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通知的第三章 风险评估

2023-09-06 15:28:33
共1条回复
cloudcone

第二十条 企业应当根据设定的控制目标,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

第二十一条 企业开展风险评估,应当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

风险承受度是企业能够承担的风险限度,包括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业务层面的可接受风险水平。

第二十二条 企业识别内部风险,应当关注下列因素:

(一)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员工专业胜任能力等人力资源因素。

(二)组织机构、经营方式、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等管理因素。

(三)研究开发、技术投入、信息技术运用等自主创新因素。

(四)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财务因素。

(五)营运安全、员工健康、环境保护等安全环保因素。

(六)其他有关内部风险因素。

第二十三条 企业识别外部风险,应当关注下列因素:

(一)经济形势、产业政策、融资环境、市场竞争、资源供给等经济因素。

(二)法律法规、监管要求等法律因素。

(三)安全稳定、文化传统、社会信用、教育水平、消费者行为等社会因素。

(四)技术进步、工艺改进等科学技术因素。

(五)自然灾害、环境状况等自然环境因素。

(六)其他有关外部风险因素。

第二十四条 企业应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

企业进行风险分析,应当充分吸收专业人员,组成风险分析团队,按照严格规范的程序开展工作,确保风险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第二十五条 企业应当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企业应当合理分析、准确掌握董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关键岗位员工的风险偏好,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避免因个人风险偏好给企业经营带来重大损失。

第二十六条 企业应当综合运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

风险规避是企业对超出风险承受度的风险,通过放弃或者停止与该风险相关的业务活动以避免和减轻损失的策略。

风险降低是企业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准备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

风险分担是企业准备借助他人力量,采取业务分包、购买保险等方式和适当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

风险承受是企业对风险承受度之内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不准备采取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的策略。

第二十七条 企业应当结合不同发展阶段和业务拓展情况,持续收集与风险变化相关的信息,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

第四章控制活动

第二十八条 企业应当结合风险评估结果,通过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

第二十九条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要求企业全面系统地分析、梳理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不相容职务,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

第三十条 授权审批控制要求企业根据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的规定,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

企业应当编制常规授权的权限指引,规范特别授权的范围、权限、程序和责任,严格控制特别授权。常规授权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既定的职责和程序进行的授权。特别授权是指企业在特殊情况、特定条件下进行的授权。

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

企业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

第三十一条 会计系统控制要求企业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企业应当依法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从业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机构负责人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大中型企业应当设置总会计师。设置总会计师的企业,不得设置与其职权重叠的副职。

第三十二条 财产保护控制要求企业建立财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制度,采取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财产安全。

企业应当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和处置财产。

第三十三条 预算控制要求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明确各责任单位在预算管理中的职责权限,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强化预算约束。

第三十四条运营分析控制要求企业建立运营情况分析制度,经理层应当综合运用生产、购销、投资、筹资、财务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因素分析、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定期开展运营情况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并加以改进。

第三十五条 绩效考评控制要求企业建立和实施绩效考评制度,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对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的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员工薪酬以及职务晋升、评优、降级、调岗、辞退等的依据。

第三十六条 企业应当根据内部控制目标,结合风险应对策略,综合运用控制措施,对各种业务和事项实施有效控制。

第三十七条 企业应当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明确风险预警标准,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或突发事件,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员、规范处置程序,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相关推荐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研究】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内容

  【摘 要】 2010年,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创建了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借此契机,文章以企业内控建设背景为切入点,系统地阐述企业内控建设的理论基础,从而归结出企业内控建设的机理和实质所在。在此基础之上,以我国A股主板上市公司SJ集团为例,详析企业内控建设的筹备过程和具体建设过程,以期为我国正在或将要进行内控建设的上市公司及相关大中型企业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上市公司; 内部控制; 内控建设   一、企业内控建设的背景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逐渐成为经济管理界最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从2001年来连续爆发的安然、世通和施乐公司的财务造假案件,暴露了美国大型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严重缺陷,并直接导致了《萨班斯法案》的出台。纵观我国经济现实,不少企业管理松弛、违法违规、内部控制薄弱、风险频发,导致资产损失、经营亏损、营私舞弊等现象十分严重,上市公司频发内控失效和财务舞弊案事件,从郑百文、中航油新加坡、四川长虹、科龙、三鹿集团奶粉事件,到最近发生的绿大地、紫鑫药业等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件,以及财政部、审计署对企业的年度财务检查中频繁查出的各种财务问题,无不彰显我国企业在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方面存在重大缺陷。企业内部控制作为公司治理的关键环节和经营管理的重要举措,对于防止、发现、抑制和纠正财务舞弊和财务造假至关重要。为此,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有效防范各类风险,完善自我评价机制,接受审计监督,已成为相关监管部门和各类企业的首要任务之一。   (一)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出台   为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简称“五部委”)创建了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2008年5月22日,五部委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该基本规范的发布,确立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框架。2010年4月26日,五部委又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以下简称“配套指引”)。该配套指引包括《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和18项《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扩大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之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大型企业提前执行。配套指引连同此前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业务,明确工作要求,提高执业质量,维护公众利益,于2011年10月11日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实施意见》,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二)证监会的相关要求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批转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的通知》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积累内控规范的实施经验和监管经验,证监会于2011年2月14日印发《关于做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规范试点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试点通知”)。“试点通知”中将2011年试点单位分为两类:一类为按规定实施类,按配套指引规定,68家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在2011年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一类为自愿试点类,在上市公司自愿的基础上,根据证监会机关和证监局的推荐,共选取216家①公司参加内控规范试点。   (三)SJ集团内部控制建设项目概况   为贯彻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根据“试点通知”及相关要求,作为陕西省2011年上市公司内控规范自愿试点单位之一的SJ(集团)上市公司(简称“SJ集团”),聘请北京大华融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简称“大华融智”)作为内部控制咨询服务中介机构。笔者作为该咨询项目的乙方项目组成员,深度参与了其内控建设的全过程,希望该上市公司内控建设过程及经验能够为2012年及以后启动类似项目的企业提供有益参考。   二、企业内控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控制论   控制论主要研究各类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规律。反馈方法是控制论中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指施控系统把控制信息输送出去,作用于被控系统,又将其作用结果信息返送回去,影响和调节信息的再输出,起到控制作用的一种方法。简单来说,就是运用反馈的概念去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在SJ集团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用内控缺陷查找、内控缺陷整改、内控自我评价、内控审计等反馈方法来检验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是否有效,以促成其内部控制的日臻完善。   (二)内部控制理论   内部控制理论,主要研究内部控制的含义、目标、基本假设、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方法。它从20世纪40年代前的内部牵制,发展到20世纪40~70年代的内部控制,再到20世纪70~90年代的内部控制结构,最后发展成为20世纪90年代后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其中以COSO2004年9月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最为著名。该整合框架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有效借鉴,也为我国企业实施该规范体系提供了最为有力的理论支撑。   (三)内部控制工程学   内部控制工程学,是在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系统时,为了实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减少风险的既定目标,用工程学的方法使内部控制系统从理论到实践的相互转化的过程规范化与科学化所形成的应用工程学科,重点是解决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实施、评价、反馈等以及由此带来的相关技术、管理、风险等问题。SJ集团内部控制的建设过程,是从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到企业内部控制实践的转换过程,该转换过程采用了内部控制工程的规范化方法和技术,以经济地设计和建设高质量的内部控制系统并有效地维护。
2023-08-30 17:22:551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内容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大中型企业。小企业和其他单位可以参照本规范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第三条 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第四条 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二)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五)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第五条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下列要素:(一)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三)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四)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五)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第六条 企业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制定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第七条 企业应当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第八条 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控制实施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第九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法律法规、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明确贯彻实施本规范的具体要求,对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第十条 接受企业委托从事内部控制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根据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和相关执业准则,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签字的从业人员应当对发表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负责。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咨询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同时为同一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审计服务。第二章 内部环境第十一条 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股东(大)会享有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规定的合法权利,依法行使企业经营方针、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的表决权。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依法行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权。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监督企业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经理层负责组织实施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事项,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第十二条 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企业应当成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适当的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及日常工作。第十三条 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协调内部控制审计及其他相关事宜等。审计委员会负责人应当具备相应的独立性、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胜任能力。第十四条 企业应当结合业务特点和内部控制要求设置内部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将权利与责任落实到各责任单位。企业应当通过编制内部管理手册,使全体员工掌握内部机构设置、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等情况,明确权责分配,正确行使职权。第十五条 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内部审计机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按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进行报告;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第十六条 企业应当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人力资源政策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员工的聘用、培训、辞退与辞职。(二)员工的薪酬、考核、晋升与奖惩。(三)关键岗位员工的强制休假制度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四)掌握国家秘密或重要商业秘密的员工离岗的限制性规定。(五)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政策。第十七条 企业应当将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和聘用员工的重要标准,切实加强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升员工素质。第十八条 企业应当加强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企业员工应当遵守员工行为守则,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第十九条企业应当加强法制教育,增强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法制观念,严格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监督,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和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备案制度。第三章 风险评估第二十条 企业应当根据设定的控制目标,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第二十一条 企业开展风险评估,应当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风险承受度是企业能够承担的风险限度,包括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业务层面的可接受风险水平。第二十二条 企业识别内部风险,应当关注下列因素:(一)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员工专业胜任能力等人力资源因素。(二)组织机构、经营方式、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等管理因素。(三)研究开发、技术投入、信息技术运用等自主创新因素。(四)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财务因素。(五)营运安全、员工健康、环境保护等安全环保因素。(六)其他有关内部风险因素。第二十三条 企业识别外部风险,应当关注下列因素:(一)经济形势、产业政策、融资环境、市场竞争、资源供给等经济因素。(二)法律法规、监管要求等法律因素。(三)安全稳定、文化传统、社会信用、教育水平、消费者行为等社会因素。(四)技术进步、工艺改进等科学技术因素。(五)自然灾害、环境状况等自然环境因素。(六)其他有关外部风险因素。第二十四条 企业应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企业进行风险分析,应当充分吸收专业人员,组成风险分析团队,按照严格规范的程序开展工作,确保风险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第二十五条 企业应当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企业应当合理分析、准确掌握董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关键岗位员工的风险偏好,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避免因个人风险偏好给企业经营带来重大损失。第二十六条 企业应当综合运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风险规避是企业对超出风险承受度的风险,通过放弃或者停止与该风险相关的业务活动以避免和减轻损失的策略。风险降低是企业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准备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风险分担是企业准备借助他人力量,采取业务分包、购买保险等方式和适当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风险承受是企业对风险承受度之内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不准备采取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的策略。第二十七条 企业应当结合不同发展阶段和业务拓展情况,持续收集与风险变化相关的信息,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第四章 控制活动第二十八条 企业应当结合风险评估结果,通过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第二十九条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要求企业全面系统地分析、梳理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不相容职务,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第三十条 授权审批控制要求企业根据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的规定,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企业应当编制常规授权的权限指引,规范特别授权的范围、权限、程序和责任,严格控制特别授权。常规授权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既定的职责和程序进行的授权。特别授权是指企业在特殊情况、特定条件下进行的授权。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企业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第三十一条 会计系统控制要求企业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企业应当依法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从业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机构负责人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大中型企业应当设置总会计师。设置总会计师的企业,不得设置与其职权重叠的副职。第三十二条 财产保护控制要求企业建立财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制度,采取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财产安全。企业应当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和处置财产。第三十三条 预算控制要求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明确各责任单位在预算管理中的职责权限,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强化预算约束。第三十四条 运营分析控制要求企业建立运营情况分析制度,经理层应当综合运用生产、购销、投资、筹资、财务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因素分析、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定期开展运营情况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并加以改进。第三十五条 绩效考评控制要求企业建立和实施绩效考评制度,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对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的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员工薪酬以及职务晋升、评优、降级、调岗、辞退等的依据。第三十六条 企业应当根据内部控制目标,结合风险应对策略,综合运用控制措施,对各种业务和事项实施有效控制。第三十七条 企业应当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明确风险预警标准,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或突发事件,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员、规范处置程序,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第五章 信息与沟通第三十八条 企业应当建立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信息及时沟通,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第三十九条 企业应当对收集的各种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进行合理筛选、核对、整合,提高信息的有用性。企业可以通过财务会计资料、经营管理资料、调研报告、专项信息、内部刊物、办公网络等渠道,获取内部信息。企业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社会中介机构、业务往来单位、市场调查、来信来访、网络媒体以及有关监管部门等渠道,获取外部信息。第四十条 企业应当将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在企业内部各管理级次、责任单位、业务环节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和监管部门等有关方面之间进行沟通和反馈。信息沟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报告并加以解决。重要信息应当及时传递给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第四十一条 企业应当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信息与沟通中的作用。企业应当加强对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访问与变更、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第四十二条 企业应当建立反舞弊机制,坚持惩防并举、重在预防的原则,明确反舞弊工作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有关机构在反舞弊工作中的职责权限,规范舞弊案件的举报、调查、处理、报告和补救程序。企业至少应当将下列情形作为反舞弊工作的重点:(一)未经授权或者采取其他不法方式侵占、挪用企业资产,牟取不当利益。(二)在财务会计报告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的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等。(三)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滥用职权。(四)相关机构或人员串通舞弊。第四十三条 企业应当建立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设置举报专线,明确举报投诉处理程序、办理时限和办结要求,确保举报、投诉成为企业有效掌握信息的重要途径。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应当及时传达至全体员工。第六章 内部监督第四十四条 企业应当根据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制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明确内部审计机构(或经授权的其他监督机构)和其他内部机构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范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要求。内部监督分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日常监督是指企业对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常规、持续的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关键岗位员工等发生较大调整或变化的情况下,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或者某些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专项监督的范围和频率应当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以及日常监督的有效性等予以确定。第四十五条 企业应当制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分析缺陷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方案,采取适当的形式及时向董事会、监事会或者经理层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包括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企业应当跟踪内部控制缺陷整改情况,并就内部监督中发现的重大缺陷,追究相关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的责任。第四十六条 企业应当结合内部监督情况,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方式、范围、程序和频率,由企业根据经营业务调整、经营环境变化、业务发展状况、实际风险水平等自行确定。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四十七条 企业应当以书面或者其他适当的形式,妥善保存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过程中的相关记录或者资料,确保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过程的可验证性。第七章 附 则第四十八条 本规范由财政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解释。第四十九条 本规范的配套办法由财政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另行制定。第五十条 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实施。
2023-08-30 17:23:061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实施内部控制主要为了实现以下哪些目标( )。

【答案】:ABCD题目解析: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合法合规;保障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可靠;运作有效果、有效率和促进企业发展。
2023-08-30 17:23:201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实施的意义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1、企业领导对内部控制不重视。 2、企业内控制度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够。 3、企业缺乏系统的内部控制。 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化建设。 1、提高管理层对内控的认识程度,全面进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化建设,只有管理层重视内控制度建设,切实按照财政部等规定要求稳步实施内控规范体系,才能逐步实现内部控制的系统化。 2、加强企业的外部环境监督。各级财政部门应做好对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有关单位的政策业务指导,并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纳入会计人员等专业人员继续教育范围。
2023-08-30 17:23:291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是什么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是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的规范。 基本规范共七章五十条,各章分别是:总则、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和附则。
2023-08-30 17:23:361

