因此应该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准备:一些图形纸制品、学具、多媒体课件、小剪刀等。   教学方式:分小组活动,每四人为一小组,设立小组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导入: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位老朋友,你们认识它们吗?   1.认一认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让学生认一认,并说出物体的名称。(课件出示)   2.选物体   你们的学具盒里有这些物体吗?请小朋友挑出自己喜欢的物体,挑好了吗?   3.初步感知(摸一摸描一描 剪一剪 贴一贴)   师:请你选择一个面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呢?   那么,你想把摸到的面留在纸上吗?谁能想个好办法?请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摸到的面留在纸上,并用小剪刀把它剪下来,我们要听音乐来比一比,看哪个小朋友剪得又快又好。   你们想把自己剪得图形贴出来让别的小朋友也看看吗?(师生共同贴出剪得图形)   二、【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剪得图形真漂亮,你们想看的更清楚吗?看!老师已经把你们剪得图形移到了大屏幕上了。   谁能给这些图形取个好听的名字?   现在,大家看一看那些图形长的比较像?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   过渡: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认识图形》。   三、【实践操作】   这四种图形我们已经认识了,下面我们来动手围一围,摆一摆。   1. 用钉子板围。   2. 用小棒摆。   四、【课间活动】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新的图形,孩子们,你们高兴吗?下面就让我们用歌声来庆贺一下吧!(师生共同表演唱《幸福拍手歌》)   五、【走向生活,提高能力】   1、找一找(在生活中找有关的图形)。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这4种图形,请大家仔细想想我们的生活中有吗?(有)   请你找出来,找到的小朋友请告诉你小朋友们!   2、辨一辨。(教师出示一些实物,指着有关实物有表面抢答。)   师:小朋友,你们都找了这么多有趣的图形,老师也找了一些回来,你们想不想看看?下面进行抢答游戏,知道的小朋友马上站起来说。这是什么?它的面是什么形状的?(老师出示准备的几个实物课件)   3.数一数。   看,数学多有意思,就连我们今天学的图形也能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孩子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数数这些有趣的图形吧!(课件出示组合的图形)   4.认一认。(多媒体出示交通标志)   小朋友,看!这是什么?(交通标志)这些交通标志表示什么?每个图形里有哪些图形?谁来说?(过马路要走斑马线)(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教育学生要认清交通标志,遵守交通规则,安全行驶。)   六、【创新活动——当个小小设计师】   1、导入。(多媒体出示学校的体育室,导入“小小设计师”。)   师:小朋友真聪明!那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就是   我们学校的未来的体育运动室)   漂亮吗?这位设计师利用了哪些图形来设计呢?这个是什么图形?这个呢?... ...   原来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图形能设计出这么漂亮的图画。   2、设计图画。   听音乐,运用今天学过的图形设计一幅美丽的图画。   3、汇报成果。   教师把设计好的图形展示给同学们欣赏。   4、教师小结。   其他学生设计得也不错,课后我们就开个“小展览”大家一起来评一评,好不好!   今天,我们每个同学都做了小小设计师,只要大家努力学习,长大后,一定会成为著名的设计师。老师相信经你们之手,一定会把我们的祖国设计的更加美丽、壮观!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位置》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   师:小朋友咱们班今天来了很多可爱的小动物,它们可想和你们交朋友呢(出示动物卡片)你想跟哪个动物交朋友,你就对它介绍一下你的位置,它好过去找你。   小朋友自我介绍,并拿到动物卡。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以学生喜欢的动物形象导入,直接激趣,调动全班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创设游戏活动,进一步感知位置   1、找座位游戏   师:每个小动物背后都有一个小秘密,打开看一看(动物卡背后有新座位号)。   师:先用你的眼睛找一找你的新座位在哪里,与你的同伴说一说(学生互相说一说)。   师:在行动之前,你想提醒小伙伴们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互相谦让。   学生按卡找座位   2、介绍方法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这么快找到座位的?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在小动物的帮助下,找到了新座位,而且有的同学很乐于助人,看来同学们对前后左右掌握得较好,刚才你们的找座位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位置”   板书课题:位置   【设计意图:把单纯的表述学生自己原来的位置,升级到让学生在教室所有位置中找出指定的位置,在学生动起来的过程中,让他们进一步掌握并运用本堂课的知识点。】   3、介绍新位置   师:你们都有了新的座位,周围有了新的学习伙伴,现在请你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位置,然后请小朋友起来说给大家听一听。(多说一些)   4、点名游戏   师:现在我们再做一个点名游戏,先看老师怎么做?   第6组第3个站起来!   第2组第1个拍拍手!   ……在哪里?   第3组第4个是谁?   师:谁愿意像老师这样发令做裁判?   5、进一步探究位置相互间的关系   师: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同学的位置都是不一样的,左右两个同学的座位与你有什么关系?前后两个同学的位置又与你有什么关系呢?   指名小组汇报   生:左右同学和我是同一排,前后的同学和我是同一组。   (三)练习反馈   1、教师谈话:在日常生活中,对号入座的机会的很多,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今天我们就到电影院去看看。   (1)课件出示第8页的第4题   师:让我们好好看看电影院的座号有什么特点?   生:左边是双数,右边是单数,越往两边号就越大。   (2)师:那第一位小女孩拿着9排12号,不知道应该坐哪呢?谁来帮帮他,上讲台指出。   师:你们是怎样找到这个座位的?(生口答)   看书:把剩下的小朋友找见座位连线   (3)全班汇报,学生说,教师课件演示。   小结:我们都给小朋友找到了座位,你瞧他们多高兴呀!小蚂蚁又给我们出了道难题!   【设计意图:把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场景,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真正体验数学生活化。】   2、挂图出示第8页的第5题图   (1)情景导入   师:有这么多好吃的,小蚂蚁都爱吃,但它最爱吃苹果,我们帮它想一想,小蚂蚁怎样走能吃掉苹果?   (2)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为么多办法,它太感谢你们了,下面请你们帮助它完成第8页的第5题吧。   3、同学们帮助小朋友找到了座位,帮助小蚂蚁找到了好吃的,小兵、小明也想考考我们!   完成书中的第6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师:同学们学习很认真,解决了许多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现在就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一个小游戏:“听反话”   要求:(1)同座位的,一个说一个做。   (2)一个同学说,全班做   (3)一个同学做,全班同学说。   【设计意图:利用这个简单的游戏,再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玩中巩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本中相关作业   设计思想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教学《位置》时也应体现这一理念。如寻找自己的位置,电影院对号入座等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其实经常会遇到。通过学生的课堂模拟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的游戏活动,既有趣味性,又很好地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材分析   《位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本课通过对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景,帮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在本课前,教材已经依据学生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编排了上、下、前、后、左、右的知识学习。在本课中,把这几个方位进行整合,对学生进行位置的综合训练学习。让学生能更系统全面的感知方位和位置。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本节课在帮助学生学会辨别:上、下、前、后、左、右的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纬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坐在第几组第几个。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描述物体的位置。   2、在对物体位置关系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3、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结合活动,使学生受到热爱劳动、助人为乐、遵守公共秩序教育。   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根据行列确定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是能用语言去描述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通过挂图和课件等直观教具,从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一系列模拟活动,让学生更乐于融入课堂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
2023-08-29 13:13:511

小学数学怎样进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

