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诗经·秦风》蒹葭①》注释、翻译、赏析

2023-09-16 09:15:24
共1条回复
里论外几

《诗经·秦风》

名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导读】

本诗选自《诗经·秦风》。秦是周朝时一个诸侯国国名,在今陕西省中部和甘肃省东部一带。这首诗创造了“秋水伊人”和“在水一方”的独特审美意象,在我国古典文学中备受赞赏。

【原诗】

蒹葭苍苍 ②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 ③ ,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④ ,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 ⑤ ,白露未晞 ⑥ 。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⑦ 。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⑧ 。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⑨ 。

蒹葭采采 ⑩ ,白露未已 ○1 。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12 。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13 。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4 。

【注释】

①蒹葭(jiānjiā):芦荻,芦苇。②苍苍:青苍色,此指茂盛的样子。③溯洄:逆流向上。从:追寻。④溯游:顺流而下。⑤凄凄:同“萋萋”,茂盛的样子。⑥晞:干。⑦湄:水草交接处,即岸边。⑧跻(jī):上升,登上高处。此言道路险峻,需攀登而上。⑨坻(chí):水中的小沙洲。⑩采采:同“苍苍”、“萋萋”,众多繁茂的样子。○1已:停止,消失。○12涘(sì):水边。○13右:迂回曲折。○14沚(zhǐ):水中的小沙洲,比坻稍大些。

【译诗】

河边的芦苇啊长得莽苍苍,

夜里的露水已经结成了霜。

我所思念的那个人,

就在河水的那一方。

我逆流而上去寻她,

河道艰险路又长。

顺流而下去找她,

她仿佛就在那水中央。

河边的芦苇长得多么旺,

清晨的露水它还没有干。

我所思念的那个人,

好像在那水草滩。

我逆流而上去寻她,

水路升高船行难。

顺流而下去找她,

她仿佛就在那小岛旁。

河边的芦苇颜色鲜又亮,

露水珠儿还没蒸发完。

我所思念的那个人,

好像就在对面河岸上。

逆流而上去寻她,

道路曲折险又难。

顺流而下去找她,

她仿佛就在水中小洲上。

【赏析】

这是一首美丽的情歌。诗歌以清秋早晨露浓霜重、萧瑟冷落的画面为背景,表现了主人公执著的爱情追求以及因心上人飘忽难觅而生的怅惘与伤悲。

全诗分三节(章),都是围绕同一个中心,抒写主人公对心中恋人的执著思念和追求。每节首两句先交代时间和环境,借景起兴,描写清秋早晨河边芦苇苍苍、寒霜铺地的迷蒙景象。三、四两句点明主旨:隔河企慕,追寻伊人。后四句描述追寻的境况:一是道阻且长,二是幻象迷离,两者皆以为“伊人”不可得。诗篇采用回环、反复的写法。第二、第三节的内容与首节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了个别的词语,既表现了时间和空间的推移和变化以及追寻对象的飘忽难觅,又避免了诗的呆板和累赘,加强了节奏和韵律,使得全诗的主旨更加鲜明,情感表达更为强烈。

“秋水伊人”是本诗创造的独特的审美意象。她既美丽又朦胧,可望而不可即,是诗人心中理想化的影子,更是一个象征的境界中的象征性形象。作为一种“企慕的象征”,它表达了处在希望和失望间这一特定环境中的特定感受,不仅能唤起读者相应的爱情体验,甚至遭遇挫折、前途渺茫、理想愿望不能实现等等心灵的回响,都能从该诗中找到感应。该诗审美意象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全诗熔写景、叙事、抒情于一炉,采用比兴、烘托的手法,情景交融,意境幽远。

相关推荐

诗经代表作《蒹葭》赏析

不问了吗把地址吗!
2023-09-05 20:09:293

《诗经·风·秦风·蒹葭》诗词赏析

《诗经·风·秦风·蒹葭》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qī),白露未晞(xī)。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赏析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但跟《诗经》中多数诗内容往往比较具体实在不同,此诗并没有具体的事件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上述两种理解也许当初是有根据的,但这些根据或者没有留存下来,或者不足以服人,因而他们的结论也就让人怀疑了。 现代大多数学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先以苍苍的蒹葭起兴,再写男子追求意中人,所追的人在何方?在茂密的蒹葭丛里,似见非见,时隐时现。这首诗用反复重章来表现悬念迭起。“苍苍”、“萋萋”、“采采”近义;白露“未霜”“未晞”、“未已”,内容也差不多。总之,这首诗的重章整齐、浅显,读起来节奏明快、动听。 点评 《诗经通论》云:“此自是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诗."
2023-09-05 20:10:021

蒹葭文言文鉴赏

1. 文学欣赏《蒹葭》 蒹葭 《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i]。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i]。 [赏析]:这是一首怀念故人的诗歌。描写的是作者与故人相隔而不得相见。 可是当看到深秋早晨的芦苇上的露水凝结如霜,面对流淌的将河,幻想到故人好象就在那水中小岛的地方,便想去追寻的情景。 全诗共三章。此诗采取重章的形式,反复咏叹,以达到反复抒情的目的。 《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孔子曾对其做过删节和修改。全书分《风》《雅》《颂》三部分,共300多首诗歌,因而又称《诗300》。 内容上以各国民歌(《风》)为主,也有描绘天子和统治阶层状况的雅歌和颂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多种景况。 本首《蒹葭》就反映了2500年前的一段感情。 注释<1>秦:指春秋时的秦国,故址在今陕西、甘肃一带。 蒹葭(jianjia):泛指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对自己爱的女子的尊称。一方:另一边。 溯(su)洄:沿着弯曲的河道向上游走。从:追寻。 阻:险阻,道路难走。游:指直流的水道。 宛:仿佛,好像。说好像在水的中央,言近而不至。 <2>凄凄:同"萋萋",茂盛的样子。晞:干。 湄(me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跻(ji):升,高起,指道路越走越高。 坻(chi):水中小洲或高地。 <3>采采:众多的样子。 已:止。 涘(si)水边。 右:迂回曲折。 沚(zhi):水中小沙滩,比坻稍大。 浩荡芦苇莽苍苍,清晰白露化为霜。 心湖摇曳惟有她,伶俜站立水一方. 逆流而上相跟从,奈何道艰漫且长. 顺流而下互追随,已然她在水中央. 茂密芦苇盛萋萋,犹湿白露映霞光 心湖荡漾惟有她,依偎水草连岸旁 逆流而上相跟从,奈何路弯崎山冈 顺流而下互追随,隐约淡坐孤石上 葳蕤芦苇郁葱葱,晶莹白露烁光芒 心湖涟漪惟有她,悠然徜徉水岸乡 逆流而上相跟从,奈何途曲径如肠 顺流而下互追随,了却沙洲寂寞伤 苍苍的芦苇啊, 你那白露已凝结成美丽的晨霜; 我那倾心的人啊, 似就摇曳在那秋水茫茫的远方。 我要逆水而上哦, 但道路艰难、路途漫长! 我要顺水而下哦, 她仿佛在那茫茫水域的中央! 萋萋的芦苇啊, 你那白露已映衬着东方的霞光; 我那倾心的人啊, 似就依偎在那水草相连的岸旁。 我要逆水而上哦, 但道路艰难、崎岖山冈! 我要顺水而下哦, 她仿佛就在那水中的孤石上。 采采的芦苇啊, 你那白露已辉映着朝日的光芒; 我那倾心的人啊, 似就轻吟在那绚丽水滨的岸乡。 我要逆水而上哦, 但道路艰难、曲折如肠! 我要顺水而下哦, 她仿佛就在那水中的沙洲上……。 2. 诗意解读《蒹葭》 [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 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蒹葭》是《诗经· 秦风》中的一篇。这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 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中间阻隔千重,诗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 此诗被历代誉为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前二句写景,后六句述事抒情。“蒹葭苍苍”等写景句子,作为诗歌的发端,写出了蒹葭茂盛、霜露高洁,烘托出抒情主人公挚烈的追求和纯洁的爱情,同时兼有写景叙事的作用,它是全诗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为它是主人公触目所见、情之所趋。 作者又以秋水的描写连接思念之人的深情。秋水盈盈,似乎是相爱者之间的脉脉深情;盈盈秋水,又是意中人顾自生盼的眼睛。 秋水牵动情思,在水一方是特定环境中的深情流露,又是痴情者的独特感受。 此诗采用重章的形式,一唱三叹。 诗人情感丰富,非反复咏叹不能抒其可望不可及的心情,使抒情不断加深。由于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 而诗人又在这时间的推移中,上下求索,徘徊瞻望,章法的重叠也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注释]蒹葭(jiān jiā):芦苇。 苍苍:茂盛深色状。 伊人:那人。 方:旁一方,即一旁。溯洄:逆流向上。 从:追寻,探求。 阻:险阻;崎岖。 溯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 凄凄:同萋萋,茂盛状。晞:干。 湄:水草交接处,即岸边。 跻(jí):高起、登上高处。 坻(chí):水中小沙洲。 采采:众多的样子。 已:停止。 涘(sì):水边。 右:向右转,道路弯曲。沚(zhǐ): 水中小沙滩, 比坻稍大些。 [译文]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 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 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 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 我们细味诗意,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难判定。说它是讽刺诗则更无根据。 因此,我们只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和热爱的人,至于是男是女,且不论及。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 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 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 “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 “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 诗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润所说:“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 (《诗经原始》)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儿,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 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 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 3. 《蒹葭》原文 诗经 蒹葭 赏析 蒹葭苍苍①,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②。(一章) 蒹葭萋萋③,白露未晞④。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⑤。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二章)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让⑥。(三章) ①蒹,荻。葭,苇。多隆阿曰:“荻之高者不过五六尺,苇之高者至丈余;荻茎细如蒿梗,苇之大者则如小竹;苇之中实,荻之中空,二草之别在此也。” ②毛传:“逆流而上曰溯洄,顺流而涉日溯游。” ③萋萋,释文:“本亦作‘凄"。”张慎仪曰:“《说文》:‘萋,草盛也。”凄,雨云起也。"此诗应以萋为正字。”徐礅曰:“《四月》诗传:‘凄凄,凉风也。"《绿衣》诗传:‘凄,寒风也。"《蒹葭》当霜凝之候,凉风萧瑟,寒意凄其,既盛而将痱矣。”据此,是读“萋”,可以读出景象;读“凄”,则并景中之情,或曰视觉中的感觉,亦可解得。 ④毛传:“晞,干也。” ⑤毛传:“湄,水赚也。跻,升也。”郑笺:“言其难至如升阪。”按湄,《尔雅·释水》:“水草交为湄。”李巡注:“水中有草木交会曰湄。”又毛传曰“水赚”者,胡承珙曰:“《说文》‘赚,崖也。”崖,高边也。"下文‘道阻且跻",跻为升义,故此以‘水隒"见其高意。” ⑥毛传:“涘,厓也。”郑笺:“‘右"者,言其迂回也。”焦琳日:“道阻且长、且跻、且右,皆因溯游逆流之故,意中觉得必是如此,无认作真有别样阻滞也。”李九华曰:“《尔雅》‘小洲曰渚,小渚曰址,小沚曰坻",皆绝小之称。” 读《蒹葭》会想到吴文英《踏莎行》中的“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愁怨”。这原是梦窗词中的警句,而此中韵致总觉得是从《蒹葭》化出。然而《蒹葭》之好,后人究竟不可及。 序称:“《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真不知是从何说起。朱熹之解,稍得其意:“言秋雨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若赏鉴一派,说此篇则多有会心之言。如陆化熙:“通诗反复咏叹,无非想象其人所在而形容得见之难耳。一篇俱就水说,故以蒹葭二句为叙秋水盛时景色,而萧索凄凉,增人感伤之意,亦恍然见矣,兼可想秦人悲歌意气。‘所谓"二字有味,正是意中之人难向人说,悬虚说个‘一方",政照下求之不得。若果有一定之方,即是人迹可至,何以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哉。会得此意,则连水亦是借话。”如贺贻孙:“秋水淼茫,已传幽人之神,‘蒹葭"二句又传秋水之神矣。绘秋水者不能绘百川灌河为何状,但作芦洲荻渚出没霜天烟江之间而已。所谓伊人,何人也?可思而不可见,可望而不可亲。目前,意中,脉脉难言,但一望蒹葭,秋波无际,露气水光,空明相击,则以为在水一方而已。而一方果何在乎?溯洄、溯游而皆不可从也。此其人何人哉?‘宛在"二字意想深穆,光景孤澹。”“‘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皆可意会而不可言求,知其解者并在水一方,亦但付之想象可也。” 《蒹葭》不是写“遇”,如《邶风·谷风》,如《卫风·氓》,如《齐风·东方之日》,而只是写一个“境”。遇,一定有故事,境则不必。遇多半以情节见意见情,境则以兴象见情见意。就实景说,《蒹葭》中的水未必大,至少远逊于《汉广》。就境象说,却是天长水阔,秋景无限,竟是同《汉广》一样的烟波浩渺。“伊人”究竟是贤臣还是美女,都无关紧要,无论思贤臣还是思美女,这“思”都没有高尚或卑下的区别。或者,这竟是一个寓言呢,正所谓“连水也是借话”。戴君恩说:“溯洄、溯游,既无其事,在水一方,亦无其人。诗人感时抚景,忽焉有怀,而托言于一方,以写其牢骚抑郁之意。”诗人只是倔强于自己这一份思的执著,读诗者也果然觉得这执著之思是这样可珍贵。若一定要为“伊人”派定身分,怕是要损掉了泰半诗思,虽然诗人之所思原是很具体的,但他既然把这“具体”化在茫茫的一片兴象中,而使它有了无限的“可能”,则我们又何必再去追索那曾经有过的惟一呢。 4. 在内容和形式上赏析《蒹葭》 《蒹葭》是一首怀人诗。 所怀何人,历来说法不一,因而对诗的主旨及写作动机,解说也就迥然不同。我们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和热爱的对象,至於他是朋友还是恋人,且不论及。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开头两句点明了时间和环境。 试看,那生长茂密的芦苇已呈现出苍青的颜色,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儿已结成了白刷刷的霜花,这分明是深秋清晨的景色。微微的秋风,传送著袭人的凉意。 这当儿,诗人正在那长满芦苇的大河边上徘徊。他时而翘首远眺,时而低眉沉思,神志焦灼,心绪不宁,原来他是在思念和追寻一个人。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人和他所在的地方。 「伊人」,不是一般称呼,当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贯在「伊人」之前,表明这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著的,然而现在他却远离诗人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 「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表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充满信心去追寻他。只是河水隔绝,相见不易,此时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心潮汹涌,一个劲儿地张望、寻找,多麽希望能找到一条通向彼岸去会见伊人的道路啊!「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道路是有的,而且不只一条,但究竟选哪一条呢?如果顺著河边小道向上走去吧,道路崎岖艰险,且又漫长,由此而往,即便能到达那里,时间也会很久,这对於已经心急如焚,恨不能马上相见的诗人来说,如何能够等待?那麽就选水路径直游渡过去吧,这条道路尽管距离不远,但眼前一片茫茫秋水,思之可及,行之不易,诗人想著想著,彷佛已经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就在大河中央那被水环抱的小岛上。这时的诗人,尽管还站在河边,但他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眼前恍惚迷离,是真是假难以分辨。 一个「宛」字,用得神奇精妙,把诗人此时此刻思见伊人那如醉如痴的精神状态一下子活画出来了。这几句诗,写得情致悠然,婉转奇妙,方玉润有一段中肯的评说:「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 」(《诗经原始》)诗篇采用了重章迭句形式,二、三两章的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个别词语的变换,避免了诗的板滞,增加了韵律的和谐美,也使诗意稍有递进。同时,反覆咏唱,使诗所表达的感情愈来愈强烈。 如「蒹葭苍苍」、「蒹葭凄凄」、「蒹葭采采」这三句就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而凄青,由凄青而泛白,一步一步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索寞。「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三句则抓住了露珠结成霜,霜花又融为水,水在不停地蒸发这种渐变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亮就来到河边,直呆到黎明已过,太阳将升。 试想,他兀自一人长久地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无边的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著,其心情该是何等的焦急和惆怅!再如诗中对伊人所在地点的描写,也是一章比一章清晰具体。首章写「在水一方」,说得较笼统,次章写「在水之湄」,说得较具体,说明那里有水有草,三章写「在水之涘」,是说伊人在那水草交接处的靠水一边。 由此推想,伊人这时也可能就在对岸,正等待诗人的到来呢。这麽写,不仅诗的意境有所扩大,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心情也显得更为迫切了。 另外像写溯洄从之的道路,先是「道阻且长」,继而「道阻且跻」,然后是「道阻且右」,这「长」、「跻」、「右」三个字的变换,就写出这条道路不仅距离远,而且坡度大,同时还曲曲弯弯,并有险阻难关。这说明要由此去寻见伊人,的确困难重重。 这里越写道路难走,就越能衬托诗人想见伊人心情之急切。至於写伊人「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也是一步比一步具体。 开始先写出方位——河水的中间,进而点明是个小岛,最后又说是水中的一片小沙滩。这虽是诗人的幻觉,但使人感到又很真实。 诗篇通过这种叠唱的形式,表达出含蓄深长的意味,耐人咀嚼和玩赏。这是一首抒情小诗,每章的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写所见之景,造成一种缥缈空灵的抒情意境,笼罩全篇。 蒹葭、白露,是两种最能渲染深秋凄凉气氛的自然景物,诗人不惜用浓墨重彩,反覆进行描绘,使整个诗篇都充满了「凉」意,这就有力地衬托出他寻人不见,不免有些凄婉和惆怅的心境。同时也由於心情的凄婉,才更显得深秋景色之悲凉与寂寥。 这种以景托情,移情於景的表现手法,不仅起到了深化诗意的作用,而且也增加了诗的艺术感染力量。诗中除了描写「蒹葭」、「白露」、「河水」这样的实景,和怀人觅路这样的实情之外,每章末句又以「宛在」一转,用虚写之笔辟出了一个想像和幻想的新天地,似乎所怀之人就在眼前,可望而不可即。 这种实虚相结合的写法,把诗的意境开拓得更加宽广,同时也增强了诗的抒情意味,把怀人者丰富而真挚的感情,表达得委婉尽致。这首诗在艺术上对后世诗歌有著明显的影响,如《楚辞》作家宋玉在《九辩》中有这样一段对秋景的描写:「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5. 古诗《蒹葭》 蒹 葭⑴(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⑵。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⑶。溯洄从之,道阻且长⑷。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⑸。蒹葭凄凄,白露未(日希)⑹。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⑺。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⑼。蒹葭采采,白露未已⑽。 所谓伊人,在水之(si)⑾。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zhi)⒀。【 注 释 】 ⑴这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可得的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见到意中人的深切感情。 秦:指春秋时的秦国,故址在今陕西、甘肃一带。⑵蒹葭(jianjia):泛指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⑶伊人:这人。 一方:另一边。方:旁。 ⑷溯(su)洄:沿着弯曲的河道向上游走。从:追,寻求的意思。 阻:险阻,道路难走。⑸游:指直流的水道。 宛:仿佛,好像。说好像在水的中央,言近而不至。 ⑹凄凄:同"萋萋",茂盛的样子。(日希)(xi):干。 ⑺湄(me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⑻跻(ji):升,高起,指道路越走越高。 ⑼坻(chi):水中小洲或高地。⑽采采:众多的样子。 已:止。⑾(si)水边。 ⑿右:迂回曲折。⒀(zhi):水中小沙滩,比坻稍大。 6. 请解释文言文《蒹葭》 蒹 葭 【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是一篇美丽的情歌。想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 蒹(音兼):没长穗的芦苇。葭(音家):初生的芦苇。 苍苍:老青色。 伊人:是人,这个人。 在水一方:在大水的一方,喻所在之远。 溯洄:逆流而上。 阻:阻难。 溯游:顺流而下。 凄凄:苍青色。 晞(音西):干。 湄:水边高崖。 跻(音鸡):登;升。 坻(音迟):小渚。 采采:茂盛貌。 涘(音四):水边。 右:不直,绕弯。 沚(音止):水中的小沙滩。【原文】——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新解】 秋风轻轻吹拂,芦苇飘摇着柔柔的腰肢。 爱恋的心如霜如露,似梦似幻——我到哪里去追寻你呢,我的爱人?你总是若即若离,日暮时分飘飘然泊在我的心湖上。 河水清清,碧波荡漾,我仿佛看到了你在临水梳妆。 解挽柔长的秀发垂落水里,河面波纹里流动着你娇羞的面庞。 我痴痴地远望着你,渴望相伴你身旁。 你和我只有这一水的距离吗?我沿着堤岸寻你,踏过泥泞沼泽涉过碧荷池塘,却总是找不到你的方向。 芦苇抽穗,芦花飞扬,冰冷的河水,无情地流淌,让心儿荡起双浆,寻遍每一寸岸,寻遍每一处沙汀,只见白鹭向天飞,不知伊人在何方。 白露结霜,浓雾迷茫。思念的泪光里,总有你深情的凝望。 是幻觉吗?你是一朵清莲,在我的心湖里悄然绽放。我只能隔岸望着你——我梦中的新娘。 7. (二)古诗文阅读【古诗欣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1)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全诗内容加以作答.“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唏”、“蒹葭采采,白露未已”点名了时间和环境.“蒹葭”和“白露”是秋天之景,给人以萧索、凄凉之感.再者这两种景物给人朦胧的意境,侧面烘托主人公虚幻的爱.(2)本题是对诗中抒发的情感的考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诗句,概括分析.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讽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答案:(1)有芦苇、霜露,水等,给人以萧瑟之感,烘托环境氛围,表达主人公凄婉之情;后文的道路漫长等突出主人公对爱情的真挚的执着的追求.(2分)(2)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2分)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8. 《诗经·蒹葭》全文以及解释 【名称】《国风·秦风·蒹葭》 【年代】先秦 【作者】无名氏 【体裁】诗歌 【出处】《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2023-09-05 20:10:271

