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建设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学生宿舍文明建设管理条例

学生宿舍文明建设管理条例 学生宿舍管理条例为加强学生宿舍的管理和文明建设,保证全体学生有一个文明、整洁、舒适、安全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特制定学生宿舍管理条例。 房舍管理 一条 学生入学时,须签订住宿协议,按宿舍管理办安排的房号、床位住宿。各级学生未经宿舍管理办同意,不得擅自调换房间和床位。 二条 学生宿舍内的公设施及配发物品由宿舍管理办与寝胜核准无误后,登记并签字,存档备查。学生应遵守宿舍管理规定,调整搬迁宿舍时,不得破坏或带走原房间的家具、设施。 三条 学生毕业或中途休学、退学等,必须在离校前到宿管室办理退宿手续,经宿管室核查宿舍家具财产完好后,方可办理离校手续并在两天内搬离学生宿舍。 四条 寒、暑假学生一律不留宿,学生离校前自己存放好行李物品。 内务管理 五条 各级少先队、学生会负责人在德育处统一安排下组织对本级的宿舍进行检查、监督学生宿舍内务卫生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每个宿舍应订出内务卫生公约和轮值表,推选出一位责任心强、威信较高的同学当宿舍长并落实轮值制度。 六条 每天早上上课前各宿舍值周生应将本房间清扫干净。当天如发现地面还有垃圾,值周生应再扫一次。全体住宿生应做好房内、门前、房后的保洁工作,将垃圾、杂物装入垃圾桶里。不得往地面、窗外、楼下扔东西、吐痰、泼水。房间门前走廊由该房间负责清扫、保洁。 七条 在宿管室安排下定期进行大扫除,冲洗房间地面、擦门窗、桌椅,并按宿管办及级的安排轮流冲洗楼梯、走廊和打扫窗檐。做到地面、窗檐干净,天花板与墙壁无脏物、无蜘蛛网,门窗、桌面干净整洁。 八条 各级学生会成员在定期检查或平时巡查时,如发现问题,将通过德育处责成寝胜、值日生及该房间的同学按要求立即补做。 九条 维护宿舍楼的环境卫生,严禁把杂物、剩匪等倒在走廊、厕所、冲凉房、水沟。便后要冲水。 十条 宿舍内物品摆设应规范、整齐,严格按照学校《学生宿舍内务管理规范》(见附件)办理。 十一条 班主任和各班班长、生活委员、应经常督促检查。学校和各级定期组织检查评比并公布结果。 生活秩序管理 十二条 学生在上课、自修、午休时间和晚上熄灯后必须保持宿舍安静。不许大声喧哗、吹拉弹唱或进行其他课外文体活动(需要活动的在班主任与宿管室协调下方可进行)。 十四条 晚上全校学生宿舍在规定的时间自行熄灯,关锁宿舍大门。学生必须自觉遵守作息制度,按时就寝。对超时熄灯的房间或熄灯后迟归者要进行批评、登记。对于屡犯或情节严重者,给予纪律处分。 十五条 学生手机、电子游戏机等玩赏物品不得带入宿舍。以免影响他人和自己休息。 十六条 严禁在宿舍内起哄、酗酒、赌博、打麻将、打架斗殴、敲打盆桶、摔瓶子等,不得在宿舍内打球等。 十七条 上课期间,学生不得随意进入宿舍,如有事,须持有班主任签条,并到宿管室登记方可。 十八条 学生宿舍不得留宿外人,严禁留宿异性。未经宿管室批准,男女生不得相互进入宿舍。 二十条 学生宿舍作息时间 (参见学校作息时间)。, 1 2

学生宿舍文明建设管理条例

学生宿舍文明建设管理条例 学生宿舍文明建设管理条例 学生宿舍管理条例 为加强学生宿舍的管理和文明建设,保证全体学生有一个文明、整洁、舒适、安全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特制定学生宿舍管理条例。 房舍管理 一条 学生入学时,须签订住宿协议,按宿舍管理办安排的房号、床位住宿。各级学生未经宿舍管理办同意,不得擅自调换房间和床位。 二条 学生宿舍内的公设施及配发物品由宿舍管理办与寝胜核准无误后,登记并签字,存档备查。学生应遵守宿舍管理规定,调整搬迁宿舍时,不得破坏或带走原房间的家具、设施。 三条 学生毕业或中途休学、退学等,必须在离校前到宿管室办理退宿手续,经宿管室核查宿舍家具财产完好后,方可办理离校手续并在两天内搬离学生宿舍。 四条 寒、暑假学生一律不留宿,学生离校前自己存放好行李物品。 内务管理 五条 各级少先队、学生会负责人在德育处统一安排下组织对本级的宿舍进行检查、监督学生宿舍内务卫生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每个宿舍应订出内务卫生公约和轮值表,推选出一位责任心强、威信较高的同学当宿舍长并落实轮值制度。 六条 每天早上上课前各宿舍值周生应将本房间清扫干净。当天如发现地面还有垃圾,值周生应再扫一次。全体住宿生应做好房内、门前、房后的保洁工作,将垃圾、杂物装入垃圾桶里。不得往地面、窗外、楼下扔东西、吐痰、泼水。房间门前走廊由该房间负责清扫、保洁。 七条 在宿管室安排下定期进行大扫除,冲洗房间地面、擦门窗、桌椅,并按宿管办及级的安排轮流冲洗楼梯、走廊和打扫窗檐。做到地面、窗檐干净,天花板与墙壁无脏物、无蜘蛛网,门窗、桌面干净整洁。 八条 各级学生会成员在定期检查或平时巡查时,如发现问题,将通过德育处责成寝胜、值日生及该房间的同学按要求立即补做。 九条 维护宿舍楼的环境卫生,严禁把杂物、剩匪等倒在走廊、厕所、冲凉房、水沟。便后要冲水。 十条 宿舍内物品摆设应规范、整齐,严格按照学校《学生宿舍内务管理规范》(见附件)办理。 十一条 班主任和各班班长、生活委员、应经常督促检查。学校和各级定期组织检查评比并公布结果。 生活秩序管理 十二条 学生在上课、自修、午休时间和晚上熄灯后必须保持宿舍安静。不许大声喧哗、吹拉弹唱或进行其他课外文体活动(需要活动的在班主任与宿管室协调下方可进行)。 十四条 晚上全校学生宿舍在规定的`时间自行熄灯,关锁宿舍大门。学生必须自觉遵守作息制度,按时就寝。对超时熄灯的房间或熄灯后迟归者要进行批评、登记。对于屡犯或情节严重者,给予纪律处分。 十五条 学生手机、电子游戏机等玩赏物品不得带入宿舍。以免影响他人和自己休息。 十六条 严禁在宿舍内起哄、酗酒、赌博、打麻将、打架斗殴、敲打盆桶、摔瓶子等,不得在宿舍内打球等。 十七条 上课期间,学生不得随意进入宿舍,如有事,须持有班主任签条,并到宿管室登记方可。 十八条 学生宿舍不得留宿外人,严禁留宿异性。未经宿管室批准,男女生不得相互进入宿舍。 二十条 学生宿舍作息时间 (参见学校作息时间)。, 学生宿舍文明建设管理条例 安全管理 二十一条 学生和来访者必须遵守学校宿舍的制度,服从值班人员的管理。外来人员来访必须进行验证登记。上课时间,宿舍房间内不得单独逗留外来人员。 二十二条 注意防火安全,严禁在床上点蜡烛看书,严禁在宿舍抽烟,不得在宿舍区内生火煮食及焚烧废纸、木板杂物等。 爱护消防设施,不准将消防设施用于非消防用途。 二十三条 宿舍区内严禁存放管制刀具(或铁棒器械),严禁存放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物品,违者交学校保卫科按章处理。 二十四条 提高警惕,注意防盗。如发现宿舍区内有身份不明的可疑人员要立即查问或及时报告值班人员;要妥善保管好个人和公财物,不急用的现金应及时存入银行(柜员机);个人贵重物品要妥善保管;离开宿舍应锁好抽屉、关好门窗;发现门、窗损坏要及时报修。 二十五条 学生应协助宿管做好治安防范工作,自觉接受查询。发现宿舍被盗失窃时,应保护现场,并及时向学校有关部门报告。 二十六条 严禁学生在楼顶或露台活动;禁止在走廊、楼梯处嬉闹。 水电设施管理 二十七条 自觉遵守用水用电的规定,同节约能源。做到人离关水关电,消灭长流水、常明灯等浪费现象。 二十八条 白天尽可能不用太阳能水,以保证晚间学生的洗漱之用。 二十九条 严禁在宿舍内私接电源,使用违章电器(如电炉、热得快、取暖器、电炊具等电热器具、非安全器具或未经批准的其他大功率电器设备)者,一经发现,除没收违章使用的电器外,并视情节给予罚款~元。 三十条 学生因学习需要在宿舍自备安装各类较大电器设备,须到宿管室办理登记备案。 三十一条 学生宿舍内的电器、设施、供水、供电、家具等,不得擅自拆除和搬离学生宿舍。如有丢失或损坏,责任人应照价赔偿,并视情节轻重,处以罚款和纪律处分。 三十二条 不得在宿舍墙壁、门窗上乱写、乱涂、乱画、乱钉,不得向窗外、便池乱扔杂物。 三十三条 学生宿舍区内发生水电故障、家具及房舍设施损坏、下水道、排污管堵塞等,应由本宿舍成员及时到后勤处报修。 三十四条 本条例由校学生宿舍管理办负责解释。 ,

生态文明建设中所倡导的绿色生活方式有哪些?

1. 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尽量少用一次性物品2. 不追求过度的时尚3. 拒绝使用珍贵动植物制品4. 使用节约型水具5. 拒绝过分包装6. 支持可循环使用的产品7. 尽量购买本地产品8. 一水多用9. 随手关闭水龙头10. 消费肉类要适度11. 节约粮食12. 双面使用纸张13. 垃圾尽量分类入箱14. 随手关灯,节约用电15. 提倡步行,骑单车,尽量乘坐公共汽车16. 提倡使用布袋与纸袋,建议循环使用

生态文明建设总结报告

【 #报告# 导语】写总结报告时应注意明确目的,突出重点,切不可面面俱到;要鼓舞人心,富有号召力。以下是 整理的生态文明建设总结报告,欢迎阅读! 【篇一】生态文明建设总结报告   县编办作为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20××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加快推进我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充分发挥机构编制部门作用,为我县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根据省工作部署安排,推进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的组织实施。   根据省市文件精神,整合试点示范。我办于前期开展调研活动,准备集中开展体制改革。   二、创新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建立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推进环保监测监察执法垂管改革,制定出台我县环保垂改有关机构编制方案。   我办已编制印发了《县生态文明建设办公室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县环保局环境保护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三定方案,对县生态文明办、县环保局的职责职能进行了规范明确,并在接下来的生态工作中持续提供机构编制保障。   三、建立生态综合执法体制,推动组建县级生态综合执法机构。   为全面加强生态综合执法体制建设,经市编办批准同意后,成立县环境监察大队,为环保局下属副科级事业单位,负责全县环境保护执法工作,组织实施联合执法,全面保障生态综合执法体制健全。   四、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健全县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工作机制。 【篇二】生态文明建设总结报告   20xx年**乡紧紧围绕县委“三大目标”,充分利用乔木快速通道贯通、小企业创业园区落户和天街打造的区位优势,抢抓机遇,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突出项目建设,强力推进产城互动,倾力打造县城后花园。   近年来,**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保护青山绿水、构建生态**”的理念,把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改变农村面貌、革除农民生活陋习的有力抓手,精心规划,加大投入,强力实施,全乡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乡位于**县城以东3公里处,幅员面积80.8平方公里,有耕地10118亩,林地11万亩,退耕还林10761.8亩,辖6个行政村1个社区,42个农业合作社,2095户,总人口7318人。全乡平均海拔1056米,高山村海拔1200米,河坝村海拔780米,境内农户经济收入主要以生猪、土鸡、食用菌为主,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850元。   一、强化领导,健全机制,着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我乡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专门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全面协调、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工作,确保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有序进行。同时,健全村(社区)生态文明建设组织网络,制定了创建目标和计划,为建设生态和谐**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广泛宣传,加强教育,营造生态文明创建浓厚氛围   我乡以提高村民生态道德修养为目标,扎实抓好村民素质教育,努力营造培育全民生态道德意识的社会氛围。一是抓好村民生态文明道德宣传教育。抓住《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宣传月、“爱国卫生宣传月”等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宣传、公益活动;二是利用村级文化活动室开办知识讲座,进行宣传教育;三是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四是制作公益广告、墙体广告、路牌广告进行宣传;五是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着力提高村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道德素养。通过形势多样的宣传教育,让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中,使广大村民懂得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   三、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扎实做好生态文明创建   一是精选载体,加大投入,全力推进生态文明村创建。我乡把生态文明村创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以村庄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和文化建设为主的“六化”工程为重点,先后完成遥林村、三盘村的道路硬化工程,修砌场镇排水管网,完成村庄绿化面积6000平方米,安装路灯20盏,新建农民健身广场1处,建成农家书屋7处,建成青锋村、三盘村生态文明村2个,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二是移风易俗,倡树新风,培养健康向上的道德文明。我乡以改善村风、民俗、生活习惯为重点,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倡导社会道德新风尚。利用庆“三八”、“五一”等节庆活动,评选表彰“最美**人”“、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及“四德”标兵等先进典型。目前,受表彰“文明家庭”比例达到25%,与此同时,利用农村赶集等人流集中的时机,积极开展“新农村新生活”教育培训及“四下乡”活动,逐步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培育科学文明健康的新生活。我乡还发挥民间文艺团体的作用,组建了万年舞狮队等群众文艺组织,常年活跃在农村一线,规划建设了三盘村文化广场,组织了50余人的农民广场舞健身队伍,实现了农村文化活动的经常化。   三是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农业。建成乔木快速通道沿线1000亩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促进农民增收。按照“长期抓银杏,短期主攻茶、菜、林”的产业发展思路。一是盘活存量,做好生态茶园管护,对现有的1万余亩茶叶进行精心管护,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围绕**七佛贡茶品牌,加大**万亩茶叶基地乡宣传推介力度,努力将金川茶叶合作社争创为省级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大对现有茶园的管护和茶叶的包装,将蜡烛台200亩茶叶基地建成测土配方施肥、黄板治虫的生态有机茶叶示范园,促进茶叶产业不断上档升级,促进农民可持续增收。二是做大做强县城“菜篮子”基地。重点抓好花园社区大棚蔬菜产业管理提升。进一步完善大棚蔬菜基地道路、水系、堡坎、绿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引进广元市资博公司,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对现有大棚进行流转,引进川农大教授现场跟踪指导,进一步优化蔬菜种植品种,实施土壤改良,提升蔬菜种植技术,增大蔬菜产量,拓宽销售渠道,提高产业效益,努力将大棚蔬菜基地建设为绿色蔬菜基地,保证**县城新鲜蔬菜供应。合理有效利用资源,抓好森林蔬菜产业的发展。上半年重点抓好遥林村袋料香菇、弓家河村椴木木耳产业发展,下半年着力打造三盘村果蔬产业园,上半年新发展袋料香菇200万袋、袋料木耳20万袋,椴木木耳10万棒,促进农民短期致富。三是大力发展银杏风景林产业。对已栽植的银杏树加强了管护,全乡人均栽植银杏树达到50株以上,促进了群众长远增收。五是适度发展生态畜牧业,鼓励生猪、土鸡、大耳羊、大鲵等传统和特色养殖业发展,培养年出栏生猪100头以上的大户20户,年出栏土鸡1000只以上的大户8户。   四是围绕服务县城,发展生态旅游业。结合县城AAAA级景区创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家梁“天街”,启动天街道路建设,发展10家农家乐,配套完善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设施建设,提高接待游客能力,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生态旅游观景点。利用**地处城郊和现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社区向家院、赵家院和青锋村洞子口新发展农家乐10家。   五是抓好干部群众思想教育,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示范乡。狠抓干部爱民教育、党员党性教育、群众十好教育,深入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倡导全乡干部群众做文明人、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大力营造产业文化、廉政文化、诚信文化、感恩文化氛围,抓好文明单位细胞建设,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示范乡。   六是以项目建设为抓手,2014年乡党委政府为民办10件实事   1、倾力做好协调服务,全面完成小企业园区续建工程,确保园区企业顺利投产。   2、完成“天街”项目征地拆迁,启动“天街”建设,新发展农家乐3家。   3、建成三盘村500亩欧洲脆红李果蔬产业园区。   4、进一步规范提升大棚蔬菜基地种植效益,争创绿色蔬菜基地。   5、大力实施银杏富民工程,加强银杏树后期管护。努力发展特色产业,制定到户产业发展规划,做大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茶叶、魔芋、食用菌、畜禽养殖等产业大户50户。   6、完成碓坪村―瓦砾乡通乡路硬化和漫水桥建设。   7、完成弓家河村水毁道路修复和桥梁建设。   8、完成遥林检查站―?a家坪道路硬化工程。   9、完成碓坪―红岩通村道路硬化工程。   10、完成三盘村桑林子通社道路硬化工程,发展壮大核桃基地。   七是是认真贯彻xx大精神,强化基层基础工作。新建****小企业园区党支部,努力构建园区大党委,将党建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引导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大力实施党建“富民、惠民、安民”主题教育活动,把党支部和党小组建立在产业基地上,把党员培养成科技带头人和致富能手,通过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激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十大救助制度,及时解决群众诉求,加大困难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限度改善民生。深入群众、直面矛盾,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确保一方和谐稳定。   八是三园两村建设为重点,倾力建设生态**;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围绕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旅游农家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建设好**小企业创业园、三盘村现代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和花园社区大棚绿色蔬菜产业园,着力打造提升花园社区、三盘村两个示范新村,辐射带动全乡其他5个村产业发展和环境改善。   四、存在问题 【篇三】生态文明建设总结报告   今年,萧王庙街道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立足实际,以实现人和自然协调发展为目标,结合生态市建设、“三改一拆”、“双清”行动和“四边三化”等专项行动,积极开展街道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把我街道建设成为生态型西部新区”的奋斗目标。现将我街道半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重落实,注重管理抓机制   (一)建立组织,完善机制   为认真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任务,我街道成立了生态市建设、三改一拆”专项行动、“双清”行动和“四边三化”行动等以街道主要领导为组长、各相关责任领导为成员。多个工作领导小组,在年度工作中予以落实。根据上级部门相关部署,及时分解任务,做到各项具体工作有计划、有部署、有措施、有实效。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配备相应工作人员,及时收集、报送各类信息和总结,并整理各类资料并归档。   (二)巩固提高,健全机制   街道建立环境信访应急处理机制,分级做好环境信访工作,对辖区内出现的环境信访事件,做到有事必查、有事必办,因此本年度内尚未发生因监管不力、失职渎职造成重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以及发生因环境污染引起的重大群体性或群访事件。   (三)广泛动员,加强宣传   首先,充分利用街道农村工作会议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动员大会等会议契机,向各工作点和行政村下达今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明确工作目标,分解工作内容。其次,在“三改一拆”、“双清”行动和“四边三化”等专项行动集中整治的时期,在街道主要路段张贴宣传标语、悬挂横幅等形式加大行动宣传力度。第三,利用中小学 运用班会、外出活动等机会普及环保知识,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模式,将环保理念带入普通民众家庭。   二、改善生态推发展,完善功能抓建设   (一)加强辖区环境保护力度   建立并实施“村保洁、街道收集、市填埋”的保洁机制,积极开展生活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工作,探索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资源化利用和减量化处置。充分发挥陈家岙、云集两座垃圾中转站作用,做到日产日清,确保生活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率达到100%。   同时,街道利用“双清”专项行动的机会,发动机关干部、中小学生、村党员干部对辖区内卫生死角进行集中清理。4月26日,街道督查组兵分六路,对各行政村、企事业单位、泉溪江、剡江、三高连接线、弥勒大道、江拔线、石溪线、西河路等沿河沿路周边整治情况进行全面督查。结果显示,总体情况较好,村庄周边主要干道及河流道路都进行了全面清理整治,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开展清水河道整治工程   上半年,街道实施的清水河道整治项目共4个,分别是牌亭村泉溪江堤防加固工程、后竺村剡江南塘加固工程、云溪村河道整治工程和潘前村河道整治工程。根据立项文件和概算,4个工程总投资约为1245万元,可完成近2000米河道的综合整治。目前,除牌亭村泉溪江堤防加固工程已完工和潘前村河道整治工程仍处于设计阶段外,其他2个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中。   同时,在加大建设的同时,注重健全清理河道清洁乡村长效机制。强化各村属地管理责任,加大河道保洁、农村保洁管理和宣传力度。健立河道保洁长效机制,建立并完善河长制,严格落实水域环境卫生责任,加强河道日常保洁管理,严厉查处违法排污、向河道倾倒垃圾废弃物、在河岸乱搭乱建等行为。   (三)开展畜禽养殖整治工作   根据已划定的畜禽养殖禁养区和限养区的范围以及清除饮用水源地安全隐患的要求,街道计划在8月份集中关闭6家畜禽养殖场,经测算将拆除养殖用房8500平方米,整理土地9400平方米。相关补偿及办理养老保险等费用仍然在测算中。   三、建设街道创生态,描绘农村更美丽   (一)开展生态街道(村)创建工作   根据今年的创建任务,街道将完成省级生态型街道和3个市级生态村的创建任务。去年6月,街道已组建创建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创建工作的开展。今年年初,完成生态型街道规划编制,并获市政府批准。目前,街道从各办(系)抽调工作人员积极准备相关创建资料,争取在7月中旬完成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并上报。   基于历年的创建成果,街道已有10个行政村被评为市级生态村,今年落实大埠、牌亭和潘前村等3个村进行申报。根据进度安排,申报工作将在8月份开始。   (二)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纳管建设   在继续实施杜郎坪、周陈黄2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外,根据市委农办的年度计划,街道年内将启动青云、塘湾、大埠、牌亭和云集等5个行政村的生活污水纳管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街道坚持规划先行,以充分征求群众意见为前提,结合农房“两改”、自来水改造、道路硬化等新农村建设项目同步进行,避免重复建设和多次施工。目前,街道已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进村入户实地调查并根据各村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三)实施“四边三化”专项行动   4月中旬,街道城建办联合城 管中队、国土所等部门讨论实施行动方案,并根据职责权限分解任务。城 管中队还抽调3名执法队员对甬金高速和江拔线两侧的标牌(广告牌)及生态环境污染点、分布点进行走访调查。经统计列入整改范围的标牌(广告牌)有18个,生态环境污染点13个。目前所有整改内容已落实到位,并且对甬金高速和江拔线沿线两侧的河道、垃圾收集点进行全面清理,共清运各类垃圾2卡车,切实改善了沿路生态环境。   四、强化整治优环境,发展生态促经济   (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配合上级农林部门继续做好棠云林场(水蜜桃)、林家王家山(水蜜桃)、肖桥头(大棚蔬菜)等无公害农产品和林产品基地的认证工作。加强对已测定的6650亩生态公益林的监管和保护,延长21名护林员的聘用时间至全年。   (二)严把企业清洁生产关   加强对新建项目的环境监管,杜绝建设项目未批先建、批建不一、批小建大等环境违法行为。加强“三同时”监管,配合市环保局开展“三同时”验收工作。继续做好辖区内企业及工业园区污染整治工作。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加大排污企业的检查力度,确保治污设施投入使用,确保污染物按标准排放,确保排放量不超过已核定的减排量。   (三)积极开展污染企业整治   五大行业在我街道都有分布,但数量不多,分别是化工行业3家,造纸行业1家,铸造行业3家,食品罐头加工行业2家和金属表面酸洗行业2家。   根据市环保局统一部署,目前金属表面酸洗行业整治已全面开展。市明丰氧化厂已完成企业内部整治,据了解,该厂将于今年年底搬迁至别处。市欣欣铝氧化厂因厂房达不到要求,需重新进行整改。铸造行业3家企业在6月28日召开的现场会后按要求签订整改方案。造纸行业1家企业,经街道协调下,目前已停止生产。化工行业有1家企业正在进行厂房改造。

