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王平的学术成果

2023-09-17 12:12:20
共1条回复
瑞瑞爱吃桃

《安庆戏剧文化》(学术专著),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版,27.6万字。

《新安名族志》(古籍点校,主要参与者),黄山书社2004年5月出版。

《大学戏曲鉴赏》(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系列教材,编委、参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 试论杂剧体制在元末明初的变化,《戏曲研究》第75辑(2008.5)

元末明初杂剧断代划分异议,《文艺争鸣》2010年第7月号(下)

论黄梅戏“多祖现象”,《文艺争鸣》2011年3月号(下)

论贵池傩戏“非故事性剧目”,《民族艺术》2010年第3期。

新发现的《皖江公学试办章程》及其相关问题考略,《安徽史学》2011年第4期。

明代文人叶权三考,《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明代与清代贵池傩戏探微,《戏曲研究》,第67辑(2005.6)。

从文化视野审视戏曲,《戏曲研究》,第61辑(2003.4)。

贵池傩戏《和番记》与南戏《刘文龙》的亲缘关系,《艺术百家》2004年第5期。

论秦简夫的伦理道德剧,《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萧德祥与元末明初杂剧的“改编剧”,《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冲出戏曲困境的艺术探索——论新创黄梅戏《美人蕉》,《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已佚无名氏杂剧《郭桓盗官粮》创作时、地及作者推考,《古籍研究》2008卷下(2009.8)。

黄梅戏“梅开三度”相关问题探讨,《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地方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以安庆师范学院黄梅戏艺术教育为例,《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4期。

刘城和他的四首“观傩诗”,刊载于《池州师专学报》,2004年第4期。 (一)主持各类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元末明初戏曲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元末明初杂剧研究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重点)《黄梅戏传播、接受与发展研究》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世代层叠型戏曲活化石――贵池傩戏剧目研究》

安徽省教育厅重点教学研究项目《全面推进高校素质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子项目《安庆的戏剧文化》

主持“中国黄梅戏博物馆策划、规划、设计及布展”

(二)参与各类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黄梅戏的改革与传承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徽商与明清文学》

教育部重点基地基金项目《徽州与明清文学艺术》

财政部、教育部资助项目“黄梅戏实训基地”

国家特色专业“黄梅戏表演”相关工作。等等。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相关推荐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是核心期刊吗

中文核心期刊 ,影响因子0.5左右。期刊名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名称: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曾用刊名: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出版地:安徽省芜湖市主管单位:安徽省教育厅主办单位:安徽师范大学主编:王伦出刊周期:双月刊语言种类:中文开本尺寸:大16开创刊时间:1957年邮发代号:26-207国际标准刊号:1001-2443国内统一刊号:34-1064/N知网复合影响因子:0.552知网综合影响因子:0.396万方影响因子:0.5万方总被引频次:701
2023-09-06 09:54:581

高飞的发表论文

  1998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审美语境的差异《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  1999 探询真实语言《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  虚实之境——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空间语境的审美特征《文艺理论与批评》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造型艺术》第5期全文转载  中国山水画的空灵美《美术界》第4期  主题性绘画重放异彩《光明日报》  2000 性情之中求升华《当代高等美术院校实力派教师素描人物教学对话》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1 走出教学困境《当代高等美术院校实力派教师素描石膏像教学对话》河北美术出版社  方寸丹青现李白《安徽日报》10月19日  2002 质感的表现法《素描学习》第1辑上海书画出版社  材料技法创新——谈素描《素描学习》第1辑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3 具象图式中的精神诠释《美术与设计》(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第2期  2004 空白与意境《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第6期  2005 肖像素描的基本语言技巧《素描学习》第3辑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6 梦境里的中国——谈巴尔蒂斯作品中的东方意韵《美术》第1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兼论董其昌艺术思想的现实意义《国画家》第6期  古雅娟秀气韵超然——董其昌绘画中的笔墨之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第6期  对高师素描教学个性化培养的思考《美术大观》第11期  2007 董希文的油画艺术《文艺研究》第3期  欧洲之行叙画——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审美取向的差异《世界美术》第2期
2023-09-06 09:55:081

网课 艺术与审美 答案【艺术教育审美范畴初探】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说过,“我在心中做成的文章,明确地构思了一个形状或雕像,或是找到一个乐曲的时候,表现品就已产生而且完成了,此外并不需要什么。”在他看来,如果硬说有艺术表现形式的话,那它不过是非艺术的“物理刺激物”,根本不存在什么表现的艺术审美属性。那么,怎样正确评价这种颇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如果我们对艺术生产的全过程做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就会发现,其具有片面性,甚至根本违背艺术生产的普遍规律。   艺术教育面对同一审美对象,由于审美能力不同,人们获得的审美感受也不同。审美创造并不只是专业的艺术创造,而是有着广泛的内涵;审美创造活动能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二、审美意象的观念构思   对审美意象的观念构思,在我国古代文论中早就有过大量论述。刘勰在《文心雕龙u30fb神思》中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他还把意象神思视为“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在谈到“神思”这个观念构思时,他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这显然是说作家的心灵构思正在于“神与物游”,是一种内在的艺术创作活动。   审美意象的观念构思既然是艺术的内在生产,那么它的艺术性及其审美属性是什么?我们认为,它的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审美意象结构的和谐。审美意象结构越和谐,内在生产的艺术性越高,因而就越具有审美属性。可以说,审美意象结构的和谐度是内在生产的艺术性高低、优劣的标志之一,也是其审美属性强弱、大小的标志之一。   审美意象结构的优化是由两个互相联系而最终合二为一的意与象组成的――一个是“意”要选取最佳的“象”,一个是“象”要最佳地符合“意”。换句话说,审美意象结构,应建立在艺术生产的主体对客体的审美感受和深刻理解的统一基础上。主体缺乏具体的审美感受,意象趋向概念化、公式化;感受基本停留在现象上,意象趋向自然主义。只有审美感受能具体、形象和深刻地理解事物的本质,意象才能具有感人的艺术美,获得高的或较高的艺术性。倘若审美感受是具体的,而在理解上却出现片面性,甚至理解错了,那么,意象就会不统一,也就损害艺术性及其审美属性。我国古人说:“夫意象应日合,意象乖日离,是故乾坤之卦,体天地之撰,意象尽矣。”这即是说,意、象结合体现了艺术规律、美的规律;意、象分离违背了艺术规律、美的规律。   如上所述,在作为艺术内在生产的审美意象的观念构思中,内在生产的艺术性就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了,因而这种艺术性的审美属性也已经观念地存在着。正如内在生产艺术性不能排斥在整个作品艺术性之外一样,这种内在艺术性的审美属性,也不能排斥在整个作品艺术性的审美范畴之外,而应该在艺术性审美范畴之内。      三、审美意象的观念构思和内在生产的艺术性及其审美属性   艺术家的审美意象的观念构思和内在生产的艺术性及其审美属性,在未能提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之前,它只是艺术家头脑中的观念形态,只有当艺术家头脑中的审美意象体系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传达出来,才能算正式生产出具有审美作用的实际作品,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艺术的外在生产、外在生产的艺术性及其审美属性。所谓艺术的外在生产,简言之,就是指审美意象传达的完美,是外在生产的艺术性及其审美属性的集中表现。艺术家在审美意象的物质传达中,意象传达的完美程度是外在生产的艺术性高低、优劣,以及艺术性的审美属性强弱、大小的标志。为了增强意象传达的完美度,首先要做到传达意象的得体。意象构思与传达意象的载体,彼此是互相制约的辩证关系,载体要适合于意象的传达,而意象构思时,又受一定载体的各种因素的制约。英国美学家鲍桑葵在谈到艺术媒介(即艺术载体)时认为,“任何艺人都对自己的媒介感到特殊的愉快,而且赏识自己媒介的特殊能力。这种愉快和能力感当然并不仅仅在他实际进行操作时有的。他的受魅惑的想象就生活在他的媒介的能力里,他靠媒介来思索,来感受,媒介是他的审美想象的特殊身体,而他的审美想象则是媒介的唯一特殊灵魂。”鲍桑葵深刻地道出了审美意象与传达载体的密切关系,处理好它们之间互相制约的关系,就可以让艺术载体恰到好处地、完美地传达审美意象。   审美意象的物质传达,作为艺术的外在生产,具有实践性的创造活动,是内在生产的继续、深化和检验,而不是对意象构思的原封不动的、被动的传达。因此,要恰到好处地、完美地传达意象构思,还必须在传达的过程中,继续创造性地进行更具体、更准确、更周密的审美意象构思,甚至改变原来不恰当的意象构思,使构思与传达逐步趋向吻合,达到完美的统一。郑板桥画竹的实践经验,说明艺术家的意象构思与载体传达的辩证统一关系。他指出“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是说意象构思是一种观念性的艺术创造活动,注入了画家的情思趣味,是一次质的飞跃,从自然形态飞跃到观念的意象形态,起了质的变化。接着,他又指出“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并且在落笔之间,“倏作变相”。实质上,这是说意象传达是一种实践性的创造活动,经过画家的手,同时也通过画家的脑,不仅运用了物质材料和艺术手段,而且在物化过程中继续进行意象构思、深化,甚至改造了原来的意象构思,即经过实践性的物化创造,造成“变相”。其结果,把观念形象的审美意象物化成作品形态的艺术形象,这又是一次质的飞跃。      结语   文学创作中的审美意象传达也不例外,虽然它具有语言艺术的特性,但它仍然遵循着意象构思支配意象传达,意象物化过程中艺术实践又深化、检验和改变着意象构思的艺术规律。总之,在审美意象构思和语言载体传达的辩证统一的创造活动中,应尽可能增强意象传达的完美度,塑造出具有高度艺术性及审美属性的艺术形象,而意象传达完美度高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在意象传达好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意象传达的巧,才能更好地追求艺术的形式美。   参考文献:   [1]陈育德.画形于无象 造响于无声――论音乐与绘画之通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   [2]洪拓青.风景油画中色彩的情感表达[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1).   作者单位: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贺秀梅)
2023-09-06 09:55:221

商代青铜器图案特征!

精美繁复,一半以动物为主
2023-09-06 09:55:332

成中英主要经历

成中英成中英(Prof.Chung—YingCheng),1935年11月8日(农历9月29日)诞生于南京,祖籍湖北省阳新县。著名美籍华人学者、世界著名哲学家、著名管理哲学家,C管理理论创立人,被公认为是“第三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他三位为余英时、刘述先、杜维明)。自1983年起,执教于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现为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早年师从一代哲学宗师方东美先生,后入哈佛大学,师从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分析哲学大师W.O.蒯因。1955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8年获华盛顿大学哲学与逻辑学硕士学位,1963年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成氏是享誉中外的英文《中国哲学季刊》(1973)的创立者和主编、《国际中国哲学学会》(1974)、《国际易经学会》(1985)、《国际儒学联合会》(1993)等国际性学术组织的创立者与首倡者。作为海外儒学研究代表人物的成中英,长年致力于在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哲学。为中国哲学走向世界做出了划时代的巨大贡献。近十年来历任国内与欧美著名大学哲学客座教授、讲座教授,包括台湾大学、北京大学、耶鲁大学、柏林大学、牛津大学等。中文名:成中英外文名:Chung—YingCheng国籍:美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南京出生日期:1935年11月8日职业:哲学家,教育家毕业院校:台湾大学,哈佛大学主要成就:“第三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哲学季刊》的创立者和主编国际中国哲学学会创始人和主席C管理理论创立人代表作品:《科学真理与人类价值》《儒家哲学论》《易学本体论》等著作。祖籍:湖北省阳新县龙港镇职称:教授研究领域研究领域为:中西哲学比较、儒家哲学及本体诠释学。治学基本思路:深入西方哲学的核心,弘扬中国哲学的精华,推动融合中国哲学的世界哲学的创立。成氏在全球积极推动中国哲学现代化与世界化,运用逻辑分析与本体诠释方法重建中国哲学,开创了当代中国哲学与中西比较哲学研究的新蹊径,促进了中西哲学的深入交流。成氏对中国易学哲学与儒家哲学的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其他研究领域如中西语言哲学、本体学、本体诠释学、整体伦理学,康德研究也多有建树。成氏也是当代中国管理哲学的开创者,其所《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创导动态和谐辩证管理,为综合创新中国管理哲学的奠基之作。成氏治学思路:深入西方哲学核心,弘扬中国哲学精华,中西兼治,古今互诠,重视方法,肯定本体,建立体系。学术著作包括:《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科学真理与人类价值》、《归纳法理论研究》、《戴震原善研究》、《中西哲学精神》、《知识与价值》、《合外内之道:儒家哲学论》、《创造和谐》、《成中英自选集》、《成中英又集》、《当代中国哲学》、《本体与诠释》、《中国文化的新定位》、《易学本体论》、《儒家哲学论》、《本题与诠释》、《中国文化的新定位》、《中西哲学精神》、《知识与价值》、《易学本体论》、《美国哲学归纳法理论研究》、《周易策略与经营管理》等,及学术论文近百篇。家庭成员成中英,1935年11月8日(农历9月29日)诞生于南京,祖籍湖北省阳新县龙港镇高黄村石堰。成中英有兄弟三人,其排名老大,二弟成中豪,在阳新老家务农,三弟成中杰,美籍天文物理学家,妹妹成中平,排行老四,旅居美国,父亲成惕轩先生,教授、国学大师,母亲徐文淑女士。人生经历作为海外儒学研究代表人物的成中英,长年致力于在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哲学。70年代曾为台大哲学系教授兼主任,自1983年起,执教于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同时兼任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他致力于中国哲学走向世界并做出巨大贡献,是《中国哲学季刊》的创立者和主编、国际中国哲学学会、国际易经学会、中国哲学高级研究中心、远东高级研究学院等国际性学术组织的创立者和主席,国际中国管理与现代伦理文教基金会的奠基人。创立美国国际东西方大学并兼校董会总监兼任校长,东西方文化中心传播研究所高级顾问、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客座教授、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客座哲学教授,日本国际基督教大学客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客座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1973年在美国檀香山创立国际中国哲学学会,并为《JOURNALOFCHINESEPHILOSOPHY》,倡导中国哲学现代化与世界化。1978年主持“第一届国际中国哲学会议”,致力促进中西哲学的深入交流,弘扬中国思想文化。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系主任暨研究所所长,“中华文化复兴委员会”常务理事,国际本体阐释学学会主席,国际中国哲学学会名誉主席。创办:美国国际东西大学(INTERNATIONALEASTWESTUNIVERSITY),国际中国哲学学会(现任荣誉会长),国际易经学会(现任主席),兼任英文中国哲学季刊总编辑。为中国哲学发展贡献颇多。著作年谱成中英已出版的中文学术专著:1、《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三民书局(台北),1974年3月2、《科学知识与人类价值》,三民书局(台北),1974年4月3、《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85年4、《知识与价值:和谐,真理与正义的探索》,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86年5、《中国现代化的哲学省思——「传统」与「现代」理性的结合》(专书),三民书局(台北),1988年6、《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中国和平出版社(北京),1989年7、《世纪之交的抉择》,上海知识出版社,19918、《文化、伦理与管理》,贵州人民出版社(贵州),19919、《中西哲学的会面对话》(专书),文津出版公司(台北),199410、《C理论:易经管理哲学》,东大书局(台北),199511、《知识与价值——成中英新儒学论著辑要》(论文集,李翔海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北京),199612、《论中西哲学精神》,东方出版中心(上海),199613、《21世纪:经济竞争力与文明说服力》,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武汉),199614、《智慧之光:中国管理哲学的现代应用》,与周翰光合着,中国纺织工业大学出版社(上海)15、《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修订本),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16、《合内外之道——儒家哲学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北京),2001年17、《创造和谐》(专书,论文摘录),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2002年18、《道与心:成中英自选集》,山东教育出版社(济南),2003年19、《成中英自选集》,山东教育出版社(济南),2005年20、《从中西互释中挺立: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的新定位》,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5年论文年谱《成中英中文论著编年》1965“哲学与科学知识”,载《大华晚报》(台北),12月24-25日1966“当代归纳理论中的几个问题”,载《鹅湖月刊》(台北)“自方法学观点论科学发展基础”,载《新世代》(台北),8月1967“近代逻辑的意义内涵及与语言的关系”,载《思与言》,第5卷第2期,1967年7月15日。“科学,真理与人类价值”,载《大学杂志》(台北),1/2月“当代中国哲学之发展世界的意义”,载《东方杂志》(台北),11月“论孔子的正名思想”,载《出版月刊》(台北),3月1968“战国儒家思想之发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学报(台北)1969“文学语言及哲学语言”,载《东方杂志》(台北),11月1970“四度空间的作学问态度”,载《思与言》(台北),第8卷第1期,1970年5月15日。1973“哲学与思想”,《出版与研究半月刊》(台北)1974《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专书),三民书局(台北),3月“论中国哲学的重建问题”,载《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三民书局(台北)“哲思偶得”,载《东方杂志》(台北),7月“论致中和与致良知”,载《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三民书局(台北)《科学知识与人类价值》(专书),三民书局(台北),4月1975“从哲学看文学:论文学四义与文学十大功能”,载《中华文学》(台北),7月1日“中国哲学之再生与挑战”,载《中国论坛》(台北)1976“人性体验与人性哲学”,载《东方杂志》(台北),1月“论人性哲学与人性体验”,载《东方杂志》(台北),1月“论安乐死”,载《中国论坛》(台北),11月第3卷1977“复兴中国文化发展中国哲学”,台湾大学研究学报,5月“论人权的人性本质与理性基础”,载《新世代》,10月“美国哲学之发展及其未来”,《美国研究论文集》,淡江学院(台北)1978“再论中国哲学现代化问题”,载《时报杂志》(台北),7月31日“美国哲学之发展及其未来”,载《东方杂志》(台北),1月“美国哲学之发展及其未来”,载《东方杂志》(台北)2月“现代化的哲学意义与理性基础”,载《中国时报》(台北),7月31日“论人权的人性本质与理性基础”,载《中国论坛》(台北),8月“论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载《中央日报》(台北),7月31日“论明儒学案中的明儒气象”,载《幼狮月刊》(台北),4月(分两部分)“论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载《幼狮月刊》(台北),4月“自学术与历史观点评中国大陆批孔运动”,载《东方杂志》1979“孔子政治哲学与中华文化复兴”,载《中华文化发展月刊》“文化自强之道”,载《中国论坛》(台北),6月10日1980“序当代墨家研究”,载《墨辩研究》,钟裕联主编,台北:三民书局“中国的昨日,今日,明日”,载《中国论坛》(台北),10月“美国哲学之发展及其未来”,载《美国议论文集》(台北)“从‘见林不见树"与‘见树不见林"说起:兼论文化内涵之层次与文化创造之目标”,载《中国论坛》(台北),12月号“现代科技下的生活形态与传统文化:一个对未来的透析”,载《中国论坛》(台北),3月“发展孔子‘文,行,忠,信"的教育哲学”,载《中央日报》(台北),9月28日“谈情说理”,载《妇女杂志》(上海),10月“论中国哲学”,载《时报周刊》(东京),8月“论孔明的正义观”,载《中国人》,10月“论文化建设”,载《中央日报》(台北),9月7-8日(分两部分)“现代科技下的生活形态与传统文化:一个对未来的透析”,载《中国论坛》(台北),3月1981“文化与民族性格与心理”,载《政治思想学刊》,11月“生活素质的哲学分析”,载《台湾经济学刊》,12月“朱子哲学中的方法,知识和真理观”,载《鹅湖月刊》(台北),12月号“易经中的理与情”载《幼狮学志》(台北),12月号1982“朱子与豚之家人辩证与考析”,载《中国文化复兴月刊》(台北),6月“做一个现代中国文化人”,载《我是中国人》,中正书局(台北)1983《近代逻辑暨科学方法学基本名词辞典》(成中英主编),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2月“论王阳明‘朱子晚年定论"与‘大学问"所涵摄的知识问题---兼论朱子‘理"的创见”,载《东吴大学哲学系传习录》,东吴大学(台湾)“文化冲突、文化融合与中国文化的世界化”,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1月“原性与圆性:论性即理与心即理的分疏与融合问题兼论心性哲学的发展前景”,载《鹅湖学志》(台北),12月1984“当代新儒学与新儒家的自我超越:一个致广大与尽精微的追求”,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8月“方法概念与本体诠释学”,载《中国论坛》(台北),第19期“中国哲学范畴的特性”,载《哲学研究》(北京),第12期1985《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专书),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孔子政治哲学与中华文化复兴”,载《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和世界化》,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禅的逻辑”(英文稿),载《东吴大学哲学系传习录》(第4期),东吴大学(台湾)“建立中国的管理哲学”,载《中国论坛》(台北),20:6“论柔性攻势与内部转化”,载《中国战略学刊》,中国战略学会(台北)“人性哲学,文化输出与统一中国”,载《光复大陆》,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台湾),“谈如何发扬中华文化---以促进世界大同”,载《宪政论坛》(台湾),“整体定位应变创新”,载《实践月刊》(台北)“中国哲学范畴问题初探”,载《汉学研究》,汉学研究资料及服务中心(台湾),6月号“中国哲学之再生与挑战”,载《挑战与再生》,幼狮文化事业公司(台北)1986《知识与价值:和谐,真理与正义的探索》,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论儒家孝的伦理及其现代化:责任,权利与德行”,载《中国论坛》(台北),6月号“从禅宗的‘本体论诡论"到欧美佛学研究的现况”,载《当代学人谈佛教》,东大图书公司(台北)1987“深入到西方哲学的核心”,载《中国论坛》(台北),第275期。“中国哲学当前的核心与周边问题”,载《哲学杂志》(聊城),8月1988“中国现代化的哲学省思:从本体诠释学观点论中西文化的异同问题”,载《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现代化的哲学省思——“传统”与“现代”理性的结合》(专书),三民书局(台北)“《周易》的‘时中"观念与孔子思想”,载《中国哲学》(第十四辑),人民出版社(北京)“禅佛教---显密融合的基础”,载《世界显密佛学会议实录》,佛光出版社(台湾)“李退溪的‘四端七情"说与孟子、朱熹思想”,载《学术月刊》,第1期(上海)“易经管理系统及其应用:‘C"理论(上)”,载《决策理论与实践》,中国管理科学研究会(北京)1989《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专书),中国和平出版社(北京)“创生性范畴之分析---论怀德海与宋明儒学之类同与分野”,载《中西文化异同论》,三联书店(北京)“孔子哲学中的创造性原理---论生即理与仁即生”,载《幼狮学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台北)“评论---儒家思想与现代化:理论分析与实征研究”,载《中国论坛》(台北),“中国语言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载《新华文摘》(北京)1990“禅的诡论与逻辑”,载《中华佛学学报》第三期,p.185-207,中华佛学研究所(北投),1990年4月“‘易"的象,数,义,理一体同源论”,《周易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济南)1991《世纪之交的抉择》(专书),上海知识出版社《文化、伦理与管理》(专书),贵州人民出版社(贵州)“方东美的本体论架构”,载《方东美哲学国际研究会论文集》,台湾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载《中国思维偏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北京)1992“论儒学与新儒学中的宗教实在与宗教认识”,载《中国宗教:过去与现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易经》的方法思维”,载《周易与自然科学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郑州)“《易经》研究的现代化问题”,载《周易与现代化》,中州古籍出版社(郑州)“本体诠释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和世界化---访美籍华裔学者成中英教授”,载《哲学研究》第11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成中英教授再谈本体诠释学”,载《哲学动态》,第9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追求民主精神培养民主人格”,载《中国重生之路---基督民主主义与中国文化》,海外华侨布道团(美国)1993“东亚经济发展与广义的儒家伦理所扮演的多种角色”,载《黎明大学学报》,黎明大学(中山)“建立一个现代化的中国管理模式:C理论的提出及应用”,载《东方文化与现代经管》,法住出版社(香港)“论易哲学与文化圈”,《周易研究》(济南),第15期“论朱子哲学的理学定位与其内涵的圆融和条贯问题”,载《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台湾)“西方管理危机与儒家人性智慧---序黎红雷《儒家管理哲学》”,载《哲学研究》第3期(北京)1994《中西哲学的会面对话》(专书),文津出版公司(台北)“占卜的诠释与贞之五义——论易占原初思想的哲学延伸”,载《中国文化》(北京),第1期“占卜的诠释与贞之五义——论易占原初思想的哲学延伸”,载《中国文化》(北京),第2期“本体诠释之教育哲学:人本诠释方法和今日世界智性教育与德性教育之整体模型”,载罗国杰主编《东方伦理道德与青少年教育》(上海)“从禅悟的观点论海德格,道元与彗能”,郑振煌译,载《中华佛学学报》(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第7期,p.264-285,7月“从哲学传统对话中理解儒家人学的独特价值”,载《中华文化论坛》(四川)“研讨‘实学"的六封信---第一封信”,载《学习》,人民出版社(北京)“一些对当代学术的思考”,载《跨越21世纪的出版视野》,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95《C理论:易经管理哲学》(专书),东大书局(台北)“论中国哲学的综合创造与创造综合”,载《中国哲学智慧透析》,华夏出版社(北京),“论‘观"之哲学涵义兼释《观卦》”,载《国际儒易学研究》,华夏出版社(北京),“原性与圆性:论性即理与心即理的分疏与融合问题”,载《汉学研究》,汉学研究中心(台北)“中国管理哲学与比较管理研究”,载《社会科学---C理论与现代企业制度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1996《知识与价值——成中英新儒学论著辑要》(论文集,李翔海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北京)“中国哲学的综合创造与创造综合——兼论本体诠释的涵义”,载《安徽师大学报》(芜湖)第2期“本体诠释学是什?”,载《唐都学刊》,第4期“交叉科学研究的重要发展”,载《天津学报》(天津)《论中西哲学精神》(专书),东方出版中心(上海)《21世纪:经济竞争力与文明说服力》(专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武汉)“儒学与现代性的整合:探源与重建”,载《国际儒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学术交流---儒学和现代管理问题”,载《国际社会与经济》,中共中央党校(北京)“易经讲座(一)---周易位与时的现代意义及C理论的发展”,载《中华民国周易学会八十五年年刊》,“中华民国”周易学会(台湾)1997《智慧之光:中国管理哲学的现代应用》,与周翰光合着,上海:中国纺织工业大学出版社(上海)“本体与实践:牟宗三先生与康德哲学”,载《中国哲学史》(北京)第2期“冯契先生的智慧哲学与本体思考:知识与价值的逻辑辩证统一”,载《学术月刊》(上海),第3期“社会变迁与文化转通的核心问题:知识与道德的平衡与整合”,载《中华文化:发展与变迁》(马来西亚)“所涵摄的知识问题---兼论朱子‘理"的创见”,载《王阳明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贵州教育出版社(贵州)1998“论义利之辨与天人合一”,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北京),第1期“整体性与共生性:儒家伦理与东亚经济的发展”,载《浙江社会科学》(杭州)第2期“二十一世纪的东西文化融合与大学教育的使命”,载《中国文化论坛》(四川),第19期“现代新儒家的复杂命题”,载《学术界》(合肥),6月号1999《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专书)(修订本),上海:学林出版社“成中英先生访谈录(之一)”,载《贵州大学学报》(贵州)第1期“有必要发展一个全球性的德性伦理”,载《跨文化对话》,第2期“我所知道的殷海光先生”,载《江汉论坛》(武汉),第6期2000“创造二十一世纪的人类命运:全球化经济发展与儒学及儒商的定位”,载《孔子研究》(南京),第2期“人性与东西方管理的分野”,载《北方经济》,第12期“从真理与方法到本体与诠释”,载《本体与诠释》,北京三联书店“何?本体诠释学”,载《本体与诠释》,北京三联书店“本体诠释学与当代精神”(与潘德荣合作),载《本体与诠释》,北京三联书店,《本体与诠释》(主编),三联书店(北京)“中西文化与哲学的未来”,载《东瀛求索》,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北京)2001“世纪会面”,载《本体诠释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哲学诠释学中的方法论问题”,载《本体诠释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合内外之道——儒家哲学论》(专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北京)“中国哲学中的知识论”(上),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芜湖)第1期“中国哲学中的知识论”(下),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芜湖)第2期“21世纪中国哲学走向:诠释、整合与创新”,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北京),第6期“二十一世纪的新探索:天道,人性与文明”,载《儒耶对话新里程》,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香港)“本体诠释学洞见和分析语言---中国哲学的诠释和重构”,载《分析哲学——回顾与反映》,四川教育出版社(成都)“自楚墓竹简老子分析道家观点”,载《诠释与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道德自我与民主自由:人权的哲学基础”,载《新化文哲》,第4期“道德自我与民主自由:人权的哲学基础”,载《东岳论丛》,第6期2002《创造和谐》(专书,论文摘录),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第五阶段儒学的发展与新新儒学的定位”,载《文史哲》(济南),第5期“本体诠释学体系的建立:本体诠释与诠释本体”,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芜湖)第5期“文化自觉与文明挑战”,载《文史哲》(济南),第3期“论东方德性伦理和西方权利伦理的结合”,载《浙江学刊》(杭州),第5期《本体与诠释第二辑》(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3“二程本体哲学的根源与架构”,载《南昌大学学报》(南昌),第1期“诠释空间的本体化与价值化”,载《本体与诠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上海)“本体诠释学洞见和分析话语”,载《本体与诠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上海)“新论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中西融合之道”,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北京)第1期《本体与诠释:中西比较(第三辑)》(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上海),2003年《道与心:成中英自选集》,山东教育出版社(济南)“文化自觉与文明挑战”,载《文史哲》(济南),第3期“对哈贝马斯路的儒学反思”,载《思想与文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2004“新论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中西融合之道”,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北京),第1期“中国美学中美的动态变化过程:诗画交融的创造
2023-09-06 09:55:401

