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我国经济发展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与环境的发展不协和不协调,还有去产能降风险,保稳定,这些问题的相互协调问题

中国的经济发展到底处在哪一阶段?

1、目前我国经济运行所处的大背景是“三期叠加”的阶段:首先是经济增长速度处在换档期,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换为中、高速增长;第二个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短期内化解过剩产能、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可能有些痛苦;第三个是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尤其是2008、2009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曾经实施的宏观政策刺激的效果需要消化。2、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拓展资料:一、中国经济发展情况1、从1953年到2010年,中国已陆续完成十一个“五年规划”,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而1979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则使中国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2、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步高速增长。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宏观调控体系日趋完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经济增长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3、2012年1—9月份,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是已经回落到7.7%。相较于中国过去30年接近10%的增长速度,十一五期间更是接近11.2%的增长速度。因此在10%或者8%以下,显然是经济增长变缓。另外,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各种宏观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开始变缓。二、中国经济发展现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现状社会主义经济从本质上说要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发展建立先进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途径,经济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强国富民的物质保证。是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推动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经济发展并在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条件。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木任务。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现状

1、目前我国经济运行所处的大背景是“三期叠加”的阶段:首先是经济增长速度处在换档期,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换为中、高速增长;第二个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短期内化解过剩产能、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可能有些痛苦;第三个是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尤其是2008、2009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曾经实施的宏观政策刺激的效果需要消化。2、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拓展资料:一、中国经济发展情况1、从1953年到2010年,中国已陆续完成十一个“五年规划”,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而1979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则使中国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2、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步高速增长。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宏观调控体系日趋完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经济增长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3、2012年1—9月份,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是已经回落到7.7%。相较于中国过去30年接近10%的增长速度,十一五期间更是接近11.2%的增长速度。因此在10%或者8%以下,显然是经济增长变缓。另外,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各种宏观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开始变缓。二、中国经济发展现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现状社会主义经济从本质上说要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发展建立先进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途径,经济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强国富民的物质保证。是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推动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经济发展并在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条件。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木任务。

中国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什么主要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如下:1。体制结构仍然不合理,长期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式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影响发展的体制和制度障碍依然存在,重大改革面临着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2、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东海岸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正在扩大。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科学、教育、文化和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缓慢。3、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低、农村发展滞后的状况没有改变。“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4、通货膨胀压力仍然存在农业生产资料、部分农副产品和部分工业品价格的结构性上涨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5、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住宅、安全生产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很多。解决方案如下:1、深化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关键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经济增长,实现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促进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3、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5、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扩展资料:就当代经济而言,发展的含义相当丰富复杂。发展总是与发达、与工业化、与现代化、与增长之间交替使用。一般来说,经济发展包括三层含义:1.经济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变化;3.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稳定程度、卫生健康状况的改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经济发展是通过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达到经济量的增长。“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它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经济发展

谈谈你对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的看法?

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一些进步同时也显现出一些突出矛盾和冲突。 首先,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积极面: (1)、经济总量同比上升。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占全球经济比重超过10%。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之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经济低迷甚至衰退,它们的经济总量在全球的排位、占全球的比重和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正在下降。 (2)增长速度总体平稳。2013年,消费、出口、工业等都出现回升。据统计数字显示,一方面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速基本在逐月提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幅度在逐步减缓;另一方面,经济效益仍维持较高水平,企业活力增强,面对外部环境趋紧和成本上升,一大批企业主动转型,靠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增强创新意识、优化产品结构应对危机,谋求发展,竞争力日益提高,市场适应力更强。 (3)、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现在处于小康社会决胜的阶段,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阶段的转换时期,表面上看是增长速度的调整或下降,但是本质上来说是增长动力的转换。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来自于消费的持续扩张,中国经济发展应该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管理创新,培育出在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产品的生产上形成我们新的优势。 其次,显现出的矛盾与问题: (1)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原有产业迅速发展等对资源与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过去中国经济发展一直都是靠消耗自然资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拉动经济增长,尽管后来政府采取了相关措施来缓解发展与环境的问题,但成效并不是很大,杯水车薪;由于技术还不够成熟,资源还未得到很充分的利用,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普遍存在。现如今工厂乱排放废弃物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如北京等地出现了严重的雾霾天气,又如云南就有一个小村庄就因为当地工厂乱排放工业废弃物而污染当地水源,导致全村大部分居民里患癌症,成为“癌症村”。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注重节约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以便稳定持续发展,同时为子孙后代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2) 自2008年10月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并对我国出口贸易型企业造成严重冲击,企业的用工需求急剧下滑、现有的就业岗位流失严重,失业数量骤增,致使我国的就业和失业问题进一步恶化。再加上近年来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也正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求职者供过于求的现象也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作为大学生的我马上也快毕业了,工作问题是个很头疼的问题。 (3) 区域发展不平衡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问题,城乡发展差异化、东中西部发展差距、城市经济发展中的贫富差距问题仍很严重 一是表现在资本存量方面:由于沿海地区由于开放得比较早,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民营经济迅速增长, 资本大量积累; 同时改革开放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 成功地吸引了大量的国外资本的输入, 为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充足的资本投入。而中西部由于地理位置和政策的影响资本存量都不及东部,而且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二是科技投入方面东部地区仍然占据优势 我们不仅要注重中国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注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想出解决办法,克服经济发展中的缺点,促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如何简述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现状社会主义经济从本质上说要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发展建立先进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途径,经济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强国富民的物质保证。是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推动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经济发展并在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条件。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木任务。发展阶段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原有的生产力十分落后,物质技术基础非常薄弱,生产的社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程度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近代工业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并不大,社会生产力的主体仍然是手工工具和体力劳动。经济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技术发展水平虽然有很大提高。但人口众多,资金严重短缺,经济发展技术相当落后资源相对不足,管理水平比较低。经济发展这种落后的生产力状况为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以及方向

最有才副处长夏日狂情~~~ 政府透明社会评价和契约监控下的各省特色教育民营化是最佳路径。现在的中国应当市场化上加强契约监管,包括奖惩。呼吁多年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方案应当趁这个时机在事业单位完全真正市场化的基础上正式提出。 经济下滑是泡沫挤压、结构调整和未真正市场化所造成的,短期来看,应当结构性减税和政府改变传统拨款方式转为透明服务购买(例如扩大社工、岗位教师范围),长期来看,应当充分利用市场化,加速目前事业单位完全市场化进程和提升民资准入程度及范围,不然很可能会导致财政紧张继而经济崩盘。 地方债券该不该禁#温州民资申办银行多次被否 村镇银行是主要出路#耗资5000万元的养老院 闲置一年拟改为人才公寓#美欧“再工业化”:机器人威胁中国制造审计署将在税收金融等重要行业推进联网审计#法国大革命前的议政热#刘博文:一个被特殊利益集团绑架了的王朝大部分的痛苦,都是不肯离场的结果,没有命定的不幸,只有死不放手的执着。放眼世界,目前事业单位完全真正市场化改革乃大势所趋,中国在这个竟争关口不应该再失机会!

21世纪30年代的中国经济发展情况?

明确21世纪3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中国经济在21世纪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而在未来几十年中,中国拥有巨大市场和劳动力资源,政府的投资力度以及推进市场化改革等措施都有利于经济稳定发展。21世纪30年代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重要时期,预计在这个时期内中国经济将逐步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也会面临许多挑战,比如对应科技进步带来的变革,以及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等外部压力。因此,中国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加强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措施,以应对未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什么状态?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在高速状态。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至2020年,中国的经济年均增长率为7.8%。这种高速增长的背后,离不开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和外部开放政策的推进,也离不开中国的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努力。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当前,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120万亿元人民币左右。这一数字令人印象深刻,不仅表明了中国经济的实力,也反映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商品贸易国之一,是很多国际企业和投资者重要的投资目的地。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令人瞩目的。在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强改革和开放,以实现更加稳健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成为发达国家的定义和指标发达国家是指在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已经高度发展的国家。它们拥有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高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发达的社会保障体系,高水平的教育和科技创新能力,以及民主法治、人权保障等先进的社会制度。国际上通行的发达国家指标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GDP):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普遍较高,反映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发展水平。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发达国家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全民教育制度,以及高素质的人口。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发达国家拥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全球创新和技术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医疗保健和社会福利:发达国家拥有健全的医疗保健和社会福利制度,为民众提供全面的健康保障和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发达国家的指标不仅包括经济发展,还包括社会、环境、文化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在判断中国是否是发达国家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比较。比较中国和发达国家的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GDP) 和增长率中国的人均GDP虽然在近年来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差距。例如,根据2021年世界银行数据,中国的人均GDP为11934美元,而美国、日本和德国分别为67,426美元、39,040美元和50,206美元。发达国家的GDP增长率相对较稳定,而中国的经济增长虽然较快,但也存在周期性波动和结构性问题。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普遍较高。例如,发达国家拥有全面的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制度,以及一流的科研机构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而中国在教育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瓶颈,例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发达国家在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占据了世界领先地位。例如,发达国家拥有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包括政府、产业界、学术界等多方合作,以及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和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而中国在这方面也有不少亮点,例如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支持,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力度,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知识产权侵权等问题。医疗保健和社会福利发达国家的医疗保健和社会福利制度普遍比较完善。例如,发达国家拥有广泛的医疗保险制度、优质的医疗服务体系、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等。而中国在这方面也在不断加强,例如近年来推出了全民医保等重大改革,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医疗资源不足、医疗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和可持发展方面也做出了许多努力。例如,发达国家在环境治理方面拥有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环保标准,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加大了对清洁能源和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等。而中国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例如在治理雾霾、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可持续发展等。由于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压力和环境污染问题,中国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仍面临一定的挑战。虽然中国在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从发达国家的指标和定义来看,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中国是否应该被认为是发达国家虽然从指标上看,中国在一些领域已经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在其他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中国的人口素质相对较低,尽管中国的义务教育覆盖率很高,但是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仍然存在,高等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此外,虽然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高端技术领域。中国在医疗保健和社会福利方面也面临着挑战。虽然中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在医疗保健和社会福利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疗服务质量不高、养老金制度还不够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改善和完善。从经济指标来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且在一些领域已经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在其他方面仍存在发展不平衡和不足之处。中国是否是发达国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需要继续推进改革和创新,以实现更全面、更均衡、更可持续的发展。具体来说,中国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加强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和升级。加强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提升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快转型升级和产业升级。加强医疗保健和社会福利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建立更加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保障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覆盖率,实现全民健康和全民福利。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改革和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转型和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改革,中国有望实现更全面、更均衡、更可持续的发展,同时也有望成为一个真正的发达国家。成为一个发达国家,通常会拥有以下几个权利:经济发展:作为发达国家,经济实力通常相对强大,国内生产总值 (GDP) 较高,拥有更多的经济资源和财富,同时也有更大的机会和能力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发挥影响力。政治地位:发达国家通常也会拥有更高的国际政治地位和声誉,因为它们在国际事务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能够参与到更多的决策和协商中。社会福利: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体系通常比较完善,能够为国民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福利。国际地位:作为发达国家,通常会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加重要的角色,如在国际组织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决策权,获得更多的国际援助和合作机会。成为一个发达国家意味着拥有更高的经济、政治、社会和国际地位,这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义务,包括在国际事务中担任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投入和努力,为国家和人民的发展和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成为发达国家有什么义务成为发达国家的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一般来说,成为发达国家也意味着需要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国际贸易:作为发达国家,需要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开放市场、降低贸易壁垒等方式,促进国际贸易的平衡和公正。国际援助:发达国家需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技术、教育等各方面的援助,支持他们实现可持续发展,缩小发展差距。环境保护: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员,发达国家需要承担更多的环保责任,通过减少排放、开发清洁能源、保护自然资源等方式,维护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国际安全:发达国家需要在国际安全领域承担更多的责任,参与到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行动中,如打击恐怖主义、维护国际安全秩序等。成为发达国家并不仅仅是享受特权和优势,还需要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为国际社会的和平、稳定、繁荣做出贡献。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需要为促进全球公平、公正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努力。

您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快速增长,并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推进城镇化、加强国际合作、深化改革开放、创新科技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都为中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中国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消费升级的不断推进,未来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同时,中国经济也将逐步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推进创新、加强环保、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但是,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如人口老龄化、收入差距扩大、环境污染等。因此,中国需要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加强监管和风险防控等措施,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中国经济发展走势稳中有进,整体向好。从供给看,稳健提升,农业保持平稳,工业增长加快,服务业强势复苏,住宿和餐饮同比增长11.6%,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9.3%。从需求看,稳步复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3.5%,前期受抑制的服务消费需求复苏较快,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5.5%。在内需加快恢复的同时,出口克服了重重困难,增长了0.9%。从信心看,稳定增强,2月份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均创近年来的新高,市场预期明显改善。中国经济的巨大潜力和平稳健康发展将推动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走稳走实,也将为国内外的投资者提供极其广阔的合作空间和非常宝贵的发展机遇。可以这么说,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中国经济特点1、长期积累的物质基础雄厚。中国是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产业配套最好的国家之一,产业组织能力和产业链韧性强,基础设施比较完善。面对国际供给体系波动,中国强化了粮食、能源以及产业链、供应链等关键领域的安全保障能力建设,为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创造了有利条件。2、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明显。中国有14亿多人口,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还在持续推进,有世界上最具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这是推动经济复苏好转的强大引擎。3、新动能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中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效推动新产业快速成长,将为经济运行注入新动能。

我国的经济发展目前面临哪些困难?

一是过度依赖外部需求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市场,却未能充分关注正在成长壮大的国内市场和中等收入群体,国内消费潜力挖掘不足。二是大部分企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只能获得较低的附加值,无法在品牌和技术方面获得国际竞争力,导致自身发展的主动性减弱,容易受到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家制约。三是自身比较优势发生变化,劳动力仍然丰富,但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强,廉价要素不再是竞争优势,而资金供给相对充裕,技术水平有较大提高,逐步形成的超大规模市场正成为新优势。从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看,在量的方面,我国现在的经济总量已超过100万亿元人民币,但经济结构存在问题:一是投资比重过大而消费比例不高,如2019年的资本形成占比为43.1%、最终消费占55.4%,而发达经济体的最终消费占比普遍达到70%-80%,中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二是人均可支配收入远低于人均GDP,且不同人群之间的可支配收入差距非常大,人均每月可支配收入仅约1000元的人数竟高达近6亿人,这部分人口的消费水平相应也很低。在质的方面,全国市场体系仍未到达统一、竞争、有序、开放的状态,存在的诸多问题也亟待解决。如区域之间存在行政壁垒和行政垄断、市场信用体系不健全,这些问题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交易成本,阻碍了商品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通,无法满足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不利于企业立足国内需求发展全球产业链集群。从国际环境看,逆全球化渐成潮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充满复杂性、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近些年,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积蓄力量,但贸易保护主义出现重新抬头的倾向,部分国家和企业已将产业链和供应链转移回国内,或按照地域相近原则进行重新布局,中国作为缺乏核心技术的国家,在产业链和供应链安排方面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这些新情况都不利于中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

