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发展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列举4-5个案例说明环境保护、低碳发展和循环经济可以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不只是烧钱的环保经济。

这世界要你何用

广西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包括

广西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包括:1、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2、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3、积极发展绿色金融4、促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广西:以节能降碳推动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一、稳步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增长印发《广西节能减排降碳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十三五”规划》《广西“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实施方案》,每年发布能耗双控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要点,分解落实重点任务。积极推动召开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定期召开厅际联席会议,研究部署重点工作。多措并举控制二氧化碳排放过快增长。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制定《广西优化主导产业布局基本思路》,引导各地结合实际确立主导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壮大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打造了汽车、电子信息等10个千亿级工业产业集群,形成了蔬菜、优质家畜等6个千亿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产能达23万辆、在建产能达26万辆。三、能源利用绿色化水平明显提高“十三五”新增投产核电109万千瓦,可再生能源930万千瓦,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全区发电总装机的19.9%,较2015年提高14个百分点。2018-2020年实现清洁能源全额消纳,核电、风电利用小时位居全国前列。天然气管道总里程达2683公里,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较2015年提高3.5倍。四、林业碳汇稳步增长实施珠江防护林、沿海防护林、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全区森林资源总量稳步增长,森林碳汇规模逐渐扩大。2020年,森林碳储量超过4.2亿吨,森林碳汇功能不断增强;累计建立自然保护地223处,总面积3384万亩,基本形成覆盖全区的自然保护网络。

广西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包括

广西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包括:1、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2、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3、积极发展绿色金融4、促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广西:以节能降碳推动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一、稳步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增长印发《广西节能减排降碳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十三五”规划》《广西“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实施方案》,每年发布能耗双控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要点,分解落实重点任务。积极推动召开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定期召开厅际联席会议,研究部署重点工作。多措并举控制二氧化碳排放过快增长。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制定《广西优化主导产业布局基本思路》,引导各地结合实际确立主导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壮大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打造了汽车、电子信息等10个千亿级工业产业集群,形成了蔬菜、优质家畜等6个千亿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产能达23万辆、在建产能达26万辆。三、能源利用绿色化水平明显提高“十三五”新增投产核电109万千瓦,可再生能源930万千瓦,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全区发电总装机的19.9%,较2015年提高14个百分点。2018-2020年实现清洁能源全额消纳,核电、风电利用小时位居全国前列。天然气管道总里程达2683公里,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较2015年提高3.5倍。四、林业碳汇稳步增长实施珠江防护林、沿海防护林、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全区森林资源总量稳步增长,森林碳汇规模逐渐扩大。2020年,森林碳储量超过4.2亿吨,森林碳汇功能不断增强;累计建立自然保护地223处,总面积3384万亩,基本形成覆盖全区的自然保护网络。

谈谈你对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理解?

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是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各国发展的必然选择。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意味着在经济发展中要以人为本、以生态为重,同时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强化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这包括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加强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推进生态补偿等。其次,要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创新驱动型发展。这包括推进能源革命,加大清洁能源、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推进绿色建筑、智慧城市建设等。最后,要坚持开放、协同、共享的原则,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建设全球生态文明和绿色低碳世界。这包括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推进全球绿色治理,促进全球经济协调发展。总之,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维护人类共同家园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

