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弟子规道德大讲堂心得体会800字

我参加了一个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中国人”为主题的道德讲堂,对我的心灵进行了一次道德的洗礼。道德一词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现了“道德”这个词语。“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德”表示对“道”认识之后,按照它的规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从中国儒家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始,千百年来,人们就一直重视道德问题。 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我们通常讲的道德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这一概念说明,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总是扬善抑恶的。道德与法律不同,它是依据社会舆论、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主要依靠人们自觉的内心观念来维持。 在本次活动中,我专门学习了《弟子规》、“中华圣贤道统的精髓和纲领”还有儒家千百年来不断归纳总结的“八德”最后讲堂的主讲还把做人要讲“三心——感恩之心、敬畏之心、进取之心”提出让我们对如何做好一个有道德的新时代人类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在参加了这个活动后我结合当今社会出现的各种时代热点话题仔细思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baidu.com/resource/bai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考,我得到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当今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渐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却有些贫乏,诚信缺失、信仰缺乏、道德失范等社会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建设“道德讲堂”就是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搭建思想道德建设新平台,把勇于创新、奋发向上、诚信友爱的优秀品格融入到我们每个人的血液中去,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文明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强大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中国是个有悠久历史的古国,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从小就是在中华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的,再加上古人给我们留下不少的有关德行教育的著作,我们更应该去深思去学习,因为这些著作能够流传至今不被淘汰,那足以证明它们一直都在给我们的德行做指路标。既然我们身边一直都有这么丰富的资源我们更应该去珍惜,而不是只把这些著作当成家里的摆设,我们应该做的是仔细的学习其中的道理,结合现实让我们在道德上有一个质的飞跃,而不是只是嘴上说着行动上却没有任何动作,这不仅是欺骗了社会更是一种自欺的行为。干好事,首先要做好人,做好人,就要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做个以德服人的新时代人类,我们势在必行。 三、讲堂上的“三心”也让我映像深刻,首先我们应该时刻都要怀着感恩之心,一个有良知的人那他绝对是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我们在这个社会上会遇上各类形形色色的人或事,各种考验和困难随时随地都会出现,在我们困难时总会出现一些指路人来帮助我们渡过难关,对于这些人我们就应该怀有感恩之心,只有知道感恩才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在家对父母要有感恩之心,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在学校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在单位要感谢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之恩。在得到各种帮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做好准备在别人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我们能够给予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不仅是回报更是一种生存大道。我们在有感恩之心的同时还应该怀着一颗敬畏之心,一个有了敬畏之心的人胸中就有了方向、行为准则和规范,就能自觉约束自己,不做出格越轨的事,有了敬畏之心就不会忘乎所以无法无天,所以常怀敬畏之心的人格外谦逊,是一个有品位有思想的人都具备的基本素质,作为一名公务员我们更应该恪尽职守严格要求自己,不做出格越轨的事,在这样一个大有作为的时代我们还应该有一颗进取之心,我们不仅要在物质上有进取心,更应该在精神上有进取之心,努力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一股激情勃勃之气,励精图治,开拓创新。只要我们把三心落实到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那么我们也就向成功迈出了一大步。 四、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服务的对象是学生,为了学生是每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要做好事首先我们就要先做好人,做好人那我们自然需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民能够信服,才能让我们的工作能够在基层顺利展开。一个公务员在社会中不仅仅是为人民办实事的人民公仆,还应该起到带头作用,首先提高自己的道德观,规范自己的道德言行,不断的围绕感恩、敬畏、进取、诚信、和谐、孝道等时代热点问题来陶冶和改造自己的道德情操,做好时代的标头兵,时刻谨记“三心”用行动把三心落实到自己的生活中、落实到人民中、落实到工作中。把《弟子规》中适应时代需要的部分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中,这样我们的道德生活将会出现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所以我们在工作生活中要坚持学习道德模范人物的高尚品格,时刻严格遵守道德规范,全面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要注重学习效果,在工作中敬业奉献、夯实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还有我们应该树立持之以恒、求真务实的作风,不能停于表面。高尚的道德并不非得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而往往在我们的日常行为中。我们播下一个动作,便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便收获一个品格;道德已被人们放在心里的一个重要位置,时时刻刻在与文明交谈,千万不要把行为习惯看作小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每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都传递着丰富的信息,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望采纳,谢谢!

简述弟子规的教育思想

《弟子规》非常重视对儿童的感恩教育,第一条“入则孝”的内容就突出说明了这一点。“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为子女付出了无私的爱,孩子对双亲的感恩之情是人类的天性,但这种天性若不及时加以引导,感恩的心很快就会泯灭,习惯了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却把孝顺遗忘脑后,长大后不懂孝道,对他人没有爱心、不知感恩。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使其首先懂得孝敬父母,未来才可能把这种感恩的心推及到身边所有的人。“入则孝”阐述的是子女在家中与父母相处时的行为规范,该条目共有六层意思:第一,及时答应父母呼唤,虚心接受父母教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叫我们,要马上答应,不能迟缓,对待父母的要求不能拖延,对待父母的教诲和训诫要恭敬顺承。孝首先要培养的是敬,一切人伦之道都是以恭敬之心为基础的。当孩子对父母时刻怀有感恩之心,就会自然而然地以温柔恭敬的态度对待父母,在家里尊重父母的孩子在外才能尊重别人。值得一提的是,顺承父母并不等于放弃儿童的主体性,因此这种教育与当代的主体性教育并不矛盾。第二,悉心照料父母,时时让父母放心。“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子女要体贴用心地侍奉父母,要常常向父母问好、报平安,以免父母忧虑。这些行为虽然都是日常小事,但时时处处都要求子女心怀感恩、心中时刻惦记着父母。当一个人爱护父母成为习惯后,他那种懂得感恩的心态会由此及彼,由己及人,扩散到与每个社会对象的交往过程之中。第三,不任性而为,不藏私物品。“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再细小的事情也不要擅自做主,而应先征求父母的意见;再微小的物品也不可以私藏,以免惹父母伤心。子女信任父母也是孝的一种表现,任何事物都应让父母知情。如果任性而为,因此让父母担心,就是不孝的行为。第四,用心了解父母好恶,无条件满足父母心愿。“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父母喜好的事物要尽力成全,父母厌恶的事物要尽力避免;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子女要对自己负责,不让父母担忧或蒙羞;不论父母对自己的态度如何,都要全心全意地孝敬他们。这正是因为孩子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这种感恩的情怀并不因为父母对自己的态度改变而改变。第五,劝说父母应采用委婉的方式。“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孝顺并不等于百依百顺。人无完人,父母也难免有过错,当他们犯错时,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要态度诚恳,和颜悦色,如果父母不听规劝,要耐心等待,一有适当时机,例如父母情绪好转或是高兴的时候,再继续劝导。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与付出,同样要以感恩的情怀作为基础。第六,父母生病时孩子要精心侍候,父母去世后子女办丧事要心存哀戚、合乎礼节。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守孝三年,“居处变,酒肉绝”似乎已经不太现实,但是典籍中所蕴藏的精神价值并没有过时,它强调的是子女应对父母怀有感恩之心,重点并不在于恪守形式。父母不幸去世,每个孝子自然而然地会有感怀之情,想到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不辞辛苦地把自己培育成人,“子欲养而亲不待”,悲伤的感情自然会流露。中国历来重视葬礼,《论语·学而》有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教化世人,以此来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行和反哺报恩的观念。由此可见,《弟子规》中所蕴含的感恩教育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价值:首先,把父母作为感恩教育的情感服务对象,才最为切实可行。因为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提升孩子的道德品质才更加适合儿童的发展心态。可以看到,《弟子规》是以子女对父母的感恩为教育内容。孩子对父母的爱,是人类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是最容易被唤醒和激发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如果把孩子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进行迁移放大,就会普及到所有社会成员。因此,把父母作为感恩教育的情感服务对象,让孩子学会感父母之恩、报父母之德,其意义绝不仅仅局限于培养一种家庭美德,更重要的是培养儿童的自尊心、责任感和人格意识。其次,把家庭生活实践与感恩教育相结合,才最容易获得成效。因为情感教育更加注重感性体验而非理性研究,所以必须将感恩教育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加以教育和诱导,培养儿童感恩的情感,爱的种子才会在孩子幼小的心里生根发芽,最终开出美丽的感恩之花。