我国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规定哪五个要素

借鉴COSO(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全美反欺诈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该委员会于1992年颁布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提出了五要素的观点。COSO内部控制框架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唯一推荐使用的内部控制框架,同时《萨班斯法案》第404 条款的「最终细则」也明确表明 COSO内部控制框架可以作为评估企业内部控制的标准。)报告框架,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内部控制的要素归纳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5大方面。(一)内部环境包括1.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指的是内部治理结构,又称法人治理结构,是根据权力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相互独立、权责明确、相互制衡的原则实现对公司的治理。  治理结构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组成的,决定公司内部决策过程和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办法,主要作用在于协调公司内部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矛盾,减少代理成本。  2.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  公司制企业中股东大会(权力机构)、董事会(决策机构)、监事会(监督机构)、总经理层(日常管理机构)这四个法定刚性机构为内部控制机构的建立、职责分工与制约提供了基本的组织框架,但并不能满足内部控制对企业组织结构的要求,内部控制机制的运作还必须在这一组织框架下设立满足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职能机构。  ●所采用的组织结构应当有利于提升管理效能,并保证信息通畅流动。  3.内部审计机制  内部审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解释,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内部审计的范围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内部控制检查。内部审计机制的设立包括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工作开展及其独立性的保证等。  4.人力资源政策  人力资源政策是影响企业内部环境的关键因素,它所包括的雇用、培训、评价、考核、晋升、奖惩等业务,向员工传达着有关诚信、道德行为和胜任能力的期望水平方面的信息,这些业务都与公司员工密切相关,而员工正是公司中执行内部控制的主体。  一个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能够有效地促进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顺利实施,并保证其实施的质量。  5.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体现为人本管理理论的最高层次。企业文化重视人的因素,强调精神文化的力量,希望用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形成一种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凝聚企业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企业员工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而努力,并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产生作用。(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科学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  1.目标设定  风险是指一个潜在事项的发生对目标实现产生的影响。风险与可能被影响的控制目标相关联。企业必须制定与生产、销售、财务等业务相关的目标,设立可辨认、分析和管理相关风险的机制,以了解企业所面临的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不同风险。  企业开展风险评估,应当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风险承受度是企业能够承担的风险限度,包括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业务层面的可接受风险水平。  2.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实际上是收集有关损失原因、危险因素及其损失暴露等方面信息的过程。风险识别作为风险评估过程的重要环节,主要回答的问题是:存在哪些风险,哪些风险应予以考虑,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这些风险所引起的后果及严重程度如何,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哪些等。而其中企业在风险评估过程中,更应当关注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应当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有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3.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影响程度等进行描述、分析、判断,并确定风险重要性水平的过程。企业应当在充分识别各种潜在风险因素的基础上,对固有风险,即不采取任何防范措施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进行分析,同时,重点分析剩余风险,即采取了相应应对措施之后仍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企业应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  4.风险应对  企业应当在分析相关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基础上,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企业应合理分析、准确掌握董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关键岗位员工的风险偏好,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避免因个人风险偏好给企业经营带来重大损失。
2023-08-30 17:23:471

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基本规范共七章五十条,各章分别是:总则、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和附则。基本规范坚持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惯例,确立了我国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框架,并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是科学界定内部控制的内涵,强调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有利于树立全面、全员、全过程控制的理念。二是准确定位内部控制的目标,要求企业在保证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的基础上,着力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三是合理确定内部控制的原则,要求企业在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全过程中贯彻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四是统筹构建内部控制的要素,有机融合世界主要经济体加强内部控制的做法经验,构建了以内部环境为重要基础、以风险评估为重要环节、以控制活动为重要手段、以信息与沟通为重要条件、以内部监督为重要保证,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五要素内部控制框架。五是开创性地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监管为促进、以中介机构审计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控制实施机制,要求企业实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制度,并将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国务院有关监管部门有权对企业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明确企业可以依法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内容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大中型企业。小企业和其他单位可以参照本规范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第三条 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第四条 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
2023-08-30 17:23:572

根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下列关于内部环境要素的表述错误的是( )。

【答案】:B企业应当实施关键岗位员工的强制休假制度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以及掌握国家秘密或重要商业秘密的员工离岗的限制性规定,选项B表述错误,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考查:控制环境
2023-08-30 17:24:171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具有强制性吗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没有强制性。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二)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五)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2023-08-30 17:24:281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是什么时候发布的

二○○四月十五 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通知 财[二0一0]一一号 促进企业建立、实施评价内部控制规范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审计行根据家关律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二00吧]漆号)财政部同证监、审计署、银监、保监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一号——组织架构》等一吧项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简称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现予印发自二0一一一月一起境内外同市公司施行自二0一二一月一起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市公司施行;基础择机板创业板市公司施行鼓励非市型企业提前执行请各市公司及相关非市型企业切实做执行前各项准备工作   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市公司非市型企业应内部控制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度自我评价报告同应聘请计师事务所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效性进行审计并具审计报告市公司聘请计师事务所应具证券、期货业务资格;非市型企业聘请计师事务所具证券、期货业务资格型计师事务
2023-08-30 17:24:363

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一共有几章几条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通知第一章 总则讲解第一节 规范的宗旨第二节 企业内部控制的原则第三节 企业内部控制的要素第四节 规范的实施第二章 内部环境讲解第一节 治理结构、机构人员设置与权责分配第二节 内部审计第三节 人力资源政策第四节 企业文化第五节 法制观念第三章 风险评估讲解第一节 风险和风险评估第二节 控制目标第三节 风险识别第四节 风险分析第五节 风险应对第四章 控制活动讲解第一节 风险控制第二节 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第三节 授权审批控制第四节 会计系统控制第五节 财产保护控制第六节 预算控制第七节 营运分析控制第八节 绩效考评控制第九节 综合运用控制措施第十节 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第五章 信息与沟通讲解第一节 信息与沟通概述第二节 信息第三节 沟通第四节 信息系统第五节 反舞弊机制第六节 举报投诉制度第六章 内部监督讲解第一节 内部监督第二节 内部控制缺陷第三节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第四节 资料保存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
2023-08-30 17:25:091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全文

http://www.casc.gov.cn/wjk/200703/0000000000000000000002.doc在这里
2023-08-30 17:25:202

2008年6月28日颁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应用指引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大中型企业。  小企业和其他单位可以参照本规范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  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第四条 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二)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五)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第五条 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下列要素:  (一)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三)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四)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五)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第六条 企业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制定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  第七条 企业应当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  第八条 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控制实施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第九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法律法规、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明确贯彻实施本规范的具体要求,对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条 接受企业委托从事内部控制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根据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和相关执业准则,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签字的从业人员应当对发表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负责。  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咨询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同时为同一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审计服务。  第二章 内部环境  第十一条 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  股东(大)会享有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规定的合法权利,依法行使企业经营方针、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的表决权。  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依法行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权。  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监督企业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经理层负责组织实施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事项,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第十二条 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  企业应当成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适当的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及日常工作。  第十三条 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协调内部控制审计及其他相关事宜等。  审计委员会负责人应当具备相应的独立性、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胜任能力。  第十四条 企业应当结合业务特点和内部控制要求设置内部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将权利与责任落实到各责任单位。  企业应当通过编制内部管理手册,使全体员工掌握内部机构设置、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等情况,明确权责分配,正确行使职权。  第十五条 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内部审计机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按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进行报告;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  第十六条 企业应当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人力资源政策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员工的聘用、培训、辞退与辞职。  (二)员工的薪酬、考核、晋升与奖惩。  (三)关键岗位员工的强制休假制度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  (四)掌握国家秘密或重要商业秘密的员工离岗的限制性规定。  (五)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政策。  第十七条 企业应当将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和聘用员工的重要标准,切实加强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升员工素质。  第十八条 企业应当加强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  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企业员工应当遵守员工行为守则,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第十九条 企业应当加强法制教育,增强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法制观念,严格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监督,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和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备案制度。  第三章 风险评估  第二十条 企业应当根据设定的控制目标,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  第二十一条 企业开展风险评估,应当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  风险承受度是企业能够承担的风险限度,包括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业务层面的可接受风险水平。  第二十二条 企业识别内部风险,应当关注下列因素:  (一)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员工专业胜任能力等人力资源因素。  (二)组织机构、经营方式、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等管理因素。  (三)研究开发、技术投入、信息技术运用等自主创新因素。  (四)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财务因素。  (五)营运安全、员工健康、环境保护等安全环保因素。  (六)其他有关内部风险因素。  第二十三条 企业识别外部风险,应当关注下列因素:  (一)经济形势、产业政策、融资环境、市场竞争、资源供给等经济因素。  (二)法律法规、监管要求等法律因素。  (三)安全稳定、文化传统、社会信用、教育水平、消费者行为等社会因素。  (四)技术进步、工艺改进等科学技术因素。  (五)自然灾害、环境状况等自然环境因素。  (六)其他有关外部风险因素。  第二十四条 企业应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  企业进行风险分析,应当充分吸收专业人员,组成风险分析团队,按照严格规范的程序开展工作,确保风险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第二十五条 企业应当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企业应当合理分析、准确掌握董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关键岗位员工的风险偏好,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避免因个人风险偏好给企业经营带来重大损失。  第二十六条 企业应当综合运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  风险规避是企业对超出风险承受度的风险,通过放弃或者停止与该风险相关的业务活动以避免和减轻损失的策略。  风险降低是企业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准备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  风险分担是企业准备借助他人力量,采取业务分包、购买保险等方式和适当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  风险承受是企业对风险承受度之内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不准备采取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的策略。  第二十七条 企业应当结合不同发展阶段和业务拓展情况,持续收集与风险变化相关的信息,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  第四章 控制活动  第二十八条 企业应当结合风险评估结果,通过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  第二十九条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要求企业全面系统地分析、梳理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不相容职务,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  第三十条 授权审批控制要求企业根据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的规定,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  企业应当编制常规授权的权限指引,规范特别授权的范围、权限、程序和责任,严格控制特别授权。常规授权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既定的职责和程序进行的授权。特别授权是指企业在特殊情况、特定条件下进行的授权。  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  企业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  第三十一条 会计系统控制要求企业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企业应当依法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从业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机构负责人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大中型企业应当设置总会计师。设置总会计师的企业,不得设置与其职权重叠的副职。  第三十二条 财产保护控制要求企业建立财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制度,采取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财产安全。  企业应当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和处置财产。  第三十三条 预算控制要求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明确各责任单位在预算管理中的职责权限,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强化预算约束。  第三十四条 运营分析控制要求企业建立运营情况分析制度,经理层应当综合运用生产、购销、投资、筹资、财务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因素分析、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定期开展运营情况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并加以改进。  第三十五条 绩效考评控制要求企业建立和实施绩效考评制度,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对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的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员工薪酬以及职务晋升、评优、降级、调岗、辞退等的依据。  第三十六条 企业应当根据内部控制目标,结合风险应对策略,综合运用控制措施,对各种业务和事项实施有效控制。  第三十七条 企业应当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明确风险预警标准,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或突发事件,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员、规范处置程序,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第五章 信息与沟通  第三十八条 企业应当建立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信息及时沟通,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  第三十九条 企业应当对收集的各种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进行合理筛选、核对、整合,提高信息的有用性。  企业可以通过财务会计资料、经营管理资料、调研报告、专项信息、内部刊物、办公网络等渠道,获取内部信息。  企业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社会中介机构、业务往来单位、市场调查、来信来访、网络媒体以及有关监管部门等渠道,获取外部信息。  第四十条 企业应当将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在企业内部各管理级次、责任单位、业务环节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和监管部门等有关方面之间进行沟通和反馈。信息沟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报告并加以解决。  重要信息应当及时传递给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  第四十一条 企业应当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信息与沟通中的作用。  企业应当加强对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访问与变更、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第四十二条 企业应当建立反舞弊机制,坚持惩防并举、重在预防的原则,明确反舞弊工作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有关机构在反舞弊工作中的职责权限,规范舞弊案件的举报、调查、处理、报告和补救程序。  企业至少应当将下列情形作为反舞弊工作的重点:  (一)未经授权或者采取其他不法方式侵占、挪用企业资产,牟取不当利益。  (二)在财务会计报告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的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等。  (三)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滥用职权。  (四)相关机构或人员串通舞弊。  第四十三条 企业应当建立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设置举报专线,明确举报投诉处理程序、办理时限和办结要求,确保举报、投诉成为企业有效掌握信息的重要途径。  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应当及时传达至全体员工。  第六章 内部监督  第四十四条 企业应当根据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制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明确内部审计机构(或经授权的其他监督机构)和其他内部机构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范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要求。  内部监督分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日常监督是指企业对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常规、持续的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关键岗位员工等发生较大调整或变化的情况下,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或者某些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  专项监督的范围和频率应当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以及日常监督的有效性等予以确定。  第四十五条 企业应当制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分析缺陷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方案,采取适当的形式及时向董事会、监事会或者经理层报告。  内部控制缺陷包括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企业应当跟踪内部控制缺陷整改情况,并就内部监督中发现的重大缺陷,追究相关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的责任。  第四十六条 企业应当结合内部监督情况,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方式、范围、程序和频率,由企业根据经营业务调整、经营环境变化、业务发展状况、实际风险水平等自行确定。  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七条 企业应当以书面或者其他适当的形式,妥善保存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过程中的相关记录或者资料,确保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过程的可验证性。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八条 本规范由财政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解释。  第四十九条 本规范的配套办法由财政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第五十条 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实施。
2023-08-30 17:25:311

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执行本规范的上市公司,应当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并可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2023-08-30 17:25:421

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是:1、要起到既有防错防弊,又有促进经营管理效果的作用。2、要起到事前预防和能在事中或事后及时发现工作漏洞的作用。3、要在认真总结、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设计手续安全度、业务分工合理的制约方法,切忌过于繁琐。4、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和出现的问题(如电算化管理)对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作出及时修正或建立新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层为了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
2023-08-30 17:26:052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实施内部控制主要为了实现以下哪些目标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通知第四条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二)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五)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2023-08-30 17:26:161

我国目前内部控制体系包括哪些规范?

第一篇 概 述第一章 公司概况 第二章 公司内部组织架构图 第三章 决策层与管理层的职责与职权 第二篇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内部环境 第三章 风险评估 第四章 控制活动 第五章 信息与沟通 第六章 内部监督 第三篇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第01号——资金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第02号——采购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第03号——存货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第04号——销售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第05号——固定资产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第06号——无形资产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第07号——投资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第08号——筹资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第10号——成本费用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第11号——合同协议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第12号——对子公司的控制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第13号——财务报告编制与披露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第14号——人力资源政策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第15号——关联交易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第16号——内部审计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第17号——担保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第18号——公司并购
2023-08-30 17:26:263

企业内控制度的法律法规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基本规范》全文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现予印发,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执行本规范的上市公司,应当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并可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反馈我们。《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大中型企业。小企业和其他单位可以参照本规范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第三条 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第四条 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二)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五)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第五条 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下列要素:(一)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三)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四)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五)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第六条 企业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制定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第七条 企业应当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第八条 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控制实施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第九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法律法规、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明确贯彻实施本规范的具体要求,对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第十条 接受企业委托从事内部控制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根据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和相关执业准则,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签字的从业人员应当对发表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负责。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咨询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同时为同一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审计服务。
2023-08-30 17:26:361

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大法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大法有:1.组织结构控制要求贯彻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内部机构,科学划分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业务稽核、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等职务。2.授权批准控制要求单位明确规定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相关内容,单位内部的各极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相应职权,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经济业务。3.会计系统控制要求单位必须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制定适合本单位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建立严密的会计控制系统。4.预算控制要求单位加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分析、预算考核等环节的管理,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执行。预算内资金实行责任人限额审批,限额以上资金实行集体审批。严格控制抚预算的资金支出。 5.财产保全控制要求单位严格控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财产的直接接触,采取定期盘点、财产记录、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措施,确保各种财产的安全完整。6.职工素质控制要求单位建立和实施科学的聘用、培训、轮岗、考核、奖惩、晋升、淘汰等人事管理制度,保证职工具备相应的工作胜任能力。7.风险控制要求单位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8. 内部报告控制要求单位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报告制度,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9.电子信息系统控制要求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内部人为控制的影响,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同时要加强对电子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
2023-08-30 17:26:542

