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小学常考文言文刻舟求剑

2023-10-10 16:15:42
共1条回复
max笔记

1. 小学语文课文 刻舟求剑 原文

刻舟求剑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坠--落。

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刻舟求剑 ( kè zhōu qiú jiàn )

解 释 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

出 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用 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示 例 夏衍《解放思想团结前进》:“来考察我们过去用惯了的文艺理论,而不能~。”

近义词 守株待兔、墨守成规

反义词 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希望能帮到你。

2.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原文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想乘船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在水里。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雕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刻舟求剑 漫画

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雕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刻舟求剑 漫画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主要批评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揭示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ipanzhi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

3. 【文言文刻舟求剑】

4. 刻舟求剑文言文

原文 刻 舟 求 剑(战 国) 《吕氏春秋. 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落。

6.于:在,到。

7.遽:急忙,快。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

10.吾:我的。

11. 之:消独。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寻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然而,表转折。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也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22.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

5. 小学二年级刻舟求剑课文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典出《吕氏春秋·察今》记述的一则寓言,说的是楚国有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舟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把剑掉下的地方。”当舟停驶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

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不懂变通、墨守成规之意 成语资料: 【汉语文字】刻舟求剑 【汉语读音】kè zhōu qiú jiàn 【词语解释】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典故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词语示例】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胶柱鼓瑟了!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近义词】守株待兔、墨守成规、郑人买履、表水涉澭 【反义词】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语 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词 性】贬义词 文章概况: 【原 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 文】 有一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不会随船而前进。用刻舟求剑的方法去找剑,难道不是很糊涂吗? 【注 释】 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2.自--从。 3.遽--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

4.契--雕刻。 5.是--指代这里。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

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落。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这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而置之其座,其:自己的 17.是吾剑之所从坠,之:结构助词,不译 【作 者】 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

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典故寓意: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比喻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

成语词典中注音为( kè zhōu qiú jiàn ),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不行的。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讽刺了片面、静止,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人。 刻舟求剑是一个贬义词,并列式短语,为“刻舟”和“求剑”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在句子中可以作谓语、定语或者状语。

6.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包括翻译~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坠--落.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哲理评析: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相关推荐

文言文刻舟求剑翻译

1. 《刻舟求剑》的译文和原文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 楚国有一个坐船渡江的人,他的宝剑不小心从船上落入江中。 他急在船沿上用刀刻上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 船已经往前驶过了,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的方法去寻找宝剑,不是使人不解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不行的。 2. 文言文《刻舟求剑》翻译还有单个字解释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自--从.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是--这.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坠--落.契者--刻着记号的地方.若--如果.。 3. 刻舟求剑文言文的释义文言文的解释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2023-09-14 15:21:211

文言文《刻舟求剑》的意思?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吕氏春秋——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评点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2023-09-14 15:21:361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2.自--从.3.遽--急忙,立即,匆忙.4.契--用刀雕刻.5.是--指示代词,这儿.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7.坠--掉下.8.若--像.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11.求--寻找.12.之--代词,代“剑”.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15.从其所契者,其:他.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17.止:动词,停止.18.行:前进.19.亦:也.
2023-09-14 15:21:461

刻舟求剑原文及翻译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刻舟求剑,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吕氏春秋?察今》吕不韦记述的一则寓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欢迎参考~刻舟求剑朝代:先秦作者:佚名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注释??????涉:过,渡。??????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其:他的`,代词。??????自:从。??????坠:落。??????于:在,到。??????遽:急忙,立刻。??????契:用刀雕刻,刻。??????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吾:我的。??????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所从坠:从剑落下的地方。坠:落下??????其:他,代词。??????求:找,寻找。??????之:剑,代词。??????矣:了。??????而:然而,表转折。??????若:像。??????此:这样。??????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启示??????“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刻舟求剑”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强调主观上不努力;仅想坐守等待。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及原文刻舟求剑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出自《吕氏春秋·察今》。下面整理了《刻舟求剑》的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刻舟求剑》原文及翻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成语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楚人一不小心,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滑落江中,他赶紧伸手去抓,可惜为时已晚,宝剑已经落入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个记号,并且对大家说:“这是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何要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楚人捞了半天,始终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宝剑不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吗?我还在这里刻上了记号,现在怎么会找不到呢?”听他这么一说,那些人纷纷大笑起来,说道:“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会随船移动,你又怎能找得到你的剑呢?”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是我的剑从这儿掉下去的。”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战国末期·吕不韦《刻舟求剑》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本文出自《吕氏春秋·察今篇》,讲述了刻个记号打捞宝剑的故事。这个故事对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看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人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告诉我们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在战国时期由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撰《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作者简介吕不韦,姜姓,吕氏,名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任秦国丞相,卫国濮阳人。前251年,秦昭襄王嬴稷薨,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储君嬴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前249年以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专断朝政。命食客编著《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__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恐诛,乃饮鸩而死。《刻舟求剑》文言文及翻译《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刻舟求剑》文言文注释: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3.其--他的,代词。4.自--从。5.坠--掉,落。6.于--在,到。7.遽--立刻,急忙,马上。8.契--用刀刻。9.是--指示代词,这儿。10.吾--我的。11.之--结构助词,不译。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13.其--他,代词。14.者--的地方。15.求--找。16.之--剑,代词。17.矣--了。18.而--但是。19.若--像。20.此--这样。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刻舟求剑》文言文和翻译导语:对于文言文《刻舟求剑》,大家是否会翻译?下面是我整理的《刻舟求剑》文言文和翻译,供各位阅读和借鉴。《刻舟求剑》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刻舟求剑》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注释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3、其:他的,代词。4、自:从。5、坠:掉,落。6、于:在,到。7、遽:立刻,急忙,马上。8、契:用刀刻。9、是:指示代词,这儿。10、吾:我的。11.之:结构助词,不译。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13、其:他,代词。14、者:的地方。15、求:找。16、之:剑,代词。17、矣:了。18、而:但是。19、若:像。20、此:这样。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寓言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作者吕不韦介绍吕不韦,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后因__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担心被诛杀,于是饮鸩自尽。成语寓意剑落水中只会沉底,这是普通常识。船走远了,还要在船底下找那早掉下水去的剑,真是愚蠢可笑。假使船是静止的,剑沉水底,在船的落剑处刻上记号顺着记号下水找剑,自然有可能找到。无奈剑沉水底就不动了,船却在不断移动。这个客观事实没在求剑的人的头脑里得到反映。他一心以为剑从哪里落下去,就从哪里去找,必能找到。他的认识同客观事实不一致,结果自然只有失败。用这样一个比喻来讽刺死抱着教条的人,非常有力。这则成语包含着两层道理。一层是,人的思想认识如果不符合客观实际,就不会把事情做成功。另一层是,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把陈规旧章当成解决新问题的法宝,也要闹笑话。作者这种思想是朴素的唯物思想,辩证思想。刻舟求剑古文翻译《刻舟求剑》的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小舟中掉落到水里,就立刻用刀在小舟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小舟停泊后,这个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找剑。小舟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刻舟求剑》的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的道理《刻舟求剑》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不要用固化的视点去看待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食物,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死守教条,否则会一事无成。同时告诫人们不能平面、静止地看待问题。
2023-09-14 15:22:141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涉:过,渡。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遽(jù):立即,匆忙。此:这样。于:到。出自:《吕氏春秋·察今篇》相关内容:此篇阐述了应当明察当今形势,因时变法,不宜拘泥古法的道理。以发展的观点向秦国的统治者说明,法令制度的制定应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并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全文语句工整,语气明快,围绕中心反复申说,有论有断,同时穿插寓言故事,使文章显得气势充沛,活泼生动。作者思想成就:吕不韦认为,自己身为强秦相国,比上述诸人自愧不如,因此也招贤纳士,对前来跟随的门客礼遇有加,给予厚待,欲与上述名士的门客相竞。当时各国名士又常以所养宾客能著书立说为荣,所以吕不韦也命门客编纂其所知见闻,一部辉煌的集体创作横空出世,后以他的名义发表,这就是《吕氏春秋》。吕不韦编著《吕氏春秋》既是他的治国纲领,又给即将亲政的秦始皇提供了执政的借鉴。可惜,由于吕不韦个人的过失,使秦始皇对这部书弃而不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吕氏春秋》的价值逐渐为后人领悟,成为了解战国诸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2023-09-14 15:22:241

文言文刻舟求剑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刻舟求剑原文及翻译如下:(1)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2)翻译:楚国有一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不小心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地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如果像这样去寻找剑,难道不是让人觉得很糊涂吗!成语寓意:剑落水中只会沉底,这是普通常识。船走远了,还要在船底下找那早掉下水去的剑,真是愚蠢可笑。假使船是静止的,剑沉水底,在船的落剑处刻上记号顺着记号下水找剑,自然有可能找到。无奈剑沉水底就不动了,船却在不断移动。这个客观事实没在求剑的人的头脑里得到反映。他一心以为剑从哪里落下去,就从哪里去找,必能找到。他的认识同客观事实不一致,结果自然只有失败。用这样一个比喻来讽刺死抱着教条的人,非常有力。这则成语包含着两层道理。一层是人的思想认识如果不符合客观实际,就不会把事情做成功。另一层是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把陈规旧章当成解决新问题的法宝,也要闹笑话。作者这种思想是朴素的唯物思想,辩证思想。
2023-09-14 15:22:421

刻舟求剑文言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1. 刻舟求剑文言文 原文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想乘船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在水里。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雕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刻舟求剑 漫画 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雕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刻舟求剑 漫画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主要批评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揭示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ipanzhi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 2. 刻舟求剑这首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典出《吕氏春秋·察今》记述的一则寓言,说的是楚国有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舟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把剑掉下的地方。”当舟停驶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不懂变通、墨守成规之意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 刻舟求剑 漫画 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刻舟求剑”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强调主观上不努力;仅想坐守等待;侥幸得到意外收获。 3. 刻舟求剑文言文 原文 刻 舟 求 剑(战 国) 《吕氏春秋. 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落。 6.于:在,到。 7.遽:急忙,快。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 10.吾:我的。 11. 之:消独。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寻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然而,表转折。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也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22.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 4.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包括翻译~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坠--落.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哲理评析: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5. 刻舟求剑这首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哲理评析] 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6. 《刻舟求剑》文言文问题及答案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不会随船而前进。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岂不是很糊涂吗?像这样治理国家,和这个人一样。时间已经变迁,但是办法不变,如此治理国家,不是麻烦了吗! 【出 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 作者 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注 释】 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2.自--从。 3.遽--音句,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 4.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5.是--这。 6.不亦惑乎--不是佷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落。 8.契者--雕刻的人/地方。 9.若--像。 10.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11.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2.求--寻找 13.止--停下 14.入--跳下 15.行--行走 刻舟求剑的意思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比喻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成语词典中注音为( kè zhōu qiú jiàn ),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讽刺了片面、静止,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人。 刻舟求剑是一个贬义词,并列式短语,为“刻舟”和“求剑”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在句子中可以作谓语、定语或者状语。 刻舟求剑的近义词是墨守成规 ,反义词有见机行事 7. 刻舟求剑文言文 刻舟求剑① 楚人有涉②江者,其剑自舟中坠③于水。遽④契⑤其舟,曰:“是⑥吾剑之所从坠⑦。”舟止,从⑧其所契者⑨入水求之⑩。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11),不亦惑(12)乎? 【字词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秋》。②涉(sh8):渡。③坠(zhu@):掉下去。④遽(j)):急忙,立刻。⑤契(q@):同“锲”,刻。⑥是:这儿,这里。⑦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⑧从:依照,按照。⑨所契者:刻有记号的地方。⑩求之:找剑。寻,寻找。之,这里指剑。(11)若此:如此,像这样。(12)不亦惑(hu^)乎:不也太糊涂了吗?亦,也;惑,糊涂。 【诗文翻译】 楚国有一个搭船过江的人,不小心将随身佩带的剑从船边掉到江里去了。他急忙在船边掉剑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里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停稳以后,他便按船边所刻的记号,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行走,而水里的剑却没动,像这样去找剑,不也太糊涂了吗? 《刻舟求剑》这个成语故事,记叙楚人涉江,“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他当时并未下去捞,而是“遽契其舟”,等船停了才“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在这里,文章揭示了一个实质性的问题:“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个成语又作“契舟求剑”,比喻为人拘泥固执,不知变化。说明办事不问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发生的变化,仍然死守老一套,不知变通,是行不通的。 8. 刻舟求剑文言文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2.自--从。 3.遽--急忙,立即,匆忙。 4.契--用刀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下。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 17.止:动词,停止。 18.行:前进。 19.亦:也。
2023-09-14 15:23:291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及道理

