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通知、通告、通报、公告、告示的区别和用法

2023-10-03 20:12:42
共12条回复
苏萦

区别与用法:

通知,是向特定受文对象告知或转达有关事项或文件,让对象知道或执行的公文。

通知的应用极为广泛。下达指示、布置工作、传达有关事项、传达领导意见、任免干部、决定具体问题,都可以用通知。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可以用通知;平行机关之间有时也可以用通知。

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情况。

通报的特点:

1、内容的真实性。真实是通报的生命。通报的任何情况、事实都必须是真实的,不能有差错。

2、目的的告知性。

要求受文单位了解、协助、执行和办理的知照性公文.

公告,是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向国内外郑重宣布重大事件和决议、决定时所用的一种公文。《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用‘公告"。”公告使用频率也颇高,例如国家领导人、人民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职务的变更、任免,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活动、重大科技实验等均可应用公告。

公告具有其严肃、庄重、权威的特点。它必须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制法,所及内容重大而且多能引人关注。公告也具有公开性,它可以由大众传播媒介予以广泛展布。公告由其性质、内容、发布机关来区分,一般分为国家事项公告和司法公告。

通告,适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循或者周知的事项的公文文体。

本类两种,被称为发布性公文或知照性文告,中心是晓喻告语,就是把欲使接收者知晓的情况、事体、规定、要求发布出去,或者说是告知、关照道有关方面。由于告白的对象范围广泛,“一体周知”,所以又称“周知性文章”。

告示:布告,通告大众的文件。

拓展资料:

通知,是运用广泛的知照性公文。用来发布法规、规章,转发上级机关、同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要求下级机关办理某项事务等。通知,一般由标题、主送单位(受文对象)、正文、落款四部分组成。

适用种类

根据适用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六大类:

1.发布性通知:用于发布行政规章制度及党内规章制度。

2.批转性通知:用于上级机关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给所属人员,让他们周知或执行。

3.转发性通知:用于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的机关的公文给所属人员,让他们周知或执行。

4.指示性通知:用于上级机关指示下级机关如何开展工作。

5.任免性通知:用于任免和聘用干部。

6.事务性通知:用于处理日常工作中带事务性的事情,常把有关信息或要求用通知的形式传达给有关机构或群众。

通告按用途可分为周知性(事务性)通告、规定性(制约性)通告两大类。

(1)周知性(事务性)通告。即在一定范围内公布需要周知或需要办理的事项,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均可使用。如建设征地公告、更换证件通告、施工公告等等。

(2)规定性(制约性)通告。 用于公布应当遵守的事项,只限行政机关使用,如《关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通告》。

通报是上级把有关的人和事告知下级的公文。通报的运用范围很广,各级党政机关和单位都可以使用。它的作用是表扬好人好事,批评错误和歪风邪气,通报应引以为戒的恶性事故,传达重要情况以及需要各单位知道的事项。通报是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团体经常使用的文种。其目的是交流经验,吸取教训,教育干部、职工群众,推动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1)表彰通报

是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树立典型,总结成功经验,号召大家学习的通报。

(2)批评通报

是批评、处分错误,通报事故或反面典型,要求被通报者和大家吸取教训的通报。

这类通报,通过摆情况,找根源,阐明处理决定,使人从中吸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这类通报应用面广,数量大,惩戒性突出。

(3)情况通报

是传达情况、沟通信息,指导当前工作的通报。

这类通报具有沟通和知照的双重作用

公告是行政公文的主要文种之一,它和通告都属于发布范围广泛的晓谕性文种。公告是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时使用的公文。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公告是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的公文。公告主要有两种,一是宣布重要事项,如最近中国将在东海进行地对地导弹发射训练;二是宣布法定事项,如宣布某项法规或规章,宣布国家领导人选举结果。

然而,公告在实际使用中,往往偏离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的规定,各机关、单位、团体事无巨细经常使用公告。公告的庄重性特点被忽视,只注意到广泛性和周知性,以致使公告逐渐演变为“公而告之”。

“告示”作为一种应用文的文体,其产生的历史较早,始于我国古代的明朝。官以事告知于下,称为“示”。所谓“告示”,也就是官府把一件或几件重大的事情,以文书的形式,公开告知于属下和民众也,要他们了解与执行。例如人们常见的“安民告示”之类即是。

皮皮

通知、通告、通报、公告、告示的区别和用法

我来答

诺儿丹

LV.1 2019-10-07

异同

《国家行政公文处理办法》明确规定,“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通告”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从上述定义和实际运用的情况来看,公告和通告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它们都属于公开性文件,在有效的范围,了解其内容的人愈多愈好。二是在写法上要求篇幅简短,语言通俗易懂、质朴庄重。

公告、通告、告示,三者的共同点都是要对外发布,区别主要在于是否正式公文文种、主要用途上。 告示是旧时的一种用法,布告的意思

通知,是向特定受文对象告知或转达有关事项或文件,让对象知道或执行的公文。

通知的应用极为广泛

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情况,

通告,适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循或者周知的事项的公文文体。

本类两种,被称为发布性公文或知照性文告,中心是晓喻告语,就是把欲使接收者知晓的情况、事体、规定、要求发布出去,或者说是告知、关照道有关方面。由于告白的对象范围广泛,“一体周知”,所以又称“周知性文章”。

告示:布告,通告大众的文件

蓓蓓

通知,是向特定受文对象告知或转达有关事项或文件,让对象知道或执行的公文。

通知的应用极为广泛。下达指示、布置工作、传达有关事项、传达领导意见、任免干部、决定具体问题,都可以用通知。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可以用通知;平行机关之间有时也可以用通知。

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情况,

通报的特点:

1、内容的真实性。真实是通报的生命。通报的任何情况、事实都必须是真实的,不能有差错。

2、目的的告知性。

要求受文单位了解、协助、执行和办理的知照性公文.

公告,是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向国内外郑重宣布重大事件和决议、决定时所用的一种公文。《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用‘公告"。”公告使用频率也颇高,例如国家领导人、人民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职务的变更、任免,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活动、重大科技实验等均可应用公告。

公告具有其严肃、庄重、权威的特点。它必须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制法,所及内容重大而且多能引人关注。公告也具有公开性,它可以由大众传播媒介予以广泛展布。公告由其性质、内容、发布机关来区分,一般分为国家事项公告和司法公告。

通告,适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循或者周知的事项的公文文体。

本类两种,被称为发布性公文或知照性文告,中心是晓喻告语,就是把欲使接收者知晓的情况、事体、规定、要求发布出去,或者说是告知、关照道有关方面。由于告白的对象范围广泛,“一体周知”,所以又称“周知性文章”。

告示:布告,通告大众的文件。

希望对你有帮助

豆豆staR

通知:适用于发布、传达要求 下级机关执 行和有关单 位周知或者 执行的事项, 批转、 转发公 文。 适用 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和告知重要情况。

通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事项。适用于公布重要决定或者重大事项。

通报: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公告:使用时间一般是事前行文。

告示一般是对大众熟悉的事项进行通知的一种文体。

扩展资料:

公告是行政公文的主要文种之一,它和通告都属于发布范围广泛的晓谕性文种。公告是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时使用的公文。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公告是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的公文。公告主要有两种,一是宣布重要事项,如最近中国将在东海进行地对地导弹发射训练;二是宣布法定事项,如宣布某项法规或规章,宣布国家领导人选举结果。

有一类公告是属于专业性的或向特定对象发布的,如经济上的招标公告,按国家专利法规定公布申请专利的公告,属专业性公告;也有按国家民事诉讼法规定,法院递交诉讼文书无法送本人或代收人时,可以发布公告间接送达,是向特定对象发布的,这些都不属行政机关公文。

然而,公告在实际使用中,往往偏离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的规定,各机关、单位、团体事无巨细经常使用公告。公告的庄重性特点被忽视,只注意到广泛性和周知性,以致使公告逐渐演变为“公而告之”。

Chen

通知,是向特定受文对象告知或转达有关事项或文件,让对象知道或执行的公文。

通知的应用极为广泛。下达指示、布置工作、传达有关事项、传达领导意见、任免干部、决定具体问题,都可以用通知。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可以用通知;平行机关之间有时也可以用通知。

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情况,

通报的特点:

1、内容的真实性。真实是通报的生命。通报的任何情况、事实都必须是真实的,不能有差错。

2、目的的告知性。

要求受文单位了解、协助、执行和办理的知照性公文.

公告,是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向国内外郑重宣布重大事件和决议、决定时所用的一种公文。

公告具有其严肃、庄重、权威的特点。它必须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制法,所及内容重大而且多能引人关注。公告也具有公开性,它可以由大众传播媒介予以广泛展布。公告由其性质、内容、发布机关来区分,一般分为国家事项公告和司法公告。

通告,适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循或者周知的事项的公文文体。

告示:布告,通告大众的文件。

我不懂运营

通知是批转下级公文、转发上级及不相隶属机关公文、发布规章、传达事项,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周知、办理或共同执行的普遍使用的文种。

分为:指示性通知 知照性通知 事务性通知

通告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周知事项的周知性公文。

通告的特征:

(1)用于宣布一般性事项

(2)只在国内一定范围内公布

(3)通告可由各级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发布

(4)通告不写抬头,无主送单位

通报是指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情况。

分类:表彰性通报 批评性通报 传达性通报

公告是较高级别的国家行政机关、法定机关向国内外宣布重大事件或者法定事项的周知性公文。

公告的分类

(1)向国内外宣布重大事项的公告。

(2)公布法定事项的公文。

(3)法院公告。

告示一般是对大众熟悉的事项进行通知的一种文体。

西柚不是西游

通知,是向特定受文对象告知或转达有关事项或文件,让对象知道或执行的公文。

通报要求受文单位了解、协助、执行和办理的知照性公文.

公告,是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向国内外郑重宣布重大事件和决议、决定时所用的一种公文。《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用‘公告"。”公告使用频率也颇高,例如国家领导人、人民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职务的变更、任免,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活动、重大科技实验等均可应用公告。

公告具有其严肃、庄重、权威的特点。它必须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制法,所及内容重大而且多能引人关注。公告也具有公开性,它可以由大众传播媒介予以广泛展布。公告由其性质、内容、发布机关来区分,一般分为国家事项公告和司法公告。通告,适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循或者周知的事项的公文文体。

告示:布告,通告大众的文件。

snjk

通知,是向特定受文对象告知或转达有关事项或文件,让对象知道或执行的公文。

通知的应用极为广泛。下达指示、布置工作、传达有关事项、传达领导意见、任免干部、决定具体问题,都可以用通知。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可以用通知;平行机关之间有时也可以用通知。

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情况,

通报的特点:

1、内容的真实性。真实是通报的生命。通报的任何情况、事实都必须是真实的,不能有差错。

2、目的的告知性。

要求受文单位了解、协助、执行和办理的知照性公文.

公告,是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向国内外郑重宣布重大事件和决议、决定时所用的一种公文。《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用‘公告"。”公告使用频率也颇高,例如国家领导人、人民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职务的变更、任免,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活动、重大科技实验等均可应用公告。

公告具有其严肃、庄重、权威的特点。它必须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制法,所及内容重大而且多能引人关注。公告也具有公开性,它可以由大众传播媒介予以广泛展布。公告由其性质、内容、发布机关来区分,一般分为国家事项公告和司法公告。

通告,适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循或者周知的事项的公文文体。

本类两种,被称为发布性公文或知照性文告,中心是晓喻告语,就是把欲使接收者知晓的情况、事体、规定、要求发布出去,或者说是告知、关照道有关方面。由于告白的对象范围广泛,“一体周知”,所以又称“周知性文章”。

告示:布告,通告大众的文件。

nicehost

通知,是向特定受文对象告知或转达有关事项或文件,让对象知道或执行的公文。通知的应用极为广泛。下达指示、布置工作、传达有关事项、传达领导意见、任免干部、决定具体问题,都可以用通知。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可以用通知;平行机关之间有时也可以用通知。

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情况。通报的特点:1、内容的真实性。真实是通报的生命。通报的任何情况、事实都必须是真实的,不能有差错。2、目的的告知性。要求受文单位了解、协助、执行和办理的知照性公文.