2017应收账款参考文献

  应收账款(Accounting Receivable,简称 AR),该账户核算企业因销售商品、材料、提供劳务等,[1]应向购货单位收取的款项,以及代垫运杂费和承兑到期而未能收到款的商业承兑汇票。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应收账款 论文 参考文献,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应收账款论文参考文献一:   [1]夏天.资本结构理论发展历程述评[J].商业时代.2014(09)   [2]黄正辉,谢智勇.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我国房地产业为例[J].上海管理科学.2013(03)   [3]刘文海.我国 旅游 业发展研究[J].中国市场.2012(24)   [4]袁旭.工程建设项目投资风险分析与防范 措施 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5]倪仁泉.中小房地产企业 融资 模式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6]马新晖.关于降低机械制造成本的方法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7]钟利红.新 会计 准则对 财务分析 影响的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8]张慧.中国旅游上市公司经济效益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   [9]高金霞,时学成,王道保.基于行业视角的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论坛.2010(07)   [10]梁伟华.旅游业的资本结构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9(24)   [11]叶蓓,袁建国.企业投资的行为公司财务研究综述[J]. 会计研究 .2007(12)   [12]陈德萍,曾智海.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 创业 板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J].会计研究.2012(08)   [13]张晓明,周春梅.我国旅游业上市公司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   [14]霍守花,陆林.旅游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 科学版).2013(01)   [15]宋卫俊.旅游企业劳资冲突的发生机制与对策研究[D].燕山大学2014   [16]孙洁.花卉旅游的游客感知价值及开发策略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4   [17]王元元.大数据背景下 旅行 社虚拟价值链模型研究[D].浙江 工商 大学2015   [18]富琳桦.基于非物质 文化 遗产传承的旅游纪念品开发[D].华东理工大学2015   [19]霍欣.我国旅游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4   [20]朱彦慧.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管理模式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4   [21]李楠楠.中国旅游类上市公司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效应分析[D].燕山大学2014   应收账款论文参考文献二:   [1]高阳.非法集资的入罪及合法民间借贷的 法律 规制[D].华东政法大学2014   [2]张文江.独立担保制度法律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3]李振.浅析独立担保在我国的发展[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03)   [4]谢婧.金融危机背景下 国际 贸易结算方式的选择[J].现代金融.2009(03)   [5]陈大艳.福费廷业务发展新趋势研究[J]. 科技 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7)   [6]孙超.论未来应收账款的转让融资[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7]艾万泽.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福费廷业务研究[D].西南 财经 大学2006   [8]李然.论福费廷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9]刘桂丽.浅析承认独立担保国内效力的必要性[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   [10]王春华.福费廷业务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3   [11]王慧.我国商业银行大力开展福费廷业务的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8(02)   [12]戴佳倩.福费廷业务的基本法律问题[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13]庄乐梅.在金融危机中看金融创新[J].金融博览.2009(07)[1]黄斌,着.国际保理[M].法律出版社,2006   [14]陈辞.商业银行非标准化债权融资业务立法基本问题[D].华东政法大学2014   [15]蒋军平.建设工程优先权的行使[D].华东政法大学2014   [16]刘海蓉.应收帐款转让制度之比较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06)   [17](美)A.L.科宾(ArthurLintonCorbin)着,王卫国等译.科宾论合同[M].中国大 百科 全书出版社,1998   应收账款论文参考文献三:   [1]莫大卫.上海通用 汽车 供应链绿色绩效评估与改进[D].东北大学2012   [2]姜家华.论企业客户关系管理[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05)   [3]郭军.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增强企业竞争力[J].现代商业.2009(12)   [4]李景然.我国商业银行个人客户分层管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5]孙妍.网上银行客户忠诚度影响因素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6]巨建辉.航天六院动力厂客户关系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9   [7]伍劲峰.中小企业型客户关系管理[D].武汉大学2005   [8]李丛伟.基于知识管理的客户关系管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9]戴智.唐山联通3G服务客户忠诚度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   [10]咸晓静,李乃和.客户关系 管理理论 与实践的演变:同步发展[J]. 市场营销 导刊.2008(04)   [11]杨俐.客户沟通在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应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08)   [12]陈炯,谢凤华.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06)   [13]袁杰,张佳.新时期下的客户关系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9(04)   [14]时潮.HH公司钢材进销存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东北大学2011   [15]李思聪,陈尚松,俞欢军.基于J2EE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工业控制 计算机 .2008(11)   [16]高妤.以财务为中心的NE物流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D].东北大学2011   [17]扶明信.首钢ERP销售与分销子系统优化项目的管理研究[D].东北大学2012   [18]熊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成本研究[D].东北大学2009   [19]葛文明.宝钢南方区域工贸一体化软件项目开发进度管理[D].东北大学2011
2023-09-06 09:55:511

安徽师范大学的学术研究

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学校坐落在具有“徽风皖韵、千湖之城”美誉的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濒临浩瀚长江,傍依灵秀赭山,集江南自然之神秀、汇安徽人文之灵杰,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高校,是安徽省委省政府优先建设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和安徽省“地方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高校。学校前身是1928年创建于安庆市的省立安徽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安徽大学,1949年12月成建制迁至芜湖。后又经历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皖南大学(刘少奇同志题写校名)、安徽工农大学等几个办学阶段。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郭沫若同志题写校名)。2005年,芜湖师范专科学校整体并入安徽师范大学。在8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刘文典、周建人、郁达夫、苏雪林、陈望道、朱湘、朱光潜、王星拱、杨亮功、程演生、陶因、张慰慈、丁绪贤、项南、许杰等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社会贤达先后汇聚在菱湖之畔、镜湖之滨,著书立说,弘文励教。经过一代代师大人潜心耕耘、励志践行、培育后学、薪火相继、言传身教,砥砺出“厚重朴实、至善致远、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淀出“严谨治学、敬业奉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风,培育出“勤学慎思、质朴谦逊、知行合一、求实求新”的学风,凝炼出“厚德、重教、博学、笃行”的校训。建校以来,累计为国家培养全日制高等专门人才20余万名。学校现有文学院、政治学院、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7个学院,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并办有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附中、附小和附幼。学校学科门类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艺术学等,形成了博士——硕士——学士教育等不同层次,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留学生教育等不同类型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个博士后流动站,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8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8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87个本科专业。有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安徽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5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3个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安徽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个安徽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学校现有教职工2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410余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810余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讲席教授7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8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7人,5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教学名师,12个省级教坛新秀。各类在籍学生37400余人,其中,研究生4800余人,普通本科生21800余人,留学生200余人,成人本专科生16000余人。校园占地总面积195.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0.06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75亿元。学校图书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藏书丰富,种类齐全,现有图书285万册,古籍善本600多种,其中《洪武正韵》为国内唯一全本、元刻明递修《通志》、明嘉靖刻本《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均为海内珍本,还拥有国内外主要网络资源及数据库,馆藏资源基本实现了数字化。学校办有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高校辅导员学刊》、《学语文》、《安徽师大报》等多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和报纸。学校是全国首批获准招收公费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也是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安徽省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学校先后接收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长短期进修和学历教育留学生3000多人次,与美国、英国、德国、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并与澳大利亚查尔斯·达尔文大学共建了孔子学院。学校还是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安徽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安徽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基地、安徽省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安徽省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安徽省高中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安徽省旅游中职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春华秋实,桃李芬芳。为迎接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学校正在围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在更高的起点上大力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学科领校、开放活校、依法治校、文化荣校”战略,坚持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美好安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以上数据截至2015年11月)详情可以去安徽师范大学官方网站查看
2023-09-06 09:56:132

杨群的人物简介

B.S.-北京大学(1981), Ph.D.-UT-Dallas (1988)198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古生物学及地层学专业,1982-1983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生,1985-1989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UT-Dallas)攻读博士学位,兼研究助理、助教。1989-1993年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5-1996 年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进修分子生物学。1996年和1999年分别两次作为日本学术振兴会邀请学者赴日本名古屋大学和新泻大学进行合作与交流。1993年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导生导师。现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Palaeowold》(Elsevier出版)杂志共同主编,微体古生物分会荣誉理事(前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任第二届国际古生物学大会(2006)执行委员会主席。1996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998 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0年获香港求是科学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 王玉净、杨群,1991. 西藏日土县晚侏罗世放射虫。《西藏日土地区二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地层及古生物》(孙东立、徐均涛等),88-100,南京大学出版社。杨 群、王玉净、刘荣芝,1992. 黑龙江省那丹哈达地体中的 T/J 界线地层. 科学通报, 1992(6): 547-549.杨 群、李荣玉, 1992. 古生物分类数据的管理策略. 《江苏省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理科分册), 304-308 页.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杨 群, 1993. Biostratigraphy of the Nadanhada terrane, NE China. 中国博士后首届学术大会论文集, 1985-1988.杨 群, 1993. 微体古生态学. 地球科学进展, 8 卷 3 期, 84-85 页.杨 群, 1993. 放射虫化石的化学分离方法. Palaeoworld, 2, 18-24.杨 群、尚庆华,1995. 分子古生物学进展: 化石DNA的研究。Palaeowold,6,78-81。杨 群,1995,古生物学领域的新辟园地 - 分子古生物研究。古生物学报,34卷3期,265-276。杨 群,1995. 那丹哈达地体的放射虫研究。《中国东北地体与东北亚大陆边缘演化》(邵济安等),115-133页,地震出版社。程延年,杨 群,王玉净,叶贵玉,1995. 亚洲东部放射虫地层的对比研究 (课题报告). Palaeoworld, 6: 84-86.周祖仁、杨 群、盛金章、李星学、徐永昌,1995:地质时期生物与自然协调演化及化石燃料资源的分布规律。地球科学进展,10(4):378-382。杨群、周建平、杨洪,1997. 分子系统学在微体古生物及相关领域中的应用。微体古生物学报,14(4):489-499。杨晓松、薛重生、张克信、曾志平、樊光明、李昌年、尹磊明、杨 群,1997. 赣东北浅变质岩系中的微体古生物化石。科学通报,42(4):409-412.周祖仁、杨 群、盛金章,1997. 假希瓦格蜓属(Pseudoschwagerina)和球希瓦格 蜓属(Sphaeroschwagerina)。微体古生物学报,14(2): 111-128。吴平、周开亚、杨 群,1998. 用12S rRNA基因序列研究潮龟科(Bataguridae)闭壳龟类的进化。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4(4):374-378。杨洪、程安进、杨 群,1998. 地质体中的主要生物分子:研究范畴与方法。地质论评, 44(1):44-51。李春香、杨 群、周建平、范深厚、杨洪,1999. 水杉自然居群遗传多样性的RAPD研究。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38(1):59-63.刘德明,周建平,杨 群,1999. 浙江长兴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中的氨基酸. 古生物学报,38(1):86-93.吴平,周开亚,杨 群. 1999. 亚洲产龟类12S rRNA 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和系统发生研究。动物学报,45(3): 260-267。吴平, 程安进, 杨 群, 周开亚, 1999. 线粒体DNA在龟鳖目中的进化速度与古生物分化事件。自然科学进展,9(12): 1119-1125.吴平,张克云,杨 群,2000. 18S rRNA基因在节肢动物系统进化研究中的意义。现代地质,14(3):355-362。吴平,张克云,杨 群,2000. 后生动物起源时间的分子钟研究。古生物学报,39(3):449-453。王玉净、方宗杰、杨 群、周志澄、程延年、段彦学、肖荫文云,2000. 南西部中—晚泥盆世硅质岩相地层及其放射虫动物群。微体古生物学报,17(3): 235-254.周建平,张遴信,王玉净,杨 群. 2000. 中国二叠纪类生物地理分区.地层学杂志, 24(增刊):378~381郝家胜,夏凤生,杨 群,2001. 苔藓动物的起源与系统发生。微体古生物学报,18(4): 385-391.郝家胜,杨 群,李春香,张克云,孙晓燕,2002。苔藓动物18S rRNA基因的分子系统发育初探。微体古生物学报,19(2):199-205。郝家胜 杨 群. (2002). 拟迷误裂孔苔虫18SrDNA的序列测定及系统学分析(262) (THE 18S rDNA SEQUENCING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SCHIZOPORELLA ERRATOIDEA).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2002 Vol.25 No.3: 262-265李春香、杨 群,2002. 杉科、柏科的系统发生关系研究进展。生命科学研究,6(1):56-60。李春香、杨 群,2002. PCR 产物直接测序还是克隆测序?-- 密叶杉属rDNA ITS 序列的测定方法。植物学通报,19(6):698~704李春香,杨 群,2003. 杉科、柏科的系统发生分析—来自28S rDNA序列分析的证据。遗传,25(2): 177~180王玉净、杨 群,2003. 广东韶关仁化地区中二叠世孤峰组的放射虫动物群。微体古生物学报,20(4):333~341王玥、杨 群,2003. 化石记录的再评估。古生物学报,42(2):297~302张克云、孙晓艳、杨 群, 2003. 介形纲丽足目和速足目及相关类群18S rDNA分子系统发育的研究. 古生物学报, 42 (3): 452~459张克云, 郝家胜,杨 群, 2003. 介形类系统分类与起源演化的形态、分子和化石证据.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 (3):吕宝忠、杨 群,2003. 血蓝蛋白分子的结构、分类及其在进化上的演变。自然杂志,25(3):180~183。李春香,陆树刚,杨 群,2004. 蕨类植物起源与系统发生关系研究进展。植物学通报,21(4):478-485李春香,陆树刚,杨 群,2004. 耳蕨属(鳞毛蕨科)的亚洲起源: 来自rbcL序列的证据. 科学通报,49(9):874-878吴新华, 楼法生, 王玉净, 宋志瑞, 杨群, 邓国辉, 黄志忠, 凌联海, 2004. 赣东北地区不同时代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高校地质学报. 10(2): 209-216杨群 王玉净 尹磊明 舒良树 楼法生 王博 2005. 论赣东北蛇绿混杂岩的时代——来自微体古生物学的证据. 地质学报,79卷 3期,316郝家胜,李春香,孙晓燕,杨 群,2005. 唇口目苔藓动物分子系统演化及其主要类群分歧时间的推测。科学通报,50(12): 1205-1212王玉净、杨群、郭通珍,2005.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中三叠世晚期放射虫Spongoserrula rauana动物群。微体古生物学报,22(1): 1-9王玉净、杨群、尹磊明、舒良树、楼法生、王博,2006. 赣东北蛇绿岩带和变质岩系中“放射虫硅质岩”的再研究。高校地质学报,12(1):98-105。杨群, 2007. 微体领域的大家二叠系研究的旗帜--纪念著名地层古生物学家盛金章院士(1921-2007). 微体古生物学报, 24(4): 333-337马俊业, 杨群, 2007. 网角海绵目(Dictyoceratida)谱系发育与形态发生分析. 古生物学报, 46(4): 473-480张克云, 徐明旭, 杨寿运, 孙捷, 杨群, 2007. 速足目主要类群系统发育的分子证据. 古生物学报,46(4): 464-472王玉净, 杨群, 2007. 中国石炭-二叠纪放射虫化石带及古生物地理学意义. 微体古生物学报, 24(4): 338-346丛培允, 杨群, 2007. 多足动物亚门主要类群的系统关系与谱系年代分析---基于形态、化石和分子综合数据, 微体古生物学报, 24(4): 407-421 杨 群(主编),2003. 分子古生物学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50 p杨 群、宋力生,1993. 构造地层地体中的古生物研究. 《当代地质科学前沿--我国今后值得重视的前沿研究领域》, 肖庆辉等编著, 242-247 页.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杨 群,1995. 那丹哈达地体的放射虫研究。《中国东北地体与东北亚大陆边缘演化》(邵济安等),115-133页,地震出版社。杨 群、钟扬、施苏华,2003.DNA与分子古生物学.见:杨群(主编),分子古生物学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1-22赖旭龙、杨 群、杨洪,2003. 古DNA的研究方法与应用. 见:杨群(主编),分子古生物学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40—61夏旭华、李春香、杨 群,2003. 分子数据的基本处理方法——以DAMBE分析软件为例. 见:杨群(主编),分子古生物学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149-167钟扬、唐先华、黄德世、张晓艳、施苏华、杨 群,2003. 分子谱系树的构建与检验. 见:杨群(主编),分子古生物学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168-188庚镇城、杨 群,2003. 中性理论、分子钟及支系分歧时间估算. 见:杨群(主编),分子古生物学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189-203吕宝忠、杨 群, 2003. 非线性分子进化与古生物重大事件. 见:杨群(主编),分子古生物学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4-216杨 群,2006. 部分后生动物的谱系年代学分析--分子数据与化石记录的结合。见:戎嘉余、方宗杰、周忠和、詹仁斌、王向东、袁训来(主编),《生物的起源、辐射与多样性演变—华夏化石记录的启示》。北京:科学出版社。157-177,851-854。 杨 群、许汉奎,2003。生物起源与灭绝新探。大自然,2003(1):5~7孙晓燕、杨 群,2003。古老生命的故事。大自然,2003(1):15~17孙晓燕、杨 群,2000. 瞬间的生命——恐龙的绝灭与复活。《进化长河》(徐均淘 主编),134—140。江苏科技出版社。张克云、杨 群,2000. 生物的特异记时器——分子钟。《进化长河》(徐均淘 主编),148—152。江苏科技出版社。
2023-09-06 09:56:281

胡德明的3.6 研究成果

3.6.1.论文《安徽芜湖清水话中的“无宾把字句”》,《中国语文》2006年4期。《安徽芜湖清水话中对象完成体标记“得”》,《方言》2008年4期。《儿童空间维度形容词发展顺序的理论解释》,《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2004年第1期)全文转载。《“谁让”问句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9年2期。《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综述》,《汉语学习》2009年4期。《反问句的语用价值——诱导性与隐涵性》,《修辞学习》2008年4期。《“就”与反问句关联的理据》,《汉语学报》2008年4期。《从反问句生成机制看“不是”的性质和语义》,《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3期。《反问句中副词“还”的意义类型》,《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版》2008年6期。《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反问句研究综述》,《铜陵学院学报》2008年1期。《五十年代以前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滁州学院学报》2008年6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反问句研究》,《池州学院学报》2009年5期。《一种特殊的反问句——归因句》,《现代语文》2007年8期。《副词“也”用于反问的反问句格式》,《亳州师专学报》2008年4期。《“连”字成分的焦点及相关问题》,《海南大学学报》2002年4期。《“蛋糕”带给我们的流行语》,《语文建设》2003年4期。《三种句式在焦点表达上的差异》,《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6期。《副词的语义指向及相关的歧义结构》,《学语文》1998年6期。《汉语句子的焦点及其语音特征和句法表现手段》,《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1期。《汉语称谓中的性别歧视》(阿民),《学语文》2003年5期。《方位词“上”“下”的文化阐释》(阿民),《学语文》2001年3期。《说“老板”》,《学语文》2000年2期。《“连接”与“联结”辨》(第一作者),《语文学刊》2008年1期。3.6.2.著作《汉族儿童实词习得研究》(第二作者),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语法·修辞·逻辑》(合著,撰写修辞编三章),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语言学概论》(安徽省自学考试网络助学课件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2003年3月通过了省教育厅鉴定、验收。博士学位论文《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2008年完成,30万字,出版中。
2023-09-06 09:56:431

安徽师范大学怎样?