《蒹葭》全诗赏析?

《蒹葭》的翻译如下:芦苇青苍,深秋的露水凝结成霜。意中人就在对岸河边上。逆流去找她,道路又险阻又长。顺流去找她,她仿佛在河水中央。芦苇繁密,清晨的露水未干。意中人就在河岸那一边。逆流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流去找她,她仿佛在水中小洲。芦苇稠密,早晨露水未被蒸发完。意中人在河岸边。逆流去找她,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去找她,她仿佛在水中的沙滩。《蒹葭》的原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蒹葭》的赏析《蒹葭》以秋日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描绘出一种朦胧缥缈的意境,不仅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也营造出一种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怅然若失。
2023-09-05 20:10:431

蒹葭诗文赏析

“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这首诗歌可以让读者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可谓是意境深远。 《国风·秦风·蒹葭》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国风·秦风·蒹葭》翻译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2023-09-05 20:10:511

求蒹葭的赏析三百字

这首诗以秋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温馨、优美的,并且充满神秘感的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经凝结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距离产生美”,这种美因距离而产生了朦胧的、模糊的意象.主人公、依人的面目、身份、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若隐若现、朦胧飘渺的感觉.蒹葭、白露、秋水、依人,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诗的开头采用了赋中见兴的手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描绘出一个空灵渺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了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浓墨淡彩进行描绘渲染了深秋空寂悲凉的气氛,以抒写诗人怆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诗的每章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和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蒹葭”、“秋水”、“依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世界. 诗的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出现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侧面显示了诗中主人公——朦胧的爱的境界,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 这比较详细,你可以每段摘抄一些~
2023-09-05 20:11:011

诗经《蒹葭》原作及赏析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是不是听到知识点,就立刻清醒了?知识点也可以通俗的理解为重要的内容。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习。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诗经《蒹葭》原作及赏析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经《蒹葭》原作及赏析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曦。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蒹葭》是《诗经· 秦风》中的一篇。这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中间阻隔千重,诗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   此诗被历代誉为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全诗三章,每章八句,前二句写景,后六句述事抒情。"蒹葭苍苍"等写景句子,作为诗歌的发端,写出了蒹葭茂盛、霜露高洁,烘托出抒情主人公挚烈的追求和纯洁的爱情,同时兼有写景叙事的作用,它是全诗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为它是主人公触目所见、情之所趋。作者又以秋水的描写连接思念之人的深情。秋水盈盈,似乎是相爱者之间的脉脉深情;盈盈秋水,又是意中人顾自生盼的眼睛。秋水牵动情思,在水一方是特定环境中的深情流露,又是痴情者的独特感受。   此诗采用重章的形式,一唱三叹。诗人情感丰富,非反复咏叹不能抒其可望不可及的心情,使抒情不断加深。由于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而诗人又在这时间的推移中,上下求索,徘徊瞻望,章法的重叠也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   注释   蒹葭(jiān jiā):芦苇。   苍苍:茂盛深色状。   伊人:那人。   方:旁一方,即一旁。   溯洄:逆流向上。   从:追寻,探求。   阻:险阻;崎岖。   溯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   凄凄:同萋萋,茂盛状。   曦:干。   湄:水草交接处,即岸边。   跻(jí):高起、登上高处。   坻(chí):水中小沙洲。   采采:众多的样子。   已:停止。   涘(sì):水边。   右:向右转,道路弯曲。   沚(zhǐ): 水中小沙滩, 比坻稍大些。   译文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   [写作背景]   《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00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一毛一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冲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层次结构]   此诗三章重叠,各章均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 “伊人”。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抒情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都飘渺阻隔。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怅惆的情致。   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这是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艰难险阻无穷,征一途漫漫无尽,示意终不可达也。“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而终不可近也。既逆流,又顺流,百般追寻,执著之意可见;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怅恫之情愈深。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展现。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 “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 “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重章叠句,层层推进,这是《诗经》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诗中还巧妙的运用了如“苍苍”、“凄凄”、“采采”,使全文声情兼备。   [内容述评]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一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我们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一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自然,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类似的境遇时,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观失望。   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就象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的朦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一融的艺术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的一个扑朔迷一离、情景交一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总之,《蒹葭》诗的丰富美感,不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创作的角度,颇值得我们重视和予以认真的探讨。   [艺术特色]   《蒹葭》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它的主要特点,集中体现在事实虚化、意象空灵、整体象征这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   一、事实的虚化   一般说来,抒情诗的创作是导发于对具体事物的感触,因而在它的意境中,总可看到一些实实在在的人事场景。然而《蒹葭》的作者却似乎故意把其中应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虚化了。追寻者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而追寻?我们不知道;被追寻的“伊人”是什么身份?为什么那么难以得到?我们也不知道;以至于连他们是男是女也无从确认。特别是“伊人”,音容体貌均无,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会儿在水中央,一会儿在水边草地,飘忽不定,来去渺茫,简直令人怀疑其是否真有实体存在。无疑,由于追寻者、特别是被追寻者的虚化,使整个追寻人物、追寻事件、追寻内容都变得虚幻朦胧起来;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事实的虚化、朦胧,诗的意境才显得那么空灵而富有意象感。   二、意象的空灵   实际上,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象。这种心象,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件真事的回忆,而是由许多类似事件、类似感受所综合、凝聚、虚化成的一种典型化的心理情境。这种心理情境的最大特点,是不粘不滞、空灵多蕴。“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就是这种空灵的心理情境的艺术显现。在这里,由于追寻者和被追寻者的虚化,那看来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路线,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诸种地点,也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性意象。对它们均不可作何时何地、何山何水的深究,否则,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连两个人何以都不渡过河去也成了问题。《蒹葭》的成功,就在于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创造出似花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诗的意境呈现为整体性象征。   三、意境的整体象征   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 “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读者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一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一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意境的整体象征,使《蒹葭》真正具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王国维曾将这首诗与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提并论,认为它们“最得风人情致”,这显然是着眼于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征意蕴。   事实的虚化、意象的空灵和意境的整体象征,是一个问题的三个层面。从事实虚化到意象空灵,再到整体象征,这大致上就是象征性诗歌意境的建构过程。
2023-09-05 20:11:231

如何赏析诗歌蒹葭

适合写情书
2023-09-05 20:11:369

蒹葭的赏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此诗三章重叠,各章均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都飘渺阻隔。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惆怅的情致。  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这是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示意终不可达也。“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而终不可近也。既逆流,又顺流,百般追寻,执著之意可见;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怅惘之情愈深。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展现。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重章叠句,层层推进,这是《诗经》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诗中还巧妙的运用了如“苍苍”,“、凄凄”,使全文声情兼备。
2023-09-05 20:11:551