弟子规总序

总序: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弟子规中关于父亲和成长的诗句

1.关于父亲的诗句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 聂夷中《田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 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未及已,驱儿罗酒浆。 —— 杜甫《赠卫八处士》 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 —— 元稹《估客乐》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 —— 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一间茆屋何所直,父母之乡去不得。 —— 王建《古从军》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 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 杜甫《百忧集行》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 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妙年出补父兄处,公自才力应时须。 —— 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 功成道上兮列旌旗,父老远来兮相追随。 —— 钱镠《巡衣锦军制还乡歌》 父归坟兮未朝夕,已分黄金争田宅。 —— 贯休《行路难》 何时天狼灭,父子得闲安。 —— 李白《幽州胡马客歌》 父怜母惜掴不得,却生痴笑令人嗟。 —— 卢仝《示添丁》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 —— 王建《渡辽水》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 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镇时贤相回人镜,报德慈亲点佛灯。 —— 李洞《感恩书事寄上集义司徒相公》 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 —— 苏轼《送贾讷倅眉》 父兄相教示,求利莫求名。 —— 元稹《估客乐》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 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却立不亲授,谕以从父行。 —— 柳宗元《韦道安(道安尝佐张建封于。》 无父何?无母何恃? —— 诗经《小雅·蓼莪》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 诗经《小雅·蓼莪》 袴襦砧动地,父母歌闤闠。 —— 贯休《上孙使君》 父子更抱持,涕血纷交零。 —— 柳宗元《韦道安(道安尝佐张建封于。》 父不父,兄不兄。 —— 贯休《上留田》 父兄若一处,任向边头老。 —— 刘驾《唐乐府十首。乐边人》 父兄未许人,畏妾事姑舅。 —— 于濆《宫怨》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 王昭君《怨词》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 —— 诗经《小雅·蓼莪》 归来不买食,父子分半菽。 —— 元稹《竹部(石首县界)》 父母吞声哭,禽鸟亦为啼。 —— 孟郊《尧歌(一作舜歌,赏郑氏庄。》 2.关于父亲的诗句经典句子 《赠卫八处士》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翦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没有几个父亲对子女是关心备至的,至少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对金钱更加关心一一(切斯特菲尔德) 2.一个父亲能管好一百个儿子,而一百个儿子却难管一个父亲一一(欧洲) 3.父亲的名声有时无助于儿子,却反而会淹没他:他们彼此站得太近,阴影扼杀了成长一一(本u2022琼森) 4.没有哪一个人真正了解自己的父亲,但是,我们大家都有某种推测或某种信任一一(米南德) 5.每一代人总是反抗自己的父辈,却和祖父交上了朋友一一(芒福德) 以上供参考。 3.关于父爱父爱父爱的诗句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 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有一种情感 轻易别说 说出会太不确切 有一种语言 轻易别谈 很平凡 亦很不平凡 醉了别说 梦呓别说 内伤是最痛的地方 当父亲的目光抚摸我的额头 鸿沟与距离 已是无意义的名词 不可思议的是血缘 在你最冷的时候 它依然是最暖的怀抱 父亲 朦胧时候 父亲 是一座大山 坐在他肩头 总能看的很远、很远 懂事时 父亲 是一棵倔强的弯松 这才发现 我的分量是这样重、这样重 而现在 父亲啊 你是一首深沉的诗 儿子默默的读 泪轻轻的流 父亲 蔚蓝一片久远的天 一片幽绿神秘的山 宁静深沉的广阔大地 生机勃勃的芸芸众生 人与自然多么和谐的契机 田中的埂是优美的五线谱 随风飘舞的五谷是跳荡的音符 九曲绵延的山路是这天地之弦 是父亲们轻盈的步划将它拨动 弹出的竟是生活的绝唱 汗水奔流在岁月开凿的运河 激荡着开拓的浪花 突起的青筋是力量筑成的长城 愚公移山的精神从这里延伸 月光滋润着这宁静的夜晚 房前流水带走了所有的疲惫 我触摸的了鼾声中的祥和 还感觉了镜中白发的光芒 追忆父爱 我们也爱父亲 却和父亲爱我们不一样 我们的爱是溪流 父亲的爱是海洋 岌岌草上的露珠 又圆又亮 那是太阳给予的光芒 四月的日子 半是烂漫 半是辉煌 那是春风走过的地方 我们的欢乐 是父亲脸上的微笑 我们的痛苦 是父亲眼里深深的忧伤 我们爱可以走得很远很远 却总也走不出 父亲心灵的广场 古诗中描写父爱的诗句: 宋凌云《忆父》 吴树燕云断尺书,迢迢两地恨何如? 梦魂不惮长安远,几度乘风问起居。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北郭闲思》 山前山后是青草,尽日出门还掩门。每思骨肉在天畔,来看野翁怜子孙。 明代袁中道的《朝耕》 半夜来原田,月落天将晓。溪流涓涓鸣,今年雨水好。 前种已生苗,万事勿如早。解揠唤大儿,牵牛食露草。 唐朝诗人杨万里《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祭父赋 庚辰元月三日,为父五载忌日,家中拜祭,情感于怀,随作赋曰: 香柱擎兮,心感伤;香烟绕兮,口难言。人去兮,已五载;心念兮,似千年。方思起兮,情难禁;乍想着兮,泪不干。呼尔兮,不听尔应;哭尔兮,不闻尔言。忆往昔兮,曾经踩烂月影;思彼时兮,尝是踏破黎明。踩月影,田禾早已沐婵娟;踏黎明,衣襟还是披露霜。勤劳惯兮,整日奔波忙;憨厚成兮,一生难得安。堪惜兮,一生未曾离田园;可叹兮,积劳成疾无可挽。月阴下,全家谈论笑欢颜;生活上,时时教导不敢忘。最难忘兮,病床上声声呻吟驻肚肠;多悔恨兮,吾兄弟盹睡尔就离人间。从此后,尔吾不同道兮,细语轻风告;天地两渺茫兮,梦里寻相见。呜呼哀哉,痛矣哉,点点眼泪汇成龙江水。悲矣哉,声声呼唤传遍九天外。 4.关于父亲的诗句 在这片土地上 有走不完的山路,淌不尽的河流 田野的阡陌沉淀了太多 残留的沧桑 村口的老井、年迈的老人 赋予了你太多的希望 瓦砾上铺满的青苔 是岁月有了蹉跎,成长有了见证吧 穿越父亲的足迹 留下的除了血汗 还有那让岁月压弯了腰的古松 伫立风中,微微颤粟 你看,是残忍的风霜 紧皱了你的脸颊,雪白了你的黑发吧 这部无字的篇章 是等待着发表 还是,它在记载着您的一生 让儿孙去读? 父亲,您粗糙了双手 换取的是我们的春天啊 温暖,幸福 而我,请您原谅 因为我怕 笨拙的笔写不出您对我们的爱 父亲,您的一生 太忙了,太累了 只能把自己行走在阡陌上的岁月 编成一首诗 交给时间 让它去慢慢品读 5.国学经典中与父母的相处之道的诗句 与父母相处之道,《弟子规》里面讲得比较系统: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6.关于父爱的古诗诗句 1、田家 唐代: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白话译文 父亲在山上耕田,儿子在山下开荒。 六月的季节,田中稻谷还没有抽穗, 而官家收税仓库早已修好等待征敛。 2、百忧集行 唐代:杜甫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译文 年少之时,无忧无虑,体魄健全,精力充沛,真是朝气蓬勃。 当梨枣成熟之时,少年杜甫频频上树摘取,一日至少千回。 可又想现在由于年老力衰,行动不便,因此坐卧多而行立少。 一生不甘俯首低眉,老来却勉作笑语,迎奉主人。不禁悲从中来,忧伤满怀。 一进家门,依旧四壁空空,家无余粮,一贫如洗。老夫老妻,相对无言,满面愁倦之色。 只有痴儿幼稚无知,饥肠辘辘,对着东边的厨门,啼叫发怒要饭吃。 3、渡辽水 唐代:王建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 译文 离开咸阳,此去辽水漫漫五千里,还未出门父母就已知道此去将隔海茫茫,今生很难再次相聚。临出门时母亲又为我重新做了几件衣裳,好像怕我有去无回,万一死在路途中没有干净的衣服可以殓葬。也有征人牺牲被送回咸阳,军中长官呈请皇上让烈士本乡的人充任征戍。想想自己真是可怜,身在外时将再没有回来的日期,为此心里无限伤感,茫然驻马停在辽水之边。 4、乐边人 唐代:刘驾 在乡身亦劳,在边腹亦饱。 父兄若一处,任向边头老! 译文 在家乡要忍饿受苦辛, 在边疆能够填饱肚子才是真。 亲人如果能够在一起, 就算在边疆终老也甘心。 5、送贾讷倅眉 宋代:苏轼 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 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 试看一一龙蛇活,更听萧萧风雨哀。 便与甘棠同不剪,苍髯白甲待归来。 扩展资料 父爱的名言 1、慈父之爱子,非为报也。——淮南子 2、父爱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达芬奇 3、父亲的德行是儿子最好的遗产。——塞万提斯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父爱

弟子规中关于勤奋的诗句

1.关于勤奋的诗句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张衡 2.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3.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4.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韩愈 5.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 ——《礼记》 6.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冯梦龙 7.千淘万浪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刘禹锡 8.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1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1.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1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1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秦汉前儒家经典) 14.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民生在勤。----张少成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聃引自《老子·道德经》 16.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引自《荀子,劝学》 17.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这首诗的意思是劝人要从小努力、刻苦学习,如果年轻时不知道趁早勤奋学习,年纪大了学业无成,就会后悔读书太晚。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首诗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劝学诗》 [唐]韩愈 读书不破费,读书利万倍。 窗前读古书,灯下寻书义。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 这首诗的意思是读书不用花钱,却可以使自己学识渊博;读书还要刻苦钻研;贫穷的人读书后就以知识而富足,富有的人读书后就以书而高贵。 《书院》 [宋]刘过 力学如力耕, 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 会有岁稔时。 2.关于“勤奋”的诗句有哪些 1.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2.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3.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4.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 5.千淘万浪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6.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7.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8.花儿还有重开日,人生没有再少年。 9.一日无二晨,时间不重临。 10.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1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12.盛年不再来,岁月不待人。 词语:勤奋 拼音:qín fèn 释义:坚持不懈、积极、努力地(工作或学习) 近义词:勤勉、辛勤、勤劳 反义词:懒惰、懈怠、怠慢、怠惰、散逸、疏懒、懒散 3.有关勤奋的诗句 《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这首诗的意思是劝人要从小努力、刻苦学习,如果年轻时不知道趁早勤奋学习,年纪大了学业无成,就会后悔读书太晚。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首诗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劝学诗》 [唐]韩愈 读书不破费, 读书利万倍。 窗前读古书, 灯下寻书义。 贫者因书富, 富者因书贵。 这首诗的意思是读书不用花钱,却可以使自己学识渊博;读书还要刻苦钻研;贫穷的人读书后就以知识而富足,富有的人读书后就以书而高贵。 《书院》 [宋]刘过 力学如力耕, 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 会有岁稔时。 这首诗的意思是勤奋读书如农夫种地,勤劳懒惰自己知道;如果多读书有了知识,就等于在农业上有了大丰收。也体现了几分耕耘,几分收获。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唐·王勃 ◇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三国·魏·曹植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 ◇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晋·傅玄 ◇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晋·陆机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三国志·魏书·王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 ◇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唐·孟浩然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唐·李峤 ◇时而言,有初、中、后之分;日而言,有今、昨、明之称;身而言,有幼、壮、艾之期。--唐·刘禹锡 ◇勿谓寸阴短,既过难再获。勿谓一丝微,既绍难再白。--清·朱经 ◇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 --清·魏源 ◇莫倚儿童轻岁月,丈人曾共尔同年。--唐·窦巩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文嘉《明日歌》)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文嘉《今日诗》)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5、花儿还有重开日,人生没有再少年。 6.一日无二晨,时间不重临。 7.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8、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4.关于勤学的诗句 东晋 陶渊明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 唐 颜真卿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神童诗 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白鹿洞诗二首 唐末诗人 王贞白 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指引,周情孔思正追寻。 神童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劝学诗宋 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书院宋 刘过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宋代诗人尤袤 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 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 劝学诗 宋真宗 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 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5.关于勤奋的诗句有哪些 1.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颜真卿 2.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 3. 读书不破费, 读书利万倍。 窗前读古书, 灯下寻书义。 贫者因书富, 富者因书贵。 ——《劝学诗》 韩愈 4. 力学如力耕, 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 会有岁稔时。——《书院》 刘过 5.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长歌行》汉乐府古辞 6.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聃 《老子·道德经》 7. 懒散是一个母亲,她有一个儿子:抢劫,还有一个女儿:饥饿。 ——雨果 8. 奋斗是万物之父。 ——陶行知 9. 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好的成绩来。——华罗庚 10. 没有人会因学问而成为智者。学问或许能由勤奋得来,而机智与智慧却有懒于天赋。 ——约翰·塞尔登 勤奋 11. 拼音:[qín fèn] 12. 释义:辛勤努力 13. 近义词:奋勉、努力、勤劳、勤恳、辛劳、勤苦、用功、辛勤、立志、发愤、奋发、辛苦、发奋、勤勉、劳苦 14. 反义词:松懈、疏懒、懒散、散逸、懒惰、怠惰、懈怠、怠慢 6.关于勤的诗句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朝朝勤佛事, 莫使惹尘埃。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精于勤而荒于嬉 三更灯火五更鸣,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 劝学 (唐)孟郊 击石乃有火, 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 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已运, 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 岂能长少年。 ****************************************************** 取“勤”义的诗句—— 7.关于勤奋的诗词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况 引自《荀子,劝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秦汉前儒家经典)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一寸光阴一寸金,存金难买存光阴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

作文:弟子规课间操

我们每天第二节课下课都要做课间操。    我们排好队,踏步走到操场上去,我们各自找到老师给我们分配的点,然后整整齐齐站好准备做操。第一节操是七彩阳光。做完七彩阳光还有一操,就是弟子规,弟子规是手语操,脚大部分都不要动。做完操还要课间运动,我们四年级是跳长绳,老师把我们分成三组,第一组是参加运动会的,队长是谭兴宇,第二组男女混合组,队长是胡鑫怡,第三组全是男同学,队长是尹振涛。我是谭兴宇那队的摇绳员,老师每次都表扬我摇绳摇得好,队员们跳绳跳得棒。每回我都努力摇,我们配合得越来越好,跳绳的队员们一个接一个队员们连得像一条凤凰。到最后,我的小手都长了一个好大的水泡,虽然很痛,但是我不在乎,因为我愿意为同学们服务。   这就是我们的课间操,很丰富多彩吧!

谁有《弟子规》手语操的视频或者解说?