从经济学角度说明国家应怎样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经济繁荣的矛盾日益突出。正是这种清醒,推动着人类文明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人们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推上当今社会发展主旋律的位置,进而成为全球性的时代潮流。它预示着人类进入一个新的文明时代,即生态文明建设时代。 02 02生态文明是一种崭新的独立的文明形态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最早的文明形态是原始的采集文明,然后是传统的农业文明和近代开始的工业文明。持续至今已200多年的工业文明使地球的自然资源遭到了过度的消耗;人们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污染;人类自身也出现了无节制地膨胀;资源的开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限制。面对种种来自大自然的报复,生态文明是人类必须作出的一次理智选择。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意识和生态制度。生态文明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有中国学者倡导提出,其科学的价值取向现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而且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很大反响,完全有可能作为一种新的独立的文明形态加入到丰富多彩的文明系统之中。 生态文明与当前我们党和国家所倡导的三个文明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态文明创造的生态环境必然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态基础,反过来三个文明又分别体现着生态文明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三个文明中,无论哪一个都不能包容生态文明的全部内涵。特别是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与三个文明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生态文明完全可以与三个文明相提并论,四位一体共同支撑起我国文明建设体系的大厦。 02生态道德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对自然也有一个道德责任问题,在生态道德建设中,破除人们长期固守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非常重要。首先,要在人们心目中树起崇尚自然、热爱生态的道德情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追求自然美已逐步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应该以此为契机,按照美的原则和规律,不失时机地把人们的审美情趣引导到为社会、为人类尊重自然、珍惜生态、保护环境方面来,不断养成一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高尚情操。 其次,要在人们心目中唤起关爱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良知。在维持人的一定的生存质量的同时,应该从生态伦理出发,保护好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任何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基本生存权。即便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应带着良好的道德意识作出危害程度的正确选择,从而自觉地摒弃那些乱捕滥猎、乱采滥挖、乱杀无辜的不道德行为。 再次,要在人们心目中重新树起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扩大和刺激消费会推动经济总量的增长;但从生态平衡角度来分析,盲目追求高消费会给有限的自然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两相比较,后者比前者更具全局性和根本性。因此,以勤俭节约为主要特征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是不能轻易丢掉,即使到了民富国强的程度,“成由节俭,败由奢”的道理还是千古不变的。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在硬约束上有所建树 如果说,生态建设需要对人们进行长期的引导、教育并制定必要的道德标准加以规范是软约束的话,生态文明建设也需要政府和权力机关出台必要的政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硬约束。 第一,要建立综合决策制度,用政府的权威保证生态环境免遭破坏。特别是在制订计划及重大经济行为的拟议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综合决策的作用,把生态环境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综合决策,以从源头上解决对生态的危害问题,从而保证各项重大决策既符合经济效率的原则,又符合生态建设的要求。 第二, 要适时出台相关政策,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抓紧调整生态建设的政策导向,千方百计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政策性倾斜,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尤其在起始阶段更要形成一(上接20页)整套与之相适应的政策体系。这些政策应包括:引导生态型项目开发的扶持性政策,防止和遏制破坏性经营的刚性能约束政策,旨在快速恢复生态植被的资源补偿性政策,以及旨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的科技投入政策。 第三,要充分发挥环境和资源立法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约束作用。我国现行的宪法没有明确“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指导思想,现有的单项的自然资源法中,由于在指导思想上没有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主要的立法目标,对自然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缺乏具体规定,致使有些法律条款操作性很差。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有必要对我国现有法律进行修改和完善,进而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具体来说,一要把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写入宪法,在根本大法上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二要制订一个统一的"自然资源保护法",使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得到法律上具体而切实的保障;三要在各种经济立法中突出生态环保型经济的内涵,使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在经济法中得到充分体现。

精神文明建设“四有”内容

所谓四有公民,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以便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当前做重要的是从哪些方面做起?

要求分点,详细,1000字左右

科技创新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有怎样的积极作用

科学技术不但可以大大地提高生产力,改进人们的生产方式,同时也给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包括生态环境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按照对立统一规律的辩证观点,一个好的生态环境能有效提高人的生存质量,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人的科技创新;反过来,只有科学技术成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才能真正地推动生态的恢复、自然的保护和环境的改善,实现对环境资源的永续利用。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科学技术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重点表现在: 科学技术创新有利于实现从源头到末端的防污、治污,从而很好地实现了环境的保护。通过不断坚持科技创新,实施生态化科学技术,发展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最大限度地实现生产非物质化,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减少材料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 科学技术有利于实现能源与资源的节约,并提高了资源的利用价值,从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摒弃传统科技观,不断实现科技创新,可以节约大量资源、能源。 科学技术创新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经济社会向节约型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转变。特别是高新技术,如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实现从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传统产业到低能耗、低污染、效益高的新兴产业的更新换代,而这些产业与生态环保产业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产业。 科学技术有利于人们思维方式与生态价值观的转变,从而促进了生态伦理观的形成。科技创新的意义不仅仅表现在生产方式的改进,其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的影响也甚为深远。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表明,重大科学技术创新往往引发认识论的革命。认识论的更新必然导致世界观、价值观和发展观的革新。

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

科学技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科学技术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例如,通过节能减排技术,可以减少大气污染,保护大气环境;通过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保护水资源;通过生态农业技术,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土壤生态,等等。其次,科学技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例如,通过生态学研究,可以揭示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通过生态修复技术,可以帮助人们恢复和改善受损的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总之,科学技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是积极的,通过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要树立()的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要树立()的理念。 A.顺应自然 B.依赖自然 C.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正确答案: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的主要内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个总体要求的核心和实质,“就是要建设以资源节约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扩展资料: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从现实国情看,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均可利用资源相对匮乏,资源分布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这决定了我们不能延续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决不可对生态环境保护掉以轻心。面对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必须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从经济社会发展整体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短板依然存在,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很多发展中的复杂问题都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解决这些挑战和难题,要求我们充分认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艰巨性,真正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既不能沉醉于已经取得的成就而裹足不前,也不能无视困难而急于求成,而应积极稳妥走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每一步,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艰巨性

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

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开发利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不是单纯地、消极被动地顺应自然,而是积极主动、自觉的适应自然,人不是自然的奴隶,自然也不是人的奴隶,两者是兄弟朋友关系;二是文明的新境界。生态文明是不同于传统农业文明和近代工业文明的新的文明形态,如果把农业文比作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三是社会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而是要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态。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什么的生态文明理念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含义顺应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的有力保障,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有效维护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平衡,使经济建设能在良性循环下,源源不断地获得资源环境的有效供给,实现可持续发展。站在促进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高度,对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根本方法的具体遵循,进一步丰富了发展理念,完善了决策坐标,规范了实践行为。

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深刻回答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什么

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建设深刻回答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即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生态是指生物(原核生物、原生生物、动物、真菌、植物五大类)之间和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当代环境概念泛指地理环境,是围绕人类的自然现象总体,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当代环境科学是研究环境及其与人类的相互关系的综合性科学。生态与环境虽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但两者又紧密联系、“水乳交融”、相互交织,因而出现了“生态环境”这个新概念。它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繁衍的各种自然因素、条件的总和。从国内的情况看,大致有四方面的理解:一是认为生态不能修饰环境,通常说的生态环境应该理解为生态与环境。二是认为当某事物、某问题与生态、环境都有关,或分不太清是生态还是环境问题时,就用生态环境,即理解为生态或环境。三是把生态作为褒义词修饰环境,把生态环境理解为不包括污染和其他问题的、较符合人类理念的环境。四是生态环境就是环境,污染和其他的环境问题都应该包括在内,不应该分开。

依据科学发展观谈谈你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理解。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开展情况怎么写

您的毛概社会实践论文具体是什么题目呢有什么要求呢论文是需要多少字呢开题报告任务书都搞定了不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大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做出积极贡献论文3000字

1、论点(证明什么)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A.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率分论点)⑴明确:分论点可以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⑵方法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后,归结出中心论点;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2、论据(用什么证明)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3、论证(怎样证明)⑴论证方法 (须为四个字)①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记叙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 议论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④比喻论证 比喻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⑵分析论证过程:①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4、议论文的结构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⑵类型:①并列式②总分总式③总分式④分总式⑤递进式。6、驳论文的阅读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哪些道理和论据;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7、常见考点①、议论文的论点考点: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②、议论文的论据考点: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1、用事实作论据。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括事实论据。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原意。③、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展望渭源生态文明建设_生态文明建设论文1500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生存进步与发展的强烈要求,是中国继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党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县人民迫在眉睫的首要问题。因此渭源县领导从战略高度出发,积极与上级部门联系争取,于2012年4月,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列为国家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建设县,渭源县成为第一批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县之一。   渭源县地处甘肃省中部,定西市西南部,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与西秦岭山脉的交汇地带,是黄河第一大支流——渭河的发源地,也是渭河和洮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具有明显的大陆季风气候,境内气候类型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主要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等6大类。目前,县内森林生态系统总量较小,结构单一,人为干扰较大;草地生态系统脆弱,动植物种类稀少,结构单一,食物链过于简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低下;湿地生态系统范围小,多为河流和水库鱼塘;农田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经济发展比较滞后,马铃薯、中药材、畜草等优势产业开发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存在产业化经营层次较低,规模不大,效益不高等问题;旅游资源虽丰富,但市场运作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城市生态系统,能量大,密度高,流量大,运转快,自我调节能力较弱。总之要加快渭源县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氛围。   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家林业局》联合下发的文件精神,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及时成立了由县上主要领导负责,发改、财政、林业、水保、水务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慎密的管理体系。确定了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遵循生态规律和循环经济理念,抓住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循环经济三大重点,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优化消费模式为根本手段,贯彻“环境促经济,经济保环境”的发展理念,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倡导绿色消费,不断增强资源环境承载力,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培育以生态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完善的保护自然生态安全的 规章制度 ,开创渭源县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文明的新局面。   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优化消费模式,建设生态文化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支撑体系等五大方面进行建设。   1 生态保护与建设   北寨镇、大安乡等11个乡镇及会川、五竹、莲峰3个国有林场实施渭河源森林生态植被恢复工程,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云杉、落叶松、沙棘、柠条等为主的优势造林树种,在渭源县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森林植被恢复与治理,主要实施项目包括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中幼林抚育等。为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全县加大林草资源管护力度,进行开展封山禁牧草地、休牧,提倡发展舍饲养殖,进行森林火险综合防治和森林有害生物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林草资源的安全。在峡城乡、北寨镇、莲峰镇、上湾乡、麻家集镇等乡镇坡度大于25°的不宜耕作的耕地进行退耕还林。   2 生态农业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促进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党参良种种苗繁育350 hm2,党参标准化种植   3 500 hm2,全膜马铃薯种植推广3 500 hm2,建设白条党参研发检测中心、党参种苗繁育温室和党参交易信息发布中心,实施渭源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建设项目,建设检测实验室,脱毒种薯种苗病毒检测及安全性评价站、种子质量检测控制站,配套病圃试验田等。组建渭源县马铃薯信息网络服务中心,马铃薯研发中心等,更进一步提高了渭源县马铃薯知名度。积极推广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等生态农业,积极推广日光节能大棚、塑料大棚、蔬菜标准园、蔬菜批发市场等,解决产运销的瓶颈障碍。   3 水土保持与水源地保护   认真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陕甘宁梯田建设、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加大整村推进建设,进行坡改梯、土壤改良、开发补充耕地、同时配套田间及村组道路。新建河流堤防工程、拦砂坝,拦挡坝等;实施渭源县城镇道路及排水工程项目,新建道路排水工程,配套建设管网埋设,绿化、照明等附属设施;实施渭源县山洪灾害防御项目,给全县人民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态生活环境。   4 生态文化旅游   渭源县突出生态化、园林化、人文化三大特色,倾力打造“山水园林城市、生态文化旅游名县”,力争将以首阳山为核心的旅游景区打造成4A级景区,打响渭河源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了一批星级酒店、会务接待中心、生态园、“农家乐”,建设生态旅游观光园区一处,内部建设3个2 000 m2的带餐饮、娱乐为一体的钢架玻璃日光温室,在园区内栽植各类果树和蔬菜等特色接待场所,切实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以“生态观光旅游、感悟渭河文化”为主题,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组建专门团队对渭河源文化、秦长城文化以及花儿、小曲等地方特色文化进行开发整理,深层次挖掘文化资源潜力,充分展示旅游资源的文化特色,着力提升渭河源生态文化旅游知名度。   渭源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境内融汇了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三大古代文化,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人文景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民间习俗丰富多彩。保护好传统文化资源,对生态建设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规划新建民俗博物馆、渭河源影视基地、美术馆、秦剧团,进行生态文化挖掘、整理。加强文物保护,对灞陵桥的维护、秦长城保护、禹王庙、庆坪二郎庙、八卦楼、首阳山陵园、陇右工委地下印刷所等的抢救维修。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非遗传承人进行补助、举办非遗传习班、扩大活动规模、发动学术机构和个人开展非遗研究、举办学术研讨会等,使渭源县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源远流传。   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使渭源生态环境、文化建设走在省市前列,在生态文明理念的引领下,渭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5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全县森林面积将提升4.7 %,达到19.3 %;林草覆盖率将提升14 %,达到55 %。境内河流水质保持在I~II类水平,区域水环境质量全面达标,生态综合治理率超过82 %。通过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水环境、大气环境和声环境的综合整治,空气质量达标率达98 %以上,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进一步净化、绿化和美化,城乡环境质量同步得到改善。   随着生态经济的发展,渭源县的经济进入持续发展过程,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文化教育水平不断上升,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医疗等保障体系逐渐完善,城乡贫富差距缩小,城乡结构、城镇布局日趋合理。   通过几年的生态文明建设,渭源县变得山青水秀风景如画,城乡处处新气象。这绿色充满了生机、饱含着活力,这绿色蕴蓄着历史的沉淀,这绿色体现着现代文明的理念,这生机盎然的绿色告诉人们:这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   (责任编辑 张 亮)