如何让共享经济助力中国经济发展

  这一先进的经济理念和传统的经济制度之间的症结该如何解开?在经济总是快速前进的今天,我们又该如何让共享经济助力中国经济发展?可以说,建设信用体系,完善市场,积极拥抱共享经济,一个都不能少。不能仅仅因为它会打破传统就对其避而不见,而是应该引导其价值走向。  政策积极拥抱  就像最初人们觉得互联网不过是技术层面的东西一样,现在人们对于共享经济,更多的是认为这不过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或者是一种未来的概念。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朱俊生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说,人们应该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共享经济。那些对于共享经济下传统社会保障体制会失效的判断,也应该换一种方式重新思考。  “这种新的经济形态肯定和传统的不太一样,它其实是比较分散的业态,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雇佣关系,所以传统的雇佣合同不一定适用于他们,我们不要用传统的东西去套这个新的东西,那中间肯定会有偏差的。”在朱俊生看来,传统的社会保险一开始出来的时候,它适合于工厂这种比较大规模的集中就业,其实在后来有一些非正规就业的时候也遇到了很大的冲击。  “像Uber这个共享性的业态,它跟传统意义上大家理解的那种社会保险不完全一样,如果用传统的思维方式理解这种关系,你可能认为它有问题,它违规,因为毕竟按照咱们的社会保险法是强制缴纳的,但是如果你把它理解为个人之间的自愿联合,或者说个人和资本之间的自愿联合,它涉及的不是传统的雇佣合同,所以也没有必要归属为社会保障问题了,这样的平台给我们带来了客观上的便利,打破了一些垄断的东西,我觉得是非常好的事情。”朱俊生认为,对一些创新的东西都应该有足够的包容,因为创新的东西有两种可能性:第一,做好了它将来可能会引起一些商业模式的变革甚至包括生活方式的变革;第二,也可能是昙花一现,后来出现一些问题消亡了,那么大家担心的问题也都不复存在了。  朱俊生认为,现在比较重要的是要给予宽松的政策环境。“现在新的商业模式带来了利益的重新分配,它打破了一些竞争利益的东西,当然大家会有反弹,各种监管部门试图通过一些政策扼杀它,我觉得这是非常危险的。这个市场应该让它自发地去发展,恢复竞争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创新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筹建负责人杨东对此也表示认同,他向《经济》记者表示,“未来社会保障方面,他能共享就随时都能获得帮助,获得众筹众帮,这本身就是一个保障,社会保障本身的作用、功能、价值在未来发生重构或者颠覆也未可知”。  法律严格管制  基于互联网金融浪潮而起的共享经济,之所以有很多不确定性,就在于互联网金融本身的不确定性。只有给企业与消费者更多的保障,才能促进市场的正常发展,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的共赢。而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便需要相关部门不断地完善监管制度,靠强制手段单方面处罚企业,强制关停并非明智之举。  完善法律体系,做好市场监管与宏观调控尤为重要。在这方面,杨东认为,应该注意投资者权益人的保护,平台本身有监管的义务。“对于开车的和用车的,应该与平台的资质有一定的吻合,通过大数据监控那些不规范的车主,发现就应该及时地清除,给他信用降级,将他踢出这个市场,一旦发生问题随时都能够找到追究责任的相关方。”  一些严厉的管制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既然认识到共享经济是未来的大趋势、大方向,就应该出台一个监管政策或者相关法规,规范这种新的共享经济模式的发展,避免无法可依的状况。竞争不公平、失去应有的平衡反而会出现泛滥和一种非正常的、不健康的发展态势。这既不利于行业的发展,又不利于对消费者或普通老百姓的保护。”杨东认为,面对共享经济的发展趋势,应及时出台相关监管措施,不能走极端,“现在不给它法律地位反而发展得很快,你没法阻止它发展,还不如主动去监管,让它和传统行业光明正大地进行竞争”。  而共享经济涉及的行业跨度很大,那么在界定的过程中如何进行细致规范?杨东认为,这还是要看具体情况,根据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规则。  建设信用体系  国内公民信用体系建设仍在进行中,共享经济领域的信用数据仍然较少。“信用度的问题在国内比较严重一点,大家缺乏沟通,政府间的数据也没有做到大规模的链接。”贝波网创始人朱泓源说。  以太资本创始人兼CEO周子敬对此也表示认同,“由于尚缺少能快速建立信用机制的基础条件,普及尚需更多时日”。  “其实陌生人交易的最大问题就是能否实名制。怎么让交易变得可追溯?后面必须有一套基于实名体系的交易方法。现在通过在线交易信息,以及电话号码、身份证号和银行卡信息的实名认证。”小猪短租CEO陈驰向记者表示,只有依托于现有的公民身份体系实现陌生人之间的闭环交易,才能逐渐打消安全交易。“央行已允许多家第三方民营征信机构开展个人征信业务,意味着未来基于实名身份,可以把每个人在社会不同场景下的信用记录,如消费、出行、违章、贷款等汇集起来,这会产生更立体更可用的信用记录。”在他看来,一旦这些成型,国内的陌生人社会信用机制问题会得到更大程度的解决。这将有助于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成型。  现在的信用体系建设也需要围绕着“互联网+”进行,毕竟这已经是一个大数据迸发的时代。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诚信评价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主任陈贵向《经济》记者分析称,“互联网+”时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首先要重视市场机制。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互联网+"行动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移动为基础的移动互联时代,也为社会信用体系建立提供了新发展契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需要顶层设计,需要社会协同和市场机制综合构建,信用包括经济、社会、司法、政府公信诸多维度,信用也覆盖法治与道德和精神文明诸多领域,需要定量也需要定性进行中和评价。”陈贵说,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协同发展是中国信用体系建立的有效路径。  在他看来,发达国家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以市场为主导的“自下而上”的私人模式;一种是以欧洲大陆为代表的、以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国家模式。美国模式的优点是市场主导、法治先行、中介发达、行业自律,具有重法治、轻道德、效率高、风险大的体系特征。欧洲模式的优点是政府主导、政令畅通、监管有力、透明度高,具有重监管、轻规制、效率低、公信差的体系特征。  陈贵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征信市场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为防范信用风险,扩大信用交易规模,有必要产生第三方征信机构,收集交易过程中的各种信用信息,对外提供专业化的征信服务。专业化的征信机构在发展的过程中又促使商业主体基于信息应用加快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推动了商业信用进一步蓬勃发展。个人征信业因信用卡、房地产和汽车按揭贷款等个人信贷消费而兴起,企业征信因上市、发债、信贷等资本市场扩大而兴起。”  而市场联防联控机制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有效手段。“构建失信惩戒机制有几个必备的要件:一是政府和民间的征信数据对征信机构开放;二是由专业征信机构投资,合法采集征信数据,构筑联合征信数据库,并合法公开征信调查结果;三是由政府倡导建立一个市场联防机制,由具备监管功能的政府部门、各类授信主体参加,使失信主体不能取得任何方式的信用便利。”陈贵说,企业机构和个人相关信用数据和信息的依法公开、共享、采集、加工和使用必须有法可依,不能有效保护集体和个人的合法隐私,不能清晰界定公开与保护信息的合理界限,社会信用体系就会失去民意基础和法律基础,也会失去该体系的正义性和公平性。  只有在信用体系建设上下大功夫,共享经济才有长足的发展空间。

门路经济发展出路从业前景商业城镇发展创业投资

W ye lai pan

对比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情况

中国人类发展指数全球第86名,印度第130名(直接反应发展程度),中国护照含金量全球第72名,印度第79名(从侧面反映人民富裕程度和国家国际影响力)

收入分配公平为什么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收入分配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难点。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严重不合理,不仅成为经济生活的主要问题,而且开始成为社会生活的突出矛盾。为此,“十二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要的在于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形成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格局。 以收入分配改革实现发展导向由经济总量向国民收入的转变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质,是实现发展导向由经济总量向国民收入的历史性转变。这些年,我国在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的同时,消费率持续走低,主要原因在于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严重制约了中低收入者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的提高。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提升的趋势,关键在于形成公平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1. 尽快提高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居民收入份额,尤其是劳动者收入份额,是多数人分享发展成果的基本指标,也是拉动消费的基本条件。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首先要将城乡居民收入和劳动者报酬增长两大方面作为主要的约束性指标。 2. 有效缓解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市场经济不可避免地产生收入分配差距,这是一个规律;两极分化不可持续,这也是一个规律。应当看到,在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不仅有市场经济发展的因素,更与市场经济不完善、相关改革滞后相联系。“十二五”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当有缓解并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约束性指标。例如: 3. 确立财产权保护的基本制度。这既是完善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基础保障。例如,城乡差距的不断拉大,不能不说与农村土地财产权的制度不完善直接相关。建议在《物权法》的基础上,加快财产权制度改革。 4. 确立财产公开制度和透明有序的收入分配秩序。无论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还是调节收入分配关系,确立和保护财产权,都有赖于财产公开和透明有序的收入分配秩序。“十二五”应当把确立财产公开制度和透明有序的分配秩序作为收入分配治理的重大任务。 以调节收入分配关系为重点推进结构性改革 从我国现实看,收入分配有总量问题,更有结构性问题。这些年,财税体制以及相关的结构性改革滞后,是收入分配关系难以理顺的主要原因。为此,实现收入分配改革的基本目标,重在推进以调整财税体制为重点的结构性改革。 1. 以工资谈判协商制度为重点建立劳动者报酬的保障机制。由于工资谈判协商机制的长期缺失,劳动者报酬很难与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步。按照国家统计局1998-2007年数据,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33倍,而同期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仅提高0.83倍。从实际情况看,提高劳动者报酬,政府促进劳动报酬合理增长的主要任务是积极推进劳动报酬协商机制的建立。 2. 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加大再分配力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确保底线公平和制度公平的重要基础。这些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差距已成为城乡、地区、不同社会群体实际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以城乡差距为例,如果加上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差距,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估计达到5倍左右。 3. 以收入分配调节为重要目标的财税体制改革。从我国的实践看,对以做大经济总量为目标的财税体制进行整体性重构,已成为新时期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大任务。为此,建议“十二五”财税体制改革要与收入分配改革同步。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政府转型 收入分配有市场的因素,但重要的是政府因素。理顺初次分配关系,重要的是通过政府转型,以民富优先为目标调整国家、企业、居民的分配格局;建立再分配体系,重要的是通过政府转型,划分中央地方在收入分配调节中的分工与责任;建立公平分配的基础制度,重要的是通过政府转型,规范行政支出,杜绝与公权力相关的腐败和不合理的收入。 1. 以公益性为目标调整国有资本配置。国有垄断行业所造成的收入分配不公,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政府的角色不转变,国有资本配置的定位问题不解决,只对垄断性国有企业收租分红,能解决部分问题,但不能解决源头问题。按照民富优先的要求推进政府转型,需要以公益性为目标对国有资本配置进行战略性调整。 2. 建立中央地方在收入分配中的职责分工体系。当前的中央地方财税关系主要以激励做大经济总量为导向,各级政府在经济建设上的目标很清楚,但在收入分配关系调节的职责分工上尚缺乏明确的制度安排。 3. 严格规范行政支出。过大的、不合理的行政支出成为我国政府转型的突出问题。相关的数字清楚地表明,我国行政支出有很大的压缩空间。“十二五”实现公共财政预算和支出的透明化,形成对财政预算和支出规范的社会监督,使行政成本在现有水平上削减15%-20%是有可能的。这样,政府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的财政压力会明显缓解。只有敢于在行政支出改革上动真格,才能够提振社会对收入分配改革的信心。

结合实例说明商品流通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商品流通作用是指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公有制性质及其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中介地位,决定了它对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工农联盟的巩固、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增强、市场物价的稳定等各个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统计学对于经济发展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有没有具体案例可以说明

一、“统计”一词的含义统计是一种社会调查活动,不论是宏观社会的整体调查研究,还是微观事物的观察分析,都需要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统计”有着多种含义。例如,开学时,辅导员要统计一下到校的学生人数;篮球比赛中教练员要统计每个队员的投篮命中率、犯规的次数;农户在农作物收获后统计其产量等。这时“统计”是一个动词,我们一般称其为统计工作,它是指搜集、整理和分析数字资料的工作,具有计数的含义.。统计工作的结果形成一系列的数字资料,也称统计资料或统计数据,这是“统计”的另一个含义。它和前面讲的统计工作是紧密相连的,是统计工作的结果。例如,我们班的学生人数120人,女生占30%,男女生的比例为2.33:1等。国家统计局每年出版统计年鉴,反映国家的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科技发展等情况,这些都是在这个意义上的统计。除了上面所讲的两个方面的含义之外,“统计”一词还有另外的含义,即作为一门科学的统计学,它是研究客观现象的数量方面的科学。“统计”一词虽有上述三方面的涵义,但它们之间又是具有密切联系的.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学是统计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统计工作是在统计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和完成的。二、统计学的性质1.统计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现象的数量方面。早期统计所研究的问题有人口调查、出生与死亡的登记等,后来又扩大到社会经济和生物实验等方面。目前不论社会的、自然的、或实验的,凡是有大量数据出现的地方,都要用到统计学。凡能以数量来表现的均可作为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方法已渗透到其他科学领域,成为当前最活跃的学科之一。2.统计学研究的是总体现象的数量特征与规律性。统计学所研究的是总体的数量特征及其分布的规律性。总体是由许多个体组成的,各个个体在数量特征上受必然和偶然两种因素的支配,必然因素反映了该总体的特征,但由于受偶然因素的影响又是有差异的,如何通过这些个体的差异来描述或推断总体的特征就产生了统计学。3.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的科学。在统计学界对统计学的性质有实质性科学和方法论科学之争。我们认为统计学是实用性很强的方法论科学,就统计工作来说,它总是研究实际问题的,统计的方法也是从现实问题中产生的。然而统计学的发展有一个过程,早期的国势学派和政治算术学派虽然也利用一些统计方法来记述和分析现实问题,但这时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统计学。随着统计方法的应用日益广泛,其内容也不断发展和充实,尤其是概率论的发展为统计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使统计的方法相对独立地形成了自己的科学体系,即统计学。其内容包括如何去搜集资料,如何对搜集的资料加以整理、概括和表示,以及如何对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推断等一系列方法。这些方法和原理构成了统计学的基本内容。目前统计方法已成为科学研究和各种管理的重要工具,它是一门年轻而引人入胜的科学,并且还在不断地发展。三、统计的作用为党和国家各级领导机构决策和执行服务;为企业单位、社会事业单位进行管理服务;为广大人民了解情况、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提高思想水平服务;为科研机构和人员进行理论研究服务;为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发展国际交流合作服务。国家管理系统的决策、执行、信息、咨询、监督五个环节中,统计在信息、咨询、监督三个环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往往将信息、咨询、监督称为统计的三大职能,其实统计的各项具体作用都是在统计信息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供参考。

统筹什么和什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统筹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难点不是在城市而是在农村。新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要着眼于城市,而且要着眼于农村,着眼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这是促进社会稳定和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基础。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因此,必须对农村发展和农民问题给予更大的关注。统筹城乡发展,重要的就是要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统筹搞好产业规划,以工业化支撑城镇化,以城镇化提升工业化,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广大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我们一定要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一定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关于“统筹区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难点不是在东部而是在中西部,特别是在西部经济落后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经济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原有基础、客观条件以及改革开放步伐和力度的不同,地区差距目前仍呈继续扩大之势。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必然影响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国防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因此,必须对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关键在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扫清体制上的障碍,提高市场化的程度,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的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同时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大中部地区结构调整的力度,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支持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全国发展是一盘大棋,只有东部和中西部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才能走活、走好。

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什么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

经济发展办公室好吗

经济发展办公室是一个负责项目策划和建设,落实国家重点投资项目,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大力引进资金、人才、设备、技术的单位。根据公开信息,经济发展办公室的福利待遇好,薪资待遇好,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单位。需要注意的是,单位好坏是一个相对主观的评价,不同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因此,在选择单位时,还需要综合考虑个人的兴趣、能力、职业规划等因素,以及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前景等因素,做出符合自己情况的决策。

乡镇经济发展办公室,招商局,党政办公室,和县档案局哪个工资待遇更好?更有发展?

鱼和熊掌

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党和国家都采取了哪些方针政策?

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卫生应急工作事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对吗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健康、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并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明确新区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卫生监督职责,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进一步规范卫生监督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工作流程,新区卫生监督所根据近几年的我区突发事件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了光明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监督应急预案、光明新区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光明新区卫生监督所环境卫生和学校卫生应急工作预案。

财政赤字是什么意思?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财政赤字就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但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有利于国家更合理的配置资源..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And so on

服务业在一国经济发展中所起哪些重要作用?

请直接百度

家电下乡以旧换新对国家经济发展有什么利益?

