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汉语发音的历史变化

2023-09-10 11:18:01
TAG: 历史 发音
共3条回复
豆豆staR
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上古音系统,中古音系统,近代音系统。上古音是指上古汉语时期(从西周初年到汉末)的汉语语音。历时一千二百多年。这一时期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春秋以前;2、春秋战国时期;3、两汉时期。上古音的代表性音系是《诗经》的韵部系统和先秦的声母系统。中古音是指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汉语的语音。中古汉语语音可以分前后两期。南北朝的汉语是中古前期,唐五代的汉语是中古后期。中古汉语的代表性音系是《切韵》音系。近代音是指宋元明清时期的汉语语音,近代音的代表性音系是元朝的《中原音韵》音系。近代汉语共同语的语音系统跟中古音的主要不同是:声母里的全浊声母变成了清声母;韵母简化,中古时期以[-p]、[-t]、[-k]为韵尾的入声韵母都变成元音韵尾或者没有韵尾的韵母,韵尾[-m]变成了[-n]。中古的平声分化成阴平和阳平,入声调逐渐消失,分别派入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现代普通话,属于近代音系统,而诗词写作,却要依照中古音系的声韵标准,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写作时勤翻韵书,以免出错。作诗所用的韵书叫做《平水韵》,它把全部的汉语分成106个韵,以平上去入四声排列,因为平声字较多,所以分成上平声与下平声,即平声字上卷、平声字下卷之义,没有别的含义
里论外几

汉语的发音不止一种,所谓的正统汉语的南方方言也有多种不同的发音。我国自秦已经大统,方言自然不止一种。所以,顶多只能说古代的“普通话”——官话和今天不同,而历代都城地址都不同,所以官话也不同,所以古代汉语的形式也是多样的,今天的汉语发音有可能在古代已经存在。

snjk

一楼很详细啦

相关推荐

简述近代汉语的定义

近代汉语近代汉语指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以早期白话文献为代表的汉语。近代汉语上下限的划分中,关于下限,诸家的看法比较接近。关于上限,观点相去较远,最早的定为5世纪(六朝),最晚的定为13世纪(宋末元初),前后相差800多年。 本条目采用“宋末元初说”。中文名近代汉语实质早期白话文献为代表的汉语下限诸家的看法比较接近。上限最早的定为5世纪(六朝)标准语 听语音从明代至20世纪40年代,汉语标准语称为“官话”。官话一词后来又用作北方方言的统称。语音 听语音官话音明初《洪武正韵》尚保留中古全浊声母、辅音韵尾[-p、-t、-k、-m、-n、-ŋ]和四声格局,不久,这些都被改变。其后数百年间官话的声母和声调相对稳定——声母:共21个。全浊声母消失,平声变成送气清音,仄声变成不送气清音。韵母:见系开口二等腭化韵与相应三、四等韵混同;[-m]并入[-n];[-p、-t、-k]合为[-ʔ],入声韵改配阴声韵。声调: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全浊上声字并入去声,入声始终存在。北音元末明初编写的供朝鲜人学习汉语用的课本《老乞大》和《朴通事》都采用了北京语音为标准。元代周德清于1324年撰写的《中原音韵》已经形成了现代北方话的雏形。
2023-09-02 10:52:261

汉语史专家们关系近代汉语的三点共同认识是什么?

汉语史专家们关系近代汉语的三点共同认识如下。1、同意使用“近代汉语”这个称呼。2、同意近代汉语是汉语发展史上一个独立的阶段。3、南宋、元代、明代、清代前半期等是大家都能够同意的近代汉语时期。
2023-09-02 10:52:352

我们为什么要把近代汉语从汉语发展史上独立出来

一般不单独拿出来说,但是有个共识东汉时期是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的过渡时期,不好把它归入哪个时期也可以称为过渡期。
2023-09-02 10:52:456

1,什么是近代汉语,它的语料主要有哪些

近代汉语指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以早期白话文献为代表的汉语。近代汉语上下限的划分中,关于下限,诸家的看法比较接近,多定为清初,如蒋绍愚先生《近代汉语研究概要》等。关于上限,观点相去较远,最早的定为5世纪(六朝),最晚的定为13世纪(宋末元初),前后相差800多年。其中,学界多采用吕叔湘先生对于近代汉语上限的界定。总体来说,近代汉语是指晚唐五代至清初的汉语。
2023-09-02 10:53:021

近代汉语四声有哪两种分类?分意有什么意义

平声和入声
2023-09-02 10:53:133

什么是近代汉语

近代汉语指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以早期白话文献为代表的汉语。从汉语史的理念看,一般认为近代汉语研究的上限是宋代,下限是20世纪40年代。
2023-09-02 10:53:231

近代汉语晚期的语料主要有

近代汉语晚期的语料主要有:副词“才”是汉语中很有特色的常用副词,它的义项与句法功能纷繁复杂,搭配的关系广泛多样。副词“才”在《老残游记》中共出现95次,这些“才”字可以作为近代汉语晚期副词面貌的断代描写依据。关键词:《老残游记》 副词 才 意义 语法功能晚清谴责小说的代表作《老残游记》是清代人刘鹗撰写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以当时的口语为主,属于近代汉语晚期的语料范畴,基本上反映了晚清时期汉语的面貌,与现代汉语的语言体系已经相当接近。但是细致研究可以发现,无论在词汇方面还是语法方面,与现代汉语仍然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为研究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发展演变,提供了珍贵的过渡性语言材料,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在汉语中,“才”是一个义项纷繁、用法灵活的常用副词。本文以《老残游记》为语料,尽可能详尽地描写该副词的分布,包括该副词的不同义项所依赖的语境,包括各种句式和经常与之配合、呼应的固定结构。一、《老残游记》副词“才”的意义汉语副词中,“才”是一个比较活跃的词,不仅使用频率高,而且义项比较多。通过分析可以将《老残游记》中的95个副词“才”的意义划分为“表时间”“表数量”“表语气”“表关联”这四个义项,其中有13个“才”属于副词“才”的特殊用法。(一)“才1”表时间(48个,占50.53﹪)表示事情发生在不久前“才1”有22个。例如:(1)才出村庄,见面前一条沙河,有一里多宽,却都是沙,惟有中间一线河身,土人架了一个板桥,不过丈数长的光景。(《老残游记》8/94)(2)老残又问翠花道:“你才说他,到了明年,只怕要过今年这个日子也没有了,这话是个甚么缘故?”(14/176)
2023-09-02 10:53:311

试论近代汉语的词语有哪些历史演变

随便一些就能万字了。
2023-09-02 10:53:552

嗯请问近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是怎么区分的从什么时候开

从新文化运动开始吧,那时候开始推行白话文作品
2023-09-02 10:54:052

近代汉语用英语怎么说

近代汉语 [名] Modern Chinese/Sinitic language; [例句]摘要隋唐时代,为中古汉语向近代汉语过渡时期。Sui and Tang Dynasties era is the period of the middle ancient times transiting to modern chinese.
2023-09-02 10:54:162

为什么近代汉语晚期的语科又可以视为现代汉语早期的语科

历史划分是:古代-近代-现代-当代;近代晚期和现代早期可以视为渐变阶段,划分上怎样称呼是没有意义的——一般划分要以标致性事件为分界。
2023-09-02 10:54:362

近代汉语研究资料(语料)有哪些?每个阶段的语料特点是什么?

本书是在《近代汉语研究概况》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近代汉语研究概况》的一些内容仍然保留或作了修改,但有不少内容是新增加的,一方面补充了这十多年来其他学者的重要研究成果,一方面也更多了一点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观点。读者可以看到,和原书相比,这部书稿改动的幅度相当大的,有不少章节几乎是重写,所以书名也改为《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关于本书的体例,有一点需要说明:在近代汉语研究中,各个研究者使用的术语不完全一致。同时,各个研究者引例的方式也不完全相同。本书在介绍这些研究成果时,他们使用的术语和引例方式都照原样,而不强加统一。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什么是近代汉语第二节为什么要研究近代汉语第三节近代汉语研究的现状第二章近代汉语研究的资料第一节近代汉语资料简介一唐五代二宋代三元代四明代第二节语言资料的鉴别第三节语言资料的分析第三章近代汉语语音研究第一节唐五代语音的研究一唐五代西北方音的研究二唐代声调的研究三唐五代西北方言和现代方言四小结第二节宋代语音的研究一《皇极经世书声音图》研究二朱熹反切研究三小结第三节元代语音的研究一《中原音韵》研究二《中原雅音》研究三小结第四节明代语音的研究一《韵略易通》、《等韵图经》、《韵略汇通》研究二《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中的汉朝对音三《西儒耳目资》研究第五节近代汉语的共同语第四章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第一节近代汉语的代词一人称代词二指示代词三疑问代词第二节动态助词和结构助词一了二着三底、地和的第三节述补结构一动结式二带得的述补结构第四节处置式一处置式的产生和类型二外置式形成的途径三处置式功能的历史发展第五节近代汉语的被动式一被字句二吃字句三教字句和给字句四小结第六节近代汉语的语气词一啊二吗三呢第五章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第六章作品的断代和方言成分的考察
2023-09-02 10:55:021

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关系

历史的痕迹。。。
2023-09-02 10:55:148

近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时间点

清朝以前是近代汉语。近代汉语主要以唐代以下、清代以前的实际语言为研究对象,其历史时段介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声母:共21个。全浊声母消失,平声变成送气清音,仄声变成不送气清音。韵母:见系开口二等腭化韵与相应三、四等韵混同;[-m]并入[-n];[-p、-t、-k]合为[-ʔ],入声韵改配阴声韵。声调: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全浊上声字并入去声,入声始终存在。
2023-09-02 10:55:331

在近代汉语词汇里,有多少是日本人发明的,也就是从日本传入中国的?请列出具体词汇,谢谢!

