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

(1)可持续发展战略或科学发展观。因为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和资源环境形势。(两点即可,每点2分)(2)①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是资源大国,也是资源小国。②人们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③建设生态文明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两点即可,每点2分)(3)①积极宣传我国严峻的资源形势、环境形势。②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③积极创新实践,发现节能减排的金点子。④勇于同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三点即可,每点2分) 试题分析:(1)材料中主要是要说明“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所以这些举措体现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一理念主要是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因为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和资源环境形势,所以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就是为什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问题的回答是由我国的资源环境现状、以及保护环境的要求决定的,据此回答即可。谈谈自己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打算,就是回答自己怎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要宣传、要落实、还要与破坏的行为作斗争等。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1.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敬畏自然的新生态理念。2.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入手,从原来的粗放型向现在的精细化转变,从传统的思维向现代化的思维转变。3.倡导勤俭节约,倡导节能环保,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工业生产中,都应该做到节能环保。4.保护好生态环境,保护好身边的野生动植物等。5.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比如人口与经济的关系,只有各个方面均衡发展,才可以建设好生态文明。6.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7.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倡导生态文明 发展绿色科技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率在世界各国中处于低位;同时,我国的资源和人口分布呈逆相关,许多资源分布在人口稀疏、环境恶劣且难以开发的中西部地区,而人口集中的东部地区资源却较为稀缺,人均可利用资源相对匮乏。这些现实的情况,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不能走资源消耗型之路,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不可忽视生态环境保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付出了过度消耗资源和深度环境污染的代价。据资料显示,我国每创造一美元的产值,能耗是美国的4.3倍、德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因此,在今后一段比较长的时期内,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发展全局,强调在发展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地处理地区间、城乡间、经济与社会间、人与自然间、国外与国内间的关系。笔者认为,科学发展观也是一种按生态系统规律引导发展的生态文明发展观,要贯彻好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大力倡导生态文明教育,使全体公民以生态价值指导和评价自己的行为;其次,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铸造绿色科技体系,实现科技的生态价值取向;再次,要把绿色科技引入经济,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发展绿色科技,是引导生态意识进入生产系统,从而解决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两难问题的桥梁,也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关键。要发展绿色科技,就要正确认识理解绿色科技,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把握: 第一,绿色科技要求各门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科学技术活动均要符合生态化的方向。生态价值观是从事科技工作的基本观念,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要在科研活动中恪守这一信念。也就是说,在发展农业、牧业、冶金、建筑、化工、交通、制造等行业的科学技术时,既要看到其经济价值,又要看到其生态效果,竭力排除有经济价值却无生态学意义的科技成果在各行业中的滥用。 第二,绿色科技是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是有益于保护和合理应用生态资源的科学技术。绿色科技可划分为两大类:一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科技,即危害生态环境的因素已经存在,发展这类科技的目的是抑制和减少其危害,如治沙技术、防治病虫害技术、污水处理技术、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医疗技术等;二是充分利用资源和优化生态环境的技术,如稀有资源替代技术、多功能技术、高效节能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研制开发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小流域生态治理技术等。 第三,生物科技已成为绿色科技的主体。主要有生物高科技,如以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为基础的医学、制药、农业等高科技;传统生物科技,如围绕农、林、牧及其产品的育种、种植、保护、提取、加工等方面的技术。生物科技作为绿色科技的主体,已成为21世纪科技的重点学科并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目前,以生物高科技为基础的农业、环保、材料、能源和制药业等领域也受到我办公室里的东西了没有啊全家都不知道什么⊙u2200⊙?⊙u2200⊙?⊙u2200⊙?⊙u2200⊙?什么啊我都不敢出门去国学术界许多学者的关注。由此可见,发展绿色科技,建立绿色产业体系,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科技经济社会规律作用使然。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倡导生态文明 发展绿色科技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率在世界各国中处于低位;同时,我国的资源和人口分布呈逆相关,许多资源分布在人口稀疏、环境恶劣且难以开发的中西部地区,而人口集中的东部地区资源却较为稀缺,人均可利用资源相对匮乏.这些现实的情况,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不能走资源消耗型之路,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不可忽视生态环境保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付出了过度消耗资源和深度环境污染的代价.据资料显示,我国每创造一美元的产值,能耗是美国的4.3倍、德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因此,在今后一段比较长的时期内,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发展全局,强调在发展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地处理地区间、城乡间、经济与社会间、人与自然间、国外与国内间的关系.笔者认为,科学发展观也是一种按生态系统规律引导发展的生态文明发展观,要贯彻好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大力倡导生态文明教育,使全体公民以生态价值指导和评价自己的行为;其次,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铸造绿色科技体系,实现科技的生态价值取向;再次,要把绿色科技引入经济,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发展绿色科技,是引导生态意识进入生产系统,从而解决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两难问题的桥梁,也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关键.要发展绿色科技,就要正确认识理解绿色科技,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把握: 第一,绿色科技要求各门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科学技术活动均要符合生态化的方向.生态价值观是从事科技工作的基本观念,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要在科研活动中恪守这一信念.也就是说,在发展农业、牧业、冶金、建筑、化工、交通、制造等行业的科学技术时,既要看到其经济价值,又要看到其生态效果,竭力排除有经济价值却无生态学意义的科技成果在各行业中的滥用. 第二,绿色科技是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是有益于保护和合理应用生态资源的科学技术.绿色科技可划分为两大类:一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科技,即危害生态环境的因素已经存在,发展这类科技的目的是抑制和减少其危害,如治沙技术、防治病虫害技术、污水处理技术、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医疗技术等;二是充分利用资源和优化生态环境的技术,如稀有资源替代技术、多功能技术、高效节能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研制开发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小流域生态治理技术等. 第三,生物科技已成为绿色科技的主体.主要有生物高科技,如以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为基础的医学、制药、农业等高科技;传统生物科技,如围绕农、林、牧及其产品的育种、种植、保护、提取、加工等方面的技术.生物科技作为绿色科技的主体,已成为21世纪科技的重点学科并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目前,以生物高科技为基础的农业、环保、材料、能源和制药业等领域也受到我国学术界许多学者的关注.由此可见,发展绿色科技,建立绿色产业体系,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科技经济社会规律作用使然.