根本没有意义的。

旅游行业协会在旅游经济发展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一)对旅游发展战略、旅游管理体制、国内外旅游市场的发展态势等进行调研,向国家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向业务主管部门反映会员的愿望和要求,向会员宣传政府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并协助贯彻执行;   (三)组织会员订立行规行约并监督遵守,维护旅游市场秩序;   (四)协助业务主管部门建立旅游信息网络,搞好质量管理工作,并接受委托,开展规划咨询、职工培训,组织技术交流,举办展览、抽样调查、安全检查,以及对旅游专业协会进行业务指导;   (五)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六)编辑出版有关资料、刊物,传播旅游信息和研究成果;   (七)承办业务主管部门委托的其他工作。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社保的措施

1、首先提供社保费用减免或优惠政策,减轻民营企业的社保负担。2、然后加强社保信息化建设,提供更便捷的社保缴纳和查询服务。

山寨观的山寨文化带动了经济发展

“山寨文化”发展促进了自主就业,带动了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在急剧增长,社会就业压力很大,提倡走“山寨”发展之路,自立“门户”自主发展创业不失为解决科技人才就业的良策,政府应该给以制定相关政策予以提倡和扶持。让更多的“山寨产品”在自我发展中积累经验不仅满足国内普通百姓需要而且走出国门、走入贫穷国家的市场。同时,也让社会上涌现出更多的“科技山寨”,成为青年科技人才的聚集大本营。当年的温州、北京中关村以及一些已经走向发达的地区,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实际上都走过“组装、模仿、借鉴、学习和改良的过程”,才最后走向自主创新之路。现在看来那时的大多企业都带有“山寨文化”的烙印。就是目前我国许多知名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其创业前夕,走过山寨之路为数不少。温州人的成功不仅在于文化理念和价值观突然间变了个样,他们的技术创新、廉价的小商品遍布全国各地,被誉为“中国的犹太人”。而今,这些地区都已经成为经济发达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方。实际上,许多“山寨产品”从加工到销售,甚至服务已经成为一条龙,形成了自己的产业链条。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山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种特殊的产业模式和形式,这种模式丰富了正在培育发展中的中国市场,扯动了内需,解决了就业,满足了一定群体的消费需求,补充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

草根山寨文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山寨文化”利大于弊  山寨文化是草根文化、平民文化。山寨产品的显著特点一是廉价,二是实用,三是更新迅速。在小康社会还没有全面建成的今天,草根阶层、平民阶层虽 然收入低微,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高档时尚产品享受的欲望,仍然时时在萌动。在不偷不抢不贪的前提下,在无义之财决不取的价值观下,要想使用相对高档 的、实用的产品,惟一的“正道”便是购买山寨产品。  山寨产品之所以能够行销于世,用者多多,跟山寨文化产品的草根属性、平民属性密不可分。正是看准了这样一个庞大的草根平民消费群体,山寨文化产 品才有了巨大市场,才对“庙堂”产品形成了严重的冲击和巨大的挑战。从这个方面来讲,山寨文化产品对于“庙堂”文化产品的价格定位、便民实用、更新速度 等,都是很好的刺激和促进。  山寨文化是民间创新力量的表现。从山寨产品的情况看来,固然有一些是伪劣产品,但多数是通过借鉴模仿而赋予创意的产品,有的产品特别是手机产 品,往往整合了很多不同优质品牌的长处,再根据草根平民阶层的需求,增加新的功能,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产品。至于山寨影视,特别是山寨新闻联播、山寨明星 等,则更是“山民”利用名牌栏目的名气和名人的良好社会形象,借以表达自己对社会种种不良现象特别是官场腐败的痛恨,从而表达出自己对公序良俗的渴望,对 美好生活的向往。其间,充满了调侃式的、极具幽默感的方式、语言和感情,反映了民众通过平和的方式和手段,表达渴望变革的善良情怀。这无论在山寨产品创造 和利益诉求的表达方面,都是一种创新,是民间和谐文化的创新。  山寨文化是对相关行业特别是垄断行业暴利行为的反抗。人所共知,几乎所有新兴行业,特别是高科技行业和垄断行业,暴利思维已经积久成习。民众在 一时无法从根本上从体制上改变暴利现状的情况下,采用“山寨”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何尝不是对行业暴利的反抗!这种反抗,持续日久之后,自然会成为暴利 行业暴利行为的匡正力量。  山寨文化是促进技术创新、发展新型科技的重要力量。从模仿到创新,是技术进步产品创造的必然途径。山寨文化的很多产品,都是对先进产品的模仿。 模仿并不违法,也不失德。大量的山寨产品的出现,山寨企业之间的竞争,山寨企业和庙堂企业的竞争,客观上对促进各自产品的更新换代,促进各自从功能到样式 的不断创新,从而推进整个社会技术创新、科技发展。至少,它是具有这样的功能。  毫无疑问,山寨文化框架下的山寨产品,容易甚至有的已经侵犯相关企业的知识产权。因此,应当加大维护知识产权的力度,运用法律力量,运用道德力 量,运用社会舆论,进行严格有效的管束。否则,山寨文化就成了违法文化、犯罪文化,山寨产品就成了无良产品。但是,不能仅仅因为山寨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问 题,就片面否定山寨文化及其产品。其实,山寨文化山寨产品的出现,具有很强的人民性,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文化空间,它逼迫庙堂文化庙堂产品更加注意自己 文化及其产品的人民性,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总的说来,山寨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尽管它也有明显的不足和问题,但相对于其正面价值而言,山寨文化的存在,对我们目前这个社会是利大于弊。

中部经济发展为何滞后

  ———“中部崛起”财政政策高级研讨会观点综述   贺利娟 刘晓渡   中部地区依靠全国10.7%的土地,承载了全国28.1%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3.5%的GDP,在全国地域分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为什么工业基础雄厚,拥有明显区位优势、突出资源优势和产品优势、丰富人力资源优势的中部,却在全国经济板块中日趋“边缘化”呢?特别是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列全国最低。湖南省财政厅总经济师、湖南大学兼职教授欧阳煌作主题发言时指出,中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主要受制于四大“瓶颈”,即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工业发展差距大、城镇化进展缓慢、经济外向程度低。这不仅是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和整体素质不强的综合体现,也是中部六省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更是制约中部地区发展的根本性障碍。   国家发改委国土地区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分析提出,城市发育不良、城镇化水平低、县乡自我发展能力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业比较效益低、制造业发展尚未成为主要的支柱产业是制约中部发展的六大因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勇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有两种基本思路:一是“两头抓战略”,即把经济相对发达和相对落后的地区作为政策考虑的重点;二是“取中战略”,即把经济发展处于中等水平的地区作为政策考虑的重点。一般而言,工业化发展的初期多选择前一个思路,而到了工业化中期和后期则多选择后一个思路。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快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因此,从政府政策的着眼点来看,应采取“取中战略”;中西部共同开发战略是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依据;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的内部大循环战略是促进中部崛起的发展方向;“十一五”时期,我国宏观区域经济格局将增加一条南北向的国家级开发轴线,即京哈和京广(京九)轴线。这条新的开发轴线基本上将中部地区连接了起来,建立全国第四增长极是促进中部崛起的基本途径。   欧阳煌提出,大力推进“四化”,即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加速提升“四化”水平,是实现“中部崛起”的关键举措。   财政部科研所副所长刘尚希认为“中部崛起”要转换观念、创新思路:一要树立创造优势的观念;二要树立发动群众创业的观念,摆正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三要树立一视同仁的观念,不能地方保护;四要树立资源整合的观念,“缺”其实是缺整合,资源、资金、人才的整合。而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刘茂松教授则建议以强势开放的模式、新型工业化的体系、城市群带动的样式来促进中部崛起。财政政策如何保障   中部崛起是全国发展棋局上的重要一步,有赖于中央给予多方面的支持。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分析认为,中央对中部崛起的支持,很难有大量的增量资金,更多的是提供制度保障。因此他提出,要以务实的态度谋划中部崛起的财政政策。他说,中部崛起的提出有三个宏观背景:一是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二是公共财政强调国民待遇,强调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背景;三是宏观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向稳健的背景。谋划中部崛起的财政政策一定要坚持三个“着眼”:一要着眼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这条主线,在区域发展的棋局上争取中央的支持;二要着眼于公共财政建设棋局上的谋划,排除阶级性,排除所有制,强调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使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覆盖中部;三要着眼于转变观念,推进改革,寻求中央在制度创新上的支持。   欧阳煌对如何构建“中部崛起”的财政支持体系提出了四条建议:一是创新财政支农政策,夯实中部崛起的基石。鉴于中部地区农业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和中部地区财政的现实困难,建议中央在现有基础上加大对中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增加“三奖一补”资金规模;优先布局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二是支持新型工业化。建议中央设立中部地区发展专项基金,重点支持中部地区产业开发;比照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研究制定支持中部地区产业、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三是财政要支持中心城市群做活,中小城市做大做强,小城镇做精做美。建议中央扩大世行贷款、外国政府贷款对中部地区城镇化建设的投入规模。四是利用财税杠杆的支持和导向功能,加快区域开放,制定更有针对性的财税政策,加快产业开放和贸易开放。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苏明提出,在财政政策方面,国家应加大国债投资和财政预算安排对中部地区的倾斜力度,而且这两项都应与国家的产业政策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财政体制供给方面,国家应给中部地区以必要安排,对现行的税收返还、专项拨款和一般性转移支付做法进行改革完善。   亚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彭龙运认为,中部崛起需要实行亲商式财政政策,亲商式财政政策需要整合政府资源,实行区别性地区财政政策。   中部崛起,中央财政的支持固然重要,但夏杰长认为,更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地方税收体系。他说,转移支付是目前中央政府支持欠发达地区的主要手段,但在开发西部和振兴东北的大背景下,很难在“十一五”期间向中部倾斜,在转移支付问题上最多是争取“国民待遇”。只有做大做强地方税收,才能为“中部崛起”提供强大的财力支持。对于如何做大做强地方税收体系,夏杰长认为,一要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二要逐步明确税权划分;三要确立地方税主体税种;四要建立有效务实的地方税体系;五要尽可能放松政府管制、鼓励各市场主体特别是民间资本平等参与竞争,壮大经济与培育税源。从比较优势看,发展民间资本对中部地区经济成长和培育税源有着特殊意义。

什么叫区域经济发展

很有钱的地方

一带一路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什么意义?

可互利共赢和友好了解各国风俗。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在我国区域发展的漫漫历程中,中部地区曾有过无数的辉煌和赞叹。改革开放后,中部地区又有过不少的失落和唏嘘。进入新世纪,机遇终于又一次降临,从“中部塌陷”的尴尬到“中部崛起”的呐喊,从2004年全国“两会”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诉求,到“中部崛起”首次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纳入今年六项任务之列,“中部崛起”已变成从官方到民间的共识,成为各省加快发展的目标和实际行动,并且这种行动已初显成效,中部经济快速启动和爬越的局面初现端倪。

中部经济发展为何滞后

  ———“中部崛起”财政政策高级研讨会观点综述   贺利娟 刘晓渡   中部地区依靠全国10.7%的土地,承载了全国28.1%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3.5%的GDP,在全国地域分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为什么工业基础雄厚,拥有明显区位优势、突出资源优势和产品优势、丰富人力资源优势的中部,却在全国经济板块中日趋“边缘化”呢?特别是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列全国最低。湖南省财政厅总经济师、湖南大学兼职教授欧阳煌作主题发言时指出,中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主要受制于四大“瓶颈”,即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工业发展差距大、城镇化进展缓慢、经济外向程度低。这不仅是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和整体素质不强的综合体现,也是中部六省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更是制约中部地区发展的根本性障碍。   国家发改委国土地区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分析提出,城市发育不良、城镇化水平低、县乡自我发展能力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业比较效益低、制造业发展尚未成为主要的支柱产业是制约中部发展的六大因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勇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有两种基本思路:一是“两头抓战略”,即把经济相对发达和相对落后的地区作为政策考虑的重点;二是“取中战略”,即把经济发展处于中等水平的地区作为政策考虑的重点。一般而言,工业化发展的初期多选择前一个思路,而到了工业化中期和后期则多选择后一个思路。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快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因此,从政府政策的着眼点来看,应采取“取中战略”;中西部共同开发战略是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依据;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的内部大循环战略是促进中部崛起的发展方向;“十一五”时期,我国宏观区域经济格局将增加一条南北向的国家级开发轴线,即京哈和京广(京九)轴线。这条新的开发轴线基本上将中部地区连接了起来,建立全国第四增长极是促进中部崛起的基本途径。   欧阳煌提出,大力推进“四化”,即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加速提升“四化”水平,是实现“中部崛起”的关键举措。   财政部科研所副所长刘尚希认为“中部崛起”要转换观念、创新思路:一要树立创造优势的观念;二要树立发动群众创业的观念,摆正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三要树立一视同仁的观念,不能地方保护;四要树立资源整合的观念,“缺”其实是缺整合,资源、资金、人才的整合。而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刘茂松教授则建议以强势开放的模式、新型工业化的体系、城市群带动的样式来促进中部崛起。财政政策如何保障   中部崛起是全国发展棋局上的重要一步,有赖于中央给予多方面的支持。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分析认为,中央对中部崛起的支持,很难有大量的增量资金,更多的是提供制度保障。因此他提出,要以务实的态度谋划中部崛起的财政政策。他说,中部崛起的提出有三个宏观背景:一是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二是公共财政强调国民待遇,强调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背景;三是宏观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向稳健的背景。谋划中部崛起的财政政策一定要坚持三个“着眼”:一要着眼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这条主线,在区域发展的棋局上争取中央的支持;二要着眼于公共财政建设棋局上的谋划,排除阶级性,排除所有制,强调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使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覆盖中部;三要着眼于转变观念,推进改革,寻求中央在制度创新上的支持。   欧阳煌对如何构建“中部崛起”的财政支持体系提出了四条建议:一是创新财政支农政策,夯实中部崛起的基石。鉴于中部地区农业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和中部地区财政的现实困难,建议中央在现有基础上加大对中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增加“三奖一补”资金规模;优先布局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二是支持新型工业化。建议中央设立中部地区发展专项基金,重点支持中部地区产业开发;比照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研究制定支持中部地区产业、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三是财政要支持中心城市群做活,中小城市做大做强,小城镇做精做美。建议中央扩大世行贷款、外国政府贷款对中部地区城镇化建设的投入规模。四是利用财税杠杆的支持和导向功能,加快区域开放,制定更有针对性的财税政策,加快产业开放和贸易开放。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苏明提出,在财政政策方面,国家应加大国债投资和财政预算安排对中部地区的倾斜力度,而且这两项都应与国家的产业政策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财政体制供给方面,国家应给中部地区以必要安排,对现行的税收返还、专项拨款和一般性转移支付做法进行改革完善。   亚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彭龙运认为,中部崛起需要实行亲商式财政政策,亲商式财政政策需要整合政府资源,实行区别性地区财政政策。   中部崛起,中央财政的支持固然重要,但夏杰长认为,更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地方税收体系。他说,转移支付是目前中央政府支持欠发达地区的主要手段,但在开发西部和振兴东北的大背景下,很难在“十一五”期间向中部倾斜,在转移支付问题上最多是争取“国民待遇”。只有做大做强地方税收,才能为“中部崛起”提供强大的财力支持。对于如何做大做强地方税收体系,夏杰长认为,一要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二要逐步明确税权划分;三要确立地方税主体税种;四要建立有效务实的地方税体系;五要尽可能放松政府管制、鼓励各市场主体特别是民间资本平等参与竞争,壮大经济与培育税源。从比较优势看,发展民间资本对中部地区经济成长和培育税源有着特殊意义。

