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小学数学说课步骤是什么

2023-09-03 04:31:25
共1条回复
可可

  说课的内容包括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等,说课的模式通常可采用如下的"提纲式: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简要说明本说课的内容来自哪一学科、哪一册书、哪一章节)

  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教学媒体的运用

   (三)说学法

  学习方法

  能力培养

  (根据教学内容和采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于渔)

  (四)说教学程序

  新课导入

  新知识的学习

  检测训练

  总结巩固

  (五)说板书设计

  程序性

  概括性

  指导性

  艺术性

  (板书设计时要体现出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

  说课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应因材、因时、因地、因人(学生、教师)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说课方式和方法,提高说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说课的基本步骤

一、说教材1.先说教材地位,如××节是第×册第×章的第×节,与前后的联系如何(是基础/应用/承上启下……)。2.说教学目标,注意是三维目标:知识目标、思维目标、情感目标。3.说重难点。二、说学情,即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对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帮助或困难。三、说教法,在教学中采用的方法。四、说学法,立足学生,要学好这个知识应用什么方法。五、说教具,多媒体也算。六、说教学过程(这是最重要,应占说课环节的一半以上时间)。1.引入,从什么角度引入正题,如讲故事,看视频,提问……2.具体的知识环节,在说的过程中一定要和教学目标与教法相对应。如:我对待这个问题时设计了三个思考问题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思考,是为了突破教学难点中的哪个目标。3.总结归结。4.反馈练习(这个也很重要,不能多也不能丢)七、说教学反思,即讲完这节课后有什么地方做得好,什么地方做得不足,仍需努力(如果是课前说课此环节省略)。
2023-08-29 16:21:231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3篇)

【 #二年级# 导语】数学的学习可以说很枯燥,记公式做题,做大量的类型题。这时候,如果教师有一份明确的说课稿,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活跃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优秀的老师往往都有自己风格的说课稿,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授课技巧,它会成为你的一种魅力。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3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东南西北》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中的起始课。本课通过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简单认识,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进一步学习路线图奠定基础。新课标明确指出,“窨欢是创新精神所需要的基本要素,没有窨观念,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创造。”因此,从小学会正确的辨别方向,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对人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学好本课的意义自然不言而喻。   2、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创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位置,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2)借助现实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能积极参加数学学习活动,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与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教学重难点   4、教学重点:给定东南西北中的一个方策,能准确辨认其余三个方向,会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所在位置。   5、教学难点: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   二、说老教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游戏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交流互动、游戏活动等既生活实际又具有实践趣味性的方式构建新知。融观察实践、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学习方法和气探究。   三、说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加强同生活的联系,所以,我们强调要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因此,本节课我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实践——迁移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发现能力,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使学生全身心地设入到学习的过程中来。   四、说教学过程   数学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学生体验探索、实践活动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游戏活动,导入新课俗话说:兴趣是的老师,人民民主课一开始,我就抓游戏住学生喜欢游戏的心理,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愉快的完成“上下、左右、前后”的复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举又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知识铺垫和心理准备。   (二)实际观察、感受方位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是从“你知道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来的吗?”谁说:你是怎么找到东的?“”你还能找到其它三个方向吗?“为引子,从而引导学生自己观察,辩认学校的四个方向,并和同伴找一找,说一说这四个方向都有些什么。最后让学生随意转身,面向各个方向指指说说。如”我面向东,我的后面就是西,左面是南,右面是北等等。在这一环节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学生和合作与互助,培养了自主探索的精神。   (三)室内辩认,学以致用。   基于学生爱玩、爱动、喜欢游戏的特点,我在这一环节回归生活、玩中强化中高计了“我说你做”的游戏如:让同学们面朝()面,后面是()左面是(),右面()这是为后面学习地图方向做准备。   其次,我让学生玩“超级模仿秀”的游戏,如:学青蛙向南蹦两步;面向西学公鸡迈几步;超凡脱俗东扮孙悟空;向北点点头等。让每个学生都活动起来,在兴奋、愉悦的氛围中感情辩论方向。   (四)整理记录,实现迁移。   在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动手绘制学校地图,由于绘制的地图方向不一致,人们难以根据地图找到要去的地方而产生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得出:必须有统一的方向才使人们看得懂地图,不会混乱。在这一问题矛盾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观察、讨论,最后得出:地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明白了地图上的规定,再让学生根据这一规定对自己绘制的地图进行修改,实现了从实际方向向地图方向的迁移,注重了对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的探究。   (五)玩中练习,拓展应用。   方向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课堂上的学习很不够,需要在生活中观察、应用,才能真正掌握。所以在第五环节体验收获、拓展延伸中,我设计了森林之家这一情境练习。首先对学生提出问题:你能从图中找到小动物的家吗?你是怎样找到的?其次让学生说说:想去哪只小动物家?该怎样走?这样巩固了学生对地图上方向的认识。最后的课堂总结让学生说说学会了什么?有什么好处?并鼓励学生搜集辨别方向的方法,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正所谓“课虽尽,思未了。” 【篇二】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   《倍的认识》:   一、说内容:   本节课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P82例1、例2及相关练习   二、说目标:   1、通过操作初步理解“倍”的意义;   2、能用“倍”的意义叙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3、培养学生动手、动口能力和认真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求知欲。   三、说重、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叙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四、教、学具准备:   磁石片、小棒、小黑板等。   五、说教学过程:   (一)铺垫练习:   1、数8根小棒,每2根分一份;说8里面有()个2;   2、数9根小棒,每3根分一份;说9里面有()个3。怎么算?   (让学生熟练掌握两种分法)   (二)探究新知:   1、分两排摆小棒,3根和6根,再说说3与6有什么关系?师小结引入新课。从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初步认识一个数是另一个为几倍。(刚才同学们说到的3和6的这些关系,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其实,3和6之间还存在其他的一些关系,今天,老师就要带着同学们一起去探究3和6之间一种新的数量关系:倍数关系。(板书:倍的认识))   2、能过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指导看书,完成例2,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4、通过议一议的(8是4的几倍?8是2的几倍?)活动,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5、小结:要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想: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那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三)课堂活动   指导看书,引导说8、6、48的倍数关系。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探究了什么?你能举例说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吗?   (五)作业   六、教学得失: 【篇三】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认图形》是在学生已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以这些知识为支撑点,把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按边的数量统一命名为四边形。并在此知识点上通过迁移,让学生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多边形做好准备,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打下扎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参与对图形的摸、搭、数、折、剪等实践活动,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难点: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4、教具准备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为了丰富学生的感知认识,本课我借助以下教具辅助教学:   (1)长方形、正方形纸张;装有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信封;小棒等   (2)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在教学时,我采用情景教学、直观教学、活动教学、合作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四边形,然后此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索,认识五边形、六边形,从而形成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数一数它有几条边的认识,这样处理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学法:教学本课时,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通过看,摸,数,折,剪等活动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参与,充分感知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特征,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充分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活动,主要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3分钟)   新课开始,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情景,再现旧知:小朋友!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到有趣的图形王国去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已经认识了的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巩固旧知。   (二)操作观察探索新知   1、认识四边形(10分钟)   出示地砖图,由体到面,说一说它们的面分别是什么图形?然后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引出边,接着通过摸一摸,有什么感觉?数一数边有几条?亲身经历了发现边的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在于不断的自我探究之中。最后归纳出四边形有4条边。为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学生进行判断后,要求学生分别说一说为什么有的是四边形,有的不是四边形。进一步加深对四边形的理解。   2、自主学习五边形、六边形(10分钟)   在学生认识了四边形后,我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分享等形式自主学习五边形、六边形。通过用小棒搭五边形、六边形的活动,近一步巩固五边形、六边形的特征,并迁移出多边形。今天我们认识的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或者以后还会遇见更多条边围成的图形,它们有个更大的名字,我们统称它们叫做多边形。   接着让学生思考: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怎样做?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数数它有几条边。   (三)动手操作、巩固新知(15分钟)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为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我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动脑数一数、折一折、剪一剪来巩固新知,深化思维。   (四)交流深化拓展延伸(2分钟)   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它应由课内走向课外,由书本走向生活。我通过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师生共同梳理本课学习内容,形成知识网络。   本课的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创设情景、比赛、动手操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他们提供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认识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体会了图形的联系和变换,发展了空间观念。实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理念。
2023-08-29 16:21:441

小学数学说课优秀范文

  数学建模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数学应用能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些小学数学说课优秀,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数学说课优秀 范文 1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小学数学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XX单元第XX个课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XX,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XX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2. 过程与 方法 目标   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XXX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重点的依据是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难点的依据是 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XX是一门培养人的XXX能力的更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考虑到XX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 经验 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注重滨心理状况。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 教学方法 :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课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 总结 ,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 学习方法 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 反思 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   由上节课演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的未知欲望。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华。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2~3分钟)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XXX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5.布置作业。   针对XX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XXX   七、说小结   1.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的增有减。   2.教学策略的选用   (1)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XXX现象,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我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乱放从学生的生活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2)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形成新的知识。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 创新思维 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八、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XX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u2018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u2019,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果完毕,谢谢!   小学数学说课优秀范文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我 说课的 教学内容是()   2、教学地位:本课是在学习了(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后面学习( )的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正文开始》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我 说课的 教学内容是()   2、教学地位:本课是在学习了(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后面学习( )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发现(或理解并掌握)( ),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 )的过程中,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教学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 ),教学难点是( )。   二、说教学方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或观察比较):教师利用直观教具(或多媒体)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从而巩固和深化新知。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教师通过设疑,指明学习方向,营造探究新知的氛围,有目的,有 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说学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 ),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情境导入(或复习导入)、探索新知、实践应用、反馈 总结。   (一) 情境导入(或复习导入)   (评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了新知识的起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 探索新知   这一程序主要安排( )个教学环节:   (评价: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操作、观察、比较、想象、推理、反思、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发现了( ),充分的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 实践应用   (评价: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上述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的理解。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拓展练习,可以深化教学内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四) 反馈 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说课优秀范文3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发,并学会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图形的割补、剪拼,参透图形变换的数学思考方法,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大队旗、中队旗、小队旗;每个学生准备剪拼的图表、剪刀等。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少先队大队队旗,要求计算大队旗的面积。(长120厘米,宽90厘米)   2.接着出示红领巾,要求计算红领巾的面积,提出求三角形的问题。   二。出示课题   师: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这堂课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板书)。你们先想一下,这堂课要学习哪些内容?(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教学要求)讨论后投影片映出:   1.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3.怎样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面积。   三。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1.用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面积。   要求学生按课本第67页上的插图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三角形的面积接着引导学生观察,这三角形的高和底的长度同它的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启发学生猜想。   底高面积   6厘米4厘米--12厘米(学生可能会说出,三角新面机形底和高乘积的一半)   2.尝试操作   师:前面我们只是猜想三角形面积是底和高乘积的的一半,还需得到证明。大家回忆一下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投影机上演示:   (图形)P213   生:用割补的办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然后推导出计算平形四边形面积的公式   师:那么三角形能不能通过剪拼的办法转化成长方形呢,我们大家来做个实验。   (1)请同学们拿出预先准备的长方形纸片,先量一量长方形的长和宽(长10厘米、宽6厘米),并计算出它的面积。然后沿长方形的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图形)P214   (这个实验,让学生清楚地看出这个三角形是原来长方形的一半)   (2)让学生再拿出预先准备的平行四边形的纸片,量出它的底和高(底10厘米、高6厘米),算出它的面积。然后沿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再计算出它的面积。   (图形)P214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剪开的三角形底和高是一致的,充分相信剪开的一个三角形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3)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通过上面两个实验,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尝试说出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3.自学课本   师:刚才我们是用"分"的办法证明,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课本是用"合"的办法证明,把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一个平行四边形。(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同桌二人互读,相互讨论)   4.教师小结   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是通过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得出的。求三角形面积的公式也是通过把三角形拼成长方形得出的。这说明图形是可以变换的。   四、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应用1.出示尝试题   教师:上课开始时,我们提出计算红领巾的面积,这个问题能解决吗?计算红领巾的面积先要量什么?然后编出尝试题。   学生到黑板上量出红领巾的底是100厘米,高约33厘米,编的尝试题是:红领巾的底是100厘米,高约是3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2.学生边看课本边尝试练习。   3.教师讲评。   针对学生尝试练习情况评讲。特别指出:应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要注意什么?(不要忘记除以2)如果只有底*高,忘了除以2,算出来是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五、巩固练习   1.课本练习十九第1、2题。   2.竞赛题。   计算少先队中队旗的面积(只要列式)。看谁想得最快,解法最简便。(同桌二人可以相互讨论)   (图形)P216   解法有:   1.60*60+20*30/2*2   一个正方形加两个三角形   2.60*80-60*20/2   一个长方形减去一个三角形   3.60*60+20*30   一个正方形加一个长方形   以第三种解法构思巧妙,把下面一个三角形移到上面,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六、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要求学生联系上课开始时提出的三条目标回答)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总结:   1.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底*高/2   2.三角形的底和高决定以后,三角形的面积也就确定了。   3.计算时不要忘记除以2,否则算得结果不是三角形的面积,而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
2023-08-29 16:21:561

请论述小学数学说课应涵括哪些基本内容

小学数学说课应包括,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教材要说清本节课在本章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说学情,要说清学生的已有基础、学习能力、可能出现的疑点等。说教法,就是要说清针对教材及学情,本节课的设计思路,运用的教学方法及策略,期望取得怎样的教学效果等。最后还要进行反思总结,说一下本节课的得失和以后努力的方向。
2023-08-29 16:22:201

小学数学说课包括哪些方面?

说课的基本形式是“四大模块”模式,它由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构成。按照这种基本模式要求的框架去进行说课,能够有效地避免教学中存在的随意课、盲目课和单纯的传授课等不规范、教法陈旧的教学形式,逐渐形成符合教学规律,利于学生成长的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初登讲台、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或虽然有教学经验但初次接触说课的教师来说,是一种全面把握教材,宏观感受教学全过程,快速规范教学行为的好方法,便于教师逐渐提高研究层面,取得更大收益。“四大模块”的具体操作如下:第一,说教材。这一板块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要说清这一课在整个教材的位置,又要说清在这本书以及本单元的位置。只有既清楚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又清楚学生后续学习内容,才能定位准确。内容确定,目标从三维角度即可确定,勿需多说。第二,说教法与学法。针对内容,针对学生情况,找准重难点,设计教学方法,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实现以上目标,如何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三,说教学程序。上面两个板块的内容搞清楚以后,下面就是如何实施的问题,采用何种方式导入,如何突显重点,突破难点,要说出具体的方式方法等,将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情况进行预设,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都可一一说明。第四,说板书设计。这一板块如有,可说明其作用,如无,不用赘述。其中第二、第三板块是说课中的亮点,它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教师的整体素养。说课就如一篇论文,体现了是什么(教学内容)、为什么(教法与学法的设计)、怎么样(教学过程的实施)三方面的问题。一、说课的万能模式(一)自我介绍姓名、单位(现从事工作)、课题。(二)说课内容1.说教材(1)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①本课内容所选教材;②本节内容所处地位,与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如何?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哪部分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对哪些知识的运用,又是后面学习哪些知识的基础?③对学生知识能力方面的培养有什么作用?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又有什么影响?(2)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立①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②学生的实际和社会实际;③教材的逻辑结构和教学体系。2.说教法与学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设计,贵在创新。(1)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2)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和学生实际水平状况;(3)教师实际水平。目的: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潜能。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这种方法?预计达到什么效果?选择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目的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新颖性。3.说教学程序(说教学设计)说教学程序包括:新课程导入,新课讲解,评价教学效果,巩固新课。(1)导入故事、歌曲、名言、明知故问(换位思考)。用什么方法导入?有什么好处?能有什么效果?(2)讲解①教师通过什么方式提出哪些问题?如何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教师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参与哪些内容?学生独立完成什么?②在新课讲解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达到什么目标?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出现哪几种思维定势须克服?如果学生没有按教师的思路去做,有什么补救措施?③如何使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这是教学的关键,也是教学的精华。(3)评价教学效果(反馈)评价教学效果包括提问和课堂练习。练习要有针对性、系统性。(4)归纳总结重在把本课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还可提出一些带思考性的问题。4.说板书设计好的板书设计,要根据教学的思想、学习的思路、教材意图,对原教材的顺序进行调整、重新组合,产生一种暗示效应,使信息得到浓缩。优秀的板书设计,不是文字与线条的简单结合,而是教材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教师有目的的构思按一定规则画出的图形,是老师心血的结晶,它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讲究艺术构思,做到形式多样化、内容系列化、表达情境化,同时它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遵循板书的基本原则,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鲜明的针对性、高度的概括性、周密的计划性、适当的灵活性、布局的美观性、内容的科学性、形式的直观性。这样,才能给学生以清晰、顺畅、整洁、明快的感受。
2023-08-29 16:22:311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

关于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中,占据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1、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学情分析:(说学法)   (1)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高中阶段是(查同中学生心发展情况)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   (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4、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引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肖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   (3)讲解例题。在讲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   (4)能力训练。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2    一、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基于以上理念,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出了"引导探索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改革思路,并且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纵向结构,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的基本教学模式    二、设计思路   (一)关于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93—99页的直线和线段的认识在本学段中,学生将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学习图形变换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而直线和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的起始概念,也是进一步学习图形的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在这一学段的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关于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直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特征,初步学会画直线和线段。   2、使学生学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直线和线段,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难点是理解直线的特征。   (三)关于教学流程   为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自主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   1、设疑激情: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在导课中出示学生生活的校园环境的一角的简笔画,组织学生给简笔画中的线条归类,引出课题"直线"。   2、引导探索: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从中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并且强调学生建立空间感、符号感、数学感及鉴别结构和规律的能力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习,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在新课教学中,我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理解直线和线段的特征及两者的异同,并通过自主操作、交流,掌握画直线和线段、量线段的方法。   3、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知道遇到问题试着运用数学方法去探索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以逐步形成独立探索的习惯和大胆探索的精神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线段,分辨出某一物体由哪些线段组成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问题。   4、交流评价: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性学习,获得了新知识、新经验,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都全方位地得到发展,再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机制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如教学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感想,你的表现如何,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    三、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情(利用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1、多媒体出示描绘校园一角的画面,有假山、流水,还有太阳、小鸟、教学楼以及小树、各种花。   2、引导学生欣赏图画,感受校园美景,激发热爱学校的情感然后去掉颜色,成为一幅线描画。   3、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这幅画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些线有什么区别?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4、汇报:以一株花为例,请学生给线分类多媒体显示花变大,各线条间稍分开指名分类,随着学生的指点,线跳入相应的框中,框下分别注有直的线、曲的线。   5、引出课题:像这样笔直的线,是直线(板书),今天的课我们就来研究这种直的线。   (二)引导探索   1、认识直线:   (1)认识直线的特征:   课件出示妈妈织毛衣的场景的照片,突出散落在地上的绕来绕去的毛线问:它是什么形状?老师把它这样(用手把线拉直)(变直了),这种线你能给它取个名称吗?(板书:直线)这是一条直线,它有什么特征?教师把毛线一点一点拉长问:"还可以拉长吗"(可以)现在老师一个人不能把它拉长,谁来帮老师拉一拉?请两位同学上来拉教师问:"还可以拉长吗?如果它不断地拉长,请你想象一下,它可以拉到哪儿?"从中引出直线的一个特征:无限延长(板书:无限延长),那它有尽头吗?引出直线的另一个特征:没有端点。   (2)画直线:既然直线那么长,我们能把它全部画下来吗?学生回答:"不能"所以我们画的只是直线的一部分请同学们试着画一条直线。   (3)学生汇报交流画直线的工具、方法教师总结。   (4)判断直线(课件出示):请你认真观察哪条是直线?哪条不是直线?   (5)在生活中你见过直线吗?   2、认识线段:   (1)认识线段的特征:   刚才小朋友们说了许多物体的边是直的,但它有端点,那它是什么呢?课件出示杨浦大桥上一根根斜拉的钢索的照片。   请看大屏幕:这是一条直线,在直线上点两个点,这两个点之间的一段叫线段(板书:线段)教师画一条线段。   (2)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线段和直线比较有什么相同点?(直)它们又有什么不同点?得出线段的特点:有限长、有两个端点。   (3)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   3、量线段   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画了线段,知道线段有长度,它可以用尺子等工具来测量。   请你量一量数学书有多少长?先别忙着量,你先估计一下这本书有多长,把它写在旁边(教师请几位小朋友说估计的长度)那么它到底是几厘米呢?我们就动手量一量吧。 ;
2023-08-29 16:22:411

小学数学如何说课?

仪表端庄,逻辑清楚,条理有序。精 rui.
2023-08-29 16:23:002

小学数学说课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通常评委会提哪些问题呢???

教材,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手段,过程,板书,意图
2023-08-29 16:23:124

小学数学说课稿精选范文2020

小学数学说课稿精选范文2020 在教学中采用主题式教学,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数学说课稿,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一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锐角和钝角”P38—P40。 2、教材分析: 《锐角和钝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的内容。教材的开篇就呈现了3种不同的角,通过让学生利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较,抽象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从而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并通过设计找角、造角、画角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去让学生深刻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征,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奠下基础。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准备从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来说一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能在直角的基础上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能力目标:经历找角、分角、造角、画角、欣赏角和摆角等活动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3、情感目标:通过师生评价、交流体会的活动,建立自信心,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同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三角板的直角辨认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能清晰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教法和学法是相辅相成的、互相联系的。教师的教应当适应学生的学,而学生的学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本节课当中,我准备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猜想验证、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创设一个轻松、开放的学习氛围,以“小精灵聪聪”为引向,以“找角、分角、造角、画角、欣赏角、摆角”为主线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勇于尝试,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找一找、分一分、造一造、画一画、赏一赏和摆一摆的学习活动中去,使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中获得新知识,让学生在不断的评价和交流中,求得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同时体验学习的成功喜悦。 总之教师的“教”将要做到: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鼓励探索、引导发现;学生的“学”才能做到:勇于尝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激趣:小精灵聪聪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老朋友---角。 2、指名学生说说角的组成。 3、聪聪带着大家去找角。 (一开始创设情境:引入小精灵聪聪,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既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回顾,又有利于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1、感知角。 (1)学生指角,教师用鼠标点击有角的地方,抽象出角的形状。 (2)提问学生:在找出的角中,有没有我们学过的角?请说出它的名字。 (3)追问学生:用什么方法能证明2号角和4号角是直角? (4)教师强调:比角的方法。[+小学教学设计网_www.__jxsj.CN=} (多处体现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内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各个层次面上的学生各有所长。让学生通过学生指角的活动,重现角的形状,感知角的特征,从而复习比角的方法,为下面的分角作好准备。) 2、认识锐角和钝角。 (1)学生在小组内对这6个角进行分类。 (2)小组汇报分类的两种分法。 (3)教师呈现分角的方法。并边用三角板的直角验证,边导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随机板书) (4)教师小结:辨角的技巧。 (师生通过猜想验证、合作交流的分角活动,共同探究了锐角和钝角的特征,导出了锐角和钝角的概念,体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平台。) 3、体会锐角和钝角。 (1)教师造角,学生说出角的名字。 (2)教师说出角的名字,学生造角。 (3)小组内造角。 (4)师生合作“给角画个像”。 (5)教师强调:画角的要求。 (通过师生互相造角的动手活动中,感受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内在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同时生生的评价、师生的评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聪聪的评价。 聪聪带着学生到活动乐园去玩一玩。 (以小精灵聪聪对同学们的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进入活动乐园玩。)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活动一:找角。 2、活动二:欣赏角。 3、活动三:摆角。 (以活动的形式穿插“找角、欣赏角和摆角”的练习,避免学生的疲劳感,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更能享受到学习的喜悦和成功。同时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层次性的练习,让学生检查学习的效果,以便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 四、承上启下,评价总结。 1、交流体验,欢送聪聪。 2、教师总结。 3、布置作业。 课后找找家里的角,并说上名字,看谁找得又准又多! 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二 一、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平均分》 二、教材简析 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包括以下几层内容:(1)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形成表象。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 三、教学设想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基础的问题解决在新授后同步完成;综合的实践应用放在课尾,以开放生动的形式加以呈现。 鉴于以上教学法的设想,我在备课时对教材内容做了自己适当的处理,并试图用以下一个教学流程来展示我的教学: 1、通过分配奖品的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分配方法上感受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各自的作用,同时初步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含义。 2、通过小组合作平均分配礼物,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会用简洁而完整的话叙述平均分的结果。 3、通过判断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引导学生按要求平均分,并能把不平均分变成平均分。 4、再次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平均分,并在汇报交流时,进行分法的优化,渗透除法的计算。 5、开放创新的综合练习:“我是小小设计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为演出服选择纽扣式样和数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分知识灵活创新地解决实际问题,并为下节课包含除作准备;同时,能在最后的结果中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大),商就越大(小)”的除法规律,并注重学生审美意识和统筹安排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实施 备课时的教学理念、教学意图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学生动态表现的综合分析才有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开展对本课教学时我分以下几个步骤努力实施我的备课精神: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创设情境:小朋友,我们庄市小学的活动可丰富啦,在刚刚结束的语文知识竞赛当中,__班的__、__、__分别取得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学校准备了6本精美的笔记本奖励给这三个小朋友,你觉得怎么分比较好呢?(学生自由发言) (2)这三个小朋友非常聪明,在数学测验当中她们又获得了并列第一名,还是6本笔记本作为奖品,这次你会怎么分? (3)比较这两种不同的分法,你发现什么?到小组里说一说吧。 (4)小结:是呀,像第二次每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什么?(平均分) (5)第二次你们为什么平均分呢?(因为他们名次相同) 第一次是平均分吗?为什么这样分? (6)师:是的,在生活中有时需要平均分,有时却不需要平均分。 现在这三个小朋友想把6要笔记本送给结对的两个小伙伴,怎么分比较好? (每个小朋友都分3本) (7)这种分法叫什么?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说:把6本笔记本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3本。 谁能这样说一说?自己说一遍吧。 (8)6本本子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2个)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我们也可以看作平均分成2份,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3本)可以说每份都是3本。说明每份分得怎么样?(同样多) 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二)实践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1、创设情境 新学期,__小学的爱心小火苗行动开始了!每个小组也把准备好的奖品送给你 们组结对的小朋友吧。看看你们组的学习用品是什么?共有几件?要求平均分给几个结对的小朋友? 2、小组合作,分一分,说一说,并把结果填在纸上 汇报;媒体任意出示下面几句话: 把4个铅笔盒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12块橡皮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8把尺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把。 把10本本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本。 3、同步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 寒假里,__X家来了几个结对的小朋友,他拿出了好多好吃的招待他们。想一想,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1)10个香蕉:4、6 (2)12个面包:3、3、3、3 (3)8盒年奶:3、3、2 (4)把八块巧克力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谁分的对呢?(书上16面第二题。用手势表示) 师:第三种第份分得的同样多,为什么不对呢? (要求是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它是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份数和份数搞错了。) 那你觉得在平均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要看清分的份数,再看看每份是不是同样多) (三)进一步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探究多种方法 1、师:我们学校也准备了一些图书要送给手拉手兄弟班级呢。15本书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你们会怎么分?小组合作分一分吧。 2、汇报结果(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但聪明的学生就会在平均分的时候,用上乘法口诀来帮忙,为学习除法作了准备) 3、每人动手分一分 低年级的小朋友制作了许多贺卡,一共有九张,平均分给三个手拉手班级,每个班分到几张,选你喜欢的方式按要求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结果。 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么分? 4、想一想,说出分的结果 大队部还准备了12个书包,平均分给希望小学4个班,每班分到()个 (四)全课总结 (五)再次体验,拓展思维 1、创设情境,提出活动要求 六一节的时候,我们要和结对的小朋友同台表演呢。学校设计了一些演出服(出现5种式样的衣服,)少了些什么?一起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小组合作为这些漂亮的衣服配上纽扣吧。 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每组都有12粒纽扣,平均钉在一种式样的衣服上,每次要分完哦,你们想平均钉在几件衣服上,试一试摆一摆,并把结果填在练习纸上。 2、学生汇报,媒体出示结果 12钉在(1)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2)粒。 12钉在(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6)粒。 12钉在(3)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4)粒。 12钉在(4)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3)粒。 12钉在(6)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2)粒。 12钉在(1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粒。 问:仔细观察结果记录,你们发现了什么? 你们知道为什么钉的件数越多,平均每件的纽扣数就越少呢?(总数不变)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案,选出你们觉得最适合这件衣服漂亮的配法,将纽扣粘在真正的样品上。完成的小组,就一来将你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吧! 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三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教材共安排了两道例题,是在学习了连加、连减之后,进一步研究数的计算。在编排上与连加、连减基本相同,也是配合例题各安排了一幅情境图,用图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和计算顺序,同时还在算式中用线标明计算顺序和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图形编排的处理,有利于学生从看着第一步算出的得数计算第二步逐步过渡到将第一步算出的得数记忆在头脑里去完成第二步计算,从此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加减混合对学生以后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减打下基础,以上知识对学生后续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种抽象出加减混合计算的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2)掌握加减混合式题的计算顺序,能正确的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3)初步学习用加减混合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2、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会看图、说图、理解图意,了解语言和图案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图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3、情感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加减混合计算顺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美的情操,让学生了解加减混合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掌握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同时掌握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那么,怎么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呢?我准备采取以下两个措施:一、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嘴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教学过程设计 接下来我将重点向各位专家介绍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我首先通过一个电脑的情境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出新问题,让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创设一种探索的情景:动物王国联欢会,所有的小动物都来参加巨大的盛会,树上机灵的小猴,草地里奔跑的小鹿,蹦跳的小兔,小猫、小狗……都来了,还有湖里欢乐游玩的4只白天鹅,这时又飞来了3只白天鹅。抛出问题:护理油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湖里一共有几只白天鹅?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43。再显示从7只天鹅里飞走了2只的场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湖里天鹅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交流讨论提出问题:现在湖里还有几只天鹅?教师配合学生说的在43后面板书“-2”把算式写完整“43-2”,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在4加3后面减2?应到学生观察图画说清图意,说明算理,从而实现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讨论:结合图上的天鹅只数的变化过程,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组织汇报、交流计算方法。根据学生说的出示:43-2并标明计算顺序。启发学生思考第二步是几减2?为什么是7减2?进一步的我们设计第二个情景:“草地上原来有4只小鹿在奔跑打闹,突然离开了2只后,又跑来了3只”连续变化的画面。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说出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现在草地上有几只小鹿?”结合学生回答写出算式并板书:4-23=()启发学生思考:上面的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计算顺序以及算理,配合学生说的出示思维线并板书:4-23=5。通过情景的设计引导同学们进行探讨交流,师生共同归纳小结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计算加减混合式题,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结合一年级学生学情特点,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设计闯关练习,闯关一:首先帮助小 猴解决问题:小猴爬到树上首先摘了7个香蕉,不小心掉了4个,接着又摘了1个,现在小猴手中有几个香蕉?通过闯关练习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的学习习惯。为什么要设计闯关一内容呢,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动眼,动脑,动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闯关二:出示课本75页做一做练习: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并说明算理,同时我们设计闯关2的内容是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加减混合计算与我们生活的紧密联系。闯关三:完成课本76页计算题,在完成本题时我力求练习形式新颖,有趣,我会采用开火车,抢答等形式汇报计算结果。同时我们设计闯关三的环节为今后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做好铺垫,体现我们教材的前后呼应与连贯。通过一系列的闯关练习,师生互动,让学生分析,思考然后及时的进行小结。下面是我本节课的一个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体现严谨美观,起到画龙点睛构建知识结构的作用。 三、教学反馈与评价 1、教学反馈是检验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即教师以观察学生的语言,表情及答题情况判断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本节课设计三个反馈环节:①通过闯关抢答,巩固练习达到知识技能目标;②通过练习说图意,交流、汇报达到能力目标;③通过课后练习,应用实践达到感情德育目标。 2、教学评价,对回答正确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有创新的要给予表扬,有知识障碍的,给予耐心的引导、纠正、鼓励,通过教学评价以激励学生奋发学习。 四、教学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说明数学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要传授思想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有效途径。为此本节课作以下几点设计说明:1、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围绕“引发—探求—归纳—应用”四个环节组织教学,如在例题1、2中通过情境设计,引发问题的产生,探求归纳加减混合计算顺序,加强应用与实践来组织教学过程,注意知识间的衔接与连贯,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了启发与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辅以讲练结合,师生互动,皆在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的步步深入,从各个反馈层面收集信息,保证师生的思维同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这符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3、加强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动眼(及观察)、动嘴、动脑的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师的知识传授过程转化成学生认知的探索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探索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在学习中产生一种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兴趣,也体现了“一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4、重视教学过程中思想的渗透,创造出创新的思维空间。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023-08-29 16:23:201

小学数学老师说课怎样得高分?亮点有什么?