我一下子还真想不起来了
2023-09-02 10:55:455

近代汉语中常见的前缀,后缀有哪些

前缀有比如:老 —— 老师、老板、老乡后缀有比如:子 —— 鞋子、桌子、凳子、椅子、杯子、瓶子头 —— 石头、木头、砖头、念头、甜头、苦头性 —— 原则性、创造性、规范性
2023-09-02 10:56:051

请高手帮助——近代汉语选择题(高分100)

ACBB CBCD ABCB ABCD CAB
2023-09-02 10:56:163

近代汉语早期的语言材料主要有

1、汉译佛经。2、魏晋六朝志怪小说。3、唐人传奇小说和唐代诗。4、宋元话本。5、敦煌变文。6、王梵志、寒山、拾得白话诗僧的通俗诗。
2023-09-02 10:56:241

近代汉语历史范围各家学者有争论的是哪个朝代

近代汉语作为一门语言历史学科。,对它的时代划分有诸多分歧。专家们对近代汉语有三点共同认识(1)大家都同意使用“近代汉语”这个称呼。 (2)大家都同意近代汉语是汉语发展史上一个独立的阶段。 (3)诸家对近代汉语上下限的划分有迟早不一的参差情形。根据专家袁宾提出的汉语史分期的两条原则,对于近代汉语的历史范围可以这样考虑(1)认识主干部分的原则。 (2)前后阶段可以部分重叠的原则。近代汉语研究的主干时期是近代汉语诸方面的特点表现得较成熟、较典型、较充分的时期,是南宋、元代、明代和清代前半期;非主干时期是联系前后两个主干部分的纽带,也是前后两个语言历史阶段相交替的时期。近代汉语主干时期长达六个世纪左右,如果适当考虑它的上下沿,可能共有十个世纪左右。 而近代汉语历史范围各家学者有争论的时代就是唐末五代、北宋和清朝后半期。近代汉语早期著作的代表 : 主要抄写于晚唐五代的敦煌变文,有可能早于晚唐的王梵志诗,五代时期成书的禅宗著作《祖堂集》,北宋的二程语录等文献,是近代汉语早期的研究对象。近代汉语早期著作的代表:清代中叶的《红楼梦》《儿女英雄传》《龙图耳录》清末的《官场现形记》。以上为有关简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3-09-02 10:56:342

近代汉语阶段文献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近代汉语练习题(一)(第一章——第四章)一、填空题1、近代汉语是一门语言历史学科。2、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20世纪40年代写作的《“这”“那”考原》一文中开始使用“近代汉语”这个名称。3、认识近代汉语的历史范围要确立两条原则,一是认识主干部分的原则,二是前后阶段可以部分重叠的原则。4、近代汉语的主干部分长达六个世纪左右,如果适当地考虑它的上下沿,可能共有十个世纪左右。5、近代汉语的双音词和多音节词在整个词汇中的比例明显高于古代汉语。6、近代汉语词缀的使用更加频繁,也更加灵活,从而使加缀式双音词和多音词大大增加。7、研究近代汉语主要依据该时期的书面材料。8、文言著作中出现口语成分,大抵有两种原因,一是作者受口语影响,有意无意地将口语搀杂进文言;二是由于记事的需要,不能不使用口语。9、近代汉语中“连……也(都)……”句式常见于明清时代。10、近代汉语文献里的错字,多半是由两种原因造成的,一个是形近致讹;一个是音近致讹。11、夺文指漏脱了文字;衍文指误添了文字;错简指字句的次序颠倒紊乱。12、研究近代汉语,调查的主要对象是近代汉语文献。13、穷尽调查常使用于专书语言研究和语言共时研究。14、研究元代语法需要佐证,要想从杂剧里寻找材料,最好选择元代刊本。15、近代汉语文献语言同时具有丰富的时间变化形态和地域变化形态。16、近代汉语比较研究可以从与古代汉语比较、与现代汉语比较、近代汉语内部不同时间比较、近代汉语内部不同地域比较等四个方面进行。17、近代汉语综合研究分为近代汉语内部的综合研究和近代汉语和其他学科的综合研究两种类型。18、近代汉语的综合研究还可以与文学、版本、宗教、心理习惯、民俗等学科结合起来研究。19、传统的音韵学包括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三个主要分科。20、等韵学产生于唐宋时代,其研究对象是《切韵》、《广韵》音系和唐宋以来的近代汉语语音。21、宋元之后,汉语的韵母明显简化,两呼八等遂逐渐演变为开口、齐齿、合口、撮口四呼。22、《广韵》分为206韵,是包括着声调因素的,假如不考虑声调的不同,实际上61韵。23、对于平、上、去、入四声,至迟在唐代就已被分为平、仄两类,即将上、去、入三声归入仄声,与平声相对。24、韵图是通过表格来反映语音结构和语音系统的。我们在图上看到任何一个字,就同时可以了解到这个字以及这个字所代表音节的声、韵、调。25、浊音清化是造成《中原音韵》音系中声母数目大大减少的主要原因。26、《中原音韵》第一次把平声区别为阴平、阳平两类。27、《中原音韵》是近代汉语语音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其音系是近代汉语具有代表性的音系,作者是周德清。28、“平分二义,入派三声”是周德清的两大发现。二、是非题(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打?)(√)1、近代汉语是汉语发展史上一个独立的阶段。(√)2、南宋、元代、明代和清代是近代汉语时期。(√)3、把近代汉语分作主干部分和非主干部分,是为了论述其历史范畴的需要。(×)4、近代汉语的主干部分是语言新质与旧质交替演变较显著的时期,语言现象特别丰富,也特别复杂。主干改为非主干(√)5、纯粹的复数标记“们”产生于近代汉语阶段,一直沿用到现代。(×)6、近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差异较大,与现代汉语差异也较大。与现代汉语差异较小(√)7、文化的发展促使近代汉语产生出大量的新词。(×)8、近代汉语词语的总量不可能超过古代汉语。明显超过(√)9、近代汉语中的排除式、包括式的区别,是在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下而产生的。(×)10、抽样调查可以证明有某种语言现象,也可以说明没有某种语言现象。不可以说明(×)11、近代汉语文献比之古代汉语,更具有明显的方言差异。文献语言(×)12、在近代汉语文献里,对语音的表达方式虽自成系统,但与现代汉语没有明显的区别。没有改为有(√)13、近代汉语中的36字母代表了唐宋时代语音里的36个声母,我们在看这些字母的时候,只须着眼于他们的声母,而不必顾及他们的韵母和声调。(√)14、唐宋时代的韵书里,韵一般是指韵腹和韵尾,还包括声调和韵头。(√)15、古人把36字母按发音部位分为“唇、舌、齿、牙、喉”五音。(×)16、声母的清浊,与声调没有什么联系。有关系(√)17、无论是编写反切还是拼读反切,实际上都在进行着声、韵、调的分解和拼合。(×)18、由简趣繁,是近代汉语语音,特别是北方话语音发展的总体特点。由繁趋简三、解释名词题1、俗体字2、穷尽调查3、抽样调查4、内部综合研究5、清声母6、浊声母7、《广韵》8、反切9、浊上变去10、入派三声四、简答题1、与古代汉语相比,近代汉语在语汇方面有哪些明显的特点?2、举例说明,近代汉语文献反映口语的程度大致分哪些类型?3、近代汉语阶段文献的语言有哪些特点?4、近代汉语韵母大大少于唐代韵母,其主要有哪些变化?5、《中原音韵》入派三声的具体情形怎样?6、为什么说《中原音韵》是近代汉语主干时期的代表音系?
2023-09-02 10:56:551

近代汉语选择题(高分100)

1-10 DCBCC CADBA11-19 DDCBC DBBA
2023-09-02 10:57:145

从汉语史研究的角度看,近代汉语历史范围的主干部分和非主干部分?主次之分

(一)确定主干部分的原则语言的渐变规律决定了汉语的发展是由非主干部分逐渐发展变化而进入主干部分。当进入主干时期以后,它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方面的特点都已经表现得最充分、最典型、最成熟,以这个时期作为这个阶段的典型代表就是最恰当的了。对于近代汉语来说,南宋、元代、明代和清代前半期,则是大家都接受的近代汉语主干时期。(二)前后阶段可以部分重叠的原则前一阶段的晚期,例如古代汉语到了魏晋以后,从中逐渐产生出新的成分出来,而作为古代汉语典型代表的那些旧质却在逐渐消亡,因此这是个新旧质消长的过程,它既是前一阶段的晚期,同时也就是后一阶段的早期,把这个时期算为哪个阶段都不合适,因此,这个过渡阶段应该属于前后两个时期的共管地带。对于近代汉语来说,它就有前后两个共管地带:前面是从古代汉语从近代汉语过渡,后面是从近代汉语从现代汉语过渡。不过,前一个过渡时期比较长,后一个过渡时期比较短。两条原则提出的重要意义:(一)较好地解决了汉语史的分期问题;(二)科学地解释了上下限认识分岐产生的原因;(三)进一步加深了对汉语演变发展的正确认识。最后还需要指出的是,把近代汉语分为主干时期和非主干时期,仅是从汉语史分期的需要出发,从汉语是渐变的这一客观事实出发,是为了便于大家都能接受。但不能因此产生一个错误的认识,以为主干时期才是重要的,非主干时期就不重要,并不是这样的。从汉语史研究的角度来看,其实是并无主次之分的,两个阶段同样重要。如果着眼于变化来说,甚至可以说非主干时期的语言现象更加值得重视。
2023-09-02 10:57:291

在哪里可以找到自学考试近代汉语历年试题

考那个学校就去那个学校研究生办公室买
2023-09-02 10:57:372

中古汉语外来词与近代汉语外来词的异同

来源不同。中国古代汉语外来词中古汉语大致包括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汉语,由于上古时期中外交流少,外来词也不多,所以第一次比较大的中外文化交流是在中古时期,近代外来词是指从外国或外民族借用过来使用的现代汉语词汇,由此可见,中古汉语外来词和近代汉语外来词的相同之处都是借用,异同之处就是来源不同。
2023-09-02 10:57:442

请高手帮助——近代汉语研究题(高分100)

额,忘光了!
2023-09-02 10:57:532

与古代汉语相比,近代汉语在词汇方面呈现出一些新面貌。 谈一下你了解到的内容。

古代汉语大多是在单音节词语,就是一个语素就是一个词,词的形式是单音节单字,而现代汉语双音节词语占相当大的比重。
2023-09-02 10:58:021

近代汉语中名词解释什么叫倒序词语

倒序词语是指颠倒词语中各个部分的顺序,但仍能表达与原词语相同的意思。
2023-09-02 10:58:122

研究近代汉语前期的语音状况,主要依据

该时期的材料。1、近代汉语是指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以早期白话文献为代表的汉语。2、中国语言学史主要研究近代研究汉语的前期语音状况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著作,主要观点,主要依据是根据该时期的材料进行研究的。
2023-09-02 10:58:321