公告,是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向国内外郑重宣布重大事件和决议、决定时所用的一种公文。《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用‘公告"。”公告使用频率也颇高,例如国家领导人、人民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职务的变更、任免,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活动、重大科技实验等均可应用公告。公告具有其严肃、庄重、权威的特点。它必须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制法,所及内容重大而且多能引人关注。公告也具有公开性,它可以由大众传播媒介予以广泛展布。公告由其性质、内容、发布机关来区分,一般分为国家事项公告和司法公告。

通告,适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循或者周知的事项的公文文体。本类两种,被称为发布性公文或知照性文告,中心是晓喻告语,就是把欲使接收者知晓的情况、事体、规定、要求发布出去,或者说是告知、关照道有关方面。由于告白的对象范围广泛,“一体周知”,所以又称“周知性文章”。

告示:布告,通告大众的文件。

clou

通知:适用于发布、传达要求下级机关执行和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批转、转发公文。

通告: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情况,

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上至国家高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法定事项,下至各机关部门、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向有关方面或人民群众宣布重要事项的知照性公文。

告示:布告,通告大众的文件。

南yi

异同

《国家行政公文处理办法》明确规定,“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通告”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从上述定义和实际运用的情况来看,公告和通告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它们都属于公开性文件,在有效的范围,了解其内容的人愈多愈好。二是在写法上要求篇幅简短,语言通俗易懂、质朴庄重。

公告、通告、告示,三者的共同点都是要对外发布,区别主要在于是否正式公文文种、主要用途上。 告示是旧时的一种用法,布告的意思

通知,是向特定受文对象告知或转达有关事项或文件,让对象知道或执行的公文。

通知的应用极为广泛

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情况,

通告,适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循或者周知的事项的公文文体。

本类两种,被称为发布性公文或知照性文告,中心是晓喻告语,就是把欲使接收者知晓的情况、事体、规定、要求发布出去,或者说是告知、关照道有关方面。由于告白的对象范围广泛,“一体周知”,所以又称“周知性文章”。

告示:布告,通告大众的文件。

余辉

通知,是向特定受文对象告知或转达有关事项或文件,让对象知道或执行的公文。

通知的应用:下达指示、布置工作、传达有关事项、传达领导意见、任免干部、决定具体问题,都可以用通知。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可以用通知;平行机关之间有时也可以用通知。

通告是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事项的周知性公文。通告的使用面比较广泛,一般机关、企事业单位甚至临时性机构都可使用,但强制性的通告必须依法发布,其限定范围不能超过发文机关的权限。

通告是知照性下行文,具有鲜明的告知性,一定的制约性等特点,因其内容多涉及具体的业务活动或工作,所以,通告在内容上还具有专业性的特点。

通报是上级把有关的人和事告知下级的公文。通报的运用范围很广,各级党政机关和单位都可以使用。它的作用是表扬好人好事,批评错误和歪风邪气,通报应引以为戒的恶性事故,传达重要情况以及需要各单位知道的事项。通报是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团体经常使用的文种。其目的是交流经验,吸取教训,教育干部、职工 群众,推动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公告,是指政府、团体对重大事件当众正式公布或者公开宣告,宣布。国务院2012年4月16日发布、2012年7月1日起施行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对公告的使用表述为:“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其中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公布依据政策、法令采取的重大行动等;二是向国内外宣布法定事项,公布依据法律规定告知国内外的有关重要规定和重大行动等。

告示:通知大众的文件

相关推荐

告的拼音是

告的拼音是:[gào]。基本释义:1.把事情向人陈述、解说:~诉。~知。广~。报~。通~。忠~。2.向国家行政司法机关检举、控诉:~状。到法院去~他。3.为了某事而请求:~假。~贷。4.表明:~辞。自~奋勇。5.宣布或表示某种情况的实现:~成。~罄。~一段落。事情已~结束。6.姓。详细释义:〈动〉。(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牛”,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从口,从牛。本义:报告,上报)。同本义。告,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说文》乃告太王王季文王。——《书·金滕》告公用圭。——《易·益》必告父母。——《诗·齐风·南山》以告于乡先生君子。——《仪礼·乡射礼》告,请也。——《尔雅·释言》敢以告于先君。——《吕氏春秋·赞能》敢敬告天子。——《书·康王之诰》予誓告汝。——《书·甘誓》诞告万方。——《书·汤诰》不告而娶。——《列子·杨朱》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诸葛亮《出师表》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资治通鉴·唐纪》又如:告事(报告情况);告报(报告;禀报);告变(报告发生变故);告荒(报告灾情)告,语也。——《玉篇》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史记·滑稽列传》项伯乃夜驰之 沛公军,私见 张良,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又如:转告;电告;正告(严正地告诉);告讼(告诉);告称(告诉;告说);告托(告诉,嘱托)。
2023-09-10 23:07:261

告的组词

”告“字的组词:公告,告诉,预告,广告,告别,忠告,告示,告知,告辞,告捷,告退,告终,告状,告密,公告告罪,报告,劝告,告诫,告发,控告,布告,告吹,央告,宣告,警告,祷告,告罄,禀告”告“字的拼音:【gào】”告“字的笔画笔顺:撇、横、竖、横、竖、横折、横告字的字源演变:告字最初见于商朝甲骨文中(图1、2、3),甲骨文上面部分就像是一个牛头,下面是一个盛放牛头的器皿,整体看起来就像是把牛头放到器皿中进行祭祀。金文和篆体大体与甲骨文字型相同。隶(图11、12)变后,楷书逐渐演变为“告”。告字是会意字。上部分是牛,为祭祀用的牲畜,下部为口,表示诉说之意。整个字表示人用牛献祭,向神灵或祖先祝祷祈福的意义。上古时期,牛是最高规格的祭祀牲畜,只有在十分隆重的场合才会使用。
2023-09-10 23:08:031

告的意思

告基本字义说给别人,通知:告谕。告知。告诫。告诉。报告。劝告。奔走相告。向行政司法机关检举、控诉:告发。告状。控告。表明,请求:告老。告急。自告奋勇。宣布或表示某种情况出现:告成。告竭(宣布某种东西用尽)。告罄(现指财物用尽或货物等售完)。公告。一、告组词广告、告白、警告、报告、公告、讣告、通告、祷告、告别、被告、报告文学、预告、告罄、告知、告诉、告诫、告示、奔走相告、宣告、不可告人、忠告、自告奋勇、原告、控告、布告、函告、谆谆告诫、告捷、告慰、诬告、敬告、告状、告急、被告人、大功告成、无可奉告、禀告、首战告捷、恶人先告状、告密二、造句1、我想,幸福的存在是长久的陪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是幸福的守候。长伴膝下,在月夜中,仰头望着轮明月,听着树叶沙沙作响,诉说着过往种种,莫过于人生最大的幸福。2、这个国庆,我和家人游览了清江,我感受到了祖国的美丽。大海用涛声歌颂,大山用巍峨见证,大地用缄默宣誓,我用一颗滚烫的心告白:中国,我为你骄傲!3、也许我不擅长表达自己,也正是如此,那些出于内心,止于唇齿的告白最终也没有说给她听,但我想她是知道的,那些实际说说的话,都抵不过时间的推磨,感情的陪伴4、大雁南飞了,仍然会回来;花儿凋谢了,仍然会再开。但有些东西错过了,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我不要温熙的阳光,也不要黑幕中闪闪的繁星。我只想要有你的陪伴。5、今天,我偶然听到了《天之大》这首歌,触动了心底里的情弦,感动地泪流满面。趁着母亲节这个机会,我想对你真情告白:妈妈,我爱你!我会守护你到永远!6、那些躁动的,喧嚷的,光芒四射的未必有真正的高贵之处。大一新生,请抛开绚丽,淡忘外表化作一颗普通山石,用缄默向人们证明你的意义,世界最崇高意义的告白。
2023-09-10 23:08:401

_告的读音_告的读音是什么

_告的读音是:piángào。_告的拼音是:piángào。结构是:_(左右结构)告(上下结构)。注音是:ㄅ一ㄢ_ㄍㄠ_。_告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犹通告。二、引证解释⒈犹通告。引《司马法·仁本》:“_告于诸侯,彰明有罪。”《史记·五帝本纪》:“_告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史记·赵世家》:“屠岸贾者,始有宠於灵公,及至於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_告诸将。”唐韩愈《祭柳子厚文》:“_告诸友,以寄厥子,不鄙谓余,亦_以死。”三、网络解释_告biàngàoㄅㄧㄢ_ㄍㄠ__告犹通告。《司马法·仁本》:“_告于诸侯,彰明有罪。”《史记·五帝本纪》:“_告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史记·赵世家》:“屠岸贾者,始有宠於灵公,及至於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_告诸将。”唐韩愈《祭柳子厚文》:“_告诸友,以寄厥子,不鄙谓余,亦托以死。”关于_告的成语自告奋勇差可告慰行词告状死告活央朝成暮_嗷嗷无告并容_覆谆谆告戒关于_告的词语差可告慰死告活央朝成暮_不敢告劳行词告状告贷无门三求四告无头告示不可告人丁宁告戒点此查看更多关于_告的详细信息
2023-09-10 23:08:531

告字组词有哪些

告字组词有哪些:颁告、告帮、报告、假报告、小报告、_告、告窆、告别、告病、禀告、告禀、捕告、告蒇、告敕、告吹、告辞、告殂、告代、告的笔顺是撇、横、竖、横、竖、横折、横。告字的笔顺图解共七画告 1撇 2横 3竖 4横 5竖 6横折 7横告字的笔顺分布演示图告的拼音为gào,部首为口,结构为上下结构,注音为ㄍㄠ_,笔顺编号为3121251。告字的具体字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基本解释 点此查看告的详细内容(1)(动)把事情向人陈述、解说:~诉|~知|广~|报~|通~|忠~。(2)(动)向国家行政司法机关检举、控诉:~状|到法院去~他。(3)(动)为了某事而请求:~假|~贷。(4)(动)表明:~辞|自~奋勇。(5)(动)宣布或表示某种情况的实现:~成|~罄|~一段落。二、辞典解释【告】的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基本字义告读音:gào怎么读:动词 诉说、报告。??【组词】:「告诉」、「告退」。《诗经.大雅.江汉》:「经营四方,告成于王。」动词 请求。??【组词】:「告饶」、「告假」、「告贷」。《国语.鲁语上》:「国有饥馑,卿出告籴,古之制也。」动词 揭发、提出诉讼。??【组词】:「告状」、「控告」。《韩非子.奸劫弑臣》:「商君说秦孝公以变法易俗,而明公道,赏告奸,困末作而利本事。」名词 对大众宣布的语言或文字。??【组词】:「公告」、「广告」、「文告」。名词 诉讼的两方。??【组词】:「原告」、「被告」。名词 休假。宋.苏轼〈乞郡_子〉:「遣使存问,赐告养疾。」名词 姓。如战国时有告不害。其他字义告读音:gù怎么读:动词 规劝。参见「忠告」条。名词 参见「告朔」条。【告】的解释(来源:辞典简编版)基本字义告读音:gào怎么读:→告朔其他字义告读音:gù怎么读:→告朔【告】的解释(来源:小字典)基本字义告诉说、对人说。??【组词】:「报告」、「你赶快告诉大家实情。」起诉、控告。??【组词】:「告发」、「原告」、「被告」、「告状」。请求。??【组词】:「告假」、「告饶」、「告辞」、「告退」。表明。??【组词】:「自告奋勇」。宣布,或表示状况的出现。??【组词】:「告示」、「公告」、「告急」、「告捷」、「大功告成」。规劝。??【组词】:「忠告」。三、康熙字典_【子集下】【又部】 康熙_画:9画,部外_画:7画《字__》古_切,音告。_告也。四、详细解释动词(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牛”,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从口,从牛。本义:报告,上报)(2) 同本义告,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说文》乃告太王王季文王。——《书·金滕》告公用圭。——《易·益》必告父母。——《诗·齐风·南山》以告于乡先生君子。——《仪礼·乡射礼》告,请也。——《尔雅·释言》敢以告于先君。——《吕氏春秋·赞能》敢敬告天子。——《书·康王之诰》予誓告汝。——《书·甘誓》诞告万方。——《书·汤诰》不告而娶。——《列子·杨朱》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诸葛亮《出师表》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资治通鉴·唐纪》(3) 又如:告事(报告情况);告报(报告;禀报);告变(报告发生变故);告荒(报告灾情)(4) 把话说给别人听,告诉告,语也。——《玉篇》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史记·滑稽列传》项伯乃夜驰之 沛公军,私见 张良,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5) 又如:转告;电告;正告(严正地告诉);告讼(告诉);告称(告诉;告说);告托(告诉,嘱托)(6) 揭发,告状,控告点纸连名,我可便直告到中书省。——《陈州粜米》小人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红楼梦》(7) 又如:上告(向上级机关或司法部门告状);诬告;控告;告首(告发);告引(互相告发;牵连而出)(8) 请求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礼记》(曹操)佯怒 夏侯_,亦欲斩之。众官告免。——《三国演义》(9) 又如:告致(官员告老退休);告饮(请饮);告籴(请求买粮);告请(申请,请求);告命(请命)(10) 谕告,宣告。后作“诰”告,教也。——蔡邕《独断》燕居告温温。——《礼记·玉藻》。注:“谓教使也。”天子告朔于诸侯。——《谷梁传·文公十六年》(11) 又如:告誓(宣誓;祷告);告教(告喻教诲);告匮(宣告物质短缺);告谴(宣示谴责之意)(12) 告别,辞行足下待故人如此,便请告退。——《三国演义》(13) 又如:告诀(告别);告行(告别,辞行)名词(1) 向公众通知情况、事件、规定、法令等的书面形式 。如:文告;通告;广告;告敕(委任状);告词(委任状上的文词)(2) 姓形容词通“皓”(hào)。光亮,洁白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楚辞》五、百科解释告的读音是gào,字形结构是上下结构。其实,甲骨文中的“告”并非没有“牛尾巴”,隶书是为了书写美观才将“牛尾巴”去掉了。“告”字上为“牛”,下为“口”,合起来表示进行祭祀时。下面介绍下告字的其他相关知识:关于【告】字的成语有:哀告宾伏、嗷嗷无告、奔走相告、差可告慰、大工告成、大功告成、告老还家、告老在家、告老还乡、告朔饩羊、龟厌不告、黄牌警告、堪以告慰、买上告下、求亲告友、三告投杼、首战告捷、死告活央、行词告状、悬车告老、关于【告】字的组词有:颁告、告帮、报告、假报告、小报告、_告、告窆、告别、告病、禀告、告禀、捕告、告蒇、告敕、告吹、告辞、告殂、告代、关于【告】字的英语有:warning、warn、valedictory、valediction、inform、report、exhort、notify、关于【告】字的诗词有:《贺陈侍郎该宗祀告成加封清源郡侯二首告词有》、《贺陈侍郎该宗祀告成加封清源郡侯二首告词有》、《题崔常侍济上别墅(时常侍以长告罢归,今故先报泉石)》、《妻初授邑号告身》、《赠坦_告别》、《病中答客·客侈言告予》、《宣告》、《贺吕子进舍人告谢》、《还至张掖古城,闻东军告捷,赠韦五虚己》、《还至张掖古城闻东军告捷赠韦五虚已》、关于【告】字的书法图有:唐玄宗张景碑曹全碑泰山金刚经范式碑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我字的详细信息
2023-09-10 23:09:161

告怎么写

告的笔顺:撇、横、竖、横、竖、横折、横告的组词:预告、布告、告吹、告诉、公告、告状、告别、报告、忠告、告诫、告辞、宣告、转告、警告、劝告、禀告、自告奋勇、谆谆告诫、告绝、报告文学、告劳、密告、告竭、告密、通告、告终、告老、小报告、上告、告送、无可奉告、告老还乡、告急、告退、告白告的造句如下:1、最后我决定接受他加入我的队伍,但是在我告诉总领队前我给我队伍中的孩子们的父母都打了电话,告诉他们我的决定,听听他们的反馈。2、如果你我的目标相冲突,理性告诉我,我所能做的就是,阻挠你实现目标,或者不再关心我自己的目标;但理性无法告诉我一个选择要比另一个好。3、我们是否应该告诉他们所珍贵的东西很“无趣没有惊喜”在现实中境况(尤指经济境况)不好但是他们的思想告诉他们却境况较好?4、这时,我想到了那句话:我还只是一个孩子,当我伤心,想哭的时候,我便会抬头看看蓝蓝的天,告诉自己一切重新开始。5、最后,有一个漆匠自告奋勇,他可以调出相同的颜色。最后,这个老妪很高兴看到颜色相同的结果,而且这个漆匠也成为一名出色的漆匠。6、布卢姆站起来,抱着五颜六色各种各样为数众多的衣服正要走的时候,对自告奋勇去破的什么隐谜自发地有所领悟,然而却又未能理解?7、为了买斗笠,非到浅草专卖民艺品的地方不可,由中国来的一位师兄当时离回国日期已近,仍自告奋勇同行,一路帮著拎回十多顶斗笠。
2023-09-10 23:09:261

_告的意思_告的意思是什么

_告的词语解释是:劝告quàngào。(1)拿道理劝人。_告的词语解释是:劝告quàngào。(1)拿道理劝人。结构是:_(左右结构)告(上下结构)。拼音是:quàngào。_告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国语词典【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据理开导人,使人接受。词语翻译英语toadvise,tourge,toexhort,exhortation,advice,CL:席[xi2]德语Beschimpfung(S),Ermahnung(S),Rat(S),Rat,Empfehlung(S),anratenundüberzeugen(V)法语conseiller,recommander,exhorter二、网络解释劝告劝告出自《新唐书·崔日用传》,拿道理劝人。《澹定集·同口旧事》,指劝人的话。关于_告的近义词奉劝关于_告的反义词唆使诱惑关于_告的成语自告奋勇差可告慰死告活央谆谆告戒行词告状嗷嗷无告求亲告友关于_告的词语不可告人三求四告忠告善道差可告慰行词告状自告奋勇求亲告友丁宁告戒哀告宾服不敢告劳点此查看更多关于_告的详细信息
2023-09-10 23:10:191

告的组词?

