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

阅读 / 问答 / 标签

政治国际关系如何区分政府间组织和国际间组织

我觉得你这个问法就有问题。在国际政治中说法是国际组织,即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或其他国际法主体)为实现共同的政治经济目的,依据其缔结的条约或其他正式法律文件建立的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常设性机构。国际组织又分为政府间国际组织(Inter-government Organization,IGO)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NGOs)。前者的成员都是主权国家,典型的有联合国、欧盟、东盟等等。后者是凡未经政府间协议而建立的国际组织,成员包括独立组织,民间组织,第三部门,志愿协会,比如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绿色和平组织。

湖北大学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

关于湖北大学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内容如下:湖北大学的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该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掌握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处理技能的人才。以下是对该专业的简要介绍、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和未来就业前景的分析。1.简要介绍:湖北大学的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对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的理解、分析、研究和处理能力。该专业融合了理论和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和实践机会。2.课程设置: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涵盖了国际关系、国际事务、国际法和国际经济等多个领域。具体课程包括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国际法、国际组织、国际传播、国际安全等。这些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知识体系,使他们能够理解和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各种国际问题和挑战。3.师资力量:湖北大学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的教师团队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他们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并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教师们会定期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和行业需求。4.教学设施:湖北大学为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提供了完善的教学设施。这些设施包括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和模拟联合国等实践教学场所。这些设施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环境,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5.未来就业前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领域的工作机会逐渐增多。该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政府机构、外交部门、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跨国企业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如国际关系研究、外交谈判、国际组织管理、国际贸易和媒体传播等。随着全球合作和交流的不断发展,这一领域的就业前景将更加广阔。6.学科交叉与合作:湖北大学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注重与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学校鼓励该专业的师生与其他学科进行合作,如外交学、法学、经济学、新闻传播学等。这种跨学科的交流有助于拓宽师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7.国际化教育:作为一所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学校,湖北大学积极推动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的国际化教育。学校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国际化教育机会。学生可以参加交换生项目、短期留学项目或合作项目,以增强自己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化视野。8.实践经验与实习机会:湖北大学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重视学生的实践经验与实习机会。学校与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此外,学校还设立了实践基地和实验室,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9.社会服务与义务:湖北大学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的学生有责任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如义务支教、社会调查和志愿者活动等。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遵循是

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遵循是: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联合国宪章,是联合国的基本大法,它既确立了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组织机构设置,又规定了成员国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及处理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联合国宪章》除序言和结语外,共分19章111条。国际法院规约是《联合国宪章》的组成部分。《联合国宪章》于1945年6月26日在旧金山会议上签署,于1945年10月24日正式生效。1941年6月,英美法等“同盟国”的代表在伦敦签署《同盟国宣言》,宣告不与德日意法西斯“轴心国”单独媾和。提出了维护和平、制止侵略和促成国际合作的原则。同年8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促进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1942年1月1日,正在对德、日、意法西斯作战的中、美、英、苏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1945年6月26日,举行联合国宪章签字仪式,中国代表第一个在宪章的中、法、俄、英、西5种联合国正式语言文件上签字。随后是法、苏、英、美4国代表依次签字,然后才是与会的其他45个国家;同年10月24日宪章开始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主要内容:联合国宪章共分19章111条。它表达了使人类不再遭受战祸的决心,规定了联合国的宗旨、原则、权利、义务及主要机构职权范围等。在国际关系中不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以及联合国不得干涉各国内政等原则。宪章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制止侵略行为”、“发展国际间以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和“促成国际合作”等;它还规定联合国及其成员国应遵循各国主权平等、各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国际关系国的主权与人权:对两者关系的多维透视

米尔恩的《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是一本专门论述人权与主权的书籍。该书是针对二战后,西方国家对人权的双重,与利用人权干涉主权写的。标准建议您看看。

当代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看这篇论文科技革命是科学技术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发生的根本性的革命性的质的突破和飞跃.它不仅对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而且还深刻地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二战结束以后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尤其深刻而广泛,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一方面导致了两极格局的终结与多极化的出现和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日益面临挑战,另一方面对南北关系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同时还促使人类战争观念不断发生转变,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旋律. 1 近代科技革命与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 恩格斯曾经指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近代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出现的历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证明了这一点.近代以来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人类社会经历了两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地影响了国际关系的发展. 第一次科技革命是18世纪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工业大革命,这场革命造成了纺织工业、冶金工业、机械工业、造船业以及航海交通的大发展,在极大地推动了当时欧洲各国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使人类社会从手工工场时代跃入机器大工业时代.这次科技革命不仅使一直以来处于欧洲文明边缘的小岛国——英国因为最早开始了这场革命而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且导致了现代国际关系的萌芽.在第一次科技革命之前,虽然15世纪、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使世界各大洲之间开始发生交往,但这种联系是不经常的、片面的,因而不存在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工业革命后,随着天文学、地理学的发展,航海事业达到空前规模,各大洲内部和各大洲之间开始了经常性的、较为密切的联系,全球性的国际关系才开始逐渐形成. 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始于19世纪后期开始,以电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标志,它引起了电灯、电话、电报和电动机的出现,以及钢铁工业、汽车工业、航空业和铁路、公路交通、化学工业等的迅速发展.使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跨入电气时代,并最终促使了现代国际关系的形成.国际关系的发展从此具有了明显的全球性、整体性,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世界上发生的各种事件的影响.而每个国家,特别是一些主要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也会对全球国际关系产生各种影响,特别是由于国家实力的不平衡发展.几个在经济、军事实力方面对其它国家具有压倒优势的强国,在国际事务中常常起着主导的作用,并相互争夺世界霸权.而在这次科学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是德国和美国,英法紧随其后.由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与经济发展不平衡,新兴国家要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最终在20世纪上半叶爆发了两次世界性的大战.先后建立了凡尔赛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并在雅尔塔体系的基础上确立了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相互争霸的两极格局.两次大战的发生以及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其根本原因就是科技革命造成各国综合国力对比的变化. 近代国际关系发展演变的历史清楚地说明,伴随着科学技术中心在世界范围内的转移,国际关系格局也总是发生着相应的变化.19世纪英国称霸世界,20世纪上半叶德国对英国霸权的挑战,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都是与这些国家在当时世界科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密切相关的. 2 新技术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近代的两次科技革命以及它们引起的产业革命延续时间长达上百年,它们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往往被其他方面的影响所掩饰,因而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近代科学技术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虽然深刻,但表现却并不是非常明显,这影响了对于科学技术因素的重视程度.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的新技术革命是以原子能、计算机、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这次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与前两次相比不仅更加直接和明显,而且更加深刻和广泛. (1)导致了国际关系格局的转换,美苏两极格局最终解体,世界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归根结底是力量对比的变化,科技革命引起一些国家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革命性增长,从而导致国际关系的根本性变化. 在历史的长河中,军事实力长期是国际较量制高点.大国都倾力于军事领域,追求着由军事强国而成为世界强国的目标.然而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现代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使科技力在国力中逐步取代军事力成为国际较量的一个制高点.在新的形势下,苏联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科技、经济实力的差距逐渐拉大,并最终解体,由此导致两极格局的终结.与此同时,现代科技革命兴起不仅使日本、西欧等西方发达国家缩短了与美国的差距.而且,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综合国力也在近二十年来急剧上升,这些国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推动着国际关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2)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使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日益面临挑战.国家主权是国家固有的区别于其他社会集团的最重要属性,表现为一国对内的最高统治权和对外的独立自主权.正是由于这一根本属性,国家才能在国际关系中发挥最重要的作用,也才能成为国际关系中最基本的行为主体.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权具有不可分割、不可转让、不可共享的特性.然而,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权观念正日渐受到挑战和侵蚀.特别是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和电子技术等的发展,克服了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进行信息的自由传递,使每个国家在严格意义上讲已经没有了秘密.此外,地理上边界的重要性也被国际分工、国际市场体系和科学技术在国际间的转移和流动而极大地削弱了,因而给每个国家维护自己的主权带来了威胁并产生了一些新问题.因此,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已经使国家拥有绝对的主权是完全不可能的了.当所有的国家都在声明它们的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时候,一个本质上互相依存的世界的运转和管理所需要的协定,正在慢慢地侵犯着它们的主权.而在未来越来越开放的国际社会,国家主权的部分削弱和部分让渡已成为发展的大趋势.传统意义的国家主权概念也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 (3)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对南北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20世纪中期开始兴起的新技术革命与近代的科技革命相比有两个较为突出的特点:一是耗资大.新研究项目的开展,新产品的开发,实验设备的配置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二是需要很高的综合科研销售系统,这就涉及到很多方面,如:全面、系统、发达的基础科学,齐备的科技人才,先进的制造工艺和技术,一流的实验条件,发达的信息网络和完善的产品推广销售系统等条件,这样才能保证处于领先地位的新产品能够迅速研制、开发、利用并销售出去. 新技术革命所具有的这两个新特点使绝大多数科研活动只有发达国家才有能力进行,致使世界科技活动的80%以上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发展中国家所占的比重不到20%.而在年人均科研经费、科研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科技人员的数量等方面,发展中国家都远远落后与发达国家.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南北科技差距将进一步拉大,而其引起的后果将是贫者越贫,富者越富.发达国家凭借其先进的技术,以低价进口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加工成技术含量高的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则因其的落后而不得不向发达国家出口廉价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以换取外汇,再从发达国家高价进口制成品.这种不平等贸易使本已十分巨大的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南北矛盾也会因此而不断深化甚至还可能激化. (4)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还促使人类战争观念不断发生转变,使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国际关系的主旋律.在人类历史上,尽管曾发生过大小数千万次的战争,但由于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其作战能力、打击力、杀伤力、破坏力都远不能与今天相比.今天,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大量新型武器的产生,战争的领域向上扩展到了“无高不可攀”的境地,向下则可潜入到海底深处.山障、路障等在高科技武器的作用下,失去了昔日的威风.在英阿马岛之战中,英国的空军急速开赴远在1.3万km之外的马岛进行空战;在海湾战争中,美国的空军远涉重洋,长途飞行3 200km,进行大规模空袭.在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凭借着夜战装备上的绝对优势,使夜战场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单向透明”的战场,多国部队主要的作战行动大都放在夜间进行,取得了良好的作战效果.核武器的出现及其所具有的巨大杀伤力和破坏力更是使现代战争没有真正的胜利者.在现代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的今天,全世界处于一种一按电钮就可以在一瞬间全部毁灭的状况之中.过去认为交战国必有一方胜利,一方失败,而战胜国从胜利中所得的利益一定比付出的多的想法,已不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为历史所淘汰了.也就是说,人类的战争观念已经发生转变.在当今时代依靠科技优势,通过和平手段来追求、实现国家目标,已有了可能.制约世界战争的和平因素正在增长.正是这种观念的转变使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国际关系的主旋律.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60年以来世界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处于总体和平状态的重要原因. 3 结论 总而言之,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不仅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有着重大的影响,而且对国际关系的发展和演变产生着更为深刻而广泛的影响.21世纪是科技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哪个国家在科学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就会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也就会在未来的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中处于主导地位.参考资料:胡才珍.精粹世界史——20世纪科技革命与世界历史进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当代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

