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赵小琪的作品发表简介

2023-09-17 11:30:53
TAG: 简介
共1条回复
可可

1、《梁宗岱纯诗系统论》,《文艺研究》,2004年2期(cssci期刊)

2、《边域小说中的现象:心理图式的顺应与同化》,《文学评论》,1990年第4期(cssci期刊)

3、《艾芜早期小说的文化想象》,《文学评论》,2004年第5期(cssci期刊)

4、《中国现代诗学与西方话语》,《文学评论》,2003年6期(cssci期刊)(合撰)

5、《当代影视民族化问题小议》,《人民日报》,2003年4月1日

6、《鲁迅研究的新著》,《人民日报》,2003年6月1日

7、《接受与过滤:中国现代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5期(cssci期刊)(合撰)

8、《样板戏中的英雄崇拜》,《文学评论》,99年青年学者专号(cssci期刊)

9、《蓝星诗社对西方象征派诗美建构策略的化用》,《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3期(cssci期刊)

10、《边域小说中的生态环境与文化》,《上海文论》,90年第6期

11、《对女性命运乃至民族生态的历史性审视》,《广东社会科学》,93年第2期(cssci期刊)

12、《洛夫现代诗的中西视野融合》,《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cssci期刊)

13、《金钱和金钱崇拜》,《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1期(cssci期刊)

14、《台湾诗歌对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接受与变形》,《学习与探索》,2000年第6期(cssci期刊)

15、《台湾20世纪文学与西方现实主义》,《贵州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cssci期刊)

16、《二十世纪香港文学与西方现实主义》, 《中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3期(cssci期刊)

17、《蓝星诗社对西方象征主义表情论的接受与化用》, 《诗探索》2002年第1期(cssci期刊)

18、《民族生态环境和文化背景中的小说》,《民族文学研究》,91年第2期(cssci期刊)

19、《现代性视野下20世纪中外文学的互动》,《社会科学辑刊》(cssci期刊)2005年第1期

20、《<野草>的超现实主义倾向(上)》,《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11期(cssci期刊)

21、《<野草>的超现实主义倾向(下)》,《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12期(cssci期刊)

22、《台湾作家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接受方式及其局限》,《河北学刊》,2003年1期(cssci期刊)

23、《大学生诗歌的先锋性和流行性》,《江汉论坛》,2003年8期(cssci期刊)

24、《金钱与性视角下的文化景观》,《文艺评论》,2003年6期

25、《新诗的意义危机与意义重构》,《江汉论坛》(cssci期刊)2004年8期

26、《<野草>中的后现代主义显征》,《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1期(cssci期刊)

27、《余光中现代诗的中西视野融合》,《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2期(cssci期刊)

28、《整体性视野下的理性烛照》,《东方丛刊》,2004年2期(cssci期刊)

29、《西方话语与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的过滤机制》,《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cssci期刊)

30、.《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评高擎洲的<中国现代文学论集>》,《当代作家评论》(cssci期刊)2007年1期

31、《全球化语境下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1期(cssci期刊)(合撰)

32、《原型批评视野下的新世纪新加坡华文文学》,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7期(cssci期刊)(合撰)

33、《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目的论建构》,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8年第9期(cssci期刊)

34、《屠格涅夫和沈从文小说中的自然人文景观》,《外国文学研究》,92年第3期(cssci期刊)

35、《边域小说中的亲情美》,《中国文学研究》,91年第2期(cssci期刊)

36、《边域小说中的生命形态》,《中国文学研究》,92年第3期(cssci期刊)

37、《民族文学中的宗教——巫鬼文化》,《广州师院学报》,92年第3期

38、《物质填不满心灵》,《台港文学选刊》,92年第3期

39、《文坛热点:受阻和认同》,《理论与创作》,89年第4期

40、《<野草>的狂欢化色彩》,《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年第4期(cssci期刊)

41、《互文性:鲁迅的<野草>与<苦闷的象征>的译介》,《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年第4期(cssci期刊)

42、《现象学视野下<野草>的意义生成》,《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cssci期刊)

43、《当代香港文学中的英国形象》,《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cssci期刊)(合撰)

44、《互文性视野下现代派诗歌翻译与诗歌创作》,《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5期(cssci期刊)

45、《追忆流火年华》,《东南亚研究》,95年第1期(cssci期刊)

46、《当代台湾小说在祖国大陆的批评性传播形态》,《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6期(cssci期刊)

47、《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知性话语的理论维度》,《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cssci期刊)

48、《身份冲突中家的建构与功能—余光中诗歌中家的文化功能》,《江汉论坛》,2009年第6期(cssci期刊)

49、《二律背反:对传统文化的矛盾判断》,《江苏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cssci期刊)

50、《变革与悖论》,《天津社会科学》,99年第3期(cssci期刊)

51、《无目的的目的——20世纪中国唯美主义思潮》,《社会科学辑刊》,99年第4期(cssci期刊)

52、《鲁迅小说的寓言性》,《鲁迅研究月刊》,2000年第5期(cssci期刊)

53、《消解与重构——“后新诗潮”诗歌对“本体”的瓦解与重建》,《当代文坛》,2000年第2期(cssci期刊)

54、《四十年代文学中“家”的寓言》,《江汉论坛》,2000年第8期(cssci期刊)

55、《<典论·论文>符号权力的三种维度》,《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09年6月第28辑(cssci期刊)(合撰)

56、《香港文学与澳门文学“中国形象”的对读》,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0年第3期(合撰)

57、《结构主义视野下白先勇<台北人>新读》,《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cssci期刊)

58、《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的艺术成就》,《社会科学战线》,2010.3(cssci期刊)

59、《比较文学史观的建构与比较模式的新探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5期(cssci期刊)(合撰)

60、《30年来当代台港小说在祖国大陆传播与接受的效果》,《社会科学辑刊》,2010.5(cssci期刊)

61、《导师和学生,应是什么关系?》,《光明日报》,2011年3月23日

62、《姚雪垠<长夜>对江湖世界的想象方式论》,《贵州社会科学》(cssci期刊)

63、《跨区域华文诗歌中国形象的变异式想象论》,《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11期(cssci期刊)

64、《跨区域华文诗歌中国形象的再现想象论》,《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2013年第5期全文转载

65、《余光中诗歌二极对应结构论》 ,《文艺评论》,2005年第2期

66、《跨区域华文诗歌的中国形象》主持人语 《安徽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67、《当代台港澳新诗的人文中国形象》,《安徽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合撰)

68、《促进公安文学健康发展》,《文艺报》,2011年8月22日

69、《接受美学视野下台湾现代诗社对西方纯诗话语的自我诠释》,《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70、《当代台港澳小说在祖国大陆的传播与接受三维发展论》,《华文文学》,2009年第1期

71、《接受美学视野下台湾现代诗社符号诗的意义生成方式》,《华文文学》,2009年第2期

72、《当代台湾小说在祖国大陆对应性选辑传播形态》,《华文文学》,2009年第4期

73、《比较文学的主体间性论》,《安徽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74、《文明对话与文化比较》主持人语,《深圳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cssci期刊)

75、《亦真亦幻的女性天空》,《台港文学选刊》,91年第6期

76、《横看成岭侧成峰》,《台港文学选刊》,92年第8期

77、《旷达的背后是真诚》,《台港文学选刊》,91年第12期

78、《张默诗歌的宇宙化倾向》,《华文文学》,2003年2期

79、《香港现代主义文学三大母题论》,《华文文学》,2003年3期

80、《台湾香港现实主义文学论》,《广州师院学报》,2000年10期

81、《中国和世界文学中的台湾现代诗》,《中国诗学研究》,第1辑

82、《跨学科文学研究》主持人语,《安徽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83、《传奇性与哲理性相交融的历史画卷》,《理论与创作》,91年第4期

84、《高尔基与艾芜早期小说比较》,《广州师院学报》,92年第1期

85、《特区军族文学新态势探析》,《广州师院学报》,93年第4期

86、《转型期的精神重建》,《广州文艺》,97年第12期

87、《老子与湘西文化》,《旅潮》,91年第3期

88、《王璞<扇子事件>剖析》,《共鸣》,92年第2期

89、《香港闺阁诗人梦如》,《书报刊》,94年第12期

90、《世纪之梦:灵魂的拯救与重塑——鲁迅、韩少功对传统文化的矛盾判断》,《广州师院学报》,96年第1期

91、《超越苦难——试论香港作家蔡益怀小说中女性的直觉思维特性》,《广州师院学报》,96年第3期

92、《当代台湾小说在大陆的影视改编及传播》,《香港文学》,2007年第11期

93、《倾斜的象牙之塔——前期创造社、前期新月派文艺思想的悖论》,《广州师院学报》,99年第10期

94、《洛夫诗二首欣赏》,《名作欣赏》,2005年第7期

95、《狂欢化诗学视野中的贺敬之诗歌》,《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96、《错误也是一种心动》,《名作欣赏》,2005年第7期

97、《历史的还原与还原的历史》,《诗探索》,2004年1-2期

98、《当代台湾小说在大陆传播的动力机制》,《长江学术》,2006年第3期

99、《台湾创世纪诗社对超现实主义技法的修正性接受》,《华文文学》,2009年第3期

100、《寻求本原之家》,《湖北招生考试》,2003年11期

101、《忧伤并不等于绝望》,《台港文学选刊》,91年第9期

102、《洞穿成星空的灵魂》,《秋水》(台湾),92年第3期

103、《洛夫对超现实主义的认同与修正》,《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104、《接受美学视野下台湾现代诗社对西方知性话语的误读》,《华文文学》2008年第6期

105、《锁不住的清芬》,《华文文学》,99年第1期

106、《疏离的执着》,《华文文学》,99年第1期

107、《孤独的精神探索者——鲁迅与张承志论》,《广州师院学报》,2000年第2期

108、《自主、主动、创造》,《广州师院学报》,2000年第7期

109、《20世纪台港澳文学接受西方文学的特点》,《广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110、《魏源诗移情山水初探》,《广州师院学报》,94年第2期

111、《<秃美人>的美学意蕴》,《文汇报》(香港),97年9月28日

112、《理想主义者的情感独语》,《广州日报》,97年6月7日

113、《执着与寂寞》,《南方日报》,94年10月12日

114、《历史与未来之间的桥梁》,《广州日报》,97年9月6日

115、《瞬间美丽的永恒》,《广州日报》,97年9月6日

116、《<生寡>分析》,《羊城晚报》,94年12月17日

117、《忧伤掩不住的赤诚》,《广州日报》,97年8月16日

118、《当代文学入门》,《南方日报》,95年10月16日

119、《朦胧与瑰丽》,《世界论坛报》(台湾),93年12月25日

120、《信仰的力量和光辉——由<激情燃烧的岁月>说开去》,《文艺报》2002年11月14日4期

121、《藏书与学问》,《南方日报》,94年8月6日

122、《姓名与文化》,《南方日报》,94年6月11日

123、《大师的标准》,《粤港信息日报》,94年12月27日

124、《开书单与青年读书》,《南方日报》,95年6月2日

125、《一部别开生面的文学传记》,《深圳特区报》,92年6月26日

126、《旋转出来的恋歌》,《深圳特区报》,92年6月21日

127、《史诗的魅力是无穷的》,《广州日报》,94年7月23日

128、《重建文明与崇拜的家园》,《广州日报》,95年5期

129、《巨人精神的美学意蕴》,《南方日报》,95年7月30日

130、《当代综合思维与文化理论》,《广州日报》,95年8月29日

131、《<今世也风流>与当代意识》,《广州日报》,95年11月21日

132、《美丽总是忧伤的》,《港人日报》(香港),97年11月19日

133、《水与火的二元意象》,《新晚报》(香港),96年12月1日

134、《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中国形象话语重估》,《秘书》2013年第6期

135、《两岸台湾文学史时空权力关系论》,《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136、《跨区域华文诗歌中国形象的类比想象方式论》,《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137、《穿越剧的创新性与消费性》,《长江文艺》,2014年第2期

138、《大学需要强化语文教育》,《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9月28日

安徽大学学报

相关推荐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几类期刊

二类期刊。《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60年,是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安徽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据2019年3月《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官网显示,《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会共有中国国内委员27人、国际委员4人。办刊历史1960年,《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正式创刊。1979年,该刊刊期确定为半年刊。1986年,该刊刊期由半年刊变更为季刊。2004年,该刊刊期由季刊变更为双月刊。2014年12月,该刊成为中国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2023-09-06 09:18:041

安徽大学学报终审在主编还是副编

主编。据安徽大学学校官网查询显示,学报终审是由主编进行审核,因此在主编。安徽大学,简称“安大”,坐落于安徽省合肥市,是教育部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2023-09-06 09:18:181

安徽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是中文核心期刊吗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核心期刊CAPж(AJ)基本信息主办单位:安徽大学出版周期:双月ISSN:1000-2162CN:34-1063/N出版地:安徽省合肥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邮发代号:26-39创刊时间:1960出版信息出版文献量:3165篇总下载量:332591总被引量:10700专辑名称:基础科学专题名称:基础科学综合专辑名称:基础科学专题名称:基础科学综合评价信息复合影响因子:0.4720综合影响因子:0.2960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14)Pж(AJ) 文摘杂志(俄)(2014)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2004年版, 2008年版, 2011年版, 2014年版期刊荣誉:Caj-cd规范获奖期刊
2023-09-06 09:18:271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核心期刊吗

不是核心期刊。
2023-09-06 09:18:352

安徽大学学报的自然科学版

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与材料科学电子信息科学化学生命与环境科学 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04)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学报评比一等奖(04)《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01) 主任委员: Chairman 王群京 WANG Qun-jing委员: MembersXiaoya Zha(美国 中田纳西州立大学) (国内编委按姓氏笔画为序)Carlos Saavedra(智利 康塞普西翁大学)朱士信 ZHU Shi-xin (合肥工业大学) 李玉成 LI Yu-cheng吴小培 WU Xiao-pe 陈发来 CHEN Fa-lai (中国科技大学)陈恩红 CHEN En-hong (中国科技大学) 肖亚中 XIAO Ya-zhong张胜义 ZHANG Sheng-yi 张战军 ZHANG Zhan-jun汪继文 WANG Ji-wen 周艺峰 ZHOU Yi-feng郑诚 ZHENG Cheng 范益政 FAN Yi-zheng郭建友 GUO Jian-you 胡舒合 HU Shu-he高清维彭思龙(中国科学院) GAO Qing-weiPENG Si-long 梁栋 LIANG Dong解光军 XIE Guang-jun (合肥工业大学) 主管单位:安徽省教育厅主办单位:安徽大学主编:胡舒合ISSN:1000-2162CN:34-1063/N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肥西路3号邮政编码:230039 1.本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征集中英文稿件,校外作者的稿件要求最好是本刊主学科范围内的、省(部)级以上政府基金(如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博士点基金等)资助项目产生的研究成果。本刊拒绝一稿两投以及以外语已发表的稿件,以免影响本刊在国际数据库的检索。2.本刊不收审稿费,但是为了不耽误你的时间请慎重决定投稿(不符合本刊的学科要求将不会进入审稿流程,直接退稿)。本刊坚持对部分审稿评价优秀、选题前沿或热点的稿件免收发表费。3. 本刊录用发表的稿件,为了便于学术信息的有序传播,需要作者转让部分版权,有关内容见网站首页的版权转让确认书,如果作者有特殊声名或要求时请来稿时提出书面说明。4.本刊一般2个月左右决定是否采用,最长不一般超过3个月(因审稿专家的时间不好控制)。投稿时请作者核对注册的作者信息,特别是联系方式(电话、E-mail等),我们会及时回复稿件处理的进度,作者也可以随时登录查询或及询问。5.本刊实行严格的专家审稿机制:编辑初审决定是否符合接收的条件,再送同行专家审稿;编辑根据专家的意见筛选拟录用的稿件返回作者修改,评价一般或不宜录用的稿件及时通知作者退稿;送主编审查:是否按审稿意见修改、还有没有错误,决定是否录用。为提高稿件的外审效率,请作者推荐两位以上合适的专家供编辑部参考,专家的详细信息包括专家姓名、研究方向、职称、电话、E-mail等。6. 稿件录用的参考标准:(1)选题的前沿性-----本学科研究的热点,读者面较广;(2)研究的理论性-----对同行以后的研究工作有指导价值;(3)论述的逻辑性-----论述正确,表达清楚,语言精练;(4)写作的规范性-----图表清晰,标注规范,量单位使用正确,参考文献著录完整;(5)摘要的信息量-----要素齐全(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清楚明了地反映出论文的创新之处,英文表达通顺;(6)参考文献引用要科学、合理,特别要尊重已在本刊发表过相关论文的作者的劳动,引用时应尽量考虑引用,要有一定的文献引用量。7. 稿件要求:来稿应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练、可读性强,每篇论文必须包括中英文题名、中英文作者名、中英文作者单位、中英文作者单位所在地名及邮政编码、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正文、参考文献及第一作者简介。(1)中文题名不超过20个汉字,不使用副题名,英文题名应与中文题名含义一致。(2)中文关键词标注3个以上,选词要规范;英文关键词与中文关键词一一对应,英文缩写应在第一次出现时先给出全称。(3)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摘要,阐明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不少于150个汉字);应采用第三人称写法,不要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避免出现图表、公式和参考文献的序号。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文意一致,符合摘要写作要求。(4)正文文章篇幅一般在8 000字以内。(5)量和单位必须符合国家法定计量单位最新标准,文稿中外文字符必须区分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字符的位置高低应区别明显,容易混淆的外文字母、符号请在第一次出现时注明。表示变量的英文字母要用斜体,表示矢量、矩阵的英文字母要用黑体;物理量的单位用对应的英文表示不要用中文表示;阿拉伯数字与单位之间要空一格。(6)文中图要直观、简明、清晰。图中的文字、符号、纵横坐标必须写清,并与正文保持一致。 图版、照片必须图像清晰,层次分明,请提供矢量图或线条图,不接收扫描图。 表的格式采用三线表,必要时可加辅助线,所用文字、符号、单位要与正文一致。(7)图、图版、照片、表均要求提供中、英文对照的图题、表题;图中横、纵坐标对应的物理量如有单位请标注(包括任意单位a. u.),无量纲的纯数除外;图中横、纵坐标对应的物理量只能用中文不能用英文表达。(8) 参考文献应注意引用近两年国内外及本刊的最新文献,所引文献应是作者阅读过的、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本刊采用顺序编码制标注参考文献,文献序号按出现先后排序,并在文中相应处标出。参考文献的引用不得少于8篇,其著录格式示例如下:专著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M].译者.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期刊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论文集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C]//论文集编者名.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学位论文作者名.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高校标注到学院或系),年份.技术标准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专利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电子文献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EB/OL].出版地:出版者(网址、网站名、网页名),发表或更新日期.(英文作者姓名著录方式为:姓在前,名在后,姓全写,名缩写且不加缩写点)(9)在文稿首页页脚处注明基金项目、作者简介等信息。如果论文涉及有关基金项目的研究内容,请写明基金或资助机构的名称,项目编号;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份、性别、籍贯、学位、职称,研究生文章需其导师任通讯作者,并注明通讯作者的职称、是否硕博导师、E-mail 。
2023-09-06 09:18:521

安徽大学是985还是211录取分数线

安徽大学是211,2023年安徽大学在北京市录取分数线598分。安徽大学是211,2023年安徽大学在北京市录取分数线598分,位次10699。安徽大学坐落于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江淮首郡、吴楚要冲美誉的历史文化名城、安徽省省会合肥市。安徽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和211工程建设首批入列高校,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是安徽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安徽大学办学近百年来,勇担民族复兴大任,执着文化丕成、民族是昌的办学理想,秉承至诚至坚、博学笃行校训精神。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构建文理交融、理工互通、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富于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和国际视野,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安徽大学的学术资源有图书馆、学术期刊、学术研究机构、学术交流平台1、图书馆:安徽大学图书馆是全国重点大学图书馆,拥有大量的书籍、期刊、文献资源,为师生提供学习和研究的支持。2、学术期刊:安徽大学出版了多个学术期刊,包括《安徽大学学报》等,为师生提供了发表学术论文的平台和资源。3、学术研究机构:安徽大学拥有多个学术研究机构,如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心、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等,为师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支持和资源。4、学术交流平台:安徽大学经常举办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会等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学者分享研究成果,使学生有机会与他们交流和接触。
2023-09-06 09:19:061

《安徽大学学报》投稿问题

等待编辑处理,基本就是到了决定是否录用的边缘了。下面就是要由责编决定是否录用,录了,就该付版面费了。付了之后安排刊期,然后就等出版了。拙见!
2023-09-06 09:19:321

张志伟的学术论文

1、《说不尽的康德哲学--兼论哲学史研究的几个方法论问题》,2004年9月1日,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9月2、《全球化、后现代与哲学的文化多元性--简论中国哲学面临的困境与机遇》,2004年10月1日,《现代哲学》,2004年第5期3、《<纯粹理性批判>中的本体概念》,2005年11月15日,《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4、《向终结存在--<存在与时间>关于死亡的生存论分析》,2005年12月1日,《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七辑5、《世界性视野中的“中国模式”——现代中国学之政治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2006年5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三期6、“Chinese Philosophy”or“Chinese Thought”?--More on the Legitimacy Crisis of Chinese Philosophy》,2006年1月1日,载《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WINTER 2005-6/Vol.37 No.27、《“断裂”与“兼容”:儒学复兴面临的困境》,2007年1月16日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一期8、《国学热背后的冷思考》,2007年4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内刊》,2007年第二期9、《跨文化的哲学对话如何可能——关于比较哲学的几个理论问题》,2008年5月1日,《学术月刊》,2008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16期全文转载。10、《启蒙的合法性危机——当代中国启蒙面临的困境》,2009年1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一期
2023-09-06 09:19:581

许崇正的研究方向

经济学、金融学。已公开出版经济学和金融学学术专著25部,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国家重点权威学术期刊、国家级学术刊物以及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共计发表学术论文200 多篇。发表的论文曾多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刊物、著作转载引用。1991年以来,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863”重点项目(为国家“86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国家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重大专项项目、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社会科学规划办项目、省科委项目等30多项,目前在研项目(正在完成的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有6项,先后获得重大优秀科研成果奖10 项,其中省政府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著作奖)2项;省政府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著作奖)2项;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论文)1项;吉林大学优秀科研成果特等奖1项;吉林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项;省教育厅优秀科研成果奖1项。出版的部分学术专著1.《市场价格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2.《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经济——伦理经济引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7月出版3.《中国社会主义市场价格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年11月出版4.《中国金融市场创新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5.《中国资本形成与金融市场证券化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出版7.《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11月出版8.《安徽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1999-2000)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9.《货币银行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2月出版10.《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修订本)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11.《伦理经济学再论:经济选择与人的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12.《国际金融学》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13.《安徽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2000-2001) 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14.《中国企业并购与资本市场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15.《银行信贷》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16.《安徽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2001-2002)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1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五版)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18.《区域货币一体化:欧元与国际资本市场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19.《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20.《中国金融市场创新再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21.《货币银行学》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22.《民营经济发展与制度环境》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23.《人的发展经济学概论》 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24.《中国金融大趋势》 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25.《生态文明与人的发展》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在期刊或报纸上公开发表的部分专业学术论文1.“论春秋战国大变革的原因——兼论生产力发展在社会变革中的重大作用” 许崇正 《安徽大学学报》1977年第2期2.“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素” 许崇正 《安徽日报》1977年9月3.“农民经商势在必行” 许崇正 《新华社内参》1982年3月、《理论战线》1982年第12期(此文被收录入中国科学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论文选》第一辑)4.“农村专业户的特点、作用及其发展” 许崇正 《安徽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5.“滁县地区专业户发展的调查” 许崇正、陈道奎 《理论战线》1983年3月6.“农民进入流通领域的必然性——滁县地区农民经商情况的调查” 许崇正 新华社《内部参考》第4期(被《商业研究》全文转载于1983年第9期)7.“培养人的创造精神也是当代和未来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许崇正 《理论战线》1984年4月8.“首先要疏通信息渠道” 许崇正 《安徽日报》1984年6月9.“农村专业户的特点、作用及其发展趋势的讨探” 许崇正 《安徽大学学报》1984年第6期10.“当前三个服务的主要任务” 许崇正 《工人日报》1985年3月11.“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二题” 许崇正 《理论战线》1985年4月12.“各尽所能和按劳分配关系的考察——从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恩格斯” 许崇正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4期(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政治经济学》1986年第3期转载;《科学社会主义》1986年第3期)13.“马恩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和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研究》1986年第2期14.“对圭亚那合作社会主义的分析” 许崇正、周多礼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86第4期15.“劳动者合理流动的必要性” 许崇正 《开发》1986年第4期16.“论价格的基本职能” 许崇正 《江淮论坛》1986年第5期17.“试论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萌芽和形成” 许崇正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6期 (被《新华文摘》1988年第1期摘载)18.“试论马克思个人所有制思想的萌芽、形成和内含” 许崇正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19.“论建立合理的价格目标模式的条件” 许崇正 《学术界》1988年第3期20.“论价值理论和价格形成” 许崇正 《价格理论与实践》1990年第7期21.“价格学研究对象问题探讨” 许崇正 《安徽省委党校学报》1992年第1期22.“论价格学的研究体系和方法” 许崇正 《学术界》1992年第2期23.“搞活大中型企业的关键在于把企业全面推向市场” 许崇正 《学术界》1992年第6期24.“我国商品流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许崇正 《西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25.“论中国金融体制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许崇正 《经济改革》1994年第3期26.“陕西省商品流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何炼成、许崇正、和春雷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27.《陕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研究》何炼成、许崇正、张兴茂 《人文杂志》 1994年第4期28.“论我国银行体制的改革” 许崇正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29.“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目标管理” 许崇正 《理论研究》1994年第7期30.“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金融体制创新” 许崇正 《特区理论与实践》1995年第3期31.“中国准备金制度改革的探讨” 许崇正 《吉林财贸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32.“中央银行应定期公布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许崇正 《经济研究参考》1996第1期33.“中国拆借市场规范化探讨” 许崇正 《银行家》1996年第1期34.“如何发展中国证券市场的思考” 许崇正 《金融与经济》1996年第2期35.“大力发展短期企业债券” 许崇正 《安徽金融》1996年第2期36.“发展短期债券的再探讨” 许崇正 《金融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3期37.“如何发展中国的证券市场” 许崇正 《经济与金融》1996年第3期38.“中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再探讨” 许崇正 《银行家》1996年第3期39.“发展中国证券市场的思考” 许崇正 《财经问题研究》1996年第4期40.“论中国金融市场创新与金融呆滞” 许崇正 《学术界》1996年第4期41.“金融自由理论的否定之否定” 许崇正 《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42.“论金融市场创新与经济增长” 许崇正 《经济纵横》1996年第5期43.“论人的全面发展与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 许崇正 《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5期44.“论中国金融中介机构创新” 许崇正 《金融体制改革》1996年第5期45.“论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变” 许崇正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6期46.“论当代西方金融自由理论复归学派” 许崇正 《经济学动态》1996第6期47.“论中性的货币政策──中国货币供给机制创新的设想” 许崇正 《金融研究》1996年第6期48.“加快建设中国的公开市场业务” 许崇正 《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学报》1996年第6期49.“鼓励和发展民营银行的思考”许崇正 《金融与经济》1996年第7期50.“论发展中国股市的途径和对策──关于中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再探讨” 许崇正 《财贸经济》1996第10期(被《新华文摘》1997年第1期全文转载)51.“从民营经济的发展看创建民营银行的必要性” 许崇正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11期52“论发展中国的资本市场与证券市场国际化” 许崇正 被收录入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的《资本市场与国有企业改革国际研讨会文集》一书中53.“关于资本范畴的重新认识” 许崇正 《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54.“发展资本市场对企业资产重组的作用” 许崇正 《经济纵横》1998年第7期55.“再论加快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 许崇正 《金融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8期56.“论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 许崇正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8第8期57.“资产重组与发展资本市场关系的探讨” 许崇正 《学术界》1998年第8期58.“中国资本形成范畴的探讨” 许崇正 《经济问题》1998年第8期59.“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必要性及利用外资方式探讨” 许崇正 《金融与经济》1998年第9期60.“中国资本形成范畴探讨” 许崇正 《经济学家》1998年第9期61.“发展和规范中国票据承兑贴现市场的对策” 许崇正 《新金融》1998年第10期62.“中国投资基金市场的发展战略和对策” 许崇正 《经济学动态》1998年第11期63.“关于发展我国商业票据市场的几个问题” 许崇正 《金融研究》1998年11月64.“中国投资基金市场的发展战略和对策” 许崇正 《金融与经济》1999年第1期65.“论中国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 许崇正 《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第3期66.“中国的直接融资探析” 许崇正 《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5期67.“如何进一步发展中国直接融资的探讨” 许崇正 《经济问题》1999年第6期68.“论中国金融市场风险防范” 许崇正 《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7期69.“中国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及其防范对策” 许崇正 《新金融》1999年第7期70.“中国金融市场七大潜在风险及其防范对策” 许崇正 《中国城市金融》1999第9期71.“论发展中国的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问题” 许崇正 《财经问题研究》1999第9期72.“论中国金融市场风险防范” 许崇正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9期73.“中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 许崇正 《经济学家》2000年第1期74.“论中国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 许崇正 《经济学动态》2000年第6期75.“论我国资本项目管理的策略选择” 许崇正 《金融研究》2000年第7期76.“加快实现我国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许崇正 《经济研究资料》2000年第7期77.“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 许崇正 《中国城市金融》2000年第8期78.“论中国利率市场化” 许崇正 《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1期79.“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理论思考” 许崇正 《财经问题研究》2001年第2期80.“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实施思路” 许崇正 《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第6期81.“伦理经济学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 许崇正 《经济学家》2001第6期82.“推进中国金融市场证券化的思路” 许崇正 《经济纵横》2001第9期83.“论金融市场证券化的潮流和趋势” 许崇正 《财经问题研究》2001年第10期84.“中国金融市场证券化的现状分析” 许崇正 《经济问题》2001年第10期85.“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经济学对西方经济学的超越” 许崇正 《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12期86.“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许崇正、刘雪梅 《经济问题》2002年第2期87.“论日元贬值的效应分析” 许崇正 《安徽经济工作》2002年第2期88.“论我国商业银行面对加入WTO的八点对策” 许崇正 《证券日报》2002年4月89.“农村合作金融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许崇正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90.“论推进分配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 许崇正 《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91.“论加快推进中国金融市场证券化” 许崇正 《经济学动态》2002第9期92“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许崇正、刘雪梅 《金融论坛》2002第9期93.“论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对策” 许崇正 《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10期94.“加快金融市场证券化进程” 许崇正 《证券日报》2003年2月95.“论中国金融市场证券化” 许崇正 《财经科学》2003年第3期96.“论我国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策略选择” 许崇正 《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第5期97.“中国保险基金的困境及其出路” 许崇正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98.“论保险基金加快进入资本市场” 许崇正 《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5期99.“论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许崇正 《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6期100.“论中国的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传导” 许崇正 《经济学动态》2003第11期101.“中国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低效原因分析” 许崇正 《经济问题》2003年第12 期102. “扭转中国股市传导货币政策低效的对策” 许崇正、陈建新 《改革》2003年第6期103. “论人民币走向自由兑换的时机选择” 许崇正、王先锋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第12期104. “论我国汇率制度的选择——兼论人民币走向浮动并实行自由兑换的最佳时机” 许崇正 《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105.“再论我国汇率制度的选择” 许崇正 《中国经济问题》2004年第4期106.“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经济学对西方经济学的超越: 许崇正 《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2004年 6月107.“关于江苏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探讨“ 许崇正、别超 《江苏商论》2004年第8期108.“论中国民营企业融资和金融支持“ 许崇正、官秀黎 《金融研究》2004年第9期109.“论和谐有序的市场经济与中国三农的出路” 许崇正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110.““三农”出路:加快发展和谐有序的市场经济” 许崇正 《经济学家》2005年第1期111.“关于中国经济学未来发展及研究方法的四个问题” 许崇正 《经济评论》2005年第3期112.“重温亚当·斯密:对中国经济学未来发展的思考” 许崇正 《学术月刊》2005年第8期113.“农村金融对增加农民收入支持状况的实证分析” 许崇正、高希武 《金融研究》2005年第9期114.“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许崇正、柳荫成 《经济学家》2006年第7期115.“论分工与人的全面发展”许崇正 《学术月刊》2006年第10期116.“论发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对策” 许崇正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117.“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发展” 许崇正 《光明日报》2007年7月118.“论人的全面发展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许崇正 《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7期119.“论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 许崇正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7期120. “马克思可持续发展经济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 许崇正 《经济学家》2007年第9期121.“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与生产力增长” 许崇正 《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122.“基于资本特征的银行公司治理分析” 龚澄、许崇正 《南京师范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123.“论中国“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许崇正 《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7期124.“马克思智慧生产力理论和生产力概念的反思” 许崇正 《当代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125.“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本质特征” 许崇正 《经济学家》2009年第9期126.“人的发展经济学基本框架探讨” 许崇正 《光明日报》2009年9月8日127.“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与人的发展” 许崇正、焦未然 《改革与战略》2009年第10期128.“人的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理论体系及其意义” 许崇正 《学术月刊》2009年第12期129.“生产力增长、智慧生产力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许崇正 《改革与战略》2010年第5期
2023-09-06 09:20:141

先锋小说的叙述语言,叙事风格是怎样的?