诗经.蒹葭的赏析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在耳;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露之为物,瞬息消亡。佛法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情之为物,虚幻而未形。庄子曰:乐出虚,蒸成菌。一理也。霜者,露所凝也。土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求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坚。故曰“未晞”,“未已”。虽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终受其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情所系着,所谓伊人。然在水一方,终不知其所在。贾长江有诗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夫悦之必求之,故虽不知其所踪,亦涉水而从之。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且道路险阻弯曲,言求索之艰辛,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然终于“两处茫茫皆不见”,所追逐者,不过幻影云雾,水月镜花,终不可得。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触之,却遥不可及。“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断弦之音,铿锵而悠长。痴人耶?梦境耶?每读到此,不由喜《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5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冲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脐"、‘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低"。‘水中让”,意思是治国有希望。”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自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木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层次结构】此诗三章重叠,各章均可划分为四个层次: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抒情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嘟飘渺阻隔。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怅惆的情致。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溯洞从之,道阻且长”,这是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示意终不可达也。“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而终不可近也。既逆流,又顺流,百般追寻,执著之意可见;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怅恫之情愈深。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展现。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末烯”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泪”,再到“在水之浚”,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抵”,再到“宛在水中址”,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济”,再到‘值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重章叠句,层层推进,这是《诗经》冲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内容述评】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由此看来,我们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自然,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类似的境遇时,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观失望。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就象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的朦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的一个扑朔迷、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总之,《蒹葭》诗的丰富美感,不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创作的角度,颇值得我们重视和予以认真的探讨。【艺术特色】《蒹葭》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它的主要特点,集中体现在事实虚化、意象空灵、整体象征这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一、事实的虚化一般说来,抒情诗的创作是导发于对具体事物的感触,因而在它的意境中,总可看到一些实实在在的人事场景。然而(蒙蒙)的作者却似乎故意把其中应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虚化了。追寻者是 什么人?他为什么而追寻?我们不知道;被追寻的“伊人”是什么 身份?为什么他那么难以得到?我们也不知道;以至于连他们是 男是女也无从确认。特别是“伊人”,音容体貌均无,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忽儿在水中央,一忽儿在水边草地,飘忽不定,来去渺茫,简直令人怀疑他是否真有实体存在。无疑,由于追寻者、特别是被追寻者的虚化,使整个追寻人物、追寻事件、追寻内容都变得虚幻愿陇起来;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事实的虚化、膜犹,诗的意境才显得那么空灵而富有象征意味。二、意象的空灵实际上,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家。这种心象,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件真事的回忆,而是由许多类似事件、类似感受所综合、凝聚、虚化成的一种典型化的心理情境。这种心理情境的最大特点,是不粘不滞、空灵多蕴。“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就是这种空灵的心理情境的艺术显现。在这里,由于追寻者和被追寻者的虚化,那看来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路线,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诸种地点,也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性意象。对它们均不可作何时何地、河山何水的深究,否则,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连两个人何以都不渡过河去也成了问题。《蒹葭》的成功,就在于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创造出似花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诗的意境呈现为整体性象征。三、意境的整体象征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读者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意境的整体象征,使嫌夜)真正具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王国维曾将这首诗与曼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提并论,认为它二“最得风人情致”,这显然是着眼于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征意蕴。事实的虚化、意象的空灵和意境的整体象征,是一个问题的三个层面。从事实虚化到意象空灵,再到整体象征,这大致上就是象征性诗歌意境的建构过程。【参考资料】异人异境,使人欲仙。(明?钟惺《诗经评点》)此自是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诗。“在水之循”,此一句已了,重加“溯徊”、“溯游”两番摹拟,所以写其深企愿见之状。于是于下一“在”字上加一“宛"牢,遂觉点睛欲飞,人神之笔。(清?姚际恒《诗经通论》)细玩“所谓”二字,意中之人难向人说,而“在水一方”亦想像之词。若有一定之方,即是人迹可到,何以上下求之而不得哉?诗人之旨甚远,固执以求之抑又远矣。(清,黄中松《诗疑辨证》)三章只一意,特换韵耳。其实首章已成绝唱。古人作诗,多一意化为三叠,所谓一唱三叹,佳者多有余音。(清?方玉润(诗经原始》)诗境颇似象征主义,而含有神秘意味。(陈子展《诗经直解”“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徊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帷》:“一方,难至矣。”按(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陈启源(毛诗稽古编?附录脱之曰:“夫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悦益至。”二诗所赋,皆西洋浪漫主义所谓企慕(抚恤11汕t)之情境也。古罗马诗人桓吉尔名句云;“望对岸而伸手向往”,后世会心者以为善道可望难即、欲求不遂之致。德国古民歌咏好事多极障,每托兴放深水中阻。但丁《神曲减寓微旨放美人隔河而笑,相去三步,如阻沧海。近代诗家至云:“欢乐长在河之彼岸。”……(钱钟书惜锥编)》之,叹之,怨之,哭之!
2023-09-05 20:12:082

蒹葭赏析简短

“蒹葭”蒹和葭都是价值低贱的水草。因喻微贱。亦常用作谦词。《诗.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本指在水边怀念故人。后以“蒹葭”泛指思念异地友人。蒹葭: 特定生长周期的荻与芦。蒹: 没长穗的荻。葭: 初生的芦苇。《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全诗十三章,每章八句。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讽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细细读来,而后回味,真让我们感觉到了一思飘渺又柔软的气息。深秋的清晨,茂密浓郁的芦苇正呈现出苍青的颜色,而晶莹闪亮的露珠已凝结成一层薄薄的霜花。点明时节、环境的同时,营造出一种萧凉凄清的氛围,衬托出诗人当时的惆怅心情。言简意赅而又内涵深远。那么,在这样一个凄清的早晨,那个沿着芦苇岸边。踟蹰而行的人,在追寻什么呢?哦,原来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恋人!他透过茂密的芦苇丛,久久地凝视着河对岸。那也许就是他的心上人所在的地方吧,然而漫漫的大河,尽是茫茫的一片,他思念的人儿却遥不可及。“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人为寻找一条通往彼岸会见伊人的道路而上下求索。逆流而上,路途是那样崎岖凶险、漫长曲折;顺流而下,眼前却依然是一片水波茫茫。伊人可望而不可即。“宛”字用的极其逼真生动、精妙传神。他把诗人那种因思念而显得如痴如醉的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伊人的形象随之也犹如近在眼前。
2023-09-05 20:12:161

诗经诗词《蒹葭》赏析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词经国风秦风蒹葭》   【注解】   ①蒹葭:jiānjiā,水边的芦苇等植物;   ②伊人:那个人(恋人);   ③溯洄:沿着曲折的水边逆流而上;   ④晞:xī,干;   ⑤湄:mi,水边;   ⑥跻:jī,升高,向高处登;   ⑦坻:ch ,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⑧涘:s ,水边;   ⑨右:引申为曲折;   ⑩沚:zhǐ ,水中的小洲。   【试题】   1、这首诗词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你如何理解这首诗词所抒发的感情?   3、重章叠唱是《诗词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词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2012年安顺市中考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 这首诗词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2、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意对即可)   3、 全诗词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阅读练习二:   (1)这首诗词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词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词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阅读练习三:   1、对这首诗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D)   A 全诗词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词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词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词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词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词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词。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景物描写,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一种苍凉幽渺的氛围和色调。   阅读练习四:   1、思考:本诗词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特点?这些景物描写在诗词中又起到什么作用?   凄清而苍凉的秋景衬托人物内心的空虚惆怅之情   2、诗词中用反复吟咏的形式创造可望不可及的虚幻意境;蕴涵炽烈相识之情的句子是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3、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1分),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   4、请写出此诗词押韵的汉字。 苍、霜、方、长、央。   阅读练习五:   1、诗词中采用起兴手法的句子是 。   2、从表现主题看,这是一首 诗词。   3、这首诗词的特定时间是 ,特定地点是 ,特定人物是 。   4、全诗词换字换词,第一章的韵脚是 ,押韵的字有 。第二、三章的韵脚是 。这样换字换韵起到了 的效果。   5、从诗词的内容来看,诗词人是否得到了那位伊人?为什么?   6、苍苍凄凄采采属于叠词,诗词中使用这些叠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2、思慕追求意中人的情诗词   3、深秋的早晨 芦苇丛生的河边 青年男子或女子   4、ang 苍、霜、方、长、央 1 一唱三叹   5、没有。从诗词的内容来看,那位伊人始终是可望而不可及,所以诗词人最终没有得到那位伊人。   6、这三个词都是描写芦苇茂盛的样子,具有音乐美和节奏感,使这首诗词读起来更加上口,意境更加优美。   【题解】   《诗词经》是我国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一部诗词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词歌共305篇。原名《诗词》或《诗词三百》,汉以后始称为《诗词经》,约编成于春秋中叶,相传由孔子删定。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160篇,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多为民歌;雅分大雅、小雅,105篇,是周王朝京畿一带贵族文人所作的乐歌,也有少数民谣;颂分周颂、鲁颂、商颂,40篇,是西周及诸侯鲁国、宋国统治者祭祀天地宗庙的乐歌。   国风是《诗词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表达了青年男女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和追求,是我国现实主义诗词歌的源头。 雅诗词和颂诗词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它们在思想内容上无法与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民性的国风相比,但由于它们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因此,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诗词经》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它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诗词经》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诗词经》的表现手法多用赋、比、兴;句式以四言为主,间有杂言,四言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结构重章叠句,一咏三叹,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后世诗词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语言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 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地表达诗词人情思。   【译文】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蒹葭》是《诗词经》中历来备受赞赏的一首抒情诗词。全诗词洋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和执着追求的爱恋之情。主人公面对苍苍芦荡、茫茫秋水,上下求索,苦苦寻觅。虽历经千辛万苦,但伊人始终让人隔河企望,飘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即。全诗词字里行间流露出主人公望穿秋水而   全诗词共三章,每章八句。每章开头二句皆以秋景起兴,描绘出一幅水乡清秋图;三、四句展示诗词的中心意象,点明主题:伊人在水一方,主人公隔河企望,追寻伊人;后四句描述追寻境况:一是道阻且长,二是幻象迷离,两者皆以伊人不可得为旨归。   每章开头都是写景,通过苍凉凄迷的环境对主人公寻觅无所得的忧伤凄婉的心境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另外,诗词歌采取重章又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怅之情。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叹,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达到了反复抒情的目的。   诗词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词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词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词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2023-09-05 20:12:251

蒹葭 赏析

《蒹葭》属于诗经中的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蒹葭》一文通过思见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意境描摹,抒发了一种爱慕、怀念与惆怅交织的情感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我们细味诗意,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难判定。说它是讽刺诗则更无根据。因此,我们只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和热爱的人,至于是男是女,且不论及。 《蒹葭》赏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诗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润所说:“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诗经原始》)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儿,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这首被人传诵不已的诗,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且看宋玉《九辩》中的一段描写:“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兮收潦而水清;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这里通过对秋天的气象和草木摇落的情状的描写,制造一种肃杀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悲凉凄苦的心情。这也许是受了《蒹葭》诗的影响,由此可以窥见《楚辞》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线索。《古诗十九首》中《西北有高楼》的发端,赋中见兴、以景托情的写法,也沿用了《蒹葭》诗的笔法。其后的曹丕,从本诗中化出了“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诗句。由此可见,《蒹葭》诗在古代诗歌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注释: 蒹葭(jiān jiā):芦苇。 苍苍:茂盛深色状。 伊人:那人。 方:旁一方,即一旁。 溯洄:逆流向上。 从:追寻,探求。 阻:险阻;崎岖。 溯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 凄凄:同萋萋,茂盛状。 晞:干。 湄:水草交接处,即岸边。 跻(jí):高起、登上高处。 坻(chí):水中小沙洲。 采采:众多的样子。 已:停止。 涘(sì):水边。 右:向右转,道路弯曲。 沚(zhǐ): 水中小沙滩, 比坻稍大些。 译文: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2023-09-05 20:12:352

蒹葭翻译及赏析

蒹葭 佚名·先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注释 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葭(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鲜明、茂盛貌。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 茂盛的样子 3.为:凝结成。 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8.从:追寻。 9.阻:险阻,(道路)难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干。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3.跻(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滩 15.涘(sì):水边。 16.右:迂回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滩。 创作背景 作者:佚名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中阐(chǎn )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由于此诗之本写之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赏析 作者:佚名   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也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   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哪里呢?只知道在河水的另外一边。但这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吗?从下文看,并非如此。是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一样迁徙无定,也无从知晓。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但却充满诱惑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在白居易《长恨歌)中,杨贵妃消殒马嵬坡后,玄宗孤灯独守,寒衾难眠,通过道士鸿都客“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找,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但终究在“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杨贵妃,相约重逢于七夕。而《蒹葭》中,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周南·汉广》中诗人也因为汉水太宽无法横渡而不能求得“游女”,陈启源说:“夫说(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毛诗稽古编·附录》)“可见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加深着渴慕的程度。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或许根本上就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觉。以下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这种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具体到此诗,这种改动都是在韵脚上——首章“苍、霜、方、长、央”属阳部韵,次章“凄、唏、湄、跻、坻”属脂微合韵,三章“采、已、涣、右、浊”属之部韵——如此而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中又包涵了稳定。同时,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如“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表明了时间的延续。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毛诗序》、郑笺),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但跟《诗经》中多数诗内容往往比较具体实在不同,此诗并没有具体的事件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上述两种理解也许当初是有根据的,但这些根据或者没有留存下来,或者不足以服人,因而他们的结论也就让人怀疑了。《诗经》的历代注家往往是求之愈深,却得到失之愈远的相反结果。况且“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见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科林伍德《历史观念》),对文本的阐释也具有当代性。现代大多数学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先以苍苍的蒹葭起兴,再写男子追求意中人,所追的人在何方?在茂密的蒹葭丛里,似见非见,时隐时现。这首诗用反复重章来表现悬念迭起。“苍苍”、“萋萋”、“采采”近义;白露“未霜”“未晞”、“未已”,内容也差不多。总之,这首诗的重章整齐、浅显,读起来节奏明快、动听。   诗意的空幻虚泛给阐释带来了麻烦,但也因而扩展了其内涵的包容空间。读者触及隐藏在描写对象后面的东西,就感到这首诗中的物象,不只是被诗人拿来单纯地歌咏,其中更蕴育着某些象征的意味。“在水一方”为企慕的象征,钱钟书《管锥编》已申说甚详。“溯洄”、“溯游”、“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也不过是反覆追寻与追寻的艰难和渺茫的象征。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西厢记》中莺莺在普救寺中因母亲的拘系而不能与张生结合,叹惜“隔花阴人远天涯近”,《蒹葭》中的诗人也是同样的感觉罢。   诗人的追寻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终究还是水月镜花。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则说坦塔罗斯王因自我吹嘘犯下罪过而遭受惩罚——忍受永远的焦渴和饥饿之苦。他站在大湖中,湖水深及他的下颔,湖岸长着果树,累累果实就悬在他的头顶。可是,当他口渴低头喝水时,湖水便退去;当他腹饥伸手摘果时,树枝便荡开,清泉佳果他始终可望而不可即。目标的切近反而使失败显得更为让人痛苦、惋惜,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失败是距离成功仅一步之遥的失败。   探索人生深刻体验的作品总在后代得到不断的回应。“蒹葭之思”(省称“葭思”)、“蒹葭伊人”成为旧时书信中怀人的套语。曹植《洛神赋》、李商隐的《无题》诗也是《蒹葭》所表现的主题的回应。而当代台湾通俗小说家琼瑶的一部言情小说就叫做《在水一方》,同名电视剧的主题歌就是以此诗为本改写的。 事实的虚化   一般说来,抒情诗的创作是导发于对具体事物的感触,因而在它的意境中,总可看到一些实实在在的人事场景。然而(蒙蒙)的作者却似乎故意把其中应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虚化了。追寻者是 什么人?他为什么而追寻?我们不知道;被追寻的“伊人”是什么 身份?为什么他那么难以得到?我们也不知道;以至于连他们是 男是女也无从确认。特别是“伊人”,音容体貌均无,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忽儿在水中央,一忽儿在水边草地,飘忽不定,来去渺茫,简直令人怀疑他是否真有实体存在。无疑,由于追寻者、特别是被追寻者的虚化,使整个追寻人物、追寻事件、追寻内容都变得虚幻愿陇起来;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事实的虚化、膜犹,诗的意境才显得那么空灵而富有象征意味。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追“伊人”的男子在经过了三次的追寻没有追寻到他的“伊人”由此可见所谓的伊人不过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梦幻与虚境。但是追梦男子并没有放弃,而是为了梦想而上下追寻,不怕艰难险阻。 意象的空灵   实际上,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象。这种心象,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件真事的回忆,而是由许多类似事件、类似感受所综合、凝聚、虚化成的一种典型化的心理情境。这种心理情境的特点,是不粘不滞、空灵多蕴。“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就是这种空灵的心理情境的艺术显现。在这里,由于追寻者和被追寻者的虚化,那看来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路线,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诸种地点,也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性意象。对它们均不可作何时何地、河山何水的深究,否则,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连两个人何以都不渡过河去也成了问题。《蒹葭》的成功,就在于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创造出似花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诗的意境呈现为整体性象征。
2023-09-05 20:12:431

