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2023-10-09 13:58:22
共2条回复
Chen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1. 突出强调发展的主题

从单纯地重视科技发展、把经济增长看做“硬道理”而其他方面归为“软道理”,转变到强调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要同文化教育、生态、社会的发展相结合,无疑是当代发展思想和发展实践的飞跃。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淡化、模糊甚至冲击经济发展的中心地位。可持续发展首选强调的是“经济发展”,可持续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是一种改善人民生活的事业或进程,与经济增长的概念有明显的区别,提高生活水平,改善教育、医疗卫生和提高机会的平等性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政治权利和公民权利是含义更广的发展目标,而经济增长则一般被定义为人均国民经济总值或实际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因此,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区别是非常重要的。不过可持续发展是不否定经济增长(尤其是穷国的经济增长),一个不能保持或提高人均实际收入的社会不可能是发展的,而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增长以其它社会和政治团体为代价而获得,那么这种发展也是有害的。因此,要达到可持续意义的经济增长,必须重新审视经济的增长方式,使其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从而减少每单位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压力。

发展,作为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权尤为重要。因此可持续发展把消除贫困当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条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是第一位的,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贫富悬殊、人口剧增和生态环境危机提供必要的技术和资金,同时逐步实现现代化和最终摆脱贫穷、愚昧和肮脏。

2. 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讲究生态效益

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前提。 可持续发展要求节约资源,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资源;减少自然资源的耗竭速率;保护整个生命支撑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预防和控制环境破坏和污染,根治全球性环境污染,恢复已遭破坏和污染的环境。一句话,要把发展与生态环境紧密相联,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寻求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只注重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发展,决不是人类所期盼的发展。

3. 可持续发展承认自然环境的价值

这种价值不仅体现在环境对经济系统的支撑和服务价值上,也体现在环境对生命支持系统的不可缺少的存在价值上。应当把生产中环境资源的投入和服务计入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之中,并逐步修改和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了全面反映自然资源的价值,产品价格应当完整地反映自然资源的价值。产品价格应完整地反映三部分成本:①资源开采或获取的成 本;②与开采、获取、使用有关的环境成本;③由于今天使用了这一部分资源而不能为后代人利用的效益损失,即用户成本。产品销售价格则应是这些成本加上利税及流通费用的总和, 由生产者,最终则由消费者负担。否则,环境保护仍然只能得到口头上的重视而不会在各项工作中真正落实。

4. 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以适宜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条件

可持续发展强调“综合决策”和“公众参与”,因此需要改变过去各个部门封闭地、分隔地、“单打一”地分别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环境政策的做法,提倡根据周密的社会、经济、环境和科学原则,全面的信息和综合的要求来制定政策并予以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纳入经济发展、人口、环境、资源、社会保障等各项立法及重大决策之中。

5. 可持续发展认为发展与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

《里约宣言》强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工作应当是发展进程的一个整体组成部分,不能脱离这一进程来考虑”。可持续发展把环境保护作为追求实现的最基本目标之一,也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宏观标准之一。

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是现代高度文明的体现,实行可持续发展,是使人们能够自觉地摒弃过去虐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错误态度,改变不恰当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全面规范人们的经济-社会行为和资源-环境行为,从而营造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融合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体现以高素质的人为中心的高度文明

豆豆staR

就是可持续的发展 为了造福后代!

相关推荐

可持续发展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为三大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1)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 经济发展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基础。但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方面的体现。 (2)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 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 (3) 社会可持续发展 方面 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是环境保护得以实现的机制和目标。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生态可持续是基础,经济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才是目的。下一世纪人类应该共同追求的是以人为本位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公平性 所谓公平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本代人的公平即代内之间的横向公平;另一方面是指代际公平性,即世代之间的纵向公平性。 持续性 这里的持续性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力的能力。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保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 共同性 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全球的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必须争取全球共同的配合行动,这是由地球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所决定的。
2023-09-14 06:07:18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容包括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容包括如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有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1、经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而不是以环保的名义取消经济增长,因为经济发展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基础。但可持续发展既注重经济增长的数量,又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2、生态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自然承载力相协调。在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保护和改善地球的生态环境,这意味着人类的发展被控制在地球的承载能力之内。3、社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是环境保护的机制和目标。可持续发展指出,世界各国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发展目标,但发展的本质应包括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保障人民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人们满足需求能力的能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是加强我国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之路。
2023-09-14 06:07:271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可持续发展理论最早见于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根据该报告,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34]”即优先考虑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尤其是满足世界上贫穷人的基本需要;同时要充分考虑到不能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报告中主要考虑人口、食物安全、物种灭绝、基因资源、能源、工业和人类居住问题。委员会认为以上问题具有内在的联系,不能割裂开来处理,并将可持续发展概念理解为包含限度的概念。但这种限度并不是“僵化”的,它们与技术状态、社会组织状态以及生物圈消纳人类行为影响的能力有关[35]。可持续发展的提出立足于这样的认识:经济发展最终要受到普遍的、不可避免的资源环境来源和处理两方面稀缺性的限制以及热力学规律的限制;经济增长受到的限制与每天选择了资源消耗、财富积累和污染模式的人们密切相关[36]。国外研究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本质,是如何维系地球生存支持系统,去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能力”[37]。可持续发展一经提出,就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1989年,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曾经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定义发表了一项《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其中特别强调“可持续的发展是指既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国家主权的含义”。可以说,这一声明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定义如出一辙。正是这一正式的声明,构成了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共同讨论和制定全球《21世纪议程》的基础[38]。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对这一理论做了进一步的肯定和发展。大会围绕环境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最后达成一致共识:为了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工业革命以来的“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抛弃“先污染、后治理”的思维方式,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观念,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大会还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行动的纲领性文件———《21世纪议程》。我国也据此于1994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并在议程中明确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和人民的能力,以及经济、资源、生态与环境条件。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共有104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的192个国家的1.7万名代表参加会议,共商全球可持续发展大计。大会全面审查和评价《21世纪议程》的执行情况,敦促各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采取实际行动。会议最终通过了《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和《执行计划》。出席会议的国家首脑重申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承诺。《执行计划》提出了新的和更具体的环境与发展目标,并制定了具体的时间表,如到2005年开始实施下一代人资源保护战略;在2015年之前,将全球无法得到足够卫生设施的人口降低一半;2020年最大限度地减少有毒化学物质的危害等。
2023-09-14 06:08:471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尚处于探索和形成之中,目前从不同的侧面考虑这一基本理论问题时出现了多种观点或理论流派,以下仅简要介绍几种代表性的理论雏形。(一)资源永续利用理论各种自然资源如按照其是否具有自我再生的性质可简单地归为两大类,即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前者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可以自己生产、自己或由自然界更新,循环往复,无穷无尽,如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等;后者不具备自我繁殖能力或自然界不能自我更新(或者更新速度与人类利用速度相比极其缓慢),在自然界中的储存量如连续使用会逐步减少,直至枯竭,如矿产资源、化石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又可分为可回收的和不可回收的两种。自然资源不但向人类提供了原材料和能源,而且还以其他多种形式向人类提供服务。作为人类生存的物质需要的基本来源,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自人类出现以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在工业革命以前,人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一直是比较平静的,由于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和较为单调、平薄的物质需求结构,对自然资源没有形成多大的压力。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需求量不断增加,需求的质越来越精细,时至今日已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就在人类沉醉于自己取得的日益丰富的物质文明之时,却惊愕地发现由于过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的资源危机以及相关的环境危机已残酷地摆在我们面前,如森林锐减、草场退化、生物物种消失与多样性减少、土地侵蚀与沙漠化、化石能源与矿产的急速消耗以至某些种类已面临枯竭、大气与水体污染、臭氧洞与温室效应等。归结起来,自然资源利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首先,某些用作能源和原材料的不可再生资源由于过度地或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远远超过了我们当代人的合理用量和品位,已至接近或部分接近于枯竭;其次,可再生资源由于使用不当或管理不善,其再生能力已受到严重损害,从而限制了利用的可能性。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角度出发,对于可再生资源而言,人类对它的利用一定要考虑是否会损害该种资源的自我更新能力或自然界的更新能力,要做好规划、管理、补偿、再造、循环、环境保护等各种工作,以避免其在资源提供的质和量上有所改变甚至退化到不能提供该种资源的水平上,否则就是不可持续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对于不可再生资源,在没有新的替代品或生活生产方式发生改变以前,由于该类资源在一定的地质时期内其总存量是固定的,利用了多少,总存量就减少多少;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可再生资源利用的“不可持续”是绝对的,而“可持续”则是相对的。因此,对这类资源所谓的可持续利用不是保持其存量水平的不变,而是指其利用消耗速率要低到在其存量枯竭之前能发现新的替代品,也就是说可持续利用的速率必须低于或至多只能相当于替代品可能发现或研制出现的时间周期相应值。由于替代品形成或发现速率的不确定性,因此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只能意味着使其消耗速率尽可能降低。(二)“公共物品”的价值理论经济学上的“公共物品”必须具备消费的无竞争性和无排他性的特性。消费的无竞争性一般指某人对某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或干扰他人对此物品的消费,如大气环境就是无竞争性的消费品,因为某人呼吸新鲜空气不会影响他人对新鲜空气的呼吸。在以往的长时期中,许多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一直被认为是“公共物品”,但近几十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日趋严重,如高质量的大气环境、清洁的水资源等,也已逐渐不再成为可以任意无限使用而不影响他人的纯粹公共物品了。因此,“公共物品”的价值理论认为,环境质量可以看做是公共物品,但它被人类利用是有一定价值和价格的,主要表现为环境质量被恶化后要恢复到原来状态往往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并且,环境的恶化往往会给相关产业或生产、经营等带来巨额损失;所以,必须从经济学上将环境质量的价值纳入到经济核算体系中,并从经济学上探讨人类从事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的最佳模式,以防止环境质量的日益恶化,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河流上游造纸厂、化工厂的排污,造成整条河流的污染,使河流中、下游的农业、水产业、人民生活用水等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从经济学上看是完全得不偿失的;还有许多环境质量恶化在短期内很难评估对人类造成的损失和危害,有些可能对于将来是更致命的危害,如温室气体的排放与臭氧层的损耗等,对于这些也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三)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根据布伦特兰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潜藏的判断是,现今的发展模式满足了当代人的需要,但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已构成了危害。由于当代人与后代人相比较起来具有较大的“先发”优势,即客观上使用和占有资源的机会更大,当代人很难抑制自己过度使用和占有资源的冲动。因此,代际之间能否公平的讨论主要出自对未来世代发展机会的担忧上。显然,依据布伦特兰的定义,从财富在代际之间分配的公平性角度建立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就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之一;其核心仍然是如何看待自然和看待后代人的利益,以及用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去采取今天的行动。通常来说,社会财富应包括人造资本、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人造资本是人类活动创造的财富或产品,包括使用的机器、厂房、基础设施、道路和船只等。自然资本是自然界中可用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资产,包括各种自然资源、环境的净化能力以及各种环境和生态功能等。人力资本包括劳动力(含知识与技能)及相应在教育、健康与营养物方面的投资。一些学者认为,如果当代人留给后代人的财富总额不少于上代人留给当代人的财富总额的话,就可认为财富在代际之间的分配是公平的,即可维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但另一些学者认为,必须区分财富总额中的三种资本类型,应保持各类资本份额基本恒定,但允许其中某特定资本可以用另一种形式的资本来替代。即某种类型资本存量的减少是以同种类型资本的其他形式的资本来补偿,而非其他类型的资本。例如,对于自然资本而言,耗竭石油所得的收益不仅需要进行自然资本再投资,而且要保证后代所能获得的能源至少与我们今天所消耗掉的能源一样多。特别是要考虑自然资本的某些功能是不可替代的,如生态系统提供的清洁水源、净化空气、降解废弃物、维持CO2 平衡、过滤紫外线及新药开发库源等功能是不可能完全被替代的。总体看,追求代际之间总资本存量(尤其是自然资本)的不减少,保证环境(自然)资本的最低安全标准,是从经济学角度对可持续发展所给出的约束条件,作为宏观指导策略是具有借鉴启迪作用的。
2023-09-14 06:10:17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容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可持续发展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包括: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3.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持续性原则,强调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共同性原则,强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道义和责任。
2023-09-14 06:10:371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是什么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023-09-14 06:11:263