  科技革命是科学技术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发生的根本性的革命性的质的突破和飞跃。它不仅对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而且还深刻地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  新技术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近代的两次科技革命以及它们引起的产业革命延续时间长达上百年,它们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往往被其他方面的影响所掩饰,因而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近代科学技术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虽然深刻,但表现却并不是非常明显,这影响了对于科学技术因素的重视程度。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的新技术革命是以原子能、计算机、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这次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与前两次相比不仅更加直接和明显,而且更加深刻和广泛。  (1)导致了国际关系格局的转换,美苏两极格局最终解体,世界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归根结底是力量对比的变化,科技革命引起一些国家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革命性增长,从而导致国际关系的根本性变化。  (2)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使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日益面临挑战。国家主权是国家固有的区别于其他社会集团的最重要属性,表现为一国对内的最高统治权和对外的独立自主权。正是由于这一根本属性,国家才能在国际关系中发挥最重要的作用,也才能成为国际关系中最基本的行为主体。  (3)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对南北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  (4)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还促使人类战争观念不断发生转变,使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国际关系的主旋律。在人类历史上,尽管曾发生过大小数千万次的战争,但由于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其作战能力、打击力、杀伤力、破坏力都远不能与今天相比。  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不仅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有着重大的影响,而且对国际关系的发展和演变产生着更为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当代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发展的主要影响

是两个题合计起来的字数不小于2500,上面仁兄回答的有3700多字了,我看非要把熊烧香抄的爬下不可

践行什么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什么推进国际关系什么

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全球治理观”是一个国家在参与全球治理时所秉持的基本理念,该理论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完善了全球治理体制机制,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智慧,为国际政治文明进步带来机遇。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逐渐成为全球公共产品的重要提供者,在全球治理的多个平台上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在全球治理的诸多难题上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十九大报告特别指出外交要“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在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的实践中,我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全球治理观。共商就是集思广益,全球问题由全球所有参与治理方共同商议。这是中国同国际社会对全球治理的基本原则、重点领域、组织机制、发展方向等的共同认识、辨析和判断。共建指的是各施所长、各尽所能,通力合作来应对全球性挑战。这是中国同国际社会在全球治理方面的共同建设和创新。共享指的是让全球治理体制和格局的成果可以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球各个参与方。

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维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坚决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独特智慧和力量。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在国际事务中秉持公道、伸张正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主张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并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与时俱进、创新完善。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发展合作。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已经写入联合国组织的多个决议,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第七十一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彼得·汤姆森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唯一未来”。

国际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有哪些必读书目?

国际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699 政治学研究理论与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础理论;国际政治经济热点问题;国际政治;政治学研究方法概论。823 国际关系史维斯特伐利亚体系(产生的背景、过程与影响);英国、法国、德国、美国、俄国、日本等国家的发展历史与在国际体系中的作用;维也纳体系;大陆联盟体系与俾斯麦;一次大战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次大战与雅尔塔体系;冷战中的两极对抗到冷战后的多元化世界;非殖民化与民族解放运动;全球化与区域合作进程;冷战后国家间政治经济与文化关系;国际组织、环境与非传统安全问题;1949年以来的中国对外关系。参考书目:《国际关系史》刘德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四版)冯特君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版);《当代比较政治学》阿尔蒙德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版);《全球政治经济学》吉尔平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版)等。

国际关系中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什么意思

在全球化发展日益扩大与深化的今天国家往往根据自身利益和在国际体系中的位置与其他国家结成某种伙伴关系。这种关系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国家之间的联盟而是为了促进各自多方面发展形成的两国开展了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

当代国际关系给我的启示

请在网上找王耀东教授回答

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

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政治学类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政治学、行政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能在外企公司、大型企业等从事国际事务等方面工作的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学的高级专门人才。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这一专业与外交专业相似,但更侧重于学术方面。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算是一个新兴的专业,目前全国共有17所高校开展此专业本科教学工作,参考排名如图。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既要汇通中外,也需明知历史与当代,是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利于学生形成较具国际化的大格局、大视野,可以培养学生对世界各国的历史、政治、国际关系的知晓与理解。同时,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对学习者的外语能力要求高,不只是考试卷面分数高,而是听、说、读、写。英语能力突出的学生或许能够赢得一些优势。最后,这门专业除了常规课堂的课本知识学习,该专业学生中也同样开展“外交外事礼仪大赛”、模联、田野调查等户外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北京大学有国际关系外交学院吗

北京大学有国际关系学院,设有外交专业,但是没有国际关系外交学院。通常说的外交学院是一所独立的大学,北京大学设有外交专业的学院是国际关系学院,专业大类为国际政治,专业方向为国际政治、外交学与外事管理和国际政治经济学,隶属于北大社会科学学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简介: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是中国综合性大学中建立最早的国际关系学院,是我国培养国际问题和外交、涉外工作应用、研究和教学专门人才的最重要基地。学院前身为1960年北京大学建立的政治学系。1963年,北京大学政治学系更名为国际政治学系。1996年11月,北京大学组建成立国际关系学院。学院有5个教学系,有4个本科专业;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设立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截至2020年秋季学期,学院共有本科生554人,硕士研究生340人,博士研究生174人,其中港澳台及外国留学生总计350人;有在职教师54人。

北京大学有没有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

北京大学有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是中国综合性大学中建立最早的国际关系学院,是我国培养国际问题和外交、涉外工作应用、研究和教学专门人才的最重要基地。 扩展资料 北京大学有国际关系学院。1960年,北京大学建立政治学系,1963年改名为国际政治学系。国际关系学院即由此发展而来。1996—1998年,原北京大学国际政治学系、国际关系研究所和亚非研究所经合并调整,组成现在的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目前,国际关系学院由5个系和3个研究所组成,即国际政治系、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国际政治经济学系、比较政治学系、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系、国际关系研究所、亚非研究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此外还管理着20多个科研中心。教学辅助机构和行政机构包括院行政办公室、教务办公室、党委办公室、财务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国际项目办公室、继续教育办公室、网络办公室、《国际政治研究》编辑部以及北大图书馆国关分馆等。

国际关系入门 读什么书?

国际关系理论 和国际关系史

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外交关系方面,我国坚持的外交工作布局是 ( )

答案,CD。中国是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但绝对不是首要,我国不提倡结盟政策,以和平为旗虽说很多不一样,但B是绝对错的。A一看明显就是小布什的观点,错的没商量。发展中国家是不是基础,我们很难说的明白,但是以这个为幌子,中国每分每秒都在干,而且不亦乐乎。D和A选项是一种思维,错的没话说。D多边是舞台,符合我过多边外交政策, 是没问题的。

中国国际关系方面的大师或泰斗都有谁啊?请专业人士回答!

