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谁知道:社会主义新农村?

2023-09-20 10:32:01
TAG: 农村
共2条回复
黑桃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计划

一、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三农”工作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振兴老工业基地、构建和谐沈阳的必然要求。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沈阳的全面小康,没有农村的振兴就没有沈阳的全面振兴,没有农村的和谐就没有沈阳的和谐。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显著变化,改革不断深化,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工作不断加强。但是,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构建和谐沈阳的要求相比,我市农村经济社会的发

展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社会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乡基础设施投资比例不平衡,村镇人均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缓慢。由于投入不足,缺少统筹规划,小城镇和村屯的水电路讯、生活用燃气、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远远落后于城市,村屯环境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绝大部分村屯没有排水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因过去城市污水排放造成的重金属污染土地面积大,细河沿岸饮用水遭到污染,一些地方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尚未解决,农村综合防灾能力脆弱,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十分繁重。

三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我市农村二三产业比重偏低,特别是工业规模依然偏小;非农劳动就业比例不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迟缓;县乡财力紧张,村级债务负担沉重,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和运行质量亟待提升。

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整体落后。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设施远远落后于城市,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社会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低,特别是95%以上的农民未参加养老保险,农村就学难、就医难和养老难等“三难”问题仍然普遍存在。

五是农民整体素质偏低。我市农民文化水平低,职业技能差,思想观念落后,市场意识淡薄,劳动致富能力不强,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不相适应。全市农村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5%,95%以上的劳动力没有职业资格证书。

六是一些地方基层组织软弱涣散。部分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强,基层干部素质不高,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两委”班子不团结,在群众中影响力下降。极少数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作风不实,为政不廉,甚至侵害群众利益,致使干群关系紧张,造成不稳定因素。

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振兴老工业基地目标的如期实现,严重阻碍着和谐沈阳建设的进程,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尽快扭转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随着近年来发展步伐的明显加快和城市综合实力的明显增强,我市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基本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农村支持的条件和能力。特别是广大农民要求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早日摆脱农村落后面貌的呼声日益强烈,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因此,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破解“三农”问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有了较为广泛的群众和社会基础。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必须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构建和谐沈阳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紧迫感,在执政理念、指导思想、发展思路等方面,彻底改变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观念和行为,牢固确立新型的工农和城乡关系,努力推动城乡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二、明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以“四清四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清柴垛,改路、改水、改灶、改厕)为基本标准,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规划建设新村镇;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壮大新产业;全面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建立健全新组织;加快提升农民科技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培育造就新农民;切实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建设树立新作风,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进步,为构建和谐沈阳奠定坚实基础。

2.总体目标。到2015年,基本建成农村上下水设施,90%以上的村屯和所有的建制镇道路达到国家规定的通达、硬化水平,80%以上的村屯实现信息化,有线电视网络实现全覆盖,绝大多数村屯和所有建制镇实现秸秆气化、沼气、煤层气、天然气、太阳光电能源、风能等多种形式的生活能源基本供给,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全市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民收入明显提高,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普九”任务,“平安农村”建设取得较大成效,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明显增强,农村整体面貌显著改观,把我市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基本原则。〖HT〗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加强规划指导,强化规划约束,在编制全市新农村建设专项规划基础上,以区县为单位编制新农村布局规划和村屯整治规划。要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指导,按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二是尊重民意,积极引导。各级政府都要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组织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激发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互助合作、共建家园的积极性,引导农民自主建设,自主管理,切忌违背群众意愿和客观条件强行硬推。三是注重实效,先易后难。要尊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农村发展基础好的地方突破,从广大农民最为关心、最易接受的地方入手,由浅入深,以点带面,因势利导,逐步扩展延伸,不急功近利,不搞形式主义,扎扎实实加以推进,务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四是突出重点,整体推进。要以改善农村最迫切的基本生活条件为重点,着力规划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在抓好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基础上,按照统一部署和规划,全面系统地加以推进。五是创新机制,市场运作。根据新农村建设项目的不同类别、性质和特点,积极创新资金投入机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凡是能够实行市场化运作的,都要积极引进市场机制。

4.实施步骤。根据沈阳农村实际,分三个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启动示范阶段(2005年—2006年)。在科学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在新民市和辽中、法库、康平县分别选取1个乡镇和2个村屯,在苏家屯、新城子区分别选取2个乡镇和4个村屯,在于洪、东陵区沿三环两侧和铁西区、浑南新区、棋盘山旅游开发区、辉山农业高新区内所有乡镇、村屯进行试点。二是全面实施阶段(2007年—2010年)。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四个郊区50%、“一市三县”30%的村镇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三是攻坚发展阶段(2011年—2015年)。加快困难较大的偏远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步伐,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个郊区80%、“一市三县”60%的村镇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

三、发展壮大新产业

以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为目标,加快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优势品种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逐步形成以工业为主导、高效农业为基础、服务业为纽带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综合经济效益,确保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每年递增13%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缩小。

1.依托工业园区,大力发展集群产业。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工业的扶持力度,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乡村工业,培育壮大新兴工业,着力推进家庭工业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增强县区工业园区实力,围绕做大做强汽车配件、电力电器、有色金属、化工、鞋业、家具、木材加工等产业集群,着力引进项目、引进资金,拉长产业链条,推进产业集聚,实现农村工业的大发展、快发展。东陵区重点发展鞋业、铝塑材产业集群;于洪区重点发展化工、家具、鞋业、食品产业集群;新城子区重点发展化工、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苏家屯区重点发展电力电器、钢管产业集群;新民市重点发展粗铜冶炼和以林浆纸为龙头的林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集群;辽中县重点发展不锈钢、铸造生产加工产业集群;法库县重点发展陶瓷产业集群;康平县重点发展以坑口电厂、风力发电为主的能源产业集群和塑编产业集群。经过5年的努力,每个区、县(市)都要形成两个以上产值超百亿的产业集群,使其成为区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辉山农业高新区要依托体制机制优势,在发展工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产业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2.以富民经济小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为主要载体,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采取政府指导、企业运作、多元投入、农民参与的方式,继续加快富民经济小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良种农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出口创汇农业和畜牧养殖业,不断壮大粮食、蔬菜、林果、畜禽、乳品、水产养殖、花卉等产业规模,尤其要着力培育一批牵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以此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营销和社会化服务,进而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名优产品和优势产业。经过5年的努力,农村各区、县(市)要培育形成2—3个农业支柱产业,建设1—2个现代农业园区;各乡镇要培育2—3个特色产业,建设1—2个农业科技园;各村要有1—2个特色产业,建设1个富民经济小区,最终形成多乡一业、多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格局。到2015年,农业产业化经营面积涵盖耕地总面积70%以上,80%以上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

3.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快发展服务业。重点支持“一市三县”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发展经纪人代理、农产品拍卖、网上交易等方式,增强交易功能。积极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和流通方式,重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产品流通和生产资料供应等方面的作用,鼓励龙头企业组建农产品销售公司、农产品运输公司,发展农产品包装、贮藏、运输业。加强农业信息建设,创建外埠农产品展销、营销网络。培育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知名品牌,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4.优化劳动就业结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按照“减少农民,致富农民”的原则,统筹城乡劳动就业,采取域外转移与就地转化、域外转移与境外转移并举及农村户籍向城市居民户籍转变等方式,加快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小城镇转移。到2015年,全市农村劳动力实现三分之一直接从事农业生产,三分之一在域内非农产业就业,三分之一进城或输出到域外从事劳务。

四、规划建设新村镇

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体现特色、村容整洁”的目标要求,以“四清四改”为主要内容,以“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县城所在地和中心镇为重点,不断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农民住宅等方面的规划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1.切实抓好村镇建设整体规划。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争取2年内完成全市村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凡是已经有建设规划的村镇,有关部门要严格按建设规划要求审批农民宅基地,原则上不得在规划区外批宅基地;没有完成规划的村镇必须按要求完成规划编制,未完成规划编制前,暂缓宅基地和建房审批。要严格执行新村镇“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各乡镇均要设立规划建设管理所,负责村镇规划建设的具体管理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确保村镇规划的落实。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编制不同的规划建设标准,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区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最低也要达到“四清四改”标准。要注意提高民宅设计水平,务求新颖别致、美观大方,充分体现沈阳的民俗风情,每个村镇都要提供多种房型供农民选用。要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

2.因地制宜推进村镇建设。坚持从实际出发,区别不同情况,按照以下4种形式推进新村镇建设:一是“城中村型”。对三环内的“城中村”进行改造,村改为社区,乡镇改为街道,农民改为市民,村集体经济组织改为股份合作经济实体,全面实现城市化。二是“农民新村型”。通过村屯土地整理折抵异地腾迁办法,对城乡结合部规模较小的村屯进行合并,按照城市住宅标准建设农民新村,实行城镇化管理。三是“撤村扩镇型”。推进远郊地区规模较小的村屯向交通便捷、经济发达的小城镇集中,逐步减少自然村,扩大小城镇规模。四是“环境整治型”。对较偏远的村屯,开展以“四清”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治,使村屯面貌得到明显改变。经过调整改造,建制镇常住人口要达到2至3万人,中心镇常住人口达到5万人左右,县城常住人口达到10万人以上。

3.明确“四清四改”标准。清垃圾:清除房前屋后杂草、污泥,农户家庭内部、庭院做到每日清扫,每个自然村至少设立一个垃圾堆放点,做到垃圾日产日清。

清污泥:房前屋后要建设排水明沟或暗沟。沟渠配套,农户排水沟要做到每月清理一次。村屯公共排水沟要硬化,每半年清理一次。对村庄内的水塘和污泥坑要认真清理整治。房前屋后和公共区的污泥要清理干净。

清路障:农具、柴草等不能占道堆放。对占用公共道路、场所,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和有碍村容村貌的残垣断壁要予以拆除。对占道种植农作物的应退耕还路。

