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概况

2023-10-03 17:11:03
共1条回复
康康map

现有教职工48人(专任教师36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3人,博士30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20余人。截止2015年6月在校本科生为919人,在校研究生为118人。学院已形成了“热带亚热带自然资源耦合利用”等7个特色研究方向,近5年来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为地方服务的项目多项,在研科研经费300多万元,科研实力和水平正在快速提升。学院力求学科定位准确,特色特长鲜明,教学科研并进,成为华南地区地理与资源学科的重要基地之一。

其中,地理学一级学科为广州市重点扶持学科,“地理科学”专业为广州市首批名牌专业、广州大学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广州大学首批“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为广州大学“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广东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为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拥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市级教学团队1个。

院长吴志峰教授:

主持学院行政全面工作; 主管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师资和经费。

党委书记林媚珍教授:

主持学院党委工作;主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人事、工会、计生、综合治理、统战工作;兼管学院机关工作。

副院长 林漳平教授:

主管全院科研工作、科技活动、科研实验室建设,以及科技服务及其创收。

副院长 杨木壮教授:

主管本科教育、教学实验室建设,以及继续教育及其创收。

吴志峰,男,1969年11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理学、环境遥感与GIS应用科研与教学工作。2005年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纵向科研课题10余项;担任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IALE-China)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环境资源与生态保育学会秘书长、中国生态学会青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遥感与GIS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会副会长等学术团体职务。2000年以来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核心期刊论文70余篇,其中SCI/EI论文1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和图件著作权各1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7项。受聘为广东省国土资源厅特邀国土资源监察专员、中国-欧盟土壤与土地工作委员会(SEPLS)委员,担任《生态环境学报》、《热带地理》、《亚热带水土保持》编委,以及《地理学报》、《生态学报》、《自然资源学报》、《地理研究》、EMAS、IJGIS等十多个国内、外学术期刊的审稿人。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培养毕业博士生8人(第一导师5人,副导师3人)、硕士生10余人。

林媚珍,女,1963年4月生,教授,硕士生导师,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全国生物地理学研究会理事、广东省地理学会理事、广东省教育厅“千百十工程”之千重点培养对象。主要从事植被生态、环境生态和旅游生态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已在《地理研究》、《植物生态学报》、《经济地理》、《地理学与国土研究》、《热带地理》等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 35 篇,其中有 9 篇论文分别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广州市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以及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主持或参加国家教育部“九五”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以及市校级科研项目10多项。主讲《世界自然地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植物地理学》、《导游业务与技巧》、《物业管理概论》等课程,曾获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三次、二等两次。1994年被广东省高教厅评为“南粤教坛新秀”、1994年和1997年两次被评为广州市系统优秀党员、1999年被广州市政府评为“广州市青年岗位能手”。曾9次获得学校“优秀教师”、“优秀党员”、“优秀班主任”、“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杨木壮,男, 1965 年 4 月生,九三学社社员,籍贯广东,博士,自然地理学和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生导师,资源规划管理系主任,国土与城镇规划研究所所长,现为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 土地规划与土地利用变化、 海洋资源与环境。2002 年12 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博士学位,1994 年获深圳大学《房地产管理》、《商业企业管理》结业证书,1990年6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硕士学位,1987年7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学士学位。已主持或合作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20多项,公开发表论文50多篇,合作出版专著4 部。曾获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二等奖3 次,广东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三等奖各1次。曾获中国地质调查局中青年优秀人才、广州大学优秀教师、广州大学教学优秀奖、广州大学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目前主讲的本科课程有《土地管理学总论》、《地质学基础》、《灾害地理学》等,研究生课程有《土地资源管理学》、《全球变化导论》和《自然灾害防治工程》等。

热带地理

相关推荐

热带地理的研究简况

热带地理研究是在20世纪中期随着热带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起来的。中国从50年代开始,为发展农业,开展了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水热条件、自然区划、土地类型和农业生产结构的研究。1968年建立的法国波尔多热带地理研究中心(CEGT)是世界上著名的热带地理研究中心,先后在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热带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研究,出版了许多热带地理著作和地图集,如《热带地理论文集》、《热带地理研究》等。巴西国立亚马孙河研究院(TNPA)以研究热带雨林开发利用和植物生态为主,对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见彩图)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目前热带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热带地理环境结构的特征、演化,以及气候、地貌、植被、动物和土壤的分布规律;②热带水热条件及其对农业的影响;③热带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其保护措施和途径;④热带自然灾害的形成、分布规律及预报;⑤热带地区人口分布、迁移和城市问题;⑥人类活动对热带生态系统以及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
2023-09-10 20:49:051

热带地理的特征

热带地区太阳一年两次直射,终年高温。按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特征,热带地区可分为4种类型:热带雨林、热带稀树草原、热带荒漠和热带季雨林(见图)。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于赤道附近的湿润大陆和岛屿,气候湿热,植被常绿,种类多,生长茂盛(见热带雨林植被)。热带稀树草原分布于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夏雨冬干,干湿季分明(见稀树草原植被)。热带荒漠分布于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内部和大陆西岸,干旱少雨,植被贫乏。热带季雨林主要分布于南、北纬10°到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冬夏的风向、风力、气温、降水变化显著(见热带季雨林植被)。热带地区除个别部分外,人口稀疏,大城市少,经济发展比较缓慢,许多地方为单一的种植业,有广阔的未开发土地。热带光热气候资源充足,作物生长周期短,单位面积年净生产力高。热带的动物和植物种类多,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潜力大。
2023-09-10 20:49:201

热带地理这个杂志是什么级别

热带地理这个杂志是什么级别 《热带地理》是由广州地理研究所主办,华南地区唯一的综合性地理学术期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journal of plex neorks杂志是什么级别 你好,journal of plex neorks不是SCI收录,也不是EI收录,无影响因子,仅是普通外文期刊,主要发表复杂网路国际会议的复杂网路方向会议论文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系统医学》杂志是什么级别的杂志 维普和知网上都没有查询到是这个名称的期刊。可以考虑了解其他期刊了。 Journal of Mechatronics 是什么级别的杂志 Journal of Mechatronics为一般期刊,非SCI,非EI收录,13年创刊,主要发表一些机械研究的文章 期刊简介: JOURNAL OF MECHATRONICS is a interdisciplinary peer-reviewed international journal that reports emerging research at the interface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pplied mechanics, puter intelligence and integra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aerospace engineering, 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obotics engineering, sofare engineering, engineering materials, materials design and processing, molecular engineering, biomedical engineering, nanotechnology, optical engineering, system design engineering,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automotive engineering, device control engineering, electronic and electro-mechanic systems, product design and engineering, machine element, strength of materials, fracture mechanics, tribology, metallurgy,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instrumentation, consumer products and much more. Journal of Mechatronics 是一个2013年创刊的新期刊,既非SCI,也非EI。评职称及毕业时是不算的。 Journal of Mechatronics为一般期刊,非SCI,非EI收录,13年创刊,主要发表一些机械研究的文章 Journal of Mechatronics 期刊机电一体化
2023-09-10 20:49:371

热带地理的简介

1980年创刊,2007年始为双月刊(逢单月30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报道具有热带亚热带地域特色的地理学高水平原创性科研成果,包括地理学及其各分支学科、相邻或交叉学科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研究论文、前沿动态、研究进展、社会热点等。 期刊信息主编:黄光庆主任:李小玲地址: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2023-09-10 20:49:441

罗开富的主要著作目录

“中国自然地理的分区问题”,《科学通报》,1954年,第5期。《中国水文区划草案》(与李涛合作),科学出版社(自然区划草案),1956年。“珠江三角洲的水利建设”,《热带地理》,1983年,2期。“天然堤和它的伴生湖”(第二次中国海洋湖沼科学会议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83年。“广州附近村落及其有关现象”,《热带地理》,1988年,2期。“藏南印象”,《地理知识》,1989年,10期。
2023-09-10 20:50:121

肖光明的学术论文

1、度假旅游及其产品的区域适应性调整——以肇庆市为例;人文地理2004、8;2、肇庆市“千里旅游走廊”开发的理论解释与策略研究;热带地理、2004、4;3、生态旅游中的导游问题;旅游科学、2004、3;4、肇庆市度假旅游优化发展研究;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5、肇庆市旅游形象定位系统研究;肇庆学院学报、2004,1;6、古村落旅游开发的社会文化影响——以德庆县金林水乡为例,热带地理,2006;7、肇庆旅游市场的演变特征与开拓策略,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8、大中型休闲农业园区质量等级评价体系研究,经济地理。2007。9、山区旅游发展的创新模式研究:德庆案例。肇庆学院学报。2007,610、构建“两广旅游金三角”的设想,商业经济。2008。(已采稿)11、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区域开发与经营管理:以肇庆市为例,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812、自驾车旅游的区域开发与经营管理:以肇庆市为例,人文地理2008;13、我国森林旅游四个主要领域的研究进展,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4、肇庆城市滨水区游憩资源的整合开发研究,山西建筑,2008。
2023-09-10 20:50:281

热带地理终审过的希望大吗

不好说,一看你的论文质量,二看评审人的意见,三看你的运气了。
2023-09-10 20:50:431

朱华的代表论著

陈征,朱华. 2009.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草本植物区系初步分析. 西北林学院学报 24(1): 11-15.朱华. 2008. 云南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布格局及其意义. 地球科学进展 23(8): 830-839.朱华. 2008. 东亚粗叶木属(茜草科)植物的分布及其生物地理意义. 云南植物研究 30(3): 308-314.朱华. 2008. 世界热带雨林:三足鼎立. 中国国家地理 570: 52-56.朱华. 2008. 中国雨林---热带雨林的边缘与极限. 中国国家地理 570: 58-59.李保贵,朱华. 2008. 西双版纳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蕨类植物的组成及生态特征. 广西植物 28(5): 608-614.Tran Xuan Cuong,Nguyen Thanh Nhan,Nguyen Nghia Thin. Zhu Hua*. 2008. Flor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Pu Mat National Park,Nghe An Province,Central Vietnam. Guihaia 28(5):620-626.王宁,胡建湘,朱华*,肖春芬,肖来云. 2008. 澳大利亚引种植物在西双版纳的适应性分析.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17(4): 16-20.赵金丽,马友鑫,朱华,李红梅,刘文俊,李增加. 2008. 云南省南部山地7种主要入侵植物沿公路两侧的扩散格局. 生物多样性 16(4): 369-380.朱华. 2007. 中国植物区系研究文献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云南植物研究 29(5): 489-491.朱华. 2007. 论滇南西双版纳的森林植被分类. 云南植物研究 29(4): 377-387.朱华. 2007. 中国南方石灰岩(喀斯特)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特征. 热带林业 35(增刊): 44-47.朱华,王洪,肖文祥. 2007. 滇东南马关古林箐热带雨林望天树群落的研究. 广西植物 27(1): 62-70.朱华,赵见明,李黎,司洪虎. 2006. 瑞丽莫里热带雨林种子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广西植物 26(4): 400-405.朱华. 2006. “西双版纳热带山地雨林的植物多样性研究的一些问题讨论”. 植物生态学报 30(1): 184-186.朱华,赵崇奖,王洪,周时顺, 施济普,李保贵. 2006. 思茅菜阳河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研究-兼论热带亚洲植物区系向东亚植物区系的过渡. 植物研究 26(1): 38-52.朱华,蔡琳. 2005. 云南热带雨林的生物地理及其对地质历史的暗示. 地球科学进展 20,suppl.1-57.朱华. 2005. 关于地区间植物区系亲缘关系研究方法问题讨论. 武汉植物学研究 23(4):399-400.朱华. 2005. 滇南热带季雨林的一些问题讨论. 植物生态学报 29(1): 170-174.朱华,蔡琳. 2004. 澜沧江流域植被. 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朱华,王洪,李保贵. 2004. 滇南勐宋热带山地雨林的物种多样性与生态学特征. 植物生态学报 28(3): 351-360.朱华,赵见明,蔡敏,刘世龙,李黎. 2004. 云南德宏州种子植物区系研究(I)---科和属的地理成分分析. 广西植物 24(3): 193-198.朱华,阎丽春,覃海宁. 2004. 越南植物区系与中国热带和西马来西亚植物区系的关系.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3(1): 79-83.朱华. 2004. 关于不同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比较的问题讨论.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0(3): 398.朱华,蔡琳. 2003. 回归线上的绿洲---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之谜. 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p.95.朱华,阎丽春. 2003. 再论“田中线”和“滇西--滇东南”生态地理(生物地理)对角线”的真实性和意义. 地球科学进展18(6): 871-877.朱华,阎丽春,覃海宁. 2003. 越南植物区系的组成与特征.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2(6): 98-102.朱华. 2003. 泰国茜草科少脉粗叶木植物的订正. 云南植物研究 25(5): 532-534.朱华,周虹霞. 2002.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与海南热带雨林的比较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24 (1): 1-13.朱华,许再富,李保贵,王洪. 2002. 砂仁种植对热带雨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探讨. 广西植物 22(1):55-60.朱华,李延辉,王 洪,李保贵. 2001. 西双版纳植物区系的特点与亲缘. 广西植物 21(2):127-136.朱华,许再富,王 洪,李保贵. 2001. 西双版纳片断热带雨林30多年来植物种类组成及种群结构的变化. 云南植物研究 23 (4): 415-427.朱华. 2001. 泰国茜草科粗叶木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 植物分类学报 39(2):116-150.朱华,王洪,李保贵. 2000. 裸花属—中国大戢科一新记录属及其生物地理意义. 植物分类学报 38 (5): 462-463.朱华,王洪,李保贵. 2000. 云南粗叶木属一新亚种及其生物地理意义. 植物分类学报 38 (3): 282-285.朱华,李保贵等. 2000. 思茅菜阳河自然保护区热带季节雨林及其生物地理意义.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8(5): 87-93.朱华,许再富,王洪,李保贵. 2000. 西双版纳片断热带雨林植物区系成分及变化趋势. 生物多样性 8(2): 139-145.朱华,许再富,王洪,李保贵,龙碧云. 2000. 西双版纳片断热带雨林的结构、物种组成及其变化的研究. 植物生态学报 24(5): 560-568.朱华. 2000. 西双版纳龙脑香热带雨林生态学与生物地理学研究.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p1-245.朱华. 2000. 越南植物一新种. 植物研究 20(2): 129-130朱华. 2000. 越南茜草科粗叶木属新植物. 云南植物研究 22(4): 395-398.朱华,李保贵,王洪,许再富. 1999. 西双版纳热带植被及其多样性保护的迫切性. 热带植物研究 总第44期: 1-10.朱华,王洪,李保贵. 1999. 云南锡叶藤属一新种. 广西植物 19 (4): 337-338.朱华,李保贵,王洪,许再富. 1998. 滇南热带雨林物种多样性取样面积探讨. 生物多样性 6(4): 241-247.朱华,王洪,李保贵. 1998.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的研究. 广西植物 18 (4): 371-384.朱华,王洪,李保贵. 1998. 矩叶蓝果树的订正. 云南植物研究 20 (3):264.朱华,王洪,李保贵. 1998. 十字苣苔属(苦苣苔科)一新记录种. 云南植物研究 18 (2): 144朱华,王洪,李保贵. 1998. 云南山胡椒属一新变种. 云南植物研究 20 (1):32.朱华. 1998. 东亚粗叶木属 (茜草科) 植物纪要. 云南植物研究 20 (2):149-159.朱华,李保贵,王洪,许在富. 1997. 西双版纳石灰岩植物区系的一些生态学特点. 热带植物研究 总第41期: 1-7.朱华,许再富,王洪,李保贵. 1997. 西双版纳傣族“龙山”片断热带雨林植物多样性的变化研究. 广西植物 17 ( 3): 213-219.朱华,王洪,李保贵,许再富. 1997. 西双版纳石灰岩植物区系与东南亚及中国南部一些地区植物区系的关系. 云南植物研究 19 (4): 357-365.朱华. 1997. 北京百花山大阴坡植被垂直分带方法探讨.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 (4):59-63.朱华. 1997. 东亚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起源. 植物研究 17 (4): 388-396.朱华. 1997. 木材解剖与植物系统. 热带植物研究 总第41期: 38-40.朱华. 1997. 木兰目植物是现存最原始的被子植物吗. 热带植物研究 总第41期: 36-37.朱华,王洪,李保贵,许再富. 1996. 西双版纳石灰岩森林的植物区系地理研究. 广西植物 16 ( 4): 317-330.朱华. 1996. 热带雨林------正在消失的秘藏. 热带植物研究 总第37期.朱华. 1996. 西双版纳龙脑香林植物区系起源探讨. 热带植物研究论文报告集 第四期: 36-52.朱华,王洪,许再富. 1996.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榕树种类及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研究. 热带植物研究 总第37期.朱华,王洪,许再富. 1996.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群落最适取样面积的探讨. 热带植物研究 总第39期: 8-13.朱华. 1995. 中国粗叶木属(茜草科)的植物地理研究. 广西植物 15 ( 4): 307-318.朱华,王洪. 1994. 西双版纳植物区系资料 (Ⅱ). 云南植物研究 16 (1): 25-28.朱华. 1994. 西双版纳龙脑香林与热带亚洲和中国热带北缘地区植物区系的关系. 云南植物研究 16 (2): 97-106.朱华,许再富,王洪,李保贵. 1994. 西双版纳傣族龙山季节雨林植物区系研究. 热带植物研究 总第33期: 6-15.朱华. 1994. 中国粗叶木属植物的分类研究. 植物分类学报 32 (1): 49-81.朱华,王洪. 1993. 木姜叶暗罗的补充描述. 植物分类学报 31 (4): 383-384.朱华,许再富,王洪,李保贵,刘宏茂. 1993. 西双版纳傣族龙山植被的研究. 热带植物研究论文报告集 第二集: 14-37.朱华. 1993. 望天树林与相近类型植被结构的比较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15 (1) : 34-46.朱华. 1993. 西双版纳龙脑香林植物区系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15 (3): 233-252.朱华. 1993. 西双版纳青梅林的群落学研究. 广西植物 13 (1): 48-60.朱华. 1993.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植物区系的特点. 热带地理 13 (2): 149-155.朱华. 1993. 中国产单室茱萸属(山茱萸科)植物修订. 云南植物研究 15 (2) : 131-133.朱华,王洪. 1992. 西双版纳龙脑香科植物纪要. 云南植物研究 14 (1): 21-26.朱华. 1992. 不同地区望天树种群形态特征的比较. 广西植物 12 (3): 269-271.朱华. 1992. 西双版纳望天树林的群落生态学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14 (3): 237-258.朱华. 1991. 生命起源的一种假设. 科学(季刊) 43 (1).朱华. 1991. 中国产穿心莲属(爵床科)植物修订. 植物研究 11 (1): 45-48.朱华,吴征镒,王洪. 1990. 西双版纳植物区系资料(I). 云南植物研究 12 (4).朱华. 1990. 保护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迫在眉睫. 大自然 1990 (1),总第39期: 20-21.朱华. 1990. 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植被. 热带地理 10 (3): 233-240.朱华. 1990. 元江干热河谷肉质多刺灌丛的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12 (3): 301-310.朱华,张宏达. 1989. 西双版纳新植物. 中山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8 (2).朱华. 1986. 森林植被起源初探. 热带植物研究 总第29.30期.蔡敏,朱华*,王红. 2007. 亚洲粗叶木属及相关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29(5): 497-512.梁娟,朱华*,王洪,周仕顺. 2007. 西双版纳补蚌地区望天树林近20 a 来物种多样性变化研究.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3(5): 609-614.李庆辉,朱华*. 2007. 西双版纳季风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初步分析. 广西植物 27(5): 741-747.李庆辉,朱华*王洪,周仕顺. 2007. 云县罗扎河下游落叶季雨林的群落生态学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29(5): 687-693.李保贵,朱华. 2005.西双版纳勐腊南贡山季风常绿阔叶林蕨类植物初步研究. 广西植物 25(6):497-503.李保贵,朱华,王洪. 1999. 西双版纳的河岸东京枫杨林. 广西植物 19 (1): 22-26.李保贵,朱华,王洪. 2000. 西双版纳 “龙山”片断雨林蕨类植物的变化研究. 武汉植物学研究 18(6):479-486.李保贵,王洪,朱华. 1993. 西双版纳勐罕的木棉林. 云南植物研究 15 (2): 191-195.李保贵,朱华,王洪,许在富. 1997. 西双版纳石灰岩山森林建群种-----油朴的研究 广西植物 17 ( 1): 69-79.李保贵,朱华,王洪,许再富. 1996. 西双版纳石灰岩山地森林蕨类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武汉植物学研究 14 (2): 131-140.李保贵,朱华. 1995. 西双版纳石灰岩山森林建群种━━轮叶戟的调查研究. 热带植物研究 总第36期: 17-26.李保贵,朱华. 1996. 滇南石灰岩山森林建群种 ━━尖叶闭花木的研究. 热带植物研究论文报告集 第四期: 82-90.李保贵,朱华. 2005. 西双版纳的四籽柳群落. 广西植物 25(3):193-196.李耀利, 朱华, 杨俊波. 2002. 从rbcL序列探讨单室茱萸属的系统位置. 云南植物研究 24 (3): 353-358.李耀利,朱华,王洪. 2002. 滇东南热带雨林种子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广西植物 22 (4): 320-326.刘方炎,朱华,施济普. 2004. 元江干热河谷肉质多刺灌丛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土壤化学因子的关系.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3 Suppl.2: 259-262.刘方炎,朱华. 2005. 元江干热河谷植被数量分类及其多样性分析. 广西植物 25(1): 22-25.闵天禄,朱华. 1991. 云南柃木属一新种. 云南植物研究 13 (2).施济普 赵崇奖 朱华. 2005. 哀牢山西坡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与物种组成.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1(1): 1-7.施济普,朱华. 2003. 西双版纳热带山地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生态学初步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25(5): 513-520.施济普,朱华. 2002. 三种干扰方式对西双版纳热带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广西植物 22 (2): 124-134.王洪,朱华 李保贵. 1999. 云南厚壳桂属一新种. 广西植物 19 (3): 197-198.王洪,朱华,李保贵. 1997. 西双版纳石灰山森林植被. 广西植物 17 ( 2): 101-117.王洪,朱华,李保贵. 2001. 西双版纳勐宋山区山地雨林的群落学研究. 广西植物 21(4): 303-314.王洪,朱华. 1990. 滇南榆绿木群落的初步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12 (1): 67-74.许再富,朱华,王应祥,杨岚,刘宏茂,杨大荣,杨大同,李朝达,陈志平,文贤继,王洪,马友鑫. 2004. 澜沧江下游/湄公河上游片断热带雨林物种多样性动态. 植物生态学报 28(5): 585-593.许再富,朱华,杨岚等. 1998. 片断热带雨林的“岛屿效应”与物种多样性消长规律研究.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未来.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237-252.许再富,朱华,刘宏茂,王洪. 1994. 滇南片断热带雨林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趋势. 植物资源与环境 3 (2): 9-15.许再富,朱华,杨大荣. 1996. 滇南热带雨林榕树类群多样性及生态学意义. 热带植物研究论文报告集 第四期: 1-15.阎丽春(Yan,L.C.),覃海宁(Qin,H.L.),朱华(Zhu,H.). 2003. 广西那坡县种子植物区系科属地理成分的分析.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2(4): 84-88.阎丽春(Yan,L.C.),覃海宁(Qin,H.L.),朱华(Zhu,H.). 2003. 广西那坡县种子植物区系种的地理成分分析及区系特点.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2 Suppl.: 219-223.阎丽春,朱华,王洪,李保贵. 2004. 西双版纳勐宋热带山地雨林种子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12(2): 171-176.张国成,施济普,周仕顺,朱华*. 2006. 西双版纳勐养山地雨林的群落生态学研究.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2(6): 761-765.周虹霞 朱华 王洪 肖文祥. 2001. 滇东南李仙江大黑山热带季节性雨林番龙眼群落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23(1):55-66.周仕顺,王洪,朱华. 2005. 中国植物区系新资料. 广西植物 25(2): 104.周仕顺,王洪,朱华. 2006. 云南思茅翠云石灰岩山剑叶龙血树群落的研究. 广西植物 26(2): 157-162.
2023-09-10 20:51:031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甄坚伟副教授

甄坚伟,男,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76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留校任助教。1979—1980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主讲研究生、本科、专科的《环境保护概论》《环境监测与评价》《土地管理概论》《旅游环境保护》《国土规划理论与方法》《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教育》等课程。专业特长:自然地理、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管理与规划、旅游规划、城镇规划等。近年来主编或参编出版的主要著作有《珠海市土地资源》《广州百科全书(地理卷)》《广东从化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从化市神岗镇总体规划》《从化市太平镇总体规划》《吕田镇总体规划》等8部。在《热带地理》《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公开发表《澳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广州市交通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美加园林建设的启示》等文章共16篇。近几年主持的科研项目有:《深圳市沙井镇“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和平县旅游总体规划》《揭东县风门古径景区总体规划》《九运会后广州市东部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广州市新世纪花园农业和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江苏句容市茅山镇区总体规划》等研究项目共12项。
2023-09-10 20:51:211