中学生论文《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800字

中学生论文《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懂的朋友帮忙.

求一篇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

求一篇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 去道客巴巴看看 h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多次郑重提出,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搞好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应搞清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几个层面。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内容。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 生态意识文明。它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的生态意识、进步的生态心理、进步的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 生态制度文明。它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制度、法律和规范。其中,特别强调健全和完善与生态文明建设标准相关的法制体系,重点突出强制性生态技术法制的地位和作用。 生态行为文明。它是在一定的生态文明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进步发展的活动,包括清洁生产、回圈经济、环保产业、绿化建设以及一切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参与和管理活动,同时还包括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培育。 生态文明建设的几个层面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一)经济层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层面,是指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他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这就要求我们: 大力发展回圈经济。资源是有限的。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应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回圈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并具体落实到单位、家庭、个人。实施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不仅指生产过程要节约原材料、能源并减少排放物,同时也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生产周期对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态的损害。“预防污染”是清洁生产的本质特征,它适宜于包括工业生产在内的第一、二、三产业。传统生产是一种只强调物质生产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改变这种生产方式,需要不断进行清洁生产意识教育,引导人们转变传统生产观念,让清洁生产的要求和方式深入人心,使采用清洁能源、预防和减少污染成为政府、企业、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增强环保产业的职业责任意识。环保产业作为专门为改善生态环境而开发提供实用技术、商品和服务的产业,不仅是一种实体、一种市场行为,而且具有十分重大的社会责任。因此,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的基础上,应进一步通过广泛开展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环保产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生态职业责任意识。 (二)政治层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层面,是指党和政府要重视生态问题,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 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和主体作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基础、社会基础以及相应的设施和政治保障。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加强生态法制建设。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法治国家程序的加快,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调动人民群众主动自觉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积极性,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来维护自身的生态环境权益,并敢于对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同时,要通过建立和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责任追究制度,激发和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环保执法人员、环保产业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意识。 重视生态行政建设。正确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了解经济活动对生态变化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提高对生态质量变化的识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推进生态民主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主体作用的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将一事无成。应保证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人民群众从生态文明建设中深切体会和明确认识自己的利益所在,从而激发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 (三)文化层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层面,是指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 树立生态文化意识。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新世纪新阶段,人类已逐渐认识到长期对自然进行掠夺性索取、破坏必将遭受惩罚,一个从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到回归自然、珍爱自然的新理念正在形成。全民生态意识觉醒之日,就是我国生态环境改善之时。因此,进行生态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牢固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是解决生态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 注重生态道德教育。生态与道德不可割裂。生态环境的优劣,反映着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同时,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也极大地影响着生态环境的优劣。生态道德驱动着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的自觉性、自律性与责任感。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应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祖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摒弃了人类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要求赋予文化以生态建设的含义。具体说来,生态文化大致包括生态哲学文化、生态伦理文化、生态科技文化、生态教育文化、生态文艺文化、生态美学文化、生态传播学等几个方面。 (四)社会层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层面,是指重视和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革新。这就要求我们: 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建立法制化、民主化和安定团结的秩序以及高效率的社会管理体系,形成以生态文化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树立以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生活方式为主导的社会风气。 优化“人居”生活环境。“人居”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保持和优化“人居”生活环境,既要注重城市,也要充分考虑农村。就城市而言,主要包括在城市内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社群,使城市内部与城市外部周围地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良性回圈区域。要加强生态型社会建设,努力满足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品质愈来愈高的追求。就农村而言,要在普遍推行“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同时,重点发展一批“绿色居住区”,建设包括文化、教育、医疗以及各种服务在内的配套设施。 实现人口良性发展。继续贯彻优生优育的方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 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化。逐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倡节约型消费,改变“一次性消费”和“类一次性消费”。反对自私的享乐观,拒绝挥霍铺张、浮华摆阔等消费行为。鼓励从点点滴滴做起,减少或杜绝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如何写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的论文 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明确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因此必须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一、生态文明建设过程及取得成就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提出并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经历了一个长时期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以来,环境保护被确立为基本国策,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党的十六大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回圈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为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内涵在不断丰富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第一,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通过加强大气污染治理,空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显著下降,城市里的蓝天越来越多;通过开展退耕还林等重点林业工程,我国森林覆盖率持续增长,6168万公顷的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第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开展,全民资源节约和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节能减排有力推进。统计显示,2002年至2011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10年下降了12.9%;而“十一五”时期,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14.29%,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12.45%,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目标任务。第三,大力促进绿色发展。‘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作文 生态文明低碳生活 生态文明低碳生活在我们周围环绕,大自然给予了我们美丽的环境,而我们并没有很好地去保护这篇大自然,而在无畏地浪费。 人类的发展史越来越快,而我们提倡的“低碳生活”却几乎没有人理睬,而在一直破坏它的本质。人类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而大自然的绿色又在哪儿呢? 我们应该知道地球是唯一一个适合人居住的地方,但随着人类的破坏,再过几百年后我们应该去哪儿生存呢?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来保护我们的家园。 我们应该少用一次性物品;出门不用塑料袋,自备环保袋;把洗拖把的水可以用来冲马桶;洗米、洗菜之类的水可以用来浇花浇菜;不随意扔垃圾,要把来及进行分类。少开汽车,多骑脚踏车;家里尽量备用无磷产品……其实我们能为环保做的事情有许多,只是看你平常在不在意。让我们做好环保,为环保贡献出我们的一份力量。环保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共同为环保出一份力,你出一些,我出一些,她出一些,相信吧,我们的环境会越来越好,让我们拥有这样的环境而自豪吧!让我们为这大自然共创美好的明天,一起来为大自然母亲贡献力量吧! 我们为这大自然也许字献出了单薄之力,但全世界都能这样做的话,我们的明天将会跟美好!相信吧,美好的明天将会来到!让我们手拉着手一起迎接崭新的一天吧!加油!一起来吧!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十八大报告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重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回答了什么是生态文明,所谓生态文明就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2、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3、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放在突出地位,“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4、如何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回圈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5、具体抓好四个方面:优化国土空间、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制度规范。 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的关系? 生态文明与“政治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领导力,以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力保障生态文明政策创新,是目前的紧迫需要。 生态危机虽然发轫于生态领域,但是它直接波及人类的政治领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生态安全,有利于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程序。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生态文明建设为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提供生态基础,为政治建设提供丰富的生态滋养。生态建设与政治建设紧密联络,两者具有紧密的互馈性。 政治,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什么?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有哪些?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理论创新成果ue002是国家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ue002是根据中国国情条件、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洞察,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巨集伟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化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 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有: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 四、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五、建设生态文明是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ue002也是中国对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 来源于政府网,希望对你有用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英语作文 A prehensive plan for the promotion of ecological progress was outlined in the political report to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The report clearly states that we must incorporate the idea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to every aspect of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and social progress; step up efforts to develop a resource-conserving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society; and strive to build a beautiful China, so as to realize last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nd make due contributions to global ecological security.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以下重要原则。一是坚持 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规章制度 爱人爱己 爱家爱国 爱惜物质资料 真爱生命 学会生活 保护社会环境和自然 求一篇生态文明建设的作文800字,要不易被别人找到的。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他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的观念的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多次郑重提出,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观重要的内容.搞好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应搞清生态文明基本内涵和生态文明的几个层次. 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内涵.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 生态意识文明.他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的生态意识、进步的生态心理、进步的生态道德以及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 生态制度文明.它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制度、法律和规范.其中,特别强调健全和完善与生态文明建设标准相关的法制体系,重点突出强制性生态技术法制的地位和作用. 生态行为文明.它是在一定的生态文明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进步发展的活动,包括清洁生产、回圈经济、环保产业、绿化建设以及一切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参与和管理活动,同时还包括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培育.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层面,是指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他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这就要求我们: 大力发展回圈经济.资源是有限的.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应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回圈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并具体落实到单位、家庭、个人. 实施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不仅指生产过程要节约原材料、能源并减少排放物,同时也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生产周期对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态的损害.“预防污染”是清洁生产的本质特征,它适宜于包括工业生产在内的第一、二、三产业.传统生产是一种只强调物质生产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改变这种生产方式,需要不断进行清洁生产意识教育,引导人们转变传统生产观念,让清洁生产的要求和方式深入人心,使采用清洁能源、预防和减少污染成为政府、企业、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增强环保产业的职业责任意识.环保产业作为专门为改善生态环境而开发提供实用技术、商品和服务的产业,不仅是一种实体、一种市场行为,而且具有十分重大的社会责任.因此,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的基础上,应进一步通过广泛开展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环保产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生态职业责任意识. 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层面,是指党和政府要重视生态问题,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 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和主体作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基础、社会基础以及相应的设施和政治保障.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重视生态行政建设.正确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了解经济活动对生态变化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提高对生态质量变化的识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层面,是指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 树立生态文化意识.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新世纪新阶段,人类已逐渐认识到长期对自然进行掠夺性索取、破坏必将遭受惩罚,一个从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到回归自然、珍爱自然的新理念正在形成.全民生态意识觉醒之日,就是我国生态环境改善之时.因此,进行生态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牢固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是解决生态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

浅析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作用_生态文明建设论文1500

  【摘 要】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类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从20世纪60年代起,以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森林退化、臭氧层破坏、资源枯竭、环境激素泛滥等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危机凸显,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寻求新的发展模式。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这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必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产生重大影响。可见,我国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提到了新的高度。   【关键词】和谐;战略;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文明的实现要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具体落实。在外延上,生态文明的指向覆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四个层面。这就是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具有多维性指向的有机整体。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没有生态文明,人就不可能有高度的政治、物质和精神享受。只有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有机的统一起来,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一、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的政治发展中的地位作用   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规范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方向。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仅要解决“人依附于人”的问题,还要解决“人依附于自然”和“人压迫自然”的问题,我们要以生态文明引领、建设政治文明。生态问题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从孤立、个别和局部的技术事件突变到以生态问题整体出现在国家和世界的政治生活中。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其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关乎其生存和发展,成为现代化建设中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人心向背的重大政治问题。生态问题进入政治结构不仅形成生态政治学,而且影响政党和政府的行为,国家直接进行生态管理,设立生态保护机构,制定生态保护法。这就要求党和政府的政治活动接受生态问题、主动处理生态问题,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政治活动的基本出发点之一,按照生态学原理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环境协调的有机结合,树立生态为政的意识,把解决生态问题作为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不断形成体现党和政府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观点、和理论政策,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设施、社会环境以及制度基础和政治保障。加强建设生态法规、生态行政和生态民主,努力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符合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的新政治形态。   二、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现代化建设,需要生态文明建设,而建设生态文明又必然要求产业经济行为和发展方式的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从生态学原则即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出发,既要考虑当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要保持生态环境充分的休养生息,以满足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们为了生存就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环境发生关系。当人们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的资料超出自然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状态的自我调节能力时就破坏了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经济、社会、政治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因素是根本性因素。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更应注重提高人们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认识,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切实加强建设生态工业、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各种经济行为都把生态效益纳入其中,坚持生态与经济观念相统一,确立科学的生态经济学原则,主张人类的经济活动要把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经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和国家的经济实力,为最终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在经济建设中涉及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经济建设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以产业经济的发展为基础。而经济得发展必须有资源作保障,生态资源失去平衡、社会发展和资源供应的矛盾突出,和谐社会的建设就会因为缺乏资源支持,而成为无米之炊。   三、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的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作用   十九世纪英国文学上批判的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等人,曾被马克思誉为“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马克思评价狄更斯等作家在他们自己的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这说明在影响生态的一切因素中,力量最大的是文化,它包含了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和规划等意识行为,包括一切文化设施。生态文明建设最根本的是树立全民的生态文化意识,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要求确立生命和自然界有价值的观念,走出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建设“尊重自然”的文化,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提高人们对生态问题的理性认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马克思和列宁都把文化中的一切有价值的、精致的东西看成是文明的东西。也就是说,文明是文化中积极的部分。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建设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人类的新文化运动,是人类思想观念领域的深刻变革,是在更高层次上对自然法则的尊重和回归。这不仅表明人类文明正从传统的工业文明转向生态工业文明,还表明人类将以自然法则为标准改革生产和生活方式。   四、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   社会建设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涉及到全社会的教育、就业、分配、保障、医疗、管理等方面。社会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事业、优化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管理,最终实现民生的改善和社会的安定。生态文明要求逐步树立适度消费、节约资源的生活理念。放眼当今世界,现代化建设正以更快的速度竞相发展,而这种发展无一不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艰难前行,其中发展和环境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希望达到一种比较理想的环境状态。因此必须依据现有条件切实解决当前已经发生和可能发生的生态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我们大力推进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包括重视、加强一切社会事业的建设,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革新,倡导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的生活方式,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优化“人居”生态环境,努力实现人口良性发展、消费方式生态化,最终使人类的生活达到“绿色化”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卡逊.寂静的春天[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95、12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J].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9、39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384.   [5]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6]胡锦涛在中共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如何写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的论文

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明确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因此必须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一、生态文明建设过程及取得成就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提出并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经历了一个长时期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以来,环境保护被确立为基本国策,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党的十六大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为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内涵在不断丰富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第一,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通过加强大气污染治理,空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显著下降,城市里的蓝天越来越多;通过开展退耕还林等重点林业工程,我国森林覆盖率持续增长,6168万公顷的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第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开展,全民资源节约和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节能减排有力推进。统计显示,2002年至2011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10年下降了12.9%;而“十一五”时期,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14.29%,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12.45%,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目标任务。第三,大力促进绿色发展。‘