1、目标分解:任何一级的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以其上一级目标为依据,下位目标是为上位目标服务的。教学目标自上而下的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具体化的过程。课时教学目标是教学目标中最为具体的目标,要确定课时目标,就必须明确其上位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及其相互关系;要设计单元教学目标,就必须明确其上位目标——年级教学目标及其相互关系;要设计年级教学目标,就必须明确其上位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及其相互关系。这就涉及到一个教学目标的分解过程。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为正确教学目标的确立打下基础。2、任务分析:单元目标或者课时目标确定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进行任务分析。这里的任务分析,实际上就是指对学生为了达到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规定的知识以及能力、情感态度等进行具体的剖析。通常的做法是,从已确定的教学目标开始提问和分析:如果我们要求学生获得教学目标所规定的能力,那么根据目前学生的认识水平、知识基础,他们必须具备哪些次一级的从属能力?而要培养这些次一级的能力,又需具备哪些更次一级的能力?……这种提问和分析一直进行到教学起点为止。3、起点确定:教学目标不仅是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要求,更是对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的要求。既然如此,要设计出合适的教学目标,就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分析,就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起点能力进行分析,即确定教学的起点。 教学起点的确定,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作用发挥。教学起点定得太高,则可能导致课时教学目标过高,超过了一般学生的能力,并且导致学生产生畏难心理。教学起点定得太低,则会在学生已掌握的内容上或教学活动上浪费时间和精力,并可能导致学生厌学心理。一般说来,确定教学起点,主要应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学生目标技能的分析。
2023-08-29 13:14:011

小学数学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优秀范文合集

小学数学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优秀范文合集 教师可以给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体会三角形的本质特征,理解三角形的含义,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了解三角形的特性。认识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数学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小学数学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范文一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 懂得判断三角形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请收集和拍摄这类的图片。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展示学生收集的有关三角形的图片 2播放录像 师:接下来来看老师收集的到的一组有关三角形的录像资料。 3导入新课。 师:我们大家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处,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三角形还有些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三、师生互动引导探索 (一)三角形的意义: 1活动。要求:(1)每个小组利用教师事先为其准备的三根小棒,把小棒看成一条线段,利用这三条线段摆一个三角形。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做得最快! (提供的小棒有一组摆不成的。) 2学生拼图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请同学一起来观看做得有代表性和做得有特色的图案(展示学生所摆的图) 请同学们一起做裁判,看看哪些是三角形?[学生会认为(1)、(2)、(3)(4)为三角形,但对(2)、(3)(4)有争议] 师:那你认为怎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到底这几个图是不是三角形呢?同学们可以从书上找到答案!请学生阅读课本的内容。 板书:三条线段围城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因此判断图案(2)(3)(4)不是三角形。 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3。教师问:除了三角形概念,书中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1)三角形的边、角、顶点 (2)三角形表示法; (3)三角形的高和底 (二)三角形的特性: 1课件出示自行车、屋檐、吊架等三角形的图片,为什么这些部位要用三角形? 2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先做个试验: 出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教具,让学生试拉它们,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要使平行四边形不变形,应怎么办?试试看。 4那些物体中用到三角形,你知道为什么了吗?三角形的这种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今后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们应该多想想,怎样把数学中的有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1师:在我们围三角形的时候,有一组同学的三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看来不是任意三个小棒就可以围成三角形,这里面也有奥秘。 这与它三条线段的长短有关。现在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到底组成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活动:(时间约6分钟)。 下列每组数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学生每回答一题后就利用电脑动画进行演示:三条线段是否能组成三角形) (1)6,7,8;(2)5,4,9;(3)3,6,10; 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探讨结束后让学生代表发言,总结归纳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学生代表可结合教具演示。 教师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大小关系来检验)。 4得到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电脑显示)。 教师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三角形的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何关系呢? 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下课继续研究。 5巩固练习:为了营造更美的城市,许多城市加强了绿化建设。这些绿化地带是不允许踩的。(电脑动画演示有人斜穿草地的实践问题)。他运用了我们学习过的什么知识? 6(1)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走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 (由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然后电脑演示篮球明星姚明的身高及腿长,以此来判断步幅应有多大?) 7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 (1)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2)用长度为1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3)在能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能用的木棒的长度范围是 四、反思回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范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体会三角形的本质特征,理解三角形的含义,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了解三角形的特性。认识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观察操作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概念,感知稳定性 教学难点:高的画法和意义 教学过程: 一、三角形的概念 1、在画中建立概念 其实三角形大家并不陌生,现在请你把心目中的三角形画下来。 展示作品。 2、交流中完善概念 三条线段怎样画才会是三角形? 由3条线段围成(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3、延伸中强化概念 不在一条线上的三个点就能确定一个三角形。 4、介绍各部分名称 二、三角形的稳定性 1、设疑 为什么要把篱笆围成这种形状? 2、操作 围一围、拉一拉、比一比小结:当三角形的三条边长确定后,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确定了,所以在拉的时候,三角形才不会变形,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3、欣赏 三、三角形的高 1、初认高 回忆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 其实在三角形中,像这样,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所作的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2、再识高 移动顶点,找高。 旋转三角形,辨高。小结:只要是从顶点向对边做的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还有其他高吗? 3、画高 ①画AB边上的高。 展示学生作品。 画高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小结:看来我们的高不仅要垂直、要从顶点出发,还要注意所画的高与底要对应。 ②再画出AC边上的高。 ③在指定底上画高。 四、课堂总结 小学数学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范文三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圆的形状和名称;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能辨认和区别出这两种图形。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环保意识教育。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在机器人图图的带领下来到了图形国,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图形国里到底有什么宝藏呢?今天我们就继续跟着图图去游览图形国。 二、讲授新课。 1、初步认识三角形(继续演示动画认识图形)。 (1)学生举例。还有哪些图形是三角形的? (2)教师出示红领巾。问:红领巾的面是什么形状的?再拿出三角板、七巧板,问:它们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小结:这些大大小小不同的形状,都可以用这样一个图形表示△(画三角形),问:这叫什么形?(板书三角形) (3)数一数三角形有几条边?用三根小棒摆三角形。(三生在前,学生分三组用三种不同长度的小棒)摆后问:这三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教师归纳:从上边用小棒摆三角形来看,三角形的三条边不一定是同样长的。因此三角形的形状也不一定是一样的。 (4)反馈练习,请说出几号图形是三角形。 1234 2、初步认识圆(继续演示动画认识图形)。 (1)生活中还有哪些图形是圆形的? (2)学生举例。教师同时出示钟面、硬币、圆扣子等,问:这些物体的面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圆。同时在黑板上画圆。说明这样的图形是圆。 (3)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和一个球。问:圆和球一样吗?教师归纳:圆和球不一样;圆是一个面,球是一个体。 (4)你还能向教师和同学们提出什么问题? (5)反馈练习:请说出几号图形是圆形。
