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如何认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依据和时代意义

2023-10-08 19:44:55
共3条回复
Chen

1.首先要明白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从孔子、孟子时代儒家就讲求要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也一直强调要执政为民。另外,国内外的发展表明,只有坚持社会协调发展,这个社会才有可能持续健康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对这些思想的发展延伸。

2. 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唯物辩证法,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组成。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发展观是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贝贝

以下是部分内容

具体的可搜索 科学发展观与《博弈圣经》的哲学陈述 一文,里面有更多描述、

一、科学发展观是一个文化战略性命题

科学发展观不是一个学说,它是一个非物质文化进程,是一个文化哲学的命题。

感觉、思维、意识、观念、主观、理性、真理,这是文化进程。

感觉、思维、意识、观念、主观、理性、真理、证据,这是文明进程。

感觉、思维、意识、观念、主观、理性、真理、证据、科学,这是科学进程。

《博弈圣经》以人为本作为文化的开端,按照文化的次序和文化的进程来理解文化,视其为一个开放、动态的进程,正如《博弈圣经》中所说:"其实人类的文化进程无穷无尽,无终无果。"

人类在科学发展观的文化进程中通过哲学的分化所形成的理论一定是正理均赢论,这个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实体。《博弈圣经》中说:"凡是与实体能分离的就是性质,凡是与实体同在的就是实体,永不能是某种别的事物的形式,就是偶然。"

科学发展观这个文化战略性命题,在《博弈圣经》中也显示了命题的唯一性。"里面的非物质文化思想,它的美妙之处在于大自然可以分开为每一个人单独运行,又不会产生竞争性,它可以一次次地重复使用而不会降低效用。"

战略文化命题有这样一个特点:越似虚无,越显得伟大和宽泛。

《博弈圣经》告诉我们,"分裂产生哲学",并给出了哲学的定义,"我们把文化中借助国正论的语文学反映,定义为哲学"。由此,从普通语文学角度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各种上下对应的关系,而国正论语文学则把世界的万物区分为主动的人和被动的实体。然而,在各种相互对局的变换中,每一个人都是实体,而每一个实体也是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同样设想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实体与人的对应。科学发展观另外对应着的是一个大自然的实体,这样识别科学发展观,才是自然的知识论,通称为知识。《博弈圣经》里知识的定义,"我把识别万物实体与性质的是与不是,定义为知识",而很多人把常识误认为知识。

我们今天用认识知识的哲学形式认识文化,文化进程中只有一次次的达成与错失,它的结果相当于文明与野蛮的基本对立,文化进程中没有成功,只有前行……

《博弈圣经》中说:"越简单越难,越复杂越美。"这也许能对科学发展观有更深的感悟。

科学发展观复杂的内在结构,包括了各个领域,很难让人理解。《博弈圣经》里有这样一句话:"都接受的是艺术,不易懂的才是科学。"

任何文明的出现都是先有一个主题,一套理论,那么,科学发展观从文化到文明正在过渡中,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而科学发展观只是一个主题,一个文化命题。

二、科学发展观的文化起源

文化是一种非物质现象,只有高级的文化才孕育出科学发展观。《博弈圣经》中对文化的形成曾这样的陈述:"精神是虚无的,没有个性,在浮浅无知的层面上自我构成,以绝妙的组合与大自然的节奏和谐。感觉、思维是生理、心理能量的原始开端,从无到有的状态在影子和气息之间进行着灵魂的运动,这个抽象、混沌的体系不可能找到,这是构成文化的初级阶段。文化只有进程,没有核心,是虚无的精神谎言,但又分裂成大小不同的两块。文化进程里恩怨游戏的终结就是文明。文明的永恒、普适、唯一性就是科学。文化进程的创新战略结构就是国正论里的非绝对对立性。"(国正论:它是一个实体性质的地域似的区间,具有复杂的结构,用情、理、法、力都不容易分割的一个不知大小的抽象体。从中我们可分出正确和期望得到的那一小部分,与反相对、与负相对,又可以判断事物的道理。世界上的万物、事件的结果,都是不平等的、非绝对对立的两块,大的那部分是国,小的那部分是正。"