中部经济发展为何滞后

  ———“中部崛起”财政政策高级研讨会观点综述   贺利娟 刘晓渡   中部地区依靠全国10.7%的土地,承载了全国28.1%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3.5%的GDP,在全国地域分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为什么工业基础雄厚,拥有明显区位优势、突出资源优势和产品优势、丰富人力资源优势的中部,却在全国经济板块中日趋“边缘化”呢?特别是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列全国最低。湖南省财政厅总经济师、湖南大学兼职教授欧阳煌作主题发言时指出,中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主要受制于四大“瓶颈”,即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工业发展差距大、城镇化进展缓慢、经济外向程度低。这不仅是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和整体素质不强的综合体现,也是中部六省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更是制约中部地区发展的根本性障碍。   国家发改委国土地区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分析提出,城市发育不良、城镇化水平低、县乡自我发展能力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业比较效益低、制造业发展尚未成为主要的支柱产业是制约中部发展的六大因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勇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有两种基本思路:一是“两头抓战略”,即把经济相对发达和相对落后的地区作为政策考虑的重点;二是“取中战略”,即把经济发展处于中等水平的地区作为政策考虑的重点。一般而言,工业化发展的初期多选择前一个思路,而到了工业化中期和后期则多选择后一个思路。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快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因此,从政府政策的着眼点来看,应采取“取中战略”;中西部共同开发战略是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依据;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的内部大循环战略是促进中部崛起的发展方向;“十一五”时期,我国宏观区域经济格局将增加一条南北向的国家级开发轴线,即京哈和京广(京九)轴线。这条新的开发轴线基本上将中部地区连接了起来,建立全国第四增长极是促进中部崛起的基本途径。   欧阳煌提出,大力推进“四化”,即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加速提升“四化”水平,是实现“中部崛起”的关键举措。   财政部科研所副所长刘尚希认为“中部崛起”要转换观念、创新思路:一要树立创造优势的观念;二要树立发动群众创业的观念,摆正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三要树立一视同仁的观念,不能地方保护;四要树立资源整合的观念,“缺”其实是缺整合,资源、资金、人才的整合。而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刘茂松教授则建议以强势开放的模式、新型工业化的体系、城市群带动的样式来促进中部崛起。财政政策如何保障   中部崛起是全国发展棋局上的重要一步,有赖于中央给予多方面的支持。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分析认为,中央对中部崛起的支持,很难有大量的增量资金,更多的是提供制度保障。因此他提出,要以务实的态度谋划中部崛起的财政政策。他说,中部崛起的提出有三个宏观背景:一是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二是公共财政强调国民待遇,强调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背景;三是宏观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向稳健的背景。谋划中部崛起的财政政策一定要坚持三个“着眼”:一要着眼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这条主线,在区域发展的棋局上争取中央的支持;二要着眼于公共财政建设棋局上的谋划,排除阶级性,排除所有制,强调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使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覆盖中部;三要着眼于转变观念,推进改革,寻求中央在制度创新上的支持。   欧阳煌对如何构建“中部崛起”的财政支持体系提出了四条建议:一是创新财政支农政策,夯实中部崛起的基石。鉴于中部地区农业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和中部地区财政的现实困难,建议中央在现有基础上加大对中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增加“三奖一补”资金规模;优先布局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二是支持新型工业化。建议中央设立中部地区发展专项基金,重点支持中部地区产业开发;比照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研究制定支持中部地区产业、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三是财政要支持中心城市群做活,中小城市做大做强,小城镇做精做美。建议中央扩大世行贷款、外国政府贷款对中部地区城镇化建设的投入规模。四是利用财税杠杆的支持和导向功能,加快区域开放,制定更有针对性的财税政策,加快产业开放和贸易开放。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苏明提出,在财政政策方面,国家应加大国债投资和财政预算安排对中部地区的倾斜力度,而且这两项都应与国家的产业政策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财政体制供给方面,国家应给中部地区以必要安排,对现行的税收返还、专项拨款和一般性转移支付做法进行改革完善。   亚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彭龙运认为,中部崛起需要实行亲商式财政政策,亲商式财政政策需要整合政府资源,实行区别性地区财政政策。   中部崛起,中央财政的支持固然重要,但夏杰长认为,更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地方税收体系。他说,转移支付是目前中央政府支持欠发达地区的主要手段,但在开发西部和振兴东北的大背景下,很难在“十一五”期间向中部倾斜,在转移支付问题上最多是争取“国民待遇”。只有做大做强地方税收,才能为“中部崛起”提供强大的财力支持。对于如何做大做强地方税收体系,夏杰长认为,一要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二要逐步明确税权划分;三要确立地方税主体税种;四要建立有效务实的地方税体系;五要尽可能放松政府管制、鼓励各市场主体特别是民间资本平等参与竞争,壮大经济与培育税源。从比较优势看,发展民间资本对中部地区经济成长和培育税源有着特殊意义。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如何控制物价,如何控制通货膨胀的?

你能否告诉我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啊?没学过呀。翻了很多书也没找到。

乡人大怎样为和谐稳定经济发展大局服务

一是主动投身主战场,服务发展。人大工作要为经济建设服务,首要的是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树立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观念,以服务经济建设为己任,以促进发展为重要职责,和党委政府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做好经济工作。为此,乡镇人大要积极参与经济建设,产业培育、事业发展的各项工作,自觉当好全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在重点项目,重点工程推进上使足劲,在工业立镇、高效农业产业化、生态文明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出实招,为经济建设添砖加瓦,保驾护航。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和重点项目,组织开展视察、督查、调研等活动,并形成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党委、政府完善决策、改进工作,使党委、政府制定的各项决策更符合实际,推行的各项措施更具有实效。二是依法履行职权,促进发展。创新发展思路,深化改革开放,高度关注民生,和谐发展是当前党和国家的大局,是党中央确保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重大任务。为此,乡镇人大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做好发展改革稳定的各项工作作为中心任务,依法履职,充分发挥乡镇人大在服务和推进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一是要围绕科学发展观议大事。就是将党委科学发展的决策,事关全局,事关根本,事关长远的重大问题,在深入调研、咨询、论证的基础上,通过人大的法定程序,及时作出符合本乡镇特点、凸显比较优势、体现协调发展的决议决定,转化成为全乡(镇)人民的共同意志,从而保障科学发展观在我乡镇的全面落实。二是要围绕科学发展,增强监督实效。人大监督工作涉及方方面面,要增强实效,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使监督工作与全乡镇的工作大局紧紧相扣,与人民群众的普遍呼声息息相应。为此,乡镇人大要始终把全乡(镇)的中心工作、人民群众反映集中的民生热点问题,确定为监督重点,选择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突出问题作为突破口,举一反三、以点带面,不断充实监督内容,使人大监督工作更有深度、更具有实效,促进改革和经济建设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三是发挥代表作用,带动发展。人大代表是各条战线的优秀人物,在广大群众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为此,乡镇人大要充分发挥代表的示范带头作用,使全乡(镇)各级人大代表做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模范,维护法纪,遵纪守法的模范,勤劳致富、创新创业的模范,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模范,求真务实、争先创优的模范,联系选民、帮助群众解难事、做好事实事的模范,协助政府推行工作、带头完成任务的模范。组织代表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干事创业,带头发展,从而形成全民创业、加快发展的新热潮。四是加强自身建设,助推发展。人大和政府虽然分工各有不同,工作职能各有侧重,但在促发展上目标是一致的。人大工作必须要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来安排审议事项,开展监督检查,履行自身职能。因此,乡镇人大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本地经济的发展。加强人大主席团自身建设是做好新时期人大工作的重要条件,是履行人大职责,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此,乡镇人大主席团要按照“提升能力、真情为民、崇尚实干、坚守清廉”的要求,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完善人大工作程序,健全人大工作制度,提升服务跨越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如何看待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建设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二者的矛盾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二者应该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供给和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面临着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的双重任务。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落实到实践中。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ue004和谐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坚决长期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目前来讲我国由于人口膨胀带来的问题如人口素质不高、就业高峰、老龄化高峰等同题突出ue004且短期内不易解决ue004在全面建设较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时期,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全社会要树立生态保护的观念,使之逐步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其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绿色经济。我国人口占世界的比重大,人均拥有资源能源量比较小且利用率低。主观上缺乏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认识,客观上缺乏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性技术和尚未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机制。对此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开发相关专业技术,构建完整配套的法规和政策体系,推动企业及社会采取循环经

分析企业投资养老服务业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1、拓展了投资渠道,让热钱有去处,避免热钱在房地产等调控领域投机。2、化解了几年后的老龄化加速困境,探索一条社会化养老的方法。3、企业在获得收益的同时,也帮助社会度过老龄化,避免社会矛盾。希望可以帮到您,谢谢

如何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继续坚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体现时代特征,反映行业特点,彰显组织特色。一是加强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实际工作,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开展以“文明执法、高效服务、促收履责、廉洁自律”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激励人,进一步强化干部的党性观念、公仆意识、敬业精神和廉洁品质,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强先进典型的宣传和引导。积极挖掘和树立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和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通过编印先进个人和集体事迹汇编和开展各类争先创优活动,用身边人、身边事来教育干部、引导干部、激励干部,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三是调动基层积极性,鼓励基层各单位进一步加强组织文化建设,开展特色活动,凝心聚力。 二、拓展选拔任用渠道,探索分类管理机制 认真落实上级要求,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培养、考核和使用机制,探索公务员分类管理新思路。一是拓展选拔任用渠道,落实中央和省局要求,进一步优化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考核和使用机制,积极探索领导干部选拔积分制,进一步推动领导干部选拔的民主化、科学化进程。二是加强干部的交流换岗。定期组织不同层面、不同区域干部交流,加强岗位轮换,进一步消除干部的岗位疲劳,增强工作的新鲜感。尝试开展跨系统、跨部门、跨地区的挂职锻炼,拓展干部培养的渠道和眼界,增强领导干部适应不同环境和氛围的能力。三是探索执法类公务员管理。按照公务员管理及改革的精神和要求,针对干部的工作特点,建立有效机制,合理设置职位,严格考核竞聘,加强调查研究,进一步拓展干部发展空间,调动和发挥广大干部投身工作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性。 三、优化绩效管理体系,加强考核结果应用 继续坚持在干部管理长期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绩效管理工作,不断创新绩效管理的办法,调优绩效考核指标,进一步加强考核结果的应用和引导。一是积极争取用于考核的激励资源。向上级部门积极争取报酬体系中用于干部考核的部分,以能力和贡献为标准,建立基于绩效的收入分配体系,形成鲜明的工作导向。二是不断优化绩效考核办法与指标。强化绩效反馈,引入处室评价,全面推行绩效考核的面谈和反馈制度。强化重点工作、创新工作、基础业务工作的考核权重,实现职能行使类绩效、管理运作绩效、外部评价类绩效、创新发展类绩效和年度个性类绩效在组织发展战略下的协调并进。三是加强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和引导。坚持考核的客观、公正,加强考核结果与薪酬福利、职务晋升、教育培训和评优评先的衔接,加大考核的奖惩力度,进一步反映价值导向,体现工作差异。 四、创新教育培训方式,全面提升干部素质 拓展教育培训方式,提升教育培训层次,进一步提升干部的素质能力。一是分层次开展专题专项培训。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干部的特点,因人而宜,因岗而宜,合理设计班次、内容和方法,依托内外部教学资源,构建长期稳定的培训机制。二是广泛开展职业拓展培训。以分县局为单位组织开展与实际工作相联系的职业拓展培训,通过新鲜的方式、积极的引导和亲身的实践,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完善自我,熔炼团队,促进广大干部树立共同目标,增进彼此了解,实现协调统一,增强干部对组织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三是不断提升教育培训层次。积极组织开展各类高层次培训活动,加大高端培训资源的整合使用,选派业务骨干和在岗位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攻读硕士、博士等高层次学历、学位教育。加强与各地机关的交流,拓展外出学习和调研的层次和规模。 五、建立项目奖励机制,突出争先创优导向 围绕上级考核标准,积极探索项目奖励机制。在各级各类创建、评比和竞赛活动中,用于奖励取得优异成绩的集体和个人,进一步调动干部争先创优积极性,提升组织整体形象。进一步扩大基层单位开展干部有效激励的空间,积极向属地政府争取干部高层次的培训交流,进一步调动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 六、加强组织文化引导,关注干部身心健康 深化组织文化建设,组织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进一步增强干部凝聚力和归属感。一是分类开展干部文化体育活动。注重培养干部健康向上的情趣爱好,分类开展参与广泛、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整合党、团、工、青、妇组织资源,分层、分类组建各类文体兴趣小组,加大经费投入和经费的分层管理使用,进一步丰富干部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干部身心健康与组织和谐。二是开展EAP即干部援助计划。作为为广大干部设置的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援助和福利计划, EAP主要包括干部压力管理、心理健康辅导、灾难疾病救助、健康生活方式、法律理财咨询等内容。通过集中和发挥组织资源,关注和解决干部工作、生活上的实际问题,降低生活成本,促进身心健康,保持良好状态,进一步稳定干部队伍。 七、拓展基层激励空间,落实激励责任 将带队伍的能力和成效作为评价科所长职责履行的重要方面,通过目标责任制考核及科所长考核评价机制调整,落实科所长在干部管理中的重要责任。有意识的加大科所长培训力度,提升科所长做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识和能力。适当扩大科所长在干部管理中的考核权、评价权、建议权,使科所长可以在干部管理中实现更大作为。 八、加强管理监督,严格落实规章制度 严格执行执法责任制、行风作风管理规定、绩效考核管理规定等有关法规规定,通过及时、准确地查处措施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营造积极良好的组织氛围。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教育,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坚决纠正和制止不良行为和不正之风,从政治上关心干部,防止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经济发展 电力先行

经济发展,电力先行。当今社会,电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可靠的电网保障。可以说,拥有一个容量充足、结构合理、调度灵活、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大电网,是一个地方综合实力的体现之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电力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但目前从经济现代化角度看,需要更加完善的坚强智能电网支撑;从保障民生幸福角度来看,需要更加精细的优质服务;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来看,需要更加绿色的电力发展。 在电网建设中要综合考虑到这些需要,一是有利于服务转型升级。着眼于“产业集聚集约发展”等方面的要求,打破行政区域边界限制,调整电网规划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区能源综合利用;提高安全可靠水平与电能质量,满足现代服务业、新兴制造业发展对供电质量的更高需求,体现电网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客户服务的理念。二是有利于服务城乡发展一体化。电网规划全面融入地方中、长期城市发展规划,统筹站址、通道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根据地区电力需求发展趋势,及时滚动调整规划和计划安排,有序推进项目建设。实施城乡电网规划一体化,供电服务均等化。三是有利于服务民生保障。拓展服务渠道,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供电服务;积极推进安居工程等重大民生项目实施;对于生活困难群体,予以用电优惠和更多的便捷服务。四是有利于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电力设施建设尽量避让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目标,使电网规划与生态规划相协调。坚持“优化、美化、简化”电网建设理念,注重土地和通道资源节约利用,注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古村的配网建设项目外观设计与周边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电力建设要结合减霾工程,努力实现“清洁能源推动生态文明、可靠供电助力城乡腾飞、智能用电引领美好生活”的目标。 其一,坚持保障能源供应与控制能源总量相结合、调整能源结构与提高能源效率相统一,坚定不移地加快能源发展方式转变,用更加清洁高效的能源保障推动现代化建设进程。 其二,紧紧围绕智能电网发展战略框架,建设“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高度一体化融合的现代电网。掌握大规模新能源发电并网运行控制协调技术,推广应用大容量储能、清洁能源发电及其并网运行控制等技术。开展设备状态监测系统、输电线路智能巡检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实践,提高输电安全运行水平。加强智能变电站建设和改造力度,提高智能化水平,建立适应智能化要求的完整运维体系。建设配电自动化与配网调控一体化智能技术支持系统,研究探索主动配电网技术。建设横向集成、纵向贯通的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完善运行稳态监控、综合智能分析和预警决策功能。全面建设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成智能用电小区和楼宇、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和智能化需求侧管理系统,实现电力用户与电网之间的便捷互动。 其三,通过优化调整电网发展规划和合理布局电网基础设施,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传统产业转型改造提升,全力支撑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动对接高端服务业、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带、集聚区、示范区建设规划,先行筹划,落实电力配套设施。为智能电网关键技术提供研发应用平台,拓展市场空间,实现智能电网建设与智能电网产业发展相互带动与促进。落实企业用电个性化服务,提升服务效率,开通“绿色通道”,推行“一站式集成服务”,全力服务地方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加强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实现城乡供电标准一体化。 其四,全面对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紧扣节能减排目标,切实履行低碳环保责任、科技创新责任,打造绿色电网。配合环保节能政策的推行,挖掘自身节能降耗潜力,主动引导客户进行节能改造,促进全社会能源电力使用效率提高及节能意识的培养。开展全过程节约管理,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实现最大限度节能、节材、节地。实施全过程环保管理,注重电力设施与周围环境协调融合。主动参与、配合新能源事业的相关研究、开发和建设工作,与新能源制造、发电企业共同努力破解新能源发展瓶颈。 其五,加强客户安全用电管理,加大节能服务和宣传,全方位做好优质服务,助推民生持续改善。积极推广手机支付、支付宝等新型交费渠道,深化“电力掌上生活”智能手机互动平台的使用,全面应用公众微信平台,形成网站、微博、手机客户端、微信等多元、立体的供用电互动机制。加强与政府的协调和联动,提升内外应急联动能力,提高社区居民应对处置突发事件能力。保障安居工程用电需求,加强对保障房建设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服务。 (图片来自电工之家)

