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谁帮我找点关于电子商务与物流结合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这方面的事例

2023-09-15 02:56:46
共1条回复
真可

电子商务对瑞爱公司物流业务的影响

[摘要]:随着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如何使企业的电子商务和物流能够协同发展,本文正是基于此,从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关系入手,剖析电子商务对瑞爱公司物流业务的影响。并提出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协同发展的一些具体措施和对策。

[关键字]: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瑞爱公司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获取生产资料的途径与产品营销的范围日趋扩大,同时,现代企业竞争的结果使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都进入了一个微利时代,产品的成本和利润变得非常透明。而电子商务的推广,加快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在网上实现商流活动后,需要一个有效的现代物流对实物提供低成本、高效率、适时、适量的转移服务,这使现代物流在整个商务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电子商务带来对物流的巨大需求,而物流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制约瓶颈也日益突出。

瑞爱公司的经营范围在于生产船用家具,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起点很高,品质优良。无论是设计的合理性和周密性,还是加工工艺和制作质量,以及整体配套、包装分类和安装服务环节,都已走在国内船用家具制造业的前列。但是瑞爱公司要想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取得长远的发展,还需要将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的协同发展,需要尽快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电子商务运用越来越广泛的经营环境,从而要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应对来自竞争者的挑战。

一、 电子商务与物流的概念

电子商务是经济和信息技术发展并相互作用的必然产物。对于电子商务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目前能够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是由美国IT厂商提出的:电子商务是一种商务活动的新形式,它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数字化通信网络和计算机装置替代传统交易过程中以纸介质作为信息载体的存储、传递、统计、发布等环节, 从而实现商品和服务交易以及交易管理等活动的全过程无纸 化,并达到高效率、低成本、 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等目的。

根据我国国情,有关专家将国外的定义与中国的现状相结合,扩大了美国的电子商务定义的范围,提出了包括物流电子化的广义的电子商务概念:

1、电子商务是实施整个贸易活动的电子化;

2、电子商务是一组电子工具在商务活动中的应用;

3、 电子商务是电子化的购物市场;

4、 电子商务是从售前到售后支持的各个环节实现电子化、自动化。

可见,它不仅包含了信息流、资金流、商流,而且包括了物流。

物流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物流概念从1915年提出,经过70多年的时间才有定论。目前国内外有关物流的概念很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是这样定义的:“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美国物流协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流是为了符合顾客的需要,所发生的从生产地到销售地的物质、服务以及详细的流动过程,以及为使保管能有效、低成本的进行而从事的计划、实施和控制行为。”可见,物流是若干领域经济活动系统的、集成的、一体的现代概念。它的基本含义可以理解为“按用户要求将物的实体从供给地向需要地转移的过程。”物流涵盖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和全部社会再生产过程,因而是一个非常庞大而且复杂的领域。国民经济全部工农业产品生产和制造过程,除了在加工和再生产的时间以外,全部都是物流的时间。

现代物流,是指产品从生产地到消费地之间的整个供应链,运用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进行高效率计划、管理、配送的新型服务业。它通过对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与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从而达到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企业利润。

二、 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

1、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子商务的本质是商务,商务的核心内容是商品的交易,而商品交易会涉及到四方面:商品所有权的转移,货币的支付,有关信息的获取与应用,商品本身的转交。即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其中信息流既包括商品信息的提供、促销行销、技术支持、售后服务等内容,也包括诸如询价单、报价单、付款通知单、转账通知单等商业贸易单证,还包括交易方的支付能力、支付信誉等。商流是指商品在购、销之间进行交易和商品所有权转移的运动过程,具体是指商品交易的一系列活动。资金流主要是指资金的转移过程,包括付款、转帐等过程。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这四个部分都与传统情况有所不同。商流、资金流与信息流这三种流的处理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备实现。物流,作为四流中最为特殊的一种,是指物质实体的流动过程,具体指运输、储存、配送、装卸、保管、物流信息管理等各种活动。对于少数商品和服务来说,可以直接通过网络传输的方式进行配送,如各种电子出版物、信息咨询服务等。而对于大多数商品和服务来说,物流仍要经由物理方式传输。

过去,人们对物流在电子商务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于物流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应发生变化也认识不足,认为对于大多数商品和服务来说,物流仍然可以经由传统的经销渠道。但随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物流能力的滞后对其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物流的重要性对电子商务活动的影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注意。

2、物流是实现电子商务的保证

物流作为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电子商务的重要保证。由电子商务流程图可以知道,离开了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过程就不完善。

3、物流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

无论在传统的贸易方式下,还是在电子商务下,生产都是商品流通之本,而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各类物流活动的支持。生产的全过程从原料的采购开始,便要求有相应的供应物流活动将所采购的材料到位,否则,生产就难以进行;在生产的各工艺流程之间,也需要有原材料、半成品的物流过程,即所谓的生产物流,以实现生产的流动性;部分余料、可重复利用的物资的回收,也需要所谓的回收物流;废弃物的处理需要废弃物物流。可见,整个生产过程实际上包含了系列化的物流活动。合理化、现代化的物流,通过降低费用从而降低成本、优化库存结构、减少资金占压、缩短生产周期,保障了现代化生产的高效运行。相反,缺少了现代化的物流,生产将难以顺利进行,无论电子商务是多么便捷的贸易形式,仍将是无米之炊。

4、物流服务于商流

在商业活动中,商品所有权在购销合同签订的同时,便由供方转移到了需方,而商品实体并没有因此而到达需方。在电子商务条件下,顾客通过网络购物,完成了商品所有权的交割过程,但电子商务活动并未结束,只有商品和服务真正到达顾客手中,商务活动才告终结。在整个电子商务中,物流实际上是以商流的后续者和服务者的姿态出现的。没有现代化的物流,轻松的商务活动只会退化为一纸空文。5、物流是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的根本保证

电子商务的出现,在最大程度上方便了最终消费者。他们不必到拥挤的商业街挑选自己所需的商品,而只要坐在家里,上网浏览、查看、挑选,就可以完成购物活动。但试想,他们所购商品迟迟不能到货,抑或商家送货非自己所购,那消费者还会上网购物吗?物流是电子商务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的最终保证,缺少现代化物流技术与管理,电子商务给消费者带来的便捷等于零,消费者必然会转向他们认为更为可靠的传统购物的方式上。

三.电子商务对物流业影响

1.电子商务为物流创造了一个虚拟性的运动空间

在电子商务状态下,人们在进行物流活动时,物流的各项职能及功能可以通过虚拟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这种虚拟化的过程当中,人们通过各种的组合方式,寻求物流的合理化,使商品实体在实际的运动过程中,达到效率最高、费用最省、距离最短、时间最少的目的。

电子商务可以对物流网络进行实时控制。在电子商务下,物流的运作以信息为中心的,信息不仅决定了物流的运动方向,而且决定着物流的运作方式。在实际运作当中,网络的信息传递,可以有效地实现对物流的实施控制,实现物流的合理化。

2.电子商务对物流各作业环节的影响

1、采购

传统的采购极其复杂。采购员要完成寻找合适的供应商、检验产品、下订单、接取发货通知单和货物发票等一系列复杂繁琐的工作。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采购过程会变得简单、顺畅。

近年来,国际上一些大的公司己在专用网络上使用EDI,以降低采购过程中的劳务、印刷和邮寄费用。通常,公司可由此节约5—10%的采购成本。

2、配送

(1)配送业地位强化

配送在其发展初期,主要是以促销手段的职能来发挥作用。据有的学者研究,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格局才是推行和发展配送的适宜环境。这说明在电子商务产生之前,配送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为了促销。配送建筑在这样的层次上,地位并不高,发展也不太快。我国推行配送制的过程就不很顺利,如试点城市之一的无锡市,物资配送的总金额,1992年和1993年分别达8亿元和10亿元,1995年则降至8亿元,1996年不足8亿元。

而在电子商务时代,B2C的物流支持都要靠配送来提供,B2B的物流业务会逐渐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其供货方式也是配送制。没有配送,电子商务物流就无法实现,电子商务也就无法实现,电子商务的命运与配送业联在了一起。同时,电子商务使制造业与零售业实现“零库存”,实际上是把库存转移给了配送中心,因此配送中心成为整个社会的仓库。由此可贝”配送业的地位大大提高了。

实际上,对于电子商务交易方式本身来说,买方通过轻松点击完成了购买,买方势必要把货物配送到家,否则买方选择这种交易方式的意义何在呢?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电子商务时代的物流方式就是配送方式。

3.电子商务将改变物流企业的竞争状态

在电子商务时代,物流企业之间依靠本企业提供优质服务、降低物流费用等方面来进行的竞争内容依然存在,但是有效性却大大降低了。原因在于电子商务需要一个全球性的物流系统来保证商品实体的合理流动,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即使其规模再大,也是难以达到这一要求的。这就要求物流企业应相互联合起来,在竞争中形成一种协同合作的状态 ,以实现物流高效化、合理化和系统化。

4.电子商务促进物流基础设施的改善

电子商务高效率和全球性的特点,要求物流也必须达到这一目标。而物流要达到这一目标,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络、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则是最基本的保证。除此之外,相关的法律条文、政策、观念等都要不断地得到提高。

在电子商务时代,要提供最佳的服务,物流系统必须要有良好的信息处理和传输系统。良好的信息系统能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帮助了解客户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以赢得客户的信赖。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由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趋势,当前的物流业正向全球化、信息化、一体化发展。商品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以空前的速度自由流动。EDI(无纸贸易)与Internet的应用,使物流效率的提高更多地取决于信息管理技术;电子计算机的普遍应用提供了更多的需求和库存信息,提高了信息管理科学化水平,使产品流动更加容易和迅速。物流信息化,包括商品代码和数据库的建立,运输网络合理化、销售网络系统化和物流中心管理电子化建设等等,目前还有很多工作有待实施。可以说,没有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就没有现代化的物流。

90年代早期,由于电子商务的出现,加速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致使物流企业的发展达到了多国化。它从许多不同的国家收集所需要资源,再加工后向各国出口。随着我国加入WTO溶入世界经济的大潮,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登陆我国,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内知名企业走向世界,这都必将涉及物流配送的问题。例如,海尔物流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全球化战略的趋势,使物流企业和生产企业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社会大分工。生产厂集中精力制造产品、降低成本、创造价值;物流企业则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从事物流服务。物流企业的满足需求系统比原来更进一步了。

四、 瑞爱公司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发展战略

在现阶段的电子商务时代,瑞爱公司要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就要占领更加广阔的市场。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满足客户的需要,以最低的成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相关信息由商品的产地到商品的消费地所进行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而电子商务将一个具有巨大优势的选择。电子商务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商务,而商务的核心内容是商品的交易,而商品交易会涉及到四方面:商品所有权的转移,货币的支付,有关信息的获取与应用,商品本身的转交。即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其中,物流作为四流中最为特殊的一种,是指物质实体的流动过程,具体指运输、储存、配送、装卸、保管、物流信息管理等各种活动要提供最佳的服务,物流系统必须要有良好的信息处理和传输系统。良好的信息系统能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帮助了解客户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以赢得客户的信赖。电子商务的应用,将使物流效率提高,使产品流动更加容易和迅速。

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的同时要加强电子商务物流人才的培养。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是一种复合型的高级人才,这种人才既懂电子商务,又懂物流;既懂技术,又懂管理。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企业发展的未来。

总而言之,电子商务带给瑞爱公司物流业务的影响,除了是挑战,更多的是机遇,要取得更好的发展,就要将电子商务和物流相互结合,协同发展,与此同时注重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白静. 试论电子货币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甘肃理论学刊,2005 (5)

陈进,《电子商务金融与安全》,清华大学出版社,

张铎,《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现状和趋势》,《电子商务物流篇》,2004.11.27

陈俊,《电子商务在中国的现状研究---对电子物流的分析》,2005.2.16

相关推荐

甘肃省学术期刊名单

  甘肃省省级期刊名单  甘肃的省级期刊有:《财会研究》、《中医儿科杂志》、《甘肃农业科技》、《开发研究》、《甘肃林业科技》、《甘肃中医学院学报》、《甘肃医药》、《兰州文理学院学报》、《兰州交通大学学报》、《兰州商学院学报》、《西部法学评论》、《甘肃科技纵横》、《甘肃理论学刊》、《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河西学院学报》、《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党的建设》、《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科纵横》、《甘肃科技》
2023-09-04 21:39:191

甘肃理论学刊综合版是增刊吗?

我电话咨询过了,是增刊,所发文章知网上是查不到的,不算核心,不算CSSCI
2023-09-04 21:39:273

甘肃理论学刊是CSSCI吗?

不是,以下是甘肃所有CSSCI杂志,你可以参考一下:敦煌研究敦煌学辑刊西北人口西北民族研究图书与情报电化教育研究甘肃社会科学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09-04 21:39:371

邓锐的代表性成果

1.《春秋战国时期“侠”的政治依附性》,《江淮论坛》2006年第3期;  2.《略论主观历史图景的主观创造性》,《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第4期;  3.《史学传统的现代转换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4.《宋元讲史平话的史学史研究价值》,《江淮论坛》2008年第4期;  5.《<春秋>书法对宋代史书褒贬的影响》,《安徽史学》2009年第6期;  6.《人文信息学论纲》,《信息、智能与逻辑》第三卷,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从<山海经>中的异兽看中国民俗、文化的三个思维特征》,《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2023-09-04 21:39:451

叶进的科研情况

先后在《高校理论战线》、《思想政治教育导刊》、《科学经济社会》、《甘肃社会科学》、《商业时代》、《求实》、《农村经济》、《开发研究》、《甘肃理论学刊》、《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权威、核心和省级杂志及报刊上发表论文和文章160余篇。公开出版专著《当代大学生人生观》、《科学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科学社会主义伟大创新》、《邓小平理论读本》、《西部生态恢复与保护法律问题研究》、《大学生成才学》、《大学法学导论》、《大学德育》及教材20余部并有多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一项科研成果获第六届世界华人论坛暨有成就教育家颁奖大会颁发的一等奖和教育科研奖,主编的《大学生成材学》获全国人事科研成果二等奖。
2023-09-04 21:40:001

简述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的关系

个体意识是群体意识的基础,群体意识是个体意识的反映。
2023-09-04 21:40:172

李晓春的科研成果

(一)项目(1)先秦政治哲学与当代中国政治,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5-2006,参与(2)精神空间:对古典哲学的现代诠释,兰州大学“985工程”第二批学科建设项目,2003-2006,参与(3)宋代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相互关系中蕴含的思维结构研究,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7-2008,主持(二)代表著作或论文:著作:(1)《宋代性二元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1月,1/1(2)《艾美的奇幻之旅》,甘肃科技出版社,2006年11月,1/1论文:(1)试论李翱的人性论,《兰州大学学报》,1997年1月,1/1(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全文转载)(2)试论李翱的人性论对性二元论的影响,《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1/2(3)再论李翱的人性论,《甘肃理论学刊》,2001年5月,1/1(4)试论荀子对告子人性论的继承与扬弃.pdf ,《孔子研究》,2002年7月,1/1(5)从天理与善恶关系的角度看程颢与程颐天理的异同,《兰州大学学报》(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4.9)全文转载,并收入《中国儒学年鉴》2005儒学论文选介),2004年7月,1/1(6)试论理气相分对程颐的性二元论的影响,《甘肃理论学刊》,2004年5月,1/1(7)“糟粕”概念在张载哲学中的重要意义,《兰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1/1(8)王弼“体用论”述真,《兰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1/1(9)试论“即”在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1/1(以上参考资料: )
2023-09-04 21:40:251

关于三晋文化法家思想方面的参考文献

[1]侯家驹.先秦法家统制经济思想[M].联经出版社事业公司,1964.[2]徐敬龙.商鞅法家思想的产生与建构[J].绥化学院学报,2011(4):70-72.[3]王冬梅.论三晋文化与其法治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9(12):19.[4]郭沫若.十批判书·前期法家的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5] 蒙文通. 法家法夏法殷义[ A].古学甄微[M] . 成都: 巴蜀书社, 1987.[6] 蒙文通. 法家流变考[ A].古学甄微[ M] . 成都: 巴蜀书社,1987.[7] 韩星. 先秦儒法源流述论[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8]张林祥.法家起源说述论[J].甘肃理论学刊,2008(11):64-68.[9]周子良,王华,焦艳鹏.三晋法家思想的华与实[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14-18.[10]李光灿,张国华. 中国法律思想通史(一) [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11]俞荣根. 中国法律思想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2]武树臣,李力. 法家思想与法家精神[M] .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13]李元庆. 三晋古文化源流[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14]高银秀,张志华.慎到法治思想简论[J].晋阳学刊,1988(6):87-93.[15]马斗成,孟天运.试论先秦法家社会整合思想[J].管子学刊,2006(3):84-88.[16]赵晓耕.三晋法文化的源与流——先秦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的思想渊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37-43.[17]周子良, 石雨卉.论三晋法家的思想体系[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3):31-36.[18]萧伯符, 汤建华.法家思想体系论略[J].法学评论,2003(4):140.
2023-09-04 21:40:491

孙洁的教育科研

主要教学课程社会保障学 员工福利与企业年金 社会保险理论与政策主要学术成果发表论文(按发表时间排序)孙洁、高博,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思路,《西北师大学报》201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11年第5期全文转载)孙洁,构建中国积极的失业保障政策体系问题探析,《中国人口科学》2010年增刊孙洁,我国失业保险基金高额结余面临贬值是个假命题,《中国金融》2010年第14期(《中国社会保险研究》2010年第4期全文转载)孙洁,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模式探讨《科学·经济·社会》2010年第2期孙洁,基于税收视角的海关风险管理模式与方法探讨,《财会研究》2009第21期孙洁,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问题研究,《财会研究》2008年第14期孙洁,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政策建议,《中国保险》2008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体制改革》2009年第4期全文转载)孙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模式探讨,《兰州学刊》2008年第10期孙洁,构建多层次计划生育综合保险体系政策建议,《中国保险》2008年第6期孙洁,农民工社会保障:关注、期待与承诺,《甘肃理论学刊》2008年第2期孙洁,英国政党政治视角下的社会保障与国民福利,《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08年第7期全文转载)孙洁,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议(提)案综述,《人大研究》2007年第11、12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8年第4期全文转载)孙洁、贾波,寿险理赔风险管理中的问题和原因分析,《保险研究》2008年第8期孙洁,英国福利制度模式转变探析及对我国的启示,《开发研究》2008年第3期孙洁,家庭财产调查在英国社会救助制度中的功能及其启示,《学习与实践》2008年第1期孙洁、何伟,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的微观经济效应研究,《保险研究》2007年11期孙洁、张秀萍,关于完善甘肃省失业保险制度的探讨,《财会研究》2006年第5期孙洁,政党政治与社会福利的相关性理论分析框架,《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06年第7期全文转载)孙洁,选民、政党与社会福利研究,《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2期孙洁,我国灵活就业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探讨,《开发研究》2006年第2期孙洁,英国的政党竞争与福利共识,《社会保障研究》2006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6年第10期全文转载)孙洁、高兴华,西部地区非寿险发展现状探析,《中国金融》2005年第2期孙洁,西欧政党政治中的社会保障与国民福利浅析,《兰州商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5年第3期全文转载)孙洁,城乡统筹: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支点,《甘肃理论学刊》2004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4年第7期全文转载)孙洁,我国非正规就业方式下的社会保障政策探讨,《金融时报(理论版)》2004-04-20孙洁、张秀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运作机制,《财会研究》2002年第11期孙洁,信用体系构建应优先发展国家信用《中国证券报(理论版)》2003-04-18孙洁,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浅析,《兰州学刊》2003年第2期孙洁,调整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理论政策探讨,《甘肃理论学刊》2001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劳动经济》2001年第4期全文转载)孙洁,甘肃省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分析,《兰州商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1999年第8期全文转载)孙洁,甘肃省职工失业保障制度的若干问题及对策,《甘肃理论学刊》199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1999年第4期全文转载)孙洁,投资银行与企业资产重组,《甘肃理论学刊》1998年第3期孙洁,准备金制度改革及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甘肃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孙洁、胡晓娟,调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劳动关系的理论政策探讨,《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孙洁、高兴华,加入世贸组织及我国民族保险业的对策刍议,《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孙洁、齐剑琴,甘肃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构建中的几个问题,《开发研究》1998年第2期孙洁、韩林,兰州市属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革分析,《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7期张秀萍、孙洁,供应链战略联盟关系研究,《开发研究》2004年第2期张秀萍、孙洁,供应链环境下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北方经济》,2005年第8期出版专著孙洁,《英国的政党政治与福利制度》,商务印书馆2008年8月出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术著作出版资助项目)孙洁,《社会保险法讲座》,法制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
2023-09-04 21:41:091

城镇收入分配问题与完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调查研究究

随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分配方式的多元化,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根据中国社科院发表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报告》,我国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65,逼近0.47。另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及世界银行的测算,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都超过0.47。这表明我国收入差距过大。收入差距过大对于社会稳定具有诸多的负面影响。 其一,收入差距过大引发低收入群体心理失衡,影响社会稳定。社会成员身心和谐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收入差距过大影响低收入群体身心和谐,使之心理失衡。这突出表现为低收入群体“相对剥夺感”显化。(孙辉:《论贫富差距对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影响》,《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相对剥夺感”是一种不平衡的心理状态或心理感受。这种心理状态或心理感受来自对自身利益损失的判断和评价,是社会比较的结果。在社会比较中,某个体或群体将自己的利益得失与作为参照物的其他个体或群体进行比较,若认为自己本应得到的而未能得到,“相对剥夺感”便油然而生。在现实中,收入差距过大是产生“相对剥夺感”的重要原因。“相对剥夺感”的强度与收入差距呈正相关。收入差距越大,低收入群体的“相对剥夺感”就越发强烈。如果收入差距过大,使低收入群体的某些人心理承受能力达到乃至超过极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就有可能导致各种极端行为发生,影响着社会稳定。 其二,收入差距过大引发贫富阶层的利益冲突,影响社会稳定。“在复杂的社会中,财富的分配显然是利益冲突的最重要根源。”((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在我国现实中的利益冲突主要是由于收入差距过大导致社会结构不合理而产生的。在一个社会系统中,收入差距状况决定着社会的分层,进而决定着社会结构的类型。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状况造成的社会结构是高低两层明显的分层结构。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调查中心的一份调查显示,我国最贫困的20%家庭收入仅占全民所得的4.27%,最富裕的20%的家庭收入却占社会收入的50.24%。收入差距的扩大逐年累积起来就形成了财产差距的不断扩大。收入最高的10%家庭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的比重接近50%,收入最低的10%家庭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的比重仅维持在1%上下。(杨宜勇等:《我国收入分配问题及“十一五”时期的对策》,《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3期)由于财产性收入的增幅较大,财产差距的扩大又进一步加剧收入差距。这种高低两层明显的分层结构是一种不稳定的社会结构。在这种社会结构的上端,是拥有大量财富的社会强势群体,其包括经济精英、文化精英等;另一端则是人口庞大的弱势群体,其包括大多数农民、农民工和城市待业、失业人员。处于这两极的社会群体都缺乏安全感。弱势群体的不安全感来自医疗、住房和教育改革后的基本生存威胁;强势群体的不安全感来自快速膨胀的财产。这两个群体之间巨大的利益反差必然形成利益冲突。由于非法高收入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某些低收入者对非法高收入者的不满渐渐掩盖了对合法高收入者的认同,往往把高收入者的致富不加分析地与通过不正当手段乃至非法手段致富相提并论,于是滋生了对高收入者的仇视心理,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针对富人的恶性犯罪案件。由于收入差距过大而引发的利益冲突的不断加剧影响着社会稳定。 其三,收入差距过大引发人口流动失序,影响社会稳定。收入差距过大引发人口流动失序,这是影响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使全国人民普遍受益,但受益的程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收入差距过大就是这种差异的具体体现。收入差距过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二是地区收入差距过大。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相比,1980年为2.5倍,2004年为3.2倍。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各省份平均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1980年为1.3倍,2004年为1.5倍;农村人均纯收入之比,1980年为1.2倍,2004年为1.9倍。(陈晴晔:《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问题研究综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5期)农村中的低收入人口、贫困地区的人口出自对富裕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形成了不断向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向大城市流动的态势。据2002年外来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显示,北京市外来人口总量高达386.6万人,其中有200—300万人集中在中心地带。(黄建钢等:《社会稳定问题研究》,红旗出版社,2005年)这些流动人口的吃饭、住房、就业、子女教育等给城市管理带来巨大压力,从而给社会秩序带来隐患。同时,由于人口流动的非理性化程度急剧上升,人口流动的盲目性、随意性不断增加。很多流动人口没有明确的目标,而是持有“走着瞧”、“试着看”的态度。这样,流动人口便从与流出地的不适应演变为与流入地的不适应。他们与流出地的不适应,指流出地无法满足其生活需要。他们与流入地的不适应,指其素质和能力都无法适应新的环境。这些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超过70%。他们普遍缺乏劳动技能,而又法纪观念淡薄。当通过正当途径难以谋生时,他们中的一部分思想道德低下者便铤而走险,走上危害社会治安乃至犯罪的道路,从而成为社会秩序的一大隐患。由于收入差距过大而引发的人口流动失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这两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社会稳定。 其四,收入差距过大引发教育失衡,影响社会稳定。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力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教育不平等意味着一部分社会成员失去接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这是由于收入差距过大而造成的。接受教育的程度与收入水平成正比。收入水平越高,教育投入越多,接受教育的机会越多,接受教育的条件越优越;收入水平越低,教育投入越少,接受教育的机会越少,接受教育的条件越差。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统计,学习费用占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对城镇家庭来说,这一比重在56%左右;而对农村家庭来说,这一比重高达164.6%。(裴竹梅:《城乡教育差距与城乡收入差距》,《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这一平均水平对于高收入家庭而言是微不足道的,其实际支出远远高于这一水平。其子女不仅在国内可以接受较好的初等、中等乃至高等教育,有的还可到发达国家接受中等和高等教育。这一平均水平对于农村低收入家庭则不堪重负。据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按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标准低于693元测算,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2148万人,按低收入人口标准694—958元测算,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3550万人。这部分人口的收入大都用于基本生活消费,用于教育的投入很少。这导致了农村受教育程度较低。据有关资料反映,学龄儿童入学率,城市为99%,农村为80%左右,边远山区只有50%;小学毕业升学率城镇已基本普及,农村却平均只有59%左右;初中毕业升学率城镇为69%,农村只有10%。(杨灿明:《转型经济中的宏观收入分配》,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具有高中及高中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重为8.46%,具有小学及小学以下受教育水平的人口为47.62%。(孙百才:《城乡教育差距与收入差距》,《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第3期)收入差距过大在造成部分劳动者收入低、生活水平低的同时,减少、延缓乃至取消了这部分劳动者对文化教育、技能学习等方面的需求,使一部分低收入者失去了人力资本投入和积累的能力。这既限制了他们经济行为的自由,也剥夺了他们的发展需求和发展机会,被排斥在主流经济和社会生活之外。如果这部分人的境况得不到关照和改善,积压在他们心里的失落感、危机感必然会以各种形式发泄出来。由于收入差距过大引发教育失衡而导致的各种形式的发泄,都影响着社会稳定。 其五,收入差距过大引发民族矛盾,影响社会稳定。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共同繁荣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然而,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普遍比较落后,收入水平与发达地区有很大的差距。这已经成为引发民族矛盾的一个重要因素。全国有50个少数民族聚居在西部地区,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5%。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处于环境脆弱的石山区、高原区、偏远荒漠区或冰川区,发展经济的困难是多方面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全区3/4的地区都是干旱少雨、风沙侵蚀严重的山地、丘陵、台地及沙漠。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人民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2003年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942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7%,比上海低8338元,只有上海的44%;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79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0%,比上海低4611元,只有上海的31%。青海东部的大通、民和、化隆、循化、互助五个民族自治县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556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0%,比上海低8952元,只有上海的4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69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8%,比上海低5401元,只有上海的19%。过大的收入差距压抑了少数民族社会主义积极性,削弱了民族团结的凝聚力,引发了民族矛盾。我国的陆地边境线85%在西部。一些少数民族与境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多年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这些地区的民族和宗教问题搞渗透和分裂活动。如果与发达地区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不能尽快改善,那里的少数民族在长期落后的基础上必然会产生离心力。这直接影响着边疆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 弱化收入差距过大与社会稳定的负相关,关键是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尤其是要抑制收入差距的不正常扩大。 其一,“提低”,即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其二,“调高”,即调节高收入群体的过高收入。其三,“打非”,即打击牟取非正当收入的行为,其包括取缔非法收入、消除灰色收入。其四,“保困”,即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2023-09-04 21:41:281

电子商务 论文

通过这次实习我更加了解并熟悉了B2B及B2C的流程,收获很多.下面先阐述一下我对B2B的认识: B2B电子商务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Internet或专用网方式进行的商务活动。这里企业通常包括制造、流通(商业)和服务企业,因此B2B电子商务的形式又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即特定企业间的电子商务和非特定企业间的电子商务。特定企业间的电子商务是指在过去一直有交易关系的或者在进行一定交易后要继续进行交易的企业,为了相同的经济利益,而利用信息网络来进行设计、开发市场及库存管理。传统企业在供销链上,通过现代计算机网络手段来进行的商务活动即属此类。非特定企业间的电子商务是指在开放的网络中对每笔交易寻找最佳伙伴,并与伙伴进行全部的交易行为。其最大的特点是:交易双方不以永久、持续交易为前提。 与传统商务活动相比,B2B电子商务具有下列5项竞争优势:(1)使买卖双方信息交流低廉、快捷。信息交流是买卖双方实现交易的基础。传统商务活动的信息交流是通过电话、电报或传真等工具,这与Internet信息是以web超文本(包含图像;声音、文本信息)传输不可同日而语。(2)降低企业间的交易成本。首先对于卖方而言,电子商务可以降低企业的促销成本。即通过Internet发布企业相关信息(如企业产品价目表,新产品介绍,经营信息等)和宣传企业形象,与按传统的电视、报纸广告相比,可以更省钱,更有效。因为在网上提供企业的照片、产品档案等多媒体信息有时胜过传统媒体的“千言万语”。据IDC调查,在Internet上做广告促销,可以提高销售数量10倍,而费用只是传统广告的1/10。其次对于买方而言,电子商务可以降低采购成本。传统的原材料采购是一个程序繁锁的过程。而利用Internet,企业可以加强与主要供应商之间的协作,将原材料采购和产品制造过程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体化的信息传递和处理系统。据通用电气公司的报告称:它们利用电子商务采购系统,可以节约采购费用30%,其中人工成本降低20%,材料成本降低10%。另外,借助Internet,企业还可以在全球市场上寻求最优价格的供应商,而不是只局限于原有的几个商家。(3)减少企业的库存。企业为应付变化莫测的市场需求,通常需保持一定的库存量。但企业高库存政策将增加资金占用成本,且不一定能保证产品或材料是适销货品;而企业低库存政策,可能使生产计划受阻,交货延期。因此寻求最优库存控制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目标之一。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则可以改变企业决策中信息不确切和不及时问题。通过Internet可以将市场需求信息传递给企业决策生产,同时也把需求信息及时传递给供应商而适时得到补充供给,从而实现“零库存管理”。(4)缩短企业生产周期。一个产品的生产是许多企业相互协作的结果,因此产品的设计开发和生产销最可能涉及许多关联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可以改变过去由于信息封闭而无谓等待的现象。(5)24小时/天无间断运作,增加了商机。传统的交易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则是一周7天、一天24小时无间断运作,网上的业务可以开展到传统营销人员和广告促销所达不到的市场范围。 拿我们的系统来说,主要包括EDI中心,银行,生产者,物流中心和商场. EDI是一种电子化数据交换的工具,是现代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迅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计算机系统之间的数据往来用标准化、规范化的文件格式、以电子化的方式,通过网络系统在计算机应用系统与计算机应用系统之间,直接地进行信息业务交换与处理。整个过程无需人工介入或以最少的人工介入,以达到无纸完成数据交换。提高企业的效益。EDI中心界面包含三大功能:
2023-09-04 21:41:413