告知告诉原告被告告发广告
2023-09-10 23:10:282

告的组词

2023-09-10 23:10:374

告字组词

告能组的词有:告谕、告知、告诫、告诉、报告、劝告、奔走相告等等。告老在家:告老因年老而告退家故乡故里。指因年老而辞职在故乡安度晚年。告老还乡:年老辞职,回到家乡。告贷无门:找不到借贷的门路形容穷困潦倒手头拮据他现在是到了告贷无门山穷水尽的地步了。奔走相告:奔跑着彼此相告详细解释奔跑着递相传告。形容把消息迅速传开。三求四告:再三求告。红楼梦第八十回嫌我不好,谁叫你们瞎了眼,三求四告的,跑了我们家做甚么去了。自告奋勇:自愿请求担任某种艰巨的工作详细解释积极主动地争取承担某项任务。上山擒虎易,开口告人难:俗语。极言向人借债的困难。告例句:1、明日我发帖于你,去各家告借些来用。2、既无人上来赐教,便请请出兴胜镖局戴总镖头,小僧要亲向他告借白银五百两。3、我如今想起来,城中绅衿富户人家,必有积储,明日我发帖与你,去各家告借些来用。4、慌得个三藏喏喏连声道“小生是前往西方拜佛求经的,路过宝方,天色已晚,特奔老菩萨檀府,告借一宵”。5、小生是前往西方拜佛求经的,路过宝方,天色已晚,特奔老菩萨檀府,告借一宵。6、后来,家里盖房子实在攒不够钱,他不得不给雷锋班的历任班长们逐个写信告借。7、于是,我只得整天四处奔跑告借,晚上,坐在寒冷的房间里默默地流泪。8、宁府设宴尤氏告借贾家作伐李婶纳婚。9、但已经欠下医院许多的医疗费,让她的两个儿子四处告借,都不惜准备要卖掉自己的器官为母亲治病,可他们这些努力至今还未能找到一文救治他们母亲的钱。10、反向印文还原案情被告借款反诬原告。
2023-09-10 23:10:591

告的组词大全(约50个) 告的词语解释_告是什么意思?

告的拼音 告的解释 告是什么意思 1、告字的拼音是gào ; 2、 告字的解释:(1)(动)把事情向人陈述、解说:~诉|~知|广~|报~|通~|忠~。(2)(动)向国家行政司法机关检举、控诉:~状|到法院去~他。(3)(动)为了某事而请求:~假|~贷。(4)(动)表明:~辞|自~奋勇。(5)(动)宣布或表示某种情况的实现:~成|~罄|~一段落。 精选部分告组词的词语造句及词语的拼音和详细解释: 1、求告造句:还有一位专写其他人不报道的事件的新闻工作者和博客作者;以及那些专门接其他人不接的案子、专门代表那些求告无门的受害者的律师们。 解释:央告(别人帮助或宽恕自己)。 2、告戒造句:某组织惩罚几个靠得太近的迷路者来告戒其他人是再正常不过的了,请相信,恐惧是让那些猿猴们呆在他们安全的如疥癣一般的城市里的最好方法。 解释:同〖告诫〗。 3、告状造句:虽然上面的这些点子,或许动机是好的。但其结果却无法使学生能成为自我负责、能思考的、能关心别人的孩子。让我们进一步观察滥告状的行为。 解释:<口>(1)(当事人)请求司法机关审理某一案件。(2)向某人的上级或长辈诉说自己或别人受到这个人的欺负或不公正的待遇。 4、劝告造句:这些最具历史感的、具有重要意义的物件都在他的私人博物馆中展出,在那儿每周日你会发现他带领参观并劝告人们珍视古物以免为时过晚。 解释:(1)拿道理劝人,使人改正错误或接受意见。(2)希望人改正错误或接受意见而说的话。 5、文告造句:周日,罗马天主教皇本尼迪克特十六世发布其今年的复活节文告,强烈呼吁维护非洲及中东地区的和平,并对在海啸中罹难的日本人民表示慰问。 解释:机关或团体发布的文件。 6、报告文学造句:尊重作家思想信仰自由和艺术自由,然后把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原则放在世界大格局中进行研究,这是21世纪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 解释:文学体裁,散文中的一类,是通讯、速写、特写等的统称。以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为题材,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而成,具有新闻特点。 7、祷告造句:他想出的这个断网日,是作为遵守犹太人安息日的一种方式,只不过不用祷告,还可以派对。 解释:宗教徒向神求保佑。 8、告警造句:计划的目的是用相对较小的、低风险和易于制造的有效负载来证明宽视场红外传感器能够维护导弹告警的持久的覆盖整个地球的监视。 解释:报告发生紧急情况,请求加强戒备或援助。 9、报告造句:如果比较的一个操作数包含多个值,新的值比较运算符将报告错误,因此使用这些运算符可以迅速有效地检测错误。 解释:(1)把事情或意见正式告诉上级或群众:你应当把事情的经过向领导~|大会主席~了开会宗旨。(2)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上级或群众所做的正式陈述:总结~|动员~。 10、电告造句:请于上午10时前将所需洗涤熨烫衣物装入洗衣袋,并注明洗烫要求,电告客房服务中心。 解释:用电报通知或报告。 11、告成造句:为了帮助你在购买经历中赢得司机宝座,你首先要学学游戏规则,这样你或许在大功告成之际甚至还能牛气十足地侃一侃自己旗开得胜的经历。 解释:宣告完成(较重要的工作):大功~。 12、告别造句:像低垂的雨云,告别的时候来到了。我仅仅来得及用颤巍巍的双手,在你的手腕上系上一条红色的丝带。 解释:(1)离别;分手(一般要打个招呼或说句话):他把信交给了队长就匆匆~了。(2)辞行:动身的那天清早,我特地去向他~。(3)和死者最后诀别,表示哀悼。 13、告辞造句:莱特布赖先生对这种称得上纽约优秀传统的过分谨慎赞许地点了点头。年轻人瞥了一眼手表,便借口有约,告辞而去。 解释:(向主人)辞别:我怕耽误他的时间,谈了一会儿就~走了。 14、告示造句:无数人都这么干,但是后果却被无辜的租房者承担了,他们没有任何过错,但是却在银行发出告示说房子将会进入市场的几天之内被赶出了公寓。 解释:<轻>(1)布告:安民~。(2)旧时指标语:红绿~。 15、告诫造句:也许你马拉松之后休息时间过长,你告诫自己要很快重新开始,但是发现完全无法开始训练,由于无法像往常一样快速恢复训练,你的运动水平下降。 解释:警告劝戒(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16、诬告造句:Cephos提供免费的扫描服务给那些声称自己被诬告且符合某些标准的人,看看结果能否获得司法采纳。 解释:无中生有地控告别人有犯罪行为。 17、通告造句:目前并不清楚的是,周一的通告是否会为中国进一步释放冻结的利比亚资金铺平道路,而这是中国 *** 和利比亚反对派关系的主要症结所在。 解释:(1)普遍地通知:~周知。(2)普遍通知的文告:布告栏里贴着一张~。 18、预告造句:在页面下方你可以观看到《世界大战2新的进攻》这部电影的最新预告片;你会喜欢最后用到的一些特效(如上图)。 解释:(1)事先通告:新事物的出现同时也就~了旧事物的灭亡。(2)事先的通告(多用于戏剧演出、图书出版等):新书~。 19、被告造句:然而,也就大约在这个时候,人们才开始在威廉的生活中看到些许希望:因为在高中的最后一年,他和几个一起成为被告的难兄难弟当上了那所学校的级长。 解释:在民事和刑事案件中被控告的人。也叫被告人。 20、布告造句:在这次布告上,相反的,我反对那些观念,即认为拥有勇气就能忽略现状,考虑现状是达到目的最不重要的因素。 解释:(机关、团体)张贴出来通告群众的文件。 21、公告造句:无论你把下议院想象成别的什么东西,它都和世界上其它任何一个议会一样,只是一座政治的戏院,而且这个戏院这次并没有让 *** 的消费审查公告感到失望。 解释: *** 或机关团体等向公众发出的通告。 22、告白造句:我想帮助你学会信仰告白,让你的告白带领你,改变你,消除你老旧的思维方式,以全新的方式看待你的生命、神、你自己、你的家庭,还有你的世界。 解释:(机关、团体或个人)对公众的声明或启事。 23、告急造句:据英国一月十一日发表的研究资料显示,18岁以上的女性中几乎有三分之一的人服用抗抑郁药物,该项调查的作者断言关于精神健康问题“数代妇女告急”。 解释:报告情况紧急并请求援救(多指军事、灾害等)。 24、忠告造句:这位老师的名字呀、相貌呀、脾性什么的,我已没有任何记忆了。但对于他那分量极重的忠告和分量更重的手掌的印象现在仍然还未消失。 解释:(1)诚恳地劝告:一再~。(2)忠告的话:接受~。 25、广告造句:也许因为这些大牌昂贵的价格,或者因为这位那位名流恰巧出现在它们的广告中,这些大牌使我们相信它们更安全。 解释:一种宣传方式,通过报纸、招贴等介绍商品或文娱体育节目等。 26、告捷造句:至少韩国队此前从未获得过短道项目上的冬奥会金牌。在温哥华的里士满椭圆速滑馆,她们首战告捷,自此他们主宰了此次短道速滑的比赛。 解释:(1)(作战、比赛)取得胜利:初战~。(2)报告得胜的消息。 27、警告造句:如果您还不熟悉DB2,或者您不确定将什么定义为计数器的警告和问题级别,或者甚至不知道应该查看什么计数器,您可以使用一个预定义的阈值模板。 解释:(1)提醒,使警惕。(2)对有错误或不正当行为的个人、团体、国家提出告诫,使认识所应负的责任。(3)对犯错误者的一种处分。 28、控告造句:这一许可协议是所有微软许可协议中最宽松的一个,基本来说你只要保留版权声明并且不对作者提出控告,那么你就可以做你想做的任何事情。 解释:向国家机关、司法机关告发(违法失职或犯罪的个人或集体)。 29、告发造句:在一个单独的电信欺诈案件中,通过计算一名白领罪犯所发的每封邮件,检察官们可以用一个超长刑期来威胁他,除非他供认不讳,或者告发他的老板。 解释:向公安机关、法院或 *** 检举揭发。 30、宣告造句:今天,我们在此宣告:我们将终止喋喋不休的抱怨和不能兑现的承诺,结束互相指责,打破陈规旧条??因为这一切已将美国政坛束缚得太久。 解释:宣布:~成立|~结束。 31、告密造句:在公司发现巴尼斯-索利兹向州监管者告密之后,她说公司解除了她的职务并让她搬到一个空荡荡的办公室,没有工作任务,没有网络收发电邮。 解释:向有关方面告发旁人的秘密活动。 32、讣告造句:本文不是讣告,不过乔布斯的身体状况据说时好时坏,哪怕他任董事长后十分活跃,也不可跟以前任CEO的时候同日而语。 解释:(1)报丧。(2)报丧的通知。 33、上告造句:一名大学生上告匹兹堡Steelers的四分卫BenRoethli *** erger性侵害。Ben的律师说她正要求原告不要追踪案件以免干扰审判。 解释:(1)向上级机关或司法部门告状。(2)向上级报告。 34、原告造句:意大利一法院日前对一位98岁高龄的原告表示,让她在2010年的时候再来参加该财产权案件的下次庭审??这竟然是该案件自提出以来的10多年之后。 解释:向法院提出诉讼的人或机关、团体。也叫原告人。 35、禀告造句:一个男人开始与祖先对话,禀告祖先要做的事情,然后把水,白酒和红酒撒入土地,最后把羊放倒,割断了羊的喉管。 解释:旧时称向上级或上辈告诉事情。 36、奉告造句:我重复了很多遍关于皮托管的问题,关于技术服务公告的问题,关于搜救队伍拖延的问题,而他们回答的时候要么闪烁其辞,要么就干脆回答“无可奉告”。 解释:敬辞,告诉:详情待我回来后当面~。 37、告慰造句:我们可以告慰张伯苓,告慰刘长春,告慰每一个为中华崛起而奋斗过的先人,我们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百年梦想。 解释:表示安慰;感到安慰。 38、告终造句:但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无休无止选择的世界里,最大化会耗费很长时间,而且任务艰巨;所以即使人们选了最佳的可能项,他们也常常是以生气告终,也未得到满足。 解释:宣告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失败而~。 39、哀告造句:在人类历史的开端,亚当和夏娃的长子该隐,杀害了他的弟弟,但神听到亚伯的血从地里向?哀告,于是神召该隐来解释他所作的事。 解释:苦苦央告。 40、告罄造句:通用汽车周二称 可能需要总计至多300亿美元的美国 *** 援助 是原来请求援助规模的两倍多 并称若不能获得新的联邦金援 最早在3月现金就会告罄.[ID:nCN0498331] 解释:指财物用完或货物售完。 41、正告造句:每一年,孟加拉国 *** 都采纳强硬办法来制止抄袭,并且经由过程报纸以及电视机实行了大规模的电视机台宣传活动正告学生。 解释:严正地告诉。 42、告退造句:注册代理人能够签订告退声明并将该声明的签字副本和两份完整沟通或者相符的副本提交州务卿立案,以辞去其代理人的录用。 解释:(1)在集会中要求先离去。(2)旧时指自请辞去职位。 43、告竣造句:古希腊人置信谷物歉收、子孙绵延的愿望,可以借着对谷神、酒神等的崇敬典礼而告竣,神话表露了他们对超天然力的信心。 解释:宣告事情完毕(多指较大的工程):这条铁路修建工程已全部~。 44、告老造句:这头驴子在芭蕾舞剧唐.吉柯德中,背著唐.吉柯德过重的仆人桑丘.潘萨,游走舞台19个年头后,将告老退休。 解释:封建王朝的大臣、官吏年老请求辞职,泛指年老退休:~还乡。 45、告假造句:这份研究表明,经历过精神健康问题的女性中至少有百分之十三的人已经辞去了工作,与此同时有百分之四十四的人告假离过职;多于四分之一的人离开过工作岗位少则一星期。 解释:请假。 46、央告造句:求你向主为我央告。愿主教我有妥实敬怕主的心。也教我配作讨主恩典的仆人。 解释:<轻>央求。 47、告贷造句:当告贷人和A公司在贷款合同下地一切贷款曾经获得了债,担保人能够在2011年9月30日终止本担保书地效能。 解释:请求旁人借钱给自己:经济困难,~无门。 48、大功告成造句:我们拥有几代没有市场经验的人民,你不能只口头上宣称实现市场经济,而指望一觉醒来就大功告成了,我当时其实是说要使市场基本发挥作用,我们要花一代人的时间投入。 典故:功:事业;告:宣告。指巨大工程或重要任务宣告完成。 49、不可告人造句:同时必须指出,应全面和正确理解民族自决原则。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以民族自决为幌子,公然鼓吹分裂主权国家。 典故:不能告诉别人。指见不得人。 50、自告奋勇造句:JohnOlson13岁时找到人生第一笔财富,在一次班级旅行的飞机上,他自告奋勇地坐在远离同学的座位上。 典故:告:称说,表示。主动要求担任某项艰巨的任务。 51、奔走相告造句:但是在正式比赛开始之前,头戴橄榄枝环的传令兵在各城邦之间奔走相告运动会正式开始的准确时间。 典故:指有重大的消息时,人们奔跑着相互转告。 52、谆谆告诫造句:他们把俄罗斯当做他们的老大哥,他们的朋友,而在整整70年中,他们被谆谆告诫在南边有一个巨大的黄皮肤的敌人。 典故:谆谆:教诲不倦的样子;告诫:规劝。恳切耐心地劝告。 有关告字组词的词语列表 告的组词 告怎么组词 告的多音字组词 告字组词 恳告、具告、进告、警告、谨告、戒告、醮告、教告、讦告、假告、祭告、谎告、皇告、回告、告假、归告、告茶、告导、告荒、告发、告倒、罗告、明告、纶告、论告、燎告、祈告、陪告、攀告、逆告、入告、求告、请告、类告、告报、告疾、告牒、告白、告借、告成、告变、告讦、告理、告猎、哀告、告饶、告戒、告教、告吹、告辞、告奉、告送、告休、告谢、告缺、告实、告札、告扰、告谴、告文、告首、告令、告馨、告别、告绝、告竭、告礼、告祭、告燎、告禀、告敕、私告、腾告、通告、宣告、首告、谥告、辨告、禀告、变告、播告、谒告、予告、预告、与告、责告、诏告、昭告、正告、转告、训告、言告、衔告、无告、晓告、辰告、长告、呈告、刁告、燔告、反告、放告、告匿、风告、符告、告乏、告老、告近、讣告、告脱、告舌、告庙、告坐、告退、告喻、告慰、告志、告天、告示、告密、告引、告飨、告养、告止、告助、告谕、劝告、拦告、诳告、亲告、普告、披告、签告、谴告、乞告、启告、取告、排告、宁告、捏告、默告、旁告、密告、买告、露告、纠告、控告、敬告、举告、见告、荐告、祷告、赐告、传告、奉告、电告、诞告、敷告、渎告、告破、告谒、告幺、告命、告债、告言、告论、告语、告凶、告行、柴告、布告、策告、参告、捕告、辩告、陈告、报告、被告、抱告、原告、在告、斋告、指告、祝告、旨告、忠告、奏告、嘱告、赠告、吁告、豫告、谕告、央告、遗告、移告、诉告、投告、文告、诬告、飨告、谢告、休告、状告、仰告、自告、申告、上告、班告、颁告、官告、告诫、告归、告诀、公告、广告、告饥、告负、告回、告帮、告喝、告急、告竣、函告、告捷、告蒇、告贷、告籴、告窆、告劾、告存、告词、告殂、告俘、告病、告代、告哀、告警、告劳、告匮、告类、告奸、告便、告难、告知、告乞、告事、告诉、告罄、告月、诰告、告朔、讽告、赴告、告聘、告请、告讼、告赛、告麻、告至、告求、告宁、告祢、告身、告托、告缗、告免、告丧、告祝、告终、告罪、告状、告揖、告诵、告珠玉、告天子、告善旌、告密者、告终养、告奋勇、软广告、硬广告、原告人、被告人、报告期、长休告、告天鸟、假报告、强告化、红告示、肉告示、告止幡、放告牌、小报告、三告官、告地状、告阴状、告化子、空名告、告化儿、龟厌不告、告哀乞怜、没头告示、空名告身、乞哀告怜、户告人晓、告枕头状、丁宁告戒、不敢告劳、上求下告、三告投杼、死告活央、庶女告天、下情陪告、谆谆告诫、自告奋勇、安民告示、哀告宾服、无可奉告、颠连无告、道路相告、大功告成、大工告成、柴燎告天、三求四告、告朔饩羊、求亲告友、频频告捷、空头告身、堪以告慰、买上告下、黄牌警告、讲呈说告、东央西告、打小报告、出告反面、奔走相告、不可告人、无头告示、嗷嗷无告、报告文学、谆谆告戒、首战告捷、悬车告老、广告颜料、告老还家、告贷无门、告老在家、告老还乡、告往知来、告诉才处理、诬告陷害罪、恶人先告状、杨三姐告状、告个幺二三、求爹爹告奶奶、被告举证制度
2023-09-10 23:11:201