《弟子规》原文及解说 〈总叙〉原文: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解说: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他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 。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更应努力的学习礼、乐、射、御、书、术等六艺,各种经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学问。 -------------------------------------------------------------------------------- 〈入则孝〉原文: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解说: 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 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 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 ,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忤逆他们,让他们伤心。 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穿的是否温暖,居处是否暖和。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亲,请问身体是否安好;傍晚回来了,也一定要向父母亲问安 。外出时,先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以后,一定面见父母亲,让他们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对于所从事的事情,不随便改变 。 事情虽然很小,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禀告父母,假如任意而为,就有损于为人子女的本分,东西虽然很小,也不要背着父母,偷偷的私藏起来,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里一定十分难过 。 父母亲所喜爱的东西,当子女的都应尽力准备 齐全,父母所厌恶的,都该小心排除。万一我们的身体受到伤害,一定会给父母亲带来忧愁,我们的品格有了缺失,会让父母亲感到羞辱、没有面子。 父母亲爱护子女,子女能孝顺父母亲,那是极其天然的事,这样的孝顺又有什么困难呢?如果父母亲讨厌我们,却还能够用心尽孝,那才算得是难能可贵。一般人 总认为,父母要对子女有所付出后,子女才要有行孝的义务,这和菜市场的讨价还价有什么两样呢? 父母亲有了过失,当子女的一定要劝谏改正,而劝谏的时候,绝对不可板着面孔, 声色俱厉,脸色要温和愉悦,话语要柔顺平和。假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要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再劝谏。若父母亲仍固执不听,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亲 陷于不义,甚至放声哭泣,来恳求父母改过,即使招父母亲责打也毫无怨言、 当父母亲有了疾病,熬好的汤药,做子女的一定要先尝尝,是否太凉或太热 。不分白天或夜晚,都有应该侍奉在父母身边,不可随意离开父母太远,在父母重病时,最需要有人照顾,尤其是自己的子女能在身边陪伴,照顾起居,是父母心中最感温暖与满足的。在父母临终病重之际,为人子女的我们, 岂能因为事业忙,或没有时间,而放弃这种机会呢? 当父母不幸去世,必定要守丧三年,守丧期间,因为思念父母就常常悲伤哭泣起来,自己住的地方也改为简朴,并戒除喝酒、吃肉的生活享受。办理父母的丧事要依照礼仪,不可草率马虎,祭祀时要尽到诚意 。对待已经去逝的父母亲,要像对待父母生前一样的恭敬。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孔子说:“孩子生下来三年之久,才离开父母的怀抱,能够自己走自己吃,让父母稍稍松一口气,当子女的 ,我们在父母去逝后,为什么就不能在三年的丧期中时时刻刻想念父母,爱念父母呢?”人生在世父母与我们最亲,给我们的恩情也最重,努力学习侍奉父母的礼节, 把孝道当成一项大事业,用心经营,才能立足于天地之间。父慈子孝,不一定让我们的家富裕有钱,不一定有花园别墅可以住,但是,孝行却可以建立天然和谐的 秩序,让我们活在安和乐逸的环境中。家,如果是一个人的堡垒,孝,就是堡垒下的基石。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让我们用孝行把家固若 金汤堡垒。 《弟子规》这些规矩,看似平常无奇,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去实行,那带给父母亲的欢欣快乐。可不是有性的东西可以媲美的哟。现在我们在家庭就能培养出这么好的言行举止,将来自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 〈出则弟〉原文: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近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解说: 出则弟,说的是家中兄弟相处之道,以及如何和长辈 在一起的规矩。在这些规范中,训练小孩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人,自然容易融入团体,为大家所接纳。当哥哥姐姐的要能友爱弟妹,做弟妹的应做到 恭敬兄姐,这样兄弟姐妹就能和睦而减少冲突,父母心中就快乐。在这和睦当中就存在孝道。 把身外所用的钱财物品看轻点,少计较,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 ;讲话时不要太冲动,伤感情的话要能忍住不说,那么不必要的冲突怨恨就会消失无踪。 日常饮食起居中,有人认为孩子还小,和长辈相处在一起,不要太过要求他们,长大自然就适应了,甚至对孩子宠爱有加,把好吃好用的先给小孩享用,以致小孩认为这样是理所当然的,不知道要礼让长辈,因而误导孩子养成坏的习惯。而《弟子规》却指导我们,不要因为大人的宠爱而忽略了应从小培养礼让的美德,不管是吃东西或喝饮料,要请长辈先用;如果和长辈坐在一起,要请长辈先坐;如果和长辈走在一起,应让长辈先走。 长辈呼叫人时,自已听见了,要替长辈去传唤,如果所叫的人不在时,自己应当回来报告长辈,更能进一步请问长辈,有没有需要帮忙的事情。 称呼长辈时,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那是不礼貌的行为;在长辈面前,不要表现自己很有才能,藐视长辈。 走路时遇见长辈,要赶紧走上前去行礼问候,如果长辈没和我们说话时,就先退在一旁恭恭敬敬的站着,让长辈先走过去。如果自己是骑马的,遇到长辈就应该下马,如果乘坐车辆就应该下车,让长辈先过去,等待大约离我们百步的距离以后,自己才上马或上车。 如果长辈还站着,年幼的我们不应先坐下来,如果长辈坐着,允许我们坐下时才可以坐下。在长辈面前讲话,声音要低,但是回答的声音,低到听不清楚,那也不适当,要和颜悦色,声音要柔和清楚才好。进见长辈时走路要快点,动作表现得很礼节,等到告退时,要慢慢退出。长辈问话时,要站起回答,眼神注视长辈,不要左右移动。 对待叔叔伯伯,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恭敬,对待同族兄长,要像对待自己的胞兄一样友爱. -------------------------------------------------------------------------------- 〈谨〉原文: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解说: 为人子,早上要尽量早起,晚上要晚点睡觉,因为人生的岁月很有限,光阴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转眼就是老年人了,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宝贵的时光。 每天早上起床必须先洗脸,然后刷牙濑口,解完大小便以后把手洗干净,这样才是讲究卫生的好孩子 。 出门帽子要戴端正,穿衣服要把纽扣纽好;袜子和鞋子都要穿得贴切,鞋带要系紧 ,这样全身仪容才整齐。脱下来的帽子和衣服应当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不要随手乱丢乱放以免弄皱弄脏。穿衣服注重的是整齐清洁,不在衣服的昂贵华丽,而且要依照自己的身分穿着 ,也要配合家庭的经济状况。 对于食物不要挑剔偏食,而且要吃适当的份量,不要吃过量。我们年纪还小尚未成年 ,更不该尝试喝酒,因为喝醉了丑态百出,最容易表现出不当的言行。 走路时脚步要从容不迫,站立的姿势要端正。注意行礼时要把身子深深地躬下 ,跪拜时要恭敬尊重。 进门时不要踩到门槛,站立时要避免身子歪曲斜倚,坐着时不要双脚 展开簸箕,或者是虎琚的样子,也不要抖脚或摇臀,这样才能表现优雅怡人的姿态。 进门的时候慢慢的揭开帘子,尽量不发出声响,走路转弯时与棱角要远一点 ,保持较宽的距离,才不会碰到棱角伤了身体;拿空的器具要像拿盛满的一样小心,进到没人的屋子里,要像进到有人的屋子里一样。 做事不要匆匆忙忙,匆忙就容易出错,遇到该办的事情不要怕困难,而犹豫 退缩,也不要轻率随便而敷衍了事。容易发生打斗的场所,我们不要靠近逗留;对于邪恶怪僻的事情,不必好奇的去追问。 将要入门之前先问一下:“有人在吗”?将要走进厅堂时,先放大音量要让厅堂里的人知道 ;假使有人请问:“你是谁”,回答时要说出自己的名字,如果只说“吾”或是“我”,对方就听不清楚到底是谁。我们要使用别人的物品,必须事前对人讲清楚,如果没有得到允许就拿来用 ,那就相当于偷窃的行为。借用他人的物品用完了要立刻归还,以后遇到急用再向人借时,就不会有太多的困难。这些平常语言行为的要则,让我们即知即行,掌握自己 ,使处事更有效率,待人更为和谐,创造一个身心调和的环境。如果我们一时做不到也不必气馁,只要能清楚的辨别方向,认同圣贤的教化,肯用功夫慢慢的琢磨,就像 璞石也能慢慢地呈现出美玉来。 -------------------------------------------------------------------------------- 〈信〉原文: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解说: 凡是开口说话,首先要讲究信用,欺诈不实的言语,在社会上可以永远行得通吗?话说得多不如说的少 ,凡事实实在在,不要讲些不合实际的花言巧语,另外,奸邪巧辩的言语,脏不雅的词句及无赖之徒通俗的口气,都要切实戒除掉。 还未看到事情的真相 ,不轻易发表意见,对于事情了解的不够清楚,不轻易传播出去,觉得事情不恰当,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答应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谈吐说话要稳重而且舒畅 ,不要说得太快太急,或者说得字句模糊不清,让人听得不清楚或会错意。遇到别人谈论别人的是非好坏时,如果与已无关就不要多管闲事。 看见他人的优点行为 ,心中就升起向他看齐的好念头,虽然目前还差得很远,只要肯努力就能渐渐赶上。不论大善或小善,都要有思齐的信心和励行的勇气,小善切戒轻呼不 做,而行大善的机会来了也要及时把握,尽心尽力勉强而之。 看见他人犯了罪恶的时候 ,心里先反省自己,如果也犯同样的过错,就立刻改掉,如果没有就更加警觉不犯同样的过错。 当道德学问和才艺不如他人时 ,应该自我督促努力赶上,至于穿的衣服和吃的饮食不如他人时,可以不用担心、郁闷。 听见 别人说我的过错就生气,称赞我就高兴,这样不好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真诚有益的朋友就不敢和我们在一起。如果听到别人称赞我先自我反省,生怕自己没有这些优点 ,只是空有虚名;当听到别人批评我的过错时,心里却欢喜接受,那么正直诚实的人就越喜欢和我们亲近。 不是有心故意做错的 ,称为过错;若是明知故犯的,便是罪恶。不小心犯了过错,能勇于改正就会越改越少,渐归于无过,如果故意掩盖过错,那反而又增加一项掩饰的罪过 了。 -------------------------------------------------------------------------------- 〈泛爱众〉原文: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既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解说: 对于大众有关怀爱护的心,如同苍天与大地,绝对没有私心,不论好人、坏人、聪明、愚笨、宝贵、贫贱、种族国界都一样给予保护和承载,纯是一片仁慈之心,不为名利毫无虚假 。正是“天同覆,地同载”的大同境界。 泛爱众的人人君子,他的心中有人我一体的观念,所以肯放下滔滔私心,关怀大众 ,我们若处处学着仁厚待人,在德行上改过修养,守住人的品格,并深入学习各项才艺,相信也能做出一份番利益大众的事业。 品行高尚的人,名声自然高,人们所敬重的是德行,并不是论外貌是否出众 ;才能大的人声望自然大,人们所信服的是真才,并不是只会发表言论。 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不要自私保守;看到别人有才华,应该多加赞美肯定 ,不要因为嫉妒而贬低别人。 对富有的人态度不谄媚求荣;对贫穷的人不表现出骄傲自大的样子,不厌恶 不嫌弃亲戚老友,也不一味喜爱新人新朋友。至圣先师孔子教导我们,贫穷的人除了不谄媚迎合外,能够在道德上自得其乐更好,富有的人不但不以骄傲的心态妨碍他人 ,更要爱好礼节,恭敬大众。贫和富只是生活方式不同而已,都要学习礼节充实各项才能,发挥人我一体的仁心,才能营造一个“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幸福社会。 他人有事,忙得没有空暇,就不要找事搅乱他;对方身心很不安定,我们就不 再用闲言碎语干扰他。别人的短处绝对不要揭露出来,别人有秘密不想让人知道,我们就不要说出来。 赞美别人的善行,就等于是自己行善,因为对方知道了,就会更加勉励行善 ;宣扬别人的过恶,就等于自己作恶,如果过份的憎恶,就会招来灾祸。行善能相互劝勉,彼此都能建立良好的德行,有了过错而不相互规劝,相方都会在品行上留下缺陷 。 和人有财物上的往来,应当分辨清楚不可含糊。或者,财物只与他人应该慷慨多 布施;取用别人的财物就应少取一些;有事要托人做或有话要和人说,先问一问自己是不是喜欢,如果自己不喜欢就应立刻停止。 他人对我有恩惠,应时时想回报他;不小心和人结了怨仇,应求他人谅解,及早忘掉仇恨 ,报怨之心停留的时间越短越好,但是报答恩情的心意却要长存不忘,对待家中的待婢和仆人,本身行为要注重端正庄重不可轻浮随便,若能进一步做到仁慈、宽厚,那就更完美了 。权势可以获使人服从,虽然表面上不敢反抗,心中却不以为然。唯有以道理感化对方,才能让人心悦诚服而没有怨言。 虽然现在也很少有人用婢仆,但是上下尊卑的关系仍然处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仁德君子的泛爱众 ,多为大众着想,共同营造一个相互关怀、相互体谅的温馨社会. -------------------------------------------------------------------------------- 〈亲仁〉原文: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解说: 同样都是人,类别却不一定整齐,就一般说,跟着潮流走的俗人占了大部分,而有仁德的人却显得稀少。对于一位真正的仁者,大家自然敬畏他,仁者说话不会故意隐讳 扭曲事实,脸色态度也不会故意向人谄媚求好。能够亲近仁者,向他学习就会得到无限的好处,自己的品德自然进步,过错也跟着减少。如果不肯亲近仁者,无形中就会产生许多害处 ,小人会乘虚而入,围绕身旁,事情就会弄得一败涂地。 -------------------------------------------------------------------------------- 〈余力学文〉原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敝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解说: 对于孝、弟、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应该努力实行的本份,却不肯力行,只在学问上研究探索,这样最容易养成虚幻浮华的习性,怎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呢?相对的 ,如果只重力行,对于学问却不肯研究,就容易执著自己的看法,而无法契合真理,这也不是我们所应有的态度。 今日普遍流行诋毁圣贤的风气,怀疑古人,藐视伦常大道。尤其是基本的孝道 ,近几年来,更被视为隘板落伍,大家虽有心改革社会乱象,也动用大批的人力物力倡导,终因伦常观念被大家忘失太久了,使得社会秩序无法整顿起来。孔子曾指出 :“立志、自立、立仁的君子要广博的研究各种学问,然后用礼节来约束言行,这样一个具有知识和礼节的君子,他的言行就不至于太离谱了。”《弟子规》把礼的内容 具体化,只要循着《弟子规》来实践,兼学各种经典和生活知识,就能拥有高远的智慧和实践的勇气,智勇双全的人,必然不会偏离正道,正道就是直路,很快便能到达目标 。 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都要实实在在的做到 。读书时正在读这一段,就不要想到别段,这段还未读完读通,不要因为没有兴趣,失去了好奇心,就跳到另一段,而东翻西阅,不肯定下心来,按步就班的读完。读书时要有规范 ,读一本书或一门功课,要有比较宽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为时间有多余,就等期限快到了才开始读,一急之下反而耽误事情,所以一规化好就要赶紧用功。 遇到滞塞难通的地方,更要专心研究,只要功夫到了,自然就能通达了解,这正是所谓书读千遍 ,其意自现。有疑问的地方,经反复思考,还不能了解的话,就用笔把问题记下来,向有关的师长请教,一定要得到正确的答案才可放过。 书房要整理得简单清洁,四周墙壁保持干净,书桌清洁干净,所用的笔和砚台要摆放端正 ,在砚台上磨墨,如果墨条磨扁了,就是存心不端正,写字若随便不公正,就是心里先有了病,排列经典图书,要安放在固定的地方,读完以后立刻归还原处,即使发生紧急的事也要 先收拾整齐以后才能离开。遇到书本有残缺损坏时,应立刻补好保持完整,你爱书,书爱你,自有一份恭敬在其中,一份恭敬就有一份收获,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收获。 如果不是传输圣贤道理的书籍,一概摒除一旁不要理它,因为书里面不正当的事理会蒙蔽我们 的聪明智慧,会败坏我们纯正的志向。 不要自以为是而狂妄自大,也不要自甘堕落而放弃自己,圣贤的境界的虽高 ,但只要按步就班,循序渐进,人人都可到达。处在蒙昧年幼之时,若采要正正当当的教材,配合优良的环境,来培养学习,就能造就圣贤。《弟子规》所讲的道理,正是圣人的 训诲,从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及余力学文着手,在日常生活中的伦常做起,经家庭扩及到学校、社会,最能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所以这本书应该认真的反复读诵 ,深入内心,当成个人反省的镜子至行为的指针。

