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

阅读 / 问答 / 标签

费尔巴哈幸福论伦理学主要观点

  费尔巴哈继承、发展了古希腊和17、18世纪英、法幸福论伦理思想传统,建立了一个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完整的幸福论伦理思想体系。  费尔巴哈反对宗教超自然主义和康德、黑格尔等人的理性主义道德理论,强调现实生活的幸福和对人的爱。他认为人的本质就是感性欲望,而人的基本欲望就是追求幸福,意志只有在追求幸福的意义上才是自由的,它服从追求幸福的必然性,追求幸福的欲望也就是“绝对命令”,是一切道德行为藉以表现的自然基础。费尔巴哈把幸福看作是道德的目的、内容和原则。他指出,善就是与人对於幸福的追求相适应的东西,恶就是和这种追求相反的东西。在他看来,幸福就是某一生物的健康、正常的或安乐的状态,生命本身就是幸福。他认为,幸福是德行的前提,没有幸福就没有德行,如果没有条件取得幸福,也就没有条件维持道德;如果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要性。他强调,生活的基础也就是道德的基础,凡是成为生活规则的东西,同时也应当成为道德的规则,如果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就可能失去道德上的必要性。  费尔巴哈把追求幸福的道德看作健康的、与人的本性和人生相一致的东西,认为人的第一个责任就是使自己幸福,就是自爱,道德必须立足於利己主义的原则。但是,他反对那种恶的、残忍的、冷酷无情的利己主义,主张善的、富有同情心的、合乎人情的利己主义,即合理利己主义。他认为,人是社会的人,只有在人与人的关系,我与你的关系中,才能有道德,道德实际上就是同别人发生的关系。在他看来,人性不只创造了单方面对幸福的追求,而且也创造了双方面和多方面对幸福的追求,自我独立存在的道德是无内容的虚构,如果不同时满足他人对幸福的追求,自我对幸福的追求本身是不可能得到满足的;在使自己幸福的同时,又使别人得到同样的幸福,这就是道德;真正的自爱是在对别人的爱中得到自己的满足。他还指出,在社会的交往中,本人的利己主义的满足也就是别人的利己主义的满足,正如性爱的幸福是相互的一样,生产者与消费者、买者与卖者之间的幸福也是相互的,正义同样是相互联系著的双方共同的幸福。因此,他强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对人以爱,并试图把这种道德推广到家庭、集团、社会、民族和国家,实现他所谓的“普遍的利己主义”,即最高级的利己主义。  在费尔巴哈看来,这种合理利己主义道德同良心、义务是一致的,认为良心只是自己的幸福和他人的幸福之间的“仲介物”,是“他人幸福的代理者”或“在我自身中的他我”,而纯洁的良心就是使自己幸福也使他人得到幸福;意识到他人的苦难而加强了的同情心,是道德的最坚实可靠的保证。因此,他强调人不仅应对自己尽义务,也应对他人,包括家庭、社会、民族和祖国尽义务,只有把对自己的义务看作是对他人的直接义务,才有道德意义和价值,并且只有无条件地以他人的幸福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的人,才是善的和有道德的人。  但是,费尔巴哈所说的人并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上的人,除了理想化了的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其他什麼人的关系。因此他的伦理思想虽然包含著个别带有历史唯物主义萌芽的命题,但从整体上说不过是“完全适合於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爱的宗教”,在一定程度上起著掩饰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调和阶级斗争的消极作用。

3..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在《手稿》中的地位和作用。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在《手稿》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下:费尔巴哈是对马克思的思想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哲学家,这种影响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并在《手稿》结束的写作中表达了对费尔巴哈的“崇高敬意和爱戴”。然而,《手稿》后马克思在《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便立即对费尔巴哈展开正面批判。但是深入考察就会发现,黑格尔是站在费尔巴哈后面影响马克思《手稿》时期思想形成的深层逻辑。对马克思《手稿》时期的三大重要概念。即异化劳动、类哲学和感性的深入研究能够说明这一点。马克思在批判继承黑格尔的精神异化和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基础上,积极吸收前人关于“异化”思想的合理内核,从经济学的角度创立了劳动异化理论,是马克思青年时期的重要理论成果。异化概念的发展:1、黑格尔的异化。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指出国家是最高的伦理实体,包含了抽象化和道德,具有具体的普遍性。黑格尔尤为重视国家的作用,认为国家是上帝在地上的行走,国家的产生弥补了市民社会的缺陷。市民社会主要是指具有特殊性的、相互独立的、不具有同一性的个体之间相互联结而构成的,而且个体之间是机械的联系而非有机的,是为了满足个人利益而不得不和他人发生关系的联系,这样一来,个体的自私性和趋利性发挥到极致将导致社会严重的两极分化。2、费尔巴哈的异化。黑格尔的异化是其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内核的又一理论表现,而费尔巴哈则在其人本唯物主义思想体系下,开辟了另一条思维路径,探讨了宗教与人的本质的异化。他认为宗教中的上帝只不过是人们意识创造出来的超自然力量。并且这种力量反过来凌驾于人自身的力量,给人的思想捆上精神枷锁。正如马克思所说“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劳动异化的费尔巴哈的“异化”

费尔巴哈从人本唯物主义出发,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异化观,把异化概念运用于人的本质考察,认为异化的主体是感性存在的人,理性、意志、感情是人的本质,认为宗教中的上帝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是人的本质异化的产物,是思维的异化,他的贡献在于他致力于把哲学从虚幻的精神境界中拉到了活生生的现实的人间。正如马克思所说“费尔巴哈是从宗教的自我异化,从世界于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基础这一事实出发的,他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接着马克思就开始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他认为宗教异化的根源在于世俗基础的分裂即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对立,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异化”理论,“政治异化”是指世俗生活分裂为政治生活与市民生活,人异化分裂为“公民”与“私人”,“法人”与“市民”,政治国家是市民社会的异化。“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的世界观,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颠倒的世界”。马克思最后得出了“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结论,开始向唯物主义转变。由上述结论可以推出“政治异化”也是由“市民社会异化”所决定的,马克思开始对“市民社会”进行解剖,不断追溯“政治异化”的根源,因此转向对经济领域的理论研究,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指出“钱是从人异化出来的人的劳动和存在的本质;这个外在本质却统治了人,人却向它膜拜”。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经济事实出发指出了国民经济学的矛盾即“经济异化”。国民经济学是当时德国人对英国人和法国人称作政治经济学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采用的概念。德国人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国家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和手段来管理、影响、限制和安排工业、商业和手工业,从而使人民获得最大福利的科学。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国民出现了私有财产,而财产是人类劳动的产物,现在却成了私有的,只是在少数人手中被占有,而作为劳动者对自己财产的占有少得可怜甚至没有,所以马克思开始对人类的劳动本身着手分析“经济异化”,认为私有财产出现的根源在于人类劳动的异化。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_浅议《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教育思想

  摘 要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教育思想包括人的本质理论和实践性的教育思想。人的本质理论的教育思想强调人的主体性、人的社会性以及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它揭示了教育的人本理念。实践性的教育思想强调实践是检验教育思想的标准,是教育理想实现的必要手段。当前,我们不仅需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关键词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教育思想 人的本质理论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A Study of "Thesis on Feuerbach" in Education   CAI Yanqiu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s,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2)   AbstractWhen referring to the problem of education in "Theses on Feuerbach", Marx always focused on the core of human nature and practical education system. Theory of human nature emphasizes the educational ideas of human subjectivity, social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freedom and so on. It reveals a people-oriented educatio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emphasized practical education is the sole criterion for testing truth. And practice is a necessary means to achieve the ideal of education.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not only do we need to emphasize the leading rol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dominant position, but also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social practice.   Key words"Thesis on Feuerbach"; educational thought; human nature      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逐渐多元,《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实践性的观点对当代教育有现实指导意义。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现象,我们需要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在《提纲》中的教育思想。   1 马克思教育思想的核心:人的本质理论   人的本质理论揭示了教育的人本理念。   首先,马克思的教育思想强调人的主体性。人――作为高级的智慧的动物,自然无比重视教育的力量。在学习生涯中,良好的学习效果正作为标准尺度测量着我们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态度。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动地主宰着教育对象的学习认知方式与行为,从而间接决定了学习的程度与效果。“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物质生活表面风光、精神生活内心彷徨,急剧转型的当今高校,倘若再没有人性化、人文化的教育来战胜自身的不安和外界的诱惑,被教育者者如何静心静气、埋头苦干来抵制学习的漫长性与思考性?良好的教育成果建立在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肯定之上,多了几分深情相拥、依偎取暖的教育人本理念之美。   其次,马克思的教育思想强调人的社会性。马克思在《提纲》中反对“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他以实践为基础,把人与环境的关系概括为: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   再者,马克思的教育思想强调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在人的本质理论的论述中,马克思始终显现着他对人类的理想状态,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向往,并将其作为自己教育思想的目标。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所造成的人的片面、畸形的发展是由社会分工的片面发展所造成的,我们也可以明显地体会到,马克思特别重视人类教育的发展,其“最终目的就是希望教育可以帮人摆脱分工所带来的人的片面发展,培养人的各种能力,实现人类在社会关系中的全面自由发展。”①   2 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基础:实践性   《提纲》以实践的观点为一条主线,直接或间接地论述了关于教育的许多根本性的问题。马克思把实践观点应用于认识论和历史观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观点。   首先,实践是检验教育思想的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具有不同于一般的认识过程的特点,必须充分发挥主体与客体的积极性,必须处理好教育环境、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关系。”②教学过程不等同于一般的认识过程,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只有当教学理论符合教学规律时,教学实践才有可能成功,学生才可能获得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在学习的实践中学会学习,得到发展。   其次,实践是教育理想实现的必要手段。古人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理想的实现过程的妙不可言,一览无余;因此达到的教育成果豁然开朗,跃然纸上。马克思教育思想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离不开实践。正如马克思在《提纲》中所说的那样,“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且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③在实现教育理想的过程中,人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既教育他人也教育自己,在教育他人的过程中发展、提升自己,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   3 马克思教育思想的时代要求   在当前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市场持续低迷的形势下,社会竞争残酷,学生心理压力大,他们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但一部分独生子女养尊处优,从小物质生活丰富,长辈过度宠爱,因而难以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需求,难以融入社会这个大集体中。   一方面,人的本质理论要求我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观是人的本质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兴起,过去教师所采用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已经逐渐被淘汰,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启发式教育方式变成主流。同时,要把学生看作有主观能动性的、进行实践活动的人,通过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的实践活动,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另一方面,实践的观点要求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光有理论的指导,而没有实践是无法通过成功的彼岸的。有句广告词说得好,“如果没有联想,世界将会怎样?”我们可以推论,如果中国的教育环境不允许学生联想,不提倡学生自我选择,不鼓励学生积极实践创造,那么,我们的学生将缺乏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将缺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甚至被彻底被奴化,教育最后只能成为一潭平静的死水。   总之,重温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其中蕴涵的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实践性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理论和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注释   ①②宋丽丽,王玉丹.论马克思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   ③李爱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

如何理解费尔巴哈合理的利己主义

一种从个人利益出发,企图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结合起来的资产阶级利己主义伦理学说。产生于18、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主要代表是法国的C.A.爱尔维修和德国的L.费尔巴哈。合理利己主义从抽象人性论出发,认为趋乐避苦、自爱自保是人的本性,利己心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合乎道德的。人在自己的行为中,能够遵循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因此,不能放弃利己主义,而是要使人们“合理地”理解自己的利益。合理利己主义反对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对立起来,认为追求自己的利益本身就包含着社会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而任何为他人利益的活动,实际上也是从利己出发的。人们只要按照这种“合理”理解的自己利益去组织社会,个人利益就可以和社会公共利益协调起来。照合理利己主义的观点,现实生活中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不协调,是不良的封建制度造成的,新的资本主义制度将使两者统一起来,人人可以合乎道德地追求个人利益。合理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理论武器,在历史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存在着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对抗,这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解决的。所以,合理利己主义归根结底是对剥削关系的一种美化,是为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由在于

【答案】:B,C,D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即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其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物质生产实践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BCD。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故选项A错误。

如何理解《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改变世界”

马克思的“改变世界”可以作这样的诠释:“世界”需要“改变”,是因为“世界”有“问题”。把马克思的理论与德国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资产阶级的经济 学、其他的种种社会主义学说进行比较分析,考察他们对待“问题”的差异,可以让我们更加全面和准确地理解“改变世界”的具体内涵。马克思的“改变世界”的 理论,是“彰显”而不是掩盖现存世界中的“问题”的理论,是关注人们的世俗生活、经济生活、特别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中的“问题”的理论,是主张通过无产 阶级的革命行动根本变革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从而实现对资本主义的根本否定的理论。

费尔巴哈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路希维德·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是三本书还是一本书?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著作。《路希维德-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恩格斯著作。“费尔巴哈论”是哲学教学课件。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原题《关于费尔巴哈》,旧译《费尔巴哈论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马克思生前未发表。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即: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1888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二、费尔巴哈论,是哲学教学课件,教学内容为恩格斯的《路希维德-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费尔巴哈论的作者是谁

《费尔巴哈论》的作者是恩格斯。这部著作写于1886年初,最初刊登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杂志《新时代》1886年第4期和第5期。1888年又以单行本的形式在斯图加特出版。恩格斯专门为之写了序言,并在该书附录中第一次发表了马克思的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费尔巴哈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它是恩格斯晚年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书中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社会历史条件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作了科学的论述。其次,恩格斯在完成以上理论工作的过程中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为我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对后世的哲学理论研究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本书的正文部分共有四章和一个结束语。恩格斯以史为线索,把逻辑和历史统一起来。第一章首先分析黑格尔哲学不仅指出了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解剖了他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而且也分析了其哲学的解体原因和过程。

费尔巴哈论的作者是谁

《费尔巴哈论》的作者是恩格斯。这部著作写于1886年初,最初刊登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杂志《新时代》1886年第4期和第5期。1888年又以单行本的形式在斯图加特出版。恩格斯专门为之写了序言,并在该书附录中第一次发表了马克思的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费尔巴哈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它是恩格斯晚年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书中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社会历史条件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作了科学的论述。其次,恩格斯在完成以上理论工作的过程中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为我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对后世的哲学理论研究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本书的正文部分共有四章和一个结束语。恩格斯以史为线索,把逻辑和历史统一起来。第一章首先分析黑格尔哲学不仅指出了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解剖了他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而且也分析了其哲学的解体原因和过程。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创作,标志着()的诞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创作,标志着()的诞生。 正确答案:(以下答案任选其一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哲