《博弈圣经》中说:"国正论的非绝对对立性没有理性,是一种观念。"这个观念是一部自然发展史。

"过去、现在和未来一起构成了时间的特征,通过时间,我们把主观认识的在场的东西持续不断地引入了思想中,一旦我们深思它,未来的它就是大小不同的两块,我们把分配给它的时间在它上面停留,一段时间之后,物体便会区分出大小。因此,心灵活动创造了观念,经验观察提供了理智。

两块物体在时间的交互中,我们就以各种矛盾思考并陈述这些东西,这样我们就处于各种矛盾的陈述中。"

"一个人懂得了文化进程,就走进了产生智慧、文明、科学的发源地。人类在文化进程中,通过自由的激情,在真理之前不可能达到完整性,因为包含了错误行为的那一部分,任何人从未彻底解决这一矛盾。每一个人都有权让自己变得愚蠢,有权犯错,寻找自我,确证自我的存在。"

"文化诞生于谎言,文化又是虚无主义,只有文化才有万能的理性产生当代文明。"

《博弈圣经》203节中说:"我们有一种感觉,生命指挥无生命的东西产生出千奇百怪的物势影像,可以达到所有人的目的。这种神秘的东西存在于有机和无机之间,可以通过复杂的无机体和装置产生无法理解的功能。在混沌和有序之间有一个夹缝,这里是一个世界,是一个外人所不知的黑匣子。谁能在这里有所认识、找到一部分常识、找到与现实的平衡,谁就可以得到期望值。我把混沌和有序这两个极端的中间称为边缘,也是我习惯讲的边界,很多复杂的现象都出现在这个边界上,可能这里还有没被发现的元素,这里储存有外人不知的信息,这里可能还是个禁区,是一个从未探索的地带。很多科学家都曾猜想过,这里可能保存有自然界的档案。两个金属缝中出现X线,两个硅片中间会发光,冠军型的企业在狭缝中得意狂妄,科学家总是在这个夹缝中有所发现。"科学发展观就是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夹缝中发现的一个文化世界。

(物势影像:博弈中的一个影子模型。把人在博弈中的行为特性所指向的同一方向按同特性转换,一个不可复制的现象发生了,给出的这个迹象,就是一个初始状态,这是一个开端、一个边界,一个问题的入口,在这里可以计算未来。)

"如果成为这里的角色,完全自由地在这个边缘上作出博弈正理的运动,也是万物开始的地方。了解什么是起源,什么是死亡,按照生物特性,淘汰老的,让新生物种的规则成为一个开放的永恒变化着的未来世界。"

(正理:在博弈中的终极真相是无法从生物特性得到的,留出了唯一的出路就是引进一种方法,并用一种策略行为与初择样本的直觉进行对抗,用定性分解找出它的最小单元

皮皮

科学发展观在博弈世界中运动

相关推荐

科学发展观是怎么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集中全党智慧,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和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提出的理论基础、时代背景、历史根据和现实依据,对于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科学发展观,是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是怎么提出来的,它的理论和实践的起点在哪里?早在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初,胡锦涛曾多次对此作了深刻阐述。他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这几处概括,尽管文字不一,但都十分清晰地点明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联系。党的十六大完成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新老交替,作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党和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的任务,就是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把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建设成为“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但要完成这一任务,并不容易。这个不容易,我们只要从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具体内涵,特别是其所深刻分析的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困难中,就可以看得十分清楚。这些问题和困难,既包括生产力比较落后,经济体制等方面不够完善,也包括经济社会、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面临的压力。显而易见,这些长期积累下来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哪一个解决起来都有相当难度,但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又不能不逐一解决。新的形势和任务,客观上要求我们“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要求我们党在发展的指导思想上要有新的突破和创新。胡锦涛指出:“我们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改革发展关键时期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继续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人民开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实际上就是为了解决上述突出问题和困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个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既是全党全国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部工作的中心,也是科学发展观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以及它所要展开的全部内容。二、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特别是适应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来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之后,虽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但基本国情的表现形式却有了很大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对基本国情认识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如何认识和把握这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并据此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三、科学发展观,是总结我国发展实践提出来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伟大实践中,我们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路、新的举措,也取得了许多方面新的突破。所有这些,迫切需要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认真总结实践创造的新鲜经验,着力回答实践中提出的各种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以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发展。概括起来,在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过程中,有三次大的总结值得关注:第一次,是对非典的总结。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概括了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总结我国非典疫情的发生和我们防治非典的经验和教训,无疑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一个重要契机,直接促成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第二次,是对宏观调控实践的总结。第三次,是对“十个结合”基本经验的总结。四、科学发展观,是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提出来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凝结着我们几代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血,也反映了多年来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总结了我国发展实践,还借鉴了国外发展经验,反映了当代世界最新的发展理念。五、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方面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004年9月,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的两次讲话中,胡锦涛分别谈了科学发展观与前代理论创新成果的关系。他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稍后,他又说:“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长期艰苦探索的结果,也是我们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我国发展的重要思想、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这两处论述,意思相近,说的都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陈 理 单位:中央文献研究室)
2023-09-13 12:41:201