近代汉语音节的韵尾有四种,其中一种是鼻音韵尾

近代汉语音节的韵尾有四种,其中一种是鼻音韵尾包括:-m、-n、-ng由鼻音充当的韵尾。汉语音节中的韵母,有的是在元音后加上鼻音构成的,这类鼻音就叫做鼻音韵尾。例如汉语拼音的an、en、ang、eng,an、en的韵尾是n [n],ang、eng的韵尾是ng 。鼻韵母指带有鼻辅音的韵母,又叫做鼻音尾韵母。鼻韵母的发音有两个特点:一是元音同后面的鼻辅音不是生硬地结合在一起,而是有机的统一体。发音时,逐渐由元音向鼻辅音过渡,逐渐增加鼻音色彩,最后形成鼻辅音。韵母的构成有如下特点:1、韵腹是韵母中的主要元音,发音清晰响亮;元音都可做韵腹。2、韵头是韵腹前面的元音,发音较短,不太响亮;由高元音i、u、ü充当。3、韵尾是韵腹后面的音素,发音较短;由元音i、u或鼻辅音n、ng充当。4、一个韵母中可以没有韵头和韵尾,但必须有韵腹;韵腹是一个响亮的元音,所以韵母发音清晰响亮。汉语音节的特点如下:1、结构简明界限清晰。汉语音节最少1个音素,最多4个音素,分别构成声母、韵头、韵腹、韵尾。音节体现在书面上通常为一个汉字,具有词汇意义,音节与音节之间界限清晰。与欧美语言相比,汉语音节具有结构简明、表意明确的特点。2、汉语音节可以没有辅音,形成零声母音节。辅音出现在音节的开头或者末尾,没有复辅音。3、乐音居多,响亮悦耳。绝大多数音节都有元音。有的音节完全是元音,如:阿、哦、俄、袄、欧、优405个基本音节,以元音收尾的开音节231个,占一半以上有的由元音和辅音n、ng组成闭音节,也具有一定乐音性。如:安、英、副、莫。4、绝大多数音节都有声调不同声调的音节交错搭配,形成了抑扬顿挫的特点,使语音富有节奏感。
2023-09-02 10:58:391

近代汉语很多新词汇是否源于日本的创造?比如:公安局、派出所

是的,先是日本从西方翻译过来,然后我们去日本留学的留学生再翻译到国内来汉语中有很多这样的词语
2023-09-02 10:59:122

近代汉语时期的文言文属于什么性质的语言材料

近代汉语时期的文言文属于什么性质的语言材料? 从汉语史的角度来看,这时期的文言文是古代汉语在书面上的延续,并不是近代汉语。
2023-09-02 10:59:232

《近代汉语官话方言韵书韵图文献集成》哪里可以看

番茄网。番茄网是免费观看文献的平民网站,其中也包括《近代汉语官话方言韵书韵图文献集成》,具体观看流程如下:1、首先要打开搜索引擎搜索番茄网。2、其次在番茄网中搜索《近代汉语官话方言韵书韵图文献集成》。3、最后点击阅读即可。
2023-09-02 10:59:301

从上古汉语到近代汉语,人称代词发生了哪些主要的变化

“他”(别的、别人)到第三人称,经历了泛指到专指,而且不能是无定的,而必须是有定的。所以在判断其是否已经转化为人称代词时,就是要看根据上下文看其是否是定指。如上例中第一个“他”还是指“别人”的意思,而第二个“他”就是人称代词了
2023-09-02 10:59:411

导论现代汉语的性质什么是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发展而来的,换而言之,近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前身,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渊源,近代、古代是汉语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有了这两个漫长而重要的发展阶段,才有现在的美妙而丰富的现代汉语。这句话指出了汉语的使用范围及对象。现代汉语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狭义是指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广义包括普通话和各种方言。
2023-09-02 10:59:591

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研究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我国学者对语言文字进行研究,是从汉代开始的。之后历经六朝、唐、宋、元、明,到清代达到极盛(黄金时代),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叫做“小学”。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语义研究阶段汉初(公元前3世纪)——东晋末(5世纪)代表作品是汉代的《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二)语音研究阶段南北朝初(5世纪)——明末(17世纪)(三)全面发展阶段清初(17世纪)——太平天国(19世纪)
2023-09-02 11:00:093

2、《切韵》系韵书中的全浊声母有哪些?分析它们在近代汉语中的演变情况

《切韵》是隋朝陆法言编辑的韵书,是中古汉语语音研究的最重要的依据。《广韵》是宋初的著作,把唐朝的几个韵书结合在一起,其主要依据是《切韵》,但《广韵》收的字条远远比《切韵》多,剩下是从其他韵书抄过来的。学界一直以为《切韵》已经失传了,直到1947年发表了敦煌出土的《刊谬补缺切韵》(唐朝王仁煦著)。《切韵》用反切的方法来记录中古音。反切上字注声母(反切上字的声母和被切字相同),反切下字注韵母(反切下字的韵母和被切字相同)。字条按照韵类排列,一共分193个韵类,反而没有直接说明《切韵》分多少声类。宋朝的等韵图(《韵镜》和《七音略》)用表格的方式分析《切韵》的语音系统。但是,直接用韵图的分析来理解《切韵》的体系相当困难。第一,韵图上没有说明分析《切韵》所用的方法,只介绍其结果。第二,韵图忽略了《切韵》的语音系统的一些重要的音类。
2023-09-02 11:00:171

汉语史专家们关系近代汉语的三个共同认识是什么

大家都同意使用“近代汉语”这个称呼。大家都同意使用“近代汉语”这个称呼,大家都同意近代汉语是汉语发展史上一个独立的阶段,南宋、元代、明代和清代前半期是大家基本上能够同意的近代汉语时期。
2023-09-02 11:00:422

我们为什么要把近代汉语从汉语发展史上独立出来

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地方。近代汉语无论在语音还是词汇、语法方面,都有自己不同于古代汉语,也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地方,因此有必要把它独立出来研究。近代汉语,指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以早期白话文献为代表的汉语。
2023-09-02 11:00:501

近代汉语在语言学料中的地位如何(研究其意义?)

首先,从历时语言学的角度上来说,近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在近代汉语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才有了现代汉语的面貌,因此研究近代汉语有利于研究汉语发展演变的规律,为语言发展和规范提供理论依据;其次,从共时语言学的角度上来说,近代汉语有自己特有的语言现象和语言规律,这些语言现象和规律和当时社会的语言和社会文化环境是息息相关的,研究近代语言有利于我们了解近代语言的语言现状和近代社会文化等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2023-09-02 11:00:591

明代汉语属于近代汉语吗

近代汉语,指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以早期白话文献为代表的汉语。而明代的发音和现在的汉语却不一样
2023-09-02 11:01:071

近代汉语的语音

明初《洪武正韵》尚保留中古全浊声母、辅音韵尾[-p、-t、-k、-m、-n、-u014b]和四声格局,不久,这些都被改变。其后数百年间官话的声母和声调相对稳定——声母:共21个。全浊声母消失,平声变成送气清音,仄声变成不送气清音。韵母:见系开口二等腭化韵与相应三、四等韵混同;[-m]并入[-n];[-p、-t、-k]合为[-u0294],入声韵改配阴声韵。声调: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全浊上声字并入去声,入声始终存在。 元末明初编写的供朝鲜人学习汉语用的课本《老乞大》和《朴通事》都采用了北京语音为标准。元代周德清于1324年撰写的《中原音韵》已经形成了现代北方话的雏形。
2023-09-02 11:01:171

近代汉语在语言学料中的地位如何(研究其意义?)

说实话,叫我说什么大道理,我可说不来,但是我觉得 非常重要,因为我就是一个上语文的教师,语文是百科之母。
2023-09-02 11:01:363

汉语的历史时期如何划分?

汉语的历史发展时期分为:古代汉语分为:上古汉语:秦汉以前(包括秦汉)中古汉语:魏晋至五代近古汉语:北宋至五四前的文言部分近代汉语:北宋至五四前的古代白话部分现代汉语:五四至今上古汉语上古汉语存在于周朝前期和中期(公元前11到前7世纪),文字记录有青铜器上的刻铭、《诗经》、历史书书经以及部分《易经》。 据《礼记·中庸》第二十八章记载:“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可见周朝建立时期就开始实行语言文字的统一。春秋初期,见于记载的诸侯国还有170多个。至战国时期,形成“七雄”,“诸侯力政,不统于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说文解字·叙》)。 先秦诸子百家在著作中使用被称为“雅言”的共同语。“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述而》) 秦朝重新统一之后,进一步规范了文字,以小篆作为正式官方文字。中古汉语这种汉语使用于隋朝、唐朝和宋朝(7-10世纪),可以分为《切韵》(601年)涉及到的早期以及《广韵》(10世纪)所反映的晚期。高本汉把这个阶段称为“古代汉语”。语言学家已能较自信地重构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这种证据来自几个方面:多样的现代方言、韵书以及对外语的翻译。正如印欧语系的语言可以由现代印欧语言重构一样,中古汉语也可以由方言重建。另外,中国古代的文学家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来总结汉语的语音体系,这些资料仍然是现代语言学家工作的基础。最后,汉语的语音可以从对外国语言的翻译中了解到。近代汉语近代汉语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以早期白话文献为代表的汉语。《水浒传》《西游记》等书所用语言即为近代汉语。   现代汉语现代汉语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汉语。 1913年,读音统一会通过投票方式确定了“国音”标准,这种标准音习惯上称之为“老国音”。1923年,当时的国语统一筹备会成立了“国音字典增修委员会”,决定采用北京语音标准,称之为“新国音”。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广义的现代汉语包括汉语的各种方言,即不同地区的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这些语言都是汉语,只是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而狭义的现代汉语则是指“普通话”,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所代表的标准现代汉语也是中国的国家通用语言。
2023-09-02 11:01:473

近代汉语的标准语

从明代至20世纪40年代,汉语标准语称为“官话”。官话一词后来又用作北方方言的统称。
2023-09-02 11:01:581

近代汉语中四声有哪两种分类

第一种是将平声独立分为一类,叫“平声”,其余“上去入”三声合称“仄声”;还有一 种分类法是将“平上去”三声合称未舒声,因为它们发音时较为舒缓;而将“入声”称为促 声,因为发“入声”时一定是短促的,急促的。第一种分类意义尤其重大。*******************************如果你对这个答案有什么疑问,请追问,另外如果你觉得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请千万别忘记采纳哟!
2023-09-02 11:02:111