2023-08-29 13:14:091

小学数学怎样设计课堂问题

何为数学思维那么什么是数学思维呢?数学思维其实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数感,简单来说就是能够用数学的观点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一种对模式的研究,而这种模式化的过程又具有实际的操作意义,有助于解决实际的问题。数学思维,就是引导孩子根据数学素材进行具体化的数学构思,形成数学运算,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帮助孩子熟悉数学概念,从而全面开发孩子的左右脑潜力。培养数学思维对孩子的好处1.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和抽象性,通过数学思维的培养可以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什么小编要这么说呢?因为数学思维是不同于且高于普通数学的教学内容范畴的,在求解思维数学题时,基本没有现成的公式可运用,它都是通过研究规律而求解,整个过程讲究的是分析判断,逻辑推理,环环相扣。墨守成规的照搬照做是完成不了的,也正是如此,数学思维才有助于开发孩子的大脑,激发孩子的左右脑潜能,提高和加强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2. 为未来掌握中高课程打基础从小父母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对孩子的每个阶段学习和成长是有益的。都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么等到孩子上了初中高中,每门课程难度都在加大,尤其是数理化,这三门课程尤为重要。如果孩子在小学阶段通过锻炼数学思维让他的思维能力得以提高增强,那么对他后期学好数理化的帮助是很大的。科学研究表明,在小学里思维数学得好的孩子对中学阶段的数理化课程大都能轻松对付,因为孩子头脑比较活络,逻辑思维强。3. 学习思维数学是对孩子的意志品质的一种锻炼大部分孩子刚学思维数学时都是兴趣盎然,信心十足的,但随着课程的深入,难度越来越大,这时候对孩子的意志力是一种考验,因为少部分孩子凭借着天分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坚持了下来,努力学习,并得到了一定的成效;而还有一部分孩子在家长的逼迫之下,硬着头皮熬下来,但是更多的孩子或因天资不,或因害怕困难打了退堂鼓,没有坚持下去。其实不管学的怎么样,贵在坚持,磨练了意志力,在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活也很有益处的。如何培养数学思维1. 家长对数学思维的误区其实对于数学思维的培养来说,不少家长是有误区的,认为孩子只要算好数就可以了,其实不然,著名数学家陈省声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每个人一生都花了很多时间来数学,但我们其实只是学会了计算,而不是数学。”其实数学包含很多方面,应该从数量、计算、分类、集合、空间、对应、排序多个方向进行学习培养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锻炼孩子的数学思维。2. 培养学习兴趣父母们应该都知道,不管做什么兴趣都很重要,那么提升孩子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是帮助他掌握这些思维方法以及解决问题本质能力的关键。不要让孩子为了学习而学习,要让他自己发现这其中的乐趣。父母对孩子数学思维的培养中要和生活相结合,在游戏中学习,毕竟实践大于真知,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寻找,这有利于他学习兴趣的提升,爱上数学。3. 与生活结合整个数学思维的培养中不应该是不切实际的,父母可以与生活相结合。比如父母在带孩子去商场买东西时,看到有的衣服价格是打八折优惠的,那么父母在此时就可以问孩子,原价399的衣服,打七折的话,那么实际付款的数额是多少?我们可以节省多少钱呢?让孩子自己动脑思考。或者带他去买爱喝的旺仔牛奶时,发现第二个半价,那么我们怎么购买最合适,孩子要怎么做才可以喝到更多的旺仔牛奶呢?带着他去思考,让他知道怎么做对自己是更有利的。4. 寓教于乐都说游戏是孩子的天性,那么在游戏中教学对孩子来说是最有效的方式。比如家长可以经常带孩子做一些有关于数学的小游戏,像1到100的总和是多少,家长可以告诉孩子自己能很快的算出来,这样让孩子产生好奇心,他就会去研究这其中的关系。或者带孩子玩积木,玩拼图,这些游戏不但有利于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还可以让孩子体会到游戏的快乐。合理的教育方式很重要1. 打好坚实基础基层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未雨绸缪有利于孩子的快速发展。家长可以通过合理的教育方式,让自己的孩子在有余力的时候学习一些超前的内容,其实很多的学霸培养都是这样的,在孩子能接受的范围,让他多接受一些东西,举一反三,思维拓展,不局限于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样孩子在课堂中也能学习的更加轻松愉快。2. 注重解题过程其实很多时候算题的结果都不重要,而是在整个解题过程中孩子学习到了什么,学会总结思考很重要。让孩子在所得到的结果上进行探索,也就是所谓的思考与创新,这样可以让孩子对所学习的知识内容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理解,让孩子不拘泥别人普遍的观点,要让他大胆的进行思考与创新,只有不断地去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解决遇到的困难,这样才可以得出自己合理而又独到的见解,从而改善自己的思维模式。3. 引导孩子开口培养数学思维就是在锻炼孩子的逻辑能力,那么家长在此过程中要一步一步的去引导孩子的思路,一定要让孩子敢说敢想,不能让孩子的思维具有局限性。让孩子去解决一个问题时,家长一定要给他留下一定空间,让孩子独立的去思考,去琢磨,不求结果。鼓励孩子将自己的想法和解题思路勇敢的说出来,这样有利于加强他的思维能力和逻辑空间。数学思维训练可以锻炼孩子思维的逻辑性和抽象性,通过学习数学思维,可以帮助孩子开拓思路,增强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有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孩子的智商水平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所以家长千万不能忽略对孩子的数学思维培养,而且一定要从小培养,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加的优秀睿智,赢在起跑线上。
2023-08-29 13:14:311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三角形的分类》

  由同一平面内,且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得到的封闭的内角和为180度的几何图形叫做三角形(triangle),符号为△。三角形是几何图案的基本图形。下面我精心整理了《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会根据三角形的角和边的特点进行分类,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2、在活动中渗透分类和集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三角形分类的过程中,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会根据角和边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   教学难点 :   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课件、各类三角形学具、实验报告单、量角器、尺子等。   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用手比角。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1、猜谜,复习旧知   师:孩子们,喜欢猜谜吗?(喜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猜猜看。   课件出示:   形状似座山,   稳定性能坚。   三竿首尾连,   学问不简单。   ——打一几何图形   师追问:猜得真准!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导入、揭示课题   师:三角形有三个角和三条边,它的稳定性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你瞧,今天三角形王国的许多朋友来了(课件出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它们的形状一样吗?(不一样)对,它们形态各异,各有各的特点。这节课咱们就根据它们的特点来分分类。(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设计意图:趣味竞猜,引“生”入胜。通过竞猜,唤起学生对三角形的角和边的有意注意,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做到“课伊始,趣亦生”。)   二、实践操作,探究分类   师:孩子们,认真想一想,你要根据什么来给这些三角形分类?有不同意见吗?对,分类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三角形可以按三个角和三条边的特点进行分类。接下来我们先按角来分。   (一)、按角分   1、师:老师把这些三角形放在小组长的1号信封里,在操作之前我们来看看学习提示,请位同学读一读。   学习提示:   A、每个组员从1号信封里取出2个三角形,仔细观察或比一比、量一量三角形三个角的每个角分别是什么角,标在三角形上。   B、有顺序地汇报,把同一类的三角形放在一起。   C、组长填写好报告单。   D、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   2、动手操作,合作分类。   3、全班汇报交流、评价。   师:你们组分成几类?哪几个分成一类?有什么特点?有不一样的分法吗?   