2018年南昌市低碳发展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

2018年南昌市低碳发展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 南昌市低碳发展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经济社会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加强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和管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低碳发展促进和低碳城市建设的相关活动。 第三条本市低碳发展应当遵循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与适应气候变化相统筹、企业实施与公众参与相促进、自愿减排与强制减排相统一的原则。 第四条本市重点促进以下低碳发展工作: (一)推动提高产业活动中的能效; (二)推动低碳生态农业发展; (三)构建可持续和安全的城市交通; (四)推广绿色建筑; (五)建设绿色市政基础设施; (六)加强水资源和固体废物管理; (七)提升生态保护中的碳汇能力; (八)引导居民低碳生活。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低碳发展组织领导机制,决策低碳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制定低碳发展的主要措施,部署绩效考核。 第六条市、县(区)发展改革主管部门负责低碳发展促进工作的监督管理和协调。 规划、建设、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科技、林业、环境保护、园林绿化、城市管理、商务、气象、农业、水务、房管、公安、旅游、教育、卫计、机关事务管理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低碳发展促进的相关工作。 第七条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低碳发展的宣传、推广、实施和监督。 市人民政府每两年对在低碳发展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 第二章规划和标准制定 第八条市发展改革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制本市低碳发展规划和低碳发展年度实施方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低碳发展规划应当明确本市温室气体排放峰值年限、排放强度降幅要求、管控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手段等内容,应当针对不同的主体功能区采取不同的低碳策略。低碳发展年度实施方案应当明确低碳发展年度减排目标、任务、项目、措施以及责任单位、完成时限等内容。 第九条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突出低碳发展的总体方向,将低碳发展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要任务纳入其规划内容。 第十条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本市低碳发展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本部门低碳发展行动计划,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市发展改革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适时拟定以下重大公共政策,报市政府批准后公布施行: (一)车辆限购政策; (二)区域人口限入政策; (三)区域人口迁出政策; (四)建筑节能改造政策; (五)生活垃圾分类政策; (六)高耗能产品淘汰政策; (七)分散性燃煤禁用政策; (八)鼓励营运车辆拼车政策; (九)其他重大公共政策。 第十二条市发展改革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拟定本市低碳绿色标准,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低碳绿色标准包括低碳产业园区标准、工业企业标准、服务业企业标准、农业企业标准、公共机构标准、社区标准、家庭标准以及设备、交通工具、建筑物的能效与温室气体排放标准等内容。 低碳绿色标准是低碳发展管理和控制、监督和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十三条制定低碳发展规划和低碳绿色标准,应当广泛听取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 第三章促进低碳经济 第十四条本市以实现低碳产业支柱化和传统产业低碳化为目标,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推动实现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促进制造业自主创新、集聚发展、转型升级。 本市引导发展温室气体低排放的大装备、大数据、大流通、大文化、大环保和大农业六大产业。 第十五条本市鼓励依据清洁生产要求、循环经济理念和低碳生态学原理创建低碳生态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应当科学布局、错位联动、产城融合,形成资源共享、产品链延伸和副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网络,实现物质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产生最小化。 本市有计划地将市区内老工业基地进行升级改造或者进行转移搬迁。 第十六条本市鼓励建设区域性的交通、物流、金融、消费、创意、营运等为中心的各类服务业集聚区。 本市创建现代服务业综合示范区。 第十七条市人民政府应当整合建立以前端承诺执行占地、耗能、耗水、资源回收率、资源中和利用率、工艺装备、“三废”排放和生态保护等强制性标准,后端严格管控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内容的产业投资项目资源环境管理制度。 第十八条发展改革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环境保护、工业和信息化、投资促进、水务、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在招商阶段实行以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评估为核心的产业损害和环境成本评估,并出具评估意见,评估意见应当作为是否引进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的重要参考。 