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3-10-09 13:58:48
共2条回复
牛云

可持续发展理论浅析 车美萍 摘要 本文通过对人类与环境矛盾的历史考察,探讨了要持续发展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及其演替过程、揭示出全球的共同愿望―――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演替过程 20世纪70年代初,围绕着"增长极限论"而展开的大争论,导致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它要求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由资源源型经济过渡到技术型经济,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效益,积极控制人口增长。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应用高新技术,实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使社会经济的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致于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最终达到社会、经济、生态和环境的持续稳定发展。目前,可可持续发展理论已从学者学术讨论转向付诸于实践,成为全人类面向21世纪的共同选择。 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中使用的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89年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通过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指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严格定义,全文如下: "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环境署理事会认为,要达到可持续发展,涉及国内合作及跨国界合作。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走向国家和国际的均等,包括按照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发展计划的轻重缓急及发展目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此外,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要有一种支援性国际经济环境,从而导致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持续经济增长和发展,这对于环境的良好管理也是具有很大重要性的。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再者,可持续的关注和考虑,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 这是经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长期的激烈辩论而最终得到环境署理事会通过的《声明》,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重视。1990年第二次世界气候大会《部长宣言》和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21世纪议程)等文件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均以《声明》所用的提法。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 (1) 改变单纯的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 (2) 由资源型经济过渡到技术型经济,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效益; (3)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开发应用高新技术,实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等措施,协调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使社会经济的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致于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最终达到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持续稳定发展。 从上述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是人与环境矛盾运动中形成的唯一正确的发展选择。这种选择己不只学者们书斋里的议论,而己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并转变成为长期发展战略决策。由于这种选择关系到全人类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因而受到全人类的普遍关注。 2 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历史必然 从人类一出现、生产活动就产生了。从生产办发展的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改造环境的历史。 18世纪中叶,发源于英国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到19世纪40年代,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其工业化过程,它年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方式和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而且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人类社会对生态环境的需求急剧增加;②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干预自然、将自然资源变为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和手段日新月异;③在为满足经济增长而从生态环境中获取大量物质能量的同时,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剩余物也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成比例增功,这些剩余物绝大部分都没有进行回收再利用或者必要的处理,而是作为废弃物直接排入环境中并产生严重污染。过度的开发利用和大量废弃物污染,超出了生态环境自我调节机制所能承受的限度,严重损害了生态环境的结构和功能,从而使其生产力下降。 以上三方面的影响,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互为因果的两极:一方面,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负荷过重和遭到严重污染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粮食不足、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等困境。这就是人类与环境矛盾发展到今天的集中表现。 面对严峻的现实,国际上许多科学家、企业家和政治活动家纷纷发表文章、著书立说,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论述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后果,寻求改善环境和发展经济的人类持续发展对策,并因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派别。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历史的客观基础的。总的来说,理论的产生来源于实践的需要。先是有了需要研究的问题,才有可能产生研究这些问题的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是为了解决人类与环境矛盾发展至今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的存在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的直接动困。 3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演替过程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起源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很快在许多国家引起重视。近20年来,理论研究非常活跃,涌现了一些影响较大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著作。这些著作观点各异,主要有三种代表性观点,即"悲观派"、"乐观派"、"协调派"。 3.1 悲观派 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对立是绝对的,只有停止地球上人口和经济的发展,才能维护全球生态环境的平衡。这种观点要求人们不要干预生态环境,放弃科学技术,放弃发展生产力,放弃对大自然的改造。 其代表作有:1972年罗马俱乐部公开发表的第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英国生态学家爱德华·哥尔德·史密斯的《生存的蓝图》(1972年)。 3.2 乐观派 这种观点认为:持续的经济增长是人类福利增长的先决条件。为了求得经济的增长,不必顾及生态环境的恶化,即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会使生态环境自然而然地达到平衡稳定。 其代表作有:美国未来学家赫尔曼·卡恩的《世界经济的发展―――令人兴奋的1978-2000年》和《即将到来的繁荣》;朱利安·西蒙的《没有极限的增长》(1981年);美国物理学家甘哈曼的《第四次浪潮》。 无论悲观派,还是乐观派,都看到了当代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但观点都具有片面性。悲观派对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估计不足,只看到人类经济活动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一面,而看不到人在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可以成为改善生态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有利条件。乐观派则认为凭借技术进步和市场调节就能自然地解决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而忽视了掌握和运用技术的人的作用,忽视了运用技术干预、影响生态环境的方式这一至关重要的因素。 3.3 协调派 经过长期的争论,以上两种观点开始趋于相互沟通和接近,又派生出上种比较现实的观点,即"协调派"。这种观点主张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追求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其代表作有:美国科学家莱斯物·R·布朗的《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罗马俱乐部总裁奥雷利奥·佩西晚年所著《未来的一百页》;1972年经济学家巴巴拉·沃德和生物学家雷里·杜博斯向联合国首届人类环境会议提交时一份对人类环境的最完整的报告《只有一个地球》和1982年为纪念"人类环境会议十周年,巴巴拉·沃德所写的《立足于地球》。 至此,可持续发展理论己基本形成。80年代开始,协调派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被普遍接受整个经济发展研究领域,并成为左右发展决策的强有力的理论体系。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关环境保护的一系列国际协定的达成,更使各国看到了经济发展中全人类共同的根本利益。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充分协商,通过了指导各国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纲领性文件。这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充分的理解和认可,从而使之成为全人类面向21世纪的共同选择。 4 可持续发展己成为人类的共识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尽管存在分歧,但在最高层次上却一个切合点,这就是双方都希望环境和发展协调统一,使人类在地球上能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实现人类的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己是我国的既定发展战略。我国作为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水平的关系,以前我们主要追求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实现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受到国际上的广泛称赞。如"绿色长城"(防护林带)的建设。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之后,国务院各部门着手研究制定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就《中国21世纪议程》。1994年7月在我国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北京联合召开的《中国21世纪议程》高级圆桌会议上,国务院宣布:为在我国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作为指导性文件。这标志着可持续发展己经被郑重地确定为中国长期发展的指导原则,成为我国走向21世纪的既定发展战略。

皮皮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1. 公平性原则:人类活动不应损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平衡,应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实现资源的有序利用和环境的友好保护。

2. 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活动应考虑到后代的生存和发展,要遵循生态规律,保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使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影响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3. 共同性原则:需要全球社会共同努力,共同采取行动,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包括国际合作、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人类应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不损害他人和后代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发展。这需要我们加大力度,在保证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的同时,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同样拥有发展的条件和机会。这样,最终我们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关推荐

可持续发展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为三大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1)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 经济发展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基础。但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方面的体现。 (2)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 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 (3) 社会可持续发展 方面 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是环境保护得以实现的机制和目标。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生态可持续是基础,经济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才是目的。下一世纪人类应该共同追求的是以人为本位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公平性 所谓公平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本代人的公平即代内之间的横向公平;另一方面是指代际公平性,即世代之间的纵向公平性。 持续性 这里的持续性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力的能力。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保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 共同性 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全球的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必须争取全球共同的配合行动,这是由地球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所决定的。
2023-09-14 06:07:18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容包括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容包括如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有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1、经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而不是以环保的名义取消经济增长,因为经济发展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基础。但可持续发展既注重经济增长的数量,又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2、生态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自然承载力相协调。在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保护和改善地球的生态环境,这意味着人类的发展被控制在地球的承载能力之内。3、社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是环境保护的机制和目标。可持续发展指出,世界各国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发展目标,但发展的本质应包括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保障人民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人们满足需求能力的能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是加强我国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之路。
2023-09-14 06:07:271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可持续发展理论最早见于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根据该报告,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34]”即优先考虑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尤其是满足世界上贫穷人的基本需要;同时要充分考虑到不能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报告中主要考虑人口、食物安全、物种灭绝、基因资源、能源、工业和人类居住问题。委员会认为以上问题具有内在的联系,不能割裂开来处理,并将可持续发展概念理解为包含限度的概念。但这种限度并不是“僵化”的,它们与技术状态、社会组织状态以及生物圈消纳人类行为影响的能力有关[35]。可持续发展的提出立足于这样的认识:经济发展最终要受到普遍的、不可避免的资源环境来源和处理两方面稀缺性的限制以及热力学规律的限制;经济增长受到的限制与每天选择了资源消耗、财富积累和污染模式的人们密切相关[36]。国外研究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本质,是如何维系地球生存支持系统,去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能力”[37]。可持续发展一经提出,就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1989年,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曾经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定义发表了一项《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其中特别强调“可持续的发展是指既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国家主权的含义”。可以说,这一声明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定义如出一辙。正是这一正式的声明,构成了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共同讨论和制定全球《21世纪议程》的基础[38]。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对这一理论做了进一步的肯定和发展。大会围绕环境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最后达成一致共识:为了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工业革命以来的“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抛弃“先污染、后治理”的思维方式,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观念,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大会还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行动的纲领性文件———《21世纪议程》。我国也据此于1994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并在议程中明确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和人民的能力,以及经济、资源、生态与环境条件。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共有104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的192个国家的1.7万名代表参加会议,共商全球可持续发展大计。大会全面审查和评价《21世纪议程》的执行情况,敦促各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采取实际行动。会议最终通过了《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和《执行计划》。出席会议的国家首脑重申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承诺。《执行计划》提出了新的和更具体的环境与发展目标,并制定了具体的时间表,如到2005年开始实施下一代人资源保护战略;在2015年之前,将全球无法得到足够卫生设施的人口降低一半;2020年最大限度地减少有毒化学物质的危害等。
2023-09-14 06:08:471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尚处于探索和形成之中,目前从不同的侧面考虑这一基本理论问题时出现了多种观点或理论流派,以下仅简要介绍几种代表性的理论雏形。(一)资源永续利用理论各种自然资源如按照其是否具有自我再生的性质可简单地归为两大类,即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前者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可以自己生产、自己或由自然界更新,循环往复,无穷无尽,如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等;后者不具备自我繁殖能力或自然界不能自我更新(或者更新速度与人类利用速度相比极其缓慢),在自然界中的储存量如连续使用会逐步减少,直至枯竭,如矿产资源、化石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又可分为可回收的和不可回收的两种。自然资源不但向人类提供了原材料和能源,而且还以其他多种形式向人类提供服务。作为人类生存的物质需要的基本来源,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自人类出现以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在工业革命以前,人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一直是比较平静的,由于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和较为单调、平薄的物质需求结构,对自然资源没有形成多大的压力。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需求量不断增加,需求的质越来越精细,时至今日已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就在人类沉醉于自己取得的日益丰富的物质文明之时,却惊愕地发现由于过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的资源危机以及相关的环境危机已残酷地摆在我们面前,如森林锐减、草场退化、生物物种消失与多样性减少、土地侵蚀与沙漠化、化石能源与矿产的急速消耗以至某些种类已面临枯竭、大气与水体污染、臭氧洞与温室效应等。归结起来,自然资源利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首先,某些用作能源和原材料的不可再生资源由于过度地或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远远超过了我们当代人的合理用量和品位,已至接近或部分接近于枯竭;其次,可再生资源由于使用不当或管理不善,其再生能力已受到严重损害,从而限制了利用的可能性。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角度出发,对于可再生资源而言,人类对它的利用一定要考虑是否会损害该种资源的自我更新能力或自然界的更新能力,要做好规划、管理、补偿、再造、循环、环境保护等各种工作,以避免其在资源提供的质和量上有所改变甚至退化到不能提供该种资源的水平上,否则就是不可持续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对于不可再生资源,在没有新的替代品或生活生产方式发生改变以前,由于该类资源在一定的地质时期内其总存量是固定的,利用了多少,总存量就减少多少;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可再生资源利用的“不可持续”是绝对的,而“可持续”则是相对的。因此,对这类资源所谓的可持续利用不是保持其存量水平的不变,而是指其利用消耗速率要低到在其存量枯竭之前能发现新的替代品,也就是说可持续利用的速率必须低于或至多只能相当于替代品可能发现或研制出现的时间周期相应值。由于替代品形成或发现速率的不确定性,因此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只能意味着使其消耗速率尽可能降低。(二)“公共物品”的价值理论经济学上的“公共物品”必须具备消费的无竞争性和无排他性的特性。消费的无竞争性一般指某人对某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或干扰他人对此物品的消费,如大气环境就是无竞争性的消费品,因为某人呼吸新鲜空气不会影响他人对新鲜空气的呼吸。在以往的长时期中,许多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一直被认为是“公共物品”,但近几十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日趋严重,如高质量的大气环境、清洁的水资源等,也已逐渐不再成为可以任意无限使用而不影响他人的纯粹公共物品了。因此,“公共物品”的价值理论认为,环境质量可以看做是公共物品,但它被人类利用是有一定价值和价格的,主要表现为环境质量被恶化后要恢复到原来状态往往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并且,环境的恶化往往会给相关产业或生产、经营等带来巨额损失;所以,必须从经济学上将环境质量的价值纳入到经济核算体系中,并从经济学上探讨人类从事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的最佳模式,以防止环境质量的日益恶化,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河流上游造纸厂、化工厂的排污,造成整条河流的污染,使河流中、下游的农业、水产业、人民生活用水等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从经济学上看是完全得不偿失的;还有许多环境质量恶化在短期内很难评估对人类造成的损失和危害,有些可能对于将来是更致命的危害,如温室气体的排放与臭氧层的损耗等,对于这些也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三)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根据布伦特兰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潜藏的判断是,现今的发展模式满足了当代人的需要,但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已构成了危害。由于当代人与后代人相比较起来具有较大的“先发”优势,即客观上使用和占有资源的机会更大,当代人很难抑制自己过度使用和占有资源的冲动。因此,代际之间能否公平的讨论主要出自对未来世代发展机会的担忧上。显然,依据布伦特兰的定义,从财富在代际之间分配的公平性角度建立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就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之一;其核心仍然是如何看待自然和看待后代人的利益,以及用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去采取今天的行动。通常来说,社会财富应包括人造资本、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人造资本是人类活动创造的财富或产品,包括使用的机器、厂房、基础设施、道路和船只等。自然资本是自然界中可用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资产,包括各种自然资源、环境的净化能力以及各种环境和生态功能等。人力资本包括劳动力(含知识与技能)及相应在教育、健康与营养物方面的投资。一些学者认为,如果当代人留给后代人的财富总额不少于上代人留给当代人的财富总额的话,就可认为财富在代际之间的分配是公平的,即可维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但另一些学者认为,必须区分财富总额中的三种资本类型,应保持各类资本份额基本恒定,但允许其中某特定资本可以用另一种形式的资本来替代。即某种类型资本存量的减少是以同种类型资本的其他形式的资本来补偿,而非其他类型的资本。例如,对于自然资本而言,耗竭石油所得的收益不仅需要进行自然资本再投资,而且要保证后代所能获得的能源至少与我们今天所消耗掉的能源一样多。特别是要考虑自然资本的某些功能是不可替代的,如生态系统提供的清洁水源、净化空气、降解废弃物、维持CO2 平衡、过滤紫外线及新药开发库源等功能是不可能完全被替代的。总体看,追求代际之间总资本存量(尤其是自然资本)的不减少,保证环境(自然)资本的最低安全标准,是从经济学角度对可持续发展所给出的约束条件,作为宏观指导策略是具有借鉴启迪作用的。
2023-09-14 06:10:17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容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可持续发展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包括: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3.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持续性原则,强调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共同性原则,强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道义和责任。
2023-09-14 06:10:371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是什么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023-09-14 06:11:263