求各位帮忙给个答案 判断题 会天继续教育新企业内部控制规范

这里是《新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大部分问题和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内部控制定义的演变经历了若干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 )。A.内部牵制阶段B.内部控制制度阶段C.内部控制结构阶段D.内部控制框架阶段【答案】A 2.为保证审计的独立性,SOX法案规定:会计师事务所为某一审计客户提供审计服务时,审计项目合伙人(或对审计项目实施最终复核的人)担任该审计项目负责人的任期不得超过( )年。A.1B.3C.5D.10【答案】C 3.( )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A.内部环境B.控制活动C.信息与沟通D.内部监督【答案】D 4.定量评估的方法主要有:概率技术、( )、压力测试法、敏感性分析等。A.集体讨论B.情景分析C.问卷调查D.标杆分析【答案】B【解析】选项ACD属于是定性分析法,不是定量分析法。 5.预算控制的过程包括( )。A.编制、审定、分析、考核、奖惩B.编制、审定、执行、考核、奖惩C.审定、执行、分析、考核、奖惩D.编制、审定、执行、分析、考核、奖惩【答案】D 6.在资金支付流程中,正确的流程是( )。A.支付申请→支付审批→办理支付B.支付申请→支付审批→支付复核→办理支付C.支付申请→支付复核→办理支付D.支付发生→支付审批→支付复核→办理支付【答案】B 7.下列关于采购控制中采购方式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大宗商品或服务等的采购应当采用招投标方式并签订合同协议B.一般物品或服务等的采购应当采用招投标方式并签订合同协议C.一般物品或服务等的采购可以采用询价或定向采购的方式并签订合同协议D.小额零星物品或服务等的采购可以采用直接购买等方式【答案】B 8.( )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A.内部控制B.内部管理C.内部监督D.内部会计控制【答案】A 9.PCAOB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监管,但不属于政府机构,PCAOB的每个委员都是全职独立的服务人员,他们不能受雇于“PCAOB”以外的任何机构、个人或从事任何商业活动,且不能从公众会计公司获取任何好处与利益,任期( )年,每人最多两任。A.3B.5C.10D.12【答案】B 10.内部控制的目标是( )。A.绝对保证财务报表是公允的,是合法的B.合理保证财务报表是公允的,是合法的C.绝对保证经营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经营有效性,促进企业实现发展D.合理保证经营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经营有效性,促进企业实现发展【答案】D 11.SOX法案规定,若因不当行为而被要求重编会计报表,则公司CEO与CFO应偿还公司( )个月内从公司收到的所有奖金、红利或其他奖金性或有权益性酬金以及通过买卖该公司证券而实现的收益。A.6B.12C.24D.48【答案】B 12.《法案》要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宣誓,并就提供不实财务报告分别设定了刑事责任,规定销毁审计档案最高可判( )年监禁、在联邦调查及破产事件中销毁档案最高可判( )年监禁。A.15;20B.20;15C.10;20D.20;10【答案】C 13.1999年修订的( )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提出原则要求。A.《会计法》B.《注册会计师法》C.《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D.《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答案】A 14.( )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A.内部环境B.风险评估C.控制活动D.内部监督【答案】B 15.( )是企业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准备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A.风险降低B.风险规避C.风险分担D.风险承受【答案】A 16.( )是直接运用定性术语描述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以及其对目标的影响程度。A.分析方法B.比率分析方法C.定性分析方法D.定量分析方法【答案】C 17.下面有关内部控制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内部控制的思想是以风险为导向的控制B.内部控制是控制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需要全员的参与,包括董事会、管理层、监事会都需要参与进来,但不包括员工C.内部控制是一种管理,是对风险的管理D.内部控制是一种合理保证【答案】B【解析】内部控制是控制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需要全员的参与,上到董事会、管理层、监事会,下到各级员工,都需要参与进来。 18.下列有关内部环境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企业文化包含四个要素: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这四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企业文化的完整体系B.员工素质控制包括企业在招聘、培训、考核、晋升与奖励等方面对员工素质的控制C.内部环境包含组织基调,具体内容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D.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范围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内部控制检查【答案】D【解析】内部审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范围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内部控制检查。 19.下列有关内部控制制度评价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企业应当按照制定评价方案、实施评价活动、编制评价报告等程序开展内部控制评价B.内部控制有效性是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能够为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C.内部控制缺陷一般可分为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D.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评价,仅包括对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的评价,不包括运行有效性的评价【答案】D【解析】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包括对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和运行有效性的评价。 20.下列有关成本费用关键内部控制制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对未列入预算的成本费用项目绝不可以支付B.同一岗位人员应定期作适当调整和更换,避免同一人员长时间负责同一业务C.企业应当根据成本费用预测决策形成的成本目标,建立成本费用预算制度D.企业应当根据本单位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选择合理的成本费用核算方法【答案】A【解析】对未列入预算的成本费用项目,如确需支出,应当按照规定程序申请追加预算。 21.下列有关人力资源的激励、约束与退出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考核的过程不仅可以促使员工改善现有的工作,还可以在考核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B.年终考核是指企业于每年年末,对员工本年度的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C.物质激励在企业的应用方式主要有增加薪酬、颁发奖品、奖金以及休假、疗养、旅游等福利待遇D.董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离职应当进行离任审计【答案】B【解析】年终考核是指企业于每年年初,对员工上一年度的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22.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环境是对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的统称。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环境中的决定性因素是( )。A.管理决策者B.员工的职业道德C.员工的业务素质D.内部审计【答案】A【解析】管理决策者是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环境中的决定性因素,特别是在推行企业领导个人负责制的情况下,管理决策者的领导风格、管理方式、知识水平、法制意识、道德观念都直接影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执行的效果。 23.以下关于会计信息化及其控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会计信息化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代替人工进行财务信息处理,以及替代部分由人工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和判断的过程B.企业出纳人员可以兼任电算化系统管理员,兼任记账凭证的审核工作C.企业应当建立信息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D.信息化会计档案是指存储在磁性介质或光盘介质的会计数据和计算机打印出来的书面等形式的会计数据,包括记账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包括报表格式和计算公式)等数据【答案】B【解析】企业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电算化系统管理员,不得兼任记账凭证的审核工作。 24.并购交易中的不相容岗位不包括( )。A.并购合同协议的订立与相关会计记录B.并购交易的申请与审批C.并购交易的审批与执行D.并购合同协议的订立与审核【答案】A【解析】并购交易的执行与相关会计记录是不相容岗位,但是并购合同协议的订立与相关会计记录相容,可以由同一人执行。 25.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书面报告的优点是成本低,能提供正式的数字、文本和图表,易于复制、携带、传发等特点,是最常见的内部报告形式B. 口头介绍通常是书面报告的补充形式,并常用于一些紧急状况下C. 为了便于管理,内部报告只采用定期报告形式D. 公司董事会是公司重大信息的管理机构【答案】C【解析】内部报告一般有定期报告和非定期报告两种。定期报告的频数设计应与所需反映的信息有关,有些信息需要一两月报告一次(如获利情况),有些信息需每日报告一次(如商店的销售);非定期报告一般是用在临时项目的信息传递上,对此类报告的频数,制度设计者应说明制度制定者对非定期报告的时间要求具有决定权力。 二、多项选择题 1.内部控制是由企业( )、( )、( )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A.董事会B.监事会C.股东D.经理层和全体员工【答案】ABD 2.2004年9月,COSO根据萨班斯法案要求,颁布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COSO框架的构成要素包括( )。A.内部环境、目标设定B.事项识别、风险评估C.风险应对、控制活动D.信息与沟通、监控【答案】ABCD 3.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的成立是美国注册会计师监管体制的一次重大改革,在此之前,美国注册会计师监管体制都是以行业自律为主,PCAOB的出现使监管明显有了政府干预的性质。其职责主要包括( )。A.登记执行上市公司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B.制定审计相关准则和制度C.检查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D.调查和处罚违规的会计师事务所【答案】ABCD 4.审计委员会的职责包括( )。A.负责聘请注册的会计师事务所,给事务所支付报酬并监督其工作B.受聘的会计师事务所应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C.可以接受并处理本公司会计、内部控制或审计方面的投诉D.有权雇用独立的法律顾问或其他咨询顾问【答案】ABCD 5.SOX法案第404章要求证券交易委员会出台相关规定,所有除投资公司以外的企业在其年报中都必须包括( )。A.管理层建立和维护适当内部控制结构和财务报告程序的责任报告B.管理层就公司内部控制结构和财务报告程序的有效性在该财政年度终了出具的评价C.治理层建立和维护适当内部控制结构和财务报告程序的责任报告D.治理层就公司内部控制结构和财务报告程序的有效性在该财政年度终了出具的评价【答案】AB 6.中国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包括( )。A.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B.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C.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指引D.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答案】ABD 7.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原则包括( )。A.全面性原则B.重要性原则C.成本效益原则D.及时性原则【答案】ABC【解析】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原则包括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 8.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协调内部控制审计及其他相关事宜等。审计委员会负责人应当具备相应的( )。A.知识能力B.专业胜任能力C.良好的职业操守D.独立性【答案】BCD 9.企业应当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人力资源政策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A.员工的聘用、培训、辞退与辞职B.员工的薪酬、考核、晋升与奖惩C.关键岗位员工的强制休假制度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D.掌握国家秘密或重要商业秘密的员工离岗的限制性规定【答案】ABCD 10.下列关于不相容职务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授权进行某项经济业务和执行该项业务的职务要分离B.保管某些财产物资和对其进行记录的职务要分离C.保管某些财产物资和使用这些财产物资的职务要分离D.执行某些经济业务和审核这些经济业务的职务要分离【答案】ABCD 11.内部沟通的方式包括( )等。A.政策、手册B.财务报表、备查簿C.内部刊物D.口头交流、内部网络【答案】ABCD 12.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过程中相关的文档记录有:内控环境相关主要文档、风险评估相关主要文档、控制活动相关主要文档、信息与沟通相关主要文档、监督检查相关主要文档等。以下属于控制活动相关主要文档的有( )。A.财务会计报告流程B.绩效考核文档C.销售与收款循环控制文档D.公司财务报告【答案】AC【解析】选项B是信息与沟通相关主要文档;选项D是内控环境相关主要文档。 13.在资金控制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中,出纳人员不得兼任( )工作A.会计档案保管工作B.会计档案销毁工作C.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D.固定资产的登记工作【答案】AC【解析】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 14.企业采购业务的不相容岗位至少包括( )。A.请购与审批B.供应商的选择与审批C.采购合同协议的拟订、审核与审批D.采购、验收与相关记录【答案】ABCD 15.赊销信用的管理包括两部分内容,即( )。A.制定赊销额度B.日常赊销管理C.长期赊销管理D.赊销事后管理【答案】AB 16.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核心内容是内部控制要素,下列属于内部控制要素的有( )。A.风险评估B.内部环境C.风险评估D.信息与沟通【答案】ABCD【解析】内部控制要素包括五个方面,除了上述四个选项外,还包括内部监督。 17.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下列属于该原则的有( )。A.全面性原则B.适应性原则C.重要性原则D.制衡性原则【答案】ABCD【解析】除了上述四项外,还应当遵循的原则是成本效益原则。 18.全面预算工作不相容岗位一般包括( )。A.预算审批与预算执行B.预算执行与预算考核C.预算编制与预算审批D.预算编制与预算调整【答案】ABC【解析】预算编制包括预算调整,两者是相容的。 19.预算调整的程序一般包括( )。A.预算调整的申请B.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C.在预算年度开始前编制完成全面预算,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核批准后,以文件形式下达执行D.预算调整的审查【答案】ABD【解析】选项C属于预算编制程序。 20.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 )。A.保证各项成本费用开支的合理性B.保证各项成本费用的合法性C.加强成本费用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D.保证成本费用的正确核算,及时提供真实、可靠的成本费用信息资料【答案】ABCD 三、判断题 1.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咨询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同时为同一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审计服务。( )【答案】对 2.企业应当加强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全面负责的作用。( )【答案】错【解析】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3.出纳人员可以同时从事银行对账单的获取、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等工作。( )【答案】错【解析】出纳人员一般不得同时从事银行对账单的获取、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等工作。 4.企业应当加强银行预留印鉴的管理。财务专用章应当由专人保管,个人名章应当由本人或其授权人员保管,不得由一个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 )【答案】对 5.对验收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负责验收的部门或人员应当立即明原因,及时处理。( )【答案】错【解析】对验收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负责验收的部门或人员应当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有关部门应当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6.企业应当建立退货管理制度,对退货条件、退货手续、货物出库、退货货款回收等做出明确规定,及时收回退货货款。( )【答案】对 7.在销售谈判中,谈判人员一般可由销售部门负责人指定一名销售业务员和一名销售内勤(设立法律部门的单位可由法律服务部派出一名谈判人员)参加与客户的谈判。( )【答案】对 8.企业的销售退回必须经销售主管审批后方可执行。( )【答案】对 9.SOX法案规定,绝对禁止会计师事务所为其审计的上市客户提供某些非审计服务,包括簿记、代编报表、财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运行、评估、保险精算、内部审计等。( )【答案】错【解析】应当是原则上禁止,并不是绝对禁止。 10.信息系统是最有效的信息传递系统,传递速度快。( )【答案】对 11.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同时为同一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审计服务。( )【答案】错【解析】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咨询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同时为同一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审计服务。 12.风险承受度是企业能够承担的风险限度,包括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业务层面的可接受风险水平。( )【答案】对 13.授权是对特殊交易或特殊交易的政策性制度决策。( )【答案】错【解析】授权是对一般交易或特殊交易的政策性制度决策。 14.企业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 )【答案】对 15.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应当遵循风险导向原则、一致性原则、公允性原则、独立性原则、成本效益等原则。( )【答案】对 16.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益合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答案】对 17.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接受企业委托从事内部控制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根据相关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和相关执业准则,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对发表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负责,但签字的从业人员不对发表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负责。( )【答案】错【解析】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签字的从业人员均应当对发表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负责。 18.《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所提到的信息是影响企业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内部监督等方面的信息。信息交流是信息系统的一部分,是组织中的沟通。沟通是组织结构的核心,是组织存在的基础,没有沟通就没有组织。因此信息的沟通是组织稳定的基础,对一个组织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错【解析】沟通是信息系统的一部分,是组织中的信息交流。信息交流是组织结构的核心,是组织存在的基础,没有信息交流就没有组织。因此信息的沟通是组织稳定的基础,对一个组织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9.对方违约的情形,应当按合同协议条款约定收取违约金;违约金不足以弥补企业损失时,应当要求对方赔偿损失,必要时应采取相应的保全措施。( )【答案】对 20.对外包承包商选择是外包决策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该环节的缺失是众多外包案例失败的重要原因。( )【答案】错【解析】对外包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是外包决策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该环节的缺失是众多外包案例失败的重要原因。
2023-08-30 17:27:051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全文

1、纠正您的概念性错误,内部控制审计和内部审计是两个概念。前者,按照您的内容所述,应该是指外部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进过测试、评估等一系列审计程序后,出具相应的内部控制报告;后者,是企业内部的内部审计团队自行对企业的各种情况实施各种不同类型的保证或咨询业务,最终出具相应的内部审计报告或咨询报告。2、对上市公司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的事务所,同样可以是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报表审计的事务所。内部控制审核和内部控制审计,简单说,前者可以理解为两种情形:1)内部控制制定时,对内部控制涉及或运作的审核,避免其中存在差错或拖沓;2)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对内部控制过程中形成成果的审核,通常视作是对不同岗位权限的运用过程。内部控制审计,既可以由外部会计师事务所来实施,也可以由企业内部的内部审计部门来实施。只是由于外部会计师事务所比企业内部的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更强,因此在上市公司公布年报时,要求其必须提供一份由外部会计师事务所鉴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2023-08-30 17:27:172