马克思实践概念及其当代价值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解读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下简称《提纲》)中,批判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和黑格尔历史唯心主义,从而发现了实践概念,通过实践概念批判直观唯物主义对市民社会的抽象,批判黑格尔历史唯心主义对政治国家的抽象,从而发现了人类社会和新唯物主义之间的内在关系,发现了作为人的世界的主题是通过实践改变世界。我们把马克思思想史和马克思经典著作相结合,重新思考马克思实践问题及其概念,探索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当代价值,把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革命的实践。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如何解释和改变自己的社会生活?这一问题可以分解为如下相互关联的三个小问题:如何解释和改变全球化?如何解释和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解释和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问题需要重新思考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实践概念及其命题即,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我们遵循马克思思想史,从《提纲》的解读开始。解读《提纲》的方法虽然容许多种多样,但是,必须得从《提纲》的文本出发,必须得从《提纲》中的马克思的问题意识出发。 (一) 批判直观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 马克思能够提出新唯物主义,同时批判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与黑格尔历史唯心主义。为什么?或者说,马克思在《提纲》中提出实践的概念,并且把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理解为实践的。为什么?[1]499-502根据马克思的生活决定意识的哲学方法,这是因为市民社会中的无产者的生活现实。19世纪30-40年代,市民社会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开始显现,与此同时,无产者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在《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了包括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实际上,包括黑格尔历史唯心主义在内的唯心主义的立足点也是市民社会。应当承认,直观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是对市民社会生活的哲学抽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德国古典哲学是市民社会时代的优秀理论成果。但是,它们没有革命的、实践批判的理解市民社会中的无产者的生活。资本的全球化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21世纪的我们日益生活在一个市民社会中;生活在这个时代中的人们,既需要费尔巴哈直观哲学和黑格尔精神哲学,更需要马克思实践哲学。 马克思《提纲》的第一条重点是批判。批判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活动的意义:第一,批判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批判其不是把对象、现实、感性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不是从主体方面理解。但是,马克思也肯定其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理解对象、现实、感性。第二,批判唯心主义。批判其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但是,马克思也肯定其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有研究认为,“对象性的活动”概念是黑格尔提出来的,“对象化”概念是费尔巴哈提出来的。[2]我们赞同这一观点,同时认为,这里的关键不在于实践的“对象性”还是“对象化”,而在于“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一句话,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革命的、批判的、活动意义上的实践。 (二) 马克思哲学的实践问题意识 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实践问题。我们可以从《提纲》的全部文本的分析得出这一结论。首先,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命题是,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如果我们把《提纲》第八条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和《提纲》第一条“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结合起来分析,马克思的命题就是人的活动本身和全部社会生活。如果我们这一命题具体化为无产者的活动本身和无产者的全部社会生活,就能更加明确马克思哲学的问题意识,这就是,马克思把无产者的活动本身和无产者的全部社会生活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样就把马克思实践概念与马克思哲学问题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起来。概念是具体问题的概念,问题是具体概念的问题,无概念的问题和无问题的概念都是抽象的。我们的这一观点与国内学者提出的“《资本论》的唯物史观性质”的观点是一致的,[3]并且认为,二者的关系有如细胞与身体的关系。 其次,马克思实践概念命题的逻辑结构如下:第一,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即实践,批判了费尔巴哈哲学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提纲》第一条);提出了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的命题,批判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命题(《提纲》第二条);界定了革命的实践概念的本质在于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批判了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提纲》第三条)。第二,批判费尔巴哈人的本质的抽象性。提出对于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且在实践中使之发生革命,批判了费尔巴哈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的工作的不彻底性(《提纲》第四条);提出了把感性看做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批判了费尔巴哈的直观(《提纲》第五条);提出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批判了费尔巴哈人的本质的观点(《提纲》第六条);提出了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性(《提纲》第七条)。第三,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明确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命题,批判了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提纲》第八条);提出了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批判了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的唯物主义(《提纲》第九条);提出了立足于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的新唯物主义,批判了立足于市民社会的旧唯物主义(《提纲》第十条);提出了改变世界的哲学,批判了解释世界的哲学(《提纲》第十一条)。[1]499-502 由此可见,马克思依实践概念的革命性,确立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的实践性,确立了立足于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的新唯物主义,即历史唯物主义,确立了哲学改变世界的转向。 (三)马克思实践概念的界定 从马克思思想史的角度考察,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马克思实践问题的反映。马克思实践问题在于无产者的活动本身和无产者的全部社会生活。这一观点的证据有:第一,1843年马克思明确了自己的实践问题意识的主体方面:无产阶级通过哲学解放自身,哲学通过无产阶级变成现实。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1]17-18第二,1844年马克思明确了自己的实践问题意识的过程方面:积极的扬弃私有财产,同时批判了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抽象性。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说:“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扬弃是把外化收回到自身的、对象性的运动。”[1]185-216在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明确地提出了,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的对立是雇佣劳动者的活劳动与对象化劳动的对立;从资本积累的意义而言,作为私有财产的资本是雇佣工人的活劳动的对象化;从而,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的对立本身是无产者活劳动自身的矛盾。 可见,作为马克思实践问题意识反映的马克思实践概念,从一开始就具有革命的实践的意义。这一革命的实践既是无产者的社会革命,又是无产者的哲学革命,这一革命的真理性应该在无产者的革命实践中得到证明;从而,我们可以把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理解为无产者革命的实践和无产者科学的实践以及作为二者统一的无产者社会的实践。二、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基本内容 这一部分,我们从《提纲》文本考察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基本内容,即把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理解为无产者革命的实践和无产者科学的实践以及作为二者统一的无产者全部社会生活的实践。 (一)实践的革命意义 实践的革命意义,是指无产者革命的实践。 马克思实践概念的革命意义的主要证据在于:第一,提出实践概念的革命意义。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中明确地提出“‘革命的"活动的意义”,并且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费尔巴哈和黑格尔都是在这一点上止步不前了。我们知道,费尔巴哈、黑格尔、马克思都有实践概念,所区别者,正是其意义之不同,即马克思实践概念的革命意义。第二,提出实践概念的革命意义的内容。马克思在《提纲》第三条中明确地提出实践概念的革命意义的内容即,“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 革命的实践 ”,从而把自己的实践概念与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实践概念区别开来。分析这一文本,我们发现:其一,马克思准确地在实践前面,加上“革命的”界定;其二,马克思准确地把革命的实践,界定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从上下文,可以看出,马克思反对“把社会分成两部分的,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学说。马克思关于社会的这一提法对于当代中国现实生活有莫大的价值,从而,我们知道,这里的“关键”在于“一致”。由此,我们可以理解马克思实践概念的革命意义是对资产阶级的哲学唯物主义和哲学唯心主义——主体与客体的传统二分、[4]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传统二分、[5]权威与大众的传统二分等等——的哲学革命,“二分”是马克思革命的实践概念之“一致”基础上的“二分”,是马克思革命的实践概念“具体”基础上的“二分”。关于这方面的不正确的做法和看法,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例如对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的关系等等。第三,提出实践概念的革命意义的目标。马克思在《提纲》第四条中明确地提出实践概念的革命意义指向市民社会,即资产阶级社会。马克思所说“在实践中使之发生革命”的“之”,是指费尔巴哈的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这个世俗基础就是市民社会。[6] (二)实践的科学意义 实践的科学意义,是指无产者应该在革命的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第一,提出实践概念的科学意义。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中明确地提出“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我们把“批判”理解为“科学”,因为,就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而言,自康德以来,批判就是科学。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正是在批判费尔巴哈直观实践概念和黑格尔精神实践概念中,发现了自己的革命实践概念。第二,提出实践概念的科学意义的内容。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中,马克思提出了实践概念的科学意义的内容,即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的命题。人的实践的革命意义证明人的实践的科学意义。这个命题实质上就是无产者应该在实践中证明共产主义的真理性,既指出了马克思实践概念的科学意义,同时又指出了实践概念的科学意义从属于革命意义的实践,或者说,实践概念的科学意义与革命意义的实践是一致的。众所周知,正是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人类的科学发展成为人类现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即科学成为实践。第三,提出实践概念的科学意义的目标。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四条中,马克思提出了实践概念的科学意义也指向市民社会,即资产阶级社会。马克思所说“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前已述及,费尔巴哈的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就是市民社会。这一点,我们从马克思长期研究政治经济学解剖市民社会即可明了。 ( 三)实践的全部社会生活意义 实践的社会生活意义,是指无产者革命的实践和科学的实践统一于自己的全部社会生活。 第一,提出实践概念的全部社会生活意义。在《提纲》第八条,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这一命题实质上就是无产者革命的实践和科学的实践统一于无产者的全部社会生活。人们常常引用第一句,而往往不引用第二句,我们认为,这二句构成一个整体。前一句指实践的革命意义,后一句指实践的科学意义,二者统一于实践的全部社会生活意义。 第二,提出实践概念的全部社会生活意义的内容,即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在《提纲》第七条,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命题的实质,就是对无产者的全部社会生活本身——包括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且在实践中使之发生革命。这一命题对于当代中国人的全部社会生活有莫大的价值。 第三,提出实践概念的全部社会生活意义的目标,即人类社会。在《提纲》第十条,马克思说:“旧唯物主义的落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落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这一命题的实质,就是无产者应该改变资产者的世界为共产主义世界,并且在这一改变中证明共产主义的真理性。三、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当代价值 我们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考察马克思实践概念及其当代价值,当代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无非是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因为,只有正确地理解全球化,才能正确地理解当代世界;只有正确地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正确地理解当代中国;只有对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形成正确的观念关系,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当代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人。由此可见,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当代价值在于,把全球化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一)全球化在本质上是 实践的 第一,全球化是革命的实践。所谓全球化是革命的实践,是指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在全球范围的一致。全球化是资本的全球化,就资本积累的意义而言,就是剩余价值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全球化,就是无产者剩余劳动的全球化。剩余价值是对象化的剩余劳动。从而,全球化就是无产者剩余劳动的全球化。全球化对于无产者的革命有二个方面的积极意义:其一,创造了无产者解放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例如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其二,创造了无产者解放的自由时间条件,例如全球范围内科学发现、艺术创造活动的大发展。有学者已经开始提出后全球化的观念。我们要站在无产者的立场上,依自己对全球化的思维全面地参与全球化过程,实现改变环境和自我改变的一致,既反对只改变环境不自我改变的做法,又反对只自我改变不改变环境的做法。要知道,作为中国外部环境的世界在变,同时作为世界一部分的中国也在变,这二者是一致的。 第二,全球化是科学的实践。所谓全球化是科学的实践,是指人应该在全球化实践自身及其矛盾中证明全球化思维的真理性。就全球化矛盾的意义而言,作为无产者剩余劳动的全球化,就是资产者占有剩余劳动的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剥削的普遍化。全球化中交织着资产者和无产者、大公司和员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的全球化思维在全球化实践自身中的矛盾。我们要站在无产者的立场上,全面地研究全球化,反对从单一方面抽象地研究全球化的方法。 第三,全球化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实践。所谓全球化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实践,是指全球化的革命实践和科学实践统一于无产者的全部社会生活。全球化必然引起全球人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改变,特别是全球无产者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改变。那种认为,只要物质生活的全球化,而不要政治生活的全球化和精神生活的全球化的做法是不可靠的,问题在于我们应该依自己的革命的和科学的全球化思维参与全球化实践。我们应该坚持人民大众的革命的实践的立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要时可以采取人民大众的资本立场,共建共享。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革命的实践。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革命的实践,是指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在中国范围的一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其现实性上,是中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市场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动了中国人民实现改变环境和自我改变的一致的积极性。这一实践的革命意义有二:其一,它以中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计划阶段为基础发展起来,它扬弃了前一阶段的公有财富。其二,它正在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公有财富。在某种意义上,十八大以来全国性的反腐败恰恰证明了中国社会财富的社会主义公有性质。当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已经进入经济新常态,即物质产品相对于公共产品和精神产品而言的过剩。从理论上说,提供公共产品和精神产品,应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所在。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科学的实践。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科学的实践,是指人应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自身及其矛盾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交织着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市场手段的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矛盾等等。因此,我们应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直接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生产总过程,提出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证明这些路线、方针、政策的真理性。例如,有学者提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原住民国家,中国政府是承担全民责任的无限政府,中国靠统筹协调,利用超大型大陆国家地理纵深的内生性优势,走出了90年代末期到现在遭遇的两次生产过剩危机。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实践。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实践,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革命实践和科学实践统一于人民大众的全部社会生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当代中国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当代中国的全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当代中国目前就有城市与乡村不平衡等矛盾,我们应该依人民大众的全部社会生活的实践的立场解决这些矛盾。因此,新一代领导集体正在做生态文明的战略调整,目的在于城乡差别再平衡,发展最高层次的现代化农业即生态化的可持续农业。众所周知,不可持续的农业再怎么现代化,也有害无益。这是直接关系到城乡人民大众的全部社会生活的大事。因为我们的人民大众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内生型的现代化。 (三) 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是革命的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是革命的实践,是指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在思想政治教育范围的一致。当代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思想政治教育集中地体现在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争议能力方面。这就是依思想政治教育规定,作合乎事理规划,预防争议发生于先,处理已发生的争议于后,协助建立一个自由、公正的社会秩序。前文提及的,针对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党中央适时提出生态文明的战略调整,这就是作为革命的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预防和控制思想政治教育争议的能力,对人民群众的活动和党的领导的活动的一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是科学的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是科学的实践,是指人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自身及其矛盾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自身交织着人民大众之间的多种多样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自身及其矛盾中去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生产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这些知识是指明了现行思想政治规定的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世界性或民族性、各种实践和自由的关系,及教化方法。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实践。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实践, 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革命实践和科学实践统一于人民大众的全部社会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民大众的整个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多种实践方式和多种理论见解的交锋中,坚持人民大众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锻炼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能力。这些能力是指依循思想政治教育逻辑,以价值取向的思考、合理的论证,解释适用思想政治规定。 总之,重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明确马克思哲学的实践问题意识及其实践概念,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形成依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社会主义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践概念。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张义修.“对象化”概念之于马克思经济学批判的哲学意义[J].哲学研究,2016,(3),15-21 [3]卜祥记.《资本论》的理论空间与哲学性质[J].中国社会科学,2013,(10),4-21 [4]鲁克俭,超越传统主客二分——对马克思实践概念的一种解读[J].中国社会科学,2015,(3),22-38 [5]何中华,超越“唯物—唯心”之争的纲领——再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1条[J].山东社会科学,2015(4),12-18 [6]安启念,再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前三条——论马克思的核心哲学思想及其方法论价值[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3),32-41

费尔巴哈11条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第—次从根本上分析批判了费尔巴哈和—切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不彻底性,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并且以实践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特别是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提纲》标志着马克思不仅同唯心主义,而且同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标志着马克思已经彻底摆脱了一切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影响,标志着为建立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了基础。如果说《提纲》标志了马克思科学地解答历史之谜问题的基本思路的形成,《德意志意识形态》则是科学的理论逻辑本身的诞生的标志。

如何理解费尔巴哈是唯心主义者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2007-09-12 15:48:52 来自: 艾锁林 一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於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於把宗教世界归结於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於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五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六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於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⒈)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⒉)所以,他只能把人类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连系起来的共同性。 七 所以,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於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八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九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 十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十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於改变世界。 马克思 1845年春天於布鲁塞尔 欢迎推荐小组话题,请先登录或注册 快速注册 你的email地址: 请填写email 用于确认你的身份, 豆瓣绝不会公开你的email。 给自己设一个密码: 请填写长度大于3的密码 你需要用它登录, 请使用英文字母、符号或数字。 给自己起一个名号: 起个名号吧 中、英文均可。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55页。 〔2〕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第228页。 〔3〕《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03页。 〔4〕《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7,第273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第405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第50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44页。