本市不得引进温室气体排放高、环境污染重、资源消耗大的项目。 第十九条各行业主管部门应当推动企业制定温室气体减排计划,采取改进设计、采用先进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应用减碳或者无碳技术等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 企业应当定期公布温室气体排放信息。 企业、事业单位在低碳研究开发、技术改造等工作中,应当建立相关档案。 第二十条市发展改革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场和质量监督等部门有计划地开展重点行业中典型产品的低碳认证;其他需要进行低碳认证的产品和项目也可以申请认证。取得低碳认证的企业可以实行碳排放产品生产和消费说明书制度。 第二十一条市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应当组织制定对严重污染环境、温室气体高排放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的限期淘汰计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施行。 第二十二条本市发展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为主的低碳生态农业,推行科学的、有益于健康和环境保护的食品消费模式,实行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全过程的安全检测和监督管理制度。 本市禁止种养转基因农产品。 第四章构建低碳社会 第二十三条本市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发展轨道交通和大运量的快速公交系统,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每年有所提高。普及新能源公交车和出租车,推广应用智能交通管理技术。限期淘汰高污染、高排放的公共交通工具。 在机场、火车站、客运枢纽站、地铁站等交通集散地逐步形成多种交通方式无缝对接。 第二十四条本市实施清洁能源计划,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提高天然气等传统低碳能源的使用比例,改善能源利用结构。 城市公交车、出租车应当在2020年前普遍使用混合动力能源。公务用车应当逐步更换为电动汽车。 本市逐步实行可再生能源配额制,供电单位所供电的一定比例为可再生能源发电。 本市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照明的使用,优先开发垃圾发电、厨余转化能源。 第二十五条本市新建建筑必须达到绿色建筑标准,严格控制高耗能玻璃幕墙应用和过大的共享空间设计。 有集中热水供应需求的公共建筑,具备太阳能集热条件的,应当使用太阳能集中供热系统,实现供热系统与建筑一体化。 有集中供冷热需求、安装中央空调系统的新建公共建筑,具备相应地下条件的,应当使用地源热泵系统。 本市有计划地对能耗不达标的公共建筑和居民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推广成熟、高效节能的围护结构体系。 第二十六条市发展改革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本市房屋内外温差标准,公共建筑使用空调应当严格执行本市温差标准,倡导其他房屋建筑使用空调执行本市温差标准。 第二十七条市建设、发展改革等部门应当加强公共建筑能耗监测、能耗统计、能耗能源审计、能效公示的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推动节能改造与运行管理。 市建设部门应当实施建筑节能测试和评估制度。 第二十八条本市城市集中建设区应当规划形成合理的紧凑城市形态,每平方公里人口不得低于两万人,实行混合土地利用和密集开发策略,满足居民十分钟步行能解决日常生活所需,二十分钟步行能到达区域性教育、医疗、工作、商贸中心要求。 城市规划应当赋予步行、非机动车出行和公共交通出行最大便利,建设完整、便利的城市步行系统和绿道系统。建筑设计应当利用日照和通风,体现本市气候特征下的节能要求。 各层次的城市规划应当贯彻低碳理念并阐释其构想。 第二十九条市规划部门应当充分运用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规划理念,结合地形地貌进行设计与建筑布局,合理利用原有的湿地、坑塘、沟渠等。建筑、广场、道路周边有条件应当布置可消纳径流雨水的绿地,竖向设计应当有利于径流汇入低影响开发设施。 第三十条城市管理主管部门应当有计划地改造不透水硬化城市道路、广场地面,铺装透水透气型地面。 第三十一条本市充分利用生态、土地资源和水的特质,并提高森林覆盖率,保护利用湿地资源,提升碳汇能力。 园林绿化工程应当采用先进的绿化建设和养护技术,在建筑屋顶、阳台、墙面和立交桥、河湖岸等进行垂直绿化。 第三十二条国土资源部门应当严格基本农田保护,确保足够规模的土壤碳汇和农作物碳汇,提升土地综合利用效益。 第三十三条市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应当对智慧城市进行顶层设计,全面推动信息化在城市生态环境、交通出行、能源供给、综合管理、智能建筑、医疗教育等领域的作用,对城市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第三十四条本市倡导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引导消费者购买和使用节能、节水、节电、再生产品,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加快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消费行为。 本市宾馆不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和一次性拖鞋。 第三十五条本市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应当节约使用办公用品,节约用水、用电。 第三十六条本市幼儿园、中小学校应当将低碳文化融入到相关课程中,培育和提高儿童及青少年的低碳生态理念和环境保护观念。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低碳发展内容纳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课程。 鼓励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定期对本单位职工进行低碳知识培训。 第三十七条本市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应当设置低碳发展专题或者专栏,广泛宣传低碳经济、绿色消费、生态人居等低碳知识,营造低碳城市氛围。 市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建设“看得见的低碳城市”系列示范项目,在全市入城通道和人流量大的区域常年树立醒目的低碳发展公益广告牌。 