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张广智的学术成果

2023-09-06 07:12:40
共1条回复
大鱼炖火锅

(一) 主要论著

《克丽奥之路:历史长河中的西方史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史学,文化中的文化: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史学》(与张广勇合著,第一作者)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西方史学散论》 台湾淑馨出版社1995年版

《现代西方史学》(与张广勇合著,第一作者)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寻梦天涯》(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世界文化史》(古代卷,主编)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影视史学》 台湾扬智出版公司1998年版

《西方史学史》(主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004年第二版

《二十世纪中外史学交流》(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超越时空的对话——一位东方学者关于西方史学的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二) 主要论文(至2006年)

《希罗多德:西方史学的创立者》 《复旦学报》1981年第1期

《〈高卢战记〉与凯撒的史才》 《史学史研究》1981年第2期

《大放异彩的古希腊戏剧》 《北京艺术》1981年第9期

《利奥波尔德·冯·兰克》 《世界历史》1981年第6期,收入《外国历史名人传》近代部分中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庆出版社1981年)

《爱德华·吉本》 《世界历史》1982年第2期,收入《外国历史名人传》近代部分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庆出版社1981年)

《希罗多德》 收入《外国历史名人传》古代部分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庆出版社1982年)

《阿庇安》 收入《外国历史名人传》古代部分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庆出版社1982年)

《兰克与兰克学派》 上海市历史学会1981年年会论文选,1982年

《试论修昔底德朴素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复旦学报》1982年第4期

《略论伏尔泰的史学家地位》 《历史研究》1982年第5期

《伊本·卡尔敦及其〈通史〉》 《历史教学》1982年第6期

《卡莱尔和〈英雄与英雄崇拜〉》 《世界史研究动态》1982年第12期

《给西方史学史一席地位》 《光明日报》 1983年3月16日史学版,收入《史坛纵论》(重庆出版社1984年)

《中世纪时期阿拉伯史学的特点》 上海市历史学会世界史论集,1983年

《新的资料 新的窗户》 《史学史研究》1983年第4期

《塔西陀笔下的日耳曼人》 《外国史知识》1983年第11期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史学史研究》1984年第2期

《汤因比与〈历史研究〉》 《书林》1984年第1期

《美国新史学派述评》 《世界历史》1984年第12期

《西方史学史研究在中国》 《史学史研究》1985年第2期

《米涅与法国革命史》 《外国史知识》1985年第10期

《论李大钊对西方史学史的研究》 《江海学刊》1986年第3期

《试论兰克对近代西方史学的贡献──兰克逝世百年祭》 《历史教学》1986年第10期

《试论塔西陀的史学》 《上海市历史学会世界史论集》1986年

《伯罗奔尼撒战争》 收入《外国历史大事集》古代部分第一分册(重庆出版社1986年)

《略论古希腊史学中的人本观念》 《复旦学报》1987年第1期

《“天才的闪光”──维柯史学思想述论》 《史学史研究》1987年第4期

《有没有荷马及〈荷马史诗〉》 《文汇报》1987年9月15日

《汤因比史学散论》 《复旦学报》1988年第4期

《历史学家的文化视野》 《复旦学报》1988年第4期

《重评托马斯·卡莱尔的史学思想》 《史学理论》1989年第3期

《处于变革中的当代西方史学》 《复旦学报》1989年第6期

《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四十年(1949-1989)》 收入《中国历史学四十年》一书(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

《我国四十年来对西方史学理论的介绍与研究》 《世界史研究动态》1990年第3期

《近十年来关于引进西方史学理论的若干思考》 《光明日报》1990年5月23日

《论“希腊的奇迹”:一项历史学的分析》 《江海学刊》1990年第2期

《“理想类型”:马克斯·韦伯的方法论》 上海世界史学会编《世界史论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

《一九九〇年全国史学理论研究述评》 《光明日报》1991年3月13日

《现代西方史学新潮在中国》 《社会科学报》1991年3月21日

《实用·多元·国际化──略论现代美国史学的特点》 《江汉论坛》1991年第6期

《简论当代美国史学的多元性》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办《美国研究论文摘要专辑》(二)

《近代以来西方史学反省的历史考察》 《史学理论丛书》(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11月)

《史学理论:1990年综论》 《中国历史学年鉴》(三联书店1991年12月)

《我国新时期的西方史学研究》 《复旦学报》1992年第1期

《时代变革与近现代西方史学的反省》 《探索与争鸣》1992年第2期

《关于深化西方史学研究的断想》 《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

《“眼在远处 手在近处”──关于西方史学史教学的几个问题》 《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2期

《略论世界史在二十世纪的重构》 《学习与探索》1992年第5期

《现代美国史学在中国》 《美国研究》1993年第4期

《我国新时期的美国史学史研究》 《世界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11期

《“放眼世界 展示全球”──巴勒克拉夫的世界史理论与实践》 《复旦学报》 1994年第1期

《论现代化进程中的美国史学》 《江海学刊》1994年第2期

《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及其在中国的回响》 《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第2期

《继承与超越:西方古典文化三题》 《探索与争鸣》1994年第7期

《论古罗马的政治文化:一项历史学的分析》 《江海学刊》1995年第1期

《民主政治、理性观念与中庸之道──试析古希腊人的“思想自由说”》 《复旦学报》1995年第3期

《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古罗马兴衰的启示》 《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12期

《罗尔德·阿蒙森传》 载《寻梦天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二十世纪前期西方史学输入中国的行程》 《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1期

《二十世纪后期西方史学输入中国的行程》 《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2期

《略论古希腊的城邦文明》 《湖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超越时空的对话:我国新时期引进西方学术文化的若干思考》 《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探索者的足印》 《探索与争鸣》1996年第7期

《一九八五年:中国西方史学史的一页》 《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3期

《影视史学:历史学的新领域》 《学习与探索》1996年第6期

《论基督教在中韩两国传播的现代命运》 《复旦学报》1997年第2期

《历史认识论对现代社会的回应》 《学习与探索》1997年第3期

《战后西方史学的重新定向》 《历史教学问题》1997年第4期

《年鉴学派的演进》 《历史教学问题》1997年第5期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新趋向》 《历史教学问题》1997年第6期

《关于西方古典史学入华史的学术通信》 《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1期

《论基督教在中韩两国传播的现代命运》 《韩国研究论丛》1998年第四辑

《西欧社会从中古向近代转型的基础》 《探索与争鸣》 1998年2月

《释“年鉴现象”》 《世纪论评》1998年2月

《近代中国对基督教入华的回应》 《复旦学报》1998年3月

《社会科学新史学派》 《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2月

《历史学的新领域与新方法》 《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4月

《世界史重构的新潮流》 《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6月

《当代西方史学发展的前景》 《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8月

《近20年来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 《史学史研究》1998年12月

《宗教的力量——通向心灵重塑之路》 《学术研究》1999年第7期

《历史学的重构》 《探索与争鸣》1999年第12期

《恺撒的三月十五日》 《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第4期

《21世纪中国的西方史学理论研究诌议》 《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

《重现历史——再谈影视史学》 《学术研究》2000年第8期

《西方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 《中州学刊》2000年第1期

《西欧社会近代转型问题断想》 《浙江学刊》2001年第5期

《吉本史学生涯随记》 《历史教学问题》2001年第5期

《试论社会转型时期的基督教——以现代中韩社会为讨论中心》 《学术研究》2001年第7期

《耿淡如与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 《史学史研究》2002年第4期

《心理史学在东西方的双向互动与回响》 《学术月刊》2002年第12期

《影视史学与书写史学之异同——三论影视史学》 《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1期

《关于20世纪中西史学交流史的若干问题》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2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把历史交还给人民”——口述史学的复兴及其现代回响》 《学术研究》2003年第9期

《论口述史的传统及其背景》 《江西师大学报》2003年第3期

《“惩罚暴君的鞭子”:塔西陀的社会历史观及其他》 《河北学刊》2003年第1期

《历史教育与现代影视》 《历史教学问题》2003年第2期

《苏联史学输入中国及其现代回响》 《社会科学》(沪版)2003年第12期

《西方文化形态史观的中国回应》 《复旦学报》2004年第1期

《傅斯年、陈寅恪与兰克史学》 《安徽史学》2004年第2期

《论基督教伦理道德的特征及其现代回响》 《基督教学术》(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苏版<世界通史>的中国回应》 《淮北煤炭师院学报》2004年第5期

《论民国时期中西史学交流的特点》 《史学月刊》2004年第11期

《“多面的历史”——西方史家掠影》 《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第1期

《兰克史学和它的世界影响》

《论民国时期中西史学交流的特点》 《历史教学问题》 2005年第3期

《人大复印(历史学) 》2005第2期

《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遗产传承中的几个

问题》

《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遗产传承中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最初实践与传播》

《苏联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沉浮》

《马克思主义史学与西方史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勃兴》

《再论20世纪中外史学交流史的若干问题》

《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遗产传承中的几个问题》

《苏联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沉浮》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

《关于深化西方史学史研究的若干问题》

《再论20世纪中外史学交流史的若干问题》

《关于开拓史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以西方史学史为中心》

《珠辉散去归平淡——苏联史学输入中国及其现代回响》

史学理论

相关推荐

史学理论有哪些

史学理论 以历史学自身的理论问题为研究对象,如关于历史学的特点,历史学的功能(包括社会功能、科学功能、教育功能),史学工作者的历史认识的特点,史学发展与历史发展的关系,历史文献和史学方法问题,史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历史研究成果的社会表现形式问题,史学家的素养与时代使命问题等等,均为史学理论研究的范围。
2023-08-30 10:56:491

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有什么不同

史学理论是关于历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理论概括以历史学自身的理论问题为研究对象,如关于历史学的特点,历史学的功能(包括社会功能、科学功能、教育功能),史学工作者的历史认识的特点,史学发展与历史发展的关系,历史文献和史学方法问题,史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历史研究成果的社会表现形式问题,史学家的素养与时代使命问题等等,均为史学理论研究的范围!历史理论是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哲学认识
2023-08-30 10:57:002

史学理论的介绍

史学理论 以历史学自身的理论问题为研究对象,如关于历史学的特点,历史学的功能(包括社会功能、科学功能、教育功能),史学工作者的历史认识的特点,史学发展与历史发展的关系,历史文献和史学方法问题,史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历史研究成果的社会表现形式问题,史学家的素养与时代使命问题等等,均为史学理论研究的范围。
2023-08-30 10:57:081

理论和历史有什么关系

历史理论:是指历史运动本身的理论和方法。史学理论:是指史学自身发展过程中提出的理论和方法论问题。联系:历史理论以客观人类社会历史作为研究对象,史学理论从理论和方法上说明如何研究历史的,二者都以人类社会历史为指向,都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历史;历史理论的性质、规模和水平,决定了史学理论的性质、规模和水平。区别:二者研究的对象不同,历史理论具体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过程和客观规律,对象为客观历史,而史学理论研究对象是历史学本身。
2023-08-30 10:57:231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的研究方向

