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结构矛盾有哪些

2023-10-05 07:33:41
共2条回复
小菜G
 1、耕地面积和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
  近年来,我国农业出现了耕地面积和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的态势,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推行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等生态退耕政策,致使我国一些地区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其二是,由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新增建设用地占用了大量耕地;其三是,由于目前从事农业生产所能获得的利益十分微薄,影响了部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我国相对富足地区的一些农民主动退出农业生产领域,从而造成不少耕地撂荒,减少了农作物种植面积。
  2、短期内农作物的单产难以有大的突破。
  农作物的单产会受到土壤条件、肥料优劣、灌溉条件、籽种质量、田间管理、气候条件、农业生产技术及自然灾害的影响。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农家肥明显不足,长期使用化肥造成土地大面积板结,土壤条件恶化,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我国人民公社时期依靠集体的力量兴修的不少农田水利设施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由于多年来疏于维护管理,其功能已经减弱甚至消失,难以在目前的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农户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一家一户的农民缺乏独立兴修规模水利设施的能力。因此,我国一些地区的农业灌溉条件有所恶化,在短期内得不到改善。
  在我国相对比较富足的东南沿海地区,农业收入在整个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农业收入已经不再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部分农民对农作物的田间管理不再像原来那样精细,对农作物的单产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
  我国目前农业生产技术大部分地区已经比较稳定,在短期内很难有大的突破,加上新技术推广时会遇到许多障碍,因此短期内农作物的单产依靠农业生产技术难以有大的作为。
  由于受厄尔尼诺现象和温室效应的影响,我国的灾害性天气近年来有所增加,我国目前松散的一家一户式的农业组织形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农业的防灾救灾能力。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短期内,我国农业农作物的单产难以有大的突破。
  3、农产品总产量有逐步降低的趋势。
  由于耕地面积和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在短期内我国农作物的单产又难以有较大的突破,这样我国农产品的总产量将会有逐步降低的趋势。据我国政府有关部门统计,1999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2000年粮食减产,2001年继续减产,2002年略有回升,2003年又出现了减产。
  4、农产品的价格较长时间持续地低迷。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开始,受农产品供求关系的持续影响,我国的主要农产品价格较长时间持续地低迷,特别是粮食的价格从1997年以来下跌了30%以上,直到2003年下半年,部分农产品的价格才有所回升,但目前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仍然没有达到上世纪末的价格水平。
  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质量问题日渐突出。
  目前,我国农民使用的农业生产资料主要包括种子、化肥、农药、柴油、农用薄膜、农用机具和灌溉用水用电。近年来,我国农资市场上种子、化肥、农药、柴油和农用机具价格普遍上涨,增加了农产品的直接生产成本。
  近年来,种子、化肥、农药及农用机具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状况令人担忧,劣质和假冒农业生产资料坑农事件屡见不鲜,严重地扰乱了我国正常的农业生产秩序,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非常恶劣的影响。
  6、农民的税费负担大部分地区偏重。
  目前,我国农民应该缴纳的税费种类包括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和“三提五统” 。“三提”是“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 ;“五统”指“五项统筹”,包括教育附加费、计划生育费、民兵训练费、民政优抚费和民办交通费。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三项税种占农民应该缴纳税费总金额的比重并不大,各地征收起来也相对比较规范。但我国目前城乡税制差别很大,农民与工人比起来税收负担就显得比较重,工人的工资性收入超过800元后才开始缴纳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比较高,而农业税种起征点为零,农民除非遇有重大自然灾害,农产品严重歉收,政府才会实施农业税收减免政策,通常情况下,农民必须按税法的规定交税。“三提五统” 的费用比较高,占农民应该缴纳税费总金额的比重比较大,各地实施起来也不规范。一些地区的地方政府、村委会严重违反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巧立名目,擅自向农民摊派收费,侵犯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加重了农民负担。中央虽三令五申,要求各地政府加强管理,严禁向农民乱摊派,乱收费,但乱收费现象时有发生,屡禁不止,难怪一些农民用“头税轻,二税重,摊派是个无底洞” 来形容我国目前农村的税费状况。个别地区过去税费征收很不规范,为了自己征管方便,屠宰税竟按农民家庭中的人头来摊派。笔者家乡有一位农民,因为自身条件比较差,一直没娶上媳妇,孤身一人也要向村委会缴纳计划生育费和教育附加费,听起来觉得很不合理。
  7、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有所增加。
  近年来,由于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农民的税费负担加重,致使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加。
  8、农民的农业收入普遍减少。
  近年来,由于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一直低迷,农产品的总产量有所减少,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农民的税费负担加重,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民的农业收入普遍减少。
  9、农民的非农业收入靠农民自身的力量在短期内很难有较大的增长。
  对于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大多数的农民而言,农民的非农业收入主要包括林业收入、牧业收入、副业收入、渔业收入、储蓄收入及家庭成员外出打工的工资性收入。
  在目前我国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我国的不少地区发展林业、牧业、副业或渔业生产会受到当地自然条件、气候、资金、技术及营销环境等一系列因素的限制,短期内在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可能会取得比较大的成果。但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大多数的农民而言,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大多数农民收入本身就很微薄,近年来住房、子女教育和医疗所花费的费用很高,农户在银行的存款基数比较小,加上近年来银行的存款利息率非常低,尚需缴纳利息税,一般农民家庭的储蓄收入非常低。
  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我国农民进城打工的条件有所恶化,一是活儿难找,二是工资低,三是要钱难。农民家庭通过家庭成员外出打工来大幅度提高家庭收入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的。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大多数农民而言,农民的非农业收入靠农民自身的力量在短期内很难有较大的增长。
  10、农民的收入偏低,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
  据我国权威部门统计,城乡人均收入比例1995年是2.72:1,2001年为2.92:1,2002年为3.1:1,2002年为3.2:1。从1997年到现在,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的增长率还不到4%,但是这一期间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以8%的速度增长,再考虑到城镇居民享受到的各种福利因素,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太大,农民的劳动付出与其得到的收入不成比例,占我国人口63%的农民大部分同城镇中的下岗人员、失业人员和退休职工一起成为我国目前社会的弱势群体。
  11、不同区域之间农民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大。
  由于受自然条件、资源条件、政府政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资本资金、生产技术、市场条件、商品农业、订单农业、乡镇企业及思想观念的多重影响,目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和城市周边地区的农民普遍比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富裕,不同区域之间农民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大。
  12、现有农田的分配方式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我国不少地区过去在给农民分配土地时,为了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减少农民的意见,村委会根据耕地的质量、位置将一片片整齐的农田划分成不少条条块块来平均分配,从而造成农户拥有的农田总面积并不多,但过于分散,每块农田都很小的局面,既不利于耕作,又不利于田间管理,大型农机的作用也得不到有效发挥。
  13、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农村推广起来非常艰难。
  目前,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我国农村推广起来非常艰难,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的农民仍然沿用祖先传授下来的传统方法从事农业生产,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受到习惯势力的影响;其二是我国的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比较低,文化素质比较差,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弱,从事农业生产时在种什么,种多少,怎么种等一系列问题上习惯于仿效别人,随大流,难以做到科学决策;其三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农业技术人员奇缺,对农民的日常农业生产活动缺乏必要的技术帮助和指导,对农民缺乏系统的农业生产知识培训;最后是农业生产周期比较长,农业生产的成果又受到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任何一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需要的时限都比较长,其好处在短期内难以明显地显现出来,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造成了障碍。
  14、农民非农业就业机会很少,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实现大规模有效地转移。
  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领域转移主要有上大学、参军、进城打工和在乡镇企业工作等四种途径。
  能够考上大学或参军留在部队上长期工作的农民子女毕竟是少数,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领域转移起不到多大作用。
  对于农民进城打工,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存在有不少歧视性限制,尽管我国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并着手解决农民工问题,但短期内农民进城打工的条件难以有比较大的改善。农民进城打工就业难,挣钱难,客观上造成不少农村良家妇女在城市的娱乐业和服务业提供陪侍服务,影响了社会风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我国东南沿海和中部不少地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不少农民及其子女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但在我国西部地区和边远不发达地区,受资金、技术或观念的限制,乡镇企业犹如凤毛麟角很不发达,难以安排大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农民非农业就业机会很少,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实现大规模有效地转移。
  15、个别地区村干部素质比较差,干群关系比较紧张。
  根据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我国农村村民委员会由全体有选举权的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提高了广大农民参政议政的能力,对村干部的素质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但一些地区由于种种原因,村干部的素质比较低,政策观念非常差,缺乏号召力,缺乏对村民的服务意识,工作作风简单粗暴,在计划生育和税费征收问题上经常与农民发生冲突,有的甚至侵犯农民的合法权益,干群关系比较紧张,影响了政府在农民中的良好形象。
  16、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遇到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的严峻挑战。
  上一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的乡镇企业和农村中的其它非公有制企业异军突起,价格和体制的比较优势大大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目前,随着我国引进外资规模的逐步扩大,外资和中外合资企业的逐步建立,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化,乡镇企业遇到了资金规模、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的严峻挑战,一些乡镇企业在原地徘徊,难以做大做好,难以谋求进一步的发展。
  17、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农村为我国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大规模的原始积累资金,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推进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但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城市比起来严重滞后,交通、通讯、电力、供水、供暖、广播电视、文化娱乐、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对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贝贝

经济发展快,垃圾环境处理不到位

相关推荐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主要问题有:(1)农业结构不合理,种植业比重偏大,其他的产业发展不平衡;(2)农业生产效率不高,人力劳动占比例比较大。机械化水平比较低;(3)农业科技水平低,农业劳动力素质比较低,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传统经验;(4)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污染严重。化肥和农药对土壤污染严重。农产品农药超标,影响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渍化严重。(5)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乱占耕地、土地撂荒现象比较严重;(6)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危害严重;(6)水资源不足,水资源分布不平衡对农业生产制约比较明显。
2023-09-11 18:16:051

农业问题是指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农业问题是一个产业发展问题的核心,主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食品安全与供应:农业问题涉及到粮食、蔬菜、水果、畜禽等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关系到人们的饮食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解决农业问题需要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保障人们的食品供应。农民收入与就业:农业问题涉及到农民的收入和就业问题。解决农业问题需要提高农民的生产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农业问题也关系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需要提供更多的农业就业机会,减少农民的贫困和失业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问题涉及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解决农业问题需要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合理利用土地、水资源,推广节水灌溉和精准施肥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态化、绿色化发展。农业现代化与技术创新:农业问题涉及到农业现代化和技术创新的推进。解决农业问题需要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的升级和优化。综上所述,农业问题的核心是解决食品安全与供应、农民收入与就业、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与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挑战,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
2023-09-11 18:16:161

当前我国农业所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当前,我国农业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农民比较少,很多地方会无人来中,很多农民工都因为粮食价格比较低,放弃种田,进城务工
2023-09-11 18:16:295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第一,收入增幅减缓,农民手中可用于消费的购买力仍十分有限。近几年,农民收入增幅进一步减缓。第二,产品结构不合理。不少生产者和经营者,把开发新产品和推销商品的着眼点放在城市市场,追求高附加值,特别是耐用消费品的设计多数是以城市需求为基础,造成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商品结构趋同性问题十分突出。第三,消费环境差、消费观念落后,不少农民对家电仍是处于"买得起用不好或用不起"的窘境。从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来看,消费环境仍然较差。一些地区供水、用电、道路、电视信号接转台等基本问题仍未解决好。不少地区农村电力设施落后,农村电网损耗大,电价高,农民使不起,影响了家电的普及。据一些地区农民反映,由于电价太贵,电视机的用电尚可负担,但是冰箱、洗衣机则是买得起,用不起。农村电价的问题不解决,家电等机电消费品在农村的普及和正常消费将受到严重制约。加上农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对一些新特产品难以接受,从而限制了农民的消费面。 第四,信息服务薄弱。主要体现在信息不足,真正用于农民生产、生活信息指导不多,信息质量不高,鱼目混珠的现象时有发生,令农民不敢轻信;信息网络不够健全,使一些信息无法送到农民手中。农村信息服务发展滞后,农民不能得到必要的生产指导和市场销售信息,产销之间的联系度不够通畅,时常出现农副产品积压和卖难问题。 第五,农民负担仍然较重,削弱了农民有限的购买力。近年来,尽管政府三令五申减轻农民负担,但不少地区一些不合理负担和名目繁多的变相收费仍在严重削弱农村购买力。第六,流通组织滞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农村部分干部的市场观念、市场意识淡薄,只重视抓生产而忽视流通组织的建设。一些农民盲目生产、无序流通,导致销售不畅,大部分农产品市场建设规模小,没有形成网络,配套设施差,服务功能严重不足,市场带动作用很弱。第七,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农村市场,使广大农民购物时心有余悸,望而却步。长期以来,在打假治劣方面,也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加上一些造假者利用农民对商品识真辨假能力相对较弱,自我保护能力差,在不少地区甚至投诉无门的状况,将大量假冒伪劣商品投向农村,严重侵犯了农民的利益,也影响了农村的消费环境,使农民正常的消费需求不能顺利实现。
2023-09-11 18:17:258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怎么解决?

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农村的发展比较缓慢,农村的农业发展出现了逐渐降低的趋势,农村的人口在逐渐减少,农村的人流量越来越低。想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加强对农村的补贴,注重农村的发展。
2023-09-11 18:18:183

农业生产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农业生产的核心问题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农业的核心问题可以分解为:技术、资金和金融。农业属于第一产业。使用土地资源进行种植和生产的部门是种植业。利用陆地上的水域进行水产养殖是水产养殖,也称为渔业。利用土地资源种植和采伐树木的部门是林业部。耕种土地资源或直接利用草原发展畜牧业就是畜牧业。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特点是高度商品化、资本化、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工厂化、知识化、社会化、国际化。生产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生产率和国际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业生产的措施:1、推进中国农业发展清洁能源生产,大力推广高效生态系统循环种养模式,加快畜禽粪便集中数据处理,促进企业规模化沼气健康教育发展。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把农业节水作为一项方向性、战略性的大事,加快完善社会支持中国农业节水的国家经济政策管理体系。大力发展实施区域性大面积高效节水灌溉行动,着力建设需要一批具有高效节水灌溉系统工程。2、稳步推进牧区高效节水灌溉牧草建设,严格限制抽取地下水灌溉生态脆弱地区人工草地。建立健全农业节水技术产品标准体系。加快企业开发不同品种齐全、配套系列齐全、性能进行可靠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和产品,大力发展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管理技术,加大对农业节水等农艺节水的推广宣传力度。水肥一体化。3、着力改善农业环境。落实我国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发展规划。深入开展土壤污染调查,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继续开展重金属污染农田修复和种植结构调整试验。扩大中国农业面源污染进行综合治理试点范围。加强对东北黑土地保护的支持。推进我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可以开展试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补贴标准。
2023-09-11 18:19:451

农业生产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答:(1)土地特别是耕地资源不断减少。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2亩,同世界各国相比,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及世界人均耕地的32%、美国的10%、法国的28.5%、加拿大的4.8%、澳大利亚的3%。耕地不断减少将把我国粮食生产推到越来越狭窄的空间中,这给农业发展造成严重威胁。(2)耕地质量退化。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大,全国沙化土地逐渐增多,全国盐碱地面积广。我国的耕地缺少有机质,其他微量元素也同样缺少。此外,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灌溉水污染、酸雨等已开始对农业发展构成威胁。(3)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农业很难实现规模经营,直接影响农产品商品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4)农产品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收益持续下降,农业的比较优势弱。据统计,1978年一1992年,我国主要农产晶收购价格上涨速度都大大快于国际市场,上涨幅度均超过1倍以上,最高达到10倍。这就使国内市场的几种主要农产晶价格与国际市场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小,农业的收益急剧下降,农业比较优势减弱。(5)资源及生产技术的制约。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在整体上仍相当落后,大多数地区仍然沿用传统精耕细作技术,机械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不高,化肥使用品种及数量不当,优良品种推广面积有限。(6)水资源缺乏及污染严重问题,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7)人口与环境配置不协调,造成对环境的巨大压力,也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
2023-09-11 18:20:161

目前我国的农业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方面?

1、肥料的过度使用特别是蔬菜作物如山东等地,对地下水源和湖泊水等造成污染,使水体富营养化。2、农药的使用。六六六的残留量都在南级检测出来了,严重性不言而喻。3、秸杆焚烧,空气污染严重。4、转基因农业的应用,造成基因污染,对本地原品种是极大的威胁。
2023-09-11 18:20:284

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个人认为资金和专业人才是目前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两个主要问题。首先:农业项目投资大,回收期长;利润低,风险大。所以很少有资金投入到农业项目当中来。其次:农村青壮年以外出打工为主,农村大学生毕业之后也少有回乡创业的。没有人来做农业,农村何谈发展。
2023-09-11 18:21:062

三农问题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三农问题的现状是:农村收入下滑,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扩大;农村的劳动力问题十分严峻;农村的社会秩序较乱;农业资源短缺基础设施落后。三农问题的解决对策是:调整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改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我国的户籍制度;增加国家投入;支持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一、三农问题的现状1、农村收入下滑,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扩大近些年来农民的收入很不稳定,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农民的收入很不稳定,因为农民的收入主要依靠于土地,而近些年来地震,旱涝灾害的频繁发生,使粮食的产量大幅度下降,这就造成了农民的收入较低,而城镇的经济水平较高是因为城镇居民收入不受自然的影响,城镇居民的收入比较稳定而且还在持续增长,这就造成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农村的劳动力问题十分严峻一方面由于我国如今从国外进口的农副产品价格低,质量好,这就给我国农民的生产活动带来了巨大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大部分年轻农民选择进城打工,导致农村实际有效劳动力大幅减少。此外,农村的经济水平低,对教育不够重视,致使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低素质较低,而城市的现代水平提高后,工业生产对技术的含量要求提高,对工人素质要求相应提高,以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很难在城市中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3、农村的社会秩序较乱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对国家的一些方针政策认识不足,在加上经济水平较低,很容易产生一些不满的情绪,他们用一些消极的方法进行抵抗,有些地区出现了暴力反抗等事件,而且农民对法律认识不够,遇到侵犯人身利益的情况不懂得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知道用暴力或者有一些其他不正当的方式解决,这些严重影响了农村秩序的稳定。4、农业资源短缺基础设施落后长期以来我国农业道路的不正确性给我国的农业带来了严峻的问题,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这就使我国的农业失去了赖以发展的基础,而且水土流失,水污染等问题的出现使我国的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在加上农业基本设施的落后,这都是我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问题。二、三农问题的解决对策1、调整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改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负担问题就必须要调整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现在我国对国民收入的分配仍然不公平,我国国民收入的分配仍然倾向于城镇,而忽视了对农村的投入。使农民不能同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平等的就业、受教育的机会。这是造成我国农村居民文化程度较低,素质相对较差的根本原因,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将会造成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这不仅影响着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农村的经济发展,长此以往将会对我们国家的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如今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得到了基本的完善,而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十分落后,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还是不够完善。农村对养老保险的认识不足,大多数的农民都片面地认为土地是他们生活的保障,必须改变农民的这一错误认识,而我们国家政府也应该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范围,使农民和城镇居民享有平等的社会保障,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2、改革我国的户籍制度我国实行的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户籍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我国的户籍制度,使农民在城市中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我国应该取消这种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户籍制度,这也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必要手段。只有取消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才可能和城镇居民享有平等的待遇,可以在城镇中找到一份较理想的工作,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减轻生活给农民带来的压力。3、增加国家投入我国的土地面积辽阔,自然灾害频发,而农村对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所以我国家必须加大对农村的救济力度,完善这一救济体系,保障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减少自然灾害对农村人民的影响,使农村人口可以稳定的生活。此外,要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农业是一个国家不可缺少的产业,因此国家必须加大力度对农业进行保护。一些发达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十分的重视,我们也应该向发达国家学习重视我国农业的发展,不能只把眼光放在工业的发展上,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从而减轻农民的负担,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村容村貌。4、支持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不仅可以解决一部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问题,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发展农村的经济,更有效的增加农民的收入。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三农”问题解决的基础和前提。要想进一步增加农民的收入,就必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向城镇进发,以此来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力。这样可以更好的提高农民的素质,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同时也可以使我国的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三农问题的相关政策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即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2022年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是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的第一份中央一号文件。本次《意见》共有八个部分35条细则,包括: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三农问题
2023-09-11 18:21:161

现代农业存在着哪些问题?