第三十八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委托有条件的社会组织、研究机构开展促进低碳发展的公共服务和专项研究。 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组织开展低碳宣传、低碳技术推广和咨询服务。 第五章政策促进 第三十九条本市政府采购应当逐步扩大取得低碳认证的产品和项目的采购比例,优先使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设备和设施。 第四十条本市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优先为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直接融资服务。鼓励金融、保险、社会审计机构推行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审计。 第四十一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对主体功能区中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实行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促进生态环境修复和区内居民享有全市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市人民政府对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已有不符合区域定位的产业限期退出。 第四十二条本市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可以在本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主参与碳排放配额的交易。 鼓励和支持其他单位自愿参与碳排放权交易。 第四十三条市人民政府应当设立低碳发展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低碳发展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并接受社会监督。 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以下工作: (一)低碳能力体系建设; (二)低碳示范项目建设; (三)低碳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四)其他支持低碳城市发展相关基础性和示范性工作。 低碳发展专项资金随本市经济增长逐年增加。 第四十四条本市加强低碳高端人才引进工作,为人才入户、医疗、保险、出入境、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提供便利,对开展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以及技能培训等进行资助,对关键紧缺人才给予特殊政策优惠。 第四十五条本市完善社会投资引导政策,拓宽民间投资领域,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低碳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给予政策优惠。 第四十六条以温室气体排放主要行业领域煤炭、天然气、石油和电能的使用量为基础,本市征收设立碳基金。 碳基金采取补助、奖励、贴息等方式,支持全市节能、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新能源、碳汇重点工程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高效节能产品和节能新机制推广等,用于对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生态补偿。 第四十七条本条例中低碳发展促进鼓励政策由市发展改革主管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另行制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六章管理监督 第四十八条市、县(区)人大常委会应当将监督低碳发展促进工作的有关内容列入年度工作计划。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第四季度向同级人大常委会作低碳发展的专项工作汇报,接受同级人大常委会的监督。 第四十九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投资建设低碳发展重大项目库、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和温室气体排放监测预警系统。 第五十条市发展改革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全市低碳发展目标责任制度,明确县(区)政府、相关部门的任务和责任,拟定低碳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市人民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应当包含低碳发展的目标考核。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对有关部门实施低碳发展促进的情况进行绩效考核。 本市实行低碳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行政首长责任制。 第五十一条市发展改革主管部门应当逐年编制本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定期对本市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分配排放额度,并可以采取以下手段实行总量控制和管理: (一)明确温室气体排放限额; (二)制定用能标准或者温室气体排放标准; (三)温室气体排放在线监测; (四)实行供电配额; (五)责令限期整改; (六)进行公开曝光; (七)依法处罚。 第五十二条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应当履行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责任,并在其排放额度范围内进行排放。 鼓励其他单位加入温室气体排放管控范围,自觉开展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其他单位加入温室气体排放管控的范围由市发展改革主管部门拟定,报市人民政府确定。 第五十三条市统计部门应当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开展碳排放统计、监测工作。 本市逐步建立以绿色国内生产总值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第七章附则 第五十四条本条例自年月日起施行。