可持续发展的哲学理论依据主要是什么

不过题中强调的重点在可持续。也就是说不能只考虑发展的速度而是有把世界看成是相联系的系统。而A选项可以理解为系统的层次性,即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遵循系统优化的原理!这是我的一些观点,仅做参考!
2023-09-14 06:11:512

可持续发展理论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的主题,其中心内容是要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要求是代际公平[39~40]、代内平等、可持续利用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代际公平是指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不同的世代人之间在发展的条件、机会和能力上的纵向公平性。可持续发展要求当代人从人类延续生存和发展、世代更替的基本伦理出发,在满足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需求时,不对后代人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采取竭泽而渔式的利用方式。这既是当代人的义务,也是后代人的权利。代内平等是指当代人之间在发展的条件、机会和能力上的横向公平性。可持续发展要求当代人平等地享有发展机会和社会福利增加带来的成果。代内公平包括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国际公平是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利用全球公共资源上能得到公平对待。当代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差距越来越大,贫富相差悬殊,发达国家以占全球20%的人口消费了全球80%的资源,而占全球人口80%的发展中国家则仅消费了全球20%的资源。如美国的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1/20,却消耗了世界能源总量的1/5,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全球第一,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41],这显然与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不相容的。同时,两极分化也特别不利于广泛推行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38]。代内公平特别强调要消除贫困。因为“贫困和饥饿的人为了生存,将频繁地破坏他们周围的环境。他们会砍伐森林,他们的牲畜会导致牧场超载,他们会过度利用边际土地,人口数量的增长会导致本来已人满为患的城市更加拥挤。[42]”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国内公平虽然可以通过一国政府的政策工具进行某种程度的调整与保证,但这并不表明国内公平可以轻易实现。事实上,没有真正的国内公平,就没有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虽然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有很大的不同,但国内公平主要体现在区域之间的公平、城乡之间的公平、贫富间的公平、家庭间的公平以及性别间的公平等领域却又是基本相同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大国,相对来说,中国近些年来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贫富的两极分化、城乡间的差别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大趋势[43]。因此,中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就要更多地考虑国内公平问题。可持续利用原则是指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对于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指的是在保持它的最佳再生能力前提下的利用。对于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指的是保持和不以使其耗尽的方式的利用。可持续利用的核心是利用的“度”。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必须有“度”。这个“度”就是自然资源的再生和永续能力[44]。除了上述三个可持续性发展的一般原则外,许多研究学者还从具体的操作层面探讨社会实践活动中应遵循的原则。其中经济学家赫尔曼·戴利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可操作性的三原则:使用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得超过可再生资源的更新速度;社会排放污染的速度,不得超过环境对污染的吸收能力;社会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得超过作为其替代品、可持续利用的可再生资源的开发速度[45]。即非再生资源使用原则是将非再生资源的开采所得的收益分解为两个部分,即收入流和投资流。投资流应该投入对这种非再生资源具有替代作用的再生资源中,这样可以保持资源的动态平衡[38]。当不可再生资源利用枯竭时,由可再生替代资源维持相同的消费水平。如对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的开采,应该将得到的一部分收益用于可替代的生物资源的研究与开发,以保证在油气资源减少时,有其他可再生资源进行替代,从而保证发展过程中资源的替代性。
2023-09-14 06:12:111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有哪些?