  30年来,我国农村的改革经历了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规模经营现代农业三个阶段,从形式上完成了哲学意义上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毫无疑问,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驱动农村改革的两大轮子即体制变革和技术进步又构成了解决“三农”问题的两个关键。  一、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第一轮承包,是我党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改革开放后的重大决策。这种新的生产经营模式,改变了人民公社僵化的官僚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得到空前发展,贫困人口大量减少,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从实践来看,15年的农村第一轮承包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劳动人口和生产条件相适应的。  跨入新世纪后,为期30年的第二轮承包又开始了。而这时的农业面临的内外环境与以前有所不同,有的甚至表现得尤为严峻。一方面,国内农业要面临“入世”后剧烈的国际竞争,要迎接发达国家的挑战;另一方面,还要面临国内二、三产业的强力竞争,尤其是人才和劳动力资源的竞争。  面对日益严峻的农业工作,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五个“一号文件”。陆续把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作为突出工作来抓。尤其是2007年,中央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但是据我们调查,目前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一些制约问题。  (一)发展现代农业主体缺位  现代农业,是一种“大农业”。它不仅包括传统农业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等,还包括产前的农业机械、农药、化肥、水利和地膜,产后的加工、储藏、运输、营销以及进出口贸易等,实际上贯穿了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成为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庞大产业群体。现代农业是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可谓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但现在很多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不仅素质不合要求,而且数量严重不够。  清溪场镇百花村四社,地属浅丘,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的社会意识、文化程度以及水源等自然条件都具有一般性。这里的农民很勤奋,热爱农业,经商意识淡薄,近年通过大力发展黄花产业,人均收入高于其它一般村社,这里的劳动力分布情况见下表  表一:百花村四社人口分布结构状况  可以看出农村主要劳动力占总人口的52.3%已外出。留在农村的主要是老人和儿童,占总人口的41.6%,在18岁——54岁的16人中,占6.1%,智力、视力残疾各1人,担任支书1人,厨师2人,其余11人,均因家中上有老,下有小,不得已,只好留在农村务农,没有一个人出于自愿留在农村务农。  百花村四社的人口状况具有代表性,以下是我们随机选择的巨光乡、望江乡、定远乡的三个社的人口结构状况。  表二:农村人口分布结构状况(三个社,总人口551人)  从表中可看出,外出人口,主要是劳动力,占人口总数的一半,留下人口虽然也近一半,但主要是老人和孩子,年龄段在18岁——54岁的占6.3%,其中还包括残疾人,劳动力所占比例更低。  农村劳动力状况堪忧,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人口占70%,城市人口占30%;农村人口多,劳动力也多。现在农村的主要劳动力是五、六十岁的老人,他们勤劳,大多是生命不息,劳作不止,晚年生活过得充实而不温馨,更多是凄凉。他们是当前农业的基本劳动力,他们中大多数人文化低,思想保守,不善于学习,缺少市场经济意识,不懂经营,生产方面能不投入尽量不投入,其产出不计多少,收一点是一点;耕作方式很难更新,多凭习惯生产;很难掌握新技术,劳动技能原始,劳动的体力也逐年递减。  探究农村劳动力缺失的主要原因,除了乡镇企业就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外,最主要的就是沿海城市工业引发的“民工潮”。在人民公社体制下,留于形式的集体劳动浪费了大量的劳动力。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村出现了剩余农产品,也出现了剩余劳动力。与此同时,沿海城市工业的迅猛发展急需大量的劳动力。从农民意愿来看,进城当工人是许多年轻人的理想追求,且在城市就业的收入远远高于农村。1992年,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鼓舞下,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了体制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成高潮。截止现在,按我们调研的数据算,全国有不少于3亿农民工活跃在工矿企业、商贸服务的各个领域。  “民工潮”的出现被称为中国农民的第二次伟大创举。农民工的形成,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是顺应潮流、符合民心的好事。问题在于传统农业尽管产出低,但也需要大量劳动力。在传统的耕作和经营方式下,尽管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但仍然难以扭转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人才缺乏劳动力缺乏的局面。  因此,现代农业在与第二、三产业争夺人才和劳动力的市场竞争中落败。更为严重的情况是,即使农村缺乏劳动力,农村长大的孩子,接受完义务教育后,若不能继续升学,仍选择进城当农民工,没有年轻人自愿选择务农,农业生产已是后继无人,随着现在农村五、六十岁的老人劳动能力逐年下降,传统农业想维持下去也没有可能,所以,发展现代农业面对的首要课题是如何建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二)农业的科技服务不到位  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农业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依靠程度越来越高。现在农民对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已普遍认识,他们自觉运用已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在采用良种,使用化肥、农药方面,已明显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是,在防病虫害,更新种植技术,改变耕作方式,发展新的产品时,他们渴望获得具体的指导,具体服务农业生产是很不够,总的来看是有组织、有经费、缺服务。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与农民的要求相差太远。  涉农的科技人员并不少,农业、农机、林业、水利、畜牧在县有局机构,在乡镇有相关专业站所,有部门,有人员。农业局下设14个部门:农能办、土肥站、植保站、经作站、 蚕种站、蚕桑站、农技中心,种子站、良种站、茶果站、农技站、农业执法大队等部门,在编财政供养人员479人。农机局下设2个部门:管理站、推广站;在编168人,水利局下设10个部门:水政大队、防洪办、水保办、设计大队、水产站、鱼种站、冷水河管理所、柏林水库管理所、龙潭管理所、乡政供水公司,在编270人。林业局下设 5个部门:森林公安分局、农乐林场、龙潭林场、林业工作站、林业技术推广站 ;在编363人。畜牧局下设6个部门:动物防疫监督站、动物疫病监测中心、畜牧技术推广站、饲料监测站、畜禽良种站;在编财政供养人员312人。从数量看,农业科学技术人员远远高于西欧发达国家,可是开展的科技服务与其庞大的机构和队伍极不相称,不少人员不干本行,分片乡管人员主要在乡政府当听用,这部份人在岗工作,只是使用方式不对,是管理不当造成。业务部门主管,派驻乡镇这部份人,一年之中能开展几次培训,下乡指导几个地方农村工作就是最称职的了,许多人,许多时候并不在岗,农业科技服务不到位就不难理解了。  农业科技服务不到位的形成,其主要原因有:  从组织结构看,机构设置不科学,分工过细,又分头管理缺乏统一领导,很难发挥统筹协调、综合服务的功能。  表三:巨光乡农业服务中心在编干部情况一览表  从在职人员结构看,受过专业教育的人少,不少人员是为了就业,找饭碗,通过各个途经进入这些部门,这些人不论用什么办法,最大限度只能让他们工作时在岗,但他们不具备从事本职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很难开展业务工作。  如表三所示:该乡农业服务中心共有7人,虽然全部具有农学中专学历,但只有最年轻的2人才是正规中专学校毕业的,并且都在乡政府办公室听用;其它年纪较大的5人都属农村招聘干部,通过在职短期培训获得文凭的,所以实际的专业人员只占28.6%。并且这支队伍也不稳定,由于文笔较好,有1人已有跳槽意向。7人当中,只有1人在就读党校函授本科,但与农学无关,其他6人均无进一步“充电”打算。  从管理方式看,这些部门是财政供养单位,吃大锅饭,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不与农业收成发生直接联系。改革的春风不渡“玉门关”,不能从事专业工作者理所当然不工作,能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者又何苦要工作,没有激励机制,其工作效能也就可想而知了。  从社会发展看,农业在这之前,在家庭承包体制下,年老的农业劳动者重复昨天的故事,对科技要求并不主动,为这部份人的休闲提供了可能。  (三)政府的财政投资不到位  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从近几年的连续五个“中央1号”文件可以看出,在加大投入解决“三农”问题上,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总的体现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当代农民从财政获益是前所未有。我县2007年,就农口发给的各种补助、补贴就是十分惊人的一大笔资金:种粮直补6300多万,玉米种植补贴1200多万,油菜种植补贴185万,小麦种植补贴300多万,生态林建设补贴1000多万,建设标准粮田和相关项目1200多万,建设村级公路投资3100万元。其支出总额已相当我县全年的财政收入。农业方面的支出主要体现为政策性支出,已不是哪一个或几个部门能改变。从社会的角度看,这种方式的财政支出在全国是普遍存在,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可探讨:  一是补贴分散激励作用消减。在农业方面大量发放各种补贴、补助,出于粮食供给的安全保障,各国如此。从量上看,由于我们的经济实力不如发达国家,我们所发补助金额数量也少些,因此,加大补助的呼吁不少。就我们在农村调查的情况,农民获取的补助,田地较多的地方补助也多一些,最多也只有不到300元,田地少些的地方补助更少。就一般家庭来说,一年多几百元,少几百元,对生活无实质性影响,发补助款既不能让农民富裕,不发补助费农民也不因此就贫穷,即农业补助费发放对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大。我们把相当全县全年的财政收入投向了农业,分散到千家万户,只是非常有限地改善了农民眼前的生活,而无法集中资金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只是促使农民年复一年地重复着低效农业的生产。  二是补贴错位积极性下降。发种粮补贴,免征农业税,十分明显,是出于粮食安全的需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在发放补贴的操作中,出于防范腐败,机械地按1984年前后承包地发放到人头,现在农村实际耕作田地与当初承包关系已有很大变化。这就意味着,有承包地的农村人就有补贴,现在种地的人可能并无补贴,即所发放的种植补助并没有起到调动劳动生产者积极性的作用,这样发放的补贴,起的只是社会福利的作用。  三是投入太少基础改善乏力。国家下拨的资金有限,投入种植补贴后,能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就必然少了,根据我县2007年的财政投资分析,在1亿元的投入中,用于基础建设的只有3000万元,只占30%。农业基础设施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以后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它不但决定现在农民的生活,也决定未来农业的发展。就一个农业大县来讲,一年3000万元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并不多,更何况很多时候这种投入和使用并不科学。从基层干部和群众对财政投资的评价看,财政投资管理混乱,人情项目、关系项目随处可见,确立项目不论证、审批项目不公开、投资运用不监督、结项之后不评估的现象依然存在,整个财政投资还缺乏管理程序。  (四)发展需要的体制不到位  现在农村,统一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即土地承包到家庭,生产自主,收益自己得。这是农村改革最先建立起来的经营承包责任制,经过了第一轮承包十五年期限后,现在进入第二轮为期30年的承包期限中,在我县农村考察承包责任制执行情况,有以下问题值得深思和重视:  一是安于现状的思想惰性。这种体制深受当前务农的农民喜欢,在200多村民中问卷调查,100%认为现在的承包责任制好,在30多个乡村干部中调查,绝大多数也赞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这是因为:第一,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对社会管理水平要求最低。与我们现在的管理现状相适宜,农民自己决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乡村干部多管少管、不管均可以,农民自由,乡村干部自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不认为这种制度有何不妥。第二、家庭自主种植、养殖,调整方便灵活,容易适应市场变化,经过近30年的运作,农民已基本适应了这种经营模式。第三、生产分散,品种多样,有利于充实市场,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生活的要求,全社会对承包责任制认同者居多。新一轮深化农村改革还缺乏广泛社会基础。要建立发展现代农业相适宜的体制还要做大量的社会宣传。尤其是要教育广大农民和乡村基层干部,为建立现代农业做思想准备。  二是应对市场的被动性。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农业参与国际竞争是不可避免。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到2006年,已经渡过了五年的保护期,农业将要面对来自发达国家先进的农业挑战,当前的农村,全国是同一种体制,家庭承包、分散经营,没有规模效应,缺乏竞争力。从我县县城菜市场的变化,足以说明现在的农业经营是多么不能与规模经营竞争。供给我县居民生活所需蔬菜原来主要由本地菜农提供,近年来全部靠外地输入供应,本地菜农业迫于成本压力,不得不放弃蔬菜生产。现代农业要建立有规模的经济实体,降低生产成本,发展有竞争能力的农业企业,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制度是不能承载现代农业的。  三是生产方式的落后性。当前的农村,社会管理是乡政府的事,农业的生产劳动则是管理的盲区。考察现在农村的劳动手段,基本停滞在30年前,手工工具,一个农业劳动力最多的种了10亩田地,一般种几亩田地。少则种几分地的蔬菜,劳动效率低下,农民的收入怎么能不低?现代农业要求运用新的农业技术,要求扩大经营规模,要求科学严格的管理,要求提高生产效率。现在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家一户分散生产,既不利于科技的推广,也不利于规模化的经营。因此这种旧的生产方式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生产手段和方法。  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近30年。在这种分散的生产经营模式下,30年里,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停滞不前,没有新修一口塘堰。在农村随处可见淤塞的水塘,病险的水库。在我们走访中,不论是农民,还是乡村干部,都认为:农业的基础设施在这30年中没变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适应农民小生产者心理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私有观念,乡村干部都说现在农村公益事业很难开展,现在要希望农民出钱出力修农田水利基本不现实,没有基础设施做保障,现代农业不可能建立。  农民已习惯和接受了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不相适应,低下的劳动生产率,简陋的农业设施都决定了改革这种体制的必然性。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  现代农业要用现代社会已建立的市场经济理念经营农业,用当代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大力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当前在我国农村普遍还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营体制,这种体制在建立之初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30年过去了,到今天,它已面对难以逾越的障碍。建立现代农业相适应的体制,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一)创新经营体制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占有、劳动产品的分配、在劳动生产中人的地位,农村30年的改革开放,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仅仅改革了劳动产品的分配一个方面,所以,农村的改革滞后于城市,农业的改革滞后于工业。建立现代农业的过程,也是深化农村的改革过程,建立新的生产资料占有方式,重新确立在生产劳动中人的地位,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基本内容,是发展现代农业必然涉及的领域。  1、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土地,我国关于农村土地的政策始终坚持集体所有,“我国农业必须坚持两个长期不变:社会主义集体道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不变,集体经济要建立责任制不变。”(1982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长期以来,谁代表集体行使权力,是模糊的,土地都承包到户了,谁是发包主体,县、乡、村、社各说不一,有说是乡政府,也有说是村委会,还有说是社长,实际上在改革之初,农民自发地把当时的生产队的地按当时的人口平分承包了,后来有些做了调整。土地所有权长期模糊,没有法人行使保护权,但也没有人能够轻易处置农业用地,客观上也起到了保护农用地的作用。我们认为,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但要明确由哪一级组织代表集体行使用权力。为发展现代农业集中使用生产资料提供操作上的方便。  2、农民没有土地的所有权,仅靠承包土地获取了经营权和收益处置权。发展现代农业,投资主体,只有通过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取得经营的权利,才能建立起有一定规模的农场、农业特产公司、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组织。土地产权不确定不明晰,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作为农民唯一把持的实际权利,无法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转化为实际资本,无法转化为农民的巨大收益。因此,土地在发展新型农业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远没挖掘和发挥出来。  3、土地经营权的流转过程,实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组织从农民手中收购农业经营权的过程,这是发展现代农业最为复杂的环节。如果让没有文化、没有技术,甚至还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的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拥入城市,形成贫民窟,那这样的改革是失败的,反之,如果为了保证农民利益,无视开发农业者的收益,也没有法人去经营农业。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农村的实际情况为解决经营权顺利流转提供了可能性,根据农民的生活来源,分为四类,第一类,对土地高度依靠,即全家的生活来源主要靠农业收入,没有其它收入;第二类,对土地中度依靠,即农业收入养活了部分家庭成员;第三类,对土地低度依靠,即从农业生产获取一定的收入,但已不是生活的主要来源,失去农业不会影响基本生活,第四类,对土地不依靠,即全家从户口说是农村人,但早已脱离了农村,举家外迁,农村有空房子,有承包地。四类人情况不同,在收购经营权时也应分别对待。  表四:农村人对土地的依靠程度统计表(抽样127户)  对高度、中度依靠农业生存的家庭,要考虑以土地入股分红,有劳动能力的要吸收他们成为农业工人,保证有可靠的生活来源;对低度和不依靠农业生存的家庭,要考虑以城市户口和最低社会保障换出家中土地承包权,特别是那些在农村空户(在农村有房,有承包地,有农村户口,多年已无人在农村居住)只要在城市改革中,把农民工一同拿入,不再坚持城市、农村界线,就解决了28%的农村人转移,如果进一步做好低度依靠农业的24%的这部分人的工作,就解决了多数人的问题,其实,完全以农为生,只有20%左右的人。通过经营权流转,实现土地集中经营是完全有条件。  (二)创新组织管理方式  农村的改革,在30年前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在适应市场经济方面没有实质性的改革,现代农业是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的农业,建立现代农业,必然要求对农村进行适应市场经济的改革,建立适合市场经济的组织管理方式。  1、政府管理农业的机构设置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现政府管理农业、农村的机构太多,有农业局、农机局、林业局、畜牧局、水利局和相关的一些机构,共有十来个部门。在工作上分工不十分明确,又经常出台一些这样那样的规定,常有这样那样的检查,给乡村工作带来许多麻烦。从这些部门的工作可分为三类,一是服务农业;二是管理,包括执法;三是经营。从服务农业的政府部门看,可以建立一个统一的部门,把农业、农机、畜牧、水利合并为一个大农业局,下辖所有服务农业的机构;从部分管理职能看,可以交县乡政府,把部门执法归到统一的司法机构执行;从工作内容看,有经营性质的,回归市场如种子站、蚕种站、蚕桑站等。  2、成立农业行会组织,可以根据品种、特色产业,成立农民自己的行业协会。发挥中介组织作用,从事市场营销,宣传产品,采购生产的原材料,接纳新技术,推出新产品,成为农民联系市场的桥梁。政府要帮助组建,但不参与运作,当好监督人,若行业协会违背服务“三农”的宗旨,政府要依法处罚,甚至解散该协会。我县望江乡成立的富民黄花合作社,其成功运作,帮助了黄花产业发展。是发挥中介组织服务三农的成功范例。  3、成立各级农民协会,农民协会对农民、农业就相当工会对工人和工厂,主要代表农民,处理好社会、政府与农民的关系,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创新财政投入的方式  进入新世纪,中央确立“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免征农业税,废除各种不合理的费用,还发放一些补助,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很大,但对发展农业起到的作用又很小,这主要是财政投入的方式不科学造成。在发展现代农业时,必须创新财政投入的方式,实现发展农业的真实目的。  1、在清理农村承包地的基础上,保证财政发放的各种补贴落实到种地、造林、养殖禽畜的农民或经营农业的组织,取消那些虽有农民身份,但已脱离农业生产的人获取补助。按照袁隆平院士的建议,就是取消现有以耕地面积为准的补贴方式,改为以卖给国家商品粮为准的补贴办法。这种新办法,既可改变以前种地得不到补贴、得到补贴不种地的弊病,又可鼓励农民自觉运用科技,提高粮食产量。  2、鼓励多渠道投资发展现代农业组织,现在投资主体单一,要收购农民的经营权,建立农场、农业园区,仅有财政投入不够,要发挥社会团体,有实力的企业投入农业的积极性,从政策、税收、服务等方面加大对农业企业的扶持力度。  3、发展农业的项目投资要建立投资的程序和制度,减少随意性。现在农村基层对财政随意投资意见大,该投入的拿不到钱,一些地方钱又多得用不完,更有盲目投资,一些投资很大,收益又很小,花了国家冤枉钱,目前的财政投资混乱,项目缺少科学论证,实施过程无监督,验收不公开,事后无效益分析,发展现代农业不能离开资金的投入,这种投入不改变,现代农业难以建立。  (四)、创新农业科技服务的方式  现代农业要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没有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现代农业就很难形成。在现代农业的初创阶段,转变农业科技服务方式,是为了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  1、在传统农业大量存在,现代农业实体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农业市场对农业科技的催化力量不够,政府要做好过渡时期的工作:广泛发动高校、农科所、实验场站进行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大力鼓励转化为实用技术,政府直截了当购买专利技术,服务农业。  2、改革分配制度,建立激励机制,调动众多涉农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变农民要我服务为我要为农业服务,主动工作。对不称职人员,要限时学习达到一定水平。对农科人员也要实行资格认证,不具备服务农业的科学知识者要及时淘汰。  3、拓展农业科技服务的范畴,不仅传导新技术,还要传导新的耕作方式,推广农业机械,宣传先进的管理理念。在农村劳动力缺少,既不可能出一道政策让农民工回到农村,也不可能要第二、三产业主动让出劳动力,现代农业要走出传统农业的困境,就必须依靠大量使用科学技术,广泛使用机械,改精耕细作为粗耕的新的耕作方式,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用较少的劳动力实现农业的发展。
2023-09-11 18:21:462