汉语发音的历史变化

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上古音系统,中古音系统,近代音系统。 上古音是指上古汉语时期(从西周初年到汉末)的汉语语音。 历时一千二百多年。 这一时期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春秋以前;2、春秋战国时期;3、两汉时期。 上古音的代表性音系是《诗经》的韵部系统和先秦的声母系统。 中古音是指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汉语的语音。 中古汉语语音可以分前后两期。 南北朝的汉语是中古前期,唐五代的汉语是中古后期。 中古汉语的代表性音系是《切韵》音系。 近代音是指宋元明清时期的汉语语音,近代音的代表性音系是元朝的《中原音韵》音系。 近代汉语共同语的语音系统跟中古音的主要不同是:声母里的全浊声母变成了清声母;韵母简化,中古时期以[-p]、[-t]、[-k]为韵尾的入声韵母都变成元音韵尾或者没有韵尾的韵母,韵尾[-m]变成了[-n]。 中古的平声分化成阴平和阳平,入声调逐渐消失,分别派入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 现代普通话,属于近代音系统,而诗词写作,却要依照中古音系的声韵标准,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写作时勤翻韵书,以免出错。 作诗所用的韵书叫做《平水韵》,它把全部的汉语分成106个韵,以平上去入四声排列,因为平声字较多,所以分成上平声与下平声,即平声字上卷、平声字下卷之义,没有别的含义
2023-09-02 11:02:451

各朝代文言文对比

1. 各个朝代的文言文都相同吗 汉语的发展阶段可分为:上古汉语(先秦两汉),中古汉语(魏晋南北朝直到唐宋),近代汉语(宋末以来到元明清),现代汉语(大致上是五四以后)。 古代典籍有用文言文写成的,也有用当时的口语写成的。后者是当今语言研究的重点。 魏晋时期的小说,比如《世说新语》,就很口语化。魏晋南北朝和隋唐,都是佛教流行的时期,这时期的众多面向普通百姓的佛经讲经文也是用口语写成的,比如敦煌遗书中的变文。 宋代的话本,元曲,明清的通俗小说,这都是当时口语写成的作品。 至于现代汉语,它的语法深受欧洲语言的影响,欧化相当严重。 这不是指词汇,词汇的欧化规模庞大得难以衡量,而是指它的许多语言结构,已经不是纯粹的汉语了。不信你可以拿《红楼梦》里面的句子来分析,根据中学语文老师教给我们的语法,《红楼梦》成堆成堆的都是病句。 2. 各个朝代的文言文都相同吗 汉语的发展阶段可分为:上古汉语(先秦两汉),中古汉语(魏晋南北朝直到唐宋),近代汉语(宋末以来到元明清),现代汉语(大致上是五四以后)。 古代典籍有用文言文写成的,也有用当时的口语写成的。后者是当今语言研究的重点。魏晋时期的小说,比如《世说新语》,就很口语化。魏晋南北朝和隋唐,都是佛教流行的时期,这时期的众多面向普通百姓的佛经讲经文也是用口语写成的,比如敦煌遗书中的变文。宋代的话本,元曲,明清的通俗小说,这都是当时口语写成的作品。 至于现代汉语,它的语法深受欧洲语言的影响,欧化相当严重。这不是指词汇,词汇的欧化规模庞大得难以衡量,而是指它的许多语言结构,已经不是纯粹的汉语了。不信你可以拿《红楼梦》里面的句子来分析,根据中学语文老师教给我们的语法,《红楼梦》成堆成堆的都是病句。 3. 初中文言文按朝代排列 这个问题问得好! 春秋:《论语》选自《论语十则》作者:孔子及其众弟子 春秋:《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作者左丘明 战国:《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作者孟子及其门人 战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作者孟子及其门人 西汉:《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作者刘向(编者) 三国:《出师表》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诸葛丞相集》作者诸葛亮 东晋:《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选自《陶渊明集》 北魏:《三峡》作者郦道元选自《水经注》 唐朝:《马说》作者韩愈选自《韩愈文选》 唐朝:《陋室铭》作者刘禹锡选自《全唐文》 唐朝:《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选自《柳河东集》 北宋:《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选自《范文正公集》 北宋:《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 北宋:《爱莲说》作者周敦颐选自《周元公集》 北宋:《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选自《东坡志林》 明朝:《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作者宋濂选自《宋学士文集》 注:我写的都是考纲规定的中考默写篇目,其余的一些书本文言文没有,并且以上皆是文言文,古诗词并未选取。希望能帮到你,自己打的,百度上搜不到的。 4. 初中语文重点文言文按朝代排列加作者朝代 (一): 《论语十则》 春秋 孔子 (二): 《曹刿论战》 春秋末年 左丘明 选自《左传》 (三): 《鱼我所欲也》 战国 孟子 选自《孟子u2022告子上》 (四):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战国 孟子 选自《孟子.告子下》 (五): 《出师表》 三国 诸葛亮 (六): 《桃花源记》 东晋 陶潜 (七): 《三峡》 北魏 郦道元 (八): 《马说》 唐 韩愈 大约作于795—800 (九): 《小石潭记》 唐 柳宗元 写于805年 (十): 《陋室铭》 唐朝 刘禹锡 (十一):《醉翁亭记》 北宋 欧阳修 写于1046年八月 (十二):《岳阳楼记》 北宋 范仲淹 写于1046年九月 (十三):《爱莲说》 北宋 周敦颐 写于1071年 (十四):《记承天寺夜游》 北宋 苏轼 写于1083年 (十五):《送东阳马生序》 元末明初 宋濂1310-1381 (十六):《童趣》 清 沈复 5. 清朝时期的文言文是不是和前朝的文言文是有区别的啊.怎么我读曹雪芹 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俗称“之乎者也”.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了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可以说“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压缩”格式.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好 现在给你解释下所谓文言文 指的就是先秦时期---------从远古一直到秦朝建立 人们写文章时用的文法 这种文法呢 是以当时人们的说话习惯为依据的 .后来秦朝以后的时代 人们说话的方式越来越变的和写文章的方式不同 也就是说说话和写文章试用不同的语言 写文章一直沿用先秦时传下来的文言 说话却是一直在变 比如汉朝和秦朝的说话肯定差不多 唐朝和汉朝肯定差得远 我们现代人估计回到宋朝能听懂一点 五代以前怕就麻烦了 到清朝时 说话和现在就差不多了 写文章 却不一样 哪怕几千年前的文章我们现在还是基本能看懂 比如论语 战国策等等 因为几千年写文章的方式基本没变 所以文化得以保存 文言文有很多种 比如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 等等但是很遗憾的说 红楼梦不是文言文 还有像三国演义 以及元朝的一些曲子词 还有清朝末期的很多小说之类以及近代的文章 因为更多的考虑的是面向群众 让普通人也能看懂 所以多数使用白话的 方式 因为他们其实是当时的白话文 红楼梦只是清朝时人们说话的语言 而不是文言文 真正的文言文 去看一下《古文观止》就懂了 全部手写 不明白可以再问。
2023-09-02 11:02:551

文言文是古汉语的白话吗

1. 什么是文言文,什么是白话文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学术界一般把从晚唐五代开始直至“五四”时期形成的古白话称作近代汉语)。 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古白话是六朝以后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为历代通俗文学所使用的书面语。文言文是古代汉语学习的主要对象,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语形式. 汉语自古以来就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而文言文则是官方的语言,是公卿文人的文字语言。然而中国还存在并行的一套汉语,就是白话文,这是平常老百姓会话所用的语言,平民百姓不懂什么文言文,更不可能用文言文来作为日常会话,这个白话文才是中国历史上占绝对多数使用人口和使用频率的汉语。但同样不能说白话文是没有文字的语言。中国古代文字之多、音域之阔远远超出现代人所使用的狭小的几千个字的范围,现代文就是从这个平行的汉语中演变而来的。我们可以从现存的唐宋白话文文学、元代的戏曲、明代的象《三言两拍》等文学巨著中窥视到古代的白话文跟现代文其实并没有象跟文言文一样的太大的差别。如果不能考证它们的发音,起码它们的语法和文字的使用在纸面上是一目了然的。古代的白话文经五四的现代白话文到现代文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现代人把西方的语法给它做了条理化和增加了很多的词汇。 2. 古文和白话文一样吗, 白话文(又称语体文),指的是以现代汉语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白话文在古代也有一段很漫长的历史,在宋代己有话本,明清两代也有部分白话小说,如金瓶梅、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不过为古白话,而且白话文作品在古代文坛上只占少数,文言文在当时仍然是主流。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代了文言文,成为写作的主流,使文言文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白话文是相对于文言文而说的。 古文(也称文言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把古文与大篆相提并论,说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称。 3. 古人说文言文,还是白话文 中国语言大概分四个时期,第一时期是西周到西晋,这个时期中国人说的话称为雅言,一般我们叫他上古汉语。是最正统的华夏之声,以这种语言为基础经过一定提炼的书面文字叫白话文,普通老百姓就是没读过书,也是可以听懂这种文字的。但是在官员和统治阶级存在着更高级更精炼的书面语言,那就是文言文,文言文是公卿文人的文字语言,这种书面文字如果没有读过书,是不能完全听懂的,但是并不意味他真的完全听不懂,文言文他的语法特点还是从当时的口语中来,没有完全脱离口语。当时的人理解文言一定比我们要容易的多。这个时期的人因为缺乏音韵方面的知识所以他们并没有更我们留下他们语言的发音特点的记载,所以上古汉语的音是什么样的,我们到现在都不知道。 第二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开始到宋朝结束。因为北方长期被异族统治,南方的汉人也是和少数民族杂居,所以中国人的口音有了不小的变化,尤其是北方人,他们的语言呈现出胡化的特点,到隋唐南北统一,南北语言一融合形成了我们称之为中古汉语的语言,虽然他们语言的音韵变化很大,但是语法还基本保留上古的特点,他们的官方书面语言还是文言文,但是他们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已经要大于上古时期的人了,毕竟文言文已经很脱离他们的口语了。汉末的人对于音韵已经有了些了解,所以我们通过中古时期的人留下来的音韵书籍,我们现在基本能还原中古汉语的发音,我听过中古汉语的发音,给我的感觉最像朝鲜话,也有点像越南话和广东话。 第三个时期就是明清时代的近古汉语,近古汉语的发音和我们现代汉语的发音区别已经很小了,语法上区别也不大,所以我们现代人到明清时代基本能和他们交流。这种语言的形成是因为少数民族相继在北方建立政权,很多北方人被少数民族统治,最重要的就是蒙古统一了中国,如果你有点历史知识的话你就会知道现在说北方话的地方是元朝最早占领的地方,在此之前,南北的方言差别不是特别大,之后南北方言基本上就不能想通了,听上去像外语。这个时期文人士大夫的书面语言还是文言文,他们学习文言的难度就完全和我们一样了。但是也有一些个别下层文人开始用古白话写作,比如《红楼梦》就是典型的古白话,这种古白话已经很接近明清时期老百姓的语言了,和五四以后出现的现代白话作品差别已经很小了。 当然了明清时期的语言和我们还是有点区别的,有些朋友觉得红楼梦虽然是用了大量古白话,但是对于现代人来说还是有点生涩。 从五四以后到现在我们就都说的是现代汉语,写作也完全放弃了文言,开始用白话来写作,所以我们说一楼那哥们说白话是用来说的是不正确的,白话毕竟也是书面语言,难道你会用书面语言和朋友说话吗?显然不会,只是说白话已经很接近我们的口语了
2023-09-02 11:03:041