以人为本
2023-09-14 06:12:322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原则是什么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可持续发展 三,社会可持续发展 持续发展,重视协调的原则、科教兴国,不断创新的原则、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的原则、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
2023-09-14 06:12:511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自此以后,各国致力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意,现时已拟出的定义已有几百个之多,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程进行反思的结果,是人类为了克服一系列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特别是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广泛的生态破坏,以及它们之间关系失衡所做出的理性选择,“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依赖互为加强的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这一问题也极为关注。1991年,中国发起召开了“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会议”,发表了《北京宣言》。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世界首脑会议上,中国政府庄严签署了环境与发展宣言。1994年3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为了支持《议程》的实施,同时还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党中央、国务院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号召全国人民积极参与这一伟大实践。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可持续发展-意义 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作为代价。为了人类自身,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通过许许多多的曲折和磨难,人类终于从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念中醒悟过来,认识到两者协调统一的可能性、终于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必须爱护地球,共同关心和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并开创了一条人类通向未来的新的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有: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简称PRED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人类应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不损害他人和后代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保证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地区、个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同样拥有发展的条件和机会。它的要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应负的责任,并有与之相应相应的道德水准。60年代末,人类开始关注环境问题,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人类环境”的概念,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成立了环境规划署。1987年4月27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人类在与自然界进行漫长斗争的时候,虽然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然而,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1992年6月3日至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官方对可持续发展讨论的一个高峰。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以及《二十一世纪议程》。到了今天,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越来越频繁,环境与生态的危机也越来越强烈和深刻了。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为了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依照下列原则来使用各种自然资源: (1)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粮食、衣服、住房、就业等)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2)人口发展要与生态系统变化着的生产潜力相协调; (3)像森林和鱼类这样的可再生资源,其利用率必须在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内,使其不会耗竭; (4)像矿物燃料和矿物这样不可再生资源,其消耗的速率应考虑资源的有限性,以确保在得到可接受的替代物之前,资源不会枯竭;(5)不应当危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土壤和生物,要把对大气质量、水和其他自然因素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 (6)物种的丧失会大大地限制后代人的选择机会,所以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好物种。环境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密切相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已成为当代环境与发展关系中的主导潮流,作为一种新的观念和发展道路被人们广泛接受。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可持续发展-性质 “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我国有的学者对这一定义作了如下补充: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还有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出发定义可持续发展的。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教授则认为,“持续发展是一种具有经济含义的生态概念:一个持续社会的经济和社会体制的结构,应是自然资源和生命系统能够持续维持的结构。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或两个关键组成部分:“需要”和对需要的“ 限制” 。满足需要,首先是要满足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对需要的限制主要是指对未来环境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限制,这种能力一旦被突破,必将危及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决定两个要素的关键性因素是:(1)收入再分配以保证不会为了短期存在需要而被迫耗尽自然资源;(2)降低主要是穷人对遭受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暴跌等损害的脆弱性;(3)普遍提供可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如卫生、教育、水和新鲜空气,保护和满足社会最脆弱人群的基本需要,为全体人民,特别是为贫困人民提供发展的平等机会和选择自由。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可持续发展-六大领域推进可持续发展 为了全面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印发了原国家计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这是进一步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文件,同时也是对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的积极响应。《纲要》提出我国将在六个领域推进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方面,要按照“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的动态调整原则,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全方位逐步推进国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初步形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体系。社会发展方面,要建立完善的人口综合管理与优生优育体系,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医疗卫生体系、劳动就业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大幅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灾害监测预报、应急救助体系,全面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资源保护方面,要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水、土地、能源、森林、草地、矿产、海洋、气候、矿产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建立重要资源安全供应体系和战略资源储备制度,最大限度地保证国民经济建设对资源的需要。生态保护方面,要建立科学、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形成类型齐全、分布合理、面积适宜的自然保护区,建立沙漠化防治体系,强化重点水土流失区的治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绿地建设,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环境保护方面,要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展流域水质污染防治,强化重点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加强重点海域的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环境保护法规建设和监督执法,修改完善环境保护技术标准,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环保产业发展。积极参与区域和全球环境合作,在改善我国环境质量的同时,为保护全球环境作出贡献。能力建设方面,要建立完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法律制度,加强执法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媒体,全面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监测评价系统,建立面向政府咨询、社会大众、科学研究的信息共享体系。为了落实上述任务,《纲要》提出了六项保障措施。一是运用行政手段,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水平,二是运用经济手段,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投入机制,三是运用科教手段,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四是运用法律手段,提高全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法制化水平,五是运用示范手段,做好重点区域和领域的试点示范工作,六是加强国际合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人类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高度概括,不仅要考虑自然层面的问题,甚至要在更大程度上考虑人文层面的问题。因此,许多文献研究可持续发展,都把视野拓展到了自然和人文两个领域,不仅要研究可持续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与自然生态问题,还要研究可持续的人文资源、人文环境与人文生态问题。从单纯地关注自然—社会—经济系统局部的自然属性,到同时或更加关注社会经济属性,以把握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寻找全球持续发展的途径,这是现代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环境社会学与社会生态学兴起的根源。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可持续发展-评论 自20世纪末以来,由于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各种“生态问题”,因而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备受人类关注的热门话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也日益深入人心,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付诸实践,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质的飞跃。但就目前情况看,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仍不尽一致,甚至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尚未形成共识,如人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问题。这就直接关涉到如何把握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以至能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一、人在与自然关系中的主体地位所谓人的主体地位,是指人在与自然界关系中的一种位置,即在这种关系中,人是主体,自然界是客体。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有不同角度和不同的层次,“主—客”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方面,但不能涵盖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部。因此,人与自然的“主—客”关系的确立也是有范围的,其作用也是有限度的。一般地说,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确证,一是从存在论(事实)的角度看,人与自然界中其他存在物(生命的、非生命的)一样,同属于自然生态系统构成中的一份子或一个组成部分,人与其他自然存在物就是一种“平等”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人与其他自然物之间难以区分谁为主、谁为客关系。二是从价值论(价值)的角度看,人类具有不同于其他自然存在物的特殊属性,具有其他存在物所不具备的自主性、创造性,人源于自然而又超越于自然,人可以把人以外的自然物作为认识、利用和改造的对象,使直接的自然物或被人改造过的自然物为人所用、为人服务。同时,人还具有认识和改造自身的自觉性和能力,也就是在人类针对自然界的有意识、有目的活动中,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和对人类自身的自觉改造是一致的,在改造自然中使人类自身得到改造。“自觉地”改造自身与“积极地”改造自然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与互利。可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主体地位主要是在“价值论”的意义上构成的“主—客”关系中得到确证的。但是,人的实践和自然科学研究证明,即使是在“存在论”的意义上,人类的活动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主体性,“由于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非常广泛,不断地改变或影响地球的自然环境,已经成为生物生态系统中的主导性生态因子”。概而言之,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主体地位的内涵主要表现为:(1)人依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积极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实现主体客体化;(2)人通过实践活动将外在于人的自然“内在化”以充实、完善和发展人自身,实现客体主体化;(3)人的主体地位的实质在于人是目的。就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而言,人具有目的价值,自然界具有手段价值。因为就人类而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与有效地处理,都必然以是否符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作为最终的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当然,这并不否定自然界在人们活动面前确证它存在的客观性和独立性,即自然界可以独立于人而存在,它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和本质。但是,自然界的存在及其规律的“价值”是人的存在及其需要所赋予的。一方面,自然界存在及其规律对人作为目的及其实现有制约作用,也就是说,人在自然界面前不能“为所欲为”,必须承认自然界的真实存在,尊重自然规律;另一方面,自然界存在及其规律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为人的生存及其发展提供了条件,为人的活动服务,为人的目的实现服务。这就是人的主体地位的基本涵义,也是人与自然之间“主—客”关系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规定,正是人的主体地位确定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性质,确定了人的活动和自然界作用的范围。、望采纳 谢谢
2023-09-14 06:13:171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体现在哪里?请举几个例子。谢谢!u263a

超市有偿使用塑料袋;开发太阳能;国务院2009.12.3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计划》,并指出要把《规划》事实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保护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要把黄河三角洲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绿色、生态、品牌产业基地。就是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等一类的...
2023-09-14 06:13:302

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有哪些

第一个理论就是地域分异理论。旅游资源的特性、区位和环境共同组成旅游资源开发的地域条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和分异规律是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地域性形成的背景条件。在《论我国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地域性》这篇文章中,就探讨了我国旅游资源的地域特征和我国自然地理地域差异的关系,认为在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旅游的地域分异性,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旅游区划分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途径之一。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和人文环境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和复杂性,我认为在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性的基础上,进行旅游资源区划,寻找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可以提高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第二个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两个基础:其一,旅游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组成因子,旅游资源的开发应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其二,旅游资源的强度与可利用的潜力是区域旅游发展的基本动力,以资源为导向的旅游开发应在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进行,以市场为导向的开发要协调自然、社会环境的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前提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保护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同实现。第三个理论是系统性理论。旅游资源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要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效益。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从整体布局出发,进行系统的规划,分析资源、基础设施、客源市场和投资条件等,分步骤、有重点,循序渐进,依次进行。运用系统论的思想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利于明确重点、分清主次,使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周围环境和其他地区相和谐,在整体上具有层次感和完整性。 第四个理论是区位理论。运用最多的就是点-轴开发理论。“点-轴”系统理论是区域资源开发的基础,它是我国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根据中心地理论、空间扩散理论和增长极理论提出的。《南疆铁路沿线旅游资源“点—轴”开发模式研究》就是以“点—轴”开发模式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南疆地区铁路沿线旅游资源的类型和空间分布特点,从而提出了开发旅游资源的构想。我国旅游资源无论是从国家层面、地带层面还是省级层面、小区域层面分布严重不平衡,旅游资源这种空间分布的不平衡通过点轴串联,可以优化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发挥辐射带动功能,从而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第五个是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的概念,提出了旅游地的演化经过6个阶段,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旅游资源的开发也需要根据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分析旅游地所处的阶段,“对症下药”,考虑对旅游资源是深度开发,较小规模改造,再调整还是考虑关闭等等。一个地区的旅游生命周期特点源于资源特点,二资源开发也应以此理论为基础,在不同阶段进行不同层次的开发与改造,从而促进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六个是旅游者行为理论。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为了满足人类的身心需求,在开发当中必然需要考虑旅游者的行为模式,充分了解旅游者的身心需要,在此基础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本层次游览观光,提高层次娱乐、购物,专门层析休养、疗养、会议、宗教朝拜等。此外,还包括旅游者的决策行为、旅游者的空间行为等等。只有充分考虑旅游者的行为动机,才能设计开发出满足旅游者需要的旅游产品,这样的旅游资源开发才更为有效,更为合情合理。
2023-09-14 06:13:401

可持续发展旅游是平衡哪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平衡发展?

可持续发展旅游是平
2023-09-14 06:13:492

可持续发展理论谁提出的

世界环发委员会提出来的。世界上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是1987年由布伦特兰夫人担任主席的世界环发委员会提出来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
2023-09-14 06:13:581

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1. 公平性原则:人类活动不应损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平衡,应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实现资源的有序利用和环境的友好保护。2. 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活动应考虑到后代的生存和发展,要遵循生态规律,保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使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影响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3. 共同性原则:需要全球社会共同努力,共同采取行动,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包括国际合作、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人类应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不损害他人和后代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发展。这需要我们加大力度,在保证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的同时,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同样拥有发展的条件和机会。这样,最终我们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023-09-14 06:14:322

历史发展告诉我们可持续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什么?