1.史学理论研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历史理论,同时深入把握当前西方最新的史学理论与方法。重点探讨历史本体论、历史知识论、历史方法论问题。2.中国史学思想史 研究中国史学思想的演变及特点,侧重探讨中国史学理论研究领域中的前沿问题,包括后现代主义与历史学,历史客观性问题,历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历史学的自主性问题,历史学的危机与出路等。3.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研究和总结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规律,特别突出对中国古代史学的系统研究,并结合近人的批判与反思着力探求其对现代中国学术的启示。 4、 20世纪中国学术史 系统和深入研究五四以来史学流派的治史路数、优劣异同,结合20世纪中国的几种主要的史学思潮,把握现代史学发展的线索和趋势。
2023-08-30 10:57:311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世界历史是指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世界历史是指各民族、国家通过普遍交往,打破孤立隔绝的状态,进入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世界整体化的历史。生产方式的发展变革是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普遍交往是世界历史的基本特征。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和路径。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观察、分析当今世界发展特别是全球化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正是我们党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来思考人类的未来与前途取得的成果。史学理论:唯物史观的视域和尺度《史学理论:唯物史观的视域和尺度》是2009年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艳国。本书运用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对史学理论的学科建设进行了深沉思考,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内容简介《史学理论:唯物史观的视域和尺度》内容简介:史学理论,是历史学科中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史学理论:唯物史观的视域和尺度》是作者追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史学理论研究进展的结晶。由“唯物史观的理论反思”、“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历史学的理论观照”三个方面内容组成,作者以唯物史观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借鉴现代西方史学理论的有益成果。《史学理论:唯物史观的视域和尺度》注重理论思辨,创新意识炽烈,资料翔实可靠,语言朴实晓畅,是史学研究中一本有特色的著作。《史学理论:唯物史观的视域和尺度》对于从事史学研究、历史哲学研究、唯物史观研究,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也可作为大学生、研究生“史学概论”、“史学理论”课程的辅助教材。
2023-08-30 10:57:441

史学理论话语体系的定义是什么

指在史学领域中,由一系列相关的理论、概念、方法、范式等构成的话语体系。这些理论、概念、方法、范式等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史学研究的基础框架和思维方式,对史学研究的方向、内容、方法和成果产生重要影响。
2023-08-30 10:58:051

史学理论少的原因

1、历史学科的本质:历史学是一门以研究过去的人类社会为主要对象的学科,其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历史学的理论体系相对较为薄弱。2、历史学科的发展历程: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历程相对较短,其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3、历史学科的多元性:历史学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其理论体系需要综合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因此相对较为复杂。总之,历史学理论相对较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2023-08-30 10:58:141

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是什么?

u200du200du200du200d中国第一部历史评论著作是唐朝刘知几写出的《史通》。我国史论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曾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先秦诸子借评论史事,论证本学派政治观点的正确性,形成我国早期史论的一种形式。在先秦史籍中,又出现《左传》中的"君子曰"的另一种形式的史论,这种体例为后世史家所沿用。自秦汉以来,出现了如《史记》的“太史公曰”、《汉书》的“赞”、《汉记》的“论”、《东观汉记》的“序”、《三国志》的“评”,以及后史的“史臣曰”(如《资治通鉴》的“臣光曰”)。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序论”,于史篇之前,加入史家说明著作宗旨、体例源流、评论人物史事的文字,如《史记》、《汉书》等,都有这类“序论”的文字。随着史学的不断发展,史学批评也随之开展起来,出现一种以论述史籍得失、评论史学体例、研究撰史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新的史论形式。这种新的史论发端于秦汉而完成于唐代。到了唐代,刘知几继承前人的批判精神,将这种史学形式发展成"总括万殊,包吞千有"的史论著作,写出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论专著《史通》。它兼有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方面内容,是集唐以前史论之大成的宏伟巨著。u200du200du200du200d
2023-08-30 10:58:432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在职研究生有用吗?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人选择在职研究生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其中不少考生比较想知道的是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在职研究生有没有用,学习在职研究生肯定都是有用的,但具体也看考生个人的需求,考生可以提前有所了解。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在职研究生属于历史学在职研究生,培养史学理论及史学史教学与科研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领域,掌握扎实、广博的基础知识,并接受系统深入的专门研究的训练,具备充分的独立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的能力,成为在史学理论及史学史方面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人才。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在职研究生有用吗这个问题答案肯定是有用的,因为所获学位证书与全日制研究生完全相同,可以用来考博士、评职称、升职加薪、出国留学等。同等学力申硕免试入学,报名条件是:1、已获得学士学位,并在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3年以上;或虽无学士学位但已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者;或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的国(境)外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获得者。2、申请人在申请学位的专业或相近专业做出优异成绩。完成学业后可以获得结业证,满足条件的学员可以参加申硕考试,通过申硕考试完成论文答辩后可以授予硕士学位。考研政策不清晰?同等学力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官网,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博士开放网申报名中:https://www.87dh.com/yjs2/
2023-08-30 10:59:201

史通的史学理论

许凌云将《史通》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以“史才三长论”为中心的史学理论和历史编纂学。简言之,就是辨指归以明史义,殚体统以明史法。而全书的灵魂是融合贯通、批判创新的“通识”观点。“通识”是刘知几判定善恶是非的原则和标准,是其通古今之变的方法(《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纪念〈史通〉撰成1280周年》,《山东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赵英从三个方面论证刘知几的史学:一、天命论与英雄史观杂糅的历史观,二、以封建正统观念为指导的历史编纂学,三、以维护封建史学严肃性为目的的史学的批评。作者由此得出结论:刘知几的史学,在本质与主流方面仍属于封建正统史学(《〈史通〉新论》,《内蒙古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江湄指出,《史通》对传统史学进行了第一次理论总结。刘知几继承发展了两汉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伦理史学思想,要求以儒家人伦社会学说解释历史的变迁,将史学的宗旨和目的总结为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现实社会树立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的标准和规范,并制定了一整套自觉贯彻伦理主义史学思想的史学方法论(其核心内容在于对纪传体体例的总体设计),从而实现了“史义”和“史法”的统一,构成了中国史学上第一个严密的伦理主义史学理论体系,对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试论刘知几伦理主义史学理论》,《兰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卢山红认为,《史通》之“通”,在全书中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详始究终的纵通,指的是用追本溯源的方式向人们呈现历史学某一方面的发展过程。凭借这种方法,刘知几不但把中唐以前许多史学现象的大致轨迹给描绘出来,而且还突出其中的质变,使人们从中获得某些带规律性的认识。二是横通,指的是一种广博的包揽度。它既表现出《史通》一书内容的广博,也表现了刘知几对许多具体问题的探讨。而“通识”是刘知几评价一部史书优劣的主旨,而不是最终主旨。刘氏史学评价的最终主旨是在广博而有返约,纵贯而知变化的基础上“成一家之言”。这正是他求通的目的所在(《关于〈史通〉之“通”的再探讨》,《汕头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其他,如陈秉才的《论刘知几的史学思想》(《中国史研究》1979年第4期),符定波的《刘知几的历史方法论》(《常德师专学报》1982年第1期),赵俊的《〈史通〉方法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6期),许凌云、王学军的《试论刘知几的史学方法论》(《浙江学刊》1994年第4期),等等,均对此类问题作了有益的探讨。
2023-08-30 10:59:371

如何处理史学理论中史料与史学理论的关系

正在历史研究中,如何正确处理 “史”与“论”的关系,也就是史料与史学理论的关系,一直是历史学界探索的问题。历史研究离不开史料,掌握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但是史学并不是史料的堆 积、综合和排比,仅仅掌握了史料还不等于历史研究。只有将掌握的史料经过理论的思维和升华,能够解释和回答历史向人们提出的问题的时候,才算走进了历史研究的大门。
2023-08-30 10:59:531

请解释史学理论名词几个!高分100分!!