帮忙给看一下几个企业内部控制知识答案是否正确

帮忙给看一下几个企业内部控制知识答案是否正确 4、关于内部控制评价范围,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B C ) 6、下列各项中,属于导致内部控制固有局限原因的有( ACD ) 8、在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中,下列做法错误的有( ABC ) 9、关于注册会计师测试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审计程序,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B D ) 下列关于内部控制缺陷报告的时间要求,正确的有( D ) 下列属于内部环境评价范畴的有( ABD ) 于企业预算管理内部控制,下列做法正确的有( BC ) 企业内部控制操作实务 答案 一、判断 1、错 2、对 3、对 4、错 5、对 6、错 7、错 8、对 9、对 10、错 二、单选 1、B 2、C 3、A 4、C 5、B 6、C 7、D 8、B 9、D 10、B 三、多选 1、BC 2、ABCD 3、ABCD 4、ABCD 5、ABC 6、ABD 7、ABCD 8、ABCD 9、ABCD 求各位帮忙给个答案 判断题 会天继续教育新企业内部控制规范 这里是《新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大部分问题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内部控制定义的演变经历了若干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 )。 A.内部牵制阶段 B.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C.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D.内部控制框架阶段 【答案】A 2.为保证审计的独立性,SOX法案规定:会计师事务所为某一审计客户提供审计服务时,审计项目合伙人(或对审计项目实施最终复核的人)担任该审计项目负责人的任期不得超过( )年。 A.1 B.3 C.5 D.10 【答案】C 3.( )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A.内部环境 B.控制活动 C.信息与沟通 D.内部监督 【答案】D 4.定量评估的方法主要有:概率技术、( )、压力测试法、敏感性分析等。 A.集体讨论 B.情景分析 C.问卷调查 D.标杆分析 【答案】B 【解析】选项ACD属于是定性分析法,不是定量分析法。 5.预算控制的过程包括( )。 A.编制、审定、分析、考核、奖惩 B.编制、审定、执行、考核、奖惩 C.审定、执行、分析、考核、奖惩 D.编制、审定、执行、分析、考核、奖惩 【答案】D 6.在资金支付流程中,正确的流程是( )。 A.支付申请→支付审批→办理支付 B.支付申请→支付审批→支付复核→办理支付 C.支付申请→支付复核→办理支付 D.支付发生→支付审批→支付复核→办理支付 【答案】B 7.下列关于采购控制中采购方式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大宗商品或服务等的采购应当采用招投标方式并签订合同协议 B.一般物品或服务等的采购应当采用招投标方式并签订合同协议 C.一般物品或服务等的采购可以采用询价或定向采购的方式并签订合同协议 D.小额零星物品或服务等的采购可以采用直接购买等方式 【答案】B 8.( )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A.内部控制 B.内部管理 C.内部监督 D.内部会计控制 【答案】A 9.PCAOB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监管,但不属于 *** 机构,PCAOB的每个委员都是全职独立的服务人员,他们不能受雇于“PCAOB”以外的任何机构、个人或从事任何商业活动,且不能从公众会计公司获取任何好处与利益,任期( )年,每人最多两任。 A.3 B.5 C.10 D.12 【答案】B 10.内部控制的目标是( )。 A.绝对保证财务报表是公允的,是合法的 B.合理保证财务报表是公允的,是合法的 C.绝对保证经营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经营有效性,促进企业实现发展 D.合理保证经营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经营有效性,促进企业实现发展 【答案】D 11.SOX法案规定,若因不当行为而被要求重编会计报表,则公司CEO与CFO应偿还公司( )个月内从公司收到的所有奖金、红利或其他奖金性或有权益性酬金以及通过买卖该公司证券而实现的收益。 A.6 B.12 C.24 D.48 【答案】B 12.《法案》要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宣誓,并就提供不实财务报告分别设定了刑事责任,规定销毁审计档案最高可判( )年监禁、在联邦调查及破产事件中销毁档案最高可判( )年监禁。 A.15;20 B.20;15 C.10;20 D.20;10 【答案】C 13.1999年修订的( )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提出原则要求。 A.《会计法》 B.《注册会计师法》 C.《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D.《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 【答案】A 14.( )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A.内部环境 B.风险评估 C.控制活动 D.内部监督 【答案】B 15.( )是企业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准备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 A.风险降低 B.风险规避 C.风险分担 D.风险承受 【答案】A 16.( )是直接运用定性术语描述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以及其对目标的影响程度。 A.分析方法 B.比率分析方法 C.定性分析方法 D.定量分析方法 【答案】C 17.下面有关内部控制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内部控制的思想是以风险为导向的控制 B.内部控制是控制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需要全员的参与,包括董事会、管理层、监事会都需要参与进来,但不包括员工 C.内部控制是一种管理,是对风险的管理 D.内部控制是一种合理保证 【答案】B 【解析】内部控制是控制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需要全员的参与,上到董事会、管理层、监事会,下到各级员工,都需要参与进来。 18.下列有关内部环境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企业文化包含四个要素: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这四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企业文化的完整体系 B.员工素质控制包括企业在招聘、培训、考核、晋升与奖励等方面对员工素质的控制 C.内部环境包含组织基调,具体内容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D.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范围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内部控制检查 【答案】D 【解析】内部审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范围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内部控制检查。 19.下列有关内部控制制度评价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企业应当按照制定评价方案、实施评价活动、编制评价报告等程序开展内部控制评价 B.内部控制有效性是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能够为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C.内部控制缺陷一般可分为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 D.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评价,仅包括对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的评价,不包括运行有效性的评价 【答案】D 【解析】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包括对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和运行有效性的评价。 20.下列有关成本费用关键内部控制制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对未列入预算的成本费用项目绝不可以支付 B.同一岗位人员应定期作适当调整和更换,避免同一人员长时间负责同一业务 C.企业应当根据成本费用预测决策形成的成本目标,建立成本费用预算制度 D.企业应当根据本单位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选择合理的成本费用核算方法 【答案】A 【解析】对未列入预算的成本费用项目,如确需支出,应当按照规定程序申请追加预算。 21.下列有关人力资源的激励、约束与退出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考核的过程不仅可以促使员工改善现有的工作,还可以在考核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B.年终考核是指企业于每年年末,对员工本年度的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C.物质激励在企业的应用方式主要有增加薪酬、颁发奖品、奖金以及休假、疗养、旅游等福利待遇 D.董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离职应当进行离任审计 【答案】B 【解析】年终考核是指企业于每年年初,对员工上一年度的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22.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环境是对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的统称。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环境中的决定性因素是( )。 A.管理决策者 B.员工的职业道德 C.员工的业务素质 D.内部审计 【答案】A 【解析】管理决策者是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环境中的决定性因素,特别是在推行企业领导个人负责制的情况下,管理决策者的领导风格、管理方式、知识水平、法制意识、道德观念都直接影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执行的效果。 23.以下关于会计信息化及其控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会计信息化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代替人工进行财务信息处理,以及替代部分由人工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和判断的过程 B.企业出纳人员可以兼任电算化系统管理员,兼任记账凭证的审核工作 C.企业应当建立信息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 D.信息化会计档案是指存储在磁性介质或光盘介质的会计数据和计算机打印出来的书面等形式的会计数据,包括记账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包括报表格式和计算公式)等数据 【答案】B 【解析】企业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电算化系统管理员,不得兼任记账凭证的审核工作。 24.并购交易中的不相容岗位不包括( )。 A.并购合同协议的订立与相关会计记录 B.并购交易的申请与审批 C.并购交易的审批与执行 D.并购合同协议的订立与审核 【答案】A 【解析】并购交易的执行与相关会计记录是不相容岗位,但是并购合同协议的订立与相关会计记录相容,可以由同一人执行。 25.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书面报告的优点是成本低,能提供正式的数字、文本和图表,易于复制、携带、传发等特点,是最常见的内部报告形式 B. 口头介绍通常是书面报告的补充形式,并常用于一些紧急状况下 C. 为了便于管理,内部报告只采用定期报告形式 D. 公司董事会是公司重大信息的管理机构 【答案】C 【解析】内部报告一般有定期报告和非定期报告两种。定期报告的频数设计应与所需反映的信息有关,有些信息需要一两月报告一次(如获利情况),有些信息需每日报告一次(如商店的销售);非定期报告一般是用在临时项目的信息传递上,对此类报告的频数,制度设计者应说明制度制定者对非定期报告的时间要求具有决定权力。 二、多项选择题 1.内部控制是由企业( )、( )、( )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A.董事会 B.监事会 C.股东 D.经理层和全体员工 【答案】ABD 2.2004年9月,COSO根据萨班斯法案要求,颁布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COSO框架的构成要素包括( )。 A.内部环境、目标设定 B.事项识别、风险评估 C.风险应对、控制活动 D.信息与沟通、监控 【答案】ABCD 3.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的成立是美国注册会计师监管体制的一次重大改革,在此之前,美国注册会计师监管体制都是以行业自律为主,PCAOB的出现使监管明显有了 *** 干预的性质。其职责主要包括( )。 A.登记执行上市公司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 B.制定审计相关准则和制度 C.检查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 D.调查和处罚违规的会计师事务所 【答案】ABCD 4.审计委员会的职责包括( )。 A.负责聘请注册的会计师事务所,给事务所支付报酬并监督其工作 B.受聘的会计师事务所应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 C.可以接受并处理本公司会计、内部控制或审计方面的投诉 D.有权雇用独立的法律顾问或其他咨询顾问 【答案】ABCD 5.SOX法案第404章要求证券交易委员会出台相关规定,所有除投资公司以外的企业在其年报中都必须包括( )。 A.管理层建立和维护适当内部控制结构和财务报告程序的责任报告 B.管理层就公司内部控制结构和财务报告程序的有效性在该财政年度终了出具的评价 C.治理层建立和维护适当内部控制结构和财务报告程序的责任报告 D.治理层就公司内部控制结构和财务报告程序的有效性在该财政年度终了出具的评价 【答案】AB 6.中国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包括( )。 A.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B.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 C.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指引 D.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答案】ABD 7.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原则包括( )。 A.全面性原则 B.重要性原则 C.成本效益原则 D.及时性原则 【答案】ABC 【解析】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原则包括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 8.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协调内部控制审计及其他相关事宜等。审计委员会负责人应当具备相应的( )。 A.知识能力 B.专业胜任能力 C.良好的职业操守 D.独立性 【答案】BCD 9.企业应当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人力资源政策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 A.员工的聘用、培训、辞退与辞职 B.员工的薪酬、考核、晋升与奖惩 C.关键岗位员工的强制休假制度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 D.掌握国家秘密或重要商业秘密的员工离岗的限制性规定 【答案】ABCD 10.下列关于不相容职务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授权进行某项经济业务和执行该项业务的职务要分离 B.保管某些财产物资和对其进行记录的职务要分离 C.保管某些财产物资和使用这些财产物资的职务要分离 D.执行某些经济业务和审核这些经济业务的职务要分离 【答案】ABCD 11.内部沟通的方式包括( )等。 A.政策、手册 B.财务报表、备查簿 C.内部刊物 D.口头交流、内部网络 【答案】ABCD 12.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过程中相关的文档记录有:内控环境相关主要文档、风险评估相关主要文档、控制活动相关主要文档、信息与沟通相关主要文档、监督检查相关主要文档等。以下属于控制活动相关主要文档的有( )。 A.财务会计报告流程 B.绩效考核文档 C.销售与收款循环控制文档 D.公司财务报告 【答案】AC 【解析】选项B是信息与沟通相关主要文档;选项D是内控环境相关主要文档。 13.在资金控制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中,出纳人员不得兼任( )工作 A.会计档案保管工作 B.会计档案销毁工作 C.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D.固定资产的登记工作 【答案】AC 【解析】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 14.企业采购业务的不相容岗位至少包括( )。 A.请购与审批 B.供应商的选择与审批 C.采购合同协议的拟订、审核与审批 D.采购、验收与相关记录 【答案】ABCD 15.赊销信用的管理包括两部分内容,即( )。 A.制定赊销额度 B.日常赊销管理 C.长期赊销管理 D.赊销事后管理 【答案】AB 16.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核心内容是内部控制要素,下列属于内部控制要素的有( )。 A.风险评估 B.内部环境 C.风险评估 D.信息与沟通 【答案】ABCD 【解析】内部控制要素包括五个方面,除了上述四个选项外,还包括内部监督。 17.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下列属于该原则的有( )。 A.全面性原则 B.适应性原则 C.重要性原则 D.制衡性原则 【答案】ABCD 【解析】除了上述四项外,还应当遵循的原则是成本效益原则。 18.全面预算工作不相容岗位一般包括( )。 A.预算审批与预算执行 B.预算执行与预算考核 C.预算编制与预算审批 D.预算编制与预算调整 【答案】ABC 【解析】预算编制包括预算调整,两者是相容的。 19.预算调整的程序一般包括( )。 A.预算调整的申请 B.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 C.在预算年度开始前编制完成全面预算,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核批准后,以文件形式下达执行 D.预算调整的审查 【答案】ABD 【解析】选项C属于预算编制程序。 20.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 )。 A.保证各项成本费用开支的合理性 B.保证各项成本费用的合法性 C.加强成本费用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D.保证成本费用的正确核算,及时提供真实、可靠的成本费用信息资料 【答案】ABCD 三、判断题 1.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咨询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同时为同一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审计服务。( ) 【答案】对 2.企业应当加强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全面负责的作用。( ) 【答案】错 【解析】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3.出纳人员可以同时从事银行对账单的获取、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等工作。( ) 【答案】错 【解析】出纳人员一般不得同时从事银行对账单的获取、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等工作。 4.企业应当加强银行预留印鉴的管理。财务专用章应当由专人保管,个人名章应当由本人或其授权人员保管,不得由一个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 ) 【答案】对 5.对验收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负责验收的部门或人员应当立即明原因,及时处理。( ) 【答案】错 【解析】对验收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负责验收的部门或人员应当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有关部门应当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6.企业应当建立退货管理制度,对退货条件、退货手续、货物出库、退货货款回收等做出明确规定,及时收回退货货款。( ) 【答案】对 7.在销售谈判中,谈判人员一般可由销售部门负责人指定一名销售业务员和一名销售内勤(设立法律部门的单位可由法律服务部派出一名谈判人员)参加与客户的谈判。( ) 【答案】对 8.企业的销售退回必须经销售主管审批后方可执行。( ) 【答案】对 9.SOX法案规定,绝对禁止会计师事务所为其审计的上市客户提供某些非审计服务,包括簿记、代编报表、财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运行、评估、保险精算、内部审计等。( ) 【答案】错 【解析】应当是原则上禁止,并不是绝对禁止。 10.信息系统是最有效的信息传递系统,传递速度快。( ) 【答案】对 11.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同时为同一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审计服务。( ) 【答案】错 【解析】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咨询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同时为同一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审计服务。 12.风险承受度是企业能够承担的风险限度,包括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业务层面的可接受风险水平。( ) 【答案】对 13.授权是对特殊交易或特殊交易的政策性制度决策。( ) 【答案】错 【解析】授权是对一般交易或特殊交易的政策性制度决策。 14.企业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 ) 【答案】对 15.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应当遵循风险导向原则、一致性原则、公允性原则、独立性原则、成本效益等原则。( ) 【答案】对 16.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益合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 【答案】对 17.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接受企业委托从事内部控制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根据相关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和相关执业准则,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对发表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负责,但签字的从业人员不对发表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负责。( ) 【答案】错 【解析】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签字的从业人员均应当对发表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负责。 18.《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所提到的信息是影响企业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内部监督等方面的信息。信息交流是信息系统的一部分,是组织中的沟通。沟通是组织结构的核心,是组织存在的基础,没有沟通就没有组织。因此信息的沟通是组织稳定的基础,对一个组织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 【答案】错 【解析】沟通是信息系统的一部分,是组织中的信息交流。信息交流是组织结构的核心,是组织存在的基础,没有信息交流就没有组织。因此信息的沟通是组织稳定的基础,对一个组织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9.对方违约的情形,应当按合同协议条款约定收取违约金;违约金不足以弥补企业损失时,应当要求对方赔偿损失,必要时应采取相应的保全措施。( ) 【答案】对 20.对外包承包商选择是外包决策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该环节的缺失是众多外包案例失败的重要原因。( ) 【答案】错 【解析】对外包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是外包决策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该环节的缺失是众多外包案例失败的重要原因。 企业内部控制最的规范是?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的规范: 基本规范共七章五十条,各章分别是:总则、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和附则。基本规范坚持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惯例,确立了我国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框架,并取得了重大突破。 一是科学界定内部控制的内涵,强调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有利于树立全面、全员、全过程控制的理念。 二是准确定位内部控制的目标,要求企业在保证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的基础上,着力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三是合理确定内部控制的原则,要求企业在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全过程中贯彻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 四是统筹构建内部控制的要素,有机融合世界主要经济体加强内部控制的做法经验,构建了以内部环境为重要基础、以风险评估为重要环节、以控制活动为重要手段、以信息与沟通为重要条件、以内部监督为重要保证,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五要素内部控制框架。 五是开创性地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以 *** 监管为促进、以中介机构审计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控制实施机制,要求企业实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制度,并将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国务院有关监管部门有权对企业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明确企业可以依法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习题,请求答案 C ABCD 错 A ABD 错 A ABD 对 C ABD 对 这个我还没做 现在做了B CD 对,也不悬赏金币?回头你的把最后测试的100分的提给我发过来,382350683。或着发到着也行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失败案例 中海运 帮忙看一下10.11两题答案是否正确 对的 企业内部控制八大循环 企业内部控制八大循环是:销售及收款循环、采购及付款循环、生产循环、存货循环、研发循环、固定资产循环、资金循环、会计税务循环。 要做好内控的工作,首先要了解内控的相关理论,了解控制环境,明确内部控制的实质是风险管理,知道常见的内控活动有哪些。了解内部审计,职业舞弊,内控的建立和执行等等,最好还是通过培训让自己的思路更加清晰,推荐安越的内控培训,效果不错。 企业内部控制 书籍推荐 1。《红皮书》,注册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包含了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和公告,是内部审计的基础框架。 2。索约审计。内部审计经久不衰的经典读物。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是对企业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所提供的指引 B.企业 D不正确
2023-08-30 17:27:271