方法:说课中思路要清晰,对于数学而言,不会像文科,授课会有大体类似的授课模式,而数学没有。但是数学有一个很占优势的地方就是逻辑清楚。所以,数学的说课,在教学过程这个环节没有固定的说课模板。亮点:说课要突出一个“新”字。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只有创新才能突出说课的艺术。“新”是说课成功的关键。小学数学说课的技巧:1、说课有几部分必须说完整。教材的作用与地位(简单说,四十秒以内必须说完)、教学目标(一分钟以内)、教学重点和难点(你可以在这儿把怎样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讲出来,耗时不超过3分钟或者就先摆个为什么设置它们为重难点,耗时一分钟以内)、教学方法(越简单越好)、课时安排(一般一课时,一句带过)。重头就是教学过程的讲解,就是把你用什么方法教学生说出来,如果前面没讲重难点的那么在这里你就要讲清楚、课堂小结及布置作用,最后一步是容易忘记的,那就是要说课堂板书,你还要花两分钟时间把你写得最好的字写在很板书,好了就这么几部分,缺一不可。2、把握时间,说课时间为5--15分钟。8分钟最宜,当然根据你们的考试要求可做适当调整。3、说课时要有自信,首先仪表整洁,昂首挺胸,其次要有精神气,说课时声音要洪亮,语调要揄扬顿挫,重点的地方就语速放慢,着重强调,不重要的就反之。4、眼神不要漂,你要先盯着你认为他是主要评委的人,让他能够点头或者给你眼神暗示的,你再盯下一个。“新”的要求很高,具体有如下几点:1、方法新:凭自己对说课内容的理解选用新颖的方式进行阐释。2、结构新:说课的结构安排打破常规,按需要进行排列组合。3、练习新: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智慧。4、手段新:运用多媒体突出重点,图文并茂。5、设计新:导入新课、展开新课、巩固新课、结束新课等几个环节,要环环紧扣,具有新意。
2023-08-29 16:23:301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篇一   一、说教材   《集合》是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它主要是介绍和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在本节课前,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分类的思想方法,但《集合》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例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以后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交集的含义,能借助直观图,体验利用维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设计集合图的活动,启发学生对交集部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生活情景的课堂再现,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利用交集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图示的方式感受到交集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四、说教法   本节课刘老师主要采用游戏法、直观演示法、讲解法、师生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深入探究,进而将问题解决,达到教学目标。   五、说学法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游戏、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法来理解集合各部分表示的意义,根据集合图直观形象的解决问题。   六、说教学过程   1、刘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利用猜拳和抢凳子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集合图的理解。   2、在游戏中引起矛盾冲突,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世界中出现碰撞,便产生了求知的火花,从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领悟问题存在的根源——重复。   3、借助呼啦圈套小朋友的方法,演示出集合圈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集合图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4、借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的语数竞赛活动的情况,让学生充分探究集合的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   5、小组合作,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设计集合图,进一步加深对集合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6、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让学生考虑到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多样性使所学知识得到了延伸。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篇二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三年级北师大版的第八单元,这课是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可能性的基础上,在二年级已经感受事情的不确定现象,本节课目的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为学生以后学习概率建立一个概念。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2)结合具体情况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能够列出简单试验可能发生的结果。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游戏转盘和摸球、摸糖及机智问答的情况,让学生亲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之分。   (2)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难点:结合具体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四、说教学策略   1、说学情   通过对二年级上册可能性的学习,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已经知道生活中的事情是不确定发生的了。   2、设计理念   本着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学习生活中的数习的理念。设计了一定要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悟、体会、认识、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了一个个游戏,让学生去动手实践,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3、教具准备   乒乓球、转盘、硬币、盒子、   五、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老师先点明我们要做一个摸球游戏,让学生推荐两名男生,两名女生到讲台上来,在其中只能有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留下来,让下面的学生都猜,他们谁可能会赢,然后让学生分别以剪子、包袱、锤和抛硬币的形的式来决定胜负。在比赛之前必须讲清规则。这时板书课题。   (二)活动二   老师和留在讲台上的同学进行摸球游戏,让下面的学生在练习本上记录。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的概念。让学生猜为什么另一个同学会总是摸到白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   (三)活动三(转盘游戏)   结合生活实际,说超市正在举行摇奖活动,让学生初步有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使用权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可能性的大小是受一定条件的限制。   (四)活动四(装糖游戏。)   这个游戏是根据老师的口令往盒子里面装不同颜色的糖,这个游戏以小组活动为单位,让每个同学都参加,在提要求之前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脑想,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习了可能性,可能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就是对知识的进一步提升。   (五)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生活中的可能性,进一步让学生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学习身边的数学。   (六)总结: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这节这你有什么收获?出示学习目标,对照学习目标看一看一自己完成的学习是否完成任务,是否满意。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篇三   一、说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针对本年级组提出的"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专题研究而设计的。设计的过程中力图体现出本专题的研究成果,把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各种方法融入了教学当中。同时在本节课设计中,我也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多种形式交替变换,注重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的发挥。   另外,我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也没有忽视素质教育,一方面注重各学科间的渗透和联系,另一方面注意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熏陶。   二、说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设计是以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练习为依托,通过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巩固练习,把本年级的研究结果——培养计算能力的方法孕育其中,本节课我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针对实际情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设计了一些有趣味、有时代科气息的练习,但实际并没有改变知识内容和结构。下面我对本节课知识点做了简单分析:   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是本册的重点内容。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先是从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开始的,然后是接近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接着是由浅入深的学习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不连续进位、连续进位的乘法,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安排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和熟练,也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和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做好铺垫,又是为以后学习多位数乘多位数计算打好基础。在这节课中学生在巩固练习的同时,我把提高计算能力的方法:培养计算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加强口算、掌握算法,理解算理等方法融入整个教学中,使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计算速度,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基于以上认识,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使学生初步理解提高计算能力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体会成功的快乐。   初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2、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熟练地计算。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难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从素质教育着眼点来看,要贯彻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更要使学生会学、乐学、主动去学。   为了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能够自主学习,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谈话激趣、回忆交流、讨论归纳、强化练习等教学方法,循循诱导,让学生在比赛、游戏、练习、合作中自主学习,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这种设计理念出发,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计算能力得到真正发展,我对本节课设计如下几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知识?想一想。学生可能会根据教材说学习新知。是啊,从课本的内容看这节我们要学习一个因数中间有0乘法,但是老师想让大家看看最近几次的作业,拿几本错多的作业给学生看看但是老师想问问:这几天我们学的知识,你们都熟练了吗?作业得怎么样?(可以拿几本错多的作业给学生看看)引导学生说一些学生还不太懂,应该再练习。……那就巩固复习一下,使我们计算能力再有所提高,计算的准确度也能提高一些,可以吗?师板书课题。   (这样设计导入主要是让学生觉得我们是有必要上这节课,明确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发挥)   (二)回忆交流,讨论归纳,明确算法,理清算理。   1、回忆交流   师:好,那回忆一下,我们这几天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师:对,这段时间我们就是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那每天学习都一样吗?……   请学生想一想都学了哪几种情况的乘法,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然后请学生在全班上说一说。   2、讨论归纳,明确算法,理清算理   师:你会计算这几种乘法题吗?你能说一说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吗?小组内互相说说,师巡视指导。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师据学生汇报板书计算方法。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不错,虽然有些还说不完整,但已有一些进步了。   师生一起来说算法,并理解算理。
2023-08-29 16:23:581

小学数学老师应该怎么说课?【附范文】

【 #教案# 导语】说课稿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 无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们在思考说课内容,陈述说课内容时还应做到以下基本要求:   1、依据教学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分析学生。   2、说明教学目标的确立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思路。   3、说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策略。   4、说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使用。   5、说明优化教学过程结构的设想。   三、说课的方法和技巧   只要我们的老师深钻“纲本”,细研方法,优选习题,精琢程序,就能保证说课质量。   1、如何说好课   (1) 要明确说课的目的,根据说课的目的确立说课的形式。   (2) 了解说课的程序,明确说课的流程。   (3) 要精心构思,不可信口开河,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 要说透如何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这一教育教学原则。   (5) 要抓重点,抓关键,讲究“省略”,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2、 说课技巧   (1)说“清”教材。   教师在说课前应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中的基本概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把它作为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结构以及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对这节课内容进行追本溯源,找到他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看看数学课程标准对这个内容的要求,牢牢把握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把课程标准与教材紧密结合起来,反复揣摩编者的意图,把握教学要求,合理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   “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分析清楚明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剖析教材,课时安排,明确目标。   (2)说“对”教学法。   这个方法既包括教师实施教学目标的教法,又包括学生在这一节课上要掌握的学法。说课时   必须要“实”,要对路,对准学生的学习思路。可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的方法技巧、个体发展和群体提高这三方面内容。  (3)说“精”教学程序。   说出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环节;说出处理教材、教法和学生实际之间联系的方法;说出对每个环节、每个层次、每个步骤的设想和安排及这样设想和安排的依据;说出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好关键点的理由和方法;说出习题设计和板书以及设计的意图、目的和理论依据。   一般可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教具学具准备,设计思路,教学流程,板书设计。   (4)说“准”练习安排。   习题的设计,既要准确体现该节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又要体现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考虑到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分层设计、区别对待,真正体现让不同学生获得不同的数学发展。   四、说课应注意的问题   1、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写成说课稿。在备说课稿时多问几个“为什么”。说课稿不宜过长,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为宜,把握要求、容量适当。   2、说课稿侧重于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的阐述,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   3、说课的理论依据要随说课的步骤提出,使教例与教理水乳交融,有机结合。   4、应掌握详略,突出重点,避免空泛,力求实在。   5、展现专长,突出特色。 范文一   一、说教材及学情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在这一单元中,然后《分数的意义》十分重要,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会对后续建构真分数、假分数等概念以及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内容奠定坚定的基础。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编排情况,然后我确立该课如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目标: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然后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的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的难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然后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然后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   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然后全课以“实践导入,唤醒已知—动手操作,创造分数—媒体演示,揭示产生”三大主线贯穿全课。   三、说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做“说一不二”游戏   (1)2块橡皮泥:1+1=? 错了!一块橡皮泥再加一块橡皮泥等于一块。   (2)5块糖:你猜2+3=?   2+3怎么等于1呢?(5块糖放进一个袋子里,不是一袋糖了吗?)   (3)50+50=?反应太快了!怎么等于“1”呢?这100个苹果不是就是“1”筐苹果吗?   (4)谁也举一个说一不二的例子呢?   通过游戏导入,使学生在出乎意料的答案中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对分数单位“1”在生活中有初步感知,为后面突破难点奠定基础。   (二)动手操作,创造分数   1、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学生四人一组为单位,每组有一套学具, 8颗棋子、2块糖、10粒豆子、一幅熊猫图等,然后让学生选一种或几种学具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要求: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你可以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你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你是怎样分的,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分数。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的是学生把不同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在学生初步感知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意义。互动分为两次,第一次借助小旗图,(课件)以教师首创了一个分数1/2为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是这幅图,你能创造不同的分数吗?”激发他们创造的*,学生动手操作一定会创造出不同的分数如(课件)。第二次出示熊猫图的辨析题(课件)教师引题“当我们把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由于教师给出了三个答案,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辩解、交流中,知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直观的帮助学生感知份数与个数的不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深化整体,总结意义   在上一环节成功教学之后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把8面小旗,6只熊猫分别看作了一个整体。”从而再一次揭示了一个整体,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单位“1”可以是一个圆、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由此拓展“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学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会说“我把一张饼看作一个整体,把4个棋子看作一个整体,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个整体,把全校师生看作一个整体等等,从而深刻体验了一个整体的含义,进而引出单位“1”。最后借助一组练习题,通过对1/2、3/5两个分数意义的理解,逐步总结出分数的意义,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进而揭示课题,完成板书。   4、巧妙练习,强化意义   比如为“1/4”这一分数配图(课件)教师提出要求“大家看这里有一个分数,你能试着给它配几幅图吗?配出一幅的是达标,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优秀。”借助激励性的语言,学生们一定会跃跃欲试,可能会出现许多不同的作品。那么同是分数1/4,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作品呢?那是因为学生假设的整体不同,也就是单位“1”不同,因此所配出来的图是不一样的。借助为分数配图这一环节,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强化了分数的意义。   (三)媒体演示,揭示产生   其内容就是分数的产生过程,其目的就是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感受数学文化。(课件)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学生是在一种自主、自动的时间和空间中,通过自己的思考,达到学习目标的。实现了先进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   (四)反馈练习,拓展创新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吗?为什么?   以上两道题是基本练习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游戏“夺红旗”   男、女各一队,派代表到前面夺红旗,但要听老师指挥,拿对了红旗归这一队,错了机会自动转给下一队,老师当发令员,其他同学当小小裁判员。女同学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学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学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奖给全班。   此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五)、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范文二   一、 说教材   (教材分析)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   2、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二、 说教法   古代教育家孔子指出:“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而目标教学分层递进正是因材施教的体现。目标教学分层递进是从各类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明确各自学习目的,使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独立自主地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延伸,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目标教学分层递进这以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以全班教学为主,小组学习为辅,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原则分层教学。我力求做到:努力形成一种各层次学生都争取“递进”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揭示知识规律使学生能学,展示知识过程,使学生会学,并利用观察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知识概念,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参与教学全过程。   三、 说学法   学生使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正如荷兰数学家费赖登塔尔所说:“数学使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种学会游泳。我们也必须在数学活动种学习数学,也就使在创造数学中学习数学。”基于上述思想,本节课我设想:   1、 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发现探索能力。   2、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 抽象概括,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四、 教学过程   (一)前置补偿,动机内趋   这一环节采用全班教学,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同时设疑置问,激发学生求知欲,产生内趋力,为分层教学打下基础。   (二)分层目标,分层施教   分层目标有效的为教学活动定向,引导教学过程的展开,同时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为衡量教学效果提供准确的标尺。分层目标要以学生低中高三各层次的学生学习可能性相适应:A层目标体现于基础性,B层目标着眼于变通性,C层目标着力于发展性,为分层递进注入活力。   (分层次教学)   (三)分层练习,及时反馈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评测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尺。因而,我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可接受能力在课堂中设计如下有坡度有层次的练习。   1、 基础巩固性练习   2、 变通发散性练习]   3、 综合提高性练习   (四)分层总结,不断提高   总结是强化重点,明确关键,揭示规律的重要环节,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新知有效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有效的知识网络。本节课我采用学生自己小结的方法,各层次明确自己学到了什么,肯定每位学生积极探索,发现规律的精神,从而诱发继续学习的积极性。   五、 最后值得强调   目标教学分层递进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使一种重视人本思想的教学组织形式,因此在全体发展,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教学内容,班级条件学生题点而异! 范文三   一.说教材。   我说课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单元中例1和例2。例1是分数除法意义认识,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计算。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意义和分数乘法意义及计算,而本课学习将为统一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打下基础。   例1先是整数除法回顾,再由100克=1/10千克,从而引出分数除法算式,通过类比使学生认识到分数除法意义与整数除法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运算。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教学,意在通过让学生进行折纸实验、验证,引导学生将图和式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发现算法,感悟算理,同时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根据刚才对教材理解,本节课教学目标是:   1.理解分数除法意义与整数除法意义相同。   2.理解分数除以整数计算原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和归纳过程,感受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并从中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本课重点是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   本课难点是分数除法一般算法理解。这是因为要将除以一个数转化为乘以它倒数,在运算形式上由除法转化为乘法,变化较大,而学生往往由于思维定势,一时不容易接受。所以本课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验和验证中自主体验和感悟。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本课教学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启发与发现法相结合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在体验中、在交流中发现规律。   学习方法上强调以探究学习法为主。认知结构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内化过程。只有通过主动参与获得知识,才是有意义。因此,在重难点学习上,通过折纸实验与验证,数形结合,从而实现真正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一)类比迁移,理解分数除法意义。   1.乘法意义对照。   (出示3盒标注100克水果糖)问:共重多少千克?   这个问题提法比教材中略有不同。教材中是先提问:共重多少克?借此引出整数乘法、整数除法算式,然后通过100克=1/10千克引出相应分数乘除法。根据我以往教学经验,这样处理不少学生在类比迁移时有一定障碍,并不容易实现。   而在问题中直接以千克为单位,首先因为问题更有挑战性而能更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其次还能引出三种形式算式:   ○1整数形式:1003=300(克)=0.3(千克)   ○2小数形式:100克=0.1千克 ;0.13=0.3(千克)   ○3分数形式: 100克=1/10千克 ;1/103=3/10(千克)   这样处理不仅有利于学生系统建构整个乘法意义,而且,还能促使学生自然而然把分数除法意义与整数除法、小数除法意义统一起来。这样一来,接下去理解就显得水到渠成啦。   2.除法意义对照。   ◆您现在正在阅读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精品教学资源!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说课稿 在改编成求每盒重多少千克问题情境下,引出相应三个除法算式:   ○13003=100(克)=0.1(千克)   ○20.33=0.1(千克)   ○33/103=1/10(千克)   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从而理解分数除法意义与整数、小数除法意义相同。   3.练习:   1217= 204 2.81.5= 4.2 2/34=8/3   20412=( ) 4.21.5=( ) 8/34=( )   20417=( ) 4.22.8=( ) 8/32/3=( )   在前两步理解意义基础上,及时安排相应巩固练习。分别是已知三种形式乘法算式,不计算直接写出相应除法算式商。如:2/34=8/3,8/34=( ),8/32/3=( )   (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第一步:教学4/52   1.创设问题情境:没有已知乘法算式,你还会计算4/52这道分数除法吗?   ○1鼓励尝试计算;   ○2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学生反馈):   方法A.因为22/5=4/5,所以4/52=2/5   这是受刚才所学除法意义影响,迁移而来;   方法B.4/52= 42/5=2/5   大部分是看到4与2倍数关系,想当然在计算;可能小部分能从数组成进行解释。   方法C.4/52=4/51/2=2/5   课前预习过;但能说清为什么恐怕很少。   2.引导理解方法B和C。   ○1师:4/5里面有()个()/(),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个()/();   ○2师:在长方形里折一折,涂一涂,再来解释两种方法。   ○3师:还有不同分法吗?   在先请学生进行解释基础上,引导思考: 4/5里面有()个()/(),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个()/();在部分学生有所感悟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根据课前提供五等分长方形纸片,要求学生折一折、涂一涂,再来进行解释。   由于已经将长方形纵向五等分,因此从直观上很容易理解方法B。再进一步启发:还有不同折法吗?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比如说横向折,沿对角线折等等;   通过这些折法体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不管怎么折,只要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始终是它12,也就是说始终可以将2转化为乘以1/2。   第二步:教学4/53   1.初步比较:你觉得哪种方法好?   2.尝试计算4/53;   (要求先折一折,涂一涂,再计算) (课前提供五等分长方形纸片)   反馈,追问:   ○1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 )1/3? 求一个数几分之几怎么计算?   ○2为什么不选A或B这两种方法?从中说明方法C比A和B相比有什么优点?   首先请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初步比较:你觉得哪种方法好?这时并不急于统一思想,转而请学生计算4/53。也要求根据课前提供五等分长方形纸片先折一折,涂一涂,再计算。   然后进行反馈,并引导思考:   ○1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5(1)/(3)? 求一个数几分之几怎么计算?   ○2为什么不选A或B这两种方法?从中说明方法C比A和B相比有什么优点?   此时通过对比和思考,应该说对方法C已经有了较为深刻认识。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授予知识,也不是知识简单积累,它是学习者认知结构组织和重组,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过程。一开始初步比较哪种方法好,学生此时并没有什么感觉;而体验4/53求解过程,使学生自觉在心里进行了比较,也就是主动开始建构认识,这时理解是较为深刻理解。   第三步:实验与验证   1.师:其它这样分数除法计算是不是也和刚才两题一样呢?   在理解例题基础上,抛出一个疑问:其它这样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是不是也能将除数转化为乘以它倒数呢?从学生思维历程看,这真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产生要进行实验和验证动机。然后根据课前提供空白长方形纸条组织学生开展研究,并组织开展同伴间交流。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感知只有经过一般化检验,才能上升成为知识。开展实验与验证符合从特殊到一般需要,而且还是学生主动、内在需要,这无论是对理解掌握算法、还是对培养良好数学思维习惯,都有积极意义。   2.反馈交流。   归纳:(一般化计算方法)用符号表示: AB=A1/B   观察: (形式上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最后,组织进行反馈,得出最后结论,并引导学生将一般化计算方法用符号化表示。这里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符号意识,包括之后引导学生观察,(形式上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其目在于培养学生概括能力,促进更好理解。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课在经历了感性交流和实践探索以后,应该在数学层面上形成对知识客观性及其本质更为深刻理解,从而形成科学态度和严谨思维。
2023-08-29 16:24:141

小学数学精说课稿

  说课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希望对你有用!    说课课题:轴对称图形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轴对称图形》。这节说课分五个环节进行,下面我就说第一个环节。    一、说材料   1、教材分析:《轴对称图形》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对称是大自然的结构模式之一,它广泛存在于我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且有多种变换形式。认识轴对称图形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剪刀剪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感悟对称轴,会画对称轴。   能力目标:通过看一看、折一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情感目标:在认识,制作和欣赏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和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3、教学的重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难点是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4、教具准备:图片、纸、剪刀。   5、学具准备:长方形纸、剪刀。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结合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情景教学法:新课开始,让学生通过比较的方式,初步感知对称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设计剪对对称图形的情景,又激起了探索对称图形的热情。   2、演示法:充分借助图片进行直观演示,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好地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三、说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法也是本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法。    四、教学流程   合理安排教学流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本节课的教学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合作探究,动手操作为手段,针对二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我将安排以下五个步骤完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时,我出示两幅图像,第一幅图像不对称,第二幅图像对称,让学生通过观察比一比,哪幅图像美,为什么?学生肯定会说,第二幅图像美,因为第二幅图像的脸左右两边完全一样,这时我巧设悬念——像第二幅图像一样,从中间开始,左右两边完全一样的图形在教学上称为什么图形呢?通过本书的学习,同学们一定会弄明白的。(这个环节我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初步感受了对称美,让学生说说,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看一看、折一折,探究对称   首先我出示一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对称物体(蜻蜓、树叶、蝴蝶、面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看看这几个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接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在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这几个图形从中间开始,左右两边完全一样,这种现象在数学称为对称,同时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物体是一种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化为头脑中的知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发给每个学习小组两种对称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引导学生将这两个图形对折,然后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通过对折学生肯定会发现这两个图形对折后左右或上下完全重合,这时我在黑板上板书(对折后——左右两边完全重全)。   (三)剪一剪、画一画、感悟对称轴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孩子们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因此,在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后,我安排了学生剪一剪纸活动。在这一环节里,我先提问:同学们,通过你们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你能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接着指导学生看看教科书上是怎样做的,然后我以教科书68页例2剪衣服为例进行示范指导,边示范边告诉学生剪对称图形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第二步照画好的`虚线剪;第三步将对折的纸打开就成了对称图形,通过老师的直观演示,学生一定能领悟出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剪出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学生可能剪出了一棵对称的小树,也可能剪出了一颗对称的爱心,还可能剪出了一个对称的小葫芦。我把学生的作品依依展出,让学生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体验成功的快乐,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带着知识走进实践,通过实践运用知识,发展思维。   展出学生的作品后,我让学生观察展示的作品,并提出问题,这些图形的中间有什么共同特点?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就会发现这几个图形的中间有折痕,老师从轴对称图形中间的折痕引出对称轴。(折痕——对称轴)   在学生认识对称轴后,我就重点指导学生画对称轴,画对称轴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 以展出的小树为例进行直观演示,老师边画对称轴边告诉学生,对称轴画在对称物体的中间折痕上,强调对称轴用虚线表示,同时指导学生画在自己的作品上画对称轴。   数学来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学生认识对称图形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学生可能会说,教室里的黑板课桌是对称的,窗户是对称的,家里的玩具小熊)让学生畅所欲言,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实践应用,巩固知识。
2023-08-29 16:24:221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份优秀的说课稿,体现的不仅仅是教师的能力,更体现出教师对工作的热爱认真程度,通过说课稿,教师可以更好地展开教学,合理科学的规划使教学作用化。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 二年级数学 说课稿(三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说内容: 九年级义务 教育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一)》第一课时《简单的排列》。 二、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二年级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感知重要的排列的数学思想及其 方法 。排列的思想方法应用非常广泛,而且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标准》中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在新课部分安排了学生利用三张数字卡片摆两位数的情境,其主要目是让学生从最简单的排列入手,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的相关知识和学生积累知识、 抽象思维 较弱、理解能力有限,对多个事物的排列,常常出现遗漏、重复。所以本课教学重点在于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意识。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对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三者统一的要求,及我对教材的分析、理解和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确立为: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学情分析,以及《课标》的要求和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在本节课的设计中,从学生喜欢破译简单的密码入手来引入新课。我准备了数字卡片的学具,让学生在操作中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并把重点内容利用板书呈现。整节课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合作学习、游戏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把静态知识转化成动态,把抽象数学知识变为具体可操作的规律性知识。 五、说学法: 二年级的学生积累知识、理解能力有限,缺乏空间 想象力 ,在心理上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很难的,特别是数学广角内容一年级没有接触过,突然接触,学生不知道学的是什么。而且学生也容易将排列和组合混淆,在本节课不作定义上的讲解,只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所以,不能够直接让学生来学习,学生会觉得很困难,也不能够有好的效果,但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只是没有被系统的提炼出来。因此,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结合生动有趣的活动来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发现规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 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独立思考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知识,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思维活动也更加活跃。 六、说结构: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3分钟) 创设一个利用1、2两个数开密码锁的方法进行数的排列教学,这里是让学先独立思考,然后学生拿出卡片进行操作,这样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导出课题。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5分钟) 本节课属于数学活动课,既然是活动课,那就应该让学生充分的动起来,通过“摆”发现问题,通过“说”进行交流,从而解决问题。 (三)课间休息。(2分钟) (四)巩固练习。(18分钟) 1、变式练习:把数字1改为0,用1、0、3任选2个数字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2、3位同学坐成一排合影,有多少种做法? 3、三个人每,两个人握1次手,一共握了几次手? 4、逛逛服装店,这里有2件衣服和2条裤子,小朋友们你们想怎样搭配买一套衣服呢? 5、《 儿童 文学》、《 十万个为什么 》和《自然奥秘》要送给小红两本,可能送哪两本? (五) 总结 归纳(2分钟) 让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篇二】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实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 2、继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 学习方法 、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认识。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 教学方法 ,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我的体重是31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比较轻的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2、点明课题。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的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答:用秤称。 3、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 教师着重给学生介绍一下天平的组成及用法。 设计理念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在生活中体验感悟 1、克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六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 (2)用天平称:一枚二分硬币重约一克。 (3)再用手掂一掂:一克大约有多重? 说说 自己的感受。 (4)举几个生活中大约重一克的物品的例子。 (5)掂一掂桌子上的学习用品大约有多重,用天平称一称。 (6)用手掂一掂学习用品,说说自己的感受。 2、千克的认识 千克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大约有多重。 (2)看标注:一袋盐重500克。 (3)教师问:两袋盐呢? 生答:1000克 (4)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 (5)教师问: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秤合适吗? 生答:不合适。 教师:那应该用那种秤来称呢? 生:弹簧秤。 生:台秤。 (6)用弹簧秤称两袋盐的重量,得出:1千克。 推出:1千克=1000克板书:1千克=1000克 (7)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8)称桌子上的学习用品称一称,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设计理念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巩固新知 课件展示: 1、写出体重。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3、连一连。 4、找错。 设计理念 本节课,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一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动手掂一掂、动脑估一估、动口说说自己的感受,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体会感悟1克和1千克的实际轻重,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符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篇三】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倍的认识》: 一、说内容: 本节课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P82例1、例2及相关练习 二、说目标: 1、通过操作初步理解“倍”的意义; 2、能用“倍”的意义叙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3、培养学生动手、动口能力和认真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求知欲。 三、说重、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叙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四、教、学具准备: 磁石片、小棒、小黑板等。 五、说教学过程: (一)铺垫练习: 1、数8根小棒,每2根分一份;说8里面有()个2; 2、数9根小棒,每3根分一份;说9里面有()个3。怎么算? (让学生熟练掌握两种分法) (二)探究新知: 1、分两排摆小棒,3根和6根,再说说3与6有什么关系?师小结引入新课。从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初步认识一个数是另一个为几倍。(刚才同学们说到的3和6的这些关系,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其实,3和6之间还存在其他的一些关系,今天,老师就要带着同学们一起去探究3和6之间一种新的数量关系:倍数关系。(板书:倍的认识)) 2、能过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指导看书,完成例2,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4、通过议一议的(8是4的几倍?8是2的几倍?)活动,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5、小结:要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想: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那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三)课堂活动 指导看书,引导说8、6、48的倍数关系。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探究了什么?你能举例说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吗? (五)作业 六、教学得失: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学生初步理解了倍的意义,通过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去体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中,在复习练习铺垫中的分一分,花费时间较多,导致作业练习没有完成;二是课堂活动的2题,对于“6的8倍是48”与“48是6的8倍”两句话的理解,学生易弄混,说不清。这是我在之前对教材和学生研究的不够。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 文章 : 1.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 2.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的教案 3. 小学二年级语文课堂说课稿 4.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5. 小学二年级语文《狼和小羊》教案及说课稿 6. 小学数学教案《认识角》教学设计 7. 师范生都要的万能说课稿,别藏着了,分享吧(附数学说课模板) 8. 二年级语文教师说课稿:《曹冲称象》说课稿 9.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玩具柜台前的孩子说课稿
2023-08-29 16:24:331