刻舟求剑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速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 ,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原文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刻舟求剑的道理:比喻人的眼光未必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
2023-09-14 15:24:071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2023-09-14 15:24:321

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的古文翻译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寸,然后就把尺寸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的时候,他忘带了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寸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你为何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呢?”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2023-09-14 15:24:401

文言文《刻舟求剑和《郑人买履》的翻译

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1,而置之其坐2。至之3市,而忘操4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5!”反6归取之。及7反,市罢,遂8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9信度,无10自信也。”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11契12其舟,曰:“是13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4注释1[度]量长短。2[座]同座,座位。3[之]到……去。4[操]拿,携带。5[度]这里指量好的尺码。6[反]同"返",返回。7[及]到、等到。8[遂]终于。9[宁]宁可。10[无]不,不要。11[遽]立即,匆忙。12[契]雕刻13[是]这儿14[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译文《郑人买履》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事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上它。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寸)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寸。”就返回家拿尺寸。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子。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刻舟求剑》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重点词语解释1、而忘操之操:拿,携带2、及反及:到,等到3、遂不得履遂:终于4、宁信度宁:宁可5、无自信也无:不,没有6、遽契其舟遽:立即,匆忙。契:雕刻7、是吾剑之所从坠是:指示代词,这儿8、不亦惑乎惑:迷惑,糊涂9、而置之其坐坐同座,座位10、反归取之反同返,返回11、先自度其足度:量长短12、宁信度度:这里指量好的尺码13、吾忘持度度:这里指量好的尺码14、而置之其坐之:代指量好的尺码15、何不试之以足之:履16、至之市之:到……去17、入水求之之:代指剑重点语句翻译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事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2、宁信度,无自信也。”*宁可相信自己量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3、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4、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5、及反,市罢,遂不得履。*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子。6、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去了。课文内容理解1、这两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是。《郑人买履》告诉我们迷信教条而不顾实际是不会成功的。(旨在讽刺那些不从实际出发,信守教条办事呆板的人。)(书本上的知识不一定可靠,依据实际需要大胆试才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刻舟求剑》的故事则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讽刺了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方法的蠢人。)
2023-09-14 15:24:481

求刻舟求剑,郑人买履两篇古文的原文,翻译,以及寓意

自己找。现在的孩子都懒成啥样了
2023-09-14 15:24:595

刻舟求剑的求的意思

问题一:刻舟求剑的求是什么意思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典出《吕氏春秋u30fb察今》记述的一则寓言,说的是楚国有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舟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把剑掉下的地方。”当舟停驶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不懂变通、墨守成规之意 【汉语文字】刻舟求剑 【汉语读音】kè zhōu qiú jiàn 【词语解释】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偿典故出处】战国u30fb吕不韦《吕氏春秋u30fb察今》(又名《吕览》):“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词语示例】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胶柱鼓瑟了! ◎清u30fb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近义词】守株待兔、墨守成规、郑人买履、表水涉选⒁婴投江、缘木求鱼 【反义词】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语 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词 性】贬义词 求:寻找 问题二:刻舟求剑原文及意思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吕氏春秋――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评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问题三:刻舟求剑的意思,寓意,解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工,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哲理评析: 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问题四: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2.自--从。 3.遽--急忙,立即,匆忙。 4.契--用刀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下。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饥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 17.止:动词,停止。 18.行:前进。 19.亦:也。
2023-09-14 15:25:141

刻舟求剑和揠苗助长的文言文翻译,类似这种的文章也发过了一篇

  刻舟求剑  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急忙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揠苗助长  有个担忧自己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十分疲惫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小步奔去看那禾苗的情况,禾苗却都枯萎了。天下不犯这种错误的人是很少的。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掩耳盗铃  范氏灭亡了,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用槌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锽锽的响声很大。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守株待兔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而今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
2023-09-14 15:25:221

刻舟计文言文

1. 核舟记文言文 核舟记 〔明〕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瞭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乃今亲睹之。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嘻,技亦灵怪矣哉! ——选自文学古籍刊行社排印本《虞初新志》 翻译: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左右的木头雕刻成宫室、器皿、人物,以及飞鸟走兽、树木石头,而且无不按着木头的原形来雕饰模拟物态,因而雕刻得各有各的情趣神态。他曾经赠送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游览赤壁的情景。 核舟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高二分左右。中部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上面覆盖着箬竹船篷。船舱两旁开有小窗,左边和右边各四扇,总共八扇。打开窗子看,可见雕花的船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子,可欣赏到右边窗上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字,左边窗上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字,都涂了石青颜色。 船头上坐着三个人,当中戴高帽满腮胡须的是苏东坡,右边是佛印和尚,左边是黄鲁直。苏、黄两人正在共看一幅手卷。东坡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搭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象在讲什么话。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微侧着身体,他们紧靠着的两膝,各隐现在手卷底下的衣服皱褶中。佛印极象弥勒佛,敞开胸怀, *** 双乳,抬头仰望着天空,神态表情与苏、黄二人不一样。他平方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一粒一粒清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两旁各有一个船夫。右边那个梳着椎形发髻,仰面朝天,左手靠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住右脚趾头,象嘬着嘴唇在吹口哨的样子。左边那个右手拿着一柄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放一把水壶,那个人目光注视茶炉,脸色平静,好象在凝神倾听茶水烧煮的声音。 这只船的底部比较平坦,就在上面题上名字,题的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划细得象蚊子脚,一钩一画都清清楚楚,字色黑。又用上一颗篆字印章,文字是“初平山人”,红颜色。 总计这只船上,刻有五个人,八扇窗,箬竹船篷、船桨、茶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以及篆字印章,刻的字共有三十四个。可是量量核舟的长度,甚至还不满一寸。这原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 魏子仔细地看了这只核舟后,惊叹道:噫,技艺也真是神奇啊!《庄子》、《列子》书中所记载的能工巧匠,被誉为象是鬼斧神工的事情很多,可是有谁在不到一寸的材料上运刀自如地进行雕刻,而又能刻得胡须眉毛都清清楚楚的?如果有那么一个人,拿我的话来告诉我,我也一定会怀疑他在说谎。可现在这 却是我亲眼目睹的事实。从这件作品来看,在棘木刺的尖端,未必不能雕刻出母猴来。噫,技艺也真是神奇啊! 2. 刻舟计的翻译,谁知道 课文说明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 作者细致地介绍核舟的形状,描述舟中人物的情态,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刻舟者的精湛技艺,以及核舟的由来和内容。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描述各部位人物的神情状貌,用事实说明雕刻者精湛的技艺。 这部分是全文的主体。 第2段:先总起说一句,较为精确地介绍核舟的长短、大小,然后写船舱的格局、配备和装饰。 “八分有奇”“二黍许”,说明核舟体积之小;船舱两边各有四扇小窗,窗户可以开关,充分表现了核舟雕工之精致、奇巧。 第3段:写船头三个主要人物的状貌神情。 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精湛技艺。“中”“左”“右”,三个方位词分别交代船头的人物及他们的位置,突出苏东坡的主人地位,紧扣第1段中点出的“大苏泛赤壁”的主题。 “峨冠而多髯”,突出人物的形象特征。“苏、黄共阅一手卷”、苏东坡“抚鲁直背”、鲁直“如有所语”,可以见出二人的友好关系。 苏、黄两人的神态、心情不难体会。写佛印,则突出他的不拘礼节、放浪形骸的特点。 “神情与苏、黄不属”句,概括说明三人的神情、气质、风度各不相同。前二人是士大夫兼诗人、学者,受世俗礼法的束缚,后者是僧人,不受世俗的礼法拘束。 同时,物以类聚,佛印的形象对苏东坡的性格与精神倾向也是一种暗示。 第4段:写船尾两个舟子的动作和神态。 写右边舟子,突出他的“右手攀右趾”的粗犷动作和他“若啸呼”的闲散神态;写左边舟子,突出他专心致志烧茶的平静神态。他们与船头三人相映成趣。 第5段:写船顶的题款和印章。 第三部分(第6段),总括核舟上雕刻的人、物的种类和数目,赞扬王叔远的精巧技艺。 作者对船上的事物进行点数,并不厌其烦地用具体数字加以说明,再次强调了核舟的体积之小,让人对小小核舟所刻人、物之丰富叹为观止。此时,作者最后发出的感叹“技亦灵怪矣哉”,也正是读者由衷的感受。 本文说明核舟,采取了总分结合,依次介绍,逐一描述的写法,有条不紊,给人以深刻、清晰的印象。第一部分的概括介绍,使读者对工艺美术家王叔远技艺的精巧,先有一个总的印象,这是总说。 第二部分,先总起一句,指出核舟的大小,然后按照事物各部分的位置做详细说明:先写船舱,次写船头,再写船尾,最后写船顶。文章的内部结构很谨严。 第三部分又是总说,照应文章开头,但比第一部分深入了一步。它以一连串的数字做综合统计,使所说明的核舟给读者留下更明晰的印象,加强了说明的效果。 三个部分,先总后分,分而后合。结尾以“嘻,技亦灵怪矣哉”来收束全文,同开头说的“奇巧人”前后照应。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嘉兴)人。敏而好学,善为文,一生没有做过官。 他父亲魏大中因弹劾权宦魏忠贤而遭诬害,他自己也因受阉党威逼悲愤而死。 二、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约摸二分上下。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刻着)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两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 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前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 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 (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摆着一支橹。 橹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 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 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橹、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 3. 求核舟记的文言文意思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左右的木头雕刻成宫室、器皿、人物,以及飞鸟走兽、树木石头,而且无不按着木头的原形来雕饰模拟物态,因而雕刻得各有各的情趣神态。 他曾经赠送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游览赤壁的情景。核舟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高二分左右。 中部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上面覆盖着箬竹船篷。船舱两旁开有小窗,左边和右边各四扇,总共八扇。 打开窗子看,可见雕花的船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子,可欣赏到右边窗上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字,左边窗上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字,都涂了石青颜色。 船头上坐着三个人,当中戴高帽满腮胡须的是苏东坡,右边是佛印和尚,左边是黄鲁直。苏、黄两人正在共看一幅手卷。 东坡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搭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象在讲什么话。 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微侧着身体,他们紧靠着的两膝,各隐现在手卷底下的衣服皱褶中。佛印极象弥勒佛,敞开胸怀, *** 双乳,抬头仰望着天空,神态表情与苏、黄二人不一样。 他平方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一粒一粒清楚地数出来。船尾横放着一支桨。 桨两旁各有一个船夫。右边那个梳着椎形发髻,仰面朝天,左手靠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住右脚趾头,象嘬着嘴唇在吹口哨的样子。 左边那个右手拿着一柄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放一把水壶,那个人目光注视茶炉,脸色平静,好象在凝神倾听茶水烧煮的声音。这只船的底部比较平坦,就在上面题上名字,题的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划细得象蚊子脚,一钩一画都清清楚楚,字色黑。 又用上一颗篆字印章,文字是“初平山人”,红颜色。总计这只船上,刻有五个人,八扇窗,箬竹船篷、船桨、茶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以及篆字印章,刻的字共有三十四个。 可是量量核舟的长度,甚至还不满一寸。这原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 魏子仔细地看了这只核舟后,惊叹道:噫,技艺也真是神奇啊!《庄子》、《列子》书中所记载的能工巧匠,被誉为象是鬼斧神工的事情很多,可是有谁在不到一寸的材料上运刀自如地进行雕刻,而又能刻得胡须眉毛都清清楚楚的?如果有那么一个人,拿我的话来告诉我,我也一定会怀疑他在说谎。可现在这却是我亲眼目睹的事实。 从这件作品来看,在棘木刺的尖端,未必不能雕刻出母猴来。噫,技艺也真是神奇啊。 4. 文言文核舟记全文翻译 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端,右手指着书画横幅,好像在说什么话。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关联。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肢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篆文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窗户八扇;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刻有船桨,刻有炉子;刻有茶壶,刻有书画横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5. 刻舟求剑文言文 原文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想乘船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在水里。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雕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刻舟求剑 漫画 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雕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刻舟求剑 漫画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主要批评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揭示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ipanzhi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 6.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包括翻译~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坠--落.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哲理评析: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7. 文言文《刻舟求剑》翻译还有单个字解释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自--从.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是--这.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坠--落.契者--刻着记号的地方.若--如果.。 8. 【文言文刻舟求剑】
2023-09-14 15:25:301