古代汉语“告”的意思

告拼音:gào告的古文解释gào①<动>告诉;报告。《愚公移山》:“操蛇之神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送东阳马生序》:“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②<动>祭告(鬼神)。《出师表》:“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伶官传序》:“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③<动>称:说。《教战守策》:“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病。”④<动>请求。《杨修之死》:“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惇,亦欲斩之。众官告免。”⑤<动>告发;控告。《陈州粜米》:“点纸连名,我可便直告到中书省。”⑥<动>古代官吏休假。《史记u2022汲郑列传》:“上常赐告者数。”【辨】告,诰,诏。见“诰”字。
2023-09-10 23:11:291

告知和告之有什么区别?

1.词义不同:“告知”的意思是通知、告诉。而“告之”的意思将两者的词义分开,即告和之,告的意思就是告诉,之指的是代词,代指人和其他物。连起来就是告诉某某。2.使用环境不同:“告知”相比于“告之要更加官方庄严一点,一般用于书面语,而“告之”一般用于口语。3.使用方式不同:“告知”是作为一个动词,是告诉的意思。而“告之”是动词加名词结构,构成动名词,意思是告诉某某。扩展资料“三人一致请求笔者不要将此事告之家长,替他们隐瞒下来。”很明显,他用“告之”这个“词”是错误的,正确的应该是“告知”。《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这样解释“告知”:告诉使知道。例如:“把通信地址告知在京的同学。”也就是说,“告知”不但要求有“告诉”这一行为,而且还要有“知道”这一效果,若是只“告”不“知”,那就不是“告知”了。而关于“告之”,严格一点说,它不是一个词。
2023-09-10 23:11:491

告的文言文解释及意思是什么意思

1. 文言文中,告和语的区别 在文言文中,告和语都有“说、告诉”的意思。但是二者也存在很多区别。 1、含义不同。告,古语本义是指用一头牛进行祷告的意思。后来,“告”的意思渐渐淡化,普通化,泛指“表达、诉说”。语,一般指语言或说话。读yǔ时,做名词,语言的意思;读yù时,做动词,说话、告诉的意思。 2、告,在文言文中使用比"语"字更为广泛。“语”除了有“告诉、说”的意思以外,一般指语言、谈论,没有其它更多层面的意思。而"告"字在文言文中则有许多层解释: ①报告,上报。此用法极为广泛。 a、乃告太王王季文王。——《书·金滕》 b、告公用圭。——《易·益》 c、必告父母。——《诗·齐风·南山》 d、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诸葛亮《出师表》 e、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②把话说给别人听,告诉。 告,语也。——《玉篇》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③告状,控告。 a、点纸连名,我可便直告到中书省。——《陈州粜米》 b、小人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红楼梦》 ④指请求。 a、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礼记》 b、佯怒夏侯杶,亦欲斩之。众官告免。——《三国演义》 ⑤谕告,宣告。后作“诰”。 告,教也。——蔡邕《独断》 天子告朔于诸侯。——《谷梁传·文公十六年》 ⑥告别,辞行。 足下待故人如此,便请告退。——《三国演义》 2. 文言文的解释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 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亦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 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 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 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 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 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 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耳。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 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 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 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1.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 徼:边界。 B.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 薪:这里是“当作柴草”。 C.或芟而去焉 芟:锄除。 D.固有不能间也欤 间:间或。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表述任光禄志趣高雅的一组是( ) ①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②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 ③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 ④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 ⑤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 ⑥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 ①④⑤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写游京师显贵人家之园的见闻感受,那里奇花异石屡见不鲜,惟竹不可得。 B.文章第2段引用俗语,说明世上评价人、物的标准,是依远近多寡而论高下贵贱。 C.任光禄虽然身处江南,但不以世俗贱竹而贱之,而是在荆溪之上治园,“遍治以竹”。 D.文章由任光禄对竹的态度,揭示出他不谄流俗的孤高独立的人品,这也属直接写竹。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解析】D (间:间隔,阻止)2【解析】B。(①句写京师人把竹子当作宝;④句是写任光禄的凛然气节;⑥句写竹子)3【解析】D。 (是间接写竹)4(1)【解析】如此说来,世上的美丑好恶,又有什么不变的标准呢!(“亦”、宾语前置、句意各1分)(2)【解析】所以京城人珍爱竹子,与江南人不重竹子,他们同属于不知竹,是一样的啊。(“其”、“一”、句意各1分)(3)【解析】既然这样,那么假使竹子不是这里的土地所有,任君也将竭尽其力予以搜集,然后心里才高兴。 (“然则”、“虽”、“快”、句意各1分)【参考译文】 我曾经游观过京城世宦富贵人家的亭园,见那里集聚的东西,自极远的边地到海外,奇异的花卉石子没有不能罗致的,所不能罗致的只有竹子。我们江南人砍伐竹子当柴烧。 他们筑园构亭也必定购买寻求海外的奇花异石,有的用千钱买一石,有的用百钱买一花,并不吝惜。然而如有竹子占据在当中,有时就将它砍去,说:“不要让它占了我种花置石的地方”。 但京城人如果能觅到一竿竹子,常常不惜化费数千钱来购买;然而一遇到下霜降雪,便又都干枯而死。正因为它的难以寻觅而且又多枯死,人们因此就更加珍爱它。 而江南人甚而笑他们说:“京城人竟把我们当柴烧的东西视为珍宝。” 呜呼!奇花异石诚然为京城与江南人所珍爱。 然而追溯它们的产地,则边地和海外人看待它们,我想也与竹子在江南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而边地海外,或许是从不出产竹子的地方,假如让那里的人一旦看到竹子,我想他们必定比京城人更加珍爱和看重它。 这。 3. 二元律令告律的文言文翻译 文帝四年, 大商人仗势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状,说他是错治了病。当地的官吏判他切断肢体的“肉刑”,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 淳于意有5个女儿。他被押送长安离开家的时候,望着女儿们叹气,说:“唉,可惜我没有男孩,遇到急难时,连个帮手也找不到。”几个女儿都低着头伤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儿缇萦又是悲伤,又是气愤。她想:“为什么女儿偏没有用呢?”她提出要陪父亲一起上长安去,家里人再三劝阻她也没有用。 缇萦到了长安,托人写了一封奏章,到宫门口递给守门的人。汉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书的是个小姑娘,倒很重视。那奏章上写着:“我叫淳于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父亲给国家当差的时候,齐国的人都说他廉洁正直。现在他犯法获罪,按律当处以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没入官府作奴婢,用身体来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汉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这个小姑娘. 这样,汉文帝就正式下令废除肉刑。 追问: 缇萦愿卖身救父文言文 解释词语。①以刑罪传西之长安 之的意思。② 生子不生男 子的意思③上闻之悯之 悯的意思。 回答: 之:到,往。 子:孩子。 追问: 悯的意思呢 追问: 今坐法当刑的意思是? 回答: 悯:同情,可怜。 今坐法当刑:现在他犯了法,(按照律法)应当受到(肉刑)处罚 4. 辞的古文解释 辞cí ①口供。《周礼?秋官》:“听其狱讼,察其~。”柳宗元《断刑论》:“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 ②言词,词句。《信陵君窃符救赵》:“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送我。”《后序》:“初至北营,抗~慷慨,上下颇惊动。”《屈原列传》:“明于治乱,娴于~令。” ③讲话,告诉。《肴之战》:“使皇武子~焉。”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无伤也,请~于军。” ④推辞;拒绝;不接受。《陈情表》:“臣以供养无主,~不赴命。”《后序》:“于是~相印不拜。” ⑤告别。《廉颇蔺相如列传》:“臣等不肖,请~去。”《木兰诗》:“旦~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⑥文词。《屈原列传》:“皆好~而以赋见称。”《送东阳马生序》:“撰长书以为贽,~甚畅达。” ⑦古代文体的一种。如《楚辞》、《归去来兮辞》。【辨】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辞”和“词”是同义词。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后逐渐以“词”代“辞”。 【辞见】京朝官出任外官赴任前朝见皇帝。 【辞决】决别。 【辞令】应对的言辞。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又善为~。” 【辞世】1.隐居避世。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托迹黄、老,~却粒。”2.犹“去世”、“逝世”。韩愈《祭虞部张员外文》:“倏忽逮今,二十馀载,存皆衰白,半亦~。” 【辞谢】婉言道歉或谦让不受。 【辞致】辞令或文词的风格。《隋书?苏威传》:“~可观,见者莫不称善。” 5. 告诸往而知来者”是什么意思 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这样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6. 解释文言文 译文就是: 现在有一个人偷邻居家的鸡。有人对他说:“偷鸡,这不是君子的作为。”这个人说:“请让我逐渐减少吧,我每月偷一只,来年就洗手不干了。”如果知道这不合道义,早点停止就是了,何必要等到来年呢? 月怀一鸡的寓意 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注释】 攘――――窃取、偷盗。 或――――某人、有人。 道――――一个人的举止言行。 损――――减少。 已――――罢了、停止的意思。 非义―――不符合于正当的事理。 斯―――那么就应该的意思。 偷鸡是一种损人利己的不良行为。痛改前非谓之大勇;原谅自己,必将种下祸根。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正确对待错误问题。
2023-09-10 23:12:141