小学数学六年级说课稿

小学数学六年级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六年级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六年级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实践课,内容选取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寄信活动为素材,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一方面巩固所学的集合、组合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熟悉、了解、巩固所学的邮票组合知识,并通过探究,知道如何确定邮资,会寄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培养学生调查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本节课的重难点:   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   二、说教法学法   1)以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先给学生呈现一些不同的邮票,让学生了解邮票的相关知识,认识邮票的作用,为后面探索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作好铺垫,同时也让学生通过邮票上的图案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凸现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出示国家邮局关于新含邮资的规定,使学生了解信函邮资的一些常识,并说明确定信函资费的两大要素:第一,信函的目的地是本埠还是外埠。第二,信函质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引导学生填写1克——100克的资费表格,确定100克以内的信函所支付的费用,再确定哪些资费可以仅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支付,那些不能。然后再小组合作,设计出一张符合要求的邮票面值。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练习中提升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培养创新意识。   练习相似类型的习题,如最多用4张邮票支付不超过400克的信函,,除了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外,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在练习活动中,先小组合作再独立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说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观察邮票   问:你寄过信吗?见过这些邮票吗?   2.说一说。   (1)上面这些都是普通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   (2)你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交流后,使学生明白普通邮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   3.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二)组织活动:   1、出示邮票相关的费用。(课本118页)   问: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   (1)不到20g的信函,寄给本埠的朋友只要贴0.80元的邮票。   (2)不到20g的信函,寄给外埠的朋友要贴1.20元的邮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   (1)学生观察表中数据,计算出所需邮资。   (2)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每重20g,邮资1.20元,40g,的信函,邮资是2.40元。   3、不足20g按20g计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邮资是3.60元、。   4、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能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1)不超过去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邮资?   学生说一说各种可能的资费。引导列表描述。(课本119页)   (2)只用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80分1.2元   两张:80分×2=1.6元 1.2×2=2.4元 0.8+1.2=2.0元   三张:0.8×3=2.4元   1、2×3=3.6元   1、2×2+0.8=3.2元   (3)你认为可以读者设计一张多少面值的邮票?学生自行设计各种面值的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三)布置作业:   如果想最多只用4种面值的邮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过硬,400g的信函的资费,除了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你认为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   小学数学六年级说课稿2   教材说明   这是一节小学六年级的数学课。   学生分析   学生整体上思维敏捷,在新授课上总是表现出较浓的兴趣,课堂反应与接受较快。   本节课将要教学的“成数与折扣”,大多数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新闻媒体、交往、购物等多少都有所接触、了解。但学生的这种认识还只是凭借生活经验产生的感性认识。如打折,学生都能想到是便宜了,比原价少了,但问其所以然,能解释清楚的并不多。所以对成数、折扣知识概念学生并未真正理解。另外,学生很少会将这种生活中的商业折扣、农业成数与数学、与课本上的百分数数学知识相联系,欠缺知识间沟通互化的意识。所以,需要教师规范、指导形成系统的概念,联系生活实践来展开教学。   教学目标   1.明确成数、折扣的含义。   2.能熟练地把成数、折扣写成分数、百分数。   3.正确解答有关成数、折扣应用题。   4.学会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一份,学生准备计算器。   教学流程   一、联系主活,导入新课。   师:我们刚刚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寒假。愉快的寒假结束了,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过去了,就在春节过后,各商家又会搞些什么样的促销活动呢?学生汇报调查情况。   二、在生活情境中,讲授新知。   1.教学折扣的含义,会把折扣改写成百分数。   (1)谈话,探学情。   师:刚才大家调查到的打折是商家常用的手段,是一个商业用语,那么你所调查到的打折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打“七折”,你怎么理解?学生回答。   师:你们举的例子都很好,老师也搜集到某商场打七折的售价标签。   (电脑显示)   ①大衣,原价:1000元,现价:700元。   ②围巾,原价:100元,现价:70元。   ③铅笔盒,原价:10元,现价:xx   ④橡皮,原价:1元,现价:xx   师:动脑筋想一想。如果原价是10元的铅笔盒,打七折,猜一猜现价会是多少?如果原价是1元的橡皮,打七折,现价又是多少?   学生回答。   师:仔细观察,商品在打七折时,原价与现价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带着这样的问题,拿出你手中调查到的打七折的标签,可以利用计算器,也可以借助课本,四人小组一起试着找到答案。   (2)讨论,找规律。   学生动手操作、计算,并在计算或讨论中发现规律。   师:说说你们组寻找的方法。   学生的方法有:利用计算器,原价乘以70%恰好是标签的售价;或现价除以原价大约都是70%;或查书等。   (3)归纳,得定义。   师:通过小组讨论,谁能说说打七折是什么意思?打八折是什么意思?打九折呢?打八五折呢?   学生回答。   师:概括地讲,打折是什么意思?如果用分母是十的分数,该怎样表示?   师小结:“几折”是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4)练习。   ①四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②六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③七五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④九二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2.运用折扣含义解决实际问题。   例1:商店出售录音机,每台原价430元,现价打九折出售,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1)出示提纲。   ①打九折怎么理解?   ②是以谁为单位“1”?   ③可以改写成一道怎样的应用题?   ④要求便宜多少元?也就是要求什么?   (2)学生试做,讲评。   (3)练习,做一做。   3.教学成数的含义,把成数改写成百分数。   (1)新闻,探学情。   师:看了这则新闻,你想到什么?是肯定不能来吗?从哪儿看出来的?你认为八成表示有多大的把握?   学生回答。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如果把肯定来晋看作100%的话,八成就相当于80%。这种说法除了日常生活之外,在工农业生产中也经常用到。   (2)自学,得意义。   打开书自学课本相关内容。   学生汇报情况,概括成数的`含义。   (3)练习。   师:就要单元测试了,能不能用含有成数的句子表达你对这次测试有多大的信心?   ①四成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   ②二成五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   ③七成五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   ④八成七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   4.运用成数含义解决实际问题。   例2:小华家承包了一块菜田,前年收白菜41、6吨,去年比前年多收了二成五,去年收白菜多少吨?   学生试做、汇报、讲评。   三、巩固练习、应用所学。   1.判断。   (1)成数表示两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2)五成八改写成百分数是5、8%。()   (3)商品打折扣都是以原商品价格为单位“1”,即标准量。()   (4)某县今年蔬菜比去年增产四成,这里的四成是把去年看作单位“1”。()   (5)一件上衣现在打八折出售,就是说比原价降低10%。()   2.做课本中的相关练习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又知道了什么知识?   板书:   折扣成数:   例1:430×(1-90%)例2:41、6×(1+25%)   =430×0、1=41、6×1、25   =43(元)=52(吨)   答:比原价便宜43元。答:去年收白菜52吨。   小学数学六年级说课稿3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认识比”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中第五单元的起始课,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之一。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置了多种情境图。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已有的两个数相比的知识得以升华,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比的性质、比的应用和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认识比”这部分知识内容学生缺乏已有的感知、经验。针对知识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组织学生围绕“比”的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较、总结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有效学习。   二、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材特点及学情分析,结合数学教学“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时目标确定如下: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其中,理解掌握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活动过程与安排   教学伊时,以落实第1个目标,教材中学生非常熟悉的实物图为例,引出比的概念。在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后,我引导学生认识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比”的形式,在讲练结合中,引导学生学习比的读写;并通过自学,让学生认识比的各部分的名称。“试一试”的教学先让学生说一说四个“比”的具体意义;通过交流,让学生说出把每种溶液里洗洁液看作1份时水的份数。引导学生讨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关系的其他表示方法,从而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比的意义的认识。   接着利用教材里生活中行程问题为例,引导学生填表后说明还可以用比的方法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启发学生观察分析已认识的比进而组织学生讨论:“两个数的比又表示什么?”这一问题,使学生认识上面的例子都是通过比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比的认识,从而正确描述比的意义及比值的概念,促使学生把比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   例2后面“试一试”与“练一练”的第3题整合在一起,学生完成填空后,组织学生讨论: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和分数的什么?并通过自学“试一试”后面一段话发现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不同形式,但仍读作比,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最后讨论“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这一问题时穿插数学中的比与体育比赛中引用比写法的区别。使学生对比的认识更加透彻。在上述过程中,用讨论与交流的方式对比与除法和分数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对比,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   巩固练习我安排了两个环节,第一环节完成练一练1、2题,练习十三1-4题,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第二环节对本课新知进行了相应拓展。首先让学生从身边找比,课件呈现人体中有趣的比及一组图片,国旗、国画、建筑图。结合“黄金比”使学生认识到按照每种规格做的国旗,长和宽的比都是3:2,这样看起来是最美丽的,梅花图、建筑图的呈现,让学生感受黄金比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中“比”的魅力,同时也使健康、爱国等教育在数学中得到有效渗透。   小学数学六年级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本单元是扇形统计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编排的。是在学生学习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通过熟悉的事例让学生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部分数量与总量的百分中,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读出必要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   经历扇形统计图的认识过程,体验对比观察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观察的能力,加强学生思想教育。   3、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并能从中发现信息。   教学难点: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得有用信息,并做出合理推断。   二、说学法教法:   新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通过独立思考,开展同桌及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扇形统计图的必要性,并根据扇形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解答简单的问题。所以,在教学方法上我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性使用教材,让学生感受身边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线索。本节课的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数学教学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在引入新课时,我通过让学生感受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了,有的同学已经感冒了。那么在冬天我们如何增强体质,抵御严寒,预防感冒呢?同学们自然就会想到参加体育锻炼,教师随之就问,你们知道我们班参加各项体育项目的人数分别是多少吗?学生感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统计一下。这样学生在生活中有了统计的意识,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得重要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弗赖登塔尔说过:学生学习是知识的“再创造”过程。教师设计一些探索性、合作性活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研究知识,“创造”知识。引导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知识整理,从条形统计图中很容易看出哪些数学信息,感受条形统计图的作用。   转变老师的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当学生提出喜欢乒乓球项目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比,在条形统计图中不能很容易的看出,而这种百分比在生产生活中又会经常用到,这时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一种新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由此而产生。面对新知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中,体验扇形统计图的价值,感受到扇形统计图的优越性。   三、教学流程分析:   (一)激趣引入,创设情境   多媒体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资料,让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新旧知识对比,探究学习   多媒体展示同学们最喜欢的明星统计图,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小组交流。在此基础上,出示教师收集的扇形统计图资料,引导学生读图交流,并归纳概括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三)练习提高   学生在归纳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后,出示教科书第107页做一做及108页习题2,使学生会利用扇形统计图处理解决问题,以同桌互问互答得方式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作业布置让学生收集自己家中的收支情况,力争使学生不仅在学数学,也在用数学。体会数学带给我们的人文性。   小学数学六年级说课稿5   一、说教材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图形、面积的计算,以及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圆的有关知识的。   本节课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也进入了一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加深对周围事物的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今后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剖析,我确立了该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使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   2、技能目标:   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当中。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教材并没有给圆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主要是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使学生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因此“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和用圆规画圆”就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认识圆的特征的过程中,主要是依靠感知来理解其中许多的概念,因此“认识圆的特征,画出指定位置和大小的圆”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学情   本班上共有84名同学,其中有少数同学的成绩较差,他们上课时不爱听课,也不知道怎样学习,平时很少举手回答问题的了。但班上象徐小红、徐港新、徐焕这样的学生还是有几位的,他们在班上的表现还是可以的,一般情况下,都能回答教师提出的一些问题,有时,较难的也有个别学生也能答出来。我在教学时,注重鼓励和表扬学生,有时也给予批评。我尽量做到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结果,让他们有思考的空间。   五、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上述三维目标呢?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将以分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发现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从培养学生主体参与和创新意识的角度出发,以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分如下三个环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习调查   1、《圆的认识》课前学习调查。   (1)你已经知道了圆的那些知识?还学会了什么?   (2)怎样使用圆规画圆?有什么技巧?   (3)圆与其它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4)圆有什么特征?   (5)生活中哪里用到了圆?你能解释为什么用?   (6)关于圆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认识圆的特征   1、认识曲线图形:教师闭眼徒手画一条不封闭的曲线。   这是圆吗?最不像圆的在哪里?   2、探索圆的特征。   (1)整体把握曲线图形。   我们常采用“对比、比较”的方法探索特征。你能想起那些平面图形?   把这些图形进行分类,你会如何分类?为什么?   (2)出示一组组合图形:圆里面内接一个最大的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正十二边形。   (3)猜想:每个正多边形的中心点到角顶点的线段长度有什么特点?   (4)动手验证猜想:正多边形的中心点到每个角的顶点距离一样吗?分别有几条相等的线段?   (5)学生逐一汇报,教师引导思考“正多边形的变数不断增加,你发现了什么?”正多边形的变数不断增加,正多边形越来越逼近圆形,但是,正多边形内相等的线段数是有限的,而圆从圆上到圆心相等的线段数是无限。   (6)归纳圆的特征:   3、认识圆形的各部分名称:   板书:圆心半径直径   4、认识“圆,一中同长也”:   对于圆人们很早就开始研究了,春秋时期的墨子就在《墨经》记载“圆,一中同长也”,一中指的是?同长呢?什么叫做直径?这一认识比其他国家早了1000多年。   5、小结:圆有什么特点?叫什么圆?   (三)画圆   1、圆规是不是可以画出一个圆?请用圆规试着画一个圆,并标注出各部分名称。   介绍圆规:两脚距离等于圆的什么?   2、特殊画圆方法。   (四)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的联系   刚才用对比的方法找出了圆的特点,事物之间往往存在着联系,用联系的眼光看,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有联系吗?   (五)立体圆形。   认识球体圆和平面圆。 ;
2023-08-29 16:24:411

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

项目要齐全
2023-08-29 16:24:583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三篇)

【 #二年级# 导语】数学的学习可以说很枯燥,记公式做题,做大量的类型题。这时候,如果教师有一份明确的说课稿,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活跃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优秀的老师往往都有自己风格的说课稿,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授课技巧,它会成为你的一种魅力。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三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69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不仅是计算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新教材又将万以内数的认识分为两段,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体验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设想: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需求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整体设计上注意了以数数为主线,把数的组成、估计意识的培养及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等方面穿插在一起进行教学。   一、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所以我在课前活动中,先让学生估计一二年级的人数、全校的人数,再让学生说说对于刚才说到的这些数,你知道些什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懂了的,我们就不必再教了。学生自己能探究的,我们就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比如272的组成,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后,自然就知道了。还有在师生共同数出1000个字、1000根小棒后,我让学生说说你对1000了解了些什么?   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   1、给学生提供小棒,以小组为单位数。经历单根数的、整十、整百和几百几十几的数数过程,使学生感知并体验1000以内数的形成。   2、师生共同数小棒,在数出272根小棒后,师生一起一百一百地数,数到1000。   3、在计数器上拨入849,然后师拨学生数。这些数数的方法不是教师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感悟,自己总结出来的。   4、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   先估数,再让学生数一数,学生充分感知1000以内各数的实际含义,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数能力。   课尾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估计1000粒米有多少,1000张纸有多厚,再出示实物,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三、让学生获得清晰透彻的数的概念。   在整个教学中,力求引导学生在动手摆、动口数、说的基础上,自主探究、主动构建起1000以内数的概念。例如:数的组成。让学生在动手摆过程中看着实物、《千字文》说出一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再脱离实物,看数说数的组成。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让学生获得扎实透彻的概念。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二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二、说教学目标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五、设计理念: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基于这一现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准备一些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从中学生积累了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然后再学习新课。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平时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给学生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开始我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受物体有轻有重,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我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测量一枚二分硬币和两袋500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再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和1千克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来称”,介绍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让学生说出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或1千克,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三   一、说教材。   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的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因此它是学生学习几何的重要基础。它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较我的感性认识,也能初步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   根据上述“三角形的认识”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规律,以及我校协同教育实验的有关理论,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能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2、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及分类能力。   3、养学生自定向、自运作、自调节、自激励的“四自”能力及小组协作能力。   重点是掌握三角形的意义、特征,并能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难点是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准备的教具与学具有:电脑软件、小棒、各式各样的三角形图片。   二、说教法、学法。   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认为:“逻辑——数学的真理……并非是由客观对象抽取出来,而是由主体施加于对象之上的动作,从而也就是主体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因此,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生活经验,发   现问题,“创造”新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慧,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我注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实施小组协同教学模式,体现如下的教学理论:   (1)主客体发展统一论。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自觉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活动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2)“四有”有机结合论。“协同学习”强调系统内在的自主组织性,协同教育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核心,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四导”(导向、导行、导评、导励)培养学生的“四自”(自定向、自运作、自评价、自激励)能力,使学生得到自我发展。   (3)“协同效应”强化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针对传统教育的不足之处。本节课通过组织小组学习,强化师生、生生的协同效应,促进良好学习状态的产生,提高教学的效益。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结合本校的协同教学实验,我把本节课分为四个联合会进行教学。   第一阶段:学习准备,目标定向   这一阶段,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激情引趣,复习旧知,提问设疑等手段,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注意,为学生学习新课作知识上、方法上、心理上的准备,然后在教师引导下,确定学习目标。这一阶段要求教师抓准知识的生长点去引导。在《三角形的认识》中,学生已有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和角的分类的知识   (电脑演示),这些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学习方法上都与“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当老师出示红领巾问:红领巾的外形是什么图形?当学生回答了是三角形后,我马上提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板书),对于三角形你认为应该学些什么?由于学生在学习角的认识中懂得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角的分类等知识,所以,他们很快便自行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①什么叫三角形?它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②它有什么特点③怎样分类?这样,在目标定向这一环节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第二阶段:操作实践,探求新知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把数学学习看作一种活动,他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小学几何形体的教学又是实验直观几何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能力,通过对图形的特征的观察和实践活动的验证,增强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1、引导操作,学习新知。   在学习三角形的意义和各部分名称时,我要求同桌的同学配合分颜色围图形,他们围出了以下这样的一些图形:红色、绿色、橙色、紫色。   红色、绿色、橙色围出的都是三角形,紫色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如果把这些小棒都看作是线段的话,你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吗?由于学生有了活动、实验的基础,学生很快就能说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并能说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边、顶点和角等(电脑演示),通过观察,得出了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板书)。通过让学生判断下面哪些是三角形使知识得到及时巩固。   2、操作演示,应用新知。   生活处处有数学,“任何的一个数学知识都能找到它的生活原理。”学生有了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后,我请他们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三角形,学生都很踊跃地举手发言,但如何把这些生活原型再现于课堂,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呢?我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这些生活原理再现在学生的面前,并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三角形?它究竟有什么特征呢?”然后让每组的同学都拉一拉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教具,在“手感”的比较中初步获得了“三角形不易变形”的特征(板书),再通过修椅子的活动录像得以证实,这样,就把教师“教数学”变成了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把“现成”的数学变成了“活动的”、学生自己重新构建的数学。   3、小组探究,拓展新知。   概念是进行逻辑思维最基本的单位,更使逻辑思维正确地进行,概念必须明确,而要做到概念明确,最重要的就是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已基本弄清了“三角形的内涵”。接着,再引导学生弄清它的外延。知道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它所包含的一个个事物,当“一个个事物”多得不用枚举,或者不必要枚举时,可以用一类类事物表示。如三角形的形状各种各样,大大小小各不相同,不胜一一枚举,但可以按它的内角或它的边分类。这节课我们先按角对三角形分类,上课前,同学们都剪了一个自己认为最特别的三角形,我让他们观察三角形的角,并分别在角内写上角的名称,然后在小组中,把同组中的三角形按角分类,看可以分成几类,然后让小组汇报,有的说:“三角形的角有一个钝角、两个锐角的”,“有一个直角、两个锐角的”及“三个都是锐角的”。除了这三个情况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情况呢?通过小棒的演示,懂得不可能再有其他的民情况的三角形,然后我再请个别小组把他们组中的三角形,按这三类分好,贴在黑板上,接着让同学对第一类三角形进行起名,然后再通过比较分析,得出“钝角三角形”这个既简单又能突出这类三角形特征的名字。最后让学生利用这一起名的方法,给另两类三角形起名。   至此,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依从一定的规律,以三角形的载体,通过自己运作,进行了一次逻辑思维训练,然后通过阅读课本和观看电脑演示,系统一整理已学的知识,再让他们在组内说说学具袋中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通过看三角形的其中一个角,猜猜是什么三角形,使学生更明确地认识到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钝角三角形,但只知道一个角是锐角的就不能确定它是什么三角形,必须是三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才是锐角三角形的道理。   第三阶段:互测互评巩固深化。   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并进行相应的基本性、提高性、综合性、拓展性的练习与检测,使学习得以巩固,并在应用知识的同时,对照目标检测自己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评价与调节(边电脑演示)。最后,我出示了一组拼组图形(电脑演示),让学生观察,这些拼组图形中用到了哪些三角形,并让他们利用组内的三角形拼组一些有趣的图形,说说这些图形分别用到了哪些三角形。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聪明才智能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锻炼。   第四阶段:总结评价,系统建构。   这一阶段的总结评价是必要的,是对整一节课在知识上、方法上、态度上的总结与评价,应充分引导学生自评,提高自我评价能力。此外还应对本节学习的知识质颖解惑,把旧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形成知识网络,为下一阶段的学习作知识上、方法上的准备。   至此,结束整节课的教学,在设计过程中,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存在不少问题,希望得到老师们的指导。
2023-08-29 16:25:161

二年级小学生下册数学说课稿范文

二年级小学生下册数学说课稿范文篇一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2、教材分析:   在生活中,许多物体中存在着“角”,学生对它也是相当熟悉,我在课前也了解过,他们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一个物体的边沿,或是转角的地方,就是角。”而这些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是本课的学习起点,正确选择学生的学习起点,对于数学学习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以交流与研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3、教学目标:   ①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②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认识角。   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动手实践直观认识角。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的。教师的教需要通过学生的学来体现,而学生的学则是需要教师引导的。本课我一改传统式的教学方式,把获取新知的过程交给学生自己,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的思路,注意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我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整个教学过程大致可以分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问题解决"三个阶段。问题解决的过程,正是学生们态度、情感、价值观及学习能力全面发展的过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体现生本的理念“先做后学”,达到“教少学多”、“无为而为”的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给学生能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能成为一种思索活动。当代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能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终生受益,达到“教是为了最终的不教”的目的。因此,本课时主要进行指导学生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习新知。如:我先让在情景图中找角,说生活中所见到的角,再在课桌上找角,最后,根据学生的汇报共同在黑板上画出角。并在以后的练习中加深角理解,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一共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一是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激趣引入;二是从实物中抽象角,丰富学生的感知;三是共同观察讨论,建立角的正确表象;四是寻找生活中的角,巩固对角的认识;五是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与理解;六是比较角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思维;七是设计综合练习、提升学生能力。   (一)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激趣引入。   课始,通过“摸一摸、猜一猜、看一看”的活动,直观感知“角”。   这个活动学生喜欢,既能唤起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起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搭起了现实生活与抽象数学的桥梁。   (二)从实物中抽象角,丰富学生的感知。   本课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   而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三)共同观察讨论,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通过刚才的一系列活动,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们安排了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然后及时设计“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四)寻找生活中的角,巩固对角的认识。   由于学生已经形成了角的正确表象,为了加深对角的特点的认识,我们又安排了“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的体验活动,让他们在身边寻找角,并通过同桌互相指一指、摸一摸的活动过程,既能加深对角的特征的认识,还能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性,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也能及时对某些错误的认识进行纠正与弥补。   (五)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与理解。   “动手做一个角”是本课浓墨重彩的部分,这里,提供给学生好多的材料,学生可以借助这些材料做出角,学生展开活动时,老师参与学生中间,即时采集有用信息,为教学服务。有的学生用一种材料不止做出了一个角,教师及时表扬鼓励,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   (六)比较角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角有大有小的基础上,设计了“比较角的大小”的环节,这里注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与语言来描述比较的方法,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与小结,将学生的方法加以及时提升,同时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与水平。从教学的情况来看,孩子们的比较方法很多,也很有创意,从中也可以发现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层次性。   (七)设计综合练习、提升学生能力。   经过多样性的活动过程,学生积累了对角的正确认识,最后,我们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综合练习,意在引发学生的思维向更高层次迈进,这三个层次的练习,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思维的水平也得到了提升。整课的设计,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摸一摸、找一找、指一指、做一做、比一比”的活动过程,在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初步认识角。倡导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与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 二年级小学生下册数学说课稿范文篇二   今天我说的课是《统计》,《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统计经验,以及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方块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这部分内容,能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打下基础。教材通过提供动物运动会场景,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引出不同的分类,从而得到不同的统计结果。接着呈现相应的统计表让学生整理数据,并思考分析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想想做做中的练习则强调实践与交流,让学生再一次全面亲身经历统计的完整过程并从中获得一些启示,解决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教学难点是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统计的结果。   2、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培养初步的统计观念。   3、让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分三大环节组织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借助多媒体创设热闹的动物运动会场景,通过谈话引导学生仔细看图,然后交流,看到了什么?想知道些什么?这样设计,抓住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主动进入学习状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统计的需求,为新课的探究作好铺垫。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我分两个层次组织教学。   第一层次合作交流,经历统计全过程。首先以谈话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提了这么多问题,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统计经验,思考出可以用统计的方法来解决。接着,组织学生思考要解决刚才提出的有哪些比赛项目?每个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参加?该怎样统计,要想知道有几只小猴?几只小兔?几只小狗?又该怎样统计。通过交流、引导,引出可以按比赛项目、按动物种类分别进行统计。结合交流,适时出示相应的统计表。这样设计,呈现了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收集、整理数据的意义,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因为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就要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处理数据。接着组织学生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分小组合作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的填写。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比较:看了两张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二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通过交流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统计标准虽不同,但总数不变。统计知识的教学强调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我这样设计,自然地让学生经历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了对数据的处理能力,而且通过多次组织交流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体会,从而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二层次应用统计数据,解决问题。我借助媒体创设了一个情景:工作员小熊要为跳高运动员每人发一件红色运动服,为长跑运动员每个发一件绿色运动服。厨师小猪要为每只小狗准备一份骨头套餐,为每只小猴准备一份桃子套餐,为每人小兔准备一份萝卜套餐。请你向他们提供一张最合适的统计表。这样设计,重在让学生学会应用统计数据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到统计的价值,进一步体会到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联系实际,巩固深化。   结合书中的习题,我安排了两道联系生活的又不同层次的练习题。   第一层次结合想想做做第1题,组织学生分小组调查统计小组里每个同学最喜欢的一类电视节目和一种球类活动。然后引导分析:两份统计表各是按什么来统计人数的?从统计表里你知道了我们班的哪些情况?最后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你还想知道我们班的什么情况?你最想统计什么?组织学生开展相似的统计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这一练习通过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使学生知识得到运用,能力得到锻炼,并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二层次完成想想和做第2题。组织学生把一些图形先按形状再按颜色进行分类整理并填表,活动后组织学生交流比一比两次统计的结果,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这个练习重在让学生尝试把不完整的统计表补充完整后再统计,引导学生做事要有序,并且让学生再次经历了数据信息处理的全过程,体验不同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   本节课的设计,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和媒体优势,选择、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统计素材和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统计活动中采用了让学生主动探索、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分析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经历数据信息处理的全过程,突出了统计活动的本质,学生在全程参与中不仅掌握新知,发展能力,同时又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年级小学生下册数学说课稿范文篇三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说课的内容是九义教材第四册P106~P108《统计》。   2、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统计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统计思想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把统计知识作为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特别强调让学生体会统计的过程,和对统计结果的简单分析,让学生早些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方法,既有利于提高应用所学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中体会统计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又能使学生从部分数据出发,经过分析从中找出规律,逐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经历一些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掌握处理数据的技能等等的要求。   3、教材结构   分析教材内容可以看出,本节课包含四个知识的内容。即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收集现在(二年级)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把入学以及现在的体重情况统一填写到同一个统计表中;整理、分析表内信息回答简单的问题。但从本地学生情况实际出发,以及条件的限制,所以本人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略微的调整,将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改为统计本地区天气情况,也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按照教材的逻辑性将知识整合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中。   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运用信息的手段、新的学习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简单的复合式统计图。   (2)情感目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结合实例有机地进行家乡情的教育。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教学重点是: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6、教学难点是:能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情境设置生活情境引入法。结合日常生活中鲜活的实物、实例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实际操作发现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测量体重的活动中,通过小组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为教学增添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积极组织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估计、判断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2、交流互补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练习促进法:通过有针对性地练习,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达到举一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1、填写单式统计表   (1)我给学生提供了一组数据,我们班在一年级时每位体重情况,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统计每段重量的学生数,并教给学生简单的整理数据的方法。   (2)向学生提供我们班在二年级时,学生的体重情况的数据,学生仿照统计一年级时的体重方法,整理和统计二年级时每重量段的学生数。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简单整理数据的方法。   2、学生在能填写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学会填写和分析复式统计表   (1)让学生学会怎样填写复式统计表。   (2)会读复式统计表,并能分析。   3、练习,我一共设计了三个小题第一小题是能直接根据数据填写统计表,是对本节学习知识的直接运用。第二题根据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第三题分两组统计本班喜欢哪些体育活动的人数,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进行简要分析。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2023-08-29 16:25:251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范文(二篇)

【 #二年级# 导语】“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而【说课稿】则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以下是 无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范文(二篇)》,希望帮助到您。 【《倍的认识》】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6页例2,例3,“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4题。   2、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一节是在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后出现的。例2,是以三个小朋友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情境,根据2个4根,3个4根与1个4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例3,是引导学生用摆点子图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3、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4、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5、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图片。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电化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三、说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充分依靠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本节课创设情境,请3名女同学,6名男同学上台,诱导启发,并说明: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这节课就来学习“倍的认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熟悉感,为学生创设一种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3名小朋友,让学生自己发现,引导得出:2个4根及3个4根。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知后,再揭示“倍”的含义(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说一说,让他们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的是什么内容。   其次,课件出示例3,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摆圆,第一行摆2个圆,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这时,学生很容易理解第二行摆的圆必须有4个第一行那么多,也就是4个2,所以要在第二行摆8个。学生脑海里建立起“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并得出用乘法计算的结论。   最后,通过师生的拍手游戏练习,将知识进一步抽象化,使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思路,为下节课的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在这一环节中,书中的“做一做”几练习十七第1、4题,目的是巩固新知,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理清“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达到融会贯通。   (四)全课小结,激励评价。   让学生畅谈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和收获,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角的初步认识》】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日后深入的学习角的含义及系统的学习直角的知识提供必备的条件。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从实物、平面图形中辨析角。   德育目标:让学生知道周围许多物体表面都有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大胆尝试。   3、教学重点:对角的认识。   4、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开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5、教材编排特点:先由实物入手,让学生指、摸、感知角的形状,然后利用折角,找寻角的特点。第三层,利用活动角大小的变化,引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最后是画角。总体来说,教材采取小步子,从形象直观到抽象运用的编排,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   6、教具准备:计算机设备、教学课件、自制活动角、三角板、直尺、红领巾。   7、学具准备:自制活动角一个、三角板、直尺、不规则的纸。   二、说教法、说学法:   本节课在教学上运用尝试教学法和动手操作法相结合的形式,由好奇、有意思的事物引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探索数学规律,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本课制成生动、新颖的多媒体课件,巧妙地架起了求知的桥梁,使学生在“寓教于乐,寓智于趣”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探索,获取新知。   知识固然重要,但探求知识的过程更重要;尝试结果固然重要,但解决问题的尝试过程更重要,因此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对学生观察、操作、归类的思维能力培养,注重组织学生合作讨论,让他们互相启迪,多向交流,尽可能的给同学们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分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活动引入: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图形,你们知道哪些图形吗?出示图形,问有角吗?谁愿意上来指一指。   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首先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同时,教师运用合作的语言,创设宽松、民主、活拨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精神振奋,这种积极的情绪很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   (二)导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习些什么?   【意图:在此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要求,设置悬念,把学生带入到尝试新知的境界,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1、(准备题)出示实物大三角板,红领巾,一本书,在这些图形中有角吗?谁可以上来指一指,说一说,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指角方法,并且同桌间互相指指看。   【意图:在实践中充分感知角,让学生尽量放开手脚,思维真正“展翅高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尝试题)利用自己喜欢的圆形纸或不规则纸折角,找出哪里是角,摸摸有什么感觉?请找出角的特点。   【意图: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孩子们动手实践,操作参与这一教学设计适应了儿童好动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符合着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让学生充分感知角的内涵,并利用语言描述出角的特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从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出示有争议的尝试题:   出示折好角的图形这是角吗?   【意图:“以疑激趣,以趣解疑”用有疑问的尝试题可以鼓励他们找出规律和办法,使学生在尝试学习中感觉到知识的力量,拥有学习的快乐。】   3、尝试练习题: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角?为什么?(小组间讨论)   【意图:这一组尝试题目既是对前面学习知识的总结,同时也是对有关角的表象知识的巩固。尝试教学中“学生讨论”这一步,动员大家积极发言,说出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在讨论中“悟”出道理,发现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从争论中筛选信息,辨别真伪,分析对错。既培养了学生数学的表达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既发展了学生思维,也发挥了学生间的相互作用。】   4、解决有争议的尝试题:   【意图:学生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尝试题,同时对“什么是角”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5、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   【意图: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体,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学生在获得了从感性材料向理性知识的飞跃过程。在各抒己见的发言中,知识得到更深的理解。】   【小结:第一阶段的尝试,学生在想、做、说中进行尝试和探索,使学生对于教学重点角的认识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第二次尝试:   (1)和(2)两个角一样大吗?请你想想办法。   【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难点——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判断,自己尝试一下,从而找出好办法,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想各种办法,养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师讲解并归纳: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出示课件尝试练习题,钟面的指针间角度的大小在变化,请学生判断角度变大还是变小了。   【意图:加深对教学难点的理解,是引导探究,深入理解的过程。组织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掌握“教学难点”让他们在尝试中体味成功。在小小的成就感面前,感受学习的快乐。】   学生自学画角:学生看书后,画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任意形状的角。通过师生讨论、纠正后,再次画角。   【意图:学习画角的过程是本节课的最后一个内容,引导学生画出任意的角,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用他们稚嫩的小手,画出自己最为满意的角。】   (四)第三次尝试练习:   1、数数每个图形中有几个角:   2、动手利用小棒(2根)摆图形,数数你摆的图形中角的个数:   【意图:动手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第一题是一个铺垫,第二题让学生利用摆一摆,数一数的实践活动,既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又在动手操作中,创新精神得到了展现。】   3、发展题:   一张正方形的纸,用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小组讨论,每个人试着剪一剪:   【意图:发展题的设计,体现了教学的全部内容,同时也增加了内容梯度,呈现了阶梯性,是一道很好的延伸题。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到了提高。在剪一剪,拼一拼,数一数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交流、切磋中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   课堂小结:这节课开始时,你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还有其他的问题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答,教师总结)   四、板书设计:   ①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②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开的大小有关,   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③画角:先点顶点再画边,   角的标记填里面。   【意图:通过板书,将教学重、难点清晰的呈现学生面前,整体板书设计重点突出,分散难点,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五、作业设计:   课下利用3根或4根小棒,看看能摆几种图形并数出每种图形里有几个角。
2023-08-29 16:25:441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范例【三篇】