学风不错,因为女生多。硬件也还可以,新校区地理位置离市中心偏远,老校区靠近步行街。
2023-09-06 09:57:014

安徽师范大学分数线

文史类538分,能不能被安师大录取
2023-09-06 09:57:194

张金俊的科研成果

1、《国内农民环境维权研究的结构与文化路径》,《河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13年第3期(CSSCI扩展版)2、《转型期国家与农民关系的一项社会学考察——以安徽两村“环境维权事件”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年第9期(CSSCI)3、《转型期农民环境维权原因探析——以安徽两村为例》,《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CSSCI扩展版)4、《国内农民环境维权研究:回顾与前瞻》,《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CSSCI扩展版)5、《国外环境抗争研究述评》,《学术界》2011年第9期(CSSCI)6、《中国公众环境自觉的形成机制及其社会意义》,《天府新论》2011年第2期(CSSCI扩展版),该文被《新华文摘》2011年第12期论点摘编7、《宗族制度控制与社会秩序——以清代徽州宗族社会为中心的考察》,《天府新论》2010年第5期(CSSCI扩展版),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10年第12期全文转载(中国人民大学C类核心期刊)8、《宗族组织在乡村社会控制中的运作逻辑——以清代徽州宗族社会为中心的考察》,《江西社会科学》 2011年第2期(CSSCI)9、《清代徽州宗族社会的组织控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CSSCI) 1、《转型期“政府俘获”现象的一项社会学考察——以农村环境污染为例》,《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2、《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社会约制因素研究》,《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3、《论底层研究与结构—制度分析及其在农民环境维权研究中的应用》,《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4、《中国公众环境意识自觉与低碳社会建设》,《新疆社科论坛》2011年第2期5、《论从史出 审慎考察——评庄华峰<魏晋南北朝社会>》,《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5月10日第17版6、《高校学校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要求》,《社会工作》2010年第12期7、《清代徽州宗族社会的道德控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北大中文核心期刊)8、《1931年安徽水灾状况及救济考察》,《皖西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二作者)9、《50例问题大学生的挫折适应和支持网络》,《铜陵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10、《结构化理论视阈下的旅游者安全问题》,《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旅游管理》2007年第5期文摘转载11、《清代江南宗族在乡村社会控制中的作用》,《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北大中文核心期刊)12、《大学生素质培养的社会学思考》,《合肥工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13、《社会史与社会学成功嫁接》,《光明日报》2005年7月25日第6版14、《引导大学生培养积极心态的若干思路》,《芜湖师专学报》2004年第3期 1、主持国家社科一般项目《环境污染与农民抗争维权行为的社会学研究》(2013年)2、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转型时期的农村社会变迁与农民环境维权——以安徽两村为例》(2012年)3、主持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新形势下安徽省社会工作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创新》(2012年)4、主持安徽师范大学博士科研资助计划项目《环境社会学的中国本土化研究》(2012年)5、主持民政部自选课题《学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2011年)6、参与中国环境意识项目办《中国公众环境素质评估指标体系研究》(2009年)7、主持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清代徽州宗族与乡村社会控制》(2008年)
2023-09-06 09:57:281

胡坤的个人简介

胡坤 ,男,安徽歙县人,1980年7月出生于陕西西安。历史学博士。2011年6月北京大学博士后出站。现为西北大学历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宋代政治制度史,现已完成《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点校整理工作。 1999年9月—2003年7月 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法学专业学习,获法学学士学位。2003年9月—2006年6月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中国古代史专业学习,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6年9月—2009年6月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中国古代史专业学习,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9年7月—2011年6月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从事博士后科学研究。 1、参与姜锡东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辽宋西夏金代通史”,项目成果《辽宋西夏金代通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2、第四十七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宋代荐举文书”。3、参与邓小南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宋代政治史研究的新视野”。 1、《〈长编〉点校本标点辨误一则》,《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2期;2、《符氏家族与宋初政治》,《宋史研究论丛》(第六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3、《宋丽之间的政府交往》(第二作者),《宋史研究论丛》第七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4、《五代后周时期围绕周世宗皇位继承的斗争》(第二作者),(韩国)《宋辽金元史研究》第11号,2006年12月;5、《简论范纯仁在神宗、哲宗两朝的政治活动》(第二作者),载于刘道兴、杨德堂《范仲淹文化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10月;6、《宋代辟举中的宾主关系》(胡坤、胡玉),《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7、《宋辽瀛洲之战与澶渊之盟》(第二作者),张希清等主编《澶渊之盟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8、《宋代医药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胡坤、胡玉),《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9、《宋代应辟者的价值取向》(刘冬青、胡坤),《河北学刊》2008年第4期;10、《从南宋士大夫的议论看宋代的荐举之弊》,《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11期;11、《宋代台谏官荐举新论——以〈宋史·本纪〉的记载为切入点》(姜锡东、胡坤),《河北学刊》2009年第2期;12、《困惑与矛盾:宋代荐举法密弊多现象的讨论》,(韩国)《全南史学》2009年第4期;13、《王晓龙博士〈宋代提点刑狱司制度研究〉评介》,《宋史研究论丛》第十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14、《还原一个真实的朱夫子学术界朱熹研究新进展》,《北京日报》理论周刊,2010年7月26日;15、《宋代荐举与士风》,《北方论丛》2010年第6期;16、《宋代应对选人改官的待次问题》,《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17、《“近代贵盛,鲜有其比”——三代外戚武将宋偓事迹考论》,《宋史研究论丛》第十二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11年;18、《临民与治军:宋代帅臣荐举权述论》,《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19、《限考受荐:宋代选人改官的资格》,《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1期;20、《宋代荐举之弊》,《云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21、《宋代荐举改官文书中的照牒和奏检》,《中国史研究》 2014年第2期。
2023-09-06 09:57:431

王钟陵是什么职业

王钟陵王钟陵,苏州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中国中古诗歌史》、《中国前期文化—心理研究》、《文学史新方法论》,《二十世纪中西文论史》。在《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发表论文十二篇,在其它中央级及省级以上刊物上刊出论文一百七八十篇,约近三百万字。曾担任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曾在香港中文大学以及台湾的政治大学、淡江大学、中正大学、东海大学、逢甲大学、彰化师大、成功大学等校讲学。曾以两年的时间在博硕士生的课程中,一字一句地通讲过《庄子》全书,并发表有关庄子的论文及札记二十多万字。中文名:王钟陵国籍:中国职业:教师代表作品:《中国中古诗歌史》职称:教授个人简历王钟陵教授,在唐前文学及文学批评方面成就突出,在学术界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全国权威核心刊物及核心刊物《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社会科学战线》等发表数十万字的长篇论文,为学术界所关注,其《新批评竺派竺学理论研究》等系列论文曾获1999年江苏省社科优秀成果奖。2000年又方编出版《二十世纪文学史文库》共10册,其中《二十世纪文学史论文精粹》共5册200余万言,囊括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全面反映了百年来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概貌,为总结性的世纪工程。主要论文1俄国形式主义研究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220世纪中国杂文理论之变迁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3俗之妆扮为雅:文化散文的兴起与败落——以余秋雨散文观及其创作为典型个案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420世纪中国电视剧的发展过程及几个理论问题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35从浪漫派到艾略特:西方文论的世纪性转换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6戏剧本体论及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之特征文学评论2002/067论京剧的雅化及其鼎盛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8陶炼新时代的心灵之泉全国新书目1999/10920世纪中国散文理论之变迁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210《庄子》中的大木形象与意象思维文学遗产1999/0611《庄子·人间世》讲疏(下)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312《庄子·人间世》讲疏(中)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213《庄子·人间世》讲疏(上)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114ADiscussionontheConversionofLiteraryHistory─EffortstoBuildaNewModelforLiteraryHistorySocialSciencesinChina1998/0415神话——原型批评之我见文学评论1998/0316LiteraryDevelopment:MechanismandFormSocialSciencesinChina1997/0217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文艺观学术月刊1997/0818《齐物论》“夫道未始有封”及“故昔者尧问于舜”二节解——读《庄》漫笔之一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319AnthologiesandAnnotationsasDynamicForcesintheMovementofLiteraryHistorySocialSciencesinChina1996/0320《齐物论》“夫道未始有封”及“故昔者尧问于舜”二节解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321东方国家形态与中国文学社会科学战线1996/0222人神斗争:文化英雄的悲剧──《大雅·生民》新解求是学刊1996/0123至人·神人·圣人——读《庄》札记之二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424小大之辩——读《庄》札记之一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325历史与逻辑统一的两种类型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226神婚及宇宙毁灭—再造神话的内在意蕴社会科学辑刊1995/0427致力于文学史研究模式的转换文史知识1994/0728将历史与逻辑更加密切地统一起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329文坛浮沉与文学史进程江海学刊1994/0330黑格尔发展观之批判江苏社会科学1994/0331神话中的生死观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0232照亮了文明圈的祭坛之火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133唐诗中的时空观文学评论1992/0434羿神话的蕴意及演化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0435论中国神话特征中国文学研究1992/0336自然,文化的生态场江苏社会科学1991/0437中古文学史考证四则许昌学院学报1991/0438符号:文化-逻辑的通天塔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0239真实与形似——南朝山水诗派兴起的原因、特征及意义社会科学战线1990/0340汉代审美情趣简议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0141我国中古时期的时空观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0442论谢胱诗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03学术著作古诗词鉴赏(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唐诗鉴赏(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唐宋词鉴赏(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中国前期文化——心理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台北的忧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太阳的葬礼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中国中古诗歌史:四百年民族心灵的展示人民出版社,2005文学史新方法论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文精粹(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中国文人传记丛书(主编)东方出版社,1999-竹溪文丛(主编)东方出版社,1998-中国诗词曲艺术美学大百科(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中国前期文化-心理研究:原始意识及文明发展分流之比较重庆出版社,1991中国中古诗歌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5
2023-09-06 09:58:101

何更生的著作论文

(1)《作文教学心理学》(独著),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2)《语文学习和教学设计(中学分册)》(第一作者),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3)《高等教育心理学》(合著),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4)《教学设计原理》(译著,合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 (1)《现代心理学的写作能力观及其教学含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4;(2)《写作策略性知识教学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2·1;(3)《写作内容知识教学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3·5;(4)《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动机分析》,《教育与经济》1999·4;(5)《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刍议》,《现代中小学教育》2000·1;(6)《图式与阅读教学》,《上海师范大学·哲学·教育·社会科学》2000·5;(7)《语文素质与语文学科中的素质教育》,《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8)《语法获得理论及其对我国语法教学的启示》,《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6;(9)《新教师对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适应性》,《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10)《当今语文教材使用的三大误区》,《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1等。
2023-09-06 09:58:201

王钟陵的主要论文

1 俄国形式主义研究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2 20世纪中国杂文理论之变迁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23 俗之妆扮为雅:文化散文的兴起与败落——以余秋雨散文观及其创作为典型个案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4 20世纪中国电视剧的发展过程及几个理论问题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35 从浪漫派到艾略特:西方文论的世纪性转换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6 戏剧本体论及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之特征 文学评论 2002/067 论京剧的雅化及其鼎盛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38 陶炼新时代的心灵之泉 全国新书目 1999/109 20世纪中国散文理论之变迁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210 《庄子》中的大木形象与意象思维 文学遗产 1999/0611 《庄子·人间世》讲疏(下)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0312 《庄子·人间世》讲疏(中)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0213 《庄子·人间世》讲疏(上)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0114 A Discussion on the Conversion of Literary History─Efforts to Build a New Model for Literary History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98/0415 神话——原型批评之我见 文学评论 1998/0316 Literary Development:Mechanism and Form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97/0217 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文艺观 学术月刊 1997/0818 《齐物论》“夫道未始有封”及“故昔者尧问于舜”二节解——读《庄》漫笔之一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319 Anthologies and Annotations as Dynamic Forces in the Movement of Literary History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96/0320 《齐物论》“夫道未始有封”及“故昔者尧问于舜”二节解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0321 东方国家形态与中国文学 社会科学战线 1996/0222 人神斗争:文化英雄的悲剧──《大雅·生民》新解 求是学刊 1996/0123 至人·神人·圣人——读《庄》札记之二 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0424 小大之辩——读《庄》札记之一 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0325 历史与逻辑统一的两种类型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0226 神婚及宇宙毁灭—再造神话的内在意蕴 社会科学辑刊 1995/0427 致力于文学史研究模式的转换 文史知识 1994/0728 将历史与逻辑更加密切地统一起来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0329 文坛浮沉与文学史进程 江海学刊 1994/0330 黑格尔发展观之批判 江苏社会科学 1994/0331 神话中的生死观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3/0232 照亮了文明圈的祭坛之火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0133 唐诗中的时空观 文学评论 1992/0434 羿神话的蕴意及演化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0435 论中国神话特征 中国文学研究 1992/0336 自然,文化的生态场 江苏社会科学 1991/0437 中古文学史考证四则 许昌学院学报 1991/0438 符号:文化-逻辑的通天塔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0239 真实与形似——南朝山水诗派兴起的原因、特征及意义 社会科学战线 1990/0340 汉代审美情趣简议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0/0141 我国中古时期的时空观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0442 论谢胱诗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03
2023-09-06 09:59:031

莫道才的主要著译目录:

著作:1.骈文通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4年3月第1版2.骈文通论(修订本) 齐鲁书社 2010年5月第1版3.骈文观止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7年2月第1版。4.骈文研究与历代四六话 辽海出版社 中华书局 2005年1月版。5.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清代卷(合作)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5年5月版。6.帝王文化与中国文学(合作)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12月版。7.青年必读古文手册(合作,副主编)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年12月版。8.缠绵悱恻 爱恋永忆——唐代爱情诗 中华书局 2002年5月版。9.骈文绝唱 独步千古——王勃及其骈文(合作) 中华书局 2002年11月版。10.悲怆苍凉 寓意深厚——唐代咏史赋 (合作) 中华书局 2003年8月版。11.宋代诗话选释·《苕溪渔隐丛话》选释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2月版.12.大学语文 (主编) 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年3月第1版。13.八桂文化与文学研究论集(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3月版。论文:1.唐代散文研究的新收获——读孙昌武新著《唐代古文运动通论》《光明日报》1985年4月9日《文学遗产》第678期专刊。2.骈文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语文导报》1987年第9期。3.古典文学札记二题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4.骈文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5.试论唐代骈文的流变 《古典文学新探》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年10月版。6.骈文名称的演变与骈文的界说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2年第4期转载。7.近年来文学史观与方法论问题研究述评 《江海学刊》 1991年第2期。8.胡仔及其《苕溪渔隐丛话》论略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9.从文化学角度看骈文的产生 《中国文学研究》1992年第3期。10.近年来骈文研究述要 《文史知识》1993年第9期。11.论骈文的形态特征与文化内蕴 《江海学刊》1994年第2期。12.论《四六丛话》的学术价值与骈文思想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5年第3期转载。13.李白应有三个自号 《阅读与写作》 1996年第6期。14.论宋代四六话的兴起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15.论中国古典诗歌对日本俳句的影响 《广西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12期转载。16.《汨罗民间招魂词》的程式内容及其对《招魂》、《大招》研究的启示 《民族艺术》1997年第2期。日本《滋贺大学经济学部研究年报》1999年第6 卷译载。《中国湖南省汨罗の民间に伝わる葬礼“招魂词”の形式と内容およびそれに拠る楚辞研究上の発见》。修订稿收录《求实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7.黄庭坚论杜甫 《中国韵文学刊》1997年第1期。收入黄君主编《黄庭坚研究论文集》,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版。18.“朱门酒肉臭”之“臭”作何解? 《古典文学知识》 1997年第2期。19.以诗为文:骈文文体诗化特征论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20.80年代以来唐代骈文研究述评 《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99)》,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21.20世纪前期骈文学学术发展述论 《东方丛刊》 2000第3辑。22.六朝谢氏世系新考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23.生命的终结:汨罗民间丧葬招魂习俗考察札记 《民族艺术》 2000年第4期。24.叠山公祠堂记:新发现的一篇研究谢枋得的重要资料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8期。25.近20年骈文研究述议 《江海学刊》 2001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11期转载。26.新旧唐书经籍艺文志所载书名变异考——《唐人著述考》之一《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27.《大招》为战国时期楚地民间招魂词之原始记录说 《云梦学刊》2001年第5期;《中国楚辞学》第5 辑收录。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4期转载。28.李商隐寓桂居所遗址考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桂林文化》2002年第1期收录。29.石介与苏舜钦:谁是《石曼卿诗集序》之作者? 《文学遗产》2002年第4期。30.论清代骈文研究的几个问题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31.从历史语境角度重新审视花间词 《光明日报》2004年9月1日《文学遗产》专刊。32.唐宋时期文人的游历与人文山水名胜的形成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33.新旧唐书经籍艺文志失载唐人著述考 《古籍研究》2004年卷下(总第46期)。34.《旧唐书》本传所叙唐人著述《经籍志》未见载者知见录 《河池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35.《全唐诗》载吕温二首诗均为伪诗说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年第3期。36.从上林唐碑《大宅颂》和《智城碑》看唐代中原文风对岭南民族地区文化的影响 《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37.李贺死因初探——李贺死于马凡氏综合征臆说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38.发展广西人文科学刍议 《广西日报》2007年3月28日。39.《典论·论文》和《文赋》:一个被忽略的细节 《光明日报》2007年8月10日《文学遗产》。40.《粤西丛载》误载唐玄宗诗考:李隆基《丹霄驿》非昭州作及伪作说 《河池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41.柳宗元的《三戒》与孔子的“三戒”:柳宗元《三戒》寓意新说 《文学与宗教:孙昌武教授七十华诞纪念文集》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7年8月版。42.从早期文献的骈偶现象看骈文文体产生的民间文化基础:骈文生成于民间说初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4期转载。43.《桂林风土记》佚文献疑 《广西地方志》2007年第5期。44.厘清杜甫的亲眷交游与杜甫创作的关系(合作) 《中国韵文学刊》2008年第2期。45.李清照佚文《祭湖州文》为挽联考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4期。46.古代骈文与骈偶理论的文学史价值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8期转载。收入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发皇华语 涵咏文学:中国文学暨华语文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津出版社2009年12月版。47.从“后宫佳丽三千人”说起 《文史知识》2010年第7期。48.唐代“古文运动”概念平质 《福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49.新旧《唐书》李商隐传“三十六(体)”为“三才子”之误考 《文献》2011年第2期。收录朱崇先主编《古典文献学理论探索与古籍整理方法研究》,民族出版社,2013年9月版。修订稿收入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唐代文学研究》(第十四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版。50.唐代“古文运动”宜作“古文思潮”说 王水照 朱刚主编 《中国古代文章学的成立与展开——中国古代文章学论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版。51.“四六”指骈文之形成与接受过程考述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1年第10期转载。52. 宋玉赋的作者问题及其文学史处理的思考 《中国韵文学刊》2011年第4期。收录《宋玉及其辞赋研究 2010年襄樊宋玉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10年10月版。53. 桂学研究与广西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兼论“桂学”的内涵与外延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54. 从“话”的文本特性看宋四六话的博杂特点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55. 从谚语入诗看唐宋文学向世俗化转型的一个细节轨迹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3年第3期。56. 骈文文论:从辞章之论到气韵之说——论朱一新“潜气内转”说的内涵、来源与价值 《文学评论》2013年第4期。收入韩国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散文研究集刊》(第二缉)。57.黄庭坚在广西的最后十七个月《中国艺术报》2013年7月26日大视野第六版。58.《全唐诗》征引之《桂林诗评》残诗出处考 《文献》2014年第2期。译文:1.寒山诗为什么在远东和美国广泛流传(译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研究参考》1988年第7期。2.时代风格和文学分期:对中国文学史与欧洲文学史的编史理论与实践的考察 (译文) 《东方丛刊》1992年第3期。3.杜甫与花卿 (译文,合作)《杜甫研究学刊》1999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5期转载。4.骈文的含义、涵盖的范围以及骈散合一问题:《骈文史序说》节译(译文)《柳州师专学报》2000年第4期。5.唐代古桂柳运河“相思埭”水系的实地勘访与新编地方志的记载校正 (译文,合作)《广西地方志》2000年第4期。
2023-09-06 09:59:161

谁了解安徽师范大学

安师大不错的 急什麽呢 我也是2010安师大的 进去不就知道了 问怎麽可能问的清楚 还不如去芜湖看看呢 还能顺便玩玩方特!
2023-09-06 09:59:325

2013年安徽师范大学博士点、硕士点分布情况;求详情!

去官网看看
2023-09-06 09:59:523

李勇的科研

1、《新历史主义对近现代通俗文学研究的启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第1期,收入人大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1998年第3期)2、《通俗文学批评及价值取向》(《福建论坛》1997年第3期,收入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7年9期)3、《边缘的文化叙事》(《江淮论坛》,1997年第6期,收入人大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1998年第2期)4、《本体与历史的追索》(《通俗文学评论》1997年第4期)5、《文章可幽默,做事须认真——众说纷纭林语堂》(《人物》,1998年第4期至第7期连载)6、《后殖民语境中汉语写作的可能性及意义》(《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7、《文化英雄、文学想象与身份焦虑》,(《书屋》,2001年第9期)8、《大众文化批判之批判》,(《文艺报》,2001年11月13日)9、《通俗文学研究总体性方法刍议》,(《福建论坛》, 2002 年第 3 期)10、《理论视野中的历史叙述》,(《福建论坛》,2002年第4期)11、《通俗文学与现代性的关联》,(《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年第一期)12、《作为“制作”的通俗文学生产——一种批判性考察》,(《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年第五期)13、《大众文化研究对文学理论的挑战》(《文艺争鸣》,2004年第6期)14、《作为城市审美文化的大众文化》(《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4年12期全文转载)15、《感应?和谐?生命》(《社会科学报》,2004年12月23日)16、《诗与真——印象派绘画美学启示》(《艺苑》,2005年第1期,)17、《解体与重构——20世纪西方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艺苑》,200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造型艺术》2006年第2期全文转载)18、《形象学的文化转向》(《人文杂志》,2005年第6期)19、《“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反礼教思想的现代性解读》(《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20、《文艺学与文学理论:学科内外的知识生产》(《文艺争鸣》2006年第1期)21、《话语空间的拓展与话语秩序的建构》(《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1期)22、《论广告的文化意义》,(《中国广告》2006年第2期,第一作者)23、《有意味的材料——达比埃斯综合媒材艺术的审美意义》,(《艺苑》,2006年第3期)24、《文化、媒体与人文——文艺学范式转型的三个方向》(《文艺争鸣》,2006年第6期)25、《论大众文化研究立场的转换》(《学术交流》,2006年第11期)26、《印象派绘画中的城市精神》(《艺苑》,2007年第2期)27、《白话的政治》(《文艺争鸣》,2007年第5期)28、《究竟什么是文学理论》(《厦门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29、《通俗文学的经典化》,(新加坡《新世纪学刊》,2001 年第一期)30、《二十世纪中国学者对“通俗文学”本体的探寻》,(新加坡《新世纪学刊》, 2002 年第二期)31、《冰心早期作品对现代汉语文学的意义》,(日本《北陆大学纪要》第 26 号, 2002 年出版,日本论说资料保存会主办“中国关系论说”资料全文转载)32、《以“新”的名义:重新检视中国现代新文学对通俗文学的批判》(新加坡《新世纪学刊》,2003年第三期)33、《爱的踪迹——冰心早期小说文本的一种解读尝试》(新加坡《新世纪学刊》,2004年第四期)34、《隐喻与神话》(新加坡《新世纪学刊》,2005年第五期)35、《1949年以后的中国大陆现代通俗小说理论研究》(新加坡《新世纪学刊》,2006年第6期)36、《哀情的力量》(新加坡《新世纪学刊》,2007年第7期) 《通俗文学理论》,(知识出版社,北京,2004年出版)《本真的自由》,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23-09-06 10:00:001