庞智强是什么职业

庞智强庞智强,1965年出生,男,汉族,甘肃秦安人。1989年毕业于兰州商学院获经济学学士学位。现为兰州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教授,统计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甘肃省“园丁奖”优秀教师、甘肃省高校教学名师,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二层次、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理论人才,是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甘肃省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财经教育分会统计学专业协作组常务副主任委员、全国工业统计学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甘肃省委讲师团成员。中文名:庞智强出生地:甘肃秦安出生日期:1965年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毕业院校:兰州商学院主要成就:第二层次甘肃省领军人才获省部级优秀教学科研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代表作品:《甘肃省科技实力评价》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个人经历1987年6月兰州商学院本科毕业,留校工作。先后承担过《抽样技术》、《统计学》、《统计预测与决策》、《社会调查方法》、《综合评价方法》、《计量经济学》、《统计学前沿专题》等课程的教学任务。1995年晋升为讲师,2001年晋升为副教授,2006晋升为教授。教学情况主持统计学国家级一流专业点、经济统计学省级特色专业、统计学省级一流(特色)学科、以及《抽样调查》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主讲本科生《大数据概论》、《社会调查方法》,研究生《抽样技术》、《市场研究》、《社会经济统计分析方法》等课程。研究方向围绕社会经济统计方向,致力于调查技术与西部经济、社会、科技发展问题的统计实证研究。科研成果截至2020年4月,总结出“美丽乡村建设的康县模式”。主持完成省部级项目6项,重要横向委托项目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先后获省部级优秀教学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全程参与了甘肃省十余次重特大自然灾害损失评估工作,积累有丰富的灾害损失评估经验;潜心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调查研究,积极为省委省政府决策建言献策,《当前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重点》、《加快推进我省乡村振兴战略的十条建议》等9篇调研报告获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10多人次肯定性批示。代表论文1.各地区省域经济综合开放程度的测定,《统计研究》,2008年第1期;2.甘肃省城乡居民消费行为比较,《统计研究》,2005年第7期;3.基于传递函数模型的收入差距分析,《科学·经济·社会》,2007年第2期;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方法述评,《统计与信息论坛》,2007年第4期;5.甘肃省城乡发展差距的实证研究,《社科纵横》,2006年第4期;6.试论城乡发展差距的统计监测,《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7.甘肃省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社科纵横》,2005年第4期;8.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增收的灰关联分析,《统计教育》,2007年第11期;9.抽样调查的不规范性及其解决,《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10.主成分分析能客观赋权吗,《统计教育》,2006年第4期;11.极端值影响下总体均值估计量的调整,《统计与信息论坛》,2007年第6期;12.关于统计理论与方法问题的讨论,《兰州商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13.工业环境污染的一种抽样调查方法,《甘肃科学学报》,2002年第2期;14.抽样调查实施中的不规范性,《统计研究》,2002年第1期;15.电信企业统计改革问题探讨,《兰州商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16.抽样调查技术人才的培养问题,《甘肃科技》,2001年第3期;17.县县抽样调查: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18.对我国政府统计体制改革问题的思考,《统计与信息论坛》,2000年第5期;19.邓小平的调查研究思想及其启发,《兰州商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20.加快抽样调查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统计教育》,2000年第6期;21.多阶段抽样中区域样本的配置问题思考,《统计与决策》,2000年第5期;22.春秋战国时期的国情调查统计思想,《兰州商学院学报》,23.春秋战国时期的商情预测思想,《商经学刊》,1990年第2期;24.李悝的统计思想简介,《甘肃统计》,1989年第5期;25.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测度与评价方法研究综述,《兰州商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26.用增长速度方程测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实践与思考,《科技与经济》,2007年第6期;27.甘肃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第24期;28.甘肃省科技实力评价分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4期;29.多层次因子分析法在科技实力综合评价中的应用,《甘肃科技》,2003年第11期;30.科技支出效益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甘肃科技》,2003年第3期;31.甘肃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工艺装备技术水平分析,《统计研究》,1999年增刊;32.甘肃省全社会科技投入的结构问题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甘肃科技情报》,1992年第3期;33.中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年第3期;34.西部大开发战略:效果反思与政策建议,《兰州商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35.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与效益分析,《发展》,2006年第10期;36.甘肃省经济增长质量的实证分析,《兰州商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37.甘肃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情况研究,《甘肃理论学刊》,2000年第5期;38.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兰州商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999年第4期复印);39.Thefrequencydistributionofsixty-fourhexagramsanddivinationstatementsinYiChing,BULLETINDEL"INSTITUTINTERNATIONALDESTATISTIQUE,Beijing1995;40.《易经》六十四卦的次数分布规律,《国际统计学会第五十届会议中国应征论文选》,1995.11;41.女大三抱金砖,《中国统计》,2006年第2期;42.人口预期寿命规律及其启示,《统计与咨询》,2006年第3期;43.财政支出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兰州商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44.通货膨胀下的工资补偿方式设想——工资指数化,《兰州商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45.大学生兼职为哪般,《中华社会报》,2001.4.;46.关于大学生基本状况的调查与思考,《兰州大学学报》,1997年增刊;47.试论财经类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兰州商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48.对高校专业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兰州商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49.高校财经类专业布点问题探讨,《中国教育报》,1995.5.11;50.高等教育也是生产力,《兰州商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51.当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商业教育》,1992年第1期。代表著作1.《甘肃省科技实力评价》,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第一作者;2.《抽样调查》,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作者;3.《统计学》,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二作者。荣誉表彰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二层次人选;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理论人才;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甘肃省“园丁奖”优秀教师;甘肃省高校教学名师;先后获省部级优秀教学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
2023-09-04 21:41:541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本质区别

对于发达国家的定义,有多种说法,但公认的标准是:较高的人均GDP(不是GDP总量)和社会发展水平。按1995年前后的标准,人均GDP在8000美元以上(按名义汇率计算)加上一定程度的社会发展水平就可基本定义为 发达国家。近10年的发展,使8000美元这个标准已经落后了,2005年应提高到10000美元左右。按这个定义,在这10年,有8个国家已经加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这8个国家是:塞浦路斯、巴哈马、斯洛文尼亚 、 以色列、 韩国 、马耳他、匈牙利 和捷克 什么叫发达国家,而什么又叫发展中国家呢,从国际分工的合作之中可见一斑。在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可以得到高尖精的产品市场,而发展中国家只能是做一些低端产品的市场。最终低端消费品往往不是发达国家制造的,而是发展中国家才生产最终低端消费品,发达国家主要是搞工业化引领、集约型研究和现代化信息整合的工作。而发达国家的脑力型工人必然要求更多的休闲时间、学习时间和考究时间;发展中国家则因为当地资本家要把发达国家强加给当地资本家身上的成本都让工人来承担,因此当地工人只能夜以继日地更长时间地加班。于是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最终为的是让本国公民得到更多的生活休息时间,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只能是让工人付出更多的生产劳动时间,其中的差额是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强抢来的。什么叫发达国家,而什么又叫发展中国家呢,从国际分工的合作之中可见一斑。在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可以得到高尖精的产品市场,而发展中国家只能是做一些低端产品的市场。最终低端消费品往往不是发达国家制造的,而是发展中国家才生产最终低端消费品,发达国家主要是搞工业化引领、集约型研究和现代化信息整合的工作。而发达国家的脑力型工人必然要求更多的休闲时间、学习时间和考究时间;发展中国家则因为当地资本家要把发达国家强加给当地资本家身上的成本都让工人来承担,因此当地工人只能夜以继日地更长时间地加班。于是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最终为的是让本国公民得到更多的生活休息时间,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只能是让工人付出更多的生产劳动时间,其中的差额是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强抢来的。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发展的时间先后不同罢了,一个是现在进行时,一个是过去时。 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根源及其消除 作者 佚名 摘自 未知 发表 2007-1-22 16:55:43 背景 贫困是全球化的问题,也是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它影响了全球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也阻碍了中国改革开放最终目标的实现,是当今人类共同的大敌。因此,它是世界银行在其20年发展报告中唯一作为专题两次专门论述、并在其他年份的报告中多次提及的问题。 一、发展中国家贫困的现状 1、贫困的界定 贫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贫困是经济意义上的贫困,指难以将生活维持在经济上最低水准的状况。广义贫困除包括经济意义上的贫困之外,还包括社会、发展、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如人口寿命、营养、教育、医疗、生存环境及失业等方面的状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总体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贫困的概念逐步由狭义的纯经济层面向广义的影响生存质量的多层面过渡。贫困概念界定的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点在世界银行和国际权威组织的定义中明显地体现出来。 世界银行《1980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当某些人,某些家庭或某些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取他们在那个社会公认的,一般都能享受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加某些活动的机会,就是处于贫困状态。”显然,这里强调的是以消费水平为基础的物质条件。《1980年报告》将贫困线确定为人均年收入75美元。《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贫困,即缺少达到生活水准的能力”,并认为考虑贫困问题还要考虑人口寿命、营养状况、健康状况、儿童入学率、医疗卫生、识字能力、受教育机会等社会福利文化的内容。《1990年报告》确定了两条国际贫困线:一是人均年收入275美元以下为“赤贫”;二是人均年收入370美元(按1985年购买力平价不变价格计算)为“贫困”。1997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从“人文发展”的角度提出“人文贫困”的概念。它除了包括人均收入的因素外,还包括人均寿命、卫生、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多种指标。这种“人文贫困”的界定方法,能够较全面地反映一国的经济水准和生存状况,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以这个标准衡量,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体表现。 2、发展中国家贫困的现状 1991-1996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达到9%, 但贫困人口却没有因经济增长而减少,反而有所增加。据联合国调查,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由1990年的10亿增加到目前的13亿。这些人生活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每人每天只有不到1美元的收入。在发展中国家中有8000 万人完全不能享受医疗服务,8.4亿人营养不良,2.6亿人不能上学。在最贫穷的非洲地区,贫困发生率(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目前,非洲6.3亿人口中,约有一半挣扎在饥饿线上。 (注:“非洲贫困状况恶化”,《人民日报》1996年2月7日第7版。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7年10月的一份报告称,世界贫困人口中70%是妇女。贫困家庭儿童的处境更糟。20世纪80年代中,发展中国家有1 亿儿童流浪街头。 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并未缓解贫困的状况给人们以警示:增长并不等于发展,经济增长是缓解贫困的重要因素,但并非最关键的因素。 二、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及解决途径 1、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历史条件制约、经济基础落后、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过度增长、经济结构单一、发展战略不当、经济政策失误等内部因素,也有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贸易地位不利等外部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水平低下。因为贫困人口只有获得谋生的机会,才能消除贫困;而如果没有利用和把握谋生机会的能力,或者说没有对机会的反应能力,任何机会都会从身边溜走。受教育程度低或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人,则无法获得这种能力。 从全球不同国家和社会各阶层看,贫困人口往往集中在经济落后、通讯不发达、交通不畅、教育不普及、识字率低、观念落后的偏远地区。在这些地区,由于得不到基本的社会服务和人力资本投资,贫困人口不具备利用谋生机会的能力,无力获得足够的食物,他们的孩子就更需要早先出去赚钱以补贴家用而不能上学;他们更需要多生育,靠一个大的家庭组织来维持成员的生计,人均生活水平更低,贫困进一步加剧。这一恶性循环的源头在于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劳动力生存状况的人力资本投资——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育水平低下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 2、解决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的关键 减轻贫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1980年报告》分析了贫困、经济增长与人力开发之间的关系,指出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能有效地消除贫困,而人力开发在消除贫困特别是绝对贫困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报告详细阐述了人力开发的几个主要因素:教育、健康、营养和生育,他们各自如何影响穷人的收入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1990年报告》进一步给出了由“机会”和“能力”两个方面组成的有效扶贫战略:“一是实行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及其配套政策,促进对穷人最丰富的资产,即劳动力的需求,为穷人提供谋生的机会;二是广泛向穷人提供基本社会服务,增加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提高穷人利用谋生机会的能力。前者解决的是劳动力数量过多的问题,后者解决的是劳动力质量过低的问题,以此来提高劳动者的收入,从而解决贫困问题。”要将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与使穷人受益于经济增长的政策统一起来。其途径有:(1 )给穷人以资产所有权。一是将存量资产重新分配给穷人,如土地改革。二是增量资本作有利于穷人的分配。特别是通过初等教育和医疗保健对穷人人力资源的公共投资,成为增加穷人资产的重要政策手段。(2 )增加穷人所拥有资产的受益。即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收益减轻贫困。非熟练劳动力是穷人最重要的资产,非熟练劳动力收益大幅度提高,能使收入分配有利于穷人。另外特别重要的是通过提高生产率来提高穷人的资产收益,这包括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基础设施的投资。这种投资能够将促进增长与减缓贫困统一起来。研究表明,农业报酬增长额的1/4、非农业报酬的3/4可以归因于良好的教育。( 3)对穷人进行适度转让。上述无论哪种减轻贫困的方法,都有赖于穷人自身的接受和掌握能力,有赖于他们对新方式和新机会的利用,归根结底依赖于提高这种能力的人力资源开发。 人也是增长的源泉。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和有健康身体的劳动者更容易获得好的工作机会,为经济增长做出更多的贡献。虽然创业精神和管理能力在公共和私人部门都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绝大多数普通劳动者的技能、知识和工作态度。因此,必须在取得短期的经济增长与着眼于人们的长期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投资之间保持平衡。要获得增长的源泉,达到和保持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就要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人力开发毫无疑问在消除贫困的斗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注:世界银行1980年《世界发展报告》。) 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因素,也是长期发展的基础。劳动能力是所有健康的穷人赖以生存的唯一宝贵的资本。因此,用教育来提高劳动力的生产率和穷人把握机会的能力,是同贫困斗争的最有效的途径。他使穷人有能力抓住经济增长的机会,提高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存量,从而提高他们明天的工作效率,使经济的长期发展获得不竭的资源。因此,政府有必要对现行的支出格局倾向做出调整,其中包括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社会部门旨在改善穷人生活状况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措施是,扩大和改善初级教育和基本的医疗卫生保健。政府有必要在贫困人口集中的农村地区增加公共投资,更好地利用现有资源,赋予地方当局更多的责任,持续扩大农村的诊疗所和小学数量,改进服务质量。在总结扶贫经验时,《1990年报告》指出:“任何试图在世界经济中开展竞争的国家,都有必要采取全面的教育政策,包括在高等教育、科技和专业培训方面的开支。”(注: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最成功的国家都推行一种有效的使用劳动力的增长模式,并对穷人的人力资源进行投资。这两方面兼顾的方针是减轻贫困的基本战略,两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是为穷人提高运用其最丰富的资产——劳动力的机会,另一方面是改善其眼前的福利并提高其利用新出现的机会的能力。两相结合可以提高世界上绝大多数穷人的生活水准。”(注: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两个报告得出的同样结论是:对人力资本尤其是对教育的投资,有助于铲除贫困之根源。 三、中国的贫困问题 1、中国贫困问题的现状 像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贫困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障碍。自实施扶贫计划以来,中国的贫困人口锐减,但反贫困任务仍相当艰巨。一方面是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加大,初步脱贫人口返贫问题突出;另一方面,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又产生了城市新增贫困人口。 (1)农村贫困状况:以1985 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扶贫标准年人均纯收入200元为基础进行调整,1999年相当于635元。按照这一标准计算,截至1999年底,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3400万。如果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估计,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就远不止几千万,而是1.06亿(1998年底)。(注:杨军:“中国反贫困战略面临的困惑及调整思路”,《甘肃理论学刊》2001年1期。)据国务院扶贫办的报告估计, 如果把那些虽然已经解决了温饱但极易返贫的人口算上,中国目前的农村贫困人口可能超过农村总人口的10%。显然,我国农村的贫困标准是建立在维持基本生存的最低水平之上的。除物质生活贫穷外,我国贫困人口集中的地区社会保障和医疗条件差,生活质量差;贫困使一些儿童营养缺乏,健康状况不佳,许多适龄儿童特别是女童失学,文盲较多;信息闭塞,观念落后。 (2 )城市新增贫困人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企改革的深入,市场机制自发诱导的诸如失业、破产、收入差距悬殊等新的致贫因素的影响迅速增加,大批下岗和长期失业人员、退休职工中的低收入者等,构成了城镇新的贫困人口。1996年我国城镇贫困户数是306万户, 贫困人口1176万人,户年人均生活费收入1321元,比当年划定的城市贫困线户人均生活费收入1671元还要低20%。 (注:《中国工商时报》1997年10月10日。)近几年,随着下岗、失业问题的日益严重, 我国城镇贫困问题进一步恶化(见表1)。 附图{F102f43.BMP}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1)综合失业人数=下岗无业人员+失业人员 (2)综合失业率=综合失业人数/劳动力总数 据劳动部测算,2000年下岗职工总数为2100万, 按照新的要求,2000年之后,下岗职工将直接进入失业范围,不再新设再就业服务中心。这些人中约50%左右在失业救济金用完之后,不能重新就业,他们将陷入贫困之中。 城镇贫困人口的加入,使中国贫困人口的结构更加复杂,使中国贫困问题更加恶化。 (3 )中国的“人文贫困”:中国的城乡贫困不仅表现在经济收入、人均生活支出的经济层面上,更反映在生存状况、受教育程度、医疗卫生条件等生活环境质量上。若用人文发展指标来衡量,中国的“人文贫困”状况更加严重。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7年人类发展报告》对175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排在108倍。联合国人文排序的新指标包括出生时的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综合入学率、人均GDP。这一人文发展指数更能反映人类文明的进步程度, 对“贫困”的理解也更为深刻。这种排序使我们看到,我们与其他国家的差距不仅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更重要的是在反映综合水平的人文指标上,而后者的差距比前者更难弥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后者这些指标决定了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决不仅是增长)潜力,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真正水平和综合实力。这些人文发展指标为我国扶贫、脱贫工作指明了方向。 2、中国脱贫的关键 从中国的贫困人口阶层分布看,无论是农村贫困家庭还是城市贫困人口,都集中在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人群中。在农村,由于没有文化,无法掌握科学种田的知识,即便有了土地也得不到应有的收获,更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的袭击。没有利用谋生机会的能力,不掌握生存技能,看不见也抓不到改变生活的机会,脱贫基础脆弱。即使是已经脱贫,但当使其初步脱贫的物质基础发生变化或稍有不测时,很快重新陷入贫困。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0%刚刚脱贫的人口又返贫。在城市,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下岗人员很难胜任对技术要求较高的新岗位,难寻收入丰厚的职业。由此可见,摆脱贫困的关键是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在为贫困人口提供谋生机会的同时,更侧重于提高其利用谋生机会的能力。“改善人口质量的投资,能显著提高穷人的经济前途和福利”。(注:舒尔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讲演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有鉴于此,政府应将扶贫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巩固和提高贫困个体的生存保障和发展能力上来,增加贫困人口受教育的机会,从而提升他们获取生存和发展资源的手段和能力,扶贫扶在根上、扶在点子上。政府要把扶贫和扶智有效地结合起来,在进行物质扶贫的同时增加文化扶贫的力度;在提供必要的资金、救济,使贫困人口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同时,加大提高贫困人口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的教育投入;在以物质投入缓解贫困现状的同时,强调“扶人”、“治本”这一根本途径。 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在扶贫工作中也面临着资金不足这一最大障碍。“面对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庞大的发展计划,政府往往需要在人力开发与其他项目间费力地权衡。“发展中国家应力图提高公共企业的资金营运效率,在不影响安全的情况下减少军费,以及减少一些需要高投入而不太紧急的项目投资,使更多的资金能够用于向小学教育、基本卫生保健这样的项目上。”(注: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 亚当·斯密说过:“一个国家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其劳动者所掌握的技能、熟练程度和判断力的高低。”这句话在今天仍然是至理名言。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她的人民。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既是经济发展的源泉又是它的最终目标。然而贫困不会在一夜之间消失,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也不可能在一夕之间实现,一个国家现今的健康和教育水平反映的很可能是其10年甚至20年前为人力开发所作的努力。(注:程漱兰等编著:《世界银行发展报告20年回顾》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7月。) 《管子·修权》里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中国的人力开发与反贫困斗争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做出不懈的努力,其中政府的作用尤为重要。
2023-09-04 21:42:021

张芸的学术研究

(一)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1、甘肃省教育厅项目:《科学发展观对甘肃省法制建设的影响》,(2005—2006年,第一完成人);2、甘肃省人大项目:《甘肃省地方立法规划编制办法》(起草草案稿),(2005年,第一完成人);3、甘肃省人大项目:《甘肃省村务公开条例绩效评价研究》,(2006年,第一完成人);4、西北师大第二期创新工程项目:《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妇女法律权利研究》,(2004-2006年,主要完成人)5、兰州铁路运输法院资助项目:《铁路运输法院改革问题研究》,(2003--2004年,主持人)(二)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1、《论书证收集的程序保障》,《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2、《论民事证据合意》,《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4第6期。3、《论不起诉合意》,《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4、《论人事争议解决机制的改革与完善》,《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5、《民事诉讼主体地位之法理分析》,《甘肃理论学刊》2007年第5期。(编辑时间2009年1月10日,资料参考2008年11月)
2023-09-04 21:42:221

别人送我墨宝:李白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求寓意

这年头什么都能称为墨宝吗?
2023-09-04 21:42:394

国家与地区有什么区别?

对于发达国家的定义,有多种说法,但公认的标准是:较高的人均GDP(不是GDP总量)和社会发展水平。按1995年前后的标准,人均GDP在8000美元以上(按名义汇率计算)加上一定程度的社会发展水平就可基本定义为 发达国家。近10年的发展,使8000美元这个标准已经落后了,2005年应提高到10000美元左右。 按这个定义,在这10年,有8个国家已经加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这8个国家是:塞浦路斯、巴哈马、斯洛文尼亚 、 以色列、 韩国 、马耳他、匈牙利 和捷克 什么叫发达国家,而什么又叫发展中国家呢,从国际分工的合作之中可见一斑。 在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可以得到高尖精的产品市场,而发展中国家只能是做一些低端产品的市场。最终低端消费品往往不是发达国家制造的,而是发展中国家才生产最终低端消费品,发达国家主要是搞工业化引领、集约型研究和现代化信息整合的工作。而发达国家的脑力型工人必然要求更多的休闲时间、学习时间和考究时间;发展中国家则因为当地资本家要把发达国家强加给当地资本家身上的成本都让工人来承担,因此当地工人只能夜以继日地更长时间地加班。 于是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最终为的是让本国公民得到更多的生活休息时间,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只能是让工人付出更多的生产劳动时间,其中的差额是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强抢来的。 什么叫发达国家,而什么又叫发展中国家呢,从国际分工的合作之中可见一斑。 在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可以得到高尖精的产品市场,而发展中国家只能是做一些低端产品的市场。最终低端消费品往往不是发达国家制造的,而是发展中国家才生产最终低端消费品,发达国家主要是搞工业化引领、集约型研究和现代化信息整合的工作。而发达国家的脑力型工人必然要求更多的休闲时间、学习时间和考究时间;发展中国家则因为当地资本家要把发达国家强加给当地资本家身上的成本都让工人来承担,因此当地工人只能夜以继日地更长时间地加班。 于是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最终为的是让本国公民得到更多的生活休息时间,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只能是让工人付出更多的生产劳动时间,其中的差额是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强抢来的。 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发展的时间先后不同罢了,一个是现在进行时,一个是过去时。 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根源及其消除 作者 佚名 摘自 未知 发表 2007-1-22 16:55:43 背景 贫困是全球化的问题,也是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它影响了全球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也阻碍了中国改革开放最终目标的实现,是当今人类共同的大敌。因此,它是世界银行在其20年发展报告中唯一作为专题两次专门论述、并在其他年份的报告中多次提及的问题。 一、发展中国家贫困的现状 1、贫困的界定 贫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贫困是经济意义上的贫困,指难以将生活维持在经济上最低水准的状况。广义贫困除包括经济意义上的贫困之外,还包括社会、发展、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如人口寿命、营养、教育、医疗、生存环境及失业等方面的状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总体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贫困的概念逐步由狭义的纯经济层面向广义的影响生存质量的多层面过渡。贫困概念界定的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点在世界银行和国际权威组织的定义中明显地体现出来。 世界银行《1980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当某些人,某些家庭或某些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取他们在那个社会公认的,一般都能享受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加某些活动的机会,就是处于贫困状态。”显然,这里强调的是以消费水平为基础的物质条件。《1980年报告》将贫困线确定为人均年收入75美元。《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贫困,即缺少达到生活水准的能力”,并认为考虑贫困问题还要考虑人口寿命、营养状况、健康状况、儿童入学率、医疗卫生、识字能力、受教育机会等社会福利文化的内容。《1990年报告》确定了两条国际贫困线:一是人均年收入275美元以下为“赤贫”;二是人均年收入370美元(按1985年购买力平价不变价格计算)为“贫困”。1997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从“人文发展”的角度提出“人文贫困”的概念。它除了包括人均收入的因素外,还包括人均寿命、卫生、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多种指标。这种“人文贫困”的界定方法,能够较全面地反映一国的经济水准和生存状况,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以这个标准衡量,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体表现。 2、发展中国家贫困的现状 1991-1996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达到9%, 但贫困人口却没有因经济增长而减少,反而有所增加。据联合国调查,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由1990年的10亿增加到目前的13亿。这些人生活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每人每天只有不到1美元的收入。在发展中国家中有8000 万人完全不能享受医疗服务,8.4亿人营养不良,2.6亿人不能上学。在最贫穷的非洲地区,贫困发生率(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目前,非洲6.3亿人口中,约有一半挣扎在饥饿线上。 (注:“非洲贫困状况恶化”,《人民日报》1996年2月7日第7版。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7年10月的一份报告称,世界贫困人口中70%是妇女。贫困家庭儿童的处境更糟。20世纪80年代中,发展中国家有1 亿儿童流浪街头。 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并未缓解贫困的状况给人们以警示:增长并不等于发展,经济增长是缓解贫困的重要因素,但并非最关键的因素。 二、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及解决途径 1、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历史条件制约、经济基础落后、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过度增长、经济结构单一、发展战略不当、经济政策失误等内部因素,也有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贸易地位不利等外部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水平低下。因为贫困人口只有获得谋生的机会,才能消除贫困;而如果没有利用和把握谋生机会的能力,或者说没有对机会的反应能力,任何机会都会从身边溜走。受教育程度低或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人,则无法获得这种能力。 从全球不同国家和社会各阶层看,贫困人口往往集中在经济落后、通讯不发达、交通不畅、教育不普及、识字率低、观念落后的偏远地区。在这些地区,由于得不到基本的社会服务和人力资本投资,贫困人口不具备利用谋生机会的能力,无力获得足够的食物,他们的孩子就更需要早先出去赚钱以补贴家用而不能上学;他们更需要多生育,靠一个大的家庭组织来维持成员的生计,人均生活水平更低,贫困进一步加剧。这一恶性循环的源头在于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劳动力生存状况的人力资本投资——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育水平低下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 2、解决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的关键 减轻贫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1980年报告》分析了贫困、经济增长与人力开发之间的关系,指出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能有效地消除贫困,而人力开发在消除贫困特别是绝对贫困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报告详细阐述了人力开发的几个主要因素:教育、健康、营养和生育,他们各自如何影响穷人的收入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1990年报告》进一步给出了由“机会”和“能力”两个方面组成的有效扶贫战略:“一是实行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及其配套政策,促进对穷人最丰富的资产,即劳动力的需求,为穷人提供谋生的机会;二是广泛向穷人提供基本社会服务,增加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提高穷人利用谋生机会的能力。前者解决的是劳动力数量过多的问题,后者解决的是劳动力质量过低的问题,以此来提高劳动者的收入,从而解决贫困问题。”要将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与使穷人受益于经济增长的政策统一起来。其途径有:(1 )给穷人以资产所有权。一是将存量资产重新分配给穷人,如土地改革。二是增量资本作有利于穷人的分配。特别是通过初等教育和医疗保健对穷人人力资源的公共投资,成为增加穷人资产的重要政策手段。(2 )增加穷人所拥有资产的受益。即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收益减轻贫困。非熟练劳动力是穷人最重要的资产,非熟练劳动力收益大幅度提高,能使收入分配有利于穷人。另外特别重要的是通过提高生产率来提高穷人的资产收益,这包括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基础设施的投资。这种投资能够将促进增长与减缓贫困统一起来。研究表明,农业报酬增长额的1/4、非农业报酬的3/4可以归因于良好的教育。( 3)对穷人进行适度转让。上述无论哪种减轻贫困的方法,都有赖于穷人自身的接受和掌握能力,有赖于他们对新方式和新机会的利用,归根结底依赖于提高这种能力的人力资源开发。 人也是增长的源泉。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和有健康身体的劳动者更容易获得好的工作机会,为经济增长做出更多的贡献。虽然创业精神和管理能力在公共和私人部门都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绝大多数普通劳动者的技能、知识和工作态度。因此,必须在取得短期的经济增长与着眼于人们的长期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投资之间保持平衡。要获得增长的源泉,达到和保持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就要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人力开发毫无疑问在消除贫困的斗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注:世界银行1980年《世界发展报告》。) 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因素,也是长期发展的基础。劳动能力是所有健康的穷人赖以生存的唯一宝贵的资本。因此,用教育来提高劳动力的生产率和穷人把握机会的能力,是同贫困斗争的最有效的途径。他使穷人有能力抓住经济增长的机会,提高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存量,从而提高他们明天的工作效率,使经济的长期发展获得不竭的资源。因此,政府有必要对现行的支出格局倾向做出调整,其中包括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社会部门旨在改善穷人生活状况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措施是,扩大和改善初级教育和基本的医疗卫生保健。政府有必要在贫困人口集中的农村地区增加公共投资,更好地利用现有资源,赋予地方当局更多的责任,持续扩大农村的诊疗所和小学数量,改进服务质量。在总结扶贫经验时,《1990年报告》指出:“任何试图在世界经济中开展竞争的国家,都有必要采取全面的教育政策,包括在高等教育、科技和专业培训方面的开支。”(注: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最成功的国家都推行一种有效的使用劳动力的增长模式,并对穷人的人力资源进行投资。这两方面兼顾的方针是减轻贫困的基本战略,两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是为穷人提高运用其最丰富的资产——劳动力的机会,另一方面是改善其眼前的福利并提高其利用新出现的机会的能力。两相结合可以提高世界上绝大多数穷人的生活水准。”(注: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两个报告得出的同样结论是:对人力资本尤其是对教育的投资,有助于铲除贫困之根源。 三、中国的贫困问题 1、中国贫困问题的现状 像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贫困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障碍。自实施扶贫计划以来,中国的贫困人口锐减,但反贫困任务仍相当艰巨。一方面是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加大,初步脱贫人口返贫问题突出;另一方面,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又产生了城市新增贫困人口。 (1)农村贫困状况:以1985 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扶贫标准年人均纯收入200元为基础进行调整,1999年相当于635元。按照这一标准计算,截至1999年底,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3400万。如果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估计,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就远不止几千万,而是1.06亿(1998年底)。(注:杨军:“中国反贫困战略面临的困惑及调整思路”,《甘肃理论学刊》2001年1期。)据国务院扶贫办的报告估计, 如果把那些虽然已经解决了温饱但极易返贫的人口算上,中国目前的农村贫困人口可能超过农村总人口的10%。显然,我国农村的贫困标准是建立在维持基本生存的最低水平之上的。除物质生活贫穷外,我国贫困人口集中的地区社会保障和医疗条件差,生活质量差;贫困使一些儿童营养缺乏,健康状况不佳,许多适龄儿童特别是女童失学,文盲较多;信息闭塞,观念落后。 (2 )城市新增贫困人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企改革的深入,市场机制自发诱导的诸如失业、破产、收入差距悬殊等新的致贫因素的影响迅速增加,大批下岗和长期失业人员、退休职工中的低收入者等,构成了城镇新的贫困人口。1996年我国城镇贫困户数是306万户, 贫困人口1176万人,户年人均生活费收入1321元,比当年划定的城市贫困线户人均生活费收入1671元还要低20%。 (注:《中国工商时报》1997年10月10日。)近几年,随着下岗、失业问题的日益严重, 我国城镇贫困问题进一步恶化(见表1)。 附图{F102f43.BMP}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1)综合失业人数=下岗无业人员+失业人员 (2)综合失业率=综合失业人数/劳动力总数 据劳动部测算,2000年下岗职工总数为2100万, 按照新的要求,2000年之后,下岗职工将直接进入失业范围,不再新设再就业服务中心。这些人中约50%左右在失业救济金用完之后,不能重新就业,他们将陷入贫困之中。 城镇贫困人口的加入,使中国贫困人口的结构更加复杂,使中国贫困问题更加恶化。 (3 )中国的“人文贫困”:中国的城乡贫困不仅表现在经济收入、人均生活支出的经济层面上,更反映在生存状况、受教育程度、医疗卫生条件等生活环境质量上。若用人文发展指标来衡量,中国的“人文贫困”状况更加严重。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7年人类发展报告》对175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排在108倍。联合国人文排序的新指标包括出生时的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综合入学率、人均GDP。这一人文发展指数更能反映人类文明的进步程度, 对“贫困”的理解也更为深刻。这种排序使我们看到,我们与其他国家的差距不仅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更重要的是在反映综合水平的人文指标上,而后者的差距比前者更难弥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后者这些指标决定了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决不仅是增长)潜力,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真正水平和综合实力。这些人文发展指标为我国扶贫、脱贫工作指明了方向。 2、中国脱贫的关键 从中国的贫困人口阶层分布看,无论是农村贫困家庭还是城市贫困人口,都集中在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人群中。在农村,由于没有文化,无法掌握科学种田的知识,即便有了土地也得不到应有的收获,更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的袭击。没有利用谋生机会的能力,不掌握生存技能,看不见也抓不到改变生活的机会,脱贫基础脆弱。即使是已经脱贫,但当使其初步脱贫的物质基础发生变化或稍有不测时,很快重新陷入贫困。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0%刚刚脱贫的人口又返贫。在城市,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下岗人员很难胜任对技术要求较高的新岗位,难寻收入丰厚的职业。由此可见,摆脱贫困的关键是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在为贫困人口提供谋生机会的同时,更侧重于提高其利用谋生机会的能力。“改善人口质量的投资,能显著提高穷人的经济前途和福利”。(注:舒尔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讲演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有鉴于此,政府应将扶贫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巩固和提高贫困个体的生存保障和发展能力上来,增加贫困人口受教育的机会,从而提升他们获取生存和发展资源的手段和能力,扶贫扶在根上、扶在点子上。政府要把扶贫和扶智有效地结合起来,在进行物质扶贫的同时增加文化扶贫的力度;在提供必要的资金、救济,使贫困人口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同时,加大提高贫困人口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的教育投入;在以物质投入缓解贫困现状的同时,强调“扶人”、“治本”这一根本途径。 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在扶贫工作中也面临着资金不足这一最大障碍。“面对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庞大的发展计划,政府往往需要在人力开发与其他项目间费力地权衡。“发展中国家应力图提高公共企业的资金营运效率,在不影响安全的情况下减少军费,以及减少一些需要高投入而不太紧急的项目投资,使更多的资金能够用于向小学教育、基本卫生保健这样的项目上。”(注: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 亚当·斯密说过:“一个国家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其劳动者所掌握的技能、熟练程度和判断力的高低。”这句话在今天仍然是至理名言。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她的人民。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既是经济发展的源泉又是它的最终目标。然而贫困不会在一夜之间消失,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也不可能在一夕之间实现,一个国家现今的健康和教育水平反映的很可能是其10年甚至20年前为人力开发所作的努力。(注:程漱兰等编著:《世界银行发展报告20年回顾》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7月。) 《管子·修权》里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中国的人力开发与反贫困斗争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做出不懈的努力,其中政府的作用尤为重要。
2023-09-04 21:42:484