客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1.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2.自--从。 3.遽--急忙,立即,匆忙。 4.契--用刀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下。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 17.止:动词,停止。 18.行:前进。 19.亦:也。 2. 文言文翻译 《刻舟求剑》 原文 刻 舟 求 剑 (战 国) 《吕氏春秋. 察今》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3.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网转)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坠--落。 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哲理评析: 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采纳,O(∩_∩)O谢谢 4. 文言文《刻舟求剑》翻译还有单个字解释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自--从.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是--这.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坠--落.契者--刻着记号的地方.若--如果.。 5.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4]注释①涉:过,渡。②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遽:急忙,立刻。④契:用刀刻(记号)⑤是吾剑之所从坠: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⑥矣:了。 ⑦若:像。⑧此:这样。 ⑨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 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寓意刻舟求剑是由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 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揭示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应该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死守教条,否则会一事无成。 同时告诫人们不能平面、静止地看待问题。 6. 刻舟求剑 文言文 翻译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吕氏春秋——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评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7. 刻舟求剑古文翻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哲理评析] 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8. 文言文《刻舟求剑》翻译还有单个字解释 楚国有一个坐船渡江的人,他的剑不小心从船上落入江中。 他急在船上用刀刻上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之后,这个人从他用刀刻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而剑却没有走,像这样去寻找宝剑,这不是很糊涂吗?注释 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2.自--从。 3.遽--立刻,急忙,马上。 4.契--用刀刻。 5.是--指示代词,这里。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 乎”是一种委婉的 刻舟求剑 漫画反问句式。 7.坠--掉下 秦相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目录学家和经学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 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后为秦始皇所杀。本文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这则寓言被收入小学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九课的寓言二则。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契:用刀刻。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止:动词,停止。 18.行:走(这里指行驶)。 19.亦:也。 9. 刻舟求剑文言文及翻译,每个字的意思都要 刻舟求剑(战 国) 《吕氏春秋. 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从前,有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不小心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又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过了一会,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不慌不忙地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是很糊涂吗?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不懂变通、墨守成规之意。
2023-09-14 15:26:241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1.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2.自--从。 3.遽--急忙,立即,匆忙。 4.契--用刀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下。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 17.止:动词,停止。 18.行:前进。 19.亦:也。
2023-09-14 15:26:331

刻舟求剑古文

《刻舟求剑》文言文及翻译《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刻舟求剑》文言文注释: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3.其--他的,代词。4.自--从。5.坠--掉,落。6.于--在,到。7.遽--立刻,急忙,马上。8.契--用刀刻。9.是--指示代词,这儿。10.吾--我的。11.之--结构助词,不译。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13.其--他,代词。14.者--的地方。15.求--找。16.之--剑,代词。17.矣--了。18.而--但是。19.若--像。20.此--这样。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古文刻舟求剑原文是什么?原文:刻舟求剑楚人有涉①江者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③契④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⑤。”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⑥,而剑不行,求剑若⑦此⑧,不亦惑乎?——原文翻译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急忙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词语注释1、涉:过,渡。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3、遽:立即,匆忙。4、契:雕刻。5、是:指示代词,这儿。6、吾剑:我的剑。7、之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8、矣:了。9、若:像。10、此:这样。1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12、行:动词运行。《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13、之:指“剑”。14、坠:落。15、求:寻找。16、于:到。17.舟止,止:停止《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刻舟求剑,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吕氏春秋?察今》吕不韦记述的一则寓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欢迎参考~刻舟求剑朝代:先秦作者:佚名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注释??????涉:过,渡。??????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其:他的`,代词。??????自:从。??????坠:落。??????于:在,到。??????遽:急忙,立刻。??????契:用刀雕刻,刻。??????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吾:我的。??????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所从坠:从剑落下的地方。坠:落下??????其:他,代词。??????求:找,寻找。??????之:剑,代词。??????矣:了。??????而:然而,表转折。??????若:像。??????此:这样。??????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启示??????“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刻舟求剑”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强调主观上不努力;仅想坐守等待。
2023-09-14 15:27:061

文言文《刻舟求剑和《郑人买履》的翻译

刻舟求剑: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哈!郑人买履: 有一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他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他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于是返回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卖鞋的也走了,他最终没买到鞋。 有人问:“你为何不用脚试试呢?” 他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023-09-14 15:27:162

刻舟求剑古文及注释

《刻舟求剑》古文及注释如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释义: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2、者:定语后置的标志。3、其:他的,代词。4、自:从。5、坠:掉,落。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刻舟求剑》成语寓意剑落水中只会沉底,这是普通常识。船走远了,还要在船底下找那早掉下水去的剑,真是愚蠢可笑。假使船是静止的,剑沉水底,在船的落剑处刻上记号顺着记号下水找剑,自然有可能找到。无奈剑沉水底就不动了,船却在不断移动。这个客观事实没在求剑的人的头脑里得到反映。他一心以为剑从哪里落下去,就从哪里去找,必能找到。他的认识同客观事实不一致,结果自然只有失败。用这样一个比喻来讽刺死抱着教条的人,非常有力。这则成语包含着两层道理。一层是,人的思想认识如果不符合客观实际,就不会把事情做成功。另一层是,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把陈规旧章当成解决新问题的法宝,也要闹笑话。作者这种思想是朴素的唯物思想,辩证思想。以上内容参考百度汉语-刻舟求剑
2023-09-14 15:27:261

刻舟求剑文言文惑什么意思

1. 刻舟求剑文言文解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坠--落。 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哲理评析: 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2. 刻舟求剑(文言文)全部解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ǜ)锲(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解 释】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不会随船而前进。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寓 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迷信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地点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 【出 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 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自--从。 遽--音句,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雕刻。 是--这儿。 不亦惑乎--不是佷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坠--落。 契者--雕刻的人/地方。 若--如果。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3. 刻舟求剑这首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典出《吕氏春秋·察今》记述的一则寓言,说的是楚国有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舟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把剑掉下的地方。”当舟停驶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不懂变通、墨守成规之意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 刻舟求剑 漫画 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刻舟求剑”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强调主观上不努力;仅想坐守等待;侥幸得到意外收获。 4. 刻舟求剑 文言文 翻译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吕氏春秋——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评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5. 刻舟求剑文言文的释义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6. 刻舟求剑文言文 原文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想乘船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在水里。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雕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刻舟求剑 漫画 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雕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刻舟求剑 漫画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主要批评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揭示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ipanzhi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 7. 刻舟求剑文言文 原文 刻 舟 求 剑(战 国) 《吕氏春秋. 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落。 6.于:在,到。 7.遽:急忙,快。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 10.吾:我的。 11. 之:消独。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寻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然而,表转折。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也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22.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 8.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2.自--从。 3.遽--急忙,立即,匆忙。 4.契--用刀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下。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 17.止:动词,停止。 18.行:前进。 19.亦:也。
2023-09-14 15:28:031

文言文刻舟求剑翻译及答案

1. 《刻舟求剑文言文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 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 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注释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2。自--从。 3。遽--急忙,立即,匆忙。 4。契--用刀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 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 坠--掉下。 8。 若--像。 9。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 求--寻找。 12。 之--代词,代“剑”。 13。 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 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 15。 从其所契者,其:他。 16。 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 17。 止:动词,停止。 18。 行:前进。 19。 亦:也。A《刻舟求剑》讽刺了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的人。 2. 刻舟求剑的原文翻译与问题和答案 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1.把句子补充完整,再加上标点符号。 (1)刻舟求剑的这个人真_______ (2)________果然_________ 2.展开想象,把那个人求刻的情景写下来。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试讲故事。 4.布置学生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启发想象 1、船靠岸以后,那个人是怎样从刻有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剑的? 2、他没捞到剑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3、一起坐船过江的人看到他没捞到剑可能又说些什么?。 3. 《刻舟求剑》文言文问题及答案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不会随船而前进。 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岂不是很糊涂吗?像这样治理国家,和这个人一样。时间已经变迁,但是办法不变,如此治理国家,不是麻烦了吗!【出 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 作者 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 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注 释】 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2.自--从。 3.遽--音句,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 4.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5.是--这。 6.不亦惑乎--不是佷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 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落。 8.契者--雕刻的人/地方。 9.若--像。 10.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11.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2.求--寻找 13.止--停下 14.入--跳下 15.行--行走 刻舟求剑的意思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比喻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成语词典中注音为( kè zhōu qiú jiàn ),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讽刺了片面、静止,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人。 刻舟求剑是一个贬义词,并列式短语,为“刻舟”和“求剑”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在句子中可以作谓语、定语或者状语。 刻舟求剑的近义词是墨守成规 ,反义词有见机行事。 4. 文言文翻译 《刻舟求剑》 原文 刻 舟 求 剑 (战 国) 《吕氏春秋. 察今》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5. 文言文《刻舟求剑》翻译还有单个字解释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自--从.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是--这.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坠--落.契者--刻着记号的地方.若--如果.。 6.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包括翻译~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坠--落.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哲理评析: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2023-09-14 15:28:141