谁知道首都师大李华瑞老师发表过那些论文啊

1.也评“澶渊之盟”历史教学 1984/02   2.宋代榷酤发达原因初探西北师院学报 1985年增刊   3.榷酤与北宋边防西北师院学报 1986年增刊   4.南宋抗金名将刘锜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02   5.试论西夏经营河西兰州学刊1987/05   6.庆州兵变与王安石变法甘肃社会科学1989/04   7.北宋仁宗时期联蕃制夏政策述论河北学刊1989/06   8.宋代榷曲、特许酒户和万户酒制度简论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03   9.宋代蕃兵设置时间考中国史研究 1990(4)   10.中国烧酒起始的论争中国史研究动态 1990(8)   11.宋代榷酒制度中的买扑形式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01   12.宋代酿酒业简述中国史研究 1991/3   13.试论宋代酒价及酒的利润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1/3   14.宋代非商品酒的生产和管理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03   15.论宋夏争夺西北少数民族的斗争西北民族研究1991/02   16.论金朝经营陕西甘肃社会科学1992/02   17.关于《青苗法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03   18.中国烧酒起始探微历史研究 1993/5   19.宋代酒课的征收方法析论河北学刊1993/02   21.宋代画市场初探美术史论 1993/1   22.论宋初的西部边疆政策西北史地 1993/1   23.宋代酒课征收的方法析论河北学刊 1993/2   24.宋金太原之战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06   25.论宋代酒业产销的管理体制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03   26.关于宋代政治史的分期问题甘肃社会科学1994/02   27.北宋时期经济中心南移了吗?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4/03   28.关于宋代酒课的几个问题——与杨师群同志商榷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02   29.两宋改革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04   30.宋代酒的销售简论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03   31.北宋抗金名将王禀事迹述评中州学刊1995/02   32.宋初黄老思想三题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03   33.On the Origin of Alcohol in China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95/04   34.读漆侠、乔幼梅先生《辽夏金经济史》书后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04   35.宋初统治思想略论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06   36.元朝人不修西夏史刍议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03   37.宋代建元与政治中国史研究1996/04   38.对《<宋代经济史>质疑》一文的驳议李华瑞等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04   39.对《〈宋代经济史〉质疑》一文的驳议(续) 李华瑞等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01   40.贸易与西夏侵宋的关系宁夏社会科学1997/03   41.北宋朝野人士对西夏的看法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7/04   42.西夏酿酒业初探见:首届国际西夏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998   43.关于宋初先南后北统一方针讨论中的几个问题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04   44.北宋末期及南宋与西夏的关系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03   45.论西夏联辽、联吐蕃抗宋固原师专学报1998/05   46.论宋哲宗元祐时期对西夏的政策中州学刊1998/06   47.论宋夏战争河北学刊1999/02   48.论北宋政治变革时期的文化文献1999/02   49.试论宋代工商业税收中的祖额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02   50.《宋代货币与货币流通研究》评介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02   51.论北宋与河湟吐蕃的关系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02   52.宋史研究的新视点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6   53.“国际宋史研讨会暨中国宋史研究会第九届年会”会议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01   54.唐末五代宋初的食人现象──兼说中国古代食人现象与文化陋俗的关系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1   55.从《续资治通鉴长编》注文看李焘对王安石及新法的态度文史 2001/02   56.四库馆臣对王安石及其法的评议韩国宋辽金元史研究 2001/05   57.南宋浙东学派对王安石变法的批判史学月刊2001/02   58.《武士的悲哀——北宋崇文抑武现象透析》评介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05   59.论李焘对《王安石日录》的取舍抚州师专学报2001/02   60.评《明清高利贷资本》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02   61.漆侠先生访谈录史学史研究2001/03   62.南宋理学家对王安石新学的批判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1   63.南宋时期新学与理学的消长 史林 2002/03   64.20世纪王安石及其变法研究回顾和瞻望(1900-1949)(日本)中国史学 2002/12   65.也评朱熹论王安石见:漆侠先生纪念文集 2002   66.西夏纪念综考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2年西夏研究专号   67.评邓广铭、漆侠五十年来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研究 河北学刊2003/03   68.20世纪中日“唐宋变革”观研究述评史学理论研究2003/04   69林希与《林希野史》见:李埏先生九十华诞论文集 2003   70.《西夏经济史》评介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04   71.宋史研究现状与前瞻见:21世纪中国历史学展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2.略论南宋政治上的“法祖宗倾向”韩国宋辽金元研究,2003(8)   73.宋代妇女地位与宋代社会史研究见邓小南主编唐宋女性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   74.朱胜非与南宋和战文史 2004/01   75.宋代思想的新诠释见:岳飞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 2004   76.九百年来社会变迁与王安石历史地位的沉浮(上) 河北学刊2004/02   77.2003年辽宋西夏金元经济史研究综述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02   78.九百年来社会变迁与王安石历史地位的沉浮(下) 河北学刊2004/04   79.朱熹禳弭救荒思想述论中国农史2004/03   80建国以来的宋史研究中国史研究 2005年增刊   81.《金宋史论丛》读后史学集刊2004/03   82.宋代的酒文史知识 2004/02   83.一桩难以了结的公案北京日报2005-3-7理论版   84.论宋代乡村客户的社会流动见:唐研究,2005年11卷(专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5.2004年辽宋西夏金元经济史研究述评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02   86.《宋史》论赞评析史学集刊2005/03   87.历史学视野中的政治文化读书2005/10   88.建国以来的宋史研究中国史研究2005/S1   89.靖康之变文史知识 2005/11   90.北宋治河管理机制述论中韩辽宋金元史研讨会论文,2005   91.20世纪西夏党项拓跋部族源及西夏国名研究见:20世纪西夏学,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92.从矿冶业看宋代经济光明日报2006-1-28   93.论儒学与佛教在西夏文化中的地位见:10-13世纪北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94.北宋士大夫与王安石变法的兴起史学集刊2006/01   95.西夏巡检简论中国史研究2006/01   96.广知邃密求贯通——李华瑞教授访谈录历史教学2006/03   97.2005年辽宋夏金元经济史研究述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02   98.关于唐宋变革的两点思考见:唐宋变革论合肥:黄山出版社,2006   99.宋代历史小说中的王安石形象见:中国社会历史评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00.九百年来王安石变法评议的演变与发展历史教学 2007   101.北宋黄河河防中的官员奖惩机制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102.九百年来王安石变法评议的演变和发展历史教学(高校版) 2007/04   103.2006年辽宋西夏经济史研究述评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02   104.北宋黄河河防中官员奖惩机制(与郭志安合作),河北大学学报,2007   105.北宋治河与防边见澶渊之盟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06.宋神宗与王安石共定“国是”考辩文史哲2008/01   107.2007年辽宋西夏金元经济史研究述评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02   108.北宋治理黄河的技术和费用见: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新探索与新动向三秦出版社,2008   109.论宋代祭龙祈雨习俗的嬗变见:基调与变奏—七至二十世纪的中国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系、日本中国史学会等,2008   110.文天祥与南宋末年宰执之关系考见:庆祝宁可先生八十华诞论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111.宋代放生池考见纪念邓广铭教授100周年诞辰国际宋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08   112.王安石变法的再思考河北学刊2008/05   113.黑水城出土文献与西夏史研究中国史研究2008/04   114.论题:王安石历史地位沉浮透视历史教学问题 2009/01   115.近三十年来国内宋史研究方向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取向分析与思考历史教学(高校版)2009/06   116.唐宋变革论对国内宋史研究的影响中国史研究 2010/01   117.劝分与宋代救荒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0/01   118.改革开放以来宋史研究若干问题评述史学月刊 2010/03   119.西夏历史与文化文史知识 2010/05   120.唐宋变革论的由来与发展(上)2010/04   121.唐宋变革论的由来与发展(下)2010/05   122.北宋荒政的发展与变化文史哲 2010/06   12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变法2011/01
2023-09-06 10:00:151

安徽师范大学的知名校友

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学校坐落在具有“徽风皖韵、千湖之城”美誉的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濒临浩瀚长江,傍依灵秀赭山,集江南自然之神秀、汇安徽人文之灵杰,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高校,是安徽省委省政府优先建设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和安徽省“地方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高校。学校前身是1928年创建于安庆市的省立安徽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安徽大学,1949年12月成建制迁至芜湖。后又经历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皖南大学(刘少奇同志题写校名)、安徽工农大学等几个办学阶段。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郭沫若同志题写校名)。2005年,芜湖师范专科学校整体并入安徽师范大学。在8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刘文典、周建人、郁达夫、苏雪林、陈望道、朱湘、朱光潜、王星拱、杨亮功、程演生、陶因、张慰慈、丁绪贤、项南、许杰等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社会贤达先后汇聚在菱湖之畔、镜湖之滨,著书立说,弘文励教。经过一代代师大人潜心耕耘、励志践行、培育后学、薪火相继、言传身教,砥砺出“厚重朴实、至善致远、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淀出“严谨治学、敬业奉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风,培育出“勤学慎思、质朴谦逊、知行合一、求实求新”的学风,凝炼出“厚德、重教、博学、笃行”的校训。建校以来,累计为国家培养全日制高等专门人才20余万名。学校现有文学院、政治学院、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7个学院,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并办有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附中、附小和附幼。学校学科门类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艺术学等,形成了博士——硕士——学士教育等不同层次,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留学生教育等不同类型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个博士后流动站,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8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8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87个本科专业。有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安徽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5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3个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安徽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个安徽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学校现有教职工2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410余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810余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讲席教授7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8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7人,5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教学名师,12个省级教坛新秀。各类在籍学生37400余人,其中,研究生4800余人,普通本科生21800余人,留学生200余人,成人本专科生16000余人。校园占地总面积195.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0.06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75亿元。学校图书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藏书丰富,种类齐全,现有图书285万册,古籍善本600多种,其中《洪武正韵》为国内唯一全本、元刻明递修《通志》、明嘉靖刻本《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均为海内珍本,还拥有国内外主要网络资源及数据库,馆藏资源基本实现了数字化。学校办有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高校辅导员学刊》、《学语文》、《安徽师大报》等多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和报纸。学校是全国首批获准招收公费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也是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安徽省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学校先后接收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长短期进修和学历教育留学生3000多人次,与美国、英国、德国、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并与澳大利亚查尔斯·达尔文大学共建了孔子学院。学校还是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安徽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安徽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基地、安徽省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安徽省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安徽省高中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安徽省旅游中职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春华秋实,桃李芬芳。为迎接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学校正在围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在更高的起点上大力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学科领校、开放活校、依法治校、文化荣校”战略,坚持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美好安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以上数据截至2015年11月)
2023-09-06 10:01:111

安徽师范大学是哪年成立的?

1928 年成立,安徽师大的历史文档记录存放在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非211/985中算挺不错的,以师范见长中文、化学、地理、英语、数学、生物、生态学、历史、政治、音体美等专业实力比较好‘该校是省部共建的安徽省省属重点大学,本科生在省内录取分数线超过一本20 --25分安徽师范大学(Anhui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安徽师大(AHNU),位于长江流域区域中心和重要港口城市安徽省芜湖市,是安徽省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与民国时期著名的国立安徽大学一脉相承。安徽师范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安徽省属重点大学,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首批四所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之一,是全国首批具有接受公费来华留学生资格的高校、全国首批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权高校、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学校具有副教授自审权和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也是安徽省优先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截至2014年7月,校园共有3大校区,占地总面积195.2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总值2.57亿元,图书馆藏275.2万册。各类在籍学生37400余人,其中,研究生4800余人,普通本科生21800余人,留学生200余人,成人本专科生16000余人。国家级特色专业:地理科学、汉语言文学、生物学、历史学、[英语、电子信息工程、教育学、音乐学、化学截至2014年6月,安徽师范大学共用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5个,50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个博士后流动站。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6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9个,157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省、部重点学科18个,其中A类重点学科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 、汉语言文字学、教育学原理 、人文地理学、 有机化学、 生态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共党史 、课程与教学论 、体育教育训练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音乐学 、专门史、 应用数学、 分析化学、 自然地理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师资力量截至2014年1月,学校有教职工2279人,其中专任教师1412人,正高职称350人,副高级职称616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讲席教授7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8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7人,5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教学名师,12个省级教坛新秀。[1] 2015年11月安徽师范大学官方公布的学校简介: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学校坐落在具有“徽风皖韵、千湖之城”美誉的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濒临浩瀚长江,傍依灵秀赭山,集江南自然之神秀、汇安徽人文之灵杰,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高校,是安徽省委省政府优先建设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和安徽省“地方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高校。学校前身是1928年创建于安庆市的省立安徽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安徽大学,1949年12月成建制迁至芜湖。后又经历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皖南大学(刘少奇同志题写校名)、安徽工农大学等几个办学阶段。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郭沫若同志题写校名)。2005年,芜湖师范专科学校整体并入安徽师范大学。在8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刘文典、周建人、郁达夫、苏雪林、陈望道、朱湘、朱光潜、王星拱、杨亮功、程演生、陶因、张慰慈、丁绪贤、项南、许杰等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社会贤达先后汇聚在菱湖之畔、镜湖之滨,著书立说,弘文励教。经过一代代师大人潜心耕耘、励志践行、培育后学、薪火相继、言传身教,砥砺出“厚重朴实、至善致远、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淀出“严谨治学、敬业奉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风,培育出“勤学慎思、质朴谦逊、知行合一、求实求新”的学风,凝炼出“厚德、重教、博学、笃行”的校训。建校以来,累计为国家培养全日制高等专门人才20余万名。学校现有文学院、政治学院、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7个学院,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并办有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附中、附小和附幼。学校学科门类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艺术学等,形成了博士——硕士——学士教育等不同层次,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留学生教育等不同类型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个博士后流动站,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8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8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87个本科专业。有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安徽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5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3个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安徽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个安徽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学校现有教职工2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410余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810余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讲席教授7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8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7人,5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教学名师,12个省级教坛新秀。各类在籍学生37400余人,其中,研究生4800余人,普通本科生21800余人,留学生200余人,成人本专科生16000余人。校园占地总面积195.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0.06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75亿元。学校图书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藏书丰富,种类齐全,现有图书285万册,古籍善本600多种,其中《洪武正韵》为国内唯一全本、元刻明递修《通志》、明嘉靖刻本《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均为海内珍本,还拥有国内外主要网络资源及数据库,馆藏资源基本实现了数字化。学校办有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高校辅导员学刊》、《学语文》、《安徽师大报》等多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和报纸。学校是全国首批获准招收公费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也是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安徽省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学校先后接收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长短期进修和学历教育留学生3000多人次,与美国、英国、德国、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并与澳大利亚查尔斯·达尔文大学共建了孔子学院。学校还是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安徽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安徽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基地、安徽省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安徽省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安徽省高中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安徽省旅游中职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春华秋实,桃李芬芳。为迎接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学校正在围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在更高的起点上大力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学科领校、开放活校、依法治校、文化荣校”战略,坚持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美好安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以上数据截至2015年11月)
2023-09-06 10:01:371

安徽师范大学是一本还是二本

那得看你是哪里的生源,一个学校面向不同地区的生源招生,批次可不一样
2023-09-06 10:02:074

安徽师范大学分数线

非211/985中算挺不错的,以师范见长 中文、化学、地理、英语、数学、生物、生态学、历史、政治、音体美等专业实力比较好‘该校是省部共建的安徽省省属重点大学,本科生在省内录取分数线超过一本20 --25分安徽师范大学(Anhui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安徽师大(AHNU),位于长江流域区域中心和重要港口城市安徽省芜湖市,是安徽省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与民国时期著名的国立安徽大学一脉相承。安徽师范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安徽省属重点大学,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首批四所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之一,是全国首批具有接受公费来华留学生资格的高校、全国首批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权高校、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学校具有副教授自审权和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也是安徽省优先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截至2014年7月,校园共有3大校区,占地总面积195.2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总值2.57亿元,图书馆藏275.2万册。各类在籍学生37400余人,其中,研究生4800余人,普通本科生21800余人,留学生200余人,成人本专科生16000余人。国家级特色专业:地理科学、汉语言文学、生物学、历史学、[英语、电子信息工程、教育学、音乐学、化学截至2014年6月,安徽师范大学共用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5个,50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个博士后流动站。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6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9个,157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省、部重点学科18个,其中A类重点学科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 、汉语言文字学、教育学原理 、人文地理学、 有机化学、 生态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共党史 、课程与教学论 、体育教育训练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音乐学 、专门史、 应用数学、 分析化学、 自然地理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师资力量截至2014年1月,学校有教职工2279人,其中专任教师1412人,正高职称350人,副高级职称616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讲席教授7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8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7人,5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教学名师,12个省级教坛新秀。[1] 2015年11月安徽师范大学官方公布的学校简介: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学校坐落在具有“徽风皖韵、千湖之城”美誉的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濒临浩瀚长江,傍依灵秀赭山,集江南自然之神秀、汇安徽人文之灵杰,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高校,是安徽省委省政府优先建设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和安徽省“地方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高校。学校前身是1928年创建于安庆市的省立安徽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安徽大学,1949年12月成建制迁至芜湖。后又经历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皖南大学(刘少奇同志题写校名)、安徽工农大学等几个办学阶段。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郭沫若同志题写校名)。2005年,芜湖师范专科学校整体并入安徽师范大学。在8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刘文典、周建人、郁达夫、苏雪林、陈望道、朱湘、朱光潜、王星拱、杨亮功、程演生、陶因、张慰慈、丁绪贤、项南、许杰等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社会贤达先后汇聚在菱湖之畔、镜湖之滨,著书立说,弘文励教。经过一代代师大人潜心耕耘、励志践行、培育后学、薪火相继、言传身教,砥砺出“厚重朴实、至善致远、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淀出“严谨治学、敬业奉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风,培育出“勤学慎思、质朴谦逊、知行合一、求实求新”的学风,凝炼出“厚德、重教、博学、笃行”的校训。建校以来,累计为国家培养全日制高等专门人才20余万名。学校现有文学院、政治学院、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7个学院,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并办有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附中、附小和附幼。学校学科门类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艺术学等,形成了博士——硕士——学士教育等不同层次,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留学生教育等不同类型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个博士后流动站,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8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8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87个本科专业。有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安徽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5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3个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安徽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个安徽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学校现有教职工2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410余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810余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讲席教授7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8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7人,5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教学名师,12个省级教坛新秀。各类在籍学生37400余人,其中,研究生4800余人,普通本科生21800余人,留学生200余人,成人本专科生16000余人。校园占地总面积195.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0.06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75亿元。学校图书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藏书丰富,种类齐全,现有图书285万册,古籍善本600多种,其中《洪武正韵》为国内唯一全本、元刻明递修《通志》、明嘉靖刻本《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均为海内珍本,还拥有国内外主要网络资源及数据库,馆藏资源基本实现了数字化。学校办有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高校辅导员学刊》、《学语文》、《安徽师大报》等多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和报纸。学校是全国首批获准招收公费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也是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安徽省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学校先后接收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长短期进修和学历教育留学生3000多人次,与美国、英国、德国、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并与澳大利亚查尔斯·达尔文大学共建了孔子学院。学校还是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安徽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安徽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基地、安徽省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安徽省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安徽省高中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安徽省旅游中职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春华秋实,桃李芬芳。为迎接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学校正在围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在更高的起点上大力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学科领校、开放活校、依法治校、文化荣校”战略,坚持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美好安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以上数据截至2015年11月)
2023-09-06 10:02:251

安徽师范大学 音乐 专业 好么?

安徽师范大学 音乐 在安徽省最好 的 所以 来上还不错 你看他音乐系的历史 就知道还可以 的
2023-09-06 10:02:365

周坤的安徽师范大学教授

一、个人简介:周坤 ,(1973-),男,安徽庐江人,汉族,教授,硕士,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1991-1995年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本科体育教育专业,1995年留校任教至今,2002-2005年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二、研究方向:1、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  2、残疾人体育三、教学课程:1、体育概论  2、学校体育学  3、体育教学论  4、体育教学设计  5、现代学校体育教学与改革  6、体育原理四、主持及参与课题:1、主持,关于研究性体育学习方式的研究,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JG04028。  2、主持,关于研究性体育学习方式的研究,安徽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4XQN38。  3、主持,安徽省聋哑学校体育的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5sk058。  4、主持,北京奥运会后繁荣我国残疾人群众体育理论与实证研究,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研究项目,项目编号:08TYWH149。  5、主持,奥林匹克精神指引下安徽省残疾人体育发展战略研究,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AHSK07-08D103。  6、第三参与,课程标准下体育学习方式的变革及运用研究,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6sk074。  7、第四参与,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09SQRS027ZD。  8、第二参与,体育自主学习促进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与身心发展研究,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学),项目编号:CLA100178。  9、第一参与,徽学视域下徽州民俗体育及其传承研究,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AHSK09-10D98。五、发表论文: 序号 论文题目 刊物名称、期号 1 大学生余暇体育刍议 体育函授通讯2000(2) 2 21世纪中学体育教师培养规格的研究 安徽体育科技2000(3) 3 安徽省农村乡镇体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5) 4 论体育教学中学习兴趣的激发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3) 5 我国运动员保险问题的探讨与对策 中国体育科技2004(3) 6 论学校体育与诚信教育 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2) 7 体育教育实习学生心理特征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安徽体育科技2004(2) 8 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走向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7) 9 试论体育教学内容中的竞技运动项目 四川体育科学2004(3) 10 安徽省中小学学校体育发展探析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4) 11 陶行知“健康第一”思想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体育科技2005(1) 12 安徽省高校体育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四川体育科学2005(1) 13 奥运会风险因素与防范措施 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5(2) 14 论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前景与开发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 15 试论奥林匹克精神的发扬与困惑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3) 16 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聋哑学生课外体育参与现状研究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2) 17 残疾人健身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中国体育科技2006(3) 18 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课外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2006(9) 19 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1) 20 安徽15所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2) 21 交往理论视域中体育教学师生关系的新走向 中国学校体育2007(5) 22 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研究 安徽体育科技2007(3) 23 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新走向 中国学校体育2007(11) 24 论研究性学习方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发展与转变 中国学校体育2008(1) 25 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聋生体育课意识及参与现状研究 安徽体育科技2009(2) 26 论研究性学习方式下体育教师教学策略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5) 27 论研究性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组织实施与指导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9(3) 28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主项选修现状分析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0(5) 29 特殊教育学校课外体育现状与思考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8) 六、著作参编《大学体育》教材(第一章体育概述、第六章高等学校体育),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七、获奖情况:安徽省学校体育卫生科学论文大会二等奖,教育厅奖项,2006.7。
2023-09-06 10:02:511

天津师范大学和安徽师范大学哪个好一些?

天津 因为哪里的包子很好吃
2023-09-06 10:03:093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系与浙江传媒学院比较那个更好

该校是省部共建的安徽省省属重点大学,本科生在省内录取分数线超过一本20 --25分 安徽师范大学(Anhui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安徽师大(AHNU),位于长江流域区域中心和重要港口城市安徽省芜湖市,是安徽省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与民国时期著名的国立安徽大学一脉相承。 安徽师范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安徽省属重点大学,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首批四所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之一,是全国首批具有接受公费来华留学生资格的高校、全国首批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权高校、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学校具有副教授自审权和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也是安徽省优先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高校。 截至2014年7月,校园共有3大校区,占地总面积195.2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总值2.57亿元,图书馆藏275.2万册。各类在籍学生37400余人,其中,研究生4800余人,普通本科生21800余人,留学生200余人,成人本专科生16000余人。国家级特色专业:地理科学、汉语言文学、生物学、历史学、[英语、电子信息工程、教育学、音乐学、化学 截至2014年6月,安徽师范大学共用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5个,50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个博士后流动站。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6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9个,157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省、部重点学科18个,其中A类重点学科1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化学、生物学、生态学 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 、汉语言文字学、教育学原理 、人文地理学、 有机化学、 生态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共党史 、课程与教学论 、体育教育训练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音乐学 、专门史、 应用数学、 分析化学、 自然地理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师资力量截至2014年1月,学校有教职工2279人,其中专任教师1412人,正高职称350人,副高级职称616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讲席教授7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8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7人,5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教学名师,12个省级教坛新秀。[1] 2015年11月安徽师范大学官方公布的学校简介: 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学校坐落在具有“徽风皖韵、千湖之城”美誉的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濒临浩瀚长江,傍依灵秀赭山,集江南自然之神秀、汇安徽人文之灵杰,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高校,是安徽省委省政府优先建设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和安徽省“地方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高校。学校前身是1928年创建于安庆市的省立安徽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安徽大学,1949年12月成建制迁至芜湖。后又经历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皖南大学(刘少奇同志题写校名)、安徽工农大学等几个办学阶段。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郭沫若同志题写校名)。2005年,芜湖师范专科学校整体并入安徽师范大学。在8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刘文典、周建人、郁达夫、苏雪林、陈望道、朱湘、朱光潜、王星拱、杨亮功、程演生、陶因、张慰慈、丁绪贤、项南、许杰等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社会贤达先后汇聚在菱湖之畔、镜湖之滨,著书立说,弘文励教。经过一代代师大人潜心耕耘、励志践行、培育后学、薪火相继、言传身教,砥砺出“厚重朴实、至善致远、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淀出“严谨治学、敬业奉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风,培育出“勤学慎思、质朴谦逊、知行合一、求实求新”的学风,凝炼出“厚德、重教、博学、笃行”的校训。建校以来,累计为国家培养全日制高等专门人才20余万名。学校现有文学院、政治学院、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7个学院,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并办有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附中、附小和附幼。学校学科门类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艺术学等,形成了博士——硕士——学士教育等不同层次,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留学生教育等不同类型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个博士后流动站,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8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8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87个本科专业。有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安徽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5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3个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安徽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个安徽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学校现有教职工2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410余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810余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讲席教授7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8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7人,5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教学名师,12个省级教坛新秀。各类在籍学生37400余人,其中,研究生4800余人,普通本科生21800余人,留学生200余人,成人本专科生16000余人。校园占地总面积195.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0.06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75亿元。学校图书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藏书丰富,种类齐全,现有图书285万册,古籍善本600多种,其中《洪武正韵》为国内唯一全本、元刻明递修《通志》、明嘉靖刻本《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均为海内珍本,还拥有国内外主要网络资源及数据库,馆藏资源基本实现了数字化。学校办有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高校辅导员学刊》、《学语文》、《安徽师大报》等多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和报纸。学校是全国首批获准招收公费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也是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安徽省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学校先后接收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长短期进修和学历教育留学生3000多人次,与美国、英国、德国、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并与澳大利亚查尔斯·达尔文大学共建了孔子学院。学校还是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安徽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安徽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基地、安徽省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安徽省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安徽省高中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安徽省旅游中职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春华秋实,桃李芬芳。为迎接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学校正在围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在更高的起点上大力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学科领校、开放活校、依法治校、文化荣校”战略,坚持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美好安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以上数据截至2015年11月)-------------------------------------------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简介新文化 新传媒 新教育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于2010年5月,是学校应用性专业综合改革试验田,承载着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使命。学院现有新闻学、广告学、文化产业管理、摄影、动画、播音与主持艺术I、播音与主持艺术II(空乘与礼仪)、网络与新媒体等8个本科专业,其中新闻学、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等4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拥有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点;建有安徽省重点人文社科基地——“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和安徽省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传媒与艺术综合实验中心”,拥有27个专业实验室,设备总值2000多万元;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000多人,硕士研究生110人,在编教职工80人。学院成立以来,先后承担了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厅局级科研项目,以及安徽省政府重大招标课题——“安徽省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方法和路径研究”等20余项应用研究课题和社会服务项目。学院围绕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校媒融合、实践育人的培养机制,实施“创、采、写、摄、编、播、评、管”一体化教学。依托中央驻皖媒体、省级主流媒体、地市主要媒体和学校媒体,构建四级专业实习基地体系;围绕课程实验、实验课程、联合作业、课外拓展、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打造六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2013年,新闻与传播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新闻学院一起,入选全国10所试点先行的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根据部校共建协议精神,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和安徽师范大学将围绕建设一流新闻学院、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这一目标,共建管理体系、共商培养方案、共建核心课程、共建双师队伍、共建实验基地、共建研究平台,投入专项资金,推动新闻与传播学院加速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现代化新闻与传播学院。
2023-09-06 10:03:371

安徽师范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哪个好?