清柴垛:柴垛要进院或在村外集中堆放,通过改善农村能源供给方式,逐步取消农村柴垛。

改路:在实现村村通柏油路的基础上,5年内近郊区农村和建制镇内公共道路实现硬化,10年内各村屯内道路全部实现硬化。

改水:加快自来水厂建设,有计划改造农村现有供水设施,逐步淘汰一家一户式自吸泵供水和压把井,到2015年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达到100%。

改灶:积极发展清洁能源,用燃气灶逐步取代现行农村的能源供给方式,到2015年所有建制镇和80%以上的村屯实现秸秆气化、沼气、煤层气、天然气、太阳光电能源、风能等多种形式的生活能源基本供给。

改厕:加快实施旱厕改造,消灭露天粪坑,拆除影响村容村貌的坑式厕所,提高水冲厕所的比例和卫生厕所的普及率,实现用厕环境的明显改善,到2015年,农村水冲厕所普及率达到70%以上。

4.加强村镇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HT〗按照《村镇规划标准》要求,分级配置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制镇基础设施健全、文教设施配套、环卫设施齐全,建有公共文化、卫生、体育设施,实现街路绿化、庭院美化;村屯道路硬化平整通畅,建有文化室、图书室、体育场、休闲广场等文化娱乐场所,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使农民尽可能多地享受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与城市居民共享现代文明。

5.加强村镇生态环境建设。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积极发展环村林和环宅林,逐步形成绿树环绕,林、路配套的村镇绿化格局。加快村外畜牧小区建设,逐步实现人畜分离。合理规划建设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设施及村镇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大力整治细河污染,加快建成仙女河和张士两个污水处理厂,争取年底前竣工并投入使用。在轻度污染地区种植非食用作物、培育种植抗镉污染植物。通过打深水井等有效措施,切实改善供水设施和条件,确保镉污染区人畜用水安全。抓紧完成“三北”防护林内蒙与康平段40公里的防风阻沙林建设任务,努力营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建立健全新组织

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为农民服务”的基本方向,依托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行业协会、农民协会及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全完善各类公共服务组织,全面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努力提高农民进入市场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1.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经纪人队伍。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大力发展科技服务型、生产服务型、信息服务型、市场营销型及综合服务型等行业协会、农民协会及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壮大经纪人队伍,做到乡村主导产业都有行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到2010年,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覆盖农户达到80%以上。

2.加快改造提升村集体经济组织。积极推广股份合作制,通过把村集体存量资产按贡献份额折股量化给经济组织内部成员的方式,明晰集体资产产权,理顺农村分配关系,实现农民变股民,逐步将传统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造成社区型股份合作制公司,真正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新型经济实体。力争用3—5年的时间,将我市农村所有村集体经济组织都改造成新型的经济实体。

3.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组织。本着群众自愿原则,建立村民理事会、监事会等自治组织,保障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真正体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农民维权组织建设,切实维护农民的各项合法权益,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减少农民上访,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坚持新农村建设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相结合,健全《村规民约》、“门前三包”责任制以及全体村民共同保护环境、讲究卫生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通过“村集体解决一点、农民自筹一点、市场化运作一点”的办法,解决部分公共设施、环境卫生日常维护管理费用问题,努力形成农民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长效机制。

4.创新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模式。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优势互补、便于管理的原则,积极倡导并推行“支部+协会”组织形式,探索把党组织建立在专业经济组织上,构筑起以党组织为核心、宽领域覆盖的基层组织体系。通过建立专业协会党组织,实现把党组织领导、政策引导的优势与协会在技术、信息、市场、资金等方面的优势相结合,使党组织与协会、协会与农户融洽互动。通过在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把生产基地、龙头企业、专业服务组织串联起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六、培养造就新农民

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农民素质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技能化、专业化工程,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努力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1.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化建设工程,建设100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基本实现一乡一校。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辍学,彻底解决农民子女就学难的问题。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使我市农村适龄人口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达到80%以上。统筹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积极推行农村初中“绿色证书”教育,引导和鼓励创办农民夜校、业余职校,完善县、乡、村三级教育培训网络,广泛开展农业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培训,使18—45岁之间的农民都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培养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

农民科技经纪人,不断增强教育服务“三农”的能力。

2.认真抓好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工作。紧紧围绕地区主导产业、特色农业、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生产,依托农业科技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农民科技协会,建立40个科技示范基地和一批研修基地,着力推广生物肥、节能日光温室、无公害栽培、仓储保鲜、绿色食品生产等新技术、新成果,保证每年参加学习研修的人员达到3万人次以上,每年都能涌现一批星火带头人和科技示范户。探索建立农民专业技术和技术职称评定制度,对达到一定专业技术水平和具备技术职称条件的颁发专业技术和职称证书,优先扶持其产业项目发展,引导广大农民加快向知识型、技能型和专业型转变。

3.积极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建立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鼓励发展民办医疗机构,使农民不出村、乡就能享受较好的医疗就诊和卫生服务。加强县级医疗机构、乡镇中心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建设,重点建好35所乡镇中心卫生院。创新卫生支农和扶贫机制,帮助贫困地区重点解决基础卫生设施建设,改善饮水条件,解决妇幼卫生和防治传染病、地方病等方面的困难。认真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加快形成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切实解决农民就医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贫困人口救助制度,积极发展农村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使农民养老难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实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建立健全农村体育工作网络,逐步增加体育设施,积极开展群众易于广泛参与的各类体育健身活动,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身体素质。

4.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实施以热爱家园、遵纪守法和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着力提升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致富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按照建设新农村的要求,抓紧修订和实施文明村镇创建规划,提高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和信用村、信用户等创建活动的水平,创新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工作机制,引导广大农民树立新风、破除陋习、远离迷信,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强村镇文化设施和文体队伍建设,不断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农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引导他们依法参与民主管理,履行应尽义务,维护自身权益。

七、建设树立新作风

坚持以“亲民、爱民、富民”为目标,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人民群众、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水平,促进党群干群关系全面改善,党风、政风焕然一新。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选好配强乡(镇)、村领导班子。继续巩固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成果,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积极推进乡(镇)、村干部素质建设工程,引导农村基层干部自觉践行党的宗旨,不断提高建设新农村的本领。全面实行村党组织成员“两推一选”,积极探索乡镇党委书记直选,真正把政治素质好、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一好双强”人才选进领导班子。为加强重点镇和中心镇的领导力量,要适当提高其党政“一把手”的职级和待遇。每年从市、区县(市)两级机关中选派100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村任职或挂职锻炼,同时,每年选招一批优秀高校毕业生充实到乡村一线,进一步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

2.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着眼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努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继续深化以创建“五个好”村党支部、“五个好”乡镇党委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区县(市)为主要内容的“三级联创”活动,扎实开展好各项民心工程。正确处理村级“两委”关系,提倡村党组织与村委会成员交叉任职、党组织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加强对农村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整顿工作,每年都要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排查,按照20%左右的比例确定后进村,集中进行组织整顿,从根本上解决战斗堡垒作用不强的问题。

3.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坚持以“永葆党的先进性、始终走在群众前列”为目标,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素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扎实开展“深化共产党员工程,叫响我是共产党员”主题实践活动,采取党群共同致富小组等多种形式,带领群众走上富裕道路。切实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健全党员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抓好农村党员发展工作,注重在致富能手中培养党员、在生产一线中培养党员,不断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积极推进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确保基层干部规范用权、廉洁从政。继续严肃查处各类腐败案件,坚决纠正违规发包土地、贪污挤占挪用土地补偿费、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深入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示范活动,全面提高农村基层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水平。健全农村基层干部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包村联户”、“群众来访接待日”等行之有效的制度,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八、切实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市委、市政府从加快振兴老工业基地和构建和谐沈阳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和改善对各项工作的领导,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西柚不是西游

十届四大的议题吧

相关推荐

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这二十个字的要求是一个有机整体,既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也包括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是宏观层面上的目标要求。 就操作层面看,有这样六个方面的内容,即新设施、新环境、新房舍、新公共服务、新社会保障和新精神风貌。 “新设施”,就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包括清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电力、信息网络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近年来,这些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就全国而言,与城市比较,仍然有着很大的差距,仍需做出长期的努力。 “新环境”,指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整洁。尤其是要加强农村村内和农民院内的环境整治,包括道路硬化、沟渠与水塘整治、垃圾收集与处理、院落整治等。 “新房舍”,不仅是指农民住房的外表看起来新,而且房舍体现出新的理念。一要美观,体现出具有地方特色和地域风情的建筑风格;二要实用,房舍大小高低、内部结构、光照、保暖、通风等方面都要实用;三是要节约,包括节约土地、材料和能源。现在农民不断地翻盖新房,但存在较多问题。东部沿海一些地区的“农民豪宅”外表讲究,内部设计却不合理,浪费了土地和材料。在这方面,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加强规划、指导和培训。 “新公共服务”,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中最主要的是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要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前提条件是实现高质量的九年义务教育和在此基础上的职能技术培训。此外,农村的科技推广、医疗卫生体系等,也需大力推进。新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既要求深化体制改革和全面规划,也迫切要求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新社会保障”,是更具深远意义的制度建设。建立全国统一体系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和最低收入保障制度,是缩小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的最重要基础之一,也是取消城乡户籍制度的必备条件之一。农村新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已经具备了一些有利的基础。除了一些地方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局部性进展之外,计划生育奖励政策的推行为建立养老保障制度提供了基础;农村扶贫救济工作制度的完善也为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供了基础。还应当考虑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体系是全国统一的,标准可以有地区差别:即确立全国最低标准,允许有条件的地方提高地方标准。 “新精神风貌”,是指要加强农村民主和法制及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这既要以农村民主政治和法治环境为基础,建立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也要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文明、科学的生活观和生活习惯。一些地方赌博、迷信之风盛行,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大建豪华坟墓等等,都是与新农村建设所要求的精神文明格格不入的。新精神风貌的树立同教育一样,是造就社会主义新农民的重要途径。
2023-09-07 20:21:222