客舟求剑文言文

1.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2.自--从。 3.遽--急忙,立即,匆忙。 4.契--用刀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下。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 17.止:动词,停止。 18.行:前进。 19.亦:也。 2. 刻舟求剑文言文 原文 刻 舟 求 剑(战 国) 《吕氏春秋. 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落。 6.于:在,到。 7.遽:急忙,快。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 10.吾:我的。 11. 之:消独。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寻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然而,表转折。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也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22.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 3. 【文言文刻舟求剑】 4.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包括翻译~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坠--落.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哲理评析: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5. 刻舟求剑文言文 原文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想乘船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在水里。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雕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刻舟求剑 漫画 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雕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刻舟求剑 漫画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主要批评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揭示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ipanzhi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 6. 刻舟求剑文言文 刻舟求剑 [编辑本段]成语资料 【汉语文字】刻舟求剑 【汉语读音】kè zhōu qiú jiàn 【词语解释】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典故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词语示例】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胶柱鼓瑟了!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近义词】守株待兔、墨守成规、郑人买履、表水涉澭 【反义词】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语 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词 性】贬义词 [编辑本段]文章概况 【原 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 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不会随船而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 释】 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2.自--从。 3.遽--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 4.契--雕刻。 5.是--指代这里。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落。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这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而置之其座,其:自己的 【作 者】 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编辑本段]典故寓意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比喻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成语词典中注音为( kè zhōu qiú jiàn ),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不行的。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讽刺了片面、静止,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人。 刻舟求剑是一个贬义词,并列式短语,为“刻舟”和“求剑”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在句子中可以作谓语、定语或者状语。 刻舟求剑的近义词是墨守成规 ,反义词有见机行事 7. 文言文《刻舟求剑》翻译还有单个字解释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自--从.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是--这.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坠--落.契者--刻着记号的地方.若--如果.。 8. 刻舟求剑文言文的释义文言文的解释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2023-09-14 15:28:211

古言文《刻舟求剑》翻译成现代文

刻舟求剑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刻舟求剑文言文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刻舟求剑寓言故事,刻舟求剑寓意是什么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2023-09-14 15:28:321

翻译刻舟求剑文言文版 楚人有涉江者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求剑若此 不亦惑乎 翻译全文求速度

1.有一个楚国人做船过河时,他的剑不小心掉下河里。他就在船上刻个记号。说:“我的剑是从这个地方掉下去的。”船到岸后,他便从记号处进到水里去捞。但是剑是不会走的,船却走,捞剑在这里,不是很不聪明吗?请采纳回答
2023-09-14 15:28:433

古言文《刻舟求剑》翻译成现代文

刻舟求剑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刻舟求剑文言文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刻舟求剑寓言故事,刻舟求剑寓意是什么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2023-09-14 15:29:051

文言文刻舟求剑原文及翻译朗读

关于文言文刻舟求剑原文及翻译朗读如下:刻舟求剑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乘船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这样的方法来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刻舟求剑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2023-09-14 15:29:151

翻译刻舟求剑文言文版 楚人有涉江者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求剑若此 不亦惑乎 翻译全文求速度

】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注释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2.自--从。 3.遽--急忙,立即,匆忙。 4.契--用刀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下。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 17.止:动词,停止。 18.行:前进。 19.亦:也。
2023-09-14 15:29:4114

刻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

1. 刻舟求剑文言文 原文 刻 舟 求 剑(战 国) 《吕氏春秋. 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落。 6.于:在,到。 7.遽:急忙,快。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 10.吾:我的。 11. 之:消独。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寻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然而,表转折。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也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 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22.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 2. 【文言文刻舟求剑】 3.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及白话文 刻舟求剑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坠--落。 FS:《吕氏春秋》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4. 文言文《刻舟求剑》 刻 舟 求 剑(战 国) 《吕氏春秋. 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3]注释1.涉:过,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刻舟求剑 漫画3.其:他的,代词。 4.自:从。5.坠:落。 6.于:在,到。7.遽:立即,匆忙。 8.契:用刀雕刻,刻。9.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 10.吾:我的。11. 之:主谓之间不翻译。 12.所从坠:从剑落下的地方。坠:落下13.其:他,代词。 14.求:找,寻找。15.之:剑,代词。 刻舟求剑16.矣:了。17.而:然而,表转折。 18.若:像。19.此:这样。 20.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 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21.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4]。 5.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包括翻译~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坠--落.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哲理评析: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6. 刻舟求剑文言文全篇翻译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寓言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 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 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 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7. 刻舟求剑文言文的释义文言文的解释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2023-09-14 15:30:081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及道理

  《刻舟求剑》是大家都知道的故事,来讽刺办事刻板,不知变通的人。大家理解刻舟求剑的道理吗?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及道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刻舟求剑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翻译:   楚国有个乘船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这样的方法来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道理:   包含着两层道理。一层是,人的思想认识如果不符合客观实际,就不会把事情做成功。另一层是,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把陈规旧章当成解决新问题的法宝,也要闹笑话。作者这种思想是朴素的唯物思想,辩证思想。   注释:   涉:过,渡。   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其:他的,代词。   自:从。   坠:落。   于:在,到。   遽:急忙,立刻。   契:通“锲”,用刀雕刻,刻。   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   吾:我的。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所从坠:从剑落下的地方。坠:落下   其:他,代词。   求:找,寻找。   之:剑,代词。   矣:了。   而:然而,表转折。   若:像。   此:这样。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   成语故事: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楚人一不小心,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滑落江中,他赶紧伸手去抓,可惜为时已晚,宝剑已经落入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   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个记号,并且对大家说:“这是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何要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楚人捞了半天,始终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宝剑不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吗?我还在这里刻上了记号,现在怎么会找不到呢?”   听他这么一说,那些人纷纷大笑起来,说道:“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会随船移动,你又怎能找得到你的剑呢?”
2023-09-14 15:30:181

翻译刻舟求剑文言文版 楚人有涉江者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求剑若此 不亦惑乎 翻译全文求速度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注释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2.自--从。 3.遽--急忙,立即,匆忙。 4.契--用刀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下。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 17.止:动词,停止。 18.行:前进。 19.亦:也。推荐于 2017-11-24查看全部11个回答刻舟求剑刻舟求剑在线听_有声小说畅听APP精彩刻舟求剑刻舟求剑在线听,全集免费,休闲娱乐随心下载m.ximalaya.com广告语文阅读理解-让孩子真正听的懂,学得会根据文中提到的文言文为您推荐清北毕业老师带队教学,小学8天28课时,初中9天32课时。巧学语数重难点。帮助孩子更全面的学习知识点。助力孩子巩固所学,学习语数双科重难点知识m.yuanfudao.com广告翻译刻舟求剑文言文版 楚人有涉江者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求剑若此 不亦惑乎 翻译全文求速度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极速提问lanqiuwangzi 正在咨询一个法律问题
2023-09-14 15:30:291

刻舟求剑文言文的中心句是什么意思

1. 刻舟求剑这首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哲理评析] 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2. 刻舟求剑这首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典出《吕氏春秋·察今》记述的一则寓言,说的是楚国有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舟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把剑掉下的地方。”当舟停驶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不懂变通、墨守成规之意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 刻舟求剑 漫画 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刻舟求剑”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强调主观上不努力;仅想坐守等待;侥幸得到意外收获。 3. 文言文刻舟求剑的意思 刻舟求剑 【发 音】 kè zhōu qiú jiàn 【解 释】 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 【出 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刻舟求剑的意思原指在剑落水的时候,在船身上刻上记号,船靠岸后再去找剑。现在人们多用此成语故事用来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或行为。 这个故事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下面我们用白话文讲述一下。 战国时期,有个楚国人坐船过江。 船到江心时,这个楚国人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进了江中。他伸手去抓,但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都感到非常惋惜,对他表示同情。没想到这个楚国人对此毫不介意,他从行李中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然后转过身来对大家说:“这是我的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对他的所作所为都很不理解,不知道他这样做到底是干什么,但也没有人再问他。船靠岸后,那个楚国人立即从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 可是他在水底捞了半天也没有捞到,还觉得非常奇怪,便自言自语:“我的宝剑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啊?我还在这里做了记号呢!怎么就找不到了呢?”船上的人这才恍然大悟,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你的宝剑沉入水底就不会再动了,你在这里怎么可能找到你的宝剑呢?真是可笑!” 这就是成语刻舟求剑的意思,这个楚国人的所作所为着实可笑,以至于这个故事流传了千百年依然不衰。其实只要细心观察一下,我们身边类似的人和事还真不少呢。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不会随船而前进。 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编辑本段]【出 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编辑本段]【近义词】 守株待兔、墨守成规 郑人买履、表水涉澭 [编辑本段]【反义词】 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编辑本段]【注 释】 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2.自--从。 3.遽--音句,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 4.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5.是--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佷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 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落。 8.契者--雕刻的人/地方。 9.若--如果。 10.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11.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2.求--找 刻舟求剑的意思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比喻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成语词典中注音为( kè zhōu qiú jiàn ),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故事大意是:有一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刻舟求剑是一个贬义词,并列式短语,为“刻舟”和“求剑”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在句子中可以作谓语、定语或者状语。 刻舟求剑的近义词是墨守成规 ,反义词有见机行事 相关作品:刻舟求剑文言文阅读及赏析 [编辑本段]【词性】 中性词 [编辑本段]【含义】 比喻一个人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编辑本段]【成语举例】 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胶柱鼓瑟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4.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包括翻译~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坠--落.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哲理评析: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5.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的解释是什么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哲理评析] 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6. 文言文《刻舟求剑》的意思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吕氏春秋——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评点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7. 文言文《刻舟求剑》翻译还有单个字解释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自--从.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是--这.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坠--落.契者--刻着记号的地方.若--如果.。 8. 文言文刻舟求剑的意思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 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不会随船而前进。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编辑本段]【出 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编辑本段]【近义词】 守株待兔、墨守成规 郑人买履、表水涉澭[编辑本段]【反义词】 看风使舵、见机行事[编辑本段]【注 释】 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2.自--从。 3.遽--音句,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 4.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5.是--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佷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 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落。 8.契者--雕刻的人/地方。 9.若--如果。 10.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11.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2.求--找 刻舟求剑的意思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比喻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 成语词典中注音为( kè zhōu qiú jiàn ),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故事大意是:有一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 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刻舟求剑是一个贬义词,并列式短语,为“刻舟”和“求剑”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在句子中可以作谓语、定语或者状语。 刻舟求剑的近义词是墨守成规 ,反义词有见机行事 相关作品:刻舟求剑文言文阅读及赏析[编辑本段]【词性】 中性词[编辑本段]【含义】 比喻一个人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9. 刻舟求剑文言文的意思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 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不会随船而前进。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编辑本段]【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433623162·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编辑本段]【近义词】守株待兔、墨守成规郑人买履、表水涉澭[编辑本段]【反义词】看风使舵、见机行事[编辑本段]【注释】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2.自--从。3.遽--音句,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 4.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5.是--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佷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 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落。8.契者--雕刻的人/地方。 9.若--如果。10.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11.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12.求--找刻舟求剑的意思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比喻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 成语词典中注音为(kèzhōuqiújiàn),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故事大意是:有一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 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刻舟求剑是一个贬义词,并列式短语,为“刻舟”和“求剑”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在句子中可以作谓语、定语或者状语。 刻舟求剑的近义词是墨守成规,反义词有见机行事相关作品:刻舟求剑文言文阅读及赏析[编辑本段]【词性】中性词[编辑本段]【含义】比喻一个人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编辑本段]【成语举例】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胶柱鼓瑟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2023-09-14 15:30:371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文言文翻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全文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2023-09-14 15:30:592