告在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1. 文言文中,告和语的区别 在文言文中,告和语都有“说、告诉”的意思。但是二者也存在很多区别。 1、含义不同。告,古语本义是指用一头牛进行祷告的意思。后来,“告”的意思渐渐淡化,普通化,泛指“表达、诉说”。语,一般指语言或说话。读yǔ时,做名词,语言的意思;读yù时,做动词,说话、告诉的意思。 2、告,在文言文中使用比"语"字更为广泛。“语”除了有“告诉、说”的意思以外,一般指语言、谈论,没有其它更多层面的意思。而"告"字在文言文中则有许多层解释: ①报告,上报。此用法极为广泛。 a、乃告太王王季文王。——《书·金滕》 b、告公用圭。——《易·益》 c、必告父母。——《诗·齐风·南山》 d、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诸葛亮《出师表》 e、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②把话说给别人听,告诉。 告,语也。——《玉篇》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③告状,控告。 a、点纸连名,我可便直告到中书省。——《陈州粜米》 b、小人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红楼梦》 ④指请求。 a、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礼记》 b、佯怒夏侯杶,亦欲斩之。众官告免。——《三国演义》 ⑤谕告,宣告。后作“诰”。 告,教也。——蔡邕《独断》 天子告朔于诸侯。——《谷梁传·文公十六年》 ⑥告别,辞行。 足下待故人如此,便请告退。——《三国演义》 2. 以在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以 1、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而,来。例: ⑴有好事者船以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以:以便) 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讽耶? ⑹以啮人,无御之者。 (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⑻属予作文以记之。 ⑼杀之以应陈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哙侧其盾以撞。 (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动。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20)各各竦立以听。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隐忍以行。 (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击荆河。 (26)遂自投汨罗以死。 (27)其责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 3、把,拿,用。例: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 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⑺何以为计? ⑻将以攻宋。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17)以我应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胜。 (19)国胡以相恤。 (20)将以衅钟。 (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4、以为,认为。例: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⑷皆以美于徐公。 ⑸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凭,靠。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6、按照,依照。 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进。 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⑸盖以律非故杀。 ⑹以次进。 ⑺则又 法从事。 7、根据。例: 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以:一说拿。) 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0、在。 例: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⑶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⑷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逆以煎我怀。 12、为。例: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 (以:是) 13、通“已”,止。例: 无以,则王乎? 14、任用。 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 例: 以一物体与物物争。(本义项指前一个“以”。) 「以为」 1、把。 当作或作为。例: ⑴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⑵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⑶吾始闻汝名,以为豪。 ⑷相传以为雁荡。 ⑸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⑹撰长书以为贽。 ⑺寡君之以为戮。 2、认为。例: ⑴以为且噬己为,甚恐。 ⑵以为妙绝。 ⑶人人自以为必死。 ⑷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⑸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⑹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 3、把。 制成。例: 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⑵铸以为金人十二。 3. 岂在文言文里的意思是什么 难道 具体得看在什么语境中,大部分来说意思是“难道”e69da5e6ba90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2643361表疑问。 下面有十几中解释 岂 (1)岂qǐ (2)同“恺”(kɑi)。安乐 王在在镐,岂乐饮酒。――《诗·小雅·鱼藻》 既见君子,孔燕岂弟。――《诗·小雅·蓼萧》 岂 (1)岂qǐ (2)(形声。从壴(zhù)省,微省声。壴,陈列乐器。(kǎi)本义:回师时献功之乐) (3)“岂”假借作虚词,用在句中或句首,表示反问。 (4)相当于“难道”,“怎么” [how] 岂非计久长。――《战国策·赵策》 岂若吾乡邻。――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岂其愤世疾邪者耶。――明·刘基《卖柑者言》 岂独一琴哉。――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5)又如:岂奈(何奈,无奈);岂不尔思(怎能不思念你);岂有他哉(表示没有其他原因) (6)相当于何况 。如:岂况(何况) (7) 其 (8)表示祈使。如:岂不可(怎么不可以) (9)表示估计、推测。相当于也许、莫非 将军岂有意乎。――《战国策·燕策》 (10) 又 荆卿岂无意哉。 将军岂愿见之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11)又 将军岂有意乎。 (12)又如:岂有(也许有) 岂不qǐbù 难道不…?怎么不…? 岂不容易? 4. 谓在文言文里是什么意思 ◎ 谓 谓 wèi 〈动〉 (1) (形声。从言,胃声。本义:告诉) (2) 同本义 [tell] 谓,报也。——《说文》 人以谓霍氏。——《汉书·霍光传》。注:“告语也。” 太后明谓左右。——《战国策·赵策》 谓安陵君曰。——《战国策·魏策》 谓唐雎曰。 谓岛曰。—— 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3) 说 [say] 谓,说也。——《广雅·释诂二》 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楚辞·九章·怀沙》 请往谓项伯,言 沛公不敢背 项王也。——《史记·项羽本纪》 不可谓智。——《墨子·公输》 不可谓仁。 不可谓忠。 不可谓知类。 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诗·小雅》 (4) 评论 [ment on] 子谓 子贱:“君子哉若人!”——《论语》 (5) 称为 [name;call] 谓之文也。——《论语》 谓为三横。——《世说新语·自新》 谓之天门。——清· 姚鼐《登泰山记》 皆谓之天门。 (6) 又如:何谓(什么叫做);称谓 (7) 认为,以为 [think] 谓为信然。——《三国志·诸葛亮传》 皆谓已死。——《世说新语·自新》 太守谓谁。——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予谓菊。——宋· 周敦颐《爱莲说》 (8) 意料 [expect] 不谓严挺之乃有此儿也。——《唐语林》 (9) 援助 [help] 故节于身,谓于民。——《晏子春秋》 (10) 通“为( wèi)”。相当于“是” [be] 醉而不出,是谓伐德。——《诗·小雅·宾之初筵》 词性变化 ◎ 谓 谓 wèi 〈名〉 意义;意思 [meaning]。如:何谓 ◎ 谓 谓 wèi <;连> 通“为”。因为 [because] 亦不以众人之观易其情貌,亦不谓众人之不观不易其情貌。——《列子》 啬之谓术也生于道理。——《韩非子·解老》 有一人不得其所,则谓之不乐。——《盐铁论·忧边》
2023-09-10 23:12:321

告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1. 文言文中,告和语的区别 在文言文中,告和语都有“说、告诉”的意思。但是二者也存在很多区别。 1、含义不同。告,古语本义是指用一头牛进行祷告的意思。后来,“告”的意思渐渐淡化,普通化,泛指“表达、诉说”。语,一般指语言或说话。读yǔ时,做名词,语言的意思;读yù时,做动词,说话、告诉的意思。 2、告,在文言文中使用比"语"字更为广泛。“语”除了有“告诉、说”的意思以外,一般指语言、谈论,没有其它更多层面的意思。而"告"字在文言文中则有许多层解释: ①报告,上报。此用法极为广泛。 a、乃告太王王季文王。——《书·金滕》 b、告公用圭。——《易·益》 c、必告父母。——《诗·齐风·南山》 d、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诸葛亮《出师表》 e、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②把话说给别人听,告诉。 告,语也。——《玉篇》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③告状,控告。 a、点纸连名,我可便直告到中书省。——《陈州粜米》 b、小人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红楼梦》 ④指请求。 a、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礼记》 b、佯怒夏侯杶,亦欲斩之。众官告免。——《三国演义》 ⑤谕告,宣告。后作“诰”。 告,教也。——蔡邕《独断》 天子告朔于诸侯。——《谷梁传·文公十六年》 ⑥告别,辞行。 足下待故人如此,便请告退。——《三国演义》 2. 辞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名〉 1.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2. 同本义 [legal case;lawsuit] 辞,讼也。——《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 善于辞案条教。——《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 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书·吕刑》 3. 口供 [oral confession] 明清于单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书·吕刑》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礼记·大学》 其次不辱辞令。——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辞布者。——《周礼·司市故书》。司农注:“辞布,辞讼泉物者也。” 狱辞无谋故者。——方苞《狱中杂记》 有诏即讯,辞服。——《汉书·赵君韩张两王传》 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柳宗元《断刑论下》 4. 言辞;文辞 [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 安定辞。——《礼记·曲礼》。疏:“言语也。” 不以文害辞。——《孟子》。注:“诗人所歌咏之辞。” 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荀子·正名》。注:“说事之言辞。” 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 5. 又 其次不辱辞令。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又如:辞色(言辞和容色);辞容(表情;面色);辞旨(言语或文章的主旨、含意) 7. 特指政令之词 [order]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三国志》 裴松之注引 8. 借口,口实 [excuses] 君子疾夫舍日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 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 9. 又如:辞头(说法;借口) 10. 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或辞赋并称 [Ci,a type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梁启超《谭嗣同传》 11. 又如:楚辞 12. 古体诗的一种 [Ci,a form of classical poetry]。如:木兰辞 〈动〉 1. 说讲 [speak;talk] 使人辞于狐突。——《礼记·檀弓》。注:“告也。” 无辞不相接也。——《礼记·表记》。注:“辞所以通情也。” 无伤也,请辞于军。——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2. 辞别;告别 [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 朝辞白帝彩云间。—— 李白《早发白帝城》 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吕氏春秋·士节》。注:“辞者别也。”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北朝乐府《木兰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 又如:不辞而别;辞朝(进朝辞谢皇帝);辞世颂(遗书);辞年(辞岁。除夕之夜) 4. 推却不受 [discline] 以王父命辞父命。——《公羊传·哀公三年》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辞以军中多务。——《资治通鉴》 5. 又如:辞让(推让);辞不获命(辞谢推让而未获允许) 6. 审讯 [try] 单于使 卫律召 武受辞。——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7. 遣去 [dispatch;expel]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左传》 辞八人者,而后王安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8. 解雇,免职 [di *** iss]。如:他被张老板辞了;辞馆(辞去书塾的教职) 3. “言”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言,yán,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动〉 (1)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 同本义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意为言出传达真理。 本义:说,说话。[1] 汉语多义词。言(yán),①讲,如:言之在先;②说的话,如:言简意赅;③汉语的字,如:五言诗,七言绝句,洋洋万言;④语助词,无义,如:言归于好,“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代词〉 《尔雅·释诂》:“卬、吾、台(yí)、予、朕、身、甫、余、言,我也。” 例(1)《诗·小雅·彤弓》:“彤弓弨兮,受言藏之。” 例(2)《诗·郑风·女曰鸡鸣》:“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4. 于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于】 (一)介词。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被。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③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④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5. 被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被”在文言文中有两个读音,释义分别如下: 一、[ bèi ] 1、睡觉时覆盖身体的东西:~子。~单。棉~。毛巾~。羽绒~。~褥。 2、盖,遮覆:~覆。泽~后世(恩惠遍及后代)。 3、遭遇,遭受:~灾。~难(nàn)。 4、介词,用在句中表示主讲是受事者:他~(老板)辞退了。 5、用在动词前,表示受动:~动。~告。~批评。~剥削。 二、[ pī ] 古同“披”,覆盖。 “前被诏书”、“暮乃被符”的“被”都是遭遇的意思,可以引申为接收、收到。 扩展资料 一、“被”的相关组词 棉被、被动、被子、植被、被里、被袋、被难、被告、被头、被覆 二、“被”的相关谜语 “被”为谜底的谜语:东坡补衣(打一汉字) 三、“被”的英文翻译 bedding; passive indicator "by"。 6. “见”在文言文里是什么意思 【动】 (会意。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目”,下面是“人”。在人的头上加只眼睛,就是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 本义:看见,看到) 同本义〖see;catchsightof〗 见,视也。——《说文》 未见君子。 ——《诗·周南·汝坟》 利见大人。——《易·乾》 见龙在田。 ——《易·乾》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见而不见,闻而不闻。 ——《韩非子·主道》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乐府诗集·木兰诗》 见两小儿辩斗。 ——《列子·汤问》 儿童相见不相识。——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虎见之。 ——唐·柳宗元《三戒》 歧王宅里寻常见。——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又如:见雌雄(看到结果);见人(见证人);见喜(出痘疹的忌讳说法);见不过(看不惯;见不得);见头知尾(比喻聪明透顶) 进见;会见〖meet;callon〗 往见楚王。 ——晋·干宝《搜神记》 见蔡桓公。——《韩非子·喻老》 扁鹊复见。 正见清河。——《世说新语·自新》 又如:见驾(参见皇帝);见面挂脚(古时风俗新娘拜见公婆和诸姑姊妹时,所奉上作为见面礼的刺绣鞋面);见礼(朝见之礼) 遇到;碰见〖eintocontacith;beexposedto〗 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 ——《左传·桓公元年》 又如:这种药怕见光;见齿(露齿而笑);见顾(光顾);见难(遇到危难);见礼(受到礼遇) 指死——主要用于口语中〖kick〗。如:见阎王 听到〖listen〗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东揖山东隆准公。 ——李白《梁甫吟》 又如:见说(听说);见话(听说,听讲) 观察;知道;了解〖observe;know〗 道在不可见。——《韩非子·主道》 本无辞辇意,岂见入空官。 ——李贺《感讽》 又如:见几(明察事物细微的倾向);见知(知道);见便(识相;知趣) 比试;较量〖match〗。如:见高低;见阵(交战,对阵);见仗(交战) 见 见 jiàn 【名】 看法,见解〖opinion〗 敢陈愚见。 ——《晋书·王浑传》 又如:依我之见;政见;我见;各抒己见;各执己见;固执己见;主见 见识〖view〗。如:浅见;偏见;见趣(见识情趣);见短(见识短浅) 见 见 jiàn 【助】 表示被动,相当于“被”〖be+过去分词〗 不见保。 ——《孟子·梁惠王上》 见犯乃死。——《汉书·李广苏建传》 诚恐见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悲独见病。——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又如:见笑于人;见笑于人;见重于当时;见执(被捉拿);见罔(被诬陷枉屈);见害(被害);见款(承蒙款待) 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见辱问于长者。 ——唐·李朝威《柳毅传》 又如:见告;见示;见教 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如:碰见;闻见;听见 见 见 jiàn 【形】 现有的〖available〗。 如:见力(现有的兵力);见子(现有的儿子);见兵(现有的士兵);见卒(现有的士卒) 明显的〖visible〗。如:见证;见人(证人) [方言]∶每〖every〗 贤弟若如此,见常也显你的好处。 ——《水浒传》 又如:见常(平常);见年(每年);见天见地(每天);见天见晚(每日每夜) 另见xiàn。
2023-09-10 23:12:401