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共同发展的新农村,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它体现在五个“新”上,一是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二是农民生活水平要实现“新提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三是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2023-09-07 20:21:301

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明主,这是一个有机整体,在新农村做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新型农民。
2023-09-07 20:21:4014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是什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这符合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 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 “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 农业是农村的产业基础,生产发展首先指的是农业的现代化,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十一五”时期,不仅工业要转变增长方式,农业也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一方面协调粮食与其他作物的比例,力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协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
2023-09-07 20:22:27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既总方针),可以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023-09-07 20:22:412

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政治题吗?刚高考完一个月都忘记得差不多了,先给个特官方的给你。 我觉得你只要看完第1段和2~5段的第一句话就行了,我分了段。 1.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过去,我们靠农业的积累、农民的贡献和农村的支持,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和工业化体系,但另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也日益强化,农村发展越来越落后于城市,广大农村地区和农民群众并没能很好地分享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成果。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农村社会事业、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却相对滞后,这已经明显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必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也较粗放。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抗御旱涝灾害的能力不强;许多农活还靠人工畜力,劳动强度大,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科技储备不足,推广机制不活,科技贡献率不高;农民经营理念陈旧,凭经验搞种养经营,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竞争力的提高,制约了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加快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推广良种良法,发展农业机械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是现代农业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3.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必须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必须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只有农田基本建设搞好了,土地产出率才能提高,才能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只有农业装备水平上去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提高,农民才能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多形式、多层次的转移。只有农村道路交通、供水供电、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改善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产品和生产要素才能流动起来,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和其他产品才能及时卖出去,卖上好价钱,生活需要的各种消费品才能保证供应,农村市场才能繁荣。只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了,环境美化了,农民的整体素质才能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才能不断改善。 4.建设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建设新农村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几年来,针对城乡差距扩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尤为滞后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各级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与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村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目前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5.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如果农村的经济没有大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大的提高,农村的面貌没有大的改变,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缺乏强有力的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落空。因此,必须用新农村建设来统领“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工作,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 6.当前,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的条件。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有了支持保护农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近年来,在起点较高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农村“六小工程”(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草场围栏等)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为新农村建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还有,广大农民群众迫切要求尽快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外部环境和氛围已经形成,加快新农村建设有着广泛的群众和社会基础。
2023-09-07 20:23:244

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日前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之后都采取了工业支援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发展战略。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正当其时。 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解决三农问题,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1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新村附和我国的国情构建新村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构建新村保障了农民的根本利益构建新村有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构建新村有利于农村的文化发展 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怎样建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当前农村所占比例仍然很大,一定程度上制约著城市化程序 为什么要提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真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是集体化生产,克服一家一户的小农式经济,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我国现阶段为什么要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必将极大地促进农村的发展和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news.xinhua./ziliao/2006-02/07/content_4146460.htm 在我国现阶段为什么要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没法建,那是说出来骗农民乖乖的做贡献的,说再多农村还是穷,说比唱好听,有几个村富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什么要坚持“以人为本”? 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因而要求我们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走与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这是基本原理,作为答题还得切合材料简要分析说明.(还有其他观点我没记住,反正是高二下册"人生价值观"的内容)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央提出按照“五句话、二十字”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023-09-07 20:23:43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路径?

内容 摘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创新发展之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乡村治理机制;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积极推进农村产业结构、 *** 机构、社会事业与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新型合作医疗、新型养老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及"绿箱补贴"体系。在以上五大对策中,"一路"是根本,"两制"是基础,"三化"是途径,"四项改革"是动力,"五大工程"是阶段性目标。它们有机统一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策     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稳步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确定的今后一个时期内带全域性意义的重大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上可按照“一路”、“两制”、“三化”、“四项改革”、“五大工程”的思路,全方位、多层次予以推进。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创新发展之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三农”为物件,进行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与思想观念的创新,实现以创新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创新引领农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创新发展道路的基本要求和标志是: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建设现代农村。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引导农业走上“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产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发展的新路子。其中,“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是现代农业生产力的主要标志;而“产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则是现代农业生产关系的基本要求。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注重运用现代物质条件和科学技术装备和改造传统农业,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及其向现实生产的转化能力;必须注重运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发展农村现代物流业,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及健全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必须更新发展观念,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鼓励发展“订单农业”。   培养新型农民,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他们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有文化、有组织、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农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培养新型农民的关键是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和对农民的专业技能培训,使作为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农村的农民具有较强的务工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使留在农村的劳动者能够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要求。   建设现代农村,就是要彻底改变我国农村的贫穷、落后、保守及脏、乱、差的面貌,并在那里真正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就具体内涵和要求而言,生产发展,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在优化结构和提高质量效益的基础上,促进农业和农村非农经济的蓬勃发展。生活宽裕,就是要使全社会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并在生产不断发展和城乡差距逐步缩小的前提下,促使广大农民享有更加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就是要使全社会共同文明进步,并在不断克服传统生活陋习、加强精神文明建立和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上,使我国广大农村更加宜居。管理民主,就是要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落实和完善村民自治的基础上,确实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二、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乡村治理机制   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在农村基本政策的基石,也是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基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必须毫不动摇。在长期稳定这一基本经营制度条件下,必须切实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应鼓励和支援有条件的地方按“ 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要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作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要科学总结农村基层和广大农民创造的新经验,通过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逐步破除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种种障碍,激发农村发展的活力。   党的领导和村民自治相结合,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长期坚持的农村基层基本政治制度,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治理机制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它客观要求在广大农村,既要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也要注重发挥 *** 员和其他先进分子的示范带头作用,还必须确保村民依法自治,让农民群众当家作主,使村民自治机构履行自治事务管理、组织和服务的职能。此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与不断完善,不仅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也必将使广大农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根本保障。在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的实践中,要进一步健全和落实村务公开、民主议事及一事一议制度;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普法教育,提高农民的民主参与能力,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建立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三、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市化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适用于城市和现代工业发展,也适用于农村和现代农业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程序中,必须大力发展新型工业,走出一条以资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资讯化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农村新型工业化路子。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工业化。在农村发展新型工业,应以发挥农村资源优势为基础;以构建和延伸农副产品产业链为方向;以农副产品深加工、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为重点;以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民稳定增收为目标;以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及体制创新为根本动力。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借鉴二三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注重培育具有竞争力和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和企业丛集,推广“龙头带基地”、“公司连农户”、“产销一条龙”等多种先进经营模式,并进一步完善企业和农民利益的联结机制。要充分发挥资本、技术、资讯等生产要素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积极作用,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广大农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面向市场,必须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国内外衔接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并不断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   农村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表征。农村城市化的本质不是将农村发展为大中城市,而是要不断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和农村集镇。根本上讲,城镇化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程序,也是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历史程序。城镇化的发展,不仅可以承接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而且可以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并大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素质。在推进农村城市化的程序中,必须坚持“规划先行、量力而行、突出特色、引导扶持”的原则;不搞 *** 与政绩工程,不搞强求一律和包办代替。   总之,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城市化,以农村城市化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这是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四、积极推进农村产业结构、 *** 机构、社会事业与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第一,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主要目标,是使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在我国农村相互支撑、互动发展。其基本要求是使我国农业步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良性发展道路。其工作重点,是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培育和壮大农副产品知名品牌。其指导原则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乃至“一县***市***一品”,形成特色经济,实现增值增效。   第二,进一步推进农村 *** 机构改革。农村 *** 机构改革主要指县乡***镇***机构改革。改革的基本目标,一是有利于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二是有利于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三是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健康发展。改革的基本原则是精简机构、规范职能,提高效率。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使 *** 的决策科学、执行规范、监督有力。改革的重点,是强化 *** 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实现 *** 机构及编制法定化;配套推进干部人事制度和司法体制改革;建立依法行政的保障体制;切实解决 *** 机构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权责脱节、多头执法及农村基层领导干部的腐败等问题。   第三,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农村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事业,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并在农村树立健康文明的新风尚。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使农村社会事业体制由“农民主办”型尽快转向“ *** 社会主导”型。这既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也是国内部分相对发达地区和西方发达国家为我们提供的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这项改革的切入点,是着重和优先解决在农村“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及文化生活贫乏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农村劳动力定向培训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进一步深化农村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其中的所有环节都需要资金支援。那么,如何解决如此庞大的资金筹措问题呢?中央制定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及“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为此指明了出路。就历史而言,在我国现代化战略的“前两步走”实施过程中,农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农民作出了巨大的利益牺牲。可以说,在现有条件下,以工哺农、以城带乡不仅必要,而且应该。就“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内涵和要求而言,“放活”即可通过市场运作和社会机构筹措一部分建设资金;“少取”即可通过农民自身的积累用于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多予”即必须增加国家和 *** 的扶持。在此三者中,“放活”是基础、“少取”是保证、“多予”是关键。所以,进一步深化农村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也就明朗了:即在农村实行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大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强建设资金流向的监管,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财政保障。   五、认真落实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五大工程   这五大工程或五件实事包括:义务教育、合作医疗、养老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及“绿箱补贴”。关于义务教育、合作医疗、养老保障前面已有叙述,且有关目标、原则、措施等,中央档案中已有明确的规定,重点是一个抓落实的问题。这里主要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补贴进行一点探讨。   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要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和农业生态建设,全方位推进“田间工程”、“沃土工程”和“生态工程”。二是要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村村通***公路、水泥路***工程”、“饮水安全工程”、“清洁能源工程”***改圈、改厕、改厨***、“农村电网改造续建配套工程”、“ 农村资讯化建设工程”,以尽快解决农民生活基础设施短缺的问题。三是要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从解决农民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问题入手,把治理重点放在解决村内道路、给排水设施、垃圾处理及人畜混居等实际问题上,逐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   关于农业补贴。当今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实行农业补贴政策,而我国长期走的是一条“以农补工,以乡助城”的发展道路。我国实行农业补贴还只是近几年的事,且补贴额度相对较小。WTO《农业协议》规定要限制“黄箱措施”***指成员方 *** 为保护国内生产而对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进行直接价格干预和财政补贴***;约束“蓝箱措施”***指与限产相联络的直接财政支付***和“微量支援政策”***指最低减让标准或合法支援上限***;但许可“绿箱措施”,并规定实施“和平条款”***即不能对“绿箱措施”采取反补贴措施,且在行使反补贴权时保持“应有的克制”、“损害或丧失利益行动”在一定范围内适用。***所以,作为WTO正式成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不能不对农业实行补贴***否则将使我国农业处于更加不利的竞争劣势***;又要使补贴符合WTO规则的要求,以避免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可能的争端。具体来看,我们要把握以下三点:其一,用足“蓝箱”规则,如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时,直接对农牧民支付“休耕补贴”或“限牧补贴”。其二,用足“合法支援上限”,只要“综合支援量”不超过补贴产品生产总值的10%即可。其三,扩大“绿箱补贴”,建立中国特色的农业财政支援体系。   “绿箱补贴”,是指由 *** 提供,其费用不转嫁给消费者,且对生产者不具价格支援作用的相关补贴。我国以“绿箱补贴”为重点的农业财政支援体系可包括如下专案:***1*** *** 一般服务性支出。如用于农业技术研究、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推广咨询、相关检测检疫、市场促销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支付。***2***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目的的粮食储备支付。***3***与生产不挂钩的直接收入的支付,含社会保障、社会事业支付。***4***国内粮食援助和农业结构调整援助支付。***5***作物保险与收入安全计划的支付。***6***自然灾害救济、环境保护和区域援助计划下的直接支付,等等。   综上所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贯彻“ ***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健康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性和标志性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远目标,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一路”是根本,“两制”是基础,“三化”是途径,“四项改革”是动力,“五大工程”是阶段性目标。它们有机统一,共同构筑着我国21世纪广阔农村的美好未来。
2023-09-07 20:23:511