文言文刻舟求剑的意思

刻舟求剑课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吕氏春秋——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评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希望采纳谢谢(*^__^*)...........................
2023-09-14 15:31:097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 刻舟求剑原文及翻译

《刻舟求剑》作者:佚名,朝代:先秦。 1、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2、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2023-09-14 15:31:341

刻舟求剑文言文

1.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2.自--从。 3.遽--急忙,立即,匆忙。 4.契--用刀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下。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 17.止:动词,停止。 18.行:前进。 19.亦:也。 2. 刻舟求剑文言文 原文 刻 舟 求 剑(战 国) 《吕氏春秋. 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落。 6.于:在,到。 7.遽:急忙,快。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 10.吾:我的。 11. 之:消独。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寻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然而,表转折。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也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 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22.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 3. 【文言文刻舟求剑】 4. 刻舟求剑文言文 刻舟求剑① 楚人有涉②江者,其剑自舟中坠③于水。遽④契⑤其舟,曰:“是⑥吾剑之所从坠⑦。”舟止,从⑧其所契者⑨入水求之⑩。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11),不亦惑(12)乎? 【字词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秋》。②涉(sh8):渡。③坠(zhu@):掉下去。④遽(j)):急忙,立刻。⑤契(q@):同“锲”,刻。⑥是:这儿,这里。⑦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⑧从:依照,按照。⑨所契者:刻有记号的地方。⑩求之:找剑。寻,寻找。之,这里指剑。(11)若此:如此,像这样。(12)不亦惑(hu^)乎:不也太糊涂了吗?亦,也;惑,糊涂。 【诗文翻译】 楚国有一个搭船过江的人,不小心将随身佩带的剑从船边掉到江里去了。他急忙在船边掉剑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里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停稳以后,他便按船边所刻的记号,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行走,而水里的剑却没动,像这样去找剑,不也太糊涂了吗? 《刻舟求剑》这个成语故事,记叙楚人涉江,“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他当时并未下去捞,而是“遽契其舟”,等船停了才“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在这里,文章揭示了一个实质性的问题:“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个成语又作“契舟求剑”,比喻为人拘泥固执,不知变化。说明办事不问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发生的变化,仍然死守老一套,不知变通,是行不通的。 5. 刻舟求剑 文言文 翻译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吕氏春秋——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评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6. 刻舟求剑文言文 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哲理评析] 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2023-09-14 15:32:131

刻舟求剑指出错误文言文劝说

1. 《刻舟求剑》文言文问题及答案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不会随船而前进。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岂不是很糊涂吗?像这样治理国家,和这个人一样。时间已经变迁,但是办法不变,如此治理国家,不是麻烦了吗! 【出 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 作者 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注 释】 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2.自--从。 3.遽--音句,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 4.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5.是--这。 6.不亦惑乎--不是佷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落。 8.契者--雕刻的人/地方。 9.若--像。 10.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11.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2.求--寻找 13.止--停下 14.入--跳下 15.行--行走 刻舟求剑的意思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比喻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成语词典中注音为( kè zhōu qiú jiàn ),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讽刺了片面、静止,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人。 刻舟求剑是一个贬义词,并列式短语,为“刻舟”和“求剑”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在句子中可以作谓语、定语或者状语。 刻舟求剑的近义词是墨守成规 ,反义词有见机行事 2. 【文言文刻舟求剑】 3. 读《古代寓言两则》有感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文言文版提出观点论述观 近读《古代寓言两则》,感慨万端.两个故事都围绕着通变展开故事,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至今仍有很强的教育意义.郑人买履,典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寸,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准备去集市时,忘了拿量好的尺码.在买鞋子时才想起自己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于是返回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他没买到鞋.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直接用脚试,他说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刻舟求剑,典出《吕氏春秋·察今》,说的是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说:“这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当船停下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一定要接受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的教训,遇到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从发展变化的现实出发,确定对策.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 4.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原文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想乘船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在水里。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雕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刻舟求剑 漫画 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雕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刻舟求剑 漫画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主要批评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揭示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ipanzhi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 5. 文言文《刻舟求剑》翻译还有单个字解释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自--从.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是--这.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坠--落.契者--刻着记号的地方.若--如果.。
2023-09-14 15:32:211

刻舟求剑文言文拼音

1.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2.自--从。 3.遽--急忙,立即,匆忙。 4.契--用刀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下。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 17.止:动词,停止。 18.行:前进。 19.亦:也。 2. 寓言二则刻舟求剑带拼音古文大全 【汉字】 刻舟求剑 《吕氏春秋》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拼音】 kè zhōu qiú jiàn 《lǚ shì chūn qiū 》 chǔ rén yǒu shè jiāng zhě ,qí jiàn zì zhōu zhōng zhuì yú shuǐ 。jù qì qí zhōu ,yuē :“shì wú jiàn zhī suǒ cóng zhuì 。”zhōu zhǐ ,cóng qí suǒ qì zhě rù shuǐ qiú zhī 。zhōu yǐ háng yǐ ,ér jiàn bú háng 。qiú jiàn ruò cǐ ,bú yì huò hū !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3. 求刻舟求剑文言文的汉语拼音 chǔ rén yǒu shè jiāng zhě , qí jiàn zì zhōu zhōng zhuì yú shuǐ , jù qì qí zhōu , yuē : “shì wú jiàn zhī suǒ cóng zhuì . ”zhōu zhǐ , cóng qí suǒ qì zhě rù shuǐ qiú zhī . zhōu yǐ xíng yǐ , ér jiàn bù xíng , qiú jiàn ruò cǐ , bù yì huò hū !" 遽契jù qì 第四声
2023-09-14 15:32:281

文言文刻舟求剑阅读训练

1.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原文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想乘船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在水里。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雕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刻舟求剑 漫画 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雕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刻舟求剑 漫画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主要批评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揭示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ipanzhi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 2. 刻舟求剑的阅读答案、阅读文言成语故事,完成练习楚人有 爱问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坠--落。 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哲理评析: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3. 【文言文刻舟求剑】 4. 刻舟求剑文言文 原文 刻 舟 求 剑(战 国) 《吕氏春秋. 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落. 6.于:在,到. 7.遽:急忙,快.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 10.吾:我的. 11. 之:消独.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寻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然而,表转折.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也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22.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 5.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刻舟求剑,守株待兔 以下原文及译文供阅读参考:刻舟求剑【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守株待兔原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出自《韩非子·五蠹》译文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那个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野兔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现在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 6. 文言文《刻舟求剑》翻译还有单个字解释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自--从.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是--这.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坠--落.契者--刻着记号的地方.若--如果.。
2023-09-14 15:32:361

拼音打字怎么学快一点

拼音打字怎么学快一点方法如下:1、选择适合自己的输入法电脑上是有很多的输入法的,比如说五笔,如果对五笔口诀烂熟于心小白推荐用这种输入法,如果不会五笔,还是推荐使用最常见的拼音输入法。或者使用相关软件,如百度、搜狗等。2、熟悉拼音对于拼音来说,一定要熟悉,这个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因为从刚上学的时候就学会了拼音,如果或多或少有点记忆不清的,那么一定要复习一下,对拼音打字会有很大的提升。3、了解汉字对应的拼音光认识汉字是不够的,在知道它念什么的情况下,要知道如何去拼,如果用拼音来表达这个汉字,只有清楚了这一点,我们才可以在键盘上很好的打出来。4、熟悉键盘键盘拼音的排列顺序可是完全不一样的,没有什么声母,韵母之分,一定要熟悉键盘字母的排列情况,凡事熟能生巧,一定要多看。5、掌握打字的姿势两只手在键盘上的位置是有姿势要求的,如果一个手指一个手指的敲击键盘,那速度得有多慢啊,所以一定要坚持打字的姿势,即便自己不习惯也要让自己去习惯,只有习惯了正确的打字姿势,速度才能起来。拼音打字的好处:1、拼音打字可以提高打字速度,拼音打字比较容易,只要掌握了拼音的规则,就可以快速输入,比起输入汉字,拼音打字的速度要快得多。2、拼音打字可以提高输入的准确性,拼音打字可以准确的输入汉字,而且拼音打字可以自动提示,可以减少输入错误的可能性。3、拼音打字可以提高输入的效率,拼音打字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可以让用户更加高效的完成输入任务。
2023-09-14 15:31:421