文言文的发展阶段

文言文的发展阶段1.文言文发展分为几个阶段当人们使用“古代汉语”这个术语时,在不同的语境中赋予了它三个不同的含义:古代的汉语、上古汉语和文言.古代汉语首先是指“古代的汉语”.古人的口语,我们是听不到了,甲骨文,从甲骨文算起,这样的古代汉语大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跟任何事物无不发展变化一样,语言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三千多年来,汉语有了很大的变化.根据汉语语法、词汇和语音变化的情形,学者将古代汉语分为三个发展时期:上古期、中古期和近代期.上古期是指西元3世纪以前,即历史上商、周、秦和两汉时期.结论:文言文发展可以简单分为三个阶段上古期、中古期和近代期.。2.文言文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中国大陆的文言文复兴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萌芽的。文言文复兴的概念是青年学者刘周在“中国文化复兴的第一步(倡议书)”中明确提出的。2007年《光明日报》“百城赋”的推出,表明了国家对待文言文复兴的态度。文言文复兴的倡议书由一位青年学者提出,表明文言文复兴的发展后劲非常有力。3.文言文的发展历史文言文的发展历史: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文言文的主要特点:第一个“文”字,是美好的意思。“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两字,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比如像说现在的,“你吃饭了吗?”。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中国在1918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4.文言文分几个阶段,各阶段代表作有什么,古白话又分几个阶段,各阶中国古代诗歌,一般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广义的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包括各种中国古代的韵文如赋、词、曲等,狭义则仅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人类许多民族在语言的发展中产生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古代诗歌多是文人墨客,通过诗歌写作吟唱表现心中的思绪。发展顺序:诗经——楚辞——乐府——赋——辞——唐诗——宋词——元曲《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代表《关关雎鸠》楚辞体的整体特点是结构宏伟、想象丰富、句式灵活,以屈原、宋玉等为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包括屈原《离骚》、《九歌》、《九章》等。汉乐府的艺术特色1.汉乐府在艺术表现上的最突出特色,是叙事成分的增强。首先,汉乐府中出现了《陌上桑》、《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等完整的叙事诗,对我国叙事诗的发展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标志着我国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的出现。其次,汉乐府中某些抒情诗,也带有很强的叙事性;这些诗歌往往抓住富有特征的生活片断来即事即景进行抒情,具有生动真切的艺术效果。2.汉乐府艺术上的又一特点是。在叙事或带有叙事性的作品中,对话描写大量出现,还时常出现对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都对塑造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和表现作品主题起了很好作用。3.汉乐府的语言率直自然,表现出民歌民谣特有的清新质朴的风格。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窥端倪。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至于诗。《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后人因推尊《史》、《汉》,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为之赋。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铺张恣意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它与汉代的诗文一起,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灿烂与辉煌。“辞”是一种文体,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楚辞体。楚辞体是战国中晚期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由楚国的诗人吸收南方民歌的精华,融合上古神话传说,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楚辞体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次大的解放,也开启了我国诗歌历史上的第二个春天。唐诗堪称诗中之冠,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唐诗作品内荣丰富、题材多样、技巧娴熟、名家辈出,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最璀璨的明珠。代表作《黄鹤楼》、《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词源于唐,盛于宋,成为宋代的代表文学。宋词是词中精典,它与唐诗一样,是古代韵文字精华,词采斐然、韵律优美。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中秋》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意境广阔,内容新颍、丰富,形式灵活、自由。代表作《窦娥冤》、《望江亭》5.【语文古文学习文言文是中国的古代用的语言为什么我们现在对这些属首先,我是喜欢中国古文的,中国的诗、词、散文、历史传记一直是我爱看的内容之一.想一想,就只用那么简单的几个字,我们的祖先就能表达出如此丰富的内涵,你不能不为这种语言倾倒.但是,五四运动,用科学取代了传统、用白话取代了文言.我并不反对五四的科学、民主思想,但是我一直觉得,当时提倡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似乎----从传统文化的继承角度来说----是一个倒退.稍稍有点古文基础的人都应当了解,古代的文言文和现代的白话文,在语法结构、词性组成、行文方式、包括字词涵意等许多方面,都是有很大区别的.而这两者的不同,又肯定会在使用者的头脑中产生两种不同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惯性.这样的一种结果,就是在白话文环境下教育出来的孩子,如果不进行单独的古文教育,几乎无法读懂古代文章---虽然都是用汉字写出来的.于是现在我们要继承古代的文化,就必须在学校中,进行专门的古文教育.就是这样,许多受过大学教育的文科学生,在古文上的受教育程度,也只是可以读懂古化著述而已,写作古文,几乎是不可想像的.我们的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思想财富、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始终没有被人为中断和破坏过的古代文化,让这种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能够读懂、并写作古代的文言文,是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但是由于白话文已经成为华人世界的主要作文形势,绝大多数的普通中国人,已经不能读懂、理解、并写作古文了,尤其是越来越年轻的中国人.以上只是我多年以来的一种个人的想法,不知道是否正确,想看看大家的不同意见.。6.古代汉语的发展过程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是至今通用语言时间最长的语言之一。汉语的历史演变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汉语的书写系统——汉字,非表音文字,不能如表音文字那样直接知道同一个字历史上的发音。幸运的是,在汉字(特别是形声字)、诗歌的韵律以及对外国人名的翻译中可以找到有效的信息。上古汉语相传黄帝时中原有“万国”,夏朝时还有三千国,周初分封八百诸侯,而“五方之民,言语不通”(《礼记·王制》)。上古汉语存在于周朝前期和中期(公元前11到前7世纪),文字记录有青铜器上的刻铭、《诗经》、历史书书经以及部分《易经》。据《礼记·中庸》第二十八章记载:“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可见周朝建立时期就开始实行语言文字的统一。春秋初期,见于记载的诸侯国还有170多个。至战国时期,形成“七雄”,“诸侯力政,不统于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说文解字·叙》)。先秦诸子百家在著作中使用被称为“雅言”的共同语。“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述而》)秦朝重新统一之后,进一步规范了文字,以小篆作为正式官方文字。中古汉语中古汉语使用于南北朝、隋朝、唐朝和宋朝前期(公元7世纪到10世纪),可以分为《切韵》(公元601年)涉及到的早期以及《广韵》(公元10世纪)所反映的晚期。高本汉把这个阶段称为“古代汉语”。语言学家已能较自信地重构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这种证据来自几个方面:多样的现代方言、韵书以及对外语的翻译。正如印欧语系的语言可以由现代印欧语言重构一样,中古汉语也可以由方言重建。另外,中国古代的文学家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来总结汉语的语音体系,这些资料仍然是现代语言学家工作的基础。最后,汉语的语音可以从对外国语言的翻译中了解到。近代汉语近代汉语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以早期白话文献为代表的汉语。现代汉语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广义的现代汉语包括汉语的各种方言,即不同地区的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这些语言都是汉语,只是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而狭义的现代汉语则是指“普通话”,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所代表的标准现代汉语也是中国的国家通用语言。7.