谈先锋派文学90年代后的“转型” 汤 红 80年代中后期,马原、洪峰、余华、苏童、叶兆言等青年作家纷纷登上文坛,他们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小说文体形式的实验,被评论界冠以“先锋派”的称号。毋庸置疑,先锋派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从肇始之初的“先锋实验小说”到所谓的“返璞归真”,先锋派的作家们走出了一条饶有意味的文学创作之路。马原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第一次把叙事置于故事之上,将几起没有因果联系的事件拼贴在一起,突破了传统小说重点在于“写什么”的范式和困囿,转而表现出对小说叙事技法——“怎么写”的热衷,先锋文学由此徐徐拉开帷幕。之后,一批作家紧随其后,充分发挥文本实验的技能和才华,在叙事的迷宫中自由穿行,他们的创作实绩使先锋派的作品成为文学界一道耀眼的风景。先锋派作家共同的叙事特点表现为元小说技法(即用叙述话语本身言说叙事本身),注意调整叙事话语和故事之间的距离,追求故事中历史生活形态的不稳定性等,但叙事话语的个人化特点,如叙述人角色的设置,故事人物的符号化,叙事圈套,叙事猜测等,又使他们的作品面目各异而显得摇曳多姿。正是这种对文本形式及其结构叙事空间的探索,不仅为这些作家赢得先锋派的称号和评论界的关注,更为重要的是先锋小说的出现为中国小说的发展方向和前途提出了新的理论命题。 “先锋派文学创造了新的小说观念、叙述方法和语言经验,并且毫不夸张地说,它们改写了当代中国小说的一系列基本命题和小说本身的定义。”①“先锋文本对于传统的文体理论及观念是一次挑战,因为它对于传统的小说文体模式,既不是文体变异也不是文体嬗变,而是一种文体解构。”②的确,先锋作家们是以一种反叛和激进的姿态来实现自己关于文学的“有意味的形式”。在抛开种种旧有的叙事成规的同时,先锋小说成为一种纯技术的操作,复杂性的叙事实验——零散片断拼贴后的空无一物,间离效果的营造等,给读者设置了繁难的阅读障碍。然而,语言从它产生那天起就包孕了形式与意义的两层内涵,瑞士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说:“语言可以比作一张纸,思想是正面,声音是反面,我们不能切开正面而不同时切开反面,同样在语言里,我们不能使声音离开思想,也不能使思想离开声音。”③小说“怎么写”与“写什么”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形式的创新必然要求和包含着内容的革新。先锋作家们从初登文坛那天起就将着力点锁定在“怎么写”这一单向维度上,以致不可避免地走向语言的狂欢,它在使创作者获得语言快感的同时也付出文本意义丧失的沉重代价。 进入90年代,苏童、余华先后发表了《米》、《妻妾成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小说,预示先锋作家减弱了形式实验和文本游戏,开始关注人物命运,并以较为平实的语言对人类的生存和灵魂进行感悟,现实深度和人性关注又重归文本。不少论者认为这是先锋作家为迎合大众而走向通俗化,这一转向标志着先锋文学向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 先锋派作家创作上的变化——从对形式的极端重视回复到对意义的关注,这种反复,并非简单地回归,其作品中不乏现实主义的因子,但对题材与主题的处理仍与现实主义的方法迥然有异。如果说从肇始之初,先锋派作家对传统文体形式的颠覆和解构存在着矫枉过正的先天不足,这一缺陷根源于先锋文学萌发的现实土壤。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中国,伴随着神性光环的消褪,民族群体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迁徙,“人”不仅面临现实经济潮流的挑战,而且遭受各种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人们一直信奉和崇尚的理想与价值不可避免地受到质疑。外部历史情境为文学史提供了新转机的现实条件,加上文学史内部始终存在的艺术形式变革的自觉性力量,先锋派们从存在主义哲学以及博尔赫斯等大师们的作品中汲取精神能量踏上探索之程,他们绝非缺乏传统的写实能力或者说为了赶时髦,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驱策着他们。先锋派们所作出的激进姿态实际上是用行动表明只有颠覆旧有的传统才能以期开辟新的战场,有其必然的合理性。步入90年代,随着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用短短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二百年的工业化进程。省略性的工业扩张使社会充满了滑稽、荒诞的人情世象,生活中的精神气质却贫弱不堪,外部条件再一次为文学提供了转向的契机。如何逼视庸常或反常的生命形态,以更适合的表达方式体现在社会变革中人们的真实伤痛以及人类存在的各种可能性,成为先锋派作家必须面对的问题。再者,艺术形式的探索创新显示了创作主体自我实现和自由程度的提高,但主体话语的丧失,人性的消隐,历史的叙事化等等却使先锋作家陷入了主体精神的迷失。先锋派作家们是以叙事的形式游戏对社会历史深度模式的反叛赢得了“先锋”之名,先锋作品中显露出的诸如无中心、无深度、不确定性和零散化的风格又使其呈现出后现代主义征候。然而,后现代叙事理论及其实践在中国的出现并非中国本土社会文化发展的自然结果,而是中国的先锋派作家们“站在文化仿制的立场上”,在“互文”意义上的外向接受,他们从博尔赫斯、福克纳、海勒等的作品中顿悟原来小说可以有别样的写法,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先锋派作家首先是对其叙事层面的仿制。先锋文学适时的转向,并非偶然的由后现代向现代主义的回返、迁移甚至合流,他们终于走出了博尔赫斯们的领地,“从整体上显现出‘中国先锋文学的特色"”④。叙事空间的探索由非经验的抽象渐变为与特定的语境相适应。 因而,先锋文学90年代以后的转型缘于社会生活、审美对象和审美感受已经发生了变化,新的调整势出必然,先锋文学的转型或者说精神流变既是文学创作个人化的结果又是历史的要求。从这一时期起,随着探索的逐步深入,先锋作家们力图走出自己为自己设置的困境,作出适时的调整,重新认识和解决文学创作中“怎么写”与“写什么”这一相互对立的矛盾。质言之,先锋文学的转向既不是为迎合大众走向通俗化,也不是先锋精神的式微或撤退,而是与时俱进的表现和渐趋成熟的标志。先锋文学的先锋精神远未“终结”,先锋作家们一直“在路上”。以余华为例,他的创作可以说是与先锋文学的发展同步的。余华早期创作的《四月三日事件》和《世事如烟》可以看出他对人、对人所构成的生态和人文的深刻质疑。“四月三日”本身即是一种隐喻和象征;《世事如烟》则在叙事空间显示出更为前卫的姿态,算命、婚丧嫁娶等方面的荒诞事件被强行拼置在一起,人物的姓名也被舍弃,代之以抽象性的阿拉伯数字符号,人物及其性格淹没于数字符号的序列中,对人的苦难和生活的残酷表现出一种彻底的冷漠,语言操作节奏却是流畅而有节制的。无论《四月三日事件》还是《世事如烟》,对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的怀疑,对人的苦难的思索并不直接来自于经验世界,而是高悬于世象之上的本质真实,形而上的主旨显露充分。从《活着》开始,余华疏离了繁复的语言实验,不再给读者设置阅读障碍,故事的叙述简单、朴实和直白,仿佛重归现实主义的地平线。但创作的前后期艺术反差并不意味着这位先锋派的领军人物已回归到旧有的现实主义的传统,张清华在《文学的减法》中认为余华创作前后期的差别仅仅在于:“前期可能更注重于使经验接近于人性和哲学,而后期则更注重使之接近历史和生存。”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有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的生活态度,福贵、许三观等都实实在在生活在真实语境中,但余华基本上“摘除了小说中人物‘思"的能力,让他们‘简化"为生命本能驱使的符号……他们因此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而只能听任命运的驱遣安排。余华也正是借助这一点得以更多地在‘人类学"而不是‘社会学"意义上来把握他的人物,并构建他的人性探求与哲学主题的”。“他不是一个简单地从道德意义上面对历史与血泪的作家,而是一个从存在的悲剧与绝望的意义上来理解人性与历史的作家。”⑥先锋文学的审美向度应该是话语形式和精神内涵的有机统一,历史也好现实也好,在优秀的小说家那里不过是充当一个恰当的叙事载体,人、人性、人的命运以及这个世界的存在和虚无才是最终所要表达的旨归。“先锋的品格应该体现为它的精神高度,体现为一种对现实永不停止的质疑和创新,但这种质疑和创新决不仅限于叙事形式而同时公然对意义与价值进行放逐,反过来却必须以对现实生存的关注与体现为前提。”⑦从此种意义上说,叙事是对现实和历史的再创造。无论从叙事空间还是精神向度上,余华抵达了先锋文学创作的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先锋小说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虽然有的作家已过了自己的创作高峰期或进入“蓄势”状态或陷于停滞,但先锋形而上的主题与叙事空间的探索并未终结。苏童、叶兆言、格非、北村、潘军……这些先锋派的作家们依旧笔耕不辍,不断有新的作品面世。艺术探索之路绝不是直线向前而是迂回曲折的,毕加索周期性地回复到新古典主义,伍尔芙周期性地回复到比较接近于传统的小说形式,既可以看作是作家酝酿突破之前的“蓄势”过程,也可以看作是其对综合艺术形式组合的尝试。实际上,在今天文学的创作领域,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既相互平行又彼此交叉、重叠,小说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独创性,自由地进行各种形式实验,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世界。“我们今天的文学之所以呈现多元并存,百花竞放的审美格局,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由于无数先锋作家不断颠覆传统创作模式,探索各种新的表达方式和审美理想的结果。”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文学活着,先锋就不会消亡。只要文学还在发展,先锋就永远存在”⑨。 注释: ①陈晓明:《文化溃败时代的馈赠》,《艺术广角》1993年第4期。 ②张向东:《文体解构:先锋文本的存在状态》,《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4期。 ③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转引自徐剑艺《小说符号诗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年。 ④鲁枢元:《捕风捉影》,《小说评论》1993年第4期。 ⑤⑥张清华:《文学的减法》,《南方文坛》2002年第4期。 ⑦丁增武:《先锋叙事:漫游和回归》,《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1年第1期。 ⑧⑨洪治纲:《永远的先锋》,《小说评论》2002年第6期。 (本文作者系暨南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2023-09-06 09:20:282

蒋建武是谁

蒋建武蒋建武,南京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圣路易斯分校访问学者。现为深圳大学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讲师。美国管理学会和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协会会员,担任HumanResourceManagement,《管理学报》等国内外管理类核心期刊审稿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创新。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等项目。中文名:蒋建武国籍:中国职业:讲师毕业院校:南京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代表作品: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创新的作用机理研究性别:男学历:博士科研项目1、蒋建武,杨益,柯年满,王军等,2011年1月-2013年12月,员工-组织关系多元化变革背景下的员工创造力生成机理研究(7100208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蒋建武等,2009年4月-2011年4月,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组织创新作用机理研究:组织学习的中介效应(wym09027),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3、蒋建武等,2009年4月-2010年4月,中国情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员工创新绩效关系研究(09QNCG05),深圳大学青年冲高项目。4、蒋建武等,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深圳市福彩公益金项目申报、评审机制暨标准规范研究,深圳市民政局委托项目。出版著作张正堂、蒋建武、刘宁译,(美)路易斯.R.戈梅斯-梅西亚;戴维.B.鲍尔金;罗伯特.L.卡迪,人力资源管理(第5版),2011-6-1,北京大学出版社,ISBN:9787301190364。发表论文1.赵曙明、蒋建武,“不断超越自我:‘光汇集团"管理变革”案例,收录于赵曙明与程德俊主编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案例精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2.蒋建武,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创新的作用机理研究,管理学报,2010年12期。1779-1784。3.蒋建武,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差异与企业员工创造力影响机理,改革,2011年第09期。4.蒋建武,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组织创新关系研究:员工创造力的中介效应,人力资源管理评论,2011年12月。5.蒋建武,员工创造力研究评述:基于中国情境,现代管理科学,2011年第07期。6.戴万稳,蒋建武,交易型领导与组织学习过程,管理学报,2010年09期,1291-1296。7.鲁翔、黄自发、蒋建武、戴万稳、朱跃州、赵曙明,大型公立医院院长胜任力模型的循证研究,中华医院管理,2011年1期,(27)1。8.蒋建武、赵曙明,心理资本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经济管理》,2007年第9期。该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9.蒋建武,基于不同理论基础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比较与展望,《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11月,第11期。10.蒋建武,赵曙明,现代服务业管理者胜任特征研究,《软科学》,2007年12月,第6期。11.蒋建武,赵曙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的新框架:理论整合的视角,《管理学报》,2007年11月,第4卷第6期。12.蒋建武,让核心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3.蒋建武,核心员工管理,《人才资源开发》,2005年第1期。14.戴万稳、蒋建武,组织学习研究述评,《南大商学评论》,2007年第4期。15.承忠、蒋建武,跨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以中德合资企业扬子石化-巴斯夫公司为例,《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年2期。16.鲁翔、蒋建武,从经验到制度: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模式探讨,《现代管理科学》,2006年11月。17.戴万稳、蒋建武,转型期国企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探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年第10期。18.戴万稳、赵曙明、蒋建武,组织学习的跨文化效应:中国和荷兰的比较,《科学学研究》,2007年03期。19.戴万稳、赵曙明、蒋建武,跨国公司跨文化伦理能力研究,《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31卷1期。20.戴万稳、赵曙明、蒋建武,复杂系统、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过程动态模型研究,《中国软科学》,2006年6月,总第186期。会议论文1.蒋建武、刘军,基于产业链的人才关联效应及人才链模型研究,第四届(2006)海峡两岸组织行为与人才开发学术研讨会议宣读论文,2006年11月,台湾高雄。2.蒋建武、赵曙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创新关系研究,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议宣读论文,2008年11月,长沙。3.蒋建武、赵曙明,中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变革研究:深圳光汇集团案例,首届(2006)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议宣读论文,2006年12月,北京。4.承忠、蒋建武、赵曙明,中德合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研究:扬子石化—巴斯夫公司的经验,首届(2006)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议宣读论文,2006年12月,北京。
2023-09-06 09:20:381

安徽大学的学术研究

2005年至2011年,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627项,获得纵向科研经费3276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2项;签订技术开发合同236项,争取横向科研经费1亿多元;发表学术论文7150篇,SCI、EI、STP收录论文数771篇,出版著作619部;鉴定、评审科研成果121项,获得国家和地方各级各类科研奖励97项,授权专利15项。根据汤森路透集团2012年发布的ESI数据显示,安徽大学化学学科、物理学学科进入全球排名前1%,这反映了安徽大学在这两个学科领域成果丰硕。 化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总共1065个,安徽大学化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的近十年(2002-2012年) 论文总数为680篇、排名667位,总被引频次4515次、排名902位。物理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总共763个,安徽大学物理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的近十年(2002-2012年)论文总数为716篇、排名588位,总被引频次为4875次、排名757位。 馆藏资源截至2013年,全校各种纸质文献约270万册(件),其中图书馆入藏有中文图书约210万册、外文图书20余万册、古籍线装书约13万册、合订本报刊近20万册。馆藏古籍线装书中有善本688部9752册(部分为珍本和孤本),还收藏有《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续编》、《四库存目丛书》、《丛书集成》、《册府元龟》、《太平御览》、《中华大藏经》、《新修大正大藏经》等大型古籍丛书、类书。图书馆入藏有中外文报刊9000余种,其中解放前报刊670种,核心期刊约700种。入藏中文电子图书56.2万种,112.4万册,外文电子图书4000多种。外文全文电子期刊7000多种(其中现刊3000余种),中文全文电子期刊9000多种,国内外数据库系统30多种(按出版商计算)。其中大型数据库有:Elsevier、EBSCO、Springer-Link、PQDD(北美博硕士论文库)、部分美国学协会数据库和John Wiley数据库、OCLC基本组数据库、BA、中国学术期刊网、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科学文献数据库、国研网等。 学术期刊《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60年,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安徽大学主办,是面向全国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刊,大16开,逢单月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南京大学)、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武汉大学)、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国内外以下十余种重要检索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化学文摘》(CA)、《剑桥科学文摘》(CSA)、德国《数学文摘》(ZM),俄罗斯《文摘杂志》(AJ)和《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电子科技文摘》、《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E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电子期刊服务》(CEPS)等。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科技核心期刊(科技部)。 安徽大学校徽原制定于80年代后期。校徽总体上为圆形,中心图案系学校教学主楼的变形、“1928”系学校创建年份,象征学校的历史;“安徽大学”中英文文字分别呈弧状围绕中心图案上下。2003年9月,安徽大学启用了由艺术系教师设计的新的校徽图案。本着连续、稳重、现代和简洁的原则,新校徽保持了原校徽的圆形构图(取“通达”、“圆通”之意),保留了原校徽使用的毛泽东手书校名,校名的英文译名及建校时间,还保留了学校重建后教学主楼这一标志性建筑作为构图主体,并作适当变形,使其既保持原有的纵深、重叠、延展等基本特点,又与新建磬苑校区的主体建筑群由东向西眺望之景观相似,以示新老校区文化一脉相承,楼的外形像书、像皇冠,楼前加上一组半圆形树冠,更显高大、深远而生机盎然。 至诚至坚博学笃行此8字中,有6字出自《礼记·中庸》。“至诚”是传统儒家的最高道德境界;“博学”“笃行”则被注为“诚之目”,是达到“至诚”境界的行为指南。“至坚”2字提炼自学校乃至时代对人的品格要求,同是达到“至诚”境界不可或缺的意志力因素。就今天来说,“至诚至坚”是指以诚实、诚信和坚毅、坚定为目标的人生修养过程,可视为对人“德”的要求;“博学笃行”是指以渊博、深厚和笃实、诚笃为指标的学行态度,可视为对人“才”的要求。“至诚至坚,博学笃行”8字联系起来解读,虽不外乎“德才兼备”的意思,但通过对“诚”“坚”“博”“笃”的强调,突出了对学习目的实践和对人成才的道德要求。安徽大学校训制定于1996年底。1998年,学校在筹办建校7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邀请中国当代佛学家、社会活动家、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写了校训。 安徽大学校歌于1933年创作,由安徽大学校长程演生先生作词,上海国立音专(上海音乐学院前身)萧友梅先生作曲。歌词:潜岳苍苍,江淮汤汤。夏商肇启,雍容汉唐。文化丕成,民族是昌。莘莘多士,跻兹上庠。潜岳苍苍,江淮汤汤。缅怀先哲,管仲蒙庄。高文显学,宋清孔彰。莘莘多士,跻兹上庠。
2023-09-06 09:20:461

俞敏的发表论文

《论古韵合怗屑没曷五部之通转》,载于《燕京学报》第34期,1948年6月《古汉语里面的连音变读(Sandhi)现象》,载于《燕京学报》第35期,1948年12月《古汉语里的俚俗语源》,载于《燕京学报》第36期,1949年6月《释甥》,载于《燕京学报》第36期,1949年6月《评“The Chinese Language”》,载于《燕京学报》第36期,1949年6月《汉语的“其”跟藏语的gji》,载于《燕京学报》第37期,1949年12月《评<语言与文化>》,载于《燕京学报》第38期,1950年6月《什么叫一个词?》,载于《燕京学报》第40期,1951年6月《评<北京话单音词词汇>》,载于《燕京学报》第40期,1951年6月《谈民族标准语问题》,载于《中国语文》1953年第4期(总10期)《汉语的爱称和憎称的来源和区别》,载于《中国语文》1954年第2期(总20期)《形态变化和语法环境》,载于《中国语文》1954年第10期(总28期)《汉语的句子》,载于《中国语文》1957年第7期《六书献疑》,载于《中国语文》1979年第1期《我听着别扭(bièniu)》,载于《语言教学与研究》1979年第2期《白话文的兴起、过去和将来》,载于《中国语文》1979年第3期《汉藏两族人和话同源探索》,载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倒句探源》,载于《语言研究》1981年第1期《古汉语“风”字确实有过象“孛缆”的音》,载于《民族语文》1982年第5期《化石语素》,载于《中国语文》1984年第1期《<诗>“薄言”解平议》,载于《中国语言学报》第1期,1983年4月《李汝珍<音鉴>里的人声字》,载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4期《纪念罗常培先生逝世二十五周年——学习莘田师》,载于《语文知识丛刊》第6辑,地震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哥儿,哥儿俩,哥儿们》,载于《方言》1984年第3期《等韵溯源》,载于《音韵学研究》第1辑,中华书局1984年3月出版《北京音系的成长和它受的周围影响》,载于《方言》1984年第4期《王删郝疏议——评郝氏<尔雅义疏>的足本和节本》,载于《河北师院学报》1984年第4期《后汉三国梵汉对音谱》,收入《中国语文学论文选》,日本光生馆1984年6月出版《汉藏虚字比较研究》,收入《中国语文学论文选》,日本光生馆1984年6月出版《北京话全浊平声送气解》,载于《方言》1987年第1期《驻防旗人和方言的儿化韵》,载于《中国语文》1987年第5期《北京话本字札记》,载于《方言》1988年第2期《北京话口语“看不见,找不着”一类词》,载于《方言》1988年第4期《北京口语里有“动名词”》,载于《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1期《汉藏同源字谱稿》,载于《民族语文》1989年第1~2期《汉藏文献学相互为用一例》,载于《语言研究》1991年第1期《东汉以前的姜语和西羌语》,载于《民族语文》1991年第1期《“打”雅》,载于《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1期《北京口语里的多音入声字》,载于《方言》1995年第1期《汉藏文献学相互为用一例》,载于《语言研究》1991年第1期《东汉以前的姜语和西羌语》,载于《民族语文》1991年第1期《高鹗的语言比曹雪芹更像北京话》,载于《中国语文》1992年第4期《六书话余——与俞敏同志商榷》,马智强,载于《安徽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博大、精深、求实、风趣——读<俞敏语言学论文集>》,邹晓丽,载于《语文建设》1992年第9期。《俞敏语言学论著的语言风格》,陈满华,载于《修辞学习》1995年第4期《俞敏先生学术成果述要》,邹晓丽,载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6年第3期《俞敏论著目录》,载于《文教资料》1997年第1期《俞敏,我的心里仍然充满了你》,杨藻清,载于《文教资料》1997年第1期;后载于《南大语言学》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05年12月出版《俞敏先生<后汉三国梵汉对音谱>的学术贡献》,施向东/黄海英,载于《南开语言学刊》2008年第1期
2023-09-06 09:21:161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下属机构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安徽大学舆情与区域形象研究中心(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中国报刊与社会历史研究所(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中心共建)。 姓名 论文   论文题 刊物 芮必峰 1.从年终专稿看党报主体意识的提高 --《安徽日报》两个年代年终专稿之述评2.你我的交往社会成为可能--齐美尔人际传播思想札记 3.传播学的视野-读E.M罗杰斯<传播学史札记>》 1.《新闻世界》 2006.52.《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6.123.《新闻记者》2006.11 吕萌 1.互动拓展电视传播2. 央视生活服务类节目互动形式初探3.电视真人秀节目本土化趋势新探 1.《中国广播影视》2006.72.《电视研究》2006.103.《视听界》2006.1 梅笑冬 1.政经类杂志的人才培养 《青年记者》2006年第22期 姜红 1.《舆论如何是可能的?-读李普曼〈公共舆论〉笔记2.作为“信息”的新闻与作为“科学”的新闻学 1.《新闻记者》2006年。22.《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2 蒋含平 1."苏报案"的辨证与思考2."刊物本身是可以赖发行收入自结的"-储平安《观察>>的经营策略探析3.从<<新青年>>看陈独秀的编辑技巧 1.《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3 2.《新闻记者》2006.93.《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1 孔正毅 1.关于编辑出版专业名称的若干思考2.科举制度与隋唐五代图书出版事业 1.《中国出版》2006.122.《出版发行研究》2006.12 包鹏程 1.试析网络编辑结构模式2.对中国后现代电影的文化反思3. 视觉欲望与景观电影4.影像意义的生成:编码与解码5.期待艺术价值的回归 1.《中国出版》2006.22.《文艺新观察》2006.2 3.《电影艺术》2006.4 4.《理论与创作》2006.4 5.《中国艺术报》2006.8 左靖 1. 重要的是与策展同步的研究 2.诗意现实:对江南的再解读 1.《艺术当代》2006.1 2.《东方艺术》2006.1 王天根 1.史华兹与黄克武:严复研究的两种路向 2.中国近代新闻史研究三题 3.从u2039独立评论u203a经理到u2039昙花u203a主编的黎昔非 4.实证主义与中国近代学人治学路径的转向》 5. 抗战前后的学人论政:以u2039独立评论u203a关于“民 主”与“独裁”论争为中心》 6.严复与晚清幕府 7.易学与社会兴衰论 1.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 2006年第2期全文转载2.《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6,《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2 3.《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2 4.《安大史学》2006.2 5.《厦门大学学报》2006.3 6.《史学月刊》2006.8 7.《史学史研究》2006.3 潘文年 1.把握介入时机 促进多元发展 2.版权输出的五项策略 3.图书价格:需要认真审视的几个问题 1.《新闻战线》2006.9 2.《出版发行研究》06.9 3.《出版发行研究》06.11 罗锋 1.公共新闻运动:后民生新闻时代的媒体选择及其困境2.文化。建筑。传播--传播文化学视野中的徽州牌坊3.关于电视学术论坛现象的冷思考4.:《幽雅的摆渡者: 一场与收视率抗争的电视仪式》 1.《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2.《安徽大学学报》2006.2. 3.《新闻记者》2006.10.4.《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6.10 佘文斌 "网语"四题 《现代语文》2006.9 张阳 1.DV影像表达的思考2.DV新闻:电视媒体的新体验 1.《视听》2006.12.《池州师专学报》2005.4 刘庆贤 1.媒介经营管理人才匮泛的解决之道2.社会性别视角的中国公共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池州师专学报》2006.12.《求实》2006.1 周正昂 网络时代报纸深度报道的"整合"叙事 《当代传播》2006.2 张毅莲 从"巴拉姆效应"到"丑元素效应" 《广告研究2006.5 刘勇 1.承继与创新-2005年中国典型报道研究述评2.开掘典型报道的深度3.当世界杯与博客首次相遇…-2006年"博客世界杯"管窥 4.互动与博奕-二维视野中的典型报道5.想象力缺失:中国传播学研究反思 1.《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2.《军事记者》2006.63.《新闻记者》2006.74.《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6.35.《新闻与传播》人大复印资料2006.11
2023-09-06 09:21:301

赵卫国的工作简历

2002年至今,在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工作,现任学院副院长。论文:《技术工具论的表现形式及悖论分析》(第二作者)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2——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科学技术哲学》2002、7转载《座架的发生与此在的生存.》宁夏大学学报.2002..6《交互主体性问题由理论向实践维度的转向》. 河北学刊 2003.4《判断力批判视野中的范式问题》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6《工程哲学的实践哲学基础》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第3期《海德格尔前后期空间思想的内在联系》人文杂志 2005年第1期《列维纳斯对海德格尔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四川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伽达默尔诠释学理论的困境分析》西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与李约瑟问题》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年第4期,陕西省第十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720.15.013《动物之动物性与人之人性》—海德格尔的动物学研究及其意义 人文杂志2007年3期《海德格尔和卡西尔在瑞士达沃斯的辩论》世界哲学2007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B6)2007年第7期全文转载《主体伦理学中伦理责任人的缺失》浙江学刊2008第2期《从他人的先验构造到让他人存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第3期《海德格尔视野中现代性的时间根源》安徽大学学报2008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B6)2008年第9期全文转载《从范式理论的发展与困境看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合流 》河南大学学报 2008第3期《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中的人文向度》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第4期《现代休闲悖论及其克服》湖北大学学报2009第2期《暴力的政治及其无力》人文杂志2009第5期《牟宗三对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的误置》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第1期《精神现象学从绝对的绝对开端》现代哲学2010第1期《从马尔库塞的绝望和海德格尔的暴政看应对现代技术之困境》自然辩证法通讯2010年第1期《海德格尔本真概念的三重意蕴》复旦学报2010第1期《叔本华悲观主义伦理学的形而上学根源和实践根源》哲学研究2010年第6期著作:《海德格尔的时间性与时—间性问题研究》(24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5月译著:海德格尔《康德和形而上学问题》(20万字)2006年(版权问题未能出版)海德格尔《真理的本质——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和泰阿泰德篇》(22万字) 华夏出版社,2008年9月海德格尔《物的追问——康德先验原理的学说》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6月
2023-09-06 09:21:461