  从1962年《寂静的春天》的发表引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争论到1992年正式确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才使得中国人民对环境问题高度重视。但是,这是一条必经之路,无论是对全世界而言还是对中国而言,可持续发展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经之路,原因有一下几点:  第一: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1968年,米都斯领导的17人参考人口、工业发展、粮食、污染和不可再生资源提交了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得出地球资源有限,必须要抑制增长的结论。例如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化石能源,石油、天然气,他们都是千百万年前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枯竭,便无法恢复。而人们正在毫无节制的开采,丝毫不考虑后果,长此以往,我们的子孙后代甚至是我们,将面临资源枯竭的危险。所以,为了在满足我们的需求的条件下不损害后代的利益,我们只能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二:人类的生命生活、社会发展需要环境这一物质基础。环境是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制约因素,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可以直接促进和支持经济的发展。人口发展作为社会过程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环境是人类自身生产的物质基础和制约因素,若人口增长失控,作为社会消费主体、人口过多,对环境构成巨大压力,将会造成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人们总是努力发展科学技术,但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增强了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同事,也大规模地改变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改变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系统,建立在学技术成果之上的现代化工业的迅速发展,造成了许多环境问题,有些甚至给环境带来了不可逆转的损害。人们对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和全球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逐渐取得深刻一致的认识,找到了环境问题的根源,找到了解决环境问的正确道路。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所以,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在发展科技、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有助于保护环境。  第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代代繁衍、生生不息的保障。人类的一些无控制的或无计划的活动使环境日趋恶化。森林的砍伐,土壤与水质的恶化和沙漠化已达到惊人的程度,并严重的危及世界大片土地的生活条件。有害的环境状况引起的疾病继续造成人类的痛苦。大气变化,海洋和内陆水域的污染,滥用和随便处置有害物质,以及动植物物种的灭绝,将进一步威胁人类的环境。例如,臭氧层的破环使得接近空洞地区的皮肤癌的发病率明显升高,由于紫外线的辐射,海洋内的生物大量死亡,甚至物种灭绝。再比如,已经消失的罗布泊,原本由于是各个河流的汇集处,河流清澈、绿树环绕。但是,由于两岸人口的剧增,由于人们毫无节制的用水,造成了河流的严重污染,最后直接导致了罗布泊的消失,即使是生命力无比坚韧的胡杨林也是成片的死亡。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但是全球的共同目标,更是为了我们自身的利益与安全,可持续性发展是我们的唯一出路,环境的灭亡将直接导致人类的灭亡,所以,它是一个必然趋势。  第四:可持续化的进程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下具有可持续性的综合国力。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发展能力、政府调控能力、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从可持续发展意义上考察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需要分析当前该国所拥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能力,而且需要研究支撑该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变化趋势。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去衡量综合国力,使综合国力竞争统一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框架内,从而适应社会、经济、自然协同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观念、作用、评价标准等方面对综合国力进行全面的再认识。显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内涵决定了在提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关键手段,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基础,经济系统的健康发展是条件,社会系统的持续进步是保障。当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些问题既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也使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综合国力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难度。在目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要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都无法回避科技、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同社会的协调与整合。随着《21世纪议程》的出台,中国也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实行四大战略和四大任务,这已经不单单是中国历史上迈出重要的一步更是世界上一个历史性的抉择,因为它关系着全世界人民的命脉。中国要迎合世界发展的现状,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适应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的趋势,在此基础上走出自己的道路。  综上所述,环境无论在经济还是生活、社会还是个人、国家还是世界都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为了让历史的车轮不断转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是一个必然途径。只有坚持这一思想不动摇,我们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代与代之间的平等,才能有助于我们生生不息地生活在这个宝贵的星球上。
2023-09-14 06:14:431

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以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为三大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共同、协调、公平、高效、多维的发展。1、公平性原则所谓公平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本代人的公平即代内之间的横向公平;另一方面是指代际公平性,即世代之间的纵向公平性。可持续发展要满足当代所有人的基本需求,给他们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过美好生活的愿望。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也要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因为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2、持续性原则这里的持续性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力的能力。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保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这就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要合理开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再生性资源能保持其再生产能力,非再生性资源不至过度消耗并能得到替代资源的补充,环境自净能力能得以维持。3、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全球的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必须争取全球共同的配合行动,这是由地球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所决定的。因此,致力于达成既尊重各方的利益,又保护全球环境与发展体系的国际协定至关重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要共同促进自身之间、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协调,这是人类共同的道义和责任。可持续发展定义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或两个关键组成部分:“需要”和对需要的“限制”。满足需要,首先是要满足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对需要的限制主要是指对未来环境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限制,这种能力一旦被突破,必将危及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中的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决定两个基本要素的关键性因素是:1、收入再分配以保证不会为了短期生存需要而被迫耗尽自然资源。2、降低主要是穷人对遭受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暴跌等损害的脆弱性。3、普遍提供可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如卫生、教育、水和新鲜空气,保护和满足社会最脆弱人群的基本需要,为全体人民,特别是为贫困人民提供发展的平等机会和选择自由。
2023-09-14 06:15:271

可持续发展原理 基本原则是什么

1、可持续发展理论(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以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为三大基本原则。 2、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共同、协调、公平、高效、多维的发展。
2023-09-14 06:15:451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有哪些理论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逐步认识和热切关注,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人口剧增、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给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资源带来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严重危害世界各国的健康、稳定发展,人类迫切需要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人们为寻求一种新的长期发展模式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这种模式可以达到环境和资源都能承受的程度。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大会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概念,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三个方面。参考《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旅游可持续发展可以被认为是在保持和增强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目前游客和旅游地居民当前的各种需求。旅游可持续发展实质,即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形成一个整体,以协调和平衡彼此之间的关系,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的统一。
2023-09-14 06:16:141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背景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自此以后,各国致力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意,现时已拟出的定义已有几百个之多,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最广泛采纳的定义,是在一九八七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其亦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作为代价。为了人类自身,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通过许许多多的曲折和磨难,人类终于从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念中醒悟过来,认识到两者协调统一的可能性、终于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必须爱护地球,共同关心和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并开创了一条人类通向未来的新的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有: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简称PRED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人类应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不损害他人和后代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保证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地区、个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同样拥有发展的条件和机会。它的要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应负的责任,并有与之相应相应的道德水准 60年代末,人类开始关注环境问题,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人类环境"的概念,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成立了环境规划署。1987年4月27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人类在与自然界进行漫长斗争的时候,虽然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然而,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1992年6月3日至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官方对可持续发展讨论的一个高峰。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以及《二十一世纪议程》。到了今天,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越来越频繁,环境与生态的危机也越来越强烈和深刻了。 为了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依照下列原则来使用各种自然资源:(1)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粮食、衣服、住房、就业等)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2)人口发展要与生态系统变化着的生产潜力相协调;(3)像森林和鱼类这样的可再生资源,其利用率必须在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内,使其不会耗竭;(4)像矿物燃料和矿物这样不可再生资源,其消耗的速率应考虑资源的有限性,以确保在得到可接受的替代物之前,资源不会枯竭;(5)不应当危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土壤和生物,要把对大气质量、水和其他自然因素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6)物种的丧失会大大地限制后代人的选择机会,所以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好物种。 环境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密切相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已成为当代环境与发展关系中的主导潮流,作为一种新的观念和发展道路被人们广泛接受。 补充:可持续发展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我国有的学者对这一定义作了如下补充: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还有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出发定义可持续发展的。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教授则认为,“持续发展是一种具有经济含义的生态概念……一个持续社会的经济和社会体制的结构,应是自然资源和生命系统能够持续维持的结构。”   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或两个关键组成部分:“需要”和对需要的“ 限制”。满足需要,首先是要满足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对需要的限制主要是指对未来环境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限制,这种能力一旦被突破,必将危及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决定两个要素的关键性因素是:(1)收入再分配以保证不会为了短期存在需要而被迫耗尽自然资源;(2)降低主要是穷人对遭受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暴跌等损害的脆弱性;(3)普遍提供可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如卫生、教育、水和新鲜空气,保护和满足社会最脆弱人群的基本需要,为全体人民,特别是为贫困人民提供发展的平等机会和选择自由。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下具有可持续性的综合国力。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发展能力、政府调控能力、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从可持续发展意义上考察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需要分析当前该国所拥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能力,而且需要研究支撑该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变化趋势。关于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研究,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条件、机制和准则为据,全方位考察和分析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各构成要素在国家间的对比关系及其各要素对综合国力的影响,系统分析和评价综合国力及各分力水平,对比分析并找出不足,同时提出相应对策和实施方案,以期不断提升综合国力,达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去衡量综合国力,使综合国力竞争统一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框架内,从而适应社会、经济、自然协同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观念、作用、评价标准等方面对综合国力进行全面的再认识。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价值准则是国家在保持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推动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内的广义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显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内涵决定了在提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关键手段,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基础,经济系统的健康发展是条件,社会系统的持续进步是保障。当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些问题既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也使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综合国力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难度。在目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要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都无法回避科技、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同社会的协调与整合。因而详细考察这些要素在综合国力系统中的功能行为及相互适应机制,进而为国家制订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知识化、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类世界将进入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时代。谁在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上占据优势,谁便能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与保障,创造更大的时空与机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将成为争取未来国际地位的重要基础和为人类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标志之一。在这样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需要把握决定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需要清楚自身的地位和处境、优势和不足,需要检验已有的同时制定新的竞争和发展战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的总体战略目标.
2023-09-14 06:16:241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