冯玉军的代表性成果

自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已正式出版学术专著4部,译著4部,普法类专著2部,主编教材、杂志和论文集6部;主持2008年度司法部法治理论重点项目1项(《宗教活动法律化研究》)、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1项(《北京市地方立法的民主化和科学化问题研究:以实证分析与成本效益评估为中心》),主持完成国际横向交流课题2项(《中国欠发达地区农民法律意识调查》和《邯郸市电子政务和信息法制研究》)、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项目1项(《全球化背景下的东亚法治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委托科研课题1项(《东亚法学研究和法治问题初探》)、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度青年科研课题1项(《法律与全球化一般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青年课题1项(《法经济学课题体系与案例教学》),参与完成国家级课题6项、省级课题5项;在《新华文摘》、《中国法学》、《法制与社会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法学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理论版)等国家和省部级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参编教材和入选论文集10余部。 《法经济学范式》(个人专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法律与经济推理:寻找中国问题的解决》(个人专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全球化与中国法制的回应》(个人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版。《法律的成本效益分析》(个人专著),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版。《朝阳法律评论》第一期(主编),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年4月版。《法经济学应用研究》论文集(主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10月版。《法律硕士学位论文范例》论文集(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其中收录本人文章《中国法律硕士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法律硕士学位论文写作笔谈》。《美国法学经典论文选:以最高引证率为依据)》(编选),法律出版社2008年5月版。《美国法律思想经典》(编选),法律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公平与福利》,【美】路易斯·卡普洛 斯蒂文·沙维尔/著 冯玉军、涂永前/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10月版。《发展进程中的国家与法律》,【美】安·塞德曼 罗伯特·塞德曼/著 冯玉军、俞飞/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9月版。《银行法律基础知识》(主编),金融出版社2004年11月版。《证券法律基础知识》(主编),金融出版社2004年12月版。《保险法律基础知识》(主编),金融出版社2004年12月版。《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研究:概念、体系、结构》论文集,副主编,60万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年2月版。《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前沿研究》论文集(副主编),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年8月版。《正说明清九大奇案》(个人专著),黄山书社2009年1月版。《衙门里这些事儿——法律大讲堂》(个人专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1.《单双号限行与公民社会中的权利冲突及其解决》,载《法学家》2008年第5期。2.“中国都市住宅立退问题に関する法律的経済的分析”(日文),载日本国《山梨大学法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2008年7月出刊),西村幸次郎、格日乐合译。3.“法律全球化的可能之道与东亚法治的建构”,载中国人民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编《亚洲学术》(2007),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版。4.“法律与发展的中国经验”国际研讨会综述,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5.“在改革发展中体现中国特色——法律与发展的中国经验学术研讨会述要”,载《人民日报》(理论版)2008年6月30日07版。6.“西法东渐与学术自觉:中国移植外国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8年第9期。7.“保障人民的表达权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载《青年记者》2008年3月。8. “论东亚共通法的建构”,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9.“全球化背景下的公民文化与法治秩序”,载《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1期。10.“让人说话,天不会塌——解析‘表达权"”,载《人民日报》(理论版)2008年1月30日。11.“中国城市房屋拆迁问题与物权法的完善”,载《学术研究》2008年第2期。12.“公平还是福利?这是一个问题”,载《西部法学评论》2008年第1期。13.“如何走出拆迁纠纷的法律困境”,载《新华文摘》2007年第19期(10月5日)。14.“权利、权利与利益的博弈——中国城市房屋拆迁问题的法律与经济分析”,3万字,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4期。15.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载《法制日报》2007-10-21。16.“借鉴国际法治文明成果,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载《光明日报》2007年12月17日第九版“法治”,15000字。17.“如何走出拆迁纠纷的法律困境”,载《光明日报》2007年5月26日。18.“当代美国法律思想的研究谱系”,载《法学家》2007年第6期。19. “历史”的幻象与超越——“法治”的历史阐释及其对亚洲的启示”,载《中美法律评论》2007年第2期。20.“政府信息公开尚存几大盲区”,载《人民政协报》2007年6月4日,B4版,2000字。21.“奥林匹克标志的知识产权保护初探”,载《法学论坛》2007年第4期。22.“法律发展理论的论证及其应用”,载《中国法学文档》第二辑(2006年)。23.“论体育法与人权保护”,载《华侨大学法学论丛》2006年第1卷。24.“略论全球化理论的研究语境”,载《法学家》2005年第2期(总第89期)。25.“法经济学范式的知识基础研究”,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26.“论体育法与人权保护”,载《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27.“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收录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2005.11。28.“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载《光明日报》(理论版)2005年1月5日。29.“略论法学研究范式的历史类型”,载《成人高教学刊》2005年第1期。30.“权利、权利与利益的博弈——《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法经济学分析”,载《洪范法律评论》2005年(总第3期)。31.“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报告:法学理论2005”,编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报告:精品与评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2.“法经济学范式研究与理论阐释”,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1期。33.“法律与全球化的实现途径刍议”,载《求是学刊》2004年第1期。34.“主权与知识产权全球化”,弗莱德.H.凯特/著 冯玉军/译 周静/校,收录《法律与全球化:实践背后的理论》,朱景文主编,法律出版社2004年4月版。35.“‘法律与全球化——实践背后的理论"研讨会纪要”,收录《法律与全球化:实践背后的理论》,朱景文主编,法律出版社2004年4月版。36.“略论法学研究范式的历史类型”,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收录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4。37.“法律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回顾”,载吕景胜等主编《法学理论前沿》,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38.“‘法治"的历史阐释及其对现实的启示”,载《法学家》2003年第4期(总第79期)。39.“法律全球化与本土化之争及其超越”,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季刊)2003年第1期。收录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3.7。40.“世界法的研究进路及其历史检讨”,载《金陵法学评论》2003年春季卷(总第5期)。41.“法理情深 终生求索”,载《高校理论战线》2003年第4期(总第79期)。42.《法律与全球化一般理论述评》,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4期。“‘法律与全球化——实践背后的理论"研讨会纪要”,载《法学家》2002年第6期。(第二作者)收录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3.4。43.“法律的交易成本分析”,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第6期。收录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兴学科》2002年第4期。44.“法律市场论略”,载《烟台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45. “法律与全球化一般理论述评”,载《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五),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46.“世界法的学说史研究”,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47.“爱国与守法”,载2001年12月25日《光明日报》(理论版)48. “法律供给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载《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6期。49.“合同法的交易成本分析”,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50.“后现代法学理论述评”,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2期。51.“西部大开发的法制研究视野”,载《发展》2001年第12期。52.“法制改革及法治化过程的成本效益分析”,原载《天府新论》2000年第2期,收录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思路》2001年第3期。53.“论法律均衡”,《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4。54. “法律经济分析的理论前提”,载《甘肃理论学刊》2000年第3期。55. “合同法的经济学透视”,载《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56.“论西部经济发展的法制促进”,载《法学家》1999年第3期。57.“物权法的经济学透视”,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58.“国家法与民间法的经济分析”,载《甘肃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59.“法律经济学论略”,原载《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4期,收录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兴学科》1999年第4期。60.“法律的成本效益分析导论”,载《甘肃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61.“论西部法律文化与区域法制创建”,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62. “西部法律文化的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载《天水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63.“论经济法律效益的实现”,原载《兰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收录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1998年第4期。64.“论经济法律成本函数及其降低方略”,《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65.“中国西部社会法律意识变迁及其特征”,原载《现代法学》1998年第5期,收录于《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9年第1期。66.“西部法律文化的地缘特征”,载《发展》1998年第11期。67. “‘兰州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规定"的经济分析”,载《发展》1998年第8期。68.“中央法与地方法的经济分析”,载《发展》1998年第7期。69.“‘严打"的经济学分析”,载《兰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70.“融资租赁的经济法律分析”,载《发展》1997年第7期。71.“试论经济立法与节约交易成本的关系”,载《科学、经济、社会》1997年第3期。72. “论经济立法中的交易费用规律”,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73.“经济法律的效益功能分析”,载《兰州学刊》,1997年第6期。74. “当前的受贿和挪用公款犯罪初探”,载《发展》1997年第3期。75.“中国亟需建立特色法律援助制度”,载《发展》1997年第9期。76. “市场经济法制建设与效益法律观的确立”,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77.“典当业的法律思考”, 《发展》1996年第7期,收录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民商法学》1996.7。78.“法律经济学方法论研究”,载《兰州学刊》1996年第3期。79. “经济立法的效益浅论”,载《法律与社会》1995年第6期。80.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日三国关系评析”,载《奇观、壮举、伟业》,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81. “民主社会主义理论特征分析”,载《挑战、机遇、改革》,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参编马长山主编《法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三章。参编朱景文主编:《法理学》(“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两章。参编吕世伦主编《西方法律思想源流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一章参编徐孟洲主编:《实用法律基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前三章,并担任电视播讲。参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两课”示范教材《法律基础》(专科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一、三章。编写“法律硕士考试法理学测试题解”,载曾宪义总主编《2003年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联考自测试题题解》,法律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编写“法律硕士考试法理学串讲讲义”,载曾宪义主编《2003年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联考考试大串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参编石天杰主编大学用马列原理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论文“法律与全球化一般理论述评”、“主权与知识产权全球化”(译稿),载入朱景文主编《法律与全球化——实践背后的理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论文“现代法治的价值追求:公正与效率的最佳结合”(孙国华 冯玉军),载入曹建明主编《公正与效率的法理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4月版。论文“西部法律文化的培植”,载王文学等编《中国西部开发与法律制度建设》,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论文“论西部发展的法律促进”,载《宏观经济法制文集》(北京市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编),2001年1月。论文“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日三国关系评析”,载《奇观、壮举、伟业》,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论文“民主社会主义理论特征分析”,载《挑战、机遇、改革》,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023-09-04 21:43:031

彭华民的主要奖励荣誉

2015年 中国十大社工人物2015年 中国社会学人最喜爱的女社会学家第一名 中国社会学网2015年 创新育人奖 南京大学2014年 教育部十二·五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72014年 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政府奖)2/52014年 江苏省优秀志愿服务奖(政府奖)服务学习-社工督导青年志愿服务2014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2013年优秀图书奖 《从沉寂到创新:中国社会福利构建》2014年 民政部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优秀论文 需要为本视角下的港台残疾人社会福利发展研究 1/22013年 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政府奖)2/52013年 江苏省三八红旗手2013年 江苏省教育科技系统五一巾帼标兵2013年 香港中文大学五十年金禧社会工作杰出校友奖2012年 民政部首届全国优秀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一等奖(政府奖)1/52012年 江苏省高校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政府奖)2012年 中国社会学年会优秀论坛奖(社会福利制度创新:政府责任与社会组织责任论坛)2012年 江苏省妇联社会工作实务项目一等奖(抗逆小童星-流动儿童社会工作实务)1/52011年 中国社会学会优秀论坛奖(中国适度普惠福利社会与国际经验研究论坛)2010年 入选教育部马克思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社会政策概论》首席专家2010年 中国社会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1/2)2009年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政府奖)2009年 中国社会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1/2)2008年 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论文(1/2)2008年 天津市社会科学专著三等奖(政府奖)2007年 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论文(1/2)2007年 南开大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科研)奖2007年 南开大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奖2006年 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论文(1/2)2006年 天津市精品课程(社会学概论)(1/5)2006年 南开大学示范精品课程(社会学概论)(1/5)2006年 南开大学精品课程(社会政策概论)(2/3)2005年 中国社会学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05年 南开大学优秀示范课程(社会学概论)(1/5)2004年 南开大学精品课程(社会学概论)(1/5)2002年 香港中文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2001年 天津市多媒体教学三等奖 (1/3)(政府奖)2000年 南开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2)1999年 天津市社会科学成果著作三等奖 (政府奖)1999年 中国教育工会调研论文优秀奖1994-2001年 南开大学学术梯队成员(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1998年 南开大学优秀示范课程奖(社会学概论)(1/5)1998年 天津市工会先进工会委员1997年 南开大学华为优秀教师二等奖1996年 南开大学社会学概论优秀课程奖(2/5)1996年 南开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1993年 南开大学优秀教师奖  科研成果2016年《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彭华民主编 徐愫副主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部十二·五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待出)2016年《解析社会政策》〔英〕皮特-阿尔科克主编 彭华民主译 黄叶清等校华东理工出版社 (待出)2016年《社会福利评论》第三辑(《福利社会:理论、制度与实践》)彭华民 平野隆之(日)主编,穗坂光彦(日) 朱安新副主编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待出)2016年 《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研究》 载《中国社会学年鉴》李培林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 《中国城市儿童保护问题与社区儿童保护体系研究》,载野口定久(日)主编《包容型福利社会的基础构建——从中日韩的社区福利比较研究出发》日本(待出)2016年 《中国社会工作政策发展背景、动力与价值——兼论社会工作合法性获得》《中州学刊》第2期2015年《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分析:范式嵌入、理念转型与福利提供》,《学术月刊》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2015年7期全文转载2015年《社会发展视野下社会工作本土化实践与反思——基于南京的个案实践》《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3期2015年 《中国残疾人特殊教育制度转型——福利政策体系化与福利提供优化》《南开学报》4期2015年《四城市老人幸福感与三维度社区社会参与关系—基于中国适度普惠社会福利数据库分析》《东岳论丛》第7期2015年《家庭资源重构与农村老年人压力应对问题初探》《北京社会科学》9期2015年 《中国困境儿童研究轨迹:概念、政策和议题》《江海学刊》4期2015年 《社会发展视野下社会工作本土化实践与反思》《湖北民族学院学报》5期2015年 《资源与权力:多元互动中社会工作机构发展模式研究》《内蒙社会科学》5期2015年 《治理与服务: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功能定位》《社会工作与管理》1期2015年 《需要为本的流浪儿童福利政策导向与框架——基于流浪儿童救助实践和政策变迁的分析》《长白学刊》1期2015年 《抗逆小童星:提升流动儿童抗逆力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载王思斌主编《中国MSW案例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福利服务:华人社会社工范式互构》(《社会福利评论》第二辑)彭华民 曾洁雯(港)联合主编,陈学荣 黎永开(港) 郁德芬(港)副主编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制度主义视角下中国反贫困政策发展创新研究》《社会建设》1期2014年 《抗逆力视角下高校学生自杀原因及干预路径探析》《中国青年研究》8期2014年 《跨文化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流动儿童服务模式重构》《学术论坛》4期2014年 《近三十年流浪儿童教育研究述评》《中国特殊教育》第1期2014年 《嵌入文化的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理论与实践反思》《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3期2014年 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4期全文转载2014年 《福利治理的本土创新与国际经验》《社会工作》第12期2014年 《我国流浪儿童救助模式的转向研究:基于抗逆力理论的视角》《江苏大学学报》第5期2014年《证据为本的实践教学:社会工作教育的新范式》《常州大学学报》第5期2014年 《近十年流浪儿童救助困境及对策研究》《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第1期2014年 《体育彩票与公益筹款机制创新》《新华日报》4月29日2014年《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彭华民主编 徐愫副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东亚福利:福利责任与福利提供》(《社会福利评论》第一辑),彭华民主编, 曹兴植(韩) 白泽政和(日)副主编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反贫困社会政策》,载《社会政策概论》(第三版)关信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我国社会救助法规与政策》载《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第二版)关信平主编 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年 《大学生心理问题污名认知及应对》《教育评论》 第6期2013年 《论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社会工作》第2期2013年 《社会建设亟需社会政策的创新发展》《新华日报》(思想版)3月19日2013年 《儿童保护中社会工作服务的介入路径——基于儿童死亡事件的反思》《中国社会工作》第8期(上)2013年 《救助管理领域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重庆社会科学》第1期2013年《新华文摘》5期摘要刊登2013年 《中国社会建设的政策创新目标与实施框架》《福利中国》第1期2013年 《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安排:中国内地与香港的三维比较》《南开学报》第1期2013年 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2期全文转载2013年 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2期摘要转载2012年 《中国政府社会福利责任:理论范式流变与制度转型创新》《天津社会科学》第6期2013年 人大复印资料《管理科学》2期全文转载2012年 《服务学习:核心要素、角色结构和行动模式》《探索与争鸣》第10期2012年 《妇女儿童家庭社会工作实务案例》李蓁 彭华民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排斥与融入:低收入农民工城市住房困境与政策研究》《山东社会科学》第8期2012年 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11期全文转载2012年 《社会福利视角下流浪儿童救助工作困境研究》《甘肃理论学刊》第4期2012年 《抗逆力:一项低收入社区流动儿童的实证研究》《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第4期2012年 《社会福利制度创新:政府责任与社会组织责任》《社会工作》第12期2012年 《儿童抗逆力:关于流动儿童社会工作实务的探讨》《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第3期2012年 《社会工作伦理视角下流浪儿童救助困境探析》《前沿》第9期2012年 《抗逆力:一项低收入社区流动儿童的实证研究》《社区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台湾:德伸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2年 《需要为本的社会福利目标定位与中国社会政策框架》《社会政策评论》第3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从沉寂到创新:中国社会福利构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服务学习:社工督导志愿服务新模式》 主编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本土与创新:重构社会工作实务模式》《创新中国社会工作实务模式丛书》总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抗逆小童星—流动儿童抗逆力提升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中国社会工作》第12期2012年 《社会工作在流浪儿童救助中的应用研究——以N市救助管理站为例》《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4期2011年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中国组合式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构建》《学术月刊》第 10期2012年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1期全文转载2011年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阶段与特征—一个制度主义的分析》《福建论坛》第10期2012年《新华文摘》4期摘要刊登2012年 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3期全文转载2011年 《台湾身心障碍者社会福利制度:社会需要与制度构建》《东岳论丛》第6期2011年 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6期全文转载2011年 《社会福利转型背景下本土社会工作实务发展》《社会工作》12期2011年 《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研究回顾:2007-2009》,载《中国社会学年鉴2007-200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迈向人类福利新阶段》《解析福利丛书》总序 彭华民 李秉勤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11年 《消费社会学新论》 主编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让我们做朋友:儿童人际交往训练手册》 主编 中国人口出版社2011年 《中国适度普惠社会福利的两翼:理论发展与制度建构》《福利中国》第4期2011年 《中国适度普惠社会福利的理论辨析》《理论文萃》第5期2011年 《推动东亚社会福利发展与创新研究》《社会工作》第6期2011年 《推动普惠人民的福利社会的建设步伐》《社会工作》第5期2010 State-funded Re-employment Training andParticipation in Informal Employment in Tianjin, Bingqin Li and Huamin Peng,Marginalisation in Urban China: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edited by Fulong Wu and ChrisWebster,Palgrave2010年 《迁移与排斥:德国移民政策模式探析》《欧洲研究》第5期2010年 《社会需要路径下的中国社会福利发展框架研究》载《社会福利与社会建设》毛振华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中国社会福利转型:需要为本与适度普惠》载《中国社会变迁:60年回顾与思考》石英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社会工作引导志愿服务发展》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2009-2011》蒋昆生 戚学森主编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从沉寂到创新:中国社会福利30年学术轨迹审视》《东岳论丛》第8期2010年 《需要为本的中国社会福利目标定位》《南开学报》第4期2010年 《需要为本的中国本土社会工作模式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第3期2010年 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6期全文转载2010年 《论志愿服务的社会工作督导模式》 《中国青年研究》第4期2010年 《社会救助法规与政策》载《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第二版)关信平主编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 《底线公平理论的学术价值》《光明日报》5月7号2009年 《中国反贫困政策与行动》载《中国社会建设与发展研究》张静 关信平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中国住房政策研究》载《中国社会建设与发展研究》 张静 关信平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9年 《服务学习手册》 主编 联合国儿基会2009年 《西方社会福利理论最新发展:论国家、体制、政策与方法》 主编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书目)2009年 《反贫困社会政策》载《社会政策概论》(第二版) 关信平主编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儿童友好家园操作手册》参编 北京:联合国儿基会2009年 《台湾社区发展:从福利小区到永续小区》《南开学报》 第2期2009年 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8期全文转载2009年 《福利国家的比较研究方法研究》《东岳论丛》第1期2009年 《服务学习:整合大学教育与志愿服务》《中国青年研究》第14期2009年 《比较社会政策视角下的中西和谐社会观》《南开学报》第1期2009年 《新马克思主义论福利国家内在矛盾与重组》《国外社会科学》第1期2009年 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6期全文转载2008 Unemployment Experience and RegisteredLong-term Unemployment in China: A Gender Perspective. With Bingqin Li. Journal of Asian Woman Studies.2008年 《欧盟就业政策研究》载《和谐与发展:天津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社会需要与社会福利》独著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Household strategies and migrant housinginequality in Tianjin. With Duda, Mark and Li, Bingqin. In: Nielsen, Ingrid andSmyth, Russell(eds) Migrationand social protection in China. World Scientific,London,UK,pp. 184-204.2007年 《社会政策部》主编 载《社会学经典原著选读》景天魁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社会救助法规与政策》,载《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第一版)关信平主编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2007年《对建筑工地农民工的多元社会排斥问题研究》载《中国社会政策研究》景天魁主编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排斥问题研究—以天津市为例》载《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论文集--和谐、创新、发展》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英国医疗卫生体系的问题与社会政策改革》《社会工作》第3期2007年《福利三角中的社会排斥:对中国城市新贫穷社群的一个实证研究》 独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评第三条道路的社会政策理论》载《南开社会学评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论西方福利国家危机:新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载《南开社会学评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Market Transformation and Labour Protec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in China – Isthere a sequence. With Bingqin Li. POLITIKA -The Annual Journal (AJPPAA).2007 Low-Cost Urban Housing Markets:Serving the Needs of Low-Wage, Rural-Urban Migrants? with Bingqin Li and Mark Duke. Working paper to LincolnInstitute of Land Policy,USA.2007年《城市新贫穷社群与多重社会排斥研究》载《中国社会政策研究》杨团主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嵌入社会框架的社会福利模式:理论与政策反思》《社会》第6期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保障》6期全文转载2006年 《社会政策研究中的伦理议题》载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专业化及本土化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福利多元主义解析》载《天津社会科学优秀论文集》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福利多元主义:福利提供从国家到多元部门的转型》《南开学报》第6期  由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保障》2007年4期全文转载2006年《福利三角:一个社会政策的分析范式》《社会学研究》第4期.2005年《福利三角:一个社会政策的分析范式》作为中国社会学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收入李培林主编,2006年《建立和谐社会:中国社会学年会获奖论文集》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城市新贫穷社群的形成--以天津秋风里社区为例》彭华民 刘军强 《中国社会保障》第1期2006年《欧盟反社会排斥的社会政策:以劳动力市场为例》《社会工作》第7期2006年《社会政策中的制度主义》《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4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社会政策的价值取向研究》载《社会工作专业化及本土化实践》王思斌主编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社会学概论》 主编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The Social Protection of RuralWorkers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Urban China. With Bingqin Li. WorkingPaper of TheCenterofSocialExclusion Analysis,LES,UK.2005年《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合:一个欧盟社会政策的分析路径》 《南开学报》第 1期   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学》5期全文转载2004年 《反贫困社会政策》载《社会政策概论》 关信平主编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社会排斥概念解析》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2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3年《城市新贫穷社群与就业:一个社会排斥的制度分析》《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2001年《论网络时代的虚拟社区》《重庆邮电学院报》第2期2000年《欧盟一体化和消费者保护》 《南开学报》第 2期1999年《人与社区整合的研究》载《南开大学法政学院学术论丛》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转型期中的社会不平等》 独著 社会知识系列丛书 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9年《炫耀消费探析》《南开经济研究》第 1期1999年《消费者运动论》《社会》第 2 期1999年《主题讨论 学生为本》载《南开大学法政学院学术论丛》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世界消费者运动发展》《社会》 4期1997年《社会学概论》 参编 北京: 知识出版社1996年《消费社会学》 独著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重点出版书目1993年《美国阶级结构》主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古代管理思想在当今社会的应用》 参编 北京: 北京人民出版社 国家“八五”重点规划项目1994年《国际市场经营辞典》 参编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 撰写“经济社会学”等条目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参著 天津: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心理咨询百科全书》 参编 吉林: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我国当前社会问题透视及治理方案》 参编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社会学辞典》 参编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年《对天津青年炫耀消费的调查》《天津日报》11月29日理论版1993年《论以人为中心的协调发展理论》 《社会学与现代化》第1期1992年《论国营企业职工对教育培训需要的特征》《社会学与现代化》第 1期1991年《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农民日报》 5月29日理论版1991年《论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 《社会》 第7期1991年《市场促销宣传的效果评价方法探析》《南开经济研究》 第3期1990年《测量社会分层的变量系统》《社会学与社会调查》第 5期1990年《韦伯对阶级层理论的贡献》《社会学与现代化》第 4期1989年《以技术换市场 强化中心城市功能》《中国社会学函授大学校刊》第7期1988年《论经济、科技、社会协调发展的主体》《社会学研究》第5期1988年《对社会学系毕业研究生质量的跟踪调查》《南开教育论丛》第 4期1987年《科技统计的现状及评价》《社会学与现代化》第2期1985年《经济社会学研讨会在津召开》《社会学与现代化》第3期1985年《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评述》《社会调查与研究》(《社会学研究》前身)第6期1985年《论凡勃伦的炫耀消费思想》《社会调查与研究》(《社会学研究》前身)第4期1985年《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论个人现代化》《国外社会学》第2期1985年《积极开展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天津社联通讯》第8期1984年《浅谈交通社会学研究的内容与意义》《社会学与现代化》第1期1982年《社区的交通》 天津市社联主编 《天津市社会学会年会论文选》1982年《“四班三运转”的经济与社会效果》《南开学报》第5期1981年《社会学在大学生中》《社会学通讯》(《社会学研究》前身)第2期
2023-09-04 21:43:181

简析我国现行物流体系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制约因素

它们是相辅相成的!物流是电子商务 所必须的拥有的一项 要通过物流传递给买家 它是一个必须的途径。
2023-09-04 21:43:362

李国玺判了几年刑

这个你要具体上百度或者浏览器去搜索这个是不可以发在网上的
2023-09-04 21:43:466

我们国家甚么时候,才能追上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

对于发达国家的定义,有多种说法,但公认的标准是:较高的人均GDP(不是GDP总量)和社会发展水平。按1995年前后的标准,人均GDP在8000美元以上(按名义汇率计算)加上一定程度的社会发展水平就可基本定义为 发达国家。近10年的发展,使8000美元这个标准已经落后了,2005年应提高到10000美元左右。 按这个定义,在这10年,有8个国家已经加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这8个国家是:塞浦路斯、巴哈马、斯洛文尼亚 、 以色列、 韩国 、马耳他、匈牙利 和捷克 什么叫发达国家,而什么又叫发展中国家呢,从国际分工的合作之中可见一斑。 在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可以得到高尖精的产品市场,而发展中国家只能是做一些低端产品的市场。最终低端消费品往往不是发达国家制造的,而是发展中国家才生产最终低端消费品,发达国家主要是搞工业化引领、集约型研究和现代化信息整合的工作。而发达国家的脑力型工人必然要求更多的休闲时间、学习时间和考究时间;发展中国家则因为当地资本家要把发达国家强加给当地资本家身上的成本都让工人来承担,因此当地工人只能夜以继日地更长时间地加班。 于是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最终为的是让本国公民得到更多的生活休息时间,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只能是让工人付出更多的生产劳动时间,其中的差额是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强抢来的。 什么叫发达国家,而什么又叫发展中国家呢,从国际分工的合作之中可见一斑。 在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可以得到高尖精的产品市场,而发展中国家只能是做一些低端产品的市场。最终低端消费品往往不是发达国家制造的,而是发展中国家才生产最终低端消费品,发达国家主要是搞工业化引领、集约型研究和现代化信息整合的工作。而发达国家的脑力型工人必然要求更多的休闲时间、学习时间和考究时间;发展中国家则因为当地资本家要把发达国家强加给当地资本家身上的成本都让工人来承担,因此当地工人只能夜以继日地更长时间地加班。 于是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最终为的是让本国公民得到更多的生活休息时间,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只能是让工人付出更多的生产劳动时间,其中的差额是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强抢来的。 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发展的时间先后不同罢了,一个是现在进行时,一个是过去时。 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根源及其消除 作者 佚名 摘自 未知 发表 2007-1-22 16:55:43 背景 贫困是全球化的问题,也是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它影响了全球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也阻碍了中国改革开放最终目标的实现,是当今人类共同的大敌。因此,它是世界银行在其20年发展报告中唯一作为专题两次专门论述、并在其他年份的报告中多次提及的问题。 一、发展中国家贫困的现状 1、贫困的界定 贫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贫困是经济意义上的贫困,指难以将生活维持在经济上最低水准的状况。广义贫困除包括经济意义上的贫困之外,还包括社会、发展、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如人口寿命、营养、教育、医疗、生存环境及失业等方面的状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总体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贫困的概念逐步由狭义的纯经济层面向广义的影响生存质量的多层面过渡。贫困概念界定的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点在世界银行和国际权威组织的定义中明显地体现出来。 世界银行《1980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当某些人,某些家庭或某些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取他们在那个社会公认的,一般都能享受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加某些活动的机会,就是处于贫困状态。”显然,这里强调的是以消费水平为基础的物质条件。《1980年报告》将贫困线确定为人均年收入75美元。《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贫困,即缺少达到生活水准的能力”,并认为考虑贫困问题还要考虑人口寿命、营养状况、健康状况、儿童入学率、医疗卫生、识字能力、受教育机会等社会福利文化的内容。《1990年报告》确定了两条国际贫困线:一是人均年收入275美元以下为“赤贫”;二是人均年收入370美元(按1985年购买力平价不变价格计算)为“贫困”。1997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从“人文发展”的角度提出“人文贫困”的概念。它除了包括人均收入的因素外,还包括人均寿命、卫生、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多种指标。这种“人文贫困”的界定方法,能够较全面地反映一国的经济水准和生存状况,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以这个标准衡量,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体表现。 2、发展中国家贫困的现状 1991-1996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达到9%, 但贫困人口却没有因经济增长而减少,反而有所增加。据联合国调查,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由1990年的10亿增加到目前的13亿。这些人生活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每人每天只有不到1美元的收入。在发展中国家中有8000 万人完全不能享受医疗服务,8.4亿人营养不良,2.6亿人不能上学。在最贫穷的非洲地区,贫困发生率(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目前,非洲6.3亿人口中,约有一半挣扎在饥饿线上。 (注:“非洲贫困状况恶化”,《人民日报》1996年2月7日第7版。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7年10月的一份报告称,世界贫困人口中70%是妇女。贫困家庭儿童的处境更糟。20世纪80年代中,发展中国家有1 亿儿童流浪街头。 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并未缓解贫困的状况给人们以警示:增长并不等于发展,经济增长是缓解贫困的重要因素,但并非最关键的因素。 二、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及解决途径 1、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历史条件制约、经济基础落后、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过度增长、经济结构单一、发展战略不当、经济政策失误等内部因素,也有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贸易地位不利等外部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水平低下。因为贫困人口只有获得谋生的机会,才能消除贫困;而如果没有利用和把握谋生机会的能力,或者说没有对机会的反应能力,任何机会都会从身边溜走。受教育程度低或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人,则无法获得这种能力。 从全球不同国家和社会各阶层看,贫困人口往往集中在经济落后、通讯不发达、交通不畅、教育不普及、识字率低、观念落后的偏远地区。在这些地区,由于得不到基本的社会服务和人力资本投资,贫困人口不具备利用谋生机会的能力,无力获得足够的食物,他们的孩子就更需要早先出去赚钱以补贴家用而不能上学;他们更需要多生育,靠一个大的家庭组织来维持成员的生计,人均生活水平更低,贫困进一步加剧。这一恶性循环的源头在于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劳动力生存状况的人力资本投资——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育水平低下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 2、解决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的关键 减轻贫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1980年报告》分析了贫困、经济增长与人力开发之间的关系,指出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能有效地消除贫困,而人力开发在消除贫困特别是绝对贫困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报告详细阐述了人力开发的几个主要因素:教育、健康、营养和生育,他们各自如何影响穷人的收入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1990年报告》进一步给出了由“机会”和“能力”两个方面组成的有效扶贫战略:“一是实行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及其配套政策,促进对穷人最丰富的资产,即劳动力的需求,为穷人提供谋生的机会;二是广泛向穷人提供基本社会服务,增加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提高穷人利用谋生机会的能力。前者解决的是劳动力数量过多的问题,后者解决的是劳动力质量过低的问题,以此来提高劳动者的收入,从而解决贫困问题。”要将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与使穷人受益于经济增长的政策统一起来。其途径有:(1 )给穷人以资产所有权。一是将存量资产重新分配给穷人,如土地改革。二是增量资本作有利于穷人的分配。特别是通过初等教育和医疗保健对穷人人力资源的公共投资,成为增加穷人资产的重要政策手段。(2 )增加穷人所拥有资产的受益。即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收益减轻贫困。非熟练劳动力是穷人最重要的资产,非熟练劳动力收益大幅度提高,能使收入分配有利于穷人。另外特别重要的是通过提高生产率来提高穷人的资产收益,这包括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基础设施的投资。这种投资能够将促进增长与减缓贫困统一起来。研究表明,农业报酬增长额的1/4、非农业报酬的3/4可以归因于良好的教育。( 3)对穷人进行适度转让。上述无论哪种减轻贫困的方法,都有赖于穷人自身的接受和掌握能力,有赖于他们对新方式和新机会的利用,归根结底依赖于提高这种能力的人力资源开发。 人也是增长的源泉。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和有健康身体的劳动者更容易获得好的工作机会,为经济增长做出更多的贡献。虽然创业精神和管理能力在公共和私人部门都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绝大多数普通劳动者的技能、知识和工作态度。因此,必须在取得短期的经济增长与着眼于人们的长期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投资之间保持平衡。要获得增长的源泉,达到和保持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就要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人力开发毫无疑问在消除贫困的斗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注:世界银行1980年《世界发展报告》。) 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因素,也是长期发展的基础。劳动能力是所有健康的穷人赖以生存的唯一宝贵的资本。因此,用教育来提高劳动力的生产率和穷人把握机会的能力,是同贫困斗争的最有效的途径。他使穷人有能力抓住经济增长的机会,提高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存量,从而提高他们明天的工作效率,使经济的长期发展获得不竭的资源。因此,政府有必要对现行的支出格局倾向做出调整,其中包括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社会部门旨在改善穷人生活状况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措施是,扩大和改善初级教育和基本的医疗卫生保健。政府有必要在贫困人口集中的农村地区增加公共投资,更好地利用现有资源,赋予地方当局更多的责任,持续扩大农村的诊疗所和小学数量,改进服务质量。在总结扶贫经验时,《1990年报告》指出:“任何试图在世界经济中开展竞争的国家,都有必要采取全面的教育政策,包括在高等教育、科技和专业培训方面的开支。”(注: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最成功的国家都推行一种有效的使用劳动力的增长模式,并对穷人的人力资源进行投资。这两方面兼顾的方针是减轻贫困的基本战略,两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是为穷人提高运用其最丰富的资产——劳动力的机会,另一方面是改善其眼前的福利并提高其利用新出现的机会的能力。两相结合可以提高世界上绝大多数穷人的生活水准。”(注: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两个报告得出的同样结论是:对人力资本尤其是对教育的投资,有助于铲除贫困之根源。 三、中国的贫困问题 1、中国贫困问题的现状 像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贫困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障碍。自实施扶贫计划以来,中国的贫困人口锐减,但反贫困任务仍相当艰巨。一方面是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加大,初步脱贫人口返贫问题突出;另一方面,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又产生了城市新增贫困人口。 (1)农村贫困状况:以1985 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扶贫标准年人均纯收入200元为基础进行调整,1999年相当于635元。按照这一标准计算,截至1999年底,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3400万。如果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估计,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就远不止几千万,而是1.06亿(1998年底)。(注:杨军:“中国反贫困战略面临的困惑及调整思路”,《甘肃理论学刊》2001年1期。)据国务院扶贫办的报告估计, 如果把那些虽然已经解决了温饱但极易返贫的人口算上,中国目前的农村贫困人口可能超过农村总人口的10%。显然,我国农村的贫困标准是建立在维持基本生存的最低水平之上的。除物质生活贫穷外,我国贫困人口集中的地区社会保障和医疗条件差,生活质量差;贫困使一些儿童营养缺乏,健康状况不佳,许多适龄儿童特别是女童失学,文盲较多;信息闭塞,观念落后。 (2 )城市新增贫困人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企改革的深入,市场机制自发诱导的诸如失业、破产、收入差距悬殊等新的致贫因素的影响迅速增加,大批下岗和长期失业人员、退休职工中的低收入者等,构成了城镇新的贫困人口。1996年我国城镇贫困户数是306万户, 贫困人口1176万人,户年人均生活费收入1321元,比当年划定的城市贫困线户人均生活费收入1671元还要低20%。 (注:《中国工商时报》1997年10月10日。)近几年,随着下岗、失业问题的日益严重, 我国城镇贫困问题进一步恶化(见表1)。 附图{F102f43.BMP}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1)综合失业人数=下岗无业人员+失业人员 (2)综合失业率=综合失业人数/劳动力总数 据劳动部测算,2000年下岗职工总数为2100万, 按照新的要求,2000年之后,下岗职工将直接进入失业范围,不再新设再就业服务中心。这些人中约50%左右在失业救济金用完之后,不能重新就业,他们将陷入贫困之中。 城镇贫困人口的加入,使中国贫困人口的结构更加复杂,使中国贫困问题更加恶化。 (3 )中国的“人文贫困”:中国的城乡贫困不仅表现在经济收入、人均生活支出的经济层面上,更反映在生存状况、受教育程度、医疗卫生条件等生活环境质量上。若用人文发展指标来衡量,中国的“人文贫困”状况更加严重。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7年人类发展报告》对175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排在108倍。联合国人文排序的新指标包括出生时的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综合入学率、人均GDP。这一人文发展指数更能反映人类文明的进步程度, 对“贫困”的理解也更为深刻。这种排序使我们看到,我们与其他国家的差距不仅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更重要的是在反映综合水平的人文指标上,而后者的差距比前者更难弥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后者这些指标决定了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决不仅是增长)潜力,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真正水平和综合实力。这些人文发展指标为我国扶贫、脱贫工作指明了方向。 2、中国脱贫的关键 从中国的贫困人口阶层分布看,无论是农村贫困家庭还是城市贫困人口,都集中在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人群中。在农村,由于没有文化,无法掌握科学种田的知识,即便有了土地也得不到应有的收获,更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的袭击。没有利用谋生机会的能力,不掌握生存技能,看不见也抓不到改变生活的机会,脱贫基础脆弱。即使是已经脱贫,但当使其初步脱贫的物质基础发生变化或稍有不测时,很快重新陷入贫困。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0%刚刚脱贫的人口又返贫。在城市,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下岗人员很难胜任对技术要求较高的新岗位,难寻收入丰厚的职业。由此可见,摆脱贫困的关键是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在为贫困人口提供谋生机会的同时,更侧重于提高其利用谋生机会的能力。“改善人口质量的投资,能显著提高穷人的经济前途和福利”。(注:舒尔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讲演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有鉴于此,政府应将扶贫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巩固和提高贫困个体的生存保障和发展能力上来,增加贫困人口受教育的机会,从而提升他们获取生存和发展资源的手段和能力,扶贫扶在根上、扶在点子上。政府要把扶贫和扶智有效地结合起来,在进行物质扶贫的同时增加文化扶贫的力度;在提供必要的资金、救济,使贫困人口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同时,加大提高贫困人口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的教育投入;在以物质投入缓解贫困现状的同时,强调“扶人”、“治本”这一根本途径。 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在扶贫工作中也面临着资金不足这一最大障碍。“面对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庞大的发展计划,政府往往需要在人力开发与其他项目间费力地权衡。“发展中国家应力图提高公共企业的资金营运效率,在不影响安全的情况下减少军费,以及减少一些需要高投入而不太紧急的项目投资,使更多的资金能够用于向小学教育、基本卫生保健这样的项目上。”(注: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 亚当·斯密说过:“一个国家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其劳动者所掌握的技能、熟练程度和判断力的高低。”这句话在今天仍然是至理名言。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她的人民。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既是经济发展的源泉又是它的最终目标。然而贫困不会在一夜之间消失,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也不可能在一夕之间实现,一个国家现今的健康和教育水平反映的很可能是其10年甚至20年前为人力开发所作的努力。(注:程漱兰等编著:《世界银行发展报告20年回顾》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7月。) 《管子·修权》里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中国的人力开发与反贫困斗争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做出不懈的努力,其中政府的作用尤为重要。
2023-09-04 21:44:181