如何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严格制度,
2023-08-30 17:27:572

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

发文标题: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通知发文文号:财会[2008]7号发文部门:财政部审计署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文时间:2008-5-22实施时间:2009-7-1失效时间:法规类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所属行业:所有行业所属区域:全国阅读人次:339评论人次:0页面功能:【字体:大中小】【打印】【关闭】发文内容:中直管理局,铁道部、国营局,总后勤部、武警总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审计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审计局,中国证监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监管局,中国证监会上海,深圳专员办,各保监局、保险公司,各银监局,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各省级农村信用联社,银监会直接管理的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有关中央管理企业: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现予印发,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执行本规范的上市公司,应当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并可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反馈我们。附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二〇〇八年五月二十二日附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大中型企业。小企业和其他单位可以参照本规范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第三条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第四条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二)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五)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第五条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下列要素:(一)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三)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四)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五)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第六条企业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制定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第七条企业应当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第八条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控制实施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第九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法律法规,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明确贯彻实施本规范的具体要求,对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第十条接受企业委托从事内部控制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根据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和相关执业准则,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签字的从业人员应当对发表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负责。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咨询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同时为同一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审计服务。第二章内部环境第十一条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股东(大)会享有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规定的合法权利,依法行使企业经营方针、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的表决权。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依法行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权。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监督企业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经理层负责组织实施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事项,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第十二条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企业应当成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适当的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及日常工作。第十三条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协调内部控制审计及其他相关事宜等。审计委员会负责人应当具备相应的独立性、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胜任能力。第十四条企业应当结合业务特点和内部控制要求设置内部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将权利与责任落实到各责任单位。企业应当通过编制内部管理手册,使全体员工掌握内部机构设置、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等情况,明确权责分配,正确行使职权。第十五条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内部审计机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按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进行报告;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第十六条企业应当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人力资源政策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员工的聘用、培训、辞退与辞职。(二)员工的薪酬、考核、晋升与奖惩。(三)关键岗位员工的强制休假制度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四)掌握国家秘密或重要商业秘密的员工离岗的限制性规定。(五)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政策。第十七条企业应当将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和聘用员工的重要标准,切实加强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升员工素质。第十八条企业应当加强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情神,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企业员工应当遵守员工行为守则,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第十九条企业应当加强法制教育,增强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法制观念,严格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监督,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和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备案制度。第三章风险评估第二十条企业应当根据设定的控制目标,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第二十一条企业开展风险评估,应当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风险承受度是企业能够承担的风险限度,包括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业务层面的可接受风险水平。第二十二条企业识别内部风险,应当关注下列因素:(一)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员工专业胜任能力等人力资源因素。(二)组织机构、经营方式、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等管理因素。(三)研究开发、技术投入、信息技术运用等自主创新因素。(四)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财务因素。(五)营运安全、员工健康、环境保护等安全环保因素。(六)其他有关内部风险因素。第二十三条企业识别外部风险、应当关注下列因素:(一)经济形势、产业政策、融资环境、市场竞争、资源供给等经济因素。(二)法律法规、监管要求等法律因素。(三)安全稳定、文化传统、社会信用、教育水平、消费者行为等社会因素。(四)技术进步、工艺改进等科学技术因素。(五)自然灾害,环境状况等自然环境因素。(六)其他有关外部风险因素。第二十四条企业应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企业进行风险分析,应当充分吸收专业人员,组成风险分析团队,按照严格规范的程序开展工作,确保风险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第二十五条企业应当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企业应当合理分析、准确掌握董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关键岗位员工的风险偏好,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避免因个人风险偏好给企业经营带来重大损失。第二十六条企业应当综合运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风险规避是企业对超出风险承受度的风险,通过放弃或者停止与该风险相关的业务活动以避免和减轻损失的策略。风险降低是企业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准备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风险分担是企业准备借助他人力量,采取业务分包、购买保险等方式和适当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风险承受是企业对风险承受度之内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不准备采取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的策略。第二十七条企业应当结合不同发展阶段和业务拓展情况,持续收集与风险变化相关的信息,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第四章控制活动第二十八条企业应当结合风险评估结果,通过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第二十九条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要求企业全面系统地分析、梳理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不相容职务,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第三十条授权审批控制要求企业根据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的规定,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企业应当编制常规授权的权限指引,规范特别授权的范围、权限、程序和责任,严格控制特别授权。常规授权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既定的职责和程序进行的授权。特别授权是指企业在特殊情况、特定条件下进行的授权。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企业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第三十一条会计系统控制要求企业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薄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企业应当依法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从业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机构负责人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大中型企业应当设置总会计师。设置总会计师的企业,不得设置与其职权重叠的副职。第三十二条财产保护控制要求企业建立财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制度,采取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财产安全。企业应当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和处置财产。第三十三条预算控制要求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明确各责任单位在预算管理中的职责权限,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强化预算约束。第三十四条运营分析控制要求企业建立运营情况分析制度,经理层应当综合运用生产、购销、投资、筹资、财务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因素分析、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定期开展运营情况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并加以改进。第三十五条绩效考评控制要求企业建立和实施绩效考评制度,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对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的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员工薪酬以及职务晋升、评优、降级、调岗、辞退等的依据。第三十六条企业应当根据内部控制目标,结合风险应对策略,综合运用控制措施,对各种业务和事项实施有效控制。第三十七条企业应当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明确风险预警标准,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或突发事件,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员、规范处置程序,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第五章信息与沟通第三十八条企业应当建立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信息及时沟通,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第三十九条企业应当对收集的各种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进行合理筛选、核对、整合,提高信息的有用性。企业可以通过财务会计资料、经营管理资料、调研报告、专项信息、内部刊物.办公网络等渠道,获取内部信息。企业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社会中介机构、业务往来单位、市场调查、来信来访、网络媒体以及有关监管部门等渠道,获取外部信息。第四十条企业应当将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在企业内部各管理级次、责任单位、业务环节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和监管部门等有关方面之间进行沟通和反馈,信息沟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报告并加以解决。重要信息应当及时传递给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第四十一条企业应当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信息与沟通中的作用。企业应当加强对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访问与变更、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第四十二条企业应当建立反舞弊机制,坚持惩防并举、重在预防的原则,明确反舞弊工作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有关机构在反舞弊工作中的职责权限,规范舞弊案件的举报、调查、处理、报告和补救程序。企业至少应当将下列情形作为反舞弊工作的重点:(一)未经授权或者采取其他不法方式侵占、挪用企业资产,牟取不当利益。(二)在财务会计报告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的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等。(三)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滥用职权。(四)相关机构或人员串通舞弊。第四十三条企业应当建立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设置举报专线,明确举报投诉处理程序、办理时限和办结要求,确保举报、投诉成为企业有效掌握信息的重要途径。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应当及时传达至全体员工。第六章内部监督第四十四条企业应当根据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制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明确内部审计机构(或经授权的其他监督机构)和其他内部机构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范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要求。内部监督分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日常监督是指企业对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常规、持续的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关键岗位员工等发生较大调整或变化的情况下,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或者某些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专项监督的范围和频率应当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以及日常监督的有效性等予以确定。第四十五条企业应当制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分析缺陷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方案,采取适当的形式及时向董事会、监事会或者经理层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包括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企业应当跟踪内部控制缺陷整改情况,并就内部监督中发现的重大缺陷,追究相关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的责任。第四十六条企业应当结合内部监督情况,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方式、范围、程序和频率,由企业根据经营业务调整、经营环境变化、业务发展状况,实际风险水平等自行确定。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四十七条企业应当以书面或者其他适当的形式,妥善保存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过程中的相关记录或者资料,确保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过程的可验证性。第七章附则第四十八条本规范由财政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解释。第四十九条本规范的配套办法由财政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另行制定。第五十条本规范自2009年7月l日起实施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2023-08-30 17:28:081

内部控制涉及到管理制度有哪些内容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制度有:1.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在北京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配套指引》。该配套指引由21项应用指引(此次发布了18项,涉及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的3项指引暂未发布)、《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与《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两者以下合称为评价与审计指引)所组成,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扩大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并计划在上述施行公司的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中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2.《企业内部控制规范配套指引》连同2008年5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执行,以下简称为基本规范)共同构成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如果说目前已在上市公司实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还只是一个框架结构,主要界定内部控制的内涵、目标、要素,说明制定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目的、依据及该规范的适用范围,操作性指导还不强,还是一个方向性指南的话,那
2023-08-30 17:28:181

我国目前内部控制体系包括哪些规范

当前,我国内部控制体系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配套指引》。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2008年7月颁布,2009年7月1日在上市公司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实施。 《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财会〔2010〕11号),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2012年1月1日起在主板的上市公司实施,这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该配套指引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
2023-08-30 17:28:281

国有企业何时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于2006年7月15日发起成立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研究推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问题。2007年3月2日,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公布《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17项具体规范的征求意见稿。2008年6月28日,基本规范正式发布。 施行时间见:《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文件:第七章 附 则第四十八条 本规范由财政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解释。第四十九条 本规范的配套办法由财政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另行制定。第五十条 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实施。
2023-08-30 17:28:391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是由几个单位共同发布的?5个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是由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的
2023-08-30 17:28:501

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基本准则的印发通知

发文标题: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通知发文文号:财会[2008]7号发文部门:财政部审计署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文时间:2008-5-22实施时间:2009-7-1失效时间:法规类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所属行业:所有行业所属区域:全国阅读人次:339评论人次:0页面功能:【字体:大中小】【打印】【关闭】发文内容:中直管理局,铁道部、国营局,总后勤部、武警总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审计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审计局,中国证监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监管局,中国证监会上海,深圳专员办,各保监局、保险公司,各银监局,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各省级农村信用联社,银监会直接管理的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有关中央管理企业: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现予印发,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执行本规范的上市公司,应当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并可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反馈我们。附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二〇〇八年五月二十二日附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大中型企业。小企业和其他单位可以参照本规范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第三条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第四条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二)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五)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第五条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下列要素:(一)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三)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四)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五)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第六条企业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制定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第七条企业应当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第八条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控制实施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第九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法律法规,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明确贯彻实施本规范的具体要求,对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第十条接受企业委托从事内部控制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根据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和相关执业准则,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签字的从业人员应当对发表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负责。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咨询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同时为同一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审计服务。第二章内部环境第十一条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股东(大)会享有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规定的合法权利,依法行使企业经营方针、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的表决权。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依法行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权。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监督企业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经理层负责组织实施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事项,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第十二条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企业应当成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适当的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及日常工作。第十三条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协调内部控制审计及其他相关事宜等。审计委员会负责人应当具备相应的独立性、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胜任能力。第十四条企业应当结合业务特点和内部控制要求设置内部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将权利与责任落实到各责任单位。企业应当通过编制内部管理手册,使全体员工掌握内部机构设置、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等情况,明确权责分配,正确行使职权。第十五条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内部审计机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按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进行报告;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第十六条企业应当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人力资源政策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员工的聘用、培训、辞退与辞职。(二)员工的薪酬、考核、晋升与奖惩。(三)关键岗位员工的强制休假制度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四)掌握国家秘密或重要商业秘密的员工离岗的限制性规定。(五)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政策。第十七条企业应当将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和聘用员工的重要标准,切实加强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升员工素质。第十八条企业应当加强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情神,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企业员工应当遵守员工行为守则,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第十九条企业应当加强法制教育,增强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法制观念,严格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监督,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和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备案制度。第三章风险评估第二十条企业应当根据设定的控制目标,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第二十一条企业开展风险评估,应当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风险承受度是企业能够承担的风险限度,包括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业务层面的可接受风险水平。第二十二条企业识别内部风险,应当关注下列因素:(一)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员工专业胜任能力等人力资源因素。(二)组织机构、经营方式、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等管理因素。(三)研究开发、技术投入、信息技术运用等自主创新因素。(四)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财务因素。(五)营运安全、员工健康、环境保护等安全环保因素。(六)其他有关内部风险因素。第二十三条企业识别外部风险、应当关注下列因素:(一)经济形势、产业政策、融资环境、市场竞争、资源供给等经济因素。(二)法律法规、监管要求等法律因素。(三)安全稳定、文化传统、社会信用、教育水平、消费者行为等社会因素。(四)技术进步、工艺改进等科学技术因素。(五)自然灾害,环境状况等自然环境因素。(六)其他有关外部风险因素。第二十四条企业应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企业进行风险分析,应当充分吸收专业人员,组成风险分析团队,按照严格规范的程序开展工作,确保风险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第二十五条企业应当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企业应当合理分析、准确掌握董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关键岗位员工的风险偏好,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避免因个人风险偏好给企业经营带来重大损失。第二十六条企业应当综合运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风险规避是企业对超出风险承受度的风险,通过放弃或者停止与该风险相关的业务活动以避免和减轻损失的策略。风险降低是企业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准备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风险分担是企业准备借助他人力量,采取业务分包、购买保险等方式和适当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风险承受是企业对风险承受度之内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不准备采取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的策略。第二十七条企业应当结合不同发展阶段和业务拓展情况,持续收集与风险变化相关的信息,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第四章控制活动第二十八条企业应当结合风险评估结果,通过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第二十九条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要求企业全面系统地分析、梳理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不相容职务,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第三十条授权审批控制要求企业根据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的规定,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企业应当编制常规授权的权限指引,规范特别授权的范围、权限、程序和责任,严格控制特别授权。常规授权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既定的职责和程序进行的授权。特别授权是指企业在特殊情况、特定条件下进行的授权。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企业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第三十一条会计系统控制要求企业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薄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企业应当依法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从业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机构负责人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大中型企业应当设置总会计师。设置总会计师的企业,不得设置与其职权重叠的副职。第三十二条财产保护控制要求企业建立财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制度,采取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财产安全。企业应当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和处置财产。第三十三条预算控制要求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明确各责任单位在预算管理中的职责权限,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强化预算约束。第三十四条运营分析控制要求企业建立运营情况分析制度,经理层应当综合运用生产、购销、投资、筹资、财务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因素分析、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定期开展运营情况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并加以改进。第三十五条绩效考评控制要求企业建立和实施绩效考评制度,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对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的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员工薪酬以及职务晋升、评优、降级、调岗、辞退等的依据。第三十六条企业应当根据内部控制目标,结合风险应对策略,综合运用控制措施,对各种业务和事项实施有效控制。第三十七条企业应当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明确风险预警标准,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或突发事件,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员、规范处置程序,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第五章信息与沟通第三十八条企业应当建立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信息及时沟通,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第三十九条企业应当对收集的各种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进行合理筛选、核对、整合,提高信息的有用性。企业可以通过财务会计资料、经营管理资料、调研报告、专项信息、内部刊物.办公网络等渠道,获取内部信息。企业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社会中介机构、业务往来单位、市场调查、来信来访、网络媒体以及有关监管部门等渠道,获取外部信息。第四十条企业应当将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在企业内部各管理级次、责任单位、业务环节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和监管部门等有关方面之间进行沟通和反馈,信息沟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报告并加以解决。重要信息应当及时传递给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第四十一条企业应当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信息与沟通中的作用。企业应当加强对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访问与变更、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第四十二条企业应当建立反舞弊机制,坚持惩防并举、重在预防的原则,明确反舞弊工作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有关机构在反舞弊工作中的职责权限,规范舞弊案件的举报、调查、处理、报告和补救程序。企业至少应当将下列情形作为反舞弊工作的重点:(一)未经授权或者采取其他不法方式侵占、挪用企业资产,牟取不当利益。(二)在财务会计报告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的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等。(三)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滥用职权。(四)相关机构或人员串通舞弊。第四十三条企业应当建立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设置举报专线,明确举报投诉处理程序、办理时限和办结要求,确保举报、投诉成为企业有效掌握信息的重要途径。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应当及时传达至全体员工。第六章内部监督第四十四条企业应当根据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制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明确内部审计机构(或经授权的其他监督机构)和其他内部机构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范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要求。内部监督分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日常监督是指企业对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常规、持续的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关键岗位员工等发生较大调整或变化的情况下,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或者某些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专项监督的范围和频率应当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以及日常监督的有效性等予以确定。第四十五条企业应当制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分析缺陷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方案,采取适当的形式及时向董事会、监事会或者经理层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包括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企业应当跟踪内部控制缺陷整改情况,并就内部监督中发现的重大缺陷,追究相关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的责任。第四十六条企业应当结合内部监督情况,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方式、范围、程序和频率,由企业根据经营业务调整、经营环境变化、业务发展状况,实际风险水平等自行确定。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四十七条企业应当以书面或者其他适当的形式,妥善保存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过程中的相关记录或者资料,确保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过程的可验证性。第七章附则第四十八条本规范由财政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解释。第四十九条本规范的配套办法由财政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另行制定。第五十条本规范自2009年7月l日起实施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2023-08-30 17:28:581