急求一篇《蒹葭》的赏析 500字左右 呃··· 水平别太高了

《蒹葭》属于诗经中的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蒹葭》一文通过思见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意境描摹,抒发了一种爱慕、怀念与惆怅交织的情感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我们细味诗意,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难判定。说它是讽刺诗则更无根据。因此,我们只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和热爱的人,至于是男是女,且不论及。 《蒹葭》赏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诗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润所说:“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诗经原始》)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儿,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这首被人传诵不已的诗,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且看宋玉《九辩》中的一段描写:“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兮收潦而水清;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这里通过对秋天的气象和草木摇落的情状的描写,制造一种肃杀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悲凉凄苦的心情。这也许是受了《蒹葭》诗的影响,由此可以窥见《楚辞》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线索。《古诗十九首》中《西北有高楼》的发端,赋中见兴、以景托情的写法,也沿用了《蒹葭》诗的笔法。其后的曹丕,从本诗中化出了“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诗句。由此可见,《蒹葭》诗在古代诗歌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2023-09-05 20:12:521

如何赏析诗歌蒹葭

适合写情书
2023-09-05 20:13:179

蒹葭 名句赏析 及主题

《蒹葭》诗文主题:这首诗词写出了芦苇非常茂盛的状态,描写了爱情道路曲折绵长,伊人虽然近在咫尺,但却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和追求。名句赏析: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句诗从物象和色泽上点明了时间与环境,那生长在河边茂密的芦苇,颜色优青翠绿,那晶莹的透亮的露珠早已凝结成了白刷刷的浓霜,在这一苍凉的深秋清晨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2、“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句诗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和伊人所在地点,表现出诗人的思见心切,诗人早已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和寻求。“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扩展资料: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译文: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难。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风·秦风·蒹葭》
2023-09-05 20:14:021

诗经蒹葭的原文翻译注释与赏析

1、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_。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_。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_。2、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3、注释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葭(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鲜明、茂盛貌。下文“萋萋”、“采采”义同。苍苍:茂盛的样子。为:凝结成。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一方:那一边。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从:追寻。阻:险阻,(道路)难走。宛:宛然,好像。_(xī):干。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跻(jī):升高,这里形容道路又陡又高。坻(chí):水中的沙滩_(sì):水边。右:迂回曲折。_(zhǐ):水中的沙滩。4、赏析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洄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读者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意境的整体象征,使蒹葭真正具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王国维曾将这首诗与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提并论,认为它二“最得风人情致”,这显然是着眼于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征意蕴。事实的虚化、意象的空灵和意境的整体象征,是一个问题的三个层面。从事实虚化到意象空灵,再到整体象征,这大致上就是象征性诗歌意境的建构过程。
2023-09-05 20:14:381

白露为霜指的是什么 蒹葭全诗的赏析

1、白露为霜意为晶莹露水结成霜。白露为霜出自《国风·秦风·蒹葭》是《诗经》篇目。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
2023-09-05 20:14:471

杜甫《蒹葭》原文及翻译赏析

蒹葭原文: 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 诗词作品: 蒹葭 诗词作者:【 唐代 】 杜甫
2023-09-05 20:14:561

蒹葭诗句的大体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一、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二、译文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三、出处先秦《诗经·蒹葭》扩展资料:赏析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也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
2023-09-05 20:15:161

蒹葭主旨是什么?

《蒹葭》的主旨:抒发了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执着,抒写了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诗歌描绘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女子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上的精神。《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赏析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这首诗最令人产生共鸣的东西并不是主人公求而不得的失落之情,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诗歌采用了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它的三个章节中,句数相等,字数相同,形成了一种整齐匀称的形式美;同时又因入乐的需要,各章中只变换了少许几个字,同样的字句反复出现,回环复沓,充分发挥了抒情表意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抒情效果。
2023-09-05 20:15:301

急求关雎和蒹葭的原文、注释、及赏析~~

关雎》出自《诗经u2022国风u2022周南》,是《诗经》的首篇,它是反映一个青年对一位容貌美丽姑娘的爱慕和追求,写他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它是我国爱情诗之祖。不仅反映的是令人喜闻乐见的爱情题材,还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蒹葭》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随着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全诗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变的精神。
2023-09-05 20:15:491

古诗蒹葭的赏析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我们细味诗意,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难判定。说它是讽刺诗则更无根据。因此,我们只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和热爱的人,至于是男是女,且不论及。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儿地张望、寻求。“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诗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润所说:“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诗经原始》)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面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这首被人传诵不已的诗,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且看宋玉《九辩》中的一段描写:“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兮收潦而水清;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这里通过对秋天的气象和草木摇落的情状的描写,制造一种肃杀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悲凉凄苦的心情。这也许是受了《蒹葭》诗的影响,由此可以窥见《楚辞》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线索。《古诗十九首》中《西北有高楼》的发端,赋中见兴、以景托情的写法,也沿用了《蒹葭》诗的笔法。其后的曹丕,从本诗中化出了“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诗句。由此可见,《蒹葭》诗在古代诗歌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2023-09-05 20:15:581

关于关雎和蒹葭的课文文字赏析30字

  1:关于《,关雎》的文字赏析:  琴、瑟,皆弦乐器。琴五或七弦,瑟二十五或五十弦。友,此处有亲近之意。这句说,用琴瑟来亲近“淑女”。  2:关于《蒹葭》文字赏析:  溯洄(sù huí)从之:沿着弯曲的河边道路到上游去找伊人。溯洄,逆流而上。溯,在水中逆流而行或在岸上 向上游走这里指逆行。
2023-09-05 20:16:081

求《诗经·蒹葭》赏析 (两三句)

序称:“《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真不知是从何说起。朱熹之解,稍得其意:“言秋雨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若赏鉴一派,说此篇则多有会心之言。如陆化熙:“通诗反复咏叹,无非想象其人所在而形容得见之难耳。一篇俱就水说,故以蒹葭二句为叙秋水盛时景色,而萧索凄凉,增人感伤之意,亦恍然见矣,兼可想秦人悲歌意气。‘所谓"二字有味,正是意中之人难向人说,悬虚说个‘一方",政照下求之不得。若果有一定之方,即是人迹可至,何以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哉。会得此意,则连水亦是借话。”如贺贻孙:“秋水淼茫,已传幽人之神,‘蒹葭"二句又传秋水之神矣。绘秋水者不能绘百川灌河为何状,但作芦洲荻渚出没霜天烟江之间而已。所谓伊人,何人也?可思而不可见,可望而不可亲。目前,意中,脉脉难言,但一望蒹葭,秋波无际,露气水光,空明相击,则以为在水一方而已。而一方果何在乎?溯洄、溯游而皆不可从也。此其人何人哉?‘宛在"二字意想深穆,光景孤澹。”“‘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皆可意会而不可言求,知其解者并在水一方,亦但付之想象可也。”《蒹葭》不是写“遇”,如《邶风·谷风》,如《卫风·氓》,如《齐风·东方之日》,而只是写一个“境”。遇,一定有故事,境则不必。遇多半以情节见意见情,境则以兴象见情见意。就实景说,《蒹葭》中的水未必大,至少远逊于《汉广》。就境象说,却是天长水阔,秋景无限,竟是同《汉广》一样的烟波浩渺。“伊人”究竟是贤臣还是美女,都无关紧要,无论思贤臣还是思美女,这“思”都没有高尚或卑下的区别。或者,这竟是一个寓言呢,正所谓“连水也是借话”。戴君恩说:“溯洄、溯游,既无其事,在水一方,亦无其人。诗人感时抚景,忽焉有怀,而托言于一方,以写其牢骚抑郁之意。”诗人只是倔强于自己这一份思的执著,读诗者也果然觉得这执著之思是这样可珍贵。若一定要为“伊人”派定身分,怕是要损掉了泰半诗思,虽然诗人之所思原是很具体的,但他既然把这“具体”化在茫茫的一片兴象中,而使它有了无限的“可能”,则我们又何必再去追索那曾经有过的惟一呢。
2023-09-05 20:16:181

请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赏析

诗中的白露,指的是白色的露水,也侧面说明了白露节气名字的由来。白露是一年之中最秋天的时节,在处暑后的第十五日,也就是今天。正值天气转凉,阴气加重的时候,夜晚气温迅速下降,清晨的露水凝结成白色的水珠,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十分晶莹剔透、洁白无瑕。〝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翻译: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追随她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河水中央。
2023-09-05 20:16:272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解读

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一 河畔芦苇青青苍苍,深秋露水凝结成霜。我追寻的那个人啊,就在秋水的另一方。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艰难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去寻找她,好像就在水的中央。 凄青芦苇密密绵绵,寒霜融化尚未晒干。我思念的心上人啊,就在水草交际岸边。逆着水流向上追寻,道路艰难而又遥远;顺着水流向下追寻,远远地在水的中间。 泛白芦苇连成一片,露珠蒸发但还没干。我怀念的意中人啊,就在河水的那一岸。我向上游去寻求她,道路险阻而且多弯;我向下游去寻觅她,好像就在河心沙滩。 二 森林是人类最早的故乡。几百万年前,原始的人类从树上来到地上。人类起初的生活离不开水源,而水边多芦苇。“蒹”,又称荻,是细长的水草;“葭”,是初生的芦苇,合称芦苇。 先民看到芦苇在秋风中摇荡,于是随手拿来起兴。正如同 *** 看见羊牛下来起兴,这是把芦苇看作自家东西。 桃花,在春天里绽放全部的生命,“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蒹葭,却要到秋天才绽放青春,开出棉绒般白茫茫的花。 《君子于役》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篇,《蒹葭》是写对理想的向往。芦苇不纯是芦苇,有诗人多少美好理想和向往在内。“爱屋及乌”,这芦苇就是诗人眼中的“乌鸦”。诗人是借芦苇起兴,写他所追寻的伊人。 “为霜”、“未晞”、“未已”,白露由盛而衰的短暂生命;“苍苍”、“凄凄”、“采采”,芦苇由青泛白的颜色变化,都表明了时间的推移,暗示追寻伊人时间之长。 “湄”,水和草的交接处,即河岸。“涘”,水边。“坻”,水中高地,小沙洲。“沚”,水中的小沙滩。空间的转换,反复渲染的也是追寻过程的艰难和执着。诗人真是“为伊消得人憔悴”。 人类为便于生存生活,接近水源而居,举目所见,理想的东西多在对岸,多有水的阻隔。“在水一方”,意味着隔绝不通。 伊人时远时近,时隐时现。诗人逆流而上追寻,顺流而下寻觅,同“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一样,也是互文。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河之广矣,不可泳思。”樵夫因为汉水宽广无法横渡,可见而不可求。 李白:“美人如花隔云端。”柳宗元:“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苹花不自由。”穿越千年,依然鲜活如初。咫尺可见,却是远在天涯。贾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也是将水和女儿柔情联系在一起。 为什么多用水相隔?因欲渡水需用桥梁、舟楫。舟船是古人的主要交通工具,若无桥梁、舟楫,只能望洋兴叹。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情共鸣。 “伊人”是彼岸之人,理想之人。即使伊人如此难寻,依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现出一种执着的精神。人类永远不会停止对美好的向往和精神的追求。 正如夸父向着可望不可即的太阳追逐,人生向着彼岸向着希望跋涉。永远有一些人有着这种不断追求、不死的心灵。“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向往屈原的“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去追求理想、追求美。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诗经》是唱出来的,不是吟出来的。对一件事物一咏三叹,将诗意不断推进。 思绪、感情正像流水一样九曲回肠。《诗经》常常用事物的变化来描写时间或事件的推进以及人的感情的发展,这种写法也适合情绪一波三折的展开。 帕斯卡说:“人是一支芦苇,自然界最脆弱的生命,不过是一支会思想的芦苇。”宇宙无情,人也知道,这就是人厉害的地方。人的精神,人的理想,人最宝贵的地方,其实就到心向往之的地步。 三 关于这首诗,大致有三种说法。首先是爱情诗,佳人就是真正的美女。 “霜始降则百工休”(《礼记·月令》),“霜降迎女”,农业文明时代的黄河流域,对农家来说,农闲时嫁娶为宜。 诗人在寻找好的配偶,“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第二种说法,是寻找周礼(好的礼制),这是孔子最喜欢推崇的,并且求之不远,宛在水中央。“我欲仁,斯仁至矣。” 第三种说法是求贤,秦国“开地千里,并国十二”、“遂霸西戎”,虎视中原。可以从本诗中读出秦国的抱负和理想。这是君王求贤。如果像刘备三顾茅庐,诗人真是一个君主了。 这三种说法,共同点都是可望不可即。 如果这样展开,似还可认为是诗人怀才不遇。 不管是年龄大未遇配偶,还是怀才不遇,不才明主弃。 用秋天来点染,是否诗人有怀才不遇、青春易逝之感?求明主而不得,就像文帝好文臣好武。一如大器晚成的华年。 反过来说,自己抱有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不遇明君,如李商隐“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四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是思念的内心独白,是对丈夫,是现实主义;“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也有明确的对象,又没有点破对象;而“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已经超出具体对象,有了提升与概括,成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可望不可求的绝佳表述。 《诗经》中的绝大部分美女都是现实的:“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有一个女子与我同车,她的容貌跟早上的木槿树上的花朵一样美丽。“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是后宫丽人。而《蒹葭》里的伊人比较特殊,若即若离,似有似无,超乎现实,如影在前,伸手触之,却遥不可及,颇有象喻的意味。 对现实不满意,溯游而上,不断追求理想。 诗人对伊人的追求,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结果是渺茫的。 诗人对伊人所表现出的可望不可求的企盼与追寻,正是王国维说的“《蒹葭》一诗最得秦人风致”的地方。本诗开中国朦胧诗的先河,与纯粹的民间诗有别。 本诗写的是的爱情。它和《陈风》中“宛丘”、“月出”、“泽陂”三篇作品主题一样,都是写“无望的爱情”。“洵有情兮,而无望兮”,代表中国爱情主题的发展方向。 无望的爱情,最能打动人。晚唐李商隐最擅长写可遇不可求、可望不可即、没有结果、求而不得的爱情。“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代表了中国爱情诗最高的境界。 爱如彼岸之花,始终开在人生的彼岸,那样的美好,可以想见,只能远远地看,看得你神魂颠倒,却永远得不到。这就是“无望的爱情”。 “君子于役”是此岸之花,现实之花。“在水一方”是一类彼岸之花,理想之花,阳光下,活泼泼的,摇曳多姿,溢满了生命的光泽。
2023-09-05 20:16:431