【 #二年级# 导语】数学的学习可以说很枯燥,记公式做题,做大量的类型题。这时候,如果教师有一份明确的说课稿,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活跃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优秀的老师往往都有自己风格的说课稿,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授课技巧,它会成为你的一种魅力。以下是 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篇一】   一、说教材   《平移与旋转》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P41-42页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辨认锐角、钝角,建立了有关几何图形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的几何学习打下基础。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陌生,而作为新课程中的新的教学内容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教材从生活实例入手,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和发现平移与旋转的运动规律,并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方法以及学会分辨平移和旋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积极参与对旋转与平移现象的探究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旋转和平移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渗透了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是感知平移、旋转现象;学会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   教学难点是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1、实践操作法   二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建构主义学也认为,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而生动的思维活动。因此,本节课设计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剪一剪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感官参与学习,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多依赖直观这样一个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   2、游戏教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本教学设计注重创设图片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巩固所学新知识。教育心理学中也说游戏是儿童的本性,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抽象性的特点,我以图片和游戏作为载体由浅入深地引入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学法   1、情境学习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我让学生从身边事例中找出平移、旋转的物体,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小组合作法   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能数学地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在合作中探索、发现和发展,使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三、说教学过程   依据以上的教法学法,本课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1、实物导入,初步感知(3分钟)   新课标认为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而且儿童的注意力有强烈的直观性和色彩性的特点,容易被生动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所以在开始的时候我就利用窗户和钟表揭示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观察窗户上窗的移动情况,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窗户的运动情况并让学生用手画出窗户的移动路线,形成对平移概念初步的感知。接着,我再出示钟表,让学生观察秒针的运动情况的同时让学生用手画出秒针的运动路线,形成对旋转概念的初步感知。   2、创设情境,感受体验   在学生形成初步感知后,我再创设图片情境加深理解解(利用主题图及课本中的图片揭示平移、旋转现象)   当今的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知识的,所以他们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他们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因此,我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例子创设有关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情境。   在轻快的音乐下,我用课件展示本单元的主题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游乐园的情境中,然后就问学生: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5分钟)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区别平移与旋转,我将为同学们提供的生活素材依次出现在屏幕上,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区分,在比较中体会平移和旋转的不同特点。   (3分钟)   当学生能看图区分出平移和旋转以后,我就让学生发挥想象说出身边有关平移和旋转的例子,让学生学以致用。(2分钟)   3、游戏探究,巩固新知   着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而且,二年级的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形象阶段,只有借助多感官的参与学习才能更好的巩固所学内容。同时,在这一环节教学后进行的是本课的重难点教学,经过了前三环节的教学,许多学生已经感觉疲惫,不免注意力有所下降。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创作平移和旋转的手工,生动有趣的活动能再次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不仅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在课堂后半段时间学习更加有效。   首先,我先和学生做一个游戏,我先点名叫一个学生做示范,让他听我口令运动。例如:我说:“某某同学向右平移两个座位,然后旋转一圈,再向左平移两个座位。”当我做完示范以后可以叫一排同学听命令,然后再全班同学一起做,这样由点到面的练习,不仅能更好地控制课堂,也可以使学生用身体来加深体会。   (4分钟)   接着,我让学生进行有关平移与旋转的手工制作大比拼。   4、情境练习,启智培能   在这一环节的练习中,我创设小鱼找妈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童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在方格纸上平移物体这一重难点上。   我出示方格纸后说:“哟,这条小鱼正着急地找它的妈妈呢。它们该怎样游,向什么方向游多少格才能碰面呢?要嘴对嘴才算碰面哦。请你们两人一组帮它们设计路线,并把路线记录下来。”   让学生感受到了在方格纸上移动物体的乐趣后,我继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再创设房子会搬家的情境,让学生都参与数一数的练习。   在最后的时候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改变过去由老师总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及时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   四、板书设计   本课运用了直观比较的形式设计板书,简单直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进行比较和记忆,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整体结构,掌握所学内容间的联系和区别。   平移与旋转   平移找点→连点→移点   旋转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紧密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意识的进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篇二】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的第一课时《锐角和钝角》。   一、说教材   通过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用三角板来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体现了方法的前后一致性,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利用生动有趣的游乐场情境,让学生在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去发现角和展示角,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摆一摆、分一分、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使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数学交流。例如,在描述红领巾上的三个角时,可以说出“有两个锐角和一个钝角”的结论,二年级上学期就只能说有三个角。另外,直角、锐角和钝角概念的掌握,可以为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奠定基础。   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所处承上启下的地位,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技能目标:能结合生活情景辨认锐角和钝角,能口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实践,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总体设计和说明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感知角。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利用学生较感兴趣的游乐场为情境图(实物投影:书本第37页的情境图),让学生去观察,发现图中的数学知识——角。目的在于引发学生的亲切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再复习旧知,回顾上学期所学的有关角的知识:角的组成、角有大小之分、角的大小与张开程度有关,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第二环节: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分了两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个步骤是画角、分类,产生锐角和钝角。   我首先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旧知识间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在四张小纸片上画出大小不同的角。再通过四人小组合作,把这些角合在一起进行分类,让学生商量得出分角的方法,并给角分成几类。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分法:直角一类(板书),不是直角的一类(板书)。   当学生出现这样的分法时,我会引导学生把不是直角的一类再分细一点:有的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板书)。同时,通过让学生说说怎样知道有的角比直角大,有的角比直角小,使学生明确判断锐角、钝角的方法和判断直角的方法一样:都是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一比(用三角板比一比板书上的任一个角),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能辨认锐角和钝角”提供了依据。再告诉学生,他们的分类方法与数学家想得完全一样,让学生感受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最后,我从具体的素材出发,适时地上升到抽象概念,即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锐角和钝角特征的认识,给这两类角分别取名。这样从具体的素材出发,适时地上升到抽象概念,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本课题的教学内容:锐角和钝角也顺理成章地揭示了(板书)。   第二个步骤是建立三种角的关系。   为了理清锐角、直角、钝角的关系,我先让学生运用活动角(演示活动角)先摆锐角、直角,再摆钝角、直角,让学生得出三种角开口大小的关系是:锐角<直角<钝角(板书),这样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种角的认识。   在学习过程中,孩子更愿意去经历、去实践。他们更相信自己看到的,亲自感受到的。因此在第二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中,我充分重视了学生的体验学习,在画角、分类、交流、摆角、想特征几个环节中,每个活动都给学生充分提供了“看、想、说、动”的机会。特别在做角、分类环节中,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利用已有经验进行“动手实验——分类思考——概念概括——表达陈述”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对锐角、钝角的认识建立在以直角为轴心的知识体系中,从而顺利、稳固地建立了锐角、钝角的概念。   第三层:巩固练习,丰富提高。   在这个环节中,我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里我主要设计了四项练习:找出生活中的角、用三角板判断角、用不同的方式展示角以及创作画。   这样的练习把学生的思维从课堂带到了生活中,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同时也让学生学有困难,学有疑问,学有思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中创作画这种综合实践的练习,通过学生用角来创造美丽的图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以外,也让他们感受几何图形的美。   第四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这个环节中,让学生说说在这课堂里进一步研究了角,有什么新的收获。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   四、说板书   本堂课板书比较精简,首先板示学生的分类结果。再板示课题,最后板示锐角、直角、钝角三种角大小的关系。这样板书不但便于学生辨别,也突出了本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篇三】   一、说课内容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平均分》   二、教材简析   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包括以下几层内容:(1)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形成表象。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   三、教学设想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基础的问题解决在新授后同步完成;综合的实践应用放在课尾,以开放生动的形式加以呈现。   鉴于以上教学法的设想,我在备课时对教材内容做了自己适当的处理,并试图用以下一个教学流程来展示我的教学:   1、通过分配奖品的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分配方法上感受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各自的作用,同时初步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含义。   2、通过小组合作平均分配礼物,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会用简洁而完整的话叙述平均分的结果。   3、通过判断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引导学生按要求平均分,并能把不平均分变成平均分。   4、再次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平均分,并在汇报交流时,进行分法的优化,渗透除法的计算。   5、开放创新的综合练习:“我是小小设计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为演出服选择纽扣式样和数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分知识灵活创新地解决实际问题,并为下节课包含除作准备;同时,能在最后的结果中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大),商就越大(小)”的除法规律,并注重学生审美意识和统筹安排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实施   备课时的教学理念、教学意图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学生动态表现的综合分析才有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开展对本课教学时我分以下几个步骤努力实施我的备课精神: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创设情境:小朋友,我们庄市小学的活动可丰富啦,在刚刚结束的语文知识竞赛当中,XX班的XX、XX、XX分别取得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学校准备了6本精美的笔记本奖励给这三个小朋友,你觉得怎么分比较好呢?(学生自由发言)   (2)这三个小朋友非常聪明,在数学测验当中她们又获得了并列第一名,还是6本笔记本作为奖品,这次你会怎么分?   (3)比较这两种不同的分法,你发现什么?到小组里说一说吧。   (4)小结:是呀,像第二次每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什么?(平均分)   (5)第二次你们为什么平均分呢?(因为他们名次相同)   第一次是平均分吗?为什么这样分?   (6)师:是的,在生活中有时需要平均分,有时却不需要平均分。   现在这三个小朋友想把6要笔记本送给结对的两个小伙伴,怎么分比较好?   (每个小朋友都分3本)   (7)这种分法叫什么?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说:把6本笔记本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3本。   谁能这样说一说?自己说一遍吧。   (8)6本本子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2个)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我们也可以看作平均分成2份,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3本)可以说每份都是3本。说明每份分得怎么样?(同样多)   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二)实践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1、创设情境   新学期,XX小学的爱心小火苗行动开始了!每个小组也把准备好的奖品送给你   们组结对的小朋友吧。看看你们组的学习用品是什么?共有几件?要求平均分给几个结对的小朋友?   2、小组合作,分一分,说一说,并把结果填在纸上   汇报;媒体任意出示下面几句话:   把4个铅笔盒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12块橡皮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8把尺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把。   把10本本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本。   3、同步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   寒假里,XXX家来了几个结对的小朋友,他拿出了好多好吃的招待他们。想一想,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1)10个香蕉:4、6   (2)12个面包:3、3、3、3   (3)8盒年奶:3、3、2   (4)把八块巧克力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谁分的对呢?(书上16面第二题。用手势表示)   师:第三种第份分得的同样多,为什么不对呢?   (要求是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它是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份数和份数搞错了。)   那你觉得在平均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要看清分的份数,再看看每份是不是同样多)   (三)进一步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探究多种方法   1、师:我们学校也准备了一些图书要送给手拉手兄弟班级呢。15本书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你们会怎么分?小组合作分一分吧。   2、汇报结果(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但聪明的学生就会在平均分的时候,用上乘法口诀来帮忙,为学习除法作了准备)   3、每人动手分一分   低年级的小朋友制作了许多贺卡,一共有九张,平均分给三个手拉手班级,每个班分到几张,选你喜欢的方式按要求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结果。   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么分?   4、想一想,说出分的结果   大队部还准备了12个书包,平均分给希望小学4个班,每班分到()个   (四)全课总结   (五)再次体验,拓展思维   1、创设情境,提出活动要求   六一节的时候,我们要和结对的小朋友同台表演呢。学校设计了一些演出服(出现5种式样的衣服,)少了些什么?一起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小组合作为这些漂亮的衣服配上纽扣吧。   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每组都有12粒纽扣,平均钉在一种式样的衣服上,每次要分完哦,你们想平均钉在几件衣服上,试一试摆一摆,并把结果填在练习纸上。   2、学生汇报,媒体出示结果   12钉在(1)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2)粒。   12钉在(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6)粒。   12钉在(3)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4)粒。   12钉在(4)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3)粒。   12钉在(6)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2)粒。   12钉在(1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粒。   问:仔细观察结果记录,你们发现了什么?   你们知道为什么钉的件数越多,平均每件的纽扣数就越少呢?(总数不变)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案,选出你们觉得最适合这件衣服漂亮的配法,将纽扣粘在真正的样品上。完成的小组,就一来将你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吧!
2023-08-29 16:25:521

小学数学教师招聘面试说课一般说几年级的?

5年纪
2023-08-29 16:26:0415

小学数学说课内容

还有这玩意?
2023-08-29 16:26:373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

《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说课稿一, 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一般三角形基础知识和初步推论证明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担负着训练学生学会分析证明思路的任务,在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的性质是今后论证两角相等的的依据之一,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条主要线段重合的性质是今后论证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及两条直线垂直的重要依据,因此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能运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性质定理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命题的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渗透几何证题的基本思想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 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进行规律的再发现,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大胆探索的精神。 加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运用 四、 说教法与学法 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因此本堂课我采取了“开放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从问题提出到问题解决都竭力把参与认知过程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全面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真正确立其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及时地给以引导、点拨、纠正。 五、 说教学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其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因此我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一、回顾与思考 电脑展示人字型屋顶的图像,提问: 1、 屋顶设计成了何种几何图形? 2、 我们都知道它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那么它特殊在哪里呢?(两腰相等,是轴对称图形) 3、它的对称轴是哪一条呢? 由日常生活中的等腰三角形引出课题,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创造丰富的旧知环境,有利于帮助学生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特别是问题3,其实就是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伏笔。 除了这些特殊点,等腰三角形还有其它特殊性质吗?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由此引出课题)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正式进行发现过程前要让学生对探索的目标、意义认识得十分明确,做好探索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 二、观察与表达1、 观察猜想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等腰三角形,与教师一起按照要求,把两腰叠在一起,观察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等腰三角形ABC叠合情况,请学生思考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2、 得出定理学生回答发现后,教师给予指导,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逐条归纳,得出两个性质定理:定理1: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 定理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猜想,体验知识的发生、发现过程,变灌注知识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学习内容不再以定论的形式呈现,而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学习的心理机制不再是仅仅是同化,而是顺应。 三、了解与探究3、探索定理一、(A组口答,B组独立解答) A组:1、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各等于几度? 2、若等腰三角形顶角为40度,则它的顶角为几度? 3、若等腰三角形底角为40度,则它的底角为几度? B组:1、若等腰三角形一个内角为40度,则它的其余各角为几度? 2、若等腰三角形一个内角为120度,则它的其余各角为几度? 3、一个内角为60度,则它的其余各角为几度? (A组口答,B组独立解答)由此引出推论:等边三角形各个角都相等,且各个角都等于60°。 二、根据性质2填空: (1)∵AB=AC,AD⊥BC,∴ , 。 (2)∵AB=AC,BD=CD,∴ , 。 A B D C (3)∵AB=AC,∠1=∠2,∴ , 。为了对定理进行进一步探索,设计了以下练习:练习一的整体设计遵循低起点、小分阶、大容量、高密度的原则,其目的是要学生掌握应用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1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角的度数的规律,但教师不是直接将规律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使学生获得从问题中探索共同属性的思维能力。从认知结构看,利用三线合一性质来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或垂直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联系较少,需要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是一种“顺应”过程,对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因此设计了下面一组填空题,帮助学生进行建构活动。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性质应用应以等腰三角形为前提,为例2的教学作了辅垫,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 四、应用与提高应用举例:如图,某房屋的顶角 ∠BAC=120°,过屋顶A的立柱AD⊥BC, 屋椽AB=AC, 求顶架上的∠B, ∠C, ∠CAD的度数。 例1:求证 等腰三角形两底角平分线相等 A E D B C 由于这是个用文字语言叙述的的几何命题,师生共同商讨,将解题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①根据命题画出相应的图形,并标出字母 ② 通过分析题设结论,将命题翻译为几何符号语言,写出已知与求证。 ③探索证法 在寻求证法时启发学生从“已知”、“求证”两方面出发进行思考。从已知出发: a:由AB=AC联想到什么 b:BD、CE是△ABC的角平分线联想到什么 c:由a、b联想到什么 d:由a、b、c联想到什么 e:由d联想到什么 从求证出发:证明两条线段相等通常用什么方法?(全等三角形)。这两条线段分别在哪两个三角形中?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如何证明? 本课从居民建筑人字梁结构中抽象出几何问题,通过探索实践活动得出结论,在这里,再将得到的结论应用到实践中,从而解决了人字梁结构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既有前后呼应,又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证明”的教学所关注的是,对证明基本方法和证明过程的体验,而不是追求所证命题的数量、证明的技巧。因此在例1教学中,有意让学生来确定学习任务与步骤,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这里要求学生从两方面都能够思考问题。但这对于刚接触论证几何不久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由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联想。 本题是通过三角形全等来证明两条角平分线相等,而这对全等三角形可是△ABD和△ACE也可是△BCE和△CBD分别用到了公共边和公共角这两对元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充分利用这一点,组织学生探索证明的不同思路,并进行适当的比较和讨论,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四、应用与提高例2:已知:如图,△ A O B D C O" ABC中,AB=AC,O是△ABC内一点,且OB=OC,AO的延长线交BC与D. 求证:BD=CD,AD⊥BC 思考:(1)本题的结论有何特 殊之处?——证明两个结论 (2)你准备如何得出这两个结论?——分别认证或同时证明 (3)哪一种简捷?利用什 么性质? 在此基础上请学生按照例1的思考方法自己寻找解题思路,可以在小组间进行讨论。 变式拓展: (1) 如图,在例2中若点O是△ABC外一点,AO连线交BC于D,如何求证? (2) 若点O在BC上呢? 经过例1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推理基础,因此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证题思路,从而学到新的研究数学学习的方法,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同时也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在这里有意通过变式让学生经历图形变换过程,并使他们感受到在一定条件下,图形变换不会改变图形的实质,最后将点O移到BC上,使学生体验了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想一想:记一块等腰直角三角尺的底边中点为,再从顶点悬挂一个铅锤,把这块三角尺放在房梁上,如果悬线通过点M就能确定房梁是水平的,为什么?通过想一想进一步突出重点与难点,也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心得与体会 通过今天这堂课的研究,我明确了 ,我的收获与感受有 ,我还有疑惑之处是 。请学生按这一模式进行小结,培养学生学习——总结——学习——反思的良好习惯,同时通过自我的评价来获得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六、作业 (1)作业本上相应的作业。(2)已知:D、E在△ABC的边BC上,AB=AC,AD=AE,求证:BD=CE(1)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2)及时反馈、查漏补缺(3)体现层次性与开放性 六、 说评价 现代数学教学观念要求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本课从定理的发现到定理的应用都有意识地营造一个较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能主动地去观察、猜测、发现、验证,积极地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形成方法。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了三个注重: 1、 注重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乐趣。 2、 注重师生间、同学间的互动协作、共同提高。 3、 注重知能统一,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方法,灵活应用
2023-08-29 16:26:483

小学数学说课范文

什么东东
2023-08-29 16:26:592

小学数学说课稿:分数的认识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分数的认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这套教材,分数这部分知识是分两次进行教学的。第一次是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次是五年级的系统学习分数知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第六册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这一课是分数教学的起始课。它是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加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儿童生活里没有这样的经验,而且表达方式也不相同,读数的方法也不相同。尤其是分数既表示一个量,又表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小学生较难理解。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法与学法的设计着眼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只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创设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爱学。   学法:课刚开始,教师就设疑:一半怎么写,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新知。认识了二分之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以各种方式认识、表示自己想认识的分数,并与同伴交流,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获得新的知识。    三、说教学流程   (一)整体设计思路   1、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虽然,学生在学习分数之前,“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已经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而已。首先从生活中引入分数,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知道产生分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例如:表示半个西瓜时,让学生尝试着想办法表示它。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知道产生分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接着引入“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生要建立概念的过程是很慢的,为了让学生能较好地理解简单的分数的意义。先让学生认识分数1/2,又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的实践操作中,使学生体会1/2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3、为使学生对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在认识1/2的基础上,再认识“几分之几”,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操作办法来表示自己所喜欢的分数,通过独立思考,尝试读写,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几份就是几分之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   4、在练习、反思与评价、课外延伸中,主要是要让学生进一步清楚地认识到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前提下研究的一种数,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同时也揭示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预设方案   1、故事导入,激发情趣   通过小猴子分西瓜的故事导入,先4个分成2份,每人几个?(可能不是平均分,不公平,引出平均分),再2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到1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怎么表示这"半个"?   当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时,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半,并作集体交流。交流是要让学生说清表示的意思。   2、学习1/2   (1)板书课题,直观演示,强调平均分   师: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一半”,说明你们很有办法。现在我们就来帮他们分一分(将一个桃子分成一大一小)   (这里故意用错误的动作引起学生的质疑,为后面学习分数的意义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师:他们每人分到的半个桃子,在数学里用分数二分之一表示。   板书:把一个桃子平均分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2)认、读、写分数及其意义、各部分名称   指导学生认、读、写分数及其意义。   (3)提高认识   师:同学们,如果把这个桃子平均分成了3份,其中的1份是桃子几分之几呢?孙悟空把这个桃子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是桃子的几分之几呢?馋嘴的八戒一下子就吃了3份,你能用分数来表示吗?   (4)强化平均分(出示题目)   师:同学们,你能判断这些图中哪些阴影部分能用1/2表示的?   从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入手,用多种手段加强巩固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初步体验分数的意义   (5)认清1/2的含义   用手中的材料(纸、线、图形、水果等)表示出二分之一,并作交流,师有选择地贴(画)到黑板上,并用涂色等方法表示出二分之一。   3、认识几分之几   (1)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办法来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试着把分数写出来。   (2)展示学生的作品。   (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写出的分数所表示的意思。   (4)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写分数、读分数的?   (5)师引导学生小结分数的意义。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几份就是几分之几。   (策略建议:在1、2出现的“折一折”中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东西来折,如纸、手帕、线等。不但丰富了学生探究材料的来源,而且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4、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在练习设计中采用了课本的“练一练”,是由浅入深的基本练习,旨在巩固新知,掌握重点内容。   (课本55页“练一练”)   (1)选择一个正确的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   (2)看分数,涂颜色。   (3)判断对错,对的给笑脸,错的给哭脸。   (4)谁能最快说出一个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而又有趣的练习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更有效在巩固了新知)   另外,为了培养思维的广度和灵活度,进行了一道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真棒,特别是××同学的速度非常快,而且很准确。这里有50个智慧果,我准备奖给你总数的1/50,你可以得到几个智慧果?   师:你真了不起!其实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今天的表现都很出色,所以30位同学每人都能获得一个智慧果,那么我要拿走总数的几分之几呢?(学生争论)   5、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能结合实际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通过小结,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2023-08-29 16:27:091

有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说课稿 数学广角

我找了一个网站可以帮助你:http://www.1kejian.com/jiaoan/shuxue/sinianji/60459.html
2023-08-29 16:27:192

小学数学教师招聘考试面试怎么说课

面试一般分二个部分,一是面试考官现场面试,出几道题由你来当场回答。二是现场讲课。这二部分都要求教师平时的知识储备程度。面试时,按正常的流程:说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这一流程,要注意理论的实践运用,特别是教师的放开策略与学生的操作层次,这会让评委觉得你是一个课标运用的实践者。针对第二个讲课:1、说话腔调吸引人。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这个类似听评书,是一种享受,张口就能吸引大家注意力!2、肢体语言准确无误。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际沟通时,言辞只能传递真实信息的8%,语音语调传递35%,而肢体语言能传递57%。扬眉是指快速抬起眉毛又降下来,表示自己的真诚,无威胁性;侧头是头部微微往一侧倾斜,暴露颈动脉——主血管破裂会危及生命,做该动作表明对大家很放心;而微笑时大脑会分泌内啡肽,不仅自我感觉良好,也会让大家感觉良好。3、说话内容有水平。才再好,没内容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内容决定是否有听众,或者什么层面的听众。要有好的内容平时必须多累积,就是多看书,多学习,内心都没有点货,口才再好也没用,没东西可说。对于数学,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数学,数学掌握高超与否要求不是很高,但相关的背景故事应多多熟悉,针对较为特殊的受教群体做特殊准备。再补充一点:同理心。这指的是“感同身受的能力”。你需要在授课的过程中能够切身洞察和理解学生的立场、需求,并有针对性地调整沟通的策略。教案就是把这一反馈过程相对程序化,使得工作负担相对减轻,但人具有相同点,也具有差异性,在实际沟通互动过程不能太过拘泥于相对程序化的教案,当敏锐的捕捉到变化之后,也要及时跟进调整。
2023-08-29 16:28:421