A股:产业数字化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引擎,5只数字经济潜力股

据央视新闻,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日前发布《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2年)》。白皮书显示,我国产业数字化占数字经济比重超过八成,数字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白皮书》显示,2012年以来我国数字经济年均增速高达15.9%,显著高于同期GDP平均增速。在宽带中国,5G及工业互联网推动下,2021年,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6.2%。产业数字化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专家指出,以往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是以电商为代表的消费互联网为主,近年来工业互联网对数字经济的带动作用变得更加明显。 估值区间:10,37元至12.82元; 机构持仓:截止目前,共有4家主力机构持仓共计2.24亿股,占流通A股34.63%。 公司主要产品业务为: 1.互联网财税业务:方欣 科技 经过近20年的积累,依托财税服务云平台对接的几百万用户的票财税数据,通过管家系列产品解决企业精细化管理、供应链管理、企业上下游画像以及实时科学决策的需要。2.热处理业务:公司主要生产节能环保、高效、优质的中高档热处理设备。 估值区间:9.40元至11.62元; 机构持仓:截止目前,共有3家主力机构持仓共计9098.79万股,占流通A股18.90%。 公司主要业务包括配用电自动化和发电厂自动化设备与系统、电网自动化以及公用事业自动化设备与系统产品的软件开发、生产与系统集成。公司主营业务相关的电力自动化 、公用事业自动化系统和解决方案,涉及到电力、水务、燃气领域的大规模数据在线采集、存贮和应用开发,属于数字经济范畴。 估值区间:8.49元至10.50元; 机构持仓:截止目前,共有6家主力机构持仓共计4.85亿股,占流通A股40.65%。 公司主营业务为互联网媒体业务、数字营销业务及其他业务。公司主要产品或服务有移动互联网广告、网络 游戏 、搜索引擎广告代理、精准广告、供应商销售竞价平台服务、 社会 化营销、 娱乐 影视跨界营销、互联网软件应用分发。公司基于在互联网搜索、大数据、AI、IOT、区块链等领域的技术沉淀,致力于开发与提供优质的互联网产品与服务,目前主营业务为互联网媒体、数字营销业务,并发展新零售、自有品牌、区块链、元宇宙相关业务,属于数字经济范畴。 估值区间:14.56元至18.00元; 机构持仓:截止目前,共有3家主力机构持仓共计1914.33万股,占流通A股4.40%。 公司主营业务为IDC及云计算业务、金融 科技 业务、照明 科技 业务。公司主要产品包括IDC业务、云计算业务、支付产品、自助服务终端、税控终端、加密键盘、电子财税设备管理平台、智慧网点综合服务平台、城市道路照明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景观照明亮化工程及相关衍生工程业务。 公司以数据为核心驱动,坚持技术创新,服务向多元化发展,垂直布局云服务产业链,实现云计算助力公司跨越式发展。公司自主研发的云平台产品“证通云”通过工信部可信云认证,实现包括arm和x86的异构云平台虚拟机GPU直通支持,为客户提供云主机、云存储、云安全、云灾备等基础云服务及定制化云服务解决方案,通过IDC运营、智慧城市和智慧园区的不断落地,公司的云服务逐步延伸至面向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泛金融等行业的云基础设施研发,面向运营商等行业用户基于云的行业数据并行处理与分析挖掘服务等领域。 估值区间:8.44元至10.44元; 机构持仓:截止目前,共有3家主力机构持仓共计6527.26万股,占流通A股6.50%。 公司的主营业务为物联网技术服务、物联网咨询与设计服务、物联网科学园运营与开发服务、教育服务。 公司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始终聚焦5G、物联网发展战略,运用20余年的技术积累为政府、电信、交通、医疗、教育、金融等不同行业客户提供技术服务,多次参与数字福建、数字中国项目建设,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积极融入数字经济建设。

如何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这问的肯定是高中政治题目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 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 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内容主要有哪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内容主要是促进“三个转变”:1,要促进经济增长有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2,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3,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项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十八大指出什么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十八大指出什么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科学分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展缓慢原因的基础上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这就进一步明确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着力点。 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出发,深化改革的关键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改善需求结构必须依靠深化改革。我国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投资率持续上升,消费率持续下降,其中居民消费率下降更快。 2、提升产业结构必须依靠深化改革。我国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发展很快,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3、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必须依靠深化改革。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特征。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与不合理的资源配置模式密切相关。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科学分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展缓慢原因的基础上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这就进一步明确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着力点。 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出发,深化改革的关键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改善需求结构必须依靠深化改革。我国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投资率持续上升,消费率持续下降,其中居民消费率下降更快。主要原因:一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逐步下降。同时,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居民预防性储蓄倾向较强,储蓄率不断上升。二是城镇化发展机制不健全,农业转移人口的巨大需求潜力未能有效激活。三是 *** 职能转变不到位。 *** 主导的投资范围过宽,宏观调控与监管的有效性较差。四是资源、劳动力等要素价格没有真正反映实际成本和供求关系,助长了投资需求过快、无序膨胀。因此,要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就必须深化投资、财税、价格、行政管理以及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户籍管理等方面的改革。 第二,提升产业结构必须依靠深化改革。我国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发展很快,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究其原因,一是资源和资源性产品价格偏低,环境补偿机制缺失,助长重化工业盲目扩张;二是税制不够合理,服务业税负较重;三是监管规则不合理,阻碍民营经济进入服务业。因此,要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就必须深化要素价格、财税体制、市场准入和监管体制等方面改革。 第三,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必须依靠深化改革。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特征。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与不合理的资源配置模式密切相关。究其原因:一是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不到位,现代企业制度所具有的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还不完善;二是节能环保、知识产权等标准、法规和监管不健全;三是科技创新体系、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因此,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从根本上说,必须深化企业制度、科技体制、教育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改革。 参考新华网:news.xinhua./politics/2012-12/26/c_114160927.htm 什么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印钱! 中国M2与GDP的比例创历史新高接近2.0,远远超过了美国的0.68,也超过全球平均水平1.26。中国式市场经济低效、浪废, 中央无法治善效率就只好加大印钱去保持增长!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什么?, 十八大 深化改革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改革什么 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深化改革。 为什么说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第一,改善需求结构必须依靠深化改革。我国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投资率持续上升,消费率持续下降,其中居民消费率下降更快。主要原因:一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逐步下降。同时,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居民预防性储蓄倾向较强,储蓄率不断上升。二是城镇化发展机制不健全,农业转移人口的巨大需求潜力未能有效激活。三是 *** 职能转变不到位。 *** 主导的投资范围过宽,宏观调控与监管的有效性较差。四是资源、劳动力等要素价格没有真正反映实际成本和供求关系,助长了投资需求过快、无序膨胀。因此,要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就必须深化投资、财税、价格、行政管理以及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户籍管理等方面的改革。 第二,提升产业结构必须依靠深化改革。我国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发展很快,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与发展水平相当的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比重明显偏低,经济增长过多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拉动。主要原因,一是资源和资源性产品价格偏低,环境补偿机制缺失,助长重化工业盲目扩张;二是税制不够合理,服务业税负较重;三是监管规则不合理,阻碍民营经济进入服务业。要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就必须深化要素价格、财税体制、市场准入和监管体制等方面改革。 第三,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必须依靠深化改革。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特征。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与不合理的资源配置模式密切相关。究其原因:一是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不到位,现代企业制度所具有的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还不完善;二是节能环保、知识产权等标准、法规和监管不健全;三是科技创新体系、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因此,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从根本上说,必须深化企业制度、科技体制、教育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改革。 恩 诚信的 我 原 创的 十八大指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要使经济发展更多的 十八大指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就是要使经济发展更多地(ABCD)全选。 A. 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B. 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 C. 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D. 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

请你结合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谈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举措有哪些?

科学发展观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要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增长由依靠投资转到依靠。投资消费出口协同拉动上来。推动经济增长更多地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上来。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什么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中央审时度势,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扩展资料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发展阶段的敏锐洞察,是继续推进中国现代化航船的战略抉择。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是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着力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个坚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高中政治题)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在抓好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做大做强经济总量的同时,紧紧把握好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等政策机遇,重点做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切实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篇大文章。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把握好当今世界迈入生态经济的走向,合理统筹有限资源,加强节能减排目标的落实,下决心,施重典,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评价机制,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加快发展再制造产业,培育和扶持能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设备工艺先进、排污少等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使之成为循环经济产业的重要实现形式;同时,大力倡导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加快从居民生活到工业、建筑、交通等层面构建低碳经济体系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要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立足市场,联合开展新技术引进、新产品研发、科技人才培养、关键技术攻关、科技项目实施等活动,推进产学研立体发展;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加强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企业装备和技术水平,培育出能够占领市场制高点的知名品牌;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增加鼓励科技创新的支持资金比例,大幅提高对关键技术攻关的奖励标准,完善留住人才的保障机制;针对性地实行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全方位、多渠道引进国内外科技含量高的科技型产业落户,不断培育和发展规模性高新技术产业。4、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推进服务业发展。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发展方向,不断扩大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形成多元经济主体参与的充分竞争格局,全方位加快服务业发展;鼓励民营企业和个体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改善服务模式,增强人性化、便利化、信誉化的服务特色;对一些吸纳就业能力强、从业人员投资能力弱的小型服务企业,在资金、税收、用地等多方面予以支持。要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新的涵义。从新世纪新阶段开始,发展将是一个“四位一体”的现代发展体系:一是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资源配置、技术创新等;二是社会发展,包括社会事业的发展(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研等),以及社会组织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等;四是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包括人自身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自身素质以及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参与等。我们应把握发展的崭新内涵,突破传统的狭隘的发展思维,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以新的涵义。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什么?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市场本质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观点:(一)市场的本质是大众购买力与大众需求的结合。没有购买力的大众需求是形不成市场的。(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是建成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体系。(三)一切形式的经济实体都是以大众购买力作为其终极消费市场的。即使是表面上看起来不会直接依赖大众购买力的经济门类,譬如原材料生产行业等,也都是以大众购买力作为终极市场的。(四)建成社会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体系的核心,就是保障大众购买力的提高与经济发展速度基本同步。(五)社会和谐的基础在于经济领域。社会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体系就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六)不仅中国还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社会环境友好型经济。全世界都需要发展社会环境友好型经济。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什么?

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如何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把握好当今世界迈入生态经济的走向,合理统筹利用全区有限资源,加强节能减排目标的落实,下决心,施重典,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评价机制,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利用区域日照和风力优势,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再制造产业,培育和扶持能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设备工艺先进、排污少等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使之成为循环经济产业的重要实现形式;同时,在全区大力倡导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加快从居民生活到工业、建筑、交通等层面构建低碳经济体系。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要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尽快研究支持企业与宁夏大学、西北民族学院等区内外科研院所对接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挂靠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立足市场,联合开展新技术引进、新产品研发、科技人才培养、关键技术攻关、科技项目实施等活动,推进产学研立体发展;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加强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企业装备和技术水平,培育出能够占领市场制高点的知名品牌;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增加鼓励科技创新的支持资金比例,大幅提高对关键技术攻关的奖励标准,完善留住人才的保障机制;针对性地实行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全方位、多渠道引进国内外科技含量高的科技型产业落户,不断培育和发展规模性高新技术产业。  同时,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自治区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精神,结合各市县(区)的实际情况,大刀阔斧完善相关政策规定,尽可能降低中小企业准入门槛,充分调动中小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同时,要积极完善招商引资、成果转化、人才培训、创业注册等方面的服务,为企业从项目招引、立项、审批、落地等各个环节提供全过程优质服务;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加快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和成长步伐,鼓励金融单位加大向中小企业放贷;发挥引智工作优势,帮助中小企业加快科技和管理人才的培训、引进,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着力打造能够占领一定市场份额的自主品牌,不断提高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使其成为有效促进社会就业、增加财政税收、扩大内需消费的重要推手

为什么科技创新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新中国建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进入新世纪(9.93,-0.27,-2.65%)以来,通过制定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明确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自主创新为战略基点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全面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在基础研究和高科技研究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具有代表性的有: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高速铁路、实验快堆、铁基超导、超级杂交水稻、基因测序等。“天河1号”高性能计算机研制成功,每秒运算速度超过1000万亿次,使我国大型计算机技术进入世界领先行列;TD—SCDMA无线通信标准研制成功,成为以我国知识产权为主的第三代无线通信国际标准;“龙芯”系列高性能处理器研制成功,实现了高性能处理器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自主研发的65纳米12英寸刻蚀机正式装备生产线,标志着我国微电子加工制造业有了一个较大飞跃;在量子通信这个通信技术尖端领域,我国建成了世界首个全通型量子通信网;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制成功,为深海探测和开发深海能源提供了保证;2009年我国科学家首次利用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成功培育存活并具有繁殖能力的小鼠,使我国在干细胞研究领域进入世界前沿;等等。这些创新成果和关键技术突破,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积极影响。  对于我国科技发展的这些突出成就,应当充分肯定,这其中凝聚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心血和奉献。这也说明,我国科技具备了较强的实力,为加快科技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但是综观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忧患意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一,加快科技发展,是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并赢得主动的迫切要求。我国虽然已成为科技大国,但还不是科技强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科技发展还不能很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总体上看,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技术水平偏低,基础和前沿研究比较薄弱,科技体制同经济和科技发展不相适应。我国发展一直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西方国家限制对我国高新技术和产品出口的政策没有改变,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也越来越突出。我们必须下大决心、花大气力加快推进我国的科技发展,坚持自主创新,瞄准战略必争领域,抢占制高点,冲破外部封锁,把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第二,加快科技发展,是抢抓机遇,实现经济科技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当今世界正处于新科技革命的前夜,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初现端倪。一些重要科技领域显现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物质科学、能源资源科技、信息科技、材料科技、生命科学与生物科技、生态环保科技、海洋与空天科技等领域,都酝酿着激动人心的重大突破,并将深化我们对人类自身和宇宙自然的认识,提升人们的科学理性,开辟生产力发展的新空间,创造新的社会需求,深刻影响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从根本上改变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面貌,催生以知识文明为特征的新型人类文明。  新科技革命将依赖人类现代化进程和国际竞争的强大需求拉动,也必将与新兴产业发展更加紧密融合、互相推动促进。全球将进入一个创新密集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对我国来说,这既是重大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是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催化剂。我们注意到,西方各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同时,都在对本国科技和产业发展进行新的部署,开始了新一轮抢占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当今世界发展的不平衡,科技发展不平衡远远大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大幅增加研究开发投入,把争夺科学技术制高点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科技创新的竞争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的一个重要特点和趋势。  近年来,特别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我们制定实施了一整套支持加快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持续增加科技投入,中央财政五年共投入6197亿元,年均增长22.7%。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我们制定实施了一揽子计划,包括大范围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强科技支撑。“十二五”期间,我们还要继续加大投入,力争把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现在的1.75%提高到2.2%。我们之所以这样做,重要的考虑就是要紧紧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大趋势,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差距。  第三,加快科技发展,是贯彻实施“十二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未来五年,我们能不能完成预期的目标任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关键要看一些制约我国发展的瓶颈因素能否消除或缓解,一些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能否有效解决。这不仅关系五年的发展,也关系今后长期发展。解决这些问题靠什么?从根本上讲,一要靠改革开放,二要靠科技进步。这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根本动力。“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如何破解当前发展难题,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我们寄希望于广大科技工作者做出更大贡献。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弊端

是粗放,效益低下,附加值低的低端工业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导向模式。量大但科技技术含量低。需要向提高科技含量和制作工艺的,由低端向高端的产品生产转变

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

(人口多、家底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家底薄”,主要是指我国人均拥有资源量少、生态环境脆弱。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有效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在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避免被动、争取主动,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2.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更好地适应全球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 (两年前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广泛而深远,促使世界经济朝增速减缓、结构调整、制度重建时期过渡,国际市场需求相对收缩,世界经济恢复需要较长时间。这场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冲击至今仍未完全消除。它直接影响的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实质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对过度依赖外需的增长结构的冲击,使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突出显现。)3.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在新形势下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4.面对世界发展的新形势,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在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创造新优势,赢得主动权。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什么?