为什么我国新型城镇化低碳发展如此缓慢

主要原因有: 基础薄弱的数据和信息统计  当今社会,数据和信息已成为决策者制定决策的重要依据,但数据基础还十分薄弱。有关能源统计工作的基础和基层工作还十分薄弱;能源统计制度不健全;数据与信息统计缺失;能源统计工作在部分企业难于开展。在多重因素下,能源统计工作很难开展。  高碳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  多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处于高污染、高能耗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以黑龙江省为例,其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对能源依赖程度高、能源消耗大、生产效率低下。粗放型的发展经济导致了当前黑龙江省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仍以高碳为主,表现为:城市低密度蔓延、跳出旧城建新城、过早推动郊区化,家庭轿车大规模增长等。这些发展行为快速拉动了城市空间的拓展程度,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能源,同时也增加了碳排放量。  高碳粗放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影响我国新型城镇化低碳发展的又一因素。目前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呈现高碳粗放式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以农业为主导的第一产业发展缓慢;以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数量偏多,比重过大;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比重较小。第二产业由于过度依赖石油等高碳化石能源,依然是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三高”发展模式。而且各地在发展中,盲目追求产业全面发展,忽视了对自身资源、环境等因素的考虑,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高碳的能源结构和低效的能源利用  能源结构以高碳为主和能源利用效率偏低是影响我国新型城镇化低碳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能源消费仍以化石能源为主,环境污染严重,能源利用率较低,约为 36.3%,比发达国家低约 10%,能源消耗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浪费惊人。  激进的城镇化模式  激进的城镇化模式不利于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城镇规划缺乏统筹,对城镇经济、社会和环境缺乏统一协调规划,规划理念落后,城镇建设目标单一,过分重视城镇的硬件设施建设,而忽略了城市发展的软环境。另一方面,政府过于关注土地和经济的城镇化,长期以来盲目追求城镇的扩建和经济的高增长速度,忽视了人口的发展,最终导致土地和经济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淡薄的低碳意识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中国人已经摒弃原有的简单生活,转而崇尚奢侈的生活,这种在社会行为取向和消费观念上的转变,将大大影响我国低碳经济模式的建立和发展。一方面,城镇居民虽然逐步养成了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但是在消费习惯方面低碳理念仍有待增强。另一方面,部分大、中型企业对引进低碳技术也持消极态度。  不完善的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的不完善是制约新型城镇化低碳发展的又一因素。有些地区低碳机制建设不够完善,对污染较严重的企业和单位没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其次,已经制定出的很好的节能减排措施,由于部门过度重叠和制度条例过分冗杂,实施时往往会因协调力度不够而备受阻挠,导致措施被搁置。再次,部门职责和利益的不同增加了城市的协调成本。  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较弱的吸碳能力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带动了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工业三废的排放量也与日俱增,不仅污染环境,也严重危及居民生命健康。很多地方政府为满足当地短期利益,积极支持大量企业进行投资,包括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落后企业,忽视了这些投资将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  城镇化过程中的消费结构升级  碳排放的快速增长与我国消费结构升级是密不可分的。我国正在进行第三次消费结构升级,这种升级转型带动着住房、交通等方面的相关产业的增长,导致交通和生活的碳排放总量将大幅增长。同时,居民的居住结构也在进一步升级,人均住宅面积迅猛增长,在建筑和使用过程中碳排放量和能耗大幅增加。随着旅游、交通消费的升级,私家车的应用更为普及,航空出行也更为普遍,这将成为碳排放量的主要来源。