数学说课稿【三篇】精选 三年级

【篇一】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以及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运用转化思想,在数方格法的基础叟,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长方形,并分析长方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再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通过实例验证,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公式。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知道推导方法,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做准备。   2、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沟通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操作,让学生尝试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3)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关,并会运用面积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4、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教法学法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一堂几何初步知识课,为以后学习三角形面积和梯形面积的计算,提供了知识准备。本课的教学设计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从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归纳概括初步反馈,遵循了概念教学的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现已有的表象,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推理、概括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正体现了概念教学的顺序:动作感知形成表象抽象概念。   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去操作,自己去观察、比较,自己去探求,重视让学生自己去操作,自己去获取知识,以思维训练为主线,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互助合作,以全体学生为教育对象,整体提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教具逐个出示:   1、图(1)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怎样算?现在量得长是7厘米,宽是4厘米,你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直接用公式计算,那么图(2)我们能直接用公式计算它的面积吗?用什么办法求它的面积?   学生独立思考,讨论后反馈。(教具演示把多的一块剪下来,拼过去正好是一个长方形,再用长乘以宽就是它的面积)   3、刚才我们用割下来补过去的方法将图(2)转化成和原来图形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再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求出它的面积。现在谁能计算图(3)的面积?   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你是怎么算的?为什么?(教具演示:把图(3)右边的三角形割下来补到左边,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二)导入新课   图(2)、图(3)我们用割补的方法把它们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就能算出它们的面积。(教具出示下图)   你能想办法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出示课题。   (三)引导探究   1、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尝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师巡视,学生计算1号学具纸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谁能说一说,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的答案。   到底怎样思考才是正确的呢?充分运用你手头的学具和有关工具(尺、剪刀等)来尝试操作,然后列式计算(四人小组进行合作、交流)   反馈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具演示“转化过程”。   演示前先比较两个全等的平行四边形,再将其中一个平行四边形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把图形剪开,将左边的三角形(或直角梯形)拼到右边去,正好是个长方形,量出它的长是7厘米,宽是4厘米,面积是7×4=28平方厘米。   追问: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比较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原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之间的关系。 2、操作实践,验证想法。   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化成长方形?任意画一个平行四边形或任意取一个学具平行四边形纸片,证明你的想法。(结论:由此看来,对于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要计算它的面积,我们都可以用割补的访求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计算它的面积)   3、观察分析,归纳公式。   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为什么?(学生讨论)   结合回答,教具演示:因为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形变面积不变,我们发现,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以高。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如果用字母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a表示它的底,h表示它的高,那么平等四边形面积的字母公式是怎样的?   (四)小结   1、面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新问题,我们利用已有的“求长方形的面积知识”,通过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2、现在,你们说说,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关键是找哪两个条件?   (五)练习   1、计算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练后讲评)   2、计算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有一块平行四边形草地,底18米,高10米。这块草地的面积是多少?   (六)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2、同学们的表现好在哪里?   *3机动练习:   计算下面图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正确列式为()。(单位:厘米) 【篇二】 一、说教材   1、说课的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第五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教时“认识分数”及93页做一做。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分数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但“物体和图形的一半”却是学生所熟悉的,因此,本节课主要从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经验出发,并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分数,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2)、能直观地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3)、沟通生活和数学的联系,感知生活中的数学。   4、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   (1)、教材以“游乐园”的形式,呈现了本单元的基本学习内容,体现了在玩中认识数学以及人与生活、自然的有机联系。   (2)、“认识几分之一”通过两个学生分月饼的情境引入分数,使学生知道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 。利用迁移推想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3)、学生通过动手折出之分几一、创设学习情境,重视教学知识的操作性,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并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5、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和认识几分之一是教学重点;感知分数的意义和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是教学难点;教学的关键是提供学生尽可能多的材料,通过学生折、玩、涂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的意义和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说教法   设计这节课主导思想是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玩一玩中探索分数的意义,亲自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三、说学法   1、 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形、实物中认识“平均分”、进而感知分数的意义。   2、 进行比较、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四、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分四个环节进行:   1、 活动引入,体会平均分。   2、 主动探索,感悟新知。(从面到点)   (1)认识几分之一:平均分——分母的意义——几分之一的意义——揭示课题。   (2)认识1/2 :不同的图形用相同的分数表示。   3、 利用学生资源(动手操作)比较分数的大小。   4、 在生活中找分数,让学生体验分数来源与生活。   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所以我在设计本节课时,从学生最熟悉的分苹果出发,让学生感知平均分)   1、创设情境,聪聪和明明分6个苹果,怎么分?   生1:……   2、师:这两种分法哪种最特别?为什么?(特出“平均分”)板书   3、如果两个苹果分给2个人,怎么分?   生:每人一个   4、出示一个苹果,分给俩人,能平均分吗?怎么分?   5、学生以圆为例动手操作,折出一样大,也就是平均分。(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   二、教学几分之一(大量感知把一样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的基础上再揭示分数,目的:传授程度减少,让学生自主探究)   1、请选择信封里你喜欢的图形,折一折,分一分,你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并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生动手操作,师巡视了解情况)   2、反馈:(把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并给它们编号。1/2有3个,1/3、1/4、1/8、1/6、1/16、1/32各一个,不平均分的2个)   师:这些图形是不是平均分的?为什么?今天我们先来研究能平均分。   师:为什么认为这些是平均分的? (每一份分得一样多,就是平均分)   3、观察一下这些平均分的分法有什么不一样? (1)(平均分的份数不同)   (2)把( )平均分成( )……   4、(根据第3问灵活提问,全部或有选择的)让学生说说图的意思。(如:把正方形平均分成n份,涂出了其中的一份)   5、 师:(拿出一个图形)这个图形整个用1来表示,那么这个图形平均分成了2份,这一份用什么数来表示?(如果生说不出师自己说)认识1/2、1/3、1/4……(在此插入书写方法)在图形下板书各种几分之一,教读法   6、 师:为什么这一份用1/2,那一分却用1/4呢?   生: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它平均分成2份,它平均分成4份   7、 揭题:象这些1/2、1/3、1/8……我们都叫它为分数(板书:分数)   8、举例:1/4就表示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正方形的1/4。   空白部分还有几个1/4?   8、 练习:(判断题) 三、教学1/2(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师把学生作品用1/2表示的图往下拉)我们来看这几个作品,都用分数1/2表示,图形不同,为什么都能用相同的分数1/2表示呢?   小结:(能用1/2表示的这些图的共同点)把( )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   2、师:空白部分用哪个数来表示呢?为什么?   3、(再次强调意义)1/2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选择一个分数说一说意义   四、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1、(拿出1/2和1/32的两个同样图形)我们来看这两个图形,涂色部分用1/2表示,那个涂色部分用1/32表示的是这一块,(可以剪下比一比)哪个大?为什么呀?   (1/2表示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它的一份就比平均分成32份的一份大)   板书:1/2>1/32   2、猜想:1/2、1/8和1/32的大小   板书:1/2>1/8>1/32   3、自由选择两个分数比一比大小,你发现了什么?(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4、说一个更小的分数。   五、生活中的分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看到这些东西你联想到几分之一?   A、用什么分数表示想到几分之一?   B、拓展练习 【篇三】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1、师:上几节课的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你能说一个分数吗?   让学生举例,并让学生说一说他举例的这个分数是怎样得到的。   2、师:陈老师刚才在来你们学校的路上看到一辆汽车的标志(师出示宝马车的标志),   改成你能在这个标志里找到分数吗?(生1:蓝色部分是这个标志的2/4。生2:空白部分也是这个标志的2/4。)   3、师:陈老师在吃巧克力时又吃出了分数,你猜猜老师吃出了什么分数?(出示巧克力)   (生1:陈老师吃了其中的一份就是吃了这块巧克力的1/6。生2:吃了3份就是这块巧克力的3/6,吃4份的话就是它的4/6。生3:全吃完就是这块巧克力的6/6……。)   二、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   1、看到黑板上的2/6和3/6你还想到了什么?(2/6比3/6小,分母相同……)   2、师: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几个同学吃的巧克力提个数学问题呢?   3、现在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你怎么来说服别人接受你的说法呢?(证明自己的方法)   4、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证明自己说法是正确的,让大家都来接受你的说法,好吗?(比如可以画,可以折、可以写、甚至可以组织语言来说)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汇报并说说想法   生1:我们小组认为应该是5/6比如巧克力先吃掉2份,就是它的2/6,又吃掉了3份,就是3/6,合起来是5份,所以是5/6。   生2:我是折纸的。   (出示折好的纸:)2/6是2块,3/6是3块,一共是5块,所以是2/6+3/6=5/6   师:2块是几个1/6。   生:2个,3块是3个1/6。   师:合起来是多少?   生:5个1/6是5/6。   师:有没有画图的呢?   生:我画的是长方形的图。(实物投影展示)   6、另外的你们会算吗?比如1/6+3/6(5/6)   说说你的想法(1个1/6加上3个1/6就是4个1/6,也就是4/6)   引导学生小结到算理上:2个1/6加3个1/6是5个1/6,就是5/6   7、说的真好!你可以从黑板上自己找两个分数相加看,也可以自己写两个分数加一加。   口头汇报,抓住加起来超过6/6的,比如1/6+6/6=7/6,让学生讲讲为什么不是1/7,讲讲道理。 三、同分母分数减法探究   1、那谁来计算4/6-3/6,谁来说明一下方法。   同样的道理,4个1/6-2个1/6就是2个1/6就是2/6   2、你能从黑板上挑些分数写一些算式,并算出结果吗   3、汇报展示一下   你是怎么计算的,(分母相同,分子相减就可以了)   4、一个块巧克力,老师吃了1/4,还剩多少?   师:一块巧克力我们用什么数字表示?(用1表示)   这道题用什么方法解决?怎样列式?   师:试着计算   生:1-1/4=4/4-1/4=3/4   把1看成4/4,4个1/4减去1/4等于3个1/4,是3/4   小结:计算用1减几分之几时,我们把1看成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来计算   四、解决问题   1、计算   1/4+2/42/8+5/86/8+3/83/5-1/5=7/9-5/9=1-7/9=2/3-2/3=   五、课后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还有问题吗?生表示没有问题)你们没问题,我提个问题:1/2+1/4、1/2-1/4,你们能解决吗?   6、板书设计:   分数的简单计算   1/62/63/64/65/66/6   2/6+3/6=4/6-2/6=   1-1/4
2023-08-29 16:28:491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问题情景,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以自己的动手活动与类比思考努力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希望大家喜欢。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1—5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理解基数、序数的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学会比较数的大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口头表达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运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1—5各数的基数、序数的含义。   本课难点是: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电脑出示"野生动物园"的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4人一组充分说一说这些美丽画面上都有些什么,并有序的一一数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举例说明法   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的含义以后,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1—5中的任意一个数说一句话,通过学生举例说明,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3.发现法 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教师发给学习小组一些圆片,让学生自己摆一摆、比一比,通过摆圆片,让学生发现在1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2,在2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3,从而了解数的顺序,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1. 观察法   观察主题图的画面及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学主题图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什么,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你怎样看就会又快又不数丢物体呢?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2、实践操作法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通过学生动手摆圆片,亲身感知、体验数的顺序,从而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五个环节来完成;   (一)观察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1、图片引入,让学生看看图上都有些什么,要怎样看就能做到又快又不会丢, 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   这样教学设计提供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从图过渡到数,建立数的概念   1、从图过渡到数。同学们都说有1头大象,那么,除了大象,还有什么也能用1表示,找找看。   2、同样的思路教学2—5各数的认识,这样就让学生很好的体会到数字来源于生活,从而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三)联系生活实际,学会运用数   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以后,设计游戏,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找一找、数一数,并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   这样就让学生把生活实际与数学较好的联系起来,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   (四)动手操作圆片,学会比较数的大小   1、认识数的意义以后,让学生自己摆圆片,摆一摆、比一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渗透了自然数的计算单位和相邻两个自然数相差1.   2、认识数的大小以后,进行猜数游戏,如5的前面是几?3的后面是几?还有可能是几?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   3、最后学习写数。写数是本堂课的另一个重点,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学生对1——5各数早已很熟悉了,主要是引导学生规矩、工整的写数。这一教学环节就要充分利用电脑软件的直观性,清楚的显示1——5各数运笔的轨迹,先让学生观察、感知,再通过描红、独立书写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样的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想象力,充分体现新课程的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一理念。   (五)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1、新课讲授完以后,出示练习题。如:"想想做做"中找朋友、看数画圈、看图写数等使学生进一步建立数与形的联系,更好的理解和认识1——5各数。   2、最后设计了一些用1表示1个整体的题目,如:1盘香蕉、1串葡萄、1双袜子等,渗透单位"1"的概念。    五、总结全课   这节课很快就要结束了,哪位小朋友能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最成功的是什么?   整堂课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嘴表达、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课堂上将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学生参与面广,学得愉快,学习效果好。 ;
2023-08-29 16:29:431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3篇)

【 #二年级# 导语】数学的学习可以说很枯燥,记公式做题,做大量的类型题。这时候,如果教师有一份明确的说课稿,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活跃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优秀的老师往往都有自己风格的说课稿,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授课技巧,它会成为你的一种魅力。以下是 无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3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长方形等基础图形,初步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教材首先通过观察比较一根线拉直前后的样子引入线段,初步感知线段是直的。接着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让学生明白直尺,黑板的边以及折痕都可以看成线段。通过比较不同长短的折痕,体会线段是有长有短的。最后教学用直尺和其它合适的工具来画线段。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学内容,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设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线段,理解概括线段的特点,学会画线段。   2、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学生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由于线段对学生来主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所以清晰地建立起线段的表象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毛线,长方形纸,水彩笔,直尺等。   二、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们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的概念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认识,有一定难度。同时他们喜欢动手,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又是学习的有利因素。   三、说教法和学法   古今中外教育家都强调学习者的经验,感觉,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的新理念。所以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主要采用愉快教学法,体验感悟法,引导探究法,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感悟中掌握新知,在实践中感知线段,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体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等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体验,我设计了四个方面的教学流程。   (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数学是好玩的,课的开始,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互动,首先出示一部分简笔画,让学生欣赏线条的美,初步建立对线的印象,再让小朋友用彩笔在纸上画下自己最喜欢的这条线,选取几张,贴到黑板上,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线都一样吗?谁能给他们分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初步感知线是有直有弯的。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我揭示线的王国中有许多成员,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新朋友,它就是线段。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1、感受线段的直,学生的智慧在哪里?在他们的指尖上,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线段直的特征,我设计了看,猜,拉,比的过程。看,请小朋友观察一下,自然摆放在桌面上的毛线,他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猜,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拉它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拉,同学们模仿一下老师,自己动手拉一拉。比,这样拉出的线与原来摆放的线,有什么不同呢?在学生猜的基础下,得出结论:直。学生有了充分的动手操作之后,我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首先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只捏住线的一头,这样能形成线段吗?在学生否定之后指出,两手捏住线的两头,那么在数学上就是这条线段的端点,强调线段有两个端点。由此得出线段的两个特点:   1、直。   2、有两个端点。   紧接着,我出示下列练习题来强化认知,这道题目中,我注意抓住学生的错误,强化认识,只要符合线段的两个特征,那么它就是线段。   (三)丰富表象,提升能力。   为了丰富学生的认知,我设计了找线段,折线段,画线段三个环节。   1、找线段   线段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我引领学生看一看课前准备的物体,找一找哪些物体上有线段。比如数学书的一条边可以看成线段,请小朋友也拿起自己的数学书,找一找它的哪条边可以看成线段?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把找出的线段与小朋友进行交流,这样通过找,摸来强化认识,并强化总结线段都有两个端点,并且都是直的。接着带领小朋友一起到图形王国中去找一找,先让学生说一说这些都是什么图形,有几条线段围成。在交流比较中,学生会发现,是几边形就有几条线段围成。   2、折线段   我让小朋友拿出长方形纸,折一折,然后把所得的线段指给同桌小朋友看,一定要指出线段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接着向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你能折出比刚才那条线段长一些的线段吗?再短一些呢?这样,在比较中折,在折中比较,有效的引领学生发现线段是有长有短的,拓展线段的特征。   3、画线段   会画线段是认识线段的综合体现,那么,怎样把这个好朋友很好的画下来呢?这样的设计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画的过程中,向学生强化画的注意点,在这里我送上一首儿歌,给学生温馨的提示,左手压尺用点力,右手握笔轻轻移,画上端点别忘记。在学生有了一定基础之上,我为了激活学生的个性思维接着提问,同学们想一想,还能借助哪些物体来画线段,学生通过交流就会发现只要沿着边是直的物体,比如说文具盒,课本等都可以来画线段。那么在学生有了这样更高的认识之后,鼓励学生,你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咱们再来画一画线段。   通过找线段,折线段,画线段的过程,帮助学生突破认识线段的难点,有效建立起线段的表象,   (四)练习巩固,激活思维   练习是教学的回顾和整理,更是一种渗透与拓展,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我将书中的练习题改为闯关游戏。第一关,出现2个点,学生很容易理解2个点只能画一条线段。第二关是不在同一直线上的3个点,重点理解每2点的含义,再动手画。最后出现4个点时,让学生先自己动手试着画。学生有的画4条,有的画6条,让画6条的学生交流你是怎样画的?怎样才能按顺序又不遗漏的画出线段,向学生渗透有序思想,为高年级进一步学习排列组合的知识做好铺垫。这是一系列具有不同层次的数学练习,力求达到课堂学习的趣味化,活动化与生活化,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倾听他人的想法,深化对线段的认识。   总的说来,本节课,我注意发挥了教师的组织者的作用,为学生创设了操作体验的空间。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教学过程中,动手观察,动脑思考,发展思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篇二】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观察物体及对称图形。这些内容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学习了位置及左右等知识的基础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实践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对称图形的美,学会欣赏数学美。   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认识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轴。   本课难点是:认识对称现象及找对称轴。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通过观察玩具小狗,用游戏猜一猜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既复习旧知识,又为新知学习做准备。接着设计一个画小狗的情景,让学生动手画小狗初步感知位置不同,所画出的小狗的形状不同。然后通过设计分礼物的生活情景,又激起学生探索对称图形的学习高潮。   2、演示法充分借助形象直观,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学对称图形时,通过电脑动态演示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画面,使学生得到感性认识。接着利用电脑演示生活中的对称事物,使学生感受对称美,学会欣赏数学美,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3、发现法教学对称图形时,教师发给学习小组一组图片,引导同学仔细观察、动手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在观察发现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当学生分出对称与不对称的两类图形后,再次引导观察发现。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1、实践操作法,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例1时,设计让每位同学把观察到小狗的形状画下来,通过动手画,亲身感知、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2、自主探究法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始终做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创设充分学习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如,教学对称图形时,学生在折、画、比等活动中细心地观察、比较、分析中体验对称图形的特征。   3、观察法例1观察物体及例2的对称图形教学中的观察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学例1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玩具狗,画小狗,再观察其他同学画的小狗,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同一只小狗为什么同学们画出来的形状不同。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五个环节来完成   (一)观察探究,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1、激疑引入,让学生猜一猜今天要观察什么物体,然后出示玩具小狗。   2、明确位置,让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猜一猜,坐在小狗的什么位置,可能看到小狗的什么。   这样教学设计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的内容又复习了旧知为探索新知做准备。   3、画小狗   请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把看到的小狗的样子画下来。教师从正面、背面、侧面各选一张小狗图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4、质疑明理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同样一只小狗,为什么他们画出来的形状却不一样呢?组织各小组同学讨论。   然后反馈汇报结果。最后引导小结:因为这三个同学观察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小狗的形状就不一样。   5、全面观察,体验新知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全面观察,这时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全面去观察这只小狗,并引导总结出:要认识一个物体,就必须全面地去观察。   6、知识应用   此环节的教学通过让4名同学分别坐在4个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并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然后组织质疑明理,接着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观察物体。这样的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二)合作探究,认识对称图形   1、引导分类,初步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   首先教师通过分礼物的情景,让学生又进入探索高潮。这份礼物里有四个对称图形和一个不对称的图形。教师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这些图形,再动手折一折,比一比,说说有什么发现后把它们分类,并在小组内交流。   汇报分类方法,当有学生说出把梳子分一类,老虎、蝴蝶、树叶、七星瓢虫四种图形分一类时,引导全体学生再次观察、操作,发现这些图形的两边确实都是一样的而且大小相等。初步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   接着电脑验证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什么是对称图形   2、认识对称轴 【篇三】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冀教版第三册《七的乘法口诀》   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有了1~6的乘法口诀作为基础,本节课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理解了七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的基础上来熟记口诀,并能够运用在生活中,也为后面的口诀的学习做一个更好的铺垫。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剖析,我确立了该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这节课的主要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   让学生经历小组合作学习,归纳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记住7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让学生在算一算,数一数中,归纳、总结7的乘法口诀。   3、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其中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理解了七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的基础上来熟记并运用口诀。   四、说教具、学具   本课我使用的教具、学具主要有多媒体课件和找朋友卡片   五、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上述三维目标呢?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我将采用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以分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算一算,数一数,归纳、总结7的乘法口诀。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角度出发,以学生分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分如下三个环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1、巧设游戏,复习导入。   2、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3、巩固提高,应用深化。   六、说总体设计   下面我就从这三方面谈谈本节课的总体设计   (一)巧设游戏,复习导入。   在这个环节中,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我们玩个开火车背口诀的游戏好吗?老师叫到哪个同学就从哪个同学往后背诵一至六的乘法口决,每行为一列火车,各列火车比胜负。”二年级学生对游戏、活动充满了热情,从游戏中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复习已有的旧知识,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好七的乘法口诀的信心。游戏后我进行如下小结,一至六的乘法口诀大家学的都不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从而引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这一环节是获取新知的过程,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理解了七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的基础上来熟记口诀。这是本节课其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这个重点和解决这个难点,教学中我将以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这一基本思路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数一数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这个环节我将分三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生活情景,引入交流   在这个步骤中,我首先以学生熟悉的昆虫为切入点,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在学习之前,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昆虫?有的学生可能回答,我在奶奶家的院子里见过毛毛虫。有的学生也可能回答,我在花朵上见过蜻蜓,蝴蝶。学生的答案可能有各式各样,这时,我适时的引入有关七星瓢虫的知识窗,(出示课件知识窗)使学生了解昆虫的有关知识,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进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鼓励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同时也为后面观察主题图作好铺垫。   第二步骤是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学生了解了昆虫的有关知识之后,我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出示课件主题图)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见过的昆虫可真多,老师这里有一副画,你在图中发现了什么?”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图中的昆虫——小瓢虫,去发现一个七是七,两个七是十四……。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也许不会很快能找到,但我不想一开始就给学生某些暗示。因为只有学生经过认真思考的,动手数过的印象才会深刻。如果学生仍然发现不了,同时也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我设计了一个争当一名小考官的环节:利用主题图让学生互相提出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顺着学生的思维走,可能有学生提出,一棵丝瓜秧上有五只七星瓢虫,另一棵丝瓜秧上有两只七星瓢虫,一共有几只七星瓢虫?也可能有学生提出:“一只七星瓢虫身上有七个点儿,两只七星瓢虫身上有几个点?”学生的这种提问是自然的,也正是我所需要的。于是我追问:“那三只呢,四只呢?七只呢?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的答案可能有多种多样,对此,我不打算作任何结论,只是想通过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显然这一目的已经达到,于是待学生回答后我引出学生喜欢的兔博士。(出示课件兔博士)。通过观察主题图,运用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巧妙自然地将七的乘法口诀搬到小组交流中,在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当小组成员遇到了交流的困难时,教师可及时加以引导(出示课件瓢虫图)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要解决的问题,并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第三步骤是归纳总结,巩固记忆   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后,引出学生喜爱的蓝灵鼠,(出示课件蓝灵鼠)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发言交流。此时我提出第一个问题:你们这个组是怎么算的?有什么发现?通过全班交流说出自己编的乘法口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表述可能不够准确,于是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小瓢虫自学结果(出示小瓢虫的自学结果)加以修正补充。并让学生议一议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很快记住这些口诀。教学中,我不打算强调各种记忆方法的优或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学生用哪种方法简便,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只要学生表达清楚意思就应该加以鼓励,重要的是以此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态度。接着让学生读一读七的乘法口诀。熟记七的乘法口诀,最后,水到渠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023-08-29 16:29:561

小学数学说课要注意什么?

谈吐大方,不要紧张,注意不要讲一些地方口语。备课写出大概,标记要点,因为说课有时间限制,这样可以把握适度。
2023-08-29 16:30:191

小学数学说课

uff1fuff1fuff1fuff1fuff1fuff1fuff1f
2023-08-29 16:30:314

说课的一般步骤和小学数学说课模板

  一、说教材  1.先说教材地位,如××节是第×册第×章的第×节,与前后的联系如何(是基础/应用/承上启下……)。  2.说教学目标,注意是三维目标:知识目标、思维目标、情感目标。   3.说重难点。  二、说学情,即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对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帮助或困难。  三、说教法,在教学中采用的方法。  四、说学法,立足学生,要学好这个知识应用什么方法。  五、说教具,多媒体也算。  六、说教学过程(这是最重要,应占说课环节的一半以上时间)。  1.引入,从什么角度引入正题,如讲故事,看视频,提问……  2.具体的知识环节,在说的过程中一定要和教学目标与教法相对应。如:我对待这个问题时设计了三个思考问题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思考,是为了突破教学难点中的哪个目标。  3.总结归结。  4.反馈练习(这个也很重要,不能多也不能丢)  七、说教学反思,即讲完这节课后有什么地方做得好,什么地方做得不足,仍需努力(如果是课前说课此环节省略)。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是来自北师大版第几册第几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它是在学习了什么知识的基础上,对什么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它又为今后我们学习什么知识奠定知识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理解……,掌握……,运用……  能力目标:经历,体验,探索什么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什么学习,培养学生认真勤奋、积极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学习习惯。  3.教学重难点:  依据学生的已有的什么经验,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有的放矢,特制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制定了以下教法:  1.情境教学法:让学生置身在情境中学习,引入生动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  2.直观演示法:直观是手段,抽象才是目的。运用直观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问题,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  3.课件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可以实现原有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  4.数学思想渗透法: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掌握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学会学数学。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的,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据此设计以下学法:  1.动手实践法: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直接体验、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发现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  2.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发挥集体的智慧。   3.自主探索法:自主学习让学习到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此处,在教学中给学生一定的自学空间,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给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都是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设计意图】让学生置身在这样的情境中,非常巧妙地调动学生注意力,很自然的过渡中今天研究的课题,既简单又实效。  (二)引导探究,自主发现。      或:思想引领,探索新知。  【设计意图】时刻围绕数学思想展开教学,环环相扣,既让学生获得了知识与技能,更是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  (三)随堂训练,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跟踪课堂,反馈效果,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也进一步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既巩固又拓展,一举两得。另外让学生板演,一方面是为了暴露问题,另一方面是为了能在错误中思辨和改进,让学生引以为戒。  (四)课堂总结,回扣目标。      或:反思收获,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思想方法,让学生对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有一个清晰的线索,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五、说板书设计:  必要的板书设计有利于学生的思维与教学过程同步,有助于学生把握教学内容的脉络。  1.要正确认识上课与说课的区别  上课是教师在特定的环境中,依据自己所编制的教案,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上课有具体的教学主体对象,有具体的师生配合过程,有一定的教学程序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说课则不同,是由说课教师给特殊听众(领导,专家或同行)唱“独角戏”,它侧重于理论阐述,属于教研活动的范畴。  2.要正确处理好备课与说课的关系  备课和说课都是围绕一个具体的教学课题展开的,二者有着并列,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其表现内容不同。备课是教师在吃透教材,掌握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精心编写教案的活动。它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连贯而清晰的教学步骤,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方法,有板书设计和检测试题等。而说课,则是教师在总体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说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各个环节具体操作的想法和步骤,以及这些想法和采用这些步骤的理论依据。简单地说,说课主要是回答自己为什么这样备课的问题。因此,说课教师不能只按照自己写好的教案把上课的环节作简单概述。  3.说课应重视新课程标准  重视新课程标准,就是要有新的教育理念。所以课标本身既是说课的内容,又是说课内容的依据,它是教师的执教之纲。它对教学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安排与要求,为教师掌握教学内容规定了必须达到的标准,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和指导性。说课重视课标应该说什么呢?一是要说所教内容是否是课标要求的内容,二是要说课标中规定的本部分内容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4.加大学法指导的力度  明天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今天的我们更应懂得“授人以渔”的道理,所以学法指导是转变教学观念的突破口。所谓学法,即说明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所授课内容的难易程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告诉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或技巧。我们倡导的由模仿性学习到独立性学习再到创造性学习,由被动性学习到主动性学习再到积极性学习,这种学习能力的形成都有赖于教师平时的学法指导。所以说课中学法指导应该作为一个重点。  5.说课应设计有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活动  新的课标“新”在何处?一是要彻底改变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二是要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讨,发现,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同时要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重视数学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我们的教学设想,教学过程,都应该有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活动。  6.说课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是说课的灵魂。说课的性质明确地要求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说课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要做到说做法,明道理;说教学整体思路,明教学指导思想;说教学目标,明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理论从何而来?一是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二是学科知识理论,三是大纲和课标,四是近年来的教改经验和成果。  7.说课设计要力求避免脱节现象  脱节现象是说课者最常犯的错误,所以要力求避免。一是要避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理论太少,就会降低说课的水准;理论空洞,无具体内容,就会形成有骨无肉。二是要避免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脱节。教学目标就是教学的目的,教学过程设计以及教法设计是实现目的的措施,二者应是相一致的。三是要避免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确定与课标,单元重点相脱节。四是要避免设计的问题之间相互脱节。好的说课稿应是一篇好的文章,其结构应严谨,所以应注意设计的问题之间的衔接和过渡。
2023-08-29 16:30:541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三篇】