简答古文运动的始末与发展历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古文运动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中唐古文运动,虽然在当时文坛上取得了胜利,但骈文并未就此匿迹,晚唐以后,它还在继续流行。五代到宋初,浮靡华丽的文风再度泛滥,到了宋朝的古文复兴由欧阳修倡导之后,才形成一场运动。又一次把古代文学、特别是散文以及文论的发展推进了一大步。此后,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一直为元明清散文家奉为正宗,而明清散文更多取法于欧阳修、曾巩、苏轼等。诗歌方面,欧阳修、王安石、苏轼也给予南宋金元诗以及明代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清代宋诗派以深刻的影响。8.汉字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汉字的历史甲骨文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之一。其中,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失传,仅有中国的汉字沿用至今。传说中,汉字起源于仓颉造字。黄帝的史官仓颉根据日月形状、鸟兽足印创造了汉字。从历史角度来看,复杂的汉字系统不可能由一个人发明,仓颉应该是在汉字的搜集、整理、统一上做出了突出贡献,所以《荀子?解蔽》中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而汉朝淮南子一书更描述仓颉的贡献为“天雨粟,鬼夜哭”:描述文字的发明有如天上降下五谷广披大众,使得资讯透过文字能传载给任何人;而仓颉之前已去逝的人(鬼)都痛哭没有办法享用到文字的好处。[2]有观点认为《周易》中的八卦对汉字形成有较大影响,但支持者甚少。字形史原始文字文字发明前的口头知识在传播和积累中有明显缺点,原始人类使用了结绳、刻契、图画的方法辅助记事,后来用特征图形来简化、取代图画。当图形符号简化到一定程度,并形成与语言的特定对应时,原始文字形成。1994年,湖北杨家湾大溪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其上170多种符号中,部分特征与甲骨文有较大类似之处。这一发现将原始汉字的形成过程推定到距今6000年以前。此外,山东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上的象形符号,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几何符号,河南贾湖距今8000年前龟甲上的几何符号贾湖契刻符号等,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中(或形成前)不同阶段的表现。但是,商朝以后的汉字和这些几何符号是否一脉相承?这个问题还在争议中。许多学者提出,这些符号不一定是汉字的前身,甚至不能绝对肯定是文字符号。象形指事时代泰山封禅刻石,相传为李斯所书从甲骨文到小篆,汉字经历了从巨细靡遗描绘意象的方式往简化成容易纪录刻画的方向变迁,字形逐步脱离事物的具体形象。这一时期的汉字也称为古文字。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在已发现的4500多个甲骨文单字中,目前已能认出近2000字。与甲骨文同期,青铜器上铸造的文字称为金文或钟鼎文,西周时期的《散氏盘》、《毛公鼎》具备很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春秋时代开始,各地诸侯相争,而原本周文化独尊的局面逐渐破坏,各地区文化开始有"在地化"的改变趋势。到了战国时代以后,这种情况更明显,在文字使用方面可以粗略依照地域分为五大系统:东方齐系、东北燕系、南方楚系、北方晋系和西方秦系文字,各系统的文字大体上相近,只有小部份文字有所差异,因此彼此文书往来并没有太大问题。[来源请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李斯在大篆(秦系文字)和六国古文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为秦朝的标准书写字体,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小篆呈长方形,笔画圆润流畅。小篆解决了各国文字间出现大量异体字的情况,“书同文”的历史从此开始。文字的统一有力促进了不同语族间的文化传播,对中国的统一以及东亚各国的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世界文字史所罕见。汉字的发展经历了许多不同的演变。初期汉字系统的字数很少,以象形与指事的独体字为主,大量事物以通假字来表示,使文字表述存在较大歧义。例如先秦的“文”,兼有后世的新字“纹”的功能,表示一组成各种事务的规律、型式,不单指文字的文,也包含野兽身上的花“文”、布上面的织“文”、手指的指“文”等数种含意。除了“凹”、“凸”等特例直到唐朝才发明[3],大部分的象形指事字很早就已经定型,成为下个时代形声会意组字法的基础。形声会意时代为了能更精准的表述,最早从小篆的时代开始一直到现代,因应随文明发展不断增加的新事物,以基本的象形指事字为基础,发展了形声、会意的组字法,以组合方式,来细化大量的字出来,使得文书上记载越来越精密,到今天一直为造字的主力。例如:最早海上的交通工具就只有:“舟”一种;但演化到现在,细分成“舨、舟、艇、船、舰”等不同小大规模与形制的“舟”。一开始金属只有“金”一种,但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对于金属的知识更加丰富,“金”被细化成“金”、“银”、“铜”、“铁”等等。隋文帝杨坚原为随国公,但因“随”字的“辶”有不稳定之意,故去掉“辶”,而造“隋”字作为国号。唐朝和武周时,武则天根据“日月当空”之意而造字“曌”(同“照”字)作为她的名字。同时发明的文字还包括圀、瞾、囝等。人称则天文字。五代刘龑取“飞龙在天”之意创了自己名字内的“?”字。在近代,由于大量西方知识的涌入,也造了许多字。例如随着“Beer”传入中国,如何用汉字表达是一个问题,最初译为皮酒,后觉不妥,于1910年左右创造了“啤”字——译为“啤酒”。(而在同一时期,朝鲜半岛与日本采用了“麦酒”这个名字作为“啤酒”的译名。)近代化学名词在翻译成中文时,也用了形声会意造字法,造了一系列的新字,例如“溴”、“钚”元素与“醇”基、“醛”基等有机化合物名词。另外化学上还有很多将两个字的部分凑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的字,其发音也是两字发音凑合而来。如“烃”(碳氢)、“羰”(碳氧)、“巯”(氢硫)、“羟”(氢氧)等。9.古文字演变的几个阶段古文字指的是古代的文字。在中国则特指秦以前留传下来的篆文体系的文字,如甲骨文和金文还有蝌蚪文。古文字在历史中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古文,是上古时代的文字,也是古代人民陆续造成的文字的总称。《汉书·艺文志》尚书类后序:“古文《尚书》者,出于孔子壁中。武帝末,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以其出于孔子壁中,故称“壁中书”。因漆写的笔画,头粗尾细,形似蝌蚪,故又称“蝌蚪文”。这些古文,包括了庖羲氏所作的“龙书”,神农氏所作的“八穗书”,黄帝所作的“云书",少昊氏所作的”鸾凤书“,帝喾所作的“仙人形书”,仓沮时代刻石(二十八字),唐虞时代的字形(六字),夏代的《琱戈铭》、《钩带铭》、禹篆二十字、《岣嵝碑》等不同的古文。除此之外,尚有所谓“奇字”一种。奇字,就是古文中比较奇异的字,或谓就是壁中古文的异体。以上所说各种古代文字,仅是史书上的记载,且久己失传,实无从稽考。纵有迹象,都为六国诡文,篆势奇谲,殊难辨认。骨刻文是指在兽骨上刻画的符号——象形文字或图形文字,在山东集中发现(赤峰、关中等地也有发现),是我国最早的以记事为主的可识文字。2005年,著名考古学家、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发现并命名,始称“东夷文字”,后称“骨刻文”,并认定刻画工具为玛瑙等锐角宝石,形成约在4600~3300年之间,是龙山文化时期流行的文字。自2010年底开始,著名东夷文化学者、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丁再献研究员将骨刻文成功系统破译,从文字的起源和构造等方面较全面的论述了与甲骨文及现代汉字的传承关系,论证是汉字的源头。前期骨刻文的特点是,骨片上的字数少,难有超过10个字的骨片,字的造型图画性很强,有的字很复杂接近绘画。如果按照文字六书划分,应该仅有指事字和象形字,处于文字产生的初始时期。后期骨刻文大约距今3300年--3700年,处在岳石文化时期和商代早中期。后期骨刻文逐渐增多,一片骨头上十几个字常见,多的有50--60个字,形成一篇篇文章。这时期可能出现了会意字。字体的图画性逐渐减弱,符号性增强,与甲骨文造型相似,证明后期骨刻文已发展成较成熟的文字。其使用年代的下限和甲骨文直接衔接。甲骨文是目前见到的最早而且较系统、成熟的文字。其形成于殷商时期。较更早期的陶文及刻在甲骨上而得名。因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的殷墟里,故又称“殷墟文字。”系由清末金石文字学家王懿荣在作为中药的“龙骨”上首先发现,并确定为汉文字的。因其所刻内容多为占卜、祭礼等,故又称卜辞。甲骨文是用比较类利的刀具契刻于坚硬的龟甲、兽骨上的,因而其特点突出,笔画以直冲的横直斜线为主,间有曲弧线。笔画瘦直,刀锋毕露。对称是甲骨文字结字的特征,如中、羊等。同时其形体不够固定,笔画有多有少,写法也有正有反,如:趾写成或,虽然结字较方正整齐,但其行文程式不一,有时依刻纹路而变,而且笔画直硬,方笔居多。此甲骨文为商代(公元前约十二——十一世纪)遗物,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熟文字。它是用刀直接刻在甲骨上的。字形大小不一,分行布白自然,疏密得当,错落有致,放逸得当,严整娟秀。刀法亦有方圆肥瘦之别,各字随物异形,纯朴和谐。籀文又称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石鼓历经沧桑,南迁北移,几经辗转,文字大多剥落,至今仅存清晰字数个,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书法特点是:书法浑厚自然,用笔园劲挺拨,结体方正,规范严谨,形体上较完备。它上承金文,下启小篆。是金文向小篆过渡的书体。籀文以《石鼓文》和《诅楚文》为代表。石鼓文,为战国时期秦国石刻,因其形状似鼓而得名。又因其文字内容记述狩猎之事,故又名《猎碣》,也有因其地名而称《雍邑刻石》。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石鼓于唐代出土于天兴三畴原(陕西宝鸡市凤翔三畴原),历以风雨沧桑,终得以保存。清高宗为更好地保护原鼓,令人仿刻了10鼓,放置于太学,现信鼓在北京国子监。石鼓共10只,高90厘米,直径约60厘米,花岗石质,圆顶平底。每鼓分别以籀文刻四言诗一首。由于年代久远,辗转周折,目前石鼓上的字多已剥落,有的石鼓已一字无存。石鼓自出土以来,历代倍受青睐,受到历代帝王主史家、书家的重视,考证甚多,且多有拓本流传。自唐贞观以来,论书者均以石鼓为史籀笔迹。从书法的角度看,石鼓文“如金细委地,芝草团去,不烦整裁,自有奇采”(康不为语)。从所见字迹看,笔画粗细基本上致,圆活奔放,结体严谨,古茂遒朴而有逸气,为古文向小篆过渡的典范文字,被后世学篆者奉为临习正宗。诅楚文为战国前期秦国刻石。是秦王诅咒楚文之文。详细年代及书刻、人物尚无定论。传诅楚文共三石,其一为“巫咸文”,初得于凤翔,326字。其二为“大沈厥湫文”,初得于甘肃平凉,318字。其三为“。
2023-09-02 11:03:141