如何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您好一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二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和生态伦理。我们必须摒弃人定胜天的思维方式和做法,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在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污染防治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四是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和重要内容。五是要应转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改变一些传...您好一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二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和生态伦理。我们必须摒弃人定胜天的思维方式和做法,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在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污染防治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四是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和重要内容。五是要应转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改变一些传统的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改变奢侈消费、劣质消费等习惯。

华为提出碳减排要求,将推动供应链绿色低碳发展

华为提出碳减排要求,将推动供应链绿色低碳发展 华为提出碳减排要求,将推动供应链绿色低碳发展,华为于2013年启动供应商碳减排试点项目,100余家供应商参与试点项目。华为还持续加强对供应商碳排放的管理,华为提出碳减排要求,将推动供应链绿色低碳发展。 华为提出碳减排要求,将推动供应链绿色低碳发展1 苹果之后,华为也开始要求供应商们减碳。 2022年5月24日,华为供应商碳减排大会上,华为首席供应官应为民宣布,华为将绿色环保纳入了采购流程,并在各个环节明确了绿色环保要求。 在小米、OPPO、vivo 等国内电子消费大厂中,华为最早对供应商提出这一要求,甚至明确到了采购环节。 华为2013年开始试点供应商碳减排项目,直到2020年才开始加速,推动占采购金额80%以上的头部供应商制定减碳目标。显然华为也是在“双碳”成为全球趋势后,才加快了供应链改造。 对于减排节奏,华为也给出了明确的时间线,包括计划在2025年之前,完成针对TOP100供应商碳减排目标的设定。 苹果之后,有基站、云服务、消费电子品业务的华为也加入减排减碳,这对全球的碳中和意义不小。消费电子供应链条长,会涉及不可再生资源开采以及电子垃圾回收问题,比如马达中会用到稀土元素,塑料包装生产与排解也会带来碳排放。 华为和苹果的减碳举动,也是为自身的出海生意做铺垫。尤其在欧盟越来越重视“双碳”时,供应链清洁与否,甚至会影响未来产品的全球流通。 减碳压力也会逐渐传导至其他消费电子品牌。除了华为、苹果,三星、小米等等公司还没有设定自己的碳中和目标。这并非是他们缺少责任感,而是背后涉及庞大的资金投入和利益梳理,对供应链的改造很难急功近利。 大势所趋 华为需要顺应越来越严格的国际减排环境。5月17日,欧洲议会通过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法案。 简单来说,对中国制造商最大的影响,就是会对出口到欧盟的高能耗产品征税,比如水泥、化肥、钢铁等。而且,这一法案提出要将“间接排放”,也就是将来自供应商使用的电力排放纳入考核。 目前CBAM法案会波及的行业还只有水泥、电力、化肥、钢铁和铝,但欧盟减碳相对激进,难保未来不会扩大到电子消费品。 苹果很早就看到减碳趋势,当然也和CEO库克自身对环保的重视有关。苹果也是减碳最激进的厂商,也因为激进遭遇不少争议,其中最大的诟病便是不再赠送充电头。 但苹果的确给很多厂商提供了减碳路径。 首先便是可回收材料的使用,电子消费品中会使用大量稀土元素和金属,苹果产品中,铝、钢、金和部分稀土都使用可再生或可回收材料。最终给苹果希望实现100%可再生回收材料采购,生产新产品将不会消耗额外的"金属、稀土资源。 而苹果和华为首先从供应链入手减排很合理。根据德勤报告,智能手机产生的二氧化碳当量为1.46 亿吨 ,80%以上来自生产环节。把控了供应链碳排放,其实也就控制住了整体碳排放量。 这要求供应商必须加入减碳队伍中。2015年,苹果开始实行清洁能源计划,到今年,已经有55家中国供应商承诺只使用清洁能源。 苹果和华为对供应链有强大的话语权,他们可以倒逼供应链减排,但其他厂商很难和他们同样行动。 推动艰难 目前,更多是谷歌、腾讯、百度这样减排相对容易的互联网公司公布自己的碳中和目标,如腾讯今年2月提出不晚于2030年实现自身运营和供应链全面碳中和。索尼、微软这样涉及游戏主机的公司虽然也公布了碳中和时间表,但更多制造商仍在观望。 华为虽然要求供应链逐渐转向清洁能源,但并没有设定自身的碳中和时间图。苹果引发热议的激进举措已经证明,硬件制造商们实现碳中和比互联网公司艰难很多。 即便强势如苹果,也需要和头部供应商博弈。 一个无奈的事实是,苹果头部屏幕供应商三星并不在减排供应商名单。三星电子也公开表示,自己还无法制定出2030零排放的具体路线图。 对于电子行业来说,最关键的是用电,根据苹果报告,其供应链中70%的碳排放来自于电力使用。 但即使替代化石燃料用电也很艰难。即便韩国政府承诺要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但目前三星仍然有70%以上的电力来自于化石燃料。现代、SK、LG等等大型制造业也和三星类似,难以完成清洁能源替代。 电子消费品供应链庞杂繁琐,包括三星这样的巨头,也有无数散落全球的小供应商。对于小型供应商,实现碳中和投入并不高,如安装小规模分布式光伏电站就可以满足发电,苹果也以清洁能源基金的形式,和供应商共同投资清洁能源。 但对于大公司,实现碳中和意味着巨额资金投入,这也是制造业们难以推动计划的原因。 根据媒体报道,现代制铁仅购买碳捕获装置,就要花费3500亿韩元(约合20亿元),他们的全部利润都无法覆盖设备购买和碳排放权成本。设立了碳中和计划的索尼,其实现时间也比苹果晚了10年。根据索尼2021年可持续发展报告,目前索尼再生能源使用量只占了整体用电量7%。 而华为减排更复杂。即便实现供应链碳中和,他们也很难解决基站使用中的能耗。尤其是5G用电量激增,无疑增加减碳难度。 在网络设备使用周期中,其实生产碳排放只占了2%,使用中的碳排放高达80-95%。即便供应商做到了碳中和,华为还需要解决后续运维中的碳排放。 除了公司自己的业务难以短时间替代,供应链改造背后甚至包括各个国家的能源结构问题。如韩国一直以来以化石能源为主,是全球第四大煤炭进口国。目前韩国还有多家煤电厂开工,煤电装机量还在上涨。