周恩来。乔冠华吴学谦

结构性权力论的对国际关系研究中“美国中心”的批判

A:她的结构性权力说带有明显的欧洲风格,理论细腻,立论严谨,同美国人在理论上的粗糙、片面和夸夸其谈恰在此时成对照。可以认为,由于她和她欧洲同事的努力及拉美依附论的研究使IPE成为国际关系中一块没有完全倾向“美国中心”的领域。B:对美国同行的批评:①过分注重与经济学的攀比,忽视国际政治经济内在的特点。认为美国学者热衷于创造与经济学原理相似的IPE概念和术语,从而使IPE成了“经济学帝国主义”入侵的领地,推动了IPE的固有特色。②把IPE看成是有关国家对外政策的分支学科。她认为美国学者始终把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霸权及其前途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属点是十分狭隘的。她主张着重研究国际体系的整体变化,而不是其中一部分。C:理论脉络:既继承了传统国际关系理论中关于权力政治研究的结论,同时又较多地吸收和发展了相互依存理论,她的许多分析是以全球性相互依存关系在深化为前提而展开的。她对霸权稳定论也不十分反感,同样,她的理论中也有不少是反映了依附论者的看法。一般认为,她的理论贡献在于提出了一系列与美国学者不同的概念和范畴,特别是她对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互动关系的研究要胜吉尔平一筹。D:她对IPE的定义:这门学科是研究影响到全球生产、交换和分配体系,以及这些体系所反映出来的价值观念组合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安排。这里所指的体系有三个组成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相互关系、东西方关系和南北关系。主张先从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即财富、自由、安全和民主四个观念入手。通过对这四种基本价值观念的各种不同排列组合,来认识国家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斯特兰奇的国际社会——价值观念——国家与市场的三段式理论,比美国学者确有高明之处。

《比较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教材

《比较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教材张小劲教授和景跃进副教授合著的《比较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之一,现已面市。该书共333页,定价25元。作者简介:张小劲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政治学教授景跃进,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副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首席教授题目:《比较政治学导论》与市场上现有的比较政治和比较政府类教科书有极大的不同,本书对比较政治学领域内的方法论问题、已有的理论建树和最新的前沿发展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全面追溯学科发展的基础上,本书对比较政治学习究所涉及的理论范式、研究路径、操作技术和论说方式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以国家和体系理论、比较政治文化研究、比较现代化和社会-政治结构理论为题,本书对其中的各种理论流派及其学术争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和评价;而本书有关比较政治经济学和比较民主化研究的论述,涵盖了最近10年来比较政治学领域的主要发展动态。本书框架新颖合理,概念界定严谨,论说方法规范,既是具有较高价值的高等院校教学用书,也是探讨相关主题的学术专著。目录 序言第一章 绪 论第一节 比较政治学的特殊性质第二节 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第三节 本书的章节结构及其考虑第一篇 作为方法论的比较政治学第二章 比较政治学的历史演变与发展动向第一节 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第二节 比较政治学主题和题域的变迁第三节 比较政治学发展的动力第三章 比较政治学的范式争论第一节 元理论层次的争论及其启示第二节 作为先驱者的马克思与韦伯第三节 不同政治取向型范式间的争论第四章 比较政治学的方法论问题第一节 比较政治学的基本功用第二节 比较政治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操作技术第三节 理论建构的基本方法第二篇 作为理论知识的比较政治学第五章 比较政治学中的国家理论和系统理论第一节 国家理论的历史发展与传统政治学第二节 体系理论的兴起及其影响第三节 国家理论的复兴与新多元局面的出现第六章 比较政治文化研究第一节 政治文化研究概述第二节 公民文化研究及其传统第三节 政治文化视野中的权威、革命与政治发展第四节 政治社会化第五节 政治文化研究前瞻第七章 现代化的比较研究:发展与不发展的若干理论第一节 现代化理论的起源及其发展第二节 比较政治学视角下的现代化发展第三节 不发展论与依附论第八章 社会-政治结构理论第一节 精英主义第二节 多元主义第三节 法团主义第四节 工具主义与结构主义第三篇 发展中的比较政治学第九章 比较政治学的新发展:新理论与新方法第一节 新政治经济学对比较政治学的影响第二节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对比较政治学的启发第三节 从国际政治经济学到比较政治经济学第十章 比较政治学的新发展:传统主题的深化与发展第一节 全球民主化浪潮的兴起及其挑战第二节 民主化转型研究第三节 民主巩固问题考研政策不清晰?同等学力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官网,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博士开放网申报名中:https://www.87dh.com/yjs2/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考研科目中“政治学原理”“国际类综合”应该看那些复习材料?如何找历年真题?

应该看教材、真题,也可参考相应笔记。建议你百度搜索下文星考研,人大人创办的网站,专业提供人大考研资讯及真题、笔记等专业课资料的,楼主去看看就知,肯定会有帮助的,加油!

人大国际关系学院考研真题和参考书?

这个真题一般很难找的,我只知道报辅导班的话会免费提供这些资料的,建议你报盛世清北,人大的考研辅导的很不错!

国际关系去哪学比较好

人大,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坚决维护什么利益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的利益。国家的核心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我国人民坚持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不允许外部势力干涉中国内政。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不同任何国家和国家集团结盟,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异同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新型国际关系:新型国际关系是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大国关系,是崛起国和既成大国之间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新方式。2012年5月3日,在北京召开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双方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作为主题,这一概念被高调推出。尽管双方并未使用相同的概念,两国学术界尚未对其进行系统的理论阐释,双方对其理解和期待也不尽相同,但双方业内已存在的基本共识。2012年11月,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成为国际主流媒体关注的焦点,新型大国关系更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

坚持走什么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和平发展的含义:指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走上了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至今对中国和世界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2005年12月22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从“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等五个方面揭示了和平发展的精髓。和平发展的提出:既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又坚持对外开放,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中国成功地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妥善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广泛开展友好交往和互利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有效捍卫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什么是外交学国际关系?

  外交学专业  业务培养目标: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强烈的爱国心,对国际事务和中国外交有系统全面的了解,有交际和谈判的能力,在政治、业务、作风、纪律和语言方面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在外交和其他外事部门从事实际工作、国际问题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外交学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外语、外交学和国际政治、法律、经济知识,接受有关理论、发展历史和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关于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  2.能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独立从事工作;  3.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以及与本专业有关的国际法、国际经济和国际政治等学科的知识;  4.有较强的汉语基本功和写作能力,以及交际和谈判的能力;  5.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调研能力,以及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初步能力。  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政治学  主要课程:外交学、国际关系理论、当代中国外交、国际政治导论、国际关系史、当代国际政治与多边外交、国际法与国际组织、外国政治制度、宗教与国际政治、谈判学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和实习等,一般安排8周左右。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法学或哲学学士  相近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 国际政治 外交学 思想政治教育 国际政治经济学  外交学专业是研究主权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外交行为的实施及其规律的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国家对外行使主权的外交行为和国家实施对外政策的外交实践经验。  本专业与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专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也有明显的区别。外交学专业侧重于研究国家对外交往的实践活动,具有强烈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外交学专业的研究领域包括一般外交学理论与实践和具体国家外交政策两个方面。在理论方面,研究外交的本质、目标和类型,不同外交理论与和范式的比较,一般对外决策理论和模式等;在实践方面,主要研究外交史、外交手段和技巧、外交礼仪和规范、具体国家的外交政策外交行为分析等。  主要研究方向分为:外交学理论与实践;中国对外关系与对外政策;主要国家对外关系与外交决策研究;多边外交;公众外交;经济外交等。  本专业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较宽的知识面、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国际交往能力,主要在各级党政机关、外事部门、新闻单位和教学科研机构从事外事外交、政策研究、对外宣传、国际新闻采编、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外交学学科点目前有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5人,均有国外留学或讲学的经历。其中博士生导师有金灿荣教授、李宝俊教授、金正昆教授。  外交学专业主要课程包括:现代政治学理论与方法、中国对外关系专题研究、国际组织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史专题研究、国际关系专题研究、外交学理论与实践、外交决策研究、外交思想史研究、国际政治与环境外交、中日关系专题研究、美国外交与中美关系、科研方法论、欧洲一体化政治与经济研究、国际公共关系等。  硕士研究生考试专业科目:政治学原理、综合考试(国际关系理论、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当代中国外交)。主要参考书目有:宋新宁、陈岳主编《国际政治学概论》;李景治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李宝俊主编《当代中国外交概论》;杨光斌主编《政治学导论》、金正昆主编《外交学》等;并可同时参考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中国外交》等期刊。  国际关系学,或称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六个分支之一,主要研究以各国政府为主权代表的国家之间的权力冲突。国际关系学又包括四个主要的研究领域,分别为:国际政治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学、外交政策、(军事)战略  http://wanghuan1982.blogchina.com/820659.html

如何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经济上,要开创共同发展的新前景。今年联合国将制定2015年后发展议程,世界上还有十几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线以下。发展不平衡是当今世界诸多矛盾热点的根源所在。各国应树立利益共同体意识,在共同发展中寻求利益最大公约数。秉持这一理念,中国大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和优先,契合亚欧大陆的实际需要。中国倡议成立亚投银行正当其时,一些域外发达国家也纷纷申请加入,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将更具代表性和广泛性。我们愿同各方一道建好亚投行,用好丝路基金,建设多条富有生机活力的经济走廊。从陆上和海上两个方向,产生广阔辐射效应,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一带一路”构想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公共产品,欢迎各方参与合作。安全上,要营造各国共享安全的新局面。今年是二战结束70周年,和平来之不易,维护和平尚需努力。我们应运作好联合国宪章确立的止战维和安全保障机制,发挥好联合国及安理会的作用,提升预防冲突能力。进一步摒弃冷战思维,树立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综合安全和可持续安全的观念,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家间争端,走出一条各国共建、共享、共赢的安全之路。中国积极参与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行动,已经派出近3万人次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不久前派遣的一支700人步兵营已经抵达南苏丹参与维和。我们以负责任态度在亚丁湾和索马里海域开展护航,迄今已派出19批护航编队为5800多艘国际船舶保驾护航。开展双多边防务安全交流合作。坚持通过和平方式处理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已同14个邻国中的12个国家彻底解决陆地边界问题。倡导处理南海问题“双轨”思路,得到地区多数国家理解支持。参与打击恐怖主义、维护网络安全、抗击传染疾病等国际合作,在安全事务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