1、赫德尔是康德的弟子,康德读了他的著作后研究历史哲学,但他持一元价值论,提出“世界公民”的历史观。2、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年4月14日–1975年10月22日)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他的十册巨著《历史研究》讲述了世界各个主要民族的兴起与衰落,被誉为“现代学者最伟大的成就” 汤因比史学的一个卓越贡献就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作出了整体性与综合性的考察。作为“新斯宾格勒派”,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学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视为斯宾格勒创立的文化形态理论的一种继承与发展。汤因比对文化形态的基本看法如下: 历史研究单位。汤因比认为:“历史研究的可以自行说问题的单位既不是一个民族国家,也不是另一极端上的人类全体,而是我们称之为社会的某一群人类。”从而抛弃了传统史学中的国别史与断代史的概念,而代之以一个个文明(或社会)。 文明的数量。在汤因比,文明考察的视界扩大了,从斯宾格勒的八种发展到二十六种。在这些文明之间,存在着某种亲属关系,即上代文明与下代文明的关系。他承认西方文明也只不过是这类文明中的一个而已,从而疏离了西方传统史学中的“西欧中心论”的陈说。 文明的可比性。在汤因比看来,以上这些文明尽管出现时间有先有后,但都是可以进行比较的。 文明起源于“挑战与应战”。汤因比分析了第一代六个文明的起源,得出了文明的产生是对一种特别困难的环境进行成功的应战的结果。 文明生长的尺度。汤因比认为,并不是所有文明都是能顺利成长壮大的,事实上,有些文明流产了,有些文明则在它们生长的早期就停止了,这显然是因为挑战过量而致。在他看来,文明生长的尺度应当是,在一系列的挑战和应战的过程中,场所发生了转移,即从文明的外部环境移入到文明的内部。在这种逐渐升华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决能力”,才是文明成长的标志。文明生成的过程最终归结为这个社会内“自决能力”的不断增长,而这正是由那些富有创造性的少数人所促成的。 文明衰落的原因。汤因比认为,文明衰落的原因是“自决能力”的丧失。 文明的解体。大一统帝国——间歇时期——大一统教会——民族大迁移。 西方文明的前景。汤因比反对斯宾格勒对西方文明的发展前途所持的悲观论调,认为只要处理得当,西方文明可以避免解体的命运而且可以保持活力,继续发展。 汤因比的历史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西方史学的两个趋势:一是19世纪传统的叙述型历史已转向整体型、分析型历史;二是非西欧地区的历史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在对文明起源的解释上,汤因比提出了挑战与应战的理论,这是他比斯宾格勒高明之处,也比传统的种族论和环境论大大前进了一步,因为他注意到了人和环境的相互关系,注意到了社会发展过程中主体的能动作用。但这一理论也有两个致命缺陷:一是过分强调了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作用;二是忽视了挑战应战过程中物质因素的存在。汤因比看到科学发展给人类带来的问题,注重道德的进步和人类自身的完善,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他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夸大了宗教在历史上的重要性。汤因比用他的文明衰落理论硬套其他文明的历史,是不符合事实的。但他在晚年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指出仅用一个西欧模式并不能说明一切问题,还应再加一个中国模式或犹太模式,并对中国的未来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从汤因比的理论和体系中,也可以看到当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强调潜意识和直觉的作用。但他仍然认为人的理智和良心是高于一切的。在对西方前途的解释上,汤因比也与斯宾格勒不同,他认为西方文明虽然发展到了顶点,但还没有理由说它已走向死亡。西方将来的命运如何,取决于西方人能否面对挑战进行成功的应战,能否解决那些事关西方文明生存的各种问题。这种比较乐观和现实的态度,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时代和西方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3、贝奈戴托·克罗齐是意大利著名文艺批评家、历史学家、哲学家,有时也被认为是政治家。他在哲学、历史学、历史学方法论、美学领域颇有著作,他也是一位杰出的自由主义者——尽管他反对laissez-faire和自由贸易。他在Antonio Gramsci方面的也是相当深远的。 因为黑格尔以及其他德国观念论思想家的强烈影响,克罗齐发展了一种自称为“精神哲学”。他更愿意称之为“绝对理想主义”或“绝对历史主义”。克罗齐的工作可以被认为是第二次尝试(第一次是康德)弥合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或者分别叫做先验哲学和感觉论) 。他把自己的方法称为 内心主义,他关注在特定的时间与地点中的生活状态的人的经验。因为现实的扎根于内心存在,而内心存在只能来源于现实经验,所以克罗齐将美学视为其哲学的基础。 克罗齐的对待哲学的方法论表现在他对精神或者说心智的划分。他先从理论上划分精神活动,由从实践上的划分精神活动。理论上的精神活动的包括审美和逻辑。其中,审美最重要,包括:直观和历史观。逻辑包括概念和关系。实践上精神包括经济学和伦理学。在这里,经济学应被理解成包括所有的世俗事务。 每个划分都暗藏与其相关的思考方式。审美由美驱动,逻辑以真理为目的,经济学关注有用之事物,而道德,或说伦理,关系着善良。这种描述性的概括其实是想表明人类思想的内在逻辑性,然而它又是规定性的,因此这些说法来自于认识论本身的声明与自信。 克罗齐非常尊重Vico,也赞同他在历史学上的观点:历史应该由哲学家来写。克罗齐的On History让这个观点更进一步,将历史看成“运动中的哲学”,他认为在历史学中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蓝图”,或者终极计划,而且“历史科学”的说法就是一个笑话。 他创造了一个词野驴政治(onagrocracy)(把政府比喻成高声喊叫的驴来形容意大利法西斯运动以及领导人贝尼托·墨索里尼的执政风格。这是对恶政的鄙视,是对亚里士多德有名的三个政治名词:僭主政治,寡头政治和民主政治的一个讽刺的补充。 他有句名言,系: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4、英国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哲学家。在哲学上属于新黑格尔派。他的史学理论集中体现在《历史的观念》一书中。(1分)他认为所谓史实是历史学家先验的历史想象的产物,历史的基础不是史实,而是解释历史的思想和先验的历史想象。他反对实证主义的历史理论,强调不存在普遍适用的客观历史真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人的历史。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简园壶翁)5、沃尔什提出了前历史,哲学,科学,哲学述的配景理论。 按照沃尔什的看法,“科学思维的基本原则对所有的观察者都是一样的,不无至少(至多)(至少)是在科学 进展的任何给定的阶段上。但是历史学的无原由(结果),却不能说是具有同样的有效性”(第114页 )。明显,沃尔什对无不客观(主观)(客观)性是作共时考量的。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能作历时考量呢?假设将不 同时期的科学理论放在同1个时期考量,在无不客观(主观)(客观)性问题上,科学的情形不就如同历史学的情 形了吗?历史,哲学,科学,哲学无以上(以下)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和新历史主义流派的不不观点(材料)(观点)为我们的这种看法提供了依据。 沃尔什的配景理论,我们可以在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和新历史主义流派中找到类似的理 论,如图尔敏的无造作(自然)秩序不是不理想(现实)(理想)论、库恩(T.Kuhn)的范式理论、拉卡托斯(I.Lakatos)的 科学研究纲领理论、夏佩尔(D.Shapere)的信息域理论、达尔顿(L.Darden)的科学域理 论、麦克斯威历史,哲学,科学,哲学(N.Maxwell)的蓝图论等。我们以库恩不无名(著名)的范式理论为例,比照沃尔什的 配景理论。范式,概言之即是某一科学家集团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所具有的不单独(共同)信念。库恩 认为,这种信念使科学家们的研究产生一种“虔诚的狂热”,想把无造作(自然)界“不是自愿(强迫)纳入范式所 规定的思想框框里去。”。T.S.Kuh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 ns,Chicago历史,哲学,科学,哲学,1962,pp151~152.既然“范式”只是一种“信念”,只是一套可信度 较高的基本观 念、理论和方法,那我们不妨把配景理论中的“立足点”或“前提假设”看作一套可信度较 低的基本观念、理论和方法。“可信度”决定 “无不客观(主观)(客观)性”。历史学和无造作(自然)科学中无不客观(主观)(客观)性的 差异,仅仅是量(可信度)的差异,并非质的分别。 无分析(综合)以上论述,我们断定,就真实性问题、说明问题、预言问题历史,哲学,科学,哲学、无不客观(主观)(客观)性问题四个基本 各各各各各各方面而论,历史学与无造作(自然)科学并无不现象(实际)性的差别;如果有差别,也仅仅是量的差别,而并非 质的无混同(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学完全有资格成为无造作(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马克?布洛赫 说得好:“我们似乎更有理由认为,即使一门学问不具备欧几里德式的论证或亘古不易的定 律,仍无损于科学的尊严。我们无埋没(发觉),还是将确定性和普遍性视为‘度历史,哲学,科学,哲学"的问题更为妥当。 我们感到无必要再把无造作(自然)科学那里引进的不一改故辙(一成不变)的思维模式强加给每一门知识,因为即 使在无造作(自然)科学界,这种模式也不再通行无阻了。”6、思辨历史哲学由于其思想渊源,同宗教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历史意识本身就发端于神话传说,历史理论的鼻祖奥古斯丁更是基督教哲学家;历史哲学的创立者维科的出身有深厚的宗教背景;思辨历史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在20世纪最有影响的代表汤因比,都有或浓或淡的宗教色彩。历史哲学的思辨性与此有密切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在批判黑格尔历史观的时候,非常深刻地揭示了历史哲学思辨性的实质:他们在历史中“用一种新的—不自觉的或逐渐自觉的—神秘的天意来代替现实的、尚未知道的联系。7、分析的历史哲学。分析的历史哲学以历史学为对象,以批判或分析史学研究中的程序、范畴和术语为己任,讨论历史学的前提假设与论证方式、历史理解与解释、历史的客观性等问题。它意在表明历史知识是如何可能的,做的是概念的、逻辑的分析与澄清的工作,主要以狄尔泰、文德尔班、李凯尔特、克罗齐、柯林伍德等为代表。现代德国哲学的奠基人狄尔泰在他的《精神科学序论》中区别了历史科学与自然科学两种研究方法的不同。在狄尔泰看来,历史科学论述具体的、个别的事物,而自然科学论述的则是抽象的、一般的事物。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是观察,而精神科学的研究方法是理解。狄尔泰标榜历史主义,以“体验”一概念作为理解历史的关键,即历史是要从内部来加以认识的。在狄尔泰之后,德国新康德主义哲学家弗赖堡学派的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都严格地区分了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同。文德尔班著有《历史学与自然科学》一书,他认为历史学和科学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各有其自己的方法。自然科学以总结普遍规律为其目的,而历史学则以描述个别的历史事实为其目的。李凯尔特著有((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一书。李凯尔特认为,文德尔班述说了科学与历史学的两种区别而不是一种区别:第一种区别是一般化和个体化思想之间的区别;第二种是价值判断与非价值判断思想之间的区别。历史认识之中必然包括有不可离弃的价值体系在内,而这对自然科学则是完全不需要的。克罗齐有一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柯林伍德也有一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克罗齐认为历史知识是思想(或心灵结构)的产物,是对过去时代的活思想,所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也就是说,它只存在于历史学家对它的思想认识之中。他的一个著名的公式是:抽象的哲学就是方法论,而具体的哲学就是历史学。柯林伍德的基本论点是:历史就是思想史,是人们思想活动的历史,所以历史学的任务就是要重演过去的思想,但那并不是简单的重演,而是把过去的思想囊括在现在的历史学家的活思想之中。克罗齐与柯林伍德把历史哲学从思辨的领地中开拓出来,肯定了在人类历史的樊篱中具有开放性的环节,而不是像“自然的计划”、“理性的狡计”那样铁板一块,人类的情感、欲望、意志等也是重要的一环。由于这种批判的历史哲学倾向于没有限制的主观性,也就逐渐滑向一种“思想创造历史”的极端,所以被称之为“新黑格尔主义”。西方分析历史哲学的兴起,借用康德的说法就是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史学,作为一种知识或科学,是怎样成为可能的。康德认为在哲学上不首先去探讨认识的能力和性质,就径直去认识世界的本质,那就好像是飞鸟要超过自己的影子,是一桩完全不可能的事。分析的历史哲学研究的重点从解释历史的性质转移到解释历史知识的性质上来,面对的问题多的是历史认识是什么,而不再是历史本身是什么。简而言之,即从以前对历史的形而上的研究转移到对历史的知识论的研究上来。从历史哲学发展的内在脉络来看,分析历史哲学的兴起是思辨历史哲学破产的逻辑结果。整体而言,二十世纪以来的历史哲学研究开始由思辨的历史哲学向分析的历史哲学方向发展。
2023-08-30 11:00:031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的培养要求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以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及新闻、出版、宣传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1.品德端正,宁静致远,以诚信为本,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拥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洞察力,学风严谨,勇于追求真理,以学术为生命,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有道德承担和现实关怀。2.要求博士生具有广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深厚的人文素养,深刻的历史洞察力,独立分析和创造性思考的能力,要了解本学科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追踪学术前沿,能熟练地运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方法,从事尖端研究,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胜任本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和教学工作。3.掌握第一外国语,初步掌握第二外国语,能够熟练运用第一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2023-08-30 11:00:121

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史学理论著作是( )。

【答案】:A《史通》是中国及全世界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作者是唐朝的刘知几。全书内容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以及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大类。
2023-08-30 11:00:281

史学理论研究的介绍

史学理论研究是历史学学术性刊物。主要刊载史学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评析各种史学思潮和史学流派,研究国内外史学发展状况和趋势,刊载读史随笔、书评及综述等。
2023-08-30 11:00:381

西方史学理论发展的阶段?

http://wenku.baidu.com/view/e507abd8d15abe23482f4d82.html
2023-08-30 11:00:552

波里比阿在史学理论上有什么重大贡献?

波里比阿对历史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视。他视野广阔,地中海沿岸各国、各民族的历史在他的书中都占有一定的比重,他自称他所叙述的历史之所以从公元前218年开始,是因为从那时候起,各国的历史开始成为一个有联系的整体,意大利、利比亚、希腊以及亚洲各地所发生的史实都是互相影响的,而所有这些史实的发展趋向是最后归于一统。这样,单写个别的事件已无意义,只有把事件置于世界的大背景中,才能充分理解其意义。
2023-08-30 11:01:181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新史学