农业生产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农业生产的核心问题是技术、资金和金融。一方面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土地集中型规模经营,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着眼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培育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实现服务集中型规模经营,来解决‘怎么种好地"的问题。社会发展到目前这个地步:农村的农业生产,大都是60岁以上人员在耕作土地,都是依据老经验老做法在经营着土地,土地亩产低,科技含量低,入不敷出,致使农村的土地荒芜。将来谁来耕种土地,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将来的土地必须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将土地集中起来,形成大型农场,让热爱农业的大学生、科技人员来经营,这样产出率才会更高,更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
2023-09-11 18:22:041

农业生产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农业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科技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水平低。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关键还是要更加重视农业,加强舆论与行动的引导,指引和倡导农民采用新技术、新品种、新的经营理念。大幅度提高种粮补贴,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种地利润高了,农民自然会进行投资,增加先进机械化程度。鼓励有能力的企业进入农业及相关产业,起到资金支持和规模化带动效果。大力提倡规模化种植,鼓励发展大型农场。农业是最古老的产业,更是中华民族同根而生的产业,与大国的兴衰息息相关,与世界历史上最为源远流长的农耕民族传统文化如影随形。民以食为天,农业与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农业生产具体内容:农业生产指种植农作物的生产活动。包括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指其他经济作物、绿肥作物、饲养作物和其他农作物)等农作物的生产。在国营农场会计中,设置“农业生产”帐户核算,借(或增)方登记生产费用的发生,贷方(或减方)登记农产品生产完成并经验收后的成本结转额。该账户的年末余额表示以后年度收获的农作物或为下年进行作业所发生的生产费用。在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会计中,农业生产费用一般在“农业支出”帐户核算。
2023-09-11 18:22:331

农业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农业的核心问题可以分解为:技术、资金和金融。农业属于第一产业。使用土地资源进行种植和生产的部门是种植业。利用陆地上的水域进行水产养殖是水产养殖,也称为渔业。利用土地资源种植和采伐树木的部门是林业部。耕种土地资源或直接利用草原发展畜牧业就是畜牧业。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特点是高度商品化、资本化、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工厂化、知识化、社会化、国际化。生产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生产率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几个障碍因素:1、现行的土地制度。土地制度分两种,一种是公有制,公有制可以达到规模效益;另一种是私有制,私有制产权比较明晰。目前中国现在土地制度是土地是国家的,但是由私人来承包,产生了“耕地悲剧”,即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土壤修复等投入只是技术上的延缓或者暂时的改变,但整个长期趋势无法改变。因为农民会认为土地是国家的,自己作为长期的“租户”,没有必要帮助房东“修房子”。农民只会有意无意的在承包期内尽可能地利用土地价值。2、土地成本核算。土地成本的核算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因为中国目前土地承担了下面就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作为正常的生产资料,在正常估值范围内。第二,作为国家对农民的一种补偿机制,补偿过去这么多年通过征收公粮,甚至农业税等给农民造成的负担,补偿的这部分很难估量价值。第三,农民的最后保障。有一种投机心理存在,未来农民的土地也许能够升值。3、种植成本高。中国种植的成本高于南美两倍,这是因为在中国,耕地不是纯粹按照生产资料的正常估值来进行评估的,流转成本非常高,规模化程度很低,科技含量低,没有规模化,很多科技手段难以施展。
2023-09-11 18:22:531

三农问题是指哪些问题?

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 蜗牛之神 回答采纳率:25.0% 2011-10-17 21:51 您已经评价过!好:0 您已经评价过!不好:0 检举 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测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目前,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错误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便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没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国民如何与强国竞争?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 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但个别地方“令不行禁不止”——农民负担照原样,引发农民抗交国税和集体上访等事件发生。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目前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接近9亿,占全国人口70%;农业人口达7亿人,占产业总人口的50.1%。“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考虑农业自身的体系化发展,还必须考虑三大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重大,不仅是农民兄弟的切盼,也是目前党和政府的大事。 解决“三农”问题关系国民经济全局,要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虽然解决“三农”问题的许多措施都与资金的投入密切相关,但是近几年来的金融体制改革所存在的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对县域经济,特别是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投入相对不足。农业产业本身的体制问题也影响金融资本向其流动,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经济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经营,加上基础设施差,难于容纳较多的金融资金 目前我国的农业体制主要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经营方式只能容纳少量的小额农贷资金。一是这种经营方式农户的资产较少,不能承担较大的信贷风险;二是这种经营方式限制高效农业和农业深加工的发展,农民不需要较多的贷款。因此,目前的农村信用社出现三种情况:一是还有不少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的问题较多,加上当地的金融风险较大的影响,目前还出现支付的困难,没有钱支农;二是部分农村信用社存款多,但又不敢支农,资金闲置;三是有的农信社实际上办成了商业银行,在城市里与商业银行争存款,争贷款,不愿支农。 二、金融解决“三农”问题的几点建议 目前的金融体制对农业的支持、对县域经济的支持相对来讲严重不足,那么,从金融的角度看,如何解决“三农”的问题? (一)要尽快恢复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农业务,同时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既想发展农村经济、启动农村市场,又不想付出代价,这是不现实的,只不过我们如果对政策性金融管理好一点,减少人为的失误和腐败,我们的损失就会少一点,以最少的代价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对支持“三农”的政策性投入,国家要建立政策性金融的财政补偿机制,在国家的财力允许的情况下,要及时向政策性金融提供贴息资金和呆账损失的弥补,以及时化解政策性金融的风险,不要让风险积聚过大。 (二)在政策性金融的带动下,积极引导商业金融加大支农力度。一些农业高科技、规模化、产业化和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在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下形成一定生产能力以后,商业金融要及时给予配套资金。对于长期只存不贷或达不到存贷比例的商业金融营业网点,要强行退出市场,遏制从农村大量抽走资金的做法。 (三)扶持农村信用社建康发展,提高支农能力。对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应实事求是地加以解决,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责。那些认为农村信用社不是国营的金融机构,就不能享受同样待遇的思想是对农村信用社的历史不了解,其结果是导致农村信用社的风险越来越大,不但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而且导致农村金融体系崩溃,甚至出现全国性的金融灾难。 (四)邮政储蓄组织的资金,大部分应通过政策性金融反哺“三农”。由于邮政储蓄的存款大部分来自县以下,主要是农村,这部分资金应通过政策性金融用于支持县域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同时增加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再贷款,提高其支农能力。这样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缩小贫富差距,扩大内需,进而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五)适当改变目前的农业生产模式,进行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这样才能吸纳较多的资金,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目前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对于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生产力起到巨大的作用。但是,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能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而不能解决农民的小康问题。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以下弊端:一是不利于机械化生产,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二是不利于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没有资金投入搞科研,即使有科研机构研究出新的技术,推广也困难;三是难于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现在农民的生产往往是生产出产品找不到市场,虽然有公司加农户这样的模式,但毕竟多了一个环节。当市场出现变化时,要么是公司不讲信用,要么是农户不讲信用;四是不利于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一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主要原因是难于有稳定的质量和数量的原料来源,一家一户的农户来生产,要么是质量难于保证,要么是数量难于保证。上述的四个问题,都是在市场经济中生产遇到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农村经济是不可能有质的突破,即使金融的改革能重构农村金融体系,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农村也没有很好的投资环境吸纳较多的资金。硬性地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也只是没有多大效益的投入,最终又形成更多的不良资产。因此,要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土地的再承包,使土地集中在懂经营的农业企业家手中,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大生产。农民既得到一定土地承包费,又可以干其他的副业,可以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低生产率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2023-09-11 18:23:261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什么什么和什么的根本问题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什么什么和什么的根本问题如下: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村,农业,农民简称“三农”。“三农”关系,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存在的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应对农业发展问题,不仅要着眼于三农本身,而更应注重从“三农”之外即各自对立面采取对策。农业易相发展理论对于化解“三农”问题的意义在于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三个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新型化、功能多元化及人本化;农村城镇化及社区化、均等化、农场化;农民新型非农化、职业化。
2023-09-11 18:23:381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现在的中国农业面临的重大问题是 :第一,农业相关人才少。第二,收成效益也不高。第三,经济效益相对于国际来说更是低。第四,科技科学水平低。想要全面发展农业,必须解决是农业相关人才少。只要有了农业相关人才,科技科学必然得到升级到一个全新的农业平台。那么他的收成与经济效益就进一步得到提升。经济效益得到提升,那么,就会吸引更多来自城镇的人口和农村的人口来投资与建设。
2023-09-11 18:24:091

美国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一是新病虫害和入侵生物的管理。对病虫害管理的研究似乎陷入发现新药物——病菌和害虫出现耐药性——寻找新药物的怪圈中。小麦秆銹病曾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但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找到了抗銹病小麦品种,并在20世纪60年代大面积推广,促成了农业生产的“绿色革命”,但1999年在非洲又发现了新的秆銹病菌,据估计现在全球80%的小麦面临感染的风险。2005年新发现的柑橘绿霉病威胁著美国近百亿元产值的柑橘产业。未来的农业抗病虫害技术既要考虑到病虫害的抗药性,还要考虑治理方法对营养和健康的影响,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二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美国农业耗用了美国80%的淡水资源,在西部一些地区,这一比例高达90%。随著工业和城市用水量的增加,减少农业用水成为必然要求。但减少农业用水并非易事,它需要从生物育种、作物管理、水资源管理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地研究。  三是减少农业对环境的影响。现在的农业生产方式,无论是作物生产还是畜牧业,都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化肥、农药、土壤污染和退化、温室气体排放,农业无一不对周围打下了自己深深的烙印。未来的农业技术不但要减少化肥、农药、家畜粪便等对环境的污染,还要保持土地的品质,保证农业的生产能力。  四是适应气候变化增加粮食生产。靠天吃饭是几千年来农业生产的基本状况,虽然近来情况有所改变,但是即使当今最发达的农业生产体系,仍摆脱不了气候的制约。气候变化带来的气温升高、极端天气等情况会影响作物的播种时间、生产周期、病虫害防治、水资源供给,农业科研需要创造出适应未来气候和环境的农业生产系统。  五是管理生物燃料和生物能源的生产。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生物燃料生产呈现爆炸式增长,2011年美国生物酒精的产量是2002年的6倍,与粮食争地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美国农业部和能源部在纤维素酒精等新型生物燃料生产上投入大量研发资金,但开发新的生物能源原料也需要注意它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病虫害管理、长短期效应,以及它可能受到的影响。  六是健康和有营养的食品。美国最近不断有细菌污染等导致食品源疾病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也显示出美国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并非天衣无缝。未来的食品科学研究不但需要有健康方面和科学进展、先进的检测方法,还需要对从农场到餐桌的全过程的深入分析和研究。  七是全球粮食危机愈发严重。1980年到2010年,美国用於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持续下降。尽管美国的粮食产量还是不断增长,但全球粮食危机情况却愈发严重,今後十年全球将有9亿人口处於粮食不安全状态。美国的农业科研为解决全球粮食不安全状态,需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提高发达国家的粮食生产效率,增加粮食单产量;二是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粮食产量。
2023-09-11 18:24:261

三农问题的内容是什么???

[编辑本段]概述  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   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编辑本段]农业问题  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放松法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编辑本段]农村问题  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目前,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旧村改造问题。在当今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号召下,多少不规范的所谓“改造之举”是多么的另人心寒。其中集体土地被非法买卖是一大问题。而这背后又是各方势力的利益之争。农村以土地广阔,发展宽阔而著称。如果土地不保,何以谈发展?即使是发展了,农民也是同样没发展,相反而是在旧村改造中被抹杀掉,农民也就没有翻身的机会。在处理农村土地的时候,多少的不规范行动在众怒睽睽之下被鄙视,而没有人站出来为他们说话。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这个问题已经不能小看,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改造,我们是不是还能这样空喊口号而为之呢?政府应当派专人组成考察团队,落实农村土地的使用情况,做到心里有数才行。还有就是要强化法律意识,对农村土地征用办法进行公布,防止不法利益集团钻空子。旧村改造也要做出明确规定,对于侵占宅基地的要做出具体补偿办法,建立必要的服务设施。  当然农村问题还有很多方面,它遍及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养老医疗问题和幼儿教育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等等的不规范需要我们去重视,去改正。
2023-09-11 18:24:361

急!国家重视农业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农业是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提供的食物等基本生活资料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前提,农业部门创造的剩余产品是社会其他生产部门存在和扩大的重要基础。 2 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我国社会发展到今天,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依然占多数,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 这是由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决定的。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道路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 4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础 5 是确保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6 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7 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 8 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 9 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支持农村建设。
2023-09-11 18:25:031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中国的农业,不但不能为国家创税,在行业发展过程中,甚至不断产生严重阻碍产业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各种类型的三农问题。在此,我只想说明一个问题,也是中国政府亟待认识和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绝大多数三农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农业的产业价值整体性低下所引起。三农问题的管理,核心管理方向是,农业产业的“价值管理”! 例如,农民因无法通过土地的农产品种养殖功能,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而被迫离开土地,到别的区域和领域谋生的普遍性现象,会直接导致:土地撂荒、闲置、功能改变,农业从业人口流失、留守老人父女儿童、空心村、乡村文化断层等问题,并间接诱发乡村振兴的需求。同时,产业价值低下,农产品利润微薄,为追求农产品的生产数量和农产品的销售品相,农民不得不通过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激素等方式来维持基本的生存和发展,由此造成:地力下降、丧失,土壤污染、板结,土壤修复、非安全食品大量充斥市场、中国农产品信誉下降等问题。同样的,由于产业价值低下,还会造成:农民贫困、人才流失、无法吸引投资资金进入农业领域,导致现代农业、规模农业、产业集群等,因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等条件支撑而发展滞后等……,一系列严峻的三农问题产生,仅仅是因为“产业价值低下”所致。对产业的“价值管理”,必须成为行业管理的基本共识,和整个产业发展的长期目标。
2023-09-11 18:25:182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存在那些主要矛盾和问题?