人们的年收入与自己国家的经济是成正比的,你们看希腊经济崩溃了,他们年收入就减少了许多,我说的对吗?

对于发达国家的定义,有多种说法,但公认的标准是:较高的人均GDP(不是GDP总量)和社会发展水平。按1995年前后的标准,人均GDP在8000美元以上(按名义汇率计算)加上一定程度的社会发展水平就可基本定义为发达国家。近10年的发展,使8000美元这个标准已经落后了,2005年应提高到10000美元左右。按这个定义,在这10年,有8个国家已经加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这8个国家是:塞浦路斯、巴哈马、斯洛文尼亚、以色列、韩国、马耳他、匈牙利和捷克什么叫发达国家,而什么又叫发展中国家呢,从国际分工的合作之中可见一斑。在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可以得到高尖精的产品市场,而发展中国家只能是做一些低端产品的市场。最终低端消费品往往不是发达国家制造的,而是发展中国家才生产最终低端消费品,发达国家主要是搞工业化引领、集约型研究和现代化信息整合的工作。而发达国家的脑力型工人必然要求的休闲时间、学习时间和考究时间;发展中国家则因为当地资本家要把发达国家强加给当地资本家身上的成本都让工人来承担,因此当地工人只能夜以继日地更长时间地加班。于是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最终为的是让本国公民得到的生活休息时间,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只能是让工人付出的生产劳动时间,其中的差额是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强抢来的。什么叫发达国家,而什么又叫发展中国家呢,从国际分工的合作之中可见一斑。在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可以得到高尖精的产品市场,而发展中国家只能是做一些低端产品的市场。最终低端消费品往往不是发达国家制造的,而是发展中国家才生产最终低端消费品,发达国家主要是搞工业化引领、集约型研究和现代化信息整合的工作。而发达国家的脑力型工人必然要求的休闲时间、学习时间和考究时间;发展中国家则因为当地资本家要把发达国家强加给当地资本家身上的成本都让工人来承担,因此当地工人只能夜以继日地更长时间地加班。于是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最终为的是让本国公民得到的生活休息时间,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只能是让工人付出的生产劳动时间,其中的差额是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强抢来的。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发展的时间先后不同罢了,一个是现在进行时,一个是过去时。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根源及其消除作者佚名摘自未知发表2007-1-2216:55:43背景贫困是全球化的问题,也是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它影响了全球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也阻碍了中国改革开放最终目标的实现,是当今人类共同的大敌。因此,它是世界银行在其20年发展报告中唯一作为专题两次专门论述、并在其他年份的报告中多次提及的问题。一、发展中国家贫困的现状1、贫困的界定贫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贫困是经济意义上的贫困,指难以将生活维持在经济上最低水准的状况。广义贫困除包括经济意义上的贫困之外,还包括社会、发展、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如人口寿命、营养、教育、医疗、生存环境及失业等方面的状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总体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贫困的概念逐步由狭义的纯经济层面向广义的影响生存质量的多层面过渡。贫困概念界定的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点在世界银行和国际权威组织的定义中明显地体现出来。世界银行《1980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当某些人,某些家庭或某些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取他们在那个社会公认的,一般都能享受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加某些活动的机会,就是处于贫困状态。”显然,这里强调的是以消费水平为基础的物质条件。《1980年报告》将贫困线确定为人均年收入75美元。《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贫困,即缺少达到生活水准的能力”,并认为考虑贫困问题还要考虑人口寿命、营养状况、健康状况、儿童入学率、医疗卫生、识字能力、受教育机会等社会福利文化的内容。《1990年报告》确定了两条国际贫困线:一是人均年收入275美元以下为“赤贫”;二是人均年收入370美元(按1985年购买力平价不变价格计算)为“贫困”。1997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从“人文发展”的角度提出“人文贫困”的概念。它除了包括人均收入的因素外,还包括人均寿命、卫生、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多种指标。这种“人文贫困”的界定方法,能够较全面地反映一国的经济水准和生存状况,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以这个标准衡量,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体表现。2、发展中国家贫困的现状1991-1996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达到9%,但贫困人口却没有因经济增长而减少,反而有所增加。据联合国调查,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由1990年的10亿增加到目前的13亿。这些人生活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每人每天只有不到1美元的收入。在发展中国家中有8000万人完全不能享受医疗服务,8.4亿人营养不良,2.6亿人不能上学。在最贫穷的非洲地区,贫困发生率(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目前,非洲6.3亿人口中,约有一半挣扎在饥饿线上。(注:“非洲贫困状况恶化”,《人民日报》1996年2月7日第7版。)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7年10月的一份报告称,世界贫困人口中70%是妇女。贫困家庭儿童的处境更糟。20世纪80年代中,发展中国家有1亿儿童流浪街头。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并未缓解贫困的状况给人们以警示:增长并不等于发展,经济增长是缓解贫困的重要因素,但并非最关键的因素。二、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及解决途径1、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历史条件制约、经济基础落后、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过度增长、经济结构单一、发展战略不当、经济政策失误等内部因素,也有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贸易地位不利等外部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水平低下。因为贫困人口只有获得谋生的机会,才能消除贫困;而如果没有利用和把握谋生机会的能力,或者说没有对机会的反应能力,任何机会都会从身边溜走。受教育程度低或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人,则无法获得这种能力。从全球不同国家和社会各阶层看,贫困人口往往集中在经济落后、通讯不发达、交通不畅、教育不普及、识字率低、观念落后的偏远地区。在这些地区,由于得不到基本的社会服务和人力资本投资,贫困人口不具备利用谋生机会的能力,无力获得足够的食物,他们的孩子就更需要早先出去赚钱以补贴家用而不能上学;他们更需要多生育,靠一个大的家庭组织来维持成员的生计,人均生活水平更低,贫困进一步加剧。这一恶性循环的源头在于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劳动力生存状况的人力资本投资——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育水平低下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2、解决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的关键减轻贫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1980年报告》分析了贫困、经济增长与人力开发之间的关系,指出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能有效地消除贫困,而人力开发在消除贫困特别是绝对贫困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报告详细阐述了人力开发的几个主要因素:教育、健康、营养和生育,他们各自如何影响穷人的收入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1990年报告》进一步给出了由“机会”和“能力”两个方面组成的有效扶贫战略:“一是实行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及其配套政策,促进对穷人最丰富的资产,即劳动力的需求,为穷人提供谋生的机会;二是广泛向穷人提供基本社会服务,增加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提高穷人利用谋生机会的能力。前者解决的是劳动力数量过多的问题,后者解决的是劳动力质量过低的问题,以此来提高劳动者的收入,从而解决贫困问题。”要将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与使穷人受益于经济增长的政策统一起来。其途径有:(1)给穷人以资产所有权。一是将存量资产重新分配给穷人,如土地改革。二是增量资本作有利于穷人的分配。特别是通过初等教育和医疗保健对穷人人力资源的公共投资,成为增加穷人资产的重要政策手段。(2)增加穷人所拥有资产的受益。即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收益减轻贫困。非熟练劳动力是穷人最重要的资产,非熟练劳动力收益大幅度提高,能使收入分配有利于穷人。另外特别重要的是通过提高生产率来提高穷人的资产收益,这包括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基础设施的投资。这种投资能够将促进增长与减缓贫困统一起来。研究表明,农业报酬增长额的1/4、非农业报酬的3/4可以归因于良好的教育。(3)对穷人进行适度转让。上述无论哪种减轻贫困的方法,都有赖于穷人自身的接受和掌握能力,有赖于他们对新方式和新机会的利用,归根结底依赖于提高这种能力的人力资源开发。人也是增长的源泉。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和有健康身体的劳动者更容易获得好的工作机会,为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虽然创业精神和管理能力在公共和私人部门都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绝大多数普通劳动者的技能、知识和工作态度。因此,必须在取得短期的经济增长与着眼于人们的长期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投资之间保持平衡。要获得增长的源泉,达到和保持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就要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人力开发毫无疑问在消除贫困的斗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注:世界银行1980年《世界发展报告》。)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因素,也是长期发展的基础。劳动能力是所有健康的穷人赖以生存的唯一宝贵的资本。因此,用教育来提高劳动力的生产率和穷人把握机会的能力,是同贫困斗争的最有效的途径。他使穷人有能力抓住经济增长的机会,提高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存量,从而提高他们明天的工作效率,使经济的长期发展获得不竭的资源。因此,政府有必要对现行的支出格局倾向做出调整,其中包括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社会部门旨在改善穷人生活状况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措施是,扩大和改善初级教育和基本的医疗卫生保健。政府有必要在贫困人口集中的农村地区增加公共投资,更好地利用现有资源,赋予地方当局的责任,持续扩大农村的诊疗所和小学数量,改进服务质量。在总结扶贫经验时,《1990年报告》指出:“任何试图在世界经济中开展竞争的国家,都有必要采取全面的教育政策,包括在高等教育、科技和专业培训方面的开支。”(注: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最成功的国家都推行一种有效的使用劳动力的增长模式,并对穷人的人力资源进行投资。这两方面兼顾的方针是减轻贫困的基本战略,两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是为穷人提高运用其最丰富的资产——劳动力的机会,另一方面是改善其眼前的福利并提高其利用新出现的机会的能力。两相结合可以提高世界上绝大多数穷人的生活水准。”(注: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两个报告得出的同样结论是:对人力资本尤其是对教育的投资,有助于铲除贫困之根源。三、中国的贫困问题1、中国贫困问题的现状像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贫困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障碍。自实施扶贫计划以来,中国的贫困人口锐减,但反贫困任务仍相当艰巨。一方面是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加大,初步脱贫人口返贫问题突出;另一方面,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又产生了城市新增贫困人口。(1)农村贫困状况:以1985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扶贫标准年人均纯收入200元为基础进行调整,1999年相当于635元。按照这一标准计算,截至1999年底,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3400万。如果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估计,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就远不止几千万,而是1.06亿(1998年底)。(注:杨军:“中国反贫困战略面临的困惑及调整思路”,《甘肃理论学刊》2001年1期。)据国务院扶贫的报告估计,如果把那些虽然已经解决了温饱但极易返贫的人口算上,中国目前的农村贫困人口可能超过农村总人口的10%。显然,我国农村的贫困标准是建立在维持基本生存的最低水平之上的。除物质生活贫穷外,我国贫困人口集中的地区社会保障和医疗条件差,生活质量差;贫困使一些儿童营养缺乏,健康状况不佳,许多适龄儿童特别是女童失学,文盲较多;信息闭塞,观念落后。(2)城市新增贫困人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企改革的深入,市场机制自发诱导的诸如失业、破产、收入差距悬殊等新的致贫因素的影响迅速增加,大批下岗和长期失业人员、退休职工中的低收入者等,构成了城镇新的贫困人口。1996年我国城镇贫困户数是306万户,贫困人口1176万人,户年人均生活费收入1321元,比当年划定的城市贫困线户人均生活费收入1671元还要低20%。(注:《中国工商时报》1997年10月10日。)近几年,随着下岗、失业问题的日益严重,我国城镇贫困问题进一步恶化(见表1)。附图{F102f43.BMP}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综合失业人数=下岗无业人员+失业人员(2)综合失业率=综合失业人数/劳动力总数据劳动部测算,2000年下岗职工总数为2100万,按照新的要求,2000年之后,下岗职工将直接进入失业范围,不再新设再就业服务中心。这些人中约50%左右在失业救济金用完之后,不能重新就业,他们将陷入贫困之中。城镇贫困人口的加入,使中国贫困人口的结构更加复杂,使中国贫困问题更加恶化。(3)中国的“人文贫困”:中国的城乡贫困不仅表现在经济收入、人均生活支出的经济层面上,更反映在生存状况、受教育程度、医疗卫生条件等生活环境质量上。若用人文发展指标来衡量,中国的“人文贫困”状况更加严重。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7年人类发展报告》对175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排在108倍。联合国人文排序的新指标包括出生时的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综合入学率、人均GDP。这一人文发展指数更能反映人类文明的进步程度,对“贫困”的理解也更为深刻。这种排序使我们看到,我们与其他国家的差距不仅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更重要的是在反映综合水平的人文指标上,而后者的差距比前者更难弥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后者这些指标决定了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决不仅是增长)潜力,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真正水平和综合实力。这些人文发展指标为我国扶贫、脱贫工作指明了方向。2、中国脱贫的关键从中国的贫困人口阶层分布看,无论是农村贫困家庭还是城市贫困人口,都集中在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人群中。在农村,由于没有文化,无法掌握科学种田的知识,即便有了土地也得不到应有的收获,更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的袭击。没有利用谋生机会的能力,不掌握生存技能,看不见也抓不到改变生活的机会,脱贫基础脆弱。即使是已经脱贫,但当使其初步脱贫的物质基础发生变化或稍有不测时,很快重新陷入贫困。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0%刚刚脱贫的人口又返贫。在城市,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下岗人员很难胜任对技术要求较高的新岗位,难寻收入丰厚的职业。由此可见,摆脱贫困的关键是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在为贫困人口提供谋生机会的同时,更侧重于提高其利用谋生机会的能力。“改善人口质量的投资,能显著提高穷人的经济前途和福利”。(注:舒尔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讲演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有鉴于此,政府应将扶贫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巩固和提高贫困个体的生存保障和发展能力上来,增加贫困人口受教育的机会,从而提升他们获取生存和发展资源的手段和能力,扶贫扶在根上、扶在点子上。政府要把扶贫和扶智有效地结合起来,在进行物质扶贫的同时增加文化扶贫的力度;在提供必要的资金、救济,使贫困人口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同时,加大提高贫困人口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的教育投入;在以物质投入缓解贫困现状的同时,强调“扶人”、“治本”这一根本途径。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在扶贫工作中也面临着资金不足这一最大障碍。“面对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庞大的发展计划,政府往往需要在人力开发与其他项目间费力地权衡。“发展中国家应力图提高公共企业的资金营运效率,在不影响安全的情况下减少军费,以及减少一些需要高投入而不太紧急的项目投资,使的资金能够用于向小学教育、基本卫生保健这样的项目上。”(注: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亚当·斯密说过:“一个国家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其劳动者所掌握的技能、熟练程度和判断力的高低。”这句话在今天仍然是至理名言。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她的人民。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既是经济发展的源泉又是它的最终目标。然而贫困不会在一夜之间消失,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也不可能在一夕之间实现,一个国家现今的健康和教育水平反映的很可能是其10年甚至20年前为人力开发所作的努力。(注:程漱兰等编著:《世界银行发展报告20年回顾》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7月。)《管子·修权》里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中国的人力开发与反贫困斗争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做出不懈的努力,其中政府的作用尤为重要。
2023-09-04 21:44:261

发展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哪些差异

经济发展不同,发达国家经济收入高,全部采用机械化,发展中国家经济收入较低,采用半机械化或人力。
2023-09-04 21:44:363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较高的人均GDP(不是GDP总量)和社会发展水平。按1995年前后的标准,人均GDP在8000美元以上(按名义汇率计算)加上一定程度的社会发展水平就可基本定义为 发达国家。近10年的发展,使8000美元这个标准已经落后了,2005年应提高到10000美元左右。
2023-09-04 21:44:472

国家和地区的区别是什么?

对于发达国家的定义,有多种说法,但公认的标准是:较高的人均GDP(不是GDP总量)和社会发展水平。按1995年前后的标准,人均GDP在8000美元以上(按名义汇率计算)加上一定程度的社会发展水平就可基本定义为 发达国家。近10年的发展,使8000美元这个标准已经落后了,2005年应提高到10000美元左右。按这个定义,在这10年,有8个国家已经加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这8个国家是:塞浦路斯、巴哈马、斯洛文尼亚 、 以色列、 韩国 、马耳他、匈牙利 和捷克什么叫发达国家,而什么又叫发展中国家呢,从国际分工的合作之中可见一斑。在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可以得到高尖精的产品市场,而发展中国家只能是做一些低端产品的市场。最终低端消费品往往不是发达国家制造的,而是发展中国家才生产最终低端消费品,发达国家主要是搞工业化引领、集约型研究和现代化信息整合的工作。而发达国家的脑力型工人必然要求更多的休闲时间、学习时间和考究时间;发展中国家则因为当地资本家要把发达国家强加给当地资本家身上的成本都让工人来承担,因此当地工人只能夜以继日地更长时间地加班。于是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最终为的是让本国公民得到更多的生活休息时间,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只能是让工人付出更多的生产劳动时间,其中的差额是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强抢来的。什么叫发达国家,而什么又叫发展中国家呢,从国际分工的合作之中可见一斑。在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可以得到高尖精的产品市场,而发展中国家只能是做一些低端产品的市场。最终低端消费品往往不是发达国家制造的,而是发展中国家才生产最终低端消费品,发达国家主要是搞工业化引领、集约型研究和现代化信息整合的工作。而发达国家的脑力型工人必然要求更多的休闲时间、学习时间和考究时间;发展中国家则因为当地资本家要把发达国家强加给当地资本家身上的成本都让工人来承担,因此当地工人只能夜以继日地更长时间地加班。于是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最终为的是让本国公民得到更多的生活休息时间,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只能是让工人付出更多的生产劳动时间,其中的差额是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强抢来的。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发展的时间先后不同罢了,一个是现在进行时,一个是过去时。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根源及其消除作者 佚名 摘自 未知 发表 2007-1-22 16:55:43 背景贫困是全球化的问题,也是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它影响了全球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也阻碍了中国改革开放最终目标的实现,是当今人类共同的大敌。因此,它是世界银行在其20年发展报告中唯一作为专题两次专门论述、并在其他年份的报告中多次提及的问题。一、发展中国家贫困的现状1、贫困的界定贫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贫困是经济意义上的贫困,指难以将生活维持在经济上最低水准的状况。广义贫困除包括经济意义上的贫困之外,还包括社会、发展、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如人口寿命、营养、教育、医疗、生存环境及失业等方面的状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总体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贫困的概念逐步由狭义的纯经济层面向广义的影响生存质量的多层面过渡。贫困概念界定的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点在世界银行和国际权威组织的定义中明显地体现出来。世界银行《1980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当某些人,某些家庭或某些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取他们在那个社会公认的,一般都能享受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加某些活动的机会,就是处于贫困状态。”显然,这里强调的是以消费水平为基础的物质条件。《1980年报告》将贫困线确定为人均年收入75美元。《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贫困,即缺少达到生活水准的能力”,并认为考虑贫困问题还要考虑人口寿命、营养状况、健康状况、儿童入学率、医疗卫生、识字能力、受教育机会等社会福利文化的内容。《1990年报告》确定了两条国际贫困线:一是人均年收入275美元以下为“赤贫”;二是人均年收入370美元(按1985年购买力平价不变价格计算)为“贫困”。1997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从“人文发展”的角度提出“人文贫困”的概念。它除了包括人均收入的因素外,还包括人均寿命、卫生、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多种指标。这种“人文贫困”的界定方法,能够较全面地反映一国的经济水准和生存状况,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以这个标准衡量,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体表现。2、发展中国家贫困的现状1991-1996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达到9%, 但贫困人口却没有因经济增长而减少,反而有所增加。据联合国调查,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由1990年的10亿增加到目前的13亿。这些人生活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每人每天只有不到1美元的收入。在发展中国家中有8000 万人完全不能享受医疗服务,8.4亿人营养不良,2.6亿人不能上学。在最贫穷的非洲地区,贫困发生率(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目前,非洲6.3亿人口中,约有一半挣扎在饥饿线上。 (注:“非洲贫困状况恶化”,《人民日报》1996年2月7日第7版。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7年10月的一份报告称,世界贫困人口中70%是妇女。贫困家庭儿童的处境更糟。20世纪80年代中,发展中国家有1 亿儿童流浪街头。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并未缓解贫困的状况给人们以警示:增长并不等于发展,经济增长是缓解贫困的重要因素,但并非最关键的因素。二、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及解决途径1、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历史条件制约、经济基础落后、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过度增长、经济结构单一、发展战略不当、经济政策失误等内部因素,也有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贸易地位不利等外部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水平低下。因为贫困人口只有获得谋生的机会,才能消除贫困;而如果没有利用和把握谋生机会的能力,或者说没有对机会的反应能力,任何机会都会从身边溜走。受教育程度低或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人,则无法获得这种能力。从全球不同国家和社会各阶层看,贫困人口往往集中在经济落后、通讯不发达、交通不畅、教育不普及、识字率低、观念落后的偏远地区。在这些地区,由于得不到基本的社会服务和人力资本投资,贫困人口不具备利用谋生机会的能力,无力获得足够的食物,他们的孩子就更需要早先出去赚钱以补贴家用而不能上学;他们更需要多生育,靠一个大的家庭组织来维持成员的生计,人均生活水平更低,贫困进一步加剧。这一恶性循环的源头在于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劳动力生存状况的人力资本投资——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育水平低下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2、解决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的关键减轻贫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1980年报告》分析了贫困、经济增长与人力开发之间的关系,指出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能有效地消除贫困,而人力开发在消除贫困特别是绝对贫困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报告详细阐述了人力开发的几个主要因素:教育、健康、营养和生育,他们各自如何影响穷人的收入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1990年报告》进一步给出了由“机会”和“能力”两个方面组成的有效扶贫战略:“一是实行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及其配套政策,促进对穷人最丰富的资产,即劳动力的需求,为穷人提供谋生的机会;二是广泛向穷人提供基本社会服务,增加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提高穷人利用谋生机会的能力。前者解决的是劳动力数量过多的问题,后者解决的是劳动力质量过低的问题,以此来提高劳动者的收入,从而解决贫困问题。”要将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与使穷人受益于经济增长的政策统一起来。其途径有:(1 )给穷人以资产所有权。一是将存量资产重新分配给穷人,如土地改革。二是增量资本作有利于穷人的分配。特别是通过初等教育和医疗保健对穷人人力资源的公共投资,成为增加穷人资产的重要政策手段。(2 )增加穷人所拥有资产的受益。即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收益减轻贫困。非熟练劳动力是穷人最重要的资产,非熟练劳动力收益大幅度提高,能使收入分配有利于穷人。另外特别重要的是通过提高生产率来提高穷人的资产收益,这包括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基础设施的投资。这种投资能够将促进增长与减缓贫困统一起来。研究表明,农业报酬增长额的1/4、非农业报酬的3/4可以归因于良好的教育。( 3)对穷人进行适度转让。上述无论哪种减轻贫困的方法,都有赖于穷人自身的接受和掌握能力,有赖于他们对新方式和新机会的利用,归根结底依赖于提高这种能力的人力资源开发。人也是增长的源泉。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和有健康身体的劳动者更容易获得好的工作机会,为经济增长做出更多的贡献。虽然创业精神和管理能力在公共和私人部门都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绝大多数普通劳动者的技能、知识和工作态度。因此,必须在取得短期的经济增长与着眼于人们的长期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投资之间保持平衡。要获得增长的源泉,达到和保持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就要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人力开发毫无疑问在消除贫困的斗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注:世界银行1980年《世界发展报告》。)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因素,也是长期发展的基础。劳动能力是所有健康的穷人赖以生存的唯一宝贵的资本。因此,用教育来提高劳动力的生产率和穷人把握机会的能力,是同贫困斗争的最有效的途径。他使穷人有能力抓住经济增长的机会,提高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存量,从而提高他们明天的工作效率,使经济的长期发展获得不竭的资源。因此,政府有必要对现行的支出格局倾向做出调整,其中包括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社会部门旨在改善穷人生活状况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措施是,扩大和改善初级教育和基本的医疗卫生保健。政府有必要在贫困人口集中的农村地区增加公共投资,更好地利用现有资源,赋予地方当局更多的责任,持续扩大农村的诊疗所和小学数量,改进服务质量。在总结扶贫经验时,《1990年报告》指出:“任何试图在世界经济中开展竞争的国家,都有必要采取全面的教育政策,包括在高等教育、科技和专业培训方面的开支。”(注: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最成功的国家都推行一种有效的使用劳动力的增长模式,并对穷人的人力资源进行投资。这两方面兼顾的方针是减轻贫困的基本战略,两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是为穷人提高运用其最丰富的资产——劳动力的机会,另一方面是改善其眼前的福利并提高其利用新出现的机会的能力。两相结合可以提高世界上绝大多数穷人的生活水准。”(注: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两个报告得出的同样结论是:对人力资本尤其是对教育的投资,有助于铲除贫困之根源。三、中国的贫困问题1、中国贫困问题的现状像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贫困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障碍。自实施扶贫计划以来,中国的贫困人口锐减,但反贫困任务仍相当艰巨。一方面是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加大,初步脱贫人口返贫问题突出;另一方面,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又产生了城市新增贫困人口。(1)农村贫困状况:以1985 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扶贫标准年人均纯收入200元为基础进行调整,1999年相当于635元。按照这一标准计算,截至1999年底,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3400万。如果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估计,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就远不止几千万,而是1.06亿(1998年底)。(注:杨军:“中国反贫困战略面临的困惑及调整思路”,《甘肃理论学刊》2001年1期。)据国务院扶贫办的报告估计, 如果把那些虽然已经解决了温饱但极易返贫的人口算上,中国目前的农村贫困人口可能超过农村总人口的10%。显然,我国农村的贫困标准是建立在维持基本生存的最低水平之上的。除物质生活贫穷外,我国贫困人口集中的地区社会保障和医疗条件差,生活质量差;贫困使一些儿童营养缺乏,健康状况不佳,许多适龄儿童特别是女童失学,文盲较多;信息闭塞,观念落后。(2 )城市新增贫困人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企改革的深入,市场机制自发诱导的诸如失业、破产、收入差距悬殊等新的致贫因素的影响迅速增加,大批下岗和长期失业人员、退休职工中的低收入者等,构成了城镇新的贫困人口。1996年我国城镇贫困户数是306万户, 贫困人口1176万人,户年人均生活费收入1321元,比当年划定的城市贫困线户人均生活费收入1671元还要低20%。 (注:《中国工商时报》1997年10月10日。)近几年,随着下岗、失业问题的日益严重, 我国城镇贫困问题进一步恶化(见表1)。附图{F102f43.BMP}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综合失业人数=下岗无业人员+失业人员(2)综合失业率=综合失业人数/劳动力总数据劳动部测算,2000年下岗职工总数为2100万, 按照新的要求,2000年之后,下岗职工将直接进入失业范围,不再新设再就业服务中心。这些人中约50%左右在失业救济金用完之后,不能重新就业,他们将陷入贫困之中。城镇贫困人口的加入,使中国贫困人口的结构更加复杂,使中国贫困问题更加恶化。(3 )中国的“人文贫困”:中国的城乡贫困不仅表现在经济收入、人均生活支出的经济层面上,更反映在生存状况、受教育程度、医疗卫生条件等生活环境质量上。若用人文发展指标来衡量,中国的“人文贫困”状况更加严重。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7年人类发展报告》对175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排在108倍。联合国人文排序的新指标包括出生时的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综合入学率、人均GDP。这一人文发展指数更能反映人类文明的进步程度, 对“贫困”的理解也更为深刻。这种排序使我们看到,我们与其他国家的差距不仅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更重要的是在反映综合水平的人文指标上,而后者的差距比前者更难弥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后者这些指标决定了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决不仅是增长)潜力,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真正水平和综合实力。这些人文发展指标为我国扶贫、脱贫工作指明了方向。2、中国脱贫的关键从中国的贫困人口阶层分布看,无论是农村贫困家庭还是城市贫困人口,都集中在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人群中。在农村,由于没有文化,无法掌握科学种田的知识,即便有了土地也得不到应有的收获,更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的袭击。没有利用谋生机会的能力,不掌握生存技能,看不见也抓不到改变生活的机会,脱贫基础脆弱。即使是已经脱贫,但当使其初步脱贫的物质基础发生变化或稍有不测时,很快重新陷入贫困。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0%刚刚脱贫的人口又返贫。在城市,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下岗人员很难胜任对技术要求较高的新岗位,难寻收入丰厚的职业。由此可见,摆脱贫困的关键是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在为贫困人口提供谋生机会的同时,更侧重于提高其利用谋生机会的能力。“改善人口质量的投资,能显著提高穷人的经济前途和福利”。(注:舒尔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讲演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有鉴于此,政府应将扶贫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巩固和提高贫困个体的生存保障和发展能力上来,增加贫困人口受教育的机会,从而提升他们获取生存和发展资源的手段和能力,扶贫扶在根上、扶在点子上。政府要把扶贫和扶智有效地结合起来,在进行物质扶贫的同时增加文化扶贫的力度;在提供必要的资金、救济,使贫困人口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同时,加大提高贫困人口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的教育投入;在以物质投入缓解贫困现状的同时,强调“扶人”、“治本”这一根本途径。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在扶贫工作中也面临着资金不足这一最大障碍。“面对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庞大的发展计划,政府往往需要在人力开发与其他项目间费力地权衡。“发展中国家应力图提高公共企业的资金营运效率,在不影响安全的情况下减少军费,以及减少一些需要高投入而不太紧急的项目投资,使更多的资金能够用于向小学教育、基本卫生保健这样的项目上。”(注: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亚当·斯密说过:“一个国家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其劳动者所掌握的技能、熟练程度和判断力的高低。”这句话在今天仍然是至理名言。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她的人民。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既是经济发展的源泉又是它的最终目标。然而贫困不会在一夜之间消失,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也不可能在一夕之间实现,一个国家现今的健康和教育水平反映的很可能是其10年甚至20年前为人力开发所作的努力。(注:程漱兰等编著:《世界银行发展报告20年回顾》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7月。)《管子·修权》里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中国的人力开发与反贫困斗争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做出不懈的努力,其中政府的作用尤为重要。
2023-09-04 21:44:583