梁启超认为,历史研究的目的,是要寻求一种理性的认识;但是这种理性认识的获得则必须是客体和主体的结合;而只有获得了这种理性认识,史学才具有了它应有的社会作用。他指出:历史〔撰述〕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所谓公理公例,就是下面他说的历史哲学。梁启超认为,史学是由客体和主体结合而成的。所谓客体,则过去、现在之事实是也;所谓主体,则作史、读史者心识中所怀之哲理是也。他进而阐述说:有客观而无主观,则其史有魄无魂,谓之非史焉可也(偏于主观而略于客观者,则虽有佳书亦不过为一家言,不得谓之为史)。是故善为史者,必研究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其公理公例之所在,于是有所谓历史哲学者出焉。历史〔撰述〕与历史哲学虽殊科,要之,苟无哲学之理想者,必不能为良史,有断然矣。梁启超从历史研究和撰述之客体与主体的关系着眼,提出历史哲学是为良史的前提,这在史学理论的发展和建设上有重要的意义。他认为,历史哲学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它对从认识局部之史到认识全体之史、从认识史学本身到认识史学与他学之关系,是必不可少的。而尤为重要的是,还在于它的社会作用,即:所以必求其公理公例者,非欲以为理论之美观而已,将以施诸实用焉。历史〔撰述〕者,以过去之进化导未来之进化者也。吾辈食今日文化之福,是为对于古人已得之权利,而继续此文明、增长此文明、孳殖此文明,又对于后人而不可不尽之义务也。而史家所以尽此义务之道,即求前此进化之公理公例,而使后人循其理、率其例以增幸福于无疆也。史乎!史乎!其责任至重,而其成就至难!这是表明,史学对于文化进化的社会作用,主要不是对于一人一事之经验教训的借鉴,而是从公理公例中得到启示,即循其理、率其例而表现出来。这是新史学理论体系的又一个显著特点。重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也是新史学的特点之一。梁启超认为:地理学也,地质学也,人种学也,言语学也,群学也,政治学也,宗教学也,法律学也,平准学也(即日本所谓经济学),皆与史学有直接之关系。其他如哲学范围所属之伦理学、心理学、论理学、文章学及天然科学范围所属之天文学、物质学、化学、生理学,其理论亦常与史学有间接之关系,何一而非主观所当凭藉者!取诸学之公理公例,而参伍钩距之,虽未尽适用,而所得又必多矣。他在《中国史叙论》中,讨论了地理学、人种学、年代学、考古学与撰述中国史的关系;在《新史学》中,有历史与人种之关系、论纪年的专题。举例说来,他强调地理与历史,最有密切之关系,诸多论述,皆源于孟德斯鸠和黑格尔的理论;他论历史与人种之关系,则多据康德学说。他所引进的西方学人的一些认识,即便在当时来看,有的也是不正确的;但从他倡导的新史学的方法论来说,在当时却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是梁启超新史学论纲的一个突出的部分。这个批判,贯穿于二文之中,其势之猛,其辞之烈,前所未有。他认为中国史学是发达的,但他对这种发达却持否定态度,认为它不过是陈陈相因,一丘之貉。梁启超具体指出中国之旧史有四蔽,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曰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三曰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四曰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缘此四蔽,复生二病,一是能铺叙而不能别裁,二是能因袭而不能创作;合此六弊,又有三恶果,即难读、难别择、无感触。其议论排击,多以西人、西史为据。梁启超虽也慷慨地把司马迁、杜佑、郑樵、司马光、袁枢、黄宗羲奉为中国史学上的六君子,但认为其余史家多碌碌无为,因人成事,《二十四史》不过是二十四姓的家谱,是地球上空前绝后之一大相斫书,所有的本纪、列传只是无数之墓志铭的乱堆错落,汗牛充栋之史书,皆如蜡人院之偶像等等,其所否定,可谓淋漓尽致,颇有不容分辩之势。这在当时提倡西学、批判旧学的思潮之下,提出对中国之旧史的批判,为史界革命和开创新史学开辟道路,在思想观念的转变上对中国史学的近代化过程,具有客观上的积极作用。但也必须看到,梁启超的这种对旧史的批判,在立论上,往往得失参半;在许多结论上,更是误解强于精审,谬误多于正确。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条是,这种批判不是建立在冷静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因而带有明显的武断和感情色彩。又一条是,作者错误地认为,在新史学和旧史学之间绝然存在着一道鸿沟,既无任何联系,却有对立之势,故以彻底否定中国之旧史为目的。指出这一点,并不是苛求于梁启超。其实,有一个最有说服力的参照者,即章太炎1904年出版的《訄书》重订本。《訄书》对西学的理解、消化、吸收,对中国史学的剖析、扬弃,反映出更多的理性认识,是梁启超二文所不及的。总的来看,《新史学》的成就,在倡言史学之新的方面,有首开风气的历史作用;而在批判史学之旧的方面,虽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但尚不能作为一种理性的批判来看待。
2023-08-30 11:01:571

西方史学理论发展的阶段?

第一次转折:西方史学的创立.发生在公元前的古希腊时代.历史与神话分离,产生了体现人本主义精神的古典史学. 第二次转折:产生于公元前五世纪前后.西方史学从古典史学的人本主义转向基督教的神学史观. 第三次转折:开始于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西方史学从基督教的神学史观转向资产阶级史学的人文主义史观. 第四次转折:发生在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史学理论的演变更为激荡复杂,产生了与传统史学相对峙的新史学思潮. 第五次转折:发端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后,标志着当代西方史学的形成.
2023-08-30 11:02:071

[史学概论2014]庞卓恒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复习绪论 一、名词解释 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是人类对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和历史观互相影响,相互制约。 二、列举1各种历史观:唯物史观、英雄史观、天命史观、进化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循环论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 2最基本的几种历史观 (1)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文明史观的基本特征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人类历史是如何传承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文明类型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以文明史观为指导,我们要重点理解并掌握资本主义发展从手工工场时代到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的演变过程;要重点复习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三权分立制等;以及古代文化中对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依然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如民主思想等; (2)唯物史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综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当上层建筑及其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在阶级社会里,人类社会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 (3)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其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欧洲,也包括广大亚非拉地区。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对全球史观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欧洲人或是非欧洲人。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世界史时,重点考虑世界是如何从孤立走向一体的;重点理解西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全球化等问题。同时,在学习中国史时,把它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野下进行考察; (4)现代化史观 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就是现代化。现代化史观重点考察的就是这一发展演变的过程。现代化史观的基本特征是:认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和通俗化,以及社会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现代化的类型可以分为原发型和传导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英法美是原发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日本史传导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而中国则是传导型、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3历史学的渊源因素 人类记忆的外化 历法的出现 三论述 1.历史的学科结构 (1)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 时间(上古史、中古史、古代史、近现代史) 空间(美国史、中东史、欧洲史) 内容(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 综合(秦汉专题史) (2)以特定对象和特定方法为轴心的综合研究科目 (历史文献学、器物学、考据学、历史地理学、年代学) (3)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 2.为什么学历史 (1)传承文化财富;(2)丰富思想文化生活;(3)形成危机意识,民族意识; (4)陶冶人的精神;(5)开阔人生观; - - 1 - -- 1 - 第一章一、名词解释 1.《史通》:史评类史书。唐刘知几撰。成书于710年,共20卷,分内篇,外篇各十卷。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而外篇主要论述史籍渊源与前人修史之得失。强调史家须兼具“史才”“史学”“史实”三长,“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贯”,“不掩恶,不虚美”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 2.《文史通义》: 清朝史学家章学诚的史学著作。出版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分内篇五卷,外篇三卷。全书内容广泛,包括易教,书教,诗教,经解,言公,史德,方志等。章学诚在书中提出“六经皆史”说;还提出整理“方志”的主张,即编修一地的历史演变,主张方志要立三书:记载大事和人物的“通志”,记载典章制度的“掌故”,和记载文献诗文的“文征”。 3.古史辨派:又称疑古派, 以顾颉刚、钱玄同等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是受胡适整理国故大胆疑古思想,吸收西方近代社会学、考古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典籍。 4.章学诚: 清代史学家,字实斋,浙江会稽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中进士,曾官国子监典籍。毕生精力用于讲学和著述,曾主讲定州定武书院,保定莲池书院,归德正文书院。长期在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参加《续资治通鉴》编撰工作。主修有《湖北通志》,惜未定稿。遗著除史学理论《文史通义》外,还有《史籍考》,《和州志》,《亳州志》《永清志》及《章氏遗书》等。 二、列举 1.史学宗旨论 (1)赞治:用史官、史书帮助国家治理 (2)资治:史书本身具有教化的作用 (3)明道:明天道,正人伦,助治乱 (4)经世。“穷日月星辰,飞走动植之数,已尽天地万物之理,述皇帝王霸之争,以明大中至正之道” 2.史家的三长和二善 (1)史才、史学、史识-----史学三长 2)公心、直笔----二善 3.新史学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史学观点或著作 (1)梁启超 三阶段:1901----1905年:服膺进化史观 批判传统史 1912----1920年:中西结合,因果关系,“据事直书” 1920年以后 著作:1902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新史学》 1901年《中国史叙论》 (2)章太炎 史学观点:历史是“人群和社会的进化”进化论,生存竟争解读历史;评历史人物;将人类学运用于历史研究中。 著作:《訄书》论文集 (3)夏曾佑 史学观点:天演论,历史进化论 著作:《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 (4)陈黼宸著作:《独史》、《史地原理》、《中国通史》、《诸子通义》和《读史总论》 4.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三个层次 (1)地下实物与纸上遗文互相释证 (2)异族之故书与吾国旧籍互相补证 (3)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考证 三、简答或论述 1.解释胡适的历史演进法; (1)按时间长短依次排列;(2)时代的具体内容; (3)逐渐演变,“由简单变复杂,由疏漏变雅驯,由地方变全国” (4)解释每一次演变的原因; 2.中国古代史学讨论的主要问题; 史学宗旨,史学原理,史学方法论,史学流变论,史家标准论,史籍优劣论,修史态度论,治史态度论。 3.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历程(含现代) (1)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产生时期 - - 2 - -- 2 - 1924年,李大钊《史学要论》 20世纪30年代末,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2)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展时期 郭沫若、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社会史研究、思想史研究、历史文献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史撰述、中国通史撰述等方面,出版了一大批著作。 (3)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广泛传播时期 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大量翻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的著作,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基本建设。 (4)“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年)------受到严重摧残 4.梁启超新史学发展的三阶段 1901—1905 进化史观 爱国 1912—1920 中西结合 追寻因果 1920— 中庸的史学改造 第二章 西方史学理论的发展 一、名词解释 1. 历史人类学:从历史学的领域出发,研究和回答人类学提出的问题,历史学和人类学相互渗透、相互结合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 1924年,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克发表了《创造奇迹的国王们》,研究了法国民众的风俗与信仰问题,引起了人类学家的注意。1929年,法国年鉴史学派兴起,为开拓人类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创造了条件。1949年,“年鉴”学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布罗代尔提出了关于历史发展的“长时段”理论,直接奠定了厉史人类学的理论基础。他出版的《物质文明与资本主义》(1967),成为历史人类学的代表作。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把结构主义运用于人类学。70年代以后,历史人类学在欧美、苏联等国家都获得迅速的发展。 2.兰克学派 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为代表的史学派别。亦称历史研究的科学学派。由于该学派倡导秉笔直书,通过史料批判如实地再现历史,因而又成为实证主义史学流派的同义语。 二、列举 1.西方史学从古至今发展的几个阶段; (1)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史学; (2)基督教史学; (3)文艺复兴时期的史学; (4)启蒙运动时期的史学; (5)19世纪的西方史学; (6)20世纪的西方史学; 2.19世纪西方史学的主要派别; (1)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史学;(2)法国复辟时期的史学; (3)客观主义史学; (4)德国海德堡学派; (5)实证主义史学,19世纪50—60年代(6)美国史学,南派、北派,边疆学说 3.法国年鉴学派的三阶段及代表人物; ★三阶段: (1)创建 1929----1945(2)发展 1946----1956(3)转型 1968---- ★代表人物:布洛赫 《国王的奇迹》(1924年) 费弗尔《拉伯雷的宗教》(1942年) 勒华拉杜里《蒙塔尤-----1294年到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山村》(1975年) 勒高夫《圣路易》(1996年) 4.全球史的代表作; (1)《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 (2)《世界史》麦克尼尔 (3)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 5.19世纪历史哲学家 (1)梯叶里 力主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来解释历史 《历史研究的十年》、《墨洛温王禅时代的历史》 - - 3 - -- 3 - (2)米细勒《新科学》 (3)尼布尔《罗马史》 (4)兰克《宗教改革时期的德国》 (5)麦考莱《英国史》 6.20世纪历史哲学家 (1)K.G.兰普雷西特《文化史的方法论》 (2)艾格尔斯顿《新史学》 (3)鲁滨逊 7.思辨历史学家和批判历史学家主要代表人物 思辨历史学家;20世纪以前,意大利的维科,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康德、赫尔德、黑格尔。 20世纪以来,德国的斯宾格勒,英国的汤因比 批判历史学家;19世纪末,德国的德罗伊林、文德尔班。 20世纪以来,意大利的克罗齐,英国的柯林武德、沃尔什,德国的狄尔泰 三、简答或论述 1.古典史学的基本特点; (1)求真探索的精神;(2)人本主义的观念,强调人的价值的实现,人的观念的发展; (3)重视历史的垂训作用;(4)注重“当代史(当时的历史时期)” 2.基督教史学的特点; 具有普世性、统一性、神圣性的特点 3.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史学的特点; (1)反对宗教神学,主张人本主义;(2)继承了古典史学的批判和求真精神; (3)世俗论;(4)资产阶级史学诞生;5)重视历史的垂训和借鉴作用; 4.特纳学派的基本观点;现代美国资产阶级史学流派。由于该学派是由美国历史学家泰纳创立,故又称泰纳学派。1893年7月12日泰纳在芝加哥举行的美国历史协会的会议上宣读了一篇论文,题为《边疆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重大意义》,首次提出边疆学说。其后又撰文阐发,遂形成一种解释美国历史进程的新学派。泰纳认为,一部美国史大部可以说是对大西部的拓殖史。西部自由土地的存在,自由土地的不断被占用,美国居民之不断地向西移殖,为美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说明。 以独特观点来研究美国历史,强调边疆和西进运动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5.兰克传统史学的基本观点; 重视原始资料的利用和考辩;重视政治史;认为历史可以认识,但不能完全认识;对史料来源的重视及深刻的分析;历史著述的作用在于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负有盛名的史著未必是可靠的;史著之可信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有可信的原始材料作根据;一般的史著内容不能作为资料来源,必须深入档案库;写作的目的在于复原历史,要达此目的,最重要的是找到原始资料,找到同时代或接近此时代的史料 6.20世纪西方史学的发展概况; (1)新史学的兴起 ①批判兰克开始 ②多元文化史观:社会历史学多种因素的影响;历史应该是综合史;历史是集体活动;对历史的探索 P212 ③爱格尔斯顿 《新史学》历史应全面综合总结社会 ④美 鲁滨逊 新史学兴起 哥伦比亚学派 历史是一门发展的学问;进化的历史观;重视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加强历史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采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史料搜集,加强历史的解释 (2)二战后新史学占主导地位 20世纪50年代 新史学成熟发展 法 年鉴学派 - - 4 - -- 4 - 美 社会科学新史学派 马克思主义史学 (3)后代现代主义的发展阶段 (4)马克思主义史学 发展:英、法、美的发展 应用:阶级斗争 革命理论 唯物史观 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剩余价值) 工人运动 民族自由运动 揭露资本主义制度 (5)年鉴学派 原因 :对兰特学派的批判;创办期刊《社会经济史学年鉴》1919.法国 年鉴学派发展历程:创建 1929—1945;发展 1946—1956;转型 1968年以后 7.环境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探讨自然生态的历史(2)探讨社会经济领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3)探讨某一个国家的环境政治和环境政策的历史发展及演变 (4)探讨人类的环境意识,即人类关于世界自然资源的思想史 第三章 历史学本体论 一、 名词解释 1. 历史学本体论: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观点或理论核心是社会历史观。 2. 社会形态:是在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社会形态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经济基础属于经济关系范畴,上层建筑则包括两个部分,即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在这样理解基础上,可以把社会形态看作是经济、政治、文化的统一。 二、 列举 1.历史学本体论研究内容 (1)历史现象和过程是客观存在的;(2)历史的发展演变有无规律,什么规律; (3)决定历史进程的终极动力,根本原因;(4)历史发展中的几种辩证关系; (5)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2.几种基本的史学本体论及其性质 (1)神本主义史学本体论(唯心) (2)人本主义史学本体论(唯心) (3)结构功能主义史学本体论(机械)(4)多元折中史学本体论(唯心) (5)文本主义史学本体论(唯心) (6)唯物主义史学本体论(唯物) 3.唯物史观所揭示的辩证关系 (1)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 (2)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3)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4)历史发展的动力; (5)人民群众与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4.历史发展的几种动力 (1)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3)重要动力:革命 (4)强大动力:社会主义改革 (5)不竭动力:创新 三、论述 1试从唯物史观出发论述从事物质生产实践的人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基础 - - 5 - -- 5 - 2.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终极原因 P47(试述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过程中的终极动力、发展规律、及其人在其中的作用) (1)生产力,社会形态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 (2)5种基本形态(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现代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3)唯物史观所揭示的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生产关系,进而推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整个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 (4)人的地位,人是经济活动,社会实践的主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其他一切社会关系都是人创造的, 3.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4.如何理解唯物史观中的“现实的人”的科学含义 5.从中国传统史学理论来看,史家的标准应该包括哪些因素 第四章历史学方法论 一、 名词解释 1. 史料:指的是能够反映过去发生、存在过的所有事情的文字记载和一切物品,或者说,过去遗留下来的所有文字记载和物品都可以作为了解、认识历史的资料。 2.计量史学方法;把数学方法,特别是数理统计法应用在历史资料中,进行计量分析,让史学趋于精确的方法。 3.历史主义原则;从历史的联系和变化发展中考察对象的原则和方法。历史主义的原则可以溯源到古代哲学家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在近代欧洲哲学史上提出和主张这一原则的有G.B.维科、伏尔泰、G.W.F.黑格尔等。其中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形式下明确地系统地阐述了这一原则,他试图把人类历史说成是具有某种必然性的过程。真正科学地阐明并应用历史主义原则和方法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建立在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之上,它的基本要求是:①尊重历史的实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对它们的分析和评价也要从那些具体的历史条件出发。②注意历史的演变。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必须着眼于发展和变化。从历史的演变中把握历史的来龙去脉、发展趋势。例如对私有制和阶级的分析,就要既看到它们的出现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一个进步;又要看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时候,它们的消灭同样是历史的必然。③在私有制和阶级存在的条件下,要把握历史的潮流和趋势就必须弄清哪一个阶级是该时代的中心,并对当时各个阶级的历史地位作出恰当的估计。在马克思主义中,历史主义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是统一的。 二、 列举 1.新史学方法的主要类别 比较史学方法 计量史学方法 口述史学方法 心理史学方法 2史料的几种类型 (1) 实物,实物史料指那些可以明确反映和传递历史信息的物体,比如一所清 - - 6 - -- 6 - 代民居、一副明代壁画 (2) 行为,行为史料指的是今天的人们,在包括个人和群体的行为中保留的历 史积淀。 (3) 口碑,口碑或口述史料,指的是人们口头讲述的对过去的回忆,在漫长的 岁月里,它们往往通过传说,故事的形式口耳相传 (4) 文献,指人类的文字记录,文字材料,它可以是一块有文字的甲骨、一座 碑、一支竹简、一张帛书、也可以是一本书 3. 认识历史的基本原则 (1) 实事求是原则;(2) 历史主义原则; (3) 阶级分析原则;(4) 整体研究原则; 4.梁启超“史家四长” (1)史德,“史家第一件道德莫过于忠实”(2)史才(3)史学(4)史识 5. 历史编撰的基本步骤 P251 (1) 搜集史料(2) 对其进行整理和辨析,或曰考订(3) 运用史料 6.搜集史料的一般步骤:首先阅读正史,然后搜集正史以外的史书资料,再进一步搜集史书以外的其他文献资料。如再加推演,则可以继续搜集文献资料以外的实物、口碑等史料。 7.中国传统史学编纂的基本体裁: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学案体、史表、图录、纲目、会要评论。 8.史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 P275 (1)理论素养 (2)专业素养;专业素养的内容 (1)“史学”历史知识的积累和运用(2)“史识”历史见识和史学见识(3)“史才”历史表述的审美与规范 (3)道德素养;1)精神境界(2)社会责任(3)学术操守 - - 7 - -- 7 -
2023-08-30 11:02:161