毛概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1500字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发展,是我国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毛概有关生态文明15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毛概有关生态文明1500字论文篇一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提出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逐步加快,各种资源、环境的压力变得越来越突出。只有加大对环境保护,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念,才能使人类文明向着高层次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标志着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党对坚持文明发展道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努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文明建设;环境保护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文明及环境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   首先,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人与自然作为地球的共同成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生态保护意识逐渐成为了大众 文化 ,其价值观从以前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等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转变。   其次,生态文明的目标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随着环境污染侵害事件的逐年上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更加重要。   再者,基于目前世界人口众多,生活物资稀缺的现状,生态文明建设是长期艰巨的任务。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双重任务和巨大压力,一方面要保证人民生活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坚持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和主要内容   党的十六大 报告 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不仅提出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而且指出要“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思想。这充分表明并确定了生态环境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性地位,也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注重环境保护和建设,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三、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一)加强 教育 和学习,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和谐的统一关系,我们必须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吸取教训,把促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与保证未来持续发展统一起来。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实践已经证明了其不合理性,将会为子孙后代带来惨痛代价。   (二)支持文化创新,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要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等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并渗透到社会、经济、法律、政治、伦理等领域,为经济社会的生态化发展给予支持。   (三)发展现代循环经济。   发展现代循环经济就是实现国民绿色经济,解决经济增长和生态破坏之间矛盾的有效出路。现代的循环经济,包括从源头预防污染物产生,从消费降低废物排放,从处理增加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改变传统工业生产中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污染”,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努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淘汰落后生产技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大力提倡生态科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树立正确消费观,节能减排   人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杜绝浪费。这要求人类摒弃过度挥霍性消费的享乐主义,而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进行适度消费,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间的物质交换,使得生产消费的消耗最小。资源的使用和环境的破坏都基于人类的欲望,因此以节俭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目标的适度消费必定能够大幅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生态文明是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可持续的社会经济政策为手段、以致力于构造一个人与自然发展为目的的文明形态。它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所追求的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当前,中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国家发展的 经验 教训告诉我们,在这个重要阶段,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由此可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基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形势而做出的战略决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既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要自觉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环境、资源意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资源,爱护社会上的一草一目等。   参考文献:   [1]雷毅.生态伦理学[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刘湘溶.生态文明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3]胡锦涛.十七大报告,2007-10-15.   毛概有关生态文明1500字论文篇二   《略论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党的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本文谈谈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地位与 措施 。   【关键词】报告;生态文明;经济发展方式   一、生态与生态文明的内涵   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刘惊铎在其《生态体验论》中把生态文明定义为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意义上 反思 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系统思考和建构人类的生存方式。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二、生态文明的突出地位   为什么报告把生态文明提到这么高这么重要的位置,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突出地位?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对当今世界出现的能源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气候变化异常、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持续等问题的科学分析,制定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战略对策。如何解决这一系列全球性的严峻问题?一个非常重要的对策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挽救地球生物圈,改变人类的不良行为、观念、习惯。不管是什么政治制度,不管是什么阶级阶层,不管是什么民族种族,不管是什么宗教信仰,都能接受生态文明建设这一超意识形态的全人类共同利益原则,使人类利益原则恢复了本来的权威。这一决策既能够赢得全国人民的拥护,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又能够把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紧密连接在一起,增强“地球村”的意识,共同保护地球生态系统。这是从根本上、源头上治理全球一系列恶性循环问题,实现永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建设生态文明,当然要加强保护、优化和建设生态环境,但绝不是单纯的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而是关联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重要纽带。我们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地球,优化自然生态,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实现发展与环境双赢,造福人类”,实现生产方式根本性变革,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落实四个“着力”,五个“更多依靠”的要求。实现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必须彻底改变人们奢侈过度消费的不良观念、行为、习惯,经济发展与财富增加并不能让我们丢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但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又具有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建设生态文明,观念要先行。   要使生态文明观深入人心,在全体公民中强化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环境形势严峻的国情意识;强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效益意识;强化经济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人文指标全面发展的政绩意识;强化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资本,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保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国情、珍爱环境、保护生态、崇尚自然、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使生态文明观念成为13亿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自觉行动。   (二)建设生态文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键。   要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上来,树立保住绿水青山也是政绩的理念,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逐步改变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三)建设生态文明,告别“黑色文明”是核心。   告别“黑色文明”要坚定不移地抓好节能减排工作,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好”是基础,“好”的体现之一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做到节能减排。要让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成为两根“高压线”,加快利用先进技术改造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建设生态文明,实行严格的制度是保障。   完成硬指标要出硬招数,不动真格的换不来蓝天碧水。要像控制人口、保护耕地一样,实行严格的环境资源保护制度,严肃法律制度、环境标准、执法纪律、执法手段,建立健全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将能耗降低和污染减排完成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行政绩督察制和行政问责制,对那些我行我素、无视法纪、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人要坚决惩处,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绝不允许“少数人发财、人民群众受害、全社会买单”的情况再出现。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毛 概有关生 态文 明1500字论 文”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方式有哪些

生态文明介绍的统计有很多,百度百科上面就有

地方政府怎么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生态建设已经到了关系国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紧迫地步。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这对政府职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有效发挥政府职能   牺牲资源环境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由对生态文明重要性认识不足、经济发展模式不合理引起的。我国很多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超过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根据2011年国家环保部,组织的全国土壤污染调查,目前,全国18.26亿亩耕地中有1.5亿亩受到污染。根据中国监察部调查,近10年来水污染事件高发,每年都在1700起以上。据国土资源部统计,土地开发、采矿以及工程建设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相当严重,采煤平均每吨煤排放地下水量2-2.5吨,开采每吨煤导致4-5亩土地沉陷以及排放4-5立方米瓦斯,每采万吨煤用坑木消耗木材100立方米。(李挚萍:“环境修复法律制度探析”,《法学评论》,2013第2期)另外,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达到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场退化,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   生态文明建设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领域的统筹发展是政府职能的应有之义。一方面,政府生态职能是各级政府要妥善解决和应对生态问题,协调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共处所应有职责和功能;另一方面,政府职能具有公共权威性,行使生态建设职能具有优势:政府拥有征税权,通过对污染企业和环保企业征收差别税,引导绿色生态产业的发展;政府通过法律法规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协调各方的环境利益,追究违规违法排污者的法律责任。   二、政府履职为什么没到位   (一)政府职能偏重经济建设,忽视生态文明建设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中央政府的权力适度转移到省、市和县一级政府。地方政府不再只是中央政府的代理者,也是地方利益和经济主体的倡导者。上级政府以目标责任书的形式将下级政府的经济目标和政绩相联系。并对经济发展考核实行政绩一票否决制。一些地方政府以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由,变相或推迟执行中央环境政策;还有一些地方政府直接或间接与污染企业形成利益综合体,污染企业以税收和各种好处“俘获”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则以设租完成上级设定的经济目标。中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以后。有一部分地区实行了环保政绩考核制度,但某些地方官员重经济轻环保的观念并没有马上扭转过来。   (二)政府对生态环境的监管责任履行不到位   某些地方政府环保职能严重缺位,对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项目的行政审批不够严格,对生态环境保护避实就虚。执法机关执法不严,处理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存在纵容和遗漏现象,对事故处理多采用罚款、关停的方式,存在着守法者吃亏、违法者占便宜的现象。环境职能的越位为权力腐败带来可能性。如某政府越权审批,将石油开采权出卖给私人,导致开发商掠夺性的开采,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直接侵犯了当地居民的环境权益和生存权利。   (三)生态法律体系不完善影响生态职能的履行   现行环境法律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没有规范生态文明理念、基本政策和基本制度的宏观性法律。而《环境保护法》只是一部以防治污染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法律;二是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能源法、自然资源法、土地法等基础法律没有出台;三是某些现行环境生态法律之间缺少有机衔接,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缺少法律依据。   生态法律体系不完善导致政府经济职能和生态职能产生摩擦,生态治理的被动性和滞后性给“寻租”留下交易空间。尽管我国已经出台几十部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的行政法规,例如《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但这些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容许市场主体排污,即先污染后治理,加之行政管理本身的弊端如信息掌握不及时、环境决策滞后等,大量涉及生态补偿的问题长期遗留,形成恶性循环。   三、政府生态职能怎样才能落到实处   (一)树立生态政绩观念   这是政府职能向生态文明建设回归的关键。生态政绩观要求地方政府把资源、环境的成本效益纳入考核目标,对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污染治理等全部指标进行核算,增强政绩成本意识,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最大限度地避免决策失误、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态建设模式。中央政府需要制定更加严格而明确的环保政绩标准,提高生态建设权重,把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结果作为官员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实行重大生态破坏、重大环境事故等一票否决制,有效激励地方政府积极履行环保职能。   (二)落实生态问责制度   强化政府生态职能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建立生态问责制。第一,明确生态考核指标体系,量化和细化考核条款。将严格的节能减排考核指标、生态评价指标和环境测评指标纳入政绩考核范围。第二,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遵循权责统一、有错必究、过错与责任一致、教育和惩戒结合的原则。第三,加强制度建设,使生态问责有章可依、有法可依,改变环境责任集体负责而实际无人负责的状况,建立离任官员生态环境责任跟踪制度。第四,以事前督责为主。实行生态问责制的目的不仅仅是追究官员的事后责任,更是事前督促地方政府依法行政、履行职能,做到事前督责和事后问责相结合。   (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水平   第一,完善生态环境立法的指导原则。生态环境立法实行可持续发展原则,通过制定科学的环境立法规划。用生态系统方法促进环境法向生态法转变,实现我国环境法的生态化,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第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体系。合理有效的法律体系以及运作制度是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生态立法工作中必须明确生态权利,保护公民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权益。另外,在立法实践中研究通过多方参与平衡相关方的利益,规范生态补偿机制等,结合现行生态公益林地补偿金政策出台生态补偿规范,现行试点取得成熟经验后,在更大范围内逐步推广。   第三,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在已颁布的《信息公开条例》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及其相关环境。保障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力量理性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畅通社会组织和公民对生态环境事件的监督渠道。继续规范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制度,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政策和立法条款、规划建设项目必须充分听取公众意见。落宴“环保监督员制度,研究和探索企业环境行为审核审计制度”(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国环境与发展:世纪挑战与战略选择》,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5页)。协调执法机制和监督机制,强化各级执法部门监督责任,落实生态环境监管机制,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水平。

东莞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与保障条例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东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与保障活动,适用本条例。第三条 生态文明建设应当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倡导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理念,遵循政府主导、企业主责、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原则。第四条 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监督考核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市发展改革、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城乡建设、规划、经济与信息化、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水行政、林业、农业农村、统计、海事、海洋与渔业、卫生健康、财政、教育、人力资源、审计、民政、科技、商务、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等相关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工作。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园区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本辖区内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积极参与并协助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工作。第五条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应当发挥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的作用。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并保障其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第六条 市人民政府、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园区管理委员会)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高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市人力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知识纳入本市干部培训内容。  各类学校应当加强对师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教育,结合实际组织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主题活动。  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应当广泛宣传报道生态文明建设的情况,并配合有关单位依法做好信息公开工作。第二章 促进措施第一节 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第七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公布实施。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应当包括宗旨目标、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责任、生态安全、制度保障等内容,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等规划相衔接,逐步落实多规合一。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未经原程序审议通过的,不得擅自改变。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园区管理委员会)应当根据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要求编制本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年度实施计划,确定年度目标和责任。第八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省主体功能区划,结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统筹规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合理确定不同区域的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优化城乡空间结构,通过优化城镇功能分区、完善城乡布局,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空间资源利用效率。第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国家和省依法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保证生态保护红线保护优先的地位。  市人民政府、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园区管理委员会)应当加强对生态保护红线的管控,制定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保护修复方案。严禁不符合生态保护红线要求的各类开发活动,严禁任意改变用途。调整生态保护红线区划的,依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和程序办理。第十条 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产业布局和省水环境功能区划,依照法定程序科学划定、调整本市行政区域内水环境功能区。第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园区管理委员会)应当落实土地管理责任,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严格执行用地招标、拍卖、挂牌等制度,推进旧城镇旧村庄旧厂房、低效用地等二次开发利用,依法清理处置闲置土地,优先保障河湖生态治理用地,严禁非法侵占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土地。  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开展节约集约用地活动,组织制定节地标准体系和相关标准规范,鼓励采用节约集约用地新技术和新模式,促进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鼓励和规范城镇地下空间合法合理开发利用和城镇土地立体化开发利用。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享绿色健康生活

(一)实现指导思想的转变 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目标,必须实现指导思想上的转变。要实现从数字减排到以质量改善为纲的转变,从浓度控制到总量控制的转变,从末端治理到全过程管理和风险防控的转变,从单纯考虑生态环境治理到与节能减排、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产业结构调整等结合起来转变。 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基本要求。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保护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两者同等重要。要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理念。把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限度之内,给自然留下休养生息、恢复元气的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生态文明建设千头万绪,要分清轻重缓急,确定解决问题的路线图。要一手抓当前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大气、水和土壤等污染问题以及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争取早见成效;一手抓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全面系统地统筹推进。要设定不可逾越的底线,防止出现生态环境不可逆恶化和人民群众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资源和能源消耗要设定上限,污染物排放要设定上限,生态环境质量要设定红线。 (二)加强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不断发展,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问题越来越多,如何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源头上化解积弊,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在战略层面上必须要有“顶层设计”。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通过顶层设计,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和五位一体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要对政府和市场做更加准确的定位,要避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要减少政府行为的盲目性,降低生态文明建设的风险与成本。 近期,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做好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向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应加强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的结合,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建等活动。 当然,“顶层设计”也需要有自下而上的动力,要通过社会各个利益群体的互动,让地方、社会及各个利益相关方都参与进来,使顶层设计更能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高城镇化的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水平 我国人口众多而平原较少,要根据我国国土空间多样性、非均衡性、脆弱性特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按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完善区域发展政策,合理控制开发强度,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逐步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主体功能区为依据,实行差别化的产业准入、环保标准等,加快形成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通过采取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以及绩效评价制度等,扩大生态绿色空间。 城镇是消耗能源资源、排放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主体,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全过程,从编制规划到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各方面,都要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形成功能定位明晰、产业布局合理、体现区位优势特色、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城镇化格局。 (四)实现生产方式的变革 资源环境问题是与经济发展方式相伴随的,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必然结果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只有实现生产方式的变革,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减少资源消耗过度和污染排放问题。 要推行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方式,推动各行各业按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实现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工业生产要彻底抛弃高投入、高污染的粗放式增长模式,持续推动节能减排。农业生产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降低水、土地、农药、化肥的投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优化产业结构是现阶段推进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措施之一。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要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要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节能环保产业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和产业支撑,也可提供绿色就业机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空间很大。据测算,“十二五”期间,我国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节能潜力超过4亿吨标准煤,可带动上万亿元投资。环保投资需求高达3.4万亿元。 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要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围绕提高资源产出率,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坚持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公众参与相结合,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推动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加强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除工业企业外,还应实施全方位的清洁生产,包括农业以及服务业。 (五)实现生活方式的变革 实现生活方式的变革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人的消费方式不但会对资源环境产生直接影响,同时也会通过消费需求间接影响生产方式。因此,实现生活方式的变革意义十分重大。 要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和社会氛围,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成为主流价值观。落实党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要求,在衣食住行游等各方面,加快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讲排场、摆阔气等行为。运用价格等多种手段鼓励购买绿色低碳产品,使用环保可循环利用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限制过度包装。 (六)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法律法规体系 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实行最严格的制度,实施最严密的法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修改完善现有法律法规,清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冲突或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或条文,加快完善生态环境、土地、矿产、森林、草原等方面保护和管理的法律制度,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污染防治、核安全等法律法规。解决法律之间相互冲突、脱节、重复、罚则偏软等问题,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 在完善法律法规时,要侧重解决几个关键问题:(1)明确执法机关的责任,在出现问题时,知道由哪些部门和哪些人负责,该怎么做,做不好的后果是什么;(2)强化、细化程序性规定,减小地方自由裁量权;(3)完善行政执法与司法的衔接;(4)出现问题时,除了惩罚相关单位,还要追究其法人和责任人的责任;(5)要强化对服务业和消费领域环境问题的规范,增加相应的条款,特别是要把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引入环保法律。 (七)推行以绩效考核改革为核心的体制改革,加强政策支持 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考核制度,是确保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础和制度保障。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将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纳入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考核体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坚决追究其责任。 为使得这一新的绩效考核体系发挥其作用,需要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三定方案中给出详细的规范,使之成为一个可操作的绩效考核体系,这一体系包括绩效考核指标、监测监督办法、实施程序、奖惩措施等内容。要根据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不同部门的责任定位,实行差别化的评价考核制度。 近年来,结合节能减排工作,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些目标责任要求。应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为建立更完整的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制度提供帮助。 要针对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新特点,提出全面的体制改革方案,强化节能减排综合协调机制的作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作用,强化政策合力。要加快推进区域联防联控,建立健全区域总量控制、重大项目区域会商、区域联合执法或异地交叉执法、区域环境信息共享及公开等制度。 要健全市场机制和经济政策。加强税收体制的绿色改革,除传统的收入筹集性税外,增加具有资源、环境调节作用的税收的比例,以实现税收中性条件下的税收绿色化,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税收体系。改革消费税,将目前尚未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不符合节能、低碳、环保要求的产品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抑制其消费。改革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增加对利用节能、低碳、环保类原料的优惠。改革资源税,提高稀缺性、高污染和高能耗矿产的资源税税负,并适当增加资源税目,增强其对资源环境的调节作用。 要鼓励绿色信贷,发展环保产业创投基金,完善市政公共事业债券。增加基本环境公共服务,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 在价格政策方面,要研究提出资源环境价格改革措施,包括差别化电价、水价等政策措施及具体的推进方案。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体制,促进生态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 (八)确定合理的投入水平,提高投入效率 由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底子不厚,财力不强,技术水平不高,地区发展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确定合理的投入水平,提高投入效率。 环保投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环保投入通常是指用于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一个重要指标是该项投入占当年GDP的百分比。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这些国家由于已经基本完成了现代化过程,其环保投入大体占GDP的1.5-2.5%左右。但在这些国家快速发展时期,环保投入占GDP的百分比曾经比较高,例如日本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曾达到4%的高点。而许多发展中国家,虽然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但由于财力有限,目前环保投入占GDP的百分比一般都在1%以下。 就中国的情况来看,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和财力的增长,环保投入增长较快。据统计,我国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从“七五”期间的0.7%上升到“八五”期间的0.8%,“九五”期间首次突破1%,2005年达到1.3%,2008年又上升到1.49%,“十一五”期间平均为1.45%左右。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环保投入要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5%以上才能有效地控制住污染,达到3.0%才能使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考虑到我国目前生态文明建设欠账较多,我国环保投入在“十二五”期间应达到2.5%左右,“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应再有所提高,“十五五”期间再回落至2.5%左右。在这种投入力度下,我国有望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取得生态文明建设的较大突破,使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除了直接的环保投入,生态文明建设还包括节能、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以及发展绿色产业等领域的其他活动。这些方面的资金投入边界比较模糊,不易界定,但这些活动可同时取得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是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较小。因此,应根据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的要求,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多投入。 除加大投入力度之外,还要提高投入效率,通过集中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以及强化监测和运行管理,集中解决情况严重、影响面广、影响持久的问题。 为了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除了以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外,还需要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思考,在后续的研究中进行深入探索。例如:如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四个建设的深度融合;生态文明程度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投入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有哪些,程度有多大;如何确定和实施生态红线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如何建立和实施生态责任追究制度;生态文明建设不同阶段的标志是什么,实现生态文明的标志是什么;工业文明之后的生态文明时代,如何让中国走在世界的前列,等等。