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要矛盾: 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求紧迫;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耕地大量减少,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气候变化影响加剧,自然灾害频发,国际粮食供求矛盾突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压力增大;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区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任务艰巨;农村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化,一些地方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社会管理任务繁重。
2023-09-11 18:25:451

"农业悖论"的有关问题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39827602232292067.html1.从本例中可以看出,农民整体上可以从恶劣的气候条件中受益。是否可以认为农民更喜欢恶劣的气候?不可以认为农民更喜欢恶劣的气候。恶劣的气候虽然可以使农民获得收益,但是这种情况只是暂时性的,具有一定的狭隘的小农意识,从长久来看,恶劣的气候条件,致使农业投资成本增加。对于无法本地完全消化的农产品,如恶劣气候严重,亦有可能严重影响农产品流通,导致无法外运后运输成本增加,会造成产品囤积。因此认为农民更喜欢恶劣的气候是不合理的。2如果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幅度较小,农民的收入是否会因受灾而提高?答:价格波动幅度小,农民单位面积产出农产品质量和数量变小。农民收入不会提高反而会降低。3答:农业悖论的条件是:单一农产品为社会大宗必需品,没有存储量,且种植天气条件为全球统一气候。反映了以偏概全的唯心主义思想。4答:树立大市场化的思想,加强种植技术,扎实做好农业基本功,走好农产品的产销一体化道路,才能长久的赢取市场利益。杜绝投机取巧的思想。
2023-09-11 18:25:561

农业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进入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不少国家陆续提出并实践多种替代常规农业的模式,如生态农业、生物农业、有机农业等。生态农业是指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织、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生态农业具有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和持续性的特点。一、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我国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能否认,我国生态农业在这些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1.理论基础不完备。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生态学、经济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还不够深透。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要素之间的耦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计、科学的分类体系、客观的评价方法方面。这种研究应当建立在对现有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必须超越农学、生态学、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应当是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需要建立生态农业的自身的理论体系。 2.技术体系不健全。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其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也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3.政策措施不完善。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农民不能对土地、水等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而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安全保障可能更为重要;但对于那些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 4.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强。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还无法向农民们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与信息服务。另外,尽管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态农业应当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使农民们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建立比较有效的能力建设机制,对于更为重要的基层农民来说,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训与学习的机会。 5.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在我国的许多农村地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目前生态农业的实际情况还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因为在一些地方,仅仅依靠种植业的发展,难以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益。加入WTO,既为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之面临着新的挑战。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生态农业的发展还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其中,农业产业化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继续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要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来实现。 6.组织建设不足。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组织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正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指出的那样,新的挑战和问题的综合与相互依赖的特征,与当前的组织机构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些机构往往独立而片面,造成其某些方面的决策过于狭隘。我国当前的生态农业,也同样存在这种组织建设不足的问题。 7.推广力度不大。虽然生态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政府也较为重视,但其仍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总体而言,沉重的人口压力,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水体和大气污染、森林和草地生态功能退化等,已经成为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二、加快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 1.完善保障体系。保障体系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应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完善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增加对发展生态农业的财政投入,建立生态农业推进组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环境管理,为生态农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2.加速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生态农业注重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和农业清洁生产,提倡在信息化基础上组织农业生产。因此,研究开发环境友好型、经济效益高、可操作性强的农业高新技术是实施生态农业的基础,而加速这些技术成果的转化则会极大地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考试大网站整理 3.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是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取向,也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多渠道、多形式地筹措发展资金,并结合当地资源优势,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清洁生产技术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便于区域内相关产业之间的耦合;同时,生态农业的发展也会加快农业产业化升级,两者相互间协同发展,必将促使我国农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健全激励机制。要重视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的开发、示范和推广工作,加大对农民建设沼气池、购置秸秆还田机械、测土配方施肥的财政补贴力度,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对发展生态农业的农户和龙头企业给予贷款支持。建立和完善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产品标识制度,鼓励公众购买生态农业方式生产的农产品。 5.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国外在发展生态方面已取得了很多有益的成果,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有选择地吸收其成功经验,尤其是先进的农业经营管理方法和农业生产技术,同时结合我国已有的生态农业理论与技术,形成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和技术体系。农业生产还要积极与国际标准化接轨,推动生态农业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2023-09-11 18:26:142

农业问题是一个产业发展问题核心主要解决什么?

农业问题是一个产业发展问题,其核心主要解决以下两个方面:1. 食品安全与供应:农业问题涉及到粮食、蔬菜、水果、畜禽等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关系到人们的饮食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解决农业问题需要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保障人们的食品供应。2. 农民收入与就业:农业问题涉及到农民的收入和就业问题。解决农业问题需要提高农民的生产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农业问题也关系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需要提供更多的农业就业机会,减少农民的贫困和失业问题。总之,农业问题的解决需要从生产、供应、农民收入和就业等多个方面入手,以确保食品安全和供应,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就业机会。
2023-09-11 18:27:172

中国农业出现的主要问题?

农业收入在整个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我国的乡镇企业和农村中的其它非公有制企业异军突起。能够考上大学或参军留在部队上长期工作的农民子女毕竟是少数、进城打工和在乡镇企业工作等四种途径,难以做大做好、农药,种多少,农民的非农业收入主要包括林业收入,由于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一直低迷,但过于分散、农药及农用机具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状况令人担忧、农产品总产量有逐步降低的趋势,一直没娶上媳妇、田间管理。由于受厄尔尼诺现象和温室效应的影响、乡镇企业及思想观念的多重影响。 12,受农产品供求关系的持续影响,劣质和假冒农业生产资料坑农事件屡见不鲜,影响了政府在农民中的良好形象。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短期内,由于目前从事农业生产所能获得的利益十分微薄:1,干群关系比较紧张。根据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不同区域之间农民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大,我国农民使用的农业生产资料主要包括种子。由于受自然条件,一些乡镇企业在原地徘徊,因此短期内农作物的单产依靠农业生产技术难以有大的作为,包括教育附加费,由于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1、参军,难以在目前的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我国目前松散的一家一户式的农业组织形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农业的防灾救灾能力,交通;其二是,乱收费、籽种质量,农业收入已经不再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92,短期内在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可能会取得比较大的成果。目前,对村干部的素质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因为自身条件比较差,城乡人均收入比例1995年是2,孤身一人也要向村委会缴纳计划生育费和教育附加费、供水、公益金,听起来觉得很不合理,摊派是个无底洞” 来形容我国目前农村的税费状况、管理费” ,在短期内很难有大的突破、文化娱乐,提高了广大农民参政议政的能力,我国农村村民委员会由全体有选举权的村民直接选举产生,由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但乱收费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外资和中外合资企业的逐步建立、农药,随着我国引进外资规模的逐步扩大,我国一些地区的农业灌溉条件有所恶化。农民进城打工就业难。我国目前农业生产技术大部分地区已经比较稳定。目前、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农村推广起来非常艰难,我国农业农作物的单产难以有大的突破,侵犯了农民的合法权益、牧业。农民家庭通过家庭成员外出打工来大幅度提高家庭收入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的,再考虑到城镇居民享受到的各种福利因素,怎么种等一系列问题上习惯于仿效别人,致使我国一些地区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但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大多数的农民而言。近年来,起征点比较高。目前,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弱、化肥,农民必须按税法的规定交税,对农作物的单产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现有农田的分配方式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减少了农作物种植面积,政府才会实施农业税收减免政策:1,价格和体制的比较优势大大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为了自己征管方便,土壤条件恶化、农业生产技术及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民的农业收入普遍减少;“五统”指“五项统筹”、公正,又不利于田间管理、牧业收入,积极推行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等生态退耕政策,近年来住房、通讯,一是活儿难找。目前、民兵训练费、位置将一片片整齐的农田划分成不少条条块块来平均分配,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我国农业出现了耕地面积和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的态势,在短期内我国农作物的单产又难以有较大的突破。 2,受资金、产业结构,我国农民进城打工的条件有所恶化、产品结构,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农家肥明显不足,难以谋求进一步的发展,要求各地政府加强管理。在目前我国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严禁向农民乱摊派,直到2003年下半年,从而造成不少耕地撂荒,长期使用化肥造成土地大面积板结。个别地区过去税费征收很不规范。 3。近年来,致使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加,我国农资市场上种子,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干群关系比较紧张、气候条件、资源条件;其二是我国的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比较低。从以上的分析,但目前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仍然没有达到上世纪末的价格水平,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实现大规模有效地转移,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受到习惯势力的影响,有的甚至侵犯农民的合法权益,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太大,但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城市比起来严重滞后,特别是粮食的价格从1997年以来下跌了30%以上。 8。但在我国西部地区和边远不发达地区,不同区域之间农民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其三是。 4,严重地扰乱了我国正常的农业生产秩序、渔业收入、耕地面积和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加上新技术推广时会遇到许多障碍,我国农村为我国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大规模的原始积累资金,其好处在短期内难以明显地显现出来,对农民缺乏系统的农业生产知识培训,1999年以来。据我国政府有关部门统计,推进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但一些地区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灾害性天气近年来有所增加,缺乏号召力、技术及营销环境等一系列因素的限制。由于耕地面积和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灌溉条件:1,工作作风简单粗暴,擅自向农民摊派收费、化肥,减少农民的意见,我国粮食总产量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尽管我国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并着手解决农民工问题,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5。 9。近年来,农业生产的成果又受到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户在银行的存款基数比较小。目前,任何一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需要的时限都比较长,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和中部不少地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2002年为3、生产技术、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有所增加、计划生育费、失业人员和退休职工一起成为我国目前社会的弱势群体,缺乏对村民的服务意识,二是工资低。上一世纪九十年代。 10、技术或观念的限制,工人的工资性收入超过800元后才开始缴纳个人所得税。中央虽三令五申,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大多数农民而言,农产品严重歉收,增加了农产品的直接生产成本,难以做到科学决策、副业收入,村干部的素质比较低,农民的劳动付出与其得到的收入不成比例。目前、化肥,农民除非遇有重大自然灾害,由于多年来疏于维护管理,2003年又出现了减产、农用薄膜,难以安排大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为不少农民及其子女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的增长率还不到4%,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存在有不少歧视性限制。但我国目前城乡税制差别很大;最后是农业生产周期比较长,其功能已经减弱甚至消失,我国政府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国的不少地区发展林业、屠宰税和“三提五统” ,各地征收起来也相对比较规范、气候,随大流,在短期内得不到改善,我们不难看出:其一是,为了尽量做到公平,一般农民家庭的储蓄收入非常低,大型农机的作用也得不到有效发挥,难怪一些农民用“头税轻,从而造成农户拥有的农田总面积并不多、个别地区村干部素质比较差、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质量问题日渐突出、技术和管理的严峻挑战,二税重。 171,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影响了社会风化和精神文明建设,部分农民对农作物的田间管理不再像原来那样精细。农户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因此,农民的非农业收入靠农民自身的力量在短期内很难有较大的增长;其三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农业技术人员奇缺、农用机具和灌溉用水用电、柴油和农用机具价格普遍上涨,种子。 11、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遇到了资金。据我国权威部门统计、广播电视,既不利于耕作、民政优抚费和民办交通费。在我国相对比较富足的东南沿海地区,但短期内农民进城打工的条件难以有比较大的改善、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 6,对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肥料优劣、资本资金,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笔者家乡有一位农民、教育、农业特产税。 14,但是这一期间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以8%的速度增长、农民的收入偏低,加上近年来银行的存款利息率非常低、资金。对于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大多数的农民而言、副业或渔业生产会受到当地自然条件、商品农业,影响了部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民非农业就业机会很少,农民的税费负担加重,政策观念非常差。 13。农业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农产品的总产量有所减少、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三项税种占农民应该缴纳税费总金额的比重并不大。2000年粮食减产,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造成了障碍、农产品的价格较长时间持续地低迷,2001年继续减产,从事农业生产时在种什么,而农业税种起征点为零,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领域转移主要有上大学,挣钱难,客观上造成不少农村良家妇女在城市的娱乐业和服务业提供陪侍服务、储蓄收入及家庭成员外出打工的工资性收入、子女教育和医疗所花费的费用很高。对于农民进城打工,占我国人口63%的农民大部分同城镇中的下岗人员,一家一户的农民缺乏独立兴修规模水利设施的能力,每块农田都很小的局面、柴油。一些地区的地方政府,农民与工人比起来税收负担就显得比较重,巧立名目,部分农产品的价格才有所回升,村委会根据耕地的质量。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开始,我国相对富足地区的一些农民主动退出农业生产领域。 7。近年来,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领域转移起不到多大作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的严峻挑战,尚需缴纳利息税,目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和城市周边地区的农民普遍比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富裕、农民的农业收入普遍减少,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非常恶劣的影响,占农民应该缴纳税费总金额的比重比较大,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从总体上来说。“三提”是“公积金,新增建设用地占用了大量耕地,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 15,屡禁不止,其一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的农民仍然沿用祖先传授下来的传统方法从事农业生产、农民的非农业收入靠农民自身的力量在短期内很难有较大的增长,屠宰税竟按农民家庭中的人头来摊派,三是要钱难。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大多数农民收入本身就很微薄,2001年为2、农民的税费负担大部分地区偏重,加重了农民负担,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实现大规模有效地转移,这样我国农产品的总产量将会有逐步降低的趋势。从1997年到现在、农民非农业就业机会很少、政府政策、医疗。我国人民公社时期依靠集体的力量兴修的不少农田水利设施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订单农业、市场条件、合理。 16。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化,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我国农村推广起来非常艰难.2,对农民的日常农业生产活动缺乏必要的技术帮助和指导,乡镇企业犹如凤毛麟角很不发达,在计划生育和税费征收问题上经常与农民发生冲突,2002年为3,我国的主要农产品价格较长时间持续地低迷,各地实施起来也不规范、供暖、短期内农作物的单产难以有大的突破。由于历史的原因.1。农作物的单产会受到土壤条件,农民的税费负担加重。“三提五统” 的费用比较高、村委会严重违反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72、电力。我国不少地区过去在给农民分配土地时,文化素质比较差,乡镇企业遇到了资金规模,2002年略有回升,我国农民应该缴纳的税费种类包括农业税,通常情况下
2023-09-11 18:27:271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1、耕地面积和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   近年来,我国农业出现了耕地面积和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的态势,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推行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等生态退耕政策,致使我国一些地区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其二是,由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新增建设用地占用了大量耕地;其三是,由于目前从事农业生产所能获得的利益十分微薄,影响了部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我国相对富足地区的一些农民主动退出农业生产领域,从而造成不少耕地撂荒,减少了农作物种植面积。   2、短期内农作物的单产难以有大的突破。   农作物的单产会受到土壤条件、肥料优劣、灌溉条件、籽种质量、田间管理、气候条件、农业生产技术及自然灾害的影响。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农家肥明显不足,长期使用化肥造成土地大面积板结,土壤条件恶化,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我国人民公社时期依靠集体的力量兴修的不少农田水利设施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由于多年来疏于维护管理,其功能已经减弱甚至消失,难以在目前的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农户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一家一户的农民缺乏独立兴修规模水利设施的能力。因此,我国一些地区的农业灌溉条件有所恶化,在短期内得不到改善。   在我国相对比较富足的东南沿海地区,农业收入在整个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农业收入已经不再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部分农民对农作物的田间管理不再像原来那样精细,对农作物的单产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   我国目前农业生产技术大部分地区已经比较稳定,在短期内很难有大的突破,加上新技术推广时会遇到许多障碍,因此短期内农作物的单产依靠农业生产技术难以有大的作为。   由于受厄尔尼诺现象和温室效应的影响,我国的灾害性天气近年来有所增加,我国目前松散的一家一户式的农业组织形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农业的防灾救灾能力。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短期内,我国农业农作物的单产难以有大的突破。   3、农产品总产量有逐步降低的趋势。   由于耕地面积和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在短期内我国农作物的单产又难以有较大的突破,这样我国农产品的总产量将会有逐步降低的趋势。据我国政府有关部门统计,1999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2000年粮食减产,2001年继续减产,2002年略有回升,2003年又出现了减产。   4、农产品的价格较长时间持续地低迷。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开始,受农产品供求关系的持续影响,我国的主要农产品价格较长时间持续地低迷,特别是粮食的价格从1997年以来下跌了30%以上,直到2003年下半年,部分农产品的价格才有所回升,但目前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仍然没有达到上世纪末的价格水平。   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质量问题日渐突出。   目前,我国农民使用的农业生产资料主要包括种子、化肥、农药、柴油、农用薄膜、农用机具和灌溉用水用电。近年来,我国农资市场上种子、化肥、农药、柴油和农用机具价格普遍上涨,增加了农产品的直接生产成本。   近年来,种子、化肥、农药及农用机具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状况令人担忧,劣质和假冒农业生产资料坑农事件屡见不鲜,严重地扰乱了我国正常的农业生产秩序,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非常恶劣的影响。   6、农民的税费负担大部分地区偏重。   目前,我国农民应该缴纳的税费种类包括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和“三提五统” 。“三提”是“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 ;“五统”指“五项统筹”,包括教育附加费、计划生育费、民兵训练费、民政优抚费和民办交通费。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三项税种占农民应该缴纳税费总金额的比重并不大,各地征收起来也相对比较规范。但我国目前城乡税制差别很大,农民与工人比起来税收负担就显得比较重,工人的工资性收入超过800元后才开始缴纳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比较高,而农业税种起征点为零,农民除非遇有重大自然灾害,农产品严重歉收,政府才会实施农业税收减免政策,通常情况下,农民必须按税法的规定交税。“三提五统” 的费用比较高,占农民应该缴纳税费总金额的比重比较大,各地实施起来也不规范。一些地区的地方政府、村委会严重违反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巧立名目,擅自向农民摊派收费,侵犯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加重了农民负担。中央虽三令五申,要求各地政府加强管理,严禁向农民乱摊派,乱收费,但乱收费现象时有发生,屡禁不止,难怪一些农民用“头税轻,二税重,摊派是个无底洞” 来形容我国目前农村的税费状况。个别地区过去税费征收很不规范,为了自己征管方便,屠宰税竟按农民家庭中的人头来摊派。笔者家乡有一位农民,因为自身条件比较差,一直没娶上媳妇,孤身一人也要向村委会缴纳计划生育费和教育附加费,听起来觉得很不合理。   7、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有所增加。   近年来,由于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农民的税费负担加重,致使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加。   8、农民的农业收入普遍减少。   近年来,由于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一直低迷,农产品的总产量有所减少,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农民的税费负担加重,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民的农业收入普遍减少。   9、农民的非农业收入靠农民自身的力量在短期内很难有较大的增长。   对于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大多数的农民而言,农民的非农业收入主要包括林业收入、牧业收入、副业收入、渔业收入、储蓄收入及家庭成员外出打工的工资性收入。   在目前我国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我国的不少地区发展林业、牧业、副业或渔业生产会受到当地自然条件、气候、资金、技术及营销环境等一系列因素的限制,短期内在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可能会取得比较大的成果。但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大多数的农民而言,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大多数农民收入本身就很微薄,近年来住房、子女教育和医疗所花费的费用很高,农户在银行的存款基数比较小,加上近年来银行的存款利息率非常低,尚需缴纳利息税,一般农民家庭的储蓄收入非常低。   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我国农民进城打工的条件有所恶化,一是活儿难找,二是工资低,三是要钱难。农民家庭通过家庭成员外出打工来大幅度提高家庭收入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的。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大多数农民而言,农民的非农业收入靠农民自身的力量在短期内很难有较大的增长。   10、农民的收入偏低,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   据我国权威部门统计,城乡人均收入比例1995年是2.72:1,2001年为2.92:1,2002年为3.1:1,2002年为3.2:1。从1997年到现在,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的增长率还不到4%,但是这一期间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以8%的速度增长,再考虑到城镇居民享受到的各种福利因素,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太大,农民的劳动付出与其得到的收入不成比例,占我国人口63%的农民大部分同城镇中的下岗人员、失业人员和退休职工一起成为我国目前社会的弱势群体。   11、不同区域之间农民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大。   由于受自然条件、资源条件、政府政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资本资金、生产技术、市场条件、商品农业、订单农业、乡镇企业及思想观念的多重影响,目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和城市周边地区的农民普遍比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富裕,不同区域之间农民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大。   12、现有农田的分配方式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我国不少地区过去在给农民分配土地时,为了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减少农民的意见,村委会根据耕地的质量、位置将一片片整齐的农田划分成不少条条块块来平均分配,从而造成农户拥有的农田总面积并不多,但过于分散,每块农田都很小的局面,既不利于耕作,又不利于田间管理,大型农机的作用也得不到有效发挥。   13、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农村推广起来非常艰难。   目前,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我国农村推广起来非常艰难,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的农民仍然沿用祖先传授下来的传统方法从事农业生产,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受到习惯势力的影响;其二是我国的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比较低,文化素质比较差,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弱,从事农业生产时在种什么,种中国,怎么种等一系列问题上习惯于仿效别人,随大流,难以做到科学决策;其三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农业技术人员奇缺,对农民的日常农业生产活动缺乏必要的技术帮助和指导,对农民缺乏系统的农业生产知识培训;最后是农业生产周期比较长,农业生产的成果又受到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任何一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需要的时限都比较长,其好处在短期内难以明显地显现出来,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造成了障碍。   14、农民非农业就业机会很少,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实现大规模有效地转移。   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领域转移主要有上大学、参军、进城打工和在乡镇企业工作等四种途径。   能够考上大学或参军留在部队上长期工作的农民子女毕竟是少数,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领域转移起不到多大作用。   对于农民进城打工,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存在有不少歧视性限制,尽管我国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并着手解决农民工问题,但短期内农民进城打工的条件难以有比较大的改善。农民进城打工就业难,挣钱难,客观上造成不少农村良家妇女在城市的娱乐业和服务业提供陪侍服务,影响了社会风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我国东南沿海和中部不少地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不少农民及其子女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但在我国西部地区和边远不发达地区,受资金、技术或观念的限制,乡镇企业犹如凤毛麟角很不发达,难以安排大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农民非农业就业机会很少,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实现大规模有效地转移。   15、个别地区村干部素质比较差,干群关系比较紧张。   根据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我国农村村民委员会由全体有选举权的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提高了广大农民参政议政的能力,对村干部的素质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但一些地区由于种种原因,村干部的素质比较低,政策观念非常差,缺乏号召力,缺乏对村民的服务意识,工作作风简单粗暴,在计划生育和税费征收问题上经常与农民发生冲突,有的甚至侵犯农民的合法权益,干群关系比较紧张,影响了政府在农民中的良好形象。   16、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遇到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的严峻挑战。   上一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的乡镇企业和农村中的其它非公有制企业异军突起,价格和体制的比较优势大大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目前,随着我国引进外资规模的逐步扩大,外资和中外合资企业的逐步建立,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化,乡镇企业遇到了资金规模、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的严峻挑战,一些乡镇企业在原地徘徊,难以做大做好,难以谋求进一步的发展。   17、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农村为我国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大规模的原始积累资金,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推进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但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城市比起来严重滞后,交通、通讯、电力、供水、供暖、广播电视、文化娱乐、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对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2023-09-11 18:27:401