历史学专业主要学什么 前景怎么样

大学历史学专业的课程主要包括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理论、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考古学通论、中外关系史、文化人类学、历史地理学、文献学、古代汉语、中外历史文化原典导读、中国断代史、专题史(经济史、社会史、政治制度史、思想文化史等)。 历史学专业就业前景 因为历史学专业属于基础性长线学科,社会需求以教学单位为主,且由于近年多数高校盲目扩招、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多,使得本就趋于饱和的就业市场始终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竞争激烈。由于就业市场长期处于供过于求的形势,用人单位选择余地极大,除了要求毕业生拥有良好的名校教育背景和高学历之外,对专业对口程度要求亦十分严格。 历史学专业就业方向 历史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与专业对口的职业相对需求较少。就业方向相当广泛,毕业生可适应策划、咨询、管理和教学、研究等方面工作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毕业生可适应策划、咨询、管理和教学、研究等方面工作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历史学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本知识,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史学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文博档案及各类介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2023-08-30 11:02:231

史学思想可以包括史学理论吗

不可以,思想与理论不能同日而语,史学思想不一定可以形成史学理论,史学思想经过加工可以升华为史学理论。应该说史学理论包括史学思想。
2023-08-30 11:02:341

历史学和历史专业的区别?

历史学和历史专业是两个相关但有些不同的概念。历史学是一门学科,它研究过去的事件、人物和时期,以了解过去对现在和未来的影响。历史学家使用各种方法和来源,如文献研究、考古发掘、口述历史等,来重建和解释历史。历史专业则是指学习历史学的学生在大学中所选择的专业。历史学既可以是学术研究领域,也可以是教学领域。学术研究的历史学家致力于发表学术论文、撰写专著,并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他们深入研究特定的历史时期或主题,并通过分析和解释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后果,提供对社会、文化和政治发展的洞察力。而历史专业的学生更多地接受历史学的教育,在大学中学习各个历史时期和地区的课程。他们也可以选择辅修其他相关领域,如考古学、艺术史或文化研究。历史专业的学生通常会进行研究项目,参与实地考察和档案研究。历史学和历史专业的重要性在于它们帮助我们了解过去,从而更好地理解现在和未来。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社会的起源、文化的发展以及各种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原因。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前的社会现象,并为未来的决策提供启示。图片来源:Unsplash
2023-08-30 11:02:432