【 #二年级# 导语】数学的学习可以说很枯燥,记公式做题,做大量的类型题。这时候,如果教师有一份明确的说课稿,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活跃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优秀的老师往往都有自己风格的说课稿,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授课技巧,它会成为你的一种魅力。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篇一】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锐角和钝角”P38—P40。   2、教材分析:   《锐角和钝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的内容。教材的开篇就呈现了3种不同的角,通过让学生利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较,抽象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从而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并通过设计找角、造角、画角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去让学生深刻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征,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奠下基础。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准备从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来说一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能在直角的基础上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能力目标:经历找角、分角、造角、画角、欣赏角和摆角等活动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3、情感目标:通过师生评价、交流体会的活动,建立自信心,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同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三角板的直角辨认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能清晰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教法和学法是相辅相成的、互相联系的。教师的教应当适应学生的学,而学生的学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本节课当中,我准备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猜想验证、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创设一个轻松、开放的学习氛围,以“小精灵聪聪”为引向,以“找角、分角、造角、画角、欣赏角、摆角”为主线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勇于尝试,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找一找、分一分、造一造、画一画、赏一赏和摆一摆的学习活动中去,使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中获得新知识,让学生在不断的评价和交流中,求得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同时体验学习的成功喜悦。   总之教师的“教”将要做到: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鼓励探索、引导发现;学生的“学”才能做到:勇于尝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激趣:小精灵聪聪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老朋友---角。   2、指名学生说说角的组成。   3、聪聪带着大家去找角。   (一开始创设情境:引入小精灵聪聪,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既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回顾,又有利于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1、感知角。   (1)学生指角,教师用鼠标点击有角的地方,抽象出角的形状。   (2)提问学生:在找出的角中,有没有我们学过的角?请说出它的名字。   (3)追问学生:用什么方法能证明2号角和4号角是直角?   (4)教师强调:比角的方法。[+小学教学设计网_www.xxjxsj.CN=}   (多处体现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内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各个层次面上的学生各有所长。让学生通过学生指角的活动,重现角的形状,感知角的特征,从而复习比角的方法,为下面的分角作好准备。)   2、认识锐角和钝角。   (1)学生在小组内对这6个角进行分类。   (2)小组汇报分类的两种分法。   (3)教师呈现分角的方法。并边用三角板的直角验证,边导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随机板书)   (4)教师小结:辨角的技巧。   (师生通过猜想验证、合作交流的分角活动,共同探究了锐角和钝角的特征,导出了锐角和钝角的概念,体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平台。)   3、体会锐角和钝角。   (1)教师造角,学生说出角的名字。   (2)教师说出角的名字,学生造角。   (3)小组内造角。   (4)师生合作“给角画个像”。   (5)教师强调:画角的要求。   (通过师生互相造角的动手活动中,感受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内在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同时生生的评价、师生的评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聪聪的评价。   聪聪带着学生到活动乐园去玩一玩。   (以小精灵聪聪对同学们的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进入活动乐园玩。)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活动一:找角。   2、活动二:欣赏角。   3、活动三:摆角。   (以活动的形式穿插“找角、欣赏角和摆角”的练习,避免学生的疲劳感,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更能享受到学习的喜悦和成功。同时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层次性的练习,让学生检查学习的效果,以便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   四、承上启下,评价总结。   1、交流体验,欢送聪聪。   2、教师总结。   3、布置作业。   课后找找家里的角,并说上名字,看谁找得又准又多! 【篇二】   一、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平均分》   二、教材简析   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包括以下几层内容:(1)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形成表象。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   三、教学设想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基础的问题解决在新授后同步完成;综合的实践应用放在课尾,以开放生动的形式加以呈现。   鉴于以上教学法的设想,我在备课时对教材内容做了自己适当的处理,并试图用以下一个教学流程来展示我的教学:   1、通过分配奖品的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分配方法上感受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各自的作用,同时初步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含义。   2、通过小组合作平均分配礼物,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会用简洁而完整的话叙述平均分的结果。   3、通过判断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引导学生按要求平均分,并能把不平均分变成平均分。   4、再次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平均分,并在汇报交流时,进行分法的优化,渗透除法的计算。   5、开放创新的综合练习:“我是小小设计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为演出服选择纽扣式样和数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分知识灵活创新地解决实际问题,并为下节课包含除作准备;同时,能在最后的结果中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大),商就越大(小)”的除法规律,并注重学生审美意识和统筹安排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实施   备课时的教学理念、教学意图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学生动态表现的综合分析才有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开展对本课教学时我分以下几个步骤努力实施我的备课精神: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创设情境:小朋友,我们庄市小学的活动可丰富啦,在刚刚结束的语文知识竞赛当中,XX班的XX、XX、XX分别取得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学校准备了6本精美的笔记本奖励给这三个小朋友,你觉得怎么分比较好呢?(学生自由发言)   (2)这三个小朋友非常聪明,在数学测验当中她们又获得了并列第一名,还是6本笔记本作为奖品,这次你会怎么分?   (3)比较这两种不同的分法,你发现什么?到小组里说一说吧。   (4)小结:是呀,像第二次每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什么?(平均分)   (5)第二次你们为什么平均分呢?(因为他们名次相同)   第一次是平均分吗?为什么这样分?   (6)师:是的,在生活中有时需要平均分,有时却不需要平均分。   现在这三个小朋友想把6要笔记本送给结对的两个小伙伴,怎么分比较好?   (每个小朋友都分3本)   (7)这种分法叫什么?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说:把6本笔记本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3本。   谁能这样说一说?自己说一遍吧。   (8)6本本子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2个)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我们也可以看作平均分成2份,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3本)可以说每份都是3本。说明每份分得怎么样?(同样多)   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二)实践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1、创设情境   新学期,XX小学的爱心小火苗行动开始了!每个小组也把准备好的奖品送给你   们组结对的小朋友吧。看看你们组的学习用品是什么?共有几件?要求平均分给几个结对的小朋友?   2、小组合作,分一分,说一说,并把结果填在纸上   汇报;媒体任意出示下面几句话:   把4个铅笔盒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12块橡皮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8把尺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把。   把10本本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本。   3、同步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   寒假里,XXX家来了几个结对的小朋友,他拿出了好多好吃的招待他们。想一想,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1)10个香蕉:4、6   (2)12个面包:3、3、3、3   (3)8盒年奶:3、3、2   (4)把八块巧克力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谁分的对呢?(书上16面第二题。用手势表示)   师:第三种第份分得的同样多,为什么不对呢?   (要求是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它是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份数和份数搞错了。)   那你觉得在平均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要看清分的份数,再看看每份是不是同样多)   (三)进一步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探究多种方法   1、师:我们学校也准备了一些图书要送给手拉手兄弟班级呢。15本书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你们会怎么分?小组合作分一分吧。   2、汇报结果(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但聪明的学生就会在平均分的时候,用上乘法口诀来帮忙,为学习除法作了准备)   3、每人动手分一分   低年级的小朋友制作了许多贺卡,一共有九张,平均分给三个手拉手班级,每个班分到几张,选你喜欢的方式按要求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结果。   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么分?   4、想一想,说出分的结果   大队部还准备了12个书包,平均分给希望小学4个班,每班分到()个   (四)全课总结   (五)再次体验,拓展思维   1、创设情境,提出活动要求   六一节的时候,我们要和结对的小朋友同台表演呢。学校设计了一些演出服(出现5种式样的衣服,)少了些什么?一起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小组合作为这些漂亮的衣服配上纽扣吧。   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每组都有12粒纽扣,平均钉在一种式样的衣服上,每次要分完哦,你们想平均钉在几件衣服上,试一试摆一摆,并把结果填在练习纸上。   2、学生汇报,媒体出示结果   12钉在(1)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2)粒。   12钉在(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6)粒。   12钉在(3)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4)粒。   12钉在(4)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3)粒。   12钉在(6)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2)粒。   12钉在(1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粒。   问:仔细观察结果记录,你们发现了什么?   你们知道为什么钉的件数越多,平均每件的纽扣数就越少呢?(总数不变)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案,选出你们觉得最适合这件衣服漂亮的配法,将纽扣粘在真正的样品上。完成的小组,就一来将你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吧! 【篇三】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教材共安排了两道例题,是在学习了连加、连减之后,进一步研究数的计算。在编排上与连加、连减基本相同,也是配合例题各安排了一幅情境图,用图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和计算顺序,同时还在算式中用线标明计算顺序和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图形编排的处理,有利于学生从看着第一步算出的得数计算第二步逐步过渡到将第一步算出的得数记忆在头脑里去完成第二步计算,从此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加减混合对学生以后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减打下基础,以上知识对学生后续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种抽象出加减混合计算的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2)掌握加减混合式题的计算顺序,能正确的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3)初步学习用加减混合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2、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会看图、说图、理解图意,了解语言和图案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图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3、情感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加减混合计算顺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美的情操,让学生了解加减混合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掌握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同时掌握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那么,怎么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呢?我准备采取以下两个措施:一、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嘴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教学过程设计   接下来我将重点向各位专家介绍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我首先通过一个电脑的情境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出新问题,让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创设一种探索的情景:动物王国联欢会,所有的小动物都来参加巨大的盛会,树上机灵的小猴,草地里奔跑的小鹿,蹦跳的小兔,小猫、小狗……都来了,还有湖里欢乐游玩的4只白天鹅,这时又飞来了3只白天鹅。抛出问题:护理油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湖里一共有几只白天鹅?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43。再显示从7只天鹅里飞走了2只的场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湖里天鹅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交流讨论提出问题:现在湖里还有几只天鹅?教师配合学生说的在43后面板书“-2”把算式写完整“43-2”,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在4加3后面减2?应到学生观察图画说清图意,说明算理,从而实现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讨论:结合图上的天鹅只数的变化过程,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组织汇报、交流计算方法。根据学生说的出示:43-2并标明计算顺序。启发学生思考第二步是几减2?为什么是7减2?进一步的我们设计第二个情景:“草地上原来有4只小鹿在奔跑打闹,突然离开了2只后,又跑来了3只”连续变化的画面。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说出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现在草地上有几只小鹿?”结合学生回答写出算式并板书:4-23=()启发学生思考:上面的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计算顺序以及算理,配合学生说的出示思维线并板书:4-23=5。通过情景的设计引导同学们进行探讨交流,师生共同归纳小结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计算加减混合式题,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结合一年级学生学情特点,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设计闯关练习,闯关一:首先帮助小   猴解决问题:小猴爬到树上首先摘了7个香蕉,不小心掉了4个,接着又摘了1个,现在小猴手中有几个香蕉?通过闯关练习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的学习习惯。为什么要设计闯关一内容呢,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动眼,动脑,动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闯关二:出示课本75页做一做练习: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并说明算理,同时我们设计闯关2的内容是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加减混合计算与我们生活的紧密联系。闯关三:完成课本76页计算题,在完成本题时我力求练习形式新颖,有趣,我会采用开火车,抢答等形式汇报计算结果。同时我们设计闯关三的环节为今后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做好铺垫,体现我们教材的前后呼应与连贯。通过一系列的闯关练习,师生互动,让学生分析,思考然后及时的进行小结。下面是我本节课的一个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体现严谨美观,起到画龙点睛构建知识结构的作用。   三、教学反馈与评价   1、教学反馈是检验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即教师以观察学生的语言,表情及答题情况判断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本节课设计三个反馈环节:①通过闯关抢答,巩固练习达到知识技能目标;②通过练习说图意,交流、汇报达到能力目标;③通过课后练习,应用实践达到感情德育目标。   2、教学评价,对回答正确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有创新的要给予表扬,有知识障碍的,给予耐心的引导、纠正、鼓励,通过教学评价以激励学生奋发学习。   四、教学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说明数学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要传授思想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有效途径。为此本节课作以下几点设计说明:1、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围绕“引发—探求—归纳—应用”四个环节组织教学,如在例题1、2中通过情境设计,引发问题的产生,探求归纳加减混合计算顺序,加强应用与实践来组织教学过程,注意知识间的衔接与连贯,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了启发与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辅以讲练结合,师生互动,皆在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的步步深入,从各个反馈层面收集信息,保证师生的思维同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这符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3、加强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动眼(及观察)、动嘴、动脑的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师的知识传授过程转化成学生认知的探索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探索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在学习中产生一种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兴趣,也体现了“一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4、重视教学过程中思想的渗透,创造出创新的思维空间。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023-08-29 16:31:021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1    一、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基于以上理念,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出了"引导探索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改革思路,并且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纵向结构,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的基本教学模式    二、设计思路   (一)关于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93—99页的直线和线段的认识在本学段中,学生将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学习图形变换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而直线和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的起始概念,也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的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在这一学段的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关于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直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特征,初步学会画直线和线段   2、使学生学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直线和线段,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难点是理解直线的特征   (三)关于教学流程   为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自主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   1、设疑激情:   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在导课中出示学生生活的校园环境的一角的简笔画,组织学生给简笔画中的线条归类,引出课题"直线"   2、引导探索:   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从中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并且强调学生建立空间感、符号感、数学感及鉴别结构和规律的能力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习,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在新课教学中,我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理解直线和线段的特征及两者的异同,并通过自主操作、交流,掌握画直线和线段、量线段的方法   3、应用提高:   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知道遇到问题试着运用数学方法去探索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以逐步形成独立探索的习惯和大胆探索的精神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线段,分辨出某一物体由哪些线段组成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问题   4、交流评价: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性学习,获得了新知识、新经验,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都全方位地得到发展,再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机制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如教学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感想,你的表现如何,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    三、教学过程(相关图形参见课件)   (一)设疑激情(利用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1、多媒体出示描绘校园一角的画面,有假山、流水,还有太阳、小鸟、教学楼以及小树、各种花   2、引导学生欣赏图画,感受校园美景,激发热爱学校的情感然后去掉颜色,成为一幅线描画   3、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这幅画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些线有什么区别?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小组讨论完成)   4、汇报:以一株花为例,请学生给线分类多媒体显示花变大,各线条间稍分开指名分类,随着学生的指点,线跳入相应的框中,框下分别注有直的线、曲的线   5、引出课题:像这样笔直的线,是直线(板书),今天的课我们就来研究这种直的线   (二)引导探索   1、认识直线:   (1)认识直线的特征:   课件出示妈妈织毛衣的场景的照片,突出散落在地上的绕来绕去的毛线问:它是什么形状?老师把它这样(用手把线拉直)(变直了),这种线你能给它取个名称吗?(板书:直线)这是一条直线,它有什么特征?教师把毛线一点一点拉长问:"还可以拉长吗"(可以)现在老师一个人不能把它拉长,谁来帮老师拉一拉?请两位同学上来拉教师问:"还可以拉长吗?如果它不断地拉长,请你想象一下,它可以拉到哪儿?"从中引出直线的一个特征:无限延长(板书:无限延长),那它有尽头吗?引出直线的另一个特征:没有端点(板书:没有端点)   (2)画直线:既然直线那么长,我们能把它全部画下来吗?学生回答:"不能"所以我们画的只是直线的一部分请同学们试着画一条直线   (3)学生汇报交流画直线的工具、方法教师总结   (4)判断直线(课件出示):请你认真观察哪条是直线?哪条不是直线?   (5)在生活中你见过直线吗?   2、认识线段:   (1)认识线段的特征:   刚才小朋友们说了许多物体的边是直的,但它有端点,那它是什么呢?课件出示杨浦大桥上一根根斜拉的钢索的照片(有的说是线段,那么板书:线段如果没有人回答,那么教师说)   请看大屏幕:这是一条直线,在直线上点两个点,这两个点之间的一段叫线段(板书:线段)教师画一条线段   (2)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线段和直线比较有什么相同点?(直)它们又有什么不同点?得出线段的特点:有限长、有两个端点   (3)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   3、量线段   (过渡)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画了线段,知道线段有长度,它可以用尺子等工具来测量   (1)请你量一量数学书有多少长?先别忙着量,你先估计一下这本书有多长,把它写在旁边(教师请几位小朋友说估计的长度)那么它到底是几厘米呢?我们就动手量一量吧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_____号考生。    说课: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____________》。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______________出版社出版的高中《________》第__册第__章第__节。   1、本节课分____个部分内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节课贯穿了______以后的.整个教学,是学生进一步顺利、快捷操作____的基础,也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这条基本上通用)   3、本节课联系了________和_________,在以后学习______具有重要意义。   4、本节课是在学习______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___________的关键。   (以上4条,灵活运用,不用全部说上就行。可以参考序言中的句子,主要是说学习本节课的意义。)接下来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xxx    知识目标:   1、   2、   (只要说出本节课要讲的知识点,也是重点难点就行)    能力目标:   1、通过讲练结合,培养学生处理____、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分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分工合作的能力。   3、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需要选择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2、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对学习计算机的热情。   (对于教学目标,因为时间短,不一定要分成这三个目标,只要说出3点就行。)   当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并且了解了教学目标之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难点   重点:   难点:   (对于重点、难点,依然是说出本节课的内容就行,可以参考本节课的题目和各部分的标题)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呢?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   1、范例、结合引导探索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3、采用类比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从而体验到独立获取知识的喜悦感。   4、通过“教”“学”“放”“收”突破重点和难点。   (根据需要任意选取教法。2—3个就行。根据时间自行安排。)   教学相长,本节课我所采用的学法主要有两个。    学法:   1、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2、反馈补救法:在练习中,注意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不同。”   最后我们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所需教具是教师机———学生机、投影仪、黑板、等。   我将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   用约5分钟时间进行导入部分,主要是复习和引入新课。   用约20分钟时间进行正体部分。主要是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完成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部分的学习。   最后,用约5分钟的时间进行尾声部分,主要是小结和作业。   或者说是,对本节课进行总结以及布置作业。   (1、关于讲练结合,如果是理论课,练就表示做习题,如果是操作课,就表示上机实际操作   (2、我是按一节课40分钟分配,待考证。   (3、大概模式是这样的,你根据时间要求自行取舍吧。   (4、声音一定要大,语速不能太快。对于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表示你说课流程的词汇要突出。但是,不要板书,浪费时间。   (5、注意,偶尔要看一下评委,眼神交流。   最后要说“说课完毕”   对于试讲,引出这节课,之后顺手把本节课的题目写黑板上。要用力写清楚。   如果觉得整节课讲不完,你可以说我今天主要讲____几部分。因为没有学生,所以讲的不要太散,要有思路。如果能显出你跟学生交流的过程就显一次,不然的话,就直接讲自己的。 ;
2023-08-29 16:31:111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3篇

【 #一年级# 导语】数学的学习可以说很枯燥,记公式做题,做大量的类型题。这时候,如果教师有一份明确的说课稿,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活跃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优秀的老师往往都有自己风格的说课稿,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授课技巧,它会成为你的一种魅力。以下是 无 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3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左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第三课时的内容。   2、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左右》是前后上下的延续性学习。但认识左右比认识前后上下要困难一些。“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要具有更强的空间观念。通过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认识立体图形建立空间立体感打好基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教学目标   (1)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2)在认识“左右”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判断能力,能够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5、教学难点: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二、说教法   本节课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和学习,重视让学生亲身体验,因此,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充分挖掘现场课程资源来启发学生进行学习,并采用各种有趣的小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个广阔、自主的空间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在观察与操作中认识和体验左右。   1、首先,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情境,与学生交流谈话,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有的两只手,一只是左手,另一只是右手,初步感知了左与右,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   2、在学生初步感知“左右”后,以学生原有的经验出发,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说一说”左右手能做哪些事;“找一找”身上像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做一做”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摆一摆”学具等。让学生在这些简单而有趣的活动中辨别左右,加深对左边和右边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学生既感到亲切而又不觉得枯燥,乐与参与学习。   3、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身边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左右”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因此,除了认识和体验“左右”外,还要引导学生懂得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左右”的认识,并且体验到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学法   低年级儿童好奇、好动,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应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因此,学生的学习应以活动为主,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基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左右”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不一定准确判断的情况下,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说、找、做、摆、看、练的活动,逐渐加深对“左右”的位置关系的认识。   1、说。是从生活经验入手,说左右手分别能做哪些事,这是对左右的初步认识。   2、找。是找像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这是对左右的进一步了解。   3、做。这是听口令做动手的小游戏。除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加深学生区别左与右。   4、摆。通过摆学具,使学生把对左右的认识变成得心应手的知识。   5、看。这是让学生观察由于他们的转动,右边事物的不同,初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6、练。达到巩固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淘气和笑笑他们平时可喜欢玩游戏了,你们喜欢吗?喜欢的"请举手。你知道你举的是哪一只手吗?(右手)那么另一只手就是(左手)。   2、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对新朋友:左右(板书)   (二)操作活动,认识左右   1、亲身体验,初步感知左右   (1)右手除了用来举手发言,还可以做什么?(拿筷子吃饭、拿笔写字……)左手呢?(吃饭时用左手拿碗……)   (2)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能帮我们做很多的事情,找一找自己身上还有这样的好朋友吗?(左右眼、左右耳、左右脚……)   2、小小游戏,进一步认识左右   (1)动一动:张开你的左手摇一摇,张开你的右手摇一摇;伸出你的左手向左转一圈,伸出你的右手向右转一圈。   (2)听口令做动作:左手摸摸左耳,右手摸摸右耳,跺跺你的左脚,跺跺你的右脚,左手拍拍右肩,右手拍拍左肩……   3、摆摆学具,辨别左右   (1)动手摆:铅笔在最左边;小刀在最右边;文具盒在中间;橡皮在文具盒的左边,铅笔的右边;尺子在小刀的左边,文具盒的右边。   (2)说一说: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呢?   (3)打乱学具,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内议一议,说一说。   (三)引导观察,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1)同桌同学面对面站着,观察左手和右手,你发现了什么?   (2)转动方向,观察左边和右边的事物,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方向改变了,左边右边也改变了。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解决课本60页“找一找”。   出示挂图:   师:这位小朋友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能帮助他解决吗?这位小朋友想到小明家玩,可他只记得上楼左拐是小明家,小明住在几号房呢?   (2)解决“练一练”第3题。   A、师:停车场的管理员听说你们学会了新知识,想请大家帮忙解决一个问题,看看是什么吧。   B、出示挂图:从右边数大客车是第5辆,一共有()辆车。   C、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3)解决“练一练”第5题。   A、出示挂图:想一想,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B、小组讨论、交流   C、到楼梯去走一走,亲身体验一下   D、小结:我们不仅仅上下楼梯时要靠右边走,在马路上行走时也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边走。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   (五)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延伸 【篇二】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在入学之前,经过了学前教育,有很多孩子在没有学习这一课之前,对于100以内的数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而且在他们的生活中常常会接触到100以内的数。但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对于100以内的数的概念还比较模糊。这一课教学就是要帮助孩子建立100以内的数的概念,通过估计和比较建立数感,为以后学习数学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100以内的数的过程,感受100以内的数的大小,感受100以内的数就在身边。   2、使学生独立的数100个物体,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对“个”“十””“百”有一个感性认识。   3、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经历数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并能够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发展学生的数感。   4、在认识100以内的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让学生能够灵活的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出100以内的数。   难点:数数过程中整十数的连接。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的编排意图,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学生动手操作、师生合作、学生合作的教法和学法。这样安排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营造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   四、教具和学具: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具和学具的选择上,尽量提供学生熟悉的素材,如红豆、铅笔、巧克力豆……这些材料作为学习的对象,学生既熟悉又新奇,可以提高学生数数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参与者和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秉承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我安排了一下几个教学环节:   A、激趣导入   这个环节我主要安排了一个师生互助的活动,老师和学生进行数数比赛,而且在数的过程中要用手势比划出所数的数,之所以要用手势进行配合,是考虑到对学生进行“手口一致”的训练。在数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口型和手势,如果学生是一个一个的数,老师就两个两个的数,如果学生是两个两个的数,老师就五个五个的数,甚至十个十个的数。这样安排,从学生知识角度和思维趋势进行探底,既了解学生的起点,把我教学起点,又能使学生感受数数方法的。多样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B、操作探究   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这个环节分为三个部分进行教学。   1、第一次数、估数、初步感知100   让学生建立数感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学生数感的建立主要依赖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他们熟悉的素材,红豆、巧克力豆,并合理利用这些素材进行教学。   (1)数出20粒红豆,让学生看一看,20粒红豆就是这么多,先感受20粒红豆的多少,在提出问题:100粒有多少呢?自然而然的把学生引到教学情境中进行思考,学生的数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建立。   (2)让学生抓一把红豆,估计一下够不够100粒,如果不够,就再抓一把,直到认为够了为止。   (3)验证结果,每组一个一个的数一数,看看哪一组估计的最准确。通过学生自主的数出100以内的各数,体会到数是在数物体的过程中产生的,为脱离实物抽象数数做准备。   (4)估一估,一袋巧克力豆大约有多少颗?通过这个步骤,进一步训练学生们估数能力,并进一步体会估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2、再次数,建立对计数单位的感性认识,进一步认识100   虽然同样是数数,但对学生的要求却提高了。刚好数出100,又要让人一眼看出是100。提出了这些要求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能用自己认为的方便、快捷的方法数数,并在操作中,发现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百。   3、第三次数,理解数的组成   教材把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数数过程中整十数的连接,以及数的组成这两个知识,安排了两个例题进行教学,这一环节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1)实物数出35根小棒(铅笔),要求学生边摆边说出有几个十和几个一。接着摆到42,当摆到39的时候,问:39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9个一再摆一个是多少?一共有几个十?是几十?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难点,同时加深对数的组成的理解。   (2)脱离实物,强化训练。想一想,57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从57数到73,数到59时,强调上面提过的类似的问题。通过再次训练,学生对于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3)小游戏。师生互说,学生互说的数数游戏和数的组成训练,既可以提高学生数数的兴趣,也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4)小练习,用学的数说一句话。通过学生用学的数说一句话,促使学生有意识的将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联系起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促进了数感的培养。 【篇三】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各位老师: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减法。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减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中的“减法”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掌握了5以内数的顺序及各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是要引导学生初步知道减法含义并探究5以内减法的计算过程,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减法。   二、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之前已经接触过加法的计算,因此他们对计算题并不是很陌生,大都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学生缺少的是对于减法含义的理解,说不清为什么用减法计算。面对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课程的设计就更应该充满趣味、问题设计有梯度,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的认知提高一个水平。   三、教材分析   《减法》一课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第二次接触计算的问题,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5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能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数学意识。   四、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减法来解决。   2、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差和减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3、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五、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建立减法的概念。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来突出重点。   难点:会用数的组成,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通过算法多样化的择优来突破难点。   六、教学方法:情境演示、启发式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激发兴趣,做好知识准备;   在课程复习环节我出了3道题,分别是数数题(从1~5,从5~1)和按顺序填数以及5以内的分与合,通过口答,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习5以内的减法作好准备。第二环节创设情境,探索新知。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索中掌握新知,训练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初步探究的能力。   我分两个层次组织教学。   第一层次认识减法,理解含义。   这里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通过手中的气球演示,4个气球飞走1个蓝气球,手里还剩下3个气球。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感受,然后全班交流。   最后教师说明:4个气球飞走1个蓝气球就是从4里面去掉1,求还剩几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去掉)列出算式:第二层次学会计算,掌握方法。   摆小棒,先摆出4个小棒,然后拿走1个小棒,让小朋友数一数还剩下几个小棒,进一步建立减法的含义,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同时列出算式4-1=3,然后让同学们初步感受减法的意义,并领悟计算方法;学生认识“-”号和“=”,正确读出算式。   (二)感知减法的含义   本环节有三个任务要完成:一是减法含义的教授,二是减法算式的写法与读法,三是减法算式中数字代表的意义。   1、减法含义   以一桌子上放着的5个小棒为实例研究,拿走2个还剩几个。我们用减法来计算。突出“分开”,运用手势帮助学生理解减法含义。   意图:鼓励学生对物体的发现,引导学生对减法算式中数字意义的理解。   2、减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先通过摆小棒来知道是5个以及分开的意思,然后写出5-2=3,写法是在讲授减法含义时作为板书。介绍“-”,把“分开”转化为简洁的数学语言,即减法算式读法。   3、减法算式中数字的含义   体会减法含义的同时,提问算式中的数字分别代表什么?   预设:如果学生观察主题图时出现了多角度观察,就分别说说数字的含义;如果学生没有多角度观察,可以在说清一种数字含义后,适当引导学生多角度发现,然后再说说数字含义。   意图:帮助学生理解算式中数字的意义,即观察角度不同或主题图不同,尽管算式一样,   但算式中数字代表的含义却大不相同。   4、加法含义的巩固   结合桌子上的5个圆片再次对减法加深认识按照小棒的实例再次对于减法意义加深理解,让学生会书写算式并能正确读出算式。这个环节中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实践,多种感官并用,学习的过程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思维水平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   第二层次,深化练习,利用课本p27页的做一做进行深化联系,让学生真正掌握减法及其意义。   (三)学生活动,巩固减法含义   利用书上的“做一做”,以及学生自己举例来说明减法的计算以及它的意义   (四)联系生活,丰富对减法的认识   意图:拓展加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既可以巩固减法含义,更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对于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
2023-08-29 16:31:251

小学数学如何说课的技巧

说课的内容包括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等,说课的模式通常可采用如下的提纲式:(一)说教材教材简析(简要说明本说课的内容来自哪一学科、哪一册书、哪一章节) 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二)说教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运用(三)说学法学习方法 能力培养(根据教学内容和采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于渔)(四)说教学程序新课导入新知识的学习检测训练总结巩固(五)说板书设计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板书设计时要体现出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说课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应因材、因时、因地、因人(学生、教师)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说课方式和方法,提高说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023-08-29 16:31:571

成都市新都区教师公招,小学数学面试说课一般是几年级的内容???

一般3-5年级的内容多点,如果舍得花钱的话,请个教研室的老师指导下。(钱不会白花)
2023-08-29 16:32:083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三篇

【 #二年级# 导语】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三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日后深入的学习角的含义及系统的学习直角的知识提供必备的条件。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从实物、平面图形中辨析角。   德育目标:让学生知道周围许多物体表面都有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大胆尝试。   3、教学重点:对角的认识。   4、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开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5、教材编排特点:先由实物入手,让学生指、摸、感知角的形状,然后利用折角,找寻角的特点。第三层,利用活动角大小的变化,引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最后是画角。总体来说,教材采取小步子,从形象直观到抽象运用的编排,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   6、教具准备:计算机设备、教学课件、自制活动角、三角板、直尺、红领巾。   7、学具准备:自制活动角一个、三角板、直尺、不规则的纸。   二、说教法、说学法:   本节课在教学上运用尝试教学法和动手操作法相结合的形式,由好奇、有意思的事物引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探索数学规律,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本课制成生动、新颖的多媒体课件,巧妙地架起了求知的桥梁,使学生在“寓教于乐,寓智于趣”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探索,获取新知。   知识固然重要,但探求知识的过程更重要;尝试结果固然重要,但解决问题的尝试过程更重要,因此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对学生观察、操作、归类的思维能力培养,注重组织学生合作讨论,让他们互相启迪,多向交流,尽可能的给同学们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分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活动引入: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图形,你们知道哪些图形吗?出示图形,问有角吗?谁愿意上来指一指。   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首先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数学网搜集整理]、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同时,教师运用合作的语言,创设宽松、民主、活拨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精神振奋,这种积极的情绪很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   (二)导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习些什么?   【意图:在此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要求,设置悬念,把学生带入到尝试新知的境界,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1、(准备题)出示实物大三角板,红领巾,一本书,在这些图形中有角吗?谁可以上来指一指,说一说,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指角方法,并且同桌间互相指指看。   【意图:在实践中充分感知角,让学生尽量放开手脚,思维真正“展翅高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尝试题)利用自己喜欢的圆形纸或不规则纸折角,找出哪里是角,摸摸有什么感觉?请找出角的特点。   【意图: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孩子们动手实践,操作参与这一教学设计适应了儿童好动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符合着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让学生充分感知角的内涵,并利用语言描述出角的特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从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出示有争议的尝试题:   出示折好角的图形这是角吗?   【意图:“以疑激趣,以趣解疑”用有疑问的尝试题可以鼓励他们找出规律和办法,使学生在尝试学习中感觉到知识的力量,拥有学习的快乐。】   3、尝试练习题: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角?为什么?(小组间讨论)   【意图:这一组尝试题目既是对前面学习知识的总结,同时也是对有关角的表象知识的巩固。尝试教学中“学生讨论”这一步,动员大家积极发言,说出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在讨论中“悟”出道理,发现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从争论中筛选信息,辨别真伪,分析对错。既培养了学生数学的表达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既发展了学生思维,也发挥了学生间的相互作用。】   4、解决有争议的尝试题:   【意图:学生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尝试题,同时对“什么是角”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5、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   【意图: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体,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学生在获得了从感性材料向理性知识的飞跃过程。在各抒己见的发言中,知识得到更深的理解。】   【小结:第一阶段的尝试,学生在想、做、说中进行尝试和探索,使学生对于教学重点角的认识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第二次尝试:   (1)和(2)两个角一样大吗?请你想想办法。   【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难点——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判断,自己尝试一下,从而找出好办法,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想各种办法,养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师讲解并归纳: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出示课件尝试练习题,钟面的指针间角度的大小在变化,请学生判断角度变大还是变小了。   【意图:加深对教学难点的理解,是引导探究,深入理解的过程。组织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掌握“教学难点”让他们在尝试中体味成功。在小小的成就感面前,感受学习的快乐。】   学生自学画角:学生看书后,画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任意形状的角。通过师生讨论、纠正后,再次画角。   【意图:学习画角的过程是本节课的最后一个内容,引导学生画出任意的角,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用他们稚嫩的小手,画出自己最为满意的角。】   (四)第三次尝试练习:   1、数数每个图形中有几个角:   2、动手利用小棒(2根)摆图形,数数你摆的图形中角的个数:   【意图:动手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第一题是一个铺垫,第二题让学生利用摆一摆,数一数的实践活动,既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又在动手操作中,创新精神得到了展现。】   3、发展题:   一张正方形的纸,用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小组讨论,每个人试着剪一剪:   【意图:发展题的设计,体现了教学的全部内容,同时也增加了内容梯度,呈现了阶梯性,是一道很好的延伸题。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到了提高。在剪一剪,拼一拼,数一数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交流、切磋中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   课堂小结:这节课开始时,你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还有其他的问题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答,教师总结)   四、板书设计:   ①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②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开的大小有关,   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③画角:先点顶点再画边,   角的标记填里面。   【意图:通过板书,将教学重、难点清晰的呈现学生面前,整体板书设计重点突出,分散难点,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五、作业设计:   课下利用3根或4根小棒,看看能摆几种图形并数出每种图形里有几个角。 【篇二】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说课程要求   《万以内数的认识》属于数与代数板块的内容,是有关数概念的教学,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数学知识。这一单元包括千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估计和整百整千数的加减五个信息窗。千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认识两个信息窗理解意义、数数、读数、写数、组成、数位五个内容。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这一信息窗学会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的方法。估计这一信息窗理解估一部分推想全体这种估计方法。整百整千数的加减这一信息窗分为整百整千数加减和几千几百加减几百两个内容。   二、说地位与作用   小学阶段,对整数的认识,分为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大数的认识四个阶段,本单元是第三个阶段。《万以内数的认识》经过学生前面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学段的学生对100以内的数建立了初步的数感,理解了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的十进制关系,掌握了简单的读写技能,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总之,对数的认识,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理性认识。这一单元就是学生认数范围的一次扩展。它不仅是学习万以内数计算的基础,也是以后认识万以上数的基础,对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结合具体情景认识计数单位百、千、万,并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和顺序,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会读、写万以内的数,能够用语言和符号来描述大小,认识近似数、估计,正确口算   2、能力目标:运用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在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   3、情感目标: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他人帮助下,能尝试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1、计数单位千、万的认识   2、数位的意义和顺序3、万以内数的读写   4、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1、数数过程中,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如何数。   2、体会数位意义以及相邻数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3、如何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   三、说教学策略   1、千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认识。   首先,结合学生的做操情景,来估计一下有多少人,然后再去数一数,算一算引入“千”这一计算单位,然后引导学生来这样“一个一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百个百个的数”,“千个千个的数”的数学活动,知道10个一是一百,10个百是一千,10个千是一万,体会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并通过现实情境估计二年级学生人数、全校学生人数和“多少本书有一千张纸”“多少本书有一万张纸”的活动来进一步感受大数千、万。   在理解数位的意义时,由于生活中很难找合适的实物来代替,所以根据学生已有的对计数单位和数位的知识,充分借助计数器理解百位、千位、万位等数位的意义   在数数时,对学生来说,拐弯处的数数,是一个难点,如:989数下一个时,学生直接数1000,这时我先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体会相邻计数单位的十进制的关系,认识到下一个应该是990。并再通过举类似的例子(如:489数下一个,679数下一个等)进一步体会相邻计数单位的十进制的关系。同时板书时,我把989和990后两位画出来,让学生体会到989下一个是990,就是和89下一个是90是一样。   在读数和写数时,读写中间或末尾有0的的数是一个难点,如读2003时,出现两千零三和两千零零三两种读法,这是通过学生交流,学生知道读两个零重复了,读两千零三就可以。在写一千零八时,有写成108的,通过学生交流,并借助计数器来拨拨,认识到“1”在千位上,“8”在个位上,理解0占位的必要性。   在数的组成这里,与读数和写数来结合的,同时结合借助计数器和数位顺序表来体会数位上数的意义。   练习题中涉及到的数的规律,实际是对数数和数位意义知识的延伸,对学生来说存在难度,在这里借助学生对100以内的数5个5个的数,10个10个的数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让学生说说方法,然后再解决问题。   2、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比较的方法多样化,只要能比较出来就可以。引导学生研究,总结出下面几种方法:   方法一:根据数位来比较,数位不同时,数位多的数大(例如:1008和987,1008是四位数,987是三位数,所以1008大于987)   数位相同时从高高位比起。(例如:968和980,都是三位数,但是980的十位是8,968的十位是6,8大于6,所以980大于968)   方法二:借助一个标准来比较。(例如:1008和987。1008大于1000,987小于1000,所以1008大于987)   方法三:渗透近似数来比较(不易要求过高,重点培养学生数感)(例如895和806,通过学生想895和806离得哪个整百数近,得到895的近似数是900,806的近似数是800,900大于800,所以895大于806)   3、估计估算   先让学生独立的估计,再组织交流估计的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计,对结果同样不要求精确、统一。在估算过程中引导学生按一定的策略进行估计,避免毫无根据的估计。通过情境图,估计有多少人在做操?先输出20个人来,然后圈一圈,再看看总人数中有几个这么多,这样就可以估计出总人数。   同时增加一些身边的素材,估计一下一张书页的字数、二年级学生的人数、全校的人数了……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4、整百整千数的加减   先复习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增加迁移效果。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口算方法。同时特别关注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的方法,为学习整千数加减整百数的口算作铺垫。在学生理解为什么要把120看成12个十时,可以借助计数器或者小棒很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 【篇三】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剪一剪》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后的实践活动课。   2、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取材于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剪纸”,设计了两个比较简单的剪纸活动。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平移和旋转新知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并初步获得绘图、剪图等技能。   数学思考:在对简单图形变化、运动规律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解决问题: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简单的数学问题。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在同伴和教师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的数学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了解并喜爱中国民间的传统工艺“剪纸”。   4、教学重点   画和剪1个小人,2个、4个连续的小人。   5、教学难点   找“纸对折的次数增加,小人的个数也不断的增加,而且正好是原来的两倍”的规律。   6、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剪刀、蜡光彩纸,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板书贴片、展板等。   二、教学流程   (一)情境渲染,复习导入。   (二)揭示新课。   (三)活动。   剪出1个的小纸人,2个和4个并排排列的小纸人。   (四)开放活动。   (五)本课小结。   三、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是以“自主探究——动手实践——总结整理”为教学框架结构,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剪的技巧,主动构建并理解知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融观察、实践、交流、评价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1、探究过程中的主动建构。   从本质上讲,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建构,自己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的过程。本节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如在剪连续的小人时,教师并没有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剪,而是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试一试、议一议等环节,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在思考、尝试、实践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并理解知识。   2、实践活动中的思维训练。   从数学的发展来看,它本身也是充满着观察与猜想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不只是让学生动手做一做,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等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思维能力。如当学生剪出一些不规则的图形后,引导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解决的办法,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去猜想、推理、分析、表达进行自主思维活动。教师的设计层层推进,从剪一个小人,剪两个连续的小人,到剪四个、八个连续的小人,再到剪自己喜欢的、漂亮的连续图案,这样的设计正是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3、总结整理过程中的思维发散。   学生经历了探究过程之后,总结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如教师在学生实践活动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发现“纸对折的次数增加,小人的个数也不断的增加,而且正好是原来的两倍”的规律,这样的训练可以发散学生思维,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新的发展。
2023-08-29 16:32:281