地域很重要,福建师范大学平时实习和就业机会更多~
2023-09-06 10:03:475

安徽师范大学有几个校区及校区地址 哪个校区最好

安徽师范大学相关信息,可询问学校办公室。奔跑吧,兄弟。祝你好运。
2023-09-06 10:04:272

安徽师范大学在哪个城市?

安徽师范大学(AnhuiNormalUniversity)是安徽省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与民国时期著名的国立安徽大学一脉相承。学校位于安徽省长江之畔芜湖市。学校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的安徽省属重点大学,安徽省委省政府优先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首批四所“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之一。学校前身是1928年创建于安庆的省立安徽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安徽大学,后迁至芜湖,历经皖南大学、安徽师范学院等名称,最终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学校是全国首批具有接受公费来华留学生资格的高校、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高校、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学校具有副教授自审权和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截至2014年7月,校园占地总面积195.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9.0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总值2.57亿元,图书馆藏275.2万册。学校已经形成了博士-硕士-学士不同教育层次等类型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已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师范与非师范并举高等院校。学校地址编辑中校区: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东路1号(赭山校区)新校区: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花津校区)
2023-09-06 10:04:454

用四个四字成语来形容中华汉字的魅力

博大精深~~
2023-09-06 10:04:5412

胡坤的个人简介

胡坤,男,汉族,1957年11月生,四川甘洛人。研究生学历(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1974年7月参加工作,197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中共凉山州委常委。参加工作后,历任:甘洛县海棠乡知青;凉山州社教工作团工作人员;中共越西县委办公室秘书,县政府办公室秘书、副主任兼县志办主任;越西县人民政府县长助理兼县政府办公室主任;中共越西县委常委、县长助理、县政府办公室主任;中共越西县委常委、副县长、常务副县长;中共越西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中共越西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中共会理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中共凉山州委常委、会理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中共凉山州委常委,州国资委党委书记。 在2011年11月15日举行的中国共产党凉山州第七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胡坤当选为凉山州委常委。是省九次党代会代表。
2023-09-06 10:05:222

章培恒的学术成果

章培恒先生主要学术成果,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历年发表的一百余篇论文,大多已收入《献疑集》(岳麓书社,1993)、《灾枣集》(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和《不京不海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三书中;二是以专著形式发表的《洪升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中国文学史》(主编之一兼作者,复旦大学出版杜,1996)和《中国文学史(新著)》(第一主编兼主要作者,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三是由他单独主持或与其他专家共同主持的大型集体项目如《辞海》的中国古代文学分科、《新编明人年谱丛刊》等。 1979年出版专著《洪升研究》,对清初戏剧家洪升的生平作了系统的考订和研究,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该书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和中国戏剧家协会理论著作奖。章培恒教授与骆玉明教授共同主编了《中国文学史》,1996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学术界和读书界引起了较强烈的反响,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研究上的一种突破。 后又编成《中国文学史新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从人性发展的视角对中国文学史进行描述,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研究上的突破,具有广泛影响。1985年编纂《全明诗》(集体科研项目),上海古籍出版社陆续出版。1979年修订《辞海》他担任分科主编(负责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和编委。合编大型丛书《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和 《近代小说大系》(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主编《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巴蜀书社出版),《中国禁书大观》(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其中的《中国禁书简史》 (己由日本新潮社出版日译单行本),《新编明人年谱丛刊》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论文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考证性的,其所提出的看法大都与学术界占主导地位的见解有相当大的距离,如关于百回本小说《西游记》的作者,解放后的中国研究学者都已肯定为吴承恩,他却认为吴承恩所作《西游记》为游记性质的作品而非通俗小说,发表了《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等几篇论文加以论证。中国现已有部分研究者接受他的观点。此类论文中的大部分收入其论文集《献疑集》,于1993年由岳麓书社出版。该书曾先后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和国家教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另一类论文是对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现象重新加以剖析(上起先秦,下迄近代)。其所得出的结论,或为以前的研究者所未尝言及,或与流行的见解相歧异。前者如《金圣叹的文学批评》、《中华文史论丛》 第三辑,与人合作),联系金圣叹的哲学思想以研究其文学批评,为前人所未及;后者如《李梦阳与晚明文学新思潮(日本《古田敬一教授退官纪念中国语言文学论集》),将李梦阳作为晚明文学新思潮的先驱,与通常把李梦阳仅仅视为晚明文学新思潮的批判对象的观点大相径庭。这些也都为同行所重视。论《红楼梦》的思想内容(《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4年01期)论晚清谴责小说的思想倾向(《学术月刊》1964年12期)论黄遵宪的诗歌创作(《学术月刊》1966年04期)再论李贺诗歌与形象思维——答王文生同志(《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04期)关于洪升生平的几个问题——读《洪升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关于屈原生平的几个问题(《学术月刊》1981年10期)李梦阳的一个侧面——古文辞的平民性(吉川幸次郎、章培恒,《文艺理论研究》1982年02期)《儒林外史》原书应为五十卷(《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4期)施彦端是否施耐庵(《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6期)《儒林外史》原貌初探(《学术月刊》1982年07期)论《金瓶梅词话》(《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04期)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展望(《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5期)关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小注的作者(《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再谈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再谈《金瓶梅词话》的写作时代(《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李梦阳与晚明文学新思潮(《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评价(《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再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评价问题——兼答刘世南君(《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明代的文学与哲学(《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从《诗经》、《楚辞》看我国南北文学的差别(《中国文化》1989年01期)关于《水浒》的郭勋本与袁无涯本(《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被妻子所弃的诗人——《南陵别儿童入京》与李白的婚姻生活(《中国典籍与文化》1992年01期)研究近代文学 首先须研究近代诗(《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封神演义》作者补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神圣忧思录:杂谈中国戏曲的前景——以昆曲、京剧为中心(《上海戏剧》1994年01期)从游侠到武侠──中国侠文化的历史考察(《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说“冲冠一怒为红颜”(《上海文学》1995年06期)关于现存的所谓“宋话本”(《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关于中国文学史的思考(章培恒、骆玉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论五四新文学与古代文学的关系(《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中国诗歌里的酒(《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年02期)关于李陵《与苏武诗》及《答苏武书》的真伪问题(章培恒、刘骏,《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20年来的巨大成就——中国文学学科的回顾与瞻望(《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8年Z2期)关于中国文学史的宏观与微观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人性、美感及文学的发展(章培恒、骆玉明,《文学报》2000年6月1日)从“论”说“史”……(《文学报》2000年7月6日)今天仍在受凌辱的伟大逝者(《鲁迅研究月刊》2000年12期)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兼及“近代文学”问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传统与现代:且说《玉梨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02期)关于《三国演义》的黄正甫本(《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关于五卷本《东坡志林》的真伪问题——兼谈十二卷本《东坡先生志林》的可信性(章培恒、徐艳,《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04期)《玉台新咏》为张丽华所“撰录”考(《文学评论》2004年02期,第5~17页)关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形成过程与写作年代(《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必须重视汉语言文字的发展特点——谈一种关于写作的无理要求和批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01期)从《红楼梦》看中国文学的古今演变(《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余秋雨何曾剽窃我的著作——一场闹剧及其背后(《艺术评论》2005年09期)再谈《玉台新咏》的撰录者问题(《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关于《大招》的写作时代和背景(《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从《红楼梦》看中国文学的古今演变(《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6年02期)经济与文学之关系(《学术月刊》2006年05期)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意义和效应(《河北学刊》2006年05期)《玉台新咏》的编者与梁陈文学思想的实际(《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明代徽州文学研究》——一部地域性文学研究中的优秀之作(《文汇读书周报》2006年8月4日)不尚空论,言必有据——读谈蓓芳《中国文学古今演变论考》(《文学报》2006年12月28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古籍整理研究(《中国典籍与文化》1993年04期)独立思考与细心求证(《光明日报》2000年8月10日)不能欣赏昆曲是知识分子素养上的缺憾——关于保存和复兴昆曲的几点设想(《文汇报》2001年8月18日)规范文科学术刻不容缓(《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12期)关于建立学术规范的两点建议(《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01期) 《三国演义辞典》前言(《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三国演义辞典》序(《明清小说研究》1988年02期)对武侠小说的再认识(代序)(《武侠世界的怪才——古龙小说艺术谈》,曹正文著,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年)《全明诗》前言(《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5期)《江盈科集》序(《书屋》1997年04期)人性的解放与形式的演进——《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本序(《文汇报》2007年7月17日)评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古籍整理研究(《中国典籍与文化》1993年04期)独立思考与细心求证(《光明日报》2000年8月10日)不能欣赏昆曲是知识分子素养上的缺憾——关于保存和复兴昆曲的几点设想(《文汇报》2001年8月18日)规范文科学术刻不容缓(《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12期)关于建立学术规范的两点建议(《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01期) 美好的中文(章培恒、陈村,《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05期)关于中国文学研究的古今贯通——章培恒教授访谈录(章培恒、宋荣,《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22期)中国文学的古今演变——章培恒先生学术访谈录(章培恒、马世年《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2023-09-06 10:06:561

安徽哪个师范大学最好

安徽师范大学最好。安徽师范大学简介: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坐落在具有“徽风皖韵、千湖之城”美誉的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濒临浩瀚长江,傍依灵秀赭山,集江南自然之神秀、汇安徽人文之灵杰。学校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安徽省委省政府优先建设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和安徽省特色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省唯一)、全国首批省委宣传部与学校共建新闻学院试点单位,荣获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学校前身是1928年创建于安庆市的省立安徽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安徽大学,1949年12月成建制迁至芜湖。后又经历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皖南大学(刘少奇题写校名)、安徽工农大学等几个办学阶段。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郭沫若题写校名)。2005年,芜湖师范专科学校整体并入安徽师范大学。校园占地总面积202.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7.3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7.89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11亿元。学校图书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藏书丰富,种类齐全,现有纸质图书305万册,电子图书259万种,电子期刊6.89万种,数字资源101种,古籍文献19万余册,古籍善本700余部,其中《洪武正韵》为国内唯一不配不补全本。学校办有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安徽师范大学学报》《高校辅导员学刊》《学语文》《安徽师大报》等多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报纸。
2023-09-06 10:07:151

吴晓萍的论文、论著

(一)论文1、《人类思维的发展和史学观念的更新》——《社会科学家》(桂林)1988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88年第10期转载)2、《汉唐乐舞与民族性格》——《文史杂志》(四川)1991年1期。3、《宋代御史推鞫制度述论》——《安师大学报》1991年4期。4、《宋代中央行政监督制度与宋代社会政治》——《齐鲁学刊》(山东)1991年5期(人大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91年第6期转载)5、《苏辙的变法思想及其实践》——《安师大学报》1997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97年第5期收入“专题论文库”)6、《徽商的途程观念》——《历史档案》(合著)1997年2期。7、《论新安理学家赵汸的〈春秋〉学说》——《安师大学报》(合著)1998年第4期。8、《二十世纪末简牍的重大发现及其价值》——《光明日报·理论周刊·史林》(合著)1998年10月23日9、《“瘿相”——王钦若》——《文史知识》1998年第12期。10、《〈挥麈录〉与王明清的学术成就》——《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11、《论明清徽商的敬业精神》——《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12、《20世纪中国史学的四大特点》——《安师大学报》1999年第4期。13、《新发现的<做茶节略>》——《历史档案》1999年第3期(第二作者)14、《汪藻对当代史的文献网罗》——《史学史研究》2004年第1期15、《苏辙的史学观述论》——《江汉论坛》2003年第12期16、《略论地缘政治与北宋外交》——《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17、《宋代‘私觌"问题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18、《宋代国信所考论》——《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19、《宋代外交使节的选派》——《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20、《宋代外交管理制度的特点》——《光明日报·理论周刊》第11版,2006年8月14日(《新华文摘》2007年第2期“论点摘编”《宋代对外贸易管理的务实性特点》)(二)专著1、《宋代外交制度研究》(独撰)——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版2、《百姓之友——苏轼》——《廉吏传》(周怀宇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88年)3、《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有纯帛的司马光》——同上。4、《烛影斧声,无辜受祸的赵德昭和赵德芳》——《皇子传》(张海鹏等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91年)5、《谦恭正直、时称贤王的赵元俨》——同上。6、《邀功卸责、利己谋官——北宋“瘿相”王钦若的无赖嘴脸》——《奸臣权谋》(王世华主编,黄山书社96年)7、《亡国权奸的丑恶表演—记北宋末年“媪相”童贯》——同上。8、《为官有秘诀、谄媚获高升——南宋丁大全是如何爬上权力高峰的》——同上。9、《中华治国方略文库·勤政(部分)——(李辉、吴廷嘉等主编《中华治国方略文库》,当代中国出版社97年)10、《安徽文化史》(第五编和第九编部分章节)——(国家教育部“九五”社科研究项目,张海鹏等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1、《中国历史大事典》(北宋部分)——(张海鹏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12、《中国历史文选》(工具书部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3、《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宋辽金元部分)——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
2023-09-06 10:07:511

杜书瀛的主要论文

走访昔阳,《汾水》1977年第1期悼何其芳,《四川文艺》1978年第1期生活·诗意·独创(何西来,田中木合著),美术,1977年5期解放思想 繁荣创作(何西来,田中木合著),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4期重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何西来,田中木合著),文学评论1979年4期是“黑线专政”,还是红线主导?,文史哲 ,1978年 01期试谈形象思维——学习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国戏剧 ,1978年 02期生活的教科书——评刘心武同志的短篇小说,社会科学战线 ,1979年 01期艺术典型与“多数”、“主流”及其他,文学评论 ,1980年 01期李渔论戏剧导演,文艺研究 ,1980年 04期质朴·简炼——漫谈《小镇上的将军》的艺术特色,语文教学通讯 ,1980年 07期艺术特性三题,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 03期党性原则与艺术规律——重新学习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文学评论 ,1981年 05期论艺术的对象,文史哲 1981年 06期艺术形象(续),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82年 1期艺术典型的真实性、哲理性和倾向性,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82年 01期艺术形象,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年2期坚持毛泽东同志的文艺思想的科学原则,文学评论1982年3期艺术形象的真实性与倾向性,学习与探索,1982年04期社会主义文学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学评论 , 1982年 06期论艺术对象问题,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年 03期李渔生平思想概观,文史哲 , 1983年 06期说“朦胧”,文学评论 , 1983年 06期青云谱记——访八大山人纪念馆,《星火》1983年第5期欣赏对象与欣赏主体的矛盾关系考察——兼谈艺术欣赏的特质,学术研究 ,1984年 03期何其芳的“创作冲动”说,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4年 04期美学的对象和任务,当代文坛 ,1984年 08期艺术的欣赏和批评,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5年 02期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条目之一,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6年 01期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文学创作美学纲要》片断,社会科学辑刊 , 1986年 02期论艺术表现的技巧,云南社会科学 ,1985年 03期要勇于探索,当代电影 ,1985年 03期关于艺术典型问题,贵州社会科学 , 1985年 03期谈谈艺术典型化的规律,文艺评论 ,1985年 04期艺术认识的个性和社会性,学习与探索 ,1985年 06期文学作品的生成——《文学创作美学纲要》片断,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6年 04期美的本质及美的弗晰性,山东社会科学 ,1987年 02期文艺与审美及其他——关于文艺观念的一些思考,学习与探索 ,1987年 02期创作美学引论,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87年 02期论审美活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7年 04期论创作客体,云南社会科学 , 1987年 05期关于艺术理论问题的思考,文艺争鸣 , 1987年 05期两个“尺度”与文学创作——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功能,文学评论 ,1987年 05期文学意象,学术研究 ,1987年 05期论文学创作的主体——作家,浙江学刊 ,1987年 06期创作与接受,当代文坛 , 1987年 06期文学物象,文艺研究 ,1987年 06期关于“天才”的思考,贵州社会科学 , 1987年 08期论技巧,文艺理论研究 , 1988年 01期文学创作的审美社会学(上)——社会环境与文学创作,社会科学战线 ,1988年 01期文学创作的审美社会学(下)——社会环境与文学创作,社会科学战线 ,1988年 02期论文学创作对社会环境的影响,齐鲁学刊 ,1988年 02期艺术生命的孕育,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9年 01期关于人类本体论哲学,云南社会科学 ,1989年 02期论人类本体论文艺美学,文艺理论研究 ,1989年 03期再论人类本体论美学,文艺理论研究 , 1989年 05期艺术美的创造,广西社会科学,1989年6期技术美的构成因素,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4期论人类活动的基本类型——为审美-艺术活动定位,文艺理论研究 , 1991年 01期文艺创作作为审美价值的生产活动,河北学刊 , 1992年 02期仪容美学,文艺研究1991年3期论文艺理论家何其芳,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2期文艺创作中的美学辩证法,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3期文艺理论的生命也在于创造——评刘烜的《文艺创造心理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2年 04期九十年代: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学,文艺理论研究 ,1992年 04期审美价值生产的基本类型,文艺研究 ,1992年 06期文学语言:遵循规范与突破规范,语文建设,1992年7期生态技术美学的对象和任务,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1期生态技术美的本质,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4期以热心肠坐冷板凳——谈治学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4年05期颓落与拯救──论当代中国文学的道德风貌与文学家的人格建设,文学评论 , 1994年 05期世纪之交感言——文艺理论从哪里突破?《小说评论》1995年01期高山流水文艺书简,《太原日报》1995年4月至6月谈“做学问”——论学书简,《学习与探索》1995年05期理想和英雄──“北戴河对话录”之一,当代作家评论 , 1995年 06期市场经济与文学艺术和精神文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文状况,《文艺争鸣》1995年06期天和人和国和家和,《山西发展导报》1995年12月16日面对传统:继承与超越,《山东文学》1996年01期论人类活动的基本类型,《淄博学院学报》1996年01期“文艺与消闲”专栏──主持人的话,《文艺争鸣》1996年02期消闲与文化和审美,《文艺争鸣》1996年03期消闲文化漫议,《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4期市场经济的文化效应和民间空间(一),《改革》1996年01期市场经济的文化效应和民间空间(二),《改革》1996年02期市场经济的文化效应和民间空间(三),《改革》1996年03期东方诗学与东方批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文艺学的对话,《学术研究》1996年06期多元与兼容,《文艺争鸣》1996年06期李渔的戏剧美学引言,《淄博学院学报》1997年01期文艺学研究的一次盛会——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研讨会“跋”,《淄博学院学报》1997年02期从现代文艺学建设谈到百年学术史研究,《扬州大学学报》1997年02期《闲情偶寄》评点,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8年 01期提高娱乐的文化和审美含量,《江南论坛》1998年01期《闲情偶寄》评点(四),《广西师院学报》1998年01期“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杂议,《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1期再读李渔——《闲情偶寄》评点本序,《扬州大学学报》1998年01期建立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基石──评《中古文学理论范畴》,《中国图书评论》1998年01期《闲情偶寄》评点之九,《浙江大学学报》1998年02期走向对话的时代——新时期文艺学20年学术历程,《淄博学院学报》1998年04期李渔论“修容”,《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04期读《闲情偶寄》札记,《学习与探索》1998年04期新时期文艺学反思录,《文学评论》1998年05期关于园林美——《闲情偶寄》评点(十),《河北学刊》1998年06期大印象:反正·反思·反叛──二十年(1978-1998)文艺学美学历程,《昌潍师专学报 》1998年06期反正-反思-反叛——二十年文艺学美学历程,南方文坛 , 1998年 06期拨乱反正,“正”在哪里?──新时期文艺学20年的反思之一,《文艺争鸣》1998年06期《闲情偶寄》的女性审美观,《思想战线》1999年01期内转与外突——新时期文艺学再反思,《文学评论》1999年01期读《闲情偶寄》札记(二),《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1期“方法论”热──新时期文艺学的反思之一,《文艺争鸣》1999年01期新时期文学和道德,《郑州大学学报》1999年01期新时期文艺学反思二题,《山东理工大学学报》1999年02期新启蒙:理性精神下的文论话语,《文艺理论研究》1999年04期从“认识文论”走向“审美文论”,《学习与探索》1999年06期研究“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的意义,《扬州大学学报》2000年01期学术本位的回归,《文史哲》2000年01期关于文学本体论的思考,《江海学刊》2000年01期对中国文艺学学术史的百年回顾与反思,《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02期形象思维是不是“思维”?,《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03期文艺与政治——为文艺正名,《淄博学院学报》2000年03期百年文论的启示,《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04期追索中国文艺学学术研究的百年行程,《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05期文学主体论的超越和局限,《文艺研究》2001年01期人物掠影,《小说评论》2001年第2期兴奋与感慨——《新时期文艺学反思录》后记,《小说评论》2001年02期学术范型的转换——关于百年美学和文论的断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04期美学研究期盼超越——评《西方美学论稿》,《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05起访爱丁堡,《山东文学》2001年06期在全球化浪潮前面——关于艺术与美学处境的断想,《文艺争鸣》2001年06期文化的全球化与民族性问题,民族艺术研究 , 2002年 03期文艺美学诞生在中国,《求索》2002年03期文艺美学的教父,《南方文坛》2002年05期论文艺美学的产生,《潍坊学院学报》2003年03期文艺美学产生的时代必然性,《民族艺术研究》2003年04期文艺美学:内在根据与学术理路,《理论与创作》2003年04期关于价值美学,《郑州大学学报》2003年05期全球化语境下的审美、艺术、美学新转向,《河北学刊》2003年06期文艺美学:现状与未来,《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7期价值与审美,《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1期审美价值的消费和评价,《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02期后现代:生活与艺术合一了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汕头大学学报》2004年03期艺术生活的特异化,《深圳大学学报》2004年06期艺术与生活:并未合一,《人文杂志》2004年06期文艺学向何处去,《文艺争鸣》2004年06期大舅撑起我的天,《北京文学》2004年07期对中国20世纪文论和美学的回顾与反思,《南都学坛》2005年01期爸爸,《青年记者》2005年01期我所知道的蔡仪先生,《新文学史料》2005年01期多面蔡仪——纪念蔡仪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界》2005年01期关于滑稽和笑的思考,《汕头大学学报》2005年02期从《共产党宣言》谈到文化艺术的全球化与民族性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年 02期生活的变异,《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04期自述:我这一辈子,《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04期再说全球化,《学习与探索》2005年05期反思百年文论——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06期为了人民的利益和欢乐,《粤海风》2006年01期文学真的会消亡吗——在中山大学的讲演,《南都学坛》2006年01期中国古典美学的典型理论——中国和西方典型理论的对比,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 2006年 02期人是自然,又非自然——人学问题札记,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年 02期谈艺术欣赏,《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3期价值美学札记,《清华大学学报》2006年03期审美:以情感为中心,《理论与创作》2006年04期论建立新的文艺美学,南都学坛 , 2006年 04期玉米宫殿,山花 , 2006年 08期电子媒介时代及其对文学理论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10月18日
2023-09-06 10:08:161