费尔巴哈哲学读后感

  要想建立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就必须批判费尔巴哈哲学,清除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费尔巴哈哲学读后感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费尔巴哈哲学读后感篇一   19世纪40年代前期,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实践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需要有一种科学的世界观。要想建立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就必须批判费尔巴哈哲学,清除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费尔巴哈提出了实践的一些问题,才让我们不断去修正完善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实践观是统一的,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同时又是一种客观的感性活动,标志着人对世界的实际把握,其基本特征是客观现实性的,自觉能动性的和社会历史性的,实践内在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实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互换,以及人与物之间的物质和观念的转换。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实践出发,分析了以往哲学的主要缺陷,马克思指出:“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①这就是说,旧唯物主义仅仅看到自然的优先性,客观性,把自然理解为和人的实践活动没有丝毫关系的纯客观东西,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旧唯物主义不懂实践,看不到感性世界是人的实践的产物,看不到自然,现实在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属人性,恰恰是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实践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不断创造,生产着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并使人的生命活动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从而使人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的统一。   人通过实践是自己成为一种主体性的存在,同时把人自身之外的存在变成了自己活动的客体;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也正是这样,马克思恩格斯就用实践的观点去分别分析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缺陷,实践是人类实现着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体现着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的一致性;实践过程是通过目的,手段和结果的反馈调控而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过程,这实际上就是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主要环节。   实践使世界二重化为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人类世界是人话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是社会的自然与自然地社会“二为一体”的世界;实践是人类世界得以形成,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实践活动构成了现实世界的基础。   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通过阐发有关实践的问题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以及认识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分析,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的定义是什么呢?实践概念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前就已经出现。主观唯心主义把实践归为纯粹主观,精神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解答了实践的本质问题,把实践定义为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这一定义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二是指实践具有的物质的,感性和形式。这一定义把实践同人的观念方式和把握客体的活动区分开来。   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提纲》中运用时间的观点,阐发认识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基本观点,将实践引入了历史观,解决了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的问题。在马克思哲学产生以前,任何哲学包括旧唯物主义只要涉及社会历史领域,就立刻陷于唯心主义。他们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实践,不知道、不理解实践也是历史观的基本范畴。和旧唯物主义相反,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   明确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②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历史是人创造的,是人民群众活动的产物,因而,社会历史产生的基础就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之中。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首先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必然进行活动互换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实践过程又是物质与观念转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人与自己意识的关系,所以,实践内在的包含了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及人与自身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在所有实践活动中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因此,物质实践生活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综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可以看出,马克思以实践的观点贯穿全文,从实践角度说明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和人,即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运用于认识论、自然观和社会生活,第一次全面地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和抽象的人本主义,简要地阐发了新世界观包括唯物史观的重要原理和核心观点,奠定了新世界的理论基础。同时,马克思还说明了哲学的性质和功能,初步赋予新世界观以实践性特征。让我们更加去了解了实践的含义,更好的去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费尔巴哈哲学读后感篇二   马克思作为20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他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指导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马克思也多次被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不断吸收原有的观点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有了科学的解释。其中,在自然科学上主要借鉴了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和进化学说,政治经济学上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在哲学上则借鉴了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但马克思主义在借鉴时也对原有的哲学理论进行了批判,是批判的继承。这在《路德维希u2022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表现的很明显。   恩格斯以精练的语言,着重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关系,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具体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深刻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领域中革命变革的实质,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在唯物主义这一哲学命题上,恩格斯首先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出发点,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旧的唯物主义过分强调了环境对人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从经验上认为人仅仅是自然地所谓“受   用体”,而环境则是纯粹的、自然的环境。而马克思主义突破了这一点。环境既非唯心主义所说的必然被人类支配,也不像旧唯物主义所说的是“单纯自由的存在”。人一方面受到环境的支配,另一方面又能以能动的感性活动改变环境,这样人与环境便形成了辩证统一。   之后,在这种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恩格斯又批判了旧的认识论,旧有的认识论否定了人的作用,认为人的认识只是对于环境的反映而已。但马克思认为“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中,认识这种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主动活动。在这一活动中,认识的主体即人,是怀着自己本身的认知的。认识对环境是有选择性的,而非单纯的对客观的反映而已。进一步说,认识是认知的主体对认知事物,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或思维方式进行内化的过程,在认识环境的过程中,认知主体不断地对自己的认知进行加工。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样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这种认知上差异的出现便是由于认知主体的不同。   对于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恩格斯指出“我们一接触到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他的真正的唯心主义就显露出来了。费尔巴哈决不希望废除宗教,他希望使宗教完善化。哲学本身应当融化在宗教中。”费尔巴哈的错误在于他将人们之间的天然的情感,如性爱、友情、同情、舍己精神归于宗教。这些关系只有与宗教联系起来才是圆满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都是宗教。恩格斯明确指出了这种思想的唯心主义本质。他写道“费尔巴哈的下面判断是绝对错误的:人类的各个时期仅仅是由宗教区分开的”。恩格斯同时指出,道德是具体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道德,永远适用的道德是不存在的,同时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甚至不同的行业都可以有不同的道德。   对于黑格尔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同样进行了批判的继承。在书中,恩格斯首先赞扬了黑格尔的辩证法。黑格尔的辩证法解释了一切事物都是在运动变化这一事实。它教导人们在看待问题的时候要摒弃形而上的观点,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是黑格尔的伟大之处。恩格斯指出:“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   但同时,恩格斯也对黑格尔进行了批判,他明确指出黑格尔哲学“存在不可救药的内部矛盾”。   黑格尔出于自身观念的错误,他给自己的哲学创建了一个终点。他创造出了所谓的绝对观念,绝对观念是世界的本源,以往的成果全部是绝对观念按照黑格尔辩证法一步一步发展得到的,最终也将会回到这个绝对观念。这就与辩证法的发展的观点形成了自我矛盾,一方面辩证法表明世界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而另一方面他又为自己了理论找了一个所谓的绝对观念。众所周知,形而上学要求世界有终点。于是,黑格尔在这里又陷入到了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之中。   甚至,黑格尔得出了贵族存在的必要性。而恩格斯则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由于黑格尔没有脱掉德国庸人的习气。换句话说,黑格尔最终没能摆脱他所处的阶级的局限。黑格尔体系的自我矛盾使得他没能用辩证法得出正确的革命理论。   恩格斯在对黑格尔辩证法思想批判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辩证发展观的基本内容。首先,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正如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一步步发展,社会制度不断变更。这是对形而上学的否定。其次,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主观辩证法是指思维的辩证法,是客观世界的辩证发展过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这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最后,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对于黑格尔的著名论断“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合理的都是存在的”,恩格斯也做出了解释:“凡是现存的,都要灭亡”。   在整本书的最后一章,恩格斯还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意义。   恩格斯全面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例如,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受内在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决定力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恩格斯对英国和法国采取大机器生产之后的历史进行了分析,他发现,明显地,封建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贯穿了整个历史,正是这三者的斗争推动了国家的发展。正如恩格斯所写:“在现代历史中至少已经证明,一切政治斗争都是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巨大的革命变革。马克思主义实现了辩证法和唯物论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了科学的唯物主义。同时,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它具有巨大的革命性,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说:“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是前所未有的。恩格斯在这本书的结束语中也明确指出:“德国的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   费尔巴哈哲学读后感篇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大学生必学的一本书。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作品就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也是最值得学习和拜读的文章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从内容上看这本著作并不长,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只有1400多字。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该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唯物辩证法思想和社会实践的观点是贯穿《关于费尔巴哈的题纲》的主线。   在提纲中,马克思在首先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马克思认为“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唯心主义的实践不是从客观物体出发,而是从意识、精神等方面的,因而是不实际的发展了能动的方面。马克思既批判了旧唯物主义不从实践出发,又批判了唯心主义只是从抽象的方面发展能动的方面,最后马克思指出应该从唯物主义的实践出发去认识事物。在此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   可以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11条大纲,全都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费尔巴哈直观的、非实践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进行了扬弃。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现在大量被引用的关于实践的理论的雏形。马克思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可视为实践,实践乃是唯一的存在或者实在。实践即是存在,实践之外别无存在,实践决不是停留在书本和理论上的夸夸其谈,并不是如青年黑格尔派在思辨哲学上的纠缠不清。因此,实践也就是我们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必由之路,是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一把唯一的钥匙。马克思、恩格斯也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度自称他们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被界定为有着“主观”、“能动”内涵的“人的感性活动”,亦即人的对象化活动。对象化意味着人的预期目的在其存在对象上的实现,即包含着人化的意味。实践既然有了人的对象化,也便有了主体性的意味,因而实践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思辨哲学上,更多的是社会性和人的主体活动当中。他不像费尔巴哈那样回避主体的人的活动与作用,而是使问题又回到主体的能动方面。他认识到,只有在主体感性的参与下,才有认识的发生,否则就不可能建构起任何认识论。为此,马克思把人的活动“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马原论文去理解”。另一方面,马克思也决不是象黑格尔那样,把主体感性束缚在思想和观念所决定的范围,而是把主体的人的活动理解为感性的物质活动,即对象性的活动。他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这样,按照马克思所提供的思维方式,实践活动被赋予一身二任的品格,既体现了认识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同时也体现了认识活动的客体性原则,从而使主体感性在实践中获得了自身的完满统一。   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提纲鲜明的提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後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u2018宗教感情u2019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等十分具有针对的观点。马克思从每个点入手展现自己的观点。道理虽大,但却讲得丝丝入扣,极为平实。   在该提纲的最后一条,马克思进一步强调了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的不同,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它改造着自然界,改造着社会,改造着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人自身。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实践,就没有历史的进步和人自身的进步。   我认为我们的实践应该以“致用”为终极目标和最后归宿,即必须以能作用于原有的实践结果为目标,对现实的人生和全人类从物质或精神两个方面有益处为衡量标准,“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任何无助于现实生活向前、向上的改变不应看作有效的实践,比如“永动机”只是天才的幼稚的火花,终于会在现实面前破灭。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认识关系在改造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又作用于改造关系。我们从外界择取种种信息,先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思维甚至理论,然后知道我们自身的行为实践,反馈、反作用于活生生的现实环境中。前者是自身思维、精神部分的革命,也就是“解释世界”,后者是非自身思维方面的现实行动,我把它理解为改变世界;只有把“主观能动性”和“现实操作性”两者结合,实践才可以说是完整的,具有真正改变现实的革命意义。

为什么说实践观点是贯穿于《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基

《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之一.在寥寥千言中,马克思紧紧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直观性和受动性,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实践观点 其一:批判了旧唯。之所以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由实践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实践,按照马克思的理解,是感性的人的活动,是对象性的活动,是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按照毛泽东的说法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费尔巴哈简介

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1804年7月28日—1872年9月13日),德国哲学家,法学家保罗·约翰·安塞姆里特·冯·费尔巴哈(Paul Johann Anselm von Feuerbach)的第四子。

费尔巴哈他提出的是什么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是半截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对基督教的批判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某些观点在德国教会和政府的斗争中被一些极端主义者接受。对卡尔·马克思的影响也很大,虽然马克思并不赞同他观点中的机械论,马克思曾写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批判他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坚持唯心史观。费尔巴哈是德国哲学史上第一个自觉的、公开的同基督教决裂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他完成了德国资产阶级对传统宗教地批判。费尔巴哈从三个角度批判了基督教①揭露了基督教的本质,指出,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神,上帝是人们按照自己的本质幻想出来的;人对上帝的崇拜,实际上是对人的本质的崇拜。②揭露了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指出宗教产生的基础是人的依赖感和利己主义。③揭露了宗教的反动社会作用,指出宗教是科学的死敌。在《论哲学和基督教》中,费尔巴哈认为人就是他自己的思考对象,将宗教归结为对无限的认识。宗教“不过是对于知觉的无限性的认识;或者说,在对无限的认识中,有意识的主体以其自身本能的无限性作为认识的对象”。也就是说,上帝不过是人的内在本性的向外投射。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发挥了“宗教之真正的或人类学的本质”,论及上帝作为“理解的存在”、“道德的存在或法律”、作为“爱”等方面,都是为了适应人类的本性的各种不同的需要。在这本书的第二部分,费尔巴哈分析了“宗教之虚伪的或神学的本质”,认为把上帝看成是离开人的存在而存在,会使人相信启示和奇迹,不仅会“损坏和消除人类的最重要的感觉,对真理的追求”,而且相信宗教仪式的“圣餐”和献祭,导致“必然的结果是迷信和不道德”。他认为基督教的上帝只是一个幻像。

费尔巴哈论 收获

《提纲》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它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从而为唯物史观乃至崭新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首要的观点。正是基于科学的实践观点,马克思在《提纲》中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科学地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正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正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正确地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进而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性意义。 《提纲》提出的科学实践观,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马克思提出,旧唯物主义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意义,因而不能正确地解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更看不到主体基于实践基础上的能动性,因而在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直观的唯物主义。 《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之一。在寥寥千言中,马克思紧紧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直观性和受动性,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实践观点 其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旧唯物主义从经验直观出发,把人归结为单纯受动性的生物自然,把自然、对象理解为单纯外在的、感官直观的对象。在这里,马克思扬弃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中把动实践归结为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思想,克服了由于过于强调劳动的能动意义而导致的对人的抽象理解;同时也改变了先前对旧唯物主义的好感态度,认识到了旧唯物主义的单纯受动性原则及其缺陷,反复强调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从这种理解出发人既非唯心主义所理解的单纯能动性存在,也非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单纯受动性存在。自然既非唯心主义所理解的单纯受动的对象,也非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单纯自在的存在。人既受自然必然性支配,同时又以能动的感性活动改造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从而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为新唯物主义找到了合理的理论出发点。 其二,根据对实践的这种理解,马克思进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建立在实践观点之上,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思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指出,由于缺乏完备的实践的观点,旧唯物主义单纯从经验出发,把认识对象仅仅理解为外在于人的、感官直观的对象,而把人理解为单纯直观的、受动的存在,从而把人的认识活动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照镜子式的直接映现活动,完全否认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否认了认识的能动性、辩证性。马克思进一步从实践观点出发指出,人绝非单纯消极被动的存在,对象、自然也绝非仅仅是外在于人的客体,直观的对象。人首先是作为能动感性活动的存在,对象首先、而且从根本上始终是人的感性活动的对象,主体的对象。因而认识活动,第一,不是主体消极被动接受客体作用的、受自然必然性盲目支配的活动,而是主体以其实践理念(目的),即价值理念和理论理念对客体进行选择的主动活动;第二,不是主体对客体直接的映现、单纯的模写,而是主体以其先在的、在实践中形成的作为实践模式内化的认知结构对客体进行建构的能动活动;第三,不是一次完成的动作,而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无穷发展过程,由现象到本质、由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其三,马克思进而立足于实践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 其四,马克思最后要求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来理解人类历史,强调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总之,实践观点构成了《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提纲》第一次建立起完备的实践概念,初步完成了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与综合,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确立了牢固的实践观点,从而为马克思在〈德遗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把实践观点贯彻于历史观,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马克思早年曾经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后来又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但又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无视社会实践,抽象谈论人的本质和“爱”的说教等不满。该文是为了深入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并与其划清界限而写的提纲。该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主要是为了批判费尔巴哈以及其他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而写的。马克思在该提纲中首先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在此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 在该提纲中,马克思还进一步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性论,特别是其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并给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界说,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此强调了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故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他认为应从社会的、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及人的本质;不仅如此,对社会生活本身也应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在该提纲的最后一节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哲学与以往的哲学的根本的不同,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思想是贯穿其中的主线。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只有1400多字,阅读该提纲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

