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胡适简介 胡适的人物生平介绍

2023-09-08 01:57:08
共1条回复
蓓蓓

  胡适是现代最有争议的学者之一,利用推动西化实现出人头地的先例人物之一。胡适的简介及胡适生平介绍。   胡适简介:胡适(1891—1962),汉族,徽州绩溪人。原名嗣穈,昵称穈儿,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现代最有争议的学者之一,利用推动西化实现出人头地的先例人物之一。   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虽与陈独秀政见不合,但与其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胡适也是传统文化的受益者,其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多半是为迎合西化主张而发起,含有一定的违心成分。   曾担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国立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著有《中国古代哲学史》《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尝试集》《中国哲学史大纲》等书。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人物生平介绍   1891年12月17日生于上海大东门外,5岁启蒙。   在绩溪老家上庄受过9年私塾教育。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   1905年,14岁的胡适到上海梅溪学堂求学。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发表了自己编写的白话小说《真如岛》。之后考入中国公学,两年后又转入中国新公学,并兼任英文教师。   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七月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因用“胡适”的名字报考,此后就正式叫胡适。于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   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膺。   1917年夏,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五四”时期,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辩难;陪同来华讲学的杜威,任杜威的翻译逾两年;与张君劢等展开“科玄论战”,是当时“科学派”丁文江的后台。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1919年被选为“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委员,同年接办《每周评论》。   1920年至1937年,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考证,同时也参与一些政治活动,并一度担任上海公学校长。其间,与《新青年》脱离关系。和徐志摩等组织成立新月书店。   1922年创办《努力周报》,1924年创办《现代评论》,1932年创办《独立评论》。   1937年7月8日,胡适离北平,11日,到庐山,得到蒋介石的接见,随后参加庐山谈话会。8月13日,被聘为国民政府“国防参政会”参议员。抗日战争初期,出任国民政府国防参议会参议员。   1938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在美国及加拿大游历及演讲。转游法国、瑞士和普鲁士。10月3日,由欧返抵纽约,5日,赴华盛顿就任。   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在这期间一直担任驻美大使。   1949年1月,曾担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国立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1945年4月25日,胡适出任国民政府代表团代表之一,在旧金山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九月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北平大学校长。十一月 以国民政府代表团首席代表的身份,在伦敦出席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会议,制订该组织的宪章。   1946年6月1日,五十六岁的胡适由美国动身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1947年4月,王耀武托季羡林给胡适捎去信,致以敬意与问候,并邀请胡适在方便的时候莅临济南作学术演讲。旋即得到回信,胡适答应相机来济南与教育界同行们共同研究山东的教育[9] 。   1949年1月14日,胡适赴上海。被聘为总统府资政。3月下旬在台湾住了七天,参与政治活动和讲学,又回上海。4月6日,在上海坐船前往美国。寄居美国,致力于《水经注》的考证等工作。后来旅美时,与张爱玲相识,结下友谊;《自由中国》创刊,胡适任名义上的“发行人”。   1950年3月初,胡适到华盛顿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会议,被推为该会干事长。5月14日,普林斯敦大学聘他担任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为期两年。9月就任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   1954年2月至3月,六十四岁的胡适到台湾参加“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二次会议”,担任“临时主席”,向蒋介石递送“总统”当选证书。   1961年2月,胡适应邀参加朋友宴会,刚抵达就感到身体不适,立即送至医院,诊断结果为冠状动脉栓塞症加狭心症。住院2月后回家自养,但身体已日渐衰弱。   1962年2月24日,胡适在台北参与中央研究院第五届院士欢迎酒会,于会议中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72岁。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相关推荐

季羡林的简介50字

不喜欢哈进行还是下降
2023-08-31 18:01:5313

季慕林的简介

季羡林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扩展资料:人物评价季羡林在大陆被许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温家宝曾五次看望季羡林。他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温家宝评)贺剑城称自己“为老搭档的逝世感到悲痛”,贺剑城道:“季先生对待学术、工作非常严谨,对自己和别人要求都非常严格。他精力过人,每天到单位非常早,有时竟然会提前三个小时到。”贺老称,季先生一生对待学问十分刻苦,提及他在德国同时学三门语言的情况,笑称“简直是自我折磨”。(贺剑城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季羡林
2023-08-31 18:02:502

季羡林是怎么样一个人

季羡林(《人物》):我非常平凡,没什么了不起的。如果我有优点的话,我只讲勤奋。一个人干什么事都要有一点坚忍不拔,锲而不舍,没有这个劲,我看是一事无成。范老有两句话: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说一句空。今天我跟年轻人讲, 我说今天这样子,下海出国我不反对,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可是问题是,我们世界文化、中国文化能够传下去,还是靠几个人甘心坐冷板凳的,赶热潮那人多得很,坐冷板凳的人就少得很。从这可以看出他当然是一个智者.
2023-08-31 18:03:071

季羡林的人物生平

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官庄一个农民家庭,六岁以前在清平随马景恭老师识字。1917年,离家去济南投奔叔父,进私塾读书,学习了《百家姓》、《千字文》、《四书》等。1918年、1920年,分别于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附设小学、济南新育小学就读。课余开始学习英语。1923年小学毕业后,考取正谊中学。课后参加一个古文学习班,读《左传》、《战国策》、《史记》等,晚上在尚实英文学社继续学习英文。1926年初中毕业,在正谊中学读过半年高中后,转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此期间,开始学习德语。1928年-1929年,日本侵华,占领济南,辍学一年。创作了《文明人的公理》、《医学士》、《观剧》等短篇小说,署笔名希道,在天津《益世报》上发表。1929年,转入新成立的山东省立济南高中。1930年,开始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妇》、《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么美丽,多么新鲜啊!》等,先后在山东《国民新闻》趵突周刊和天津《益世报》上发表。高中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后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方向是德文。在清华大学四年中发表散文十余篇,译文多篇。1934年,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应母校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校长宋还吾先生的邀请,回母校任国文教员。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报名应考被录取。同年9月赴德国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师从瓦尔德史米特(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1937年,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1941年,哥廷根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以后几年,继续用德文撰写数篇论文,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扩展资料季羡林在大陆被许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温家宝曾五次看望季羡林。他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贺剑城称自己“为老搭档的逝世感到悲痛”,贺剑城道:“季先生对待学术、工作非常严谨,对自己和别人要求都非常严格。他精力过人,每天到单位非常早,有时竟然会提前三个小时到。”贺老称,季先生一生对待学问十分刻苦,提及他在德国同时学三门语言的情况,笑称“简直是自我折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季羡林
2023-08-31 18:03:322

巴金、冰心、季羡林是同一时代的作家吗?

不是,巴金,冰心是现代作家,季羡林是当代作家,一般死了的就是现代的,还活着的是当代的
2023-08-31 18:04:092

作者‘季羡林’的简介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精通12国语言。
2023-08-31 18:05:055