如何推动与建设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1.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国家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没有和平,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没有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和平。只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同世界...2.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3.积极实施“一带一路”战略 “一带一路”和互

如何推动建设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中国要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主要是从自身的发展和世界经济潮流为依据的,也是根据全球各个国家合作越来越紧密的条件下开始进行的,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因促成了中国新型大国的建立:第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的发展离不开合作 第二方面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离不开合作与共赢的理念 第三方面弘扬以合作与共赢为核心内容的集体主义主旋律,适合中国的发展需求。

国际关系当中各种“合作伙伴”关系的档次顺序是怎样的

其顺序主要分为伙伴关系、全面伙伴关系、合作伙伴关系、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战略伙伴关系、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伙伴关系,国际关系学术语。是指在国际交往中,国家间为寻求共同利益而建立的一种合作关系。中国一直沿用“伙伴关系”定位双边关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的外交工作也迈上了新台阶,“伙伴关系”这一外交工具的地位也愈发重要。

湖北自考00033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课程考试大纲?

根据考生的需要,教务老师搜集整理了湖北自考00033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课程考试大纲的相关信息,以供考生查看。课程代码:00033课程名称: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本大纲对应教材版本为:冯特君主编的《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点击下载:湖北自考00033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课程考试大纲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https://www.87dh.com/xl/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智慧树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是2011年9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都培炎。内容提要:本书较为系统全面地概述了二次大战后直到90年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的基本状况、演变进程和最新的发展态势,具体分析和介绍了当代世界主要力量:美国、西欧、俄罗斯、日本、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概况、经济实力、对外关系的战略,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波黑内战、中东和平、欧洲一体化、发展中国家的出路等重大问题作了探讨。全书见解新颖,史料翔实,重点突出,融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为一体,有助于读者把握当代国际社会变化发展的基本特征、面临的共同问题,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国际环境,十分适合作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材和文科选用教材。再版前言:绪论 用马克思主义方法研究当代世界第一章 当代世界经济第一节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一、美国成为世界经济格局的中心;二、世界经济向多极化的转变;三、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第二节 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趋势;二、世界经济不平衡发展与协调;三、知识经济与综合国力竞争;四、全球性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当代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非常广泛和深远。

为什么开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这门课

因为我国以及很多国家正面临着世界金融危机。

为什么要学习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因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紧密联系的。地球村名副其实,一个地方的事件不会再像过去那样,影响有限,而是蝴蝶效应,波及全球。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国际关系错综复杂,作为中国人,站在改革开放,全面国际化的潮流前,必须了解起着哄的道理,理论,才能洞悉其中的奥秘,虽然很多人很平凡,不是所有人都能参与到这样复杂的事务中,但是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是大有裨益的。因为当今的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军事,人才,教育,国民素质,文明等全方面的。 开这个课程是绝对有必要的。

什么是建构主义(国际关系)?

建构主义是被用来解释国际关系的一种新方式。建构主义者认为,任何一个社会人的行为都被约定俗成的社会传统、社会习惯和个人身份来制约或改变。建构主义起源于20世纪冷战结束后,由亚历山大·温特(Alexander Wendt)在1990年发表了他的期刊文章:“无政府状态是国家建构造成的:实力政治的社会建构”,为新学说奠下了基石。当今世界中的主流观点是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学者普遍认为国与国之间受到权力政治(power politics)的深刻影响。而温特的著作则认为连实力政治也是由社会观念建构成的,所以对现实主义学说的根基有很大挑战。1999年,温特又出版了《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一书。有影响力的建构主义学者包括 Martha Finnemore,Kathryn Sikkink,Peter J. Katzenstein和亚历山大·温特。与结构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不同的是,建构主义认为人、组织或国家的行为都是社会建构的,并不遵循一个不变的秩序或原理。亚历山大·温特提出了构件主义的两个核心概念:一,人类的社会结构是由人类社会的主流观点塑造成的,而不是由物质力量驱使成的;二,社会舞台上出现的角色受到的影响来自于他们的身份和兴趣、而不是本性。虽然是06年的问题了……还是方便一下有需求的人吧……

文化软实力在国际关系中有什么作用?