马克思是如何批判费尔巴哈的宗教观的

没有谁可以批判谁,没有谁可以肯定谁!分析认知保留意见!方能恒久!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是怎样阐述辨证法唯物论的认识论和旧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区别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J.狄慈根1886年出版的《一个社会主义者在哲学领域中的漫游》一书中,狄慈根用这一概念表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后来G.V.普列汉诺夫也是这样表述的。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在讲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时,还用过完备的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等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它们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是客观世界的最一般规律的自觉反映。它看到物质的原因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基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它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一高度组织的物质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又是彻底的辩证法,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是一切现象自我运动的根据的客观真理。 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科学总结,它建立在现代科学和先进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并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和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产生和发展 在哲学发展的历史中贯串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同时也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辩证唯物主义是对哲学发展中积极方面,即唯物主义因素和辩证法因素的吸取、发展和升华。 辩证唯物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打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保守的哲学体系,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革命的因素,即联系和发展的思想,矛盾是发展的内在动力的思想,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摒弃了它的社会历史观、宗教、伦理的唯心主义杂质,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成功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科学地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特别是详尽地分析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发现了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唯一正确道路,由此创立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形成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论证的统一过程。 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恩格斯在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过程中,特别是通过对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和《精神现象学》的批判,已经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但它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交织在一起。真正作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其中,马克思对实践作了科学的解释,批判了否认实践能动性的直观唯物主义,也批判了抽象地发展能动性的唯心主义;用革命的实践观点解决了旧唯物主义者难以解决的二律背反——“环境决定人”和“人改变环境”,揭示了产生宗教神秘主义的秘密;指明人的本质实际上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847年《哲学的贫困》的出版和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出版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正式问世。马克思没有写过专门论述唯物辩证法的著作,但是,他写的《资本论》是成功地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范例,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中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对马克思主义产生40年来的哲学斗争作了科学的总结。 在19世纪末,德国工人哲学家狄慈根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凭着自己的独立思考也发现了唯物辩证法。狄慈根和德国的F.梅林、K.考茨基,法国的P.拉法格,意大利的A.拉布里奥拉,俄国的普列汉诺夫等人积极地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批判了庸俗唯物主义、新康德主义、马赫主义以及种种修正主义、机会主义哲学,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虽然,他们中间某些人的某些著作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早期传播和发展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日益激化,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社会发生了急剧动荡。已得到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这时第二国际内部出现了一股修正主义思潮。列宁和他的战友坚持和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批判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理论和形形色色资产阶级思潮,从哲学上对这些理论和思潮进行了清算,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列宁十分重视总结自然科学的新成就,他揭示了物理学危机产生的原因,彻底地批判了与物理学唯心主义紧密相关联的马赫主义及其修正主义理论,指出克服危机的途径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去代替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列宁制定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个定义不受人们对物质结构的具体的历史的认识所局限,它反映无限丰富多样的物质表现形式的共同的深刻的本质,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不断得到证实。 列宁深刻地具体地分析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批判了修正主义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捍卫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他提出了两种发展观的重要原理,批判了否认事物内部矛盾,把事物的运动看作是由外力推动的纯粹量变过程的形而上学发展观,指出辩证的发展观把对立统一规律看作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看作是客观世界和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认为发展是一个充满丰富内容的事物自己运动的过程。列宁批判了把辩证法当作实例的总和,把辩证法和认识论割裂开的错误,指出辩证法就是认识论,辩证法的科学性要靠人类全部认识发展史来验证。他强调了生活实践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观点,指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辩证过程,是从现象到本质、从第一本质到更深本质的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是从相对到绝对的辩证过程。列宁提出了辩证逻辑的基本原则,强调真理的具体性,指出具体分析具体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他还发挥了辩证法、逻辑与认识论的统一的思想,对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辩证法作了透彻的论述。列宁在他的著作中,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许多原理和范畴都作了深刻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各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和马克思主义者通过结合本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总结科学发展的新成就,对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都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特别重视普遍真理和具体实践的结合,特别强调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批判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创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在他的著作中,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他着重地阐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强调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发展的动力,同时是认识的目的以及检验真理的标准,指出正确认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毛泽东阐述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他着重研究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强调了研究矛盾特殊性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不能把辩证法当作死背硬套的公式,而必须把它同实践、同调查研究密切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对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使哲学进一步成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对认识如何可能的回答——《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新解

【摘要】:正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是把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二条当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意思来理解的。这种理解未免过于狭窄。笔者认为,马克思这段话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是对整个认识论发展史的一个总结,是对旧哲学认识论的根本缺陷的揭示,是从实践这一新的视角对“认识如何可能”这一近代认识论的重大理论课题作出的科学解答,是认识论的革命性变革的标志。如所周知,自古以来,认识论一直是哲学研究的课题之一。不过,在古代,认识论是从属于本体论的,那时,哲学家们主要关心的是“世界是怎样”的问题。进入近代以来,认识论日益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日益成为哲学家们讨论的热点,成为重大的理论课题。“认识如何可能”之所以是认识论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是由认识论的历史

根据《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六条回答:为什么说人的本质并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针对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只注意内部联系,忽视外部联系,忽视劳动而提出的。劳动促使人们结成复杂的外部社会关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而不是其它。这与马克思一贯的哲学思想,也与马克思所创造立的致力于改变世界的实践唯物主义相统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一再强调:“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总共含有()条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总共含有()条提纲。 A.9B.10C.11D.12正确答案:C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疲力竭地读完《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却无奈地发现没有任何的思路,大概这是第一次读到如此抽象、生涩和难解的文章吧。或许是有些不服气,当我鼓足勇气读过第二遍的时候,却发现和初读这篇文章的感觉略有不同,好像有那么一点似懂非懂的感觉萦绕在心间。欣喜若狂的我而后又重复阅读了几遍,再加上老师的引导,终于,我对《关于费尔巴哈提纲》有了深一层的理解。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   首先,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即“从前的一切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的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马克思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他指出要正确理解实践的意义,从而正确的解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马克思反复强调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即我们并不能单单从唯心主义来理解人的单纯能动性,也不能单单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人的单纯受动性,而是要结合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人既受自然性的支配,同时又能以自己的能动性来改变自然,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   其次,马克思在“提纲”中还提到这样几个观点: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看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然后,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在肯定了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同时,批判了其只能把人类理解成一种内在的,无声的,将人从肉体和精神的状态中主观剥离,批判其否定了人可以改变世界的可能。   最后,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於改变世界。”实践是革命的,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而人类的不断进步,恰恰反应了这样一个观点。   总之,实践观点构成了《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通过学习《提纲》使我认识到将唯心主义观点和唯物主义观点相结合起来分析问题的必要性以及实践的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全面分析问题,做到一分为二;并且要注重实践,牢记实践出真理,只有实践才知对错,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对哲学发展史的意义

《费尔巴哈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它是恩格斯晚年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书中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社会历史条件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作了科学的论述。其次,恩格斯在完成以上理论工作的过程中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为我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对后世的哲学理论研究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读这本意义重大的书之前,我其实对费尔巴哈的了解少之又少,应该可以说仅仅是知道这么一个名字。怀着一种膜拜的心理,我翻开了这本书,又一次钻进了哲学领域的海洋中畅游。读完这本书,让我对于近代哲学思想的发展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与深刻的认识。原来现在的主流哲学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从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经过不断地对于其内在矛盾性的论证,使得哲学思想继续向前发展,出现了费尔巴哈的自然观唯物主义、历史和宗教上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最终马克思和与恩格斯汲取这两种哲学思想的精华,去其糟粕,创立了具有划时代指导意义并且其影响在今天仍然深远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恩格斯之所以会写这本书,原因之一是因为当时丹麦的哲学家施达克写了一本《路德维希·费尔巴哈》,旨在为受到当时唯心主义围攻的费尔巴哈正言,但是,由于他的资产阶级立场和世界观,特别是由于他不懂得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使他不能对费尔巴哈做出正确的评价,把费尔巴哈说成了唯心主义。为此,恩格斯应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刊物《新时代》杂志编辑部的请求,针对施达克的小册子,写了《费尔巴哈论》一书,对施达克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分析,同时对费尔巴哈作了全面正确的评价。其次,它要说明费尔巴哈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

费尔巴哈提纲的最后一条是什么

《提纲》第十一条也是最后一条,是本文的精粹之一。 《提纲》 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虽然只有简短的十多个字,但是却引人深思,纵览各种哲学书籍,不难发现更多的哲学家致力于解释这个世界的各种规律及其存在性,而《提纲》提出了现在的问题是在于如何改变世界。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一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後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後,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五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六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2)所以,他只能把人类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七   所以,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八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九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 十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十一《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之一。在寥寥千言中,马克思紧紧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直观性和受动性,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实践观点   其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旧唯物主义从经验直观出发,把人归结为单纯受动性的生物自然,把自然、对象理解为单纯外在的、感官直观的对象。在这里,马克思扬弃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中把动实践归结为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思想,克服了由于过于强调劳动的能动意义而导致的对人的抽象理解;同时也改变了先前对旧唯物主义的好感态度,认识到了旧唯物主义的单纯受动性原则及其缺陷,反复强调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从这种理解出发人既非唯心主义所理解的单纯能动性存在,也非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单纯受动性存在。自然既非唯心主义所理解的单纯受动的对象,也非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单纯自在的存在。人既受自然必然性支配,同时又以能动的感性活动改造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从而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为新唯物主义找到了合理的理论出发点。   其二,根据对实践的这种理解,马克思进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建立在实践观点之上,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思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指出,由于缺乏完备的实践的观点,旧唯物主义单纯从经验出发,把认识对象仅仅理解为外在于人的、感官直观的对象,而把人理解为单纯直观的、受动的存在,从而把人的认识活动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照镜子式的直接映现活动,完全否认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否认了认识的能动性、辩证性。马克思进一步从实践观点出发指出,人绝非单纯消极被动的存在,对象、自然也绝非仅仅是外在于人的客体,直观的对象。人首先是作为能动感性活动的存在,对象首先、而且从根本上始终是人的感性活动的对象,主体的对象。因而认识活动,第一,不是主体消极被动接受客体作用的、受自然必然性盲目支配的活动,而是主体以其实践理念(目的),即价值理念和理论理念对客体进行选择的主动活动;第二,不是主体对客体直接的映现、单纯的模写,而是主体以其先在的、在实践中形成的作为实践模式内化的认知结构对客体进行建构的能动活动;第三,不是一次完成的动作,而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无穷发展过程,由现象到本质、由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其三,马克思进而立足于实践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   其四,马克思最后要求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来理解人类历史,强调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总之,实践观点构成了《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提纲》第一次建立起完备的实践概念,初步完成了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与综合,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确立了牢固的实践观点,从而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把实践观点贯彻于历史观,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哪些崭新的观点(哲学观点)?对此应作怎样评价?

1、马克思在该提纲中首先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在此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 2、马克思进一步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性论,特别是其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并给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学说,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此强调了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故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他认为应从社会的、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及人的本质;不仅如此,对社会生活本身也应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马克思在该提纲的最后一节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哲学与以往的哲学的根本的不同,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J.狄慈根1886年出版的《一个社会主义者在哲学领域中的漫游》一书中,狄慈根用这一概念表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后来G.V.普列汉诺夫也是这样表述的。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在讲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时,还用过完备的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等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它们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是客观世界的最一般规律的自觉反映。它看到物质的原因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基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它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一高度组织的物质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又是彻底的辩证法,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是一切现象自我运动的根据的客观真理。 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科学总结,它建立在现代科学和先进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并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和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产生和发展 在哲学发展的历史中贯串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同时也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辩证唯物主义是对哲学发展中积极方面,即唯物主义因素和辩证法因素的吸取、发展和升华。 辩证唯物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打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保守的哲学体系,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革命的因素,即联系和发展的思想,矛盾是发展的内在动力的思想,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摒弃了它的社会历史观、宗教、伦理的唯心主义杂质,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成功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科学地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特别是详尽地分析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发现了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唯一正确道路,由此创立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形成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论证的统一过程。 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恩格斯在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过程中,特别是通过对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和《精神现象学》的批判,已经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但它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交织在一起。真正作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其中,马克思对实践作了科学的解释,批判了否认实践能动性的直观唯物主义,也批判了抽象地发展能动性的唯心主义;用革命的实践观点解决了旧唯物主义者难以解决的二律背反——“环境决定人”和“人改变环境”,揭示了产生宗教神秘主义的秘密;指明人的本质实际上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847年《哲学的贫困》的出版和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出版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正式问世。马克思没有写过专门论述唯物辩证法的著作,但是,他写的《资本论》是成功地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范例,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中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对马克思主义产生40年来的哲学斗争作了科学的总结。 在19世纪末,德国工人哲学家狄慈根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凭着自己的独立思考也发现了唯物辩证法。狄慈根和德国的F.梅林、K.考茨基,法国的P.拉法格,意大利的A.拉布里奥拉,俄国的普列汉诺夫等人积极地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批判了庸俗唯物主义、新康德主义、马赫主义以及种种修正主义、机会主义哲学,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虽然,他们中间某些人的某些著作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早期传播和发展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日益激化,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社会发生了急剧动荡。已得到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这时第二国际内部出现了一股修正主义思潮。列宁和他的战友坚持和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批判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理论和形形色色资产阶级思潮,从哲学上对这些理论和思潮进行了清算,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列宁十分重视总结自然科学的新成就,他揭示了物理学危机产生的原因,彻底地批判了与物理学唯心主义紧密相关联的马赫主义及其修正主义理论,指出克服危机的途径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去代替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列宁制定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个定义不受人们对物质结构的具体的历史的认识所局限,它反映无限丰富多样的物质表现形式的共同的深刻的本质,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不断得到证实。 列宁深刻地具体地分析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批判了修正主义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捍卫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他提出了两种发展观的重要原理,批判了否认事物内部矛盾,把事物的运动看作是由外力推动的纯粹量变过程的形而上学发展观,指出辩证的发展观把对立统一规律看作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看作是客观世界和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认为发展是一个充满丰富内容的事物自己运动的过程。列宁批判了把辩证法当作实例的总和,把辩证法和认识论割裂开的错误,指出辩证法就是认识论,辩证法的科学性要靠人类全部认识发展史来验证。他强调了生活实践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观点,指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辩证过程,是从现象到本质、从第一本质到更深本质的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是从相对到绝对的辩证过程。列宁提出了辩证逻辑的基本原则,强调真理的具体性,指出具体分析具体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他还发挥了辩证法、逻辑与认识论的统一的思想,对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辩证法作了透彻的论述。列宁在他的著作中,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许多原理和范畴都作了深刻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各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和马克思主义者通过结合本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总结科学发展的新成就,对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都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特别重视普遍真理和具体实践的结合,特别强调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批判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创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在他的著作中,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他着重地阐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强调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发展的动力,同时是认识的目的以及检验真理的标准,指出正确认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毛泽东阐述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他着重研究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强调了研究矛盾特殊性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不能把辩证法当作死背硬套的公式,而必须把它同实践、同调查研究密切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对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使哲学进一步成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沿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线前进,不断地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到丰富和发展。

写《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读后感 要1500字、要原创的 好的好追加分

一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三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四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後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後,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五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六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2)所以,他只能把人类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七  所以,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八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九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十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十一《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之一。在寥寥千言中,马克思紧紧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直观性和受动性,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实践观点   其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旧唯物主义从经验直观出发,把人归结为单纯受动性的生物自然,把自然、对象理解为单纯外在的、感官直观的对象。在这里,马克思扬弃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中把动实践归结为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思想,克服了由于过于强调劳动的能动意义而导致的对人的抽象理解;同时也改变了先前对旧唯物主义的好感态度,认识到了旧唯物主义的单纯受动性原则及其缺陷,反复强调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从这种理解出发人既非唯心主义所理解的单纯能动性存在,也非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单纯受动性存在。自然既非唯心主义所理解的单纯受动的对象,也非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单纯自在的存在。人既受自然必然性支配,同时又以能动的感性活动改造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从而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为新唯物主义找到了合理的理论出发点。   其二,根据对实践的这种理解,马克思进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建立在实践观点之上,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思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指出,由于缺乏完备的实践的观点,旧唯物主义单纯从经验出发,把认识对象仅仅理解为外在于人的、感官直观的对象,而把人理解为单纯直观的、受动的存在,从而把人的认识活动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照镜子式的直接映现活动,完全否认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否认了认识的能动性、辩证性。马克思进一步从实践观点出发指出,人绝非单纯消极被动的存在,对象、自然也绝非仅仅是外在于人的客体,直观的对象。人首先是作为能动感性活动的存在,对象首先、而且从根本上始终是人的感性活动的对象,主体的对象。因而认识活动,第一,不是主体消极被动接受客体作用的、受自然必然性盲目支配的活动,而是主体以其实践理念(目的),即价值理念和理论理念对客体进行选择的主动活动;第二,不是主体对客体直接的映现、单纯的模写,而是主体以其先在的、在实践中形成的作为实践模式内化的认知结构对客体进行建构的能动活动;第三,不是一次完成的动作,而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无穷发展过程,由现象到本质、由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其三,马克思进而立足于实践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   其四,马克思最后要求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来理解人类历史,强调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总之,实践观点构成了《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提纲》第一次建立起完备的实践概念,初步完成了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与综合,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确立了牢固的实践观点,从而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把实践观点贯彻于历史观,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为什么实践的观点是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中心观点