季羡林的故事和事迹有哪些?后人对季羡林的评价

季羡林读书的故事 季羡林是中国的文学大师,读过的书不计其数,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大师,在学习的生涯中也是经历了许多的磨难。 季羡林读书的故事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因为季羡林出生的家庭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很难为他提供良好的教育,仅仅就能把他送到私人学校,然而却没有额外的钱买课外书,因此他只能从老师那里学到一些知识。在叔叔准备将季羡林接走培养他的时候,季羡林读书的故事便有了转变,在叔叔这里他可以接受到很好的教育,但因为小时候还有着一些不好的习惯,他一时很难改掉贪玩的习惯,但即便如此,季羡林也可以取得中等向上的成绩,可见季羡林从小在学习上就有着天赋。 在叔叔这里上学,季羡林有机会看各种小说,他对那些有武力的人十分感兴趣,自己在没事干时还会尝试一下,结果让自己受伤。因为他不认真读书,也没少挨老师的打,但他也不怕老师打,还让他觉得很有趣,有小男孩的一些顽皮本性。虽然季羡林没考过班上的第一名,但班上的第一名却被季羡林小看,因为他的成绩完全是用汗水换来的,可见季羡林是一个头脑灵活,喜欢活学活用知识的学生,正因为他的这种本性,让他在日后的研究中有更多自己的思想。在季羡林长大一些后,他便开始学习英语了,之后还去国外学习。 通过对季羡林读书的故事的了解,让后人知道了季羡林读书中的一些艰辛与乐趣,也可以看出季羡林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成就是因为他灵活的学习方法和天赋。 季羡林谈人生 《季羡林谈人生》是季羡林在年老时期自己所创作的一篇散文,这本书是季羡林散文的顶峰,季羡林在这本散文中回顾了自己的一生,有坎坷也有兴奋。这是他给后人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季羡林的那种优秀品质。 《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一共有四个部分,当然这本书的主旨就是人生,第一部分主要是谈论的与生相反的死,季羡林对这一问题看的很坦然,当然他的这种坦然是一种对生的积极态度。第二部分依旧是为我们传递正能量的,主要是围绕人生的不完美来写,季羡林在文中说的在世界上,没有一个是十全十美的,不管是何人,这个观点表达出来了季羡林对人生已经掌握了主动权,这种乐观的心态不是每一个人所拥有的。 季羡林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已经将世界及个人看得很透彻了,因此他可以让自己活得很快乐。第三部分谈到了有关如何让自己更优秀,这些因素对现在的青年人在社会上拼搏很有作用,季羡林谈到了一个人想要拥有自己想有的必须要做到可以容忍他人,对自己的理想不能贪心,最后一个很重要的就是礼貌的重要性。第四部分主要围绕人际进行讲解的,因为在我们的一生好人坏人都会有接触,他为我们分析了每种人的不同相处方式,中间部分还讲解了如何释放自身的压力,还有对爱情的看法。 《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是季羡林通过自己的一生所总结出来的,留给后人所学习的。 对季羡林的评价 对史上著名人物的评价,既有肯定的评价,也有否定的评价,但谈到季羡林,对他成就的积极评价,因为季羡林在文学史上的成就很高,即便现在已经离开人世,后人对季羡林的评价也是十分高的。 首先季羡林对多国语言的精通,凭借这个能力翻译了多本外国的经典作品,让中国与其他国家在文学方面有了更多的交流,仅凭这个贡献,季羡林就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得到了国宝的称号,这个至高无上的评价,正是对季羡林文学的肯定之处。 季羡林是一位值得敬佩尊敬的人物,受到过总理的看望,接受过电视的采访,这些行为已经是对季羡林的一种无形的评价,因为能享受到这种待遇的人是少之又少。当然在这些举动中季羡林也被评价的很好,他是大师,是国家的栋梁,却生活得如此朴素。季羡林一生正气,坚持自己的信念,不与世间俗世混为一谈,即便冒着生命危险,他也会发表自己的想法,这些评价都是源于季羡林真实的生活写照,已经颇有成就的季羡林仍然穿着朴素以至于很多人都不认识他,在文革时期,坚持自己的想法,遭到各种不堪的生活。通过这些便可以反映出季羡林的品德,因此这样的评价没有夸张,全是季羡林的真实表现,不过这些评价虽然看似简单朴实,但这其中的精神理念是常人很难达到的,因此对季羡林的评价再高也不为过。
2023-08-31 18:05:591

季羡林的故事有哪些,季羡林的成就都有什么?

季羡林的故事 通过季羡林的故事可以让我们对季老有更详细的了解,在这里讲述一个有关季羡林的故事。 第二个有关季羡林的故事是在季羡林担任北京大学的老师的时候,此时的季羡林已经颇有成就,然而他的穿着确实那么朴素,不仔细看根本认不出来这是季老,可见季羡林是多么的低调,季羡林对于自己身上的称号也很不满,因为他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普通的学者,只要能将更多的知识传递给读者就可以了,其他都不重要,像季羡林在医院的时候,看到有小护士在读他自己写的书,季羡林便要求家人出去买的好多书,分给周围人看,因为他渴望像青年人传递更多的知识。 通过以上这个个季羡林的故事让我们对季羡林有了更清楚的了解,他不愧是一位受人爱戴的学者。 季羡林的成就 季羡林是国际上有名的国学大师,也是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等,季羡林的成就是数都数不清的,同时因为他的巨大成就也被北京大学任为终身教授。 在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德国留过学,并且同时精通英语、德语、等十二种语言,作为一个成功到底语言学家,季羡林的成就也是非常出众的。同时,季羡林也是世界上精通的吐火罗文的人之一。可以说,季羡林是一个语言上的巨人。除此之外,季羡林的成就还包括部分的著作,例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集》等等,这些都是他通过长时间的钻研和写作才取得的成就。 季羡林的成就都是他自己通过艰辛的努力才取得的,他甚至把一切的时间,都用来研究这些事情上,尽管家庭生活、个人事务已经让他忙的没有抽身的时间,可是相对于其他的事务,他更愿意在自己爱好的领域用尽一切的时间。也就是他的这些努力和执着的精神,才让季羡林的成就如此的巨大,他的语言天赋加上长时间的努力,让他在翻译事业上也更上一层楼,因此季羡林还曾经获得过“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季羡林的一生都在致力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季羡林的成就更是在民族国家之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交流沟通作用,在让其他国家和民族了解我们国家文化的同时,也让国家的文化流传到更为深远的地方,他的成就是其他人始终都无法比拟和超越的。 对季羡林的评价 对史上著名人物的评价,既有肯定的评价,也有否定的评价,但谈到季羡林,对他成就的积极评价,因为季羡林在文学史上的成就很高,即便现在已经离开人世,后人对季羡林的评价也是十分高的。 首先季羡林对多国语言的精通,凭借这个能力翻译了多本外国的经典作品,让中国与其他国家在文学方面有了更多的交流,仅凭这个贡献,季羡林就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得到了国宝的称号,这个至高无上的评价,正是对季羡林文学的肯定之处。 季羡林是一位值得敬佩尊敬的人物,受到过总理的看望,接受过电视的采访,这些行为已经是对季羡林的一种无形的评价,因为能享受到这种待遇的人是少之又少。当然在这些举动中季羡林也被评价的很好,他是大师,是国家的栋梁,却生活得如此朴素。季羡林一生正气,坚持自己的信念,不与世间俗世混为一谈,即便冒着生命危险,他也会发表自己的想法,这些评价都是源于季羡林真实的生活写照,已经颇有成就的季羡林仍然穿着朴素以至于很多人都不认识他,在文革时期,坚持自己的想法,遭到各种不堪的生活。通过这些便可以反映出季羡林的品德,因此这样的评价没有夸张,全是季羡林的真实表现,不过这些评价虽然看似简单朴实,但这其中的精神理念是常人很难达到的,因此对季羡林的评价再高也不为过。
2023-08-31 18:06:071

历史上的季羡林被誉为什么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常识人物篇。
2023-08-31 18:06:193

2006感动中国人物——季羡林 考卷上的阅读题,,求原文!!!!!!!!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他——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季羡林。 “智者永,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季老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为人们所敬仰的。谦虚的美德在季老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季老曾三辞桂冠,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真面目,皆大欢喜。”这在当时重名重利的社会中可谓是泾渭分明!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这是季老说的。即使当时是“文革”期间,即使承受着“四人帮”的压迫,即使面对权威的胁迫,季羡林老爷爷依旧偷偷翻译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如果说,我是当时一名满腹墨水的文人,我绝不会想季老一样冒着生命危险去翻译一本我所了解,所力所能及的书,我只会守好自己的本分,能不惹祸上身就不把事往自己身上揽,能不招惹他们,就不招惹。可是季老不一样,他坚守自己的信仰,不畏权威,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坚守自己良知,从未丢弃。 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们学习他的质朴的性格,学习他待人诚恳的态度,学习他淡泊明利的精神,学习很多很多……
2023-08-31 18:06:362

季羡林的故事

季羡林(1911.8.6~2009.7.11),山东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惟一的终身教授。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2023-08-31 18:07:052

李羡林简介

山东清平县人
2023-08-31 18:07:306

季羡林心安即是归处经典语录

季羡林心安即是归处经典语录:当下即是生活;生命本来没有名字;纵浪大化,不忧不惧。季羡林经历过人生的大苦大悲,生命的跌宕起伏。然而先生的一生,不争不辩,不怨不艾,满怀天真,执着自己的执着,安于当下。是世界上仅有的精通于吐火罗文的几位学者之一,同时又用质朴的文字向世人传达一个理念,心安即是生命的归处。本书旨在阐释先生的生命智慧,从谈人生的意义到分别谈读书、处世、行走、当下、孤独、生死等跟大家密切相关的生命话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愿我们能了悟人间万相的本真,拥有应对世事的智慧。万事安然于心,从容而行。人物简介:季羡林(字希逋、齐奘,1911年8月6日至2009年7月11日),山东临清人,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教育家,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副校长等职,是北大唯一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他早年留学国外,精通多国语言(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季羡林于2009年7月11日逝世,享年98岁。
2023-08-31 18:08:081

清平县的名人

清平县是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故乡。季羡林1911年8月6日出生于清平县康庄镇。现康庄镇归化为临清市管辖。季羡林(1911.8.6—2009.7.11),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
2023-08-31 18:08:371