《小数的性质》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数的性质》小学数学说课稿   “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因而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登上了教育研究的大雅之堂。下面是有关小学数学说课稿:《小数的性质》范文,欢迎借鉴!   小学数学说课稿:《小数的性质》   一、教材   1.教学内容: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三课时:“小数的性质”(课本第64-6 5页,例1—例4)包括:(1)小数的性质;(2)小数性质的应用(六年制第八册第四单元)。   2.教材所处地位:本节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为后面学习小数四则计算做了必要的准备,起铺垫作用。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对小数的性质这一概念的理解是本节的难点,小数性质的应用是本节的重点。   4.教学目标:(1)识记理解小数的性质;(2)根据需要把小数化简或是把整数改写成指定数位的小数。   二、教法   1.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小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 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采用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 口、动眼以及采用对口令抢答等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   三、学法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地观察问题、对比分析问题、 概括知识及联想的方法。   四、教学程序   (一)谈话法导入新课   在商店里,经常把商品的标价写成这样的小数:手套每双2.50元,毛巾每条3.00元。这里的2.50元、3.00 元分别是多少钱?(2.50元是2元5角,3.00元是3元)为什么能这样写呢?这是小数的一个重要性质,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并板书“小数的性质”。   (二)讲授新课   1.研究小数的性质   (1)出示例1,比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首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米尺(10厘米以上),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是同一点,说 明: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板书)。   请同学们看米尺想,1分米是1/10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米);10厘米是10个1/100米,可写成怎样 的小数?(0.10米),100毫米是100个1/1000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00米)   板书: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在这里应用直观演示法,变抽象为具体。然后板书准备比较,观察上下两个等式,说明0.1、0.10、0.100 相等,再添上“因为”、“所以”、“=”。   A.从左往右看,是什么情况?(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大小不变)   B.从右往左看是什么情况?(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C.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在这里应用了比较法,便于发现规律,揭示规律,总结性质。   (2)为了进一步证明小数性质的可靠性出示例2:比较0.30和0.3的大小。(图略)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例2。   教师指示,学生思考:   ①左图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100份)阴影部分占几分之几?(30/100)用小数怎样表示?(0.30 )   ②右图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10份)阴影部分占几分之几?(3/10)用小数怎样表示?(0.3)   ③引导学生小结从图上可以看出:0.30是30个1/100,也是3个1/10。0.3是3个1/10。所以得出:0.30=0.3 。   ④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生共同小结、板书如下:   例2:0.30=0.3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为了帮助学生对小数性质的理解,教师强调指出:为什么在小数的末尾添"0"或去"0",小数的大小就不变 呢?(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不变,所以小数的大小也就不变。举例说明)小数中间的零能不能去掉?能不能在小数中间添零?(都不能,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都变了,所以小数大小也就变了。举例 说明)整数是否具有这个性质?(没有,理由同上第二点)   2.小数性质的应用   教师谈话:根据这个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地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1)化简小数   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提问: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弄清题意后,学生回答,教师板 书:0.70=0.7;105.0900=105.09。通过这组练习巩固新知,为以后小数作结果要化简作准备。   口答:课本“做一做”第1题。   (2)把整数或小数改写成指定数位的小数   教师谈话: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 0",把整数写成小数的形式。   如:2.5元=2.50元 3元=3.00元   出示例4: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小组讨论后,2人板演,其余学生齐练,订正,表扬。   0.2=0.200 4.08=4.080 3=3.00   练习:口答课本第65页的“做一做”第2题。   讨论小结:改写小数时一定要注意下面三点:   A.不改变原数的大小;   B.只能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C.把整数改写成小数时,一定要先在整数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后再添"0"。(想一想为什么)   3.学生仔细阅读课本第64页的例1、例2,记住并理解小数的性质;阅读课本第65页例3、例4掌握小数性质的应用。   五、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三第1题: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指名同桌对口令,其余学生当小评委。   第2题:把相等的数用线连起来,先在书上填好后,再提问找朋友。一个同学在第一栏里按顺序报数,其他同学准备当朋友。   第3题: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变化?小组讨论,提问订正,找规律(小数的末尾添"0"大小不变,整数的末尾添"0"大小变了)。   第4题:化简下面小数,采取抢答来完成。   第5题:先填书上再口答订正。   2.练习十三第6题: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钱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2人板演,其余学生齐练, 评价鼓励。   附板书设计:   小数的性质   例1:比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0.1=0.10=0.100   ──────u2192   u2190──────   例2:0.30=0.3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
2023-08-29 16:32:371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3篇】

【 #二年级# 导语】数学的学习可以说很枯燥,记公式做题,做大量的类型题。这时候,如果教师有一份明确的说课稿,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活跃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优秀的老师往往都有自己风格的说课稿,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授课技巧,它会成为你的一种魅力。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3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四册的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是从表内除法向表外除法过渡的桥梁,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上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从乘法口诀中求商,要用竖式计算,但对于竖式每一步的意思以及具体写法学生较难理解。总之,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掌握这样一个知识跨度较大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针对这一状况,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摆一摆,分一分,以及生活中的大量实例,来理解“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2、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书写格式,能进行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等一系列基本技能。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性的应用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及逻辑推理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知道什么是“余数”   本课的难点是: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二、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我主要通过游戏“猜猜看”。(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在纸上依次画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圆圈,比一比谁画得多,画好后,将自己画的个数数出来写在张上,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你所画的最后一个的颜色。)这个游戏的设计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小朋友们学完了这节课,也能和老师一样能猜出圆圈的颜色了。   2、感受新知,探究新知。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大量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来感受“余数”。   (1)让学生来分一分桔子。6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7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   在分好后说一说,两次分有什么不同?学生会说出第一次分分完了,第二次怎么分都有一个剩下。这就让学生初步感知余数的概念,触及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   (2)将11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设问:如果每人分2个,剩下5个,可以这样分吗?这时就有学生会回答,5个还能再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1个,还剩下2个,这时老师追问:2个还能再分吗?学生会回答,不能分了。通过这个坏节,让学生有了“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3)老师手中有10颗五角星,要奖励给今天表现的4位同学,应该怎么分啊?谁来帮助老师来分呢?让多个学生上来分一分,老师对他们分的结果给予评价,让学生更深刻地明确“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   3、用数学方法表示。对前面分的结果用数学方法表示出来,再翻开书本50页,参照例题,来自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竖式的写法。教师在学生写完后给予简单点评并说明各部分的意义。我认为这部分学生在前面学习了除法竖式的基础上,完全可以自学。   接下去通过评价性的活动,看看小动物们做对了吗?出示三个竖式,来比较,观察除数和余数的关系,会发现其中一个小动物粗心大意做错了,余数比除数大了,还能再分。这一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不能再分的才是余数,也就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4、练习巩固新知。通过直观的练习,40÷7,26÷6,让两位学生上来板演,别的学生下面做。做完后集体讲评。这一环节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并可以根据学生的错误来巩固试商的方法,其实明确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试商也是不成问题的了。   5、回到游戏“猜猜看”。这时候学生有种跃跃欲试的心理,通过学习这节课的知识,来想一想,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说出圆圈的颜色的,我们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来试试呢?这时师生共同来探讨这一方法,从而掀起课堂上的一个小巅峰。在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找到方法后,让学生来猜一猜。然后设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让学生先来说一说。教师可举一个例子:我们班去春游,要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7人,我们班39个小朋友要用多少条船?这一例子将数学问题引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说课堂小结   让学生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篇二】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一开始就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让学生初步感知角并通过例1,从三种实物中抽取出角,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说明角的特征。然后再让学生通过用纸来折角和用硬纸条做活动角等实践操作活动,进一步感知角,最后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角。教材这样的安排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符合数学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理念。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角的概念,知道教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初步建立角的大小的概念,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   四、说教学策略   角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学生观察、操作、演示、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让学生由感知形成表象到理解概念这一认知规律。使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在动手中思维、在练习中巩固,在合作中学习。   通过“找一找、认一认、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悟其中的道理,建立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   五、说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已做好的角、吸铁石、圆形纸   学具:三角板、已做好的角   六、说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出示长方形图、正方形图、三角形图后,请学生说一说下面各是什么图形,完后教师阐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不一样的新图形:它就是角,这节课只对它进行初步认识(板书课题:角的的初步认识)   2、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出示学校的一角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哪些地方有角,之后课件把校园图中的角用明显的红色标识出来,课件出示剪刀,易拉罐,水龙头的图片,再一次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哪些地方有角并把物体表面上的角请下来,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角,说说你发现了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这里让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小组讨论后汇报并引导学生得出:他们都有尖尖的部分,都有直直的两条线,这时教师教师在课件上以一个角为例,告诉学生这尖尖的部分叫角的顶点,直直的两条线叫角的边。也许在课的开始,学生对于自己所认识的角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是模糊的,是非数学性的,然而在这时,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这时候学生所建立的是角的正确的表象。   接下来请2个学生上来指指屏幕上的另外两个角的顶点和边(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总结: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答案板书出来。   (2)判断“练习中的第一题”   找一找,下面哪些图形是角,哪些不是角?让学生判断,不是角的说说为什么不是角。(这个环节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角一定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组成的)   (3)找生活中的角   告诉孩子们,其实,不光在这些图片中有角,我们的身边,有好多角陪伴着我们。教师先以黑板面上的角为例示范指出,再请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并和同桌说一说,看看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学生小组活动后请若干学生向全班汇报找到的角,并指出顶点和两条边。   教师阐述:一间教室就有这么多的角,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角更多了,你们课后可以再去生活当中找找。   这一环节让学生巩固了数学中的"角后,让学生回到生活,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更理性地找角,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了孩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意识和能力,也让孩子有了成功的体验,培养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3、折角   当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表象后,让学生折角,把准备好的纸,在教师的引导下折出自己喜欢的角。然后让学生触摸角并感知角的顶点是尖尖、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这过程能让学生从视觉感受的方式过度到触觉感受,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角的认识)   4、活动角   让学生把手上的活动角变得大点怎么变?再变大点怎么变?变小点怎么变?再变小点怎么变?如果把做好的角的边剪掉一点,角的大小变了吗?如果把角的边延长一点,角的大小变了吗?组织学生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并把结论板书。(这一环节,使学生对角的大小有一些直观的认识,初步感知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并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思考、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5、动手画角 【篇三】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是这样理解教材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角的初步认识》一节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认识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等图形的基础上学习认识角。二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结合图形来认识角是比较容易的。因此我根据教材先了解学生对角的理解程度,紧接着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认识角,感觉角。了解角成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并学会自己画角。能从各种物品图形中找到角。从而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并学会从身边的生活中找到角。区分角,会做活动的角,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本节课是单元的起始课,因此上好这节课非常重要。   二、学情分析   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角并不陌生,能够很容易的在周围的物体上找到角,怎样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经验,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为学生学习几何知识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直观认识角的过程。   2、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画大小不同的角。   3、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应用意识及观察、比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3)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6)教学准备:为完成以上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使用的教具有:幻灯片,折扇三角尺。学生的学具有:每组一份正方形、五角星、剪刀、三角形、闹钟、长方形,还有毛线、纸、纸条。   (7)学习方式:小组合作、交流研讨、动手操作。   二、说学生:   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分析学生:学生年龄小,接受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学习基础深浅不一,思维程度不一,反应灵活程度不一,面对这样的学生,因此我设计出不同层次教学题目,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学习,全面发展。   三、说学法:   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我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上述教学方法指导下,以谜语形式开头,全员参与,使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并不断的运用鼓励性的语言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个个问题地解决使学生在不断的活动中充分利用学具,认识角,并会画角,做角,并且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说教法   本节课属于认知教学,因此在教法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两点:   1、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2、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自己画角、做角认角。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索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五、说教学过程   1、以猜谜语和导入课题,使学生爱听,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猜谜语的方式引入角。通过实物认识角,知道的角的特征。有两条边和一个顶点。通过实物小组合作找到角。这样可以培养二年级小学生的合作意识。   (2)通过让学生找出教室中的角。目的是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   (2)通过做活动角,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通过学生自己做角,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和自主探索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动手操作,人人有事可做,手、脑并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   (3)学生通过认识图形是不是角,加深了对角的认识。(用多媒体出示各种图形,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答对的小朋友给予鼓励)。(评:及时反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4)从认识角到判断是不是角,再到找出图形中的角,和找出几边形中有几个角,最后自己折角,这样由浅到深逐层深入,体现了对学生的分层布置作业。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2023-08-29 16:32:501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三篇

【 #二年级# 导语】说课稿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三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2、教材分析:   在生活中,许多物体中存在着“角”,学生对它也是相当熟悉,我在课前也了解过,他们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一个物体的边沿,或是转角的地方,就是角。”而这些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是本课的学习起点,正确选择学生的学习起点,对于数学学习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以交流与研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3、教学目标:   ①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②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认识角。   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动手实践直观认识角。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的。教师的教需要通过学生的学来体现,而学生的学则是需要教师引导的。本课我一改传统式的教学方式,把获取新知的过程交给学生自己,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的思路,注意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我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整个教学过程大致可以分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问题解决"三个阶段。问题解决的过程,正是学生们态度、情感、价值观及学习能力全面发展的过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体现生本的理念“先做后学”,达到“教少学多”、“无为而为”的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给学生能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能成为一种思索活动。当代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能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终生受益,达到“教是为了最终的不教”的目的。因此,本课时主要进行指导学生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习新知。如:我先让在情景图中找角,说生活中所见到的角,再在课桌上找角,最后,根据学生的汇报共同在黑板上画出角。并在以后的练习中加深角理解,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一共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一是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激趣引入;二是从实物中抽象角,丰富学生的感知;三是共同观察讨论,建立角的正确表象;四是寻找生活中的角,巩固对角的认识;五是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与理解;六是比较角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思维;七是设计综合练习、提升学生能力。   (一)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激趣引入。   课始,通过“摸一摸、猜一猜、看一看”的活动,直观感知“角”。   这个活动学生喜欢,既能唤起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起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搭起了现实生活与抽象数学的桥梁。   (二)从实物中抽象角,丰富学生的感知。   本课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   而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三)共同观察讨论,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通过刚才的一系列活动,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们安排了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然后及时设计“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四)寻找生活中的角,巩固对角的认识。   由于学生已经形成了角的正确表象,为了加深对角的特点的认识,我们又安排了“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的体验活动,让他们在身边寻找角,并通过同桌互相指一指、摸一摸的活动过程,既能加深对角的特征的认识,还能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性,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也能及时对某些错误的认识进行纠正与弥补。   (五)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与理解。   “动手做一个角”是本课浓墨重彩的部分,这里,提供给学生好多的材料,学生可以借助这些材料做出角,学生展开活动时,老师参与学生中间,即时采集有用信息,为教学服务。有的学生用一种材料不止做出了一个角,教师及时表扬鼓励,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   (六)比较角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角有大有小的基础上,设计了“比较角的大小”的环节,这里注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与语言来描述比较的方法,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与小结,将学生的方法加以及时提升,同时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与水平。从教学的情况来看,孩子们的比较方法很多,也很有创意,从中也可以发现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层次性。   (七)设计综合练习、提升学生能力。   经过多样性的活动过程,学生积累了对角的正确认识,最后,我们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综合练习,意在引发学生的思维向更高层次迈进,这三个层次的练习,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思维的水平也得到了提升。整课的设计,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摸一摸、找一找、指一指、做一做、比一比”的活动过程,在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初步认识角。倡导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与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 【篇二】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冀教版第三册《七的乘法口诀》。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有了1~6的乘法口诀作为基础,本节课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理解了七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的基础上来熟记口诀,并能够运用在生活中,也为后面的口诀的学习做一个更好的铺垫。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剖析,我确立了该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这节课的主要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   让学生经历小组合作学习,归纳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记住7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让学生在算一算,数一数中,归纳、总结7的乘法口诀。   3、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其中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理解了七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的基础上来熟记并运用口诀。   四、说教具、学具   本课我使用的教具、学具主要有多媒体课件和找朋友卡片   五、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上述三维目标呢?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我将采用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以分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算一算,数一数,归纳、总结7的乘法口诀。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角度出发,以学生分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分如下三个环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1、巧设游戏,复习导入。   2、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3、巩固提高,应用深化。 【篇三】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6页例2,例3,“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4题。   2、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一节是在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后出现的。例2,是以三个小朋友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情境,根据2个4根,3个4根与1个4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例3,是引导学生用摆点子图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3、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4、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5、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图片。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电化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三、说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充分依靠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本节课创设情境,请3名女同学,6名男同学上台,诱导启发,并说明: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这节课就来学习“倍的认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熟悉感,为学生创设一种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3名小朋友,让学生自己发现,引导得出:2个4根及3个4根。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知后,再揭示“倍”的含义(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说一说,让他们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的是什么内容。   其次,课件出示例3,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摆圆,第一行摆2个圆,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这时,学生很容易理解第二行摆的圆必须有4个第一行那么多,也就是4个2,所以要在第二行摆8个。学生脑海里建立起“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并得出用乘法计算的结论。   最后,通过师生的拍手游戏练习,将知识进一步抽象化,使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思路,为下节课的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在这一环节中,书中的“做一做”几练习十七第1、4题,目的是巩固新知,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理清“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达到融会贯通。   (四)全课小结,激励评价。   让学生畅谈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和收获,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2023-08-29 16:32:581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本【三篇】(三年级)

【 #三年级# 导语】数学的学习可以说很枯燥,记公式做题,做大量的类型题。这时候,如果教师有一份明确的说课稿,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活跃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优秀的老师往往都有自己风格的说课稿,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授课技巧,它会成为你的一种魅力。以下是 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篇一】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实验教材第五册第六单元《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这两种平面图形,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内容、线索,并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学生通过数、折、量、比等方法,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交流能力。   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教学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二、说教法:   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以及本节课的内容特征,我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我设计了小信鸽送信遇到难题,请小朋友帮帮他。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   (2)实践参与,促进知识能力均衡发展通过操作、实验等方式,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比较、分析、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操作是一个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作的活动。我请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动脑筋,想办法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手的活动促使了脑的发展,脑使手的动作更加灵活,而手脑并用能使人的思维得到均衡发展。   三、说学法: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本节指导学生以下几种学法:   1、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数学   “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谓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从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掌握到根据特征来判断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所以“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是很适合的。在本节课中,我引导学生利用手中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动脑筋,想办法,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以及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共同点与不同点等等,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2、在主动“触摸”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是本节课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多次让学生运用数一数、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发现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让学生在“触摸”中掌握知识,学会学习方法,领悟知识内在的奥秘,更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   3、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只是计算的过程,还要能够在推理、思考的过程中学会交流,进行体验。课中我安排学生6人一组,想出能证明长方形边和角特征的办法,活动后让学生及时反馈自己的发现,表述自己独到的见解。交流是信息共享的过程,也是尝试的过程,通过合作交流,学生互相帮助,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探索新知;互相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和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四、教学程序设计根据上面的分析,结合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一)创设情境   1、老师出示多媒体:请小朋友们来看!勤劳的小信鸽准备将这些信送到哪儿去呢?哪些信送到长方形的家?哪些信送到正方形的家?6号信呢?小信鸽多着急呀!为什么既不是长方形也不是正方形?学习了今天这节课,大家就明白了!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学生喜欢的情景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急于探索的情感。   2、举例小朋友们,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表面又是正方形的呢?通过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3、揭题接下来就很自然的引入课题——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二)、探索特征   1、探究长方形的特征老师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猜猜它们有什么特点呢?同桌交流后,学生自由发言,进行反馈。 【篇二】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体验让数学课堂更鲜活   内容是:《秒的认识》   《秒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此前,学生已对时、分具有一定的感性体验,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本课教材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感知秒的意义。探索分与秒的进率关系,体验1秒、1分的长短,初步建立分和秒的时间观念。   解读教材和课标后,我拟定了以下三方面的目标:   1、知识目标: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能力目标: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体验并发挥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想像力,在探索交流活动中,逐步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其中: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的进率以及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是教学的重点。   这个阶段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只是听说过秒,但很少用到秒,学生从时、分到秒的过度,需要一个体验的过程。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尽可能使数学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时间单位秒。   根据本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起点,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就在初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以及探索分和秒的关系是教学难点。   要有效地冲突重难点,就要选择适当的教法与学法。   1、以人为本地教:教是为学服务的,本课,我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主要采用了创景*、观察探索、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等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变静态的文本教材为动态的学习资源。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快乐的学习氛围。   2、注重体验地学:   学生通过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议一议、做一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进行学习,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秒,体验秒,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下面我谈一谈本节课的设计及想法。   这节课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活动体验,探索新知→巩固练习,拓展提高→全课总结,系统梳理→欣赏感悟,教育升华。   我重点谈一谈自己在为有效冲突重难点的的设计:   1、自主体验,感悟时间“秒”和“分”(分为两个层次:认识秒和体验秒)   认识秒:我从电子时刻上的秒入手,引入新课的学习,接着让学生自主认识秒针,引导生总结出最细最长的是秒针,让学生观察秒针走动留下的阴影认识1秒和几秒,其中秒针从12走到差2格到6时,让学生说不同的看法,可能有的学生是一格格数的,有的是先数5个大格再加3小格,有的是先数6大格再减2小格等,体现方法的多样化的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方法进行优化。整个秒针走到的过程中都同时配有“滴答”声,让学生在看其形并听其音中,亲历1秒。   体验秒:让学生听“滴答”声,想一秒钟能做些什么?学生的答案肯定是鲜活的,无法预设的,也是他们个性的展示机会。让学生用自己想的方法跟着课件里的“滴答”声试一试,有时也可以全班跟着做一做,一起做动作一边跟着“滴答”声数,在观察、倾听、模仿、数数等多种活动中,充分地体验时间单位“秒”,“我是小闹钟”的游戏更是让学生兴趣高涨,主动参与活动,尝试估老师规定的几秒。我想,这些活动对于“秒”的概念建立应该是有效的。   2、观察、探索、体验分与秒的关系   师引导生先观察钟面上的分针和秒针分别在什么地方,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动画,看完动画后,在小组内商量商量:秒针走一圈后,分针有什么变化?由此可以得到分和秒有什么关系?全班交流时,如果学生说出1分=60秒,那就又反过来抠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因为分与秒的关系是本课的一个重难点,所以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汇报总结的方式来解决的。让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实践活动,体验1分钟   在课前,我布置了让学生由家长计时1分钟,看自己能做些什么,然后课堂上交流。课堂上,学生在1分钟的口算比赛中又体验了1分钟。我设计时是这样考虑的。首先,口算是我们数学课堂一项基本的训练,把它作为1分钟的体验内容,可以让我们活动的数学成分更浓。而且,课堂也只有短短的40分钟,而学生课余时间是比较充裕的,让学生回家体验与课堂体验结合起来,就可以让学生对1分钟有更充分的体验和感受。这样更有利于“分”时间概念的建立。   此外这节课在设计上还有两个重要的特点:   1、给学生提供了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   本课里,我采用了大量的现实素材,例如:“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刘翔110跨栏破世界纪录的12秒88以及高科技发展的今天,人类利用1秒钟可以做许多了不起的事情等事例。这些事例都是近期的、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信息,而且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这些素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体现了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思想。   2、渗透了德育教育   本课里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和珍惜时间的教育。 【篇三】   一、简析教材   循环小数是个新知识。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通过例7和例8,先让学生做除法。通过实际计算,发现这些除法无论除到小数点后面多少位都除不尽。根据学生计算出的除法竖式,让学生观察它们商和余数的关系,由于余数是重复出现,商也重复出现,而且这样的重复是循环不断的,从而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进而简单介绍循环小数的简写。接着,教材通过两个数相除时商的两种情况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最后简单教学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以前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数,学了循环小数等概念,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学生认识到除了有限小数以外,还有无限小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的概念;掌握循环小数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思想目标: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法学法   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如下的教学学法。   1、以趣激趣,引入新课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情怀,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可见,新课导入中激趣的重要性。新课开始,我采用故事情境法,让学生体验“循环”的意思,从而说说生活中的“循环现象”,深入理解循环的意义,为后面学习新知作个好的铺垫。   2、主动探索,建立认知   新课程指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依据这一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一个小组计算的动手情境,让学生动手计算,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通过让学生试算、观察、比较、讨论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多层次多网络,让学生更深入理解小数还可以分成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中还有循环小数等。   3、练习中渗透数学思想   好的练习设计能够巩固学生的知识,进而延伸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完新知后,我设计了三类练习,一类是填“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在学生填完后我适当进行总结,深入渗透“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但无限小数不一定循环小数;有限小数一定不是循环小数”的思想。第二类是练习循环节的近似值,这也是本课的教学内容之一,主要让学生理解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时进一步巩固以前学过的求近似值,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最后我设计了一道“趣味数学”题,一方面让学生学研究循环小数的规律,另一方面感受数学给我们带来的内在美。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讲故事“从前有座山……”让生说说为什么这个故事讲不完?   2、揭示“循环”,让生举例生活中的循环现象。   3、引入到数学现象中。   以故事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现在课堂所追求的一种情境教学。并让学生结合生活说说循环现象,为新知教学架梁铺桥。   (二)探索新知   1、小组合作计算四道题目,其中一道的商是除的尽的,三道的商的是除不尽的。并组织讨论:将这些商分分类,你们发现了什么?   2、交流总结得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以及循环小数。   3、重点研究:循环小数的特征(得出定义及探索是怎样发现它是循环小数的)   4、让学生出题判断是否是循环小数,加强理解循环小数的定义。   5、深入得出:循环小数一定是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不一定是循环小数,有限小数一定不是循环小数。(并举例证明)   6、看书并教学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索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地研究小数的两种形式: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及循环小数。这充分体现新课标提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看书质疑,对新知及时进行巩固,并让学生提出想学习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练习设计   1、填空(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   (1)出示六个数,你们有什么疑问?(3.1604是什么意思?)并教学三个循环节的写法。   (2)让学生填空。交流并小结:先选出有限小数,再做无限小数,从无限小数中得出循环小数。渗透数学思想。   (3)教学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2、填空:用“四舍五入”法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3、判断题:错的说说原因。   针对本课知识点较多,我在练习设计时考虑到多层次、多角度。并在第一题的练习中渗透数学思想,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四)总结延伸   1、说说本节课学到什么知识?2、趣味数学(课外延伸题)   最后我设计了一道“趣味数学”题,一方面让学生学研究循环小数的规律,另一方面体验数学的美。
2023-08-29 16:33:051

小学数学说课稿

积累
2023-08-29 16:33:1810

数学教学过程怎么说课

小学数学说课怎样说教学过程二、计算教学的一般教学过程(一)牢固掌握有关计算的知识小学阶段的计算知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1.数的认识。学会计算,首先要认识数,包括整数、分数、小数等,明白这些数所表示的意义,头脑里要有数的概念,形成数感,这是计算所必需的最基础的知识。2.运算法则。运算法则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计算法则,整数、小数、分数的乘法法则,整数的除法法则,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法则,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法则及分数的除法法则等。学生只有掌握运算法则,才能正确地进行计算。3.运算顺序。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四则运算的顺序:当一级运算(加减)和二级运算(乘除)同时出现在一个式子中时,它们的运算顺序是先乘除,后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的;同一级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掌握运算顺序,既是学生正确进行四则运算的需要,也是学生解决问题时列综合算式的需要。4.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学生不仅要理解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性质,还要灵活运用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算得又准又快。(二)先算理后算法由于算理比较难懂,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算理的过程有些难,因此有些教师干脆不教算理,直接传授学生算法。比如教一个数除以分数时,有的教师直接就告诉学生“一个数除以分数就是这个数乘分数的倒数。”这样传授,学生也许能正确地计算,考得高分。但是,至于为什么要这样算,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这和先教算法,或者只教算法、不教算理的教学,是一种破坏性功利主义教学,那实际上不是教数学,而是在教一门计算程序,不是在培养学习探究才,而是在训练操作工,这与新课程的理念严重相背离。因此我们计算教学一定要先教算理,再教算法。1.通过教具演示说明算理。2.通过操作学具理解算理。3.联系实际讲清算理。4.展示思路弄清算理。(三)加强口算,重视笔算,学会估算1.加强口算训练。口算是学生学好计算的基础。2.重视笔算。笔算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1)笔算的过程要明确;(2)检查验算要自觉;(3)书写格式要规范。3.学会估算。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四)要分层练习,形式多样,讲求实效1.围绕重点与难点进行练习。2.围绕易混易错的知识点进行对比练习。3.要发挥计算题的思维价值。4.形式要多样,引发学生兴趣。(五)要认真审题,多思善想,准中求活1.要认真审题。因为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粗心抄错题目或数据,所以要逐渐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2.多思善想,准中求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地、灵活地计算,培养学生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学生由于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023-08-29 16:33:521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三篇(人教版)