青海高原的植物

枸杞 厥麻 酸梅廓儿 还多啊
2023-09-10 20:51:382

青藏高原 主要动植物分别是

草吧 那么多牧场 还有那个叫红柳的
2023-09-10 20:51:584

罗秋菊主要经历

罗秋菊罗秋菊,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现任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兼任珠海市会展旅游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学术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广州会展行业专家智库主任委员。中文名:罗秋菊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江西职业:教师毕业院校: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信仰:共产主义代表作品:《展览会选题定位及运作模式研究:以东莞为例》研究领域:会展旅游、展览、会议、大型事件职称:教授个人经历罗秋菊,女,博士,教授,现任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先后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和中山大学,经济学本科和硕士、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展览、会议、大型事件、会展旅游。长期从事会展业研究,已在该领域拥有较多积累,撰写、发表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培养了一批专业性强的硕士生和本科生,是国内该领域的主要研究者之一。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我国城市大型活动经济影响的时空扩散及结构演变研究”,主持国家旅游局科研立项基金“我国旅游交易会发展模式及创新机制研究”,主持广东省社科基金“2010年亚运会提升广州城市旅游形象评价研究”,主持中山大学文科青年教师科研基金“百届广交会发展演进研究:过程、模式及影响因子”。在《TourismEconomics》、《地理学报》、《体育科学》、《地理科学》、《旅游学刊》、《JournalofChinaTourismResearch》、《人文地理》等主要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作为主持人或主要参与人参加地方政府委托的横向咨询项目三十多项,其中主持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广交会集团)委托课题1项,主持广州市海珠区委区政府委托课题1项,主持四川博览事务局委托项目2项;主要参与湖南省、黄山市、张家界市、桂林市、惠州市、赣州市、茂名市、西藏林芝、阳朔县等知名省市地区的旅游总体规划。主讲课程会展概论(本科生)展览策划与组织(本科生)事件与会展研究与管理(学术型硕士)大型活动策划与管理(专业型硕士)旅游研究前沿讲座(学术型硕士)科研项目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我国城市大型活动经济影响的时空扩散及结构演变研究”(2010-2012,批准号:40971071),完成;2、主持国家旅游局2009纵向立项基金“我国旅游交易会发展模式及创新机制研究”(2009-2010),完成;3、主持2008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10年亚运会提升广州城市旅游形象评价研究”(2008-2011)(批准号:08E-11),完成;4、主持中山大学文科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百届广交会发展演进研究:过程、模式及影响因子——基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2006-2008),完成;5、主持中山大学985工程二期教学建设项目:会展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2007-2008),完成。主要论著1、QiujuLuo,KeyaoChen.NetworkFunctionsofTravelMartsinChina:AmendmentstotheRossonandSeringhausNetworkModel.TourismEconomics,2013,19(2):275-2962、JiaxinZhang,QiujuLuo(通讯作者).EmpiricalValidationandApplicabilityoftheBG/NBDModelintheExhibitionIndustry:ExampleofClockandWatchExhibitorsattheCantonFair.JournalofChinaTourismResearch,2013,9(2):163-1793、靳文敏、罗秋菊(通讯作者).城市会展业资金类政策效果评估研究——以广州、深圳、东莞为例.旅游学刊,2013,28(8):69-784、罗秋菊.旅游交易会功能阐释:本土化研究面临新变量.旅游学刊,2013,28(6):13-145、.罗秋菊、林潼.亚运会开幕式对广州居民文化认同的影响研究——基于仪式理论的分析.地理科学,2013,优先数字出版6、罗秋菊、靳文敏.广州琶洲地区展馆搭便车现象研究:成因及影响.旅游学刊,2012,27(10):27-357、罗秋菊、陈可耀、黄霞.社区居民对会展的经济影响感知研究——以琶洲村为例.热带地理,2012,32(2):113-120,1278、靳文敏、罗秋菊.我国城市会展业资金类政策传播研究:基于内部决定模型和传播模型分析视角——以广州、深圳、东莞为例.旅游学刊,2012,27(1):101-1109、QiujuLuo,XiangyuLu.AStudyofInboundBusinessTourists"ShoppingBehaviorandInfluencingFactors—ACaseStudyoftheCantonFairinGuangzhou.JournalofChinaTourismResearch,2011,7(2):137-16710、罗秋菊、梁宇婷、彭冰洁.依附城市定期大型活动的流动商贩现状调查研究——以广交会为例.热带地理,2011,31(6):586-59211、罗秋菊、杨娟.大型展会终端客户住宿产品购买模式研究——以广交会为例.人文地理,2011,26(5):105-11012、罗秋菊、卢相宇.大型体育事件游客消费经济影响实证研究——以广州亚运会为例.体育科学,2011,31(9):3-1913、罗秋菊、孔蕾.会议筹办机构内部信息沟通结构研究——以首届亚洲能源论坛秘书处为例.旅游科学,2011,25(3):75-8614、罗秋菊、庞嘉文、靳文敏.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大型活动对举办地的经济影响——以广交会为例.地理学报,2011,66(4):487-50315、罗秋菊、陈可耀.基于扎根理论的民营会展企业成长路径研究——以广州光亚展览公司为例,旅游学刊,2011,26(7):71-7916、罗秋菊.居民对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影响感知变化研究——基于事件举办前视角.地理科学,2010,30(5):693-70117、罗秋菊、卢仕智.会展中心对城市房地产的触媒效应研究——以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为例.人文地理,2010,25(4):45-49,14618、罗秋菊、梁仲怡.大型展览中心标识系统的现状及其对寻路的影响——以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为例.旅游论坛,2010,3(6):771-77719、罗秋菊、杨云露.游客对2010年广州亚运会影响城市旅游形象的感知研究——基于事件举办前视角.热带地理,2010,30(5):558-563,56920、罗秋菊.会展经济影响评价:东莞国际名家具展的经济影响研究.载:保继刚(著).区域旅游经济影响评价:模型应用与案例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天津:201021、罗秋菊、崔友津.基于传播学视角的旅游交易会展示效果研究——以2009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及2010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为例.旅游规划设计(以书代刊,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10(1)22、罗秋菊、张安安.国外商务游客的餐饮行为研究——以广交会国外采购商为例.旅游学刊,2010,25(7):47-5323、朱峰、罗秋菊.参会者的动机对会后行为的影响及参会决策模型——以“可持续和可替代性旅游国际研讨会”为例.旅游学刊,2010,25(4):90-9624、罗秋菊.大型事件活动提升举办地旅游形象评价研究.旅游学刊,2009,24(2):6-725、罗秋菊(著).展览会选题定位与运作模式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1126、罗秋菊.专业观众展览会参观冬季研究——来自东莞的证据.暨南学报,2008,30(2):47-5827、QiujuLuo.TradeShowOperationModels:Characteristics,Process,andEffectiveness—CasesfromDongguan.JournalofChinaTourismResearch,2007,3(3/4):460-50128、罗秋菊.参展商参展决策研究——以东莞展览会为例.旅游学刊,2007,22(5):85-9029、罗秋菊、保继刚.参展商参展目的、绩效评估及其相关关系研究——以东莞展览会为例.旅游科学,2007,(5)30、罗秋菊、保继刚.专业观众参观展览会决策研究——以东莞展览会为例.现代管理科学,2007,(4):19-22,5931、罗秋菊、保继刚.专业观众展览会参观目的及其类型研究——东莞国际机械及原料展览会案例探究.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32、徐红罡、罗秋菊.国际会展管理专业的教育模式及其启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2):304-30833、XuHonggang,LuoQiuju,WuChuzhi.SustainableDevelopmentofPhotographyFestivalsandTourismDestination.GlobalEventsCongressandEventEducators"Forum.Brisbane,Australia.September27-29,2006.34、罗秋菊、保继刚.展览会主题定位与终端客户效益感知——以东莞两个典型展览会定性分析为例.旅游科学,2006,20(5):48-5335、罗秋菊.东莞厚街镇会展业影响的社区感知研究.旅游学刊,2006,21(3):77-8236、罗秋菊.参展商参展需求行为特征——以东莞为例.中外会展,2006,(7):19-2237、罗秋菊、李晓莉.会展与酒店效益及配置关系研究——以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为例.旅游科学,2005,19(2):66-7238、张朝枝、罗秋菊(译).PaulEagles(著).保护区旅游规划与管理指南.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539、罗秋菊.会展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分析——以广交会为例.载:徐红罡,AlanLew主编.事件旅游及旅游目的地建设管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140-15640、罗秋菊、陶伟.会展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以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为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30-37社会服务1、主持:四川博览事务局委托项目“中国西部国际展览会、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第十二届世界华商大会的影响力评估”(2013-2013)2、主持:四川博览事务局委托项目“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市场营销方案研究”(2013-2013)3、主持:广州市海珠区委区政府委托项目“粤港澳会展产业合作试验区战略研究”(2013-2013)4、主持: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委托项目“广交会区域经济影响研究”(2008-2009)5、主持:广东国际科技贸易展览公司委托项目“广东国际科技贸易展览公司会展技术服务项目”(2007-2007)6、主持:广东国际科技贸易展览公司委托项目“参展商和专业观众行为偏好研究”(2009-2009)7、主持:企业委托项目“江西省双龙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概念性规划”(2013-2013)8、副组长:企业委托项目“惠州宏兴茶山休闲谷森林生态旅游区发展总体规划”(2012-2012)9、副组长:宜春市人民政府委托项目“江西宜春市温汤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及重要片区规划”(2012-2012)10、副组长:茂名市人民政府委托项目“茂名市参与广东省滨海旅游产业园区竞争咨询项目”(2012-2012)11、副组长:茂名市人民政府委托项目“广东省茂名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1-2011)12、副组长:惠州市惠城区人民政府委托项目“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1-2011)13、副组长:惠州市惠东县人民政府委托项目“广东省惠东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2010)14、核心参与者:惠州市人民政府委托项目“惠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7-2007)15、主要参与者:张家界人民政府委托项目“张家界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2009)16、主要参与者:林芝地区人民政府委托项目“西藏林芝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2008)17、核心参与者:桂林市人民政府委托项目“桂林市旅游总体规划(修编)”(2008-2008)18、主要参与者:湖南省人民政府委托项目“湖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07年)19、主要参与者:黄山市人民政府委托项目“黄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2005年)20、主要参与者:江西省赣州市人民政府委托项目“赣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2005年)21、主要参与者:阳朔县人民政府委托项目“阳朔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2004年)
2023-09-10 20:52:161

广东财经大学旅游学院导师刘少和介绍

  【个人简介】   刘少和,1970年01月生,湖南永州人,男,在读暨南大学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商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研究兴趣为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转型与升级、旅游战略管理、体验教育,主讲《区域旅游开发研究》、《旅游业案例研究》(研究生),《旅游管理专业导论》、《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旅游规划策划》、《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经济学》、《旅游文化学》、《岭南文化地理》(本科)等课程,教学效果优良,教学评价均在90分以上,为学校旅游管理省级重点扶持学科骨干梯队人员之一,A岗重点骨干教师之一,第5批广东省“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之一。   1991年6月毕业于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获学士学位;2001年6月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社会文化与旅游学院,获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文化与民俗旅游;2002.9—2004.7,进修于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班;2007.9—2008.7,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高级访问学者;2010.9-?,就读于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开发与管理。2002年9月晋升为旅游管理专业讲师;2005年12月晋升为旅游管理专业副教授。   自2001年6月硕士毕业以来,本人以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身份在《旅游学刊》、《人文地理》、《地域研究与开发》、《思想战线》、《社会科学家》、《热带地理》、《旅游论坛》、《商业研究》,以及《中国旅游报.理论版》等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副主编教材2部(07、08年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参编教材5部;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1项、校级项目2项,参与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市级项目1项;主持横向项目2项,参与横向项目20多项;获2007-2008年度省哲学社科三等奖1项(排名第2)。   【学习经历】   1.2010.9—?,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读博,研究方向:旅游开发与管理,导师:梁明珠教授、系主任。   2.2007.9—2008.7,中山大学管理学院高级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旅游社会学,导师:王宁教授。   3.2002.9—2004.7,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班。   4.1998.9—2001.6,广西师范大学社会文化与旅游学院读硕,研究方向:文化与民俗旅游,导师:周作明教授(现为福建武夷学院旅游系主任、教授)。   5.1987.9—1991.6,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读本,导师:左双文教授(现为华南师大历史系教授、副院长)。   一、科研与教研项目   (一)纵向   【国家级】   1.参与国家社科项目(No.09BSH040):《和谐休闲文化与文明生活风尚建设问题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2009.6-2011.6)。   2.主持国家社科项目(No.12BJY124):《城市休闲文化消费主导下旅游转型升级路径及其综合改革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2012.6-2014.6)。   【省部级】   1.第2参与广东省社会发展攻关项目(项目编号2003C2851):《广东山区生态旅游资源信息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广东省科技厅(2004.01—2008.9)。   2.第2参与广东省社会发展攻关项目(项目编号2008B060600016):《岭南水文化的演变、旅游价值及其创新开发模式和关键技术研究》,广东省科技厅(2008.12-?)。   3.主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GD10CGL02):《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综合配套改革研究》,2010.11-2012.12,4万。   【市级】   1.第2参与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Y08):《基于城市幸福指数提升的广州市休闲游憩业发展研究》,2011.6-2012.6,1万。   【校级】   1.主持广东商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04XB79009):《都市休闲文化及其建设对策——以珠三角为例》,广东商学院(2004.12-2007.12)。   2.主持广东商学院校级教研项目(JY2010178):《校地、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广东商学院(2011.3至2011.12)。   3.参与广东商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03XB63001):《城市居民休闲生活方式及其管理对策研究》,广东商学院(2003.12-2005.12)。   4.参与广东商学院2006年度校级课题(06YB79007):《休闲产业与城市发展的互动机制研究——以广州市为例》,广东商学院(2007.1-2009.1)。   5.参与广东商学院2006年度校级课题(06YB79008):《区域旅游产业化及其支持政策体系研究》,广东商学院(2007.1-2009.1)。   6.参与广东商学院校级科研项目(07YB05):《基于亚运旅游的岭南文化展示与传播研究》,广东商学院(2007.12至2009.12)。   (二)横向   【2012年】   1.参与主持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经贸学院《肇庆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肇庆市宣传部(2012.3-6)。   2.参与暨南大学旅游管理系《南沙湿地国际旅游度假区概念规划》,广州南沙围垦开发有限公司(2012.4-5)。   【2011年】   1.参与暨南大学旅游管理系《中山市旅馆业发展研究》,中山市旅游局(2011.3-2011.12)。   2.参与主持暨南大学旅游管理系《汕尾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2-2025)》,汕尾市旅游局(2011.10-2012.10)。   【2010年】   1.参与暨南大学旅游管理系《广佛肇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广佛肇旅游局(2010.8-2011.3)。   【2009年】   1.主持《梅州市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规划纲要(2009-2020)》,梅州市旅游局(2009.3-2009.12),到位经费4万。   2.主持《乐昌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5)》与《乐昌峡景区旅游开发总体规划》,乐昌市旅游局(2009.4-2010.12),到位经费20万。   3.参与(第3)《梅州市梅江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5)》,梅州市梅江区旅游局(2009.5-2009.10),到位经费10万。   4.参与(第3)《梅州市梅江区玉水村旅游开发规划(2009-2020)》,梅州市梅江区旅游局(2009.6-2009.12),到位经费2万。   5.参与(第3)《梅州市丰顺县黄花村旅游开发规划(2009-2020)》,梅州市丰顺县旅游局(2009.6-2009.12),到位经费2万。   6.参与(第3)《广州番禺区“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修编》,广州市番禺区旅游局(2009.5-2009.12,到位经费10万。   7.参与(第3)《珠海(拱北)中旅集团广州新电视塔投标书》(2009.10-12,到位经费6万)。   【2008年】   1.参与(第3)《广东丰顺县富豪(音乐)温泉度假村总体规划》,广东省丰顺县富豪温泉度假村委托课题(2008.3-08.8)。   2.参与(第3)《广州开发区会展中心运营研究》,广州市东进新区开发区有限公司委托课题(2008.3-08.8)。   3.参与《2008年奥运效应与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研究》,0.5万,广州市社会科学联合(2006.6-2008.6)。   【2007年】   1.参与(第3)《广东省梅县王寿山风景区概念规划》,广东省梅县旅游局委托课题(2007.8-08.12)。   【2006年】   1.参与主持(第2)《广东省蕉岭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与《蕉岭长潭旅游区营销策划》,广东蕉岭县旅游局委托(2006.12-2007.12)。   【2005年】   1.参与主持(第2)《广东省梅州市旅游产业化发展规划》,广东省梅州市旅游局委托(2005.5—2007.5),到位经费5万。   2.参与主持(第2)《广东省阳山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广东省阳山县旅游局委托(2005.10—2006.3),到位经费8万。   3.参与主持(第2)《广东清新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其旅游信息系统开发研究》,广东省清新县旅游局委托(2004.12—2005.9),指导了广东“旅游强县”(06年)、中国“旅游强县”(07年)的申报成功。   【2004年】   1.参与(第2)《广东省九和、黄沙洞温泉度假区开发战略规划》,广东金鹅温泉有限公司委托(2004.5-2004.8)。   2.参与(第3)《广东省阳山县神笔洞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广东省阳山县旅游局委托(2004.5-2004.10)。   3.参与(第3)广东省林业科技项目(粤林科函[2004]1号):《江门市林业高新技术园区旅游总体规划》,广东省林业厅(2003.12—2005.06)。   【2003年】   1.参与(第4)《广东省乐昌市三龙谷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广东省乐昌市旅游局委托(2002.10—2003.2)。   2.参与(第3)《广东省韶关市十里浈江风景区总体规划》,韶关市浈江区政府委托(2003.2—2003.5)。   二、专著与教材   (一)专著   (二)教材   1.副主编《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08年入选“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ISBN7-5623-2219-8),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08月,第2、9、10章,合计3章6万字。   2.副主编《旅游策划学》(07年入选“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ISBN7-5623-2220-1),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08月,第6、7章,合计2章5万字。   3.参编《休闲经营管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6月,第2章,合计3万字。   4.参编《旅游学教程》,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08月,第8章,合计1章3万字。   5.参编《中外民俗》第6章,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6.参编《中国民族民俗》第6章,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7.参编《旅游应急管理》第3、6、9章,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   三、获奖   1.研究报告《广东省梅州市旅游产业化发展规划(2005-2010)》获2007-2008年度省哲学社科三等奖(排名第2)。   四、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与教研论文   【2012年】   1.刘少和,梁明珠《基于“宜居城市”建设的城市休闲游憩系统优化升级研究》,《人文地理》(CSSCI),2012年8月8期(采稿)。   【2011年】   1.刘少和《基于休闲娱乐产业化发展的区域旅游成长模式研究——广东与中国“旅游强县”清新县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CSSCI),2011年4月2期。   2.LiuShao-he,LiuZhi-hong.,BasicsonResortHotel(Village)andItsservicemanagementideas   —TakingGudouhotspringresortvillageinGuangdongprovinceasaexample.ProceedingofTheFifthInternationalSymposiumonGreenHospitalityandTourismManagementGuangzhou,China,June25-27,2011.TheAmericanScholarsPress.   【2010年】   1.秦学、刘少和《经济发展是否促进休闲质量提高——以经济发达的广东省为例》,《旅游学刊》(CSSCI),2010年3月3期。   2.桂拉旦、刘少和《“以旅助农”传导机制及其政策建议》,《开发研究》(CSSCI扩张版),2010年2月1期。   3.秦学、刘少和《创新与包容:广州市休闲发展考察》,《2010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中国首部休闲绿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5。   4.刘少和《深化旅游综合配套改革,促进旅游转型升级发展》,《中国旅游报》2010年07月11日第11版“视野”。   5.刘少和、吴建华、桂拉旦《度假旅游与观光旅游的差异及其服务主张》,第14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09.11.19-21)会议论文,论文集。   【2009年】   1.刘少和、李秀斌《大型节事的文化展示与文化传播》,《旅游学刊》(CSSCI),2009年3月3期。   2.刘少和《全球化、经济社会转型与旅游转型升级发展》,《旅游学刊》(CSSCI),2009年8月8期。   3.刘少和、李秀斌《度假酒店(村)的健康体验经营管理研究》,《旅游论坛》(CSSCI扩张版),2009年6月3期。   4.刘少和、李秀斌《旅游产品转型与广东休闲度假产品体系建设思考》,《现代乡镇》,2009年1-2月1期。   5.刘少和《休闲经济:提升“软实力”的有效途径》,《中国旅游报》,2009年3月27日第10版“视野”。   6.刘少和《广东“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的制度创新思考》,《中国旅游报》,2009年6月12日第11版“视野”。   7.刘少和《发展休闲旅游,为城市居民减压》,《中国旅游报》,2009年9月4日第11版“视野”。   8.刘少和、李秀斌《基于休闲娱乐产业化的区域旅游休闲化发展研究》,《旅游论坛》(CSSCI扩张版),2009年10月5期。   【2008年】   1.刘少和《基于奥运旅游平台的中华文化展示思考》,《中国旅游报》,2008年1月25日10版“视野”。   2.刘少和《建设城市休闲文化,提升城市“软势力”》,《中国旅游报》,2008年3月28日10版,2008年4月2日11版“视野”。   3.李秀斌、刘少和、张伟强《旅游发展对县域经济的拉动效应分析》,《热带地理》(科技核心期刊),2008年6月3期。   4.刘少和、李秀斌、张伟强《广东休闲度假旅游发展模式探讨》,《热带地理》(科技核心期刊),2008年7月4期。   5.刘少和、张伟强《旅游资源的"组合评价及其结果应用》,《中国旅游报》,2008年6月18日11版“视野”。   6.刘少和、桂拉旦《环城地理梯度背景下的旅游休闲业空间布局结构分析—以粤港澳为例》,《社会科学家》(CSSCI),2008年05月05期。   7.刘少和、张伟强《中国区域旅游转型发展探讨——以广东区域旅游转型发展为例》,《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与城市转型—第13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8.25-29牡丹江第13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哈尔滨: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8.刘少和《旅游转型研究综述及我国旅游转型发展探讨》,《旅游论坛》(CSSCI扩张版),2008年12月6期(《旅游管理》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009年4期)。   9.刘少和《旅游市场营销需要关注旅游消费行为研究》,《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年12月11期。   【2007年】   1.刘少和、张伟强、乔纪纲《广东旅游休闲业空间布局模式的构建》,《热带地理》(科技核心期刊),2007年3月2期。   2.张伟强、刘少和、李秀斌《文物建筑保护和旅游开发协调发展的实践与思考》,《旅游学研究》第2辑,2007年4月。   3.刘少和《奥运旅游与文化展示》,《旅游学刊》(CSSCI),2007年9月9期。   4.刘少和《环大珠三角城市群1-3小时游憩圈探析》,《中国旅游报》,2007年11月28日13版“视野”。   【2006年】   1.刘少和、桂拉旦《城乡商旅互动发展研究》,《商业研究》(北大核心),2006年08月15期。   2.刘少和《休闲发展趋势及其管理对策》,《商业研究》(北大核心),2006年09月18期。   3.刘少和《发展休闲娱乐业,创造旅游吸引物》,《旅游学刊》(CSSCI),2006年12月12期。   【2005年】   1.刘少和《粤港澳大珠三角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珠江经济》,2005年02月02-03期。   2.刘少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需要成熟的旅游者》,《旅游学刊》(CSSCI),2005年03月02期。   3.张伟强、刘少和《旅游产品的品牌战略研究初探》,《商业研究》(北大核心),2005年03月05期。   4.刘少和《“文化强旅”战略构想》,《华夏文化》,2005年03月01期。   5.刘少和《“港澳游”对内地的文化效应》,《中国文化报》(2005年5月23日,文化旅游版)。   6.刘少和《中国休闲教育发展初探》,《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7月14期。   【2004年】   1.刘少和《粤港澳大三角旅游区建设的文化战略》,《社会科学家》(CSSCI),2004年1月1期。   2.张伟强、陈玲、刘少和《文物建筑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及其对策》,《热带地理》(科技核心期刊),2004年2月2期。   3.刘少和、张伟强《广东科技旅游与文化旅游的互动发展》,《广东科技》,2004年4月4期。   4.刘少和、张伟强《文化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矛盾及其克服》,《思想战线》(CSSCI),2004年5月3期。   5.刘少和《现代酒店管理中的“服务链”模型探讨》,《中外酒店》,2004年7月7期。   6.刘少和《略论“文化生态旅游”》,《生态经济》(CSSCI扩展版),2004年8月8期。   7.刘少和《我国农业民俗及其旅游开发研究》,《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论文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2003年】   1.刘少和《服务企业中“服务链”模型研究》,《商业研究》(北大核心期刊),2003年06月11期。   【联系方式】   邮箱:liushaohe38@yahoo.com.cn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沙路21号(广东商学院旅游学院);邮编:510320
2023-09-10 20:52:241

李郇的个人作品

1. Land Property Rights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The China Review, Vol. 10, No. 1 (Spring 2010), 11–38;2. 企业创新与产业升级—珠江三角洲(广州、东莞)电子企业问卷调查报告,南方经济,2010,(1);3. 改革开放30年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回顾与展望,经济地理,2009,29(1);4. 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研究三十年,人文地理,2009,(105);5. 地方官员更替与经济增长,经济学(季刊),2009,8(4)。第三作者;6. 李志刚、李郇,新时期珠三角城镇空间拓展的模式与动力机制分析,规划师,2008,(12);7. 解析安居解困居住区公建设施规划建设和运营——以广州三大安居解困居住区调研为例,城市规划,2008,(5)。第三作者;8.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空间重构,热带地理,2009,29(5);9. 中国城市人口空间集聚特征与规律分析 ,地理学报,2008.10;10.中国城市异速增长分析,地理学报,2009.4;11. 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效率的时空变化,地理学报,2005.7;12.边界效应的测定方法及其在长江三角洲的应用,地理研究,2006.5;13. 中国城市化滞后的经济因素—基于面板数据的国际比较,地理研究,2005.5;14. 空间集聚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基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实证分析,地理科学,2007.5;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地理科学,2007.2;16. 农村集体所有制与分散农村城市化空间,城市规划,2005.7;17. 中国城市用地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城市规划,2006.10;18. 省域城乡总体规划编制方法初探——以海南城乡总体规划为例,城市规划,2007。19. 技术进步与城市学习,经济地理,2006.8;20. 市场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研究,2005.12;21. 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趋同分析,经济研究,2004.5;22. 区域一体化、经济增长与政治晋升,经济学(季刊),2007.4;23. 国内城市新区开发的政府与市场的互动机制与模式,热带地理,2006.3;24. CEPA效应下香港与泛珠江三角洲一体化的实证分析,南方经济,2006.9;25. 珠江三角洲城市间竞争的模式,广东社会科学,2002.4;26. 商业街形成的博弈行为模式,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1;27. 论澳门城市的国际性,学术研究,2002.6。 1.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农村城市化转型,国家自然基金(40871066),2009-2012;2. 港澳与珠三角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空间转换研究,教育部人文重点基地重大项目(08JJD820170),2009-2012;3. 全球化背景下的广东省产业空间重构,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0-2012;4. 基于城市效率的广东省城市协调发展研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5. 以改制为基础的城中村改造新路径探讨,广东省软课题;6. 珠江三角洲动态比较优势与城镇竞争力,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科学项目。 1. 清远城镇体系规划,2010;2. 番禺区城乡一体化规划研究,2009年;3. 佛山陶瓷文化公园城市设计,2009-2010:4. 顺德产业与空间发展规划,2009-2010;5. 河源产业发展规划,2008-1009;6. 增城增江西岸会议休闲产业带土地征用整合研究,2008年;7. 荔湾区旧城更新改造政策研究2007-2008;8. 白云新城周边城中村改造政策研究,2007年;9. 广州城市发展概念规划产业规划专题,2007年;10. 广州市番禺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策略研究,2007。
2023-09-10 20:52:441

周志红的工作经历

2003年以来,任职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国家首批九家旅游规划设计甲级资质单位,广东省旅游局直属事业单位)。现任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副总规划师。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开发与规划硕士,广东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基地评审专家组成员,广东温泉旅游协会高级顾问,广州地区旅游景区协会理事,广州城市管理学会会员。周志红博士为国内知名旅游规划专家,主要从事旅游规划与策划、旅游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参与或主持了100多个旅游规划项目。代表性业绩有广东丹霞山、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文化遗产、浙江宁波四明山、广西南宁大明山、四川康定木格措、山西皇城相府、河南信阳南湾湖、浙江千岛湖排岭半岛、广东梅州雁南飞、广东孙中山故里旅游区等上百个旅游总体规划及详细规划项目,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旅游规划设计工作经验,多次接受电视台、报刊杂志等媒体的采访、报道,多次受邀到高校进行讲座,多次参加各种旅游项目的评审会、研讨会。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有:1、 硕士论文:广东省旅游经济影响力及其地区差异分析,2003年2、论旅游地形象系统的层次性,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3、山地风景旅游区规划设计探析——以广西大明山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为例。规划师,2011年第6期4、古村落、古民居旅游开发的几种模式,中国旅游报2008年4月9日第11版;5、 规范市场与提升地位—对当前我国旅游规划管理工作的几点政策建议,中国旅游报,2011年2月16日第二版6、开平碉楼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基于现实市场与潜在市场的对比分析。《旅游论坛》2009年第01期, 作者:梁江川、周志红7、 广州城市广场建设现状及其设计,城市问题8、旅游自组织系统:区域旅游规划的根本目标,热带地理9、广东旅游综合改革向深度进军,中国旅游报,2010年12月3日第2版观察栏目;10、 推进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必须处理好三种关系。《旅游界》2009年第一期11、公园免费开放之后怎么办?《旅游时代》.2009年5月12、 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业发展与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研究报告(2006)》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3、中国红石公园丹霞山——露天地质博物馆,打造”大丹霞” 。《旅游景区景点经营案例解析》,禹贡等主编,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14、南宁大明山——“岭南八桂奇山 壮乡人间仙境”形象定位解析。《旅游景区景点经营案例解析》,禹贡等主编,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15、中英街的起落。《旅游景区景点经营案例解析》,禹贡等主编,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周志红博士参与或负责的主要旅游规划项目:2001年至2004年:1. 广东饶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 广东深圳市龙岗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3. 广东佛山市顺德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4. 广东南海市鹭鸟天堂旅游区总体规划5. 广东紫金县九和温泉度假区总体规划6. 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7. 广东始兴县满堂围客家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8. 广东丹霞山旅游开发概念规划(国际招标项目)9. 广东始兴县东湖坪客家民俗文化村总体规划10. 深圳市龙岗区大鹏半岛旅游区总体规划11. 深圳市龙岗区旅游业“十一五”规划12. 浙江宁波四明山旅游总体规划13. 广西大明山景区总体规划14. 广东翁源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15. 广东云浮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16. 广东紫金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17. 广东阳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5年:18. 宁波四明山规划(技术骨干)19. 龙岗区旅游总体规划、大鹏半岛旅游区总体规划、龙岗区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 广东省翁源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负责人)21. 广东省云浮市旅游总体规划(负责人)22. 广西南宁大明山景区规划 (技术骨干)23. 浙江湖州黄龙洞及法华寺旅游项目策划(技术骨干)24. 惠州汤泉旅游总体规划(技术骨干)25. 新兴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技术骨干)26. 丹霞山建设指引(技术骨干)2006年:27. 广东省龙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技术负责人)28. 山西莽河生态旅游区规划投标(技术骨干)29. 山西皇城相府农业生态园总体规划(技术骨干)30. 深圳未来乐园规划(技术骨干)31.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技术负责人)32. 四川康定木格措旅游区总体规划(技术负责人)33. 广东汕尾市碣石玄武山旅游总体规划(技术负责人)34. 广东省云浮市旅游总体规划(技术负责人)(05年后续项目)35. 广东省翁源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技术负责人)(05年后续项目)36. 广东省新兴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技术负责人)(05年后续项目)2007年:37. 汕尾市陆丰玄武山宗教旅游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技术负责人)38. 增城市将军山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技术负责人)39. 四川康定木格措旅游区总体规划(技术负责人)40. 四川康定木格措旅游区详细规划(技术负责人)41. 增城市五好农业基地旅游总体规划(技术骨干)42. 江苏常州古运河—关河旅游专项规划(技术负责人)43. 浙江千岛湖排岭半岛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技术骨干)44. 广东开平碉楼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总体规划(技术负责人)45. 广东省新兴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05年后续项目)(技术负责人)46. 佛山市顺德区旅游总体规划修编(技术负责人)47. 湖北咸宁温泉旅游度假区概念规划(技术负责人)48. 江西庐山鄱阳湖旅游度假区概念规划(技术骨干)49. 广东南海西樵山创建5A级旅游区技术咨询顾问报告(技术负责人)2008年:50. 广东南海西樵山创建5A级旅游区技术咨询顾问(技术负责人)51. 广东丹霞山创建5A级旅游区技术咨询顾问(技术负责人)52. 广东开平碉楼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总体规划(技术负责人)53. 广东佛山南风古灶创建4A级旅游区技术咨询顾问报告(技术负责人)54. 广东大南山八国风情度假区总体规划、可行性研究与招商引资策划(技术负责人)55. 浙江杭州千岛湖排岭半岛旅游度假区概念规划(技术负责人)56. 广东清远北江旅游带总体规划(技术负责人)57. 江苏盱眙天泉湖旅游度假区规划投标(技术负责人)58. 江西九江庐山鄱阳湖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骨干)59. 广东揭西大北山旅游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技术负责人)60. 广东河源桂山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参与)61. 广东顺德碧江金楼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技术负责人)62. 广东梅州雁南飞茶田度假区总体规划(技术负责人)63. 广东梅州雁南飞茶田度假区创建5A级旅游区技术咨询顾问报告(技术负责人)64. 考察澳大利亚、新西兰特色旅游产品规划与管理65. 参加局东盟四国旅游合作经贸交流会活动2009年:66. 广东旅游十二五规划前期基本思路(项目总负责)67. 武广高铁等对我省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分析(项目总负责)68. 金融危机和甲流对我省旅行社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项目总负责)69. 全省温泉行业和温泉资源大型调研(项目总负责)70. 全省旅游规划电子沙盘展示系统(项目总负责)71. 乳源板长村旅游扶贫规划(项目总负责)72. 广东省旅游志的编撰(项目参与)73. 孙中山故里旅游区总体规划(项目总负责)74. 广州从化新温泉入口广场工程规划设计(项目总负责)75. 福建福清三山滨海温泉旅游总体规划(项目总负责)76. 阳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项目总负责)77. 阳春市凌霄岩景区整治规划(项目总负责)78. 顺德长鹿农庄旅游区总体规划(项目参与)79. 广州白鹅潭酒吧街区旅游概念性规划(项目总负责)80. 揭西县三山国王祖庙地区综合开发规划(项目总负责)81. 贵州省普定县穿洞文化园景区概念性规划和控制性详规(项目参与)2010年:82. 韶关市乳源县洛阳镇板长村旅游扶贫专项规划(项目总负责)83. 华人华侨旅游市场调研(项目总负责)84. 广州市白云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项目总负责)85. 广州市珠江游深度开发总体规划(项目总负责)86. 广东省廉江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项目总负责)87. 广东省连山“活生态”壮瑶民族风情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项目总负责)88. 台山市海龙湾游艇旅游度假区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总负责)89. 广东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项目参与)90. 广东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纲要(项目参与)91. 广东省乳源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项目负责人)92. 中山岐江夜游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负责人)周志红自1986年起在化机公司金工车间天车班工作。24年来,她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默默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练就了熟练的行车掌控和操作技术。在工件吊运过程中,她时刻牢记安全第一的宗旨,每天班前都要对学员进行安全提醒,每周进行安全教育,每月进行安全总结,并针对行车行驶过程中易发事故隐患逐条分析以应对突发事件。她正以自己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创造了工作24年零事故的奇迹。在自己尽职完成工作的同时,她还对新手言传身教,并把自己多年总结出来的如何应对行车运行过程中制动装置失灵、顶钩等方面的经验毫不保留地教给学员。如今,经她培养成才的学员有10余名,且都成为公司天车工队伍的主力。2007年9月,周志红代表化机公司参加三门峡市第二届职工技术运动会行车工工种比赛。她凭借高超技术,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摘得该项目桂冠,并获三门峡市“五一劳动奖章”。多年来,她多次被公司命名为“先进生产者”“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功立业先进个人”,以及公司“首席员工”“金星级员工”等,并接连获得三门峡市、河南省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2023-09-10 20:53:011