班主任管理先进事迹材料

班主任管理先进事迹材料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事迹材料的经历,对事迹材料都不陌生吧,从先进对象的形成和内涵上来分,事迹材料可分为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先进事迹的材料和在一时因突发事件而产生的先进事迹的材料。写事迹材料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班主任管理先进事迹材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班主任管理先进事迹材料1   在班主任工作中,有苦又累,有笑有甜,做了这份工作你才知道自己肩上所担负的重任。我从中体会到了教育的快乐,与学生相处的快乐。在快乐中我找到了自我,也从中悟出了很多。俗话说:“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她,只有爱才能教育孩子”。这句话伴随我与学生们相处了一年又一年,慢慢地也成为了我从事班主任工作的座右铭。班主任是学校里最辛苦的人,虽然班主任做的都是一些琐碎的小事,但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是每一位班主任的最大愿望。现就班主任工作主要事迹作如下介绍:   一、爱在班级管理中   1、关注学生习惯培养---是前提。   我校是一农村学校,这些学生卫生意识欠缺,安全意识淡薄,养成教育等恶习的养成,给我校的教育带来很大的影响。然而我总是把“爱孩子,就要为孩子的一生着想;爱孩子,就要为孩子的一生奠基。”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我深信: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成命运。因此,引导学生把握自己的命运,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就必须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抓起,这是培养习惯的着力点,也是培养学生的落脚点。我也是这么做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团结友善习惯等,该同志都是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再细心指导,学生年龄善小,但在老师耐心帮助下,学生逐渐告别了陋习,有了很大的变化,老师看在眼里,甜在心里。   2、注重班干部的培养---有动力。   火车跑得快,全靠头来带。一群好的班干部,他们可以以身示范,带动和感召全班学生,使班风纯正。因此,该同志总是把选拔和培养好干部作为班集体建设的一件大事。通过演讲、劳动、体育、分发课本等活动,发现有能力、有口才、有吃苦精神的学生,担当班干部职位。班委会成立后,尽快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大胆放手,把一些具体事务派下去,建立层次分明的立体型管理体系。同时,给予定期的指导监督。这样,不但提高班干部的工作能力,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心。此外,该同志还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产生进取心,组织开展一些专题性活动,如:学习经验交流会、养成习惯教育等,这些活动大大促进良好学风、班风的形成,使该班在学校的管理评比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注重班级文化建设―有氛围。   该同志特别注重班级文化建设。“环境是一种教育力量。我可以叫我的学生不随地吐痰,这是一种教育,但是我还应该创造一种环境和气氛,使学生不好意思随地吐痰。我可以叫学生勤奋学习,我还应创造一种氛围,使学生置身其间,不学觉得愧对老师,愧对学业。”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这种教育就是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所带班级在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都有着明确的规定和目标。通过努力,我班的学生在各项比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广播操、演讲、写字、美术、拔河等比赛中都获得了多项奖励;在纪律、学习、卫生等方面成绩突出;所代班级连年被评为优秀班级体   二、爱在德育中   教育需要爱心,孩子渴望关爱。我以宽广的胸怀,去接纳每一位学生,以一颗慈母般的爱心,滋润着每个孩子的心田。该同志经常对自己说的一句话就是“没有爱心的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对学生倾满爱心,不愿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我校全部是农村子女,根本没时间去管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很多学生不仅邋遢,而且学习比较散漫。于是,我就利用课间除了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外,还非常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经常与学生和家长沟通,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耐心地引导他们不断提高思想觉悟。比如:她班里有个叫陈晓的学生,该生成绩非常优秀,就是不能接受老师对他的批评,也看不惯别人比他强。于是,她就会慈母般的把这个孩子搂在怀里,用一些浅显的道理耐心地教育他。现在,这学生不仅能够包容了“优生”,还乐于帮助“后进生”了呢!爱可以增进师生友谊,加深了解认识,加强相互信任,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在爱的基础上,她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开展理想前途教育,做了大量的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班主任要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有一颗爱心和宽容的心,做学生的引路人。   三、爱在自身要求中   教师是教育者,也必须应当是学习者。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担当起培育人才的重任。因此,除了毫不懈怠地完成日常工作,该同志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使自己的综合素养进一步提高。同时该也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相信身教重于言教,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教育学生会做人,做好人,在平时日常工作生活中起到表率作用!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正因为她有一颗慈母般的爱心,也因为她具有永求进取的决心。   常人都说:当一名班主任容易,当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就很难,但也很快乐!我的班主任生涯中,最多的关键词不是苦和累,而是快乐和感动!我的生命因为孩子们而更年轻!更精彩!班主任,一项平凡的工作;班主任,一个平凡的岗位。张老师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工作,开启了孩子们不平凡的心灵!   班主任管理先进事迹材料2   吕薇同志,女,现年三十一岁。本科学历,中教一级教师。自一九九四年参加教育工作以来,至今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现担任第二实验小学六年四班的班主任,她是学校工作构架的一根支柱,是让那些桃李芬芳、幼苗健康成长的辛勤园丁,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中的排头兵。她以对人民的忠诚,以火热的心、无尽的爱、埋头的干、使劲的拼、默默耕耘,当好强有力的支柱,辛勤耕耘在育人的岗位上,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谱写下了执着、勤奋、谦逊、严谨、求实、和谐、关爱……的动人篇章。当昔日的学生从四面八方用不同的方式向她表示感激之情时,她说她体会到的是当一名班主任的幸福感,那是一种别样的人生享受。是啊,她是在倾情注爱,用爱心与智慧耕耘。现将她的先进事迹概述如下:   一、精耕细作,集思广益   在班级管理中,她始终坚持全员参加的原则,不管是什么活动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为他们创造各种机会。   (1)班会活动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组织、自己主持、老师只是幕后导演。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锻炼。她们班的墙报布置工作也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如这学期的成果树,从设计大树造型开始,到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各组的果实形状。学生们的兴致极高,每个同学纷纷为本组出谋献策。而且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画,有的剪,有的写,有的贴。每个同学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成了真正的小主人。   (2)她们班还开展了小组板报评比活动。每一期由一个小组独立完成。完成后由老师给该组同学与板报合影,期末评选最佳小组板报。这样既可以减轻宣传委员的工作,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的学生说自己还从没出过板报,这次可算如愿了。有一组同学出板报时,她发现其中一名同学确实既写不好又画不好,所以就一直为画的同学服务,只见他一手拿着板擦,一手托着粉笔盒的样子。她看了很是感动,并且跟同事说:“同学们都想为班集体出力,作为班主任一定要为他们创造机会,让学生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成长,在‘思索"中创新。”   二、春风化雨,扬帆前进   教师对学生的爱源于母爱,盛于母爱。它是放射着人性光芒的理性的爱。老师对学生的这种理性的爱,能唤醒学生身上一切美好的东西,激发他们扬帆前进。在她所在的班级里,始终洋溢着一股暖流,似一团和风细雨,感染着整个班级,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中,渗透到每个家庭之中。比如,班里有个女孩叫王芝越。她学习很好,可是就是不敢在同学面前发言,只要站起来就紧张,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同学们都替他着急。她也成了班里有名的“胆小生”。为了帮助她练习胆量,王老师经常课上提问她,都是些很容易的问题,怕她遇到难题紧张就更不敢说话了。并且私下经常找她谈心,鼓励她。当发现她的英语很好时,就在学校每周一句的英语学习中,试着让她带着大家朗读。她竟大胆的走上讲台,而且毫无羞涩的读了起来。同学们也很激动,在她的领读下,都放声的读了起来。这以后语文课上的一分钟演讲,她也能够大胆的走上台来。有一位同学曾这样评价她的演讲发言。他说:“老师,今天的演讲王芝越虽然不是很流利,但是她终于可以大胆的走到前面来了。我觉得她今天是最棒的!我们应该向她学习,勇于向自己挑战。”王老师听了之后很是欣慰,看着孩子们的成长,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后来芝越同学学习更是突飞猛进,还当上了王老师精挑细选的课代表。老师的细心关爱就像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每个班主任在工作中都会遇到后进生,后进生虽然只是少数,但他们往往集许多缺点于一身,给班主任工作带来很多麻烦,他们不仅容易犯错,而且改过来之后极容易再犯。针对这样的情况,王老师总是用宽容去温暖学生的心灵,摸清后进生的思想实际,宽容而不包容地并引导他们把自己的缺点找出来,然后逐步改正。能与家长进行沟通,准确找出后进生认识上的差距,从不挖苦讽刺他们,用爱心、诚心去感化他们、接近他们,跟他们说心里话,并用恒心和耐心来转化后进生,偏重表扬,着眼进步,从最基础的知识入手,不辞劳苦,不言放弃,给时间,给机会,为后进生创造一个宽松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号召优生帮助后进生,采用“一对一,一帮一”的形式,后进生获得了友谊之手的援助,不断缩短与中等生、优生的距离。比如:马藤同学常因懒惰而忘了做作业,找他谈话他会答应老师今天一定完成,但到第二天检查却拿不出作业来。老师无论是:“哄”是“吓”,他都以不变应万变。怎么办?不断的失败使我不得不重新考虑转化他的方法。之后,王老师发现他完成了某一项作业时,就及时表扬他,并奖励他一个“笑脸”,几天下来,他也能和另外的同学一样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现在,他基本能按时完成作业了。   三、爱心做桥,机智熏陶   作为教师,不仅要具有爱心,还应具有捕捉教育契机的能力,它是一切教学智慧和机制的艺术结晶。记得,在课堂教学中,她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由于处理得当,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那是一节语文课,一只麻雀飞进了课堂中,这可怎么办呢?同学们开始下座位捉麻雀,全班一片混乱,经过一番混战,麻雀终于被捉住,放回了大自然。教室里同学们终于安静下来,大家面面相觑,等待着我的发落。此时的她刚想发作,却又突然灵机一动,何不抓住这一难得的教育契机?于是就平静地对同学们说:“谁能用一段话把刚才的场面描述一下。”同学们先是一愣,继而纷纷举手。经过一番发言后,她欣喜地问道:“同学们,平时写作文大家都觉得没得说,没得写,为什么今天大家都说得这么好,句子通顺,用词准确?”“因为今天我们认真观察了。”“有亲身体验。”同学们回答着。“对,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生活,就一定能写出好的作文来。下面请同学们把刚才的所见,所说写下来,有困难吗?”“没有”,“老师这太容易了”。“老师原来写作文这么简单,太有意思了。”同学们纷纷拿出纸笔,不一会儿,一次生动有趣的练笔就完成了。面对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教室是不可能预料或防止它的,但教师应及时发现它,以从容的态度去面对它,并灵活机智的处理它。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甚至会获得比预期更好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应善于捕捉这样的教育契机,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地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才不愧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   四、潜心钻研,创新实践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为了更好地胜任班主任这个工作,多年来,她遨游在教育的海洋中,如饥似渴,认真雕琢自己。工作之余,还从各种书籍诸如《嫉妒心理学》、《错误与人生》、《成功启示录》及戴尔.卡耐基的人生哲学丛书,以及《班主任之友》《德育报》报刊杂志中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班级管理理论以弥补自身的不足。一路艰辛一路歌。她所带的班级多次被评为校优秀班集体,所辅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均获比较好的成绩,如县级读书知识竞赛一等奖,县级作文比赛二等奖,   教育是常新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它一直积极参加盛市、县等各级组织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不断充电,紧跟时代步伐,潜心钻研新课程,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多次被评为“校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近几年来再创佳绩,17年4月获“县教改积极分子”称号,同年12月30日在县评“三优”活动中荣获优秀课堂教学资料贰等奖,19年获得太原市硬笔书法教案优秀奖,18年被评为县劳模,并于今年又被评为“县教学能手”。   五、感谢生活,感谢学生   除了毫不懈怠地完成日常工作,我潜心钻研、不断提高自身水平,根据自身的优势条件建立班级博客-----快乐心灵站,把学生每一周的优秀日记、优秀作文发表上去,让学生们在网站上看到自己的作品,无疑是一种莫大的鼓舞,这个网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还搭建起我与家长交流的一个平台。   在当班主任的日子里,我不仅在播种着知识和爱,同时也在加倍地收获着感动和幸福。孩子们一次次用他们真诚的目光、天真可爱的笑容感动着我。为了老师的一句“劳动应该不怕脏不怕累”,他们竟然能把柔嫩的小手伸到冬天刺骨的冷水中,窗户玻璃就这样被他们擦得干干净净;为了老师的一句“好孩子不能缺作业”,赵迂同学竟然能够在右手骨折的情况下,用左手一丝不苟地完成作业;为了老师的一句“运动场上应该做个坚强的人”,高琦同学竟然能够拖着跌倒时严重擦伤的腿,一连参加了跑步、跳远、扔垒球三项比赛,鲜血就这样一滴一滴染红了她洁白的球鞋……为了老师的微笑,他们那么努力,虽然他们还在不断地犯错误,虽然他们还有许多缺点,但他们真的是一天比一天有进步。   班主任管理先进事迹材料3   燃烧青春,蜡炬成灰"爱"始干   徐林,女,1983年2月出生,一级教师。在铜川市第三中学就职以来的10多年中,她当过9班主任,担任过语文备课组长、教研组长,做过校团委书记,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她的爱心。她常说:我的两个心房,一个装的"是良心,一个装的是爱心。我扪心自问时,问的是良心,我倾情付出时,洒的是爱心。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润物无声,春风化雨写忠诚   爱一行才能钻一行,对教育事业的爱让她在工作中不计得失,不懈钻研。徐林同志处处为学校大局着想,从不因为个人事情耽误学校正常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工作中勇挑重担。   徐林老师的家离学校比较远,坐公交车就需要半个多小时车程,加上孩子还不到两岁,学校一度担心她不愿意担任班主任工作,可是她二话不说就接了下来,一接便不再放手!这也许就是她执着与教育事业的爱心和良心吧!徐林老师把她全部的爱献给班级,自己的孩子生病了,她不能细心呵护,学生生病了,她却总是跑在最前面。雒文静在下楼时摔伤了,徐老师二话不说打车送学生去医院,在家长到医院前,已经推着她做了全部检查,办理了一切住院手续。家长进病房时徐老师正搂着比她高一头的雒文静安慰她,为她安排后续的免费补课事宜,家长感动的不知该说什么,徐老师却笑着说:"这是我的职责,雒文静是我的学生也是我的孩子".   带学生一天,爱学生一辈子,她把班里的每个孩子都当做自己的孩子,即使是在家长看来顽劣不堪的孩子,她也从不抛弃,而是挖掘放大他们的优点,诚恳鼓励。付出终有回报,徐林老师所带班级多次荣获"优秀班级流动红旗"、"优秀五四红旗支部"荣誉称号,荣获"班级自主管理纪律示范班"荣誉奖牌,她亲自带领学生编排的《青春赞歌》在学校第二节"春天里的诗会"诵读比赛中荣获一等奖。2020年中考徐林老师所带班级是平行班中上重点线人数最多的,边缘生基本全部上线。初三毕业典礼上,孩子们把对老师的爱和感激化为了别出心裁的行动,他们给徐林老师颁奖,奖状上赫然写着几个大字"最美班主任";收到录取通知书后李文龙的家长给徐林老师发信息"李文龙能上重点,连我们家长都觉得意外,这全是徐老师的功劳";取得590分高分的候文洁家长也送来锦旗称赞徐林老师是"辛勤园丁,爱的使者".   徐林老师处处从学校大局着想,从不因为个人事情耽误学校正常工作,但是在同事有事请假时,却能挺身而出,勇挑重担。巩芬老师请假的10多天时间里,她一个人代3个班的课,周课时达到18节,即使是哑了喉咙,她也从未抱怨。   爱心助教,三尺讲台展豪情   作为教师,徐林觉得上好课的着力点就是爱学生。她曾用关怀,让学生泪流满面;她曾用爱心,去扬起学生心海的风帆。她的语文课,最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她的课,作业最少,学生的完成质量最高。有时她把爱心转化为对学生的尊重,有时她把爱心体现在对学生的严,体现在对学生习惯的培养上,她的课,学生没有坐姿不正的,没有写其他作业的,没有迟到的……她的课因学生个性的张扬而美丽,因教学理念的前卫而精彩。她的课,学生爱上!   近年来,徐林同志先后在国家级,地市级刊物上发表高中语文阅读课课堂实效性研究》、《让文言文不再是"第二外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等多篇文章。《虞美人》、《智子疑邻》等在陕西省教育学会组织的课件评选中荣获二等奖。不仅如此,徐林老师还积极参加校本研修、课题研究,现已顺利结题《班级自主管理评价机制的研究》等省级以上课题3个,区级微型课题1个。徐林同志所带班级教学成绩优异,因此个人数次在年度考核中获得"优秀"等级,还被铜川市团市委授予"青年岗位工作能手"荣誉称号。   以身作则,慈善为桥心连心   有一种力量让人感动,它就是大爱无声;有一种奉献震彻心扉,它就是默默无闻。徐林同志就这样默默无闻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爱。   年轻女孩有谁不爱美,好些青年教师一周之内的衣服可以做到不重样,可是她呢,能穿的出来的外套屈指可数,即使是一副眼镜,也是在连续工作五个年头镜片磨花时才光荣下岗。她对自己苛刻节俭,但是在公益事业上从不吝啬。汶川地震之后,紧接着甘肃干旱缺水,徐林同志带头发起募捐,仅是这两项活动就捐出了她当月一半的工资。党员献爱心的暖冬活动,为白血病儿童发起的募捐活动,书本衣物捐赠活动……她样样走在前面。然而最让我感动的是她对苏彦波老人的坚持付出。   苏彦波是位年过80的孤寡老人,常年独居在一个十几平米的小房子里,老人不仅要承受经济的拮据,还要捱着孤独的煎熬。徐林同志知道这个情况以后,经常去陪老人说话聊天,常能见到她手提大水桶走走歇歇为老人提水,推着车子摇摇晃晃为老人拉煤。老人没有经济来源,徐林就号召班里同学为老人把矿泉水瓶子收集起来卖;老人的电磁炉坏了没法做饭,徐林就号召办公室同事集资为他买新的;老人不慎摔伤髀骨骨折之后,徐林更是积极捐款,随后还发动青年教师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轮流照顾老人。"所谓伟大就是把平凡的事坚持下来",徐林同志以她的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班里的学生,我可以大胆的说这样的德育教育最有实效!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坚信,以后会有更多人从这位平凡而优秀的班主任身上看到美,并以爱为桥把这种美传递下去;我坚信用爱构建的世界,一地霞光,一片光明。 ;
2023-09-14 15:31:461