4、课件展示,并根据各类三角形的特点起名称。   5、小结,师介绍三角形按角分的集合图并板书集合图。   6、比较三种三角形的异同点。   7、小结   (二)、按边分   1、师:学会了按角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我们再来研究按边分的三角形。我把这些三角形放在小组长的2号信封里。操作之前请看学习提示,请位同学读一读。   学习提示:   A、每个组员从2号信封里取出1个三角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研究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B、有顺序地汇报,把同一类的三角形放在一起。   C、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   2、动手操作,合作分类   3、全班汇报交流、评价。   4、课件展示,并根据各类三角形的特点起名称。   5、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以及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关系和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关系。   6、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课件展示。   7、小结。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的过程实际就是教学活动的过程”。以活动促学习是本节的教学定位。在活动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由的、开放的探究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分一分、猜一猜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数学对话”的机会,力求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充分展现做中学,从而获得对三角形边、角特征的认识,进而学会给三角形分类,促进学生的分类、概括、推理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使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感悟出数学的真谛,逐渐养成探索的习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高   1、猜角游戏   师:把三角形藏起来,只露出一个角,你能猜出是哪种三角形吗?(课件分别出示:露出一个直角、一个钝角、一个锐角)   追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在点子图中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   投影展示,介绍既是什么三角形又是什么三角形的知识。   (设计意图:多形式、多层次的练习力求把学生带人一个活动场,一个思维场,一个情感场!学生在这个场域中游历,逐渐地内化知识、增长智慧、提升能力。)   四、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说说吧!   2、完成课本第87页第5题。   3、用三角形拼一幅美丽的图案。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帮助学生统揽知识要领,完善认知,使得对三角形有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再把知识从课堂延伸课外,有效沟通数学与生活,实现小课堂大社会,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更多相关热门文章推荐阅读: 1. 一年级下数学《图形的拼组》优秀教学设计 2.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优秀教学设计 3. 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的分类》教学设计 4.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面积和面积单位》 5. 《除法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设计模板 6. 《葡萄沟》优质教学设计模板 7. 一年级数学下册《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三角形的分类》
2023-08-29 13:15:381

小学数学《什么是面积》的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1. 参与认知过程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2. 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3. 在活动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重点】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教学难点】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教学设想】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面积的含义,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线过渡到面,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过渡,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学习好本节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为后续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加强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1.课上我采取与学生合作互动的方式完成导入,这样既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又自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体会物体表面有大有小,对于封闭图形的理解,我通过在课件演示封闭图形并让孩子指出面积,感知封闭图形的面积,并利用种草种不完来解释不封闭图形没有面积等活动,让学生亲历了面积形成的过程。2.在探索比较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大小时,是先让学生体会观察法和重叠法之后,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索不同的方法,优化画格子法。这一环节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3.本节课练习的设计,力求紧扣重点,面向全班学生,因材施教。最后的创意大比拼,诣在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基础上了解面积相同,形状可以不同。【教具】多媒体课件、两片树叶。【学具】硬币(一角和一元)、一平方厘米的塑料片、10×10透明胶片、直径为2厘米的塑料圆片、彩笔、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附页2中6)。【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师:(出示数学书和信息书)同学们熟悉这两本书吗?它们什么是一样的?学生会说到是大小一样,追问:什么大小?指的是哪里?学生会尝试说出是面一样大,或是会用手摸书的封面来解释。然后,师对全体生:我们大家都来摸一摸,再来说一说,数学书和信息书的封面一样大。生:主动去摸一摸,然后其他学生也来摸。【设计意图: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面”上来】师:那这两枚硬币呢?有什么不一样吗?谁的面大,谁的面小呢?师:这是老师的手掌面,你们的手掌面在哪?谁想和老师比比手掌面的大小?哈哈,我的手掌面大。这两片树叶有面吗?(在展台展示一名学生摸的过程)谁的面大,谁的面小呢?【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中引出对面的初步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探究新知做铺垫】(二)探索新知1.初步感知面积概念(1)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师:我们刚才摸到的都是物体什么?(表面) 比的又是什么?(物体表面的大小)【设计意图:虽然本课没有要求对物体表面的概念进行探究,但仍然在引导学生认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中,从物体的一个面开始,让学生认识到物体一个面的大小就是这个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意识到物体的表面有时是由多个面组成的。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小结:通过观察、操作与比较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有大有小。师:我们就说物体表面 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地摸物体的表面,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渗透了面积大小相对性的数学思想,为学生学习“面积”建立了感性认识,同时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2)结合具体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师慢说: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谁能把这句话完整地说说。师:课本封面的大小呢?(多指名几个人说)谁能像老师这样说说其它面的面积?并用学生举出的例子比面的大小(3)看一看、说一说。屏幕展示书上四幅图抽象成平面图形的过程。师:这些图形能通过摸来感受它们的大小吗?这些图形有大小之分吗?那也就是说这些封闭平面形也有面积,谁能说说它们的面积是指哪里呢?有什么办法能够把面积呈现出来?生:指出面积,课件演示(用单一颜色涂色)师:为什么是封闭图形呢?(课件演示将一幅图擦拭一些。)若这里种草,能种完吗?【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封闭”一词】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面积?(指出几名学生描述)完成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学生齐读,师板书课题)(4)联系生活拓展。谁还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学习中还见过哪些物体表面、封闭的平面图形面积吗?先小组说,再集体交流。(帮助学生完整表述)小结:看来面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是很普遍的,只要大家多注意观察,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看老师——自己尝试——创新举例”一系列实践,认识面积的概念,从直观形象到抽象,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深刻的建立起面积的表象】2.动手操作、比较大小,正确理解面积的意义(1)直接观察比较出示两个大小悬殊的三角形比较面积大小(观察法和重叠法)再出示41页练一练第一题。【设计意图: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并培养了直观估测的能力,发展了空间观念。】