西方史学有哪些流派 从古典哲学开始

第一节:古典史学(公元前的古希腊时代)1、希罗多德与“社会文化史”传统的开创。人本意识、世界史眼光和存真存疑的批判原则,奠定了西方传统史学的优良传统。2、修昔底德与“政治军事史”传统的确立。将人类历史独立于天神之外的历史观念,成为西方建立科学的历史学的基础。3、古典史学思想的发展特征:(1)倒退的、循环的历史观念。(2)人本主义思想。(3)“世界主义”思想。(4)尚未取得相对独立的学科地位。第二节:基督教史学(公元5世纪——14世纪的黑暗时代)基督教史学理论的价值:1、系统提出了历史“统一性”和世界史的观念。2、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历史直进观”和“历史进步论”。3、提出善恶冲突推动历史进步的“历史动力观”。3、创立体现历史线形发展的公元纪年法。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攸西比厄斯。第三节:近代资产阶级史学(14世纪——19世纪末)一、人文主义史学(文艺复兴时期14——17世纪)人文主义史学理论的特征:(1)恢复古典史学的人文主义精神。(2)重新强调历史的垂训意义。(3)重视历史叙述的体例。重要流派:“修辞学派”、“博学派”。二、理性主义史学(启蒙时代17世纪——18世纪末)理性主义史学理论的特征:(1)强调人类的理性是历史发展的动力。(2)主张探索历史的发展规律,以理性的眼光来审视历史和评判历史。(3)提倡突破狭隘的政治军事史,注意广义上的社会文化史。(4)提出系统的历史进步理论。代表人物及其著作:伏尔泰《论世界各国的民族精神、礼仪和风俗习惯》、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纲》、康德《从世界主义者角度看世界历史观念》、维柯《新科学》三、浪漫主义史学与历史主义(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史学理论的特征:(1)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继承性。(2)关注历史发展的个性和独特性。(3)提倡用情感来取代理性,反对用抽象的理性原则来概括历史。(4)注重伟大人物和政治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历史主义是浪漫主义史学的一个最重要内容。历史主义的鲜明特征:(1)人类历史是有机发展的过程,有着不可割断的历史连续性。(2)对历史现象要以同情的、理解的态度加以研究,进行历史的分析,具体了解个历史时期的特点,承认它们存在的合理性。(3)世界历史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能用一般性的世界历史模式代替各民族具体的历史研究。维柯的《新科学》开创了世界历史主义。赫尔德的“文化的历史主义”。兰克与“政治的历史主义”。四、历史哲学 (十八世纪以后)所谓的“历史哲学”,即是对历史进行哲学的思考。指的是人们对于历史不应该只以堆积史实为能事,还应该达到一种哲学的或理论的了解。近现代的历史哲学一词,专指西方唯心主义的历史哲学。唯物主义的历史哲学则一般通称为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在唯心主义方面,历史哲学一词的涵义和内容,也随着科学观念和哲学观念的变化而经历长期不断的演变,其演变的趋势是从思辩的走向分析的。大体上,前者要回答的问题是:历史演变的规律或规划是什么?而后者要回答的问题是:历史知识或理解的性质是什么?思辩的历史哲学——重要探讨整个人类历史的特征、意义模式和规律等。是试图在一大堆貌似杂乱无章的历史事实的背后,寻求出理性的原则、规律和意义来。(前面所述各派大体上都属于思辩的历史哲学。)思辩的历史哲学特别关注的问题:(1)历史运动的模式。认为人类历史是不断进步的。(2)历史发展的动力。看法不一,或认为是人的理性,或认为是复杂的人性,或认为是英雄人物。(3)历史进程的目的和意义。认为历史发展有明确的目的和终极意义。代表人物:维柯、伏尔泰、赫尔德、康德、黑格尔,以及斯宾格勒和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史观。分析的历史哲学——着重阐释历史学研究本身特有的性质、方法、价值或作用。其出发点是:要理解历史事实,首先就要分析和理解历史知识的性质。历史哲学的任务应该应该就是(或者至少、首先而且主要的就是)对历史的假设、前提、思想方法和性质进行反思。分析的历史哲学关注的问题,更多的是历史认识是什么,而不再是历史本身是什么;更多的则是人们是怎样在认识历史的运动的,而不再是历史自身是怎样运动的。对于分析的历史哲学来说,更重要得多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对历史本身的探讨和解释,而是对历史学的探讨和解释。代表人物:布莱德雷、狄尔泰、克罗齐、柯林武德、波普尔等。四、实证主义史学(十九世纪后半期)实证主义史学理论的特征:(1)主张依照自然科学的模式建设历史学,力图使史学成为像自然科学那样追寻“一般法则”的科学。(2)努力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反对历史研究的“个体论”倾向。第四节:当代西方史学(20世纪以来)一、当代西方史学形成的特征:1、从传统的“叙述型”转向“分析型”。即用“问题史学”代替“叙事史学”。2、从研究“显要人物”(精英人物)的活动为中心,而转向研究普通人和“社会底层的力量。3、从狭隘的政治军事史转向探求社会历史的“总体”与“结构”。4、从个人在故纸堆中扒梳史料的手工业方法转为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技术。5、坚持史学研究采取跨学科的方法,借鉴和吸收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历史。二、当代西方史学的发展脉络、主要流派及其理论:(一)“新史学”的开端法国卡尔。兰普勒特最早提出“新史学”这一口号;法国亨利。贝尔创办《历史综合评论》;美国鲁滨逊与“新史学派”的建立。(二)法国年鉴学派(三个发展阶段)1、创建阶段(1929——1945年)。代表人物是费弗尔和布洛赫。这一阶段奠定了年鉴学派的基本理论:(1) 反对传统史学迷信史学和史料的倾向。(2) 提倡“总体史学”。即强调历史研究的对象包含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3) 反对历史研究以精英人物为中心,大力倡导“从下往上看的史学”,主张着重研究下层的普通大众的历史。(4) 主张史学要按科学的程序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用“问题史学”代替“叙事史学”。(5) 坚持史学研究采取跨学科的方法,借鉴和吸收其他学科的方法来研究历史。2、第二发展阶段(1945——1968年)是年鉴学派“制度化”和深化阶段。代表人物为布罗代尔(1902——1985)。布罗代尔理论代表作:《历史和社会科学:长时段》、《菲力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布罗代尔的基本思想是“三段论”(历史时间的理论):认为历史时间可以分为相互联系的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分别表述三个不同层次的历史运动,而其中的长时段历史也就是结构史,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长期的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借助于长时段历史观,才能够更深刻地把握和理解人类生活的全貌。3、第三发展阶段(1968年以后)打出“新史学”的旗号,从此被称为“年鉴——新史学派”。代表人物是勒高夫、诺拉、夏蒂埃、勒韦尔。年鉴——新史学派着重研究的理论、方法和领域:(1)继承了长时段理论,着重研究各种结构和变化缓慢但长期起作用的事物。认为只有通过长时段才能把握和认识推动历史前进的潜在力量。研究领域是历史人类学和精神状态史。(2)重视历史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3) 进一步拓宽历史研究的领域,更潜心于细小的课题。(4)重新强调政治的作用,承认事件的重要意义。(三)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即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代表人物有多布、希尔顿、希尔、霍布斯鲍姆、汤普森。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共同性与理论特征:(1)熟悉马恩著作,信仰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从事历史研究。但对历史唯物主义有自己独立的理解和解释,并有所修正。(2)发扬了英国经验主义的史学传统,强调对历史特殊性的认识,坚持历史学是研究历史事实发展过程的科学。(3)强调研究下层人民的历史。(4)注重总体史研究。(四)当代西方比较史学西方比较史学的研究著作大致上归纳为四类:(1)“各文明体系的比较”研究。即如斯宾格勒、索罗金和汤因比那样的宏观比较。(2)“主要是对文明的某种中心题目进行比较研究,如比较宗教式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大都是一些比较具体的历史现象的比较。(3)通过比较而“研究历史过程”,“它们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可选择的生产方式"的比较研究到一个单独的行业实现工业化的速度和程度的比较;从革命这个永远受欢迎的题目的比较研究到限定仍很明确的过程的比较研究(例如现代教育制度的普及)。着重历史比较尤其与经济学、社会学或人类学的某些学派有密切的联系”。(4)“机构的比较”。如教会、党派、银行之类的组织和机构的比较。比较史学的特点:它不像写作通史或断代史的历史学家那样在连续叙述人类的发展中寻找历史的意义,也不像历史哲学家那样在寻求全面的总体模式中获取历史的意义,而是从整个人类历史中一直在撞击着人类的那些永恒的问题中寻找历史的意义。为此,比较史学按照某种规范和范畴,从人类历史中挑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侧重探讨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某种情况下的特殊规律,亦即寻求历史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以阐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异同。(五)当代西方心理史学心理史学是历史学与心理学的嫁接而产生的一门新学科,它借助与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来探索人类过去的种种行为,进而更全面与更深刻地阐明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心理史学分为精神分析的心理史学和非精神分析的心理史学。精神分析的心理史学 ——是用精神分析法和历史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生活,其理论的一般特征:(代表人物是埃里克森、李夫顿和克胡特)(1) 以新精神分析学说作为理论基础。即坚持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学说的原则,强调潜意识的驱力和先天潜能的主导作用。同时强调自我的的自主性,认为自我具有自己的能量来源,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主要是家庭环境、养育方式)对人格的重大影响。(2) 反映了一种“心理决定论”的历史观。即用历史人物的心理特征解释一切行为。(3) 模式归纳。即习惯套用心理学模式的归纳,缺乏因果解释的科学研究(有些原理根本无法验证)。非精神分析的心理史学 ——反映了当代西方心理史学的变化趋势:(代表人物温斯坦、普拉特、埃尔金斯、阿瑟尔、霍弗、拉森)(1)由“心理因素决定论”向“外在环境决定论”转变。(2)方法论的突破。即不再仅仅是将心理学理论作为解释历史现象的史学方法,而把历史上的心理现象本身作为研究对象。也就是说,不再局限于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个人和群体的历史行为,而是把历史上的个人和群体心理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原因,及其对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变化,使心理史学不知不觉变成了历史心理学和心态史学了)。(3)社会学对心理史学的渗透。强调不是心理驱力决定外在现实,而是外在现实决定心理状态。()行为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史学的应用。强调了人的行为完全是环境决定的,即便是那些看起来像是本能的行为实际上也是对外部世界的反应。(4)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史学中的应用。强调了人的认知模式会影响和决定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六)当代西方计量史学计量史学也就是把数学方法特别是数理统计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的一套方法。当代西方计量史学的特征:(1)运用电子计算机。它的使用,使系统收集、利用史料及进行统计分析成为可能,并向研究者提供了处理大量情报资料和分析多变量现象的能力。(2)进行统计分析。但不是指以往史学研究中那种描述性的统计,而是一种高级的推理统计学和多变量解析领域的分析,对此非用电子计算机不可。(3)制作数学模式。借用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中的理论模式,以数理形式来表现历史文化现象。(七)文化形态史观文化形态史观是当代西方思辩的历史哲学的主要代表。其代表人物是斯宾格勒(著作《西方的没落》)和汤因比(著作《历史哲学》)。其主要理论特征:是用“幼年、青年、成年、老年”(斯宾格勒)或“起源、生长、衰落、解体”(汤因比)四大阶段的生命周期来概括人类历史或文化的全部过程及其一般模式。强调两点:第一:所谓的历史就是文化或文明。这一结论旨在肯定,文化或文明才是人类历史的真正载体,而历史的意义即寓于作为人类历史之基本现象的文化或文明之中。因此认为,历史哲学与史学研究所应阐释的主要对象既不是纯粹的精神观念,也不是表层的政治、经济现象,而是作为一种历史整体的文化或文明。第二、所有的文化或文明都是具有同等价值、属于同一时代的。这个结论的重点在强调,各种文化形态或文明社会原本就是自成一体、各有根据的,而决无孰优孰劣或孰高孰低之分。确信历史哲学与史学研究所面对的世界历史指的是整体,而不是某个选定的部分。因此,理应放弃狭隘的欧洲文化中心论和偏颇的民族主权国家观,转向一种整体性的、深层次的文化形态或文明社会比较研究。参考书目:《西方史学史》,张广智主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何兆武陈启能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9月版。《西方新史学评述》,庞卓恒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2023-08-30 11:03:071

学术史属于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范畴吗?

学术史属于专门史方向 专题研究史学史和史学理论 和气有一定关系 但是这个专业更加注重理论研究理论性更强
2023-08-30 11:03:312

为什么情感史研究是当代史学的一个新方向

1.史学理论与史学史1研究方向目前,各大院校与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相关的研究方向都略有不同的侧重点。以南开大学为例,该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有:01中国古代史学史(上古-1840)02中国近现代史学史(1840-2000)03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04外国史学史2)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学风,系统、深入地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史学理论与方法,对中外各种主要史学理论、中外史学史具有较宽广、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够批判地继承中外史学遗产,正确评析当代史学思潮和史学流派,对本学科的现状和前沿动态有较深的认识,能够运用一门外语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和较高的写作能力,掌握现代化的研究手段和工具,研究视域开阔,理论基础坚实的,具有创造性研究的能力。3)专业特色在史学理论和史学史这两大领域之间,它以史学理论为研究重点,兼及史学史(侧重于研究近现代西方史学和历史哲学流派的历史);在史学理论领域,以广义社会历史理论研究为重点,而不局限于狭义的史学理论;而且坚持把理论探讨与实证的史学研究相结合。
2023-08-30 11:03:401

什么是传统史学?它的确切定义是什么?