保继刚的人物简介

1980.9~1984.7 中山大学地理系 本科1984.9~1986.12 北京大学地理系 硕士研究生1992.9~1995.7 中山大学地理系 博士研究生 1987.5 ~1989.1 云南省地理研究所 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1989.2 ~1991.2 中山大学地理系 讲师1991.3 ~1991.10 中山大学地理系 副教授1991.11~1994.2 中山大学地理系 副教授,副系主任1994.3 ~1995.7 中山大学地理系 副教授1995.8 ~2000.1 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 教授1995.8 ~1996.2 加拿大不列颠哥仑比亚大学访问学者1996.3 ~1996.8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巴尼分校访问学者1996.9 ~1996.12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访问学者2000.2 ~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主任2002.10~2011年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院长2004~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院长2008.4 ~ 中山大学校长助理(兼),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管委会主任(兼)学术兼职International Academy for the study of Tourism 会员(2001~)世界旅游组织专家委员会委员(2005-)中国地理学会 副理事长(2004~)广东地理学会 理事长(2001~2005)中国旅游学术论坛 主席(2001-2003)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委员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1998~)东南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兼职教授(2005-)云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西南林学院客座教授(2004-)青海省人民政府顾问《Tourism Geographies》顾问编委《China Tourism Research》中国区域编辑《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编委《人文地理》副主编《地理研究》 、《经济地理》、《热带地理》 、《规划师》、《风景园林》、《旅游科学》编委《旅游学刊》特邀学术委员《南方都市报》旅游发展顾问 广州大学兼职教授(2009~2011)东南大学兼职教授(1998-)云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海南大学客座教授西南林学院客座教授(2004-)新疆师范大学兼职教授(2005-)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地理学组成员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学术委员会委员(2005-)2001年 成为International Academy for the study of Tourism 会员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广东旅游发展战略研究专家组组长广东旅游学会常务理事桂林旅游学会顾问(2005-)无锡市城市规划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咨询专家(2005-)无锡市园林发展咨询顾问(2005-)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2004-)广东省东源县人民政府经济发展顾问(2004年1月-2008年1月)黄山市黟县人民政府高级顾问(2004-)泰安市旅游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2003-2007)中国旅游学术论坛主席(2001-2003)广东地理学会理事长(2002-2005)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98-)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青海省人民政府顾问山东省旅游局顾问
2023-09-10 20:53:161

西南岩溶地区典型表层岩溶水的调查与开发

蒋忠诚,覃小群,劳文科,唐建生,邓艳(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桂林 541004)摘要:广西马山弄拉与平果龙何都是典型的岩溶峰丛洼地,但前者森林已经恢复,后者石漠化仍比较严重。所以,两地的表层岩溶水资源及其动态存在显著差异,弄拉表层岩溶水资源丰富,泉水动态稳定;龙何表层岩溶水为季节性资源,泉水动态不稳定。不同环境的表层岩溶水,开发利用的方式不同,先查明表层岩溶水资源特征及其环境状况,再因地制宜选取表层岩溶水引蓄和利用方式是其基本经验。发展水源林,增加环境对表层岩溶水的调蓄能力是解决峰丛岩溶山区缺水问题的根本途径。关键词:表层岩溶水;地质调查;岩溶水开发;弄拉;龙何岩溶峰丛山区是我国西南最典型的岩溶地区,其地下河深埋,开发难度大、成本高,分散居住的农民难以利用,导致居民饮用水困难。缺水是该地区居民面临众多严重问题的主要矛盾。因缺水,土地生产率低,群众生活条件差,导致贫困;由于贫困,当地居民过度垦荒和砍伐,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严重,“缺水—贫困—石漠化”恶性循环,成为全球关注的生态环境脆弱区之一,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表层岩溶水主要是储存于表层岩溶带的地下水。表层岩溶泉水的普遍分布是西南岩溶峰丛山区居民历史上聚集和繁衍的重要条件。由于表层岩溶水位置高,开发利用便利,也为当前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解决当地贫困居民缺水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但随着森林的破坏,石漠化加剧,环境调蓄表层水的功能减弱,水土流失速度加快,泉水衰减、水质恶化,大多数表层岩溶水只有在大暴雨期间才形成超渗产流,以表层岩溶泉水的形式流出地表。旱季,表层岩溶泉水普遍断流,从而使得当地居民普遍丧失原有的饮用水供水条件,存在严重的干旱缺水问题。因此,探索生态环境对表层岩溶水的调蓄功能和途径,重建表层岩溶水对居民供水的生态水文环境,对于解决西南岩溶峰丛山区的干旱缺水问题,促进其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 广西马山弄拉表层岩溶水的调查与开发2000~2001年,对弄拉屯开展了1:5万的详细水文地质调查,查明了岩溶地质条件和表层岩溶水的发育规律和泉水的分布,建立了兰电堂表层岩溶泉监测站,2003年后又加强了自动化监测。1.1 弄拉的岩溶地质条件弄拉地理坐标为108°19′E,23°19′N,是典型的峰丛岩溶地貌,主要由弄拉和弄团两个峰丛洼地构成。共有连座的石峰25座,海拔600~740m,石峰高峻、陡峭,占地80%,坡度一般在50°以上。洼地深嵌于石峰之间,峰洼高差120~260m,最低高程410m,共占地约20%,洼地底部有深的漏斗消水。弄拉出露的地层为泥盆系东岗岭组中段(D2d2),岩性比较复杂,以含泥硅质的白云岩为主,兰电堂附近有纯的灰岩,西南角有纯白云岩出露,弄团西北部山坡为白云岩夹钙质页岩,区内一些地点的裂隙中还充填有红色角砾等。地质构造属于广西山字型构造前弧西翼,为大明山背斜核部的西北端。区内构造比较平缓,绝大多数岩层倾角小于5°。新构造运动时期,地壳掀斜性抬升,抬升量北部大于南部。弄拉地势较高,处于北面的红水河流域和南部右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属于右江流域。缺乏地表排水网,受地壳掀斜性抬升的影响,水流主要通过洼地中的落水洞及岩溶管道排入南面的古零河(图1)。图1 广西马山弄拉峰丛洼地水系统剖面结构1.2 表层带岩溶泉水系统通过在弄拉范围内开展表层岩溶带的详细调查,发现表层岩溶带厚度可达10m,广泛分布于峰顶、垭口和峰麓地带,涵养了表层岩溶水,发育表层岩溶泉11个,为主要的饮用水源。对其中三个不同环境(森林环境、灌木环境、石漠化环境)的泉进行水质水量动态监测,结果表明表层岩溶泉水量一般不大,常在旱季断流,只有森林环境才长年不断。这一工作和认识对涵养和开发表层岩溶水解决峰丛山区居民的饮水具有重要意义。弄拉兰电堂泉是森林环境下的表层岩溶泉(图2),它的补给范围很少,主要为鸡蛋堡山峰及大山山峰的北面部分,总面积约0.02km2,全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茂密次生林。表层岩溶泉的出露条件有二,一是地貌部位为山峰向垭口的转折部位;二是白云岩与石灰岩交界。兰电堂泉的水循环主要为表层岩溶带水浅循环,即雨水-入渗至表层岩溶带-表层岩溶泉。泉水出露后又排入洼地中,加入到峰丛洼地岩溶水系统中。峰丛洼地地下水循环的格局为:洼地汇水-落水洞-岩溶地下水-饱水带泉。图2 弄拉兰电堂表层岩溶泉出露位置1.3 表层岩溶泉水资源弄拉的表层岩溶泉一般流量不大,且动态变化大,多数雨季有水,冬季断流。但随着森林的恢复,水流量增加且趋向动态稳定。以兰电堂表层泉为例,20世纪70年代以前,为季节性泉;随着封山育林,泉流量已常年不断,成为常流泉。年流量可达2万多 m3(表1),成为当地宝贵的饮用水水源。表1 2000年弄拉兰电堂表层岩溶泉流量和降雨量情况统计弄拉表层岩溶水的动态总体与降雨动态一致,洪峰出现在5~6月份,枯水位出现在冬季末,并且随着大暴雨的出现,水位迅速上升,表明表层岩溶带对降雨的调蓄有一定限度。表层岩溶带调蓄水的能力虽然相对于岩溶地下河水系统来说要小得多,但如果植被覆盖条件好,调蓄能力也很强,尤其对中小雨水的调蓄意义很大。它不但能够使雨水保存在岩溶水系统中很长时间且泉水常流不断,并可使小的降雨在泉水动态中没有反应(图3)。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月份虽然降雨量较大,反而泉水流量较少。图3 泉水水位对降雨的响应变化过程曲线1.4 表层岩溶泉水的开发表层岩溶泉流量较少,因此,开发表层岩溶泉,要建设水柜蓄水配套工程。1999年以前,当地居民就已在兰电堂的一个表层岩溶泉引水,引到一个封闭的水柜储存作为该村的主要饮用水源。还在下弄拉和弄团结合其附近的表层岩溶泉,修建3个大水柜,集水用于饮用和灌溉。但由于表层岩溶泉的流路比较分散,常常有几个出水点,所以某一个泉水的流量较小,以前开发的兰电堂泉就如此,以至于不能满足当地的水量需要。对此,开发表层岩溶水就要进行表层岩溶水的补、径、排条件调查,查明其发育规律。在此基础上,兴建一些小的水利工程,将分散的表层岩溶水截留和归并集水,以增加了泉水的水量。虽然兰电堂泉补给区范围仅约0.02km2,但通过截留和归并到水柜蓄水,可保持水柜蓄水1000多m3,供全村人饮用有余。1.5 取得的效益整个弄拉屯全靠表层岩溶泉供水饮用,4个表层岩溶泉-水柜解决了130人的饮用水问题,而且均是自来水,其中兰电堂泉解决了106人。而且,作为主要的灌溉水源,发展了金银花、柑橘、柿子、旱藕等药材、果树和经济作物,还建立了苗圃。弄拉年人均收入4000多元,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0%,成为了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典型样板。1.6 主要经验我国南方地下水位深埋的峰丛岩溶山区开发表层岩溶水具有重要的供水意义。这不是因为其表层岩溶带的含水量很大,而是因为表层岩溶带具有一定的调蓄功能,能够形成表层岩溶泉。表层岩溶带调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水量上的调蓄,增加入渗补给量;二是岩溶水流过程的调蓄,即通过复杂的表层岩溶系统延缓降雨后雨水在岩溶水系统停留的时间,使旱季也有水流。这就要发展生态,特别是森林植被,来增强表层岩溶带的调蓄水资源的能力。兰电堂表层岩溶泉就是由于鸡蛋堡森林茂密,所以泉水四季长流不断。因此,发展水源林对表层岩溶水的开发非常重要。表层岩溶水一般水量不大,在冬季水量更小,需要人工调蓄才能满足人饮用水的要求。其有效的方法有二:一是将分散的表层岩溶水截留和归并,增加水的出流量;二是与水柜蓄水结合起来,形成集中供水。2 广西平果果化龙何屯表层岩溶水的调查与开发2001年8月以来开展1∶1万的水文地质调查20km2,查明了工作区的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的分布特征。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分布特征,将工作区内的岩溶地下水划分为龙槐、龙船和龙何三个岩溶地下水系统,并将各个岩溶地下水系统进一步划分为饱水带地下水子系统和表层岩溶带地下水子系统。对各系统岩溶地下水的天然资源量和水质进行了初步计算和评价。对3处有代表性的表层岩溶带泉(布洋1号、布洋2号和龙何下)进行长期动态观测,建立了气象观测站1个,取得了22个月的观测资料,并对表层岩溶带地下水的可采资源量进行了计算。2.1 岩溶地质条件龙何屯位于广西平果县果化镇210°方向约5km处,面积20km2,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多年年平均气温为20.2~22.6℃,多年年平均降雨量1322.3m,日平均湿度为72.06%。根据多年月平均降雨量分配,5~9月为丰水期,12月~次年3月为枯水期,4月、10月、11月为平水期。这种春雨不足、夏雨暴涝、秋雨剧减、冬雨稀少的特点,造成区内虽然降雨量丰富,但由于分配不均,往往给该地区带来旱涝交加的结果。该工作区属于典型的岩溶峰丛洼地地貌,峰丛洼地由众多高低错落的锥状连座尖峭山峰与其间形态各异的多边形封闭洼地组成(当地居民称为“弄”),全屯共有35个弄。洼地底部标高150~400m不等,峰顶标高可达500多m。区内植被发育不好,植被覆盖率小于1%,在岩石裸露的峰丛上主要生长着一种耐旱速生树种——砍头树(又名任豆树)。该工作区岩溶发育,岩石表层破碎,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加剧,地表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可谓“山多土少,雨多地漏”。龙何地区出露的主要地层有石炭系上统(C3)和二叠系下统(P1),局部出露有二叠系上统(P2)和三叠系下统(T1)。石炭系上统为厚层块状灰岩、燧石灰岩,夹硅质岩,厚0~463m。二叠系下统栖霞阶为中—厚层状灰岩,局部夹泥质灰岩,厚0~219m。二叠系上统为燧石灰岩(底部为铝土岩、煤铁矿层、铁铝岩)或硅质岩夹硅质页岩,厚19~376m。三叠系下统为页岩、砂质页岩夹泥质灰岩或硅质页岩,部分地区为泥质条带灰岩,厚层鲕状灰岩,厚83~116m。龙何地区在区域构造上位于龙味背斜北翼,区域上北西向断裂发育。工作区内有F1断裂发育,走向310°,倾向40°,倾角82°。断裂破碎带宽2~3m不等,为钙泥质或方解石充填胶结。2.2 岩溶水文地质特征区内岩溶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补给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裂隙等以面状分散的形式补给表层岩溶带岩溶地下水;二是通过落水洞、深大溶隙、溶井等以集中注入的形式直接补给饱水带岩溶地下水(图4)。图4 果化示范区岩溶水剖面及概念模型岩溶水在表层岩溶带以分散的裂隙流为主要形式,而在饱水带则以集中的管道流为主要形式。区内表层岩溶带主要由溶沟、溶槽、浅部溶隙、溶孔、溶穴、溶痕及石芽等个体形态组合而成。其总体形态为不规则的强岩溶岩体呈片状或带状分布于地表面附近浅层。表层岩溶带发育深度大多有1~3m不等,局部深度可达4.5~7m。表层岩溶带水文地质结构如下:(1)由溶沟、溶槽、浅部溶隙、溶孔、溶穴、溶痕等个体形态构成其含水、蓄水空间;(2)表层岩溶带底界无明显的隔水层,由相对完整的可溶岩带构成局部隔(阻)水底界;(3)由裸露区表层岩溶带和覆盖区表层岩溶带分别构成单一结构型和复合结构型(表层岩溶带-土层-植被)表层岩溶带水位地质系统;(4)由汇流状和片流状水动力条件类型的表层岩溶带,分别构成表层岩溶带泉域系统和以潜流形式补给下层饱水带管道的分散径流的表层岩溶带地下水系统;(5)表层岩溶带与其下部饱水带之间,具有一定厚度岩溶弱发育带,常具有双层水位现象。2.3 表层岩溶带岩溶水流量动态特征及水化学特征根据2002年3月~12月对布洋1号、龙何下泉的长期观测资料,区内表层岩溶带地下水的流量动态特征见表2及图5、图6。表2 龙何屯岩溶带泉观测点动态特征统计表图5 布洋1号泉流量动态变化图图6 龙何下泉流量动态变化图由表2及图5、图6可以看出:(1)泉水流量大小了取决于表岩溶带的发育程度,汇水面积、汇水区的生态植被条件及土壤等诸多因素;(2)两泉均出现断流情况,说明表层岩溶带水的流量有动态不稳定的特征。最小泉流量与最大泉流量之间相差较大,说明流量变化幅度较大的特征;(3)龙何地区表层带岩溶泉的动态对降水反映灵敏滞后时间短,具有同步变化的特征。流量峰值与降水峰值一般同一天出现,高峰持续时间短及流量变化大,曲线表现为陡直的尖峰;(4)由图可分析出区内岩溶泉在年不同季节水量分布情况。如布洋1号泉丰水期为5~9月,水资源量占全年总量的85.8%,9~12月为枯水期,水资源量占全年总量的4.13%。2.4 表层岩溶带水资源计算2.4.1 表层岩溶带水资源总量计算用入渗系数法对龙怀、龙何两系统表层岩溶带地下水资源总量计算(表3)。根据区内代表性岩溶泉的长期观测资料分别求得龙怀系统表层岩溶带的入渗系数为0.316,龙何系统表层岩溶带的入渗系数为0.365。根据监测记录,年降雨量为1308.22mm。按式Q=S·P·λ计算,其中Q——资源总量(m3);S——汇水面积(m2);P——年平均降雨量(m);λ——入渗系数(无量纲)。表3 龙怀龙何两系统水资源总量计算结果表2.4.2 可开采资源量在目前条件下,区内表层岩溶带地下水可采资源量只有布洋1号、龙何上及龙何下等三处泉域的地下水可以开发利用。其中布洋1号和龙何下两泉的可开采资源量根据流量动态观测资料,用排泄量法分别求得66916.800m3/a和86207.328m3/a。对龙何上泉则采用入渗系数法进行计算,入渗系数取0.321,汇水面积为27500m2,水资源可开采量为11548.312m3/a。2.4.3 表层岩溶带水资源的分布特征(1)从时间分布上,区内不同季节的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其中,5~9月为丰水期,排泄量占全年总量的75.5%;12月~次年3月为枯水期,排泄量占全年总量的占全年9%;4月、10月、11月为平水期,雨量排泄量占全年总量的15.5%(图7)。(2)在平面上,表层岩溶带地下水具有分布不连续不均匀的特征。图7 布洋1号、龙何下泉流量年内分布图(3)在垂向方向上,由调查结果显示,表层岩溶带泉在区内主要分布于标高300m以上的不同高程上,如龙何上泉出口标高为374.2m,布洋1号为360.8m,龙何下泉为317.1m;300m以下偶有分布,例如果化泉为126.2m。2.5 表层岩溶水开发利用工程及效益和效果对6处岩溶地下水(表层岩溶带地下水5处)进行了开发示范,配套修建蓄水池(柜)4个,引水主管道1666m。修建集雨水柜11个。具体分述如下:(1)对布洋1号和龙何上的高位表层岩溶带泉采取蓄-引的技术方法进行开发示范,并配套修建水柜蓄水池3个及引水主管道1030m。解决了龙何、龙情、龙怀一带164hm2农作物的自流灌溉。(2)对布尧村东南坡坡麓地带的散流状表层岩溶带地下水采取截-蓄-引的技术方法进行开发示范,解决了布尧村多户村民的饮水问题。(3)对位于高洼地底部的龙何地下水天窗采取提-蓄-引的方式进行开发示范,将地下水提到高处,并配套修建水柜蓄水池1个及引水主管道250m,解决了龙何屯114户共530人的自流饮用水(日用水量为28.5t)及龙何洼地内(约10hm2)全部农作物的自流灌溉。(4)在峰丛洼地与峰林平原交界地带的哽咪饱水带岩溶泉采取提-蓄-引的技术方法进行开发示范并配套修建水柜蓄水池1个及引水管道500m,解决了妙冠屯164户共805人的自流饮用水问题,日用水量为41t。(5)在大型开口洼地(或谷地)区的龙怀村采用开挖大口井的方式对径流岩溶地下进行开发示范,解决了龙怀自然村11户共64人的饮水问题。(6)在区内修建集雨水柜11个,水柜增加雨水的积蓄量共200m3,解决了11户共54人的饮水及少量农作物的灌溉问题。2.6 表层水资源开发的经验通过开展水文地质条件与开发利用条件的调查和研究,并应用上述五种表层岩溶地下水和一种岩溶管道水开发及修建集雨水柜等有效技术进行开发示范,将龙怀岩溶地下水系统原来几乎未被利用的表层岩溶带地下水的利用率提高10%左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以上的实践,总结了以下一整套峰丛洼地区表层水资源有效开发利用模式,可供类似的峰丛洼地区借鉴。(1)在峰丛山区高位的汇流状表层岩溶带地下水分布区(有表层岩溶带泉出露),可引泉蓄水并通过配套的管、渠自流引用,可获得较好的效果。(2)在峰丛山区坡麓地带的散流状表层岩溶带地下水分布区(无表层岩溶带泉出露),通过修建截集水槽和蓄水池,截取坡面流和表层岩溶水,成本低效益明显。(3)在高洼地底部的表层岩溶水,利用竖井、天窗等地下水天然露头修建提水站,将地下水提到高处储蓄后自流引用,效益显著。(4)在洼地(或谷地)地下水浅埋的径流区,采用开挖大口井的方式进行开发,是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地下水埋藏较深的地带,应采用钻井的方式进行开发。(5)在表层岩溶带调蓄能力低、饱水带地下水埋藏较深又无地表水的地区,通过修建集雨水柜、塘堰等积蓄雨水,以解决峰丛山区居民的饮水和部分农作物的灌溉,也不失为峰丛山区水资源开发的一种有效的方式。(6)石漠化不但破坏了生态环境,也加剧了表层岩溶水的漏失。因此,对于石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要尽可能尽快恢复生态,发展水源林,提高表层岩溶带的水源涵养和对水循环的调蓄能力,以增大表层岩溶泉的水资源量和出流时间,提高表层岩溶水资源开发的潜力和效果。参考文献广西壮族自治区水文工程地质队.1983.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田东幅),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局蒋忠诚.1998.中国南方表层岩溶带的特征及形成机理.热带地理,18(4):322~323劳文科等.2002.洛塔地区表层岩溶带基本特征及其类型划分.中国岩溶,21(1):30~33朱远峰等.2002.西南岩溶山区典型流域水资源保护示范工程——湖南洛塔地区岩溶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示范.广西,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山东省水利学校.1983.地下水开发利用.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37~139蒋忠诚等.2001.我国南方表层岩溶带及其对岩溶水的调蓄功能.中国岩溶,20(2):106~110
2023-09-10 20:53:311

高山植物的地理分布

按照植物种类的地理成分,青藏高原各地也有显著的区域差异。青藏高原南缘,东喜马拉雅南翼的低海拔地区属古热带植物区,热带地理成分占优 势,每属内所含的种数却较少,说明这里处在古热带植物区的北部边缘,属热带亚洲成分,起源大都比较古老。如三尖杉科的印度三尖杉,买麻藤科的买麻藤金缕梅科的阿丁枫、龙脑香科的羯布罗香等。
2023-09-10 20:53:551

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在室外活动的时间多吗?

u200du200d热带地区除个别部分外,人口稀疏,大城市少,经济发展比较缓慢,许多地方为单一的种植业,有广阔的未开发土地。热带光热气候资源充足,作物生长周期短,单位面积年净生产力高。热带的动物和植物种类多,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潜力大。目前热带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热带地理环境结构的特征、演化,以及地貌、、动物和土壤的分布规律;②热带水热条件及其对农业的影响;③热带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其保护措施和途径;④热带自然灾害的形成、分布规律及预报;⑤热带地区、迁移和问题;⑥人类活动对热带生态系统以及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u200du200d
2023-09-10 20:54:103

东盟国家农业基础薄弱的原因

资金缺乏,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薄弱。东盟十国家,大部分国家经济不发达,工业基础薄弱。又处在热带地理位置,大部分国家农业文化、经营规模、耕作制度等方面远远落后。东南亚国家联盟是集合东南亚区域国家的一个政府性国际组织,于1967年8月8日成立于泰国曼谷。东盟是亚洲第三大经济体和世界第六大经济体。总面积约449万平方公里,人口6.6亿。东盟十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文莱、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总部在印尼雅加达东盟是东南亚国家联盟。
2023-09-10 20:54:582

为什么在海南的芒果最甜?