(2)借助工具比较师:有些图形我们直接观察就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现在请同学们看这两个图形(附页2中图6)谁的面积大?①提问:猜一猜,哪个图形面积大些?②找验证策略:A.到底哪个结论是正确的?能不能结合学具袋里的学具想办法来验证?B.个人尝试C.小组同学交流,相互说一说。归纳小组的办法。D.小组代表展示验证,并说明理由或想法。至少可以呈现这样四种方法:折叠、用圆形图片摆、用小方块摆、用透明胶片的格子比较 。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反思和评价。(在汇报多样比较方法时,按由繁到简的顺序,如:先是剪后重叠比的;然后是用圆片摆的;最后是数格子的;……这个在学生活动时由教师巡视发现确定汇报顺序。)(3)师小结: 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但验证过程必须科学、认真。大家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些呢?【设计意图:通过亲自操作,学生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多种比较方法(“观察法”“剪拼法”“摆图形”“数格子” “统一标准”),让学生参与了合作与交流的活动,在交流中学生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要“统一标准”,从而顺利验证猜一猜的答案,体验了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学生上台交流展示自己的办法,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教师和同学的肯定,使自身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实践应用1.直观感受图形面积的大小练习41页的2题。【设计意图: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并渗透数格子比大小是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2.创意大比拼练习40页画一画。让学生先说一说要求中要注意什么,什么一样?什么不一样?学生自己尝试画,先完成的同学的可以相互看一看,分享不同的画法。然后再全班展示交流中,体会形状不同的图形,面积可能相等。【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面积的认识,让学生自由想象,画出各种图形,然后组织交流,并让学生直观感知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四)总结收获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设计意图:使学生再次巩固所学的知识,达到充分吸收掌握的目的。】
2023-08-29 13:15:491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设计

第六单元:千米和吨课题:认识千米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页教学要求: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难点、重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能通过推算感知1千米有多长;简单的单位换算。教学过程:一、 复习引入: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曾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吗?(米、分米、厘米、毫米)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还记得吗?当测量或形容比较短的长度时一般我们用这些长度单位。那我们在测量比较长的长度时一般用什么单位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图告诉了我们什么。二、 认识千米1、 介绍千米出示图。你能说出每张图所表示的意思吗?(1)这是铁路中的里程碑,说明到这里是180千米(2)这是公路上的里程碑,离南京还有98千米。(3)这是限速标志,限速每小时60千米(4)这是地图上的线段比例尺,就是用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的16千米你发现它们的共同点了吗?(都用千米作单位)是的,在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时,由于都是比较长的长度,通常我们用千米作单位。千米可以用符号km来表示。千米又叫做公里。千米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谁来说说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请学生说)2、 感知1千米有多长那你们知道1千米究竟有多长呢?同学们一定有体育课中100米赛跑的经历吧。那10个这样的100米是多少米呢?(1000米)所以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1000米你知道我们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吗?几圈是1千米呢?(1)200米一圈的跑道,5圈是1千米(2)250米一圈的跑道,4圈是1千米(3)400米一圈的跑道,2圈半是1千米三、想想做做:1、(1)请学生独立描出1米的长度 (2)交流从哪里到哪里是1千米,说说你的想法 (3)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2、(1)独立解决 (2)说一说米和千米的换算方法3、4、独立完成后读一读,说说是怎样思考的。5、先独立完成,再说说每条河流大约多少千米6、(1)直接算一算 (2)(3)先讨论该怎样解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要根据图中南京到上海的铁路大约长300千米,估计出南京到济南的铁路和南京到北京的铁路大约长多少千米。如果把南京到上海的铁路长度看作1份,那么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度有这样的2份多一点,即大约长700千米;南京到北京的铁路长度大约有这样的4份,即大约长1200千米。 板书: 教学心得:课题:认识吨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页教学要求: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使学生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难点、重点: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能通过推算感知1吨有多重;简单的单位换算。教学过程:三、 复习引入: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曾学过哪些质量单位吗?(千克、克)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还记得吗?(1千克=1000克 )我们知道在计量比较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和克这些质量单位。那我们在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有多重时,一般用什么单位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图告诉了我们什么。四、 认识吨3、 介绍吨出示图。图上画的你都认识吗?码头的货物、货场上的大集装箱、铁路运输线上的货车车厢,这些堆放的或运输的都是些比较重的或大宗的物品。在计量这些物品有多重时,通常都用“吨”作单位。吨还可以用符号t来表示。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或听说过“吨”呢,谁能来说说。(请学生说)4、 感知1吨有多长那你们知道1吨究竟有多重呢?出示图(10袋100千克的大米)每袋大米重100千克,那10袋这样的大米重多少千克呢?一袋大米是100千克,2袋大米是200千克,……10袋就是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像这样的10袋米才够1吨重。所以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等式:1吨=1000千克你还能找一些自己熟悉的物品,想想多少个这样的物品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呢?三、想想做做:1、(1)看图说一说,加深建立1吨的表象 (2)80袋水泥重多少千克?是多少吨?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说说你的想法。2、(1)独立解决 (2)说一说思考过程 (3)通过换算,数和单位名称都改变了,那他们所表示的重量有没有发生变化呢?3、独立完成后交流。问:如果填别的单位合适吗?为什么?4、5、6、 先讨论该怎样解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再独立解决。 第6题要提醒学生注意单位的统一 (2)要告诉学生学校的班级数7、你知道吗?请学生先读一读,再算一算。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节约用水。 板书: 教学心得:课题:练习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页教学要求:通过对已学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进行练习,加深理解千米和吨的概念,能合理运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 复习:1. 前几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千米和吨。老师想考考大家,你知道了千米和吨的哪些知识?(请学生答)整理板书:千米:计量比较长的长度时用的单位。(例如:公路)1千米=1000米吨: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的物体的质量时用的单位。(例如:集装箱)1吨=1000千克(表扬说的好的同学)2. (1) 把我们所学过的长度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你行吗?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2) 把我们所学过的质量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你行吗? 吨、千克、克二、 巩固练习:1.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1)这头恐龙大约重45( )(2)我国古代修筑的长城大约长7000( )(3)小芳身高是132( )(4)一筐稻谷重45( )2.4吨=( )千克 8千米=( )米 5米=( )厘米 6千米=( )米 9000千克=( )吨 3000克=( )千克说说你是怎么想的?3~6.解决问题:3: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书上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你能对立完成吗?4:仔细看图,了解题中所提供的信息,你能想到几种不同的解题方法?5:仔细看图,获取信息 独立完成6:怎样才能正好运完? 怎样安排车辆,用的运费最少? 比较不同的方案,作出最佳的选择. 板书: 教学心得: 课题:了解千米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页教学要求:通过“走走看看”和“查查填填”两部分内容,用不同的方法来体会和理解1千米的实际长度及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过程:走走看看: 前几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千米,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走走看看,实际体会一下1千米究竟有多长。a) 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先看一看100米的跑道有多长。b) 每个人走一走,100米的距离大约走了多少步,大约用了多少分钟。c) 交流讨论:照这样的步子,估计大约走多少步是1千米,走1千米大约要用多少分钟。d) 实际再走一走,验证一下,走1千米是不是需要走那么多步,需要这么多时间,并把得到的结果记录下来。e) 请学生估计:从学校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f) 想一想:1千米以外的声音能不能听见1千米以外的人或物能不能看见查查填填: 和学生一起在网上查找书上55页的资料,一起填写。 板书: 教学心得:
2023-08-29 13:16:012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_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教案1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33—3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感受100以内数的大小,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与数感。 2.使学生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渗透估计、优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与数感。 教学难点:数“拐弯数”,即: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是多少。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橡皮筋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复习20以内数的数法。 师:还记得我们上学期学了哪些数字吗?(0到20)说说其中某个数的组成。 (课件出示灰太狼)师:灰太狼怎么突然跑来了啊?他来干什么呢?原来是给我们送东西了。(师出示小棒)问:你能估计一下有多少根小棒吗? 学生积极举手。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100以内数的认识(生齐读课题)。 3、数100以内的数 师:怎么样才能知道到底有多少根小棒?(数一数) 学生四个人为一组,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规定的时间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学生数之前教师先说数数的要求)。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数数的方法,并比较哪种最容易看出数的多少。随机总结出:10个一是一十。 二、探究新知 (一)数数量是100的物体,认识10个十是一百。 1.学生四人一组互相合作,数100根小棒。 2.请几个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的数法。 3.通过课件展示数100根小棒的方法:先一根一根地数,每数10根捆成一捆,再十根十根地数,10个十是一百。让学生观察之后予以评价。。 4.引导学生概括:10个十是一百。 问:观察你们刚才数的十捆小棒,谁知道几个十是一百? 学生说完后,教师板书。 (二)数数。 1、思考:怎样摆才能一眼看出是三十五根呢?并说说是怎样摆的,请生到黑板上摆。 2.学生边摆小棒边从35数到42,当数到39时,注意让学生理解39的下一个数是40。 3.练一练(课件出示) 4.让学生脱离小棒,采用师生对口令的方式从八十八数到一百。 5.男生女生对口令,从五十六数到六十三,之后全班接着数到七十二。 (三)两位数的组成 1.(出示课件:36根小棒)然后提问:图上有多少根小棒?36里面有多少个十,多少个一。 2.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四十三里面有多少个十,多少个一,点名学生回答后用电脑验证。 3.让学生同桌合作,一人任意说出两位数,另一个人说说它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然后互换。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数字迷宫里面四种类型的练习,请生说说自己做题的想法。 四、课堂小结 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认识 10个一是一十 10个十是一百 教案2 数数,数的组成(2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33~35页 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物体的个数,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对计数单位“一(个)”、“十”、“百”有一个感性认识。 2、初步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对100以内数的兴趣,养成在活泼氛围中进行合作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感受100以内数的大小,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 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难点: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该是多少,弄清数的组成,会数整十数左右的数。 教学过程: 这节课是让学生学习100以内数的数法和组成,在 教学设计 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学习新知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老师:同学们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吗? 学生:喜欢 老师:那同学们可以告诉我《喜羊羊与灰太狼》里面有多少只羊吗? 学生:6只羊 老师和学生一起说出他们分别是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沸羊羊,暖羊羊,慢羊羊 2.加深理解20是多少。 老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草原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大草原看一看。瞧,草原上来了两群羊。同学们,仔细数一数有多少只羊?(出示主题图) 生:有20只羊。 师:请你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数的? (学生会说出是,一只一只数的,两只两只数的,五个五个数的,十只十只数的。) [设计意图:先数20只羊目的在于联系旧知,为本课找到知识点。在感知20的大小后更有助于学生感知100的大小,形成100的数感。] 3.整体感知100有多少。(出示整个主题图) 师:同学们知道现在有多少只羊吗?猜猜看,看谁猜得准?(这里不需要学生数出准确结果,仅仅是猜测) 4.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的眼力真不错!这里确实有100只羊。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00以内数的数法和组成(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1:数数是100的物体。 ①老师:同学们一起数一数这些小棒,然后形成一捆后,那一捆里面有多少个小棒呢? 学生:10个小棒。 老师:很好。那我们可以看出10个一是十,十里面有10个一。回到第3张PPT,同学们这里到底有多少只羊呢? 学生:100只羊 老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接下来我们一捆一捆的来数(PPT6),那这里有多少捆呢? 学生:10捆 老师:同学们真棒!回到第5张PPT,我们知道一捆里面有10个小棒对不对?那我们这十捆小棒总共有多少根小棒啊? 学生:100根 老师:非常正确!那我们可以看出10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10个十 学生互动: 1. 让学生数100根小棒,两人一组,数100根小棒,一人数,另一人评判,然后交换进行。我注意观察学生不同的数法。 2.汇报数数的方法。 老师:你们小组是怎么数的? (学生会回答:一根一根数的,两根两根数的,五根五根数的,十根十根数的。) 我紧接着问:100里面有几个一?(有100个一)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先表扬在数数过程中合作得好、数得正确的小组,然后鼓励合作不够好的小组下次表现更好。 [设计意图:在数一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100的大小和计数单位。] 引导概括: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数好的10捆小棒或10堆种子,同桌的互相述说: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学生说完后教师板书。 u0192.数100只小羊。 让学生回过头来数主题图中小羊的只数,提示学生每数10只就用笔把它圈一圈,然后10只10只的数,看看图中是不是有100只小羊,对比自己刚才的猜测。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再次数数过程中直观感知计数单位“一(个)”“十”“百”。] 2.教学例2:从88数到100 老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好不好? 学生:一起数 老师:我们可以看出89添1是90,99添1是100,我们接下来从35数到42好吗? 学生:一起数 老师:我们可以看出39添1是40 老师: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数出68后面的5个数 学生和老师一起:69,70,71,72,73, 老师:69添1是70,我们再来5个5个的一起数,从55开始数 学生:55,60,65,70,75,80,85,90,95,100 老师:我们一起来数小棒。10个10个的一起数,从10数到100好吗? 学生:一起数 总结案列2: 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 ①.学生边摆边数,教师巡视。然后演示数的过程。师:39根小棒再添一根就是多少根?(40)。又得到一个十,下一个数就是40了,接着数41、42。 师:要想清楚地看出有42根小棒,可以怎么做?(引导学生把十根小棒放一堆或扎起。) ②.引导学生离开实物直接数数,从88数到100。(目的在于让学生先从实物数数逐步摆脱实物,再进行抽象数数。) 问:49后面的数是几?69呢?89呢?99数完是数几? ③.做33页例3上面的做一做。拿出56根小棒,接着数到63,再接着数到72。 ④.学生同桌对口令,从五十六数到六十三,之后全班接着数到82. [设计意图:通过数数感知计数单位“一(个)”“十”“百”的联系和进率,同时突破数数难点: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该是多少。] 3. 教学例3:数的组成。 ①.老师:请同学们拿出3捆又5根小棒,看一看是多少根小棒?(35) 老师:说一说,35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学生会一眼看出是由三个十五个一组成的。)接着追问:三个十五个一组成多少呢? ②.想一想。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64、86、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100是由几个十组成的,是由几个一组成的? ③.