企业内部控制五要素,五原则之间内在关系

五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控制环境塑造机构之文化,影响员工之控制意识,为其他内部控制组成要素之基础。
2023-08-30 17:29:103

什么是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的。
2023-08-30 17:29:492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定的内部控制包含哪些要素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定的内部控制要素: 1.内部环境,主要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2.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 3.控制活动,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 4.信息与沟通,主要包括信息质量、沟通制度、信息系统、反舞弊机制。 5.内部监督,包括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
2023-08-30 17:30:002

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通知的发布令

(2008年5月22日,财政部 证监会 审计署 银监会 保监会 财会[2008]7号)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现予印发,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执行本规范的上市公司,应当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并可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小企业和其他单位可以参照本规范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第三条 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第四条 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二)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五)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第五条 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下列要素:(一)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三)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四)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五)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第六条 企业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制定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第七条 企业应当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第八条 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控制实施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第九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法律法规、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明确贯彻实施本规范的具体要求,对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第十条 接受企业委托从事内部控制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根据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和相关执业准则,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签字的从业人员应当对发表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负责。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咨询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同时为同一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审计服务。
2023-08-30 17:30:071

急求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三个指引答案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大中型企业。   小企业和其他单位可以参照本规范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   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第四条 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二)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五)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第五条 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下列要素:   (一)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三)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四)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五)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第六条 企业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制定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   第七条 企业应当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   第八条 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控制实施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第九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法律法规、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明确贯彻实施本规范的具体要求,对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条 接受企业委托从事内部控制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根据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和相关执业准则,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签字的从业人员应当对发表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负责。   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咨询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同时为同一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审计服务。
2023-08-30 17:30:241

目前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是怎样的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构成  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在北京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配套指引》。该配套指引由21项应用指引(此次发布了18项,涉及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的3项指引暂未发布)、《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与《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两者以下合称为评价与审计指引)所组成,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扩大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并计划在上述施行公司的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中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配套指引》连同2008年5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执行,以下简称为基本规范)共同构成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如果说目前已在上市公司实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还只是一个框架结构,主要界定内部控制的内涵、目标、要素,说明制定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目的、依据及该规范的适用范围,操作性指导还不强,还是一个方向性指南的话,那么,《企业内部控制规范配套指引》则是企业加强和改进内部控制具体的、具有操作性的指南。二、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评价  (一)对基本规范的评价  从基本规范来看,主要涉及到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内部控制的本质、目标、原则、要素(对象)与方法。规范提出的内部控制五原则: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成本效益性原则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控制要素(对象)上,基本规范采用的是1994年COSO报告中的五要素观,而没有采用2004年风险管理框架的八要素观,是实事求是的做法。实际上,这也涉及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问题。内部控制主要体现在流程管理上。流程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业务流程,即规定完成业务的先后顺序;二是管理流程,主要是对各风险管理点的标准。二者结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流程管理”。  对于五要素之间的关系,内部控制环境是基础(说明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开展控制活动),风险评估是前提(说明要重点针对什么活动和在该活动的什么方面进行控制),控制活动是核心(说明对需要重点控制的活动或环节运用什么方法进行控制),信息与沟通是桥梁(以一定的方法对风险评估确定的应该控制的活动和环节开展控制,没有信息的支持是无法达成目标的),监督是保障(没有监督作为保障,控制的好坏在管理上没有区别,则无法达到控制的目标)。就内部控制的方法来说,应该涉及到全部五个要素,既有内部控制环境的评价、改进方法,也有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策略的选择方法;既有直接运用于控制活动的方法,也应有信息生产与沟通、监督的方法。  基本规范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1.在控制要素上仅提到内部监督,难以指导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指引,也说明基本规范与指引有不相衔接的地方;2.对控制方法的说明不集中,仅在第28条较详细地阐述了控制活动的方法,对其他要素控制的方法很少说明,如风险评价的方法、信息生产与沟通的方法、监督的方法等;3.如何建立反舞弊机制问题放在信息与沟通要素部分不恰当,笔者认为这应该是内部监督的内容;4.对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划分不清。如第12条规定,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但第13条又规定企业应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而在自我评价规范中又没有具体涉及到审计委员会),协调内部控制审计及其他相关事宜。从这些规定中可以看出,我国仍然没有处理好内部公司治理问题。  (二)对18项应用指引的评价  应用指引是对内部控制要素进行控制时的具体应用指南。从已公布的各项具体应用指引来看,重点突出了对风险的关注,这点值得肯定。已公布的18项应用指引都在总则部分说明了企业应关注的风险,这可看成企业风险评价的基础和指南。就其他四个方面的要素来看,内部控制环境涉及到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和企业文化5个具体指引。就控制活动来说,涉及到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研究与开发、工程项目、担保业务、业务外包、财务报告9个具体指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生产控制的内容。在过去的征求意见稿中有一个成本费用规范,现在也取消了。过去征求意见稿中没有全面预算规范,现在加了一个全面预算规范,笔者认为应将过去的成本费用规范与现在的全面预算规范结合起来。关于信息与沟通要素,涉及到内部信息传递和信息系统两个具体指引。此次公布的18项应用指引归为三大类,第一类为环境类指引,第二类为控制活动类指引,第三类为控制手段类指引,包括全面预算、合同管理、内部信息传递和信息系统4项。第三类作为方法也可以,但并没有和内部控制要素间的衔接。
2023-08-30 17:30:351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外资企业,是否有影响?

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联合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为了配合《基本规范》的实施,财政部还颁布了三个指引性文件,并公开征集意见。“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外资企业,没有影响!中直管理局,铁道部、国管局,总后勤部、武警总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审计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审计局,中国证监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监管局,中国证监会上海、深圳专员办,各保监局、保险公司,各银监局、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各省级农村信用联社,银监会直接管理的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有关中央管理企业: 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现予印发,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执行本规范的上市公司,应当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并可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反馈我们。 附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附件: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大中型企业。 小企业和其他单位可以参照本规范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 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第四条 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二)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五)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第五条 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下列要素: (一)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三)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四)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五)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第六条 企业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制定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 第七条 企业应当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 第八条 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控制实施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第九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法律法规、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明确贯彻实施本规范的具体要求,对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条 接受企业委托从事内部控制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根据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和相关执业准则,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签字的从业人员应当对发表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负责。 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咨询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同时为同一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审计服务。 第二章 内部环境 第十一条 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 股东(大)会享有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规定的合法权利,依法行使企业经营方针、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的表决权。 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依法行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权。 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监督企业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经理层负责组织实施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事项,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第十二条 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 企业应当成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适当的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及日常工作。 第十三条 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协调内部控制审计及其他相关事宜等。 审计委员会负责人应当具备相应的独立性、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胜任能力。 第十四条 企业应当结合业务特点和内部控制要求设置内部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将权利与责任落实到各责任单位。 企业应当通过编制内部管理手册,使全体员工掌握内部机构设置、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等情况,明确权责分配,正确行使职权。 第十五条 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内部审计机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按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进行报告;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 第十六条 企业应当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人力资源政策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员工的聘用、培训、辞退与辞职。 (二)员工的薪酬、考核、晋升与奖惩。 (三)关键岗位员工的强制休假制度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 (四)掌握国家秘密或重要商业秘密的员工离岗的限制性规定。 (五)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政策。 第十七条 企业应当将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和聘用员工的重要标准,切实加强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升员工素质。 第十八条 企业应当加强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 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企业员工应当遵守员工行为守则,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第十九条 企业应当加强法制教育,增强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法制观念,严格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监督,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和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备案制度。 第三章 风险评估 第二十条 企业应当根据设定的控制目标,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 第二十一条 企业开展风险评估,应当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 风险承受度是企业能够承担的风险限度,包括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业务层面的可接受风险水平。 第二十二条 企业识别内部风险,应当关注下列因素: (一)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员工专业胜任能力等人力资源因素。 (二)组织机构、经营方式、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等管理因素。 (三)研究开发、技术投入、信息技术运用等自主创新因素。 (四)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财务因素。 (五)营运安全、员工健康、环境保护等安全环保因素。 (六)其他有关内部风险因素。 第二十三条 企业识别外部风险,应当关注下列因素: (一)经济形势、产业政策、融资环境、市场竞争、资源供给等经济因素。 (二)法律法规、监管要求等法律因素。 (三)安全稳定、文化传统、社会信用、教育水平、消费者行为等社会因素。 (四)技术进步、工艺改进等科学技术因素。 (五)自然灾害、环境状况等自然环境因素。 (六)其他有关外部风险因素。 第二十四条 企业应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 企业进行风险分析,应当充分吸收专业人员,组成风险分析团队,按照严格规范的程序开展工作,确保风险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第二十五条 企业应当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企业应当合理分析、准确掌握董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关键岗位员工的风险偏好,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避免因个人风险偏好给企业经营带来重大损失。 第二十六条 企业应当综合运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 风险规避是企业对超出风险承受度的风险,通过放弃或者停止与该风险相关的业务活动以避免和减轻损失的策略。 风险降低是企业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准备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 风险分担是企业准备借助他人力量,采取业务分包、购买保险等方式和适当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 风险承受是企业对风险承受度之内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不准备采取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的策略。 第二十七条 企业应当结合不同发展阶段和业务拓展情况,持续收集与风险变化相关的信息,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 第四章 控制活动 第二十八条 企业应当结合风险评估结果,通过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 第二十九条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要求企业全面系统地分析、梳理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不相容职务,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 第三十条 授权审批控制要求企业根据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的规定,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 企业应当编制常规授权的权限指引,规范特别授权的范围、权限、程序和责任,严格控制特别授权。常规授权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既定的职责和程序进行的授权。特别授权是指企业在特殊情况、特定条件下进行的授权。 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 企业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 第三十一条 会计系统控制要求企业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企业应当依法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从业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机构负责人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大中型企业应当设置总会计师。设置总会计师的企业,不得设置与其职权重叠的副职。 第三十二条 财产保护控制要求企业建立财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制度,采取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财产安全。 企业应当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和处置财产。 第三十三条 预算控制要求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明确各责任单位在预算管理中的职责权限,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强化预算约束。 第三十四条 运营分析控制要求企业建立运营情况分析制度,经理层应当综合运用生产、购销、投资、筹资、财务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因素分析、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定期开展运营情况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并加以改进。 第三十五条 绩效考评控制要求企业建立和实施绩效考评制度,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对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的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员工薪酬以及职务晋升、评优、降级、调岗、辞退等的依据。 第三十六条 企业应当根据内部控制目标,结合风险应对策略,综合运用控制措施,对各种业务和事项实施有效控制。 第三十七条 企业应当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明确风险预警标准,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或突发事件,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员、规范处置程序,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第五章 信息与沟通 第三十八条 企业应当建立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信息及时沟通,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 第三十九条 企业应当对收集的各种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进行合理筛选、核对、整合,提高信息的有用性。 企业可以通过财务会计资料、经营管理资料、调研报告、专项信息、内部刊物、办公网络等渠道,获取内部信息。 企业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社会中介机构、业务往来单位、市场调查、来信来访、网络媒体以及有关监管部门等渠道,获取外部信息。 第四十条 企业应当将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在企业内部各管理级次、责任单位、业务环节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和监管部门等有关方面之间进行沟通和反馈。信息沟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报告并加以解决。 重要信息应当及时传递给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 第四十一条 企业应当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信息与沟通中的作用。 企业应当加强对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访问与变更、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第四十二条 企业应当建立反舞弊机制,坚持惩防并举、重在预防的原则,明确反舞弊工作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有关机构在反舞弊工作中的职责权限,规范舞弊案件的举报、调查、处理、报告和补救程序。 企业至少应当将下列情形作为反舞弊工作的重点: (一)未经授权或者采取其他不法方式侵占、挪用企业资产,牟取不当利益。 (二)在财务会计报告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的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等。 (三)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滥用职权。 (四)相关机构或人员串通舞弊。 第四十三条 企业应当建立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设置举报专线,明确举报投诉处理程序、办理时限和办结要求,确保举报、投诉成为企业有效掌握信息的重要途径。 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应当及时传达至全体员工。 第六章 内部监督 第四十四条 企业应当根据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制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明确内部审计机构(或经授权的其他监督机构)和其他内部机构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范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要求。 内部监督分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日常监督是指企业对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常规、持续的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关键岗位员工等发生较大调整或变化的情况下,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或者某些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 专项监督的范围和频率应当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以及日常监督的有效性等予以确定。 第四十五条 企业应当制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分析缺陷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方案,采取适当的形式及时向董事会、监事会或者经理层报告。 内部控制缺陷包括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企业应当跟踪内部控制缺陷整改情况,并就内部监督中发现的重大缺陷,追究相关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的责任。 第四十六条 企业应当结合内部监督情况,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方式、范围、程序和频率,由企业根据经营业务调整、经营环境变化、业务发展状况、实际风险水平等自行确定。 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七条 企业应当以书面或者其他适当的形式,妥善保存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过程中的相关记录或者资料,确保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过程的可验证性。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八条 本规范由财政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解释。 第四十九条 本规范的配套办法由财政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第五十条 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实施。 二OO八年五月二十二日
2023-08-30 17:30:431

如何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应当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成本效益原则制定。对企业的所有业务重新树立,优化内部环境,搞好风险评估,加强控制活动,确保信息畅通,强化内部监督,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1、完善制度建设、实施内部控制。以《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文件为依据,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全面梳理原有管理制度,在符合内部控制要求的前提下,着眼于管理创新、建立适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明确相关部门人员的指责和权限,推行全面管理,提倡全员参与,建立彼此牵制、彼此连接、彼此制约的内控制度。 2、明确控制目标,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制度重点是围绕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环节来设置的。一般说来,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能有效预防错误和舞弊的发生。即使发生了,也容易及时发觉和纠正。因此,在设计时必须明确控制目标,充分考虑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符合内部控制基本原则,认真检查关键控制点是否进行了控制,所有的控制目标是否已达到。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或实施某项政策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主要反映单位管理者和其他人员对控制的态度、认识和行动。企业内部控制应当建立在共同的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强调沟通和感情的交流,消除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隔膜,强调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团队精神。只有当企业凝聚起来一种文化氛围、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境界和广大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才能为内部控制程序的执行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也只有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目标明确,观念相同,内部控制才能更有效。3、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会计人员素质是加强内部控制的关键,企业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聘用、培训、轮岗、考核、奖励、晋升、淘汰等办法,提高财会人员整体素质。在聘用会计人员上,要制定严格的招聘程序,不仅要选择业务能力强的人,更要注意选择那些具有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的人才。在会计人员安排上,要实行工作岗位轮换制,通过轮换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抑制部分人员的不良动机。要建立考核、奖励、晋升、淘汰机制,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业绩、道德品质、思想操守等综合考核,奖优罚劣,充分激发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在培养人才上,不仅要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升业务水平,更要注意其职业道德及法制观念的培养。4、加强内部监督。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纳入管理制度及活动实现的。因此,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执行效果良好,其必须被监督。企业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系统,加强对本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漏洞和隐患,并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及内部控制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或改进。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违规必罚,以罚促纠。5、实施预算控制,提高内控水平。实行全面预算,搞好各业务事项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将企业的经营目标转化为各生产厂、各部门、各岗位以至个人的具体行为目标。预算控制内容应涵盖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强化预算控制,通过预算的编制和考核预算的执行情况,动态分析执行结果,及时纠正偏差,确保预算执行到位。并与管理者的绩效工资挂钩,节将超罚,充分发挥预算的灵魂作用。6、加强内外部信息交流与沟通,加强反舞弊机制。企业应建立建立上传下达的有效机制。通过建立组织机构制定岗位责任制来实现。还应注意信息沟通的有效性和及时性。重视和加强反舞弊机制建,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员工及企业利益方举报和投诉企业内部的违法违纪行为。企业还应注意于外部关系人以适当的形式进行及时沟通与反馈。比如于注册会计师、客户、供应商等。7、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是现代会计发展的必然,因此我们要加快会计电算化建设,有效地加强会计内部控制与防范计算机风险。部分企业已实施ERP工程,在工作中要运用既定程序对各项会计业务进行检查,建立一套先进的会计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用现代化手段对会计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在应用软件开发中,设计会计业务处理程序时要将制约、监督等风险控制防范功能融人其中,使操作人员必须按照职责权限和有制约的操作程序才能进人系统处理会计业务,以达到防范技术风险和计算机犯罪。总之,加强实施内部控制能够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确保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有活力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是推动企业创新的制度,只有企业全体职工齐心协力,相互支持,相互激励,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促进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2023-08-30 17:30:511

我国目前内部控制体系包括哪些规范?