可持续发展的哲学理论依据主要是什么

不过题中强调的重点在可持续。也就是说不能只考虑发展的速度而是有把世界看成是相联系的系统。而A选项可以理解为系统的层次性,即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遵循系统优化的原理!这是我的一些观点,仅做参考!
2023-09-14 06:11:512

可持续发展理论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的主题,其中心内容是要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要求是代际公平[39~40]、代内平等、可持续利用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代际公平是指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不同的世代人之间在发展的条件、机会和能力上的纵向公平性。可持续发展要求当代人从人类延续生存和发展、世代更替的基本伦理出发,在满足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需求时,不对后代人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采取竭泽而渔式的利用方式。这既是当代人的义务,也是后代人的权利。代内平等是指当代人之间在发展的条件、机会和能力上的横向公平性。可持续发展要求当代人平等地享有发展机会和社会福利增加带来的成果。代内公平包括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国际公平是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利用全球公共资源上能得到公平对待。当代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差距越来越大,贫富相差悬殊,发达国家以占全球20%的人口消费了全球80%的资源,而占全球人口80%的发展中国家则仅消费了全球20%的资源。如美国的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1/20,却消耗了世界能源总量的1/5,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全球第一,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41],这显然与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不相容的。同时,两极分化也特别不利于广泛推行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38]。代内公平特别强调要消除贫困。因为“贫困和饥饿的人为了生存,将频繁地破坏他们周围的环境。他们会砍伐森林,他们的牲畜会导致牧场超载,他们会过度利用边际土地,人口数量的增长会导致本来已人满为患的城市更加拥挤。[42]”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国内公平虽然可以通过一国政府的政策工具进行某种程度的调整与保证,但这并不表明国内公平可以轻易实现。事实上,没有真正的国内公平,就没有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虽然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有很大的不同,但国内公平主要体现在区域之间的公平、城乡之间的公平、贫富间的公平、家庭间的公平以及性别间的公平等领域却又是基本相同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大国,相对来说,中国近些年来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贫富的两极分化、城乡间的差别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大趋势[43]。因此,中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就要更多地考虑国内公平问题。可持续利用原则是指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对于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指的是在保持它的最佳再生能力前提下的利用。对于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指的是保持和不以使其耗尽的方式的利用。可持续利用的核心是利用的“度”。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必须有“度”。这个“度”就是自然资源的再生和永续能力[44]。除了上述三个可持续性发展的一般原则外,许多研究学者还从具体的操作层面探讨社会实践活动中应遵循的原则。其中经济学家赫尔曼·戴利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可操作性的三原则:使用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得超过可再生资源的更新速度;社会排放污染的速度,不得超过环境对污染的吸收能力;社会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得超过作为其替代品、可持续利用的可再生资源的开发速度[45]。即非再生资源使用原则是将非再生资源的开采所得的收益分解为两个部分,即收入流和投资流。投资流应该投入对这种非再生资源具有替代作用的再生资源中,这样可以保持资源的动态平衡[38]。当不可再生资源利用枯竭时,由可再生替代资源维持相同的消费水平。如对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的开采,应该将得到的一部分收益用于可替代的生物资源的研究与开发,以保证在油气资源减少时,有其他可再生资源进行替代,从而保证发展过程中资源的替代性。
2023-09-14 06:12:111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有哪些?

以人为本
2023-09-14 06:12:322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原则是什么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可持续发展 三,社会可持续发展 持续发展,重视协调的原则、科教兴国,不断创新的原则、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的原则、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
2023-09-14 06:12:511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自此以后,各国致力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意,现时已拟出的定义已有几百个之多,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程进行反思的结果,是人类为了克服一系列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特别是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广泛的生态破坏,以及它们之间关系失衡所做出的理性选择,“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依赖互为加强的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这一问题也极为关注。1991年,中国发起召开了“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会议”,发表了《北京宣言》。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世界首脑会议上,中国政府庄严签署了环境与发展宣言。1994年3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为了支持《议程》的实施,同时还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党中央、国务院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号召全国人民积极参与这一伟大实践。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可持续发展-意义 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作为代价。为了人类自身,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通过许许多多的曲折和磨难,人类终于从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念中醒悟过来,认识到两者协调统一的可能性、终于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必须爱护地球,共同关心和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并开创了一条人类通向未来的新的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有: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简称PRED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人类应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不损害他人和后代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保证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地区、个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同样拥有发展的条件和机会。它的要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应负的责任,并有与之相应相应的道德水准。60年代末,人类开始关注环境问题,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人类环境”的概念,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成立了环境规划署。1987年4月27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人类在与自然界进行漫长斗争的时候,虽然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然而,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1992年6月3日至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官方对可持续发展讨论的一个高峰。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以及《二十一世纪议程》。到了今天,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越来越频繁,环境与生态的危机也越来越强烈和深刻了。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为了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依照下列原则来使用各种自然资源: (1)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粮食、衣服、住房、就业等)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2)人口发展要与生态系统变化着的生产潜力相协调; (3)像森林和鱼类这样的可再生资源,其利用率必须在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内,使其不会耗竭; (4)像矿物燃料和矿物这样不可再生资源,其消耗的速率应考虑资源的有限性,以确保在得到可接受的替代物之前,资源不会枯竭;(5)不应当危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土壤和生物,要把对大气质量、水和其他自然因素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 (6)物种的丧失会大大地限制后代人的选择机会,所以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好物种。环境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密切相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已成为当代环境与发展关系中的主导潮流,作为一种新的观念和发展道路被人们广泛接受。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可持续发展-性质 “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我国有的学者对这一定义作了如下补充: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还有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出发定义可持续发展的。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教授则认为,“持续发展是一种具有经济含义的生态概念:一个持续社会的经济和社会体制的结构,应是自然资源和生命系统能够持续维持的结构。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或两个关键组成部分:“需要”和对需要的“ 限制” 。满足需要,首先是要满足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对需要的限制主要是指对未来环境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限制,这种能力一旦被突破,必将危及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决定两个要素的关键性因素是:(1)收入再分配以保证不会为了短期存在需要而被迫耗尽自然资源;(2)降低主要是穷人对遭受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暴跌等损害的脆弱性;(3)普遍提供可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如卫生、教育、水和新鲜空气,保护和满足社会最脆弱人群的基本需要,为全体人民,特别是为贫困人民提供发展的平等机会和选择自由。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可持续发展-六大领域推进可持续发展 为了全面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印发了原国家计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这是进一步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文件,同时也是对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的积极响应。《纲要》提出我国将在六个领域推进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方面,要按照“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的动态调整原则,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全方位逐步推进国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初步形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体系。社会发展方面,要建立完善的人口综合管理与优生优育体系,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医疗卫生体系、劳动就业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大幅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灾害监测预报、应急救助体系,全面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资源保护方面,要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水、土地、能源、森林、草地、矿产、海洋、气候、矿产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建立重要资源安全供应体系和战略资源储备制度,最大限度地保证国民经济建设对资源的需要。生态保护方面,要建立科学、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形成类型齐全、分布合理、面积适宜的自然保护区,建立沙漠化防治体系,强化重点水土流失区的治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绿地建设,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环境保护方面,要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展流域水质污染防治,强化重点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加强重点海域的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环境保护法规建设和监督执法,修改完善环境保护技术标准,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环保产业发展。积极参与区域和全球环境合作,在改善我国环境质量的同时,为保护全球环境作出贡献。能力建设方面,要建立完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法律制度,加强执法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媒体,全面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监测评价系统,建立面向政府咨询、社会大众、科学研究的信息共享体系。为了落实上述任务,《纲要》提出了六项保障措施。一是运用行政手段,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水平,二是运用经济手段,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投入机制,三是运用科教手段,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四是运用法律手段,提高全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法制化水平,五是运用示范手段,做好重点区域和领域的试点示范工作,六是加强国际合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人类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高度概括,不仅要考虑自然层面的问题,甚至要在更大程度上考虑人文层面的问题。因此,许多文献研究可持续发展,都把视野拓展到了自然和人文两个领域,不仅要研究可持续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与自然生态问题,还要研究可持续的人文资源、人文环境与人文生态问题。从单纯地关注自然—社会—经济系统局部的自然属性,到同时或更加关注社会经济属性,以把握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寻找全球持续发展的途径,这是现代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环境社会学与社会生态学兴起的根源。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可持续发展-评论 自20世纪末以来,由于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各种“生态问题”,因而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备受人类关注的热门话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也日益深入人心,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付诸实践,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质的飞跃。但就目前情况看,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仍不尽一致,甚至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尚未形成共识,如人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问题。这就直接关涉到如何把握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以至能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一、人在与自然关系中的主体地位所谓人的主体地位,是指人在与自然界关系中的一种位置,即在这种关系中,人是主体,自然界是客体。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有不同角度和不同的层次,“主—客”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方面,但不能涵盖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部。因此,人与自然的“主—客”关系的确立也是有范围的,其作用也是有限度的。一般地说,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确证,一是从存在论(事实)的角度看,人与自然界中其他存在物(生命的、非生命的)一样,同属于自然生态系统构成中的一份子或一个组成部分,人与其他自然存在物就是一种“平等”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人与其他自然物之间难以区分谁为主、谁为客关系。二是从价值论(价值)的角度看,人类具有不同于其他自然存在物的特殊属性,具有其他存在物所不具备的自主性、创造性,人源于自然而又超越于自然,人可以把人以外的自然物作为认识、利用和改造的对象,使直接的自然物或被人改造过的自然物为人所用、为人服务。同时,人还具有认识和改造自身的自觉性和能力,也就是在人类针对自然界的有意识、有目的活动中,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和对人类自身的自觉改造是一致的,在改造自然中使人类自身得到改造。“自觉地”改造自身与“积极地”改造自然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与互利。可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主体地位主要是在“价值论”的意义上构成的“主—客”关系中得到确证的。但是,人的实践和自然科学研究证明,即使是在“存在论”的意义上,人类的活动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主体性,“由于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非常广泛,不断地改变或影响地球的自然环境,已经成为生物生态系统中的主导性生态因子”。概而言之,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主体地位的内涵主要表现为:(1)人依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积极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实现主体客体化;(2)人通过实践活动将外在于人的自然“内在化”以充实、完善和发展人自身,实现客体主体化;(3)人的主体地位的实质在于人是目的。就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而言,人具有目的价值,自然界具有手段价值。因为就人类而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与有效地处理,都必然以是否符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作为最终的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当然,这并不否定自然界在人们活动面前确证它存在的客观性和独立性,即自然界可以独立于人而存在,它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和本质。但是,自然界的存在及其规律的“价值”是人的存在及其需要所赋予的。一方面,自然界存在及其规律对人作为目的及其实现有制约作用,也就是说,人在自然界面前不能“为所欲为”,必须承认自然界的真实存在,尊重自然规律;另一方面,自然界存在及其规律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为人的生存及其发展提供了条件,为人的活动服务,为人的目的实现服务。这就是人的主体地位的基本涵义,也是人与自然之间“主—客”关系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规定,正是人的主体地位确定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性质,确定了人的活动和自然界作用的范围。、望采纳 谢谢
2023-09-14 06:13:171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体现在哪里?请举几个例子。谢谢!u263a