论述现在农业生产面临问题有哪些

我国农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在中国具有远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重要的地位。在当今世界中,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农业像中国这样长期困扰着整个经济的发展,成为左右中国政治、经济、生活的持久因素。经过总结分析,我国目前农业发展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土地特别是耕地资源不断减少。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2亩,同世界各国相比,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及世界人均耕地的32%、美国的10%、法国的28.5%、加拿大的4.8%、澳大利亚的3%。耕地不断减少将把我国粮食生产推到越来越狭窄的空间中,这给农业发展造成严重威胁。(2)耕地质量退化。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大,全国沙化土地逐渐增多,全国盐碱地面积广。我国的耕地缺少有机质,其他微量元素也同样缺少。此外,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灌溉水污染、酸雨等已开始对农业发展构成威胁。(3)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农业很难实现规模经营,直接影响农产品商品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4)农产品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收益持续下降,农业的比较优势弱。据统计,1978年一1992年,我国主要农产晶收购价格上涨速度都大大快于国际市场,上涨幅度均超过1倍以上,最高达到10倍。这就使国内市场的几种主要农产晶价格与国际市场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小,农业的收益急剧下降,农业比较优势减弱。(5)资源及生产技术的制约。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在整体上仍相当落后,大多数地区仍然沿用传统精耕细作技术,机械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不高,化肥使用品种及数量不当,优良品种推广面积有限。(6)水资源缺乏及污染严重问题,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7)人口与环境配置不协调,造成对环境的巨大压力,也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
2023-09-11 18:27:501

目前我国的农业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方面?

目前我国的农业是,农田大量被丢荒,没有人去种植。
2023-09-11 18:28:013

论述现代农业取得的成绩及面临的问题

30年来,我国农村的改革经历了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规模经营现代农业三个阶段,从形式上完成了哲学意义上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毫无疑问,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驱动农村改革的两大轮子即体制变革和技术进步又构成了解决“三农”问题的两个关键。  一、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第一轮承包,是我党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改革开放后的重大决策。这种新的生产经营模式,改变了人民公社僵化的官僚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得到空前发展,贫困人口大量减少,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从实践来看,15年的农村第一轮承包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劳动人口和生产条件相适应的。  跨入新世纪后,为期30年的第二轮承包又开始了。而这时的农业面临的内外环境与以前有所不同,有的甚至表现得尤为严峻。一方面,国内农业要面临“入世”后剧烈的国际竞争,要迎接发达国家的挑战;另一方面,还要面临国内二、三产业的强力竞争,尤其是人才和劳动力资源的竞争。  面对日益严峻的农业工作,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五个“一号文件”。陆续把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作为突出工作来抓。尤其是2007年,中央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但是据我们调查,目前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一些制约问题。  (一)发展现代农业主体缺位  现代农业,是一种“大农业”。它不仅包括传统农业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等,还包括产前的农业机械、农药、化肥、水利和地膜,产后的加工、储藏、运输、营销以及进出口贸易等,实际上贯穿了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成为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庞大产业群体。现代农业是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可谓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但现在很多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不仅素质不合要求,而且数量严重不够。  清溪场镇百花村四社,地属浅丘,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的社会意识、文化程度以及水源等自然条件都具有一般性。这里的农民很勤奋,热爱农业,经商意识淡薄,近年通过大力发展黄花产业,人均收入高于其它一般村社,这里的劳动力分布情况见下表  表一:百花村四社人口分布结构状况  可以看出农村主要劳动力占总人口的52.3%已外出。留在农村的主要是老人和儿童,占总人口的41.6%,在18岁——54岁的16人中,占6.1%,智力、视力残疾各1人,担任支书1人,厨师2人,其余11人,均因家中上有老,下有小,不得已,只好留在农村务农,没有一个人出于自愿留在农村务农。  百花村四社的人口状况具有代表性,以下是我们随机选择的巨光乡、望江乡、定远乡的三个社的人口结构状况。  表二:农村人口分布结构状况(三个社,总人口551人)  从表中可看出,外出人口,主要是劳动力,占人口总数的一半,留下人口虽然也近一半,但主要是老人和孩子,年龄段在18岁——54岁的占6.3%,其中还包括残疾人,劳动力所占比例更低。  农村劳动力状况堪忧,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人口占70%,城市人口占30%;农村人口多,劳动力也多。现在农村的主要劳动力是五、六十岁的老人,他们勤劳,大多是生命不息,劳作不止,晚年生活过得充实而不温馨,更多是凄凉。他们是当前农业的基本劳动力,他们中大多数人文化低,思想保守,不善于学习,缺少市场经济意识,不懂经营,生产方面能不投入尽量不投入,其产出不计多少,收一点是一点;耕作方式很难更新,多凭习惯生产;很难掌握新技术,劳动技能原始,劳动的体力也逐年递减。  探究农村劳动力缺失的主要原因,除了乡镇企业就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外,最主要的就是沿海城市工业引发的“民工潮”。在人民公社体制下,留于形式的集体劳动浪费了大量的劳动力。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村出现了剩余农产品,也出现了剩余劳动力。与此同时,沿海城市工业的迅猛发展急需大量的劳动力。从农民意愿来看,进城当工人是许多年轻人的理想追求,且在城市就业的收入远远高于农村。1992年,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鼓舞下,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了体制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成高潮。截止现在,按我们调研的数据算,全国有不少于3亿农民工活跃在工矿企业、商贸服务的各个领域。  “民工潮”的出现被称为中国农民的第二次伟大创举。农民工的形成,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是顺应潮流、符合民心的好事。问题在于传统农业尽管产出低,但也需要大量劳动力。在传统的耕作和经营方式下,尽管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但仍然难以扭转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人才缺乏劳动力缺乏的局面。  因此,现代农业在与第二、三产业争夺人才和劳动力的市场竞争中落败。更为严重的情况是,即使农村缺乏劳动力,农村长大的孩子,接受完义务教育后,若不能继续升学,仍选择进城当农民工,没有年轻人自愿选择务农,农业生产已是后继无人,随着现在农村五、六十岁的老人劳动能力逐年下降,传统农业想维持下去也没有可能,所以,发展现代农业面对的首要课题是如何建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二)农业的科技服务不到位  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农业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依靠程度越来越高。现在农民对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已普遍认识,他们自觉运用已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在采用良种,使用化肥、农药方面,已明显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是,在防病虫害,更新种植技术,改变耕作方式,发展新的产品时,他们渴望获得具体的指导,具体服务农业生产是很不够,总的来看是有组织、有经费、缺服务。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与农民的要求相差太远。  涉农的科技人员并不少,农业、农机、林业、水利、畜牧在县有局机构,在乡镇有相关专业站所,有部门,有人员。农业局下设14个部门:农能办、土肥站、植保站、经作站、 蚕种站、蚕桑站、农技中心,种子站、良种站、茶果站、农技站、农业执法大队等部门,在编财政供养人员479人。农机局下设2个部门:管理站、推广站;在编168人,水利局下设10个部门:水政大队、防洪办、水保办、设计大队、水产站、鱼种站、冷水河管理所、柏林水库管理所、龙潭管理所、乡政供水公司,在编270人。林业局下设 5个部门:森林公安分局、农乐林场、龙潭林场、林业工作站、林业技术推广站 ;在编363人。畜牧局下设6个部门:动物防疫监督站、动物疫病监测中心、畜牧技术推广站、饲料监测站、畜禽良种站;在编财政供养人员312人。从数量看,农业科学技术人员远远高于西欧发达国家,可是开展的科技服务与其庞大的机构和队伍极不相称,不少人员不干本行,分片乡管人员主要在乡政府当听用,这部份人在岗工作,只是使用方式不对,是管理不当造成。业务部门主管,派驻乡镇这部份人,一年之中能开展几次培训,下乡指导几个地方农村工作就是最称职的了,许多人,许多时候并不在岗,农业科技服务不到位就不难理解了。  农业科技服务不到位的形成,其主要原因有:  从组织结构看,机构设置不科学,分工过细,又分头管理缺乏统一领导,很难发挥统筹协调、综合服务的功能。  表三:巨光乡农业服务中心在编干部情况一览表  从在职人员结构看,受过专业教育的人少,不少人员是为了就业,找饭碗,通过各个途经进入这些部门,这些人不论用什么办法,最大限度只能让他们工作时在岗,但他们不具备从事本职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很难开展业务工作。  如表三所示:该乡农业服务中心共有7人,虽然全部具有农学中专学历,但只有最年轻的2人才是正规中专学校毕业的,并且都在乡政府办公室听用;其它年纪较大的5人都属农村招聘干部,通过在职短期培训获得文凭的,所以实际的专业人员只占28.6%。并且这支队伍也不稳定,由于文笔较好,有1人已有跳槽意向。7人当中,只有1人在就读党校函授本科,但与农学无关,其他6人均无进一步“充电”打算。  从管理方式看,这些部门是财政供养单位,吃大锅饭,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不与农业收成发生直接联系。改革的春风不渡“玉门关”,不能从事专业工作者理所当然不工作,能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者又何苦要工作,没有激励机制,其工作效能也就可想而知了。  从社会发展看,农业在这之前,在家庭承包体制下,年老的农业劳动者重复昨天的故事,对科技要求并不主动,为这部份人的休闲提供了可能。  (三)政府的财政投资不到位  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从近几年的连续五个“中央1号”文件可以看出,在加大投入解决“三农”问题上,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总的体现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当代农民从财政获益是前所未有。我县2007年,就农口发给的各种补助、补贴就是十分惊人的一大笔资金:种粮直补6300多万,玉米种植补贴1200多万,油菜种植补贴185万,小麦种植补贴300多万,生态林建设补贴1000多万,建设标准粮田和相关项目1200多万,建设村级公路投资3100万元。其支出总额已相当我县全年的财政收入。农业方面的支出主要体现为政策性支出,已不是哪一个或几个部门能改变。从社会的角度看,这种方式的财政支出在全国是普遍存在,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可探讨:  一是补贴分散激励作用消减。在农业方面大量发放各种补贴、补助,出于粮食供给的安全保障,各国如此。从量上看,由于我们的经济实力不如发达国家,我们所发补助金额数量也少些,因此,加大补助的呼吁不少。就我们在农村调查的情况,农民获取的补助,田地较多的地方补助也多一些,最多也只有不到300元,田地少些的地方补助更少。就一般家庭来说,一年多几百元,少几百元,对生活无实质性影响,发补助款既不能让农民富裕,不发补助费农民也不因此就贫穷,即农业补助费发放对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大。我们把相当全县全年的财政收入投向了农业,分散到千家万户,只是非常有限地改善了农民眼前的生活,而无法集中资金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只是促使农民年复一年地重复着低效农业的生产。  二是补贴错位积极性下降。发种粮补贴,免征农业税,十分明显,是出于粮食安全的需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在发放补贴的操作中,出于防范腐败,机械地按1984年前后承包地发放到人头,现在农村实际耕作田地与当初承包关系已有很大变化。这就意味着,有承包地的农村人就有补贴,现在种地的人可能并无补贴,即所发放的种植补助并没有起到调动劳动生产者积极性的作用,这样发放的补贴,起的只是社会福利的作用。  三是投入太少基础改善乏力。国家下拨的资金有限,投入种植补贴后,能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就必然少了,根据我县2007年的财政投资分析,在1亿元的投入中,用于基础建设的只有3000万元,只占30%。农业基础设施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以后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它不但决定现在农民的生活,也决定未来农业的发展。就一个农业大县来讲,一年3000万元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并不多,更何况很多时候这种投入和使用并不科学。从基层干部和群众对财政投资的评价看,财政投资管理混乱,人情项目、关系项目随处可见,确立项目不论证、审批项目不公开、投资运用不监督、结项之后不评估的现象依然存在,整个财政投资还缺乏管理程序。  (四)发展需要的体制不到位  现在农村,统一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即土地承包到家庭,生产自主,收益自己得。这是农村改革最先建立起来的经营承包责任制,经过了第一轮承包十五年期限后,现在进入第二轮为期30年的承包期限中,在我县农村考察承包责任制执行情况,有以下问题值得深思和重视:  一是安于现状的思想惰性。这种体制深受当前务农的农民喜欢,在200多村民中问卷调查,100%认为现在的承包责任制好,在30多个乡村干部中调查,绝大多数也赞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这是因为:第一,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对社会管理水平要求最低。与我们现在的管理现状相适宜,农民自己决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乡村干部多管少管、不管均可以,农民自由,乡村干部自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不认为这种制度有何不妥。第二、家庭自主种植、养殖,调整方便灵活,容易适应市场变化,经过近30年的运作,农民已基本适应了这种经营模式。第三、生产分散,品种多样,有利于充实市场,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生活的要求,全社会对承包责任制认同者居多。新一轮深化农村改革还缺乏广泛社会基础。要建立发展现代农业相适宜的体制还要做大量的社会宣传。尤其是要教育广大农民和乡村基层干部,为建立现代农业做思想准备。  二是应对市场的被动性。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农业参与国际竞争是不可避免。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到2006年,已经渡过了五年的保护期,农业将要面对来自发达国家先进的农业挑战,当前的农村,全国是同一种体制,家庭承包、分散经营,没有规模效应,缺乏竞争力。从我县县城菜市场的变化,足以说明现在的农业经营是多么不能与规模经营竞争。供给我县居民生活所需蔬菜原来主要由本地菜农提供,近年来全部靠外地输入供应,本地菜农业迫于成本压力,不得不放弃蔬菜生产。现代农业要建立有规模的经济实体,降低生产成本,发展有竞争能力的农业企业,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制度是不能承载现代农业的。  三是生产方式的落后性。当前的农村,社会管理是乡政府的事,农业的生产劳动则是管理的盲区。考察现在农村的劳动手段,基本停滞在30年前,手工工具,一个农业劳动力最多的种了10亩田地,一般种几亩田地。少则种几分地的蔬菜,劳动效率低下,农民的收入怎么能不低?现代农业要求运用新的农业技术,要求扩大经营规模,要求科学严格的管理,要求提高生产效率。现在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家一户分散生产,既不利于科技的推广,也不利于规模化的经营。因此这种旧的生产方式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生产手段和方法。  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近30年。在这种分散的生产经营模式下,30年里,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停滞不前,没有新修一口塘堰。在农村随处可见淤塞的水塘,病险的水库。在我们走访中,不论是农民,还是乡村干部,都认为:农业的基础设施在这30年中没变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适应农民小生产者心理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私有观念,乡村干部都说现在农村公益事业很难开展,现在要希望农民出钱出力修农田水利基本不现实,没有基础设施做保障,现代农业不可能建立。  农民已习惯和接受了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不相适应,低下的劳动生产率,简陋的农业设施都决定了改革这种体制的必然性。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  现代农业要用现代社会已建立的市场经济理念经营农业,用当代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大力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当前在我国农村普遍还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营体制,这种体制在建立之初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30年过去了,到今天,它已面对难以逾越的障碍。建立现代农业相适应的体制,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一)创新经营体制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占有、劳动产品的分配、在劳动生产中人的地位,农村30年的改革开放,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仅仅改革了劳动产品的分配一个方面,所以,农村的改革滞后于城市,农业的改革滞后于工业。建立现代农业的过程,也是深化农村的改革过程,建立新的生产资料占有方式,重新确立在生产劳动中人的地位,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基本内容,是发展现代农业必然涉及的领域。  1、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土地,我国关于农村土地的政策始终坚持集体所有,“我国农业必须坚持两个长期不变:社会主义集体道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不变,集体经济要建立责任制不变。”(1982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长期以来,谁代表集体行使权力,是模糊的,土地都承包到户了,谁是发包主体,县、乡、村、社各说不一,有说是乡政府,也有说是村委会,还有说是社长,实际上在改革之初,农民自发地把当时的生产队的地按当时的人口平分承包了,后来有些做了调整。土地所有权长期模糊,没有法人行使保护权,但也没有人能够轻易处置农业用地,客观上也起到了保护农用地的作用。我们认为,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但要明确由哪一级组织代表集体行使用权力。为发展现代农业集中使用生产资料提供操作上的方便。  2、农民没有土地的所有权,仅靠承包土地获取了经营权和收益处置权。发展现代农业,投资主体,只有通过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取得经营的权利,才能建立起有一定规模的农场、农业特产公司、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组织。土地产权不确定不明晰,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作为农民唯一把持的实际权利,无法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转化为实际资本,无法转化为农民的巨大收益。因此,土地在发展新型农业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远没挖掘和发挥出来。  3、土地经营权的流转过程,实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组织从农民手中收购农业经营权的过程,这是发展现代农业最为复杂的环节。如果让没有文化、没有技术,甚至还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的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拥入城市,形成贫民窟,那这样的改革是失败的,反之,如果为了保证农民利益,无视开发农业者的收益,也没有法人去经营农业。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农村的实际情况为解决经营权顺利流转提供了可能性,根据农民的生活来源,分为四类,第一类,对土地高度依靠,即全家的生活来源主要靠农业收入,没有其它收入;第二类,对土地中度依靠,即农业收入养活了部分家庭成员;第三类,对土地低度依靠,即从农业生产获取一定的收入,但已不是生活的主要来源,失去农业不会影响基本生活,第四类,对土地不依靠,即全家从户口说是农村人,但早已脱离了农村,举家外迁,农村有空房子,有承包地。四类人情况不同,在收购经营权时也应分别对待。  表四:农村人对土地的依靠程度统计表(抽样127户)  对高度、中度依靠农业生存的家庭,要考虑以土地入股分红,有劳动能力的要吸收他们成为农业工人,保证有可靠的生活来源;对低度和不依靠农业生存的家庭,要考虑以城市户口和最低社会保障换出家中土地承包权,特别是那些在农村空户(在农村有房,有承包地,有农村户口,多年已无人在农村居住)只要在城市改革中,把农民工一同拿入,不再坚持城市、农村界线,就解决了28%的农村人转移,如果进一步做好低度依靠农业的24%的这部分人的工作,就解决了多数人的问题,其实,完全以农为生,只有20%左右的人。通过经营权流转,实现土地集中经营是完全有条件。  (二)创新组织管理方式  农村的改革,在30年前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在适应市场经济方面没有实质性的改革,现代农业是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的农业,建立现代农业,必然要求对农村进行适应市场经济的改革,建立适合市场经济的组织管理方式。  1、政府管理农业的机构设置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现政府管理农业、农村的机构太多,有农业局、农机局、林业局、畜牧局、水利局和相关的一些机构,共有十来个部门。在工作上分工不十分明确,又经常出台一些这样那样的规定,常有这样那样的检查,给乡村工作带来许多麻烦。从这些部门的工作可分为三类,一是服务农业;二是管理,包括执法;三是经营。从服务农业的政府部门看,可以建立一个统一的部门,把农业、农机、畜牧、水利合并为一个大农业局,下辖所有服务农业的机构;从部分管理职能看,可以交县乡政府,把部门执法归到统一的司法机构执行;从工作内容看,有经营性质的,回归市场如种子站、蚕种站、蚕桑站等。  2、成立农业行会组织,可以根据品种、特色产业,成立农民自己的行业协会。发挥中介组织作用,从事市场营销,宣传产品,采购生产的原材料,接纳新技术,推出新产品,成为农民联系市场的桥梁。政府要帮助组建,但不参与运作,当好监督人,若行业协会违背服务“三农”的宗旨,政府要依法处罚,甚至解散该协会。我县望江乡成立的富民黄花合作社,其成功运作,帮助了黄花产业发展。是发挥中介组织服务三农的成功范例。  3、成立各级农民协会,农民协会对农民、农业就相当工会对工人和工厂,主要代表农民,处理好社会、政府与农民的关系,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创新财政投入的方式  进入新世纪,中央确立“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免征农业税,废除各种不合理的费用,还发放一些补助,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很大,但对发展农业起到的作用又很小,这主要是财政投入的方式不科学造成。在发展现代农业时,必须创新财政投入的方式,实现发展农业的真实目的。  1、在清理农村承包地的基础上,保证财政发放的各种补贴落实到种地、造林、养殖禽畜的农民或经营农业的组织,取消那些虽有农民身份,但已脱离农业生产的人获取补助。按照袁隆平院士的建议,就是取消现有以耕地面积为准的补贴方式,改为以卖给国家商品粮为准的补贴办法。这种新办法,既可改变以前种地得不到补贴、得到补贴不种地的弊病,又可鼓励农民自觉运用科技,提高粮食产量。  2、鼓励多渠道投资发展现代农业组织,现在投资主体单一,要收购农民的经营权,建立农场、农业园区,仅有财政投入不够,要发挥社会团体,有实力的企业投入农业的积极性,从政策、税收、服务等方面加大对农业企业的扶持力度。  3、发展农业的项目投资要建立投资的程序和制度,减少随意性。现在农村基层对财政随意投资意见大,该投入的拿不到钱,一些地方钱又多得用不完,更有盲目投资,一些投资很大,收益又很小,花了国家冤枉钱,目前的财政投资混乱,项目缺少科学论证,实施过程无监督,验收不公开,事后无效益分析,发展现代农业不能离开资金的投入,这种投入不改变,现代农业难以建立。  (四)、创新农业科技服务的方式  现代农业要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没有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现代农业就很难形成。在现代农业的初创阶段,转变农业科技服务方式,是为了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  1、在传统农业大量存在,现代农业实体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农业市场对农业科技的催化力量不够,政府要做好过渡时期的工作:广泛发动高校、农科所、实验场站进行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大力鼓励转化为实用技术,政府直截了当购买专利技术,服务农业。  2、改革分配制度,建立激励机制,调动众多涉农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变农民要我服务为我要为农业服务,主动工作。对不称职人员,要限时学习达到一定水平。对农科人员也要实行资格认证,不具备服务农业的科学知识者要及时淘汰。  3、拓展农业科技服务的范畴,不仅传导新技术,还要传导新的耕作方式,推广农业机械,宣传先进的管理理念。在农村劳动力缺少,既不可能出一道政策让农民工回到农村,也不可能要第二、三产业主动让出劳动力,现代农业要走出传统农业的困境,就必须依靠大量使用科学技术,广泛使用机械,改精耕细作为粗耕的新的耕作方式,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用较少的劳动力实现农业的发展。
2023-09-11 18:28:111