《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之一.在寥寥千言中,马克思紧紧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直观性和受动性,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实践观点其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旧唯物主义从经验直观出发,把人归结为单纯受动性的生物自然,把自然、对象理解为单纯外在的、感官直观的对象.在这里,马克思扬弃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中把动实践归结为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思想,克服了由于过于强调劳动的能动意义而导致的对人的抽象理解;同时也改变了先前对旧唯物主义的好感态度,认识到了旧唯物主义的单纯受动性原则及其缺陷,反复强调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从这种理解出发人既非唯心主义所理解的单纯能动性存在,也非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单纯受动性存在.自然既非唯心主义所理解的单纯受动的对象,也非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单纯自在的存在.人既受自然必然性支配,同时又以能动的感性活动改造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从而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为新唯物主义找到了合理的理论出发点.其二,根据对实践的这种理解,马克思进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建立在实践观点之上,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思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指出,由于缺乏完备的实践的观点,旧唯物主义单纯从经验出发,把认识对象仅仅理解为外在于人的、感官直观的对象,而把人理解为单纯直观的、受动的存在,从而把人的认识活动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照镜子式的直接映现活动,完全否认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否认了认识的能动性、辩证性.马克思进一步从实践观点出发指出,人绝非单纯消极被动的存在,对象、自然也绝非仅仅是外在于人的客体,直观的对象.人首先是作为能动感性活动的存在,对象首先、而且从根本上始终是人的感性活动的对象,主体的对象.因而认识活动,第一,不是主体消极被动接受客体作用的、受自然必然性盲目支配的活动,而是主体以其实践理念(目的),即价值理念和理论理念对客体进行选择的主动活动;第二,不是主体对客体直接的映现、单纯的模写,而是主体以其先在的、在实践中形成的作为实践模式内化的认知结构对客体进行建构的能动活动;第三,不是一次完成的动作,而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无穷发展过程,由现象到本质、由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的逐步深化的过程.其三,马克思进而立足于实践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其四,马克思最后要求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来理解人类历史,强调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总之,实践观点构成了《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提纲》第一次建立起完备的实践概念,初步完成了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与综合,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确立了牢固的实践观点,从而为马克思在〈德遗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把实践观点贯彻于历史观,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论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论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篇1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写在1844—1847年笔记里的。整个《提纲》非常精炼,一共十一条,总共不过千余字,但是它所揭示的社会思想和哲学观点却丰富而深刻。恩格斯对《提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提纲》强调了实践的观点以及人类的本质和真理与感性的区别和联系。在《提纲》的第二条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即是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不能离开实践的思维去争论人是否具有现实性。《提纲》的第六条明确说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否定了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提纲》带有鲜明的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思想,马克思辩证地看待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一方面,人的成长是受环境和教育影响的,另一方面,环境也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马克思还指出社会生活的本质也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概括而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从总体上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直观性的缺陷,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第一次明确提出新唯物主义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第二,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以及从这种观点出发对宗教所作的批判,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三,揭露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脱离、互相对立的,并深刻分析了费尔巴哈半截子唯物主义的根源;第四,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消极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作为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提出的实践唯物主义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它给出了现实批判的合法性,从理论上解决了改变世界的要求,这一点将唯物主义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论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篇2   《提纲》从总的方面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论述了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阐明了新旧唯物主义本质区别。   第一条,揭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不能说明主观能动作用。分三层意思:第一,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理解,而不是当作实践去理解。第二,批判唯物主义片面的夸大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第三,批判费尔巴哈把实践偏狭地理解为犹太人的利已主义的日常生活行为 , 并加以否定   第二条,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错误观点,阐明了实践是检验人的思维的真理性的标准。旧唯物主义不能从实践的观点去认识和理解客观对象,去认识和理解事物现实、感性,也就是不能把作为认识的事物来源和基础的实践当作检验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真理性的标准。“此岸性”是借用康德用语,康德讲:“现象世界”为“此岸性”,马克思讲“思维的此岸性”指人能认识现实世界。在这理,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引入认识论,作为检验人的思维真理性的客观标准。   论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篇3   费尔巴哈,这个第一次接触到的名字,或许对我来说有点陌生。在看完整篇提纲之后,唯一的感受就是“糊涂”。不清楚具体在讲什么,也不清楚我理解到了什么。带着各种疑惑我通读了不下五、六遍,发现我确实有一点领悟了,能够感觉到提纲中的部分含义了。   再次阅读文章,感觉文章随时围绕着“实践”这个词语,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费尔巴哈对于实践概念和意义的不完全理解,致使他在一些思想上提出的观念的错误性。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一些的错误,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想法: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等等问题。   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显示、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的。在第一个提纲中,马克思很实际的通过批判费尔巴哈的一些错误思想,来提出自己对于实践的想法。   在往后的几条提纲中,关于环境与人及宗教的想法,都是具有深层次意义的。一、在对于环境的思想中,马克思阐述,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这个想法其实依据个人的不同意识形态是会产生出不同的效应的。二、在对于宗教的想法中,马克思就费尔巴哈提出的“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这一思想”这一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异议,并从根本上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这一思想。   在读完整个提纲之后,我认为,无论是马克思提出的思想还是费尔巴哈提出的思想,在出发点上都是为了哲学。并且,在不同时期,不同的人的思想也是会产生变化的。因此,我们要在看到费尔巴哈思想的错误性的同时,也要看到费尔巴哈的思想在哲学上给我们这些后生带来的影响,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待费尔巴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应该如此。不能仅仅看到人的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要看到缺点的同时看到优点。

1845年春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提出科学的什么概念

1845年春,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提出科学的实践概念。

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灵魂

《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之一.在寥寥千言中,马克思紧紧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直观性和受动性,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实践观点。其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旧唯物主义从经验直观出发,把人归结为单纯受动性的生物自然,把自然、对象理解为单纯外在的、感官直观的对象.在这里,马克思扬弃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中把动实践归结为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思想,克服了由于过于强调劳动的能动意义而导致的对人的抽象理解;同时也改变了先前对旧唯物主义的好感态度,认识到了旧唯物主义的单纯受动性原则及 其缺陷,反复强调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从这种理解出发人既非唯心主义所理解的单纯能动性存在,也非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单纯受动性存在.自然既非唯心主义所理解的单纯受动的对象,也非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单纯自在的存在.人既受自然必然性支配,同时又以能动的感性活动改造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从而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为新唯物主义找到了合理的理论出发点.其二,根据对实践的这种理解,马克思进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建立在实践观点之上,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思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指出,由于缺乏完备的实践的观点,旧唯物主义单纯从经验出发,把认识对象仅仅理解为外在于人的、感官直观的对象,而把人理解为单纯直观的、受动的存在,从而把人的认识活动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照镜子式的直接映现活动,完全否认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否认了认识的能动性、辩证性.马克思进一步从实践观点出发指出,人绝非单纯消极被动的存在,对象、自然也绝非仅仅是外在于人的客体,直观的对象.人首先是作为能动感性活动的存在,对象首先、而且从根本上始终是人的感性活动的对象,主体的对象.因而认识活动,第一,不是主体消极被动接受客体作用的、受自然必然性盲目支配的活动,而是主体以其实践理念(目的),即价值理念和理论理念对客体进行选择的主动活动;第二,不是主体对客体直接的映现、单纯的模写,而是主体以其先在的、在实践中形成的作为实践模式内化的认知结构对客体进行建构的能动活动;第三,不是一次完成的动作,而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无穷发展过程,由现象到本质、由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的逐步深化的过程.其三,马克思进而立足于实践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其四,马克思最后要求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来理解人类历史,强调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总之,实践观点构成了《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提纲》第一次建立起完备的实践概念,初步完成了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与综合,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确立了牢固的实践观点,从而为马克思在〈德遗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把实践观点贯彻于历史观,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解释 马克思作于1845年初。共十一条。提出马克思哲学 思想 的基本点,概述了新的世界观。其核心是实践观点,阐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唯一 标准 ,提出了能动的 革命 的 反映 论。 词语分解 关于的解释 ;;引进动作、行为 涉及 的范围或事物,组成 介词 结构,用在主语前面,作 状语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这一带发现的文物得到说明。;;翦伯赞《 内蒙 访古》 ;;介绍事物涉及的范围或内容,组成介词结构,用在 名词 提纲的解释 ∶提举网的总绳 ∶ 比喻 抓住大的或主要的 ∶ 文章 、讲话等的内容要点写 发言 提纲详细解释.提举网的总绳,举网。 唐 杜甫 《又观 打鱼 》诗:“苍江渔子 清晨 集,设网提纲万鱼急。”.比喻抓住大的或主要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

唯物主义实践观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导读

《提纲》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它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从而为唯物史观乃至崭新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首要的观点。正是基于科学的实践观点,马克思在《提纲》中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科学地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正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正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正确地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进而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性意义。《提纲》提出的科学实践观,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马克思提出,旧唯物主义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意义,因而不能正确地解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更看不到主体基于实践基础上的能动性,因而在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直观的唯物主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名字

旧译《费尔巴哈论纲》。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原题为《关于费尔巴哈》,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 作者:马克思 (1845年春天于布鲁塞尔) ===〔导读〕=== 《提纲》写于1845年春,马克思生前未发表过。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费尔巴哈提纲十一条的内容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十一条的内容是: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三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後,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後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後,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五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六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2)所以,他只能把人类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连系起来的共同性。七所以,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八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九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十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十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论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基本思想

  《提纲》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它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从而为唯物史观乃至崭新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首要的观点。正是基于科学的实践观点,马克思在《提纲》中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科学地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正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正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正确地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进而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性意义。  《提纲》提出的科学实践观,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马克思提出,旧唯物主义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意义,因而不能正确地解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更看不到主体基于实践基础上的能动性,因而在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直观的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提纲十一条的内容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十一条的内容是: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三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後,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後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後,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五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六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2)所以,他只能把人类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连系起来的共同性。七所以,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八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九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十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十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介绍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马克思生前未曾发表。原题为《关于费尔巴哈》,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逐条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逐条解读参考如下:批判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是脱离实践理解客观对象。1、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形式去理解对象,而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对象。2、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而没有理解现实的感性活动。3、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强调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2、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3、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阐明实践是人与环境、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现实基础。强调实践是消除宗教异化及其世俗根源的根本途径。1、费尔巴哈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其世俗基础,但未能找到产生宗教的社会根源和消除宗教的真正途径。2、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3、消除宗教的根本途径是变革产生宗教的世俗基础。提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具有积极意义。2、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仍然是抽象的。3、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不能撇开社会历史孤立地谈宗教感情和人。阐明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2、一切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具有实践的根源。阐明“新唯物主义”的阶级立场和历史使命。1、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2、“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如下:依恩格斯的说法,《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文件。恩格斯这一理论指认中,“萌芽”一词是关键词,它在界定:《提纲》是马克思整个科学世界观的真正“起源”和初始发生,但不是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才是新建构的具体实施过程)。《提纲》毕竟是提纲。并且,从这里再现的马克思文本间构成的特殊语境看来,传统研究中那种对《提纲》第一条的过于偏爱的意向性解读是值得商榷的。关于第一条,被诠释的太多。其语义似乎是普遍认同的:实践与主体性。可这一诠释是可质疑的。这是由于,马克思《提纲》中被抽象理解和从语境中割裂出来的第一条,并不是马克思哲学新视界的本质所在!因为如前所述,第一个用感性的实践活动来同时消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局限性的人并不是马克思,而是赫斯。如果仅仅以第一条中的主体性实践来确证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视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变成了赫斯主义(“实践人道主义”)了。并且,这种被抽象理解的实践完全可以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抽象劳动来替换,就如南斯拉夫“实践派”和一些“实践人道主义”者所已经做过的那样。显然,抽象的非历史的实践哲学和实践唯物主义并不就直接等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以问题没有那么简单。在几个月之后写下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有这样一段极重要的话,他们批评格律恩抄袭“赫斯的明显的错误”,什么错误?也就是以为:“只要把费尔巴哈和实践联系起来,把他的学说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就可以对现存社会进行全面的批判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80页)。马克思恩格斯那时才直接说,赫斯的东西“带有非常模糊的和神秘主义的性质”。还有一个重要的文本证据:1845年1月20 日恩格斯写信给马克思说:“说到施蒂纳的书,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我以前给你写信的时候,还受到对该书直接印象的很大影响,而我把它放在一边,经多多地思考以后,我也发现了你所发现的问题。赫斯(他还在这里,两星期前我在波恩同他谈过一次)动摇一阵之后,也同你的结论一致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16页)发现了什么问题?赫斯动摇什么?按照我们这里的解读,这正好是马克思在上述“第二个思想探索”中解决的问题。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简介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简介介绍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马克思生前未曾发表。原题为《关于费尔巴哈》,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2、《提纲》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它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从而为唯物史观乃至崭新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首要的观点。正是基于科学的实践观点,马克思在《提纲》中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科学地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正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正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正确地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进而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性意义。 3、《提纲》提出的科学实践观,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马克思提出,旧唯物主义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意义,因而不能正确地解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更看不到主体基于实践基础上的能动性,因而在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直观的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背景

提纲一是批判普鲁士的书报检查制度。马克思在提纲的第二条里,首先检查了普鲁士的书报检查制度。他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书报检查制度,从而为在报刊上公开批判普鲁士政府的反动政策奠定了基础。提纲二是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检查了从康德到费尔巴哈的德国哲学的缺点,实际上是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缺点。提纲三是为无产阶级提出一般要求。马克思在提纲第三条里,指出了革命无产阶级在斗争中的目的和任务。他从人类历史的发展中指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作用和历史地位。提纲四至十一条是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在这些提纲里,以唯物主义观点阐明了一系列哲学问题,如物质和意识、客观规律、实践、辩证法等。提纲十二至十四条是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和唯心史观。马克思在提纲十二至十四条里,揭露了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的谬误,批判了费尔巴哈英雄史观的错误。提纲十五至十九条是论述共产主义问题。马克思在这几条里,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说明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特征。提纲二十至二十四条是论述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和策略问题。马克思在这几条里,说明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战略和策略,阐述了无产阶级必须用革命手段推翻反动统治的思想。提纲二十五至二十七条是论述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原则。马克思在这几条里,说明了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原则,阐述了无产阶级国际团结的意义和作用。提纲二十八至三十一条是论述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问题。马克思在这几条里,说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的重要性,阐述了无产阶级必须用革命的理论指导革命实践的思想。

恩格为什么斯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条件

因为《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具有根本划界的意义。我们看过《提纲》就能够发现,马克思以实践为出发点和核心,以批判费尔巴哈为重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作为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的最初著作《,提纲》以未展开的形式第一次将实践作为哲学理论的基本范畴,提出了新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特别是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些基本观点,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

怎样理解《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所阐述的新唯物主义的本质

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理解,提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 关系的总和”的著名观点。马克思针对费尔巴哈对人本质的错误理解指出:“人 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 和。”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著名论断。这就是说,现实的人,是以一定生 产方式从事生产活动的人,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必然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在生产 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还发生政治、思想、道德、法律、宗教等各种社会关系。人 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研究人的本质,要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体 上去考察。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基础,它决定其它社会关系,而其它 社会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表现为一定的阶级关系, 处于不同阶级地位的人,具有不同的阶级性。同时,社会关系又是随着生产力的 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人的本质又是具体的历史 的,是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生产关系,就形成了人们不同的 本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命题,既是唯物史观的一个根本观点,也是研 究探索人的本质的根本方法。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怎么写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摘要:马克思1845年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成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提纲》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它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在人性论和哲学观上表达了新的思想,从而为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

如何理解《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中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P502)国内外理论界都有人、甚至可以说有相当多的人把这句话解释为,马克思以前的一切哲学家的哲学都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只有马克思和他的哲学才主张要“改变世界”。有人甚至把全部哲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解释世界”的哲学,另一类是“改变世界”的哲学,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改变世界”的哲学,其他哲学都是只“解释世界”的哲学。这种观点虽然很流行,但我认为这种理解不符合马克思的本意,是对马克思这句话的误解。问题的关键在于对马克思所说的“哲学家们”的理解。这里的“哲学家们”指的是马克思以前的一切哲学家,还是指特定的哲学派别?我认为不是指前者,而是指后者。具体地说,是指黑格尔哲学解体过程中产生的青年黑格尔派,说的是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不能实际地改变世界。下面我们用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论述和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特点来说明。