宋燕鹏的主要论文

《金元时期崔府君信仰在华北的传播》,《元代文献与文化研究》第三辑,中华书局2015年3月版 《宋元时期晋东南三嵕山神信仰的兴起与传播》,《山西档案》2015年第1期 《晋东南二仙信仰在唐宋时期的兴起——以碑刻资料为中心》,《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15年第2期全文转载) 《塑造东南亚“本土化”的华人史研究——苏庆华教授<东南亚华人宗教与历史论丛>读后》,《南洋学报》(新加坡南洋学会),2013年(第67卷)《19世纪上半叶马六甲青云亭亭主权威的变革与再造尝试》,《华人研究国际学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2013年第2期《由碑铭看1800年前后马六甲华人甲必丹之活动》《汉学研究学刊》(第四辑,马来亚大学中文系),2014年《区域社会史:马来西亚华社历史研究的基础理论——读<拓荒·扎根:武吉巴西永德公冢与地方拓殖史>有感》,《学文》(吉隆坡: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2013年第2期《宋元时期晋东南成汤信仰的传播》,《元代文献与文化论丛》第二辑,中华书局,2013年《美国汉学家傅汉思先生的古诗研究》,《中国韵文学刊》2013年第3期《<唐宋土地制度与政策演变研究>读后》,《大连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4期《<唐张仁愿神道碑考>补》,《文物春秋》2013年第1期《论南宋士人能够参与地方公益的外在动因》,《宋史研究论丛》(第十四辑)2013。《山西汾阳圣母庙壁画的社会史考察》,《山西档案》,2013年第4期《宋元山西长子崔府君信仰的嬗变》,《山西档案》,2013年第2期《南宋地方桥梁的修建与士人参与》,《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2期《南宋地方官学的修建与士人参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1期《北朝太常(少)卿的迁转及其文学化》,《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12年《中国前工业化时代的背景——宋代农村经济发展程度与原始工业化启动的距离估计试论》,《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1期《汉魏六朝民众建立祠庙的心理动机》,《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3期《东魏北齐冀州刺史系年考》,《兰台世界》2011年11月《南宋士人阶层发育的地域差异》,《宋史研究论丛》(第十二辑),2011年《<宋代提点刑狱司制度研究>读后》,《中国史研究动态》2010年第1期《我国古代蝗灾社会反应机制定型期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第12期《<北齐赵炽墓志>试释》,《文物春秋》2009年第4期《<李德林集>的流传与辑佚》,《兰台世界》2009年9月《籍贯与流动:东魏文士的地理分布》,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宋书>封爵、食邑、户数勘误七则》,《书品》(2008年第三辑),中华书局2008年《石家庄市“城中村”民间信仰现状个案调查研究——以裕华区槐底村为中心》,《安徽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北周麟趾学士的设置、学术活动及意义》,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2期《略论北朝后期秀才选举中的文学因素》,《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北齐卢誉墓志考>献疑》,《文物春秋》 2008年第4期《北齐的文化著述机构——文林馆》,《兰台世界》2006年第12期  《论北齐文士的地理分布——以“待诏文林馆”为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第4期《南北朝宗族制度试探》,《北朝史研究》(中国魏晋南北朝史第七届年会暨北朝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孙吴分交州置广州缘由之我见》,《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由一通摩崖造窟碑记看北朝厍狄氏的起源及其早期活动》,《文物春秋》 2001年第1期《从<名公书判清明集>看南宋族长的职权》,《邯郸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北魏在南皇族考》,《北朝研究》(第一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
2023-09-06 10:08:331

陈业新人物简介

陈业新陈业新(ChenYe-Xin),男,1967年12月生,浙江省奉化市人。198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2月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及工程系材料科学及工程专业,1985年11月硕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1992年4月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材料物理专业。1992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材料物理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大学研究员、材料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科研成果“长程有序金属间化合物的环境脆化”在2001年12月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中文名:陈业新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浙江省奉化市出生日期:1958年12职业:教师毕业院校:上海交通大学主要成就:2001年12月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代表作品:《明至民国时期皖北地区灾害环境与社会应对研究》职称:教授上海大学研究员科研成果“长程有序金属间化合物的环境脆化”在2001年12月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导师姓名陈业新导师性别男职务职称教授.所在院系人文学院所属学科物理学(物理学史)研究方向灾荒史中国科技文献史陈业新,1967年生,历史学博士、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1996、2001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所,分别获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历史文献学专业)。2001年9月—2003年6月,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03年6月至今,工作于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从事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专著2部、合著多部,发表论文50余篇。先后获禹贡基金“优秀青年学术论著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上海交通大学晨星青年学者奖励计划“SMC优秀青年教师奖”、“上海图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等荣誉或奖励,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研究专长:中国古代史、灾害史、环境史。研究领域:秦汉史、区域史、传统文化与社会等。近些年来,主要集中于历史时期的环境变迁与环境保护、历史灾害与社会、传统生态意识的研究。代表性论著一、学术论文2017年:《1960年代以来有关水旱灾害史料等级化工作进展及其述评》,《社会科学动态》,第2期,第37—57页。2017年:《“成礼三驱”:汉唐时期“三驱”礼衍变述论——以_狩礼的建设为线索》,《社会科学》,第3期,第130—143页。2016年:《〈周易〉“三驱”礼考释》,《周易研究》,第2期,第67—83页。2016年:《阻源与占垦:明清时期芍陂水利生态及其治理研究》,《江汉论坛》,第2期,第104—116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2016年第7期全文转载。2015年:《深化灾害史研究刍议》,《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第1期,第86—93页。《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5年第2期转载主要内容。2015年:《环境史“深描”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报》,7月9日。2013年:《历史时期芍陂水源变迁的初步考察》,《安徽史学》,第6期,第92—105页。2012年:《中国历史时期的环境变迁及其原因初探》,《江汉论坛》,第10期,第62—68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地理》2013年第2期全文转载。2012年:《中国环境史中的儒家生态意识》,《中国社会科学报》,9月5日。2012年:《秦汉时期乌兰布和北部地区生态状况的再考察》,曹玮主编、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编《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2》总贰辑,三秦出版社,第383—399页。2011年:《道光二十一年豫皖黄泛之灾与社会应对研究》,《清史研究》,第2期,第90—101页。2011年:《明清时期皖北地区灾害环境与社会变迁——以文武举士的变化为例》,《江汉论坛》,第1期,第89—101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5期转载主要内容。2010年:《“载纵载横”与无远弗近——秦汉时期幽燕地区交通地理研究》,《社会科学》,第8期,第105—118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地理》2010年第6期全文转载。2010年:《清代皖北地区行政区划及其变迁》,《清史研究》,第2期,第73—85页。2009年:《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探析——以“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为对象》,《孔子研究》,第4期,第4—16页。2009年:《清代皖北地区洪涝灾害初步研究——兼及历史洪涝灾害等级划分的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辑,第14—29、86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2009年第10期全文转载。2009年:《1938—1947年黄河南泛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徐少华主编《荆楚历史地理与长江中游开发——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第393—417页。2008年:《两汉时期幽燕地区社会风习探微》,《中国史研究》,第4期,第45—72页。2008年:《明清时期皖北地区尚武风习初探》,程必定、吴春梅主编《淮河文化纵论——“第四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选编》,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第46—69页。2008年:《明代国家的劝分政策与民间捐输——以凤阳府为对象》,《学术月刊》,第8期,第139—147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12期转载主要内容、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2008年第11期全文转载。2008年:《明清时期皖北地区健讼风习探析》,《安徽史学》,第3期,第101—110页。2008年:《皖北花鼓灯探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第477—483页。2008年:《明代凤阳府灾后税粮折色初探》,《中国农史》,第2期,第48—57页。2008年:《民国时期民生状况研究——以皖北地区为对象》,《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第1期,第78—88页。2007年:《1931年淮河流域水灾及其影响研究——以皖北地区为对象》,《安徽史学》,第2期,第117—128页。2007年:《儒家生态意识特征论略》,《史学理论研究》,第3期,第42—51页。2007年:《战国秦汉时期长江中游地区气候状况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辑,第5—16页。《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7年3期摘要转载。2006年:《是“天人相分”,还是“天人合一”——〈荀子〉天人关系论再考察》,《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第5期,第53—59页。该文被赵轶峰主编《当代中国的“人—自然”观》(亚洲文化研究丛刊)收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2006年:《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论略——以“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为对象》,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编《现代意识与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52—281页。2006年:《两汉荒政思想探析》,《湖北大学学报》,第1期,第12—17页。2005年:《近五百年来淮河中游地区蝗灾初探》,《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辑,第22—32页。2005年:《近些年来关于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研究述评——以“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为对象》,《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第2期,第74—80页、封三。该文被赵轶峰主编《当代中国的“人—自然”观》(亚洲文化研究丛刊)收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2004年:《秦汉政府行为与生态》,《淮南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第63—68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2004年第6期全文转载。2003年:《两汉时期蝗灾探析》,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编、周国林主编《历史文献学论集》,崇文书局,第487—495页。2003年:《秦嘉籍贯考辨》,《安徽史学》,第4期,第105—106页。2003年:《西汉元帝建昭四年“雨雪”辨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辑,第32—34页。2003年:《两汉时期天体异常灾害论探讨》,《社会科学战线》,第3期,第114—117页。2002年:《两汉祈雨礼俗初探》,张国刚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4辑,商务印书馆,第319—328页。2002年:《两〈汉书〉“五行志”关于自然灾害的记载与认识》,《史学史研究》,第3期,第43—48页。2002年:《两汉时期的灾害及对经济影响的分析》,《江海学刊》,第5期,第158—163页。2002年:《两汉气候状况的历史学再考察》,《历史研究》,第4期,第76—95页。2002年:《两汉荒政特点探析》,《史学月刊》,第8期,第39—43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2002年第6期全文转载。2002年:《两汉时期灾害发生的社会原因》,《社会科学辑刊》,第2期,第110—115页。2002年:《两汉荒政初探》,《淮南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第22—26页。2001年:《秦汉时期生态思想探析》,《中国史研究》,第1期,第19—26页。2001年:《秦汉时期北方生态与民俗文化》,《社会科学辑刊》,第1期,第102—107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2001年第3期全文转载。2001年:《灾异辨析——兼及〈公羊传〉与董仲舒之灾异说》,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0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第94—103页。2000年:《秦汉生态职官考述》,《文献》,第4期,第41—47页。2000年:《秦汉时期西北开发史鉴》,《光明日报·历史周刊》,12月8日。2000年:《秦汉时期巴楚地区生态与民俗》,《江汉论坛》,第11期,第55—58页。2000年:《司马迁天命观的多重性及其原因初探》,《湖北大学学报》,第4期,第73—77页。2000年:《论项羽的多重性格及对其成败的影响》,《台州师专学报》,第3期,第30—34页。2000年:《试论项羽兵法》,《浙江学刊》,第2期,第146—148页。2000年:《浅谈章学诚的方志学理论与实践》,《淮南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第39—42页。1999年:《察举制与两汉社会品评之风》,《文史知识》,第12期,第49—52页。1999年:《试论两汉察举制对历史文献发展的影响》,《台州师专学报》,第1期,第12—16页。1998年:《“罢黜百家”语出何人》,《中国史研究》,第2期,第169—170页。1998年:《秦汉生态法律文化初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第84—89页。1997年:《地震与汉代荒政》,《中南民族学院学报》,第3期,第88—91页。1996年:《两汉文献整理述略》,《文史知识》第11期,第96—102页。1996年:《湖北地震史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第75—79页。1995年:《项羽与成语典故》(与王明德合作),《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第12期,第33—34页。2008年:《明至民国时期皖北地区灾害环境与社会应对研究》(专著),上海人民出版社,51.3万字。2004年:《灾害与两汉社会研究》(专著),上海人民出版社,32.7万字。1999年:《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上、下册,合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二、著作2015年:《长江流域的游艺竞技》(编著),长江出版社,14万字。2012年:《儒家生态意识与中国古代环境保护研究》(专著,上海交通大学学术出版基金资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52.5万字。2011年:《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专题研究》(合著,张建民等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本人完成其中第四章“长江中游地区距今10000—1800年间气候状况研究”,第116—185页。2008年:《明至民国时期皖北地区灾害环境与社会应对研究》(专著,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近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丛书”之一种,邹逸麟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51.3万字。2006年:《鱼龙百戏——长江流域的游艺与竞技》(编著),武汉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24.6万字。2004年:《灾害与两汉社会研究》(专著),上海人民出版社,32.7万字。该著被汝信、赵士林主编的《中国学术年鉴(人文社会科学版)》选为“年鉴”2004年度中国古代史学科优秀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79—380页。1999年:《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上、下册,合著,王玉德等主编,国家“九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本人完成其中第二章“秦汉时期的生态文化”、第十四章“中国历代灾害与生态文化”,第136—274、1183—1243页。1997年:《道家逸品》(与刘韶军合著),长江文艺出版社。本人完成其中《庄子》部分,该著由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4月再版,2013年列入教育部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1997年:《汉高祖的人生哲学》(与姚伟钧合著),台湾汉扬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中国历史文选》(教材,周国林主编、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编),本人参与编写其中《礼记》部分,中华书局。2010年:《清代皖北地区行政区划及其变迁》,《清史研究》,第2期。2009年:《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探析——以“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为对象》,《孔子研究》,第4期。2009年:《清代皖北地区洪涝灾害初步研究——兼及历史洪涝灾害等级划分的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辑。2009年:《1938—1947年黄河南泛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荆楚历史地理与长江中游开发——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两汉时期幽燕地区社会风习探微》,《中国史研究》,第4期。2008年:《明代国家的劝分政策与民间捐输——以凤阳府为对象》,《学术月刊》,第8期。2008年:《明至民国时期皖北地区_窳风习探析》,《社会科学》,第3期。2008年:《明清时期皖北地区尚武风习初探》,《淮河文化纵论——“第四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选编》,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战国秦汉时期长江中游地区气候状况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辑。2007年:《1931年淮河流域水灾及其影响研究——以皖北地区为对象》,《安徽史学》,第2期。2007年:《儒家生态意识特征论略》,《史学理论研究》,第3期。2005年:《近五百年来淮河中游地区蝗灾初探》,《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辑。2005年:《近些年来关于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研究述评——以“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为对象》,《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第2期。2004年:《庄子评析》(古籍注评),崇文书局,2012、2015年再版。2002年:《两汉祈雨礼俗初探》,《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4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两〈汉书〉“五行志”关于自然灾害的记载与认识》,《史学史研究》,第3期。2002年:《两汉气候状况的历史学再考察》,《历史研究》,第4期。2002年:《两汉时期的灾害及对经济影响的分析》,《江海学刊》,第5期。2001年:《秦汉时期生态思想探析》,《中国史研究》,第1期。2001年:《秦汉时期北方生态与民俗文化》,《社会科学辑刊》,第1期。2001年:《灾异辨析——兼及〈公羊传〉与董仲舒之灾异说》,《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0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秦汉生态职官考述》,《文献》,第4期。1998年:《秦汉生态法律文化初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1997年:《地震与汉代荒政》,《中南民族学院学报》,第3期。1996年:《湖北地震史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1995年:《明实录类纂》(浙江上海卷)(古籍整理,李国祥等主编,多人完成),武汉出版社。三、项目2013年:《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排名2/6,实际主持,已完成。2010年:《明清时期华东地区灾荒环境下的社会治理研究》(10BZS058),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主持,进行中。2008年:《淮河流域历史地理研究》(08TS4),上海交通大学文科科研创新计划特色项目,主持,已完成。2005年:《儒家生态意识与中国历史时期的环境保护研究》(2005FLS001),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主持,已完成。2001年:《儒家生态意识与中国历史时期的环境保护研究》,孔子文化大学深见东州儒学研究基金项目,主持,已完成。2001年:《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01AZS001),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张建民主持),参与,已完成。四、获奖2013年:《覆盖全体学生、贯穿本科全程的大学通识教育改革与实践》,上海市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排名2/10)。2013年:《中国文化史八讲》,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贡献奖一等奖。2012年:《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教育改革与实践》,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排名2/8)。2012年:《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教育改革与实践》,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全国第一届大学素质教育优秀研究成果(试验成果)一等奖(排名3/6)。2011年:《明至民国时期皖北地区灾害环境与社会应对研究》,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第四届禹贡基金“优秀青年学术论著奖”著作三等奖。2010年:《明至民国时期皖北地区灾害环境与社会应对研究》(邹逸麟主编《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丛书》之一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2010年:《明至民国时期皖北地区灾害环境与社会应对研究》(邹逸麟主编《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丛书》之一种),第十一届“上海图书奖”一等奖。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华山国际奖教金”。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师奖”二等奖。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首届晨星青年学者奖励计划“SMC优秀青年教师奖”。2004年:《两汉气候状况的历史学再考察》,上海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2002—2003)论文类三等奖。2004年:《两汉气候状况的历史学再考察》,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第三届禹贡基金“优秀青年学术论著奖”论文二等奖。2000年:全国古籍整理委员会“古文献”优秀奖学金(博士生类)三等奖。
2023-09-06 10:08:481