昨天听别人说,现代汉语百分之七十的词汇源于明治维新后的近代日本,而且越是学术性的,高科技的,引用的

没有那么多汉语中究竟有多少日语外来词?这是许多网友纠结的问题。这并不是像日本人所说的因为“中国人自卑”,而是日本人自卑。他们拿不出什么来说事,只能纠缠于汉语中的所谓“日语外来词”。加之一些中国人,特别是一些学者或公众人物,推波助澜,一次次污蔑中国人民“离开了日本外来词,中国人无法说话了”。事实上他们根本就搞不清汉语中有多少日语外来词,张嘴胡说八道。对此,有网友曾经作了个生动的比喻:“别人借给某人1000元钱,该人还了10元钱,还说离开了这10元钱,别人没法活了。”确实是这样,日本人还拼命证明这“10元钱”是他挣来的,不是中国人借给他的,所以离开了那“10元钱”,就没法活了。但是,“离开了那‘10元钱"”和“别人就没法活了”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日本人这样的心态,用我们上海话说,就是“穷瘪三没钱还惯派头(装阔)[1]”,是自卑的表现。日本人没知识没头脑,难道咱们那些学者或公众人物,甚至教授,也同样没知识没头脑?可他们还自诩“有文化”、“有知识”、“有头脑”,道貌岸然、喋喋不休地“教育”别人。常言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汉语中的所谓“日语外来词”问题,本来应该是个很平常的事,并不值得大惊小怪的。据1984年出版《汉语外来语词典》收录注明源于日语的外来词共878个,不足收录的汉语外来语的8.8%;[2]而汉字汉词在日本被广泛采用,“从《说文解字》的九千三百文,到《康熙字典》的四万九千多字,几乎全部行用于日本。近年诸桥辙次博士作《大汉和辞典》共四万九千多字,五十二万余语汇。新村出作《新苑》附日本国字表,就是日本人自造、中国没有的汉字,通共才一百三十四字,占日本所用汉字的百分之零点二”。[3]这里的反差是十分巨大的。可不知为什么,1998年南京大学中文系的王彬彬教授,在《上海文学》第8期上发表了题为“隔在中西之间的日本——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问题”的文章,轻率的断言:“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70%是从日本输入的”,“离开了日语‘外来语",我们今天几乎就无法说话。就在我写这篇谈论日语‘外来语"的文章时,也必须大量使用日语‘外来语",否则就根本无法成文。”[4]该文后来被广泛的转载引用,意思也被无限放大了,被夸大到了“据现代语言学家研究统计,现代汉语中的科学名词中,有70%来自日本。”[5]从王彬彬教授所说的“社会和人文科学”领域,扩大到了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整个科学领域。还有人夸张到了“现代汉语70%词汇是从日本输入的,现在中国人说话、写字,用得基本都是日本外来语。”又扩大到了整个语言领域。王彬彬一个毫无根据的说法,被无限放大了。2013年8月9日,著名音乐人高晓松在电视台“晓说”节目中称:“大家只要看到双字词,基本上就从日本引进的。所以今天的现代汉语大家用的,有大量的词,超过一半双字词,都是日本引进的。”这纯粹是没有常识的胡说八道了。我们且不说1984年出版的《汉语外来语词典》收录的外来词,绝大多数是双字词,日语外来词不足8.8%,仅从日本人实藤惠秀先生的《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看,实藤惠秀先生也承认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超过日语外来词。[6]那么如果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已经超过了一半,英语外来词又超过日语外来词,这个算术就无法算了。况且,汉语中还有其它外来词,如俄语的、法语的、西班牙语的、意大利语的等等,算下来远远超过了百分之一百了。如果不是脑袋被枪打过了的,即使是个小学生,都会认为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这算怎么回事呢?请高晓松解释解释。其实根本就不必去纠结汉语中究竟有多少日语外来词。从上面可以看到,日语中采用的汉字汉词远远大于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离开了汉字汉词,日本人根本就无法说话,也根本无法成文,那些“松下”、“山里”、“田里”、“井边”、“河边”的姓名都无法取了,日本人只能编号了,就连“日本国”这国名也只能“唵嘛呢叭咪吽”[7]了!对于汉语中那么区区几个日语外来词,在数量上根本就可以忽略不计。概率学认为,小于5%的事件为小概率事件,一般可以忽略,而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就照最近新加坡学者和日本人所说的有2000个,也不足1979年版《现代汉语词典》56000余条词汇的3.6%,不少所谓“日语外来词”,可以用汉语固有词汇替代,更何况汉语词汇一词多义,根本就不足以影响汉语的使用。可偏偏有那么些人拿这来说事,还在那里“头皮发麻”、“毛骨悚然”。那咱就来探讨一下汉语中究竟有多少日语外来词?是不是离开了中国人无法说话了,以正本清源。否则,我们把先人创造的词汇拱手让给了日本人,我们将无颜面对列祖列宗!必须先说明的是,有些学者的论文以某句句子来考察日语外来词所占的比重,是不科学的。我们可以将所有现在认为是“日语外来词”的组成一句句子,那占有量就是100%;我们也可以完全回避所谓的“日语外来词”组成一句句子,比如“你吃饭了吗?”,那占有量就是0。同样,用我们年轻时期电视上日剧较多,常常使用日剧中的词语,来说明日剧几乎不存在的今天,日词“易受到青年人的青睐”、“更有市场”,也是不恰当的。汉语中究竟有多少个日语外来词(日语借词)?据《汉语外来语词典》收录注明源于日语的词语共878个,其中包括了“奥巴桑”(老太太)、“吉地”(木屐)、“加答儿”(粘膜炎)、运転手(司机)、覚书(备忘录)等等汉语并不使用的词汇[8]。而日本实藤惠秀先生的《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称,共收集到844条日语借词词汇[9],并非像网络上所说的“来自日语的中文还远远不止这些,数不胜数”。而且不少词源自中国古汉语,《汉语外来语词典》中有194条日语外来词源自于中国古汉语[10],并非完全是日本人的创作。更有不少是明清以后由中国输入日本的,被误认为是日语外来词了。沈国威教授在《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之研究——序说》中承认,据日本学者近年研究,在《汉语外来语词典》中的日语外来词中,有44条词汇是明清以后的汉译西书中曾频繁使用过的。根据其考证,还有43条词汇(其中15条重复),也曾在《英华大词典》中出现过[11],完全是由中国输入日本的。沈国威认为,据他整理,汉语中的日语借词在1600条左右[12]。但他并没有公布这1600条左右的日语借词。不知是否包括了那些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使用的词汇。另外,日本目白大学陈力卫教授在他的《语词的漂移:近代以来中日之间的知识互动与共有》中也提到了电气、电报、电信、铁道、工业等11个词是由中文进入日语的新词,其中7个与沈国威的重复。[13]而意大利学者马西尼在他的《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一书中收录了19世纪中国书刊上所发现的新词500条,其中另有48个被认为是从中国进入日本的新词。[14]因此,在《汉语外来语词典》中有124个词不应该被认为是汉语的日语外来词。随着学者们的深入研究,还会有更多的被误认为日语外来词的词汇被确定为汉语词汇。实藤惠秀先生在《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一书中,引用了许多梁启超先生等认为是日语外来词的词汇,如“化学”、“物理”、“银行”、“资本”、“民主”、“自由”、“权利”、“义务”等等,现在经学者研究,都是日本从中国引入的新词(不是中国古典词语)。书上引用梁启超先生对新词的注释及若虚在《评中国著译界》中所言:“翻开新书一看,十有八九是东洋的来路货”,这只说明当时中国人对新词不了解,误以为是日语外来词了,并不能说明这些词真的不是中国的。再有,如“主人翁”一词,[15]中国古代就有了,唐代刘禹锡的《纥那曲词》就有:“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清代采蘅子的《虫鸣漫录》中有:“成婚三日,壻竟执簿入肆,按籍而稽,居然自作主人翁矣。”这里词义并没有变化,而《汉语外来语词典》中将“主人翁”改为了“主人公”,被认为是日语外来词了。1958年邵荣芬在《中国语文》1958年第7号上就发表了《评〈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的文章,列举了服从、希望、记录、命名、破产、解放、假设、交易、作用、算术、绝对、试验、宿舍、新闻、材料等,都是中国固有词汇原有的含义,而军事、法则、关系、刑法、交流、供给、消化、相对等,都是中国古语,只是日本人将意思略加变化。郑奠也在《中国语文》总68期上撰文,指出王立达的《现代汉语中从日语借来的词汇》中把“权利”、“文法”、“历史”、“伦理”、“心理”、“积极”诸词误认成从日语借来的词汇了。实藤惠秀先生也承认了这些,还包括“化学”一词。[16]因此,这30个词应该从日语外来词中除去。豆丁网上有篇厦门大学顾江萍同学的博士论文《汉语中日语借词研究》,该文通过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对20世纪初期的汉语词典的筛选甄别,对过去政文、奏章、散文、笔记等原始文献的耙梳整理,并阅读改革开放以来的报刊、书籍进行收集这四条途径,收集到不重复日语借词共2250条。从该论文我们可以看到,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仅占1979年版《现代汉语词典》56000余条词汇的4%,并非现代汉语中70%都是日本外来词,“离开了日语外来词,中国人无法说话”了。必须说明的是,顾江萍的论文中并没有将《汉语外来语词典》中那些现在根本不用的日本外来词剔除,而且还将1915年版《辞源》等中的“八线”、“保佐人”、“并等”、“并制”、“不都合”[17]等现代汉语中根本不用,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就连1984年版的《汉语外来语词典》都舍弃不用的词条,都算在她收集到的2250条日语借词中去了。可以说顾江萍同学从近代汉语的犄角旮旯中将曾经出现过,现在根本不用的词汇都已收录在囊中了,应该是十分全面完整的。沈国威教授在其《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汉字新词的创制、容受与共用》中查实,1915年版的《辞源》和1931年版的《辞源》续编中共有336条日源词和33条日本参照词(包括了“并等”、“并制”、“不都合”等词汇),[18]可保留到现在的仅剩65条,占17.6%。看来顾江萍同学确实是将现在不用的许多词也算在日语借词中了。而且,在65条词条中,沈国威教授仍保留了代用教员(代课教师)、代用学校、支店(分号、分店)、膵(胰)等现在也已不用的词。还有,“算术”一词应该不能算日源词,中国古代就有“九章算术”,“算术”一词的意思并没有变;“味素”和“探检”也应该去掉,现在汉语中是“味精”和“探险”。那么从《辞源》来看,上世纪30年代到现在,汉语中的日源词下降了约85%,中国人不仅没有不能说话、写作,而且说话更流畅、写作也更便利,中国的科学技术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发展,连中国的经济规模也超过了日本,这样的事实不就是给那些“离开了日本外来词,中国人无法说话了”的谎言者一记最响亮的耳光吗?!对于这2250条日语借词,顾江萍的博士论文按“日常生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类来统计,三类各有词语879、1022、349条。再按23个具体学科来划分,数量最多的学科是经济、法律、医学,分别达到311条、129条、124条。[19]我查阅了1994年9月出版的、由梁小民等主编的《经济学大辞典》,共收录了名词、术语4288条词目。