【 #二年级# 导语】数学的学习可以说很枯燥,记公式做题,做大量的类型题。这时候,如果教师有一份明确的说课稿,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活跃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优秀的老师往往都有自己风格的说课稿,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授课技巧,它会成为你的一种魅力。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篇一】   一、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2页《用乘法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根据理解题意学会用已学习得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并且善于倾听   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   2、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四、说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们已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对乘法的意义都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加法和乘法的联系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节课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2、设计理念:   (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抠教科书,应避免让学生死记枯燥的概念。这节课从学生的引入,就选择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为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2)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4、说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五、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复习1-6的乘法口诀,并开展不同的方式进行复习(读一读、填一填),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也对学生前段时间的学习情况有所了解。   (二)活动体验,学习新知   问题:有三排桌子,没排有五张,一共有五张。一共有多少张?   通过提出这个学生熟知的生活实际问题进入新课,让学生找一找题中的条件,需要解决的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实践运用,发展新知   利用学生手头的水彩笔,来完成实践活动摆一摆,看一看,说一说,并与同桌交流解决问题。   (四)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探索发现   利用教材例题来解决:   求几个相同数相加怎么列式计算用什么方法?   求几和几相加用什么方法?   还要通过反复的问答式理清思路。   (五)巩固练习   设计练习:1、5个6的和是多少?5与6的和是多少?   2、汉字“森”有几画?“品”“晶”的笔画来巩固所学内容。   3、桃花花瓣有多少瓣?   4、课本练习64页练习十四第五题。 【篇二】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第84页《9的乘法口诀》   本节课所讲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的范畴,它是在学生熟练掌握1到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而且学生已经具备了推导口诀的能力,因此本节课对9的乘法口诀的推导,学生就会运用已有的方法进行独立的推导。教师就应在学生推导口诀的过程中,注意1到6口诀方法的延用。初步形成开放式教学,培养了探索精神,并逐渐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9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进行有关的乘法计算。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的习惯。   三、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以上目标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并运用口诀进行有关的乘法计算。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则是推导和编制9的乘法口诀并熟记。   四、说教法、学法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助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激励法、自主合作式教学法,引导发现,归纳总结等教学方法,其中自主合作,归纳总结又是我要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五、说教具、学具准备   先进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直观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我需要的教具有:多媒体课件一套,卡片若干   六、说教学过程   合理地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本节课我将以新课标的新理念为指导,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活动形式,力求构建一个思维灵动,充满活力的课堂我主要安排了个教学程序:   我先说说我的整体设计: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大约5分钟)   自主探索,研究问题(大约15分钟)   分层练习,解决问题(大约10分钟)   课堂总结,升华提高(大约5分钟)   七、说板书设计。   9的乘法口诀   1×9=9 9×1=9一九得九   2×9=18 9×2=18二九十八   3×9=27 9×3=27三九二十七   4×9=36 9×4=36四九三十六   5×9=45 9×5=45五九四十五   6×9=54 9×6=54六九五十四   7×9=63 9×7=63七九六十三   8×9=72 9×8=72八九七十二   9×9=81 9×9=81九九八十一   这样板书设计,既简洁明了,又重点突出,便于学生观察、比较、理解记忆,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八、新课改理念的体现   本节课我围绕自主学习的教学思想,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课堂中的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过程始终洋溢着师生双边活动的热烈气氛,既不是学生围绕教师转,也不是学生配合教师,而是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活动,使他们的思维潜能和创造精神得到充分释放,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充分地张扬。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决策者,实施者的地位,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思维护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 【篇三】   一、说教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独立探究,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8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熟记8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编制口诀,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   (三)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8的乘法口诀,并会灵活运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我采用了:   1、情景教学法。利用凯蒂学艺来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里自己独立思考、探索,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过如此简单,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2、编儿歌教学法。即是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做中学、玩中学”的体现。因为小学生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师的“说教”,应该更多的时间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3、以同桌合作交流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并以“掌声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多思考、多发表意见。   三、说学法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主要培养了学生以下学习方法:   1、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共同讨论,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戏中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   2、通过编儿歌整理信息,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在趣味练习中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   3、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具准备   练习卡,课件。   五、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复习铺垫   正式上课前咱们先做一个小游戏,小降落伞上带来了很多问题,一会他们就会降落下来,同学们的任务就是在题目落地前,完整的说出答案,有没有信心完成这个挑战?(补充口诀如三七(),()二十四等)   (二)创设情境,自编口诀   1、同学们都掌握的很好,反应也非常快,在这里我对所有的同学表示祝贺,不过学无止境,今天热爱学习的小凯蒂又来跟小朋友学习新的手艺,她跟小朋友们在学习什么手艺啊?   2、(课件出示一只中国结)仔细观察这个中国结有什么特点?(8个圆环)   3、出示课本凯蒂学艺的情境图,那在这幅学习的画面上你还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4、编儿歌,学口诀   看到小凯蒂和咱同学们这么热爱学习,老师非常高兴,于是我编了一首儿歌(课件出示)   小小少年手儿巧,   编起结来水平高。   中国结儿真奇妙,   咱们一起瞧一瞧。   1个结上8个环,   2个结上()个环   3个结上()个环,   ......   你能接往下编吗?现在拿出你的练习卡,把儿歌编完整,看谁编的又对又快!   5、那每句儿歌都是用哪个乘法算式来计算的呢?快速的把它写在练习卡的算式一列   6、看来乘法口诀的确是个好帮手,1——7的乘法口诀我们都学会了,那你能自己编制出8的乘法口诀吗?自己试试写在练习卡的口诀一列,编完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7、汇报口诀,学生板书。(并简单介绍自己编口诀的依据)   9、同学们可真不简单,自己就编出了8的乘法口诀,看着自己编的乘法口诀你有什么感觉?(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那就让我们自豪的读一读,边读边观察乘法这些口诀,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板书课题:8的乘法口诀)   (我设计例题教学时:主要是由“扶”到“放”,让学生尝试编口诀,始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三)多种形式记忆口诀(齐背、单独背、师生对口诀、同桌对口诀)   (四)边玩边练,巩固知识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必须经过多次反复,循序渐进地实际应用。我设计了如下练习内容:   1、运用口诀解决问题。   学会了8的口诀,那你会用8的口诀解决问题吗?   试试看:一周安排多少人干值日?8个中国结共需要多少圆环?做在联系卡上。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用的口诀是什么?   2、补充口诀。   师:这是一颗智慧树,只有有智慧的同学才能让它结满成功果实。   3、摘草莓,口算。   师:让我们为每一个算式摘一个可口的草莓。   4、根据口诀写算两个算式。   5、找规律填数。   看到同学们学的这么认真,蓝猫也蹦蹦跳跳的来了,仔细观察,它的蹦跳有什么规律啊!   生回答并填空   就这样,蓝猫蹦蹦跳跳来到成功的终点,我们的课也接近尾声。   (数学课不仅要注重新知的探讨学习,还要注重练习和应用。把书上一个个静态的毫不相关的题目通过课件制作,让它们串起来。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练习题,既让学生巩固了所学内容,又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理解“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五)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总结是全课的再一次升华,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表现得非常不错,不仅会编8的乘法口诀,而且还会运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最后,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8的乘法口诀   1×8=8 一八得八 8×1=8   2×8=16 二八十六 8×2=16   3×8=24 三八二十四 8×3=24   4×8=32 四八三十二 8×4=32   5×8=40 五八四十 8×5=40   6×8=48 六八四十八 8×6=48   7×8=56 七八五十六 8×7=56   8×8=64 八八六十四   这是本节课的板书设计,这样的板书让学生一目了然,更清楚的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023-08-29 16:34:001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篇

【 #一年级# 导语】数学的学习可以说很枯燥,记公式做题,做大量的类型题。这时候,如果教师有一份明确的说课稿,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活跃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优秀的老师往往都有自己风格的说课稿,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授课技巧,它会成为你的一种魅力。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1—5的认识。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理解基数、序数的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学会比较数的大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口头表达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运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1—5各数的基数、序数的含义。   本课难点是: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电脑出示“野生动物园”的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4人一组充分说一说这些美丽画面上都有些什么,并有序的一一数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举例说明法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的含义以后,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1—5中的任意一个数说一句话,通过学生举例说明,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3、发现法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教师发给学习小组一些圆片,让学生自己摆一摆、比一比,通过摆圆片,让学生发现在1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2,在2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3,从而了解数的顺序,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1、观察法观察主题图的画面及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学主题图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什么,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你怎样看就会又快又不数丢物体呢?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2、实践操作法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通过学生动手摆圆片,亲身感知、体验数的顺序,从而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五个环节来完成;   (一)观察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图片引入,让学生看看图上都有些什么,要怎样看就能做到又快又不会丢,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   这样教学设计提供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从图过渡到数,建立数的概念   1、从图过渡到数。同学们都说有1头大象,那么,除了大象,还有什么也能用1表示,找找看。   2、同样的思路教学2—5各数的认识,这样就让学生很好的体会到数字来源于生活,从而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三)联系生活实际,学会运用数   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以后,设计游戏,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找一找、数一数,并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   这样就让学生把生活实际与数学较好的联系起来,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   (四)动手操作圆片,学会比较数的大小   1、认识数的意义以后,让学生自己摆圆片,摆一摆、比一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渗透了自然数的计算单位和相邻两个自然数相差1。   2、认识数的大小以后,进行猜数游戏,如5的前面是几?3的后面是几?还有可能是几?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   3、最后学习写数。写数是本堂课的另一个重点,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学生对1——5各数早已很熟悉了,主要是引导学生规矩、工整的写数。这一教学环节就要充分利用电脑软件的直观性,清楚的显示1——5各数运笔的轨迹,先让学生观察、感知,再通过描红、独立书写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样的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想象力,充分体现新课程的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一理念。   (五)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1、新课讲授完以后,出示练习题。如:“想想做做”中找朋友、看数画圈、看图写数等使学生进一步建立数与形的联系,更好的理解和认识1——5各数。 【篇二】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前后》教学是《位置与顺序》单元教学里的第一个内容,后续学习还有《上下》,《左右》。这个单元选取的内容都是学生身边的、常见的、感兴趣的事物,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生活体验。教学时主要让学生在具体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有关体验,结合对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已有的简单生活经验,认识前后。因此,在教学中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习素材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为了学生直观地认识物体间的前后相对位置关系,教材借助“森林运动会”这一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学习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说学生   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空间观念的数学知识。学生对数学活动和数学游戏喜闻乐见,积极参与其中,通过观察、提问、想像、合作交流等方式,获得新知,加深对“前后”方位的理解,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三、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游戏中,体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通过观察等活动,感知前后的位置关系,能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前后”位置关系,正确描述“前后”。   教学难点:理解“前后”的相对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提示课题   与学生谈话,不但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让学生初步理解两个小动物之间的前后位置关系,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探究学习   我为学生创设了“森林运动会,虎王邀请小朋友们去参加”这一情境,让学生通过观看赛跑比赛,说说都有哪些小动物参加,然后说说现在的比赛情况,再让学生和同桌说说这五个小动物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与此同时把这两句话板书在黑板上,要求学生用上这两个句式。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位置与顺序,所以一定要规范学生的语言,必要时可让学生跟说几遍。另外,我还注重了前后位置的相对性的渗透以及学生想像能力的培养,在让学生想像继续跑下去,结果会怎么样时,同时也向学生进行了活动重在参与、不到最后永不言败的思想教育。   在“赛车”内容的学习上,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由于学生入学不久,对于小组合作还很陌生,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让学生在交流中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   (三)逐层练习,正确掌握   练习是巩固新知的途径,同时,通过练习,也是教师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为此我设计了五个练习题。在这里我重点说明第一个练习“前后的相对性”。我以自己为例,向学生阐明,老师是面朝你们,那么黑板在老师的哪一面?老师在黑板的哪一面?你们在老师的哪一面?教师向后转,现在呢?这一个个的问题,只是想让学生理解前后的相对性,进而明白,面朝的方向为前,背对的方向为后。接着我让第三排的同学起立,第二列的同学起立,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前后。最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这样由直观形象的演示、解说让学生明白前后的相对性后,再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去谈自己的前后是谁,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接下来的几道练习题,我本着让学生在情境的引领下,快乐、积极地学习这一观点,由浅入深地逐层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前后的位置。   (四)全课总结 【篇三】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8和9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3、54页的教学内容。   2、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及编排意图   “8和9的认识”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7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数的认识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根据教学内容和课标要求,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并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身感受8、9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想一想,8、9在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验学数学和用数学的乐趣。   教材采用相对集中的办法,将8和9放在一起认识,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邻两个自然数之间的联系和大小。   3、教学目标   ①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正确地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8和9,知道9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③通过做游戏,向学生进行热爱学习和习惯养成的教育。   ④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数字8和9。   教学难点:正确区别8、9的基数和序数的意义,正确书写8和9、   二、说教法   培养学生的探索学习能力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学8和9的数数,数的顺序和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时,由于我们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把课本中的主题图删掉,改成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通过“排一排”的游戏中发现7添上1是8,8添上1是9;通过点子图的比较,得出77;88。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精神,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学应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我们的教学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节课要让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是:学会通过观察、操作,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两个两个地数,如:1、3、5、7、9。2、4、6、8、10。会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探索的能力。   四、说教学反思   对于“8和9的认识”,教材在编排上和前面的“6和7的认识”基本一样,不过比“6和7的认识”的要求稍微高一些。我在教学“8和9的认识”时,是按照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序数、写数,这样的思路进行设计的。   1、充分运用主题图,用好教材   对于8、9的认识,学生的脑子里并非一片空白,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或多或少已经接触过8和9,对8和9已经有了一些的认识,只是还没有足够的机会用语言表述出来,因此我充分运用主题图,给学生提供可供数数的丰富的资源,让学生数一数,说一说校园主题图中数量是8和9的物体,当学生说出,黑板上有8个大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时,我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不失时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认识了8和9之后,我安排了摆一摆、画一画,这个环节,首先,让学生从学具盒里数出8个、9个学具,在以往教学“6和7的认识”时,都是要求用数的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而对于8和9的认识,教材只要求摆出8个圆形,9个三角形,因此我设计了画一画,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来表示8和9,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也很高,使每一个学生真真切切地领会8,9的基数含义。在教学比较大小时,我出示“点子图”,我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数,然后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学生在数的过程中不仅会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而且还会联系左右图来数。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探索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数完点子图后,我让学生从这三个数中随便选择两个,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大小。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比较空间,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3、注重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   我在教学主题图后,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数量是8或9的物体。可以将课堂教学空间延伸到课外,使每一个学生真真切切地领会8,9的基数含义。同时让学生说一说,强化学生的感知,也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构建自然数和被数物体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用数进行信息交流,也可以培养低年级学生“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对学生的评价不够果断与准确;   2、教学语言还不是很贴近儿童,态度也有生硬之处;   3、学生参与活动时,教师的组织指挥不到位,没能准确地掌握“度”。   4、前后环节有重复,起伏不是很大,还不能充分体现“扶”→“放”的做法。   总之,本节课之后,我反思:如果我们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入手,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喜闻乐见,符合儿童特点的学习环境,就可以清除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屏障,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数学原型,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更重要是发展学生智力与技能,使数学学科的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
2023-08-29 16:34:081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范文(三篇)

【 #二年级# 导语】数学的学习可以说很枯燥,记公式做题,做大量的类型题。这时候,如果教师有一份明确的说课稿,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活跃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优秀的老师往往都有自己风格的说课稿,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授课技巧,它会成为你的一种魅力。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范文(三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范文篇一   一、说教材   我说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四册的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是从表内除法向表外除法过渡的桥梁,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上看,内容笼统,概念性强。从同学方面看,同学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从乘法口诀中求商,要用竖式计算,但对于竖式每一步的意思以和具体写法同学较难理解。总之,对于低年级同学来说,学习掌握这样一个知识跨度较大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针对这一状况,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摆一摆,分一分,以和生活中的大量实例,来理解“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2、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书写格式,能进行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等一系列基本技能。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性的应用问题,培养同学观察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知道什么是“余数”   本课的难点是: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二、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我主要通过游戏“猜猜看”。(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同学在纸上依次画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圆圈,比一比谁画得多,画好后,将自身画的个数数出来写在张上,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你所画的最后一个的颜色。)这个游戏的设计在于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并且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小朋友们学完了这节课,也能和老师一样能猜出圆圈的颜色了。   2、感受新知,探究新知。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大量生活中的实例,让同学来感受“余数”。   (1)让同学来分一分桔子。6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7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   在分好后说一说,两次分有什么不同?同学会说出第一次分分完了,第二次怎么分都有一个剩下。这就让同学初步感知余数的概念,触和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   (2)将11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设问:假如每人分2个,剩下5个,可以这样分吗?这时就有同学会回答,5个还能再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1个,还剩下2个,这时老师追问:2个还能再分吗?同学会回答,不能分了。通过这个坏节,让同学有了“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3)老师手中有10颗五角星,要奖励给今天表示的4位同学,应该怎么分啊?谁来协助老师来分呢?让多个同学上来分一分,老师对他们分的结果给予评价,让同学更深刻地明确“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   3、用数学方法表示。对前面分的结果用数学方法表示出来,再翻开书本50页,参照例题,来自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竖式的写法。教师在同学写完后给予简单点评并说明各局部的意义。我认为这局部同学在前面学习了除法竖式的基础上,完全可以自学。   接下去通过评价性的活动,看看小动物们做对了吗?出示三个竖式,来比较,观察除数和余数的关系,会发现其中一个小动物粗心大意做错了,余数比除数大了,还能再分。这一环节让同学进一步明确了不能再分的才是余数,也就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4、练习巩固新知。通过直观的练习,40÷7,26÷6,让两位同学上来板演,别的同学下面做。做完后集体讲评。这一环节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同学掌握新知的情况,并可以根据同学的错误来巩固试商的方法,其实明确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试商也是不成问题的了。   5、回到游戏“猜猜看”。这时候同学有种跃跃欲试的心理,通过学习这节课的知识,来想一想,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说出圆圈的颜色的,我们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来试试呢?这时师生一起来研讨这一方法,从而掀起课堂上的一个小高潮。在抓住同学的闪光点,找到方法后,让同学来猜一猜。然后设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让同学先来说一说。教师可举一个例子:我们班去春游,要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7人,我们班39个小朋友要用多少条船?这一例子将数学问题引用到生活中去,让同学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说课堂小结   让同学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总的来说,这节课让同学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余数”的概念,并提高了自身的思维判断能力。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范文篇二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二、说教学目标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五、设计理念: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基于这一现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准备一些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从中学生积累了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然后再学习新课。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平时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给学生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开始我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受物体有轻有重,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我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测量一枚二分硬币和两袋500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再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和1千克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来称”,介绍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让学生说出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或1千克,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范文篇三   一、教材分析   《辨认方向》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设计的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为学生提供了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要让学生能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用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增加参与、体验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学会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新方向。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   3、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2、会用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难点:   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   三、说教学设想   为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借助多媒体创设有效的活动情境,促使学生理解深化四个新方向。   2、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辨认八个方向,我设计了做“方向板”的活动,顺势利用“方向板”做实践性练习。   3、为了区分图上方向和生活中的方向,我设计了在教室里做一个大的方向板活动。   四、说教学准备   课件、方向板。   五、说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流程主要有以下以下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首让学生我们上节课学过哪些方向?再说一说自己的东、南、西、北方向分别是谁。   (二)实践探究激趣解疑   活动一:辨认平面图上的方向。   1、观察情景图,复习四个方向。   课件出示教材主题图,先请学生说一说:看平面图的方法,随机在黑板上画方向标。然后让学生汇报。   2、引出新方向   引导学生观察动物园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学生的说法可能不一,有的可能说,动物园在学校的北面。有的可能说,动物园在学校的东面。教师可以借机提出疑虑:“动物园又不会走,怎么一会儿在这,一会儿在那儿呢?动物园到底在学校的哪个方向?你们好好想一想,想好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发现:动物园在学校的东面和北面之间的位置,并鼓励学生自己给东、北之间的方向起名字,从而了解到生活中的东北方向。进而指出:东与北之间的部分都叫做东北方向。   接着教师请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图书馆、少年宫、电*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学校的东南方向有什么?怎么找东南方向?(先找东,再找南,之间的部分就是东南)   教师让学生观察图书馆、动物园、少年宫、电*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给新认识的方向起名字,学   生亲身经历了认识生活中客观事物的过程,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知识,注重了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的探究。   (三)联系生活玩中强化   活动二:制作方向板   这样不仅可以区分方向板上的8个方向和生活中的8个方向,而且对于四个新方向一目了然。再利用它做一些实践活动的练习,从而体会到方向和位置一样,都是相对的。要找好中心点才能确定方向。进而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反应能力。   活动三:把你的方向板和教室的方向保持一致,同桌或小组间进行你问我答的游戏活动。   (四)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出示中国地图,先来找找首都北京在哪里?   我们的家乡大致在北京的()方向,实际是以北京为中心,我们可以在那画一个方向标,从而使问题一目了然。再找吉林、辽宁、四川分别在北京的()方向。   (五)师生整理体验收获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让学生谈两点:   1、谈收获,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2、让学生自我评价,比如,问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
2023-08-29 16:34:151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范文3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我整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范文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年、月、日是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量的计量”中时间单位第一课时。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时、分、秒等较短的时间单位之后,并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年和月是比较大的时间单位,教材首先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年历,初步了解年、月、日、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以及内在关系,在初步掌握各月天数后,引出平年、闰年全年天数的计算,然后介绍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二)、学生情况分析:   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小学低年级学生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与他们的世界最为接近的时间单位,如时、分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才能逐步理解离他们生活较远,较大的时间单位。四年级的小学生已经掌握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认识,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本节课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一年、一日,知道世纪、年、月、日的关系,记住大月、小月分别是哪几个月。   2、知道平年、闰年的天数,知道判断闰年、平年的方法。   3、结合本节课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重点确定为:让学生获得较长的时间观念,即年、月、日的认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其中发现并掌握闰年、平年的判断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准备: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a)学生准备:各年份的年历表若干张。   b)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设计理念:   本课总体设计,本着“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教育理念,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力求让全体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气氛中参与学习过程。    三、教法、学法分析   新课程改革的显着特征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我采用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围绕“经历学习过程”这一主线组织教学。并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集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遵守师生互动的原则,以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为主。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新课标赋予的教学任务,我对本课的教学过程作了如下的设计: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2、合作交流,探究发现。   3、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4、总结评价,拓展思维。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件演示:生活中的一组数)在导入部分,我用课件出示生活中的许多数,引出年、月、日三个时间单位,从而揭示课题。这样的引入,是通过生活化的情景,既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又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为顺利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做了思维上的准备。   (二)、合作交流,探究发现   本环节分以下几步进行:   1、认识一年和一日2、认识年历表   3、记大月、小月4、计算平年、闰年的天数   5、学习平年、闰年的规定6、学习世纪   1、认识一年和一日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太阳、地球、月亮运动轨迹。同时配音说明: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是一日,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这样的设计,是想从浩瀚的宇宙中揭示抽象的数学知识。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起组织教学的作用,另一方面更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认识年历表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因为这样理解更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真正的探究性学习中学会学习,不断发展自身的认知结构与智能结构。因此,我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去观察、讨论、发现年历表上所蕴含的数学信息。并把从年历表上发现到的信息记录下来,并展开比赛:看哪一组的小朋友观察、讨论得最认真。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汇报,概括总结并板书。   通过学生观察年历卡,小组研究获取知识,这样留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和创造学习的机会,充分体现开放式教学的思想,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不仅使学生学到新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3、记忆大、小月(演示:拳头记忆法、歌诀法等)   (1)教师提出疑问:以上这些知识都是小朋友们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发现的,要求记住这些知识,怎样很快地记住31天的大月有哪几个月?学生汇报并演示这些方法。   (2)游戏记大、小月   为了学生进一步记住大小月的月份,我采用了游戏记大小月的形式:老师说到大月时男生站,说到小月时女生站,比比谁的反应最快。这样的环节安排,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又可以加深学生的认识。   4、计算平年、闰年的天数   出示:平年31×7+30×4+28=()天   闰年31×7+30×4+29=()天   提出问题:31×7、30×4、28各表示什么?   5、学习平年、闰年的规定   质疑:那么平年、闰年又是怎样规定呢?指出:答案就在书上。鼓励学生看书81页中间的一段文字,读一读并划出来。学生通过自学、交流,了解平年闰年的规定。然后,课件出示:   (1)规定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是闰年,不是4的倍数的是平年。   (2)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如不是400的倍数的年份是平年。   由此得出四年一闰的规律。   6、判断平年、闰年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根据四年一闰的规律,我引导学生通过计算、讨论、自学课本等手段来突破这一难点。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计算这些年份是否是4或者是400的倍数来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这时,出现了一段小小的插曲,一个孩子非常激动、开心的说:“老师,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个能很快判断一个数是否是4的倍数的方法,如果这个数的末尾两位数是4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4的倍数。这样,我就能很快地用口算判断一个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这个孩子的表现,是我课前完全没有预想到的,但我立刻肯定了他的想法,并向全班同学推广。这段小小的插曲,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这也提醒我们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要提高对学生的研究,充分了解、信任学生,使我们的教学设计更吻合于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学习材料。   7、反馈练习   为了避勉集中练习给学生造成疲劳感,我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力求达到“新”、“活”、“实”、“用”的目的,使学生作到有张有弛,从而形成理解,记忆,应用,发展的学习水平。所以在认识了平年、闰年之后,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对号入座:   19xx年19xx年19xx年   20xx年18xx年20xx年   8、认识世纪   通过小组交流能让学生及时反馈获得的数学信息,表述自己独到的发现。交流是信息共享的过程,也是尝试的过程。所以在认识“世纪”这个比年大的时间单位这一环节,我仍然采用自主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学、交流得出:1世纪=100年   紧接着有针对性的进行反馈练习……   接着对零乱的知识进行有序的整理,便于更好的有意记忆。   总结质疑: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对这些知识还有什么疑问吗?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要关注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为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练习的趣味性,我把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成几个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独立版块,让学生自动选择练习,使各类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1、我显身手   2、我当包公   3、走进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4、欢乐总动员   学生制20xx年()月的月历表,并提醒学生好好珍惜和利用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四)总结评价,拓展思维   为了提高学生喜欢数学,主动研究数学的情感态度,我提出:请同学们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走进网络世界,上网查一查有关年、月、日的更多知识。这样的教学,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把学生的探究学习引入纵深。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学习习惯,达到“曲散意未尽”的效果。   (五)板书设计   它简洁名了,用精炼的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高度概括。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引申谈话:   总之,本课从“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理念出发,在整堂课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力求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来。我相信,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实际能力。有利于学生终身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范文2    说教材   《折线统计图》一课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课内容又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准备,通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今后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了解绘制统计图的过程。   2.根据折线统计图,学生能描述,分析数据,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数据的变化,学会预测问题的结果或趋势,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的作用。   4.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奥运事业的爱国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的难点则放在: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说教学理念   我确立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设计理念   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设计新颖的导入与例题教学,打破了传统数学课的枯燥无味,给数学课富予新的生命力。导入用奥运会,画图用乐乐的体温表,练习用老总选择人员进行进修等,从而构建一种自主探究、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说教法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我主要采用了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特别是采用了课件演示描点的过程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画图的过程,和课件演示线段的的上升、下降及倾斜角度决定增减幅度的特点,从而突破画图和归纳折线统计图的难点。    说学法   教学时,我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想象、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成激趣导入——探究新知——实践应用——总结特征——运用知识五块内容,   在激趣导入部分:通过今年奥运会的知识进行激发学生兴趣,从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来直接引入“折线统计图”。   在探究新知部分:复习统计图的各部分名称,了解统计图的制作过程,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和根据变化趋势预测下一届奥运会中国的金牌数量。   在实践应用环节,我设计了乐乐的体温统计表:让学生制作折线统计图,除了能读懂图外,还初步理解倾斜角度是决定了数量的增减幅度。从而总结特点:   先通过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异同点的对比,真正理解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从不同点来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观察折线统计图中线段上升——数量增加,下降——减少,倾斜角度——增减幅度,从而引出不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清晰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最后,在运用环节,设计了三个练习内容:   一是找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并简单分析数量的变化(股票图、心电图)。   二是用江南车城两个销售员的的统计图来选择进修的名额,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的作用。   三是比较两个内容,从而来选择哪一个内容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主要是为进一步进一步突出折线统计图能清晰地反映出数量增减变化的特点。    说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板书既简洁明了,又一目了然,体现了这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这节课,我认为学生动手了,但小组合作,讨论得还不够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范文3    一、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的。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材强调要学生自己多动手。除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还要求学生动手用硬纸板做一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做了准备。    二、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会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会用直尺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   3、情感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想象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学习目的性教育。    五、教学用具   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框架、火柴盒、电脑课件。    六、教学流程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学中我从复习平面图形入手,然后认识立体图形,进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这样有利于学生分清长方形和长方体的概念,便于学生逐步形成有关立体图形的空间概念。然后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画一画来具体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抽象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最后,让学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用集合图形表示它们的关系。   在创新应用上,我让学生动手用硬纸板做一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实际进行测量。通过做一做,摆一摆,说一说,练一练等方式,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又教给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从而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
2023-08-29 16:34:351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三篇精选

【篇一】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第84页《9的乘法口诀》 本节课所讲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的范畴,它是在学生熟练掌握1到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而且学生已经具备了推导口诀的能力,因此本节课对9的乘法口诀的推导,学生就会运用已有的方法进行独立的推导。教师就应在学生推导口诀的过程中,注意1到6口诀方法的延用。初步形成开放式教学,培养了探索精神,并逐渐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9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进行有关的乘法计算。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的习惯。 三、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以上目标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并运用口诀进行有关的乘法计算。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则是推导和编制9的乘法口诀并熟记。 四、说教法、学法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助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激励法、自主合作式教学法,引导发现,归纳总结等教学方法,其中自主合作,归纳总结又是我要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五、说教具、学具准备 先进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直观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我需要的教具有:多媒体课件一套,卡片若干 六、说教学过程 合理地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本节课我将以新课标的新理念为指导,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活动形式,力求构建一个思维灵动,充满活力的课堂我主要安排了教学程序: 我先说说我的整体设计: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大约5分钟) 自主探索,研究问题(大约15分钟) 分层练习,解决问题(大约10分钟) 课堂总结,升华提高(大约5分钟) 七、说板书设计 9的乘法口诀 1×9 = 9 9×1 = 9 一九得九 2×9 =18 9×2 =18 二九十八 3×9 =27 9×3 =27 三九二十七 4×9 =36 9×4 =36 四九三十六 5×9 =45 9×5 =45 五九四十五 6×9 =54 9×6 =54 六九五十四 7×9 =63 9×7 =63 七九六十三 8×9 =72 9×8 =72 八九七十二 9×9 =81 9×9 =81 九九八十一 这样板书设计,既简洁明了,又重点突出,便于学生观察、比较、理解记忆,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八、新课改理念的体现 【篇二】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8的乘法口诀。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乘法口诀,为以后数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课的重点:编制8的乘法口诀,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 难点:在探索规律的基础上探索记住8的乘法口诀,并运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的问题。 教学突破:通过口诀的编制理解口诀的意义,从而养成在生活中合理、准确地解决实际问题,体味到“有价值的数学”、“有乐趣的数学”。 根据教材的以上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编制8的乘法口诀,找出规律,巩固口诀。培养学生运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乘法的意义、口诀的来源与编制规律来进行口诀的熟悉,多读、多练、多背加强口诀的记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口诀的编制与整理过程中,培养简单推理以及发现规律的能力,进一步感受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在课堂教学时,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贯穿教学的始终。 3、课堂组织民主、科学、和谐,这种气氛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三、教学设计理念 1、教学过程体现生活化。 在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 2、教学过程体现活动化。 摆方块活动让学生“做数学”,而不是“学数学”。 3、教学过程体现开放性。
2023-08-29 16:34: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