马中的研究报告

《新形势下继续加强环境保护部管理职能的政策建议》,提交世行和环保部,2009年《环境保护部区域环境执法督查机构建设项目之专题四 环境信息与应急研究报告》,提交亚洲开发银行和环保部,2008年《控制水污染》,提交世界银行,2008年4月《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和机制》,提交环保部,2007年08月《加强国家防范控制水污染事件的能力: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的启示》,提交世界银行,2006年8月《中国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执行情况评估:以淮河流域为例》,提交世界银行,2006年9月《POPs履约国家资金机制的体制、政策、分担原则和运行方式》,提交国家POPs履约办公室,2006年《建立环境财政 纠正市场失效 加强环境保护(研究报告与政策建议)》,提交中国环境与发展国家合作委员会和英国国际发展部,2005年10月,北京《中国北方十四省(市)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投资现状及前景》,提交世界银行,2005年6月《北京市丰台区生态示范区·生态区规划》,提交丰台区环保局,2005年《环境影响经济评价 主报告》,提交国家环保总局,2005年5月《黄河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管理》,提交国家环保总局,2005年3月《中国实施蒙特利尔议定书的评估及风险分析报告》,提交世界银行和国家环保总局,2003年《中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研究》,提交中央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国家环保总局和世界银行,2002年11月,北京和华盛顿《排污收费资金使用与管理政策研究》, 提交国家环保局、世界银行, 1996年7月, 北京《中国的环境经济政策》, 提交国家环保局、世界银行, 1996年4月, 北京《拯救三江平原的湿地》, 提交全国人大环资委、国家环保局, 1994年6月, 中国北京。出版物“新形势下改革和加强中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思考”(1),载于“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年12期“构筑循环型社会”,载于“地球环境读本”第24-25页,2009年“与环境协调的经济、政治、社会”,载于“地球环境读本”第26-27页,2009年“应对水资源危机:解决中国水资源”(作者之一),中信出版社,2009年09月“关于区域环境政策的思考”(1),载“环境保护”,2009年13期“对节能减排指标的理解和再思考”(1),载于“低碳发展论”第156-167页,2009年“破解中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难题”(2),载“环境保护”,2009年15期‘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评析"(1),载于“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第109-116页, 2009年08月“环境经济研究进展(第一卷)”,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年,主编“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的政策手段分析——基于《可再生能源法》和国外实践经验”(2),环境保护, 2009年08期“环境税国际经验及对中国启示”(2),载“环境保护”, 2009年 01期“鄂尔多斯东胜地区不同生态功能区的土壤侵蚀敏感性”(3) 生态学报, 2009年 01期“护水是一切环保工作的基础”,载怀柔科学决策参考,总第5期,2009年2月“美国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的实践对我国的启示”(2),载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9卷第5期,2008年9月“分权管理为什么:玻利维亚的经验和对中国的启示—对第九章《玻利维亚森林经营分权:谁是受益者?为什么?》一文的评论”,载于《分权管理策略:森林、人民与权力》,人民武警出版社,2008年08月“建立基于效果和效率的减排长效机制”(1),收录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发展报告2007》,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关于气候谈判与低碳经济之我见”(1),载《低碳经济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环境经济学的中国风格和多重学科意义”(1),载《大学环境类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7)》,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从建筑中水到社区中水——以北京市为例”(2),载《环境保护》,2008年第18期“美欧利用气候设局,中国要坚持立场思考对策” (1),载《中国评论》之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的应对,总第126期,2008年06月“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下我国林业经济发展方式选择”(2),中国人民大学书报材料中心,2008年2月“农民经济行为与环境问题研究”(2) 中州学刊,2008年03期“环境视野中的农民行为分析”(2) 江苏社会科学, 2008年02期“基于生物质能的城镇循环经济模式――县级城镇的环境综合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载“第三届东亚环境经济学国际会议论文集”,2008年03月“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我国流域综合管理”(1)绿叶,2007.7“谈建立我国环境与自然资源损害评价制度”(1),载《环境保护》,2007年6月“建立基于效果和效率的减排长效机制”(1),载《环境保护》,2007年12月“建立环境财政体系,增加环保投入是落实国务院《决定》的关键”(1),载《中国环境报》,2006年9月吴健、马中“环境财政与环境税收改革”,《环境税收与公共财政》,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8马中、吴健,“环境财政是落实‘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的关键”,《2007年度中国环境绿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3月马中、吴健,“环保目标与环保投入”,《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第三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应用旅行费用法评估黄山风景区游憩价值”(2),载《资源科学》,2006年第3期“意愿调查法评估环境资源价值的思考”(2),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主编“以市场机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载《绿色中国》,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北京“关于循环经济的笔谈”,载《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六卷第三期(总第二十九期),北京,“大政既出狠抓落实”,中国环境报,第3版,2006年3月3 日,北京“论环境风险及其管理制度建设”(2),载《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年第2期(总第159期)《环境经济学与政策丛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主编“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1),载《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200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环境财政与市场经济”(1),载《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200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购买力平价法核算GDP的谬误何在”(1),载《环境保护》,2005年第11期“中国环境财政的改革:成就、调整和出路”(1),载《神州交流》,2005年第二卷第四期“渭河流域水价与水污染对农民的影响”(2),载《环境保护》,2005年10期“明晰产权:三江平原生态恢复的关键”(2),载《绿色中国》,2005年第9期“应用旅行费用法评估环境资源价值的研究进展”(2),载《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第7期“我国促进节能财税政策的现状、国际经验与建议”(2),《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2005年第7期“恢复和保护三江平原生态平衡迫在眉睫”(2),载《绿色中国》,2005年第7期“浅析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中的功能”(2),载《环境保护》,2005年第5期“实行水环境监测服务市场化运营的思考”(2),载《中国水利》,2005年第3期(总第525期)“流域水环境保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载《社会科学家》,2005年第2期“从渭河流域水质状况看治污制度”(2),载《北方环境》,2005年第1期(第30卷,第1期,总第95期)“贫困约束下对消费者征收环境税的绩效分析”(1),载《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环境灾难与生态旅游”,载《绿叶》,2005年第1期“建立环境财政是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1),载《环境保护》, 2004年11期“中央财政应在黄河流域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中加大集权控制力度”(2),载《环境保护》, 2004年12期“美国排污权交易政策的演进及其对中国的启示”(2),载《环境保护》, 2004年8期“约束条件、产权结构与环境资源优化配置”(1),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34卷,第6期)“实行绿色GDP面临三大技术障碍”(1),载《绿叶》,2004年3期(总第75期)“GDP与绿色GDP”专访,《人民日报》,2004年01月17日第五版,北京“环境资源产权明晰是实行绿色GDP的关键”(1),载《生态经济》,2004年4期(总第139期)“论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1),载《环境保护》,13-15,2004年3期(总第317期)“走向公共管理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1),载《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323-354页,2004年,北京“产权明晰和交易是环境资源合理定价的基础”(1),载《中国物价》,49-51页,2004年2期(总178期)“产权、价格、外部性与环境资源市场配置”(1),载《价格理论与实践》,29-32页,2003年11期“环境政策评估对中国环境保护的意义”(2),载《环境保护》,34-37页,57页,2003年12期(总314期)《二氧化硫排放交易—中国的可行性》,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与王金南等编,北京《环境经济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副主编,北京“论总量控制与排污权交易”(1),载《中国环境科学》,89-92页,2002年1期(22卷第1期)“排污权交易的理论与实践意义”(1),载《上海环境科学》,57-62页,2002年增刊(21卷增刊)“Total Emission Control of Major Pollutants in China”,in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ed.)(2),与Dan Dudek等人合作,China Environment Series, 32-42, Issue 4, 2001, Washington, DC. 美国“新世纪环境保护事业的六大趋势”(1),载《生态环境与保护》,64-66页,2001年第1期《二氧化碳排污权交易项目:美国的经验与中国的前景》,其中与王金南等合作:中国排污权交易的经验,与宋国君等合作:中国主要污染物的总量排放控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年3月,北京《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主编《总量控制与排污权交易》(1),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主编,与Daniel Dudek合作《可持续发展论》(1),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副主笔,与张坤民等合作《RFF环境经济学丛书》,三联书店,1991-1996年,执行主编,与A. Kneese 和W. Spofford合作“排污收费资金使用与管理政策研究”(1),载国家环保局编:《中国排污收费制度改革国际研讨会论文集》,56-68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年“关于环境经济学教育的几点认识”,载国家环保局编《中国高等学校环境教育的实践与探索》,94-106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环境经济政策”(1), 载国家环保局编: 《迎接新世纪的挑战--环境与发展理论文集》, 31-35页,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6年,第一作者,与张世秋、王满船合作“论我国环境经济政策的资金配置功能”, 载国家环保局编: 《迎接新世纪的挑战--环境与发展论文集》, 47-54页,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6年“China"s Past speaks to a Sustainable Future”, in Forum for Applied Research and Public Policy,1995年第4期(10卷4期), 美国“China Strives To Make the Polluter Pay”,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1995年第6期(29卷6期),与 K. Florig 等合作“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中国环境经济政策”,中国环境报,第3版,1995年8月12日,北京“环境经济学的源流与发展”, 载《教学与研究》, 1994年6期(总第206期)“环境经济评价”, 载《环境工作通讯》, 1994年5期(总第184期)“环境价值的取向、构成和量化”, 载《环境保护》, 1993年7期, 北京“环境影响的经济分析: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利益共同点”,中国环境报,第3版,1993年7月22日,北京“环境影响的经济分析”,环境工作通讯,1993年5月(84期),北京“中国乡镇生态经济学”,与庄翠岭等合著,中国展望出版社,1990,北京《农用机械应用原理》,与张扬等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北京“西方环境经济理论中的主要观点”,农村经济与社会,1988年第4期,北京《农业技术》,与王元等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北京
2023-09-06 09:22:011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的学院领导

沈端良党委书记,男,1964年2月生,安徽宿州人。1986年7月毕业于安徽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经济学硕士。1986年7月留校担任学生政治辅导员,团总支书记。1988年10月,担任安徽大学团委副书记兼学生会秘书长、安徽省学联副秘书长,1996年4月任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党总支副书记,2001年2月任安徽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党委书记。2006年至2008年任庐江县委常委、副县长(挂职)。现任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李财富院长,男,1965年11月生,博士,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高等学校档案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档案学会理事,中国档案学会基础理论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安徽大学学报》、《大学图书情报学刊》编委。龚成开党委副书记,男,1966年11月生,1987——1991年在安徽大学历史系学习。1991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任安徽大学党委办公室秘书、秘书科科长、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2006年5月任现职至今。期间于1998—2000年参加了安徽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2002年9—12月在省委党校学习。工作以来,曾多次获得校“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在中国教育报、大学时代等报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吴本忠副院长,男,1963年10月生,教授。安徽省中青年骨干教师。1985年7月毕业于安徽大学数学系本科,1990年7月毕业于南开大学数学系并获硕士学位。1985年9月至1987年9月在安徽大学数学系工作,1990年至今在安徽大学管理学院任教。目前主要从事数理统计、运筹学、管理经济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讲高等数学、应用统计学、运筹学管理经济学、定量分析方法等课程。近年来,在《数学物理学报》、《数学杂志》、《高校数学学报》等国家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编写出版《LinGo4.0 for windows最优化软件及应用》、《公共决策体制与政策分析》等著作。2009年参与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非参数、半参数统计模型的理论与方法”。丁先存副院长,男,1963年8月出生,安徽庐江县人。2007年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学、政府法治。现任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安徽大学MPA中心副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先后在《中国行政管理》、《政治与法律》、《档案学通讯》等国家级权威刊物上发表《电子政务中信息安全法律保护》、《论美国行政公开制度》、《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正义价值及其实现》等学术论文;出版了《中国合同法导论》、《新编公共行政学》等著作;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国家软科学项目多项,目前正在主持国家软科学项目:和谐社会建构下政府信息正义研究。
2023-09-06 09:22:151

安徽大学中国古代文学有哪些较好的导师?

2023-09-06 09:22:301

西北工业大学岳红

岳红,女,1961年生,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民主促进会西北工业大学支部宣传委员,从事新型高分子材料的研究。主要从事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工艺的研究,天然高分子材料改性无机材料的合成及表征的研究。主要研究课题有天然高分子材料-杜仲胶的改性;新型材料-高耐磨材料;形状记忆材料;高阻尼材料等的研究;柿子有效成分-天然香料;天然色素;黄酮的提取研究。发表主要著作《高等无机化学》,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完成省、部、国家级课题3项。主讲研究生、本科生课程3门。主编教材3本。获省、校级教学奖励5项。近五年共发表科研论文31篇。曾获各类奖励8项。目前主要科研方向为:杜仲胶的提取及绿色、高性能轮胎用材料及记忆材料的开发研制;杜仲有效成分和药用成分的提取及工艺的研究;杜仲酒、杜仲保健品的开发研究;以上各项均为国家八五星火计划项目的子项目。从柿子叶和皮中提取天然香味剂、天然黄色素的研究;从柿子叶和皮中提取有效成分和药用成分(黄酮类物质)及工艺的研究;以上各项正在申请国家星火计划项目。1991.12,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硕士课程学习班1983.7,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理学学士1996-至今,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副教授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陕西省现代教育技术成果一等奖1项,陕西省高等院校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陕西省中国民主促进会优秀会员等主要项目1.主持,国家星火计划项目,杜仲基地建设及系列产品开发―杜仲叶深加工系列产品开发,1994.12~1998.122.主持,陕西省星火计划项目(2005kx4-12),银杏果深加工技术的研究,2006.1~2007.123.主持,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07JC01),石榴综合开发利用产业化培育项目,2010.6~2011.124.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572089),“CVD/CVI制备SiC的气相反应机理研究”,2006.1~2008.125.参加,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型无机-高分子复合纳滤膜的研制及分离性能的应用研究,2001.12~2003.126.参加,航空基金项目,磁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1999.7~2003.77.主持,核桃系列产品开发,1992.10~1998.10等已授权发明专利1.用柿叶或柿皮提取天然香料的方法,ZL200410026290.32.一种从柿叶或柿皮提取天然黄色素的方法,ZL200410073395.43.一种高耐磨型轮胎用胶料及其制备方法,ZL200510041812.14.一种双水相萃取提取柿叶黄酮类物质的方法,ZL200410026240.55.一种含杜仲树胶的形状记忆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方法,ZL200710019028.X[1] 主要出版物及发表论文1.《高等无机化学》,岳红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2.张颖 岳红 赵晓莉,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柿叶精油的工艺研究,林产化工通讯,2004.38(6) 26-293.赵晓莉 岳红 张兴航 张颖,三元乙丙橡胶绝热层耐烧蚀性能的研究评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23(2) 310-3124.赵晓莉 岳红,黄酮类化合物分析方法概述,盐湖研究,2005.13(2),34-395.岳红 赵晓莉 张颖,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柿叶黄酮的工艺研究,化学研究与应用,2005.17(3),421-4236.朱峰 岳红 祖恩峰 庞维强 李晓银,新型功能材料杜仲胶的研究与应用,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9(3),89-937.张颖 岳红 赵晓莉,提取柿叶精油的工艺研究,食品科学,2005.26(6),175-1778.岳红 张颖 赵晓莉 李晓银,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柿叶精油的工艺研究,林产化学与工业,2005.25(3),55-589.朱峰 岳红 祖恩峰 时刻 庞维强,天然橡胶/顺丁橡胶/杜仲胶并用胶性能的研究,新疆大学学报,2005.22(3),307-30910.朱峰 岳红 祖恩峰 庞维强,杜仲胶对三元共混硫化胶性能的影响,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06.22(1),99-10111.赵晓莉 岳红 张颖 李晓银,柿叶黄酮在双水相体系中的分配行为,林产化学与工业,2006.26(1),83-8612.天然色素提取和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李晓银 岳红 朱峰 林产化学与工业 2006.26(3),118-12213.林春玲 岳红 翟润,形状记忆材料杜仲胶的特性及研究进展,材料导报,2007第21卷11月专辑IX.纳米与新材料专辑IX,374-37614.林春玲 岳红 朱峰 张娇霞,杜仲胶/天然橡胶/顺丁橡胶并用胶的工艺研究,中国胶粘剂,2008.17(2):40-4415.李晓银 岳红 丛日新等,柿皮黄色素主要成分的鉴别及提取工艺条件的选择,理化检验,2008.44(5):455-45716.陈冲 岳红 张慧军 庄昌清,高分子阻尼材料的研究进展,中国胶粘剂,2009.18(10):57-6117.林春玲 岳红 陈冲,形状记忆材料杜仲胶/天然橡胶/低密度聚乙烯的研究,中国胶粘剂,2009.18(8):14-1818.庄昌清 岳红 张慧军,分子模拟方法及模拟软件Materials Studio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塑料,2010.39(4):81-8419.庄昌清 岳红 张慧军 刘倩,杜仲胶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分子模拟,功能高分子学报,2010.23(4):409-41220.张慧军 岳红 刘倩 陈冲,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性能评价的分子模拟研究,材料导报,2010.24(9):116-11921.张慧军 岳红 庄昌清 刘倩,杜仲胶/天然橡胶/低密度聚乙烯玻璃化温度的MD模拟,塑料,2011.40(1):100-10222.张慧军 岳红 庄昌清 刘倩,杜仲胶/天然橡胶/低密度聚乙烯共混相容性的MD模拟,塑料,2011.40(2):122-124等 。
2023-09-06 09:22:551

黄鹂是哪里人

黄鹂黄鹂,女,出生于1957年,安徽黄山人,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教授、安徽大学人口研究所、安徽大学农村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社会学系硕士生导师,《安徽人口》杂志编辑。中文名:黄鹂国籍:中国出生地:安徽黄山出生日期:1957职业:教师代表作品:《人口、资源、环境与安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性别:女职称:安徽大学教授研究方向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人口问题、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有《试论人口素质的生态效益》、《中国儿童发展状况研究》和《安徽省国民素质与科教兴皖研究》等;主要贡献近年来,主持和参与研究课题14项,参与编写有关著作2部,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要学术论文有《关于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调查分析》(《心理学报》,1992年第1期);《家庭因素对儿童个性影响的调查分析》(《人口学报》,1992年第2期);《调查安徽产业结构加快安徽经济发展》(《安徽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个性特征无显著差异》(《安徽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人类行为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中国人口报》,1997年7月28日);《人口、资源、环境与安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人口与环境关系的历史演进》(《南方人口》,2000年第4期)(获安徽省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论环境意识与环境道德》(《合肥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安徽省人口现代化程度评估与对策》(获安徽省人口理论研讨会二等奖)、《安徽可持续发展中的人口问题及其对策》、《建设生态安徽的人口问题研究》等2001年12月,所著论文获安徽省新世纪人口理论研讨会二等奖、首届华东地区社会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主讲课程主要讲授《环境社会学》、《中国人口问题》、《人口生态学》等课程。
2023-09-06 09:23:191

何琳仪的学术成果

何琳仪先生的论著主要有:一、专著1、 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合作) 中华书局,1988年。2、 殷墟甲骨刻辞类摹(合作) 中华书局,1989年。3、 战国文字通论 中华书局,1989年。4、 中国方术概观·占星(复核) 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5、 古币丛考 文史哲出版社(台湾),1996年。6、 楚国历史文化辞典·兵器符节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7、 甲骨文字诂林(合作) 中华书局,1996年。8、 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 中华书局,1998年。9、 古币丛考(增订本) 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战国文字通论订补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增订) 中华书局,2004年。12、樗散韵语 澳门学人出版社,2006年。二、论文殷商文字1、 匍有土田考 南方文物2007年2、 释离 徐中舒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论文集,1998年3、 说秋 古文字论集(二),考古与文物丛刊四号, 2001年4、 说丽 殷都学刊2006年1期。6、 释圭 古籍研究2006年待刊7、 释叉 殷都学刊待嵌8、 听簋小笺 古文字研究25辑,2004年西周文字1、 胡簋考释六则 古文字研究7辑,1982年2、 瑚琏探源 史学集刊1983年1期3、 释窥 古文字论集(一),考古与文物丛刊二号,1983年4、 启尊启卣铭文考释 古文字研究9辑,1984年5、 晋侯苏钟释地 东方博物5辑,2000年6、 晋侯曲器考 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7、 墙盘賸语 古籍研究2003年1期。华学6辑,2003年8、 逨盘古辞探微 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4期。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纪念文集,2003年。9、 释戹 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集,2004年。安大史学1辑,2004年。10、 说盘 中国历史文物2004年5期11、 释攀 汉字研究1辑,2005年。考古与文物,2005年增刊。古文字论集(三)12、 逢逢渊渊释训 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期春秋文字1、 山东临朐新出铜器铭文考释 文物1983年12期2、 莒县出土东周铜器铭文汇释 文史2000年1辑3、 楚王领钟器主新探 东南文化1999年3期4、 唐子仲濒儿匜补释 考古待刊5、 吴越徐舒金文选释 中国文字新19期(台湾),1994年6、 吴王光剑铭补证 文物1989年7期7、 句吴王剑补释 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1993年8、 程桥三号墓盘匜铭文新考 东南文化2001年3期9、 徐沈尹钲新释 文物研究13辑,2001年10、 作寻宗彝解 中国训诂学研究会论文集,2002年战国文字·铜器1、 节可忌豆小记 考古1991年10期2、 司夜鼎考释 中国史研究2004年3期3、 鱼颠匕补释 中国史研究2007年期4、 平安君鼎国别补证 文物与考古1986年5期5、 中山王器考释拾遗 史学集刊1984年1期6、 芗箕解 农业考古1992年2期7、 隣阳壶考 文史2002年4辑8、 陵君三器考辨 江汉考古1984年1期9、 楚官肆师 江汉考古1991年1期10、 长沙铜量铭文补释 江汉考古1988年4期11、 鄂君启舟节释地三则 古文字研究22辑,2000年12、 南越王墓虎节考 汕头大学学报1991年5期13、 九里墩鼓座铭新释 出土文献研究3辑,1998年。文物研究11辑,1998年14、 龙阳灯铭文补释 东南文化2004年4期15、 湘出二器考 湖南省博物馆待刊5期,2005年16、 者汈钟铭校注 古文字研究17辑,1989年战国文字·兵器1、 淳于公戈跋 杞文化与新泰,2000年2、 八年阳城令戈考 古文字研究26辑,2006年3、 皖出二兵考 文物研究3辑,1988年4、 战国兵器铭文选释 考古与文物1999年5期。古文字研究20辑,2000年5、 古兵地名杂识 考古与文物1996年6期战国文字·货币1、 漫谈战国文字与齐货币铭文释读 山东金融·钱币专刊(2),1988年2、 返邦刀币考 中国钱币1986年2期。齐刀和齐国钱币研究,1988年3、 释賹 河北金融·钱币专辑(2),1996年4、 释四 文物春秋1993年4期5、 燕国布币考 中国钱币1992年2期。燕文化研究论文集,1995年6、 空首布选释 《古币丛考》7、 首阳布币考 亚洲钱币1999年2期8、 周方足布考 舟山钱币1996年2期9、 周方足布续考 中国钱币2004年2期10、 锐角布币考 中国钱币1996年2期11、 韩国方足布四考 陕西金融·钱币专辑(18),1992年12、 中昌布币考 安徽钱币2004年1期13、 百邑布币考 史学集刊1992年1期14、 刺人布币考 亚洲钱币1999年1期15、 尖足布币考 陕西金融·钱币专辑(16),1991年16、 赵国方足布三考 文物春秋1992年2期17、 贝地布币考 陕西金融·钱币专辑(14),1990年18、 余亡布币考 中国钱币1990年3期29、 王夸布币考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1年5期20、 三孔布币考 中国钱币1993年4期。中国钱币论文集3辑,1998年21、 桥形布币考 吉林大学学报1992年2期22、 魏国方足布四考 文物集刊1992年4期23、 负疋布币考 中国文字新20期(台湾),1995年24、 三晋方足布汇释 人文杂志1994年5期25、 三晋圜钱汇释 舟山钱币1996年休刊号26、 成白刀币考 古文字研究24辑,2002年27、 楚币六考 安徽钱币2001年2期28、 广陵金币考 中国钱币2005年5期29、 古币文编校释 文物研究6辑,1990年战国文字·盟书1、 绳绳释训 中原文物2006年1期战国文字·玺印1、 古玺杂识 辽海文物学刊1986年2期2、 古玺杂识续 古文字研究19辑,1992年3、 古玺杂识再续 中国文字新17集(台湾),1993年4、 战国官玺杂识 印林16卷2期(台湾),1995年5、 古玺印菁华释地三则6、 楚官玺杂识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1期7、 燕玺简述 北京文博1996年3期战国文字·陶文1、 古陶杂识 考古与文物1992年4期2、 释贩 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2003年战国文字·竹简1、 信阳竹简选释 文物研究8辑,1993年2、 信阳竹书与墨子佚文 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1期3、 仰天湖竹简选释 简帛研究3辑,1998年4、 随县竹简选释 华学7辑,2004年5、 包山竹简选释 江汉考古1993年4期6、 楚王熊丽考 中国史研究2000年4期7、 释蒝 楚文化研究论集5集,2003年.。文字学论丛2辑,2004年。8、 舒方新证 安徽史学1999年4期。古籍研究2000年1期9、 郭店竹简选释 文物研究12辑,1999年。简帛研究2001,2001年10、郭店竹简老子甲篇校记 简帛研究2002、2003,2005年11、郭店简古文二考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5期12、沪简诗论选释 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2002年13、沪简(二)选释 学术界2003年1期14、沪简周易选释 江汉考古2005年4期。周易研究2006年1期。15、贵尹求义 中华文史论丛待刊16、新蔡竹简地名偶识 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6期17、新蔡竹简选释 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3期18、楚都丹阳地望新证 文史2004年2辑战国文字·帛书1、 长沙帛书通释 江汉考古1986年1~2期2、 长沙帛书通释校补 江汉考古1989年4期3、 说无 江汉考古1992年2期4、 平星考 文物1994年6期秦汉文字1、 秦文字辨析举例 人文杂志1987年4期2、 帛书周易校记 湖南省博物馆6期,2006年3、 莒盎 文物1993年4期其它1、 释洀 华夏考古1995年4期2、 说蔡 徐中舒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论文集,1998年3、 释?及其相关字 中国文字新27期(台湾),2001年4、 说屋 语言文字学论坛1辑,2002年。语言4卷,2003年5、 也只考辨 上海文博论丛2005年3期 。陆宗达纪念文集6、 释巴 东南文化2006年期7、 释 文字学,商务印书馆,2006年8、 战国文字形体析疑 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1996年语法1、 有A其N句式浅析 松辽学刊1988年2期音韵1、 说文声韵钩沉 说文解字研究(一),1991年2、 说文准声首辑遗3、 幽脂通转举例 古汉语研究1 辑,1996年书法1、 楚书琐言 书法研究1998年3期题跋1、 《汗简注释》跋 武汉大学学报1992年1期2、 《吴越徐舒金文集释》简评 考古1995年6期3、 《古币丛考》前言 中国钱币1998年2期4、 《战国文字声系》自序 古籍研究1999年2期5、 《鸟虫书通考》读后 考古2000年10期6、 《商西周金文书法》跋 《商西周金文书法》,2000年7、 《两周金文辞大系》重版琐言 世纪书窗2003年3期8、 《望山楚简文字编》序言 《望山楚简文字编》,2006年
2023-09-06 09:23:291