山西省新绛县弟子规手语操如何做

你编一个就行了

弟子规的家规

整篇弟子规 可视为家规。其中关于家庭伦理的有: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出 则 弟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的作者简介

钱文忠,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复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编纂委员会委员。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我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起,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20世纪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师从著名印度学家A.Wezler教授、著名佛教学家L.Schmithausen教授、著名伊朗学家R.E.Emmerick教授,主修印度学,副修藏学和伊朗学。 钱文忠的著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天竺与佛陀》、《国故新知》、《人文桃花源》、《玄奘西游记》、《巴利文讲稿》、《钱文忠内外学》、《医圣李时珍》、《汶川集》(合著)、《钱文忠解读<三字经>》、《我的老师季羡林之学生时代》、《钱文忠说即墨》、《戊子草》、《班墨传奇》、《传统的再生》、《乙丑草》、《风化的传统基石》、《颤栗的道德底线》等。译作有:《梵语基础读本》(续补)、《绘画与表演》(合译)、《唐代密宗》、《道、学、政》。另有资料编集与古籍整理十余种,发表各类文章近三百篇。

百家讲坛: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的txt全集下载地址

已发送。

百家讲坛之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视频, 谁有啊?跪求啊,谢谢了!

第一讲 规矩的作用 《弟子规》是继《三字经》之后,儒家思想启蒙教育的又一重要读本。《弟子规》告诉孩子们,按照圣人孔子的儒家思想,应该遵守哪些规矩。那么对于学习了众多知识与技能的现代年轻人来说,懂得规矩的重要性又在哪里呢?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1}圣人:指儒家创始人孔子。 {2}训:教导,教诲。 {3}悌:指弟弟服从兄长。 {4}谨:出言慎重,寡言。 {5}信:诚信。 {6}文:文化知识或文献典籍,泛指一切学问。 《弟子规》是一本只有一千来字的小册子,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思想,都包含在《弟子规》中,它们有明确的行为规范。那么这些行为规范,对于现代人会有什么作用呢?《弟子规》为什么会引起众多现代人的重视?《弟子规》的作者是谁?成书于哪个年代?其中都有哪些严格的规定?又是什么原因,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弟子规》呢? 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弟子规》。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弟子规》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与《百家讲坛》讲过的《论语》、《庄子》、《老子》相比,《弟子规》是无法算作可以供奉在庙堂之中的经典之作的。哪怕跟《三字经》相比,《弟子规》从历史悠久的角度也没得比。《三字经》出现在南宋,至今有七八百年历史,而《弟子规》什么时候才出现的呢?是在清朝康熙年间。所以,在动辄上千年历史的中国古籍当中,《弟子规》连小弟弟都排不上。 《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生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生卒年不详。一般认为这位李夫子是公元1662年出生,公元1722年去世,换句话说,活了六十岁。但是,也有人说,他活了八十三岁。前后相差二十三年,这充分说明当时社会对他就没有什么明确的记载。如果是个大人物,史书上不仅会详细地记载着他的出生年月日,而且还有他的生辰八字。李夫子终其一生,获得的最高学位是秀才,此后再也没有高中过,举人没考取过,进士更跟他没关系,更别说什么状元、榜眼、探花了,这些都跟他没关系。 在当时,一个秀才能干什么?教书啊!秀才不是举人,举人老爷有的时候可以当官,进士也可以当官。唯有秀才只能教书,还教不了什么好书,也当不了什么书院的山长,只能开个私塾。 这位李先生为什么写得出《弟子规》?那是因为他毕生研究《大学》、《中庸》,虽然李夫子学位不高、学历不高,但是,有的时候好多科举不成功的人恰恰学有所成,这位李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科举道路上,他是一个失败者,但是,在研究《大学》、《中庸》的领域里,他却颇有建树,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学者。后来,他创办了一所学校,叫敦复斋,起一个斋号讲学。李先生讲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听课,久而久之,他就被人尊称为李夫子。所以,我们称李先生是清朝早期杰出的教育家和学者,这一点是不为过的,这个称号他也是当得起的。 后来,这位老夫子根据传统对蒙童的规范方面的要求,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书实践,写成了一本教育孩子、启蒙孩子的书,叫《训蒙文》。训者,教训也;蒙者,启蒙也。 当然,这位老夫子还有好多研究“四书”的作品,而且他在研究《大学》、《中庸》这样的著作之余,还坚持写诗。也许是特别喜欢水仙花的缘故,他曾经写了上百首歌颂水仙花的诗歌,后来结集为《水仙百咏》。现在,这本书在全国两个地方藏着,一个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另一个是他的家乡山西省图书馆。 那么,在他那么多的著作里面,哪部作品流传最广呢?不用说,就是《训蒙文》。 既然李毓秀先生是《弟子规》的作者,又为什么说在他留下的众多著作里,流传最广的是《训蒙文》呢?如果说《训蒙文》和《弟子规》是同一部书,那么《训蒙文》是怎样变成《弟子规》的呢? 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训蒙文》,那么《训蒙文》后来怎么会叫做《弟子规》的呢? 那是因为后来有一个学者在《训蒙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并把书名改为《弟子规》。从此之后,这本书在一些私塾里面开始广泛流行。如此说来,这个人该算是《弟子规》的大功臣了。 有意思的是,大家现在到书店里买的《弟子规》有几十种版本,虽然原著都是李毓秀,但修订者居然有两个人,一个叫贾有仁,一个叫贾存仁,两个名字仅一字之差。现在几乎一半版本说《弟子规》是贾有仁校订的,还有一半版本说是贾存仁校订的。孰对孰错,我想应该是贾存仁,至于这里面的考据就不用说了,太复杂,应该是贾存仁先生校订的。 一部并不古老,作者和修订者又不是鼎鼎大名的《弟子规》,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呢?这当然是由这本书本身决定的。 《弟子规》是从《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开始的,讲的正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四个字:孝、悌、仁、爱。《弟子规》是按照三字一句的押韵形式写成的,毋庸置疑,这一点肯定是学习《三字经》。《弟子规》全文仅仅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对孩子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弟子规》的文字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朴实无华,说理透彻,循循善诱,内容又来自于中国传统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所以影响非常之大。从清朝中晚期开始,这本书就成为广泛流传的儿童读本和启蒙读物,几乎可以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相媲美。 这样的一部书,正是我们今天迫切需要的,用来教育孩子、使之形成良好行为规范的传统教材。那么,对这样一位先贤,我们怎能不怀抱一种感恩之情,怎能不去好好地诵读他的作品呢? 《弟子规》是二三百年前,在私塾教育中对孩子们行为规范的一种要求,而现代教育与私塾教育完全不同,社会变了,教育制度变了,孩子们也变了,但是为什么说,《弟子规》是今天迫切需要的,用来教育孩子的好教材呢? 从哪里开始讲《弟子规》呢?我想讲一个故事开始我们对《弟子规》的学习。 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北京平谷区金海湖派出所。这个派出所有一位非常优秀的所长,叫耿国艳。耿所长在平谷区当了二十多年警察,平时特别关注辖区内发生的青少年案件,但他觉得仅仅靠日常的这些治安管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就在业余时间主动承担起给辖区十几所中小学讲课的任务。他去讲什么课?讲法治课。有一天晚上,耿所长在值班的时候,也不知道从哪里扽(d n)了一本古书来,打开一看,突然发现,自己在上法治课时绞尽脑汁想总结出来的话,全都在这部书里。这是一部什么书呢?它就是《弟子规》。 从此以后,耿所长就开始尝试着讲《弟子规》。这一讲不得了,每次听课的人数,少则七八百,多则一两千。时间久了,耿所长发现,很多家长也陪着孩子静静地坐在下面听他讲《弟子规》。有一天,耿所长讲课中随口吟诵了一两句《弟子规》中的话,结果发现全场几百个孩子都跟着他朗诵起来。从此之后,耿所长意识到,对那些因为不懂规矩而造成的过错、违法、犯罪行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他们从小养成一种守规矩、守规范、懂道理的习惯。后来,他就越来越有意识地在辖区内的法治课和道德规范课上用《弟子规》做教材。不久,他发现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众所周知,一个社会,如果人民道德水平高,行为规范好,这个社会的矛盾和犯罪就会减少,生活就会更加和谐。当金海湖派出所的耿所长,开始用《弟子规》对辖区内的居民和孩子们进行道德教育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这些意想不到的效果,都是什么呢? 在他辖区的金海湖畔有一个村庄叫中心村,中心村里面有两位街坊常年闹矛盾,而且这个矛盾历史悠久,平均每年要大打出手七八次。屡次调解,屡次处罚,但依然没有效果。 有一次,耿所长又去调解,调解到最后,随口说了句:“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句话出自《弟子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但凡是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要相互关爱。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片大地上,何必为了一点小事,彼此反目成仇呢?耿所长没想到,就这十二个字,四句话,彻底解决了他辖区之内一个老大难:一对街坊多年不能解决的问题。从此往后,这对街坊成了模范街坊,相互关爱,再也没有打过架,再也没有闹到派出所来。 还有一件事,有一次耿所长到学校讲《弟子规》,讲完《弟子规》后他对孩子们说,你们知不知道,一个人去世以后,通过其骨骸,我一眼就能分辨出其生前的性别。孩子们当然很惊讶,这怎么能看出来?他说:我告诉大家,白颜色的是男的,灰颜色比较暗淡的是做了妈妈的女性的,因为妈妈把自己的营养给了孩子,所以妈妈的骨头是比较灰淡的。讲完以后,他回到派出所,过了一两天,突然收到了一封信,写信的是学校里一个娇宠无比的女孩,她在信中说道:“所长叔叔,您讲的《弟子规》,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突然意识到,我对妈妈说话的时候,都是‘你":妈妈,你给我倒杯水;妈妈,你给我点零花钱;妈妈,你给我去买张游戏卡。听完您的讲课后,我突然发现,我用‘您"来称呼妈妈了。我再也没有用命令的语气去跟妈妈说话,我突然觉得应该用一种商量的语气,一种请求的语气去和妈妈说话。因为您讲的《弟子规》感动了我。”这个女孩子后来成了这所学校最优秀的学生。 通过这些事例,我们只想告诉大家一件事情,我们要不要读《弟子规》?我想答案已经非常清楚了。 也许大家会感到好奇,小小的《弟子规》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作用?现在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是很多家长最关心的,一个被娇宠惯了的小姑娘,为什么学习了《弟子规》之后,就开始懂得感念父母之恩了呢? 我们发现,日常生活中我们做家长的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和身体健康,但是我们忽略了什么呢?让步了什么呢?说到底,我们不重视的和我们让步的恰恰是孩子的规矩。孩子在社会上成长,最终要步入社会,遵循社会的规矩,那么这个孩子从小是否讲规矩、懂规矩呢? 我的孩子在出生前,我父亲就天天合不拢嘴,因为他知道自己要做爷爷了,这是一个辈分的提升,是很重要的。那两天,他笑得很灿烂,我从小到大很难看到我爸爸的笑脸,现在才知道,我爸爸原来会笑的。有一次,我实在看不过他太高兴的样子,就跟他说:老爷子,您别高兴得太早。老爷子说:为什么不高兴啊?我说:等您有了孙子,您可别以为您是爷爷;等您有了孙子,很可能您就是“孙子”,而孙子就是“爷爷”了。后来的事实是,我小时候不能做的事情,我儿子都能做;我小时候做错的事情,我父亲当时都要教训我一顿,教训不听,还要弄两下,但现在是我儿子在做,我父亲就满脸堆笑,说:可爱啊,乖啊,这孩子怎么这么能干,这么聪明等。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现在家庭结构改变了,目前的独生子女有一亿多,一个孩子从小最起码有六个大人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我们往往会注意孩子读书有没有超过别人?今天怎么考九十九分?为什么不考一百分?孩子的身体是不是好啊?各种营养有没有跟上?但是我们忽略的恰恰是孩子懂不懂规矩、守不守规矩,用一句大白话来讲,懂不懂礼貌,懂不懂怎么做人,懂不懂怎么待人接物。孩子应该从小养成懂规矩、守规矩的良好习惯,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礼仪规范接触社会,进入社会,乃至为社会服务。如果我们现在束手无策,或者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怎么办?那么,只有按照我们一贯的思路,按照我们人类的共同经验:当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办法和一条更好的路径时,我们就要回过头去,回到先民的智慧当中去,回到我们的传统当中去,看看我们的先民留下了什么遗产给我们,看看我们的先民的那些智慧,今天是否依然能够继承。 《弟子规》毫无疑问就是我们先民留下的文化遗产,就是我们培养孩子尊重规矩、遵守规矩、在社会公认的规范下健康成长的良好资源。这位派出所的耿所长,非常值得我们尊敬,他就是在当代社会活用《弟子规》的典范。 近年来,《弟子规》在全国各地都得到重视,许多企业招进很多学历很高文凭很硬的大学生,可是后来发现这些大学生知识没问题,技能也没问题,就是不怎么懂规矩,不怎么守规矩。那么,你怎么能指望这样的人来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呢?于是,选择《弟子规》进行员工培训,这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它的有效性,已经被许多成功经验所证明。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年轻人如果不懂规矩,将会遇到许多麻烦和困难,那么《弟子规》里面,究竟为年轻人规定了哪些行为规范?一本二三百年前的小册子,为什么对现代社会的人还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呢? 在读《弟子规》之前,我首先给大家推荐一种熟读《弟子规》的方法。每天背上四到六句,或者八句。这样的话,一周我们就可以背四十多句。到了周末,再把前面背的四十多句重新温习一遍,这就是古人讲的温书。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弟子规》开篇的八句是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八句出自《论语·学而》,接着从孔夫子的话讲起。 什么叫弟子?弟子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指年幼的孩子叫弟子,儿童和少年都可以算弟子;还有一层意思,指学生。这两层意思在《弟子规》里面都有。但是以前大多指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强调规矩要从小养成。作者首先声明:“弟子规,圣人训。”意思是说:《弟子规》这部书里面的道理,并不是我独创的,而是圣人传下来。那么圣人是谁呢?孔圣人,孔夫子。这八句的意思很清楚:孩子,我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爱兄长,说话要恭敬、谨慎、诚信,要博爱大众,亲近仁义的学说,亲近有道德的人。这样去努力实践,假如你还觉得有多余的体力、有多余的能力、有多余的时间,那么再去读其他的书,再去讲求其他的学问。学文在这里,并不仅仅是学文字,也不仅仅是学文学,这个学文,泛指一切学问。中国的传统,把做人的大原则和大规矩,放在第一位,要求孩子首先树立一个观念,要做一个有原则的人,一个符合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准则的人,这个是最重要的。 有的人,也许没有读过书,也许不识字,但是,这不妨碍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我们中国历来是把基本的道德规范准则放在知识之前,这是第一位的。我们一直认为,只有当一个人在道德规范准则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他的知识才越多越好。否则,一个坏人知识越多,他的危害性就越大。《大西洋底来的人》里面有个博士叫舒拔,他是一位科学天才,非常有才华,但是天天想的居然是如何毁灭人类,摧毁地球。然而,我们今天实际上把孩子的学习知识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忽略了孩子为人处世的规范和准则。这一点,是非常不妥当的,今天我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频频出现让人担忧的局面,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把次序颠倒了。 《弟子规》的总叙,不仅是以孔子和《论语》里面的话为依据,讲述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实际上还有个作用,那就是它是整部《弟子规》的纲领。我们马上就会看到,整部《弟子规》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个字,恰恰分成八个部分。哪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叙,就是刚才讲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八句。 第二部分讲“入则孝”。 第三部分讲“出则悌”。 第四部分讲“谨”。 第五部分讲“信”。 第六部分讲“泛爱众”。 第七部分讲“亲仁”。 第八部分讲“余力学文”。 可见古人在写一部书的时候,是如何地用心思,如何地考虑周详,哪怕是一部对孩子启蒙用的书,也要考虑到结构方面、层次方面,根据儒家根本典籍《论语》做到了层层安排,环环相扣,相互呼应。我想,也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弟子规》拥有超强的生命力。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弟子规》的第一部分,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入则孝”。“入则孝”除了作为孩子对自己父母长辈的一种敬爱,一种感恩,一种行为准则以外,它还有哪些教育功能,还能培养孩子们哪些社会规范?请大家听下一讲。