科学发展观是谁提出的 科学发展观是什么人提出的

1、第一个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是胡锦涛。 2、他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3、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党的重大战略思想。 4、在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5、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党的会议上和党的文件上第一次系统明确地提出和阐述科学发展观。
2023-09-13 12:41:281

科学发展观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啊??

2003年8月28日至9月1日,胡锦涛在江西考察工作时,明确使用了“科学发展观”概念。随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胡锦涛江西讲话的基础上增加了“以人为本”的提法,第一次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概念,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理论界也以极大的热情从各个方面对科学发展观进行深入地探讨。2004年3月胡锦涛在召开的全国人口与资源环境工作会议发表了重要讲话,对科学发展观的概念逐字逐句地作了系统全面的阐发。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进一步全面体现和阐发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至此形成,科学发展观宣告诞生。“科学的发展”、“以人为本”、“可持续性”等新的词组被人们认同。
2023-09-13 12:41:371

科学发展观是如何提出的?

共分3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从2002年11月到2003年10月,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阶段。在这一阶段,胡锦涛同志从理论和实践方面阐释了发展的重要性和含义,强调了发展应以人为本,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②第二阶段:从2003年11月到2004年4月,这是科学发展观形成阶段。这一阶段,胡锦涛同志系统阐述了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实践来源、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形成了完整的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③第三阶段:从2004年4月到2004年9月,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完善阶段。这一阶段,胡锦涛同志着重强调了要紧抓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工作,进一步完善了科学发展观。
2023-09-13 12:41:571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在实践中逐步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006年3月,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关键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他强调,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写入了党章。
2023-09-13 12:42:063

科学发展观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中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中国发展要求,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胡锦涛同志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023-09-13 12:42:141

科学发展观是怎么提出来的

一、科学发展观,是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二、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特别是适应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来的三、科学发展观,是总结我国发展实践提出来的四、科学发展观,是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提出来的五、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2023-09-13 12:42:251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几大提出来的

十八大提出来的!
2023-09-13 12:42:434

科学发展观是怎么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2023-09-13 12:42:542

提出科学发展观的背景

  一、简介: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二、具体的提出背景和过程:  1、最早提出:  2003年4月15日,胡锦涛在广东视察时首次提出:“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同年7月28日,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的工作会议上又一次比较完整地提出了:“要更好地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这被认为是科学发展观一词的首次出现。  2003年10月14日,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提出了“五个统筹”。该次会议将胡锦涛的讲话精神写入最后决议,科学发展观概念得到了完善,并正式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之一。  2、深化发展:  其后,中共中央迅速组织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2004年2月29日,在研究班的结业式上,温家宝要求全党“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将科学发展观提高到全党“统一思想”的高度。科学发展观  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就科学发展观发表讲话,“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将科学发展观提到与“三个代表”并列,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对科学发展观最完整、最全面的阐述。  3、最后定型:  2007年11月21日,科学发展观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被写入党章。  2008年9月开始,2008年9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2008年9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2023-09-13 12:43:045

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基础和依据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 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我国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要适应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成就。但是,由于一些国家在社会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不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忽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致使世界发展遇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我国要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它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吸收了当今世界各国在发展的认识和实践上取得的积极成果。
2023-09-13 12:43:291

科学发展观是在怎样的时代下提出来了

经济发展与资源浪费的时代下,要科学的、和谐的发展,要以人为本,不要搞强拆。
2023-09-13 12:43:482

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是什么?