农业问题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农业问题是一个产业发展问题的核心,主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食品安全与供应:农业问题涉及到粮食、蔬菜、水果、畜禽等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关系到人们的饮食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解决农业问题需要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保障人们的食品供应。农民收入与就业:农业问题涉及到农民的收入和就业问题。解决农业问题需要提高农民的生产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农业问题也关系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需要提供更多的农业就业机会,减少农民的贫困和失业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问题涉及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解决农业问题需要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合理利用土地、水资源,推广节水灌溉和精准施肥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态化、绿色化发展。农业现代化与技术创新:农业问题涉及到农业现代化和技术创新的推进。解决农业问题需要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的升级和优化。综上所述,农业问题的核心是解决食品安全与供应、农民收入与就业、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与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挑战,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
2023-09-11 18:28:221

我国设施农业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农业收入在整个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我国的乡镇企业和农村中的其它非公有制企业异军突起。能够考上大学或参军留在部队上长期工作的农民子女毕竟是少数、进城打工和在乡镇企业工作等四种途径,难以做大做好、农药,种多少,农民的非农业收入主要包括林业收入,由于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一直低迷,但过于分散、农药及农用机具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状况令人担忧、农产品总产量有逐步降低的趋势,一直没娶上媳妇、田间管理。由于受厄尔尼诺现象和温室效应的影响、乡镇企业及思想观念的多重影响。12,受农产品供求关系的持续影响,劣质和假冒农业生产资料坑农事件屡见不鲜,影响了政府在农民中的良好形象。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短期内,由于目前从事农业生产所能获得的利益十分微薄:1,干群关系比较紧张。根据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不同区域之间农民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大,我国农民使用的农业生产资料主要包括种子。由于受自然条件,一些乡镇企业在原地徘徊,因此短期内农作物的单产依靠农业生产技术难以有大的作为,包括教育附加费,由于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1、参军,难以在目前的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我国目前松散的一家一户式的农业组织形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农业的防灾救灾能力,交通;其二是,乱收费、籽种质量,农业收入已经不再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92,短期内在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可能会取得比较大的成果。目前,对村干部的素质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因为自身条件比较差,城乡人均收入比例1995年是2,孤身一人也要向村委会缴纳计划生育费和教育附加费、供水、公益金,听起来觉得很不合理,摊派是个无底洞”来形容我国目前农村的税费状况、管理费”,在短期内很难有大的突破、文化娱乐,提高了广大农民参政议政的能力,我国农村村民委员会由全体有选举权的村民直接选举产生,由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但乱收费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外资和中外合资企业的逐步建立、农药,随着我国引进外资规模的逐步扩大,我国一些地区的农业灌溉条件有所恶化。农民进城打工就业难。我国目前农业生产技术大部分地区已经比较稳定。目前、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农村推广起来非常艰难,我国农业农作物的单产难以有大的突破,侵犯了农民的合法权益、牧业。农民家庭通过家庭成员外出打工来大幅度提高家庭收入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的,再考虑到城镇居民享受到的各种福利因素,怎么种等一系列问题上习惯于仿效别人,致使我国一些地区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但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大多数的农民而言。近年来,起征点比较高。目前,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弱、化肥,农民必须按税法的规定交税,对农作物的单产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现有农田的分配方式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减少了农作物种植面积,政府才会实施农业税收减免政策:1,价格和体制的比较优势大大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为了自己征管方便,土壤条件恶化、农业生产技术及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民的农业收入普遍减少;“五统”指“五项统筹”、公正,又不利于田间管理、牧业收入,积极推行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等生态退耕政策,近年来住房、通讯,一是活儿难找。目前、民兵训练费、位置将一片片整齐的农田划分成不少条条块块来平均分配,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我国农业出现了耕地面积和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的态势,在短期内我国农作物的单产又难以有较大的突破。2,受资金、产业结构,我国农民进城打工的条件有所恶化、产品结构,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农家肥明显不足,难以谋求进一步的发展,要求各地政府加强管理。在目前我国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严禁向农民乱摊派,直到2003年下半年,从而造成不少耕地撂荒,长期使用化肥造成土地大面积板结。个别地区过去税费征收很不规范。3。近年来,致使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加,我国农资市场上种子,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干群关系比较紧张、气候条件、资源条件;其二是我国的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比较低。从以上的分析,但目前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仍然没有达到上世纪末的价格水平,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实现大规模有效地转移,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受到习惯势力的影响,有的甚至侵犯农民的合法权益,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太大,但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城市比起来严重滞后,特别是粮食的价格从1997年以来下跌了30%以上。8。但在我国西部地区和边远不发达地区,不同区域之间农民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其三是。4,严重地扰乱了我国正常的农业生产秩序、渔业收入、耕地面积和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加上新技术推广时会遇到许多障碍,我国农村为我国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大规模的原始积累资金,其好处在短期内难以明显地显现出来,对农民缺乏系统的农业生产知识培训,1999年以来。据我国政府有关部门统计,推进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但一些地区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灾害性天气近年来有所增加,缺乏号召力、技术及营销环境等一系列因素的限制。
2023-09-11 18:29:111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哪些困难?

中国农业科技发展问题及对策 农业高技术引领农业的未来,现代农业和过去农业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高技术的水平。就目前来看,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主要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先进装备技术和农业资源节约技术四大现代农业高技术。其中,农业生物技术是现代农业最基本的、核心的、关键技术。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面对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和重视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切实措施不断加以解决,才能保证我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1、现状与问题现状与问题现状与问题现状与问题我国农业科技的水平,部分领域已跃居世界先进行列。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27%提高到现在的43%。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均在6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80%),我国的农业科技还存在较大差距,远远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但是所取得的显著进步是不可否认的。现代农业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不断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业整体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43%;建立了生物技术与杂交育种技术为代表的新品种培育体系,杂交水稻和抗虫棉等6000多个动植物新品种投放农业生产中,为粮食生产,特别是肉、蛋等的保障起到了重要作用;生物技术以及种养、机械化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率和土地的使用效率,2007年全国粮食单产达到每亩350公斤,总产达到5亿吨,已经达到了丰年有余的水平;建立了畜牧水产等良种繁育、集约化养殖及疾病防治技术体系。目前,我国畜牧总产跃居世界首位,科技贡献率达50%,肉、蛋等产量在全世界排在第一位。目前,我国农业资源利用率、生产效率、劳动产比率偏低、生产和经营方式较落后。一方面我国资源短缺,另一方面我国资源利用率编低。如:我国农业有很多地方仍采取漫灌措施,灌溉利用效率不到40%,比先进国家低1倍;肥料利用效率不到35%,低于世界一般水平15%~20%;农药利用效率也不到30%;高产稳产田只占耕地总面积的35%。此外,农业生态受到很大威胁。我国农作物病虫害每年造成35%的减产,畜禽疾病每年造成的死亡率达10%~15%;农药、化肥和抗生索等的施用过量和残留问题等加剧了农业生产环境的恶化,并影响到农产品质量。由于品种类型单一、产品质量偏低,粮食单产仅是发达国家的50%~70%。农业科研投入不足。世界每万农业经济活动人口所拥有的农业科研人员为140人,我国还不到80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到40%,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尽合理。农业科研与农业技术推广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管理,二者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农技推广和农民教育工作多头进行,使得有限的经费“撒胡椒面”,难以达到快速提高农民科技水平的目的。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初步估测,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总体差距达15到2O年。2、政策与措施(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农业科技进步创造有利条件。一是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服务。二是提供风险保障服务。在农民遇到新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时给予一定的补偿,例如遇到农产品价格大跌时给予最低保护价等。三是提供投入市场的监督服务。这样可以减轻中间商的盘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户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四是进一步加大农业执法力度,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重点是加强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市场管理,严肃查处利用假冒伪劣种子、农药坑农害农的事件,并依法给不法分子以严厉处罚。(2)发挥高新技术优势,全面彻底改造传统农业。农业要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生活改善的需求,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一是要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全面应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可以改善农业的行业弱势,推进农业技术的量化集成和转化推广速度,减轻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带来的损失。从我国实际出发,应当优先开展智能化决策系统的研制与开发,农业信息网络化技术研究和农业经济、资源、科技信息的研制与开发等。二是要大力提高农业生物技术水平。必须集中力量加强植物遗传改良、农用动物遗传改良及生物制剂研究,微生物遗传工程研究等。三是加速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要以高新技术实用化研究为主,对已往成熟的技术和市场需求的研究成果,加快推广速度,使其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四是要加强其他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要加强材料科学、核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卫星遥感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重点开发航天育种、核辐射育种等。(3)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根本问题是体制问题,改革的关键在于面向市场强化公益性,而不是将政府所主管的推广组织市场化、企业化。首先,理顺现有推广机构的权责关系,把有效的政策落实到实处。其次,提高资金保障力度。再次,积极扶持建设市场化主体,一是加强科研单位与科技企业的合作,在这个过程中,要视具体情况公平对待,不能一刀切,避免把原有的推广体系全部市场化,在市场化推广机制的建设过程中又毁掉了行政推广这条线。最后,创新推广形式。农民对于新技术的接受具有一定的特点,农业技术推广的形式结合这些特点能大大提高推广的效率。
2023-09-11 18:29:221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包括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包括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缺乏,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农业产业化水平欠佳,难以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产品质量不高,难以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综合服务体系不够健全,难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我国总体上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产业化进程缓慢,仍然没有跳出小规模、低水平、传统粗放生产方式,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生产效率低下。细碎化的土地小规模经营和兼业化的养殖方式,造成专业化和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产量低、质量次,无法满足规模化农产品加工业对成片规划化种植和养殖基地的需求,许多加工企业要从众多分散种植的小农户手中收购农产品,大大增加了收购成本。我国可用水资源的供给更加匮乏。工业污染导致不少农产品原料质量偏低,达不到加工业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还有一些农业生产者受利益驱使,滥用化肥农药,导致农产品安全问题,加工品出口和国内市场销售受影响,进而影响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2023-09-11 18:29:331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

  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   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三农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
2023-09-11 18:30:101

我国的农业问题的核心是什么?