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生态文明,是指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第三条 本市以建设生态观念浓厚、生态环境良好、生态产业发达、文化特色鲜明、市民和谐幸福、政府廉洁高效的生态文明城市为发展目标。第四条 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应当遵循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统一规划、创新机制、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原则。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实施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编制、实施生态文明城市总体规划、生态功能区划;  (二)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三)制定、实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措施;  (四)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实施绩效考核;  (五)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机制。  县、乡级人民政府领导实施本行政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根据职责负责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第六条 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都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权利和义务,依法承担违反生态文明建设行为规范的法律责任,有权检举和依法控告危害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  各级国家机关应当为实现公众的生态文明建设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提供有效保障。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显著的组织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第二章 保障机制和措施第八条 编制、实施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划定生态功能区,应当贯彻生态文明理念,明确建设发展目标,发挥资源优势,体现区域环境特色,符合环境影响评价要求,严格保护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划定生态功能区,应当具体规定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范围及规范要求,科学确定片区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  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划定的生态功能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第九条 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应当包括基础设施、生态产业、环境质量、民生改善、生态文化、政府责任等指标,体现生态优先,并与公众满意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需要、实施进度相适应。第十条 制定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和目标责任制,应当突出下列内容:  (一)经济社会发展约束性指标;  (二)水污染防治及饮用水水源保护;  (三)水土流失防治及林地、绿地保护;  (四)大气污染防治及空气质量改善;  (五)噪声污染防治及声环境质量改善;  (六)公众反映强烈的其他生态环境问题。第十一条 生态文明建设资金,采取政府、企业投入和社会融资等方式多元化、多渠道筹集。  涉及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等公益性项目,应当主要由财政资金予以保障。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项目列为重点投资领域,鼓励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和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优化产业结构。  禁止新建、扩建高能耗、高污染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要求的项目,禁止采用被国家列入限制类、淘汰类的技术和设备。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制定、公布本区域内落后生产技术、工艺、设备、产品限期淘汰计划并组织实施。有关单位应当按照计划限期淘汰。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进行建设开发决策或者审批建设项目,应当优先考虑自然资源条件、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保护水平,以法律法规的规定及已经批准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为依据。  下列建设项目,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不得引进和批准:  (一)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  (二)不符合环保要求的;  (三)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  (四)不符合生态功能区划的。

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家园

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伟大实践,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加深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三个自然”生态文明理念,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科学概括,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这一生态文明的本质内涵。这是对传统工业文明一味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理念的坚决摒弃。近年来,我区以更加科学的眼光,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紧紧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不断给环境“减压”,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按照十八大提出的“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的要求,要大力加强生态文明理念宣传,努力促进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让尊重、顺应、保护自然成为社会风尚,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内蒙古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我区是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好生态环境,既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也是我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发展定位和方向,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牧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同时,要把生态基础、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作为发展的前提条件,加大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现有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积极培育和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生物质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兴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等绿色新兴战略产业,逐步建立起绿色、循环、低碳的经济运行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实现绿色、循环、低碳的科学发展。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建立健全制度、政策、法规等保障体系。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无论是生态文明的战略,还是美丽中国的目标,没有健全的制度就难以成为现实。我区已经出台了一些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条例和规定,今后我们还要继续秉承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规范、集中、协调和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形成完备的、具有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的制度法规体系,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强有力的体制机制和法律保障。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包括了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针对我国现有的严重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中期目标是到2025年,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空气、水、土壤环境质量均有明显改善,基本实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目标,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区域环境管理体系。2、绿色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中期目标是到2025年,国家生态公益林、天然林保护率、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移民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全面完成,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与修复全面推进,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管控机制更加完善,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格局。3、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中期目标是到2025年,全社会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等关键指标有大幅改善,生产、消费方式逐步从粗放型向绿色型转变,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4、生态文明制度加快完善。中期目标是到2025年,坚持“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制度建设、法治化建设迈出新的步伐,优化环境治理政策、法规、标准,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的资金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评估和保护等机制进一步健全,生态文明与其他领域的协调合作有力推进,形成一系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有效实施的制度体系。5、生态文明观念和素质全面提高。中期目标是到2025年,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观念和素质全面提高,大力宣传科学知识,推动公民环保素质提升,形成一种以保护生态为核心的优秀文明品质,促进公民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程度显著提升。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什么为重点战略方向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也是党中央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降碳”是最直接也是最根源的手段。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生态碳汇是对传统碳汇概念的拓展和创新,不仅包含过去人们所理解的碳汇,即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过程。同时还增加了草原、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对碳吸收的贡献,以及土壤、冻土对碳储存碳固定的维持,强调各类生态系统及其相互关联的整体对全球碳循环的平衡和维持作用。

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生态文明建设,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生态文明建设,是指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建设美丽福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从事的各项建设及其相关活动。第三条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坚持保护优先、节约优先、自然恢复为主,遵循依法促进、统筹规划、市场调节、城乡并重、全民参与的原则,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本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与全过程。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负责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协调机制,组织、协调、推进本行政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承担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履职、协调联动、合力推进。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要求,做好本行政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等基层自治组织应当协助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第五条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应当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公众和市场的作用,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制度,鼓励和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并保障其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第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积极组织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将重大生态环保宣传活动列入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计划。  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应当加强生态文明宣传和舆论引导,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公益性宣传。  每年六月为福建省生态文明宣传月。第二章 生态规划编制与实施第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及其年度实施计划,确定年度目标和责任。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主要内容包括: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目标、指标体系、重点领域及重点工程、重点任务、保障机制和措施等。第八条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报同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实施,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经依法批准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未经原批准机关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修改。第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定位,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地面空间和地下空间,提高空间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承载能力。第十条 省人民政府依法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确定范围边界,经有权机关批准后向社会发布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后,未经依法批准不得调整。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规划编制及有关决策的重要依据。  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依法实行严格保护,禁止从事损害生态环境的活动。第十一条 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空间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等重要规划应当与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互相衔接,科学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界限,优化空间资源配置。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长效机制,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第十三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控制或者逐步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使大气环境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并逐步改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加强对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未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城市的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编制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并采取措施按期达标。  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能源结构,加强工业、扬尘面源、机动车船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等大气污染防治,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防治臭氧污染,提高环境空气质量。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什么为重点战略方向

降碳。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也是党中央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降碳”是最直接也是最根源的手段。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生态碳汇是对传统碳汇概念的拓展和创新,不仅包含过去人们所理解的碳汇,即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过程。同时还增加了草原、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对碳吸收的贡献,以及土壤、冻土对碳储存碳固定的维持,强调各类生态系统及其相互关联的整体对全球碳循环的平衡和维持作用。

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一)实现指导思想的转变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目标,必须实现指导思想上的转变。要实现从数字减排到以质量改善为纲的转变,从浓度控制到总量控制的转变,从末端治理到全过程管理和风险防控的转变,从单纯考虑生态环境治理到与节能减排、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产业结构调整等结合起来转变。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基本要求。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保护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两者同等重要。要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理念。把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限度之内,给自然留下休养生息、恢复元气的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文明建设千头万绪,要分清轻重缓急,确定解决问题的路线图。要一手抓当前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大气、水和土壤等污染问题以及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争取早见成效;一手抓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全面系统地统筹推进。要设定不可逾越的底线,防止出现生态环境不可逆恶化和人民群众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资源和能源消耗要设定上限,污染物排放要设定上限,生态环境质量要设定红线。(二)加强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不断发展,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问题越来越多,如何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源头上化解积弊,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在战略层面上必须要有“顶层设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通过顶层设计,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和五位一体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要对政府和市场做更加准确的定位,要避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要减少政府行为的盲目性,降低生态文明建设的风险与成本。近期,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做好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向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应加强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的结合,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建等活动。当然,“顶层设计”也需要有自下而上的动力,要通过社会各个利益群体的互动,让地方、社会及各个利益相关方都参与进来,使顶层设计更能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高城镇化的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水平我国人口众多而平原较少,要根据我国国土空间多样性、非均衡性、脆弱性特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按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完善区域发展政策,合理控制开发强度,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逐步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主体功能区为依据,实行差别化的产业准入、环保标准等,加快形成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通过采取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以及绩效评价制度等,扩大生态绿色空间。城镇是消耗能源资源、排放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主体,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全过程,从编制规划到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各方面,都要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形成功能定位明晰、产业布局合理、体现区位优势特色、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城镇化格局。(四)实现生产方式的变革资源环境问题是与经济发展方式相伴随的,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必然结果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只有实现生产方式的变革,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减少资源消耗过度和污染排放问题。要推行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方式,推动各行各业按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实现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工业生产要彻底抛弃高投入、高污染的粗放式增长模式,持续推动节能减排。农业生产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降低水、土地、农药、化肥的投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是现阶段推进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措施之一。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要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要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节能环保产业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和产业支撑,也可提供绿色就业机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空间很大。据测算,“十二五”期间,我国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节能潜力超过4亿吨标准煤,可带动上万亿元投资。环保投资需求高达3.4万亿元。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要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围绕提高资源产出率,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坚持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公众参与相结合,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推动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加强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除工业企业外,还应实施全方位的清洁生产,包括农业以及服务业。(五)实现生活方式的变革实现生活方式的变革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人的消费方式不但会对资源环境产生直接影响,同时也会通过消费需求间接影响生产方式。因此,实现生活方式的变革意义十分重大。要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和社会氛围,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成为主流价值观。落实党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要求,在衣食住行游等各方面,加快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讲排场、摆阔气等行为。运用价格等多种手段鼓励购买绿色低碳产品,使用环保可循环利用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限制过度包装。(六)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法律法规体系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实行最严格的制度,实施最严密的法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修改完善现有法律法规,清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冲突或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或条文,加快完善生态环境、土地、矿产、森林、草原等方面保护和管理的法律制度,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污染防治、核安全等法律法规。解决法律之间相互冲突、脱节、重复、罚则偏软等问题,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在完善法律法规时,要侧重解决几个关键问题:(1)明确执法机关的责任,在出现问题时,知道由哪些部门和哪些人负责,该怎么做,做不好的后果是什么;(2)强化、细化程序性规定,减小地方自由裁量权;(3)完善行政执法与司法的衔接;(4)出现问题时,除了惩罚相关单位,还要追究其法人和责任人的责任;(5)要强化对服务业和消费领域环境问题的规范,增加相应的条款,特别是要把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引入环保法律。(七)推行以绩效考核改革为核心的体制改革,加强政策支持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考核制度,是确保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础和制度保障。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将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纳入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考核体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坚决追究其责任。为使得这一新的绩效考核体系发挥其作用,需要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三定方案中给出详细的规范,使之成为一个可操作的绩效考核体系,这一体系包括绩效考核指标、监测监督办法、实施程序、奖惩措施等内容。要根据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不同部门的责任定位,实行差别化的评价考核制度。近年来,结合节能减排工作,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些目标责任要求。应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为建立更完整的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制度提供帮助。要针对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新特点,提出全面的体制改革方案,强化节能减排综合协调机制的作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作用,强化政策合力。要加快推进区域联防联控,建立健全区域总量控制、重大项目区域会商、区域联合执法或异地交叉执法、区域环境信息共享及公开等制度。要健全市场机制和经济政策。加强税收体制的绿色改革,除传统的收入筹集性税外,增加具有资源、环境调节作用的税收的比例,以实现税收中性条件下的税收绿色化,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税收体系。改革消费税,将目前尚未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不符合节能、低碳、环保要求的产品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抑制其消费。改革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增加对利用节能、低碳、环保类原料的优惠。改革资源税,提高稀缺性、高污染和高能耗矿产的资源税税负,并适当增加资源税目,增强其对资源环境的调节作用。要鼓励绿色信贷,发展环保产业创投基金,完善市政公共事业债券。增加基本环境公共服务,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在价格政策方面,要研究提出资源环境价格改革措施,包括差别化电价、水价等政策措施及具体的推进方案。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体制,促进生态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八)确定合理的投入水平,提高投入效率由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底子不厚,财力不强,技术水平不高,地区发展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确定合理的投入水平,提高投入效率。环保投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环保投入通常是指用于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一个重要指标是该项投入占当年GDP的百分比。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这些国家由于已经基本完成了现代化过程,其环保投入大体占GDP的1.5-2.5%左右。但在这些国家快速发展时期,环保投入占GDP的百分比曾经比较高,例如日本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曾达到4%的高点。而许多发展中国家,虽然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但由于财力有限,目前环保投入占GDP的百分比一般都在1%以下。就中国的情况来看,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和财力的增长,环保投入增长较快。据统计,我国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从“七五”期间的0.7%上升到“八五”期间的0.8%,“九五”期间首次突破1%,2005年达到1.3%,2008年又上升到1.49%,“十一五”期间平均为1.45%左右。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环保投入要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5%以上才能有效地控制住污染,达到3.0%才能使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考虑到我国目前生态文明建设欠账较多,我国环保投入在“十二五”期间应达到2.5%左右,“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应再有所提高,“十五五”期间再回落至2.5%左右。在这种投入力度下,我国有望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取得生态文明建设的较大突破,使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显著改善。除了直接的环保投入,生态文明建设还包括节能、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以及发展绿色产业等领域的其他活动。这些方面的资金投入边界比较模糊,不易界定,但这些活动可同时取得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是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较小。因此,应根据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的要求,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多投入。除加大投入力度之外,还要提高投入效率,通过集中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以及强化监测和运行管理,集中解决情况严重、影响面广、影响持久的问题。为了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除了以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外,还需要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思考,在后续的研究中进行深入探索。例如:如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四个建设的深度融合;生态文明程度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投入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有哪些,程度有多大;如何确定和实施生态红线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如何建立和实施生态责任追究制度;生态文明建设不同阶段的标志是什么,实现生态文明的标志是什么;工业文明之后的生态文明时代,如何让中国走在世界的前列,等等。

什么是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规划制定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1992年开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从环境保护到可持续发展,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和建设实践有了重要推进。强调“通过生态环境保护,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分析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坚持实施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绿色发展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原则,以低碳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为措施的永续发展模式。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政策

每两年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区开展一次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和建设成效评估,评估报告向社会公布。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进一步推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验收工作。经专家评审和实地暗访等工作程序,确定了通过验收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议名单。同时根据工作需要,对个别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名称进行了变更。现予以公示。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七条国务院林业草原、渔业主管部门分别主管全国陆生、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渔业主管部门分别主管本行政区域内陆生、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