深化改革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什么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指:经济增长的方式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出口拉动向出口、消费、投资协调发展转变;由结构失衡型向结构均衡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型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2、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由第二产业带动向三大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由“少数人”先富型向“共同富裕”转变。

十七大提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是什么

  胡锦涛强调,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八意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胡锦涛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他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工作提出8点意见。  第一,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按照优化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方向和基本要求,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调整城乡结构,加快推进城镇化,加快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国土开发空间结构。  第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第三,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第四,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五,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污染防治。  第六,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快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发展面向民生的公益性社会服务,更好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七,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开拓文化市场。  第八,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快调整出口贸易结构,加快调整进口贸易结构,加快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胡锦涛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

[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 三个转变是啥

作者:王一鸣 宏观经济管理 2008年05期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其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党总结近30年特别是近年来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实践,科学分析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方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内涵上既要求实现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提高要素投入产出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也要求实现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有效改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从“增长方式”到“发展方式”调整,体现了我们党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和创新,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现实意义   党的十七大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重大命题,其重大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   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顺应世界发展新潮流的战略选择。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国际分工形态发生新的变化;新科技革命向纵深推进,新技术、新产业和新经济形态不断涌现;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加剧,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增多。这些变化,推动国际社会调整和转变发展理念,促进各国探索和创新发展模式,以适应更加复杂的变化和应对更加严峻的挑战。能否顺应世界发展的新变化,加快以现代发展方式替代传统发展方式,关系到我们能否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竞争和各种挑战,也将从根本上决定我国的发展前景和国家的战略利益。   第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适应我国新阶段发展新要求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迅速上升,但为经济高速增长付出的成本很高、代价很大,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要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如降低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过度依赖,降低储蓄率和提高消费率;调整城乡和区域结构,增强发展的协调性;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积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都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否适应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关系到我国能否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也将从根本上决定我国现代化目标能否实现。   第三,转变发展方式是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与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面临许多特殊的挑战。我国在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的条件下,就面临后工业化国家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新经济形态的竞争压力;在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竞争优势尚未确立的情况下,就面临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减弱的压力;在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仍然较低的情况下,就要解决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后期才集中解决的资源环境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走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能否立足中国国情,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关系到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能否有效应对各种挑战,也将从根本上决定我国能否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   二、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主要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1979年~2006年,GDP年均增长9.7%。但过去30年经济快速增长主要是依赖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的,这种发展方式的基本特征是:   第一,经济增长高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弱。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投资增长偏快,投资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成为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特征。“十五”时期,投资增长相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高于“九五”时期1倍以上,使投资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2001年~2006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2%,远远高于按现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3%的速度,投资率从2001年的36.5%提高到2006年的42.7%,增加了6.2个百分点,但消费率却从2001年的61.4%下降到2006年的50%,降低11.4个百分点,其中,居民消费率下降到历史最低点,仅为36.4%。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高,由2001年的50%提高到2006年的61.1%。   第二,经济增长高度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扩张,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我国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明显偏快,经济增长对工业的依赖程度提高,而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2001年~2006年,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45.1%提高到48.7%,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9.7%提高到43.1%,分别提高了3.6和3.4个百分点;而同期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却从40.5%降低到39.5%,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只有32.2%,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也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1年的46.7%提高到2006年的55.5%,其中,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2.1%提高到49.2%,而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8.2%下降到38.6%。   第三,经济增长高度依赖低成本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高强度投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由于成品油、水、电、矿产资源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偏低,使得资源消耗成倍增长。“十五”时期,我国能源、电力和投资相对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比“九五”时期提高1倍多;煤炭产量增长1倍多,水泥产量增长79%,钢材产量增长1.87倍。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铜、水泥消耗最大的国家,是世界上能源消耗的第二大国。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扭曲,客观上刺激了资源性产业过度发展,不利于节能降耗和自主创新。同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没有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我国产业技术进步在相当程度上是外源性的,而不是内生性的,技术过度依赖引进,科技含量高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装备类机械产品进出口逆差不断扩大,技术开发总体上仍处在模仿追赶阶段。   三、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由于过去支撑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有的已经发生变化,有的正在发生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变得越来越迫切。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原来积累的矛盾难以根本解决,而且还会带来新的矛盾和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我国已经到了“经济转型期”。   第一,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高度依赖,必然引发流动性过剩和通胀压力不断加大。持续的投资高增长,不断转化为生产能力和供给能力,使资本形成率不断提高,而最终消费率的下降使最终消费能力相对于生产能力不断萎缩,在国内市场难以消化不断扩张的生产和供给能力的情况下,过大的生产和供给能力通过扩大出口来释放,必然加剧外贸顺差扩大和国际收支不平衡。2001年~2006年,我国外贸顺差由2001年的225.5亿美元提高到2006年的1775亿美元。外汇储备迅速增加,不断加剧流动性过剩,在现行体制条件下,又会推动投资高增长和产能过剩。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增长,贷款和货币投放持续增加,通膨的压力必然要持续增大并最终表现出来。   第二,经济增长对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高度依赖,必然带来产业发展失衡。从国际经验看,制造业发达的国家都有完善的研发、设计、金融、物流、信息、咨询、营销等生产服务环节,制造业发展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与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和通过服务创造价值,提高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还有利于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降低经济增长的物耗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我国被称为“世界工厂”,但制造业发展主要依赖资源和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生产性服务业结构层次偏低发展明显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生产性服务部门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政策环境不完善,生产性服务供给与制造企业需求不完全对应,难以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制约了制造企业的服务外包,同时,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本不足。这些问题,造成制造业低水平扩张,加工组装比重过大,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服务业对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偏低。   第三,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生产要素过度依赖,必然导致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从发展趋势看,长期以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低成本优势正在发生重要变化,劳动力供需总量和结构的变化,以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使劳动力社会成本将趋于上升;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和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土地成本将趋于上升;对能源和矿产资源需求迅速增加和国际市场能源和矿产资源价格提升,使资源成本将明显上升;用经济手段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和外部成本“内部化”,也将明显加大环境成本。更重要的是,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带来的污染和排放,将使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逐步走向极限。如果经济发展方式没有变化,就可能突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和边界,付出的代价将难以估量。   四、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   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的紧迫要求,集中反映在:一是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降低经济增长对出口和投资的过度依赖。二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别是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三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环节,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缓解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   第一,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和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大政府的社会保障投入和公共服务支出,稳定居民的消费预期和增强消费信心。同时,合理调控投资过快增长,引导向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领域的投资,逐步降低投资率。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统筹协调我国经济发展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关系,逐步形成内需与外需互动型增长机制,促进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   第二,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强高技术产业,推进高技术产业从加工组装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提升高技术产业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振兴装备制造业,依托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加快重大技术装备开发,提高装备制造业对现代化建设的保障程度;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淘汰钢铁、煤炭、电力、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有序发展资源效率高、规模效益好的现代能源、原材料产业。当前,尤其要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促进与推动作用,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部门的市场化进程,不断完善政策环境,调整生产性服务部门的供给结构,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研发设计、综合运输、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部门,提升制造业的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含量,通过生产性服务渗透到制造环节,从而大幅度提高制造业附加值,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产业国际竞争力。   第三,在要素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着力构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互相促进的体制。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在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培育以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当前,尤其要抓住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需求扩大和工程实践机会增加的战略机遇,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紧迫需求,调整科技资源战略布局,培育一批产业特色鲜明、配套体系完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群,带动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跃升。同时,要大力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环境、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和水平,促进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   五、关键在深化改革和完善体制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根本原因在于体制条件,主要症结是市场体系还很不健全,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资源要素价格扭曲,市场主体特别是企业行为还不规范;财税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还不到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和重大突破,最根本的是要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培育和增加市场功能,增强市场机制对技术进步和节能降耗的激励和“倒逼”效应。当前,最迫切的任务主要是:   第一,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资源价格偏低,必然造成对资源过度需求和浪费,误导资源性产业过度发展,致使产业结构升级缺乏压力和动力。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就是要使各种资源价格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引导和激励市场主体在充分竞争中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逐步矫正价格扭曲;较大幅度地提高资源税率,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形成引导和激励市场主体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机制。资源价格改革涉及利益结构的调整,还会遇到低收入者承受能力问题,但不下决心推进这项改革,价格扭曲状况便很难扭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很难落到实处。   第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的收入比重有了较大提高,但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尚未形成,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虽然增长较快,但仍不能满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要。以增值税为主体的财税体制,客观上刺激了地方不顾资源和环境条件,盲目发展财政增收效益大的传统重化工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切要求对现有财税体制进行新一轮战略性调整。要在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权责的基础上,相应提高中央政府的支出责任和转移支付力度,适当整合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逐步建立与主体功能区管理相适应的财税体制,增加对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加快增值税转型,研究开征物业税,逐步建立以财产税为主体税种的地方税收体系;提高资源税率、开征环境税,建立健全资源环境税收制度。   第三,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和效能政府。构建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加强宏观经济调控部门的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进一步健全国家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之间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按照中央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明确中央和地方对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管理责权。逐步理顺中央和地方在财税、金融、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分工和职责。完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实施重要指标统计考核公布制度,形成政府机构、专业组织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第四,构建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微观基础。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微观基础。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积极推进企业重组并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促进民营企业制度建设和管理规范化,提高集约经营水平。 作者介绍:王一鸣,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途径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  (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目前,我国需求结构中投资率偏高、消费率较低。2006年居民消费率降到36%,成为历史上的最低点。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使得居民生活不能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而同步提高,导致国内市场规模受限,生产能力相对过剩。消费率的持续下降,还对扩大内需造成严重制约,使得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而外贸顺差过大和国际收支盈余过多,还会造成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反过来又助长了投资的高增长。因此,无论是着眼于改善民生,还是着眼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收支平衡,都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合理消费,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要调整和健全消费政策,通过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定居民消费预期;通过改善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信心,促进居民扩大即期消费。要拓宽服务性消费领域,不断开拓城乡消费市场,继续拓展住房、汽车、通信、旅游、文化和健身等热点消费。同时,要适度控制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合理降低投资率。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使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发挥拉动增长的作用。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既是扩大国内需求的迫切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目前,农民仍然是我国人口的主体,农村是国内市场的潜力所在。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必须更加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要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同时,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这是提高农民收入和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  (二)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近些年来,我国第一、二、三产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2002年―2006年,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44.8%上升到48.7%。目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39.5%,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只有32.2%,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对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巩固第一产业,做大第三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首先,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逐步做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其次,要不失时机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在继续发展商贸服务、社区服务、旅游文化、住宅产业等生活性服务业的同时,加快发展综合运输、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尽快把服务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再次,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依托重大项目,集中组织攻关,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培育产业集群,积极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现代能源、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环保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抓住结构调整的契机,加快淘汰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煤炭、电力等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区域结构是产业结构的空间分布。在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同时,必须优化国土开发格局。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等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以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为方向,促进产业分工协作,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纽带的互利互惠、共同发展格局。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高度重视并逐步缓解区域发展差距问题,促进各地区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三)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创新取得明显成效,但从总体上看,自主创新不足,转化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不论是从国际科技竞争加剧的趋势看,还是从国内低成本竞争优势减弱的现实看,都到了必须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带动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  影响我国科技创新的因素较多,但最主要的是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要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抓紧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要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的主体。要继续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大力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实现这一转变,必须把节能减排作为重要抓手。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抓紧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健全节能、节水、节材机制。要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加快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要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实施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重点工程,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积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是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财税改革不断推进,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的收入比重有了提高,但原有的支出结构尚未调整到位,还不能满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要。实践表明,现行以增值税为主体的财税体制,很难避免一些地方不顾资源和环境条件、盲目发展财政增收效应大的加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不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不进一步界定好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财权,不按主体功能区的要求采取有区别的经济政策,不消除行政力量干预经济发展的利益动因,国民经济就难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贯彻《报告》精神,要按照履行职责与提供资源相对称的原则,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围绕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制定和实施差别化的财税政策和绩效评价体系,提高经济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深化税制改革,引导经济活动主体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我国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化,促进了现代化建设。但在国内外金融市场联系和相互影响日益密切的新形势下,金融体制和结构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日益显现,保障金融安全的任务相当繁重。要按照《报告》的要求,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着力建设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要扩大资本市场规模,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要深化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改革,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金融企业经营效益,提升金融业竞争力和服务水平。要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及时化解金融风险,切实维护金融安全。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国家计划对维护宏观经济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协调作用。要抓紧改革和完善规划体制,健全编制程序,完善国家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的管理和实施机制,形成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有效衔接的规划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二是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市场体系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与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报告》要求,要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主要有:加强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解决资本市场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矛盾。改革和完善政府管理土地市场的方式,经营性土地使用权一律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积极发展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健全市场化的用工机制和服务体系,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健全和完善技术市场,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资源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不能反映资源利用和要素使用的真实成本,既不利于资源节约和保护,也不利于生产要素合理配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深化价格改革,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当前的重点是理顺水、电、油、气、土地等价格,深化资金、外汇等要素价格改革,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社会信用体系是现代市场体系的基础,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规范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要结合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行、产品质量信用记录为重点,通过道德建设、产权改革和法律约束,加快建设社会信用服务体系,健全并严格执行失信惩戒制度。市场中介组织发展和规范水平是市场体系发育成熟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标志。要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市场认可的行业协会和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在行业内发挥应有作用。  三是进一步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报告》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这是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平等保护物权,从根本上确认和保障了公平竞争这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原则。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和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只有公有制经济始终居于主体地位,才能从根本上维护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只有各种所有制的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才能始终保持并不断增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和活力。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要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为着眼点,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加快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进一步推动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对已经引入竞争机制的电力、电信、民航等行业,进一步分离垄断性业务与竞争性业务。对其他有关行业和城市公用事业等,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对竞争性业务要放宽准入,对垄断性业务要实行国有法人为主的多元化持股。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关键是切实落实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进一步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重点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行业准入难、融资难等突出问题,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同时,加强引导和管理,促进企业依法经营。  四是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近些年来,我们抓住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机遇,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目前,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和吸收外资不断增加,对外开放进入了商品和要素全面双向流动的新阶段,国内外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影响不断加深,经济利益互相交织,我国对外经济关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国际眼光,加强战略思维,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环境,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报告》强调,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要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优化出口结构,重视发挥进口对国民经济的积极作用,合理进口国内短缺的技术、设备、资源等产品。  要进一步提高吸收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高素质人才和资金。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完善支持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财税、信贷、外汇、保险等政策。对外投资企业要遵守当地法律,参与公益事业,维护企业声誉和国家形象。  要加强双边和多边经贸合作,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推进区域和次区域经济合作;完善公平贸易政策,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努力形成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互利互补的关系。  对外开放越扩大,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经贸利益的问题就越突出。必须始终牢牢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善于在国内国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发展方向,在国内国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在国内国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要适应开放型经济的要求,建立统筹内外经济的调控和应对机制,更好地处理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把握关键领域和敏感行业对外资开放的程度,防范国际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如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这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前提。 2、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造合格的市场主体。只有理性、合格的市场主体,才能有降低成本、追求技术进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力,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载体。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积极引入国内外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形成多元投资主体,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继续推动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做好政策性关闭破产,国有经济要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逐步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和影响力。 3、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动力。有效的科技体制将为科技进步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体制保障。要大力推进科技体制市场化改革,统筹不同所有制单位的科研投入,改变长期存在的所有制歧视和部门壁垒问题,支持教育体制改革,推动科技教育事业真正面向世界、面向市场、面向现代化。要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实施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和科技支撑计划,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 4、加强环境资源制度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强节能环保,构建能源资源等生产要素投入的约束机制,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条件。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的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取消垄断行业产品的行政定价机制,相应建立与完善价格调整听证制度。建立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加快淘汰高耗能行业落后产能。着力推进建筑节能、高效照明产品推广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增强节能能力。 5、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提供制度与政策环境。优化财税等政策设计与制度安排,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优良的政策环境。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加快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积极推行"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等财政管理改革,完善地方税制,逐步建立财力向基层倾斜的机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引导地方政府由过于重视发展工业项目向重视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方面转变。

初中政治: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怎么做?