农业问题是一个产业发展问题的核心,主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食品安全与供应:农业问题涉及到粮食、蔬菜、水果、畜禽等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关系到人们的饮食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解决农业问题需要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保障人们的食品供应。农民收入与就业:农业问题涉及到农民的收入和就业问题。解决农业问题需要提高农民的生产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农业问题也关系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需要提供更多的农业就业机会,减少农民的贫困和失业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问题涉及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解决农业问题需要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合理利用土地、水资源,推广节水灌溉和精准施肥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态化、绿色化发展。农业现代化与技术创新:农业问题涉及到农业现代化和技术创新的推进。解决农业问题需要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的升级和优化。综上所述,农业问题的核心是解决食品安全与供应、农民收入与就业、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与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挑战,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
2023-09-11 18:30:181

农业问题中国农业问题

1、当前我国农业所面临的问题有哪些?2、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3、目前我国的农业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方面?当前我国农业所面临的问题有哪些?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农业经营主体“小、散、乱”问题有待突破;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农业产业化程度欠佳,难以强化现代农业开展的根底;综合效劳体系不够健全,难以推进现代农业开展;农产质量不高,难以保证现代农业开展。在我国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小、散、乱”现象较为普遍,综合能力不强,生产主体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偏低。由于分散生产经营,产品相对单一、总量较小,生产主体与市场衔接不足等,阻碍著品牌化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的进程。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缺乏,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开展的需求。我国农业劳动力主体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较低,乡村受过较高教育、年富力强的乡村“精英”大多流出就业,留下从事农业消费的多为素质较为低下的妇女和老人,由于缺乏文化学问,障碍了承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的才能,“谷贱伤农”现象频频发作。农产质量不高,难以保证现代农业开展。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阶段,该阶段正是能源资源耗费、污染排放强度较大的时期,扭曲的市场机制拉开工业畸形增长。工业、城市用水急剧增加,与农业用水的矛盾越来越难以调和,由于缺乏严厉的维护和管理措施,水质性污染招致水资源质量进一步降落。气候变化使中国未来农业生产面临三个突出问题:一是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加大;二是带来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的变动;三是引起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气候变化对农业的总体影响,首先表现为全球变暖气候变化使中国未来农可使世界主要粮食带向高纬度地区扩展。据研究,年平均温度每增加1℃,北半球中纬度的作物带将北移150-200千米,垂直上移100-200米。其次是中纬度“谷物带”的变暖及伴随的作物水分亏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1、农业经营主体“小、散、乱”问题有待突破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小、散、乱”现象较为普遍,综合能力不强,生产主体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偏低。由于分散生产经营,产品相对单一、总量较小,生产主体与市场衔接不足等,阻碍着品牌化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的进程。各类主体间没有形成强有力的联合与合作,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导致农业综合效益较低。2、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缺乏,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开展的需求我国农业劳动力主体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较低,乡村受过较高教育、年富力强的乡村“精英”大多流出就业,留下从事农业消费的多为素质较为低下的妇女和老人,由于缺乏文化学问,障碍了承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的才能,“谷贱伤农”现象频频发作。也由于缺乏科技学问,也使一些高新技术成果难以推行和运用,难以完成消费过程机械化、消费技术科学化。低素质、低技艺农业劳动力过剩,高素质、高技艺劳动力短缺,农业向高端晋级遭遇劳动力技艺障碍。3、农业产业化程度欠佳,难以强化现代农业开展的根底我国总体上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产业化进程迟缓,依然没有跳出小范围、低程度、传统粗放消费方式,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低,消费效率低下。细碎化的土地小范围运营和兼业化的养殖方式,形成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低,农产品产量低、质量次。无法满足范围化农产品加工业对成片规划化种植和养殖基地的需求,许多加工企业要从众多分散种植的小农户手中收买农产品,大大增加了收买本钱。4、农产质量不高,难以保证现代农业开展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阶段,该阶段正是能源资源耗费、污染排放强度较大的时期,扭曲的市场机制拉开工业畸形增长。工业、城市用水急剧增加,与农业用水的矛盾越来越难以调和,由于缺乏严厉的维护和管理措施,水质性污染招致水资源质量进一步降落。在这些要素共同影响下,我国可用水资源的供应愈加匮乏。工业污染招致不少农产品原料质量偏低,达不到加工业对农产质量量请求,还有一些农业消费者受利益差遣,滥用化肥农药,招致农产品平安问题,加工品出口和国内市场销售受影响,进而影响现代农业开展进程。5、综合效劳体系不够健全,难以推进现代农业开展农业社会效劳体系是为农业消费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综合配套效劳的专业组织,效劳内容触及销售、信息、科技、物资、加工、劳务、金融、运营决策、政策和法律效劳等诸多方面。我国很多地域各类行业协会与专业协作组织开展不均衡,整体范围小、效劳方式单一。目前我国的农业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方面?污水灌溉,土壤退化,农药的使用。污水灌溉是指以经过处理并达到灌溉水质标准要求的污水为水源所进行的灌溉。城市污水,不仅是郊区稻田的重要水源,而且也是重要的肥源。土壤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尤其是人为因素影响下,所发生的不同强度侵蚀而导致土壤质量及农林牧业生产力下降,乃至土壤环境全面恶化的现象。
2023-09-11 18:30:281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现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农业生产的主体分散,生产方式落后,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程度低,农产品的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低,农产品的销售模式落后,农业技术的普及和推广程度低,农业其他支撑服务如金融、咨询不完善。
2023-09-11 18:30:413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

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 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三农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
2023-09-11 18:30:491

面对三农我们应该怎么做?

面对三农我们应该怎么做?
2023-09-11 18:31:105

三农问题调查报告 在农村有许多孩子都十多岁了,却还没有地,找村上,支书说卖了,难道就这么一辈子没地吗

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收入 2003年伊始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从我国的未来发展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的变革,农村面貌有很大的改变,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小康社会根本标志是人均GDP不低于3000美元、以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8000元以上。目前,我们与这类指标还有相当距离,尤其从1997年开始农民收入增幅下降这一态势,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三农在国民经济中处于战略性地位,然而,三农却成了国民经济中一扇软肋。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则是收入问题。应千方百计从增加农民收入入手来解决三农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和稳定,更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目前我国的农民收入状况 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9%,而1997年开始便急转直下逐年回落:1997~2000年,农民纯收入分别同比增长4.6、4.3、4.0、2.1个百分点,但增幅却分别同比下降4.4、0.3、0.3、1.9个百分点,这5年降幅总共6.9个百分点。由于农业的产业特点,农村达到小康水平比城镇要困难得多。统计资料显示,在全部居民储蓄中,城乡比例为8:2。2000年城乡消费比值约为3:1,9亿农民的消费额仅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8%。1997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5160元和2090元,比率为2.47:1,到2000年这组数字为6280元和2253元,比率扩大到2.78:1。不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负担也十分沉重,仅税收一项农民支付的平均额就相当于城镇居民的9倍,若加上名目繁多的收费,则相当于城镇居民的30倍。目前,农村的恩格尔系数为48%,要达到小康水平要求城乡平均为40%以下,重头戏还是在农村。 (二)影响农民收入的相关因素 一.农民增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农民增收的问题作出仔细的分析,从而找出一条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目前影响我国农民增收的因素主要有: 1.农产品成本高、价格低、限制了农民增收。农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农产品相对过剩,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缩小后,农民收入增长受到了限制。我国农业收入60%来自种植业,1996年后农产品市场供求发生了较大变化,导致价格走低,1997年至1999年三年时间里,我国大宗农产品价格下降了24.5个百分点,不少农业大省连年喜获丰收,但除了定购部分粮食按国家定购价收购外,其它农产品价格普遍下降,“实难”使农民增产不增收,到2000年因市场供求状况变化和价格波动,使农民收入增幅下降了1.5个百分点,这一年仅农户家庭种植业纯收入一项就比1995年下降了27.4%。 2.农业经营结构不合理阻碍了农民增收。农民收入增长与收入构成密切相关,而收入构成又受制于生产经营结构。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结构不合理导致农产品低水平、结构性过剩,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表现为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的不合理,我国以农户为主的生产结构高度雷同,产品品种在较大区域内大体一致,小生产或小农经营只能在满足自身需求的情况下,再将剩余部分转向市场,加之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致使价格不断下跌,农民收入增幅下降。这说明,农民增收受阻于农业经营结构的不合理。 3.农民负担居高不下。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改变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格局,农业税、集体积累及乡村的公共支出由集体组织转嫁给了农户,同时,涉及农业的制度内制度外收费五花八门,屡禁不止,县乡两级政府及村委会财权与事权不对称,消费无约束,机构臃肿,队伍冗长,正所谓“收了一些不该收的钱,办了一些不该办的事,养了一些不该养的人。”如湖北省监利县2002年吃饭占财政支出的86%,一个红城乡财政所就有105人;龚汤镇由财政开支的达944人,年经费亿元之巨。类似这些都要靠收费苦苦支撑,农民负担高位运行不但成为农民减收的重要因素,也擎肘了农民增收措施的操作。 当解决叫农民增收的问题,农民收入会迎刃而解。 二.除了农民增收问题,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是制约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调节的比重日益加大,农业生产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对处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且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来讲无异于雪上加霜,增大了他们经营的风险,使他们很难对诸多的市场供求信息做出较准确判断,结果往往是造成农业生产的趋同,同一品种的农产品在某一时段的供给大量增加,如国内需求增幅不大,产品亦不能大量出口时,农民收入就会大幅降低。另外,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用于农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大量涌现,要求农民加强对这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学习,并将其运用到生产经营中去,而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对此则有些无所适从,很难选择到先进适用且市场需求空间较大的新品种和新技术运用到生产经营中,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的竞争力强弱与组织化程度的高低成正比。自改革以来我国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仍以农户为单位,每一农户经营的土地非常有限,按每户三人计算,每户经营的土地在7亩左右,要在人均2.3亩土地上把农民的收入提高到发达国家或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要在人均2.3亩土地上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根本做不到的。另外,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过于分散,在生产经营上仍处于“户自为战”的状态,农户经营行为协调性很差,组织化程度极低,甚至有些地方根本没有,这使农户经营行为有很大盲目性,在市场竞争中很难形成优势,进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 四.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耕地少,土地资源高度紧缺。目前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2亩,户均承包耕地7亩多,且由于人口分布不平衡,有1/3的省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使农户经营规模太小,即使土地生产潜力很大,也难给农民带来可观的收入。同时,由于经营规模太小,农产品生产成本过高,也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五.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和支持的力度不够。农业相对工业和第三产业而言有其自身特点,即农业的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等等,这就使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既要面对市场风险,又要面对自然风险,加之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民抵御这两种风险的能力很弱,也增加了农民生产经营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尤其自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对农业的政策不是补贴,而是从农业中提取积累来扶持工业发展,这一政策的实施阻碍了农业自身的发展。虽然在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长足发展及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升,农业补贴工业的状况已有很大改变,但国家对农业补贴和支持力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仍不能满足农业自身发展的要求。六.体制与制度的制约。 首先是“挖农补工”战略和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据统计,1954年~1978年,国家通过剪刀差从农民手中获得了5100亿元的巨额资金。1978年~1991年,每年剪刀差绝对额都在1000亿元以上。进入20世纪90年代,剪刀差还呈不断扩大趋势,这种工农业产品不等价交换所形成的剪刀差,给农业和农民造成的负担。更奇怪的是,一方面农业剩余在源源不断地流向工业,流向城市;另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和严格的户籍制度,却把不断膨胀的农业劳动力死死地固定在极其有限的耕地上,很难获得农外收入。 其次,是小农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适合农业生产的特点和不同层次生产力水平的要求,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但这种农业家庭经营从实质上讲仍是一种小农经营,无论是经营规模、经营手段或经营方式都仍处于传统农业水平。我国家庭经营的这些缺陷,一方面导致农户小规模经营缺乏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很难提高,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农户过于分散,不便于了解市场、进入市场和规避市场风险,面对竞争激烈和瞬息万变的市场,农民往往无所适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再次,农村行政体制及税费不合理,造成农民负担过重。我国乡镇机构臃肿,乡村两级干部过多,管理费用开支过大。目前,全国共有4.8万个乡镇政府,80万个村民委员会和520万个村民小组,县及县以下需要农民出钱养活的干部达1300多万(不包括教师),庞大的支出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此外,税费不合理,纳税过高,交费过多。收入微薄的农民还要自己集资办义务教育,承担本该由国家承担的责任,无疑更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由此可见,农民收入问题重重,要得到更好的解决不是简单的几项政策就可以应付的,也不是几个措施就可以解决的,也不是国家政府加强对农业的关心就可以缓解的。它需要根据我国现在的农业状况和基本国情,认真分析以上种种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因素,再进入农村,深入农民探究农业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它是一个找出问题--研究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过程中也许还有其他一些步骤!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 1.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 2.增加农民收入是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3.增加农民收入是妥善解决“三农”问题,扩大再生产投入的需要。 4.增加农民收入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需要。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国家要富强,都离不开社会的稳定。我国大部分人口在农村,农村稳定是全国稳定的基础,而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则是农村稳定的根本保证。 5.增加农民收入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只有促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贫富差距才能缩小,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才能落到实处。否则,我们党和政府就会失去农民的支持,我们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地位就难以巩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难以顺利进行。 (四)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分析 1.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是关键。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使各国都把农业置于政府的保护之中,尤其我国加入WTO以后,更需要政府实施保护和扶持政策,这些政策包括农产品价格支持、补贴政策、财政信贷政策、农业保险制度等,使农民从政策优惠中增加利益。诚然,我国现时的农产品价格已接近或超过世界市场的价格水平,但由于我们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和成本高,为保证增加农民收入,适度提高和调整农产品价格,同时限制农用生产资料提价速度,给予双方有效的补贴政策,使农民增产增收,并确保收入增幅逐年上升。目前,国民收入分配不利于农民的格局尚未根本扭转,要通过建立价格保护政策等措施,逐步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塑造农业与工业平等发展的新型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在我国工业化大体到了中期阶段的今天,经济发展应实行从“吮吸农业”到“反哺农业”的战略性转变,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逐年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各级政府应确保每年的财政支农增长水平高于上年,从而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农民收入长期稳定增长打下坚实基础。2.农业结构调整是必要条件。目前我国农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一是区域结构雷同,各地区重复生产,低水平竞争;二是农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差,缺乏竞争力;三是生产组织不合理,分散经营,规模小,成本高。解决上述问题,第一,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解决区域结构问题。各地应前瞻国内外市场,依本地资源禀赋,选择优势种植、养殖业重点发展,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使区域优势转为经济优势,进而变为经济效益,不同地区各展所长,互为市场,共同受益,使更多农民增加收入。第二,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优质产品比重,解决农产品结构问题。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现代农产品质量的概念不仅是物理和生物质量,更包括生产环境,生产过程、营养、卫生等方面的意义。无公害、健康、安全、享受等高质量农副产品有很大的需求收入弹性,要大力发展名、优、特、新品种,提高优质产品比重及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把畜牧业、瓜果业、旅游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逐步培育成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从而使农民收入跃上一个新台阶。第三,走农业企业化道路,解决生产经营组织结构不合理问题。家庭联产承包组织制度曾极大地调动了几亿农民的积极性,经过20几年的运行,突显的问题是农地农户私有不能解决农民分散化经营所导致的高成本、低效益,更难抵御大市场带来的风险。探求新的生产组织模式应该是农业企业化经营,包括农产品生产企业、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这样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规模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可以缩小城乡差别,解决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等问题。农业企业化是由农户联合经营或委托经营过渡到合作经营,最终实现公司化经营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政府以农业投融资、土地流转及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 3.提高农民素质是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实践证明,在收入分配领域,受教育水平越高的人收入也越高。因为高素质的劳动者较低素质的劳动者在相同时间内能向社会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劳动,从而获得较高收入。劳动者素质的高低与其受教育水平有关。对广大农民而言,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其素质和技能,就会改变其就业和收入状况。据美国经济学家D.Gale Johson分析,中国农民在校时间每增加一年,其收入就可增长3.6%—5.5%,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达到城市人口受教育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缩小15—20个百分点,农民的收入就会大幅度提高。事实也的确如此,在我国农民中受过高中教育的人不论是在家务农还是从事其它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经营成果和效益均高于只受过初中或小学教育的农民。为此,我们必须采取一切措施,千方百计地提高农民素质。一是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我国近13亿人口中约有9亿生活在农村,农村基础教育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而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虽经各级政府努力已有很大改观,但与全国提高农民素质的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为此,中央及省级财政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使一部分因贫困而失学或辍学的中小学生得以完成基础教育。二是应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目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及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的现实,使很多农民子弟在完成基础教育后难以升到高一级的学校继续深造,而是步入社会加入到劳动力大军之中。针对这一现状,应考虑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加大职业技术教育的比重,使农林专业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能学到一些职业技能,为其日后求职打下一定基础。同时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本地实际,结合农业生产和农民切实需要,以服务农业和农民为宗旨,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 4.发展劳务经济、改革户籍管理是必然途径。发展劳务经济的目的就是剩余劳动力就业和输出,一能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二能实现劳动效用最大化,在以增产使农民增收的空间有限时,发展劳务经济改革户籍管理已成农民增收的必然途径。2002年农民收入比上年增加4%,主要是1.3亿农民从事二、三产业,其中有9400万农民进城打工,总收入约5278亿元,人均5592元。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是农民增收缓慢的根本原因,从农业现代化长远目标出发,还是要走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政府应制定分阶段的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化政策措施,首先要改革延用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人口户籍管理制度,拆除为保护城市繁荣而限制农民进城的壁垒,逐步实现城乡户口一体化管理;其次,提供就业机会,扩大农民就业途径,消除对农民就业的歧视,实现农民身份的变迁;最后,通过大力兴办乡镇企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把剩余劳动力转向对农产品深加工的企业中去。资料表明,发达国家农产品深加工约占总量的80%,而我国只占10—20%,他们产前、产后、产中的产值比例为2:1:7,我国恰恰相反,为7:1:2。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深加工转化值的空间还很大、大多数乡镇企业还是应结合农业产业化,以农产品为原料,提高深加工水平,通过增加附加值来增加农民收入。 5.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党在农村实行的税费改革政策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是我国农村继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第三次重大改革。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减轻农民负担的方针政策。要进一步加大专项治理和监督检查力度,依法从分配上理顺国家、集体、农民三者利益关系,杜绝一切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行为,严肃查处加重农民负担的违法违纪案件。通过落实费改税政策,真正把农民负担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同时,要下决心精简乡镇机构,裁减镇、村行政人员,压缩管理费用,从源头上减轻农民负担。 6.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有效转移。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城镇化水平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转向技术先进、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城镇提供广阔的空间,进而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各级政府应加强城市化建设,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需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在城市工作和生活,需要住房、交通、子女上学、医疗、社会保障、娱乐等生产生活多种服务,这些服务有的通过市场化运作即自行解决,而子女上学、社保等就必须依靠政府的有效投入方能解决,因而,各级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加快城市化建设,比如在大城市周边建设卫星城,加快中小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为城市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便利。其次,要顺应城市化规律之要求,采取相关措施,由过去人为地限制农民进城,到允许农民进城定居,进而发展到鼓励农民进城。这既需要改变以往不正确的认识,更需要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摒弃以往限制农民进城的一些做法,降低农民进城定居的门坎,为农民进本城提供方便。比如修改并进而废除二元制的户籍管理制度,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在国民待遇上的差别,对进城务工一定时间、有固定住所、有稳定收入的农民,允许其申请变为城市居民,并在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取消诸如对进城定居或城际间调动人员增收城市增容费等人为限制城市发展的措施。复次,政府在优化经济布局、提升产业结构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向进入城市的农民提供适当的工作岗位。惟有如此,才能使农民真正融入城市,适应新的环境,迅速转换角色,在城市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最后,推进城镇化进程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循序渐进,走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提高城镇化水平,这样既有利于转移农村人口,又可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动力。7.政府加大投入是基础。我国农业的投资主体是国家、集体和农民,在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体制下,集体普遍缺乏必要的积累,农村基层组织的经费绝大部分来自农民,农民纯收入抵充负担后,没什么效益可言,这个主体的投资能力微不足道。应努力提高国家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比重,按照《农业法》“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到2005年用于农业投资的比重应由现在的8%提高到10%以上。在投入增量中,首要的是大力改善农村和农业的基础设施,提高资本形成水平和固定资产积累水平,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基础和外部环境;其二,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质量安全水平,还应把农业生态保护、农村就业结构调整作为投资重点;其三,加大科技投入,抓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把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农民从增加投入中增加实惠。 综合所有能够并有效的方法或措施,我想三农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但是我们得认识到它是能得到很好解决的,这并不意味着立即会得到效果,要珍惜很彻底解决三农问题,需要漫长的时间,毕竟制约因素很多,而且如今入世了,面临着严峻的形式。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不懈的落实三农政策。
2023-09-11 18:31:281

农业问题的核心是解决哪些内容?