如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

(一)实现指导思想的转变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目标,必须实现指导思想上的转变。要实现从数字减排到以质量改善为纲的转变,从浓度控制到总量控制的转变,从末端治理到全过程管理和风险防控的转变,从单纯考虑生态环境治理到与节能减排、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产业结构调整等结合起来转变。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基本要求。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保护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两者同等重要。要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理念。把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限度之内,给自然留下休养生息、恢复元气的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文明建设千头万绪,要分清轻重缓急,确定解决问题的路线图。要一手抓当前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大气、水和土壤等污染问题以及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争取早见成效;一手抓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全面系统地统筹推进。要设定不可逾越的底线,防止出现生态环境不可逆恶化和人民群众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资源和能源消耗要设定上限,污染物排放要设定上限,生态环境质量要设定红线。(二)加强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不断发展,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问题越来越多,如何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源头上化解积弊,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在战略层面上必须要有“顶层设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通过顶层设计,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和五位一体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要对政府和市场做更加准确的定位,要避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要减少政府行为的盲目性,降低生态文明建设的风险与成本。近期,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做好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向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应加强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的结合,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建等活动。当然,“顶层设计”也需要有自下而上的动力,要通过社会各个利益群体的互动,让地方、社会及各个利益相关方都参与进来,使顶层设计更能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高城镇化的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水平我国人口众多而平原较少,要根据我国国土空间多样性、非均衡性、脆弱性特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按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完善区域发展政策,合理控制开发强度,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逐步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主体功能区为依据,实行差别化的产业准入、环保标准等,加快形成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通过采取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以及绩效评价制度等,扩大生态绿色空间。城镇是消耗能源资源、排放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主体,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全过程,从编制规划到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各方面,都要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形成功能定位明晰、产业布局合理、体现区位优势特色、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城镇化格局。(四)实现生产方式的变革资源环境问题是与经济发展方式相伴随的,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必然结果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只有实现生产方式的变革,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减少资源消耗过度和污染排放问题。要推行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方式,推动各行各业按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实现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工业生产要彻底抛弃高投入、高污染的粗放式增长模式,持续推动节能减排。农业生产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降低水、土地、农药、化肥的投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是现阶段推进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措施之一。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要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要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节能环保产业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和产业支撑,也可提供绿色就业机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空间很大。据测算,“十二五”期间,我国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节能潜力超过4亿吨标准煤,可带动上万亿元投资。环保投资需求高达3.4万亿元。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要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围绕提高资源产出率,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坚持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公众参与相结合,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推动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加强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除工业企业外,还应实施全方位的清洁生产,包括农业以及服务业。(五)实现生活方式的变革实现生活方式的变革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人的消费方式不但会对资源环境产生直接影响,同时也会通过消费需求间接影响生产方式。因此,实现生活方式的变革意义十分重大。要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和社会氛围,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成为主流价值观。落实党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要求,在衣食住行游等各方面,加快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讲排场、摆阔气等行为。运用价格等多种手段鼓励购买绿色低碳产品,使用环保可循环利用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限制过度包装。(六)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法律法规体系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实行最严格的制度,实施最严密的法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修改完善现有法律法规,清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冲突或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或条文,加快完善生态环境、土地、矿产、森林、草原等方面保护和管理的法律制度,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污染防治、核安全等法律法规。解决法律之间相互冲突、脱节、重复、罚则偏软等问题,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在完善法律法规时,要侧重解决几个关键问题:(1)明确执法机关的责任,在出现问题时,知道由哪些部门和哪些人负责,该怎么做,做不好的后果是什么;(2)强化、细化程序性规定,减小地方自由裁量权;(3)完善行政执法与司法的衔接;(4)出现问题时,除了惩罚相关单位,还要追究其法人和责任人的责任;(5)要强化对服务业和消费领域环境问题的规范,增加相应的条款,特别是要把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引入环保法律。(七)推行以绩效考核改革为核心的体制改革,加强政策支持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考核制度,是确保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础和制度保障。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将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纳入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考核体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坚决追究其责任。为使得这一新的绩效考核体系发挥其作用,需要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三定方案中给出详细的规范,使之成为一个可操作的绩效考核体系,这一体系包括绩效考核指标、监测监督办法、实施程序、奖惩措施等内容。要根据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不同部门的责任定位,实行差别化的评价考核制度。近年来,结合节能减排工作,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些目标责任要求。应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为建立更完整的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制度提供帮助。要针对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新特点,提出全面的体制改革方案,强化节能减排综合协调机制的作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作用,强化政策合力。要加快推进区域联防联控,建立健全区域总量控制、重大项目区域会商、区域联合执法或异地交叉执法、区域环境信息共享及公开等制度。要健全市场机制和经济政策。加强税收体制的绿色改革,除传统的收入筹集性税外,增加具有资源、环境调节作用的税收的比例,以实现税收中性条件下的税收绿色化,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税收体系。改革消费税,将目前尚未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不符合节能、低碳、环保要求的产品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抑制其消费。改革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增加对利用节能、低碳、环保类原料的优惠。改革资源税,提高稀缺性、高污染和高能耗矿产的资源税税负,并适当增加资源税目,增强其对资源环境的调节作用。要鼓励绿色信贷,发展环保产业创投基金,完善市政公共事业债券。增加基本环境公共服务,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在价格政策方面,要研究提出资源环境价格改革措施,包括差别化电价、水价等政策措施及具体的推进方案。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体制,促进生态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八)确定合理的投入水平,提高投入效率由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底子不厚,财力不强,技术水平不高,地区发展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确定合理的投入水平,提高投入效率。环保投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环保投入通常是指用于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一个重要指标是该项投入占当年GDP的百分比。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这些国家由于已经基本完成了现代化过程,其环保投入大体占GDP的1.5-2.5%左右。但在这些国家快速发展时期,环保投入占GDP的百分比曾经比较高,例如日本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曾达到4%的高点。而许多发展中国家,虽然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但由于财力有限,目前环保投入占GDP的百分比一般都在1%以下。就中国的情况来看,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和财力的增长,环保投入增长较快。据统计,我国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从“七五”期间的0.7%上升到“八五”期间的0.8%,“九五”期间首次突破1%,2005年达到1.3%,2008年又上升到1.49%,“十一五”期间平均为1.45%左右。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环保投入要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5%以上才能有效地控制住污染,达到3.0%才能使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考虑到我国目前生态文明建设欠账较多,我国环保投入在“十二五”期间应达到2.5%左右,“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应再有所提高,“十五五”期间再回落至2.5%左右。在这种投入力度下,我国有望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取得生态文明建设的较大突破,使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显著改善。除了直接的环保投入,生态文明建设还包括节能、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以及发展绿色产业等领域的其他活动。这些方面的资金投入边界比较模糊,不易界定,但这些活动可同时取得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是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较小。因此,应根据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的要求,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多投入。除加大投入力度之外,还要提高投入效率,通过集中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以及强化监测和运行管理,集中解决情况严重、影响面广、影响持久的问题。为了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除了以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外,还需要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思考,在后续的研究中进行深入探索。例如:如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四个建设的深度融合;生态文明程度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投入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有哪些,程度有多大;如何确定和实施生态红线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如何建立和实施生态责任追究制度;生态文明建设不同阶段的标志是什么,实现生态文明的标志是什么;工业文明之后的生态文明时代,如何让中国走在世界的前列,等等。

大学生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大学生应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和生态伦理。必须摒弃人定胜天的思维方式和做法,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在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2、大学生应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和本质特征,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3、在思想上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制定各项经济社会政策、编制各类规划、推动各项工作都必须遵循这一国策和方针。4、在工作生活中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和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的使命:1、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2、青年大学生,同样要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这是青年作为现代人所追求目标的重要标志,也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基础。作为国家培养出的当代青年大学生,应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3、广大青年大学生要踊跃投身国家建设,以激情飞扬的青春活力不断添加祖国前行的“燃料”。要敢为人先,善于创造,勤奋求实,勇于开拓,成为改革创新的生力军。有了坚定的志向和信念,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就一定能将志向与目标变为现实。作为青年人,一旦拥有远大志向和理想,就会不畏前行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敢于面对困难与挫折。

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生态文明”。综合专家的看法,我们可以对生态文明作出初步界定:生态文明首先应该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如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3、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4、发展循环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

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 《方案》提出,要努力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建成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样板区、中部地区绿色崛起先行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创新区、生态扶贫共享发展示范区。通过改革创新和制度探索,到2018年,试验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到2020年,建成具有江西特色、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全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造一批典型经验和成熟模式,在推进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方案》提出,要以建设“多彩贵州公园省”为总体目标,建成长江珠江上游绿色屏障建设示范区、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示范区、生态脱贫攻坚示范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示范区。到2018年,贵州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到2020年,全面建立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成以绿色为底色、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和谐为基本内涵、全域为覆盖范围、以人为本为根本目的的“多彩贵州公园省”。祝贺江西贵州成为首批试验区!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中期目标包括什么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统筹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既积极实现当前的目标,又为长远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处理的一个重大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如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论文

 一、环境危机呼唤生态文明建设  科技进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文明开化程度日渐提高。“技术已给我们的生活与时代带来根本性的变化,它在各个领域的挺进已日益地改变、修正和更换着我们的环境,我们的面前呈现出一个可供行为与选择的迥然不同的世界”。[①]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使这个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工业化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无限的幸福与憧憬。但是,伴随工业化生产方式而来的不仅仅是福音,环境恶化与资源短缺已使超常发展和消费巨增的人类面临着生存挑战:按传统生产方式和人类无节制的消费方式,地球提供给人类的资源能维持多久?“狭小”的自然空间还能容纳多少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垃圾、废物、废气?有限的地球最终能够承载多少日益庞大的人群?我国的环境资源危机也是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百年动荡,内忧外患。直到中国共产党执政,中华民族才开始了一场艰难的工业化运动。20世纪50年代以前,我国的工业化刚刚起步,工业基础薄弱,环境污染问题尚不突出。50年代后,随着工业化的大规模展开,重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问题初见端倪,但这时候污染范围仍局限于城市地区,污染的危害程度也较为有限。到了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突飞猛进,我国的国内资源已难以支撑传统工业文明的持续增长和当前这种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生产方式的持续扩张,环境危机已经呈现。其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危机主要表现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等等;受人与自然环境道德关系影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危机表现在:代内不平等(当代人在利用自然和环境、满足自身利益上的机会不平等。代内不平等主要反映在南北问题或者同一国家内部不同地区的不平衡上)、代际不平等(我们现在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如果超过其再生速度,就破坏了其再生性,我们的后代就不能再开发利用)。  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把经济利益作为追求的首要目标。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人们竞相开发“免费”或者“低廉”的自然资源, 降低甚至规避环境成本,由此引发了环境危机。如,在青海,人们为了获取土地上所剩无几的“发菜”,几乎将方圆数百公里的植被全部毁掉;在内蒙古,由于山羊绒的高价和畅销能够给生产者带来高额利润,大片的草场被养殖的山羊破坏殆尽。正如马克思所言,“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二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可以说,某种野生动植物被人们发现有利可图之日,便是其濒临消亡之时。一些落后或边远地区为尽快脱贫致富,不惜一切手段开采本地的自然资源。例如:长江上游川西北地区的居民滥伐森林,直接引发1998年那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20世纪90年代初在宁夏草原上,当地群众疯狂挖采尚未成熟的沙淇、甘草,致使几十万亩草原沙漠化。[②]这种为了经济利益而破坏环境的例子不胜枚举,造成的环境危机是不可估量的,有时是无法挽回的。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所造成的环境破坏,是只顾及眼前利益、本位利益,而不顾及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不符合现代环境道德要求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幸福的生活,但在享受现代科技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所获得的好处的同时,也品尝到了其所带来的负效应。  总之,我们正面临着一场新的环境资源危机,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需要及时缓解,人类需要文明的转型。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进一步升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人类曾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这些传统文明的一个突出特征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取向,其实质是“反自然”的。工业文明时代,奉行的是“物质消费至上,享乐至上”的价值观。人类凭借科技的进步,采取各种手段不断向自然大肆索取财富,忘却了对自然的爱护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了当今全球性的环境危机。[③]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继承和批判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可持续的道德文明。它强调人类在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力的同时,也应当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而不应当凭借手中的技术和投资,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强调人类在追求今世发展与消费的时候,应承认并努力做到使后代人与自己的机会平等,不允许当代人一味片面地、自私地追求自己今世的发展与消费,而毫不留情地剥夺后代人本应享有的同等生活、消费和发展的机会。  二、生态文明建设中环境道德的内容和作用  环境道德(也叫生态道德),即人与自然环境间的行为规范。《中国21世纪议程》将我国公民的生态道德界定为:1、所有的人享有生存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从而能够过健康和健全生活的权利,并承担有保护子孙后代满足其生存需要的责任。2、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物种享有其栖息地不受污染和破坏,从而能够维持生存的权利,人类承担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3、每个人都有义务关心他人和其它生命,破坏、侵犯他人和生物物种生存权利的行为是违背人类责任的行为,要禁止这种不道德的行为。  环境道德的思想和理念。基于生态文明的环境道德强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关于人拥有对自然的绝对的单向权力、人是宇宙之灵、太阳为人而生、星斗为人所亮、自然为人而存、人是自然的主人、人类要征服自然等观点;反对认为自然是无价、无主、无限的观点;反对对自然资源进行“竭泽而渔”式的索取和掠夺。环境道德主张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人类对自然做了什么就是对自己做了什么,人对自然具有义务。在生态文明下,人类与自然要共同迈向未来,既不是人类统治自然,也不是自然界统治人类,而是在不断满足人类长远利益的前提下,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人类在尊重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合理地开发自然,把人类的活动控制在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内,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积极能动地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④]  环境道德的生产观。人们在从事生产、经济活动时,要在追求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兼得的前提下实现生产、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要改变传统的“原料—产品—废品”的生产模式为“原料—产品—剩余物—产品” 的生态模式,即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的先进经济模式,是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有机整合的基础,是一种与环境和谐共生、环境友好的经济模式,它是世界各国环境保护必然的选择。另外,要加强生产领域的伦理约束。首先,要使企业在保护环境方面发挥重要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在推行运用环保技术方面发挥示范作用。近年来,在环境污染日渐严重的情况下,生态生产技术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发展非常迅速。但是目前生态生产技术在我国企业生产中的应用还不充分,这就要求企业界能够克服生态上的短视,使不断进步的生态技术能够发挥真正的效力,有用武之地。其次,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以研发“绿色产品”为主导方向。企业生产绿色产品既会体现出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感,推动“绿色市场”的发育,同时也有助于推动环保宣传教育,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态意识。第三,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企业应勇于承担治理环境的责任,不能推诿,更不能采取转嫁生态危机的不道德的行为。  环境道德的消费观。199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中提出,可持续消费是“提供服务以及相关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有毒材料的使用量减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可持续消费要求引导人们选择合理的生活方式。人类的生活方式通常是指满足自己多种需求的基本样式。随着技术文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评判也往往是通过“以个体对实物的占有量的多少和个体对实物的需求量的满足程度评判生活质量的高低”。[⑤]这种评判导致社会出现非人道化的消费时尚,即表现为片面地强调物质消费。因此,人们应转变消费模式和观念,提倡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一种以‘自然、和谐、健康"为宗旨的有益于人类健康和社会环境的一种消费形式”。[⑥]具体说来,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消费文明化。应该使消费行为成为个人发展完善的一种手段和条件,不能将其转化为生活的目的,要摒弃“消费至上”的价值观念。其二,消费无害化。要求对人的整个消费活动的诸多环节——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包装出售到被人以不同的方式消费掉,都应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破坏或将污染、破坏降到最低限度。其三,消费适量化。也就是指建立一种科学合理的消费结构,选择正确的消费方式,在使人们的消费规模保持适当增长幅度的同时,提倡消费适量化。  环境道德教育是为维护人类生存和经济持续发展所进行的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教育,是客观的环境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人们个人环境道德品质的基础,是培养人们良好环境道德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实践活动。《21世纪议程》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的关键。教育对于改变人们的态度是不可缺少的,对于培养环境意识和道德意识、对于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和公众有效参与决策的价值观与态度、技术和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道德教育才能提高人们的环境道德素质和意识,才能对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迈向生态文明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环境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环境问题不仅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直接导致了复杂的伦理恶果。恢复这些被环境危机破坏的伦理关系需要大力开展环境教育,特别是其中的环境道德教育。传统的道德教育仅仅教化人们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及社会关系,并没有对人类指向自然实体,直接作用于生态环境的行为加以伦理评价。环境道德教育所确定的道德教育目的和原理与此不同,它教导人们,不仅人对人的社会行为而且人对环境的自然行为均要受到伦理评价,不仅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而且还要恰当地对待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利益关系,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⑦]近年来,环境道德成为环境伦理学领域内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但是,对环境道德教育的研究并不多,环境道德教育的实践也比较薄弱或缺乏。在领导层,对于环境道德教育口头上重视,行动上忽视。不少领导干部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报告中,在实际工作中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较少。在各类学校,专门的环境道德教育几乎没有,只是在相关课程的教学中,有时提到一些支离破碎的环境道德观念。在媒体的宣传上,虽然有一些环境道德的提倡,但力度也不够,知识也不全面。受这种大环境的影响,家庭的环境道德教育更是付之阙如。环境道德教育的这种现状引起的结果是:我国公众环境道德总体水平不高。虽然近年来随着环境危机的日益严重,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义、环境污染的危害性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也掌握了一些环保科学知识,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环境道德规范,但还不尽如人意;另外,虽然许多公众确立了较为明确的环境道德观念,但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较为薄弱,对自己行为的作用以及应当承担的责任没有充分认识。  环境道德教育在我国是一门很不成熟的学科,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公众对环境问题认识不足,影响了环境道德教育的开展;缺乏系统的环境道德知识教材,各界无法进行完整的环境道德教育;师资匮乏,师资的培养还没有到日程上来;社会未能将环境道德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中提高未来公民素质的重要措施来实施,未能真正认识到环境教育广泛而深刻的德育内涵。  四、环境道德教育的实施途径  按照环境道德教育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开展环境道德教育,使社会各阶层逐步树立环境道德意识,养成环境道德习惯,从而自觉履行环境道德义务。  (一)教育的内容。  普及生态环境知识和环境法律知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的支持。人们应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了解自然;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有可能正确利用规律,满足人类自身需求,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只有拥有丰富的生态环境知识、环境法律知识,具有环境道德意识,才能对大自然产生热爱之情,才能产生保护大自然的挚着追求,才能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因此,系统传授生态环境知识、环境法律及环境道德知识就成了环境道德教育的中心任务。  灌输新的环境道德价值观。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大大拓展了传统价值观的内涵。首先要向人们揭示自然的内在价值,使人们能够将自然视为人类的伙伴,并产生一种保护自然、尊重自然的态度,产生对自然的亲近感情和关怀。其次引导当代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自觉维护下一代的发展权利,学会正确处理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子孙后代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在平等的基础上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引导人们树立合理的利益观。利益是人们行为的驱动力。道德与利益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正确对待利益问题是一切道德的出发点。环境道德作为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利益关系的规范,其基本原则就是生态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高于一切,要注重自然界各个要素的互利共生、协调发展。环境道德将我们置于一种挑战性的困境中,因为它们可能会要求我们抛弃一些物质理想,即我们的生活应达到一定的水准以及为了维持这种水准应该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因此,我们在发展经济,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不能忽视生态利益,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人类应重新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利益分配,以生态优先的原则重新定位一些产业。  提倡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观念。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考虑它们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即使可以再生,也必须给它以喘息的机会,让其能够休养生息。我们应大力宣传和引导人们购买那些生产使用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符合环保要求的绿色产品,培育绿色消费的情感和市场,从根本上杜绝一次性的消费。总之,我们强调:“自然界能够提供人类生存的资源,而人类消费过的东西又能够被自然界分解和吸收,成为自然界发育的有益养分,然后再以更多的财富回报人类。这样就形成了社会—人类—自然的良性循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类可持续的发展。  (二)教育的途径。  社会环境教育。在社会教育中,应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社会宣传教育格局。首先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强化他们对环境道德的重视。各级领导层是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社会经济重大事项的决策者,在环境道德建设中起着决策作用。领导者的环保意识和环境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和广大民众。因此,抓好领导者的环境道德教育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应利用党校和行政学院等各种领导干部培训班开设环境教育讲座,提高领导者的环保意识和环境道德水平,进而激发领导者带头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⑧]同时,也要在群众中进行环境保护、环境科学和环境道德的普及宣传教育,使环境道德教育成为全体公众的必修课,让全社会都重视和行动起来,共同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充分利用环保部门和宣传媒体普及生态、环境科学知识。环保部门以公开环境情况的数据、案例等,引起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广泛关注,以科普讲座、板报宣传、影像教育等方式进行舆论宣传,加强环境道德的宣传教育,深化全社会环境道德意识。  学校环境教育。学校是教育和培养国家建设者和管理者的专门场所,对于学生环境道德素质的塑造,它们有着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观念,是提高全民族环境道德观念的关键。因此,有必要根据各类学校的教育特点,进行环境道德教育。学校应将环境道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开设相关的必修课或选修课,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意识。对他们进行广泛深入的环境保护和环境道德教育,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期的战略任务。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终身教育中是处于起点位置的。在对人的教育中,家庭教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家庭教育是家庭承担社会责任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家庭教育应包括环境道德教育,引导孩子从小做起,从点滴做起,自觉遵守行为规范,培养良好的环境道德素养。在家庭环境教育中,可以将环境道德教育内容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传授给孩子。也可以通过各种切实可行的实践活动来进行环境道德教育。如,可以参加每年的“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爱鸟周”等宣传活动,从小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环境道德意识,了解一定的环保知识。  环境道德教育,是一项涉及面广的任务,宣传、教育、新闻、出版、文艺等部门应协调配合,把这项教育活动深入开展、抓紧抓实,使环境道德深入人心。形成一个人人关爱保护环境,领导者带头做起,企业家从本企业做起,公民从身边做起,学生从小事做起的良好社会风气,努力创造人和自然协调与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