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是什么

倡导生态文明 发展绿色科技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率在世界各国中处于低位;同时,我国的资源和人口分布呈逆相关,许多资源分布在人口稀疏、环境恶劣且难以开发的中西部地区,而人口集中的东部地区资源却较为稀缺,人均可利用资源相对匮乏。这些现实的情况,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不能走资源消耗型之路,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不可忽视生态环境保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付出了过度消耗资源和深度环境污染的代价。据资料显示,我国每创造一美元的产值,能耗是美国的4.3倍、德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因此,在今后一段比较长的时期内,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发展全局,强调在发展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地处理地区间、城乡间、经济与社会间、人与自然间、国外与国内间的关系。笔者认为,科学发展观也是一种按生态系统规律引导发展的生态文明发展观,要贯彻好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大力倡导生态文明教育,使全体公民以生态价值指导和评价自己的行为;其次,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铸造绿色科技体系,实现科技的生态价值取向;再次,要把绿色科技引入经济,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发展绿色科技,是引导生态意识进入生产系统,从而解决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两难问题的桥梁,也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关键。要发展绿色科技,就要正确认识理解绿色科技,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把握: 第一,绿色科技要求各门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科学技术活动均要符合生态化的方向。生态价值观是从事科技工作的基本观念,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要在科研活动中恪守这一信念。也就是说,在发展农业、牧业、冶金、建筑、化工、交通、制造等行业的科学技术时,既要看到其经济价值,又要看到其生态效果,竭力排除有经济价值却无生态学意义的科技成果在各行业中的滥用。 第二,绿色科技是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是有益于保护和合理应用生态资源的科学技术。绿色科技可划分为两大类:一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科技,即危害生态环境的因素已经存在,发展这类科技的目的是抑制和减少其危害,如治沙技术、防治病虫害技术、污水处理技术、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医疗技术等;二是充分利用资源和优化生态环境的技术,如稀有资源替代技术、多功能技术、高效节能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研制开发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小流域生态治理技术等。 第三,生物科技已成为绿色科技的主体。主要有生物高科技,如以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为基础的医学、制药、农业等高科技;传统生物科技,如围绕农、林、牧及其产品的育种、种植、保护、提取、加工等方面的技术。生物科技作为绿色科技的主体,已成为21世纪科技的重点学科并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目前,以生物高科技为基础的农业、环保、材料、能源和制药业等领域也受到我国学术界许多学者的关注。由此可见,发展绿色科技,建立绿色产业体系,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科技经济社会规律作用使然。