第一篇 概 述第一章 公司概况 第二章 公司内部组织架构图 第三章 决策层与管理层的职责与职权 第二篇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内部环境 第三章 风险评估 第四章 控制活动 第五章 信息与沟通 第六章 内部监督 第三篇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第01号——资金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第02号——采购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第03号——存货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第04号——销售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第05号——固定资产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第06号——无形资产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第07号——投资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第08号——筹资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第10号——成本费用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第11号——合同协议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第12号——对子公司的控制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第13号——财务报告编制与披露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第14号——人力资源政策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第15号——关联交易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第16号——内部审计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第17号——担保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第18号——公司并购
2023-08-30 17:31:003

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五个部委联合制定并颁发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对财会[2008]7号 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本制度于2008年5月22日印发,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
2023-08-30 17:31:081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包括() 不定项选择

d这个很简单,应该是审计指引
2023-08-30 17:31:203

企业如何对人进行控制企业怎样对人进行控制

1、完善制度建设、实施内部控制。以《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文件为依据,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全面梳理原有管理制度,在符合内部控制要求的前提下,着眼于管理创新、建立适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2、明确相关部门人员的指责和权限,推行全面管理,提倡全员参与,建立彼此牵制、彼此连接、彼此制约的内控制度。3、明确控制目标,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制度重点是围绕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环节来设置的。一般说来,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能有效预防错误和舞弊的发生。即使发生了,也容易及时发觉和纠正。4、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会计人员素质是加强内部控制的关键,企业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聘用、培训、轮岗、考核、奖励、晋升、淘汰等办法,提高财会人员整体素质。5、加强内部监督。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纳入管理制度及活动实现的。因此,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执行效果良好,其必须被监督。6、实施预算控制,提高内控水平。实行全面预算,搞好各业务事项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将企业的经营目标转化为各生产厂、各部门、各岗位以至个人的具体行为目标。7、加强内外部信息交流与沟通,加强反舞弊机制。企业应建立建立上传下达的有效机制。通过建立组织机构制定岗位责任制来实现。还应注意信息沟通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2023-08-30 17:32:191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解读的目录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解读第一章 导读第一节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出台背景第二节 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第三节 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施行时间第四节 中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大创新第五节 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体系中的主要任务第二章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一节 案例导入第二节 框架结构第三节 问题解答第三章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一节 案例导人第二节 框架结构第三节 问题解答——企业层面内部控制第四节 问题解答——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第四章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第一节 案例导入第二节 框架结构第三节 问题解答第五章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第一节 案例导人第二节 框架结构第三节 问题解答附录附录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附录二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通知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一组织架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2号一发展战略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一人力资源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一社会责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一企业文化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6号一资金活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一采购业务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一资产管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9号一销售业务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0号一研究与开发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1号一工程项目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一担保业务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一业务外包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4号一财务报告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5号一全面预算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6号一合同管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一内部信息传递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一信息系统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
2023-08-30 17:32:261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是否适用于我国所有企业

是的,可以这样说。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大中型企业。小企业和其他单位可以参照本规范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023-08-30 17:32:431

保监会财务会计规范

中国会计视野发文标题: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通知发文文号:财会[2008]7号发文部门:财政部审计署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文时间:2008-5-22实施时间:2009-7-1失效时间:法规类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所属行业:所有行业所属区域:全国阅读人次:15420评论人次:33页面功能:【字体:大中小】【打印】【关闭】发文内容:中直管理局,铁道部、国管局,总后勤部、武警总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审计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审计局,中国证监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监管局,中国证监会上海、深圳专员办,各保监局、保险公司,各银监局、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各省级农村信用联社,银监会直接管理的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有关中央管理企业: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现予印发,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执行本规范的上市公司,应当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并可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反馈我们。附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附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大中型企业。小企业和其他单位可以参照本规范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第三条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第四条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二)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五)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第五条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下列要素:(一)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三)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四)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五)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第六条企业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制定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第七条企业应当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第八条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控制实施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第九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法律法规、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明确贯彻实施本规范的具体要求,对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第十条接受企业委托从事内部控制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根据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和相关执业准则,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签字的从业人员应当对发表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负责。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咨询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同时为同一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审计服务。第二章内部环境第十一条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股东(大)会享有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规定的合法权利,依法行使企业经营方针、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的表决权。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依法行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权。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监督企业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经理层负责组织实施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事项,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第十二条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企业应当成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适当的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及日常工作。第十三条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协调内部控制审计及其他相关事宜等。审计委员会负责人应当具备相应的独立性、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胜任能力。第十四条企业应当结合业务特点和内部控制要求设置内部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将权利与责任落实到各责任单位。企业应当通过编制内部管理手册,使全体员工掌握内部机构设置、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等情况,明确权责分配,正确行使职权。第十五条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内部审计机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按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进行报告;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第十六条企业应当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人力资源政策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员工的聘用、培训、辞退与辞职。(二)员工的薪酬、考核、晋升与奖惩。(三)关键岗位员工的强制休假制度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四)掌握国家秘密或重要商业秘密的员工离岗的限制性规定。(五)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政策。第十七条企业应当将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和聘用员工的重要标准,切实加强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升员工素质。第十八条企业应当加强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企业员工应当遵守员工行为守则,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第十九条企业应当加强法制教育,增强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法制观念,严格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监督,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和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备案制度。第三章风险评估第二十条企业应当根据设定的控制目标,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第二十一条企业开展风险评估,应当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风险承受度是企业能够承担的风险限度,包括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业务层面的可接受风险水平。第二十二条企业识别内部风险,应当关注下列因素:(一)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员工专业胜任能力等人力资源因素。(二)组织机构、经营方式、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等管理因素。(三)研究开发、技术投入、信息技术运用等自主创新因素。(四)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财务因素。(五)营运安全、员工健康、环境保护等安全环保因素。(六)其他有关内部风险因素。第二十三条企业识别外部风险,应当关注下列因素:(一)经济形势、产业政策、融资环境、市场竞争、资源供给等经济因素。(二)法律法规、监管要求等法律因素。(三)安全稳定、文化传统、社会信用、教育水平、消费者行为等社会因素。(四)技术进步、工艺改进等科学技术因素。(五)自然灾害、环境状况等自然环境因素。(六)其他有关外部风险因素。第二十四条企业应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企业进行风险分析,应当充分吸收专业人员,组成风险分析团队,按照严格规范的程序开展工作,确保风险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第二十五条企业应当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企业应当合理分析、准确掌握董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关键岗位员工的风险偏好,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避免因个人风险偏好给企业经营带来重大损失。第二十六条企业应当综合运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风险规避是企业对超出风险承受度的风险,通过放弃或者停止与该风险相关的业务活动以避免和减轻损失的策略。风险降低是企业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准备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风险分担是企业准备借助他人力量,采取业务分包、购买保险等方式和适当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风险承受是企业对风险承受度之内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不准备采取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的策略。第二十七条企业应当结合不同发展阶段和业务拓展情况,持续收集与风险变化相关的信息,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第四章控制活动第二十八条企业应当结合风险评估结果,通过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第二十九条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要求企业全面系统地分析、梳理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不相容职务,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第三十条授权审批控制要求企业根据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的规定,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企业应当编制常规授权的权限指引,规范特别授权的范围、权限、程序和责任,严格控制特别授权。常规授权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既定的职责和程序进行的授权。特别授权是指企业在特殊情况、特定条件下进行的授权。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企业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第三十一条会计系统控制要求企业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企业应当依法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从业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机构负责人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大中型企业应当设置总会计师。设置总会计师的企业,不得设置与其职权重叠的副职。第三十二条财产保护控制要求企业建立财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制度,采取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财产安全。企业应当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和处置财产。第三十三条预算控制要求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明确各责任单位在预算管理中的职责权限,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强化预算约束。第三十四条运营分析控制要求企业建立运营情况分析制度,经理层应当综合运用生产、购销、投资、筹资、财务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因素分析、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定期开展运营情况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并加以改进。第三十五条绩效考评控制要求企业建立和实施绩效考评制度,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对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的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员工薪酬以及职务晋升、评优、降级、调岗、辞退等的依据。第三十六条企业应当根据内部控制目标,结合风险应对策略,综合运用控制措施,对各种业务和事项实施有效控制。第三十七条企业应当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明确风险预警标准,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或突发事件,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员、规范处置程序,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第五章信息与沟通第三十八条企业应当建立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信息及时沟通,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第三十九条企业应当对收集的各种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进行合理筛选、核对、整合,提高信息的有用性。企业可以通过财务会计资料、经营管理资料、调研报告、专项信息、内部刊物、办公网络等渠道,获取内部信息。企业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社会中介机构、业务往来单位、市场调查、来信来访、网络媒体以及有关监管部门等渠道,获取外部信息。第四十条企业应当将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在企业内部各管理级次、责任单位、业务环节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和监管部门等有关方面之间进行沟通和反馈。信息沟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报告并加以解决。重要信息应当及时传递给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第四十一条企业应当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信息与沟通中的作用。企业应当加强对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访问与变更、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第四十二条企业应当建立反舞弊机制,坚持惩防并举、重在预防的原则,明确反舞弊工作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有关机构在反舞弊工作中的职责权限,规范舞弊案件的举报、调查、处理、报告和补救程序。企业至少应当将下列情形作为反舞弊工作的重点:(一)未经授权或者采取其他不法方式侵占、挪用企业资产,牟取不当利益。(二)在财务会计报告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的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等。(三)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滥用职权。(四)相关机构或人员串通舞弊。第四十三条企业应当建立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设置举报专线,明确举报投诉处理程序、办理时限和办结要求,确保举报、投诉成为企业有效掌握信息的重要途径。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应当及时传达至全体员工。第六章内部监督第四十四条企业应当根据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制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明确内部审计机构(或经授权的其他监督机构)和其他内部机构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范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要求。内部监督分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日常监督是指企业对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常规、持续的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关键岗位员工等发生较大调整或变化的情况下,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或者某些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专项监督的范围和频率应当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以及日常监督的有效性等予以确定。第四十五条企业应当制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分析缺陷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方案,采取适当的形式及时向董事会、监事会或者经理层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包括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企业应当跟踪内部控制缺陷整改情况,并就内部监督中发现的重大缺陷,追究相关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的责任。第四十六条企业应当结合内部监督情况,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方式、范围、程序和频率,由企业根据经营业务调整、经营环境变化、业务发展状况、实际风险水平等自行确定。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四十七条企业应当以书面或者其他适当的形式,妥善保存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过程中的相关记录或者资料,确保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过程的可验证性。第七章附则第四十八条本规范由财政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解释。第四十九条本规范的配套办法由财政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另行制定。第五十条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实施。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2023-08-30 17:33:081

coso整体框架中内部控制与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的规定有何差异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与COSO报告之比较分析   1.内部控制的认识比较   COSO报告认为,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管理层和员工共同设计并实施的,旨在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COSO报告认为内部控制是一过程,是实现目标的手段,是与管理过程融合在一起的,是一个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也只是这个“动态过程”中某个时点上的一种状态。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2.内部控制的目标比较   COSO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为实现以下三类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适用法律法规的遵循性。为应对未来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新COSO报告又增加了战略目标。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出内部控制旨在实现以下五类目标:企业战略;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及管理信息的真实、完整;资产安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要求。可知,《基本规范》借鉴了COSO报告的目标,同时考虑到我国国有大型企业比重大、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的国情,增加了资产安全目标,这是我国内部控制规范对COSO报告的补充。   3.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比较   COSO报告认为,为实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需要五个要素的支持: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及监督。新COSO报告包含了八个构成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形式上借鉴了COSO报告五要素框架,但同时进行了充实和丰富,在内容上体现了新COSO报告风险管理的八要素框架的实质,即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日益融合、风险导向成为内部控制未来发展方向的趋势。   4.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比较   在COSO报告下,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负主要责任,不但要向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报告,还要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对外发布内部控制报告。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内部控制的主要责任主体的责任分别进行规定: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在COSO报告中,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主要是管理层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却强调了董事会对内部控制的重要责任,而且更加明确地规定各责任主体对内部控制的责任,使治理层和管理层的责任分工更加明确。   5.内部控制的外部审计比较   在COSO报告下,审计师要在审计财务报表的同时对公司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审计,既要评价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又要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在我国,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上市公司,应当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同时应当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可见,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COSO 报告都强制要求对内部控制进行外部审计。   三、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制度的建议   《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主要是在借鉴COSO报告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修改完善后形成的。《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只规定了中国企业建立内控制度的基本原则、目标、框架及主要控制环节和相应核心控制点,如何从宏观上有效地促进并引导企业提高内控水平,还必须建立一系列规范统一、具体明确、简明实用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制度》,借以督促企业尽快务实地建立健全并持续改进内部控制制度。但至目前,如何建立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制度,理论与实务界仍有诸多不同的看法。   本人认为应由证监会出台统一的内部控制指引,与《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相配合,以统一内部控制相关概念界定、内部控制评价目标、内部控制评价要素等。这些制度的协调统一是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使之有效运行的基础。在统一明确的制度指引下,上市公司能够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合理规避经营风险,保证资产安全,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尽快统一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制度和注册会计师核实评价制度,降低注册会计师执业风险,合理保证注册会计师的利益。建议借鉴美国的经验,将核实评价的范围限定为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评价。
2023-08-30 17:33:201

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通知的第六章 内部监督

第四十四条 企业应当根据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制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明确内部审计机构(或经授权的其他监督机构)和其他内部机构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范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要求。内部监督分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日常监督是指企业对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常规、持续的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关键岗位员工等发生较大调整或变化的情况下,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或者某些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专项监督的范围和频率应当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以及日常监督的有效性等予以确定。第四十五条 企业应当制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分析缺陷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方案,采取适当的形式及时向董事会、监事会或者经理层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包括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企业应当跟踪内部控制缺陷整改情况,并就内部监督中发现的重大缺陷,追究相关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的责任。第四十六条 企业应当结合内部监督情况,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方式、范围、程序和频率,由企业根据经营业务调整、经营环境变化、业务发展状况、实际风险水平等自行确定。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四十七条 企业应当以书面或者其他适当的形式,妥善保存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过程中的相关记录或者资料,确保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过程的可验证性。
2023-08-30 17:33:291