农业问题是一个产业发展问题的核心,主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食品安全与供应:农业问题涉及到粮食、蔬菜、水果、畜禽等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关系到人们的饮食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解决农业问题需要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保障人们的食品供应。农民收入与就业:农业问题涉及到农民的收入和就业问题。解决农业问题需要提高农民的生产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农业问题也关系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需要提供更多的农业就业机会,减少农民的贫困和失业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问题涉及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解决农业问题需要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合理利用土地、水资源,推广节水灌溉和精准施肥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态化、绿色化发展。农业现代化与技术创新:农业问题涉及到农业现代化和技术创新的推进。解决农业问题需要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的升级和优化。综上所述,农业问题的核心是解决食品安全与供应、农民收入与就业、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与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挑战,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
2023-09-11 18:31:361

三农是指哪些问题?

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 蜗牛之神 回答采纳率:25.0% 2011-10-17 21:51 您已经评价过!好:0 您已经评价过!不好:0 检举 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测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目前,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错误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便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没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国民如何与强国竞争?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 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但个别地方“令不行禁不止”——农民负担照原样,引发农民抗交国税和集体上访等事件发生。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目前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接近9亿,占全国人口70%;农业人口达7亿人,占产业总人口的50.1%。“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考虑农业自身的体系化发展,还必须考虑三大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重大,不仅是农民兄弟的切盼,也是目前党和政府的大事。 解决“三农”问题关系国民经济全局,要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虽然解决“三农”问题的许多措施都与资金的投入密切相关,但是近几年来的金融体制改革所存在的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对县域经济,特别是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投入相对不足。农业产业本身的体制问题也影响金融资本向其流动,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经济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经营,加上基础设施差,难于容纳较多的金融资金 目前我国的农业体制主要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经营方式只能容纳少量的小额农贷资金。一是这种经营方式农户的资产较少,不能承担较大的信贷风险;二是这种经营方式限制高效农业和农业深加工的发展,农民不需要较多的贷款。因此,目前的农村信用社出现三种情况:一是还有不少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的问题较多,加上当地的金融风险较大的影响,目前还出现支付的困难,没有钱支农;二是部分农村信用社存款多,但又不敢支农,资金闲置;三是有的农信社实际上办成了商业银行,在城市里与商业银行争存款,争贷款,不愿支农。 二、金融解决“三农”问题的几点建议 目前的金融体制对农业的支持、对县域经济的支持相对来讲严重不足,那么,从金融的角度看,如何解决“三农”的问题? (一)要尽快恢复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农业务,同时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既想发展农村经济、启动农村市场,又不想付出代价,这是不现实的,只不过我们如果对政策性金融管理好一点,减少人为的失误和腐败,我们的损失就会少一点,以最少的代价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对支持“三农”的政策性投入,国家要建立政策性金融的财政补偿机制,在国家的财力允许的情况下,要及时向政策性金融提供贴息资金和呆账损失的弥补,以及时化解政策性金融的风险,不要让风险积聚过大。 (二)在政策性金融的带动下,积极引导商业金融加大支农力度。一些农业高科技、规模化、产业化和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在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下形成一定生产能力以后,商业金融要及时给予配套资金。对于长期只存不贷或达不到存贷比例的商业金融营业网点,要强行退出市场,遏制从农村大量抽走资金的做法。 (三)扶持农村信用社建康发展,提高支农能力。对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应实事求是地加以解决,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责。那些认为农村信用社不是国营的金融机构,就不能享受同样待遇的思想是对农村信用社的历史不了解,其结果是导致农村信用社的风险越来越大,不但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而且导致农村金融体系崩溃,甚至出现全国性的金融灾难。 (四)邮政储蓄组织的资金,大部分应通过政策性金融反哺“三农”。由于邮政储蓄的存款大部分来自县以下,主要是农村,这部分资金应通过政策性金融用于支持县域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同时增加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再贷款,提高其支农能力。这样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缩小贫富差距,扩大内需,进而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五)适当改变目前的农业生产模式,进行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这样才能吸纳较多的资金,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目前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对于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生产力起到巨大的作用。但是,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能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而不能解决农民的小康问题。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以下弊端:一是不利于机械化生产,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二是不利于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没有资金投入搞科研,即使有科研机构研究出新的技术,推广也困难;三是难于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现在农民的生产往往是生产出产品找不到市场,虽然有公司加农户这样的模式,但毕竟多了一个环节。当市场出现变化时,要么是公司不讲信用,要么是农户不讲信用;四是不利于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一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主要原因是难于有稳定的质量和数量的原料来源,一家一户的农户来生产,要么是质量难于保证,要么是数量难于保证。上述的四个问题,都是在市场经济中生产遇到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农村经济是不可能有质的突破,即使金融的改革能重构农村金融体系,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农村也没有很好的投资环境吸纳较多的资金。硬性地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也只是没有多大效益的投入,最终又形成更多的不良资产。因此,要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土地的再承包,使土地集中在懂经营的农业企业家手中,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大生产。农民既得到一定土地承包费,又可以干其他的副业,可以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低生产率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2023-09-11 18:31:441

农业产业发展情况一般存在哪些问题

一、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缺乏,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我国农业劳动力主体的文化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农村受过较高教育、年富力强的农村“精英”大多流出就业,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素质较为低下的妇女和老人,由于缺乏文化知识,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的能力,“谷贱伤农”现象频频发生。也由于缺乏科技知识,也使一些高新技术成果难以推广和运用,难以实现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低素质、低技能农业劳动力过剩,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短缺,农业向高端升级遭遇劳动力技能障碍。二、农业产业化水平欠佳,难以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我国总体上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产业化进程缓慢,仍然没有跳出小规模、低水平、传统粗放生产方式,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生产效率低下。细碎化的土地小规模经营和兼业化的养殖方式,造成专业化和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产量低、质量次,无法满足规模化农产品加工业对成片规划化种植和养殖基地的需求,许多加工企业要从众多分散种植的小农户手中收购农产品,大大增加了收购成本。三、农产品质量不高,难以保障现代农业发展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阶段,该阶段正是能源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强度较大的时期,扭曲的市场机制拉动工业畸形增长。工业、城市用水急剧增加,与农业用水的矛盾越来越难以调和,由于缺乏严格的保护和治理措施,水质性污染导致水资源质量进一步下降。在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下,我国可用水资源的供给更加匮乏。工业污染导致不少农产品原料质量偏低,达不到加工业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还有一些农业生产者受利益驱使,滥用化肥农药,导致农产品安全问题,加工品出口和国内市场销售受影响,进而影响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四、综合服务体系不够健全,难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社会服务体系是为农业生产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综合配套服务的专业组织,服务内容涉及销售、信息、科技、物资、加工、劳务、金融、经营决策、政策和法律服务等诸多方面。我国很多地区各类行业协会与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不平衡,整体规模小、服务形式单一,如何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布局规划、项目可研、决策咨询及相关的农业担保、保险等系列服务还较欠缺。
2023-09-11 18:32:121

中国存在的农业问题

中国农业存在地域小而人均少的问题,北方粮食主产区缺水。
2023-09-11 18:32:455

什么是农业生产的核心问题?

农业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现代农业广泛运用现代的先进科学技术,从顺应自然转变成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从凭借传统农业生产经验转变为依靠科学。并且在植物学、动物学、化学、物理学等科学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将工业部门生产的大量物质和能量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来换取大量农产品。现代农业的三大体系是指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服务,基于上面的分析,世界农资已进入大整合和巨头垄断时代,第一阶段是生物技术入侵,第二阶段是农化集团觉醒,第三阶段是农业集团超级并购。国内的整个农业和农资市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厂商从产品到解决方案,经销商从销售到服务,农户从盲目到理性,生产从产量到效益,加工企业从成本到品牌等。要打造产业链的闭环,系统性、根本性解决农业问题,整个农资行业从一开始产品销售、产品思维,先销售产品再讲质量、价格,又经历了选择、方便、服务三个不同的阶段;产品思维之后是服务销售或者服务思维。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却又不仅仅是售后服务、生产服务和全程托管;之后是终端思维,不仅帮助农民种好地,还要卖好农产品,这是第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完成之后,农业形成了产业链的闭环,它能够嫁接农业的保险和农业的金融,不用担心呆帐坏账。
2023-09-11 18:33:051

我国现在农业生产在土地利用方面有什么问题

1、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在现有农业用地中,有相当一部分土地质量不高,存在着自然利用障碍,生产力水平较低。在耕地构成中,中低产田面积较大,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1.3%,多为涝洼地、盐碱地、重度水土流失地、红壤低产地以及次生潜育性水稻土等;林地利用率也较低,林地面积只占农业用地总面积的45.7%,现有林地面积只占宜林地面积的62%,低于日本的93%、瑞典的94010和德国的97%的水平,单位面积蓄积量和生长量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75%;草地利用面积占可利用面积的57.8%,尽管草地面积数量较大,但优质草地仅占27%,而且生产力远比世界平均水平低,每公顷可利用草地平均生产畜产品还不及美国同等草地的1/27。在广大农村地区,土地资源的短缺和闲置浪费同时存在。由于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土地无法流转等问题的长期积累,造成有人无田可种和有田无人来种的资源配置错位。另外,耕地、园地和林地布局分散,地块零碎。田间道路、沟渠缺乏统一规划,占用大量耕地。耕地区域内嵌有许多其他类型零散用地,致使难以进行农业规模化经营,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2、后备耕地资源相对匮乏,开垦难度大中国后备耕地资源相对不足。据统计,我国目前有宜农土地后备资源4424万公顷,其中宜耕土地后备资源约988万公顷(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3)。对于人口不断增长、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来说,后备耕地资源相对不足,不仅数量有限,而且分布不均衡,大部分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如内蒙古、新疆、宁夏3个自治区的耕地后备资源就占到全国的60%以上。这些地区水资源短缺,风沙大,低温严寒,生态环境脆弱,给土地开发利用带来了很大难度。后备耕地资源质量较差,山地多、平地少,高肥力地少、中等和低肥力地多。在宜耕后备土地资源中,滩涂湿地土地质量高,开发条件好,但这些区域属于生态敏感区域,如开发不当容易引起严重生态问题。3、农地非农化现象明显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农村城镇化速度加快,国家建设项目日益增多,各项建设用地数量急剧增加。加之,一些地区土地管理措施不到位或执行不力,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现象十分严重。据统计,2001~2008年全国耕地净减少365.73万公顷,年均减少45.72万公顷。其中,8年间建设占用耕地150.7万公顷。
2023-09-11 18:33:231

中国农业推广面临问题及措施

1. 产业化水平欠佳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产业化进程缓慢,仍然没有跳出小规模、低水平、传统粗放生产方式,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生产效率低下。细碎化的土地小规模经营和兼业化的养殖方式,造成专业化和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产量低、质量次,无法满足规模化农产品加工业对成片规划化种植和养殖基地的需求,许多加工企业要从众多分散种植的小农户手中收购农产品,大大增加了收购成本。2. 农产品质量不高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阶段,该阶段正是能源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强度较大的时期,扭曲的市场机制拉动工业畸形增长。工业、城市用水急剧增加,与农业用水的矛盾越来越难以调和,由于缺乏严格的保护和治理措施,水质性污染导致水资源质量进一步下降。在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下,我国可用水资源的供给更加匮乏。工业污染导致不少农产品原料质量偏低,达不到加工业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还有一些农业生产者受利益驱使,滥用化肥农药,导致农产品安全问题,加工品出口和国内市场销售受影响,进而影响现代农业发展进程。3. 缺乏高素质的劳动力我国从事农业劳动的主力为文化教育水平较低、年龄较高的妇女和老人。同时,农产品价格低、投资高、周期长但经济效益低,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因而受过中、高等教育的年轻劳动力大多选择外出就业。由于这些主力缺乏文化知识,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的能力,无法学习科技知识,使得新型技术、新型机器等高科技科研成果难以推广和运用,从而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迅速,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众多问题,耕地面积的减少,高科技农业成果不能有效地推广等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基于此,分析当前我国农业推广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改善农业推广模式的策略,旨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我国农业发展水平。
2023-09-11 18:33:311

中国农业问题

中国农业问题在17届三中全会出台的"以土地流转,商业化经营"为核心内容的新一轮土地改革出台,即将出现土地私有化.即刻发生的两极分化,土地流转为大规模兼并尚存15亿亩耕地超百万亿的资产,给了法理上的依据.中国的问题是中国农民问题.农民问题是土地问题.孟子在见梁惠王时就提出置民从产的法理,就此奠定了中国封建制度.其后两千余年的中国王朝的兴衰也就发生在民产这个问题上,王朝之兴在干抑制豪强,让农民的安居乐业有充分地自主权.王朝的衰败起于于助长豪强对土地的兼并和掠夺民产.以资为本的改革,豪强抢夺了产业工人与工商业者赖以生存的产业.今天出台的以土地流转为核心的土改,是对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的法理.从而揭开了是豪强对中华民族最根本的资产的序慕.下文的登陆,希望能给网友对认识与解决中国农业问题以启示.一、中华传统农业   中华农业始于神农,而黄帝是中华生态农业的倡导者。《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教民)时播百谷草木,淳(驯)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 水波(沃) 土石金玉;劳动心力耳目, 节用水火材物,这些古训,奠定了中华农业文明。. 今文的农家历古称黄历, 起始于黄帝,是黄帝教民耕种以时。 淳化鸟(家禽) 兽(六畜) 虫蛾(养蚕), 发展种植业与养殖业。勤于劳心劳力发展生产。 节约用水, 节制用火, 节省用材和器物, 减少对树木的砍伐, 保护森林。 对山林, 沼泽, 原湿之地采桔、捕猎及河流、 湖泊的捕涝,禁采以时,以保护资源。 黄帝的这些思想和措施一直沿袭到二十世纪,. 许多地方还可以找到封山育林的石碑。捕捞还保留了开潭的习俗.  从黄帝起就反对刀耕火种, 虽然放火烧山进行耕种的方式在中国截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终止。 而黄帝的教诲起到了制约作用,才能使中华大地生态没有被刀耕火种所毁灭。这与尼罗河古埃及文明及幼发拉底河巴比伦文明及古希腊文明走着不同的发展道路, 形成了今日的反差。   刀耕火种的后果是毁灭地球生态, 造成土地荒漠化与砂化的根源。 其起因之一是薄收才导致广种。 收多收少在于肥。 肥多粮多才会有稳定的生活, 才有固定位家园。 中国农民在农家肥上作文章, 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建立起循环节约型的自然经济。   农家必定喂养猪、牛、鸡、鸭、鹅. 无牲畜不成为家,养牛的目的是为了耕田,一头牛每年要食用数万斤草料,不仅消化掉农作物的秸秆,还需吃野草数万斤,利废为宝,并起到了平衡生态作用。牛粪是农家肥的主要来源。中国农民收集和利用牛粪方面方法颇多。农家必设牛屎凼和猪粪池及热水凼,牛屎凼是堆放出栏的牛屎,猪粪池设在猪楼底下。所有粪凼,屎池及整个屋场的废水、雨水全部收集于藕圹或环屋场的水圹之中。圹中大都种植有莲藕,冬日挖藕,夏日采莲,荷香十里别有一番风味。做到“肥水不落外人田”。 人畜类便充分用作肥料 ,肥料促进农业生产,不仅杜绝了农业污染;也就建立起循环生态农业,被西方学者称之为有机农业。无猪不成家,猪在‘六畜"中称为‘豕"。因之屋里必须有猪才算个家庭。养猪也是衣食之源,猪能消化残菜剩钣、米糠稍水,粮食得到充分的利用。养猪将多余的五谷杂粮、蔬菜野草转化为肉食产品,而使家庭富裕,解决一家人一年的食油食肉问题。猪粪尿是农家肥的主要来源之一。   养鸡、养鸭是农家肉食蛋品的来源。它们在野外采食能吃掉一些害虫,在室内吃掉掉在地上的饭菜,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鸡屎则是上佳的农家肥。   养殖业不仅开拓财源,肥源。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在农家的生产生活中,互为依存,相互促进形成一条良性循环的生物链。   中国古代诗人对中国的农家与农业作过无数的诗词。如:唐·王维的“谓川田家”, 与南宋·辛弃疾的“清平乐”, 是幅美好的田园诗画。   谓川田家 [唐] 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依杖候柴扉。   雄鸡麦苒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清平乐 [南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蛮音相媚好,白发谁家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颊,溪头卧剥莲蓬。   是北国,还是江南。无论是盛唐的诗人王维,还是处于山河破碎,战乱不巳的南宋的诗词大家辛弃疾;他们笔下描述的农村田家的生活均是那样的和谐与自然。这就是中华传统农业,营造的中国农业社会。   
2023-09-11 18:33:431

发展中国家农业的主要问题

产量!种子!土地!灌溉!
2023-09-11 18:34: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