柳宗元的学术论文

有关柳宗元的学术论文(2011-2012) 从中国学术期刊网的检索结果来看,光2011年至2012年10月这一段时间里,以柳宗元为主题的期刊论文就有400来篇。这些论文内容广泛,涉及了柳宗元的生平交游、著作系年、思想影响、版本考订、诗歌艺术、地方文化、教学教改及文学推广等诸多方面。下文从接受与嬗变、思想与政治、考释与比勘、教育与传播四个方面略述其要。 一、接受与嬗变 尚永亮、洪迎华:从辨体思想看明清诗学对韦、柳五古之接受 尚永亮、洪迎华在《从辨体思想看明清诗学对韦、柳五古之接受》(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一文中论述了明清诗学对韦应物、柳宗元的接受。 明清时期,受尊古思想和辨体意识的影响,韦应物、柳宗元五古的体裁意义和艺术价值在读者接受视野中得以凸显。因诗学主张及价值观的不同,此期诗家对韦、柳在五古发展史上的“正”与“变”及历史地位存在多样化的解读:或谓其变而不失正,可作为追陶及尚古的门径;或谓其乃六朝余韵,虽不足尽法,然实有妙诣。视角不一的批评和接受,一方面深入阐释了“韦柳体”的丰富内涵,另一方面也确立了韦应物、柳宗元在五言古诗及整个诗歌史上的意义和地位。 明清时期,虽然各位诗家在思想倾向上有复和求变的差异,理论建树上有主格调、重性情尚神韵等不同,诗歌批评上也有唐、宋诗的轩和争议,但在接受古诗时,基本都认同汉魏及陶诗的高格和雅正。对于唐代得古诗正音的诗人,各家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有人于古诗独尚陶之清澹和技艺,以至在唐代惟推韦、柳二人。进一步看,韦、柳在这一五言正脉的传续上又有特殊的地位。元好问有“古诗十九首,建安六七子。中间陶与谢,下逮韦柳止”的说法,承接元氏观点,明清诗家在古诗流变中赞许唐代五古作者,也通常将韦、柳视作殿后的两位,由此形成此一时期较为一致的接受态度。究其缘由,恐怕在于韦应物、柳宗元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当诗史新变和转关的特殊时段。 杨再喜论宋代接受视野中的韩柳并称论 杨再喜在《宋代接受视野中的“韩柳”并称论及其文化成因》(原载《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第3期)中认为:由于儒学复兴和文学复古的需要,唐代古文家韩愈和柳宗元在宋代同时迎来了接受史的第一个春天,其中的“韩柳”并称论成为一种重要的接受方式。对于“韩柳”并称论的接受主要有“文章之士”和“道学之儒”两大群体。“文章之士”们常常坚持“韩柳”并称并且使之广为盛行;“道学之儒”们在北宋时往往“扬韩抑柳”,甚至反对“韩柳”并称,到南宋时,由于理学官方地位的确立,“韩柳”并称论也得到了理学家的认同。“韩柳”并称论的境遇在于:韩、柳两人文学地位虽然相当而在对待儒、释、道的态度上却不一样。 杨再喜论唐宋古文体系中“文道观”的传承与转关 杨再喜在《论唐宋古文体系中“文道观”的传承与转关》(原载《河北学刊》2011年第5期)中认为:在唐宋古文理论中,“文道观”居于核心地位,对于道之含义的理解,一方面以儒家的圣人之道为基础,另一方面对儒、释、道各家的态度明显不同。两宋时,唐代“文道观”的基本思想显现出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回归,使唐宋古文运动成为一个整体并取得了最后的成功;但由于接受语境的变化,历经演进,原有的“文道观”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和转折。 具体到柳宗元,韩、柳二人对于“道”的含义的理解也有着共同的基础,即坚守儒家的圣人之道。对于儒家之道的强调,是韩、柳二人在文学史上得以相提并论的重要原因。,柳宗元“统合儒释”的思想也发展为王安石的“通融儒释”观。 肖扬碚论柳宗元在明代的接受与批评 洪迎华论刘禹锡柳宗元在明清时期的接受境遇 洪迎华在《政治家刘柳在明清时期的接受境遇》(《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中认为:因为永贞革新及王叔文等的关系,历史上对政治家刘禹锡、柳宗元的接受表现出诸多争议,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人、文学家身份的刘柳。唐宋时期,刘柳的政治作为及人格处于被贬斥的地位,降及明清,其接受境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方面,接受者对永贞革新的认识走向公正和深刻,王世贞、王夫之、王鸣盛等人皆在对事件背景、过程的客观探讨中,重新审视和大力肯定了革新的历史意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革新人物的不实罪名翻了案。另一方面,明清读者对革新中的人物角色表现出了较为复杂的接受心理。诸多史家大力肯定二王的革新作为,但在道德品行上却加以贬低,并对其用事作风示以不满。而对刘柳,则出现了由否定其人而否定其文,和尽管对刘柳与王叔文结交并在行事中的激切、浮躁不无微辞,但对其人其文均予以肯定的两种不同接受态度。 李栋辉论宋代柳诗的接受 李栋辉在《宋代柳宗元诗歌接受新论》(原载《柳州师专学报》2011年第1期)一文中认为:柳诗在宋代的接受与宋代的诗学思想有着紧密关联,诗学思想与人格境界之“平淡”追求,深深的影响了柳宗元诗歌在宋代的传播过程。宋代对柳宗元诗歌的接受主要从“陶柳”诗风异同论、“韩柳”诗风不同论、柳诗深得“骚学”论等三条路径展开的。 景遐东、曾羽霞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影响 景遐东、曾羽霞在《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文体特征》(《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第9期)一文中认为: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创造性的吸收了前人成果,开拓了新题材,扩大了山水的关注范围,在对山水的描写时凸显山水的特色,写“意”中的山水,“人化”的山水;通过独特意象的选择,注重情景交融、物我冥合意境的开拓和语言的诗意化,形成了山水游记文体的诗化状态。无论是其娴熟的诗化手法、独特的题材选择、高洁幽远的创作风格与精美隽永语言,对唐以后历代散文家都有深刻影响。晚唐的皮日休、罗隐、陆龟蒙等的散文,随处可见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痕迹。宋代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明代的袁宏道、徐宏祖,清代的姚鼐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他的山水游记的影响。 吕海龙论刘知几对韩柳的影响 何哲群论柳宗元对屈原的接受与继承 何哲群在《试论柳宗元对屈原的接受与继承》(原载《云梦学刊》2011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屈原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更是中国人文精神、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相似的时代环境和人生经历,使柳宗元对屈原有千年一遇之感。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就极力追慕屈原,他的政治追求是对屈原“美政”理想的继承和发扬;他的文学创作师法屈原,是对屈骚的继承和发展。首先,柳宗元继承了屈原深刻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批判精神,而且更有发展,批判力度更强,方法也更多样。其次,柳宗元继承了屈原《离骚》“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的传统。再次,柳宗元还继承了屈原骚学的抒情模式。 殷学国论《江雪》的影响 殷学国在《唐诗经典影响史的三个层次——柳宗元﹤江雪﹥影响研究》(原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认为:《江雪》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与后人对其诗典和意象之借鉴和接受属于一体两面的关系,均表现于语典引用、意境重绘和意蕴转换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代表了唐诗经典影响史研究的三个层次,具有方法启示的意义。《江雪》语典的使用频度和语典形式的变化见其在后世的接受程度。对《江雪》意境的重写和再绘则能见出接受过程中一些丰富而细致的变化。寒江独钓意蕴在后世诗作中的接受变化,既丰富了意象内涵,又为探求《江雪》意旨提供了路径和线索。 杨榕论《封建论》的接受与再接受 杨榕在《经典论断的评析与认同——柳宗元﹤封建论﹥的接受与再接受》(原载《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中认为:《封建论》是唐代著名的古文家柳宗元的经典名篇,文章立论有据,驳斥有力,凸显了严谨的文法及见识。《封建论》被宋代古文家苏轼接受及被选文学家高步瀛再接受的过程中,体现了高步瀛对苏轼评析柳文经典论断的认同。 于清惠论宋诗对柳宗元的接受 于清惠在《从﹤石林诗话﹥中看宋诗对柳宗元诗歌的接受》(原载《船山学刊》2011年第1期)认为:从诗话角度,以《石林诗话》为例,浅析宋诗对柳宗元诗歌的接受的表现。柳宗元诗歌对宋诗有影响,而作为宋代诗话中叶梦得的《石林诗话》又是对宋诗研究的重要著作,《石林诗话》中对宋诗人的评价,符合柳宗元诗歌的一些特点,体现出柳诗对宋诗的影响。 陈如毅论杜牧对柳宗元的接受 陈如毅在《以共鸣理论看杜牧对柳宗元的接受》(原载《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中认为:杜牧在晚唐柳宗元的接受处于低谷的时候,唱出了“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的诗句。共鸣理论认为,当接受主体与接受对象的审美契合度越高时,共鸣效应越大,文学接受越易发生。由于杜牧在自身气质、政治热情、文学创作及情感经历上与柳宗元存在高度的契合,所以也对柳宗元诗文的共鸣要多于他人。这是杜牧欣赏接受柳宗元不可忽视的内在原因。 莫军苗论柳文在金元时期的接受 邓怡舟论老子思想对柳宗元寓言的影响 邓怡舟在《论老子思想对柳宗元寓言创作的影响》(原载《沧桑》2012年第1期)中认为:柳宗元在寓言方面能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主要是他发奋钻研、师承广泛、博采众长,而又大胆创新的结果。本文阐述老子的思想对柳宗元寓言创作内在精神等方面的影响,以此论证柳宗元寓言与老子思想的师承关系。 田恩铭论《新唐书》采摭柳文入传与唐宋思想转型的关系 田恩铭在《论﹤新唐书﹥采摭柳文入传与唐宋思想转型的关系》(原载《西北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中认为:唐宋思想的转型,落实在史传书写上,则从史家的实录写法转向本时代理念的参与,这样所形成的传记文本必然存在着对当下思想意义的张扬,即以他人之观念表达自我之思想。《新唐书》一改《旧唐书》的格局,通过全面采摭柳文入传展现了唐宋思想转型的一个侧面。柳文被广泛采摭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议论”和“史才”的价值上。而采摭柳文引起的化学反应则是实质性的,从文学、思想层面到政治层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柳宗元形象因之形成了重构的效果。宋祁采摭柳文入本传分别展示了柳宗元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形象;而采摭柳文入其他传记则更使韩、柳合流,完成了唐宋思想转型的一个寻求资源的阶段。通过采摭柳文入传,既建立了本时代的思想资源,也无形中有意地让柳宗元与韩愈走到一起。 曾明论胡宿的活法诗学不乏柳宗元的影响 林阳华论柳宗元、元结对沈辽的影响 沈辽对柳宗元深为理解,当他来到愚溪时,作有《愚溪》,诗云:“夫子幽栖十二年,至今使人长叹息。” 柳宗元往日歌咏的永州山水,一方面是他哀叹柳宗元不遇的催化剂,另一方面也构成了他寻幽探险的去处,以此同他产生共鸣。 二、思想与政治 翟满桂论柳宗元的重民思想 翟满桂在《论柳宗元“吏为民役”的重民思想及利民活动》(原载《文史博览》2011年第12期)中详论了柳宗元的重民思想。柳宗元主要活动在唐永贞、元和年间,谪居湖南十年。他提出了“吏为民役”的主张,强调保护人民的利益。本文在阐述柳宗元重民思想内涵的同时,展示其“利民”和“民自利”活动实践。重民主张有:均税薄赋、抑制豪强、厚德简刑。利民举措有:一是采取措施,解放奴婢。二是身体力行,重视生产的发展。他亲自组织游民,在柳江南岸的大云寺开荒种地、种菜、种竹、种稻、种树。三是致力于以文化民。他于元和十年六月到达柳州,十月修复孔庙。四是尊重少数民族。柳州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柳宗元很注意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较少一般人的华夷偏见。他是最早描绘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生活和当时风俗的一位重要作者。 王洪臣论《非国语》的明道意识 王洪臣在《论柳宗元﹤非国语﹥的明道意识》(原载《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中认为:柳宗元在《非国语》中对《国语》所记载的不合于“道”的某些内容,从“其言本儒术,则迂回茫洋而不知其适;其或切于事,则苛峭刻核,不能从容,卒泥乎大道;甚者好怪而妄言,推天引神,以为灵奇,恍惚若化,而终不可逐”几个方面进行了批驳,充分表现出了他的“明道”意识和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郑建钟论柳宗元的大中之道 郑建钟在《论柳宗元天人观的政治逻辑——以“大中之道”为线索》(原载《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中论述了柳宗元的大中之道。柳宗元的天人观突出了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将“天人之际”转化为现实政治努力的总概括“大中之道”,并将这一理论范畴贯穿于现世的政治原则与政治目标,这种观点在宋明理学后备受诟病。然而,历史最终证明,对天人观的神秘性的解蔽,是现实政治走向现代的一条必由之路,现代政治的合法性证明不源于“上帝”,也不源于神秘的“天志”,而源于人自身。 朱璐论柳宗元对儒家天论思想的完善与创新 朱璐在《论柳宗元对儒家天论思想的完善与创新》(原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10期))一文中论述了柳宗元对儒家天论思想的完善与创新。借言天道以明人事,是历代儒家所取法的言说方式。秦汉诸儒论“天”带有很强的道德主体性,且偏于伦理而疏于哲理。柳宗元提出元气本原论、反天人感应论及新“天爵”论,从本原、天人关系、以及本体论角度,完善了先秦至中唐儒家天论思想的不足,思辨化的“元气自动”论也为宋明时期的气本论哲学体系开启了端绪。 高会霞论柳宗元统合儒佛思想 高会霞在《柳宗元的“统合儒佛”思想及其复性路向》(原载于《天津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中唐时期,面对佛教压力,为了复兴儒学,柳宗元提出了援佛入儒,统合儒释的思路。柳宗元认为儒佛相合于“性”,因此要想复兴儒学就必须吸取佛教心性论思想精髓,从“复性”入手,而复性思路的提出为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陈洪、赵纪彬论柳宗元的诗歌佛学渊源 陈洪、赵纪彬在《柳宗元的诗歌佛学渊源探析》(原载《北方论丛》2011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柳宗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文人,其特殊之处在于他从小由于家庭的原因就受到佛教的熏陶和对佛教进行长期研究,尤其是在其政治上受到挫折、遭受排挤时,其更加关注和研习佛理以此能从佛理中找到精神慰藉,因此,佛教对其精神世界产生重大的影响。而在这种精神的引导下所从事的诗歌创作活动也必然带上佛教的烙印,其诗歌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技巧上都与佛学有着深厚的渊源、在众多方面呈现佛学的特征。 宋来惠论《永州八记》中的佛心禅意 宋来惠在《从﹤永州八记﹥看柳宗元的佛心禅意》(原载《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一文中认为:《永州八记》字里行间都明显流露着作者的佛心禅意,留下了作者佛学思想的深刻印迹。清幽凄美、寂寥空澄的静境画面,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佛化人格。永州山水在他笔下所呈现出来的清幽凄美、寂寥空澄的优美的静境画面,字里行间展示出柳宗元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佛化人格,这种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僻静的山水中发掘清寂幽邃的意趣之用心,这种佛心禅意地对美丽山水的独特解读和深刻感悟,对他来说是对凡世尘嚣名利挣扎的一种超然,是对身处逆境诸多痛苦的一种解脱;也是一种佛化自然寻求寄托的精神安慰,更是一种宁静心灵与世无争的自我满足。 张爱梅论《江雪》中的文学意蕴 张爱梅在《柳宗元﹤江雪﹥文化意蕴探析》(原载《江苏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中论述了柳宗元永州时期孤独、忧伤与绝望的心情。《江雪》为柳宗元谪居永州所作,短短二十言,写景状物,空灵虚荡,绝非一般的感兴排遣,极尽孤寒与悲怆,是他政治上压抑悲愤、生活上孤独悲凉而至绝望的心情的凝结与沉淀。 闵祥鹏论柳宗元与中唐的灾害新思维 闵祥鹏在《柳宗元与中唐的灾害新思维》(原载《中州学刊》2011年第4期)一文中论述了柳宗元于中唐的灾害新思维。:柳宗元在继承荀子“明于天人之分”观点的基础上,对天人感应的灾害天谴说、阴阳失调说、时令失序说、鬼神为祟说等灾害思想提出了质疑批判、重新阐释或者辩证分析,并由此提出了中唐灾害的新思维:一是灾害的发生并非天谴,也不能预示人类社会的治乱兴衰;二以灾害为主的环境压力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推动力之一;三灾害发生有其自然因素,人类社会与自然灾害之间不能相互感应,消弭灾害不能通过人类社会调和阴阳、顺应时令、敬奉鬼神的方式实现。 赵建军论柳宗元的贬谪心态 赵建军在《从种植诗看柳宗元的贬谪心态——兼与白居易的种植诗相比较》(原载《阴山学刊》2011年第2期)一文中论述了柳宗元的贬谪心态。种植诗创自杜甫,是传统的咏物诗与诗歌题材日常化相结合的产物。在柳宗元的种植诗中,反映了他被贬之后的复杂心态,即忧生与救治,自负与自怜,绝望与理想。而白居易的种植诗主要反映了他的闲适心态。 李建华论河东柳氏与古文运动 李建华在《唐代河东柳氏与古文运动》(原载《北方论丛》2012年第2期)中认为:唐代河东柳氏古文家辈出,其古文理论与创作十分丰富。河东柳氏有重视史学的家学传统,以及重礼法、尚质实的家风,学风家风与古文运动的实质颇相契合。唐代河东柳氏与唐代的礼法高门山东士族有密切关系,与古文家过从甚密。河东柳氏参与并影响了古文运动,柳宗元正是在家族文化土壤中成长并成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 谢水顺论柳宗元的民法学思想 谢水顺在《柳宗元民法学思想探微》(原载《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中认为:中国古代刑法体系非常发达完善,自古就形成了“重刑轻民”的法律传统。柳宗元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其刑法学思想相当丰富,而民法学思想相对分散,难成一家之言,但其精微细致处也比较精彩。 曹章庆探析柳宗元谪居永州前期的精神 三、考释与比勘 卢燕新考论柳宗直《西汉文类》 卢燕新在《柳宗直﹤西汉文类﹥考论》(原载《清华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哲社版)中认为:柳宗直《西汉文类》是今可考唐代为数不多的由唐人编纂且未选唐人诗文的总集,虽然该集已佚,但编纂者柳宗直兄柳宗元所为序文尚存,其他典籍亦保留有是集的相关资料,据此可以考知该集的编纂动因、选录内容及标准、编纂体例及批评特点。尤其重要的是,《西汉文类》纂于唐古文运动盛兴之际,该集所体现的文学观、选学观等与唐古文运动有着密切联系。 吴在庆考补柳文系年 吴在庆在《柳宗元文系年补考》(原载《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中认为:柳宗元《道州文宣王庙碑》等文章的系年,诸家有所不同。其中或有均误系者,今据有关典籍资料重加考订,如《道州文宣王庙碑》乃改系于元和十一年。亦有考其准确作年者,如认为《大鉴禅师碑》应作于元和十年十一月至元和十一年正月之间。又有考定何者为是者,如以为《陆文通墓表》之作年,最早应是元和元年初。
2023-09-06 10:09:011

张涤华的个人简介

 1937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正值抗日战争,曾先后辗转于湖北、湘西、重庆、万县等地任中学语文教师。1948年后回安徽,并先后任教于国立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等校。张老长期坚持在本科教育第一线,在校授课期间曾讲授“国文”、“目录学”、“目录与校勘”、“中国语文学”、“现代汉语”等课程。历任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兼语言研究所所长、《学语文》杂志主编、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安徽省语言学会会长、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人大常委、安徽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顾问、安徽省古籍整理委员会顾问、《汉语大词典》副主编、《全唐诗大辞典》主编等。1991年7月,张涤华先生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享受国家特殊津贴。1992年12月,张涤华因病在芜湖不幸逝世。 《现代汉语》(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年,该书以语法为主,对所涉及的理论问题论述详细;对有不同意见的问题,引述众家之言并能发自己的新见)《现代汉语》(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1974年,1979年修订本,该书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很大实用价值,被多所院校用为教材) 《驳胡适关于标点符号起源的谬说》(《合肥师范学院学报》1959年第2期)《从字数上看汉字的演变》(《合肥师范学院学报》1960年第1期)《论〈康熙字典〉》(《江淮学刊》1962年第1、2期)《论秦始皇的书同文》(合作,《光明日报》1984年8月25日)《毛主席对文学语言的经典指示及其重大意义》(《合肥师范学院学报》1961年第1期)《毛主席诗词的语言分析》(《合肥师范学院学报》1962年第2期)《互文和变文》(《语文学习》丛刊1979年第8期)《读新版〈辞海〉偶识》(《辞书研究》1981年选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等。其中,《论〈康熙字典〉》一文,对《康熙字典》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全面的分析,让人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到它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该文为后世的字典和词典编纂事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驳胡适关于标点符号起源的谬说》一文则凭借有力的论据和独到的见解,说明了标点的名称起源于宋代,有的甚至可远溯至周、汉,纠正了胡适的错误观点,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在学术界产生很大反响。
2023-09-06 10:09:091

粟品孝出生于哪里

粟品孝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1969年3月生,四川大竹县人,汉族,中共党员。1987年考入四川大学历史系,先后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7年毕业后留系任教。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和宋史、宋代蜀学研究工作,长于学术文化史。中文名:粟品孝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四川出生日期:1969年3月职业:教师毕业院校:四川大学主要成就:发表论文10余篇代表作品:《宋代蜀学研究》学位:博士职称:教授职务:中华朱子学会理事研究方向:古代蜀学源流研究学术成果曾参加《历代奏议大典》、《中国历代上皇帝书》和《中国古代历史概论》等书的编写。专著有《宋代蜀学研究》(与胡昭曦、刘复生合著)、《朱熹与宋代蜀学》、《南宋军事史》,其中《宋代蜀学研究》获1999年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朱熹与宋代蜀学》入选宝钢教育基金专项资助的《高校文科博士文库》,发表论文10余篇。现正致力于宋代理学与蜀学的关系、宋代家族与学术等课题的研究。讲授课程文科文献检索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与文化旅游经济学中国文化史专题中国历史概论(以上曾经讲授)中国史学史中华文化(历史篇)中国古代史学史专题(研究生课程)宋代基本史籍导读(研究生课程)主持课题1、古代蜀学源流研究,2005年7月至2007年6月,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2、成都通史(五代两宋卷),2007年6月至2011年8月,成都市社会科学院项目;3、巴蜀文化通史(史学卷),2007年6月起,四川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协调小组重点项目子项目;4、蜀学发展与演变研究,2010年7月起,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学术及教学获奖1、1998年,博士学位论文《朱熹与宋代蜀学》入选宝钢教育基金专项资助的《高校文科博士文库》;2、1999年,《宋代蜀学研究》(合作)获四川省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3、2001年,《朱熹与宋代蜀学》获四川省教育厅颁发的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4、2007年,《中国史学史》讲义荣获四川大学2004—2005年版优秀讲义。5、2010年,《南宋军事史》(合作)获四川省教育厅颁发的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6、2010年,教改项目《原典阅读与“中华文化”素质课课程改革研究》获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三)。会员资格1、中国宋史研究会会员2、东亚人文研究会会员3、中华朱子学会理事4、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会员论著目录学术著作1、《宋代蜀学研究》(合作,第三作者),成都:巴蜀书社,1997年。2、《朱熹与宋代蜀学》(独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3、《宋代四川家族与学术论集》(第二主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4、《川大史学·中国古代史》(副主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5、《南宋军事史》(合作,第一作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6、《成都通史(五代两宋卷)》(合作,第一作者),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年。教材1、《中国古代历史概论》(合作),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2、《中华文化》(合作,第二执行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论文1、〈法贤原名考〉,刊《四川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2、〈赵忭与四川〉,刊《成都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3、〈宋代中印佛教文化交流的特点〉,刊《研究生论丛》第一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4月。4、〈论苏氏蜀学衰隐的原因〉,刊《社会科学研究》1995年第1期。5、〈一九七九年以来王小波李顺起义研究综述〉,载漆侠、胡昭曦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一九九四年年会编刊),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6、〈朱熹评议苏氏蜀学——立足于《朱子语类》的考察〉,刊《宋代文化研究》第六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7、〈四川学者与《朱子语类》的成书〉,刊台湾《川康渝文物馆年刊》第十五期,1996年12月8、〈宋代井研“四李”的理学贡献〉,刊《成都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9、〈北崖与程颐及涪陵易学〉,刊《四川文物》1997年第2期。10、〈试论“洛蜀会同”〉,刊《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11、〈视野·方法·智识——评《程颢程颐与中国文化》〉,刊《天府新论》1997年第6期。12、〈魏了翁学术思想的两次转变〉,刊《研究生论丛》第四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13、〈宋代四川《易》学成就略述〉,刊《巴蜀史志》1998年第2期。14、〈宋代家族研究论著目录〉,刊《宋代文化研究》第八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15、〈朱熹对范祖禹学术的吸取〉,刊《成都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16、〈理学与非理学之间——朱熹对苏轼学术的批评与吸取〉,刊《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1期。17、〈宋代理学名儒与四川易学〉,刊《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0年8期全文转载。18、〈谯定“见乃谓之象”考释〉,刊《宋代文化研究》第九辑,巴蜀书社,2000年8月。19、〈宗族史研究的硕果——读《宋代宗族与宗族制度研究》〉,刊《新闻出版报》2000年12月5日。20、〈《四川书院史》读后〉,刊《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3期。21、〈宋代士人家庭教育中的母教〉,载漆侠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国际宋史研讨会暨中国宋史研究会第九届年会编刊》,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22、〈《历代世变》非苏轼所作考〉,刊《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23、〈文本与行为:朱熹《家礼》与其家礼活动〉,刊《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24、〈刘光祖家世考〉,刊《西华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25、〈朱熹的官德思想〉,刊《光明日报》2004年2月17日。26、〈蒙文通与南宋浙东史学〉,刊《浙江学刊》2005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5年9期论点摘编。收载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编《蒙文通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北京:线装书局,2005年。27、〈刘咸_与浙东史学〉,载梅新林、陈国灿主编《江南城市化进程与文化转型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收载《〈推十书〉导读》,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年1月。28、〈宋代家族研究论著目录续一〉,刊《宋代文化研究》第十三、十四合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29、〈吕本中《官箴》出自《童蒙训》原本考〉,刊《文献》2007年第4期。30、〈四川学者与周敦颐理学开山地位的构建〉,刊《宋代文化研究》第十五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31、〈“蜀学”再释〉,刊《蜀学》第三辑,巴蜀书社,2008年12月。32、〈文渊阁四库本《周元公集》的提要及底本问题〉,载张其凡、李裕民主编《徐规教授九十华诞纪念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33、〈《童蒙训》考索二题〉,载何忠礼主编《南宋史及南宋都城临安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34、〈略论南宋时期的民变〉,载邓小南等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35、〈宋代三苏的史论〉,刊《西华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36、〈关于《东都事略·儒学传》的评价问题〉,刊《史学史研究》2010年第1期。37、〈组织制度、兴衰沉浮与地域空间——近八十年宋代家族史研究走向〉,刊《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3期。38、〈张唐英生平与著作考论〉,刊《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3期。39、〈现存两部宋刻周敦颐文集的价值〉,刊《四川大学学报》2010年3期。40、〈略论魏了翁的史学思想〉,刊《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0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8月。41、〈不朽的文化之“神”——朱熹生命最后时刻闪射的精神光辉〉,《大学人文教育》第二辑,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年8月。42〈中华书局点校本《周敦颐集》考辨三则〉,刊《宋代文化研究》第十八辑,四川文艺出版社,2010年12月。
2023-09-06 10:09:241

网络影楼数码后期设计工作室

您好以下建议请您参考。1:预算首先应针对自己的经济状况,确定店的规模和包装及设备和人工基本支出费用预算资金储备:应有12万以上的前期资金准备。(并应额外预留出周转资金)2:市场划分也就是进行市场划分,确定以那种消费群体为主,比如说是做婚纱摄影/艺术摄影/儿童摄影/广告摄影···3具体操作:现以经营婚纱摄影为主的工作室为例(1)制作网站以便展示产品效果和套系卖点。因为以摄影工作室的消费群大多是通过网络渠道了解商家。所以想吸引顾客应先有个具有独特风格和视觉效果的网站。一般制作网站需要20天左右,版面设计可参照其他成功摄影工作室。参考价格:1000--3000元(2)选位置地理位置,应相对便利并且安静。现工作室相对聚集的是国贸附近。若是在公寓或者写字楼最好周边绿化环境相对好,这样会给顾客心理舒服,另外不想走到很远拍摄外景的新人就可以就近拍摄了,同时也为拍摄提供便利。居室参考:3室一厅(接待厅化妆厅服装展示及更衣厅摄影棚)(3)进货*相机配置:机身可考虑佳能和富士两款镜头广角头一只长焦头一只(以方便内景和外景使用)uv镜滤光镜三脚架引闪器测光表闪光灯渠道:中关村网络五棵松摄影城马连道摄影城最低预算:15000元以上*电脑:液晶显示(展示产品及选片使用)普通显示器(图片制作使用)可组装主机二台(配置不宜过低)参考价格:7000元左右*灯具配置:影棚灯具一般需要3到4只柔光箱外景拍摄需要准备外拍灯一只大号反光板一款渠道:网络或者五棵松摄影器材城一层参考价格3000--6000元*背景:可以按照影棚的尺寸定制背景架安装好后可以任意选择需要的背景背景有布质和纸质的区分,数码拍摄建议使用纸质渠道:网络或者五棵松摄影器材城一层最低预算:1500元*服装:婚纱和男士礼服(建议定制货架和假模特展示)婚纱应准备白纱彩色礼服以及特色民俗服装,男士服装可搭配女士服装购买渠道:苏州婚纱礼服厂五棵松摄影器材城网络最低预算:6000元*化妆品:整套化妆品配备+假发+饰品渠道:到五棵松摄影器材城最低预算1500元*道具:不同风格的道具定制渠道:五棵松摄影器材城(4)广告宣传*网络推广百度谷歌等:竞价排名(按点击次数计费)专业网站推广:例如百合恩爱我爱打折久久533等等(按月收费一般2000元左右)专业网站贴吧发帖:免费*商场现场促销*宣传单派发:美容院美发厅婚姻登记处家具城超市等(5)人员基本配备*网络销售一位工资:1000--2000元保底加提成*摄影师一位工资:1500--3000元保底加提成*化妆师一位工资:1500--3000元保底加提成*数码设计师一位工资:1500--3000元保底加提成*门市接待小姐一位工资:1000--2000元加前期后期提成招聘方式:网络摄影化妆学校等(6)技术学习途径*五棵松摄影器材城有影楼摄影化妆培训学校可以做入门学习*各影楼工作室实习(7)商家合作*联系互利行业商家互相宣传推广*联系长期货物提供厂家,确保最低成本进货(例如洗片做相册做水晶做相框做彩页做包装品等)(8)工作流程简述客人网络咨询/或者促销现场咨询--店内参观考察--门市人员介绍--洽谈后签预拍摄协议--客人交付定金(一般20%)--为客人安排拍摄档期--工作人员准备--进行拍摄--选片--看设计--出片--取片--后期追踪祝福注:从拍摄到取片周期在45天左右***补充说明:个人认为工作室经营的操作重点应首先放在广告宣传上,再者是后期的客户维护,技术和质量应严格把关不得松懈。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是很必要的,要是不把需要完成的事项列成表按天按时完,成很容易延误开店时间。婚纱摄影工作室是存在一定的季节性,春夏秋季相对客人多,冬季会比因天气寒冷影响人们拍摄外景,所以客人会相对减少,所以冬季可以尝试室内实景设计拍摄。如果可以,建议您做综合摄影工作室,也就是婚纱,写真,儿童,产品都做,在以某种类型为主的情况下,兼做其他项目。这样做要考虑的问题是,需要增大货物储备也就是资金投入,但是这样做同样能减小因市场定位不准确或是其他不可预知原因给工作室带来的风险。希望能给您帮助,在此预祝您,生意兴隆,财源光进,一切顺利!
2023-09-06 09:58:381

物流纠纷的处理方式有哪些

法律分析:1.向快递企业客服投诉;2.如果消费者对企业处理投诉不满意,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投诉;3.仍不能解决的,可保留好相关票据进行起诉处理。法律依据:《快递市场管理办法》第三十七条 邮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处理用户对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提出的申诉,并自接到申诉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答复。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邮政管理部门举报违反本办法的行为。邮政管理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依法及时处理。
2023-09-06 09:58:401