广州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唯一正确选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更高阶段。中共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写进党的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意志。这一战略的实施,确立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地位,从生态文明领域迈上道德高地。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转折点,如何汲取发达国家工业化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走出一条以生态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符合科学发展和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亟需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人类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凭借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灿烂的文明。不考虑私有财产、阶级分化和国家制度,仅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分析,随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由被动接受、初步探索、过度征服到和谐共处,人类文明大体上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阶段,现在开始向生态文明的阶段迈进。  生态文明是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时期,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目前认识的最高境界。21世纪人类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管理模式改进,全世界各国政府对保护地球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达成共识,标志着生态文明时代的开始。生态文明是一个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系统,是建立在知识、教育、科技高度发达和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的文明,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石,明确人类社会必须在生态基础上与自然界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生态文明不仅吸收人类以前的先进文明成果,也深刻反思工业文明牺牲环境的高成本代价。为此,生态文明也可称作“绿色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途径  建设生态文明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辩证统一的过程。近些年,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已经逐步探索出相对完整或明晰的实践途径,但是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更具前瞻性、世界性的文明形态,面临着许多有待开拓、创新的领域,包括思想观念、战略规划、体制机制、产业发展等方面。  (一)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确立科学的价值观、财富观和消费观  生态文明是一种全新的思想观念。生态文明的价值观认为不仅人是主体、有价值;自然也是主体、也有价值。人类、自然共同作为宇宙的成员,具有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运行轨迹,人类企图违背自然规律改变它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此,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念已成为21世纪的先进理念和主流伦理。  生态文明的财富观认为农业文明是以土地资产为主流的财富观,工业文明是以有形和无形资本为主流的财富观,而生态文明则是要求以绿色财富为主流的财富观。绿色财富是指以资源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安全为前提,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财富,具有生态性、和谐性、安全性、节约性和可持续性的特征。比如,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绿色的食品、宜居的环境,森林、湿地、草原等都是巨大的财富。按照世界银行衡量的新标准,绿色财富包括绿色人造资本、绿色自然资本和绿色人力资本:如环保节能建筑物、环保型交通工具是绿色人造资本;山清水秀、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是绿色自然资本;德才兼备、有创新意识,受过良好的绿色教育,具备生态环保人格的绿色人才称为绿色人力资本。  生态文明的消费观认为工业文明时代的生活方式是以物质主义为原则、以高消费为特征。生态文明的消费观则要求扩大“绿色文明”发展空间,倡导绿色消费。绿色消费要求消费无污染、质量好、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的产品,提供节能、环保、健康、安全、舒适的服务;要求转变消费观念、优化消费结构,形成生产、消费的良性循环;鼓励人们更加关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努力建设绿色家园。  (二)建设生态文明要进行系统的战略规划和设计  近年来,我国在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中部和东部的工业污染治理、热带生态和海洋生态的保护等方面,已启动了一系列生态工程建设的有益探索;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大工程,仍需在发展方式、战略布局、开发保护等战略层面作出系统的规划和设计。  发展方式主要是实现两大转变,即由高碳发展方式向低碳发展方式转变,由粗放扩张的发展方式向集约环保的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应当创造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这是因为消费欲望的贪婪膨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不管贫富贵贱,人人都必须共同承受,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要求我们必须实施一系列在保护中有序开发自然资源和促进适度消费的战略举措。特别是中国生存着世界五分之一的人类,其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只能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不可能去赶超美国。  二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和可支配财力,尽快健全城乡统一的低标准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免费义务教育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失业、医疗、养老、教育、住房等项目的保障力度。  三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对资源环境的替代作用。将中国庞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要淡化官本位观念,优化创业环境,鼓励千千万万优秀人才到基层、到企业去创造财富,特别是创造绿色财富;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提升我国人力资本优势的战略规划,进一步加强对基础性人力资本的投入,特别是对幼儿和青少年等基础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入,坚决革除应试教育的各种弊端;通过减免税等措施,鼓励企业和社会增加对各类人力资本的投入,逐步形成个人、企业、社会和政府共同参与、分别投入、各得其所的人力资本投资机制。  四是促进城市对农村人口的吸纳与农村资源的占有相协调,走集约式城镇化道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对资源、环境构成巨大压力。应该从13亿人口的国情出发,结合人口发展趋势制定科学的、合理的城镇化政策;采取严格而系统的措施,扭转盲目扩张、千城一面的建设格局,特别是各城市进行建设规划时,应科学预测人口变化趋势,合理控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留出弹性较大的生态用地规模,形成星罗棋布的中小城市群,使城市建设在绿色环境中,以便应对将来人口总量变化,确保城市对农村人口的吸纳与农村资源的占用同步协调推进,真正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惠州、株洲、贵阳、徐州、唐山和北海等城市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和推广。  战略布局主要是对国土(包括海洋)空间作出准确的定位和科学的布局。  当前最重要的是尽快制定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并确立其法律地位,这是现有区域发展战略的丰富和深化,是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百年大计,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  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有利于保护资源环境和生态环境,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维护未来15亿人口的生态安全;有利于逐步缩小地区之间生活水平、福利水平的差距,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发展成果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应区分轻重缓急,重点突破。按照服从中央大局和地方发展的原则,一是优先编制和公布国家层面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二是四类主体功能区中,优先开展禁止和限制开发区规划工作;三是先行提高人口素质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并从空间的层次性、管理的有效性、运作的协作性以及健全法制体系等层面,正确处理好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科学构建“部门分工与协作”的国土及城乡空间管理框架。根据功能区的属性,分类指导,制定切实可行的有关科学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  开发保护主要是保护好我国13亿人口以至今后15亿人口赖以生存的生态安全。  资源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如西部地区作为我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蕴藏天然气、煤炭等多种资源;但是,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地区,位于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制约西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国家制定生态资源补偿政策的同时,可通过建设新型生态工业园区的模式,探索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新途径。生态工业园区是一种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设计的新型工业组织形态,遵从循环经济的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3R原则,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实现污染物“零排放”。  (三)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  一是建立决策咨询体制。建议党中央、国务院设立国家战略咨询委员会,把精力充沛、从政经验丰富的部分领导干部、著名专家学者组织起来,履行为党中央、国务院就国家发展的战略进行系统咨询、研究和设计的职能,协调国家各种规划之间的关系。  二是建立生态、资源、环境三大补偿机制。建立以财政转移为主要手段的生态、资源、环境三大补偿机制。我国目前在很大程度上缺乏融合自然的经济政策,使用生态资源获益方不必承担生态环境恶化的责任,环境保护者没有必要的经济激励。生态、资源、环境三大补偿机制是重新调整各利益相关者生态、经济成本与收益的必要措施,按照破坏者付费、使用者付费、受益方付费等原则,率先在森林、矿产资源开发、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自然保护区、重点流域及区域生态功能区等关键领域建立补偿机制。积极推行市场化生态补偿,在政府的引导下实现生态保护者与生态受益者之间自愿协商的补偿机制,积极探索资源使用权、排污权交易等市场化的补偿模式;着重培育资源市场、开放生产要素市场,使资源资本化、生态资本化,促使环境要素的价格真正反映其稀缺程度。  三是建立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机制。构建区域管理的制度基础,包括完善统筹区域发展的管理机构与组织,明确统筹区域发展规划,规范统筹区域发展政策,统筹区域发展决策程序,确定不同类型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准,有针对性地指导与评价各地生态文明建设。  发展绿色产业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  发展绿色产业是保护和利用生态资源的战略抉择,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更是中国十几亿人口幸福指数得以提高的重要保证。  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引起全世界有识之士的深刻反思,这是一件坏事,但也是一次难逢的重大机遇。可以肯定地说,全世界正在孕育着一场新能源、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环保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或者叫绿色革命。因此,发展绿色产业无疑是引领世界潮流的朝阳产业,也是中华民族实现文明复兴的科学跨越之路。  这些基础工程包括:  (一)加强新能源开发与利用  (二)发展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  (三)发展高效优质绿色农业  (四)发展绿色旅游等生态服务业  (五)发展生物工程  建设生态文明的政策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政治层面,在于中央决策层和地方领导层的意志和政策。需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生态观;加强法制建设;重视生态行政建设;推进生态民主建设,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教育、行政等各种手段,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节能减排,最终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是十几大提出来的

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来看,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什么?

  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目标:  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目标: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方针是

落实环保优先方针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规划制定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1992年开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从环境保护到可持续发展,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和建设实践有了重要推进。强调“通过生态环境保护,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分析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坚持实施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绿色发展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原则,以低碳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为措施的永续发展模式。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2017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17生态文明建设调研 报告 范文 ,欢迎阅读。   2017生态文明建设 调研报告 范文篇1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形式,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上的具体体现。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为主旨,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注重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追求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关系协同进化,以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环视今日中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科学发展之路,已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 生态文明 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将生态建设放到了文明的高度,而后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他说道,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 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说明我国对生态建设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重视。   龙泉驿区整体概况   龙泉驿区是四川省成都市所辖的九区之一,位于成都中心城区东部偏南、龙泉山脉中段,是国务院批准的成都市城市向东发展主体区域、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 (国家级)所在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降水量974毫米,年均气温15.9℃。属都江堰自流灌溉区,西江河、黄水河、芦溪河、陡沟河流经区境。有天然气、煤、铜、磷、石膏等矿产资源。素有 四时花不断,八节佳果香 之美誉,是国务院正式命名的 中国水蜜桃之乡 ,全省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区)之一。 20XX年,龙泉驿区龙泉街道、大面街道、柏合镇、山泉镇、茶店镇被规划为成都天府新区的范围,其发展定位为成都国际汽车城。龙泉驿区因扼蓉城咽喉,居川渝要冲,自古有 巴蜀门户 之称,亦有东出锦城 川东首驿 之谓,是成都至川东南、重庆的必由之路,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境内已拥有沪蓉高速公路(成南高速)、厦蓉高速公路(成渝高速)两条出海大通道和穿境而过的成渝铁路、成昆铁路,正加紧建设的从市中心向东通向龙泉驿区的地铁2号线(及东延伸线)和已经规划完毕的地铁4号线东延伸线,在区内形成了海陆空四通八达快捷方便的交通网络体系。龙泉驿区下辖龙泉街道、大面街道、十陵街道、同安街道、柏合镇、西河镇、洛带镇、黄土镇、洪安镇、茶店镇、山泉镇和万兴乡等12个街镇乡,总面积556.9802平方公里,总人口56万人(2015年),主要方言有西南官话和湖广客家话。   洛带古镇为例   二期整治工程   年8月,龙泉驿区旅游局宣布,近期相关部门将再投入1亿元,启动洛带古镇二期整治工程,给洛带注入文化。其工程包括 对八角井街、黄家河片区的综合改造;对古镇核心区特色院落打造财神大道、三百神梯 等旅游景点及附属设施建设、南干道延伸段进行建设。此外还将对以古 镇__堂为核心的广场片区进行改造,该教堂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乡村教堂。   目前二期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已通过相关部门的评审,施工设计也已基本完成。古镇的一期工程主要是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二期工程则将对古镇注入更多的文化色彩。现已推出女子街,女孩们可以在商店里选自己喜欢的服装,在一处景点拍照留恋。   洛带相关部门正加紧落实成都私家 收藏 博物馆集群项目,以及国际浓 园公共艺术村项目、福建会馆、湖南会馆和客家乡村会馆、醋博物馆等项目落地情况,进一步做好协调服务,解决征地拆迁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推动项目启动。   洛带镇加快推动古镇至金龙湖景区道路、水杉路、南干道西段启动前各项工作,以此改善旅游景区环境,推动产业发展。   客家民居建设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引进就业岗位多的项目。全力启动客家民居建设,推动农民向城镇集中。龙泉驿区将结合洛带镇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客家民居点位确 定在成洛大道以北(柏杨村八组),总计划用地面积412.8亩,可吸纳约3000户,10000余人。   设计方案于2015年3月通过了龙泉驿区规委会的审查,一期占地面积100亩,净地68.2亩,建筑面积6680余平方米,已完成拆迁、勘测、三通一平和打围工作,2015年5月破土动工,预计 2015年2月主体封顶,6月全面完工。建成后可让已征地 过渡期 农民全部住新房,新征地农民 即拆即住新房 。   调查建议(新时期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实现途径)   从传统产业到生态产业   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基于对工业文明的 反思 ,生态文明建设内在要求实现从传统产业到生态产业的转型。在我国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状态下,我们只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的工业化发展生态产业。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将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走以效益和质量为中心、经济、社会和环境均衡发展的新路子,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动员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建设生态文明   加大媒体等传播载体的宣传和 教育 力度。连同 生态文明 的 四个文明 一起抓的新观念是我党对建设现代化国家认识的新升华,是科学发展观的新思维,是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性的新举措。我们应提倡政府和群众两头抓、两手都要硬,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每一个成员身上,落实到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   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又要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实现这一设想的关键在于我们党和政府的各级党政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导向,建立健全干部绩效考核体系。   2017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范文篇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决策,是今后一段时期我们的中心工作.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利用寒假的时间去我镇实地调研了一番。   我镇是全国重点发展的乡镇,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区对 三农 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特别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完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而且由于合铜,合安,合铜黄高速公路都横穿我镇,已基本形成 四纵四横 的公路网络,因此我镇有着很好的发展机遇,而我镇政府也趁如此好的机遇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在实行了新农村建设以来,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组织实施 三清、三改、三通 等一系列环境整治 措施 以来,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变,青山绿水,沿河路绿树成萌,环境优美,公路畅通,是个人见人赞的好地方。目前为止,我镇已成为我县最重要的乡镇了。   早在两年前,我镇就科学设计了新农村建设规划蓝图,新农村建设起点在规划,怎样才能确保规划科学,便于实施操作,结合实际呢?对此,我镇有着一系列切合实际的规划:   精心组织,统一部署,高标准制定发展规划。我们按照新农村建设出新意、出精品的指导思想,采取外地学、当地看、比着干的办法,组织全镇村干部分别到竹山罗家坡村、平利县龙头村等地,学习、借鉴外地 经验 ,通过实地看、问、学,提高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感性认识。同时,组织全镇干部系统地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增强镇村干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分类制定各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对市、县确定的重点、试点村,采取试点先行的办法,对照新农村建设 20个字 (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分层制定建设规划,力求全面推进。对镇定试点,则依据优势,侧重于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对一般村则广泛畅导创造条件、抓住机遇、分类突破、营造优势、逐层推进。全镇所有村已根据自身实际,全部制定出未来五年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   咬定目标,精心组织实施 。从外地发展的经验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通过长期抓、长期积累形成的,最根本的一点是咬定目标不放松,我镇无疑也必须走这条路。我们立足从努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入手,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发展,农村农民生活富裕,立足通过用先进文化、致富技术、《乡规民约》打造文明乡风,立足通过集镇建设、自来水工程建设、公路建设、能源沼气建设、生态家园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实现村容整洁,立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管理民主,建设新农村不仅要有好的规划,更要有一个好的推进机制,我镇已经建立了一套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联村考核机制,即:每个副科级干部联包1-2个示范村,每个行政干部联包一个村,每个村干部负责一个湾院,每一个党员联系一个贫困户的联包机制,对照规划,逐项、逐年、一任接着一任干,逐项、逐年实行量化考核。   先易后难,分步实施,整体推进 。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有效的办法是办点示范,先易后难,最后攻坚,有的村已具新农村雏形,只要注意完善、加强,就可具规模,既具代表性,又具示范性,对条件基础稍差的村则注重从解决基础设施入手,尽快改善条件,分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相反的村则注重从改善群众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入手,创造条件,逐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力争通过五年的建设、发展,形成各具优势,各具规模的新农村格局。   充分体现民意,让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是人民群众的新农村,他们日常生活中最缺、最盼、最急的事情他们自己最清楚,建什么样的新农村,他们最有发言权。因此,我镇在领导、主导新农村建设时,最重要的是充分听取、采纳他们的建议、意见,体现民意,让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迸发出来。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 急在上头,冷在下头 的尴尬局面,才能调动全体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进取心,才能全镇上下拧成一股绳,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当然,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我镇也不可避免的遇到很多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农村生产力低下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哪些具体措施建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生态文明建设政策

法律分析:每两年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区开展一次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和建设成效评估,评估报告向社会公布。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进一步推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验收工作。经专家评审和实地暗访等工作程序,确定了通过验收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议名单。同时根据工作需要,对个别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名称进行了变更。现予以公示。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第七条 国务院林业草原、渔业主管部门分别主管全国陆生、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渔业主管部门分别主管本行政区域内陆生、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