《中国旅游》杂志是省级刊物吗

不是。《中国旅游》杂志是中国国家旅游局主管的全国性旅游行业专业杂志,其出版单位为中国旅游报社。因此,《中国旅游》杂志并不是省级刊物,而是全国性刊物。
2023-09-14 15:31:461

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有什么不一样?

认知实习:一般相当于在校生的带教老师指导下的实操或技术实验课程。实习的过程中,学会从技术人员和工人们那里获得直接的和间接地生产实践经验,积累相关的生产知识。通过人事实习,学习本专业方面的生产实践知识,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能够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积累有用的经验。专业实习:一般在专业理论程结束,如本科4年的最后一年时间一般为实习时间。为专业理论和实操相结合及巩固。本专业实习岗位上练就本领和技能。为到相关专业工作及职场上打下坚实的基础和初步的工作经验。毕业实习是大学生在学业的最后一个学期需参加毕业实习。一般转为工作职场单位互相观察的过渡段。优秀的实习生毕业直接转正。省却试用期和在找工作的时间。实习:顾名思义,是在实践中学习。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或者说当学习告一段落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所学需要或应当如何应用在实践中。因为任何知识源于实践,归于实践,所以要付诸实践来检验所学。实习一般包括大学里的学生的精工实习和公司里安排员工实习。企业的硬性要求往往会成为实习生被留用的绊脚石。实习的作用有验证自己的职业抉择,了解目标工作内容,学习工作及企业标准,找到自身职业的差距。1.验证自己的职业抉择,当大学生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定未来的职业理想时,需要以身试水,需要在真刀真枪的实际工作中检验自己是否真正喜欢这个职业,自己是否愿意做这样的工作。举例来说,如果你想做个文案的工作,但是当你在广告公司工作之后你发现自己不是很喜欢那种文字工作,那你就要反思自己的职业抉择了,这样就可以及时的纠正和反馈自己的职业发展轨迹。2.了解目标工作内容,在确定自己适合文案工作后,那你就要明确文案的所有工作内容,文案的一天都要怎么度过,文案的核心工作是什么?文案的边缘工作是什么?文案要与那些部门打交道,文案的核心能力是什么?在了解工作内容后就要尝试着操作,争取在实践中把文案的工作都做了,也在操作中明确自己的优劣势。3.学习工作及企业标准,知道了文案工作都要做什么后,你就要了解企业及业内对每个工作内容的所要求的流程和标准,这时你要以业内及企业的最高标准来要求自己,用这种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时无疑就是向业内人物发展。4.找到自身职业的差距,实习不单是为了落实工作,更包括要明确自己与岗位的差距以及自己与职业理想的差距,并在实习结束时制定详细可行的补短计划。当你从明确差距弥补不足的高度来看实习时,你会实习中得到更多。
2023-09-14 15:31:491

怎么申请法院调查取证

法律分析:1、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应当提交书面申请。2、书面申请书应当载明被调查人的姓名或者单位名称、住所地等基本情况、所要调查收集的证据内容、需要由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原因以及其他要证明的事项。3、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不得晚于举证期限届满前7天。4、人民法院对当事人及具诉讼代理人的申请不予准许的,应当向当事人或其诉讼代理人送达通知书。5、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可以在收到通知书的次日起3日内,向受理申请的人民法院书面申请复议一次,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5日内作出答复。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取证,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人民法院对有关单位和个人提出的证明文书,应当辨别真伪,审查确定其效力。
2023-09-14 15:31:511

为什么总觉得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推着我往前走,其实我可以走慢一点,或者能停

是的
2023-09-14 15:31:563

起诉前如何申请人民法院调查取证

这是证据保全。只有在情况紧急,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才可以向法院申请证据保全。其它情况,可以在起诉后向法院申请调查。
2023-09-14 15:31:424

关于印度旅游期刊有哪些

穷游锦囊:印度南部和《Travel+Leisure》印度版。穷游锦囊:印度南部和《Travel+Leisure》印度版都是著名的旅游杂志,内容涵盖了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引导旅行者通过对异域文化的接触,达到对人自身的认识和理解,还有一些印度旅游项目以及插图。
2023-09-14 15:31:391

实习是怎么一回事?

实习形式如下:1、认识实习,是指学生由职业学校组织到实习单位参观、观摩和体验,形成对实习单位和相关岗位的初步认识的活动。2、跟岗实习,是指不具有独立操作能力、不能完全适应实习岗位要求的学生,由职业学校组织到实习单位的相应岗位,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部分参与实际辅助工作的活动。3、顶岗实习,是指初步具备实践岗位独立工作能力的学生,到相应实习岗位,相对独立参与实际工作的活动。实习选择1、结合未来职业选择,要实习的公司和岗位是和你的职业理想直接相关的,这个岗位的实习和这个公司的进入可以给你日后的职业发展加分;2、结合个人状况,上一条是结合未来,这一条是结合当下,在明确自己当下最需要补充的知识、技能时去选择针对性的实习机会;3、结合外在机遇,在有些时候你所最欠缺的不一定得到及时的补充,因为没有合适的机会,所以要结合有利于自己职业发展的外在机遇,及时抓住机会去为未来做准备,虽然可能不是可以马上见效,但只要是着眼于长远的准备都是有用的;4、衡量能力与赚钱的权重,有些时候赚钱是自身的第一需要,有些时候积攒能力是第一需要。但一般来说能锻炼大能力的工作都能赚大钱,当然这个就要结合个人的具体情况。
2023-09-14 15:31:331