蒹葭的赏析

vlluff0cu3002vvfyfcucfxycfccfyfucgucgtu
2023-09-05 20:17:082

如何解析《蒹葭》的意境

《蒹葭》的翻译如下:芦苇青苍,深秋的露水凝结成霜。意中人就在对岸河边上。逆流去找她,道路又险阻又长。顺流去找她,她仿佛在河水中央。芦苇繁密,清晨的露水未干。意中人就在河岸那一边。逆流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流去找她,她仿佛在水中小洲。芦苇稠密,早晨露水未被蒸发完。意中人在河岸边。逆流去找她,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去找她,她仿佛在水中的沙滩。《蒹葭》的原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蒹葭》的赏析《蒹葭》以秋日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描绘出一种朦胧缥缈的意境,不仅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也营造出一种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怅然若失。
2023-09-05 20:17:201

蒹葭原文翻译和赏析

1、蒹葭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_。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_。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_。2、译蒹葭翻译: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难。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3、蒹葭赏析:诗中重复出现蒹葭与露水的状态,以及“溯洄”与“溯游”行进的状态,以及美好事物的代表“伊人”。“蒹葭”的状态没有什么变化,一直是很多很茂盛的样子,清晨的露水由霜到挥发一部分还没有挥发完,也是间接知道了是按时间发展顺序纪录。逆游回去找她的状态一直都是有阻碍很漫长,顺游去找她的的状态也都是在那水中央,却都用了一个“宛”字,仿佛就是在水中央,而那“伊人”却一直在河水的那一方。“蒹和葭都是价值低贱的水草,因喻微贱”,这是蒹葭的解释。或许蒹葭一直是作者卑微求爱或者早早暗自筹备自己计划的心理环境,他也似乎知道自己是逆着自己的发展趋势,去回头找“伊人”,要去追回一份感情。但每次回头寻找的时候,总是各自艰难险阻。而都是一个“宛”字,其实都是自己一个人将要发生的事情先入为主的美化、理想化了。当自己不在逆着发展趋势寻找时,她好像就在水中央。可能作者表达对于错过的感情,你要追回时难度很大,但你要是向前看,让自己变优秀,真正的感情才会出现在前面??或许求而不得,得而不惜是人一直存在的心理状态吧。4、蒹葭出处:《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大约是2500年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秦地至今汉水中上游陕西省南部地区,是周朝王族的发祥地,当时农业发达,巫祝文化盛行。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劝其“遵循周礼”说。《毛诗序》云:“兼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中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_",意思是治国有希望。”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荪、杨任之、樊树云、高亨、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阻隔,是含蓄的隐喻。”1.蒹葭原文: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3.蒹葭萋萋,白露未_。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4.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_。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_。5.2、译蒹葭翻译:6.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难。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7.3、蒹葭赏析:8.诗中重复出现蒹葭与露水的状态,以及“溯洄”与“溯游”行进的状态,以及美好事物的代表“伊人”。“蒹葭”的状态没有什么变化,一直是很多很茂盛的样子,清晨的露水由霜到挥发一部分还没有挥发完,也是间接知道了是按时间发展顺序纪录。逆游回去找她的状态一直都是有阻碍很漫长,顺游去找她的的状态也都是在那水中央,却都用了一个“宛”字,仿佛就是在水中央,而那“伊人”却一直在河水的那一方。9.“蒹和葭都是价值低贱的水草,因喻微贱”,这是蒹葭的解释。或许蒹葭一直是作者卑微求爱或者早早暗自筹备自己计划的心理环境,他也似乎知道自己是逆着自己的发展趋势,去回头找“伊人”,要去追回一份感情。但每次回头寻找的时候,总是各自艰难险阻。而都是一个“宛”字,其实都是自己一个人将要发生的事情先入为主的美化、理想化了。当自己不在逆着发展趋势寻找时,她好像就在水中央。可能作者表达对于错过的感情,你要追回时难度很大,但你要是向前看,让自己变优秀,真正的感情才会出现在前面??10.或许求而不得,得而不惜是人一直存在的心理状态吧。11.4、蒹葭出处:12.《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大约是2500年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秦地至今汉水中上游陕西省南部地区,是周朝王族的发祥地,当时农业发达,巫祝文化盛行。13.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14.一是“刺襄公”、劝其“遵循周礼”说。《毛诗序》云:“兼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中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_",意思是治国有希望。”15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16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荪、杨任之、樊树云、高亨、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2023-09-05 20:17:341

赏析蒹葭苍苍……在水一方的艺术手法和效果

关雎:这首诗采用“兴”的表现手法,先是以物起兴,然后又以事起兴。以物以事起兴,是以鱼鹰的鸣叫,引出作者对淑女的追求。鱼鹰捕鱼与男性求偶,作为同类事象而相继出现。用水鸟的捕鱼来暗示两性的结合。蒹葭: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2023-09-05 20:21:341

根据 谈对爱情的理解 急呀 大家 帮帮忙

距离产生美
2023-09-05 20:21:433

蒹葭的赏析(2000字左右)

蒹葭》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抒情诗。它抒写的是怀人之情,表达了诗人某种执着的追求。在艺术上它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堪称《诗经》中的佳作。至于其追求的“所谓伊人”,有人认为是“知周礼之贤人”,有人认为是朋友,有人认为是恋人,我则更多的倾向于后一种说法。 全诗分三节,都是围绕同一中心,抒写作者对恋人的一种执着的思念和追求。这一执着的精神一直贯穿全诗的始终,在诗中有淋漓尽致的表露。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开首两句先交待了时间和环境。从这两句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深秋的清晨,茂密浓郁的芦苇正呈现出苍青的颜色,而晶莹闪亮的露珠已凝结成一层薄薄的霜花。这两句以眼前所见的景色起兴,既点明了时节、环境,营造了一种萧凉凄清的氛围,又衬托出诗人当时的惆怅心情,言简意赅而内蕴深远。在这样一个萧凉凄清的早晨,却有一个人沿着芦苇岸边踯躅而行,他在追寻什么呢?“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原来他所追寻的正是自己日夜思念的恋人!他透过茂密的芦苇丛,久久地凝视着河的对岸,那也许就是他心上人所在的地方吧,然而漫漫的大河尽是茫茫的一片,他思念的人儿却遥不可及。“在水一方”,喻所在之远,同时也表明诗人确信心上人的存在,虽然前景渺茫,但他始终抱着坚定的信念,执着地去追求。“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里是说,诗人思念心切,心急如焚,为着寻找一条通往彼岸会见伊人的道路而上下求索。逆流而上吧,路途是那样的崎岖艰险、漫长曲折;顺流而下吧,眼前却依然是一片水波茫茫,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带着烦乱不安的心情一味的痴想,尽管他还站在岸边,但他却早就情迷意乱,心神摇曳起来。神思恍惚间,他似乎看见他的心上人正站在大河中央那被水环抱的小岛上向他遥遥招手。“宛在水中央”,这里一个“宛”字用得极其逼真生动、精妙传神。它把诗人那种因思念而显得如痴如醉的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伊人”的形象随之也犹如近在眼前。 诗篇采用了回环、反复的写法,第二、三节的内容与首节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了个别的词语,避免了诗的呆板和累赘,加强了节奏和韵律,使得全诗主旨更加明确,情感表达更为强烈,读来缠绵悱恻,启人深思。 这首诗先以写景起兴,通过写蒹葭、白露两种最能渲染深秋悲凉气氛的自然景物,造成一种缥缈空灵的抒情意境,从而衬托出诗人凄清、惆怅、寂寥的心境。这种以景托情,移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不仅起到了深化诗意的作用,而且也增加了诗的艺术感染力,使全诗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艺术境界。 整首诗笔调含蓄委婉,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诗中所述的秋水伊人,亦给人以可望不可即之感,然而却始终使人存有希望。正因为这一份朦胧与期盼,诗人对“伊人”的那种向往、思恋和追求才更为显得强烈和执着。若说穿了,也就没有了韵味。
2023-09-05 20:22:051

诗经蒹葭的赏析及感受。跪求啊!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在耳;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 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露之为物,瞬息消亡。佛法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情之为物,虚幻而未形。庄子曰:乐出虚,蒸成菌。一理也。霜者,露所凝也。土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求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坚。故曰“未晞”,“未已”。虽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终受其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所系着,所谓伊人。然在水一方,终不知其所在。贾长江有诗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夫悦之必求之,故虽不知其所踪,亦涉水而从之。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且道路险阻弯曲,言求索之艰辛,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然终于“两处茫茫皆不见”,所追逐者,不过幻影云雾,水月镜花,终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触之,却遥不可及。“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断弦之音,铿锵而悠长。痴人耶?梦境耶?每读到此,不由喜《蒹葭》选自《诗经u2022国风u2022秦风》,大约是255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冲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脐"、‘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低"。‘水中让”,意思是治国有希望。”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自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木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层次结构】此诗三章重叠,各章均可划分为四个层次: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抒情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嘟飘渺阻隔。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怅惆的情致。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溯洞从之,道阻且长”,这是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示意终不可达也。“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而终不可近也。既逆流,又顺流,百般追寻,执著之意可见;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怅恫之情愈深。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展现。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末烯”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泪”,再到“在水之浚”,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抵”,再到“宛在水中址”,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济”,再到‘值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重章叠句,层层推进,这是《诗经》冲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内容述评】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由此看来,我们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自然,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类似的境遇时,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观失望。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就象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的朦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的一个扑朔迷、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总之,《蒹葭》诗的丰富美感,不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创作的角度,颇值得我们重视和予以认真的探讨。【艺术特色】《蒹葭》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它的主要特点,集中体现在事实虚化、意象空灵、整体象征这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一、事实的虚化一般说来,抒情诗的创作是导发于对具体事物的感触,因而在它的意境中,总可看到一些实实在在的人事场景。然而(蒙蒙)的作者却似乎故意把其中应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虚化了。追寻者是 什么人?他为什么而追寻?我们不知道;被追寻的“伊人”是什么 身份?为什么他那么难以得到?我们也不知道;以至于连他们是 男是女也无从确认。特别是“伊人”,音容体貌均无,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忽儿在水中央,一忽儿在水边草地,飘忽不定,来去渺茫,简直令人怀疑他是否真有实体存在。无疑,由于追寻者、特别是被追寻者的虚化,使整个追寻人物、追寻事件、追寻内容都变得虚幻愿陇起来;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事实的虚化、膜犹,诗的意境才显得那么空灵而富有象征意味。二、意象的空灵实际上,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家。这种心象,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件真事的回忆,而是由许多类似事件、类似感受所综合、凝聚、虚化成的一种典型化的心理情境。这种心理情境的最大特点,是不粘不滞、空灵多蕴。“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就是这种空灵的心理情境的艺术显现。在这里,由于追寻者和被追寻者的虚化,那看来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路线,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诸种地点,也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性意象。对它们均不可作何时何地、河山何水的深究,否则,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连两个人何以都不渡过河去也成了问题。《蒹葭》的成功,就在于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创造出似花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诗的意境呈现为整体性象征。三、意境的整体象征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读者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意境的整体象征,使嫌夜)真正具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王国维曾将这首诗与曼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提并论,认为它二“最得风人情致”,这显然是着眼于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征意蕴。事实的虚化、意象的空灵和意境的整体象征,是一个问题的三个层面。从事实虚化到意象空灵,再到整体象征,这大致上就是象征性诗歌意境的建构过程。【参考资料】异人异境,使人欲仙。(明u2022钟惺《诗经评点》)此自是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诗。“在水之循”,此一句已了,重加“溯徊”、“溯游”两番摹拟,所以写其深企愿见之状。于是于下一“在”字上加一“宛"牢,遂觉点睛欲飞,人神之笔。(清u2022姚际恒《诗经通论》)细玩“所谓”二字,意中之人难向人说,而“在水一方”亦想像之词。若有一定之方,即是人迹可到,何以上下求之而不得哉?诗人之旨甚远,固执以求之抑又远矣。(清,黄中松《诗疑辨证》)三章只一意,特换韵耳。其实首章已成绝唱。古人作诗,多一意化为三叠,所谓一唱三叹,佳者多有余音。(清u2022方玉润(诗经原始》)诗境颇似象征主义,而含有神秘意味。(陈子展《诗经直解”“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徊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帷》:“一方,难至矣。”按(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陈启源(毛诗稽古编u2022附录脱之曰:“夫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悦益至。”二诗所赋,皆西洋浪漫主义所谓企慕(抚恤11汕t)之情境也。古罗马诗人桓吉尔名句云;“望对岸而伸手向往”,后世会心者以为善道可望难即、欲求不遂之致。德国古民歌咏好事多极障,每托兴放深水中阻。但丁《神曲减寓微旨放美人隔河而笑,相去三步,如阻沧海。近代诗家至云:“欢乐长在河之彼岸。”……(钱钟书惜锥编)》之,叹之,怨之,哭之!
2023-09-05 20:22:152