季节的问题,是属于气候比较湿热,适合芒果生长。毕竟芒果是一种热带植物,所以海南处于我国最南端的省份,芒果也会最甜。
2023-09-10 20:55:073

常绿阔叶林有哪些特征?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林英)以常绿阔叶树种组成的森林。为亚热带温暖湿润地区植被类型之一。又称“照叶林”。地理分布主要分布于中纬度(南北纬度22°~34°)的亚热带地区。包括亚洲的中国长江流域、台湾,以及朝鲜、日本列岛的南部;非洲的东南沿海和西北部大西洋的加那利与马德拉群岛;北美洲的东南端和墨西哥;南美洲的智利、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的一部分;大洋洲东岸以及新西兰的北岛等地。其中以中国长江流域的常绿阔叶林最为典型,面积也最广(见图)。典型的常绿阔叶林分布地区属于明显亚热带季风气候。在北半球,夏季高温湿润降水丰富,通常季风越强,降水则越集中。冬季无严寒,降水少,但有时出现霜雪。东部四季较为明显。南部无冬,春夏多雨。西部干湿季明显,夏秋多雨,冬春干暖。年平均气温16~18℃(22℃),最冷月平均气温3~8℃(13℃),绝对最低气温在0℃以下,年积温(≥10℃)4500℃(最低可达4000℃)~7500℃(最高可达8000℃),无霜期210~350天。年降水量在800~2000毫米,但分配不均,主要在4~9月;冬季降水虽少,但无明显的干旱。由于夏季雨热同期,十分有利于亚热带森林植被的生长发育。树种组成常绿阔叶林主要建群植物的叶片以小型叶为主,中型叶次之,椭圆形,渐尖,单叶占80%以上,多革质,叶表光泽,无毛茸被蜡层,叶片排列方向与太阳光线垂直;树冠上层叶片比下层具有旱生构造。树种组成主要以樟科、壳斗科、山茶科、厚皮香科、木兰科的常绿乔木为典型代表,种类相当丰富,而且常常有着明显的建群种或共建种,群落外貌终年常绿,一般呈暗绿色且闪烁反光。林相整齐,林冠成微波状起伏。群落中以高位芽植物为主,一般占70%以上,在成熟的群落内则以中、高位芽植物为主。整个群落全年均呈营养生长,特别是夏季更为旺盛,色彩比较一致,只有当上层树种的季节性换叶或开花、结实时才出现嫩绿、褐黄与暗绿相间的杂色外貌。上层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及厚皮香科常绿树种的树皮厚而粗糙(厚度约1~3厘米),呈棕色或灰褐色,常有鳞片状、条沟状剥落,但也有少数种类的树皮稍薄而光滑。乔木树干挺直,分枝多在6米以上。中国亚热带东段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示意图群落的内部结构可明显地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发育较好的乔木层可分为2~3亚层,第一亚层高度在16~20米,很少超过25米;树冠多相连续,郁闭度在0.7~0.9左右。多为壳斗科的常绿种类,胸径常在20~45厘米之间。灌木层可分为2~3亚层,比较常见的灌木为厚皮香科、山茶科、樟科、杜鹃花科、茜草科、乌饭树科、野牡丹科和紫金牛科的常绿灌木。草本层以常绿的草本为主,常见有蘘荷科、莎草科、禾本科及蕨类等草本植物。在亚洲和非洲西北部的常绿阔叶林中蕨类植物较为丰富。藤本植物以常绿木质的中、小型藤本为主,粗大和扁茎的藤本极少。在中国中部亚热带南部及南部亚热带还有扁平叶型的裸子植物买麻藤出现,表示其与热带的密切联系。附生植物以地衣、苔藓为主,次为有花植物和蕨类。与热带雨林相比,乔木一般均无板状根、茎花及叶附生等典型现象,仅于中部亚热带南部和南部亚热带的季雨常绿阔叶林中,少数乔木树种具有小型板状根及叶附生苔藓植物,时有树蕨出现,但生长不良。常绿阔叶林中常伴生具有扁平叶型或扁平枝叶的常绿裸子植物,这些针叶树生态上与常绿阔叶树很相似,除具有光泽而扁平叶片或扁平线形叶片之外,大部分的针叶树叶片在小枝上排列呈假羽状复叶状,并与光线垂直,如紫杉属、榧属、粗榧属、白豆杉属、杉木属、竹柏属、油杉属、铁杉属、黄杉属、红杉属、扁柏属、银杉属、建柏属等。日本西南部(九洲、四国)及中国山地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当地称为暖温带常绿阔叶林,典型的常绿阔叶林以栎属和栲属组成。非洲的常绿阔叶林以加那利群岛的月桂树林较为典型,组成以樟科树木占优势。北美的常绿阔叶林以佛罗里达半岛为典型,占优势的树种为弗吉尼亚栎、樟叶栎、黑栎、樟属等。南美洲以智利的瓦尔的维亚以南(约南纬40°)的暖温带常绿雨林,其繁茂程度,几乎与热带雨林相似,是由亚南极常绿的假山毛榉所组成,并有大量的针叶树,如南雪松、竹柏、南洋杉等。大洋洲东岸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从昆士兰往南至塔斯马尼亚以桉树为最显著,并有榕树、樟、石栗、南极山毛榉和南极树蕨等。新西兰的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于北岛,除有6种南极山毛榉之外,并有木犀科、樟科等树种。植被演替湿润亚热带植被演替包括向上发展(进展演替、顺向发展)和向下发展(逆行演替、逆向发展)两个方面。常绿阔叶林是湿润亚热带地区植被向上发展的顶极植被类型,是亚热带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长期发展的产物。它既是亚热带地区相对稳定的最高级植被类型,其生物生产量比较高,资源相当丰富,又是湿润亚热带地理景观生态平衡的具体表现。这种常绿阔叶林一旦遭到人为砍伐或连续破坏之后,就会引起原来的森林生态环境迅速发生变化。在不受人为干预的情况下,砍伐迹地上立即被强阳性的先锋树种所侵入,也还能够经过萌生的灌丛与马尾松、拟赤杨、枫香、山槐、白栎等阳性树种以及一些萌生常绿树种等形成为针阔叶混交林或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如果不再受人为的干扰,这些过渡阶段的马尾松林,针阔叶混交林或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就会随着时间的进展,森林环境的改善,可以逐渐恢复为次生的常绿阔叶林。另一方面就是向下发展,原生或次生的常绿阔叶林继续不断遭到破坏或者刀耕火种等人为影响,在亚热带雨量充沛而且降雨相对集中的严重情况下,极易引起水土流失,以致于土壤瘠薄,便形成为荒山草地植被,甚至变成光山秃岭,造成自然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连强阳性的马尾松也难于自然演替,人工造林则更困难。常绿阔叶林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动、植物及真菌类资源,如中国的杉木、黄杉、松、红豆杉、楠、樟、檫、檀、花榈木、栎、竹类等优良用材树种;茶树、油茶、油桐、漆树、柑、橘、橙等经济树种;香菇等菌类:金丝猴、断尾猴、猕猴、云豹、熊猫、小熊猫、华南虎、金猫、麋鹿、梅花鹿(南方亚种)、獐、麂、白鹇等珍贵动物。参考书目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植被》,科学出版社,1983。
2023-09-10 20:55:161

中国地理学史的地理教育和研究机构

1953年,中国科学院在前中国地理研究所基础上建立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986年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地理研究所),它是中国地理学研究的中心。1958年以后,中国科学院及所属分院在各地建立起南京地理研究所(1958)、长春地理研究所(1959)、广州地理研究所(1959)、新疆地理研究所(1961)、成都地理研究所(1965)以及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兰州沙漠研究所等。(见地理研究机构)截于80年代初,中国高等学校的地理系共有40多个,30多年已培养数万多名大学毕业生。(见大学地理教育)出版的学术性刊物有30多种,如《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热带地理》、《历史地理》、《经济地理》、《干旱区地理》、《山地研究》、《冰川冻土》、《中国沙漠》、《地理研究报告》、《地理学与国土研究》、《人文地理》等。(见地理刊物)
2023-09-10 20:55:241

杨晓霞的介绍

杨晓霞,女,中共党员,生于1964年5月,四川乐山人。经济学博士,自然地理学博士后。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系系主任;区域经济专业旅游经济方向、人文地理专业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方向硕士生导师。重庆市第二届人文地理学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第二批重庆市社会科学专家库成员,重庆市旅游局顾问,重庆市地理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位中心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通讯评议专家,《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版)、《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审稿专家,重庆市旅游局旅游规划评审专家。承担本科生《经济地理学》、《旅游规划学》、《旅游地理学》以及人文地理专业硕士生《旅游地理学》、区域经济专业硕士生《旅游经济学》等课程的教学。主要从事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洞穴旅游开发与保护、旅游经济方面的研究。出版专著1部,教材3部,主持省部级项目4项,主持和主研横向科研课题30余项;在《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热带地理》、《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版、社科版)、《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中国岩溶》、《商业研究》、《价格理论与实践》、《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特区经济》、《甘肃社会科学》、《集团经济研究》、《价格月刊》、《中国物价》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2023-09-10 20:55:371

区域具有哪些特征?

区域的基本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扩展资料:区域研究的内容1、地理志地理志是利用文字、表格、地图等记述或总结区域地理环境情况的书册。它反映区域各个地理要素和地理环境的特征,是传统区域地理学研究成果的最重要的表达形式。地理志为研究历史时期和现代区域的地理环境提供比较全面的资料,对区域经济开发和建设有重要参考价值。地理志按记述的区域范围不同,可分为全国地理志和地方性地理志。2、人地关系研究把特定区域的人与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和人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利用、改造。3、景观研究研究区域地理景观的特征及其历史发展。4、区域地理调查对区域地理环境进行全面了解和考察,评述自然条件和资源基础,利用地理调查资料,进行区域特征和区域分异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划和制定区域发展规划。5、专题性研究研究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6、区域综合研究对某一区域的各地理要素的联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进行综合研究,并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等,提出区域开发、利用和改造的措施和途径,如热带地理、干旱区地理、极地地理、山地地理以及自然保护区等方面的研究。
2023-09-10 20:56:061

区域都有哪些特征?

区域的基本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扩展资料:区域研究的内容1、地理志地理志是利用文字、表格、地图等记述或总结区域地理环境情况的书册。它反映区域各个地理要素和地理环境的特征,是传统区域地理学研究成果的最重要的表达形式。地理志为研究历史时期和现代区域的地理环境提供比较全面的资料,对区域经济开发和建设有重要参考价值。地理志按记述的区域范围不同,可分为全国地理志和地方性地理志。2、人地关系研究把特定区域的人与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和人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利用、改造。3、景观研究研究区域地理景观的特征及其历史发展。4、区域地理调查对区域地理环境进行全面了解和考察,评述自然条件和资源基础,利用地理调查资料,进行区域特征和区域分异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划和制定区域发展规划。5、专题性研究研究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6、区域综合研究对某一区域的各地理要素的联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进行综合研究,并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等,提出区域开发、利用和改造的措施和途径,如热带地理、干旱区地理、极地地理、山地地理以及自然保护区等方面的研究。
2023-09-10 20:56:241

闹洪水前有前兆吗?

洪水前兆的初步探讨(冯利华) ://hwcc 时间: 2002年5月16日 09:01 来源:《灾害学》2000-3 放大 缩小 打印 摘 要:根据历史洪水和现有研究,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各种洪水前兆,可以为洪水预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指出,为了提高预报精度,必须对洪水前兆进行综合分析,去伪存真,最终达到防洪减灾的目的。 主题词:洪水前兆;洪水预报;前兆异常 中图分类号:P33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1X(2000)01-00210-06 洪水预报,尤其是长期和超长期的洪水预报是一个长期令人困惑的难题。 这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洪水发生前的征候或迹象即洪水前兆难以认识和掌握。 事实上,和地震发生前具有前兆一样,洪水发生前也会出现一些明显的前兆。 这些前兆包括洪水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有关的现象。 由于它们的出现预示着一个地区将来可能发生洪水,因而都是洪水的前兆信息,对洪水预报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1〕。 为此,本文拟根据历史洪水和现有分析,对洪水前兆作一初步研究,以供商榷。 1 洪水前兆 1.1 太阳黑子活动 太阳黑子活动具有11a的周期变化,而某些流域的洪水与太阳黑子活动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为了分析这种关系,把长江汉口站113a的年最高洪水位按太阳黑子活动11a周期位相进行排列,得到该站年最高洪水位超过警戒水位(26.30m)的各位相的次数(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到,该站超过警戒水位的年份主要集中在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年(M年)和谷年(m年)及其前后。 为了进一步分析这种关系,把汉口站按11a周期位相排列的平均年最高洪水位绘成图1(其中=(H-1+2H0+H+1)/4,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与太阳黑子活动关系密切。 太阳黑子活动还有22a的磁周期变化,这种变化与11a周期的谷年是一一对应的。 1998年符合这种对应关系,因此这一年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的洪水〔2〕。 由此可知,太阳黑子活动的峰谷年变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洪水前兆。 1.2 太阳质子耀斑 太阳质子耀斑是一种能辐射高能质子的耀斑,它通过扰动地磁,使极涡南移和西太平洋副高西伸北移,最终导致某些流域的汛期洪水〔3〕。 统计表明,约有81.3%的质子耀斑(峰值质子流量≥100pfu)事件发生后的第一个月内,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明显增加,容易出现洪水。 1991年春夏之交,日面上连续两次出现了太阳质子耀斑。 第一次出现在5月13~18日,共3个;第二次出现在5月29日~6月15日,共7个,其中6个质子耀斑的射电爆发峰值流量都大于14000sfu,为非爆发时的30倍以上。 在这两次质子耀斑事件后的27天和30天,太湖、淮河流域出现了两次特大暴雨过程,第一次在6月9~17日,第二次在6月28日~7月13日,以致该区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50亿元。 图1 汉口站年最高洪水位与太阳黑子活动的关系 1.3 日食 太阳辐射能在地球上呈现不均匀的纬向分布,使两极成为低温热源,赤道成为高温热源,从而导致大气环流的运行。 日食与洪水具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当日食发生时,地球上接受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使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变化,以致出现洪水〔4〕。 1900年以来,发生过两次罕见的日全食。 第一次在1955年6月20日,当时恶劣的天气使原先准备进行的科学考察工作全部停止;第二次在1973年6月30日,世界上许多地区都出现了异常天气。 利用日食对我国各大江河1981~1987年的洪水进行检验性预报,其预报成功率可达84.7%。 1.4 近日点交食年 在近日点,地球受太阳的吸引力最大,公转速度最快,日月食在年头、年尾出现,此种年份称为近日点交食年〔5〕。 一方面在近日点交食年,日月引潮力引起近日点交食年潮汐,并引起厄尔尼诺现象,另一方面在近日点地球接受的太阳辐射比在远日点多7%,赤道暖流把吸收的热量通过黑潮送至我国沿海,且暖流蒸发也较多,增强了太平洋副高的活动能量,进而影响我国水文气象的异常变化,导致特大洪水发生。 自1860年以来,长江特大洪水发生在近日点交食年的年份有1860、1870、1935、1945、1954和1991年,其中1954年和1870年的洪水为1860年以来的最大值和次大值。 1.5 超新星 超新星是比亮新星更为猛烈的天体爆发现象。 当超新星辐射中光子能量较高部分的辐射穿越大气层时,导致电离增强区域的高度较低,将在中国引起洪水,其时间将滞后数十年〔6〕。 自公元1500年以来,有历史记载和推测的超新星共出现过7次,根据中国近500a旱涝史料的研究表明,在这7次超新星爆发之后,我国都出现了严重的洪涝期,其ZZK指数均小于2.55,滞后的时间为25~40a不等。 1.6 天文周期 把黄道面四颗一等恒星先后与太阳、地球运行成三点一直线的四个天文奇点的太阳投影瞬时位相,看成一种天文周期〔7〕。 天文奇点出现时,地球受到的天体引潮力达到最大值,同时大气环流也发生异常变化,从而导致洪水灾害。 研究证实,已知的天文周期与长江流域的旱涝有着较好的统计相关,相关率可达94%。 1.7 九星会聚 九星会聚指地球单独处于太阳的一侧,其它行星都在太阳的另一侧,且最外两颗行星的地心张角为最小的现象〔8〕。 九星于冬半年会聚时,地球单独位于太阳的一侧,太阳系质心处在与地球相反的方向,地球的公转半径必然加大。 此种年份的夏半年,地球也运行到太阳的另一侧,而几个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走得很慢,太阳系质心仍偏在太阳这一侧,使地球夏半年公转半径缩短。 因此,在九星会聚中,地球的冬半年延长,夏半年缩短,以致北半球接受的太阳总辐射量减少。 这就是九星会聚的力矩效应。 这种效应累积若干年,最终导致北半球气候变冷的趋势。 相反,如果九星会聚发生在夏半年,那么就会导致北半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产生各种气象灾害。 近1000a以来,长江流域1153、1368、1870和1981年的特大洪水都处在九星会聚的前后阶段;近500a以来,黄河流域发生过4次特大洪水,其年份是1482、1662、1761和1843年,其中除1761年以外,其它3次也都处在九星会聚的附近时期。 1.8 星际引力 在太阳、月球和各大行星对地球的引潮力中,月球的引潮力最大,太阳次之,木星再次〔9〕。 虽然它们的引潮力数值很小,但当它们的方位出现冲合时,引潮力将增大,从而引起气潮变化,激发异常天气过程的形成和发展。 统计表明,自1153年以来,长江中上游出现过8次特大洪水(1153、1560、1788、1796、1860、1870、1896、1954年),除1560年以外,其余7次特大洪水均发生在木星处于冲合或其邻近方位之时。 尤其是1954年夏至前后,正值水星内伏,火星正退,土星退毕,三个星都靠近地球,叠加在一条直线上,以致长江流域这一年出现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 1.9 大气环流异常 大气环流是制约一个地区水文变化的主要因素,大范围的洪涝总是与大范围的大气环流异常联系在一起的。 如1991年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并比常年提早近一个月北跳,副高脊线位置在5月中旬就到达19°~20°N,并一直到7月中旬仍维持在20°~26°N之间;与此同时,亚洲西部的乌拉尔山维持着阻塞高压,使西伯利亚冷空气频繁南下,以致冷暖空气在江淮流域持续交绥,出现了长达56d的梅雨期。 该区1954年的大气环流异常也与此类似,以致出现了一次长达4个月之久的由近20次暴雨过程组成的暴雨群降水。 1.10 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尤其是热带风暴级以上的热带气旋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最强的暴雨天气系统。 日雨量≥200mm的特大暴雨绝大多数是由热带气旋引起的,主要出现在7~9月。 热带气旋内水汽充足,气流上升强烈,阵性降水强度大,常造成特大的洪涝灾害,因而是东南沿海地区最明显的洪水前兆。 1994年17号强热带风暴袭击了浙江省,受灾人口达1333万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44亿元;1975年3号强热带风暴深入河南省中部,林庄站3d最大暴雨量高达1605mm,成为我国大陆上最大的暴雨记录。 1.11 西太平洋暖池 西太平洋暖池指菲律宾东南到印尼的海温≥28℃的区域。 统计表明,西太平洋暖池海温的高低,尤其是暖池125m深区海温的高低与江淮流域的旱涝关系密切。 当西太平洋暖池的海温较低时,从菲律宾经南海到中印半岛一带对流活动弱,而在日期变更线附近对流活动强,副热带高压强而偏南,并且成条状结构,江淮流域因此降水偏多,容易出现洪涝灾害。 过去几十年江淮流域基本上保持这种关系。 1.12 前冬海温距平场 通过分析北太平洋前冬(头年12月~当年3月)海温距平场与长江流域水旱年份的关系,表明在前冬海温距平场上,水旱年份不同,异常前兆也不同,大涝大旱年份的异常前兆更为突出〔10〕。 若以N表示海温正距平,L表示海温负距平,那么根据北大平洋海温自西向东的变化情况,可以得到四种海温异常型,即NLNL型(偏涝)LNLN型(偏旱)、NL型(大涝)和LNL型(大旱)。 如1953~1954年冬季,黑潮海域强烈增温,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洋面起,沿着暖流方向,一直延伸到日本海均为暖水区,而东北太平洋的广阔海域几乎全为冷水区(NL型),对应的1954年汛期,长江流域出现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 1.13 ENSO现象 ENSO现象是厄尔尼诺现象和南方涛动的总称,它们对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和海洋状况异常都有重大的影响,最终导致陆地上的洪涝灾害。 统计表明,从1949~1998年,已出现过12个厄尔尼诺年,而江淮流域在10个厄尔尼诺同年或次年发生过洪水(包括1998年);在这50a中,浙江金华站年径流量W>50亿m3的年份共有13a,其中9个年份也出现在厄尔尼诺同年或次年,并且1954年和1973年的年径流量为系列中的最大值和次大值。 1.14 地球自转速率 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包括多种周期变化和不规则变化,它主要是通过形成厄尔尼诺现象来影响洪水的〔11〕。 在地球自转速率大幅度减慢时期,由于“刹车效应”,海水和大气获得了一个向东的惯性力,从而使自东向西流动的赤道洋流和赤道信风减弱而发生海水增暖的厄尔尼诺现象。 据研究,四川盆地西部的历史洪水大都发生在地球自转速率由慢变快和由快变慢的不规则运动的转折点附近〔12〕;江淮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的1991年,也正值地球自转速率接近减慢段的终点。 1.15 地极移动 地球自转轴的方向是不断变化的,它包括长期变化、周期变化和其它变化,其中6~7a的周期变化是非常明显的〔13〕。 在有利的条件下,地极移动可以使海平面高度上升8~10mm,因而它也能使大气环流发生变化。 长江中下游的上海、南京、九江、芜湖和武汉五站5~8月降水距平有7a左右的周期变化;浙江省金华站的年最高洪水位也有6~7a的周期变化。 研究认为,在地极移动高振幅年,大气环流出现异常,亚欧大部和太平洋中纬地区经向环流指数增高,于是西风指数降低,相应的副热带高压偏南偏弱,因而长江中下游的降水增多。 1.16 地磁异常 地球磁场在正常月份呈线性分布,其线性相关系数Rz=75~100。 当地球磁场出现异常时,Rz值将减小〔14〕。 从1990年11月开始,我国出现了以皖南为中心的包括安徽、江苏和浙江在内的大面积地磁异常区。 到了1991年1月,异常中心的Rz值下降到-10。 5个月后,在这些地区出现了特大的洪涝灾害。 因此地磁异常也是一种明显的洪水前兆。 1.17 地震 自然灾害系统之间具有互相触发、因果相循等关系,从而造成灾害群发现象〔15〕。 研究表明,如果在蒙新甘交接地区发生7级以上的大震,那么其后一年内黄河往往会出现特大洪水,这种地震与洪水的对应率可以达到88%以上。 研究认为,当蒙新甘交接地区发生大震时,大范围的构造运动使地下携热水汽溢入低层大气,这一方面使大气水汽增加,同时使这里气压变低,诱使西风带上的水汽向这里输送;另一方面,大震后所造成的低压环境可吸引北方的冷空气南下和西太平洋的副高西伸北上,由此在黄河流域形成特大洪水。 因此,蒙新甘交接地区的大震活动就成为黄河流域的洪水前兆。 1.18 火山爆发 强烈的火山爆发可形成全球性的尘幔。 这些尘幔在高层大气中能停留数年之久。 它们能强烈地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在大爆发后的几个月到1a之内,直达辐射可减少10%~20%,因此火山爆发产生一种使地球变冷的效应。 历史上赤道地区四次强烈的火山爆发曾引起四川温度偏低,大量凝结核使降水偏多,相当一部分地区出现洪涝灾害。 根据历史洪水资料分析,在火山爆发后的第二年,四川盆地发生较大洪水的概率为85%,在第三年发生较大洪水的概率为79%〔12〕。 2 结语 洪水是地球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它所造成的损失占各类灾害总损失之首,但洪水预报至今仍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难题。 本文根据大量资料,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各种洪水前兆,可以为洪水预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根据长期的研究工作,对长江流域的洪水前兆曾提出自己的看法,1995年9月浙江省教委批准了作者申请的课题:“1998年前后巨洪预警研究”。 其后经过大量的综合分析工作,发表了多篇论文〔2,16〕,并得到了证实。 因此,洪水前兆的研究对防洪减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洪水前兆是客观存在的,只是目前的认识水平还很有限。 因此在利用洪水前兆进行洪水预报时,尤其要注意两点:1对洪水前兆必须进行综合分析,因为洪水是各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当然洪水前兆越多,信号越强,那么洪水量级越大;2对洪水前兆必须进行去伪存真,因为在观测到的大量异常现象中,既包含了洪水前兆信息,也可能包含了一些与洪水无关的其它信息。 随着资料的积累和认识的深入,洪水前兆无疑将成为提高洪水预报精度的突破口之一。 参考文献: [1] 冯利华.浙江省洪水前兆研究[J].热带地理,1997,17(3):303~306. [2] 冯利华.骆高远.长江、黄淮流域近期特大洪水预警和防洪形势[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7,6(1):82~85. [3] 周树荣,徐 群.太阳质子耀斑与降雨指数R间的关系[J].自然灾害学报,1992,1(3):92~99. [4] 赵得秀.赵文桐.日食形成旱涝的耗散结构理论探讨[J].灾害学,1991,6(3):89~93. [5] 倪京苑.在近日点交食年我国江河水文气象的异常现象初探[J].人民长江,1987,(6):47~51. [6] 虞振东.超新星和中国旱涝灾害[J].灾害学,1989,(4):94~98. [7] 张人杰,李贞堂.天文周期与长江流域旱涝关系的探讨[J].灾害学,1988,(1):24~27. [8] 申曙光.灾害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287~293. [9] 湖北省石首气象站.怎样用行星方位来预报旱涝.气候变迁和超长期预报文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77~79. [10] 黄忠恕,王钦梁,匡 齐,等.北太平洋和青藏高原下垫面热状况与长江流域汛期旱涝关系初步探讨.见;水文预报论文选集[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184~186. [11] 任振球.全球变化-地球四大圈异常变化及其天文成因[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81~84. [12] 雷刚旭.从天文因素与灾害群发的机制过程分析四川盆地西部洪水趋势[J].大自然探索,1991,10(4):69~72. [13] 彭公炳,陆 巍.气候的第四类自然因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64~120. [14] 曾小苹,林云芳,续春荣.地球磁场大面积短暂异常与灾害性天气相关性初探[J].自然灾害学报,1992,1(2): 59. [15] 郭增建,秦保燕.黄河巨洪发生时间规律的讨论[J].自然灾害学报,1992,1(3):103. [16] 冯利华,骆高远.太阳黑子活动与近期巨灾预警[J].预测,1996,15(7):19~22.
2023-09-10 20:56:421

青藏高原上都有什么植物

青稞
2023-09-10 20:56:523

高海拔有树木吗,有哪些?

有的。 高原区的植物种类十分丰富,据粗略估计高等种子植物可达 10,000 种左右,如果把喜马拉雅山南翼地区除外也有约 8,000 种之多。但 是高原内部的生态条件差异悬殊,植物种类数量的区域变化也十分显著。如 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区,自山麓河谷至高山顶部具有从山地亚热带至高山寒 冻风化带的各种类型的植被,是世界上高山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区域,高等植 物种类在 5,000 种以上。而在高原腹地,具有大陆性寒旱化的高原气候,植 物种类急剧减少,如羌塘高原具有的高等种子植物不及 400 种,再伸进到高 原西北的昆仑山区,生态条件更加严酷,所采到的植物种类也只有百余种。 高原北部的柴达木盆地虽然海拔高度低至 3,000 米上下,但气候极端干旱, 盆地内种子植物约 300 种,加上周围山地,种类可在 400 种以上,至于新疆 和西藏交界的阿克赛钦和青海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则出现大面积裸露的无植被 地段,所能找到的植物种类就更少了。可见,整个高原地区植物种类的数量 是东南多、西北少,呈现出明显递减的变化趋势。按照植物种类的地理成分,青藏高原各地也有显著的区域差异。青藏高原南缘,东喜马拉雅南翼的低海拔地区属古热带植物区,热带地理成分占优 势,种属数虽较多,每属内所含的种数却较少,说明这里处在古热带植物区 的北部边缘,属热带亚洲成分,起源大都比较古老。如三尖杉科的印度三尖 杉,买麻藤科的买麻藤金缕梅科的阿丁枫、龙脑香科的羯布罗香等。高原东 南部属森林植物区系,以中国-喜马拉雅成分为主,含有数量众多的木本植 物,组成各种类型的森林,如壳斗科、茶科和樟科的一些常绿树种,高山栎 类植物以及针叶林中的代表树种,如高山松、乔松,多种冷杉和云杉等,杜 鹃属的现代分布中心也就在这里。
2023-09-10 20:57:101

区域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区域的基本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拓展:区域的相关概念  1、定义  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  2、区域的划分  区域的划分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区域界线十分明确,如国家、行政区等;  ②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自然区域,界线模糊,如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等;  ③按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人文区域,如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旱作农业区等;  ④区域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具有一定吸引力或辐射范围区域,例如:经济区、贸易区等;  ⑤区域内部有着共同职能的功能区,如城市中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2023-09-10 20:57:182

西藏高原上都有什么特殊的植物

虫草,雪莲花,其他带刺的植物很多。
2023-09-10 20:57:372

台湾为什么盛产植物精油呢

原因如下:1、地理气候条件:中国台湾拥有亚热带地理气候条件,为不同植物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使得中国台湾能够种植植物品种,从而丰富了植物精油的来源。2、植物资源丰富:中国台湾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包括具有植物精油潜力的植物。植物种类繁多,涵盖了花朵、果实、树木、草本植物植物类别,为植物精油的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基础。
2023-09-10 20:57:451

法国地理学史的现今影响

现代地理学出现的从定性描述向定量分析发展的趋势,以及地理数量方法、遥感方法、自动化制图等新方法和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法国地理学产生了重大的变革。区域地理学研究已不再局限于细致的描述,而是更多地运用发生学的观点来分析现象的本质;人文地理学研究越来越侧重于经济因素、经济活动规律的作用和空间布局、区域规划理论的探讨。自然地理学研究则向应用地理方向发展。尽管出现上述变化,但是在法国地理学中人文地理学仍占居着主导地位。在城市地理、农业地理和农村地理、工业地理、商业地理、旅游地理、热带地理和区域分析研究等领域,法国学者写出了不少有较高水平和特色的著作。此外,法国的地貌学研究,特别是冰川、火山和河流地貌研究也受到国际地理学界的重视。
2023-09-10 20:58:061