LdO。我.们.不.孤.单。在.地.球.周.围.现.在.环.绕.着.许.多.外.星.朋.友,他.们.即.将.要.和.我.们.见.面,他.们.非.常.爱.我.们,很.想.帮.助.我.们,他.们.叫.银.河.联.邦。当.他.们.到.来.的.时.候.请.您.不.要.害.怕,他.们.不.会.伤.害.你。他.们.不.侵.略.他.们.爱.和.平,如.果.您.愿.意,请.把.这.条.信.息.转.发.给.其.他.人,您.的.善.德.一.定.会.得.到.回.报,祝.福.你,素.未.谋.面.的.朋.友,我.爱.你。请.在.百.度.贴.吧.搜.索:爱与光。TsT
2023-09-13 12:44:006

科学发展观是什么时候在什么会议上提出的?

科学发展观就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2023-09-13 12:44:261

科学发展观是怎样形成的

根据形势体现出来的....
2023-09-13 12:44:362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党的什么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2023-09-13 12:44:441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立足于()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要求,全面分析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关键阶段的阶段性特征而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共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正式将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2012年11月14日,中共十八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  主要内容: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的党的指导思想,是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3-09-13 12:44:553

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023-09-13 12:45:053

科学发展观是怎样形成的?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1、是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经过20年努力,建设一个能够惠及10多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尤其是要看到,经过前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们虽然在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一个小康社会,但仍是低水平的、不完全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比如,到2000年进入小康社会时,我们原定的16项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有三项没有达到。一是农民的人均收入,指标是人均1200元,实际达到1066元;二是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指标是人均75克,实际达到73克;三是建成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原定指标是100%,实际上建成80%。这三项未完成的任务,集中反映了一个问题,即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已经影响到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而且,进入21世纪后,农民收入增长率连续3年下降,城乡差别进一步扩大。因此,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着一个艰巨的任务,即如何解决好城乡差别问题、区域发展中的差距问题,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此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方针。也就是说,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提出,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2、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们不要忘记,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的。《决定》在论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时,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的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决定》在论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时,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至于这样的发展观叫什么发展观,全会后有各种说法,有的称它为"新发展观",有的称它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有的称它为"全面发展观"。其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全会的重要讲话中已经明确指出,这样的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需要重视的是,科学发展观在全会上是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指导思想和原则提出来的。  3、是为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在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大决策,就是针对粮食生产、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党中央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根据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大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特别是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和领导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能力的过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党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联系起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4、是认真总结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党中央注意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处于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时候,往往是"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期。矛盾处理得好,可以快速发展,实现现代化;处理得不好,会引起社会分层加剧,社会矛盾激化,甚至出现政局动荡、政权更迭。我国进入21世纪以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正处于这一特殊的发展时期,因此要格外重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处理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努力构建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扩展资料: 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发展问题有许多研究,这些研究是伴随着工业革命兴起和现代化的推进,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过程中各种问题的暴露而逐步加深认识并逐步形成的一系列发展理论。我们党非常重视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向全党介绍了这些发展的新理念,而且大胆地吸收其中有益的成果,运用到我们的实践中来。参考资料:李君如: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人民网
2023-09-13 12:45:121