超市有偿使用塑料袋;开发太阳能;国务院2009.12.3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计划》,并指出要把《规划》事实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保护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要把黄河三角洲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绿色、生态、品牌产业基地。就是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等一类的...
2023-09-14 06:13:302

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有哪些

第一个理论就是地域分异理论。旅游资源的特性、区位和环境共同组成旅游资源开发的地域条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和分异规律是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地域性形成的背景条件。在《论我国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地域性》这篇文章中,就探讨了我国旅游资源的地域特征和我国自然地理地域差异的关系,认为在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旅游的地域分异性,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旅游区划分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途径之一。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和人文环境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和复杂性,我认为在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性的基础上,进行旅游资源区划,寻找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可以提高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第二个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两个基础:其一,旅游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组成因子,旅游资源的开发应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其二,旅游资源的强度与可利用的潜力是区域旅游发展的基本动力,以资源为导向的旅游开发应在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进行,以市场为导向的开发要协调自然、社会环境的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前提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保护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同实现。第三个理论是系统性理论。旅游资源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要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效益。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从整体布局出发,进行系统的规划,分析资源、基础设施、客源市场和投资条件等,分步骤、有重点,循序渐进,依次进行。运用系统论的思想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利于明确重点、分清主次,使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周围环境和其他地区相和谐,在整体上具有层次感和完整性。 第四个理论是区位理论。运用最多的就是点-轴开发理论。“点-轴”系统理论是区域资源开发的基础,它是我国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根据中心地理论、空间扩散理论和增长极理论提出的。《南疆铁路沿线旅游资源“点—轴”开发模式研究》就是以“点—轴”开发模式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南疆地区铁路沿线旅游资源的类型和空间分布特点,从而提出了开发旅游资源的构想。我国旅游资源无论是从国家层面、地带层面还是省级层面、小区域层面分布严重不平衡,旅游资源这种空间分布的不平衡通过点轴串联,可以优化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发挥辐射带动功能,从而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第五个是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的概念,提出了旅游地的演化经过6个阶段,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旅游资源的开发也需要根据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分析旅游地所处的阶段,“对症下药”,考虑对旅游资源是深度开发,较小规模改造,再调整还是考虑关闭等等。一个地区的旅游生命周期特点源于资源特点,二资源开发也应以此理论为基础,在不同阶段进行不同层次的开发与改造,从而促进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六个是旅游者行为理论。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为了满足人类的身心需求,在开发当中必然需要考虑旅游者的行为模式,充分了解旅游者的身心需要,在此基础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本层次游览观光,提高层次娱乐、购物,专门层析休养、疗养、会议、宗教朝拜等。此外,还包括旅游者的决策行为、旅游者的空间行为等等。只有充分考虑旅游者的行为动机,才能设计开发出满足旅游者需要的旅游产品,这样的旅游资源开发才更为有效,更为合情合理。
2023-09-14 06:13:401

可持续发展旅游是平衡哪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平衡发展?

可持续发展旅游是平
2023-09-14 06:13:492

可持续发展理论谁提出的

世界环发委员会提出来的。世界上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是1987年由布伦特兰夫人担任主席的世界环发委员会提出来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
2023-09-14 06:13:58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就是可持续的发展 为了造福后代!
2023-09-14 06:14:072

历史发展告诉我们可持续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什么?

  从1962年《寂静的春天》的发表引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争论到1992年正式确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才使得中国人民对环境问题高度重视。但是,这是一条必经之路,无论是对全世界而言还是对中国而言,可持续发展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经之路,原因有一下几点:  第一: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1968年,米都斯领导的17人参考人口、工业发展、粮食、污染和不可再生资源提交了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得出地球资源有限,必须要抑制增长的结论。例如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化石能源,石油、天然气,他们都是千百万年前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枯竭,便无法恢复。而人们正在毫无节制的开采,丝毫不考虑后果,长此以往,我们的子孙后代甚至是我们,将面临资源枯竭的危险。所以,为了在满足我们的需求的条件下不损害后代的利益,我们只能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二:人类的生命生活、社会发展需要环境这一物质基础。环境是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制约因素,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可以直接促进和支持经济的发展。人口发展作为社会过程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环境是人类自身生产的物质基础和制约因素,若人口增长失控,作为社会消费主体、人口过多,对环境构成巨大压力,将会造成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人们总是努力发展科学技术,但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增强了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同事,也大规模地改变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改变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系统,建立在学技术成果之上的现代化工业的迅速发展,造成了许多环境问题,有些甚至给环境带来了不可逆转的损害。人们对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和全球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逐渐取得深刻一致的认识,找到了环境问题的根源,找到了解决环境问的正确道路。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所以,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在发展科技、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有助于保护环境。  第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代代繁衍、生生不息的保障。人类的一些无控制的或无计划的活动使环境日趋恶化。森林的砍伐,土壤与水质的恶化和沙漠化已达到惊人的程度,并严重的危及世界大片土地的生活条件。有害的环境状况引起的疾病继续造成人类的痛苦。大气变化,海洋和内陆水域的污染,滥用和随便处置有害物质,以及动植物物种的灭绝,将进一步威胁人类的环境。例如,臭氧层的破环使得接近空洞地区的皮肤癌的发病率明显升高,由于紫外线的辐射,海洋内的生物大量死亡,甚至物种灭绝。再比如,已经消失的罗布泊,原本由于是各个河流的汇集处,河流清澈、绿树环绕。但是,由于两岸人口的剧增,由于人们毫无节制的用水,造成了河流的严重污染,最后直接导致了罗布泊的消失,即使是生命力无比坚韧的胡杨林也是成片的死亡。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但是全球的共同目标,更是为了我们自身的利益与安全,可持续性发展是我们的唯一出路,环境的灭亡将直接导致人类的灭亡,所以,它是一个必然趋势。  第四:可持续化的进程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下具有可持续性的综合国力。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发展能力、政府调控能力、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从可持续发展意义上考察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需要分析当前该国所拥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能力,而且需要研究支撑该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变化趋势。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去衡量综合国力,使综合国力竞争统一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框架内,从而适应社会、经济、自然协同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观念、作用、评价标准等方面对综合国力进行全面的再认识。显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内涵决定了在提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关键手段,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基础,经济系统的健康发展是条件,社会系统的持续进步是保障。当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些问题既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也使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综合国力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难度。在目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要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都无法回避科技、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同社会的协调与整合。随着《21世纪议程》的出台,中国也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实行四大战略和四大任务,这已经不单单是中国历史上迈出重要的一步更是世界上一个历史性的抉择,因为它关系着全世界人民的命脉。中国要迎合世界发展的现状,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适应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的趋势,在此基础上走出自己的道路。  综上所述,环境无论在经济还是生活、社会还是个人、国家还是世界都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为了让历史的车轮不断转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是一个必然途径。只有坚持这一思想不动摇,我们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代与代之间的平等,才能有助于我们生生不息地生活在这个宝贵的星球上。
2023-09-14 06:14:431

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以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为三大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共同、协调、公平、高效、多维的发展。1、公平性原则所谓公平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本代人的公平即代内之间的横向公平;另一方面是指代际公平性,即世代之间的纵向公平性。可持续发展要满足当代所有人的基本需求,给他们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过美好生活的愿望。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也要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因为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2、持续性原则这里的持续性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力的能力。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保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这就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要合理开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再生性资源能保持其再生产能力,非再生性资源不至过度消耗并能得到替代资源的补充,环境自净能力能得以维持。3、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全球的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必须争取全球共同的配合行动,这是由地球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所决定的。因此,致力于达成既尊重各方的利益,又保护全球环境与发展体系的国际协定至关重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要共同促进自身之间、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协调,这是人类共同的道义和责任。可持续发展定义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或两个关键组成部分:“需要”和对需要的“限制”。满足需要,首先是要满足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对需要的限制主要是指对未来环境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限制,这种能力一旦被突破,必将危及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中的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决定两个基本要素的关键性因素是:1、收入再分配以保证不会为了短期生存需要而被迫耗尽自然资源。2、降低主要是穷人对遭受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暴跌等损害的脆弱性。3、普遍提供可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如卫生、教育、水和新鲜空气,保护和满足社会最脆弱人群的基本需要,为全体人民,特别是为贫困人民提供发展的平等机会和选择自由。
2023-09-14 06:15:271

可持续发展原理 基本原则是什么

1、可持续发展理论(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以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为三大基本原则。 2、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共同、协调、公平、高效、多维的发展。
2023-09-14 06:15:451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有哪些理论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逐步认识和热切关注,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人口剧增、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给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资源带来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严重危害世界各国的健康、稳定发展,人类迫切需要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人们为寻求一种新的长期发展模式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这种模式可以达到环境和资源都能承受的程度。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大会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概念,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三个方面。参考《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旅游可持续发展可以被认为是在保持和增强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目前游客和旅游地居民当前的各种需求。旅游可持续发展实质,即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形成一个整体,以协调和平衡彼此之间的关系,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的统一。
2023-09-14 06:16:141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背景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自此以后,各国致力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意,现时已拟出的定义已有几百个之多,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最广泛采纳的定义,是在一九八七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其亦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作为代价。为了人类自身,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通过许许多多的曲折和磨难,人类终于从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念中醒悟过来,认识到两者协调统一的可能性、终于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必须爱护地球,共同关心和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并开创了一条人类通向未来的新的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有: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简称PRED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人类应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不损害他人和后代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保证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地区、个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同样拥有发展的条件和机会。它的要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应负的责任,并有与之相应相应的道德水准 60年代末,人类开始关注环境问题,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人类环境"的概念,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成立了环境规划署。1987年4月27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人类在与自然界进行漫长斗争的时候,虽然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然而,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1992年6月3日至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官方对可持续发展讨论的一个高峰。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以及《二十一世纪议程》。到了今天,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越来越频繁,环境与生态的危机也越来越强烈和深刻了。 为了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依照下列原则来使用各种自然资源:(1)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粮食、衣服、住房、就业等)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2)人口发展要与生态系统变化着的生产潜力相协调;(3)像森林和鱼类这样的可再生资源,其利用率必须在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内,使其不会耗竭;(4)像矿物燃料和矿物这样不可再生资源,其消耗的速率应考虑资源的有限性,以确保在得到可接受的替代物之前,资源不会枯竭;(5)不应当危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土壤和生物,要把对大气质量、水和其他自然因素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6)物种的丧失会大大地限制后代人的选择机会,所以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好物种。 环境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密切相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已成为当代环境与发展关系中的主导潮流,作为一种新的观念和发展道路被人们广泛接受。 补充:可持续发展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我国有的学者对这一定义作了如下补充: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还有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出发定义可持续发展的。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教授则认为,“持续发展是一种具有经济含义的生态概念……一个持续社会的经济和社会体制的结构,应是自然资源和生命系统能够持续维持的结构。”   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或两个关键组成部分:“需要”和对需要的“ 限制”。满足需要,首先是要满足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对需要的限制主要是指对未来环境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限制,这种能力一旦被突破,必将危及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决定两个要素的关键性因素是:(1)收入再分配以保证不会为了短期存在需要而被迫耗尽自然资源;(2)降低主要是穷人对遭受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暴跌等损害的脆弱性;(3)普遍提供可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如卫生、教育、水和新鲜空气,保护和满足社会最脆弱人群的基本需要,为全体人民,特别是为贫困人民提供发展的平等机会和选择自由。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下具有可持续性的综合国力。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发展能力、政府调控能力、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从可持续发展意义上考察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需要分析当前该国所拥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能力,而且需要研究支撑该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变化趋势。关于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研究,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条件、机制和准则为据,全方位考察和分析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各构成要素在国家间的对比关系及其各要素对综合国力的影响,系统分析和评价综合国力及各分力水平,对比分析并找出不足,同时提出相应对策和实施方案,以期不断提升综合国力,达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去衡量综合国力,使综合国力竞争统一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框架内,从而适应社会、经济、自然协同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观念、作用、评价标准等方面对综合国力进行全面的再认识。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价值准则是国家在保持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推动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内的广义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显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内涵决定了在提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关键手段,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基础,经济系统的健康发展是条件,社会系统的持续进步是保障。当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些问题既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也使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综合国力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难度。在目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要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都无法回避科技、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同社会的协调与整合。因而详细考察这些要素在综合国力系统中的功能行为及相互适应机制,进而为国家制订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知识化、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类世界将进入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时代。谁在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上占据优势,谁便能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与保障,创造更大的时空与机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将成为争取未来国际地位的重要基础和为人类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标志之一。在这样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需要把握决定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需要清楚自身的地位和处境、优势和不足,需要检验已有的同时制定新的竞争和发展战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的总体战略目标.
2023-09-14 06:16:241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