洪水前兆

洪水前兆的初步探讨(冯利华) ://hwcc 时间: 2002年5月16日 09:01 来源:《灾害学》2000-3 放大 缩小 打印 摘 要:根据历史洪水和现有研究,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各种洪水前兆,可以为洪水预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指出,为了提高预报精度,必须对洪水前兆进行综合分析,去伪存真,最终达到防洪减灾的目的。 主题词:洪水前兆;洪水预报;前兆异常 中图分类号:P33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1X(2000)01-00210-06 洪水预报,尤其是长期和超长期的洪水预报是一个长期令人困惑的难题。 这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洪水发生前的征候或迹象即洪水前兆难以认识和掌握。 事实上,和地震发生前具有前兆一样,洪水发生前也会出现一些明显的前兆。 这些前兆包括洪水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有关的现象。 由于它们的出现预示着一个地区将来可能发生洪水,因而都是洪水的前兆信息,对洪水预报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1〕。 为此,本文拟根据历史洪水和现有分析,对洪水前兆作一初步研究,以供商榷。 1 洪水前兆 1.1 太阳黑子活动 太阳黑子活动具有11a的周期变化,而某些流域的洪水与太阳黑子活动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为了分析这种关系,把长江汉口站113a的年最高洪水位按太阳黑子活动11a周期位相进行排列,得到该站年最高洪水位超过警戒水位(26.30m)的各位相的次数(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到,该站超过警戒水位的年份主要集中在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年(M年)和谷年(m年)及其前后。 为了进一步分析这种关系,把汉口站按11a周期位相排列的平均年最高洪水位绘成图1(其中=(H-1+2H0+H+1)/4,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与太阳黑子活动关系密切。 太阳黑子活动还有22a的磁周期变化,这种变化与11a周期的谷年是一一对应的。 1998年符合这种对应关系,因此这一年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的洪水〔2〕。 由此可知,太阳黑子活动的峰谷年变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洪水前兆。 1.2 太阳质子耀斑 太阳质子耀斑是一种能辐射高能质子的耀斑,它通过扰动地磁,使极涡南移和西太平洋副高西伸北移,最终导致某些流域的汛期洪水〔3〕。 统计表明,约有81.3%的质子耀斑(峰值质子流量≥100pfu)事件发生后的第一个月内,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明显增加,容易出现洪水。 1991年春夏之交,日面上连续两次出现了太阳质子耀斑。 第一次出现在5月13~18日,共3个;第二次出现在5月29日~6月15日,共7个,其中6个质子耀斑的射电爆发峰值流量都大于14000sfu,为非爆发时的30倍以上。 在这两次质子耀斑事件后的27天和30天,太湖、淮河流域出现了两次特大暴雨过程,第一次在6月9~17日,第二次在6月28日~7月13日,以致该区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50亿元。 图1 汉口站年最高洪水位与太阳黑子活动的关系 1.3 日食 太阳辐射能在地球上呈现不均匀的纬向分布,使两极成为低温热源,赤道成为高温热源,从而导致大气环流的运行。 日食与洪水具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当日食发生时,地球上接受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使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变化,以致出现洪水〔4〕。 1900年以来,发生过两次罕见的日全食。 第一次在1955年6月20日,当时恶劣的天气使原先准备进行的科学考察工作全部停止;第二次在1973年6月30日,世界上许多地区都出现了异常天气。 利用日食对我国各大江河1981~1987年的洪水进行检验性预报,其预报成功率可达84.7%。 1.4 近日点交食年 在近日点,地球受太阳的吸引力最大,公转速度最快,日月食在年头、年尾出现,此种年份称为近日点交食年〔5〕。 一方面在近日点交食年,日月引潮力引起近日点交食年潮汐,并引起厄尔尼诺现象,另一方面在近日点地球接受的太阳辐射比在远日点多7%,赤道暖流把吸收的热量通过黑潮送至我国沿海,且暖流蒸发也较多,增强了太平洋副高的活动能量,进而影响我国水文气象的异常变化,导致特大洪水发生。 自1860年以来,长江特大洪水发生在近日点交食年的年份有1860、1870、1935、1945、1954和1991年,其中1954年和1870年的洪水为1860年以来的最大值和次大值。 1.5 超新星 超新星是比亮新星更为猛烈的天体爆发现象。 当超新星辐射中光子能量较高部分的辐射穿越大气层时,导致电离增强区域的高度较低,将在中国引起洪水,其时间将滞后数十年〔6〕。 自公元1500年以来,有历史记载和推测的超新星共出现过7次,根据中国近500a旱涝史料的研究表明,在这7次超新星爆发之后,我国都出现了严重的洪涝期,其ZZK指数均小于2.55,滞后的时间为25~40a不等。 1.6 天文周期 把黄道面四颗一等恒星先后与太阳、地球运行成三点一直线的四个天文奇点的太阳投影瞬时位相,看成一种天文周期〔7〕。 天文奇点出现时,地球受到的天体引潮力达到最大值,同时大气环流也发生异常变化,从而导致洪水灾害。 研究证实,已知的天文周期与长江流域的旱涝有着较好的统计相关,相关率可达94%。 1.7 九星会聚 九星会聚指地球单独处于太阳的一侧,其它行星都在太阳的另一侧,且最外两颗行星的地心张角为最小的现象〔8〕。 九星于冬半年会聚时,地球单独位于太阳的一侧,太阳系质心处在与地球相反的方向,地球的公转半径必然加大。 此种年份的夏半年,地球也运行到太阳的另一侧,而几个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走得很慢,太阳系质心仍偏在太阳这一侧,使地球夏半年公转半径缩短。 因此,在九星会聚中,地球的冬半年延长,夏半年缩短,以致北半球接受的太阳总辐射量减少。 这就是九星会聚的力矩效应。 这种效应累积若干年,最终导致北半球气候变冷的趋势。 相反,如果九星会聚发生在夏半年,那么就会导致北半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产生各种气象灾害。 近1000a以来,长江流域1153、1368、1870和1981年的特大洪水都处在九星会聚的前后阶段;近500a以来,黄河流域发生过4次特大洪水,其年份是1482、1662、1761和1843年,其中除1761年以外,其它3次也都处在九星会聚的附近时期。 1.8 星际引力 在太阳、月球和各大行星对地球的引潮力中,月球的引潮力最大,太阳次之,木星再次〔9〕。 虽然它们的引潮力数值很小,但当它们的方位出现冲合时,引潮力将增大,从而引起气潮变化,激发异常天气过程的形成和发展。 统计表明,自1153年以来,长江中上游出现过8次特大洪水(1153、1560、1788、1796、1860、1870、1896、1954年),除1560年以外,其余7次特大洪水均发生在木星处于冲合或其邻近方位之时。 尤其是1954年夏至前后,正值水星内伏,火星正退,土星退毕,三个星都靠近地球,叠加在一条直线上,以致长江流域这一年出现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 1.9 大气环流异常 大气环流是制约一个地区水文变化的主要因素,大范围的洪涝总是与大范围的大气环流异常联系在一起的。 如1991年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并比常年提早近一个月北跳,副高脊线位置在5月中旬就到达19°~20°N,并一直到7月中旬仍维持在20°~26°N之间;与此同时,亚洲西部的乌拉尔山维持着阻塞高压,使西伯利亚冷空气频繁南下,以致冷暖空气在江淮流域持续交绥,出现了长达56d的梅雨期。 该区1954年的大气环流异常也与此类似,以致出现了一次长达4个月之久的由近20次暴雨过程组成的暴雨群降水。 1.10 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尤其是热带风暴级以上的热带气旋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最强的暴雨天气系统。 日雨量≥200mm的特大暴雨绝大多数是由热带气旋引起的,主要出现在7~9月。 热带气旋内水汽充足,气流上升强烈,阵性降水强度大,常造成特大的洪涝灾害,因而是东南沿海地区最明显的洪水前兆。 1994年17号强热带风暴袭击了浙江省,受灾人口达1333万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44亿元;1975年3号强热带风暴深入河南省中部,林庄站3d最大暴雨量高达1605mm,成为我国大陆上最大的暴雨记录。 1.11 西太平洋暖池 西太平洋暖池指菲律宾东南到印尼的海温≥28℃的区域。 统计表明,西太平洋暖池海温的高低,尤其是暖池125m深区海温的高低与江淮流域的旱涝关系密切。 当西太平洋暖池的海温较低时,从菲律宾经南海到中印半岛一带对流活动弱,而在日期变更线附近对流活动强,副热带高压强而偏南,并且成条状结构,江淮流域因此降水偏多,容易出现洪涝灾害。 过去几十年江淮流域基本上保持这种关系。 1.12 前冬海温距平场 通过分析北太平洋前冬(头年12月~当年3月)海温距平场与长江流域水旱年份的关系,表明在前冬海温距平场上,水旱年份不同,异常前兆也不同,大涝大旱年份的异常前兆更为突出〔10〕。 若以N表示海温正距平,L表示海温负距平,那么根据北大平洋海温自西向东的变化情况,可以得到四种海温异常型,即NLNL型(偏涝)LNLN型(偏旱)、NL型(大涝)和LNL型(大旱)。 如1953~1954年冬季,黑潮海域强烈增温,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洋面起,沿着暖流方向,一直延伸到日本海均为暖水区,而东北太平洋的广阔海域几乎全为冷水区(NL型),对应的1954年汛期,长江流域出现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 1.13 ENSO现象 ENSO现象是厄尔尼诺现象和南方涛动的总称,它们对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和海洋状况异常都有重大的影响,最终导致陆地上的洪涝灾害。 统计表明,从1949~1998年,已出现过12个厄尔尼诺年,而江淮流域在10个厄尔尼诺同年或次年发生过洪水(包括1998年);在这50a中,浙江金华站年径流量W>50亿m3的年份共有13a,其中9个年份也出现在厄尔尼诺同年或次年,并且1954年和1973年的年径流量为系列中的最大值和次大值。 1.14 地球自转速率 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包括多种周期变化和不规则变化,它主要是通过形成厄尔尼诺现象来影响洪水的〔11〕。 在地球自转速率大幅度减慢时期,由于“刹车效应”,海水和大气获得了一个向东的惯性力,从而使自东向西流动的赤道洋流和赤道信风减弱而发生海水增暖的厄尔尼诺现象。 据研究,四川盆地西部的历史洪水大都发生在地球自转速率由慢变快和由快变慢的不规则运动的转折点附近〔12〕;江淮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的1991年,也正值地球自转速率接近减慢段的终点。 1.15 地极移动 地球自转轴的方向是不断变化的,它包括长期变化、周期变化和其它变化,其中6~7a的周期变化是非常明显的〔13〕。 在有利的条件下,地极移动可以使海平面高度上升8~10mm,因而它也能使大气环流发生变化。 长江中下游的上海、南京、九江、芜湖和武汉五站5~8月降水距平有7a左右的周期变化;浙江省金华站的年最高洪水位也有6~7a的周期变化。 研究认为,在地极移动高振幅年,大气环流出现异常,亚欧大部和太平洋中纬地区经向环流指数增高,于是西风指数降低,相应的副热带高压偏南偏弱,因而长江中下游的降水增多。 1.16 地磁异常 地球磁场在正常月份呈线性分布,其线性相关系数Rz=75~100。 当地球磁场出现异常时,Rz值将减小〔14〕。 从1990年11月开始,我国出现了以皖南为中心的包括安徽、江苏和浙江在内的大面积地磁异常区。 到了1991年1月,异常中心的Rz值下降到-10。 5个月后,在这些地区出现了特大的洪涝灾害。 因此地磁异常也是一种明显的洪水前兆。 1.17 地震 自然灾害系统之间具有互相触发、因果相循等关系,从而造成灾害群发现象〔15〕。 研究表明,如果在蒙新甘交接地区发生7级以上的大震,那么其后一年内黄河往往会出现特大洪水,这种地震与洪水的对应率可以达到88%以上。 研究认为,当蒙新甘交接地区发生大震时,大范围的构造运动使地下携热水汽溢入低层大气,这一方面使大气水汽增加,同时使这里气压变低,诱使西风带上的水汽向这里输送;另一方面,大震后所造成的低压环境可吸引北方的冷空气南下和西太平洋的副高西伸北上,由此在黄河流域形成特大洪水。 因此,蒙新甘交接地区的大震活动就成为黄河流域的洪水前兆。 1.18 火山爆发 强烈的火山爆发可形成全球性的尘幔。 这些尘幔在高层大气中能停留数年之久。 它们能强烈地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在大爆发后的几个月到1a之内,直达辐射可减少10%~20%,因此火山爆发产生一种使地球变冷的效应。 历史上赤道地区四次强烈的火山爆发曾引起四川温度偏低,大量凝结核使降水偏多,相当一部分地区出现洪涝灾害。 根据历史洪水资料分析,在火山爆发后的第二年,四川盆地发生较大洪水的概率为85%,在第三年发生较大洪水的概率为79%〔12〕。 2 结语 洪水是地球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它所造成的损失占各类灾害总损失之首,但洪水预报至今仍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难题。 本文根据大量资料,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各种洪水前兆,可以为洪水预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根据长期的研究工作,对长江流域的洪水前兆曾提出自己的看法,1995年9月浙江省教委批准了作者申请的课题:“1998年前后巨洪预警研究”。 其后经过大量的综合分析工作,发表了多篇论文〔2,16〕,并得到了证实。 因此,洪水前兆的研究对防洪减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洪水前兆是客观存在的,只是目前的认识水平还很有限。 因此在利用洪水前兆进行洪水预报时,尤其要注意两点:1对洪水前兆必须进行综合分析,因为洪水是各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当然洪水前兆越多,信号越强,那么洪水量级越大;2对洪水前兆必须进行去伪存真,因为在观测到的大量异常现象中,既包含了洪水前兆信息,也可能包含了一些与洪水无关的其它信息。 随着资料的积累和认识的深入,洪水前兆无疑将成为提高洪水预报精度的突破口之一。 参考文献: [1] 冯利华.浙江省洪水前兆研究[J].热带地理,1997,17(3):303~306. [2] 冯利华.骆高远.长江、黄淮流域近期特大洪水预警和防洪形势[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7,6(1):82~85. [3] 周树荣,徐 群.太阳质子耀斑与降雨指数R间的关系[J].自然灾害学报,1992,1(3):92~99. [4] 赵得秀.赵文桐.日食形成旱涝的耗散结构理论探讨[J].灾害学,1991,6(3):89~93. [5] 倪京苑.在近日点交食年我国江河水文气象的异常现象初探[J].人民长江,1987,(6):47~51. [6] 虞振东.超新星和中国旱涝灾害[J].灾害学,1989,(4):94~98. [7] 张人杰,李贞堂.天文周期与长江流域旱涝关系的探讨[J].灾害学,1988,(1):24~27. [8] 申曙光.灾害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287~293. [9] 湖北省石首气象站.怎样用行星方位来预报旱涝.气候变迁和超长期预报文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77~79. [10] 黄忠恕,王钦梁,匡 齐,等.北太平洋和青藏高原下垫面热状况与长江流域汛期旱涝关系初步探讨.见;水文预报论文选集[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184~186. [11] 任振球.全球变化-地球四大圈异常变化及其天文成因[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81~84. [12] 雷刚旭.从天文因素与灾害群发的机制过程分析四川盆地西部洪水趋势[J].大自然探索,1991,10(4):69~72. [13] 彭公炳,陆 巍.气候的第四类自然因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64~120. [14] 曾小苹,林云芳,续春荣.地球磁场大面积短暂异常与灾害性天气相关性初探[J].自然灾害学报,1992,1(2): 59. [15] 郭增建,秦保燕.黄河巨洪发生时间规律的讨论[J].自然灾害学报,1992,1(3):103. [16] 冯利华,骆高远.太阳黑子活动与近期巨灾预警[J].预测,1996,15(7):19~22.
2023-09-10 20:58:201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带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树种占优势。局部地段分布有面积较少的针阔混交林。大面积的原生性常绿阔叶林,以高大挺拔的树木和浓郁茂密的林冠组成的森林景观,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区内有林地面积35094公顷,灌木林地面积8510.7公顷,疏林地面积216.5公顷,森林覆盖率89.6%。主要森林类型有银木荷林、青冈栎林、大头茶林、福建柏林、丝栗栲林、贵州山柳林、红翅槭林等。此外,在沟谷地带常见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桫椤。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丰富,各类植物有266科、765属、1674种。大型真菌种类也很多,有38科85属192种。其中可供食用60种、药用46种、木腐菌63种、毒菌18种。具有食用价值的有银耳、毛木耳、木耳、小鸡油菌、金针菇、红汁乳菇等60种;药用价值有灵芝、树舌灵芝、香菇、假芝等46种。保护区苔藓植物49科119属279种。其中平珠藓属Plagiopus及平珠藓、云南青毛藓、小叶鞭苔等31种为贵州新记录。蕨类植物共30科70属129种。其中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金毛狗、桫椤等3种,特别是有“活化石”之称的桫椤,在沟谷的局部地段形成罕见的单优群落。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149科491属1074种。种子植物是组成森林生态的主体,特别是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竹亚科等种类,构建区内森林景观格局,为丰富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基础条件。区内分布珍稀植物68种,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20种。还有众多的药用植物、观赏植物、野生蔬菜等经济价值物种。保护区植物区系成分复杂多样,这里处于东亚植物区系的中国和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华中植物省的西缘,既有丰富的华中成分、华南、华东成分,也有云南、东喜马拉雅成分。根据保护区种子植物属的分析,世界分布34属、热带分布235属、温带分布222属,除世界分布属外,习水植物区系的热带成分占51.42%,温带成分占48.58%,热带地理成分略占优势。在1074种种子植物地理分布中,世界分布23种、热带分布245种、温带分布806种,除世界分布23种外,热带成分占区内总种数的23.31%,温带成分占区内总种数的76.69%。中国特有种588种,占区内总种数的54.74%,其中贵州特有种10种。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分布的国家保护植物23种,一级重点保护树种南方红豆杉、伯乐树等2种;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桫椤、福建柏、闽楠、楠木、红豆树、鹅掌楸、花榈木、香果树等17种;《中国植物红皮书》中的三级保护植物4种。省级保护树种有三尖杉、川桂、檫木等8种;还有《濒危动植物贸易公约(附录二)》名录中的31种。其中桫椤、福建柏形成单优群落,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类动物资源相当丰富,经重点考察,区内各类动物49目252科1435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有4种,占全省同类保护物种(14种)的28.6%;二级重点保护有28种,占全省同类保护物种(65种)的43%。保护区兽类有74种,分属8目25科,占贵州省兽类总数的54%,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兽类有豹、云豹;国家二级保护兽类有猕猴、藏酋猴、穿山甲、豺、黑熊、青鼬、水獭、大灵猫、小灵猫、班灵狸、林麝、鬣羚、班羚。这些珍稀保护兽类占贵州省重点保护兽类的75%。另有小麂、赤麂和毛冠鹿等3种为贵州省重点保护种类;还有许多经济价值较高的其它野生兽类,如豹猫、黄鼬、竹鼠等。值得一提的是,习水保护区为猕猴和藏酋猴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它们主要在植被繁茂的山间群集活动。20~40只一群,计有500多只;藏酋猴15~20只一群,计有260多只。与此同时,习水林区曾是华南虎的栖息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仍有华南虎出没伤人。鸟类:144种,隶属16目36科,占全省鸟类种总数的35%。其中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有白冠长尾雉1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鸢、普通鵟、白尾鹞、红隼、红腹角雉、白鹇、红腹锦鸮、领角鸮、班头鸺鹠、灰林鸮等10种;贵州省重点保护动物11种,即蚁鴷、斑姬啄木鸟、黑枕绿啄木鸟、大斑啄木鸟、星头啄木鸟。爬行类动物已查清的有34种,隶属3目10科,占贵州省爬行动物总数的33%;其中24种属省级保护动物。从区系成分看,有14种属华中华南地区种,占41.18%,可见这里是以华中华南区种类占优势。区内大多数爬行类动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两栖类动物:习水保护区丰富的地表水给两栖动物的生存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条件,因而繁多的两栖动物在这里广泛分布。共31种,隶属2目9科,占贵州省两栖动物总数的49%。贵州分布的10个科中的两栖动物有9个科在区内都有分布。其中大鲵、虎纹蛙及细痣疣螈三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鱼类资源在习水保护区不仅种类丰富,而且数量也多。鱼类有57种,分属5目11科。其种数占贵州省鱼类种数(202种)的28.22%。其中鲤科鱼类34种,占区内57种的59.66%。在57种鱼类中,除泥鳅、草鱼、鲫鱼等鱼类在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有广泛分布外,还有长江水系的特有种,如蒙古红鲌、翘嘴红鲌、高体近红鲌、吻鲌等,习水的鱼类完全具备长江水系的特点。鱼类的经济价值是众所周知的,在习水已知的57种鱼类中,有一半以上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昆虫资源十分丰富多彩,有15目、161科、693属、1095种,其中有新属4个属,新种71种,中国新记录14种。
2023-09-10 20:58:301

文昌和琼海哪适合居住?

海南琼海文昌买房哪个地方好 那要看您资金是否充裕了,之所以先谈资金是和之后说的有关系的,海南目前建设的地方首先楼主要了解。海南国际旅游岛,现在全国25省雾霾严重大部分都是来海南养生度假的,如果您是只投资,那首选就是三亚或者海口,毕竟发达程度是海南其他城市所无法比拟的,就旅游旺季堵车都能堵疯了饱和很严重,但是其他城市见过堵车么?但是这就是资金问题,发展程度好投资的潜质必然大,但是成本高,如果楼主和大部分人一样,选择投资海南楼盘房产又能养生的话,那您就要多方面考虑了,首先您要了解,海南目前开发或者设施完善的都在东线,也就是从海口开始到三亚东线的条城市线,有哪些城市呢,文昌有卫星发射基地,琼海有著名的官塘温泉和红色娘子军万泉河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万宁有石梅湾靠近北纬18°的热带地理优势,呀诺达热带雨林,兴隆有华侨村,陵水有10家超五星级酒店和网上热炒的风水地,海棠湾有世界上继迪拜之后全球第二个七星级酒店,当然,越往南走价格是越贵的,所以,您要看您的资金是否充裕再选择投资地点,至于海,呵呵,海南一圈都是海,不缺海景的。目前的首选只投资就是海口三亚,如度假投资养生的地方有文昌 琼海 万宁 兴隆 陵水 ,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果您要买海南房地产也可以私信我 海口,文昌,琼海,万宁,三亚,生活居住方面哪个城市最舒适?哪个消费低?哪个气温最适合生活?而且人口 三亚生活居住最舒适,不过消费高(尤其是对说普通话的外地人) 万宁相对来说比较落后,而且治安不怎么好 海口消费最低,不过人太多,在工作日下午4点半到7点必堵车剩下文昌和琼海都算是各项条件都算是在中间的,这俩个城市是挨在一起的说不上那边更好 海南琼海好还是文昌好 我在琼海上学,觉得琼海还不错,特别是这里的气候可以说是整个海南最适合居住的,李双江唱的《我爱万泉河,我爱五指山》家喻户晓,万泉河就在琼海哦,还有博鳌亚洲论坛,红色娘子军等后面省略N个字 文昌和澄迈哪里买房好 明显是文昌了,没得比的,文昌光一个 卫星发射中心就可以完胜澄迈了 何况澄迈离海边还比较远,不如文昌在市区开个十多分钟车就到海滩了 海南哪个城市适合居住 海南全岛都适合居住,但是从基础设施方面来说的话,只有海口和三亚适合。如果没钱的话,可以考虑澄迈、文昌和琼海。 海南哪个城市适合居住 海南全岛都适合居住,但是从基础设施方面来说的话,只有海口和三亚适合。如果没钱的话,可以考虑澄迈、文昌和琼海。 文昌哪里房子好 依照风水理论,文昌位依房子坐向决定,如门朝向西,房子就是坐东朝西,就是震宅: 1.震宅 坐东朝西 西北位   2.巽宅 坐东南朝西北 正南位   3.离宅 坐南朝北 东南位   4.坤宅 坐西南朝东北 正西位   5.兑宅 坐西朝东 西南位   6.乾宅 坐西北朝东南 正东位   7.坎宅 坐北朝南 东北位   8.艮宅 坐东北朝西南 正北位 海南琼海市的房子哪个位置的好 这是有的, 靠近万泉河的房子的楼盘有好多 价格方面就稍微好一些, 现在好多北方的人都过琼海买房, 琼海有万泉河,空气清新,礌别适合养老居住, 现在又是买房的最好时机 有什么须要的,可以家我! 海南哪里气候最好?海口、三亚、兴隆、万宁、琼海比较哪里买房好 个人认为兴隆最适合,原因是兴隆华侨聚集地,大家都是世界各地回来的,兴隆人比较融合,不会那么排外;另外兴隆地处海南岛东部中间点,冬天比海口温暖,比三盯略低,气温舒适。夏天比海口三亚凉爽,原因是兴隆是个小镇,没有海口三亚的城市那么多高楼大厦,植物覆盖率高,所以选择兴隆是最合适的。而万宁非常排外,不建议到万宁买房,兴隆虽然属于万宁,但两地风俗差异大,兴隆是个华侨聚集地,方言为普通话、粤语、客家话、海南话,万宁居民是地地道道的本地海南人说的方言是海南话,琼海的方言也是海南话,而且琼海没有什么好玩的,不建议到琼海。 海南省哪个城市县适合居住定安县好吗 我是海南文昌人,海南整体来说都是一个休闲的岛都适合居住,不管是海口,三亚,文昌还是定安,都不错,不过,相对来说定安县的经济稍微差一些,至于居住哪个城市,这个需要看你的经济收入了。如果很有钱,就去三亚吧,三亚有好多五星级酒店,海口是省会,各种硬件设备都很齐全,不过,现在海口的房价是降不下来。文昌是椰子的故乡,而且是未来中国下一个航天城,很有发展潜力。目前,我就介绍这些吧,你看适合哪个就去哪个城市吧,欢迎你来海南,也希鸡这个回到对你有帮助。
2023-09-10 20:58:441

泡温泉可以护肤?

出品:科普中国制作:荆博(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辽宁总队)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泡温泉,大概没人能回答清楚,唯一能确定的是,这种优质热源,人类只要遇到就一定不会错过,毕竟连猴子也知道泡温泉。地狱谷温泉中的日本猕猴(图片来源:pixabay.com,CC0)    古人泡温泉的路子比你想象的还要野  不算女娲炼石补天的这个故事,最早被记录并可考证的著名温泉大概就是“骊山温泉”。西周末年,即公元前7世纪,周幽王的骊宫就是依此修建,并称温泉为 “星辰汤”。褒温汤碑中曾称赞此温泉“地伏硫磺,神泉愈疾”。也许因为这个“官方”的认证,大家开始把温泉和“治病愈疾”联系在一起。  在古代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的情况,温泉和热水都是有一定的杀菌消炎和促进伤口愈合的功效,这些功效被通过各种途径宣扬传承,甚至被夸张到神化的程度。  在后世的许多医书,如《本草拾遗》、《本草约言》中记载了温泉的功效,《本草纲目》和《食物本草》还对其原理和分类进行了探讨。甚至在诸多神话志异中,泡温泉更是洗去凡尘,羽化升仙前的一道重要程序。连轩辕黄帝也是在汤泉中沐浴7日后才与容、浮二仙一同飞升。  中国有漫长的温泉使用历史,但其实中国的温泉资源并不丰富。历史上被认可和利用的温泉少之又少。北魏时期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所载的温泉数量约四十处。温泉作为一种罕见的自然资源,最开始只是贵族阶级专有的一种消遣方式。秦至南北朝时期文献记载的温泉分布(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到了唐代,骊山温泉同样被历任统治者重视。在此多次扩大宫殿的规模,数次更名,直至今日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华清宫。到唐玄宗执政后,更是悉心经营,这座离宫以及那个爱泡温泉的女人都成为了他的心头爱,从开元二年(714)到天宝十四年(755)的40年间,先后出游华清宫36次,几乎每年十月都要“到此游幸,岁尽始还长安”,等于把长安的政府机关搬到骊山。久而久之,竟然以华清宫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新的城市。“八十一车千万骑,朝有宴饮暮有赐”便是对其情况的真实写照。华清宫(图片来源:乾隆本《临潼县志》)    日本学到的不仅有文化,还有泡温泉这种消遣  正所谓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上层阶级对温泉的喜爱,演变成全民的追捧,更深深影响了远道进修的日本人士。  凭借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日本在温泉产业发展迅速。今天,日本已经成为世界上温泉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虽然其利用温泉的历史同样久远,但真正出现文字记载的也仅仅为平安时期编制的“Manyoshu”。日本一些人士认为,对于温泉的利用可以追溯到奈良时期或更早,只是缺少文字记载,而这段时间刚好是唐玄宗即位之后的不到一百年的时间。  日本处于大陆大洋板壳边缘,岛弧后部,地质构造活动活跃,因而多火山地震;同时濒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受季风影响,降水丰沛,地下水资源丰富,这些诸多原因造就了日本极为丰富的天然温泉资源。  除此之外,盛唐文化中对于温泉的推崇也被日本很好的吸收借鉴,因其重视号称绿色工业的旅游业,使得对于温泉产业的发展和规范极为重视,单纯对于温泉的研究也非常完备,甚至颁布了一个专门法《温泉法》用来对温泉加以保护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进而促进公共福利的发展。  但是,日本关于温泉的研究和探索,更多是在温泉的文化和利用上,对于其治疗效果是非常慎重的,这与中国的研究现状非常相似。    泡温泉护肤?其实泡热水澡的效果也不差  杨贵妃喜欢泡温泉,看到贵妃出浴后的美人样子,玄宗李隆基不由自主的赞到:“妙哉!软温好似鸡头肉。”安禄山在旁还不忘附和,一同夸赞:“滑腻还如塞上酥。”那么,温泉对于美肌养颜真的有那种传说中的效果吗?  大量的个案证明,温泉对于肌肤护理有正效果,但是效果却是跟你想的不一样。大多数的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都成正相关,同凉水相比,温泉水的清洁皮肤的效果更好些。除此之外,身体浸泡在温泉中,肌肤会同时受到水的温度和静压力,温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皮肤下面的毛细血管以及真肤层的新陈代谢,肌肤焕然新生的道理就在于此;而肌肤在水的静压力下,可作用于全身浅表血管和淋巴管,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回流,同样可以增强局部组织新陈代谢。双管齐下,只要不是被过热的温泉水烫伤或者对温泉中的某些物质过敏,肌肤变好是理所当然的。只不过这其中起作用的是温泉的理疗作用,而并非温泉中含有的那些微量元素。所以,只要你能坚持泡热水澡,也是可以达到美肌养颜的疗效的。草津温泉(图片来源pixabay.com,CC0)    但在温泉利用中,很多温泉服务行业夸大宣传其的疗效,将文化,传说和科学研究混为一谈,模糊视线,甚至大肆使用西方的一些健康营销的手段。  但是,如果把温泉的功效等同于热水澡,温泉还是蛮冤枉的。温泉中的微量元素可以改变水体的酸碱性,这对于改善肌肤的酸碱平衡是比较有帮助的。但除了温泉的理疗作用,可以发挥第二重要功效的原因很有可能不是温泉中的其他元素,而是我们平时很难看见的微生物。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计算生物与医学生态学”课题组根据全球160多处温泉宏基因数据,采用“多样性-面积关系”模型推测,全球温泉的古菌数可达8400种,细菌则多达55000多种,其中嗜热菌和耐高温的菌种占据相当的数量。这些温泉中的微生物可以影响人体肌肤上的菌丛比例,对于像因真菌引起的皮肤病有着很好的疗效。  当然,现实中会有一些温泉服务场所限制皮肤病患者进入,这其中一般会有两种考虑,一是并非所有的皮肤病都适用于温泉疗养,某些还会起到恶化的效果,但具体如何分类会比较难,简单处理就一刀切了。二是,一些场所的温泉资源和设施相对紧缺,便在提高温泉水利用率上动脑筋,担心皮肤病传染等问题,也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更多的是商家对自身服务和运营的调整,并非科学上的原因。    温泉虽好,但要注意温度和时间哦  在享受温泉带来身体愉悦的时候,还会有一些注意事项,比如过高的温度或者酸度,会损伤皮肤,长时间泡温泉会消耗身体大量的能量,导致身体供能不足,而一些特殊群体将会发生危险。除此之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超过体温的温泉,会导致精子质量下降,降低受孕的几率。精子在过热的温泉中会失去活力(图片作者自制)    白居易在诗中描绘唐玄宗与杨玉环谱写生命和谐之曲这样写道,“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可能不小心写出了为什么杨贵妃宠冠后宫,却无子嗣的真相。温泉的朦胧气质和放松环境虽然可以增加情趣与爱欲,但过高的体温和温泉水的稀释,会导致精子质量下降。同时,温泉水环境可能破坏女性阴部的正常酸性环境,增加患病的风险。所以,水中“驾驶”虽然颇有乐趣,但也会影响下一代的到来,并不是一个好主意,备孕的小伙伴一定要注意哦。    参考文献  [1]章鸿.中国温泉之分布[J].地理学报, 1935, 2(3).  [2]何小芊[1, 2],龚胜生[3].中国古代温泉资源分布及其空间演化[J].热带地理, 2013, 33(4):407-413.  [3]菊川 城司.温泉の定(温泉法に基づく温泉の定や泉のめ方など)[J].地质调查,2018,2:47-52.  [4]郝万鹏,王小军,向樱红, et al.中国温泉浴疗简史[J].中华医史杂志, 2011, 41(4):235-239.  [5]Global Microbiome Diversity Scaling in Hot Springs With DAR (Diversity-Area Relationship) Profiles Front. Microbiol., 22 February 2019,DOI: doi.org/10.3389/fmicb.2019.00118  [6]王悠,白瑞雪,张帆, et al.硫酸盐温泉物理治疗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疗养医学, 2015(12):1251-1254.“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3-09-10 20:58:521