【答案】:资源稀缺论 效率利用论 极限增长论 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论 绿色发展论
2023-09-14 06:16:331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意义

  可持续发展首先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倡导保持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它号召人们在增加生产的同时,必须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明确提出要变革人类沿袭已久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调整现行的国际关系。这种调整与变革要按照可持续性的要求进行设计和运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意义包含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传统方式的反思和否定,二是对规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理性设计。就理性设计而言,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工业应当是高产低耗,能源应当被清洁利用,粮食需要保障长期供给,人口与资源应当保持相对平衡等许多方面。  可持续发展"一词一经提出即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得到认同并成为大众媒介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这反映了人类对自己以前走过的发展道路的怀疑和摈弃,也反映了人类对今后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的憧憬和向往(尽管尚有若干模糊)。人们逐步认识到过去的发展道路是不持续的,或至少是持续不够的,因而是不可取的。唯一可供选择的道路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类的这一反思是深刻的,反思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得以在全世界不同经济水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取得共识和普遍认同的根本原因。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可以争取实现的目标,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投身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也正是可持续发展理论风靡全球的重要原因。
2023-09-14 06:16:431

区域经济学:什么将是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经济矢量的合成和资源的有效配置王见定 李颖伯{摘要} 按照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经济变量是以标量的形式出现的。本文提出:经济变量实质上是一种矢量。但又不同于物理学中的矢量,有其自身的合成规律。资源的有效配置其实是经济矢量合成的一种形式。本文以一些实例对经济矢量合成的法则进行说明,并进一步阐述这一理论在经济活动中的指导意义。(内容简介:经济学新理论)4吨混凝土和1吨盘钢构成一个5吨的混恁土构件;一个缸的发动机、一个底盘、一个车身构成一辆轿车;一个显像管、一个复杂的线路和一个壳体构成一个精美的电视机;一个美容师半个小时的劳务加上对各种美容美发器械及化妆品的使用,产生了一个时髦的发型;一位外科大夫4个小时的手术以及四个同事的合作、医疗器械和各种药物的使用完成了一个心脏手术....这些都是经济矢量合成的事例。 混凝土4吨和1吨盘钢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变量,像这样既有大小又有一定流向的经济变量,我们定义为经济矢量。4吨混凝土和1吨盘钢构成了一个5吨的混凝土构件,可以看成两种经济矢量的合成。它们之间的比例是一定的,是由构件的用途决定的,而且这种比例将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变化(当然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如果现在有5吨混凝土和1吨盘钢,也只能构成5吨的混凝土构件,多生产的1吨混凝土在这一组合中是无用的。这就是经济矢量的合成法则。这个法则对于不同的经济矢量之间是不同的。这种经经济矢量的合成可以在多个经济矢量中进行。例如一个发动机、二个车身、二个底盘也只能构成一辆轿车,其中的一个车身、一个底盘是多余的。以上例子已说明了经济矢量概念是客观的,也说明经济矢量是按一定法则合成而产生社会的综合效益。这种法则在一定时期具有相对稳定性,它取决于合成商品和劳务的质量要求,也取决于届时的生产水平。 通常,我们在经济学教科书中见到的资源的有效配置,实际上也可看成是一种经济矢量合成的实例,有效的含义就在于不进行多余的生产。当然一种商品和劳务是否是有效的,还取决于价格和周围的环境。例如:一辆奔驰轿车,就它的发动机、底盘、车身以及其他一切配套设施都是可以说是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其10万美元的价格,相对一般市民来说,就不能说是完全有效的。而对于中产阶级来说却可以看成是一种有效的配置。或者就环境而言,在经济发达国家的美国、西欧它可能是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当然也不能超过一定的数量)。而在那些经济正处在发展中乃至落后的地区,它就不能算是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 世界上,任何国家,不管它是发达的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国家,都面临着对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资源不同程度的无效开发和无效配置,将造成有效资源的大量浪费、环境的严重污染乃至经济危机。 近20年来,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就实质而言,就是对各种资源进行更有效的开发,对各种资源进行更有效的配置。目前我国进行的下岗再就业工程实质上就是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活动。所谓新的经济增长点,就是某些地区、某企业、某产品基本上达到了某些资源的有效配置。我们认为,当这种有效配置的覆盖面达到50%的时候,由于经济活动的惯性,全国经济将出现全面好转,展示强大的生命力。就一个地区而言,整个经济活动达到80%的有效将是非常理想的,100%的有效是不存在的,既使是在发达国家美国也至少有20%的无效生产,它需要通过调整,甚至破产来达到有效。 参考文献{1}Samueclson and Nordhaus:“Economics”,12th,Ed,McGraw-Hillco.NewYorK,1985.{2}Parkins:“Modem.Macroeconomics”,Prentice Hall,Canada,1980.{3}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译本,三联书店,1957.{4}克莱因:《凯恩斯的革命》中译本,商务印书店,1980.{5}罗宾逊、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中译本,商务印书店,1982.{6}高鸿业、吴易乙:《现代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7}王见定:《国民经济行业排列的有序化与经济矢量》,第15届国际统计大会论文集,土耳其,1997.{8}王见定:《社会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统一》,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第160-162页。.{9}王见定、李颖伯:《经济矢量的合成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国际社会和经济发展大会论文集,1998
2023-09-14 06:16:522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含义及其相关理论

可持续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我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基础薄弱,选择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华民族彻底摆脱贫困、创建高度文明的明智选择。 从自然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持续性概念最早由生态学家提出,即所谓生态持续性,旨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之间的平衡。可持续发展可用三维结构来定义:1)时间维:既考虑当代人的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2)空间维:既考虑本地域人的发展,又考虑其他地域人的发展,既满足本地域人的需求,又不对其他地域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3)需求维:既考虑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又要满足人类受教育、医疗保健、文娱体育、优美环境和社会福利等精神方面的需求,还应当考虑包括政治民主以及人权等方面的正当需求
2023-09-14 06:17:001

可持续发展理论什么时候开始提出?

中国什么时候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2023-09-14 06:17:212

如何看待可持续发展概念中环境、经济和社会三者的权衡问题

经济是基础,但搞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结合环境和社会方面的深远影响。
2023-09-14 06:17:362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18世纪中叶,西方国家先后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在这之后的100多年中,人类创造了比人类有史以来的创造还要多的物质财富,人类被一种假象所迷惑:似乎自然环境可以向人类提供无限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服务,人类可以随意支配和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人类对环境无需承担责任,无需管理,只需索取和改造。在这段时间内,人类开始大规模改变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改变环境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系统;也开始大规模无限制地开发自然资源,同时向环境排入一些原来自然界所没有的化学合成物质。这使得人类在享受现代工业化革命所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开始遭受到环境的报复。发生在上个世纪中期的举世闻名的“八大公害事件”就是最好不过的证明。人类已开始认识到:人和自然是有机整体,人类任何作用于自然的行动都会引起自然的反响。虽然支配经济活动的是经济规律,但绝不能违反自然规律,不能不考虑经济活动将给自然造成的后果。人和自然的关系已不是谁主宰谁的主仆关系了,如果人类奴役自然,得到的将是加倍的惩罚。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一书是人类开始关心环境问题的标志,也是人类开始重新认识人与环境关系的起点,自此后,第一次环境革命便首先在工业发达国家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1972年6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在这次大会上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如果将今天的时代称为“环境时代”的话,那么斯德哥尔摩会议可以说就是环境时代的最重要的里程碑。同年,《增长的极限》发表。该报告虽然有些不足,但它尖锐地指出了地球潜在的危机及人类所面临的困境,使得人们对发展过程中的人与自然的不协调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有力地促进了全球的环境运动,也促使人们开始思考和自问题:人类的发展能否继续下去?我们过去的发展模式是否是可持续的?我们应该寻找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去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困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术语而第一次明确地阐述是在1980年《世界资源保护》大纲中,它改变了过去就保护论保护的做法,而是把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发展经济以满足人类的需要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保护性地合理利用生物圈。两者结合的目的是既要使目前这一代人得到最大的持久性利益,又要保持其潜力,以满足后代的需要和愿望。这一定义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奠定了基本的轮廓。此后,可持续发展就常见于众多的国际性讨论中了。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坏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贯穿了整个报告,它对当前人类发展与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价,并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就像狂飙一样席卷全球,并成为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理论基调。这是人类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183个国家和地区、数十个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代表参加,盛况空前。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和文件,特别是《21世纪议程》,它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就政治平等、消除贫困、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生产方式、立法、国际贸易、公众参与(特别是妇女、青年和社区群众),以及加强能力建设和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在许多重要行动领域达成共识,为迎接下个世纪做出了必要的准备。
2023-09-14 06:17:441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尚处于探索阶段,主要有以下理论:  (一)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是系统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环境巨系统,是人地关系系统及其可持续发展演化。可持续发展最初源于系统论的思想,运用系统论思想看待区域或持续发展问题,才能使之得到较为完美的解答,  (二) 人地关系理论:人是地球这个自然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也是相互促进的。最近才真正提出天人合一理论,即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的联系和协调发展观点,才算较为科学、客观的认识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系统间有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的功能,但其调节功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出限度回使其恶性运行,系统发展难以持续。  (三)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将人纳入生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人类占据主导地位,但不能摆脱自然生态过程的制约。生态系统理论主要研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承载力、系统变化机制,保证持续农业、资源环境的持续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恢复,创造良好生态环境。  (四) 资源环境价值论:即环境和资源的经济化运作,就是以经济的观点研究和评价环境和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以适当的投入、产出核算体系来测算资源的消耗并指导其保护和再生产。抛弃资源无限性观点,确定环境生态资源的价格体系,以提供一个环境资源经济化运作的判断标准,最终把环境与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新的角度来审视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和效益。   (五) 经济学的理论和基本原理:用再生产理论研究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相互关系,社会再生产过程由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组成。这三种再生产间存在着相互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只有人口、社会、经济、自然的和谐发展,三种再生产才能顺利实现,从而实现社会再生产的不断循环并周而复始的进行.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有利于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农
2023-09-14 06:17:541