所谓史学,无论传统还是新史学,都必须谨记钱宾四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所告诫的……“温情与敬意”……希楼主多有思于此……
2023-08-30 11:03:502

世界上最早的史学理论著作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所著《史通》是中国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史学理论著作。其系统的理论思考和深刻的史学批评,对此后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023-08-30 11:04:131

如何理解历史学的方法与所学专业方法

  史学方法论或称历史科学方法论、历史研究方法论。它并不指任何单一的研究方法,而是指关于史学方法的理论,或者说,它是一种可以用于历史研究的普遍方法理论,抑或可以说,拿一定的世界观来观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便是方法论。在这个意义上,也可称之为“方法学”(methodology)。  也正因此,亦因为科学研究中为达到同一目的而使用的方法、手段是多样的,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学派和不同个人那里,史学方法论是存在明显差别的,但它们不见得必定是尖锐对立的,往往是可以相互补充、兼容并蓄的,故史学方法论应是个开放的系统。当然,创立一门作为方法或关于方法的理论体系,是比较晚近的事,是近代科学极大发展的产物,但这并不是说古代史学就没有其方法论体系,只是缺乏系统的归纳整理。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发现存在着辩证唯物的史学方法论、实证主义史学方法论、结构主义史学方法论、解释学史学方法论、发生学史学方法论、符号学史学方法论、精神分析学史学方法论、证伪主义史学方法论等等多种。而诸如比较方法、数量方法等只作为具体研究方法,而不构成史学方法论。  从另一个角度说,史学方法论也可以理解为论史学方法。但这并不是论述一个个具体方法以及它们的简单排列组合,而是从比较抽象的角度、从理论思维的高度,阐明史学方法一般的内涵、外延、特征,它的层次结构、内部联系;论述它与历史观,与历史认识论的关系;论述它与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共性和差异性,以及它吸收其他科学方法的角度、程度及局限;最后还应具体描述和分析历史学所能应用的种种方法和手段,并从中抽象出一般,发现历史研究方法的内在一致性。  总之,尽管国内外对史学方法论体系多有论述,但尚无统一意见,并多为对具体方法的介绍,因此,系统地研究科学的史学方法论,而非个别的方法或方法论仍是史学理论界迫在眉睫的任务。
2023-08-30 11:05:082

史学概论名词解释是什么?

史学概论名词解释是狭义的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其规律性。而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一般说来,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史学的含义史学又称历史学。研究、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学科。社会科学的一个基本门类。史学与历史是两个含意不同的概念。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和历史条件的自然顺序排列,它是往事的逻辑运动过程。史学则是讨论历史的意义、历史的目的、历史的价值以及历史着述的原则、理论、方法、技术等方面的一门学科。举凡古今中外一切通史、断代史、专门史以及史学方法论、史学理论等等,都属于史学范围。
2023-08-30 11:05:161

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总结性专著是《文史通义》吗

  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总结性专著是《文史通义》  《文史通义》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它是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的代表作,与刘知几的《史通》一直被视作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  《文史通义》一书的经世致用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扶持世教,匡正人心。他在《上尹楚珍阁学书》一文中说:“学诚读书著文,耻为无实空言,所述《通义》,虽以文史标题,而于世教民彝,人心风俗,未尝不三致意,往往推演古今,窃附诗人之义焉。”学诚在这里说的“世教”,当然是指儒家的仁义道德学说,这正是他的历史局限所在,不过我们还是应当辩证看待这个问题。章学诚的这一观点,在政治上虽然是消极的,但在学术上却具有进步意义。其次,扭转僵化的考据学风。这点前文已有论述。再次,对考据学以外的其他不良文风进行揭露和抨击。章学诚在《又与朱少白书》一文中说:“鄙著《通义》之书,诸知己者许其可与论文,不知中多有为之言,不尽为文史计者,关于身世有所枨触,发愤而笔于书,尝谓百年而后,有能许《通义》文辞与老杜歌诗同其沉郁,是仆身后之桓谭也。《通义》书中《言公》、《说林》诸篇,十余年前旧稿,今急取订正付刊,非市文也,盖以颓风日甚,学者相与离蛴攘臂于桎梏之间,纷争门户,势将不可已也。得吾说而通之,或有以开其枳棘,靖其噬毒,而由坦易以进窥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也,或于风俗人心不无小补欤!”《文史通义》还为我国方志学奠基。该书外篇四至六都是方志论文。章氏虽长于史学,但从未得到清政府的重用。因此他把自己的史学理论,用于 编修方志的实践中。编修方志在他一生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并使他成为方志学建立的极其重要人物。梁启超把他誉为我国“方志之祖”、“方志之圣”。78 年代全国修志热潮兴起后,他的方志学说还被用来当作启蒙理论学习,《文史通义》也成为非谈不可、非读不行的热门了。但该书内容庞杂,结构松弛,又缺少中心议题,各篇之间可以说互不关联,这也许是因为作者一生生活极不安定,全部著作几乎都写于“车尘马足之间”的缘故。
2023-08-30 11:05:331

哪位史学家的的史学理论标志着古代欧洲史学理论发展的最高水平

  (波里比阿)的史学理论标志着古代欧洲史学理论发展的最高水平。  波里比阿:古希腊历史学家。他的代表作《历史》(《通史》)把整个地中海地区视作-个统一体加以研究,注意各不同地区历史事变之间的有机联系,是整个地中海地区的通史。他研究历史,不限于陈述历史事件,还努力去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他提出了一套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他主张历史研究的目的和功用是以史为鉴,因此,历史研究的任务是求真 ;波里比阿还对史学家的素养提出了要求。波里比阿的史学理论标志着古代欧洲史学理论发展的最高水平。
2023-08-30 11:05:441

历史学科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都有哪些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法总结 一.主要史学范式(史观) 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 1.文明史范式(通史顺序) 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例:请利用1949年到1956年的历史事实来分析“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2.全球史范式(经济一体化全球化) 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请分析16世纪到19世纪的欧洲是如何加强与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并以此分析其对欧洲及世界发展的影响。 3.近(现)代化范式 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例:请从现代化范式的角度分析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的历史,以此说明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4.革命史范式(阶级斗争) 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例:请从革命史范式出发研究1919年到1956年的历史(提示:分析社会主要矛盾)
2023-08-30 11:06:081

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史通是由什么撰写的

刘知几。《史通》是全世界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作者是唐朝的刘知几。全书内容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以及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
2023-08-30 11:06:161

如何处理史学理论中史料与史学理论的关系

程序徐小凤v发xcv徐晓晨V型超出VC许风格
2023-08-30 11:06:294

波里比阿在史学理论上有哪些重大贡献?

波里比阿在史学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他对历史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视。他视野广阔,地中海沿岸各国、各民族的历史在他的书中都占有一定的比重,他自称他所叙述的历史之所以从公元前218年开始,是因为从那时候起,各国的历史开始成为一个有联系的整体,意大利、利比亚、希腊以及亚洲各地所发生的史实都是互相影响的,而所有这些史实的发展趋向是最后归于一统。这样,单写个别的事件已无意义,只有把事件置于世界的大背景中,才能充分理解其意义。
2023-08-30 11:06:391

历史学科中有哪些原理

务实求真,严谨
2023-08-30 11:06:502

波里比阿在史学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是什么?

波里比阿在史学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他对历史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视。他视野广阔,地中海沿岸各国、各民族的历史在他的书中都占有一定的比重,他自称他所叙述的历史之所以从公元前218年开始,是因为从那时候起,各国的历史开始成为一个有联系的整体,意大利、利比亚、希腊以及亚洲各地所发生的史实都是互相影响的,而所有这些史实的发展趋向是最后归于一统。这样,单写个别的事件已无意义,只有把事件置于世界的大背景中,才能充分理解其意义。要做到这一点,当然不是易事。波里比阿认为史学家必须有一丝不苟的求真精神,坚持独立思考,决不人云亦云。他自己的《通史》就体现了这种精神。他亲自考察过许多古战场,细心搜集材料,并对前人的成果多有取舍。在这方面,他是修昔底德最忠实的继承者。
2023-08-30 11:06:581

历史学有哪些专业?

历史学有哪些专业?一、历史学主干学科:历史学主要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导论、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考古学通论、历史地理学、古代汉语、中外历史文化原典导读与选读、中国断代史(从先秦到当代)、专题史(经济史、社会史、政治制度史、思想文化史等)、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史(美、英、法、日、德、俄等国、拉美、非洲、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地区)、中外关系史。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和社会公益活动等,一般安排10周左右。学年:4年授予学位:历史学学士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本知识,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史学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文博档案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历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及史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专业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毕业生能力:1.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对有关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了解;2.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分析方法;3.具有从事历史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4.熟悉古文字学、版本目录学、音韵学、训诂学、史料学、历史地理学及考古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5.了解国内外史学界最重要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二、考古学主干学科:历史学主要课程:中国通史、世界上古史、中国考古学、考古学导论、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战国秦汉考古、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隋唐考古、宋元考古、博物馆学概论、文物学理论、考古绘图、田野考古学概论等。
2023-08-30 11:07:096

历史学研究生就业前景如何呢?

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狭义上的史学专指后者,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因历史学家们考察的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而有"活动"说、"学问"或"学术"说、"知识体系"说、"科学"说、"艺术"说和"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说、"整合"说等等不同的界定。历史学类专业主要包括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一级学科,以及博物馆学、民族学、文物学等二级学科。
2023-08-30 11:07:3010

陕师大历史文化学院必读书目的整理

   中国史   一、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1.[唐]刘知几,刘占召校注:《史通评注》,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   2.[清]章学诚,仓修良注:《文史通义新编新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3.杨翼骧:《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共3册),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4.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及《补编》,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   5.李大钊:《史学要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6.[日]内藤湖南:《中国史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7.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8.金毓黻:《中国史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9.白寿彝总主编:《中国史学史》(六卷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11.杜维运编:《史学方法论文选集》,华世出版社1979年版。   12.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岳麓书社2003年版。   13.王学典:《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4.乔治忠等编:《中国史学史研究述要》,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5.[德]兰克:《历史上的各个时代:兰克史学文选之一》,北大出版社2010年版。   16.[美]鲁宾逊,何炳松译:《新史学》,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   17.[英]巴勒克拉夫,杨豫译:《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8.何兆武,陈启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9.何兆武主编:《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近现代西方史学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0.姜芃:《西方史学的理论和流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二、先秦史   1.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4   2.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徐中舒:《先秦史论稿》,巴蜀书社1992年版。   4.晁福林:《先秦社会形态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郭沫若:《郭沫若全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版。   7.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三、魏晋南北朝史   1.[唐]唐太宗撰:《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2.[北宋]司马光等撰:《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3.[南朝]刘义庆,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2007年版。   4.逯钦立:《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   5.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6.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7.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魏晋南北朝史续论》,《魏晋南北朝史拾遗》,中华书局2011年版。   8.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9.何兹全:《读史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0.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2002年版。   12.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书局1955年版。   13.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4.马长寿:《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中华书局1985年版。   15.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16.[日]宫崎市定,韩升,刘建英译:《九品官人法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   17.[日]川胜义雄,徐谷梵,李济沧译:《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135   18.[日]谷川道雄,李济沧译:《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9.单国钺主编:《当代西方汉学研究集萃·中古史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20.张庆捷:《民族汇聚与文明互动-北朝社会的考古学观察》,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四、西夏史   1.吴天墀:《西夏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史金波等:《文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3.白滨编:《西夏史论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李范文:《同音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史金波:《西夏佛教史略》,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6.李华瑞:《宋夏关系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李范文主编:《西夏语比较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史金波等译注:《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9.杜建录:《西夏经济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李范文主编:《西夏通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牛达生:《西夏遗迹》,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   12.史金波:《西夏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3.李范文编:《夏汉字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4.杨蕤:《西夏地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5.杨浣:《辽夏关系史》,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6.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等编:《俄藏黑水城文献》(1-13),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7年版。   17.韩荫晟编:《党项与西夏资料汇编》,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8.西北第二民族学院等编:《英藏黑水城文献》(1-4),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9.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中心等编:《中国藏西夏文献》(1-20),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0.李范文主编:《西夏研究》(1-8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008年 136   版。   21.西北第二民族学院等编:《法藏敦煌西夏文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五、隋唐史   1.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三联书店2004年版。   3.岑仲勉:《隋唐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日]气贺泽保规:《隋唐时代:绚烂的世界帝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5.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6.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7.刘俊文:《唐律疏义笺解》,中华书局1996年版。   8.黄正建:《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9.徐连达:《唐朝文化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六、明清史   1.汤纲,南炳文:《明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王戎笙主编:《清代全史》10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英]崔瑞德,牟复礼等:《剑桥中国明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清]魏源:《圣武记》,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   6.[明]顾炎武:《日知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7.孟森:《明清史讲义》(上.下),中华书局1981年版。   8.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正续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谢国桢:《增订晚明史籍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0.吴晗:《朱元璋传》,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1.吴晗:《吴晗史学论著选集》,人民出版社1984-1988年版。   12.顾诚:《南明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   13.冯尔康:《雍正传》,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023-08-30 11:07:561