《蒹葭》的赏析200字左右就好,不要翻译,拜托各位帮帮忙

蒹葭》选自《诗经u2022秦风》,属于十五国风,是首爱情诗,旨在抒发诗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而那人却使人感到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找呀找呀,从“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长着芦苇的秋水边奔波,徘徊了好几个小时,通过这种访求过程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诗中描绘的那条阻隔于诗人与伊人之间的秋水,既是眼前之景,又显然别有含意,如果仅仅一水之隔,那他完全可以到达彼岸,见到伊人,何况诗人的追求又是那样的执着和热烈。因此我认为这条秋水实际上象征着一种社会的阻力。正是这种阻力,才把牛郎和织女阻隔在银河的两岸,使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对于“伊人”,诗人知其地,而莫定其所,欲从靡由,故“溯洄”、“溯游”,往复其间,希望能与“伊人”一遇。用“蒹葭”起兴,引出对“伊人”的寻求自然顺理成章之。尽管诗人满腔热情地去“溯洄”、“溯游”,不畏“道阻且长”、“且跻”、“且右”,结果却是可望而不可即。诗人因追求伊人而不得见所产生的空虚和怅惘之情是难以言喻的,而且用萧瑟清秋的景象来衬托,诗人的这种情感就显得更为突出,更为浓郁。正是缘景生情,情景相生,意到境成,清寥空灵的深秋之景与怅惘迷茫的怀人之思浑然无间,构成了全诗的艺术境界,给人以一种真切自然而又朦胧迷离的美感。 此外,本诗在结构上重复叠句。全诗共三章,句式相同,字数相等,只是在少数地方选用了近义词或同义词,如“萋萋”、“采采”分别放在“苍苍”的位置上,用“未晞 ”、“未已”去分别取代“为霜”,这样既做到了一唱三叹,使诗人的感情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又使诗作行文富有变化而无重复呆滞之感。 《蒹葭》是十五风中的一篇,可谓“风”类诗的代表,读它《诗经》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可见一斑。
2023-09-05 20:22:251

蒹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而不可得而作。陈子展《诗三百解题》说:“《蒹葭》一诗,无疑地是诗人想见一个人而竟不得见之作。这一个人是谁呢?他是知周礼的故都遗老呢,还是思宗周、念故主的西周旧臣呢?是秦国的贤人隐士呢,还是诗人的一个朋友呢?或者诗人自己是贤人隐士一流、作诗明志呢?抑或是我们把它简单化、庸俗化,硬指是爱情诗,说成诗人思念自己的爱人呢?解说纷歧,难以判定。”蒹葭先秦:佚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扩展资料:蒹葭赏析: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由此看来,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自然,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类似的境遇时,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观失望。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就像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得朦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的心境。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
2023-09-05 20:23:361

兼葭的100字赏析

  《蒹葭》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诗歌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情景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寻求伊人而不得的真挚感情。
2023-09-05 20:24:312

蒹葭的原文及翻译赏析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蒹葭》先秦:佚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扩展资料:注释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葭(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鲜明、茂盛貌。下文“萋萋”、“采采”义同。苍苍: 茂盛的样子。为:凝结成。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一方:那一边。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从:追寻。阻:险阻,(道路)难走。宛:宛然,好像。晞(xī):干。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跻(jī):水中高地。坻(chí):水中的沙滩涘(sì):水边。右:迂回曲折。沚(zhǐ):水中的沙滩。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意境的整体象征,使嫌夜)真正具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国风·秦风·蒹葭
2023-09-05 20:24:521

蒹葭的寓意是什么

蒹葭就是芦苇,离爱情最近的草,比玫瑰平易,却更繁琐.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 《蒹葭》原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翻译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 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难。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名句赏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 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 “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划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既明写了主人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 换过来说,诗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体的表现。 以上就是我整理的蒹葭的寓意,感谢阅读。
2023-09-05 20:25:071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诗词原文赏析|名句解读

蒹葭① 《诗经·秦风》 名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导读】 本诗选自《诗经·秦风》。秦是周朝时一个诸侯国国名,在今陕西省中部和甘肃省东部一带。这首诗创造了“秋水伊人”和“在水一方”的独特审美意象,在我国古典文学中备受赞赏。 【原诗】 蒹葭苍苍②,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③,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④,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⑤,白露未晞⑥。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⑦。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⑧。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⑨。 蒹葭采采⑩,白露未已○1。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12。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13。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4。 【注释】 ①蒹葭(jiānjiā):芦荻,芦苇。②苍苍:青苍色,此指茂盛的样子。③溯洄:逆流向上。从:追寻。④溯游:顺流而下。⑤凄凄:同“萋萋”,茂盛的样子。⑥晞:干。⑦湄:水草交接处,即岸边。⑧跻(jī):上升,登上高处。此言道路险峻,需攀登而上。⑨坻(chí):水中的小沙洲。⑩采采:同“苍苍”、“萋萋”,众多繁茂的样子。○1已:停止,消失。○12涘(sì):水边。○13右:迂回曲折。○14沚(zhǐ):水中的小沙洲,比坻稍大些。 【译诗】 河边的芦苇啊长得莽苍苍, 夜里的露水已经结成了霜。 我所思念的那个人, 就在河水的那一方。 我逆流而上去寻她, 河道艰险路又长。 顺流而下去找她, 她仿佛就在那水中央。 河边的芦苇长得多么旺, 清晨的露水它还没有干。 我所思念的那个人, 好像在那水草滩。 我逆流而上去寻她, 水路升高船行难。 顺流而下去找她, 她仿佛就在那小岛旁。 河边的芦苇颜色鲜又亮, 露水珠儿还没蒸发完。 我所思念的那个人, 好像就在对面河岸上。 逆流而上去寻她, 道路曲折险又难。 顺流而下去找她, 她仿佛就在水中小洲上。 【赏析】 这是一首美丽的情歌。诗歌以清秋早晨露浓霜重、萧瑟冷落的画面为背景,表现了主人公执著的爱情追求以及因心上人飘忽难觅而生的怅惘与伤悲。 全诗分三节(章),都是围绕同一个中心,抒写主人公对心中恋人的执著思念和追求。每节首两句先交代时间和环境,借景起兴,描写清秋早晨河边芦苇苍苍、寒霜铺地的迷蒙景象。三、四两句点明主旨:隔河企慕,追寻伊人。后四句描述追寻的境况:一是道阻且长,二是幻象迷离,两者皆以为“伊人”不可得。诗篇采用回环、反复的写法。第二、第三节的内容与首节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了个别的词语,既表现了时间和空间的推移和变化以及追寻对象的飘忽难觅,又避免了诗的呆板和累赘,加强了节奏和韵律,使得全诗的主旨更加鲜明,情感表达更为强烈。 “秋水伊人”是本诗创造的独特的审美意象。她既美丽又朦胧,可望而不可即,是诗人心中理想化的影子,更是一个象征的境界中的象征性形象。作为一种“企慕的象征”,它表达了处在希望和失望间这一特定环境中的特定感受,不仅能唤起读者相应的爱情体验,甚至遭遇挫折、前途渺茫、理想愿望不能实现等等心灵的回响,都能从该诗中找到感应。该诗审美意象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全诗熔写景、叙事、抒情于一炉,采用比兴、烘托的手法,情景交融,意境幽远。
2023-09-05 20:25:151

蒹葭 名句赏析 及主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主题:《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
2023-09-05 20:25:393

赏析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
2023-09-05 20:25:591

诗经蒹葭翻译原文及赏析

  学过这一课,你对《蒹葭》有了哪些了解?一起再来学习一下,更多的加深自己的印象吧!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诗经蒹葭翻译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蒹葭》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翻译   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蒹葭》赏析   《蒹葭》描写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之中,拂晓之际,露浓霜重,芦叶摇曳,情中人伫立凝望烟水迷茫中的“伊人”,似在眼前,又似在水中,可望而不可及,表现了满腹的憧憬、追求、失望和惆怅。诗写得情景交融,迷离恍忽,正像那间中人不可捉摸,给人咫尺天涯之感。然而,无论多久,也无论是路的崎岖、漫长,更有险阻,也无论白露、凝霜,终日照晒,追求的忠贞不二,真是感人至深,而这全在诗人的情景描写透露出来,含蓄慰藉,无限生情。
2023-09-05 20:26:091

求《蒹葭》这首诗的意思及赏析

你失足头
2023-09-05 20:26:214

诗经《蒹葭》的赏析,我们要用啊

《蒹葭》选自《诗经u2022秦风》,属于十五国风,是首爱情诗,旨在抒发诗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而那人却使人感到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找呀找呀,从“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长着芦苇的秋水边奔波,徘徊了好几个小时,通过这种访求过程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诗中描绘的那条阻隔于诗人与伊人之间的秋水,既是眼前之景,又显然别有含意,如果仅仅一水之隔,那他完全可以到达彼岸,见到伊人,何况诗人的追求又是那样的执着和热烈。因此我认为这条秋水实际上象征着一种社会的阻力。正是这种阻力,才把牛郎和织女阻隔在银河的两岸,使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023-09-05 20:26:311

诗经蒹葭原文翻译赏析 诗经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

1、原文: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翻译: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2023-09-05 20:26:401

数据结构方面,你认为最好的书是哪本?

结合大神的推荐,我来说说吧!《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C语言描述》简介:书中详细介绍了当前流行的论题和新的变化,讨论了算法设计技巧,并在研究算法的性能、效率以及对运行时间分析的基础上考查了一些高级数据结构,从历史的角度和近年的进展对数据结构的活跃领域进行了简要的概括。特点:1、讲述了算法设计技术,包括贪婪算法在内的多种算法。2、引入了当前流行的主题和新的数据结构。3、分析摊销,一些先进的数据结构介绍在书中。4、一个新的章节讨论了高级数据结构及其实现,包括红黑树等其他相关内容。5、将堆排序平均分析的一些新结果组合在一起。《大话数据结构》简介:本书为超级畅销书《大话设计模式》作者程杰潜心三年推出的扛鼎之作!以一个计算机教师教学为场景,讲解数据结构和相关算法的知识。特点:以一种有趣的叙事方式,大量的知识做各种生活的类推,并充分利用图形语言来体现抽象的内容,一些经典的数据结构算法通过线条的分析来实现,算法更是如此。与市场上类似的数据结构书籍相比,这本书的内容很容易阅读,而且算法细致而深刻,是一篇很好的自学读物。总结:看书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更多的方式还在于平时多加练习,多加实践,知识是书本上的,只有转化成你自己的,才是真正有效的,尤其是当你实践过一段时间再回头看的话,你会发现收获很多!
2023-09-05 20:13:391