一、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二、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 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四、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五、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 ,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是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打造合格的市场主体,推进科技创新市场化,创造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环境,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推进:  一、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这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前提。一是加快政府投资体制改革。明确界定政府投资的职责和范围,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政府投资加快从竞争领域退出,转为主要用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创新政府投资运作机制,积极推广"代建制"等市场化运作模式,提高政府投资利用效率。二是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和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转为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对企业投资项目政府一律不再审批,政府仅从外部性、公共性、合规性方面对企业投资项目予以核准或备案,履行好对重大项目规划协调、发布行业信息等服务职能。  二、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造合格的市场主体。只有理性、合格的市场主体,才能有降低成本、追求技术进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力,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载体。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积极引入国内外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形成多元投资主体,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继续推动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做好政策性关闭破产,国有经济要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逐步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和影响力。深化铁路、邮政等垄断行业改革,实行政资分开、政企分开,引入竞争机制,积极推进特许经营模式。加快开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试点,规范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分配关系,体现政府的所有者权益。破除体制障碍,推进公平准入和改善融资条件,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三、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动力。有效的科技体制将为科技进步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体制保障。要大力推进科技体制市场化改革,统筹不同所有制单位的科研投入,改变长期存在的所有制歧视和部门壁垒问题,支持教育体制改革,推动科技教育事业真正面向世界、面向市场、面向现代化。要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实施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和科技支撑计划,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要创新产业研发资金的投入机制,扩大创业风险投资试点范围,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四、加强环境资源制度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强节能环保,构建能源资源等生产要素投入的约束机制,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条件。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的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取消垄断行业产品的行政定价机制,相应建立与完善价格调整听证制度。建立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加快淘汰高耗能行业落后产能。着力推进建筑节能、高效照明产品推广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增强节能能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科技进步对节能减排的贡献。继续做好"三河三湖"和松花江等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和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扎实推进节能减排报告、审计和能效标识工作,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完善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奖惩机制。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新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建立节能减排市场化运作机制,按照补偿治理成本的原则,提高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实现治污成本内部化。  五、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提供制度与政策环境。优化财税等政策设计与制度安排,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优良的政策环境。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加快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积极推行"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等财政管理改革,完善地方税制,逐步建立财力向基层倾斜的机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引导地方政府由过于重视发展工业项目向重视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方面转变。继续运用出口退税和关税政策限制"两高一资"和相关资源性产品出口,推进资源税、燃油税改革,加快扩大增值税转型试点,研究制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方案,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良好税收环境。继续深化银行业改革,加快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完善银行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使其真正成为企业化运作的商业银行,切实提高银行自身经营效率,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联系实际谈谈我国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和途径

  一、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的基本涵义  经济发展方针,是指由政党和国家规定的一定历史时期内,指导经济工作的指导原则和基本要求。它是经济路线的贯彻落实,是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对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关键性的指导策略、指导原则和指导方针.有时战略和方针也可以连在一起使用,称其为战略方针。方针与路线、政策相联结,战略和策略相对应。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恢复性发展、创业性发展、模仿性发展、曲折性发展、快速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这样一个长期、艰难和顺序的发展过程。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充分体现着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的重要作用,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指导、调整和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方针和战略正确,经济就顺利、健康发展,方针和战略错误,经济发展就遭受损失、停滞或走弯路。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必须符合基本国情,必须顺应民意,必须与时俱进。同时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还必须具有时代性、发展性、可操作性和简洁性。  二、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重大战略的理解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是对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  就世界历史来说,在各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发展初期技术水平低,主要依靠资源投入来提高产量。当工业化进入一定阶段、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明显受到资源供给约束时,就必然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是一种客观规律。所以,在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本质上蕴涵了人与自然对立的理念。近代欧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推进、货币向资本的转化,追求经济增长的观念日益凸显。这一时期,西方学术界和公众认同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社会发展离不开人对自然的统治和奴役。有工业主义精神之父之称的圣西门曾明确指出,工业革命的本质在于“把人力作用于物”。由此,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判断社会的进步主要依据经济指标的量度,它意味着向自然界索取的多少,机器转动次数的多少,烟囱冒烟有多长,产品的利润有多高。这种单一的、片面的增长方式,直接导致了大规模投资、大规模生产和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和利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贫富悬殊、社会不稳定、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严重后果开始逐渐显现。而平民教育、社会福利、医疗保健、环境改善、社会公平等进步因素,则被当作经济增长的代价而牺牲掉了。显然,这种经济增长方式,长远看来不利于人类自身文明的进步和生存条件的改善,需要引起检讨和反思。  我国经济发展也如世界工业化国家一样,经历了一个对经济发展规律从自然遵循到自觉遵循的长期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思想、路线、国策、方针指导下,蕴藏在人民群众和产业结构中的巨大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在百废待兴,几乎走上崩溃边缘,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的基础上,刚刚复苏的中国经济,必然强调快发展大发展,必然强调国民生产总值。正是由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变,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伴行,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突飞猛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发展状况也有了很大改观,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改善,社会公平得到有效保障和体现。这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但是,与此同时,还存在着问题的另一方面,我国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特点具有明显的先天脆弱性;人口数量压力巨大,活动频繁,规模庞大;资源和生存空间相对紧张;人均淡水、耕地、森林、草地资源和重要的矿产资源不到世界平均的一半。此外,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主要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继续增加,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继续,并逐渐向农村蔓延。尤其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一些企业或单位片面追求GDP数量的增长,只注重经济效益,极力推行掠夺性消耗自然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从总体上看,以往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增加物质资本和劳动投入,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加之我国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产业结构层次都比较低,经济体制不合理,导致地区间低水平重复建设等原因,造成经济增长投入大、消耗高、效益差,对环境污染加剧。据统计,我国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8倍,美国的4.3倍,日本的11.3倍,工业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5%.因此,这样的快速增长持续的时间越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越大,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方式  这些情况表明,传统的以消耗能源和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改变。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不能再仅仅靠GDP数量的增长,而应当纳入到社会这一大系统中去统筹兼顾,要有更为全面、更为辩证的要求,要更深刻、更自觉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反映了党中央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我们党对世界经济发展和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走向深化、理智和清醒。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经济发展指导原则的新发展新跨越。  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已经认识到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作用,特别是强调了从粗放式经济向集约式经济的转变,为此,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要求。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新的世纪经济运行特点的认识的深化,十七大提出经济发展方式的理念。这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发展,新跨越。现代发展经济学的观点认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增长指的是GDP或人均GDP的增加,强调的是更多的产出,是量的增加。经济发展不仅仅包括更多的产出和量的增加,更注重质的提高,是质和量的统一,包括经济增长、结构改善、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的改善等等。经济发展方式是指经济发展的方法、路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把粗放式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式经济增长;把盲目地单纯追求GDP量的扩张转变到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上来;把见物不见人的陈旧理念转变到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切实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新的发展理念上来。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辨证的联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增长就谈不上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标,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发展。对我国来说,一方面,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要积极地扩大经济总量,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如就业问题、贫困问题、城乡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等等都难以解决;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落空;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难以充分体现。但同时,另一方面,我们所要实现的增长速度是在显著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讲求效益前提下的增长速度,是扎实的没有水分的速度,是有过硬的发展后劲的速度。就是说,我们要实现的是速度和效益的统一,我们要走的是一条既有较高发展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  从转变发展方式这个意义上来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精神总体是一致的,都要求从粗放型经济发展向集约型经济发展转化。但是,具体来说二者还是有递进性、发展性的区别的。首先,经济发展方式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但不是简单的等同于经济增长概念。发展是积极的推动,更强调经济发展对社会的正向作用和影响,而经济增长方式更多地强调数字的量度,它对社会既可以产生正向作用又可以产生负向作用。所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表述较之经济增长方式的表述,正向作用更清晰更准确。其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较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角度更高、范围更广,更注重经济质量意识,更注重经济发展的安全度与和谐度。最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注重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的内涵,更全面更直接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体现了发展的偶合性、关联性、价值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此,我们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本质上就是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合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的发展。是保持合理适度的人口增长;维护社会秩序,为人民提供安全、公平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身体和文化素质;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这样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内容。这样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发展,新跨越。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是对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全景式覆盖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也有很多,比如,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方针性指导作用的主要有;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扩大内需、环境保护、耕地保护、引进来走出去等等,在这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所以成为我国经济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战略。是因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相对经济全局而言的,是关乎整体经济发展大局的,对各项具体工作方针起指导作用的总方针,所以是重要方针。是影响经济发展方向的,关乎我国经济大局长远和未来走向的,对各项经济方针政策起统领作用的总战略,所以称为重要战略。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又体现在各项具体经济发展任务之中。  其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举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能充分发挥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高效合理配置的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更为注重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其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发展相对滞后;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因此,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就需要坚持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坚持不懈地实施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方针和政策,在继续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扎扎实实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在鼓励东部地区率先现代化的同时,促进中部崛起、西部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  其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进一步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以及水、电、气等公共设施的投入。从提高居民的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加快城市化步伐,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着手提高消费率,扩大消费需求。要努力调整投资消费关系,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不断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  其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结构调整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在向工业化中后期转型的阶段,科学发展需要各部门、各个产业的协调发展,产生整体效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调整增长要素的投入比例,降低一般的资金、资源、人力的投入,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的因素实现增长。而经济发展从整体上不仅需要调整要素投入比例,还需要农业、工业与第三产业之间协调发展;工业内部的冶金、石化、机械、电子等行业的协调发展;制造业中传统加工业与精细加工、高新技术产业的协调发展,以便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其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科学发展需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加强生态建设。要从一次性和单一性利用资源转向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资源,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转向以环境优化增长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明显不足。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警戒线。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矿产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进口依赖程度已经超过40%。而在降低单位产值的能耗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此同时,我国在减少污染物排放方面任务十分艰巨,因污染物高排放引起的重大环境事件,危及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所以,节能减排不仅是节省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问题,更关系到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等科学发展的全局。  三、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的理解  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只是一个提法变化的问题,而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问题,是破解世界性难题问题。根据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在推进经济发展时,我们强调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在推进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里,在经历了快速增长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后,历史性的必然要求推进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战略的提出,为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和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使我们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备,意义更为重大和深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更丰富更艰难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有计划的快速推进。  首先,要更新发展理念,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要摈弃片面追求GDP产出而不计资源环境成本投入、只重视物质财富积累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只考虑当代人不顾及后代人的发展理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其次,要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新的涵义。从新世纪新阶段开始,发展将是一个“四位一体”的现代发展体系:一是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资源配置、技术创新等;二是社会发展,包括社会事业的发展(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研等),以及社会组织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等;四是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包括人自身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自身素质以及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参与等。我们应把握发展的崭新内涵,突破传统的狭隘的发展思维,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  “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以新的涵义。  最后,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变成全党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使其融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过程。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是什么?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在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   第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加剧带来的商机。产业结构一直不尽合理,多年来钢铁、煤炭、水泥、纺织存量产能过剩,原因是缺少市场化的优胜劣汰机制,甚至逆淘汰,导致资源配置低效率。在目前大背景下,各类企业都现了原形,彼此彼此、好赖不分的假象暴露无遗,企业分化加剧,被迫退出市场的企业为急于进入的企业提供了绝好条件。这正是国内各个行业、有作为的企业收购兼并或强强联手(可降低风险)、提高市场集中度,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大好时机。  第二,国际市场重新洗牌带来的商机。大批企业破产倒闭或陷入困境,让出了繁荣时期很难得到的极大市场空间,使得国际市场进入的门槛大为降低。而国际化的资源重组加快,能源、原材料价格下跌,基础行业及其把持企业大为弱化,这些也将增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谈判地位,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稍纵即逝的难得机遇。  中国应该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彻底结束在国际市场总是消极被动地被别人利用的时代,切实把讲了多年的“要有效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首先是利用好国际市场”这句话落到实处。一是应当抓住机遇大举采购原来拒绝转让的核心技术,引进高新技术和相关人才;二是大举采购储备大宗商品,例如石油、矿石、粮食,并巩固对国际市场价格的主导权、话语权;三是通过收购兼并跨国工商企业集团,加快在全球布点,建立粮食、原油、矿石等大宗产品的海外资源基地。   与此同时,要构筑中国主导的分销、采购网络渠道,推出中国企业主导的自主创新品牌,并将已有的自主知名品牌实现国际化延伸,扩大中国在全球经济影响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长期可靠的有利局面。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显示,自主采购分销渠道和自主品牌同样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只要掌握命脉就能把利益留住,把利润大头留住,把生态环境留住,而不再流失。当然,海外投资要认真研究所在国的投资环境、文化背景和本土化策略。  不能都拿危机说事儿。由于中国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准备不足,大危机带来的大转机、大商机,可能会与中国擦肩而过,例如商业资本、能源资源。这些是最让人放心不下的大事。  第三,产业影响力是最大的商机。对纺织行业的改革与发展要有信心,国民经济和民生对纺织行业的高度依赖,这就是影响力。要保持冷静、保持信心,切忌慌乱和盲目跟风。纺织行业已进入了精耕细作的微利时代,要利用调整时期加快向以相对指标为主导的内含化发展方式转变。同时,要停止内耗、联手闯关、共图大局,唱好主角,向主营业务回归。  改进流程、缩短流程,实行精准化战略。以信息化、精确化采购为主导,打造多方当事人参与的供应链,从粗放流程向精细化、精确化转变。企业在开展这项活动的过程中,需紧密结合实际,切实办好两件具体事。这两件事对企业具有普遍意义,只要当真去做都会有所收获。  一是流程创新。目前企业流程粗放、跑冒滴漏、周转缓慢、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的情况十分普遍。对此,要做好“流程创新”这件具体事。即凭借信息技术,开展精确化采购、降低库存、科学促销、加快周转、降低成本的试验和调研。  二是细节创新。目前纺织行业要向服务型企业转变,关注客户和消费者的需求,切实真正放下身段、做到换位思考。对此,要做好“细节创新”这件具体事,即认真全天候跟踪研究所有顾客群购物消费的行为、心理和缘由,每一个细节都不要放过,包括每一个举动、每一个询问、每一个抱怨等等。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改进每一个细节,切实把“转变服务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强化服务培训,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技能,讲求服务效果”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上。   三是应对严峻形势,要充分认识先行指数研究的重要性,采取领先一步的反周期措施,为后危机时代做好前瞻性的各项准备。目前各行各业的预测和宏观调控方式已经过时,所采用的“过去时数据”、“现在时数据”两类指标已经无法应对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必须将预测和调控建立在“将来时数据”指标的基础上,如国民经济PMI、本行业PMI、PPI等等。 我国将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在相对较长的周期里,让国内实体经济能够平稳、较快地增长,短期保持GDP增速在7.5 - 8.3%之间,因此无论短期还是中长期来看,这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都是偏积极的。  过去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密集、低附加值并对生态破坏严重的低端产品出口等来拉动,而靠这种方式拉动经济增长实际上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国家要调整经济结构,同时推动企业不断进行产业、技术方面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水平,这样才能在中长期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地增长。  总之,尽管有种种困难和挑战,但气可鼓不可泄,一定要认清形势、树立信心、迎难而上、抓住机遇、不辱使命、有所作为。

如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这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前提。 2、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造合格的市场主体。只有理性、合格的市场主体,才能有降低成本、追求技术进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力,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载体。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积极引入国内外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形成多元投资主体,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继续推动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做好政策性关闭破产,国有经济要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逐步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和影响力。 3、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动力。有效的科技体制将为科技进步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体制保障。要大力推进科技体制市场化改革,统筹不同所有制单位的科研投入,改变长期存在的所有制歧视和部门壁垒问题,支持教育体制改革,推动科技教育事业真正面向世界、面向市场、面向现代化。要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实施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和科技支撑计划,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 4、加强环境资源制度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强节能环保,构建能源资源等生产要素投入的约束机制,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条件。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的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取消垄断行业产品的行政定价机制,相应建立与完善价格调整听证制度。建立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加快淘汰高耗能行业落后产能。着力推进建筑节能、高效照明产品推广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增强节能能力。 5、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提供制度与政策环境。优化财税等政策设计与制度安排,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优良的政策环境。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加快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积极推行"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等财政管理改革,完善地方税制,逐步建立财力向基层倾斜的机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引导地方政府由过于重视发展工业项目向重视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方面转变。

(高中政治题)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百度一下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需重点把握哪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中央审时度势,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尤其是后金融危机时期,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情况下,适应国内外发展形势的新变化,所作出的战略部署;也是中央确保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作出的重大决策。  从理论上来讲,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体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必然要求。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组成部分的地位和相互比例关系。从宏观上来看,它包括社会总需求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等;从微观来看,它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等。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其实质就是通过结构的变动,使同等数量的要素和资源投入,获得更大的产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转变过多依赖要素和资源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转变过多关注经济规模的扩张而忽视经济增长质量的做法,转变过多关注经济增长速度而忽视社会协调发展的行为,更加注重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更加注重资源的节约、环境的改善,更加注重区域差距、城乡差距的缩小,更加注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本质上讲,这些都是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随着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和世界经济格局的新调整,如果不从根本上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从现实来看,目前国内出现的各种深层次矛盾都集中指向经济结构的不合理,要解决这些深层次矛盾,就必须从根本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发展中的各种深层次矛盾也日益突出:经济规模快速扩张但增长质量不高,产业竞争力、区域创新能力低;产业发展较快但处于低层次,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层次低,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现代服务业比重小,服务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工业化快速推进但城镇化滞后,城市既不能有效吸纳和积聚高端产业,也不能有效吸纳和转移农民入城,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产业发展较快但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凸显,单位GDP能耗高,节能减排任务繁重;各区域发展不平衡,给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带来困难;经济动力结构不平衡,过多依靠投资和出口驱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偏低。深入分析这些矛盾和问题,不难发现,经济结构不合理是症结所在。  从历史经验来看,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也经历了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阶段。工业化是推动社会现代化的基本途径,但工业化也是把双刃剑。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工业化中期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一般都出现突出的矛盾:一是经济增长与资源、生态环境的矛盾。美、欧、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共同特征是,在工业化中期前半阶段,其经济的高速增长都是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的;在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各国都注重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二是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主要体现在收入分配、教育、就业机会等方面。由于受国情、经济体制、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世界各国在社会协调发展方面的差别较大,但在工业化中期都有趋向平等、差距缩小趋势。由此可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我国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记得采纳哦我是HEL