教学理念八字格言_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教学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自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英语教师观念更新,各种新课堂模式应运而生,教师角色、师生关系、教学评价方式、作业布置等许多方面也发生转变。但一些新式课堂教学存在误区,使新课程标准异化,一些教师执教的英语教学走入迷失自我的境地。笔者认为,要使新一轮的基础教育外语课程改革深入开展,取得成功,提高中小学外语教学质量,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 知识与能力      1)知识与能力是统一的,任何割裂和对立二者关系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   2)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初中阶段应重在打牢基础。英语有它自己的词汇、语音和语法规则。只有对这些知识掌握牢固,并达到一定的深度和熟练程度,才能比较自如地运用英语进行口笔头交流。   3)以各种方式和有效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条件,以丰富、灵活、有趣的形式呈现知识,让学生较为轻松地掌握知识并探究总结知识的规律,从而培养其在英语学科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 听读与说写      1)听、说、读、写相辅相成,重视听说,不能忽视读写。听、说、读、写既是英语学习的方式,也是英语学习所培养的技能。许多教师发现虽然现在不少的学生听说能力较以往要好些,可落实到笔头上就差得惊人,结果到了初二便产生严重的分化,不少学生更是一筹莫展。这可以说是过分强调听说而忽视读写的必然结果。   2)以阅读为突破口,提高语言的复现率,积累语言知识与素材。对于一般人来说,使用英语的最主要方式就是读,他们不可能整天和别人用英语交流。学生广泛大量地阅读各种英语报纸、杂志,必然可收到积累知识、扩大词汇、提高能力的学习效果。   3)以写为载体,加强语言正确性和准确性训练。只有通过各种写的形式进行语言的操练,才能更好地提高语言的规范性、准确性,也才能更加深刻理解和掌握认知规律,培养自学能力。   听、读、说、写四种不同学习方式、不同语言技能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且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具有不同的学习功能和学习效果,必须科学合理地加以运用,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3 母语与目的语      1)在现实中,母语的运用受到不正确对待。外语教学中母语的作用和地位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今天,人们格外看重用英语组织教学,即用目的语教外语,于是母语的使用就易受到挑剔甚至指责,甚至出现有的学校领导禁止外语教师上课用母语的现象。   2)母语的恰当运用有助于降低课堂教学难度。事实上,母语在外语教学中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处于低年级段的初中更是如此。初中学生初学外语,对目的语的规则了解不多,且由于语言较浅显,他们已经熟练地掌握自己的母语,便希望能使用已具备的母语知识去解释外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这样学习起来效果更佳,积极性也更高。   外语学习中,记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相比外语而言,学生对自己的母语更敏感,记忆更容易,印象更深刻。学生在记忆外语词汇、语言知识时,总喜欢将其与对应的母语挂钩;在记忆语法时,总喜欢用母语概括规律。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适当利用母语,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适当运用母语,培养学生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外语课堂上要尽量使用目的语教学,又不可完全排斥母语。外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灵活有效地运用母语于外语教学之中,提高教学效益。      4 教师与学生      1)过分强调学生主体性,削弱课堂教学效益。教为学服务,教是手段、措施,学是目的和结果;教最终是为了不   教,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初中阶段的学生尚处于不成熟的年龄阶段,自控力不强,大多数学生都需要在教师的监控下学习(包括纪律和学习内容)。而且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英语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其学习难度是不言而喻的,没有教师的科学安排、深入浅出的讲解,他们难以自觉、积极主动地学习。   2)教师以学生的英语学习为中心,扎实抓好课堂教学,让学习落到实处。现在很时髦的提法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结果在许多课堂上,知识未得到落实,学习任务被压在课后。这样加重了学生负担,变相增加了学习难度,减弱了学习效果。因此,尊重学生并不等于把课堂控制权交给学生,更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其学习的可持续发展为本,归根结底要落实到课堂上学有所得,打牢“双基”,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厚实的基础。离开了这一点,就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的误解。   新一轮外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需要热情参与,也需要理性思考;既需要改革创新,也需要对好的东西发扬继承。在积极、大胆投身外语课程改革的同时,更要冷静、理性地处理好这4种关系,唯有如此,才能使外语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作者单位:河北省遵化市平安城镇中学)
2023-09-06 09:58:411

助理社会工作师如何参加再教育?如何再登记?

你去所在地民政局问问,社工继续教育归民政部门管理。民政部关于印发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办法的通知 民发〔2009〕123号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办法 第一条 为推进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工作,根据人事部、民政部《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国人部发〔2006〕71号)要求和国家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社会工作者,是指通过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人员,包括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和高级社会工作师。 第三条 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的目的是使社会工作者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断更新、补充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和能力,提高服务质量。 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和高级社会工作师应当按照本办法要求接受继续教育,在申请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再登记时提交有效的继续教育证明。 第四条 民政部负责全国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包括: (一)制定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政策和管理办法; (二)组织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示范培训; (三)指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工作。 第五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负责本地区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包括: (一)制定本地区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二)对本地区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实施继续教育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检查。 第六条 社会工作者所在单位应当鼓励社会工作者参加继续教育,并在时间、经费等方面给予保障。 第七条 助理社会工作师在每一登记有效期(3年)内接受社会工作专业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得少于72小时。社会工作师、高级社会工作师在每一登记有效期(3年)内接受社会工作专业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得少于90小时。 第八条 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内容要适应其岗位需要,以提高社会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专业价值观和伦理; (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政策; (三)社会工作实务; (四)相关理论知识。 第九条 社会工作者可以自愿选择参加以下形式的继续教育: (一)在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并予以公布的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机构所组织的社会工作培训; (二)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社会工作培训; (三)国家承认的社会工作专业学历教育; (四)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主管部门认可的其他形式。 第十条 社会工作者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计算方法如下: (一)参加社会工作培训并取得合格证明的,接受继续教育时间按实际培训时间计算; (二)参加社会工作专业学历教育,取得学历或者学位的,一次性记90小时;未取得学历或者学位的,接受继续教育时间按考试合格的专业课程实际授课时间计算。 第十一条 参加社会工作培训的继续教育时间,由举办单位出具相关证明。参加社会工作专业学历教育,取得学历或者学位的,以学历(学位)证书作为证明;未取得学历或者学位的,以单科成绩单和学校出具的面授课时表作为证明。 第十二条 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机构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开办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或者开展社会工作职业培训3年以上; (二)具有承担培训工作所需的专业师资队伍,其中,社会工作实务经验丰富的教师应占1/3以上; (三)具备承担培训工作所需的教学场所和设施; (四)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三条 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机构应当根据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要求,科学开发继续教育培训课程,合理设置培训内容,有效改进培训方式,提高继续教育培训质量。 第十四条 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机构应保存培训记录至少3年,培训记录包括被培训人员名册、培训内容、培训时间、考试或者考核成绩等材料。 第十五条 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合理收取培训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第十六条 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机构开展继续教育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并将检查、评估结果以适当的方式向社会公布。 第十七条 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改正的,由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主管部门予以通报批评并取消备案: (一)采取虚假、欺诈等手段招揽生源的; (二)出具虚假继续教育学时证明的; (三)以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名义组织境内外公费旅游或者进行其他高消费活动的; (四)违反本办法的其他行为。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2023-09-06 09:58:421

东道国这个词是由哪个词演变来得?可以做何解释?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609673.html
2023-09-06 09:58:356

团委组织部需要什么样的人?

严肃、严谨、文字功夫过硬,组织能力过硬、口头表达能力过硬,总之就是一名好的机关干部的要求了
2023-09-06 09:58:342

小学英语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时间稍纵即逝,我们迎来了新的学习生活,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教学计划了。那么教学计划要怎么写才能突出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2022小学英语老师教学工作计划(通用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英语老师教学工作计划1   在本学期我担任三、五年级的英语教学。教小学低年级英语,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始终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注意分层教学,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本学期的英语教学,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关注课堂活动设置   本学期我将主要关注学生的课堂活动,我将在每一节课中插入一个与当次课时相符的游戏,保证一周至少有三个游戏,同时记录学生反馈过程,调节学生的学习同时,也能让自己更多的掌握,如何全方位的带领学生学习。    二、落实学生评价机制   通过对学生的评价,建立更好的竞赛以及互助措施,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针对三年级学生:分为两人组和四人组,在上课的时候发言表现好,每节课选出两到三组给小星星,纪律每堂课给出两组纪律标兵,课后作业书写的好,一个A+印章相当于一颗星星,十个可以换取奖状,期末将根据奖状数量评优。针对五年级学生:分为两人组和四人组,在上课的时候发言表现好,每节课选出两到三组给小星星,纪律标兵在五年二班建立,五年一班的纪律可以暂时控制。另外,作业A+奖励机制一样。同时在课堂上给更多的时间写作业,无论三年级还是五年级,建立收作业的纪律,每组派发小组长,由组长收作业给课代表,最后交给老师,期末评出最优组长和课代表。    三、带动学生培养语境   在本学期的工作中,我将让对话和课程设置更多的融入语境,这一直是对于学生非常困难的问题。因为他们纪律不太好控制,如果英语授课孩子很容易分散注意力,所以我将从小的、短的口语化指令语开始训练。同时,每班指定孩子负责帮我控制多媒体,负责课前检查和准备落实。    四、着手学生落笔方式   本学期的落笔主要集中在三年级上,我要花时间在纠正三年级的作业书写情况。我决定建立小组长制度,以及互助制度,让学生互相监督,写好英语字母。    五、关注自身学习   在上学期以及这学期的工作中,对我来说最有难度的是五年二班的纪律问题。为此,我下决心,从理论知识做起,结合实践,本学期我将要完成《正面管教》和《教室里的正面管教》的脑图总结。在期末的时候要写出我的实践对比感受。    六、建立健全图书馆管理办法   远达书馆在校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如今已经逐渐走向了正轨。在这个过程中,我非常感谢领导对我的帮助和指导,也很感谢很多班主任老师对我的支持,为我提供了很多学生帮忙,也感谢科任老师们,对我进行了工作方法的建议和身体力行的帮忙。本学期我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好图书馆的图书分类摆放,同时建立图书管理员志愿者筛选管理办法。   小学英语老师教学工作计划2   从事小学英语教学工作已有四年多的时间,但是感觉在知识上我还欠缺很多,在能力上我还有很多不足,因此我要继续努力学习,钻研教材,学教结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下面是我个人的学期工作计划:    一、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三环节   教育工作中,要课前精备、课上精讲、课后精练,减轻学生负担,面对有限的课时,以改革精神探索提高教学效率的科学方法,激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的意识,限度地提高单位时间里的教学效益,这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1、搞好练兵: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抓紧课堂教学,做到当堂内容当堂掌握。提高思想认识。为了提高自身认识,将从自身业务水平、教育科研等多个方面大力加强集体教研备课———模拟演课——听课走访——吸取精华——实际课堂五方面的教学环节。   2、多读书,读好书;读书是凸现英语教学边缘性特征,实现英语教师自我“充电”的途径。读书不仅为创造提供原材料,而且能够启发英语教师创造的灵感。   3、多多请教是关键;教学中我认真的调查研究,虚心向同仁学习,地拜访求教。不断吸收别人的经验,以丰富自己,使自己成长进步的速度快。   4、加强英语教学方法多样化的运用:运用各种不同的肢体语言来辅助教学。   5、在课堂上多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英语,在生活中学习英语;多为学生营造一些学习氛围,如:创设英语角等等;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尽量的运用已经学习的英语进行对话;多看英语画报,多读英语故事,多看英语书籍;多与学生交流,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二、工作中要注意的事项   首先,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   其次,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英语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第四,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小学英语老师教学工作计划3    一、指导思想:   教学工作,紧紧围绕着本校的教学工作计划,结合本学期工作要点,以新课程标准为指针,全面落实认真贯彻落实教师的“备、教、批、辅、考”。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突出工作创新,开展切合实际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促进自身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制定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    二、主要工作任务   1、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了解新的教育教学资源查阅相关教学活动信息,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   2、端正态度、提高认识,了解新课程理念,以适应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工作的需要,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本学期按学校要求听课18节以上,内容真实,并有一定质量的评语。   3、认真理解掌握“备、教、批、辅、考”的基本要求。    三、英语教学工作   在本学期我担任一、二、六年级五个班的英语教学。教学小学低年级英语,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始终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注意分层教学,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本学期的英语教学,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教学目的任务   1、能按四会、三会的要求掌握所学单词。   2、能按四会要求掌握所学句型。   3、能使用日常交际用语,活用四会句型,进行简单的交流,做到大胆开口,发音正确。   4、能在图片、手势、情境等非语言提示的帮助下,听懂清晰的话语和录音。   5、进一步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6、进一步养成听英语、读英语和说英语的良好习惯。   7、能运用相关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完成某项任务。   8、能演唱已学过的英语歌曲,已学过的歌谣。   (二)教材重点难点   1、能按四会、三会的要求掌握所学单词。   2、能按四会要求掌握所学句型。   3、能使用日常交际用语,活用四会句型,进行简单的交流,做到大胆开口,发音正确。   4、能在图片、手势、情境等非语言提示的帮助下,听懂清晰的.话语和录音。   (三)主要措施   1、以活动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用,从而保证学生英语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   2、通过听、说、读、写、唱、游、演、画、做等形式,进行大量的语言操练和练习。   3、培养学生拼读音标的能力,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   4、设计全面、高效的课外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做到整洁、规范、正确地书写。   5、根据“备、教、批、辅、考”的基本要求,每堂课结束后进行检测,努力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毕业班的英语教学要全面进行,在新课结束后做好详细的复习计划,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小学英语老师教学工作计划4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深入贯彻第三次全教会精神和颁布的《决定》、《纲要》内容,以《英语课程标准》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抓好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创设良好的英语教学环境,进一步提高质量意识,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主要工作   小学英语教学在过去几年的发展中,在各级领导、学校的关心和重视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学、教研活动蓬勃展开,教学质量逐年提高。但是,本学期小学英语教学工作依然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1、师资紧,课时少,教学任务重;   2、中小学英语教材的衔接对小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就要求全体教师不等、不靠,扎扎实实开展教学工作,实实在在提高自身水平,切切实实提高教学质量。   (一)拓宽发展渠道,促进学科建设   继续提高对英语学科的重视程度。小学英语教材容量在不断加大,难度在加深,每周三课时已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学校层面尤其要保证村校、完小各年级的英语课时数,确保学生每周有足够的时间接触外语。深入了解小学英语教学实际,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早自习和课外辅导时间。教师任教班级多,学生多,完成教学任务相当艰苦,学校在安排英语课程的教学工作时要灵活、科学、合理。一些家长对英语教学要求还不甚了解,建议各校利用《告家长书》或家长会等一些渠道与家长交流、沟通,发挥家长在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引导和督促作用。   加强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如果中、小学对英语教学互不了解,容易造成学生学习脱节或重复,使学生造成畏惧或厌倦的心理,以致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所以中小学之间有必要加强联系,增进了解,互相借鉴。本学期将举行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研讨活动。   搭建网络平台。加强小学页建设,调整栏目,丰富内容,给教师提供平台,共享教学资源,更好适应课改需要。借助行知论坛互动功能,通过学习、交流、探讨,形成研讨氛围,促进教师学习、实践、反思相结合。   (二)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师观念   由于新课程实验从起始年级开始,英语教师对新课程尚了解不多,为了更好地更新观念,转变行为,英语教师有必要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精神,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关心并参与当前的课程改革研究;要认识到英语教学在整个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努力将这些正确的思想理念转化为积极可行的教学实践活动。   精心组织理论学习,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英语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讨活动,每位教师要认真通读一、两种英语教学研究刊物,以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   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和《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等文件精神,明确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建立初步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学生初步形成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终身发展服务。   (三)落实教学常规,提高教学效益   认真学习《小学教师六认真工作要求》,切实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本学期拟在以下三个方面作更大探索:   尝试集体备课。针对英语教师普遍年轻,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活动设计较为单一,教案书写有待规范以及为解决备课相对封闭的情况,本学期尝试全市集体备课,把备课任务下放到各个学校,每校负责一或二个单元的备课,力求备好、备精,做到活动形式多样,术语表达正确,格式符合要求。教案经教研室认可后,下发各校供参考。   各校教研组下设备课组,每个年级设备课组长一名,在每个单元新授前由备课组长召集,对教材和提供的教案进行研讨,分析教材内容,确定教学重点、难点,为能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凸显教师个性,各校宜在借鉴的基础上作补充、删减或调整。每单元教学结束后,各校对所提供教案需有分析和评价及说明所做的调整。   改进课堂教学。本学期继续推进课堂教学的探索:   ⑴确立课堂教学思路: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在模拟或真实交际中理解、模仿和运用语言;充分运用实物、图片、手势、直观教具和表演等方法,生动活泼地进行外语教学。   ⑵采用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突出在活动中学、练、用,强调用语言做事,每个活动的展开要有情景,有语言,有过程,有结果。任务型的活动可以适当渗透其中。   ⑶课堂教学中采用集体、个人、小组等多种活动形式,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英语老师教学工作计划5    工作重点   1、确立班级体的奋斗目标: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班集体如果没有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班级组织者的班主任应结合本班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制定出本班的奋斗目标。在实现班集体奋斗目标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集体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每一集体目标的实现,都是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要让他们分享集体的欢乐和幸福,从而形成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2、在学生中培养竞争意识,有“你追我赶”的比学风格:   ①通过各种方式,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指导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②指导本班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他们良好的文化底蕴。   ③经常与各门学科的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学情,做好协调工作。   3、面对全体学生,要顾全大局,做到抓两头促中间,对个别学生重点教育。   4、关键要抓好班级的纪律,因为纪律是成绩的保证。要抓好纪律关键在教育好后进生。所以,转化后进生特别是双差生工作显得异常重要。   5、成绩、表现好的学生要经常鼓励,既要肯定成绩,也要不断督促,使他们不断取得进步。   6、力争做好每位学生的思想工作,使他们提高认识,不断上进。   7、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8、健全并调整班委会及团支部成员,明确职责,加强培训,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    本期奋斗目标   本期我将在学校的领导下,在各科任老师的协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学生学有所得,在文化基础知识上有所收获,基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行为习惯逐渐养成;法制、安全、环保意识等得到增强,能正确对待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并力争取得一定的成绩,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集体荣誉感。    教育要求、方法措施及活动安排   本期班主任工作将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之下,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社会责任感教育为主线,以“三个主义”教育和养成教育为主要内容,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积极组织开展丰富的课余文化活动。同时结合我校实际以及本班具体情况继续加强常规教育、法纪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学校制订的德育工作思路特制定如下安排:   1、利用班会课等时间对学生进行收心教育和常规教育,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和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同时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进行教育引导,让学生进一步加强纪律观念,真正做到能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   2、本期仍将继续坚持让学生每周写周记,并有效地利用学生周记与学生做好思想交流,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学生思想稳定工作及教育转化工作,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此同时,保持与家长的经常联系,争取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并赢得他们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信任和配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3、以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为方向,以培养学生善良、文明、守纪、自律、自主、友爱、理想为目标。以“五爱教育”为基本内容,以“五心”教育(“五心”即:忠心献给祖国,把爱心献给社会,把关心献给他人,把孝心献给父母,把信心留给自己)为重点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同时教育学生从认识自我做起:认识自我存在的价值、认识自强的意义、认识现在的自我;从对小事负责做起;牢记不会做小事的人,也做不了大事。培养学生愿意做小事,学会做小事。在实践中增强责任感。利用班会课等时间对学生加强法纪教育、安全教育,讲解违法犯罪的危害,同时配合学校加大力度进行禁毒、禁烟、禁黄、禁赌的教育管理以期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利用主题班会、团组织生活和黑板报,心理健康知识的宣讲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应对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   5、结合班级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根据学校的各种安排,组织本班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会等各种活动,开展班级内部以及班级间的一些活动,有目的地让学生干部主持班会课,提高班干部的工作能力和群众威信;有目的地让团干部主持班会课,提高全体团员的团员意识,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   6、充分利用时间和学生谈心,同时利用时间进行安全教育,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利用有效时机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的教育培养,加强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和形成,使学生养成懂礼守礼的良好习惯。   小学英语老师教学工作计划6    一、指导思想   根据我校的教育理念,发展教师特长,坚持不断发展的思想,《和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发展孩子的个性,培养孩子的能力和学习兴趣为主旨制定本计划。    二、主要工作。   在过去的一学年里,由于我在小龙小学执教一年,对本校的各年级英语学习情况已经不十分了解,所以本学期开始首先要对各年级的英语学习情况进行摸底,通过开学两天以来的教学,发现不容乐观,孩子对英语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口语交际能力差,个别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英语教学质量需要不断提高,任重道远,英语教学特色要逐渐形成。所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花大力气去改变和提高。   1、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   世界在不断发展变化,教育更需要不断创新,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而在这其中,教师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是起决定作用的。因此,本学期开展正常的教学工作之外,需要全体英语教师加大学习的力度和宽度,提高学习的质量,认真做好理论学习的记录和反思工作,努力将优秀学习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活动中。   教师理论学习必学内容为《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小学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小学英语教学指导意见》等,选学内容为《儿童英语教学技能》《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英语报》等,以及有关教育理论的书籍和相关小学英语教学方面的书籍或报刊。   2、落实教学常规,提高教学效益。   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备课: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做到超周备课,备课内容要实际、实效、实用,切勿为备课而备课,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所教年级学生的特点和不足,备课内容要体现《课标》要求,体现英语课堂的特点。每模块要有总备和单元备,每节课要有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要反映本节课教学的优点,创新点和不足之处,以及对不足之处的整改措施,要有目标达成情况分析以及原因分析。   (2)、作业设置和批改。   作业设置包括:三年级上学期也应该设书面作业,但要求有听说方面的作业更占主流。下学期三四年级每周书面作业一次,五六年级两次,另外三四年级设仿写本,五六年级设札记本,记录每模块的重点知识和手机拓展知识,每模块一次。   作业批改以等级的形式进行评价,此外设立三级评价模式,对学生的优秀作业进行鼓励,作业要有鼓励性语言。作业批改要有整改措施,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整改和纠正。   3、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本学期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自主互助的特点,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精心设计有效的活动和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注意到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的特性,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设计中,要充分体现自主、互助学习的特点,根据活动的特点设计自主或是互助的学习。   另外,课堂教学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语言发展实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教师不应过多地关注自己的表演,关注少数优秀学生,要善于观察课堂,关注所有学生。   加强课堂教学评价的改进和创新工作,借鉴攀登英语的评价模式,对学生进行形成性的评价,而且评价要关注学生的成长,注重评价的长效性和持久性。   4、加强教研活动的开展,提高个人业务水平。   积极参加各项培训以及听评课活动,按学校要求完成远程教育课的教学,并从中总结经验与反思加以提高。个人方面还要不断进修学习,以高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   小学英语老师教学工作计划7   三年级开始了,我制定了教学计划如下:    1.学习内容   北师大五上(三起),冀教三上,新概念(1A~1B)    2.教材分析   (1).北师大教材系列配套,使教学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有助于因材施教。突出兴趣培养,保护和发展求知欲,寓教于乐。紧密结合儿童好新奇、爱活动、善模仿、爱说、爱唱、爱跳、爱表演的特点编排和设计教材的内容与形式。   (2).冀教版教材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营造了一定的语境,以学生为中心,主要以人物的活动为主线,围绕最常用、最基本的英语词汇、句型、句型会话等展开教学内容。在学习巩固《北师大教材》的基础上,扩充这本冀教版教材,增加新知识不重新能量。   (3).《新概念》的教材仍作为阅读教材使用,对于A层学生要求单词和课文全部掌握,有能力的学生继续进行1B的内容。B层的学生就要求把课文背诵,单词会认读。C层的学生则要求熟读试着背诵课文。    3. 备课   针对不同层次的孩子仍然制定不同的计划(A层B层C层),在巩固好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扩充课外知识(新概念和其他英语类知识),以扩充词汇量,提高英语的基础水平。    4.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更要适应小学三年级孩子的学习状态,制定一个多元化,丰富化,趣味化的实际教学,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孩子们营造出一个自主和谐的英语氛围,转变观念,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实现每个学生都在学习,在学习不同的内容,学习自己需要的、该学的内容。采用“备学——交流——提升”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备学时,不仅要发现问题,还要在这个过程中解决基本问题,遇到困难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探究解决;交流的时候可以是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方式。交流的目的是与老师同学分享自己独到的见解,展示自己的思想,探究更深层次的问题;提升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提升不是学习的结束,应该有新的问题产生,激励学生不断进行学习探究。    5. 检测反馈   每节课每个学生学习情况反馈记录(目标完成状况),准备好记录表格,以小组形式,个人形式来记录,详细记录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学困生要特别注意,并且对其进行个别分析及辅导的补救措施。    6. 作业   课堂上给学生留出写作业的时间,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作业内容和要求。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设计作业,设计适合他们发展的作业,提高作业的有效性。所留作业必须批改,批后要及时改错并予以复批。把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作为对学生评价的一项内容。家庭作业的时间不超过40分钟,其中包括听读、书写和做题。    5. 评价   反馈评价应与分级目标呼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要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发展。(课堂学习记录、作业完成情况、听读背诵情况、单元检测、词汇量、期中期末考试、综合评价)
2023-09-06 09:58: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