朱志荣的主要著作

专著:1《中国艺术哲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1998年4月第二次印刷。2《康德美学思想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版,2004年9月修订本。3《审美理论》,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4《中国文学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2003年1月第二次印刷。5《古近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8月版。6《商代审美意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版。7《中国审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2005年7月第二次印刷,2008年7月第三次印刷。8《中西美学之间》(论文集),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1月版。9《西方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10《从实践美学到实践存在论美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11《中国现代通俗文学艺术论》,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2月版。12《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版。主编:1《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讲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11月第二次印刷。2《中国美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2008年。3 《艺术导论》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9 月版。4《实用大学语文》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10 月版。5《西方文论选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版。论文(100余篇)主要有:1《中国古典美学的和谐观》,《文艺理论研究》1987、12《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中国古典艺术生命的生成观》,《文艺理论研究》1989、33《中国美学的时空观》,《文艺研究》1990、14《中国艺术的节奏韵律观》,《学术界》1989、6 (《新华文摘》等刊物摘要。)5《谈“清空”》,《学语文》1989、66《儒道禅美育思想谈片》,《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0、37《论审美心态》,《安徽师大学报》1992、1(中华美学学会第二届优秀青年美学论文奖)8《论艺术作品的道》,《江海学刊》1992、5 (《新华文摘》1993年第2期重点转载)9《孔子的人生境界观》,《中国哲学史季刊》1993、110《风骨:从生命意识的角度看》,《宝鸡师院学报》1993、111《模糊美学》,《文艺研究》1993、412《论审美心态的历史发展》,《安徽师大学报》1994、313《柏拉图灵感论述评》,《辽宁大学学报》1994、4 (人大复《外国哲学史》 1994.8转载)14《论康德批判时期的美学与其思想体系的关系》,《复旦学报》1995、115《康德的天才学说》,《安徽师大学报》1996、116《康德美学方法论》,《江淮论坛》1996、317《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研究之我见》,《通俗文学评论》 1996、418《审美裂变的逻辑复制》,《文艺研究》1996、519《论康德审美判断的无利害感思想》,《外国美学》第13辑 商务印书馆199720《论中国文学和文学的发展观》,《江淮论坛》1997、121《中国艺术的趣味论》,《文艺理论研究》1997、222《康德的艺术特征论》,《苏州大学学报》1997、223《现代通俗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124《审美对象的自然境界》,《安徽师大学报》1997、425《中国艺术的本体结构》,《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8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6《康德审美判断的共通感问题》,《外国美学》第14辑商务印书馆199727《康德的崇高学说》,《中国雅俗文学》第一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28《文学的多元格局与21世纪世界文学》,《江淮论坛》1998、229《伯克美学思想新论》,《外国美学》第17辑 商务印书馆1999、1230《中国古代的雅俗文学关系论》,《学术界》1999、531《论汉字的文学精神》,《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0、132《中国文学的作家风格论》,《美学与艺术评论》第五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33《中国文学的地域风格论》,《苏州大学学报》2000、334《王明居模糊美学思想述评》,《学术界》2000、435《康德的艺术分类学说》,《外国美学》第18辑,商务印书馆2000年12月版36《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言意关系新论》,《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19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7《论但丁的俗语观》,《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3期。38《审美意识变迁的基本特征》,《学术月刊》2001年第12期。(光明日报摘要)39《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史识问题》,《江海学刊》2001年第5期。40《宗白华美学思想的贡献》,《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41《中国文字起源论》,韩国《中国人文科学》第22辑,2001年8月。42《曹操对乐府诗的贡献》,韩国《中国人文科学》第23辑,2001年12月。43《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当代性》,《文艺理论研究》2002、244《甲骨文书法的审美特征》,《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545《中国古代文学鉴赏知音论》,《文学评论》2002、646《平心论“美是典型说”》,《马列文论研究》第13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版。47《商代青铜器纹饰的审美特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3、1(人大复《造型艺术》2003年第3期)48《化性起伪怡情养性——美育的基本功能》,《成都大学学报》2003、149《商代审美意识的基本特征》,《苏州大学学报》2003、150《甲骨文字形的审美特征》,《东方丛刊》2003、151《论康德审美的四个契机理论及二、四契机的关系》,《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152《商代陶器纹饰的审美特征》,《学术界》2003、253《论曹丕的文章不朽观》,韩国《人文科学研究》2003年8月,第26集。54《论蒋孔阳先生的多层累的突创说》,《学术月刊》2003、12(人大复美学)55《2001—2002年王国维美学思想研究状况》,《中国美学年鉴2002》,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56《商代玉器的审美特征》,《泰山学院学报》2004、157《论康德宗教思想与美学的关系》,《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1(人大复《外国哲学》2004年第6期)58《商代审美意识历史变迁的特征》,《美与时代》2004、259《论康德批判时期与前批判时期美学思想的关系》,《江海学刊》2004、460《论日常生活的审美现象与审美本质》,《文艺争鸣》2004、561.《电子媒介必然会推动文学的发展》,《求是学刊》2004.562.《论喜剧性》,《上海戏剧》2004、1263.《美学中国化的先驱:宗白华》,《插图本苏州文学通史》第四册,第六编第十章第四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版。64.《中国美学的“天人合一”观》,《西北师大学报》2005年第2期。65.《论审美意象的创构过程》,《苏州大学学报》2005、366.《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367.《论审美关系的本质》,《新余高专学报》2005、368.《论马克思实践美学观的价值》,《广东社会科学》2005、469.《论审美活动的特征》,《上海文化》2005、470.《论艺术的审美特征》,《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71.《河姆渡器物的审美特征》,《浙江社会科学》2006、672.《通俗文学与新文学关系论》,《上海文化》2007、173.《马家窑彩陶的审美特征》,《西北师大学报》2007、174.《尊重中国美学史的本来面目》,《文艺争鸣》2007、175.《论红山文化中玉器的审美特征》,《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176.《实践美学发展的必要性问题》,《河北学刊》2007、177.《论庄子的美学思想》,《滁州学院学报》2007、178.《论孟子的美学思想》《新余高专学报》2007、179.《论现代通俗文学作家对通俗文学的看法》《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180.《庙底沟彩陶的审美特征》《江南大学学报》2007、181.《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7、182.《崧泽玉器的审美特征》《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2(2)83.《关于苏州市人才发展的现状与对策》《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7、1(3)84.《东周青铜器的审美特征》《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2(2)85.《西周玉器的审美特征》《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7、586.《西周青铜器的审美特征》《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487.《论气质之美》《美与时代》(学术版)2007、988.《西周陶器的审美特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7、489.《先秦诸子散文的审美特征》《中文自学指导》2007、490.《论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铜器的审美特征》《江西社会科学》2007、791.《论中国传统文学研究的审美尺度》《文学评论》2007、592.《论江西诗派对严羽〈沧浪诗话〉的影响》《文艺理论研究》2007、593..《论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性》,《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6 94.《朱光潜前期美学方法论》,《安徽大学学报》2008.595.《龙山文化陶器的审美特征》,《广东社会科学》2008.396.《论朱立元的实践存在论美学观》,《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397.《论实践美学发展的必然性》,《湖北大学学报》2008.398.《作为学术研究的阅读》,《学术界》 2008. 499.《论〈沧浪诗话〉的理论体系》,《学术月刊》2009、2100.《再论〈沧浪诗话〉的理论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6101.《蒋孔阳的实践创造论美学》,《郑州大学学报》2009.2102.《论半坡淘气的审美特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2103.《论荀子的美学思想》,《社会科学家》2009.4104.《论〈考工记〉的美学思想》,《西北大学学报》2009.5105.《论夏代玉器的审美特征》,《学术研究》2009.3106.《夏代青铜器的审美特征》,《东岳论丛》2009.9107.《东周金文书法的审美特征》,《艺术百家》2009.6教材1 . 《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讲读》, 39 万字,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1 月版。2 . 《艺术导论》,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9 月版。3 . 《实用大学语文》,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10 月版。4 . 全国自学考试教材:《美学原理》, 4 位执笔者之一, 30 万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5 . 《〈美学原理〉自学辅导》, 4 位执笔者之一, 14 万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6 .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6 月第二版,执笔第二十一章“罗兰?巴特的零度写作与批评观”。7 . 《中国美学简史》,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1 月版。8 . 《西方文论选读》,主编,中英文对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翻译《第三空间》(与陆扬等合译,本人译近 10 万字)参编辞典《中国美学范畴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书评 20 余篇,主要有:1 .《艺术?生命?哲学——简评中国艺术哲学》,李祥林,《江海学刊》 1998.32 .《一部系统研究康德美学思想的力作——评康德美学思想研究》,李玉平,《苏州大学学报》 1998.43 .《开阔视野中的康德美学》,钱雯《文汇读书周报》 1999.3.134 .《探询康德的美学心路——读朱志荣的〈康德美学思想研究〉》,汪裕雄,《江淮论坛》 1999.65 .《康德美学研究的新创获——读〈康德美学思想研究〉》,江守义,《人民政协报》 1999 年 4 月 14 日 。6 .《中国文学艺术的文化整合——评〈中国文学艺术论〉》,叶帮义,《中国图书评论》 2001 年第 3 期。7 .《探询中国文学艺术的底牌——读〈中国文学艺术论〉》,薛玉坤,《太原日报》 2001 年 5 月 7 日 。8 .《读〈中国文学艺术论〉》,刘锋杰,《苏州大学学报》 2002 、 29 .《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阐释——评朱志荣〈中国文学艺术论〉》,张勇,《新闻出版交流》, 2003.310 .《依于本源而居者——评朱志荣〈商代审美意识研究〉》朱军,《美与时代》 2004 年第 2 期下。11 .《追踪华夏美学的源头——评〈商代审美意识研究〉》,《学术界》 2004 年第 5 期。12 .《华夏美学的源头回溯——评朱志荣〈商代审美意识研究〉》,《东方丛刊》 2004 年第 2 期。13 .《评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文艺报》 2005 年 4 月。14 . 《返本开新,其功渐著——读朱志荣教授的〈中国审美理论〉》《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5 年第 5 期。15 .《评朱志荣的〈中国审美理论〉》,高海燕、莫先武 《江海学刊》 2006 年第 1 期。16 .《全球视野下中国审美理论建设的新成果——评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苏州大学学报》 2006 年第 2 期。
2023-09-06 09:24:371

郑婷婷的科研成果

Zheng Tingting(郑婷婷), Cheng Jiaxing, Mao Junjun, Song Jie, Multifractal and R/S Analysis of Protein Structure, 8th ACI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etworking, and Parallel/Distributed Computing, SNPD 2007, Qingdao, 2007(EI检索).郑婷婷,毛军军,吴涛,宋杰,多重分形和商空间理论在蛋白质结构类分析中的应用,第26届中国控制会议,2007(ISTP检索).郑婷婷,毛军军,宋杰,程家兴,蛋白质序列中的多重分形分析,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43(20):46-48.郑婷婷,毛军军,吴涛,程家兴,PROFILE覆盖算法在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中的应用,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7,17(9):171-173.郑婷婷,顾荣宝,平均跟踪性质与完全传递,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9(1):7-9.
2023-09-06 09:24:511

吴根友的著述情况

1、《四书五经简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年10月;2、《三言简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5年10月;3、《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与人合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2月;4、《社会学概论》(与人合著,军事谊文出版社1995年7月;5、《中国社会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6、《场与有——中外哲学的比较与融通》(与人合编,第一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7、《法句经释译》、佛光出版社会1997版8、《那先比丘经译释》、佛光出版社会1997版9、《墨子与世界和平》(第三作者)中国书店1997年版;10、《郑板桥的诗与画》南京出版社1998年版11、《诸子学志》(第二作者)上海人民出版社会1998年版12、《鲲化鹏飞——传统价值的当代透视》(第二主编)2001年9月版;13、《自由的表演与与力——中国人的自由观》,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版;14、《中国皇帝——康熙自画像》(译)J.Spence(中国名史景迁);2001年12月版;15、《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会议论文集)(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16、《中国辩证法史》,(第二作者),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版。17、《中国现代价值观的初生历程——从李贽到戴震》武汉大学出版社,学术丛书,2004年出7月版 1、老庄生命哲学略论 《哲学研究》1990年第10期。2、一个道德批判的早产儿——〈金瓶梅〉》主题探论《新东方》1992年第3期;3、《易经》——中国历史哲学之滥觞 《易经研究》(季刊)1992年第4期。4、《龙舟会》道德启蒙意义浅绎 《船山研究》1993第1期。5、试论明清之际“求真”与“崇公”价值观对近世中国的影响 《江汉论坛》 1994年第6期。6、试论戴震“新理观”的历史定位 郭齐勇 萧汉明主编《不尽长江滚滚来》论文集 东方出版社1994年10月出版。7、葵心不改完美志 慧境芳心两护持 (同上书)。8、中国易学发展史纲要 《羑里易学》第一辑 中州出版社1994年9月版。9、批判哲学的批判 《社会科学研究》(双月刊)1994年第5期。10、缘命复性,超切中道--唐力权场有哲学终极关怀浅绎 (台湾)《哲学杂志》1995年第三期。11、再论今日国民性之改造 《新东方》1995年第5期。12、场有哲学学术讲座综述 《哲学动态》1995年第9期。13、徐复观与新儒学学术讨论会综述 《哲学动态》1995年第12期。14、明清启蒙学说新论 《东方论坛》1995年第5期15、一本深化明清启蒙学说的力作——读许苏民《李光地传论》《福建学刊》1996年第4期。16、缘起性空说述评 《武汉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17、一个二十世纪中国哲学家的做人理想——冯契平民化自由人格浅绎 《学术月刊》1996年第3期。18、从个人宗教到社会宗教 萧捷父 黄钊主编《“东山法门”与禅宗》论文集1996年4月出版。19、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贞爱”自杀形象研究 罗萍主编《女性与社会》论文集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版。20、冯契“平民化自由人格”申论 《哲学研究》1997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1998年第2期全文转载)21、文化批评与社会进步——读卢风《人类的家园——现代化矛盾的哲学反思》《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第2期;22、卢风《人类的家园——现代化矛盾的哲学反思》给我们的启示 《福建学刊》1997年第4期;23、世纪之交的哲学回顾与展望 《哲学动态》1997年第4期;24、批判的武器与批判的目的《科学·经济·社会》1997年第4期;25、人文知识分子:思想的教练与精神的探险者 《科学·经济·社会》1998年第3期;26、板桥家书中的仁爱思想 《人文论丛》1998年卷(创刊号);27、人性与神性的交响曲——读赵林《西方宗教文化》《现代哲学》1998年第4期;28、“恒德”追求与自由意志——传统中国人道德自由意志鸟瞰 《科学·经济·社会》1999年第4期;29、乡土中国如何中走向现代化《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增刊,30、分理与自由——戴震伦理片论《哲学研究》1999年第4期;31、现代人文精神内在架构寻绎》《人文论丛》1999年卷;32、科学精神、个性原则与人文素养——试评当前大学教育理念《新东方》1999年第5期;33、道论在楚简本《老子》中的地位及道、德等概念在简、帛、王本中含义异同初探《江汉论坛》1999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0第2期全文转载)34、个人自由与理想社会——殷海光与冯契自由思想之比较《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0第9期全文转载)35、近十年美国儒学儒学研究综述,《光明日报》2001年;36、近十年欧美东亚儒学研究综述《哲学动态》2001年第8期;37、楚简本《老子》“大植若屈”等新解 《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3期;38、走向多元对话的中国哲学——第12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侧记 《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4期;39《从人道主义看儒家“仁学”与自由主义对话的可能性》(见《儒家与自由主义》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40、熊十力“明清学术史观斠评” 《船山学刊》2001年第4期;41、《先秦学术原貌的重构——读郭沂〈郭店楚简与先秦学术〉一书》,《哲学研究》2002年第10期。42、《从一国宪政到万民宪政——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逻辑理路浅绎》,《武汉大学学报》2002的第六期。43、《二十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范式及其转换——对冯友兰哲学史范式演变之反思》,收入胡军主编《传统与现代——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44、戴震哲学“道论”发微——兼评村濑浴也《戴震的哲学——唯物主义和道德价值》,《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1期。45、《易传》中的语言哲学思想探论——兼论儒、道《易》的语言哲学思想之异同,《周易研究》2003年第1期。46、现代中国人际信任的传统资源《伦理学研究》(双月刊)2003年第3期;47、21世纪中国哲学主题:创造性转化(郭齐勇、陈来、吴根友等)《新华文摘》2003第4期48、我们如何建立现代人际信任?《长江日报》2003年6月5日第11版。49、《庖丁解牛,技进乎道》——读《观念的选择世纪中国哲学与思想透析》,《文汇读书报》2003年2月21日第9版。50、全面反映佛教大发展《光明日报》7月15 日星期二,理论周刊,第二作者,与萧先生合作。51、儒家“君子人格” 及其现代意义《价值论与伦理学》第2期,湖北大学哲学研究所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52、明清之际中国社会内部的现代性因素之分析《江汉论坛》2003年第3期,53、李大钊的社会理想述评,第十二届国际中国哲学会论文集第3集《中西会通与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换》,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54、《思想的出口国与进口国》,《长江日报》2003年6月19日,第11版。55、中国是一个低信任度国家吗?《长江日报》2003年7月10日,第11版。56、简论早期梁启超的自由观 《湖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57、试论西译“自由”观念对中国传统思想中“自由”观念的价值改写 刘可风主编:《哲学伦理学评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年6月版。58、《二十世纪明清学术、思想的三种范式》(《哲学门》2004年第二册,北京大学哲学系主办,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59、《明清之际三种人性论与中国伦理学的近代转向》(《学术月刊》,2004年第5期)60、《20世纪戴震哲学思想研究述评》(《人文论丛》2002年卷)。61、儒家“王道天下观”与当代国际和平的可能向度——兼论康德等人有关“世界和平”的思想(郭齐勇 吴根友编:《萧萐父教授八十寿辰纪念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62、创造的诠释学:一条通向未来中国哲学的可能之路——傅伟勋的哲学思想探析(吴根友 欧崇敬 王立新主编:《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63、《哲学理诗心船山魂》,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第5期。64、《言、心、道—戴震语言哲学的形上学追求及其理论的开放性》,《哲学研究》2004年第11期。65、仁者爱仁,施由亲始——关于儒家亲情伦理的现代转化,(加拿大)《文化中国》2004年第4期。66、政治的民主化与民主的中国化——对当前中国社会制度建设与世界范围内的地区冲冲突突问题的思考 《东方财经周刊》2005年第1期67、如何在普遍主义与历史主义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对刘、郭、穆有关儒家伦理争论的哲学史方法论之反思 《儒学争鸣集》郭齐勇主编 湖北教育出版社68、论胡适“近世哲学”概念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意义,《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69、21世纪宋元明清哲学综合研究突破的可能性之探寻,《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70、关于宋元明清哲学研究范式及其方法诸问题的思考,《江汉论坛》2005年第10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双月刊)2006年第1期全文转载71、读庄献疑——莫若以明新解,《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4期72、徐复观与儒家政治哲学 《孔子研究》2005年第6期73、“工商皆本”与晚明儒家经济哲学的新突破——黄宗羲经济思想现代意义的再诠释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双月刊)74、中国思想传统中的自由语词、概念与观念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双月刊)75、“保合太和,乃利贞”新解——《易传》论社会和平与社会功利的关系 《周易研究》,2006年第2期;76、如何说不可之道——老子哲学中“道”概念的语义分析 《湘潭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77、如何看待中国现代哲学问题意识的内在根芽?——从晚明以降儒家“经世哲学”的三种新动向谈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78、On the Idea of Freedom and Its Rejection in Chinese Thought and Institutions Asian philosophy No.November 3, 200680、直面问题寻方法,重铸“经世”新精神 《求是》,2006年第6期。81、网络时代与经典的价值 《武汉大学学术讲坛》第2集,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82、进步观念——理解中国现代性的一把钥匙——读高瑞泉《中国现代精神传统》,《哲学研究》2006年第11期。 1、 4月6日至11日,出席在杭州、上海召开的中国哲学史年会,提交论文为:中国民主政治理想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在分组会议上发言。2、5月12—13日,出席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主办的首届海峡两岸当代新道家会议,提交论文:“上博简《恒先》篇哲学思想探析”,并在大会上发言。3、6月12日,出席了由湖北大学主办的“第二届国际价值哲学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为:“从‘无之以为用"到‘无用之用乃为大用"——试论老、庄哲学的价值发现及其当代启示意义”。4、 6月14—17日,出席四川大学宗教所主办的第十届中美哲学——宗教对话小型会议(同行者有郝长墀博士),提交英文论文:Education of Moral Sentiment in Modern Society and the Modern Appropriation of Confucian Family-Ethics.该论文受到美方学者Huntington College William Hasker教授, 和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Franklin and Marshall College的 Michael Murray教授的肯定。作为评论人,还对Department of Religious Studies, Stanford University, Lee H. Yearley教授的论文Pride"s Place in Picturing Person 作了学术评论。5、8月8日—12日,在北京出席第一届中国哲学大学会,提交论文:《言心道——戴震语言哲学的形上学追求及其开放性》在分组会议上发言。6、8月20—23日,在武汉组织并主持了“我们的时代问题与此我们时代的知识”小型学术讲座会,提交了《中国政治的民主化与民主政治的中国化》论文初稿。7、9月10—11日,出席了南京大学哲学系与台湾南华大学生死学所共同举办的“中西社会哲学对话”的学术研讨会,提交了论文:“我们为什么拒斥自由的观念?——从中国思想传统中的自由概念与自由观念谈起”,8、10月8日—12日,出席北京纪念孔子诞辰2255周年国际儒学研讨会,提交论文为:清代前期民主政治理想与儒家政治哲学的近化转化。9、10月20—23日,出席安徽大学“当代中国哲学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为: 论胡适“近世哲学”概念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意义;并主持一次分场会议。10、12月20—23日,出席“香港中文大学的当代儒者——钱穆、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国际学术会议,提交论文为:徐复观与儒家政治哲学。11、12月25—27日出席深圳大学“西方学术背景与当代中国哲学研究”提交论文为: 试论严复、梁启超对中国传统自由观的价值改写。 1、7月12—19日,澳大利亚悉尼,第十四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提交论文:徐复观的政治哲学2、9月9—12日,武汉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提交论文:第七届当代新儒家国际学术研讨会,人类文明的一体与两面——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与杜维明“文明对话论”的政治哲学检视3、11月1—3日,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冯契与二十一世纪中国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道德的真诚如何推动真理的发现——从冯契先生论“真与人生理想”说开去4、12月9—12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儒学论坛2005——儒学与亚洲人文价值,提交论文:“保合太和,乃利贞”新解——《易传》论社会和平与社会功利的关系 2006年2月19日——3月9日,应美国Weslyan大学哲学系系主任,东亚研究中心认任Steve Angele的邀请,出席“新儒家与全球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短期访问。提交论文为:“明清时期儒家政治制度改革理想与当代中国的民主制度建设”。3月17—19日,在武汉市和田会所,出席哲学学院中西比较哲学研究中心的会议,提交论文:“庄子论真人与真理关系——《大宗师》篇“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命题的现代诠释”。3月25—26,出席“首届中国式医院管理研讨会 ——文化的管理学价值和功能的思考”,作为特邀专家,作“儒家人性论与士君子的责任伦理”专场报告。4月1—3日,出席“黄宗羲民本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工商皆本”与晚明儒家经济哲学的新突破——黄宗羲经济思想现代意义的再诠释。6月26—28日,出席武汉大学传统文化中心举办的国际楚简会议,提交论文:“传贤不传子”的政治权力转移程序——上博简《容成氏》篇政治哲学及其学派归属问题初探9月17日—18,出席武汉大学哲学院主办的“启蒙与世俗化——东西方现代化历程”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从“明清之际”价值观念的变化看现代性的内在张力11月9—12日,出席南京大学思想家研究中心主办的“社会转型与思想文化变迁”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晚明以降解放女性的思想11月24—26日,出席北京中华孔子学会主办的“儒家传统的修身理念与人格塑造”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明清时期新人格理想12月12—14日,出席深圳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哲学建构的当代反思与未来前瞻国际学术研讨会” 提交论文:道义论—兼论荀子的“圣王观”及其对王权合法性的论述12月15—16日,出席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内部讨论会,提交论文:唐诗中“自由”一词的语义分析
2023-09-06 09:25:051

祖明的基本资料

祖明,1963年出生,安徽当涂人,安徽工业大学副校长,,管理学教授,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马鞍山钢铁学院,获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获硕士学位,同期获加拿大McMASTER大学MBA项目证书。中国市场学会理事,安徽省宿州市社科联副主席,宿州市国际税收研究会常务理事。曾主讲“管理概论”、“企业管理学”、“公司战略”、“市场营销学”、“国际市场营销”和“管理专业英语”等课程。主持和参与纵横向科研项目10余项,在各类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其中包括在《管理世界》、《经济管理》、《安徽大学学报》、《华东经济管理》等CSSCI来源期刊9篇,出版《公司理论和中国企业改革》学术专著1部,主编《现代企业管理》和《MARKETING MANAGEMENT》教材共2部。曾获安徽工业大学优秀教研成果奖2次和宿州学院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1次。2013年11月担任安徽工业大学副校长。
2023-09-06 09:25:181