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影响研究 从哪些角度入手

电子货币系统的建设进展缓慢. 3 亿张。电子货币是一种在网上电子信用发展起来的、更安全,电子货币必然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流通、使用等方面的技术问题。2000 年有约10 %的人用电子货币进行商业交易。三,一直到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银行被推向市场,商品经济的生存竞争意识才迫使中国的银行界开始思考电子货币的发展策略。在我国,目前发展的重点主要仍在信用卡业务上。我国的第一张银行信用卡,是1985 年6 月由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的“中银卡”,与国外相比,银行信用卡发展历史很短。近年来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迅速。Mondex 是目前最接近于现金的电子货币,消费者和商家(即买卖双方) 将自己的各类供求意愿按照一定的格式输入电子商务网络,以商用电子机和各类交易卡为媒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二是发行主体将由中央银行向其他主体转变,电子货币系统的建设进展缓慢,同时也涵盖了资金流的范畴。在支付过程中,也有业内人士分析电子商务将会蓬勃的发展。用户在开展电子现金业务的银行开设账户并在账户内存钱后,就可以在接受电子现金的商店进行购物。二、电子货币的发展1、不可缺少的作用,如电子现金,只有正确认识电子货币的优势,与电子商务相关的电子支付工具越来越多。这些支付工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智能卡形式的支付卡(如Mondex) 和数字方式的货币文件(如E-Cash 和Cyber-Coin) . 电子商务流程的简单描述。电子商务是一种采用最先进信息技术的买卖方式。整个电子商务过程并不是工业经济阶段商务活动的翻版、人对商家、人对银行的远距转值。我国的电子商务正在起步,网上金融服务开展较少,具有保存成本低。尤适宜于小金额的网上采购。电子货币技术解决了无形货币的存储,全国共有55 家金融机构开办了银行卡业务,发卡总量达3,使得货币的发行费用降低。电子货币与电子商务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电子商务中、传递和款项收付等全套业务。同时: 一类是电子货币类。同时,世界上由网上电子货币带动的网上金融服务正在迅速发展。据统计,网上金融业务在2000 年占传统金融业务量的10 %~20 % ,为保证交易过程的安全,认证机构对在互联网上交易的买卖双方进行认证,确认其真实身份。电子商务实质上形成了一个虚拟的市场交换场所。2. 电子货币与电子商务。美国的Mark Twain 银行是美国第一家提供电子货币业务的银行,早在1996 年4 月就获得了一万个电子货币客户。2. 电子货币的主要形式、安全高效,而且可以获得咨询和资金融通的便利。E - Cash 是由Digicash 开发的在线交易用的数字货币,货币将包括一种“电子数字脉冲”,其中美国的网上金融业务发展最快。在我国. 电子货币的发展趋势。目前电子货币的发展十分迅速。据专家预测,美国在近十年内可能有12 %~15 %的交易将以电子方式进行,不可避免地需要通过网络进行货币支付或资金流转,利用电子货币可以安全、灵活地把货币采用匿名的形式存储在自己的硬盘上,并在支付过程中使用。它将消费者和商家(买卖双方) 与银行联系在一起,消费者可以在有关银行开立账户,在需要使用电子货币的时候,可以安装相应的软件或预存现金,但消费者与商家洽谈好以后,签定订货合同,就可以使用相应的电子货币支付所购买商品的费用。其中认证机构保证了交易过程的安全。3. 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电子货币的应用和发展使网络上现货、现金交易成为可能,促进了企业营销结构、营销方式、结算方式的创新;而方便、快捷、轻松的购物方式,也将极大地刺激消费,扩大需求,给零售商带来了无限商机;同时,由于实施开放式的网络经营,大大加剧了市场竞争,促使企业为市场提供优质价廉的商品、优质高效的服务。在电子商务中,使用电子货币进行支付与传统的货币支付方式相比有许多的优势。首先,在同样的空间内,电子货币可以存储的面值是无限的;而传统货币面值是有限的。其次,电子货币受时空的限制比较小,能够通过通讯系统在短时间内进行远距离传递。第三,电子货币可以采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弥补了传统货币管理成本高的缺憾。第四,电子货币的匿名性比传统货币要强,避免了面对面的交易。另外,作者还认为,电子货币与传统的货币相比具有信息承载量比较大的优点。通过在交易过程中使用电子货币,商家、厂家以及消费者都能够从中得到比传统交易方式更多的信息。例如,商家可以在网络上迅速、及时地统计热销产品的销售量,可以通过用户注册信息准确地看出参加浏览或购买的用户资料,甚至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后续的市场调查,以便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同时消费者也可以获得快捷的反馈信息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务。但是,就目前而言,作为支付工具的电子货币应用于电子商务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在这一问题上,普遍存在着很多观点。比如,安全问题、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电子商务的发展还不很成熟、系统可靠性、安全性以及数字认证技术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将会对电子货币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要使电子货币能够迅速、健康的发展,必须尽快解决出现的这些问题。不仅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互联网络的普及率;同时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进而带动电子货币的发展;另外,也要尽快出台并且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给网络安全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规范网上交易程序,正确使用数字证书。另外,作者通过对电子货币的研究,认为电子货币的产生和应用对传统的价值经济学和货币银行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未来的发展,将会由于电子货币的应用,使得中央银行不能再通过调节货币的发行量这一手段来调节市场经济,新的价值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将会产生,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也将会有新的诠释,以适应未来网络经济的发展。电子货币将会形成一门全新的学科,冲击经济金融界的传统理论、理念。四、结束语拓展电子货币的业务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不断加快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货币金融体系电子化的实现将是一个必然趋势。目前,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电子商贸、电子商务、基于安全数据交换协议的各类网上购物系统、供应链管理以及网络营销等活动的不断兴起,使得原先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管理系统、贸易体系结构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需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电子商务不断发展的带动下,电子货币也将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参考文献:1. 余旭涛,沙济彰. 电子货币的技术问题. 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学报,2000 (1)2. 翟凤荣. 电子货币与电子支付. 价值工程,2000 (5)3. 白静. 试论电子货币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甘肃理论学刊,2001 (5)4. 陈红. 电子货币发展情况初探. 广西金融研究,20015. 许小勇. 电子货币的发展及其风险防范. 浙江金融,2001 (2)6. 潘郁. 网络经济———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 南京化工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07. 胡广伟,潘郁. 网络企业及其对我国企业发展战略影响的思考. 南京化工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08. 周洁. 潘郁. 一种全新的企业经营方式———电子商务. 南京化工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0,随着金融电子化和Internet 的迅猛发展,网络作为一种新的贸易领域正在逐渐成为商务的一大发展趋势。电子货币系统是电子商务活动的基础、电子钱包等。前者主要用于网下的支付,后者用于网上的支付、电子货币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形式1。它是一种数据形式流通的货币,电子商务是将“通信服务”、“数据管理服务”。Mondex 卡除了拥有现金的特性以外,发射装置安装在手机、提现、存款。从总体上讲;各金融机构共安装自动柜员机4. 9 万台,销售终端33,同时还具有一个比现金更优良的特点,即是它能安全地通过电子管道(如电话、因特网等) 来作为人对人,支付方式也会趋于简单化和统一化,电子商务网络便会根据消费者的要求,寻找相关信息并提供给消费者多种买卖选择。一旦消费者确认,电子商务就会协助完成合同的签定、分类。3。一;另一类是电子信用卡类,包括智能卡、借记卡、电话卡等. 4 万台。把现金数值转换成为一系列的加密序列数,通过这些序列数来表示现实中各种金额的币值。Mondex 即是E - Mondex(电子现金) ,它的主要用途在于取代日常小额消费的钞票及硬币,建立和完善电子货币系统;还有一类是电子支票类,如电子支票、电子汇款( EFT) 、电子划款等。本文将针对电子支付的工具之一———电子货币在电子商务中的适用性进行分析与研究??面对已经到来的数字化时代、转账,方便快捷,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情况相对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尚处于起步阶段,网上金融服务开展较少,才能真正开展电子商务活动。 1,欧洲国家也在大力发展; 在亚洲。其中,作为支付工具的电子货币应用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到电子商务的发展。我们通过电子商务的流程可以看到,电子商务不仅包括商品流、信息流、物流. 电子货币的基本概念。电子货币作为当代最新的货币形式,从20 世纪70 年代产生以来,其应用形式越来越广泛,该国将力争于2008 年全部改用电子化货币,推广电子货币将成为欧洲央行未来货币政策的组成部分之一。2. 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情况、掌上电脑甚至手表上。可见,电子货币将会朝更便利. 电子货币的发展概况。电子货币的产生是经济和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成果。电子货币的使用,一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取代现金的发行。由于国情的缘故和信用概念在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初期没有市场基础,利用银行卡购物付款,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手段,以电子脉冲进行资金传输和存储的信用货币。通过网上银行进行的金融电子信息交换,电子货币与纸币等其他货币形式相比,到2001 年6 月底,并且该发展趋势仍将不断加快;全国受理银行卡的银行卡的银行网点12. 9 万个,商户约10 万户,流通费用低、“安全服务”等三项基本服务融为一体的商业服务。在电子商务过程中,标准化成本低,使用成本低等优势。最后提出了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关键词:电子货币 网络金融 电子商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然后发射脉冲信号进行支付活动,届时所有商业和服务机构都将依法接受电子货币。欧洲央行也指出,电子货币的应用范围将越来越广,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目前的电子货币主要有银行卡和网上电子货币两种。现在,新加坡等是发展电子货币的先进地区。新加坡货币委员会的官员称,银行卡已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更普遍的应用。对于客户来说;银行卡账户存款余额3742 亿元,仅2003 年上半年交易总额达48532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4 %,电子货币作为基于网络的支付结算工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文章从电子货币概念出发,不仅分析了它的发展情况,而且针对电子商务的业务流程,对其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进行了重点研究、电子货币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网上银行、在线电子支付和数据加密、电子签名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电子货币有两种主要形式、更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摘要
2023-09-04 21:45:081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差多少?

对于发达国家的定义,有多种说法,但公认的标准是:较高的人均GDP(不是GDP总量)和社会发展水平。按1995年前后的标准,人均GDP在8000美元以上(按名义汇率计算)加上一定程度的社会发展水平就可基本定义为 发达国家。近10年的发展,使8000美元这个标准已经落后了,2005年应提高到10000美元左右。按这个定义,在这10年,有8个国家已经加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这8个国家是:塞浦路斯、巴哈马、斯洛文尼亚 、 以色列、 韩国 、马耳他、匈牙利 和捷克 什么叫发达国家,而什么又叫发展中国家呢,从国际分工的合作之中可见一斑。在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可以得到高尖精的产品市场,而发展中国家只能是做一些低端产品的市场。最终低端消费品往往不是发达国家制造的,而是发展中国家才生产最终低端消费品,发达国家主要是搞工业化引领、集约型研究和现代化信息整合的工作。而发达国家的脑力型工人必然要求更多的休闲时间、学习时间和考究时间;发展中国家则因为当地资本家要把发达国家强加给当地资本家身上的成本都让工人来承担,因此当地工人只能夜以继日地更长时间地加班。于是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最终为的是让本国公民得到更多的生活休息时间,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只能是让工人付出更多的生产劳动时间,其中的差额是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强抢来的。什么叫发达国家,而什么又叫发展中国家呢,从国际分工的合作之中可见一斑。在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可以得到高尖精的产品市场,而发展中国家只能是做一些低端产品的市场。最终低端消费品往往不是发达国家制造的,而是发展中国家才生产最终低端消费品,发达国家主要是搞工业化引领、集约型研究和现代化信息整合的工作。而发达国家的脑力型工人必然要求更多的休闲时间、学习时间和考究时间;发展中国家则因为当地资本家要把发达国家强加给当地资本家身上的成本都让工人来承担,因此当地工人只能夜以继日地更长时间地加班。于是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最终为的是让本国公民得到更多的生活休息时间,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只能是让工人付出更多的生产劳动时间,其中的差额是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强抢来的。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发展的时间先后不同罢了,一个是现在进行时,一个是过去时。 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根源及其消除 作者 佚名 摘自 未知 发表 2007-1-22 16:55:43 背景 贫困是全球化的问题,也是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它影响了全球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也阻碍了中国改革开放最终目标的实现,是当今人类共同的大敌。因此,它是世界银行在其20年发展报告中唯一作为专题两次专门论述、并在其他年份的报告中多次提及的问题。 一、发展中国家贫困的现状 1、贫困的界定 贫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贫困是经济意义上的贫困,指难以将生活维持在经济上最低水准的状况。广义贫困除包括经济意义上的贫困之外,还包括社会、发展、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如人口寿命、营养、教育、医疗、生存环境及失业等方面的状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总体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贫困的概念逐步由狭义的纯经济层面向广义的影响生存质量的多层面过渡。贫困概念界定的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点在世界银行和国际权威组织的定义中明显地体现出来。 世界银行《1980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当某些人,某些家庭或某些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取他们在那个社会公认的,一般都能享受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加某些活动的机会,就是处于贫困状态。”显然,这里强调的是以消费水平为基础的物质条件。《1980年报告》将贫困线确定为人均年收入75美元。《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贫困,即缺少达到生活水准的能力”,并认为考虑贫困问题还要考虑人口寿命、营养状况、健康状况、儿童入学率、医疗卫生、识字能力、受教育机会等社会福利文化的内容。《1990年报告》确定了两条国际贫困线:一是人均年收入275美元以下为“赤贫”;二是人均年收入370美元(按1985年购买力平价不变价格计算)为“贫困”。1997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从“人文发展”的角度提出“人文贫困”的概念。它除了包括人均收入的因素外,还包括人均寿命、卫生、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多种指标。这种“人文贫困”的界定方法,能够较全面地反映一国的经济水准和生存状况,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以这个标准衡量,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体表现。 2、发展中国家贫困的现状 1991-1996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达到9%, 但贫困人口却没有因经济增长而减少,反而有所增加。据联合国调查,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由1990年的10亿增加到目前的13亿。这些人生活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每人每天只有不到1美元的收入。在发展中国家中有8000 万人完全不能享受医疗服务,8.4亿人营养不良,2.6亿人不能上学。在最贫穷的非洲地区,贫困发生率(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目前,非洲6.3亿人口中,约有一半挣扎在饥饿线上。 (注:“非洲贫困状况恶化”,《人民日报》1996年2月7日第7版。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7年10月的一份报告称,世界贫困人口中70%是妇女。贫困家庭儿童的处境更糟。20世纪80年代中,发展中国家有1 亿儿童流浪街头。 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并未缓解贫困的状况给人们以警示:增长并不等于发展,经济增长是缓解贫困的重要因素,但并非最关键的因素。 二、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及解决途径 1、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历史条件制约、经济基础落后、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过度增长、经济结构单一、发展战略不当、经济政策失误等内部因素,也有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贸易地位不利等外部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水平低下。因为贫困人口只有获得谋生的机会,才能消除贫困;而如果没有利用和把握谋生机会的能力,或者说没有对机会的反应能力,任何机会都会从身边溜走。受教育程度低或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人,则无法获得这种能力。 从全球不同国家和社会各阶层看,贫困人口往往集中在经济落后、通讯不发达、交通不畅、教育不普及、识字率低、观念落后的偏远地区。在这些地区,由于得不到基本的社会服务和人力资本投资,贫困人口不具备利用谋生机会的能力,无力获得足够的食物,他们的孩子就更需要早先出去赚钱以补贴家用而不能上学;他们更需要多生育,靠一个大的家庭组织来维持成员的生计,人均生活水平更低,贫困进一步加剧。这一恶性循环的源头在于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劳动力生存状况的人力资本投资——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育水平低下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 2、解决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的关键 减轻贫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1980年报告》分析了贫困、经济增长与人力开发之间的关系,指出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能有效地消除贫困,而人力开发在消除贫困特别是绝对贫困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报告详细阐述了人力开发的几个主要因素:教育、健康、营养和生育,他们各自如何影响穷人的收入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1990年报告》进一步给出了由“机会”和“能力”两个方面组成的有效扶贫战略:“一是实行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及其配套政策,促进对穷人最丰富的资产,即劳动力的需求,为穷人提供谋生的机会;二是广泛向穷人提供基本社会服务,增加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提高穷人利用谋生机会的能力。前者解决的是劳动力数量过多的问题,后者解决的是劳动力质量过低的问题,以此来提高劳动者的收入,从而解决贫困问题。”要将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与使穷人受益于经济增长的政策统一起来。其途径有:(1 )给穷人以资产所有权。一是将存量资产重新分配给穷人,如土地改革。二是增量资本作有利于穷人的分配。特别是通过初等教育和医疗保健对穷人人力资源的公共投资,成为增加穷人资产的重要政策手段。(2 )增加穷人所拥有资产的受益。即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收益减轻贫困。非熟练劳动力是穷人最重要的资产,非熟练劳动力收益大幅度提高,能使收入分配有利于穷人。另外特别重要的是通过提高生产率来提高穷人的资产收益,这包括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基础设施的投资。这种投资能够将促进增长与减缓贫困统一起来。研究表明,农业报酬增长额的1/4、非农业报酬的3/4可以归因于良好的教育。( 3)对穷人进行适度转让。上述无论哪种减轻贫困的方法,都有赖于穷人自身的接受和掌握能力,有赖于他们对新方式和新机会的利用,归根结底依赖于提高这种能力的人力资源开发。 人也是增长的源泉。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和有健康身体的劳动者更容易获得好的工作机会,为经济增长做出更多的贡献。虽然创业精神和管理能力在公共和私人部门都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绝大多数普通劳动者的技能、知识和工作态度。因此,必须在取得短期的经济增长与着眼于人们的长期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投资之间保持平衡。要获得增长的源泉,达到和保持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就要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人力开发毫无疑问在消除贫困的斗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注:世界银行1980年《世界发展报告》。) 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因素,也是长期发展的基础。劳动能力是所有健康的穷人赖以生存的唯一宝贵的资本。因此,用教育来提高劳动力的生产率和穷人把握机会的能力,是同贫困斗争的最有效的途径。他使穷人有能力抓住经济增长的机会,提高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存量,从而提高他们明天的工作效率,使经济的长期发展获得不竭的资源。因此,政府有必要对现行的支出格局倾向做出调整,其中包括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社会部门旨在改善穷人生活状况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措施是,扩大和改善初级教育和基本的医疗卫生保健。政府有必要在贫困人口集中的农村地区增加公共投资,更好地利用现有资源,赋予地方当局更多的责任,持续扩大农村的诊疗所和小学数量,改进服务质量。在总结扶贫经验时,《1990年报告》指出:“任何试图在世界经济中开展竞争的国家,都有必要采取全面的教育政策,包括在高等教育、科技和专业培训方面的开支。”(注: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最成功的国家都推行一种有效的使用劳动力的增长模式,并对穷人的人力资源进行投资。这两方面兼顾的方针是减轻贫困的基本战略,两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是为穷人提高运用其最丰富的资产——劳动力的机会,另一方面是改善其眼前的福利并提高其利用新出现的机会的能力。两相结合可以提高世界上绝大多数穷人的生活水准。”(注: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两个报告得出的同样结论是:对人力资本尤其是对教育的投资,有助于铲除贫困之根源。 三、中国的贫困问题 1、中国贫困问题的现状 像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贫困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障碍。自实施扶贫计划以来,中国的贫困人口锐减,但反贫困任务仍相当艰巨。一方面是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加大,初步脱贫人口返贫问题突出;另一方面,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又产生了城市新增贫困人口。 (1)农村贫困状况:以1985 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扶贫标准年人均纯收入200元为基础进行调整,1999年相当于635元。按照这一标准计算,截至1999年底,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3400万。如果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估计,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就远不止几千万,而是1.06亿(1998年底)。(注:杨军:“中国反贫困战略面临的困惑及调整思路”,《甘肃理论学刊》2001年1期。)据国务院扶贫办的报告估计, 如果把那些虽然已经解决了温饱但极易返贫的人口算上,中国目前的农村贫困人口可能超过农村总人口的10%。显然,我国农村的贫困标准是建立在维持基本生存的最低水平之上的。除物质生活贫穷外,我国贫困人口集中的地区社会保障和医疗条件差,生活质量差;贫困使一些儿童营养缺乏,健康状况不佳,许多适龄儿童特别是女童失学,文盲较多;信息闭塞,观念落后。 (2 )城市新增贫困人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企改革的深入,市场机制自发诱导的诸如失业、破产、收入差距悬殊等新的致贫因素的影响迅速增加,大批下岗和长期失业人员、退休职工中的低收入者等,构成了城镇新的贫困人口。1996年我国城镇贫困户数是306万户, 贫困人口1176万人,户年人均生活费收入1321元,比当年划定的城市贫困线户人均生活费收入1671元还要低20%。 (注:《中国工商时报》1997年10月10日。)近几年,随着下岗、失业问题的日益严重, 我国城镇贫困问题进一步恶化(见表1)。 附图{F102f43.BMP}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1)综合失业人数=下岗无业人员+失业人员 (2)综合失业率=综合失业人数/劳动力总数 据劳动部测算,2000年下岗职工总数为2100万, 按照新的要求,2000年之后,下岗职工将直接进入失业范围,不再新设再就业服务中心。这些人中约50%左右在失业救济金用完之后,不能重新就业,他们将陷入贫困之中。 城镇贫困人口的加入,使中国贫困人口的结构更加复杂,使中国贫困问题更加恶化。 (3 )中国的“人文贫困”:中国的城乡贫困不仅表现在经济收入、人均生活支出的经济层面上,更反映在生存状况、受教育程度、医疗卫生条件等生活环境质量上。若用人文发展指标来衡量,中国的“人文贫困”状况更加严重。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7年人类发展报告》对175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排在108倍。联合国人文排序的新指标包括出生时的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综合入学率、人均GDP。这一人文发展指数更能反映人类文明的进步程度, 对“贫困”的理解也更为深刻。这种排序使我们看到,我们与其他国家的差距不仅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更重要的是在反映综合水平的人文指标上,而后者的差距比前者更难弥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后者这些指标决定了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决不仅是增长)潜力,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真正水平和综合实力。这些人文发展指标为我国扶贫、脱贫工作指明了方向。 2、中国脱贫的关键 从中国的贫困人口阶层分布看,无论是农村贫困家庭还是城市贫困人口,都集中在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人群中。在农村,由于没有文化,无法掌握科学种田的知识,即便有了土地也得不到应有的收获,更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的袭击。没有利用谋生机会的能力,不掌握生存技能,看不见也抓不到改变生活的机会,脱贫基础脆弱。即使是已经脱贫,但当使其初步脱贫的物质基础发生变化或稍有不测时,很快重新陷入贫困。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0%刚刚脱贫的人口又返贫。在城市,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下岗人员很难胜任对技术要求较高的新岗位,难寻收入丰厚的职业。由此可见,摆脱贫困的关键是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在为贫困人口提供谋生机会的同时,更侧重于提高其利用谋生机会的能力。“改善人口质量的投资,能显著提高穷人的经济前途和福利”。(注:舒尔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讲演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有鉴于此,政府应将扶贫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巩固和提高贫困个体的生存保障和发展能力上来,增加贫困人口受教育的机会,从而提升他们获取生存和发展资源的手段和能力,扶贫扶在根上、扶在点子上。政府要把扶贫和扶智有效地结合起来,在进行物质扶贫的同时增加文化扶贫的力度;在提供必要的资金、救济,使贫困人口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同时,加大提高贫困人口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的教育投入;在以物质投入缓解贫困现状的同时,强调“扶人”、“治本”这一根本途径。 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在扶贫工作中也面临着资金不足这一最大障碍。“面对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庞大的发展计划,政府往往需要在人力开发与其他项目间费力地权衡。“发展中国家应力图提高公共企业的资金营运效率,在不影响安全的情况下减少军费,以及减少一些需要高投入而不太紧急的项目投资,使更多的资金能够用于向小学教育、基本卫生保健这样的项目上。”(注: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 亚当·斯密说过:“一个国家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其劳动者所掌握的技能、熟练程度和判断力的高低。”这句话在今天仍然是至理名言。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她的人民。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既是经济发展的源泉又是它的最终目标。然而贫困不会在一夜之间消失,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也不可能在一夕之间实现,一个国家现今的健康和教育水平反映的很可能是其10年甚至20年前为人力开发所作的努力。(注:程漱兰等编著:《世界银行发展报告20年回顾》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7月。) 《管子·修权》里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中国的人力开发与反贫困斗争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做出不懈的努力,其中政府的作用尤为重要。
2023-09-04 21:46:401

现代物流对电子商务的影响

电子商务对瑞爱公司物流业务的影响 [摘要]:随着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如何使企业的电子商务和物流能够协同发展,本文正是基于此,从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关系入手,剖析电子商务对瑞爱公司物流业务的影响。并提出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协同发展的一些具体措施和对策。 [关键字]: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瑞爱公司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获取生产资料的途径与产品营销的范围日趋扩大,同时,现代企业竞争的结果使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都进入了一个微利时代,产品的成本和利润变得非常透明。而电子商务的推广,加快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在网上实现商流活动后,需要一个有效的现代物流对实物提供低成本、高效率、适时、适量的转移服务,这使现代物流在整个商务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电子商务带来对物流的巨大需求,而物流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制约瓶颈也日益突出。 瑞爱公司的经营范围在于生产船用家具,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起点很高,品质优良。无论是设计的合理性和周密性,还是加工工艺和制作质量,以及整体配套、包装分类和安装服务环节,都已走在国内船用家具制造业的前列。但是瑞爱公司要想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取得长远的发展,还需要将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的协同发展,需要尽快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电子商务运用越来越广泛的经营环境,从而要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应对来自竞争者的挑战。 一、 电子商务与物流的概念 电子商务是经济和信息技术发展并相互作用的必然产物。对于电子商务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目前能够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是由美国IT厂商提出的:电子商务是一种商务活动的新形式,它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数字化通信网络和计算机装置替代传统交易过程中以纸介质作为信息载体的存储、传递、统计、发布等环节, 从而实现商品和服务交易以及交易管理等活动的全过程无纸 化,并达到高效率、低成本、 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等目的。 根据我国国情,有关专家将国外的定义与中国的现状相结合,扩大了美国的电子商务定义的范围,提出了包括物流电子化的广义的电子商务概念: 1、电子商务是实施整个贸易活动的电子化; 2、电子商务是一组电子工具在商务活动中的应用; 3、 电子商务是电子化的购物市场; 4、 电子商务是从售前到售后支持的各个环节实现电子化、自动化。 可见,它不仅包含了信息流、资金流、商流,而且包括了物流。 物流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物流概念从1915年提出,经过70多年的时间才有定论。目前国内外有关物流的概念很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是这样定义的:“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美国物流协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流是为了符合顾客的需要,所发生的从生产地到销售地的物质、服务以及详细的流动过程,以及为使保管能有效、低成本的进行而从事的计划、实施和控制行为。”可见,物流是若干领域经济活动系统的、集成的、一体的现代概念。它的基本含义可以理解为“按用户要求将物的实体从供给地向需要地转移的过程。”物流涵盖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和全部社会再生产过程,因而是一个非常庞大而且复杂的领域。国民经济全部工农业产品生产和制造过程,除了在加工和再生产的时间以外,全部都是物流的时间。 现代物流,是指产品从生产地到消费地之间的整个供应链,运用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进行高效率计划、管理、配送的新型服务业。它通过对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与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从而达到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企业利润。 二、 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 1、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子商务的本质是商务,商务的核心内容是商品的交易,而商品交易会涉及到四方面:商品所有权的转移,货币的支付,有关信息的获取与应用,商品本身的转交。即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其中信息流既包括商品信息的提供、促销行销、技术支持、售后服务等内容,也包括诸如询价单、报价单、付款通知单、转账通知单等商业贸易单证,还包括交易方的支付能力、支付信誉等。商流是指商品在购、销之间进行交易和商品所有权转移的运动过程,具体是指商品交易的一系列活动。资金流主要是指资金的转移过程,包括付款、转帐等过程。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这四个部分都与传统情况有所不同。商流、资金流与信息流这三种流的处理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备实现。物流,作为四流中最为特殊的一种,是指物质实体的流动过程,具体指运输、储存、配送、装卸、保管、物流信息管理等各种活动。对于少数商品和服务来说,可以直接通过网络传输的方式进行配送,如各种电子出版物、信息咨询服务等。而对于大多数商品和服务来说,物流仍要经由物理方式传输。 过去,人们对物流在电子商务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于物流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应发生变化也认识不足,认为对于大多数商品和服务来说,物流仍然可以经由传统的经销渠道。但随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物流能力的滞后对其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物流的重要性对电子商务活动的影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注意。 2、物流是实现电子商务的保证 物流作为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电子商务的重要保证。由电子商务流程图可以知道,离开了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过程就不完善。 3、物流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 无论在传统的贸易方式下,还是在电子商务下,生产都是商品流通之本,而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各类物流活动的支持。生产的全过程从原料的采购开始,便要求有相应的供应物流活动将所采购的材料到位,否则,生产就难以进行;在生产的各工艺流程之间,也需要有原材料、半成品的物流过程,即所谓的生产物流,以实现生产的流动性;部分余料、可重复利用的物资的回收,也需要所谓的回收物流;废弃物的处理需要废弃物物流。可见,整个生产过程实际上包含了系列化的物流活动。合理化、现代化的物流,通过降低费用从而降低成本、优化库存结构、减少资金占压、缩短生产周期,保障了现代化生产的高效运行。相反,缺少了现代化的物流,生产将难以顺利进行,无论电子商务是多么便捷的贸易形式,仍将是无米之炊。 4、物流服务于商流 在商业活动中,商品所有权在购销合同签订的同时,便由供方转移到了需方,而商品实体并没有因此而到达需方。在电子商务条件下,顾客通过网络购物,完成了商品所有权的交割过程,但电子商务活动并未结束,只有商品和服务真正到达顾客手中,商务活动才告终结。在整个电子商务中,物流实际上是以商流的后续者和服务者的姿态出现的。没有现代化的物流,轻松的商务活动只会退化为一纸空文。5、物流是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的根本保证 电子商务的出现,在最大程度上方便了最终消费者。他们不必到拥挤的商业街挑选自己所需的商品,而只要坐在家里,上网浏览、查看、挑选,就可以完成购物活动。但试想,他们所购商品迟迟不能到货,抑或商家送货非自己所购,那消费者还会上网购物吗?物流是电子商务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的最终保证,缺少现代化物流技术与管理,电子商务给消费者带来的便捷等于零,消费者必然会转向他们认为更为可靠的传统购物的方式上。 三.电子商务对物流业影响 1.电子商务为物流创造了一个虚拟性的运动空间 在电子商务状态下,人们在进行物流活动时,物流的各项职能及功能可以通过虚拟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这种虚拟化的过程当中,人们通过各种的组合方式,寻求物流的合理化,使商品实体在实际的运动过程中,达到效率最高、费用最省、距离最短、时间最少的目的。 电子商务可以对物流网络进行实时控制。在电子商务下,物流的运作以信息为中心的,信息不仅决定了物流的运动方向,而且决定着物流的运作方式。在实际运作当中,网络的信息传递,可以有效地实现对物流的实施控制,实现物流的合理化。 2.电子商务对物流各作业环节的影响 1、采购 传统的采购极其复杂。采购员要完成寻找合适的供应商、检验产品、下订单、接取发货通知单和货物发票等一系列复杂繁琐的工作。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采购过程会变得简单、顺畅。 近年来,国际上一些大的公司己在专用网络上使用EDI,以降低采购过程中的劳务、印刷和邮寄费用。通常,公司可由此节约5—10%的采购成本。 2、配送 (1)配送业地位强化 配送在其发展初期,主要是以促销手段的职能来发挥作用。据有的学者研究,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格局才是推行和发展配送的适宜环境。这说明在电子商务产生之前,配送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为了促销。配送建筑在这样的层次上,地位并不高,发展也不太快。我国推行配送制的过程就不很顺利,如试点城市之一的无锡市,物资配送的总金额,1992年和1993年分别达8亿元和10亿元,1995年则降至8亿元,1996年不足8亿元。 而在电子商务时代,B2C的物流支持都要靠配送来提供,B2B的物流业务会逐渐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其供货方式也是配送制。没有配送,电子商务物流就无法实现,电子商务也就无法实现,电子商务的命运与配送业联在了一起。同时,电子商务使制造业与零售业实现“零库存”,实际上是把库存转移给了配送中心,因此配送中心成为整个社会的仓库。由此可贝”配送业的地位大大提高了。 实际上,对于电子商务交易方式本身来说,买方通过轻松点击完成了购买,买方势必要把货物配送到家,否则买方选择这种交易方式的意义何在呢?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电子商务时代的物流方式就是配送方式。 3.电子商务将改变物流企业的竞争状态 在电子商务时代,物流企业之间依靠本企业提供优质服务、降低物流费用等方面来进行的竞争内容依然存在,但是有效性却大大降低了。原因在于电子商务需要一个全球性的物流系统来保证商品实体的合理流动,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即使其规模再大,也是难以达到这一要求的。这就要求物流企业应相互联合起来,在竞争中形成一种协同合作的状态 ,以实现物流高效化、合理化和系统化。 4.电子商务促进物流基础设施的改善 电子商务高效率和全球性的特点,要求物流也必须达到这一目标。而物流要达到这一目标,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络、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则是最基本的保证。除此之外,相关的法律条文、政策、观念等都要不断地得到提高。 在电子商务时代,要提供最佳的服务,物流系统必须要有良好的信息处理和传输系统。良好的信息系统能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帮助了解客户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以赢得客户的信赖。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由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趋势,当前的物流业正向全球化、信息化、一体化发展。商品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以空前的速度自由流动。EDI(无纸贸易)与Internet的应用,使物流效率的提高更多地取决于信息管理技术;电子计算机的普遍应用提供了更多的需求和库存信息,提高了信息管理科学化水平,使产品流动更加容易和迅速。物流信息化,包括商品代码和数据库的建立,运输网络合理化、销售网络系统化和物流中心管理电子化建设等等,目前还有很多工作有待实施。可以说,没有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就没有现代化的物流。 90年代早期,由于电子商务的出现,加速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致使物流企业的发展达到了多国化。它从许多不同的国家收集所需要资源,再加工后向各国出口。随着我国加入WTO溶入世界经济的大潮,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登陆我国,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内知名企业走向世界,这都必将涉及物流配送的问题。例如,海尔物流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全球化战略的趋势,使物流企业和生产企业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社会大分工。生产厂集中精力制造产品、降低成本、创造价值;物流企业则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从事物流服务。物流企业的满足需求系统比原来更进一步了。 四、 瑞爱公司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发展战略 在现阶段的电子商务时代,瑞爱公司要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就要占领更加广阔的市场。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满足客户的需要,以最低的成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相关信息由商品的产地到商品的消费地所进行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而电子商务将一个具有巨大优势的选择。电子商务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商务,而商务的核心内容是商品的交易,而商品交易会涉及到四方面:商品所有权的转移,货币的支付,有关信息的获取与应用,商品本身的转交。即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其中,物流作为四流中最为特殊的一种,是指物质实体的流动过程,具体指运输、储存、配送、装卸、保管、物流信息管理等各种活动要提供最佳的服务,物流系统必须要有良好的信息处理和传输系统。良好的信息系统能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帮助了解客户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以赢得客户的信赖。电子商务的应用,将使物流效率提高,使产品流动更加容易和迅速。 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的同时要加强电子商务物流人才的培养。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是一种复合型的高级人才,这种人才既懂电子商务,又懂物流;既懂技术,又懂管理。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企业发展的未来。 总而言之,电子商务带给瑞爱公司物流业务的影响,除了是挑战,更多的是机遇,要取得更好的发展,就要将电子商务和物流相互结合,协同发展,与此同时注重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白静. 试论电子货币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甘肃理论学刊,2005 (5) 陈进,《电子商务金融与安全》,清华大学出版社, 张铎,《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现状和趋势》,《电子商务物流篇》,2004.11.27 陈俊,《电子商务在中国的现状研究---对电子物流的分析》,2005.2.16
2023-09-04 21:46:521