费尔巴哈提纲第五条的意思

《提纲》第五条是对费尔巴哈直观概念的批判。在对黑格尔及其学派的批判中,费尔巴哈对抽象的思维(思辨或“自我意识”)不满,利用直观这一概念来说明问题。但是在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的直观概念由于缺乏与人的感性力量的内在联系,仍然是“抽象思维”的一个变种。“直观”是康德哲学术语。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指出人有两种直观形式,即内直观(对时间的把握)和外直观(对空间的把握)。康德旨在说明人类认识事物所依赖的纯粹先天主观形式(所谓不依赖经验的、独立于经验的认识形式)。费尔巴哈在这里所使用的“直观”概念,与康德有明显区别。费尔巴哈主要是从感性的角度来谈论直观的,指出感性直观对抽象思维理性的优先性。比如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冷暖,思维本身无法直接感知冷暖。但是费尔巴哈这里的感性仍然把感性当作消极的、被动的对象和客体,而不是主动、能动的主体。他停留在感官接受性上,即停留在感性力量的被动性上:事物必须对感官施加影响或印象,感性才起作用。马克思则认为,人的感性的活动就是人所具有的现实力量,它不仅是被动的,也是主动的。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背景

(一)它适应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和经济危机的爆发,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理论正是应无产阶级斗争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工业革命的影响1、使用机器为主的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促进生产力的飞跃发展。2、工业革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3、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胀,住房拥挤,环境污染等弊端4、出现了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从根本上说,后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二)它是肃清工人运动中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及其世界观影响的需要当时支配和影响工人运动的理论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潮,其世界观是资产阶级的。工人运动要摆脱其影响,就需要有科学的世界观及其指导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在反对资产阶级世界观及其思潮中产生的。(三)它是马克思哲学理论研究的结晶马克思批判继承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批判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形成了新的世界观。《提纲》正是马克思批判德国古典哲学创立马克思哲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链接: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1841年发表的《基督教的本质》转变为唯物主义者,创立自己的“人本学”体系。在批判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斗争,他对哲学基本问题作了唯物主义的回答,形成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1)我们所属的物质世界是唯一现实的;(2)意识和思维是物质的,即人脑的产物;(3)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精神是物质的最高产物。链接: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恩格斯从分析黑在1820年《法哲学原理》一书序言中的提出的著名哲学命题出发,揭示出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并进而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1)现实的属性仅仅属于必然的东西(2)现实性不是一切事物永远固有的属性(3)现存的都是会灭亡的(四)它是马克思亲身参与工人运动实践的产物费尔巴哈远离当时的革命实践,当工人运动风起云涌时,他被德国当局赶到乡下,因而它只能是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而没能把唯物主义原则在社会历史中贯彻到底。马克思则不同,他亲身参加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在革命实践中逐步转变了立场,自觉站到了无产阶级的一边。《提纲》正是他参加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1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主要的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以上文字来自原文 这句话首先承认了一点。客体就是客观存在的,对一个事物只是直观的反映出来,就如同照镜子一样,只是单纯的一个物体复制下来,对这个物体不带情感的加工。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但是费尔巴哈忽略了一点,人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交叉的一个活动,主体和客体有相互的影响,主体有客体化,客体有主体化的过程。主体会把自己的活动,按照一定的价值取向去审视客体,客体会用自己展示的程度去影响着主体对客体的审美,人去反映客体的时候,人并不是没有感情的,没有自我意识的。在看到某件事物的时候必然会对其进行加工,加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主体性体现的过程,人在认知活动中是有主体性的,人在看某一件事物的时候是加进了人的主体性活动。 在不同的人面前放了一个榴莲,每个人会有不同的反映,喜欢的人很开心,不喜欢的人也许会下意识的捂鼻子,因为榴莲臭。任何一个个体看待同一个事物会有不同的表现,那是因为人是有主体性的,绝对不会只是单纯的认为那仅是一个东西。即使不对它有好恶判断,但是一个榴莲放在面前,绝对不会认为这是一个苹果,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主体性也体现出来了。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感性的活动”指的是主体所从事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即实践。人与外部客观世界不只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二者之间还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我们不仅仅要认识世界还要改造世界。人的认识对象对象同时又是实践对象,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反映客观世界。旧唯物主义抛弃了实践,把人的认识仅仅看成消极、理性的直观,缺少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理解。

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1   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卡尔·马克思留下了许多著作,其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1888年作为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附录首次发表,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提纲的核心是唯物主义,而且是能动的唯物主义。同时马克思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他认为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只能从实践中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共有十一条,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两条是整个提纲的总论,主要指出了新旧唯物主义的区别;第三至九条为第二部分,在这一部分中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观点;第十和第十一条则是提纲的最后一部分,作为提纲的总结,揭露了唯心史观的阶级根源,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历史使命与根本任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领域里所实现的伟大变革。   在第一部分中,马克思对比了新旧唯物主义,指出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实践对人类社会的意义,把客观世界单纯地看作认识对象,不当作实践改造的对象,不懂得主观对客观的反作用。这也是旧的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费尔巴哈虽然也讲实践观点,但他对实践的理解是错误的。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把理论和实践对立起来,认为理论活动才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实践则是“犹太人营商牟利的活动”。针对旧唯物主义的缺陷,马克思指出:人们的思维归根到底只能由实践来检验。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把主、客观统一起来,确定人的思维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实际,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马克思借用“思维的此岸性”概念,强调了人们能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可以通过实践证明认识的真理性,世界上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可认识的。   第二部分揭露旧唯物论的唯心史观及其根源,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分析了其产生的根源。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勾画出了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纲要。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不了解革命实践的伟大作用,因而不能正确地说明人和环境、人和教育的关系,并由此导致唯心史观。马克思所说的“环境”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物质关系,它包括生产力、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人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人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者。马克思批判的不是环境对人的决定作用本身,而是片面机械地理解这种决定作用。马克思分析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阐述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揭露费尔巴哈对宗教批判的局限性,揭示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从中引出在实践中改造世俗社会的革命结论。指出了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出发点及其局限性,揭示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并且提出要消灭宗教,必须通过实践对“世俗家庭”进行革命的改造。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陷入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进一步指出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出发,而又陷入了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费尔巴哈的理性直观,没有把认识与社会实践、与改造现实联系起来。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费尔巴哈不是把感性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结论正因为费尔巴哈不懂得实践的意义,所以,这种直观的唯物主义,就不能正确地说明环境和人的关系,更不能揭示宗教产生的阶级根源和消灭宗教的途径。和旧唯物主义有着基本区别的新唯物主义,既把对象、现实、感性理解为独立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外的客观物质世界,又把它们看作是人的感性活动的产物,并认为这种活动不断改变着自己的面貌。这就是马克思在哲学领域中实现的变革之所在,就是马克思提出的新世界观的基本内容。   作为总结的第三部分揭示了新旧唯物主义对立的社会基础、阶级根源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对新旧唯物主义原则区别的阶级基础进行了归纳,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以及与以往哲学的根本区别。揭露了唯心史观的阶级根源,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历史使命与根本任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领域里所实现的伟大变革。   在提纲中马克思紧紧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直观性和受动性,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实践观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说明世界,更重要的还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创立新唯物主义,就是为了给无产阶级提供一个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观点,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而创立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2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为了改造旧唯物主义世界观,为工人运动提供理论指导而撰写的一份提纲,这份提纲后来由恩格斯整理出版后,才公开发表。恩格斯给予了这份提纲高度的评价,认为它是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这份提纲的发表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实践观。整篇提纲不足1500字,一共分为11条。   在《提纲》的第一条中,马克思直言不讳的指出了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就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缺乏实践的和主体性的观点。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他的唯物主义是直观的,不彻底的。   在《提纲》的第二条中,马克思阐述了实践是检验思维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思维是否是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这一检验的标准不能在人的主观范围内寻找,用人的主观的东西去检验人的思维是得不到正确的结果的。马克思指出只有在人的主观范围之外的实践能够检验人的思维的真理性,这是由实践的特性决定的,实践是主观见诸客观的活动,它能够把人的认识思维与客观实际相结合起来加以比较,如果人的认识思维与客观实际相符合,那么人的思维就具有真理性,反之,则否。   在《提纲》的第三条中,马克思批判旧唯物主义只看到环境对人的作用,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能对环境起影响作用,也就是说,人不是被动和消极的被环境所影响。旧唯物主义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然而这种所谓“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又是由什么来改变的呢?他们没有指出来,看来在这方面,他们只能寻求上帝的帮助了,这样旧唯物主义者就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在《提纲》的第四条中,马克思承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积极方面,因为费尔巴哈把宗教世界从神学世界观中剥离出来,把它归结为产生它的世俗基础。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刚走到这一步,就止步了,对宗教的批判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批判,而没有付诸实践来改变宗教世界。   在《提纲》的第五条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认识论的错误根源——人的感性知识单纯的直观,马克思指出人的感性应该来源以人的实践。   在《提纲》的第六条中,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批判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联系起来的普遍性”。既然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人的本质必然是历史的和变化的,也就是说,在人类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的本质不同的,是变化的。因为,社会关系是历史的和变化的。因此,人的本质必然不是固定的,那些所谓的人性自私论是必然错误的。同时,要指出一个问题就是,马克思所指的人的本质是就人类区别与动物来说的,而不是单指具体每个的本质。弄清楚这个问题,就不会陷入所谓“既然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是否可以说只要弄清楚一切社会关系,就能弄清楚人的本质呢?”的疑惑了。   在《提纲》的第七条中,马克思接着第六条继续批判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错误,进一步阐述了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只有从社会性的角度上,才能真正把握人所以为人的本质。   在《提纲》的第八条中,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为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在社会生活中的人是从事实践的人,只有实践才能揭开挡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切神秘面纱。   在《提纲》的第九条中,马克思指出,旧的唯物主义只能做到把感性理解为“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然而它不能理解市民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而它不能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   在《提纲》的第十条中,马克思鲜明的指出了自己新唯物主义的阶级基础和立场,旧唯物主义是“市民”社会的唯物主义,而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唯物主义,是为实现人类解放的唯物主义。   在《提纲》的第十一条中,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鲜明的点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一个根本特征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要说明世界,而且要改变世界。纵然,马克思在向人说明了自己哲学的特征在于改变世界,但是他并没有说,改变世界与解释世界相比谁更重要。在马克思看来,这两者是同样重要的,因为改造世界必须以解释世界为前提,从排除科学实验之外的人类实践活动来讲,如果缺乏解释世界的前提,那么这种实践活动也就是改造世界的活动必然是盲目的,就算取得了成功,那也是机会主义性质的。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解释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前提,而改造世界反过来又能够促进解释世界。   总的来说,在《提纲》中,马克思主要突出自己的唯物主义区别于以往旧哲学的根本特征是实践,因此,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也被后人称之为实践唯物主义。实践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同时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特性。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陷入了困境,有的人把根本原因归结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的根本特性。这些人的基本观点是,学而不能用即等于无用。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理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去变革世界,改造现实社会中的不合理问题。然而,我们当前的社会现实并不能很好提供这种能够让我们去变革的条件,就目前来讲,我们很多人都是在适应这种社会现实,尽管其中存在许多不合理,在他们眼里,能够适应社会现实已经是一种不易的成功了,至于变革社会现实不亚于痴人说梦。因此,他们认为对很多人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今社会是没有任何吸引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由于缺乏运用的现实基础,是没有用的,既然没有用,也就没有学习的必要。然后大家就都不愿意学,那自然而然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就陷入了困境。   不可否认,这种观点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不能把它归结为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困境的根本原因。因为,这种观点是十分片面的,它片面性在于他们把“改造世界”片面化的理解了,认为改造世界就只是过去的变革不合理的一种革命性的社会现象的活动,而没有看到,技术的"革新也是在改造世界。从这一点上讲,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已经什么有用了。至于,如何解决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这种困境,如何有效的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性,还有待学术界的进一步探索,在这里就不讨论了。   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3   《费尔巴哈提纲》是马克思生前所著。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   《费尔巴哈提纲》以实践作为其基本观点。马克思运用实践的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指出实践是检验观点的标准。马克思又运用实践观点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们活动的一致的基础就是革命的实践,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的总和。马克思还运用实践的观点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宗旨和任务就是改造世界。总之,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是同以前旧哲学的根本区别。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在《提纲》中提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如何证明这种真理性?这是旧哲学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马克思在这里给予回答。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问题,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自己的认识是否是真理,除此别无它途。只有那些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认识才是真理,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真理。这里,马克思并没有将“真理性”简单地理解为现在哲学教科书中的。“符合论”,而是将其理解为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真理性”也就是思维的实践力量,指人类完全可以透过现象认清客观规律,即通过实践力量跨越康德所称的现象和本质之间“此岸”和“彼岸”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思维与真理、现象与本质统一于实践。是否是真理,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在告诉人们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的同时,马克思又对传统上的哲学研究方式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以前的哲学家都远离实践,在思想的空中研究哲学。马克思认为这是一种纯粹经院式的哲学研究方式,脱离人的实践活动来研究哲学问题没有任何意义。这样就把哲学从“空中”拉到了“人间”,实现了人们思想方式的巨大转变,即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来分析一切问题,来检验认识和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具有改造现实的功能,《提纲》中说:“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在这里马克思首先批判旧唯物主义的代表——法国唯物主义者所持有的环境决定论或教育决定论。这种观点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环境和教育的改变致使人发生了改变,人的变化和发展取决于环境和教育。“因此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部分高于社会之上”,即把整个社会分成两部分——环境和人,环境高于人之上,决定人的生活。”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首先批判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西方传统哲学的“解释世界”的倾向。如亚里±多德《工具论》的理性超越者姿态;黑格尔“存在就是合理”的辩护者姿态;费尔巴哈“最高的实践是感性直观”的旁观者姿态。马克思提出,新哲学的一般功能是“改变世界”。“改变世界”的活动就是马克思所说的“革命的实践”。由于之前的“哲学家们”不知道实践在人类活动中的重大意义,不懂得人类实践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改造世界。所以,他们只能通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来对现存世界进行解释,而不能通过实践对现存世界进行改造。哲学的主要功能就是去改造世界,而不是解释世界,这是所有的哲学家和哲学所应承担的历史责任。马克思说:“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也就是说,人类的自身的实践活动拓展了人们的视野,扩大了人化世界的深度、广度和宽度,改变了原有的自在世界向人化世界转化。人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造世界,使人化世界服从于人的意志,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地发挥。也就是说,哲学上升到人的头脑中,可以用来指挥人的实践活动,使之对客观世界进行符合人们意志的改造。而不是只在头脑中对现存世界进行解释、说明,这才是哲学的功能。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看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在肯定了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同时,批判了其只能把人类理解成一种内在的,无声的,将人从肉体和精神的状态中主观剥离,批判其否定了人可以改变世界的可能。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於改变世界。”实践是革命的,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而人类的不断进步,恰恰反应了这样一个观点。实践观点构成了《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通过学习《提纲》使我认识到将唯心主义观点和唯物主义观点相结合起来分析问题的必要性以及实践的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全面分析问题,做到一分为二;并且要注重实践,牢记实践出真理,只有实践才知对错,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提纲》中强调的实践观点的原理,要求我们在一切工作中必须坚持实践的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党的基本知道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用改革开放的伟大社会实践去发展、完善和检验真理。同时,社会主义也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壮大。   没有实践就不会有认识,不理解实践也不能正确理解认识。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目的在于改变世界以满足人的需要。要改变世界必须认识世界。实践及其发展的需要是认识、知识产生的根源和发展的动力。在现代,实践的发展促使科学成果层出不穷,以至促成新科学的诞生。人类实践发展的无止境,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无止境。同时,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必须满足实践的需要,为实践服务。实践提供了认识的可能。只有实践才能提供认识所必需的信息。同时,也只有实践才使人们获得并不断发展对信息加工的能力即思维的能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凡是符合客观的真理性认识,通过实践必然会成功地转化为客观的现实。反之,凡是错误的认识,在实践中必然遭到失败。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也在历史地发展着和完善着。 ;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凝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读完此文,读者们的感受是什么呢?请往下看。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读后感 ,希望你喜欢。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篇一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全文不过1500字,但它却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上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和意义。在《提纲》中,马克思首次系统地论述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以此为基础,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以及以往的一切旧哲学进行了批判,同时制定了“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这一科学世界观的要点,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恩格斯对《提纲》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非常宝贵的”、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1]《提纲》的重大意义在于:它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纲领和一系列重要思想。   一、对旧唯物主义以及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实践观的批判   《提纲》提出,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 在于是否认识人的实践活动的意义。旧唯物主义者认为,主体能够反映客观世界,但主体是消极地、直观地、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他们看不到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属人性特点,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懂得实践的真正内涵的。马克思在《提纲》的一开始就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2]这就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即他们只看到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这是旧唯物主义者忽视的地方,他们离开实践活动来解释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为客体只是直观的认识对象,主体只能被动地接受客体,而不能把客体看作是实践的对象,看不到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作用,看不到主体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这显然造成了他们认识上的片面性。另外,“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 教育 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3]。马克思认为,这也是不理解实践的真正内涵,认为环境教育决定了人,只有环境教育改变了,人才能改变,人受到来自环境和教育的制约,人在环境教育面前是完全被动的。马克思批判了这种唯物主义在环境教育和人的关系上的错误认识。指出,实践是环境和人改变的共同基础,人在进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也在改造自身,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是一致的。接着,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也是不能理解真正的实践的含义。“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4]费尔巴哈不同于唯心主义,他把看得见、摸得着的自然和人作为他的研究对象,这是站在了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问题,但是由于他不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没有把人的实践活动看作是客观的物质活动,看作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他的理解也是不彻底的。在他的《__本质》一书中,他把实践看作是“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5],所以他认为,只有理论活动才是真正的人的活动,看不到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所以他不可能理解实践的真正内涵,这就陷入了庸俗唯物主义。   二、对唯心主义实践观的批判   马克思在《提纲》的第一条就明确提出:“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6]这就是说,旧唯物主义看不到主体的能动性,认为主体只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客体,而唯心主义却和旧唯物主义相反,他们在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确实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大大发挥了主体的能动性,但却把这一作用加以抽象的夸大和发展,使其脱离了自然界的物质基础,把人的活动理解为精神活动,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将绝对观念、主观精神获得了凌驾于物质世界之上的主导地位,物质世界包括人则处于被支配的地位,这就夸大了精神的作用。这说明唯心主义也是不懂得实践的意义的,他们脱离实践去理解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实现,不理解人的本质是实践的。   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对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旧唯物主义以及唯心主义关于实践观点的批判认为,他们都是不理解实践的内涵的。在批判继承以往哲学的基础上,马克思实现了人类 思维方式 的根本转变,从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改造这一角度出发,建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在《提纲》中,马克思提到了这样一句话:“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7]首先,马克思的这句话肯定了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马克思是从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改造这一视角出发来研究客观世界,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主体并不是像旧唯物主义者认为的消极、被动地认识客观世界, 而是积极、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最初的自然界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人们首先通过实践活动来满足自己衣食住行的基本要求,然后按照自己的需要对客观世界进行能动的改造,使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在实践中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着历史,创造着社会关系,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社会是带有人类主观性的客观世界。一旦实践活动停下来,人类历史也就无从发展了。马克思首先认识到了主体与客体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正是从这个立足点出发,马克思得出了与以往哲学不同的新唯物主义的实践观。接着,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8]这就是说,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己的生存环境和自身。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反映客观世界,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新的认识从而改造周围的生存环境,发展自己,使客观世界按着自己的需要发展,也使自己适应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实践成为人类认识的源泉、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在《提纲》中写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9]这就是说马克思把认识的问题也理解为实践问题来看,不仅与以往的哲学划清了界限,而且给实践以正确的解释。他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更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真理即正确的认识,是主观思维和客观实际相一致、相符合,人类的认识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这并不是理论所能解决的,而是一个实践的范畴。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渐形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实现“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10],而为了使客观世界更好地朝着人们所向往的方向发展,人们又会不断地接近“自己思维的此岸性”[11],进一步认识客观世界及其发展规律,更好地进行指导实践的活动。而思维的“真理性”、“现实性”以及“此岸性”都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实践是连接主体与客体的桥梁,通过实践,正确的认识能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发展规律,推动客观事物向前发展,这才具有客观真理性,否则就是错误的。马克思在这里就确立了他区别于以往哲学的新的实践观   四、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的变革实质   《提纲》是一篇具有变革意义的重要著作,马克思超越了以往“哲学家们”的思维方式,以人类的感性物质活动为出发点,以实践的观点贯穿全文,明确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区别,划清了与唯心主义及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界限,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使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展现在人们面前,并提出了哲学的历史使命,“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2]。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实质所在。以往的“哲学家们”不懂得实践的真正含义,忽视了实践的作用,他们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说明客观世界,然而,认识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要解释这世界,而是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认为,哲学的历史使命不能仅仅是停留在解释世界的层面,而应该是“改变世界”,即通过实践活动对客观世界做出科学的认识,进而以科学的理论知识为指导更好地改造和变革客观世界。理论和实践应该是统一的,而实践才是认识的最终目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指出,费尔巴哈“和其他的理论家一样,只是希望达到对现存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13]。人类可以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地推动社会变化发展。哲学的功能是要在正确解释客观世界的基础上指导实践,并对客观世界进行合理的改造,以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五、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的真正意义在于“改变世界”,因此哲学的主要功能就是批判和扬弃。这种批判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而且要广泛运用于实践之上。《提纲》第一次把科学实践观呈现在世人面前, 这不仅成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向上发展的关键, 超越了近代哲学,甚至现代哲学, 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自己的特色, 从而开辟了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即新唯物主义《提纲》中隐含的现实主体与对象世界客体、宗教世界与世俗世界以及理论与实践等等的矛盾关系的萌芽, 为马克思日后新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的全面展开和日臻完善开启了思想的帷幕。《提纲》是马克思历史哲学理论的骨架或缩影, 而实践范畴则是这整个骨架的支点。所以准确把握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对于我们正确领会他的新唯物主义的观点和 方法 至关重要。在社会历史领域实践的观点其实就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实践出发就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在现实的基础上不断实践创新,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篇1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马克思早年曾经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后来又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但又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无视社会实践,抽象谈论人的本质和爱的说教等不满。该文是为了深入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并与其划清界限而写的提纲。该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主要是为了批判费尔巴哈以及其他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而写的。马克思在该提纲中首先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在此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   在该提纲中,马克思还进一步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性论,特别是其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并给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界说,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此强调了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故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他认为应从社会的、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及人的本质;不仅如此,对社会生活本身也应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在该提纲的最后一节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哲学与以往的哲学的根本的不同,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思想是贯穿其中的主线。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只有1400多字,阅读该提纲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   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篇2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写在1844—1847年笔记里的。整个《提纲》非常精炼,一共十一条,总共不过千余字,但是它所揭示的社会思想和哲学观点却丰富而深刻。恩格斯对《提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提纲》强调了实践的观点以及人类的本质和真理与感性的区别和联系。在《提纲》的第二条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即是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不能离开实践的思维去争论人是否具有现实性。《提纲》的第六条明确说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否定了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提纲》带有鲜明的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思想,马克思辩证地看待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一方面,人的成长是受环境和教育影响的,另一方面,环境也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马克思还指出社会生活的本质也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概括而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从总体上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直观性的缺陷,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第一次明确提出新唯物主义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第二,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以及从这种观点出发对宗教所作的批判,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三,揭露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脱离、互相对立的,并深刻分析了费尔巴哈半截子唯物主义的根源;第四,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消极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作为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提出的实践唯物主义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它给出了现实批判的合法性,从理论上解决了改变世界的要求,这一点将唯物主义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篇3   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   费尔巴哈是马克思以前德国最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主要是为了批判费尔巴哈以及其他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而写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题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可见其内容的深刻价值。   社会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思想是贯穿《关于费尔巴哈的题纲》的主线。   马克思在该提纲中首先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一语中的。马克思用敏锐的眼光和锋利的刀笔直指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问题所在,为更深一步的解析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提纲鲜明的提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後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等十分具有针对的观点。马克思从每个点入手展现自己的观点。道理虽大,但却讲得丝丝入扣,极为平实。   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终究是高深的,如果没有一定的社会经历是很难理解、很难融会贯通的。该提纲没用华丽的词藻,没有刻意的雕琢,没用冗长的篇幅,而是简明扼要、思想深刻。所以作为学生的我的认识是肤浅的,不能详尽理解其中的真谛。如果几年后再重读,肯定会有更清晰的认识,受益更多。