07感动中国10大人物介绍

  河南警察感动全国  排爆专家王百姓,现任河南省公安厅治安管理总队调研员,三级警监,高级工程师。从事排爆工作35年来,先后“摆平”各类炸弹1.5万多枚,排除爆破装置和哑炮1100多个,处置大小爆炸现场无数,是公安系统唯一没有伤残、排爆没出过一次差错的全国劳模。他创立的有关爆破理论和爆破方法填补了国内空白,为侦破案件及处理事故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他参与的“爆破治黄”等重点工程业务指导工作,有力地服务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由于丹、阎肃、张瑞敏、易中天等43名专家、学者以及知名人士组成的组委会这样描述对王百姓的感动印象:10年时间1.5万颗炸弹,专门与危险打交道。谁能不害怕,平常人只有一次遭遇炸弹,已经够惊心动魄的了,而他和我们一样,有家有妻有娃,只不过头顶上有警徽,警徽上有国徽,所以他才把家人的担忧,战友的期盼,一肩担起。王百姓时时命悬一线,老百姓才能天天平安。  丁晓兵:“独臂英雄”  丁晓兵,现任武警某部团政治委员。在一次重大军事行动中,身为侦察大队“第一捕俘手”的丁晓兵,在敌人阵地生擒一俘虏回撤途中,为掩护战友和俘虏,抓起敌人投来的手雷向外扔的刹那间,手雷突然爆炸,右臂被炸得只存一点皮肉。为了把任务完成到底,他以惊人的毅力用匕首割下残臂,扛着俘虏,冒着炮火翻山越岭4个多小时才与接应分队碰上头。  华益慰:人民的好军医  华益慰,著名医学专家。华益慰同志从医56年来,始终忠诚实践党和军队的根本宗旨,自觉恪守人民军医的行为准则,以高超的医术救治了众多患者,以高尚的医德温暖了千万人的心,书写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壮丽篇章。  叶笃正:气象学泰斗  叶笃正,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近60年的科学生涯中,叶笃正在大气动力学、青藏高原气象学、东亚大气环流以及全球变化科学等领域成就显著,被公认为是我国现代气象学和全球变化学科的奠基人之一。2003年,87岁的中科院院士叶笃正代表中国人第一次获得了国际气象界的“诺贝尔奖”——“国际气象组织奖”。  季羡林:国学大师  季羡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有24卷,内容包括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印度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佛教、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以及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的翻译。  孔祥瑞:“蓝领专家”  孔祥瑞,天津港煤码头公司操作一队队长兼党支部书记。1972年,孔祥瑞初中毕业后到天津港码头当了工人。他多次放弃了深造机会,始终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将工作岗位当成课堂,将设备故障当做课题,把身边怀有一技之长的工友视为老师,34年创造了150多项科技成果,为企业创造效益8400多万元。  黄舸:感恩的人  黄舸7岁时被确诊为先天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2003年,15岁的黄舸不顾自己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和父亲踏上了“感恩之旅”,开始在全国寻访素未谋面的恩人。没有钱,父亲就用一辆三轮摩托车载着黄舸。如今,父子俩已经走过了82个城市,行程1.3万多公里,向30位当年给他们寄过钱的恩人当面道了谢。  霍英东:慈善大家  霍英东,将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一生“为善莫问回报”。他生前热爱运动,热心公益,香港和内地无数的教育机构、运输基建、地方团体都受过他的财政资助,行善多年至今捐献逾百亿元,“大慈善家”善心尽显,令人景仰。  林秀贞:大爱无声  林秀贞,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农民。30年如一日,她克服了各种困难,像女儿一样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她给智障老人喂饭;给大小便失禁的老人换洗尿布;为去世的老人送终……被她赡养悉心照料的孤寡老人,度过了幸福的晚年,享年都超过了80岁。  微尘:爱心群体  “微尘”: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扩散成一个爱心群体;再后来,扩展成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符号;以微尘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进青岛的大街小巷。“微尘”是一个热心公益事业的群体,是一个体现爱心的公益品牌,也是展现社会精神风貌的一个缩影。  红军:改变了中国历史  2006年我们追寻地球上的红飘带——老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穿越雪山草地……创造奇迹的是一支衣衫褴褛的工农武装,他们装备低劣而士气高昂,他们几入绝境又几度重生。是长征,铸就了这支人民军队不可战胜的军魂。70年过去,昔日长征路早已不是旧模样,只有少量残留下来的历史遗址,记录了那段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壮举。随着当事人的逐渐逝去,随着一代代人之间代沟的扩大,历史越来越显神秘和遥远。有远见的人,担心历史的启示随之消失,因而不断地纪念它。
2023-08-31 18:08:551