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简单地说:“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总称。详细地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大致经历了四次大的改革历程:50年代初土地改革运动,采取积极措施,帮助农民获得土地。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通过农业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和人民公社运动,实施土地公有制。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中心的经济制度及利益格局的重构,提出了“小康社会”概念。第四次就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它是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总称。它承接了改革开放以来实现温饱的努力和发展成果,是建立在初步工业化和总体小康基础之上全面的小康新农村建设,是对我国长期实行“一国两策、城乡分治”体制和政策的矫正。可以说,老提法蕴含着新的思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包括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三个重要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历史阶段和工作载体,即通过新农村建设,逐步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民主、生活质量改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社会。
2023-09-07 20:23:592

简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

 一、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一是从法律上赋予农户物权性质的农用土地承包权。给农民50年以上的稳定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允许其自由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继承。二是给农民私有和集体所有的房产颁发房地权产证,允许上市交易和抵押。三是积极推进社区股份使用制,把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量化为其成员的股份,明晰集体资产的产权,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二、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农产品市场交易制度的关键在于消除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产品流通的国家垄断。逐步建立一批上规模的农产品中转市场、拍卖市场以及期货交易市场。从供应链的角度构建农产品流通平台,通过标准化和信息化来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  三、推进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一是对“公共利益的需要”做出明确的司法解释,坚决杜绝借公共利益为由低价侵占农民耕地;二是对于城市工商企业经营用地等,要在确保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解决,而不应再实行国家先征用后转让的办法,以彻底杜绝土地征用过程中的寻租现象。三是要充分考虑土地既是农民的生产资料又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的双重功能,大幅度提高国家征地的补偿费、安置费标准,使“失地农民”能够获得第二、第三产业就业和在城镇居住的必要资本,为“失地农民”提供能够参加失业、医疗、养老保险的费用。四是政府通过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或拍卖获得的土地净收益,应按一定的比例返还,用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解决“失地农民”的福利;五是在土地征地过程中,政府应给予村集体组织一定比例的非农建设用地,允许其自用或入市交易。  四、推进农村户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最根本的问题是保障公民迁徙和居住的自由,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彻底取消户籍制度的身份内涵,取消农业和非农业、城镇和农村的严格户口限制;第二步是允许国民跨区和跨乡流动;第三步是建立全国性的劳动就业保障制度。改革必须由国家根据宏观的社会需要进行强制性制度变迁,彻底消除城乡居民的身份,赋予农民完整的人权地位,使农民在社会化的竞争中能够享受制度和人文环境的平等对待。  五、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重新对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进行功能定位和调整,建立一个更完善、更有活力的真正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一是改革农村信用社,解决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的所有权不清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水平较低以及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问题。二是改革农业发展银行。将农业发展银行改建成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政策性银行,保障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需求,并利用改革后的农村信用社网络,发展委托业务。三是国家应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切实改变农业保险无人问津的局面,对风险较大的农业项目进行保险,以保护投资者和生产者的利益。
2023-09-07 20:24:133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023-09-07 20:24:22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

“十一五”期间,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其重大意义在于: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来看,我国是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和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好农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民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从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中心内容来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又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农村是我国最辽阔的地域但又是最穷的地域,因此,实现工农业全面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都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意。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从本世纪起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目前,我国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设者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我国是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也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然而,从实际看来,至今全国农村还有2600多万绝对贫困人口,有近5000万低收入人口仅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这表明我国农村居民还有相当一部分生活处于较为困难状态。另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2%,城镇居民家庭则为37.7%。“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主要是考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关键是把农村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的一个重大创新,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在于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在变化中协调,收入在稳定中提高,生活在发展中改善。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地区之间等方面的差距还都比较大,其突出的表现就是,农村相对落后,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农业基础相对薄弱。特别是我们新中国成立以来甚至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实行向城市倾斜、向工业倾斜的政策,是造成今日农村相对落后的一个基本原因。这虽然在一定时期有其必要性,然而到今天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为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创造条件。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实现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也就是说,新农村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农村,是农村“硬件”、“软件”共同发展的农村,是农村村容村貌与农民精神状态文明进步的农村。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市的基础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形成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长效新机制。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基础公共设施不断完善,通过改水、改路、改厕、改房、改灶等新农村建设,解决农民行路难、饮水难、读书难等问题,提高农村公共服务、公共卫生水平,保护生态环境,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营造农村发展的新环境。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的文明进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变农村的许多传统陋习和封建迷信,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树立文明新风尚,培育新时代的新农民。
2023-09-07 20:24:45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1)建设现代农业。 (2)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既要挖掘农业自身的增收潜力,也要拓展农村内部的增收空间,还要广辟农村外部的增收渠道。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物质条件)。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重点办好“水、路、电、气”四件大事,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改善人居环境。 (4)培养新型农民。新型农民的有关要求:“有文化”,就是要求农民能说会写、自主自强、崇尚科学、诚信友爱、知法守法;“懂技术”,就是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技术素质,至少要熟练掌握一到多项生产技能和技巧;“会经营”,就是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能合理配置人、财、物和土地等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活动,获得高的经济效益。 (5)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切实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范围,提高补助标准,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 (6)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2023-09-07 20:24:56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与基本特征是什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生产发展。建设新农村首先要振兴农村经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条是首要的。农村经济不发展,建设新农村就失去了物质基础。有调查显示,我们的很多领导干部考虑新农村建设,更多的考虑是村庄的规划,很少考虑农村生产的发展。没有生产的发展,新农村建设是不可能的。要使生产发展,必须保障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为农村提供基础设施,加大支农力度,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第二、生活宽裕。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使农民的财富增加,过上相对宽裕的生活。 “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这二条是要建设物质文明,“生产发展”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建设新农村的具体体现。要使农民生活富裕,必须增加农民收入,除掉农民背负的三大负担:教育支出、医疗支出、住房支出;搬掉影响农民收入的三座大山:农民的准失业状态、国内外市场机制对农民的挤压、农民贫乏的自我组织能力。  第三、乡风文明。精神文明也要有新进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邻里之间,生产上要相互帮助,生活上要相互关心。乡风文明是建设新农村的灵魂。在农村,文明之风若不能愉悦人们的身心,腐朽的东西就会侵蚀人们的心灵。据中华慈善总会统计的数据显示:该协会获捐赠的70%来自于国外和港澳台地区,内地富豪的捐赠不到15%。我国先富的一部分人,要么积聚财富、要么豪赌、要么回家修祖坟,主动将自己的财富回赠社会的很少;因病、因自然灾害致贫的农民多数相信封建迷信,信仰宗教的人数超出我们的想象。  第四、村容整洁。通过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民的生存环境,让农民有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整洁的街道,森林覆盖率15%以上。现在很多地方是院内干净,院外脏乱差。80%的村庄,垃圾堆放在房前、屋后、路边,96%的村庄没有排水沟渠。“村容整洁”就是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建设新农村的外在表现。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了,为就学、就医、结婚盖房子四处奔波的农民,精神状态没有大的改变,衣冠尚且不整,村容村貌就更顾及不上了。  第五、管理民主。管理民主就是落实和完善村民自治、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机制,实现农民自己当家作主。不以要挟、贿赂影响民主选举。不以家族势力影响村务公开。村民自治的形式应该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而有多样性。江苏的华西村、河南的南街村、山西的大寨村、河北的寺后村,都是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村民自治,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经济发展成就;以“下派党员干部”为核心的村民自治,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所采纳;以经济能人为核心的村民自治,正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浮现;以农村民间协会为核心的村民自治,正出现在中西部发展相对滞后地区。评价村民自治的形式先进与否,应当以能否推动农村的社会和谐和经济进步为标准,应当以建设非农的先进村庄为方向,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管理民主”就是要建设政治文明,这是建设新农村的政治保证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经济上,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为支撑,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农业科技水平、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显著提高;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实现工业化;农村人口的比重大幅度降低;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就业比较充分;农户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农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第二,在政治上,在党的领导下,农村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明显进步,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和健全,广大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村民自治更加完善,形成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干群关系密切,社会秩序良好,农民安居乐业。  第三,在文化上,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明显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农村教育事业有较大的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农村卫生、文化等设施比较完备,农民享有较好的卫生保健和较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四,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表现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更加相容。
2023-09-07 20:25:061