阳光的孩子

跨国公司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跨国公司:性质和起源 1、跨国公司的性质 跨国公司是里恩索尔1960年4月在卡内基工业大学工业经济学院创立10周年纪念会上第一次提出的。随后,在西方国家的报刊上经常出现“多国公司”、“国际公司”、“宇宙公司”之类的名称。直到1974年,由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做出决议,统一使用“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TNCS)这一名称。名称尽管统一起来,但对跨国公司定义和性质的解释却众说纷纭。因为多数人注重不同的特征来区别跨国公司和国内公司。这些差别反映出不同的分析目的或学术理念。 1)结构是确认跨国公司最普遍的标准。最常用的结构变量是在多国的工商业活动。1983年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发表了题为《世界发展中的跨国公司第三次调查》,据此,跨国公司的标准是:第一,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建有经营实体,不管它们采取何种法律形式和在哪个领域从事经营;第二,这种企业在一个中央决策体系下进行经营决策,并制定有共同的政策,这些政策可能反映出跨国企业的共同战略目标;第三,这种实体通过股权或其他方式形成联系,使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实体可能对别的实体施加重大影响,并同其他实体分享资源、信息,同时承担责任。 另一个更严格的结构标准强调跨国公司在国外经营的地域和规模,即一个国家的公司必须至少在国外建立,经营着6个或6个以上的工商业子公司,销售额方面必须超过1亿美元,对外国子公司控股不得低于25%等等。 还有其他结构标准,如有人认为是所有权结构而不是经营结构起决定作用,只要公司的所有权被许多不同国籍的人拥有,那么该公司就是跨国公司,或者,只要公司最高管理人员来自许多国家,而不是主要来自母国,那么该公司就是跨国公司。 2)第二个确认标准是业务。据此标准,如果一个国家的公司绝大部分或相当大部分资源,或其所有业务都用于国外经营,也就是说,其国外经营对公司有决定性作用,那么该公司就是跨国公司。一般而言,其国外业务至少须占有25%以上的比重,这包括海外投资占总投资额的比重,海外雇员占总雇员数目的比重,国外业务的产值、总销售额、总利润额占总销售额、总利润额的比重等方面的情况。 3)另有研究人员也使用行为标准。据此标准,如果公司从全球角度来计划和活动,强调全球利润而不是国内利润,那么就可以认为它是跨国公司。 从国际政治学的视角看,综合上述三个标准,跨国公司可以理解为:直接拥有或控制着虽然没有完全受控于母公司的决策但必须对之回应的海外子公司的大型工商企业,母公司决策的影响范围并不与国界吻合。 2、跨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 跨国公司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但现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的勃兴,应该说是在20世纪50、60年代发展起来的。 最初的跨国公司是与早期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相伴而来,但是英国的“家庭资本主义”(family capitalism)却难以为跨国公司的出现提供相应的组织资源。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在美国产生了“管理资本主义”(managerial capitalism),由此职业管理人员取代家庭成员成为掌管公司运作决策权的经理层,行政结构取代了血缘关系结构。管理资本主义的兴起使组织创新突破了家庭管理的局限,为工业公司发展成跨国界的大公司提供了可能性。正是由于组织创新、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会财富迅速增加,由此而产生的巨额过剩资本,产生了向外扩张的需要,使资本国际化的主流从国际流通过程深化到国际生产过程。但是,限于当时世界整体工业化水平和外国直接投资能力,跨国公司虽已初具规模,却仍处于形成发展阶段。 二战后,特别是50、60年代可谓跨国公司发展的一个高潮。战后,英国和欧洲大陆工业公司展开了一场颇具声势的“管理革命”,广泛采用美国公司的先进组织结构和管理技术,从而促进了跨国公司的空前迅速发展。从战后到80年代前,跨国公司的发展一直是欧美两强并存的格局,伴随70年代以后日本的迅速崛起,到80年代形成美国、日本和欧共体(欧盟)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些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其跨国公司的发展与政府行为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 其次,对跨国公司而言,其跨国经营的基本动因还是以经营取向为主旨,目的在于追求利润。 二战后跨国公司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迹象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发展,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后期进入迅猛增长时期,从而打破了长期以来一直为发达国家垄断国际投资领域和跨国经营的局面。目前,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大多集中于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跨国经营大多规模小、实力弱,仅有少数国家跻身于巨型公司之列。而且多系利用地缘、血缘关系,实施地区性经营战略,带有明显的地方性、局限性特征。 进入90年代,跨国公司的发展又形成一个新的高峰期,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核心组织者。跨国公司日益呈现出生产国际化、经营多元化、交易内部化和决策全球化的特点。今天,跨国公司所影响的已不仅仅是世界经济格局,在相当大程度上还有可能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由此而出现国际性的“权力再分配”趋向。 二、经济全球化中的跨国公司 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同时,跨国公司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作为国际直接资本流动的载体,跨国公司的崛起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同时又扩大了全球化的内容与范围。政府签订推进全球化的协议,背后的推动力量是跨国公司。 1、经济全球化造就一代跨国公司 1)全球化进程推动了跨国公司的发展。 2)全球化突出了跨国公司的优势。因为跨国公司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利用各种有形与无形资源,可以更加有效地移植自身的优势,并与一些不可移动的特定区域的区位资源结合起来。全球化削减了各国对商品、资本和服务的壁垒,同时先进的通讯技术使得跨国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更为方便,是跨国公司的成本大为降低,令跨国公司的优势大大突出。大大促进了跨国公司的产生。发展中国家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也开始欢迎跨国公司的到来。 3)全球化引起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调整。其主体思路是利用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强化各子公司之间的产品与工业环节的分工。过去彼此间相对独立的格局正在演化成为一体化的国际生产体系。 2、跨国公司改变经济全球化的方向 1)改变了各国经济联系的内容,使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国际分工是价值链的分工,跨过公司掌握某些关键环节从而控制整个价值链,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占了全球贸易额的三分之一,大量的技术流动是在跨国公司内部流动,跨国公司在世界生产领域的份额不断扩大。 2)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全球市场的范围不仅包括传统的产品与技术市场,而且扩大到服务领域。 3)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途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国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是国内市场实现的,跨国公司的作用越发重要。跨国公司的崛起,使得国家很难管理跨国公司,而成为国家重要的谈判对手。由于跨国公司内部物流价格不是由市场决定的,所以各国政府的效率大大被削弱。 三、跨国公司与民族国家 跨国公司有着复杂的性质。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正在成为“国籍不明”的或“超国家”的跨国公司,深刻地改变了、至少是正在改变着人们对主权民族国家的看法。 跨国公司所奉行的是“全球市场新逻辑”。跨国公司所关注的,只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资源和要素收益率上的差异,以及不同经济和政府制度对资源流动的影响,以保证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显然,跨国公司淡化了国界,模糊了国家利益概念。 跨国公司与民族国家一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摩擦和冲突。作为工业发展模式的传播者,跨国公司常常为了利润和市场等目标的实现,影响东道国和母国(主要是东道国)的产业和经济政策的正常执行,甚至将触角伸及经济活动以外的诸如文化、社会和政治领域,从而被看作是对民族国家主权的一种挑战。 这种挑战通常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第一、限制和削弱政府能力 这主要是指: - 限制和削弱政府调节经济发展的能力。 - 限制和削弱政府对本国经济竞争力的保护能力,兼并优秀的民族企业。 - 限制和削弱政府对本国外贸的管理和保护能力。 第二、激化东道国与母国间矛盾 跨国公司以阻碍资金及技术的流入为要挟,迫使东道国政府为其在当地的活动创造便利,有时也借助母国政府的支持,抵制或对抗东道国对其活动的干预和限制。看上去,国家与国家间的经济对抗似乎已由国家与跨国公司间的对抗所取代。 另一方面,东道国与跨国公司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往往会激化东道国与母国间为谋求本国企业利益而发生的对抗。这种对抗不仅在发达母国和发展中东道国之间屡见不鲜,并且在发达国家之间也同样存在。 第三、跨国公司所进行的政治活动更是对主权国家的侵蚀。 如今,跨国公司收买或胁迫政府官员的事件较少披露,但旨在获取投资便利的院外活动却愈演愈烈,其主要途径有: -跨国公司与本行业的特殊利益集团的合作。 -跨国公司与政府间正式或非正式的联合。 -在科技、经济、金融及法律等专业领域,与双边或多边的团体的联合。 通过上述途径,跨国公司直接或间接地扮演着国家政策的决策者或影响者的角色。 既然跨国公司的权力扩张对民族国家形成了冲击和挑战,那么民族国家对于跨国公司及其活动就不能不做出对等的反应,其中主要是对跨国公司及其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变化。 由于发达国家既是投资母国,也是接受投资的国家。一般情况下发达国家对跨国公司均采取积极开放的姿态。在促进国内资本的输出方面,发达国家不仅在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上对跨国公司正面鼓励,而且通过与东道国的《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订立,维护国内跨国公司在国外投资准入、享受国民待遇、利润汇回等方面的权益。在管理外国直接投资方面,则通过间接的政策来管理和协调跨国公司的活动。 发展中国家与跨国公司的关系在总体上还是若即若离,因为作为东道国,发展中国家一方面需要跨国公司带来的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另一方面也强烈地感受到跨国公司对其国内经济及社会生活方面的副作用。抵制和约束这些负面效应成为一些发展中东道国对待跨国公司政策的基础。与发达国家不同,许多发展中国家目前仍采取直接的针对跨国公司限制或规制手段。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政策更类似于发达国家。 正是因为类似政策的普及,近20多年来,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更多出现合资经营及非股权的方式。这在一方面固然体现了跨国公司对东道国主权的某种让步,但在另一方面,这种让步也导致了对东道国经济的一些消极后果。 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主权之间的矛盾是当今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跨国公司强大权力将替代民族国家主权乃至各国主权的丧失,而是促使国家在更高的层次上,更负责任地处理自己的内部事务,让国家主权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超越原来的国界,成为各国自觉自愿、协调与合作地处理经济事务的权力。 这里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和理解国家主权。现在,国家主权的含义也在渐渐发生变化。其实,国家主权应是一把双刃剑,跨国公司对国家主权的影响同样也应是一把双刃剑。 从现实的国际形势的发展态势看,目前世界上所有深刻变化几乎都涉及到国家主权概念的变化。国家主权所以受到如此严峻的挑战,主要是由以下原因所致: 1)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程度的加深; 2)国际分工与合作的潜在收益日趋增大; 3)世界性的对某些价值观念的重新诠释; 4)冷战后,“一超多强”格局的出现以及诸如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功能的加强。 当然,以上原因对民族国家主权的挑战还只能说是“相对的”、“弹性的”,并不可能使国家主权在未来的数十年内变得无足轻重,并进而使国家的作用日渐式微。相反,随着国家间相互依存度的提高,民族国家主权将以更为灵活和更具弹性的方式得以维护和加强。因此,跨国公司将在一个高度限制性的国际政治环境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运行。 跨国公司在未来的国际商务活动中要受到各种各样的制约,这可以从跨国公司所处外部环境和自身运行两个方面分析。 从跨国公司所置身的国际环境看,各国只有在为了实现本国利益至少是长远利益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让渡部分权利给某些国际组织,以避免国家主权受到某种可能的侵害。而且,国家主权意识往往只有在与他国的交往过程中才能得以显现,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度愈高,其国家主权意识及为此采取的措施的意愿愈强烈。从现在以及可预见的未来看,还不可能出现一个让民族国家消亡的世界政府。 从跨国公司自身的运行看,它所面对的是一个资源和市场均为有限的国际空间,为了谋求乃至争夺更大份额的资源、投资市场和商品市场,必须要通过激烈的竞争才能获取。跨国公司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只能在种种制约条件下进行,而不可能为所欲为,更多的情况下,只能在东道国主权约束的框架下运行。 如果仅从经验上推断,将跨国公司视为削弱乃至摧毁民族国家主权的重要力量可能是正确的。因为它要扫除所有阻碍其全球经营谋求利润最大化的壁垒,尤其是国家边界。但在实际上,几乎没有一个跨国公司是真正无国籍的。现时国家的和民族的因素仍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垄断力量是跨国公司赖以成功的主要条件之一。尽管在相当多的情况下,跨国公司的利益与民族国家的政策目标往往是冲突的,但也不能否认二者之间还存在互补性,尤其对母国更是如此。 可见,民族国家的作用在未来可以预见的相当长时期内,仍将对跨国公司的活动产生重大影响。而跨国公司的影响也是好坏参半。 结论:只要民族国家的概念尚未消失,它就不可能完全放任外国资本对本国市场的主宰,它为国家主权而与无视国界的跨国公司的冲突与矛盾仍将存在。但是,正如作为竞争对手的企业基于一体化战略的考虑结成战略联盟那样,在一体化的前提下,国家与跨国公司共有利益的存在又使解决这一矛盾和冲突成为可能。

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国土安全最主要的表现是什么

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国土安全最主要的表现()解析解答是国家间领土争端和国家内部统一、分离之争

十八大政治报告指出:在国际关系中我们主张

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五项,基本原则是什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获得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几十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国际友好合作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不仅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者,而且是其忠诚的奉行者。在这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与绝大多数邻国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从平等互惠互利出发怎样维护国际关系

您好,从平等互惠互利维护国际关系,首先我们是要以命运共同体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共同目标,然后就是以共同利益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基础,以共赢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以合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主要方式。

平等互利合作共赢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吗

平等互利合作共赢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是互利互惠,而不是对立、冲突、竞争与对抗。平等互利的原则是国家间平等合作和平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国家间关系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国际政治体系在本质上属于国际社会的结构和文化层面,其中国家,中央与地方,大国与小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互联系着。

我本科是经济学的,研究生想跨专业考国际政治或者国际关系专业!恳求解惑与帮助!我分数不多全给了

根据本人经历,建议你不要选这个专业,这个专业个人感觉也就是“名字”大气点。如果你对这方面很有兴趣,想学这个专业,那就选个好点、强点的学校,像北大、人大、复旦等这些学校的此类专业在国内很强的,厦大的这个专业根本没法和它比。如果考这些学校感觉压力太大,可以考虑下C9联盟这些学校。而在国际政治领域,厦大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东南亚,重点是华人华侨方向。其它方面可以说是“一无所有”吧,呵呵,当然这是个人的感觉。厦门大学的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现设有世界经济、国际关系、专门史这几个专业。。。当然,最后的决定权还是取决于你。。。加油吧

外校工科本科生,想考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好考吗?