关于"中国脊梁"的人物事例

都干啥类,我小学生都不知道怎么写
2023-08-31 18:09:0612

2006年感动人物

搏击巨浪勇救人:魏青刚 事迹:去年 8月 8日,成百上千的人聚集在青岛崂山海岸边观看“麦莎”带来的海潮。不料一个巨浪袭来,把岸边的一个女青年卷入海中。此时,正在岸边、从河南来青岛做装修工的魏青刚没有丝毫犹豫,纵身跳下两米多高的防浪墙,向落水女青年游过去。一次、两次、三次,魏青刚跟巨浪搏斗了 40分钟。 3天后,人们才知道了英雄魏青刚的名字。 把时间献给孩子:丛飞 事迹: 12年前一次义演改变了丛飞的人生,从此他热心公益事业,为社会公益演出 400多场,义工服务时间 6000多小时,无私捐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达 146人,认养孤儿 37人,捐助金额超过 300万元。但丛飞的家俭朴得令人难以置信。去年,丛飞罹患胃癌晚期,而他却把大家捐给他治病的钱拿出 2万元捎往贵州织金县贫困山区。 飞天英雄:费俊龙、聂海胜 事迹:“没有哪一年会让这么多的中国人那么久地凝望天空,在漫天的繁星中我们好像看到了两双黑眼睛。那黑眼睛里带着自豪、带着笑意,好像在和我们对视,我们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牵连着我们的是什么”。去年 10月 12日至 17日,费俊龙、聂海胜完成了 5天 5夜 115小时的太空之旅,国人为之瞩目。 15年铸成倚天剑:黄伯云 事迹:他花了 15年,终于磨成了一柄倚天长剑———高性能炭 /炭复合材料制成的大型民用飞机刹车片,使我国成为继英、法、美之后第 4个拥有航空制动材料生产技术的国家。去年他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结束了该奖项连续 6年空缺的历史。 照亮苗乡的月亮:李春燕 事迹: 5年前来到贵州东南部月亮山区的苗族村寨大塘村的李春燕在当地建起了第一个卫生室。但原来想靠行医养活全家的她很快发现,现实情况完全不像她设想的那样,很多来看病的人根本就付不起医药费。几年下来,李春燕得到的只是一堆欠账条。由于长期入不敷出,难以支撑, 2004年初李春燕夫妇准备外出打工。就在他们要走的头一天晚上,许多村民靠卖米、卖鸡蛋凑了 100多块钱还给李春燕。看着一张张皱巴巴的一元、两元钱,听着“李医生你走了,我们可怎么办”的话语,李春燕又决定留了下来。 带着妹妹上大学:洪战辉 事迹: 13岁单薄的肩膀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担,洪战辉带着妹妹走进大学校园的事迹,已经广为传颂。在颁奖典礼上,他动情地说:“有句话是我想送给大家的:苦难的经历并不是我们博得别人同情的资本,奋斗才是最重要的。” 37年坚守诺言:陈健 事迹: 1969年 8月 15日, 20岁的上海知青金训华为抢救国家财产英勇献身。来到黑龙江逊克插队的近 5000名上海知青陆续返城了,只留下了一位默默的守墓人、当年跟金训华一同跳入洪水中的陈健。 陈健不是不想回上海,也不是没有机会。一次生命的交换,让他内心留下了永远的歉疚:“有金训华的牺牲才有我今天的活着。金训华留在了逊克这片土地上,我一个活着的人为什么不可以陪伴他呢?” 30多年里,无论刮风下雪,陈健每年要到金训华墓地祭扫。他信守着当年战友下葬时自己心底默默许下的一个诺言:一辈子留在此地,陪伴这位长眠黑土地、再也不能还乡的战友。 无声世界创造美丽:邰丽华 事迹: 2005年的春节晚会,一下子让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了邰丽华,以及她领衔主演的舞蹈《千手观音》。在无声的世界里,邰丽华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美丽,给人们带来纯净至美的艺术享受。 中国军人的旗帜:杨业功事迹:在夫人杨玉珍的回忆中,第二炮兵某基地原司令员杨业功总是很忙,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外面工作,即使不出差,到下班总要打电话催他回家。而一家四口人待在一起时间最长的,就是杨业功因病住院的 8个月。生病期间,他练书法写得最多的 4个字是“锐旅雄师”;在弥留之际,出现在杨业功最后幻觉中的,依然是沙场点兵。 马班邮路的铁汉:王顺友 事迹:孤独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投递员王顺友的一种生活常态。 每送一次邮件需要半个月,在这段时间里自己跟自己的歌声打交道,跟身边陪伴他的马打交道,这种“孤独”,是让人尊敬的。 20年,每年至少 330天,在苍凉孤寂的深山峡谷里踯躅独行; 20年,步行 26万公里,足可重走长征路 21回,环绕地球 6圈半; 20年,没延误一个班期,没丢失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 100%。平凡的工作呈现出一种不平凡的伟大。 特别奖:青藏铁路建设者 青藏铁路已创下许多第一: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世界上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铁路;拥有世界海拔最高的火车站;包含世界海拔最高的冻土隧道;架起了世界最长的高原铁路桥……它的诞生,结束了世界屋脊没有火车的历史。特别奖的奖杯,将乘坐青藏铁路通车后首列抵达拉萨的火车,送到建设者手中。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魏青刚”—— 在家乡他就像泥土一样的朴实,在城里他淹没在喧闹的人群中,他和千千万万离乡离土的农民兄弟一样,奔波、忙碌、拉家带口过着平常的日子,可能他和我们擦肩而过的时候,我们都不一定能注意到他,然而就在那一瞬间,他让所有的人眼前一亮。 颁奖词: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为了一个陌生人,他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危险面前,他根本不需要选择,因为这瞬间动作源自内心品质。从人群中一跃而出,又悄然回到人群中去,他,是侠之大者。 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从飞” ——有这样一个歌手,有这样一个志愿者,当他自己还没有当父亲的时候,他就用父亲那样的眼神看着那么多的孩子,孩子的眼神让他心动让他行动,他的名字很让人产生这样的联想,他叫“从飞”(音),从让我们看到了两个人站在大地上需要互相支撑,互相温暖。 颁奖词: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今天他的歌喉也许不如往昔嘹亮,却赢得了最饱含敬意的喝彩。 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黄柏云” ——位大学生的演讲中有这样一句话:今天我们努力的学英语,是为了将来全世界都努力的学汉语。我们要认识的这位获奖者,他也许没有听到这个语言,但是他用他的行动来诠释了这个演讲词的内涵,1988年他作为改革开放之后第一个在美国读完硕士、读完博士之后归国的留学生,十年后就在他所研究的领域里走在了世界的前沿,而今走得更远。 颁奖词:这个和世界上最硬材料打交道的人,有着温润如玉的性格,渊博宽厚,抱定赤子之心;静能寒窗苦守,动能点石成金。他是个值得尊敬的长者,艰难困苦,玉汝以成,三万里回国路,二十年砺剑心,大哉黄伯云! 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李春燕”——她是一位医生,虽然她从来没有机会穿上白大褂,甚至被人在医生的前面还要加上赤脚这两个字;她是一名医生,但是不像很多医生那样,不愁自己的衣食,她一个月也许能收入600多块钱,但是买药以及买相关的一些东西却要花出900多块钱,亏空300多,欠债也就越来越多;她是一名医生,自然被患者所需要,但是跟其他的医生比她的患者似乎对她更加需要,这该是一名怎样的医生? 颁奖词: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是迁徙的侯鸟,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 《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洪占辉”——哥哥这个称呼在他心里有着独特的分量,因为是哥哥他生活中多了很多的操劳,因为是哥哥他生命中多了很多的体验,哥哥使他成为今天的他。 颁奖词: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敢和坚强,生活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他由此从男孩开始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他看起来依然文弱,但是在精神上,他从来是强者。 《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陈健” ——在1969年这一年,一个叫金巡华的知识青年和一个叫陈健的知识青年,一同为了抢救公共的财物跳入了江水之中,然而后来陈健上来了,金巡华就再也没上来过,之后着37年,陈健是怎么度过的? 颁奖词:一个生者对死者的承诺,只是良心的自我约束,但是他却为此坚守37年,放弃了梦想、幸福和骨肉亲情,淡去火红的时代背景,他身上有古典意识的风范,无论在哪个年代,坚守承诺始终是支撑人性的基石,对人如此,对一个民族更是如此。 《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邰丽华” ——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因为有共同的心愿,就成立了一个社团,社团的名字叫“花开社”,我说“花开社”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花开社”呢?他们告诉我说,花开是没有声音的,却很美丽,他们就是要通过学习手语来促进健全人与残疾人之间的交流,他们教我花开是要这样表达的,我觉得花开确实很美,美的让人流泪。 颁奖词: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一个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 《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杨业功” ——这位获奖者,他不能来到我们的颁奖现场,其实这件事情发生在好多年前的话会非常正常,因为那个时候替他出场的总是发射极其精准的导弹,而他始终在幕后,但是他今天不能到达是因为他已经离开了我们,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发射的不是导弹,而是人性中的一束束光辉,并且准确地击中了我们每个人心灵当中最脆弱的部分。 颁奖词:铸就长缨锐旅,锻造导弹雄师。他用尺子丈量自己的工作,用读秒计算自己的生命。未曾请缨提旅,已是鞠躬尽瘁。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他是中国军人一面不倒的旗帜! 《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王顺友” ——在目前在很多地方,邮递员依然非常非常的重要,对于现在的很多的年轻人来说,可能孤独是可怕的,甚至就像一首歌曲唱的那样,会认为孤独是可耻的,但是我们接下来要认识的这位邮递员,孤独是他生活的一种常态,甚至会在十四、十五天的时间里自己跟自己的歌声打交道,跟身边陪伴他的马来打交道,这个时候你就知道,孤独是让人尊敬的,孤独是伟大的。 颁奖词:他朴实的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心,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世上最亲邮递员。 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费俊龙、聂海胜” ——没有哪一年像2005年那样让那么多的中国人那么久的凝望天空,在漫天的繁星中,我们好像看到了两双黑眼睛,那黑眼睛里带着自豪、带着笑意在和我们对视,我们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牵连着我们的是什么。 颁奖词:谁能让全世界1/5的心灵随着他们的节奏跳动五天五夜,谁能从前所未有的高度见证中国实力的飞跃,他们出征苍穹,画出龙的轨迹,升空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他们是中国航天的黄金一代。 《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特别奖“青藏铁路的建设者” 颁奖词:每当汽笛声穿过唐古拉山口的时候,高原上的雪山、冻土、冰河,成群的藏羚羊,都会想念他们,想念那些有力的大手和坚强的笑容。他们能驱动钢铁,也会呵护生命。他们,是地球之巅的勇者,他们,缔造了世界上最伟大的铁路
2023-08-31 18:09:452

季羡林成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原因

季羡林被评为2006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原因:学识+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许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颁奖词: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艰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2023-08-31 18:09:531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来几个啦 多谢

那你还不如去看感动中国
2023-08-31 18:10:212

北京大学国学大师季羡林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对他的颁奖词是什么?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2023-08-31 18:10:302

季羡林被称为什么?

东方文字大师
2023-08-31 18:10:416

季羡林散文精选的人物有谁

  1、有如下几个,比如老舍、塔什干的男孩、沈从文、胡适、吴宓、冯友兰、胡乔木、胡也频、陈寅恪....  2、根据季羡林的散文的题目就可以看出来,为你奉上,请你参考:  季羡林散文  表的喜剧  Wala  忆章用  塔什干的一个男孩子  马缨花  那提心吊胆的一年  上海菜市场  难忘的一家人  重返哥廷根  火车上观日出  槐花  我的童年  雾——尼泊尔随笔  1987年元旦试笔  赞“代沟”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为胡适说几句话  梦萦未名湖  梦萦水木清华  悼念沈从文先生  室伏佑厚先生一家  《吴宓先生回忆录》序  忆念胡也频先生  神奇的丝瓜  八十述怀  晚节善终 大节不亏  ——悼念冯芝生(友兰)先生  留德十年(节选)  牛棚杂忆(节选十四·牛棚生活)  老猫  幽径悲剧  忘  怀念乔木  悼组缃  《怀旧集》自序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回忆陈寅恪先生
2023-08-31 18:10:571

季羡林散文选人物评论

DD
2023-08-31 18:11:062

季羡林文章中的文革时期的“老佛爷”具体指的是谁?

  《牛棚杂忆》中的么?那是聂元梓。  二十多年后,季羡林在《牛棚杂忆》中重新回顾这段历史,他对北大两派作了如下的评论:  在当时,在派性猖狂的时候,客观评价根本是不可能的。现在我觉得可以了。两派基本上都由年轻的教员、学生组成。两派当然都有自己的政纲。但是,具体的内容我看谁也说不清楚。论路线,两派执行的都是一条极左的路线,打、砸、抢、抄,大家都干,不分彼此,难定高下。据我的观察,两派的政纲既然是半斤八两,斗争的焦点只能是争夺领导权。  季羡林虽然是自己跳出来,反对那个不可一世的“老佛爷”的,但是心中仍然有些惴惴不安。此时,聂元梓正如日中天,荣升“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更加趾高气扬,炙手可热。季羡林在太岁头上动了土,她能饶得过自己吗?季羡林常常在心里嘀咕:一方面,自恃历史清白,没有参加过国民党或任何反动组织,他想,新北大公社不一定敢来“揪”他;另一方面,他也知道,自己跳出来参加了井冈山以后,“老佛爷”和新北大公社已视自己为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而且,当时只要随便抓住对方的片言只语,加以曲解,诬陷罗织,无限上纲,就可以把一个好人打成现行反革命。  从1967年夏天到秋天,季羡林仿佛在走钢丝,随时都有跌下来,坠入万丈深渊的可能。这时,流言极多。一会儿说新北大公社要揪季羡林了;一会儿又说要抄季羡林的家了。季羡林对这些流言,听也不是,不听也不是,终日提心吊胆。他说:“我的心里像揣着十五只小鹿,七上八下,惴惴不安。在我的日记里,我几乎每一周都要写上一句‘暴风雨在我头上盘旋"。”  炎炎长夏,惨淡的金秋,季羡林就是在这种惶惶不安中度过的。
2023-08-31 18:11:141

本文季羡林的“心有良知璞玉”体现在哪些地方

①1986年季羡林先生写了《为胡适说几句话》一文。②作者说“百年学术史”是指季先生认为胡适在中国学术史上有重要地位,评价胡适是涉及重大学术问题的大事;作者说“开创……先河”是因为“当时胡适还是个‘反面教员",人人谈‘胡"色变,无人敢涉足这一禁区”。③这体现了季老“敢讲真话”,在学术上“实事求是”的品质。(意对即可)
2023-08-31 18:11:232

季羡林的怀念母亲写了人物那些事情以及人物的品质?