1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是

生产发展
2023-09-07 20:25:18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第一,要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切实维护农民主体地位。农民尊重和维护农民的主体地位,一方面要向农民群众广泛宣传党的各项农村政策,通过建立和完善农村民意表达机制,把他们的合理意愿和要求体现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中。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使他们能够完全自主地根据市场情况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第二,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创造,切实维护农民的意愿和创造。要鼓励农民围绕农村改革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胆探索、大胆实践,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自主创业的潜能,营造鼓励农民干事业、帮助农民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  第三,要充分尊重农民合法权益特别是物质利益,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特别是物质利益。  第四,要大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强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只有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和经营素质,才能促进农民在农村改革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
2023-09-07 20:25:431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发作用

旅游休闲产业最终是服务产业,是文化产业。没有以游客为上帝的服务精神,就难以获得市场的认可,更不易获得经济的收益。因此,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必然在市场的引导下,在现实的教育下,培养了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和服务顾客的文明。乡村旅游需要文化的支撑,民俗文化的包装,餐饮文化的开发等,都有利于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同时,游客带来的城市文化,对于农村文明风尚的形成,也具有极大的作用。 ]形成文明卫生美丽独特的景观b]乡村旅游中,旅游环境打造、农家接待条件的建设都是最基础的内容。旅游对于环境卫生及整洁景观的要求,将大大推动农村村容的改变,推动卫生条件的改善,推动环境治理,推动村庄整体建设的发展。 最为重要的是,旅游休闲要求村庄面貌不是干村一面,而是各具特色;旅游追求个性化、特色化、原生态文化基础和惟一性等等,所以,乡村旅游是打破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干村一面的最佳模式。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要求,结合农村发展实际,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标准。1、产业发展。有1—2个支撑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参合率达到50%以上。2、生产条件。人均有0.5亩以上能排能灌的基本农田;农业耕种收机械化水平每年提高2%以上。3、收入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市经济发达圈、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含渝东南地区)分别达到7000元、6000元、5000元以上;80%以上农户有较稳定的增收来源。4、人居环境。户户通电、通自来水、通电视;相对集中的居民点有一个晾晒休闲的院坝和垃圾处理点;农户有单独卫生的厨房和厕所;农民住房砖瓦化,砖混结构达到85%以上;林木覆盖率达到40%。5、农民素质。实现高质量“普九”;未继续升学的中学生培训率80%以上。6、农村道路。通村公路油化或硬化;主要生产、生活道路硬化(含石板路)。7、社会事业。有“一校三室一园”,即:建好村小学、有办公室、卫生室、文化活动室、“五保家园”;计划生育率达到95%以上。8、农村社保。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5%以上;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保尽保;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90%以上。9、文明风尚。有村规民约;无重大刑事案件、无重大安全事故、无群体性事件;村民对治安状况满意率达到95%以上。10、民主政治。村“两委”班子和谐;村级公益事业实行“一事一议”民主决策;设有公开栏,实行党务、村务、政务、财务“四公开”;村民对村“两委”班子的满意率达到85%以上。满足要求的村有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王村 天津市西青区大寺王村镇北邻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邻天津微电子城。该村距天津港10公里,距天津国际机场15公里,距市中心15公里,交通四通八达。全村580户,人口1862人,占有土地4000余亩。 在天津东南方跃出了一颗耀眼新农村,这就是大寺镇王村。王村被天津市政府命名为天津市“示范村”,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国家“AA旅游景区”,被天津市旅游局定为天津市旅游“涉外村”。国家央视4台以《走遍中国》栏目向世界播放了王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风貌和老百姓的幸福生活。这些年,凡是国内外客人到王村参观旅游的人看到王村巨变都惊叹不己。王村人民在改革开放的沐浴下,艰苦创业,实现了农村城市化。村里生活环境和谐有序,家家户户住进新楼房,电脑、电话、汽车走进农家,村民过着“干有所为,老有所养,少有所教、病有所医”其乐融融的城市化生活。这一切与王村领导团队的核心人物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于盛宽同志带领一班人艰苦创业辛勤劳动、努力工作密不可分的。 十几年来,盛宽书记不负众望,带领王村领导两委班子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去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使坚苦创业的丰硕成果惠及给老百姓,使村民过上了好日子。 一、推倒了所有危陋平房,建成28万平米的新楼房,家家户户住进了别墅和公寓楼,户户生活设施现代化。喝的是滦河水,做饭点的是天燃气。 投巨资在村里开发建设了6公里柏油路,道路两旁安装了太阳能照明,公交车进王村,给老百姓出行带来方便。同时投入资金彻底改造污水河对环境污染问题,将地上污水改造成地下涵洞排放。使人们生活在干净、文明的环境里。 王村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在不断提高老百姓物质生活水平中,同时还加大投资力度,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要求,在村中投巨资开发建设了3万多平米大型的“音乐喷泉广场”和2400平米的村青少年活动中心及文化活动中心,建立了农民书屋、村民学校、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室、乒乓、台球室 为弘扬历史文化,开发旅游资源,王村修复了千年古刹—峰山药王庙,以此纪念药王孙思邈。王村先后接待了罗马尼亚、澳大利亚、日本、德国、美国、坦桑尼亚、赞比亚、香港、台湾等地区旅游团体。
2023-09-07 20:25:531

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短短20字的定位,涵盖了多方面意义。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增加农民收入。
2023-09-07 20:26:082

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共同发展的新农村,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它体现在五个“新”上,一是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二是农民生活水平要实现“新提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三是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2023-09-07 20:26:38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1、走集体化道路,实现规模经营;2、建立与集体化相适应的法规制度。
2023-09-07 20:26:53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方略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是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建设新村镇;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培育新农民;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三农”倾斜。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事故缺乏保障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投入力度,在农村建立大病、重病统筹机制。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总的要求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形成总量平衡、品种多样、安全可靠和营养丰富的农产品生产格局。要加快发展农区和牧区畜牧业,保护和利用好渔业资源,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良种良法,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的节约型农业。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支撑。要坚持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性质,全面落实二轮土地承包政策,依法确权、确地到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在此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的机制。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快推进以乡镇机构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乡村债务化解工作。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整体改革,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发展农村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是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增加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明显改变农村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增加农民收入,既要从“三农”本身考虑问题、寻找出路,更要跳出“三农”,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思考问题,研究对策。既要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增收潜力,又要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尽快见效的具体增收措施,又要着眼于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个长期过程,“十一五”期间关键是要开好头、起好步,打好基础,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规划先行、因地制宜。二是突出重点、示范引路。三是政府支持、农民建设。
2023-09-07 20:27:021

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会议是()。

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会议是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解决“三农”问题提升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重中之重”的思想是党中央从当前“三农”工作的实际出发,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审时度势提出来的。这是新世纪新时期我们党对“三农”问题认识的深化、升华和飞跃,是解决“三农”问题方针政策的创新、发展与完善。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之所以突出强调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意义,主要在于它既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又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目标的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将解决“三农”问题提升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意义的准确把握。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方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在不断加快,但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区域之间不协调的矛盾也越显突出。如果这种局面得不到改善,势必影响到整个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劲动力。伴随着从实行家庭联系承包制到村民自治,从税费改革到免除农民农业税等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改变“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的现状仍然任重道远。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
2023-09-07 20:27:1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有哪些

(1)建设现代农业。 (2)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既要挖掘农业自身的增收潜力,也要拓展农村内部的增收空间,还要广辟农村外部的增收渠道。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物质条件)。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重点办好“水、路、电、气”四件大事,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改善人居环境。 (4)培养新型农民。新型农民的有关要求:“有文化”,就是要求农民能说会写、自主自强、崇尚科学、诚信友爱、知法守法;“懂技术”,就是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技术素质,至少要熟练掌握一到多项生产技能和技巧;“会经营”,就是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能合理配置人、财、物和土地等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活动,获得高的经济效益。 (5)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切实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范围,提高补助标准,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 (6)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2023-09-07 20:27:551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配套设施很落后,人民钱袋很富足
2023-09-07 20:28:032

实现现代化新农村的基本途径和要求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如果没有农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就很难实现。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首先必须解决好党的领导,深化对农村生产方式的改革,加大对农业的教育与科技投入。
2023-09-07 20:28:152

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有哪些?