你要考的是国际关系学院还是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这个要先说清楚啊

去美国留学,国际关系专业,哪个学校好

你的具体情况不知道,不好给你推荐另外GPA,语言成绩也不知道,不好给你定位,不过你可以自己参考留学志愿参考系统定位,输入你的这些成绩情况,系统会匹配和你类似的同学的案例,你看他们都申请到了啥学校,做个精准的定位。

请问一下,英语专业跨考国际关系的研究生,哪些学校比较好考啊?最好是南方的城市的学校。谢谢哦!

一等:复旦(批卷很严,接近分数线的可推荐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北大(题目较难),人大(有权威性),社科院(全部公费),国际关系学院(前程远大),外交学院(前程远大),清华(名校),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公费),南开(还算可以),二等:中山大学(实际录取分数线与划线有较大差距),北京广播学院,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湘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暨大、武汉大学(题目较易,录取分数太高),云南大学,北师,南京大学,吉林大学,青岛大学三等:山东师大,兰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辽宁大学 延边大学很难考取的学校排列:北大,复旦(竞争激烈),人大,武汉大学(有较多单独考生占据名额,2003年274名考生单独考生有近20人录取),中山大学最易考取的学校:青岛大学(每年都有专科和调剂生),清华,山东大学(第一年招考国际关系,)山东师大,兰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辽宁大学,云南大学,湘大,四川大学(过线有书读) 注意:第一年招考的学校第一、第二年很好考,无论名校还是普通校。时刻注意2005年最新有招生专业的学校 目前全国共有47所单位招收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专业。其中国际关系专业34所,国际政治专业26所,外交学专业6所,它们分别是(绿色字体为政治加英语之和达不到150分者报考,容易录取,金玉良言): 北 京大 学: 国际政治、 国际关系、外交学; 中 国 人 民 大学: 国际政治、 国际关系、 外交学; 清华 大 学: 国际关系; 外交 学 院: 国际政治、国际关系、 外交学; 国 际 关 系 学院: 国际政治、 国际关系; 中 国 社会科学院: 国际政治、 国际关系; 北 京 师 范 大学: 国际关系; 北 京 外国语大学: 外交学; 北 京 语 言 大学: 国际政治; 北 京 广 播 学院: 国际关系; 中 国 政 法 大学: 国际关系; 中 共 中 央 党校: 国际政治; 复 旦 大 学: 国际政治、 国际关系、 外交学; 同济 大 学: 国际政治、 国际关系; 上 海 交 通 大学: 国际关系; 华 东 师 范 大学: 国际关系; 上 海 师 范 大学: 国际关系; 上 海 外国语大学: 国际关系;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政治; 上 海 社 会科 学院:国际政治、 国际关系; 南 开 大 学: 国际政治、 国际关系、 外交学; 河 北 师 范大 学: 国际政治; 解 放 军外国语学院:国际政治; 山 东 大 学: 国际政治、 国际关系; 山 东 师 范 大学: 国际关系; 聊城 大 学: 国际政治; 青岛 大 学: 国际关系; 吉林 大 学: 国际政治; 延边 大 学: 国际政治; 东 北 师 范 大学: 国际政治; 辽宁 大 学: 国际关系; 南京 大 学: 国际政治, 国际关系;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国际关系; 浙 江 大 学: 国际政治; 中 国 科 学技术大学: 国际关系; 国 防 科 技 大 学: 国际关系; 湘潭 大 学: 国际关系; 武 汉 大学: 国际政治、国际关系; 华 中 师 范 大学: 国际政治、国际关系、 外交学; 中 山 大 学: 国际关系; 暨 南 大 学: 国际政治、国际关系; 厦门 大 学: 国际关系; 四 川 大 学: 国际关系; 电 子 科 技 大学: 国际政治; 云南 大 学: 国际关系; 兰 州 大 学: 国际政治、国际关系; 新 疆 大 学: 国际政治。

报国际关系专业如何

1、国际关系专业研究方向各研究生招生单位的研究方向和考试科目不同,在此以复旦大学为例:01 国际关系理论 02 大国关系 03 欧洲国际关系 04 亚太国际关系 05 中国对外战略与对外关系2、国际关系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分析国际关系专业就业方向国际关系、国际事务就业的目标和就业的方向,除了和高校的培养模式,比如学生能力培养模式之外,和个人的努力、个人的素质也是有一定的关系。需要同学们以更高的热情、更坚定的信心来对国际关系专业的学习,使自己在这个领域非常优秀,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毕业生可在中央国家机关、涉外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教学机构从事国际问题研究和国际事务工作。国际关系专业就业前景1、从当前角度看国际关系就业前景从传统培养模式来看,国际政治的就业前景其实并不像一些传统的学科那样宽,因为它毕竟是一种精英教育,也不是每一个毕业生都能够毕业以后就直接进入外交部或者进入外事机构,从事高级的外交活动,这个就业面还是比较窄的。单纯从就业来说,学习国际关系是一个选择,但是就当前形势而言,就业前景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乐观。2、从发展角度看国际关系就业前景实际上,社会发展有一个相互的促进。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现在社会需求方面是超前的,我们需要大量这样的人才,国际政治需求的高潮是国际事务人才、国际关系这方面的人才,社会需求量是非常之大的。像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经济的交往,还有一些国际法律、商务、文化的交流,各种各样的机构、组织、跨国性质的非常之多。所以,这方面都对于国际关系、国际政治有一定的需求。从咱们大国发展的前景来说,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的旺季正在到来。

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院校点评

国际关系、外交学专业、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院校点评首次招生的新批硕士点有:党校的国际关系和外交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外交学、浙江大学的国际关系、中山大学的国际政治、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南京)的外交学、陕西师范大学的国际关系。北京大学: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实力很强,报名人数较多批卷较严,不好考);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实力很强,报名多但批卷不严,不好考);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实力较强,还要注意名校效应,不好考); 外交学院: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就业前景较好,外语要求较高,不好考);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主要招系统内在职生,对外招生很少,不好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实力很强,老师要求很高,不好考);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关系;(批卷较松,招生不算少,但实力不强,相对好考一些);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交学;(外语要求高,招生少,但对外语好的同志不难考); 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政治;(招生人数不多,实力不强,相对好考一些);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关系;(毕业主要面向新闻的单位,竞争比较烈,不好考);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关系;(新批点,竞争不大,实力不错,相对好考); 党校: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国际关系和外交学为2005年新批点不好考);复旦大学: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实力较强,竞争激烈,批卷较严,很不好考); 同济大学: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实力不强,但有名校效应,不太难考);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关系;(实力不强,但注意名校效应,不太难考);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实力不强,报名人数不太多,相对好考); 上海师范大学:国际关系;(实力不强,不难考);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外交学(实力不强不难考,外交学为2005年新批点);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政治;(实力还可以,招生不多,不太难考);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实力一般,不难考);南开大学: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招生少,参考书多,批卷较严,不好考); 河北师范大学:国际政治;(招生多,实力弱,报名少,较易考取);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国际政治;(全公费,军校,但地理位置较偏僻,不太好考); 山东大学:国际政治、国际关系;(招收人数多,报名人数也不算少,考取难度一般); 山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实力较弱,报名人数不多,比较好考);聊城大学:国际政治;(势力较弱,报名人数不多,比较好考); 青岛大学:国际关系;(招生人数多,批卷很松,实力弱,比较好考);吉林大学:国际政治;(实力不错,批卷一般,不算难考); 延边大学:国际政治;(实力还可以,地理位置偏,报名人数少,比较好考); 东北师范大学:国际政治;(实力一般,不难考) ;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实力较弱,不难考); 南京大学: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实力一般,批卷一般,比较难考);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外交学(军校全公费,报名人数不多,不太难考); 浙江大学: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实力一般批卷不严,不算难考,国际关系为2005年新批点);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际关系;(新批点,实力较弱,出题有点怪,但还比较好考);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军事院校全公费,实力较弱,比较好考); 湘潭大学:国际关系;(实力一般,比较好考); 武汉大学: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实力一般,批卷较松,报名较多,不好考); 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实力较强,批卷较松报名不多,较好考);中山大学: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实力一般批卷不严,好考,国际政治为2005新批点) ;暨南大学: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实力不错,报名人多,不好考);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实力一般,批卷较严,不太好考); 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实力一般,不算难考); 电子科技大学:国际政治;(实力较弱,每年都招不够人,但由于出题较怪不太好);云南大学:国际关系;(实力较强,批卷较严,近几年都没招够人,不太好考);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关系。(2005年首次招生);兰州大学: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实力较弱,业务二评卷较严,书目少,比较好考);新疆大学:国际政治;(实力较弱,报名少,比较好考)。网格研辅导提供国际关系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国际关系在职研究生主要学习外语、外交学和国际政治、法律、经济知识,接受有关理论、发展历史和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国际关系专业人员。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重点高校开设国际关系在职研究生课程班。考研政策不清晰?同等学力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官网,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博士开放网申报名中:https://www.87dh.com/yjs2/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隶属那个部门?