如果按顾江萍统计,那么在经济学中的日语外来词,咱且不论是否还保留到现在,仅占7.25%。即使把顾江萍同学统计的1022条属于社会科学中的日语外来词全算在经济学头上,也仅占23.8%。而那套《社会科学系列大词典》计划出版10种之多,且不包括哲学。1022条“社会科学”的日语外来词,还不足汉语社会科学名词、术语的3%,远远达不到王彬彬教授所说的70%。看来1998年王彬彬教授在《隔在中西之间的日本——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问题》中,将事实大大地夸大了。是不是“现代汉语中的科学名词中,有70%来自日本”呢?我手头有本1996年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物理学名词》,共收录名词8264条。那么仅仅《物理学》一个科目,“自然科学”的349条日语外来词,也不论是否还保留到现在,只占物理学名词的4.22%,更不要说整个“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范畴的标准科学名词(非正规和同义词咱就不算了),足有数十万条,区区349条日语外来词,更是不足1‰,简直可以忽略不计。说“现代汉语中的科学名词中,有70%来自日本”这样的大话,也不怕闪了舌头?是哪个现代语言学家研究统计的?他能算“语言学家”吗?!现代汉语中真有70%以上的日语外来词?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现代汉语中还有大量的其它外来词,数量远远超过了日语外来词。苏州大学曹炜教授也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曹炜教授认为:“世界各国的语言中数英语的开放程度最高,直接或间接吸收的外来词为世界各国语言之最,即便如此,英语词汇中也有将近一半是本民族传承词;汉语的开放程度与英语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难道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的汉语发展到了现代,竟然是以直接或间接吸收外来词得以形成眼前的状态的,这着实让人难以认同。”[20]胡裕树在其《现代汉语》中也认为:“在吸收外来词方面,由于汉语词汇的丰富性和结构方式的复杂性,直接借用的外来词在汉语中的比重较小。”[21]至于高名凯、刘正琰在《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中所说的:“在汉语和日语的融合过程中,现代汉语就吸收了许许多多日语的词汇成分,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词成分。”意大利学者马西尼就已经提出批评:“研究现代汉语的一些学者,他们一味的强调后面这段过程,对于那些进入汉语的日语新词,他们以为是借自日本的。而事实是,这类词汇中有好多是由中国传至日本的,几十年后才又回到了中国。”[22]况且,高名凯、刘正琰在《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中只列举了450个“日语外来词”[23],并非真正“许许多多”。有人会说现代汉语中有70%的日语外来词,是指汉语中的常用词,指汉语中最常见的词汇中有70%是日语外来词。关于这,曹炜教授的研究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曹炜教授根据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语水平考试制定的《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确定的3051个常用词研究查实,现代汉语的3051个最常见的词汇中的1011个甲级词首见年代在清代出现的为83个,占8.21%;在“五四”后出现的为187个,占18.49%;而1968个乙级词首见年代在清代出现的为146个,占7.42%;在“五四”后出现的为506个,占25.71%;还有72个词《汉语大词典》未予收录。[24]总计这2979个最常见的词汇中只有不足31%的词汇首次出现在清代及以后,才有可能是日语外来语,当然也可能是其它外来语或中国人自创的新词,而本民族传承词占69%强。也就是说,在现代汉语最常见的词汇中,有近70%的词汇是汉语固有词汇。那么,所谓的我们在写作时“必须大量使用日语外来语,否则就根本无法成文”的说法,便无法成立了。有人认为,由“~化、反~、~主义、泛~、~作用、~式、~炎、~社会、~法、~性、~的、~物语、~界、~问题、~型、~时代、~率、~腺、超~、~阶级、~感、~论、~线、~学、~点、~观”这26个词构成的新词,应该算日语外来词,[25]最近有人提出由~屋、~族等构成的新词,也应该算日语外来词,这样算下来,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就有“许许多多”了。但这样的理由是说不通的。我在“驳所谓‘离开了日本外来词,中国人无法说话"之谬论”一文中就举了“哲学”这词的例子,该词显然是用有“睿智”之义的汉字“哲”和词尾“学”构成的新词,而“学”这个词尾在中国古代就常常用来与其它的词组合构成学科名称,如“玄学”、“理学”等等。在明末清初及晚清,中国学者和西方人士合作,也创作了诸如“数学”、“化学”、“植物学”等现代学科名称,并为日本人所采用。如果按照上述观点,那么日本人用汉字“哲”和词尾“学”构成的新学科名称——“哲学”,应该属于日本引进的汉语词汇,而不是中国引进的日语词汇。非但如此,凡是日本人以词尾“学”构成的新的学科名称,如美学、经济学等等,也都应该属于日本引进的汉语词汇。可持上述观点的却把“哲学”等又归结为日本外来词,这就产生了无法解释的矛盾。我再举个例子,如现在中国流行的新词——“科学发展观”,按照上面的观点,应该算是从日语中借来的词。但事实上日语中压根就没这个词,又怎么去借呢?难道咱胡主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用了日本人的观点、借了日语外来词?笑话!这样的说法根本就不能成立。况且,像“~的”、“~学”、“~界”、“~论”等,中国古代很早就有这样的用法,怎么能算日本人的呢?!《水浒》、《西游记》、《封神演义》中的“~的”都是日语外来词?开玩笑吧!毛泽东诗词《西江月?井冈山》:“黄洋界上炮声隆”中的“黄洋界”是不是也算日语外来词呢?春秋战国时期荀子的“天论”、汉代贾谊的“过秦论”、张仲景的“伤寒论”、三国时期杨泉的“物理论”等等,都是日语外来词?那时候日本连字都没有,哪来什么“日语外来词”呢?瞎扯淡!太厚颜无耻了吧!应该是像“哲学”、“美学”、“积极的”、“消极的”等等被认为是日语外来词的,都算作汉语固有词汇才对。而那些鼓吹“离开了日本外来词,中国人无法说话了”的又不承认这点,他们的逻辑就是这么的自相矛盾。用上述“构词法”来认定日语外来词,是十分不妥的。因为这“构词法”是汉语固有的,而不是日语的。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所谓的“日语外来词”,都符合汉语构词法,所以无法分辨它究竟是汉语词汇,还是日语词汇;而那些不符合汉语构词法,一看就知道是日语词汇的词,都被淘汰了。如果用“构词法”来认定,那么那些所谓的“日语外来词”,都应该是汉语词汇了。纠正高晓松的一个错误,“警察”一词出自《金史》,[26]并非日本人创造的,日本人只不过把“警察”这词用在了维护社会治安的特殊人群的名称上了。“~屋”的用法中国过去就有,如著名的“三味书屋”,其横匾还是清代乾嘉年间的著名书法家书写的,不可能受日本的影响。这里的“屋”是指“空间较小的特定场所”。无论是日本的“花屋”、“本屋”,还是中国的“咖啡屋”、“西饼屋”等,还是这个意思,并非“店铺”的意思,[27]所以,以“~屋”来认定日语外来词,是不能成立的,否则“三味书屋”也成“日语外来词”了。丹麦语言学家叶斯丕森(OttoJespersen)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许多语言混杂当中各种各样的成分仍然是很清楚的,并且可以分开的,就好象是一副扑克牌还能挑出红桃、黑桃等一样;但在英语和斯堪的那维亚的情况下,我们却有一种更微妙的、更密切的混杂,很像把一块糖放在一杯茶中,几分钟以后,就很难说哪是茶、哪是糖了。”[28]汉语和日语外来词的情况也正是这样,这些词汇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真正要说清楚哪些是汉语词汇、哪些是日语外来词,是十分困难的。我举个例子,比如被认为是日语外来词的“机关”这词,有几个意思:1.整个机械的关键部分;2.用机械控制的:机关布景;3.办理事务的部门;4.周密而巧妙的计谋。在这四个意思中,只有3.被认为是“日语外来词(义)”,其余3个都是汉语固有词汇的意思,那么把“机关”这个词认为是“日语外来词”,把其余3个汉语固有词汇意思的词全混淆成“日语外来词”了。又如“关系”这词,1.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2.人和人或人和事之间的某种性质的联系;3.对有关事物的影响或重要性;4.泛指原因、条件等;5.表明有某种组织关系的证件;6.关联;牵涉。这6个意思中,仅1.被认为是“日语外来词”,其余都是汉语词汇的意思,但仍认为“关系”这词是“日语外来词”。算术上有个“四舍五入”,民主上还讲个“少数服从多数”,咋日本人的一个扩展用法,把汉语词汇自身的几个用法全盖过了,汉语固有词汇就变成“日语外来词”了呢?有人会说词语就是这样的,但我有反例。比如“简单”一词,不是汉语固有词汇,应该算所谓的“日语外来词”吧。汉语中“简单”一词有三个意思:1.结构单纯,头绪少,容易理解、使用或处理;2.平凡;3.草率;而日语只有1.这一个意思。那么“简单”这词被用到汉语中后,又扩展了二个意思,按照上面“机关”这词的理由,“简单”应该算作汉语词汇,咋还是“日语外来词”呢?有些汉语固有词汇到了日本,如革命、共和、经济、社会等,词义发生了变化,回到中国变成了“日语外来词”。但一些日语词汇来到中国,词义也发生了变化,却仍认为是“日语外来词”。比如“取缔”,日语的意思为“管束、监督、管理”,而汉语的意思为“明令取消或禁止”,意思完全不同,但仍认为是“日语外来词”。又如“劳动者”,是日本人用汉语词汇“劳动”和“者”组合成的一个新词,意思为“工人”;但现在汉语中“劳动者”的意思为“参加劳动并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生活资料主要来源的人,有时专指参加体力劳动的人。”涵义比日语广泛得多,但也还是“日语外来词”,等等,反正有人说“是”就是“是”,没有任何规矩。关于“共和”一词,对译英语的“republic”,一般认为始见于1886年的《和英英和语林集成》,[29]1891年冈本监辅所撰《墨西哥记》,有“共和政治”一词;而中国首先使用“共和”一词的为章太炎,于1903年。但我发现,1880年黄遵宪在《朝鲜策略书》上已经使用了“共和”一词,曰:“盖其民主之国,共和为政……”。[30]这里的“共和”应该对应“republic”,不但早于章太炎的1903年,也早于日本1886年的《和英英和语林集成》,应为首先使用。由于黄遵宪1877年任中国驻日参赞官,与日本脱不了干系,所以无法确认是他首先使用了“共和”一词的新概念。一般认为,是中国留日学生翻译日本著作,才将“日语外来词”带入汉语之中的。中国首先翻译日本书籍为1899年樊炳清翻译桑原骘藏的《东洋史要》(樊炳清不是留日学生),大量翻译日本书籍则是20世纪后的事了,“在1902-1903年间,留日学生翻译之风大盛”,[31]那么可以认为中国在19世纪出现的新词并不是日语外来词,而日本在19世纪将大量中国翻译西方著作的书籍运回日本,日本翻译西方著作应受中国的影响。但是,傅云龙的《游历日本图经余记》(1889年)和黄遵宪的《日本国志》(1890年)中出现的新词仍被认为是“日语外来词”,理由是他们的文章介绍日本,所以他们使用的新词“肯定”受日本影响但为什么日本运回了那么多中国翻译的书籍,他们创造的新词就不受中国的影响呢?!道理讲不通吧!总而言之,日本人千方百计地把汉语词汇算作他们的,而中国人则把汉语词汇往外推,恨不得把所有的现代汉语词汇都算作日本的,于是乎,王彬彬、高晓松等人就有了“离开了日本外来词,中国人无法说话了”一说。转载之天涯,
2023-09-02 11:03: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