泰国为什么叫万象之国

泰国是大象产地
2023-09-10 20:59:513

青藏高原珍稀植物有哪些

编辑本段一、植物种类和地理成分 植物种类十分丰富 整个青藏高原区的植物种类十分丰富,据粗略估计高等种子植物可达10,000 种左右,如果把喜马拉雅山南翼地区除外也有约 8,000 种之多。但 是高原内部的生态条件差异悬殊,植物种类数量的区域变化也十分显著。如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区,自山麓河谷至高山顶部具有从山地亚热带至高山寒冻风化带的各种类型的植被,是世界上高山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区域,高等植 物种类在 5,000 种以上。而在高原腹地,具有大陆性寒旱化的高原气候,植物种类急剧减少,如羌塘高原具有的高等种子植物不及 400 种,再伸进到高 原西北的昆仑山区,生态条件更加严酷,所采到的植物种类也只有百余种。 高原北部的柴达木盆地虽然海拔高度低至 3,000 米上下,但气候极端干旱, 盆地内种子植物约 300 种,加上周围山地,种类可在 400 种以上,至于新疆 和西藏交界的阿克赛钦和青海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则出现大面积裸露的无植被 地段,所能找到的植物种类就更少了。可见,整个高原地区植物种类的数量 是东南多、西北少,呈现出明显递减的变化趋势。 显著的区域差异 按照植物种类的地理成分,青藏高原各地也有显著的区域差异。青藏高原南缘,东喜马拉雅南翼的低海拔地区属古热带植物区,热带地理成分占优 势,种属数虽较多,每属内所含的种数却较少,说明这里处在古热带植物区的北部边缘,属热带亚洲成分,起源大都比较古老。如三尖杉科的印度三尖 杉,买麻藤科的买麻藤金缕梅科的阿丁枫、龙脑香科的羯布罗香等。高原东 南部属森林植物区系,以中国-喜马拉雅成分为主,含有数量众多的木本植物,组成各种类型的森林,如壳斗科、茶科和樟科的一些常绿树种,高山栎类植物以及针叶林中的代表树种,如高山松、乔松,多种冷杉和云杉等,杜鹃属的现代分布中心也就在这里。 独特的青藏高原植物亚区 在高原内部则以青藏高原成分占支配地位,它有着年轻的、独立发展的历史,有许多种、属是在高原强烈隆升过程中逐渐适应于寒冷干旱的生态条件而发展起来的。典型代表植物如小蒿草、紫花针茅、固沙草、西藏蒿、垫 状驼绒藜等。高原的西北部和柴达木盆地等干旱区域则以亚洲中部荒漠成分 为主,如驼绒藜、膜果麻黄、合头草、蒿叶猪毛菜、沙生针茅等。典型的温 带和高山成分如金露梅、羊茅、珠芽蓼等在高原上分布比较广泛,常为高山灌丛和草甸的组成成分。 因此,在植物区系上整个青藏高原区除其南缘可划归古热带植物区外, 绝大部分都属于泛北极植物区。其东南部属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北 部的柴达木盆地属亚洲荒漠植物亚区的范围,而高原内部腹地则是一个独特的青藏高原植物亚区。 编辑本段二、郁郁苍苍的森林 简述 通常在人们的想象中,青藏高原是与森林无缘的。其实不然,在高原的 南缘和东南部,即喜马拉雅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东段和横断山脉地区,深受南来夏季风的惠泽,气候湿润、降水较多,广泛分布着茂密的森林,是我 国的重要森林区之一,有些还保存着较完好的原始天然森林。而在高原的北 部边缘,如祁连山东段和昆仑山西段北翼山地也有少量森林零星分布,具有 干旱荒漠区边缘“湿岛”的特征。 阔叶林 由阔叶树种构成的森林在青藏高原湿润、半湿润的东南部有广泛的分布,它们的类型较多,且与生态地理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热带常绿雨林和半常绿雨林分布在东喜马拉雅南翼海拔 1,000—1,100 米以下,乔木高大,森林茂密,通常高达 30—40 米。主要树种都是热带成分, 由龙脑香科、桑科、四数木科等多种树木组成常绿雨林;由千里榄仁、阿丁 枫等组成半常绿雨林。这些热带森林组成种类复杂,林内层次不明显。许多 树木树皮光滑,呈灰白色或灰棕色,格外显目。有些树木具有凸出地面的板 根,有的树木如马胆果,巨大的果实直接生长在树干和粗枝上,就是“老茎 生花”现象。林内大型藤本和附生植物很多,主要由天南星科、棕榈科、兰 科和胡椒科植物以及喜阴湿的热带蕨类和苔藓所组成,其中有叶 大若扇的麒麟叶,花冠红艳的芒毛苦苣苔和香郁喜人的兰花等。 常绿阔叶林在喜马拉雅山脉中、东段南翼山地和察隅地区分布较广。它由壳斗科的栲、青冈、石栎等属及茶科、樟科、木兰科等常绿乔木组成,具有浑圆的波浪形林冠,森林郁闭度大,高 20—30 米,层次较多,附生及攀缘 植物也不少。有的林地非常潮湿,林内地面石块或树干上长满苔藓,具有“雾 林”或“苔藓林”的特征。硬叶常绿阔叶林系由壳斗科的硬叶栎类树种组成的森林,如高山栎、川滇高山栎、黄背栎等。和上述常绿阔叶林树种不同,硬叶栎类具有旱生生态 适应特征,如叶子常绿、革质坚硬,中型叶偏小,叶缘多具尖刺或锐齿,叶 面光滑,叶背大多密布黄色或灰色短绒毛。树干多弯曲、木材坚硬,树皮厚 具粗纹,分枝多且密集等。通常树高 15—25 米,层次结构较简单。这类森林 呈黄绿色或黄褐色季相,树冠枝条上常飘挂着浅黄色的树松萝。落叶阔叶林适于气候寒冷的生态条件,多为冬季落叶的阳性树种所组成,如桦木、桤木和杨树等。糙皮桦林多见于森林上部;桤木中的旱冬瓜是 适应幅度广的速生树种,常在海拔较低处组成次生林;山杨、白桦混交林则 系针叶林破坏后自然更新起来的次生林类型,主要分布在高原东南部森林 区。此外,在青海东部山地阴坡也有小片辽东栎林分布。 上述这些阔叶林类型对温度、水分条件的要求有一定规律,随着由暖热 湿润向寒冷湿润或寒旱的变化,大体上出现自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硬叶 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的更迭。森林组成种类由多至寡,森林结构自繁及 简,层次减少,高度变矮。 针叶林 针叶林是青藏高原上分布最广的森林类型,其中常绿针叶林有松林、铁 杉林、云杉林、冷杉林、圆柏林、柏木林等;落叶针叶林有落叶松林。针叶 林的乔木通常高大、挺直,单位面积蓄积量高,能提供经济用材和大量林副 产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而高原上的针叶林多分布于江河上游山区,在 保持水土、改善环境方面有明显的生态功能和效益。 松林主要由云南松、高山松、乔松和长叶松组成,前两种分布在察隅和 横断山区,后两种见于喜马拉雅山脉南翼。它们是适应性较强的耐旱抗瘠的 阳性树种,通常生长迅速、更新良好,抗火性强,多在阳坡和半阳坡构成层 次少、透光好、林相整齐的森林。以察隅地区生长的云南松林为例,130 龄 的林分,平均高接近 50 米,每公顷蓄积量达 1,000 平方米,超过东北小兴 安岭地区优越条件下生长的红松林。 喜阴湿的铁杉林主要分布在高原南缘潮湿地区的山坡上。铁杉苍劲挺 拔,高可达 30—40 米,那平展低垂的枝桠把它衬托得更加雄伟壮观。铁杉林内比较阴湿,下层乔灌木和草本较多,树干上多长满苔 藓,好象裹上一层厚软的绿毡。 由云杉和冷杉组成的森林通称为暗针叶林,在高原东南部山地分布很 广。冷杉性喜湿冷,乔木层高 20—30 米,林内乔灌木较多,地表苔藓层较发 达,树枝上常悬挂着黄绿色的长松萝,点缀着墨绿色的林冠。 云杉林通常分布的海拔高度低于冷杉林,在湿润区域则可生长在阳坡上。由于它较耐寒旱,在横断山区内部分水岭两侧地段常占优势并组成森林 上限和森林区西北缘的林地,常见的有林芝云杉林和川西云杉林。在青藏高 原北缘东祁连山生长有青海云杉林;至叶城以西的西昆仑山,在较湿润的峡谷阴坡上则有零星的雪岭云杉林 成斑状分布。 柏木林分布局限,在雅鲁藏布江中游朗县境内以巨柏为建群种,适沙耐旱,别具一格;在大渡河上游金川、马尔康一带则由岷江柏木为主,多生长 在窄谷的陡坡上。圆柏林多见于横断山区森林带上部阳坡,以大果圆柏为主, 是比较典型的耐旱、耐瘠又耐寒的林型,多为高 10 米左右的疏林、结构比较 简单。高原东部及东北部则以祁连圆柏林为主。 落叶针叶林以大果红杉和西藏落叶松为主,前者分布在横断山区,后者以西藏东南缘山地为主,比较耐寒,耐瘠薄,对土壤条件不苛求,分布海拔 较高,有的还构成森林上限或顽强生长在冰碛物上。 编辑本段三、千差万别的各类灌丛 灌丛的生态适应幅度较森林广 青藏高原各地都有灌丛出现,它们所占 面积不大,但类型众多。既有主要分布于东南部的常绿革叶灌丛和常绿针叶 灌丛,也有散布高原各地的不同类型的落叶阔叶灌丛,干旱谷地中的浆质刺 灌丛和荒漠地区的盐生灌丛。 每年 4—6 月间在高原东南部的高山上可以见到盛开着红、紫、白和黄等 各色花朵的杜鹃灌丛,组成山花烂漫的世界。它们的种类和生态特性因地而 异。紧接着森林带上部的山地阴坡有以钟花杜鹃为代表的高大的无鳞杜鹃类灌丛,它们的枝叶较大,绽放着粉色、白色的杜鹃花。在冬春积雪的生态作 用下,它们先顺坡下延生长,然后向上直立达 2—4 米,组成郁闭而难通行的 灌丛,其下多覆盖着 3—5 厘米厚的苔藓,显得十分潮湿。在开阔的高山上,杜鹃灌丛多 由植株矮化、枝叶细小的有鳞杜鹃类组成,高度为 0.8—0.2 米不等。在横 断山区杜鹃种类甚多,通常认为这里是杜鹃属的故乡,向西与东喜马拉雅相 联,这一地区含有杜鹃属的大部分种类,其最原始的类群也分布在这里。由 这里向高原内部,杜鹃灌丛的种类减少,景色也较单调,北边可达东祁连山, 西边可至冈底斯山东段。 爬松 和杜鹃灌丛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圆柏灌丛,它们耐干瘠,分布在这一地区 阳坡,常形成直径 1—1.5 米左右的暗绿色圆盘状匍匐在坡面上,当地有的 称为“爬松”。这类常绿针叶灌丛较耐寒旱,分布范围比杜鹃灌丛更伸入高 山腹地,而具有高原特色。落叶阔叶灌丛中以金露梅灌丛分布范围最广,不仅见于从东祁连山至喜马拉 雅山的湿润、半湿润的高山上,而且在半干旱的高原腹地也有分布。它们开 放着黄色的花朵给那里单调的景观带来暖春的色彩。这类灌丛可分布到海拔5,500—5,600 米,是分布海拔最高的灌丛了。然而,它们却是灌丛中的侏儒,高仅 3—5 厘米。 在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的山坡、洪积扇或沿江沙地上普遍生长着西藏狼牙刺灌丛。它一般高 50—100 厘米,生态幅度广、适应性强,是山地灌丛草原的建群种,每年 5 月间开放着蓝紫色的蝶形花,给春末较干旱的季相增添 了色彩。由于这里燃料缺乏,这类灌丛已成为樵采薪柴的主要对象,使水土 流失日趋严重。 锦鸡儿为主组成的灌丛 由各种锦鸡儿组成的高山落叶阔叶灌丛在灌丛植被的家族中也占有较显 著的地位。在藏南高原及阿里地区的山麓洪冲积扇及山坡上可以见到由变色 锦鸡儿为主组成的灌丛,它们生长低矮,形成直径 1—2 米的圆盘状展伏在平 缓的高原面或山坡上构成独特的景观。而在湿润半湿润的高山上,鬼箭锦鸡 儿灌丛分布较普遍,在春末夏初它展放着粉红色花朵格外惹人注目,往往使 人们忘记了它那满布密刺令人生畏的株体。 耐旱灌丛组成 在森林区内,与湿润高山上杜鹃灌丛显著不同的是深切谷底两侧山坡上生长的干旱河谷灌丛,它们大多由具刺的耐旱灌丛组成,如海拔较低处有霸 王鞭和仙人掌等浆质刺灌丛;海拔稍高谷地中则有羊蹄甲、鼠李、白刺花等 灌丛。深切河谷春末夏初季节性干旱明显,灌丛萌发嫩叶较迟,灌丛间的还 魄草(卷柏类)在雨季来临时迅速展放转绿,显得生机勃勃。 红柳包 柴达木盆地的河漫滩、低阶地和扇缘地下水溢出带生长着柽柳类盐生灌 丛,在盆地西南部边缘由于植株阻聚风沙而形成固定、半固定的沙包,高可达 5—7 米,俗称“红柳包”。此外在湖盆边缘的盐渍化沙地上,地下水位较 浅,生长着丛状白刺灌丛。白刺分枝密集,其基部常因积沙而形成灌丛沙包, 构成独特的景色。 编辑本段四、绿色地毯——高寒草甸 青藏高原上广泛分布着由适低温的中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的高寒草甸,它宛如绿色的地毯连片展布在中东部的缓切割高原上。 蒿草草甸分布最广,以蒿草属植物占优势,它植株低矮,密集丛生,具有地面芽、赖短根茎行营养繁殖等特点,能适应生长期短、融冻作用频繁及低 温寒冷等不利条件,是适应大陆性高原寒旱化生态环境的独特类型。最典型 的代表是小蒿草草甸,覆盖度大达 80—90%以上,草层低矮,仅 3—5 厘米, 结构简单,层次分化不明显,景色单调,呈黄绿-绿色季相。这类草甸生物生 产量低,但小蒿草草质柔软,营养丰富,适口性强;同时耐放牧践踏,是很 好的天然牧场,适宜放牧牦牛和藏绵羊。除高原中东部半湿润地区外,在半干旱、干旱条件下,蒿草草甸发育较差,常见于高山阴坡或仅呈斑块状 分布;在羌塘高原东南过渡地段上蒿草草甸中含有紫花针茅等草原植物,具有草原化草甸的特征。 在湿润的东南部高山上有圆穗蓼、蒿草草甸以及由圆穗蓼、香青、委陵菜、黄总花草和蒿草等组成的杂类草草甸,草层高达 15—20 厘米,在夏季盛 开粉红、黄、蓝紫等各色花朵,五彩缤纷,外貌比较华丽,给高山带增添了 迷人的景色。在横断山区中北部的高山上,这类草场多是藏族同胞夏季放牧 的场所,在浅绿而华丽的地毯上,点缀散布着一座座黑色的帐篷,别有一番 情趣。高寒草甸特别是蒿草草甸根系密集、交错盘结形成土壤上部致密紧实的毡状草皮层,厚达 10 余厘米,当地群众有的开挖用作建筑材料,或堆砌成塔状晒干以作为燃料。 蒿草沼泽化草甸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各地的湖滨、山间盆地、河流两岸的低阶地、山麓潜水溢出带等地段。这些地段,海拔高,气候寒冷,地势平缓,地下有多年冻土成为不透水层,因而地表积水形成沮洳地带。土壤过湿, 长期的融冻作用形成了“塔头”状的冻胀丘和积水的热融洼地,生长着以藏 蒿草、大蒿草等为代表的沼泽化草甸,还有黑褐苔草,驴蹄草、垂头菊等。 群落外貌为深绿色,植物生长茂密、叶层厚,产草量较高,适口性好。进入 冬季以后,由于藏蒿草植株高,不易被雪覆盖,便于牲畜觅食;因水塘中多 寄生虫和病原菌,过分潮湿,羊群易发生腐蹄病等疾病,不宜放牧绵羊,最适于牦牛放牧。 川西北若尔盖地区地势平缓,地表水分过剩,分布着大面积人畜难以通行的 沼泽草甸和沼泽,这就是红军长征途中十分艰难通过的“草地”。木里苔草 沼泽是这里典型的类型,常与藏蒿草草甸组成复合体分布。由于有机质分解 缓慢,泥炭积累加速,若尔盖沼泽泥炭层厚达 2—4 米。但在海拔 4,000—4,500 米以上地区,泥炭层较薄,仅半米左右。即使在雪线上,只要有土壤就有高山苔藓草甸,如同粘在上的绿屑,仅有毫米厘米级的厚度。 编辑本段五、茫茫草原 高寒草原是高海拔地区适应寒冷半干旱气候的植被类型,它在青藏高原 腹地占据优势,从西南向东北展布在藏南、羌塘、青南高原、青海湖盆地及祁连山一带。它以耐寒旱生的多年生丛生禾草、根茎苔草和小半灌木为建群 种,具有草丛低矮、层次简单、草群稀疏,覆盖度小,伴生着适应高寒生境 的垫状植物层片,以及生长季节短、生物产量较低等特点。 分布最广泛并且富有代表性的是紫花针茅草原,它具有较强的耐寒旱特性,在高原上生长良好。这类草原种类组成简单,外貌单调,暖季呈黄绿色,8 月以后花穗飘扬,在阳光照射和微风吹拂下,泛映出缕缕银光,季相别致 独特。其他禾草有各种针茅、紫羊茅、高山早熟禾等,这类植被草质比较柔 软,适口性好,是良好的放牧场。 青藏苔草(也称硬叶苔草)是青藏高原的特有成分,具有粗壮发达的根 茎,生活力强,生态适应幅度很广。青藏苔草草原在羌塘高原北部大面积分 布,具有地带性植被特点。由于气候寒冷凛冽,生境严酷,生长季节短促, 在最暖的 7、8 月间也有 0℃以下的低温出现,因此,其茎叶上部多呈干枯状, 具枯黄色外貌。这类草原产草量低,且草质较硬,适口性差。 各种蒿属草原在西藏境内分布较广,其中西藏蒿草草原多分布于砾质性 较强的部位上,生长季节呈淡黄绿色外貌。藏白蒿多见于藏南宽谷盆地和山 麓地带的碎砾质及薄沙地上,藏白蒿全身被灰白色茸毛,较均匀地散布着, 常与固沙草共同组成群落。 在海拔较低的山坡谷地则分布着各类山地草原,常见的有藏南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的三刺草草原,其中生长着西藏狼牙刺等旱中生灌木。在北部的 祁连山及阿尔金山的山地草原由克氏针茅,冷蒿等种类组成,还有芨芨草成丛分布。 此外,气候更干旱地区分布着荒漠草原,其种类也随地区而不同,如阿里地区的沙生针茅草原,祁连山地的短花针茅草原等,都作为放牧场来利用。 编辑本段六、耐旱抗盐的荒漠 和高原东南部湿润的森林形成鲜明的对照,在高原西北部则是气候十分干旱的荒漠。它从西南部的阿里北部经昆仑山、阿尔金山与柴达木盆地相连。 这里既有卤地如雪的盐漠,也有寸草不生的阿克赛钦——“白漠”。尽管气 候极其干旱,土壤粗瘠且常含盐分,时有风沙袭击或严寒低温的伤害,生境 恶劣严酷,却仍然有超旱生的灌木、半灌木植物顽强生长,显示出生命的威力。 在超旱生的灌木和小半灌木中以藜科的一些属如猪毛菜、驼绒藜、盐爪 爪,合头草以及柽柳科的红砂等植物种类为主。它们的叶子大都退化或特化(肉质、具茸毛等),极为耐旱,具较强的抗盐性又适应粗劣基质,统称为 盐柴类半灌木。这些荒漠植被在柴达木盆地及其周围山地分布最为广泛,那 里的低山和砾石戈壁的土壤中多含有一定量的石膏、碳酸钙和盐分。这些荒 漠植物都有独特的生态适应特性,如红砂,具深根,枝条被沙埋后遇有水分 可以生出不定根,在不良气候条件下,茎杆自根际劈裂,进行独特的无性繁殖。 在灌木荒漠中膜果麻黄分布比较广泛,多生长在山前洪积、冲积倾斜平 原及卵石质的干河床或暂时地表迳流形成的小冲沟或浅凹地旁。在砂质地段 或砂砾质戈壁上有沙拐枣荒漠分布,沙拐枣是喜沙超旱生灌木,高达 1—1.5 米,多分枝,叶退化,以嫩枝进行光合作用,其水平根系很发达,有数米至十余米长,因而能从沙层中广泛地吸收凝结水分。它的果实具刺毛状附属物, 球形,富于弹跳力,能随风滚动传播远方,又能耐沙地高温、不怕风蚀沙埋, 是典型的喜沙植物。 由琐琐构成的小乔木荒漠在柴达木高盆地中有小面积分布。 一般高 2—4 米,其叶完全退化,仅在小枝节上有瘤状凸起,而由当年生绿色 嫩枝行光合作用功能。对这里的琐琐群落应当注意保护,严格禁止采伐。 驼绒藜荒漠分布在昆仑山北坡、柴达木高盆地及阿里西部山地。它是基 部强烈分枝的半灌木,小枝和叶均密被灰色绒毛。在班公湖北岸的喀喇昆仑 石质山地上可分布至海拔 4,600 米,而含有沙生针茅的草原化驼绒藜荒漠则 可上达至 5,200 米,堪称为世界最高的山地荒漠上限。 这里的高寒荒漠是亚洲大陆最干旱的高山和高原的代表植被,它占据着 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之间海拔 4,600—5,500 米的高原湖盆、宽谷和山地下 部的石质坡上,也出现在羌塘高原北部的湖盆周围和阿尔金山、祁连山西段 的高山带。建群的代表植物是垫形的小半灌木垫状驼绒藜,它形成一个个小 圆帽状的座垫,虽然高度仅 10 厘米左右,但却有百年以上的寿命。它既能在 含盐的、有多年冻土层的古湖盆底部形成广袤的植被,又能生长在干旱的高 山碎石坡上。这是高原隆起后形成的年轻植被类型,在科学研究上有一定意 义。 编辑本段七、奇异的高山植物 通常提到的高山植物是指分布在山地森林上限至雪线之间宽阔高山带内 的各类植物,其中也包含前面叙述过的高寒灌丛、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 寒荒漠在内。除了这些分布面积较大的植被类型外,青藏高原上还有高寒座 垫植被和流石滩植被,它们有的是前述几类植被中的组成者,有的则单独组 成群落。它们所处的生境条件更加严酷,如低温、生长期短,太阳辐射强、风力大,营养物质缺乏,生境基质不稳定等,只有那些世世代代与冰雪、严 寒、劲风、流石作顽强斗争中获得了特殊的生态-生物学适应特征的植物,才 能定居和发展。这些特征概括起来就是植株矮小,呈莲座状和座垫状,植物 体密被绒毛,根系发达,行营养繁殖和胎生繁殖等。 从外貌来看,首先是植株矮小,这里既没有参天大树,又无高大的灌木草本,甚至连 20 厘米以上的植株都比较少见。如柳属植物,不是低海拔地区绿影婆娑的大树,而只是高 3—5 厘米蔓地而生的植丛;又如垫状匍匐水柏枝 高出地表也不过 1—3 厘米,它们真可谓是植物界中的“矮子国”,但却是分 布海拔最高的植被类型之一。 其次是莲座状、座垫状的生活型。高原上普遍可以见到一些分枝低矮的植株,像圆形座垫状,如囊种草、蚤缀、点地梅等。有的座 垫体如紫云英,还围成一个同心圆的圈垫,是由于中心部分逐年枯死而形成 的。这类草本或灌木的小枝生长受抑制,呈辐射状密集分枝,形成半球形或 凸起的垫状体。它们的叶密集细小覆于表面,小枝间又有枯叶、细土充填, 具有保护生长点和越冬芽与增加热容量的作用。白昼它们吸收太阳辐射热较 地面多而散热较慢,体内水分蒸腾也较少,形成了有利的“微环境”。座垫植物的主根多粗大而深入地下,保证了地上部分的水分供应。 高山植物的另一个特点是茎叶上毛绒特别发达,最典型的是菊科的凤毛菊属植物。如雪莲花全身长满密集的白色毛绒,远处望去不见枝叶花果,宛 如一只白色的玉兔,也叫雪兔子。它的根系可达 1 米以上,是地上株高的 5—10 倍,既耐寒又抗风,在四周冰雪覆盖下也傲然挺立并且开花结果。 胎生繁殖是高山植物对短促生长期的又一适应方式。当种子成熟后,不经过休眠期,立即在花序内萌生成幼苗,然后落地生根,在雪被保护下安全 越冬,常见的有胎生早熟禾、珠芽蓼、点头虎耳草等。 在高原腹地靠近雪线的高山上,高等植物也很稀少,具有景观意义的是 由各种地衣组成的群落。地衣类植物不仅能抵抗极其恶劣的生态条件,而且 能分泌出特有的地衣酸来溶解和腐蚀岩石表面,以取得必要的养料。所以, 它们能大量地生长在岩块上,以红、黄、绿、灰等各种颜色构成不同的图案。 地衣在岩石上生长,加速了岩石表面的风化,促使它形成最原始的土壤,为 其他植物提供生长的条件,被称为“先锋植物”。 上面所述的各种植被类型随着海拔的高低变化依次更迭分布、组成不同 的植被垂直带。在整个青藏高原范围内,它们的区域分异也是很明显的。各 类森林植被,如阔叶林、针叶林集中分布在高原南缘喜马拉雅山地和东南部 横断山地;由超旱生的灌木、半灌木组成的荒漠植被只见于从阿里到柴达木 的高原西北部;各种类型的草原植被占据着面积辽阔的高原中部;而高寒灌 丛草甸则主要分布于高原东南部的高山带内。至于高山流石滩植被那些侏儒 型的矮子植物则仍然顽强地生长在高原之上的高山顶巅。 编辑本段八、植物资源宝库 种类繁多的野生植物 在青藏高原区内种类繁多的野生植物中蕴藏着包括药材、纤维、淀粉、 糖类、油料、香料、鞣料等各种类型的许多资源植物,长期以来已被各族人 民广泛应用,从湿热低山的油瓜到屹立高寒山顶的雪莲,自湿润高山的贝母 到半干旱、干旱条件下的枸杞、罗布麻、它们广布在高原上组成丰富的资源 宝库,需要我们注意保护,合理地开发利用。 药用植物在高原上分布广,既有常用的中草药,也有特殊风格和用途的 藏药、比较著名的中药材 有大黄、党参、龙胆、贝母、丹参、虫草、黄芪、 羌活、柴胡等。这些药材产量较大,除满足高原地区需要外,还可运往外省 区甚至畅销国外。过去从印度进口的胡黄连是高原南缘喜马拉雅高山地区特 有的药用植物,在藏南聂拉木、亚东、错那、察隅等地高山上均有较多分布, 现已组织采收,供国家生产黄连素等药物和代替黄连。一些名贵药材如天麻, 在波密、林芝和察隅等地都有不少分布。广布在藏南的西藏狼牙刺,资源量 很大,其种子是治疗黄胆性肝炎的良药,全植株含有生物碱,应进一步研究 其用途。此外,还有一些重要的药用植物尚未引起注意,如高原东南部高山 上分布的小叶杜鹃类的许多植物所含芳香油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和其它疾病 的优良药物,可用简易方法蒸馏提取,应组织开发利用。藏药中就有 900 余 种是植物药,其中大部分生长于高山地区,这类药物对于治疗高原地区的常 见病诸如感冒、风湿性关节炎、肝炎、消化道溃疡、肺和心血管等方面的疾 病具有特殊或显著的疗效。如小叶棘豆用于消炎,绿绒蒿用于镇痛,岩白菜 作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代替抗菌素的新药也已开始生产了。雪莲花是高山特产,它性味苦,微寒,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肝炎、胆囊炎和一些妇科疾病 的良效藏药。 含糖和淀粉的植物
2023-09-10 21:00:021

良好的区域环境具备哪些的特点?