请推荐一些讲解国学基础的著作? (如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四书五经等经典的讲解)

与他人也让他一人

为什么钱文忠说完全按照三字经、弟子规培养出来的孩子,90%到社会上都是吃亏的。。

还有孝道文化,越是底层出身的儿童越不要教孩子这些,儿童洗脑术驯化术当然会吃亏了

弟子规谁研究的比较好

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讲的较好,影响力较大的有两位,一位是蔡礼旭,一位是钱文忠。蔡礼旭,1973年出生于台湾,毕业于师范教育和信息专业,曾任小学教师,课余从事儿童经典教学。在教学相长中,有感于圣贤教育为人生首要教育,遂辞去公职,远赴澳洲净宗学院研习传统文化,并师承儒学耆老徐醒民老师学习儒学,专精研修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2005年流通了关于弟子规的光盘:《细讲弟子规——幸福人生讲座》,共41集,2007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了实体书《细讲弟子规》。钱文忠,祖籍江苏省无锡市。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我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起,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上世纪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师从著名印度学家A.Wezler教授、著名佛教学家L.Schmithausen教授、著名伊朗学家R.E.Emmerick教授,主修印度学,副修藏学和伊朗学,1996年,受人引荐,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任教。现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纂委员会委员。2010年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了《钱文忠解读〈弟子规〉》,共22集,并随后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成书。

读完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的第二篇的感悟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总序  张爱玲说,于千万年之中,在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就赶上了……读《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这本书,给我的就是“刚好赶上”的这种感觉。虽说《弟子规》是一本启蒙读物,不过我要是在孩提时代就已经读过的话,恐怕不会有多么深刻的见解,甚至于会因为半知半解而浅尝辄止,错过经典。诚然,在适当的年龄读相应的书籍也是很重要的。  以本人为例,相信现在很多学生跟我一样,特别是理工类的学生,对文学经典几乎没有一点嗅觉,更别说文言文类的读本了,平常肯定也没怎么读过这类书籍,读了也会是一知半解,很少会联想到现实当中,产生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本书作者钱文忠先生风趣幽默,以全新的视角,借助大量故事和案例,融入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为我们解读《弟子规》这一经典,使其所表达的思想更加浅显易懂,耐人寻味。  本书按照《弟子规》总序的顺序为我们见解弟子规,分别详细的讲解“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这七个部分。百善孝为先,读弟子规,我觉得关于孝,我还是做的不错的,几乎每两天就给家里打一次电话,跟爸爸妈妈聊聊身边的人和发生的事,常常报喜不报忧,怕他们会过多担心我,我希望他们过得开心幸福。在读这部分时,常常不觉眼睛会涩涩的,觉得自己的父母很平凡但却很伟大,老爸虽然会去小赌,但为人老实,勤奋,很爱我们,常常跟我说,“我努力赚钱,你也要努力读书哦”。老妈每次吃饭都会把最好的夹给我们,虽然啰嗦,却是满满的爱意,每次打电话,都会跟我说“别太省了,多吃点好吃的”,而我常常会回答“放心啦,你们在家才别太省,您儿子在学校生活的很好,一点都不省”。对他们的爱,我从不吝啬表达,虽然对于一个男孩子来说,这着实会有点矫情,但我无所谓,因为我要让他们感受到,他们儿子也是爱他们的。记得高中时每次回校前我都会给我妈妈和奶奶一个拥抱,记得去年帮老爸买了部手机后我在锁屏界面上写了“爸,我爱你”四个字。诚然,有一些方面我还是做的不够好的,不过我会努力去做好,我知道《弟子规》教我们的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我们实实在在去做到,因为说容易,做不易,对父母的爱,有些人很难启齿而我比较喜欢直率点的表达方式。  《弟子规》几乎囊括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事情,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大到为人处世,小到行走站立,无论社会家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虽然有些部分已经不合时宜,当从中引申出来的思想精髓还是值得我们继承发扬的。  最后,以《弟子规》中,我最喜欢的一句很美的话作为结尾,“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为什么钱文忠说完全按照三字经,弟子规标准培养出来的孩子,90%到社会上都是会吃亏的。。

现在纯洁的老总没那么多,喜欢听好话

弟子规(闵子骞谏父)的故事

   周朝时候,有个孝子,叫做闵子骞。他是孔子的学生。生他的母亲,早已过世了,他的父亲娶了一个后妻,生了两个儿子。那个后母很厌恶闵子骞,冬天的时候,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了棉絮做的衣裳,给闵子骞穿的衣裳却是只装着芦花的。   有一天,他的父亲叫闵子骞推车子出外。可是因为衣裳单薄,身体寒冷,一个不小心,不觉失掉了车上驾马引轴的皮带子。他的父亲起初以为儿子太粗心很生气,就用鞭子打他。鞭子把衣服抽破了,露出全是不保暖的芦花,才知道大儿子是穿了芦花的缘故。回家后,再摸摸另外两个孩子的衣服,却是暖和的棉花。父亲的心里明白了,是后母虐待了闵子骞,一气之下,就要赶走后母。   这时闵子骞 跪下来衰求父亲,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母亲在家,只有孩儿一人受冻,如果母亲走了,家里就有三个孩子要受寒。这两句话感动了父亲,留下了后母,也使后母知道反省改过,而变成了慈母!  