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是什么

倡导生态文明 发展绿色科技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率在世界各国中处于低位;同时,我国的资源和人口分布呈逆相关,许多资源分布在人口稀疏、环境恶劣且难以开发的中西部地区,而人口集中的东部地区资源却较为稀缺,人均可利用资源相对匮乏。这些现实的情况,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不能走资源消耗型之路,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不可忽视生态环境保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付出了过度消耗资源和深度环境污染的代价。据资料显示,我国每创造一美元的产值,能耗是美国的4.3倍、德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因此,在今后一段比较长的时期内,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发展全局,强调在发展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地处理地区间、城乡间、经济与社会间、人与自然间、国外与国内间的关系。笔者认为,科学发展观也是一种按生态系统规律引导发展的生态文明发展观,要贯彻好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大力倡导生态文明教育,使全体公民以生态价值指导和评价自己的行为;其次,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铸造绿色科技体系,实现科技的生态价值取向;再次,要把绿色科技引入经济,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发展绿色科技,是引导生态意识进入生产系统,从而解决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两难问题的桥梁,也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关键。要发展绿色科技,就要正确认识理解绿色科技,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把握: 第一,绿色科技要求各门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科学技术活动均要符合生态化的方向。生态价值观是从事科技工作的基本观念,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要在科研活动中恪守这一信念。也就是说,在发展农业、牧业、冶金、建筑、化工、交通、制造等行业的科学技术时,既要看到其经济价值,又要看到其生态效果,竭力排除有经济价值却无生态学意义的科技成果在各行业中的滥用。 第二,绿色科技是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是有益于保护和合理应用生态资源的科学技术。绿色科技可划分为两大类:一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科技,即危害生态环境的因素已经存在,发展这类科技的目的是抑制和减少其危害,如治沙技术、防治病虫害技术、污水处理技术、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医疗技术等;二是充分利用资源和优化生态环境的技术,如稀有资源替代技术、多功能技术、高效节能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研制开发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小流域生态治理技术等。 第三,生物科技已成为绿色科技的主体。主要有生物高科技,如以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为基础的医学、制药、农业等高科技;传统生物科技,如围绕农、林、牧及其产品的育种、种植、保护、提取、加工等方面的技术。生物科技作为绿色科技的主体,已成为21世纪科技的重点学科并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目前,以生物高科技为基础的农业、环保、材料、能源和制药业等领域也受到我国学术界许多学者的关注。由此可见,发展绿色科技,建立绿色产业体系,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科技经济社会规律作用使然。

从国家、企业、个人三个角度分析,如何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闲置物品的利用,发展民间 以物易物啦。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