完成例3下面的做一做。 三、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1.数一数我们班今天来了多少同学,这个数字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2.智慧闯关。(小黑板) ①.与七十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 一百里面有( )个十,一百里面有( )个一。 4个一和6个十组成( )。 ②.数出三十二前面的五个数。(这是难点,在教学中我们可借助小棒,让学生拿出32根小棒,往前数就是依次拿掉一根,拿掉一根是31,再拿掉一根是30,再拿掉一根是29,依次是28,27。然后再脱离小棒数数。) . ③.摘果子游戏。(师出示写有数字的卡片,让学生说出他的组成,说对了水果卡片就归谁。) ④.数一数:小猪吹了多少个气泡?(35)35是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试一试: 看哪个同学做的又快又准? 做一做: 说出10以后的整十数 猜一猜: 看谁猜的最准确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能评价自己学得怎么样吗? 总之,在这节课中,部分内容我采用情境式、问题式的导现方式,以小组活动的形式为主,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他们的情感信心在交流中得到发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案3 课题:《100以内数的认识》读数与写数u2002 一、教学目标u2002 (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读出和写出100以内的数。u2002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计数器正确读数、写数,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u2002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认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u2002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读出、写出100以内的数字。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的数的顺序。u2002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探索发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演示、u2002活动体验法和合作交流法等教学方法u2002 四、计划课时u20021个课时 五、教具准备u2002小棒、计数器。 六、教学过程及学习活动设计u2002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师:小朋友们,我们看看第一张图,这是多少根小棒呢?u2002 生:十一根 师:谁来告诉老师怎样用计数器表示? 生:在十位上拨一颗珠子,在个位上拨一颗珠子 师:我们读作多少,写作多少呢?请两位小朋友上来写写看。 师:嗯,小朋友们都写对了。我们读作十一,写作11。那看这张图,这是多少根小棒呢?u2002 生:二十根。 师:怎么用计数器表示呢? 生:在十位上拨两颗珠子,在个位上不拨珠子。u2002师:我们读作多少,写作多少呢?谁上来写写看。 师:小朋友们很不错哦!看来都没有忘记我们以前学的知识哦!在前面我们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而且小朋友们也认识1到100甚至更大的数字,那么我们这节课学习新的知识100以内数的认识,读数与写数(板书:100以内数的认识u2002u2002读数u2002写数) (二)导入新课,认定目标u2002师:我们看看这些纽扣,看看每种颜色的纽扣各有多少粒?给小朋友们一分钟的时间数数这些纽扣各有多少粒? 师:好啦!小朋友们一分钟时间到了,黄色纽扣有多少粒?u2002生:四十粒(板书u2002u2002黄色纽扣:四十粒)u2002师:你是怎么数的呢? 生:一个一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 师:嗯,小朋友们很棒,数黄色纽扣,我们十个十个地数,有4个十,就有四十粒黄色纽扣,那么四十我们怎么用计数器表示?u2002生:在十位上拨4颗珠子,个位上不拨珠子。u2002师:这位小朋友上来画一画在计数器上的表示,其他小朋友拿出你们手中的计数器拨一拨。u2002师:这位小朋友在黑板上写一下读作和写作,其他小朋友在本子上写写四十的读作与写作。 师:大家看他写的对不对。写的对…写的不对…u2002生:对…不对… 师:那现在我们看看蓝色纽扣有多少粒? 生:二十七粒(板书:u2002u2002蓝色纽扣:二十七粒)u2002师:你是怎么数的 生:先十个十个数,有二个十,再加上七个,就共有二十七粒。u2002师:我们怎么把二十七用计数器表示? 生:在十位上拨2颗珠子,个位上拨七颗珠子。u2002师:哪位小朋友上来画一画在计数器上的表示,其他小朋友拿出你们手中的计数器拨一拨。u2002师:这位小朋友在黑板上写一下读作和写作,其他小朋友在本子上写写二十七的读作与写作。 师:大家看他写的对不对。写的对…写的不对…u2002生:对…不对… 师:那现在我们看看红色纽扣有多少粒?u2002生:三十三粒(板书u2002红色纽扣:三十三粒)u2002师:你是怎么数的 生:先十个十个数,有三个十,再加上三个,就共有三十三粒。u2002师:我们怎么把三十三用计数器表示? 生:在十位上拨3颗珠子,个位上拨3颗珠子。u2002师:哪位小朋友上来画一画在计数器上的表示,其他小朋友拿出你们手中的计数器拨一拨。u2002师:这位小朋友在黑板上写一下读作和写作,其他小朋友在本子上写写三十三的读作与写作。 师:大家看他写的对不对。写的对…写的不对…u2002生:对…不对… 师:我们现在知道黄色纽扣有四十粒、蓝色纽扣有二十七粒、红色纽扣有三十三粒,那么三种颜色的纽扣共有多少粒?给同学们一分钟的时间数数看,并与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数的。 师:好了,一分钟时间到了,谁起来告诉老师你的答案?u2002生:100粒,我是十个十个的数的(三种颜色纽扣:100粒) 师:嗯,veryu2002good,老师带着大家一起数一下,十粒纽扣,二十粒纽扣,三十粒纽扣,……,100粒纽扣 师:那么100粒我们该怎么用计数器表示?u2002生:在十位上拨十颗珠子 师:小朋友们,你们说他说的对吗? 生:不对,应该在百位上拨一颗珠子,十位和个位都不拨珠子。u2002师:百位是在十位的旁边还是在个位的旁边?u2002生:十位的旁边 师:嗯嗯,小朋友们都很棒呢,百位在十位的左边。 师:那小朋友们有没有发觉我们在读数与写数的时候,都是先从哪一位起。u2002生:高位起的 师:没错,读数与写数都是从高位起的,比如说,黄色纽扣有四十粒,我们读作与写作时,都是先从高位起的。哪位小朋友们再给我们说说其他的数字。u2002生:…… (三)实际应用,强化新知u2002师:嗯,小朋友们都很棒哦!那我们再看看大屏幕:写出计数器上的数并读出来。小朋友们翻到书的37页,做在书上,做完后并与同学交流交流。 师:三位小朋友们来把你们的读作与写作写在黑板上。小朋友们,看他们写的对不对?u2002 生:对 (四)全课小结、课后练习 师;小朋友们,与同桌互相交流,你们在这节课中学习到了什么。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比如说四十、二十七、三十三、一百的读数与写数,我们也知道我们在读数与写数中都要从高位起。u2002 师:我们的课后作业是练习八:P40页9、10、11题u2002下课。
2023-08-29 13:16:081

小学数学广角找次品教学设计

  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小学数学广角找次品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广角找次品教学设计(一)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找次品》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猜测、验证等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渗透优化思想,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学习用图形、符号等直观方式清晰、简明地表示数学思维的过程,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   3、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经历“比较——猜想——验证”的过程,寻求找次品的最优策略。   学情分析:   “找次品”的教学内容在“奥数”活动中时有出现,用图形帮助思考,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是比较好的,学生虽然是初次接触,但只要通过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等方式来解决问题,掌握一题多解的方法还是不难的。关键是最优化的解决策略,学生总结方法时有些难度,教师要适时引导。   教学过程:   一、弄清问题题意,激发探究欲望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某公司招聘员工的一道题目开始,假定你就是应聘者,想不想接受一下智慧的挑战?(出示课件)   问题是:假如你有81个外观完全一样的玻璃球,其中有一个球比其它的球稍轻,属于次品,如果只能利用没有砝码的天平来断定哪一个球轻,请问你最少要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到较轻的那个球?   (一分钟思考)学生汇报:1次丶2次u22efu2026   师:请只用1次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   生2:   师:看来,1次虽少,但只是有可能,不能保证找到那个次品球,所以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不光要最少,还要以保证能找到为前提。   师:如果以“保证能找到”为前提,在同学们这么多的答案中,哪个次数是最少的呢?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一一找次品。   二、简化问题,经历问题解决基本过程。   对于从81个小球中找次品的问题,比较复杂,那么怎样开始我们今天的研究呢?   生:可以从最少的试一试。   师:如果从最简单的入手研究,2个小球至少称几次?   生:1次。   师:如果是3个呢?   生猜测:2次?3次?1次?   师:老师这里有3瓶口香糖,其中有一瓶少了3粒,你觉得应该怎样称?   生汇报:先把其中的2瓶放在天平的两侧,如果左边下沉,就说明右边的是次品;如果右边的下沉,就说明左边的是次品;如果天平平衡,则没称的是次品。(学生边说老师边配合进行称量演示。)   师边演示课件边带领学生进一步感受推理过程:虽然有3瓶,而天平只有两个托盘,但是只需要把其中的2瓶放在天平的两侧,可能平衡,也可能不平衡,如果平衡u22efu22ef如果不平衡u22efu22ef不论是否平衡,利用推理,只要称1次肯定能将那个次品找出来。   师小结:看来2个和3个虽然数量不同,但是都只称1次就可以将次品找到。(将探究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三、再次探究“关键数目”,初步感知、归纳规律   1、探究4个小球的情况。   (1)师:如果再增加一个球,现在有4个球,其中有一个是次品,一次可以保证找到次品吗?   生猜测:4次?3次?u22efu22ef   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咱们还是亲自动手探究一下吧。请同学们与自己的同桌共同讨论一下。可以借用小方块摆一摆,也可以在纸上画一画,不论用什么样的方式,都要将思考过程简要记下来。   (生分组研究)   师:4个小球时,你们称了几次?   (生边汇报师边板书枝状图)   师:4个球有两种不同的测量方法,但结果测量的次数都一样,至少要2次才能保证找出次品。