【答案】:资源稀缺论 效率利用论 极限增长论 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论 绿色发展论
2023-09-14 06:16:331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意义

  可持续发展首先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倡导保持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它号召人们在增加生产的同时,必须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明确提出要变革人类沿袭已久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调整现行的国际关系。这种调整与变革要按照可持续性的要求进行设计和运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意义包含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传统方式的反思和否定,二是对规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理性设计。就理性设计而言,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工业应当是高产低耗,能源应当被清洁利用,粮食需要保障长期供给,人口与资源应当保持相对平衡等许多方面。  可持续发展"一词一经提出即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得到认同并成为大众媒介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这反映了人类对自己以前走过的发展道路的怀疑和摈弃,也反映了人类对今后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的憧憬和向往(尽管尚有若干模糊)。人们逐步认识到过去的发展道路是不持续的,或至少是持续不够的,因而是不可取的。唯一可供选择的道路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类的这一反思是深刻的,反思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得以在全世界不同经济水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取得共识和普遍认同的根本原因。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可以争取实现的目标,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投身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也正是可持续发展理论风靡全球的重要原因。
2023-09-14 06:16:431

区域经济学:什么将是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经济矢量的合成和资源的有效配置王见定 李颖伯{摘要} 按照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经济变量是以标量的形式出现的。本文提出:经济变量实质上是一种矢量。但又不同于物理学中的矢量,有其自身的合成规律。资源的有效配置其实是经济矢量合成的一种形式。本文以一些实例对经济矢量合成的法则进行说明,并进一步阐述这一理论在经济活动中的指导意义。(内容简介:经济学新理论)4吨混凝土和1吨盘钢构成一个5吨的混恁土构件;一个缸的发动机、一个底盘、一个车身构成一辆轿车;一个显像管、一个复杂的线路和一个壳体构成一个精美的电视机;一个美容师半个小时的劳务加上对各种美容美发器械及化妆品的使用,产生了一个时髦的发型;一位外科大夫4个小时的手术以及四个同事的合作、医疗器械和各种药物的使用完成了一个心脏手术....这些都是经济矢量合成的事例。 混凝土4吨和1吨盘钢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变量,像这样既有大小又有一定流向的经济变量,我们定义为经济矢量。4吨混凝土和1吨盘钢构成了一个5吨的混凝土构件,可以看成两种经济矢量的合成。它们之间的比例是一定的,是由构件的用途决定的,而且这种比例将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变化(当然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如果现在有5吨混凝土和1吨盘钢,也只能构成5吨的混凝土构件,多生产的1吨混凝土在这一组合中是无用的。这就是经济矢量的合成法则。这个法则对于不同的经济矢量之间是不同的。这种经经济矢量的合成可以在多个经济矢量中进行。例如一个发动机、二个车身、二个底盘也只能构成一辆轿车,其中的一个车身、一个底盘是多余的。以上例子已说明了经济矢量概念是客观的,也说明经济矢量是按一定法则合成而产生社会的综合效益。这种法则在一定时期具有相对稳定性,它取决于合成商品和劳务的质量要求,也取决于届时的生产水平。 通常,我们在经济学教科书中见到的资源的有效配置,实际上也可看成是一种经济矢量合成的实例,有效的含义就在于不进行多余的生产。当然一种商品和劳务是否是有效的,还取决于价格和周围的环境。例如:一辆奔驰轿车,就它的发动机、底盘、车身以及其他一切配套设施都是可以说是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其10万美元的价格,相对一般市民来说,就不能说是完全有效的。而对于中产阶级来说却可以看成是一种有效的配置。或者就环境而言,在经济发达国家的美国、西欧它可能是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当然也不能超过一定的数量)。而在那些经济正处在发展中乃至落后的地区,它就不能算是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 世界上,任何国家,不管它是发达的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国家,都面临着对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资源不同程度的无效开发和无效配置,将造成有效资源的大量浪费、环境的严重污染乃至经济危机。 近20年来,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就实质而言,就是对各种资源进行更有效的开发,对各种资源进行更有效的配置。目前我国进行的下岗再就业工程实质上就是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活动。所谓新的经济增长点,就是某些地区、某企业、某产品基本上达到了某些资源的有效配置。我们认为,当这种有效配置的覆盖面达到50%的时候,由于经济活动的惯性,全国经济将出现全面好转,展示强大的生命力。就一个地区而言,整个经济活动达到80%的有效将是非常理想的,100%的有效是不存在的,既使是在发达国家美国也至少有20%的无效生产,它需要通过调整,甚至破产来达到有效。 参考文献{1}Samueclson and Nordhaus:“Economics”,12th,Ed,McGraw-Hillco.NewYorK,1985.{2}Parkins:“Modem.Macroeconomics”,Prentice Hall,Canada,1980.{3}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译本,三联书店,1957.{4}克莱因:《凯恩斯的革命》中译本,商务印书店,1980.{5}罗宾逊、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中译本,商务印书店,1982.{6}高鸿业、吴易乙:《现代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7}王见定:《国民经济行业排列的有序化与经济矢量》,第15届国际统计大会论文集,土耳其,1997.{8}王见定:《社会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统一》,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第160-162页。.{9}王见定、李颖伯:《经济矢量的合成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国际社会和经济发展大会论文集,1998
2023-09-14 06:16:522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含义及其相关理论

可持续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我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基础薄弱,选择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华民族彻底摆脱贫困、创建高度文明的明智选择。 从自然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持续性概念最早由生态学家提出,即所谓生态持续性,旨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之间的平衡。可持续发展可用三维结构来定义:1)时间维:既考虑当代人的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2)空间维:既考虑本地域人的发展,又考虑其他地域人的发展,既满足本地域人的需求,又不对其他地域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3)需求维:既考虑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又要满足人类受教育、医疗保健、文娱体育、优美环境和社会福利等精神方面的需求,还应当考虑包括政治民主以及人权等方面的正当需求
2023-09-14 06:17:001

可持续发展理论什么时候开始提出?

中国什么时候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2023-09-14 06:17:212

如何看待可持续发展概念中环境、经济和社会三者的权衡问题

经济是基础,但搞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结合环境和社会方面的深远影响。
2023-09-14 06:17:362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18世纪中叶,西方国家先后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在这之后的100多年中,人类创造了比人类有史以来的创造还要多的物质财富,人类被一种假象所迷惑:似乎自然环境可以向人类提供无限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服务,人类可以随意支配和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人类对环境无需承担责任,无需管理,只需索取和改造。在这段时间内,人类开始大规模改变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改变环境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系统;也开始大规模无限制地开发自然资源,同时向环境排入一些原来自然界所没有的化学合成物质。这使得人类在享受现代工业化革命所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开始遭受到环境的报复。发生在上个世纪中期的举世闻名的“八大公害事件”就是最好不过的证明。人类已开始认识到:人和自然是有机整体,人类任何作用于自然的行动都会引起自然的反响。虽然支配经济活动的是经济规律,但绝不能违反自然规律,不能不考虑经济活动将给自然造成的后果。人和自然的关系已不是谁主宰谁的主仆关系了,如果人类奴役自然,得到的将是加倍的惩罚。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一书是人类开始关心环境问题的标志,也是人类开始重新认识人与环境关系的起点,自此后,第一次环境革命便首先在工业发达国家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1972年6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在这次大会上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如果将今天的时代称为“环境时代”的话,那么斯德哥尔摩会议可以说就是环境时代的最重要的里程碑。同年,《增长的极限》发表。该报告虽然有些不足,但它尖锐地指出了地球潜在的危机及人类所面临的困境,使得人们对发展过程中的人与自然的不协调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有力地促进了全球的环境运动,也促使人们开始思考和自问题:人类的发展能否继续下去?我们过去的发展模式是否是可持续的?我们应该寻找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去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困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术语而第一次明确地阐述是在1980年《世界资源保护》大纲中,它改变了过去就保护论保护的做法,而是把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发展经济以满足人类的需要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保护性地合理利用生物圈。两者结合的目的是既要使目前这一代人得到最大的持久性利益,又要保持其潜力,以满足后代的需要和愿望。这一定义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奠定了基本的轮廓。此后,可持续发展就常见于众多的国际性讨论中了。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坏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贯穿了整个报告,它对当前人类发展与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价,并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就像狂飙一样席卷全球,并成为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理论基调。这是人类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183个国家和地区、数十个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代表参加,盛况空前。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和文件,特别是《21世纪议程》,它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就政治平等、消除贫困、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生产方式、立法、国际贸易、公众参与(特别是妇女、青年和社区群众),以及加强能力建设和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在许多重要行动领域达成共识,为迎接下个世纪做出了必要的准备。
2023-09-14 06:17:441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尚处于探索阶段,主要有以下理论:  (一)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是系统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环境巨系统,是人地关系系统及其可持续发展演化。可持续发展最初源于系统论的思想,运用系统论思想看待区域或持续发展问题,才能使之得到较为完美的解答,  (二) 人地关系理论:人是地球这个自然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也是相互促进的。最近才真正提出天人合一理论,即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的联系和协调发展观点,才算较为科学、客观的认识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系统间有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的功能,但其调节功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出限度回使其恶性运行,系统发展难以持续。  (三)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将人纳入生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人类占据主导地位,但不能摆脱自然生态过程的制约。生态系统理论主要研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承载力、系统变化机制,保证持续农业、资源环境的持续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恢复,创造良好生态环境。  (四) 资源环境价值论:即环境和资源的经济化运作,就是以经济的观点研究和评价环境和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以适当的投入、产出核算体系来测算资源的消耗并指导其保护和再生产。抛弃资源无限性观点,确定环境生态资源的价格体系,以提供一个环境资源经济化运作的判断标准,最终把环境与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新的角度来审视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和效益。   (五) 经济学的理论和基本原理:用再生产理论研究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相互关系,社会再生产过程由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组成。这三种再生产间存在着相互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只有人口、社会、经济、自然的和谐发展,三种再生产才能顺利实现,从而实现社会再生产的不断循环并周而复始的进行.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有利于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农
2023-09-14 06:17:541