弟子规(闵子骞谏父)的故事

闵子骞谏父:周朝时候,有个孝子,叫做闵子骞。他是孔子的学生。生他的母亲,早已过世了。他的父亲娶了一个后妻,生了两个儿子。那个后母很厌恶闵损,冬天的时候,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了棉絮做的衣裳,给闵损穿的衣裳却是只装着芦花的。有一天,他的父亲叫闵子骞推车子出外。可是因为衣裳单薄,身体寒冷,一个不小心,不觉失掉了车上驾马引轴的皮带子。他的父亲起初以为儿子太粗心很生气,就用鞭子打他。鞭子把衣服抽破了,露出全是不保暖的芦花,才知道大儿子是穿了芦花的缘故。回家后,再摸摸另外两个孩子的衣服,却是暖和的棉花。父亲的心里明白了,是后母虐待了闵子骞,一气之下,就要赶走后母。这时闵子骞跪下来衰求父亲,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母亲在家,只有孩儿一人受冻,如果母亲走了,家里就有三个孩子要受寒。这两句话感动了父亲,留下了后母,也使后母知道反省改过,而变成了慈母。闵子骞的孝行是发自天性的,不管父母对他是疼爱或是憎恶,他始终都是用心尽孝的,安顿了一家人的心,让一家人世间各安其分,因而保全了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所以孔子在教学时,还特别称赞闵子骞说:“真是难能可贵的孝子啊!”扩展资料闵子骞(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鲁国(现鱼台县大闵村)人,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他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骞少时为后母虐待,冬天,后母以芦花衣损,以棉絮已所生二子。子骞寒冷不禁,父不知情,反斥之为惰,笞之,见衣绽处芦花飞出,复查后母之子皆厚絮,愧忿之极,欲出后母。子骞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其父这才饶恕了后妻。从此以后,继母对待子骞如同己子,全家和睦。后人把这一故事称为“单衣顺亲”和“鞭打芦花”。有诗赞曰: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闵子骞崇尚节俭,鲁国要扩建新库房,争取他的意见时,他批评说:“原来的库房就很好,为什么再劳民伤财去改造?”孔子赞成他的意见,赞扬说:“这个人平时不乱说,讲出话来就非常正确。”季桓子想聘请他当费邑宰,管理费地。开始时闵子骞不同意,对来人说:“好好给我辞去这个职务,如果再来,我就离开此地到汶上去(暗指离鲁奔齐)。”可是后来经孔子劝说,还是任了费宰,并把家迁到东蒙之阳,村名闵子庄(今闵家寨)。他治理费地很有成绩,但看不惯季氏行为,最后毅然辞职。由此可以看出闵子骞刚正不阿的品格、闵子骞曾随孔子去列国游学,病卒于长清县内。闵子骞葬于何地尚无确址,但他儿子闵沃盈葬在闵家寨却是人所共知。因此,闵家寨闵子祠成为海内闵氏续谱处和祭祀处。其面积约有二十余亩,曾十一次重修,有碑碣百余通。正阳门三间,上悬乾隆皇帝手书“笃圣祠”三个金光大字,今尚有遗址。参考资料:孝哉闵子骞鞭打芦花车牛返村_百度百科闵子骞传说_百度百科闵子—百度百科

求儿童国学启蒙专辑视频,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弟子规》、《老子》、

  呵呵,这些内容有些不是儿童启蒙用的,比如《论语》老子的《道德经》,这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经书之一。  其他几个都是儿童启蒙教育,但是有区别的。《弟子规》讲了儒家具体的教育理念和言行礼仪。《三字经》主要讲了儒家的学习内容和顺序,其实儒家和道家是相通的,道家高于儒家,其思想本源都是《易经》。《千字文》是非常有内涵的启蒙读物了,能够解读的非常少,其中涉及到了天文地理,历史神话,其中有非常深刻的意义。《百家姓》也是非常好的启蒙读物,而等孩子长大后,对每一个姓氏的渊源的学习和解读,才是最重要的,那是老祖宗给后人留下来追本溯源的宝贝(*-*)  以上下理清一下这些经典的内容和主次。下面谈一下学习方法。  其实这些经典中都是有非常深刻的内涵的,而对于儿童,我建议主要是让其坚持朗诵,知道背诵的滚瓜烂熟就好,不要强求理解,这些内涵是需要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逐渐体悟和消化的,表面上的解读,孩子时听不懂的,需要他经历。当然,家长要尽量创造一个实践传统文化的氛围,不能让孩子学习了,在家了和社会上感受不到所学的内涵。。。。。。  最后讲一下,这些经典现在最迫切的是需要成人学习,现代国内教育对国学的比重太少了,所谓的语文,那就是很肤浅的了,和国学经书和经典相去十万八千里也不止 呵呵,只有国学能够改变社会道德和人文环境,加油吧!

让孩子学习《弟子规》《三字经》,到底对孩子有没有用?

可以作为文言文启蒙多阅读总是没错的

《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全文朗读带拼音可打印完整版有吗?

应该可以找到的,这类东西,有专门的网站,也有很多网友的空间里啊博客里啊,发的人很多,自己搜搜吧。

《三字经》和《弟子规》适合孩子的启蒙教育吗?

寓教于乐,是我教育孩子的基本思想。我喜欢在孩子玩的时候在旁边给她念诗,不是强迫她学,我就像一个背景音乐一样,不停的重复,也不打扰她玩,但是一般两天以后,我说前几个字她都会接上后面的字。她自己也会很开心的和我显摆,大声的喊她会的诗,很有成就感,很开心。

弟子规中孝敬父母的句子是什么?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弟子规中关于孝敬父母的句子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浅论弟子规中孝道文化的现代意义论文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根本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孝道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如何敬养父母、如何处理父母的过错、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如何给父母办丧礼、如何给父母守丧、祭祀父母先祖、继承父母先祖的意志、立身扬名以显父母先祖等多方面内容。自近代以来,人们开始对传统孝道进行反思,包括对出生是父母的恩赐、子女应当服从父母以及许多礼节形式上的反思,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今日,社会形势又有变化,人们对孝道的认识也产生新的含义,开始有选择地继承并发展传统孝道文化。孝,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根本价值观念,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一方面,我们自古以来就有着重视人伦关系的观念,以家庭为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以壮大家族、光宗耀祖为价值追求,孝可以说是这一系列关系和秩序的规范的总称。另一方面,人们又将孝看作道德和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要素,是实现其他许多道德和价值(如仁、义、礼、忠、信等)的前提条件,因而受到格外的强调。孝既有着丰富的内涵,又有着长期的实践。孝道文化的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许多变迁的。孝道的内涵在基本形成以后,直到近代以前,虽然有所变化,但总体还可说是相当稳定的。近代以来,传统孝道文化则经历了剧烈的冲击,社会现实既产生巨大的变化,人们对孝的观念态度和实际行为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时至今日,社会稳定已久,人们对孝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发展。我们既已经历了这么多,就应该认识到,摈弃该摈弃的,继承该继承的,创造该创造的,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传统孝道文化对今天的价值。

浅论《弟子规》中孝道文化的现代意义

浅论《弟子规》中孝道文化的现代意义如下:《弟子规》中的孝道文化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它不仅可以启迪人们在生活中如何尽孝,更可以培养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以下是浅论《弟子规》中孝道文化的现代意义。1.培养良好习惯《弟子规》教育人们要“孝者,所以事君也”,提倡孝敬家长和爱护家庭,这是对于长期形成良好的家庭观念和习惯至关重要。2.倡导社会责任孝道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它强调的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责任关系,让人们意识到在家庭之外还应该有更广泛、更深层次的社会责任。3.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尊师重道和孝敬长辈是《弟子规》中重要的内容,这一理念至今仍然被广泛传承和应用。通过学习《弟子规》中的孝道文化,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国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弟子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作,是中华孝道文化的重要支撑。学习和传承弟子规对于提升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4.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孝道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促进家庭和睦、人际关系融洽。从孝敬父母,到孝敬长辈,到关心他人,都需要人们具备一定的孝道精神。5.增强社会凝聚力孝道文化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社会凝聚力。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通过普及和传承《弟子规》,可以更好地发挥孝道文化的积极作用。总之,《弟子规》中的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良好的家庭习惯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急求小学三年级校本课程《弟子规》教学设计

《弟子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诵读《弟子规》感悟古典诗文中的做人道理;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教学重点:采用各种方法诵读《弟子规》,演译《弟子规》,领悟《弟子规》的内涵。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教学过程:一、 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的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你们知道的经典性的诗文有哪些呢?(出示课件:《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弟子规》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图片)今天我们学习《弟子规.》你们猜猜"弟子规"是讲什么的呢?二、自由诵读、整体感悟。1、 读一读,想一想,《弟子规》主要的内容有哪些?是什么意思?(板书:孝、涕、谨、信、爱、仁、学文。)2、 背一背,唱一唱。原文是怎样介绍这些内容的?3、 学生或读、或背、或唱、或演。4、 提示:在这些内容中,作者为什么把"学文"放在后面呢?难道学习文化知识不重要吗?二、 交流方法 展示成果。1、 同学们运用了那些方法学习《弟子规》?(随机板书:唱、诵、舞、讲、画、演)2、 请自由组合,一起商量商量,准备表演。3、 学生交流、准备。4、展示成果:要求:(1)告诉大家,展示的形式;(2)选择这个内容的理由;(3)其他同学观看是虚心学习。表演(老师相机评价,点拨,)5、小结:我们班同学真是多才多艺,学习方法很巧妙,很有趣。例如:把其中的一段话改编成一个小品,唱拍手歌;画一幅画;编舞蹈等等。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用上这些有趣的方法,还可以创造更多的新方法,使我们的学习更加有趣。同学们欣赏了古腔古韵的《弟子规》,有什么感想和启发吗?帮助学生总结:(1) 学会做人;(2)促进语文学习;(3)取其精华、取其糟粕。三、 课堂拓展 深化认识。1、 老师推荐名句:(课件显示)(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4)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5)吾日三醒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学生带读,然后齐读。3、老师介绍:古代的"忠""孝""仁""义"等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被人们所推崇。湖北有一个退休工作人员编写了一本新《家训》受到家长、老师以及同学们的喜爱。课件显示:羊有跪乳之恩,鸭有反哺之情,孝也!蜜蜂职责分明,大雁飞行有序,礼也!鸡非定时不鸣,燕飞春社不至,信也!鹿得草而寻群,蚁得食而报众,义也!蜘蛛结网而食,鹦鹉学舌而语,智也!诸物本无知,却具天性美德,人为万物之灵,立身处世,岂肯愧对于物?4、 最后老师给大家一些寄语:(课件显示)忠心献给祖国,孝心献给父母,爱心献给社会,诚心献给伙伴,上进心留给自己。1、 总结:同学们,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化,经历历史风雨的洗礼,仍然流传至今,必然有它存在的原因。同学们在以后的课外阅读中,多接触一些古诗文,并且做到学以致用、古为今用。那样,不仅会获得无穷的乐趣,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一定会像《弟子规》最后几句所说的"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板书: 走进《弟子规》孝、悌、谨、信、爱、仁、学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弟子规快板台词

弟子规快板台词   大家知道弟子规快板台词是怎样的吗?下面是我整理的`弟子规快板台词,欢迎阅读参考。    弟子规快板台词   甲:青青的山,绿绿的草,祖国山河多美好。   乙:华夏文明千千载,扬名世界一一摆。   丙:从华山到泰山,名山大川万万千。   丁:从南疆到大漠,条条大河匆匆过。   合: 《弟子规》, 放光芒,祖国文化多辉煌。   经典教导指方向,人人都学《弟子规》,做人楷模好榜样。   甲: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人不闲 勿视搅 人不安 勿话搅,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既是善 人知之 愈死勉,扬人短 既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乙: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稀,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丙: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丁:宽为限 紧用功 功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甲: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乙: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丙:非圣书 屏不视 蔽聪明 坏心志   丁: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训致   甲:说一千,道一万,句句祖国来称赞,   合:爱国志,代代传,中华民族记璀璨。   书声朗朗颂诗文,传统美德世代存。   经典诵读伴我行,千古美文入心房。   从小诵读古诗文,立志铸我民族魂。   从小诵读古诗文,立志铸我民、族、魂。 ;

弟子规里,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横批是什么

不知你这个要表达什么

读道德经,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的总体读后感

1、部分内容具有时代局限性。部分关于礼仪、伦理的内容与现代社会无法匹配,或者说在现代社会里无法实行。2、三字经和弟子规等蒙学读本至今也是非常适合幼儿学习的,不过本身毕竟是古代蒙学读物,可见现代人特别是成年人对其各种推崇其实是不太合理的。也可见现代人处在知识的荒漠中,连古人幼儿园读物都吹捧至此。3、论语与道德经特别是道德经由于历史版本过多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使现代人理解产生了极大的困难。4、论语是指导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准则。更贴近日常与人接触交流的生活。随着阅历的丰富,对其理解也将不断加深。5、道德经是对世界本源的探究,更玄妙一些,也更难理解。

国学经典诵读《弟子规》全文是什么?