萧红研究学的成就

《跋涉》,悄吟(萧红)、三郎(萧军)合著,集中收萧红小诗《春曲》及短篇小说五篇。《生死场》(长篇小说)《商市街》(散文集)《桥》(散文、短篇小说集),署名消吟《牛车上》(散文、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喊》(短篇小说集)《萧红散文》《回忆鲁迅先生》《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长篇小说)《小城三月》(中篇小说) 论萧红 石怀池 《石怀池文学论文集》 1945年出版萧红的《跋涉》 辛知 《新民晚报》 1963,9.24论萧红 [日]立间祥介 《中国革命和文学》 日本平凡社1970年出版论萧红及其作品 许宝铭 《文坛》 1972年8月329期有关萧红、田军的文章 李辉英 《明报》 1973,7萧红的生平与创作 陈堤 《语文双月刊》 1979,1肖红的早期文学创作 陈堤 《黑龙江大学学报》 1979,1肖红论 赵凤翔 《开封师院学报》 1979,1肖红艺术风格散记 郭一文 《艺谭》 1980,3与蓝天碧水永处――肖红及其创作 程克夷 《艺丛》 1981,1△肖红创作初论 邢富君等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1,3三朗、悄吟的《跋涉》岁月 司马桑敦 《明报月刊》 1981,3论肖红的文学道路 华铭 《辽宁师院学报》 1981,4萧红的十年文学道路 钟汝霖 《北方论丛》 1981,5 收录在《萧红新传与十论萧红》中☆读萧红作品记  孙犁 《大地》 1981,6Δ抒情诗、风土画——萧红创作的特色 季路 《文学书窗》 1981,7.18民主革命的优秀文艺战士萧红 钟汝霖  《北方论丛》 1982,1 收录在《萧红新传与十论萧红》中☆“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与肖红诞辰七十周年(附萧红:桥) 钱理群 《十月》 1982,1Δ不幸的萧红与萧红的不幸 柯平凭 《社会科学战线》 1982,3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论萧红的创作 张宇宏 《东北现代文学史料》 1982,4爱国主义的激情,一直在她心头跳动――读萧红在香港发表的两篇著作札记 陆文采 《东北现代文学史料》 1982,5Δ试论萧军和萧红的自叙传作品 李熏风 《呼兰师专学报》1983,1萧红论 张毓茂 《新文学论丛》 1983,1Δ论萧红创作的艺术特色 吴怡 《上海师院学报》 1983,2坎坷四载 文采璀璨——谈萧红1934年至1938年的创作 杨雪平 《文学论丛》 1983,3萧红与乡土文学 宋德胤 《文学论丛》 1983,3试谈肖红作品的语言特色 陈瑞琳 《社会科学辑刊》 1983,4Δ萧红の初期作品について [日]浦元里花 《野草》(日) 1983年6月10日浅谈萧红笔下的女性形象 陆文采等 《社会科学辑刊》1984,1Δ谈谈萧红创作的寂寞感 陆文采 《东北现代文学史料》 1984,8萧红的中国心 钟汝霖 《黑龙江艺术》 1984,10 收录在《萧红新传与十论萧红》中Δ萧红研究 肖凤  《现代文学讲演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Δ略论萧红后期创作 邢富君 《社会科学辑刊》 1985,1试论肖红笔下的女性形象 文立祥等 《绥化师专学报》 1985,2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二辑中Δ试谈肖红独特的艺术风格 陈宏 《牡丹江师院学报》 1985,2论萧红及其作品 姜穆 《三十年代作家论》 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10月出版反帝爱国女作家萧红 钟汝霖 《哈尔滨师范学院学报》 1987,3收录在《萧红新传与十论萧红》中Δ萧红的创作与外国文学 王小平 《艺谭》 1987,3Δ评萧红初登文坛时的创作和思想 李重华 《绥化师专学报》 1987,4萧红与乡土文学 宋德胤 《学术交流》 1987,6萧红与林芙美子生活创作比较谈 鲁民夫 《呼兰师专学报》 1988,1萧红和创作 端木蕻良 《文艺报》 1988,3.19Δ谈萧红的创作风格 顾尚满 《社会科学辑刊》 1988,3Δ试论萧红和阿赫玛托娃相似的艺术风格 王挺 《绍兴师专学报》 1989,2论萧红的家园意识――兼论萧红的人生悲剧 秦林芳  《呼兰师专学报》 1990,2肖红的文学观与“****”问题――由《生死场》说起 [日]片山智行 《社会科学战线》 1990,2Δ论萧红对民间俗语的运用 侯广旭 《呼兰师专学报》 1990,3论萧红的创作道路――从题材谈起 秦林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0,4Δ两萧早期创作比较谈 李计谋 果崇普 《呼兰学人说萧红》 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6月Δ冰心、丁玲、萧红与女性文学 陆文采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1991,4Δ试论鲁迅对萧红文学创作的影响 单元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1991,4萧红创作主体论 铁峰 《龙江社会科学》 1991,5☆苦闷的黑土之魂:论萧红  曲若镁 《龙江社会科学》 1991,5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二辑中☆悄声吟唱爱国情――评萧红初登文坛的创作和思想 李重华 曹桂珍 《呼兰学人说萧红》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6月☆略论萧红是“散文型”作家 李计谋 果崇普 《呼兰学人说萧红》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6月 Δ萧红早期创作一瞥 李计谋 果崇普 《呼兰学人说萧红》 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6月Δ性格.情感.文学:读解萧红 张广昆 《呼兰师专学报》 1992,2试论萧红乡土文学创作倾向及其特点 周清和 《绥化师专学报》 1992,2论萧红创作的文体特色 秦林芳 《江海学刊》 1992,2Δ浅谈萧红作品的语言特色 卢安奎 《龙江社会科学》 1992,5萧红创作的时代内容与艺术足迹 邢富君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1992,6Δ萧红与冰心、庐隐、丁玲语言风格比较谈 陈宏 《江汉论坛》 1992,9Δ论萧红的文化心理和悲剧根源 刘世楚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1993,1萧红创作体裁说 李重华 《学术交流》 1993,2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二辑中☆论萧红的家庭意识及其意义 侯运华 《河南大学学报》 1993,3Δ萧红现象“阐释” 李计谋 《学习与探索》 1993,6Δ萧红创作散论 王淑琴 《萧红研究》第二辑 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试论萧红笔下的女性形象 文立祥 于耀生 《萧红研究》第二辑 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Δ萧红的中期生活与创作 杨雪平 《萧红研究》第二辑 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Δ“萧红式”与北大荒文学风格 姜志军 《萧红研究》第二辑 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论萧红的早期创作 周细刚 《萧红研究》第二辑 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Δ萧红文学创作的主要倾向和特点 周清和 《萧红研究》第二辑 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Δ萧红散论二题 李计谋 《萧红研究》第二辑 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Δ浓郁的东北风 多彩的风俗画――萧红作品的乡土色彩 陈伟 郑丽秋 《萧红研究》第三辑 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Δ萧红与三毛:跨越时空的比较 王金城 武文茹 《萧红研究》第三辑 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Δ萧红作品的时代地域特色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刘丹华 《萧红研究》第三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Δ忧郁中的憧憬――简论萧红作品的审美风格 王秀珍 《萧红研究》第三辑 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Δ论继承和发扬萧红文学遗产问题 陈堤 《萧红研究》第三辑 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Δ巍巍耸立一丰碑――评萧红的历史地位 光明 童翁 《萧红研究》第三辑 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Δ试谈萧红与鲁迅共同的思想品格 陈向兰 《萧红研究》第三辑 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Δ丹心与日月永恒 郑玉璋 《萧红研究》第三辑 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Δ萧红论 铁峰 《萧红研究》第三辑 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 《龙江社会科学》 1994,1Δ萧红创作思想和审美情感的嬗变 陈世澄 《龙江社会科学》 1994,1《萧红研究》第三辑 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Δ浅论萧红创作的故乡情结 赵琪 《山东师大学报》 1994,2论萧红创作的审美结构 秦林芳 《江苏社会科学》 1994,2论萧红的艺术风格 钟汝霖 《萧红新传与十论萧红》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4年4月萧红之鲁迅观:兼论“鲁研”的 论萧红 石怀池 《石怀池文学论文集》 1945年出版萧红的《跋涉》 辛知 《新民晚报》 1963,9.24论萧红 [日]立间祥介 《中国革命和文学》 日本平凡社1970年出版论萧红及其作品 许宝铭 《文坛》 1972年8月329期有关萧红、田军的文章 李辉英 《明报》 1973,7萧红的生平与创作 陈堤 《语文双月刊》 1979,1肖红的早期文学创作 陈堤 《黑龙江大学学报》 1979,1肖红论 赵凤翔 《开封师院学报》 1979,1肖红艺术风格散记 郭一文 《艺谭》 1980,3与蓝天碧水永处――肖红及其创作 程克夷 《艺丛》 1981,1△肖红创作初论 邢富君等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1,3三朗、悄吟的《跋涉》岁月 司马桑敦 《明报月刊》 1981,3论肖红的文学道路 华铭 《辽宁师院学报》 1981,4萧红的十年文学道路 钟汝霖 《北方论丛》 1981,5 收录在《萧红新传与十论萧红》中☆读萧红作品记  孙犁 《大地》 1981,6Δ抒情诗、风土画——萧红创作的特色 季路 《文学书窗》 1981,7.18民主革命的优秀文艺战士萧红 钟汝霖  《北方论丛》 1982,1 收录在《萧红新传与十论萧红》中☆“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与肖红诞辰七十周年(附萧红:桥) 钱理群 《十月》 1982,1Δ不幸的萧红与萧红的不幸 柯平凭 《社会科学战线》 1982,3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论萧红的创作 张宇宏 《东北现代文学史料》 1982,4爱国主义的激情,一直在她心头跳动――读萧红在香港发表的两篇著作札记 陆文采 《东北现代文学史料》 1982,5Δ试论萧军和萧红的自叙传作品 李熏风 《呼兰师专学报》1983,1萧红论 张毓茂 《新文学论丛》 1983,1Δ论萧红创作的艺术特色 吴怡 《上海师院学报》 1983,2坎坷四载 文采璀璨——谈萧红1934年至1938年的创作 杨雪平 《文学论丛》 1983,3萧红与乡土文学 宋德胤 《文学论丛》 1983,3试谈肖红作品的语言特色 陈瑞琳 《社会科学辑刊》 1983,4Δ萧红の初期作品について [日]浦元里花 《野草》(日) 1983年6月10日浅谈萧红笔下的女性形象 陆文采等 《社会科学辑刊》1984,1Δ谈谈萧红创作的寂寞感 陆文采 《东北现代文学史料》 1984,8萧红的中国心 钟汝霖 《黑龙江艺术》 1984,10 收录在《萧红新传与十论萧红》中Δ萧红研究 肖凤  《现代文学讲演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Δ略论萧红后期创作 邢富君 《社会科学辑刊》 1985,1试论肖红笔下的女性形象 文立祥等 《绥化师专学报》 1985,2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二辑中Δ试谈肖红独特的艺术风格 陈宏 《牡丹江师院学报》 1985,2论萧红及其作品 姜穆 《三十年代作家论》 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10月出版反帝爱国女作家萧红 钟汝霖 《哈尔滨师范学院学报》 1987,3 收录在《萧红新传与十论萧红》中Δ萧红的创作与外国文学 王小平 《艺谭》 1987,3Δ评萧红初登文坛时的创作和思想 李重华 《绥化师专学报》 1987,4萧红与乡土文学 宋德胤 《学术交流》 1987,6萧红与林芙美子生活创作比较谈 鲁民夫 《呼兰师专学报》 1988,1萧红和创作 端木蕻良 《文艺报》 1988,3.19Δ谈萧红的创作风格 顾尚满 《社会科学辑刊》 1988,3Δ试论萧红和阿赫玛托娃相似的艺术风格 王挺 《绍兴师专学报》 1989,2论萧红的家园意识――兼论萧红的人生悲剧 秦林芳  《呼兰师专学报》 1990,2肖红的文学观与“抗日”问题――由《生死场》说起 [日]片山智行 《社会科学战线》 1990,2Δ论萧红对民间俗语的运用 侯广旭 《呼兰师专学报》 1990,3论萧红的创作道路――从题材谈起 秦林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0,4Δ两萧早期创作比较谈 李计谋 果崇普 《呼兰学人说萧红》 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6月Δ冰心、丁玲、萧红与女性文学 陆文采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1991,4Δ试论鲁迅对萧红文学创作的影响 单元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1991,4萧红创作主体论 铁峰 《龙江社会科学》 1991,5☆苦闷的黑土之魂:论萧红  曲若镁 《龙江社会科学》 1991,5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二辑中☆悄声吟唱爱国情――评萧红初登文坛的创作和思想 李重华 曹桂珍 《呼兰学人说萧红》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6月☆略论萧红是“散文型”作家 李计谋 果崇普 《呼兰学人说萧红》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6月 Δ萧红早期创作一瞥 李计谋 果崇普 《呼兰学人说萧红》 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6月Δ性格.情感.文学:读解萧红 张广昆 《呼兰师专学报》 1992,2试论萧红乡土文学创作倾向及其特点 周清和 《绥化师专学报》 1992,2论萧红创作的文体特色 秦林芳 《江海学刊》 1992,2Δ浅谈萧红作品的语言特色 卢安奎 《龙江社会科学》 1992,5萧红创作的时代内容与艺术足迹 邢富君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1992,6Δ萧红与冰心、庐隐、丁玲语言风格比较谈 陈宏 《江汉论坛》 1992,9Δ论萧红的文化心理和悲剧根源 刘世楚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1993,1萧红创作体裁说 李重华 《学术交流》 1993,2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二辑中☆论萧红的家庭意识及其意义 侯运华 《河南大学学报》 1993,3Δ萧红现象“阐释” 李计谋 《学习与探索》 1993,6Δ萧红创作散论 王淑琴 《萧红研究》第二辑 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试论萧红笔下的女性形象 文立祥 于耀生 《萧红研究》第二辑 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Δ萧红的中期生活与创作 杨雪平 《萧红研究》第二辑 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Δ“萧红式”与北大荒文学风格 姜志军 《萧红研究》第二辑 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论萧红的早期创作 周细刚 《萧红研究》第二辑 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Δ萧红文学创作的主要倾向和特点 周清和 《萧红研究》第二辑 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Δ萧红散论二题 李计谋 《萧红研究》第二辑 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Δ浓郁的东北风 多彩的风俗画――萧红作品的乡土色彩 陈伟 郑丽秋 《萧红研究》第三辑 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Δ萧红与三毛:跨越时空的比较 王金城 武文茹 《萧红研究》第三辑 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Δ萧红作品的时代地域特色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刘丹华 《萧红研究》第三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Δ忧郁中的憧憬――简论萧红作品的审美风格 王秀珍 《萧红研究》第三辑 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Δ论继承和发扬萧红文学遗产问题 陈堤 《萧红研究》第三辑 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Δ巍巍耸立一丰碑――评萧红的历史地位 光明 童翁 《萧红研究》第三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Δ试谈萧红与鲁迅共同的思想品格 陈向兰 《萧红研究》第三辑 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Δ丹心与日月永恒 郑玉璋 《萧红研究》第三辑 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Δ萧红论 铁峰 《萧红研究》第三辑 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 《龙江社会科学》 1994,1Δ萧红创作思想和审美情感的嬗变 陈世澄 《龙江社会科学》 1994,1《萧红研究》第三辑 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Δ浅论萧红创作的故乡情结 赵琪 《山东师大学报》 1994,2论萧红创作的审美结构 秦林芳 《江苏社会科学》 1994,2论萧红的艺术风格 钟汝霖 《萧红新传与十论萧红》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4年4月萧红之鲁迅观:兼论“鲁研”的科学与多向发展 李计谋 关海天 《北方论丛》 1994,4Δ论萧红创作中的童年母题 谭桂林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4,4Δ天涯何处是归路:萧红的忆旧情结 熊峰 《九江师专学报》 1995,1论萧红的“恋家情结” 叶振忠 满力 《呼兰师专学报》 1996,1论萧红作品的地方色彩 王义祥 《学术交流》 1996,2Δ萧红论(上) 马春林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1996,2萧红论(下) 马春林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1996,3萧红与杜拉斯艺术风格比较 王晓明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1996,1庐隐、萧红艺术风格比较论 赵学芳 《临沂师专学报》 1996,1论萧红作品韵味与文体的独特性 游友基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 1996,5发自黑土地的呐喊:浅谈萧红作品的特色 刘春生 《学术交流》 1997,1Δ肖红的坎坷经历及其文学创作 陆小惠 《球海论坛》 1997,2两位才女的生命意识:萧红、三毛比较谈 刘术人 赵晓红 《长白论丛》 1997,4血泪的控拆,正义的呐喊:论萧红作品中的寂寞和悲哀 姚祖发 《固原师专学报》 1997,1魂牵梦绕故园情:论萧红在香港的生活和创作 袁桂娥 《许昌师专学报》 1997,4论萧红“越轨的笔致” 杜玲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7,4萧红:被放逐的灵魂 宗元 《济宁师专学报》 1998,1论萧红创作的审美特征 陈汉云 《社会科学家》 1998,5☆回眸凝望处 妙笔写故土――沈从文与萧红的比较研究 侯运华 《河南大学学报》 1998,6略论萧红后期的创作心态 谭晓云 《云南教育学院学报》 1998,6 谈抗战文艺的风格——兼论萧红的小说 曹聚仁 《文汇报》(港) 1957,8.3萧红短篇中的几个女性 也期 《象牙塔外》 1977年12月第21期萧红和巴金小说的英译本 米一苇 《海洋文艺》 1979年第6卷第10期萧红小说中的妇女形象 铁峰 《语文学报》 1982,1 ; 《辽宁师院学报》 1983,3Δ萧红笔下的有二伯 欣文 《语文学报》 1982,1萧红早期创作一瞥——谈《跋涉》集中女作家五篇小说 李计谋 《语文学报》 1982,1萧红小说创作略论 姜影 《东北现代文学史料》 1982,4萧红小说研究(三) 陈宝珍  《东北现代文学史料》 1982,4论肖红小说的散文化特色 邹午蓉 《南京大学学报》 1983,2萧红前期小说浅谈 铁峰 《文学论丛》 1983,3挣扎、觉醒、抗争的三部曲——谈萧红早期创作的三篇小说 张鲁丹 《文学论丛》 1983,3论肖红小说的乡土特色 文立祥等 《学习与探索》 1984,1Δ试论萧红小说的真实性与倾向性的统一 陆文采 唐京连 《呼兰师专学报》 1984,1论萧红对鲁迅小说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邢富君 《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1984,3萧红短篇小说论 李计谋 《社会科学辑刊》 1985,1Δ论萧红短篇小说的肖像描写艺术 徐树森 《牡丹江师院学报》 1986,2肖红小说艺术的独创性 陈昭明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1987,2论肖红小说的抒情特色 张修德 《许昌师专学报》 1987,3Δ合谐的历史主题二重奏——萧军与萧红的小说创作 杨永群 《云南教育学院学报》 1987,4论萧红小说兼及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特征 赵园 《论小说十家》 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出版简论萧红小说的主情倾向 王小平 《呼兰师专学报》 1988,1萧红和中国现代小说散文化 阎志宏 《社会科学辑刊》 1991,2Δ丁玲萧红小说美学风格比较论 张秀琴 《宁夏大学学报》 1991,2萧红小说的民族风格特点 赫英伟 王金萍 《龙江社会科学》 1991,5☆萧红短篇小说之鸟瞰 李计谋 果崇普 《呼兰学人说萧红》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6月试论萧红短篇小说的独特价值 单元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1991,3萧红小说艺术三题 卢安奎 《呼兰师专学报》 1992,1论女作家萧红的小说创作 崔远程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1992,2Δ萧红小说中的思乡之情 马群学 《呼兰师专学报》 1992,4肖红小说漫论 丰昀 《浙江大学学报》 1993,1△论萧红短篇小说的细节艺术 徐树森 《萧红研究》第二辑 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萧红小说简论 铁锋 《萧红研究》 第二辑 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唱着所是 颂着所爱——试论萧红早期小说创作 何平 《萧红研究》 第三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对萧红小说的主体创作风格的再认识 王天臣 《萧红研究》 第三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论萧红小说的美学特征 姜志军 《萧红研究》第三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4,3 ☆论萧红小说的艺术风格 蒋明玳 《扬州师院学报》 1994,1论萧红散文化小说的主观抒情性 宁萍 《呼兰师专学报》 1994,3从生命的荒原到初始的伊甸——论萧红小说中的“世界”与世界的萧红 唐利群《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4,4△简论肖红的小说创作道路 张德丽 《延安大学学报》 1995,1萧红短篇小说论析 刘锡庆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6,4△萧萧落红觅归处——论萧红小说中的色彩意蕴 姜红 《安徽大学学报》 1998,1时代、女性关怀与女性文本——关于萧红小说创作的思考 曾利君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8,1丁玲 萧红小说女性塑造之比较 张秀琴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1998,1浓妆淡抹总相宜——萧红.张爱玲小说妇女问题之比较 吴爱月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1998,2论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识 [韩]李福熙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8,3△
2023-09-06 09:25:311

浅论《西游记》中的讽刺手法

浅论《西游记》中的讽刺手法    内容摘 要:《西游记》中的讽刺,无论是用对比、重复的手法来对恪守佛家教义和封建礼教唐僧的迂腐、荒唐的讽刺嘲弄,还是用夸张、幽默、象征的手法对天国、地府、佛土,以及九个人间国度的丑恶的人情事态的讽刺揶揄,都深刻地反映了作者的愤世嫉俗之情,以及对丑恶的现实人生的批判和否定,同时,以哲理的角度反映着人类对真善美的执意追求,反映着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改造着自然和社会,为实现人类向往的目标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关键词: 西游记 讽刺 手法    Content abstract: When it comes to the satiric writing techniques in a journey to the West, it deeply represents the author"s cynical feeling of distrust and critical and negate the ugly reality life, whether using the ways of contrast and repetition to satirize the Monk Tang " s doltish and flimflam,who always observes the teachings of Buddha and the feudal code of ethics or using the ways of inflation, humour and symbolization to satirize ugly the ways of the world in heaven, in hell, and nine paradises on earth. All together, it indicates the complete pursuit of integration of truth-seeking,moral-establishing and artistry in teaching and the people"s subjective activity to transform nature and society continuously and to fight for realizing the goals which people want to find based on the philosophy angle.    Keywords :a journey to the West satire means   《西游记》以其杰出的讽刺手法艺术为我们展示了形形色色的画面,诸多专家学者对《西游记》中的讽刺手法进行分析,他们认为作者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对封建社会人人敬畏的天庭、地府、神圣的皇权、庄严的神佛、庞大的官僚机制、法律乃至许多世俗哲学都进行了揶揄讽刺,显然作者希图用自己那奇幻之笔去净化世俗社会,唤醒人们久被压抑的人的自尊。《西游记》基本的美学风貌是喜剧性的,其中自然也包括“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讽刺[1]。强烈的讽刺因素是《西游记》喜剧风貌的重要构成部分。本文通过三方面的内容进行展开,并且通过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予以实现,对不合理的、丑恶的乃至反动的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弄,借以针对社会的锢疾,最终上升为社会性的鞭笞与嘲讽。本文对《西游记》中的讽刺手法进行进一步的解读。笔者对作者进行讽刺手法的描写方面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见微知著的角度有待于深层次的挖掘!   一   就人物形象塑造而言,唐僧是《西游记》中最具讽刺内涵的典型形象。这正是《西游记》深刻的讽刺意蕴的集中体现。   唐僧是取经集团行式上的首领(实际上却是徒有招牌的傀儡),如果说西天取经在《西游记》中是作为正义事业的象征加以歌颂的话,那么,只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才算是个正面人物;但是,就其人物形象的性格内容和思想意义来说,唐僧却基本上是一个被批判的人物。作者对唐僧的批判是通过他思想性格变表现出来的。   唐僧一再宣扬毫无原则的“慈悲”思想和“仁爱”观念,处处拘泥“温良恭俭让”,不分对象地一味:“行善”,以至人妖不分,颠倒是非:把伪装的吃人妖精当作好人加以姑息、纵容,而对火眼金睛识破妖精、忠心耿耿降妖救主的孙悟空却无端责骂、残酷打击;特别是他还顽固的一概反对杀生,甚至在他历尽灾难,处处遇到妖魔、歹徒要吃他肉的情况下,竟然还认为杀人是天大的罪过,迂腐愚昧达到极点。作者对唐僧的讽刺是冷峻严厉的。   《西游记》对唐僧的讽刺,是通过一套表现手法实现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   1、 对比反衬   作品通过对孙悟空和唐僧思想性格的对比,明显地揭示出两者相互对立的特点,用孙悟空反衬唐僧,达到讽刺目的。对比愈明显,区别就愈明显,对唐僧的讽刺也就愈强烈。这种思想性格的对比集中体现在两人对待妖魔、恶人的不同态度上。唐僧在第27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2]”中说道:“行善”姑息不杀,反复鼓吹;“出家人以慈悲为怀”,“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孙悟空主张斗争,除恶务尽,一再告诫唐僧:“且把这慈悲心略收起”,“只管行起善来,你命休矣。妖精乃害人之物,你惜他怎的!”这种鲜明的对比,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唐僧的讽刺,在唐僧首次气跑、二度贬逐孙悟空的情节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唐僧首次气跑孙悟空在第14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西行途中第一次遭遇坏人,两人就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孙悟空面对六个蟊贼舞枪弄棒的拦路抢劫,毫不手软地首开杀戒,尽数打死这帮歹徒,救了唐僧性命。唐僧不但不感恩,反而责备孙悟空“无故伤人的性命”,“全无一点慈悲好善之心!”孙悟空据理反驳说:“我若不打死他,他却要打死你哩。”唐僧毫不动心,变本加厉地责他行凶伤生,咒他“去不得西天,做不得和尚!忒恶!忒恶!”孙悟空一气之下,纵身离去。在这里,作品第一次把孙悟空和唐僧不同的思想性格以鲜明对立的方式表现出来,用孙悟空的疾恶如仇有利地反衬唐僧的怜悯恶人,从而强烈的讽刺了唐僧对恶人“行善”的迂腐,荒唐。   唐僧二度贬逐孙悟空是在第27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孙悟空一眼看破变作美女行骗的白骨精,不顾唐僧阻拦,一打白骨精;唐僧却人妖不分,说什么“出家人时时常要方便,念念不忘善心”,责怪孙悟空“步步行凶!打死这个无故平人”。白骨精又变老妇行骗,孙悟空毫不犹豫地二打白骨精;唐僧不分好歹,责备他“把平人打死一个,又打死一个”,骂他是个“无心向善之辈,有意作恶之人”。白骨精在变老翁捣鬼,孙悟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三打白骨精,终于结果了这个狡猾多变的妖精,唐僧反而将功作罪,以“一连打死三个人”为罪名,竟一纸贬书,无情的赶走了孙悟空,孙悟空义无反顾地三打白骨精,这种见妖必除、除恶务尽的斗争精神,更显出唐僧人妖颠倒是非,是那么的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   2、重复强调   《西游记》经常让唐僧的同一言行一再重复,强调和突出思想性格中的一些基本特征,借以对他进行讽刺。   唐僧身上最明显,最突出的重复标志,莫过于他反对孙悟空:“杀人”的那套说教言语,什么出家人“以慈悲为怀”、“一心向善”。什么“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什么“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如此等等。几乎每遇孙悟空杀妖除恶,他总要喋喋不休地反复唠叨,简直没完没了。作者让唐僧一再重复这类荒谬的陈词滥调,使他显得格外迂腐可鄙,不断加深人们对他的厌恶之感,具有强烈的讽刺作用。   唐僧身上的重复现象还明显地表现在某些“大情节”之间。如唐僧在第56回“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这就是很好的例子。唐僧先是传下“棍下留情”、“切莫伤人”的戒令,不准孙悟空杀人,但是孙悟空为救唐僧大大出手“杀死多人”,大骂他“凶恶太甚”,“无一毫善念”,又念“紧箍咒”加以折磨,最后断然贬逐了孙悟空。唐僧对待孙悟空斩妖除恶的所言所行,无非是这么一套“三部曲”:先是竭力阻挠,然后责之以“杀人”之罪,骂之为“无善”之人,惩之以念“紧箍咒”,最后无情地贬逐。如此一整套的荒唐言行在唐僧身上近乎夸张的重复出现,这就把唐僧一味“行善”而不惜颠倒敌我的迂腐不堪,强烈地凸现出来,起到震聋发聩的讽刺作用。   唐僧身上的重复现象不仅表现在某些“大情节”之间,而且在同一“大情节”中的各个“小情节”之间也有所表现。   《西游记》对于唐僧的重复,并不是刻板原样的重复,而且重复之中有变化,有发展,从而更强烈、更突出。   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唐僧对孙悟空的三次惩罚就同中有异。第一次和第二次都是念“紧箍咒”,但第一次稍念即罢,是“警告性”的,第二次则“颠倒足足念了二十遍”,苦苦折磨孙悟空,“可怜把个行者头,勒得似个亚腰儿葫芦,十分疼痛难忍”。第三次干脆将孙悟空贬逐出去,革除师门,这无疑是最严厉的惩罚。在这里,随着孙悟空斗妖除魔的一发而不可收拾,唐僧对孙悟空的惩罚也步步“升级”。这种重复中的发展、变化,层层增强了对唐僧的辛辣讽刺。   二   《西游记》中的讽刺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这不仅集中体现在对唐僧形象的刻划上,而且广泛地渗透在对天国、地府、佛土以及九个人间国度的别具韵味的描写中。下面,我们来看看两组不同视角的讽刺镜头。   1、 用精炼、夸张的笔调勾勒“仙境圣地”的讽刺图画   天国、地府和佛土是世俗传统和宗教信仰中的“仙境圣地”。《西游记》作者善于捕捉它们在美妙纱幕掩盖下的“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3]之处。   那井然有序的天上世界似乎很庄严、很神圣,实际上腐化不堪。威严至尊的天宫统治集团首领玉皇大帝昏庸无能、不识贤愚,也不会使用人才。这在孙悟空问题上,最为典型。当初美猴王从仙石迸出,玉帝就被他“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所“惊动”,孙悟空反对天宫,扯旗造反,他开始还故作镇静,调兵遣将,布置压阵,可是一见天兵天将被打败,就“惊讶”变色,惶惶不安;待到“齐天大圣”大闹天宫时,便只好无可奈何地哀叹:“朕心为此烦恼”,便显得六神无主,一筹莫展。从“惊动”到“惊讶”再到“烦恼”,寥寥数语,一针见血而又层层深入地揭露和嘲讽了玉帝昏庸无能的丑态[4]。他虽昏庸无能,却把大事小事都抓在手里,连打雷下雨,下几滴雨都必须由他说了算,错一点就是犯了天条。那个泾河龙王就是误了时辰,克扣了点数,被他砍了龙头,在第41回中车迟国、朱紫国几年大旱,悟空将龙王叫来下几滴雨,可是龙王说:“上天不差,岂敢擅自来此行雨”?《西游记》对天宫统治集团的讽刺,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中封建王朝的批判。   在佛教教义中以阎罗为首的地府该最是执法不阿,铁面无私。可是小说里的阴府判官崔钰却受魏征“万祈俯念生日交情,方便一二,放我陛下回阳”的请托,暗中替唐太宗作弊;见生死簿上太宗应死于“贞观一十三年”,便吃了一惊,急取浓墨大笔,将‘一"字上添了两画“,为唐太宗平添了20年阳寿。这精炼而夸张的一笔,既是对披着宗教灵光圈的地府的莫大亵渎,也是借此对人间官府贪赃枉法的尖锐讽刺。   作者对取经的目标一一西天佛土,基本态度是肯定的,但是在赞颂声中掺杂一定的揶揄之意。作者在灵山圣境特意安排了阿傩、迦叶“要人事”以及如来之辩护的一段夸张的插曲,就颇耐人寻味。阿傩、迦叶竟公开勒索“人事”,大言不惭地对唐僧说;“有些甚么人事送我们?快拿出来,好传经与你。”唐僧因不知“人事”,遭到百般刁难,被授以无字假经相骗。唐僧无奈只好拿出沿路化缘的钵盂去行了贿。身为佛祖的如来却还强词夺理地公开加以辩护,说什么“经不可轻传,亦不可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颂了一遍,……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去。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活像一个贪婪吝啬、守业传代的老财主。在“庄严圣洁”的西天佛土,行了贿、受了贿居然是公开合法的,更有甚者,竟还受到教主的保护和提倡,这对宣扬“四大皆空”的佛教无异是绝妙的讽刺。   2、 用顺手拈来,涉笔成趣的情节穿插寄寓对丑恶事态的讽刺   《西游记》中的讽刺还常常有这种情况:作者笔到之处,即景生情,顺手抓住某些情节,利用小说人物的插科打诨借题发挥,对现实生活中种种丑恶的人情世态给予诙谐的讽刺,起到了巧妙地针贬时事的作用。   第26回写到孙悟空把福、禄、寿三星从蓬莱仙境请到五庄观,碰见猪八戒时,作者笔锋一转,引出一段猪八戒调侃耍三星的有趣插曲:   猪八戒见了寿星,走上前扯住,笑道:“你这肉头老儿,许久不见,还是这般脱洒,帽儿也不带个来。”于是把自家一个僧帽,扑的套在他头上,扑着手呵呵大笑道:“好!好!好!真是‘加冠进禄"也!”那寿星将帽子摘了,骂道:“你这个夯货,老大不知高低!”八戒道:“我不是夯货,你等真是奴才!”福星道:“你倒是个夯货,反敢骂人是奴才!”八戒又笑道,“既不是人家奴才,好道叫到‘添寿"、‘添福"、‘添禄"?”   福星、禄星、寿星本是为封建世俗所尊仰崇拜的神仙偶像——世人祈望三星保佑以福、禄、寿。但作者在这里让猪八戒如此“无礼”地对他们戏弄嘲讽,从而在嬉笑怒骂中生动有力的揭穿了福、禄、寿星的卑贱本相:原来他们只不过是连个帽子也没有、企求“加冠进禄”,专给有钱人“添寿、‘添福、添禄”的奴才,通过对福、禄、寿星“加冠进禄”的奴才相惟妙惟肖的描写,痛快淋漓的讥讽了当时社会上追求富贵寿者、功名利禄之徒[5]。   第四十四回写到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在三清观推到三个“圣像”,分别变作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灵宝道君时,作者特意让猪八戒把这三个道教始祖的圣像扔进厕所茅坑,并且别出心裁地叫猪八戒念出了一通妙不可言的“祷语”:   “三清,三清,……你等坐久也且暂下茅坑。你平日家受用无穷,做个清净道士;今日里不免享些秽物,也做个受臭气的天尊!”   在这里,猪八戒的所言所行是那样尖酸刻毒、毫不留情的亵渎,揶揄了尊严非凡的道教祖师,这实际上鲜明的反映了作者对当时年间受宠弄权、祸国殃民的道士的无比愤慨和严厉鞭挞;你们这班“清净道士”平日里把持朝政、坐久高位,享尽清福,今日里倒要让你们享享茅坑秽物的滋味,做个“受臭气的天尊”吧!其讽刺嘲谑的意味是相当辛辣的。   三   作者对阻碍社会进步和人性解放的各种阴暗势力和一切丑恶的东西,作了广泛的揭露和讽刺。通过一系列的讽刺手法展现给读者。   1、 用夸张、幽默的笔调对当代政治的强烈讽刺   《西游记》里的天宫是一个庞大的极其严密的神权组织,而天宫的最高主宰者是玉皇大帝,他表面威风凛凛,骨子里不堪一击,他的十万天兵被孙悟空的单人独棒打的七零八落。天上,地下的生灵那怕是犯了一点小错误,玉帝惩罚起来,那才真够狠哩。灵宵殿下侍銮舆的卷帘大将,只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盏,玉帝就把他打了八百下,贬下凡间,还叫飞剑七日来一次,穿刺胸肋百余下。将他变成那副人不人鬼不鬼的灶王爷的模样,后来成了沙和尚。昨日还是自己的爱将,今日就是如此下场。天河里的天蓬元帅,只因喝酒调戏嫦娥,玉帝就把他打了二千锤,贬下凡尘。谁知他又投错了胎,成了猪八戒。要是换成孙悟空,他就不敢这样,真是欺软怕硬!   封建帝王的`荒淫无耻,在小说也有反映。“在比丘国里,有个妖精打扮成道人,携娇俊貌美的小女子进贡与当今;陛下爱其美色,不分昼夜。贪欢嬉戏。如今弄得精神瘦倦,饮食无欲。太医检尽良方,不能治愈”。那妖精道人却因进贡少女,而被比丘国国王封为国丈。那国王听信国丈的秘方,要用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心肝做所谓“药引子”,据说“服用后有千年不老之功。”唐僧问道这件事,驿丞摇头腰指,只叫:“谨言!”国王做这等荒唐凶残的是,还不许人说,连小儿的亲生父母都“惧怕王法,俱不敢啼哭”,那是多么黑暗的世道啊!   社会风气败坏,各种黑暗势力结成这样或那样的关系网,沆瀣一气,狼狈为奸,他们保护着社会上的各种贪赃枉法之徒,而人民却有冤无处伸诉,有苦无处倾吐。作品中有多出这样的列子,如比丘国的妖道罪大恶极,最后却被老寿星搭救而去;大鹏怪罪恶滔滔,却和如来有亲,算去辈分来,如来还是那“妖怪的外甥”最后还是受到如来的保护;青毛狮妖先扮道人,害死乌鸡国国王,把尸体抛下井中三年不朽,后夺王位,在乌鸡国作乱,原因是他与海龙王友亲,东狱齐天是他的好友,十代阎罗是他的异兄弟,这等背景岂敢惹;还有更大的关系网,黑河的妖孽赶走河神,占了河神府,河神告状告不动他,“原来西海龙王是他母舅”,狮驼岭的妖魔骇人听闻地“吃了这城国王及文武官僚,满城大小男女也尽被他吃了干净,”谁都对付不了他,问题就是他又过硬的关系网:“那妖精一封书到灵山,五百阿罗都来迎接;一纸简上天宫,十一大曜个个相礼;四海龙曾与他为友,八洞仙常与他会友;十地阎君以兄弟相称,社令,城隍以宾朋相爱![6]”这样的黑幕,又如何能够揭开、打破呢?   这些看来是神话而实际上是人话的描写,从明朝的社会现实中,可以找出无数例证来。可以说是作者把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人民的灾难和不幸加以概括、压缩,写进他不朽的著作之中。据《明史》记载,由于开国以来,僧、道之徒数量急剧增加,那些宗教官员又拥有大量土地或优美的山场,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是社会矛盾增加。这种状况引起了地主阶级内部的有知之士的极大忧虑。这在作品中有明显的表现。第八十七回描写了凤山郡三年大旱人民遭受的苦难“民田璅而也薄,河道浅而沟浍空。井中无水,泉底无眼。富室聊以全生,穷民难以活命。早在建文时代,杭州知府虞谦就上书要求限制僧、道拥有的土地:“人无过十亩,余以均给贫民。”永乐十几年,翰林侍讲邹辑沉痛上疏:“今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水旱相似,民至剥树皮,掘草根以食,老幼流移,颠踣道路,卖妻子以求苟活。而京师聚僧、道万余人,日耗廪米白余石,此夺民食以养无用也。[7]”从这里,不是可以看出作者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揭露的深刻性吗?   2、 用象征的艺术手法表达真实的现实内容   《西游记》作为一部寓言小说当然具有一般寓言的基本特征,这就是他的暗示性、借喻性,也就是象征性。   孙悟空是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他一出场,那十分奇特的出世经历就相当引人注目。而猪八戒、沙和尚、小白龙都是贬下人间的上仙,唯独孙悟空是花果山一块石头中迸发出来的石猴。这就埋下了象征手法,注定要在日后同神的世界发生冲突。   前7回,这个石猴主要做了如下几件事:出海学道、诛魔王、入龙宫、打地府、闹龙宫。他的故乡花果山本是一方乐土,山中彩凤、玄鹤、麒麟、寿鹿,这些东西在中国人民的传统观念中,历来是祥瑞的象征,花果山自然也是海外理想乐土的象征。但事实上花果山只是作者向往的地方,现实的残忍与黑暗无形的压着天下百姓。僧、道两教在愚弄、麻痹、欺骗、毒害人民的思想,作者就以作品中的花果山为象征,让受苦大众有一种心里寄托的地方——花果山。石猴在这一方乐土中被拥戴为王,过的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但不久,石猴便放弃这样的生活,出海学道,目的就是要摆脱死亡威胁,追求永恒的自由。后来他诛魔王、入龙宫、打地府、闹龙宫,都是为了追求自由,平等合乎逻辑的。   话又说回来,花果山虽然是一方乐土,但是它不可能超越神界的管辖,成为神界的“世外桃源”,因此,力图“跳出五行山之中”的孙悟空终于还是被压于五行山下,而如来那只手正是神界管辖的化身和力量。   前7回,阻碍孙悟空实现理想的是来自神界的歧视和打击,后来的西行取经,阻碍则来自妖魔,因此孙悟空西行路上追求理想的行为便主要是表现斩妖除魔的斗争。孙悟空战胜妖魔的“法宝”有火眼金睛、如意金箍棒、筋斗云、七十二般变化、分身发,它们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如果说金箍棒、筋斗云象征着孙悟空的力量,那么,火眼金睛、七十二般变化、分身发则象征着孙悟空的智慧。不仅如此,他的象征还有着更多侧面,更多层次的意蕴。比如,就其斗争目标而言,可以说他是追求自由、平等的化身;就其嫉恶如仇的坚决态度而言,可以说他是正义的化身;从他百折不挠的坚韧性看,他又是意志的化身。进一步挖掘,我们还发现,连孙悟空身上的“先天性“不足及他头上那个紧箍也是有象征性的。这个紧箍,可以把它理解为时代环境束缚的象征,也可以理解为孙悟空自身思想局限性的象征[8]。《西游记》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唐僧性格呈现多样性,象征人们在认识真理,达到理想的过程中的指路碑。孙悟空放纵个性,藐视尊严,反抗权威,象征一种自由思想、斗争精神、英雄气概.猪八戒是个喜剧性形象,他是人们自身弱点的象征.妖魔本性凶残,是社会的丑恶现象的缩影,是困难、干扰、险阻和障碍的象征.神佛有时象征束缚自由,有时象征干扰障碍,有时象征外援力量。西游记离奇变幻的故事和情节,象征人们对真理和理想的渴望,和对成就事业的追求。   金箍棒是《西游记》中孙悟空使用的武器,也是其形象的重要标志之一,同八戒的铁耙、沙僧的宝杖、唐僧的袈裟一样,是性格与身份的重要标记。离开了这些标记,作为中国经典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就会失掉其鲜明的特征。尽管这种特征在今天看来已经有些定形化、程式化,但其已经深入到人们的审美心理当中,产生了不可改变的印记。金箍棒对孙悟空来说尤为重要,离开了金箍棒,孙悟空就不成其孙悟空。从第3回悟空得此宝,以后几乎每一章节都离不开它,它是地府阎罗争夺生命权的工具,也是与天庭抗争、争取权力地位、实现自己欲望和理想的宝贝,更是除暴安良、横扫妖魔、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师徒四人成正果的法宝。一根铁棒,打遍地府、人间、天堂,包容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蕴,它显示着小说人物对生命、自由、权力、平等、信仰等的追求,也寄托着作者的希望和理想,还与广大读者内心天生的喜善弃恶、贪生畏死、爱自由、恶专制、求平安、消魔灾的集体无意识愿望相契合,在历代读者心灵中产生着共鸣[6]。金箍棒不仅仅是一件平常的武器,也不是作者创作中随意设置的一件工具,而是一个精心构思、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文化符码。孙悟空之所以为五行山和金箍咒所苦,是由于他内心的本我与超我的冲突造成的,而作为本我与超我的媒介的自我尚未定型,不能很好地协调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关系。如果说以五行山这种压迫形式的文化规范对于孙悟空而言还是外在的话,那么金箍这种束缚形式的文化规范俨然似乎成了他身体的一部分,当他成了斗战胜佛,金箍真的褪去了吗?非也。只是这时他已感觉不到金箍的存在罢了,因为通过取经这一炼魔仪式,以前令他难受的那种文化规范已被内化到他的灵魂中去了。此时的孙悟空可谓“从心所欲,不逾距”,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他确实已找到了生命的意义,获得了追寻己久的自由。   天上的神佛,作为封建“正统派”的象征形象,表面上谈经说教,却常常为了很小的一点事情公报私仇;与他们沾亲带故的一些妖怪,干净了坏事,最终还是受到他们的庇佑,使人奈何不得。   通过上述的讽刺手法都是用真善美来对照、反衬假恶丑,处处赞扬和褒扬真善美,讽刺和鞭挞假恶丑,构成了《西游记》的嘲讽氛围。同时,也合乎逻辑地揭露出作者对美好的理想,或者说“一种高尚的精神和道德的情操”所追求的“自觉的理想”的肯定和呼唤。[9]   参考文献:   [1]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135页.   [2]吴承恩.西游记[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3]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293页.   [4]周中明.论西游记的思想政治倾向[J].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1984年第4期,56-60页.   [5]杨政和.论西游记的滑稽诙谐[J].山东大学学报(社科版),1987年第5期,12-18页.   [6]赵明政.谈西游记中神佛与妖魔的关系[J].中国古代、近代研究(北大复印),1982年第二期.156-161页.   [7]明史·卷一五O.上海古籍出版社[M],1955年,第4167页.   [8]姜云.《西游记》:一部以象征主义为只要特色的作品[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第五期.98-105   [9]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第二卷)[M].商务印刷馆,1981年,266-267页. ;
2023-09-06 09:25:481