谁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胡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2023-09-13 12:45:391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践行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方法论--科学发展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并一致通过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决定这一修正案自通过之日起生效。
2023-09-13 12:46:002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结合社会现实谈谈当前中国发展观中所遇到的问题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首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思想,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强调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同时,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此后,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和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十七大报告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  其次,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以上这些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它表明,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我国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要适应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最后,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成就。但是,由于一些国家在社会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不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忽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致使世界发展遇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有的国家走了一条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为解决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问题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有的国家由于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导致发展质量不高、后劲不足;有的国家则出现了贫富悬殊、失业增加、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等问题。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要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它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吸收了当今世界各国在发展的认识和实践上取得的积极成果。  (二)当前中国发展观中所遇到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主要是发展不够全面、不够协调,持续发展能力很弱。如,城乡差距拉大,区域差距扩大,就业压力剧增,资源短缺而又浪费严重,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经济发展落后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更明显滞后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2023-09-13 12:46:101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什么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紧紧抓住和不断推动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全面发展是党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思想观点,是发展理论上的创新发展。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所追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而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统筹兼顾,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党的一条重要经验和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章,作为了党的指导思想。去年十八大期间用的挺多的,希望你用的上。
2023-09-13 12:46:291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是()。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是()。 A.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B.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C.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D.人口多,底子薄正确答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2023-09-13 12:46:381

简述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其指导意义?

形成背景: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2.我国在新世纪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重要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指导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注意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
2023-09-13 12:46:461

科学发展观是怎么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背景之一,是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着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如何解决好城乡差别问题、区域发展差距问题,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提出,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2003年春发生的非典疫情以及抗击非典斗争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一个重要的、直接的因素,促使我们对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背景之二,是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六大作出了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指导思想和原则。科学发展观是对我们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践经验全面、深入的总结。 背景之三,是为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根据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大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特别是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和领导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力的过程。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关键的发展阶段。党中央在这个时候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树立科学发展观联系起来,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改革发展关键时期遇到的各种问题,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背景之四,是认真总结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实践证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时期,往往是“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期。我国正处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必须处理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发展观念发生了急剧而深刻的变化。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过程中各种问题的暴露,人们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也逐步深化,并形成了一系列发展理论。我们党大胆地吸收其中有益的成果,运用到我们的实践中来。
2023-09-13 12:46:572

科学发展观是谁提出的

第一个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是胡锦涛。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科学发展观的介绍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与之相应地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继续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子小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相应地,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子小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即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同时,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2023-09-13 12:47:171

科学发展观是哪一年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方法论--科学发展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上提出,并于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
2023-09-13 12:47:331

科学发展观是谁提出的

第一个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是胡锦涛。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科学发展观的介绍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与之相应地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继续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子小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相应地,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子小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即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同时,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2023-09-13 12:47:421

科学发展观是谁提出的

1、第一个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是胡锦涛。2、他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3、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党的重大战略思想。4、在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之一。5、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党的会议上和党的文件上第一次系统明确地提出和阐述科学发展观。
2023-09-13 12:47:501

科学发展观是谁提出的?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中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中国发展要求,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胡锦涛同志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023-09-13 12:48:001

科学发展观是怎么提出来的

一、科学发展观,是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二、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特别是适应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来的  三、科学发展观,是总结我国发展实践提出来的  四、科学发展观,是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提出来的  五、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2023-09-13 12:48:442

科学发展观提出经过了几个阶段?

共分3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从2002年11月到2003年10月,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阶段。在这一阶段,胡锦涛同志从理论和实践方面阐释了发展的重要性和含义,强调了发展应以人为本,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②第二阶段:从2003年11月到2004年4月,这是科学发展观形成阶段。这一阶段,胡锦涛同志系统阐述了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实践来源、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形成了完整的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③第三阶段:从2004年4月到2004年9月,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完善阶段。这一阶段,胡锦涛同志着重强调了要紧抓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工作,进一步完善了科学发展观。
2023-09-13 12:49:001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但是,由于一些国家在社会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不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忽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致使世界发展遇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扩展资料: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既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是全方位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并将此类规则与关系在不同时段或不同区域的差异表达,包含在整个时代演化的共性趋势之中。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的战略,必然具有十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哲学内涵。面对实现其战略目标(或战略目标组)所规定的内容,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具体条件,去规定实施战略目标的方案和规划,从而组成一个完善的战略体系,在理论上和实证上去寻求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满意解”。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学发展观
2023-09-13 12:49:301