“告之”和“告知”的区别是什么?

二者的区别在于词义不同、使用环境不同以及使用方式不同。1.词义不同:“告知”的意思是通知、告诉。而“告之”的意思将两者的词义分开,即告和之,告的意思就是告诉,之指的是代词,代指人和其他物。连起来就是告诉某某。2.使用环境不同:“告知”相比于“告之要更加官方庄严一点,一般用于书面语,而“告之”一般用于口语。3.使用方式不同:“告知”是作为一个动词,是告诉的意思。而“告之”是动词加名词结构,构成动名词,意思是告诉某某。扩展资料:举例说明:1.告之广而告之:是指将某件事情告诉很多人,之字在这里代表一个没有具体指代的对象,是一个代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意思是:我特地将自己求学的艰难告诉他。这里的告之也是告诉他的意思,之在这里指的是他。2.告知:《诗刊》1978年第5期:“姿态万千的崮,象我们手中的刀、枪、剑。它告知天下敌,战士一直在前线。《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一回:“我把这话告知朝贵,谁想朝贵不但毫不惊慌,还要说:‘ 日本 一个小国,他能怎样?"”
2023-09-10 23:12:571

告示、通告、通知、启事、公告有什么区别?

告示,源于旧时的用法,布告的意思。古代官府把一件或几件重大的事情,以文书的形式,公开告知于属下和民众,要他们了解与执行。一般用于需要广泛告知的重要事项。含有一定的强制意义。通告,是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事项的周知性公文。通告的使用面比较广泛,一般机关、企事业单位甚至临时性机构都可使用,但强制性的通告必须依法发布,其限定范围不能超过发文机关的权限。通知,是运用广泛的知照性公文。用来发布法规、规章,转发上级机关、同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要求下级机关办理某项事务等。通知的应用极为广泛。下达指示、布置工作、传达有关事项、传达领导意见、任免干部、决定具体问题,都可以用通知。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可以用通知;平行机关之间有时也可以用通知。启事是机关,团体,单位个人有事情需要向公众说明,或者请求有关单位,广大群众帮助时所写的一种说明事项的使用文体,属于应用写作研究的范畴。通常张贴在公共场所或者刊登在报纸、刊物上。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可以使用。公告,是指政府、团体对重大事件当众正式公布或者公开宣告,宣布。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公布依据政策、法令采取的重大行动等;二是向国内外宣布法定事项,公布依据法律规定告知国内外的有关重要规定和重大行动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公务文书
2023-09-10 23:13:131

告知和告之有什么区别?

1、范围不同:告知指把事情告诉人,使之知道,是一个动作。告之,则是将某事告诉某人或某个组织,是一个复合词,由“告”这个动作和“之”这个动作对象组成。2、用途不同:前者更多的用在一些正规的文件里面,而后者所用的范围更广泛一些。3、词义不同:告之,“之”是人称代词,告之是指告诉...的意思,是代词作宾语。而告知,就是告诉的意思,多用与一些文本用语, 形容词做宾语。扩展资料一、告知,告之的近义、相似词:见告,示知,见知,知人知面不知心,知根知底,知己知彼,报告,告白,告辞,告诫,告诉,广而告之,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既来之,则安之,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二、告知,告之的造句:1、天天告知自己一次:我真的很不错。2、战争时期,我并不把全部真相告知士兵,因为既无必要,也会泄密。3、做一个引人腻烦的人的秘诀就是告知别人所有。4、经理不是只告知外人怎么湿的家伙,而是要激领队伍发生必定报胜,并晨纲标义无反顾。5、一时间,老百姓在这冰天雪地之中被告知因为煤炭供应告急,电厂已经停机,高压输电线路在大雪和冰冻中彻底瘫痪,电力公司无电可供。6、因此对于投保人而言,如实告知是必须履行的义务,自作聪明,往往吃亏的还是自己。7、彼时的工党政府被告知说,只有削减预算赤字尤其是失业补助才能平息市场,否则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将在2个星期后告罄。8、当卡尼曼先生以决定性的证据向这些可怜的被试告知他们的错误时,所换来的不是改过自新的承诺,而是迷惑不解的沉默,接着便忙自己的事去了。9、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10、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而无盗,臂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11、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12、以愚者反之。是以非其人,告之弗听;非其地,树之弗生;得其人,如聚砂而雨之;非其人,如会聋而鼓之。13、人们在历经冲突争斗、强权镇压后,常被告之要既往不咎。
2023-09-10 23:13:211

“告”在实际中可以用来泛指什么?

在实际使用中,“告”用来泛指表达、诉说,不太计较上下之别。
2023-09-10 23:13:361

“告知”和“告之”的具体区别之处在哪里?求大神帮助

告知,既是告诉某人或某个组织使其知道某件事情,是一个动作。 告之,则是将某事告诉某人或某个组织,是一个复合词,由“告”这个动作和“之”这个动作对象组成。 具体来讲,前者更多的用在一些正规的文件里面,而后者所用的范围更广泛一些。 举例说明:在国家管理的特种设备方面,开工时需要像当地质监部门上报“开工告知书”,就是说让质监部门知道开工这件事情。 而“广而告之”则是指将某件事情告诉很多人,之字在这里代表一个没有具体指代的对象,是一个代词。 告之,“之”是人称代词,告之,是指告诉...的意思,是代词作宾语 告知,就是告诉的意思,多用与一些文本用语, 形容词做宾语。其实两个词都正确的,看语境了。
2023-09-10 23:13:571

告的四字成语

1. 告的四字成语大全 自告奋勇、 谆谆告诫、 无可奉告、 大功告成、 不可告人、 告老还乡、 告朔饩羊、 上求下告、 奔走相告、 龟厌不告、 不敢告劳、 买上告下、 乞哀告怜、 三告投杼、 行词告状、 哀告宾伏、 死告活央、 三求四告、 悬车告老、 堪以告慰、 嗷嗷无告、 首战告捷、 告哀乞怜、 哀告宾服、 告贷无门、 户告人晓、 无头告示 2. 告的四字成语 自告奋勇 [zì gào fèn yǒng] 告:称说,表示。主动要求担任某项艰巨的任务。 谆谆告诫 [zhūn zhūn gào jiè] 谆谆:教诲不倦的样子;告诫:规劝。恳切耐心地劝告。 无可奉告 [wú kě fèng gào] 没有什么可以告诉对方的。 告老还乡 [gào lǎo huán xiāng] 年老辞职,回到家乡。 大功告成 [dà gōng gào chéng] 功:事业;告:宣告。指巨大工程或重要任务宣告完成。 不可告人 [bù kě gào rén] 不能告诉别人。指见不得人。 告朔饩羊 [gào shuò xì yáng] 原指鲁国自文公起不亲到祖庙告祭,只杀一只羊应付一下。后比喻照例应付,敷衍了事。 上求下告 [shàng qiú xià gào ] 指到处求问。 奔走相告 [bēn zǒu xiāng gào] 指有重大的消息时,人们奔跑着相互转告。 乞哀告怜 [qǐ āi gào lián] 哀:怜悯;告:请求。乞求别人的怜悯和帮助。 哀告宾伏 [āi gào bīn fú ] 哀求饶恕,愿意服从。[宾伏:古代指诸侯或边远部落按时朝贡,表示服从;后指顺从、归顺。] 书证:元u2022佚名《延安府》第一折:“我见他慌悚踌躇,左右支吾,紧慢相逐,跪在街衢,哀告宾伏。” 不敢告劳 [bù gǎn gào láo] 努力做事,不诉说自己的劳苦。比喻勤勤恳恳,不辞辛劳(多用在自己表示谦虚)。 买上告下 [mǎi shàng gào xià] 贿赂上司,央告下人。 三告投杼 [sān gào tóu zhù] 比喻流言数传能使人信而转疑。 龟厌不告 [guī yàn bù gào] 指屡加龟卜,致使龟灵厌恶,不再以吉凶告人。比喻很有效的东西,过度使用也会失灵。 行词告状 [xíng cí gào zhuàng] 写状词打官司。 告贷无门 [gào dài wú mén] 告贷:向别人借钱。想借钱但没有地主借。指生活陷入困境。 无头告示 [wú tóu gào shi] 用意不明的文告。也指缺乏主要内容的官样文章。 首战告捷 [shǒu zhàn gào jié] 第一仗就取得胜利。 3. 四个字的成语告在第二个字 三告投杼:【基本解释】:《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 "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 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 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后以“三告投杼”比喻流言数传能使人信而转疑。哀告宾服:【基本解释】:宾服:古指诸侯或边远部落按时朝贡,表示依服、服从。 后泛指归顺、服从。指哀求饶恕,愿意服从。 【拼音读法】:āi gào bīn fú【近义词组】:跪地求饶【使用方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表示服从【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延安府》第一折:“我见他慌悚踌躇,左支右吾,跪在街衢,哀告宾服。”。 4. 谁能告我4个字成语 苦海无边 冷若冰霜 暗度陈仓 安营扎寨 安心乐意 俛首帖耳 黾穴鸲巢 免怀之岁 绵言细语 绵延不断 绵绵瓜瓞 绵绵不绝 绵绵不断 绵力薄材 绵里藏针 眠云卧石 眠思梦想 眠霜卧雪 眠花醉柳 眠花卧柳 眠花宿柳 眠花藉柳 蜜里调油 密云不雨 密约偷期 密密层层 密锣紧鼓 秘而不言 秘而不宣 秘而不露 觅迹寻踪 米珠薪桂 米已成炊 米盐博辩 米粒之珠 靡知所措 靡有孑遗 靡衣玉食 靡衣媮食 靡衣偷食 靡颜腻理 靡所适从 靡所底止 靡然向风 靡然乡风 靡然顺风 靡然从风 靡然成风 靡靡之音 靡靡之声 靡靡之乐 靡坚不摧 靡不有初 麋沸蚁动 糜躯碎首 猕猴骑土 迷踪失路 迷途知返 迷途知反 迷涂知反 迷头认影 迷天大罪 迷天大谎 迷人眼目 迷迷荡荡 迷恋骸骨 迷离扑朔 迷离恍惚 迷离惝恍 迷离徜恍。 5. 关于告字的成语有哪些 关于告字的成语有哪些 : 自告奋勇、 谆谆告诫、 无可奉告、 大功告成、 不可告人、 告老还乡、 告朔饩羊、 上求下告、 奔走相告、 龟厌不告、 不敢告劳、 买上告下、 乞哀告怜、 三告投杼、 行词告状、 哀告宾伏、 死告活央、 三求四告、 恶人先告状、 悬车告老、 堪以告慰、 嗷嗷无告、 首战告捷、 告哀乞怜、 哀告宾服、 告贷无门、 户告人晓、 无头告示 6. 含有告字的成语 告往知来 gào wǎng zhī lái 意思: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 出处:《论语·学而》:“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告朔饩羊 gù shuò xì yáng 意思:原指鲁国自文公起不亲到祖庙告祭,只杀一只羊应付一下。后比喻照例应付,敷衍了事。 出处:《论语·八佾》:“子贡欲去告朔之忾羊。” 告贷无门 gào dài wú mén 意思:告贷:向别人借钱。想借钱但没有地主借。指生活陷入困境。 出处:明·瞿式耜《表急公绅士疏》:“各勋之索米索饷,刻不可迟,称贷无门,征催莫济。” 告老还家 gào lǎo huán jiā 意思:告老:因年老而告退;还:回,返;家:故乡、故里。因年老而辞职回归故乡安度晚年 7. 带有广和告两字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1、一箭钟情(箭牌口香糖广告语) 一见钟情 2、骑乐无穷(某摩托车广告语) 其乐无穷 3、一明惊人(某眼病治疗仪广告语) 一鸣惊人 4、衣名惊人(某服装广告语) 同上 5、无胃不至(某治胃药广告语) 无微不至 6、饮以为荣(某饮品广告语) 引以为荣 7、天尝地酒(某酒类广告语) 天长地久 8、食全食美(某酒店广告语) 十全十美 9、咳不容缓(某止咳药广告语) 刻不容缓 10、闲妻良母(某洗衣机广告语) 贤妻良母 11、默默无蚊(某杀蚊剂广告语) 默默无闻 12、牙口无炎(某牙膏广告语) 哑口无言 13、百衣百顺(某名牌服装广告语) 百依百顺 14、引人入店(某高级饭店横额) 引人入胜 15、智者见质(古桥空调广告语) 智者见智 16、触幕惊新(亚细亚电脑三维动画系统广告语) 触目惊心 18、大石化小 小石化了(胆舒胶囊广告语) 大事 化小,小事化了 19、六神有主 一家无忧(六神特效花露水广告语) 六神无主 8. 告字开头的成语 告字开头的成语 1. 告往知来 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 2. 告朔饩羊 原指鲁国自文公起不亲到祖庙告祭,只杀一只羊应付一下。后比喻照例应付,敷衍了事。 3. 告贷无门 告贷:向别人借钱。想借钱但没有地主借。指生活陷入困境。 4. 告老还家 告老:因年老而告退;还:回,返;家:故乡、故里。因年老而辞职回归故乡安度晚年。 5. 告老还乡 年老辞职,回到家乡。 6. 告老在家 告老:因年老而告退;家:故乡、故里。指因年老而辞职在故乡安度晚年。
2023-09-10 23:14:061