解决电子货币安全性问题的总体方法

我在网上搜了篇论文,大体格式就是这样的,如果较为正规的话,摘要用英文写. 电子货币的发展及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货币作为基于网络的支付结算工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文章从电子货币概念出发,不仅分析了它的发展情况,而且针对电子商务的业务流程,对其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进行了重点研究。最后提出了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关键词:电子货币 网络金融 电子商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电子商务相关的电子支付工具越来越多。这些支付工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电子货币类,如电子现金、电子钱包等;另一类是电子信用卡类,包括智能卡、借记卡、电话卡等;还有一类是电子支票类,如电子支票、电子汇款( EFT) 、电子划款等。本文将针对电子支付的工具之一——电子货币在电子商务中的适用性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电子货币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形式 1电子货币的基本概念。 电子货币作为当代最新的货币形式,从20 世纪70 年代产生以来,其应用形式越来越广泛。电子货币是一种在网上电子信用发展起来的,以商用电子机和各类交易卡为媒介,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手段,以电子脉冲进行资金传输和存储的信用货币。通过网上银行进行的金融电子信息交换,电子货币与纸币等其他货币形式相比,具有保存成本低,流通费用低,标准化成本低,使用成本低等优势。尤适宜于小金额的网上采购。电子货币技术解决了无形货币的存储、流通、使用等方面的技术问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美国的Mark Twain 银行是美国第一家提供电子货币业务的银行,早在1996 年4 月就获得了一万个电子货币客户。 2电子货币的主要形式。 电子货币有两种主要形式:智能卡形式的支付卡 和数字方式的货币文件。前者主要用于网下的支付,后者用于网上的支付。 电子现金,它的主要用途在于取代日常小额消费的钞票及硬币。Mondex卡除了拥有现金的特性以外,同时还具有一个比现金更优良的特点,即是它能安全地通过电子管道(如电话、因特网等) 来作为人对人、人对商家、人对银行的远距转值。我国的电子商务正在起步,网上金融服务开展较少,电子货币系统的建设进展缓慢。Mondex 是目前最接近于现金的电子货币。 E - Cash 是由Digicash 开发的在线交易用的数字货币。它是一种数据形式流通的货币。把现金数值转换成为一系列的加密序列数,通过这些序列数来表示现实中各种金额的币值。用户在开展电子现金业务的银行开设账户并在账户内存钱后,就可以在接受电子现金的商店进行购物。 二、电子货币的发展 1. 电子货币的发展概况。 电子货币的产生是经济和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成果。电子货币的使用,一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取代现金的发行,使得货币的发行费用降低;二是发行主体将由中央银行向其他主体转变。 目前的电子货币主要有银行卡和网上电子货币两种。现在,银行卡已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更普遍的应用。对于客户来说,利用银行卡购物付款、提现、存款、转账,方便快捷、安全高效,而且可以获得咨询和资金融通的便利。同时,世界上由网上电子货币带动的网上金融服务正在迅速发展。据统计,网上金融业务在2004 年占传统金融业务量的10 %~20 % ,其中美国的网上金融业务发展最快,欧洲国家也在大力发展; 在亚洲,新加坡等是发展电子货币的先进地区。新加坡货币委员会的官员称,该国将力争于2008年全部改用电子化货币,货币将包括一种“电子数字脉冲”,发射装置安装在手机、掌上电脑甚至手表上,然后发射脉冲信号进行支付活动,届时所有商业和服务机构都将依法接受电子货币。欧洲央行也指出,电子货币的应用范围将越来越广,推广电子货币将成为欧洲央行未来货币政策的组成部分之一。 2. 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情况。 从总体上讲,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情况相对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尚处于起步阶段,网上金融服务开展较少,电子货币系统的建设进展缓慢。由于国情的缘故和信用概念在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初期没有市场基础,一直到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银行被推向市场,商品经济的生存竞争意识才迫使中国的银行界开始思考电子货币的发展策略。 在我国,目前发展的重点主要仍在信用卡业务上。我国的第一张银行信用卡,是1985 年6 月由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的“中银卡”,与国外相比,银行信用卡发展历史很短。近年来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迅速,到2001 年6 月底,全国共有55 家金融机构开办了银行卡业务,发卡总量达3. 3 亿张;银行卡账户存款余额3742 亿元,仅2003 年上半年交易总额达48532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4 %;全国受理银行卡的银行卡的银行网点12. 9 万个,商户约10 万户;各金融机构共安装自动柜员机4. 9 万台,销售终端33. 4 万台。 3. 电子货币的发展趋势。 目前电子货币的发展十分迅速。据专家预测,美国在近十年内可能有12 %~15 %的交易将以电子方式进行,并且该发展趋势仍将不断加快。2000 年有约10 %的人用电子货币进行商业交易。在我国,也有业内人士分析电子商务将会蓬勃的发展。可见,电子货币将会朝更便利、更安全、更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支付方式也会趋于简单化和统一化,电子货币必然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电子货币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面对已经到来的数字化时代,随着金融电子化和Internet 的迅猛发展,网络作为一种新的贸易领域正在逐渐成为商务的一大发展趋势。电子货币系统是电子商务活动的基础,只有正确认识电子货币的优势,建立和完善电子货币系统,才能真正开展电子商务活动。 1电子商务流程的简单描述。 电子商务是一种采用最先进信息技术的买卖方式。整个电子商务过程并不是工业经济阶段商务活动的翻版,电子商务是将“通信服务”、“数据管理服务”、“安全服务”等三项基本服务融为一体的商业服务。在电子商务过程中,消费者和商家(即买卖双方) 将自己的各类供求意愿按照一定的格式输入电子商务网络,电子商务网络便会根据消费者的要求,寻找相关信息并提供给消费者多种买卖选择。一旦消费者确认,电子商务就会协助完成合同的签定、分类、传递和款项收付等全套业务。同时,为保证交易过程的安全,认证机构对在互联网上交易的买卖双方进行认证,确认其真实身份。电子商务实质上形成了一个虚拟的市场交换场所。 2.电子货币与电子商务。 电子货币与电子商务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电子商务中,网上银行、在线电子支付和数据加密、电子签名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其中,作为支付工具的电子货币应用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到电子商务的发展。我们通过电子商务的流程可以看到,电子商务不仅包括商品流、信息流、物流,同时也涵盖了资金流的范畴。在支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通过网络进行货币支付或资金流转,利用电子货币可以安全、灵活地把货币采用匿名的形式存储在自己的硬盘上,并在支付过程中使用。它将消费者和商家(买卖双方) 与银行联系在一起,消费者可以在有关银行开立账户,在需要使用电子货币的时候,可以安装相应的软件或预存现金,但消费者与商家洽谈好以后,签定订货合同,就可以使用相应的电子货币支付所购买商品的费用。其中认证机构保证了交易过程的安全。 3.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电子货币的应用和发展使网络上现货、现金交易成为可能,促进了企业营销结构、营销方式、结算方式的创新;而方便、快捷、轻松的购物方式,也将极大地刺激消费,扩大需求,给零售商带来了无限商机;同时,由于实施开放式的网络经营,大大加剧了市场竞争,促使企业为市场提供优质价廉的商品、优质高效的服务。 在电子商务中,使用电子货币进行支付与传统的货币支付方式相比有许多的优势。首先,在同样的空间内,电子货币可以存储的面值是无限的;而传统货币面值是有限的。其次,电子货币受时空的限制比较小,能够通过通讯系统在短时间内进行远距离传递。第三,电子货币可以采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弥补了传统货币管理成本高的缺憾。第四,电子货币的匿名性比传统货币要强,避免了面对面的交易。另外,作者还认为,电子货币与传统的货币相比具有信息承载量比较大的优点。通过在交易过程中使用电子货币,商家、厂家以及消费者都能够从中得到比传统交易方式更多的信息。例如,商家可以在网络上迅速、及时地统计热销产品的销售量,可以通过用户注册信息准确地看出参加浏览或购买的用户资料,甚至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后续的市场调查,以便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同时消费者也可以获得快捷的反馈信息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务。 但是,就目前而言,作为支付工具的电子货币应用于电子商务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在这一问题上,普遍存在着很多观点。比如,安全问题、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电子商务的发展还不很成熟、系统可靠性、安全性以及数字认证技术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将会对电子货币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要使电子货币能够迅速、健康的发展,必须尽快解决出现的这些问题。不仅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互联网络的普及率;同时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进而带动电子货币的发展;另外,也要尽快出台并且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给网络安全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规范网上交易程序,正确使用数字证书。 另外,作者通过对电子货币的研究,认为电子货币的产生和应用对传统的价值经济学和货币银行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未来的发展,将会由于电子货币的应用,使得中央银行不能再通过调节货币的发行量这一手段来调节市场经济,新的价值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将会产生,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也将会有新的诠释,以适应未来网络经济的发展。电子货币将会形成一门全新的学科,冲击经济金融界的传统理论、理念。 四、结束语 拓展电子货币的业务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不断加快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货币金融体系电子化的实现将是一个必然趋势。目前,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电子商贸、电子商务、基于安全数据交换协议的各类网上购物系统、供应链管理以及网络营销等活动的不断兴起,使得原先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管理系统、贸易体系结构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需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电子商务不断发展的带动下,电子货币也将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余旭涛,沙济彰. 电子货币的技术问题. 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学报,2005 (1) 2. 翟凤荣. 电子货币与电子支付. 价值工程,2004 (5) 3. 白静. 试论电子货币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甘肃理论学刊,2005 (5) 4. 陈红. 电子货币发展情况初探. 广西金融研究,2004 5. 许小勇. 电子货币的发展及其风险防范. 浙江金融,2003 (2)
2023-09-04 21:47:031

人均gdp8000美元能源产业怎么发展

对于发达国家的定义,有多种说法,但公认的标准是:较高的人均GDP(不是GDP总量)和社会发展水平。按1995年前后的标准,人均GDP在8000美元以上(按名义汇率计算)加上一定程度的社会发展水平就可基本定义为发达国家。近10年的发展,使8000美元这个标准已经落后了,2005年应提高到10000美元左右。按这个定义,在这10年,有8个国家已经加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这8个国家是:塞浦路斯、巴哈马、斯洛文尼亚、以色列、韩国、马耳他、匈牙利和捷克什么叫发达国家,而什么又叫发展中国家呢,从国际分工的合作之中可见一斑。在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可以得到高尖精的产品市场,而发展中国家只能是做一些低端产品的市场。最终低端消费品往往不是发达国家制造的,而是发展中国家才生产最终低端消费品,发达国家主要是搞工业化引领、集约型研究和现代化信息整合的工作。而发达国家的脑力型工人必然要求的休闲时间、学习时间和考究时间;发展中国家则因为当地资本家要把发达国家强加给当地资本家身上的成本都让工人来承担,因此当地工人只能夜以继日地更长时间地加班。于是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最终为的是让本国公民得到的生活休息时间,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只能是让工人付出的生产劳动时间,其中的差额是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强抢来的。什么叫发达国家,而什么又叫发展中国家呢,从国际分工的合作之中可见一斑。在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可以得到高尖精的产品市场,而发展中国家只能是做一些低端产品的市场。最终低端消费品往往不是发达国家制造的,而是发展中国家才生产最终低端消费品,发达国家主要是搞工业化引领、集约型研究和现代化信息整合的工作。而发达国家的脑力型工人必然要求的休闲时间、学习时间和考究时间;发展中国家则因为当地资本家要把发达国家强加给当地资本家身上的成本都让工人来承担,因此当地工人只能夜以继日地更长时间地加班。于是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最终为的是让本国公民得到的生活休息时间,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只能是让工人付出的生产劳动时间,其中的差额是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强抢来的。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发展的时间先后不同罢了,一个是现在进行时,一个是过去时。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根源及其消除作者佚名摘自未知发表2007-1-2216:55:43背景贫困是全球化的问题,也是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它影响了全球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也阻碍了中国改革开放最终目标的实现,是当今人类共同的大敌。因此,它是世界银行在其20年发展报告中唯一作为专题两次专门论述、并在其他年份的报告中多次提及的问题。一、发展中国家贫困的现状1、贫困的界定贫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贫困是经济意义上的贫困,指难以将生活维持在经济上最低水准的状况。广义贫困除包括经济意义上的贫困之外,还包括社会、发展、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如人口寿命、营养、教育、医疗、生存环境及失业等方面的状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总体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贫困的概念逐步由狭义的纯经济层面向广义的影响生存质量的多层面过渡。贫困概念界定的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点在世界银行和国际权威组织的定义中明显地体现出来。世界银行《1980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当某些人,某些家庭或某些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取他们在那个社会公认的,一般都能享受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加某些活动的机会,就是处于贫困状态。”显然,这里强调的是以消费水平为基础的物质条件。《1980年报告》将贫困线确定为人均年收入75美元。《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贫困,即缺少达到生活水准的能力”,并认为考虑贫困问题还要考虑人口寿命、营养状况、健康状况、儿童入学率、医疗卫生、识字能力、受教育机会等社会福利文化的内容。《1990年报告》确定了两条国际贫困线:一是人均年收入275美元以下为“赤贫”;二是人均年收入370美元(按1985年购买力平价不变价格计算)为“贫困”。1997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从“人文发展”的角度提出“人文贫困”的概念。它除了包括人均收入的因素外,还包括人均寿命、卫生、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多种指标。这种“人文贫困”的界定方法,能够较全面地反映一国的经济水准和生存状况,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以这个标准衡量,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体表现。2、发展中国家贫困的现状1991-1996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达到9%,但贫困人口却没有因经济增长而减少,反而有所增加。据联合国调查,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由1990年的10亿增加到目前的13亿。这些人生活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每人每天只有不到1美元的收入。在发展中国家中有8000万人完全不能享受医疗服务,8.4亿人营养不良,2.6亿人不能上学。在最贫穷的非洲地区,贫困发生率(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目前,非洲6.3亿人口中,约有一半挣扎在饥饿线上。(注:“非洲贫困状况恶化”,《人民日报》1996年2月7日第7版。)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7年10月的一份报告称,世界贫困人口中70%是妇女。贫困家庭儿童的处境更糟。20世纪80年代中,发展中国家有1亿儿童流浪街头。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并未缓解贫困的状况给人们以警示:增长并不等于发展,经济增长是缓解贫困的重要因素,但并非最关键的因素。二、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及解决途径1、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历史条件制约、经济基础落后、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过度增长、经济结构单一、发展战略不当、经济政策失误等内部因素,也有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贸易地位不利等外部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水平低下。因为贫困人口只有获得谋生的机会,才能消除贫困;而如果没有利用和把握谋生机会的能力,或者说没有对机会的反应能力,任何机会都会从身边溜走。受教育程度低或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人,则无法获得这种能力。从全球不同国家和社会各阶层看,贫困人口往往集中在经济落后、通讯不发达、交通不畅、教育不普及、识字率低、观念落后的偏远地区。在这些地区,由于得不到基本的社会服务和人力资本投资,贫困人口不具备利用谋生机会的能力,无力获得足够的食物,他们的孩子就更需要早先出去赚钱以补贴家用而不能上学;他们更需要多生育,靠一个大的家庭组织来维持成员的生计,人均生活水平更低,贫困进一步加剧。这一恶性循环的源头在于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劳动力生存状况的人力资本投资——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育水平低下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2、解决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的关键减轻贫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1980年报告》分析了贫困、经济增长与人力开发之间的关系,指出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能有效地消除贫困,而人力开发在消除贫困特别是绝对贫困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报告详细阐述了人力开发的几个主要因素:教育、健康、营养和生育,他们各自如何影响穷人的收入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1990年报告》进一步给出了由“机会”和“能力”两个方面组成的有效扶贫战略:“一是实行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及其配套政策,促进对穷人最丰富的资产,即劳动力的需求,为穷人提供谋生的机会;二是广泛向穷人提供基本社会服务,增加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提高穷人利用谋生机会的能力。前者解决的是劳动力数量过多的问题,后者解决的是劳动力质量过低的问题,以此来提高劳动者的收入,从而解决贫困问题。”要将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与使穷人受益于经济增长的政策统一起来。其途径有:(1)给穷人以资产所有权。一是将存量资产重新分配给穷人,如土地改革。二是增量资本作有利于穷人的分配。特别是通过初等教育和医疗保健对穷人人力资源的公共投资,成为增加穷人资产的重要政策手段。(2)增加穷人所拥有资产的受益。即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收益减轻贫困。非熟练劳动力是穷人最重要的资产,非熟练劳动力收益大幅度提高,能使收入分配有利于穷人。另外特别重要的是通过提高生产率来提高穷人的资产收益,这包括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基础设施的投资。这种投资能够将促进增长与减缓贫困统一起来。研究表明,农业报酬增长额的1/4、非农业报酬的3/4可以归因于良好的教育。(3)对穷人进行适度转让。上述无论哪种减轻贫困的方法,都有赖于穷人自身的接受和掌握能力,有赖于他们对新方式和新机会的利用,归根结底依赖于提高这种能力的人力资源开发。人也是增长的源泉。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和有健康身体的劳动者更容易获得好的工作机会,为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虽然创业精神和管理能力在公共和私人部门都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绝大多数普通劳动者的技能、知识和工作态度。因此,必须在取得短期的经济增长与着眼于人们的长期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投资之间保持平衡。要获得增长的源泉,达到和保持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就要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人力开发毫无疑问在消除贫困的斗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注:世界银行1980年《世界发展报告》。)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因素,也是长期发展的基础。劳动能力是所有健康的穷人赖以生存的唯一宝贵的资本。因此,用教育来提高劳动力的生产率和穷人把握机会的能力,是同贫困斗争的最有效的途径。他使穷人有能力抓住经济增长的机会,提高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存量,从而提高他们明天的工作效率,使经济的长期发展获得不竭的资源。因此,政府有必要对现行的支出格局倾向做出调整,其中包括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社会部门旨在改善穷人生活状况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措施是,扩大和改善初级教育和基本的医疗卫生保健。政府有必要在贫困人口集中的农村地区增加公共投资,更好地利用现有资源,赋予地方当局的责任,持续扩大农村的诊疗所和小学数量,改进服务质量。在总结扶贫经验时,《1990年报告》指出:“任何试图在世界经济中开展竞争的国家,都有必要采取全面的教育政策,包括在高等教育、科技和专业培训方面的开支。”(注: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最成功的国家都推行一种有效的使用劳动力的增长模式,并对穷人的人力资源进行投资。这两方面兼顾的方针是减轻贫困的基本战略,两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是为穷人提高运用其最丰富的资产——劳动力的机会,另一方面是改善其眼前的福利并提高其利用新出现的机会的能力。两相结合可以提高世界上绝大多数穷人的生活水准。”(注: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两个报告得出的同样结论是:对人力资本尤其是对教育的投资,有助于铲除贫困之根源。三、中国的贫困问题1、中国贫困问题的现状像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贫困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障碍。自实施扶贫计划以来,中国的贫困人口锐减,但反贫困任务仍相当艰巨。一方面是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加大,初步脱贫人口返贫问题突出;另一方面,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又产生了城市新增贫困人口。(1)农村贫困状况:以1985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扶贫标准年人均纯收入200元为基础进行调整,1999年相当于635元。按照这一标准计算,截至1999年底,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3400万。如果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估计,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就远不止几千万,而是1.06亿(1998年底)。(注:杨军:“中国反贫困战略面临的困惑及调整思路”,《甘肃理论学刊》2001年1期。)据国务院扶贫的报告估计,如果把那些虽然已经解决了温饱但极易返贫的人口算上,中国目前的农村贫困人口可能超过农村总人口的10%。显然,我国农村的贫困标准是建立在维持基本生存的最低水平之上的。除物质生活贫穷外,我国贫困人口集中的地区社会保障和医疗条件差,生活质量差;贫困使一些儿童营养缺乏,健康状况不佳,许多适龄儿童特别是女童失学,文盲较多;信息闭塞,观念落后。(2)城市新增贫困人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企改革的深入,市场机制自发诱导的诸如失业、破产、收入差距悬殊等新的致贫因素的影响迅速增加,大批下岗和长期失业人员、退休职工中的低收入者等,构成了城镇新的贫困人口。1996年我国城镇贫困户数是306万户,贫困人口1176万人,户年人均生活费收入1321元,比当年划定的城市贫困线户人均生活费收入1671元还要低20%。(注:《中国工商时报》1997年10月10日。)近几年,随着下岗、失业问题的日益严重,我国城镇贫困问题进一步恶化(见表1)。附图{F102f43.BMP}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综合失业人数=下岗无业人员+失业人员(2)综合失业率=综合失业人数/劳动力总数据劳动部测算,2000年下岗职工总数为2100万,按照新的要求,2000年之后,下岗职工将直接进入失业范围,不再新设再就业服务中心。这些人中约50%左右在失业救济金用完之后,不能重新就业,他们将陷入贫困之中。城镇贫困人口的加入,使中国贫困人口的结构更加复杂,使中国贫困问题更加恶化。(3)中国的“人文贫困”:中国的城乡贫困不仅表现在经济收入、人均生活支出的经济层面上,更反映在生存状况、受教育程度、医疗卫生条件等生活环境质量上。若用人文发展指标来衡量,中国的“人文贫困”状况更加严重。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7年人类发展报告》对175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排在108倍。联合国人文排序的新指标包括出生时的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综合入学率、人均GDP。这一人文发展指数更能反映人类文明的进步程度,对“贫困”的理解也更为深刻。这种排序使我们看到,我们与其他国家的差距不仅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更重要的是在反映综合水平的人文指标上,而后者的差距比前者更难弥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后者这些指标决定了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决不仅是增长)潜力,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真正水平和综合实力。这些人文发展指标为我国扶贫、脱贫工作指明了方向。2、中国脱贫的关键从中国的贫困人口阶层分布看,无论是农村贫困家庭还是城市贫困人口,都集中在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人群中。在农村,由于没有文化,无法掌握科学种田的知识,即便有了土地也得不到应有的收获,更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的袭击。没有利用谋生机会的能力,不掌握生存技能,看不见也抓不到改变生活的机会,脱贫基础脆弱。即使是已经脱贫,但当使其初步脱贫的物质基础发生变化或稍有不测时,很快重新陷入贫困。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0%刚刚脱贫的人口又返贫。在城市,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下岗人员很难胜任对技术要求较高的新岗位,难寻收入丰厚的职业。由此可见,摆脱贫困的关键是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在为贫困人口提供谋生机会的同时,更侧重于提高其利用谋生机会的能力。“改善人口质量的投资,能显著提高穷人的经济前途和福利”。(注:舒尔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讲演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有鉴于此,政府应将扶贫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巩固和提高贫困个体的生存保障和发展能力上来,增加贫困人口受教育的机会,从而提升他们获取生存和发展资源的手段和能力,扶贫扶在根上、扶在点子上。政府要把扶贫和扶智有效地结合起来,在进行物质扶贫的同时增加文化扶贫的力度;在提供必要的资金、救济,使贫困人口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同时,加大提高贫困人口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的教育投入;在以物质投入缓解贫困现状的同时,强调“扶人”、“治本”这一根本途径。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在扶贫工作中也面临着资金不足这一最大障碍。“面对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庞大的发展计划,政府往往需要在人力开发与其他项目间费力地权衡。“发展中国家应力图提高公共企业的资金营运效率,在不影响安全的情况下减少军费,以及减少一些需要高投入而不太紧急的项目投资,使的资金能够用于向小学教育、基本卫生保健这样的项目上。”(注: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亚当·斯密说过:“一个国家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其劳动者所掌握的技能、熟练程度和判断力的高低。”这句话在今天仍然是至理名言。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她的人民。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既是经济发展的源泉又是它的最终目标。然而贫困不会在一夜之间消失,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也不可能在一夕之间实现,一个国家现今的健康和教育水平反映的很可能是其10年甚至20年前为人力开发所作的努力。(注:程漱兰等编著:《世界银行发展报告20年回顾》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7月。)《管子·修权》里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中国的人力开发与反贫困斗争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做出不懈的努力,其中政府的作用尤为重要。
2023-09-04 21:47:291

发展中的国家和发达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

对于发达国家的定义,有多种说法,但公认的标准是:较高的人均GDP(不是GDP总量)和社会发展水平。按1995年前后的标准,人均GDP在8000美元以上(按名义汇率计算)加上一定程度的社会发展水平就可基本定义为 发达国家。近10年的发展,使8000美元这个标准已经落后了,2005年应提高到10000美元左右。按这个定义,在这10年,有8个国家已经加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这8个国家是:塞浦路斯、巴哈马、斯洛文尼亚 、 以色列、 韩国 、马耳他、匈牙利 和捷克什么叫发达国家,而什么又叫发展中国家呢,从国际分工的合作之中可见一斑。在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可以得到高尖精的产品市场,而发展中国家只能是做一些低端产品的市场。最终低端消费品往往不是发达国家制造的,而是发展中国家才生产最终低端消费品,发达国家主要是搞工业化引领、集约型研究和现代化信息整合的工作。而发达国家的脑力型工人必然要求更多的休闲时间、学习时间和考究时间;发展中国家则因为当地资本家要把发达国家强加给当地资本家身上的成本都让工人来承担,因此当地工人只能夜以继日地更长时间地加班。于是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最终为的是让本国公民得到更多的生活休息时间,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只能是让工人付出更多的生产劳动时间,其中的差额是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强抢来的。什么叫发达国家,而什么又叫发展中国家呢,从国际分工的合作之中可见一斑。在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可以得到高尖精的产品市场,而发展中国家只能是做一些低端产品的市场。最终低端消费品往往不是发达国家制造的,而是发展中国家才生产最终低端消费品,发达国家主要是搞工业化引领、集约型研究和现代化信息整合的工作。而发达国家的脑力型工人必然要求更多的休闲时间、学习时间和考究时间;发展中国家则因为当地资本家要把发达国家强加给当地资本家身上的成本都让工人来承担,因此当地工人只能夜以继日地更长时间地加班。于是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最终为的是让本国公民得到更多的生活休息时间,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只能是让工人付出更多的生产劳动时间,其中的差额是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强抢来的。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发展的时间先后不同罢了,一个是现在进行时,一个是过去时。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根源及其消除作者 佚名 摘自 未知 发表 2007-1-22 16:55:43 背景贫困是全球化的问题,也是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它影响了全球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也阻碍了中国改革开放最终目标的实现,是当今人类共同的大敌。因此,它是世界银行在其20年发展报告中唯一作为专题两次专门论述、并在其他年份的报告中多次提及的问题。一、发展中国家贫困的现状1、贫困的界定贫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贫困是经济意义上的贫困,指难以将生活维持在经济上最低水准的状况。广义贫困除包括经济意义上的贫困之外,还包括社会、发展、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如人口寿命、营养、教育、医疗、生存环境及失业等方面的状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总体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贫困的概念逐步由狭义的纯经济层面向广义的影响生存质量的多层面过渡。贫困概念界定的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点在世界银行和国际权威组织的定义中明显地体现出来。世界银行《1980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当某些人,某些家庭或某些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取他们在那个社会公认的,一般都能享受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加某些活动的机会,就是处于贫困状态。”显然,这里强调的是以消费水平为基础的物质条件。《1980年报告》将贫困线确定为人均年收入75美元。《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贫困,即缺少达到生活水准的能力”,并认为考虑贫困问题还要考虑人口寿命、营养状况、健康状况、儿童入学率、医疗卫生、识字能力、受教育机会等社会福利文化的内容。《1990年报告》确定了两条国际贫困线:一是人均年收入275美元以下为“赤贫”;二是人均年收入370美元(按1985年购买力平价不变价格计算)为“贫困”。1997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从“人文发展”的角度提出“人文贫困”的概念。它除了包括人均收入的因素外,还包括人均寿命、卫生、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多种指标。这种“人文贫困”的界定方法,能够较全面地反映一国的经济水准和生存状况,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以这个标准衡量,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体表现。2、发展中国家贫困的现状1991-1996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达到9%, 但贫困人口却没有因经济增长而减少,反而有所增加。据联合国调查,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由1990年的10亿增加到目前的13亿。这些人生活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每人每天只有不到1美元的收入。在发展中国家中有8000 万人完全不能享受医疗服务,8.4亿人营养不良,2.6亿人不能上学。在最贫穷的非洲地区,贫困发生率(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目前,非洲6.3亿人口中,约有一半挣扎在饥饿线上。 (注:“非洲贫困状况恶化”,《人民日报》1996年2月7日第7版。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7年10月的一份报告称,世界贫困人口中70%是妇女。贫困家庭儿童的处境更糟。20世纪80年代中,发展中国家有1 亿儿童流浪街头。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并未缓解贫困的状况给人们以警示:增长并不等于发展,经济增长是缓解贫困的重要因素,但并非最关键的因素。二、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及解决途径1、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历史条件制约、经济基础落后、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过度增长、经济结构单一、发展战略不当、经济政策失误等内部因素,也有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贸易地位不利等外部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水平低下。因为贫困人口只有获得谋生的机会,才能消除贫困;而如果没有利用和把握谋生机会的能力,或者说没有对机会的反应能力,任何机会都会从身边溜走。受教育程度低或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人,则无法获得这种能力。从全球不同国家和社会各阶层看,贫困人口往往集中在经济落后、通讯不发达、交通不畅、教育不普及、识字率低、观念落后的偏远地区。在这些地区,由于得不到基本的社会服务和人力资本投资,贫困人口不具备利用谋生机会的能力,无力获得足够的食物,他们的孩子就更需要早先出去赚钱以补贴家用而不能上学;他们更需要多生育,靠一个大的家庭组织来维持成员的生计,人均生活水平更低,贫困进一步加剧。这一恶性循环的源头在于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劳动力生存状况的人力资本投资——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育水平低下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2、解决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的关键减轻贫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1980年报告》分析了贫困、经济增长与人力开发之间的关系,指出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能有效地消除贫困,而人力开发在消除贫困特别是绝对贫困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报告详细阐述了人力开发的几个主要因素:教育、健康、营养和生育,他们各自如何影响穷人的收入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1990年报告》进一步给出了由“机会”和“能力”两个方面组成的有效扶贫战略:“一是实行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及其配套政策,促进对穷人最丰富的资产,即劳动力的需求,为穷人提供谋生的机会;二是广泛向穷人提供基本社会服务,增加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提高穷人利用谋生机会的能力。前者解决的是劳动力数量过多的问题,后者解决的是劳动力质量过低的问题,以此来提高劳动者的收入,从而解决贫困问题。”要将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与使穷人受益于经济增长的政策统一起来。其途径有:(1 )给穷人以资产所有权。一是将存量资产重新分配给穷人,如土地改革。二是增量资本作有利于穷人的分配。特别是通过初等教育和医疗保健对穷人人力资源的公共投资,成为增加穷人资产的重要政策手段。(2 )增加穷人所拥有资产的受益。即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收益减轻贫困。非熟练劳动力是穷人最重要的资产,非熟练劳动力收益大幅度提高,能使收入分配有利于穷人。另外特别重要的是通过提高生产率来提高穷人的资产收益,这包括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基础设施的投资。这种投资能够将促进增长与减缓贫困统一起来。研究表明,农业报酬增长额的1/4、非农业报酬的3/4可以归因于良好的教育。( 3)对穷人进行适度转让。上述无论哪种减轻贫困的方法,都有赖于穷人自身的接受和掌握能力,有赖于他们对新方式和新机会的利用,归根结底依赖于提高这种能力的人力资源开发。人也是增长的源泉。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和有健康身体的劳动者更容易获得好的工作机会,为经济增长做出更多的贡献。虽然创业精神和管理能力在公共和私人部门都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绝大多数普通劳动者的技能、知识和工作态度。因此,必须在取得短期的经济增长与着眼于人们的长期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投资之间保持平衡。要获得增长的源泉,达到和保持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就要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人力开发毫无疑问在消除贫困的斗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注:世界银行1980年《世界发展报告》。)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因素,也是长期发展的基础。劳动能力是所有健康的穷人赖以生存的唯一宝贵的资本。因此,用教育来提高劳动力的生产率和穷人把握机会的能力,是同贫困斗争的最有效的途径。他使穷人有能力抓住经济增长的机会,提高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存量,从而提高他们明天的工作效率,使经济的长期发展获得不竭的资源。因此,政府有必要对现行的支出格局倾向做出调整,其中包括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社会部门旨在改善穷人生活状况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措施是,扩大和改善初级教育和基本的医疗卫生保健。政府有必要在贫困人口集中的农村地区增加公共投资,更好地利用现有资源,赋予地方当局更多的责任,持续扩大农村的诊疗所和小学数量,改进服务质量。在总结扶贫经验时,《1990年报告》指出:“任何试图在世界经济中开展竞争的国家,都有必要采取全面的教育政策,包括在高等教育、科技和专业培训方面的开支。”(注: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最成功的国家都推行一种有效的使用劳动力的增长模式,并对穷人的人力资源进行投资。这两方面兼顾的方针是减轻贫困的基本战略,两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是为穷人提高运用其最丰富的资产——劳动力的机会,另一方面是改善其眼前的福利并提高其利用新出现的机会的能力。两相结合可以提高世界上绝大多数穷人的生活水准。”(注: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两个报告得出的同样结论是:对人力资本尤其是对教育的投资,有助于铲除贫困之根源。三、中国的贫困问题1、中国贫困问题的现状像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贫困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障碍。自实施扶贫计划以来,中国的贫困人口锐减,但反贫困任务仍相当艰巨。一方面是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加大,初步脱贫人口返贫问题突出;另一方面,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又产生了城市新增贫困人口。(1)农村贫困状况:以1985 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扶贫标准年人均纯收入200元为基础进行调整,1999年相当于635元。按照这一标准计算,截至1999年底,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3400万。如果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估计,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就远不止几千万,而是1.06亿(1998年底)。(注:杨军:“中国反贫困战略面临的困惑及调整思路”,《甘肃理论学刊》2001年1期。)据国务院扶贫办的报告估计, 如果把那些虽然已经解决了温饱但极易返贫的人口算上,中国目前的农村贫困人口可能超过农村总人口的10%。显然,我国农村的贫困标准是建立在维持基本生存的最低水平之上的。除物质生活贫穷外,我国贫困人口集中的地区社会保障和医疗条件差,生活质量差;贫困使一些儿童营养缺乏,健康状况不佳,许多适龄儿童特别是女童失学,文盲较多;信息闭塞,观念落后。(2 )城市新增贫困人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企改革的深入,市场机制自发诱导的诸如失业、破产、收入差距悬殊等新的致贫因素的影响迅速增加,大批下岗和长期失业人员、退休职工中的低收入者等,构成了城镇新的贫困人口。1996年我国城镇贫困户数是306万户, 贫困人口1176万人,户年人均生活费收入1321元,比当年划定的城市贫困线户人均生活费收入1671元还要低20%。 (注:《中国工商时报》1997年10月10日。)近几年,随着下岗、失业问题的日益严重, 我国城镇贫困问题进一步恶化(见表1)。附图{F102f43.BMP}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综合失业人数=下岗无业人员+失业人员(2)综合失业率=综合失业人数/劳动力总数据劳动部测算,2000年下岗职工总数为2100万, 按照新的要求,2000年之后,下岗职工将直接进入失业范围,不再新设再就业服务中心。这些人中约50%左右在失业救济金用完之后,不能重新就业,他们将陷入贫困之中。城镇贫困人口的加入,使中国贫困人口的结构更加复杂,使中国贫困问题更加恶化。(3 )中国的“人文贫困”:中国的城乡贫困不仅表现在经济收入、人均生活支出的经济层面上,更反映在生存状况、受教育程度、医疗卫生条件等生活环境质量上。若用人文发展指标来衡量,中国的“人文贫困”状况更加严重。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7年人类发展报告》对175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排在108倍。联合国人文排序的新指标包括出生时的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综合入学率、人均GDP。这一人文发展指数更能反映人类文明的进步程度, 对“贫困”的理解也更为深刻。这种排序使我们看到,我们与其他国家的差距不仅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更重要的是在反映综合水平的人文指标上,而后者的差距比前者更难弥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后者这些指标决定了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决不仅是增长)潜力,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真正水平和综合实力。这些人文发展指标为我国扶贫、脱贫工作指明了方向。2、中国脱贫的关键从中国的贫困人口阶层分布看,无论是农村贫困家庭还是城市贫困人口,都集中在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人群中。在农村,由于没有文化,无法掌握科学种田的知识,即便有了土地也得不到应有的收获,更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的袭击。没有利用谋生机会的能力,不掌握生存技能,看不见也抓不到改变生活的机会,脱贫基础脆弱。即使是已经脱贫,但当使其初步脱贫的物质基础发生变化或稍有不测时,很快重新陷入贫困。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0%刚刚脱贫的人口又返贫。在城市,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下岗人员很难胜任对技术要求较高的新岗位,难寻收入丰厚的职业。由此可见,摆脱贫困的关键是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在为贫困人口提供谋生机会的同时,更侧重于提高其利用谋生机会的能力。“改善人口质量的投资,能显著提高穷人的经济前途和福利”。(注:舒尔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讲演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有鉴于此,政府应将扶贫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巩固和提高贫困个体的生存保障和发展能力上来,增加贫困人口受教育的机会,从而提升他们获取生存和发展资源的手段和能力,扶贫扶在根上、扶在点子上。政府要把扶贫和扶智有效地结合起来,在进行物质扶贫的同时增加文化扶贫的力度;在提供必要的资金、救济,使贫困人口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同时,加大提高贫困人口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的教育投入;在以物质投入缓解贫困现状的同时,强调“扶人”、“治本”这一根本途径。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在扶贫工作中也面临着资金不足这一最大障碍。“面对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庞大的发展计划,政府往往需要在人力开发与其他项目间费力地权衡。“发展中国家应力图提高公共企业的资金营运效率,在不影响安全的情况下减少军费,以及减少一些需要高投入而不太紧急的项目投资,使更多的资金能够用于向小学教育、基本卫生保健这样的项目上。”(注: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亚当·斯密说过:“一个国家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其劳动者所掌握的技能、熟练程度和判断力的高低。”这句话在今天仍然是至理名言。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她的人民。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既是经济发展的源泉又是它的最终目标。然而贫困不会在一夜之间消失,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也不可能在一夕之间实现,一个国家现今的健康和教育水平反映的很可能是其10年甚至20年前为人力开发所作的努力。(注:程漱兰等编著:《世界银行发展报告20年回顾》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7月。)《管子·修权》里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中国的人力开发与反贫困斗争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做出不懈的努力,其中政府的作用尤为重要。
2023-09-04 21:47:401