弟子规全文 〈总 叙〉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入则孝〉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出则弟〉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近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谨〉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信〉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泛爱众〉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扬人恶 既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亲仁〉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余力学文〉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非圣书 屏勿视 敝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陈大惠的传统文化论坛是教育了很多人,但他也有它的弊端,讲弟子规可以,念佛就违背社会道德了

不管怎样,我们家是受益的!

国学经典诵读《弟子规》全文

【总 序】dì zǐ guī shèng rén xùn shǒu xiào tì cì jǐn xìn弟 子 规 ,圣 人 训, 首 孝 悌, 次 谨 信。fàn ài zhòng ér qīn rén yǒu yú lì zé xué wén泛 爱 众, 而 亲 仁, 有 余 力, 则 学 文。入则孝rù zé xiào【入则孝】fù mǔ hū yìng wù huǎn fù mǔ mìng xíng wù lǎn父 母 呼 ,应 勿 缓 ,父 母 命 ,行 勿 懒。fù mǔ jiào xū jìng tīng fù mǔ zé xū shun chéng父 母 教, 须 敬 听, 父 母 责 ,须 顺 承。dōng zé wēn xià zé qìng chén zé xǐng hūn zé dìng冬 则 温, 夏 则 凊, 晨 则 省, 昏 则 定。chū bì gào fǎn bì miàn jū yǒu cháng yè wú biàn出 必 告, 反 必 面, 居 有 常, 业 无 变。shì suī xiǎo wù shàn wéi gǒu shàn wéi zǐ dào kuī事 虽 小, 勿 擅 为 ,苟 擅 为 ,子 道 亏。wù suī xiǎo wù sī cáng gǒu sī cáng qīn xīn shāng物 虽 小 ,勿 私 藏 ,苟 私 藏, 亲 心 伤。qīn suǒ hào lì wèi jù qīn suǒ wù jǐn wèi qù亲 所 好, 力 为 具 ,亲 所 恶 ,谨 为 去。shēn yǒu shāng yí qīn yōu dé yǒu shāng yí qīn xiū身 有 伤, 贻 亲 忧 ,德 有 伤 ,贻 亲 羞。qīn ài wǒ xiào hé nán qīn zēng wǒ xiào fāng xián亲 爱 我 ,孝 何 难 ,亲 憎 我, 孝 方 贤。qīn yǒu guò jiàn shǐ gēng yí wú sè róu wú shēng亲 有 过 ,谏 使 更 ,怡 吾 色,柔 吾 声。jiàn bú rù yuè fù jiàn háo qì suí tà wú yuàn谏 不 入 ,悦 复 谏 ,号 泣 随, 挞 无 怨。qīn yǒu jí yào xiān cháng zhòu yè shì bù lí chuáng亲 有 疾, 药 先 尝 ,昼 夜 侍 ,不 离 床。sāng sān nián cháng bēi yè jū chù biàn jiǔ ròu jué丧 三 年 ,常 悲 咽, 居 处 变 ,酒 肉 绝。sāng jìn lǐ jì jìn chéng shì sǐ zhě rú shì shēng丧 尽 礼, 祭 尽 诚, 事 死 者, 如 事 生。出则悌chū zé tì【出 则 悌】xiōng dào yǒu dì dào gōng xiōng dì mù xiào zài zhōng兄 道 友,弟 道 恭, 兄 弟 睦 ,孝 在 中cái wù qīng yuàn hé shēng yán yǔ rěn fèn zì mǐn财 物 轻, 怨 何 生, 言 语 忍,忿 自 泯huò yǐn shí huò zuò zǒu zhǎng zhě xiān yòu zhě hòu或 饮 食,或 坐 走, 长 者 先 ,幼 者 后zhǎng hū rén jí dài jiào rén bù zài jǐ jí dào长 呼 人,即 代 叫, 人 不 在,己 即 到chēng zūn zhǎng wù hū míng duì zūn zhǎng wù xiàn néng称 尊 长,勿 呼 名, 对 尊 长, 勿 见 能lù yù zhǎng jí qū yī zhǎng wú yán tuì gōng lì路 遇 长,疾 趋 揖 ,长 无 言, 退 恭 立qí xià mǎ chéng xià jū guò yóu dài bǎi bù yú骑 下 马,乘 下 车 ,过 犹 待 ,百 步 余zhǎng zhě lì yòu wù zuò zhǎng zhě zuò mìng nǎi zuò长 者 立,幼 勿 坐 ,长 者 坐 ,命 乃 坐zūn zhǎng qián shēng yào dī dī bù wén què fēi yí尊 长 前,声 要 低 ,低 不 闻, 却 非 宜jìn bì qū tuì bì chí wèn qǐ duì shì wù yí进 必 趋,退 必 迟, 问 起 对, 视 勿 移shì zhū fù rú shì fù shì zhū xiōng rú shì xiōng事 诸 父,如 事 父 ,事 诸 兄 ,如 事 兄谨jǐn【谨】zhāo qǐ zǎo yè mián chí lǎo yì zhì xī cǐ shí朝 起 早 ,夜 眠 迟, 老 易 至 ,惜 此 时chén bì guàn jiān shù kǒu biàn niào huí zhé jìng shǒu晨 必 盥 ,兼 漱 口, 便 溺 回 ,辄 净 手guān bì zhèng niǔ bì jié wà yǔ lǚ jù jǐn qiè冠 必 正 ,纽 必 结, 袜 与 履, 俱 紧 切zhì guān fú yǒu ding wèi wù luàn dùn zhì wū huì置 冠 服 ,有 定 位 ,勿 乱 顿, 致 污 秽yī guì jié bú guì huá shàng xún fèn xià chèng jiā衣 贵 洁, 不 贵 华 ,上 循 分, 下 称 家duì yǐn shí wù jiǎn zé shí shì kě wù guò zé对 饮 食 ,勿 拣 择, 食 适 可, 勿 过 则nián fāng shào wù yǐn jiǔ yǐn jiǔ zuì zuì wéi chǒu年 方 少, 勿 饮 酒 ,饮 酒 醉, 最 为 丑bù cōng róng lì duān zhèng yī shēn yuán bài gōng jìng步 从 容 ,立 端 正 ,揖 深 圆, 拜 恭 敬wù jiàn yù wù bǒ yǐ wù jī jù wù yáo bì勿 践 阈 ,勿 跛 倚 ,勿 箕 踞 ,勿 摇 髀huǎn jiē lián wù yǒu shēng kuān zhuǎn wān wù chù léng缓 揭 帘 ,勿 有 声, 宽 转 弯 ,勿 触 棱zhí xū qì rú zhí yíng rù xū shì rú yǒu rén执 虚 器 ,如 执 盈 ,入 虚 室 ,如 有 人shì wù máng máng duō cuò wù wèi nán wù qīng lüè事 勿 忙, 忙 多 错, 勿 畏 难, 勿 轻 略dòu nào chǎng jué wù jìn xié pì shì jué wù wèn斗 闹 场, 绝 勿 近,邪 僻 事, 绝 勿 问jiāng rù mén wèn shú cún jiāng shàng táng shēng bì yáng将 入 门 ,问 孰 存 ,将 上 堂 ,声 必 扬rén wèn shuí duì yǐ míng wú yǔ wǒ bù fēn míng人 问 谁 ,对 以 名 ,吾 与 我 ,不 分 明yòng rén wù xū míng qiú tǎng bù wèn jí wéi tōu用 人 物, 须 明 求 ,倘 不 问, 即 为 偷jiè rén wù jí shí huán hòu yǒu jí jiè bù nán借 人 物, 及 时 还 ,后 有 急 ,借 不 难信xìn【信】fán chū yán xìn wéi xiān zhà yǔ wàng xī kě yān凡 出 言 ,信 为 先, 诈 与 妄 ,奚 可 焉huà shuō duō bù rú shǎo wéi qí shì wù nìng qiǎo话 说 多,不 如 少 ,惟 其 是, 勿 佞 巧jiān qiǎo yǔ huì wū cí shì jǐng qì qiè jiè zhī奸 巧 语, 秽 污 词 ,市 井 气 ,切 戒 之jiàn wèi zhēn wù qīng yán zhī wèi dì wù qīng chuán见 未 真, 勿 轻 言 ,知 未 的 ,勿 轻 传shì fēi yí wù qīng nuò gǒu qīng nuò jìn tuì cuò事 非 宜, 勿 轻 诺, 苟 轻 诺 ,进 退 错fán dào zì zhòng qiě shū wù jí jí wù mó hū凡 道 字, 重 且 舒, 勿 急 疾 ,勿 模 糊bǐ shuō cháng cǐ shuō duǎn bù guān jǐ mò xián guǎn彼 说 长 ,此 说 短 ,不 关 己 ,莫 闲 管jiàn rén shàn jí sī qí zòng qù yuǎn yǐ jiàn jī见 人 善, 即 思 齐 ,纵 去 远 ,以 渐 跻jiàn rén è jí nèi xǐng yǒu zé gǎi wú jiā jǐng见 人 恶 ,即 内 省, 有 则 改, 无 加 警wéi dé xué wéi cái yì bù rú rén dāng zì lì唯 德 学 ,唯 才 艺, 不 如 人 ,当 自 砺ruò yī fú ruò yǐn shí bù rú rén wù shēng qī若 衣 服, 若 饮 食, 不 如 人 ,勿 生 戚wén guò nù wén yù lè sǔn yǒu lái yì yǒu què闻 过 怒 ,闻 誉 乐 ,损 友 来 ,益 友 却wén yù kǒng wén guò xīn zhí liàng shì jiàn xiāng qīn闻 誉 恐 ,闻 过 欣 ,直 谅 士 ,渐 相 亲wú xīn fēi míng wéi cuò yǒu xīn fēi míng wéi è无 心 非, 名 为 错, 有 心 非, 名 为 恶guò néng gǎi guī yú wú tǎng yǎn shì zēng yì gū过 能 改 ,归 于 无 ,倘 掩 饰, 增 一 辜泛爱众fàn ài zhòng【泛 爱 众】fán shì rén jiē xū ài tiān tong fù dì tong zài凡 是 人, 皆 须 爱, 天 同 覆 ,地 同 载xìng gāo zhě míng zì gāo rén suǒ zhòng fēi mào gāo行 高 者 ,名 自 高, 人 所 重 ,非 貌 高cái dà zhě wàng zì dà rén suǒ fú fēi yán dà才 大 者, 望 自 大, 人 所 服 ,非 言 大jǐ yǒu néng wù zì sī rén suǒ néng wù qīng zī己 有 能, 勿 自 私, 人 所 能 ,勿 轻 訾wù chǎn fù wù jiāo pín wù yàn gù wù xǐ xīn勿 谄 富, 勿 骄 贫 ,勿 厌 故, 勿 喜 新rén bù xián wù shì jiǎo rén bù ān wù huà rǎo人 不 闲 ,勿 事 搅 ,人 不 安 ,勿 话 扰rén yǒu duǎn qiè mò jiē rén yǒu sī qiè mò shuō人 有 短, 切 莫 揭 ,人 有 私, 切 莫 说dào rén shàn jí shì shàn rén zhī zhī yù sī miǎn道 人 善 ,即 是 善,人 知 之 ,愈 思 勉yang rén è jì shì è jí zhī shèn huò qiě zuò扬 人 恶 ,即 是 恶 ,疾 之 甚 ,祸 且 作shàn xiāng quàn dé jiē jiàn guò bù guī dào liǎng kuī善 相 劝 ,德 皆 建 ,过 不 规, 道 两 亏fán qǔ yǔ guì fēn xiǎo yǔ yí duō qǔ yí shǎo凡 取 与 ,贵 分 晓 ,与 宜 多 ,取 宜 少jiāng jiā rén xiān wèn jǐ jǐ bú yù jí sù yǐ将 加 人, 先 问 己, 己 不 欲 ,即 速 已ēn yù bào yuàn yù wàng bào yuàn duǎn bào ēn cháng恩 欲 报 ,怨 欲 忘,报 怨 短, 报 恩 长dài bì pú shēn guì duān suī guì duān cí ér kuān待 婢 仆, 身 贵 端 ,虽 贵 端 ,慈 而 宽shì fú rén xīn bù rán lǐ fú rén fāng wú yán势 服 人 ,心 不 然 ,理 服 人 ,方 无 言亲仁qīn rén【亲 仁】tong shì rén lèi bù qí liú sú zhòng rén zhě xī同 是 人 ,类 不 齐 ,流 俗 众 ,仁 者 希guǒ rén zhě rén duō wèi yán bú huì sè bú mèi果 仁 者 ,人 多 畏 ,言 不 讳 ,色 不 媚néng qīn rén wú xiàn hǎo dé rì jìn guò rì shǎo能 亲 仁, 无 限 好, 德 日 进 ,过 日 少bù qīn rén wú xiàn hài xiǎo rén jìn bǎi shì huài不 亲 仁, 无 限 害 ,小 人 进 ,百 事 坏余力学文yú lì xué wén【 余 力 学 文】bú lì xíng dàn xué wén zhǎng fú huá chéng hé rén不 力 行, 但 学 文 ,长 浮 华 ,成 何 人dàn lì xíng bù xué wén rèn jǐ jiàn mèi lǐ zhēn但 力 行, 不 学 文, 任 己 见, 昧 理 真dú shū fǎ yǒu sān dào xīn yǎn kǒu xìn jiē yào读 书 法 ,有 三 到, 心 眼 口 ,信 皆 要fāng dú cǐ wù mù bǐ cǐ wèi zhōng bǐ wù qǐ方 读 此,勿 慕 彼 ,此 未 终 ,彼 勿 起kuān wéi xiàn jǐn yòng gōng gōng fū dào zhì sè tōng宽 为 限, 紧 用 功, 工 夫 到, 滞 塞 通xīn yǒu yí suí zhá jì jiù rén wèn qiú què yì心 有 疑 ,随 札 记, 就 人 问 ,求 确 义fang shì qīng qiáng bì jìng jī àn jié bǐ yàn zhèng房 室 清 ,墙 壁 净 ,几 案 洁 ,笔 砚 正mò mó piān xīn bù duān zì bú jìng xīn xiān bìng墨 磨 偏 ,心 不 端 ,字 不 敬 ,心 先 病liè diǎn jí yǒu ding chù dú kàn bì huán yuán chù列 典 籍, 有 定 处 ,读 看 毕 ,还 原 处suī yǒu jí juàn shù qí yǒu quē huài jiù bǔ zhī虽 有 急 ,卷 束 齐, 有 缺 坏 ,就 补 之fēi shèng shū bǐng wù shì bì cōng míng huài xīn zhì非 圣 书, 屏 勿 视, 敝 聪 明, 坏 心 志wù zì bào wù zì qì shèng yǔ xián kě xùn zhì勿 自 暴, 勿 自 弃, 圣 与 贤 ,可 驯 致