告可以组什么词

布告、告吹、公告、预告、告诉、广告、告状、告别、忠告、报告、劝告、央告、告辞、告诫、宣告、警告、祷告、告罄、禀告、告禀、告罪、被告、上告、告假、告送、控告、告病、首告、告白、密告、函告、告便、告成、告老、无告、告语、告知、求告、哀告、告急、符告、谕告、告劾、言告、告乏、告蒇、告坐、指告、告类、赠告、告托、辰告、告舌、教告、告谒、柴告、取告、风告、状告、厎告、告月、告赛、告勑、告官、告言、祭告、告理、放告、亲告、告牒、纶告、告天、告帮、衔告、告奉、颁告、启告、驰告、飨告、告谢、告养、告馨、诉告、告近、告诀、刁告、告倒、醮告、露告、拦告、旨告、诞告、告脱、岁告、告教、告代、私告、赐告、假告、渎告、告喻、告乞、荐告、告祭、告札、启告、祈告、吁告、陪告、告幺、告归、皇告、昭告、回告、告荒、告匮、告扰、见告、告殂、告请
2023-09-10 23:14:271

告的四字词语

告的四字词语是奔走相告。1、拼音:bēn zǒu xiāng gào。2、释义:奔;走:跑。奔跑着互相转告。形容人遇到重大的或非常的事件时;急迫地互相转告有关的人。3、出处:《国语·鲁语下》:“士有陪乘,告奔走也。”4、近义词:欣喜若狂、乐不可支。5、反义词:呆若木鸡、面如土色。6、示例:宋·张孝祥《寿芝颂代愡得居士上郑漕》:“诏天下之日,淮民欢呼,奔走相告,自州达之县。”7、用法:连动式;作谓语、补语;用于互相转告重要消息。8、正音:“奔”,不能读作“bèn”;“相”,不能读作“xiàng”。奔走相告造句:1、当章旭飞二伯母和一些邻居收看了电视节目后奔走相告时,章旭飞母亲因为从没想到女儿会有这么一天而不敢相信。2、今年5月中旬,西安市率先举行了为乡镇机关招考公务员的工作,允许农民报考,一时间西安市郊区农民奔走相告,前往者中,青年农民有近1500名。3、但是在正式比赛开始之前,头戴橄榄枝环的传令兵在各城邦之间奔走相告运动会正式开始的准确时间。4、我们奔走相告仿佛不知疲倦是一种大自然的赐予,而且是成功的缓解压力的最好方式。5、东方神起终于要解散了,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消息啊,许多人久久的都在盼望这个,今天当惊闻东方神起要解散的消息,可以说是达到奔走相告的地步。
2023-09-10 23:14:341

告的组词有哪些词语

公告,告诉,预告,广告,告别,忠告,告示,告知,告辞,告捷,告退,告终,告状,告密,告罪,报告,劝告,告诫,告发,控告,布告,告吹,央告,宣告,警告,祷告,告罄,禀告……
2023-09-10 23:14:491

告能组什么词语

告能组什么词语 : 布告、 告吹、 公告、 告诉、 预告、 广告、 告状、 告别、 忠告、 报告、 劝告
2023-09-10 23:14:572

告_的词语告_的词语是什么

告_的词语有:无头告示,求亲告友,不敢告劳。告_的词语有:不敢告劳,行词告状,死告活央。2:结构是、告(上下结构)_(左右结构)。3:拼音是、gàojiè。告_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告诫gàojiè。(1)也作“告戒”。(2)规劝某人勿做某事。(3)教诲劝戒。二、国语词典申告劝诫。如:「张生品性不端,老师特予以告诫一番。」也作「告戒」、「诰诫」。词语翻译英语towarn,toadmonish德语Ermahnung(S),Warnung(S),warnen,ermahnen(V)法语déconseillerqch,conseillerdenepasfaireqch,dissuader,avertir三、网络解释告诫告诫,指警告劝诫,如:爱默生的名言—-人类的全部历史都告诫有智慧的人,不要笃信时运,而应坚信思想。关于告_的近义词申饬关于告_的成语行词告状差可告慰自告奋勇求亲告友谆谆告戒嗷嗷无告死告活央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告_的详细信息
2023-09-10 23:15:051

请问,日语中的"告"怎么读啊,发音是什么?

分类: 教育/科学 >> 外语学习 问题描述: 请问,日语中的"告"怎么读啊,发音是什么? 解析: こく【告】 1 つげる。知らせる。 用例u30fb作例告示u30fb告知u30fb告白u30fb広告u30fb通告u30fb密告 2 下の者から上の者に言う。 用例u30fb作例 申告u30fb报告 つげ【告げu30fb告】 1 知らせ。 2 托宣。 用例u30fb作例 神のお―
2023-09-10 23:17:061

带告字文言文

1. 带“于“字的文言文” 于 ①<;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子鱼论战》:“宋公子及楚人战~泓。”《出师表》:“受任~败军之际。” ②<;介>;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进学解》:“业精~勤,荒~嬉。” ③<;介>;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师说》:“~其身也,则耻师焉。”《捕蛇者说》:“余将告~莅事者。” ④<;介>;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伶官传序》:“而智勇多困~所溺。”《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⑤<;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⑥<;词缀>;用在动词前,无义。《诗经?葛覃》:“黄鸟~飞。”【注】“于”和“於”二字是同义词。《诗经》《尚书》《周易》多用“于”,其他书多作“於”;有些书(如《左传》)“于”“於”并用,“于”常用于地名前,其余写作“於”。但是,古书中用作人名和语气词的“於”不能写作“于”,参看“於(wū)”。用作人名和词缀的“于”不能写作“於”。此外,其他场合两者可互换,汉字简化后都写作“于”。 望采纳~~ 2. 带兮字的古文都有哪些 屈原的离骚带兮字最多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这是其中比较出名的段子 张衡 四愁诗 我所思兮在太山, 欲往从之梁父艰。 侧身东望涕沾翰。 美人赠我金错刀, 何以报之英琼瑶。 路远莫致倚逍遥, 何为怀忧心烦劳。 我所思兮在桂林, 欲往从之湘水深。 侧身南望涕沾襟。 美人赠我琴琅玕, 何以报之双玉盘。 路远莫致倚惆怅, 何为怀忧心烦怏。 我所思兮在汉阳, 欲往从之陇阪长。 侧身西望涕沾裳。 美人赠我貂詹俞, (詹俞加衣旁) 何以报之明月珠。 路远莫致倚踟蹰, 何为怀忧心烦纡。 我所思兮在雁门, 欲往从之雪纷纷。 (分分加雨头) 侧身北望涕沾巾。 美人赠我锦绣段, 何以报之青玉案。 路远莫致倚增叹, 何为怀忧心烦惋。 3. 包含谓字的文言文句 (1)告诉。 人以谓霍氏。——《汉书·霍光传》。注:“告语也。” 太后明谓左右。——《战国策·赵策触龙说赵太后》 (2) 说。请往谓项伯,言 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不可谓智。——《墨子·公输》 (3) 称为。 谓之文也。——《论语》 谓为三横。——《世说新语·自新》 谓之天门。——清· 姚鼐《登泰山记》 (4) 认为,以为。 谓为信然。——《三国志·诸葛亮传》 皆谓已死。——《世说新语·自新》 太守谓谁。——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予谓菊。——宋· 周敦颐《爱莲说》 4. 带兮字的古文都有哪些 离骚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昌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 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僤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揆余之中情兮,反信谗以[B183]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原俟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掔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々.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於今之人兮,原依彭咸之遗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於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曰: “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 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 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 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 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 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 启《九辨》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 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 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 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 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 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 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 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 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 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 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驷玉虬以桀鹥兮,溘埃风余上征. 朝发轫於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饮余马於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 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儜. 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朝吾将济於白水兮,登阆风而絏马.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 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 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 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謇修以为理. 纷总总其离合兮,忽纬繣其难迁. 夕归次於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 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 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览相观於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 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 吾令雁为媒兮,雁告余以不好. 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 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 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 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 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 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 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 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 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 索琼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 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 思九州。 5. 带“辟”字的文言文语句 〈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卩,从辛,从口。“卩”,音 jié,甲骨文象人曲膝而跪的样子。“辛”,甲骨文象古代酷刑用的一种刀具。本义:法律,法度) 2. 同本义 辟,法也。从卩、从辛,节制其罪也。从口,用法者也。——《说文》 “辟言不信”。(法度之言,而不听信。)——《诗·小雅·雨无止》 3. 君主 辟遏有德。——《汉书·五行志》。注:“天子也。” 皇王(指周武王)维(语气词)辟。——《诗经·大雅·文王有责》 4. 又如:复辟 5. 古称官吏 厥辟不辟。——《礼记·坊记》 三卿一长曰辟。——《周书·武顺》 正殿路寝,用朝群辟。——《文选》 6. 罪,罪行 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汉书》 〈动〉 1. 通“避”。回避,躲避 使咸知王之好恶辟行之。——《周礼·掌交》 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左传·庄公九年》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论语·宪问》 行辟人可也。——《孟子》 不辟死伤。——《荀子·荣辱》 文王之所辟(后作“避”)风雨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高祖尝(曾经)辟吏。——《史记·张丞相列传》 2. 又如:辟邪(避免或驱除邪恶) 3. 征召来授予官职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后汉书·张衡传》 〈动〉 1. (形声。从门,辟声。本义:打开,开启) 2. 同本义 [open] 辟,开也。——《说文》 辟四门。——《虞书》 辟户为之乾。——《易·系辞传》 唇吻翕辟。——《聊斋志异·促织》 语毕而宫门辟。——唐· 李朝威《柳毅传》 3. 又如:辟阖(开合);辟翕(开合);辟门(开门。后比喻广开贤路,访求人才);辟面(辟头。开头,起首);辟道(开道); 4. 开辟;开拓 [open up] 欲辟土地。——《孟子·梁惠王上》 周宣王辟国千里,非贪侵也。——《盐铁论·地广》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5. 又如:辟地(开辟疆域);辟土(开拓疆域) 6. 驳斥 [refute]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7. 又如:辟谣;辟佛(反佛教,驳斥佛理);辟驳(驳斥) 8. 开垦 [reclaim] 农辟地。——《商君书·弱民》 隙地未尽辟。——清· 洪亮吉《治平篇》 9. 又如:辟田(开垦田地。同辟土);辟治(开发治理);辟除(开垦) 10. 屏除;驱除 [get rid of;remove;drive out] 举公义,辟私怨。——《墨子·尚贤上》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为为己。——《孟子·梁惠王上》 11. 又如:辟邪(屏除邪恶) 〈形〉 1. 开阔;宽广 [wide] 不若从炉塘道,稍迂而路辟。——《徐霞客游记》 〈形〉 1. 通“僻”。偏僻 [remote;out of-the-way] 秦国辟远。——《史记·范雎传》 2. 邪僻 [evil] 境内之民无辟滛之心。——《商君书·弱民》 3. 另见 bì 6. 带"或"字的文言句子 或者诗词 1-岳阳楼记,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2-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也。”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选自《孟子》) 3-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 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愈精妙。 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 6-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7-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好啦,想不起来啦! 7. 含类字的文言文原句 不同用法如下 lèi ①种类;类别。《齐桓晋文之事》:“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②类推;推论。《公输》:“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③类似;像。《与吴质书》:“志意何时复类昔日。”《项脊轩志》:“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④事例;事物。《屈原列传》:“举类迩而见义远。” ⑤大抵;大致。《训俭示康》:“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 ⑥典范;榜样。《怀沙》:“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8. 文言文中,告和语的区别 在文言文中,告和语都有“说、告诉”的意思。但是二者也存在很多区别。 1、含义不同。告,古语本义是指用一头牛进行祷告的意思。后来,“告”的意思渐渐淡化,普通化,泛指“表达、诉说”。语,一般指语言或说话。读yǔ时,做名词,语言的意思;读yù时,做动词,说话、告诉的意思。 2、告,在文言文中使用比"语"字更为广泛。“语”除了有“告诉、说”的意思以外,一般指语言、谈论,没有其它更多层面的意思。而"告"字在文言文中则有许多层解释: ①报告,上报。此用法极为广泛。 a、乃告太王王季文王。——《书·金滕》 b、告公用圭。——《易·益》 c、必告父母。——《诗·齐风·南山》 d、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诸葛亮《出师表》 e、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②把话说给别人听,告诉。 告,语也。——《玉篇》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③告状,控告。 a、点纸连名,我可便直告到中书省。——《陈州粜米》 b、小人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红楼梦》 ④指请求。 a、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礼记》 b、佯怒夏侯杶,亦欲斩之。众官告免。——《三国演义》 ⑤谕告,宣告。后作“诰”。 告,教也。——蔡邕《独断》 天子告朔于诸侯。——《谷梁传·文公十六年》 ⑥告别,辞行。 足下待故人如此,便请告退。——《三国演义》
2023-09-10 23:17:141

告这个字读什么

告拼 音 gào 释义 1.说给别人,通知:~谕。~知。~诫。~诉。报~。劝~。奔走相~。2.向行政司法机关检举、控诉:~发。~状。控~。3.表明,请求:~老。~急。自~奋勇。4.宣布或表示某种情况出现:~成。~竭(宣布某种东西用尽)。~罄(现指财物用尽或货物等售完)。公~。
2023-09-10 23:17:221

告是什么意思那个生肖

“告”指生肖牛,因为十二生肖中,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2023-09-10 23:17:422

告加部首是什么

窖。。。。。。。酒窖
2023-09-10 23:17:534

告xx书和致xx书

“告xx书”具有强硬的意思,而“致xx书”具有谦恭的意思。告-告诉,告诫;致-给予、致谢。
2023-09-10 23:18:132

_告的词语_告的词语是什么

_告的词语有:哀告宾服,求亲告友,三求四告。_告的词语有:哀告宾服,死告活央,丁宁告戒。2:拼音是、quàngào。3:结构是、_(左右结构)告(上下结构)。_告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劝告quàngào。(1)拿道理劝人。二、国语词典据理开导人,使人接受。词语翻译英语toadvise,tourge,toexhort,exhortation,advice,CL:席[xi2]德语Beschimpfung(S),Ermahnung(S),Rat(S),Rat,Empfehlung(S),anratenundüberzeugen(V)法语conseiller,recommander,exhorter三、网络解释劝告劝告出自《新唐书·崔日用传》,拿道理劝人。《澹定集·同口旧事》,指劝人的话。关于_告的近义词奉劝关于_告的反义词诱惑唆使关于_告的成语差可告慰自告奋勇求亲告友行词告状嗷嗷无告谆谆告戒死告活央点此查看更多关于_告的详细信息
2023-09-10 23:18:361

告示与公告、通知的区别是什么?