国家的能源结构并非三星一家公司可以改变。 而中国目前碳中和首先关注的是高能耗行业,如电力、化工等,电子消费品减排更多依赖公司自主。当全球手机行业正在萎缩时,短期内,我们将很难看到三星、小米的路线图,他们有更棘手迫切的问题要操心。 华为提出碳减排要求,将推动供应链绿色低碳发展2 2022年华为供应商碳减排大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本次大会的主题是“绿色低碳、协同共赢”。在大会上,政府相关部门、专家、华为以及供应商代表等出席,并现场介绍和分享了全球碳减排形势、我国“双碳”政策、碳减排实现路径、行业标准、优秀实践以及华为供应链碳减排要求。 深圳市环境保护局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谭清良表示,碳达峰碳中和不仅是一场能源革命,更是一场极其广泛深刻的绿色产业革命,它将重构整个产业链。一家优质的企业,不仅自身要承担碳中和责任,还要联合供应商建立具有碳中和责任的供应链,以便实现整个供应链的减排目标。 “华为已将绿色环保要求融入采购质量优先战略及采购业务全流程,在供应商认证、选择、现场审核及绩效管理等全流程各环节中明确了绿色环保要求,碳减排对华为供应商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华为首席供应官应为民说。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主任马军指出,蔚蓝地图数据库目前已经收录了2177468条监管记录,通过数据助推绿色供应链和绿色金融,并通过企业气候行动指数引导企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助力企业实现零碳转型。 我国高度重视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陆续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绿色制造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导则》等政策和标准,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进行了规定,为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提供了基本模式。 华为于2013年启动供应商碳减排试点项目,100余家供应商参与试点项目。华为还持续加强对供应商碳排放的管理,2020年,开始推动占采购金额80%以上的TOP供应商制定碳减排目标,并实施碳减排行动。2021年,将碳减排要求纳入供应商管理全流程,对所有供应商提出碳减排要求,鼓励领先供应商提前实现碳中和,鼓励分享优秀实践等,以实现整个供应链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华为提出碳减排要求,将推动供应链绿色低碳发展3 “华为已将绿色环保要求融入采购质量优先战略及采购业务全流程,在供应商认证、选择、现场审核及绩效管理等全流程各环节中明确了绿色环保要求。”在今日召开的2022年华为供应商碳减排大会上,华为首席供应官应为民表示,碳减排对华为供应商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据介绍,本次大会的主题为“绿色低碳、协同共赢”。华为希望所有供应商主动迎接碳减排挑战、抓住机遇,持续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设定可行的、有挑战性的碳减排目标,与华为一起持续降低供应链碳排放总量,实现整个供应链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全球600多家供应商共计2000余人在线参加大会。 “碳达峰碳中和不仅仅是一场能源革命,更是一场极其广泛深刻的绿色产业革命,它将重构整个产业链。一个优质的企业,不仅自身要承担碳中和责任,还要联合供应商建立具有碳中和责任的供应链,以便实现整个供应链的减排目标。”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谭清良表示。 大会还邀请有关专家及优秀供应商代表出席,介绍和分享了全球碳减排形势、中国“双碳”政策、碳减排实现路径、行业标准和优秀实践以及华为的供应链碳减排要求。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主任马军介绍:“蔚蓝地图数据库目前已经收录了2177468条监管记录,通过数据助推绿色供应链和绿色金融,并通过企业气候行动指数引导企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助力企业实现零碳转型。” 近年来,华为一直致力于绿色低碳发展,早在2013年就启动供应商碳减排试点项目,当时有100余家供应商参与试点。此后,华为持续加强对供应商碳排放的管理。2020年,华为开始推动占采购金额80%以上的TOP供应商制定碳减排目标并实施碳减排行动。2021年,华为将碳减排要求纳入供应商管理全流程,对所有供应商提出碳减排要求,鼓励领先供应商提前实现碳中和。 不久前,华为发布《绿色发展2030》报告,“华为将围绕打造绿色ICT基础设施、加速可再生能源发展等几个方面,持续进行ICT技术创新,使能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华为ICT基础设施首席营销官张宏喜介绍道。 当前,气候与环境变化已成为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巨大挑战。“通过数字技术与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融合与应用,提高新能源发电占比,优化能源供需模式,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步伐,最终使整个能源系统和社会受益,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华为公司董事长梁华曾公开表示,ICT产业所带来的全球节能和减排量,将远超其自身运行的能耗和碳排放量,据全球电子可持续性倡议组织(GeSI)预测,到2030年,ICT技术通过赋能其他行业,将帮助减少全球碳排放的20%。

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是什么理念?

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贯彻创新、 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要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源头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升级优化,努力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把沿黄生态保护好,提升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