半枝梅的传说

半技传说有三:一说,普天之下仅有3株半梅,半株在这里;二说,该梅年年半树轮开;三说,明末清初大画家戴本孝一日赏梅兴起,挥毫写之。画了数笔,终不满意。是时皓月当空,梅树疏影横斜,万花婆婆。于是展纸临摹,笔笔用神,丝丝入扣,半树画成,云遮月隐,只好作罢。然而这已经画好了的半枝梅花别具风姿,出神入化,深得众赞。半枝梅的传说也就不胫而走。  半枝梅又称宋时梅,为北宋歌豪杜默手植。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大学士朱筠在和主考秀才。考毕,与和洲知洲刘长城到丰山杜村观梅,观后欣喜异常,建议重新修园建亭。朱筠说:“今三豪亡矣,越700年,而杜先生手植之梅,岿然独存,梅亦豪矣。遂以梅豪名该亭。亭建成后,朱筠撰《梅豪亭记》并铭,勒石成碑。现今亭、碑俱存,游人若有幸至此,赏梅阅碑,神游史海,确有留连忘返之感。从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杜默归隐丰山杜村手植玉蝶梅算起,迄今(2011年)已有971年历史。在杜默后裔和当地政府的精心呵护下,历经千年沧桑,半枝梅依然生机勃发,为和县平添一道神奇的人文风景。自宋迄今,名人雅士赏梅歌咏者,数不胜计,形成了具有独特地域色彩的半枝梅文化。1982年,和县人民政府批准将半枝梅列入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83年后,半枝梅园得以多次修葺,并建花台和围墙保护。20世纪由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题签的《中国巢湖名胜楹联墨迹展览》,著名楹联家方克逸撰有《题丰山半枝梅》联:“纯情雅致延千岁;美景长馨缀半枝”(叶和德书),1991年先后在无为、含山、巢湖等地展出。方克逸另有歌咏半枝梅《月梅恋》诗一首:“风烁芳馨透碧空,嫦娥欲掩露羞容。半枝止采修妆髻,情愫油然霄壤中”,由巢湖籍旅京著名画家周逢俊先生题诗写意《咏梅图》传世。享有“江南一枝梅”美誉的和县籍大画家端木礼海先生,也曾作画“半枝梅”,由方先生题联,载入1995年黄山书社版《和县志》。20世纪90年代,和县一批文人雅士发起成立半枝梅文学会,关注、发掘和研究半枝梅历史文化资源,创作出一批传承光大半枝梅文化的诗文作品。2010年元月,巢湖籍诗人马维国、方克逸、张平、方晗、章勤玲寻梅而至。观后张平先生欣然题诗:伫立丰山忆杜公,不因褒贬乱心胸。归田未忘寻知己,独约梅花伴岁终。章勤玲赋诗联各一:诗《题半枝梅》:清姿拥雪小园开,玉蝶何年醉月台?许是千秋思故主,半枝璀璨半枝衰。联题和县丰山半枝梅:上联:铁墨千秋,逸态无声,谁植瑶华谁赋景?下联:梅花半树,冰团有色,月迷玉蝶月销魂。2011年3月上旬,千年半枝梅嫣然盛开,花吐玉蝶。半枝梅文学会会长马维国先生,连续三年偕同诗人方克逸等文史、文物和媒体朋友探访丰山半枝梅,终见古梅烂漫花容,方克逸即兴吟诗《 访丰山半枝梅》 :“在野行云宠远郊,相思垅上半枝娇。同仁三五赋闲士,满目万千潇洒条。杜黙归隐聊玉蝶,,明时倚树晤歌豪。敢情骨感心灵验,遂愿报春一串苞。”为千年半枝梅又一佳话。关于宋代文人杜默和杜默所植古梅,最近有学者发表考证文章,认为宋人杜默(字师雄)是当时的濮州(治今山东鄄城)人,而不是和县人。和县的古梅源于元末明初的和县隐士杜浩,而不是杜默。具体论述见程杰《宋代杜默生卒、籍贯考及其作品辑佚》,《文学遗产》2012年第4期;程杰《濮州杜默、和州杜默及其手植梅考》,《安徽大学学报》2013年第1 期。安徽和县丰山陇头上,有一棵古梅,抗寒斗暑,傲雪凌霜,历千年沧桑,岿然独存,被誉为神州一奇。每当冬末春初,嫣然盛开,花吐翠玉,香欺兰蕙。四方游客纷至沓来,争睹其奇绝风采。丰山古梅,并非浪得虚名,而是名副其实为天下一奇。她属稀有的玉蝶梅种,铁干虬枝,潦倒离披,其间小枝分歧,或如蟠离,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千奇百怪,莫能名状;花形似蝶,色白如银,素雅清静,香气极重,世称“半枝梅”。据说这种梅天下总共只有三株半,这里就占了半枝。称她半枝梅,因为每年此花轮开半树。此外,民间还附有一段极富诗意、令人玩味的轶事。明代大画家戴本孝,几乎每年都要到丰山龙头赏梅。一次兴起,挥毫写生,可怎么画也不满意,直至红日西沉,夜幕低垂,他仍在树下徘徊,凝神构思,迟迟不愿离去。说来奇怪,这是个大年初二的晚上,不知为什么,突然月亮从厚厚的云层中钻了出来,露出笑脸,把梅影投印在地上。此时疏影摇曳,暗香浮动,万花婆娑起舞,枝叶轻拂低吟,戴本孝急忙展纸泼墨,谁知刚画了半树,云翳剧涌,月亮又匆匆躲进云层。他只得手执半树梅稿,怏怏而归。不料此画却博得极高的声誉,世人说它别具一格,匠意天成。自此,“半枝梅”的雅号,便不胫而走,闻名全国了。据史料记载,丰山半枝梅为北宋著名歌毫杜师雄亲手所植。杜师雄字默,和县人,幼读经史,博览群书,骨秀神聪,为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猛将将石介的得意门生。杜师雄生性疏狂豪放,倜傥不羁,敝屣功名利禄,耻于为五斗米折腰,为风骨高逸的狷介之士。杜师雄盛年辞官,挂冠归隐。离开京师前,他特意买了六株玉蝶梅,返乡后在宅边竹篱植下,精心护理,后来建造了一座规模可观的梅园。闲来无事,邀宴宾朋,对梅把盏,赏梅吟诗,大有王羲之当年兰亭雅集之胜。杜师雄曾缘此赋诗三首,其中第一首为《植梅》诗:“半亩花荫半亩田,宽适一角始周全;培根急取他山土,设槛须添杖上钱;浅筑墙头防过酒,大开竹径为留贤;不妨酒力兼诗思,好具藤床待昼眠”。这首诗洗练地记述了植梅建园的过程及梅园的设计思想,表现了一种陶渊明式的闲适恬淡怡然自得的乐趣。 花香传千里,梅奇阅人多。自宋迄今,名人雅士游赏古梅者,数不胜计,为古和州平添了一道道绚丽的人文风景。其实,有人认为,后人将这位植梅的杜默与濮州(山东鄄城)的杜默(他才字“师雄”,人称“歌豪”)混作一人了。有诗为证-- 访和县半枝梅 夏传寿久闻和县半枝梅,今日得便睹芳菲。杜生落第留奇树,枯木逢春绽新蕾。
2023-09-06 09:26:071

李清照词的女性审美倾向性研究

 一、关于李清照个性意识的探寻  对作者的个性特征和气质的研究和探讨,一直是易安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庄慕萱《浅谈李清照的个性气质对其词创作的影响》(《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诸葛忆兵《李清照个性成因及其表现》(《东岳论丛》1997年第3期)、康丽云《从李清照个性特征论易安体》(《宜春师专学报》1997年第6期)、何锡章《心灵与情感美的歌:读李清照的词》(《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等数篇论文,即是对易安个性气质的继续探讨。但是,他们又与过去的文章稍有不同,主要试图以词人的个性气质为切入点,结合词人的生活经历,探寻词人的心灵世界和性格品质及其在词作中的表现。其中,诸葛一文是值得关注的一篇。文章认为,“自主、自强、自信”是李清照的性格品质,具有鲜明的叛逆个性。这种个性品质的形成,与李清照的生活环境和人生阅历密切相关:首先,良好的早期教育和自由的家庭环境,为李清照的身心发展和个性形成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其次,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使李清照对生活更加充满了信心,其“自主、自强、自信”的性格最后定型,并且终其一生,这种性格品质没有改变。在现实生活中,李清照处处流露出叛逆的个性,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1、“作诗讥刺公公赵挺之”;2、“始终关切国事,不愿默守闺中”;3、“晚年再嫁和离异”;4、“敢于批评男人世界中之名流”;5、“文学创作独辟蹊径,自成一家。”  从“自我意识”层面探讨李清照的深层心理,成了近几年李清照研究的热点。研究者们纷纷撰文,大小论文不下10余篇。刘淑丽的《试论李清照自我意识的觉醒》(《山西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一文认为,“李清照自我意识的觉醒一扫以往文学中的女性迷失与臣妾意识,第一次将自我作为抒情主人公形象坦露在读者面前”;苏萍的《试论李清照的才女意识》(《山西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一文,则从“博学与雅趣、真情与灵气、高傲与叛逆、忧郁与忧患”四个方面,分析探讨了李清照独特的才女意识;吴爱民的《试析李清照诗词中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一文,认为李清照词作在不同时期塑造了词人不同的自我形象(天真的少女、多情的少妇、有志的才女和抑郁的老妪)。以上数文,或从抒情形象方面,或从性格特征方面探讨李清照的“自我意识”,均各具特色,形成了易安研究的一个小高潮。  陈武阳的《李清照主体创作中的自我张扬论略》(《江西社会科学》1998年第12期)、王金寿的《易安词女性意识再评价》(《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是研究李清照“自我意识”较有影响的两篇文章。陈文别开生面,从爱情意识、女性意识和个性意识三个层面,针对李清照文学创作中自我主体意识的张扬作了概括的论述。文章认为,李清照词作爱情意识的表现,不在艺术上,而在思想上,即创作主体摆脱了封建宗法意识的束缚,大胆、真切地表露了自我的爱情意识;其女性意识的凸现,是通过在词作中表现深广的爱国情怀,并站在女性的角度,把女性和文化努力地结合起来;其个性意识的张扬,则通过对自我形象描述的强烈的个性化得以实现。文章最后指出:“李清照主体创作中对自我女性意识的张扬,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封建宗法意识和历史的传统文化意识的背叛,她要在背叛中突立自我作为女性的尊严,在自我认识中,张扬人性和女性意识。”王文则自有见地,认为李清照独特的女性意识从以下三方面折射出来:1、“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桂花形象——倜傥洒脱、自信乐观的‘丈夫"气质和崇尚淡雅高洁的意识”;2、“‘不如随分樽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的菊花形象——旷达超逸的隐士风度和崇尚独立人格的意识”;3、“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应情而发"、‘风神气格,冠绝一时"的卓然才气、独创精神”。  二、关于“易安体”内在结构的探索  对“易安体”的研究,是李清照研究争论最多的专题之一。过去的专题文章,多从平易通俗的语言、精美的韵律、富有个性的抒情形象、婉转清新中不乏豪放矫健的风格等方面,来探求“易安体”的美感意蕴。而李正春的《易安体的内在结构和表达功能》一文(《江苏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却不落窠臼,认为“易安词能在花团锦簇的宋代词坛上开径独行,自成一体,必有其独特的内在结构,把握其内在结构,无疑是获得审美效应的重要途径”。文章对“易安体”独特的结构形态和表达功能作了探讨。全文由三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流动性的时空结构。文章指出,易安词空间结构的流动有如下三种方式:1、“由室外广阔的空间层面→居室周围的空间层面→室内细小的空间层面”;2、“由室内细小的空间层面→小楼周围的空间层面→远处(高处)更广阔深远的空间层面”;3、“混合式”。就时间流动而言,“易安词的时间‘流域"是介乎‘春"与‘秋"两季,就具体时刻而言,在昼与夜的交替中”。第二部分:戏剧性的情绪结构。有如下几种常见的结构形态:1、“以悲音(景)发端,喜景(音)继其后,最终悲音复起(悲景复现)”,形成一个‘悲"——‘乐"——‘悲"的封闭式循环结构;2、“以喜景(音)发端,以悲景(音)作结,构成‘喜——悲"式的情绪结构”;3、“悲——喜”形态。第三部分:对比式的章法结构。主要有两种章法结构:1、“生活场景的对比——突出反差”;2、“人与物的对比——突出近性”。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2023-09-06 09:27:081

中山大学王乐夫简介

弓虽
2023-09-06 09:27:233

阮温陵的创作简况

著有专著《艺术形象探赏集》、《艺术形象探赏——人性美的追求》,学术论著《走进迷宫——欧·亨利的艺术世界》,海内外评论家在报刊著文称前两部为“文学艺术鉴赏的小百科全书”、“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有理论高度”和“广阔的视野”,称《走进迷宫》为“我国目前唯一的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欧·亨利的独家之作,被外国文学专家、教授誉为‘填补了我国学术界的一项空白"”、“欧·亨利有幸,在中国找到了一位不辱使命的代言人”等等,先后见之于菲律宾《菲华时报》、《艺文》月刊、《福建日报》、《海内外文学家企业家报》、美国《美华文学》、《国外文学》、《外国文学研究》、《名作欣赏》、《外国文学》、《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报》、《光明日报》、《文学报》等。学术新著《海峡回音——倾听白先勇》、《海外探魅——华文创作艺术景观》。另有合著《北美华文创作的历史与现状》、《国际学术研讨会西方文学与基督教论文集》、《中国大众影评长编》、《阅读与欣赏》(《文学知识》丛书之三),报告文学《棱镜之光》、歌曲集《建设者之歌》等。研写、主编“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丛书”第一卷《林健民创作研究文集》。编著研究生学位课程教材《台港澳小说研究》、《台港澳诗歌研究》两部。在全国核心期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学艺术200多篇。其中《名作欣赏》、《安徽大学学报》等发表的十多篇学术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中心《外国文学研究》全文转载收存上前正准备欧·亨利传记长篇小说《美国牢狱诞生的作家》的创作。
2023-09-06 09:27:311

安徽主持人刘洪多大了

54岁。刘洪,男,汉族,1968年3月生,博士,安徽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档案管理现代化、电子档案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网格技术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截止到2022年8月28日,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该教授54岁高龄,已在《安徽大学学报》、《档案学通讯》、《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等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2023-09-06 09:27:441

目前研究《聊斋志异》的有关著名学者和期刊作品有哪些?

《蒲松龄研究》是由蒲松龄研究所主办的专门研究中国清代著名文学家《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及其著作的学术期刊。中文名称蒲松龄研究语 言中文主办单位蒲松龄纪念馆编辑单位《蒲松龄研究》刊编辑部国内刊号CN CN37-1080/I国际刊号ISSN1002-3712
2023-09-06 09:27:562

刘华杰的主要作品

《浑沌学纵横谈》(苗东升、刘华杰著)、《浑沌之旅:科学与文化》、《浑沌语义与哲学》、《分形艺术》、《以科学的名义》、《一点二阶立场:扫描科学》、《中国类科学: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观点看》、《看得见的风景:博物学生存》、《天涯芳草》、《博物人生 》、《植物的故事》等。 刘华杰,论自然科学的有限性原则,《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年6期。刘华杰,浑沌的意义与指称,《自然辩证法研究》,1992年5期。刘华杰,熵量守恒定律没有物理意义,《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年3期。刘华杰,论浑沌对决定论的影响,《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年12期。刘华杰,百年非线性动力学浑沌思想简史,《自然辩证通讯》,1995年5期。刘华杰,“伺服”与“役使”,《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年3期。刘华杰,方法的变迁与科学发展的新方向,《哲学研究》,1997年第11期。刘华杰,分形之父芒德勃罗,《自然辩证法通讯》,1998年第1期。刘华杰,科学元勘中SSK学派的历史与方法论述评,《哲学研究》,2000年1期。刘华杰,休谟问题组与浑沌理论,《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第1期。刘华杰,格路谓词的表示与科学实例,《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5期。刘华杰,“反科学”种种:一种语义分析,《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刘华杰,关于对因果性一个教条的质疑,《哲学研究》,2004年第7期。刘华杰,论科普的立场与科学传播的信条,《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4年第8期。刘华杰,《植物学》中的自然神学,《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7卷第2期,2008年。Liu Huajie, Instability, Modus ponens and uncertainty of deduction,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Vol.1, No. 4, 2006, pp.658-674.刘华杰,博物学与自然美:植物茎手性一例,《艺术与科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67-76页。刘华杰,大自然的数学化、科学危机与博物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47卷第3期,第64-73页。刘华杰,理解世界的博物学进路,《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06期,第17-23页。刘华杰,自由意志、生活方式与博物学生存,《绿叶》,2010年11期,总第149期,第35-42页。刘华杰,博物学与地方性知识,见:江晓原、刘兵主编,《我们的科学文化·科学的越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第33-61页。刘华杰,近代博物学的兴起,见:刘兵等主编,《新编科学技术史教程》,第14章,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12-232页。刘华杰,博物学论纲,《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6期。
2023-09-06 09:28:041

刘红林的作品

1、《日据时期台湾新文学风貌》,台海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2、《台湾女性主义文学新论》,台海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3、《台湾新文学之父——赖和》,作家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4、《因为世间有爱——简宛评传》,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 1、《月是故乡明》,江苏省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编,1995年1月版2、《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史》,主撰第五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3、《百年中华文学史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4、《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 1、《台湾现代派诗歌独特的文化内涵》,《江海学刊》1996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1996年第5期转载2、《都市小说的田园意趣——读〈孙爱玲文集〉》,《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7年增刊3、《试论台湾本土诗人创作中的中国情绪》,《扬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4、《试论台湾女性主义文学对身体自主的追求 》,台湾研究集刊2001年第3期5、《女性主义文学的同路人——台湾言情文学二三谈》,学海2001年第3期6、《无情?疏离?对抗——台湾女性主义文学中的两性关系》,《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4 期7、《“台湾的鲁迅”——赖和文化思想论》,《台湾研究集刊》2002年第3期8、《论台湾新闺阁文对婚姻自主的诉求》,《东南学术》2002年第6期9、《台湾女性主义小说中的性与政治》,《汕头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5期10、《赖和与鲁迅》,《学海》2003年第5期11、《赖和新诗的艺术成就》,《台湾研究集刊》2004年第2期12、《杨逵小说艺术辩》,《学海》2004年第6期13、《〈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神魔化浅谈》,《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3期14、《〈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主角谈》,《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第3期15、《神魔化的历史演义》,《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3期16、《中国属性与跨国精神——新移民文学浅谈》,《南方文坛》2007年第6期17、《论日据时期台湾文学的现代性与特殊性》,《台湾研究》2008年第2期18、《“皇民文学”幌子下的文化选择和身份认同》,《台湾研究》2009年第4期19、《论陈映真小说中的道德诉求》,《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20、《长三角地区曲艺的历史沿革》,《艺术百家》2010年第3期21、《抗日归宗――台湾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台湾研究》2010年第3期22、《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关系之我见》,《安徽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1、《?忠孝公园?读后》,《文艺报》2002年1月17日第4版2、《赖和是爱国者而而非分裂祖国的罪魁――驳斥台独分子的谎言》,《文艺报》2002年4月12日第4版3、《论日据时期台湾作家的祖国爱》,《文艺报》2003年7月22日4、《中国文学的复归运动》,《文艺报》2007年7月10日 1、《凌叔华小说中的女性世界》(与秦家琪合作),《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1990年第1期2、《台湾女性文学举要》(与秦家琪合作),《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1991年第2期3、《从生命中流淌出来的歌——读郭枫新诗一束》,《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1993年第1期4、《爱薇其人》,《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1993年第2期5、《文质相扶——张秀亚散文论》,《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1994年第1期6、《弗洛伊德主义和台湾现代派小说》,《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1995年第1期7、《探索人生的存在意义——台湾现代派小说研究之二》,《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1995年第4期8、《荟萃精华 锐意创新——评〈台港散文四十家〉》,《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1995年第4期9、《〈流火醉花〉揽胜》《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1997年第4期10、《初识刘济昆——读〈香港九七日记〉》,《世界华文文学论坛》1998年第2期11、《台湾女性主义文学的世界性与本土性》,《现代台湾研究》,2000年第1期12、《角色转换:台湾女性主义文学对经济自主的追求 》,《华文文学》2000年第2期13、《试论黄春明小说中的民族魂》,《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1年第2期14、《试论台湾女性主义文学中的男性形象》,《华文文学》2001年第2期15、《试论台湾女性诗歌中的女性主义表征 》,《镇江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16、《试论台湾女性诗歌中的神话因素》,《诗刊》2002年6月号上半月刊17、《略论台湾女诗人创作中的女性文体特征》,《华文文学》2002年第3期18、《台湾女性主义文学对婚姻自主的全新理解》,《现代台湾研究》2003年第4期19、《“为大众”的文学语言观——论赖和对台湾话文的主张》,《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3年第3期20、《民族的脊梁――读台湾作家蓝博洲的〈晃马车之歌〉》,《江海纵横》2003年第5期21、《论赖和新诗的思想内容》,《苏东学刊》2004年第3期22、《殖民地的心声——论台湾“薄命诗人”杨华》,《华文文学》2004年第5期23、《论“皇民文学”的本质及其表现》,《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4年第4期24、《论赖和的传统诗创作》,《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第一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年9月25、《“孤儿意识”论——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 分析》,《华文文学》2005年第3期26、《殖民者与殖民地旧文化的结盟——浅谈日据时期台湾的旧文学》,《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5年第3期27、《论吕赫若小说中的“审父”意识 论文》,《河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6期28、《论赖和的传统诗创作》,《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第一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29、《情牵半生》解读,《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第3期30、《科学家的文学创作——读石家兴的〈牛顿来访〉》,《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7年第3期31、《双乡之爱——泰华文学特征浅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32、《重见人生有情天——读张纯英的新著〈天涯何处无芳菲〉》,《华文文学》2008年第3期33、《新世纪北美新移民文学的新走向》 论文,《世界文学评论》 2011年01期34、《21世纪,走向中国就意味着走向世界——剧本〈中国创造〉浅析》,论文,《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1年第3期35、《从散文集〈一方阳光〉看王鼎钧与兰陵 》,论文,《华文文学》2011年第5期 1、《现代的传统作家——谈聂华苓、於梨华、白先勇的小说创作》,《世纪之交的世界华文文学——第八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增刊,1996年9月出版2、《试论菲华文学的独特性》,《传承与拓展――菲律宾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3、《<世界华文文学论坛>中的余光中研究》,《火浴的凤凰 恒在的缪斯――余光中暨香港沙田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4、《论赖和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新视野 新观察――第十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5、《台湾新文学与“五四” 》,《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华文文学——第十三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6、《台湾女性主义小说的女性形象特征》,《永恒的文化记忆——第十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7、《日文写作的中国属性——论杨逵小说的文化特质》,杨逵作品研讨会论文集,台海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8、《启蒙精神的高扬—谈赖和的新文学理念》,《世界华文文学的新世纪——第十四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 1、《台湾现代派诗歌独特的文化内涵》,《江海学刊》1996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1996年第5期转载2、《角色转换:台湾女性主义文学对经济自主的追求 》,《华文文学》2000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同年第8期转载3、呼唤统一的盛会――台湾新文学思潮(1947-1949)研讨会综述,《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0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2001年第5期转载4、《试论黄春明小说中的民族魂》,《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1年第2期,被人大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2001年第10期转载5、《试论台湾女性主义文学对身体自主的追求 》,《台湾研究集刊》2001年第3期,被人大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2001年第12期转载6、《无情?疏离?对抗――台湾女性主义文学中的两性关系》,《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4 期,人大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2002年第10期转载7、《无情?疏离?对抗――台湾女性主义文学中的两性关系》,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期论点摘要
2023-09-06 09:28:181