季羡林《怀念母亲》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思念”,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的内疚,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
2023-08-31 18:11:311

季羡林:文学立场

文 / 季羡林   我觉得,一个作家最重要的品质是爱祖国,爱人民,爱人类。在这三爱的基础上,那些皇皇巨著才能有益于人,无愧于己。   在生活平静的情况下,常常是一年半载写不出一篇东西来。原因是很明显的,天天上班、下班、开会、学习、上课、会客,从家里到办公室,从办公室到课堂,又从课堂回家,用句通俗又形象的话来说,就是:三点一线。这种点和线都平淡无味,没有刺激,没有激动,没有巨大的变化,没有新鲜的印象,这里用得上一个已经批判过的词儿;没有灵感。没有灵感,就没有写什么东西的迫切的愿望。在这样的时候,我什么东西也写不出,什么东西也不想写。否则,如果勉强动笔,则写出的东西必然是味同嚼蜡,满篇八股,流传出去,一害自己,二害别人。自古以来,应制和赋得的东西好的很少,其原因就在这里。   即使是有病呻吟吧,也不要一有病就立刻呻吟,呻吟也要有技巧。如果放开嗓子粗声嚎叫,那就毫无作用。还要细致地观察,深切地体会,反反复复,简练揣摩。要细致观察一切人,观察一切事物,深入体会一切。在我们这个林林总总的花花世界上,遍地潜伏着蓬勃的生命,随处活动着熙攘的人群。你只要留心,冷眼旁观,一定就会有收获。   你必须把这些常见的、习以为常的、平凡的现象,涵润在心中,融会贯通。仿佛一个酿蜜的蜂子,酝酿再酝酿,直到酝酿成熟,使情境交融,浑然一体,在自己心中形成了一幅“成竹”,然后动笔,把成竹画了下来。   写散文决不能平铺直叙,像记一篇流水账,枯燥单调。枯燥单调是艺术的大敌,更是散文的大敌。   散文作家,不仅仅限于造句遣词。整篇散文,都应该写得形象生动,诗意盎然。让读者读了以后,好像是读一首好诗。   整篇文章一定要一环扣一环,有一种内在的逻辑性。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都要严丝合缝,无懈可击。   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的不同的风格:《史记》的雄浑,六朝的浓艳,陶渊明、王维的朴素,徐、庚的华丽,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流畅灵动,《红楼梦》的细腻,《儒林外史》的简明,无不各擅胜场。我们写东西,在一篇文章中最好不要使用一种风格,应该尽可能地把不同的几种风格融合在一起,给人的印象就会比较深刻。    也许还有人要问:古今的散文中,有不少的是信手写来,如行云流水,本色天成,并没有像你上面讲的那样艰巨,那样繁荣,我认为,这种散文确实有的,但这只是在表面上看来是信笔写来,实际上是作者经过了无数次的锻炼,由有规律而逐渐变成表面上看起来摆脱一切规律。这其实是另外一种规律,也许还是更难掌握的更高级的一种规律。   纯诗主张废弃韵律,我则主张诗歌必须有韵律,否则叫任何什么名称都行,只是不必叫诗。   所谓“朦胧诗”。我总怀疑这是“英雄欺人”,以艰深文浅陋。   在中国,我喜欢的是六朝骈文,唐代的李义山、李贺,宋代的姜白石、吴文英,都是唯美的,讲求词藻华丽的。   我觉得,中国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同优秀的抒情诗一样,讲究含蓄,讲究蕴藉,讲究神韵,言有尽而意无穷,也可以用羚羊挂角来作比喻。借用印度古代文艺理论家的话来说就是,没有说出来的比已经说出来的更为重要,更耐人寻味。   冯至先生的散文,我觉得,就是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的。不能说其中没有一点西方的影响,但是根底却是中国传统。我每读他的散文,上面说的那些特点都能感觉到,含蓄、飘逸、简明、生动,而且诗意盎然,读之如食橄榄,余味无穷,三日口香。   《儒林外史》完全用白描的手法,语言鲜明,讽刺不露声色,惜墨如金,而描绘入木三分,实为中国散文(就体裁来说,它是小说;就个别片段来说,它又是散文)之上品。   李白的诗一气流转,这一股“气”不可抗御,让你非把诗读完不行。   杜甫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千余年来,李杜并称。但是,二人的创作风格却迥乎不同:李是飘逸豪放,而杜则是沉郁顿挫。从使用的格律上也可以看出二人的不同。七律要李白集中很少见,而在杜甫集中则颇多。摆脱七律的束缚,李白没有枷锁跳舞;杜甫善于使用七律,则是带着枷锁跳舞,二人的舞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李后主词传留下来的仅有三十多首,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仍在江南当小皇帝,后期则已降宋。后期词不多,但是篇篇都是杰作,纯用白描,不作雕饰,一个典故也不用,话几乎都是平常的白话,老妪能解;然而意境却哀婉凄凉,千百年来打动了千百万人的心。   中国古代赞誉文人有三绝之说。三绝者,诗、书、画三个方面皆能达到极高水平之谓也。苏轼至少可以说已达到了五绝:诗、书、画、文、词。因此,我们可以说,苏轼是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的最全面的伟大天才。论诗,他为宋代一大家。论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笔墨凝重,大气磅礴。论书,他是宋代苏、黄、米、蔡四大家之首。论词,他摆脱了婉约派的传统,创豪放派,与辛弃疾并称。   吴敬梓惜墨如金,从不作冗长的描述。书中人物众多,各有特性,作者只讲一个故事,或用短短几句话,活脱脱一个人就仿佛站在我们眼前,栩栩如生。这种特技极为罕见。   (〈红楼梦〉)内容描述的是一个大家族的衰微的过程。本书特异之处也在它的艺术性上。书中人物众多,男女老幼、主子奴才、五行八作,应有尽有。作者有时只用寥寥数语而人物就活灵活现,让读者永远难忘。读这样的一部书,主要是欣赏它的高超的艺术手法,那些把它政治化的无稽之谈,都是不可取的。   对于散文,我有偏爱,又有偏见。为什么有偏爱呢?我觉得在各种文学体裁中,散文最能得心应手,灵活圆通。而偏见又何来呢?我对散文的看法和写法不同于绝大多数的人而已。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文学范围内,改文言为白话,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七十多年以来,中国文化创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据我个人的看法,各种体裁间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小说,包括长篇、中篇和短篇,以及戏剧,在形式上完全西化了。这是福?是祸?我还没见到有专家讨论过。我个人的看法是,现在的长篇小说的形式,很难说较之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有什么优越之处。戏剧亦然,不必具论。至于新诗,我则认为是一个失败。   我认为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坛上最成功的是白话散文。个中原因并不难揣摩。中国有悠久雄厚的散文写作传统,所谓经、史、子、集四库中都有极为优秀的散文,为世界上任何国家所无法攀比。散文又没有固定的形式。于是作者如林,佳作如云,有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旧日士子能背诵几十篇上百篇散文者,并非罕事,实如家常便饭。“五四”以后,只需将文言改为白话,或抒情,或叙事,稍有文采,便成佳作。   常读到一些散文家的论调,说什么:“散文的诀窍就在一个‘散"字。”“散”字,松松散散之谓也。又有人说:“随笔的关键就在一个‘随"字。”“随者,随随便便之谓也”。他们的意思非常清楚:写散文随笔,可以随便写来,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愿意下笔就下笔,愿意收住就收住。不用构思,不用推敲。有些作者自己有时也感到单调与贫乏,想弄点新鲜花样,但由于腹笥贫瘠,读书不多,于是就生造词汇,生造句法,企图以标新立异来济自己的贫乏。结果往往是,虽然自我感觉良好,可是读者偏不买你的账,奈之何哉!读这样的散文,就好像吃掺上沙子的米饭,吐又吐不出,咽又咽不下,进退两难,啼笑皆非。   我认为,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这二字也可以分开来讲:真,就是真实,不能像小说那样生编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分。即使是叙事文,也必有点抒情的意味,平铺直叙者为我所不取。《史记》中许多《列传》,本来都是叙事的,但是,在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片悲愤之情,我称之为散文中的上品。贾谊的《过秦论》,苏东坡的《范增论》、《留候论》等等,虽似无情可抒,然而却文采斐然,情即蕴涵其中,我也认为是散文上品。   从高中直到大学,我读了不少英国的散文佳品,文字不同,心态各异。但是,仔细玩味,中英又确有相通之处:写重大事件而不觉其重,状身边琐事而不觉其轻;娓娓动听,逸趣横生;读罢掩卷,韵味无穷。   留给我印象最深刻最鲜明的,有鲁迅的沉郁雄浑,冰心的灵秀玲珑,朱自清的淳朴淡泊,沈从文的轻灵美妙,杨朔的镂金错彩,丰子恺的厚重平实,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蒙田的《随笔》,确给人以率意而行的印象。我个人以为,在思想内容方面,蒙田是极其深刻的,但在艺术性方面,他却是不足法的。与其说蒙田是一个散文家,不如说他是一个哲学家或思想家。   根据我个人多年的玩味和体会,我发现中国古代优秀的散文家,没有哪一个是“散”的,是“随”的。正相反,他们大都是在“意匠惨淡经营中”,简练揣摩,煞费苦心,在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的选用上,狠下工夫。