我国什么时候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规划

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年制定十三五规划的时候。“十三五”规划的十个任务目标,其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首度写入五年规划。

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当今现状为资源能源趋紧,环境污染严重,需要实行生态文明建设,第十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执政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坚持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恢复为主的方针,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根源上减少环境污染严重的趋势,为人民创造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环境安全贡献力量。 一、优化土地空间结构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珍惜每一寸国土。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坚决维护国家海洋主权,发展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节约资源是保护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控制能源消耗总量,加强节能减耗,开展水循环使用。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系统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等防御功能。 四、完善生态文明体制建设 保护环境必须依靠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点。 生态文明体制 1、全面推进建设自然资源资源产权制度和管制制度 对自然生态空间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产权明确、监管有效的资产产权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的用途管制界限。 2、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严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安全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开发保护制度,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定位进行发展。 3、实际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加快自然资源及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4、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1)建立统一监管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 (2)建立海陆统筹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 (3)健全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4)及时公布环境信息,健全举报制度,加强社会监督 (5)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6)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020咨询工程师《政策与规划》知识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 #咨询师考试# 导语】2020咨询工程师考试备考正在进行中,为了方便考生及时有效的备考,那么, 的更新。   2020咨询工程师《政策与规划》知识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最新成果。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推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   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加快建设美丽中国,使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五个坚持把……作为……)   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   在资源开发与节约中,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在环境保护与发展中,把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在生态建设与修复中,以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   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   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建立在资源得到高效循环利用、生态环境受到严格保护的基础上,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   坚持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断深化制度改革和科技创新,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   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坚持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   既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约性强、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打好生态文明建设攻坚战;   又着眼长远,加强顶层设计与鼓励基层探索相结合,持之以恒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   经济、人口布局向均衡方向发展,陆海空间开发强度、城市空间规模得到有效控制,城乡结构和空间布局明显优化。   ——资源利用更加高效。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一45%,能源消耗强度持续下降,资源产出率大幅提高,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左右。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减少,大气环境质量、重点流域和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森林覆盖率达23%以上,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6%,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得到基本控制,全国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   ——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基本确立。   基本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等关键制度建设取得决定性成果。   二、强化主体功能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空间规划体系,科学合理布局和整治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   (1)积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2)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   (3)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4)加强海洋资源科学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   三、推动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必须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   (1)推动科技创新。   (2)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3)发展绿色产业。   四、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推动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节约资源是破解资源瓶颈约束、保护生态环境的首要之策。要深入推进全社会节能减排,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各类资源节约高效利用。   (1)推进节能减排。   (2)发展循环经济。   (3)加强资源节约。   五、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严格源头预防、不欠新账,加快治理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多还旧账,让人民群众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1)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   (2)全面推进污染防治。   (3)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六、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引导、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1)健全法律法规。   (2)完善标准体系。   (3)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   (4)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   (5)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   (6)完善经济政策。   (7)推行市场化机制。   (8)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9)健全政绩考核制度。   (10)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统计监测和执法监督   坚持问题导向,针对薄弱环节,加强统计监测、执法监督,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1)加强统计监测。   (2)强化执法监督。   八、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风尚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各行各业、千家万户。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汇集民力,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   (1)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2)培育绿色生活方式。   (3)鼓励公众积极参与。   九、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生态文明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勇于探索和创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蓝图逐步成为现实。   (1)强化统筹协调。   (2)探索有效模式。   (3)广泛开展国际合作。   (4)抓好贯彻落实。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内容

法律分析:从有利于实施的角度,规划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大体系:一是生态环境体系,主要解决已遭到破坏的生态修复、污染治理及适应经济社会更高层次发展的自然生态景观格局与配置问题;二是生态产业体系,主要寻求一种符合生态伦理、善待生态环境,又能可持续满足人类发展需求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三是生态文化体系,主要是挖掘、整理、展示和建立一套渗透全社会道德、消费、社会行为各层面,可教育、熏陶、约束人类社会的生态教育机制、生态行为规范和生态消费模式。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三十一条 国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国家加大对生态保护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落实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确保其用于生态保护补偿。国家指导受益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人民政府通过协商或者按照市场规则进行生态保护补偿。

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理论创新成果ue002是国家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ue002是根据中国国情条件、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ue002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ue002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洞察ue002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ue002也是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化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三、建设生态文明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 四、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五、建设生态文明是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ue002也是中国对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面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人类在创造和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饱尝了高增长带来的苦果: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灾害频发.这些,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思考人类行为的准则.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   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与我们党一贯倡导和追求的理念一脉相承的,是对我们党关于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新概括、再升华.生态文明观念逐步树立,全民资源节约和环保意识增强.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   尽管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一是资源约束趋紧;二是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根本遏制;三是生态系统退化,全国水土流失严重.这些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生态脆弱,加之我国发展很快,发达国家几百年逐步显露的问题,在我国被压缩到几十年集中显现.另一方面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生态文明的理念没有牢固树立,生态不文明的做法还很普遍.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槛,不仅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为什么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生态文明建设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就是不给后人留下遗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当前最重要的是从哪些方面做起

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从这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 政府方面:制定相关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采取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措施,做好监 督工作,加强生态文明意识教育。(2) 企业方面:做好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节能减排的产业,资源循环利用。(3) 公民方面:处参与生态文明的建设,生态的消费方式、生态的文化、理好生活垃圾, 植树造林,爱护环境,适度消费,杜绝铺张浪费。

如何理解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从坏境问题的影响、环境的重要性角度作答)

很简单,当你几乎无法呼吸了,你还能干什么?

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理论创新成果ue002是国家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ue002是根据中国国情条件、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ue002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ue002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洞察ue002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ue002也是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化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三、建设生态文明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 四、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五、建设生态文明是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ue002也是中国对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

如何正确理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关系

(1) 总体来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生态文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故从而可知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基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需摆在首要位置的,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只有生态文明建设好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建设才是有意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建设是建立在生态文明建设之上的,人们只有处理好了人与自然地关系,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性,在积极努力改造和利用自然地同时,懂得保护自然,优化和改善自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节约为先,保护为先,自然恢复为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在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那么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建设随之而来,才能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 (3)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建设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五者缺一不可,都是把我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然而没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空谈生态文明建设也毫无意义可言。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当然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现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建设状况、社会政治条件以及人口素质等,走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4)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们生活在地球上,自然是根本,可以说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可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中国人民已经意识到以前的不顾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只顾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破坏了自然带来的意想不到的后果,那样的后果是没有人可以承受的,而且也是没有必要的。人们只有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下,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这样才是正确的选择,得到了双赢的结果。 总而言之,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建设的基础,五者却又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都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的建设,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为什么十八大报告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1、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2、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必然选择。3、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更好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客观需要。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面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人类在创造和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饱尝了高增长带来的苦果: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灾害频发.这些,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思考人类行为的准则.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   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与我们党一贯倡导和追求的理念一脉相承的,是对我们党关于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新概括、再升华.生态文明观念逐步树立,全民资源节约和环保意识增强.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   尽管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一是资源约束趋紧;二是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根本遏制;三是生态系统退化,全国水土流失严重.这些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生态脆弱,加之我国发展很快,发达国家几百年逐步显露的问题,在我国被压缩到几十年集中显现.另一方面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生态文明的理念没有牢固树立,生态不文明的做法还很普遍.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槛,不仅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理论创新成果ue002是国家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ue002是根据中国国情条件、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ue002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ue002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洞察ue002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ue002也是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化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 四、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五、建设生态文明是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ue002也是中国对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

为什么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他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这些重要论断,深刻阐释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表明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我国为什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1、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建设生态文明,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必然选择。近年来,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带来危害,直接酿成社会群体性事件,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群u2764体u2764性事件的重要诱发因素,对社会和谐稳定构成直接威胁。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3、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更好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客观需要。随着全球能源资源需求持续增长和气候变暖趋势不断加剧,未来各国围绕能源资源、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博弈会日趋激烈。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居世界第一,人均排放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发达国家要求我国减排的压力不断加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增强我国在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的话语权,提升我国参与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国际谈判和对话交流的位势,有效维护我国的核心利益和负责任大国形象。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2、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 ;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

如何理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结合

对生态文明重要性的理解:1、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 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领域的核心体现。因此,加强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为经济建设提供源头活水,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一个好的生态环境 必然可以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 反之只有拥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才能更好地发展生态文明建 设, 所以我们大致可以这样看待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绝不 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和互补的关系。   2、生态文明与“政治建设” 进一步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领导力,以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力保障生态文明政 策创新,是目前的紧迫需要。生态危机虽然发轫于生态领域,但是它直接波及人类的政治领 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生态安全,有利于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和 法治进程。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生态文明建设为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提供生态基础, 为政治建设提供丰富的生态滋养。生态建设与政治建设紧密联系,两者具有紧密的互馈性。  3、生态文明与“文化建设” 逐步完善建设生态文明的道德文化制度,形成广泛、持久的社会意识形态,将生态价值 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执政观、政绩观。生态文化是生 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生态文化,而生态文化也是文化建 设的一部分。生态文明在建设良好的自然关系的同时,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并 在此基础上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 所以总结说来,生态文明与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不可 分离的关系。  4、生态文明与“社会建设” 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而民生问题与生态问题息息相关。生态文明建设是 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无论是发展社会事业化社会结构,还是完善社会服务 功能促进社会组织发展,都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只有发展良好的生态文明,拥有一个良好 的生态环境, 才能增进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体质,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提供基础条件,所以生态文明的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础。个人对生态文明所做的贡献:首先,请理解生态文明的含义,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另外了解生态文明的构成:一是生态经济方面,主要分产业结构、主要污染物排放、资源消耗与资源节约等二是生态环境方面,主要分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质量、绿化和环境基础设施等。三是生态文化方面,主要分环保知识普及、生态文明认知程度、生态素质提高、生态创建活动等。四是生态制度方面,主要分投入保障、科学执政、信息公开。 作为大学生,有些高度是达不到的,但可以从点滴做起: 1、从自身文明习惯做起:路边的野花不要采,哈哈,不要破坏生物、植物。 2、保护动物: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不捕杀动物,肉食主义者也尽量少吃。 3、参加公益活动:植树、保护动植物协会组织的活动 4、防止资源浪费从自身做起,再去感染身边的人: 不要用方便筷子,对食物不要浪费,对人民币也要合理消费等。 5、关心社会弱势群里:福利院、老人院需要你的关心和一份力量的风险。 6、保护环境卫生:减少污染,垃圾分类。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面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一)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人类在创造和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饱尝了高增长带来的苦果: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灾害频发.这些,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思考人类行为的准则。(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 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与我们党一贯倡导和追求的理念一脉相承的,是对我们党关于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新概括、再升华。生态文明观念逐步树立,全民资源节约和环保意识增强。(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 尽管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一是资源约束趋紧;二是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根本遏制;三是生态系统退化,全国水土流失严重。这些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生态脆弱,加之我国发展很快,发达国家几百年逐步显露的问题,在我国被压缩到几十年集中显现;另一方面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生态文明的理念没有牢固树立,生态不文明的做法还很普遍。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槛,不仅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怎麼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面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人类社会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从人与自然关系看,原始文明是人类完全被动接受自然的阶段,历时百万年,对自然没有伤害;农业文明是人类开始对自然进行探索、初步开发的阶段,历时几千年,对自然造成了一些伤害,但由于伤害程度小,多数情况下自然可以自行修复;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阶段,历时几百年,对自然带来伤害、损害、破坏,许多方面已经难以修复。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积极推动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形态。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奇迹,积累了巨大物质财富。但是,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的那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类在创造和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饱尝了高增长带来的苦果: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灾害频发。这些,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思考人类行为的准则。1962年美国学者出版《寂静的春天》,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布《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正式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今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通过了《我们憧憬的未来》。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   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与我们党一贯倡导和追求的理念一脉相承的,是对我们党关于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新概括、再升华。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就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九五”计划决定实施可持续战略,“十五”计划首次提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十一五”规划首次将能源消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作为约束性指标,提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等。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   尽管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一是资源约束趋紧,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上升到56.7%,重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也在快速上升,多年平均缺水量536亿立方米,2/3的城市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二是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根本遏制,一些重点流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城市灰霾天气增多,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三是生态系统退化,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37%、沙化土地面积占18%,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地面沉陷面积扩大,生态系统破坏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这些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生态脆弱,加之我国发展很快,发达国家几百年逐步显露的问题,在我国被压缩到几十年集中显现。另一方面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生态文明的理念没有牢固树立,生态不文明的做法还很普遍。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槛,不仅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面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人类在创造和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饱尝了高增长带来的苦果: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灾害频发.这些,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思考人类行为的准则.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   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与我们党一贯倡导和追求的理念一脉相承的,是对我们党关于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新概括、再升华.生态文明观念逐步树立,全民资源节约和环保意识增强.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   尽管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一是资源约束趋紧;二是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根本遏制;三是生态系统退化,全国水土流失严重.这些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生态脆弱,加之我国发展很快,发达国家几百年逐步显露的问题,在我国被压缩到几十年集中显现.另一方面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生态文明的理念没有牢固树立,生态不文明的做法还很普遍.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槛,不仅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为什么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1.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2.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3.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必然选择.4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更好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客观需要..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面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一)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人类在创造和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饱尝了高增长带来的苦果: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灾害频发.这些,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思考人类行为的准则。(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 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与我们党一贯倡导和追求的理念一脉相承的,是对我们党关于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新概括、再升华。生态文明观念逐步树立,全民资源节约和环保意识增强。(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 尽管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一是资源约束趋紧;二是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根本遏制;三是生态系统退化,全国水土流失严重。这些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生态脆弱,加之我国发展很快,发达国家几百年逐步显露的问题,在我国被压缩到几十年集中显现;另一方面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生态文明的理念没有牢固树立,生态不文明的做法还很普遍。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槛,不仅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面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人类社会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从人与自然关系看,原始文明是人类完全被动接受自然的阶段,历时百万年,对自然没有伤害;农业文明是人类开始对自然进行探索、初步开发的阶段,历时几千年,对自然造成了一些伤害,但由于伤害程度小,多数情况下自然可以自行修复;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阶段,历时几百年,对自然带来伤害、损害、破坏,许多方面已经难以修复.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积极推动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形态.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奇迹,积累了巨大物质财富.但是,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的那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类在创造和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饱尝了高增长带来的苦果: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灾害频发.这些,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思考人类行为的准则.1962年美国学者出版《寂静的春天》,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布《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正式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今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通过了《我们憧憬的未来》.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   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与我们党一贯倡导和追求的理念一脉相承的,是对我们党关于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新概括、再升华.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就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九五”计划决定实施可持续战略,“十五”计划首次提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十一五”规划首次将能源消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作为约束性指标,提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等.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   尽管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一是资源约束趋紧,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上升到56.7%,重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也在快速上升,多年平均缺水量536亿立方米,2/3的城市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二是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根本遏制,一些重点流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城市灰霾天气增多,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三是生态系统退化,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37%、沙化土地面积占18%,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地面沉陷面积扩大,生态系统破坏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这些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生态脆弱,加之我国发展很快,发达国家几百年逐步显露的问题,在我国被压缩到几十年集中显现.另一方面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生态文明的理念没有牢固树立,生态不文明的做法还很普遍.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槛,不仅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面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人类在创造和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饱尝了高增长带来的苦果: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灾害频发.这些,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思考人类行为的准则.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   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与我们党一贯倡导和追求的理念一脉相承的,是对我们党关于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新概括、再升华.生态文明观念逐步树立,全民资源节约和环保意识增强.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   尽管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一是资源约束趋紧;二是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根本遏制;三是生态系统退化,全国水土流失严重.这些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生态脆弱,加之我国发展很快,发达国家几百年逐步显露的问题,在我国被压缩到几十年集中显现.另一方面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生态文明的理念没有牢固树立,生态不文明的做法还很普遍.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槛,不仅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既是目标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更高要求”的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我国环境恶化迟迟不能根本好转,这与人们的生态道德文化缺失有直接关系。近些年来,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态意识、环保观念日益增强,参与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但生态道德文化尚未普遍植根于人民大众。相当多的人生态道德文化水平低下,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 我国是具有悠久生态道德文化与伦理的国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朴素的生态道德文化,其中“天人合一”理念就代表了中华民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境界。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果我国率先跨入生态文明社会,不但会使全国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人文、民生面貌为之一新,而且必将大大加快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重要性: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反映了党对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新认识,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涵;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提出,反映了党对当今世界发展新趋向的深刻把握,对推进生态文明的进步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迫切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难题的迫切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愿望和诉求,实现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永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促进人类生态文明进步的迫切需求。

如何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从国内层面看。中国的环境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结构性问题,涉及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多个方面,当前中国的产业结构实际上是一种非优化、非低碳化的。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很快,但生态破坏也很严重。当前我国的能源生产仍然是以原煤为主,清洁能源的占比很低,能源结构高硫化、高碳化,大气污染突出。  从国际层面看。传统农业文明低下的生产效率难以满足人类发展需求,所以它必然会走向另外一种文明形态,即工业文明,于是,煤炭等高碳能源奠定了传统工业化的基础,引发了各种环境问题。这种以高碳能源为基础的高碳经济和传统工业化推动了市场经济发展,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财富,促进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但也带来了巨大的负效应,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环境污染、气候变暖,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严重威胁人类生态安全。  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促使人类反思:我们需要怎样的家园,需要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现阶段,人们已经认识到,生态文明是对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继承和创新,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但我们应如何继承工业文明的正效应,避免其负效应呢?笔者认为,只有走生态文明之路,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政府应当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发展过程,降低高碳占比、降低高碳排总量、降低碳排强度,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能力和稳定性能力,遵循经济规律,实现科学发展。企业要不断开展技术创新,发挥其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作用。还要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多元共建。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什么?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包括哪些

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包括: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生态文明建设在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人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