区别如下:告示,源于旧时的用法,布告的意思。古代官府把一件或几件重大的事情,以文书的形式,公开告知于属下和民众,要他们了解与执行。一般用于需要广泛告知的重要事项。含有一定的强制意义。公告,是指政府、团体对重大事件当众正式公布或者公开宣告,宣布。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公布依据政策、法令采取的重大行动等;二是向国内外宣布法定事项,公布依据法律规定告知国内外的有关重要规定和重大行动等。通知,是运用广泛的知照性公文。用来发布法规、规章,转发上级机关、同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要求下级机关办理某项事务等。通知的应用极为广泛。下达指示、布置工作、传达有关事项、传达领导意见、任免干部、决定具体问题,都可以用通知。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可以用通知;平行机关之间有时也可以用通知。
2023-09-10 23:18:461

“告”什么意思?

我觉得是告别的意思
2023-09-10 23:19:214

_告的词语_告的词语是什么

_告的词语有:三求四告,不敢告劳,告老还乡。_告的词语有:三求四告,差可告慰,哀告宾服。2:拼音是、dǎogào。3:结构是、_(左右结构)告(上下结构)。_告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祷告dǎogào。(1)宗教徒向神求保佑。二、国语词典祝告鬼神或上帝,以求福佑。词语翻译英语topray,prayer德语Gebet,beten,etwasanbeten(Philos)法语prier,fairedesprières,prière三、网络解释祷告祷告是主动和超自然的力量沟通来赞美、祈求、忏悔或者仅仅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愿望。祷告在日语里就是“祈リ”或“祈祷”。英文里的pray被翻译成祷告,pray的本意就是“要求”或者表达某种愿望。世界上主要宗教的祷告往往依赖于咒语或者圣经文句进行独白,也在祷告中伴随着瞑目、合掌或者行进。祷”的本意是“告事求福也(《说文解字·示部》)”。“祈”同样有“求福”的含义,但“祷”是“祈”的一种。《周礼·春官》云:“掌六祈以同鬼神示,一曰类,二曰造,三曰_,四曰_,五曰攻,六曰说。作六辞以通上下、亲疏、远近,一曰辞,二曰命,三曰诰,四曰会,五曰祷,六曰诔”。关于_告的近义词祈祷关于_告的成语差可告慰告老还乡死告活央嗷嗷无告行词告状谆谆告戒自告奋勇点此查看更多关于_告的详细信息
2023-09-10 23:19:291

“报”字和“告”字在语义上有何区别?

豹子和膏子在意象有何区别?当然是有所不同的词汇意思不同。
2023-09-10 23:19:4014

告之与告知的区别

主要区别在词义不同、使用环境不同、使用方式不同。1、词义不同:告知的意思是通知、告诉。告之的意思将两者的词义分开,即告和之,告的意思是告诉,之指的是代词,代指人和其他物,连起来则是告诉某某。2、使用环境不同:告知相比于告之要更加官方庄严,用于书面语,而告之用于口语。 主要区别在于:词义不同、使用环境不同、使用方式不同。 1、词义不同:“告知”的意思是通知、告诉。而“告之”的意思将两者的词义分开,即告和之,告的意思就是告诉,之指的是代词,代指人和其他物。连起来就是告诉某某。 2、使用环境不同:“告知”相比于“告之要更加官方庄严一点,一般用于书面语,而“告之”一般用于口语。 3、使用方式不同:“告知”是作为一个动词,是告诉的意思。而“告之”是动词加名词结构,构成动名词,意思是告诉某某。
2023-09-10 23:20:101

_告的词语_告的词语是什么

_告的词语有:不可告人,自告奋勇,求亲告友。_告的词语有:不可告人,差可告慰,求亲告友。2:拼音是、bàogào。3:结构是、_(左右结构)告(上下结构)。_告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报告bàogào。(1)向上级或群众就某人某事、事件、事态的观察、调查而作的正式陈述。二、国语词典陈述,一般多为下对上。如:「这事我须回营报告。」词语翻译英语toinform,toreport,tomakeknown,report,speech,talk,lecture,CL:篇[pian1],份[fen4],_|个[ge4],通[tong4]德语melden;Bericht,Vortrag(V,Rechtsw)法语rapport,discours,rapporter,faireunrapportsur三、网络解释报告(公文格式)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报告,在已发布的党、人大、政府、司法、军队机关的公文处理规范中,都规定了这个文种。报告(汉语词语)词语解释:1、宣告;告诉。《汉书·王莽传上》:“虽文王却虞芮何以加?宜报告天下。”2、对上级有所陈请或汇报时所作的口头或书面的陈述。3、在会议上向群众所作的正式陈述。知侠《铁道游击队》第十三章:“李正把这次出去作报告的意义,要讲的内容,以及应注意的事项大体讲述了一下,最后希望大家一定要把报告作好。”4、手下进领导的办公室进门之前的一种告知:“报告,我来了”。5、告状:打小报告。术语:报告是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时使用的公文。关于_告的近义词陈诉呈报关于_告的成语求亲告友嗷嗷无告差可告慰谆谆告戒自告奋勇死告活央行词告状点此查看更多关于_告的详细信息
2023-09-10 23:20:361

姓告的 告字是哪个

“告”姓 ,由郜姓简化而来,两姓并存。
2023-09-10 23:20:461

诰和告有什么区别

告示直接和对方交流,不管他/她是谁的意思。诰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
2023-09-10 23:21:039

告之和告知有什么区别?

二者的区别在于词义不同、使用环境不同以及使用方式不同。1.词义不同:“告知”的意思是通知、告诉。而“告之”的意思将两者的词义分开,即告和之,告的意思就是告诉,之指的是代词,代指人和其他物。连起来就是告诉某某。2.使用环境不同:“告知”相比于“告之要更加官方庄严一点,一般用于书面语,而“告之”一般用于口语。3.使用方式不同:“告知”是作为一个动词,是告诉的意思。而“告之”是动词加名词结构,构成动名词,意思是告诉某某。扩展资料:举例说明:1.告之广而告之:是指将某件事情告诉很多人,之字在这里代表一个没有具体指代的对象,是一个代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意思是:我特地将自己求学的艰难告诉他。这里的告之也是告诉他的意思,之在这里指的是他。2.告知:《诗刊》1978年第5期:“姿态万千的崮,象我们手中的刀、枪、剑。它告知天下敌,战士一直在前线。《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一回:“我把这话告知朝贵,谁想朝贵不但毫不惊慌,还要说:‘ 日本 一个小国,他能怎样?"”
2023-09-10 23:21:261

告知和告之有什么区别吗?

1、用途范围不同告知:更多的用在一些正规的文件里面。告之:所用的范围更广泛一些。2、动作表象范围不同告知:既是告诉某人或某个组织使其知道某件事情,是一个动作。告之:则是将某事告诉某人或某个组织,是一个复合词,由“告”这个动作和“之”这个动作对象组成。3、意思不同告知:意思是通知、告诉。告之:即告和之,告的意思就是告诉,之指的是代词,代指人和其他物。扩展资料举例说明:告知:在国家管理的特种设备方面,开工时需要像当地质监部门上报“开工告知书”,就是说让质监部门知道开工这件事情。广而告之:则是指将某件事情告诉很多人,之字在这里代表一个没有具体指代的对象,是一个代词。
2023-09-10 23:21:421

告知和告之的区别是什么?

1、范围不同:告知指把事情告诉人,使之知道,是一个动作。告之,则是将某事告诉某人或某个组织,是一个复合词,由“告”这个动作和“之”这个动作对象组成。2、用途不同:前者更多的用在一些正规的文件里面,而后者所用的范围更广泛一些。3、词义不同:告之,“之”是人称代词,告之是指告诉...的意思,是代词作宾语。而告知,就是告诉的意思,多用与一些文本用语, 形容词做宾语。扩展资料一、告知,告之的近义、相似词:见告,示知,见知,知人知面不知心,知根知底,知己知彼,报告,告白,告辞,告诫,告诉,广而告之,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既来之,则安之,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二、告知,告之的造句:1、天天告知自己一次:我真的很不错。2、战争时期,我并不把全部真相告知士兵,因为既无必要,也会泄密。3、做一个引人腻烦的人的秘诀就是告知别人所有。4、经理不是只告知外人怎么湿的家伙,而是要激领队伍发生必定报胜,并晨纲标义无反顾。5、一时间,老百姓在这冰天雪地之中被告知因为煤炭供应告急,电厂已经停机,高压输电线路在大雪和冰冻中彻底瘫痪,电力公司无电可供。6、因此对于投保人而言,如实告知是必须履行的义务,自作聪明,往往吃亏的还是自己。7、彼时的工党政府被告知说,只有削减预算赤字尤其是失业补助才能平息市场,否则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将在2个星期后告罄。8、当卡尼曼先生以决定性的证据向这些可怜的被试告知他们的错误时,所换来的不是改过自新的承诺,而是迷惑不解的沉默,接着便忙自己的事去了。9、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10、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而无盗,臂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11、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12、以愚者反之。是以非其人,告之弗听;非其地,树之弗生;得其人,如聚砂而雨之;非其人,如会聋而鼓之。13、人们在历经冲突争斗、强权镇压后,常被告之要既往不咎。
2023-09-10 23:21:501

起诉告知函

法律分析:法院起诉告知函意思是说明别人已经把收到法院起诉告知函的人起诉,建议直接联系案件涉及的法院咨询。如果作为被告,法院会正式的有起诉状副本等材料发送。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二十五条 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答辩状应当记明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
2023-09-10 23:22:061

告知和告之有什么区别吗?

1.词义不同:“告知”的意思是通知、告诉。而“告之”的意思将两者的词义分开,即告和之,告的意思就是告诉,之指的是代词,代指人和其他物。连起来就是告诉某某。2.使用环境不同:“告知”相比于“告之要更加官方庄严一点,一般用于书面语,而“告之”一般用于口语。3.使用方式不同:“告知”是作为一个动词,是告诉的意思。而“告之”是动词加名词结构,构成动名词,意思是告诉某某。扩展资料“三人一致请求笔者不要将此事告之家长,替他们隐瞒下来。”很明显,他用“告之”这个“词”是错误的,正确的应该是“告知”。《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这样解释“告知”:告诉使知道。例如:“把通信地址告知在京的同学。”也就是说,“告知”不但要求有“告诉”这一行为,而且还要有“知道”这一效果,若是只“告”不“知”,那就不是“告知”了。而关于“告之”,严格一点说,它不是一个词。
2023-09-10 23:22:271

“告”加什么偏旁可以组成新字?

加言字旁“诰”加白字旁“皓”加三点水“浩”加右耳旁“郜”加酉字旁“酷”
2023-09-10 23:22:531

告字头的字有哪些

靠、浩、皓、晧、悎、澔、哠、聕、焅、鯌、郜、诰、锆、勂、筶、祰、峼、这些字都有告字头。
2023-09-10 23:23:361

告法院怎么告去哪里告

告法院可以向检查机关举报,或者向上级法院或最高法院申请上诉。如果对二审也不满意,可向上级或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上诉的程序如下:1、持上诉状正本及副本向上一级人民法院进行上诉;2、被告人、自诉人、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和被告人因书写上诉状确有困难而口头提出上诉的,第一审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其所陈述的理由和请求制作笔录;3、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上诉状后三日以内将上诉状交第一审人民法院;4、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裁定的抗诉,通过第一审人民法院提交抗诉书。行政案件管辖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地域管辖上,一般地域管辖而言,遵循“原告就被告”的原则,即由被告行政机关所在地法院管辖;近年来为了排除地方保护和行干预,设置了跨行政区域管辖制度。目前,许多地方都确定了跨行政区域的行政纠纷集中管辖,以西安铁路运输法院为例,该院就集中管辖了西安市辖区内的行政诉讼案件。故建议大家在行政诉讼立案的前应当了解清楚当地行政诉讼案件的管辖法院问题,避免白跑腿。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二百三十三条 人民法院自收到申请执行书之日起超过六个月未执行的,申请执行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上一级人民法院经审查,可以责令原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内执行,也可以决定由本院执行或者指令其他人民法院执行。第二百三十四条 执行过程中,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书面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书面异议之日起十五日内审查,理由成立的,裁定中止对该标的的执行;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驳回。案外人、当事人对裁定不服,认为原判决、裁定错误的,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办理;与原判决、裁定无关的,可以自裁定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023-09-10 23:2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