谈谈对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途径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报告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这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怎样理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呢。  一、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的基本涵义  经济发展方针,是指由政党和国家规定的一定历史时期内,指导经济工作的指导原则和基本要求。它是经济路线的贯彻落实,是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对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关键性的指导策略、指导原则和指导方针.有时战略和方针也可以连在一起使用,称其为战略方针。方针与路线、政策相联结,战略和策略相对应。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恢复性发展、创业性发展、模仿性发展、曲折性发展、快速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这样一个长期、艰难和顺序的发展过程。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充分体现着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的重要作用,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指导、调整和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方针和战略正确,经济就顺利、健康发展,方针和战略错误,经济发展就遭受损失、停滞或走弯路。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必须符合基本国情,必须顺应民意,必须与时俱进。同时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还必须具有时代性、发展性、可操作性和简洁性。  二、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重大战略的理解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是对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  就世界历史来说,在各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发展初期技术水平低,主要依靠资源投入来提高产量。当工业化进入一定阶段、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明显受到资源供给约束时,就必然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是一种客观规律。所以,在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本质上蕴涵了人与自然对立的理念。近代欧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推进、货币向资本的转化,追求经济增长的观念日益凸显。这一时期,西方学术界和公众认同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社会发展离不开人对自然的统治和奴役。有工业主义精神之父之称的圣西门曾明确指出,工业革命的本质在于“把人力作用于物”。由此,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判断社会的进步主要依据经济指标的量度,它意味着向自然界索取的多少,机器转动次数的多少,烟囱冒烟有多长,产品的利润有多高。这种单一的、片面的增长方式,直接导致了大规模投资、大规模生产和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和利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贫富悬殊、社会不稳定、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严重后果开始逐渐显现。而平民教育、社会福利、医疗保健、环境改善、社会公平等进步因素,则被当作经济增长的代价而牺牲掉了。显然,这种经济增长方式,长远看来不利于人类自身文明的进步和生存条件的改善,需要引起检讨和反思。  我国经济发展也如世界工业化国家一样,经历了一个对经济发展规律从自然遵循到自觉遵循的长期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思想、路线、国策、方针指导下,蕴藏在人民群众和产业结构中的巨大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在百废待兴,几乎走上崩溃边缘,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的基础上,刚刚复苏的中国经济,必然强调快发展大发展,必然强调国民生产总值。正是由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变,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伴行,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突飞猛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发展状况也有了很大改观,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改善,社会公平得到有效保障和体现。这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但是,与此同时,还存在着问题的另一方面,我国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特点具有明显的先天脆弱性;人口数量压力巨大,活动频繁,规模庞大;资源和生存空间相对紧张;人均淡水、耕地、森林、草地资源和重要的矿产资源不到世界平均的一半。此外,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主要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继续增加,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继续,并逐渐向农村蔓延。尤其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一些企业或单位片面追求GDP数量的增长,只注重经济效益,极力推行掠夺性消耗自然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从总体上看,以往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增加物质资本和劳动投入,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加之我国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产业结构层次都比较低,经济体制不合理,导致地区间低水平重复建设等原因,造成经济增长投入大、消耗高、效益差,对环境污染加剧。据统计,我国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8倍,美国的4.3倍,日本的11.3倍,工业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5%.因此,这样的快速增长持续的时间越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越大,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方式  这些情况表明,传统的以消耗能源和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改变。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不能再仅仅靠GDP数量的增长,而应当纳入到社会这一大系统中去统筹兼顾,要有更为全面、更为辩证的要求,要更深刻、更自觉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反映了党中央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我们党对世界经济发展和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走向深化、理智和清醒。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经济发展指导原则的新发展新跨越。  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已经认识到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作用,特别是强调了从粗放式经济向集约式经济的转变,为此,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要求。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新的世纪经济运行特点的认识的深化,十七大提出经济发展方式的理念。这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发展,新跨越。现代发展经济学的观点认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增长指的是GDP或人均GDP的增加,强调的是更多的产出,是量的增加。经济发展不仅仅包括更多的产出和量的增加,更注重质的提高,是质和量的统一,包括经济增长、结构改善、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的改善等等。经济发展方式是指经济发展的方法、路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把粗放式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式经济增长;把盲目地单纯追求GDP量的扩张转变到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上来;把见物不见人的陈旧理念转变到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切实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新的发展理念上来。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辨证的联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增长就谈不上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标,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发展。对我国来说,一方面,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要积极地扩大经济总量,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如就业问题、贫困问题、城乡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等等都难以解决;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落空;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难以充分体现。但同时,另一方面,我们所要实现的增长速度是在显著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讲求效益前提下的增长速度,是扎实的没有水分的速度,是有过硬的发展后劲的速度。就是说,我们要实现的是速度和效益的统一,我们要走的是一条既有较高发展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  从转变发展方式这个意义上来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精神总体是一致的,都要求从粗放型经济发展向集约型经济发展转化。但是,具体来说二者还是有递进性、发展性的区别的。首先,经济发展方式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但不是简单的等同于经济增长概念。发展是积极的推动,更强调经济发展对社会的正向作用和影响,而经济增长方式更多地强调数字的量度,它对社会既可以产生正向作用又可以产生负向作用。所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表述较之经济增长方式的表述,正向作用更清晰更准确。其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较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角度更高、范围更广,更注重经济质量意识,更注重经济发展的安全度与和谐度。最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注重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的内涵,更全面更直接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体现了发展的偶合性、关联性、价值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此,我们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本质上就是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合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的发展。是保持合理适度的人口增长;维护社会秩序,为人民提供安全、公平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身体和文化素质;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这样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内容。这样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发展,新跨越。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是对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全景式覆盖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也有很多,比如,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方针性指导作用的主要有;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扩大内需、环境保护、耕地保护、引进来走出去等等,在这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所以成为我国经济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战略。是因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相对经济全局而言的,是关乎整体经济发展大局的,对各项具体工作方针起指导作用的总方针,所以是重要方针。是影响经济发展方向的,关乎我国经济大局长远和未来走向的,对各项经济方针政策起统领作用的总战略,所以称为重要战略。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又体现在各项具体经济发展任务之中。  其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举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能充分发挥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高效合理配置的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更为注重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其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发展相对滞后;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因此,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就需要坚持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坚持不懈地实施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方针和政策,在继续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扎扎实实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在鼓励东部地区率先现代化的同时,促进中部崛起、西部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  其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进一步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以及水、电、气等公共设施的投入。从提高居民的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加快城市化步伐,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着手提高消费率,扩大消费需求。要努力调整投资消费关系,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不断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  其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结构调整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在向工业化中后期转型的阶段,科学发展需要各部门、各个产业的协调发展,产生整体效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调整增长要素的投入比例,降低一般的资金、资源、人力的投入,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的因素实现增长。而经济发展从整体上不仅需要调整要素投入比例,还需要农业、工业与第三产业之间协调发展;工业内部的冶金、石化、机械、电子等行业的协调发展;制造业中传统加工业与精细加工、高新技术产业的协调发展,以便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其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科学发展需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加强生态建设。要从一次性和单一性利用资源转向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资源,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转向以环境优化增长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明显不足。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警戒线。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矿产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进口依赖程度已经超过40%。而在降低单位产值的能耗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此同时,我国在减少污染物排放方面任务十分艰巨,因污染物高排放引起的重大环境事件,危及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所以,节能减排不仅是节省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问题,更关系到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等科学发展的全局。  三、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的理解  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只是一个提法变化的问题,而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问题,是破解世界性难题问题。根据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在推进经济发展时,我们强调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在推进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里,在经历了快速增长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后,历史性的必然要求推进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战略的提出,为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和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使我们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备,意义更为重大和深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更丰富更艰难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有计划的快速推进。  首先,要更新发展理念,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要摈弃片面追求GDP产出而不计资源环境成本投入、只重视物质财富积累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只考虑当代人不顾及后代人的发展理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其次,要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新的涵义。从新世纪新阶段开始,发展将是一个“四位一体”的现代发展体系:一是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资源配置、技术创新等;二是社会发展,包括社会事业的发展(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研等),以及社会组织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等;四是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包括人自身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自身素质以及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参与等。我们应把握发展的崭新内涵,突破传统的狭隘的发展思维,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  “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以新的涵义。  最后,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变成全党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使其融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过程。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是什么

1.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人口多、家底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家底薄”,主要是指我国人均拥有资源量少、生态环境脆弱。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有效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在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避免被动、争取主动,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2.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更好地适应全球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 (两年前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广泛而深远,促使世界经济朝增速减缓、结构调整、制度重建时期过渡,国际市场需求相对收缩,世界经济恢复需要较长时间。这场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冲击至今仍未完全消除。它直接影响的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实质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对过度依赖外需的增长结构的冲击,使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突出显现。)3.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在新形势下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4.面对世界发展的新形势,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在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创造新优势,赢得主动权。

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是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打造合格的市场主体,推进科技创新市场化,创造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环境,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推进:一、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这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前提.一是加快政府投资体制改革.明确界定政府投资的职责和范围,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政府投资加快从竞争领域退出,转为主要用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创新政府投资运作机制,积极推广"代建制"等市场化运作模式,提高政府投资利用效率.二是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和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转为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对企业投资项目政府一律不再审批,政府仅从外部性、公共性、合规性方面对企业投资项目予以核准或备案,履行好对重大项目规划协调、发布行业信息等服务职能.二、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造合格的市场主体.只有理性、合格的市场主体,才能有降低成本、追求技术进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力,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载体.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积极引入国内外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形成多元投资主体,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继续推动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做好政策性关闭破产,国有经济要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逐步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和影响力.深化铁路、邮政等垄断行业改革,实行政资分开、政企分开,引入竞争机制,积极推进特许经营模式.加快开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试点,规范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分配关系,体现政府的所有者权益.破除体制障碍,推进公平准入和改善融资条件,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三、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动力.有效的科技体制将为科技进步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体制保障.要大力推进科技体制市场化改革,统筹不同所有制单位的科研投入,改变长期存在的所有制歧视和部门壁垒问题,支持教育体制改革,推动科技教育事业真正面向世界、面向市场、面向现代化.要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实施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和科技支撑计划,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要创新产业研发资金的投入机制,扩大创业风险投资试点范围,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四、加强环境资源制度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强节能环保,构建能源资源等生产要素投入的约束机制,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条件.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的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取消垄断行业产品的行政定价机制,相应建立与完善价格调整听证制度.建立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加快淘汰高耗能行业落后产能.着力推进建筑节能、高效照明产品推广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增强节能能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科技进步对节能减排的贡献.继续做好"三河三湖"和松花江等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和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扎实推进节能减排报告、审计和能效标识工作,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完善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奖惩机制.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新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建立节能减排市场化运作机制,按照补偿治理成本的原则,提高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实现治污成本内部化.五、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提供制度与政策环境.优化财税等政策设计与制度安排,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优良的政策环境.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加快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积极推行"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等财政管理改革,完善地方税制,逐步建立财力向基层倾斜的机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引导地方政府由过于重视发展工业项目向重视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方面转变.继续运用出口退税和关税政策限制"两高一资"和相关资源性产品出口,推进资源税、燃油税改革,加快扩大增值税转型试点,研究制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方案,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良好税收环境.继续深化银行业改革,加快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完善银行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使其真正成为企业化运作的商业银行,切实提高银行自身经营效率,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十二五”规划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要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高中政治题)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一,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按照优化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方向和基本要求,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调整城乡结构,加快推进城镇化,加快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国土开发空间结构,既着眼于化解过去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又为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第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第三,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第四,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污染防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加快实施生态工程,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第六,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针对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快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发展面向民生的公益性社会服务,更好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七,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开拓文化市场.第八,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快调整出口贸易结构,加快调整进口贸易结构,加快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 [2] [3] [4]

为什么说我国既有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其实~我也是

怎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是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打造合格的市场主体,推进科技创新市场化,创造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环境,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推进: 一、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这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前提。一是加快政府投资体制改革。明确界定政府投资的职责和范围,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政府投资加快从竞争领域退出,转为主要用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创新政府投资运作机制,积极推广"代建制"等市场化运作模式,提高政府投资利用效率。二是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和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转为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对企业投资项目政府一律不再审批,政府仅从外部性、公共性、合规性方面对企业投资项目予以核准或备案,履行好对重大项目规划协调、发布行业信息等服务职能。 二、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造合格的市场主体。只有理性、合格的市场主体,才能有降低成本、追求技术进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力,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载体。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积极引入国内外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形成多元投资主体,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继续推动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做好政策性关闭破产,国有经济要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逐步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和影响力。深化铁路、邮政等垄断行业改革,实行政资分开、政企分开,引入竞争机制,积极推进特许经营模式。加快开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试点,规范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分配关系,体现政府的所有者权益。破除体制障碍,推进公平准入和改善融资条件,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三、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动力。有效的科技体制将为科技进步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体制保障。要大力推进科技体制市场化改革,统筹不同所有制单位的科研投入,改变长期存在的所有制歧视和部门壁垒问题,支持教育体制改革,推动科技教育事业真正面向世界、面向市场、面向现代化。要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实施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和科技支撑计划,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要创新产业研发资金的投入机制,扩大创业风险投资试点范围,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四、加强环境资源制度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强节能环保,构建能源资源等生产要素投入的约束机制,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条件。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的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取消垄断行业产品的行政定价机制,相应建立与完善价格调整听证制度。建立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加快淘汰高耗能行业落后产能。着力推进建筑节能、高效照明产品推广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增强节能能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科技进步对节能减排的贡献。继续做好"三河三湖"和松花江等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和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扎实推进节能减排报告、审计和能效标识工作,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完善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奖惩机制。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新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建立节能减排市场化运作机制,按照补偿治理成本的原则,提高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实现治污成本内部化。 五、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提供制度与政策环境。优化财税等政策设计与制度安排,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优良的政策环境。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加快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积极推行"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等财政管理改革,完善地方税制,逐步建立财力向基层倾斜的机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引导地方政府由过于重视发展工业项目向重视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方面转变。继续运用出口退税和关税政策限制"两高一资"和相关资源性产品出口,推进资源税、燃油税改革,加快扩大增值税转型试点,研究制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方案,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良好税收环境。继续深化银行业改革,加快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完善银行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使其真正成为企业化运作的商业银行,切实提高银行自身经营效率,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什么是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发展阶段的敏锐洞察,是继续推进中国现代化航船的战略抉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这“五个坚持”,指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和重点,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反映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总结一下就是:调整生产过程的和生产方式就是调生产力的结构。使其更合理。

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说法正确的是(  )。

【答案】:B,C,D【答案】BCD。解析: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十八大指出什么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十八大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科学分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展缓慢原因的基础上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这就进一步明确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着力点。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深刻认识到转变发展方式的本质要求是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任何发展方式都是一种动力机制的塑造和利益分配体制的安排。好的体制机制,就会有好的发展方式;反过来,体制机制不顺,发展方式也很难合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制状况影响利益分配格局,利益分配格局引导人们行为,人们的行为决定发展方式的取舍。如果没有体制机制上的重大突破,就不可能有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展缓慢,究其原因,关键是相关领域改革滞后,经济体制不健全,科学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扩展资料:深化改革的关键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改善需求结构必须依靠深化改革。我国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投资率持续上升,消费率持续下降,其中居民消费率下降更快。主要原因:一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逐步下降。同时,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居民预防性储蓄倾向较强,储蓄率不断上升。二是城镇化发展机制不健全,农业转移人口的巨大需求潜力未能有效激活。三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主导的投资范围过宽,宏观调控与监管的有效性较差。四是资源、劳动力等要素价格没有真正反映实际成本和供求关系,助长了投资需求过快、无序膨胀。因此,要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就必须深化投资、财税、价格、行政管理以及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户籍管理等方面的改革。第二,提升产业结构必须依靠深化改革。我国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发展很快,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2011年,我国第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6.8%、43.1%,与发展水平相当的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比重明显偏低,经济增长过多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拉动。主要原因,一是资源和资源性产品价格偏低,环境补偿机制缺失,助长重化工业盲目扩张;二是税制不够合理,服务业税负较重;三是监管规则不合理,阻碍民营经济进入服务业。要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就必须深化要素价格、财税体制、市场准入和监管体制等方面改革。第三,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必须依靠深化改革。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特征。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与不合理的资源配置模式密切相关。究其原因:一是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不到位,现代企业制度所具有的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还不完善;二是节能环保、知识产权等标准、法规和监管不健全;三是科技创新体系、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因此,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从根本上说,必须深化企业制度、科技体制、教育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改革。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和利益导向。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为何说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首页 上一页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尾页