老故事新编作文5篇

老故事新编作文篇1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而写就的短篇小说集,包括他在不同时期所写的8篇作品。这八篇小说分别是:《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外加一篇《序言》。此书主要以神话为题材,故事有趣,想像丰富。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的最后的创新之作,里面8篇有5篇写于鲁迅生命的最后时期。面临死亡的威胁,出于内外交困、身心交瘁之中,《故事新编》整体的风格却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从容、充裕、幽默和洒脱。尽管骨子里依旧藏着鲁迅固有的悲凉,却出之以诙谐的“游戏笔墨”,这标明鲁迅的思想与艺术都达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具有某种超前性。在它的很多篇中,都可以发现或隐或现、或浓或淡的存在着“庄严”与“荒诞”两种色彩和语调,互相补充、渗透和消解。 鲁迅曾说,《故事新编》里的全部作品“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其中,《补天》洋溢着赞美,亢奋,欣喜的调子,其画面瑰丽而壮美,结构宏大。虽然女娲补天源于古籍,但在此的描绘中多了些许浪漫主义氛围,创造了十分奇异动人的艺术画面。而《奔月》《铸剑》虽然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但同时也有着压抑的沉重感。《铸剑》中关于眉间尺以头与剑托付黑色人报仇的情景,以及黑色人混入皇宫,施展计策的描写,虽然不符合现实的逻辑,但也正因为这样获得了令人讶异的感染力,加强了浪漫主义色彩,却又不缺乏沉重感。 比起《补天》、《奔月》、《铸剑》来,鲁迅后期所写的《理水》等5篇历史小说,从总体上说浪漫主义色彩稍有减弱。这主要表现在故事本身的奇幻性不如前期的3篇。但是,在别的方面,主要是在穿插现代生活细节方面,却又增强了浪漫主义气息。《理水》、《非攻》、《出关》、《采薇》里有现实中资产阶级学者等类人物的影子,有现代生活的某些片断。如《理水》对大员、学者们进行了古今杂揉的描写,“文化山”使读者想到了现实中所谓的“文化城”,而“好杜有图”等外语词汇的出现,在幽默中隐然指向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洋奴;《非攻》中写墨子在宋国遇见“募捐救国队”,这实际上是对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在日寇侵略面前用“救国”名义强行募捐这种欺骗、掠夺行径的影射。此类例子,在《故事新编》里除了《铸剑》,其它各篇均有。而《起死》,由于题材采自《庄子》中的寓言故事,本身就带有奇异性,经改编之后它的浪漫主义色彩愈益加浓,更见妙趣。这篇小说中,亦有“自杀是弱者的行为”这样的“油滑”之处。相对而言,后期的几篇中“油滑”之处较多。鲁迅将他在历史小说中采用的这种穿插现代生活细节的写法,称之为“油滑”。他自谓在《补天》中写了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是从认真陷入油滑的开端。油滑是创作的大敌,我对于自己很不满。”但后来各篇“仍不免有油滑之处,过了13年,依然并无长进。”这就表明,在历史小说的创作中,鲁迅对自己“油滑”的写法,既有不满的一面,又有有意无意继续为之的一面。 一直运用了“油滑”的写法,正说明这一写法在鲁迅的创作心理中有内在的根据,成了他创作心理整体结构中一个不可忽视的侧面。从大的方面讲,从问题的实质讲,这与鲁迅杂文中的讽刺艺术,包括某些被批判人物的内心独白(出以虚拟),漫画化的人物速写片断(主要以人物的语言表现)等是相通的。在这一点上,鲁迅的杂文与历史小说,在创作心理上有着某些相同的依据:主体有一种内在的情感与意志张力,这种张力促使作家采用漫画化的手法,表现被批判对象滑稽可笑的面目,以达到强烈的讽刺、批判现实的目的。以神话、传说和历史为题材的《故事新编》,在这方面得到了强化和突出的表现,这可以看作一旦离开现实题材时,主体的创作心理中一直居于次要地位和潜伏状态的浪漫主义才情被有力地激扬了起来。其实,不论《故事新编》中穿插现代生活细节的具体联想形式是哪种,它们都一无例外地是主体在长期的思维与写作中建立了将历史与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动力定型的表现。我们认为,这是鲁迅《故事新编》“油滑”问题在创作心理上的奥妙所在!将古今杂揉在一起,正是 鲁迅思维的宏观性与清醒的现实战斗精神的体现,又是鲁迅创作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侧面,或称之为鲁迅创作心理深层的动力定型。 实际上,不仅《故事新编》贯穿着浪漫主义线索,而且鲁迅的整个文学生涯,都贯穿着一条浪漫主久线索,只是它起伏变化,行迹不定而已。 通过此书,对于鲁迅或多或少有了更多的认识,或许浅显,但却受益匪浅。 老故事新编作文篇2 自从乌龟和兔子比赛后,兔子因为在树下睡了一觉,便输给了乌龟,兔子一直耿耿于怀,一直在找一个机会再次和乌龟赛跑 。 又是一天,兔子又正好遇上了乌龟,兔子对乌龟说:“上次是我一不小心在树底下睡觉了,这次,我还要和你再比一次跑步!” 乌龟听了忙说:“好吧!这次,我也要拿出点实力了!” 他们俩说的话正好被在一旁听到的乌鸦听到了,乌鸦就开始传播这个传闻,“乌龟和兔子又要开始比赛跑步了,明天一定要去看噢!” 这个声音传到了兔子一家的耳朵里,也传到了乌龟一家的耳朵里,更传到了整个森林里的动物们的耳朵里。 兔子的妈妈心想:这次比赛,我一定要让我家的兔子赢,我就那里弄些小石块,让乌龟爬不快。 乌龟的妈妈心想:这次比赛,我一定要让我家的乌龟赢,我就在那里弄些胡萝卜,让兔子先吃,让我家乌龟先跑到终点。 “呯”,他们俩开始跑了,果然,兔子领先了乌龟,乌龟脚碰到了石头,摔了一跤,滚呀滚呀,超过了兔子。兔子肚子饿了,吃了一些路边的胡萝卜,跑的速度更快了。“噢!”兔子和乌龟并列第一,他们俩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老故事新编作文篇3 从上次比赛兔子失败了之后,他吸取了教训,不再骄傲了。 又举行了一次运动会,很多动物都报名参加自己拿手的项目。青蛙参加跳远,河马参加拳击,大象参加举重。兔子和乌龟又再次报名参加赛跑。经过抽签决定,兔子和乌龟又是一组。 这一次比赛不仅加远了路程,还增加了难度,跑道路途中还有一条河和一座山。 激动人心的比赛开始了,只见乌龟用力的又慢吞吞地伸出他的头,迈着沉重的脚步,向终点一颠一颠地跑去,劲头十足。这边的兔子也不甘示弱,兔子一听到枪响,就像闪电一样冲了出去。他心里嘀咕着“这次我可不能睡觉了,决不能再骄傲轻敌了。” 毫无悬念,兔子一直遥遥领先。可是他跑着跑着跑到了一条河面前,他犯难了,“我是只兔子,不会游泳啊。怎么办?”他只好停了下来,等待看看有没有船只经过。 不知过了多久,乌龟一步一步地爬了过来,乌龟走到河边,望着这长长的河,看到不知所措的兔子,不假思索地对兔子说:“兔子呀,你坐我的背上,我驼你过去。”兔子感动地说:“太谢谢你了。” 别看乌龟在陆地上走的慢,可是它在河里游得可快了。不一会儿就到了对岸。他们手牵着手,一起向前继续跑着。 跑着跑着,他们跑到了那座高大的山下。这下乌龟犯了难,兔子说:“乌龟,这是我来帮你吧,来!你上我的背上。”说罢,兔子就把乌龟背在背上,往山上跑去兔子的速度非常快,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般,他们很快就到达了山的对面。 过了山,他们又手牵手一起跑着,最终顺利地跑到终点,大家都为他们欢呼喝彩,狮子裁判宣布:“你们并列第一!你们是真正的胜利者,赢得了友谊。” 老故事新编作文篇4 先来说这只向东走的小青蛙的经历吧!它向东走了很长一段路,来到了一座繁华的城市。在那,有它从没吃过的山珍海味,鳞次栉比的大厦,雄伟的建筑……只是那里的污染太严重了天空总是灰蒙蒙的,河水也被附近的工厂排出的工业废水染得五颜六色,好像一个巨大的调色盘,一次它还不慎掉进去,差点丢了小命。所以,它只在那座城市呆了半年就回到了井边。 而那只向西走的小青蛙经历了一个月的辛苦跋涉,来到了一座宁静的小村落,那里水草丰美,空气清新。虽然没有向东走的那只小青蛙所吃到的美味,可那里没有污染,天永远是蓝的。它还和那里的人类交上了朋友还帮他们捉害虫呢? 转眼间,一年过去了,向西走的那只小青蛙恋恋不舍地向人类告别,来到井边,看到了去了城市的那只青蛙。自从它掉入了被污染的水中后,皮肤竟慢慢变成了红色。它一见去了西边的小青蛙,就诉苦道:“城市污染太严重,我都变异了!”去了村庄的小青蛙听了,立即说:“我那里虽然没有你吃过的好东西,可是没有污染,我在那还安了家,你和我去那生活吧!”于是,它们一齐来到了那个宁静的小村庄。 从此以后,它们就一向生活在那小村庄里,再也没有踏进城市半步。 老故事新编作文篇5 烈日炎炎的夏日,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动物王国里热闹非凡,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就要开始了,大家欢呼雀跃,翘首以待。 自从乌龟赢得了冠军,大家就对他另眼相看,却冷落了兔子,兔子对此耿耿于怀。于是,兔子决定和乌龟再决高低,一雪往日耻辱,夺得桂冠。 比赛开始了,随着大象裁判的一声令下,兔子便像离弦的箭一样,奋力向前冲,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兔子已经吸取了上次的教训,他头也不回地冲向终点。而乌龟还是慢吞吞地爬着,不紧不慢。不一会儿的工夫,兔子遥遥领先,乌龟则被远远地甩在后面,完全不见他的踪影。兔子这才稍稍放松,坐在树下乘凉。正当他准备直奔终点时,耳朵边却响起一阵阵哭泣声,兔子有些犹豫:是继续比赛,还是去一探究竟呢?他想来想去,左右为难。这时,哭声越来越大,他最终决定还是去前方看看,也许是谁遇到了危险,急需寻求帮助呢?兔子寻着哭声来到了森林深处,只见小松鼠瘫软地坐在地上,泪流满面。原来他的脚被兽夹夹伤了,脚上全是血,看上去非常痛苦。兔子赶快走上前轻轻帮他取下了兽夹,但小松鼠的脚还是血流不止。他二话不说背起了小松鼠直奔医院,将比赛这件事远远抛在脑后。 少了兔子这个强劲的对手,乌龟就没有后顾之忧了,他胸有成竹,胜利在握,凭借自己坚持不懈的毅力,再次赢得了比赛,还让他成为了动物界的“大红人”。兔子在安顿好小松鼠后,便满头大汗回到了赛场,心中还抱有一丝希望:说不定我快马加鞭就能赶上这场比赛,夺得冠军呢!可是,当他看到乌龟被万人拥戴的时候,仅剩的希望也破灭了,他脑海一片空白。这时,小松鼠冲出人群,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五一十地告诉大家,大家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不再欢呼,不再鼓掌,顿时鸦雀无声。乌龟羞愧地低下了头,把奖杯双手奉还给兔子,而兔子则拉起了乌龟的手,他们一起举着奖杯,共享这份荣誉。 自从那天以后,森林里少了一对死对头,多了一对亲密无间的好朋友。
2023-09-05 20:13:401