优秀班主任事迹材料如何命题

优秀班主任事迹材料如何命题   大家知道优秀班主任事迹材料如何命题吗?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优秀班主任事迹材料,欢迎阅读参考!   优秀班主任事迹材料一   我叫刘XX,女,生于19XX年,1988年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大专学历,小学一级教师。1988年教学以来担任语文学科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2005年以来担任学校教导主任。曾多次获县、乡“师德先进个人”、“模范、优秀教师”称号,优质课和论文多次获县、市级奖项。目前是学校三年级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在从事教育工作的23年中,我一直站在教育工作的前沿。“让每一位学生在我的课堂上都有所收获”是我事业追求的目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我的自律信条。    一、锐意进取,不断超越。   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来,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诲人不倦。时时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坚持出满勤,干满点,从不迟到早退。以校为家,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认识水平,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工作要求,在教学中我不错过任何一个可以提升自身业务素质的机会,积极参加各种政治学习和政治活动,积极参加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向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学习,并认真写心得体会。工作期间,我既教书又育人,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做人要自立自强,诚实守信,为人正直;在学习上要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待人要宽厚,做事要有责任心;在生活上要勤劳节俭,生活俭朴。经常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集体,做一个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二、认真教学,潜心教研。   作为一名教师,我不断地刻苦钻研业务,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新课程标准,注重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对工作讲求实效,对学生因材施教。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坚持经常翻阅《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教研论坛》、《优秀论文集》等书籍。备课时,我精心设计环节,努力钻研教材,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学生特点,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资源,结合课堂实际运用课件配合教学,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课堂上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而我则循循善诱的引导,做好学生的学习合作伙伴,学习效果事半功倍。教育学生上,我很注重培优扶差的工作,对于后进生,我总是给予特殊的照顾,在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大力的表扬;课后多找他们谈心、交朋友,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我抓好学生的小组学习活动,选拔优秀的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一起进步。我坚持让学生写周记,写身边事,写心里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中我得到了许多……在日记中,我得到学生的信任,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及时对学生给予指导和帮助,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他们健康成长。本人所教学科的成绩在乡统考中也名列前茅。   教研活动是载体,课改教研是先导。为此,我在所从事的教研工作中积极探索,勤于实践,做好新课改的模范带头人。在这方面,我积极观看各种教学观摩课和报告会,如县名师送教课、省模范教师位惠女、潘红艳等的教学观摩课、广东师范大学博导、教授孔凡哲的学术报告等,不断充实自己,借鉴优秀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2010年获得市优秀教学论文一等奖;2011年获县优秀教学论文一等奖;县教导主任评课、说课均获二等奖;我积极参加乡公开研讨课,教学技能不断提高,获得好评。08年9月以来,我协同本校各学科教研组长,做好新上岗教师的帮扶的工作,肩头的责任是重大的,而这项工作对我来说是全新的,所以工作中经常虚心请教,耐心指导。认真组织开展集体备课、公开课及课后评课的工作,促进新上岗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我把各种教学观摩课和报告会的先进理念在科组中交流学习,认真组织教师们参加各项比赛活动,在领导的支持和各位同事的努力下,大家齐心协力抓教学的好势头,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其他事务,均取得较好的成绩。特别是经我指导过的___、___、___等新教师在参加县优质课竞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这些教师也很快成为我乡教育队伍中的骨干力量。   俗话说:在其位、务其职、思其政。作为教导主任,我时刻要求自己做到正确定位,牢固树立两种意识,努力做好校长的助手, “上情下达”,“下情上晓”,起到了桥梁沟通作用。在工作中,能以求真务实的态度,顾全大局,融合群体,在校长的指导下,制订好学校教学作计划,并组织实施,使工作更有计划性、针对性、实效性,并注意总结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运作正常。    三、关爱学生,无私忘我。   作为寄宿制学校的班主任,工作琐细而繁重。尤其是三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弱,他们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事无巨细,点点滴滴,班主任都得操心。要让学生成材,身心健康成长,就必须关心爱护他们,做他们的知心人,我把“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晓之以理、持之以恒”作为关心学生的座右铭。班上农村进城务工、父母离异家庭的孩子有四五个,在我细致、耐心地工作下,他们都能自强、愉快地在这个和谐的班级大家庭中生活、学习。还有一些班上的“留守孩”由于远离父母、远离亲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据我调查,有的外出打工的父母半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半年联系一次,相当多的外出打工者一年才返家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来,单纯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就可以了,而忽视与孩子的心理沟通与交流,导致孩子对父母很陌生,亲情关系出现了障碍,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发生了不良的改变。为此,我给学生分组,利用校信通、飞信等形式,让学生每星期一、三、五的课外活动和家长联系,进行交流,汇报他们在校的情况。我心中始终记着这样一句话:做学生生活中的母亲,错误中的大夫,交往中的挚友。短暂的时光里,我不但取得了家长的放心,学生也更有了学习的动力,我所带的班级也很快成为班风正、学风浓的先进班集体。   作为班主任我更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我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创造强项,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长处和闪光点,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项,抓住每一个教育良机,适时表扬、鼓励。体贴后进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自强心,不让后进生成为掉队的孤雁。另外,我积极组织开展读书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娱表演等形式的主题队会,展示学生各方面的才能,发展个性。让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管理、自己发展,逐步形成一个健康向上、团结协作的班集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优化了班级文化环境,丰富了学生精神生活,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近几年来,无论是教学还是教研,无论是纪律还是成绩方面,本人在校、在乡都位居榜首,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普遍赞誉,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每次优秀评选都是我未来工作的新的起点,我会不断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勤奋工作,开拓进取,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我始终坚守着一腔热诚一腔爱,我眷恋山区这片黄土,我更眷恋山区的孩子,我庆幸我选择了“教书育人”——这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我将无怨无悔地耕耘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让娇嫩的生命之花永远绽放在这希望的田野上!   优秀班主任事迹材料二   本人于1993年7月毕业于增城师范学校,自从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本人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对工作认真负责、甘于奉献、勇于创新,能认真履行教师职责,关爱学生,教育教学成绩显著,深受学校领导、同事以及学生们的好评。    一、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说教师要努力给学生作出榜样,这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否则就失去了说服力。一名班主任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品德知识修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因此我对自己提出了高标准要求,凡是我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如自己上课时从不迟到、早退,坚持每一节课都要认真对待。比如在XX学年第一学期(即这个学期)开学的第一周,由于学校放了两个月暑假,校园里面杂草丛生,非常不美观,学校就组织四至六年级三个班的学生进行铲草劳动,我带着我们五年级班,和同学们一起铲草,我拿起锄头边铲边教学生怎样才铲得干净和一些注意安全的事项,老师边教边示范,学生学着铲草。当我用学校借来割草机割草,我一行一行地推来推去,而学生们就在跟在我的后面把割断的草收拾干净,这样一干一个下午,老师和学生都干得满头大汗,满身大汗,没有一个人说累,在我的带领下,全班学生越干越起劲,超额完成学校划分给我班的劳动任务。这样我们班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    二、面对学生,捧出热心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过“同情心对人的由衷的关怀,这就是教育才能的血和肉,教育又能是一个乏淡无情的人。”这段话道出了“爱心”在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我认为爱学生是全方位的,包括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方面;包括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家庭富裕的、贫困的。通常情况下优等生、富裕生、关系生赢得教师的爱比较多,而后进生、贫困生往往被遗忘在爱的角落。作为一个班主任应该对整个班级的任何一个学生都普洒爱的雨露,要注意的是后进生、贫困生更求我们倾注爱心,一味偏爱好学生则会使他们变得骄傲,变得孤立,也会使其他同学产生一种对立情绪,我们又不是经常碰见自己曾“倍加呵护”和“寄予厚望”的优等生连招呼都不打,而自己一向视其为差生而不闻不问的却非常客气的场面吗?因此要平等地给班级学生以爱心,只有这样在你这个班级,你的学生才人人觉得都是你的心爱的学生而便于你更好地开展班主任工作。    三、悉心教育,谅解激励   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其中有部分学生表现差,学习成绩差,即所谓的“差生”。面对“差生”,我认为,作为人民教师我们要关爱“差生”,绝不放弃。因为我始终相信:“差生”是“有待提高的学生”,是“后进生”,是能够转化的。1997学年我在派潭镇七境小学任教,担任学校副教导主任和六年级(1)班的班主任,班里有个学生叫李必锋,从小任性,野蛮好打架,无心向学,经常破坏校园的花草树木,有时仗着自己村离学校近,和村里的社会青年一起欺负别村的同学。一次中午休息时间他借来村里社会青年的男装本田摩托车在校园里耀武扬威地转来转去,把别班的一位女同学撞倒,那女同学跌伤了膝盖,裤子都擦破了,那女同学坐在地上捂着膝盖大哭,那时我刚好下楼来做午休时间的行政值日,看到这情况,我马上大声喝住了想逃跑的李必锋,飞快地跑过去,把摩托车钥匙拧走,并把摩托车摆放好,并命令他站着不许走动,叫一位围观女同学到办公室里去拿药箱来帮那位女同学止痛包扎伤口。这时我问李必锋怎么办,这时他也吓坏了,不知道说什么好,我把他上二楼的行政办公室去,给他做了一次深刻的教育:中午休息时间撞来撞去影响老师午休和同学午修是违纪行为,小学生无牌无证驾驶摩托车是违法行为,撞伤同学也是违法行为,告知派出所警察来要抓你坐牢,叫交警中队警察来要抓你坐牢和没收无牌摩托车,你说怎么办?这时他被吓得面如土色,不会说话了。这时我趁热打铁地说,你为什么会造成这件事?你想想这几个月来你在学校的表现如何?无心向学,惹是生非,其他的同学对你的所作所为敢怒不敢言,真是神憎鬼厌,这样好吗?你在这个班里有朋友吗?如果这次你能做好,向那位女同学认错,保证以后认真学习不违反纪律的,我就不报警,等一会儿你把摩托车还给人家,你敢保证吗?他听到我这么说,像赦免了死罪一样,抬起头哭着向我承认错误,并保证以后要做好。当天晚上我和一位老师去他家进行了一次家访,当着他父母亲的面,把今天中午发生的事详细地告诉了他的父母,并对他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要求他父母亲赔偿100元钱给那个女同学作为药费和买裤子,我们还要和那位女同学的家长通气,做好双方家长的工作。在学校大会上指出了这件摩托车撞人事件,指出这件事的危害性,本来要学校要对李必锋从严处分的,念他当场承认错误和这几天有好转的迹象,就不再追究了。这件事在全校学生中引起很多反响,学生们深深受到教育,李必锋是个反面的教材例子。后来,在我悉心的教导和严父慈母般人格力量感化下,李必锋渐渐变了,变得和从前判若两人。这名有劣迹的“差生”终于变成一个品学优良的“优生”。几年前,我在路上见到他,他已是一个谈吐有礼貌的小伙子,他非常高兴地主动向我问好,感谢我在他读小学六年级时的耐心地教育他和那一次开摩托车撞伤人原谅了他,还说了他读初中时,中学的老师没有小学老师严格和负责任,自己学习松懈了,成绩一落千丈,老跟不上,初三时考不上高中,毕业后就回到家里,和他父母一起办起了养鸡场,收入可观,生活算过得去。我说鼓励他说:“好呀,行行出状元,脚踏实地,我相信你会创出一片美好的天地。”他说:“谢谢您,周老师。”后来我想起他对我说的那番话后,心里觉得很欣慰,有一种做老师的自豪感。 ;
2023-09-14 15:31:321

怎样申请法院调查取证

法律分析:提出申请的人必须是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须提交申请书,当事人申请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在程序上应该向法院提出书面申请,申请书应当载明被调查人的姓名或者单位名称、住所地等基本情况。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当及时提供证据。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主张和案件审理情况,确定当事人应当提供的证据及其期限。当事人在该期限内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延长期限,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适当延长。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责令其说明理由;拒不说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据不同情形可以不予采纳该证据,或者采纳该证据但予以训诫、罚款。第六十六条 人民法院收到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材料,应当出具收据,写明证据名称、页数、份数、原件或者复印件以及收到时间等,并由经办人员签名或者盖章。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取证,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人民法院对有关单位和个人提出的证明文书,应当辨别真伪,审查确定其效力。
2023-09-14 15:3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