可持续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三个方面,即: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1.全面发展观。这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范畴的认识,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经济是一个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力量。同时,他们也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认为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 2.协调发展观。这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形态的认识,就是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其中,物质文明所体现的是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制度相依存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精神文明所体现的是科学、文化、宗教、艺术、道德、伦理、哲学、经济、政治、法律等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政治文明所体现的是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它是反映特定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的标志。三个文明中的每个文明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作用、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物质基础,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可以推动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思想道德及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政治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的性质和物质文明发展的方向,进而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程;精神文明可以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提供思想引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人类文明的进步主要体现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上。 3.可持续发展观。这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时效的认识,就是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上个世纪70年代,围绕着“环境危机”、“石油危机”和罗马俱乐部提出的《增长的极限》,全球曾经爆发了关于“停止增长还是继续发展”的争论。联合国指定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经过长期研究,于1987年发布了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中国党和政府不仅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艰巨性、紧迫性和长期性,而且作出了不懈努力。 应该说,新的科学发展观涵盖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发展、人和自然和谐等多重关系,构成了一个新型的综合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在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温 总理要求: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3.坚持城乡协调发展。4.坚持区域协调发展。5.坚持可持续发展。6.坚持改革开放。7.坚持以人为本。
2023-09-14 06:18:171

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交通理论有哪些

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交通理论如下。1、发展科学交通,运用科学技术发展城市交通,要能满足城市建设和扩建的需要,保证交通畅通。2、发展环保交通,节约土地,特别是保护耕地,发展立体交通,积极寻求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3、发展便捷交通,将循环交通与放射交通相结合,缓解市中心交通压力,增强各场所通达性。4、发展安全运输,建立健全预警机制,检查后勤力量。
2023-09-14 06:18:331

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最早出现于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1981年,美国布朗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随后,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2023-09-14 06:18:551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核心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核心是什么如下:“可持续发展”思想强调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目标是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其核心思想包括1、可持续发展并不否定经济增长2、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3、可持续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4、可持续发展承认自然环境的价值5、可持续发展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有利因素扩展资料可持续发展着重于从自然属性定义较早的时候,持续性这一概念是由生态学家首先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它旨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间的平衡。1991年11月,国际生态学协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联合举行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成果不仅发展而且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从生物圈概念出发定义可持续发展,是从自然属性方面定义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代表,即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
2023-09-14 06:19:131

可持续发展的哲学理论依据主要是什么

不过题中强调的重点在可持续。也就是说不能只考虑发展的速度而是有把世界看成是相联系的系统。而A选项可以理解为系统的层次性,即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遵循系统优化的原理!这是我的一些观点,仅做参考!
2023-09-14 06:19:341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它的核心内容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旨在满足当前需求而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方式。它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以满足当前的人类需求,同时保护和提升自然资源,为未来世代创造可持续的发展条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强调在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方式应当是可持续的。这包括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提高生产力,同时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2. 社会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关注人们的社会福利、公平和包容性。它强调人权的保护、社会公正、教育、健康、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等社会问题的解决。3. 环境可持续性:环境可持续性重视保护和保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包括土地、水资源、空气和生物多样性。它强调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推动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减少污染、推动循环经济等环保行动。4. 跨代可持续性:跨代可持续性强调我们应该考虑未来世代的需求,并采取措施保护和维持资源供给,以确保其享有与当前世代相当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推动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以便满足当前和未来世代的需求。它旨在实现经济繁荣、社会公正和环境健康的有机结合,以确保人类和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2023-09-14 06:19:452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教育?请详细些.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价值自2002年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WSSD)以来,国际社会进一步强化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l 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当前,人类并没有因为进入新的世纪而出现生存状况的转机,相反,全球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深化。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理想,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思想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科学观、伦理观、教育观。必须把生态和环境维度整合入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各个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是追求人的发展,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教育与发展不仅仅是要求知识的积累、观念的更新,更要求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人是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核心,可持续发展教育强调与终身教育相结合,强调在不同阶段关注发展个人的意识、能力、态度与价值观,强调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和学会发展,使其能够有效地参与地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行动,以建立更具有公平性及可持续性的未来;使其具有整合环境、经济与社会问题的决策能力。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教育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这是使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人与自然、社会相和谐的人文价值。l 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教育自身变革的价值英国南岸大学斯蒂芬?斯特林(Stephen Sterling)提出,“我们现在正在训练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一个不可持续的世界里”,“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教育既是存在的问题的一部分,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教育在高层次上被当作更持续社会的关键,与此同时,它又在一个不可持续的社会的再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如果要实现教育作为更可持续社会的变革的动因和潜力,我们必须把教育作为变革的主题给予充分的重视[1]。蒂芬?斯特林还认为:如果教育具备变革社会的能力,那么教育自身也要进行革命。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使教育范式具备变革能力的前提[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助理总干事约翰?丹尼尔先生在北京首届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论坛大会报告中提出:教育自身不仅是一个目的。它也是为达到可持续发展所要进行变革的强有力的动力。这意味着对教育体系、政策和实践的重新定向,使每一个人,无论年轻人或老年人,有能力根据当地的文化和背景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以解决我们共同的未来所面临的各种问题[3]。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站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重新审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促进教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步于新的境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关注高质量的教育,这种教育使学习者集中关注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例如:生存而不损害环境的途径;与周围的人和平相处的方式;解决不平等问题的办法;以及如何做一个积极的、有见识,推动可持续发展未来的公民等[4]。可持续发展教育要正视人类发展与进步所面临的问题,从教育的角度协调公民与社会创建适应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生活规范等,造就具有完善人类生存与发展环境、道德观念及相应知识与能力的一代新人?D?D为代际公平与人类永续发展着想、具有对此类问题的判别与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解决人类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育工作者的观念也必须要转变,从过去仅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教授转变到全面关注人的发展与人类发展的困境与前景之上,通盘考虑教育与个体及人类整体的和谐发展。为此,可持续发展教育将如何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如何使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这是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教育可持续发展自身可持续发展具有的教育价值。l 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文化建设的价值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演绎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关系渐变、文化形态演变的过程。与文化相联系的价值观念、多样性、知识、语言和对世界的看法,对一个国家如何对待可持续发展教育有很大影响。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决不仅仅是一些具体表现形式(例如歌曲、舞蹈、服饰……)的集合,而是人们通过存在、关系、行为、信仰和行动生活的一种方式,并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5]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使人类社会走出工业文明(黑色文明)的藩篱,走向绿色文明、生态文明的家园,是人类社会追求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理论所强调的和谐、协调、持续发展来看,有效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则可以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人类文化形态,这也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6]。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进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间的往来与沟通日益增多。20世纪中后期以来,伴随着国际经济的一体化与全球化,世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日渐频繁,文化冲突此起彼伏。当前,多样性的世界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某些大国文化或强势文化对小国文化或弱势文化构成了严重的冲击与威胁。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可持续发展应该关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格局与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倾向,教育应该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培养新型的公民。因此,有效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能够促进世界文化的和谐共存、共同繁荣与发展进步。l 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社会整体进步的价值从上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定义、目标以及特征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分强调其社会属性,在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始终将人与自然、社会联系在一起,要求平等、持续、整体、和谐。人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主体,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节奏与方向,起到决定性作用。人类的观念、态度、价值观支配着人类的行为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走向。奥尔认为如果没有积极的、参与的、知情的、有能力的公民,我们将看不到建设一个可持续社会的任何前景。也就是说,这种积极的、参与的、知情的、负责的、有能力的公民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国际实施计划”中强调:“可持续发展教育”基本上是价值观念的教育,核心是尊重他人,包括当代人和后代人,尊重差异与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我们居住的星球上的资源;教育使我们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我们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联系,这种理解是养成尊重的坚实基础;根据公正、责任、探索和对话,“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的,是要通过我们的行为和实践,使所有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不被剥夺,过上完全的生活。具体而言就是:尊重全世界所有人的尊严和人权,承诺对所有人的社会和经济公正;尊重后代人的人权,承诺代际间的责任;尊重和关心大社区生活的多样性,包括保护与恢复地球生态系统;尊重文化多样性,承诺在地方和全球建设宽容、非暴力、和平文化。因此,从这个意义角度分析,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对全人类的健康、和谐、协调发展具有其它形式的教育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对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具有不可或缺的重大意义
2023-09-14 06:20:342