读儒家弟子规,道家太上感应篇,佛家十善业道经讲集,这是修道的根本。

你到底是想修道还是想成佛`?我比较崇拜儒家和道家,佛讲的根本一点兴趣都没有`

用什么音乐来配《弟子规》朗诵?

summer、the rain 、菊次郎的夏天。。。。。。

求一个关于弟子规的相声

1 奇志 侯耀华的《父与子》侯:跟大伙诉诉我这一肚子苦水儿,人家说:你还有不高兴的事?您可不知道,现在大人的事好办,就这孩子的事着急。 您说我们小时候,大人给交了学费,知道念书去,现在这孩子,整个儿是咱雇一人给咱念书去。我说的这是实话,你别不往心里去。你看我们那孩子,今年刚十岁,营养药就吃了不知有多少。刚十岁,现在长得跟我一般高。人家说了:我要刮了胡子就是他,他要是长了胡子就是我。智商还行,智商,有的时候啊,偶尔老师也表扬一回。那不前两天嘛,老师说,让拿一个词儿啊,讲故事。刚学一个“等候一生”,我们孩子讲这故事太好了。我们孩子说有一个耍猴的,耍这猴,训练好了的,天天拿这猴挣钱。结果这猴有一天没看住,跑了。绕世界找这猴啊,找不着啊。最后他在哪儿丢的,弄一个凳在那儿等着。大伙说:别找了,再弄一只小的训练训练吧。不行。有知识的人说了:人生只要定好了一目标,你就默默地在这儿“等猴一生”。老师也鼓掌,老师也夸我们孩子。神童!都说我们孩子神童,这不,我是孩子他父亲,他们都管我叫神父。 我们这孩子中午十二点放学,十二点半没有一回到家的,晚上每天都让老师给留到9点钟以后才能回来。您看这不,一点了,还没到家。 (奇志上场) 侯:回来了? 奇:哼哼。。 侯:您看我们这孩子。我们这神童回来了。过来。。过过过过来。 奇:不打我? 侯:我不打你,不打你,这不2006年了吗?咱们改章程,说服教育,来来来来,往前往前,您瞧这模样!知道几点了吗? 奇:知道 侯:为什么又回来晚了? 奇:犯错误了 侯:甭说,上课不好好听讲? 奇:不是 侯:没完成作业? 奇:不是 侯:又跟同学打架了? 奇:没有 侯:那干嘛来着? 奇:就犯了点儿小错误 侯:小错误,什么?说! 奇:我下课以后,我组织了几个同学,把老师扣到教室里了。我得问问他,什么什么我是班里倒数第一名。 侯:这我不是替我们孩子争,这我们不是替我们孩子争,我们孩子知道进步了,他知道问问老师,为什么我们是倒数第一名。 跟大伙说,为什么咱们是倒数第一名? 奇:老师说了,上学期考试倒数第一名的,今年他转学了。 侯:问题是这事是家长会的事,我没去开家长会去,他怎么就会出事了 奇:您不能开家长会 侯:我怎么就?我是你爸爸,我怎么就不能开家长会去呢? 奇:按说呢,你一开家长会周围邻居有意见 侯:有什么意见? 奇:回来以后,准是半夜狼嚎,男女混合双打,整个海淀区都能听得见,邻居打110说咱们家半夜鸡叫 侯:那我不是为你好吗?再说了,哎,那家长会我没去了,谁去的? 奇:我怕您工作太忙 侯:知道有点孝心 奇:我花五十块钱,到劳务市场请一个替身儿。 侯:我就呐了闷了,这劳务市场上还有长得跟我一样的吗? 奇:嘿嘿嘿,爸爸,我们同学都说了,您这模样好找。 侯:怎么呢? 奇:动物园里的猩猩拔了毛就是您! 侯:好!今儿咱不说了,咱说说昨天,昨天为什么老师把你留下了? 奇:昨天老师让我填个表。 侯:对,问的你的岁数。 奇:嗯。 侯:你怎么?这小聪明你都有,填个表,他不会填了,不会填了。岁数不知道,怎么回事,说! 奇:这能怪我? 侯:怎么不怪你啊?岁数多大不知道? 奇:怪我?怪我?每次带着我去洗桑拿,你跟人家说我八岁。 侯:对,八岁以下不收钱! 奇:那我去夜总会,你怎么说我十七呢? 侯:废话,门口一牌子你没看见啊?十六岁以下不能进夜总会。问题是老师问你多大,你得实话实说啊。 奇:我是实话实说了。我说,老师,你是问我进夜总会的岁数还是洗桑拿的岁数?洗桑拿我八岁,进夜总会我十七! 侯:那你跟大伙说说,昨天,老师为什么把你留下了。 奇:昨天,老师问个问题, 侯:对,问一问题,就问一问题, 奇:你说能问这问题吗? 侯:怎么呢? 奇:他问西安事变的两个关键人物是谁。 侯:你怎么说的? 奇:我说张学友、郭富城。又打 侯:臭不要脸,当着这些人还这么说呢,那西安事变两个重要的人物,那是张学友、郭富城吗? 奇:那您说是谁? 侯:一个侯耀文,一个石富宽。 奇:我说爸爸哎,我们老师说了,有其父必有其子。 侯:那是夸我哪? 奇:夸您哪??什么侯耀文石富宽,人家老师说的是杨虎城、张学良。 侯:是那俩人?我没弄清楚,那你跟大伙说说,人家老师让你造句,那真相大白你是怎么给造的?你说 奇:我没错,你非说 侯:你怎么,你说,你跟大伙说说,你让大伙给裁判裁判,我要错了,待会我给你检讨 奇:我就说真相大白造句,我就说我们隔壁白叔叔,有两个儿子,叫大白和小白,有一天我们看见了小白,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你长得真像大白呀” 奇:又打 侯:不要脸你。您看我这点儿钱花的。 奇:老打。 侯:您还别说,就这样不行吧,有时候作个文什么的还凑合 奇:凑合?老师说不及格 侯:写个假日你都写不好啊? 奇:不及格! 侯:你说这假日你有多丰富的内容,你比方说吧,对,我一想起这我就生气,还有就是去这酒吧,一个礼拜我在那儿碰见你3回 奇:不对 侯:怎么呢? 奇:我看见你4回。 侯:可能那是我喝多点儿 奇:我就写的假日,我去酒吧呀, 侯:问题我不是告诉你了吗?这酒吧,你别写酒吧,你写酒吧那老师能让你及格吗?你给它酒吧改成书吧。 奇:是写成书吧了,还是给我不及格。 侯:你就念念给大伙听听 奇:我说:假日我来到了书吧。 侯:多好听 奇:我首先连干了三本书,我又觉得不过瘾,把剩下的书我全扫倒了。 侯:后来呢? 奇:就在这关键的时候,我看见了我的爸爸走过来,他扶着墙,晃着身子对我说,哥们儿,这房子晃晃悠悠的,有点儿闹地震了吧?我跟他说:哥们儿,看着面熟。 侯:我瞧他也认识 奇:这不是闹地震了, 侯:这是? 奇:这是闹海啸呢, 侯:不要紧,咱们接着念书 奇:接着读书 侯:螃蟹一呀 奇:爪八个,两头尖啊,这么大个儿。。 奇:又打 侯:不要脸。 侯:您说我这俩钱儿花的,这是孩子吗?那天腆着脸还告诉我:爸我会做诗了 奇:是会做诗了。 侯:你做诗,靠谁呀,靠你呀,那也是受我的影响 侯:前些日子,我来一个河南的朋友,完了后来,我怕人家找不着我,在家我给他留一条,我写的唐诗:洛阳朋友如相问,就说我在东来顺。来,把你做那诗也给大伙念念。 我写了一首诗叫做,在我心中 侯:好, 奇:我朗诵 侯:朗诵 侯:趁着明白 奇:啊! 侯:你等会儿,这啊,是写好诗的全都带“啊”,前头一“啊”,后头就怎么都顺了。念 奇:啊!在我心中 侯:好 奇:爸爸最凶 侯:废话,那是亲爹。 奇:没有知识,不懂装懂 侯:我小时侯不家穷吗? 奇:考试不及格,打得人鼻青脸肿。 侯:恨铁不成钢。 奇:我有一个美好的愿望 侯:说一说 奇:天天好好学习,永远不停 侯:好! 奇:换个爸爸,行不行? 侯: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