史学理论作业:E.H.卡尔《历史是什么》读后

  前不久,当我刚刚开始理解何谓作为一门哲学或方法论的史学理论时【1】,我感到有些兴奋。使人尊重的史学理论家们乐此不疲地谈论着历史与史学的概念,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及历史研究成果的社会表现形态,还谈论着历史学家的基本素养与时代使命等等。在这样一方天地里,似乎他们总是试图攀上某个思想的制高点俯视历史学的林林总总。但这不同于伽利略借助天文望远镜这种物理器材观察静止不动的星空,史学理论家们所从事的工作是依靠自己的目光所及,其研究对象是不具备完整客观性的、千变万化的历史学本身而非历史。因此,他们的独特工作及其或多或少的哲学属性所造就的那种近乎遗世而立的学术姿态,也极易使史学理论及其研究者本身陷入一种尴尬的困境,即过分的抽象化和主观性。显然,“抽象化”使史学理论沦为了一堆空洞、枯燥且令人费解的教条,当今社会没有几个人会对这种东西满怀兴趣。即使有,也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去实践这些教条,甚至这些教条的写作者自己;“主观性”则使史学理论丧失了科学的光彩,换言之,即丧失了持久的生命力。譬如马克思主义史学或后现代主义史学在当今中国学术界的式微,就是因为它们挟带了太多的主观预设,以致历史研究的过程几乎成为了为这些既定的预设补充有利的材料与证据的偏执的过程。这当然是不值得人们全盘接受的。也许一位学者穷毕生精力艰难的得出了一个结论,但这个结论却突然在他行将就木之时被无情的推翻,这的确令人难以忍受,但在史学理论界却是屡见不鲜。这使我相信,许多研究具体问题的史学工作者之所以对史学理论表现冷漠,并不是完全不可理喻的。  然而,卡尔--比之于“历史学家”这个名头,我更愿意称他为“史学理论家”--他的睿智与执着使他从不轻言放弃。这个业余的历史爱好者从没有停止过自己对史学理论的不懈探索,在很大程度上,也没有使自己的《历史是什么?》陷入如上所述的那种“过分的抽象化与主观性”的渊薮。从体系上看,这本史学理论界的经典之作一共有6章,分别阐述了6个不同的,同时也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主题:历史研究的主体与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历史研究者本身与其所处时代环境及其相互关系;历史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及其相互关系;历史研究的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的大致路径是进步还是衰落抑或循环;历史研究的内容是否是不断扩展并充实的。从内容上看,这本薄薄的演讲稿集充满了朴实无华的文字、深刻独到的见地和大量与生活密切关联的、恰到好处的例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因而,这本书绝不是了然无趣的坐而论道抑或没有激情的迂腐文章。。
2023-08-30 11:08:191

西方古典史学的特点是什么?

激扬
2023-08-30 11:08:302

唐代出现了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史学批评和史学理论的著作,即刘知几所作的( )。

【答案】:D《通典》为杜佑所著的我国第一部典章制度专史,排除A项;《政典》为刘轶所著,排除B项;《五代史志》为唐高宗时编修的史书,排除C项;刘知几所作《史通》为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史学批评和史学理诊的著作。
2023-08-30 11:09:541

威廉德雷 史学理论家

威廉德雷,他与哲学史上的狄尔泰,赫尔德,克罗齐,文德尔班,李凯尔特等欧陆思想家的历史思 想有内在渊源关系.威廉德雷曾提出历史解释的"合理性"模式.其基本思想是:在对历史事实的 解释中,我们不是也不可能像在自然科学中那样,诉诸普遍法则或规律.历史解释的关键,是理 解人们历史活动的具体理由. 这一理由, 实际上也就是历史主体在特定情势下想什么, 怎么想的, 也就是所谓历史过程内在的"思想"方向.一旦我们由外在历史事实追溯出其后所包含的历史主体 的特定信仰, 动机及他对所面临的局势和对自己可能采取的手段的看法, 我们对历史主体的行为 及其所造成的结果就获得了理解和解释. 因为, 这时我们已发现了这一行动的"合理理由". 可见, 威廉德雷等人认为, 社会历史事件和现象不过是人在社会历史中活动的结果, 而人的社会历史活 动的真实意义,就在于它是人的思想动机的外化.理解和解释社会历史事件和现象,就是要把握 在社会历史中活动着的人们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独特的思想历程. 而准确复原社会历史活动者的心 理过程,是通达社会历史活动及其结果的唯一途径.
2023-08-30 11:10:041

史学理论作业:E.H.卡尔《历史是什么》读后

第一,历史事实并不同于非历史的“过去事实”。历史事实仅仅是经过历史学家选择了的少数具有重大意义的事实,而另外一些影响不大的事实则只能不幸的被划入非历史的范畴而加以摈弃。【3】譬如,“1850年在斯塔布里奇.威克斯,一位卖假货的小商贩因小事发生争执,结果竟被一群疯狂的暴徒蓄意踢死。这是一件历史事实吗?”【4】卡尔认为,当没有历史学家引用并证明这件事情的真实性,那么这就不是一件历史事实,充其量只是一件过去事实。历史事实过去事实与的区别在于,1个是历史学家的研究对象,1个则不是;第二,历史事实不同于历史的基本事实或原始材料,而必须经过历史学家的诠释并融入后者的思想认识与情感体验。譬如,“秦始皇”、“前221年”、“中国”这些是一些构成历史基本框架的原始材料,但并非历史本身。而“秦始皇于前221年统一中国”,尽管这种说法会有很多争论,比如,当时秦始皇所统一的仅仅是1个并未覆盖当今中国全部版图的特定区域,意即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中国,但是,就这种说法本身而言,它却可以算作历史学家的事实。
2023-08-30 11:10:141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的应修总学分数

应修总学分:不少于20学分 ,其中必修17学分,选修 3 学分。六、 课程设置(具体见课程设置一览表)1、必修课学位公共课 3门 6学分学位专业课 2门 8学分前沿讲座(含讨论班) 5学分以小型讲座或讨论为主,由导师主持,也可由博士生重点报告、主讲。重点关注本学科各研究方向的重大学术问题、前沿态势和热点话题,以培养博士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参与专业前沿学术建设的积极性。每位博士生在学期间参加讲座次数不少于15次,本人主讲不少于5次,并撰写学术论文(一般为主题报告的扩展)。由参加讲座的教研室的教师和导师共同进行考核、评定成绩并写出评语。考核按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计分,成绩及极以上记5分。2、选修课 至少 1门 3学分3、补修课 同等学力及跨学科考入的博士生,需补修2门硕士阶段课程,成绩记入本人档案,不计学分。具体课程设置见后附本专业教学计划表。中期考核在第三学期初进行。考前组成考试委员会。该委员会由五名专家组成,导师可以参加考试委员会,但不能担任主席。委员会负责对博士生一年多来思想表现、课程学习、科研能力、开题报告、健康状态进行全面衡量和综合评估。考试方式可以口试、也可以口、笔兼试,按优、良、合格、不合格四级评定成绩,并写出评语。考核不合格者,不得进行补考,不得进入博士学位论文写作阶段;无硕士学位者,可视情况改写硕士论文。
2023-08-30 11:10:211

大学历史学和历史学类专业的区别

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狭义上的史学专指后者,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因历史学家们考察的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而有"活动"说、"学问"或"学术"说、"知识体系"说、"科学"说、"艺术"说和"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说、"整合"说等等不同的界定。历史学类专业主要包括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一级学科,以及博物馆学、民族学、文物学等二级学科。
2023-08-30 11:11:126

《历史(上下)(新译详注本)》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历史(上下)(新译详注本)》([古希腊] 希罗多德)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OUW8ZGn1jn7YSOJFZsgvyw 密码:lmk3书名:历史(上下)(新译详注本)作者:[古希腊] 希罗多德译者:徐松岩豆瓣评分:8.8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年份:2013-11页数:860内容简介:编辑推荐:★“史学之父”希罗多德传世巨著,堪称欧洲《史记》;★徐松岩教授倾力译注十余载,汇聚国际史学百年研究精华;★编撰注释3100余条,订正译文2600余处,新译详注本震撼面世!内容简介:希罗多德所著《历史》是西方第一部历史学巨著,以希波战争为主体,插叙大量史事及资料,实际上成为对当时希腊人所知的世界各民族历史文化的“调查研究报告”。全书以希腊人和异族人的相互关系为主线,叙述了吕底亚、米底、巴比伦、埃及、波斯、印度、斯基泰亚、利比亚以及希腊爱琴海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历史往事、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名胜古迹等;随后集中记述了古代“世界大战”的经过,从战端初启,经过马拉松战役、萨拉米斯海战,直至普拉提亚之战和米卡列之战结束。希罗多德是一位故事大师,善于驾驭、搭配各种资料;著作内容广博、丰赡,文笔简练、优美,富有韵致,生动地展示了古代众多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相互关系和生活图景,保存了大量的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民族学、神话学、宗教学以及地质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珍贵资料,俨如一部关于古代世界的“通志”和“百科全书”。媒体评价:希罗多德的不朽之作《历史》,是西方第一部真正的历史著作,也是人类史学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张广智(《西方史学史》)希罗多德首先发现了文化史之意义。——H. 巴恩斯(《历史编纂史》)希罗多德将地理史记及考订学与史学相联系,于是历史学开始在艺术与科学中开始占有一独立地位。——J. T. 绍特威尔(《史学史导论》)希罗多德把严肃的科学内容跟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表述方法结合到一起:他的《历史》也正是用散文写成的史诗。——C. Я. 卢里叶(《希罗多德论》)希罗多德著作最引人注目的事实就是它的统一性,其次就是他所表现的精神,有着许多突出的优点:聪明的好奇心、诚挚的态度和良好的判断力等等。……他保持了诗歌的朴素、自然和魅力。他不但是一位历史家而且是一位诗人。他的词汇清晰简洁,字里行间富有宗教色彩和诗意。他的文笔流畅、亲切而优雅。——J.W. 汤普森(《历史著作史》)作者简介: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公元前484—前430/前420年)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地理学家和旅行家,所著《历史》是古代第一部叙事体历史巨著。书中他将史实的记载和阐释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西方历史编纂史上的一种正宗体裁,在西方文化史上影响深远,后世尊他为“史学之祖”。译者-徐松岩1963年生,山东招远人,历史学博士,现为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古典文明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古典文明史和西方史学史;在《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及《光明日报》等有影响的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多项国家级研究课题,译注希罗多德《历史》、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及色诺芬《希腊史》古希腊三大史学名著;代表作有《关于希腊奴隶制的理论和实际》、《古代海盗行为述论》、《关于特洛伊战争的若干问题》、《论雅典帝国》等。
2023-08-30 11:1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