隶属于国家安全部!

中国有哪些研究国际关系的专家

多的是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科学研究

学院所属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是专门的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世界经济、中国外交等方面问题的研究,并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工作。该研究所自创立以来,潜心学术,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成为国内颇具影响的国际问题研究机构。自2000年以来,该所研究人员独立或参与撰写学术著作、教材共8种,翻译出版国外学术专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200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欧洲联合背景下的跨国政党”一项,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研究项目多项。该研究所主办的国际问题综合类学术期刊《国际论坛》(双月刊),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在较短的时间内即得到学界的认同。2000年本刊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同时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2004年成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学院所属的“社会性别与全球问题研究中心” 是中国第一个专门进行社会性别与全球问题研究的学术机构。中心通过自筹资金与学校资助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与研究工作,目标是在这一领域突出该院特色,拓展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交流平台,并争取国内领先地位。目前,福特基金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将为中心提供一定数量的启动资金,用于中心初创与课程推广工作。

中国有哪些研究国际关系的专家

中国的国际关系现在发展很快,研究国际问题与外教事务的专家学者自然很多,知名专家也不少,他们主要聚集在北京和上海两地的高校,北京知名高校如北大、人大、清华、外交学院、北外、国关学院等,上海知名高校如复旦、上海交大、华东师大、同济等。此外,天津的南开大学,广东的中山大学和广外等,华中地区的武大、华中师大、中南财大等,以及全国其他部分高校,都开设比较具有特色国际关系课程的院校,这些大学的老师也大多可以称得上是国内研究国际关系问题的专家了。鉴于专家较多,难以穷尽,因此介绍几个具有广泛代表意义的几位仅供参考。目前中国主要发展出了所谓的三大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它们对应三大理论家,分别是外交学院现任党委书记兼院长秦亚青教授、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阎学通教授,以及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唐世平教授。在国际上,这三位学者尤其以唐氏最为知名,被认为是中国国关的崛起。望采纳~

牛津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申请条件

  牛津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系是一个国际知名的教学和研究卓越中心。牛津大学对这些学科的研究历史悠久,而且该系现已成为英国最大的学科之一。接下来,我将为您详细介绍该专业的申请条件是怎样的,欢迎阅读。   重点摘要: 1.课程介绍 2.申请条件 3.审查机制 4.其他信息   一、课程介绍   该学院的大型学术团队在全球范围内拓展地理范围的研究领域,涵盖历史和当代资源,并解决超出DPIR的网络中的技术,实践和哲学问题。研究生可以在政府和政治,政治理论和国际研究领域获得无与伦比的专业知识和活动。教学以最严格的当代奖学金为基础,学生接受最高标准的批判性分析,以及对严谨研究方法和技术的理解和运用。   该系的研究生课程包括教授硕士学位(一年研究准备硕士学位和两年制硕士学位)和三至四年博士研究生学位。然而,所有授课程度都涉及一个研究要素,所有研究学位都涉及一些教学内容,包括研究方法。目前,DPIR研究生社区的人数约为350人,其中150名学生学习政治学硕士课程,大约200名学生进行博士研究。政治学硕士是一个高级的两年制研究生学位,提供研究技术和方法的培训,使您能够获得该学科这个子领域的实质性知识。如果您希望以后开始进行博士研究,这也是合适的。   政治学硕士从区域特定和比较的角度强调以政府为主导的政府和政治制度研究,并在各种学习环境中提供一系列教育经验,以发展您的书面和口头沟通技巧。作为其他技术技能。政治学硕士将为您提供广泛的职业基础,包括学术、专业、商业、外交和政府职位,是国际公认的比较政府和经验政治科学教学和研究的领先中心,其成员中包括该学科中的一些公认权威。   在第一年的课程中,您必须完成比较政府的核心课程和辅导以及研究方法培训计划,其中包括统计和研究设计以及专业选修课程的核心课程。在第一年的课程结束时,您将参加核心科目的三小时笔试,并提交研究设计方案作为政治学硕士论文的准备。第二年课程的进展取决于第一年课程的令人满意的表现。在你的第二年的课程中,你必须写一篇论文并完成两篇专业的可选论文。   在课程结束时,您需要在您选择的可选论文中进行两次三小时的笔试,并提交不超过30,000字的论文。   就业前景:政治专业的研究生的工作将为你在牛津或其他地方的学术领域的学术生涯做好准备,该学位的毕业生在政府,外交服务和私营部门的高级职位上工作。   二、申请   我们建议您在申请之前查看学术人员的资料,因为成功的申请总是取决于DPIR提供适当监督的能力。但是,在申请之前,您无需联系学术人员。您应随申请一起发送到本课程的文件集应包括以下内容:    1.正式成绩单   你的成绩单应该提供迄今为止在你的大学学历资格中获得的个人成绩的详细信息。您只应上传您所在机构签发的官方文件,任何非英文成绩单都应附有经过认证的翻译件。有关成绩单要求的更多信息,请参阅“ 申请指南”。   2.CV /简历   所有申请者都必须提供提供自己的简历。长度的要求一到两页的文件,突出其学术成就和任何相关的专业经验。   3.申请目的陈述   字数要求至少1000字或两页的文字,您的陈述应以英文撰写,并说明您申请牛津大学课程的动机,您的相关经验和教育以及您和/或您打算专注的特定领域。请同时说明你想要的研究项目,当然,上述的建议的文章长度仅供参考,您可以超过该要求。这将根据您申请此特定政治学硕士计划的原因进行评估; 对拟议研究领域的动机和理解的证据; 以英语呈现合理案件的能力; 您将为该课程带来的学术属性; 你希望从政治学硕士获得的技能; 对这个问题的承诺; 以及政治学硕士与您未来职业发展计划的相关性。   您的陈述应该关注您的学术目标和宗旨,而不是个人成就,兴趣和愿望。在您调查证据和学习其课程时,您的想法随后会在某些方面发生变化,这是正常的。尽管如此,您仍应尽最大努力证明此时您的研究问题、来源和方法的范围。    4.论文要求   两篇文章,每篇2000字,您应该提交关于政治学科内任何主题或主题的学术论文,但最好是与您提议的研究领域相关的论文。论文可以专门为申请书写,也可能是出于其他目的而制作的,例如在以前的学位课程中提交的课程作业。包含较长片段的摘录或摘录部分的论文是可以接受的,但应在前面加上简短的注释,将它们置于上下文中。所有书面作业都应该是应用英文写的的。任何参考书目或简短的脚注都不算做字数。这将用于评估对申请人研究领域的理解; 了解该地区的问题; 构建和辩护论证的能力; 分析能力; 和表达的力量。   5.推荐信   我们希望您提交三封推荐信,要求这三封推荐信详解的介绍了您的学术能力,如果遇到了特殊情况,那么可先提交两封,我们便开始审查您的申请,最后一封最后补齐即可。   三、审查机制   1.学术能力   我们要求申请该学位的申请人已经或者即将获得一流大学或较好的二等本科学位,并获得荣誉(或同等国际资格)学位,至少在政治学或国际关系或经济学等相关学科、历史、哲学、社会学或法律相关专业已经考取了相应的学位。尽管如此,每个申请都将根据其自身的优点进行评估,因此具有不相关学科学位的候选人应证明其学术背景与其提议的学科或研究课题的相关性。入学竞争非常激烈,大多数成功申请者都拥有一等学位或同等学历。对于获得美国学位的申请人,最低GPA要求为3.7(满分为4.0分)。   2.支持文件   您需要在申请时提供证明文件,包括参考资料和正式成绩单。   3.面试: 不需要。   4.出版物   不期望申请人提交出版物,但政治科学或相关学科中的同行评审出版物可能被视为研究能力的初步证据。其他资格,卓越证据和相关经验与您的拟议研究相关的研究或工作经验可以进一步证明您的学术潜力。   5.英语语言要求   如果你来自英语不是母语的国家,那么你需要提交托福或者雅思等英语成绩的证明、   3.设施及场所介绍   政治和国际关系学院为您选择的工作领域提供适当的监督、研究机会、教学和设施的能力,必要时提供监督服务应遵守以下几点:   研究生监督的分配是政治和国际关系部的责任,并不总是能够满足即将到来的研究生与特定工作人员一起工作的偏好,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在政治和国际关系部门外找到你负责的主管。在可能的情况下,您的学术主管在课程期间不会更改。但是,可能有必要在学习期间或注册前指派新的学术主管,原因可能包括休假、产假或就业的变化。