为何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你说为了啥?你发展完了,你儿子孙子还怎么发展。字面上的意思就是那意思,这么直白的的句子还用问的吗?亲。
2023-09-14 06:20:504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

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可持续发展理论最本质的是创新,就是在价值观上从过去人与自然的对立转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种发展观是一种以知识为内核,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以社会文明为基础的新型文明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意义:,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一旦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就会出现灾难性后果;社会发展是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在把人类利益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的同时应尊重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把人们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改变了传统认识论对主客体关系的处理,即不再只是把客体当作主体认识和改造、征服与获取资源的对象,而主张在自然和社会发展可持续性的前提下,实现主体与客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2023-09-14 06:21:083

击鼓传花游戏规则是什么?

“击鼓传花”讲的是一种游戏规则,人们在击鼓声中传递花,鼓声停止时,花传到谁手上,谁就要受“惩罚”。其本意描述的是人们传递花的喜悦,鼓声越密,这种传递的喜悦感越强,而最终的“处罚”也越迷人。那么击鼓传花游戏规则是什么呢? 1、 首先击鼓传花这个游戏参加的人员必须在4人以上。 2、 参与游戏的人先围成一个圈,当击鼓的人开始击鼓时,花或者其他道具就开始传 3、 当击鼓的人停止击鼓的时候,花或者道具在谁的手里,那么街道花或者道具的人就必须按照要求表演节目。 4、 当街道花的人表演结束之后,花或者道具就从这个人开始传。 5、 击鼓的人响起音乐时,就要从表演节目的人开始传道具或者花。节目依此进行。 6、 在这期间接到花或者道具的人可能出于某种原因拒绝表演节目。 7、 为了避免"幸运者"不表演节目,建议提前请大家写好惩罚条。惩罚的话可以自己根据情况想。 关于击鼓传花游戏规则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2023-09-14 06:14:091

上海嘉会国际和沃德哪家好

上海嘉会国际,性质和排名。1、性质方面。嘉会国际医院是位于上海的外资控股、符合国际标准的综合医院;上海沃德医疗中心是由中国和美国医学专家联合创办的综合门诊部。2、排名方面。2023上海微创整形医院正规排名:上海嘉会国际医院第2名;上海沃德医疗中心医疗第4名。
2023-09-14 06:14:111

形容用心做事的成语词语-四字词语

【用心做事的成语】: 专心致志 【拼音】: zhuān xīn zhì zhì 【解释】: 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出处】: 《孟子·告子上》:“夫今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用心做事的成语】: 聚精会神 【拼音】: jù jīng huì shén 【解释】: 会:集中。原指君臣协力,集思广益。后形容精神高度集中。 【出处】: 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彰。” 【用心做事的成语】: 全神贯注 【拼音】: quán shén guàn zhù 【解释】: 贯注:集中。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出处】: 钱钟书《围城》:“人事太忙,不许我们全神贯注,无间断地专怀念一个人。” 【用心做事的成语】: 一丝不苟 【拼音】: yī sī bù gǒu 【解释】: 苟:苟且,马虎。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上司访知,见世叔一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 【用心做事的成语】: 小心谨慎 【拼音】: xiǎo xīn jǐn shèn 【解释】: 形容言行慎重,不敢疏忽。 【出处】: 《汉书·霍光传》:“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 【用心做事的成语】: 谨小慎微 【拼音】: jǐn xiǎo shèn wēi 【解释】: 谨、慎:小心,慎重;小、微:细小。过分小心谨慎,缩手缩脚,不敢放手去做。 【出处】: 《淮南子·人间训》:“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 【用心做事的成语】: 夜以继日 【拼音】: yè yǐ jì rì 【解释】: 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 【出处】: 《庄子·至乐》:“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孟子·离娄下》:“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用心做事的成语】: 废寝忘食 【拼音】: fèi qǐn wàng shí 【解释】: 废:停止。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出处】: 《列子·开瑞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南朝·齐·王融《曲水诗》序:“犹且具明废寝,昃晷忘餐。” 【用心做事的成语】: 心无旁骛 【拼音】: xīn wú páng wù 【解释】: 旁;另外的;骛:追求。心思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 【出处】: 冰心《谈信纸信封》:“有不少人像我一样,在写信的时候,喜欢在一张白纸,或者只带着道道的纸上,不受拘束地,心无旁骛地抒写下去的。” 【用心做事的成语】: 心无二用 【拼音】: xīn wú èr yòng 【解释】: 指做事要专心,注意力必须集中。 【出处】: 汉·桓谭《新论·专学》:“使左手画方,右手画圆,令一时俱成,虽执规矩之心,回剟劂之手,而不能成者,由心不两用,则手不并运也。” 【用心做事的成语】: 心无二想 【拼音】: xīn wú èr xiǎng 【解释】: 心思不能同时用在两件事上。指做事要专心,注意力必须集中。 【出处】: 汉·桓谭《新论·专学》:“使左手画方,右手画圆,令一时俱成,虽执规矩之心,回剟劂之手,而不能成者,由心不两用,则手不并运也。”
2023-09-14 06:14:111