科学发展观是在哪届中央会议中首先提出的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2023-09-13 12:50:084

科学发展观什么时候提出的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中央首次明确提出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概念.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许多学者有着共同的感触,只要一谈到发展,其行为主体除了人之外似乎都不可能担当,这是一个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线的社会整体进化,它远远超过了“满足人类生存”这一简单的道德诉求.由此出发,其合理的顺延就逐渐地形成了导致“科学发展观”产生的源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90年代就认为:“发展越来越被看作是社会灵魂的一种觉醒”.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生成,正是以上述发展概念的拓广为基础的.
2023-09-13 12:50:151

什么时候提出科学发展观的?

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方法论--科学发展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上提出,并于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
2023-09-13 12:50:281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什么背景和意义

  提出科学发展观的背景:  科学发展观首先是适应于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后, 我国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以及新的发展要求而提出来的。建国以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 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 面临着许多机遇。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 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这些矛盾的凸现又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 要是举措得当, 就能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 而要是应对失误, 则可能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分析和把握我国发展的这个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 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而提出来的, 它旨在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2023-09-13 12:50:361

科学发展的提出有怎样的时代背景?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   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我国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要适应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成就。但是,由于一些国家在社会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不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忽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致使世界发展遇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我国要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它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吸收了当今世界各国在发展的认识和实践上取得的积极成果。
2023-09-13 12:50:481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一、第一阶段(2003年-2004年)形成在抗击非典疫情和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04年3月,胡锦涛(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标准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二、第二阶段(2005年-2006年)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实践中不断充实丰富。三、第三阶段(2007年-2012年)成熟以党的十七大为标志,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走向成熟。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概念,把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把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写入党章。扩展资料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根据党的十七大部署,中央决定从2008年9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的党的指导思想,是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形成条件:1、实现基础(国内)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2、历史依据(国内)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党带领人民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探索、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3、国际背景(国外)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学发展观
2023-09-13 12:50:561

科学发展观是谁哪一年提出来的?

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2003年4月—2004年3月),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2003年4月—2004年3月)。8月底9月初,胡锦涛在江西考察时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指出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2023-09-13 12:51:132

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什么时候 什么是科学发

科学发展观正式提出,最早是胡锦涛主席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上提出的
2023-09-13 12:51:273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依据是什么?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
2023-09-13 12:52:225

为什么提出科学发展观

  提出科学发展观的背景:  科学发展观首先是适应于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后, 我国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以及新的发展要求而提出来的。建国以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 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 面临着许多机遇。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 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这些矛盾的凸现又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 要是举措得当, 就能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 而要是应对失误, 则可能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分析和把握我国发展的这个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 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而提出来的, 它旨在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2023-09-13 12:53:311

科学发展观是在哪一次会议上提出的?

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方法论--科学发展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上提出,并于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
2023-09-13 12:53:391

科学发展观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
2023-09-13 12:53:503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基础和依据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 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我国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要适应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成就。但是,由于一些国家在社会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不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忽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致使世界发展遇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我国要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它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吸收了当今世界各国在发展的认识和实践上取得的积极成果。
2023-09-13 12:54:011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在中国,不知道1+1等于几的人,占全国总人口数量的98%以上。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条件是,明确认识1+1等于2的人必须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8%以上。
2023-09-13 12:54:264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啊很简单嘛我大二上学期新学的
2023-09-13 12:54:436

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国内外背景,以及它和三个代表的关系,最好详细些

1、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国内外背景 首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思想,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强调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同时,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此后,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和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十七大报告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 其次,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以上这些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它表明,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我国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要适应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最后,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成就。但是,由于一些国家在社会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不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忽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致使世界发展遇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有的国家走了一条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为解决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问题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有的国家由于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导致发展质量不高、后劲不足;有的国家则出现了贫富悬殊、失业增加、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等问题。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要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它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吸收了当今世界各国在发展的认识和实践上取得的积极成果。 2、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这个过程中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前者为后者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后者是在继承前者基本原理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它们辨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023-09-13 12:55: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