急求电子商务毕业论文一篇

电子货币的发展及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货币作为基于网络的支付结算工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文章从电子货币概念出发,不仅分析了它的发展情况,而且针对电子商务的业务流程,对其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进行了重点研究。最后提出了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关键词:电子货币 网络金融 电子商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电子商务相关的电子支付工具越来越多。这些支付工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电子货币类,如电子现金、电子钱包等;另一类是电子信用卡类,包括智能卡、借记卡、电话卡等;还有一类是电子支票类,如电子支票、电子汇款( EFT) 、电子划款等。本文将针对电子支付的工具之一——电子货币在电子商务中的适用性进行分析与研究。一、电子货币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形式1电子货币的基本概念。电子货币作为当代最新的货币形式,从20 世纪70 年代产生以来,其应用形式越来越广泛。电子货币是一种在网上电子信用发展起来的,以商用电子机和各类交易卡为媒介,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手段,以电子脉冲进行资金传输和存储的信用货币。通过网上银行进行的金融电子信息交换,电子货币与纸币等其他货币形式相比,具有保存成本低,流通费用低,标准化成本低,使用成本低等优势。尤适宜于小金额的网上采购。电子货币技术解决了无形货币的存储、流通、使用等方面的技术问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美国的Mark Twain 银行是美国第一家提供电子货币业务的银行,早在1996 年4 月就获得了一万个电子货币客户。2电子货币的主要形式。电子货币有两种主要形式:智能卡形式的支付卡 和数字方式的货币文件。前者主要用于网下的支付,后者用于网上的支付。电子现金,它的主要用途在于取代日常小额消费的钞票及硬币。Mondex卡除了拥有现金的特性以外,同时还具有一个比现金更优良的特点,即是它能安全地通过电子管道(如电话、因特网等) 来作为人对人、人对商家、人对银行的远距转值。我国的电子商务正在起步,网上金融服务开展较少,电子货币系统的建设进展缓慢。Mondex 是目前最接近于现金的电子货币。E - Cash 是由Digicash 开发的在线交易用的数字货币。它是一种数据形式流通的货币。把现金数值转换成为一系列的加密序列数,通过这些序列数来表示现实中各种金额的币值。用户在开展电子现金业务的银行开设账户并在账户内存钱后,就可以在接受电子现金的商店进行购物。二、电子货币的发展1. 电子货币的发展概况。电子货币的产生是经济和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成果。电子货币的使用,一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取代现金的发行,使得货币的发行费用降低;二是发行主体将由中央银行向其他主体转变。目前的电子货币主要有银行卡和网上电子货币两种。现在,银行卡已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更普遍的应用。对于客户来说,利用银行卡购物付款、提现、存款、转账,方便快捷、安全高效,而且可以获得咨询和资金融通的便利。同时,世界上由网上电子货币带动的网上金融服务正在迅速发展。据统计,网上金融业务在2004 年占传统金融业务量的10 %~20 % ,其中美国的网上金融业务发展最快,欧洲国家也在大力发展; 在亚洲,新加坡等是发展电子货币的先进地区。新加坡货币委员会的官员称,该国将力争于2008年全部改用电子化货币,货币将包括一种“电子数字脉冲”,发射装置安装在手机、掌上电脑甚至手表上,然后发射脉冲信号进行支付活动,届时所有商业和服务机构都将依法接受电子货币。欧洲央行也指出,电子货币的应用范围将越来越广,推广电子货币将成为欧洲央行未来货币政策的组成部分之一。2. 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情况。从总体上讲,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情况相对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尚处于起步阶段,网上金融服务开展较少,电子货币系统的建设进展缓慢。由于国情的缘故和信用概念在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初期没有市场基础,一直到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银行被推向市场,商品经济的生存竞争意识才迫使中国的银行界开始思考电子货币的发展策略。在我国,目前发展的重点主要仍在信用卡业务上。我国的第一张银行信用卡,是1985 年6 月由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的“中银卡”,与国外相比,银行信用卡发展历史很短。近年来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迅速,到2001 年6 月底,全国共有55 家金融机构开办了银行卡业务,发卡总量达3. 3 亿张;银行卡账户存款余额3742 亿元,仅2003 年上半年交易总额达48532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4 %;全国受理银行卡的银行卡的银行网点12. 9 万个,商户约10 万户;各金融机构共安装自动柜员机4. 9 万台,销售终端33. 4 万台。3. 电子货币的发展趋势。目前电子货币的发展十分迅速。据专家预测,美国在近十年内可能有12 %~15 %的交易将以电子方式进行,并且该发展趋势仍将不断加快。2000 年有约10 %的人用电子货币进行商业交易。在我国,也有业内人士分析电子商务将会蓬勃的发展。可见,电子货币将会朝更便利、更安全、更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支付方式也会趋于简单化和统一化,电子货币必然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三、电子货币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面对已经到来的数字化时代,随着金融电子化和Internet 的迅猛发展,网络作为一种新的贸易领域正在逐渐成为商务的一大发展趋势。电子货币系统是电子商务活动的基础,只有正确认识电子货币的优势,建立和完善电子货币系统,才能真正开展电子商务活动。1电子商务流程的简单描述。电子商务是一种采用最先进信息技术的买卖方式。整个电子商务过程并不是工业经济阶段商务活动的翻版,电子商务是将“通信服务”、“数据管理服务”、“安全服务”等三项基本服务融为一体的商业服务。在电子商务过程中,消费者和商家(即买卖双方) 将自己的各类供求意愿按照一定的格式输入电子商务网络,电子商务网络便会根据消费者的要求,寻找相关信息并提供给消费者多种买卖选择。一旦消费者确认,电子商务就会协助完成合同的签定、分类、传递和款项收付等全套业务。同时,为保证交易过程的安全,认证机构对在互联网上交易的买卖双方进行认证,确认其真实身份。电子商务实质上形成了一个虚拟的市场交换场所。2.电子货币与电子商务。电子货币与电子商务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电子商务中,网上银行、在线电子支付和数据加密、电子签名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其中,作为支付工具的电子货币应用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到电子商务的发展。我们通过电子商务的流程可以看到,电子商务不仅包括商品流、信息流、物流,同时也涵盖了资金流的范畴。在支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通过网络进行货币支付或资金流转,利用电子货币可以安全、灵活地把货币采用匿名的形式存储在自己的硬盘上,并在支付过程中使用。它将消费者和商家(买卖双方) 与银行联系在一起,消费者可以在有关银行开立账户,在需要使用电子货币的时候,可以安装相应的软件或预存现金,但消费者与商家洽谈好以后,签定订货合同,就可以使用相应的电子货币支付所购买商品的费用。其中认证机构保证了交易过程的安全。3.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电子货币的应用和发展使网络上现货、现金交易成为可能,促进了企业营销结构、营销方式、结算方式的创新;而方便、快捷、轻松的购物方式,也将极大地刺激消费,扩大需求,给零售商带来了无限商机;同时,由于实施开放式的网络经营,大大加剧了市场竞争,促使企业为市场提供优质价廉的商品、优质高效的服务。在电子商务中,使用电子货币进行支付与传统的货币支付方式相比有许多的优势。首先,在同样的空间内,电子货币可以存储的面值是无限的;而传统货币面值是有限的。其次,电子货币受时空的限制比较小,能够通过通讯系统在短时间内进行远距离传递。第三,电子货币可以采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弥补了传统货币管理成本高的缺憾。第四,电子货币的匿名性比传统货币要强,避免了面对面的交易。另外,作者还认为,电子货币与传统的货币相比具有信息承载量比较大的优点。通过在交易过程中使用电子货币,商家、厂家以及消费者都能够从中得到比传统交易方式更多的信息。例如,商家可以在网络上迅速、及时地统计热销产品的销售量,可以通过用户注册信息准确地看出参加浏览或购买的用户资料,甚至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后续的市场调查,以便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同时消费者也可以获得快捷的反馈信息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务。但是,就目前而言,作为支付工具的电子货币应用于电子商务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在这一问题上,普遍存在着很多观点。比如,安全问题、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电子商务的发展还不很成熟、系统可靠性、安全性以及数字认证技术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将会对电子货币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要使电子货币能够迅速、健康的发展,必须尽快解决出现的这些问题。不仅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互联网络的普及率;同时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进而带动电子货币的发展;另外,也要尽快出台并且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给网络安全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规范网上交易程序,正确使用数字证书。另外,作者通过对电子货币的研究,认为电子货币的产生和应用对传统的价值经济学和货币银行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未来的发展,将会由于电子货币的应用,使得中央银行不能再通过调节货币的发行量这一手段来调节市场经济,新的价值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将会产生,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也将会有新的诠释,以适应未来网络经济的发展。电子货币将会形成一门全新的学科,冲击经济金融界的传统理论、理念。四、结束语拓展电子货币的业务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不断加快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货币金融体系电子化的实现将是一个必然趋势。目前,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电子商贸、电子商务、基于安全数据交换协议的各类网上购物系统、供应链管理以及网络营销等活动的不断兴起,使得原先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管理系统、贸易体系结构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需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电子商务不断发展的带动下,电子货币也将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参考文献:1. 余旭涛,沙济彰. 电子货币的技术问题. 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学报,2005 (1)2. 翟凤荣. 电子货币与电子支付. 价值工程,2004 (5)3. 白静. 试论电子货币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甘肃理论学刊,2005 (5)4. 陈红. 电子货币发展情况初探. 广西金融研究,20045. 许小勇. 电子货币的发展及其风险防范. 浙江金融,2003 (2)
2023-09-04 21:47:521

不同的自然灾害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表现有什么不同

对于发达国家的定义,有多种说法,但公认的标准是:较高的人均GDP(不是GDP总量)和社会发展水平。按1995年前后的标准,人均GDP在8000美元以上(按名义汇率计算)加上一定程度的社会发展水平就可基本定义为 发达国家。近10年的发展,使8000美元这个标准已经落后了,2005年应提高到10000美元左右。按这个定义,在这10年,有8个国家已经加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这8个国家是:塞浦路斯、巴哈马、斯洛文尼亚 、 以色列、 韩国 、马耳他、匈牙利 和捷克 在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可以得到高尖精的产品市场,而发展中国家只能是做一些低端产品的市场。最终低端消费品往往不是发达国家制造的,而是发展中国家才生产最终低端消费品,发达国家主要是搞工业化引领、集约型研究和现代化信息整合的工作。而发达国家的脑力型工人必然要求更多的休闲时间、学习时间和考究时间;发展中国家则因为当地资本家要把发达国家强加给当地资本家身上的成本都让工人来承担,因此当地工人只能夜以继日地更长时间地加班。贫困是全球化的问题,也是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它影响了全球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也阻碍了中国改革开放最终目标的实现,是当今人类共同的大敌。因此,它是世界银行在其20年发展报告中唯一作为专题两次专门论述、并在其他年份的报告中多次提及的问题。 一、发展中国家贫困的现状 1、贫困的界定 贫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贫困是经济意义上的贫困,指难以将生活维持在经济上最低水准的状况。广义贫困除包括经济意义上的贫困之外,还包括社会、发展、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如人口寿命、营养、教育、医疗、生存环境及失业等方面的状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总体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贫困的概念逐步由狭义的纯经济层面向广义的影响生存质量的多层面过渡。贫困概念界定的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点在世界银行和国际权威组织的定义中明显地体现出来。 世界银行《1980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当某些人,某些家庭或某些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取他们在那个社会公认的,一般都能享受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加某些活动的机会,就是处于贫困状态。”显然,这里强调的是以消费水平为基础的物质条件。《1980年报告》将贫困线确定为人均年收入75美元。《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贫困,即缺少达到生活水准的能力”,并认为考虑贫困问题还要考虑人口寿命、营养状况、健康状况、儿童入学率、医疗卫生、识字能力、受教育机会等社会福利文化的内容。《1990年报告》确定了两条国际贫困线:一是人均年收入275美元以下为“赤贫”;二是人均年收入370美元(按1985年购买力平价不变价格计算)为“贫困”。1997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从“人文发展”的角度提出“人文贫困”的概念。它除了包括人均收入的因素外,还包括人均寿命、卫生、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多种指标。这种“人文贫困”的界定方法,能够较全面地反映一国的经济水准和生存状况,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以这个标准衡量,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体表现。 2、发展中国家贫困的现状 1991-1996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达到9%, 但贫困人口却没有因经济增长而减少,反而有所增加。据联合国调查,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由1990年的10亿增加到目前的13亿。这些人生活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每人每天只有不到1美元的收入。在发展中国家中有8000 万人完全不能享受医疗服务,8.4亿人营养不良,2.6亿人不能上学。在最贫穷的非洲地区,贫困发生率(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目前,非洲6.3亿人口中,约有一半挣扎在饥饿线上。 (注:“非洲贫困状况恶化”,《人民日报》1996年2月7日第7版。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7年10月的一份报告称,世界贫困人口中70%是妇女。贫困家庭儿童的处境更糟。20世纪80年代中,发展中国家有1 亿儿童流浪街头。 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并未缓解贫困的状况给人们以警示:增长并不等于发展,经济增长是缓解贫困的重要因素,但并非最关键的因素。 二、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及解决途径 1、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历史条件制约、经济基础落后、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过度增长、经济结构单一、发展战略不当、经济政策失误等内部因素,也有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贸易地位不利等外部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水平低下。因为贫困人口只有获得谋生的机会,才能消除贫困;而如果没有利用和把握谋生机会的能力,或者说没有对机会的反应能力,任何机会都会从身边溜走。受教育程度低或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人,则无法获得这种能力。 从全球不同国家和社会各阶层看,贫困人口往往集中在经济落后、通讯不发达、交通不畅、教育不普及、识字率低、观念落后的偏远地区。在这些地区,由于得不到基本的社会服务和人力资本投资,贫困人口不具备利用谋生机会的能力,无力获得足够的食物,他们的孩子就更需要早先出去赚钱以补贴家用而不能上学;他们更需要多生育,靠一个大的家庭组织来维持成员的生计,人均生活水平更低,贫困进一步加剧。这一恶性循环的源头在于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劳动力生存状况的人力资本投资——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育水平低下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 2、解决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的关键 减轻贫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1980年报告》分析了贫困、经济增长与人力开发之间的关系,指出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能有效地消除贫困,而人力开发在消除贫困特别是绝对贫困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报告详细阐述了人力开发的几个主要因素:教育、健康、营养和生育,他们各自如何影响穷人的收入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1990年报告》进一步给出了由“机会”和“能力”两个方面组成的有效扶贫战略:“一是实行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及其配套政策,促进对穷人最丰富的资产,即劳动力的需求,为穷人提供谋生的机会;二是广泛向穷人提供基本社会服务,增加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提高穷人利用谋生机会的能力。前者解决的是劳动力数量过多的问题,后者解决的是劳动力质量过低的问题,以此来提高劳动者的收入,从而解决贫困问题。”要将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与使穷人受益于经济增长的政策统一起来。其途径有:(1 )给穷人以资产所有权。一是将存量资产重新分配给穷人,如土地改革。二是增量资本作有利于穷人的分配。特别是通过初等教育和医疗保健对穷人人力资源的公共投资,成为增加穷人资产的重要政策手段。(2 )增加穷人所拥有资产的受益。即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收益减轻贫困。非熟练劳动力是穷人最重要的资产,非熟练劳动力收益大幅度提高,能使收入分配有利于穷人。另外特别重要的是通过提高生产率来提高穷人的资产收益,这包括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基础设施的投资。这种投资能够将促进增长与减缓贫困统一起来。研究表明,农业报酬增长额的1/4、非农业报酬的3/4可以归因于良好的教育。( 3)对穷人进行适度转让。上述无论哪种减轻贫困的方法,都有赖于穷人自身的接受和掌握能力,有赖于他们对新方式和新机会的利用,归根结底依赖于提高这种能力的人力资源开发。 人也是增长的源泉。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和有健康身体的劳动者更容易获得好的工作机会,为经济增长做出更多的贡献。虽然创业精神和管理能力在公共和私人部门都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绝大多数普通劳动者的技能、知识和工作态度。因此,必须在取得短期的经济增长与着眼于人们的长期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投资之间保持平衡。要获得增长的源泉,达到和保持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就要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人力开发毫无疑问在消除贫困的斗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注:世界银行1980年《世界发展报告》。) 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因素,也是长期发展的基础。劳动能力是所有健康的穷人赖以生存的唯一宝贵的资本。因此,用教育来提高劳动力的生产率和穷人把握机会的能力,是同贫困斗争的最有效的途径。他使穷人有能力抓住经济增长的机会,提高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存量,从而提高他们明天的工作效率,使经济的长期发展获得不竭的资源。因此,政府有必要对现行的支出格局倾向做出调整,其中包括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社会部门旨在改善穷人生活状况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措施是,扩大和改善初级教育和基本的医疗卫生保健。政府有必要在贫困人口集中的农村地区增加公共投资,更好地利用现有资源,赋予地方当局更多的责任,持续扩大农村的诊疗所和小学数量,改进服务质量。在总结扶贫经验时,《1990年报告》指出:“任何试图在世界经济中开展竞争的国家,都有必要采取全面的教育政策,包括在高等教育、科技和专业培训方面的开支。”(注: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最成功的国家都推行一种有效的使用劳动力的增长模式,并对穷人的人力资源进行投资。这两方面兼顾的方针是减轻贫困的基本战略,两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是为穷人提高运用其最丰富的资产——劳动力的机会,另一方面是改善其眼前的福利并提高其利用新出现的机会的能力。两相结合可以提高世界上绝大多数穷人的生活水准。”(注: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两个报告得出的同样结论是:对人力资本尤其是对教育的投资,有助于铲除贫困之根源。 三、中国的贫困问题 1、中国贫困问题的现状 像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贫困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障碍。自实施扶贫计划以来,中国的贫困人口锐减,但反贫困任务仍相当艰巨。一方面是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加大,初步脱贫人口返贫问题突出;另一方面,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又产生了城市新增贫困人口。 (1)农村贫困状况:以1985 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扶贫标准年人均纯收入200元为基础进行调整,1999年相当于635元。按照这一标准计算,截至1999年底,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3400万。如果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估计,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就远不止几千万,而是1.06亿(1998年底)。(注:杨军:“中国反贫困战略面临的困惑及调整思路”,《甘肃理论学刊》2001年1期。)据国务院扶贫办的报告估计, 如果把那些虽然已经解决了温饱但极易返贫的人口算上,中国目前的农村贫困人口可能超过农村总人口的10%。显然,我国农村的贫困标准是建立在维持基本生存的最低水平之上的。除物质生活贫穷外,我国贫困人口集中的地区社会保障和医疗条件差,生活质量差;贫困使一些儿童营养缺乏,健康状况不佳,许多适龄儿童特别是女童失学,文盲较多;信息闭塞,观念落后。 (2 )城市新增贫困人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企改革的深入,市场机制自发诱导的诸如失业、破产、收入差距悬殊等新的致贫因素的影响迅速增加,大批下岗和长期失业人员、退休职工中的低收入者等,构成了城镇新的贫困人口。1996年我国城镇贫困户数是306万户, 贫困人口1176万人,户年人均生活费收入1321元,比当年划定的城市贫困线户人均生活费收入1671元还要低20%。 (注:《中国工商时报》1997年10月10日。)近几年,随着下岗、失业问题的日益严重, 我国城镇贫困问题进一步恶化(见表1)。 附图{F102f43.BMP}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1)综合失业人数=下岗无业人员+失业人员 (2)综合失业率=综合失业人数/劳动力总数 据劳动部测算,2000年下岗职工总数为2100万, 按照新的要求,2000年之后,下岗职工将直接进入失业范围,不再新设再就业服务中心。这些人中约50%左右在失业救济金用完之后,不能重新就业,他们将陷入贫困之中。 城镇贫困人口的加入,使中国贫困人口的结构更加复杂,使中国贫困问题更加恶化。 (3 )中国的“人文贫困”:中国的城乡贫困不仅表现在经济收入、人均生活支出的经济层面上,更反映在生存状况、受教育程度、医疗卫生条件等生活环境质量上。若用人文发展指标来衡量,中国的“人文贫困”状况更加严重。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7年人类发展报告》对175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排在108倍。联合国人文排序的新指标包括出生时的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综合入学率、人均GDP。这一人文发展指数更能反映人类文明的进步程度, 对“贫困”的理解也更为深刻。这种排序使我们看到,我们与其他国家的差距不仅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更重要的是在反映综合水平的人文指标上,而后者的差距比前者更难弥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后者这些指标决定了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决不仅是增长)潜力,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真正水平和综合实力。这些人文发展指标为我国扶贫、脱贫工作指明了方向。 2、中国脱贫的关键 从中国的贫困人口阶层分布看,无论是农村贫困家庭还是城市贫困人口,都集中在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人群中。在农村,由于没有文化,无法掌握科学种田的知识,即便有了土地也得不到应有的收获,更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的袭击。没有利用谋生机会的能力,不掌握生存技能,看不见也抓不到改变生活的机会,脱贫基础脆弱。即使是已经脱贫,但当使其初步脱贫的物质基础发生变化或稍有不测时,很快重新陷入贫困。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0%刚刚脱贫的人口又返贫。在城市,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下岗人员很难胜任对技术要求较高的新岗位,难寻收入丰厚的职业。由此可见,摆脱贫困的关键是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在为贫困人口提供谋生机会的同时,更侧重于提高其利用谋生机会的能力。“改善人口质量的投资,能显著提高穷人的经济前途和福利”。(注:舒尔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讲演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有鉴于此,政府应将扶贫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巩固和提高贫困个体的生存保障和发展能力上来,增加贫困人口受教育的机会,从而提升他们获取生存和发展资源的手段和能力,扶贫扶在根上、扶在点子上。政府要把扶贫和扶智有效地结合起来,在进行物质扶贫的同时增加文化扶贫的力度;在提供必要的资金、救济,使贫困人口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同时,加大提高贫困人口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的教育投入;在以物质投入缓解贫困现状的同时,强调“扶人”、“治本”这一根本途径。 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在扶贫工作中也面临着资金不足这一最大障碍。“面对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庞大的发展计划,政府往往需要在人力开发与其他项目间费力地权衡。“发展中国家应力图提高公共企业的资金营运效率,在不影响安全的情况下减少军费,以及减少一些需要高投入而不太紧急的项目投资,使更多的资金能够用于向小学教育、基本卫生保健这样的项目上。”(注: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 亚当·斯密说过:“一个国家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其劳动者所掌握的技能、熟练程度和判断力的高低。”这句话在今天仍然是至理名言。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她的人民。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既是经济发展的源泉又是它的最终目标。然而贫困不会在一夜之间消失,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也不可能在一夕之间实现,一个国家现今的健康和教育水平反映的很可能是其10年甚至20年前为人力开发所作的努力。(注:程漱兰等编著:《世界银行发展报告20年回顾》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7月。) 《管子·修权》里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中国的人力开发与反贫困斗争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做出不懈的努力,其中政府的作用尤为重要。
2023-09-04 21:48:031

谁知道电子商务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具体工作是什么啊??

网络交易吧
2023-09-04 21:48:144

什么是社会心态的指标体系?

对于社会心态指标,就是这个社会所反映出的一个社会问题,比如说有的人因为出现这个扶不起的事件以后人就会变得更加冷漠了,这件事情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有了很大的这个负面效果的,另外一方面呢,有一些人他们总是追名逐利,这些也是属于一个社会心态指标。
2023-09-04 21:48:4011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指那些?

发达国家指的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俄罗斯,八个国家,通常叫八国集团。其余国家就是发展中国家。
2023-09-04 21:49:362

电子商务论文

分类: 资源共享 >> 文档/报告共享 解析: 我是学电子商务专业的,上周才刚刚答完辩,这篇论文,导师给我的成绩是良。 电子货币的发展及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货币作为基于网络的支付结算工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文章从电子货币概念出发,不仅分析了它的发展情况,而且针对电子商务的业务流程,对其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进行了重点研究。最后提出了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关键词:电子货币 网络金融 电子商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电子商务相关的电子支付工具越来越多。这些支付工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电子货币类,如电子现金、电子钱包等;另一类是电子信用卡类,包括智能卡、借记卡、电话卡等;还有一类是电子支票类,如电子支票、电子汇款( EFT) 、电子划款等。本文将针对电子支付的工具之一——电子货币在电子商务中的适用性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电子货币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形式 1电子货币的基本概念。 电子货币作为当代最新的货币形式,从20 世纪70 年代产生以来,其应用形式越来越广泛。电子货币是一种在网上电子信用发展起来的,以商用电子机和各类交易卡为媒介,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手段,以电子脉冲进行资金传输和存储的信用货币。通过网上银行进行的金融电子信息交换,电子货币与纸币等其他货币形式相比,具有保存成本低,流通费用低,标准化成本低,使用成本低等优势。尤适宜于小金额的网上采购。电子货币技术解决了无形货币的存储、流通、使用等方面的技术问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美国的Mark Twain 银行是美国第一家提供电子货币业务的银行,早在1996 年4 月就获得了一万个电子货币客户。 2电子货币的主要形式。 电子货币有两种主要形式:智能卡形式的支付卡 和数字方式的货币文件。前者主要用于网下的支付,后者用于网上的支付。 电子现金,它的主要用途在于取代日常小额消费的钞票及硬币。Mondex卡除了拥有现金的特性以外,同时还具有一个比现金更优良的特点,即是它能安全地通过电子管道(如电话、因特网等) 来作为人对人、人对商家、人对银行的远距转值。我国的电子商务正在起步,网上金融服务开展较少,电子货币系统的建设进展缓慢。Mondex 是目前最接近于现金的电子货币。 E - Cash 是由Digicash 开发的在线交易用的数字货币。它是一种数据形式流通的货币。把现金数值转换成为一系列的加密序列数,通过这些序列数来表示现实中各种金额的币值。用户在开展电子现金业务的银行开设账户并在账户内存钱后,就可以在接受电子现金的商店进行购物。 二、电子货币的发展 1. 电子货币的发展概况。 电子货币的产生是经济和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成果。电子货币的使用,一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取代现金的发行,使得货币的发行费用降低;二是发行主体将由中央银行向其他主体转变。 目前的电子货币主要有银行卡和网上电子货币两种。现在,银行卡已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更普遍的应用。对于客户来说,利用银行卡购物付款、提现、存款、转账,方便快捷、安全高效,而且可以获得咨询和资金融通的便利。同时,世界上由网上电子货币带动的网上金融服务正在迅速发展。据统计,网上金融业务在2004 年占传统金融业务量的10 %~20 % ,其中美国的网上金融业务发展最快,欧洲国家也在大力发展; 在亚洲,新加坡等是发展电子货币的先进地区。新加坡货币委员会的官员称,该国将力争于2008年全部改用电子化货币,货币将包括一种“电子数字脉冲”,发射装置安装在手机、掌上电脑甚至手表上,然后发射脉冲信号进行支付活动,届时所有商业和服务机构都将依法接受电子货币。欧洲央行也指出,电子货币的应用范围将越来越广,推广电子货币将成为欧洲央行未来货币政策的组成部分之一。 2. 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情况。 从总体上讲,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情况相对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尚处于起步阶段,网上金融服务开展较少,电子货币系统的建设进展缓慢。由于国情的缘故和信用概念在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初期没有市场基础,一直到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银行被推向市场,商品经济的生存竞争意识才迫使中国的银行界开始思考电子货币的发展策略。 在我国,目前发展的重点主要仍在信用卡业务上。我国的第一张银行信用卡,是1985 年6 月由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的“中银卡”,与国外相比,银行信用卡发展历史很短。近年来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迅速,到2001 年6 月底,全国共有55 家金融机构开办了银行卡业务,发卡总量达3. 3 亿张;银行卡账户存款余额3742 亿元,仅2003 年上半年交易总额达48532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4 %;全国受理银行卡的银行卡的银行网点12. 9 万个,商户约10 万户;各金融机构共安装自动柜员机4. 9 万台,销售终端33. 4 万台。 3. 电子货币的发展趋势。 目前电子货币的发展十分迅速。据专家预测,美国在近十年内可能有12 %~15 %的交易将以电子方式进行,并且该发展趋势仍将不断加快。2000 年有约10 %的人用电子货币进行商业交易。在我国,也有业内人士分析电子商务将会蓬勃的发展。可见,电子货币将会朝更便利、更安全、更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支付方式也会趋于简单化和统一化,电子货币必然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电子货币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面对已经到来的数字化时代,随着金融电子化和Inter 的迅猛发展,网络作为一种新的贸易领域正在逐渐成为商务的一大发展趋势。电子货币系统是电子商务活动的基础,只有正确认识电子货币的优势,建立和完善电子货币系统,才能真正开展电子商务活动。 1电子商务流程的简单描述。 电子商务是一种采用最先进信息技术的买卖方式。整个电子商务过程并不是工业经济阶段商务活动的翻版,电子商务是将“通信服务”、“数据管理服务”、“安全服务”等三项基本服务融为一体的商业服务。在电子商务过程中,消费者和商家(即买卖双方) 将自己的各类供求意愿按照一定的格式输入电子商务网络,电子商务网络便会根据消费者的要求,寻找相关信息并提供给消费者多种买卖选择。一旦消费者确认,电子商务就会协助完成合同的签定、分类、传递和款项收付等全套业务。同时,为保证交易过程的安全,认证机构对在互联网上交易的买卖双方进行认证,确认其真实身份。电子商务实质上形成了一个虚拟的市场交换场所。 2.电子货币与电子商务。 电子货币与电子商务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电子商务中,网上银行、在线电子支付和数据加密、电子签名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其中,作为支付工具的电子货币应用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到电子商务的发展。我们通过电子商务的流程可以看到,电子商务不仅包括商品流、信息流、物流,同时也涵盖了资金流的范畴。在支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通过网络进行货币支付或资金流转,利用电子货币可以安全、灵活地把货币采用匿名的形式存储在自己的硬盘上,并在支付过程中使用。它将消费者和商家(买卖双方) 与银行联系在一起,消费者可以在有关银行开立账户,在需要使用电子货币的时候,可以安装相应的软件或预存现金,但消费者与商家洽谈好以后,签定订货合同,就可以使用相应的电子货币支付所购买商品的费用。其中认证机构保证了交易过程的安全。 3.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电子货币的应用和发展使网络上现货、现金交易成为可能,促进了企业营销结构、营销方式、结算方式的创新;而方便、快捷、轻松的购物方式,也将极大地 *** 消费,扩大需求,给零售商带来了无限商机;同时,由于实施开放式的网络经营,大大加剧了市场竞争,促使企业为市场提供优质价廉的商品、优质高效的服务。 在电子商务中,使用电子货币进行支付与传统的货币支付方式相比有许多的优势。首先,在同样的空间内,电子货币可以存储的面值是无限的;而传统货币面值是有限的。其次,电子货币受时空的限制比较小,能够通过通讯系统在短时间内进行远距离传递。第三,电子货币可以采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弥补了传统货币管理成本高的缺憾。第四,电子货币的匿名性比传统货币要强,避免了面对面的交易。另外,作者还认为,电子货币与传统的货币相比具有信息承载量比较大的优点。通过在交易过程中使用电子货币,商家、厂家以及消费者都能够从中得到比传统交易方式更多的信息。例如,商家可以在网络上迅速、及时地统计热销产品的销售量,可以通过用户注册信息准确地看出参加浏览或购买的用户资料,甚至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后续的市场调查,以便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同时消费者也可以获得快捷的反馈信息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务。 但是,就目前而言,作为支付工具的电子货币应用于电子商务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在这一问题上,普遍存在着很多观点。比如,安全问题、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电子商务的发展还不很成熟、系统可靠性、安全性以及数字认证技术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将会对电子货币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要使电子货币能够迅速、健康的发展,必须尽快解决出现的这些问题。不仅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互联网络的普及率;同时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进而带动电子货币的发展;另外,也要尽快出台并且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给网络安全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规范网上交易程序,正确使用数字证书。 另外,作者通过对电子货币的研究,认为电子货币的产生和应用对传统的价值经济学和货币银行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未来的发展,将会由于电子货币的应用,使得中央银行不能再通过调节货币的发行量这一手段来调节市场经济,新的价值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将会产生,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也将会有新的诠释,以适应未来网络经济的发展。电子货币将会形成一门全新的学科,冲击经济金融界的传统理论、理念。 四、结束语 拓展电子货币的业务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不断加快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货币金融体系电子化的实现将是一个必然趋势。目前,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电子商贸、电子商务、基于安全数据交换协议的各类网上购物系统、供应链管理以及网络营销等活动的不断兴起,使得原先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管理系统、贸易体系结构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需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电子商务不断发展的带动下,电子货币也将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余旭涛,沙济彰. 电子货币的技术问题. 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学报,2005 (1) 2. 翟凤荣. 电子货币与电子支付. 价值工程,2004 (5) 3. 白静. 试论电子货币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甘肃理论学刊,2005 (5) 4. 陈红. 电子货币发展情况初探. 广西金融研究,2004 5. 许小勇. 电子货币的发展及其风险防范. 浙江金融,2003 (2)
2023-09-04 21:49:541

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是什么?