可持续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三个方面,即: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1.全面发展观。这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范畴的认识,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经济是一个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力量。同时,他们也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认为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 2.协调发展观。这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形态的认识,就是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其中,物质文明所体现的是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制度相依存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精神文明所体现的是科学、文化、宗教、艺术、道德、伦理、哲学、经济、政治、法律等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政治文明所体现的是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它是反映特定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的标志。三个文明中的每个文明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作用、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物质基础,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可以推动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思想道德及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政治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的性质和物质文明发展的方向,进而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程;精神文明可以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提供思想引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人类文明的进步主要体现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上。 3.可持续发展观。这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时效的认识,就是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上个世纪70年代,围绕着“环境危机”、“石油危机”和罗马俱乐部提出的《增长的极限》,全球曾经爆发了关于“停止增长还是继续发展”的争论。联合国指定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经过长期研究,于1987年发布了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中国党和政府不仅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艰巨性、紧迫性和长期性,而且作出了不懈努力。 应该说,新的科学发展观涵盖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发展、人和自然和谐等多重关系,构成了一个新型的综合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在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温 总理要求: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3.坚持城乡协调发展。4.坚持区域协调发展。5.坚持可持续发展。6.坚持改革开放。7.坚持以人为本。
2023-09-14 06:18:171

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交通理论有哪些

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交通理论如下。1、发展科学交通,运用科学技术发展城市交通,要能满足城市建设和扩建的需要,保证交通畅通。2、发展环保交通,节约土地,特别是保护耕地,发展立体交通,积极寻求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3、发展便捷交通,将循环交通与放射交通相结合,缓解市中心交通压力,增强各场所通达性。4、发展安全运输,建立健全预警机制,检查后勤力量。
2023-09-14 06:18:331

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最早出现于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1981年,美国布朗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随后,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2023-09-14 06:18:551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核心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核心是什么如下:“可持续发展”思想强调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目标是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其核心思想包括1、可持续发展并不否定经济增长2、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3、可持续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4、可持续发展承认自然环境的价值5、可持续发展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有利因素扩展资料可持续发展着重于从自然属性定义较早的时候,持续性这一概念是由生态学家首先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它旨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间的平衡。1991年11月,国际生态学协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联合举行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成果不仅发展而且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从生物圈概念出发定义可持续发展,是从自然属性方面定义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代表,即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
2023-09-14 06:19:131

可持续发展的哲学理论依据主要是什么

不过题中强调的重点在可持续。也就是说不能只考虑发展的速度而是有把世界看成是相联系的系统。而A选项可以理解为系统的层次性,即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遵循系统优化的原理!这是我的一些观点,仅做参考!
2023-09-14 06:19:341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它的核心内容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旨在满足当前需求而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方式。它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以满足当前的人类需求,同时保护和提升自然资源,为未来世代创造可持续的发展条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强调在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方式应当是可持续的。这包括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提高生产力,同时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2. 社会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关注人们的社会福利、公平和包容性。它强调人权的保护、社会公正、教育、健康、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等社会问题的解决。3. 环境可持续性:环境可持续性重视保护和保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包括土地、水资源、空气和生物多样性。它强调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推动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减少污染、推动循环经济等环保行动。4. 跨代可持续性:跨代可持续性强调我们应该考虑未来世代的需求,并采取措施保护和维持资源供给,以确保其享有与当前世代相当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推动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以便满足当前和未来世代的需求。它旨在实现经济繁荣、社会公正和环境健康的有机结合,以确保人类和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2023-09-14 06:19:452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教育?请详细些.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价值自2002年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WSSD)以来,国际社会进一步强化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l 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当前,人类并没有因为进入新的世纪而出现生存状况的转机,相反,全球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深化。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理想,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思想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科学观、伦理观、教育观。必须把生态和环境维度整合入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各个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是追求人的发展,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教育与发展不仅仅是要求知识的积累、观念的更新,更要求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人是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核心,可持续发展教育强调与终身教育相结合,强调在不同阶段关注发展个人的意识、能力、态度与价值观,强调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和学会发展,使其能够有效地参与地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行动,以建立更具有公平性及可持续性的未来;使其具有整合环境、经济与社会问题的决策能力。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教育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这是使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人与自然、社会相和谐的人文价值。l 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教育自身变革的价值英国南岸大学斯蒂芬?斯特林(Stephen Sterling)提出,“我们现在正在训练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一个不可持续的世界里”,“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教育既是存在的问题的一部分,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教育在高层次上被当作更持续社会的关键,与此同时,它又在一个不可持续的社会的再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如果要实现教育作为更可持续社会的变革的动因和潜力,我们必须把教育作为变革的主题给予充分的重视[1]。蒂芬?斯特林还认为:如果教育具备变革社会的能力,那么教育自身也要进行革命。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使教育范式具备变革能力的前提[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助理总干事约翰?丹尼尔先生在北京首届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论坛大会报告中提出:教育自身不仅是一个目的。它也是为达到可持续发展所要进行变革的强有力的动力。这意味着对教育体系、政策和实践的重新定向,使每一个人,无论年轻人或老年人,有能力根据当地的文化和背景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以解决我们共同的未来所面临的各种问题[3]。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站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重新审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促进教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步于新的境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关注高质量的教育,这种教育使学习者集中关注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例如:生存而不损害环境的途径;与周围的人和平相处的方式;解决不平等问题的办法;以及如何做一个积极的、有见识,推动可持续发展未来的公民等[4]。可持续发展教育要正视人类发展与进步所面临的问题,从教育的角度协调公民与社会创建适应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生活规范等,造就具有完善人类生存与发展环境、道德观念及相应知识与能力的一代新人?D?D为代际公平与人类永续发展着想、具有对此类问题的判别与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解决人类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育工作者的观念也必须要转变,从过去仅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教授转变到全面关注人的发展与人类发展的困境与前景之上,通盘考虑教育与个体及人类整体的和谐发展。为此,可持续发展教育将如何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如何使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这是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教育可持续发展自身可持续发展具有的教育价值。l 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文化建设的价值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演绎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关系渐变、文化形态演变的过程。与文化相联系的价值观念、多样性、知识、语言和对世界的看法,对一个国家如何对待可持续发展教育有很大影响。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决不仅仅是一些具体表现形式(例如歌曲、舞蹈、服饰……)的集合,而是人们通过存在、关系、行为、信仰和行动生活的一种方式,并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5]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使人类社会走出工业文明(黑色文明)的藩篱,走向绿色文明、生态文明的家园,是人类社会追求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理论所强调的和谐、协调、持续发展来看,有效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则可以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人类文化形态,这也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6]。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进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间的往来与沟通日益增多。20世纪中后期以来,伴随着国际经济的一体化与全球化,世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日渐频繁,文化冲突此起彼伏。当前,多样性的世界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某些大国文化或强势文化对小国文化或弱势文化构成了严重的冲击与威胁。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可持续发展应该关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格局与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倾向,教育应该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培养新型的公民。因此,有效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能够促进世界文化的和谐共存、共同繁荣与发展进步。l 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社会整体进步的价值从上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定义、目标以及特征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分强调其社会属性,在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始终将人与自然、社会联系在一起,要求平等、持续、整体、和谐。人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主体,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节奏与方向,起到决定性作用。人类的观念、态度、价值观支配着人类的行为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走向。奥尔认为如果没有积极的、参与的、知情的、有能力的公民,我们将看不到建设一个可持续社会的任何前景。也就是说,这种积极的、参与的、知情的、负责的、有能力的公民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国际实施计划”中强调:“可持续发展教育”基本上是价值观念的教育,核心是尊重他人,包括当代人和后代人,尊重差异与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我们居住的星球上的资源;教育使我们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我们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联系,这种理解是养成尊重的坚实基础;根据公正、责任、探索和对话,“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的,是要通过我们的行为和实践,使所有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不被剥夺,过上完全的生活。具体而言就是:尊重全世界所有人的尊严和人权,承诺对所有人的社会和经济公正;尊重后代人的人权,承诺代际间的责任;尊重和关心大社区生活的多样性,包括保护与恢复地球生态系统;尊重文化多样性,承诺在地方和全球建设宽容、非暴力、和平文化。因此,从这个意义角度分析,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对全人类的健康、和谐、协调发展具有其它形式的教育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对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具有不可或缺的重大意义
2023-09-14 06:20:342

为何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你说为了啥?你发展完了,你儿子孙子还怎么发展。字面上的意思就是那意思,这么直白的的句子还用问的吗?亲。
2023-09-14 06:20:504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

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可持续发展理论最本质的是创新,就是在价值观上从过去人与自然的对立转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种发展观是一种以知识为内核,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以社会文明为基础的新型文明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意义:,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一旦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就会出现灾难性后果;社会发展是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在把人类利益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的同时应尊重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把人们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改变了传统认识论对主客体关系的处理,即不再只是把客体当作主体认识和改造、征服与获取资源的对象,而主张在自然和社会发展可持续性的前提下,实现主体与客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2023-09-14 06:21:083

通报批评严重吗?