人大国际关系学院考研怎么准备

倪世雄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十分厚重,不要求大家全读,只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因为陈岳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通俗易懂,也很全面,几乎所有的知识点都涵盖了。但是有些理论解释地不够详细,这个时候可以用倪的这本书进行补充。西方各个国家关系理论流派这块希望大家能够扎实,因为简单题部分必定出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和国家利益这两个点可以多把握,貌似经常考察。至于论述题,“多边外交”“全球治理”“国际援助”“国际合作”等自由主义方面的概念是考察的重点,难度不小。最好能事先总结出一些套路,这样到时候下笔的时候不至于绞尽脑汁,不知道如何下手。国际关系史&中国外交:推荐书目:1. 王绳祖 《国际关系史》2. 唐贤兴 《近代国际关系史》这两块大家首先应该要明确他们在专业课上的所占比重,然后在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上可以恰当合理安排。按照体系来复习总结,宏观上整理好一个体系是如何形成如何瓦解的,微观上把握住这个体系中的关键事件以及它前后事件的联系。中国外交这个应该算是最轻松的了。中国外交简答题的一大特色就是问你“是什么”,几乎不出“为什么”或影响方面的问题,在复习的时候重点记忆好各个史实。大事件要把握,小事件不放过。希望能对你有些帮助,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可以搜一下我的百度ID

当代世界政治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发展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

当代世界政治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方面:1. 国际力量对比逐步平衡,世界舞台上出现了多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与博弈。2. 国际协调和合作日益频繁和深入,各国密切联系和合作,通过联合国等多边机构解决共同问题。3. 各国行使主权的权力得到维护和加强,国家自主性日益增强,不再局限于单一国家或地区的控制。4. 民主化成为全球政治文化的主流趋势,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更加注重民主化、人权保障和法治建设。5. 国际社会对全球问题的治理逐渐转向合作、协商、民主化等方式,而非以往的强制、施压等方式。6. 国际社会秉持共同利益和协作理念,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包括气候变化、能源、粮食安全、贫困等。总之,当代世界政治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趋势表明各国互联互通、开放合作的共赢理念得到世界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政治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教材

《政治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教材由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景跃进、张小劲任主编以及牛彤和尹钛任副主编、多人合作编写的《政治学原理》一书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作为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之一正式出版。此书是专门为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撰写的政治学教材,在内容选择或凸显重点方面显然考虑到了对于专业学生的适应性和适用性,但就总体而论,全书论说依然强烈体现了比较精深的政治学专业标准。尽管没有明显的衔接或递进关系,但在内容编排和论说风格方面,《政治学原理》一书与同为本系教授杨光斌担任主编且在高校范围内极为畅销的《政治学导论》一书略有不同。在以简要方式勾勒政治学的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基本知识的同时,《政治学原理》还试图揭示其政治生活和政治学知识的内在复杂性,鼓励读者从多维视角去理解有关基本概念与基本问题。《政治学原理》一书共413页,近50万字。根据社会政治生活以及政治学知识演进的历史过程和逻辑脉络而分为5编15章。其中,第1编为导论性质的“政治的性质与政治研究”,以两章的篇幅讨论政治与政治学的一般性问题,涉及对政治的理解、政治的核心问题、研究政治的取向以及政治学的学科特点等内容,意在通过历史与逻辑两个维度的解析,使读者对政治和政治学的复杂背景有一个总揽性的大致了解。第2编在“政治系统的硬件:国家与政府设置”这一标题下,比较详细地讨论了国家机器和政府设置。这部分内容是传统政治学的核心,也是政治学新制度主义复兴的大本营。为此,本书用五章的篇幅来处理相关的题材,这在国内教材中是较为少见的,其中有关“武装力量”的讨论是到目前为止为同类教材所缺乏的。在此基础上,第3编转而分析政治系统的“软件”,它是政治制度的灵魂,也是使硬件运作起来的润滑剂。考虑到意识形态的重要性,本编以两章的篇幅对其进行讨论,在阐释意识形态的性质和功能的同时,简要介绍当今世界主要的意识形态理论。对政治文化的叙述构成了政治系统软件的另一维度,除了经典内容之外,本编也涉及了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社会资本理论,并考察了它与政治文化研究的关系。第4编的主题是“政府与人民之间的联系”,分别从“政治沟通与政治参与”、“政党与政党制度”以及“利益集团”三个方面来加以叙述。在代议制民主的背景下,政党与利益集团是政府与人民之间联系的中介,而政治参与表明公民直接介入不同层次的政治活动,政治沟通则从系统运作的角度来考察系统不同要素之间的联系方式。“历史视野中的政治过程”作为最后的第五编,则着眼于政治过程的演化和发展,以两章的篇幅分别讨论政治发展研究的历史演进、政治发展的目标、人权与公民权利、政府治理方式的变革以及民主和民主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但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同时也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如此。为方便教学和学习,《政治学原理》各章还专门附有“小结”以及关键术语和复习思考题。考研政策不清晰?同等学力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官网,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博士开放网申报名中:https://www.87dh.com/yjs2/

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有什么意义

1、政治上,逐步走出一条国与国交往的新路子。中国在主要大国中率先把建立伙伴关系确定为国家间交往的指导原则,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同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或区域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初步构建起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伙伴关系不设假想敌、不针对第三方,体现了和平性、平等性、包容性。我们努力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保持高水平运行,中欧四大伙伴关系建设开花结果,中国同金砖国家团结合作日益深化。我们认真贯彻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与地区国家携手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各层次、各领域合作全面展开,利益融合不断加深。我们积极践行正确义利观,着力加强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实现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合作架构全覆盖,推动同发展中国家合作迈上新台阶。2、经济上,推动形成包容性发展的新格局。中国在国际上积极倡导以公平、开放、全面、创新为核心的发展理念,推动各国增强发展能力、改善国家发展环境、优化发展伙伴关系、健全发展协调机制,为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作出重要贡献。我们全面参与联合国框架内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讨论与合作,积极推动制定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同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为亚欧大陆和世界发展振兴注入强劲动力。积极推进互联互通建设,推动“一带一路”框架下重大互利合作项目全面展开并取得重要早期收获。大力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初步形成覆盖亚、非、欧、美四大洲的国际产能合作布局,使自身发展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促进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改革完善。我们将以筹办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为契机,引导二十国集团成员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加强协调,为推动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作出中国贡献。3、安全上,积极提出维护国际地区安全的新思路。面对此起彼伏的国际地区热点以及纷繁复杂的各种全球性挑战,我们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提出“解决热点问题三原则”,践行中国特色热点问题解决之道,为推动伊朗核、叙利亚、南苏丹、阿富汗、朝鲜半岛核等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作出重要贡献。倡导处理南海问题“双轨思路”,坚决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同时坚定致力于同地区国家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积极参与国际反恐合作,主张反恐要标本兼治,反对搞双重标准。中国深入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是安理会五常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贡献的维和经费已上升到世界第二位。中国加入联合国新的维和能力待命机制,建立8000人的维和待命部队,设立常备成建制维和警队。中国军舰连续7年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先后为6000多艘中外船舶安全护航。我们还积极推进网络安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产品,充分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4、文化上,大力开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新气象。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中国历来主张维护文明多样性,倡导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以文明交流互鉴取代文明对抗冲突,推动不同民族、文化、宗教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求同存异、和谐共处。中国同美、俄、英、法、欧盟、印尼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人文交流机制,推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旅游、体育、青年、妇女等各领域交流合作。创办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以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为宗旨,邀请各国知名人士共商不同文明对话与合作大计。倡议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加强青少年、民间团体、地方、媒体等各界交流,打造智库交流合作网络,让文明交流成为增进亚洲人民相互了解的桥梁、促进地区和平合作的平台。扩展资料:构建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因:1、以命运共同体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共同目标。过去500多年来,无论是殖民主义、帝国主义还是霸权主义,都带来对立与分裂,制造动荡与冲突,人类社会为此付出沉重代价。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思想在洞察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对人类社会前进方向作出前瞻性思考,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位一体”总布局和总路径,倡导“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这展现了中国同各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世界情怀和大国担当,为国际社会实现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开辟了新前景。2、以共同利益为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基础。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利益交融不断深化,共同营造和平稳定环境、谋求共同发展繁荣的现实需求和政治意愿也日益增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思想用整体而不是割裂的眼光看待和处理国际关系,倡导各国在维护本国利益的同时。将维护和促进人类共同利益作为看待和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出发点,强调“计利当计天下利”,主张各国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不断凝聚和扩大共同利益,实现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道路、不同文化传统国家和平共处、和谐共生。这把握了时代脉搏,为国际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3、以共赢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弱肉强食、丛林法则被奉为圭臬,你输我赢、赢者通吃被视作天经地义。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思想超越了零和博弈、冷战思维等旧观念,认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坚持正确义利观,在维护自身利益同时兼顾各方利益,在谋求自身发展同时促进共同发展,致力于实现双赢、多赢、共赢。这顺应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愿望,为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提供了新思路。4、以合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主要方式。当前,国际社会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各国既面临大国对抗风险下降、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区域合作方兴未艾等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也面对恐怖主义、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等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战。单打独斗维护不了自身安全,以邻为壑、结盟对抗更没有出路,同舟共济、共享机遇、共迎挑战是各国处理相互关系的唯一正确选择。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思想站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战略高度审视国际关系,倡导以对话取代对立、以合作取代对抗,主张各国通过不断扩大互利合作,有效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战,协力解决关乎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大问题。这指明了新形势下国际关系发展的正确路径,为国际社会扩大交流合作、避免冲突对抗注入强劲动力。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