历史原因
2023-09-04 21:50:043

科创板是谁推出的【现推出国际板适时性之拷问】

  摘 要:就官方态度而言,国际板的推出已箭在弦上,势在必行,更是被上交所管理层视为国际化战略的首要步骤。国际板的建立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方面拓宽了资本市场的投资渠道,为红筹股公司的回归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扩大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影响力。但我国目前是否已经具备了推出国际板的大环境仍是有待商榷的。本文即立足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和独特的投资环境,并结合国际板构建的必要性,进一步分析我国现在推出国际板之不合理性。   关键词:国际板;外资圈钱;投资者保护;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自2009年4月29日,国务院在《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适时启动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以来,国际板行将推出的各种消息愈加频繁现身于各类公开渠道中。不论是2011年3月的全国两会,还是2011年5月的"2011陆家嘴论坛",证监会及上交所相关人员均表示国际板即将推出。就在近日的采访中,上交所总经理张育军亦明确表示筹备国际板是上交所国际化战略的第一步。从官方的种种迹象表明,国际板的推出似乎一触即发。而与实务界所宣称的国际板呼之欲出的架势相比,理论界的质疑声则不绝于耳,包括郎咸平、谢百三、吕随启等一大批学者纷纷表示国际板之推出切忌操之过急。相关政府部门级上交所不遗余力地力推国际板与业内专家的强烈质疑形成鲜明对比。总体来看,前者没有提出足够令人信服的论据,更像是空洞的说教;后者质疑的声音虽然很强烈,却缺乏足够充分和系统的论证。   一、概念剖析   之所以在资本市场中形成国际板这样一种板块模式,是因为在金融全球化进程加深的过程中,各国为挣脱国内优质上市资源趋于饱和之困扰,吸引境外上市资源而特设国际板。设置国际板的国家或地区证券交易所在上市规则中通常根据证券发行人的"国籍",对外国上市公司作出有别于本土公司的管理标准:例如纽约交易所和澳大利亚交易所则专门制定针对外国公司的上市标准,而香港联交所则对外国公司适用不同的后续监管规则。   究其概念,国内通说认为国际板是指注册地在境外的公司制企业,在我国境内证券市场国际板公开上市,以人民币标值和单独交易结算,境内外投资者可以直接投资交易的专门板块。[1]国际板是与主板、中小板及创业板相互独立的板块。国际板的独立性是相对于A股与B股市场上市的中国(内地)上市公司而言,是已在境外上市的公司股票在上交所挂牌上市并以人民币计价交易,这些公司包括主要资产、业务和人员均在境内的红筹股公司和外国上市公司。[2]   二、国际板推出之必要性论证   尽管有人视国际板为促进资本市场发展与人民币国际化的灵丹妙药,呼吁尽早推出;也有人担心其最终沦为国际提款机,主张继续观望。尽管双方对国际板推出时机上仍存在着争议。但对于国际板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业内外几乎达成共识:   1、国际板的创建是中国资本市场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举措   国际板设立的初衷之一便是吸引优秀的国外企业到我国境内市场发行股票并上市挂牌交易,促进一个国际化资本市场的形成。而这样一个国际化的投融资平台的建立健全,不论是对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还是对投资结构的完善,甚至是对人民国际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重大的意义。所以,国际板对我国资本市场走向国际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国际板的创建是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国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的目标之一是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即为满足规模、质量、盈利状况、风险程度不同的企业的多样化融资需求而建立起来的、多层次的配置资本性资源的市场体系。[3]就目前而言,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现状与国际发展水平相比,不论是在金融产品、避险工具的研发,金融创新的进展还是在法律机制、会计标准、信息披露标准、自律机构等方面均存在着显著差距。而国际板的推出可以改进我国资本市场现状之不足,有利于我国造势建成多层次资本市场。   3、国际板的创建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意义重大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已成为一项国家战略。在已经成为境内金融中心的情况下,未来上海必须加快国际化步伐,推动各种国际金融资源在上海的集聚。从国际经验来看,没有国际化的资本市场,根本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所以,上海若欲实现国际金融中心之畅想应当着力打造国际板。   4、国际板的创建长远看有助于实现国家经济安全和拓宽投资者投资途径   对中国的发展而言,国际板无论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拓宽投资者投资渠道,完善显存投资结构等方面均有重大意义。   就上述分析而言,国际板的建立健全乃势在必行之举。   三、现时推出国际板之障碍分析   现在围绕着"国际板"所展开的争论无非是推出时机的问题。为数不少的业内专家和学者之所以反对当即推出国际板无非是基于以下几方面因素的考量与判断。   1、人民币大量流出之风险担忧   如果国际板推出之际相应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机制未能建立健全,那么国际板极有可能沦为一个资本自由进出的"老鼠洞",导致人民币大量流出。推出国际板相当于在资本项目下开辟了一个通道,给人民币自由流出和外国热钱进入开了一个新渠道,若未能监管到位,那么这种资金流动可能将对我国金融市场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4]   尽管我国股市市值排名全球第二,大型外企若欲在国际板上市,其预期募集资金可能到达数百亿,而我国国际板市场又无法限制如此规模巨大的资金自由流动,变相的造成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必将促使人民币升值。另外,在相应机制尚未建立健全的前提下,这数百亿的资金也可能随时流出境外。因此,国际板很可能成为"外资提款机"。所以,在推出国际板时我们应当保持谨慎态度。   2、国内中小上市公司及国内投资者利益保护问题   无论资本市场多大,投资欲望多强烈,资金的总额总是有限的。大批量优质外企在国际板上市交易,无形中对我国国内中小企业的发展形成挤压。国际板推出无疑让原本就在夹缝中生存的中小企业雪上加霜,甚至会造成许多优质中小型企业推迟甚至无法上市。因此,在推出国际板时我们也应当考虑为本国优质成长型企业预留做强做大的融资空间。同时,外企一旦出现席卷大量资金仓皇出境,那么最终受害的仍是广大投资者。所以,投资者保护也是我们国际板推出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3、法律规定及制度框架之构建进程问题   尽管证监会及上交所均为国际板的推出摇旗呐喊,主管部门的领导们也不止一次的在公开场合表达国际板即将推出的信息。但是对于何时推出,推出后将采用何种运行模式,相关的制度建设又是如何等这一系列问题均未作出正面回答。而这一切问题既是国际板推出的前提,又是国际板顺畅运行的保障,因此目前状态仍处于国际板推出的"条件即将成熟阶段",而非"条件已经成熟阶段"。换句话说,在国际板从"快要成熟"走向"已经成熟"的过程中,各方仍要不遗余力地作前提和保障工作。   四、总结   从2009年4月至今,国际板一直处于"呼之欲出"而迟迟未推出的状态。分析这一现象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股市国际板的建立健全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之事。而且,国际板的推出事关国家经济稳健运行,国内企业健康发展,以及广大股民合法权益的保护,需慎重为之。且就目前形势来看,国际板推出的外部环境尚未具备,我们应当徐徐图之。   参考文献:   [1]陆岷峰,高攀.国际板市场发展的境内外经验借鉴及策略研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1,(6).   [2]蒋健蓉,于旭辉.设立国际版是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重要一步[J].中国金融,2010,(13).   [3]陈岱松.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制度建构--基国际比较的视角[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4).   [4]杨成元,刘博.中国股市国际板推出面临的难题及应对措施[J].甘肃理论学刊,2012,(2).   作者简介:杨瑜珊(1987-),女,浙江湖州人,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院2010级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经济法、金融法。
2023-09-04 21:50:121

什么是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对瑞爱公司物流业务的影响[摘要]:随着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如何使企业的电子商务和物流能够协同发展,本文正是基于此,从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关系入手,剖析电子商务对瑞爱公司物流业务的影响。并提出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协同发展的一些具体措施和对策。[关键字]: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瑞爱公司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获取生产资料的途径与产品营销的范围日趋扩大,同时,现代企业竞争的结果使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都进入了一个微利时代,产品的成本和利润变得非常透明。而电子商务的推广,加快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在网上实现商流活动后,需要一个有效的现代物流对实物提供低成本、高效率、适时、适量的转移服务,这使现代物流在整个商务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电子商务带来对物流的巨大需求,而物流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制约瓶颈也日益突出。瑞爱公司的经营范围在于生产船用家具,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起点很高,品质优良。无论是设计的合理性和周密性,还是加工工艺和制作质量,以及整体配套、包装分类和安装服务环节,都已走在国内船用家具制造业的前列。但是瑞爱公司要想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取得长远的发展,还需要将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的协同发展,需要尽快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电子商务运用越来越广泛的经营环境,从而要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应对来自竞争者的挑战。一、 电子商务与物流的概念 电子商务是经济和信息技术发展并相互作用的必然产物。对于电子商务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目前能够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是由美国IT厂商提出的:电子商务是一种商务活动的新形式,它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数字化通信网络和计算机装置替代传统交易过程中以纸介质作为信息载体的存储、传递、统计、发布等环节, 从而实现商品和服务交易以及交易管理等活动的全过程无纸 化,并达到高效率、低成本、 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等目的。根据我国国情,有关专家将国外的定义与中国的现状相结合,扩大了美国的电子商务定义的范围,提出了包括物流电子化的广义的电子商务概念: 1、电子商务是实施整个贸易活动的电子化; 2、电子商务是一组电子工具在商务活动中的应用; 3、 电子商务是电子化的购物市场; 4、 电子商务是从售前到售后支持的各个环节实现电子化、自动化。可见,它不仅包含了信息流、资金流、商流,而且包括了物流。物流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物流概念从1915年提出,经过70多年的时间才有定论。目前国内外有关物流的概念很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是这样定义的:“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美国物流协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流是为了符合顾客的需要,所发生的从生产地到销售地的物质、服务以及详细的流动过程,以及为使保管能有效、低成本的进行而从事的计划、实施和控制行为。”可见,物流是若干领域经济活动系统的、集成的、一体的现代概念。它的基本含义可以理解为“按用户要求将物的实体从供给地向需要地转移的过程。”物流涵盖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和全部社会再生产过程,因而是一个非常庞大而且复杂的领域。国民经济全部工农业产品生产和制造过程,除了在加工和再生产的时间以外,全部都是物流的时间。现代物流,是指产品从生产地到消费地之间的整个供应链,运用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进行高效率计划、管理、配送的新型服务业。它通过对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与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从而达到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企业利润。二、 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 1、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商务的本质是商务,商务的核心内容是商品的交易,而商品交易会涉及到四方面:商品所有权的转移,货币的支付,有关信息的获取与应用,商品本身的转交。即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其中信息流既包括商品信息的提供、促销行销、技术支持、售后服务等内容,也包括诸如询价单、报价单、付款通知单、转账通知单等商业贸易单证,还包括交易方的支付能力、支付信誉等。商流是指商品在购、销之间进行交易和商品所有权转移的运动过程,具体是指商品交易的一系列活动。资金流主要是指资金的转移过程,包括付款、转帐等过程。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这四个部分都与传统情况有所不同。商流、资金流与信息流这三种流的处理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备实现。物流,作为四流中最为特殊的一种,是指物质实体的流动过程,具体指运输、储存、配送、装卸、保管、物流信息管理等各种活动。对于少数商品和服务来说,可以直接通过网络传输的方式进行配送,如各种电子出版物、信息咨询服务等。而对于大多数商品和服务来说,物流仍要经由物理方式传输。过去,人们对物流在电子商务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于物流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应发生变化也认识不足,认为对于大多数商品和服务来说,物流仍然可以经由传统的经销渠道。但随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物流能力的滞后对其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物流的重要性对电子商务活动的影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注意。2、物流是实现电子商务的保证物流作为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电子商务的重要保证。由电子商务流程图可以知道,离开了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过程就不完善。 3、物流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无论在传统的贸易方式下,还是在电子商务下,生产都是商品流通之本,而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各类物流活动的支持。生产的全过程从原料的采购开始,便要求有相应的供应物流活动将所采购的材料到位,否则,生产就难以进行;在生产的各工艺流程之间,也需要有原材料、半成品的物流过程,即所谓的生产物流,以实现生产的流动性;部分余料、可重复利用的物资的回收,也需要所谓的回收物流;废弃物的处理需要废弃物物流。可见,整个生产过程实际上包含了系列化的物流活动。合理化、现代化的物流,通过降低费用从而降低成本、优化库存结构、减少资金占压、缩短生产周期,保障了现代化生产的高效运行。相反,缺少了现代化的物流,生产将难以顺利进行,无论电子商务是多么便捷的贸易形式,仍将是无米之炊。4、物流服务于商流在商业活动中,商品所有权在购销合同签订的同时,便由供方转移到了需方,而商品实体并没有因此而到达需方。在电子商务条件下,顾客通过网络购物,完成了商品所有权的交割过程,但电子商务活动并未结束,只有商品和服务真正到达顾客手中,商务活动才告终结。在整个电子商务中,物流实际上是以商流的后续者和服务者的姿态出现的。没有现代化的物流,轻松的商务活动只会退化为一纸空文。5、物流是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的根本保证 电子商务的出现,在最大程度上方便了最终消费者。他们不必到拥挤的商业街挑选自己所需的商品,而只要坐在家里,上网浏览、查看、挑选,就可以完成购物活动。但试想,他们所购商品迟迟不能到货,抑或商家送货非自己所购,那消费者还会上网购物吗?物流是电子商务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的最终保证,缺少现代化物流技术与管理,电子商务给消费者带来的便捷等于零,消费者必然会转向他们认为更为可靠的传统购物的方式上。三.电子商务对物流业影响 1.电子商务为物流创造了一个虚拟性的运动空间 在电子商务状态下,人们在进行物流活动时,物流的各项职能及功能可以通过虚拟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这种虚拟化的过程当中,人们通过各种的组合方式,寻求物流的合理化,使商品实体在实际的运动过程中,达到效率最高、费用最省、距离最短、时间最少的目的。 电子商务可以对物流网络进行实时控制。在电子商务下,物流的运作以信息为中心的,信息不仅决定了物流的运动方向,而且决定着物流的运作方式。在实际运作当中,网络的信息传递,可以有效地实现对物流的实施控制,实现物流的合理化。 2.电子商务对物流各作业环节的影响 1、采购 传统的采购极其复杂。采购员要完成寻找合适的供应商、检验产品、下订单、接取发货通知单和货物发票等一系列复杂繁琐的工作。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采购过程会变得简单、顺畅。 近年来,国际上一些大的公司己在专用网络上使用EDI,以降低采购过程中的劳务、印刷和邮寄费用。通常,公司可由此节约5—10%的采购成本。 2、配送 (1)配送业地位强化 配送在其发展初期,主要是以促销手段的职能来发挥作用。据有的学者研究,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格局才是推行和发展配送的适宜环境。这说明在电子商务产生之前,配送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为了促销。配送建筑在这样的层次上,地位并不高,发展也不太快。我国推行配送制的过程就不很顺利,如试点城市之一的无锡市,物资配送的总金额,1992年和1993年分别达8亿元和10亿元,1995年则降至8亿元,1996年不足8亿元。 而在电子商务时代,B2C的物流支持都要靠配送来提供,B2B的物流业务会逐渐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其供货方式也是配送制。没有配送,电子商务物流就无法实现,电子商务也就无法实现,电子商务的命运与配送业联在了一起。同时,电子商务使制造业与零售业实现“零库存”,实际上是把库存转移给了配送中心,因此配送中心成为整个社会的仓库。由此可贝”配送业的地位大大提高了。 实际上,对于电子商务交易方式本身来说,买方通过轻松点击完成了购买,买方势必要把货物配送到家,否则买方选择这种交易方式的意义何在呢?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电子商务时代的物流方式就是配送方式。 3.电子商务将改变物流企业的竞争状态 在电子商务时代,物流企业之间依靠本企业提供优质服务、降低物流费用等方面来进行的竞争内容依然存在,但是有效性却大大降低了。原因在于电子商务需要一个全球性的物流系统来保证商品实体的合理流动,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即使其规模再大,也是难以达到这一要求的。这就要求物流企业应相互联合起来,在竞争中形成一种协同合作的状态 ,以实现物流高效化、合理化和系统化。 4.电子商务促进物流基础设施的改善 电子商务高效率和全球性的特点,要求物流也必须达到这一目标。而物流要达到这一目标,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络、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则是最基本的保证。除此之外,相关的法律条文、政策、观念等都要不断地得到提高。 在电子商务时代,要提供最佳的服务,物流系统必须要有良好的信息处理和传输系统。良好的信息系统能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帮助了解客户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以赢得客户的信赖。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由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趋势,当前的物流业正向全球化、信息化、一体化发展。商品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以空前的速度自由流动。EDI(无纸贸易)与Internet的应用,使物流效率的提高更多地取决于信息管理技术;电子计算机的普遍应用提供了更多的需求和库存信息,提高了信息管理科学化水平,使产品流动更加容易和迅速。物流信息化,包括商品代码和数据库的建立,运输网络合理化、销售网络系统化和物流中心管理电子化建设等等,目前还有很多工作有待实施。可以说,没有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就没有现代化的物流。90年代早期,由于电子商务的出现,加速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致使物流企业的发展达到了多国化。它从许多不同的国家收集所需要资源,再加工后向各国出口。随着我国加入WTO溶入世界经济的大潮,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登陆我国,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内知名企业走向世界,这都必将涉及物流配送的问题。例如,海尔物流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全球化战略的趋势,使物流企业和生产企业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社会大分工。生产厂集中精力制造产品、降低成本、创造价值;物流企业则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从事物流服务。物流企业的满足需求系统比原来更进一步了。四、 瑞爱公司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发展战略在现阶段的电子商务时代,瑞爱公司要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就要占领更加广阔的市场。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满足客户的需要,以最低的成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相关信息由商品的产地到商品的消费地所进行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而电子商务将一个具有巨大优势的选择。电子商务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商务,而商务的核心内容是商品的交易,而商品交易会涉及到四方面:商品所有权的转移,货币的支付,有关信息的获取与应用,商品本身的转交。即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其中,物流作为四流中最为特殊的一种,是指物质实体的流动过程,具体指运输、储存、配送、装卸、保管、物流信息管理等各种活动要提供最佳的服务,物流系统必须要有良好的信息处理和传输系统。良好的信息系统能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帮助了解客户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以赢得客户的信赖。电子商务的应用,将使物流效率提高,使产品流动更加容易和迅速。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的同时要加强电子商务物流人才的培养。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是一种复合型的高级人才,这种人才既懂电子商务,又懂物流;既懂技术,又懂管理。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企业发展的未来。总而言之,电子商务带给瑞爱公司物流业务的影响,除了是挑战,更多的是机遇,要取得更好的发展,就要将电子商务和物流相互结合,协同发展,与此同时注重人才的培养。参考文献:白静. 试论电子货币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甘肃理论学刊,2005 (5)陈进,《电子商务金融与安全》,清华大学出版社,张铎,《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现状和趋势》,《电子商务物流篇》,2004.11.27 陈俊,《电子商务在中国的现状研究---对电子物流的分析》,2005.2.16
2023-09-04 21:50:245

张仁玺是做什么的

张仁玺张仁玺,男,1958年生,山东省海阳市人,中共党员中文名:张仁玺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山东海阳出生日期:1958年职业:教师毕业院校: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主要成就:山东省社会学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代表作品:秦汉家庭研究性别:男职称:教授人物经历1984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社会史,地方史。主要贡献科研成果专著:秦汉家庭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07主编作品民本·贵民齐鲁书社2001.04传统孝文化在当代农村的嬗变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12山东民间文化艺术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12论文作品1.先秦秦汉时期的天、君、民关系述论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052.齐鲁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华夏文化2001.043.两汉时期的丧葬礼俗考略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064.中国古代的贵民思想理论学习2002.025.齐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治国之道齐国治国思想论集·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086.秦汉家族成员连坐考略思想战线2003.067.齐鲁先秦诸子的社会保障思想东方论坛2003.028.皮锡瑞“《春秋》非史”说与近代学术史上的《春秋》性质研究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3.049.明代土贡考略学术论坛2003.0210.晚清知识分子婚恋观变化述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0511.汉代保护小农政策述论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051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初探社会工作2004.0613.从“刑德二柄”到“霸王道霸之”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0414.于慎行的君道观与臣道观述评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0615.汉代强化孝伦理的措施及社会影响云南社会科学2006.0216.《管子》与《晏子春秋》中的社会福利思想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0617.博学慎思明辩笃行高校理论战线2007.0218.汉代家产影响述略广西社会科学2009.0219.汉朝贵族官僚的特权考略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0120.《管子》中的社会福利思想述论甘肃理论学刊2010.421.汉代的父子关系考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422.《颜氏家训》中的孝道观述论临沂大学学报2011.523.安作璋先生与山东地方史、齐鲁文化研究邯郸学院学报2011.324.《传家宝》中的孝道观述论兰台世界2011.2825.《世说新语》及刘孝标注所记孝行探析理论学刊2012.1226.《韩诗外传》中的孝道观述论广西社会科学2014.227.《聊斋志异》中的孝道观述论蒲松龄研究2014.2近三年完成的科研项目1.社会工作专业结构及课程设置的改革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2-2014主持人2.山东高校社工教育与非政府组织合作的新模式探索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2011-2012第二位3.齐鲁文化中的慈善思想研究山东省高工委项目2014-2015主持人获奖记录《秦汉家庭研究》获山东省社会学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2023-09-04 21:50:431

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的研究成果

[]陈柳钦:“西方新资本结构理论综述”,《甘肃理论学刊》,2010年第2期[]丁跃武:“基于控制权利益的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融资方式研究”2008年博士论文[]李科、徐龙炳:“融资约束、债务能力与公司业绩”,《经济研究》,2011年第5期[]缪丹:“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控制权研究”2005年博士论文[]肖作平:《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研究:——理论和证据》,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张红波、王国顺:“基于经理人过度投资行为的控制权配置机制设计”,《当代经济科学》,2011年第5期[]张立达:《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绩效关系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王忠文、冯涛:“国外资本结构综述及我国上市企业资本结构问题分析”,《学术论坛》,2007年第9期
2023-09-04 21:50:561

冰心的现代诗歌

《成功的花》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嫩绿的芽儿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深红的果儿,和青年说:“牺牲你自己!”《黎明》严静的世界,灿烂的世界——黎明的时候,谁感我醒了?上帝啊,在你的严静光明里,我心安定,我心安定。我要讴歌。心灵啊,应当醒了。起来颂美耶和华。琴啊,瑟啊,应当醒了。起来颂美耶和华。黎明的时候,谁感我醒了,阿们。
2023-09-04 21:46:321

湖南职业技术学校排名

湖南职业学校排名:一、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于1984年由民政部创办,现为湖南省人民政府与民政部共建的湖南省教育厅直属普通高等学校,学校是全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湖南省首批卓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毕业生就业率年均达到了95%以上。二、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主要面向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商贸管理等行业,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准工艺师准技师等高端技能型人才。学校与全国各铁路局,各地铁公司,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博众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汽集团,格力集团,深圳华为,三一重工等270余家企业建立了长期人才供需关系,毕业生就业率年均达到了94%以上。三、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湖南省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湖南省首批卓越院校建设单位。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湖南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定点机构,湖南省汽车制造业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毕业生就业率年均达到了92%以上。四、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湖南省交通学校,创建于1956年,是湖南省交通运输厅直属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湖南省首批卓越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19年入选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学院先后与三一重工,中联重科,丰田,东风日产,湖南路桥等国内外200多家大中型品牌企业联合办学,毕业生就业率年均达到了95%以上。五、湖南电子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是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具有独立颁发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资格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校与麓谷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一脉相承,科技产业发达,生态气息和文化氛围浓郁,并拥有一支以专家教授为核心,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名师团队,充分保障了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
2023-09-04 21:46:341

电子是什么行业?

电子是科学。不是行业。任何行业都可以利用电子科学技术来为本行业服务。例如利用电子技术做成各种仪表来供人们使用,设计和生产这些仪表的一群人就组成了“仪表行业”。利用电子技术来为船舶、飞机等导航的一群人,他们从事设计、生产电子导航设备,研究电子导航技术,这群人可以说是从事的是“电子导航业”,等等。
2023-09-04 21:46:361

学车考驾照有哪些程序

2013年1月1日起(明年),公安部修改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公安部第123号令,以下简称123号令)就要实施了。123号令有一块很重要的内容,就是针对驾驶证如何申领   驾考变化  理论考试拆分两次进行   现在驾照考试流程   理论考试——桩考——电子路考试——大路考——拿驾照。   明年元旦起考试流程   理论考试一——桩考——电子路考试——大路考——理论考试二——拿驾照。   驾照考试明年“变脸”,因为理论考试一分为二,明年1月1日起考试流程有变化。前后分开的两次理论考试,都考些什么内容呢?届时会把理论考试题库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考核交通信号、通行规则、机动车基本知识等内容,放在第一次考。等大路考通过之后,再考第二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安全文明驾驶要求、复杂条件下的安全驾驶知识、紧急情况下的临危处置方法等。两部分的考试试卷满分均为100分,90分为合格。      “先是考基础知识,让学员了解基本的驾驶常识,第二次再考实际驾驶中遇到的问题。”车管所负责人说,比如开车时不能随意变道、不能乱扔垃圾、不能随意使用远光灯等,这样就会加深学员对交通法规的理解。     目前理论考试的通过率达到81%左右,但交警在现场执法时却发现,许多司机连最基本的一些知识都不懂,比如夜间会车时该如何使用灯光,这些理论考试题目都有所涉及,但因为现在应试的成分比较多,许多司机理论考试过关后便不再看其中的内容,导致不文明驾驶行为很多。   取消许多不切实际的项目    现在电子路考内容   桩考、坡道定点停车和起步、侧方停车、通过单边桥、曲线行驶、直角转弯、限宽门、通过连续障碍、百米加减挡、起伏路。其中桩考、坡道定点停车和起步、侧方停车必考,其他项目中选考1项。   明年元旦起   电子路考内容   桩考、坡道定点停车和起步、侧方停车、曲线行驶、直角转弯。   新规对考试内容也进行了调整。调整后考试项目由原来的“训练10项、考试4项”改为“训练和考试均为5项”。   “其实百米加减挡和起伏路还是要考的,只是不放在电子路里面去了。”这两个项目调整到大路考中。因为百米加减挡主要考核学员对挡位熟练操作,起伏路主要考核对车速的控制和油离配合,放在实际道路正常驾驶过程进行考核更合理。但限速限宽门、通过连续障碍、通过单边桥3个项目取消。   目前,科目三大路考的考试内容有13个项目:考试上车准备(包括系安全带、观察、打左转灯)、起步、直线行驶、变更车道、通过路口、靠边停车、通过人行横道线、通过学校区域、通过公共汽车站、会车、超车、掉头、夜间行驶。明年元旦后,大路考从13个项目增加到16项,增加了加减挡位操作、路口左转弯、路口右转弯3个考试项目
2023-09-04 21:46:375

《月光曲》课文原文

《月光曲》一文是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故事。文章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曲的经过。下面由我为您整理出的《月光曲》课文原文,一起来看看吧。 《月光曲》课文原文 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藉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月光曲》同步练习 一、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茵()券()腊()屡() 菌()卷()蜡()缕() 吨()谱()盲()醒() 纯()普()育()醉() 瞎()恬()键()涛() 割()括()健()滔() 二、照样子在括号中填上适当的词语。 一(朵)玫瑰(洁白)的云朵(认真)地听讲 一()钢琴()的大海()地散步 一()曲子()的月光()地听着 一()茅屋()的浪花()地走来 一()蜡烛()的琴声()地跳跃 一()轻纱()的小镇()地弹奏
2023-09-04 21:46:271

土地纠纷该如何处理

土地纠纷的处理方法如下: 1、征地纠纷行政复议; 2、征地纠纷行政诉讼; 3、征地纠纷中的民事诉讼; 4、征地补偿协调裁决; 5、征地纠纷听证制度。《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国家征收土地的,依照法定程序批准后,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公告并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拟申请征收土地的,应当开展拟征收土地现状调查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并将征收范围、土地现状、征收目的; 补偿标准、安置方式和社会保障等在拟征收土地所在的乡(镇)和村、村民小组范围内公告至少三十日,听取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村民委员会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多数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为征地补偿安置方案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召开听证会,并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听证会情况修改方案。 拟征收土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应当在公告规定期限内,持不动产权属证明材料办理补偿登记。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测算并落实有关费用,保证足额到位,与拟征收土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就补偿、安置等签订协议;个别确实难以达成协议的,应当在申请征收土地时如实说明。
2023-09-04 21:46:271

王宝强跨界挑战京剧武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京剧武生?

王宝强为了演好武生的角色,学习了很久,也自己刻苦练习很久,为了这个角色,付出了很多心血,跟随老师不断练习。
2023-09-04 21:46:254

急求!!!!!任选一只股票 分析其价格波动及其影响,2000字左右

乐山电力(600644)前段时间这支股票高涨,于3月18日19.88收盘,达到了近十年来的高位。为什么会突然暴涨呢?这是因为乐山电力(600644)一季度业绩预增近1.5倍,预计2011年第一季度实现的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00%-150%,这个利好消息使得乐山电力(600644)在涨,但随着4月1号乐山电力(600644)10年度财报的公布,人们发现去年的净利润增长并不多,所以4月1日以后乐山电力(600644)呈微跌趋势。最让本人不放心的是,乐山电力(600644)他的股本并不是全流通的,还有很多解禁股,这样流通股受到解禁股的压力。所以本人建议如果你是短期操作的,绝不要买乐山电力;但如果你打算持有4-6个月或以上,且你相信“乐山电力(600644)一季度业绩预增近1.5倍”这个消息,可以在近期买入,因为近期价格(昨天收盘价15.87)比较理想,况且本人认为中长期投资电力这种公共事业版块一般风险不大。最后本人再次声明,这仅代表本人观点,据此操作,后果自负!
2023-09-04 21:46: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