【法律分析】:通报批评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影响,通报批评属于警告类行政处罚,是最低级别的处罚。通报批评在运用中主要表现为行为人在工作生活中因个人原因出现错误或影响不好的事件,但造成的影响较小,单位或组织对行为人进行通报批评,希望行为人在监督下改正自己的错误。通报批评属于一种对于责任的追究形式,是包含在了行政处罚的范围之内的。通报批评具备行政处罚构成的基本要件。【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九条 行政处罚的种类:(一)警告、通报批评;(二)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三)暂扣许可证件、降低资质等级、吊销许可证件;(四)限制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责令停产停业、责令关闭、限制从业;(五)行政拘留;(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六条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的种类为:(一)警告;(二)记过;(三)记大过;(四)降级;(五)撤职;(六)开除。【温馨提示】以上回答,仅为当前信息结合本人对法律的理解做出,请您谨慎进行参考!如果您对该问题仍有疑问,建议您整理相关信息,同专业人士进行详细沟通。
2023-09-14 06:14:351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作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作文1   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是什么呢?没错,是诚实和信任。人与人之间只有把关系搞好了,才能互相信任。听说过成语推心置腹吗?它的意思是诚实的对待别人。我也有过被信任的喜悦。   那天,我和好朋友郭雨鑫约定明天早上七点十分到校门口集合,一起上学。明天马上就到来了。早上,我着急向学校跑去,我心里想:天哪,早上竟然忘记看时间了,郭雨鑫不会走了吧?我试探性地看了看,并没有看到她的身影,我伤心地向大门走去。我一边走一边想:或许是我真的来得太晚了,她一定在班级了吧。正当我即将踏入校门的时候,我忍不住回头再最后看一眼,这次,我看到的仍然是失望。我伤心的转过头的时候,我觉得有人拍我的肩膀,我转过头一看,竟然是我苦苦寻找的郭雨鑫。我们异口同声的说:“你去哪里了?”郭雨鑫对我说:“你去哪里了?我都找不到你了。”我不好意思的对她说:“对不起,我今天来晚了一会儿,你不会怪我吧?”“不会。”郭雨鑫说。“对了,我们快走吧,不然真的会迟到了。”郭雨鑫一边说一边拉着我往班级跑去。   虽然迟到了,但郭雨鑫并没有责怪我不和我好,反而把我原谅了,被别人信任的感觉真好。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作文2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础,犹如一幢大楼的基石,坚固的基石能让大楼一层一层往上叠,松散的基石则让大楼变成一片废墟。由此可见,信任是一座多么重要的桥梁。   二年级的时候,我和同学兰兰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有一天,我和兰兰在一起玩耍。玩久了我们都渴了,我伸手在口袋里想找到妈妈前些日子给我的零花钱准备那零花钱买冰棒两人一起吃,不知怎么零花钱在口袋里怎么找都找不到,而我的口袋不知何时多了一个小洞。我心想:一定是从这个洞里掉出去的!就在这时,兰兰像变戏法似得变出一元钱,兴致勃勃地邀请我一起去买冰棒吃。我不由分说:“你这个人怎么这样啊,捡了我的钱还不还!”兰兰一愣说:“这是我妈给我的零花钱,怎么成了你的了?”我一听更来气,满腔怒火地回到了家中。因为兰兰和我都要强好胜,谁也没又和谁道歉,从此,我俩成了陌生人。不久,兰兰就转学了。而零花钱却像老天爷惩罚我似得出现了:其实我没丢,只是放在另一个口袋里了……   失去挚友的痛苦成了我心灵的一道伤疤。这让我对朋友的理解有了全面的认识。由此可见,信任是多么的重要,他就是构筑友谊的桥梁。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作文3   信任的故事,有很多,可在我的脑海里最深的,还是我和爸爸打篮球的那一件事.   记得那一天,我们很早就来到篮球场打篮球,可是我们的篮球忘在家里了,由于我家离篮球场较远,所以我们打算借个篮球,可一直等了很长时间,也没有人来打篮球。这时,来了三个漂亮的女孩子,手里拿着两个篮球,我心想:老天有眼呀!   终于可以打蓝球了,于是我走过去,轻轻的说了一声:“阿姨,可以借给我们一个篮球吗?”阿姨说:“可以。”她就借给我们一个篮球,然后我又说:“如果我今天还不了,明天还你,行吗?”她点了点头,我说:“谢谢您!”她说:“不客气!”说完以后,我和爸爸一起玩了起来,一直到天黑才回家,那三位阿姨不知什么时候走了,我们把篮球带了回家。第二天,等我们把篮球带到篮球场时,那三位阿姨还没有来,我和爸爸就在篮球场等她们。过了几分钟,阿姨来了,我三步并作两步,随手把篮球交给了那位阿姨,并向她千恩万谢。   其实,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诚实和信任,我希望每个人都要诚实,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作文4   老师为了让同学们更多更方便的读古诗,交给我一个任务,就是往班级的小黑板上抄古诗。我感到惊讶,老师怎么选择我写古诗呢?我想这是老师对我的信任,我感到十分的开心。同时也忐忑不安,怕写不好。开始工作了,我写一遍一看不整齐,就擦了又写,因为我没写过,所以粉笔不听我的指挥,总是写不整齐。我心里正着急,怎么办呢?这时,外公来接我了。外公说:“你忘记打格子了呀!”说着便打起了格子。我在格子里抄古诗就很省事了,字的大小,间隔都很均匀,一首四句的古诗显得格外的`整齐,这时我长出了一口气,更加有信心了。很快,小黑板的正反两面都写完了。这件事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我每周五都坚持在小黑板上写古诗。同学们都放学了,教室里只有我和外公,虽然回家很晚,但是,看到小黑板上整齐的古诗,想到周一早晨同学们能高声朗读古诗,丰富同学们的语文知识,我心里就无比的快乐,我辛苦一点又算得了什么呢?今后我要更努力的做班级工作,决不辜负老师的信任。让同学们丰富阅读,我以后可要更加油啊!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作文5   今天,爸爸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让我非常感动。   前几天,刘叔叔和爸爸出差去福建,快到高速出口时看见一辆杭州牌照的轿车,车旁边还有个人在不断地挥手,好像在向人求助。但前面几辆车都直接开过去了,刘叔叔却把车停下来并打开了车窗。挥手的人说,他也是外地来福建办事的,可是在服务区不小心丢了钱包,现在没钱付过路费了,希望刘叔叔借他五百元,两天后一定会归还,如果不相信可以押上行驶证。现在社会上骗子太多了,爸爸担心这人又是个骗子,用眼光提醒刘叔叔。可是刘叔叔笑笑,还是掏出五百元递给了他。   刘叔叔对爸爸说:“不到万不得已,有谁愿意去求人?现在是有很多骗子,但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了信任,把所有人都当成骗子去对待,那我们就都活得太累了。再说,我十几年前流落在上海火车站最绝望的时候,有个好心的大姐给了钱让我买饭买车票,这是我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的。”   两天后,刘叔叔的手机收到了银行短信“您的卡里已汇进人民币500元整”。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作文6   当我们帮助别人时,心里会感到十分的温暖,而我们得到别人帮助时,心里也会有同感。信任对世上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是离不开相互信任的。   就拿这次来说吧,在放暑假的前三天,正当我在家里玩得很开心时,忽然电话响起,原来是班主任让我去学校帮助呀。我听了后,心里极不高兴,因为我得看《凯甲勇士》,这可是我很喜欢的节目,我该去还是不去呢?   这个问题一直扣在我的脑中。如果去,我就不能看我喜爱的节目了,如果不去,那我可不就失去了老师的信任了吗?想起老师那慈祥和欣慰的笑脸时,我明白我非去不可。   顾不上换衣,便往学校奔去。影子渐渐变成了一个黑点。见到老师,只见老师用庞大的手抚了抚我的乱发,嘴角微微地笑了。   望着老师,我明白了信任别人,是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和感激的。信任是人间的美德,可以传递、可以复制,而你我就是信任的主体。让世间多些信任,变得更加和谐!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作文7   人与人之间有一种信任,这种信任是用金钱买不来的。当然,相对应的人与人之间也有一种怀疑,下面让我来举几个例子吧。   一个小区有100户人家,其中99户人家都安装了防盗门,只有一户人家没有安装。有一天,安装防盗门的99户人家都被盗了,只有没安装的那户人家没被盗,小偷在他家门口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你信任我,我不能辜负你”。   信任,怀疑,在这两个不同的道路上,你会选择那一条呢?我想大多数人都会嘴里说选择信任,但是心里会选择怀疑,还要说自己是警惕性高。多么可笑!   你认识的人向你求助时,你多半会帮助他,少半会冷眼相待,但是我会选择尽全力帮助他,因为换个角度想想,我都不会太好受,更何况他了。我想,等他渡过难关了,当我们或者别的朋友向他求助时,他也会愿意帮助别人的,拒绝的可能应该会降低一点。咱们做什么事情要像下棋一样,要顾全大局,既要防守保护自己的领地,也要进攻对方将他的军,这样不是和做人一样吗?   我真的希望,不管是谁,尤其成年人,都能有所改变“一点点”,只要“一点点”就够了。有个成语叫“积少成多”,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改变“一点点”,那么社会、国家,甚至世界会进步“一大点”!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作文8   上个月,学校组织参加团体广播操比赛。同学们在做操时都加倍认真,把每个动作做好,争取最好的效果为比赛获胜努力。跳着跳着,领操的大姐姐突然跳错了。这时候,老师好象有些着急起来,这一套操做完后,只听老师在广播里说:“三年四班代若彤请到领操台上来。”我非常惊诧,连做梦都没想到我能上领操台领操   我怀着既兴奋又紧张的心情,连忙跑到领操台上,随着广播操的音乐认真地做了起来。虽然我很小心,但是还是做错了一个动作。我不好意思地仰头望了一眼广播室里的老师,只见老师微笑着,还告诉我“加油‘”我又恢复了自信。   在做领操员的几周时间里,我认认真真的领操,让这套欢快活泼‘充满动感的广播体操能生动的体现出来。同学们都夸赞我领操做得好,老师也很满意。   这件事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领操代表的不仅仅是我个人,而是代表老师和学校的同学们在这里做操。是老师对我的信任,让我的肩上担负起这样一项艰巨的任务。信任是一种鼓励,鼓励我勇敢前进,鼓励我克服困难,鼓励我踏上曲折的人生道路。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作文9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个人的性格都大不相同。有的人性格会很合得来,有的人因为性格会成为死对头。人与人之间就是这样的,因为不相信,所以造成了很多的误会。   或许有些人经历过因为不相信,所一错失了一些美好的东西。   我的一个好朋友,她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女孩,谁见了都喜欢。她也有自己最最喜欢的人,她最最喜欢的人也非常的喜欢她。可是因为他们之间的一点点误会,才让他们之间彻底完了。   其实那件事情是不应该发生的,因为一些谣言,让他们之间没有了唯一的信任。之前他们能保持很好的关系,就是因为他们之间有了那么小小的、唯一的信任。可是因为让一些小人看到,产生了嫉妒,造谣生非,所以才让他们没有了那维持他们关系的信任。   因为不信任,所以他们失去了他们最心爱的人,造成了那所谓的“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   其实人与人之间就是应该相互信任、相互沟通,这样才不会有什么误会,有什么悲剧。比如像我所说的那个故事,这样的事是不该发生,可偏偏就发生。每个人应该吸取教训,加油,做个成熟的人。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作文10   信任总会给人们带来喜悦和快乐。   记得有一次,我在学校上课,妈妈觉得没有事干,就决定去逛街。妈妈一去街里,就发现街里人山人海,人声嘈杂,非常乱,妈妈为我选了一件衣服,但妈妈知道我在上课,虽一直看着衣服,但是不知道我穿合适不合适。后来卖衣服的阿姨来了,问妈妈想要什么衣服?妈妈说:“这件衣服,可不知道孩子穿上合适不合适?”阿姨说:“你先拿回去给孩子试试吧,要是合适,明天你就把钱给我,不合适就把衣服拿回来。”妈妈说:“谢谢你啊!”阿姨说:“没事的。”说完妈妈就高兴地拿着衣服走了。   通过这件事情,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快乐的。信任使人真诚,信任更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让我们以宽容之心去信任别人吧!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作文11   早上,我像往常一样,来到了学校门口吃早餐。突然一阵方便面的香味不知道什么时候涌进了我的鼻子里,我下意识的摸了摸口袋,还有五元钱,我欣喜的来到了卖方便面的摊子上,对卖方便面的阿姨说:“方便面多少钱一碗?”“一块五。”我递给了阿姨五元钱,正想这她找钱呢,她却将钱放在装钱的盒子里,然后说:“自己去那个盒子里拿吧。”我大为震惊,也大为诧异,她让我自己去拿钱,她放心吗?只见她对每个人都是这样的。   正吃着方便面,我带着疑惑的心情来到她面前,问道:“阿姨,你这样让别人去拿钱,不怕别人把你的钱给偷了吗?”“什么,我从来没想过这个,来我这的都是这些小学生,他们哪会偷我的钱呢?”阿姨好像对我这个疑问挺吃惊的。“现在的世界不同了,做贼的很多,阿姨你还是小心点吧。”说着,我把塑料碗扔进垃圾桶,这时阿姨说:“年轻人,谢谢你的提醒,我信任这些孩子们,我相信他们有一颗很好的心。”   在去学校的路上,我反复这回味着阿姨的这句话,这时,我突然明白了一句话:我信任这些孩子们。我们人与人之间难道不需要这种信任吗?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作文12   我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十分的重要的,假如你不相信他的话,那你又怎么能让人相信呢。当你做出对朋友不利的事情来的话,你的良心也会受到谴责的,就像是肉被割了一块一样,富兰克林说过:“失足,你可以马上恢复战立;失信,你也许用难挽回。”希望大家不要做出令自己后悔的事情。古人也说过;“一失足成千古恨啊!”大家请听听一个小故事吧。   从前有两个小男孩,从小感情就很好,有一个坏巫婆想让他们自相残杀,于是就设下了一个陷阱,她知道两个小男孩都喜欢上了一个小女孩,就骗其中一个小男孩说:“小弟弟,你喜欢的女孩已经喜欢上你的好兄弟了,想报仇吗?我可以帮你哦。”小男孩听了果然中计了,和另外一个小男孩决裂了,最后,两个小男孩打了起来,而却不小心将那位小女孩打死了,最后他俩都很后悔,就自杀了。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很重要的,如果你不去信任他人,那别人怎么又会信任你呢?   
2023-09-14 06:14:361