文章写成后,读起来虽然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实际上其背后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   在中国古代,抒情的文或诗,都贵在含蓄,贵在言有尽而意无穷,如食橄榄,贵在留有余味,在文章结尾处,把读者的心带向悠远,带向缥缈,带向一个无法言传的意境。   同世上的万事万物一样,八股也要一分为二的。从内容上来看,它是“代圣人立言”,陈腐枯燥,在所难免。这是毫不足法的。但是,从布局结构上来看,却颇有可取之处。它讲究逻辑,要求均衡,避免重复,禁绝拖拉。这是它的优点。   我理想的散文是淳朴而不乏味,流利而不油滑,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我还认为,散文最忌平板。现在有一些作家的散文,写得规规矩矩,没有任何语法错误,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中是毫无问题的。但是读起来总是觉得平淡无味,是好的教材资料,却决非好的文学作品。我个人觉得,文学最忌单调平板,必须有波涛起伏,曲折幽隐,才能有味。有时可以采用点文言辞藻,外国句法;也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俚语俗话,增添那么一点苦涩之味,以避免平淡无味。我甚至于想用谱乐谱的手法来写散文,围绕着一个主旋律,添上一些次要的旋律;主旋律可以多次出现,形式稍加改变,目的只想在复杂中见统一,在跌宕中见均衡,从而调动起读者的趣味,得到更深更高的美感享受。有这样有节奏有韵律的文字,再充之以真情实感,必能感人至深,这是我坚定的信念。   在某一些方面,一个门外汉反而能看出点门道。因为他所入不深,了无所蔽。没有真正专家们的条条框框,没有那一些“枷锁”,跳起舞来,反而更能轻松如意。    王国维先生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所举的例子中,别的我且不说,只说陶渊明的两句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先生把它列入无我之境。我认为,实际上是有我的,汉文可以不用主语,如译为英、德、法等文,主语必赫然有一个“我”字( I, ich, je)在。既然有个“我”字在,怎么能说是“无我”呢?我觉得,在这里不是“无我”,而是“忘我”,不是“以物观物”,而仍然是“以我观物”,不过在一瞬间忘记了“我”而已。   什么叫“人民性”呢?一看就明白,一追问就糊涂。对一些人来说,它是恍兮惚兮,其中无象,只可意会,不能言传。于是一些文学史学家就在“人民”二字上下工夫。遍搜古籍,如果侥幸能找到“人民”——不管这两个字古今是否同义——或与“人民”相近的字眼,就如金榜题名,洞房花烛一般,狂喜不已。这样怎能写出好的文学史来呢?   根据我个人的浅见,衡量一部文学作品的标准,艺术性应该放到第一位,因为艺术性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如果缺乏艺术性,思想性即使再高,也毫无用处,这样的作品决不会为读者所接受。有一些文学作品,思想性十分模糊,但艺术性极高,照样会成为名作而流传千古,李义山的许多无题诗就属于这一类。   从词源学上来讲,《说文》:“美,羊大也。”羊大了肉好吃,就称之为“美”。这既不属于眼,也不属于耳,而是属于舌头,加上一点鼻子,鼻子就能嗅到香味。   我们中国的文艺批评家或一般读者,读一部文学作品或一篇诗文,先反复玩味,含英咀华,把作品的真精神灿然映照于我们心中,最后用鲜明、生动而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来。读者读了以后得到的也不是干瘪枯燥的义理,而是生动活泼的综合的印象。   我不愿意写小说,因为我厌恶虚构的东西。   有时候,搞那些枯燥死板的学术研究疲倦了,换一张桌子,写点散文,换一换脑筋。就像是磨刀一样,刀磨过之后,重又锋利起来,回头再搞学术研究,重新抖擞,如虎添翼,奇思妙想,纷至沓来,亦人生一乐也。   写散文,我没有那么多真情实感要抒发。我主张散文是不能虚构的,不能讲假话,硬往外挤,卖弄一些花里胡哨的辞藻,我自谓不是办不到,而是耻于那样做。   我们国内有一些人特别迷信诺贝尔奖金,迷信的劲头,非常可笑。试拿我们中国没有得奖的那几位文学巨匠同已经得奖的欧美的一些作家来比一比,其差距简直有如高山与小丘。同此辈争一日之长,有这个必要吗?   对于语言,包括外国语言和自己的母语在内,学习任务是永远也完成不了的。真正有识之士都会知道,对于这一种语言的掌握,从来也不会达到绝对好的程度,水平都是相对的。据说莎士比亚作品里就有不少的语法错误,我们中国过去的文学家、哲学家、史学家、诗人、词客等等,又有哪一个没有病句呢?现代当代的著名文人又有哪一个写的文章能经得起语法词汇方面的过细的推敲呢?因此,谁要是自吹自擂,说对语言文字的掌握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这个人不是一个疯子,就是一个骗子。   在极渺远的时代,我看就看到小品文的萌芽,似乎一出生就走着黑运,给大人先生们拿来做载道的工具,一直到魏晋六朝,我们才第一次看到人们用小品文来说自己的话,然而引起了哄笑和嘲讽,说自己话的小品文也就被埋在这哄笑和嘲讽里,度着自己的暗淡的命运。   在混乱庞杂里,我们要救救小品文,我们要小摆设,只要它真的是从内心里流出来的,我们将不眩惑于纸糊的大摆设。我们也要匕首,只要它是真铁真钢的,我们将不眩惑于纸剪的玩意儿。我们绝不能忽视了文艺里的“真”。   写文章,是交流思想、传达信息的重要手段。要想交流、传达得准确忠实,就必须注意语法修辞,不能望文生义,数典忘祖,甚至生编硬造,写出一些除了自己谁也不懂的词句。   我为什么喜欢读序跋呢?我觉得,序跋同日记一样,在这里,作者容易说点真话。在其他体裁的文章里,作者往往峨冠博带,在不知不觉中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装腔作势,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这些东西,读起来让人感到腻味,读不下去。   序跋这一种体裁没有什么严格的模子,写起来,你可以直抒胸臆,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如果把其他文章比作峨冠博带,那么序跋(当然也有日记)则如软巾野服。写起来如行云流水,不受遏制,欲行便行,圆融自如,一片天机。写这样的文章,简直是一种享受。   中国古代文学中真正的悲剧很少。罗摩故事在印度是一个悲剧,但到了中国却多被改成喜剧结尾,以适应中国人的心情和爱好,最突出的是插曲睒子的故事。这本来是一个悲剧。但《六度集经》却让老天爷出马干预,使被射死的睒子复活。   梵文是印度古代语言,不能算作中国语言,但是,吐火罗文A和B的残卷只发现在现在的中国境内,应该看作是中国古代的民族语言,用这种语言写成的剧本也应该归入中国戏剧之列。   我常想,陈寅恪先生从一个不大的切入口切入,如剥春笋,每剥一层,都是信而有征,让你非跟着他走不行,剥到最后,露出核心,也就是得到结论,让你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你没有法子不信服。寅恪先生考证不避琐细,但决不是为考证而考证,小中见大,其中往往含着极大的问题。   至于哪几部书对我影响最大,几十年来我一贯认为是两位大师的著作:在德国是亨利希u2022吕德斯,我老师的老师;在中国是陈寅恪先生。两个人都是考据大师,方法缜密到神奇的程度。从中也可以看出我个人兴趣之所在:我禀性板滞,不喜欢玄之又玄的哲学;我喜欢能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而考据正合吾意。   在写书、出书方面,我有一个“狭隘的功利主义”观点。我认为,出书必定要有用,对个人有用,对 社会 和国家有用。这个“用”,当然不应该理解得太窄狭。美感享受也是一种“用”。如果一点用处都没有的书,大可以不必出。   一篇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倘若译成另外一种文字,连叶也不能相似,当然更谈不到味了。   我从30年代起陆续读过一些美学的书,对美学我不能说是一个完全的外行。但是浅尝辄止,也说不上是一个真正的内行,只能说是一个半瓶醋。常识告诉我们,只有半瓶醋才能晃荡出声。我就是以这样的身份提出了一个主张:美学必须彻底转型,决不能小打小闹,修修补补,而必须大破大立,另起炉灶。   我常常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除了《文心雕龙》、《诗品》等少数专门著作之外,竟没有像西方那样 历史 悠久、内容丰富,而又派别繁多、议论蜂起的。许多专家的理论往往见之于《诗话》中,不管什么“神韵说”、“性灵说”、“肌理说”、“境界说”等等,都见之于《诗话》(《词话》)中,往往是简简单单的几句话,而内容却包罗无穷。   我们中国文艺理论并不是没有“语”,我们之所以在国际上失语,一部分原因是欧洲中心主义还在作祟,一部分是我们自己的腰板挺不直,被外国那一些五花八门的“理论”弄昏了头脑。   科学和哲学的著作不得已时当然可以重译,但文艺作品则万万不能。也许有人要说,我们在中国普通只能学到英文或日文,从英文或日本转译,也未始不是一个办法。是的,这是一个办法,我承认。但这只是一个懒人的办法。倘若对一个外国的诗人戏剧家或小说家真有兴趣的话,就应该有勇气去学他那一国的语言。倘若连这一点勇气都没有,就应该自己知趣走开,到应该去的地方去。不要在这里越俎代庖,鱼目混珠。我们只要有勇气的人!   评断一本书的好与坏有什么标准呢?这可能因人而异。但是,我个人认为,客观的能为一般人都接受的标准还是有的。归纳起来,约略有以下几项:一本书能鼓励人前进呢,抑或拉人倒退?一本书能给人以乐观精神呢,抑或使人悲观?一本书能增加人的智慧呢,抑或增强人的愚蠢?一本书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呢,抑或降低?一本书能增强人的伦理道德水平呢,抑或压低?一本书能给人以力量呢,抑或使人软弱?一本书能激励人向困难作斗争呢,抑或让人向困难低头?一本书能给人以高尚的美感享受呢,抑或给人以低级下流的愉快?   池田大作在他那波澜壮阔的一生中,通过自己的眼睛和心灵,观察人生,体验人生,终于参透了人生,达到了圆融无碍的境界。书中的话就是从他深邃的心灵中撒出来的珠玉,句句闪耀着光芒。读这样的书,真好像是走入七宝楼台,以现到处是奇珍异宝,拣不胜拣。又好像是行在山阴道上,令人应接不暇。      (本文原载于《季羡林生命沉思录》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2023-08-31 18:11:381