不动产登记是什么意思

  你们知道不动产登记是什么意思吗?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不动产登记是什么意思”,欢迎大家阅读,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不动产登记是什么意思   指经权利人或利害关系人申请,由国家专职部门将有关不动产物权及其变动事项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的事实。作为物权公示手段,不动产登记本质上为产生私法效果的事实行为而非登记机关的行政管理行为。   例如,某甲通过合法建筑建造住宅一处,经甲向房产管理部门申请,由房产管理部门将其房屋权属状况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该项记载就是不动产登记,又称不动产物权登记。不动产物权登记是权利人申请国家职能部门将申请人的不动产物权事项进行核实,并确认其不动产物权合法性的程式。不动产登记制度产生于欧洲。最早的登记制度就是出现于1722年的《普鲁士抵押与破产法》,之后在1795年法国制定的《抵押法》也规定了不动产抵押的登记制度。   不动产是指依自然性质或法律规定不可移动的土地、土地定着物,因自然或者人力添附于土地并且不能分离的其他物。土地和房产是民众最关注的不动产。    一、含义   1.登记是依当事人申请的行为。   2.登记是国家专职部门的活动。   3.登记内容为不动产物权及其变动事项。   4.登记事项须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   权利   (1)所有权;(2)地上权;(3)永佃权;(4)地役权;(5)先取特权;(6)质权;(7)抵押权;(8)租赁权;(9)采石权。   性质   不动产登记的性质,是指不动产登记行为的法律属性。关于不动产登记的性质,大致有三种学说:(1)公法行为说、(2)证明行为说、(3)私法行为说。   不动产登记并非登记机关的行政管理行为,其本质应为产生私法效果的事实行为。    二、主要内容   不动产登记的目的是通过登记,使潜在的交易当事人能清晰地识别标的物上的权利内容。具体地说,不动产的登记就是向公众公示不动产之本身的状态(即标示,包括面积、位置等)与不动产物权的变动情况(即物权的设立、移转、变更和消灭等),以及不动产上所成立的负担情况等。   1.不动产之本身的状态。不动产之状态指用文字(图、表)反映一宗或数宗不动产的状态情况。包括不动产的位置、权属、界限、面积和用途等基本情况。   对不动产的界定指的是在外观上可以清楚界定,并以某种方式加以利用或经营的土地及其地上建筑物。但物权法中的不动产概念除了“土地,附着于土地的建筑物及其他定着物、建筑物的固定附属设备为不动产”外,更重要的是法律意义上的界定,即是一种纯形式的界定。这种界定,以对不动产之官方记录(地籍册)为基础;同时此种界定自身又成为以不动产在不动产登记簿中进行登记的基础。因此,“法律意义上的土地,是以地籍块方式进行测量与标记的,并在土地登记簿中以‘土地"进行登记的——如建立专门的土地登记簿簿页,或在共同登记簿簿页中置于专门的号码之下——地球表面的一部分”。   2.物权的设立(取得)。不动产物权的设立或产生,是指物权与特定主体相结合,即某一主体取得对某物的物权。不动产物权的设立或产生,从获得物权的主体而言,又称物权的取得。物权的取得包括原始取得与继受取得两种情况。不同的取得其具体方式和效果也有不同。除了极少数法定物权以外,不动产物权取得都以公示为条件,公示方法一旦不存在,则不动产物权制度也就不存在。通过公示,公众可以了解物权的有无。   3.物权的移转。物权的移转是指已经存在的物权在民事主体之间的流转,即某一物权从一个权利人转移至另一个权利人。而物权的移转也是通过公示体现出来的。如果某个物权虽然已经发生移转,但没有通过公示予以显示,则在法律上并没有真正完成物权的移转。从法律效果来看,只要作为公示内容的物权现状没有变动,便可以视为物权移转未曾发生。反之,如果登记簿记载的某项物权已经发生移转,而事实上并没有移转,但在法律上则认为物权已经发生移转。通过公示,公众可以了解物权的动态。   4.物权的变更。物权的变更从广义上说,包含物权的主体、客体和内容等要素的一项或数项的变更。但主体的变更主要涉及物权的取得与丧失,故物权法上的物权变更通常指狭义的变更,即仅指物权的客体与内容的变更。客体的变更如建筑物的增减、用途的改变等,也需通过公示,使公众了解不动产物权客体的真实情况。   5.物权的消灭。物权的消灭是指物权的终止或丧失(包括标的物的灭失),即物权与其主体分离。当某一项物权由于某种原因消灭时,应当将不动产物权在不动产登记簿上注销。即通过公示,阻止此类物权再进入交易市场。   6.物权的负担。物权的负担是指在一项不动产之上设立的其他物权(如设立抵押权、用益物权等),导致该不动产权利人的权利行使受到相应的限制,故也称物权的限制。登记提供给社会的法律讯息为全面的讯息,当然也可能包括对其不利的内容。在德国法中,登记中就有对权利人不利的内容,如“异议抗辩登记”、“权利限制登记”等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社会作不动产风险的警示,让社会尤其是不动产取得人了解不动产的全面情况,然后自己决定是否与登记的权利人进行有关的法律行为。这一点在不动产抵押制度中显得非常重要。因为,依据民事权利意思自治的原则,法律对抵押权人对自己是否成为抵押权人以及成为第几顺位的抵押权人的事宜无权做出禁止性规定;那么在抵押物之上如果已经存在着顺位优先的抵押权,或者顺位优先的其他物权如用益物权时,抵押权人权利的取得要么实现困难,要么很不经济。但是如果不动产登记簿已经给抵押权取得人提供了足够的警示,使其了解了设立后序顺位抵押权的风险,这就为其判断形势并做出决定提供了充分而有力的帮助。公示的警示效力的作用就在于此——通过公示,可以向公众发出警示。   7.物权的处分限制。物权的处分限制是指于一定范围内限制登记名义人任意处分其不动产之权利,以保全可能实现之不动产权利。如一般的处分禁止、查封、扣押、破产记载,等等。限制登记并不直接导致物权变动,只是限制了登记名义人处分其不动产的权利。广义上的限制登记包括异议登记、预告登记、查封登记、扣押登记、破产登记,等等。狭义上的限制登记主要指查封、扣押、破产等。在中国现行登记制度下,权利人最常接触的主要是民事诉讼中的财产保全,即由法院在执行中实行的查封。    三、主要模式   1、契据登记制度   契据登记制度,也称形式主义登记,是指不动产物权的变动,经当事人订立契约即发生效力,但非经登记,不得对抗第三人。   契据登记制度具有以下法律特征:(1)登记为物权变动的对抗要件。(2)登记与否不予强制。(3)登记实行形式审查主义。(4)登记无公信力。(5)登记簿采人的编成主义。(6)登记不动产物权变动状态,即不仅登记不动产物权的状态,而且登记物权变动事项。   2、权利登记制度   权利登记制度,又称实质主义登记,是指不动产物权依法律行为的设立、转移、变更和废止等事项非经登记不得生效的立法体制。权利登记制度为德国民法首创,并为瑞士、奥地利、匈牙利等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所采用。   权利登记制度具有以下法律特征:(1)登记为物权变动的生效要件。(2)登记采实质审查主义。(3)登记具有公信力。(4)登记采用强制主义。(5)登记簿采物的编成主义。(6)登记以不动产权利的静态为主。   3、托伦斯登记制度   托伦斯登记制度,又称权利交付主义登记,是指经实质审查后用登记机关发放的权利证书确认产权以便利不动产物权转移的登记制度。   托伦斯登记制度具有如下法律特征:(1)登记不实行全面的强制主义。(2)登记采实质审查主义。(3)登记具有公信力。(4)交付权利证书。(5)登记土地上的权利负担。(6)设置赔偿基金。    四、条例实施   《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从2015年3月1日起施行。中国全面启用统一的不动产登记簿证样式。作为物权归属根据和不动产登记信息查询主要内容,统一的不动产登记簿证样本2015年2月26日正式对外公布。今后,包括集体土地、房屋建筑所有权等在内的十类不动产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登记。专家称,将来楼市有望全面摸清家底。国土资源部表示,下一步将抓紧出台不动产统一登记实施细则,尽快颁布使用统一的簿册证书,同时启动不动产统一登记信息平台建设。    五、登记部门   2014年1月11日,为实施以土地为核心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国土资源部按中央部署,协调有关部门建立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快组建不动产登记局,扎实开展不动产统一登记。    六、职责法责   1、登记机关的职责   登记机关的职责是指登记机关在进行不动产登记时依法享有的职权与应履行的义务。关于不动产登记机构的职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立法有不同的规定。德国法律规定不动产登记机关除有审查当事人的申请材料是否齐备的权利之外,对当事人申请登记的内容只有消极的登记义务。   中国物权法既没有去试图界定什么是实质审查,什么是形式审查,更没有去回答物权法要求不动产登记机构去进行实质审查还是形式审查,而是在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针对中国不动产登记的实际情况,对不动产机关应当履行的职责作出原则性规定。该法第12条规定:“登记机构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1.查验申请人提供的权属证明和其他必要材料;   2.就有关登记事项询问当事人;   3.如实、及时登记有关事项;   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具体来说,物权法要求中国的登记机构在进行不动产登记时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1) 查验申请人提供的必要材料。   (2)询问申请人有关登记事项。   (3)如实、及时进行登记。   (4)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为保证登记机关更好地履行登记职责,物权法在规定登记机构应当履行的职责的基础上,又对其禁止从事的行为作出明确规定。   2、登记机关的法律责任   (1)登记机关法律责任概述。登记机关的法律责任,是指登记机关因登记错误给当事人造成损失而依法应当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   (2)登记机关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就是指归责的一般规则,是据以确定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根据和标准,也是贯穿于侵权行为法之中,对各个侵权行为规则起着统帅作用的立法指导方针。   (3)登记机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根据无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中国不动产登记机关承担赔偿责任须具备以下要件:   1.存在登记错误。所谓登记错误是指除了登记申请人弄虚作假,登记机关尽到了审查职责之外的情况,都属于登记错误。   2.存在损害事实。所谓损害事实是指因一定的行为或事件使某人受侵权法保护的权利和利益遭受某种不利益的影响。损害事实的存在是侵权赔偿责任构成的前提,“无损害即无赔偿”。   3.损害事实与登记错误之间有因果关系。   3、登记机关赔偿范围及其追偿。登记机关赔偿责任的范围应根据当事人因登记错误造成的实际损失来确定,包括主权利受损害的赔偿、利息及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主张权利的费用,如申请更正登记、异议登记的费用,进行诉讼的费用,等等。    七、登记范围   纳入登记的不动产权利包括:集体土地所有权;房屋等建筑物、构筑物所有权;森林、林木所有权;耕地、林地、草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海域使用权;地役权;抵押权;法律规定需要登记的其他不动产权利。    八、特殊类型   更正登记   更正登记是指为消除因登记错误或遗漏而导致的登记与实体权利关系原始的不一致状态,对既存登记内容的一部进行订正补充而发生的登记。更正登记的目的在于为错误的登记提供救济途径,保护真正权利人的权利,维护秩序安定与交易安全。   根据物权法的规定,更正登记应具备如下构成要件:   (1)不动产登记事项记载错误。   (2)须权利人或利害关系人申请。   (3)须登记权利人书面同意更正或者有证据证明登记确有错误。   异议登记   异议登记是指事实上的权利人或利害关系人对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权利提出异议而进行的登记。异议登记制度的目的在于阻却登记的公信力,从而保护事实上的权利人或真正权利人的利益,它是为更正登记所设置的临时保全措施。   根据物权法的规定,异议登记应具备如下要件:   (1)不动产登记事项被认为错误。   (2)登记权利人不同意更正或登记机关不予更正。   (3)须权利人或利害关系人向不动产登记机关申请。   异议登记并非不动产物权变动的登记,而只是一种对登记事项存在异议而异议记载于登记簿的制度。但是该制度具有阻却登记公信力的作用,其效力主要有如下几项:(1)权利保全效力。(2)风险警示效力。   回复登记   回复登记,是指与实体权利关系一致的登记,因不当原因而从登记簿上消灭,对消灭的登记予以回复,以保持原有登记的效力。回复登记氛围灭失回复登记和涂销回复登记。灭失回复登记是指登记薄的全部或一部因地震,水灾等原因发生物理上的灭失,而予以回复的登记。灭失回复登记是对灭失的登记的一种回复保存行为,不设计新的权利义务的变动,权利顺位而不发生变动,涂销回复登记是指因登记的全部或一部被不合法涂销,而使登记回复到涂销前的状态而为的一种记载。涂销回复登记,是对错误登记的矫正,也未有新的权利关系的变动,其顺位依被涂销的登记为准,但因登记的公信力,在回复登记以前,得有第三人善意取得的保护。   预告登记   预告登记是指当事人所期待的不动产物权变动所需要的条件缺乏或者尚未成就时,法律为保全这项发生的不动产物权变动为目的的请求权而进行的登记。不动产预告登记最早为德国中世纪民法所创, 《德国民法典》加以继承,并为瑞士、日本民法和中国台湾地区“民法”所继受。   因预告登记要发生物权的排他效力,故根据物权公示原则,预告登记必须具备如下要件:(1)经预告登记的不动产物权变动的事项,须是可以本登记的事项。预告登记是为本登记作准备的,它只是一种请求权的保全,本身不具有独立的效力,只有在进行本登记后,才能发生当事人所期待的物权效果。(2)须不动产权利人同意或有法院的假处分命令。   预告登记作成后即具有如下法律效力:(1)权利保全效力。(2)顺位保全效力。(3)破产保护效力。    九、登记时间表   国土资源部不动产登记局常务副局长冷宏志2014年8月27日表示,2017年不动产登记实现信息共享,依法公开查询。   从2014年开始,力争1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各级职责整合和基础制度建设;2年左右时间逐步衔接过渡,统一规范实施;3年左右时间全面建立并完善各项制度;4年左右时间建立有效运行的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即2014年基本完成各级职责整合,建立基础性制度;2015年健全配套制度,平稳有序实施;2016年全面形成制度体系,正常有效运行;2017年实现信息共享,依法公开查询。
2023-09-06 09:23:071

怪诞不经的意思

释义:怪诞,离奇古怪;不经,不合常理。指言语奇怪荒唐,不合常理。读音:怪诞不经 [guài dàn bù jīng]。引证:不然,何所论之怪诞不经,独不虑旁观者之闵笑也? 清·严复《原强》。出处:明·瞿佑《剪灯新话·听经猿记》:“乌公以为诗虽奇妙,而怪诞不经,不许。”例句:遇见通情达理的人,我们当然感到趣味无穷;遇见~的人,我只当散心取乐。近义词:荒谬绝伦 [huāng miù jué lún]释义:绝伦,超过同类。没有比这更荒唐更不合情理的了。用法:这促荒谬绝伦的论调,根本不值得一驳。出处:清·龚自珍《语录》:“此等依托;乃得罪孔子之尤;荒谬绝伦之作;作者可醢也。”例句:外国预言家说中国贫油,这简直是荒谬绝伦,难道石油就都埋在外国地底下?
2023-09-06 09:23:082

数学数列的公式是什么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a1+(n-1)d  或an=am+(n-m)d  前n项和公式为:Sn=na1+n(n-1)d/2或Sn=(a1+an)n/2  若m+n=p+q则:存在am+an=ap+aq  若m+n=2p则:am+an=2ap等比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是:An=A1×q^(n-1)  若通项公式变形为an=a1/q*q^n(n∈N*),当q>0时,则可把an看作自变量n的函数,点(n,an)是曲线y=a1/q*q^x上的一群孤立的点。任意两项am,an的关系为an=am·q^(n-m)等比中项:aq·ap=ar^2,ar则为ap,aq等比中项。
2023-09-06 09:23:081

什么是措施项目费

措施项目费是指为完成建设工程施工,发生于该工程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生活、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费用。内容1.安全文明施工费①环境保护费:是指施工现场为达到环保部门要求所需要的各项费用。②文明施工费:是指施工现场文明施工所需要的各项费用。③安全施工费:是指施工现场安全施工所需要的各项费用。④临时设施费:是指施工企业为进行建设工程施工所必须搭设的生活和生产用的临时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临时设施费用。包括临时设施的搭设、维修、拆除、清理费或摊销费等。2.夜间施工增加费:是指因夜间施工所发生的夜班补助费、夜间施工降效、夜间施工照明设备摊销及照明用电等费用。3.二次搬运费:是指因施工场地条件限制而发生的材料、构配件、半成品等一次运输不能到达堆放地点,必须进行二次或多次搬运所发生的费用。4.冬雨季施工增加费:是指在冬季或雨季施工需增加的临时设施、防滑、排除雨雪,人工及施工机械效率降低等费用。5.已完工程及设备保护费:是指竣工验收前,对已完工程及设备采取的必要保护措施所发生的费用。6.工程定位复测费:工程定位复测费是指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全部施工测量放线和复测的费用。7.特殊地区施工增加费:是指工程在沙漠或其边缘地区、高海拔、高寒、原始森林等特殊地区施工增加的费用。8.大型机械设备进出场及安拆费:是指机械整体或分体自停放场地运至施工现场或由一个施工地点运至另一个施工地点,所发生的机械进出场运输及转移费用及机械在施工现场进行安装、拆卸所需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试运转费和安装所需的辅助设施的费用。9.脚手架工程费:是指施工需要的各种脚手架搭、拆、运输费用以及脚手架购置费的摊销(或租赁)费用。
2023-09-06 09:23:091

倡导网络文明宣传标语

2022倡导网络文明宣传标语(精选75句)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标语吧,标语是用简短文字写出的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那什么样的标语才算得上是经典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2022倡导网络文明宣传标语(精选75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倡导网络文明宣传标语1   1、做一个好网民,就是要守法:遵守国家的法律和互联网法规,要始终做到自重、自醒、自警、自励,不发表非法言论,不搞网络欺诈,不干网络违法活动,做到学法、懂法、守法。   2、提倡社会关爱,摒弃低俗沉迷,促进青年健康成长!   3、不期待每个人都做英雄,但当游人勇敢地对抗丑恶,请你为他加油!   4、做一个好网民,就是要自修: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到的品质,才能行为高雅,不坠于低俗,没有低俗,就少了些违法之事,多了些正义良善,网络侵害才会越来越少。   5、恶意中伤逞的是一时口舌之快,带给别人的可能是一生的伤害。   6、我为祖国守边疆,也请大家共同守护好网络疆土。   7、晴朗网络空间,看我青年力量。   8、从我做起,文明积极向上。   9、不做“网虫”,善于网上学习,杜绝不良信息。   10、做一个好网民,就是要文明:出言吐语勿忘语言文明可以净化心灵,自觉文明上网,正当文明网民,但当网民责任,维护网络秩序,保护公民合法权益,抵制恶意攻击。   11、随手转发正能量。   12、做一个好网民,就是要认真:看任何一个帖子要认真仔细地去读,去了解帖子的内容,绝不断章取义、选择性传播。   13、保障青年权益,凝聚青年力量,弘扬正能量。   14、提倡先进文化,摒弃消极颓废,促进网络文明健康!   15、当我不知道真相的时候,至少可以保持沉默。   16、依法守德,恪守底线,维护网络好秩序。   17、做一个好网民,就是要爱国:为构建一个优良的网络环境,自觉地担负起维护网络安全与健康的责任,共同为构建网络强国而努力。   18、赢得社会的`信任、尊重和支持。   19、积极劝诫网络不文明言行,揭露网络诈骗行为和网络陷阱,宣传互联网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准则,举报违法不良网络信息。   20、自律之上,拒绝无底线。   21、不造谣、传谣、信谣,用事实说话,做真实的人。   22、清朗网络,从我做起,Fighting!   23、理性思考,不跟风,在网上我也要坚守独立人格。   24、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宗旨,发扬“敢为人先、奋发向上、团结友爱、自强不息”的绥芬河人精神,牢记“服务社群、提升自我、共建和谐”的宗旨,做网络志愿文化的创造者和绥芬河形象的展示者。   25、尽已所能,不计回报,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践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建设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美好社会贡献力量。   26、弘扬正气,奉献爱心,展示网络好风尚。   27、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方式,坚决抵制与社会公德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相背离的不良信息,自觉抵制网络低俗之风。   28、提倡相互尊重,摒弃造谣诽谤,促进网络和谐共处!   29、我是律师,没有秩序的自由就是不自由,网络空间同样如此。   30、促进自身的成长、发展和进步;   31、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从我做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在社会发展中做先锋带头作用,在文明创建中做表率,在构建和谐中做贡献。   32、提倡人人受益,消除数字鸿沟,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33、让我们的网络空间充满阳光。   34、做一个好网民,就是要理性:理性能让我们分清大是大非,在功利诱惑方面把持住自己,不被别人欺骗,也不会欺骗别人。   35、真诚交心,拒绝不诚信。   36、回应他人的问题、困难和需求;   37、做一个好网民,就是要发声:传播正能量,传递好声音。关键时候敢于发声,用良知和道义维护网络的正义。对网络虚假信息,要敢于抨击、揭露。   38、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上当受骗。   39、尊重科学,尊重文化,尊重道德,在网络上,拒绝道听途说,拒绝散布谣言,拒绝网络暴力。   40、理性对待当今医患关系,不跟风,不造谣,不中伤,认真为每一位患者服务。   41、文明上网,拒绝暴力。   42、不要出口成脏那个,给孩子们一个文明的上网环境。   43、做一个好网民,就是要诚实:坦荡做人,真诚交心,老实说话,不发布虚假信息,不传播网络谣言,规范个人言行,做到正直、善良、诚信。   44、坚持依法上网、用网,不制作、不发布、不传播危害国家安全、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的有害信息。   45、提倡公平竞争,摒弃尔虞我诈,促进网络百花齐放!   倡导网络文明宣传标语2   1、创文明网络 建和谐校园   2、人性源于心灵 网络源于文明   3、人类需要文明的精神 网络需要文明的灵魂   4、净化网络——时代的需要 我们的责任   5、从你做起 从我做起 从他做起 共建文明网络   6、花草的成长需要养料的培护 网络的成长需要文明的浇灌   7、网络——信息时代的新宠儿   8、文明网络——引领时代信息高速发展的使者   9、做高素质的人才 从文明上网开始   10、 净化网络资源就是净化您的思想   11、 培养正确的上网习惯是我们大家的职责   12、 请文明上网共创绿色网络   13、 净化网络环境 树立网络文明新风   14、 从自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文明上网 净化网络语言   15、 合理安排上网时间   16、 关注网络,珍惜青春   17、 避免网络欺骗,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18、 提高网络道德,是大学生应尽的义务   19、 使网络成为我们学习的良师益友   20、 网上冲浪有危险,保护自己免受骗   21、 不涉足不良网站,不浏览不良的内容   22、 大学生应当在网络生活中培养自律精神   23、 大学生应当从自己的身心健康出发,学会理性对待网络   24、 网络交往中要做到诚实无欺,不悔辱,诽谤他人   25、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26、 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   27、 故意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是犯罪行为   28、 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要提高鉴别善恶美丑的能力   29、 坚持文明上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   30、 文明上网 远离网瘾 ;
2023-09-06 09:23:101

校团委书记是什么级别

如果是专科院校,学校是副厅级,团委书记是副处级。1、团委书记主要是管理团员工作,一般几年后会转行政的中层。2、共青团中央书记为正部级 注:中央为正国级。3、共青团省委书记(直辖市和自治区同理)正厅级。 注: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正部级。4、共青团市委书记(地级市)正处级。 注:地级市为正厅级。5、共青团区委书记、团县委书记、团市委书记(县级市)正科级。 注:设区市的区、各县、各县级市为正处级。行政级别共青团委员会书记的级别:县团委书记为正科级,地级市团委书记为正处级,省团委书记为正厅级,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为副省部级,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为正部级。团委书记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各级委员会书记的简称,是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各级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即一把手。主要负责团委全面工作,主持召集团委会议和团员(团员代表)大会。由团员大会或团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团委书记
2023-09-06 09:23:111

医疗器械产品出厂检验有哪些项目

从企业标准中选取对产品功能和风险有直接影响的项目
2023-09-06 09:23:115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再见了亲人课件

【 #课件# 导语】课件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下面是 无 整理的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再见了亲人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探究   (一)引入课题   1.我们每个同学都是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谁能说说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2.出示图片,志愿军赴朝鲜图   同学们,嘹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在响起。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出示图片,火车站分别图   1958年3月15日那天,在最后一批志愿军胜利返回祖国的前一刻,千万朝鲜人民噙着泪花前来送行,志愿军们也含泪告别,大家都深情地说着这样一句话──出示课题图片,板书课题:再见了亲人(不打标点)   3.读课题   ①指名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②加标点(板书:,)再读:再见了,亲人   ③体会:哪一句的感情更强烈些?(齐读)   4.提问:   ①”亲人”一般指哪些人?   ②”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   板书:志愿军   ③课文中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   板书:朝鲜人民   ④他们是亲人吗?不是。板书:不是亲人   T:可是……(出示课题:再见了,亲人)   (二)、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诗配乐朗诵,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那是一个现在看来非常久远的年代……有一天,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年轻的人们拿起了枪奔赴战场,只为能有宁静的生活,无情的战争让人们倒下,但没有人退缩,哪怕是伟人的儿子……平静的生活又回到了我们身边,但14万年轻的生命消失在滔滔江水边……   2.同学们课前也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对这段历史,你们还了解到些什么?(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二、合作交流   1.是什么让不是亲人的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选择你喜欢的读书的方式,想一想,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能用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吗?可以和同桌或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一下,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2.学生自学,讨论。   3.汇报交流。   你最喜欢哪个小故事?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你能读读吗?初读课文,   三、品读体验   在文中找出“亲人”具体指的是哪些人?(用自己喜欢的线条勾划)你最想交流的是哪个故事?   根据学生的顺序,来安排三个故事的教学顺序。   1.重点理解第一自然段。   ①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中为什么说是“雪中送炭”呢?为什么这样比喻?(因为大娘想战士之所想,急战士之所急,若不是他们比亲人还亲,能冒着硝烟冒着炮火雪中送炭吗?)   ②战斗异常激烈,战士们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了,这时,大娘……(导读,尽情让学生去感受文章感染人的语句)   ③”救助伤员,失去孙孙”这一部分,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出来?()指导学生饱含深情的读。   小孙孙是大娘的后代,的希望。可是为了救志愿军,大娘却失去了他。这种情谊岂止是亲人,这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啊!)生读。   ④“您说,这比山好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谁能把这个反问句换个说法?哪种说法好些?为什么?(这句话是多么的亲切,又是多么的热烈啊!)   八年来,大娘一次次地把慈母般的爱给了志愿军,难怪志愿军们舍不得让大娘拖着疲惫的身体送了他们一程又一程,于是他们恳切地对大娘说──(学生齐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志愿军对朝鲜的关心体贴都尽在这一声声恳求之中了。   过渡:还有哪个故事让你感动呢?   2.第二、三自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的能力,去挖掘文中感染人的词句。   3.我们在与朝鲜亲人告别时,回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往事,这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的事,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对于他们,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问题?(学生交流)   4、师生共同解决提出的问题。   5.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留到下节课解决。   第二课时   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1.仔细默读课文想想文章里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的故事都催人泪下,凝聚着他们对我们的深厚情谊。那是不是朝鲜人民就只是这三个人有这样感人的事呢?(那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的事呢?(因为要写的事太多了,不可能一一记下,只能选择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老、中、小),作者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这是一种经常用得到的选材组材方法,你们以后写一次活动,写景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2.快读课文想想这三个故事在表达上共同的特点?(开头亲切称呼亲人,中间回忆感人事情,结尾赞颂双方的深情厚意。)   3、精读课文最后三段,体会文章感情的升华   (1).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居住着许许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样的亲人,而且还渗透着我们与亲人们并肩战斗而洒下的鲜血,还留下了许许多多我们共同浴血奋战的故事。那一件件催人泪下的事情,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而另一个个让人泣不成声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一片赤诚。(投影:英雄图)   (2).但此时此刻,列车的汽笛长鸣,车轮已经启动。这是一个激动人心,充满留恋之情的场面,两国人民是在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呀!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读读这三段吧!(齐读)   (3).师引读(投影句子)   战士们登上回国的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喊了声──投影第一句。   汽笛响了,列车徐徐开动了,战士们多乡再看亲人们一眼啊!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投影第二句。   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们离战士们越来越远了。他们只好挥动手,大声喊着──投影第三句。   (4).小结:他们的确不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可他们是比亲人还亲的人呐!   板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珍贵的友谊。战争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我们彼此的心中切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愿中朝两国友谊永存!(板书)   4、回顾全文,归纳总结   (1).本文作者魏巍以志愿军战士的口吻,生动的记述了中朝两*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文章的写作方式回顾。   四、巩固延伸   关于抗美援朝的资料。   课堂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   救伤员失去孙孙   小金花救老王失去妈妈   大嫂挖野菜炸成残疾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透彻。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学生学习认真,扎实深受感动。学习效果好。
2023-09-06 09:23:111

2018年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总结范文(三篇)