爱情小故事2020精选

因为这世上有条基本法则,那就是爱情总会得到报偿,要么得到被恋者的回恋,要么得到一种深藏于心的轻蔑。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关于爱情小 故事 ,方便大家学习。   爱情小故事1 七年前的一个黄昏,在上海一条临街的弄堂边上,他与她初次相遇。 那时,她是一个卖花红的女子。他从小就爱吃那种水果,只是,在北方它叫海棠。离开故乡之前,他从来没有想过温润的江南也有这种果实。刚从北方来到上海不久的他难免孤独,经常独自走在人群中倾听自己的声音。那天,她推的一小车海棠,在泛着潮气的微雨黄昏里,满目的黄红相间令他眼前一亮。或许是刚刚采摘下,香韵依然婉约。她一只手扶着小车,另一只手撑着一把油纸伞。生意寥落,她伫立在微雨中的样子,仿佛是一抹寂寞的水彩,深深打动他的心。他上前说称些海棠,她讶然地看着他以北方人的豪迈买下了整整五斤。双眸碰撞,浓情流转。她无话,只是在伞下微笑,唇红齿白。他惊觉时,内心早已暗香浮动,爱意不可收。全然不想,与她不过是惊鸿一瞥,外加一笔海棠生意,如此而已。他暗笑自己的痴迷。然而,看着她为自己精挑细选的海棠,个个饱满丰润,不禁又去暗暗揣摩她的心意。抬头看去,她湖水般的眼眸正迅速避开他灼热的眼神。但,暮色里,他仍然感觉到她面颊上泛起的一丝不易觉察的绯红。 他微笑,道过谢意,转身离去的瞬间,听到她在身后对他开口说话的声音:在这儿,它叫花红。吴侬软语,仿佛南方八月的空气里晕染着桂花香的风。深深浅浅,令他恍惚不已:娶上这样的女子,该是此生最大的幸福吧。 多年以前萌生的爱念,于多年之后,他早已淡忘。殊不知,多年以前,他,真的这样想过。 此后的日日夜夜,他的脑海里所执著的念头,便止于此。痴心于这份美丽的情感,丝毫没有探究过他与她的不同。而爱,总该是有动机的吧?那时,他孤身异乡,形单影只,事业无成,一个女子的情爱,足以令他动容,那种温暖,是他那时惟一的欲求。以至于,完全忘记自己终究会改变。譬如,会成功,会不再孤单,一切会好起来。但,爱情里浸淫的男女,怎会顾得如此细致?那时,他根本没有想过,她不过是一个淳朴而聪慧的乡间女子。 因此,他和她后来的故事,便有了这般结局: 半年后,他娶了她。婚后,她再也没有去卖过花红,习惯了他养着她。他在外奔忙,她在家做着温柔的后盾。毕竟是淳朴的乡间女子,虽然整日周游在柴米油盐中,却没有丝毫的怨气。能够为他煮饭,是她一辈子的幸福。然而,他的事业越来越大,朋友越来越多。晚归或者干脆不归的时候也越来越多。夜夜笙歌,只道寻常。然而,她从不言语,每次夜归,她依然精心地侍候他。直到他背对着她呼呼睡去,方觉出一丝惆怅和寂寞来。她不禁想起,多年以前那个微雨的黄昏,在弄堂口,初见他的样子。玉树临风、翩然而至,令她年轻的心,意乱情迷。 不过,只是一念的惆怅和寂寞,第二天她依然为他温柔地做着一切。就这样,悲欢岁月,一路而来,她用自己的方式将心意一一付上。然而,又能如何?爱一个人的理由和不再爱一个人的措辞,同样可以轻而易举。 终是无法再继续。离婚,发生在他和她相遇五年之后的一个上午。没有大的波澜,倒也平静。在物质上,他没有亏欠她。她只留了些许,说,只要可以开间水果店就已足够。离开时,看着他头也不回的身影,一如当年的翩然,无非是去留不同。泪如雨下时,他已淡出她的视线。 上海,以十里洋场的繁华,蛊惑着身处其中的红男绿女,连忧伤和欢乐也是日新月异。没有多少时日,与她离婚的情节,便只成了他生命里怀旧的一幕戏。他忙碌于事业,也忙碌于周旋在不同的女子间。同在一座城市,说不见也就不见了。况且,上海太大。他只晓得,她在漕宝路上开了一间水果店。然而,他整日奔走在上海的繁华之间,为了各种生意,为了各种女子,却从来没有机会路过她的水果店。 又过了两年,一个雨夜,他突然想起了她。便开着私家车,沿着漕宝路遍寻。微雨敲着车窗,使他在车内看周遭的视线变得迷离恍惚。街上的灯火和人群,仿佛晕染在一幅浓重而忧伤的 水彩画 里。他突然想起七年前那个微雨的黄昏,他举步维艰时与她的初次相遇。周旋过太多的女子,终是有些倦怠。想起她的这一刻,竟然涌起一种从未有过的暖意。这些许暖意使他潜伏在心底还残留着而久已不觉的一点爱意,居然,居然如微雨,荡漾开来。连他自己都惊诧不已。 终于在漕宝路的尽头,看到了她的水果店,已是夜里10点多,地段又不好,没有一个顾客,在昏黄的灯下,她撑着一把淡绿色的油纸伞,轻轻地四处顾盼,眼里透着淡淡的寂寞,宛如当年。隔着雾般的微雨,他在车内远远看着她伫立雨中的样子,突然想流泪。 他关掉车灯,安静地坐在里面,打量着她的水果店。店内的各色水果,装在各种精致的果篮里,个个透亮。这时的上海,正是花红上市的旺季。但她的店里,举目望去,几乎样样都有,独独少了他曾经深深迷恋过的那一片红黄相间的颜色。和对她的爱一样,都留在了回忆里。 他看着她疲倦地收起雨伞,退回店里。稍后,一个身材壮实看去却憨厚的男人走了出来,与她一起将放置在店门口的那一筐筐水果搬回店内。是该打烊了,他在车内暗暗地想。看着她和那个男人,来来回回,很有默契地搬动着水果的样子,不禁又落寞起来。 算是重逢了吧,但,他却没有下车。眼前的这一切,已经没有让他下车的理由。 相对于朱颜易改、人生易老,最易变的大概还是人心。她守着他五年,心都不为他人所动。离开不过两年,便心又有所属。他没有资格怪她,是他自己错过。因为心随境动,所以徒留花红。不管各自的身份若何,红尘俗世里,人同此理。 这该是爱意中的人生吧:爱随心动,心随境动,莫过于此。   爱情小故事2 他总在醉酒以后,给她打电话。 那么难记的十一位的号码,在他喝醉的时候,却突然清晰得像是刻印在手心的掌纹。电话拨出去,不管多晚,铃声响过三遍,便会传出她柔柔的应答,那样宁静的声音,有一点沙哑,在纸醉金迷的喧嚣里,一下子,就凝住了夜。 他断续地诉说着生活,快乐与委屈,愤怒与不平,工作上的,朋友间的,絮絮叨叨一连串混乱的话语,他自己都不知所云,但她总是懂的,而且,从不打断,耐心地听他说完。 听到她柔软的声音道再见,他才满足地挂断。 他是喜欢她的,他想。 他奇怪,清醒时打电话给她,总需要查找手机存储。可是,晚上,他喝醉的时候,却总会念念不忘地、清晰地想起她的号码。 他的手机,如同他逐渐发达的事业,从诺基亚到三星,从普通的到彩屏和弦,一样样地换,她的号码总是最先一个储存进去。 在手指按向键盘的瞬间,他仿佛感到她暖暖的声音拂面而来,心瞬时湿润了。 她也是喜欢他的吧,他想。 可是,她一直是那样淡然的,保持着高贵的矜持,看不出欢喜。 只有在天旋地转的醉酒的夜晚,她那清朗的或迷糊的声音,让他感到一点宽慰。 终是没有了耐性,他娶了另外的女子。 那个娇笑连连的小女人,会在深夜的电话中,撒娇地说,想他。 喝酒的日子,开始被恋爱的甜蜜所占据。不再通话,便很容易淡忘了她。 只是偶尔,在翻找别人的电话时,那熟悉的号码一闪而逝。他的心念微动,而她的名字,却已湮没在匆匆而过的漫长名单中。 他的生意越做越大,烂醉如泥的应酬也渐渐地多了。他的太太,终于没有了温雅的关心和问候,到不闻不问,到厌恶指责。 渐渐地,他习惯了冰冷黑暗的家,和没完没了的争吵尖叫。 只是,那一天,在和客户喝完酒,摇晃着向外走时,他听见同去的他的一个年轻助手,给女朋友打电话:“呃,亲爱的,我喝多了……” 刹那,所有关于她的记忆如岩浆穿透地壳的裂缝一般,汹涌出来。 他颤抖地摸出手机,有多久了,他依然记得她的号码,隐隐约约的十一个数,他打了过去。“对不起,您拨打的电话是空号。”他一惊,怎么可能呢?是记错了么? 他从手机存储中找到她的号码,再打过去。 还是空号。 在霓虹纷乱的马路上,他一遍遍拨打着这个号码,每拨一次,心就冰冷一寸。而那空号的声音,仿佛是在提醒这号码从没有在他的生命中存在过。 辗转了很多人,他终于打听到她家的电话。 他满怀期待地打过去,很长时间,才有人接起。 是她,虽然,朦朦胧胧的,他还是一下子听出了她的声音。 他说,我,喝醉了,想起了你。 她还是那样沉静地回应,好久不见了,还好么? 终是生分了,不知该说些什么。 他问:原先的那个号码,为什么不用了呢? 在电话的那头,她幽幽地叹息:其实,我一直都有两个手机,一个白天工作用,而另一个,二十四小时开着,虽然那号码只有一个人知道,但我希望,那个人醉酒的时候,能第一时间找到我。 空气在刹那间冻结,周身的血液瞬间凝住,他的胸腔像被尖利的匕首划开,剧烈地疼痛。 她挂断了电话。 他突然蹲下身子,不可抑制地呕吐起来。 手中,显示着她名字的手机屏幕忽地暗了下去,那些曾经的记忆,一下子沉入到无边的黑暗的寂静中。 终于知道了,那个号码是真的存在过,而且,曾为他一个人而存在。   爱情小故事3 我永远记得星期五下午上课时,我意外地在书里面找到了一张电影票。在我翻书的时候,它轻飘飘地飞落而下,隐约可见背面用圆珠笔写着几个字。我拿起来一看,“不见不散”四个娟秀的小字一下子就令我激动起来。 我努力想把“不见不散”这四个字和你的笔迹对起来——你不会知道我曾经偷偷 收藏 了你写的 作文 。可是我并不能完全确定。事情越是清楚,我越要把它往复杂的方向想像。我以为自己的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爱情的影响。天知道我偷偷地喜欢你有多久了,可是我从来不敢在你面前表露痕迹。我不知道自己害怕什么,我从来没有想过被你拒绝了会怎样,可是我却连把爱说出口的勇气都没有。这个下午突然出现的电影票如果真是你给的,那我会怎样呢? 老师适时在我的脑门上轻轻拍了两下,我一抬头就发现了你似有似无的鼓励眼神,但我马上就把头低了下去,装作认真看书的样子。那似有似无的眼神使我越加怀疑,突然间我变得很自卑。我就想到其他很多可能的结果。万一这小小的电影票不是你给我的,我该怎样去面对另外一个和你不一样的女孩呢?这完全有可能是我的那些活泼好动的死党们专门给我设的局。他们可能已经约好一起在电影院看我的笑话了。我并不在意在他们面前出丑,但是我却害怕我在他们面前暴露我对你的感情,那样总有一天你也会知道这件事的,我怎么能面对呢? 我陷入了一种莫可名状的焦躁之中。我希望你看到了我的焦躁,然后给我一点更加明确的暗示。可是直到放学,我都还在为电影票的来源感到烫手。“不见不散”的反面用正楷字印着:十三排五座,×月×日(星期六)下午19:00;片名《不可不信缘》。明天晚上的一部富有美感的韩国爱情片,加上靠边的安静的位置,如果抛开一切烦恼,我倒是很愿意一个人去看看的。 星期六的上午和下午渐渐远去。去和不去这两个念头已经在我的头脑里轮番出现了不止二十次。最终我想了一个冒险的做法:我晚点去,先在暗处观察,如果在十三排五座的方向看见了你的身影,我就上前。 晚上我打扮一新,特意更改作息时间表洗了一个澡,又在镜子面前转了很久,摆出一副很随意的样子来。在电影院门口,我特意看了一下时间——19:06。但我进电影院的时候心里还是惴惴的,仿佛这一脚迈进去就再也出不来了。但是马上我就在十三排看到了你仍旧平静的背影。我知道我不可能看错。于是我满怀欢快和激动蹑手蹑脚地朝你走去,我又很害怕你会在我朝你走去的过程中回头看到我的激动样子。但终于我把快速的心跳捂下来并走到了十三排的过道上。 你抬头看着我向五座挤过去,我像往常一样躲避你的眼神。终于到了,我想。不等我坐定,也不等我好好地看看你的打扮,你很突然地说了一句话,语调还是很平静:“你怎么来了?” 欢快和激情轰然一塌。我想语文水平再差的人也能理解这句话,不该来的人来了,该来的人却还没来。原来你确实约了人,可是约的人却不是我。原来这“不见不散”是对另外一个人说的。原来我不过是错误地收到了电影票,或者说你把电影票放错了地方。我可以原谅你,因为我坚信你约的人比我优秀不止百倍,也只有这样我的内心才能好受一点。 可是我已经顾不上你喜欢的人是谁了,我发现我现在的处境一点也不在我的预料之中。没有人约我,也没有人耍我。我已经为可以预料的每一种后果准备好了退路,却碰到了预料之外的困境。但是我很快就调整了过来。记得有个算命的对我说过,我会在危急之中成就大事业的。现在就是一个危急时刻,我想我会把一切都掩饰过去的。 我说:“怎么你也在这?” 然后我掏出电影票,捂住背面的四个字,又假装对了一下我背后的座位号:五座,我想我一生都能记住那个座位。 我接着说:“你买了二十三排六座的票吗?我是五座,怎么这么巧!”我特意把“二十三排”说得很重。 你一字一顿说:“我买了十三排五座和六座的票!” 你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你不再像平常的你了,你的声音不再平静,甚至带着怨恨的味道。我想你应该对失约的人感到怨恨,对于我这样一个完全的受害者,你不知道我的心情也就罢了,却不能施加怨恨,这样我只会更加难过。事实上我也怨恨失约的人:面对这样一个好女孩,竟然有人失约。突然间我已经忘记了我的电影票就是造成失约的原因——我已经把它当作自己买的了。 我装作恍然大悟的样子说:“原来这里是十三排呀,怪不得我还纳闷怎么这么靠前。我坐错了,对不起。” 说完我没等你再说话,硬是从人堆里挤了出去。我想我并没有和你说再见的必要,既然不曾在一起,也就没有必要说再见了。出了电影院,我又看了看表——19:16。仅仅过了十分钟,电影已经结束了,我想。 这十分钟决定了我十年的困惑。十年之后的同学聚会上,你和我都已经结婚。你甚至都已经有自己可爱的一个小男孩了。我们一起喝酒,我发现你变得很坚强。我想至少十年前的你是滴酒不沾的。 你突然问我:“那天明明是你先迟到了我才发点小脾气的,你为什么就不能理解,还要编出一个可笑的理由逃走呢?” 泪水朦胧了我的眼睛,仿佛我成了电影里面那个瞎了眼睛的男主角。   爱情小故事4 很久以前有个中国男人,半夜里想念朋友,当即搭船赶路,天亮时到了朋友家门前,却转身又回去了。问他为什么?他说:兴之所至,兴尽而归。 拜访 的故事,要说极致,应该是三顾茅庐,但论意味隽永,则非这位性情先生莫属。 绽放的花朵,美则美矣,但一览无余,终归少了些回味。 法国作家犹瑟纳尔曾经依据《源氏物语》的背景,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位源氏亲王,风流成性,年轻时就与他年轻的后母偷情,他过了五十大寿后,发现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了他的身上。他的第三夫人“西厢公主”与年轻的亲属偷欢,这件事情提醒他到了和自己的青春告别的时候了。 源氏亲王到山中隐居,念佛经,过着清苦、寂寞的生活。还要忍受眼疾一天天夺走他的视力。 在源氏亲王的宫殿里,有一位花散里夫人。她中等人家出身,容貌一般,侍候过亲王的其他几个妻子。虽然源氏亲王只在酒醉后的深夜拜访过她几次,她仍然深爱着他。并且,因为他的身份尊贵,风度潇洒,她对他的爱情怀有某种感恩之情。 源氏亲王进山之后,其他的妻子虽然也表示过忠贞之情,但天长日久,也就各自整顿心情,投入到新生活中去了。只有花散里夫人,她先是写一些深情的信,没有接到回音,便雇车马来到山中,但亲王表现得冷漠无情,把她赶走了。 花散里夫人不肯善罢甘休,源氏亲王失明以后,她假扮成佃农宋平的女儿,再次成为他的情人。当亲王发现她不是懵懂无知的村姑,而是知晓自己来龙去脉的女人时,觉得受到了侮辱,把她赶走了。 花散里夫人并不绝望。几个月以后,她又扮成了大和省七品贵族的妻子祝三君,卷土重来,她为亲王唱了一首歌,让他激动不已。花散里夫人又重新成为亲王的情妇。为了能与他长相厮守,她假装不知道他是谁。 他们在山中住了一段时间,亲王要死了。在弥留之际,他追忆自己的爱情生活,历数曾经在他生命的星空中熠熠生辉的女子们,第一位妻子蔡姬,在他的怀抱中死去的夕颜君,与他私通过的太美太美的后母,羞怯的空蝉夫人,温柔的明石姬,佃农宋平的女儿,小祝三君…… 花散里夫人忍不住去提醒他,还有一个——但亲王已经死了,他忘记的惟一的一个名字,恰恰就是花散里夫人。 花散里夫人对爱情狂热执著的追求,最终还是一场空,源氏亲王死后,她也疯了。她是那种喝烈酒的女人,什么都要极致,连伤痛也是一样。倘若她也像亲王的其他妻子一样,退后半步,那么,虚荣也好,恬淡也罢,偶尔在深夜造访的男人永远是她的爱情美梦。或者,她在山中与亲王共浴爱河,静静地看夕阳西下,默默地体会爱人生命的缓慢流逝,也不失为一种美丽。他记得谁又不记得谁,有什么关系? 花看半开,酒喝微醺。 在进退之间,凝眸,或者转身,那种美丽,就像歌里唱的,“没有喝过的人不会懂。”   爱情小故事5 男人和女人相爱在校园。她下嫁给他,这是现代版的七仙女下凡。女人的父亲是那所大学所在地的政府显要,母亲是一家研究所卓有成果的研究员。而他呢,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中国农民的儿子拥有什么?谁都知道。 但是她却死心塌地地跟着他,她放弃亲情和前途到了他的家乡,分在一个乡村中学里教书。他们很满足。最重要的是,她安心于现在的生活状况,两相厮守,不慕浮华。 由于他的工作出色,又是县里惟一的名牌大学生,很快便在教坛上脱颖而出,短短10年内,从教导主任、副校长、 教育 局副局长、局长直到县长,一帆风顺。 当县长那年,他才29岁。对于丈夫的升迁,她感到宽慰,觉得自己当年没有认错人;而他也感谢妻子在他最需要爱情的时候给了他最需要的。 但身在官场的他却常常身不由己,每天都有没完没了的应酬,好在她对此毫无怨言。 一次酒醉后,一位崇拜他日久的靓丽而年轻的女孩主动向他献身。事发后,他诚惶诚恐,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妻子。但当男人发现这一切都神不知鬼不觉时,男人的血性便又被那个靓丽的姑娘点燃。在妻子出差的那段日子里,他默许了那个近乎疯狂地爱他的姑娘上门同床共枕。 终于,他们偷情的场面赤裸裸地暴露在了提前回家的妻子眼前。妻子没有大吵大闹,而是微笑着放那个姑娘走,并且关照她不必太慌张,说着还帮那个吓得脸色铁青的姑娘理好零乱的衣裙。 偷情的姑娘走了,她却沉默了,从此不再单独和他说一句话。只有当他的下属来时,或是女儿在家时,她才会和他说话,而且显得十分恩爱的样子。别人一走,她就又变成了“哑巴”。 其实他挺后悔的。他知道自己之所以能有今天,妻子的爱是一个最重要的条件。他是爱她的,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他跪在她的面前,苦行僧似的向她忏悔,请求她饶恕。他这样努力坚持了12年。12年中,他为此熬白了头发,生理机能也发生了改变。但是无论如何,妻子就是不说话。 12年后的一天,妻子第一次主动开口和他说话。她说:“我患了乳腺癌,医生说现在部分细胞已经扩散,我时日已不多了。”他听完,泪如雨下,抱住她一遍遍地问:“为什么不告诉我?咱们可以找最好的医院去治呀!” 他把妻子送到了医院,但一切都为时已晚。妻子弥留之际,对他说:“现在,我承认自己错了,这些年,我不应该这样对你。我死以后,你就再找一个合适的女人,一起过吧。”男人号啕大哭。 女人死后3个月,男人也去世了。他患的是胃癌,一年前的一次体检中发现的,但他也没有告诉她,他临死前对女儿说了一句让女儿莫名其妙的话:“你妈妈原谅我了,我死而无憾。” 后来,他和她的一位医学专家朋友对他们的女儿说:“你爸爸和你妈妈的病都是因为心情长期抑郁造成的。假如你妈妈早一点儿表现出她的宽容,事情也许是另一种结果……” 爱情小故事2020精选相关 文章 : ★ 精选2020给女友讲的睡前小故事5则 ★ 爱情故事精选5篇 ★ 2020这就是幸福最新精选5篇 ★ 2020抗击疫情感人故事 ★ 2020七夕经典祝福语 ★ 精选2020防疫抗疫感人小故事5则 ★ 2020给孩子讲的睡前童话小故事精选5则 ★ 2020抗击疫情的感人故事作文精选5篇 ★ 2020疫情期间感人故事5篇精选 ★ 2020精选抗疫纪实感人故事5篇
2023-09-05 20:1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