介绍季羡林

* 回复内容中包含的链接未经审核,可能存在风险,暂不予完整展示! http://baike.b***.com/view/17941.htm百度百科关于季羡林大师的页面,非常详细,你可以自己去看一下
2023-08-31 18:12:025

季羡林是怎么样一个人

季羡林(《人物》):我非常平凡,没什么了不起的。如果我有优点的话,我只讲勤奋。一个人干什么事都要有一点坚忍不拔,锲而不舍,没有这个劲,我看是一事无成。范老有两句话: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说一句空。今天我跟年轻人讲, 我说今天这样子,下海出国我不反对,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可是问题是,我们世界文化、中国文化能够传下去,还是靠几个人甘心坐冷板凳的,赶热潮那人多得很,坐冷板凳的人就少得很。从这可以看出他当然是一个智者.
2023-08-31 18:13:391

季羡林简介!~~~~~~~~~~~~~

http://baike.baidu.com/view/17941.html?wtp=tt
2023-08-31 18:14:046

季羡林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著名学者,他取得了那些成就呢

精通梵文这一条就足矣了,现在全世界就他一个人懂
2023-08-31 18:14:252

季羡林的资料

wo you
2023-08-31 18:15:053

对季羡林的评价

一个字:厉害,嘿嘿。非常敬仰!!!orz
2023-08-31 18:15:173

季羡林的生平是怎样的? [现当代人物]

辉煌
2023-08-31 18:15:452

季羡林的资料(今天20:10就要)

http://baike.baidu.com/view/17941.html
2023-08-31 18:15:576

季羡林留学的资料

季羡林留的什么学?
2023-08-31 18:16:526

季羡林是个什么样的人?

有求知欲的人!
2023-08-31 18:17:4113

季羡林是一个什么的人

问题一:季羡林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个人觉得,他是个学者。知识渊博的人。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其他的我们就不好评价了 问题二:季羡林先生是什么样的人 “一介布衣,行有格,言有物,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季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我觉得季先生特别的真诚,憨单,纯粹,毫不做作。如果你真想了解季先生,可以看季先生的书。 问题三:季羡林是怎么样一个人 季羡林(《人物》):我非常平凡,没什么了不起的。如果我有优点的话,我只讲勤奋。一个人干什么事都要有一点坚忍不拔,锲而不舍,没有这个劲,我看是一事无成。范老有两句话: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说一句空。今天我跟年轻人讲, 我说今天这样子,下海出国我不反对,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可是问题是,我们世界文化、中国文化能够传下去,还是靠几个人甘心坐冷板凳的,赶热潮那人多得很,坐冷板凳的人就少得很。 从这可以看出他当然是一个智者. 问题四:季羡林是个怎样的人? 著名学者
2023-08-31 18:18:541

季羡林是什么时候去世的

7月11日
2023-08-31 18:19:074

季羡林的事迹

http://baike.baidu.com/view/17941.html?wtp=tt
2023-08-31 18:19:298

季羡林为什么会吐火罗文

因为他在读博士期间换了一个导师,这个导师是吐火罗文大师,所以季羡林也跟着导师学习吐火罗文了,这也为之后对吐火罗文做出的贡献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季羡林在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英语,但是当时的学校并不把英语当作一门重点的课程。当时的小孩们看到老师管得不是很严格,所以也就对英语这门功课不是很上心。但是季羡林却不一样,季羡林并没有因为英语不是重点课程就对它不重视,他像对待其他学科一样重视英语。而且在升初中的时候,季羡林凭借英语比其他同学成绩高一筹。之后季羡林也非常认真地学习,最后成功的进入了清华大学的校门,在大学期间,季羡林又学习了其他语言,比如俄语、德语、还有吐火罗文等许多语言。季羡林人物简介: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民盟盟员、中共党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季羡林
2023-08-31 18:19:541

季羡林 书籍 主要简介

中国语言学家、作家、文学翻译家。生于1911年8月6 日。山东省清平县(现改归临清市)人。自幼就学于济南市,1930年毕业于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同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交换的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格廷根大学从著名印度学家E.瓦尔特施密特研究古代印度语言。1941年获格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交通断绝,无法回国,即应聘在格廷根大学任教,并从著名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或称焉耆 -龟兹语)。1946年初夏返抵上海,应北京大学之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1984年。季羡林于 195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起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1979年起任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80年起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负责人,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1年任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1983年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1984年起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1985年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等职。季羡林精心研究中世印欧语言,有突出的成就。①在印度中世语言(包括阿育王碑铭用语、巴利语、俗语和混合梵语)形态学方面,他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小乘佛教大众部说出世部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特征,著《〈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一文;他发现并证明印度中世语言中语尾 -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犍陀罗语的特点之一,著《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 -am向-o和-u的转化》(1944)一文;他还发现并证明不定过去时是中世印度东部方言古代半摩揭陀语的语法特点之一,著《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年代与来源的标准》(1949)一文。②在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方面,他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它所使用的语言是中世印度东部方言古代半摩揭陀语;他还阐明原始佛教采用放任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以及与语言问题相联系的印度佛教史上的其他问题。有关论文已编成《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 一书。③在吐火罗语的语义研究方面,他通过对《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本与其他语言的异本的比较,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写成《〈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一文。1980年以来,他开始研究和译释新疆博物馆收藏的吐火罗语 A《弥勒会见记剧本》残卷,已发表《吐火罗文A中的三十二相》等5篇论文,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季羡林的论著还有《 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1982)、《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1981)、《商人与佛教》(1985)等。季羡林又是勤奋的文学翻译家,他直接从梵文翻译了《沙恭达罗》(1952)、《五卷书》(1959)、《优哩婆湿》(1962)、《罗摩衍那》(7卷,1980~1984),还著有《罗摩衍那初探》(1979)一书和《〈罗摩衍那〉在中》(1986)一文。他在梵文文学的介绍和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此外,他还从巴利文、英文和德文翻译了一些文学作品,译本有《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建国后,历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负责人,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东文语言文学系教授、主任,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亚非学会会长,语言学会会长。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93年3月当选为澳门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是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对印度中进语言形态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的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均作出重要贡献。在印度中世语言形态学方面,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小乘佛教大众部说出世部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特征,著《〈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一文。在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方面,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它所使用的语言是中世印度东部方言古代半摩揭陀语。主要译著有《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印度简史》、《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罗摩衍那初探》、《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集》等,翻译了:《沙恭达罗》、《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五卷书》等,散文集有:《赋得永久的悔》。主编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1995年11月,“北京大学季羡林海外基会”成立。夫人:彭德华。 季羡林的作品 著作书目: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论文集)1957,人民 《<罗摩衍那>初探》(理论)1979,外国文学 《天竺心影》(散文集)1980,百花 《季羡林选集》(散文集)198O,香港文学研究社 《朗润集》(散文集)1981,上海文艺 《季羡林散文集》1986,北京大学出版社 主要著作: 《〈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罗语的特点之一)、《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年)(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等。作为文学翻译家,他的译著主要有:《沙恭达罗》(1956年)、《五卷书》(1959年)、《优哩婆湿》(1959年)、《罗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润集》(1981年)、《季羡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杂忆》等。
2023-08-31 18:20:362

季羡林是举世闻名的学者,他既是( ),又是( )。2006年他被评为“十大( )中国人物”之一

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季羡林2008-02-24 18:22季羡林: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 96岁的季羡林先生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现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颁奖词】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2023-08-31 18:20:471

季羡林写的月是故乡明的主人公是谁?