击鼓传花写作文的题目是什么

击鼓传花的题目就直接可以写记难忘的一节课,我们在击鼓传花的过程当中
2023-09-14 06:14:392

做事要细心的诗句

1. 关于做事要细心的诗句 2. 关于用心做事诗句 关于做事要细心的诗句 1.形容做事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的诗句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出自《冬夜读书示子聿》,作者陆游。 译文: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显的,如果要想认识事物的根本或道理的本质,就得用自己亲身的实践,去探索发现。 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出自古代的《警世贤文·勤奋篇》。 意思是宝剑的锐利刀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梅花飘香来自它度过了寒冷的冬季。喻义要想拥有珍贵品质或美好才华等是需要不断的努力、修炼、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达到的。 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出自唐朝诗人颜真卿的《劝学》。 意思是:如果少年时不知道早早地勤奋学习,恐怕到年老白头时就后悔读书太迟了。 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出自南宋词人陆游写的一幅劝勉联。 释义: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启示我们平时应当勤学好问,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地去翻书。 5、板橙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历史学家范文澜在自己书斋中悬有一联,用以自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意思是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说的是做学问首先要有坐十年乃至二十年冷板凳的思想准备,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去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要树立坚定的信心和决心。 2.形容“用心细心”的诗句有哪些 1、《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唐代张籍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译文:虽然知道你是真心朗朗无遮掩,但我已发誓与丈夫生死共患难。 2、《解闷十二首·其七》——唐代杜甫 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 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 译文:依靠什么来陶冶性情呢?只有在新诗作成后反复锤炼字句,诵读长吟,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既要学习、熟读谢灵运和谢朓的绝妙诗篇,又要学习阴铿和何逊刻苦钻研的精神。 3、《为学一首示子侄》——清代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译文: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 4、《送徐群宰望江》——唐代邵谒 贡艺必精苦,用心必公平。 译文:事情要做好,必须要精勤刻苦,做人要公平,必须要用良心去做。 5、《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春秋老子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于细。 译文: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 3.有什么关于做事要认真的诗词 没有顽强的细心的劳动,即使是有才华的人也会变成绣花枕头似的无用的玩物。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生活中要善于细心发现。——罗丹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天才这个字本来含意极其暖昧,它的定义,决不是所谓“生而知之,不学而能”的。天地间生而知之的人没有。不学而能的人也没有。天才多半由于努力养成。天才多半由于细心养成。 ——郭沫若 人生是一头马,轻快而健壮的马,人要像骑手那样大胆而细心地驾驭它。 ——海赛 细心观察是为了理解,透彻理解是为了行动。 ——法国)谚语 参考资料:/ 4.有关于"做事认真细心"的名言有哪些 有关于"做事认真细心"的名言有: 1、人生是一头马,轻快而健壮的马,人要像骑手那样大胆而细心地驾驭它。--海塞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3、对微小事物的仔细观察,就是事业、艺术、科学及生命各方面的成功秘诀。--史迈尔 4、生活中要善于细心发现。--罗丹 5、有人会因学问而成为智者。学问或许能由勤奋得来,而机智与智慧却有懒于天赋。--约翰·塞尔登 6、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门捷列夫 7、不存在没有热情的智能,也不存在没有知能的热情,如果没有勤奋,也不存在热情与才能的结合。--约瑟夫 8、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苏轼 扩展资料: 有关于"做事认真细心"的名人故事: 1、英国著名科学家焦耳从小就很喜爱物理学,他常常自己动手做一些关于电、热之类的实验。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认真地观察计算,他终于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2、英国物理学家布拉格,小时侯家里很穷,凭借着自己对梦想的不懈追求,通过顽强的努力,终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他曾经历的那段贫穷的岁月,成为了日后激励他前进的动力。 3、法国著名画家莫奈画伦敦的威敏斯特教堂,画面上弥漫着紫红色的雾,教堂的轮廓在雾中隐约显现。这幅画展出后,人们对画面上雾的颜色感到惊奇和不解,雾是灰色的呀!为什么莫奈画成紫红色的? 然而,当人们到伦敦大街上,抬头远望,噢,那雾果真是紫红色的。原来,曼彻斯特林立的烟囱不断喷出带有火星的煤烟,把雾映成了紫红色。人们钦佩莫奈能准确把握伦敦雾的特征,称赞他是“伦敦雾的创造者”。 4、开普勒没有忽略第谷观测记录火星轨道8"(2/15度)的误差,得出了行星轨道不是正圆而是椭圆的猜想,后来被人们接受。 5、开心麻花电影《李茶的姑妈》正在全国爆笑热映。从《夏洛特烦恼》到《羞羞的铁拳》再到《李茶的姑妈》,“新导演吴昱翰导演十分认真细心,讲解人物路线、分析人物状态,连一朵花的位置都要细纠,“细节控”十足。 参考资料: 人民网-开心麻花电影《李茶的姑妈》曝导演特辑 5.形容工作非常细致的诗句有哪些 1.光景不待人,须叟发成丝。 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4.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5.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6.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7.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8.圣人不贵尺之壁而重寸之阴。 9.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10.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11.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 12.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13.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 13.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 14.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15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6.形容工作非常细致的诗句 古剑篇(又作宝剑篇) 唐------郭震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龙泉颜色如霜雪, 良工咨嗟叹奇绝。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 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精光黯黯青蛇色, 文章片片绿龟鳞。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边。虽复沉埋无所用, 犹能夜夜气冲天。 这是一首描写古人锻造龙泉宝剑的非常好的诗篇,选用当时认为最好的昆仑山铁矿石,用最好的工匠经过几年的时间锤练而成,连最好的工匠都赞叹不绝,然后用黄金镂饰金环,如一轮明月般熠熠闪光,用绿宝石镶嵌的剑柄如龟甲一样令人眼馋,就连剑鞘都用琉璃和玉石装饰着莲花图案。这样极品的宝剑,即使被埋没,仍然夜夜剑气冲天。关于用心做事诗句 1.唐诗形容用心细心的诗句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译文: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2、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唐)王贞白 《白鹿洞二首·其一》 译文:专心读书,不知不觉春天过完了,每一寸时间就像一寸黄金珍贵 3、贡艺必精苦,用心必公平。——(唐)邵谒《送徐群宰望江》 译文:事情要做好,必须要精勤刻苦,做人要公平,必须要用良心去做。 4、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唐)陆游 《冬夜读书示子聿》 译文: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5、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宋)朱熹《劝学诗》 译文: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 2.用心做事的名言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成功的秘笈,对于我们来说,其实就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心无旁鹫,专心做事做人…… 水无点滴量的积累,难成大江河。人无点滴量的积累,难成大气候。没有兢兢业业的辛苦付出,哪里来甘甜欢畅的成功的喜悦? 苏轼 “不一于汝,而二于物”:人做事心要专一,才不至于被突然事变所左右。 心无旁骛 旁;另外的;骛:追求。心思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 心无二用 指做事要专心,注意力必须集中。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做自在人 . 虚壹而静 . 发愤忘食,乐已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三心二意,得不偿失。 契而舍之,朽木不折;契而不摄,金石可镂.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一个人对于人生愈有经验,对工作就愈专心。 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在能力或技术方面,并不一定有很显著的差异,如果能力相等的话,当然专心的人必定获胜。只要做事专心一意,他必定胜过能力虽强,但用心不专的人。 ——姚乐丝·卡内基 铁杵成针,水滴石穿,惟认真坚持所得.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一个人做事如果没有恒心,他是任何事也做不成功的。(牛顿) 3.用心做事的古诗文十句加作者 1、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宋 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 白话译文: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2、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明 王骥德《韩夫人题红记·花阴私祝》 白话译文:天下是没有什么所谓的难事的,因为所谓的难事只要遇到有毅力、有决心、有恒心的人,就会被化解。 3、纷歧于汝,而二于物——宋 苏轼 白话译文:就是说人做事心要专一,才不至于被突然的事所左右。 4、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春秋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白话译文:意思是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 5、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战国 荀况《劝学篇》 白话译文:只要坚持不停地用刀刻,就算是金属、玉石也可以雕出花饰。引申为: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即使再难的事情也可以做到。 6、发愤忘食,乐已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春秋 孔子《论语·述而》 白话译文:意思是,他这个人发奋起来忘记了吃饭,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快要变老了。 7、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清 彭端叔《为学》 白话译文:天下事有困难跟容易的,做就容易,不做就难。 8、有志者事竟成——汉朝 《后汉书·耿弇传》 白话译文:只要有志气,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 9、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东晋 陶渊明《杂诗》 白话译文:一生中最好的时光是不会重来的,一天里也不能再经历一个早晨。应珍惜时光,毕竟时间是不等人的。 10、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宋 苏轼《晁错论》 白话译文:意思是说自古以来能够成就伟大功绩的人,不仅仅要有超凡出众的才能,还一定要有敢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4.关于用心的句子 1、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2、少了扰心的杂念和私欲,也就没有了桩桩顾虑和种种考虑,没有了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 3、简单做人,其实是一件很开心很自然的事情。于生活,于人生,便会少却种种的纷扰和纠缠,随之得到就是种种的轻松和愉快。 4、气不和时少说话,有言必失;心不顺时莫做事,做事必败。 5、做事要专,做人要宽。做事可以兼职,做人只能专职。清白做人,用心做事,不求完美人,只求完美事! 6、对待父母要用心孝敬,对待师长要用心尊敬,对待自己要用心自律,对待他人要用心关爱。做事要脚踏实地,做人要诚实守信! 7、用心做事、真诚为人、心怀善意、馨享阳光。 8、做事的三种境界:第一层是用手做事,第二层 是用脑做事,第三层 是用心做事。 9、少说点话,多看点书,细心聆听,善于发现,用心做事,做好自己,不说无用的话,说话要讲重点,最后,每天总结自己,不忘反省才能一点点做的更好。 10、我的人生我做主,当我们做事的时候,不是在用脑子去想,而是在用心去感觉。我们永远不能因为他人的行为而去影响自己的生命之树。 拓展资料 用心,是分析、判断和感悟的结合。比如,用心听,就是要用耳朵之外,加以分析、判断,并感悟到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听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用心。首先是专一,专心。 准确地说,用心有三个基本要点:洞察入微的观察力、及时精确的判断力、全心全意的执行力。观察细致了,才会动脑筋去分析,而分析细致了,然后才会作出及时有效的、精确无误的判断。而且,也只有判断得到认可了,才会产生迫切感,才会真正尽心去执行。 执行是用心的最终的、决定性的、最重要的环节。观察再精明,判断再准确,没有执行,那还是不够用心,一切等于零。而且,执行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决心,更需要应对挫折的信心和智慧,绝不能稍有不顺就自暴自弃,半途而废,功亏一篑。读书用心,做事用心,做人也要用心。用心看,用心听,用心做,都需要清楚明了。一旦做起来,就专心、静心去做。专心与静心与用心并无矛盾。用心,也是全力以赴,心无旁骛的。 5.形容"用心做事"的名言有哪些 1、做事只有用心去做,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2、依靠物品度过困难绝对不会成功,而只有自己不断地努力争取来的成果才会成功地度过困难。 3、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想法是好的,但却没有人愿意和能够把每一件小事做透。 4、孝心与金钱无关,却与子女对待老人的感情关系密切。 5、一心渴望成功追求成功,成功却了无踪影;甘于平淡,认真做好每一个细节,成功却不期而至。 6、一个民族可以被征服,但这个民族的心却不一定能被征服。 7、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8、心眼瞎了,就变成了痴呆,或相当于植物人了。 9、谨小慎微随着自己的财产的增多而滋长。 赫西俄德 10、世上并没有用来鼓励工作努力的赏赐,所有的赏赐都只是被用来奖励工作成果的。 11、容人助人是人际相处之良津;知恩报恩是人格追求之美德;宽厚诚信是做人处事之根本。 12、慎重对待问题就是智慧的一半。 英国 13、慎在于畏小,智在于治大。 尉缭子 14、决定得快,反悔得快。 英国 15、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16、在任何时候都细心对待每一件事,会获大的成功。 6.形容“用心细心”的诗句有哪些 1、《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唐代张籍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译文:虽然知道你是真心朗朗无遮掩,但我已发誓与丈夫生死共患难。 2、《解闷十二首·其七》——唐代杜甫 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 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 译文:依靠什么来陶冶性情呢?只有在新诗作成后反复锤炼字句,诵读长吟,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既要学习、熟读谢灵运和谢朓的绝妙诗篇,又要学习阴铿和何逊刻苦钻研的精神。 3、《为学一首示子侄》——清代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译文: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 4、《送徐群宰望江》——唐代邵谒 贡艺必精苦,用心必公平。 译文:事情要做好,必须要精勤刻苦,做人要公平,必须要用良心去做。 5、《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春秋老子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于细。 译文: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 7.有什么关于专心做事的名言名句 奋斗就是生活,人生只有前进。 ------- (中) 巴金 要注意留神任何有利的瞬时,机会到了,莫失之交臂。 ------- (德) 歌德 学须静,才须学。 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 ------- (中) 《中华千古流传书系》 生命的多少用时间计算,生命的价值用贡献计算。 ------- (匈牙利) 裴多菲 如果人被迫只顾眼前的目标,他就没有时间去展望整个的生命。 ------- (德国) 雅斯贝尔斯 我得到的遗产是多么富足:时间是我播种的沃土,我是时间的继承人。 ------- (德国) 歌德 困厄逆境的砥砺和生活强者的驾驭,恰如正电和负电,一经碰撞,驾驭者就能观赏到自己胜利的火花。 ------- (英) 柯林斯 真理就是具备了这样的力量:你越是想要攻击它,你的攻击就越愈加充实了和证明了它。 ------- (意) 伽利略 一个人越敢于担当大任,他的意气就越奋发;如果一个人的胆识与能力都够的话,他没有什么该讲而不敢讲的话,没有什么敢做不敢做的事,更没有什么可以胆怯和心虚的。 ------- (挪威) 比昂斯腾.比昂松 挺拔的青杉不应俯首于卑微的灌木,只应让低矮的灌木在青杉脚下凋枯。 ------- (英) 莎士比亚 人生是伟大的宝藏,我晓得从这个宝藏里选取最珍贵的珠宝。 ------- (波兰) 显克微支 人生是一头马,轻快而健壮的马。 人,要像骑手那样大胆而细心地驾驭它。 ------- (德国) 海赛 品德,应该高尚些;处世,应该坦率些;举止,应该礼貌些。 ------- (法) 孟德斯鸠 一个人的美不在外表,而在才华、气质和品格。 ------- (苏) 马雅可夫斯基 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在一生中能干一番不同寻常的大事,就比没有远大理想的可怜虫,有着更多的成功机会。 ------- (美) 伯纳德.马拉默德 我认为小鼠的心眼儿最没有出息,只知道钻一个洞,这个洞钻不进去就一切失败了。 ------- (英) 乔叟 真正伟大的人是不压制人,也不受人压制的人。 ------- (黎) 纪伯伦 同一的太阳照着他的宫殿,也不曾避过了我们的草屋;日光是一视同仁的。 ------- (英) 莎士比亚 你要我指点四周风景,你首先要爬上屋顶。 ------- (德) 歌德 人应该刚生下来就是中年,然后再渐渐年轻起来,……那样,他就会珍惜时光,不会把它浪费在无谓的事情上。 ------- (苏) 阿.巴巴耶娃 万事起头难,不要害怕困难。 事情做不好往往不是因为没有能力,大都是由于缺乏恒心。 ------- (意) 亚米契斯 人若把一生的光阴虚度,便是抛下黄金未买一物。 ------- (波斯) 萨迪 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可谓学问也。 ------- (中) 荀况 呵呵,很多吧,但不一定准,要想得到好的关于专心致志名言名句可以去图书馆。
2023-09-14 06:14:431