单位通报批评

  单位通报批评范文   一、通报的概念   通报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用以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通报有关情况的公文。   通报的应用也比较广泛,可以用于表扬好人好事、新风尚;也可以用于批评错误,总结教训,告诫人们警惕类似问题的发生;还可以用来互通情况,传达重要精神,沟通交流信息,指导推动工作。   二、通报的特点   (一)典型性。不是任何的人和事都可以作为通报的对象来写的。通报的人和事总是具备一定的典型性,能够反映、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鲜明的个性。这样的通报发出后,才能使人受到启迪,得到教益。   (二)引导性。无论表扬性通报,批评性通报,还是情况通报,其目的都在于通过典型的人和事引导人们辨别是非,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弘扬正气,树立新风。   (三)严肃性。通报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严肃的。由于通报是正式公文,是领导机关为了指导面上的工作,针对真人、真事和真实情况制发的,无论是表扬、批评或通报情况,都代表着一级组织的意见,具有表彰鼓励或惩戒、警示的作用,因而其使用十分慎重、严肃。   (四)时效性。通报针对当前工作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而发。它的典型性、引导性都是就特定的社会背景而言的。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一件在当时看来具有典型意义的事实,时过境迁,未必仍具有典型性。因此,通报作用的发挥,与抓住时机适时通报是分不开的。   三、通报的分类   根据内容不同,通报可以分为表彰性通报、批评怀通报和情况通报三种。   (一)表彰性通报。是用来表彰先进单位和个人,介绍先进经验或事迹,树立典型,号召大家学习的通报。   (二)批评性通报。是用来批评、处分错误,以示警戒,要求被通报者和大家吸取教训的通报。   (三)情况通报。是在一定范围内传达重要情况和动向,以指导面上工作为目的的通报。   四、通报的结构、内容和写法   通报一般由首部、正文和尾部三部分组成。其各部分的格式、内容和写法要求如下:   (一)首部。通报的首部主要包括标道和主送机关两个项目内容。   1、标题。通常有两种构成形式:一种是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组成,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少数地方和单位违反国家规定集资问题的通报》;另外一种是由事由和文种构成,如《关于给不顾个人安危勇于救人的王*记功表彰的通报》。此外,有少数通报的标题是在文种前冠以机关单位名称,如《中共*市纪律检查委员会通报》;也有的通报标题只有文种名称。   2、主送机关。除普发性通报外,其他通报应该标明主送机关。   (二)正文。通报正文的结构通常由开头、主体和结尾等部分组成。开头说明通报缘由;主体说明通报决定;结尾提出通报的希望和要求。不同类别的通报,其内容和写法有所不同,现分述如下:   1、表扬性通报。一般在开头部分概述事件情况,说明通报缘由。由于它是作出通报的依据,因此要求把表扬对象的先进事迹交代清楚。如果属于对一贯表现好的单位或个人进行表彰,事实叙述不但要清楚明白,而且要注意详略得当、重点突击。主体部分通过对先进事迹的客观分析,在阐明所述事件的性质和意义的基础上,写明通报决定。结尾部分明确提出希望和要求,号召大家向先进学习。   2、批评性通报。在机关工作中使用的比较多,对一些倾向性问题具有引导、纠正的作用。批评性通报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对个人的通报批评,其写法和表扬性通报基本一样,要求先写出事实,然后在分析评论的基础上叙写通报决定,最后提出希望和要求,让大家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另一种是对国家机关或集体的批评通报。这种通报旨在通过恶性事故的性质、后果,特别是酿成事故的原因的.分析,总结教训,从而达到指导面上工作的目的,所以写法和表扬性通报略有不同。其正文主要包括叙写事实、分析原因、提出要求和改进措施等项内容。   也有的批评性通报,是针对部分地区或单位存在着的同一类问题提出的批评的。这类通报,虽然涉及的面比较广,但因其错误性质基本相同,所以写法上以概括为主,大体和情况通报相近。   3、情况通报。主要起着沟通情况的作用。旨在使下级单位和群众了解面上的情况,以便统一认识,统一步调,推动全局工作的开展。正文主要包括两项内容;通报有关情况;分析并作出结论。具体写法,有的是先摆情况,然后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有的是先通过简要分析作出结论,再列举情况,来说明结论的正确性和针对性;总之,写法多样,如何表述可因事制宜,无须强求一律。   (三)尾部。包括发文机关署名和成文时间两个项目内容。有的在通报标题中已标明发文机关名称,这里就不必再写。 五、撰写通报应注意的问题   (一)通报的内容必须真实。通报的事实,所引材料,都必须真实无误。动笔前要调查研究,对有关情况和事例要认真进行核对,客观、准确地进行分析、评论。   (二)通报决定要恰如其分。无论哪一种通报,都要做到态度鲜明,分析中肯,评价实事求是,结论公正准确,用语把握分寸。否则通报不但会缺乏说服力,而且有可能产生副作用。   (三)通报的语言要简洁、庄重。其中表扬性和批评性的通报还应注意用语分寸,要力求文实相副,不讲空话、套话,不讲过头的话。   例文一批评性通报   **,男,**年*月出生,现为我院后勤玻璃室工人。   **长期工作散漫,责任心不强,并且经常脱岗。尤其是在最近学院考虑到**承担的工作量极少,决定自5月16日起临时安排他到丰盛堂自行车棚值班一段时间时,他口头表示同意服从安排(15日下午学院主管负责人找他谈话),但16日至今一直不到临时岗位工作,目无组织纪律。单位通报批评范文   学院主管负责人发现**在5月16日没按要求在丰盛堂自行车棚值班,5月17日上午再次通知他如无正当理由必须服从组织的工作安排,**当时也再一次答应服从安排;而行动上他仍在玻璃室干些与工作无关的个人事情。5月17日上午下班时,他无打考勤卡(早退);17日下午和20日上午他没打上、下班考勤卡,也不见他上班,但玻璃室敞开着门(17日下午还开着收音机)。更为严重的是,他违反规定,擅自多次涂改考勤卡:3月14日将上午11:42涂改为7:40;5月16日上午10:15,涂改为7:15;5月20日下午将14:13打到上午记时位置,然后涂改为7:13时。   为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严厉劳动纪律,对**不服从组织安排,工作散漫,无组织纪律性的错误,根据化院[XX]018号文“化学学院院办、后勤、图书分馆工作人员考勤实施细则”的精神,学院决定给予**通报批评,并扣除其5月份的奖金和业绩津贴。   希望全体教职工能引以为戒,自觉遵守劳动纪律,坚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为学院的发展做出新贡献。
2023-09-14 06:14:161

为什么南京没有苏州无锡发达?

南京是地理上苏南人文上苏北,被苏锡常戏称为徽京。苏州无锡是长三角城市,临近上海,受上海发展带动,当然是苏州无锡发达。
2023-09-14 06:14:172

旅游规划包含的内容有哪些?

旅游规划可以分为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区规划和专项旅游规划三种类型。1.旅游发展规划1.1概念界定 根据《旅游规划通则的界定》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的要素所做的安排。1.2层次划分 旅游发展规划根据规划范围和政府管理层次不同又可以分为全国旅游业发展规划、区域旅游业发展规划和地方旅游业发展规划。地方旅游业发展规划又可分为省级旅游业发展规划、地市级旅游业发展规划和县级旅游业发展规划等。1.3主要解决问题 明确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提出旅游业发展目标,优化旅游业发展的要素结构与空间布局,安排旅游业发展优先项目。1.4主要包含内容 (1)全面分析规划区旅游业发展历史与现状、优势与制约因素,及与相关规划的衔接。(2)分析规划区的客源市场需求总量、地域结构、消费结构及其他结构,预测规划期内客源市场需求总量、地域结构、消费结构及其他结构。(3)提出规划区的旅游主题形象和发展战略。(4)提出旅游业发展目标及其依据。(5)明确旅游产品开发的方向、特色与主要内容。(6)提出旅游发展重点项目,对其空间及时序作出安排。(7)提出要素结构、空间布局及供给要素的原则和办法。(8)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保护开发利用的关系,提出合理的措施。(9)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10)对规划实施的总体投资分析,主要包括旅游设施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市场开发、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投入与产出方面的分析。2.旅游区规划2.1概念界定 旅游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或地域。旅游区规划一般是针对景区、度假村、主题公园等类型旅游项目编制的规划。2.2层次划分 旅游区规划按规划层次分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 (1)总体规划 旅游区总体规划的任务,是分析旅游区客源市场,确定旅游区的主题形象,划定旅游区的用地范围及空间布局,安排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内容,提出开发措施。(2)控制性详细规划 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任务是,以总体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区内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它规划管理要求,为区内一切开发建设活动提供指导。(3)修建性详细规划 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任务是,在总体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细化,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 1.3主要解决问题 总体规划主要解决旅游区定位问题、项目策划、空间布局及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内容问题。总体规划批复后该旅游项目正式立项。 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解决用地指标问题,如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地块红线及各地块的建筑体量、尺度、色彩、风格等问题。控规一般用于建设用地报批。 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前两轮规划的细化,主要是做建筑、景观及管线等的规划设计,用于指导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3.专项旅游规划 根据实际需要,可编制各种类型的专项旅游规划,主要包括旅游营销规划、旅游产品规划、区域乡村旅游规划、区域红色旅游规划、旅游投融资规划、旅游地建设规划、旅游区保护规划、旅游服务设施规划等。
2023-09-14 06:14:174

旅游规划的内容包括哪些?

一是规划统筹融合。要发动全市各级各部门,社会各行业各群体参与进来,在党政主要领导的主导下,充分与发改委、城建局、国土局、交通局、林业局等相关部门进行规划衔接,制定规划任务分解表至各部门,通过规划,促使全市各行各部门力量形成合力来实现旅游大发展的目标。二是项目落地支撑。形成一批引擎、重点和一般项目来支撑,并且这些项目要做到可招商、可对接、可考核、可调控以及可操作。三是城市整合营销。要边规划、边营销、边推广。将规划过程做成一次营销推广过程、招商过程和整合过程。四是综合配套改革。总结旅游发展体制机制成功经验,有针对性地借鉴,比如旅游工作联席会议,领导小组的组建,旅游发展委员会的构架,旅游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人才培养机制与培训常态机制等。
2023-09-14 06:14:063

说说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应该是怎样的?

当有人在重要工作岗位上,需要有一个合适的人选,想到了来聘请你去做时,这也是对你的信任。而又有人愿意和你在一起朝夕相处时,不也是对你最大的信任吗。
2023-09-14 06:14:049

形容用心做事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用心做事的成语通宵达旦一心一意专心致志 一丝不苟 聚精会神 全神贯注 手不释卷 夜以继日
2023-09-14 06:14:043

英语综合门诊部

Modern Integrated ClinicModern Synthesize Clinic
2023-09-14 06:14:033

击鼓传花游戏规则是什么

据文献记载, 击鼓传花是中国古代传统民间酒宴上的助兴游戏 ,属于酒令的一种,又称击鼓催花,在唐代时就已出现。击鼓传花自古以来就是一种老少皆宜的游戏。 击鼓传花游戏规则很简单 ,数人或几十人围成圆圈坐下,其中一人拿花,另有一人蒙眼击鼓,鼓响时众人开始依次传花,至鼓停止为止。鼓停时花落在谁手上,谁就要接受惩罚,一般是表演节目。
2023-09-14 06:14:011

《诗经二首》都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它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的开头。《关雎》中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借眼前景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同时关雎和鸠,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蒹葭》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在一个秋日的清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芦苇丛却呈现出冷寂与落寞的气氛。
2023-09-14 06:1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