06年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名单发布时间:2007-2-14 17:39:16--------------------------------------------------------------------------------(共200个)1、康保县(11个)照阳河镇猫窝沟村 康保镇北关村忠义乡水泉村 忠义乡段庄村二号卜乡大章盖村 哈咇嘎乡板申村芦家营乡贾家营村 土城子镇东井子村处长地乡薛家营村 张纪镇马鞍架村哈咇嘎乡包山地村2、沽源县(11个)闪电河乡闪电河村 高山堡乡大西洼村白土窑乡五道沟村 二道渠乡西山坡村九连城镇半拉山村 黄盖淖镇大苟营村西辛营乡廿里村 小厂镇光明村平定堡镇口道营村 平定堡镇元宝山村丰元店乡扇子沟村3、尚义县(10个)七甲乡妈奶沟村 大青沟镇贲贲淖村套里庄乡小坝子村 三工地镇王油坊村八道沟镇华东村 红土梁镇大阳坡村石井乡奎腾台村 甲石河乡碱土河村七甲乡二道洼村 七甲乡三和城村4、张北县(11个)海流图乡平地脑包村 大囫囵镇土茂营村张北镇西梁村 张北镇马莲滩村油篓沟乡喜顺沟村 战海乡头号村三号乡二工地村 二台镇窑儿沟村张北镇九卜树村 台路沟乡六号村单晶河乡小水泉村5、塞北管理区(4个)榆树沟管理处前新房村 小城子管理处大梁底村东大门管理处东大门村 沙梁子管理处沙梁子村6、察北管理区(4个)沙沟乡乳源村 白塔管理处沙沟乡哈尔胡洞村 双合奶牛小区7、万全县(13个)孔家庄镇逯家湾村 孔家庄镇上营屯村孔家庄镇上营房村 孔家庄镇马连堡村孔家庄镇李家房村 孔家庄镇李青庄村宣平堡乡霍家房村 孔家庄镇义兴堡村孔家庄镇西红庙村 郭磊庄镇丰胜庄村北沙城乡岸庄屯村 安家堡乡王玉庄村旧堡乡旧堡村8、怀安县(13个)柴沟堡镇新坝房村 柴沟堡镇东沙洼村柴沟堡镇园子沟村 左卫镇双家房村左卫镇第四屯村 怀安城镇袁家房村怀安城镇黄家窑村 头百户镇第九屯村柴沟堡镇东洋河村 左卫镇景泉堡村左卫镇尖台寨村 柴沟堡镇大寨村左卫镇胡家屯村9、阳原县(13个)东堡乡九马坊村 三马坊乡二马坊村化稍营镇二村 辛堡乡小关村马圈堡乡籍箕滩村 揣骨疃镇曲长城村要家庄乡牛蹄庄村 东城镇七马坊村井儿沟乡井儿沟村 西城镇北关村东城镇东城村 东井集镇小石庄村高墙乡金家庄村10、蔚县(13个)蔚州镇西七里河村 南留庄镇白南场村桃花镇太宁寺村 西合营镇东辛庄村涌泉庄乡上陈庄村 北水泉镇杨庄村代王城镇北门子村 暖泉镇宏胜庄村白草村乡五岔村 宋家庄镇大固城村阳眷镇瓦房村 黄梅乡康庄村常宁乡西金河口村11、涿鹿县(14个)五堡镇九堡村 五堡镇广恩屯村保岱镇上洪寺村 保岱镇张庄村涿鹿镇北小庄村 涿鹿镇苑庄村东小庄乡洪家房村 东小庄乡下太府村张家堡镇沙梁村 矾山镇东关村矾山镇上七旗村 温泉屯乡吉家营村温泉屯乡红彤营村 谢家堡乡谢家堡村12、怀来县(15个)土木镇土木村 土木镇二台子村西八里镇闫家房村 存瑞镇秦家沟村狼山乡六街村 新保安镇小园村新保安镇于洪寺村 桑园镇后郝窑村官厅镇曹窑村 北辛堡镇老君庄村大黄庄镇大黄庄村 东八里乡东八里村东花园镇太师庄村 小南辛堡镇小七营村瑞云观乡东湾村13、宣化县(12个)大仓盖镇北甘庄村 崞村镇西河房村洋河南镇郜家洼村 沙岭子镇二里半村顾家营镇土山洼村 深井镇北街村顾家营镇黄家堡村 沙岭子镇南兴渠村大仓盖镇路家房村 洋河南镇头台子村塔儿村乡王家夭村 东望山乡周顶屯村14、宣化区(8个)春光乡观后村 春光乡王河湾村春光乡吕祖庙村 庞家堡镇杨家营村侯家庙乡泥河子村 侯家庙乡赵家梁村河子西乡下八里村 河子西乡旧李宅村15、下花园区(5个)花园乡戴家营村 定方水乡武家庄村花园乡上花园村 花园乡棘针屯村辛庄子乡河南坊村16、赤城县(12个)龙关镇徐家窑村 田家窑镇西水泉村田家窑镇花里村 后城镇曹家窑村独石口镇独石口村 样田乡柳林屯村龙门所镇北村 炮梁乡西水沟村白草镇白草村 赤城镇周里沟村雕鹗镇雕鹗村 东卯镇万全寺村17、崇礼县(11个)西湾子镇黄土咀村 红旗营乡老芽茬村高家营镇西甸子村 白旗乡干雨沟村四台嘴乡西坪村 狮子沟乡东毛克岭村西湾子镇下两间房村 四台嘴乡东坪村四台嘴乡大松沟门村 石窑子乡下耗沁村四台嘴乡黑土沟村18、桥西区(6个)东窑子镇东湾子村 东窑子镇南天门村东窑子镇四岔村 东窑子镇红旗营村东窑子镇稍道沟村 东窑子镇五墩村19、高新区(14个)老鸦庄镇流平寺村 老鸦庄镇老鸦庄村老鸦庄镇宁远堡村 老鸦庄镇下小站村沈家屯镇张家坊村 沈家屯镇闫家屯村沈家屯镇腰站堡村 沈家屯镇许家庄村姚家庄镇王家寨村 姚家庄镇东榆林村姚家庄镇小辛庄村 姚家房镇翟家庄村姚家房镇鹄突地村 姚家房镇王安房村
2023-09-07 20:28:42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是什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  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要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决策的重大意义,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2023-09-07 20:28:533

农业高校学生应该怎么样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一:在生产发展中创佳绩。要积极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参加各类技术技能培训,争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女农民;要提高务农技能,科学种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要不甘人后,奋发进取,参与市场竞争,搞活产品流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二: 在生活宽裕中建新业。要在提高经济效益上下功夫,积极发展一村一品,扩大规模,创出品牌;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上下功夫,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创新业、做贡献,广开增收渠道,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奔小康。在乡风文明中做贡献。我们要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文明生活、反对邪教;要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倡导良好的道德风尚,积极创建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倡导绿色消费,建立科学、文明、健康、节约的家庭生活理念,营造邻里互助、和睦相处、充满爱心的生活环境。 三 在村容整洁中显身手。要积极参与以一池三改一利用为主要内容的绿色家园创建活动,绿化、美化、净化庭院、村庄,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减少白色污染,创造清洁环境;统一规划,合理开发,建设经济型、节能型住宅,保护耕地资源;深化三八绿色工程活动,植树造林,绿染三秦,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生活环境。 四 在管理民主中有作为。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提高依法维权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充分依靠妇女组织,团结广大群众,善用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促进村务公开,推动农村民主程度和科学决策;积极参与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举贤才,树正气,推动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为创造农村安定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贡献力量!
2023-09-07 20:29:032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依据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023-09-07 20:29:131

简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

一、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一是从法律上赋予农户物权性质的农用土地承包权。给农民50年以上的稳定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允许其自由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继承。二是给农民私有和集体所有的房产颁发房地权产证,允许上市交易和抵押。三是积极推进社区股份使用制,把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量化为其成员的股份,明晰集体资产的产权,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二、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农产品市场交易制度的关键在于消除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产品流通的国家垄断。逐步建立一批上规模的农产品中转市场、拍卖市场以及期货交易市场。从供应链的角度构建农产品流通平台,通过标准化和信息化来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三、推进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一是对“公共利益的需要”做出明确的司法解释,坚决杜绝借公共利益为由低价侵占农民耕地;二是对于城市工商企业经营用地等,要在确保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解决,而不应再实行国家先征用后转让的办法,以彻底杜绝土地征用过程中的寻租现象。三是要充分考虑土地既是农民的生产资料又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的双重功能,大幅度提高国家征地的补偿费、安置费标准,使“失地农民”能够获得第二、第三产业就业和在城镇居住的必要资本,为“失地农民”提供能够参加失业、医疗、养老保险的费用。四是政府通过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或拍卖获得的土地净收益,应按一定的比例返还,用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解决“失地农民”的福利;五是在土地征地过程中,政府应给予村集体组织一定比例的非农建设用地,允许其自用或入市交易。四、推进农村户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最根本的问题是保障公民迁徙和居住的自由,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彻底取消户籍制度的身份内涵,取消农业和非农业、城镇和农村的严格户口限制;第二步是允许国民跨区和跨乡流动;第三步是建立全国性的劳动就业保障制度。改革必须由国家根据宏观的社会需要进行强制性制度变迁,彻底消除城乡居民的身份,赋予农民完整的人权地位,使农民在社会化的竞争中能够享受制度和人文环境的平等对待。五、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重新对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进行功能定位和调整,建立一个更完善、更有活力的真正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一是改革农村信用社,解决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的所有权不清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水平较低以及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问题。二是改革农业发展银行。将农业发展银行改建成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政策性银行,保障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需求,并利用改革后的农村信用社网络,发展委托业务。三是国家应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切实改变农业保险无人问津的局面,对风险较大的农业项目进行保险,以保护投资者和生产者的利益。六、推进农村劳动就业制度改革。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支持体系和保障体系。农村劳动力转移支持体系包括:1、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采取政策扶持措施;2、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培训体系;3、消除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各种歧视政策与措施。农村劳动力转移保障体系包括:1、对失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其过去拥有土地使用权的有效期内为农民提供相当于每年土地获益水平的失业最低生活保障;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医疗保险制度;3、农村剩余劳动力子女教育保障制度。七、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改革原来主要涉及国有单位的福利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面,逐步建立农民与市民、各种所有制企业职工平等一致的、覆盖全社会的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编织一张社会安全网。八、推进公共财政支农改革。认真贯彻中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自觉地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对农村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设施、公共安全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努力解决农村“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就业难”、“通讯难”等实际问题,保证农村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对农业的综合支持力度,同时,通过运用财政政策工具,吸引和带动全社会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九、推进乡镇综合改革。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塑造新型乡镇政府。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新阶段乡镇的基本职能职责大体明确为:执行政策法规、推动经济发展、搞好社会管理、强化公共服务、维护和谐稳定五个方面。二是加快机构改革,提高乡镇行政效能。乡镇机构改革,应严守机构编制只减不增和确保社会稳定两条“底线”,本着相对减事、绝对减员的要求,精简办事机构,整合事业站所。同时相应减少乡镇领导职数,实行兼职和党政领导交叉任职,简化工作环节,提高运行效率。三是创新财政体制,保障乡镇政权运转。按照乡镇政府职能的新界定,乡镇主要应承担保证其政权正常运转和履行基本服务职能的相关支出,生产和建设性等项目支出主要应由县级承担,切实减轻乡镇的财政压力。要尽快建立乡村财力基本保障机制,确保乡镇政权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建立健全“乡财乡用县监管”和“村财民理乡代管”制度,规范乡村财政财务管理,努力从源头上控制支出的无序增长。四是强化公共服务,改善群众生产生活。加快乡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有效解决农村孩子“上学难”、农民群众“就医难”的问题;加快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各类农业服务体系。五是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023-09-07 20:29:222