《月是故乡明》,又称《月波庵笺》是季羡林撰写的一篇散文,书中以自己的口吻讲述了与一位中国古典诗词爱好者,化名为“月波庵主”的老师的交流和学习经历。故《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就是“月波庵主”。
2023-08-31 18:20:561

作文我家乡的名人季羡林

我的家乡,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祖祖辈辈涌现出许多的知名人物,像季羡林、孔繁森、张自忠等,都是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大人物。但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身边也会“潜伏”着各行各业的名人。我身边就有这么一位小身材、大智慧的名人。  说起新概念教育的刘坤校长,恐怕已经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一米五的身高,干净利落的短发,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总是透着智慧的光芒。就是这样一个走在大街上都会成为路人甲的再普通不过的人物,却在做着阳光下最光辉的事——教育。  她是新概念教育的校长,也是新概念教育的老师,但更确切的应该说她是一位教育家。新概念教育创办九年以来,刘校长一直都是秉着用爱浇灌孩子的心灵这一理念,慢慢的把学校从几个孩子扩大到现在的几千个孩子。孩子们喜欢她,家长们信服她不仅是因为她对待教学的认真,更是因为她用爱感化着每一个孩子。每个学期刘校长都会为孩子和家长准备至少一场感恩教育讲座,曾经有次我亲眼见到一位来参加感恩教育讲座的家长激动地握着刘校长的手说:“太感谢你了,你的讲座让我们跟孩子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希望你能举行更多这样的感恩教育讲座,真是受益匪浅。”  就是这样一位教育家也同样在做着慈善事业。只要看到还没有吃饭就来上课的孩子,她会毫不犹豫的去给孩子们买饭,让他们吃饱了再上课。看到有手头紧的家长,她会笑着说:“没问题,先让孩子在这学着就行。”看到有孩子要离开,她都会痛哭得不能自已。曾经有两个孩子的离开让她久久不能释怀,她曾喃喃自语道:“难道是因为钱吗?我可以不收你们学费的。”就是这样一位被别人看作是“大款”的老师却会经常备课到凌晨,却会拖着带病的身体为学生们讲课。她也会像其他的普通人一样,穿着二三十块钱的衣服去逛菜市场。  她是同事眼中无所不能的大姐大,她是家长心中无所不晓的的启明灯,她是孩子们眼中的最和蔼可亲的老师。她就是我家乡的名人——新概念教育的刘坤。
2023-08-31 18:21:051

王静安是谁季羡林引用他的话的目的是什么 王静安人物介绍

1、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省海宁州(今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人。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2、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1927年6月2日,王国维于颐和园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 3、目的:此处是运用道理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勤奋对于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作用,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023-08-31 18:21:231

我国的现代著名教育家是谁

张国藩,著名的教育家、力学家和物理学家。他在分子物理和原子物理以及湍流理论方面有独特的见解。他是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特别是工科院校教育事业的先驱者之一;也是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发起人之一。他一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治学严谨,生活俭朴,是一位人民爱戴的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另还有与之同名的还有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 。
2023-08-31 18:21:342

王静安是谁季羡林引用他的话的目的是什么 王静安人物介绍

1、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省海宁州(今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人。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2、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1927年6月2日,王国维于颐和园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3、目的:此处是运用道理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勤奋对于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作用,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023-08-31 18:21:421

有没有上海知名人物简介?解放后的

老一辈的鲁迅、巴金、茅盾、张爱玲等人,中生代的叶辛、陈村、马原以及孙甘露和王安忆等人,还有一大批的“80后”新锐作家,如韩寒、郭敬明、小饭等人。比较著名的滑稽演员有王无能,江笑笑,刘春山,严顺开,周柏春,姚慕双,杨华生和王汝刚等。知名的歌星和影星,周璇,阮玲玉,赵丹等。毛泽东的第三任妻子江青也曾经在上海做过演员,名为蓝苹。文学界:陈望道、李伯元、曾朴、陈独秀、鲁迅、瞿秋白、储安平、茅盾、巴金、关露、丁玲、张爱玲、史量才、王元化、王造时、芦芒、吴强、王安忆、叶辛、陆星儿、叶永烈、程乃珊、余秋雨、陈伯吹、施蛰存、赵超构、陆谷孙、曹禺、胡适、蔡元培、柔石、邹韬奋、陶行知、黄炎培、郭沫若、卞之琳、周子亚、宗白华、吴晗、季羡林、柳无忌、马寅初、梁实秋、冯友兰、傅雷、费孝通、朱自清、钱钟书、叶圣陶等。  书法美术界:任伯年、吴昌硕、刘海粟、张大千、林风眠、朱屺瞻、杨可扬、谢稚柳、张乐平、胡一川、程十发、庞薰琹、朱宣咸、郑野夫、陈铁耕、陈烟桥、沃渣、马达、力群、江丰、黄新波、李桦、王琦、余白墅、王麦秆、黄永玉、邵克萍、汪刃锋、陈逸飞、陈丹青、赵延年、沃渣、荒烟、沈柔坚、沈鸿根、沈尹默、陆俨少、朱明(朱哲)、黄丕谟、施大畏等。  戏剧界:汪笑侬、梅兰芳、周信芳、尚长荣、蔡正仁、岳美缇、梁谷音、李炳淑、评弹三杰、马莉莉、焦晃、王汝刚、茅善玉、袁雪芬、傅全香、安娥等。  影视界:阮玲玉 ﹑王家卫、赵丹、谢晋、孙道临、陈冲、宁静、潘虹、张瑞芳、秦怡、奚美娟、蓝苹(江青)、于伶、白杨、黄佐临、周璇、唐嫣、胡歌等。  舞蹈界:黄豆豆、舒巧、辛丽丽、周洁等。  音乐界:萧友梅、聂耳、田汉、贺绿汀、周小燕、朱践耳、陈传熙、陈燮阳、廖昌永等。  军政界:蔡廷锴、蒋光鼐、谢晋元、八百壮士等。  实业界:荣宗敬、荣德生等。  科技界:钱伟长、钱学森、徐匡迪等。  教育界:盛宣怀、马相伯、谢希德(女)、杨福家、王生洪、杨玉良等。  宗教界:赵朴初大居士、明旸法师、真禅法师等。
2023-08-31 18:21:531

王如的人物简介

王如,是季羡林前秘书李玉洁的干女儿,在季羡林追悼会上闹出“乌龟被抢风波”的神秘白衣女子。王如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王如自称,她本人的身份是西安交大的副教授、北大哲学系的访问学者,北大公共管理中心副主任、季羡林基金会秘书长助理和第二任秘书长的推荐人选。而随后公诉机关出示的西安交通大学人事部门和北京大学方面的证明显示,王如曾是西安医科大学附属中学(现为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语文老师,后来因为长于写作,被聘为西安医科大学校报的编辑,但西安医科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合校后,王如并没有被交大聘用上岗,王如离开西安医科大学附属中学。在此之前,记者就王如的身份一事咨询西安交大时,相关工作人员也同样对此作了上述明确答复。此外,北京大学证实,王如和北大没有任何关系。季承则向记者确认,北大确实有一个季羡林基金会,但没有证据显示,王如是基金会工作人员。此前,王如曾称,自己是北大公共经济管理中心副主任。但昨日,记者向北大确认后发现,北大公共经济管理中心和北大无关,只是北大的一个挂靠机构,去年已经被撤销。王如的义母李玉洁是季老38年的秘书,由于这个关系,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接近季羡林,并自称是季羡林的御用记者。2006年,在李玉洁病倒后,她接替母亲的工作,担任季羡林基金会的秘书长助理,并向全世界宣布了这一消息。但对她和李玉洁何时确立干母女关系,王如称这是个人隐私。2009年12月16日,季羡林儿子季承报案,称北京大学郎润园13号公寓季羡林旧居被盗。五天之后,海淀警方通报嫌疑人方咸如、王如已被刑事拘留。2011年5月11日上午,季羡林北大旧居被盗案在一中院公开审理,季羡林生前身边人员王如、方咸如当庭否认盗窃。
2023-08-31 18:2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