良好的区域环境,具备良好的环境卫生,然后绿化环境比较好,而且人的素质比较高。
2023-09-10 21:00:157

为何喝普洱茶感觉比藏茶解渴?

藏茶选料粗糙 普洱茶选料较细嫩 藏茶属黑茶类
2023-09-10 21:00:483

海南的特产有哪些

海南特产有哪些?又有哪些是旅游不可错过的美食?海南小吃历史悠久,从西汉元封年至今,已历经2100多年。依托得天独厚的热带地理环境和富饶的物产,融合闽粤烹艺、南洋风味、黎苗食俗等饮食文化,海南特产小食品种类繁多且各具特色。 如果要问这么一个地方,既是旅游者的天堂,又是美食爱好者的天堂,海南岛拥有得天独厚的热带风光,更有众多值得品尝的特产美食,想必是当之无愧。食材 主料 海南特产 1 .辅料 500岁的海南粉 1 椰奶清补凉 1 海南椰子饭 1 万宁后安粉 1 海南文昌鸡 1 黎族甜糟 1 黎族山兰酒 1 昌江白斩乳羊 1 黎家炸鹿肉 1 .500岁的海南粉:孝心故事传千里 1海南粉有500多年的历史,是最具海南特色的风味小吃,海南人最钟爱的早餐,也是节日喜庆必备的象征吉祥长寿的珍品。论美味、论文化,海南粉可跟桂林米粉、过桥米线相媲美。2相传明末有一位姓陈的闽南工匠携其母迁居海南澄迈老城,其母体弱多病胃口不开。这位年轻人见当地稻香水好,便用来加工米粉,其母吃后胃口顿开身体康健。他开的粉店生意兴隆,孝心也流传千里,慕名前来拜师学艺者众多,从此这种白若凝脂、柔润爽滑的米粉就传遍了全岛各市县,被冠名为“海南粉”。3海南粉制作讲究,经过多道工序加工成细粉条,食用时,往细粉条中依次加入老抽、用蒜头爆香过的花生油、肉丝、笋丝、虾仁、热芡汁、牛肉丝、鱿鱼丝、花生米、芝麻仁、碎香菜等十几种调料,凡是品尝过海南粉的人,无不觉得海南粉多味浓香、柔润爽滑,令人胃口大开,多吃而不腻。吃到末尾剩下少量粉时,加进一小碗热腾腾的海蚌汤掺和着吃,更是满口喷香,回味无穷。海南一道甜蜜的风景:椰奶清补凉 1椰奶清补凉是海南一道很美的风景,它不仅香甜爽口,消暑降火,且美容养颜功效尤为显著。2金黄的玉米、大红的西瓜、乳白的椰奶、粉酥的红豆,还有薏仁、花生、绿豆、菠萝丁等多种纯天然原料完美相结合,五颜六色宛如一杯艺术品,绵软爽滑、凉悠悠、甜丝丝的感觉吻过味蕾,令人顿感满心清凉与甜蜜。3椰奶清补凉历史悠久,极具海南特色,公元一〇九七年,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流放海南期间,品尝过当地百姓制作的椰奶清补凉后极为称叹,当场盛赞:椰树之上采琼浆,捧来一碗白玉香。此后,苏东坡在琼期间每日必食一碗,堪称东坡最爱。如今海南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椰奶清补凉,更有大批游客慕名而来品尝,足见椰奶清补凉分外的甜蜜诱人。浓厚质朴的椰乡气息:海南椰子饭 1在海南特产小食品中,椰子饭是一种极为独特的传统农家小吃,风味别具一格,实为难得的天然食品。早在《本草纲目》及食补的民间偏方中都有记载,其具有补肾壮阳、温中理气等功效。2椰子饭,又称椰子船,其做法独特,用鲜椰子装入海南优质糯米与香浓味料一同蒸熟而成,天然椰肉椰汁与糯米饭紧密结合,色泽白净,硬软相间,慢品细嚼,椰香浓郁,清甜爽口,具有浓厚的椰乡气息。食用此种以椰子肉为底的船形小食品,是当地人民祈求幸福的象征,也是宴请贵宾和亲朋好友的上等佳品。3椰子饭DIY制作方法:原料: 糯米1000克,椰子1只,白糖200克,淡鲜奶200克(沸水易可)1、糯米淘净,浸泡数小时后滤去水分晾干待用。2、取刚结满白瓢的鲜嫩椰子,剥除外衣及硬壳,取出整只肉瓢,在顶端切开小口留盖,倒掉椰子水,将糯米填入椰盅内,同时加入白糖及鲜椰汁,灌入淡鲜奶或沸水,用椰盖封口缚紧,放进盛有清水的锅中加盖,旺火煮沸,然后用慢火煮约3—4小时,糯米熟透胀满后取出。3、待煮熟的糯米椰盅自然冷却后,用刀顺直势解成若干块两头尖、中间宽的船形椰子饭,装盘即可享用。那一碗后安粉:英雄的爱情故事 1据《万宁志》记载,后安粉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最早发源于宋代。相传很久以前海南省万宁市物产丰富,有一闯荡江湖的恶徒到此逞凶作恶,老百姓深受其害。后来,后安镇上一名武功超群的青年挺身而出,带领大伙把这恶徒赶跑了。有位年方16岁的姑娘爱上了这位小伙子,就精心挑选了特产海鲜,熬制了粉条汤,答谢这位青年以示爱意。由于粉条汤味道鲜美独特,便流传至今。2万宁后安粉之所以味道鲜美,精华全在汤上,是用猪骨头及海鲜熬制的汤来煮粉的。猪骨头、新鲜海虾、猪大肠、猪粉肠等一同放入锅中用慢火细炖,汤熬成乳白色的时候,撒上胡椒粉,这锅汤就熬好了。食用时,抓取适量粉条盛于碗里,用滚烫浸渍,选用各种美味可口的配料:瘦猪肉、鱿鱼丝、鲜虾饼、鸡蛋、木耳、金针菇、香菜、葱花等,吃起来让人感觉又香又鲜美,过后回味无穷。天下第一鸡:海南文昌鸡 1号称“四大名菜”之首的文昌鸡是一种优质育肥鸡,因产于海南省文昌市而得名。该县潭牛镇天赐村盛长榕树,树籽富含营养,文昌鸡啄食榕树籽而长,体质极佳,素以皮薄而酥、肉嫩骨软,“色、味、形”俱佳而驰名中外。2相传明代有一文昌人在朝为官,回京时带了几只文昌鸡请皇帝品尝。皇帝品尝后称赞道:“鸡出文化之乡,人杰地灵,文化昌盛,鸡亦香甜,真乃文昌鸡也!”文昌鸡由此得名,誉满天下。因村野之鸡受皇上天子赐名,村舍荣光,该村得名天赐村。3文昌鸡色泽淡黄光亮,皮脆肉嫩味鲜,醮佐料而吃,入口喷香,爽滑异常。海南人吃文昌鸡,传统的吃法是白斩,最能体现文昌鸡鲜美嫩滑的原汁原味。同时配以鸡油鸡汤精煮的米饭,海南人称“吃鸡饭”即包含白斩鸡在内。海南人宴请宾客,不论筵席、便餐或家庭菜,席上必备一盘白嫩嫩、香喷喷的文昌鸡,以表款待之盛情,素有“没有文昌鸡不成席”之说,在香港、东南亚一带也备受推崇,名气颇盛。海南乐东美食:黎族甜糟 1黎族甜糟是用黎族特产山兰糯米发酵而制成的,营养价值很高,用来煮鸡蛋则更香美。2黎家的人民将山兰糯米饭,拌以黎山特有的植物做成的酵母,再装到竹篮里然后用新鲜干净的芭蕉叶盖好,让其自行发酵几天后再密封进坛里,经过半个月时间便成为甜糟。3如果将毯炳装在坛里深埋地下,经三、五年挖出,则甜糟已人部化为浆液而变成“山兰酒”。海南黎族的香槟:山兰酒 1山兰酒是黎族的“茅台”,当地人称之为“biang” 酒。采用黎族所居山区一种旱糯稻——山兰稻米和黎山特有的植物,运用自然发酵的办法制成,可以说山兰酒是真正的绿色酒类。2对于黎族来说,山兰酒就像国外的香槟一样,一般逢贵客来临或重大节庆才拿出来痛饮。3山兰米含有极为丰富的营养,以这种稀有树叶制成的酒饼更含独特悠香。山兰酒酒度不高,除了清醇可口、味美甘甜以外,还有延年益寿、补气养颜和滋阴补阳的功效。消食去滞,数饮愈伤生肌,常饮驻颜长寿。4黎家妇女生孩子之后,都要喝此酒用以滋补养身,去湿防病。有机会到海南,一定要尝尝黎族特产美酒-山兰酒。老海南最朴素的味道:猪脚饭 1海南猪脚饭的独特之处在于糯软且有口劲,所烹煮的肘子达到了是油而不腻,落口消融的境界。猪蹄中的胶原蛋白是人体皮肤的主要成分之一,也有促进女性激素合成的作用,对女性容颜有一定的益处。2海南的猪脚饭并不是指只卖猪脚的店。猪脚饭主要以猪脚、牛腩为主,同时还经营着猪杂、牛杂、五花肉、芋头根子、酸竹笋、炒空心菜、西瓜皮、酸菜等各种家常菜。3将烹饪好的熟食切块,然后浇上特制的卤酱涮上一遍,一盘香喷喷热腾腾的佳肴就这样上桌了,再配上一道小菜,一碗油饭,这就是老海南最朴素的味道,最逍遥的生活方式。昌江特产美食 白斩乳羊 1白斩乳羊是海南昌江特产美食,虽然没有东山羊名气大,但也谈得上是久负盛名。2 昌江是乳羊的主要产地,地处海南岛西部,北部湾西岸沿海沙源地带,气候温和,江汊交错,水草丰盛,嫩叶丛丛,草药丰满,为羊群提供了天然的食料。加之这一带的小山岗密布,乱石垒垒,地势高低不平,羊群在觅食时,经常奔跑跳跃,所以这里的羊和野羊一样,个个毛色光亮,体质健壮,肉质结实,脂肪少,肉味鲜,味道美,富有营养,特别滋补,被誉为山珍。3白斩乳羊味道十分鲜美可口,清香浓烈,让人食欲大增,久吃而不厌,回味无穷。汤和内脏要是用来煮粥或用当地西瓜皮渗煮味道更佳。海南五指山补益肾气佳肴:黎家炸鹿肉 1海南五指山区盛产野鹿,黎家炸鹿肉这首菜是将猎取的鹿肉用味料腌制后,热油炸成,颇具山野特色,是海南黎族风味菜。2鹿肉是高极野味,含有较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糖和一定量的维生素,肉质细嫩、味道美、瘦肉多、结缔组织少,可烹制多种菜肴,且易于被人体消化吸收。鹿肉性温和,有补脾益气、温肾壮阴的功效。3中国传统医学认为,鹿肉属于纯阳之物,补益肾气之功为所有肉类之首,故对于新婚夫妇和肾气日衰的老人,吃鹿肉是很好的补益食品,对那些经常手脚冰凉的人也有很好的温煦作用。注意事项 海南特产种类之丰富,掰着手指也难数过来,品味美食,感受海南独特的饮食文化底蕴,感受旅游与美食天堂的美妙之旅。如果你有机会来海南岛旅游,不妨品尝一下以上的美食。另外给大家推荐一个口碑不错的海南特产网-带啥儿,如果你不能亲自到当地来旅游,在带啥儿同样可买到你喜欢的特产美味。
2023-09-10 21:00:581

老挝有什么旅游景点

概述万象,老挝首都万象,又译永镇,面积3920平方公里,人口61万。其实这里是mini的首都。只要你愿意花1美元租一辆自行车,一天就可以逛完万象(不过,即使是2月,白天的太阳也很热,小心中暑)。就是这么一个小城市,经常会遇到在万象半路分开的旅伴,还有在外地见过几次面却不知道名字的老外大叔。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首都万象位于湄公河中游北岸的河谷平原上,与泰国城市走廊的开口处隔河相望,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位于边境的首都。人口以老挝语为主,通用老挝语。居民多信奉佛教,语言和习俗与中国傣族相似。万象,始建于公元前4世纪,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万象自14世纪以来一直是老挝的首都,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1993年至1975年为法国殖民地,二战期间被日本占领。1975年12月,老挝成立人民民主共和国,万象被定为首都。万象属于热带气候类型,常年高温多雨,树木常绿。在当地语言中,万象的意思是檀香之城,意思是万象曾经有一片茂密的檀香林。由于殖民统治时期过度砍伐,现在万象已经很少见到檀香树了。但在万象的背面,也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为万象构筑了一道天然屏障。万象是一座安静而美丽的城市。市区东西长,南北窄。从空中看它像一弯新月,所以它被称为月亮之城。市区靠近湄公河东岸,自西向东向北延伸,形成上字形。环境幽静,绿树成荫,随处可见老挝国花占巴花(鸡蛋花)。宽阔的滨江大道塔德大道贯穿全城,大道两旁椰树、香蕉、槟榔、桂圆、凤尾、洋槐等高低植物交替生长,绿树成荫,遮挡了阳光。每年四五月,梧桐盛开,亮如火。它是万象最美的街道。从旧宫通往凯旋门的澜沧大道是万象最宽的道路。三森台街贯穿万象,是当地的唐人街,也是华侨聚集区和商业中心。万象的民居多为木质建筑和竹制建筑,由几根长柱支撑,离地约1米高。这种建筑被称为高脚屋和浮脚屋,是为了适应当地的热带地理环境而设计的,可以使雨水容易倾泻,容易通风纳凉,减少野生动物的入侵。作为一座历史古城,万象之美还体现在其古建筑上。由于老挝85%以上的居民信奉佛教,万象随处可见寺庙和佛塔。这些古老的佛教寺庙、精美的宝塔和精美的浮雕浓缩了老挝人民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精华。所以万象又叫永镇,即满是寺庙的城市。塔龙(Talon)位于万象东北郊区,又名塔龙(Talon),是一座16世纪的建筑,曾多次翻修。它在老挝的众多宝塔中独树一帜,被认为是老挝的象征。老挝国徽上绘有塔龙的图案。当人们在中国看到塔龙时,他们会立即想到北京北海公园的白塔。的确,主塔的大小和形状与白塔非常相似,只不过塔龙是金顶,周围有30座小塔。整个建筑为灰色砖结构,风格独特。东南亚的佛塔一般都是圆形的,但是老挝的佛塔是方形的。宝塔的底部由三个巨大的正方形组成,四周有四个崇拜亭。顶层是主塔,顶部贴着金箔,在阳光下闪着金光。塔龙始建于1566年,因是澜沧江国王所建,故称塔龙。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它被反复破坏和建造,现在塔龙在1930年被重建。有许多传说老挝将塔龙视为佛陀圣灵和圣洁的象征,佛教徒经常在此朝拜。公历11月的塔龙节,是老挝各地佛教徒聚集在此举行塔龙大会拜佛的日子。以塔龙为中心新建的塔龙广场是万象城最开阔的区域。除了由塔龙、佛寺和寺院组成的塔龙佛寺外,广场北面还新建了一座革命纪念碑。纪念碑高大的基座上矗立着一座老挝宝塔式的建筑,不同的是塔尖上装饰着一颗红色的五角星。万象主要的佛教寺庙有:玉佛寺、瓦夏吉寺、瓦西孟寺、瓦翁德寺、瓦音冰寺等。其中,玉佛寺始建于1563年。那是当时宫里的佛寺,和今天万象的旧宫一墙之隔。20世纪中期改建成博物馆,主要收藏各种佛像。瓦沙寺始建于1818年。这是一座宫殿式的报告厅,色彩浓厚,四周是佛教走廊,有120尊灰色塑料佛像。它是一个独特的藏经阁,形象优美,被视为老挝一级古建筑。万象的许多佛教寺庙不仅是万象市民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保存老挝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场所,万象不仅是老挝的文化中心,也是老挝相对发达的地区,是全国贸易中心和工厂最多的城市。主要工业是纺织、木材加工、碾米、香烟、肥皂、火柴和其他轻纺和日用工业。万象气候温暖湿润,日照充足,水分充足,适合各种热带亚热带作物的生长。水稻、蔬菜、绿豆、烟叶、甘蔗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由于万象靠近湄公河,水路运输主要依靠这条在老挝被称为万物之母的河流。北起万象至琅勃拉邦,南至沙湾拿吉,全年可通航。湄公河万象地区的支流楠木河、南腾河、南布昂河,自古以来就是当地居民驾驶木船、小船的主要航道。万象没有铁路,陆路运输主要靠公路。位于万象西湄公河上的瓦岱国际机场是老挝最大的机场,有国际航班飞往河内、曼谷、胡志明市、金边、莫斯科等地。该市北部的Nane大坝提供充足的水电,并向泰国出口电力。市内有老挝军事博物馆、独立塔和许多寺庙宝塔。塔卢安塔卢安寺塔卢安寺:老挝古塔群。塔銮广场(Taluan Square)翻译为大宝塔或帝国宝塔,位于老挝首都万象东北约3公里处,是佛教文化和艺术的结晶,被视为老挝的国宝。它是老挝佛教徒和人民的崇拜中心。它建于公元1560年萨塔尔蒂拉国王统治时期的一座古塔的基础上,历时六年。经过多次破坏,也经过多次修复,该方一直保存到现在。今天的宝塔是一座砖结构的佛教建筑,是一组宝塔建筑,在建筑艺术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占地840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呈方形,灰砖结构,建筑风格独特。主塔底部由三个巨大的方座组成,四面中央有朝拜亭;分为三层,意为与佛相比的三界。一楼东西宽69米,南北宽68米。每侧中央各有一座礼拜亭。东阁是一座重檐尖顶建筑,内部有一座小塔。传说是古代的宝塔模型。第二层为正方形,边长48m,周围雕刻有120片莲花花瓣和228片蝴蝶叶片。每片叶子的中间都有一尊佛像,每边的中央都有一个拱形门。这层楼有30座高3.6m的伴塔,代表30种波罗蜜。在每个小塔里,还有一个小金塔,里面放着金色的叶子等。三楼矗立着主塔,塔顶贴着金箔,塔身金光闪闪。这座塔高45米,宽54米,高30米据说佛祖的头发和骨头在公元前3世纪就埋在宝塔下面了。14世纪,法昂征服了各地领主,创建了统一的封建王国澜沧王国。建立琅勃拉邦首府琅勃拉邦,为了维持琅勃拉邦首府的中心地位,万象降低了地位,宝塔也失去了往日的辉煌。直到16世纪,萨塔尔提拉国王统治时期,万象被改造成国家首都,其重要地位才得以恢复。该塔于1566年重建,直到17世纪,其作为老挝国家象征的地位得到确认。但素里亚国王丰沙死后,澜沧王国开始分裂,佛塔遭到暹罗和缅甸军队的洗劫和蹂躏,佛塔内的文物全部丢失。1930年,由法国远东研究所发掘,现存的塔于1930年至1935年重建。佛塔已经成为老挝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老挝最著名、最重要的佛塔。就地理位置、社会地位、悠久历史和建筑艺术而言,它是老挝人民应该感到自豪的历史名胜。在纪念佛教2500周年之际,莲花形的底座和顶部用黄金和白金装饰。公历11月中旬(佛历12月中旬)是老挝最大的年度庙会。在此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僧侣和佛教徒前来举行朝拜和慈善等宗教活动。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8:00-16:30,凭票入场。节假日不营业。帕图赛凯旋门:高45米,宽24米,位于万象市中心,靠近总理府,正对总统府。1960年开始建设,1969年基本完工。这是一座大型纪念碑。最初是为了纪念那些在战争中死去的人。1975年解放时,万象人民庆祝胜利的游行队伍经过这里,为纪念一个历史性事件,它被称为凯旋门。四周都是拱形的大门和雕刻,从远处看很像法国巴黎的凯旋门。然而,在其拱门的基座上,却有典型的老挝寺庙雕刻和装饰,以及充满佛教色彩的精美雕刻,展示了老挝传统的民族文化和艺术。爬到最高处,万象尽收眼底。在中国政府的帮助下,凯旋门周围建起了音乐喷泉公园。可以上到凯旋门顶欣赏万象城,但是要买票。别忘了站在凯旋门内侧,抬头看看头顶屋檐的装饰。它的建筑体现了典型老挝建筑的精髓。从它的顶部,人们可以俯瞰整个万象。开放时间:每天上午8点到下午17点,10,000基普。西贤寺西贤寺位于玉佛寺对面,也在Setthathirath街上。始建于1818年,是根据澜沧王国最后一位君主阿努丰国王的命令而建。碑文中记载,这里曾是瓦圣寺,位于万象城墙内城,距离湄公河250米,东北邻皇宫。这是老挝历史上著名的寺庙。1829年,他在万象城战争中幸存。但不幸的是,大部分文物都在战争中丢失了。到现在,只有走廊里的一尊大佛像、两尊青铜佛像和120尊小佛像保存完好。人们仍然可以通过它们看到19世纪初老挝繁荣的文化和艺术。贤者寺占地面积大,气势宏伟,集各种建筑艺术于一体,用金、银箔、彩色玻璃装饰。太神奇了。它当之无愧是王国里著名的寺庙。它在1924年被翻新。1930年,政府和老百姓捐资对寺庙进行了大规模修缮。现在它已经成为一个收藏老挝古代文化和艺术作品的中心。公元1800年至1829年,暹罗国王因万象拒绝迎娶公主而出兵攻打万象,导致万象亡国。西贤寺,建于公元1818年,是万象保存最完好的寺庙,是色彩浓厚的宫殿式建筑。由于老挝在建造时期正在成为泰国的附庸国,其建筑风格与泰国的寺庙非常相似,所以能够躲过泰国的战乱。在圣贤寺周围的院墙回廊中,有许多大小不一的佛像,超过10,000尊,可追溯到1,200年前路易十四时期,暹罗在法国拥有庞大的代表团。毫无疑问,暹罗的建筑风格会受到法国16、17世纪建筑风格的影响。暹罗之后,首都迁至曼谷。寺庙后面有一个长长的木质容器,是老挝新年泼水节时用来给圣像(浴佛)洒清水的,作为祝福。主体建筑为讲经堂,上盖西姆(西姆意为福地宝洞)佛廊,内有120尊佛像;骨塔,微型莲蓬的形状;藏经阁配有大型藏经阁。20世纪初,它被建立为万象博物馆之一,收集和展示从全国各地收集的佛像和文物。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8: 00-11: 30,14:30-16:30,500 kip。节假日不营业。琅勃拉邦琅勃拉邦古城体现了19-20世纪欧洲殖民者建造的传统建筑与城市结构融合的风格。其独特的小镇保存完好,显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的融合。琅勃拉邦位于湄公河岸边,距万象约500公里,海拔300米。琅勃拉邦是老挝现存最古老的城镇。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这座城镇一直是国王的宝座。1563年,国王塞斯哈蒂拉特将政府迁至万象。当时,琅勃拉邦作为王国的首都,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但在作为首都的前600年,其统治面积并不大。后来在恩古姆王子的指挥下,琅勃拉邦地区得到全面扩张。如今,这个小镇约有2万居民。这是一个美丽的小镇,坐落在高耸的落基山脚下,湄公河岸边。整个小镇充满了浪漫。尽管这个城镇已经有几个世纪的历史了,但是它的大部分建筑都不是很古老。小镇充满浪漫气息的主要原因是小镇周围有一望无际的森林,当地居民将它们作为建造房屋的原料,并随意管理这些树木。在这个城镇漫长的历史中,它经常被征服和夷为平地。这个城镇经常成为怀有敌意的泰国人和越南人的目标。入侵后,许多被战争破坏的建筑结构被重建,其中一些被一次又一次地重建,建筑外观与入侵前相同。虽然有些建筑已经不存在了,但是经历了许多世纪的古老建筑正在悄悄地改变着这个小镇的面貌,展现着琅勃拉邦独特的魅力。为此,镇内外不计其数的佛寺才是魅力所在。直到1975年共产党夺取政权,国家博物馆面对着镇石的建筑才不再是国王的宫殿。这座建筑的历史并不长,建于1904年,但却蕴含着特殊的艺术风格。然而,人们欣赏的只是博物馆里最重要的艺术珍品的复制品,比如一尊名为普拉邦的小佛像。据报道,这个城镇的名字来自于这个小佛像。Luang是首都的意思,Pra是神圣的意思。这样一来,琅勃拉邦(Luang Prabang)就可以翻译成圣邦之都(圣邦之都)。80%的原始佛像是由黄金制成的。佛像高83厘米,重约50公斤。据说是公元一世纪在锡兰(印度南部的一个岛国,现改名为斯里兰卡)制作的。公元11世纪,佛像被保存在吴哥窟(柬埔寨古都),直到后来,老国王法奥恩古姆迎娶高棉公主后,佛像才被带到琅勃拉邦。当国王Sethatirat把万象作为老挝的首都时,他带走了那里的雕像。1779年,雕像被暹罗人抢走,1839年归还。这尊佛像已经成为老挝最重要的佛教遗物。如今,琅勃拉邦已成为一个拥有20多座佛塔的地方,其中包括普普寺,据说那里有佛陀的足迹。普拉努阿佛寺因其三米长的佛像而闻名。这些佛的足迹也出现在东南亚的佛教国家。通常,佛的脚印装饰得很高,隐约显示出脚印的轮廓。它们是用来表示佛陀曾经在这里说过话,所以人们非常尊重这个地方。蒲山南的寺庙实际上是一座古老寺庙的复制品。最初的古庙建于1513年。虽然样板寺建于1898年,但它显示了一个中世纪寺庙的氛围。这座寺庙里有数不清的艺术珍品。普斯山位于琅勃拉邦中部,瓦宗寺位于这座山的山顶。它建于1804年,在公元18世纪,许多其他佛教寺庙在山上繁荣起来。要参观瓦宗寺,游客必须从普斯山继续爬328级台阶。山顶的风景极其美丽,令人叹为观止。玉佛寺玉佛寺Wat Haw Pha Kaew:玉佛寺于1565年由澜沧王国国王Sethattira建造,位于万象Setthathirath街。主要用来供奉从龙坡国带来的碧玉佛像。玉佛是稀世珍宝,原本存放在清迈王国。1947年,琅勃拉邦国王赛塔提拉统治清迈。由于当时清迈战事不断,赛塔提拉国王将玉佛带回琅勃拉邦保存。1560年,国王赛塔提拉迁都万象,下令修建存放玉佛的寺庙。1778年,暹罗军队入侵老挝,将玉佛掠夺到曼谷。玉佛在老挝保存了218年。1829年,玉佛寺毁于战火。1936年,老挝王国政府重建玉佛寺,基本保持原貌。1987年,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政府指定玉佛寺为国家文物博物馆。这座寺庙是一座三层的华丽建筑,有着深邃的大殿和巨大的佛坛。吸引中南半岛各国目光的僧伽罗佛像Phra Sihing佛像,一直是取得霸权的国王必须控制的象征。1779年暹罗国王入侵劫掠玉佛,现在泰国曼古的玉佛寺说是15世纪原本属于他们北方各省的,所以刚刚收回。直到今天。1828年,万象被暹罗占领,全城化为灰烬,玉佛寺被毁。这尊翡翠佛像最终被供奉在曼谷的一座同名寺庙中,直到1936年,老挝和法国当局决定修复这座寺庙。寺庙被原样修复,但作为一个宗教艺术博物馆,其他寺庙的一些藏品被转移到了这座寺庙。万象的玉佛寺重建于1942年。神庙底部有长长的队伍,回廊周围有高高的圆柱,神庙门上有复杂的洛可可雕刻。1954年,被路易称为芬努博物馆的老挝收藏品存放在这座寺庙里。你可以看到许多收藏品,从国王的金包金宝座到高棉雕像,高质量的木雕,著名的门雕刻和不同形状和大小的金,玉和水晶佛像,都是老挝人民宝贵的艺术瑰宝。
2023-09-10 21:01:091

泰国不是万象之国吗?为什么老挝的首都是万象

那是中文翻译的啦
2023-09-10 21:01:204

西南大学的地理科学院在哪里?