目前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是怎样的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简介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概要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简单解读 ·内部控制规范的特点、局限性和目标Ⅰ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概要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图示 2008年6月28日和2010年4月26日()(18+2项指引的颁布生效.flv),财政部等五部委分两次联合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18项《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还于2010年7月出台了操作应用指南。这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形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图二、企业内控配套指引的层级应用指引应用指引(已出台的有18项):以公司治理为起点,从内部环境开始,到流程、控制点,到控制手段,覆盖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18/26个,与会计准则体系层及对应。·分为三类:A 内部环境类5:有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等5项,A类指引对企业层面相关控制加以规范;B 控制活动类9: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等9项;C 控制手段类4:全面预算、合同管理等4项。BC类指引是从梳理流程开始,找出风险点和薄弱环节,提出控制措施。·这18项指引通俗易懂,简便易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处于主体地位,为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提供指引Ⅱ《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简单解读一、基本规范的框架基本规范共7章50条。包括:总则、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与沟通、监督检查和附则。总括起来是5个5: 5部委联合发布: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 5个目标: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5个原则: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成本效益原则 5个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 5个核心章50条二、《规范》的制定目的与依据“第一条 (目的)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 (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三、《规范》的适用范围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大中型企业。小企业和其他单位可以参照本规范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四、内部控制的5个目标1、内部控制的概念第三条 第一款 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1)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结果本身;重视过程,达到最佳结果。(2)内部控制受到组织内各层次人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制定出一本制度手册或规章;各层级、各部门、全体员工共同的事情。(3)对管理层或董事会而言,内部控制提供的只是合理的保证,而不是绝对的保证;客观上、不可抗力的因素影响(4)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实现企业一个或几个目标,但这些目标可能会有重复和交叉。内部牵制目的查弊纠错,保证资产安全。A. 内部牵制由三个要素构成:职责分工(不相容职务分离);会计记录;人员轮换B. 内部牵制的两个设想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无意识地犯同样错误的机会较少;j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有意识地合伙舞弊的可能性大大低于单独一个人或部门舞弊的可能性(评:先天缺陷:串通舞弊)kC. 内部牵制的四项职能是:(1)实物牵制: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员共同掌管必要的实物工具,共同操作才能完成一定程序的牵制。如,钥匙交两个以上的人持有(2)物理牵制主要采取程序制约,利用既定标准或业务处理程序来控制各个部门、岗位或人员。如,银库大门按非正确手续操作就会报警(电脑控制)(3)分权牵制通过组织规划与结构设计把各项业务活动按其作业环节划分后交由不同的部门或人员,实行分工负责,以防止错弊的发生。即每项业务由不同的人或部门去执行。如,授权批准人员与业务经办人员的分离(4)簿记牵制指在簿记组织方面,利用复式记账原理和账簿之间的勾稽关系,互相制约、监督和牵制。如,明细账与总账定期核对 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1992年版)Coso--全面风险管理整体框架(2004版)四、内部控制的5个目标第三条第二款: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1. 合规目标:促进单位经营管理合法合规 守法和诚信是单位健康发展的基石,逾越法律的短期发展终将付出沉重代价。内控制度要求单位必须将发展置于国家法律允许的基本框架之下,在守法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发展。2. 安全目标:促进维护资产安全 资产安全是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是单位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良好的内部控制,应当为资产安全提供扎实的制度保障。3. 报告目标:促进提高信息报高质量 可靠的信息报告能够为单位管理层提供适合其既定目的的准确而完整的信息,能够支持管理层的决策和对营运活动及业绩的监控;同时,能够保证对外披露的信息报告的真实完整,有利于提升单位的诚信度和公信力,维护单位良好的声誉和形象。4. 经营目标:促进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客观上要求企业建立包括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在内的、具有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功能的管理机制:首先,企业应对不相容职务分设不同的岗位,形成相互牵制;其次,企业需要建立决策机制与执行机制相互配合的内控制度;最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统一协调的公司治理结构,确保资产安全和经营效率。 是要求企业结合自身所处的经营行业和经济环境,通过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不断提高营运活动的赢利能力和管理效率。5. 战略目标: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这是内部控制的终极目标。它要求单位将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在单位经营管理中努力作出符合战略要求、有利于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造长久价值的策略选择。五、内部控制的5个原则第四条 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二)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五)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六、内部控制的5个要素内部环境 风险评估 控制活动 信息与沟通 内部监督第一、内部环境1、内部环境:规定单位的纪律与架构,影响经营管理目标的制定,塑造单位文化并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2、包括内容(1)单位的治理结构,比如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的分工制衡及其在内部控制中的职责权限,审计委员会职能的发挥等;(2)单位的内部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尽管没有统一模式,但所采用的组织结构应当有利于提升管理效能,并保证信息通畅流动;(3)内部审计机制,包括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工作开展及其独立性的保证等;1)审计委员会–有条件的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并保证审计委员会及其成员的独立性。2)内部审计机构(4)单位的人力资源政策,比如关键岗位员工的强制休假制度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对掌握国家秘密或重要商业秘密的员工离岗的限制性规定等;(5)单位文化,包括单位整体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理念,董事会、经理层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单位全体员工的法制观念等。一般而言,董事会及单位负责人在塑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中发挥关键作用。企业整体价值观。高级管理人员有责任培育积极向上的整体价值观,培养社会感和遵纪守法意识,倡导爱岗敬业、进取创新、团队协作和遵规守纪精神。高级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和经营风格。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强化风险意识,避免因个人风险偏好可能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和损失。第二、风险评估1、风险:是指一个潜在事项的发生对目标实现产生的影响;2、风险评估:是单位及时识别、科学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3、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4、风险与可能被影响的控制目标相关联。单位必须制定与生产、销售、财务等业务相关的目标,设立可辨认、分析和管理相关风险的机制,以了解单位所面临的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不同风险;5、风险因素:风险通常表现为各种潜在事项和因素,包括经济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法律因素、社会因素、科学技术因素等外部因素,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自主创新、财务、安全环保等内部因素。 内部风险因素:–高级管理人员职业操守、员工专业胜任能力、团队精神等人员素质因素;–经营方式、资产管理、业务流程设计、财务报告编制与信息披露等管理因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基础实力因素;–研究开发、技术投入、信息技术运用等技术因素;–营运安全、员工健康、环境污染等安全环保因素。外部风险因素:–经济形势、产业政策、资源供给、利率调整、汇率变动、融资环境、市场竞争等经济因素;–法律法规、监管要求等法律因素;–文化传统、社会信用、教育基础、消费者行为等社会因素;–技术进步、工艺改进、电子商务等科技因素;–自然灾害、环境状况等自然环境因素。 6、风险识别方法企业可以采取座谈讨论、问卷调查、案例分析、咨询专业机构意见等方法识别相关的风险因素特别应注意总结、吸取企业过去的经验教训和同行业的经验教训,加强对高危性、多发性风险因素的关注。7、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指分析和辨认实现有关目标可能发生的风险,以便形成确定应该如何对它们进行管理的依据。风险分析标准。企业应当针对已识别的风险因素,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确定科学合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标准。风险排序。企业应当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依据风险的重要性水平,运用专业判断,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及其对企业影响的严重程度进行风险排序,确定应当重点关注的重要风险。8、常用的风险应对策略风险应对是指企业管理层在评估了相关风险的可能性和后果,以及成本效益之后,选择一系列措施使剩余风险处于期望的风险容限以内。风险应对方法:·风险回避。企业对走出整体风险承受能力或者具体业务层次上的可接受风险水平的风险,应当实行风险回避。u2022风险承担。企业对在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具体业务层次上的可接受风险水平之内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无意采取进一步控制措施的,可以实行风险承担。u2022风险降低。企业对在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具体业务层次上的可接受风险水平之内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愿意单独采取进一步的控制措施以降低风险、提高收益或者减轻损失的,可以实行风险降低。u2022风险分担。企业对在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具体业务层次上的可接受风险水平之内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愿意借助他们力量,采取包括业务分包、购买保险等进一步的控制措施以降低风险、提高收益或者减轻损失的,可以实行风险分担。第三、控制活动1、控制活动:是指单位管理层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企业应当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2、常见的控制措施职责分工控制总体控制要求根据企业目标和职能任务,按照科学、精简、高效的原则,合理设置职能部门和工作岗位,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便于考核、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企业应当根据各项经济业务与事项的流程和特点,系统、完整地分析、梳理执行该经济业务与事项涉及的不相容职务,并结合岗位职责分工采取分离措施。不相容职务通常包括: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u2022关键岗位轮换制度。企业应当结合岗位特点和重要程度,明确财会等关键岗位员工轮岗的期限和有关要求,建立规范的岗位轮换制度,对关键岗位的员工,可以实行强制休假制度,并确保在最长不超过5年的时间内进行岗位轮换。 如物资采购业务批准进行采购与直接办理采购即属于不相容的职务,如果这两个职务由一个人担当,即出现该员工既有权决定采购什么,采购多少,又可以决定采购价格、采购时间等,没有其他岗位或人员的监督、制约,就容易发生舞弊行为。授权控制总体控制要求u2022企业根据职责分工,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办理经济业务与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等内容。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业务经办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⑴常规性授权控制。常规性授权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既定的职责和程序进行的授权。企业可以根据常规性授权编制权限指引并以适当形式予以公布,提高权限的透明度,加强对权限行使的监督和管理。⑵临时性授权控制。临时性授权是指企业在特殊情况、特定条件下进行的应急性授权。企业应当加强对临时性授权的管理,规范临时性授权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的记录措施。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采用远程办公等方式逐步减少临时性授权。⑶ 集体审议或联签制度。企业对于金额重大、重要性高、技术性强、影响范围广的经济业务与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审核批准控制企业各部门、各岗位按照规定的授权和程序,对相关经济业务和事项的事实性、例规性、合理性以有关资料的完整性进行复核与审查,通过签署意见并签字或者签章,作出批准、不予批准或者作其他处理的决定。预算控制企业应当加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各环节的管理,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执行。财产保护控制企业应当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财产的直接接触和处置,采取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措施,确保财产的安全完整。会计系统控制企业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本企业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告以及相关信息披露的处理程序,规范会计政策的选用标准和审批程序,建立、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确保企业财务报告真实、可靠和完整。★会计系统控置★企业会计系统的设置要求应依法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应具备会计师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大中型中央企业应设置总会计师,不得设置与其职务重叠的副职★内部会计控制三要素内部报告控制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内部报告制度,明确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处理程序,及时提供业务流动中的重要信息,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u2022内部报告方式通常包括例行报告、实时报告、专题报告、综合报告等。经济活动分析控制企业应当综合运用生产、购销、投资、财务等方面的信息,利用比较分析、比率分析、因素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定期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应对措施。绩效考评控制 企业应当科学设置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对照预算指标、盈利水平、投资回报率、安全生产目标等方面的业绩指标,对各部门和员工当期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兑现奖惩,强化对各部门和员工的激励与约束信息技术控制 企业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程度,建立与本企业经营管理业务相适应的信息化控制流程,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同时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访问与变更、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保证信息系统安全、有效运用。第四、信息与沟通1、信息与沟通:是单位及时、准确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单位内部、单位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2、信息与沟通的主要环节有:确认、计量、记录有效的经济业务;在财务报告中恰当揭示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保证管理层与单位内部、外部的顺畅流通,包括与利益相关者、监管部门、注册会计师、供应商等的沟通。3、真实及时有用:信息与沟通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但无论哪种方式,都应当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和有用性。信息收集机制(1)内部信息u2022内部信息内容。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生产经营信息、资本运作信息、人员变动信息、技术创新信息、综合管理信息等。u2022内部信息收集方法。企业可以通过会计资料、经营管理资料、调查研究报告、会议记录纪要、专项信息反馈、内部报刊网络等渠道和方式获取所需的内部信息。 (2)外部信息u2022外部信息内容。主要包括:政策法规信息、经济形势信息、监管要求信息、市场竞争信息、进行动态信息、客户信用信息、社会文化信息、科技进步信息等。u2022外部信息收集方法。企业可以通过立法监管部门、社会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组织、业务往来单位、市场调查研究、外部来信来访、新闻传播媒体等渠道和方式获取所需的外部信息。信息沟通机制(1)内部沟通u2022企业应当采取互联网络、电子邮件、电话传真、信息快报、例行会议、专题报告、调查研究、员工手册、教育培训、内部刊物等多种方式,实现所需的内部信息、外部信息在企业内部准确、及时传递和共享,确保董事会、管理层和企业员工之间有效沟通。(2)外部沟通–与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沟通。企业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法律法规、企业章程的规定,通过股东大会、投资者会议、定向信息报告等方式,及时向投资者报告企业的战略规划、经营方针、投融资计划、年度预算、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利润分配方案以及重大担保、合并分立、资产重组等方面的信息,听取投资者的意见和要求,妥善处理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与客户的沟通。企业可以通过客户座谈会、走访客户等多种形式,定期听取客户对消费偏好、销售政策、产品质量、售后服务、货款结算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收集客户需求和客户的意见,妥善解决可能存在的控制不当问题。–与供应商的沟通。企业可以通过供需见面会、订货会、业务洽谈会等多种形式与供应商就供货渠道、产品质量、技术性能、交易价格、信用政策、结算方式等问题进行沟通,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控制不当问题。–与监管机构的沟通。企业应当及时向监管机构了解政策和监管要求及其变化,并相应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同时,认真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反映诉求和建议,努力加强与监管机构的协调。–与外部审计师的沟通。企业应当定期与外部审计师进行会晤,听取外部审计师有关财务报表审计、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建议,以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以及双方工作的协调。–与律师的沟通。企业可以根据法定要求和实际需要,聘请律师参与有关重大业务、项目和法律纠纷的处理,并保持与律师的有效沟通。反舞弊机制反舞弊的内容。企业反舞弊工作至少应当关注:①在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方面弄虚作假。②未经授权、滥用职权或者采取其他不法方式侵占、挪用企业资产。③在开展业务活动中非法使用企业资产牟取不当利益。④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舞弊给企业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可能千万的重大影响。⑤员工单独或者串通舞弊给企业造成损失。u2022完善投诉、举报管理制度。企业可以设置舞弊举报热线,明确投诉、举报处理程序、办理时限和办理要求,确保投诉、举报成为企业反舞弊和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途径。第五、内部监督监督检查是企业对其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并作出相应处理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监督检查主要包括对建立并执行内部控制的整体情况进行持续性监督检查,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进行专项监督检查,以及提交相应的检查报告、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等。监督检查的方式(1)持续性监督检查持续性监督检查是指企业对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整体情况所进行的连续的、全面的、系统的、动态的监督检查。(2)专项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检查是指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的情况所进行的不定期的、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监督检查的机构企业董事会所属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或者实际履行内部控制监督职责的其他有关机构应当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和企业授权,采取适当的程序和方法,对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形成检查结论并出具书面检查报告。监督检查的责任处理对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违反内部控制规定的行为,应当及时通报情况和反馈信息,并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维护内部控制的严肃生和权威性。内部控制缺陷(1)内部控制缺陷的概念。内部控制缺陷是指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的设计存在漏洞、不能有效防范错误与舞弊,或者内部控制的运行存在弱点和偏差、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与舞弊的情形。重大缺陷,是指业已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可能严重影响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和资产的安全完整。(2)内部控制缺陷的报告。企业对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采取适当的形式及时进行报告。对于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重大缺陷或者重大风险,应当及时向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和总经理汇报。(3)内部控制缺陷的改进。企业应当分析内部控制缺陷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和实施改进方案。COSO内部 控 制 的 理 论 COSO模型描述了环境控制、风险估计、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以及监控等五种相互关联的控制因素,在控制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在COSO的报告中,内部控制程序被定义为:受组织内部董事、管理层和其他人影响的,为合理确保以下目标的过程:1、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 2、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3、对法律法规的遵守。构成了一个企业的管理氛围,是其他内部控制要素的基础。员工的职业道德和操守、胜任能力;管理层的管理哲学和风格;董事会和内部监督机构的设置;内部组织结构设置及责任权限的划分;人力资源政策及执行等。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层的决策和指令得以执行的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包括:核准、授权、验证、调节、复核经营绩效、保障资产安全及职务分工等。监督是由适当的人员评估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作情况的过程。
2023-08-30 17:33:451

目前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是怎样的

简要概括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框架体系
2023-08-30 17:34:082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属于部门规章还是规范性文件

不是规范性文件,没有约束力。只是一个指导性意见
2023-08-30 17:34:182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三个指引--答案(急急急急)

1.A2.D题目应该是不包括哪项3.B4.C5.B6.C7.C8.D(初盘/复盘/互盘/抽盘)9.A10.D
2023-08-30 17:34: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