廉洁风险点有哪些方面及整改措施

廉洁风险点有这些方面及整改措施:建立风险问题清单、建立监督整改清单、建立监督成果清单。1、建立风险问题清单:全面梳理公司关键岗位和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廉洁风险点,形成风险问题清单,并据此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2、建立监督整改清单:根据风险问题清单,制定监督整改方案,明确监督目的、分工、内容、要求和具体整改措施,形成监督整改清单。3、建立监督成果清单:建立供电所岗位廉洁信用风险评价机制,形成供电所廉洁风险防控流程图,对供电所运行管理、多项职责及风险点一目了然,构筑起指向标准、高效实用的供电所廉洁风险防控体系,并作为监督成果清单。总结:通过建立这三张清单,可以有效地指导供电所进行廉洁风险防控工作,保障费用报销、车辆管理、物资管理、资金安全等制度的完善和落地,进一步优化管理模式,补齐制度短板,推动各项廉洁措施的落实。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供电所员工的风险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遏制供电所“微腐败”现象的发生。廉洁风险的主要表现:1、思想道德风险主要表现为:放松世界观改造,理想信念动摇,政治素质低;背离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漠视群众、脱离实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虚报浮夸,铺张浪费、贪图享受,阳奉阴违、我行我素,独断专行、软弱涣散,以权谋私、骄奢淫逸等。2、制度机制风险主要表现为:未能根据改革发展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形势需要,及时完善和认真执行各项制度,造成部分制度可操作性不强,贯彻落实不到位;部分机制缺乏相互支撑、相互制约,约束力和监督力作用不明显,不能形成有效的常规化工作措施。3、岗位职责风险主要表现为:不履行“一岗双责”,或履行不到位;违反廉洁自律相关规定;违反民主集中制,独断专行或软弱放任;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私利;失职渎职、不作为或滥用职权等。
2023-09-14 06:14:431

医保定点的医院是什么,怎么区分与不定点的

一、医保定点的医院类型是:1、综合性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专科医院;2、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街道卫生院、妇幼保健院(所);3、综合门诊部、专科门诊部、中医门诊部、中西医结合门诊部;4、诊所、中医诊所、卫生所、医务室;5、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6、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设置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7、对社会服务的军队医疗机构。二、区分医保是否定点,必须从以下几点辨别:1、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符合医疗机构评审标准;2、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目录品种备药率达到标准,即三级综合性医疗机构备药率西药达到80%以上、中成药达到60%以上。二级综合性医疗机构备药率西药达到70%以上、中成药达到50%以上;一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备药率西药达到60%以上、中成药达到40%以上。3、遵守国家卫生法律法规和行政部门的规章制度,有健全和完善的医疗服务管理制度,近一年内无违法、违规经营行为;4、严格执行省、市物价部门规定的医疗服务和药品的价格政策,并经物价部门监督检查合格;5、严格执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有关政策规定,接受劳动保障部门的监督检查,认真履行与医保经办机构签订的协议;6、建立健全与基本医疗保险相适应的内部管理制度,配有必要的专(兼)职管理人员,并建立与劳动保障部门相配套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扩展资料:医疗保险的分类:可分为报销型医疗保险和赔偿型医疗保险。报销型医疗保险是指患者在医院里所花费的医疗费由保险公司来报销,一般分门诊医疗保险与住院医疗保险。赔偿型医疗保险是指患者明确被医院诊断为患了某种在合同上列明的疾病,由保险公司根据合同约定的金额来给付给患者治疗及护理。一般分单项疾病保险与重大疾病保险。上述两类医疗险有相同点但又有不同点,相同点是患病才能获得保险给付,不同点主要是:普通医疗险属全类型即各类疾病都能获得保险给付。专项医疗保险属专项类即某项在保险合同中明确列明的疾病或手术才能获得保险给付。参考资料:定点医疗机构百度百科参考资料:医疗保险百度百科
2023-09-14 06:14:451

海南有哪些三甲医院?

根据海居网的盘点,海南三甲医院有: 海南省人民医院 海口市人民医院 海南省农垦总医院海南省中医院 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 海南省肿瘤医院 琼海市人民医院: 海南省西部中心医院 三亚市人民医院 万宁市人民医院 五指山市人民医院 海口187医院 301...
2023-09-14 06:14:314

有适合玩击鼓传花和抢凳子游戏的背景音乐名字吗?

推荐:B.O.B 《magic》,moumoon《sunshine girl》这个蛮轻快的,也有节奏DJ DOC 《i wanna》、 《run to you》、《Party Party》,这些算是调节气氛的,个人觉得还是上面那首好点,再推荐一个DJ DAISHI DANCE,他的节奏感比较强。拓展:1、击鼓传花,也称传彩球。中国民间游戏,流行于中国各地。数人、十数人或数十人围成一个圆圈席地而坐,另外一个人背对着人圈以槌击鼓。鼓响时,开始传花,花由一个人的手里传。2、数人或几十人围成圆圈坐下,其中一人拿花(或一小物件);另有一人背着大家或蒙眼击鼓(桌子、黑板或其他能发出声音的物体),鼓响时众人开始依次传花,至鼓停止为止。此时花在谁手中(或其座位前),谁就上台表演节目(多是唱歌、跳舞、说笑话;或回答问题、猜谜、按纸条规定行事等);偶然如果花在两人手中,则两人可通过猜拳或其它方式决定负者。3、据文献记载,击鼓传花是中国古代传统民间酒宴上的助兴游戏,属于酒令的一种,又称"击鼓催花",在唐代时就已出现。唐代《羯鼓录》一书中提到李隆基善击鼓,一次他击鼓一曲后,起初未发芽的柳枝吐出了绿色来。此典故初为"击鼓催花",后用作酒令,改作"击鼓传花"。
2023-09-14 06:14:301

如何构建全域旅游保障体系?

主要从以下6个方面来推进:(一)创新发展战略,改革管理体制发展全域旅游,是一项改革创新工程,重在围绕适应旅游发展两个综合需求(综合产业发展和综合执法需求),改革创新旅游体制,从旅游市场监管、旅游公共服务、旅游产业促进、扩大旅游开放、旅游管理体制和基础制度等推进综合改革。一是要改革创新全域综合统筹发展的领导体制,构建从全局谋划和推进、有效整合区域资源、统筹推进全域旅游的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各部门联动的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充分考虑旅游配套设施及其公共服务的需求,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融合、衔接。二是改革创新旅游管理的综合协调机制,推进旅游管理体制的综合改革,适应旅游业从单一业态向综合产业、从行业监管向综合服务升级的客观需求,这也是地方政府对旅游发展认识升级的最典型和最生动表现。三是改革创新旅游综合执法机制,鼓励推进旅游综合执法队伍等改革创新,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综合执法保障。要把旅游市场环境治理,纳入到城市综合治理的范畴内,加大治理力度,形成管理联动。建立健全逗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主体负责地的旅游安全责任体系与工作机制。设立旅游警察和旅游巡回法庭,是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许多国家早已设立旅游警察,包括西班牙、德国、俄罗斯、希腊、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埃及、阿根廷、孟加拉等等。这些旅游警察大多会外语、着装醒目、在酒店和旅游景区随处可见,小到问路、物品遗失,大到被敲诈勒索,他们都会马上介入解决。旅游警察提升了国内外游客的安全感,这是最重要的旅游环境。旅游警察还是当地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有力增强旅游吸引力和保障力。(二)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旅游规划发展全域旅游,不能因循传统规划思路,必须改革创新规划。一是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理念,将旅游规划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合理配置。二是改革规划体制,推进多规合一。三是创新旅游规划。全域旅游模式的规划与景点旅游模式的规划不同,不再只是规划景点景区、宾馆饭店,需要系统全面规划景点景区内外协调发展各、整合各类资源要素。(三)改革评价体系发展全域旅游,必须树立科学的旅游观念,按照五大发展理念创新相关的统计监测和评价体系。一是将发展旅游作为区域内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发展目标和重要考核内容,形成明确的任务分工要求,形成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合力。二是创新旅游数据征集、分析体系。按照旅游发展的新业态、新特点、新趋势设置评价指标。探索建立适应全域旅游特点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与旅游电商企业合作,建立现代旅游的科学评价机制。三是加强综合效益评估,摆脱门票经济逗依赖症地。我国大多数景区仍然处于门票经济。2014年,除黄山门票占总收入的17.5%外,其余景区门票占比均超过40%,有的景区门票占比更是超过80%。从门票经济向全域旅游经济转变,首先就要建立全域旅游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逐步摆脱对门票收入的严重依赖。(四)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推进全域旅游,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支撑。这需要巨大的投资,迫切需要抓住供给侧改革的机遇,改革创新投融资模式。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PPP等投融资模式改革创新,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融资支持,鼓励私营企业、民间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吸引国际资本参与重大旅游项目开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五)创新旅游业态创新旅游产品,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构建新的发展载体。推进旅游小镇、旅游风景道、旅游绿道、旅游度假区、旅游产业集聚区、特色旅游基地、研学旅游基地、养老旅游基地等新兴旅游业态和产品建设。大力培育和扶持以休闲农业、乡村度假、古镇村落、特色民宿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新业态,推进特色旅游目的地、国家休闲区、休闲旅游示范城市等目的地建设。推进旅游+新的生活方式,包括旅游+研学(教育)、旅游+交通、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新型养老、旅游+健康养生、旅游+购物等,大力培育全域旅游的新产品新业态。要加快特色提炼,在创建精品旅游品牌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区域自然人文资源优势,创建区域品牌。(六)试点先行、示范引领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不可强求一律。作为推进全域旅游主体的地方党委政府,有必要积极务实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突出本地特色的全域旅游的好经验、好做法。国家每年遴选一批市县创建逗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地,分步实施,滚动发展,上不封顶,下不设限,试点先行,示范引领。要采取系列措施支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
2023-09-14 06:14:282

教育工作者为什么要树立法律意识?法律意识的核心有哪些?

教育工作者树立法律意识,主要是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性。1、教师提升法律素养有利于对提高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以及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日常生活及管理学生和对学生日常生活的教育教导。2、教师提升法律素养有利于提高教师对法律的正确认识,有利于教师更好的教育学生,可以帮组教师进行教学工作。3、教师提升法律素养有利于对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做法有着正确的认知,提高教师的守法性,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方便的教育学生。4、教师提升法律素养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合法的手段教育学生,保证了学生的公民权利不受侵害,更有利于给学生树立榜样。法律意识的核心是:法律至上。
2023-09-14 06:14:281

形容很用心做事的成语

一心一意 全神贯注 聚精会神 专心致志
2023-09-14 06:14:284

江苏为什么那么发达?

因为那里的人很勤奋,那里的人通过他们的努力,把那里创造的很好很发达。
2023-09-14 06:14: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