重庆北碚地理科学学院的前身史地系伴随西南师范大学建校而诞生,是学校开办最早、培养人才最多的院系之一。1950年10月12日,经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原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与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合并,更名为西南师范学院。这两个学院的史地系合并为西南师范学院史地系。1952年10月13日,教育部批准将史地系分为历史系和地理系。从此,西南地区高等院校第一个地理系在西南师范学院成立。1952-53年,四川大学地学系、昆明师范学院和贵阳师范学院史地系相继并入。1995年地理系经学校批准更名为“城镇与资源环境科学系”,1999年3月更名为“资源环境科学学院”。2005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西南师范大学与西南农业大学合并成立西南大学,2006年3月“资源环境科学学院”更名为“地理科学学院”。 地理科学学院师资力量雄厚,设备仪器先进,图书资料齐全,是国家在西南地区培养高校、中学地理师资和从事自然地理、第四纪地质、区域地理、城镇规划、土地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旅游开发与资源环境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等方面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目前全院教职工8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教授15名、双聘教授2名,副教授24名,讲师及助教20名、教辅行政人员20余名;其中博士生导师6名(含2名双聘教授),硕士生导师26名(含5名双聘教授);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8名、硕士学位的25名,博、硕士学位人数占主讲教师比例的89.83%。学院现有各类在读学生1570余人,其中研究生260余人;拥有气体稳定同位素质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激光粒度仪、液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数字化仪、激光测距仪、数字经纬仪等一批先进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各类中英文藏书1.3万册、期刊330余种。 学院下设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规划、地理信息与工程三个系;已有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自然地理学博士点以及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第四纪地质学4个硕士点,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被列为重庆市首批省级重点学科;现有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三个本科专业。拥有自然地理、地理信息系统、岩溶环境三个实验室以及岩溶环境与石漠化治理、亚热带生物地理、西亚地理、区域经济、国土资源等研究所。 学院科学研究涉及岩溶环境与石漠化治理、区域自然地理、区域规划、土地利用与规划、自然区划、亚热带地理、城市地理、灾害防治、环境保护、地图编制、志书编撰、西亚地理、地理教育改革等领域,学院办学50余年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2023-09-10 21:01:322

为什么说领导力开发是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面对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企业面临着重大的战略性变革,而企业领导人的领导力是决定变革成败的关键因素。领导力到底是什么?是天生的,还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它对企业成长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何重塑企业领导人的领导力?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论企业变革中的领导力重塑一 朱福民(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t433)◆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 面对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 企业面临着重大的战略性变革, 而企业领导人的领导力是决定变革成败的关键因素 领导力到底是什么?是天生的, 还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它对企业成长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何重塑企业领导人的领孚力?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关键词:领导力 企业变革 企业成长面 企变对业化金及在融不危生断机存下应和对内发重外展大部的形的双势战重略的压不性力变断,革。但现实是,绝大部分经过精心设计的战略性变革无法真正展开,或者难以贯彻下去,缘由何在?人们将其归结到“领导力”上。因为战略性变革的根本并不在于“组织”的转变,而是组织中“人”的转变,“领导力”是促使“人”转变的关键因素,因此领导力重塑也是企业战略性变革执行中的重要内容。什么是领辱力领导力就是领导者的影响力,领导者通过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以使组织获得利益,并实现组织的目标。领导力是由领导者个人的道德、学识、才能等方面的修养在被领导者心目中形成的形象与地位所决定的,虽然无法由组织赋予,但却更具有影响力和生命力,更能体现领导者的领导水平、领导技巧和领导艺术,更能赢得被领导者发自内心的信服。有学者认为企业文化是领导力的第一推动力,即什么样的文化就会造就什么样的领导者,这说明不是每个人都是天生的领导,这意味着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需要培训。有学者认为领导者就是能够激励他人的人。也有学者认为,领导力是对他人产生影响的过程,影响他人做本来他可能不会做的事情。领导力就是影响力,只要是成功地影响了他人的行为,就是在使用领导力。领导他人基本上基于专业才能或者个人魅力,绝对不是单纯地依靠他的职位称呼。几乎所有学者都认为领导力不是天生的,都认为每个人都有成为卓越领导者的可能和潜力。问题在于,既然每个人都有成为卓越领导者的可能和潜力,那为什么优秀的领导人才总是寥若晨星呢?优秀的领导力难道不是天生的?单单只靠后天培养而产生的领导力是平庸的,是格局很小的,这就是为什么在相较之下,大企业固然不少,而小企业却更是多如牛毛了,也就可以看出领导力与企业成长之问息息相关的牵连了。杰出领导力 表现领导者非常重要,而领导力的缺乏已经是全球性问题,中国当然也不例外。很多公司认为他们缺乏领导力人才,更多的企业不知如何去培养人才。领导力其实是一种通过影响他人或者群体,来实现目标的一种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崇高的人格魅力;精准的预见、判断能力;超强的沟通能力;不息的创新能力;持续的耐压能力。换言之,领导力的成长模型在领导力过程中的各个条件都是相辅相成的,是必须具备以下要素后方能形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充满理想的使命感;果断而正确的决策;知人善任;能与下属同生死、共患难。要做到以上要素绝非简单之事,其中,企业文化是领导力的第一推动力。发展领导力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在管理中遇到的最大挑战之一,领导力培养日益受到重视。但是很多企业都面临培训多、效果却很少的难题。中国企业往往只重视培训这个阶段,而对后续工作重视不足,应该定期将受培训的人组织起来做一些回顾、检测,这需要一种创造学习和实践的企业文化。但一成不变的企业文化环境将限制领导力的发挥。因此,企业领导力正呈现出四个发展趋势:为客户创造价值、降低成本的领导力;创新的领导力;超越利润目标,胸怀企业社会责任的领导力;成为全球化、国际化领导人物的领导力。领导力与企业成长的关系“企业好不好,关键在领导”这句话直接的含义是指企业经营得好不好,在于企业中实际执行人的领导力。具体说来,大致有三个层面的涵义:优秀的企业家具有企业发展的战略和勇于承担风险的能力;优秀的企业家具有知人善任、唯才是用的能力;优秀的企业家有塑造卓越企业文化的能力。企业文化是另一种企业家实现自己理想的重要实践,是企业家从内心产生出来的一种理念。这种理念与企业家个人的生命价值紧紧相连,成为企业家终身追求的目标。企业家因整合机会、人才而彰显出其卓越的能力,这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能力,而是一种领导力,是一种与企业成长息息相关的领导力,企业能否成长,领导力是~个关键因素。领导者不同于管理者。在组织中,领导者是创新者,管理者是执行者;领导者讲求在变革中追求目标的实现,管理者讲求在秩序与规则内把事情办妥;领导者追求的是做强、做大,管理者追求的是做成、做好;领导者面对的是无止境的目标,管理者面对的是既定的经营指标。基于角色的差异,两类人理想的行为模式也大相径庭,领导者常常雄心壮志,管理者时时谨言慎行;领导者往往在大处着眼,管理者却经常谨小而慎微。这两种领导者与管理者力量的结合,影响了企业的成长,促使领导者发挥领导力。领导力的培养思路大多教研究者都认为领导力不是天生的,而是每一个人在人生中的任何阶段都可以学习、提升的能力。无论个体从遗传得来的天赋多么突出,都无法决定其未来的领导力表现,因此领导力的开发和利用更多地受到个体后来经历的事件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换言之,领导能力与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全国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 89实际上,真正注重领导力的企业往往将其视为核心竞争力之一,在公司领导力的培训上投入大量时间和资源。例如,IBM公司每年投入到员工培训和领导力开发的资金高达上亿美元。(一)挑战常规几乎每个卓越领导人都具有挑战常规的思维特性,他们愿意通过不断的变革来步入新的世界、寻找未知的机会。他们愿意支持好的创意、挑战现有体制、尝试新的流程,以在市场上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虽然他们知道变革有风险,但还是乐于寻找变革机遇并勇于付诸实践,通过不断的试验和冒险,不断取得成功,从错误中学习。(二)有针对性的领导力培训GE关于领导力的培训有17种,培训针对对象的位置、职务和业务等级又细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而每个阶段又依次分为起步领导、新领导、发展中领导、高级领导和执行领导5个等级。这样细致的划分课程是为了给合适的人合适的培训,以保证培训的内容正好是他们所需要的。在时间上,从最短的1天到最长的3个星期不等。在英特尔,围绕着公司所提出的领导力要求,公司内部设有许多有针对性的培训l课程。包括:如何成为全球的领导者?如何管理全球性的组织?怎样成为一个战略性的伙伴等。除了众多内部课程,还有许多外部培训机会。公司与许多国际上著名的提供EMBA课程的教育机构合作,选派公司重点培训与发展的员工,去参加EMBA培训。除了众多课堂学习培训之外,还通过许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培训员工。公司为候选人指定一名资深的管理者,这个管理者会为被培训者提供许多案例的分析,让被培训者去具体分析这些案例,探究怎样解决问题。被培训人要汇报对案例的分析与解决的结果,由此来了解被培训人是否从培训计划中得到了所要求的领导技能。(三)确立变革远嚣成功的领导者要能够共启愿景。他们能够清楚描绘未来的图画,并以此激励团队成员为之努力。即在项目结束之前,领导者就象设计师绘制蓝图或工程师构建模型一样,已经对未来有着清晰的描述,并有可行的计划方案指引方向。虽然愿景不是命令,却能激发人们献身于事业。领导者要能激活员工的希望,使所有人意识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抱负、目标,引导大家共同向目标迈进,通过愿景的建立,点燃员工的激情。(四)领导力的评估企业应根据领导才能的模式和定义,评估领导者的实际能力、工作作风和爱好的反馈意见,对培训效果给出调整意见,更好的安排下年度的领导力培训活动,进一步提高管理者的领导力。例如,作为公司持续性计划的一部分,lBM每年对潜在领导者和所有的管理360度评价。这就为进一步进行领导力的培养和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中国领导者身上最难以明确化的几项关键领导技能是:领导是“教练”,而不是“上司”。领导是“授权”而不是“集权”。中国企业的领导者不善于授权,这种不善于授权的情形会影I~ lJ领导者整个领导能力的发挥。领导是“愿景实现能力”,而不是“实现愿景口号”。领导者能否高瞻远瞩看到未来,并加以策划执行,才是成功的关键。当然,很多大公司都大量投资于培训经理人的领导能力,但真正的领导能力的培养是必须经过艰难岁月的洗礼,并在应对各种挑战中形成的。当然,还必须有某种程度上的天份。领导不是单单拥有权力、掌握权力而已,领导能力虽说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事实上,却有其无法明确传授而仅能自我体验的部分。结论综上所述,打造卓越的领导力,不仅仅是领导者自身的需要,同时也是组织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经之途。管理大师彼得·圣吉曾说:“有效的领导力之一,就是领导人能够改变其企业之成长与命运,因为任何经济体的成功,最终依靠的还是决策领袖的头脑”。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在领导一个成功的企业所体现出来的共同特点就是具有一种优秀而无与伦比的领导力,这种领导力是天生赋予的,是一般管理者无法学习、无法模仿的。 国90 商业时代(原名《商业经济研究》) 201O年6期1张小娟 打造卓越的领导力l_】】领导科学,2005(I 8)2 曾杰.发现你的领导力fJ1.企业管理. 2f)fJ6(7)3.张贤.领导力的本质【J】中国人才,2()04 (7)考虑休闲度假旅游重游率高的特点,建立旅游者服务档案,提供更为针对性、个性化的服务。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和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休闲度假市场规模在不断成长。由于我国观光旅游为主的旅游历史并不长,在现有观光旅游发展都不太完善的基础上,又迎来了休闲度假时代,这种快速的转型使一些传统景区,尤其是2O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旅游井喷时期开发的大批景观资源不是太突出的景区,很快又进入旅游开发调整期。面对游客减少、效益下降的状况,许多景区出现了下一步如何发展的迷茫。探析中国旅游休闲度假化转型中的新特征,形成系统的旅游开发新观念,对区域旅游发展调整开发思路、明晰发展方向有理论向导意义。1.徐安琪市民旅行方式、特征、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上海的经验研究U】统计研究,2006(9)2.楼嘉军.休闭初探U 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杨永德, 陆军.桂林市旅游产品的转型与休闲旅游的创新探析IJ1.广西社会科学,2()(16(5)4国家旅游局全国中短途旅游持续火爆自驾车成出游主要方式.httP://llC\VS xiilhuanet∞ lI】/po Jltlcs/2 8—05/02/content_8( 3()53 htln. 20()8—5—25 杨国良城市居民休闲行为研究— — 以成都市为例fJ1旅游学刊,2 002(2)6 张安, 万绪才南京国内旅游客流人口学特征及旅游决策行为探析U】.2004(】)7周常春,车震宇昆明城市居民的游憩活动空间研究【JI热带地理,2006(1)8.宓路平, 陈群峰余杭南湖要做“新西湖”fNj杭 1日报,2OO5—10—19(1)9.金波杭州要勇敢迎接“旅游综合体时代”INl萧山日报,20()8一l一1 2(I)肖胜和(I 965一),湖南娄底人,副教授,硕士,从事旅游资源规划开发研究、
2023-09-10 21:01:431

2017年旅游文化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旅游 文化 论文的一部分 ,正确地标注以及合理地引用参考文献不仅关系到论文的质量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态度。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2017年旅游文化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2017年旅游文化论文参考文献(一)   [1] 李瑞. 城市旅游意象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4)   [2] 查君. 旅游意象规划[J]. 中国园林. 2004(06)   [3] 宋振春,陈方英. 两种类型旅游节事居民感知的比较研究--对泰安泰山国际登山节和东岳庙会的问卷调查[J]. 旅游学刊. 2008(12)   [4] 张微. 试论博物馆作为旅游资源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为例[J]. 博物馆研究. 2011(03)   [5] 方世敏,杨静. 国内旅游演艺研究综述[J]. 旅游论坛. 2011(04   [6] 申葆嘉. 国外旅游研究进展(连载之一)[J]. 旅游学刊. 1996(01)   [7] 付冰,周申立. 我国影视旅游发展与规划探析[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03)   [8] 李蕾蕾. 旅游点形象定位初探──兼析深圳景点旅游形象[J]. 旅游学刊. 1995(03)   [9] 庄志民. 旅游意象塑造的操作指向论析--旅游文化设计探索[J]. 旅游科学. 2008(05)   [10] 李蕾蕾,张晗,卢嘉杰,文俊,王玺瑞. 旅游表演的文化产业生产模式: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个案研究[J]. 旅游科学. 2005(06)   [11] 邹积艺,陈谨. 旅游节事项目管理模式初探[J]. 旅游科学. 2005(06)   [12] 庄志民. 如何进行旅游文化资本运作值得深入研究[J]. 旅游学刊. 2005(05)   [13] 黄耀丽,聂磊,李凡. 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互动的研究--以佛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为例[J]. 热带地理. 2003(04)   [14] 毛端谦,张捷,包浩生. 旅游目的地映象的对应分析--以江西庐山、龙虎山、三清山、井冈山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3(01))   [15] 黎洁,李垣. 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整合创新的目标模式研究--以云南大理为例[J]. 思想战线. 2001(01)   2017年旅游文化论文参考文献(二)   [1] 马勇,陈慧英. 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2] 曾亚玲. 博物馆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J]. 中国商贸. 2012(04)   [3] 王九位. 数字时代旅游目的地信息共享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4] 吴普,葛全胜,席建超,刘浩龙. 影视旅游形成、发展机制研究--以山西乔家大院为例[J]. 旅游学刊. 2007(07)   [5] 庄志民. 论旅游意象属性及其构成[J]. 旅游科学. 2007(03)   [6] 钟晟,张军. 皖南古村落和谐文化主题开发[J]. 华东经济管理. 2007(06)   [7] 杨卫武,陈慧莎. 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以上海市为例[J].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1)   [8] 徐仁立.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 宏观经济管理. 2012(01)   [9] 张薇,钟晟,张晓燕. 1998~2007年全球旅游研究进展--基于SCIES、SCI和A&HCI三大检索文献计量分析[J]. 旅游学刊. 2009(12)   [10] 赵勇. 亲和性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系统建构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11] 张中华,王岚,张沛. 国外地方理论应用旅游意象研究的空间解构[J]. 现代城市研究. 2009(05)   [12] 李海霞,孙厚琴. 基于城市旅游意象的旅游城市标志物分析[J]. 社会科学家. 2009(04)   [13] 庄志民. 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旅游意象定位研究--旅游文化设计探索系列[J]. 旅游科学. 2010(03)   [14] 凌莉萍,吴殿廷. 国内外影视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 旅游学刊. 2010(03)   [15] 韩震. 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2017年旅游文化论文参考文献(三)   [1] 段卫国. 南京下关区城市公共休闲设施规划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2] 应吉.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策略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3] 应维佳. 高层住宅景观单方造价影响因素研究[D]. 浙江大学 2014   [4] 夏凤连.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3   [5] 王硕,曾克峰,刘超. 甘肃省A级景区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3(04)   [6] 银丁山. 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在洪江古商城旅游景区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7] 王钰. 大型体育设施与城市空间发展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8] 谭玲玲. 意象符号转化视域下的红色文化产品设计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9] 杨勇. 现代城市公共设施候车亭的情感化设计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10] 彭元. 中国书画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与创新[D]. 湖南科技大学 2013   [11] 胡哲. 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商业步行街开放空间设计研究[D]. 昆明理工大学 2014   [12] 钱忱. 产权式休闲养老社区设计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13] 王淑新,王学定. 供需视角下的中国旅游经济发展--一个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 2014(01)   [14] 谭志喜,孙根年. 基于“点-轴”理论的湖北省“A”型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 湖北社会科学. 2013(12)   [15] 王兢. 南京城乡统筹工作的思考和优化[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猜你喜欢: 1. 浅谈旅游文化论文 2. 旅游文化方面的论文 3. 旅游文化的论文免费例文 4. 关于旅游文化的相关论文 5. 有关旅游文化的论文 6.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范文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旅游文化论文”
2023-09-10 21:01:541

为什么印度人眉毛浓

答:可能是因为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1.为什么说只是【可能】?因为笔者只是进行个人判断,没有科学依据。2.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人类也是地球生物或说物种之一,进化或者说是为了生存而不断地在适应着外在的不可以改变的客观环境。3.基因之说在于非洲和印度一样是热带地理环境,但或基于什么更多的原因而体貌特征并不完全相同;这就意味着可能和物种基因不同有关。
2023-09-10 21:02:031

锦州到三亚最短经过哪些城市

锦州到三亚最短经过哪些城市锦州到三亚是一条遥远而美丽的旅程,但是想要省去时间和路费,最好选择最短的路线。那么,在这次旅途中,我们会经过哪些城市呢?第一站:大连从锦州出发,第一站是大连。这个城市以宽阔的海滨、多样化的美食和完善的城市设施而著称。如果你有些宽裕的时间,可以去购物、尝试各种各样的海鲜或是游览周边的景点。如果时间紧迫,仅仅停留几小时就可以,然后前往下一站。第二站:济南济南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而它也是最近距离三亚的一个城市。在这里,你可以去泉城广场、趵突泉、千佛山等知名景点游览,还可以在这里品尝到济南特色小吃,如“灌汤包”、“大包子”、“糖人”等。第三站:武汉武汉是中国中部的一个重要城市,区位优势明显。这里有武汉大学、黄鹤楼、东湖等知名景点,还有著名的三国文化。如果你想做一个互联网宅,还可以去COCO Park购物中心,这里有各种各样的电器、游戏、模型等,可以满足你所有的购物需求。第四站:广州广州是中国南方的大都市,融合了南方鲜明的文化色彩和现代化都市的特点。你可以去珠江夜游、广州塔、长隆欢乐世界等景点,还可以品尝到各种粤菜和广式早茶。如果有时间,可以去白云山、海心沙、太平洋娱乐城等地方玩耍。第五站:海口海口是海南省的省会,也是海南岛的行政中心和交通枢纽。从这里到三亚只需要两个小时的火车路程,是一个必经之地。海口市内有东寨港、骑楼老街等很多景点,还可以品尝到海南特色美食中的烤乳猪、七星鲍鱼、花雕鸡等。当然,在这里,还有出海游、浮潜、香港路等很多好玩的项目。第六站:三亚最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三亚。这里是中国南方的热带旅游胜地,拥有美丽的海湾、丰富的海洋资源、特有的热带地理环境和优越的旅游设施。在这里,你可以尝试各种水上活动、漫步海滩、游览各种景点、购物等。总之,这里绝对不会让人失望。这六个城市,是在这条旅程中,必经之路。如果时间充足,建议在每个城市停留一段时间,去探索它独有的魅力。
2023-09-10 21:02:111

介绍黎族风俗,小吃,服装,建筑,节日一部分的介绍

黎族是中国岭南民族之一。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黎族人口数为1,247,814。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 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黎族语言为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不同地区方言不同。在接近汉族的地区和各民族杂居的地方,黎族群众一般都能讲汉语(指海南方言)、苗语等,同时黎语也吸收了不少汉语的词汇,尤其是解放后吸收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新词汇就更多了。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建国后逐渐通用汉文。1957年曾创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黎族主要聚居在中国南部海南省五指山区,地处亚热带,风光秀丽,景色迷人。黎族习惯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时也吃一些杂粮。习惯将收割的稻穗储于仓中,吃时拿一把在木臼中脱粒。做米饭的方法一是用陶锅或铁锅煮,与汉族焖饭的方法大体相同。另一种是颇有特色的野炊方法,即取下一节竹筒,装进适量的米和水,放在火堆里烤熟,用餐时剖开竹筒取出饭,这便是有名的"竹筒饭"。若把猎获的野味、瘦肉混以香糯米和少量盐,放进竹筒烧成香糯饭,更是异香扑鼻,是招待宾客的珍美食品。香糯米是黎族地区的特产,用香糯米焖饭有"一家香饭熟,百家闻香"的赞誉。"雷公根"是一种黎族同胞经常食用的野菜,与河里的小鱼虾或肉骨同煮,是极为可口的佳肴;"雷公根"也可药用,能消炎解毒。"南杀"是黎族同胞过去常吃的小菜,但"南杀"制作的卫生条件不易掌握,现已很少制作和食用了。"祥"是黎族的风味佳肴,只有在节庆或贵客登门时才能吃到,有"鱼茶"和"肉茶"两种。黎家人喜爱吃鼠肉,无论是山鼠、田鼠、家鼠、松鼠均可捕食。家家都有竹制捕鼠器,一次安装几十付,第二天便可捕到几十只鼠。黎族人习惯将捕来的鼠烧去毛,除去内脏洗净,内放些盐、生姜等佐料,在火上烤熟或煮熟吃。黎族同胞大多嗜酒,所饮之酒大多是家酿的低度米酒、番薯酒和木薯酒等。用山兰米酿造的酒是远近闻名的佳酿,常作为贵重的礼品。黎家人常用这种酒款待贵宾。有的地方习惯以小竹管吸酒敬客。黎族同胞平时都喜欢嚼槟榔,吃法是将槟榔削成瓣,用栳叶包住,配上石灰膏和烟丝,放入口中细嚼,可使人像喝了酒、面色发红,精神焕发。常吃槟榔还有防病治病和美容的功效,故黎族同胞视槟榔为健体长寿食品。在热带地理环境的条件下,黎族饮食方式,具有独特的风格。饮食是人人每天关注的中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饮食也不断得到改善。黎族传统饮食习俗,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并形成特有的饮食文化。黎族人的主食分为以下几种:一、大米饭。材料为稻米。稻米又分白米、红米和糯米3种。米饭的制作过程为,在三角石灶生火置锅,把锅内的水煮沸后,按水下米,用勺子搅均匀,火候适中。米饭煮半熟时盖上锅盖,将灶里柴火取出,用火炭的余热将米焖成香喷喷的米饭。二、山栏米饭。山栏米质好,营养丰富,煮成米饭,清香扑鼻,是黎家迎宾待客的上品。三、竹筒饭。用水把米浸泡、滤干后,配上瘦肉、五香料和适量食盐拌匀填入竹筒(用生山竹或家种云竹的幼竹制作)内,再灌上适量清水,用芭蕉叶堵塞封口。然后把竹筒放进火堆里慢慢翻烤,制成竹筒干饭。黎语称竹筒饭为“眉万”。竹筒饭芳香可口,人们出门远行多带竹筒饭用餐。喜庆佳节也要制作竹筒饭。竹筒饭不易变质,可保存一周。当代竹筒饭已成为宾馆酒店宴席上人们品尝黎家风味的佳品。四、红薯饭。黎族家家户户都种红薯。红薯饭的制作颇具特色:把生红薯洗净切成小块,先下米待煮半熟时放入红薯,以三成米、二成红薯混合煮成稀饭或干饭。另一种是把红薯切成小片晒干,掺米煮成稀饭。夏天吃红薯稀饭清甜可口,凉爽解热,有保健的作用。五、南瓜饭。五指山地区,人们常煮南瓜饭食。制作南瓜饭时,先削去瓜皮,清除瓜瓤,把瓜肉切成小块掺米下锅,煮成稀饭或干饭。或是糯米掺南瓜肉,用蒸锅蒸成米饭后,用木臼舂烂,制成南瓜饭团,这是一种独特的风味。六、黄姜饭。把生黄姜舂烂,取其黄色姜水煮米饭。饭质黄色,有独特的香味,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给产妇补身。七、玉米饭。山区多把玉米种植在山栏园,收回的玉米脱粒晒干。将干玉米粒放进木臼里加入适量清水,把玉米舂成碎粒后用簸箕扬去壳,保留均匀的玉米粒。可熬成玉米稀饭,也可掺进大米煮成干饭。玉米饭营养丰富,是黎家主食之一。除了以上几种,还有山薯饭、山果饭、磅薯饭、包子果饭、鸡头果饭等在黎族的饮食结构中,菜肴品类丰富。有家种的南瓜、葫芦瓜、冬瓜、木瓜、黄瓜、豆角、西红柿、韭菜、萝卜、莲藕、小白菜、空心菜等蔬菜。野菜主要有木耳、山菇、山芋、山竹笋、莉嫩、子温、子干、卜凡、白花菜、雷公根等。肉类有家禽(鸡、鸭、鹅),家畜(牛、羊、猪)等。黎族男女善捕捞,男子平时爱好上山安装各种捕猎器具,捕捉鼠类、鸟类、蛇类和野猪,以及五指山草龟、金钱龟等野物;还善于下河捕捞水鳖、团鱼和麻鱼等。在农闲、节日时,全村集众上山放狗围捕山猪、黄猄、野鹿等,并把兽肉熏干保存日后食用。黎族日常下田劳动,男子带刀篓,女子带小腰篓,捕捉田蛙、田蟹、稻虾等动物,回家杂烩煮后食用。菜味新鲜,营养丰富。黎族菜肴习惯把肉菜一起煮,或者把几种菜混合煮。食盐是菜肴的主要调料,小辣椒是平时餐桌上的佐料。黎族居住热带地区,喜好清淡,少食炒炸食物。黎族传统饮食中,除上述菜肴外,有独特风味的还有糯米粽、糯米团。每逢喜庆佳节、探亲访友都要制作米粽、糯米团食品。黎族的水果及零食。日常生活中,有家种的荔枝、龙眼、芒果、菠萝、杨桃、黄皮、波罗蜜、香蕉、甘蔗、酸豆等;另一种是野生果,如包子果、春告、春芭、山石榴等。家种和野生的水果,都是季节性水果。爆玉米花、焗煮番薯和木薯,是黎家的零食品。黎族人热爱生活。生活习惯上,酒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节日、婚娶、丧葬;入新屋、生育、社交和举行宗教仪式等活动,都要摆席设宴饮酒。平时迎宾会客也以饮酒为情礼。黎族热情好客,酒为俗礼,敬酒对歌常通宵达旦,形成自己的酒文化。黎族饮食方式有所改变,普遍学习汉人菜肴制作技术。船形屋是黎族的一种传统居住房屋,关于它的历史,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据说,古时海南岛上没有人烟。大禹坐天下时,南海有一个俚国,国王有个叫丹雅的公主。她嫁了三个丈夫,三个丈夫先后都死了。相师传言她是扫帚星下凡,在家家破.本国国亡.一时弄得满城风雨,人心惶惶,纷纷请求处死丹雅公主。此时.丹雅公主已身怀六甲,国王不忍下手,便在一个北风呼啸的清晨.备了一只无舵无桨的小船和一些酒食,以及一把山刀和三斤谷种.把丹雅公主放到船上。丹雅公主养的一条小黄狗也跟上了船.小船在风中飘人了茫茫大海。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历尽劫难的丹雅公主的船在一个荒岛岸边搁浅了。她看到了远处的高山岭岭,也看到了成群的猴子无忧无虑的穿行于林间,所有的忧郁和恐惧一下子消失了,在饱餐了野兔和鸟蛋之后,丹雅公主在这个荒岛定居下来。为了躲避风雨,防御野兽的侵袭,丹雅公主在海滩切竖起饮食几根木桩,然后把小船倒扣在木桩上当屋顶,又割来茅草围在四周,她有了属于自己的家。白天,她带着小黄狗上山打野兽,采野果。晚上睡在这船屋里,小黄狗忠实地守在门口。后来.船板烂了.她割下茅草盖顶,这就是后来黎族人所居住的船形屋的雏形。黎族人民在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根据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建筑材料。及技术水平,因地制宜地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茅草屋。以船形屋最具代表性,它是黎族人民传统智慧的结晶。黎族人民传统居住的房屋是以茅草为盖,以竹木为架的简易茅草屋。传统船形屋的构造,是以格木、竹子、红白藤和茅草为建筑材料,房屋的骨架用竹木构成,十分原始和简单。它属于传统的竹木结构建筑。黎族茅草屋主要有两种样式。它们为船形屋和金字形屋。船形屋有高架船形屋与低架(落地式)船形屋之分。外形象船篷,拱形状。用红、白藤扎架,上盖茅草或葵叶。金字形屋以树干作为支架,竹干编墙,再糊稻草泥抹墙。房屋的大小一般由人口或经济能力来决定。生活起居全部都容纳在这样的空间里。住所一般利用大自然的原材料:茅草、木料、竹子、红白藤、山麻等。木料则多用格木。船底形房屋又有铺地形和高架形之分,房门开在房屋的两端。铺地形的地板以石头垫高,离地面1尺左右,高架形地板用木桩支撑,离地面6尺,然后上面再住人。黎族是一个尚礼的民族,礼仪在黎族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黎族礼仪有着丰富的内容,涉及了生产、生活的多个方面。宴席礼仪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饮食礼仪。用餐时,对男客先酒后饭,对女客先饭后酒。宾主分开对坐。请酒时,主人先双手举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请酒,然后自己把酒一饮而尽。接着,把米酒逐个捧给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后,主人还给每个嘴里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饭,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饭吃饱。和解礼仪在海南省黎族地区,有一种和解的礼仪,黎语称为“蕊岔”,意为“给好眼色”。械斗双方,若想停战讲和,言归于好,就各派一名寡妇出面充当调解员。 双方同时也各出一位代表。寡妇先把若干个铜钱投入一盆清水中,双方代表从水中取出铜钱,互相揩抹一下对方的眼睛。然后,互相接过双方的钱往脑后抛掉。最 后,互相敬酒,以示和解。
2023-09-10 21:0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