(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师:如果球的个数再多一些,例如9个,至少需要几次才能保证找出次品呢?请同学们用学具摆一摆,用笔画一画。   (生汇报师出示课件)   师:为什么把9个球分成(3,3,3)只要2次就可以找到次品呢?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把结果填入表格中)   师:4个球只需要2次就可以保证找到次品,9个球也只需要2次就能保证找到次品,那么大胆猜测一下,在4与9之间的5、6、7、8个球,至少需要几次就能找出次品呢?u22efu22ef现在我们分组来研究一下:第1大组的同学研究5个小球的情况,依次研究6、7、8个球。   (生汇报,重点是8个球)(把结果填入表格中)   师:我们来比较一下,我们将8个小球分成(3,3,2)三组称2次,可是把8个小球分成(4,4)两组却称了3次,多称了1次,多称的1次多在哪儿呢?   生:小球数是2和3个时只用一次,把8分成(3,3,2)每组是3个或2个,3个或2个都只需要称1次就能找到次品。   师:你们明白他的意思吗?你们看,称(3,3)或(4,4),都只称1次就能确定次品在哪边,可是接下来,第一种是在3个或2个里找,只需一次,第二种要在4个里找,要用2次,所以会多一次。   师:大家最后称的次数不同,原因是什么呢?   生:分的组数不同,每组数量也不同。   师:那到底怎么分,才能既保证找到次品,又能使称的次数尽可能少呢?   (生分组讨论后汇报)   生1:应该分3组,因为天平有2个托盘u22efu22ef   生2:每组的数目还要少。   生3:尽可能让每组数目比较接近,每次称完,次品就被确定在更小的范围内。   师:你们太了不起了,通过我们刚才的试验、讨论、交流,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发现了其中分组的秘密规律。   (师板书:分3组,尽量平均分。)   四、进一步发现规律   师:现在我们就应用分组的规律,再来一次实验,如果小球个数是10个(课件),该怎么分?称几次?   (生汇报,师板书:10(3,3,4)3次)(课件)   师:如果是27个呢?(课件)   (生汇报,师板书:27(9,9,9)3次(课件)   师:这位同学说的太好了,他先是分成了3组,然后用转化的思想把问题变成我们前面解决的9个小球的找次品问题了。   看来大家都掌握了分组规律。最开始的招聘问题,81个小球,大家能解决了吗?谁有了答案?把结果直接写在黑板上。   (生讨论并汇报结果)(课件)   师:你能发现它和前面我们解决的27个,9个,3个,有什么关系吗?   (小组研究)   生汇报:被测小球数目是几个3相乘就称几次,比如4个3相乘是81,81个小球就只需称4次。   师:你们很了不起,既解决了公司“招聘”问题,又发现了“被测物品数目与称的最少次数之间”神秘的规律。   五、课堂小结   随着招聘问题的解决,今天的课也即将结束,回顾我们整节课的经历,从最初的招聘问题,回归到解决2、3的问题,再到研究8、9发现分组规律,直至研究了更大的数目,像27、81这样的数目,发现了被测物品数目与称的最少次数之间的一些关系。   在这一路的探究过程中,我们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不断发现,我想大家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一定收获了更多的智慧。最后有两句话与大家共勉:(课件出示)   探究问题,学会化繁为简   解决问题,要有优化意识
2023-08-29 13:16:181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注意的哪几个问题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即复习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即使在学习环节中注重了“预习”,也是为了更好地“讲授新课”,为了更好、更快地让学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客观上导致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以致于丧失了创造力。因此,新的数学课程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1、教学设计的特征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设计过分强调预设、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师生的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而现在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实现结论与过程,认知与情感、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因此,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教学设计应该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1整合性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应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有机整合;在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应紧紧围绕目标,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获得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1.2交互性课堂师生交互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完整化。教学本是师生双方在同一时空中共同参与的传授活动,双方互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贯穿着教学的全过程。一份好的教学设计不仅应体现教师如何教,同时也应体现学生如何学,以促使师生之间的知识互动,情感互动和思维的碰撞,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1.3开放性教学设计在教学内容上,应从传统的书本知识向学生的生活数学开放,把学生的个体知识,直接经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上,应从单向的教师教,学生学向师生交往,互动开放,让预设的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开放地纳入学生的直接经验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在教学方法上,应从灌输式、填压式的教学向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开放;在练习的设计上,应从答案唯一、解法唯一、向条件、问题算法和结果的不唯一开放,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4实效性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实效。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所有的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媒体的选定,教学情境的创设,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等,都必须注重实效,并摒弃与实现目标无关的内容,方法和形式,扎实地提高学生的素质。2、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策略课堂教学设计反映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反映着教师教学的轨迹。在新的课改实验中,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课堂教学结构,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角色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无疑教学设计应与时俱进。其主要策略是: 2.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参与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份。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包括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可见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形成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以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教学中,教师可采取讲故事、猜谜语、念儿歌、开展游戏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实际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需求。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别具匠心地创设了情境,使学生在愉快而又紧张的氛围中学会这一抽象的知识。刚上课,教师给学生讲一个“猴子分饼”的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一天,做了3个大小同样的饼,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猴甲1块。猴乙看到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王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8块,给他2块。猴丙更贪心,说:“我要3块”,猴王又拿出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他3块。“小朋友,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吃得多?”不一会儿,学生都说:“同样多”。于是,教师追问:“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你们想知道吗?”正当学生聚精会神地听完故事,而又百思不得其要领时,老师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就知道了!”在学生最佳的心理状态之下进行了新课。在教师引导下,大家通过比较、综合、抽象、概括,逐步得出分数基本性质的内涵后,教师风趣地激活学生的思路:“现在你们知道猴王是用什么规律来分饼了吧!”“如果猴丁要4块,你们想猴王该怎么办?要5块呢……”学生们信心十足地回答出来,此时老师充分表扬大家:“你们真比猴王还聪明!”既巩固了新知识,又满足了学生求知欲望,整个40分钟学生始终在愉悦、欢乐但又紧张的气氛中学习,体现在“在愉快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愉快。” 2.2精心设计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新课标主要的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合作—探究”的互动式教学,教师通过相互矛盾的事件引起学生认识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2.3注重过程,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现成的知识结论,更重要的目的是将可得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023-08-29 13:16: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