跪求费尔巴哈的提纲 文献综述

  新哲学诞生的地方  ——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摘要:马克思哲学新视界生成于1845年。这一年他写下的两部论著《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下称《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世界观的产生。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撰写正标志着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如何正确把握与理解辩证唯物实践观就成为真正读懂马克思的“瓶颈”,是在理解马克思社会视域中的其它理论的切入口。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关系条件下的实践活动,并在自己的对象化活动中,人把本质力量连同自己的合作关系一并凝结于对象化产物中,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表现为“物化”和“异化”。本文试图解读《提纲》中的辩证唯物实践观思想,从而更好理解“异化”的概念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科学实践观、辩证唯物实践观  一、关于《提纲》  《提纲》写于1845年春,最早发表于1888年。对于这个《提纲》,恩格斯给予了高度地评价,认为这是一份“非常宝贵的”、“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24、25页)在《提纲》中,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在这个《提纲》中心世界观的天才萌芽就表现在他十分强调实践的作用上。实践问题,就好是一条主线一样自始至终地贯穿在整个《提纲》的每一条中。在这里,马克思非常强调实践在人们认识中的作用、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且强调指出用革命的实践去改造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前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之点。由于马克思十分强调实践的作用,并把人的活动了解为实践活动,把人看作是能够改造世界的实践的动物,这就为以后系统的制定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奠定了基础。因此,强调实践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中所做革命变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就内容而讲,整篇文章可以分为四大部分:  一、揭露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第一条)  唯心论先验论看到了主体的能动性,但夸大了能动性  旧唯物论承认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但否认了主体的能动性  二、以实践为基础,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反映论统一起来,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点明新唯物主义的特点:实践的能动性。(第二条)  辩证唯物论能动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中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对实践作了科学规定——人类感性、能动、批判的活动。  2、提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相联系,实践中主体和客体构成双向关系,表现为:  人化自然(客体主体化):主体把自身的目的、愿望赋予客体,创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东西。  自然人化(主体客体化):主体吸收了客体的本质、属性,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把主客观相联系。  实践是主观指导下对客观存在的改造,实践把主客观相联系。  三、以实践为基础,把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相结合,对旧唯物主义的各种错误进行一一的解剖和批判。(第三~九条)  1、对人的本质作了科学概括  人的本质是后天形成的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劳动实践是人和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社会生活的最终根源在于实践  3、思维、理论的世界根源于现实的世界  四、在指出新旧唯物主义立足点的不同的基础上,把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统一。(第十~十一条)  1、过去的哲学停留于“解释世界”,而不在力于“改造世界”。  2、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1)、一种理论作用的发挥只能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表现出来。  (2)、一种理论作用发挥的程度在于人们实践活动中被接受的程度。  (3)、正确的理论最终会被大多数人接受,也才会在思想史上留下它的地位,成为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  二、解读《提纲》  第一条: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的活动,因此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 “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马克思在开篇就深刻剖析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实践观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他指出旧唯物主义是一种直观的唯物主义,是“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其根本的错误就在于脱离了实践,只是从客体的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而抹杀了实践活动的能动意义。马克思说,费尔巴哈和先前的唯物主义者一样,只是把事物、现实、感性当作有别于思维的存在,有别于主体的客体,而不是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的对象来理解,不是从主体所加于客体的能动作用来理解,由此即造成了主体的能动性被忽视了。相反,唯心主义实践观则只是抽象地发展了主观的能动性,把实践的能动性归结为意识的能动性,从而用精神去解释历史。两者都是从实践观上割裂了主观的能动性和客观的物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二条: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马克思指出:要克服直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局限性,就要把能动的原则归之于物质的自然界和人,体现为人的实践,人的感性物质活动。强调实践的主体性,实践才是思维的基础,“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第三条: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这里马克思用“革命的实践”代替“异化劳动”的概念,从社会历史观的高度来清算了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的影响,旧唯物主义者正是因为不能正确看待主体的能动性和客观的物质性的辩证关系,因此必然不能正确说明人与环境、人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历史观上必然会陷入唯心主义史观。马克思提出:“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人与环境、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人的实践就体现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用实践回答了康德发现的人与环境二律背反的难题。因此,这不是对人的主体性的一般理解,而是对现代工业在确立人类主体在客体世界中的主导作用的真实理解。  第四条: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第五条: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马克思肯定了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上做出的贡献。但他认为费尔巴哈虽然是批判了强调抽象思维的唯心主义,但他的唯物主义同样是不彻底的,正如他对宗教所作的批判一样:“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他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而没有揭露宗教的社会根源,对宗教的批判只是立足于理论上而没有“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总而言之,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都是因为不能看到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其性质都是属于直观唯物主义。  第六条: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马克思指出:站在直观唯物主义的立场,其社会历史观只能看到的是“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把人只看作是‘感性的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原因在于费尔巴哈理论脱离了实践,没有从人们现存的社会联系中来观察人们。在这个角度来说,其社会历史观仍然没有摆脱唯心主义范畴。马克思从实践出发,揭示了人的社会本质。费尔巴哈“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的、抽象的理解人,马克思则认为,人是“现实的人历史的人”,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而环境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在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方式,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4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1]实践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人可以能动地创造历史,但人不可以无视客观条件而去强求无法得到的结果。所以,马克思深刻地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环境都是人的实践的产物。实践是人的本质规定性,人在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实践的存在物。实践对象、现实、感性,一切都是“人的感性活动”,都是“实践”,突出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实践虽然是一种人带着自己的利益、意志、需求和价值认同进行的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目的在于改变和超越。人和环境、主体和客体之间关系是双向互动的,人的实践就是这种互动关系的完整体现。如马克思所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正是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才能达到了人与自然、社会和环境的和谐统一。  第七条: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旧唯物主义没有看到,“宗教情感”是作为一定形式的人所天生的内在属性,因此单从宗教的“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批判宗教是不彻底的。在马克思看来,人并不是一个抽象存在的、孤立的人的个体,“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是属于一个社会范畴、一定阶级的、具体的个人,也就是他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八条: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在完成对直观唯物主义的批判后,马克思重新强调了自己的哲学观点: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在这里把实践活动放到了历史语境中去理解,实践不是抽象的个体,而是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的感性活动。实际上马克思是强调对实践概念的把握必须要研究到历史事件得以发生的情景,实践是历史的,不存在超越历史的一般的实践。个人与社会、主观与客观、非理性与理性都是在人类的实践中获得了具体的统一。因此,包括宗教在内的精神意识形态都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要彻底完成对宗教的批判就必须立足于人的实践,“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的:“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 [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4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2]  第九条: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  马克思指出:直观唯物主义由于其自身的缺陷,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认识社会的本质,充其量最多也只能认识一些社会现象。  第十条: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第十一条: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理论与实践是一种外在的关联,实践是手段,对应的实践观是实体性哲学。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马克思认为是“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从这句话来看,马克思是彻底唯物的、实践的。但英国共产党理论家霍夫曼对此话的阐释也许更符合马克思的本意:“马克思的意思不是说我们必须停止思想,而是说仅仅通过思想不能改变世界;革命不是在哲学家的书房中,而是在现实世界中进行的。因此,这意味着,我们并不拒绝一切形式的哲学而只是想提出新的思想概念,这种思想将自觉地把改变世界作为自己的目的,而不是像哲学家们过去所做的那样,极力讨好反动派,把世界固定起来。要用导致行动的革命解释代替无所作为的保守解释。用具体的、实践的思维方法取代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 [3] 〔英〕约翰。霍夫曼:《实践派理论和马克毋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0页][3]实践即便仅仅意味着“改变世界”,仍然是一种理论,它是关于如何改变世界的理论,一种对具体革命进行解释的理论。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不仅是革命的,也是理论的。它不仅离不开理论,需要理论的指导,同时它本身就是一种理论的、思想的存在。作为理论的实践是人的一种具体的存在方式。  三、《提纲》的历史意义  《提纲》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它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从而为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首要的观点。正是基于科学的实践观点,马克思在《提纲》中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科学地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正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正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正确地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进而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性意义。  《提纲》提出的科学实践观,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马克思提出,旧唯物主义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意义,因而不能正确地解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更看不到主体基于实践基础上的能动性,因而在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直观的唯物主义。  四、总结  在对《提纲》进行了解读后,我们可以总结,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史观相对于唯心主义史观和直观唯物主义史观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是主观作用于客观环境的感性活动,体现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实践是联系主体和客体、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和纽带,具有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特征。实践的基本特点在于它走出了意识活动的范围,指向了主观领域之外的客观世界,成为一种能够使外部对象发生某种改变的现实的物质活动。然而,实践自身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矛盾对立并不是僵死的、抽象的对立,而是相互作用、相互规定,从而克服各自的片面性。在实践中,一方面人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同样,实践也在不断扬弃人的主观性,把主观性、目的和理想付诸现实,使超感性的东西感性化。人正是通过这种自身所特有的感性活动把观念转化为直接现实性的存在,使自己的思维对象化。主观世界以及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中。实践本身就是主观作用于客观的活动,并使主观和客观真正意义上达到了统一。  第二,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人在实践中,相对于客体来讲处于主体地位,实践的发动与运行,以及所产生的结果,都是从实践主体的利益和需要联系在一起的。人通过实践能够认识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利用规律使物按人的要求同人发生关系达到物被人所掌握和占有的目的。实践的自主性确立了人对自然界的主体地位。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的实践活动,实际上也是个体与社会统一的过程。  第三,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实践活动最大特点是具有能动性、创造性,这说明人的实践不是简单地适应自然,也不是简单地复制自然,而是对自然的积极改造。但同时人的实践活动也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实践活动使得客体主体化,使得人在实践过程中日益把非人的纯自然物质力量越来越多地转化为人所驾驭支配的属人的物质力量。随着实践的发展,主客体矛盾和主客观矛盾关系也在变化发展,新的事物、新的规律涌现出来,成为人的新的制约力量,由此也使人的受动性得以改变和扩大。人只有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获得驾驭并改造世界的自由,实现人的能动性,实现人的本质和价值。  第四,科学性和价值性的辩证统一。实践的受动性要求实践具有科学性,实践的科学性就是实践合乎规律。人们要成功地实践,必须以自身所面对的世界为前提和基础,正确地认识它存在及其运动、变化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人的活动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但人的创造并不是无中生有,也不能随心所欲。人类的伟大在于能自觉和全面地认识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自己的利益服务。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认识和理性掌握的程度越深,范围越广,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就愈益得到提升和增强。人类的实践活动越符合自然规律,就越具科学性,也就越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实践价值性也在于实践的“目的性”。人们探索和认识世界,追求真理,不是为了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任何实践都是出于人们的需要和利益实现要求,实践的价值性就在于实践能否达到预定的目的。实践活动中既要遵循科学性,又要追求价值性,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意志和意识”,把世界变成了人类所理想的现实。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人们既通过主体客体化过程创造出主体所需要的价值世界,又通过客体主体化、人性化的过程,创造了主体自身的价值需求,实现了创造活动自身的价值。人是价值的创造者,人只有在创造性的劳动中,才能显示自己的能力,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者