毛概考题:论述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u200d
2023-09-07 20:29:321

浅谈农村改厕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023-09-07 20:29:58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体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是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进一步促进农村城市化的新举措。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个总要求是一个有机整体,既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又包括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统一的要求。
2023-09-07 20:30:07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这五句话20个字描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蓝图。这五句话20个字也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任务,它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023-09-07 20:30:163

1.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决策.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战略部署,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展现了美好蓝图,开辟了广阔道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问题.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证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023-09-07 20:30:363

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

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这五句话20个字,内涵丰富,不仅勾画出了现代化农村的美好图景,而且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思路。
2023-09-07 20:30:44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与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与基本特征2005年10月8日至1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分析了形势与任务,系统回顾总结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提出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不是最近提出来的,20世纪50年代就曾用过这一提法。改革开放以来,至少在1984年中央1号文件、1987年中央5号文件和1991年中央21号文件即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决定》中出现过这一提法。但这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背景和含义与以前有很大不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要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概念。要跳出“就三农抓三农”的传统定势,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格局中,把农村进步放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中,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中,进而统筹规划政策、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首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很难赢得主动,并容易出现波折。其次,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第二、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达2.6万亿元,这对于建设新农村非常有利。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否则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会落空。再次,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有利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而且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发展,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最后,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缩小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可以加速实现共同富裕。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过去7年中减少了1亿亩,人均下降到1.2亩,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1/3,而农村人口却没有减少多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57 ∶1扩大到3.23 ∶1,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已经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因此,中央审时度势地提出了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与基本特征所谓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以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通过协调推进经济与社会、文化、政治、环境和党的建设,从而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新的农村社会状态。首先,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一种新的农村社会状态,这里的关键在于“新”。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要达到一个新状态,实现经济繁荣;农民生活水平要达到一个新状态,实现生活富裕;农村环境要达到一个新状态,实现村容整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达到一个新状态,实现乡风文明和谐;农村社会管理要达到一个新状态,实现管理民主。如何达到这种新的农村社会状态,要以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而农业与农村发展的途径和手段是要通过协调推进经济与社会、文化、政治、环境和党的建设。在新农村之前加上社会主义,一是要强调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的;二是指我国新农村的最终目标要实现共同富裕。进一步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发展,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环境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统一的发展要求。这些建设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和系统,是多元一体化的综合建设和全面发展。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科学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发展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和战略决策;是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更是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必然选择;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共同富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3.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与时俱进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具有内涵与建设背景上的时代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虽然在战略思想上与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提出的农村改革发展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却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科学发展观在中国农村大地上的具体实践;建设新农村的宏伟目标,集中代表了亿万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具有极大的动员性和鼓舞性,将高度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指引亿万农民走上一条全面发展的幸福大道。5.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动态的建设过程,具有时间上的长期性。一方面,农村落后是历史形成的,彻底改变农村面貌,建成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使在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之后,“三农”问题依然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必须坚持长期作战的思想,坚持不懈地做好“三农”工作。
2023-09-07 20:30:553

新时期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于以上认识,我们可以看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运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把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劳动者、技术等)和市场要素(资本、信息、物流等)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从原来单一的扶贫帮困转向全面的系统地推进新农村的建设。通过政策倾斜和市场引导优化资源配置,优化发展环境,通过培育新的经济组织(包括各种形态的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激活各类生产要素和市场要素;通过改革和整顿,降低受政策、制度、发展环境等影响的隐性成本;通过补贴和扶持,降低生产工具、劳动力、税费等显性成本;使各种比较优势(区位、资源、人才、市场、政策等)转化为经济优势,换言之,就是转化为先进生产力。那是一种持续、强劲、和谐的合力,如果我们将先进生产力进行解剖,就可得知各类需求是第一原动力,名誉利益是第一牵引力,科学技术是第一执行力,要使这三种力发挥到极至,就要了解并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名类需求,即关注民生;就要赋予并保障人民群众的名誉与利益,即顺应民意;就要引导人民群众掌握科学技术,鼓励人民群众开展自主创新,尊重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即激扬民智。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农村谋发展、面向农村拓市场、立足农村创大业,广大农村中已涌现出一批新的经济组织和经济能人,更有一批“有胆识、有干劲、有资本”的优秀人才走上了基层农村干部岗位,部分村(居委会)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整合资源、激活民资、集约开发、共同发展”的思路,逐步在探索一条股份制、市场化、生态型、可持续发展的“经营农村”之路,为我们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基础。众所周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工程,但只要我们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从一开始就能够形成“关注民生、顺应民意、激扬民智”的共识,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那么,更多的农村将提早涌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人民和谐幸福安康的新景象。据悉,国家农业部将于明年展开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在此之前,我们先行组织这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试点活动”,也希望能从调查的角度与方法上先取得一些经验,并且尽可能地把试点工作做得扎实到位,通过对相关个案的深入剖析,能够找出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与症结,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与思路。
2023-09-07 20:31:161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A
2023-09-07 20:31:595

如何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这五句话20个字,内涵丰富,不仅勾画出了现代化农村的美好图景,而且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思路。  十七大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农业现代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唯有从实际出发才是取得成功的正确选择。综合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和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党中央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新方针和新要求,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的根本途径,为下一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贯彻这一新方针和新要求,应着力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着力推进城乡劳动力就业一体化、着力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加快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2023-09-07 20:32:23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一、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一是从法律上赋予农户物权性质的农用土地承包权。给农民50年以上的稳定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允许其自由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继承。二是给农民私有和集体所有的房产颁发房地权产证,允许上市交易和抵押。三是积极推进社区股份使用制,把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量化为其成员的股份,明晰集体资产的产权,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二、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农产品市场交易制度的关键在于消除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产品流通的国家垄断。逐步建立一批上规模的农产品中转市场、拍卖市场以及期货交易市场。从供应链的角度构建农产品流通平台,通过标准化和信息化来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三、推进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一是对“公共利益的需要”做出明确的司法解释,坚决杜绝借公共利益为由低价侵占农民耕地;二是对于城市工商企业经营用地等,要在确保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解决,而不应再实行国家先征用后转让的办法,以彻底杜绝土地征用过程中的寻租现象。三是要充分考虑土地既是农民的生产资料又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的双重功能,大幅度提高国家征地的补偿费、安置费标准,使“失地农民”能够获得第二、第三产业就业和在城镇居住的必要资本,为“失地农民”提供能够参加失业、医疗、养老保险的费用。四是政府通过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或拍卖获得的土地净收益,应按一定的比例返还,用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解决“失地农民”的福利;五是在土地征地过程中,政府应给予村集体组织一定比例的非农建设用地,允许其自用或入市交易。四、推进农村户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最根本的问题是保障公民迁徙和居住的自由,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彻底取消户籍制度的身份内涵,取消农业和非农业、城镇和农村的严格户口限制;第二步是允许国民跨区和跨乡流动;第三步是建立全国性的劳动就业保障制度。改革必须由国家根据宏观的社会需要进行强制性制度变迁,彻底消除城乡居民的身份,赋予农民完整的人权地位,使农民在社会化的竞争中能够享受制度和人文环境的平等对待。五、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重新对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进行功能定位和调整,建立一个更完善、更有活力的真正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一是改革农村信用社,解决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的所有权不清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水平较低以及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问题。二是改革农业发展银行。将农业发展银行改建成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政策性银行,保障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需求,并利用改革后的农村信用社网络,发展委托业务。三是国家应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切实改变农业保险无人问津的局面,对风险较大的农业项目进行保险,以保护投资者和生产者的利益。
2023-09-07 20:32:3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工作内容有:(1)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2)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3)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4)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5)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6)培养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7)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8)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效。概括来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023-09-07 20:32:40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包括哪些方面?

  我们国家向社会主义中级阶段迈进的起点了。内容太多,但是主要是围绕“三农”问题的,凡是农村的事业方方面面都有,包括财政增加投资,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在这里说不完全,去新闻网站看一下什么都明白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草基地。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积极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  总之,要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和公用设施建设迈出较大步伐、村容村貌实现较大改观、农村科技教育达到新水平、农村文化建设得到加强、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深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明显、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明显加强。
2023-09-07 20:32:501

名词解释:社会主义新农村!