“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这首人们熟悉的优美歌曲,唱出了人们对海南优美环境的赞叹。从2000年9月开始,海南省推动以“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题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截至2008年4月,共建成文明生态村7774个,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33.4%。当地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收入增加,文明程度提高,琼岛处处盛开生态文明之花。海南省抓住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一发展的突出优势和长期依托,坚持生态立省,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了出来,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反映了党和政府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生态文明的迫切愿望,必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影响。   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生态问题是人类社会必须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既影响着发展的全局,也决定着发展的可持续;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人类的命运,既影响着人类的现在,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辉煌的中华文明与长江、黄河流域的生态状况息息相关,而印度河流域的宜居环境则塑造了古印度文明。人们也不会忘记,曾经盛极一时的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等等所经历的由繁荣走向衰败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地区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使得文明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前车之鉴,要时刻牢记。当代世界的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无不走过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发展道路。如今的伦敦环境优美,但它曾经被人们称为“雾都”。19世纪50年代,伦敦是一个被各种工厂包围的城市,烟尘笼罩在城市的上空,工业污染严重,集中体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特征。长期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物质生产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以高投入、高耗能、高消费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对地球资源的索取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和认识日益深刻。1972年,联合国发表《人类环境宣言》郑重宣示,人类在开发利用环境的同时,也承担着维护自然的义务。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先后问世,标志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逐步成为世界共识。   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代中国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在经过了近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13亿中国人的生活正在逐步走向富裕,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的生态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紧张,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2%;水土流失土地的总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1%;平均每年农田受旱面积近4亿亩,受涝耕地面积1.5亿亩,损失粮食100亿公斤左右。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我国承受着传统发展模式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在大多数经济指标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十五”计划规定的环境指标没有如期完成。要完成“十一五”期间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等涉及资源环境的规划指标,任务十分艰巨。   历史与现实都警示我们,必须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给老百姓一个美好的生活家园,让天更蓝、水更清,给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   2008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同时,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禁令一出,牵动人心。曾几何时,塑料袋以其方便廉价的特点,大大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它也越来越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是继续依赖塑料袋的便利性而无视其危害,还是郑重地为环保作出新的抉择?“禁塑令”的实施充分展示了我国政府在保护环境问题上的坚定立场和决心,也有助于进一步在全社会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观。   确立建设生态文明新目标,是我们党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进程中取得的新认识、树立的新理念、形成的新任务。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把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内容,党的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理念的又一次升华,标志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的新贡献。   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在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解决好“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问题。如果不改变传统发展思维和模式,继续沿袭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走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实现。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资源供应不足、能源严重紧缺、环境压力加大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性制约因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要走出一条投入少、产出多、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道路。   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把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内在地统一起来,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落脚点和最终结果。同时,生态文明的实质是科学发展。“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存在矛盾,又相互依存,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金山银山也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没有文明的生态,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持续;建设生态文明正是为了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正确处理快速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关系,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文明,在生机盎然的绿水青山中持续地追求并享有幸福,才能够真正拥有沉甸甸的“金山银山”。   建设生态文明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交流融通的状态。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最深刻的生存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全社会的共识与行动   在五年累计降低供电煤耗22.4克/千瓦时,实现节约标准煤385万吨,节约用电24.3亿千瓦时,节约燃油38.5万吨,直接实现节能价值33.5亿元的同时,五年内规模翻了一番,装机容量达到6302万千瓦,效益翻两番,主营业务收入720亿元,实现利润42亿元。这是中国华电集团通过科学发展,在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中交出的一份骄人答卷。华电集团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节能减排、加快清洁发展的成绩说明,只有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才能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建设生态文明,观念要先行。要使生态文明观深入人心,在全体公民中强化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环境形势严峻的国情意识;强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效益意识;强化经济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人文指标全面发展的政绩意识;强化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资本,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保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国情、珍爱环境、保护生态、崇尚自然、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使生态文明观念成为13亿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自觉行动。考试大收集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键。要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上来,树立保住绿水青山也是政绩的理念,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逐步改变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坚定不移地抓好节能减排工作是核心。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好”是基础,“好”的体现之一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做到节能减排。要让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成为两根“高压线”,加快利用先进技术改造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实行严格的制度是保障。完成硬指标要出硬招数,不动真格的换不来蓝天碧水。要像控制人口、保护耕地一样,实行严格的环境资源保护制度,严肃法律制度、环境标准、执法纪律、执法手段,建立健全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将能耗降低和污染减排完成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行政绩督察制和行政问责制,对那些我行我素、无视法纪、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人要坚决惩处,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绝不允许“少数人发财、人民群众受害、全社会买单”的情况再出现。   建设生态文明是全社会共同的理念,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当建设生态文明成为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时,青山不老,绿水长流,人与自然共和谐的美景就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