《费尔巴哈论》的作者是恩格斯。这部著作写于1886年初,最初刊登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杂志《新时代》1886年第4期和第5期。1888年又以单行本的形式在斯图加特出版。恩格斯专门为之写了序言,并在该书附录中第一次发表了马克思的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费尔巴哈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它是恩格斯晚年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书中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社会历史条件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作了科学的论述。其次,恩格斯在完成以上理论工作的过程中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为我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对后世的哲学理论研究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本书的正文部分共有四章和一个结束语。恩格斯以史为线索,把逻辑和历史统一起来。第一章首先分析黑格尔哲学不仅指出了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解剖了他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而且也分析了其哲学的解体原因和过程。

跪求《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要求是议论文的形式、至少1500字

回答你才怪!这么小就用电脑不用脑子!!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收录在哪里

中译文被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解释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解释 马克思作于1845年初。共十一条。提出马克思哲学 思想 的基本点,概述了新的世界观。其核心是实践观点,阐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唯一 标准 ,提出了能动的 革命 的 反映 论。 词语分解 关于的解释 ;;引进动作、行为 涉及 的范围或事物,组成 介词 结构,用在主语前面,作 状语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这一带发现的文物得到说明。;;翦伯赞《 内蒙 访古》 ;;介绍事物涉及的范围或内容,组成介词结构,用在 名词 提纲的解释 ∶提举网的总绳 ∶ 比喻 抓住大的或主要的 ∶ 文章 、讲话等的内容要点写 发言 提纲详细解释.提举网的总绳,举网。 唐 杜甫 《又观 打鱼 》诗:“苍江渔子 清晨 集,设网提纲万鱼急。”.比喻抓住大的或主要的。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哪些崭新的观点(哲学观点)?对此应作怎样评价?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主要是为了批判费尔巴哈以及其他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而写的。马克思在该提纲中首先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在此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 在该提纲中,马克思还进一步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性论,特别是其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并给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界说,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此强调了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故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他认为应从社会的、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及人的本质;不仅如此,对社会生活本身也应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在该提纲的最后一节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哲学与以往的哲学的根本的不同,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什么是真正的唯物主义

《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之一。在寥寥千言中,马克思紧紧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直观性和受动性,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实践观点。其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旧唯物主义从经验直观出发,把人归结为单纯受动性的生物自然,把自然、对象理解为单纯外在的、感官直观的对象。在这里,马克思扬弃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中把动实践归结为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思想,克服了由于过于强调劳动的能动意义而导致的对人的抽象理解;同时也改变了先前对旧唯物主义的好感态度,认识到了旧唯物主义的单纯受动性原则及其缺陷,反复强调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从这种理解出发人既非唯心主义所理解的单纯能动性存在,也非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单纯受动性存在。自然既非唯心主义所理解的单纯受动的对象,也非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单纯自在的存在。人既受自然必然性支配,同时又以能动的感性活动改造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从而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为新唯物主义找到了合理的理论出发点。其二,根据对实践的这种理解,马克思进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建立在实践观点之上,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思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指出,由于缺乏完备的实践的观点,旧唯物主义单纯从经验出发,把认识对象仅仅理解为外在于人的、感官直观的对象,而把人理解为单纯直观的、受动的存在,从而把人的认识活动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照镜子式的直接映现活动,完全否认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否认了认识的能动性、辩证性。马克思进一步从实践观点出发指出,人绝非单纯消极被动的存在,对象、自然也绝非仅仅是外在于人的客体,直观的对象。人首先是作为能动感性活动的存在,对象首先、而且从根本上始终是人的感性活动的对象,主体的对象。因而认识活动,第一,不是主体消极被动接受客体作用的、受自然必然性盲目支配的活动,而是主体以其实践理念(目的),即价值理念和理论理念对客体进行选择的主动活动;第二,不是主体对客体直接的映现、单纯的模写,而是主体以其先在的、在实践中形成的作为实践模式内化的认知结构对客体进行建构的能动活动;第三,不是一次完成的动作,而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无穷发展过程,由现象到本质、由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的逐步深化的过程。其三,马克思进而立足于实践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其四,马克思最后要求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来理解人类历史,强调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总之,实践观点构成了《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提纲》第一次建立起完备的实践概念,初步完成了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与综合,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确立了牢固的实践观点,从而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把实践观点贯彻于历史观,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哪一年写成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马克思生前未曾发表。原题为《关于费尔巴哈》,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费尔巴哈的提纲现实意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的核心哲学思想是用劳动实践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的历史发展的唯物史观,包含了作为这一历史观理论前提,从实践活动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它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确立了牢固的实践观点,探讨马克思实践观在当代的发展,对正确理解与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地位和价值

地位:《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价值:1)体现了以实践为导向的源头和精神(实践解决任何问题) 2)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践行了马克思提出的实践观,若要继续发展,必须进一步去坚持这一观点。党课笔记,仅供参考。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2

原文: “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āndliche]活动。”唯心主义看到了、肯定了认定主观能动性,但是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把意识的能动性无限夸大了。“抽象的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即把人们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客观物质性抽象掉了,只剩下人们的意志、愿望等主观的东西。唯心主义就是,当在看到一个人的时候,它不会把你当成一个客观存在,认为这种肉体就是自身精神活动的一种表现。如果我没想你,你就不存在,想你了你就存在。我怎么认知你,你就是怎么样的。唯物主义是你在我就承认你,你不在我就不承认你存在这个世界。唯物主义承认客观存在,唯心主义不承认客观存在。唯心主义对事物的存在完全以自我为标准,但是唯物主义者却又把自我给弄丢了。人在看同一个物体,人就出现了变化,人的主体性在体现,人的思想在活动。任何一个事物存在的时候绝对不是一个纯粹的客观对象。我们认知他的过程就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机械唯物主义只看到了物没看到人,唯心主义只看到了人没到物。 人的思考并不是凭空想出来的,他一定要有一个对象,这个对象要么是自然界要么是人类社会。人的活动就是思想,就是人的思考,他们忽略了实践本身。我们在认知世界中所形成的思想活动是作为人而存在的。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是因为人是有思想,能思考,如果不能思考,只知道吃吃喝喝就与动物没什么区别。费尔巴哈把实践活动理解成“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犹太人的经商活动,在费尔巴哈看来,就是说吃吃喝喝没有意义,简单的把实践理解成犹太人的利己活动,因此对实践不屑一顾,他不懂得实践的意义。实践是指人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所谓对象性活动是指,实践是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现实的活动,这是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总共含有多少条提纲

十一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写成的,整个《提纲》非常精炼,一共十一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于1845年春创作的一篇政治文章,最早发表于1888年。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原文是什么?

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现实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三: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哩。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五: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六: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七:所以,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八: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九: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十: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十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逐条解读是怎么样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逐条解读是:1、他指出旧唯物主义是一种直观的唯物主义,是“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其根本的错误就在于脱离了实践,只是从客体的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而抹杀了实践活动的能动意义。2、用“革命的实践”代替“异化劳动”的概念,从社会历史观的高度来清算了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的影响,旧唯物主义者正是因为不能正确看待主体的能动性和客观的物质性的辩证关系,因此必然不能正确说明人与环境、人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历史观上必然会陷入唯心主义史观。创作背景在早年时期,马克思曾深受黑格尔哲学影响,后来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了唯物主义,但他本人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无视社会实践、抽象谈论人的本质和“爱”的说教不满,持有一定的保留态度。在创立新世界观的过程中,为了与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阐述自己的新唯物主义,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了批判费尔巴哈的这十一条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一篇什么文章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于1845年春创作的一篇政治文章,最早发表于1888年。 该文批判了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错误,阐明了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新唯物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区别;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论述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几个基本问题;从阶级基础、哲学功能和使命等角度阐述了新、旧哲学的区别。《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是马克思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的笔记,这篇笔记表明马克思不仅同唯心主义,而且同旧唯物主义彻底划清了界限,为创立新世界观奠定了基础。马克思在这个笔记中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者 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实践作用的主要缺点,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论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思想,强调“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 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说明“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的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还批判了旧唯物主义者对人的本质的抽象理解,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而把对人的认识至于唯物史观的科学基础上。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如下:依恩格斯的说法,《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文件。恩格斯这一理论指认中,“萌芽”一词是关键词,它在界定:《提纲》是马克思整个科学世界观的真正“起源”和初始发生,但不是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才是新建构的具体实施过程)。《提纲》毕竟是提纲。并且,从这里再现的马克思文本间构成的特殊语境看来,传统研究中那种对《提纲》第一条的过于偏爱的意向性解读是值得商榷的。关于第一条,被诠释的太多。其语义似乎是普遍认同的:实践与主体性。可这一诠释是可质疑的。这是由于,马克思《提纲》中被抽象理解和从语境中割裂出来的第一条,并不是马克思哲学新视界的本质所在!因为如前所述,第一个用感性的实践活动来同时消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局限性的人并不是马克思,而是赫斯。如果仅仅以第一条中的主体性实践来确证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视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变成了赫斯主义(“实践人道主义”)了。并且,这种被抽象理解的实践完全可以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抽象劳动来替换,就如南斯拉夫“实践派”和一些“实践人道主义”者所已经做过的那样。显然,抽象的非历史的实践哲学和实践唯物主义并不就直接等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以问题没有那么简单。在几个月之后写下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有这样一段极重要的话,他们批评格律恩抄袭“赫斯的明显的错误”,什么错误?也就是以为:“只要把费尔巴哈和实践联系起来,把他的学说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就可以对现存社会进行全面的批判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80页)。马克思恩格斯那时才直接说,赫斯的东西“带有非常模糊的和神秘主义的性质”。还有一个重要的文本证据:1845年1月20 日恩格斯写信给马克思说:“说到施蒂纳的书,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我以前给你写信的时候,还受到对该书直接印象的很大影响,而我把它放在一边,经多多地思考以后,我也发现了你所发现的问题。赫斯(他还在这里,两星期前我在波恩同他谈过一次)动摇一阵之后,也同你的结论一致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16页)发现了什么问题?赫斯动摇什么?按照我们这里的解读,这正好是马克思在上述“第二个思想探索”中解决的问题。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逐条解读是什么?

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该文批判了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错误,阐明了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新唯物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区别,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论述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几个基本问题,从阶级基础、哲学功能和使命等角度阐述了新、旧哲学的区别。内容简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共十一条,主要内容分三个方面一是批判了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错误,阐明了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新唯物主义哲学与旧哲学包括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二是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论述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几个基本问题,三是从阶级基础、哲学功能和使命等角度阐述了新、旧哲学的区别,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揭露了旧唯物主义哲学的阶级局限性,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基础和历史使命。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简介介绍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马克思生前未曾发表。原题为《关于费尔巴哈》,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2、《提纲》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它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从而为唯物史观乃至崭新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首要的观点。正是基于科学的实践观点,马克思在《提纲》中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科学地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正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正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正确地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进而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性意义。3、《提纲》提出的科学实践观,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马克思提出,旧唯物主义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意义,因而不能正确地解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更看不到主体基于实践基础上的能动性,因而在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直观的唯物主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原文

  一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  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且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五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活动。  六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七  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社会形式的。  八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九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  十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十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费尔巴哈提纲十一条的内容

费尔巴哈提纲十一条内容如下:1. 唯物主义只从客体或直观形式理解事物,不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2. 人的思维具有客观的真理性,需要在实践中证明。3. 人的思维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教育的产物。4. 提出新的观念,讲到环境和教育。5. 批判了宗教的局限性。6. 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7. 把感性不是看作人的实践活动,将A想象为A"的活动。8. 不把其看为实践,但这是能动的体现,也是一种实践。9. 人的本质的问题。10. 费尔巴哈将人看作为单个的孤立的人,但人实际上是社会的产物。11. 在实践中改造,被称为“真理”。希望以上信息对回答您的问题有帮助。

费尔巴哈论中的唯物史观

楼主,唯物史观这是马克思创立的,又称历史唯物主义。内容:四大规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五大动力----社会的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改革和科学技术;两个人----人民群众、个人。 这些内容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可以帮助你记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