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那我们就必须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象搞社会主义改革就必须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革,不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革,就会用所谓的市场化改革把社会主义改掉,不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会用所谓的土地私有化市场化的“新”办法,打着社会主义的招牌瓦解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后进一步地剥夺农民。明确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农村社会主义公有制会兴旺起来,还会影响整个改革大局,遏止伪改革的猖獗,使改革走上真正社会主义改革的康庄大道。
2023-09-07 20:32:581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标志是()

村容整洁
2023-09-07 20:33:07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上述要求指明了解决我国 “三农”问题的方向,全面系统完整地概括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工作的中心任务。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所决定的。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演进的根本力量。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仅是当前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过程中的长期任务。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别是解决“三农”问题任务相当艰巨。   在诸多矛盾中,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是严重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突出矛盾。从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看,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比为1∶2.57。到2005年,这一差距比扩大到1∶3.22。到2005年底,全国农村尚有年收入不足668元的绝对贫困人口2610万人,年人均收入在669元~924元之间的低收入人口4977万人,两者合计7587万人。   从社会事业发展状况看,城乡之间教育、卫生、文化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农村居民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居民的差距明显。从公共基础设施和建设面貌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在相当部分农村地区还存在行路、用电、饮水、居住等困难问题。城乡建设面貌反差较大,农村人居环境较差的问题十分突出。同时需要看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对于有效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一方面,没有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就不能很好地解决广大农民的基本生产生活问题;没有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就难以根本改善,农村健康文明和谐的新风尚就难以持久,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须采取扎实有效措施,使农村的生产力获得长足发展与进步。   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农产品竞争力。现代农业建设是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方向,对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具有重要作用。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加快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发展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建设连锁化“农家店”。   必须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为农村繁荣和农民就业增收创造条件。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县城和小城镇是农民日常生产生活的区域性中心,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具有重要作用。要着眼兴县富民,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建设小城镇,引导企业和要素聚集,改善金融、工商、信息等服务,增强县域管理能力和经济活力。   必须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可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是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良好的环境。要继续大力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增强农民转岗就业的能力;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平就业制度,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完善务工农民劳动合同制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加强务工农民的职业安全卫生保护;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探索符合农民工特点的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
2023-09-07 20:33:181

信托投资公司能同时经营集合资金信托与家族信托吗

不可以。依据《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规定:不得将信托资金直接或间接运用于信托公司的股东及其关联人
2023-09-07 20:31:062

著名画家林风眠的作品有哪些

  林风眠的作品介绍   林风眠是“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念的倡导者,也是重要的代表人物。在他的画作之中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之后的现代绘画的精髓,还融入了中国水墨画的元素,可以说是中西合并的开拓者。   林风眠有许多非常著名的作品,这里将不再一一多做介绍,只介绍一些相对来说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创作的作品《渔获》。这幅作品描绘的是在一个丰收的季节里渔村中的妇女和小孩庆祝“渔获”的情景,在香港苏富比二十世纪中国艺术专场拍卖会上,这幅作品拍出了1634万港元的天价。   除了《渔获》,还有非常展现林风眠绘画功的《双鹭》和《渔村》。在《双鹭》中,林风眠精准的将白鹭的羽毛、双足、尾、喙等用浓细相交的笔墨展现的淋漓尽致,脖颈的屈伸更是刻画的活灵活现,两只白鹭之间也体现出了一种生命互动的盎然生机。而在《渔村》却能够体会到明显的西方写实主义的应用。画中虽然只有聊聊几笔,但是去却用简单的构图,巧妙的配色和精准的描绘,将渔村的惬意与安逸表现出来,可见林风眠超高的绘画水平。   另外林风眠作品较多的是以仕女等人为主题的画作,其中《读书仕女》可以说是他集大成之作。画中仕女的恬静的姿态,低垂的眼睑都表现了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追求。其他林凤眠作品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林风眠的艺术作品改革   林风眠是艺术改革的实践者,他身体力行,对中西绘画艺术的融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作为一个实践者,对于绘画的所有理解,和对艺术的改革,也都体现在了林风眠的作品中。   对于林风眠的印象应该就是他在中西方艺术融合中所做的贡献,所以林风眠的艺术改革,我们可以从林风眠的作品中来看看,林风眠是怎么对着中西方艺术进行融合的,林风眠的艺术改革又是如何发展的。   林风眠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就对毕加索有所研究、还有布拉克等人的立体主义林风眠也都有所涉猎,还专门翻译了不少欧洲当代艺术的文章,自己也搞过专题讲座。在1948年《毕加索与现代绘画》的讲座上,林风眠林风眠已经感觉到了毕加索的伟大,于是我们可以在林风眠的许多作品中对于毕加索作品的痕迹。特别是在看了戏曲之后,林风眠感触很大,有了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所以创作了一些列京剧中人物的作品,这其中也有不少毕加索的味道。   在作品《宇宙锋》中,林风眠将京剧人物的宽袍大袖和绚丽服饰进一步抽象为一片片相互堆积的三角形,这和立体主义形体的解构与重组很相似。这也是林风眠对中国传统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结合,更是对中国绘画的改革。后来林风眠的画风又发生了大变,接近了抽象艺术,已经和国际上抽象主义的先锋人物走到了一起。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后,他的作品里不但有一种膨胀的画面感,以及西方抽象艺术中的动感效果,摒弃了西方张扬、攻击性的内容,但保持了东方艺术柔美、温情的神韵。   林风眠的作品绘画特点   林风眠绘画特点是怎样的"呢?林风眠擅长描绘的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从作品内容上看,林风眠的作品是悲凉、孤寂、空旷、抒情;但是从形式上看林风眠绘画特点鲜明,正方构图,还没有无标题。   我们都知道,林风眠倡导的是中西融合,所以他一生都在试图努力打破中西艺术界限,在中西方艺术之间造搭建一座互通的的艺术桥梁。所以林风眠无愧于是一位富于创新意义的艺术大师,对中国许多后辈画家都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林风眠是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领袖。当然,林风眠也是受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影响。   林风眠的作品中总有一种淡淡的哀怨和孤寂,这种哀怨和孤寂,使他的作品中具有了非常难能可贵的悲剧之美,也多了许多别样的审美情趣。这与林风眠本人颠簸曲折的人生经历脱不了关系。林风眠终生致力于溶合中西绘画传统,创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林风眠提倡的是兼收并蓄,经历在中西艺术调和,并身体力行,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高度个性化的,属于林风眠自己的抒情画风。林风眠是20世纪中西文化融合具有革新开拓精神的先驱,更是中国现代画坛的艺术大师,在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史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国现代绘画史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
2023-09-07 20:31:061

怎样种植大棚菜

一、平整土地、平衡施肥大棚蔬菜种植要求相对较高,不管是土壤的质量程度,还是施肥管理都有高要求,需从科学角度出发。选择种植的蔬菜土地要平整、精细,在种植前对土地要翻新、施肥、除草等。由于大棚内的温度与外界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施肥需适量,避免过量施肥造成土壤变质。适当增加施磷钾肥,减少氮肥使用。二、选择合理的棚型结构在一般情况下,选择棚型跨度在8-12m,大棚长度在60-120m,三面土墙、三排立柱,在立柱上最好使用竹或钢立架。在棚面使用覆盖无滴膜,从而增加大棚内的温度。三、品种选择最好选择的品种可以耐低温、光照要求低、抵抗力强、耐高湿、产量高、种植时间短的品种。种植的大棚蔬菜产量高、品质好才能满足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如种植黄瓜、番茄、青椒等。四、合理利用“棚气”,调控温湿度大棚蔬菜在种植过程中,由于大棚内密闭,易产生一些有害物质,损害了蔬菜的生长速度。因此,要正确控制棚气,并合理运用棚气。在早上大棚内的蔬菜较为缺乏二氧化碳,应适当补充CO气肥,促进蔬菜的生长。在午间气温较高的时候,适当打开通(2)风口,进行换气,避免有害气体伤害蔬菜。选择种植的大棚蔬菜以喜温型为主,最佳温度25℃-33℃,生存上最高温度不能超过44°,最低不能在0°以下。当温度超过33℃时,要给予降温处理,可以采用定期开棚通风、换气孔、喷雾等。当低于0℃时,给予加温处理,如热风加温等。注意控制棚内湿度,避免湿度过大影响蔬菜的生长。因此,需经常通风换气,改善大棚内的湿度。五、膜下滴灌浇水在大棚内水分蒸发和扩散相对比较慢,多部分大棚蔬菜的蒸发速度比外面种植的蒸发量低一半,尤其在晚上、阴天、冬季的时候,空气的湿度早已在饱和状态。大棚内湿度过高,严重影响蔬菜的生长。因此,大棚蔬菜可以采用膜下滴灌浇水法进行灌溉,这种方式,不仅能大大改善棚内环境,而且把湿度控制正常范围内,保持棚内温度,降低了病害的发生率,蔬菜的产量也得到提升。膜下滴灌浇水是一个经济实惠、方便、有效的灌溉方法。六、科学打药治病由于蔬菜在生长过程中,易产生害虫,主要的防治方法就是打药除虫、综合防治。常见的害虫有地老虎、蚜虫等。除虫要选择科学打药,必须是正确的时间,选好药。
2023-09-07 20:31:041

什么成语能形容老师?

形容感谢老师的成语有很多,比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呕心沥血、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桃李满门、先圣先师、和蔼可亲、无微不至、兢兢业业、废寝忘食、埋头苦干、尽心尽力、一丝不苟等。一、春风化雨1、拼音:chūn fēng huà yǔ2、释义:化:化生和养育。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3、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有如时雨化之者。”白话文:“就像化生和养育的人。”二、尽心尽力1、拼音:jìn xīn jìn lì2、释义:指费尽心力。一般比喻一个人做事非常的卖力,或为一人非常的卖命,以用尽了自己所有的能力。3、出处:且受遇先帝,绸缪缱绻,并志竭忠贞,尽心尽力,归诚陛下,以报先帝。——《晋书·王坦之传》uf497白话文:而且受遇先帝,亲热欢好,并立志竭尽忠贞,尽心尽力,归顺陛下,以报答先帝。三、呕心沥血1、拼音:ǒu xīn lì xuè2、释义:形容费尽心思和精力。3、出处:《新唐书·李贺传》:“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白话文:“这孩子要呕吐出心就已你!”四、循循善诱1、拼音:xún xún shàn yòu2、释义: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3、出处: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论语·子罕》白话文:老师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五、诲人不倦1、拼音:huì rén bù juàn2、释义:指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3、出处:先秦—孔子《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白话文:“学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倦怠;有什么在我哦!”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春风化雨百度百科-尽心尽力百度百科-呕心沥血百度百科-循循善诱百度百科-诲人不倦
2023-09-07 20:3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