2018年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总结范文(三篇) 篇一 全区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在省、市农机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严格贯彻执行上级有关文件规定,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合理安排部署,强化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责任,始终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保障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我区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现将全年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的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x年省农委下发到我区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644.5万元,农机购置补贴工作自6月7日开始正式启动,x月30日补贴结束。年度共实施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644.341万元,实施率和结算率均达到100%。共补贴各类机具2163台(套),其中拖拉机1084台,水稻收割机432台,玉米收获机36台,饲料作物收获机21台,水稻插秧机330台,育秧机152台,免耕播种机20台,粮食清选机械16台,粮食烘干机7台,深松机39台, 其它机具26台。受益农户和各类合作组织1545户(个),拉动农民投入1.44亿元。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责任机制 为确保农机购置补贴工作顺利实施,区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区长为组长的洮北区农机购置补贴工作领导小组,区农机局、财政局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严格资金管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协调解决有关具体问题。同时建立健全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机制和内部约束机制,落实“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负全责、工作人员直接负责”的工作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任务和责任。 (二)制定实施方案,建立风险防控机制 根据《xx省201x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意见》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我们制定印发了《xx区201x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方案》。《方案》从农机购置补贴的指导思想、补贴机具及补贴标准、补贴对象的确定、补贴购机程序、补贴资金兑付、退货规定、工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进一步强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有效落实,切实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力度,根据上级部门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xx区201x年农机购置补贴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风险表现、防控措施、责任主体,形成了履职有标准、教育有载体、预警有措施、监督有责任、问责有依据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 (三)广泛宣传引导,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一是充分利用各类网站新闻媒体、会议、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加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宣传工作,让农民了解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内容、程序和要求,提高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知晓率、知情率,扩大了农民的知情权,增加了工作透明度。二是针对全面实行普惠制和“自主购机、定额补贴、县级结算、直补到卡”的兑付方式,我们在农机化网站上公示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进度及补贴农户信息表。三是在区补贴办公室和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设立咨询点,安排专人负责解答群众提出的相关问题。 (四)严格按照要求,积极推进信息公开 为了积极推进信息公开购置,推进补贴信息管理系统的普及应用,提高透明度和工作效率,区农机总站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情况列入政务公开内容,制定印发了《洮北区农机购置补贴信息公开制度》和《洮北区农机购置补贴信息系统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农机购置补贴信息公开专栏,对所有可以公开的补贴资料、文件等信息都全面公开。推行实施后的全程全面公开,让农民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在补贴资金兑付前,按照结算频次对受益对象信息在农机化网站进行公示。 (五)规范程序操作,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严格执行国务院“三个严禁”和农业部“四个禁止”、“八个不得”及《财政部关于切实加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监管工作的通知》(财农〔201x〕17号)、《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农机购置补贴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意见》(农机发〔201x〕4号)和省局的相关要求,规范操作,严格管理。认真落实“谁办理、谁负责、谁核实、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度,自觉接受省、市相关部门和有关方面的监督。没有向农民和企业以任何形式收取任何额外费用。 (六)强化监督检查,确保补贴政策落实 为了确保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有序、有效进行,一是成立了农机购置补贴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延伸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充分发挥财政、农机等部门的监管职能,负责督导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全面落实,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二是根据省局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认真落实《xx省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监督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大补贴机具核实力度,做到“见人、见机、见票”,机具核实率达到100%。 (七)加强工作配合,提高补贴工作效率 根据“自主购机、定额补贴、县级结算、直补到卡”的要求,我区对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实行“一卡通”发放管理。 三、实施效果 今年以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有效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购置农机的积极性,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门路,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截止201x年底,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的水稻生产已实现全程机械化,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135万千瓦,农业综合机械水平达到90%。 在今后的农机购置补贴实施过程中,我们将继续遵循公正、公开、透明、有效的原则,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从加大宣传力度,搞好调查摸底,强化人员培训,加强资金监管力度等方面入手,实行阳光操作,严肃工作纪律,狠抓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任务落实,全面推进农机化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篇二 xx县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和省市县相关部门要求严格执行,圆满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取得了显著成绩,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一、实施成效 全年共申请结算补贴资金6批次,结算中央和省级财政补贴资金1486.762万元(其中:中央补贴资金1369.386万元,省级补贴资金5.476万元,报废补贴资金111.9万元),受益户数676户,补贴各类农机具1029台(套)。其中:动力喷雾机(含担架式、推车式机动喷雾机)3台,财补资金0.087万元;翻转犁2台,财补资金0.59万元;捡拾压捆机5台,财补资金20.25万元;简易保鲜储藏设备11台,财补资金4.946万元;秸秆粉碎还田机14台,财补资金2.547万元;秸秆切碎、抛撒装置(与联合收割机配套)20台,财补资金0.7万元;开沟机(器)10台,财补资金1万元;粮食烘干机130台,财补资金397.6万元;轮式拖拉机65台,财补资金158.22万元;喷杆式喷雾机(含牵引式、自走式、悬挂式喷杆喷雾机)69台,财补资金162.2万元;平地机(含激光平地机)2台,财补资金2.8万元;撒肥机(厩肥)2台,财补资金0.53万元;水稻插秧机30台,财补资金76.7万元(其中:手扶式插秧机5台,财补资金2.5万元,高速插秧机25台,财补资金74.2万元);条播机9台,财补资金0.722万元;旋耕播种机6台,财补资金0.9万元;旋耕机187台,财补资金33.75万元;秧盘播种成套设备(含床土处理)3台,财补资金1.02万元;增氧机67台,财补资金6.7万元;全喂入收割机392台,财补资金611.5万元;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具有脱粒功能)2台,财补资金4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积极准备。政策实施前,县农机局积极组织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人员,学习农业部、省市县领导有关农机补贴实施讲话,学习《201x-201x年xx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办法》、农机补贴工作纪律、廉政风险等政策、法规。召开座谈会、下乡走访、发放问卷调查等方式调研农机补贴机具需求和征求社会各界政策实施的意见建议。积极做好镇区农机补贴政策实施办公地点、人员、装备等工作落实。 (二)完善制度。认真总结农机补贴工作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健全完善农机补贴制度,先后制定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制度、资金管理、责任追究、投诉处理、绩效管理、补贴系统、信息公开等方面管理制度。 (三)大力宣传。通过发放农机补贴政策解读,印发农机补贴操作流程明白纸,下乡进村宣传,流动车广播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召开农业现场会、农机化工作会议、微信、QQ、手机短信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高密度宣传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特别是加大对今年政策新变化、新要求方面的宣传。今年累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6000多份,发送信息200多条,出动宣传车41车次。 (四)强化指导。5月10日,召开全县农机购置补贴会议,对今年农机补贴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会上,对农机补贴政策解读。举办受理申请、网上操作、结算报账等2期专题培训班,让农机补贴操作人员深入理解农机补贴政策精神,真正清楚操作环节各项要求。建立针对镇区农机补贴操作人员和农机补贴经销商专门QQ群,及时服务指导在农机购置补贴实施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新进操作人员,实行一对一、面对面指导。 (五)严格审核。对照上传农机购置补贴系统照片,购机户基本信息和购机信息,要求上传照片必须是原件且清晰、可见。对镇区提供的初审意见、结算意见、公示材料、核实材料等资料的完整性进行检查,缺一不可。对照农机补贴系统信息,仔细核对报账清册购机信息、机具信息和资金汇总表补贴金额,做到“表与表、表与系统、系统与清册”等数据信息完全一致,签字盖章一个不少。 (六)加强监督。县成立农机补贴抽查核实领导小组,分成四个小分队,每队由一名局领导班子任组长,每批报账资金兑付前,按照不低于10%的报账机具数量进行抽查核实。加强对镇区农机补贴受理申请、现场核实、抽查核实、公示、报账的监督,督促镇区严格农机补贴政策程序。同时,与财政局定期与不定期对农机补贴经销市场、农机补贴机具进行监督检查。 (七)注重配合。加强与县政府农业科、财政局农业科等农机补贴实施相关单位部门人员沟通协调,配合做好农机补贴资金文件签署、资金结算、机具抽查等工作。 (八)及时公示。明确专门人员,负责管理农机购置补贴信息公开专栏,及时将农机补贴实施方案、制度文件、实施进度、享受农户信息等进行公示,加大公示力度,确保农户知情权,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三、存在问题 (一)镇区人员不足。农机购置补贴操作主体由县级改为镇区相关部门承担,程序更严格、机具核实更细致,工作量无疑增加,加之镇区工作人员多半是“多面手”,镇区农机部门操作人员带来了严重挑战。(二)操作人员不稳定。有的镇区农机补贴人员经常变动,由于我县镇区,从事农机工作人员90%以上年龄都在50岁以上,对电脑应用、网上操作能力较差,网上操作人员只能从别的单位借用,导致人员经常变动,影响补贴工作开展。(三)信息录入不及时。购机后,经销企业录入信息不及时,导致镇区收到材料后,找不到信息,或是购机者将报账材料送到镇区后,有的镇区迟迟不将购机信息导入补贴系统,影响总结上报。(四)购机户报账不积极。实行自主购机政策后,农机经销企业为了多销售,往往会垫付一定的资金(很多经销企业先垫付补贴资金),购机者购机后,迟迟不去办理补贴手续,影响补贴资金兑付进度。五是机具核实难度大。抽查核实期间,经常会出现购机者不在家、外出务工、电话关机、停机或无人接听、购机户不配合等现象,影响了补贴机具的汇总上报,同时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 今后,我们将严格按照省市有关要求,不断强化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管理,加大体制机制创新,针对所存在问题切实制订整改方案。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大配合力度,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扎实做好农机购置补贴工作。 篇三 我市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委、市政府及相关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严格按照省农委、财政厅《关于做好201x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工作的通知》的文件要求,认真组织实施。现将工作落实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今年,我市享受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205.2730万元(其中205.273万元为上一年度结余资金),落实补贴资金3006.3220万元,补贴资金使用比例为93.79%。其中:拖拉机618台,免耕机100台,收获机械262台,深松机5台,1144户农民受益,拉动农民投资1亿4千余万元,推动了我市农机化快速、全面、科学发展。全市机械耕地作业水平达到了86.7%,机播水平达到了84.9%,全市农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了85.5%,较上一年度提高了13.5个百分点。为切实抓好农机补贴工作,我们反复研究,科学地制定了购机补贴实施方案。做到了公开、公正、科学规范、高效便民。农民购机需求实现了从小到大、从数量向质量的根本转变。 二、取得的成绩 农机购置补贴的实施提升了我市的农机装备水平,增强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我市农机流通企业和生产企业的规模化发展,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贡献。 (一)农机化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农机装备结构得到优化。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201x年全市农机总动力新增达3.12万千瓦,机械增加1750台,其中50马力以上拖拉机达到498台;水稻插秧机、水稻收获机和玉米收获机达到685台、244台、3台。 (二)推进专业化农场、专业合作社发展,促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在落实今年的补贴政策过程中,我们注重向专业主体倾斜。今年我市共有20个专业化农场、25个专业合作社享受了补贴政策,享受补贴资金580.341万元,补贴机具234台。补贴政策的.落实,使专业化农场、专业合作社的装备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服务能力大大增强,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实施效果得到各级媒体的广泛好评。落实201x年补贴工作以来,大安电视台对我市农机购置补贴工作进行了大量报道。此外,中国农机化信息网、吉林省农机化信息网发布或转载我市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的宣传报道近22篇,使大安市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家喻户晓,落实情况更加公开透明,受到农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三、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周密部署。一是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了以主管副市长为组长,以市农机局局长、市财政局局长为副组长,以市人大、市政协、市纪检委、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工商局、市农业局、市畜牧局为成员单位的农机购置补贴工作领导小组,在我局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二是明确工作思路。以市政府名义印发了《201x年xx市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内容。三是广泛动员,周密部署。以市政府名义召开了补贴动员大会。全市各乡镇政府分管领导、农机站长、财政所长有关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认真部署了农机购置补贴各项工作,主管副市长到会并作重要讲话。形成了政府牵头、各单位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 2、加大宣传,公开信息,积极调度。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充分调动广大群众购机用机的积极性。 一是在“大安市农业机械化信息网”开通了“农机购置补贴专栏”,并向省农机化信息网提交了地址链接,按要求发布补贴信息、通知公告、工作动态、政策法规、经验交流等,及时公开上年度享受农机购置补贴者信息。 二是印发了《xx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工作有关问题的通告》,在全市18个乡镇223个村4个场站张贴公告400余份。 三是在“大安市农业机械化信息网”上发布通知公告,对购机补贴政策、补贴机具产品目录、补贴范围、申请程序、补贴额度、补贴标准及相关要求作广泛宣传。 四是利用电视、电台、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和方式进行宣传,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多次召开工作调度会,对农机购置补贴工作进一步安排部署。 3、规范程序,阳光操作。一是准确登记购机者信息。补贴操作人员对申报人申报材料、身份等信息进行核实,符合补贴对象条件的准确登记购机者信息,同时录入到农机购置补贴系统。二是严格核验补贴机具。今年,我局严格按照省农委、财政厅出台的《xx省农机购置补贴产品核验规程(试行)》对补贴机具进行了核验。制定了机具核验程序,成立了补贴机具确认核实小组和落籍组,本着谁核实谁签字,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组织核实和落籍工作。核实过程中各小组严格执行机具补贴核实程序,要求购机者本人、本年度购置的机具、发票、补贴机具购销确认书、合格证到位后进行核验,核验后在补贴机具的合适位置打印钢号。监理部门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办理牌证手续。 4、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一是全局联动,全力推进补贴工作进度。工作人员加班、加点,积极组织农民报名、录取、汇总、上报、办理补贴手续,协调厂商组织购机。补贴机具核实组、落籍组放弃节假日休息,密切配合,做好机具的核验、落籍等工作。二是协调厂商,解决农民实际问题。要求有关厂商不断完善特约维修服务站,保证了购机户的“三包”服务和配件供应。 5、及时有效接待处理购机投诉。以公告的形式向社会公开农机购置补贴投诉举报电话,安排专门科室负责受理投诉。工作中对每件投诉都进行详实的记录,建立了投诉处理工作台账。并深入购机户进行实地调查取证,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进行细致的调查,及时进行了处理,有效化解了矛盾,做到了群众满意。 四、加强补贴机具监督管理 一是建立健全监管制度。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的监督管理的实施意见》,使我市的补贴机具监管工作有章可循。今年继续把补贴机具监管工作纳入市政府年终对乡镇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强化了监管职能。二是继续强化补贴机具“三人监管”机制。通过发挥就地就近实施监管的优势,加强补贴机具的监管力度。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在全局抽调精干力量,充实农机监察大队,严肃查处倒卖补贴机具的行为。对群众所举报提供的线索,认真核查处理,对群众所反映的问题给予妥善解决。四是完善补贴机具监管程序。为了防范倒卖国家补贴机具违法行为,监管时做到每台补贴机具必须保存人机合影、拓印发动机号码、机架号码、机具钢号。今年到目前为止,我局已组织开展了两次补贴机具大检查工作,检查结果:无一台补贴机具流失。 五、深入推进农机补贴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了农机补贴廉政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担任组长,主管局长任副组长,成员有主管科室、基层站及18个乡镇农机站主要负责人担任,强化了防控责任。二是开展警示教育。我局组织领导班子、机关干部、各基层单位中层干部、涉及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的相关干部,以及补贴机具经销企业负责人认真观看警示教育片,为了提高警示教育效果,经请示有关部门同意,该局新添置了播放设备,于每日下午分批次组织干部集中观看,并发放警示教育材料,要求所有干部要撰写心得体会。全体干部表示,通过警示教育,使自己绷紧了廉政这根弦,要守住党纪国法底线,不断提高反腐倡廉意识,警钟长鸣、防微杜渐。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补贴产品的经销企业准入门槛过低。按照《201x-201x年xx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的实施意见》要求,补贴产品经销企业由农机生产企业自主确定并向社会公布。目前补贴产品经销企业良莠不齐,甚至一些不具备任何售后服务条件的个体工商户也开始经销补贴产品,售后服务无法保障,群众意见很大,严重影响了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增加了广大购机农民的风险,难免会给购机农民造成经济损。 2、《xx省农机购置补贴产品核验规程(试点)》中,对补贴产品外观的核验没有详细标准,很难操作 总之,我们在今年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上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先进县(市)相比,我们的工作力度还不够大,在一些环节上只是进行了初步探索,还不完善。今后,我们将认真学习和借鉴兄弟县市的先进经验,按照省局的要求,精心组织,强化措施,加大力度,扎实地做好我县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为促进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3-09-06 09:23:051

中小学生守则9条

1、爱祖国。尊敬国旗国徽,奏唱国歌肃立,升降国旗行礼,了解国情历史。2、爱学习。勤思好问,上课专心听讲,勇于发表见解,按时完成作业,养成阅读习惯。3、爱劳动。自己事自己做,积极承担家务,参与社会实践,热心志愿服务,体验劳动创造。4、讲文明。尊敬父母师长,平等友善待人,言行礼貌得体,自觉礼让排队,爱护公共财物。5、讲诚信。守时履约,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不抄袭不作弊,不擅动他人物品,借东西及时归还。6、讲法治。遵守校纪校规,参与班级管理,了解法律法规,不做违法之事。7、护安全。红灯停绿灯行,防溺水不玩火,远离毒品,珍惜生命。扩展资料意义:1、《中小学生守则》集中体现了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 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2、《中小学生守则》对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是教育系统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小学生守则
2023-09-06 09:23:041

党委直接任命团委书记流程

1、提出人选,同级党组织根据工作需要,在民主推荐的基础上,提出团组织的常委、书记、副书记人选。2、沟通协商,同级党组织向上级团组织发关于团组织负责人任免征求意见的函,并附干部考察材料(拟提拔任用的)和干部任免审批表,上级团组织收悉后,及时与来函的党组织共同研究,充分协商,取得一致后复函给党组织。3、任免公布。同级党组织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办理任免、调动手续,并行文公布,有关干部任免通知应同时抄送上级团组织。
2023-09-06 09:23:032

如何把企业宣传文章发布在新闻媒体上面

我可以写文案
2023-09-06 09:23:027

社会调查研究有哪些搜集资料的方法

1.政府统计网站2.收集统计年鉴3.搜索引擎
2023-09-06 09:23:022

宁明花山的有关介绍

▲宁明花山壁画 壁画,也称岩画,就是刻画在山洞壁上和山崖上的图画,最早是在欧洲发现的,它的创作时间大都是在旧石器时代后期到铁器时代早期,内容多是狩猎、野兽、家禽等,它们是人类祖先生活情景和思想智慧的反映,是研究一个民族发生发展的重要依据,有着非常珍贵的价值。花山壁画的发现,填补了我国无岩画的空白。 花山,位于宁明县驮龙镇的左江岸边,距县城约25公里,离南宁市180公里。在它那临江的一面高约260米的崖壁上,有一组规模巨大、内容丰富而奇特的图画,这就是花山壁画。这一画幅宽将近200米,高约四五十米,上面用赤红色的颜料画着密密麻麻的图像,经统计约有1800多个。其中大小人像有1300多个,其中有一个最大的人像有3米多高,头插雉尾,手执匕首,身挂腰刀,脚跨骏马,威武雄壮,好像一个首领。旁侧好像是闪亮的铜鼓,前后的人物有的起舞,有的跳跃,有的骑兽,有的挥刀,有的持盾,姿态各异,生动热烈。这幅画的内容是什么呢?有的人说是狩猎图,有的人说是取悦水神的祭祀图,有的人说是征战的誓师图。说法不一,至今没有定论,游客们尽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去猜测。据考证,这些壁画是壮族先民创作的,成画年代约在2000多年前。令人称奇的是,经历了如此久远的年代的风吹日晒,壁画的颜色仍然非常鲜艳,不知先民们是用什么颜料画的。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如斧劈刀削般、高耸险骏的崖壁上,那些图像是怎么画上去的?一个个谜一样的问题,吸引着无数的学者和游人去思考,去探索。 除了花山壁画,左江流域的几百里的江岸石山上,类似的壁画还有50多处,它们是壮族人民古代文化中的宝贵遗产。 ▲宁明花山壁画的传说 从前,宁明那利有一个叫做勐卡的青年,力气非常之大,吃得非常之多,一餐六十斤米只够吃粥,一百二十斤米才够吃饭。 有一次,他去坡宁拜访朋友,饮完了酒,走到村边,看见有一头黄牛偷吃田里的禾苗,就拿一块高五、六尺,长一、二丈的大石头来打牛。由于用力过大,石头从坡宁一掷到晚驮,有三、四十里远。 收谷时,他母亲请人来割禾,干了一天,不见他来挑,急得要死,催了几次,他才动身。他用横梁做扁担,砍竹破蔑做捆索,把几十个人割了一天的禾捆做一担,末了还叫割禾的人坐在上面,一耸肩就挑了回来。 后来勐卡想造反,反对皇帝,但没有兵马,于是在纸上画。他画的兵马,经过一百天就可以变成真人真马。可是,不能给任何人知道。所以勐卡只好白天一人在屋子里画,晚上才去做工。因为白天大家都去田里做工了。 秋收时,勐卡已经画了九十多天,但这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他母亲见他白天不做工,非常怀疑而且着急,有一天,趁他不在家,就悄悄地走进他的房间,打开箱子察看,谁知刚把箱打开,所画的兵马就都飞出来了。 岜来洞的兵马 勐卡的兵马飞哪里去呢?大家不知道。后来宁明岜耀屯有一个靠打柴为生的穷的到岜来(花山,壮名叫岜来。岜是壮语山的意思,来,壮语即花。岜来直译就为花脸山。)打柴,不小心,柴刀掉落到崖边,顺着悬崖滑落下去。砍柴人顺着陡崖爬到山脚下,不知不觉到了明江边。这时,突然听到敲锣、打鼓、弹琴、唱戏的声音从一个岩洞里传出来。砍柴人觉得很稀奇,便往洞口走去。一走到那里,便看见有很多兵马在那里驻扎。他们见生人到来,就都围拢上来查问: “你是什么人?” “你来干什么的?” “我是靠打柴为生的穷人。”砍柴的照直说,“我在山上把柴刀弄掉了,特地来找刀的。” 武士们见他为难的样子,都很同情与怜惜。有一个人说:“你想要什么东西,我们这里都有,你自己选吧!” 这时,打柴的才发现这个山洞非常宽大,里面堆满金银珠宝,闪闪发光。但他什么也都不要,只要一把柴刀和两斤,说:“够我今天吃的便可以了,我今天砍不了柴罗。” 从此以后岜耀屯的人生活遇到困难,便都到岩洞去找他们解决,年青人走亲戚也去借一两套衣服,姑娘们赶歌圩就去借首饰。但用完了就拿去还,不得私占。后来有个贪心的人借了不还,岩洞就自动关闭了。那个贪心的人怀恨在心,把这件事告诉了皇帝,皇帝认为那岩洞里的兵马一定是勐卡的兵马,便派了许多人来打,山洞里的兵马们寡不敌众,结果全部被杀光。血、人头和尸首到处都是,映到明江边的峭壁上,就形成现在的壁画。 以后,凡是遇到阴雨天,走到河边或山边,还能隐约听到号哭的声音。人们都怀着沉重的心情,惋惜武士们的不幸遭遇,便商议请僧道来打醮,祈祷他们的英灵升天。 斋醮结束那天,人们发现洞口打开了,里面露一口金锅来。大家都很高兴,想把金锅搬出来用。可是,洞口开得太小,人进不去。大家就用手伸进去拉,三拉两拉,把锅耳朵拉断了,洞口又紧闭起来。人们把拉出来的金锅耳朵,拿到金铺里去兑换,所得的钱还清了斋醮的用费后,只剩下一文铜钱。大家觉得这一文钱分又不好分,买东西也不好买,便索性抛到河上去。这一抛,却招来了一阵洪水,洪水冲过岜耀对面的荒坡,水退之后,就现出一个沙洲,大家才知道这一文钱是个宝。现在这个沙洲象一文铜钱那样圆,土地很肥沃,人们在上面种劳动甘蔗、 花生,年年都有好收成。 自从那时候起,岩洞的洞门一直没有再开过,也没有再听到敲锣、打鼓、弹琴、唱戏的声音了。人们要找洞口,总也找不到,只是听讲那河边岸上有一块象石碑一样平滑的地方就是洞口。而花山壁画的人兽图形,就是当年那些英烈们的形象。每逢大风、打雷、下大雨,壁画的图形都有一些剥落,老人就这样讲:他们又去别处投生了,去做他们还没有做完的事呐。
2023-09-06 09:23:011

互联网专项整治方案

  关于互联网专项整治方案以及开始实施了,大家是否了解过这套互联网专项整治方案?以下是互联网专项整治方案全文,欢迎大家阅读!    网络环境整治工作方案【1】   为了进一步净化全镇网络运行服务环境,规范政务用网秩序,打击各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有效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根据市、县要求,镇党委、镇政府决定,在全镇开展网络环境专项整治工作,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大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市、县政法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原则,充分发挥各互联网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全面清理网上有害信息传播,依法打击利用网络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整顿规范互联网管理秩序,提倡引导文明上网行为,健全规范网络运营管理机制,为全镇经济建设营造和谐、健康、文明的社会环境。   二、目标任务   整顿一批政务网络管理混乱的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查处一批党政干部职工违纪上网行为,查破一批网上违法犯罪案件,整治一批管理秩序混乱的互联网服务单位,清理处置一大批网上有害信息,使党政机关单位政务网络管理进一步规范,网上违法犯罪高发部位得到有效整治,网络非法信息传播得到有效遏制,互联网安全管理、行业管理秩序进一步规范,网站、网吧经营秩序明显改善,网络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网络环境得到有效净化。   三、整治重点   全镇网络专项整治活动设政务网络环境整治、舆情网站监督和宣传、网络违法犯罪打击工作组,重点工作任务是:   由镇综治办牵头,镇纪委、派出所、司法所等参加,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工作:   (一)落实政务网络管理各项工作措施。   严肃查处党员干部职工利用政务网、办公专网、接入互联网办公用计算机进行游戏、聊天、视听等娱乐活动,进行营销、婚介、炒股、期货、房产中介等非政务活动,传播非法信息、发帖、跟帖、转贴,乱发牢骚、制造网络谣言、诋毁侮辱他人等有损社会公德非政务行为。   不断加强网络保密防护措施,健全党政机关互联网接入口审批、接入终端审批,督促全镇党政机关对办公用电脑安装保密软件、插件及保密设施等,严肃查处党政机关办公专网、电脑和硬盘、U盘等存储介质非法接入互联网和卸载互联网监管软件、插件等,杜绝失泄密事件。   加强党政机关干部保密工作宣传教育,增强保密观念,强化保密意识。   (二)全面监测清查以网络站点、论坛、视频、博客、贴吧、社区、搜索引擎等发布的影响我镇社会秩序稳定的不良信息,及时正面跟帖、回复,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   加强全镇网络信息监控,规范管理秩序,督促电信、移动、联通等网络运营单位采取技术手段、对镇内网络站点的正常运行、内容更新实时监控,及时清理不良信息的侵入、传播。   加强网吧的清理整治,打击取缔黑网吧,推行网吧监管平台建设,落实网吧上网实名实时登记制度,切实杜绝网吧接纳未成年人上网,堵塞淫秽色情有害信息在网吧传播。   大力开展网络管理和规范用网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提倡文明上网,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养成良好的用网习惯,引导群众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工作,进行有益的社会活动。   (三)严厉打击利用互联网和手机短信进行赌博、诈骗和运用黑客技术进行网上盗窃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严肃查处利用互联网传播扰乱社会治安秩序的谣言、侮辱、诽谤、色情等信息和非法出版物等违法行为。   严密防范邪教组织利用网络散布谣言,蛊惑群众、扰乱社会治安秩序等行为。   坚决取缔非法网络站点和营业场所,不断完善网络安全管理工作机制,落实网站(点)和网吧等服务营业场所的安全管理制度。   四、方法步骤   全镇网络环境专项整治活动从2014年5月份开始至12月份结束,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动员阶段(5月初至5月中旬)。   镇党委、镇政府召开全镇网络环境整治工作动员会议,进行全面安排部署。   各村、各单位充分动员,制定相应工作方案,召开干部职工会,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工作作风、网络常识、网络法律知识及保密工作教育,广泛宣传专项行动各项工作措施和工作要求,提升干部职工对文明上网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正确认识。   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用身边的典型事例和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在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上进行宣传报道,公布举报电话,发动广大群众积极举报网上不良信息和违法犯罪活动,实现最佳宣传效果。   (二)自查自纠阶段(5月中旬至5月底)各村、各单位按照整治重点对本村和本单位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查清理整治。   要对政务网、系统专网、互联网使用进行全面检查,对办公电脑、上网电脑IP地址等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并上报各派出所备案。   要健全单位网络管理制度,落实必要的保密措施,安装必要的保密设备,教育干部职工遵守工作纪律,严禁上网进行非公务活动,制定长效管理制度和办法,确保良好的网络工作环境。   自查整治情况以书面形式于5月30日前报镇网络环境整治办公室。   (三)清理整治阶段(6月初日至9月底)。   由派出所组织上报全镇互联网接入单位、场所逐一排查核实,摸清底数,分类建立台账,特别要摸清非经营性互联网服务单位(如学校、宾馆、酒店、图书馆等)和网络服务营业场所(网吧、网店等)底数。   按照重点任务分工,开展党政机关政务网络使用情况普查和互联网有害信息检查,全面清除有害信息,排查信息安全隐患,规范和整顿政务网络、互联网管理秩序,落实防范、管理和打击措施,严肃查究网络管理混乱和整改不力的单位和干部。   严厉打击网上违法犯罪活动,警告、教育不良上网行为者。   要将阶段性工作进展情况及整治工作信息及时上报镇网络环境整治办公室。   (四)巩固成果阶段(10月初日至11月底)。   对专项行动中发现的政务网、互联网管理中存在问题整改情况进行总结,督促各村、各单位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   推进政务网、互联网管理体系建设,探索建立互联网管理长效机制,巩固专项行动工作成果。   11月底由镇网络环境整治办公室牵头,抽调有关单位人员对全镇政务网络制度建设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督促落实。   (五)总结阶段(12月份)。   镇网络环境整治办公室对全镇网络专项整治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并向镇党委、镇政府作出专题汇报。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为了加强对此项活动的组织领导,镇党委、镇政府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耿勤学任组长,镇党委副书记任天锋任副组长、司法所、派出所等有关单位为成员的全镇网络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镇综治办,党委副书记任天锋同志任办公室主任,专门负责协调全镇网络环境整治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政务网络环境整治、网络舆情监督和宣传、网络违法犯罪的打击三个工作组,由纪委、派出所、司法所有关领导带队开展重点整治活动。   各村、各单位要在镇委、镇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专项整治工作,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提高认识,迅速行动,根据工作需要成立相应工作组织机构,指派专门领导专抓此项工作,切实抓好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确保网络环境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二)落实责任,务求实效。   全镇网络环境整治各领导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协同配合。   要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明确整治工作任务时限和目标要求,主动出击,及时发现并解决政务网络运行环境存在的问题,对政务网、互联网混用,保密措施不落实,职工上班时上网玩游戏、炒股、营销、聊天或网上乱跟贴、乱发言论的,要追查到底。   对单位职工要通报批评,进行整改。   对造成严重影响的个人要通报批评,并给予纪律处分。   对存在问题的单位负责人要进行问责。   互联网管理部门要对本地网站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对制作传播淫秽色情、造谣诽谤、攻击党和政府等非法信息网站、网吧、非营业性网络服务企业,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该处罚的要坚决处罚,该整顿的要坚决整顿,该吊销经营许可证的要坚决吊销其经营许可证。   对一些难以查处,影响社会秩序的网上言论,宣传部门及有关单位要及时正面跟帖,澄清事实,正确引导舆论导向,防止炒作引起更大的矛盾纠纷和不良社会影响,要全面落实互联网监控措施,及时发现网络不良信息和违法犯罪活动,准确确定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的地址和嫌疑人,抓住线索、固定证据、迅速破案。   (三)检查指导,畅通信息。   要根据整治活动工作开展情况,组织有关成员单位进行阶段检查、集中检查、突击抽查,督查指导活动顺利开展,协调解决整治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要督促网络管理部门建立完善网络管理工作办法,加强网络管理工作。   要督促网络运营单位进一步规范运营管理秩序,安装不良信息滤清设施,积极配合开展网络环境整治活动。   要督促各村、各单位完善网络管理及保密制度,营造良好的政务网络工作环境。   同时,各村、各单位要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及时上报专项行动工作情况和典型案例、事例,及时上报有关网络环境整治工作情况信息资料,以便及时掌握整治活动进展,调整工作部署和工作方法,确保整治活动深入开展。    十五部委联合发布《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2】   近年来,网贷行业(以下简称“网贷”)风险积聚,出现了一系列风险事件,严重损害了广大投资者合法权益,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声誉和健康发展带来较大影响。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促进网贷行业规范有序发展,根据《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银监会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工商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十四个部委联合印发了《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   《方案》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是明确了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的目标原则。   按照“态度积极、措施稳妥,底线思维、预案完备,线上线下、统筹治理,分类处理、标本兼治,依法合规、有章可循,上下联动、协调配合”的六大工作原则,坚持重点整治与源头治理相结合、防范风险与创新发展相结合、清理整顿与依法打击相结合,通过摸底排查、分类处置及验收规范三个步骤,对网贷行业进行全面整治,实现扶优抑劣、规范纠偏、正本清源,为网贷行业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促进行业规范创新发展。   二是确定了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的范围和重点。   此次专项整治的对象,既包括按照《指导意见》要求从事信息中介服务的网贷机构,也包括以网贷名义开展经营、异化为信用中介的机构。   《方案》要求对机构的基本情况、各类产品和业务运营情况、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全面排查,并对近年业务扩张过快、在媒体过度宣传、承诺高额回报、涉及房地产配资或校园网贷等业务的网贷机构进行重点排查。   同时,专项整治工作重点整治和取缔互联网企业在线上线下违规或超范围开展网贷业务,以网贷名义开展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活动。   三是明确了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的标准措施。   在综合采取多方数据汇总、逐一对比、网上核验、现场实地认证等方式对网贷机构基本信息进行摸底排查的基础上,根据《指导意见》和有关监管要求,甄别判断网贷机构在信息中介定位、业务合规性、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信息披露及网络设施安全性等方面是否符合要求,结合风险程度、违法违规性质和情节轻重、社会危害程度大小、处理方式等因素,将网贷机构划分为合规类、整改类、取缔类三大类,制定差别化措施实施分类处置。   四是确定了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的职责分工。   专项整治工作坚持“双负责制”原则,即中央金融监管部门与省级政府双负责、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和银监会派出机构双负责的原则,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在中央层面,银监会会同十四个部委成立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在银监会设立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小组办公室,建立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机制。   银监会作为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统筹部门,牵头负责组织协调、规则制定、培训部署、督导汇总等工作。   在地方层面,各省级政府按照中央监管部门的统一方案和要求,负责本地区网贷风险具体整治工作。   在各省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设立网贷风险专项整治联合工作办公室,由省级金融办(局)和银监局共同负责,办公室成员由省级政府根据工作需要确定相关部门组成,具体组织实施专项整治工作。   专项整治工作于2017年1月底前完成,通过专项整治,防止行业风险蔓延、偏离正确轨道,保护鼓励网贷机构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创新发展,提升行业整体形象,回归服务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等普惠金融本质上来。
2023-09-06 09:2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